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化学农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热度 1 蒋高明 2019-7-17 14:48
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蒋高明 本文 节选自《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蒋高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乡村是栽培物种、驯化物种集中分布的地方,同时野生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这些物种构成了优美的乡村生态,没有这些物种,乡村将失去生机。即使人类非常讨厌的害虫与杂草,也是乡村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它们至少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员,或为天敌物种,或给微生物和小动物提供生存机会。遗憾的是,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大范围超量使用化肥、除草剂、杀虫剂、地膜,乡村生物多样性出现了塌方式下降。农田里已经基本没有蚂蚱、斑麻蜥、屎壳郎、蝈蝈、螳螂、蚯蚓、蛇、甚至老鼠等;森林里多种小鸟都看不到了,连刺毛虫、天牛也基本没有了;河流池塘里,难以寻觅青蛙、蟾蜍、沙里趴(一种鲤科鱼类)、泥鳅、鳖,甚至连乡村池塘湿地也直接消失了;村子里见不得飞着的燕子、蜻蜓,墙上很少见到壁虎。野生草本植物中,半夏、毛地黄、米口袋、点地梅等已很少见到它们的踪迹了。 乡村野生物种消失,罪魁祸首是人类各种有害科技发明。围绕食物链,人造化学物质高达数万种,其中农药、除草剂、地膜、抗生素、转基因技术滥用是造成野生物种消失的最直接原因。为了发展懒人农业,人类发明了化学物质,大量进入农业生态系统,一些来不及适应化学污染的物种,率先消失甚至灭绝。而经过农药等石化物质洗礼的一些害虫与杂草,趁机占领了生态位,变得更难对付。 蚂蚱对农药是非常敏感的。蝗虫危害几千年,如今蝗灾在农药面前已经溃不成军,转而进攻草原。大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让蝗虫这个食草昆虫根本不能够生存下来。小时候最喜欢捕捉一种绿颜色的蚂蚱,雌性的比雄性的个头大,繁殖季节肚子里有很多黄色的卵,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当地人称之“登登山”。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在很多地方根本见不着该物种的踪影。“登登山”喜欢吃洋槐叶子,但是洋槐等树种在农村都非常的少见了,北方多样性的树木几乎变成清一色的杨树。 蛙鸣,是很多人特别的记忆。夏夜的傍晚,燥热难耐辗转反侧时,蛙鸣便成了催眠曲。孩子们更喜欢的是蛙类的小蝌蚪,皮肤黑得发亮,靠一条柔弱的尾巴便能游动。遗憾的是,两栖类动物的皮肤对农药非常敏感,大量农药和除草剂使用,污染了水体,蝌蚪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农药还夺走了青蛙的食物,那些农田害虫尤其水稻田,原本是青蛙等天敌的食物,农药控制了害虫,蛙类就没有食物。环境污染与食物短缺,造成青蛙在乡间湿地消失。泥鳅生活在底泥里,小虾生活在有挺水植物分布的清水中,这些物种现在已经在北方乡村中很难看到了。小时候,农村蛇特别多,最常见的一个品种叫水蛇,在水里游,孩子们见了很害怕,笔者就曾有误将水蛇当青蛙抓的危险经历。还有一种淡水龟,乡亲们叫它老鳖,以前河里面就有,笔者曾经被它咬过。被老鳖咬住,不能用力甩,越甩就越咬得紧,和手一起放在地上,老鳖就很快松开手自己逃命去了。蜻蜓特别好看,你只需背着它悄悄走近,往往是能捉到的。大人说蜻蜓吃蚊子,就捉到后放进蚊帐里,但从来没有发现蚊子被吃掉,原来是蜻蜓吃蚊子的幼虫——孑孓。“囊萤映雪”的萤火虫,在农药洗礼下,也变得非常稀罕了。 屎壳郎是促进农业元素循环重要的物种之一。屎壳郎滚粪球,并在地下打洞,是为繁殖的后代储存食物。然而,现在农民种地基本不用有机肥了,加上农药与除草剂污染,农田里屎壳郎几乎绝迹了。 老鼠和人类是长期共存的。老鼠生命力非常顽强,但就是这样顽强的物种,在人类的各项化学发明面前也败下阵来。转基因作物种植很可能造成老鼠消失,几年前新华社记者就此有专门的跟踪报道。挺转专家说新华社记者的这篇报道是十大谣言,其实是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轻率说法,是在自然规律面前无知的表现。转基因会造成田间鼠类繁殖能力下降,法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进行的长期实验,都证明转基因食物影响鼠类生殖与健康。其次,种子商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搞单粒播种,种子外包农药,使得鼠类在野外取食困难。农民都知道“有钱买种、无钱买苗“这样浅显的道理,以前播种都是多用种子的,出苗后再间苗(一些地下害虫与蝼蛄也有这样的功能)。如今有了化学农药的保护,省去了间苗功夫,但有毒种子也影响了老鼠和蝼蛄等物种生存。老鼠消失了,以老鼠为食的猫头鹰、蛇等也自身难保。人类吃饱了,天敌饿死了;人类吃病了,医院发财了。 燕子、斑麻蜥、青蛙、瓢虫、螳螂等本身就是农田卫士,如今他们的工作被农药替代了,自身生存都成为问题。害虫少了,以昆虫为生的鸟类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 农田里消失的不仅是野生物种,那些人类长期保存的种子也因商业种子公司出现,因农民不留种,也基本消失了。目前乡村已经很难找到能够留种的西红柿、黄瓜、青椒、水稻、玉米等老种子,我们只能到朝鲜、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去找种子,但愿他们国家还有老种子。除了植物种子,人类培育的家禽家畜等传统动物物种,也面临着急剧消失之危险。人类发明的能够消灭物种的化学物质数百万种,但人类倾其全球力量,也造不出一个物种,哪怕是像细菌或病毒那样简单的生命。 乡村生物多样性降低,直接造成的后果是生态平衡被打乱,导致害虫、杂草与病害治理成本更高。大量农药和除草剂使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害虫和杂草,每年农民依然需要购买,而且越用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乡村原本存在的野生动物尤其天敌被杀死了,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目前的北方农村,秋天已基本看不到南迁的大雁;夏天很难看到成群飞着的蜻蜓;燕子也明显地少了,因为它们找不到搭窝的地方——过梁改用天花板了。