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阳活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受前期太阳活动异常減弱影响,应关注冬季变冷趋势
xuqunjm 2011-12-3 22:16
受前期太阳活动异常減弱影响,应关注冬季变冷趋势 徐群 IPCC ( 联合国气候专家组 ) 2007 年发布的报告称 , 今后 20 年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将以 0.2C/10 年的速率上升 ; 然而该报告问世后 , 紧接着 2008-09 连续两年北半球中高纬均遭受严寒侵袭 . 英国气象局的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气温资料也显示出自 1998 年全球气温升至 1850 年以来的峰值 , 随后 13 年全球气温均在其下振盪 , 且在 2002- 2011 年 ( 今年以 1-10 月资料暂代 ) 有弱的下降趋势 , 而我国冬季气温从 1997-98 冬到 2010-11 冬则出现大范围下降趋势 , 这在 1-2 月平均气温场上尤为显著 : 除西南部分地区外 ,160 站中近 9 成出现降温趋势 , 在东北 , 内蒙 , 新疆地区最突出 ; 降温中心密布我国中东部 , 直达海南岛 . 从我囯东部 (110E 以东 ) 中北部 (30N 以北 ) 地区分布相对均匀的 10 个降温中心 1-2 月的平均降温速率看 , 达到 0.154 C/ 年 , 这是十分显著的 . 作者 ( 气象科学 , 30(5), 582- 590, 2010) 曾指出 , 近年来我国冬季的降温和太阳活动自 2005 年以来的异常減弱有关 . 此外 , 秋季赤道中 - 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偏低 ( 拉尼娜现象 ) 也和次年 1-2 月我国东北 - 内蒙及华北地区气温的偏低有遥联关系 . 这样 ,2005 年后期以来太阳活动异常減弱和今年 8 月再度开始的拉尼娜现象均可能促使明年 1-2 月我国东部北方地区气温偏低 . 作者在上述论文中已指出 : 拉尼娜现象倾向发生于太阳活动低谷年前后 5 年间 ; 引人注目的是 2006- 2010 连续 5 年的年太阳黒子相对数 (W) 均低于 17.0, 这是 1826 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异常減弱现象 , 不少国呩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活动正呈现一个长周期衰減趋势 ; 虽然今年以来太阳活动有所增强 , 但前 5 年 W 的异常減弱势必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一个明显征兆为 2007 年后期以来已出现 2 次拉尼娜事件 , 今年 8 月开始又出现新事件 , 近 4 年半内出现 3 次 ,, 这只有在气候变冷的 1970 年后期 - 1976 年前期及 1950- 1956 年间才出现过 . 为此我们应十分关注今后冬季我国气候变冷的趋势 . 对于今年冬季的气温特征 , 还可应用作者 1996 年以来在夏季旱涝趋势预报中有实效的 ” 短期气候系统遥联因子物理统计方法 ”( 气象科学 , 2000 年 3 期 ), 根据今年 8-10 月北半球大气环流 , 北太平洋海面水温距平场和我国的气温 - 降水场资料进行预测 , 初步算出 12 月我囩中东部 (110E 以东 ,30N 以北 ) 气温接近常年 , 但在明年 1-2 月我国东部北方地区 ( 东北 , 内蒙和华北 ) 气温可能偏低 ; 这和前述的冬季气候变冷趋势及新拉尼娜亊件的出现较一致 ; 但江淮流域尚不在此范围内 , 准备获得今年 11 月资料后 , 再对明年 1-2 月气温偏低范围进行估算 . 参考文献 徐群,全球气温趋势和近期中国气候灾害的成因分析和展望;气象科学, 30 ( 5 ), 582- 590,2010.
个人分类: 日地关系,气候变化,季度预报|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天是否极寒 可看太阳脸色:关注太阳活动低值年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0-14 11:18
冬天是否极寒 可看太阳脸色:关注太阳活动低值年 杨学祥 1997-2009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长度异常增大,持续时间为13.5年,原先预计2007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实际上,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创1913年以来最低。与此同时,这两个冬天,我国北方、欧洲北部、美国等地区同时遭遇寒潮暴雪天气。2009年、2010年冬天,我国东北、华北发生近40年来罕见的持续低温灾害。据伊内森介绍,英国在2009-2010年以及2010-2011年期间的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04℃和-1.25℃,均低于3.7℃的长期平均气温。而且这两年英国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大雪冰冻天气。 较早预测2011年为太阳黑子峰年,后来推迟为2013年,最近又推迟为2014年。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低值年)在2020-2024年之间,周期长度在11-14年之间。 2012年既不是太阳黑子谷年,也不是太阳黑子峰年。从太阳活动的角度出发,即使出现寒冬,也不会超过前两年。此外,拉尼娜事件能否在2011年形成尚不确定,我认为可能性很小,不会导致今冬超过前两年的极寒。 冷冬会持续,但会逐渐减弱,变冷高潮将发生在2020-2024年。 相关条件是:处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之中;处在2020-2024年太阳黑子谷年之中(与1976年情况相同);处在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之中(与1969年情况相同)。 以上情况的两者叠加已发生多次,三者叠加将发生异常严冬。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将加重寒冷程度。 附件: 冬天是否极寒 可看太阳脸色 英国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太阳活动与北半球冬季气候联系 发布者:danxi 时间:2011-10-14 07:25:34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晨报 记者 韩小妮 晨报讯 “由于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最低值,可能导致今年冬天北半球再次出现极寒。”英国《每日邮报》一则有关今冬气候预测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记者日前采访到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英国气象局科学家莎拉·伊内森。她表示,研究首次证明太阳11年活动周期与北半球冬季气候有相关性。不过她向记者“辟谣”说:“作为11年太阳活动周期的一部分,目前太阳辐射正在上升,因此对今冬不太可能有很大影响,《每日邮报》‘最低值’的说法是错误的。” 前两个冬天,我国北方、欧洲北部、美国等地区同时遭遇寒潮暴雪天气。2009年、2010年冬天,我国东北、华北发生近40年来罕见的持续低温灾害。据伊内森介绍,英国在2009-2010年以及2010-2011年期间的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04℃和-1.25℃,均低于3.7℃的长期平均气温。而且这两年英国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大雪冰冻天气。“巧合”的是,这两年太阳活动均异常平静。 借助卫星设备收集的太阳活动数据,并通过计算机气候模型模拟长期气候状况,英国气象局、帝国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首次证实了当太阳辐射较低时,北半球部分地区可能遭遇寒冬。科学家认为,由于太阳活动有着以11年为大致周期的强弱变化,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对于冬季天气的长期预报。伊内森同时表示,太阳周期活动只是影响北半球冬季气候的诸多因素之一,火山作用力、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大西洋表面温度等其他因素,都对冬季气候、有重要影响。 本文栏目:上海 作者:韩小妮 http://www.jfdaily.com/a/2356652.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阳活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周少祥 2011-10-13 14:51
太阳活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丁仲礼院士《环境影响评价动态》 2010 年 7 月第 7 期上发表的文章“试论应对气候变化中的 8 个核心问题”《 2009 年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科学出版社 ) 。 根据观察资料, 100 多年前,地球处于小冰期,太阳活动强度为最低值;其后,太阳活动曲线呈波动状态,其中 20 世界三四十年代为高值,六七十年代为低值, 80 年代后又有升高,该特征同 100 年来的温度曲线高度相关,且其相关性远好于 CO2 曲线,因为 CO2 曲线没有这个“波动性”,它只有持续增温的“趋势性”。这样,可以肯定地说, 100 多年来 0.74 ℃ 的增温至少有一部分由太阳活动变化造成,但这个比例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如果根据一些数值模拟,这个比例约 30% ,但数值模拟也有它的误导性,因为它仅考虑辐射平衡,而问题是学术界尚不知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具体机制,尤其是近几万年来,气温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的波动同太阳活动强度变化有着较好的关联性。姑且接受太阳活动只有 30% 的贡献,那么,气温对 C02 浓度的敏感性则降为 0.9 ℃ 一下,同模拟结果的 2 -3 ℃ 之差别进一步扩大。 与根据丁一汇院士等在新疆气象学会和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年第 1 期上发表的“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估”给出的中国近百年 (1905 年 -2001 年 ) 来平均地表气温变化图非常的一致。 中国近百年 (1905-2001 年 ) 来平均地表气温变化 (a). 温度距平 (b). 台站数量
个人分类: 气候变化|5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太阳活动达到高峰和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0-1 11:56
