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身份识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用ORCID提交文稿的重要意义
AJE2017 2019-6-24 15:32
ORCID (Okid) 身份识别码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开放的科研人员和贡献者身份识别码),是用以唯一识别科学家和学术作者或贡献者的一种非专有的字母和数字代码。它是由非盈利组织 ORCID 为作者提供的一个持久的身份识别码,类似一篇发表的论文的数字对象识别符(DOI)。 具体而言,任何一个科学家和作者可以通过免费注册获得自己的ORCID。有人或许疑问,我们发表的论文有作者署名和所属机构,为什么还要去注册ORCID 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帮您更好的认识ORCID的重要意义。 • 首先,作者重名问题直接导致对ORCID的需要。 你每天在Web of Knowledge上搜索作者发表的文献时,是不是很显然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同样一个名字,搜出来各个学科的文献?因而,你需要补充专业相关的标题或关键词,甚至是所属机构。如果你有使用过ResearchGate的经验,你是否碰到经常被系统询问和确认某篇论文是否来自你的研究成果?正因为重名,虽然一篇发表的科研论文有它唯一的识别符DOI。但对其内容作出贡献的作者却未必有一个唯一识别码。这便是ORCID被大力推出的初衷。但作者需要通过注册获得该ID,注册花费时间不足30秒。 • 国际学术出版商和学术协会的推荐。 出于信息管理的需要,著名国际出版商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约翰威立, 一些学术协会如皇家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等都推荐和要求旗下的期刊作者注册ORCID。 • 来自期刊编辑的呼吁。 关于科研学术发表的道德准则,一直是中国和全球科研圈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顶尖学术期刊的大量撤稿、作者署名的纠纷、学术论文代写代投、科学试验的伦理等问题,都引起了学术圈以致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中国某些期刊的主编们也意识到ORCID的重要性,强烈呼吁作者们向期刊提交论文时,使用自己的ORCID。他们希望通过呼吁作者使用ORCID投稿,来避免潜在的未来出现作者署名、代写代投及撤稿等问题。 • 远超于学术论文发表清单的科学贡献关联。 由于ORCID与Scopus的连接,一旦用户利用ORCID搜索,相应的关联出版物将自动被搜索出来。ORCID除了用来标识作者对论文发表的贡献,还被用来标识作者的著作(书)、专利、同行博客评论、同行评议,甚至是基金申请(如意大利的国家科研评估机构)。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注册并拥有自己的ORCID识别码,意味着,你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对科研共同体的贡献被永久、清晰的记录下来了。就好比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科研贡献库一样。而对于科研管理机构而言,利用这个识别码,会帮助机构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6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英梅的声相识别术与身份识别标记
dsm9393 2016-11-21 12:55
王英梅的声相识别术与身份识别标记 都世民 近日笔者从央视看到 “挑战不可能”新录制节目重播,有一女士王英梅利用“声相识别术”挑战不可能。另外, 2016-11-18 , 从光明网上看到科技日报上一文: “ 人脑连接结构如指纹一样独一无二 ” 作者:刘海英 。 身份识别技术 身份识别技术采用 密码技术 (尤其是公钥密码技术)设计出安全性高的协议。 (一)口令方式:口令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身份识别方式,一般是长度为 5~8 的字符串,由数字、字母、特殊字符、 控制字符 等组成。几十年来 , 用户名和口令的方法一直用于提供所属权和准安全的认证 , 来对服务器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二)标记方式:标记是一种个人持有物,它的作用类似于钥匙,用于启动电子设备,标记上记录着用于机器识别的个人信息。 目前科学界认为有以下 11 项新型身份识别技术 : ▪ 1 远距离指纹扫描 ▪ 2 耳朵 ▪ 3 气味 ▪ 4 心跳 ▪ 5 声音 ▪ 6 虹膜 ▪ 7 眼周区域 ▪ 8 步态 ▪ 9 汗液 ▪ 10 先进脸部识别系统 ▪ 11 快速 DNA 检测 如今又增加一种脑连接方式识别术。 以上所述的识别术是机器自动操作。这其中有声音识别术,我们经常听广播和观看电视对主持人声音和说书艺人等声音都熟悉,很容易分辨是谁。 我们是否思考过, 如果有一款软件对声音 进行分析 ,能否 根据声音识别人的身份呢? 俄罗斯 “ 语音网格 ”(VoiceGrid)“ 公司话音技术中心 ” 已 开发出这项技术。只要事先将某个人的声音录入,这一系统便可以自动识别出此人的声音。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在墨西哥执法部门中得到应用。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网页词条 “身份识别”。 除此而外, 2016 年 09 月 08 日, 来源: 科技日报 报道: 头发中独特蛋白质标记可识别身份 。这后两种识别标记尚要开发软件,要建立大的数据库,是后话。下面讨论王英梅的识别术。 王英梅的 “声相识别术” 在央视平台 “挑战不可能”节目中,王英梅表演了她的绝技“声相识别术”。这种识别术是她独有,具体操作和研究过程概述如下: 1. 一位陌生人的来电 有一天,王英梅在家中接到一位陌生人电话,她要出去见这位陌生人。