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第三世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新英格兰杂志评说中国医疗60年带给世界的教训 [转,欢迎转载]
fanhypsy 2015-7-24 16:16
对许多国家来说,中国的医疗体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缺乏参考价值。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背景太特殊了:超过13亿人口,幅员辽阔,地域差距大,处于权威政治体系治理下,这个国家还正在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快速的进展当中。 但是,上述第一印象可能是错的。从1949年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医疗体系改革实验,这些实验在许多方面都有指导意义。从中国的经验中我们获得的最有趣的教训之一就是:它提醒我们“医学专业主义精神”(medical professionalism)有多么重要;在别的国家这种精神已经牢牢建立并被视为理所当然。 因为中国的医疗体系的变化迅速且复杂,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其历史是有必要的。自1949年以来中国医疗体系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 ~ 1984,政府模仿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如苏联、东欧)建立了全国性的医疗体系。政府拥有并运营所有医疗机构,所有从业人员都是政府雇员。这个阶段根本不需要医疗保险,因为所有的医疗服务都几乎免费。这一阶段中国的医疗体系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社区卫生工作者”制度成功的在乡村一级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国称之为“赤脚医生”制度)。1952 ~ 1982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至34‰,一些古老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被大规模消灭。 从1984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紧跟着中国在经济领域激烈的自由市场化转向,中国的医疗体系也开始全面转向。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改革削减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控制,包括对医疗体系的控制。政府向医院提供的资金支持锐减,许多卫生从业人员(包括赤脚医生)丧失了财政补贴。政府仍然拥有医院的产权,但是对医疗机构的行为则干预甚少。在一个缺乏规则的市场体系下,这些名义上的公立医院开始像逐利企业般行事。许多卫生从业人员变成了“私营企业主”。受雇于公立医院的医生如果为医院实现盈利,就可获得可观的奖金回馈。 当医疗行业内施行这种新经济规则时,医生该如何应对?中国的医生们没有“专业主义精神”的历史和传统作为内心的支撑,也没有独立的行业协会可以去作为外部依靠。1949年以后,中国由一个儒家文化背景的乡土社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价值观指导的社会,然后再变成一个“类市场化”的社会。有上千年历史的儒家文化预测不到一个现代的、独立的医学专业的出现;共产主义价值观则认为:医生是整个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忠诚于党是第一要务;而在“类市场化”的社会中,则各类思潮混杂。无论是想建立“医学专业主义精神”的规范和标准,还是想组织独立的民间行业协会,这三个阶段的主流价值观都没法给中国医生提供机会,更不用说任何外部支持了(独立的民间行业协会组织存在,可以促进“专业主义精神”的建立、传播、和执行)。实际上,在汉语里,就找不到一个可以与西方语义中“professionalism”相对应的汉语词汇。 在这一阶段中,政府只给一部分人提供医疗保险,私营的保险公司又根本不存在;致使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覆盖,这使得这次市场化医疗改革的实验造成的动荡更加剧烈。在1999年,城市人口中49%有医保(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国企员工),9亿农村人口中仅7%有医保。如此,医患矛盾的对立双方就很清晰了:一方是严重缺乏医疗保险覆盖的病人,另一方是全神贯注于“创收入、图生存”的医院(医院这方还要加上并无“专业主义精神”的医疗从业人员)。实际上,普遍流行的新经济规则和激励机制,强烈鼓励医生像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企业主那般行事。 政府对医疗系统完全放开不插手了吗?不!它还牢牢控制着一个要素:定价权。我们推测政府这么做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压低价格,确保民众在缺乏医疗保险的条件下也能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控制的定价权真正能压低的,只剩下医生和护士的劳动力价格了。与此对应的是,政府却给药品和技术设备相当“慷慨”的定价,例如高级影像学技术(与药品公司和设备供应商的公关能力和议价能力相比,医生和护士的议价能力实在是太低了)。政府这么做的直接结果是:医院和医疗从业者大量增加药物和顶级医疗设备的使用,推高了医疗服务的费用,却降低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使没有医保的人看不起病。 到90年代晚期,这种市场化改革实验导致了公众的愤怒,和对医院及医疗从业者的不信任,甚至还发展成广泛的、针对医生的暴力袭击。在一些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看不起病导致的不满,引发了公开的抗议,这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 于是在2003年,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政府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开展一项医疗医疗保险制度(译注: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略微补贴农村人口的住院医疗开支,以减轻社会抗议。这项医保要求住院才能报销,这反映了当时住院费用昂贵,许多农村家庭因病致贫的现实。 但是,这种强调“住院”的思维也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局限性,他们并不理解:为了达到管理健康、治疗疾病且控制费用的目的,加强基层医疗才是关键环节。政策制定者的心思全被如何减轻昂贵的住院医疗费用所占据,没意识到真正重要的问题。最终,2003版医改也没能改善中国医疗体系困局,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中国医改第四个阶段从2008年开始。政策制定者已经认识到:医疗保险体系和医院还要进行重大改革,否则会危及社会稳定。这一次,他们在官方口径上宣布放弃主要基于市场原则的医疗改革实验,并承诺到2020年时,可向全体民众提供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截止2012年,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体系已经覆盖了95%的人口,尽管每次看病报销的比例仍然不高。政府还着手建立一套基层医疗系统,其中包括一个覆盖全国的社区诊所网络。2008年开始的这次医改还在进行当中,但许多问题已经开始涌现并持续挑战医改领导层,“三级医院”(译注:一种中国医院特有的等级标志,代表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准)是其中主要问题。 第一,许多名义上公立(但实质上利润驱动的)三级医院成功的抵制了最新的这次医改。这可能反映了一个现实:医院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博弈能量不容小觑。其结果可能导致:受到挫折的领导层可能再次转而寻求市场的力量,用以将上述“公立”医院拉回到设定的轨道中。2012年,领导层宣布他们拟邀请私人投资者加大投入,到2015年拥有至多20%的中国医院资产份额,增速为过去的2倍。 第二,在贫困农村和富裕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平等现象。 第三,要在中国形成一个高质量、可信赖、专业化的医生群体,还非得做一番艰苦斗争不可。过去中国市场化导向的医改的一大遗产,就是公众普遍认为医生把自己经济福利置于病人的利益之上,要全面扭转这个观念并不容易。 虽然中国的医疗体系仍处于迅速演变之中,它短短的历史已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在低收入国家(或者在高收入国家也一样),像中国“赤脚医生”那样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可以显著促进当地人口的健康水平。 第二,主要依赖市场手段来筹措资金、引导医疗服务流向,会制造整个医疗体系的危机,必须三思而后行。不能否认政府的畸形价格管制导致了市场行为的扭曲,但这并不是中国医疗困局(医疗质量、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全部原因。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医疗领域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失灵领域。即使存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医疗市场体系,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病人难以作出一个合理的选择,而病人的信息不足可能被医生所利用。若因此而导致病人的脆弱、怨恨、和不信任,就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因。当病人再遭遇巨额医疗费用的时候,就会严重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正如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样。 第三,医生的专业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保障现代医疗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石,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医生在受训阶段和执业阶段都应该加强职业规范教育,专业组织机构的存在可以加强这些规范的实施,仅这两条都还不能保证医生只会以他的病人利益至上、以公众利益至上。但反过来说,在一个广泛缺乏专业主义精神传统的社会中,想要形成一个让其领导层和公众都信赖的医护群体,真的是困难重重。 最后,中国的医改经验显示,改革医疗保险体系,可能比改革医疗供应体系更容易;要创造一个有效的医疗体系,基本医疗的作用不容忽视。 对中国医疗体系变革的历史回顾显示,其领导层曾犯下了一些错误,但他们也展现了灵活性和纠正错误时的果断。中国希望进行大规模医疗体系改革实验的意愿,使它成为值得持续观察的好样本。 (华西张恒医生翻译,2015/4/6) 【作者简介】美国英联邦基金会主席、卫生保健政策专家大卫·布鲁曼瑟尔(David Blumenthal);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萧庆伦(William Hsiao) 本文地址: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328do=blogid=5171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热度 1 kejidaobao 2015-1-16 11:05
·卷首语 Foreword· 闵恩泽,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国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可见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分为:技术革新、原始创新和创造发明。技术革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广泛开展技术革新,积少成多,也会对整体技术发展带来较大促进作用。 原始创新必须改变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机由阴极射线管发展为液晶电视、照像机由胶卷照像发展为数码照相机等等;在石油化工领域,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由无定型硅铝发展为结晶硅铝的分子筛,大幅度提高了转化率,增产汽油;加氢催化剂雷尼镍中的晶态镍发展为非晶态镍,也大幅度提高了加氢活性。 技术发明是要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如尽人皆知的爱迪生发明电灯;近年开发的替代能源,如风力发电、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微藻生物柴油均属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发明。 原始创新和发明构思的形成渠道是多种多样、十分广阔的。回顾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创新和发明案例,新构思形成的途径有:受文献启发和交流讨论,如分子筛裂化催化剂的发明;移植其他学科的知识,如铂重整工艺的发明;实验中的意外发现,如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已有科学知识的新应用,如喷气燃料缓和临氢脱硫醇新工艺;其他行业会议的收获,如累托石层柱分子筛;此外,还有国外专利的启发、学术交流讨论的启发等等,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条条道路通创新、发明。所以创新发明新构思形成的道路十分广阔;它的形成还要靠多学习,多实践,日积月累,同时也要靠多交流、多讨论,依靠集体智慧。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讲过:“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所以勤奋坚持,才能创新。 《西游记》的主题歌里面有两种精神,一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另一是“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和“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甜酸苦辣”的坚持到底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支柱。 基于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提出了创造四阶段的论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科研的准备阶段:迎着困难,勇于攀登,高瞻远瞩,苦苦思索。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科研的探索阶段:追求真理,百折不挠,无论多大挫折,终不后退,冥思苦想,孜孜以求。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科研豁朗阶段:几经艰苦奋斗,突然受到启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灵感突现。 第四境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科研的验证阶段:实践检验、理论升华,创造性思维豁然贯通,仅是端倪初露,尚要验证、发展和加工扬弃。 在2005年“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后,我也回味了20年来的酸甜苦辣,我的感受是: 市场需求、好奇驱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 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 高兴之余、烦恼又起、或为人员、或为条件; 还有试验挫折,好似吃“麻辣烫”, 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展望未来,我们要鼓励原始创新,更要鼓励发明。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善于做前人所未做。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发奋坚持。最后,还是要以企业为创新基地,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以富强国家,惠及人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评: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 林爻 《 中国青年报 》
arithwsun 2012-10-27 21:54
