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反对引进外资之五:转载 中美经济战争:中国一直都在输
huangwd99 2008-9-9 14:01
中美经济战争: 中国一直都在输 孙子后人 http://www.earm.cn/html/zhengce_huanjing/2007/0623/6381.html    美 国经济的命脉是强势美元,没有强势美元,国际资本就不会持续流入美国,美国持续扩大的巨大贸易逆差就没有弥补来源,要想国际资本长期持续流入美国,美国人有三大法宝:一是资本市场引资、二是利率引资、三是发动战争,在前二招越来截越不管用(可悲的是对中国似乎还很管用)的情况下,美国只好硬着头皮准备对伊朗下手了,但是美国对伊朗下手的同时,美国最大的顾虑是东亚的物质产品更直接点就是中国对美的商品输出是否会中断,要知道在进口商品已经相当于国内物质产品需求40%的背景下,(美军后勤军需物资都大量依赖中国的出口,以至于中国只要关注一下这些物资在中国采购情况的变化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美国下一场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中国的廉价商品供应及大量的美元储备成了美国经济乃至社会稳定的关健因素,漏斗子说得很对,美国曾有过完整工业体系,但是因走国际分工,把很多轻工业、技术含量不高或者对环境有污染的部门转移了出去,例如水泥,钢铁,冶炼,化工基础原料,还有民生所需的轻工业品,(一句话脏活、累活都让别人干了)等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产品是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但是发生异常呢?当然可以说,这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到时自己也可以重新生产。可量变引起质变,因为很多企业退出时并没有留下储备生产能力,虽然未曾有过,但如有对美国的制裁,美国短期内根本无法通过自产满足需要。这说明美国的经济体系不完整,他制造的虚拟经济,只有在他制定规则的国际经济体系下,才能占据高端,才能交换所需,一旦这个经济体系被打破甚至粉碎,美国就什么也不是。   下面我想讲讲我国(中国)长期以来在对外贸易及经济、金融方面策略的错误之处:    首 先说说储备问题,很多人以为储备越多越好,并以此为荣,却忘了钱如果不能值有所物的花不出去就等同一堆废纸这一简单的真理(过去官方媒体也常以外汇储备、贸易顺差N千亿美元作为正面的报道,大加宣扬)。其实,中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太低太低了,主要是工人的工资太低及人民币汇率太低,低价出售商品说到底就是值无所物的出卖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力,如此尚且不够,甚至连不该卖的也卖了(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    一、该赚的没赚   国内出口商由于普遍没有成立行业协会,直接导致出口价因国内同行恶性竞争而被外国进口商压至最低,很多商品在被进口商加价几十倍后,仍是作为廉价商品摆在超市出售,甚至因售价低而被外国一些稍有品牌的零售商耻于摆上柜台。千万记住是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而不是国外同行的竞争,如若如此只能怪市场经济的残酷,怪自己的无能,但如果是自己人互相残杀,则只能说自己太愚蠢、太弱智,要知道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比中国工资更低却又有如此强大商品生产能力和港口运输能力的国家,中国的公司跑到非洲都只请很少的当地人,而大部分的劳工来自国内,就是因为非洲人的最低工资都比中国人高,更没有中国人那么任劳任怨,一个顶仨,谋体鼓吹的印度、越南对中国的竞争压力,都只不过是外国即得利益集团伙同国内卖国精蝇用来欺骗中国政府和百姓,继续低工资,继续怜价出口商品,(记住是怜价而不是廉价)继续用超国民待遇招商引资的一出骗剧。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外国消费者因为有了中国这个怜价商品供应者,所节省的开支是以万亿美元计的,它们节省的就是我们该赚而没赚的。可即便如此怜价出售,加上高价进口外国商品和原材料,(贱卖贵买是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普遍现象)省吃俭用的中国人仍积累了万亿美元白条,(外国媒体还吵着说中国人应该把这些钱捐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更有一些人不知心痛的大把的援助和免债)却无法值有所物的花掉它,买什么涨什么,卖什么跌什么,想买的买不到,不想买的还在买,不该卖的还在卖,早该废止的出口退税仍在继续,仍在用土地、资源招商引资,这样的损失早己超过了一场战争,也可以说在没有销烟的经济战争中我们一直都在大出血而不自知,沃尔玛为什么能取代一本万利的微软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因为它85%的商品来源从中国进口,说白了就是中国劳工的血汗把它养肥了,喂饱了,怎不见那些所谓的精蝇叫它把钱捐出来。    二、不该收的收了   由于进出口贸易结算以美元为主,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美元顺差,外汇储备也是以美元为主,存了那么多美元干什么,说白了就是给美国佬免费进贡,美元多了,可美国人卖给我们的却只有波音、轿车、软件、土豆等高利润、可再生的商品,即便其它国家也是揪准了机会,中国人买啥就涨啥,卖啥就跌啥,一句话堂堂贸易大国却没有国际定价权,就好比中国乒乓球打遍天下无敌手,可国际乒联却没几个中国人,对外收购到处受到美国佬、日本鬼的狙击,不是碰壁,就是代价高昂。夫一国之经济,根本应依赖于物质财富的消费,此种消费乃是下一轮物质财富再生产的源泉,岂能守着几张花花绿绿的废纸来富强邦国。美国常年保持外汇逆差,却成为了经济超级大国,非常重要的一点便在此,当前中国外贸所得外汇,不是用来购买国外相应物质财富以供国内发展和需求,别说万亿美圆储备,就算有10万亿美圆又与废纸何异?可叹了枉自紧缩了国内需求(工资涨得远没GDP快),却是与他人作嫁衣裳。可悲的是我们却在用号称你加半斤压力我撤八两负担这种损己利人、贱卖中国商品的蠢招,而自鸣得意,(欧盟吵了几句要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我们就急急忙忙把关税给砍了,乌龟吵着说千万别把我扔水里这样的童话我们难道没听过吗?为什么屡屡中招呢)大家想想别人加半斤的成本给你的出口企业,你不是把这半斤转嫁给他们自己的消费者,而枉自从自家身上割下八两肉补给出口的企业,那外国的进口商不是又多了把进口价再往下压三两的资本吗?要知道不是一般廉的中国商品是绝对有实力把这半斤加负叫外国消费者买单的实力的,又何须枉自拿自家纳税人的利益开刀,反过来便宜己经得了大便宜的外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呢?当年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收美元、英磅的希特勒说过:一个国家并不应靠表面的价值来维持国家生活,而是要靠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而也只有生产才能赋予货币以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真正的价值所在,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堆满黄金是没有意义的。多好的话啊!再多的黄金也不能当饭吃,不能无限制的制造的黄金尝且如此,更别说是纸做的货币甚至是虚拟的电子货币,美国人通过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大量的举债,结果就是不事生产却可以大量的消费,可以视财败赤字、贸易逆差于不顾,而拥有12个航母编队横行天下,现在居然还有阴险的外国苍蝇伙同国内精蝇要中国人把血汗钱捐出去,真他妈的恶心。要中国捐出去可以啊!只要美国佬把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让出来,让实实在在的商品说话,而不是让虚无飘渺的金融符号说话,让人民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让中国人也享受一下不事生产却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什么感觉,一万亿美元全捐了又算什么,学美国人这样大量举债,再借一万亿美元捐出去也没问题。   那么在认清钱多未必都是好事的基础上,大家都在思考:在对外贸易中如何才能摆脱被美元剥削的处境(出口越多,被剥削、被掠夺的越多)。    可 采取的措施:    一、让人民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进出口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外国人不会接受人民币,大家想想看人家每年要从中国进口上万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这些商品如果我们同意他们用人民币来结算,或者说只能用人民币来结算,他们又岂敢在向我们出口商品的时候不接受人民币呢?很简单,没有人民币就买不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甚至是劳动力,反过来人民币从哪来,当然是我们在向他们进口商品的时候,接受我们用人民币支付,一进一出都可以用人民币结算,这就是世界货币)。说实在的现在对外援助我宁愿送出去的是美元,而不是等值的人民币,因为如果是美元,人家拿到钱后购买的不全是中国商品,但如果是人民币则意味着送出去的就是等值的中国商品,也就是等值的物质财富送人了(美元的实际购买力早就不如人民币)。只有生产才能附予货币真正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生产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供应能力,记住是物质产品而不是什么高科技之类的忽悠,一个国家如果物质产品的供应能力折算成货币大于其本国的消费能力,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就会升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东小国的货币汇率比英磅还高的多的原因,当然这些靠出口单一的自然资源获得的高汇率货币,其它国家自然对它是不放心的,加上成为世界货币还要看一国的国家信誉、社会稳定等原因,而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大国,是联合国五常之一,有着足够的国家信誉。反过来说美国,一个国家如果长年进口多于出口,就好比一个A超市只有一万元的货却发行了多达十万元的代币券,那么那么它的实际价值就应该只有券面价值的十分之一,即使现在这种代币券成了世界各大超市通用券,可世界各大超市加起来也只有五万元的货,(而且世界各大超市有什么义务替A超市背这四万元货的债)如果不是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又存了五万元的券储备、储蓄起来,这个A超市券恐怕早就是金元券第二了,请问这样的代币券是不是废纸,请问他世界通用券的头衔是不是该由另一个有三万元的货却只发行了一万元的券的B超市来取代。这个B超市券就是我们可怜的吃的少,拉得多的人民币,记住是吃的少、拉的多,医学上管这叫腹泻,请问我们本不强壮的身体,还能泻上几年。所以说,每年数千亿美元顺差的人民币已经完全具备了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当然一下子这么做,肯定还不行(贸然掀开底牌,岂不是把现在即得利益的美日欧都紧紧绑在一起,共同来对付我们),但可以在边境贸易中逐步推广(其实现在云南一些边贸中己经这么做了),目前,可以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增加欧元结算的比例,拿欧盟作当箭牌,以打击美元霸权,同时也借以分化美欧。    二、加工资(当然也包括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给农民加工资),拉动内需   首先要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打击血汗工厂,(同时也应加大失业救济等福利的力度,以法律做为保障,让中国工人也能拥有更多炒老板鱿鱼的底气和本钱)这样做即可让中国商品增加生产成本,从而技术性地降低了外国进口商压价的空间。(要知道,目前由于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使得出口价格被外国进口商压到最低,只能靠多销来维持,结果是价格越低,卖得越多,卖得越多,价格越低,进而工资越低,工作强度越大,内需就越弱,产业层次就越低,资源消耗越大,环境污染越重,社会也就越不和谐),同时,也拉动了内需,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常常听到一些海外媒体和一些汉奸精蝇,一天到晚吵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还不够怜,(有人甚至说600元就够用了)甚至说什么,千万不能加工资,否则,越南、印度将要超过中国,唯一没有明说的就是,中国人不要加工资,永远拿着几百元的活命钱为他们做牛做马,(如此低的工资,如此卖命的工作,稍有良知的外国人都一再发出了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匪夷所思的声音,甚至说中国人简直不是人,因为人这种高等级动物怎能忍受拿这么少的钱干这么多的活)生产一大堆价廉物美的商品供他们享用。可以说这是国外媒体与国内即得利益集团相互勾结,混淆视听的卑劣手段。中国商品被低价出口的另一个原因是外方独资企业及合资方中的外方为了逃税,玩进口出口集于一身的把戏,这边账面是亏的,那边一本万利。当然,最可气的是把GDP与政绩挂钩的政策导致各地政府竞相压价促销,压的是招商的门槛,(各类超国民待遇一个更比一个狠,就差没有恢复治外法权了)促的是资源(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加劳动力,这种压价促销较之企业间的压价出口危害更甚百倍。    三、推广行业协会制度   由协会出面对国内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的我国商品,进行价格保护,克服目前这种自相残杀,外人得利的局面。对于我们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商品完全应该由我们来掌握定价权,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人家石油、铁矿不都是这么卖的吗?我们还可以成立专业化的对外投资公司,国家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运营部分外汇储备,投入到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对外竞争,可以把外汇储备作为流动资金注入到大型公司,让它们到海外购买铁矿、油田,为我国尽快建立战略石油、战略金属、战略物资的储备基地做准备。    四、取消出口退税   除了高利润、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产品外,可以给予出口退税政策以资鼓励外,对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商品及战略物资的出口,出口退税不止要取消还应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口。(如稀土、有色金属、天然石材、木制品,焦炭、钢铁、纺织品)    存 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们已经美元被胁持了   我们把美元抛了,老美的经济是重创,但我们呢?几十年辛苦结累也就化为乌有了。这才是老美有侍无恐的关健。(何况这招是以本伤人,到最后是跟老美拼家底,结果输得还是我们)想花了它吧!又花不掉,国际定价权不在我们手里,买什么涨什么,(石油哪怕是1000美元一桶你能不买吗?)卖什么跌什么(同样是能源,我们是世界上煤炭出口最多的国家,可是国际煤价我们却无法作主),没见铁矿石又涨了吗?怎么就不见稀土暴长100倍啊!   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美国人是在靠印美元来过日子,那就错了,它不是靠印美元来过日子,而是用别人的美元来过日子。因为,如果有一个工厂,人们只看到他只是卖些波音、微软、爱国者等有限的商品输出(这还不算这些东东是如何的一本万利)却有大把大把的钱吃喝玩乐,人们肯定会怀疑这钱是不是这小子自个印的啊!他给我们的钱会不会变废纸啊?如此一来还有谁会把东西卖给它,但如果它们看到这家工厂虽然没干多少活,没卖出多少东西,但有大批的工厂把卖吃、卖喝、卖穿换来的钱重新存回这家工厂里,它们就不会再担心收到的钱是废纸一张了。(事实上担心也没用,因为你己经收得太多,身不由己了,再说了就算你豁出去了,辛苦的积累不要了,也誓要摆脱这王八蛋的剥削了,你就不怕尼米兹来踹门,不怕猛禽来斩你的首吗?伊拉克、伊朗都说过俺家的石油用美元的不卖,可结果呢?一个已被踹了门,一个正在战战兢兢的过日子)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工厂要把赚来的美元重新放回老美的腰包呢?很简单,贪图那所谓的高息呗!(常听到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大妈非法集资一骗就是几千万),没见美联储已经连着二十多次加息了,(可是毕竟笨人越来越少这招越来越不管用了,气得格老都甩手不干了)没见美国股市、房市一片飘红吗?这也就难怪,连美国人自己的公司(安然)有时都昏了头一脚踩进去,很多美国老百姓也一样昏了头拿退休金、公积金去炒股票。再说了很多人不都崇尚名牌吗?(正如一句广告语一样,名厂名药我信赖它),美国那可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啊!钱放它哪里,俺一百个放心,就是这种心态,造就了今天不事生产,却能锦衣玉食的美国人、造就了用最昂贵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的世界警察美军。正是通过在世界第一强国的光环下吸引(准确地说应该是诈骗)世界各国把卖了鸡蛋的钱以美元股票、债券、储蓄,以及其它不能当饭吃、当衣穿的金融产品(当然也包括房地产)又放回到那个买了鸡蛋的家伙的口袋,这家伙可不会跟你客气,拿了钱立马回头又来买你的鸡蛋,结果是买鸡蛋的有吃不完的蛋,卖鸡蛋的得到的只是数字越来越大的欠条,这鸡蛋还算是可再生的资源,可现在呢?有些人连等母鸡下蛋的耐心都没了,直接拿鸡去卖了,想想老美每个月的贸易项逆差有多少,资本项顺差又有多少,就知我们被剥削的有多重,想想老美一方面贼喊捉贼的指责中美巨额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却除了波音、高级轿车、土豆,等一堆大而无用的东西,其它什么高科技的工业设备、技术以及能源股份,再多的钱也不卖给我们,大家就该明白个中的猫腻了。    二、错误的招商引资政策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人吸引的外资比我们还多啊!是啊!不过得先搞清楚,我们是招商引资,美国人是吸引外资,人家那是通过一大堆的金融资产把它国辛辛苦苦用物质产品换来的美元重新骗回来,它好再去购买下一批的物质产品。可我们呢?一方面一大堆的美元花不掉,另一方面却继续用我们的土地、用我们的劳动力、用我们的环境、用我们的资源、甚至是用我们的女人,去把什么狗屁美元引进来,再不行就挂上个引进高新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遮羞布,(这东西人家是比我们行,可这东西人家会给你吗?但是,反过来高技术是有钱买不到的,但掌握高技术的人才却是有价有市的,所以,我们真正要招的要引的不是外商更不是外资,而是外国的以及跑到外国去的人才。科技部最近说了要不惜代价、不分国籍引进人才就是个很好的信号,以及近几年提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之道都是很好的引才、用才之法,其实引进人才不一定要进,关健是为我所用,企业完全可以把研发中心设到国外,直接雇用他们的人才为我们的企业服务。)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把自己给卖了,可悲的是还在替他人数钱。结果就是,富了小部分,苦了大部分,今朝有钱了,子孙没粮了。    三、忽悠国企的品牌战略   一旦有人说我们的商品质量上乘为什么价格却比国际同类商品便宜得多,有群汉奸精英马上跳出来,不要吵,这怨不得别人,要怪就怪你没有人家的品牌,然后就拉出几个高不可攀的所谓国际名牌、跨国公司来给你设置一个永远的奋斗目标,让你错误的认为,努力努力再努力,如果有一天我们也有了耐克、宝马、松下等等一样的实力,我们的产品就能同质同价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其实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样样都讲名牌,更何况人们的日用消费品那么多,如果都要追求什么名牌的话,谁也记不住啊!其实人们买东西看的不是看品牌而是看产地,一看是美国货、日本货、德国货,还管什么牌啊!美国牌就是最大、最好的名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树立什么狗屁品牌,而是成立行业协会,该卖多少价就卖多少价,如果是我们垄断的商品(如焦煤、稀土、纺织品等)那就更应该是我们想卖什么价,就是什么价,不然老是怜价的中国商品你凭什么让外国的消费者认为你是优质的(事实上很多中国商品,我们卖出去的时候是物美价怜,可一转手到了老外的超市就绝对是优质优价了,谁出大力谁赚大头就不用我说了吧!)    四、盲从他国的走出去战略   其实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人口,目前有限的生产过剩,完全是由于低工资、低保障造成的内需无力造成的,而不是我们消费不掉这些商品了,外国人到国外投资设厂是因为它国内市场饱和了,生产过剩了,要进一步发展,要赚取外汇购买他国的资源、商品,就必需走出去,可我们呢?我们自己的市场饱和了吗?打个比方:我们的彩电是卖不出去,可我们很多农民,家里还没用上电呢?我们走出去干什么,去赚美元吗?家里还有一万亿的美元花不掉呢?当然那些资源消耗性、污染性的企业能走出去,我是一万个赞成。    道 理已经说了这么,但受蒙敝欺骗太久的中国人肯定还会有很多疑问,以下是对一些疑问的个人解答:    一、中国可以通过抛售美元,打击美国经济,所以万亿美元储备是一张经济牌   答:1、美国人不怕中国人抛售美元,不怕中美贸易巨额顺差(嘴上喊得响,实际是顺的越多它越开心)它怕的是大家学欧洲今天亚元、明天非元、后天南美元,怕中国人不收美元收欧元、收人民币,更怕中国人不把怜价商品卖给它,当然那就意味着美国人的大炮要来问候你了,意味着航母要来踹门了。2、拿省吃俭用下来的储备去跟美国人打金融战,无异于商场上的以本伤人,(一旦抛售,美元暴跌,几十年的积累化为乌有)也就是说跟美国人拼家底,最后输得还是我们(事实上,美国债券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在8000亿美元-1万亿美元之间,近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不过是美国债券市场的一日交易量,如何影响美国的债券市场?还不说中国只有三分之一的外汇储备是投资美国债券市场的。美国人是玩货币战争的高手、老手,它能出美元白条这张牌,会没想好后招吗?)    二、中美一旦发生战争或冲突,美国人只要冻结中国的美元资产,或是把美元贬值,万亿储备就没了?   答:先不说美国人会不会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如何,问题是现在太平盛世,这钱也不是钱啊!你能从美国买到什么,能从欧洲买到什么,就连买来为他们生产吃喝拉撒的原材料(石油、铁矿石、木材)也是涨了又涨,你中国人又能怎么的?怎就不见焦煤、稀土涨价,怎就不见中国出口商品涨价,怎就不见从日本进口一次性筷子,什么狗屁中国商品一涨价,中国工人就失业,外商就撤走,人民币升值得时候,一群精蝇不都这么说,可结果呢?人民币升多少,出口价就涨多少,结果是你老外要买的还得买,因为即便升十倍,也没第二个傻瓜能比中国人卖得更便宜。(没见人民币升了不少,可外贸顺差不降反升吗?难怪中国宏观经济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说美国人吵着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的几个家伙是脑子进水了,因为那样做只会使逆差更大)   还有就是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引起外汇储备缩水的问题,这也正好说明了,我们过多的外储,使我们必然被美元所胁持,一方面我们想减持美元资产,另一方面减持引起美元贬值,进而造成外储缩水,使我们又不得不购进美元资产,以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从而维持外汇储备的稳定,从而形成左右为难,美元占外储三分之二的局面,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但有一点我想说一下就是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储缩水没错,但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商品赢利增加及进口商品更加便宜,从中所获得的顺差增加额足以弥补因汇率原因引起的外储中美元资产的缩水(而且人民币只是对美元升值)。    三、储备太多主要是人民币被低估,所以出口增长太快,人民币升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答:通过升值的方式,来提高出口价(同时也降低了进口价)的方式,对于进出口贸易是有利的,对于减轻外债负担也是有利的,但汇率上调的空间是有限的,即使升十倍中国商品仍是值无所物,所以现在要升的是工人的工资,要保障的是工人的工作时间,要拉动的是国内的消费能力,要减免的是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座大山,当然人民币适度的升值利大于弊,资本项的缩水完全可以从经常项补回来,同时通过对外国投机资金的吸引,更可以大大的赚上一笔。    四、美国人随时会用美元贬值这一招来打击中国,逃避其欠中国的巨额外债?   答:账不是这么赖的,只要一个贬值,中国人所有的积累就见财化水了,但这样做对美国人自己的经济,对美元这敛财工具的信誉,也是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不到万不得己,它还不用出这一招,只需高科技的不卖,原料的的涨价,一句话:中国人买啥就涨啥,中国人卖啥就跌啥,中国人想买的不准卖,中国人有钱就给我买波音,中国人赚了钱就还给我(债券、股票、房地产、高息揽储等等,保管把你卖了,你还替它数钱呢?),就足够了。游戏就这么玩了,中国人的血汗加资源就这么一船船的给骗走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许还是,而且是越骗越多,老美现在干脆是人没到,已急不可待的报上清单让中国人把东西准备好,直接备船待运,来几个验货的,看一眼就拉走了)对比中日与中美贸易,我们从日本至少还能拉回点东西,(所以要打击日本不是阿Q式的抵制日货,而是对日禁运,啥也不卖给你,才是日本人的死穴,这招对美国也是一样),所以日本经济衰退倒闭的多是银行而不是企业,它的产业资本尚存,可美国倒好,就差让工人回家休息,政府发工资养他们了,美元一倒,美国人的银行和企业一快倒闭,不过到时候只怕美军这个强盗就会出来抢了。虽然广交会(全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了,是改变过去那种出口是成绩,进口是花钱的错误思想的一个开始,可是又有多少东西能进来呢?(人民币汇率过低造成外国商品值无所物,工资太低造成内需无力)拿一亿条裤子去换一架空客的进来,那可真是进得越多亏得越多。    五、美国人通过美元来获取世界各国的资源,而不是通过产品的交换?   答:没错,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同样是军备竞赛,苏联是越跑越累,美国是越跑越精神,因为前者是花自己的钱用自己的资源,后者是用别人的钱,用别人的资源,要怪只能怪苏联领导人只知争夺军事霸权,而不知有货币霸权,所以,有物才是真富,何为物,一是指自然资源(包括本国的资源和对他国资源的控制力和获取力)二是指生产能力(本国的生产能力及对他国生产能力的控制力,获取力,生产能力里当然也涵盖了本国的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但是这两者的前提是对资源的控制力和合理分配能力,这个前提做好了,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不然光会喊口号是没用的)美元就好比吸星大法,靠吸取对手的内力来跟对手过招,哪怕它的对手(强如前苏联)内力再深厚,又能撑多久,因为这样打法,美国人只会越战越强,而他的对手只会被它吸干内力,灰飞烟灭。(论天下万物之歹毒,美元最毒,让我们一起来抵制美元吧!)为什么说美元是世界上最暴利的商品呢?首先得看一下美元的本质,美元到底是什么东西?说白了,其实质就是美国人消费后留下的一种赊账凭证,比如美国人在中国买了一万美元的东西,这一万美元就是美国人写给中国人的欠条,中国人可以拿它向美国购买等价的商品,可是自从美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以后,美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交换商品,这不等于美国人消费,全世界替他买单吗?其它国家,收进美元就等于是接收一笔美国人欠下的债务,支出美元则等于把这笔债务转移,美元储备、储蓄,则等于是一堆美国人消费后留下的欠单,美元通行则由全世界替美国人还债,如果美元仅限于在美国范围内使用,就等于这笔债务由美国人自已来还,如果有一天被美国人以各种名义冻结则等于一堆废纸,如果说伪钞(A)可以定义为非本国中央银行发行的,却具有与本国货币同样功能的印刷品(B)的话,那么美元(C)是世界上最多的伪钞(根剧数学推理A=B、B=C则A=C),而且还是一种万能伪钞,因为它可以代替任何一国货币使用,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伪钞集团(正因为如此美国又怎么可能不发财呢),要说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通行货币,是因为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需要真接或间接的从美国进口商品用于战后建设,这就造成美元的需求量大增,全世界都需要美元,加上美国国力雄厚、经济稳定、又有大量的黄金储备,美元成了世界各国唯一的选择,也可以这么说那个时候是美国人对世界各国贡献最大的时候(就好比做生意下本钱的时候),输出的商品远远大于其进口的商品。可自从美元通行世界之后,则美国可以大量的消费、大量的举债、大量的投资,而不用担心市场上的美元是否过多,超过本国的商品供应量而使美元贬值即发生经济危机(事实上二战后至八十年代,美元就周期性的危机不断,可至从里根搞出美股经济再加有了中国这个美元FANS济,唯美国一支独秀)因为全世界的商品都在替美元(美国人消费后留下的欠单)还债,而且美国出口的大多数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和可再生资源,对本国的资源总量损耗极小,美国通过美元的隐形剥削,榨取了全世界尤其是靠出口低端产品获取外汇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人民的血汗,美国虽不能说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却是世界上付出最少得到最多的国家,因为美国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本国的资源却可以源源不断的从世界上其它国家获得美国人所需要的东西,营造优越的物质基础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涌向美国,为美国人效劳,创造其世界第一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美国实质上己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掠夺者、最大的寄生虫、最大的吸血鬼,而美国军队就是这个最大吸血鬼的保护神(而世界各国则是这个保护神的衣食父母),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全世界不再把美元作为通行货币,美国人得消耗多少本国的资源、动用多少本国的人力,生产多少商品,才能满足美国人现在的高消费的需要,美国人自认为,为世界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其实是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提供了美国人通过自已的劳动所得的及所换得的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要知道这一切通过美元的欺骗,实质上都是无偿的,可想而知美国人对世界上其它各国的盘剥有多重。这样一条大的寄生虫有什么资格做世界领袖、有什么资格瞧不起其它各国被他剥削的劳动人民。如果把世界各国看成一个个超市的话,美元就是美国这个大超市所出售的代币券,可是现在的问题是,美元这个代币券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超市去交换等价的商品,其所出售的代币券只有一部分从美国这个超市提货。其它很大一部分都由其它各国超市替其兑现了,可想而知美国政府这个超市的大老板该有多大的利润啊!其大可以出售大大超过其本身商品总量多的多的代币券,以获取暴利,如此之大的暴利也使他可以对每年几千亿美元的军费而不皱一下眉头,前苏联物不可谓不博、地不谓不大、人不可谓不杰,可是竭尽全力几十年,不但军事上无法超越美国,经济上更是不值一提(只知争夺军事霸权却不知争夺货币霸权,焉能不败),为什么,因为它不是在和一个美国较量而是同世界上所有接收美元的国家(接收美元就等于直接或间接向美国提供各种资源--人力、物力、智力)作较量,可想而知这一仗如何能不败,前苏联又怎么可能不垮。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时候,有些人提出来海湾国家以不增产石油的方式抬高油价,以打击美国的经济。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做反而使美国得利。为什么呢?因为油价上升则其它石油进口国就需要获得更多的美元以进口石油,如何获得这更多的美元呢?办法只有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向美国出售各种资源。美国岂不是最大的赢家。要想真正打击美国就应宣布出口石油不再主要以美元结算(当然石油出口国也的确需要一定的美元以从美国获得一些商品)美国正是通过出口美元这个世界上最暴利的商品(与出口美元这个万能伪钞相比,毒品、军火这两个所谓的一本万利的东西只能算是亏本生意),才使他逐渐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只能是唯一的,因为只有美元通行世界,而只有美国才能印制美元);才使它能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最昂贵的装备武装它的军队(因为大部分都是别国替它掏钱,其军事工业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智力,有多少是美国人自已的,美国政府每年向其军工企业,购买几百、几千亿美元的军火其实质是美国政府用出口美元这个世界上最暴利的商品所获得的利润,对其进行政府补贴)所以要想削弱美国就得从抵制美元开始,记住当你拿到别人付给你的美元的时候就等于扛下了一笔美国人欠下的债务;等于在替美国人削费后留下的欠单付账,等于向美军提供军费。    六、引进外资帮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答:就业不是靠外资来解决的,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没有市场再多的钱也无法转换成就业,而且资金问题,改革初期确需引进,可现在是国家有钱却不懂如何投资,还一味的效他日之法招商引资就是刻舟求剑,法不随时而变了。至于技术和管理那就不是引进外资的问题,而是该引进人才,最好的技术是花钱买不到的,但最好的人才也是有价的。    七、日本不也是有大量的美元储备吗?   答:的确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储备美元最多的国家,但日本人储备美元有多方面的原因:1、日本作为美国护翼下的盟国在军事上寻求美国人的支持,在经济上自然不敢不捧美国的场,美国干爹开的白条,这个做干儿子都不收的话,还有谁收,况且有了这些白条,一旦有事,美国人出兵也会更卖力些。2、日本人贸易顺差主要来自高利润的机械、电子、医药等行业,而绝不会出售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三高产品(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向日本出售一次性筷子),也就是说美元贬值它损失的最多只是把原材料加工成上述产品中日本人所付出的劳动力而对本国的自然资源几乎没有什么损耗,对本国生态环境也没太多的无用损害。3、日本人的工资是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而同步增长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里日本仍是工作时间最长、劳动强度最大的国家,但至少有一份对得起他们的工资,也就是说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日本虽然也节省下了大量的美元供美国人去挥霍,但这是在日本本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的前提下,为寻求美国在政治、军事上的支持做出的战略选择。    八、中国人口多,如果中国人也学老外这么高消费,是对全球自然资源都是一个灾难?   答: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有限,因此,把人们的消费能力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是对的,(就像当年印度人问圣雄甘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像英国人一样的生活?甘地回答:永远不能,因为除非有三个地球)但是也不能像现在这样拿有限的资源去养外国人,自己却勒紧裤带过日子,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的成果自个不懂得去享用,却为他人做嫁衣。    九、中国人口多,科技实力弱,只能做一些下游产业以换取外汇,好换取我们生产不了的高科技的设备、产品?   答:对于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本身没有错的(但这不该包括三高产品的出口,及大量破坏环境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天然石材)但问题是:1、我们出口的太多进口的太少导致大量的外汇积累。(而且这种太多是以透支环境为代价的)2、我们出口的价格太低(即使在这太低的价格里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合资方的老外拿走了,而且价格低导致账面持平或亏损,结果就是连税款也逃走了,殊不知对面的进口商就是这边的合资方变的)3、这种价格太低不是由于国际竞争造成的,而是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及不合时宜的优惠政策造成的。    十、出口贸易使我们赚了不少钱,不然老外也不会常说我们倾销了?   答:想想吧!没有一台机器、一根烟囱的沃而玛凭什么成为世界首富(什么世界最大零售商,狗屁!不就是一个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吗?),问问中国的出口商们砍价最凶的是谁(价格精确到以美分计),中国商品潮水般的涌入的确造成了国外大量产业工人的失业,可问题是人家是高福利社会,没了工作,照样能从政府那里拿到相当不错的津贴,过着相当不错的日子,(这也是为什么是西班牙人要烧中国的鞋子而不是其它欧洲国家,很简单西班牙是欧盟里福利最差的国家)你肯定会问,那政府的钱哪里来?当然是赚了钱的企业和个人那里收来的税呗!那这些赚了钱的企业和个人的钱又是怎么来的呢?很简单,都去做沃而玛式的二道贩子了。(再不就是一架飞机顶中国人做的一亿条裤子式的高科技的暴利行业)那就很清楚了,说到底还是中国工人的辛苦劳作和自然资源造就了他们可以不事生产却锦衣玉食的活着,老外嘴上说我们倾销,其实谁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它比谁都清楚,得了便宜还卖乖式的指责是演戏给傻子看的。    十一、钱多还能是坏事,外汇储备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越多越好?   答:希特勒说过:一个国家并不应靠表面的价值来维持国家生活,而是要靠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而也只有生产才能赋予货币以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真正的价值所在,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堆满黄金是没有意义的。黄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已经大大超产的美元。一国之经济,根本应依赖于物质财富的消费,此种消费乃是下一轮物质财富再生产的源泉,岂能守着几张花花绿绿的废纸来富强邦国。    十二、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那是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   答:1、一个国家如果长年进口多于出口,就好比一个A超市只有一万元的货却发行了多达十万元的代币券,那么那么它的实际价值就应该只有券面价值的十分之一,即使现在这种代币券成了世界各大超市通用券,可世界各大超市加起来也只有五万元的货,(而且世界各大超市有什么义务替A超市背这四万元货的债)如果不是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又存了五万元的券储备、储蓄起来,这个A超市券恐怕早就是金元券第二了,请问这样的代币券是不是废纸,请问他世界通用券的头衔是不是该由另一个有三万元的货却只发行了一万元的券的B超市来取代。这个了B超市券就是我们可怜的吃的少,拉得多的人民币,记住是吃的少、拉的多,医学上管这叫腹泻,请问我们本不强壮的身体,还能泻上几年。2、至于说美国人的科技实力说到底是对人才的吸引力,但是人才都是奔着鸡蛋去的,没鸡蛋谁也不会替你干活啊!最好的技术是用鸡蛋换不来的,但是最好的人才也是爱吃鸡蛋的,我们现在有的是鸡蛋,凭什么一船船的拉到美国去,如此一来,再好的人才,不也是一船一船的往美国跑,哪边鸡蛋多就往哪边跑,这可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啊!三、再说最强的军事实力,有了最多的钱和最好的人才,何愁没有最强的军队,没有最先进的武器,人家可是大盗,能不训养一批最好的打手吗?可这都是谁在养在它们啊!不是美国佬自己,而是象我们这样省吃俭用,不图享受只存美元的SG。    十三、国家应该限制外资的流入,比如房市、股市不能向老外开放?   答: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所谓外资炒房,豪赌人民币升值这类的说法,外资通过炒房流入中国,这不是精蝇们所炒作的房市毒药,必须驱之不及,反而是美味大餐,多多益善。房地产说到底也是商品,这商品能靠物超所值的高价卖出,首先就是一笔一本万利的好买卖,精蝇们所说的一旦外资抛售,楼市崩盘,经济地震之类的恐吓其实根本不存在,请问谁最怕楼市崩盘,谁最怕房价下跌,很简单,一是房地产开发商(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另外一个就是炒房者本人了,这叫好比银行怕那些还有大笔贷款没还的企业倒闭,硬着头皮也得继续大把大把得把钱贷给它,中国怕美元贬值,一方面想减持美元,一方面又不得不购进美元。其实,炒房的人比谁都更会自动自觉的维持楼市的稳定,所以,我们不仅不要反对外资进入中国房市,反而要大大的招它、引它,来得越多,套得越多,套得越多,来得就越多,这样的买卖老美是求之不得,可悲是中国人却视如毒物不敢下口(就好象人类没吃西红柿以前,被它的外表所惑,以为是毒果一样的道理)。所以,最不希望外资流进中国房市、股市的不是别人,真是美国人自己(当然还包括国内的汉奸精蝇),所谓的中国房市、股市还不成熟、不健康,根本就是骗人的鬼话。    十四、国家召开中非论坛,减免非洲人的债务,就是为了我们能持续发展,获取稳定的资源供给?   答:想说的是非洲的资源乃我所欲也,但是如果这些资源拿过来只是为老外生产吃喝拉散自己的国民却因消化不良(内需无力)而只有干瞪眼的份,这样的傻事别再做下去了,大量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使得同一件中国商品国内售价比出口价高,有个英国人写了篇文章就《中国货别在中国买》说的就是这种老外想不明白的怪现象。    十五、外国人没了中国的低科技含量的出口商品照样过日子,中国没了外国的高技术设备、产品就会过不下去,所以是中国有求于外国,而不是外国有求于中国?   答:的确裤子我们不卖老外也能自己做,可问题是它做一条裤子是多少钱,我们做一条多少钱,他能一百万条裤子顶架飞机,凭什么我们得一亿条,而且人们可以不坐飞机却不能不穿裤子,我不觉得所谓中国人生产不了的东东比这些谁都会生产的东东更重要。况且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现在除了大飞机等少数工业品之外没什么东西是我们中国人生产不了的。    十六、石油等资源涨价,对世界各国是一样的,所以这不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阴谋?   答:石油涨价大家似乎都一样(不过亚洲要贵一点,亚洲溢价听过吗?)但问题是我们的美元是用物质产品换来的,而老美的美元是我们花不掉的美元存在它那里吃息得来的,花来花去都是我们的钱,你认为还是一样的吗?而且油价上涨得来的利润一部分给在产油国投资采油的美国石油巨头们拿走了,一部分是那些中东油国们重新投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了,也就是说又流回美国腰包了,所以说油价越高,老美赚得越多,反过了我们辛苦出口物质产品所得的美元却被高油价给抵充掉了,轻轻松松地拐上几个弯就兵不血刃,让美国佬把债给赖了。    十七、买美元债券是一笔收益好,风险低的投资,何乐而不为?   答:投资,投进大海吧!什么叫黄世仁怕杨白劳知道吗?欢迎你把赚来的钱投资到俺开的银行来,我给你八分息,不过你可别指望拿出来用,你得到的只能是电脑上不断增大的一个数字符号,想拿来用,哼!哼!别说有些东西俺不卖给你,有些东西卖什么价俺说了算,再不听话俺就让这些钱贬值,别说想找俺打架,这么多年俺可没少往俺家的保镖(世界上最强的军队美军)身上投钱,你那两下子,可不是我对手,听明白了吗?小子,要怪只能怪你太蠢,贪图小利,辛苦赚来的钱自个不会花。   最后想说的是,拥有世界超强美军的美国人怕什么,中国的歼十四吗?还是中国094,或是共产主义,当然都不是,依我看它最怕的有两样:   一怕国际资本不再流入美国。现在很多人对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的房市、股市、汇市很害怕,吵着叫着中国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继续闭关锁国,(就好比一个不懂电脑的阿呆,怕电脑中毒,直接把互联网的插头给拔了),动不动就拿金融危机,股市风暴,房市崩塌等言语来吓唬很多胆小的中国人,其实这国际资本的流入的好处美国佬比任何国家都深受其益,大家也不想想,美国人那么大的贸易项逆差,财政赤字,巨额军费开支,是靠什么来堵这个窟窿的,靠的就是资本项的顺差,真以为美国人是靠印美钞来进口商品的吗?这种事情小做做别人还感觉不出来,但是这每年万多亿美元的洞靠这个来填是不行的,不然美元早就成第二个金元券了,美国人以为有了美元这个货币霸主的地位,只要军备不松懈、高科技的抓手里,就可以永远过上不事生产却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不知事物都有其两面的性哲理,这招虽然养肥了美国人,造就了美军,也拖垮了前苏联,但同时它也养懒了美国人,(连驻伊美军的后勤物资居然有百分之四十多来自中国)一头猛虎光有尖爪利齿是不够的,还得有一身强健的肌肉,而不是躺在温柔乡里养出来的一身肥膘,(温柔乡自古就是英雄冢,任你美国人聪明绝顶、机关算尽,只要起了贪心,有了懒性,就逃不出这条客观规律无情的惩罚),只有生产才能付与货币真正的价值,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真理,国际资本面对产业资本严重萎缩(靠着玩耍金融手段和武力威胁想永久的过着不事生产的生活没门),自然而然的奔向产销两旺的中国市场,甚至到了那些没见过这等好事的一些中国傻瓜是想拦都拦不住的程度,面对送上门来的法国大餐,吃惯粗粮杂食、只知埋头苦干,省吃俭用,出口创汇的中国人却怎么也不敢下口,(较之依靠出卖资源、土地、环境、劳力获得的贸易项顺差,这不劳却可获的资本项顺差是多么的绿色多么的一本万利)此情此景老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是继续鼓吹着金融资本这东西我老美都玩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你中国人玩不起,快快退出吧!(说白了就是电脑病毒厉害着呢?你中国对付不了的,互联网这东西不是你中国人玩的,快快把上网线给拔了吧!)如果中国人真这么做了那可真是因噎废食了,要知道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风险大,利益更大,开赌场的难道还怕什么赌神不成,索罗斯之类的所谓只代表个人的金融大鳄,根本就是美国政府的爪牙。   二怕中国商品不再输入美国以及中国人不再将出口商品所得的钱来购买美元资产(说白了就是给早就是严重泡沫的美国股市、房市、汇市输血,给美国人的贸易、财政以及军费开支掏腰包),美国人这头牙虽仍利、身躯却肥的昔日猛虎,面对中国这个好吃好喝的侍候它,(中国较之美国就好比一个是凭脑力赚钱高薪厚禄的白领,一个是干得都是脏活累活赚点血汗钱的外来民工,虽然作为白领的美国,物质享受丰富,并也有足够的能力将外来民工驱逐出去甚至消灭,但没了这些外来民工,这脏活、累活谁来干,而且优越的生活难免造成懒性,身体更无法与每天扛砖打铁的民工兄弟相比,当然中国这个民工兄弟也别太笨了,有毒有害的工作千万别再做了,不然哪天得了癌症,再强健的肌肉也得死翘翘,死得比只是有些富贵病的美国白领更早)但同时却磨光了它的野性,磨光了它的肌肉的奴才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不事生产,夜夜笙歌的日子过着是真舒服!可另一方面这身子是越来越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富贵病越来越严重,空有一口钢牙(美国人以为只要军备不松懈就可以逃脱盛极而衰的帝国兴亡周期率,这就好比一个富翁,光有一群能干的保膘,自个却酒林肉池,怎么可能有一个好身体,又怎能保它健康长寿呢?),却难发昔日虎威,对中国是张大了嘴却不敢下口,只有仰天嚎叫,吓吓一些无胆匪类罢了。这种无可奈何甚至到了,那个仆人哪天把它养的一条叫小日一条叫WW的哈叭狗,一不小心煮了吃了,它也不敢发威的程度。   (联合早报网,2007-6-22。管理资源网www.earm.cn/曹2007-6-23整理)
个人分类: 转载|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经济首要遵循经济规律,政治因素影响很小
huangwd99 2008-9-6 20:58
发展经济首要遵循经济规律,政治因素影响很小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搞工程和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遵循自然规律是最重要的。同理,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应是遵循经济规律。然而,人们往往将发展经济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认为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立,都力求通过发展经济证明自己制度优越,加剧了人们思想中政治主导经济的观念。其次,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科学,还难以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使人们往往将经济问题归结到政治上。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其名著《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中文97版第21页),不同经济学家相信不同的理论,对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不同。这在经济学领域是人所共知的,从科学观点来看,只能说明经济学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理论。我国学者张建平系统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在经济学各种各样理论中,人们往往将其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如制度经济学等,宣扬制度的作用,加深了人们的观念。 经济学理论都承认,发展经济,需要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这容易理解,因为生产能力过大,产品销售不出去,必然导致停产;消费能力过大,没有商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它们都将打破经济平衡,影响经济发展。在凯恩斯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相信,供给和需求会在市场看不见手作用下,自动平衡。凯恩斯理论打破了这个教条,认为导致不平衡才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必须进行人为干预,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马克思总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通过分析早就指出,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 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规律。自18世纪以来,西方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每隔十年左右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http://www.wyzxsx.com/xuezhe/handeqiang/ShowClass2.asp?ClassID=12 ),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品价格下降。为了抢占其他国家作为殖民地来扩大市场,不惜大打出手,在19世纪发生多次战争,二十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根据凯恩斯理论,实施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制定最低工资制度,提高消费能力,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危机。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再也没有发生过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战后经济危机反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最主要区别在于战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高,普通商品生产和销售平稳,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破灭(金融危机)或石油价格快速增加(石油危机),前者对奢侈消费影响较大,后者对经济发展和普通人生活有较大影响。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理论,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就叫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以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为主要内容。 苏联建立社会主义以后,早期的发展与普遍集体化,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了消费能力相关,后期的停滞则与压制人们的消费有关。我国改革前后三十年与此类似。 据统计,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八 0 年的二十八年之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产值增加了二十一倍,其中工业固定资产增加了二十六倍;然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二十八年之间只提高了一倍。这样大的反差当然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趋势越发明显。改革之初,分田到户,将集体财产分给农民个人,提高了消费能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用于消费,高收入者收入增加用于投资)。今天,我们的工资仅占 GDP11 %,不仅低于西方 50 %以上水平,而且也低于前 30 年。这是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的根本原因。 在这些经济发展变化中,我们看不到政治制度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主要是经济措施,与制度无关,但解决了美国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我国台湾地区和南韩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是明显的独裁统治时期,与现在鼓吹的民主制度无关。 发展经济另一个关键原则是独立自主。只要人是自私的,我们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更多论证请参见我的其他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很多人将矛盾指向了政治制度。笔者认为,改变政治制度,不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对策,不仅不会改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政治制度方面大的改变会引起社会剧烈的动荡,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灾难。 目前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以GDP考核官员,从政策上支持资本家,这是腐败难以抑制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考核机制,以普通老百姓收入和满意度等为指标考核官员,将有助于抑制官僚腐败。 中国经过六十年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只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完全能够领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使人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正是目前所有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呼吁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一起先解决经济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工作走上正轨。
个人分类: 经济|3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关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对 话
huangwd99 2008-9-6 16:19
关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对 话 (网友袁大成先生于2005.12.发来原创作品) 来自: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246777.aspx 文章很长,中心观点: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压低消费    关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对 话-----I 甲:若要对中国经济改革作出正确的评估,首先要对中国经济在改革以前的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无庸讳言,改革以前,尽管中国的经济建设,尤其在重工业等基础工业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是,中国当时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人民仍很贫穷。遗憾地是,中国的理论界对这种状况的原因一直缺乏深入地分析。 乙:中国人口众多,使得中国经济一直背着人口多这一沉重的包袱;这是中国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主要原因。 甲:如果人口的多寡真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那么,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至少也应该高于英国,德国,日本,荷兰等等一系列国家的生活水平才对;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要远少于上述国家的人口密度。 实际上,在自然资源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人口的增长可以对经济的增长起积极的作用。因为人口的增加导致了需求的增长,这使新的投资成为可行,从而推动了经济在整体上向前发展。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的人口不需要控制;相反,在我看来,人口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生态问题。而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为一个生态问题,如同其他许多生态问题一样,应比许多经济问题更重要,更急迫,更需要认真对待。 乙:那么,在你看来,中国经济落后,人民贫穷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什么呢? 甲: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指导者们长期压制人民消费水平的结果。在中国过去所有经济学教科书中,消费都是作为所谓的当前利益而同生产的发展对立起来。实际上,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在中国政府的心目中,消费一词不过是消失和浪费的组合词;在中国经济学家的概念中,消费 则是对积累的吞蚀;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消费又被误认为买东西要花费更多的钱.这就是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反对消费.因为,在中国人的经济思想中,被广泛接受的就是那种限制消费可以带来积累,通过积累来发展生产的思想了.我认为,正是这种思想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统治,使得中国经济未能取长足的发展,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乙: 我看不出上述思想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很容易理解的是: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先有积累,要积累则不得不限制消费.比方说,要使我的生产规模从两个土筐发展成为手推车,我就必须省吃简用限制消费,才能省下钱来去投资买手推车.少点消费意味着多点积累;而积累则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如果一切都消费光了,那什么了扩大生产呢? 甲: 你所讲的正是长期统治过中国经济界的那种思想的最好脚注. 要弄清这里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系统的概念,即: 开放型经济系统与封闭型经济系统。上述思想对于开放型经济系统是适用的;或是说,象成本,利润,积累,资金等等一套概念对于指导工厂企业那种开放型经济系统来讲是适用的.但是若用这种思想来指导社会生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社会生产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上,就其本质来讲,都可属于封闭型经济系统。跟工厂企业那样的开放型经济系统不同,做为封闭型经济系统的社会生产,其产品都需在系统内部消化掉。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经济系统内运动方向相反的两个速度矢量。当生产和消费的速度二者相等时,整个系统就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二者之一的速度加快或放慢,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或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时系统的平衡就会移动,引起另一个速度跟着加快或放慢,从而消除生产过剩或供不应求的现象,使整个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需要指出的是:平衡的移动在这里有两种类型,一种可称作为平衡的正向移动,另一种可称作平衡的负向移动。当由于生产和消费二者的速度不相等而产生生产过剩或供不应求的现象时,如果采用缩减生产的办法来解决生产过剩,或采用压低消费的办法来解决供不应求,平衡就会向着使生产和消费二者速度都放慢的方向移动;此种平衡的移动可称作为平衡负向移动。相反,如果采用加快消费的办法来消除生产过剩,或采用加快生产的办法来解决供不应求,这时所出现的平衡移动则可称作为平衡正向移动;这时的平衡则是处在比先前更高的生产水平和更高的消费水平上的新平衡。实际上,所谓的经济增长就是平衡的正向移动。一般来讲,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平衡正向移动是解决问题的更佳方法。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生产推动消费,消费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与消费水平步步提高。其实,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那种因崇拜生产而视消费视为大敌的思想是极其愚蠢的思想。 如果把生产比作河流,那么消费就应是海洋;如果消费的海洋不够容纳生产的河流所带来的产品,生产的河流就会停止流动。消费是生产的火车头。 因此,从闭系统的观点来看,消费和生产是同等重要的,谈不上生产比消费重要,为了生产必须限制消费等等。那种以限制消费来发展生产的思想是企业主的思想;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用这种企业主式的思想来指导中国经济从而是人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受到压制,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致许多企业只有凭打开国际市场才能生存;这是很荒谬的。用指导开放型经济系统的企业主式的思想来指导社会经济,就会使社会生产变成一个对外出口的大工厂,一个驱使着无数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 总之,根据经济平衡的动力学观点,不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就无法提高生产水平。消费水平被人为压制的低消费社会,当然无法发展起诸如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之类所谓高档品的生产,而只能使咸菜之类产品做为产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经久不衰! 乙: 可是,中国并没有出现过生产过剩那样的经济危机;相反,长期以来,中国的生产力一直很落后。许多产品如名牌自行车等等都供不应求。可见,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消费水平过低,而是生产水平过低。就是说,中国的生产水平根本不足以产生生产过剩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也正是中国贫穷的根本原因。 甲: 首先,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么其所有的经济问题都不能用劳动生产率低来解释。 另外,不要以为生产过剩只和发达的生产力相联系;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生产过剩:一种是生产量超过人的自然需要而造成的生产过剩,可称作绝对生产过剩。就象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人每天可以吃下无限量的面包和土豆一样,绝对生产过剩是不能通过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来消除的。 另一种生产过剩则是因社会消费水平过低造成的,应称作相对生产过剩,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一方面人们的许多基本需要还未能满足,另一方面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却卖不出去。生产当然无法进一步发展。这种类型的生产过剩应该通过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来消除。不幸的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在中国一旦有了某种产品的积压过剩,就只是认为这种产品产销不对路,只是用所谓调整生产的手段来解决。实际上,在中国被称作产销不对路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因人们无力购买而导致的相对过剩。 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力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应该被生产力过剩和生产力不足这两个概念来代替。生产力的先进与否是由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这样的技术性指标来衡量的。这无法反映出生产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不足或过剩则是由社会消费水平为尺度来衡量的,这可以直接反映出生产水平与 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区分,一个在技术上落后的生产力在一定的情况下,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上过剩的生产力。 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任何阶段,总会有一些产品供不应求,这决不可以做为压制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依据。若是非要等到所有的产品都供过于求时才考虑提高社会的消费水平,那就意味着社会的消费水平永远无法提高。其实,你所提到的名牌自行车在当时的中国供不应求的事例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民众的消费水平过低有关:因为过低的收入水平使得买辆自行车都被视为所谓的一大件,这使得人们买自行车时宁可等再长的时间也要买一辆好牌子的车,这当然会使一二家名牌厂家的产品在十亿人口的大国里供不应求。 总之,相对过剩和生产力的发达与否无关;它是由绝对贫困引起的。如果生产力相对于社会消费水平来讲是过剩了,而这种过剩又属于相对过剩,那么,不管这时的生产力是发达还是落后,社会都应该提高其全体成员的消费水平,即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实际收入水平,使平衡正向移动。 