一般说来,在这种情况下应约定一个见面方法,虽然不是 “祕密接头”,也得告知一种方法。王英梅没有这么做。她凭这位陌生人的电话声音思考出这位陌生人的模样。她很快找到这位陌生人。从此她发现自己有一种潜能。这种潜能是通过声音思考人的面相,由此识别陌生人。这称作声相识别术。 2. 从别人电话咨询中识别忧郁症患者 王荚梅是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常接心理咨询电话。有一次,一位年青女子打来电话,她们交谈中,王英梅发现对方有自杀倾向。于是她约这位女子见面,王英梅通过专业方法,对她询问和测试。结果发现她有自杀倾向。王英梅心里证实了凭语言可判断对方特征。例如,患忧郁症。此后王英梅为她治疗忧郁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将她的病治好,挽救了她的生命。 3. 挑战不可能 央视平台挑选百位志愿者,由李博士挑选十位年龄相近的女青年。然后当场拍照,将照片放在一屏幕上。平台上有十扇门。每人站在一扇门后面。王英梅被蒙上眼睛,然后站到屏幕前,由导演组准备了题库,用来给十位年青女子提问,王英梅点题,从年青女子回答中思考回答者的面相,再从照片中推断门后站的女子与哪张照片匹配。从 1 号到 10 号,每人提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从题库中随机挑选的。让人惊奇的是,王英梅从挑选十位志愿者中,目标是三位,她全都匹配正确,真是不可思议。 评委李博士说:公安破案有用这种类似方法。问题是声音与照片关联是什么机理?王英梅本人也没见这十位志愿者,是怎么推断的?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面相学。 “面相学,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关于这个问题,若要回答,不是件容易事。有的小册子介绍:“所谓面相学,早在五千年前即诞生于印度阿利安文化中,后来才隨着佛教传入中国,而产生了神相全篇及麻衣相法等书。这种东方面相学传入西方之后,经由业里斯多德及奥地利的生理学家加鲁之研究。演变成骨相学,进而成为人的性格、气质、特征及才能等的科学相学。这段叙述笔者没有考证,但说明面相学由来已久。 如今王英梅现场演示让人佩服、惊奇、不可思议!笔者在思考这其中道理,面相学由来已久,凭声音判定熟悉的人也不是新鲜事。电脑识别也是事实。可是凭语音和照片将陌生人定位是奇事,这之间怎么关联?怎么匹配识别的。更让人不解的是脑科学研究对脑区的分类和运行方式有一套说法,这是针对常人,现在王英梅的识别术与常人不同,难道不说明大脑运行机制已经改变,是通过后天训练改变,是不是人自已开发自己大脑的实证呢!更重要的是这标志机械超过人的说法是伪命题,不可能实现!只有人能做到,电脑永远不可能开发自己!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指纹、虹膜和人脸之后,身份认证领域的新热点:手背静脉识别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5-10-22 08:29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方法之一,是近十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也是目前身份认证领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手背静脉 手背静脉拥有很好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在人与人之间和同一个人的两只手之间,手背静脉的血管纹理结构是不相同的,并且个人的血管纹理结构不随时间变化;手背静脉血管位于体表内部,不易受到污染和划伤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不易被仿制;手背静脉图像在采集过程中相对于人体其他部位的采集更易被接受,所有的这些特性使得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成为一个合格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现有生物识别方法存在的不足 虽然指纹、人脸和虹膜识别近年来经过不少学者和专家的研究,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且已经找到了许多鲁棒性好、速度快的识别方法,但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都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 1.指纹识别 指纹是人生而就有的物理表皮结构,每个人指尖的沟壑纹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指纹识别是最古老的生物特征识别,其概念被大众所熟悉,所以现代指纹识别技术容易被人接受,只需要少量指导便可实现轻松采集。此外,指纹特征占据的存储空间较小,设备轻巧,易于和移动设备结合。但是,由于指纹是暴露在外面的表皮纹理,其结构信息会受到灰尘、油、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断纹、无指纹以及脱皮和伤痕等问题影响图像采集质量,导致指纹识别困难。 手指脱皮 另外,当手与一些物体接触时,会在这些物体表面留下指纹,这样就容易被别人仿造,制造出各种指纹套,欺骗指纹识别系统。而且,对指纹套的活体防伪检测也是当前的难点问题。 指纹套 2.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是采集人眼虹膜区域的近红外图像进行识别。虹膜的纹理结构与生俱来,不会随时间改变,其中含有丰富的信息量,大约是指纹纹理结构中所含信息量的6 倍。虹膜识别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高安全级别部门如军队、银行等。但在虹膜识别中,一个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使用者容易存在心理上的排斥,所以,通过近红外光照射人眼获取虹膜图像,不易被人接受。另外,在虹膜图像采集过程中,需要眼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获得更好的采集效果,这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虹膜识别技术的推广。 