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余光中与李荫远——诗人与物理学家的罕见对话
热度 3 shhu1961 2017-12-14 17:01
报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今日仙逝,余光中的诗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谨撰此文,以资纪念! 该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摄影作者表示谢意 2010 年 10 月,收到物理学家李荫远院士寄来他编撰的《当代新诗读本》一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年 4 月出版)。浏览目录,如雷贯耳的名字不少,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非常陌生。我新诗知识浅陋,印象深刻的只有北岛《回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少数几篇,相信大多数理科学者也未必强我多少。 从李先生这个读本可以看出他对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偏爱。大部分诗家只有一两首入选,他的老师何其芳的待遇也未见例外,独独余光中的诗竟然一口气选了 16 首,极其醒目。这个强烈刺激让我牢牢记住了余光中的大名,及至读到《乡愁》: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勾起心中痛楚,禁不住泪如泉涌。 余光中自幼跟随母亲流亡、迁徙,写作此诗时,母亲去世已经 13 年,足见母子感情极深。 再读《民歌》,从青海到黄海,从黄河到长江,从自然江河到人体红海,中华民族的声音跃然纸上,诗的气势叹为观止,让人 血脉偾张 。 爱情诗《等你,在雨中》则是另一番清丽雅致的光景。 《昨夜你对我一笑》经名家为之谱曲,已唱红两岸三地 。 李先生在余光中篇导读中盛赞:“新诗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他算第一人了”,“他已出版诗集 18 种(目前已超出此数——本文作者注),每册诗集隐然都有不同的势态,都有不得不出版的殊异处。”李先生甚至还引述了香港黄维梁教授的观点:余光中是当代中国现代诗的首席。可见他对余光中诗品的推崇。 李荫远先生 《当代新诗读本》这个正式刊本的前身是李先生自费印制的《当代新诗一百首赏析》。 2002 年,李先生曾将 《当代新诗一百首赏析》寄赠余光中先生。从余光中致李荫远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对 前辈物理学家选诗的眼力深为感佩,评论说“此书之选别具慧眼,大陆诗人部分尤为可贵。例如苏金伞在台湾就很少人注意,其实诗艺不凡……汪曾祺的散文,小说家所推崇,但他的诗却少人欣赏。食指的诗,孙越生的诗,我都是第一次独到。”赞誉李先生的简评有若诗话,有助读者理解。对李先生的偏爱表达了感激之情。《余光中致李荫远信》也被用作 《当代新诗读本》的“代跋”。 海峡两岸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和一位著名诗人的这种独特的对话方式极为罕见,十分难得,希望今后还能产生这种佳话。 余光中先生今日仙逝,谨撰此文,以资纪念! 延伸阅读:《新诗、传记、李荫远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b164db01015t8b.html 附余光中诗一首 《民歌》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 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 也听见 梦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 A 型到 O 型 哭 也听见 笑 也听见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9154 次阅读|4 个评论
纪念李荫远先生!
热度 6 shhu1961 2016-8-28 22:46
2012年7月的一天,李荫远先生告诉我,他要写最后一篇博文,谈谈教育收费。他说:“有一件事我想问问你,抗战期间上大学是不交学费的,听说解放后一段时间也不交,不知谁开的头。我很想有机会写最后一篇博文,谈这个问题,但是现在资料不够。这对教育影响大,网络上有人提三座大山:教育收费、住房、就业。就是抗战前交学费也没有听说有人交不起,而且不交学费也照样可以听课,沈从文就是这样听课的,没有毕业证一样可以是学者。” 我问他,为什么是最后一篇博文?他答:“尽管我写得很委婉,还是有人骂我,说我讨了巧还卖乖。不写也罢。” 几年来,过段时间就去看看李先生的博客,总没有等到他就教育这个话题的“最后一课”,今天出差回来看到的竟然是他的讣告! 认识李先生有30多年了。1985年我以叶企孙先生生平为题,要完成一篇硕士论文。钱临照先生介绍我拜访了一大批与叶先生熟稔的物理学家,其中也包括李先生。后来李先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开始我有受宠若惊之感,渐渐了解了李先生的家国情怀和学人风骨后,我才明白,他是透过科学家传记这个小窗口,关注科学家的历史责任、社会道德,并尽己所能,弘扬正义,弘扬中国学者的社会价值观。 李先生2012年在科学网发过一篇博文:《关于科学人的传记》,他写道:“去年我收到过几本名人传记,其中有一本对传主的学术成就写得如实,对其个性和在‘文革’中受的苦难以及 1980 年以后的成就均颇为详尽。我认为这书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类人的共同遭遇,有史料的价值。另一本则其传主是一位我熟悉的前辈数学家(五十年代被聘为学部委员,早已辞世)。著者详述其学术成就和其社会地位(系主任、大学校长、人大代表等),而对其私德上的不美之处,一字不提。被略去的不过是抗战时期不算稀有的,原配夫人万里寻夫被抗战夫人拒之门外的事件。其事虽有损于传主的令名,但也是时代的悲剧;作者不妨提到为止,不予评说即可。由于掩盖过多,此书读起来自然会让人觉得其前后有不少的漏洞。”李先生说的两本传记都是我当时负责的部门出版的,被他称作“有史料的价值”的是《陆元九传》,另一本是《柯召传》,李先生博文中还有一段严厉批评出版社编辑的话,令我汗颜,在此就不引用了。 看到李先生的博文后,我专门去了他位于海淀黄庄801楼的家拜访他,接受批评。另外,科学家传记是我研习的一个方向,我趁机就传记的写作请教李先生,他有如下见解: 1. 写传记必须写出历史背景,否则毫无意义; 2. 传记不能拔高,不能把历史写成官书; 3. 传记要写小事,小事能看到人的精神,全部写功成名就就没有传记的味道了。 这三点堪为传记写作之圭臬。 听李荫远先生谈传记(2012年7月11日,李荫远寓所) 方老师去世前一年在一篇回忆文字中提到“ 2010 年圣诞节前,收到李荫远先生的e-短信。云:‘ 多年不通音信。钱先生(指钱临照)辞世不觉已十一年了,我手边只有他指导的科学史学生早年写的传略。我在网上读到过你的两篇回忆散文,都是关于大学刚毕业时期的,也许你真该动笔写回忆录了,不是写你正确与否,而是可以给二、三十年后治史学者之采择与评论。’ ”方老师过早地在异国他乡逝世,令人唏嘘!还好,他竟然完成了自传! 李先生本人不想留下自传,也绝不授权他人去写。我追问为什么,他答曰:我很平凡,一生很顺利,又不是右派,没有什么可写的。但他认为:中国科技大学应该出版严济慈、钱临照、杨承宗传。他还追我,为什么硕士论文做好了没有出版叶企孙传?又责问我为什么不写钱临照传(钱先生是我的博士导师)?今天,叶企孙、严济慈、杨承宗都有了传记,钱临照的传记还是付诸阙如,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行笔至此,尤感惭愧,因为,今天是钱临照先生110周年冥诞纪念日(钱先生诞生于1906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九),不过,钱先生的传记今后还是要写的!形式可以多样,独著或师兄弟合著均是选项。今天没有写出钱先生110周年冥诞纪念文章,就发此愿以为纪念吧,也希望能以此告慰李先生! 李先生的学术成就科学网已有介绍,在此就不赘述,仅谈点他的新诗见解。李先生师出名门,在西南联大曾与杨振宁、黄昆等随吴有训、吴大猷、王竹溪学物理,后来成为中国固体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这些事知道的人多些,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文学造诣!他在文学方面深得何其芳、闻一多教益,对诗歌颇有研究。 1995 年以后他辞去《物理学报》执行主编职务,渐渐淡出物理学研究,转入诗歌和社会问题思考。他博览新诗,一册《当代新诗读本》堪称 惊 世 骇俗,他服膺“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念,看重反映世势坎坷的篇章,他反对古诗的晦涩,反对现代、后现代诗在文字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脱离实际。