乙: 提高工资,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会不会造成供不应求,甚至商品严重短缺的局面,从而引起物价上升和通货膨胀呢? 甲: 这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记得上大学时,有位朋友就此问题同我辨论。他说,如果提高社会的消费水平,中国就会出现严重的商品短缺,很多人就会因此而饿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原来可卖一年的面包,这样一来半年就卖光了,很多人岂不是要饿死了。 我说,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原来生产的十个面包,因为人们的消费水平被压制,只能卖出五个,剩下五个都霉掉了,人们倒还能活着;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后,十个面包全卖光了,人们反而要饿死,这怎么讲得通呢? 另外,不必提到供不应求就谈虎色变;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供不应求是一种健康的经济现象,它意味着生产可以进一步发展。相反,那种以限制人民的消费水平来维持的仓库充实,货架繁荣才是不幸的;它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人民贫穷。 至于人们的收入增加以后,会不会引起物价上升,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就对此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实,社会需求的增加一般并不增加生产成本,相反地,需求下降往往会增加单位生产成本。因此,我的意见是,价格最好依成本来决定,而不应该让供求关系随意支配价格。由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引起的供不应求的问题,一般不要通过提高物价来解决,而应该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遗憾的是,现在中国供不应求常常并不是带动了生产的扩大,而是物价的上升;这种愚蠢而懒惰的敛财途径只能使整个社会更加贫穷。期望以提高物价来促进生产的想法也是愚蠢的想法,它常常引起经济平衡的负向移动。 实际上,物价和工资是任何政府都能控制的两个因素。中国政府应该每年颁布一条最低工资线来促使人们的工资收入逐年提高;另外,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政府还需要对许多商品实行最高限价,以保证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真正提高。 物价不变,通过扩大生产来满足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这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称作数量繁荣,战后日本的神武景气,岩田景气就属于这一类型。 总之,不能一提起需求增加就想要提高物价;否则人们的生活水平永远无法提高。 提到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我顺便再讲几句。与中国相比,日本之所以能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今天的繁荣,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日本政府更重视企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在五十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要在钢铁等等一系列主要产品的产量上赶上和超过英国;不久之后,在六十年代初,日本的池田内阁也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中日两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更大了。为什么?这两个口号的目标和出发点的不同难道不是一个原因吗? 乙: 你说了那么多,但我仍觉得你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无论是要提高消费水平,还是要发展生产力都需要钱。而中国目前还很穷,没有钱怎能发展生产,又怎能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呢?所以,我认为钱是一个关键。中国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缺少发展经济所必须的资金。 甲: 这是好几年来我多次听到过的一种观点。人们并不讲中国缺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生产手段,而只是叫苦:没有钱。 当我向持这种观点的人发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再印些钱?他们常常诧异地反问:那怎么能行?没有足够的产品怎能去印钱?我再问:那为何不去多生产些产品? 得到的回答又变成:没有钱,拿什么去生产产品?这显然是一个循环式的回答。奇怪的是,许多人的头脑却无法从这个循环中解脱出来。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来自被日常生活经验所禁锢的头脑,来自于办企业做生意等开放型经济系统那套概念。的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可以由于某种偶然的机遇得到一笔钱财而致富;一家企业也需要得到一笔钱才可办起来。但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却不会因其内部金山的多少而富穷;就象地球如果一半都是黄金,地球人并不会因此而更幸运一样。钱只是人为发明出来的交换媒介,并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一个被忽视了的简单真理是:生产房子需要砖头,生产砖头需要原料和机器,生产机器需要钢铁,生产钢铁需要矿石,生产这一切还需要劳动者。总之,一切产品都是劳动的成果;只要有了劳动者,物质资源和生产手段,就应该能生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产品来。如果一个大国,尽管资源丰富,尽管有大批的劳动者和生产设备在闲置,尽管其人民仍生活在匮乏之中,却仅仅因为没有钱而无法生产出其国民所需要的产品来,这显然是荒谬的。人们所说的钱,无论指的是纸钞,还是金银或其它什么东西,都是为了产品交换方便而人为发明的交换媒介。如果中国今天仍使用贝壳做货币,那么,人们是否仍会念叨:贝壳是关键;没有足够的贝壳,中国怎能生产出产品来? 钱作为一种流通手段,如果发生了短缺,那一定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使得原有的货币发行量已负担不起已扩大了的商品流通量,所以势所必然地要再印一些。在物价不变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通货发行量也要相应增加。货币是经济的润滑油。 总之,钱只是一种流通媒介,并不具有什么魔力。象中国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竟因为缺钱而无法发展经济,尽管这是一个事实,却是一个荒谬的事实。 限制社会消费水平提高的真正因素是那种把赢利当作生产的目的的经济秩序。为了赢利,为了在竞争中占领市场,就必须降低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就要尽可能地把工人们的工资压到最低限。这样必然要导致社会消费水平的下降,市场萎缩,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衰退。 在西方,只是由于工会的斗争和国家福利政策的干预,上述过程才得以遏制。如果象企业主那样把生产和消费对立起来,为了积累而压制社会成员的收入;如果用这种思想来指导社会生产,其结果必然是:要么使社会生产变成一个面对仓库或世界市场的大工厂,要么使市场和消费都停滞不前。 总之,生产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就象生产面包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吃一样,生产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只有为了消费而生产并使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中,生产才能有了真正的意义。 附录: Dacheng Yuan Eastlakes 2018 Australia 27/03/1992 编辑先生: 这次寄给贵刊的系列文章是我目前正在从事的一个写作计划的部分。这个计划将由十个对话形式的文章所组成,是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如何发展进行一次全面的讨论。其中第一个对话写于一九八四年,原准备共写五个。由于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使得笔者迟迟未能在动笔。现在,重新写起来,笔者感到:由于这些年来的种种发展,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不涉入一些细节是无法说服人的。因此,原有的五个对话是装不下这些内容的,现初步打算以十个对话形式的文章来完成。其题目仍叫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亚题目可称作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不难看出:在这些文章中,笔者实际上是同包括中国大陆的官方观点在内的种种流行的经济观点进行争论。其中很多争论都是在实际中发生过的,文章只是使其简练些罢了。做为一个生物学专业出身的人来写经济方面的文章,也许会在当前这样一个迷信专家和权威的时代招致很大的怀疑。事实上,这也是笔者在过去的经历中所经常遇到的。人们还很难相信:皇帝竟没有穿衣服!不管怎样,笔者还是希望这些文章能激起人们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 。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最需要的。 如果贵刊不打算发表这些文章,可尽快通知笔者,以便笔者及早寻求别的刊物来发表。 祝编安。 袁大成 一九九二年 三月二十七日 这是笔者92年给台湾期刊《中国论坛》发稿时,写给总编辑蔡诗萍先生的信。《中国论坛》在发表了本文的《对话---1,2,3 》后,停刊。未能继续发表下去,甚为遗憾。 关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对 话----II 袁 大 成 甲: 在上一次对话中,我们对中国经济改革以前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指出了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错误是导致中国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次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原因。其实,这第二个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第一个原因所派生出来的一个结果。 乙: 你认为第二个原因由是什么呢? 甲: 中国经济落后的第二个原因存在于中国劳动力的分配布局中。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80%的人口限制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上。这种劳动力分配布局,不但直接导致了中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人民普遍贫穷的又一重要原因。 乙: 此话怎讲,你能否仔细地解释一下? 甲: 稍加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对于农村人口来讲,其货币收入来源于向城市市场出售农产品的所得。反过来讲,也就是城市人口花费在食品等农产品上的货支出即是农村人口的货币收入的源泉。在中国,尽管城市人口用于购买食品等农产品上的开支在其工资总收入中占相当高的比例(一般为60-80%〕,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过高,所以,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必然要大大低于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也就是说,如果十个人中,有两个人尽管已把其80%的收入用于购买食品上,那么,靠生产食品的另外八个人的平均收入最多也只能是那两个人的平均收入的五分之一。当然,我们这里的计算忽略了中国农业产值中用于农村人口自己消费的产品留成,另一方面,同时也忽略了农村的收入中用于购买化肥,燃料等等生产资料的支出。总之,无论如何,在这样的人口分配结构下,生产农产品的农业人口要比城市人口贫穷多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经济中的这种人口分配结构直接导致了中国城乡人口生活水平的差距。 乙: 那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能否消除这一差距呢? 甲: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中国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一直误以为是工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造成了中国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并认为由于这一原因,不但使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更使他们逐渐失去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结果造成了中国农业长期以来增长缓慢。所以,为了刺激中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缩小中国城乡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中国政府自从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几次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尽管每次提价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但这种收入的增加不久就为所出现轮番涨价的比价复归的现象所抵销。 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甲: 首先,中国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并非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引起的。造成中国城乡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的更深刻的原因存在于中国经济的劳动人口的分配结构之中。仅仅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症结,当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当中国劳动人口分配布局严重偏向农业这一基本状况未变时,城市市场对农产品的吸纳额的上限也就没有改变。在城市人口的工资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会导致从农业生产系统流向城市市场的物质量相应减少;这可以解释农产品涨价后常常出现诸如猪肉涨库和卖猪难等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当然,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从城市市场流向农业生产系统的货币流量也许并未减少,但是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却会下降,与之相应的是农产品的产出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使那种以为提高物价可以刺激生产的设想落空,提高农业生产人口的生活水平的设想也不免碰壁。这也就是我们上次对话中所讲到的平衡负向移动。人们应该看到:当社会购买力一定时,生产产出量同产品价格成反比关系。 第三,中国城市人口已将其60-80%的工资收入花费在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 上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城市人口的工资总收入中可用在吃的方面的部分已到了 最高限。因此,当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在谈论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太低时,那么, 请不要忘记,这种价格归根结底是由 城市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这种收入水平使得城市人口只能维持一温饱的生活状况;如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必然会严重损害城市人口的基本生活。为了减轻这种损害,以某种方式来补贴城市人口的资收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这样一来又会使中国政府觉得增加了财政负担,感到非要设法弥补不可,从而带来了物价的全面上涨,结果造成了涨价补贴;再涨价再补贴的循环,出现了所谓的比价复归的现象,从而使原先以为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可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和刺激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的期望化为乌有。 乙: 这就是说,如果不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人口过多地分配在农业生产上这一结构性问题,单靠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甲: 正是如此。中国80%的人口被限制在农业生产上这一状况本身就表明了中国的城市市场相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八亿人口来讲是太小了。这当然造成了中国八亿人口的贫穷。 另外,由于八亿农村人口的货币收入来自城市人口在食品等农产品上的开支,那么,中国农村市场对中国工业品的吸收容量的上限,在其价值形式上不会超过城市系统流向农业系统的货币流量。当中国把80%的人口局限在农业生产上时,由于中国农业人口的货币收入来源的限制,及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微薄所造成的消费领域的狭小,使得80%的人口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十分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这不能不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又一原因。 乙: 不过,你难道不认为中国劳动人口的这中分配结构,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所决定的吗? 甲: 我认为中国的所有经济问题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的头脑所决定的。当然,我并不否认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这一事实;但是,在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建设以后,这种状况还未改变,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种结果了。实际上,过多的人口被限制在农业生产上的这一状况本身就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举例来讲,如果中国每个农户每年养一头猪,每头猪出售到城市市场后净赚一百元钱,那么,每个农户从养猪上的所得平均到每天不过两角七分钱而已。这点收入比在城市摆摊卖茶水的收入还少,长此以往,农民们怎能有养猪的积极性呢?但是,如果象中国政府过去几次所作的那样,单靠大幅度提高猪肉价格的办法来刺激生产,结果又会导致猪肉的销售量的下降而使卖猪更难。怎么办?问题的解决之道可以是大规模的集约经营。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户所养的不是一头猪,而是一千头猪,那么即使每头猪仍然只赚100元钱,这样一年就会给该农户带来十万元的收入;这样不仅使养猪的农户的收入有了成千倍的增长,同时消费者也不必增加开支。种植业也是如此,一个人一年种一亩地同种一千亩地相比,二者的经济收益显然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仍把80%的人口限制在农业生产上,这种大规模的经营是不可能的。因为,显而易见,20%的城市人口是无法吃下这么多的猪的。要想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劳动人口在农业生产部门的配置比例。然而,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却是不断地动员城市人口到农村去'加强农业生产。结果是:尽管拖拉机在中国越造越小,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一中国'优势排挤的一边去。 乙: 但是,如果按你所说的办,剩余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将如何安置呢? 甲: 向其它产业部门转移。 乙: 其它产业部门也已经人满为患了啊! 甲: 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上次对话所讨论 的主题,即:由于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一种企业管理式的思 维方式的束缚,使得中国社会的消费水平长期被压制,从而造成了国内市场过 于狭小;这当然使得中国劳动力到处都显得过多了,只好'上山下乡到农村 去,靠有限的土地来维持一个勉强温饱的生活。 乙: 那么第二个原因呢? 甲: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在职人员的现有劳动时间太长了。既然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苦于没有工作,那就不必硬要维持现有的在职人员那么长的工作时间。如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则需要指导中国经济的思想理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谈。 乙: 那么依你看,中国分配到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人口应在总劳动人口中占多大比例为宜呢? 甲: 这个比例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如果从平衡城乡人口的生活水平的考虑出发,中国劳动人口在农业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应略小于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或者略小于中国城乡人口用于农产品的开支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乙: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请问,这一成果是否是农村改革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刺激了农民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的结果? 甲: 我认为,中国农村经济自改革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长,与其说是分田到户的办法使农民们有了更多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的结果,不如说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上的劳动时间相应减少的结果。这一点可以从改革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的下降中看出来。这种比重的下降实际上说明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增长越来越靠更多的劳动力不断地从原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部门中转移到其它生产领域所取得。但是,这却并非是当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方法的目的。中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目的,原是想以此办法来刺激农村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产出。因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设计者们认为,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村的集体生产的大锅饭制度,认为这种大锅饭制度造成了人人懒惰,出工不出力。我一直认为,这种把贫穷归于懒惰的 观点既过于简单,又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间 里,中国在以粮为纲的思想的指导下,农村经济过于集中在以种植业为主 的农业生产上,一年360天把所有的劳动力都赶到农田里去;这种在农田里投入过多的劳动量的作法,无论农民们的劳动积极性有多么高,也无论大家出工时怎么卖力干活,一年到头,仅仅靠把地里的土弄来弄去,也很难产生出多大的经济效益。农村中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们有了较大的自由,把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投入到其它生产部门去,从而才有了农村经济状况的较大改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把过多的劳动力从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出去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定要把农田分成无数小块后才能发生,它也可以在更好的统筹安排下,在大农业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乙: 总之,你的观点是:改革以前,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并非是由于集体经济的大锅饭制度所造成,而是由于中国在农业生产上安排了过多的劳动人口所致。那么,以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为目的,以打破大锅饭,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手段的改革方案也就是无的放矢了。那么,你又是怎样看待中国农村现在所出现的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呢? 甲: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把中国农村过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中转移出来这一方向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这个转移过程是否靠一窝蜂式的大办乡镇企业的方式来实现,这还是一个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中国的乡镇企业有许多是重复建设,设备陈旧,污染严重,又缺乏劳动保护的血汗工厂。如果中国农村过多的劳动力的转移只是使一部分贫穷的农民变成贫穷的工人,并使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那么这样的转移过程就不会给老百姓带来应得的好处。对于改变中国劳动人口的分配结构这样大的社会工程,是需要以严慎的态度制订出各种方案,经过比较和论证以后,才能决定以何种方式进行为好。这个问题可以作一个专题来讨论。我个人认为,中国农村过剩劳动人口的转移分配的过程,是应该在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统筹安排下有序地进行为好。否则,羊吃人式的悲剧就有可能在另一种形式下重演。 把过多的劳动人口从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去的过程需要以整个社会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为前提。如果仍然把中国社会的消费水平限制在温饱线上,那么,所有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都将受到市场狭小的限制。我们在第一个话中讨论已经过,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在企业管理式的经济指导思想的束缚下,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的一直被压制,使得国内市场过于狭小,这使得中国原有的国营企业的发展都受到限制,现在又涌现出这么多的乡镇企业更使得现有的国内市场显得越发狭小。这才是真正的僧多粥少。但是,这个粥少在中国却是人为造成的。如果中国政府继续以企业管理式的思想来指导中国的社会经济,如果中国的经济学界继续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当作中国的优势来看待,那么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会因市场的狭小而陷入困境。 另外,就象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最终会达到饱和点一样,社会对各项工业品的需求也会依次达到各自的饱和点。因此单靠大办乡镇企业的办法来把过多的农业劳动人口转移出农业生产部门其作用终究是有限的。中国还需要大力发展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事业。其实,在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工业时代,任何一个健全的社会经济体系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就业人员统统放进产业部门里去。这涉及社会经济体系的整体平衡问题的又一个方面,我们留待以后再加以讨论。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III 袁大成 甲: 一九八九年以来,东欧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以柏林墙的倒塌 宣告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东方国家的破产。在柏林墙倒塌一周年后,澳大利亚 的SBS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专题节目。节目中有两个表情阴郁的原东德地区的工人说道: 东德的垮台是由于我们在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竞争中失败了。我注意到:这不 但是那两位工人的看法,也是这一专题节目的结论。 乙: 这是举世公认的结论。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由于强调平等而忽视了效 率,结果制造出了一个毫无效率的经济制度,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 的失败。 甲: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但却并非是无可质疑的。在我看来,东方国家 的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在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一味地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均衡。 对于中国来讲这也是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人民贫穷的又一重要原因。 乙: 你大概是在开玩笑吧。谁不知道中国的社会生产效率大大的低于西方国家;这 难道不是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客观原因? 甲: 我一直认为,社会生产率低只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才能为社会的普遍贫穷负责 ,即:如果社会全体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都在工作,所得产出仍不足以使社会成员摆脱 贫困;比如我们在过去及现在的一些游猎民族那里所看到的那样:尽管整个部落的全体 成人都出外打猎,常常也打不到几只兔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贫困当然可以由 这种生产方式的生产率太低来解释。但是中国的情况就不同了。既然中国几十年来一直 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苦于找不到工作,那么,中国的贫穷就也不能再用生产效率太低来解 释了。 当然,我不否认从表面数字上来看,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还不高这一事实;但是,这一事实在今天只能是一种表象,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在这一表象后面存在着更深 刻的原因。顺便说一句,这原因,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客观的,不如说是主观的。 乙: 我还是不能明白。你能否进一步解释一下。 甲: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生产效率。 其实,人们所谈论的生产效率大都指的是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率;其数学定义式即 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产出/投入)。产出越是大于投入,生产越有效率。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效率是靠利润来体现的;因此,企业主们一方面要在单位时内尽可能多地生产产品并把产品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售出以提高产出,另一方面要拼命压低成本以减小投入,以此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利润。这就是利润极大化法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效率的体现,也是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灵魂。 由于理论上仍然秉承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精神,原东方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与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不同。中国当然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被一种企业管理式的思维方式所支配,因此,在中国,剥削程度的任何下降都会被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视为增加了成本,减低了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在中国任何希望改善社会福利,提高工人们的工资的要求都会惹的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恼怒不已。实际上,一种恨不得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追求效率的热情一直主宰着中国的经济。正象中国政府自己所一再宣称的那样: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其实,只要对中国的经济活动及其指导思想多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率,追求利润,追求积累的活动中要比许多国家都狂热的多。 乙: 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社会经济活动追求利润和效率,这对企业和社会都没有什么坏处。任何社会都要有积累;西方国家不正是以追求利润为动力,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富裕吗? 甲: 企业追求利润当然谈不上是坏事;但是,如果社会经济也以这种企业经济的思想来指导那就有问题了。与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不同,以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非均衡型的经济形式。前面说过,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就是在追求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值,并千方百计地使它极大化。但是,一个社会所有经济单元的投入总和正等于这个社会的市场总容量。因此,当社会内所有单元的产出与投入的代数和大于零时,就是说这个社会的总产出大于总投入时,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值显然是这个社会内部市场无力吸收的余量。这种非均衡性使的资本主义经济非要依靠一个外部市场的存在不可;否则,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将遭遇极大的困难,更谈不上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就在于:一方面,它只有靠拼命提高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效率,它才有利润可赚,它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它越是追求这种效率,它的生产所赖以运行的市场越小,最终导致生产无法运转。因此,在过去的二百年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每在一个国家取得优势地位,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陷入周期性发作的生产过剩的痉挛之中。生产效率越高,这个周期越短。需要指出一下:这种生产过剩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造成,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运动所导致的逻辑结果。 原东方国家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并没有同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决裂,所谓的社会主义也就不过是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已。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在这些国家达到一定的程度,其经济的不均衡性就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是这样。长期以来,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的运行也由于一味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而无法均衡。举例而言,当年中国所制造的上海牌手表,其成本每块不过7元,其出售价格却为120元,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值:120-7=113元,利润率达1600%,这样的经济效率可谓高矣。但是,中国经济的指导者们没有想到:如果中国经济的所有部门(假定为总数为N〕都能达到这个令中国政府兴奋的高效率,那么整个社会所能售出的产品充其量也只有7N而已,余下的113N是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卖出去,只好积累起来使国库充实。显而易见,当整个社会的经济运动都在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时,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严重失衡,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停滞。这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依然在主宰着社会经济的结果。 乙: 但是,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达到上海手表厂那样的经济效率;相反,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有大量的国营企业在亏损,一直靠国家补贴才没关闭。如果没有上海手表厂那样高效率的生产单位每年上交给国家大量的利润,中国的经济早就垮了。你怎么能责备企业的赢利行为呢?而这种亏损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现象难道不正是中国忽视经济效率的表现吗? 甲: 我刚才所讲的113N的产品积累起来使国库充实,只是根据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所推导出了的一种状况。至于中国经济在实际中还没有达到这种状况,那也只是由于逻辑上的不可能,使得中国经济部门无法达到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的愿望而已,但是,这种追求社会资本积累的效率的思想正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却是不容否认的。我的分析只是要说明,如果社会经济也象企业经济那样一味地追求效率,其结果将会是什么。 实际上,在没有大力出口的情况下,要使整个社会的所有部门都达到产出大于投入的高效率状态,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就像要使全世界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同时达到贸易出超,在逻辑上是不可能一样。要使一个社会内部所有的经济单元同时都作到产出大于投入的有效率的状态,这在逻辑上也是不可能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失误就是,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拼命追求这一在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导致中国经济由于严重失衡而陷入难以发展的困境。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和精神仍然主宰中国经济的结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赢利企业之所以还能存在,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盖仓库的热情,而且也多亏了一些亏损企业的存在。这些亏损企业和其它非生产部门一起,一方面依靠赢利企业而生存,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这些赢利企业所需的外部市场,形成相互依存的局面。 另外,许多亏损企业的存在也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中国经济不追求效率所造成的。在我看来,中国过去许多企业之所以亏损,也是在中国经济为追求经济效率而把国内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压低到只能维持勉强的温饱这一大前提下发生的。举例来讲,记得在八二年,我曾在国内一家报纸上看到天津一家食品厂厂长的一篇文章。他说,他们厂无论怎样深化改革,无论怎样使工人们卖力干活,都不能改变严重亏损的局面。我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可以想见:这家工厂的工人们干活越卖力,这家工厂的亏损将越严重。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不过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限制下,这家工厂的产品很难卖出去而已。我已忘记这家工厂具体是生产哪些产品的,但是只要想想,当时中国的普通家庭买一次那常常在货架上快放霉了的面包就象买一次礼品一样贵重,就不难明白:这样的工厂怎能不亏损呢? 在中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可以讲:这只怪这些产品在中国产销不对路,这样的生产应该调整掉云云。但是,这种迫不得已的调整难道不正好解释了中国经济落后,生产难以发展的原因吗? 乙: 但是,如果由供求关系来调节市场价格,滞销过剩的产品不就是可以通过削价处理的方式卖出去了吗? 甲: 从老古典经济学派到新古典经济学派都持这种观点,但在实际中并没有行得通。原因很简单:当113N的商品滞销过剩时,7N的购买力已经用掉了。滞销品开始降价求售时,生产部门已经开始关闭,工人已经失业,购买力更加下降,市场更加萧条。 另外,无论怎样降价出售,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进行这一前提就限定了资本主义经济靠本身是无法均衡的。这种非均衡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非要靠一个外部市场的存在不可。这就是为什么还在上一世纪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自己国内的人民还很贫穷,却拼命地在全世界争夺市场,一旦外部市场的扩张受挫,生产过剩的危机就象雪崩一样发生。这实在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这只要看看历史上每一次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爆发时,生产力和产品是怎样被大规模地毁灭掉就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往往靠这种毁灭手段来恢复均衡。 乙: 你说的那么可怕,为什么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比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富足得多呢? 甲: 这个问题问得好。中国有些人总以为这是由于西方经济追求效率,而东方经济忽视了效率的结果。实际情况正相反:对于西方来讲,正是在一系列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特别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所发生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西方国家才开始清醒过来,抛弃了过去一味追求效率的传统的经济思想,开始注意整个社会经济的均衡。这是西方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这个转折点的,在理论上有着著名的凯恩斯革命,在实践中有罗斯福的新政。从此,西方经济才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自我作茧的尴尬境况,才有了战后西方的经济繁荣。深入地讨论西方经济的这一转变将超出我们今次话题的范围。不过有一点需要指明,即西方经济的这个转变也是传统的西方经济思想一再碰壁的结果。正如克莱茵所 指出的那样:凯恩斯只是在经历了几年世界大恐慌之后,方能够与若干标准学说决裂。 然而,就在西方国家和若干标准学说决裂的时候,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东方国家却极其愚蠢地继承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思想,发誓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斯大林在其著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更明确地宣布了: 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 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对于任何 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注释1) 可见,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思想上仍然秉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这样,为了使国民经济能在积累中得到发展,为了现在又被称作社会主义积累的利润极大化,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 更是起劲地,变本加厉地剥削起工人来。中国在这方面要比其它国家走得更远。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高积累来追求国家资本的增值,劳动者不过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要素而已。在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政府对劳动者的压榨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一部最低工资法;这就是为什么反抗贫困的罢工者们会被中国政府以'破坏生产的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看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竟成了中国的'优势!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中的劳动者怎能不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 乙: 然而,据统计,(注释2)中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就业人员的人均工业产值计算,在一九八八年,中国的上述数值仅是英国的六分之一,是美国的九分之一,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既然中国如此追求经济效率,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呢? 甲: 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如果社会经济要象企业经济那样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率,会怎样导致社会经济的严重失衡。就是说 ,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率的企业经济的思想的支配下的社会经济运动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的总收入水平低于社会总产出水平,从而破坏了生产赖以运转的国内市场,使社会生产被上了产品过剩的包袱;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生产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了。 实际上,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是两个又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劳动生产率通常是指在一个给定时间(通常为一年〕里,一个全日工作人员的劳动产出量或产出值,即产出量(值〕同人与时间的之比;而经济效率则是产出值同投入值之间的比率。我在前面之所以没有先谈一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是因为在当前中国人的用语中,这两个概念常常是互相替用的,而且多用来指后者。从你刚才所引用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是很低,仅仅我这些国家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工 人当时的工资仅是这些国家的工人的工资的百分之一,那么,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中国工业部门的经济效率就很可观了。考虑到我们刚才所讨论的社会经济的平衡问题,那么,这么高的经济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失衡问题不能不影响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中国许多企业因产品滞销而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还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在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追求效率的狂热,不但破坏了生产所赖以维持的市场,而且,也使得中国有了举世闻名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得中国许多生产部门使用人力比使用机器更有优势!这当然会使机器的使用显得多余了。我在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过许多拉着水泥楼板之类的沉重货物的人力车在烈日下艰辛地跋涉。而我一位朋友所在的汽车运输公司则因竞争不过这些廉价的人力车而陷入亏损。在中国,由于人力的廉价和机器的昂贵竟使得使用机器的单位竞争不过廉价的人力而陷入亏损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不正是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率所导致的一种结果吗? 乙: 从你所讲的观点来看,似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由于追求经济效率也遇到了西方国家那样的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中国并没有那种把牛奶倒入海里的生产过剩啊!相反,统计资料说明了中国的人均产出还很低,物质生活资料还很贫乏。这难道不和你的说明相矛盾吗? 甲: 生产过剩并不一定表现为把牛奶倒入海里。举例来讲,一九八二年,我在北京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北京每年的橘子汁的消费量是xx吨(具体数字我已记不清了〕,而生产xx吨的橘子汁的生产线已经有两条了,却还有三条这样的生产线正在建设投产。文章说:这都是无计划的乱投资,应该'调整掉云云。 我们知道,普通中国人平时是喝不起橘子汁的;那都是买来送给住院的朋友的。如果你单从统计表上来看,中国的橘子汁的生产水平还很低,橘子汁这种物质也很贫乏;但它已经过剩,所以被调整掉了。这种过剩显然是由于人民群众的贫穷所造成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只是把这种过剩从倒入海洋变成了所谓的调整。如果你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中国,这类被调整掉的所谓产销不对路的产品,大都是由于人民的贫穷而无法产销对路的。至于这种贫穷是怎样造成的,那你只要看看中国经济学家们谈到中国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时的得意洋洋的样子就可知道了。 乙: 你的意思是中国的贫穷都是中国政府的剥削造成的。但是中国政府也很穷啊,那么,钱都跑到哪儿去了? 甲: 过去有许多人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我的答复很简单:当中国政府只给中国的老百姓发十元钱时,那么,它又怎能从老百姓身剥回十一元钱呢?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充当了两种角色:一种是工业资本家的角色; 另一种是商人的角色。因此,中国的经济思想也充满了资本家和商人的两种心态。做为工业 资本家,中国政府当然要把工人们的工资压得越低越好;做为商人,中国政府又忘了它制造 了世界上数得上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这一回事,于是又想把物价抬得越高越好,所以,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许多商品的价格同普通人的那点微薄的收入来比简直高得惊人。举例来讲,当年一块上海牌手表的市场价格相当于一个工人2-3个月的全部收入;即使现在,在中国装一部电话机,仅注册费就相当于普通人的3-5年的工资总和。这样追求经济效率的劲头表面看起来聪明绝顶,实际上却遭透了。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竟然视而不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它用一块手表就捞走中国工人2-3个月的全部收入时,其它产业部门怎能不因无钱可捞而陷入有气无力的状态呢? 乙: 尽管你已经回答了一些问题,但是,要说追求经济效率可能给社会经济造成问题,这种说法还很难让人接受;用这种观点来解释过去中国经济中所包含的问题,还很难使人认同。 甲: 把这个问题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来考察,也许更容易使人明白些。实际上,不但中国的经济包含有这样的问题,而且,人类自步入资本主义生产时代起,就面临了由于普遍追求经济效率所带来的挑战。有人曾和我争论说: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效率是人类生产的所有时代所共有的。其实,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经济同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中,人们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吃着自己种的粮和菜;除了为国家或其它寄生虫提供实物赋税或无偿劳役外,也有一些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生活需要而发生的少量交换。一般来讲,如果没有自然灾害,生产和生活可以一直这样过下去。不但没有生产过剩那样的经济危机,相反,那时一个农户,甚至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主要是以有多少年的存粮来衡量的。这显然和另一种经济形式是不同的。比如,对于饭馆这种经济形式来讲,它就不能因为有大量的酒肉的剩余而高兴,也不能靠直接满足店主和雇员们自己的吃喝就能混下去。它必须要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把产品卖出去,才能运转,才能生存。在古代和整个中世纪,象饭馆这样的经济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占很小比例,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均衡性矛盾还不足以干扰社会经济生活,也不足以形成社会经济问题。然而,当这种经济形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旦超过一定的比例时,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均衡性矛盾就开始显露出来。这种经济形式越是在越多的生产领域占据越大的比例,其不均衡性矛盾就越是明显,最后,终于因市场再也没有余地来吸纳其生产过剩的产品而强烈地震撼了社会生活;从而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 当经济危机爆发时,随着工厂的倒闭,工人的失业,使得市场更加缩小,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失业和倒闭,形成一个链式反应。以往自然经济中由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贫穷,饥饿,寒冷等等,这时却是由于产品过于丰富而引起的。这一现象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傅立叶一开始就指出了:在文明阶段,贫困是由于过剩本身产生的。其实,这还只是从问题的现象来讲的,如果从其产生的机制来看,这种过剩正是社会经济普遍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效率的逻辑结果。 当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以后,其投入的总和正构成了其生产运转所需的市场的绝大部分容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越是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效率,越是压低工人们的工资收入,就越是破坏了其生产所赖以进行的市场,就越加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到来。 显而易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逻辑结果。历史地讲,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挑战。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的技术进步,使这种挑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而更加严重。举例来讲,由于机器的使用,使原来一个人种几亩地的小农经济被一个人种几千亩地的大农场所取代;那么,多出来的那九百九十九个人该怎么办?如果社会一味追求经济效率,这九百九十九个人可以成为盲流而被抛到失业队伍中去。可是这样一来,剩下那一个人也会因为过多的粮食无法售出而陷窘境。我前面分析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怎样导致了生产过剩,现在,这一过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而加剧了。这就难怪工人们曾那么激烈地反对机器,甚至到今天,新机器的使用还是使人们忧心仲仲。因为,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率的精神的主宰下,资本主义经济不但制造着产品过剩,而且也制造着人口过剩。总之,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时代以来,社会经济追求效率所带来的挑战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它是以加剧崩溃和人口过剩的方式而一再地提到整个人类目前。 乙: 不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词在今天的中国人中来讲已经显得过时了。相反,现在报纸上有许多中国人主张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们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得效率低的企业被淘汰,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甲: 这种论调我也听到过。这与其它诸如失业好,剥削好等等一类论调一样,是来自由于惊异西方经济的成就而产生的晕轮心理效应。实际上,正是在一系列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方一些国家才开始清醒过来,终于抛弃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率的资本主义企业式的经济思想,开始注意起整个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从而才有了西方经济的现代繁荣。这一点我已经在前面讲过了。可笑的是,今天一些中国人却把西方今天的经济成就看成是资本主义长期残酷剥削而积累的结果,认为中国也应补上原始积累这一课等等。其实,当今世界上有几个国家能比几十年来的中国式的剥削更为残酷的呢? 乙: 那么,你能不能讲讲西方国家是怎样注意社会经济的均衡,从而才取得了今天 的经济成就的? 甲: 这个问题太大。在这里我只能一般地讲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动实现均衡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当然是国家要有计划地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工资收入水平;这不但可以直接减缓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率而压低工资的冲动,从而减缓了社会经济的失衡,而且,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更使社会成员有能力进一步扩大个人消费领域,这使新的产业部门的设置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提高工资却是与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效率的精神相冲突的。因此,在西方国家,这要靠国家制订最低工资法来强制实行。然而,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所作所为却正相反;中国政府不但一直严厉限制国营企业提高工人的工资,而且,现在竟也阻止外资企业给中国工人们高一点的工资,理由竟是:不要破坏了我们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注释3) 提高工资,实行最低工资法虽然是最基本的方法,但仍不能完全解决现代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无论工资怎样提高都是在也应是在企业经济继续保持产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实行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提高工资可以减缓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但不能完全消除它。第二个原因则是在现在的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一个全职工人的劳动产出已经超出了其个人消费能力的自然饱和点,同样,社会全体劳动人口的产出总和也超出了其集体消费能力的自然饱和点。就是说,如果把社会全体劳动人口都投入到社会生产部门进行全职生产,那么,在现有的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其产出总和已超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消费能力的自然界限。由于这两个原因,单靠提高工人们的工资收入还不能完全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的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还需要找出其它方式来平衡经济运动。即: 第二种方式是实行混合经济,扩大社会消费面积。这就是要把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退出生产部门的多余劳动人口安排到没有产出的非生产部门和还没有赢利的建设项目中去;这包括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养老院,公共服务机关等部门,也包括公用事业建设,环境建设,福利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等等。当这些部门和项目所提供的消费容量等于赢利的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值时,社会经济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了,而是一种混合经济。在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在混合经济中,这些非赢利的社会服务和建设项目不但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须的,而且,也是维持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所必须的。它们的存在正构成了那些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的赢利的生产部门所需的外部市场,使社会经济在整体上趋于平衡。以上两种方法是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西方国家所常使用的。正是西方国家开始注意起社会经济运动的平衡,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追求经济效率而导致的社会经济的严重失衡的趋势得以遏制,才有了西方国家今天的社会富裕。然而,这些用以实现社会经济运动均衡的方法却是和资本主义经济追求经济效率的基本精神相冲突,所以都不受资本家的欢迎。因此,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靠国家的干预才能做到。如果西方国家也象中国政府那样被追求经济效率的企业主式的经济思想所支配,那么,西方经济要达到今天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还有第三种方法,即:普遍地缩短社会全体就业人员的劳动时间。我们已经看到,在追求经济效率的精神的支配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为一种提高经济效率的有力手段,往往直接带来失业;而失业则带来贫困,从而加速了经济的失衡。这反过来也阻止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的提高。如果社会经济以新的理性的思想来指导,那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采用,而更多的是做为缩短劳动时间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的手段而采用的。