虹膜图像及其采集识别 3.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根据采集图像的维数可以分为二维人脸识别系统和三维人脸识别系统。在二维人脸识别中,人脸会因为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识别率,如长胖、变瘦、长出胡须等;另外,由于人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情,也降低了识别的准确性;而且,人脸还受周围环境,如遮挡、光照等影响。 人脸的衰老情况 人脸表情变化 三维人脸识别虽然不会受光照和拍摄角度影响,但是在大规模数据库中效率缓慢,所以目前仍处在研发阶段。 手背静脉识别的鲜明特色 近年来,研究者一直在试图寻找更为鲁棒的身份识别手段。新型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耳形、掌纹、步态等身份识别方法也时有报道,其中手背静脉身份识别在各种新型生物特征识别手段中脱颖而出,成为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原理框图 相比较指纹、虹膜和人脸识别,手背静脉识别具有鲜明的特色。 1.手背静脉特征具有很好的普遍性和唯一性。 解剖学著作 Gray's Anatomy (《格式解剖学》)已经证明,个体的手背静脉在形成、发育生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唯一性,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即使是双胞胎或者同一个人的左右手,也会因为发育过程的随机性导致手背静脉分布结构的差异。当人体发育成熟,20 岁后手背静脉的分布结构除非进行手术或药物作用,否则不再变化,因此手背静脉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特征是可行的。 2. 活体识别特性和内部特性。 由于血液和皮下脂肪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率不同,通常采用近红外反射成像,获得对比度清晰的手背静脉纹理图像,进而完成特征提取与识别研究。另外,手背静脉血管位于体表内部,不易受到污染和划伤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手背静脉很难被仿造,安全性较高。 3.近红外反射成像设备属于非接触类型,且造价低廉,用户和制造商容易接受。 在部分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手背静脉识别产品如韩国的VP-II 和日本富士通的Palm Secure,都已经进入了实用领域。 静脉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 静脉识别技术最早是由研究者MacGregor 和Welford 于1991 年提出的,并开始受到关注。1995 年,Cross 和Smith发表的综述性文章对手背静脉识别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完整描述,从此手背静脉识别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7 年,韩国BK System公司发布了亚洲第一个商用手背静脉验证产品BK-100。2006 年IBG 对日立公司的静脉验证产品TS-E3F1 和富士通公司的静脉验证产品Palm Secure 的测试结果表明,静脉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的性能指标相当。在算法研究方面,2005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Leedham 等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使用局部自适应分割方法提取手背静脉特征,2008 年Leedham 等提出了基于细节特征分析的热红外手背静脉识别方法,2009 年香港理工大学的Kumar 等提取静脉血管的结构信息和关节信息作为特征,并使用决策融合的方式进行识别,2010 年克卢日-纳波卡技术大学的Septimiu 等提出了低成本设备的成像质量控制问题,2011 年在香港举办了第一届关于手的生物特征识别国际会议,人们对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科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在国内,从2002 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林喜荣等发表了多篇文章,自主设计了近红外血管图像采集仪,提取血管造影的原始图像,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归一化和增强处理,对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算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2006 年,他们利用分水岭算法提取特征点,并使用二阶矩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多分辨率滤波得到多维特征向量。 2005 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王科俊等发表了三篇文章,针对手背静脉图像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细化算法和分割算法。吉林大学的韩笑等在文章中提出了利用带方向因子的小波(脊波)对手背静脉血管和手指静脉血管进行增强,并使用神经网络进一步判断血管特征点的方法。2006 年,静脉识别技术首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也是目前国内静脉识别领域第一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2007 年同济大学设计了嵌入式的手背静脉辅助定位系统。