2014年太阳活动达到高峰和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杨学祥 2014年太阳活动峰值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可激发中国干旱、世界流感、全球强震等突发灾害,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更大灾害的准备。 直径10万公里太阳黑子爆发耀斑产生壮观极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11:52 新浪科技 微博 26日,诺森伯兰郡夜空中出现绚烂的极光,彷佛到了挪威一样 太阳耀斑让英国北部的夜空上演精彩的极光秀 英国白金汉郡,拉德格舍尔上空出现绚丽的极光   这幅照片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展现了地球上空出现的亮绿色和红色极光,后一种颜色由辐射与大气层中的氮相撞所致 太阳黑子1302形成巨大的太阳耀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一个直径达到6.2万英里(约合1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10倍的太阳黑子正产生巨大的太阳耀斑,为英国夜空送上壮观的极光秀。一位星空守望者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止观赏到的最美极光。   极光由太阳的辐射粒子轰击地球大气层时产生,通常只在遥远的北国出现,例如挪威。这一次,远至牛津郡和诺森伯兰郡等英国地区均观赏到绚烂的极光,当时的夜空在极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美丽的绿色和紫色等色彩。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拍到了绿色和红色极光。   最近的太阳耀斑由名为“活跃区1302”的太阳黑子所致,能够影响输电线路和iPhone等便携设备的电子通讯,但专家们表示最强烈的爆发已经过去。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位于科罗拉多州玻尔得的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的科学家乔-康切斯说:“能量巨大的太阳风似乎已经吹过地球。”   然而,太阳活动向来无法预测,地球仍处在“射击点”上。Science Oxford首席执行官、天文学家伊恩-格里芬博士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活跃区1302是昨日出现的所有极光的来源,也可能是未来几晚出现的一些极光的来源。据空间天气预报员估计,未来24小时出现更强烈耀斑的可能性为40%。随着这个太阳黑子穿过阳盘中央,任何爆发都会对准地球。无月的天空再加上太阳的一个活跃区,未来几晚对英国的星空守望者来说将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观空体验。”   “极光追逐者”里德-伊格拉姆-维尔称,英国上空此次出现的极光是他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极光。26日,维尔在诺森伯兰郡连接东北岸和林迪斯法恩的堤道附近拍到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极光照。他说:“这一次的极光秀最令人吃惊的便是颜色,呈现出奇异的深紫色,而北极光往往呈苍绿色。紫色同样由来自太阳的粒子轰击大气层所致,但很明显,这些粒子比较特别。”   维尔说:“大约晚上9点,我们从纽卡斯尔出发,驱车向北行驶一小时,寻找理想的观察地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大约10点30分,我们抵达林迪斯法恩。虽然路途很远,但显然是值得的。我去过挪威4次,也去过冰岛1次,为的就是欣赏极光。这一次的极光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极光。”   由于太阳正进入活跃期,未来几年的极光将相当普遍。曼彻斯特大学焦德雷尔班克天文台的蒂姆-奥布莱恩博士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太阳活动起起落落,每11年达到一个高峰。现在的太阳正进入下一个高峰,这对北极光观赏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下一个高峰将在2014年出现 ,我们还有很多观赏到美丽极光的机会,但我们无法进行预测。”美国宇航局表示,太阳黑子在强磁场抵达太阳表面而后冷却时出现。大型太阳黑子能够借助望远镜和高性能照相机观察到。(孝文) http://tech.sina.com.cn/d/2011-09-29/1152612862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活动长期变化或增加乘客飞行安全风险
热度 1 杨学祥 2011-8-22 16:13
太阳活动长期变化或增加乘客飞行安全风险(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2日 08:11 新浪科技 英国雷丁大学的科学家们担心太阳活动出现的长期变化将增加长途飞行旅客的和飞机的风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英国雷丁大学的科学家们担心太阳活动出现的长期变化将增加长途飞行旅客的和飞机的风险。他们表示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现代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一些技术,包括工程,设计,运行以及对于脆弱技术的保障体制都是基于过去我们的经验建造的,并未将长期的空间气候变化考虑在内。   现在科学家们将他们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了辐射对长途飞行中的飞机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影响上。   本次太阳活动极大期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过去9300年间的平均极大值水平,应当很快就将结束。地球近地空间的天气环境又将恢复到很多现在设备出现之前的情形,而当时地球上很多现在我们熟悉的设备都还没有出现,包括飞船,电力系统和飞机。   研究指出,在正常的商业客机巡航高度,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诸如太阳高能粒子(SEP)和银河宇宙射线(GCRs)这样的高能离子辐射将对飞行安全和乘客造成不利影响,包括损害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电子设备,并使机组和乘客暴露于辐射环境当中。   银河宇宙射线是由银河系中的超新星爆发产生的高能粒子流。在太阳活动高峰期,这些高能粒子流受到来自太阳辐射的强烈抵抗,很难抵达地球,但是一旦太阳活动减弱,这些射线的辐射剂量就会大大上升。而太阳高能粒子则是源自太阳大气中发生的剧烈爆发产生的高能粒子流。   这项研究工作是由雷丁大学空间环境物理学教授麦克·洛克伍德(Mike Lockwood)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卢克·巴纳德(Luke Barnard)共同完成的。洛克伍德教授说:“航空业得辐射安全标准都是依照我们现有的,基于太阳活动极大期经验编制的。而至于乘客面对的辐射剂量暴露,我们却根本没有相关的标准。”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建议普通公众每天暴露于辐射的剂量不要超过1毫西弗。当你乘坐飞机旅行,你受到的暴露剂量取决于你的飞行路径,飞行时间,高度以及当时的太阳活动水平。举个例子说明,假如你乘坐一架普通商业客机进行飞越极地的8小时旅行,而当时恰逢2003年万圣节太阳高能粒子爆发事件期间,那么在这8小时期间你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该推荐值的70%。而如果当时的时间是1859年卡林顿事件(Carrington event)期间,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太阳高能粒子爆发事件,那么你所受的辐射剂量将达到这一推荐值的20倍。   即便不考虑太阳高能粒子爆发事件的影响,在最近的一次太阳活动低谷期,只要你做这样的飞行5个来回,光来自银河宇宙射线导致的剂量也已经接近了1毫西弗的推荐值。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解释了为何在未来太阳活动减弱后航空安全可能将面临威胁。   洛克伍德教授说:“所有证据都显示太阳将从一个长期的极大期逐渐转入极小期,而这一活跃期从人类航天时代的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太阳对我们防护作用的降低就意味着空间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将前所未有的加强。”   研究人员运用过去的经验指出,太阳有8%的可能性会在未来大约40年内逐渐转入活动极小期,这就会给银河宇宙射线增加飞机和乘客所受辐射剂量的机会。而大型的太阳高能粒子爆发事件一般倾向于在太阳活动处于中等水平时发生,因此这种来自太阳的爆发粒子风险会出现先上升,然后随着太阳进入极小期而逐渐减弱为零的趋势。   研究同时还指出,地球磁场出现的减弱迹象同样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地磁场是我们的内层屏障,它的减弱将削弱我们抵抗外来粒子流侵袭的能力。(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1-08-22/08115960769.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活动异常是重大干旱事件发生的主因
杨学祥 2011-8-22 12:32
太阳活动异常是重大干旱事件发生的主因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年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 26 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220 亿美元,创下近 40 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德国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遭遇干旱气候,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遭遇“冰火两重天”局面,密西西比河下游多州洪灾不断,而中南部多州则严重干旱。今年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龙卷风灾难截至5月28日已确认致死520人,是1950年来最具杀伤力一年。近一个多月来,美国多个州遭龙卷风袭击,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实属罕见 。 非洲正经历最严重的干旱灾害。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在“非洲之角”东非超过 1200 万人严重营养不良需要救助,其中有 280 万已经因为饥饿濒临死亡。在索马里,每天有 250 名儿童死去,平均每 6 分钟就有一个生命逝去。专家强调, 在今后预防此类饥荒灾害时国际社会应当吸取教训,及早响应早期预警 。 中国重大干旱的历史记录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 3 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 4 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其中有代表性的 10 例 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 989-991 年(北宋); 1328-1330 年(元); 1483-1485 年(明); 1527-1529 年(明); 1585-1589 年(明); 1638-1643 年(明); 1689-1692 年(清); 1721-1723 年(清); 1784-1786 年(清)和 1876-1878 年(清) 。 张德二对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准周期性是过去 1000 年间中国东部各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过去 1000 年间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 3 年以上的严重干旱事件,其严重程度多为最近 50 年所未见,因此,在过去 1000 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 50 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但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太阳活动左右厄尔尼诺 张德二的观点得到最新科学研究的证实。冰雪、干旱、洪水,人类这些年没少吃气候异常的苦。未来气候会变得风调雨顺,还是更暴戾无常?根据中国科技大学最近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热带古海洋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现在的气候可能还不算太糟。 在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周期性地此消彼长,引起大气流动,形成沃克环流,而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沃克环流像一只巨大的空调,调节着东西太平洋的冷与暖、干与湿。在它的控制下,东西太平洋经常玩“跷跷板”:东太平洋干旱时西太平洋湿润,反之亦然。当沃克环流发生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就是众所周知的西班牙男孩“厄尔尼诺”来了,反之则是“拉尼娜”。 根据由鸟粪推算出的古代水文数据,课题组还原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的变化。