http://zqb.cyol.com/html/2012-10/10/nw.D110000zgqnb_20121010_1-03.htm 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 林爻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10日 ------------------------------------------------------------------------- 简单评论一句,一分价钱一分货,中国教育的成本就是这样,家长不要有过多的理想的期待。老师们能尽职尽责,让孩子把字写好,把数算对就很不错了。 教师几个短信,就把这位家长的心理搞得七上八下,也太脆弱了,不就是督促你家孩子把字写的好点么。 感觉很多家长还是太“矫情”,不像个成年人。若掌握很多国际教育信息,希望在第三世界国家享受到第一世界的教育,这不可能啊,河南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人均教育经费可是官方数据,很清楚在那儿摆着,城市里可能多点,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为这种不可能,把矛头对准上课教师,就更不合适。
个人分类: Book-W|3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任TWAS司库哈桑:TWAS发展离不开中国支持
ScienceNews 2012-10-15 15:44
在TWAS过去29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其中在中国举办的三次会议都对TWAS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87年的会议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当时仍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继1985年TWAS第一届大会之后,真正把很多发展中国家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中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敞开迎宾之门,使很多发展中国家了解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向中国学习发展的经验。 第二次会议在2003年,也是TWAS发展20年的盛会,当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参加了会议,并且时值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为发展中国家科学进步做了很好的榜样。 现在是TWAS大会第三次来到中国。目前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发达国家”,希望这些国家可以在科技与人才培养方面多帮助发展中兄弟国家。 非洲有很多国家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他们仍然面临着水资源污染、食物缺乏所带来的生存挑战,同时这些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较发达国家的帮助。 胡主席再次出席TWAS大会,并且发表了非常鼓舞人心的讲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同时他代表中国政府向TWAS捐赠150万美元,也说明中国政府对TWAS的重视。胡主席的讲话将会促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之间、科学院与科学家之间以及高校之间的科技合作。 这次大会我们推选了白春礼教授出任TWAS的院长。TWAS的愿景就是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能力建设,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一定会加快实现这个目标,作出更大的成绩。■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科技导报》的寄语
kejidaobao 2012-9-13 09:18
白春礼,辽宁丹东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 导报作为全国性的综合性学术会刊,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以面向世界报道中国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己任,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为推动学术交流、普及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承蒙你当初的邀请,使我能够有机会与杂志社的同志们一起,为导报出版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你赠阅的每期期刊,我都已读过,期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科技事业日新月异,更为导报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感到欣慰。 请向导报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导报越办越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自《科技导报》编辑委员会白春礼主任委员给冯长根主编的信。题目为编辑部所加。)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生物的神话与事实
蒋高明 2012-8-27 23:02
【本博注】正如当年某些人要将国宝华南虎送到南非驯化,信信旦旦地向人承诺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将驯化好的华南虎放回中国的山林,最终是空头支票一样,当今中国搞的转基因大跃进是否出现下文的悲惨结局呢?我们拭目以待。2008年过去4年了,有关组织花了几亿元官方和民间的资本后,华南虎至今还在南非的动物园里,这与放在北京的动物园有什么区别呢?转基因重大专项200多亿,花去了一百多亿了,至今没有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到时负面的消息越来越多。转基因是否给国人画了一张比南非驯化华南虎一样的大饼,最终成为周正龙拍的纸老虎成为全球的闹剧呢?转基因技术的鼓吹者当年告诉我们哪些神话?这些神话实现了吗?严酷的现实是什么?请大家看下面的分析: 更多资讯,欢迎浏览第三世界网络中文网页: http://twnchinese.net 转基因生物的神话与事实 来源: www.biosafety-info.net 作者:Michael Antoniou,Claire Robinson,John Fagan 时间:2012年6月 翻译:张渊媛、陈晨 摘要:转基因作物被该行业的种子公司及其支持者与利益相关者大力推崇,他们声称转基因作物有着如下优点: - 仅仅是自然育种的延伸,且与自然育种相比不会产生额外的风险; - 可以安全食用,且比自然培育的作物更加有营养; - 经过了严格的安全监管; - 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 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 - 有益于农民,能提高其生活水平; - 有经济上的惠益; - 有益于环境; - 有助于解决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问题; - 可以减少能源使用量; - 有助于解决饥饿问题; 而事实上,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其他一些权威的证据表明这些说法都绝非真实可靠。相反的,经过我们的研究,转基因作物的真相是这样的: -是通过实验室中一系列全然不同于自然界育种途径的技术得到的; -可能有毒性,可能引起过敏或不如自然培育的作物有营养; -监管不力,无以确保其安全; -没有潜在的增加作物产量; -没有降低杀虫剂用量,反而使之有所增加; -为农民增添了很多问题,包括耐除草剂的“超级杂草”,危害到了土质,并增加了作物对病害的易感性; -带来了复杂的经济影响; -影响了土质,干扰了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未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的对策; -与其他化学式的作物培育方法无异,都是耗能型的; -并不能解决世界饥饿难题,并且模糊了问题的焦点-贫困、粮食短缺,耕地的匮乏。 基于本报告所罗列的事实,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获得有效地、现成的、可持续的解决途径之前没有必要冒风险去种植转基因作物。传统的种植方式在一些安全的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图谱技术和标记辅助技术等方法的帮助下,在一些案例中与转基因作物相比能持续的生产出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的作物。这些都满足了当下和未来的粮食需求。 1. 转基因技术 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仅仅是自然培育技术的延伸而已;基因工程是精确的,且结果是可预测的;转基因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诱变育种而已,没必要过虑;基因内重组对于转基因来讲是安全的,因为没有外源基因导入。而事实上转基因工程是不同于自然培育过程,并会带来特定的风险;基因工程是粗糙的,不精确的,并且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诱变育种存在自身的问题,需要严格监管;基因内重组与其他形式的转基因一样存在风险。 特别的,基因工程和相关的组织培养过程很容易会导致突变,这将诱发DNA与目的作物的蛋白质产生变化,进而导致不可预知的毒性或过敏效应。 我们并非反对当下最先进的生物技术,如使得传统育种技术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标志辅助筛选技术。我们只是质疑对其做盲目的、不成熟的商业化,何况传统技术还有潜力解决当下的粮食供应问题。 2. 科学与监管 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监管系统十分薄弱。其中美国假定当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基本成分“实质等同”时,便被认为是安全的。然而,“实质等同”在法律及科学界都没有严格的界定。通常在对两者进行比较时,会有发现难以预料的、出人意外的检测结果。 当前世界上还没有针对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进行长期监管的严格的制度条例。管理评估所基于的数据也大都是由从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公司提供的,这使得评价结果有失偏颇,难以做到独立、客观和公正。而且作物公司也严格的限制独立的研究人员获取其产品信息,这样一来这些产品对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便无法被客观的评价了。 3. 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危害 与频繁宣扬的转基因食品和作物不会对健康造成大的危害相反,我们从很多同行评议的文章中看到转基因产品对实验室动物及牲畜都有着不利影响。这些危害包括诱发毒性及过敏,或削弱和改变其营养价值。 大多数的转基因生物喂养试验都仅仅是中期的(30-90天)。而支持者声称这就已经可以表明转基因生物对健康没有危害,显然这在科学上是立不住脚的。我们需要的是长期的、多世代的监测,来验证在短期或中期试验中发现的有害影响会不会在长期试验中延续或引发更为严重的危害,例如畸变或其他疾病。 4. ROUNDUP和除草剂对健康的危害 转基因作物中有75%都是设计用来抗除草剂的。Roundup Ready(RR)大豆是种植最为广泛的作物,占到了所有转基因作物的52% 。RR大豆是被设计用来抗Roundup除草剂的,该种除草剂的主要成分是草甘膦。RR基因可以杀死除目标作物以外的几乎所有植物(当然包括杂草)。转基因RR大豆在北美和南美的大面积种植致使Roundup和其他草甘膦杀虫剂被大量使用。在南美,这引发了公共健康危机。 2010年阿根廷的研究者提交的报告中显示,草甘膦和Roundup导致了药物喷洒地周围小动物的畸变,如鸟类、青蛙和鸡的胚胎的畸化。研究者进一步指出,鉴于人类的发育机制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上述动物,那么这些畸形变异有可能也会发生在人体上 。 这些问题与担忧不仅仅与种植转基因RR地区的人们密切相关,也与消费该地区生产的喷洒有草甘膦的转基因产品的人们相关。转基因RR并未分解而是吸收了草甘膦,或许有部分草甘膦会由作物通过新陈代谢转化、降解成了别的化合物。无论如何,残余的草甘膦与其降解产物都被动物或人类食用或消费掉了,而遗憾的是我们却缺乏对其潜在长期影响的后续评估。可以肯定的是Roundup不仅仅存在于其被施用的地域范围,而且会随着食物链或其他生态循环途径转移到别处去,如雨水中、空气中、小溪中和地下水中,甚至某些动物的血液中。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促进了草甘膦的使用,进而增加了对暴露在种植区域中的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并且科学事实显示Roundup和其他商业化构建的化合物远比草甘膦单独使用的危害要大。 5. 转基因作物对农场与环境的影响 与一贯宣称的相反,转基因作物并未内在的提高产量。过去几十年所提高的产量都要归功于传统育种技术的进步,而非转基因所获得的性状。 另外,转基因作物并没有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转基因Bt玉米和棉花的种植仅仅使得杀虫剂的喷洒量略微有所减少,但这种量上的减少随着害虫抗药性的逐渐增强是不可持续的。并且,上述量上的降低都因为大量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而被抵消掉了。除草剂使用量上的增加大部分是源于抗草甘膦杂草的蔓延。为应对此难题,生物技术公司研发出了抗多种除草剂的作物,包括能抵抗甚至比2,4-D(一种毒性很强的成分)毒性更强的杀虫剂的作物。这种对杀虫剂在基因上的改造,获益的只有种子公司,以弥补其之前因技术缺陷而造成的商业损失。对这些公司来讲,正是那些较早前技术上的不足为它们带来了新的商业上的机会,以销售更多的新型杀虫剂,尽管这些杀虫剂或许将引发更为复杂、棘手的环境、健康问题。 草甘膦的过渡使用也为农民们酿成了其他的恶果,如作物长势降低,土质退化,引发或加重了作物病害,这些都影响到了作物产量。再者,农民们一旦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就不得不被迫的、大量的使用杀虫剂,进入了不自知的恶性循环链 。 作物公司曾宣称草甘膦/Roundup是一种低毒的无害于环境的杀虫剂,该论点已被科学实验推翻。事实上,愈来愈多的实验显示草甘膦会残留在环境中并对环境产生毒性,另外,还对暴露于种植环境或周围的动物或人群有潜在不利影响。 转基因的性状会通过基因的平行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经过多种机制漂移到其他作物、野生植物和其他不相关的物种上。HGT的潜在后果还未被适当的评估和监管。 6. 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 气候变化常常被引述为我们需要转基因作物的原因。但事实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并不需依赖于转基因。因为转基因也解决不了由极端天气状况如干旱与洪涝,以及由二者引发的,或伴随二者产生的虫害与疾病。 转基因作物并没有为气候变化提供有效的和可持续的解决途径。我们也无法将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复杂特征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到植物中。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都依赖于大量使用杀虫剂,这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进行生产。转基因作物,与其他依赖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的作物一样,也依赖于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氮肥。 相反地,在某些情形中,传统育种方式在标记辅助技术的帮助下相对于转基因作物而言能培育出适应气候变化和节氮型的作物。并且传统社区的农民运用其千百年来的农耕经验,也发展出了相应的生态友好型的、益于土质的、保水的农业管理系统。 7. 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转基因作物支持者们认为相关的技术可以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然而这个论点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事实表明相较于传统培育的作物品种,转基因作物的产量更高,或更能适应不确定的气候变化。绝大多数转基因作物都被设计用来抗病虫害,而且都被用作生物燃料、牲畜饲料和食品加工。这些活动于发达国家而言,根本与消除饥饿无关。 从根本上讲,饥饿并非源于粮食短缺,而是关乎分配不均与贫困的问题 。贫困人口没钱购买食物以及没有土地种植粮食。种子公司也开发了一些转基因作物来帮助非洲处于饥饿中的人群,但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甚至事与愿违,恶化了现状。相对的,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反而更加便宜和有效。 育种技术增加了作物品种,这有助于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安全的另一方面是如何种植作物和管理、经营土地。科学家的基本共识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运用生态农业式的耕作方法。因其不仅从长久来看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还能保育土质,保证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和经营。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的使用常常无益于解决饥饿问题。转基因作物种子的专利权通常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出于保护知识产权或其他规定与需要,农民常被迫不能留种。这样以来,粮食供应的控制权实际上从农户转移到了公司手中,这不利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粮食安全。 最后,人类并非已经走到非要依赖转基因作物来解决饥饿问题的千钧一发的时刻。传统育种方式仍然有着强大的、待开发的潜力。它依然可以提供高产的、抗旱的、抗病虫害的和抗极端气候的营养丰富的作物。 注:参考文献略;限于篇幅,本刊仅对报告每章节结论部分进行了编译。 全文参见: www.earthopensource.org Author : Michael Antoniou,Claire Robinson,John Fagan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里约+20”峰会:机遇与挑战
