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济地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李小建:我的经济地理之旅
热度 6 sciencepress 2016-2-20 07:11
从1982年初在大学工作算起,我从事地理学教学与研究已有34个年头。如果算上读大学地理专业的4年,算上在海军部队从事测绘工作的4年又5个月,与地理学的结交有四十多年了。这期间,从学习地理学、认识地理学,逐渐到从一个方面(经济地理学)进入地理学并做了一些探索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几本著作。在有些研究问题上,积累了些许研究体会。为交流学术思想,求教于同行,我基于几十年在经济地理学研究探索上的一些文章,重新组合编纂成《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一书,供大家参考讨论。 经济地理之思 经济地理学从1893年大学开设课程算起,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快发展。60年代的数量革命促使经济地理学研究由描述走向解释。沿着这一脉络发展,区域科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些地理学家沿着对经济地理现象解释的方向,追根溯源,从各个不同角度探索其影响动力及影响因素。诸如,上个世纪70年代产生的政治经济学派强调政治和社会力量对空间经济形成的影响,认为经济景观不是区位理论中的理性选择结果,而是不同社会力量介入并长期较量的结果。相应地,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上出现了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等。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从数量模型和统计检验转向包括定性案例分析的多元研究方法。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学派强调地理研究中对人、文化制度以及女性的关注,等等。继演化经济学的出现,也有些学者从演化视角看待经济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多元化共存的局面。 回到国内,经济地理学是长期以来最受社会持续关注的人文地理学科。上个世纪前半期,经济地理学以引介西方理论和结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地域考察分析为主,中期一段时间,在学习原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考察和规划工作。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和拓展,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兴盛带来了难得机遇。新的研究主题不断出现,研究区域类型、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尺度、研究方法迅速多元化。但与西方相比,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多元化有一些不同。除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元化之外,中国学者还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同时,中国政治体制不同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提出不同的决策需求。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多元化给人以云雾缭绕的感觉,不少人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术语罗列面前,难以厘清前进的方向。我自己就曾这样徘徊,在困惑中不断思考,试着理一理思路。 在30多年的研究思考基础上,大致梳理出这样的逻辑思维脉络。 第一个问题,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和“地理”是什么关系? 经济地理学一开始出现,就融入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两个学科角度的持续探索。虽然两个群体不断学习、取长补短,但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其研究成果及其积累形成的学科框架明显带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的区位伦、中期的区域科学、后期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重要的理论影响。特别是经济学家P·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更大程度上促使社会、甚至学术界,从偏重经济学角度认识经济地理学。 但探求源头,“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首先是由地理学家提出的;经济地理学课程也是首先在大学的地理学院系开设的;最早的Economic Geography 学术期刊也是地理学家主办的。从科学术语的角度,经济地理学首先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应该带有地理学的一般属性;其次,依上述逻辑,经济地理学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注重地理圈层(包括人居圈、大气圈、水圈、地貌、土壤圈等)对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三,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所注重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等,只是经济现象的地理性的一部分,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其他活动的经济后果等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近出现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多元转向”为标志的地理学科的“新经济地理学”,以数学与计量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学科范畴的“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该学科发展具重要促进作用,但这绝不是完整的经济地理学,尤其不是地理学科的经济地理学。 