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的变化竟与太阳活动有关。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晏宏介绍说,在温度比现在寒冷的小冰期期间(公元 1400-1850 )厄尔尼诺偏弱,此时太阳活动也处于低谷;在温度与现在差不多的中世纪暖期(公元 800-1300 ),厄尔尼诺偏强,太阳活动也偏强。 “现代气候数据也证实了我们的结果。”孙立广说,这个结论非常有趣,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 11 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 “从近期的观测结果来看,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他认为,这说明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对中国甚至全球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将是科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太阳活动事件极大期”重大干旱事件没有发生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4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8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50 – 155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45-1715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90 – 1820)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对比重大干旱事件和太阳黑子极小期可知,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及其边界的有 6 次,发生频率较高,值得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638-1643 年(明)和 1784-1786 年(清)两次重大旱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期之前数年,与目前的情况非常类似。 根据维基百科的太阳黑子资料,表 1 给出了太阳活动事件大概的期间。 表 1 太阳活动事件大概的期间 事件 冷暖时期 开始 结束 欧特极小期(中世纪温暖时期) 1040 1080 中古极大期(中世纪温暖时期) 1100 1250 沃夫极小期(冷暖转折期 ) 1280 1350 史波勒极小期(小冰期) 1450 1550 蒙德极小期 (小冰期) 1645 1715 道尔顿极小期(冷暖转折期) 1790 1820 现代极大期 (现代温暖期) 1950 持续中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4%AA%E9%98%B3%E6%B4%BB%E5%8A%A8 对比可知,在太阳活动事件的中古极大期和现代极大期,中国重大干旱事件没有发生。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意味着最近 50 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已经终结,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重大干旱事件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有关 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 坏天时代 "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 好天时代 " 。 " 好 ( 坏 ) 天世纪 "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 1470-1975 年划出 100 个“旱年”,其中 74 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 26 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 2 倍。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坏天时代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5-1715 1790-1820 表 3 重大干旱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 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 重大干旱 989-991 1527-1529 1784-1786 1585-1589 坏天时代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重大干旱 1328-1330 1483-1485 1638-1643 1876-1878 1689-1692 1721-1723 10 个重大干旱年有 5 个发生在坏天时代, 3 个发生在边界, 2 个发生在好天时代。这表明,重大干旱事件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有关,周期长度长时(坏天时代)重大干旱事件发生频次是周期长度短时(昊天时代)的 2 倍半,与 100 个干旱年的统计结果趋势相同。 重大干旱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并不等于冷暖气候对重大干旱事件的影响没有区别。 10 个重大干旱年发生在变冷年或变暖年的数量各占一半,其中在变暖年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大半集中在边界( 10 年以内),变冷年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大半集中在内部。因此,气候变冷时期及其边界是重大干旱事件发生的主要时期,这也是重大干旱事件多发生在坏天时代的原因。 表 4 重大干旱和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 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重大干旱 989-991 1527-1529 1721-1723 1585-1589 1784-1786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重大干旱 1328-1330 1483-1485 1638-1643 1876-1878 1689-1692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坏天时代正在到来。本次太阳活动周期从 1997 年到 2009 年,历经 13 年,按照汤懋苍等人的定义,为严重“坏天时代”,与全球灾害频发相对应。 参考文献 1. 王欣。美媒称 2010 为自然灾害之年 26 万人丧生创 40 年新高。 2010-12-20 10:35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2/1355613.html 2. 杨学祥。拉尼娜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预见和现实。科学网。 2011-5-30 12:3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532 3. 于帅帅。国际观察:非洲之角为何哭泣 被忽视的饥荒预警。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 年 08 月 16 日 13:38 。 http://news.sohu.com/20110816/n316472321.shtml 4. 张德二 .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 科技导报 . 2004 No.8 47-49 。 5. 许琦敏。太阳活动左右厄尔尼诺。日期: 2011-08-18 来源:文汇报。 http://wenhui.news365.com.cn/jkw/201108/t20110818_3113690.htm 6. 杨学祥,杨冬红 .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8. 汤懋苍 , 柳艳香 , 郭维栋 .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 ( Ⅰ ): 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 高原气象 . 2001 Vol.20 No.4 368-373 页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大教授利用"有孔虫"开展中长期气候预测研究
热度 1 杨学祥 2011-8-20 20:45
科大教授利用"有孔虫"开展中长期气候预测研究 www.ah.xinhuanet.com 2011-08-19 来源:新安晚报 雪灾、旱灾能预测?未来也许真能实现,而中国科大教授的研究也许会推动这一天早日到来。孙立广教授课题组能够从海洋中小小虫子的身上窥见太平洋几千年来的降雨量变化,如果能利用这些数据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规律,那么中长期气候预测, “预测天灾”甚至都将不再是痴人说梦。 据了解,“厄尔尼诺”这种周期性的海洋事件会影响全球气候,如果掌握了厄尔尼诺的规律,就可以对气候变化进行有效预测。孙立广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从太平洋过去两千年的水文记录中提取了“厄尔尼诺”的变化信号。 两千年的水文记录从哪里来?说起来这还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这些数据竟然来自一些小小的虫子身上。据了解,为了获取水文记录,就需要了解太平洋各地两千年来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比如研究湖泊沉淀物的深度和状态,以及海洋中有孔虫体内的同位素变化等。 据介绍,“有孔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五亿年,研究其体内同位素的变化就可以获知海洋表面盐度的变化,进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研究推算出海洋几千年来的降水量变化。 孙立广的博士生晏宏对记者说:“我国2008年雪灾、2010年西南大旱等自然灾害都和‘厄尔尼诺’有关。因此从理论上说,如果掌握厄尔尼诺的规律,中长期气候变化预测技术成熟了,今后可以有效地预测一些‘天灾’。” 值得注意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省的气候影响也很直接。据气象历史资料显示,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长江以南的降雨带会比常年偏多,而随之带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南方易出现洪涝,比如我国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涝就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因此这项研究的成熟也可能对我省应对淮河洪涝灾害有所帮助。 “民间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说法流传已久,这种说法据说源于玛雅神话,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从气候变化来说,近些年的太阳辐射确实有一些变化,但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晏宏告诉记者:“我们的研究显示,引起厄尔尼诺现象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从2005年开始,太阳就进入了异常低谷活动期,这种现象与过去几十年都完全不同,未来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还将持续。不过不必担心,这种情况400多年前也出现过,被我们称为‘小冰期’。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明朝。后来的资料显示,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服饰比其他时代要稍微厚一些,就是因为小冰期内平均气温降低了1℃~2℃。” 晏宏说,同样的道理,就算未来一段时期太阳都处于异常低谷活动期,给地球造成的影响也多半是气温略有降低。(夏梦婷 记者王俊) (责编:房子妤) http://www.ah.xinhuanet.com/ahzw2006/2011-08/19/content_23503791.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太阳活动左右厄尔尼诺