2010 年北京大学的李文新等采用迭代的线性追踪方法提取线性特征并将其分块编码,实现手指静脉在大型数据库中的搜索。2011 年天津大学的刘铁根、王云新和李秀艳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鲁棒性特征的手背静脉识别算法,并设计了k 近邻分类器和支持向量机相融合的分类器进行识别。2010 年复旦大学的郑英杰和顾晓东使用二维Gabor 相位编码特征与直方图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手背静脉特征。2011 年东北大学的贾旭等使用多尺度下轮廓波变换的子带能量作为特征,分别建立了隐马尔可夫模型并进行融合,实现真假匹配的区分。这些研究工作说明手背静脉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说明该项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虽然手背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商业应用价值,但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商用系统,如韩国的VP-II 和日本富士通PSN800 都是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即1∶1 验证),很少有系统关注1∶N 身份识别问题。研究身份识别问题,尤其是大样本条件下的手背静脉身份识别,非常有限,目前发表的研究论文虽然对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实验大多在较小规模的数据上进行,并且研究中未针对在大样本情况下的手背静脉识别实际问题深入研究。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的具体情况,十分有必要研究大样本条件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关键问题。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 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比指纹、人脸和虹膜识别技术的成功,如何在大样本条件下实现手背静脉的鲁棒身份识别,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深入推动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大样本条件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如下。 1.样本集规模与识别精度的理论问题。 下表是几种典型的手背静脉识别方法,其结果都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但这些结果都是在几十人的小样本情况下得到的。从理论上讲,样本集规模的增大,会导致识别率的下降。目前关于样本集规模与识别精度之间理论分析的研究未见报道。 表 手背静脉识别方法 2.大规模近红外手背静脉图像的质量问题。 手背静脉图像质量与识别率有直接的关系,Lin 和Fan 在文献中通过实验证明了图像亮度的改变对识别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显然,除了图像亮度,图像的其他质量参数也会影响识别率,但是现有的各种手背静脉数据库的图像质量在亮度、灰度分布、对比度、平滑度、尺寸大小和图像活体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建立统一的大规模手背静脉数据库,进行各种识别算法的比较,急需研究手背静脉图像质量问题。 3.大规模数据库中多人种、老龄化和非线性形变的鲁棒特征提取问题。 西方人手背毛发浓密,手背静脉图像中毛发噪声的随机分布会严重影响识别效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弹性变化造成血管粗细的变化和皮下脂肪对近红外光吸收和反射特性的变化,也将导致血管粗细和分布特征的不稳定。在识别过程中,使用者手的握力和姿态等各种非线性形变同样会造成特征的不稳定。针对多人种、老龄化和各种非线性形变的特殊情况,鲁棒特征提取是必须研究的问题。 4. 面向大规模数据库实时识别系统的分类决策问题。 目前发表的研究论文虽对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实验大多在较小规模的数据上进行,小样本情况下的距离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和融合分类器等都有报道,也都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率。但在大样本情况下,分类决策如何保证识别精度,同时满足识别速度的要求,仍有许多理论与方法问题需要解决,动态模型在线学习和快速相关处理分类器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 综上所述,相比较指纹、虹膜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成功使用和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前期国内外关于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在大样本情况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在样本集规模与识别精度理论分析,手背静脉图像的质量评价标准,多人种、老龄化和非线性形变的特征鲁棒和面向大规模数据库的实时识别四方面需要深入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理论框架体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解决实时识别速度与实用性问题。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王一丁 著《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 》一书。 