这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不会带来失业,而是相应地缩短社会全体就业人员的劳动时间,使社会全体成员享有更多的闲暇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这不但避免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失衡,而且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方法显然是和追求经济效率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相冲突的,而且,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也很难作到。 从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内在的矛盾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思潮,本应是一种用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的纯经济学上的思考。然而,由于一些理论上的失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都没能这样认识问题;相反却全盘接受了资本主义企业式的经济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继续相信:剥削越多,效率越高,积累越多,发展越快。社会主义也就成了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已。因此,再没有比本世纪在东方国家所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更可笑的事了:国家挥拳打倒了资本家,然后自己坐在那资本家的交椅上,超过资本家百倍的热情剥削起工人们来。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均衡性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这不能不使的这些国家的经济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不能不使这些国家的民众陷入贫困之中。 对于中国来说,在五十年代,当中国经济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农业还占优势时,这种不均衡性矛盾还不够充分显露出来;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不均衡性矛盾就越来越显露出来。它在中国的直接表现就是:一方面人民群众连许多基本需要都无力满足,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人力及生产设备在闲置过剩。这是典型的由绝对贫困而引起的相对过剩,也正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精神仍然统治着中国的结果。 既然几十年来指导着中国经济的思想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那么中国经济属于哪种类型就应该很清楚了。实际上,当社会经济运动仍然为资本主义精神所支配时,国家所有仅仅不过是国家取代了私人资本家而已。这种由国家来行使资本家的职能的经济形式,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可见,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原东方国家说成是社会主义实在是历史的误会;这些国家就其经济制度的精神来讲不过是国家资本主义而已。 文献索引: 1.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第64页。 2. 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三期, 第102页。 3. 北京周报 英文版,January 18-24期,1988 P25-26。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 ---- IV 袁大成 甲: 我们在前面的三次对话中讨论了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现在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经济改革。我认为,改革也应象治病一样: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准确的诊断。然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却是在我们前面提到的三个基本问题毫无认识的情况下开始的。 乙: 正如中国政府自己所讲的那样,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如果这场改革一开始就缺乏理论分析为指导那也是难免的了。 甲: 不过,人们从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在改革开始以来的所作所为中还是可以看出,有一个思想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主导思想,即:发展生产力,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一九八四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宣布了: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围绕着这一思想,中国官方和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的经济改革逐渐形成了两个基本思路:第一个就是以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劳动及工资制度的改革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的微观经济改革的思路;第二个就是后来一度被誉为改革的核心的以物价改革为内容的所谓的宏观经济改革思路。显而易见,第一个思路是以对以往的中国经济问题持有这样一种看法为依据的:即,以往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个大锅饭制度,所以养成了人人懒惰,没人干活。因此,改革就是要打破大锅饭。一九八四年,我曾与一位在中国国家体改委工作的人士作过一次长谈和辩论。他就是用上述语言清楚地表达了当时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想法。 乙: 以中国农村为例,中国农村打破大锅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否说明了中国以打破大锅饭为内容的改革路子走对了? 甲: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改革以前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而改革又是在怎样的程度上触及了这一问题。 我在对话II中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改革以前,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并非有什么大锅饭养成了人人懒惰等等,而在于占人口80%的八亿农民被限制在农业生产上这一经济结构之中。不但如此,改革以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又局限在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上。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只能靠粮食生产来维生。与粮食生产上所安排的人数相比,这个生产所面对的市场就显得过小(八比二〕,在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民怎能不贫穷呢? 上大学时,我曾多次向来自农村的同学们问过:你们为什么不进行多种经营?他们都回答:国家的政策要以粮为纲。其实,象中国政府这样很抓粮食生产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它来自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无数次大饥荒,特别是来自六十年代初中国所发生的大饥荒所留下的心理阴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也是无可否认的。问题只是在于:需要不需要安排这么多的人去从事粮食生产呢? 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首先使这种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受到了冲击。农村中推行家庭联产成败责任制以来,中国农民有了较大的自由把自己从过去那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他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从事多种经营,包括近来蓬勃发展的农村工业生产。中国农村的体制改革就是从这种角度触及上了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人口过多地分配到农业生产上这一基本问题,所以才使中国农村的贫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不过这却不是中国政府在农村推行责任制的原初目的。大家知道:这种责任制原本是为了刺激中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 乙: 你的意思是说,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并非是刺激了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来的,而是歪打正着,农民们因此可以把自己的积极性从过去那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其它生产领域去所带来的。那么,这是否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少也是解决你所讲的中国经济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的基本途径呢? 甲: 那就并是这么简单了。如果要循此径解决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人口过多地局限在农业生产上这一问题,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实际上,这一方法的有限性已经很快暴露出来了。 首先,土地被分成几亿个小块以后,使得中国原来就不多的农业机械被从农业生产中淘汰出来。开始还是耕牛代替了拖拉机,后来又是人力代替了耕牛;因为农民们很快感到为一二亩地养一头牛是不合算的。这种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使中国农民最终发现那一二亩地也是不值得去种的,从而引起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抛荒问题。除非中国政府重新使用强迫性的行政手段来干预,否则中国将会遇到严峻的粮食危机。然而,这种干预又会遏止中国过多的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进程,使得中国经济中劳动人口过于偏于农业这一基本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并使国家难以卸下对农产品的财政补贴。 其次,中国农业劳动人口过多问题还来自这样一个基本原因,即:长期以来,在追求经济效率的热情的支配下,中国政府一直舍不得放弃廉价劳动力这一中国优势,从而使中国既有的工业生产规模相对于中国的社会购买力来讲已经过剩,这使中国城市人口的就业都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自六十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不得不动员城市多余人口上山下乡去的基本原因。现在,要使这一过程扭转,不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不扩大中国国内市场的容量是不行的。这里我们又碰到了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另外两个基本问题。因为中国的微观经济改革并没有触及到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这些基本问题,所以,中国农村生产领域的扩大很快遇到了中国国内生产狭小的限制。这一点最初在八二年和八三年以卖粉条难,卖猪难,等现象表现出来,现在又以大量的村办企业的亏损和倒闭及失业盲流等问题的出现而表现出来。如果指导中国经济的思想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改善社会广大成员的生活状况。 乙: 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无法绕开我们前面的对话所提到的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那些基本问题的。 甲: 是这样。然而,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经济学界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却仅仅凭中国农村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最初几年成果,就兴奋地把打破大锅饭当成万应灵药来看,并到处搬用。这难免过早地限制了中国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视野。实际上,改革以前,中国农村所实行的那种每天计工分的制度很难讲是什么大锅饭。至于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农民懒造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劳动人口的分布结构和农业上的瞎指挥造成的,却一直没有人去稍作分析 。 乙: 如果说,中国农村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至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农民从过去那种过于局限在粮食生产上的极端作法中释放出来,从而使中国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话,那么,这种以打破大锅饭为内容的微观经济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城市工业部门的改革中效果又是如何呢? 甲: 那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实际上,把中国的经济问题归为大锅饭,不但过于 简单,而且所谓的大锅饭在中国其实不过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幻影;中国的经济改革竟向这个自己虚构出来的幻影开战,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乙: 你怎么能这样讲!人人都认为,长期以来,在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职工们干多干少拿的钱都一样,造成了人人吃大锅饭的严重弊端,极大地挫伤了职工们的劳动积极性。因此,改革以来,中国政府一再提出要打破大锅饭,坚决拉大收入差距,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 甲: 当然不是事实! 实际上,在改革以前,中国的企业一直实行八级工资制和学徒工制。在此这制度下,工厂所招收的新工人一般要经过2-3年的学徒期以后,才能根据其表现升为一级工;然后,要再根据以后时间的表现升为二级工;如此等等。(这还是就一般情况来讲的,同时还有其它各种不同的工资制度〕其实,尽管有许多工作几天就可学会,但那些学徒工们还是不得不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领取仅仅17-20元的难以裹腹月工资。我自己就曾在中国的一家工厂工作过五年,如果说那时工厂的工资制度有什么弊端的话,那恰恰是:许多工人们干的工作一样,工资却不一样。如果把这样的工资制度搬到西方国家来实行,早就引起工人们造反了。一些人竟把这种连起码的同工同酬都没有作到的等级工资制说成是人人平等的大锅饭。真要惊叹这些人的想象力了! 由于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把中国经济的落后归咎到中国工人们的懒惰,并认为是一个太平等的大锅饭制度造成了这种懒惰,所以,改革以来,在一片打破大锅饭的叫声中,各种各样挖空心思而来的招式纷纷出笼,什么满负荷工法,指标分解法,计分计奖,倒扣工资,五等奖金,秘密红包,浮动工资等等,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有一点肯定不会变的: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仍会竭力维持举世闻名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的。 乙: 就算大锅饭是虚有的,那中国也有铁饭碗啊!人们认为,以往中国由于不允许有失业,企业不能辞退工人;工人们有了铁饭碗能不懒吗?许多工厂陷入亏损和倒闭不就是因为没人干活造成的吗?这样的话,中国经济能不落后吗? 甲: 首先,即使在改革以前,中国的企业并非无权辞退工人;事实上,开除厂籍的处分到处都有使用,这并非改革以后的新鲜事。 其次,长期以来中国并非没有失业,而是有着比今天西方国家更严重的失业。我这里所讲的失业并不是指现在中国报刊上所讲的什么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也不算中国过去一直动员城镇知青下农村去及中国过去几次经济大调整时把上千万工人遣送到农村去挤到有限的土地上混口饭吃等等一些事,而是指长期以来的中国城乡人口中一直存在的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失业现象。我在中国长大,我亲眼看到过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走,我也看到过许多年轻人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只能靠父母碗里那点饭维生。然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些人只能算作吃闲饭的无业人员,而不算是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国把UNEMPLOYMENT翻译成失业有关;所以,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失去工作的人才算是失业,而那些一开始就找不到工作的芸芸众生只不过是无业游民,无业盲流或闲散人口而已。实际上,Unemployment的正确中文译法应该是无业。无业即失业。从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无业率亦即失业率就一直很高。根据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的不在业人口占十五岁以上的人口中的21.78%1。除去其中的在校学生和退休及退职人员,无业人口仍高达16.11%2。尽管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一九八二年,中国的就业状况比以往已有很大的改善,但16.11%的失业率仍大大高于今天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失业率,也高于经济大萧条发生后的一九三一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失业率(16.5%)3。这么高的失业率正是中国那种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追求经济效率的热情创造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使中国国内市场过于狭小所造成的,现在又怎能靠制造失业来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的方法去拯救中国经济呢? 另外,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也是把铁饭碗想象得过于仁慈了。其实,尽管中国工人们手上的饭碗有铁的,但却并不防碍这饭碗常常也是空的。七十年代末,我的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千方百计地为他的妻子在一家色纸厂找到一份又赃又累的工作;因他的妻子原先工作的一家家用电器厂因长期无定单而陷入停产状态;工人们已好久没有领到工资了。工厂仍要求工人们每天来厂学习。以这样的铁饭碗来保持一支可供随时役使的劳工队伍,任何厂主都是欢迎的。然而,对于那些工人们来讲,在那找工作比登天还难的日子里,谁又敢放下那已经空了的铁饭碗呢? 把中国一些企业的亏损,停产和倒闭推倒工人们身上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工厂遇到这类问题都并非是无人干活造成的,而是无活可干造成的。这也可以从我刚才所举的例子中看出来。而这类问题只所以发生,大都是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导致了中国国内市场的狭小所致。其根源当然应该去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的头脑中去寻找,岂能靠一句工人懒就可推卸掉! 至于把工人们一家人的生计换成随时可被剥夺的其它什么饭碗后,工人们的工作热情是否可以空前高涨,那还是值得争论的事。然而,日本人在谈论日本今天的经济成就时都忘不了指出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使日本工人们有了以厂为家的归属感。他们认为正是这一点使日本工人具有了其它国家那些只有临时观念的工人们不可比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精神。这种经验当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也至少说明了铁饭碗与工人懒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的劳动管理制度没有可以变通的地方。但是,如 果以为中国只要制造出一大堆失业来,中国经济就可以兴旺发达,那也是想的太美了! 乙: 然而,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毕竟加快了;你难道能说这和打破大锅饭,废除铁饭碗无关吗? 甲: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一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的几年中,中国政府出于非经济的考虑,几次以齐步走的方式大面积地提高了中国职工的工资并补发了工资,同时开始把上山下乡的知青招回城市工作。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那时起已经开始提高了。这显然是和新货币的注入启动了中国的市场有关。从那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更是和中国社会生产所面对的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密切联系着。需要提一下的是:中国职工的收入增加使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感到威胁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惴惴不安,这就难怪中国政府又三令五申地加以压制了。 当然,工资制度的改革在一些情况下使中国一些产业部门的工人们干活更卖力了。但是,无论工人们怎样卖力干活,都不等于经济已经增长,产品还需卖出去,生产过程才算完成;否则更卖力地干活只能导致更大的赔本而已。实际上,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的增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打破大锅饭和打破铁饭碗的改革带来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增加和出口的增加等其它因素带来的,这还是值得分辨的。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中国的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改革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每年仍有大量的工厂亏损,倒闭,破产等等,这还能再用大锅饭,工人懒来解释吗? 另外,一味强调打破大锅饭,废除铁饭碗如何使工人们的工作热情高涨的说法也是过于偏颇。实际上,这种改革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法否认的。现在所搞的硬性拉开收入的差距,每月都搞一次奖金评比的作法已在工人同管理干部之间制造了许多矛盾,纠纷甚至冲突。因为这种分配方式每次都使很大一部分工人们感到被歧视和被欺凌,从而使他们感到沮丧和愤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原先一再呼吁享有更大的工资分配权力的企业管理干部现在也日益感到头疼;他们开始抱怨说,国家每次所给的升工资的名额只够给一部分工人,他们真不知道该给谁为好。为了减少纠纷,他们只好把工资升一级变成升半级,从而把升工资的面积从5%扩大为10%,如此等等,以求平衡。但这样作往往又招致中国政府方面的指责,说是又搞了平均主义。结果弄的这些管理人员两头挨骂,真是苦不堪言。现在,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仍在一个劲地叫嚷:要坚决拉大收入差距,等等。这至少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的问题缺少足够的敏感。 谈到这里,我们只是讨论了以打破大锅饭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的微观经济改革的成效,有限性,和负作用等问题。然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这一作法的最根本的评价还得回到它的出发点去。就是说,我们还需要讨论:中国的贫穷问题,究竟是否是由中国工人们的懒所造成的? 乙: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相信是这么一回事。 甲: 那还不是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大肆宣传的结果。当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勤俭致富,懒奢致穷也是从上千年的家庭日常生活中所归纳出来的一种常识。另外,几十年来,在资主义企业管理式的经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政府一直用来教导中国民众要勤俭积累以发展生产的那一套观念也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加上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又是不停地向中国民众宣传说,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们怎样在资本家的驱使下卖力干活,受尽剥削,等等。所以,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人突然发现,原来竟是自己穷得不能和西方国家的人民相比。于是有些人就很自然地认为: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工人们没有人来剥削,没有卖力干活所造成的吧。因此,当一些思想肤浅的人把中国的贫穷归咎为中国工人们懒时,立刻引起了广泛地附和也就毫不奇怪了。 乙: 这么说,你是不能接受中国工人们的懒造成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这一说法了。 甲: 我不能接受这一种说法,因为这一说法的前提本身就是有违事实的。 三年前,我刚到澳洲时,不止一次听到澳洲人问我:听陈XX讲,你们中国有大锅饭,造成人人懒惰,几十年没人干活;这是真的吗?我说:这是胡说!没人干活,讲这话的人是怎样活过来的?我对这些澳洲人讲:举例来说,你们的新国会大厦只是中国的人民大会堂的一半那么大,但是你们用了整整七年才建成;中国的却只用了十个月。你说中国工人们懒吗?他们听了无不表示惊异。其实,象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来。 乙: 那已是五十年代的事了;后来早已不是那样了。那种靠革命口号所激励的干劲是不能持久的。 甲: 这就是说,如果硬要说现在的中国工人们已经变懒的话,那也只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那种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式的追求积累的热情的支配下,使得中国的劳动者们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更加贫穷所造成的。 事实上,在整个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中国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及主动精神是其它任何国家的工人们都无法比拟的。因为,那时的中国工人们都曾相信过:他们的努力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个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理论上的失误,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仍然沿用那套剥削越多,积累就越多,增长越快的资本主义微观经济理论,结果不但造成中国经济因市场狭小,经济失衡而无法取得长足的发展,而且使得中国的工人们劳苦一生,却仍然一贫如洗。因此,如果要讲中国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已经减退,那又能怪谁呢? 我在中国的工厂工作时已经是七十年代了。那时我所在的工厂每个档车女工要照看三十几台织布机;一个工班干完,要跑六十华里以上的路程,每天的工资不过一块多人民币;在那时只相当四十多美分钱。那些硬说中国的贫穷是中国工人们懒造成的人士们想一想:在美国可以找到这样的工人,为了那么一点钱去干那么重的话吗? 即使到了八十年代,也即使八八年,我从一份中国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份报道,说的是中国某大学需要招几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作打扫厕所的清洁工作,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元人民币,这只相当澳洲的清洁工的半个小时的工资,在当时的中国还买不起一两茅台酒。然而,即使为了这点工资的工作,还在该校的大学生中引起了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类事情,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想一想:中国贫穷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中国人太懒了,还是太勤了? 老实讲,象中国工人们那样有时为了甚至难以糊口的工资去卖力干活的事,在当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里恐怕很难找到。我在中国工厂工作时,看到过许多中国工人们由于长年的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而未老先衰。那时,我所工作的那家工厂的仓库中堆满了已经存放了多年的纺织品,然而,许多工人们自己却很少有第三件内衣以供换洗。尽管这家工厂的产品因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在国际市场上换回大量的利润,而那些人均创利数万元的纺织工人们一家人的住房却只有八平方米而已。 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来。然而,许多中国人听了却不以为然;因为这正符合他们那关于中国需要加强剥削以补上原始积累这一课的理想。其实,中国几十年来的情况也正是这样:中国政府一方面用尽了各种各样的口号来激励中国工人们去比贡献,去大干,苦干,拼命干,另一方面却不时地动用警察机器来恫吓中国的工人们不得造反。现在,这个政府又把这个贫穷的责任推到中国工人们身上,而一些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中国人士们也马上跟在中国政府后面摇头晃脑地对中国工人们的懒惰表示义愤。各种专治工人们懒的招式竟也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实在太可悲了! 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当然不会承认是中国政府的过度剥削及无能造成了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赤贫。相反,他们一直深信:剥削可以带来积累,而积累本身就是财富。现在的中国既然连中国政府都很穷,那一定是中国工人们偷懒没干活造成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政府对中国工人们犯了仁慈的错误。现在,只有把饥饿的鞭子抽得更狠,才能使中国工人们更卖力的干活,才能使中国经济有更多的积累和更快的发展。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思路实质上就是来源于过去几十年中一直统治着中国经济的那种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思想。由于这种思想很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所限定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一开始就以这种思路来主导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乙: 照你这么一讲,中国以打破大锅饭,废除铁饭碗为内容的改革不但是多此一举,而且简直就是倒行逆施了? 甲: 我并不是说中国的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没有可以变通和改进的地方。但是,改革如果以此为主就没有切中中国经济的要害。实际上,如果置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于不顾,老是在企业管理方面敲敲打打,这样的改革未免有点舍本逐末。如果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没有改善,单凭企业自己挣扎,也许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一些企业改善一些情况,也许可以帮助一些企业把另一些企业挤出市场,但却很难凭此改善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其实,一个工厂无论怎样驱使工人们卖力干活,都决定不了它的产品是否可以最终卖出去。相反,一个国家越是起劲地剥削其国民,其产品也就越难在国内市场上卖出去。其中的道理我在上次对话中已经讲过了。 乙: 关于以打破大锅饭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的微观经济改革,我们已经谈了很多。现在,还是让我们来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物价改革吧。 甲: 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二条基本思路就是这些年又被称为改革的核心或改革的关键的物价改革了。原来,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还发现,中国之所以贫穷,除了中国的劳动者们懒以外,另一个原因竟是中国卖给自己人民的物价太低了!这个观点也象上一个观点一样,一经提出就风靡了不少有知识的中国人。 乙: 改革以来,中国国内的物价的确上涨了不少;但是,这首先是由于中国的物价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扭曲现象,因此,为了理顺被扭曲的价格,物价的上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甲: 泛泛地谈论价格的扭曲是不够的。如果真有扭曲存在,那就应该先找出是什么地方扭曲了,怎样扭曲的,为什么会扭曲;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不同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以为只要把物价提高就可以把扭曲问题一扫而光,这种想法也过于简单,实际上,其作用也往往适得其反。 乙: 比如说,中国物价扭曲最严重的地方是一些主要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倒挂的问题;国家财政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涨价能行吗? 甲: 我在《对话II》中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作过两头分析: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把过多的劳动人口局限在农业生产上,使得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无法实行。这样一来,为了那一个人种几亩地的小农生产还能维持下去,就非得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不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是农业劳动者从那种小规模的生产上获得足够的收益来维持生活。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农产品的销售那一头所面临的却是使中国经济具有举世闻名的廉价优势的低工资劳动者;这一情况就限制了中国政府很难把农产品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到挂问题就是由此产生的。即便如此,中国城市的工资劳动者还不得不把其收入的60-80%用于食品的消费上;在这种情况下,食品的价格怎能再提高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果不去改变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仅仅靠提高物价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讲过,在这个目前的情况下,这个的城市居民已把其收入的60-80%用于食物的消费;如果提高食品的销售价格,比如40%,那么城市的工资劳动者显然是难以维持原先的生活水平的;这势必要求中国政府以某种方式补贴城市工资劳动者的收入不可。然而,这样一来,中国政府又会感到心疼不已,觉得非要设法弥补不可;于是有引起了城市工业品和其它各种费用的价格上涨。结果农业生产者们又回到了原先的相对贫困的地位,再次失去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样,经过一番物价的轮番上涨以后,我们又回到了开始时的状态,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被称作魔鬼三角的,使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头疼不已的比价复归现象产生的过程。可见,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购销经过倒挂问题所产生的背景,仅仅靠提高价格的方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换句话来讲,当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没有改变时,中国政府就只好背起这个包袱。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了维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把大量的失业人口放到农村去等政策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分配方式,实在不必过于长疼不已。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应该是:一方面通过推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上逐步实行大规模的集约经营来逐渐减少农业人口,即提高农业生产上的产出/人员的比例来增加中国农业生产劳动者的人均收入,同时,要有计划地把从农业生产中退出的劳动人口安排到其它生产部门去;另一方面,在逐步地提城市人口的工资收入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直到完全消除扭曲。需要强调一下,在这里,社会成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大于食品价格的提高;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成员的消费面积才会扩大;而只有这样,从农业生产部门退出的劳动人口才有可能被安排到新的产业部门中去。 中国还有一类价格扭曲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引起的。解决这类价格扭曲问题,一般可以在不动有关终产品的零售价格的情况下作到。比如说,一家纺纱厂向一家织布厂供纱;假定在过去,这家纺纱厂是以含有1%的利润的价格向织布厂供纱的,而织布厂则是以含有100%的利润的价格向市场提供布匹。在过去的体制下,由于各厂的利润都是统收统支的,所以这两家工厂也相安无事。实际上,它们只相当于政府的纺织部门的两个车间而已。然而,在新的体制下,由于企业要靠利润留成来作许多事,如果还要维持原先的价格体系不变,这两家工厂就会显得苦乐不均。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在维持布匹的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把棉纱的价格调整到原先由布厂所独占的100%的利润变成为两家工厂各占50%的水平上。这个方法需要国家允许织布厂因此上交的利润相应减少。如果国家仍坚持布厂上交的利润不得减少,那么,布厂也只好跟着提供产品的价格。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终产品的价格的普遍上涨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工资就得非涨不可。这样,经过一番物价轮流上涨,纱厂那样的企业又会因为各种费用的上涨而重新回到原先的地位;又一次出现比价复归的现象。我之所以在此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这类问题在中国大概不会少。这种类型的物价调整实质上是企业之间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一般可以在最终消费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得到解决。否则将会引起各种价格的轮番上涨,使得扭曲又在比价复归中重新出现,弄得白忙一场。 上述例子反过来也是一样。就是说,如果原先纱厂一含有100%的利润的价格供纱,而布厂以1%的利润卖布,那么,调整是仍可在保持布匹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棉纱的价格到两家工厂的利润各为50%的水平上。 总之,要解决中国物价中的价格扭曲的问题,要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靠一哄而上的大涨物价的办法,将会推动物价轮番上涨,从而出现比价复归的现象,而扭曲却安然无恙。 乙: 中国物价问题中还有某些生产资料的价格的双轨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已使现在的中国社会官倒成灾。不取消双轨制,让价格随行上市,这种利用差价倒买倒卖的问题怎么解决? 甲: 双轨制本来就是中国政府在改革的初期根据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的建议而实行的。当初仅仅为给企业一点刺激,就提出这么大一个改动。现在弄成这个样子,实在是当初根本未加周详考虑的结果。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解决这类问题的唯一办法,只有直截了当地取消价格的双轨制,重新对那些容易引起投机倒卖的商品实行严格的价格控制。以为干脆让价格完全自由开放就能消除官倒之类的投机倒卖问题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这样作只能适得其反。正如你不能想象在中国一旦取消了火车票的定价就可以是倒票的票贩子们绝迹一样。实际上,从倒买倒卖的投机活动中渔利本是自由经济中合法的商业活动。在中国实行自由价格只能使中国的各种倒卖活动更加猖獗;所不同的只是使原先一些不甚合法的事变成完全合法而已。 总之,在中国当前这样一个投机风气盛行的时期,严格的价格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官方人员从事倒卖渔利的事更要靠民主监督和严肃法纪来解决。我知道我这番话同那些追求价格自由的中国经济学家们的意见相冲突。撇开价格自由所引起的倒卖投机活动不谈,价格自由所操纵的社会生产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福利,也是值得怀疑的。这一点我们留待以后的对话再讨论。不过有一点需要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注意:稳定的价格是当代任何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当代任何一个理性的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标之一。 乙: 中国的物价上涨还出于这样一个原因,即: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改革以来,中国又出现了消费膨胀的新问题。这使供不应求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物价的上涨是由供求规律所决定的;中国的物价改革不过是顺应了供求关系的要求而已。 甲: 首先,我对近年来中国政府所宣传的供不应求一事的真实性是有怀疑的。多年来,我多次在中国的报刊上读到过这样一类报道,说的是中国许多商店如何罔视消费者们的健康,把许多积存了好几年的食品还摆出来出售。这类报道都列举了许多实例。另外,我在中国一家纺织厂工作时,已经是七十年代中期了,但许多六十年代的产品却还如山似的堆积在工厂中的庞大的仓库里。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这当然不是说在中国物质产品已经极大丰富了,但至少也说明了:比起中国人每天所得的那点可怜的收入来讲,那不很丰富的产品已经发生过剩了;供不应求从何谈起呢? 的确,长久以来,中国人民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许多家庭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无力满足。然而,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就不能再用供不应求来解释了。实际上,在中国一直有着大量的人口在失业。他们过去被送到农村去,现在又成为城市中的盲流而流落街头。另一方面,中国又一直有许多工厂由于缺乏定单而开工不足,以致陷入停产或倒闭。面对这种情况,还借口供不应求来提高物价,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如果中国市场上真的供不应求,那么为什么不去扩大生产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国际市场上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倾销中国的产品。国际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中国大量的企业就会紧张不已。如果中国的商品真的供不应求,而逼得中国政府在国内市场上一再大幅度地提高价格不可,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一再以降价,贬值,补贴等手段来拼命增加出口呢? 至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所叫嚷的消费膨胀一说,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九八九年初,包括中国的人民日报4,求实5,经济学周报6等在内的几家刊物都透露了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消费膨胀的问题.这些报道根据中国近年来消费与积累的比例,消费水平的增长同国民收入增长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之间的比较,以及收入,储蓄和消费三这之间的比例等等数据,对所谓的消费膨胀一说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实际上,我认为消费膨胀一词本身解释一个含糊不清的用语。请问:什么是消费膨胀呢?如果是指国民消费水平比过去提高了,或者是中国的术语中的消费基金比过去增加了,那么,这种膨胀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内容。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过程必然也是一个消费膨胀的过程。因此,大可不必要为此惊慌不已。相反,如果象中国过去那样,一方面又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有力图保持消费不变,那才是过于荒唐呢! 当然,有一种消费膨胀是应该坚决制止的。这就是中国各级官员们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和公费旅行之风。尽管这种吃喝之风对中国的饮食业不无好处,但是,这笔开支还是用在建设养老院上为好。对于中国的官员们利用公款消费膨胀的问题,应该靠法令和加强惩治来解决,岂可以提价的方式把负担转嫁到一般老百姓身上去? 乙: 你可以讲更多的这种产品或那种产品在中国的某厂或某地积存了多少年的例子。然而,根据统计,中国的社会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供给。例如,据统计,一九八二年,中国的社会总需求是466360亿元,总供给只是421070亿元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缺口是45290亿元;到了一九八七年,总需求已达1096130亿元,而总供给只达到886920亿元,二者之间的缺口达210270亿元7。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问题的严重性。你怎么能只根据生活中一些现象便对由铁一样的统计数据所证明了的供不应求的存在发生怀疑呢? 另外,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连粮食这样的基本生活资料的供应都很紧张,使中国一直都实行粮食的定量供应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社会的收入水平岂不会使中国人的口粮更加紧张? 甲: 我一直对中国一些刊物所发表出来的这类统计表中所使用的有关术语的含义及数字统计方法持有很大的疑问。如果总需求指的是一年内社会所有成员的工资收入总和,那么,请问:总供给指的什么呢?是指一年内社会零售商品的销售总额?还是指一年内所有的消费品的生产总额?或是指零售商品的库存总额? 如果总供给指的是销售总额,那么,未销售的部分是多少呢?这样,所谓的缺口岂不只是人们的总收入与总开支之间的储蓄吗? 如果总供给指的是一年内所有消费品的生产总额,那么,产品并未全部售出,又怎能知道其总额值多少呢?而且,生产总额是否代表了社会已有的生产能力的充分表达呢?如果社会生产能力并未充分表达,那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总供给指的是零售商品的库存总额,我还是可以把上述问题再问一遍。即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比较指的是现有库存同人们手上的现有货币之间的比较,那也不能得出供不应求的结论;因为生产是可以连续进行的,库存只是其中部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之间的一个环节而已。 问题还不止于此。如果总需求指的是一年内所有收入的总和,那么总供给是否计算了中国社会各种非物质生产领域所提出的各种服务的价值呢?从总供给一词的提法来看,我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所发表统计中所讲的总供给一词只代表物质产品的价值。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某甲一年中去某乙处理发用了十元钱;某乙又用这十元钱去某丙处上课交了学费;某丙又用这十元钱去某丁处买了面包。那么,这十元钱在一年内分别作为甲,乙,丙,丁,四个人的收入加在一起共四十元而计算到社会的总收入亦即你所讲的总需求中去,而总供给则只计算了物质产品,即面包的十元钱产值而已。这样怎么不显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呢? 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可以在统计表上制造出这种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假象。中国政府如果据此就相信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问题,就匆匆大涨物价来弥补缺口,那计算被愚弄了。稍有头脑的人应很难相信中国竟出现了达总供给的四分之一的需求缺口。实际上,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谨慎地奉行一种1:8 的理论;即国家每发一元钱的工资,必须提供至少8元钱的物质商品的市场上去。长此以往,怎么会弄出一个1大于8的结果来呢? 如果供不应求真的发生,那也不一定非要通过提高物价来解决不可。那种以降低人民的消费水平来维持的仓库充实和货架繁荣必然导致经济停滞和人民贫穷。我在对话I中已经讲过:一般来讲,供不应求是一种良好的经济现象;它意味着生产可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不要动辄就以提高物价的方式来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供不应求是可以通过发展生产的方式来解决的,从而使平衡正向移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参看对话I) 现在有种时髦,即一提到物价,许多中国人就大谈供求关系如何如何。在他们看来,商品只要还能卖出去,价格就应该涨上去。有人曾和我硬争,说什么价格上涨的上限是卖不出去为止。那么什么叫卖不出去为止呢?猪肉的价格即使涨到1一百元一公斤,在中国也是能卖出去,当然这样猪肉只能在国宴上出现而已。 亚运会后,北京市政府试图把亚运村的几千套住宅售出,标价为二十万美元一套。这样的价格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工人二千年的收入总和;即使说,如果人民把自己的收入的一半用来支付房款,那么,从秦始皇时代付起,到今天也只是付了一半而已。这样发疯的价格完全符合中国人利用高价来发财的简单思想。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才卖出去了一套;据说还是一个香港人买的。这到是一下子就解决了北京住房市场上的供不应求的问题,并且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市的商品市场。但是,北京市的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是否因此就解决了呢?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这种事在中国并非绝无仅有。一九八八年,我在中国的一份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的是上海市仅静安区就有八亿元的商品房卖不出去。面对这样的情况,虽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还可以象以往那样振振有辞地所,这是因为这些产品产销不对路造成的;根据市场解决的法则,不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欢迎的商品应该调整掉,云云。那么,中国那些多年三代人挤于一室的老百姓会对这些经济学家们说些什么呢? 由于中国人的偏颇理解,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在中国常常变成了有求必涨,一直涨到卖不出去,就开始调整生产;以后再遇到需求上涨的机会,这个过程又重复一次。实际上,尽管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还很穷,然而,为了维持高价以销毁产品来调整生产的是已屡有发生。这种现象对于那些侈谈以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以价格来决定生产的人来讲应该是一付清醒剂。其实,所谓的以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在这些人的所讲的意思中,不过是用涨价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而已。如此省事地满足社会需求只会使中国的老百姓去望饼充饥。尽管这在有些时候也可能使某些人发财致富,但却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增长。 中国人现在的电话普及率如此低,住房面积如此小。我看不到这和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不高有什么因果关系。我看不到人均粮食产量怎会因人们没钱买彩电就会上去?提到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将带来社会成员消费面的扩大,即从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扩大到其它消费领域,怎么会仅仅增加粮食的消费? 所以,根本不必以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不高为理由,而不敢提高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中国作为一个耕地面积有限的人口大国,粮食的人均产量可能永远不会很高。这能不能是中国人永远住破屋,买不起冰箱的借口呢? 乙: 那么,依你看,中国应该实行哪种物价政策呢? 甲: 如果中国人目前还不能较理性地从事经济活动,那么,国家对市场物价,尤其 是消费品的价格进行控制就是值得考虑的。我说的这种价格控制不是中国政府以往和现在所作的那种维持高价的作法;而是反过来,应该对商品实行最高限价。这一点我已经在《对话I》中提到过。现在,我来进一步谈谈制订这种最高限价时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第一,对于不同的商品的最高限价,可以根据其生产的速率来制订。比如说,产品A的生产速率是VP,那么,产品A的最高限价可以考虑定在能使产品A以VS的速率卖出去的水上,使销售速率等于生产速率,即VS=VP。这实际上也是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但是,由于这个价格是限定了上限的;因此可以阻止有求必涨的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这样,当需求上涨时,由于限制了价格的上升,销售速率将会增加,从而使市场上产生了需求拉力,带动了生产的增长。 第二,可以根据生产成本来制订相应产品市场价格的最高限价。就是说,国家可以根据某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来制订该项产品的市场价格的上限。这样的话,由于社会产品的平均成本水平和社会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那么,这样定出的各商品的价格与人们的工资相比就不会高的惊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社会各行业的工资水平不要相差太大,各项产品的价格中所含的利润又是合理的,那么,人们一般都会买得起这些产品的。如果某项商品的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其生产成本,人们还是买不起,那就是项产品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太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项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就要设法抬高该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一般是劳动生产率越高的商品,其价格就越低。社会生产对每项社会需求的满足速率,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来决定的。比如说,在既有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上,建造出某一规格的住房,从最出的原材料生产到整个房屋 的建成,假定共包含了五人X年的劳动量。由于正常情况下,社会各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差不应太大,所以,由生产成本所制订的房屋价格就不会超出一般人的五年工资总和太远。如果加上比如说20%的利润,那么房屋的价格就相当于一般人平均年收入的六倍而已。在这样的价格下,一个人如果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买此房,每次付款占其收入的30%的话,二十年内即可付清房款;绝对用不了现在那种需200年甚至2000年的工资总和去买一套住房。 乙: 但是,你这种控制物价的办法会不会极大地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呢?要知道,通过提高物价来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也是中国的物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甲: 生产者指谁呢?如果指的是工厂的工人们,那么很难相信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会因物价的上涨而高涨。如果指的是工厂的老板,那么,长期以来,在中国这个老板不就是中国政府自己吗?难道中国政府只有在高价的刺激下才愿意生产吗? 当然,中国现在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其它生产者。企图以提高物价来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的确也是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关于物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想法。中国政府想当然地认为:物价一提高,商品就可以一涨就多,中国市场上就会充满了琳琅满目的漂亮的商品供人赏心悦目。当然,这一想法也又一次地引起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起哄式的附和。一时间好象物价一上涨,翻二 番的宏伟目标就可以马上实现的。然而,我还是对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力惊异不已。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竟然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即:当社会的收入水平被限定时,社会产出与物价呈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水平一定时,物价上涨将对生产发生抑制作用。实际上也是如此:一九八八年,当中国政府再一次大幅度提高物价以后,中国的四川,浙江,湖南等省很快传来猪肉涨库和卖猪难的消息。这倒真是发生了一涨就多这回事。不过这显然不是因为中国的猪们由于兴奋而迅猛生长的结果;而是由于中国的消费者们囊中已空,只能望肉兴叹造成的。然而,这种消息并没有引起中国政府的反省。相反,中国政府在号召中国的消费者们勒紧裤带过几年紧日子的同时,又趁机以坚决禁止乱发奖金的方式来向中国的老百姓显示自己是多么认真地治理为了刺激自己的积极性而制造出来的物价飞涨的。这里,我可以给你讲个例子来说明中国政府对物价和工资 二种态度是多么截然不同:一九八八年,中国物价改革的同时,武汉市政府给武汉市民们只多发了三元钱的补贴,马上就受到中央政府的严厉指责,并下令武汉政府马上追回那已发出的三元钱。同这种严厉态度相比,中国政府那治理物价的叫喊就显得过于虚张声势了。 这种由于物价的上涨而引起的对生产的抑制的另一个例子,就是中国自一九八九年开始出现的一连几年的普遍的市场疲软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是其它国家抵制中国的商品而造成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包括八九年在内,中国的商品的出口值连年都以两位数增长。如果你把八九年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大幅度地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这么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多么大的物质量的增长就可想而知了。显而易见,引起中国大量的企业生产停滞的市场疲软的问题,并非是什么其它国家抵制中国的商品造成的。它不过是八八年中国政府大幅度地提高物价以后,使得中国的消费者们不得不勒紧裤带所引起的市场效应而已。根据我们在《对话I》中所讨论的平衡移动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种疲软的出现也就是预料中的事了。 这种意味大幅度提高物价就可以刺激生产的发展的想法,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一惯只重视社会经济的供应方面的思想的表现。实际上,带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是市场上出现的需求拉力。这一点要比把物价抬得很高更重要。物价的上升不可避免地要冲销人们的实际购买力,是得市场失去了来自有效需求的拉力。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发展就难以谈起。 乙: 既然提高物价有这样不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物价呢? 甲: 这和现在许多中国人硬要相信剥削和失业对经济发展有美妙作用一样,只能用愚蠢来解释了。实际上,我在《对话III》中已经讲过,中国政府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二种角色:一种是产业资本家的角色;另一种是商人的角色。做为前者,给中国工人们多发一元钱的工资都会使中国政府心疼不已;做为后者,中国政府又很自然地想把物价千方百计地升上去。这两种心态不但在过去支配了中国的经济,而且也是改革以来中国两种改革思路的思想基础。由于一般人也是以这种方式来思维的,因此,中国政府的这种作法能在相当多的中国人中得到附和与赞同也就毫不奇怪了。中国政府在八九年以血腥手段镇压了中国民众的抗议浪潮以后,中国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又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向中国政府建议,说什么现在正是物价改革的大好时机。这简直就是在说:中国的老百姓们已经骇怕了,请放心地敲骨吸髓把! 乙: 中国官方一直说物价改革只引起了一小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下降,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还是略高于物价的上涨水平。你是否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假的? 甲: 人们当然有理由认为,中国官方所公布的统计指标掩盖了中国物价上涨的实际严重程度。另外,中国所发表的物价指数是通过调查了上万种零售商品的价格所得出的平均值。但是,中国民众的收入的绝大部分是花费在食物上的;然而,正是这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在中国的几次物价改革中有了成倍的增长。由此可见,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下降了。然而,中国一些所谓的改革派经济学家们却把老百姓的不满斥之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其实,中国工人们一天的工资也只够买半公斤猪肉而已。这样的物价/工资比例,怎能使中国的工人们端起碗来就有肉吃呢? 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不去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中国贫困的根源,却只盯着工人们的锅,碗,裤带之类东西打主意,这样的改革尽管有时可能取得这种或那种成效,但其作用终是有限的。 除了在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值得质疑之处以外,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没有触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中国经济的目的是什么?长期以来,在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思想的统治下,中国政府一直把国家资本的增值作为整个中国经济的最高目标。在中国政府看来,革命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为了国家资本的增值,中国政府不惜河流变成臭水沟,城市变成大烟囱,甚至不惜以武力来维持使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得意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实际上,在中国人和生产的关系一直是被颠倒了的。中国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把这个被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在以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一切改革的得失成败的口号的指引下的这个改革的全部思想都在于怎样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而已。另外,中国人并没有弄明白:几十年来,正是中国政府的过度剥削造成了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中国人民的贫穷;相反,在仍旧是资本主义企业式的经济思想的支配下,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继续相信:物价越高,劳动力越廉价,中国经济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积累。因此,改革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在拼命驱使廉价劳动力们满负荷工作的同时,另一方面,却一再大幅度地提高国内市场上的物价。举例而言,到了一九八八年,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工资不过只能买一茼可口可乐而已。然而,为了国家资本的增值,中国政府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就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盖起了雨后春笋般的豪华宾馆。