热度 1 杨学祥 2011-8-18 11:52
太阳活动左右厄尔尼诺 日期:2011-08-18 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冰雪、干旱、洪水,人类这些年没少吃气候异常的苦。未来气候会变得风调雨顺,还是更暴戾无常?根据中国科技大学最近刊登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热带古海洋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现在的气候可能还不算太糟。 “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几乎每年气象专家都要为此费神。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研究员孙立广则跳出了当下的框框,从过去两千年中,探寻气候变化的规律。 人类靠仪器观测天气的历史不足百年,过去千年的气候记录在哪里?孙立广说,就在鸟类的粪便里。在太平洋中,一些无人涉足的小岛,积聚着厚厚的鸟粪,而鸟粪中混杂的沙子会随年代沉积下来——如果哪几年雨水多,沙粒就会较粗,雨水少则沙粒细,据此,课题组重建了缺失的古代水文数据。 在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周期性地此消彼长,引起大气流动,形成沃克环流,而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沃克环流像一只巨大的空调,调节着东西太平洋的冷与暖、干与湿。在它的控制下,东西太平洋经常玩“跷跷板”:东太平洋干旱时西太平洋湿润,反之亦然。当沃克环流发生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就是众所周知的西班牙男孩“厄尔尼诺”来了,反之则是“拉尼娜”。 根据由鸟粪推算出的古代水文数据,课题组还原出过去两千年南方涛动的变化。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的变化竟与太阳活动有关。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晏宏介绍说,在温度比现在寒冷的小冰期期间(公元1400-1850)厄尔尼诺偏弱,此时太阳活动也处于低谷;在温度与现在差不多的中世纪暖期(公元800-1300),厄尔尼诺偏强,太阳活动也偏强。 “现代气候数据也证实了我们的结果。”孙立广说,这个结论非常有趣,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11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 “从近期的观测结果来看,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他认为,这说明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对中国甚至全球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将是科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http://wenhui.news365.com.cn/jkw/201108/t20110818_3113690.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2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缓步登场
Marstown 2011-5-4 22:08
2008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从那时起,科学家开始了等待。因为太阳的安静并不新奇,每11年是太阳的一个活动周期。虽然这一等就是三年,但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太阳开始活动的迹象。 今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而之前一次太阳耀斑发生在2006年12月。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虽然这次迅速喷发的等离子云并没有直接瞄向地球,但对地球磁场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这是6年以来最迅速的一次日冕物质抛射,不禁让科学家联想起1997年11月,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拉开序幕的类似情景。科学家认为,这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开始的标志。   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18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24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4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1755年左右的第1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3次均发生在19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而太阳活动的关键指标是太阳黑子,特纳认为,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缓步登场了。 From: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taikongtansuo/2011/0418/16859.html
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和冰岛火山喷发的关系
热度 1 杨学祥 2011-3-27 07:34
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和冰岛火山喷发的关系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 3 月 25 日 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同温层里的臭氧层像一条巨大的毯子,笼罩在距离地面大约 12 英里 ( 20 公里 ) 的上空,阻止太阳释放的大部分高频紫外线到达地面,大大降低晒斑和皮肤癌风险。但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德国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高空持续结冰的天气,可能已经使臭氧浓度比标准浓度降低了近一半,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雷克斯表示,北极 30 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进一步消息”。对此,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 的大气化学家西蒙恩·迪尔梅斯也表示同意。迪尔梅斯说:“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北极的臭氧洞会增长多大,因为现在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 ( 孝文 ) 【 1 】 主流科学一直把氯氟烃当做臭氧洞形成的唯一原因,这种惯性思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 2011 年出现北极臭氧洞。早在 1999 年我就指出,火山喷发可以破坏臭氧【 2-4 】。 网上搜索的意外收获,我 10 年前的观点还有人记得,谢谢了! 据《中国日报》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地球历史上出现的最大臭氧洞并非人类所为,而是 2.51 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所“创造”的。 【英国专家:火山制造史上最大臭氧洞】 这个臭氧洞环绕在地球赤道周围,向北最远延伸至葡萄牙中部,向南最远延伸至阿根廷南部。它是因为西伯利亚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些喷发导致当时地球上出现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惨剧,加速了无数动植物种群走向灭亡。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刺穿这个臭氧洞的紫外线强烈程度最高可达穿过人类使用氟利昂和其它化学物质制造的臭氧洞的紫外线的 6 倍。这些曾在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一旦停止“入侵”大气层,遭破坏的臭氧层大约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与它相比,人类不过是向大气中排放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作恶时间”更长一些。 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大卫·毕尔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 【我国教授:南极臭氧洞罪魁祸首是太阳风】 无独有偶, 1999 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 5 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 3 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杨学祥认为,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根据他的研究,地球南半球是个逐渐开裂的半球(北半球则是压缩半球),因地壳的开裂喷发出大量包括卤素在内的地下气体,直接地消耗了南半球的臭氧含量。而地球本身产生的卤素比人类制造的氟利昂多得多,长白山火山 6 千年前的一次喷发,释放出相当于人类 170 多年制造的氟利昂的总量。也就是说,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人类不过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4 】。 2011 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 2009 年的谷值向 2013 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 2011 年 1-3 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 2010 年 3 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月22-24日)到冬至(12月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3月20-22日)到夏至(6月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 2010 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 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日点在7月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2010 年 3 月 20 日 ,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开始了 190 年来的首次喷发,这次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 500 米 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起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当地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 凌晨 1 时 ( 北京时间 9 时 ) 开始喷发。