多样化的森林变成了杨树纯林,林下没有灌丛,鸟类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做窝。大量湿地消失致使青蛙等两栖类动物丧失家园,河里的鱼虾因为污染而消失。即使让人生畏的蛇,也因为误食了吃了耗子药的老鼠(蛇是老鼠的天敌)而丧生,就连那浑身有毒的蝎子也逃脱不出食客的嘴巴。 人类为了吃饱饭(吃好饭成为奢侈享受),生活得更加舒服,农业大力借助化学合成物与大型机器,从事农业的人群越来越少。社会进步了,但是代价变大了,一些物种可能永久地消失了。环境中增加的大量的不可降解的物质如塑料膜,不能降解的重金属持续不断地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这些“化学定时炸弹”最终会有引爆的一天。先人类之前,一些敏感的小精灵已经消失了。乡村里那些消失的小生灵的生命抗争,能否感化那些贪婪的资本及其豢养的所谓科学家放下屠刀?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论食物与高血压的关系
热度 5 蒋高明 2017-10-31 20:29
浅论食物与高血压的关系 蒋高明 医学上的高血压 ,英文名称 hypertension ,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生理现象,期间或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指标为:收缩压 ≥140mm 汞柱,舒张压 ≥90mm 汞柱。其实,正常人的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随内外环境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 50 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高血压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中。 二、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分析 高血压是怎么发生的呢?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① 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遗传因素最大,大约 60% 的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高血压多基因遗传因素所导致的,但 30% ~ 50% 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② 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这类疾病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不过,除遗传因素为主的原发性高血压外,下列因素尤其食物因素也可造成高血压: ① 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发生。 ② 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40 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③ 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吸收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为高血压危险因素。 ④ 药物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⑤ 其他疾病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⑥ 食物原因 食物本身质量下降带来的高血压问题尚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能够引发肥胖、过量超标的激素食物、抗生素食物都可以诱发高血压,勾兑酒中的甲醇成分,造成功能器官受损,食物中钾纳比例变化等,长期食用油问题的食物,也很有可能诱发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危害 据2015年5月1日《人民网》报道,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高达3.3亿,常见于40岁至50岁人群,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甚至20多岁的年轻人都患有高血压。高血压 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人群患高血压,且出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高血压造成的医学与社会问题就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了。 早期高血压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有人在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但在休息后可能恢复正常。然而,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持续升高,就会出现各种症状,这个过程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该病发生时,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 高血压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高血压,这就是为什么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的主要原因。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然而,也有专家认为,症状与血压升高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四、能够诱发高血压的食物     人是生物界的一员,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与肉、蛋、奶养育人的身体,如果食物出了问题,或者长期食用或偏食某种食物,出现高血压的几率就会增强。