以北京为例,据报道,北京市每年所接待的海外游客不过是一百万,而北京所盖的豪华宾馆的接客能力却达四百万。与此同时,中国却有大量的家庭仍是三代人挤于一室之中。以上海为例,上海每年有70%的新婚夫妇无法得到一间住房;他们只好与父母同住一室。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把人作为目的,所谓的改革迄今为止只是在如何更有效地榨取劳动者们的血汗上改来改去而已。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他们应得的东西,而且,由于物价连年上涨,使得靠工资维生的普通群众的生活日益恶化,这就迫使中国的民众走上街头。而恼羞成怒的总设计师竟以一场大屠杀来保卫改革,从而使整个中国因此蒙羞。 文献索引 1 中国统计年鉴. 1984 海外中文版,经济导报出版社,第105页。 2 此数据根据上书第105页及第106页两表数据计算得出. 3 MODERN WORLD HISTORY. A.G.L.SHAN, P459,1966年版. 4 人民日报 海外版,1989,5月16日.第二版. 5 求是,一九八九年,第二期. 6 经济学周刊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7 参看严炳洲双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方法一文.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V 袁大成 乙: 有一个观点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赞同,即: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把计划经 济改变为市场经济。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佛里德曼所指出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自由的私有的市场经济。1 甲: 我知道类似佛里德曼的观点在目前的中国人中很流行。但是,我认为,中国经 济改革应把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这一提法本身就含有一个概念错误。因为,在实际上,中国经济即使在改革以前也是市场经济。尽管中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经济计划,但这都不防碍中国经济在本质上仍属于市场经济。要中国经济改革把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的提法从何谈起呢? 乙:你怎么能这样讲?谁都知道,改革以前,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几乎没有私有 制的成分,而一直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并以国家的经济计划发展来代替经济的自由发展。连私有制都没有,这还能算是市场经济吗? 甲:市场经济的真正基础不是私有制,而是社会分工。分工使生产专业化。许多生 产者只能从事某一种产品的生产;甚至这种产品在很多时候从来都不是生产者自己所需要的。然而,生产者的需要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分工的条件下,生产者只有市场上的买卖活动才能满足其多样化需要。分工越发达的地方,市场也就越发达。相反,那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却难以形成较具规模的市场。可见,以所有制的形式来判断中国有无市场经济是不恰当的。 同样地,只要人们的多样化需要是通过市场上的买卖活动来满足的,那么,不管这时的经济有无计划,它就仍是一个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也仍起着作用。计划又怎能迫使人们用一元钱买回十元钱的东西呢? 所以,即使在改革以前,中国的经济就已是市场经济。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这种或那种自由,或者有过这种或那种计划,但在本质上它仍是一种市场经济。这也可以从我们一开始的三个对话中对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中看出来。所有这些分析都是都是在市场经济的范畴内进行的。实际上,主张中国经济应改为市场经济的人所要讲的真正意思,是主张中国应实行自由经济。这一点佛里德曼自己就讲得很清楚。他说,中国需要一个自由的私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其它市场经济。 乙: 那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 甲: 我很担心这种观点只会把中国经济从一个误区引入另一个误区。 我们在第三个对话中已经讨论过:资本主义经济由于本身所固有的不均衡性,怎样逻辑地使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衰退。这已是在过去的历史中被多次证明了的。佛里德曼本人也没有忘记:一九二九年中开始的那次经济萧条,对美国来说,是一次空前的灾难。在一九三三年,经济降到最低点以前,以美元计的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总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失业的人数上升到劳动力总人数的25%的空前水平。2然而,佛里德曼更不应忘记:这一切正是在自由经济的基础上自发的发生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在三十年代以后,才不得不放弃了以往被奉为圭臬的自由经济的思想,靠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才在很大程度上使西方经济摆脱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性矛盾而周期性地陷入经济大衰退的问题,从而才有了战后西方经济的繁荣。当然,佛里德曼一类主张自由经济的人并不同意这一看法。相反,在他们看来,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过是社会主义暴政。其实,如果没有这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其经济恐怕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震荡,其经济水平也很难超过三十年代的水平。 乙: 但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干预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一回事吗? 甲: 的确是两回事。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不再是自由经济。至于二者的不同点,拿中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话来讲,那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经济萎缩,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在目前来讲应当主要为着防止社会需求过度膨胀。(薛暮桥语) 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西方国家三十年代以前的水平上,没有超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的窠臼。 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大萧条中所产生出来的西方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其目的是为了抗衡社会经济的不平衡性矛盾而引起的经济萎缩的。这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的政策所带来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才真正是市场机制受到人们的重视的表现。而那种主张把社会经济完全交给看不见的手去操纵的自由经济的观点,则只是出自对市场机制的盲目迷信和顶礼膜拜而已。 同样也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本应是用于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的一种经济学上的设计与思考。然而,由于理论上的失误,东方国家的所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却在精神上继承了原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结果所谓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成了要以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社会主义积累而已。其经济最富有计划性的,也只是注意如何保持二大部类的生产之间的比例性这一思想了。这如同一个工厂要保持其内部各个车间的生产的比例性一样,本来就算 不上什么难事。然而,无论这种计划经济把这种比例性搞得多么好,都不足以解决我们在对话III中所讨论过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均衡性矛盾。相反,由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继续相信,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并认定,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其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3那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东西方国家的经济到如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了。 可见,问题并不在于计划经济本身,而在于怎样计划和为什么计划的。如果要象工厂主管理工厂那样管理社会经济,如果社会经济的运动仍然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原理的支配,那么,无论这时的经济是自由的还是计划的,最后都难避免陷入由于市场乏力而无法发展的境地。人民也会由于仍是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出于极端贫困之中。 乙: 那么,为什么实行自由经济的香港却有着令人羡慕的经济繁荣呢? 甲: 这是因为香港的经济并不是靠本身的市场来均衡的,而是靠外部市场。如果一 旦外部市场对香港关闭,那么,香港的经济会变成一付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的。 乙: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只有自由市场价格机制才可以使社会供求关系 达到平衡,而人为的计划经济却难以作到这点。因为自由经济通过价格的自由涨落可以使供求关系得到调节:供不应求的商品涨价,供过于求的商品降价,最后达到所有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使供求关系平衡的价格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均衡价格。图1就是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在自由市场价格机制下实现供求平衡的分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DD线代表了需求方面。它表示了对买者来说,一般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上能买的产品数量比较高的价格上的要多; (这里有一张坐标图,贴不上    李志宁) 图1 ,均衡市场价格模型图 因此,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反比关系。图中的SS线是供应曲线。它表示了生产者通常在较高的价格上比在较低的价格上更愿意提高较多的产品;价格与供应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正比关系。两个线的交点是图中的M,其纵坐标P1即均衡价格。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样将迫使价格回落到供过于求的现象消除为止。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推动了价格上升到供不应求的现象消除为止。可见,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可以导致市场价格达到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下,没有一个愿意接受这个价格的卖者或买者未如愿离开市场。4 因此,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们都把自由经济的均衡价格机制视作为全部经济学法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法则。5 这已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石之一。 甲: 在我看来,首先这个关于均衡价格的分析模型并非是无懈可击的。 第一, 这个模型中的SS曲线只有在单位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大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但在实际中,单位生产成本一般并不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只要市场价格仍高于生产成本,就没有理由认为,只有随着市场价格的上升,产出才会进一步增加。实际上,只要市场价格可以使一家生产商有利可图,相同条件下的所有生产商都会开始生产,并不存在价格越高,才有越多的产出供应市场这样的曲线。真实情况与上图模型中的供应曲线往往相反:当价格和利润率都有所下降时,生产者更努力试图卖出更多的产品以保持利润额不致跟着下降。换句话来讲,在这个由两条曲线所组成的模型中,竟有一条曲线实际中并不存在。 第二, 关于自由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的分析模型认为,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样会把价格压回到均衡价格,从而消除供过于求的现象,实现供求关系平衡。其实,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定会出现。实际上,当供过于求的现象出现时,市场价格是否回落取决于价格回落所引起的利润额的变化。如果较高的价格可以给卖方带来更多的利润,那么,就没有理由认为卖方一定会把价格压低来消除供过于求,因为卖方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生产来维持高价。这正是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的。 即使在均衡市场价格机制可发生的作用范围内,该机制也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平衡运转,更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按照这一模型,当市场上发生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一直上升到供求平衡为止。在我看来,这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缺点。因为在自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当需求增加时,生产者当然高兴提高物价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这导致的将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经济增长。这就是说,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机制,会阻尼经济的增长,因为它以市场价格的上涨来应对需求的增加,无疑会大大抵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另外,这一模型还指出,当市场上发生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会下降,一直下降到供求平衡的新的均衡价格为止;从而消除供过于求的现象。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萎缩的过程,就是经济萧条的发生过程。但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机制只能反映自由市场经济走向萧条的过程,从来没有防止过经济萧条的发生。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本是是在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过程,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只是这个过程的逻辑结果。当产品过剩发生时,失业跟着增加,购买力越来越小,仅凭价格下降,又怎能阻止这一过程的发生呢? 无论是信奉价值规律的老古典经济学派,还是提出自由经济市场机制的均衡价格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派都没有看到,不管市场价格怎样涨落,资本主义生产都一定要在产出 支出的前提下进行;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均衡性矛盾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变化来化解的。 乙: 但是,自由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不只可以调节供求关系,而且也可以引导人们 的投资行为。因为,只有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通过价格信号的灵活变化反映出来,这样可以引导人们的投资行为,从而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接近最佳理想界。 甲: 决定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真正因素是需求,而且是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的配置比例,归根结底是受社会需求的结构及各种需求的强度所决定的。在实际中,生产部门也是直接根据需求亦即定单的多少作出增产或减产的决定的,并非直接或间接地根据从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增减产量。一般来讲,社会产出是很有弹性的,因此,社会需求的变化一般并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化,而是引起产出的变化。在投机风潮并不盛行的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中,只有在某些个别情况下,特别是产出的增长无法跟上社会需求的增长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才会上升。认为只有自由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可以灵敏地反映 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从而使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信号来安排生产,进而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接近最佳理想状态其实只是书斋中的臆想,它并不符合实际中大多数情况。 退一步来讲, 即使供求关系的变动真得可以灵敏地通过市场价格的升降反映出来,从而使生产者可以全凭价格信号来安排生产,那么,这种自由市场价格机制的最佳理想境界也未必可以使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接近最佳理想境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的涨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也中和了这些需求的变化,从而在许多情况下反而使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的配置难以接近社会需求这一真正的最佳理想境界。其实,如果自由经济的市场价格信号可以引导社会生产行为,那么,为什么生产者和社会经济计划机关不能直接根据市场上的短缺情况更恰当地作出生产决策呢? 实际上,那些不加分析地把一些所谓的大师,权威的牙慧拾起来津津乐道的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们所憧憬的自由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的最佳理想境界也并非什么新鲜事。人们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商业周期中已不止一次地领教过其滋味。这在中国的最近例子,就是近年来这个某些省份所出现的农民们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一哄而上地弃粮种烟等等所谓的烤烟热,黄麻热等事例了。人们看到,在这种以价格的自由涨落的信号来指导的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最佳理想境界中,不但农民们一会由于烟叶过剩,一会由 于黄麻的过剩而陷入亏本和破产,而且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中国社会,由于一会出现这种产品过剩,一会出现那种产品短缺而震动。这种事在工业方面出现的更多,只是在农业上,由于中国的农业资源有限,所以,这种把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放任给自由市场价格机制去支配的作法,给中国农业和农民们带来的打击更大,更明显罢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许价格变动;我也不是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同一种产品只能有一种价格;我只是要说明:那种以往一旦有了自由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就可以把社会经济引向最佳的理想境界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即使在其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以内,其负作用也在发挥作用。其实,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自由经济市场价格机制可以导致资源配置最接近理想境界,实际上指的是这种机制可以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最接近给卖方实现利润这一最佳理想境界而言的。而这一所谓的最佳理想境界和社会既有购买力紧密联系,却常常与社会广大成员的生活需要相脱节。这正好可以解释那种在中国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中所常见的林立的豪华宾馆与老百姓的陋室破房相映成辉的景象了。这一景象正是为市场价格机制所引导的理想境界。在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中,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不但使社会财富不断地集聚到少数人手中,也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向富人的需求倾斜。 总之,从社会生产应该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需要的角度来看,自由经济并非最佳理想境界;从实现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的角度来看,自由经济是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的。正象自由物体运动在重力场中只能落向低势能的位置一样,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在有限的市场内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生产过剩和经济萧条。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实际上只是这个过程的反应,根本无法改变这个过程,更谈不上防止这个过程的发生了。因为这个过程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逻辑结果。关于这点我们已在对话III中讨论过了。如果自由经济真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维持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那么,诸如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生产过剩之类术语就不会在经济学和人类的现代语言中出现了。事实上,现代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由状态下不能自动实现均衡的产物。 乙: 所以,在你看来,西方富裕国家今天的经济成就,并不是自由经济的产物,而是西方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的中国今天却仍这样贫穷呢? 甲: 那就要从计划的制订者们所信奉的经济思想中去寻找原因了。如果计划的制订者们所信奉的思想仍然是那一套如何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获取最大的利润之类原理,那么,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穷都是不可避免的! 乙: 依你看,计划经济所依据的思想应该是什么呢? 甲: 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其经济计划所依据的思想,第一是要考虑如何实现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我们在对话III中已经指出:自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时代以来,人类就面临着社会经济的失衡所带来的挑战。在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的精神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是无法自动实现均衡的,而只有靠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才能作到这点。这正是西方一些国家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取得的经济进步的根本原因。然而,中国的计划经济所作的却恰恰相反:长期以来,由于理论上的失误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束缚,中国政府一直以资本主义经济的所谓原理来指导中国经济,从而是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大工厂,一个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的血汗工厂。这是中国社长期不能消除贫穷,社会经济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的根本原因。然而,如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中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最近还在宣称: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经济萎缩,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在目前来讲应当主要为着防止社会需求过度膨胀。6这句话不仅清楚地表明了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同中国的对经济的计划调节的根本不同点,而且也说明了中国人对现代经济问题的思考还没有从过去一直统治着中国经济的企业主式的经济思想原理中解脱出来。至于这种思想原理的结果是什么,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已作了说明。关于这里的问题所涉及的分析,我们在先前的对话中已经作过讨论。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运动的平衡,就需要国家计划机关根据社会既有的劳动力总数,社会劳动生产率总水平及社会生产设备的产出能力等等经济参数,制订出相应的就业政策,工资政策,物价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其它一些根据收支方案来实现社会经济运动的总量均衡和货币循环。一般来讲,如果这些总量高兴能在大体上保持均衡,社会经济运动的严重失衡就可以避免,社会经济将在设定的经济环境中周而复始地自动运转。我们以后还要再深入地讨论这一问题。 制订社会经济计划第二要考虑的是经济增长。由于我们以后有专门讨论增长理论的机会,所以,我这里只是简单地谈一下与经济计划有关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经济的增长计划应以社会成员的需求为导向,而不是过去那种生产至上的企业式的发展计划。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人一直沿用指企业经济的思想原理来指导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果使得中国许多城市在经历了几个五年计划的发展之后,都出现了工业产值增加了多少多少,工厂用地扩大了多少多少,而居民们 的平均住房面积却缩小了多少多少的现象。这种生产至上的思想使得中国经济变成了为生产而生产,以致于竟出现了砸碎铁锅去炼铁的这种荒唐的事例来。又比如,中国的计划经济只是在说,钢铁的产量要达到多少多少,水泥的产量要达到多少多少;至于为什么?多不多?够不够?就很少去管了。最后这些钢铁水泥的命运怎样了,是否在仓库中锈掉了或失效了,也不去管,反正产值已经计算过了。 总之,长期以来,在一种生产至上的热情的支配下,中国所制订的许多经济计划都没有安排相应的社会需求来吸收这些计划完成以后所带来的产品;这使得中国许多生产设施建成投产后就陷入亏损状态。由于理论上的失误,人在中国不过是勒紧裤带干活的廉价劳动力而已。这种恨不得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追求经济效率的热情,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内市场。这正是中国的经济计划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 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计划则可以避免这点。比如说,因为每年需要盖多少房,所以才需要生产多少水泥和钢铁;如果这种需求大于既有的生产力水平,那么,条件允许的话,就需要安排扩大生产,于是计划也就成了增长型计划。如此等等。当然, 我这里只是简单地提出计划经济所应有的一个原则:即,生产一定要和社会成员的需求联系起来,并以社会成员的需求为导向。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经济的增长计划不要只是泛泛地定出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多少多少,或国民总产值是多少多少,而要有一些尽可能具体化的经济计划。比如说,如果根据准备在五年内在全国绝大多数家庭普及电话,那么就应该制订出一个如何在五年内普及电话的具体的计划方案来;,其中包括:需要建立多少个交换站,需要生产出多少部电话机和交换台,在现有的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水平上,需要安排多少人就业,需要多少投资,可带来多少产值等等。同样地,国家还可以制订出具体的住房建设计划方案来,目标是在五年内或若 干年内消除中国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小于二或三平方米的拥挤现象,并把全国人均住房面积的最低标准提高到若干平方米等等。为此所制订的发展计划应该很容易计算出:在计划所规定的年限内,完成此计划所订的目标需要安排多少人到建筑业去工作;多少人到建材部门去工作;每年要达到计划中的哪一阶段,等等。最后,最重要的还有:对于所有这些计划,国家计划部门还应该计算出,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否买得起这些计划完成之后所带来的产品。一般来讲,由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与社会产品的平均成本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 ,如果抛弃那种有机会就狠命捞一把的思想下所订出的高昂价格,禁止从炒买炒卖活动这谋取巨额利润的投机活动,那么有工作收入的人们是不会买不起这些产品的。对于象房屋这样的大型商品,国家还应安排相应的贷款项目帮助社会成员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总之,社会经济的增长计划可以由若干个这样的具体发展计划所组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正是从这些计划的实施中发生和带动出来的,而不只是从那种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企业主式的作法中吸出来的。 乙: 如果你说的是中国的一些建设需要这样或那样的规划和计划,那我也赞成。但是,这种具体的建设计划能和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吗? 甲: 我不知道离开了这些具体的计划,计划经济还剩下什么。难道这样那种一心算计着每年实现了多少积累,每年发了多少财的企业主式的计划才算是计划经济吗? 当然,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并不需要把一针一线的生产都计划到。实际上,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这么作过。我刚才已经讲过,计划经济是由两个层次上的计划所组成的:一是从维持社会经济运动平衡的计划为出发点所制订的计划;它是通过国家对决定着社会经济运动的一些总量参数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一层次的经济计划是要保障社会经济的运转在合适的条件中周而复始地自动运行。 第二个层次计划是的社会经济的增长计划。它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调整一些决定这社会经济运动的总量参数来引导社会生产部门去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国家直接制订和推行一些诸如我刚才所讲的具体的发展计划来实现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每一个经济增长计划完成以后,如果及时调整社会经济的均衡条件,社会经济将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如果经济增长计划是一个接一个的,那么经济的增长也将是连续型的。当然,这 并不排除社会经济中的自发增长部分,如果社会生产部门中的一定部分有着扩大生产的自主权的话。但是,撇开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增长部分不谈,这些自发性的增长部分归根结底也是在国家的经济计划的实施中所创造的增长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才能发生,或者更是由国家所推行的具体的增长计划所直接带动的。 计划经济还可以突破自由经济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从而把那种建了拆,拆了建的浪费减至到最低。具体地来讲,计划经济的这种前瞻性就是要使每一个城市和整个国家对自己几十年后将建设成一付什么样子要有一个尽可能清楚的计划;对于每一年或若干年将达到哪一建设阶段也要有更清楚的规划。然而,在计划的前瞻性方面中国一直做的很差,使得许多建设完成之后没几年就变的落伍,甚至成为新的建设的累赘而不得不拆除。从这点上来讲,中国经济的计划性实在不是太多了,而是 太少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也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如果中国人仍然以那种生产至上的企业式的经济思维方式来思维,那么这种错误将会屡犯不止。一九八八年,上海新火车站建成以后,竟受到一些舆论的批评,说是盖得太好了,超前了。沈阳到大连的高速公路也被一些舆论批评为早到的文明等等。这类例子在中国实在太多了,特别是在被中国人视为非生产的建设方面更是如此。比如,中国的民用住宅建设的规格标准一直都被限制得过低,而许多住宅都是准备使用到下一世纪去的,不超前设计建设难道非要落后才行吗?当然,另一方面,如果把临时性的设施当作永久性的设施来建造也是缺乏前瞻性的表现。总之,只有富有前瞻性的计划才能把各种短视行为所造成的浪费降至最低。 计划经济的前瞻性还要求生产部门尽可能使用最新技术和推出最新产品。然而,中国在这一方面所作的也很不够。例如,中国早就可以自行制造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了,只是由于舍不得关闭已有的蒸汽机车制造厂,结果使中国的铁路线上到处跑着效率低,耗能高,污染大的蒸汽火车头,反而使新技术的推广和应有受到限制。现在,一旦决定推广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停驶的蒸汽火车头多得没处摆。这实在是由于当初缺乏一个前瞻性的计划所造成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一哄而上的黑白电视机的生产线,重复引进的被淘汰的非自动洗衣 机生产线等等。计划经济本来可以帮助中国跳过这些过时产品的生产,然而,由于人们盲目地被市场力量所牵引,使得这些过时产品还能在中国大行其道。只要这些产品还能给厂家带来利润,那么这种事就会在中国不断地重演。特别是近年来一哄而上的城镇企业,其中许多使用的都是被淘汰下来的效率低,污染大,耗能高的陈旧设备,只是凭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这些陈旧设备仍然能够加入到生存斗争中来。在中国,这些重复建设,浪费,污染等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缺乏通盘计划考虑的结果。这些问题也只有靠加强经济建设 的计划性来解决。中国在这一方面一直作得还很不够,为什么现在还要主张干脆放弃一切计划,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那只看不见的手去支配呢? 乙: 那么,你怎样看待近年来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设想呢? 甲: 这实际上也是西方一些国家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国家干预政策的一个内容。这些西方国家正是以此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的。中国这个提法还主要是在形式上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中的某些作法相似,至于其思想内涵如何,目前还不大清楚。如果中国经济的指导者们还没有摆脱企业经济的思想原理的束缚,那么,国家引导市场就很容易变成主要是为着防止需求膨胀(薛暮桥语)6。而企业在这样的引导下也只能调整,限产以致关闭。 乙: 如果中国的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法具有了同那些西方国家所实行的国家干预政策一样的思想内容,那么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甲; 如果中国政府放弃了那套企业主式的经济思想原理来指导社会经济,以逐步扩大社会需求的方式来引导市场,那么,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国家仅仅引导市场也并非是最佳方法。西方国家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干预政策,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不能更直接地干预私有企业的活动,而只有靠市场来引导它们。然而,企业对市场上需求的上升却可以有两种反应方式(当然也有两种的混合式),一是扩大生产,二是趁机抬高物价。一般来讲,第一种方式是社会所期望的。在经济萧条期间,许多企业由于产品过剩,政府通过扩大市场上的需求,从而带动了企业生产恢复运转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是,只要有可能,企业更倾向于以第二种方式即以抬高物价的方式对市场上需求的上升作出反应。这对企业来讲,既省事,又保险,又同样可以捞到钱,何乐不为呢?但是,这地二种反应方式归根到底是不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真正的增长的,而只能使社会经济在物价的上涨中停滞不前。这也是西方国家自七十年代以来出现滞胀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西方国家的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私营企业的生产活动,这使得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越来越感到单靠国家引导市场已力有不逮。既然中国仍以国营企业为主,那么,国家为什么不能在调节市场的同时,也安排生产来配合市场上的需求的变化呢?这无疑可以避免自由经济中企业以抬高物价的方式来应付需求的增长的短期性行为,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 自由经济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增长。这些条件如: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连续的大规模的移民涌入的开发时期;金本位制时的大规模的淘金热等等。离开了这些条件,在自由状态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必然由于本身的不平衡性矛盾而走向萎缩,更谈不上发展了。 乙: 但是,计划经济能使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发挥吗?没有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发挥,社会经济的增长是可能的吗? 甲: 某些主张自由经济的人常把自由经济同人的自由混为一谈。同这种论调进行争论将使我们这次讨论的话题离开经济学的范围太远。但是,无论如何,计划经济并不排斥人们对职业的选择自由,怎么能谈得上会阻碍人的才能的发挥呢? 当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将消除统治着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将消除囤货居奇,炒买炒卖,买空卖空等等商业投机活动;也会使人类制造假酒,假药,假蜂蜜,假羊毛,冻鸡肚子里灌水等等之类才能无从发挥。但是,如果硬说这样一来,社会经济的增长将会受到阻碍,那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的。这最多只是使某类人的经济增长受到阻碍而已。 自由经济使得社会经济运动成为主宰人的异己的力量,使得绝大多数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毕生穷于应付;这不能不使许多人的才能和兴趣自由发挥受到生存法则的限制。理性的计划经济将把人们从盲目运动着的异己的社会经济力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使得社会经济运动驯服地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服务。这无疑是人类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的巨大飞跃,从而使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有了最重要的物质前提。 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计划经济将是社会经济运动不再被那种以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率来实现最大利润的经济思想所支配,从而不但使社会经济运动由于失衡而周期性地走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再发生,而且也使得劳动时间的缩短成为自觉的历史进程;这不但给劳动生产率的抬高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而且也使人们从越来越多的闲暇中自由成长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体育明星等等人物来。总之,建立在真正科学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象征着人们对以往无法驾驭的经济力量的征服,它给社会和人类的发 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无法低估的。 文献索引 : 1 米.佛里德曼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见争鸣,一九八九年一月号,第42-45页2 米.佛里德曼等: 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73页. 3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第64页. 4 5 WIHELM ROPKE:自由社会的经济学,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第132页.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VI 袁大成 乙: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没有触动中国经济体制中所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所有制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近几年来已受到广泛的注意,不少人都已经认识到:公有制是不行的,只有私有制才能振兴中国经济。 甲:这种观点实质上也是那个从一开始就主导了中国的经济改革的,以打破大锅饭,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所谓微观经济改革思路的最激进发展。现在,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日益流行,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寻找造成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富裕国家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的根源时,很容易看到:中国以及东方原来的那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国家在经济制度上的一个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它们的所有制形式。因此,人们很容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方这些国家之所以比东方国家富裕,是因为它们有私有制。其实,如果人们仔细地回顾一下西方富裕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就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有了一个明显的不同,即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三十年代之后摆脱了以往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纠缠,从而这些国家的经济才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富裕社会。然而,所有制在这一变化前后却是一个大体上未变的因子;人们怎能用这一未变的因子来解释一个变化了的结果呢? 乙:那么,在你看来,西方一些国家之所以能进入富裕社会,其原因并不在于所有制如何了。 甲:我们在先前的对话中已经讨论过: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尽可能高的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来实现最大利润的过程中,怎样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失衡,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不可避免地陷入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之中。正是在一系列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特别是在三十年代的世界性大萧条的打击之下,西方一些国家才开始清醒过来,从而抛弃了以往放任和鼓励私有企业以尽可能高的剥削率来追求资本积累的传统的经济思想,并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运动的均衡;从此才使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由于一味追求更大的剥削率而在整体上陷入经济衰退的尴尬境地,从而才使这些国家有了今天的经济富裕。 相反,东方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由于仍然以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那一套传统的思想和原理来指导社会经济,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工厂。刚开始时,由于这些国家还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不均衡性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随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很快陷入了和西方国家原先一样的境地。只是多亏了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性调整的经常使用,才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运动的失衡现象掩盖起来,但却掩盖不了由此造成的普遍贫穷。 可见,就象人们当初曾对私有制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一样,现在,人们又对公有制发生了普遍的怀疑,其实都错过了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更深刻的东西。那就是,在人类的历史中,比起有形的体制来,无形的思想和精神往往起着更本质性的作用。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本身不平衡性矛盾给社会所带来的挑战这一问题上,一些西方国家在大体上仍然保持了其经济体制的形式的同时,却变革了指导其社会经济运动的思想和原理;然而,与此正相反的是,东方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变了过去的经济体制的形式方面的同时,却全盘地继承了原先的指导资本主义企业式的微观经济运动的思想或原理,结果弄出了一个由国家来执行资本家的职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内在矛盾在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被推到了顶点。所以,中国在进行今天的经济改革时,仅仅谈论体制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更要注意机制的改革,就是说要变革那套指导中国经济运动的原理和思想。 乙:那么,这是否说明,私有制至少和你所讲的经济思想的改革并不矛盾呢? 甲;当然不是这样。就象专制主义本是君主制度的精神一样,那种造成了中国的经济落后,人民贫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原理,不但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而且也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精神。因此,如果以为私人资本家可以更慷慨地对待工人,那只是一种注定要落空了的奢想。实际上,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中私人资本主义的成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受雇于私人企业的工人们的遭遇如何,许多刊物已有不少披露;仅就工资水平这一项来讲,据统计,受雇于中国私营部门的工人们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比中国国营部门的工人们的工资水平低近三分之一。尽管这些国营部门的工人们在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的心目中,不过是使中国的企业具有世界优势的廉价劳动力而已。然而,中国的私营部门在追求这种优势时,也并没有让中国的国营部门专美! 即使在工人们受最低工资法保护的澳洲这样的国家里,私人资本家在追求资本积累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也常常使澳洲社会惊讶不已。据报道:在澳洲北领地的一家由香港资本家投资所建的制衣厂,所雇的工人们全是从中国大陆招来的具有世界优势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工人们常常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小时,然而,每周工资扣除了食宿以外,仅得六澳元,这不过是澳洲普通工人半小时的工资;所谓的住不过是每八个人被塞在一间屋子而已。这种情况在澳洲的报刊上披露以后,引起了澳洲社会的广泛注意。然而,当这家血汗工厂由于这种中国式的追求积累的热情而面临被澳洲政府关闭的危险时,这家工厂的中国工人们联名写信给当地报纸,恳求澳洲公众不要同情她们。想一想工厂关闭后这些工人们将被送回中国而沦为毫无保障的失业者们的境遇,她们情愿继续接受这家血汗工厂的宰割,那也实在难怪她们自己了。 从中国大陆来到澳洲的留学生们却大都对澳洲社会对此类事的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因为,在今天的中国人的流行观念中,这种残酷剥削所带来的资本积累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澳洲政府对此种事的干涉简直就是社会主义的暴政。其实,从中国大陆来澳的中国学生中办起各种公司和工厂的也有不少;当他们对一些走投无路的中国同胞情有独钟时,大都是因为雇佣了这些同胞可以使他们的财富积累的更快而已。例如,中国大陆的工厂利用学徒工制度来减少工资成本的这一作法也被一些中国移民们搬到澳洲来:有些中国人所办的工厂要求那些来厂求职的中国同胞在进厂后的头几周里,不但没有工资,反而要倒交培训费。然而,对于那些渴望得到一份维持活命的饭碗的中国留学生来讲,岂有不听之理。 我讲这些,并非要责备资本家的贪婪;相反,我认为,要叫资本家们不贪婪实在是一种过分的苛求。因为 我明白 对于每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单元来讲,贪婪正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条件。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机制的一个悖论就是:这种贪婪在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单元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却又破坏着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单元的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从而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之,以为私人资本主义代替了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的经济就会得到拯救实在是一种可怜的幻想;这样的改革实质上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乙: 如果中国实行了私有制以后,同时也实行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策,那么,中国会不会取得和这些国家一样的经济成就呢? 甲: 按道理来讲,既然西方一些国家能作到,中国当然也能作到。但从实际上来看,这却是很难很难的。 乙 : 为什么呢? 甲: 因为:第一,中国没有一个象法国的社会党,瑞典的社会民主党或英国的工党等那样的政治领导力量。号称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满脑子装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原理,早已堕落为资本家们的走卒了。这只要看看中国共产党在镇压中国工人们罢工时的穷凶极恶劲就可知道了。 第二,中国也没有象美国工会,澳洲工会那样的社会力量。这一点连去中国投资的外国资本家们也很清楚:中国是世界上最少有罢工的国家之一;中国工人们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模范工人。 第三,中国实行私有制以后,中国的政坛将被财势者们所把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中国的政坛将很难出现象福兰克林罗斯福那样的敢于得罪财势者们的政治家,相反,恐怕更多的只是讨好财势者们的附庸政客而已。 第四,更重要的是,中国缺少新思想来代替以往的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知识界中的一些所谓的异议分子,他们在中国经济改革问题上,同中国政府争论不休的,只是谁的方法能更有效率地敲骨吸髓而已。! 乙: 的确,现在许多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和改革派知识分子们主张私有制,这是因为他们都相信科奈的软硬预算约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私有制下,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性的;而在公有制下,约束的约束力有限,所以是软约束;就是说,化别人的钱和化自己的钱不一样。所以,在公有制企业中,干部们公款请客吃饭之风越来越盛,工人们争工资,闹奖金,造成了人人挖公有制的墙角的局面。因此导致了公有制经济的失败。只有在私有制下,一切软约束都变成硬约束,这样才能带来非常有效率的经营。这个理论正是主张产权私有化的人们的主要论据之一。 甲: 在我看来,至少对于中国的情况来讲,套用这种想象出来的软硬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是很可笑的。事实上,中国政府对其国营企业的约束约束的强硬恐怕是举世无双的。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刚到一家工厂工作时,每月只有十六元的学徒工工资。我因这点钱无法生活,罢工要求抬高工资。该厂一位管理干部惊讶地说:这样的要求怎能向我们提?你应该向李先念提去。(注:据说李当时是主管经济的付总理)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改革以前,中国的国营企业在各方面的预算都被卡得死死的。在当时的中国,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五定:1,即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助关系。企业也必须实行五保2,即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并且力求降低成本;保证完成上交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即使在现在,中国政府对国营企业的硬约束也没有软化多少,特别是在维护使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洋洋得意的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方面,中国政府更是强硬到可以动用军队来镇压工人们的罢工的地步。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竟然还有人把中国经济的失败归咎为对工人们争工资的约束太软,以致于工人们沾了公有制太多的光;这实在是背离事实太远! 至于近年来,中国大陆上的企业干部请客吃饭之风盛行一事,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法纪松懈所致。在今天许多西方国家中的国营企业中就没有象中国大陆的公款请客吃饭之风,为什么?因为在那里谁也不能象花自己的钱那样去花别人的钱。 乙: 但是,这几年来,中国大陆的国营企业的亏损现象日益严重。而且,这种现象也并非中国所独有,八十年代初,英国和日本等国之所以把国营铁路转为私营,也是因为国营的效率难以令人满意。这是否说明了私营企业还是要比国营企业更有效率呢? 甲: 我一直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造成中国的国营企业亏损的基本原因,存在于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之中。据我观察,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原理的指导下,由于一味地追求更高的剥削效率,结果导致了中国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从而使原有的生产力都已显得过剩,现在,又加入大批各种各样的乡镇企业来,当然更显得僧多粥少。这种社会经济整体上的失衡必然要造成许多企业的亏损以致倒闭。实际上,这种事在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中也照样发生,并非仅是国营企业才发生亏损。 当然,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经营手法上要比国营企业灵活一些。举例来讲,某市某个公共工程,许多建筑公司都想抢到手;私营公司由于可以行贿送红包,结果捷足先登。而技术装备要强得多的国营建筑公司却由于财政管得严,无法这么干,所以只好停工。这种由于抢不到活干而停工的事一多,任何企业都受不了。至于这项工程完工后的质量如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清楚,这种事情在当前的中国非常普遍。这样的灵活性大概也算是私有制的优越性之一吧。 另外,中国的国营企业中,凡在五,六十年代中入厂工作的工人们现在大都已退休。按照中国大陆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工人们都是靠原来工作过的工厂放发退休金来维生。而新近产生的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却没有这个包袱,其效率当然可以高些。但是,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要叫国营企业也抛掉这个包袱,那就未免太残忍了。要知道,在中国大陆物价飞涨的形势下,国营企业的工人们越来越靠工资以外的奖金来生活,而那些没有一分钱的奖金,只能靠微薄的退休金维生的退休工人们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了。 总之,企业亏损的原因很多,不能动辄就想到所有制的头上去。即使经营不善也未必和所有制有关,公私营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所有制是国营企业亏损的原因,那么,所有的国营企业都应该亏损才是,为什么还有更多的国营企业在赢利呢? 至于英国和日本的国营铁路私有化的事例,我在中国时也有人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来和我辩论。对于这样的具体事例需要具体的分析才成,所以我当时不能凭想象去回答这一问题。来到澳洲以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获得一些启示。因为在澳洲的各大城市,公共汽车大都是国营的,同时也有一些汽车线路是私营的。然而,二者在服务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国营汽车开得早,收得晚,票价低,并对学生和失业及退休人员实行半价优待;在节假日,尽管乘客很少,国营汽车仍坚持运行,司机们还要领取双倍工资。私营公共汽车则不同了。这些车开得晚,收得早,以避开乘客稀少的低峰时间,票价比国营汽车高,也无半价优待,乘客稀少的节假日停开。这样比较起来,私营汽车的利润率可能要比国营的要高些了。澳洲的铁路也是国营的,其服务方式和国营公共汽车一样。可以想象,如果把澳洲的铁路也私营化,那么,其服务方式肯定会变得和私营公共汽车一样。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这样作也是未可厚非的。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话,人们在乘车上花得钱多了,在其它方面可花的钱必然要少了,有多少改善可谈呢? 其实,只要有市场需求,许多国营企业就劳动生产率来讲,表现得并不逊色。例如,中国大陆的首都钢铁公司,一九八八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新增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比法国的萨西洛尔钢铁公司高24%,比曼内斯曼钢铁公司高318%,比联邦德国的克洛洛克钢铁公司高38%,比英国钢铁公司高108倍,比美国的克虏勃钢铁公司高9%,而仅次于日本几家制铁公司。3世界银行考察团考察了中国的一些企业后指出:参观了一个棉纺厂,看来即使用世界水平来评价,效率也算得上是很高的。中国自建的部分工厂,例如石油化工企业的一些工厂,看来很令人赞赏,能够赶上时代。4 可见,单从生产效率上来讲,国营企业照样也能搞得很好。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双方主要交战国都把主要经济部门如铁路,矿山,造船,原材料生产等等重要部门为国家接管。从而使这些部门的生产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保证了战时的生活和战争需要。虽然这是战争期间所采用的临时措施,但它至少表明了那种硬说国营就是慢,差,费的论点是不真实的。否则,这些国家为什么竟要在生命攸关的关头,采取如此自杀的手段呢? 乙: 可是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而这些地区的私有化程度和自由经济的程度都比较高。难道这还没有证明私有的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确更有效率吗? 甲: 中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这种繁荣是以过去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把中国的贫穷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为参照而言的。有一个例子可以帮助说明这个问题:我在工厂时的一个工友,他在工厂工作时,每个工班都要染几百米的毛织品,一天的工资只有一元多人民币而已。改革以后,他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到街头摆摊修自行车,一年收入可达2,000-3,000元。显而易见,从劳动生产率上来看,他在工厂工作时的劳动生产率要比在街头摆摊修自行车的劳动生产率高几百倍了。但是,在拼命追求积累率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那一套思想原理的统治下,他和其它无数工人们一样,做为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眼中的廉价劳动力,只能领取一点糊口的工资。这个例子虽然发生在内地,但它所含有的意味却是深长的。 实际上,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就象这个例子中的工人辞职去摆摊修自行车后使其经济状况大有改善一样,是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摆脱了以往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效率的剥削的硬约束所带来的,而不是相反。 其实,长期以来,中国在一种生产至上的观念的指引下,使得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之后,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基础工业方面积累起了强大的生产力;据统计,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八O年的二十八年之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产值增加了二十一倍,其中工业固定资产增加了二十六倍;然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二十八年之间只提高了一倍。这样大的反差当然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积蓄了极大的势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旦在生产水平同生活水平之间的沟通上作出稍许的改善,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反过来也有助于被市场狭小所束缚的生产力得以释放,从而使中国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另外,中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还靠着外向经济。我们在先前的对话中已经分析过:由于中国经济过去一味以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劲头来追求高效率的方式,怎样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失衡,使得中国经济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所限而无法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突破了中国长期维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所造成的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从而使中国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得以缓解,使得原先被压抑的生产力得以表达。