冰岛火山 16 日继续喷发,同时爆发冰泥流,带来巨大洪水,火山灰在天空中大量飘散,专家担心,如果火山再继续这样爆下去,有毒物质进入平流层,恐怕会影响到整个地球,让地球出现异常低温,最坏的情况,会让地球长达一两年,阳光都被阻挡。天空中聚积的大量火山灰,盘据在白云之上,冰岛艾维法拉火山所喷发出的火山灰,凝结在冷空气中,看似动也不动。连挪威的民众在自家门口,都可以就近观察到,火山灰和蓝天白云层层叠叠。这股浓重火山灰,沿着冰岛,挪威,一路飘散到英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上空! 学者彼特·赛蒙斯日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称:“掉落的火山灰,可能会引发许多问题。”赛蒙斯指出, 19 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火山灰带来的有毒二氧化硫,和水气形成硫酸雾,流到平流层后阻挡整个阳光,导致 1816 年成为没有阳光的一年。美国记者问道:“所以这个状况会再发生?也就是后续效应还会再扩大?”赛蒙斯回应:“冰岛的状况,没有证据显示,会引爆同样灾难 ( 无日照 ) 。”冰岛近 5 年来,最严重的火山爆发,虽然还没有证据显示,会让全球整年没有日照,但是连学者都不敢断言,全球天气不会因此降温。 4 月 19 日 ,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持续喷发,火山正在由喷出火山灰向喷发熔岩转变。   这次发生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的火山喷发,可以说是有航空史以来,对航空安全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喷发。为什么会对航空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呢?主要是他的发生的位置海拔很高,已经接近平流层了。整体部分在对流层中,但是有 10 公里 的高度。所以这次冰岛火山灰扩散的能量还是很大的。这种规模的大的火山灰的爆发在冰岛是很少发生的【 5 】。 参考文献 1. 孝文。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已经形成 ( 图 ) 。 2011 年 03 月 25 日 10:29 新浪环球地理。 http://tech.sina.com.cn/geo/space/news/2011-03-25/1029707.shtml 2.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 2009-9-24 19:02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3.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4.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 : 臭氧空洞 " 元凶 " 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5. 冰岛火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9028.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英国大范围流感与太阳活动增强的关系
杨学祥 2011-3-24 04:07
英国大范围流感与太阳活动增强的关系 杨学祥 据《每日电讯报》3月22日消息,根据英国卫生部近日发布的一份预测文件称,英国从去年开始爆发的大范围流行性感冒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混乱。预计有20万人将死于感冒病毒感染。   该份英国卫生部报告指出,如果流感爆发,将会有一半的英国人口感染流感病菌,医疗成本将高达280亿英镑。因为病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根除病毒或者控制流感传播。国家目前储存有两种类型的抗病毒药来控制流感症状,但针对新型病毒的疫苗至少要4-6个月才能研制出来。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伴随太阳活动的增强,不排除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强烈爆发的可能。英国流感值得关注。 英国大范围流感可能导致社会混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15:42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据《每日电讯报》3月22日消息,根据英国卫生部近日发布的一份预测文件称,英国从去年开始爆发的大范围流行性感冒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混乱。预计有20万人将死于感冒病毒感染。   该份英国卫生部报告指出,如果流感爆发,将会有一半的英国人口感染流感病菌,医疗成本将高达280亿英镑。因为病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根除病毒或者控制流感传播。国家目前储存有两种类型的抗病毒药来控制流感症状,但针对新型病毒的疫苗至少要4-6个月才能研制出来。   报告同时警告称,面对形势严峻的全国大范围流感,卫生服务资源,合理安排临床治疗的能力,控制疾病传播的策略,必需品短缺问题等各种可能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和崩塌。虽然死亡人数“不可被预测”。但各地政府和各地服务部门应当确保适当地增加火葬和墓葬服务的容量和能力。   报告中称,带口罩不能有效防止病菌传播,政府已向公众宣传“家庭应急计划”,建议民众经常洗手,尽量帮助已经生病的朋友和邻居。政府表示,未打算关闭边境,限制公众集会,或者关闭学校,因为这不仅没有帮助还将会引起公众恐慌。   这次新流感的爆发被认为是“英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报告表示,政府所要承担的潜在风险和流感爆发的实际严重程度都很难被预测。(林静) (编辑:SN012) http://news.sina.com.cn/w/2011-03-23/154222167938.shtml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已有 783 次阅读 2010-9-14 02:3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流感爆发,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不排除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强烈爆发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华盛顿2010年9月8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他们分析了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流感病例数据,发现甲型H1N1流感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并不比季节性流感高【1】。 对于外界质疑世界卫生组织(WHO)可能因跨国药企利益而夸大甲型H1N1流感疫情,生产全球第一只禽流感检测试剂的凯杰公司(QIAGEN)全球CEO Peer Schatz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时做出那样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 Schatz表示,进行批判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这是2009年4月做出的判断,后来禽流感成为地区性流行病,当时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并且,中国政府在SARS和禽流感后都做出了果断回应,使得疫情有效控制。 此前的8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基本上接近尾声。有海外媒体指责,世界卫生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2】。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较弱)、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较弱)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 2000年世界已经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中国强沙尘暴年,2007年或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200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实际上,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具备流感大流行的6个气候特征中的5个,严峻的形势符合国家内外专家的宏观估计和历史规律。 我们在2003-2006年三年期间,预测2006年(已发生),2008年、2011年、2018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已发生)、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为拉尼娜年,2007年、2011年、2018年为太阳黑子极值年,2008年、2011年、2018年可能为流感爆发年 。 新华网华盛顿2009年4月5日电 美国航天局报告说,太阳近期“平静”得很,太阳黑子活动很可能已经达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谷。美国航天局监测显示,在今年头3个月的90天里,有78天没有观测到任何太阳黑子活动,无黑子天数比例为87%。而在2008 年全年的366天中,无黑子天数是26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3%。要想找到太阳更“平静”的年份,得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之前的1913年,那一年的无黑子天数为311天。美国航天局太阳活动预报专家戴维?哈撒韦说,“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的最安静的太阳”。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太阳物理学家迪安?佩内尔也认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深的太阳极小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警告认为,2012年的强太阳风暴将给地球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出警告的专家看来,太阳风暴给地球的影响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试想,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此外,由于卫星信号中断,GPS定位系统也会因此成为废物。事实上早在1859年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的太阳爆发竟然导致电报线烧毁。当然,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科学家们预计,当出现剧烈的强太阳风暴时,可能会使人类社会和经济损失惨重,仅第一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1万亿至2万亿美元,而恢复重建则至少需要4到10年。面对可能产生的严重灾难,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并未就应对下一轮太阳风暴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 。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00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900年为9.5,1901年为2.7),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太阳活动高值可促发病毒突变,低值有利于病毒大量繁殖。