第二个问题,经济现象怎么认识? 经济现象包罗万象。从经济活动主体的角度,有全球公司、跨国公司,有中小企业、农户;从经济景观角度,有基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形成的体量巨大的经济集聚体,也有村落、工厂等较小的经济空间;从与行政关联角度,有与国际经济组织相关联的跨国经济合作体,也有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级政府相关的区域经济体系;从外在显示角度,有的经济现象可以明晰从外部看出,有些根本从外部无法判断(如互联网经济)……。在这些众多的经济现象中,如何把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研究者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人觉得,这些经济现象都很重要,都值得研究。但在力量有限情况下,应有轻重缓急之分。如果从由浅入深角度,第一,不妨先研究国家以内的区域经济现象,再逐渐扩大视野,研究国家或全球经济地理主题。除了国际经济问题比较复杂之外,其很多研究中的问题离不开区域尺度的分析,如全球经济中心转移,是个全球性的经济地理研究主题,但经济中心本身又离不开区域甚至城市的基础研究。此外,其他一些学科,如经济学同样关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同样关注全球经济变化。如果不具有很好的区域经济研究功底,很难突出经济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特色。第二,不妨先关注具良好可视化的经济地理景观研究,再逐步转向外部难以判断的经济地理现象研究。尤其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大数据处理挖掘和分析技术,可能很有利于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占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阵地。第三,不妨先关注微观经济活动主题的研究,再逐渐向其他影响经济活动的相关机构延伸。这些经济主体是地球表面经济现象差异形成的最直接决定者,其他机构和相关制度只是间接作用于这些主体。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换句话说,什么是经济活动的地理角度? 广义上说,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是在各个地方同时出现和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经济现象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空间性。空间分布、空间差异、空间联系等空间性属于“地理”,但并不等于“地理”。“地理”在空间性之外有更多的内涵。如,经济现象的空间性与其他地理圈层(大气圈、水圈、地貌、土壤圈、人居圈等)的关系,一般的经济空间分析很少涉及,但它却是重要的经济地理学中“地理”所包含的内容。 以上个人对经济地理学的认识,虽然不断有所变化,但对自己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理之旅 本人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虽有7个年头,但整个经济仍然带有非常浓厚的计划色彩。虽然外资企业已经进入,但整体上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自主作用非常有限。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从政府需求的视角出发。南开大学成立有大洋洲研究室,我当时的论文设想主要围绕澳大利亚经济地理。在查看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接触了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期刊,对于其中 公司地理 的文章,感到非常新颖,做了一些读书笔记。 1988年初,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推荐和澳大利亚大使馆考试,我获得中澳交换留学生计划的资助,以博士生联合培养名义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学习研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有一个太平洋研究学院,集聚了一批国际有影响的学者。其中,做过较多公司地理研究的麦克·泰勒(M Taylor)教授就是队伍成员之一。虽然,他刚去澳大利亚联邦交通部任职,但仍与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在这样氛围下,我原来对公司地理的兴趣有了继续发展的条件。在博士论文的选题中,逐渐考虑形成一个思路: 集中于常规区域分析与公司地理分析的结合部位,对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工业区域变化与公司活动进行研究,审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解决工业过度集中而选择远离都市区的增长中心分散发展举措,揭示其为什么最终不成功的原因。 论文完成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举行的报告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1990年4月回国后,我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留学人员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先后从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企业、具有中外交合特征的外资企业和具有计划经济特点的国有企业的研究。研究内容除了企业与区域关系之外,还涉及企业空间扩张、环境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空间结构等问题。 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1999年初步理出公司地理的研究框架,出版了系统阐述公司地理的专著《公司地理论》,并于2002年修订再版。 