秉持此论,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 为数庞大的新诗,能入他法眼的就为数寥寥了。 老一辈物理学家中,颇有一些人青睐杜甫,如叶企孙、钱临照等等,在古诗中,李先生也推崇杜诗。想来,他们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颇为契合。李先生甚至请了他的老乡、川籍著名书法家余兴公为他写了杜甫诗联挂在书房: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表达了他强烈的爱憎分明的个性! 李先生在新诗写作上秉持“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念,最重反映世势坎坷的篇章,由此也容易理解他对人物传记传主的选择标准。李先生一生不为应景之作,他为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奉献了毕生精力。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1765 次阅读|7 个评论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中止语
Mech 2014-2-7 14:55
春节已经结束,读新诗也暂时告一段落。总体上,我个人现在并不是特别喜欢新诗,虽然我高中时就订阅《诗刊》和《星星》,读大学时给《诗刊》投过稿 ( 但没有被录用 ) 。这次阅读,与其说是欣赏文学,不如说是了解文学史,补补文化常识课。 现在读的这几家,我觉得基本代表了新诗草创时期的风貌。多数诗都是在 1920 年前后几年发表,作者都出生在十九世纪,周氏兄弟是 80 后,其余的是 90 后。他们受过完整的中国传统教育,又有留学海外经历。他们努力从自己熟悉的文言中挣脱出来,自觉地借鉴国外文学流派。写诗不是他们的主业,大概除郭沫若外,都不以诗人闻名。同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现代汉语的规范还没有建立,他们的诗歌创作,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部分。 随后,新诗进入发展阶段,艺术形式更加成熟。有些专门以写诗见长的诗人,诗人们同时可能也有其它形式的文学创作。创作量也大增,至少出版几部诗集。 准备以后逢年过节有闲暇的时候,挑选不同流派的诗人一位,通读他们的全部新诗作品。初步想到的有下列五位。 第一位是 湖畔派的汪静之。了解不多,但知道他写了“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从这句看,似乎很有民歌风味。湖畔派很快云散,汪静之属于其中多产的,诗集似乎也只有《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后者我还没有书。 第二位是新月派的徐志摩,大名鼎鼎的诗人,虽然其知名度未必仅是由于诗作。“再别康桥”等诗作脍炙人口。他中年罹难,虽然高产,诗作也算有限。出版有诗集《志摩的诗 (1924) 》、《翡冷翠的一夜 (1927) 》、《猛虎集 (1931) 》和《云游 (1932) 》,诗作占今人编的《全集》一卷。 第三位是象征派的李金发。或许是他后来移居美国,诗作在大陆似乎不是很有影响,我爱好新诗的时候就没有听说过他。出版有诗集《微雨 (1925) 》、《为幸福而歌 (1926) 》和《食客与凶年 (1927) 》,以及诗文集《异国情调 (1942) 》和《飘零阔笔 (1964) 》,后者我没有。 第四位是现代派的戴望舒。代表作是“雨巷”。产量不大,估计不到百首,出版 3部 诗集 《我的记忆(1929)》、《 望舒草 (1933) 》和《灾难的岁月(1948)》 ,其中有些重复。 第五位是九叶派的穆旦。出版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47)》和《旗(1948)》,都收入复旦版两卷本的《穆旦诗文集》。说实话,我过去没有读过他的诗作,但读过他翻译的两卷本《普希金抒情诗选集》。我们这代文学爱好者,大概没有人不熟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当然,当时并不知道翻译家查良铮曾是诗人穆旦。后来从王小波的“我的师承”中读到,“道乾先生和良铮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因为他们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都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就是这样,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他甚至说,“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 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因此以后有时间要认真读读穆旦的诗,体会一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周作人
Mech 2014-2-6 11:38
周作人不仅是散文大家,而且也是超越了时代的思想家。诗集《过去的生命》 (1929) 是周作人对于新诗创建的贡献。总体上看,在诗的形式方面,并没有比胡适等新诗先行者走得更远,虽然白话的运用更显成熟。我欣赏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在新诗中也有所体现。 周作人的新诗,能在新诗发展史上留下一笔的作品未必很多,但“小河”无疑是这样一首杰作。最主要的是思想的深刻。“小河”不仅是个寓言,也是个预言。作者基于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观察以及与外国文明的比较,对中国社会的原型做了深刻的剖析。这是一个三元结构,本来可以相安的双方,被激化成两极对立不可调和的冲突方,还有着单纯受害者的第三方。在“小河”中,河水与农夫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和平共处,但农夫及其构筑的土堰和石堰成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是为了保全生命而必须冲破一切阻碍的水,而受害的是双方之外的小草小树。从更广泛意义而言,受害的第三方无处逃避,就是加入前两方的任何一方也没有用处。土堰和石堰迟早会垮塌,而农夫可以一走了之。水可以继续流动,但还是会受到阻拦。文明的发展,就是要引导甚至驯服“河水”。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或许知道筑堰的农夫何处去了,“乘桴浮于海”了。这也许是躲避小河汹涌泛滥的唯一良策。“小河”彰显了思想家的深刻之处,近百年前的诗(发表于1919年),在今日也可能是种“预言”。我们只能希望不要不幸而言中。“小河”全诗如下,不同的版本分行不尽相同,抄录的时候基于我自己的判断,择善而从了。    小河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 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 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 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 便只在堰前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水,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   想同从前一样,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 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 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   皱眉说道,----“我是一株稻, 是一株可怜的小草, 我喜欢水来润泽我, 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   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   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   仍然稳稳的流着,   向我们微笑,   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   经过的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   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声音,   被轻风搀着走上河滩来时,   快活的声音。   