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 200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2012-2013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现在批评世卫组织还为时过早,如不做好预防准备,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美国传染病动态研究及政策(RAPIDD)计划的流感专家Lone Simonsen警告说,我们正处在2至5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继续保持警觉。甲型H1N1流感病毒要想引起新的感染波,也只有当它的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后才有可能。 应该强调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 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较弱,紫外线减少有利于旧病毒的大量繁殖,旧病毒引发的流感强度也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较强,较强的紫外线可杀死大量旧病毒,但可引发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导致强度更强的流感爆发 。这是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 最近,2013年预计为太阳黑子峰年,又是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做好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任海军。美报告显示甲型H1N1流感不比季节性流感威胁大。2010年09月09日 11:07:19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9/c_12535019.htm 2. 牛智敬。首家禽流感检测试剂商:不能指责WHO。2010-09-13 17:09来源 一财网。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8996.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发表于2008-7-22 15:51: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6. 杨冬红,杨学祥.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7. 杨学祥.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2009年和2012年. 发表于 2009-4-26 6:34:2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8. 凤凰资讯 评论 正文: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2008年07月22日 17:37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9. 杨学祥。美国流感专家:我们正处在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发表于 2010-5-6 9:3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044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280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密切相关
qujiangwen 2011-3-12 13:58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09年09月18日   日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学家牵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资助的研究建立了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   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高峰及其余波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并在热带太平洋地区产生类似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事件。这一研究或许为更好地预测地球的气温和降雨分布铺平了道路。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大气科学部项目主任杰·费恩说:“这些结果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将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与ENSO现象联系在一起,而ENSO这一热带太平洋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来对这些模式结论进行验证。”   据了解,在太阳活动周期内,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总量浮动只有0.1%。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建立这些能量的上下浮动与自然天气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同时将太阳能量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区别开来。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采用了计算机全球气候模式和超过一世纪的海洋温度数据,来解答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的联系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本月的《气候杂志》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吉罗德·米尔说:“我们建立的新机制能够帮助了解太阳活动高峰时热带太平洋所发生的变化。当太阳释放的能量达到峰值时,它对热带降雨和地球许多地区的天气系统都会产生广泛而微妙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它产生的热量足以增加太平洋无云地区的水汽蒸发,增强热带降雨和信风,并使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下降。它造成的这一系列影响恰好类似于拉尼娜事件,不过温度下降的地点更偏东,并且其强度只有典型拉尼娜事件的一半。   此外,在类似于拉尼娜的现象发生后一至两年间,随着缓慢移动的海流用较温暖的海水取代东热带太平洋的冷水,由太阳活动高峰引起的类拉尼娜现象还将演变成类厄尔尼诺现象。而同样地,海洋产生的反应强度也只有典型厄尔尼诺现象的50%。   研究者还需要对太阳活动对天气的影响进行更多的研究。该研究发现,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拉尼娜趋势会引起北美西部部分地区天气相对温暖而干燥。米尔说,根据他们对太阳周期活动的理解,他们可以将这些影响与天气概率建立联系,并加入到长期预报中。   科学家已经了解到长期的太阳活动变化会影响到某些天气格局,包括干旱和地区气温变化。但是在十年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变化之间建立物理联系还很困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计算机模式才开始有能力模拟太平洋地区海水变暖和变冷的情况。正是在有了这些模式以后,科学家才能够重现上世纪太阳活动并探索它如何对太平洋产生影响。 (李欣译自每日科学)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举办2010年度学术年会
metanb 2011-2-21 17:05
【来源: 国家天文台 】   1月10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在北京昌平成功举办2010年度学术年会。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部分离退休老专家, 同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研究人员100余人了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天文处副处长薛艳杰和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 年等领导也参加了会议,并对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要求大家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未来规划,抓住发展机遇,多出成果,出 好成果,努力提升实力,扩大实验室影响,争取早日跨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列,为把实验室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太阳物理中心努力奋斗。郑晓年副台长还对实验室学 术年会制度、年报编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实验室主任颜毅华研究员做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对2010年实验室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2011年工作计划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详尽阐述。汪 景琇研究员就自己参与组织两期国家973项目的经历做了总结发言,并为刚刚启动的第三期973项目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期望。随后,颜毅华研究员等21位研 究人员就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前沿科学问题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杨志良教授、紫金山天文台宁宗军研究员、太原科技大学李毅伟副教授也在会议上就有关 合作课题研究进展做了大会报告,正在实验室访问的俄罗斯学者Kuzanyan博士也参加会议并做了有关太阳磁螺度的学术报告。整个年会讨论激烈踊跃,大家 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共同分享了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共同展望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前景。
个人分类: Today's selection|1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人类有能力避免灾难吗?
热度 2 杨学祥 2011-2-19 07:25