所主编的《经济地理学》教材(1999年第1版,2006年第2版)也是围绕企业作为经济地理现象的主题来组织其框架结构的。 公司地理,尤其是大型公司研究中,接触公司案例对研究非常重要。我对外资大型企业的研究,主要调查位于上海的公司。这对于工作地在河南的研究者,有诸多不便。沿着聚焦经济活动主体的思路,我开始考虑具有河南特色的农区经济地理研究。由于中原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加强了农户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 本世纪开始,我从不同角度研究农户作为主要生产单元下的农区经济问题。 包括,农户对发展的期望和途径与环境的关系、农户生产的投入产出与人地关系、农户居住行为、农户生产区位、农户外出务工区位、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农户群体的经济地理行为等。尤其是200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区、农户调研,为后续的多角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由于该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地域优势,我的同事、博士生们相继开展了围绕农户的研究,形成了有初步影响的研究群体。 在关注经济活动主体的同时,我也开始考虑在地理单元上,经济地理学如何从微观角度入手。 传统的农村聚落是长期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同一聚落的居民经济活动具有一定同质性。可否从聚落入手探索农村地区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微观单元? 沿这个思路,本世纪开始,引导博士生选题围绕村域进行。例如,通过详细的地块调查,研究村域内人地系统投入产出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村落地理环境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村庄之间外出务工的差异等。博士生乔家君教授还沿着这个方向,出版了《典型农区村域人地系统定量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和《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科学出版社,2008)。博士生李二玲教授进行了村域农户经济社会网络的研究,出版了《中部农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网络》(科学出版社,2011)。博士生高更和教授进行了村域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出版了《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在进行村落地理研究中,也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进行更小尺度的人地关系探索。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根据研究区各点位(如用TM影像数据的30×30m)的生境条件和一段时间内人类利用情况,建立相关判断基准,来评估各点位变化是否更趋于可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学微观单元的研究,背后关联着经济地理学中科学研究哲学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调综合论,着重应用归纳法。这些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对促进经济地理学研究起有重要作用。微观单元的研究,可用“还原论”哲学思维来解释。一些人认为,科学发展历史的核心特征是还原论和可重复性。还原论强调对研究对象简化,对研究对象挑选;可以用低层次的规律解释高层次现象;可以把复杂现象打碎,逐个元素进行分析。如物质世界那么复杂多样,但都离不开到目前为止发现的118种化学元素,这些元素是物质世界最简单、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的状况、它们的组合状况,影响各种物质的性质。沿着这一思路,找出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特征、基本单元的组合特征、基本单元组合体的特征,不失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另一探索方向。只是经济地理现象有很多人文因素的参与,研究对象比自然现象更复杂多变,机理具有不可重复性,找出其中的基本单元更难。但艰难中的探索,更具有挑战意义。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科更具有引领影响。 由于一段在澳大利亚学习和在美国做客座教授的经历,又有几次在香港的合作学术研究,我在一段时间内,研究选题以追随西方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或研究研究趋势、进行中国相关研究为重点。公司地理、跨国公司与中国区域发展等选题主要是这种影响的结果。相关研究在国际期刊连续发表,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内经济地理学者之一。在研究中,我也 不断反思着所进行的工作,尤其是对欧美主流经济地理学受社会思潮影响所产生的各种“转向”,以及经济学家从事的经济空间现象研究形成的“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形成一些看法。 感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角度与思路,以及它们对经济地理学中的逻辑定位,与中国均存在一些错位。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不同经济问题,中国与欧美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对经济地理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使我们从独特国情角度考虑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尤其从逻辑角度,经济地理学不能脱离地理学,必须加强其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联系。