我只怕他这回 出来的时候,   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   “我生的高,能望见那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给我喝,   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   他从前清彻的颜色,   现在变了青黑,   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出许多痉挛的皱纹。   他只向下钻,   早没有工夫对了我的点头微笑。   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边,   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   冬天冻不坏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将我带倒在沙滩上,   拌着他卷来的水草。   我可怜我的好朋友,   但实在也为我自己着急。”     田里的草和虾蟆,听了两个的话,   也都叹气,各有他们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乱转,   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摇动。   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 思想家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否则就不得不忽略相反的证据,而成为活动家或者宣传家。周作人的诗,也有对自己矛盾的反映,如“爱与憎”(发表于1919)和“歧路”(发表于1921) 爱与憎 师只教我爱,不教我憎, 但我虽然不全憎,也不能尽爱。 爱了可憎的,岂不薄待了可爱的?” 农夫田里的害虫,应当怎么处? 蔷薇上的青虫,看了很可憎, 但他换上美丽的衣服,翩翩的飞去。 稻苗上的飞蝗,被着可爱的绿衣, 他却只爱吃稻苗的新叶 我们爱蔷薇,也能爱蝴蝶。 为了稻苗,我们却将怎么处? 歧路 荒野上许多足迹, 指示着前人走过的道路, 有向东的,有向西的, 也有一直向南去的。 这许多道路究竟到一同的去处么? 我相信是这样的。 而我不能决定向那一条路去, 只是睁了眼望着,站在歧路的中间。 我爱耶稣, 但我也爱摩西。 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来由他打!’ 摩西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吾师乎!吾师乎! 你们的言语怎样的确实呵! 我如果有力量,我必然跟耶稣背十字架去了, 我如果有较小的力量,我也跟摩西做士师去了。 但是懦弱的人 你能做什么事呢? 对于思想家的歧路徘徊,诗人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Robert Lee Frost 在 1916 发表的诗篇“ The Road Not Taken ”的建议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不走寻常路,世界因此而改变。 ) ”两首主题接近的诗篇比较,前者是分了行的深刻思想,后者是给出鲁莽建议的优美文字。所以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思想家也年轻过,也要谈谈恋爱,写写情诗。“高楼”算是篇说得过去的情诗。 高楼 那高楼上的半年, 她给我的多少烦恼。 只如无心的春风, 吹过一棵青青的小草。 她飘然的过去了, 却吹开了我的花朵。 我不怨她的无情, 长怀抱她那神秘的痴笑 恋爱和情诗或许在思想家看来有些可笑。于是又有了调侃和解构,只是还没有到鲁迅“我的失恋”那种夸张地步。或许这也反映了周氏兄弟风格的不同吧! 花 我爱这百合花, 她的香气薰的使人醉了, 我愿两手捧住了她, 便在这里睡了。 我爱这蔷薇花, 爱她那酽酒似的滋味 我便埋头在她中间, 但我就此死罢。 十月二十六日 ,仿某调,学作情诗,在北京中一区。   顺便一提,较之新诗,我更爱读周作人近于旧体诗的打油诗和杂诗。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0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宗白华
Mech 2014-2-5 10:55
宗白华是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美学大师。当年我反复读过他的《美学散步》,后来才知道他年轻时候写诗,并于 1923 年结集为《流云小诗》出版。我这次在北大版《艺境》中读到《流云小诗》。 《流云小诗》总体的风格是较为形象而有些诗趣的断想杂感。这种短句的远祖大概算是日本俳句,而近宗无疑是泰戈尔。他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尊在 1916 年用英文发表的 Stray Birds ,开了这类短句的先河。我个人认为他 1928 年出版的 Fireflies 更为成熟。国内最早写这种短句的是冰心,并在 1923 年相继出版了《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繁星》和《春水》已经广为人知,《流云小诗》相对生僻。在我看来,《流云小诗》篇幅虽然很短,但思想的深度要超过《繁星》和《春水》,虽然可能还是不及 Stray Birds 和 Fireflies 。 短句哲理诗,也可称为短句玄思诗,总是试图统摄理性和感性,贯通外在的宇宙和内在的宇宙,类比自然和人生并获得启示。因此,诗句是思想火花的闪烁,而往往没有思考果实的结晶。“人生”就是这样的例子。   人生   理性的光    情绪的海   白云流空,便是思想片片。   是自然伟大么?   是人生伟大呢 为说明前面所说的特点,再看两首同名为“夜”的诗。前首诗中,“夜”其实是时间状语,在夜中,诗人感受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后首诗中,“夜”几近主语。耐人寻味的是,最初发表的时候,“远寺”是“桌上”,这一远一近、一虚一实、一圣一俗,对全诗的境界大有影响。    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夜    黑夜深    万籁息    远寺的钟声俱寂。    寂静 ---- 寂静 ----    微眇的寸心    流入时间的无尽! 无论是我所谓“统摄理性和感性,贯通外在的宇宙和内在的宇宙”还是更传统的说法“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写在诗里需要形象。“解脱”是形象化成功的一个例子,以可感知的“幽凉”来实现。    解脱    心中一段最后的幽凉    几时才能解脱呢?    银河的月,照我楼上。    笛声远远吹来 ----    月的幽凉    心的幽凉    同化入宇宙的幽凉了! 既然是写诗,总要写情诗。李商隐笔下的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仿佛是超距作用。宗白华的情诗则是宇宙为媒星体传情,如“我们”。宇宙情怀真是无处不在。    我们    我们并立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女神》
热度 1 Mech 2014-2-4 07:44
我对郭沫若的为人素无好感,但他的《女神》中的诗篇确实很不错。比前面说的鲁迅、胡适的新诗高出一个档次,也许不止一个档次。胡鲁的写实新诗真只是“引浆买车者流”下里巴人,非常浪漫的《女神》则显得阳春白雪高大上。 在《女神》中,作者明显受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当时,未来主义发轫不到 10 年,属于很时髦的文艺思潮。一向趋时的作者,追随未来主义的主张,崇拜速度和力量,讴歌暴力和战斗。从审美而言,一反传统的田园情趣,转而向往工业文明。如在“笔立山头展望”中写道 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读《女神》,总是能感受到势如奔雷、迅如闪电那种大气磅礴,但多少也有些让人觉得是虚张声势。 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是“天狗”。仿佛是要回应意大利未来主义诗人 Aldo Palazzeschi 发表于 1909 的名篇“我是谁?”作者开篇就自报身份,“我是一条天狗呀!”足以鲸吞一切。