下列食物对于高血压患者是不利的: ① 重口味饼干 番薯、干豆类容易导致胀气的食品,味道浓重的饼干,由于糖盐含量过高,因此还是少吃为好。 ② 高热能食物 高热能食物 ( 葡萄糖、蔗糖、巧克力等 ) 可诱发肥胖,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高血压患者多伴随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病患者饮食上应限制高热能食物,即高热量食物与高血压是有关联的。 ③ 肉类 肉类食品含脂肪高,虽然是高蛋白,但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容易造成血液中血脂过高,诱发冠心病。 ④ 多盐食物 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滞留可引起细胞外液增加,心排出量增多,血压上升。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限制盐量摄入。 ⑤ 动物蛋白质 因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可引起血压波动。平常饮食可选用高生物价优质蛋白,如鱼肉、牛奶等。 ⑥ 浓茶 高血压病患者忌饮浓茶,尤其是忌饮浓烈红茶。因为红茶中所含的茶碱最高,可以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等不适,从而使血压上升。 ⑦ 狗肉 高血压病病因虽多,但大部分属阴虚阳亢性质。狗肉温肾助阳,能加重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情。其他类型的高血压,或为肾阳虚,虚阳上扰,痰火内积,瘀血阻络等,食用狗肉或躁动浮阳或加重痰火或助火燥血,均与病情不利。 ⑧ 辛辣食物 辛辣和精细食物可使大便干燥难排,易导致大便秘结,患者排便时,会使腹压升高,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高血压患者禁用辛辣和精细食物。 ⑨ 鸡汤 鸡汤营养价值很高,但多喝鸡汤又会使胆固醇和血压增高。因此,鸡汤不能盲目地作为病人的营养品,特别是对患有高血压的人。 ⑩ 酒类 饮酒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促使钙盐、胆固醇等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大量、长期饮酒,更易诱发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五、缓解高血压的食物 高血压是由于 血管 内的阻塞导致,心脏推送血液到血管的压力增大导致心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出现增高的现象。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心情,均有利于缓解高血压。在饮食方面,下列食物有利于降低高血压: ① 绿色蔬菜类 蔬果中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质等,如维生素 C 、钙、镁、钾等对血压控制很有帮助。其中, 荸荠 、 平菇 、 藕带 、 藕 、 牛蒡 、 苜蓿 、 毛豆 、 洋姜 、 洋葱 、 仙人掌 、 西兰花 、 西葫芦 、丝瓜、 石花菜 、蛇瓜、苦菊、苦瓜、口蘑、雪莲菌、 鸡腿菇 、 葫芦 、 猴头菇 、 香菇、 血红菇 、 黑木耳 、 黑豆苗 、 荷叶 、 海藻 、 海茸 、 枸杞菜 、 根芹 、 佛手瓜 、 大薯 、 慈姑 、 莼菜 、 紫晶藻 、 紫甘蓝 、 紫菜 、 圆生菜 、 鱼腥草 、 油麦菜 、 银耳 、 马齿苋 、 萝卜缨 、 萝卜苗 、 芦荟 、 芦笋 、 金针菇 、 芥菜头 、 尖椒 、 黄秋葵 、 黄瓜 等。 ② 新鲜水果类 如 椰汁 、 西瓜皮 、 人参果 、 血橙 、 李子 、 番石榴 、 金桔 、 樱桃 、 杨桃 、 杨梅 、 雪梨 、 杏 、 香蕉 、 西瓜 、 无花果 、 枣 ( 干 ) 、 柿子 、 柿饼 、 山竹 、 葡萄 、 苹果 、 木瓜 、 猕猴桃 、 梨 、 火龙果 、 槐花 、苹果、 黑加仑 、 雪莲果 、 甘蔗 、 橙 、 草莓 、 菠萝蜜 、 荸荠 、 百香果 、 酸奶 、 山楂 、 柠檬 、 蓝莓 、 柚子 、 橘子 、 桃 、黑枣等,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缓解作用。 ③ 杂粮类 吃粗粮杂粮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帮助身体气血运行正常,缓解高血压 玉米、小米、麦麸、 凉薯 、花生米、黄豆、绿豆、红小豆、燕麦、荞麦、高粱等均可选择。 ④ 优质蛋白类 优质蛋白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适量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豆制品、奶类、瘦肉、鱼、蛋、虾皮等,对高血压控制也是有益的。 ⑤ 少盐、少脂肪食物 少盐是高血压患者最直接、最有限的控制方法, 2007 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高血压人群食盐摄入量 ≦ 3 克。少吃腌制食品、少吃火腿和腊肉、尽量不吃剩菜和不新鲜的蔬菜、尽量选择低钠盐、尝试吃无盐餐等等。饱和脂肪摄入量与高血压呈正相关,不仅要控油,还要控制一些肥肉、黄油、奶酪里的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六、现代农业模式与高血压等疾病 以第一次绿色革命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模式,在满足了人类大部分营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除环境污染与社会问题外,各种非预期疾病爆发就是其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粮食养分不足引起的人体效应。肥胖、糖尿病都属于营养性代谢病,其发病机理复杂多变,两者发病机理也部分相似重叠。因此,上述介绍的各种食物最好选择优质安全、无激素、无农药残留的食物,才可能起到一定缓解高血压效果。 一般认为,日粮中摄入的能量若超过机体所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肥胖。