ISBN 978-7-03-045857-5 《 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 》是作者团队在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方面多年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全书共9 章,首先分析了指纹、虹膜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成功使用和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研究意义,然后从手背静脉图像采集设备的设计和实现、手背静脉图像数据库的建立、手背静脉图像的质量评价、手背静脉图像的容量分析、手背静脉图像纹理结构的特征提取、手背静脉图像的分类决策、手背静脉图像的活体检测和手背静脉身份识别系统这几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对深入推动手背静脉身份识别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12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老大哥一定会注视着我们
jiangming800403 2014-2-17 21:16
如果基因组测序真得如同验血一样方便,那么老大哥一定会注视着我们,当然任何犯罪也都会无处可藏,除非不留下一丁点痕迹。 实际上现在身份证芯片中都已加载数字化照片和指纹信息,无处不在的监控录像和数字人像识别技术,已经使这个社会正在透明。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安普顿大学开发的智能传感器和人耳身份识别
alvinlxu 2010-10-14 10:29
科学网新闻最近转载了两篇关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成果,一个是可预测滑坡的智能传感器,另一个是借助人的耳朵形状进行的身份识别。这两项研究都非常有意义,而且非常新颖。 智能传感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8067.shtm 英开发出可预测滑坡的智能传感器 该设备可在无人干预情况下运行多年,尤其适合亚洲地区 英国科学家开发出可以预测滑坡的智能传感器探针。(图片提供:南安普敦大学) 英国的电子学和地理学专家正在研制可以预测即将发生的滑坡的传感探针,以便在今年冬季美国南加州暴风雨季节监测侵蚀率。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传感器能够适当地预测突发的滑坡,这在印度和亚洲尤为普遍。这些地质灾害能够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有时甚至夺走数百人的生命,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这种设备还可以用于预测英国的洪水。 如今,6个手掌大小的传感器已经被安装在距离美国边境3.2千米的墨西哥Los Laureles峡谷。由于暴雨和泥石流,该地区经常处于水下。这个峡谷通往提华纳河河口,后者位于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Kirk Martinez博士和Jane Hart教授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资助下开发这种传感器。 Martinez说:之前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在斜坡上放置无线电传感器。我们基本已经研制出一个可以测量光、导电性和倾斜的小型版传感器。他解释说:峡谷地区没有合适的排水系统,质量糟糕的房屋还面临着大量的洪水问题。街道没有铺设,当水流过时会带起沉积物,并且会变得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为了帮助该地区的科学家预防滑坡,他和其他研究人员将探针安置就位以测量地面的斜度、湿度、温度和压力。 此外,雨水和泥土可以向北流过边境,直接影响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之间的提华纳河河口。该河口区是一块湿地,哺育着生活在这里的大量珍稀和濒危物种,这里还是南加利福尼亚少数的盐沼之一,是370种迁徙和本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据介绍,该传感器探针每隔几分钟就读取一次数据,监测土壤湿度和活动等因素。每小时数据详情都会直接返回美国圣地亚哥和南安普敦大学进行分析。 Martinez补充说:现在的一个挑战是让它们测量更多的数据,并且在预测出一场暴风雨时使它们变得更加活跃。 Martinez之前曾在2003年开发出了预测冰川活动的传感器探针。 Martinez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好的信号,通过这些传感器感觉到了沉积物和土壤的变化。下一步是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进行预测,这样住在附近的人们就能早些时候得到暴风雨和滑坡的警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为感知环境而开发的一种技术,它可以靠电池电量运行多年,互相连接以实现远程无线电通讯。它们被设计为共同工作并且在闲置时段节省电力,而不是持续地采集和发送数据。 Martinez解释说,这些探针从高能量的锂电池获得电力运行,并且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休眠期,这样它们就可以在无须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运行好多年。在山区进行运行干预是很昂贵的事,在冰川下面就更不用说了。 