只是“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底总量! ”不如径说,“ 我是全宇宙底总能量! ”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 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类似大开大合、雄浑豪放的还有其它篇什,例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惜“不断的努力”几个字,一下子让诗的格局变小了。因此在“大”的后面,有些“虚”。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凤凰涅槃”也堪称名篇。从语言上看,结构严整,辞藻华丽,而且声调也铿锵。涅槃前的悲戚无奈主要体现在“凤歌”和“凰歌”中,而涅槃后的“凤凰更生歌 ( 凤凰和鸣 ) ”则是一曲自由颂、欢乐颂。下面是“凤凰涅槃”中的这三个片段。 凤歌   即即!即即!即即   即即!即即!即即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宇宙呀,宇宙,   你为什么存在?   你自从那儿来?   你坐在那儿在?   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   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   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   那拥抱著你的空间   他从那儿来?   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   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   这被你拥抱著的空间   他从那儿来?   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   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   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昂头我问天,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低头我问地,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伸头我问海,   海正扬声而呜 。   啊啊!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著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著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狱呀!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我们飞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意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只好学著海洋哀哭。   凰歌   足足!足足!足足!   足足!足足!足足!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   五百年来的眼泪沐漓如烛。   流不尽的眼泪,   洗不净的污浊,   浇不熄的情炎,   荡不去的羞辱,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到底要向那儿安宿?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   左也是漶漫,   右也是漶漫,   前不见灯台,   后不见海岸,   帆已破,   墙已断,   楫已飘流,   柁已腐烂,   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   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   前也是睡眠,   后也是睡眠,   来得如飘风,   去得如轻烟。   来如风,   去如烟,   眠在后,   睡在前,   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   一杀那的风烟。   啊啊!   有什么意思?   有什么意思?   痴!痴!痴!   只剩些悲哀,烦恼,寂寥,衰败,   环绕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   贯串著我们活动著的死尸,   啊啊!   我们年青时候的新鲜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甘美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光华那儿去了?   我们年青时候的欢爱那儿去了?   去了!去了!去了!   一切都已去了,   一切要要去了。   我们也要去了,   你们也要去了,   悲哀呀!烦恼呀!寂寥呀!衰败呀!   凤凰更生歌 ( 凤凰和鸣 )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凤。   凤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光明,我们新鲜,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一切的一,和谐。   一的一切,和谐。   和谐便是你,和谐便是我。   和谐便是「他」,和谐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生动,我们自由,   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一切的一,悠久。   一的一切,悠久。   悠久便是你,悠久便是我。   悠久便是「他」,悠久便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一切的一,常在欢唱。   一的一切,常在欢唱。   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   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   欢唱在歌唱!   欢唱在欢唱!   只有欢唱!   只有欢唱!   欢唱!    欢唱!    欢唱! 语言固然漂亮,但正如老子所谓“美言不信”,诗篇中一场大火彻底解决的思想方式,本质上是要推倒重来而非点滴改善,可能大成问题。 《女神》也有些诗篇风格温婉,如 Venus ,应该算是很不错的情诗。 Venus 我把你这张爱嘴, 比成着一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 会使我时常沉醉! 我把你这对乳头, 比成着两座坟墓。 我们俩睡在墓中, 血液儿化成甘露! 最耐人寻味是“上海印象”。值得寻味的不是诗篇,而是作者。作者讴歌现代文明,但真正面对现代文明时,却感受到了幻灭。让人感到作者对未来主义的推崇或许只是望文生义,而缺少刻骨铭心的体验与理解。人们的憧憬向往,其实很多都只是叶公好龙。当然,还有种解释,如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所云,境由心造。 上海印象 我从梦中惊醒了! Disillusion 的悲哀哟! 游闲的尸, 淫嚣的肉, 长的男袍, 短的女袖, 满目都是骷髅, 满街都是灵枢, 乱闯, 乱走; 我的眼儿泪流, 我的心里作呕。 我从梦中惊醒了! Disillusion 的悲哀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胡适
热度 1 Mech 2014-2-3 08:18