太阳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人类有能力避免灾难吗? 【字体: 大 中 小 】 2011-02-18 14:55:0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北京时间2月18日上午九点十几分,在太空穿行了三天之后, 太阳风 暴如期到达地球。 在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薛炳森让记者看太阳风速的曲线图,“速度从350km/s上升到了500多”。 已经从事空间天气预报23年的他3天前就监测到了这一次活动。15日上午10点左右, 太阳黑子 活动区爆发了一次X2.2级耀斑。 他表示,这次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只会持续到今天为止。 SOHO探测卫星上的广角光谱日冕仪 (LASCO)捕捉到的太阳活动 什么来保护我们的星球? 薛炳森表示,这次的太阳风暴只是一次普通级别的 太阳活动 ,规模并不大。地球自身拥有地磁场和大气这两个屏障,粒子会顺着磁力线绕过地球,部分高能的粒子即便穿透了地磁场,也会在与大气原子的碰撞中被吸收。 一般的太阳风暴对地磁场的影响在100-200nT(纳特)左右,但地磁场本身的强度为近2万nT,“只占了1/100,基本感觉不出来”。 因此普通程度的太阳风暴并不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区域也主要在纬度较高的地方,“最明显的是会在南北极出现极光”。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会沿着地球磁力线向南北两极聚集,并在那里冲入地球大气,和空气分子发生撞击导致发光,从而形成炫丽的景观。 但由于中国处于低纬地区,薛炳森认为,在这一次事件中,地磁场受到干扰后,虽然会带动电离层产生波动,但只会导致导航的精度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近期的几次强耀斑事件,标志着第24周太阳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自2006年以来,空间天气一直处于平静状态,直到近一两年才才有连续的黑子记录。15日的这次耀斑是近4年最大的,产生耀斑的黑子活动区也是08以来最复杂的一个。在太阳活动的峰年,与这次级别相当的太阳风暴每个月会平均出现1-2次。 2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太阳释放耀斑的图片。 【热点新闻】 河南近期气温将逐渐回升 利于麦田浇灌 青海现兔年首次大范围降雪 火险黄色预警信号解除 热带气旋“卡洛斯”吹袭澳洲北部 八千户居民断电 太阳风暴或将影响地球短波通讯及导航定位 作者:詹璐 http://www.weather.com.cn/news/1269240.shtml 太阳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人类有能力避免灾难吗? 【字体: 大 中 小 】 2011-02-18 14:55:0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2013年超级太阳风暴将袭地球? “一般太阳风速达到900-1000km/s的程度,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才比较严重”,薛炳森说。 1989年袭来的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一处电力系统受到磁暴的干扰引发设备故障,造成魁北克全省停电9个小时。太空中同样损失惨重:人们发现,多颗卫星的功能出现了异常。 2000年7月曾发生有观测以来最大的一次太阳风暴事件;而2003年10月底的太阳风暴事件(太阳耀斑、质子事件、日冕物质抛射等)不仅刷新了太阳耀斑的最大值,也是对人类技术系统影响最为广泛和严重的一次,据不完全统计,该次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航天器达到50多颗,5颗卫星的轨道显著下降,地面系统也受到了明显干扰,“那一次的太阳风速就在1000km/s左右”。 第24太阳活动周黑子数的预报(红线) 根据最新预报,本个周期的峰年将推迟到2013年到来。此前网上曾流传一则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警告,说一场超级太阳风暴将在那一年袭击地球,并对人类健康、公共设施和国家安全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针对这一言论,薛炳森表示,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做出这样的预计,不排除本周发生严重影响地球太阳风暴事件的可能,但本周发生的概率会低于第23周。 “人类对太阳耀斑的详细观测只有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掌握的资料还远远不够完整,并且这种事件也比较稀少。”据统计,在过去3个太阳活动周期内,与本次级别相当的事件平均每个周期出现175次。“仅凭这几百次事件,就想总结出一个规律来,现在还不太现实”,薛炳森表示,随着观测设备日益先进,资料积累得越来越多,相信人类会发现比较完整的规律。 此外,太阳活动还存在对地有效性的问题。如果太阳风暴发生在背朝地球的那一面,“那么再大也跟地球没关系”。 太阳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人类有能力避免灾难吗? 【字体: 大 中 小 】 2011-02-18 14:55:0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结语 即便发生严重的太阳活动事件,“我们认为太阳风暴是可报、可防的”,薛炳森说。太阳距离地球1亿5千万公里,即便是在2003年10月的严重事件中,太阳风暴也花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地球。而耀斑发生后,“只需要8分钟我们就能看见,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判断和准备”。 另据中国气象局国家 气象卫星 中心空间天气室主任张效信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将积极准备空间天气监测小卫星计划,有望建成不间断监测太阳表面和地球电离层的多角度观测体系。(詹璐)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薛炳森(右)(关禺 摄) 【薛炳森解释太阳耀斑与黑子】 耀斑其实是太阳表面能量一次集中的释放。在释放之前,需要积累到足够的能量。积累能量的过程会体现在太阳表面的黑子结构上,例如两个异性的黑子离得越来越近。而且我们现在可以对太阳表面的磁场进行观测,也可以看到太阳表面的磁场越来越强。 明显标志着活动能量大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黑子区的面积;二是黑子的结构,一般黑子的结构比较规则,复杂的黑子区里面,黑子是参差不齐的;三是黑子区的磁场强度。 http://www.weather.com.cn/news/1269240_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11年和22年是太阳活动、潮汐变化和厄尔尼诺的共同周期
杨学祥 2010-10-10 06:39
11 年和 22 年是太阳活动、潮汐变化和厄尔尼诺的共同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早在 2007 年通过计算发现,潮汐有 1.1 、 2.2 、 5.5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的 2.2 、 5.5 、 11 、 22 年周期相对应,与太阳活动的 11 、 22 年周期相对应。 月亮近点周期 27.55 天,朔望周期 29.53 天,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27.3 天。 计算表明,通过两两叠加,潮汐有 1.0303 、 1.1145 、 2.0538 、 2.0606 、 2.2014 、 2.2087 、 2.2289 、 18.6 年的基本周期。由此衍生的周期有 3.1 、 3.34 、 4.1 、 4.9 、 5.5 、 5.57 、 9 、 9.2 、 9.3 、 9.5 、 9.9 、 9.98 、 10 、 11 、 11.137 、 18.6 、、 19.96 、 22 、 22.3 、 27 、 29.95 、 30 、 33 、 44 、 54 、 55 、 55.7 、 55.8 、 60 、 77 、 90 、 110 、 179.6 、 182.4 、 186 、 200 、 205 、 220 年,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性。表1 中, 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 75 项,与潮汐周期相同的有 66 项,占 88% ,表明潮汐是影响气候现象循环的重要因素。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 51 -56a 周期变化是一个多周期复合的产物,所以表现强烈。近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50 倍为 51.51a ;月亮视赤纬角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50 倍为 55.22a ;交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50 倍为 50.88a ;近点月与交点月合成周期 25 倍为 51.35a ;交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25 倍为 55.04a ;近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25 倍为 55.72a ;月亮赤纬角周期 18.6 年的 3 倍为 55.8a ;日食和月食的沙洛周期 18a 的 3 倍为 54a 。所以, 51 -56a 周期是多周期合成,形成一个强烈的共振周期。潮汐 11 、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 11 、 22 年周期的共振效应( 55 年)也有强烈的表现。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和活动的余波能够影响地球,导致地球太平洋热带出现类似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现象。在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借助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和超过百年的海洋温度数据,在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这两者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相关文章发表在本月出版的《气候杂志》上。这为太阳活动、潮汐变化、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 11 年和 22 年周期提供了新证据。 参考文献 1. E. 布赖恩特 . 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 . 刘东生 , 等译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4: 11.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4. 杨冬红 博士论文, 2009 5. 飘雪。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变化存在内在联系。转载 2010-10-09 金桥科普。 http://popul.jqcq.com/technic/2010-10/286586600.html 附件: 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变化存在内在联系 飘雪 转载 2010-10-09 金桥科普   太阳活动高峰可引发太平洋类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   通过在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全球气候之间建立起的重要关联,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和活动的余波能够影响地球,导致地球太平洋热带出现类似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现象。   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望为人类预测气温和降雨铺平道路。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 11 年,在整个周期中,太阳到达地球的总能量变化仅为 0.1% 。数 10 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将抵达地球的太阳能量的变化与地球的自然天气和气候变化关联起来,同时将太阳能量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区别开来。   在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借助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和超过百年的海洋温度数据,在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气候这两者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相关文章发表在本月出版的《气候杂志》上。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吉罗德米尔认为,他们的研究所建立的新机制能帮助了解太阳活动高峰时对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影响。