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作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兔年春晚——讽刺对象的继续换位
gothere 2011-2-3 19:29
今年的晚会可谓针砭时弊,房子问题、交通问题、民工问题、养生理财算卦...甚而是对外汉语教学都成为批判的对象,这种批判的矛头并不指向任何的责任人,而是以受害者的丑态毕露为表现对象。 看房子嫁女儿的母亲,不以迟到为耻的善良者,自学成才的民工组合,无所适从的消费者...特别是那几位只知道损大山的老外,学的都是中国内讧的精华。 春晚本就是大众娱乐的节目,可文以载道的传统还深植在文艺工作者的心目中,造就了如此多的黑色幽默。
个人分类: Else|3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饶毅:学术不端的体制性处理办法
Fangjinqin 2011-1-31 15:53
◇◇新语丝( 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学术不端的体制性处理办法   作者:饶毅   主要观点:学术不端是学术界的重要问题,需要全国性机构专门处理,在自 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由国家科技部、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担负起这一重要责任, 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学术不端在自然科学表现最多的是科学研究不端。对于科研不端,该不该处 理?能不能处理?怎么处理?   该不该处理?可能有比较多的共识。科学研究已成为一个职业,人数很多, 含有各种利益,仅靠科学工作者的自律和科学发展过程的自我纠正,已不足以抵 消各种不端、特别是严重的和常见的不端所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副作用。需要对 科研不端进行严肃处理,以便减小损失。   能不能处理?可能有一定共识,但也有一些人可能有疑问。有些单位和人不 想处理,怕得罪人、影响单位利益;有些人觉得不好界定,不好处理;有些人觉 得报刊、网上、舆论压力就可以了。   如果看国际上的历程,80年代美国也没有处理科研不端的正规机构。NIH(国 立健康研究院)有两位科研不活跃的研究员,私人打假,引起一些争论。美国国 会议员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相关的例子,大张旗鼓地打假,闹的纷纷扬扬。在这 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机构出台措施、设立几个可以影响全国的诚信办公室,从 此有规范地处理科研不端,对于有罪的和无辜的,都有合理以及比较公平的途径 得出大家能接受的结论。   目前中国的科技部有诚信办公室,出台了比较好的政策,但办公室不是常设 机构,资源和责任不足以起到很大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纪检监督局已经 开始工作,处理申请基金委经费过程出现的不端,但不处理经费申请以外的不端。 这两个国家机构起的作用,可能在公众中的影响尚小于方舟子个人网站。而个人 网站,既无资源、 也无公众监督的规则、缺乏公认的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个 人网站,只能起到举报和舆论的作用,而无法起到国家机构可以、而且应该起到 的作用。   怎么处理?可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共识。有些部门已经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但无具体执行的常设机构和措施,尚无全国性的约束机制。   所以,中国急需建立规范的体制,在已经出台的条文基础上,有具体的、可 操作的机制,确立对全国有约束性、有调查权威的机构。这种机构通过要求和监 督各单位,而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初期,只处理可以明确界定的学术不端,而搁 置尚有争议的。   具体做法,可以借鉴有经验的国家,参照国外行之有效的相应机构和措施, 在科研方面,比如可以参照NIH的ORI(研究诚信办公室)。由科技部的诚信办公 室、或基金委的纪检监督局要求国内任何需要申请科技部或基金委经费的单位, 必需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对学术不端处理的规章制度,上报科技部/基金委。如果 单位不制定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不被科技部诚信办、基金委监督局接受,那 么这个单位整体(如某个高等院校全校,中国科学院或其研究所所)的所有人, 都不能申请科技部/基金委的经费。而科技部/基金委本身的作用在于,建立办公 室审批这些单位的规章制度;在出现学术不端问题时,审核各单位调查和处理是 否公平合理;如果某个单位3次审核没有得到科技部、基金委机构的认可,可以 停止该单位申请经费资格一年,以避免单位故意包庇;在个人不服单位审核也要 求申述时,由科技部或基金委的机构进行终审。   对于非自然科学的学术不端,教育部、社科院等也可以设立专门机构。   规范的机制是否能够运作?中国的研究经费分配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过去20多年的运作历史表明:建立适当的机制后,中国人、 中国学术界是可以相当公平地运作的。对比我参加过的中国和美国基金评审,我 认为,虽然中国还有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中国基金委的运作与美国的国家科学 基金会无本质差别。所以,我认为建立处理学术不端的机构,在中国也能成功地 运行。   总之,对于学术不端的讨论时间不少了,现在需要更强的机制保证有具体行 动。   (2011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处理学术不端 莫再坐而论道”为题发表; 主要内容于2010年11月3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上发言) (XYS20110128)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将近
horser2011 2011-1-30 15:02