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型的帅才。机缘巧合,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我个人理解,白话诗就是用白话写的诗,可以是有格律的旧体诗,也可以是无旧式格律的新诗。 《尝试集》中两种诗都有,而且在我看来,类似旧体诗的白话诗写得普遍比新诗好。而写得好的新诗,多少也有些像旧体诗。虽然我理解当年尝试用白话写诗的难处,但也不能不觉得,单就诗而论,多数确实不很精彩。 开篇一首“蝴蝶”,往往有些索隐式的解释,其实倒是颇有童趣,能算是上品的儿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麼,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还有首“希望”,好像被谱成曲成了流行歌曲,我年轻的时候还在传唱。因此,估计这首诗在胡适诗作中最广为人知,虽然多数听歌的人未必知道词作者是胡适。我个人理解,这其实不仅是个单纯的故事,折射出普遍的人性。人人心中都有某种“兰花草”。但多数情形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发。就算是花真开了,往往也不过如此,希望满足同样是失去。 希望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我个人很喜欢“一笑”。诗其实一般,但意思有些耐人寻味。人生在世,免不了身不由己,行色匆匆。因此难免要错过很多。只是这些所谓的“错过”未必是真的错过,正相反,恰因为错过的感觉,让所谓错过的,成为了永恒。 一笑 十几年前, 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 我当时不懂得什么, 只觉得他笑得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 只是他那一笑还在; 我不但忘不了他, 还觉得他越久越可爱。 我借他做了许多情诗,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有的人读了伤心, 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 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 《尝试集》之后也有些不错的新诗。例如收入《胡适文存·尝试后集》的“也是微云”。赵元任给该诗谱了曲。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後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得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不愿勾起相思, 不敢出门看月。 偏偏月进窗来, 害我相思一夜。 值得一提的或许还有胡适的哲理诗。《尝试集》中“梦与真”用类比而不是议论说明道理。 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春佳节读新诗之鲁迅
热度 1 Mech 2014-2-1 10:02
鲁迅并不以写诗见长,没有出过专门的诗集。或许旧体诗仍有足以传世的名篇,但新诗就难说了。而且新诗写得很少,如果不算散文诗,收入《集外集》之前的好像只有一篇“我的失恋”收入《野草》。这篇确实有鲁迅的冷幽默,互赠的物品真让人匪夷所思, 百蝶巾——猫头鹰,双燕图——冰糖壶卢,金表索——发汗药,玫瑰花——赤练蛇 。我每次看到都忍俊不禁。这次重读,纠正自己的一个记忆错误,过去我把“发汗药”记成了“蒙汗药”。《水浒》印象太深刻了。结尾也另辟蹊径,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一九二四年十月三日。 《集外集》中收有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和“人与时”。都发表在 1918 年,因此鲁迅也是写新诗的老前辈了。其中“梦”是鲁迅第一首新诗,作为哲理诗也说得过去,至少不在 1920 年首部有新诗的诗集《尝试集》中新诗的平均水准之下。内容也很有道理,许多人特别是读书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如杨修所说,“乃在梦中耳!” 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 “ 看我真好颜色。 ”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爱之神”意象鲜明,而且也有些冷幽默的意味隽永。 爱之神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      一手搭箭,一手张弓,   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 ”      娃子着慌,摇头说, “ 唉!      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      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      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集外集拾遗》中收了 1931 年发表的“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和“南京民谣”以及 1932 年写的“‘言词争执’歌”。我读小学时就阴差阳错地读过,印象很深,虽然不是很懂。特别是前面两首。 好东西歌   南边整天开大会,   北边忽地起烽烟,   北人逃难南人嚷,   请愿打电闹连天。   还有你骂我来我骂你,   说得自己蜜样甜。      文的笑道岳飞假,   武的却云秦桧奸。   相骂声中失土地,   相骂声中捐铜钱,   失了土地捐过钱,   喊声骂声也寂然。   文的牙齿痛,   武的上温泉,   后来知道谁也不是岳飞或秦桧,   声明误解释前嫌,   大家都是好东西,   终于聚首一堂来吸雪茄烟。 《集外集拾遗补编》还收有 1919 年发表的“他”,意象鲜明,意思玄妙,很有些现代诗的意味。诗无达诂,不同阅历的人或许有不同理解。 他   一    “ 知了 ” 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着;    “ 知了 ” 叫了,刻刻心头记着。   太阳去了, “ 知了 ” 住了, ── 还没有见他,   待打门叫他, ── 锈铁链子系着。   二   秋风起了,   快吹开那家窗幕。   开了窗幕,会望见他的双靥。   窗幕开了, ── 一望全是粉墙,   白吹下许多枯叶。   三   大雪下了,扫出路寻他;   这路连到山上,山上都是松柏,   他是花一般,这里如何住得!   不如回去寻去他, ── 呵!回来还是我的家。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残阳如血
热度 29 weijia2009 2013-4-14 04:50
残阳如血 贾伟 写《浣溪沙》2.0时,终于发觉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诗贵在立意新颖、加上没有格律上的限制,可以信马由缰、跳跃自如。而要从一首古诗改编出新诗,则有点像先框好了范围,在标上路牌的道上策马奔驰,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科技论文的写作方式– 按既定形式把已有的实验方式和结果写出来,在结果的讨论部分可以稍稍发挥一下,但不能走得太远。 再往下走一步,抛弃那些路牌 – 新词、酒、夕阳、落花、归燕、小院香径等而最终能抒发出同样的意境,则应该是3.0的版本了。而写3.0版本的前提,是要谙熟原诗作者当时的思想。 一直喜欢晏殊的作品,很好奇他的经历 - 一生不可思议的一帆风顺,没有什么凄风苦雨、忧患离难。他七岁做文章,十四岁就被真宗召见并开始官袍加身,从此青云直上,三十来岁即为礼部侍郎、枢密副使,仁宗时官至宰相。因此,他的作品沉静圆润、纯正优雅。虽然未经苦难而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深刻的感受和沉思,而这可能缘于他的天生敏锐和悟性。 与北宋晏殊隔岸而立但风格迥异的是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很多人觉得她的作品太过悲愤哀婉,前阵子军英兄写了博文《 元宵节与李清照一起回忆》 ,就很穿越地跟女词人一起唱和了一首《永遇乐》。和古人一起回忆,卫老师的词写得清淡悠然,看不出有易安那种半生流离、一世惨淡、在火树银花的遮盖下的孤寂和伤感。两首好词在意境上的差异实际上缘于两位作者人生境遇的零交集。 李易安的身世科学网上不止一人做过介绍,就不重复了。同样是落日的余晖下,她看到的是世事变迁,一种别样的人生(总也没有圆满的)意义。往日的繁华和今日的孤零成为对照,她的半生流离的寄托,已经全部遗失于回不去的北方的天空。 写夕阳西下的诗句中,印象深刻的还有毛泽东的《忆秦娥 ●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于当年长征路上,娄山关就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横亘于贵州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为黔北咽喉要地。 1935 年1月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 博古把指挥权交给毛泽东,红军 第一次打下娄山关,并 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四方面军会合,但在土城遇川军勇猛抵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毅然放弃原计划,决定回兵贵州,反过来实施一个出其不意的突破,但这种突破的前提条件是要一举成功,否则部队将前后被困。此役彭德怀领命亲自带兵抢攻,经两日血战,歼敌两个师,攻取娄山关,红军重新占领遵义。 我们今天可以想象的是:1935年2月26日傍晚时分,疲惫的中央红军部队陆续通过西风凛冽、尸横遍野的关隘,毛泽东策马登上娄山关,在如血的残阳中吟诵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激越的诗句。但摄人心魄的却是最后一句平淡中充满张力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千言万语,千百将士拼死破关的壮烈和绝境重生的感慨,尽在其中。 不经历人世的沧桑,无法深度感受一句“天凉好个秋”的通透和辽远。人生有读不完的诗,过不完的关,品味不完的人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生活中之所以很难读懂一个人,并不是你在桥上还是在楼上的位置不同,而往往取决于你的状态- 是在关里面看还是在关外面看,是过来的心态还是没过来的思维。 回到晏殊的诗词,我内心其实很怀疑千百年来众人对他的这种评价。这个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哪有与生俱来的一副超脱和安静?他这一生在那样的位置,必定有如履薄冰的路要走,有无数凶险的关口要过,我们听不到他在关口上过不去就满盘皆输那一刻的惊恐声音,而读到的,只是他“过来”以后,一份波澜不惊的内心,一种对世间纯然而深邃的思考。