蒋高明 2012-8-27 22:41
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路线图,笔者是环境悲观派,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考虑:1)贪婪的资本与贫穷直接的矛盾;2)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3)发展中国家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4)科学进步受追求利益的影响,环境将被最后考虑;5)不可再生资源的衰减;6)环境容量有限;7)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麻木,愿意过着“温水里煮青蛙”的日子,从来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力;7)富裕人群无限占有穷人的环境污染排放指标;8)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污染(高污染制造业,洋垃圾等等)。 试图通过几次国际会议解决上述问题,仅仅是学者或者NGOs组织的一厢情愿。每一次会议都是争来争去,很难达到实质性的进展。环境会议约开级别越高,但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下面的文章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特转发在这里供环境问题研究同行关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关注的生态农业问题,联合国文件里也有重重的一笔,我们的实践证明,那是一条可持续的农业道路,然而,离被政府采纳,我们要走的路很远很远,因为,我们侵占了他人的利益——那些靠将农业生态系统破坏后趁机发财的人的利益(农药制造商和销售商,化肥制造商和销售商,农膜制造商和销售商,转基因公司和学者,等等)。 更多资讯,欢迎浏览第三世界网络中文网页: http://twnchinese.net “里约+20”峰会:机遇与挑战 编译:戴蓉 来源: http://www.unep.org “里约+20”峰会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此次峰会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此次会议正好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时隔20 年,因此被称为“里约+20”峰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里约+20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全球会议之一 。”有上百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这次大会,数万名非政府组织、媒体和社会各界代表参与此次会议。 1 “里约+20”峰会背景及意义 “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强调:“可持续发展不是任由取舍的选择!全人类要在这一个星球上过象样的生活,这是唯一途径。里约+20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机会选择这个途径。”此次会议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可持续发展峰会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次大规模、高级别的国际会议。 在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涌现,金融危机频频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和气候变化等背景下,从可持续发展思潮的萌发到目前取得的进展情况来看,全球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形成的成果文件对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此次峰会产生和召开有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背景。 从1962年美国科学家雷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我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到2012年召开的“里约+20”峰会,这50年中各国协商达成的很多协议均已成为了现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重要文件。如建立了多个新的多边环境协定(MEAs)和公约,以解决新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有利于推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利用其组分以及公平、公正的分享其(遗传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惠益;与化学品有关的协定(巴塞尔,鹿特丹和斯德哥尔摩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的协议等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2 “里约+20”峰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1992年的第一届地球首脑会议以来的20年中,世界以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移动电话和其他信息通信技术已使世界变得更小,更像一个“地球村”。估计有50亿人订阅手机服务,并有大约20亿全球互联网用户。近年来社会媒体进一步增加了沟通,例如,Facebook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有超过8亿用户。同时,空间卫星现在可以放大到街道级别,在先进的智能手机上实时提供详细的图像 。 我们也看到,经济实力和生产模式在地区之间正在转向东部和南部,整体贸易量急剧上升。也许我们无法明显感觉到环境的改变,自然资源正在被耗尽或退化,有时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某些金属似乎突然变得“稀有”。水、能源、食品、矿产和土地资源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收入的提高而日益增加,但与此同时,这些资源的增长又受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固有的变异性天气条件、资源生产率和气候变化的约束。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大趋势”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和现象 。 “里约+20”峰会主要围绕两大主题、三个目标和七大重要领域进行的。大会聚焦两个主题: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三个目标:第一,重申各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第二,评估迄今为止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峰会成果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实施中存在的差距;第三,应对新的挑战。峰会讨论的七大重要领域包括就业、能源、城市、粮食、水、海洋和减灾 。从“里约+20”峰会的主题和目标可以看出“里约+20”峰会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但也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即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帮助人类实现消除贫困,保障粮食生产和安全,合理管理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清洁能源的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政府的行动能力和新技术使用和发展等方面。 (1)绿色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应盲目追求生产效益而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国家的首要目标,而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大背景下,绿色经济应该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前提,提高其资源使用效率,推广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整个世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与其人口增长速度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1992年和2010年之间,世界人口从约55亿人增长到接近77亿人,相当于增加了26%。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和变化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全球人口的近60%生活在亚洲,15%生活在非洲,还有15%在北美和欧洲。然而,总人口的增长比较快的地方在西亚(自1992年以来67%)和非洲(53%),而在欧洲的人口数量仅略有增长(4%)。然而,人口增长率正在下降。在过去的几十年,人口年增长率已经在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65%下降到21世纪后期的1.2%。这表明自1992年至2010年增长率下降了27%。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往往高于发达国家2-3倍。全球性的“增幅下降”意味着世界上的人口和其人口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变缓,并有可能在2100年达到稳定,约为100亿人 。而目前1.9亿失业人员,以及在未来10年内5亿多的求职者来说,能使工作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希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变得更低碳,能适应变化的气候,资源被高效利用,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绿色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浪费和污染 。 (2)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更为渴望,对商品与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些都需要有巨大的资源与能源供给。资源和能源如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燃料资源,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的承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善用这些资源能源成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急需应对的难题。 目前森林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虽然森林砍伐速率在放缓,但是原始森林和其他自然再生森林在大面积减少,特别是在南美洲和非洲,而在欧洲和亚洲的森林面积比较稳定,这得益于大范围的造林项目。自2000年至2010年,每年大约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转为他用或由于自然原因消失,而上一个十年为1600万公顷 。这样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且也由于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和阻止二氧化碳被进一步贮存,从而致使全球变暖速度增加了12-15% 。“每年有数以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被清除,用来发展农业、牧业和其他非林业用途,或由于不可持续的非法采伐以及其他低效土地使用活动造成森林的退化” 。 对以可持续方式生产的商品的消费需求,已经推动认证和生态标签的发展,如对森林产品的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和森林认证体系(PEFC),鱼产品的海洋管理理事会(MSC),许多农产品,包括咖啡,茶和乳制品的“生物”或有机标签。目前纳米技术为工业和社会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利益,特别是在能源、医疗保健、清洁水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但是,对这项新技术的争论仍在继续,潜在的环境危害和风险可能也会逐渐显现。 虽然可再生能源的总体利用还很有限,但生物燃料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急剧增加。风车和太阳能电池板日益增加,在交通领域,混合动力汽车已进入街道,航空运输业中使用生物燃料正在成为现实。 (3)应对气候变化 自1958年以来,已测量到了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以及其它5个监测点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浓度从1992年的357ppmv(按体积计算百万分之一)稳步增长至2011年的389ppmv。全球CO2排放量从1992年至2008年增加了36%,即从20亿吨左右增至300亿吨。随着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中国和印度等正加大其在基础设施与生产项目上的投资。过去几年中,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更快(1992年和2008年之间,二氧化碳总的排放量增长了64%,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29%)。最新估计表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0年累积至306亿吨 。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8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于19个国家—主要为那些具有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或)大量人口的地区。