从这一点上来讲,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的启示应该是:一个有购买力的市场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是,这个市场并不一定非是海外市场不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讲,完全能够以国内市场为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次对话再作讨论。 中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如各种优惠政策,海内外的大量投资等等,我们就不一一细谈了。总之,这些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繁荣的因素很多,不能只想象成是私有制的硬约束如何有效率而带来的。在我看来,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反而是和其突破了以往中国经济一味追求积累率的约束,使经济的失衡得以缓解有关。 乙: 既然沿海地区的私人资本主义可以突破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资本主义追求剥削效率的约束而繁荣,那么,这难道不正好说明了私有制的确可以使人民富裕起来吗? 甲: 的确,同那种中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统治下的普遍贫穷比起来,私人资本主义至少可以使一部分人富起来。但是,私有化能否使中国走向普遍的富裕,那就值得分析了。不要忘记:造成中国社会普遍贫穷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其所有制形式,而在于那一套长期支配着中国经济的一味追求剥削效率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原理。这一套思想原理正是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从私人资本家那继承下来的;私有化显然是无法把这套思想破除的,它最多只能以一群贪婪的资本家代替一个贪婪的政府而已。 谈到私有化,就不能不谈如何私有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可以把关于国有企业向外国人拍卖;也有人提议可以让官倒先富起来购买,等等。我曾就如何私有化的问题请教过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一个头头。他说,可以通过股份制把中国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私有企业。我问:象首钢,宝钢等等这么大的企业,大概需要上百万人来购买其股份才行;这上百万人将分散在世界各地,你怎么能让这么多的股东们去实现你所谓的高效率的管理呢?他说:通过股票市场,二十年后股票就会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那时就可以发挥所有制的高效率的管理了。我继续问:且不说在这二十年的期间应该怎么办,也不说二十年后股票是否一定会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假定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那么,为什么这个人就一定能够使首钢等的生产更有效率呢?他回答:那时这个人就可以把多余的工人们开除出去了!我问:那么,那些失去工作的工人们有无失业金呢?我听到的回答是恶狠狠的:没有!让他们去饿死!原来如此!原来这样中国就可以得救了!其实,这还用等私人资本家们来这么干,中国政府近年来已经开始这么干了。也许这可以使中国的苦力们在饿死的威胁下更拼命地干活,也许这可以使中国经济在多余的人们饿死后更有效率,也许这可以使资本家们和中国政府捞到更大的利润;但是,如果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得救之道,那么,最好的救国之道就是奴隶制了。因为,在奴隶制下,其硬约束会更硬,更有效率!可见,那些不断地向中国老百姓们鼓吹,说什么只要有了私有制,中国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的论调,纯粹是在愚弄老百姓而已! 顺便说一下,股份公司的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界被看成是私有权的虚化,是私有权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无足轻重的证明。的确,在今天的西方国家中,绝大多数大公司都是股份公司;而在大多数股份公司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都不是所有者。 支持私有制的最大论据,不过是认为私有制的硬约束可以使经济更有效率。假定这是真的,那也不能认为私有化后,中国的经济问题就可以因此迎刃而解。我们在《对话III》中已经分析过:自从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追求产出超过投入的效率运动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的失衡。我们在《对话III》中还指出了:改革以前,中国经济所包含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中国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原理的支配下一味地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均衡,这不但直接造成了中国人民的贫穷,而且也破坏了生产运转所赖以维持的市场。现在,人们又提出了以私有制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率,那么,这不过说明了:这种主张只会把原来的错误继续继承下来而已。 乙: 不过,现在许多中国人之所以主张私有制,除了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以外,还为了在中国实现一个有贫富差别的社会。据说,这样才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向上,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公有制的基础上的人人平等必然会造成人人懒惰,结果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陷入停顿。另外,当饼还不够大时,如果实行公有制就只能带来普遍的贫穷,那还不如实行私有制至少可以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样总比大家都贫穷要好吧。而且,这还可以防止社会财富过于分散,从而加快了资本积累。 甲: 这种观点近年来在中国人中的确很流行。我碰到过许多这样的中国人,当我向他们提到在中国的许多血汗工厂中,工人们包括童工们受到怎样的剥削时,他们总是不屑一听,还硬要说这是资本积累所必须的。然而,他们却对中国的官倒和贪官污吏们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认为官倒们可以把中国的公有制变成私有制,并帮助中国补上原始积累这一课,最后在中国创造出一个不平等的理想社会等等。毫无疑问,私有制的确可以扩大社会贫富差别,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向富裕阶级倾斜。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某些相应的社会措施来干预平衡,那么,这个过程的逻辑结果必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然,在今天的许多中国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他们自信自己可以爬上去,而把别人踩在脚下。如果这也叫作社会进步,并把中国的改革推向这个方向,那么,我只能为中国人感到悲哀;它只能把中国从一种黑暗引向另一种黑暗! 象当前中国一些人把不平等当作理想来追求的人在当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并不多见。如果要说这是因为饼太小了,只能先让一小部分人富起来,并说这总比普遍贫穷要好,而且还可以使资本积累起来云云,那么,象菲律宾的马科斯家族,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家族,海地的杜马利埃家族,尼加拉瓜的索莫查家族等等以及中国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们都成了消除普遍贫穷的民族英雄了!这就是说:既然菲律宾的贫民们每人一双鞋只能是普遍贫穷,那倒不如让马科斯夫人先有几千双鞋倒可以防止普遍的贫穷! 其实,资本积累的真正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不在于所有制;就是说,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社会生产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都将把分散的财富集中起来增加资本的积累。然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致命点;因为,如果没有一个相反的过程来平衡,那么,资本积累过程最后必然导致由于财富过多地集中而使社会生产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况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将在以后的对话中重新提起时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至于说什么只有在一个贫富有别的社会中,才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从而才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也是过于言过其实。实际上,如此美妙的不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中国并非什么新鲜事。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常处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贫富差别悬殊的状态之中,然而,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却一直停滞不前。类似的情况在现今世界的许多国家也有,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正如试图让工人们去失业挨饿来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和发展中国经济,使得所谓经济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变得不清楚一样,试图以建立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来推动社会进步,那么,所谓的社会进步的究竟是什么也是另人怀疑的。如果这指的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那么,这些方法是否能达到这一点也是值得分析的。 实际上,一个社会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建立起激励制度,比如,实行专利制度,颁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奖金等等。并非只有靠建立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贫富悬殊的阶梯社会,才能使人们奋发向上爬。其实,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是思想而不是财富;在人类历史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们,大都不是为了钱财而作出他们的贡献的。 另外,公有制只是给人们一种平等的权利,一种起点上的平等,而不是一定要人们的收入都化一式的平等。相反,我认为那些从事危险,艰辛,繁重的工作的矿井工人,钢铁工人,钻井工人们等等,理应得到更高的工资报酬。如果这万一超过了那些在办公室中靠喝茶,看报,发发对公平的牢骚来打发日子的人物们的收入的话,那么,请他们也不必对这种倒挂过于愤怒不已。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放下茶杯下矿井去。公有制不应该防碍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 最重要的是,不能以为公有制就一定意味着普遍贫穷。我已经说过:中国的贫穷是因为中国政府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原理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率,而硬要维持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所造成的。如果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那么,公有制将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普遍富裕。并且,由于这个过程摆脱了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机制所导致的财富集中而使市场萧条的限制,所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快,更健康,更协调,更完满。 乙:既然公有制这么好,看来你是不同意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私有制这一观点了? 甲:这是因为我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所有制;所以,把所有制改来改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不过,我也并不主张中国只要清一色的公有制,尽管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讲,清一色的公有制照样是可行的。但我还是认为,有些领域,如大众传播业,技术开发业,农业,饮食服务业等等,都可以向私营者开放。但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来促进和保障社会的普遍富裕,则应该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另一面。公有制也一样。就拿屡遭人垢病的中国的公费医疗制度来讲,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引起了一些人爱去医院看病的所谓的浪费等等,但这总比没有钱的人得不到医治,只能病死在家里要好吧。实际上,中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在我看来还差得很远,它的覆盖面积只占中国人口的10%而已。然而,中国政府还老觉得中国的老百姓沾光太多而心疼不已。改革以来,有许多舆论主张把医院也办成赢利的部门,而流血的伤员不交钱就得不到医治的事也不断发生。难道这就是中国人所赞赏的务实精神?难道这样中国的产值就可以翻两番? 乙: 但是,公有制会不会造成过于平等而伤害了人的自由?听说私有制是人的自由的保障。追求比别人更加富裕也是人的天赋权利啊! 甲: 不要把平等和自由对立起来。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 从人类的历史上来看,对自由的最大伤害,正是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今天的民主国家里的人民之所以可以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是因为革命破除了维护着旧的等级制度的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才取得的。这种自由的保障是民主,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不是私有制。相反,私有制却是可以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最后社会残余。正象私有制在历史上不曾保障过美国黑奴的平等和自由一样,在现代民主的发展过程中,私有主们都曾激烈地反对过把民主和自由扩大到社会劳工阶层。私有制并非自由的保障。 当然,就象奴隶制和旧的等级制被废除以后,社会上的某些阶级的某些自由也会丧失那样,废除私有制也会使社会中的某些阶级的某些自由跟着失去。如果这样一来,一些人当不成大资本家或大地主就无法活下去,那么,这些人可以使用他们的移居自由,移居到可以让他们做大地主或大资本家的国家去,使他们继续以私有制的硬约束权力来尽情享受气使意指的快乐。 中国应该实行何种经济制度,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全体中国人民投票来表决。中国应该实行民主政治,这一点无疑是要先肯定的。 乙: 然而,公有制会不会造成垄断,从而使消费者不得不迁就垄断所维持的高昂价格呢? 甲: 那倒不一定。实际上,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中国的国有企业近年来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都竞争的很厉害;所不同的只是它们在国外市场上是竞相削价,在国内市场上却常常是竞相涨价而已。 至于垄断会不会造成高昂的价格,那就要看是由谁来垄断了;如果是由国家来垄断,那又要看指导这个国家的经济思想原理是什么了。如果要象中国人在国内市场那样,一心只想着以高价来捞取最大的利润,那么,国家垄断的价格当然常常会高的惊人了。但是,在别的一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其电讯部门,公共交通部门,电力供应等等也是由国家垄断的,然而,其电话费和电费等等却一直很低廉。还有牛奶,食糖等基本食品,在澳洲也是一直靠国家对价格的垄断才维持着低价。实际上,特别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由国家来对价格实行管制是制止物价飞涨的唯一有效方法。这样可以促进生产部门以更高的产出来跟上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需求的增长。然而,中国政府近年来所作的正好相反,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私营部门,都是趁机以大幅度地涨价来竞相捞取更大的利润,结果在国内造成物价飞涨,最后导致市场疲软的局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前的对话中已经讨论过了。 其实,在自由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种炒买炒卖,买空卖空的商业投机活动,也大大地增加了流通费用,造成了物价的腾飞。比如在香港,地产商们的巨额利润使房价高得惊人,反而是香港政府所建的公屋才为一般工薪阶层提供了买得起的低价房屋。如果香港政府不对公屋的销售对象实行垄断性规定,而允许各种炒家们也进入香港公屋领域活动,恐怕这些公屋的价格将会直线上升,从而使打工阶层们依旧住在棚屋里望楼兴叹。 如果国家能够从保护消费者和促进健康竞争的角度出发,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管理条例和制度促进公有制企业之间在国内市场上竞争。比如国家可以根据某项产品的平均成本水平订出该产品的最高限价,使国内各厂家的同类产品可以在这一最高限价下自由浮动竞争;等等。总之,关键是国家经济的指导者们要破除以往那种资本主义企业主式的思想原理的束缚,这样就不会一方面拼命压低工资,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提高物价了。 乙: 公有制会不会造成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呢?近年来,最高大陆上政府官员的贪污受贿成风似乎就肯定了这一点。 甲: 实际上,近年来,最高大陆上的政府官员们的贪污受贿成风,正是和中国大陆上的私有化的过程分不开的。私有制加剧了人们对财富的贪求,使行贿者和受贿者双方都能得到更大的好处。相比起来,公有制倒是可以限制政府官员们的贪污受贿的欲望,因为在公有制下,至少钱财的许多用场消失了。 乙: 但是,公有制会不会造成政府的专制独裁呢?人们担心,在公有制国家里,由于国家掌握了生产资料,那么,工人们怕失业就不敢罢工,知识分子们怕失业就不敢批评政府,从而容易是国家变成独裁的压迫性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耶克教授同凯恩斯争论的一个主题,就是海耶克教授认为,国家管理经济将导致一个独裁政府。这虽然没有在海耶克所担心的英国出现,然而,所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不是被专制独裁的政府所统治。这算不算公有制的一个致命弱点呢? 甲: 如果担心国家管理了经济就会变成独裁的压迫性力量,那么,国家就更不应该管理警察和军队了。显而易见,警察和军队更是赤裸裸的压迫性力量,国家掌握了它们无疑更具有危险性。然而,以这种借口来反对公有制的人却从来没有反对过国家掌管警察和军队。事实上,无论是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的条件下,国家都有可能变成独裁的压迫性力量。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另人发指的专制独裁的政权也照样出现在私有制的国家中。真正能够防止国家变成独裁的压迫性力量的是民主,而不是私有制。既然民主可以防止掌握警察和军队的国家变成独裁的压迫性力量,那么,为什么民主不同样可以防止管理经济的国家变成独裁专制政府呢? 要说人们是否敢于罢工反抗政府,那也要靠以民主精神制订出来的法律和人们自己的勇气来保障了。在实际上,在西方民主国家里,国营企业的工人们罢工反对政府及在大选时投反对党的票,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相反,在许多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国家,私有制并帮不了多大的忙。记得我刚到澳洲时,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学生向我讲述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如何受到政府的歧视和压制等等情况。我问:你们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罢工?他说:我们向谁罢工啊?我们的工厂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怎能向自己罢工呢? 同样地,知识分子们敢不敢批评政府,那也不在于有什么样的所有制,而在于有无民主政治。如果仅是因为公有制,知识分子们就不敢批评政府,那么,在私有制时,他们又只敢批评谁呢? 乙: 讲到民主,私有制正是民主的经济基础啊!中国之所以没有民主,关键就在于没有一个中产阶级。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中产阶级。因此,没有一个私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 甲: 这种看法尽管很流行,却充满了无知与偏见。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在逻辑上证明过私有制和民主的必然联系。看一下历史,就可知道,现代代议制民主政体从出现到现在,只有2-3百年的时间,而在更长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里,正是私有制和专制政体存在于一起。即使在现在,世界上仍有许多专制国家同时也是私有制国家。比如,海地自一八O四年建国以来,一直是一个私有制的社会。但是,私有制在海地除了给杜马利埃之流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以外,并没有给海地人民带来富裕,更没有带来民主和自由,却带来了世界上最残酷的压迫和贫穷。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在当今世界上举出好几十个来。对于任何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讲,都不会人云亦云地把民主和私有制硬扯在一起。 至于把民主看成中产阶级的专利,那也实在是对民主的误解。实际上,无论哪个阶级变成执政的阶级,或者更确切地说,无论执政者来自哪个阶级,都难免倾向于大权独揽和建立独裁统治。这本是由权力存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一种自然趋势。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各阶层防止执政者变成独裁者的利器,而并非只是某个苦于消化不良的阶级的玩物而已。 顺便说一下,现在一些中国人所谈的中产阶级,其实指的就是资本家阶级。实际上,当这个阶级的利益和暴政不相冲突时,是很难放下自己的生意去反抗暴政的。如果暴政在维护这个阶级的利益,那么,这个阶级就毫不犹豫地成为暴政的支持者。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邓小平今年南巡时,讲了一通赞赏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话以后,马上在海内外自命为中产阶级的华人中所引起激烈反响这件事了。海外的一些中文报刊情不自禁地欢呼:邓伯伯仍然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中国人竟如此健忘:不是别人,正是这个总设计师不久前下令坦克碾过了为中国争取民主的学生和工人们的躯体。现在,烈士们的血迹犹存,一手制造了六四大屠杀的刽子手又成了中国人的邓伯伯!原来,只要谁主张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那么,杀人就不算杀人! 乙: 但是,有人说,私有制只是民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甲: 这只是在无法否认的大量事实面前信口胡诌出来的遁词。说这话的人从没有进一步论证过:为什么私有制是民主的必要条件,而且只是必要条件?也从没有说明过:民主的充分条件又是什么? 实际上,政治就是政治;经济就是经济。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有可能和专制政体或民主政体存在于一起。如果硬要在民主政体和所有制之间寻找联系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民主政治倒是和公有制更接近些。因为,公有制把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公众不得不注视着统治者们 在干什么。 这也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里, 为什么近几十年来各种形式的民主运动此起彼伏的一个根本原因。相反,中国一旦实行了私有制以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吏们也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资本家;私有制又怎能保证这些资本家们不会为了自己的利润而使用国家铁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至于这些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们会有多少人能把中国当成家园来建设,那是很令人怀疑的。恐怕他们更多的只是把中国当作一个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力资源的生产基地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国人民又一次无法忍受而奋起革命时,那么,中国的杜马利埃,马科斯们逃走后,所留下的中国将是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民贫穷的一片疮痍! 总之,今天的中国有一次地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为了不是以往的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地走入歧途的历史重演,为了不使烈士们的血白流,中国人民一定要冷静地,科学地批判和反省过去的历史,找出过去究竟错在哪里,从而擦亮眼睛,在决定中国的命运时,才能够真正找到使中国走向繁荣,昌盛,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2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见中国工业管理部分条例汇编 第217-219 页。 地质出版社,1980年12月。 3 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第10页。 4 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财政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VII 袁大成 乙: 讨论中国的经济改革,就不能不谈中国的对外开放。几乎从改革一开始,对外开放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成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一九八七年,中国的理论界更提出了走国际大循环的路子的响亮的口号,并具体地提出了以沿海为弓,长江为箭的设想,以促进中国经济朝外向型经济的转变。这一口号和设想立刻得到了中国领导层的赞同。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相信:凭借着中国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一定能使中国的产品象拳头一样地打入国际市场去,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总之,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走国际大循环的路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此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好评。 甲: 中国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要把中国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个因素是近几十年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属目;而这几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外向型的。因此,中国试图也模仿日本和四小龙的经验,提出要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第二个原因则深深地隐藏在中国经济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之中。我们在对话III中曾分析过: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企业式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思维方式的统治下,整个国民经济由于一味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高效率,怎样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失衡,使得中国经济因为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而无法取得长足的发展。这种经济失衡必然会驱使着中国经济迟早要象当年的英,法,德,日等国一样去拼命开拓外部市场以实现均衡。实际上,这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整个社会经济的不均衡 正如我们在对话III中所指出的那样 正是长期以来的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因此,尽管在改革之初,中国也曾提出过学习南斯拉夫,匈亚利等国的经验,然而,由于这些经验没有触及到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任何基本问题,所以并没有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后来,中国又转而学习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搞外向型经济,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我看来,这显然是和中国经济因此突破了国内市场过于狭小的限制,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失衡得以缓解有关。的确,中国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的迅速增加是和中国产品作为拳头产品大量地涌入国际市场分不开的。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讲,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非是更佳选择,尤其对于中国目前这种不惜代价,近乎发狂般的外向热讲,更不可取。 乙: 这又是为什么呢?既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都可以靠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来,为什么对中国就不可取了?很难想象,在商业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国家没有了出口和国际贸易,其经济如何实现增长? 甲: 不要把出口和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的作用看得那么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星际贸易,难道地球经济就不能增长了吗? 至于日本,亚洲四小龙那样的国家和地区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是有其原因的。一般来讲,需要靠外向型经济来维持和发展的国家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其它一些情况类似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有的除了人力和阳光那样的一些资源以外,其它自然资源都很贫乏;它们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都依赖于进口。因此,处于这种情况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外向型经济无疑是应该的,也是迫不得已的。实际上,这样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象一些大工厂一样,只有在国际市场上靠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国际大循环才能谋生。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国家也没有搞得象中国那样,为了向国际市场倾销自己的产品而硬要维持什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否则,跑到日本去的中国船民,被遣送回国时就不会声嘶力竭地高喊:我是越南人,不是中国人了! 第二种类型是自然资源比较单一的国家和地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等。这些国家有的虽然富有象石油那样重要的资源,但是,石油却不能喝,也不能制成钢铁,水泥等等那样的基本工业原料。因此,这样的国家需要外向型经济也是应该的和迫不得已的。 第三种情况是人口过少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的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国内市场过于狭小,就没有必要从飞机到轮船什么都要靠自己来制造,相反,它们若发展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出口换会自己所需的其它产品,将比一切都靠自己生产更经济,更合理些。 中国就不同了。中国既不象日本,亚洲四小龙那样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也不象中东产油国那样资源过于单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齐全,并且具备了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大国,为什么不能以自己本身内部的需求来主导经济的发展,却要拼命维持廉价劳动力的所谓优势,去向海外倾销自己的产品呢? 乙: 中国人没有钱啊!不外向哪儿来钱呢?这些年中国沿海地区多亏了外向型经济才富起来。如果没人买我们的东西,中国不就更穷了? 甲: 你所说的情况正表明了我们在《对话III》中所指出过的中国经济中的具备问题之一,即:中国经济本身的不平衡性矛盾。我在《对话III》 中已经指出: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家们一直沿用工厂主式的思想来指导中国经济,一味把国内群众的工资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从而破坏了中国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经济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实现均衡。这种由于一味追求更高的剥削率而造成的经济失衡,在过去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变成了一个面向仓库的积累狂,在今天又驱使着中国的生产变成了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狂。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肯花钱雇人把国内群众买不起的过剩产品倒入海里,都可以刺激生产的运转,那种以及其低廉的价格优势大举向海外市场倾销的办法,当然总比让生产陷入停顿好点了。 如果要说这是中国人没钱买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给他们多点钱去购买呢?如果要说中国人钱多了就会引起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那么,把产品不遗余力地倾销出去,不一样要在国内市场上造成商品短缺,物价上涨吗?既然中国有那么多的产品急于外销出口,既然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还低的可怜,那么,为什么还非要等把中国的产品大量地廉价倾销出去以后,中国人才能富一点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正象任何一个工厂主都要拼命设法压低其工厂的工资成本一样,满脑子工厂主式的思想原理的中国经济学家们当然要把中国劳动力的廉价当作优势来保持了。因此,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既然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们已经能靠那点糊口的工资活下去了,再给他们多点钱去把自己的产品买走,岂不是多此一举的浪费!既然中国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售出后所捞回来的钱本来就是中国政府自己发出去的,那么,这样的捞钱方法岂不是毫无疑义的循环?还不如把产品卖到海外去,即使卖得再便宜,那也是外汇啊!难怪中国经济学家们要那么着迷有本事应该去赚外国人的钱这一类响亮的口号了! 至于说什么中国的产品如果不出口,中国将更穷,那不过说明了中国经济还没有摆脱资本主义企业经济的窠臼。实际上,在中国这样疯狂的外向热的驱使下,中国经济将会变成一个对外出口的大工厂,一个驱使着无数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这样反而会使中国的生产水平同国内群众的消费水平相脱节;因为,既然那种一味追求剥削效率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可以通过对外出口来消除,那么,中国生产的发展就更没有必要同国内消费水平联系在一起了。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仅纺织品的出口额每年就达一百亿元以上;然而,也就是在一九八六年,我的一位同事去湖北鄂西出差,却看到那里的农民们由于没有被子盖,晚上冻得只好和猪睡在一起!与此同时,中国每年都有许多纺织厂因为外国人的衣服太多了而陷入困境。结果弄得许多中国人更加相信:没有外国人来买中国的东西,中国就更穷了。的确,中国这样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向国际市场大力倾销中国产品的所谓外向型经济道路,将使中国经济越发陷入因自身的不平衡性而越发依赖外向不可;而中国经济越要外向,就越需要保持劳动力廉价这一优势,从而使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矛盾更大,结果形成一个循环。如此下去,中国最后可能落到一个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民依然贫穷的境地。因为,这种贫穷正是中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保持廉价优势的前提。 乙: 你不要忘了:出口可以换回外汇啊!外汇不就是钱吗?有了钱怎么会穷呢?难道外汇收入不可以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吗?再说中国的发展需要资金,没有钱中国怎能发展呢?中国沿海地区在这些年间的发展,不正是靠了外向型经济才取得的吗? 甲: 如果在古典重商主义经济学家们看来,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那还多少有些道理。因为,在那个时代货币不但是交换的媒介,而且作为金银,它还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金银继续充当世界货币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这种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升值;因此,金银货币还是一种可升值的储藏手段。但是在今天脱离了金本位制的纸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而大量地印出来。如果中国的出口只是为了赚取被称作外汇的纸钞,那么,任何国家都乐意做向中国出口纸钞的出口国。当然,中国也可以用这种纸钞来购买其它国家的商品。但是,问题正在于:象中国这样靠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的作法,必然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自处于被剥削的态势之中。因为,当中国拿着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辛苦挣回来的那点外汇来到国际市场上时,由于其它国家并没有中国那么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所以,中国购买这些国家的商品时,当然无法指望这些国家的产品的价格会象中国的产品出口时那么低廉。举例来讲,比如,中国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彩色电视机,同时,中国也从国外进口彩色电视机,如荷兰的菲利浦彩电,日本的索尼彩电等等。由于中国的工人们的工资只是荷兰,日本等国的工人们的工资的百分之一,假定这种优势使得中国制造的电视机的成本只是荷兰和日本的电视机的成本的十分之一,那么,即使中国以100%的利润的价格出口自己的电视机,而荷兰和日本仅以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出口它们的电视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也只能每出口五台电视机才能换回一台电视机。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在同类产品的交换中,这里面所包含的不平等性质看得比较清楚。然而,在不同种类的产品的交换中,这种不平等性依然存在。这种不平等交换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劳动时间的不平等交换;就是说,在这样的交换中,实质上是用中国工人们一个月或者更长的劳动时间去同高工资国家的工人们一天或更短的时间相交换。这样的交换关系将注定了中国的国民生活水平大大低于高工资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怎能不穷?第二个是物质资源的不平等交换;就是说,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格外低廉,使得中国出口大量的物质产品所得到的外汇只能买回其它国家很小量的物质产品,从而使中国在物质资源上受到其它国家的剥削。长此下去,中国怎能不穷?事实上,中国的产品经过远洋运输,加上关税和外国老板们的利润等等之后,出现在国外的零售店里的最后价格,还使得国外的消费者们感到惊人的便宜。不管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出口这些商品时所获得的利润率有多高,这些利润,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们的血汗。这只要看看那些生产出这些产品的苦力们,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中,怎样挤在仅几平方米的住房中过日子就可知道了。然而,尽管中国劳动力的廉价几乎是举世难匹的,在疯狂的外向热的驱使下,中国的许多产品还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外出口。在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以各种形式的补贴的大力支持下,许多企业不管以多么亏本的价格出口,也照样可以从国内的补贴中捞回来。联想到中国国内物价腾飞下的小民百姓的艰辛的生活,这种不计代价的出口狂热就过于本末倒置了。 如果说,这种疯狂的对外倾销可以带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必须的资金,那么,这种办法即使在可以成立的范围之内,也是绕了一个弯路。我们在《对话I》中已经提到过:如果中国经济因缺钱而无法发展的话,那么就应该再印些钱以供需求,这就象其它商品方式短缺,如果有条件可以制造出来,就应该去制造出来一样。既然中国有权发行自己的货币,为什么还要因为缺钱而弄得中国经济无法发展呢? 其实,在我看来,既然现在的中国这么爱美元,那么,即使美国因此变成一个钞票出口国,对美国来讲真不算坏事。只要美国保持其高工资的劣势不变,并以延长其工人们的假期的方式来解决失业问题,那么,其它国家,比如中国,拿着靠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辛辛苦苦挣来的美元来到美国的市场上时,就会发现:还是把那些由中国出口去的商品买回去转内销更合算。 乙: 但是,中国的发展需要外国的技术啊!中国只有通过外向型经济赚取了外汇,才能购买外国的技术。中国现在凭着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出口换汇,也是为了进口技术,从而是中国经济能更快的发展所采取的有效办法。中国经济今天之所以还不够发达,人民之所以还很贫穷,不正是由于中国的技术落后所造成的吗? 甲: 如果中国要从国外引进技术,那么,谁也不会反对。的确,许多国家通过大量进口技术大大加快了其工业进步的步伐。比如,日本在战后所取得的工业进步中,引进技术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尽管如此,从一九五O年到一九七五年的二十五年之中,日本为大量引进外国的新技术所付的费用只有五十八亿美元而已1,平均每年不过2.32亿美元。另外,中国在五十年代也从苏联贷款14.27亿美元用于1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发展。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合理地引进外国技术,无疑对工业化进程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和外向型经济是两回事。外向型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或者发展道路。这种经济模式或道路,就是要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象一个大工厂那样,靠着外部市场的需求来带动发展。这是当前世界上部分国家所采取的发展模式。这些国家采取这种模式当然有着各自的原因。但是,对中国来讲,是否也一定要走这条道路,那还需要充分地讨论才行。 话说回来,把中国今天的经济落后和人民的贫穷归咎为技术落后,,那也是过于缺乏分析。技术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限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即没有某项技术,就无法制造出人们所需的某项产品来。如果中国有技术可以制造出一台电话机的话,那么,就应该可以造出1000万台电话机来;如果中国有技术可以盖出那么多的五星级宾馆,那就不能说盖不出普通的住房来;如此等等。然而,尽管中国有那么多的家庭还是三代人挤于一室,中国的许多建筑公司却因抢不到活干而陷入停产的境地,那就再也不能用缺乏技术来解释这一切了。其实,要论技术,中国现在的技术综合水平要比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技术水平强得多;然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却落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后面。这显然也是不能用技术怎样解释的了。 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有人要和我硬争,说中国的确缺少这个或那个技术,试图证明中国人穷的有理,或者非得要搞外向型经济不可。当然,我并不否认,今天的中国还会缺少这项或那项技术,就象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缺少某些技术一样。但这最多只能在生活的这个点或那个点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比方说,如果中国人今天还不会制造铅笔,那就不应该影响到人们的穿衣取暖方面;如果中国至今还不会制造原子弹,那也不应该使得中国人因此就没有房子住。实际上,人们只要环顾一下自己的居室,就很难发现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什么东西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才能造出来。那么,中国要改变人民的贫穷面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中国的情况来讲,正是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所主张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得中国的市场缺乏有效的购买力;这不但限制了中国许多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许多新技术的使用。尽管这种所谓的优势可以帮助中国的产品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大量地倾销到海外市场去,但也使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专家,医生,工程师等等大量地流失到没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的国家去。这种由于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所造成的技术人材的大量流失,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中国不久将会感到其严重性。 乙: 那么,为什么其它国家也都争着出口呢?为什么美国和日本为了进出口的差额争吵不休呢?日本也是靠自己的劳动力比美国的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才占领了美国的市场,为什么人们都说是日本人赚了美国人的钱,而不说是美国人剥削了日本人呢? 甲: 中国人看到美,日等国为了它们之间的贸易差额争吵不休,就以为这表明了出口越多越好,于是也仗着自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夹进去凑热闹,还以为这样一来,中国就可以成为第二个日本。这样的想法也实在太幼稚了!其实,人们看到日本经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方面;事物的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的经济更依靠着同其它具有更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的国家进行贸易的支持。否则,如果日本只凭自己的劳动力比美国等国的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同没有这种优势的高工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在劳动生产率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日本在这种贸易中永远处于被剥削的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之中;日本人也将永远生活在这种优势中不能自拔!整个日本最多只能是一个雇佣着千万个廉价劳动力的大工厂而已。因此,尽管日本把美国,西欧等国当作其出口换汇的来源,但日本并不愿意多从这些国家进口高工资生产出来的制成品,而只愿意购买第三世界国家的更优势的产品。就象日本在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中,日本处于有利的态势一样,美国当然也愿意让日本购买美国那些没有廉价优势的产品。要知道,美国压迫日本购买美国制造的汽车时,并不是象中国那样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其汽车变成廉价的拳头产品来打入日本的市场,而是硬要日本按美国所出的价格购买。这就象我刚才所举的电视机的例子一样,这种交换所包含的不平等性是显而易见的。两个国家当然要争吵不休了。另外,美国做为一个存在有多元利益的国家,其国内的汽车集团的利益也希望能得到保护,而且,这还关系到数以十万计的工人们的就业问题等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时代,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出超,可以使其内部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得以缓解,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相反,入超则给国内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最明显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争赔偿,英国从德国获得大批的船只,结果却使的数以万计的英国造船工人们失业,其连锁效应,更使得整个英国经济遭遇到极大的困难。这当然不是英国吃了德国的亏,而是进口的增加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而已。就象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过剩的危机期间,把产品倒入海里都可以对经济的好转有帮助一样,增加出口有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减轻国内的失业问题。总之,西方国家为了贸易的差额而争吵的原因很多,中国人不能看到这一情况就简单地认为:它们既然如此争吵,可见还是出口越多越好。 总之,在国际贸易中,越是有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的国家,越是越是处于受没有这种优势的国家的剥削之中。因为在这种基础上所建立的交换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如果中国只靠着驱使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那么,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多数场合,都会受到不平等交换的剥削。从实质上来看,无论中国政府从这种交易中赚了多少钱,其实都只是来自中国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的血汗而已,并非有本事赚了外国人的钱。实际上,由于中国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几乎是举世无双的,那么,唯一能使中国政府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源泉,也只能是中国自己年廉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罢了。 乙: 但是,没有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可能的吗?通观世界近代史,哪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是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完成的?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对外开放中吃点亏也是值得的。否则,中国怎能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呢? 甲: 我们在《对话III》中讨论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怎样驱使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非要依靠一个外部市场的存在不可。因此,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过程紧密地同海外市场的开拓联系在一起是毫不足怪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是靠这外向型经济突破了以往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导致的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的限制才取得的。但是,这一切经验都不足以证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完整的工业规模的人口大国来讲,其经济发展非要通过目前这样不惜代价的外向狂热的带动不可。其实,人们从上述经验中所应该得到的真正启示是:对于市场经济来讲,一个有购买力的市场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以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个市场完全可以以国内市场为主。 不能以为,任何国家都得靠外向型经济才能发展,就象不能设想没有星际贸易,地球经济就不能发展一样。实际上,在上一世纪时,当英国等工业化国家为了拼命争夺世界市场而弄得焦头烂额时,美国却正是以自己的国内需求为主导而迅速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富强国家。当然,美国当时正处于殖民地的开拓时期,具有国内市场正在不断扩大等优越条件。然而,中国也更具有这样的条件。事实上,中国现在的人口比上一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全世界人口总和还多;中国人的大多数还处于贫困之中;中国的国内建设还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为什么中国经济非要依靠对外倾销才能发展,而不去走以内需为主导的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呢?内向型经济不但使中国避免了资源的大量流失,而且可以使中国的生产水平同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直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更迅速,更协调;所付的代价也更少。至于内向型经济内部的经济平衡问题,我在以后再作专门讨论。 总之,不象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中国的自然资源很齐全,这使中国具备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起始条件。另外,中国人口众多,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则使中国具备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终端条件。从工业化的水平来看,中国早已走过了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已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工业基础,并且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条件,中国还一味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去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走弯路了。实际上,中国的劳动力的廉价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劣势^{颜色=0},它使得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无法靠国内市场内的需求来实现均衡的情况下,只好拼命外向。这实在是人们的头脑仍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模式的影响的结果;此外证明不了其它任何东西。 乙: 那么,你是否主张中国不要搞对外贸易,重新回到过去那种自给自足,关闭自守的封闭状况去? 甲: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批评的并不是对外贸易,而是要把中国经济变成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及那种不惜代价,一味靠着这个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向国外倾销中国产品的外向狂。当年是日本政府动用关东军来中国掠夺中国的资源,现在却是中国自己拼命维持中国的劳工们廉价的优势,并加上各种补贴把中国的资源自行送上门去;如果不这样干,中国的工人们还要失业,挨饿,经济也无法发展。这实在太荒谬了!这完全是中国经济还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经济的窠臼所致。如果破除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那么,中国经济完全可以靠国内需求为主导而发展起来。但是,这并不是要中国不搞国际贸易,更不是要中国重新回到自我封闭状态去。 乙: 那么,在你看来,中国对外贸易应该怎么来搞? 甲: 如果中国确立了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那么,根据中国的现有条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可以遵循以下三条方针: 第一是: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比如澳大利亚把羊毛和小麦出口到日本等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澳大利亚生产的羊毛和小麦大大超过了自身的消费能力,而日本等却缺少这些产品。但是,中国把煤炭出口到几万公里以外的英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英国本身就是一个传统的产煤国,把煤出口到英国,就有点象把羊毛出口到澳大利亚一样,实在有点不近情理。然而,经过这么远的长途运输以后,中国的煤炭还能以其价格优势使英国的煤矿关闭,这当然又是著名的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的功劳了。可是,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内许多地方,却一直得不到足够的煤炭供应,人们只好砍树,挖草来取暖做饭,结果造成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人民贫穷。现在,中国每当有新的矿物资源被发现,只要有出口价值,中国的报道就会狂喜一番;好象若不能出口,就没有什么价值似的。外向型经济到了中国就把许多事情弄得本末倒置。在满脑子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原理的中国经济学家们看来,如果那些可以出口赚取外汇的产品竟被中国的苦力们自己买走消费掉,那简直就象浪费了一样可惜。难怪中国经济学家们要那么拼命地维持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 在现实的争论中, 有人担心,如果中国经济以内向为主,中国的产品就会被中国人自己所消费掉 ,而没有多少东西可剩下来以供出口了。其实,即便如此,那也不算什么可怕的事。本来社会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使饥者有食,寒者有衣,流离失所者有居。如果中国经济以内向为主,中国的产出的绝大部分被中国国内的需求所吸收,那么,这将意味这中国会有更多的住房,更好的道路,更漂亮的城市和乡村,人民也将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这难道不比中国在外向热的冲动下,靠着人民勒紧裤带而把产品廉价倾销出去更好吗? 实际上,向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需要的时候,只要稍微调剂一下,就会有许多商品可以均出来以供出口。另外,中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使某些生产部门的发展超过国内的需要,形成一些出口产业。这样的产业多有几项,中国的外汇收入也就足够了。因为,根据中国的资源条件,如果中国经济以内向为主,那么,中国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需求,都可以靠国内生产来满足。而目前这种不惜代价的外向狂热,弄得中国自己所需的许多产品严重短缺,价格飞涨,以致使得许多中国的出口商品出口后又转售回中国仍使外商有厚利可图。这主要和中国政府为大力促进出口而实行太多的出口补贴有关。 第二条方针是:利用比较优势,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举例而言,假如说,在现有的条件下,中国某些地区每生产一吨小麦需100个劳动日;如果这100个劳动日用来生产纺织品,出口换汇以后,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回十吨小麦;那么,只要条件许可,中国可以在这些地区部分地以纺织业的生产代替小麦的生产,这显然可以使中国的生产事半功倍。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之说。自李嘉图提出这一学说以后,已成为许多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时的一个重要考虑。这一条方针初看起来和上面所讲的第一条方针不相容。但是,如果不对这两条方针作极端化的理解,那么,这两条方针并不互相排斥。实际上,利用比较优势可以是制订互通有无,调节余缺的贸易政策时的一个出发点。不过,在作这种安排时,尚有三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是资源和环境因素需要妥当考虑。比如说,如果把上述100 个劳动日转移到石油生产部门去,所产出的石油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更多的小麦,那么,对于中国来讲,也不宜这么作。因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而小麦则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以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去替代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即使有比较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类似地,如果某种生产有较高的效率优势,但污染严重,一般也不宜以高污染高效率的产业替代低污染低效率的产业。第二是以高效率的生产替代低效率的生产以后,所节省下来的劳动者,不应让其失业,而应该转移到新的生产部门,或者普遍地缩短社会成员的劳动时间。否则,即使单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以失业做为节省社会劳动时间的结果,那将弄巧成拙,反而会使社会经济因市场的萎缩而走向萧条,更不用说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怎么过了。第三是假如上述例子中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饱和,那么, 若以大幅度地降价的方式来增加出口,将会使比较优势消失。因此,要注意比较优势的转换和度的问题。 第三条方针是:量入为出,不过于追求贸易出超和外汇结余。就是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主要是为了进口的需要,而不是一味追求赚取外汇。否则,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一个为出口而生产的大工厂,并导致国内物价的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污染,资源过速耗竭等等现象。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采取量入为出的方针,一般作到进出口大致平衡,略有结余就行。如果中国的生产力因此会显得过剩的话,那么,在目前阶段,这种过剩的生产力完全可以做为中国政府雇佣正苦于无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失业人口来进行各种基本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这些建设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容量,吸收过剩的生产力的产出。这不但有助于中国经济在国内市场上实现均衡,而且使中国的建设得到更加全面而迅速的发展。 乙: 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工作。自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和技术。现在,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已经建立了越来越多的三资企业,既弥补了中国的资金不足,又推动了中国经济朝外向型的转变。