9312 次阅读|49 个评论
《浣溪纱》2.0
热度 23 weijia2009 2013-4-12 01:45
《浣溪纱》 2.0 贾伟 一次开车上班的路上听广播,电台主持人说了一个唱国歌的趣事。在美国,一些大型活动如重要体育比赛开始的时候都要唱国歌,举办方会邀请一些大牌歌星来领唱。而这些歌星之所以大牌,是因为他(她)们常会别出心裁玩点花样,唱国歌这样严肃的事情也不例外。电台主持人历数了一些在重大活动时肆意发挥、把一首激越雄浑的《星条旗》( TheStar-Spangled Banner)唱得颠三倒四的几个歌星,还放了他们的几段录音让大家感受一下。有意思的是惠妮·休斯顿(WhitneyHouston)的一段演唱,她在一个盛大的场合把国歌忘情地用流行曲样式翻唱起来,而且连歌词也敢改,电台主持人忿忿地批了她一通。我听不太清楚录音里的吐字,感觉不像是故意改的,估计是惠姐在台上一发力,调子跑得太远了,歌词也忘了,不得不临时找词蒙混过关。 当然听这样的趣闻,你不得不感慨西方社会文化的包容性。在我们国家,谁要敢把“义勇军进行曲”唱出“凤凰传奇”的调调来,不要说上到中宣部下到居委会要来干预,就是咱科学网上一批富有“正能量“的博主们也断然放他不过,多半会将这个歌手在网络上拍成肉饼子。 所以,对翻唱“义勇军进行曲”这样高风险的事,我没有想法。但我琢磨着可以找一首唐诗宋词来,翻着写首新诗,把“美声”翻成“流行”曲,说不定也别有一番味道。 宋朝的晏殊有一首平淡隽永的《浣溪纱》 - 一曲新词酒一杯,比较简单,适合改写 (如下)。写完自己一品,觉得它的意境模模糊糊的还在,但调调已经南辕北辙,跑得太远了,很难想象是源于晏殊的《浣溪纱》一词。 看来写新诗咱还是不行,还是练练流行歌,改日翻唱美国国歌去吧 …… ================================= 《浣溪纱》 1.0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浣溪纱》 2.0 一抹春日的余晖 徐徐洒落 长长的书楼 还有金色光影中的 我的冥想 一曲遗忘了 又想起的老歌 一杯温婉的红酒 时光流转出昨日的影像 你的背影 我的无望 庭院里的紫薇 飘落了一地的无奈 燕子飞回来 依旧在屋檐下 欢快地啭响 我们的故事 浅浅而来 淡淡而去 一如暮春的阳光 而记忆 是清冷的月 穿过所有的夜晚 还有屋后孤独的小路上 那一树海棠 ==============================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5708 次阅读|73 个评论
纯真年华都凝在了诗里
热度 7 sivaxin 2012-5-20 15:52
纯真年华都凝在了诗里
记得,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里,那个满脑子不切实际幻想的小说家,心心念念地希望能重回30年代的巴黎,那个海明威笔下如“流动的盛宴”的巴黎,那是他心中的“Golden age”。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黄金时代情结,而我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则是民国二、三十年代,那是一个第一流的学者、教授、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沉醉在新诗的熏风之中,那是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绝无仅有的诗人辈出的时代。 所以,周一收到爸爸的新书《绝版诗话》,尽管书中文章,我均早已读过,而且有些篇章还细读过不止一次,但还是吸引着我,拆开包装便迫不及待地一篇又一篇重读起来。 初夏宁静的午后,明亮而不耀眼地阳光,透过窗棂射在雪白的书页上,那些距今已近一个世纪的诗篇,诗人,诗人的往事,仿佛带着我重回了那个纯真年代。 15篇诗话,15本诗集,15位诗人,15段人生,他们或是出身书香商贾的世家子弟,或是负笈欧美的游学青年,亦或是投身革命的热血志士,让 我惊讶甚而感动的是,无论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多么的不同,他们都将最纯真的年华,最美好的青春,和对人生、自由、光明最真实的感情凝在了他们最初的诗作里。 一九二二年,22岁的俞平伯在由苏俄归国的“皇后号”邮轮上,枕着碧波,伴着明月,写成了《西还》中的大部份诗作,未来成为一代大儒和红学大家的俞平伯那时却称自已是个“逢人说梦”的诗人。 十五岁的梁宗岱在花木交荫、北瞰白云的南国教会学校念书,懵懂少年初次邂逅混合着甜美和忧伤的爱情,于是在那个“每个人都多少是诗人,每个人都多少感到写诗的冲动的年龄”,他写成了人生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诗集《晚祷》。尽管之后,梁成为法国文学著名的翻译家,诗歌理论家,却再也没有诗集问世,是否因为诗只能发自最单纯的心灵。 不到二十岁的陈梦家,在闻一多和徐志摩这两位师友的帮助下,发表了数篇新诗,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个十六岁便开始写诗的文学青年,一夜成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在诗里写道“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如此的意气风发,如此的激情满怀,读时真是感到有不亚于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情怀,而再对照他在文革中凄凉落寞地走向人生终点的情景,令人唏嘘不已,幸好尚有诗存留世间,让后人可以怀想,可以纪念。 每读完一篇诗话,再读后面所附的代表诗作赏析,我会情不自禁地将这些诗句轻轻念出声来,以体味诗中婉转美好的情思韵味。那个时代的诗人,国学素养深厚,又多曾沐欧风美雨,中国古典诗词的幽情和西方现代诗歌的意象从容交织,所以虽以白话文写诗,但却仍极具音律韵感,这正是那个时代新诗的魅力所在。之后,八十年代以北岛、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虽然创造了中国白话诗的另一个高峰,但从诗歌的艺术性来说,却终究是无法超越那个时代的。 我总感叹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经历了繁花盛景之后,凋零得却是如此之快,白话诗或是新诗在当下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甚至中国诗歌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一方面,旧体诗重受追捧,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做诗填词;而另一方面,白话诗歌充斥着大量矫饰应景、空喊口号、滥情粗陋之作,离当年胡适、鲁迅倡导新诗是扫除旧体诗在语言和思想上的桎棝,以我口写我心的宗旨越来越远。所以顾城、海子死了,北岛也不再写诗,说起白话诗,似乎永远只有徐志摩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可以拿出来撑一撑场面。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无论将平仄、对仗、韵律、词牌背得多么烂熟于心,都不可能超越李杜之诗,苏轼之词了,因为无论形式学得多么惟肖,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已不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时代了,也就不可能拥用古典诗词真正的内核。 没有诗的文学,那该是多么寂聊和可怕,仿佛一个人没有经历童年、青年变直接进入衰败的暮年。而孕育诗,孕育诗人,需要的是最真的土壤,唯有尚真至诚的诗才能感动读者,才能传世和不朽。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43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用新诗诉乡愁