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发展,不能清楚看到这一发展趋势。为此,我在经济地理学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中,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了一些文章,和同行一起讨论。 探索永无止境 编完这部近50万字的《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书稿,回想起 三四十年与经济地理学的结缘。 十分荣幸在偶然中遇到地理学,并终身从事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尽管有十多年接触大学的管理工作,但钟爱的地理学术事业始终是永远放不下的心结。习惯渐渐成瘾,周末和节假日总要进入这片天地,或重温旧情(原有研究领域),或结识新友(学习新的知识)。这部书稿的文字背后,或根植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交界处小城调研的记忆,或隐含着河南乡村企业、农户访谈的点点滴滴;或渊源于大师们指点下的灵感顿开,或受惠于同行或学生们的研讨辩论之中……。在学术研究期间,本人借助财经类大学的管理机会,较多地接触了经济学、管理学及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的专家,在不同学科的切换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从事管理工作,会较多考虑管理或决策者的需求,也引导我逐渐由纯学术研究转向社会经济的需求。 结合经济地理学的应用特点,在研究中我不断反问自己,研究中的某些发现(或某种观点)究竟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 研究工作的进行也受益于多次访学机会。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期间,我以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名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研究两年多,开启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思维。1995至1997年,在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期间的教学经历,又加深了解了美国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逻辑。其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短期研究,可以较深入地分析相关研究主题的国际文献,进入一定深度的探索之中。而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堪萨斯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的短期访问研究,得以在过去一定实证研究基础上,暂时忘却身边琐事,静静地从国别比较角度思考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发展问题。 这种慢踱步、冷思考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 从与本书关联角度,我要专门感谢纽卡斯尔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Centr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申请该校研究委员会资助,以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身份邀请我进行两个月的访问研究。利用这段时间,我集中精力 完成该书关键问题的梳理编写工作。最后,借到纽卡斯尔两周后的一篇观感结尾,希望经济地理学汲取中国沃土中的丰富营养,长成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树,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成为国际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支撑!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树木。在纽卡斯尔大学附近的公园、在美丽杜伦(Durham)小镇、在这个周末去的比美西露天博物馆(Beamish Open Air Museum),都见一种高大的树木,非常出类拔萃。今天刚好遇到一位喜欢植物的英国女士,告诉这种树木叫Sycamore,查字典中文叫西克莫槭树。仔细观察,这种树年轻时树冠很像国内的法国梧桐,外形呈纺锤状。再成长时树冠变大,圆圆的很标准,远远看去像上尖的心型。长成大树后,像强壮的男子汉。树干粗大,树枝有力,从树底下向上看,很像结构合理的建筑骨架。骨架上的嫩绿硕大树叶,更增添了生命体的活力。大树的树冠层次感很强,一层一层叠加,给大地覆盖了厚厚绿色。如果天空靠大地支撑的话,这里的西克莫槭树最先触碰着北英格兰蓝色的天空,刻画着地平线的轮廓。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李小建 著《 中国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一书作者“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6138-4 《 中国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基于作者李小建近30年的研究,对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全书分为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农户地理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区域研究,共5篇48章。近一半的内容曾在《地理学报》和国际著名英文期刊上发表,被广泛引用。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赛杰奥(sci_geo) 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 地球科学 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227 次阅读|16 个评论
150425高铁的政治经济学
shixiaoxin10 2015-4-25 13:40