饮食中以谷物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其能量被转化为脂肪的中介就是血糖和胰岛素,而判断食物的血糖指数,就是对各种食物在餐后形成血糖能力的测定值。哺乳动物及人类对血糖值的允许范围非常狭窄,如餐后血糖升高太快,机体就要动用体内的胰岛素,这是容易致病的。一方面快速运转血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另一方面,胰岛素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脂肪的合成,把吃下去还没有被利用的多余血糖合成为脂肪储存起来。 亚洲裔血统的人群,对食物最容易产生冲动。因为我们的祖先长期饱受饥饿折磨,一有食物来临,便迅速合成为脂肪储存起来,以备日后饥荒出现。食物在体内的糖化速度,受到食物物性的影响,也受到与之配套的各种营养成份的制约。食物中的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酸、微量元素等,这些成份的存在,可以缓冲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的速度。而如果食物中缺乏这些成份,就会不利于对餐后血糖的控制。长期下去,吃下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都迅速变成了脂肪,便会引起肥胖。我国近 2.6 亿人 已进入肥胖和超重行列中,而这些人群数量恰好是与高血压数量高度吻合额的。 现代人类尤其发达国家的人群目前所吃的食物,是在化学农业的模式下,大量或超量使用化肥,喷洒农药、除草剂,乃至动用人工合成激素与地膜生产出来的。食物中的营养成份已经流失不少,形成了“营养空洞”。农田中的土壤已经被化肥破坏,土壤不能向农作物传递更多的养分,生态营养链被断裂。食物链中逐级积累下来的营养缺陷,经过放大最终集中体现在最顶端的人体身上,高血压、糖尿病与心脏病人群或许是这类疾病的典型受害者。由此可见,膳食结构中仍以谷物为主食人群中的肥胖与糖尿病,不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遗憾的是,高血压本来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疾病,不幸也落到了中国人头上,因为我们生产食物的方法产生了重大变化。 大量施用化肥种粮,导致粮食品质下降,下降的都是那些重要部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使粮食形成了营养空洞,造成了人体的隐性饥饿。我们长达十年的研究证明,化肥农业模式下生产的面粉,钙元素含量比有机农业模式下降的 76%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对人体的生命过程至关重要,这些营养素是粮食中的 “ 灵魂 ” ,而缺少这些 “ 灵魂 ” 的粮食对人体基本上没有什么营养作用了,只剩下了一大堆碳水化合物。而这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又必须依靠这些营养素,但吃下去的粮食又偏偏缺少这些营养素,机体的新陈代谢陷入解不开的怪圈。能量无法被代谢掉,最后只能肥胖、尿糖,进一步导致高血压。这类由食物环境变化造成的高血压会否能够遗传下去,需要医学专家进一步研究。 举例来说,豆腐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尤其是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样的结构与性质,对肌肤弹性脂肪代谢具有美容保健功能。长期食用豆腐,穷家女也能貌若西施。但现在的食物却成就不了多少西施。无论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遍及天下,美丽的风景线已逐渐消失,青少年肥胖更是令人堪忧。 七、结语 高血压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据重要地位,但由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高血压问题,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优质安全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蛋白类,对缓解高血压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种地,既然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还催生粮食高产,缺乏营养的食物造成人类的“隐形饥饿”,与食物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增加,所有这一切必须认真反思。 (本文第六部分文字系转述与某营养专家私人通讯,有删节)。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1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已经足以解释中医中药治病的原理
sheep021 2011-1-10 21:32
哪位知道 物理农业是否已经达到了以下描述的地步? 如果是,则足以说明中医中药能治病的科学性已经毋庸置疑,也无需多言,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已经足够解释中医中药治病的原理,只是还没人去这么做,或者是,即使有人说了也没人信,如印大中老师的研究工作颇有建树,但很有可能被打击成伪科学,真奇怪。突然想起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话: 海外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国内有话语权 。真是悲哀啊。美利坚不说话,能憋死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能治病,也能致病。物理方法可以增产,也可以减产,而且物理手段比化学手段更容易实施,不可不防!!! 物理农业是能量级的农业,是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农业,是一种发展空间开发潜能更大的农业,它包含了声、波、电、磁、激光、射线、超声波、微波、场等物理因子作用于农业对象的一种模式。