赋予温室气体排放量货币价值,并创造一个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思路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其他新的市场框架,包括生物多样性抵消和补偿方案,栖息地的信用交易和保护银行,目标都是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影响到经济的决策。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天然气的燃烧和水泥生产,近些年来呈加速之势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进入政策领域,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焦点之一。 (4)农业及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 全球粮食产量跟上至超过了过去二十年的人口增长所产生的需求。生产上的收益主要来自提高产量,来自新农业土地的范围变小。尽管在粮食安全方面得到了坚实的收益,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民仍然面临着长期饥饿和营养不良。 更多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成果对满足全球持续的人口增长是必要的,但是这些都需要扩大耕地和使用更集约的生产技术。这些做法对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来自氮肥和其他农业化学品的污染等。而一个更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是,如在“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中提到的,在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创造有利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 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里约+20高峰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粮食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从生态上来讲,要求现代农业必须是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以便为庞大的,并且持续增长的世界人口永续的提供食物供应。 6月22日里约大会通过的案文中,关于“粮食安全、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分重申了粮食的权利,强调农村发展及小农与土著居民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安全占有土地和获得信贷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强调了需要从根源上解决粮食价格波动难题。但是,关于贸易却只有非常薄弱的一个段落,并没有解决由发达国家引起的农业补贴的问题,或者说并没有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小农通过贸易政策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食品权利、可持续发展农业以及小农利益的重要性能促进这些目标活动和政策的开展 。 威胁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毒和其他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已经有所改善。一些致命的化学品已被禁止使用,截至2010年1月,世界已停止氯氟烃(CFC)的生产。转基因生物(GMOs)已经研究了几十年,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其能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但在其安全性上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5)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载体,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也经历着地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据估计,目前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率是有人类活动之前的100—1000倍。按照中等范围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形,到2050年,占地球陆地表面积20%的区域中15—37%的物种将注定消亡。在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自1992年以来下降了30% 。由于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连锁效应,最终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以预见在本世纪,这种过程将随着全球变化速度的增强而加剧,某些物种灭绝可能导致基本的生态过程的改变,进而导致其它物种的消亡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的转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政府的执行力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至少14个主要的多边环境协定中的9个;60个国家已签署所有协定。只有少数国家或地区没有签署这些多边环境协定中的大部分。即有更多的国家签署多边环境协定,如“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拉姆萨尔公约”或“京都议定书”,标志着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意愿问题。新确立的全球和区域多边环境协定的数量正在逐步下降,环境协定数量的下降也并不意味着环境争端和问题正稳步减少,而是各国在签署环境协定时更注重事先明确具体法律框架,这就拖慢签署进度 。 在可持续发展的例子里,政治意愿非常关键。当试图协调大量的资源投资或结构改革的时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或具体制度的视角。 (7)新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在过去15年中,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使用急剧增长,彻底改变了全球的通信方式。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几乎让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人们参与全球话题的讨论,并从中获益。这也有所谓的“公民科学”,对当地的各种现象和瞬时监测网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通信和计算机设备和其他硬件等增加了电子废物的数量,而这些电子废弃物在被制造过程中都使用了含有有害的化合物。电子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并且回收也是巨大的挑战 。 虽然对于电子废品的回收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是新兴产业,但在有些国家却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了,他们将废品重新改造为可利用的资源和产品或原材料。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鼓励政策以促进这类产业的蓬勃发展。 3 总结与讨论: 我们能做什么? 上文对“里约+20”峰会的背景、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能力上。环境的所有组分:土地、水、生物多样性、海洋和大气——继续在退化。当下我们还缺乏足够、可靠的数据和监测系统,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进展程度,同时数据的差距和监测的不足也将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因此也需要把注意力和资源重点放在提高各级监测和对环境数据的收集上,以便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相关信息。 我们需要通过合作,灵活和创新的解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和障碍。需要谨慎的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环境可以支持人类的永续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纠正环境的恶化状态,和这种恶化的趋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UNSCD, www.un.org/sustainablefuture UNEP, Keeping Track of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 From Rio to Rio+20 (1992-2012)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6/07/c_123245858.htm UNEP, The Real Wealth of Nations: Pathways to Human Development. Accessed on Jul 10, 2011 at http://hdr.undp.org/en/mediacentre/summary/ FAO.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0.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Rome. UCSUSA. Deforestation Today: It’s Just Business.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 USA. Accessed on Jul 10, 2011 at http://www.ucsusa.org/global_warming/solutions/forest_solutions/ deforestation-today-business.html ITTO (2011). Survey of World’s Embattled Tropical Forests Reports 50% Increase in Areas und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ince 2005. International Tropical Timber Organization, Bern IEA (2011). Prospect of Limiting the Global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o 2°C is getting leaker. Accessed on Aug 17, 2011 at http://iea.org/index_info.asp?id=1959 IPCC (2007).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 UN (2010b).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Right to Food, Olivier De Schutter. United Nations. Accessed on Aug 17, 2011 at http://www.srfood.org/ 许国平(Martin Khor).里约+20高峰会聚焦的粮食问题,http://twnchinese.net. WWF.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0: Biodiversity, biocapacity and development. World Wildlife Fund, Gland Nick Ishmael Perkins. Rio+20必须解决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其内容, http://www.scidev.net/zh/science-and-innovation-policy/science-at-rio-20/editorials/zh-139505.html . UNEP (2005b). E-waste, the Hidden Side of IT Equipment Manufacture and Us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eneva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47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里约峰会20年:回顾与展望
蒋高明 2012-8-27 22:25
里约地球峰会是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会议,有一百多个国家领导人参加。本文系朋友从海外发来,感谢他们的辛勤翻译,特在这里转发,供关于全球环境命运的网友参考。对于人类环境问题研究者,无疑这是一篇重要文献。 更多资讯,欢迎浏览第三世界网络中文网页: http://twnchinese.net 1992年6月的里约地球峰会不仅是人类环保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警示意义的大会。20年后,环发峰会故地重开,大会通过题为《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成果文件,展示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确立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里约20年:回顾与展望 张渊媛 1992年6月的里约地球峰会不仅是人类环保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警示意义的大会。它体现着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人类进步和走向更高文明表现,是人类发展方式的历史转折;它将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方向标。20年后,面对更加复杂的种种国际危机,环发峰会故地重开,成果文件于一片争议之中出炉;20年后的今天,直面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我们已走的很远还是仅囿于空谈。 里约峰会与共同愿景 197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20年后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再次组织和召开了一次全球性的环境会议,这便是“里约环发大会”。这次会议在重申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基础之上,又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与《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3个公约。 《里约宣言》与《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的承诺。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行动计划,确立了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则。 里约峰会中所体现的各国的共同愿景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形态的体现,在于它的开创性,这体现在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性认识。 首先,旧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潜在的隐患。 全球性的“绿色革命”主要通过大幅采用先进的生化技术提高产量,通过大量增施化肥与农药来提高农业机械化。里约精神与宣传使人们对过去的农业文明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看清了其威胁,从而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道路 。 其次,旧的工业发展模式给全球带来了灾难。两次产业革命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同时也为人类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里约与会者一致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发展必须并重。 