热度 24 BlueAdagio 2012-4-25 07:02
用新诗诉乡愁 前两天填了一首26个字的 《花非花 异国乡愁》 ,有几位网友看到后说想拜我为师学填词。哎呀我也是新手上路经验缺缺啊,科网上高手如林,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呢。不过说起用诗词描写乡愁,倒让我想起了几首旧作,包括一首我认为写得极好的友人之作品(相比之下自己的似乎就差远啦 )和齐秦的那首《想念》。这几首应该都算是新诗吧,呵呵,想起来也是因为最近在科网上看到好多篇关于新诗的讨论或介绍,觉得很有意思。 乡愁是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对那些曾经或长时间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人来说。从语言文化到生活习惯甚至时差的不习惯,对以前曾经拥有却似乎失去了的近乎童话般的思念,除了少数,似乎没有谁可以不经过刚开始的那段失落期,似乎没有谁可以不曾有过某种挫折感,还有些人似乎就一直没有从那种失落和挫折里再走出来。。。 泪 (友人旧作,请勿转载) 我流着泪 在分不清日出和日落的霞光中 将我的心愿磨成利剑 我流着泪 在望不见年月和天空的山道上 用我的脚印计数着往昔的时间 我流着泪 在梦的边缘 我流着泪 在那扇半开半掩的窗边 偷窥外面的月缺月圆 我流着泪 在半柱摇摇曳曳的烛光前 傻笑自己昏黄的脸 我流着泪 在孤独的边缘 我流着泪 在无边无际的笑声洋溢中 画上一幅朋友的欢颜 我流着泪 在窃窃私语的情话缠绵里 把初恋织成锦上的婵娟 我流着泪 无论欢乐 我拥有过 无论忧愁 我却失去 乡愁 (旧作修改版) 是窗外远山沉睡的缄默 是檐下雏鸟寻梦的恬悠 是楼前海棠摇曳的感伤 是梦里雨雾弥漫的温柔 是骤明骤暗的数点渔火 是半隐半现的那座码头 是时断时续的几声呼唤 是若即若离的一缕烦忧 是悄然跌落的两行泪珠 是无语问天的几许回眸 是欲说还休的千言万语 是我此时此刻的 乡愁 想念 (齐秦) 我在异乡的夜半醒来 看着完全陌生的窗外 没有一盏熟悉的灯可以打开 原来习惯是那么难改 我在异乡的街道徘徊 听着完全陌生的对白 当初那么多的勇气让我离开 我却连时差都调不回来 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 当我思念时你正入眠 戴的手表是你的时间 回想着你疼爱我的脸 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 当你醒时我梦里相见 只为了和你再见一面 我会不分昼夜的想念 歌曲链接:http://www.xiami.com/song/detail/id/387049 补充: 博文发表以后卫军英兄就即兴“ 用《满庭芳》调隐括杨晓虹《乡愁》诗 ”穿越了一把。杨文祥老师也很快写成了“ 乡愁——杨晓虹《乡愁》解读 ”。另外庄世宇老师也提到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见下面)和旧作 《忆秦娥 燕南飞》 。一并致谢,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再补充: 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穿越加自我穿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我决定也填首《一剪梅》来次自我穿越(更得到了从乡愁到闺怨,从史湘云变回了林妹妹的评价,此乃后话啦 )。 一剪梅|乡愁 烟雨绵川雾色稠。粉泪凝眸,渔火孤舟。山自空蒙水自柔,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人倚天涯月倚楼。霜冷清秋,梦缀帘钩。莫问思乡几多愁,欲语还休,欲说还休。
个人分类: 诗词创作|6250 次阅读|57 个评论
关于新诗和新文化运动与蒋劲松先生的商榷和与卫军英先生的探讨
热度 17 bianyi1 2012-4-4 20:03
关于新诗和新文化运动与蒋劲松先生的商榷和与卫军英先生的探讨
在卫军英先生今天的精品博文 《步韵梁进清明诗句玩赏刘艳红五行对联》 中,蒋劲松先生在评论里对胡适及新文化运动一代的文学实践提出了质疑,毛毛对此有自己的一点浅薄之见,就也发言与蒋先生进行了商榷,继而又与卫先生展开了探讨。关于新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败利钝与经验教训,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毛毛也曾想专门写文谈谈个人看法,但苦于才识有限精力不足,一直未敢轻易提笔。今天恰赶上由头,与蒋卫二先生的交流又让毛毛对这个问题加深了认识,很有意义,故辑录相关讨论于下,作为心得笔记,亦可作抛砖引玉之用。(科网博文的评论是倒序的,毛毛以正序整理截图如下。) 博文是博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而读者的评论和博主的回复则是博文主题的延伸与深化,而且评论与回复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话题也会随之展开,不囿于博文本身,观点也会在争鸣与交流中愈加清晰明澈(当然是对事不对人的坐而论道,而非意气之争式的胡搅蛮缠)。所以,在阅读博文的同时也兼顾评论,确实会受益匪浅,毛毛对此深有体会。 参考阅读: 【1】 《 关于新诗失败的门外清议 》 (卫军英博主前几年的一篇博文) 【2】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 “历史三峡论” (百度百科中的简介) 另外,关于治学,毛毛开博之初写过一篇没多少人看的读书笔记: 《结论诚可贵,方法价更高——莫以对错论英雄 》 PS: 卫先生在对蒋先生评论的回复中提到了那首胡适创作的新诗开山之作《两只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不知前几年庞龙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两只蝴蝶》是否受了这首诗的影响,呵呵~)该诗写于 1916 年 8 月,收入《尝试集》,初版时题作《朋友》,是胡适当时孤寂、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他期待着有 同道 共同参与文学革命。胡适 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写诗破律心切,不惜矫枉过正, “ 胡说 ” 新诗 “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从今天的视角看,他这首诗确实不禁让人莞尔。他《尝试集》中所写的新诗并没有什么成功之作,几乎都失败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 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 ”,毛毛赞同这个观点,正如我在上面截图的评论中说到的那样, 胡适之功不在文学造诣,而在开风气之先。 毛毛博文的结尾常习惯来上一曲歌,谈这么沉重的文化课题,也能有歌吗?当然可以,呵呵~~ 1921年夏天,胡适到北京西山去玩,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我们多情而细腻的适之先生感慨之余,以《希望》为题写下了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 57年后,写《往事只能回味》的刘家昌的小姨子银霞在歌曲中重新演绎了这首小诗,转过年来,昔日校园歌曲的旗手,今天归隐美国的刘文正在他的成名专辑中翻唱了这首歌,从此这首清新质朴的歌曲开始传唱海峡两岸。想必无论蒋先生还是卫先生,那个时代的朋友们都曾经有这首歌的记忆。再来一起重温一下吧——改编自胡适《希望》的《兰花草》: 附胡适原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代的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一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思及90几年前的时代背景,胡适先生将诗取名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胡适(1891.12.17—1962.2.24),毛毛最推崇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4869 次阅读|34 个评论
层叠雨帘挂辽天
yangyongtian 2011-6-7 14:03
层叠雨帘挂辽天, 随风起舞徐徐卷. 洗却长空漫天尘, 赢得夕阳别样艳. 铁城新楼处处修, 钢都新路条条建. 故土新貌迎故人, 乡音新诗朗声赞.