《科学时报》 (2010-9-28 A4 国际) 耳朵身份识别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691.shtm 研究表明耳朵形状可用于身份识别 从左到右依次为: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英国现任首相大卫卡梅伦和英国查尔斯王子(来源:REX)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11日报道,一项新研究表明,未来,机场可通过耳朵的形状来识别乘客身份。 在最近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生物识别大会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教授马克尼克松指出,每个人耳朵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据此研发出了一套扫描耳朵形状的系统,将扫描结果与之前已建好的耳朵形状数据库进行比较,可以识别身份。研究人员希望,新系统能够在乘客接受入境检查时为每个人的耳朵拍照入库。 尼克松解释道,生物识别大部分的问题集中在人老后会出现什么变化。面部识别系统常会受到鱼尾纹或其他衰老迹象的干扰。然而,耳朵不一样,自人出生起,其轮廓就已完全成形,并会随着人慢慢变老按比例增大,仅耳垂会被拉长变形。 用来鉴定人身份的其他生物识别系统很容易受到干扰,或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例如,面部识别软件常会被人物表情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所以人们必须保持表情自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不能化妆。另外,视网膜扫描系统要求被扫描对象近距离直视扫描仪。指纹识别是鉴定人身份最好的手段之一,但对有些人来说,有时也并非那么有效。比如面包师和砖匠,他们手指上独特的旋涡很可能被磨掉,导致指纹不明显。 尼克松介绍说,他们的耳朵扫描系统使用一种名为射线图像变换的技术,它能扫描出人耳所有的管状结构并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使用起来也很简单,只需在安检门的一边放置一个摄像头,当乘客经过时拍下他们耳朵的照片即可。 尼克松研究小组测试了252幅不同的耳朵图像,研究发现,耳朵扫描系统能将耳朵与数据库中的图片匹配起来,准确率高达99%。耳朵识别唯一可能产生干扰的是头发,不过,在现实中,人们一般不仅仅使用一种方法,多种生物鉴定方式多管齐下可有效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所有的英国护照都有芯片,其中包含持有者的生物信息,研究人员建议可将人耳的信息添加进去。英国内政部的发言人表示,他们也在关注耳朵识别技术,但目前并没有考虑在英国的护照中使用该技术。 更多阅读 《每日电讯报》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专业是全球闻名的,百度百科上有人给出了介绍,不知道是否准确,可以简单参考。 南安普敦大学是 全英十大科研大学之一 。在2001年的国家科研水平评估中,其24个专业达到最高等级5级或5星级。   在教学上南安普敦大学连续七次被评定为最完善的教学机构。2003被国家教学评估委员会授予教学标准最高成就奖。这项殊荣使本校在教育界中取得领先的地位。   2009-2010年全英高校排行榜中,南安普敦大学连续位列第15位 (The Times);   2006年单科评比中, 艺术设计类排全英11位(The Guardian);在同年的全英大学生民意调查中,该校的温彻斯特艺术学院获得艺术设计课程类学生最满意奖。   南安普敦大学最卓越的院系有工程学、经济管理、艺术设计、法律、社会科学、医学、自然科学及生命与健康科学。   南安普敦大学的 工程学院 在全英国所有与工程研究有关的大学中排名第一,是英国唯一的大学达到学术教育研究最高等级5星级的认定。在最新的学术教育研究排名中显示,本校的 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学院(ECS) 在全英国高校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五。   南安普敦大学的 纤维电子光学研究中心(ORC) 在纤维光学的研究与发展下,首创国际网际网路(www)和全球电传通信。   南安普敦大学的 海洋学中心 是全世界最大的海洋研究机构,聚集了诸多顶尖的海洋研究精英,致力于海洋的演变和发展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技术的发展以探索海洋和海床的奥秘。   南安普敦大学的声音与振动研究中心协助开发虚拟声音的研究发展。目前已被运用在家庭电影娱乐上。   南安普敦大学的天文学家在开发全球最先进的伽玛射线太空望眼镜「INTEGRAL」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并在2002年协同设立欧洲太空署。   南安普敦大学是全球网际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我们很荣幸与英国、美国、中国以及欧洲大陆的国际顶尖科研大学结为合作伙伴。   全球最大的远洋航海客船 「玛莉皇后二号」 ,是南安普敦大学毕业的史第芬培诺设计建造的。   南安普敦大学拥有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就读本校你将置身在丰富人文的环境中感受无穷活力与宽阔视野。    RAE2001:    南安普敦大学充满活力,不断创新,是英国最好的研究性大学之一。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思想,可以聆听各学科最前沿教授的讲课。在RAE2001科研水平评估中,南安普敦大学有34个学科参评,其中24个学科达到最高级别的5或5*,还有18个学科达到了4分。这说明南安普敦大学在英国研究性大学中位居前10名。    