当前,围绕高铁建设线路的城市竞争非常激烈,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表现领域。 先看1篇报道: 多座城市爆发高铁争夺战 多城因高铁“反目”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50425/19584897_all.html 这其中有南阳的两座城市邓州和新野的高铁之争。二者之间太近了,30km,但仍然引起十分激烈的车站设点的争夺。 去年10月中旬,河南省推出在邓州新野中间设邓州东站方案,该站距邓州市区16公里,距新野城区仅有14公里,兼顾邓州新野两地。但这个折中方案在专家看来不符合经济性。 郑渝高铁说动工已经5年有余,没动工的一个原因也与线路定不下来有一定联系,先是湖北的襄阳和十堰争夺,现在南阳的邓州和新野争夺(邓州已经变成了省辖县级市),到现在仍然是没有最终定论。 关于高铁线路设置,除了经济利益外,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新野提出的讲经济,邓州提出的讲政治。实际上讲政治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讲名分。 现在说新野邓州之间设站为邓州东站,虽然离邓州16km,新野14km,看似离新野更近,但名分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网友提出站名应为新邓站,这样的站名还是兼顾双方利益的。笔者认为还有更多的意义。 1、新邓站的名称,兼顾了邓州新野,必要时可以写为新野邓州站,与邓州东站名称比较,也是四字,名字并不繁杂。 2、新邓站名称,新字在先,也兼顾了内涵解读。对于邓州,解读为新的邓州高铁站,对于新野,可以解读为侧重于新野或者离新野更近的高铁站。 3、站在河南和南阳的角度,现在设置邓州东站的位置,称为新邓站,有重要意义。高铁的建设和设点,基本在邓州和新野的中点,有利于邓州、新野的融城;或者完全可以在高铁站点周边划出适当地域,变为南阳的一个区,新邓区,成为推进新野邓州融城联合发展的一个枢纽。 4、站在邓州、新野的角度,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应该站在现代社会,国家、区域共赢的视角看问题。城市竞争固然重要,城市联合发展更加重要,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作为兄弟城市,二者应更侧重于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5、什么是政治?重点不在零和,在于共赢。“ 邓州东站 ”的命名为新邓站,邓州城区可以写为新邓州站(邓州已经有一个火车站),在新野城区,可以写为新野( 邓州 方向 ) 站,总是有折中的方法的。 6、至于高铁论战和宣传,还是必要的,争争更健康,但一般注意掌握火候,不要影响高铁建设进程。可以更好的宣传邓州和新野两个城市,最终促进兄弟城市的共同发展。 7、至于高铁站出口,有些网友设计也很好,有新野口和邓州口,那不是很有特色嘛,特色就是经济呀。高铁的建设,会促使邓州和新野向高铁附近发展,谁说未来不会有一个中等城市在这里崛起呢? 8、高铁新邓站的设立,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发展更有前景,据说南阳和襄阳之间要建一个支线机场,位置呢?,当然还是在新邓了,那不是应该积极争取的吗?论战和宣传该转向了。
个人分类: 人文地理|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140731南阳——副中心与次中心
shixiaoxin10 2014-8-1 12:08
140731 南阳—— 副中心与次中心 今天看到两则新闻 河南规划新型城镇化 重点发展100个小城镇 http://henan.qq.com/a/20140731/010735.htm 河南出台新型城镇化7年规划 郑州城区人口700万 http://henan.qq.com/a/20140731/011603.htm 新闻中的一段如下: 4. 地区性中心城市:洛阳是副中心开封是新兴副中心 加快洛阳老工业基地改造,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巩固提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推动开封建设成为新兴副中心城市,南阳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50万人,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许昌、商丘、信阳、驻马店发展成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周口、漯河、濮阳、鹤壁、三门峡等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人,济源成为新兴地区性中心城市。 新闻的评述: 南阳是河南 GDP 第三大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在此次规划中没有成为副中心城市,这里开了一个玩笑,南阳为什么成不了河南的副中心城市呢?主观猜测或许是离郑州最远,不在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中心地带;或者是河南不重视;或者是省里有其他打算,无怪乎有人说南阳的地位就像是河南内的“中国的河南”不受重视;最重要和最要命的是南阳已经获得了河南省给予的一个名号,次中心城市。 请看百度关于南阳的描述: 南阳简称 “ 宛 ”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2013 年南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 150 平方公里。南阳是豫陕鄂三省交界处 区域性中心城市 、 中原经济区 重要的核心城市、 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 、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交通中心。 2014 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南阳再次位居 中原经济区 30 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 郑州 、 洛阳 。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副中心和次中心哪个更实在。 从字义上解释,次是次级的意思,次中心就是次级中心;副,第二位的,辅助的,副中心就是第二位的中心。 副,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可以有副地级、副省级城市;没听说过次地级、次省级城市,次字不是地理学描述的名词。