再次,自然环境的退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认识到只取不给的单向发展模式,忽视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条件无异于破坏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必将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制约。 里约峰会共识的核心是要以公平的原则,通过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即发达国家应承认其对目前恶化的环境状况负有主要责任,并应该援助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而努力,这包括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援助。具体的,第一,发达国家务必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发展与消费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在环保公约履约上做出表率;第二,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其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三,保证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第四,在如环境与贸易,知识产权与环境技术转让,及对当地传统知识文化保护等问题上,必须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与权利,不以环保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设置壁垒。 一次性国际会议的意义不在于会议当下已经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而在于它的远见与开创性。里约环发大会上来之不易的共识与成果是人类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地审视自身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结果,反映了人类对自己共同的未来的期望和对过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反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点 发达国家在基本原则上的反复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里约峰会的一条凝聚信心与信任的根本原则。而从多年的磋商、谈判及会后文本来看,发达国家一直在试图弱化“有区别”而强调“共同”的责任;并且无视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发展中这一基本国情,强调环境保护问题,设立环境标准,实质上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愿为其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发展环境”。 发达国家在资金援助上口惠而实不至 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及公平的原则来看,发达国家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故而有义务在除现有的发展援助以外,提供新的、充分的、额外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的努力,或补偿由于保护全球环境而带来的额外的经济损失,并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无害技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承担其累计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历史债”。而从谈判文件看,发达国家拒绝新的额外资金的理念,或者任何实质的数字或机制。发达国家中, 除了荷兰、芬兰、挪威、丹麦和瑞典外,大多数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呈下降趋势。还有一些国家企图冲淡公共融资在资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并将其转移到私人融资,甚至是南南融资。发展中国家正在通过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被要求承担更多的义务,但却得不到新的资金支持。 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上出尔反尔 只要是出现“技术转让”的地方,美、加等国就试图放上“在共同同意的术语和条件下自愿转让”的文字。而《21世纪议程》及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高峰会议中发达国家都已经同意了不仅是没限制条件的技术转让,而且是“让步优惠条件”的技术转让,或者是“公平且最优惠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因为当前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来讲,环保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获益颇丰的产业,这类国家势必想要出口先进技术来得到经济实惠,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将本国限制或淘汰的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业设施转移到管制松弛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公害输出”,以逃脱国内环境管制,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大部分还处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上,环保技术很是落后,需要发达国家的技术援助和经验分享,以提高其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而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号,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方面设置各种障碍。 履约中的单边主义不容忽视 为避免污染物的越境转移,以及为了保护遗传资源和野生濒危物种,国际环保公约中制定了一些限制条款。发达国家巧用这些规定,将环境标准与贸易直接挂钩,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在环境标识与检测上的劣势与损失将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上的挫败也必然会降低其在环保上的投入,影响到其环保能力建设,减弱了其履行环保国际公约的能力。 里约三公约中的分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分歧。首先是南北冲突。公约中明确指出发达国家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负主要责任,应率先减排,并且以优惠方式向仍以减贫为首要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而从公约20年艰辛的谈判来看,承诺数额的到位情况并不和与会领导的级别和会议的规模挂钩,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具体数额上十分模糊,甚至逐渐推卸、退出公约;另一方面又强调用市场化的机制解决减排问题,例如欧盟单边推行的碳税政策,其本质是刺激本区域经济,从欠发达地区赚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其次,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矛盾。欧盟意在利用自身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优势设置严格的环境标准,让其他国家为其纳税,这遭到了美、日、澳大利亚等国的倒戈。再次,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可能会愈演愈烈。由于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发展所依赖的产业不同,在谈判中也并不时时“一致对外”。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分歧。公约是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分,公平、公正分享因其利用而产生的惠益的公约。对于前两项目标,各国的共识多于分歧,而谈判角逐的核心集中在公平、公正的分享因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分(遗传资源)而产生的经济惠益上。从南北两大阵营来看,发达国家往往是先进生物技术专利的持有者、应用者与获益者,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物遗传资源的提供方。发达国家以各种理由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物勘探,并从这些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带走遗传资源,从中获取有益基因并进行合成、专利申请,再以商品特别是药品的形式高价卖回遗传资源提供国。发展中国家其实是无力征讨的,首先物种原产地,起源国的鉴定上存在技术障碍;其次是已被专利的基因和成分可依据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逃脱审查。国际谈判中,生物多样性大国集团要求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制度,强调国家对遗传资源保有主权权利,惠益分享要基于事先知情同意与共同商定条件;欧盟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张以合同方式解决惠益分享,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间国家挪威、瑞士等同意对遗传资源的来源进行披露,但对惠益分享中的事先知情同意与共同商定条件持保留态度。非洲集团、南美国家集团也有自己的考虑。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的分歧。该公约宗旨是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尤其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缓解干旱影响,以期协助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由于履约资金匮乏、资金运作机制不畅,履约工作举步维艰。 Rio+20成果与展望 自1992年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很多积极的进展。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预防全球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与防治荒漠化的“里约三公约”开始生效;各国对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加强;其次,各国经济总量的提高客观上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增强了其应对环境问题与危机的能力;再次,从各国的环保战略中可以看出,对环境污染的解决从“末端治理”逐渐转为要求“全程清洁”安全生产;从当初的污染防治转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力的保护;管理上转为多部门协调管理;总体战略上强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即协调的发展观。除此之外,环保履约与合作将不断加强。各国都意识到国家间的生态、生物、食品安全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污染源、外来入侵种、转基因有害生物的跨境转移问题必须依赖各国及区域组织的通力合作。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峰会)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就20年来国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进展与差距、分歧进行讨论,通过了由193个国家领袖签署的题为《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成果文件。主要内容为,第一,“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及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国际合作的基础;第二,肯定绿色经济是 “发展经济、创造就业与保护环境的一个潜在结合点”;第三, 强化组织机制,决定建立高级别政治论坛,取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四,决定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为制定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提供指导;第五,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职能,提升可持续发展机制在联合国系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第六,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要求发达国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第七,建立超越G D P的国家福利评价指标。 里约20峰会虽然如期举行,也通过了成果文本,但各类分歧却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弥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南北双方政治互信的缺失,发达国家没有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的明确的政治意愿。事实上时值国际大选年,主要国家的政府首脑也不可能拿出政治意愿。发达国家有借可持续发展进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考虑,发展中国家虽渴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忧其在基本能力和物质基础尚不具备的条件下急于追求可持续发展,反而会陷入发展的泥淖。 今后人类如何走向“我们憧憬的未来”,取决于南北阵营对“里约精神”的执行力,特别是发达国家如何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本着达则兼济天下、同舟共济与公平的态度,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对不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依赖。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督促发达国家履行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承诺的同时,求人不如求己,不断创新,走适合各自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Author : 张渊媛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6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中文科学期刊,不办也罢!
热度 9 duke01361 2012-7-15 08:04
“国际”中文科学期刊,不办也罢! 时常遭到“国际中文”期刊的骚扰!要么邀请文章,要么拉你下水。“国际”+“中文”这个“噱头”是很不幽默的。 几乎受过丁点儿教育的人就应该明白,“中文”是“华人的语言文字”,华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别告诉我欧美和大洋洲也有不少!这叫Begging Question!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我指的是能够起“主导作用”的华人地区主要在中国和东南亚! 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差不多均属于“第三世界”,这个情况去办什么“国际”+“中文”+科学期刊究竟能产生多大影响?这很值得商榷! 办刊目的要非常明确,包括刊物的学术定位和读者人群,这些均需了然在胸!否则,胡乱起个名字就办一本杂志,最终很难预见会有什么好的效果。这里的效果是指一本学术期刊所应当体现出的学术影响力。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 “国际”+“中文”的科学期刊,不办也罢!