RAE2008:   来源:学校网站2008/12/18   In the first major assessment of UK research since 2001, Southampton remains one of the strongest universities fo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 engineering, medicin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en subject categories more than 25 per cent of the research submitted for review by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researchers was of the highest level and world-leading in terms of its originality, significance and rigour.   In 27 of the 33 categories to which the University submitted research, over 50 per cent of the research submitted was considered of internationally excellent or world-leading quality, making Southampton one of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 Engineering at Southampton again features very strongly, with the University joining Imperial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a golden triangle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excellence, as the top three institutions in the country for their range and quality of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 Environment scored especially well. (在工程类与帝国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构成'金三角'。)   Medicine is another area in which Southampton has excelled, with primary care ranked third in the country, and other hospital-based clinical subjects and cancer studies scoring particularly highly.(医学排名第三。)   Nursing and midwifery and European studies at Southampton are both in the top two in the country in their categories, computer science is joint second, and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is ranked third.(护理学及欧洲研究均位于英国第二,计算机科学是并列第二,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是排在第三位。)   Other particularly high scores were achieved by Earth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高分专业包括地球系统和环境科学,应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   The Universitys School of Humanities featured very strongly, with excellent results for music (joint fourth in the country), European studies, archaeology and history.(音乐类为国内第四)   A delighted University Vice-Chancellor, Professor Bill Wakeham, commented: This is an excellent endorsement of the extremely high standards of research produc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I would like to thank everyone here who contributed to such a splendid result in the RAE. Its been the result of a lot of work and dedica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well done to you all.   These results underline how far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has progressed in the past decade,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K.   Staff and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have more than one reason to celebrate this week. Not only have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researchers been recognised nationally, but the University is celebrating the successes of its students with its first-ever winter graduation ceremonie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