春节将近,一年又要过去了。算起来,我也是三十而立的年龄了。在科研工作上,可以说刚开始起步,开始看文献,开始懂统计,开始知道一些科研的内涵。可能因为自己开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临床医师,对科研工作者这个称号一直不太感冒,这也是对科研不太深入了解的缘故。实在说来,自己也是比较适合做科研的人,因为自己还算有悟性,还算比较喜欢创造,脑子里经常有一些新颖的想法。 毕业至今,已近五个寒暑。临床工作是有一些积累,不过在现有的环境中,也不能说有多么的高度。科研工作,可以说还没有迈入门槛。不可虚度时光啊,人生屈指算来,不过百年,真正可以大有作为的,不过二三十年,30-40岁,真正的人生黄金时期。努力了,付出了,总会有收获。人最大成功,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就,是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如果让自己的潜能虚费了,那是人生最可惜的事。 人生,不必活的紧紧巴巴,急急火火,应该是踏踏实实,努力付出,努力提高自己,也不要忘了闲适的心情、体味人生得快乐和真味。从今天,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能做的,积硅步而至千里,一步步走好前面的路,心中幸福着、快乐着,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公众健康知识普及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xupeiyang 2011-1-28 09:03
2011年1月25日上午,“中国公众健康知识普及高峰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协办。论坛得到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科协科普部的大力支持。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科协科普部有关领导及相关学(协)会、单位100余位专家、医药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出席了论坛。 举办“中国公众健康知识普及高峰论坛”是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公众健康普及技术筛选与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广健康知识科学普及的方法,促进科普工作,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有效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促进公众健康水平。 本次论坛邀请到世卫组织西太地区技术官员Charles Raby 先生就世卫组织的健康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代涛研究员就网络时代公众健康知识服务的挑战和实践,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刘玄重教授就目前国内公众健康信息传播的现状,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Stuart Nelson博士就著名的MedlinePlus网站的科普功能,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图书馆Jeong-Wook Seo教授就韩国健康科普的成果和经验、内蒙古包钢医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部长王志香主任医师就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的心得做了精彩的演讲,并与现场专家就公众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的焦点问题及实践体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论坛为做好我国的公众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探索了道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评价一个人(科学家或者更细分的说化学工作者)牛不牛?
热度 1 jianweihan 2011-1-27 20:26
每个人都有自己圈子,学术人的圈子就是穷酸书生的圈子,有圈子就有明星,我们俗称牛人,大牛。 如何评价一个人牛不牛?自然跟很多因素有关;现在的中国的教育,在有机化学圈自然就看文章,看几篇jacs,angewandte chem;学生评论谁谁多厉害也是基于此。。这样评价科学吗?当然不科学,但是这是国情; 待续
35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我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5 13:27
张玢、周琴,你们好。 恭喜祝贺你们评为所馆2010年度先进工作者,我为你们取得优异成绩而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工作和做好科研,为所馆的文献信息工作做出贡献。 祝你们新年快乐。 许老师 许老师,您好! 感谢您的鼓励,我们都是按照您的教悔,以您为榜样,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后有做得不妥的地方,请您继续批评指导。 新年将至,我先给您拜年了!祝您兔年吉祥!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张玢 2011-01-25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3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工作者
wangwei7126 2011-1-21 18:07
年底了,盘盘这一年的生活、工作,呵呵,工作无可避免,得失神马浮云,心境历练如花;看冬日穹庐,明澈、湛蓝,貌似还有淡淡的喜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重要科学问题仅提出质疑是远远不够的
热度 3 陈龙珠 2011-1-19 08:55
日前与熟人喝茶聊天,曾谈及国外有关利用治白血病的途径治好艾滋病的消息(本博未检索查证)。熟人是医学医学领域的,看得出对此不屑一顾,原因之一是此例或是偶然成功尚缺乏多例验证,二是即使被验证则也难以普及这种疗法。 我外行地插话道,怀疑有益于推动科学进步,但为何不试着探索一下此例获得成功的、或许是你们认为的真正机理呢?若此例及其机理认识被证实无误,你们为何又不去探索其他替代以容易普及应用的治疗方案呢? 提出质疑只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它本身或许正确,也或许是错误的。我想,这应该是有素质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68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科技作弊:是誰人在研制這些害人的東西?