个人分类: My Ideas|426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欧阳自远:探索未知世界是幸福的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5-18 16:03
◇◇新语丝( 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欧阳自远:探索未知世界是幸福的 11-05-17贵州日报   嘉宾:   欧阳自远,中科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贵州省科协主席   主持人:   主持人:在我国,许多成就丰硕的老科学家年到八九十岁时,仍然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如吴文俊、袁隆平、吴孟超等等,还有去世不久的钱学森。您认为这 一不是个别现象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欧阳自远:说实在的,我还没有深入 思考过这一现象,仔细一想事实又的确如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大抵性情单纯, 直来直去工作专心、心情愉快,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太高,只有沉浸在工作中时, 才会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旦有所发现,又如孩童般雀跃兴奋。我想这是他们 保持活力和激情的原因和动力吧,也只有这样,可能才会取得一定成就。   主持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您今年已76岁高龄了,这是我第8次采访您, 第一次采访您是十年前。我发现这十年您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您是怎样做到如此 年轻态的?   欧阳自远:你过奖了,谢谢你的鼓励。我每年的科研任务很重,还要参加难 以计数的国内会议和一些国际会议,要准备很多资料,如果在北京,每天几乎是 在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之间活动,从来不运动。我一般每天6点起床,中午连续 工作,夜里工作到十一点半,然后洗漱休息。如果要找到我现在还不那么老态龙 钟原因的话,一方面可能是专心工作,心情愉快,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里遨游是幸 福的;另一方面我每年要到全国各地作大约40-50场科普报告,我喜欢和人,特 别是青少年交流,每当看到他们那热切探究的眼光,我就会尽我所能地把知道的 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科学认知世界和宇宙的方法,激活他们的科学梦想。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特别愉悦,他们让我年轻。   主持人:您的工作非常繁忙,怎么舍得拿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到科普活动 上?   欧阳自远: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探月工程”是国家的,是中华民 族的,也是大家的。人民有权知道为什么要搞这个,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准 备怎么搞,花了多少钱等等。我想在我们国家,干什么事,特别是重大工程都应 该取得大家的了解、理解和认可。重大的科学工程应在一边进行中一边培养未来 后备人才,所以我特别乐意去向大家报告这项工程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在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大家的探究兴趣很强,这也让我对工作产生了 更大的热情。科学工作者切莫认为群众不懂,所以就可以不向他们介绍,群众实 在是充满智慧和想像力的。向全国人民报告这件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 的幸运和快乐。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嫦娥之父”的称呼?   欧阳自远:我素来不同意这种称呼。几年来我曾经多次在媒体上、在采访中 申述反对这种称呼。这种称呼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我们队伍的团结协作。任 何一项重大的航天工程,都是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都是集体 团结协作的成就。我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而已。   主持人:科普作家方舟子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伪 科学、伪气功、伪环保,由于其言语犀利,他的言论在社会引起极大争论。您认 为他存在的意义在于?   欧阳自远:方舟子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他对某些问题的剖析和揭发很深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令人钦佩。 像他这样的人,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方舟子的出现对于学术造假者和学术 注水现象,无异于当头棒喝,对于像拼凑论文、抄袭剽切也有警示作用。   主持人:在科研和科普工作中,让您最感苦恼的事是什么?   欧阳自远:每年都会收到一些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科学爱好 者”的学术著作、科学论文和科普作品。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想像去解释宇宙的起 源、生命的来源、地球的起源诞生、月球的起源、山脉与海洋山的形成、地震的 发生等。有的人甚至为此辞掉工作,倾家荡产。这让我很痛心,我一方面呼吁科 学科普方面的书籍的出版要严肃讲科学性,以免误导青少年;另一方面奉劝他们 不要再搞了。搞科学研究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是科 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和前提。不能只凭自己毫无根基的胡思乱想。 (XYS20110517)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9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应可预测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5-12 11:10
地震应可预测
许绍燮,浙江绍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仼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与核爆)地震事件监测、分折研究。 不可认为地震根本不能预测。有人认为地震的发生犹如一个沙堆被堆积时的不断坍塌。各次坍塌可大可小,因为沙堆中没有结构,坍塌是一种临界自组织,即使第一粒沙子已经开始滑动坍塌,仍不能预测其结束时会有多大(体积)规模。因之,地震根本不能预测。笔者认为:说地震犹如沙堆坍塌无结构,实际是一种错觉。当你用不同震级档地震研究同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图像时,可以发现不同震级档地震的图像对应着鲜明的不同地形构造特征。这也就展示了地震具有的一种结构。我们知道大地震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发生的。地震是有其特定时-空结构的,不可认为地震根本不能预测。 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大地震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在其未来震中区近处,常会表现平静。但着眼于全球大尺度规模,则可观测到颇具特色的地震活动性图像。较为普遍出现的图像是直线形与圆弧形,以及构成这些图像的主要地震事件的等间距性。 直线型的尺度可展布达整个地球,甚至连续环绕地球可达两周。多条直线组成了平行与共轭性的网格。相应的大地震可以位于它们的格点上(或换成严谨的语言应是:按照已发生大震的点位,可以构造出平行与共轭的线性网格)。圆弧型的尺度也可展布于整个地球,以致自身成为地球的一个大圆。小型圆弧的直径可为100,200…等等。不同圆弧间的交会、相切,或与上述网格直线的交、切部位就是大震发生的场所。构成上述诸类图像主要地震事件具有等间距性,并且发震顺序的从不依次扩展迁移,犹如断裂扩展所应表现的,而是相嵌着交替发生。这些正是变形的屈曲成因所具有的特色(参阅《科技导报》2010年第23期26页)。 探索地震预测尚须关注“天外来客”。大地震不是任何时刻都能发生的。大地震多发生在午后至夜间,上午与正午前后较少发生。在四季中(夏至、冬至)两至前后多于(春分、秋分)两分点。或两至、两分前后大震较多。一般髙纬地震易发生在两至。太阳黑子高值(大M)年与低值(小m)年大震较多,而最大的那些地震更易发生在小m年前后。从法国DEMETER卫星测得的电磁数据中,可分析得到太阳活动的周期性波动,而这种同样的周期性波动,也可在相应的地面地震活动性数据中分析获得。初步查明2008年汶川强余震具有显著的周日发震时辰,且对应着特定的月相。回归年的分周年周期性(例如1/10回归年(365.24日)≈36.524日分周年周期)控制其强余震的发震时刻也非常显著。这些特征,在2010年智利地震的强余震中几乎得到完全重现。对于1973年以来全球M≥7.8大震,以上所述的特征也大体存在。 地震的发震时刻也存在着对应相当确定的太阳风的方位角与倾角(参阅本期第18—23页)。这表明了以上我们已观测到的诸多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联性,有可能就是这种太阳风磁场高能粒子等的电磁机制所构成的日地耦合的产物。近年来,我们已注意到在长周期脉动地震波中,有一种大脉冲可以数百千米/秒的速度传播。这样快速的传播速度在力学范畴是没有可能的;在光学范畴又太慢了。我们当时认为太阳风髙能粒子的环球漂移正具有数百千米/秒的传播速度,估计只有它才有可能是地震与太阳活动关联的耦合机制。现在既又观测到了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风到达的方向与倾角有关,两者正好获得了相互的印证,这就大大加强了它们的可信度。因之,我们认为探索地震预测尚须关注“天外来客”。 诚然,精确掌握地下深部的构造与动力是探索地震预测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对其给予十二万分之重视是完全应该的。但是如上所述,毋容忽视,“天外来客”也有可能在地震发震的过程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认为,探索地震预测尚须关注“天外来客”。 结构与动力匹配是发震的基础。复杂的地震发震结构,多变的地震发震动力,只有在它们的格局互相匹配时才具备发震的基础。不断演变的发震动力,其格局不是总能找到可与其匹配的发震结构,这时成为了无震或少震的地震平静期。发震动力再次演变到可以匹配另外某一种地震发震结构时,新的地震类型、新的地震活动区出现了,新的地震高潮又来到了。如此演进使研究者感到地震总是似曾相识,却又完全出乎意外。结构与动力这对矛盾中,动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明日的动力演变了,今日的地震活动高潮期就会戛然而止。研究探测不断演变的动力应受到特别重视。鉴于构成诸类图像主要地震事件具有等间距性,以及它们又是相嵌着交替发生,这些具有变形屈曲成因的时-空特征,是今后引导我们研究多变地震发震动力具有重要启迪的指导性思路。 如在前文中所述:“天外来客”太阳风中若真的蕴含有若干发震动力的信息,再考虑到地震发震具有全球结构的大尺度规模,因之,采纳卫星(既可以上天出迎“天外来客”,又可以迅速扫遍全球掌握大尺度动态)监测,运用卫星工具以探索地震预测应该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上策了。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应有的道德精神和科学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
kejidaobao 2011-4-7 15:56
科学家应有的道德精神和科学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
陈赛娟,浙江省鄞县人,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白血病转化医学研究,阐明了多种白血病的多步骤发病原理,成功实践了白血病联合靶向治疗的思路。 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们揭示真理的一种认识活动。 1 科学需要献身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但需要付出艰辛、痛苦,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等。居里夫妇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创造以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居里夫妇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赠送别人,将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8吨铀矿石渣提取0.1克镭)、价值高达100万法郎以上的镭,无偿赠送给了从事肿瘤研究的实验室,最后由于恶性贫血献身于她终身热爱的科学。邓稼先先生在一次核试验事故后,为了找到出问题的原因,不顾强烈的核辐射只身走进试验场地,找到核心部件,因此而留下了致命性辐射病隐患,最后为了祖国的原子能事业而献身。 2 科学需要严谨态度 正因为科学追求的是崇高的目标境界,做科学就来不得半点虚假。严肃的科技工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产生的各种事实、数据必须要求其有可重复性,测量必须精确。近代科学以科学假说为驱动,然后用实验求真、去伪存真,通过科学探索,揭示自然的本质。 1986年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在国际上首先证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获得临床完全缓解,也就是可通过将白血病细胞改造成为接近正常细胞的途径来实现白血病的治疗。论文送往国际杂志后,许多国际权威对此表示怀疑,研究者用大量数据小心求证,用事实证明这种思路是正确、可行的。以后大量的证据进一步证实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作用的分子机制,文章在Science和Cancer Cell杂志发表,由基础研究转化成临床实践,使这一类型白血病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可治愈的髓系白血病。1990年他们又在国际上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第一例变异型染色体易位,这是对国际权威的挑战。