事实上,太阳释放的能量处于峰值时,它对热带地区的降雨量和世界许多地区的天气体系具有微妙但长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峰期,太阳加热上空无云的太平洋地区导致海水蒸发加剧,从而增强了热带降雨和刮风,同时导致东太平洋降温。虽然 1 华氏度 至 2 华氏度 的降温发生在东太平洋较远的地区,但是上述海水蒸发、降雨刮风和降温等一系列情况产生的结果类同于出现了一次拉尼娜现象,只是其强度只有典型的拉尼娜现象的一半。   此外,在类同于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一年至两年间,随着缓慢移动的海流用较暖和的海水取代东热带太平洋的冷水,由太阳活动高峰引起的类拉尼娜现象将演变成类厄尔尼诺现象。同样,海洋产生的反应强度也只有典型厄尔尼诺现象的 50% 。   真正的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与东太平洋海水表面的温度变化相关,这两种现象均能影响全球的天气分布状态。米尔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似乎具有相异的机制,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本身便可引发较弱的拉尼娜现象。如果体系的走向是出现拉尼娜现象,那么它将有望是一次更大的拉尼娜。 http://popul.jqcq.com/technic/2010-10/286586600.html 表 1 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据 E. 布赖恩特, 2004 ) 现象 周期 / 年 欧洲南风 2.1- 2.2 热带对流风 2.2 北半球上层西风的强度 2.2 厄尔尼诺事件 2.2 北大西洋压力场( 1871-1974 年) 2.2 欧洲温度( 1760~ ) 2.2 北美东部温度( 1900~ ) 2.2~2.5 更新世冰纹层 2~3 北美东部降水量 2~3 北半球阻塞 2~3 欧洲降水量, (1800~ ) 2~2.5 波罗的海海冰, (1900~1950) 3 北大西洋压力场 ( 1871~1974 ) 3.4 北太平洋压力场( 1871-1974 ) 5 英国降水量( 1896-1975 ) 5 太阳黑子数量 5.5 厄尔尼诺事件 5.5 波罗的海海冰( 1900-1950 ) 5-6 英国降水量( 1727-1927 ) 9.5 尼罗河洪水 9.5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9.5 大气臭氧 9.6 北美风暴轨迹 9.6 巴黎大气压 9.7 加拿大哺乳动物的丰度 9-10 北美鸟类的丰度 9-10 南非排水量 10 北大西洋压力场( 1871-1974 年) 11 全球暴雨 11 中国干旱( 1440~ ) 11 新西兰地区的气压 11 印度干旱 11 戴维斯海峡浮冰群 11 厄尔尼诺事件 11 太阳黑子 11.2 北极对流层臭氧 11.2 北极对流层温度 11.12 北半球气压 11~12 更新世冰纹层 波罗的海海冰( 1900-1995 ) 11~14 加拿大平原干旱( 1583~ )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 1805~ ) 18.6 中国北部干旱( 1582~ )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 1606~ ) 18.6 尼罗河河谷干旱( 622~ ) 18.6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19 南非降水 20 太阳黑子(黑尔循环) 22 中国干旱( 1440~ ) 22 印度洪水 22 厄尔尼诺事件 22 波罗的海海冰 21~24 英国季节压力差异 18~23 北半球气压 18~24 德聂波盆地干旱, 1650BC~ 20~25 北半球陆地温度 40~50 格陵兰海冰 71~77 尼罗河河谷干旱 77 格陵兰冰堆积物的 18O 78 西伯利亚高压的纬度 80-85 太阳黑子(格莱斯堡循环) 80-90 北大西洋高压的纬度 85-110 欧洲的寒冬( 1215-1905 ) 90 太阳黑子 178 格陵兰冰堆积物的 18O 181 英格兰降水量 170-200 放射性碳 200 英格兰西南风( 1340-1965 ) 200 中国的夜云,( 2300BC~ ) 400 放射性碳 2300 热带和亚热带全新世干旱 2300 格陵兰冰堆积物的 18O 2500 冰期 约 19000~23000 冰期 约 40000~41000 冰期 约 96000~100000 注:本表取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 E. 布赖恩特编著的《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中译本,未作任何改动。该书由刘东生院士等人编译,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7856 次阅读|6 个评论
太阳活动增强使地球温度不升反降:潮汐和地震降温的新证据
杨学祥 2010-10-8 12:25
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 。 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中国结束连续 18 年的暖冬;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在 2005 年 2 月 1 日 早上气温降到 9 . 4 ℃ ,创 25 年来 2 月份最低温度纪录 。 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给出合理的解释 :类似于强潮汐的降温作用,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增加可能会使地球降温,而不是升温,即便太阳活动对地球温度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研究结论让全球变暖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一研究也为潮汐降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提供了新证据。 参考文献 1.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2.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3. 杨学祥 , 杨冬红 , 安刚 , 沈柏竹 . 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05, 35 (增刊) : 137-140 4.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5.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附件: 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增强使地球温度不升反降(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8日 11:31 新浪科技 多个巨大的太阳黑子从太阳盘面穿过。太阳活动可能只对地球温度产生极少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天空,同时,浓雾笼罩在怀俄明州的大地。研究人员反对依据相对短期内的发现贸然得出任何结论 自1880年连创记录以来,全球气温开始稳步升高 地面温度和卫星监测的温度在过去35年间有所不同 多个巨大的太阳黑子从太阳盘面穿过。太阳活动可能只对地球温度产生极少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天空,同时,浓雾笼罩在怀俄明州的大地。研究人员反对依据相对短期内的发现贸然得出任何结论 自1880年连创记录以来,全球气温开始稳步升高 地面温度和卫星监测的温度在过去35年间有所不同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增加可能会使地球降温,而不是升温,即便太阳活动对地球温度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研究结论让全球变暖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减少意味着地球会降温。但是,这项基于2004年至2007年太阳活动观测数据的最新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减少可能导致地球升温。随着太阳活动在11年周期的末端日趋减弱,新研究数据表明,以可见波长的形式到达地球的太阳能量不降反升。   科学家还认为,在太阳活动周期进入下一个上升趋势时届时太阳活动有所增加,地球表面温度可能会下降。另外一个转变来自于一个事实,即在过去一百年,太阳整体活动有所增加。如果最新研究发现适用于长期和短期,这或许意味着,地球正在经历小幅降温而非现有气候模型显示的升温过程。这显然会改变科学家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理论的认识。质疑者可能会说,研究结果再次削弱了气候变化理论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太阳影响问题上。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乔安娜海格(Joanna Haigh)说:这些结果挑战了我们对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认识。不过,它们只是表明太阳活动及其行为在这三年里可能是反常的。我们不能根据在这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的发现而贸然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实施更多的研究,以探索我们在更长时间段内没有发现的太阳活动及其模式。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就说明我们可能高估而非低估了太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在伦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海格教授驳斥了最新研究可能会令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进一步遭受质疑的说法。她说我认为它根本没有令质疑者感到安慰。这项研究可能表明,我们对太阳的了解还不够,它根本没有对气候模型做出任何中伤。   最新研究基于太阳辐射与气候实验卫星(SORCE)搜集的数据,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太阳辐射与气候实验卫星一直在测量太阳以X射线波长、紫外波长、可见波长和近红外波长等方式输出的能量。海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距地面28英里(约合45公里)的高空,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增加,而太阳输出的总能量却减少了。   臭氧浓度增加的同时,伴随着紫外线辐射水平的骤降。而在更接近地面的地方,可见光辐射增加导致低层大气温度上升。英国雷丁大学太空物理学家迈克尔劳克伍德说:反正从表面看来,这些数据极为重要。如果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效应大相径庭,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对流层和平流层活动对地球气候调节的认识。   他同时表示:在涉及理解和量化自然气候波动的问题上,最新发现可能非常重要。但无论你怎么看待它,太阳对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多只是对人为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起到了少许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证据都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或许,太阳并不像我们原本认为的那样对气候变化施加影响,也不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10-10-08/11314722988.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刊预测世界末日30大诱因
杨学祥 2010-9-14 14:05
美刊预测世界末日30大诱因:人机融合技术上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7:45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