这样,次中心就名不正言不顺,副中心就有名有实(支持、扶持)。 次级城市和次级中心都可以是,因为大家除了老大都是次级的。这就给南阳造成了一个尴尬,全国独一份的名号和名分——河南省域次中心,经不起探讨,原来什么都不是。或者,次中心就是一个忽悠?确实像一个忽悠,这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创新。 环顾南阳的周边,湖北的襄阳和宜昌是副中心,当前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洛阳明确副中心地位,也会得到省里的积极支持。唯独南阳,南襄阳北洛阳邻居都是副中心,而自己不是。要是发展没有潜力或者没有机会也就罢了,关键是南阳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地域位置非常重要 — 人大代表提议迁都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给个名分说不过去吧,别拿次中心说话。如果继续这样,不给南阳一个副中心的名分,南阳经济只有继续沉沦下去,这对河南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这就涉及了区域发展的一个问题,名分和地位可以转化为发展动力。比如,经济特区之于深圳,直辖市之于重庆。名分有了,不管你国家的投资多少,支持多少,首先资本会迅速评估的,资本汇集的机会大大提高。就说保定,网传的首都要迁移部分功能过去,不管真假,先看看房价,再看看发展,非常快,说明名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南阳,和北京也有很多联系,首先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于北京发展有贡献;其次是关于迁都的讨论,南阳某种程度上呼声很高,权且当作首选地吧。关键这有什么用处,新闻已经说了,人大代表提议迁都是八卦。但是,不管中国迁都与否,南阳是水源地吧,是迁都首选地吧,没用。如果,国家鉴于南阳对于首都的水源贡献或迁都备选地给个名分会如何呢?只需要给个名分,就说是基于水源地和迁都备选地的生态经济特区即可。这样南阳的发展会怎样呢,不敢想象了,因为可能性不大。 谈及与此,对于河南,对于国家,如果不想掏一分钱、空手套白狼发展地方经济,不妨给一些地方一个名分。对于河南,给南阳一个副中心如何,南阳当得起;对于国家,南阳及周边城市往北京送水不容易,为了保持水质,好多工厂都关闭了,不要谈补偿,先给个名分吧,正式一点的,管用一点的,生态经济特区如何? 以上谈的都是笑谈,不用过度解读,但这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理论的。
个人分类: 社会|4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实践学习小结
panghuanzhi 2011-7-23 12:25
萨乌什金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苏联从建国到上世纪 70 年代间的经济地理的研究与实践。 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划理论是苏联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两者的联系是区的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决定了区的边界;在已划出的经济完整的区界间,发展生产综合体。下面分别介绍: 1. 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上完整有一定全国规模的专业化部门的区域。 1.1 理论基础 1.1.1 劳动地域分工:巴朗斯基认为“地理分工乃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其实现基础包括自然资源、运输业、科技所带来的经济性、劳动力习惯等。短期看,区域形成过程较劳动地域分工缓慢而稳定;长期看,基本同步。 1.1.2 动力生产循环理论:从技术角度,以自然资源尤其动力资源为基础,每个企业作为动力生产过程中的一链,在其分支中进行审核,列入综合体的结构与平衡中,最后在全国各经济区互相作用的体系中进行研究。 1.1.3 社会地域组织:建立不同人群地域利用系统,配置生产活动。地域组织会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而变。生产综合布局的方法: 1. 查明资源; 2. 需求; 3 . 针对需求提出空间配置大方向; 4. 确定主导产业; 5. 布“链”; 6. 考察地域综合体的整条链的运行效率。 1.2 实地研究方法 1.2.1 首先获取资料如主导产业和经济中心。研究经济地理位置,应该抓住它与其它客体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上考虑,以此为基础研究其界线、职能、相互位置等多维角度(可简称为地方职能)来分析位置。 1.2.2 其次制定图解模式以反映经济联系。 1.2.3 最后各环节、地段、中心的结构。区域规划:使一个经济区或亚区内所有客体的地方职能最佳化,达到整体最优。经济地理的作用在于将空间分析、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地理位置和长期预测等观点带入到区域方法中。 2. 经济区划:依据区内现象的联系,达到区内部完整性。其中区的概念是核心。 2.1 理论基础 2.1.1 区:联系着的完整体系的一部分,其内部地域组织不同但完整。完整的意义在于不同子体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度量方法: 1. 生产力; 2. 偏离度; 3. 紧凑度; 4. 区内子体接触总强度; 5. 典型个体。区是间断的体系,与一系列连续或近似连续的体系(如水循环、运输网)相交织在一起。 2.1.2 生产地域综合体与经济区:巴朗斯基认为综合体不代替经济区,而是区的基本环节。对于已划出的经济区,其生产组织符合经济区划,是由其客观的自然环境、劳动力资源、历史区划等客观原因形成。非要说在区内进一步以综合体进一步分区就显得主观了。当然,在这些经济区内,由于综合体的相互联系的变化也有可能形成完整的子区。 2.2 区的研究方法:从下而上——对子体(景观、生物地理群落、城市居民点、生产单位等)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2.3 实际中,可以以地图图示法为主,采用数学矩阵模式群组织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空间组织。
个人分类: 经济地理学习小结|3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兴奋了,见偶像了!