热度 3 mingmingde 2011-1-18 22:18
驚聞考研過程中的高科技作弊,使我想到很多很多。 這些專門幫補考生(包括先前曾經曝光的高考考生)的高科技作弊工具不是一般街頭小販、普通的農民工、下崗“職工”、五保戶、失地農民等能夠做出來的,一定要有相應的科學技術知識以及較高的設計制作能力,顯然,只有我們的科技工作者才具備這樣的資格; 聯想到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誰對三聚氰胺和奶粉中蛋白質含量的關系具有充分的科學知識?是誰能夠將適量的三聚氰胺放進一定量的奶粉中,從而可以提高奶粉的蛋白質含量?肯定也不是普通的街頭小販、農民工、失業 有道德約束的情況下,難道不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嗎?在沒有人性、良知的情況下,難道不是手上掌握的技術力量越強大,對人類乃至大自然造成的危害也越巨大嗎?如果我們的科技只有金錢和財富這個唯一盲目強大的驅動力,那麽2012末日不正是我們自己制造出來的么? 我們的科技工作者,請您別告訴我:我只負責研制這些工具,它們具體應用的後果與我無關!請您也別反駁我:我是在搞科技、改造物質,道德、人性與我何干!請您也別告訴我:“你是在反科學!” 我得清晰地聲明:我反對一切危害人性的科學技術!
个人分类: 人性科技|4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觉得中国总体还是在变好,即便有些方面一直没变好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16 23:45
  鸿飞兄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科学网博主。   虽然最近看不到他多少大作,不过,他以前的大作激起的波纹还是很持续的,所以,值得骄傲。   几个月前的一篇文章里,鸿飞兄有个说法很有趣,就是中国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素质低到没得资格去抱怨科技部、发改委啦之类的科研管理机构。只有水平高到如饶毅教授这般,说道说道也还能行。   不过,今天看到了饶毅教授大作《中国科学的自信和自省:前途乐观 改革渐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04699from=space ),里面提到一句话给了我印象:“我认为:中国科学体制可以改革,而且改革可以有行之有效。这是相对于另外一种观点:中国科学工作者水平太低,低到体制改革无用。”   唉,不知道鸿飞兄在和饶毅教授的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再度用生花妙笔达成一致。   我还是相信鸿飞兄的文笔的,他会有的解释,或者不解释就是解释,呵呵。   就我自己的看法,倒是和饶毅教授的乐观比较一致,而且整体上来说,尽管国内很多衙门依然是腐败盛行,可是好的东西也在越来越多。   就比如说吧,原来申请个护照都不让,现在随意申请。邓小平总设计师在美国总统(好像是卡特)来中国抱怨说中国人没有出国自由的时候,说:我们派1亿人中国人去美国,你们欢迎不?   搞得美国总统无语了。   可是今天,类似这样的问题哪国总统都不会提了,也不需要我国领导人用机智来回答了,因为问题的土壤都已经不存在了。   其他方面大约是一样的。   我们继续谴责坏的东西,改造坏的东西,也许时间会很久,可是,总还是在变化。
个人分类: 事论|1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自己一点鼓励吧!