这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的改革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越来越强劲的潮流。对于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这方面的发展,你有何评价? 甲: 尽管我对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一系列作法持批评态度,但对中国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工作,在刚开始时,我还是表示谨慎的欣赏。如果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缩短中国自行研制的时间,或者在经济上比自己搞更合理的话,那么,不论是中国自己购买这些技术和设备,还是直接让外资来引进这些技术和设备,一般来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会有较积极的作用。然而,许多事在中国一热起来就会走向极端。就象中国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其它热一样,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外资的工作,也很快演变成不遗余力,不惜代价,不加分析的一股狂热。中国政府对外来投资者的政策也越来越优惠,使得引进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比如说,中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对三资企业只征收15%的所得税,而且,从获利年头起,头两年全免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这本来已是相当优惠的政策,然而,由于中国政府授权地方政府可以酌情实现自己的优惠政策,于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中国各省份争相对外来投资者实行更优惠的政策。仅以税收这一项来讲,在中国很多地方很快变成减三免四,甚至更长的减免时间,等等。这样一来,中国方面除了从向这些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其它资源中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以外,其它所得就微乎其微了。事实上,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工资成本在工业产值中只占很小的比重,所以,由于中国对外资企业所实行的过于优惠的免税政策,将使中国经济中这一部分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值流失的国外去。尽管外资企业可以增加中国的就业机会,从而也增加了中国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活跃了中国国内的市场。但是,如果为了产生这一作用,中国政府完全可以用更高的工资安排这些劳动者到环境建设部门去工作,这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市场上产生这一效果,还避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被外向企业的工业排泄物所污染。如果要担心这将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问题的话,那么,这样的担心对外资企业也同样适用;因为,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甚至全部产品都是用于外向出口的,而且由于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中国方面也无法从外资企业的出口中收到多少外汇,用于进口来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政府对三资企业过于优惠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自己的企业仅仅是为了取得中国政府的减免税收的优惠,就随便拉个外资近来,变成合资企业。这种名义上的外来投资,不但使中国过去辛苦积累起来国有资产化为外资,而且使这些企业的产值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变成所谓的合资者的利润流走。随着流走的是当然是中国的资源,在沿海是个弓,长江是个箭的所谓的发展战略下射了出去;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们却要忍受物价飞涨,环境污染的痛苦。真是太糊涂了! 乙: 那么,你认为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甲: 我认为,中国在引进外资时,有下列几点需要注意: 一, 凡是中国靠自己的技术条件能作到的事,尽量不必引入外资来干。比如,中国明明可以自己开发象大庆那样的大油田,为什么现在还要酝酿引入外资来开发西部油田呢?难道就是为了让中国的种种优惠政策显示更大的威力吗? 二, 中国对外资的引进应该主要是为了引进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外来技术。比如说,假如中国还不会自己制造彩色电视机,要是购买这项技术的话,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外汇,或者由于其它原因不宜为此支出外汇;那么,可以让外来投资者来投资设厂生产彩色电视机。产品除了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以外,也可以出口外销。可见,这样的引进外资项目主要是为了引进技术和满足国内需要而安排的。现在中国引进的许多外资,却只是从资金的角度出发的,这样的话,其必要性就应从纯经济的角度去分析了。如果某些项目需要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许多设备等等,而引进外资来作要比中国自己来投资要合算;或者如果中国国内资金严重短缺,同时又发生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形势严重,那么,国内有些较大的投资项目引入外资来作,可以增加外汇收入用以进口国内需求旺盛的商品,则可避免增大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然而,在当前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好象如果没有外资,中国的整个经济就无法发展似的。我们以许多在外资在中国所建立的豪华宾馆为例,实际上其整个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全部技术力量和建筑材料都是中国自己的,那么,为什么只有在外资投入后,这些工程才能进行呢?而且,中国从外资中所得的外汇收入,最多进口了官员们享用的高级轿车,并未用于进口建筑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这样的话,整个建设工程过程和有没有外资有多少关系呢?我指出这样的例子只是要说明:那种一味等待外资来发展中国经济的观点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根据的。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可以自给,工业已具有相当完整规模的大国来讲,资金一事最不应该成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的障碍了。如果中国许多失业者无工可作,许多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在闲置,同时却有大量需要建设的项目却仅因资金问题而无法进行,那么,这就有点自捆手脚了。单就资金而言,近年来,中国许多人士整天为中国的银行中的所谓庞大的存款而忧心仲仲,而许多所谓的外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其实也是从中国自己的银行中贷出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的许多经济建设还要非等外资的投入才能进行呢? 三, 中国对引进外资的管理应有统一的政策,不要放任各地竞相优惠,以避免中国的利益遭受太多不必要的损失。特别要防止那些内外勾结的假合资来盗窃中国人民用血汗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 四, 以累进税代替比例税。既然中国政府对中国的穷工人们所征的奖金税可高达300%,为什么对富翁们的巨额利润经过好几年的减免之后,才敢征收那么一点呢? 五, 中国要有严格的劳动保护法和最低工资法,不要满脑子只想着怎样驱使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去满负荷工作以取悦资本家。中国工人是人,不是最廉价的工具! 六, 任何企业,当然也包括外资企业,必须在严格遵守环境法令的条件下,才准运行生产,不要把那些被从其它国家赶出来的污染严重的工厂,一股脑地,恭恭敬敬地迎进去,不要把中国变成工业排泄物的垃圾场。 七, 允许外资企业将一部分产品向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以满足国内群众的需要,丰富国内市场。如果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的外销收入和内销收入同时征税,那么,中国就不用担心外汇平衡问题。比如说,以刚才所举的电视机厂为例,假设该厂从外销和内销两方面各得100万元的利润,如果中国政府从其外销和内销所得中各征50%的税收,那么,该厂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所得的利润将以税收的形式全部回归中国,同时,部分产品还满足了中国国内的需要。相反,中国目前这种以免税退税等方式来促进外销的办法,不但使中国的消费者自己无法享用劳动成果,而且,也得不到什么外汇收入,因为,按照目前的办法,只有外销,工厂就可以得到免税和退税的优惠,那中国和能有多少外汇收入可谈呢? 总之,中国在对外开放中,不要犯一热起来就走向极端的错误。一定要先分析清楚中国自己已有哪些条件,以及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等等。现在,许多中国人中有一个很流行的观念,就是认为中国只有在外资的帮助下,才能实现经济起飞。因此,为了这个目标,代价再大也在所不惜。这种看法至少是肤浅的。实际上,如果中国在对外开放中不注意保护自己,那么,中国难免会落到今天一些拉美国家的境地,不但经济没有起飞,反而沦为富裕国家的经济附庸,成为向富裕国家向富裕国家提供各种廉价资源和产品的生产基地。 文献参考: 1 国际贸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VIII 袁大成 乙:在一开始的三个对话中,你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前所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后面的四个对话中你又对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那末,在下来的三个对话中,你打算谈哪些问题呢? 甲:在这次和以后的两个对话中,我要分别从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和货币流通平衡的角度来分析讨论社会经济运动的平衡条件及经济增长等问题。最后,我要对经济学说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一个简要的评论和综述。 乙:在我们的所有对话中,你都不时地提起诸如平衡,运动等概念。为什么这些概念如此重要? 甲:因为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指导者们,无论在改革前还是改革后,都缺乏从宏观经济运动的平衡条件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的问题,仅把社会经济管理看成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而已。 (顺便说一下,其实不止中国是这样,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流经济学观点也曾是如此,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过去周期性的失衡。) 乙: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社会经济的管理难道不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吗? 甲:如果把社会经济的管理仅仅看成是组织产品生产和供应,那么,就会把社会经济变成了企业经济。以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就不避免地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使社会经济的运转陷入危机。 乙:你这段话过于抽象,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以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还会陷入危机? 甲: 我在《对话III》中已经指出,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不同,企业经济是一种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平衡显然不能靠企业本身来获得,就像我们不能够想象饭店这种企业可以靠饭店本身员工自己的消费就可以运作下去一样。这种企业经济模式由于本身的不平衡性,就必须靠外部市场的存在,才能运作起来。然而,如果社会经济的指导者们,仍然以企业经济的那些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时,整个社会经济就成了许多企业经济的叠加,其本身的不平衡性当然不能在这样的叠加中消除,从而使社会经济在整体上也会失去衡,企业的运作最后也会陷入困境。 企业只有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才能赚取利润。但是,从整体上来观察问题,就不难看到:一个社会内部所有部门的投入总和,正构成这个社会的市场总容量。如果这个社会的所有部门都是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利润的企业化经济单元,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就必然会失去平衡。就像在国际贸易中,要使全世界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同时达到贸易盈余是不可能的一样,要使社会内部的所有部门都变成盈利的产业部门,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陷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乙:但是,现代社会就是由众多企业单位组成的啊。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大堆企业的迭加。你能不让这些企业不用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其运作吗? 甲:企业当然要靠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其运行。但是政府就不能用企业经济的概念来指导社会经济。正因为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大堆企业的叠加,所以就需要政府介入,进行经济调节,否则社会经济就会走向失衡,从而发生生产过剩危机。 社会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封闭的大系统。其中的生产部门,仅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我们把它叫作社会产业系统(P 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有着诸多的系统元素,即企业单位,尽管在这个子系统内部的各产业单位有着各种各样的交换,但在赢利条件下,这个子系统本身是个不平衡系统。任何一个不平衡系统,如果它能够长期运作下去,它必然是一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部,必然有着另一个与其过程相反的不平衡子系统存在,形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在我们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中,光合作用系统与呼吸作用系统,就是两个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子系统一样;在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与其产业系统相依存的,还必须有另一个子系统,非产业系统,即社会消费系统 C来与社会产业系统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社会经济系统的统一体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改革中,一些经济学者们要把中国许多社会事业部门包括医疗部门都产业化的主张是多么无知。我们下面还会进一步看清这一点。 乙: 为什么社会产业系统不能靠本身来平衡?产业部门不是有各自的成本开支吗?社会产业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也不是有着大量的相互购买吗?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机制难道不能保持社会产业系统本身实现平衡? 甲:历史上曾占过主流地位的某些经济学派认为,生产不但制造产品供应,也制造着需求。因为,在这些经济学家们看来,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诸生产要素的开支所形成的购买力,终究会把市场上的全部商品买走,不会过剩。即使产品一时过剩,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过剩产品会降价售出,从而恢复市场平衡。 实际上,正如我们在《对话III》所分析讨论过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就是追求产出 大于 投入的差值的。这一点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是不能靠自身的购买力来平衡的,就像我们不能想象一个餐馆可以靠自己的雇员们的大吃大喝就能运转下去一样,以追求利润和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部门是不能单靠企业生产成本所提供的购买力来实现平衡运转的;必须要有产业系统以外的购买力才能帮助产业部门实现生产平衡运转。 至于一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内的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购买,能不能帮助产业系统内各个产业部门实现平衡运转,这可以分几种不同的情况来讨论。 我们首先来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品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购买的情况。 比如,纺织器材生产部门同纺织品生产部门就存在有大量的相互购买活动:纺织品生产部门购买纺织器材部门的纺织器材,纺织器材部门的员工购买纺织品部门所生产的纺织品。 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纺织品生产部门用于购买纺织器材的开支,只是其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纺织品产出值的一部分。那末,纺织器材部门所得自出售纺织器材的收入,加上纺织品生产部门的其它成本开支,还是小于纺织品产出的终产值。就是说,在产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纺织品产出值大于投入的部分,显然不能靠纺织品生产链上的不同企业部门之间的购买力来实现的。 可见,那种依靠重工业的支出来实现产业利润和社会经济平衡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所有重工业产值(不包括军事工业)最后都要转移到终极消费品的产值中去,换句话来讲,重工业的所有产值,其实都只是终极消费品产值的一部分。重工业的成本支出当然也是终极消费品成本支出的一部分。顺便说一下,这里的分析结论也是针对那种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平衡运转的理论的而言的。 即使来自别的产品生产链中的购买力,也不能帮助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实现整体平衡。比如,即使有来自食品生产链上的购买力来购买纺织品,那也同样有出自纺织品产业链中的购买力去购买其他产品或服务。这可能使某些产业部门实现利润的条件下运转,但是却不能使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在整体上即能实现利润(即实现产出大于平衡)又能平衡运转。 这种分析适合所有的不同产业部门的相互购买情况。比如,如果医疗系统也是产业部门,那么来自医疗系统的购买力实际上不过是来自其他产业系统的员工们在生病购买医疗服务是的花费的一部分。套用上面例子,那就是医疗系统购买纺织品等等诸消费品的购买力,实际上不过是纺织产业等等诸产业的员工们花在医疗上的费用的一部分,其实仍然是纺织业等等生产的投入的一部分,显然仍然不能帮助纺织等诸产业部门在实现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的平衡运转。只不过更糟,因为在产业化的时候,医疗部门也在追求利润,所以,其成本花费只是医疗部门收入的部分,从而使社会经济更加不平衡。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一个社会的产业系统可以靠自身平衡,那就是,这个产业系统的所有经济单元的利润等于零,就是说,产出=投入,或者所有企业所赚取的全部利润都被资本家用来消费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社会内的所有部门都是产业部门也不成问题,也可以实现经济平衡,而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但是这样一来,如果利润率等于零,私人投资者还会投资生产吗? 资本主义经济只有在产出大于投入,利润率大零的情况下才会开动。然而,从宏观整体上来看,一个纯由这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单元组成的社会,是不可能同时让其内部的所有经济单元实现产出大于投入的盈利情况,如同不能想象世界上所有国家可以在同一段时间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贸易盈余一样。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盈余的代数和只能等于零。国民经济也是这样,从总体上来看,其内部各经济系统之间的价值交换的代数和也只能等于零。 所以,从实现社会经济平衡运转的条件上来看,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不能由清一色的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产业部门所组成;还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不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诸单元所组成的子系统,就是我开始所提到的C 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要吸收和消耗产业系统所追求的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值,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运行。 乙: 你能不能讲讲你所说的C系统都是那些单位? 甲: 属于C 系统的单位首先包括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诸部门,如政府部门,养老院部门,医院部门,教育部门等等。 当然这些部门的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这些部门是向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时,它们就属于C 系统,其运作费用(通过政府)来自P系统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部分。其功能,不仅在于向公众提供免费的诸项服务,而且也在于消耗社会产业系统产出的余额,维持社会经济整体平衡。 当这些部门成为自负盈亏的收费的产业部门,那么就变成P 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部门所赚取的利润越多,社会经济的不平衡性就越突出。 属于C 系统的单位还包括国防部门和军火工业,因为军火工业的产出并不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分享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而其成本开支却加大了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用于吸收 P系统产出的产品余额。因此,国防工业也是C 系统的组成部分。与之相似的还有宇航部门等等。 属于C 系统的还有公共设施的基本建设。比如一条铁路,可能需要好几年的建设才能完成。在完成前,社会对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这个阶段,它就属于社会经济中的C 系统,社会对其的投入也在市场上形成有效购买力,用于吸收 P系统自己所不能消化的产品余额。 但是,上述铁路工程一旦建成投产,就变成 P 系统的组成单元。同样,一条公路在建设完毕后,如果是收费公路,它就变成了 P系统的组成单元;如果是免费公路,则仍然是C 系统的单元。不但某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此,即使私人产业部门,在其基本建设期间,也是 C 系统,一但其建成投产并开始盈利,就变成了 P 系统。反过来的情况也有,如某些原来盈利的产业单位,陷入亏损期间,就是 C系统中的一分子。从投资者的观点来看,盈利的单位变成亏损的单位,是很不幸的事情,然而,从社会经济整体上来看,亏损的经济单位,也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既作为C系统的一分子,来平衡社会产业 系统(P)的产品余额,消除生产过剩。 可见,许多经济建设,其性质是可以在P系统和C系统之间转变的。政府应该而且可以在动态中通过调整参数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大致平衡。 我们现在再用图示来说明 社会经济两大系统的平衡:    (这里有一张图,贴不上。   李志宁)            u 图1社会经济平衡图 从图1可见,产业系统P在产出大于投入的条件下,其系统内部的员工们,仅能购买P系统总产出的部分产品。其大于总投入部分是产业系统内无法消化的余额。产业系统的资本效率越高,即产出值越是大于投入值,这个余额越大。如果没有来自产业系统之外的购买力,产业系统内各个生产单位,将由于剩余产品的积压而不断地裁员,在乘数作用下,市场进一步萎缩,最后爆发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 仅靠P系统不断地扩大投资,也不能阻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因为新的投资固然增加了一时的购买力,但很快也带来了新的产出涌入市场。从而使新一轮的产品过剩危机更严重。 而C系统则不同,C系统只有开支,没有产出。换句话来讲,C系统只向市场投入有货币支持的购买力,而其向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却是免费的,当然不会消耗市场中的有限购买力。实际上,C系统就是 P 系统产品所需的外部市场,它所提供的购买力帮助P 系统实现其利润,并和P系统共同组成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统一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当C 系统所购买的产品大致等于P 系统本身不能消化的余额时,即 产业系统所追求的产出大于投入之间的差额时,社会经济在整体上就会实现平衡。 乙: 那么,社会消费系统,即你所讲的C 系统所花的钱来自哪里呢? 甲: 因为我们定义的C 系统诸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所以 C 系统中的诸单位不可能从市场交换中得到货币收入。除了 C系统中暂时处于基本建设阶段的某些企业项目,其货币资金来自储蓄外,C 系统中大多数单位所花费的货币资金,只能来自政府财政支出;而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自税收和国有企业所上缴的利润。这我们可以从图1 中清楚看到。 乙: 要靠国家财政来支持C 系统,那不是要增加国家的负担吗?国家当然可以通过征税来支持财政开支,那不就是增加社会负担吗?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政策之一,就是国家管的越少越好,要尽可能地把那些吃财政饭的部门产业化,让它们在市场上自己养活自己,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避免中国象西方福利国家那样背上社会负担的沉重包袱。 甲: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正暴露了该观点持有人对经济学真谛的无知和头脑的浅陋。 在《对话III》,我已经说过,近代企业经济同工业革命前的自然经济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近代企业经济是个不平衡经济系统,而这个不平衡性是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消除的,所以需要国家介入,需要国家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 谈到这儿,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国家财政政策在维持社会经济系统平衡运转的至关重要性。 我们知道,陆地上象长江,黄河那样千万条河流都奔向大海,为什么奔流了千万年,上亿年仍然奔流不息呢?因为下雨。正是由于太阳的蒸腾作用,把流向海洋的江河水又蒸腾成云,云又降雨于陆地,所以才保持了长江,黄河等等河流万古长流。如果没有太阳的蒸腾作用把海水化作雨云重新带回陆地,那么,长江黄河的流水大概连一年都坚持不了,就得断流。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就好比流水,不断地通过购买商品而流向众商品生产单位。尽管这些生产单位也有种种成本开支,但这些开支仅是其产出价值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一个运动方向相反的过程来平衡,社会中流通着的货币,就会不断地在社会产业系统中沉淀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规模不断地缩小,最后停滞。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所周期发生的产品过剩危机。这种过剩,从货币流的观点来看,就是社会上已经没有相应的由货币支持的购买力,所以产品过剩就发生了。 政府的税收就好比太阳的蒸腾作用,它可以把以利润的名义沉淀在赢利的产业系统中的货币蒸腾起来,通过政府支出,降雨到社会中,从而保持货币继续流动,生产方可以继续进行。 由于国家税收的对象是社会各部门中所有够资格的人员,所以国家财政政策中维持经济平衡运行的功能被掩盖起来。实际上,从图1可见,如果国家税收对象仅是P 系统,那么货币流通照样可以进行,社会经济照样可以运行。反之,如果政府仅向C 系统的人员征税,那么,货币流动很快就会停止,经济活动也会难以为继。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了国家财政在维持经济平衡和货币流通中的作用。 如果只向穷人征税,就会缩小穷人们本来就很小的购买力,这当然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平衡。因为货币是在富人群体中沉淀下来的。富人的货币财富也远远超出了其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能力。所以,税收的主要对象必须是富人,必须是累进税。这不仅是为了社会公平而劫富济贫,而更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平衡运动所必需的措施。 另外,如果政府把财政结余当作政府的目标,(即政府财政支出小于政府财政收入),那更会使货币在流通中沉淀下来,加剧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相反,适当的财政赤字却有助于消除经济萧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主张中国政府放下包袱,主张医疗产业化,主张维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减员增效的所谓经济学家们实际上是多么无知,因为其思维仍然局限在小生产者或企业主的思考方式中。这些人还嘲笑人家西方福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的包袱呢?其实,正是这种所谓的沉重负担,帮助西方国家避免了三十年代那样生产过剩危机的重演,从而取得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乙: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就看不到这点呢? 甲: 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只是从生产方面来看待社会经济活动。长期以来,他们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是决定性的方面,是起点,是长远利益。这种观点是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局部经验的。西方国家的供应学派也持类似的观点。对于这个学派的学说,我们在后面的对话中如有机会再作简要地分析。 乙:和你所主张的相反,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主张中国要补上资本原始积累的课,所以政策上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富人们有了钱会去投资扩大再生产。钱在积累在富人手里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钱到富人手中,其实就是资本的增值,钱到穷人手中就会被吃光花净,生产怎么发展呢? 甲:把钱都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没有广大消费者的购买,产品都卖给谁?连卖都卖不出去,谈什么扩大生产? 从货币流通和经济平衡运转的角度来看问题,当 投资 = 储蓄 时,货币就还没有从流通中沉淀下来,社会经济的运行也还算平衡。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平衡。因为任何私人资本家们都不会投资没有利润回报的项目。正如我们上面所指出的,一但这些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就会从C系统的项目变成 P 系统的项目,带来更多的产出。没有更大的市场来吸收容纳这些产出,社会经济就会更加不平衡,市场更加疲软,生产过剩和人民贫穷一起出现。如果国家政策向富人倾斜,就会使社会经济失去继续运行的平衡条件,社会经济会因为大多数人的贫穷而陷入生产过剩的危机中,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乙: 向富裕的企业和私人企业家们征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继续生产热情呢? 甲: 如果为了让私人企业家们高兴,就免去他们的税务,而转向穷人们征税,就会使社会经济更加不平衡,使市场更加疲软。我们在图1中已经看到,国家财政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沉淀在富人钱袋里的货币重新流动起来,使社会生产活动继续进行。如果富裕的私人企业家们因此不高兴而失去生产热情的话,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实行公有制,把私人企业交给国家来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与私有体制的矛盾。 乙:从你上面对图1的说明中,国家税收的总额似乎应该等于社会产业系统产出 大于 投入的差额? 甲:这是仅从实现社会经济平衡的角度看问题时的一种简单分析方法。在实际中,国家财政政策还有更多的考虑,在税收的总量上可以比社会产业系统产出余额更多。比如,我们拿医疗服务作例子。社会成员看病就医的需要,可以由政府统一管起来,也可以由社会成员自己负担。社会一般成员很难负担得起一些大病或突如其来得事故伤害的医疗开支,尽管社会所有成员都有得这些大病大灾的可能性,其实这些大病很难同时发生在全体成员身上,但是一旦发生在某个人身上,这个人及其家庭就很难负担得起。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国家应该出面来统筹社会全体成员的医疗服务,一方面,国家为全体成员一旦得大病或受重伤住院治疗支付所有费用,另一方面,国家向所有有收入的社会成员征取医疗费。这种费用的征取,就不完全出于经济运转平衡的考虑,而更多的是出于社会需要的考虑。加上种种类似的考虑,国家税收总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平衡社会经济运行的范围内。 乙:顺便说一下,你这样的主张,中国改革派智囊们要说你是在搞医疗大锅饭了!他们会说,这样的大锅饭极不公平,因为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大病,受过重伤的人也得缴纳医疗费用,他们会觉得自己吃了亏的。另外,西方许多实行公费医疗的国家,都感觉到负担太重,有些吃不消。那么中国怎负担得起呢? 甲:我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单位,每人每月可以报销几十元医药费,超支不管的小锅饭才是国际笑话。这样撒胡椒面式的小锅饭,加在一起,会使医疗开支更庞大,而社会成员一旦得了大病或受了重伤,却照样负担不起而只能等死。由国家统筹管理的公费医疗制度,可以使社会全体成员,不管是穷是富,一旦得了大病或受了重伤,都能得到医疗保障。如果说这是大锅饭,那么这种大锅饭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的进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光缴钱,没机会得大病去享受过医疗服务是吃了亏,他完全可以上大街撞汽车去。这样他就不觉得自己吃亏了。 至于西方一些实行公费医疗制度的国家感到医疗负担太重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国家实行的是私有制。私立医院动手术的费用太高,医生大都是百万,千万富翁。这样下来,国家的医疗负担当然太大。中国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在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时,要保持医院和医药公司是国有的,医生是领固定工资的,这样医疗费用就不会很高。国家医疗开支大部分也只是在国家自己的不同部门转来转去,哪个部门赚的钱都得上缴国家财政,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循环才显示了货币的真正社会意义。 总之,不要动不动就把国家财政开支说成是沉重负担。现代经济,由于各企业都是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利润的,是不平衡的经济体系,其总合会使整个社会经济不平衡。正确的政府财政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实现平衡以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极端的例子是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发展:由于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美国政府的战争开支反而促进了美国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用战争开支来促使经济实现平衡毕竟是种浪费,最好还是把政府的开支用在养老,医疗,教育,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等社会负担上来更好。 乙:扩大政府开支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 甲:如果政府开支来自税收,一般来讲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并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弥补赤字,那么,只要赤字额度小于现行流通中货币漏出的额度,那也不会引起多少通货膨胀。当然,这里所讲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而言。如果把货币发行量的增多都视作通货的膨胀,那么,在维持物价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产出的增加都需要增发更多的货币来维持交易的运行。这种通货膨胀应该是正常的。中国政府由于实行过于谨慎的货币政策,以至于出现货币量不够而打白条的现象,这实在是自困手脚。 乙:这个问题你在《对话I》中已经提过,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国国内经济真要出现钱不够的现象,政府就应该考虑增发货币,以补不足。 甲: 对。货币实际上不过是人们为了交换方便而发明的交换媒介。它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物物交换那种种不方便。当然,由于货币可以很方便地在市场上交换几乎所有物质产品和服务,所以储存货币要比储存其它物质商品要方便的多。所以,人们尽可能地要多存一些货币,以备交换其它所需的产品。时间一长,一般人于是有了钱才是真正财富的概念,甚至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却不能这样看待钱。它只是交换的媒介,不应该是政府也追求的对象。 乙: 但是,对于一定的经济规模来讲,发行多少货币才能满足需要,又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 甲:过去中国有一个说法,说是每发行一元的货币,市场上必须要有8元的商品对应才成,否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不知道这个1:8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关于货币的发行量,有一个费雪公式很能说明主要的关系 : M = PQ / V 在这里, M表示货币量,Q表示商品量,P 表示商品价格, V 表示货币流通的速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 货币的周转次数。顺便说一下,一年发一次工资与一周发一次工资所需的货币量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货币的周转速度要大大快于前一种情况。 我对费雪公式没有大的意见。我只是要补充,国民经济的产出中,有越来越大的部分是由服务业所组成的。与农业和制造业不同,服务业没有一个有形的物质产品(P)放在那里供计算产值。服务业所有产值都是已经实现的,或者说都是卖出去的。同样,服务业的生产过剩也很难被觉察出来,因为它不象制造业那样有产品堆压来显示生产过剩。但是服务业和农业,制造业一样,它也是以其服务产品在市场上换取货币。其庞大的交易量和产值在许多国家都远远超过了农业和甚至制造业。所以,费雪的货币数量公式应该改为: M = GDP/V 在这里,M依然表示货币的数量,单位是元;V 依然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也是元。这里,我们省去了价格P ,因为,GDP已经以货币为单位,所以已经包含了价格在内。 这个公式对政府决策就很直观实用。如果在某年某国的国内总产值是1000亿元,而货币周转速度是一年十次,那么,要承担1,000亿总产值的交易需要,货币发行需要100亿元。当然,我们所讲的货币发行量是指账面上的量,而不一定非要印出100亿元的纸钞。因为许多交易实际上就是账户间互相转账的。 我们谈过货币的发行量要和经济规模相适应;也谈过经济发展了,货币的发行量也应该相应增大。现在我要谈谈,新增发的货币是怎样注入到正在扩大或已经扩大的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去的。 乙:是呀,发行货币是中央政府的事情,企业却是各种各样,私营的国营的都有,中央政府总不能见人就发一笔钱来把增发的货币量注入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去吧。 甲: 当中央政府查觉到社会经济产出已经增加,或者生产力已经因为购买力相对弱小而发生闲置,或者现有的货币量已经担负不起已经扩大的经济规模,中央政府就应该增发新的货币。中央政府把增发的货币量注入社会经济的运行中的方式有好几种。 政府增加财政开支,使开支大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靠增发货币量来弥补财政赤字,然后, 1,增大政府开支到 C 系统。其中包括举办公共工程,增发养老金,提高C 系统内雇员的工资等等。这样,新增发的货币,就通过C 系统的项目而注入到社会经济运行当中。 2, 政府付给购买政府债券者一个良好的回报。受益者可以通过自己消费或投资等方式把新增货币投入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去。 3, 政府购买社会上留在私人手中的资源。 以上是指中央政府在发现社会经济已经扩大的情况下,注入新货币以利经济正常运行的几种方法。当然,在社会经济没有扩大,甚至发生萎缩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也可以这么作,从而拉动社会需求,克服萧条,甚至推动经济增长。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次谈增长理论时还要谈到。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IX 袁大成 甲: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条件。 乙:原来我们到现在才谈到体制的问题,那么原先我们谈的都是什么? 甲:我们在以前的对话中,讨论的主要是经济理论一般性原理问题。经济理论好比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而经济体制则是硬件部分。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就是指体制改革,却忽略了管理理论即经济软件的问题。有时明明是软件有问题,却把硬件改来改去。结果老问题还没解决,又出了许多新问题。社会付出很大代价。 乙:中国的经济改革,同时也叫做经济体制改革啊。这是否说明,中国经济改革智囊们一开始就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有问题,所以改革也就是体制改革。 甲: 是这样。其 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受唯物史观的影响,所以动不动就在体制上找问题,很少在思想和指导理论上去找找原因。 比如,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智囊们一开始就把中国贫穷的原因归咎到大锅饭上去。他们认为,由于大锅饭的体制,造成人人懒惰,以而导致了中国的贫穷落后。于是就有了改革就是打破大锅饭的说法。这个思路的金一步发展就是私有化了。因为改革派智囊们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彻底打破大锅饭,才能把人人鞭策起来勤奋干活,才能富裕起来。对于 这种主张,我们在《对话VI》中已经做过分析和批评,我们就不多说了。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不管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可以运转和发展。但是比较起来,公有制要更有优势,更合适正确的理论。 乙: 主张私有制的学者专家们认为,私有制要比公有制更有效率。所以,私有化才成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流观点。 甲:我们在《对话VI》中已经指出,从劳动生产率上来讲,私有制企业未必高于公有制企业;从剥削的效率上来讲,越高的剥削效率就越导致社会经济失去平衡;而如何维持社会经济平衡正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以私有制有更高的剥削率来为私有化张目,可见他们的思考离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多么远。 乙: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让我们还是回到体制问题上来吧。 是否可以说,大体上有两种经济体制,一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前一种体制是行不通的;改革就是要走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 甲: 你只要 回顾一下,就可发现:我们过去的讨论中,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所有分析 不管其所有制如何 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是两个对立的领域,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应该是无计划的自由经济。 至于说哪种体制更有优越性,那得看指导经济的理论如何了。 在我看来,即使最极端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只要指导思想对头,也会有其它体制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举例来说: 1,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可以实行跨越式发展。比如,如果人类已经有了制造彩电的技术,就可以跨过黑白电视机的生产阶段,直接为国民提供彩色电视机。如果已经有了自动洗衣机的技术,也就不必非要把单缸,双缸非自动洗衣机的生产也要重演一遍,再生产自动洗衣机。然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生产者愿意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只要厂家有利润可赚,对社会和消费者是不是浪费,就不是厂家所考虑的 问题了。 2,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还可以减少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经济中的重复建设的浪费。这些重复建设,小的比如遍地开花的小化肥厂,小钢铁厂,小造纸厂等等,大的比如重复建设的通讯网,甚至大规模的货运码头等等。从其使用率之低和占用资源之广的角度来看,重复建设是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自由经济的拥护者可以争辩说:正是有了这些重复建设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才平抑了物价,使消费者得益。实际上,只要国家计划部门有了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即不再以私人企业家般的热情追求利润极大化,而是从社会经济平衡运转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为出发点,那么,集中计划下的供应体制,就不会以垄断价格来追求超额利润。相反,自由竞争中的重复建设的成本,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来承担的,并且不必要的过多消耗自然资源。 3, 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减少自由经济中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损失和浪费。在市场价格信号的盲目引导下,中国这些年不断发生的这个热,那个热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计划经济的统筹安排下,计划者可以有全局和长期的概念,从而避免在市场价格的误导下,一哄而起的生产热给生产者带来的损失,给社会带来的浪费。 4, 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避免由于缺少计划而屡屡发生的建了拆,拆了建的荒谬现象。中国这方面作的很差,以致于中国许多城市尘土飞扬,交通混乱,原因竟是许多城市公路每年都挖了填,填了挖。可见中国的建设特别缺少计划性,尤其是长期计划。 5,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避免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制度下那种拼命压低工资以求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生存与发展,结果却带来市场更加萎缩,生产更加过剩的悖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在生产和需求两方面调解社会经济的运行,通过不断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收入水平并不断地缩短劳动时间,给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广义的内涵,也给生产率的提高以无限的前景。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谈。 当然,这一切要以正确的经济学思想为指导才行。如果继续以企业主式的思想来指导社会生产,那么,公有制的经济体制也只不是一个大工厂而已;社会经济更加不平衡,更谈不上发展了。 谈经济体制问题,就要讨论经济过程中各组分的关系。这里可分为两种主要的关系:(1)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2)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经济过程中的各组分 不管是生产者之间还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 都是通过市场联系在一起。其实,即使在最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联系也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持货币的消费者,来到市场上,根据自己的购买力和消费偏好在市场上选购消费品和服务,并不多问这些产品究竟是哪种所有制的企业生产的。可见在消费市场上,公有制和私有制并无多大不同。中央计划部门在这方面所能作的,主要是调节经济诸参数,实现经济平衡运行。这些参数主要有: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劳动时间等等。当然,根据哪种经济理论来调节这些参数,才是更关键的事情。 中国过去的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私有制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不同也许仅体现在生产者之间,即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中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厂家把其产品 比如钢铁 提供给政府物资管理部门,然后,物资管理部门根据下游厂家 比如缝纫机厂 的需要,而把钢材批给下游厂家。为什么政府没有让钢材的生产者和需要者通过市场去联系,原因之一是政府认为,既然双方都是政府自己的企业,自己之间买来卖去没什么意思。尽管如此,市场因素在这种关系中也仍然起着作用:钢材的出厂和入厂都是由货币数来核算的,钢材生产厂家的产值最终是通过转移到缝纫机的产值中实现的。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生产厂家可以根据物资计划部门的订单安排生产,可以避免生产过剩造成产品积压和浪费,可以防止由于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诸如行贿受贿,吃回扣等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坏处是抑制了上游厂家之间的竞争和下游厂家的选择自由。其实,这种坏处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物资管理部门提供给下游厂家的是诸多品种和价格的清单供下游厂家自己挑选,即可以保证下游厂家的选择权,也促进了上游厂家之间的产品竞争。 当然,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放开生产资料市场让厂家们自己去互相交易。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控制住某些产品生产的许可以及产品的交易价格上限等等市场参数就行。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中,企业之间也可以完全通过市场发生关系。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乙: 中国政府可能觉的政府管理生产活动麻烦太多,不如抽身出来,把具体的 经济活动交给私人企业主们去作,政府只管收税和市场调节就可以。 甲: 政府并不是由超出社会之外的不食人间烟火一群人所作成。在私有制的社会中,私人企业主们的势力集团可以影响政府把政策调节到对他们有利,对整个社会却有害的状态。拉丁美洲国家在70年代曾经有过号称拉美经济奇迹的发展阶段,现在这些发展成果到哪里去了?都被这些国家的先富们带到美国等环境保护的很好的国家去了。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们至今仍然在经济拉美化的泥潭中挣扎。 私有化还会分裂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在经济上不再是个利益同一的整体。能使社会经济健全发展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会因为有悖于有势力的利益集团而被束之高阁。一切有关经济学的科学讨论和政策会失去前提。 乙: 那么,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该怎么作,你能不能提出具体的办法? 甲: 其实,即使在全面公有制的基础上,经济体制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设计方案,并各有千秋。我们不可能在此提出种种具体的方案来讨论,而只能讨论一般性的问题。 中国可以在保持公有制的基础上,让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完全通过市场交换发生联系。 政府可以通过《最低工资法》,《最长劳动时间法》 ,《税收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对某些垄断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铁路运输 实行价格控制等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市场的运行,以求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求,使社会经济和谐与健康地向前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避免为利益所趋而出现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国家要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基本建设,制造业等领域实行指导和某些准入制度,不能任由市场的价格去引导人们盲目投资建设。 乙: 这样的做法岂不抑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正是平抑物价和促使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因数。 甲: 某些法律如《最低工资法》等等,只是限制了企业界不择手段的竞争方法,除了可以避免劳动者被残酷剥削外,还有助于淘汰技术低劣,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血汗工厂出局,更重要的是,《最低工资法》,《最长工作时间法》,《税收法》等还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因子,是政府调节经济,实现经济平衡运转的重要手段。 至于政府为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巨大浪费而对生产方面的指导和某些领域的准入制度会不会限制竞争?当然会限制某些竞争。但是,与大量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重大浪费相比,这种指导还是有必要的。中国这些年不断出现的这个热,那个热的盲目生产浪潮,给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的事情层出不穷。即使在私有制社会中,这些损失也不仅是生产者的损失,同时也是社会的损失,因为这些损失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使社会税收减少。 许多重复建设大大增加了运作成本,其间的竞争所起的平抑物价的作用远远小于其成本增加所起到的推动物价的上升作用。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中,只要政府放弃了那种商业资本家尽量抬高价格来捞钱的思想,就完全可以根据生产成本定出薄利的价格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社会由于避免了重复建设的成本,所以其价格可以比自由竞争中的价格还有利于消费者。 在公有制的经济体制中,许多竞争还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招聘国有企业的总负责人时,就是在众多的竞争应聘者中筛选出来的。而这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不许降低工人工资的条件下,减少生产成本,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乙:如果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的作用沟通各企业之间的联系,那么,这些国有企业应该有多大的自主权力呢? 甲:这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订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该根据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订出不同的条件。比如,一家国有的客运公司和一家国有的饮食公司,其各自的权限应是不同的。中国这些年所推行的企业承包制,给承包者以太大的权限,国有企业几乎成了承包者自己的企业。投资和风险由国家来独担,利润却由承包者来分享。很多原来搞得很好的国有企业就是被这种承包制搞坏的。 乙:企业承包制的初衷就是把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企业领导者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只要承包者缴够承包费,赚得多的都是承包者自己的。这种办法的提倡者们认为,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动员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把企业搞好。否则,企业搞得好坏如何与企业负责人的利益没有关系,谁还能有积极性呢?当然,企业私有化后,企业老板更会积极关心自己企业的效益。所以,主张私有化的呼声在中国经济学界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甲:企业负责人所得到的职位与工资已经是对其工作的犒劳。如果其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另行聘请新的管理人员。用不着非要把企业承包给私人才行,甚至非要私有化不可。 顺便说一下,私有化的主张部分原因是因为国有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发生了许多承包者们挖空国有企业的现象。这本应该引起人们反思企业承包制的弊端,并以加强法律的方式来打击此类现象的发生。然而,中国的改革派经济学家们却认为只有近一步把国有企业私有化,才能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这就好比杜绝贼偷得办法是干脆把财物送给贼一样可笑。这种奖赏当然更加鼓励了挖空国有企业的行径,使许多原本搞得好好的国有企业被害的奄奄一息。 乙: 这么说来,你是主张中国在经济体制上应该坚持公有制了? 甲: 既然我们已经说明,中国的经济问题并不是出自所有制上,而且公有制体制加上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把社会经济搞得更好。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放弃公有制呢? 公有制可以避免社会分裂,是社会和谐与社会成员自由的保障;公有制可以防止中国的财富流失到海外,避免拉美国家的教训;公有制有助于科学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因为科学经济政策在私有制那里所遇到的阻碍,在公有制社会中将不会存在。公有制当然可以避免社会财富集聚在一小部分人手中,那种10%的人占据90%社会财富的状态,不但毒化社会,而且使社会经济的严重失平衡,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贫困而难以为继。 乙:说到经济发展,请你谈谈社会经济是如何在公有制的体制下增长? 甲: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在自然经济形态社会,还是在市场经济秩序中,都是由需求拉动的。在自然经济形态的社会中,这种需求是社会成员的自然需求,比如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时代,由于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跟着增加,社会就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和产出,等等。在市场经济中,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则是有货币购买力支持的有效需求才行。换句话来讲,我需要面包,他需要衣服,如果没钱去购买,那么这种需求对市场经济来说是无效的。不管这是市场上有多少面包或衣服在出售,也不管需求者是多么强烈地需要面包和衣服,没有钱是得不到面包的,所以这种需求是无效的。顺便说一下,我这里所讲的有效需求的概念和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概念有所不同,这个我们以后还会提到。 乙:但是,这种有效需求是怎样来的呢? 甲:有效需求实际上就是有货币购买力支持的自然需求。我们刚才讲过,在市场经济的秩序中,不管人们多么需要面包,没有钱,是得不到面包的。这时面包的过剩乃相对过剩。政府的经济管理任务就是要使社会成员未满足的自然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反过来:如果人们都已经吃饱,那么,不管人们的口袋里还有多少钱,也不管市面上还有多少面包,交易同样也不会再发生。这时的过剩乃绝对生产过剩。面包这项产品到这时就已经达到增长的极限。我这里所提出的增长的极限这个概念,是和罗马俱乐部所提出的增长的极限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增长的极限的概念,是指当某产品产出大于社会成员的自然需求时,无论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怎么下降,市场出售量都不会再有增加。这时该产品的生产已经到达饱和状态,该产品的增长已经到达极限,即增长的极限。社会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有其增长的极限,即人类自然需求的极限。 请注意,我在这里所讲社会成员对某项产品自然需求的极限也就是该项产品的增长极限,是在统计学意义上讲的。比如,社会总是只有一定比例的人经常喝可口可乐,那么可口可乐生产增长的极限就是这部分人对可乐饮料需求的自然极限,而不能把社会全体成员的对饮料的需求的自然极限当成可口可乐产出增长的极限。其实有个简单的办法来统计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增产极限,即:当某项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到某个临界值以后,该产品市场价格的继续下降,不再带来销售量的增加,这时该产品的产出量就已经到达其增长的极限。市场出现该产品的饱和状态。 乙: 当国内市场饱和后,如果大力出口产品到海外市场不是照样可以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吗? 甲: 出口当然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特别在国内的增长已经到极限的情况下,出口产品到海外市场的确可以带动经济继续增长。但是,这时的增长已经和国内的生活水平无关,成了为增长而增长。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为增长而出口的政策是否有意义,是值得深入讨论的。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性问题时,为了简单明了起见,可以把对外贸易问题忽略不计;或者讲,如果我们所讨论的社会经济,是以地球为单位的,那么就没有星际贸易的因素可讨论了。 乙:那么一旦国内生产的发展已经达到极限, 又该怎么办呢? 甲:假定人口不再增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就有赖于社会现有成员消费面的扩大。当代人许多消费需求是早期人们所没有的。比如,通讯业及近些年兴起的IT 业和旅游业都扩大了人们的需求面,充当了社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就是说,除了人口增加的因素外,消费者个人消费面积的扩大,是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如果现有的生产力对已有的消费需求已经饱和,如果要继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就要扩大社会成员的消费面。但是,人们的消费面也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社会经济增长终有饱和的一天。那时社会发展会继续,以货币衡量的经济增长将终止。而社会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内容将体现在人们劳动时间的不断缩短上。 乙: 提到经济增长,人们都要提起哈德罗 ― 多马模型,你是怎样评价这个模型的? 甲:我认为哈德罗 多马所提出的公式(两个公式是一回事情),只能对已经完成的经济发展作描叙,要对还未发生的经济过程作指导,则是难以胜任的。因为这个公式是从结果推算原因,而不是由原因推算结果。比如,在哈德罗模型中:            储蓄率(Rs) 经济增长率(G) =           投资-产出比(Ryi) 假定某国前年的产出是1,000亿,而储蓄是200亿,则储蓄率 Rs = 200 1000 %= 20% 因为在哈德罗模型中,社会储蓄 = 投资,所以,20% 的储蓄率也意味着有200亿元投入了扩大再生产,所以才带来了100亿元的新增加产值,经济增长率是10%,产出从前年的1,000亿增长到去年的1,100亿。 