但当时研究者们并没有马上对外宣布,而是反复求证,从细胞、染色体、分子水平,用各种方法证实变异型染色体易位的存在,直至克隆到该易位导致的特异致病基因,并且证明该变异型染色体易位与患者临床预后较差有关,这才将结果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现在该研究的意义已被国际同行的工作不断肯定与拓展。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的,要勇于接受同行的评价。然而科学家也有可能会犯错误。如前所述,无论是实验结果或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出的推论和结论都可能会犯错,但这不能与科学造假一视同仁,重要的是如何对待错误,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基本品质。 3 科学需要良好环境 随着科学经济功能的凸现,科学的荣誉与日俱增,科学研究成为政府、企业乃至其他社会团体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转变的时期,科学界并不是真空地带,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与商业投机心理影响到了科研领域,使本来应该是探索未知的科学研究工作也成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事业。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科学界出现了科研成果造假、论文数据剽窃等丑恶现象,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初期的某些弊端也反映到科学技术研究的机制体制中,酝就了某些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土壤,比如追求短期效应等,科学评价体系也出现单纯看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和论文产出数量的倾向。目前研究项目资助强度过低而渠道又过于分散的体制性困惑,使得相当部分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申请项目上而无心致研。因此,在国家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今天,必须改革和完善科研资助的机制体制。不仅要重视项目方式的支持,也必须研究加强对基地和优秀团队长期、稳定的资助。建议国家在完善竞争渠道资助科研的同时,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经过改革的国立科研机构等创新基地,给予更为稳定的支持,以保证科学家将精力集中于科学研究。在学术产出方面,要防止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重个人得失轻国家目标的倾向。为此,决策部门应针对利弊,制定多元的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成果奖励制度。 中国科协最近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规范》,进一步认识科研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造成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的社会根源,自觉地抵制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的浮躁作风,同时积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制定科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科技立法,依据法律遏制科技领域的不良行为和腐败事件。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 200025)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我国生物质车用汽油、柴油的思考
kejidaobao 2011-1-20 14:05
发展我国生物质车用汽油、柴油的思考
闵恩泽,张晓昕 闵恩泽,四川成都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2008年金融危机后,生物质能源引起国际上的特别关注。2008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投资8亿美元研发新生物质能源,推动形成新的绿色能源经济。因为生物质能源将减少美国石油进口和温室气体排放。欧盟、加拿大、日本、巴西等也均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目标和规划。 2004年以来我国也开始了生物质能源的研发。科技部启动了“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攻关计划,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国家能源局成立了微藻固碳制生物质能源示范中心和国家生物质液体燃料研发中心。 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1.2%,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300万辆,预计未来还将大幅增加,因此所需要的汽油、柴油也将大幅增加。加快发展生物质车用汽油、柴油代替石油汽油、柴油具有重大意义。 1. 秸秆乙醇汽油和生物质汽油 含10%乙醇的乙醇汽油已在我国推广应用。2009年生产乙醇汽油1700万吨,生产所需燃料乙醇171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已从陈化粮转为木薯等,主要利用国内和从东南亚进口木薯来扩大生产,现已在广西建成20万吨/年的燃料乙醇工厂并投产。 但是在燃料乙醇的生产中,最价廉的原料还是秸秆、农林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生活废弃物等多样性纤维素。在该领域,美国能源部已投入10亿美元用于开发利用秸秆、农林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生活废弃物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包括寻找更好的酶制剂,采用基因改造纤维素,以此来提高生产效率。预期到2030年美国秸秆乙醇汽油和生物质汽油生产将提供美国30%的汽油用量,约合1.9亿m3,同时生产成本降至0.53美元/升,低于石油汽油。 在秸秆乙醇方面,我国目前已建成500吨/年和3000吨/年的秸秆乙醇中型试验装置,其中一套采用了国外酶制剂。但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均有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与国外酶制剂公司的合作,力争在2015年建成国际水平的工业示范装置,是我国秸秆乙醇今后发展的目标。 生物质汽油是国外最新开发的新一代车用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乙醇汽油相比,能量高、更经济、不需要更新销售系统与加油站和调整发动机。2010年3月国外已建成以甜菜为原料的生物质汽油中型试验装置,并已在6月开始建设第一套万吨级的工业装置。中国有关单位正酝酿与国外合作在国内建设一套工业装置。根据我国原料的特点,今后的努力方向应是加速开发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生物质汽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2. 生物柴油和微藻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由植物油脂与甲醇通过酯交换而生产的,不含芳烃和硫,十六烷值高,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 发展生物柴油原料来源是一个问题。我国发展生物柴油,其原料来源采取的策略是不能与菜籽油、大豆油等食用油争原料,只能采用餐饮业废油、榨油厂酸化油等劣质原料。因而目前采用常规酸碱催化法生产,工艺复杂、产生大量污水。为此,我国科研人员已开发出先进的亚临界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在海南省建成了6万吨/年生物柴油厂并投入生产。 利用山地丘陵来种植木本油料树是开辟生物柴油原料来源的另一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大规模种植麻疯树、黄连木等。这些需要政府支持和引导,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所需的大量生物柴油原料。同时我们建议尽快在阳光充足地区建立麻疯树的大棚种植基地,将蔬菜的大棚种植技术移植到麻疯树等的种植,可以不分季节、全年稳定地供应生物柴油原料,而且比在野外采收麻疯树果实劳动费用低。 利用微藻、二氧化碳和阳光生产生物柴油,既能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净化废气和污水,被誉为“一石三鸟”的技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微藻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微藻生物柴油生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集成,其产业链长、投资大、成本高,现有技术生产成本远远高于石油柴油。目前,年产万吨规模的生产尚未实现,缺乏先进的大型成套技术,另外,微藻生物生产需同时具备二氧化碳、阳光、土地三个资源条件,因此我们建议组织国内优势力量,尽快攻克工程难题,充分利用不同来源的二氧化碳(发电厂、炼油厂、煤化工厂等),在滩涂、沙漠等阳光充足地区分别建设微藻生物柴油工业示范装置。 国外发展生物质汽油、生物柴油等车用燃料采用政府投资、信贷支撑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支持,我国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但是一个产业要立足于市场,还要靠自己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在发展生物质车用燃料过程中,要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根据工厂规模和市场需求,生产大宗化工产品,特别是高价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使我国生物质车用燃料产业能够健康、长期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8号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突尼斯骚乱与大学生不能就业有关
热度 1 Ecosinic 2011-1-17 00:15
突尼斯算是乱了。 印象中突尼斯是个不错的国家,小孩在16岁以前所受的教育都免费,年青人三分之一是大学毕业,在第三世界中非常之高,所以,有时我想如果有中国人和中国妈妈在突尼斯,小孩在16岁时怎么都得混个大学毕业,第一因为免费,第二因为容易。突尼斯经济最近这些年也很不错,在2008年人均GDP为3313美元(世界排名94),2009年人均GDP约为3818美元。2009年7月突尼斯人口估计为10,486,339人。故其经济总量也不算少。由于其经济发展不错,总统竟然连任23年。前几年还全民公决总统继续当下去。 不过,以上这些算是走到头了。 为什么,失业率太高,而其中大学生失业更高。每年近8万大学生毕业,竟然有三分之二的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有大学生摆地摊,而摆地摊的家伙什被城管收走后,就只有自焚了。 大学生自焚在哪个国家都不是件小事,突尼斯当然不会例外。以该失业大学生自焚为引子,全国发生了有史以来的大骚乱。当了二十多年总统的人只好跑得不知所踪。人民举着“要面包,不要总统”的牌子上街了。 2009年某月某日,本人在此发“大学生就业是个政治问题”一文,当时只是想讲讲中国的问题,没曾想在国外也是如此。 中国每年有600万左右的大学生,如果他们不能好好就业,而成为蚁族、鼠族的又太多,麻烦肯定不小。
个人分类: 杂谈|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缓助鸦片
newniu 2010-10-13 00:04
非洲有丰富的资源,重金属、钻石、稀有矿藏。虽然有这些资源,但是西方国家却无法得到。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和技术太差,很多资源无法开采、即使开采了无法运 输, 没有电力,没有道路,没有港口,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 要获得这些资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资源能够开采、运输;二、不得不低价卖资源。实现这两个条件只需要一个方法:援助。 从过去经验来看,西方的援助达到多个目的:获得好的名声; 低价掠夺了资 源; 为国内企业寻找到了市场;释放国内情绪。 获得好的名声 全球有将近30亿人的日消费不足两美元、8.4亿人没有足够的食物、每年有1000万儿童死于可轻易预防的疾病、300万人死于日益扩散的艾滋病、10亿 人喝不上洁净的饮用水、20亿人用不上基本的卫生设施、10亿成年人是文盲、不发达国家中有1/4的儿童尚未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 毋庸置疑,贫困问题打动着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们。为消除贫困,西方世界需要进行一系列努力。穷人们的悲剧激起了人们进行变革的愿望。那么世界的政客顺应了这 一潮流。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把我们的梦想是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的字样挂在世界银行总部大厅的墙上。 新千年伊始,在纽约,联合国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梦想。它在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国家首脑聚会上,承诺将消除贫困,推动人类尊严与平等,实现和平、 民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时,各国政客们尤其对千年发展目标表示认可。2015年之前要完成的八个目标。 2005年1月,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瑞士达沃斯(当年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呼吁,通过大推进计划,提高外国援助金额,实现非洲的千年发展目标。布 莱尔做了一份非洲报告,3月出台的报告,同样呼吁实施大推进计划。2005 年7月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戈登布朗和托尼布莱尔将消除非洲贫困的议题列在议事日程首位。