热度 1 guijunyang 2011-1-16 21:08
虽然还是科研领域的新兵蛋子,但也为了自己小小的目标而努力付出了,当然付出了总归要有点收获,收获到少则取决于多因素:(1)从事的科研方向是否是国际前沿和热点?光前沿可能深度够,但没有热点的话广度和影响不会太大;(2)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是否充分适合你的科研习惯。或者你有能力驾驭你身边的科研资源为你所用;(3)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够静下心来多想想idea,毕竟idea就创新,idea就是成果。我个人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几年工作经历证明,idea产生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现实,现实就是分享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继续前进。(4)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个人年度目标。压力才能激发潜力,现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太多浮于形式的东西太多,最大的压力是争取项目,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做研究。 我的短期目标很简单,因为我看不到5年或者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关键是利用2-3年时间把自己沉淀下来,从广泛涉猎的研究兴趣中找到长久的切入点,所以做好目前的各种探索和尝试,并把他们付诸于实际。 前天接到《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主编发来的通知,论文被接受了,圆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愿望。鼓励一下自己吧。 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种想法: 一杯白水是否无味,取决于饮者是否有心。心中有苦,似黄连;心中甜蜜,水似糖;无心者水亦无味。 做研究也是这个道理。经历了才知道既是难又是易。 附文章及审稿信息: Guijun Yang, Ruiliang Pu, Chunjiang Zhao* , Wenjiang Huang and Jihua Wanga.Estimation of subpixe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an endmember index based technique: A case examination on ASTER and MODIS temperature products over a heterogeneous are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11(Accepted) Reviewer #1: This manuscript presents 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ubpixe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based on an endmember index technique... The method is technically sound and has some innovations ... Reviewer #2: The innovative aspect of this manuscrip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to different land cover. By that, the authors clearly have identified an important knowledge gap. Therefore, I think that this manuscript deals with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very relevant to the scope of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3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宇春与“工作者”
lvnaiji 2009-9-30 21:06
吕乃基 当今中国,有各种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体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还有性工作者。工作者这一提法无疑有中国特色。 有趣的是,为何刻意回避科学家、工程师,老师、书记、医生、护士、运动员、教练、演员、歌手等,以及妓女等让人一目了然,直截了当的词汇? 细究起来,原因可能有三:其一,简单。例如教育工作者,把在教育行业的人员一网打尽,不论其在如食堂、后勤、行政等形形色色的岗位,一言以蔽之。与此同时,也就模糊了业内人士之间的差别。其二,淡化、抹去行业的某些特点。科学家不要以为自己是家而自傲,青少年也回避成名成家之嫌,老师避免师道尊严(或还需要教育部授权),书记未必挟权自重,不要感到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妓女也未必一定低下(据说,日前有一份报告称,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较之有所不如)。其三,旨在说明行业间的平等。不分彼此,无论你我,都是工作者。 李宇春,是数年前的超女。据当时的说法以及各种专家的分析,她在当年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她形象的中性,于是博得男女双方粉丝的青睐(笔者不知,为何不是因此而惹恼了男女双方)。 工作者之盛行,是否也因其中性? 祝各位工作者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987 次阅读|5 个评论
圈子申请及使用帮助
热度 2 科学网编辑部 2009-4-15 09:43