xin 2010-12-24 21:02
太兴奋了,今天见偶像了! 应一位老先生相约,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开一个研讨会。 会议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的大楼上召开的。 刚进入电梯,听一位先生说,稍等一下。 我按住开门的按钮,进来一位先生。 第一感觉,他是王铮先生。 我大胆的问道:您姓王吧。 他说是。我再问道:您是王铮老师吧?他说是的。 寒暄几句,我在十一楼下了,王先生到了十二楼。以前从未见过王先生,今次偶遇,一眼认出来! 太不可思议了吧。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经济地理老师就经常谈到王先生的学术敏锐。 读博士的时候,也常听到王先生文笔好。 今天偶遇,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4610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济地理趣图(economic geography )
热度 4 chshuai 2010-12-3 19:32
第一次在科学网发表文章! 我对经济学有浓厚的的兴趣,最近看到一个名为 economic geography 的SCI经济期刊,于是上网搜集了相关图片以简洁的形式了解这门学科!图片很有趣,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全世界的相关经济指标的分布状况! 世界明星科学家分布 世界经济活动分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45 次阅读|7 个评论
经济学的新起点:欢呼保尔 克鲁格曼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王铮 2008-10-14 15:02
经济学的新起点:欢呼保尔克鲁格曼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10 月 13 日当地时间 13 时左右 ( 北京时间 19 时左右 )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 2008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为了表彰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关于克鲁格曼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说法,在 1998 年已经到处流传。这不仅是因为他成功预言了 1997 年的东亚经济危机,更主要的是他发展了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决定经济地理分异的两个(地理)特性理论,重新阐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理论。在我的《理论经济地理学》中,我把克鲁格曼的理论主要纳入了宏观经济地理学范畴,部分内容是微观的(实际上是 mosescape (综观)。我认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的最基本思想是把世界看着多个经济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有了地理。在这个多经济体框架下,存在区域贸易,贸易受到地理因素的作用。多区域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学带来了冲突。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只有一个经济体,刺激消费,带来经济增长。可是在多区域经济体系中,刺激中国消费计算机,带来的是美国的 CPU ,韩国的内存条需求增长,中国增长要通过对应的贸易来平衡,这就带来了国家公平和国际经济危机的问题。我本人就是 1997 年从开始研究经济危机后系统研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独特理解使得我认为必须分清楚宏观经济地理学和微观经济地理学,拓展克鲁格曼的理论,我完成的《理论经济地理学》就是我的尝试。 我认为与克鲁格曼理论联系的,前项是蒙代尔的国际 GDP 溢出与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各种内生增长与分工理论。后续是格鲁斯曼、赫普曼的贸易与知识溢出理论。国际上一些学者和我的一些工作都表明,如果不公平贸易和知识溢出阻力太大,各国、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差距会越来越大。克鲁格曼的获奖必然刺激多区域经济学(克鲁格曼使用新经济地理学和国际经济学一词)和跨国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克鲁格曼承认多个经济体并行的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新起点。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再现,如何保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件大事。我衷心盼望克鲁格曼的获奖能够唤起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开展国家经济安全和多区域经济学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趋近,我欢呼克鲁格曼的得奖,望它能为世界带来一片祥和。 保尔 克鲁格曼教授与他的妻子 进一步可以参考: http://www.tech110.net/html/index.php?uid-1037-action-viewspace-itemid-17731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39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