2005年7月2日,鲍伯吉尔道夫(一位为非洲 募捐的爱尔兰摇滚歌手)聚集众多知名乐队举办了现场八方(Live8)慈善演唱会,试图游说八国集团领导人能够改变非洲的贫困过去。在 1985年的巨星资助非洲慈善演唱会上表演过的埃尔顿约翰来了,麦当娜也来了,新生代的酷玩等乐队也参加了演出。在八国集团峰会期间,数十万人 为了非洲脱贫的事业游行奔走。现场八方慈善演出诠释了穷人们的痛苦,音乐会为帮助穷人而进行的努力感人至深。摇滚明星们拿出时间,呼吁全世界人们关心 那些在绝望中挣扎、饱受贫困折磨的人们,这真是一件善举。 2003年5月,在打败萨达姆的军队之后,布什总统在海岸卫队军官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激励众人:防治疾病、消除饥饿和贫困等目标,从道德层面展示了美 国的影响。威尔逊总统曾说,实现人类的解放,美国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精神力量。新世纪里,我们必须把这种力量贡献给全人类的福祉。 为国内企业寻找到了市场 富国的援助者会迫使受援者去购买本国(指援助国)出口商的产品(恩道尔在《粮食危机》 中也说美国如何通过要求受援国来购买美国的农产品来实现摧毁地方农业,达到控制农业的目的)。美国就要求受援者把受援金额的3/4用来购买美国产品。通 常,由于富国坚持本国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所以对穷国的技术援助结果更糟。这样一来,对穷国的技术援助资金中很大一部分又流回到富国的技术咨询公司中去 了。(我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的读后感中也说:作者通过在尼日利亚,伊拉克,沙特,印尼参与的各种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帮助,扶贫开发行动和计划, 通过如何以发展和脱贫的名义,运用人家看不懂的工式,规划出如果这些项目建成,一个国家的经济会如何如何高速发展的蓝图,让一个个国家为了基建项目背上外 债,而这些项目的承包商又是美国人(中国可能例外,不过,机械可能还是用国外的),这样,帮助的钱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而这些项目建好后,还需要大量的配 套维修费用,这样,这些国家就永远陷于其中而永远无法解脱。) 大部分美国援助不是礼物,而是正在偿还的贷款。几乎所有这些(贷款)都被用来在美国买美国货。这样帮助美国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为美国的制造业及其股东带 来了利润,替美国政府提供了须纳税的收入,让美国在与拉美的国际收支中获得了顺差 。 就对外援助项目来说,用于外国专家、顾问的费用,往往占到援助总额的60%以上。更不用说还有设备、商品的出售和连带的其他效益。法新社1993年9月 19日的报道披露,美国外援资金的75%被用于购买美国生产的食品、设备和支付援助人员的工资。美国每提供1美元的援助,则可以得到4美元以上的出口效 益,第三世界国家每年购买 2000亿美元的美国出口商品,就为美国创造了400万个就业机会 。英国《卫报》1991年12月30日报道,根据对英国政府的一份年度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所进行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支付给英国的借债利息将远远超过它们 从英国得到的援助。1990年,英国通过海外发展局向国外提供的援助为14.8亿英镑。向第三世界提供的其他官方援助为3.61亿英镑。私人出口信贷为 0.85亿英镑,直接投资总共为15亿英镑。志愿机构提供的援助为1.84亿英镑。总共是36.1亿英镑。但是从第三世界国家流入英国银行的纯资金则为 61亿英镑。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廷木根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将一切计算在内的条件下,如果第三世界每年从西方拿到5000万美元的援助,将要付给 西方1000亿美元 。 霸占了所缓国经济 援助是附有苛刻经济、政治条件的。西方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所谓的国际组织 作为核心援助工具来管教和重新征服越来越难以管理的第三世界。美国国际发展署明文规定:援助应当附加条件,即必须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必须用来帮助第 三世界私人企业发展以削弱其政府的作用。 西方举起援助旗号所导引的是一条走向地狱之路,其中第一步就是私有化:这种援助下的私有化往往有它既定的目标,即私有化给西方国家。英国《卫报》曾经把这 种援助直接称为暴露无遗的贸易掠夺行为。该报举了个例子,说英国国际开发事务部曾直接告诉加纳,如果想要获得一项水利工程的援助资金,就必须实现水利 行业私有化,把水价提高到两到三倍,并把这个行业出售给英国、法国或者美国公司 。第二步就是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拯救经济计划即资本市场自由化:这样就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动产或货币形式进行投 机活动,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在某些国家的投机行为可以导致这些国家的储备在几个小时、几天内就流干。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西方游资抽走所引起的。第 三、四步就是价格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在价格市场化方面,斯蒂格利茨讲到他在世界银行任期内的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他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 命令埃塞俄比亚把援助资金存入美国的储备账户,利率少得只有可怜的4%,同时却必须接受以12%的高息借美元为他们的人民购买粮食。这笔钱就这样被抢 夺进了美国财政部的保险柜。 在贸易自由化方面,斯蒂格利茨把这种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统治下的自由贸易比作鸦片战争。他说,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 天,西方则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以金融、财政等强制手段,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强行冲破壁垒打开这些羸弱国家的市场, 同时却阻碍第三世界的商品(农产品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主导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在西方看来,这种手法的效果更甚前者,而且能得到当地政府和官僚资本家的欢 迎与支持。 因此,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援助,无论是作为市场力量,还是介入了各方面的勾结和非法行为,对受援国产生的自然结果就是,援助金常常 进入那些非常富有的人们包括西方资本家和当地的官僚资本家的私囊。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的所谓结构调整计划的实效情况,有人进 行了专门研究。这项研究对非洲的分析结果简直使人不寒而栗。从1991年到1995年,按照这项计划得到援助的非洲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为零,外债 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71%增加到1995年的88%。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人均收入下降0.3%。而没有接受这项计划的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却增长1% 援助不是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脱贫、发展,而是在阻碍、限制其经济朝着符合本国人民群众利益的理性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把受援国经济发展牢牢地控制在手。从 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就是一种表面镀上金的镣铐,把第三世界紧紧拴住,使其始终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物。 低价掠夺了资源 掠夺了资源需要两个条件:基础设施和贷款。西方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大量修路、开矿、筑水坝、建核电站,这些项目资金来自于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 款,表面上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客观上使资源能够运输出所在国家,更多地是为了掠夺那里的资源和剥削那里的人民。 有了基础设施,下一步是强迫所在国政府低价出售资源。 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出口战略来发展本国生产力,这些出口产品包括:糖,咖啡,香蕉,可可粉,橡胶,锡,铜等,其中有一部分是由美国 的跨国公司完成生产,采掘和提炼,而且由其主导市场出售的,剩下的资源,如果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想要自己开发生产出口的话,就必须自己建造工业设施来实现 出口的目标,而这些需要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建造的工业设施,就是上面说到的政府推广的项目。同时 由于这些国家往往是缺少资金的,要建厂补充工业设施的话,就需要大量贷款,在以美国的监视下,这些需要的贷款只会来自于美国的银行,出口信贷机构,或者诸 如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           第三世界的国家为了发展生产力而需要资金,在美国战略的引导下,其银行或者信贷机构 或者世界银行这样的组织,就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了无数贷款,这个过程好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环,第三世界的国家愿意不断借款兴建大型的工业项 目,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项目肯定会带来繁荣,美国的银行愿意给他们提供贷款,而且是在极低的利率下完成贷款合同,门槛之低和以借款主导的经济发展理论又反过 来激发了第三世界国家贷款的需求,最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越积越多,还债的负担也越来越大。     美国的这种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当然不是无利欲图的,所以同意贷款给第三世界的国家也是有条件的,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必须同意了美国的条件,才能获得 贷款,在美国所提的贷款条件中,最常见的就是,削减教育经费,开放本国经济,允许北美的出口商向其国家倾销商品。   往往第三世界的这种贷款数额巨大,加之其项目质量本身就要打个问号,能不能在美国工厂遍地的环境下找到市场更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第三世界这些带宽项 目的结果很多都是无法偿还,然后则是变相拖欠,最后则是双方采取债务重组,滚动贷款,追加借款,债务偿还等一系列措施,而大家要清楚,所有这些措施的最终 结果,都是与第三世界国家最初希望达到的目标相反。 为了还贷,第三世界只有用 糖,咖啡,香蕉,可可粉,橡胶,锡,铜等来还 贷。贷款巨大,为了还贷不得不加大初级品生产和出口,而这又使其价格大幅下跌。 第三世界根本无法还上贷款,从而形成贷款绑架。 先看一组数据,第三世界的债务从1973年的1300亿美元涨到了2009年的3.2万亿美元。这个世界除美国之外任何国家的债务肆意增长的结果,都是与 人们谋求发展的愿望相违背的。 在如此高的债务条件下, 第三世界只有源源不断地向美国供应初级品和资源。 结论   ――选取了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结构性调整贷款的20多个国家。它们 都没有获得经济增长,有的甚至遭遇到了负增长。同时,我还列出了接受结构性调整贷款数量最多的10个前共产主义国家。它们中的大多数经济呈现严重的负增 长,而且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2年世界最不民主的25个政府统治者(根据世界银行对199个民主国家的民主测评)得到了总价值9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同样是2002 年,世界最腐败的25个国家得到了94亿美元的援助。2002年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15个国家每个都能拿到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而它们都排在2002年 世界最差政府的前1/4中。   ――(数据)显示了世界范围内国家失败或崩溃的8个案例,其中的7个在崩溃前10年内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长期的合作。从数据来看,长期参与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的项目更容易导致国家崩溃。   ――1963-1985年间,利比里亚花了其中77%的时间来动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项目,可就在1985年,利比里亚却陷入无政府状态。 1980-1989年间,索马里花了近八年的时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在那之后,军阀将国家四分五裂。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地贷款非洲,然而非洲并没有实现增长,更无法偿还贷款。这是一个普便的模式:项目国家的增长没有达到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的预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26次给予科特迪瓦结构性调整贷款。可这段时期,该国却陷入了历史上最长也是最糟糕的经济 衰退,其人均收入也大幅下降。如今,科特迪瓦身陷内战。近年来几乎所有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国家,都曾接受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强力干预。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1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