个人分类: 感怀|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风横扫,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yue 2010-11-15 21:58
狂风扫来,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舞剑摇扇的老人藏到温暖的被窝里去了。 拥抱亲吻的情人钻进芳香的咖啡屋去了。 狂风扫来,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树叶像一群小鸟向天空飞去, 灰尘像一阵烟雾将城市遮盖。 狂风扫来,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满街只有狂奔的垃圾, 漫天剩下暗淡的日光。 狂风扫来,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在大街上仍然有轿车来来往往,像行走的房子。 在高塔上仍然有工人动来动去,像行走的铁人。
个人分类: 朝夕拾花-----诗意|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日短歌:新诗四则[诗画音]
刘玉平 2009-1-20 17:32
(一)冬雨 在这个 没有雪的日子 从灰暗的天际 将寒冷肆意 和这凌乱的心绪 纠缠在一起 (二)轮回 寒冷贪婪地 驱使着冰雪 禁锢的生命 在并不 遥远 的地方 歌唱着 那么热烈 (三)无奈 腊月的暖阳 匆匆而去 正如此刻 弥漫的无奈 (四)希望 快要冰封的 心田里 那株山榆 朦胧着 一点点新绿 * * * 歌曲:娃娃(演唱:张韶涵) http://www.jggz.cn/zu/yuwen/audio/gequ/wawa.mp3 张韶涵演唱的这首《大长今》的插曲娃娃,以其略显稚气而稍带沙哑的声线,加上每一句结尾处的颤音处理,将希望的心境演绎得别具风味。作为青春偶像派歌手,她演唱的情歌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而言,已如远去的韶华和朦胧的唯美。我个人更喜欢她演唱的蒲公英、欧若拉、隐形的翅膀和这首娃娃之类带有咏志风格的歌曲。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439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博”诗路2008:(一)新诗及散文诗篇
刘玉平 2008-12-23 14:24
科博诗路2008:(一)新诗及散文诗篇 在 科博 里开垦自留地不觉已一年了。回顾过去,为了更好的明天 在岁末之际整理了一下,各种形式的诗词(含和诗)居然达近百首,按进平兄的标准,小刺猬俨然也 混 入了 诗词派 ,呵呵。在此感谢诸位师友的关心和鼓励,特别是昌凤兄、融君、绥君、钟先生和燕清姐姐的指教和帮助。小刺猬是与直人兄、元宵姐姐和建良兄等,大致同时开始学习格律诗词的,与他们的交流切磋是我取得些许进步的重要途径,一路上有你,真好! 我是中学时从看顾城、舒婷、汪国真、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开始喜欢上新诗的。虽然在大学时,还不时学舌练笔,大约也有上百首(遗憾的是,因多次搬家而燕石难觅),但读研究生以后已有十余年未动笔了。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 28 ,发生了川北 8 级大地震,罹难同胞近十万。当时正好在蒙自野外考察结束返回昆明的途中,听到该噩耗,作为地学工作者,心理受到极大的震动。 5 月 19 日 国悼日,我举起了生涩的笔,即兴写下了 一路走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47 ) 川北大地震后不久,又逢 六一儿童节 ,灾区的许多少年儿童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亲人、甚至是他们自己幼小的生命。不少校舍达不到足够的抗震标准,是众多学龄儿童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这些建筑工程所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却迟迟没有下文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这个原本是孩子们享受幸福和欢乐的日子,但那些罹难的幼小生命却永远与这一天无缘 读完考兄的 给离去的未来的主人翁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33 ) ,我写下了这首 天堂里有没有 六一节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93 ) ,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贵州西部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但丰富的矿产资源带来的巨大利益却基本被少数人所占有,而不少人民群众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线以下,贫富悬殊比较严重,甚至还出现住在煤山上,却没有煤烧的现象。加上恰好看到地学同行孟津老师的博文 背煤的人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87 ) ,联想到自己的野外工作体验与生活感触: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辛苦劳作、默默无闻、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是支撑民族希望的重要力量就写下了这首短诗 煤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048 ) 2003 年、 2004 年,小刺猬曾两度赴藏开展地质矿产考察,初步领略了世界屋脊绝美的雄山秀水,体验了藏族同胞淳朴直率的民风。在首次进藏考察五周年之际,写下散文诗 拉萨印象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53 ) 以略抒情感 雪莲是一种产于高寒山区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它形态娇艳,屹立于冰峰悬崖,笑傲狂风暴雪,其高洁之风骨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我以这首直抒胸臆的赞美诗 雪莲 ,作为医药生物类科普博文 何亭亭而独芳 雪莲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92 ) 的引子 11 月底已是初冬时节,寒潮南下频繁。加上国际政局的错综复杂、经济形势的低迷,寒意更浓,所以就写下了这首 初冬夜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460 )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3782 次阅读|19 个评论
牵挂你
lixie6110532 2008-10-12 20:14
隔着的是空间 靠近的是距离 拉远的是思念 牵起的是回忆 在茫茫人海里 短暂相遇我却一见钟情 从此 我在心里刻下你 我踏错了空间 我颠倒了距离 痴痴地迷失了自己 望落日听夜雨 寄不出满腔的闲愁乱绪 从此 我在心里想念你 春风又绿旧时堤 溪水缠绵何处你 夜色无边依偎苦 尘缘哪堪再别离 望山花听泉水 清风蝉鸣已把盖头掀起 从此 我在心里牵挂你
个人分类: 原创诗歌|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诗四首
liuyuping 2008-10-10 00:11
新诗四首 一路走好 写在川北地震遇难同胞国悼日 ( 2008 年 5 月 19 日 ) 曾经是蹒跚地学步, 曾经是校园里欢笑, 曾经是柳荫下蜜语, 曾经是餐桌旁唠叨, 曾经是奔波的身影, 曾经是夕阳里依靠 是对生活不息的向往啊, 你们漠视着死神的冷笑。 是对生命不灭的渴望啊, 你们的热血在天堂里燃烧 ! 你们的离去, 诠释出生命的弥足珍贵。 你们的离去, 撞击着碌碌生者的灵魂。 你们的离去, 唤起了民族的凝聚和自豪 ! 山河肃穆, 举国哀悼。 无声地呜咽, 默默地祈祷。 我的同胞, 一路走好! 一路走好 写在川北地震遇难同胞国悼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47 图片 来自网络 * * * * * * 煤 ( 2008 年 8 月 2 日 ) 你原本是地下 无言的黑金黝灵 沉睡了千万年 在此刻惊醒 你用那 熊熊燃烧的生命 迸发出无限的 光明与热情 诗词习作煤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048 图片 URL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Child_coal_miners_(1908).jpg * * * * * * 蒲公英 ( 2008 年 8 月 27 日 ) 没有华丽的外表 没有幽馨的芬芳 生命恬淡地 在大地绽放 静静地给理想 插上翅膀 迎着春风 自由地飞扬 药食两用的蒲公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58 图片来源: http://www.hoodong.com/wiki/%E5%AF%86%E5%BA%A6%E6%95%88%E5%BA%94 * * * * * * 雪莲 ( 2008 年 9 月 6 日 ) 归隐在雪域高原 纯洁的天使 飘逸在天际云端 娇艳的精灵 屹立冰山峭壁 绽放生命的顽强 笑傲狂风暴雪 孤独自由地歌唱 何亭亭而独芳 雪莲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92 图片 URL : diqiuren926.bokee.com / viewdiary.22460791.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