就说声学,通过给植物一定声频的刺激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各种新陈代谢,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植物声肥。而磁肥,就更熟悉了,在我国70年代始,就有大量的科研者开始研究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现在已形成了成熟的或是规范化的磁处理技术,已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磁促进生长,磁促进变异,磁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等,还有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植物微波场导技术,可以通过植物微波的发射接收及聚散,达到植物间传导生命信息的作用,如可以把一只鸭的生命信息导入一个正在孵化的鸡蛋,经这种场导系统处理后,孵出的小鸡就带有鸭子的性状。或者把黄瓜的微波导入甜瓜中,那么栽培出的甜瓜就有黄瓜味,而神奇的是这些试验的物种间并没有真正的接触。另外电场在植物或动物上的运用更是发展迅速,如通过电整流技术产生的高压直流或交流电场作用于植物后,能促进光合作用,促进对水分与营养的吸收,促进细胞的变异等,用于处理种子与促进植物生长或用于生产上的杀菌防病。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种水通过物理电极电解后,就可产生具有杀菌防病效果的水与促进植物生长的水,也叫电功能水,这种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毫无残留与危害。【 本博注:毫无残留与危害,这句有点不科学,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没有危害,看怎么用适用则为宝,过用则为害 】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第一财经日报:“对抗饥饿”需走出化学农业悖论
蒋高明 2010-10-19 01:02
罗南媛 2010-10-18 09:32:5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http://economy.lnd.com.cn/htm/2010-10/18/content_1560879.htm 10月16日是第三十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对抗饥饿。 饥饿,这个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已然是个遥远的词汇。但是,我们今天实现粮食充足供给的方式,是否能够长久地保证我们真正远离饥饿? 经过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可以自豪地宣称: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今年亦是一个丰收年。 然而,这背后也付出不少代价。它们是什么呢? 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涨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这些化肥和农药已经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效果,特别是对土壤、水、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如大量的农药使用已经造成我国的地表水、地下水和近海水域的污染,像河北的水库、北京的官厅水库以及珠江三角洲均在2000年后发现过有机类农药污染物。同时,化肥在上世纪70年代被开始大量使用后,二三十年间,我们要面对它所引发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 比农药和化肥稍晚出现在对抗饥饿道路上的,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它甚至被一些科学家和决策者们视为解决人类粮食危机的唯一途径。然而,尽管与化肥农药相比,转基因技术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规模尚小,但在已有的少数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问题。 2009年,江苏省的转基因棉花由于无力抵抗黄萎病和次生虫害,而出现大面积减产,当地棉农损失惨重,甚至有不少种植了几十年棉花的棉农,开始放弃棉花种植。而在已经大范围普及转基因大豆的美国,已有的研究亦表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的病虫害加剧。 更为悖论的一个现象是,目前世界上大力鼓吹转基因技术的公司,正是当年靠推广农药和化肥发迹的生化公司。显然,被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其背后的理念,与化肥和农药并无差异,即都是化学集约式农业模式,都是依赖化学方式来改造农业。人们有理由怀疑:化肥、农药和转基因长期累积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效果,在20年或50年后,是否非但没有保证粮食产量,反而要让人们对抗更加严峻的饥饿? 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发展一样,都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冒险大规模采用新的化工技术来解决之前此类技术所造成的问题。这样做,或许能带来短期好处,但事实也证明,它更有可能造成长期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科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此前化肥农药之于农业的意义,重新思考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生产应该更生态,技术的运用也应该遵循大自然内在循环规律等。 这两个方向究竟该如何选择?我们是否能用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饥饿、发展农业?在这个粮食日团结起来,对抗饥饿的主题下,科学家、农业政策制定者、每一个消费者你和我,都该想想这个问题。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