根据投资和新增产出之间的比值,得出 哈德罗模型中的分母即投资 产出比(Ryi)为: Ryi = Rs/G = 20% 10% = 2 即每投增加 1 元的国民收入,需要的投资额为2 元。 但是,当人们不知道国民经济增长率时,是无法知道 投资 产出比 (产出还没出来,怎么算出它和投资的比率?), 所以,在推算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时,这样的公式会使人们陷入:因为还不知道国民经济增值率,所以无法算出投资 产出比;又因为无法算出投入 产出比,而无法根据该模型算出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循环之中。 因为,哈德罗模型在推算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时,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式,所以无解。对已经完成的经济增长,该公式却已经无意义,因为这时靠统计就可以得知经济增长率。 在实际中,即使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增长因子的计算,哈德罗模型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实际中,经济增长更多的来自现有的生产设施的开工率的增加,比如,工厂原来一天只开一个班,现在开3个班,24小时开工。产出增加了2倍,固定投资却无增加;这在哈德罗模型中无法反映出来,却把产出增加的功劳算入到其它部门的新投资的份上去,从而大大高估了资本 产出比的数值。 即使没有上述缺点,哈德罗模型也不能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多大帮助,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储蓄也好,投资也好,大都是私人或企业的事情,政府无法直接决定这些因子的数值。 乙: 如果政府要制订经济增长政策,又该如何作呢? 甲:我们刚才讲过:需求乃社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市场经济秩序中,这种需求必须是有货币支持的有效需求才能有经济学的意义。因此,政府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是要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号召人们节省每一个铜板来支援国家建设。 至于政府已怎样的方式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让我们重新来观察《对话8》中的图(如下),就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 图见下页) (这里有一张图,贴不上。   李志宁) u 图1 社会经济运行平衡图 从上图可见: 如果社会储蓄率 = 0 ; 政府的收入 = 开支,就可以维持社会经济的平衡运行。这时社会的有效需求=社会的总供给。社会经济可以永远这样在增长率为零的条件下周而复始的运行下去。当然,这要求政府的开支没有生产性项目的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才成。 如果政府要实行经济增长政策,除了考虑要把开支转向生产性的项目外,还要考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为此,政府所能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不增加政府税收和公债的条件下,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以发行新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把新的货币购买力注入社会经济的循环中去,也就是注入上图中右边所列举的社会项目中去。比如增加社会养老金,增加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举办新的公共建设项目如修地铁,建电站等等。通过上图中C系统与 P系统之间的市场换,新增发的货币又流向社会产业系统,引起产业系统现有的生产设施开工率的增加或投资规模的扩大,从而经济循环又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在更高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进行周而复始的新循环。其实,即使政府没有把其开支转向生产性的项目建设,而仅仅把给社会C 系统注入的新货币用来增加工资,就足可以引起社会产业系统的反应和社会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发新货币到公共开支中去,对社会产业部门的影响如同打开了一个新的海外市场的影响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产品和服务直接用于改善国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没有被廉价出售到外面去,这样岂不更好? 乙:实行赤字财政,增发新货币,会不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呢? 甲: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赤字财政,增发货币量是不会引起恶性的物价上涨的。 当社会生产力发生闲置,生产设施开工不足,劳动人员处处多余时,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可以增加有效需求,带动产业系统得开工率增加和投资增加,产出和需求很快就会实现新的平衡。 当然,为了对付企业部门以提高物价的方法来代替扩大生产,政府可以对某些垄断性较强的产品或服务提出最高物价的限制,以促使企业部门提高生产。另外,企业部门也应该认识到,如果一味以提高物价来应付需求的增加,这样的方法虽然省力,但是大家都这样干,所引起的物价轮番上升,使得大多数名义上的收入增加变得毫无意义。所以还是以提高生产的方式来获得的收入增加才是真实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让企业界如此自律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西方国家的赤字政策最后引起滞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产品和服务到达各自增长的极限时,这个社会经济增长就会变得极其缓慢甚至停滞。这时无论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闲钱,也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会给社会经济的继续增长带来大的作用。人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增长终究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当一个社会达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需求已经饱和满足,即所谓的富裕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及其政府就不应该把追求经济增长当成施政的主要目标,而应该保持社会经济的平衡运转,保持社会经济在一个高水平上周而复始地运转下去。当然,社会技术进步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劳动时间的缩短上,而不是GDP的增长上。本来社会经济的增长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其终结的。人们应该欢迎这个终结早日到来:这就是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关于中国经济的对话------X 袁大成 甲: 经济学真正作为一门的理论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之前,古代一些思想家,比如亚里士多德等虽然也有一些有关经济的著述,但那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也没有引起当时社会的关注。因为,那时的社会还不需要有经济学。 为什么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的运转开始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经济学就是为着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出来的。所以,经济学作为成体系的理论开始出现在最早形成市场经济的英国,就不是偶然的了。 乙 :西方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一开始就说了:社会经济的基本问题,是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而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就产生了经济学。 甲: 这种说法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生产和产品更不丰富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却没有产生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们;现代社会的产品比起过去来说要丰富了不知道多少倍,却产生了无数的经济学家们为社会经济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可见,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另有所在,而不是你刚在所提的什么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乙: 那么,在你看来,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 甲: 在我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天生是一种非平衡的经济体系,因此引起的市场经济所出现的不平衡问题,才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现代经济的基本问题。 很遗憾,对经济学的产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古典经济学派,却对这一问题的存在持否定态度。这在亚当 斯密那里,是因为其价值理论。在亚当 斯密看来,既然商品的市场交换归根到底是根据商品的价值而进行的等价交换,那当然不会出现不平衡问题。实际上,等价交换并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平衡性。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市场上,即使通过等价交换所获得的生产手段,其价值与其可以产生的价值是可以有着巨大的不同。(比如,你用50,000元购买来的一辆运输汽车,尽管是等价交换所得,但是,这辆汽车给你所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50,000元)。 古典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问题的存在所持的否定态度,在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论战中也表现出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平衡性矛盾已经通过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而强烈地表现出来。对此,马尔萨斯当时就指出,有效需求的不足,正是生产过剩危机产生的原因。李嘉图站出来与马尔萨斯展开论战,维护了古典经济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马克思在谈到这场著名的论战时,他是站在李嘉图一边的。 最能反映正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均衡理论的还有萨伊法则。在萨伊看来,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 按照萨伊的观点,社会决不会存在需求不足问题。因为,在他看来,生产不但制造产品,同时也创造需求。生产越多,社会需求就越大。举例来说,比如生产一件家具,其市场价格为100元,根据生产要素来分析,这100 元钱,最终都会作为工资,地租和利润而分配给工人,地主和资本家,所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购买力终究会把市场上所有商品买走,不会过剩。即使有,也只能是一时的,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力量,可以消除一切过剩。所以经济学应该关注的是供应问题,而不必操心经济的不平衡问题。 让我们来就事论事:在上述例子中,萨伊法则 忘了一点:它所谓的包含在100元价格中的诸如工资,地租,利润等购买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把产品出售了才能实现,特别是被萨伊法则计算为购买力的利润部分,更只有在产品出售后才能实现。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产品因其价格等于包含于其中的诸购买力之和所以才有可能毫无剩余的售出完毕;然而,产品只有在售出后,其中所包含的诸购买力才能完全实现。这就是一个互相依赖对方先实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循环,一个无解的循环。 乙: 自马歇尔以后,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再从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价值学说来讨论价格了,而是从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变动来讨论价格。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派。 甲: 新老古典学派的共同点,就在于不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非平衡性。他们都认为,通过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完全可以实现平衡。在新古典经济学派那里,这平衡是靠市场均衡价格机制实现的。 按照市场价均衡价格理论,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个反比关系,因为对于买者来说,一般在较低的价格上比较高的价格上购买的数量要多。这就造成了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图1 中的 DD 线)。 相反,生产者总是总是愿意在较高的价位上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价格和供应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正相关关系,这就造成了供应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图1 中的SS 线)。 需求和供应曲线的相交点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的数量。从图1 上来看,需求和供应曲线是在价格P1 和数量Q1 上相交的。这时的市场价格即所谓的市场均衡价格。这个价格下,供应和需求正好平衡,既没有过剩,也没有短缺。当然,这个均衡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市场上由于购买力不足而出现商品过剩,市场价格会下降,从而消除过剩,达到新的平衡价格。如果购买力旺盛而出现供应短缺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从而消除短缺,达到新的市场平衡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价格机制。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们由此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不平衡是偶然的,在市场平衡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供求关系必然走向平衡。 (这里的图贴不上   李志宁) 图 1 均衡价格模型图 乙: 这是很流行的观点。好像中国改革派经济学家们也持这种观点。 甲: 在《对话5》中,我们曾对这个被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均衡市场价格理论作过分析和评论。我认为,这个理论模型甚至不能符合实际经验。根据均衡市场价格理论,供应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它表示了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供应更多的商品到市场上。比如,在价格为10元时,假定利润为1元,生产者只愿意生产数量为100的产品;价格为11元时,利润上升为2 元,生产者愿意提供 数量为200 的产品;价格为12元时,利润为3 元,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为300;以此类推,价格越高,利润会跟着上升,因此生产者乐意提供更多的产品到市场上,所以供应数量和市场价格成正比,供应曲线在均衡市场价格模型中呈向上的曲线。 若要我接受这个模型,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必须解释:在价格为10,利润为1 时,生产者既然愿意生产数量为100的产品,为什么却不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以获得更大的利润额?其实,当价格和利润率都有所下降时,生产者更努力试图卖出更多的产品以保持利润额不致跟着下降。就是说,在实际中,均衡市场价格模型中的供应曲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存在,与之相反的情况却比比皆是。这个模型一共由两条曲线构成,其中一条曲线在实际中是否存在还是疑问,那么这个模型还能成立吗? 市场平衡价格记者模型还告诉我们,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时,市场价格会上升到新的供求关系的平衡点,从而消除供不应求的现象。我认为,自由经济市场机制的这一过程,其实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缺点。因为自由经济的市场机制的这一过程,带来更多的是通货膨胀,而不是经济增长。市场价格的随需求增加而上涨,只会对经济增长带来阻尼作用。 至于出现供过于求时,自由经济的均衡价格的市场机制所发生的物价下降,会不会消除产品过剩,我看也不一定。正如我们在过去几个对话中反复提到的:由于追求产出 大于 投入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灵魂,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上总购买力将小于总供应。当市场上出普遍的现生产过剩危机时,原来的总购买力大都已经花费掉了,所以才有产品过剩危机的出现。这时即使减价出售过剩产品,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追求产出 大于投入的差额,从而使总需求总是 小于总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市场价格机制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均衡价格不断地向下移动。这就是经济萧条期间人们经常可见的通货紧缩现象。它本身就是经济萧条的特征,即使在削减生产和销毁产品等等的帮助下,实现了均衡,也是经济萎缩后的均衡。可见,所谓的自由市场的均衡价格机制,既不能防止经济萎缩,更对经济复苏起阻尼作用。 尽管古典经济学派一味否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不平衡性,但是,不管是看不见的手也好,萨伊法则也好,还是市场均衡价格机制也好,都不能阻止资本主义经济过剩危机周期性的到来,特别是三十年代初所爆发的经济大萧条,更是使得西方国家一片混乱。在这一系列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人们终于开始清醒过来,开始与过去的标准学说决裂。于是有了凯恩斯革命! 乙: 凯恩斯革命是什么?革了谁的命? 甲: 在凯恩斯以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主流经济学派即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出现的不平衡现象是偶然的,在价值规律或均衡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走向平衡。因此,古典学派都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并认为一支看不见的手自然会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对资源的配置调节到最佳状态。 凯恩斯革命首先革的就是这种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平衡的学说的命。在凯恩斯看来,以往的理论,并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而这种不平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这里,凯恩斯继马尔萨斯之后,再次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再次接触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经济学革命,并诞生了宏观经济学。 乙: 你在我们的对话中也常谈到有效需求这一概念,这和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的概念是不是一回事? 甲: 我对有效需求的定义与凯恩斯的定义是不同的。我认为,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其中有货币购买力支持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上得到满足,这样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用以区分一时间没有货币购买力支持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因为没有货币支持的需求,不管有多么急迫,也不管多么重要,在市场经济的秩序下,是没法得到满足,所以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无效的。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的定义是,当社会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量,即有效需求。不过,尽管定义不同,但是定义的对象却是同一的,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不同有多大意义。我和凯恩斯之间真正有着重要意义的不同,在于对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就是说,我和凯恩斯在寻找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时,答案是不同的。 乙 : 有什么不同?请讲讲。 甲: 在凯恩斯看来,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储蓄。由于心理原因和储蓄倾向等等因素的作用,人们并不是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而总是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收入越高,储蓄倾向越大。对个人来讲是如此,对国民收入总体来讲也是如此。凯恩斯认为,储蓄造成一部分货币从经济流通中沉淀出来,造成相应的生产过剩,在乘数作用下,引发越来越大的生产过剩,最后导致经济萧条。 我不能完全同意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产生原因的分析。的确,人们是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为什么储蓄?为了将来需要时的开销之用。这样,从统计意义上来看,无数个过去的储蓄和将来的开销会在现时互相抵消。除此外,超前贷款消费已经非常普遍,比如,西方国家绝大多数购屋者都是贷款买房子来住的;他们庞大的贷款正是同时期其他人的储蓄,甚至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随时可用的活期存款。所以我认为,用储蓄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及经济萧条的原因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 乙: 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引起生产过剩和经济萧条呢? 甲:正如我在《对话III》中所分析过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是个非平衡体系。与自然经济不同,资本主义经济是追求产出 大于 投入之间的差值的。这个差值也代表了资本的投资效率。只有在预期的产出 大于投入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产才会开始发动。本来,资本主义企业以此为追求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一个社会所有经济单元的投入之和,正是这个社会系统的需求总量。既然这个社会系统内所有的经济单元都在追求 产出 大于投入,这个社会系统的总产出必然大于总需求。这个大出的部分就是生产过剩。 反过来看,因为总需求 小于总产出,所以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不管有没有储蓄,都是如此。其实,正如我们在以前的对话中反复所讲的,要使一个社会系统内所有经济单元同时实现产出 大于投入的追求,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就象要使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同年度都实现贸易盈余是不可能的一样。难怪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是要那么强烈地表现出来。 尽管我认为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分析并不完全,但是,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这一问题提出来,毕竟触及到现代经济问题的核心,即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性问题。既然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存在,由此得出的政策,当然是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上的经济均衡了。由于凯恩斯理论在西方国家普遍被接受,从而在战后竟出现了一个长达25-30年之久经济繁荣的凯恩斯时代。通过这个时代,西方国家陆续进入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 乙: 你把凯恩斯的作用说得那么大,那你又如何解释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因此经济学界又掀起反凯恩斯主义的思潮呢? 甲:的确,自七十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的调节市场的各项政策,呈现出效应递减的现象,或甚至失效。比如,前些年很有成效的赤字政策,现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使得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失业率也跟着攀升,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使得原先一些反凯恩斯的经济学派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号下聚集起来,向凯恩斯的学说发动了批判。他们认为,出现经济滞胀问题,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就连凯恩斯的弟子,琼 罗宾逊也承认凯恩斯的经济学遭遇到严重的危机,并称之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 本来,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在经济萧条期间,失业率高升而通货紧缩,在经济上升阶段,则失业率下降,通货则膨胀。然而,现在竟然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和失业上升同时发生,即滞胀的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既不能从理论上提出解释,也提不出解决的办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窘境。 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呢? 甲: 在我看来,滞胀的发生是以下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增长的极限:我在前面的对话中已经指出过,经济的增长终会遇到极限的。当产出量已经达到社会需求量的上限时,生产就已经饱和。就像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可以吃下无穷尽的土豆一样,由人组成的社会也不能吃下无穷尽的土豆。土豆如此,其它产品也是如此。经过凯恩斯时代经济的长足发展,西方国家大都进入所谓的富裕社会,人们的许多基本需求都已经满足,为这些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走到尽头。如果没有人口的显著增长或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经济的增长只能非常缓慢甚至停滞。 2, 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增长,从而使社会对总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失业当然会上升。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普遍缩短劳动时间。但是,在私有企业激烈竞争经济的秩序中,要雇主自觉地缩短雇员们的劳动时间实属勉为其难。 3,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继续用赤字财政和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刺激需求,就会失效,而只能引起通货膨胀。 4, 70 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更加重了此通货膨胀。 5, 有效需求的不足,不仅仅在于储蓄的增加,而更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非平衡性。所以仅靠减少储蓄或增加投资不足以彻底消除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的压力必然导致经济萧条。 6, 宏观与微观的矛盾。由于西方国家在微观经济体制上大都保持着私人企业制度,当国家实行刺激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引起需求上升时,私人企业往往用趁机提高物价的方式来捞钱,而不会轻易采用扩大生产的办法来满足社会需求。正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所推崇的均衡生产价格机制的模型中所描述的那样: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会上升到新的平衡为止。这当然是通货膨胀,经济规模却依旧。而西方国家当时在宏观经济上实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微观上依然是古典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其需求管理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 不管怎样,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试图以出现经济滞胀这一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来完全否定凯恩斯理论的意义与功绩是办不到的。西方国家毕竟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经历了长达20多年之久的经济繁荣,并因此跨入富裕社会,足见凯恩斯革命的非凡功绩。 乙: 那你又是怎样看待曾指导了包 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呢? 甲: 很遗憾,当西方国家经历凯恩斯时代的经济繁荣的同时,原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东方国家 包括中国 却依然局限在老古典经济学派的概念中而固步自封。因为这些国家在经济思想上的指导理论依然没有超出古典经济学派的窠臼。 乙: 怎么可以这么讲?包括中国在内的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思想上的指导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主张国家指导下的计划经济的,古典经济学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经济。这两个能搭上边吗? 甲: 古典经济学派为什么主张自由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派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不平衡问题。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市场价格机制等等可以帮助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平衡,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有不平衡矛盾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古典经济学家们是一致的。在马克思本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所致,而是生产无计划造成的。 所以,马克思主张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定可消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尔萨斯早于凯恩斯100多年之久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实际上已经触及到现代经济中的核心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平衡性矛盾。李嘉图为此同马尔萨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马克思在谈到这场论证时,是站在李嘉图一边。马克思甚至认为马尔萨斯是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在说话。因为马尔萨斯在谈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时,顺便说了一下,一个不从事生产,专事消费的地主阶级的存在,有助于克服有效需求的不足。实际上,马尔萨斯只是在表达他的观点,即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在《对话8》中所讨论过的 C系统与P 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社会经济大系统平衡的条件。至于这个 C 系统中是社会福利开支,还是军费开支,或是马尔萨斯所提到地主的寄生消费,在经济学上来看都是一样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不平衡系统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求一个与其过程相反的系统来支持其自身的存在,形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之所以反对马尔萨斯的观点,原因在于马克思并没有看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及其背后资本主义生产不平衡性的矛盾。 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还有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杜林在谈到生产过剩问题时指出,生产过剩是因为穷人太穷了。这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性矛盾。恩格斯却以调侃的口气反驳道:贫穷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古老事实,生产过剩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问题。只有我们的杜林先生才拿一个古老事实来解释一个现代问题。实际上,恩格斯不知道,此贫穷非彼贫穷,两个贫穷的根源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过去的贫穷仅仅影响着贫穷者自己的生活,现代的贫穷则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 也许因为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对马克思的影响太深,使得马克思在其理论上没有真正突破古典经济学派的窠臼。他的巨著〈资本论〉仅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运动的。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只是为了说明资本增值的源泉。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多地属于道德上的批判。由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没有触及到其核心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所以,以马克思经济思想为指导的原东方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依然深深受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所以在我看来,原东方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不过是国家资本主义而已。 所以,就在西方国家和若干标准学说决裂的时候,所谓的社会主义 的东方国家却继承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思想,发誓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斯大林在其著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更明确地宣布了: 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 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这 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 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可见,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思想上仍然秉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精 神。这样,为了使国民经济能在积累中得到发展,为了现在又被称作积 累的利润极大化,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 更是起劲地,变本加厉地剥削起工人来。中国在这方面要比其它国家走得更远。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高积累来追求国家资本的增值,劳动者不过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要素而已 (引自 对话-3 ) 正是在这种关于剩余价值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而积累是资本增值的唯一源泉的原理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基本原理的指引下,一种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热情主宰了中国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很长一个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学家们都把消费当做对积累的损耗而与发展生产对立起来。在中国经济学家们看来,生产和消费是一对矛盾,消费基金多了,生产基金就必然少了。为了发展生产这一长远利益,不得不限制消费。这比古典经济学家们中的供应学派走的更远,完全是他们的头脑依然被企业式经济发展模式所禁锢的结果。 乙: 既然你认为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指导思想依然是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按照你的分析,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和解决经济的不平衡性矛盾,社会经济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萧条,更谈不上发展了。但是,为什么原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在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上却有很高的增长率,而并没有出现你所谓的经济失衡而导致的经济萧条呢? 甲: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在以开始时,自然经济的农业还占国民经济的大部分,工业化过程还刚刚开始,而这些国家,特别是苏联和中国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致力于重工业与交通设施等等基本建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由于追求积累的企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失衡。正如我们在《对话8》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一个项目还在基本建设阶段时,它就属于 C 系统。它在建设过程中不但没有产出,而且还吸收 P系统的产出,消化着 P系统的过剩产品,从而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平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国家在经济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称的古典经济学派为指导理论,却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萧条,反而经济增长率却很高。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却很少,因为这个时期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的领域。 但是,随着这些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发展,这些国家原自然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少,市场经济也越来越占主要地位,重工业和其它基本建设的产值也需要向向消费品和服务业等终端产品中转移。而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却还抱着省吃俭用,增加积累那套小业主或企业主式的思想不放,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在中国,多亏了政府盖仓库的热情和经常性的计划调整,才把这种失衡所导致的生产过剩掩盖起来。但却掩盖不了人民的贫穷。 乙: 这些观点你在过去的《对话》中已经多次阐述过。那么你是怎样看待中国的经济改革呢? 甲: 由于中国的经济学界一直笃信增长需要积累,积累来自剥削的经济学信条 很遗憾这些信条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所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也符合从小生产者到企业主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所以,当改革开放一开始,当他们发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原来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水平时,他们自然的想法就是,这是因为中国缺少了剥削和积累的结果。所以他们力主中国补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残酷剥削的课。因此所谓的经济改革,不过是把原来的国家资本主义变为私人资本主义而已。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由于受自己的头脑的限制,看不到原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差距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和其它原东方国家实际上所缺的是凯恩斯主义这一课,他们却让中国去补已经被凯恩斯已经批判过的课程;这样的补课只能把中国社会从一个误区引入另一个误区。
个人分类: 转载|2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说说所谓毛泽东的“三宗罪”!
huangwd99 2008-9-6 13:50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09/49840.html 某网友给毛泽东定了三宗罪:第一,消灭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让民族骨子里流着软性的血;第二,大量繁殖人口,为以后所永远困扰的问题;第三,误国误民,发展近30年,76年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及56年和36年(全面抗日前)。   在下委实不敢苟同。   首先,我们看看毛泽东是否消灭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   关于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论述已经很多了,肯定的、否定的、辨证认识的观点都有,各方都搜集了大量素材,进行了详尽的论证。这样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各位可以自行在网上百度之,比较之,鉴别之。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毛泽东是否要消灭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这个观点。   只要是对国史略知一二的就知道,提起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非梁漱溟莫属了。   1、梁漱溟是建国后少有的敢于和毛泽东当面顶撞、对抗的知识分子,他反对朝鲜战争、反对总路线、反对文革,而且是当面和毛泽东争执,以至于一次和毛的冲突被写入《毛选》五卷(公然敢于和毛泽东唱对台戏的知识分子恐怕无出其右了吧);   2、梁漱溟作为国家级的批判对象,全党全军共批判之,这个规格应当是可以的吧;   3、梁漱溟作为一个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甚至有点倔强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是绝不会说违心话、奉承话,更不会说假话的。至于春秋笔法,更非梁漱溟所看得上的。(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对梁漱溟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何感想,梁漱溟回答:三军可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那么,梁漱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1976年,梁漱溟回忆起同毛泽东的冲突时说:几十年过去了,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毛泽东)很为难。现在看,毛泽东是对的。特别是在对待我个人的问题上,毛泽东襟怀大度、心胸豁达,关心我这样的民主人士,其情、其理感人至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实是中国各民主党派真诚的朋友   不知道这位网友如何看梁漱溟这段话?   事实上,不单是对梁漱溟,对于其他右派,毛泽东也从未授意、暗示或者纵容对于他们进行肉体上的折磨与摧残。相反,毛泽东1958年1月28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对右派的批判必须严肃、深刻、全面,处理要比较宽大。宽大无边当然不好,但要留一条路让他们走,使他们有可能回到人民的队伍里来。,后来被总结为批判从严、处理从宽。   1958年1月,中共中央的统战部会同宣传部、组织部一起研究,选择了96位知名的右派分子为标兵,拟订了《对一部分右派分子处理的初步意见》,上报中央,转发全国各地,以作样板,供各地处理右派分子参照。在这96人之中,绝大部分仅仅是撤职、行政降级(一般降4、5级)。   其中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和章乃器等排名在前的四大右派处理结果是:   头号右派章伯钧,撤去交通部长的职务,工资从行政3级(月薪517元)降为7级(副部长级待遇,月薪322元)。维持全国政协委员的头衔,原住房四合院不动,保留轿车和司机。   罗隆基,撤去森林工业部长的职务,工资从行政4级(月薪460元)降为9级(月薪253元)。仍住乃兹府公馆,但只算司局级待遇,没有专用轿车和司机了。仍保留有服务员、炊事员、警卫员。   储安平,工资被取消,由九三学社机关每月发给生活费100元,下放到西山农场。   章乃器,被撤去粮食部长的职务,工资从行政4级(月薪460元)降为10级(月薪218.5元),保留有服务员、炊事员、警卫员。   需要指出的是,195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工资水平仅为550元。   勿庸讳言。反右运动的确使一大批基层知识分子被赶出书斋,下放农村、工厂而过上了普通工人、农民的生活(称之为住牛棚),还有一部分受到了错误的对待和处理。但是,绝大多数还是按照批判从严、处理从宽的政策对待的。   某些网友声称,反右运动中知识分子大量自杀、被杀,恕在下无知,对于毛时代自杀、被杀的知识分子数量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不知道这些网友的结论从何而来。   我所知道的一个数据是: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年有 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而整个反右运动中,全国定性为右派的一共多少人呢?55万人。(其实反右扩大化,毛的对立面--官僚集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所知道的另一个数据是:整个文革中,以反革命罪叛处死刑的有10402人(这其中就包括张志新、遇罗克等所谓的错杀),加上其他案件,共判处死刑23921人。10402人是什么概念呢?现在每年东莞死的打工者就不止这个数,现在中国每年死在汽车下的人就有14万,深圳市宝安区每天就有6人被车压死,也就是说,那个时代10年真正属于政治的冤魂还不够今天中国有车一族每个月欠下的冤魂多。   所以,我以为在反右运动中自杀、被杀的人数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夸张和可怕。但是,对于在温室里长大的知识分子而言,一旦生存环境降低到普通老百姓水准,风花雪月不复之时,他们便如坠深渊,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肉体上的磨难,这样才使的他们对那段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痛苦回忆,才会有那么多当代充满人性关怀的精英们的控诉、抱怨、叫屈。   在那些所谓代表人权、代表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们眼里,知识分子情感上的痛苦才是最深沉的痛苦,而对于死于安全生产事故的工人、被压榨到最后一滴血汗的民工、居无定所的流浪无业者们来说,他们的死活不过是饭后谈资,写几篇文章,发几声感慨而已,何尝有过感同身受的情感?实际上,他们心目中并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他们永远认为所谓的知识分子要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要高贵,他们的痛苦才是痛苦。而普通大众因为没有话语权,只有默默的忍受。   其次,说说毛泽东时代是不是就是大量繁殖人口,是不是错批1人,多增3亿     错批1人,多增3亿的说法最早源自于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此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中国人口增长如此迅猛,原因是50年代马寅初的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批判所致。   但是,事实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倘若我们能全面了解一下50年代末期对马寅初的批判情况,就知道,当时对新人口论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其所谓的新马尔萨斯主义倾向,而不是否定对人口增长必须实施控制的结论。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倡计划生育的马寅初先生自己就生了8个孩子。   那么,是不是毛泽东对于人口就是放任自流,甚至鼓励生育吗?   实事求是的说,毛泽东时代对于人口的控制远不如80年代后那么严格。这和毛泽东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研判有一定的关系。建国后,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朝鲜战争爆发后,普遍认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而中苏关系破裂后,双方陈兵百万,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大战,毛泽东所信奉的人民战争观点肯对会对其人口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毛时代从建国到1978年,医院、卫生院的数量增加了18倍,医生从42.5万增加到103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万张)从16.0增加到185.6。人均寿命从35岁增加到65岁。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千分之20降到千分之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人口压力。   但是,能否由此说毛泽东时代就是大量繁殖人口吗?   早在1920年,毛泽东就指出人口如不控制,其结局必至于人满为患(《毛泽东书信选集》第8页),这说明,毛泽东对于人口问题并非一无所知的。建国后,中央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控制人口: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增长迅速,到1955年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这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中共中央1955年1月批准了卫生部《关于节育问题的报告》,并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   1956年,毛泽东主持制订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提倡有计划的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一认识在党的八大有关决议中得体现,生育方面加以适当控制的人口政策第一次被纳入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人口问题时说: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要公开作教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大辩论。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计划生育也有希望做好。这件事也要经过大辩论,要几年试点,几年推广,几年普及。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1页、495页)   1962年,国务院成立了毛泽东在1957年曾设想的机构计划生育办公室。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计划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从完全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既定政策。这个通知还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和技术工作。1965年1月,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说,国家对计划生育给一定投资,出些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   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各地区各基层单位也陆续开始建立计划生育机构,国务院提出了四五期间人口增长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人口增长计划。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周恩来提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长都计划不好,还搞什么国家计划?(参见1982年6月2日《人民日报》)   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避孕药具一律免费并送货上门的要求,提出晚、稀、少的宣传口号,并针对不同地方不同情况作了具体部署。   1974年底,已届耄耋之年的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作了人口非控制不可的批示,再次强调了人口控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下,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到1977年净增人口从1971年的1950多万减少到1100万,6年中少增加了3100多万人,自然增长率下降了11.3%。70年代人口平均增长率比50年代和60年代减少了3.1个千分点,揭开了我国人口工作新的一页(参见《党和国家领导人谈计划生育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说毛泽东时代大量繁殖人口,这个结论是不是武断了?   再次,是不是毛时代发展近30年,76年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及56年和36年(全面抗日前)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的结论从何而来。但是,这点同季羡林倒不谋而合,季在1980年代就深情地回忆起他在民国初年的月薪可以购买多数猪肉多少小米,在《往事并不如风》中也反复提到当初生活如何优越云云。   其实,这一点也是反毛者一直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眼中,只看到毛时代的贫穷落后,却看不到当时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只看到改革开放后的物质发达,却看不到毛时代在科技、精神、道德、国防、外交等等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他们眼中,似乎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在一穷二白(用官方语言就是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基础上一夜之间出现的。。      难道毛时代真的如反毛者所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趋贫困、挣扎在生存线上吗?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吧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可以称为一个文盲的社会,而毛时代结束时,文盲大国的帽子扔掉了,文盲率极大地降低了;在毛时代开始时,人口的死亡率极高,而毛时代结束时,人口死亡率已经降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毛时代开始时,我们自己能造的东西少的可怜,而毛时代结束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大国,有了两弹一星,能造万吨轮、大飞机;在毛时代开始时,普通百姓人家几乎享受不到什么工业品,而到了毛时代结束时,手表自行车等四大件进入到了千家万户;在毛时代开始时,农村见不到工业机械,不知道电为何物,而毛时代结束时,农用机械进入了千村万乡,许多地区开始家家户户通电等等等等。毛时代消灭了嫖娼卖淫吸毒黑社会等旧社会丑恶现象,毛时代人们不用为找不到工作而惶惶不安,毛时代人们生老病死有依靠,毛时代一批批普通劳动人民成了时代的榜样,毛时代留下了大批文艺精品      马克塞尔顿曾指出:1977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而在人民身体状况方面:毛时代由于中国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人均寿命从1949年以前的平均35岁到了70年代中期的65岁),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等机构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赞誉中国只用了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卫生保健问题。而根据联合国发展署的最新资料,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医疗、教育等)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中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却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特别是没有能够将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转化为更快地降低儿童死亡率。      在经济发展方面: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50年到1975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4.2,远高于发达国家和美国。从1964年到1974年这一时期,世界银行对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苏联和美国的人均年增长的百分率比较显示中国仍然是最高的:中国是5.2,印度是1.1,巴基斯坦是1.4,孟加拉国是-0.5,苏联是3.8,美国是2.9。      试问,上述这些成就难道就是所谓的误国误民吗?      不仅如此,窃以为,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不是靠一个恩格尔系数就可以衡量出来的,除了看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应当看贫富差距(即基尼系数)、幸福指数、发展代价(资源环境保护)、治安状况(安全感)、社会保障、道德水准(公德、官德)、国际地位(自豪感)等等综合条件   就这些而言,不说同36年相比了,即便同当前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毛时代逊色多少?!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季羡林、章诒和之类精英对毛时代的生活水准痛心疾首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往事并不如烟》书中描述的生活吧--章家那时住的是有七十九间房的大四合院,每天下午喝红茶,家中有秘书、司机、保姆、警卫多人,即使被打成右派后,每天早餐依然有牛奶、鸡蛋,每月仍有三百五十元工资,但他们却抱怨工资太低以至无法购买古董名画。(那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共和国的首位女司法部长民盟的史良一条毛巾最多用两周,吃鸡要单做成小罐,坐软卧需丈夫周到服侍,参观印度工厂时竟无知地用手去摸被钻头切削下来的钢丝,以至烫伤。   而这群从旧中国的社会知名人士与知识分子过渡到共和国成立后的政界要人后,继续过的是一种比今天的小资还要好上多倍的生活。他们家中有车、有警卫、有秘书,有专业厨师,动不动就去西餐厅吃牛排、喝红酒,收藏名人名画,还经常到国外买香水、得丝巾等纪念品给自己的干女儿。放在建国初期那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社会大背景下,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第一代的民主党派干部、社会精英们所过的奢华生活。   不才以为,毛泽东考虑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角后,精英们的高收入、高待遇自然要受到影响了,生活水平自然也每况愈下了。   其实,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工人、农民这些普通老百姓与知识分子精英之间,在对毛泽东时代的评价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了。
个人分类: 转载|1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证改革30年发展速率比毛时代低得多
huangwd99 2008-9-4 13:54