什么是圈子? 聚合产生交流,互动激发思想。 科学网圈子功能为科研工作者结识更多相同研究方向的同行,寻找共同兴趣爱好的归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成立圈子的过程,即创建和寻找志同道合者的群体的过程。 如何申请建立圈子? 在圈子首页 http://group.sciencenet.cn/group.php 点击“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群组”按钮。 按照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后点击“创建”按钮创建圈子。 “圈主”和“管理员”是如何产生的? 只有博主才可以申请建立圈子,成为“圈主”。 “圈主”为圈子最高权利人,同时负有圈子建设和发展的义务。 “圈主”可以根据圈子发展需要,自行任命“管理员”(一位或多位),对圈子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圈主同时拥有管理员的管理权限。 “圈主”和“管理员”的责任和义务 (1)完成圈子的基本建设,及时发布最新圈内公告; (2)制定圈子的规章制度,以和谐交流为原则。 (3)把握圈子的发展方向,组织圈内活动,配合科学网相关活动; (4)推荐圈友及与圈子主题有关的优秀博文; (5)进行圈子日常管理,及时删除严重侵犯知识产权、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其他违反科学网管理规定的博文; (6)扩大圈子影响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本圈。 (7)圈主如果要卸任,请推举下一任圈主接替自己的位置。 关于删除博文的说明 圈主或管理员删除的博文仍然会在科学网博客上的存在。圈子中的博文,如果被科学网编辑部删除,则此博文不会在圈子中出现。 如何加入圈子? 任何博主都可以申请加入已成立的圈子。 步骤如下:登陆后到此圈子首页,点击“加入圈子”。待圈主或管理员审核通过后(申请人会收到短消息提示),即能加入此圈子,成为圈友。 博主收到圈主或管理员邀请加入圈子的通知后,也可以加入此圈。步骤如下:登陆后,在个人管理主页中会收到邀请提示信息,点击加入,即可成功加入此圈。 如何将自己的博文加入圈子? 方式一:圈友在圈子首页“写日志”中直接发表博文。 方式二:圈友在个人主页管理/文章管理中,选中某篇博文,并选择想加入的圈子名称,点击“推送到圈子”,就可以将自己的博文加入圈子,并在圈子中的“最新博文”中显示。 博文如何才能显示在圈子“推荐日志”中? 圈友加入圈子的博文经过圈主或管理员推荐即可显示在圈子“推荐日志”中。 如何在圈子中留言? 在圈子留言板中点击“发表新留言”,即可以发表新留言。 如何在讨论区交流? 圈友可以在讨论区中发表主题贴,可以上传附件,也可以发起投票(投票可分为单选或多选,请按提示输入选项。) 圈友可以在讨论区中对任一主题贴进行回复,或对某一回贴进行引用进一步回复。 圈友可以对自己发表的主题贴进行修改或删除。 如果脱离已加入的圈子? 圈友可以点击圈子首页“脱离圈子”,则自动脱离该圈。 圈主和管理员的管理功能如何实现? 1. 审核批准圈友加入 博主申请加入圈子后,圈主或管理员登陆圈子首页会收到短消息提示。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审核决定是否批准加入。 2. 邀请圈友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邀请圈友”中,输入博主用户名邀请其加入本圈。 3. 管理圈子基本信息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基本信息”中对圈子的信息进行管理操作,比如修改圈子名称、简要介绍、公告、圈子LOGO。 4. 选择圈子风格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圈子风格”中选择圈子风格模板。 5. 管理圈友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圈友”中对新圈友、推荐圈友进行管理。 6. 添加或取消管理员权限 此项权限为圈主所有。圈主可以在圈子首页“圈友”/新圈友中,将某位圈友设置为管理员或取消管理员权限。 7.管理日志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日志”中对推荐日志、新日志、热门日志进行管理。 推荐日志的具体操作:在新日志中选中某篇日志,点击推荐,此日志即可在推荐日志中显示。 8. 管理讨论区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对讨论区中的任一主题贴和回贴进行修改或删除。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讨论区”中对精华主题、新主题、热门主题进行管理。可以在新主题中,对某一主题进行加精华、置顶及取消置顶。在精华主题中,对某一主题取消精华。 9. 管理留言板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留言板”中对留言板进行管理。 10. 模块设置 圈主或管理员可以在圈子首页对公告栏、用户入口、圈友、留言板、友情链接、最近访客、推荐日志、最新日志、热门日志、讨论区所有这些栏目进行模块设置,比如对栏目显示设置、显示条数的设定。 圈子文章分类管理说明 1、 圈主或者管理员登录。 2、 点击导航栏的“日志”,左侧出现有日志分类,点击“管理”。 3、 进入分类管理页面,点击右侧“添加分类”,可命名分类名称和排序,填写好后,点确定完成。 4、 可对列表中的分类进行修改和删除。如希望在首页显示某个分类和此分类下的博文,可先选择分类,再点击“首页显示按钮”,同理可以取消首页显示。 5、 对日志进行分类,点击导航栏的“日志”,在推荐日志或最新日志处均可分类,先在左侧选中日志,然后在最下面分类列表中选择分类,点击确定即可。日志没分类前显示“未分类”,分类后将显示相应分类。 6、 如分类模块在首页显示了,可以点击模块设置,将模块上下或左右移动,以突出重点模块。 管理员如何将文章推荐到圈子首页 管理员拥有推荐博主文章到圈子的权限。 管理员登陆科学网后,在每篇文章的上方。“收藏 推荐给朋友”后面,会出现“推荐到圈子”选项。 点击“推荐到圈子”按钮,会出现管理员所在的圈子。选择要推荐的圈子名称,点击“推送到圈子”。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172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