论证改革30年发展速率比毛时代低得多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改革开放前后均是三十年。人们在反思改革开放,思考今后发展方略。比较新中国前后三十年,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只有先确定评价的标准,才能比较优劣。评价不同时代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增长率,是发展速度,而不是发展水平。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技术不断进步,社会领域也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发展是不断加快的。因此,早期社会发展水平是无法与后期社会发展水平相比的。大英帝国在十九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所反映的当时英国老百姓和贵族的生活水平来看,其实际发展水平远远不与现代英国,甚至比不上现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生活水平超过30年前,那是理所当然。就像毛泽东时代经济30年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样(集中体现在人均寿命从35岁增加到68岁,人口增长近一倍)。右派拿现在比30年生活水平高来证明现在的政策路线好,是一种欺骗。 如何评价增长率和发展速度。我们不能拿所谓的产值或GDP来进行比较。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其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是无法比较的。七十年代初的美元与黄金是等价的,每克黄金仅相当于1.2美元 (1盎司31g=35美元),现在,每克黄金相当于25美元以上(1盎司31克850美元),同时期,人民币同样贬值几十倍。我们提出应通过关键产品的增长率来进行评价。主要关键产品应包括粮食,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进步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工业化最重要的是电器化,因此,电是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 建国前三十年,我们的粮食年平均增长率是3.23%,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是15.3%, 而后三十年(到2007年),粮食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8%,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仅9.16%。(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206 ) 很多人拿吃饭问题来否定新中国前三十年人们,还有一些人拿大跃进期间,人口死亡率升高来指责。这是非常荒谬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基础非常薄弱,建国时,人均寿命仅三十五岁,总人口仅5.4亿人,到1979年,人口已增长到九亿多,人均寿命已增加到六十八岁,这反映了这三十年社会的极大进步。同时说明粮食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否则无法支撑人口的增长和人均寿命的增长。实际粮食产量也从1950年13215万吨增加到1979年33211万吨。由于人口增加较大,人均粮食增长较低。当时为对抗苏联的入侵,同时储备了很多粮食用于备战,这是当时粮食供应不够丰富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缓慢,虽然粮食增长速率下降,人均粮食增加速率加快了,同时,不储备粮食进行战备,还大量进口,粮食供应得到了改善。然而,今天,我们的粮食仍然没有达到自给,据报道,每年需要的大豆50%以上进口。还有一些人指责大跃进饿死叁千万人,按照前30年人口增长率,我们是否可以指责后三十年人口少增长几亿,解放前,人口减少几亿。现实却是指责人口增长最快的三十年,这合什么逻辑?当时有三年确实发生了困难,主要原因是当时实际主政者刘少奇的错误所造成的(见附录),如果没有这种错误,中国应在前三十年发展得更好。 还有一些人指责我们发展速度快,为什么人们生活改善远远比不上国外,例如日本。由于建国初经济水平极低,虽然经过快速发展,在前三十年,经济水平与当时日本的差距有所减小,但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当时的生活水平要达到日本同时期水平,是不可能的。即使到今天,改革开放又过了三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与三十年前日本有很大差距。(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10 附录2)从货币收入来说,日本实行高物价,高收入政策,其货币收入增长率,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比中国快得多。 还有人认为,后三十年可能存在饱和效应,就是说到了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发展速度就下降。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人均发展水平还低于日本六十年代末的水平,例如,人均发电量,2007年约为2340度(=32777亿度/14亿人),而日本1969年人均发电量约为3136度(3136亿度/1亿人)。而我们的后三十年发展速度仅相对日本六十年代发展速度一半。这说明我们还未到产生饱和效应的发展水平。 建国前三十年的条件远远比不上后三十年。建国开始,国内还有大量土匪、蒋介石派遣的特务在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被打倒的旧政府的官僚和地主还在时时刻刻想推翻我们的政权,国外的敌对势力一直封锁中国,还不断排出军队,从我们的周围动手,我们不得不同当时最强大的国际力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对印自卫还击、对苏自卫还击战、在东南沿海,我们还不断与蒋进行战斗。我们的整个海洋被封锁,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发展速率仍然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相反,后三十年,我们已与美国建交,与整个西方关系正常化,它们对中国的封锁消除。十一年后,苏联垮台,我们北方的敌对势力消失,国内的敌对势力早已在前三十年被完全改造了,那些蒋介石嫡系分子,包括国民党战犯,都改造成为拥护我们的政权,支持我们事业的人了。我们处在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应该在后三十年有更快的发展速率。然而,实际增长率下降一半左右,还出现了嫖娼、包二奶、吸毒、黑砖窑等丑恶现象。即使增长率变低,财富仍然是增加了,但财富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老百姓生活虽有提高,却远远低于经济发展速率。今年物价大幅度上涨,导致低收入家庭生活面临困境。人们理所当然要质疑现在的发展路线。 如果我们后30年发展速率能够赶上前30年发展速度,我们的GDP将增加4.6倍(按照发电量增长速率换算,=(115.3%/109.16%)^28=4.63),人均GDP将达到11386美元(=24604.63),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差不远。 造成改革后三十年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前三十年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偏离了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和消费应平衡,我们过分强调生产,导致生产能力大,老百姓却没有经济收入去消费,形成的生产能力为国外服务,换回白条美元近2万亿无法使用,换回产品无市场,换生产线同样只能停产。此外,引进外资,使人民劳动产生的财富都变成外国资本家的利润被拿走了;国内资本家也纷纷带着人民创造的财富投奔国外了。 过去我们没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经济规模由生产能力决定,现在我们生产能力上去了,消费能力严重滞后,使生产能力无法发挥,从而降低经济规模。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社会保障系统,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这是一个西方二战前就开始应用,并且一直在西方普遍应用的手段,也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的的手段。 那些掠夺财富的少数人,利用掌握的媒体,大肆宣传后三十年,污蔑前三十年,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欺骗老百姓,人民终究会认清事实的,你们悔改吧,否则等待你们的将是新的风暴。 附录: 1、网友提供的日本发电量增长速度数据,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发电量增长速率高,在经济低速发展期,发电量增长速率低。发电增长率数据与经济发展速率的趋势是一致的。也间接证明了本文结论。(日本发电量增长率1950-1980 8.8%,1980-2006 2.7%)。(http://www.fyjs.cn/bbs/read.php?tid=161374page=4) 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7年的总产值也仅仅为1978年的4.96倍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10/55635.html ,低于毛时代30年增长速率近一倍。与本文通过发电数据得到的结论一致。 3、参考: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4、参见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712/29412.html 附录,其中论证大跃进责任主要是刘少奇,提到的毛泽东的党内通讯原文如下,来自文革期间印制的《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pdf
个人分类: 经济|3894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外汇财富消失的危机
huangwd99 2008-9-4 09:48
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外汇财富消失的危机 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美国会爆发金融危机。人们非常关心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根据笔者提出的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原则,笔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财富的影响远远小于对中国财富的影响。 美国的金融市场虽然花样繁多,其本质与中国股市类似,并不产生财富,实际只是一个超级赌场,进入赌场资金远远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赌场而以。在这场金融赌博中,最终损失的是中国等国外投资者。美国国内的金融损失是美国国内一些人的货币财富输给了另外一些人,从国家总体来看,实际总财富并不损失。这是因为美国金融赌场坐庄的是美国人,美国人还能印刷纸币无限补偿自己的赌资,在这种金融赌博中,美国人是不会,也不可能使自己的财富流失的。对其他国家投资者来说,进入这个赌场以后,其命运就不掌控在自己手里了。中国作为全世界拥有美元最多的国家,有大量美元在所谓的经济专家的忽悠下,进入了这个赌场,已经有三千多亿美元被套在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其损失是显而易见的。个人认为这个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至于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那是因为,这个超级赌场并不满足仅仅套住中国三千多亿美元,还在通过多种方法忽悠中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投入更多资金,与美国政府一起救市,实际是将更多的中国外汇财富送进去。笔者更担心的是中国会不会损失更多外汇。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实际是赌场,不生产财富,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实际上是很小的。发生所谓危机,对财富生产和消费市场实际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美国政府有多种办法控制其对生产和消费的不利影响。美国的实物生产能力和人们的生活仍然会一如既往。除了少数投机者可能因赌博破产,绝大多数人所受影响很小。通过这个所谓的市场,美国资本家不断吸取别人的财富,特别是美国以外国家的财富。 如何应对美国的金融危机,首先绝不应当向这种赌场增加赌资。已经进入的,该损失的只能当损失,应尽快寻机从中逃出,避免更多损失。现有外汇应尽快使用,无法使用的,也应存以美国国债等保值方式或直接存放在手里,今后应根据需要进口的物质对应的外汇安排出口,将外汇存量保存在非常小的合理范围。 对国家来说,购买不能投入工业生产的黄金同样会掉入西方炒作的圈套中。黄金价格波动同样被西方控制,过多黄金本身并无使用价值。由于从储存到使用之间的价格波动被西方控制,就会带来损失。储存黄金本身实际是将自己的财富换成没有使用价值的黄金,对国家发展经济是有害的,我们不能想象将实物财富变成黄金储存1万年是有益国家经济发展的。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内需为主,以内需为主,就不会受外界所谓的金融危机影响。毛泽东时代,西方的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毫无关系。如果我们实行的是量入为出的策略,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商品进出口,通常国外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市场会萎缩,虽然我们出口商品会利润减少,但进口商品价格同样会降低,我们所受影响并不大。 笔者并不反对与外界的经济交往,但是,这种交往应以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而不是为了出口获得外汇,更不应当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旦外汇进入美国市场,等待我们的必然是财富损失。国内很多人,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家,盲目崇拜西方,特别是美国。虽然他们应用的经济学理论是以人的自私性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却相信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公平公正的,忘记了资金家自私的本质,忘记了美国政府实际是被美国自私的资本家控制的,美国的金融市场是被美国自私的资本家控制的。将中国的银行股权出售给美国,更是这种观念的体现。不经过一次大的损失,很多人是不会醒悟的。好在中国目前生产财富的能力已经非常大了,这些损失对中国经济发展虽然有非常大的影响,但不会影响根本。希望经过这样的财富洗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能醒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正确的轨道。 参考: 关于国家发展经济七原则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10 关于美国的自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b4vh.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b04o.html
个人分类: 经济|3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huangwd99 2008-9-3 09:33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物价上涨,消费需求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企业不断倒闭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论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一、 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经济应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在持续同步增长。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单纯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然而,单纯增加生产能力,不增加消费者(劳动者)收入,新增产品没有市场,必然导致新增生产能力闲置,同样实现不了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当前我国消费能力就是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尤其是民工的收入。因为高收入者的主要需求已基本满足,增加高收入者收入,实际是增加资本,对增加消费能力贡献较小。 我国当前生产能力远大于消费能力,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以提高消费能力。多年来,我国生产能力持续增长,而普通劳动者民工收入一直很低,消费能力增长缓慢。国家采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和住房产业化,名义上GDP增加了,实际使普通老百姓在这些方面支出增加,反而使其余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减小。国家为了使不断增加的生产能力能够运转,加大出口力度,使外贸顺差不断增大,人民的劳动只是换来了大量存在美国银行或放在自己手里的纸币。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小,无法使用这些外汇为国内经济服务:换回商品无法销售,换回设备等新建生产能力无法运行,因为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现在连发达国家普通消费品市场也被中国大部占领,如果我们还不增加国内普通劳动者收入,不知中国今后增加商品产量还销售给谁。 将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向型经济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以扩大内需,降低出口。我国目前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已经带来了多重矛盾,国内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长期改善缓慢,近年来,受国际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在下降,很多普通劳动者生活艰难,已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作为竞争者意见很大,发达国家也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制约中国商品。发展内需是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方法。扩大内需的唯一措施就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只有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才能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内需。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了生产成本,使部分产品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将下降。国家可通过汇率控制,以减缓劳动者收入增加带来的出口下降问题。通过汇率控制,我们可以控制出口下降速率,从而实现平稳过渡。 我国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已逐渐走入了死胡同。发展出口是为了进口必须的商品,包括国内没有的资源和少量设备,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为了外汇而出口,挣来的外汇投资在美国市场,每年的外汇顺差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近2万亿美元。而国内又制定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又有交税少等优惠政策,在这样不平等竞争下,国内企业在放开的领域已逐渐难觅踪影了。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结果是很多产业已成外资天下。而实际引进的外资仅6千亿美元,远远少于外汇顺差。外资企业发展的收益归外资,不归中国人民,其发展并不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道我们的产业都被外资占领,我们只能成为打工者,才是发展经济。这种荒谬的经济政策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都成为民工,现有的民工低工资和城市高房价政策,使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安定下来,形成的格局是民工工资除满足个人基本需求外,积蓄主要用于农村建房,带来孩子教育、家庭分离等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我们不能永久地让民工在城市工作,却无法在城市安居。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事农业人员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同步减少。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景必然是农民成为工人,全家搬到城市。国家只有强制提高民工工资,压低房地产价格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新农村,就地解决农村大量贫穷人口问题,必须就地工业化,提高当地产出,否则就成了国家扶养庞大农村人口,因为农业收入低。这是不可能的做到的。国际上都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的,这应当是今后我国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都在城市打工,提高民工工资,降低房价,使他们能全家在城市安定下来,就逐步解决了我国的农村问题。 二、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有利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 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主要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愚蠢而又贪婪,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收入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收入比较高,是A岛收入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等高档消费品的工厂(实际情况是两岛工人完成了同样工作,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劳动者收入低,无法购买电视,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劳动者收入高,能够购买电视,从而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收入,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收入,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收入,鼓吹所谓的低收入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方面老百姓收入低,大量失业,一日三餐都无法果腹,另一方面,资本家生产的大量产品无法销售,只能白白扔掉,例如,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资本主义早期历史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收入,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收入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二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其原因与收入分配无关,影响比较大的危机是美国入侵越南战争引起的美元危机,石油涨价引起的石油危机,以及股市虚涨引起的危机,这些危机虽然对经济有影响,却没有发生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带来的剧烈经济动荡。 三、 历史经验表明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发展经济基本措施 考察二战前后西方经济危机历史,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鲜明特点:二战前每十年左右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品价格下降。战后危机反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停滞。最主要区别在于战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高,普通商品生产和销售平稳,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破灭(金融危机)或石油价格快速增加(石油危机),对奢侈消费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和普通人生活影响较小。其中的关键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以美国罗斯福1933年实施的新政为标志,战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类似政策,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问题。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打败竞争对手,会尽量压低劳动者收入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增加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这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空前举措,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收入 确立最低收入,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收入,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收入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收入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折旧年限少,折旧计入成本,从而减少利润)。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收入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收入,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我们的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拼命压低劳动者工资,使经济无法发展。 我们过去2500年历史上的王朝几乎没有一个能延续250年以上。我们的贪婪精英,在王朝建立以后,就开始不断聚集财富,直到从老百姓手里夺走每一个铜板,使普通老百姓无法生存,导致全国性造反,起来反对这些官僚精英,最终使精英大部分命丧黄泉,使整个国家毁灭,从而开始新的王朝。今天,我们的精英又走回了老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显示了惊人的相似。 四、 一个人一生消耗的财富有限,积累过多财富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无益的 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和精英,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最终将导致社会崩溃。 五、增加货币发行量是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基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这种通货膨胀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货币发行过多,还可通过国债收回。与此相反,当货币发行量不足时,国家经济活动必然受到阻碍。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消费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商业银行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我国的股市,客观上减少了中低收入者收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能力,近年来,外国金融机构还从中大量夺取中国人民的财富。如果我们在制度上能够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扩大股市在引导投资方向上的辅助作用,也许保留股市还有意义。 我国居民喜欢储蓄,从经济循环来看,降低了消费能力,不利经济发展。国家需要增加更多的货币发行量,给劳动者更多的工资,以抵消储蓄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储蓄还会成为人们担心的笼子里的老虎,一起出来威胁市场平衡。发展各种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降低储蓄率的有效措施。 六、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收入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低,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和利润高,很多低价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过多外贸顺差对国家有害),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必然增多。企业也有余力发展技术,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国内销售利润特别大,我们的企业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国内价格仍然较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通信产品较高利润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没有一个国家会大幅度对外开放自己的市场。我们的商品在国外的销售,主要是国外的公司,我们只不过是生产者,主要利润归外企。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妄想直接进入国外市场,控制一个国家某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整个产业链,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国家的政权被我们控制。只有扩大国内市场,才能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舞台。日本是美国的附庸,我们不能模仿日本。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收入,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我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超过日本,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或者说国家不宜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房地产了。例如,新生产的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没有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无效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七、当前通货膨胀原因与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过多外汇对应过多的人民币发行量;楼市和股市内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国外金融资本炒作资源物价阻碍中国发展。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外汇收入都由国家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这导致目前近2万亿美元外汇对应15万亿元以上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却没有对应物资,这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国的房地产已经成为一个炒作的市场,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导致畸形发展,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蓬勃发展,价格膨胀。人均建成住房面积超过某些发达国家水平,但价格高,老百姓无力购买,很多楼盘空置,成为滞销产品,中等收入者多年积蓄被房地产淘空。低收入者打工一辈子也买不起城市住房,改变不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国外资本炒作石油、矿石等资源价格,带来我国很多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肥料价格的上涨,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包括提高粮食价格和劳动者工资,以应对当前资源价格上涨。粮食生产利润薄,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太大,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威胁,必须提高粮食价格,抵消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抵消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 通过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增加生产成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出口商品成本增加,从而减小出口和外贸顺差,这是今后几年我们应该进行的工作,是转变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的必由之路,外贸顺差的减少,将减少人民币的投放量,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通货膨胀,同时减少了需要进口的石油矿石等资源的需求。 让股市楼市回归本身的基本职能,消除股市楼市炒作引起的虚拟收入增加,带来的物价上涨。这些虚拟收入没有创造财富,没有对应的物质基础,是靠相互炒作产生的,必然会有破灭的时候。炒作越大,虚拟增殖越高,破灭时产生的危害越大。国家必须通过法律严厉制裁各种炒作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就是提高消费能力,从而减小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别,逐步达到平衡,使经济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八、建议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政府的责任。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收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打败竞争对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证明了依靠市场,同样不可能提高工人工资。只有政府,才能通过法律强制企业提高工人工资。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普遍制定了很高的最低工资例如美国最低工资约每小时8美元,合月工资1500美元左右,还附带很多福利,而日用消费品价格与中国相差不大。同时压低最高工资,美国去年也在酝酿制定个人年收入一百万以上部分缴税的法律。而我国制定的最低工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很多企业还不遵守。 政府工作职能应以民生为主。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资本家追逐利润是天然的,马克思指出,有3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会践踏人类良知;有300%的利润,就会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去为之。只要我们准备好了消费市场,资本家会千方百计进行投资的,根本不用政府去推动和支持。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普通劳动者收入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制定劳动者最低收入增长率,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并逐年提高,使其与经济发展同步。 改变目前的收入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收入,同时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收入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企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只有国家强制实行,才能达到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的目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 发展经济,还应注意不同商品的均衡发展,降低积压,防止泡沫经济。只有实现了销售的商品,才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应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不断调整产品,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房产价格应在成本基础上核定,应允许企业建房,打击房地产暴利。使房地产业能为大多数人服务。应采用累进税制,鼓励企业发展技术,更新设备,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率。
个人分类: 经济|6280 次阅读|20 个评论
略谈政治智慧与思想解放
考槃在涧 2008-9-2 11:50
黄老邪在大作《 最不可辜负是民心 》中提到,总之,相信胡温的政治智慧,能把坏事变好事,多难兴邦啊!这句话本身我同意,不过我想到更多的东西。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相信政治,结果是另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不相信政治。我中学政治课基本上都是在做数学题,可是考试偏偏还能考高分,我似乎有一点生下来就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天赋。高中很相信思想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大学开始怀疑一切,比较抵触和否定政治。最近又开始重新认识经济、政治、思想三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看法我有点怀疑。我怀疑经济、政治、思想三者是同一个层面三足鼎立的东西,互相制约。 1979 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邓小平提得最多的就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手脚才放得开,经济才上得去,可见二者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但这事其中也有邓小平的政治智慧。邓小平不在北京发表讲话,跑到南方沿海城市去搞特区,其实也是一种实验和试探。有些老顽固,位高权重,思想转不过弯来,邓主席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中心直接搞改革开放,阻力太大。邓主席耍了个花招,这是他的政治智慧。 所以说,搞活经济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有政治智慧,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别瞧不起谁。思想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政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很多时候我们把政治思想合到一起看,现在我倾向于认为其实二者可以分开。政治上应该保守一点;原因在于,政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过于激进,后果很难设想。而解决问题的人一般都是手握大权的人,我们可以想象政治激进会有什么后果。但思想上应该激进一点,因为思想激进才可以看得更长远,才可以想得更深刻。邓小平差不多是二者的统一体,思想激进,政治保守。思想激进政治又激进的人大家可以想到希特勒,我个人认为毛泽东也是,一般这种时候都会让社会处于狂热和动荡。所以相对于这种领袖,我更愿意看到政治和思想都保守的。 其实我更愿意看到政治领袖和思想大家分开,只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政治领袖保守一点,国家的政策有延续性,社会动荡的可能不大;思想大家启迪全社会一起思考,等社会心智成熟了政治的改革就顺利成章,而不用流血。思想大家再激进,由于他没有掌握实际的权力,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动荡。或曰要是两个人狼狈为奸怎么办,我说跟政治家有奸情的思想家就不能算是思想家。 所以胡温做得确实很好,要赞赏,但要指望他们彻底解决问题,够呛。这恐怕还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我也没有从他们的讲话里听到多少智慧,也许现在确实需要稳定和延续,现在中央高层有政治智慧,足够了;思想,还得靠民间,大家随便闹腾闹腾,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有英雄横空出世。如果我们过分相信政治智慧就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对权力的崇拜还要持续很久,很多体制和观念上的问题就还要持续很久。说白了,政治是腿,用来走路的,思想是大脑,用来考虑走到哪里去的。光靠腿,那是瞎走;光靠思想,那就原地不动。当然,从政治家口里冒出思想本来可能就是一件比较激进的事情,所以也许心里清楚嘴上不说也是政治智慧的表现之一。 上面主要在说思想和政治,没有提经济。其实饱暖思淫欲,饿的时候可能一两个人可以产生思想,全社会的思想爆发必须是民间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这两年民间的思想涌现不少,说明大家茶余饭后不再满足于明星的大腿了。最最保守的政治里可能会有这样的思想:老百姓富了就会变得聪明,就不好管了,所以还是让大家在温饱和小康之间挣扎比较好。其实这种想法有问题。老百姓越富,造反的代价就越高。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是他们没什么可以失去的。 只能说,政府的平均管理水平和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太低,我昨天看体坛周报说,谢亚龙作为严格选拔出来的干部,水平不应该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体育总局的指导方针:管理班子由后勤保障向技术精英转型。我说,体育总局这个方针本身不是问题,属于思想激进的范畴;但是总局的问题在于政治上也过于激进了:引进了谢亚龙这个只会谈叉腰肌的足球门外汉,所以后面的脆败顺理成章。谢亚龙搞他的田径也许有能力,但是搞足球就是一个不如球迷的门外汉。谢亚龙的问题在于他自己不懂业务还要坚决贯彻总局的思想,这就是一个不知变通政治和思想都保守的典型干部形象;而总局不尊重专业人员,以为政治智慧高于一切,这就是一个不知变通政治和思想都保守的典型官僚集团形象。当一个保守的官僚集团在没有做好任何准备时竟然要激进,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国家选拔干部,所谓严格不严格,恐怕还是政治智慧更多一些,当然前面说过,有政治智慧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政治保守思想激进的人,那么你就应该把业务交给有业务思想的人,然后自己去搞政治,大家相得益彰。 所以政治、思想、经济的领军人物,最好分开,如果捏到一起,多半要出问题。 我突然想到, 1949 年毛主席在政治上解放了中国人民,使中国的政治实质上独立了; 1979 年邓主席在经济上解放了中国人民,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了现代化之路;今年是 2008 年,明年是 2009 年,正好是 30 年了,而经济解放离政治解放也正好是 30 年?明年会不会思想上解放?应该不会,这个过程可能会更漫长一些。无论如何,从 2009 年起到 2039 年的 30 年里,应该是个思想迸发的 30 年,一切皆有可能。
个人分类: 哲思|33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经济看奥运
wind 2008-8-20 09:32
上一篇有人不喜欢,我也发现是有点偏激了。其实体育和美术、音乐一样,都属于艺术,艺术就是人对感情的表达,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方面,特别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逐渐由作为物生产的工具被解放出来,就会对艺术投入更多的精神寄托和财力,所以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还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经济利益方面,体育经济大有可为也。 北京奥运受到如此关注,也可以解释为诸公皆为经济利益而往,刘翔失此金牌,联合早报等也认为是为经济利益而亡。所以经济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用经济的话说,刘翔的事之所以不是小事,金牌如此重要,那就是物以稀为贵。并不是主动迎合西方强大田径的体育形势,也不是刻意侮辱其他夺金运动员。 用经济的话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夺金势头这么猛,刘翔为什么可以让我们那么自豪,又这样暴跳如雷,还有当年追风少年为何急转直下落寞如此。那就是产权,这个东西应该说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重要到让他的提出者科斯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奖。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这片土地强调整体效果,而对面崇尚个人自由,这一点在开幕式演出中也可以尽览无遗。30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等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都属于伟大的祖国,今天,市场经济给了我等相对的改善,但竞技运动员还没被改革。 国家拥有对运动员如此大的生杀大权,可以讲掌握了世界上最丰富的运动员资源,再加上可以集中全国人民力量办这件大事,还有什么拿不下的对手?如此体制也让全国人民和运动员有了联系,他们可是我们培养的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人如此在乎他们的那面金牌,大郅为何没能及时站起而被德国人踩在脚下。 投资可以受益,但投资不可以拥有,更不是无限期拥有。事情就是这样,至于好不好,不是我说了算,用张大师五常的话说,那是价值观、伦理观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encke 2008-7-24 11:07
发展中的中国商业和中国科研,多样性中的统一。 上周六晚( 2008 年 7 月 19 日)收看了 CCTV2 的 经济热点面对面 节目,议题是 中国出口:在结构调整中寻求创新 。在座的听众不少是商海中的企业老总或骨干,其中不乏圣元国际集团公司营销总裁吴为桥等,而主讲嘉宾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隆国强 。主持人和隆副部长在和听众的互动中,逐步展示分析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所处的状况。 面对 07 年大红大紫的中国股市和 08 年瞠目结舌的物价飞涨,在 国际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政府决策困难 的条件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此处略去一万字。) 然而不可避免地,我们还是付出了 成长的代价 。如节目中指出的,我国目前 CPI 指数维持在 7 - 8 %水平,如此而言中国就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在未来的时段内物价仍有可能持续走高。加之现阶段全球物价走高经济低缓、美元贬值和美国 次贷危机 ,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调控和保全之中必然会局部性地付出代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出口。 统计结果表明,受国际石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美元贬值影响,以及这种情况下越南对外资的一路绿灯和廉价成本,国内不少行业贸易出口量大减。 中国皮都 温州水头镇,全国规模最大的猪皮革加工基地,人口十万,却有皮革生产厂家 550 多家,生皮产量占全国 1/4 ,一年创造的产值高达 40 亿元。然而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经停产或倒闭,仅存的一部分也只能维持微薄利润;做为中国贸易出口晴雨表的广交会,在 08 年 4 月的展会上,一家服装生产商 3 天过后订单寥寥,而该企业往年会在第 3 天时获得大量订单;也有生产打火机的企业,因原材料铜的价格连年上涨,最终也未免死掉 生产这些低端加工产品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大多都遭受了重创。 Cited from http://www.kitco.cn/ 经济发达的沿海制造业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内地人而言是深感震惊的。 整个传统加工出口业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战略导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已停产倒闭,这样的产品失去了市场存活的空间,相应的产业似乎也已穷途末路。 隆副部长的回答很正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但我们不是去放弃传统低附加值的产业产品而都做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产品,而应该 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变传统劳动密集型方式, 在技术品质上寻求突破性创新,培养坚实品牌,实现自主定价,把价位台上去。一套欧洲生产的服装,可以卖上上千欧元,而我们生产的一套服装仅仅几美元几十美元,我们必然在贸易对话上处于被动局面。 而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他那句: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是, 广州味精食品厂 ,通过老产品、老企业的技改,调整产品结构,成功打入了高档葡萄糖领域; 湖南工业 ,通过注入先进的科技、先进的工艺、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传统产业变为了 朝阳产业 ;对于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 摩托车行业 ,但也可以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瞄准不同的市场层次,从管理和市场开发的技术上挽救萎缩的行业。 好一个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这一经济学定则,在科研活动中也正活得酣畅淋漓呀! 我们常常谈起传统和创新,时常抱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过于陈旧或已经陷入低谷,举目望去,或是丘陵平原处处皆至几无可摘之果,或是高山深谷无法企及全是制约瓶颈,不说如同鸡肋,但也着实让人提不起什么兴趣。眼看纳米,半导体,非晶,镁合金等红红火火,有如电子产品生产的企业一般,成果文章大丰收,实在是难以安心! 我也来讲讲故事。 故事一:我同学读硕士的时候曾在 qq 上抱怨说,我搞的课题是不锈钢,这东西太没劲,都研究得很成熟了没什么可研究的了。想一想,也的确,多少年的东西了,多成熟的应用了,能整出啥新东西,文章都难发吧。可是 07 年美国人通过引入纳米 Al 2 O 3 研究了 抗蠕变奥氏体不锈钢 ,便将这结果推到上了 Science(下图) 。我想这令人眼前一亮的恐怕还包含有对深层原因的反思吧。 (奥氏体不锈钢)Creep curves of HTUPS series tested at 750C and 100 MPa in air. The creep testing of HTUPS 1 and 2 was stopped after 170 hours and 2300 hours, respectively, because of their relatively poor 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concerns about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of oxidation products on the thin-section specimens used to assess creep-rupture life. Cited from DOI: 10.1126/science.1137711 故事二: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在 1911 ~ 1971 年 60 年间艰辛地从各种金属间化合物中寻找新材料,而超导临界温度 T c 只从 4.2K 提高到 20 多 K 。按照当时的认识,科学家预测到 20 世纪末 T c 只能达到 30K 。 法国人转而研究金属氧化物体系,于 1985 年以后发现了以 YBaCuO 为代表的高温氧化物超导体。这一发现震惊世界,超导的设计和制备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超导材料基本平静了,超导领域也差不多进入低迷状态。 可是超导并没有穷途末路, 2001 年日本人惊现了一个 古董级的 超导 材料 MgB 2 ,成果发表在 Nature 上。据说这是一种很传统的涂料,至少早已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瓶里了,难道他就信手拈来? CoO2 引入 Na 离子后形成的钠钴氧化物是很好的热电材料,可是 2002 年日本人引入水分子之后就成了 又一个超导材料 ,其中形成了水分子超导层。这事也发表在 Nature 上(下图),号称是只需沾水就能超导的材料,真是开眼界了,他怎么就能想到给氧化物加水,即便想到了又如何实现,难道真是不小心弄湿了样品偶得之?文章里的制备工艺似乎并非那样简单,在根本不知道是否能行的情况下,他是怎么摸索出文章中那复杂的工艺的呢?在国内我们会这样去做吗??难道他大和民族就比我华夏子孙脑子里多进化出一根神经?今年日本人又把大家轰动了一下下,第一个铁基高温 超导材料LaOFeAs 出现了。磁性与超导向来不共戴天,如今同居了! 不能不说,超导材料的发展正体现了技术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才带来了新材料的重大突破,其研究历程也在阐释着在技术进步之中超导产业的不断升级。 Structural views of Na 0.7 CoO 2 (left) and Na x CoO 2 y H 2 O (right), where Na and H 2 O sites are partially occupied. Cited from DOI : 10.1038/nature01450 故事三:高熵合金近几年在大陆活跃起来了。 高熵合金 (high - entropy alloys) ,又叫多主元固溶体合金,被定义为含 5 ~ 13 元的主元素,在这里面不象传统合金体系一样存在单个的主元,各元素不存在主次之分。合金元素以等摩尔比或非等摩尔比配比,或附加微量元素改性,如 NiCoFeCrSiAlTi , MoTiVFeNiZrCoCrPd , CuCo 0.5 Ni 1.2 CrAlFe 1.5 ,或 CuCo 0.5 Ni 1.2 CrAlFe 1.5 B 0.1 C 0.15 。 我们 一般以为合金组元越多组织就越复杂,会不可控制和分析,因大量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而使材质脆化,缺乏应用性,但高熵化后合金却表现出意外的规律,金属间化合物全部消失而只形成 BCC 或 FCC 相固溶体或非晶体!(下图) Cited from: http://www.nanoedu.ndhu.edu.tw/92forum/111501.pdf 此外,高熵合金还呈现出到 高温热稳定性、耐蚀性、高强度、高硬度、高抗氧化性质、优异的磁电性能等性能。 这是由台湾清华大学叶均蔚教授于 1995 年提出的合金设计理念,并由台湾多家大学和工研院相继研究开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大陆方面先后有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和北科大等单位跟踪研究,其中在机理探索方面个人认为北科大的张勇教授最近取得了 有价值的 进 展 。而高熵化这个理念也许将对氧化物体系、金属间化合物体系产生可能的影响,据说已有人做了效果不错的尝试。 我们知道,在传统合金领域内,大概只有 30 多种合金体系,在成分上已接近成熟和饱和,传统合金观念已很难再创造新的合金体系。而利用高熵化这一新的设计理念,可 使合金体系由传统的低中熵扩展到了高熵体系 , 为金属材料开创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材料门类。同时,这对材料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补充,相信高熵合金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写进材料专业教材中去。这是一个材料设计思想的飞跃。 高熵合金的应用,Cited from: 高熵合金的發展概況 可是我们能看出来,高熵化这一方法本身并不复杂,就是多种不同元素的混合,我们的设备也能很容易地熔炼出来,但这一实践的出现却使我们很是耳目一新!为什么?我们从本科开始接受专业教育时就被告知金属材料有哪些常见合金体系,就开始转而进行二元以及三元的相图学习,总是给人就这么多合金-就是这么合成的-三元合金的相图体系都还远不完善-再多组元就无法研究了的印象,材料学知识体系很博大的,似乎没人能掌握通透,因此至于更多组元的合金则很少有人去想并实践它们的规律了。这,就是我们大概的思维空间? 我们不去探究高熵合金的提出者当时具有什么样的心迹,但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思维空间的确被定势或局域了!要不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结果并直到 95 年才有人去实践呢??似乎这还不仅仅是中国人一部分人的问题。定势的历史越久远就越容易成为后来人迷信的缘由,但它终究不能到永远!于是就终止在了 95 年。但区区一种合金化就被冷落了多少年,这是不是在昭示着我们的确缺乏扩展态的思维呢?我在有色院读硕的时候,我们中心主任曾说过: 做科研既要会低头卖力,也要会抬头看路,不能太死板了!我们是到要把思维搞活的时候了。 其实故事还有很多,蓝光 GaN 的长出、超塑性陶瓷的出现、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发现,都在证明着传统行业中不断爆发出新鲜的东西,往往是纯技术上的改进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叹息那卧在角落里的兔子花落他家之余,也深深地惊叹,原来还能这样啊!其实倒不如我们直接说,原来我的思想这么局域啊!其实,科研也是艺术,要在苦思冥想之中循规蹈矩之中去听听音乐登登香山看看电影做做调研,不正是非谐振动才带来了物理世界里的丰富多彩嘛!永远不要给产业判死刑,不要急于去转做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产品,尤其是在某些关键的沉默期段!放弃了,就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创造发明这项社会实践本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我们科研人员,应该承认并了解它,即使你认为它是神创的也好。 在左图( Cited from:材料创造发明学 )中,图 a 中 、 、 分别对应着发明创造的性能突破,其中 点后全新性能的技术出现。 b 图发明数量的两个峰值对应着 a 图中的 和 点,这说明体系在过渡到大规模应用时( 点)和接近寿命期时( )发明数量在增大。这反映出技术大规模应用必须有足够的发明为之扫除技术障碍,也反映了人们努力通过技术改进来延长技术寿命。 图 c 表明,新技术诞生的前提是高水平 种子 的发明,其数量一般不大,紧接着是一些完善性发明,其水平是逐渐降低的。到了 点,又出现了些高水平的发明,性能得到改进。至此,技术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开始快速发展。这以后的发明水平又开始不断下降,包括 点处的大量发明,都是低水平的。直到出现另一组高水平的种子发明,全新的技术开始出现。 图 d 表明,种子发明往往都是负效益的,只有进入大规模应用的时候,才能获得正收益,尽管发明水平不高。越过点后,虽然发明的水平是不断在降低的,但每一个发明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这是由于大规模的生产中小改进也能换来大效益。同时,由于要求水平不高,技改容易实施,所以改进型发明就被列为发明的重点。许多国家和企业鼓励小发明和合理性建议,原因就在于此。这就是 技术成长和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过程,它直接说明了产业的发展是在技术的不断更替中被推动的。同时,在每一个技术自身的完善过程,都是由若干次重大的提升。 往往是进入传统级别的产业(产品、设备、器件、材料),距离重大革新最接近。熟能生巧是最好的印证,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人们才来得及也总会去考虑一直被忽略的或看起来蹊跷性的尝试。此时,也正是思想被释放,新颖的灵感火花降临的时候,这正是创新的时刻即将来临了。 这个时期坚守下来的人都在思考,但这绝不是信手拈来捡贝壳,因为这个时候新突破却往往被思维定势掩盖着,数年来的深入研究或承前接受,往往使我们的思维在不自觉中高度局域或视野局限。研究思路是必要的,连续化的思路在分析问题时也是极其重要的,但连续化的思路往往是排他的。只有在思维变换或学科交叉时才能率先爆发。 从体系相变理论可知,学科交叉地带,由于多类支撑学科 的已存,较低能量下即可界面形核,孕育着的大量发现会闪亮登场。而这,似乎这又让人想到了生命遗传学中的杂种优势!光子晶体的出现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借助于晶体的周期性概念,将介电物质在空间周期性排列形成人工结构,来控制和选择光子流的通过,创造了人工设计的光子半导体新材料,并相应地建立了光子能带理论,开创了凝聚态物理与光学新交叉学科。这就是光学和晶体物理学在各自发展得比较成熟之时产生的杂交宠儿!如今,光子晶体已被 Science 选为十大热点领域之一,每年的文章以 70 %递增。 所以,当一个产业进入低迷期和过成熟期一段时间后,是可喜的,我们心里应该高兴并警惕着,新的种子正在萌动,坚定不移并思维活跃您就是下一个暴发户。只是, 我们所要采用的新技术都包括什么,我想它应该由纯粹意义上的技术、新的思维、新的管理方法、新的开发背景等所构成的软科学体系,他们共同推进了传统成熟产业的突破性进展。 皮革服装也罢,摩托车玩具厂也好,还是中国科研中体现的传统研究,柴米油盐总要用,市场总是存在的,行业也就不会消亡,关键是技术和思维。难道总能令人惊叹的日本,他们就是已建立了这种就要在传统产品里通过技术方法的变换来求创新的意识?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嗅出点什么气息?商业也好,科研也罢,是什么保证中国制造和中国科研尽快在适宜的时候步入高级水准和活力逼人的殿堂? 也许我们更应该审视我们的局限视野和惯用思维了,坚守的阵地该在信息化时代里烂漫成量子化思想的鸟巢! 不论仰望天空,还是鸟瞰大地,从您所站立的任何一个平台,都能看到有一种启示,在那辽阔的背景图上醒目地嵌着: 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137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uangwd99 2008-7-22 23:48
黄卫东 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2008年7月25日修改 摘要: 近年来,我国物质财富生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均生产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拥有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同时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其原因值得深思。本文以一个独立小岛为模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寓言故事形式,进行实物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揭穿主流经济学家贩卖的卖国谬论,系统论证发展国家经济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 1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增加外贸顺差,是奉送我们的财富,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2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没有资金缺乏问题,引进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3 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压低低收入劳动者工艺有害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可持续的国民收入为主要评价数据。 4 独立自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5 发展经济,不能以发展GDP 为目标,只能通过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应建立良好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如加强专利保护; 6 所有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最宝贵资源,失业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 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是基础,要时刻保证其安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严重违背了这些原则,这是导致近来经济发展走向困境,人民生活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上述原则,提出当前应对之策和今后经济发展策略,呼吁尽快回到正确的轨道,一切违背这些原则的政策协议,包括WTO ,都应推翻。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物质财富生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人均生产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大大缩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拥有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问题突出,各种危机频繁发生,已严重危及到我们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产生我国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出应对之策,已迫在眉睫。这里以一个独立小岛为模型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寓言故事形式,进行实物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阐明目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以论证发展国家经济应遵循的七大主要原则。进而回答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 原则一:增加外贸顺差,是奉送我们的财富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1:从前有两个小岛,甲岛农业发达,居民辛勤劳动,生产了大量粮食;乙岛每年能够生产不少黄金珠宝,由于甲岛居民相信黄金珠宝价值高,喜欢储存黄金珠宝,每年生产的粮食除自己消费外,就省吃俭用,从乙岛居民手里换来大量黄金珠宝,也不储存粮食备用。乙岛居民喜欢储存粮食,除换来粮食供当年消费,每个居民还储存大量粮食。 后来乙岛居民发现黄金珠宝重量大,不便携带使用,就印刷了一种纸币,说每一元纸币与某重量的黄金是等价的,使甲岛居民相信乙岛货币价值等同于黄金,于是甲岛居民改用粮食换取乙岛货币储存。 再后来,由于乙岛发行太多货币,手里没有等量的黄金珠宝兑换,乙岛只好宣布乙岛货币与黄金不能按原定价格兑换,黄金价格浮动。可是甲岛居民思维惯性,还是不断拿自己辛勤生产的粮食换取乙岛的货币,手里的货币越来越多,有一天,甲岛居民手里总共积累一百万万亿元乙岛货币,这样一笔庞大资金,按照巴菲特的寓言故事,似乎甲岛居民可以买下乙岛居民所有的财产,可是现在乙岛上货币贬值非常严重,一百万万亿元最多只相当于乙岛居民所有财产的万分之一。两岛居民的生活仍然如故。 突然有一年,两个岛同时发生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假设乙岛居民手里的粮食只够自己活命需要,再无剩余粮食出售,试问在这三种时期发生这样的大旱,会发生什么情况? 饥荒时期,历史上发生过一两黄金买不到一斤大米的情况。据说阿拉伯首领哈里发曾被蒙古人关在自己的金银财宝仓库里饿死。如果甲岛和乙岛都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情况,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作为乙岛居民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黄金或号称美金的货币。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当今现实中,一般不会出现这种容易判断的特殊情况,人们就难以辨别了。 我们向国外销售货物的目的是获得我们需要的物资,在原始社会,人民通过物物直接交换,后来,发展通过黄金和货币进行交换。外币与货币一样,只是货物交易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如果我们将外汇保留在手里不使用,就不能实现货物交换。外汇本身不能带给我们任何价值。我们国家现有外汇储备1.6万亿美元,如果我们不使用这些外汇,就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物资,如果还在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就相当于不断送给国外物资。现实中,我们国家的外汇,一种储存在自己的银行或个人手里,相当于我们没有使用它,它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价值;一种投资在国外市场,如购买国债,似乎能够保值,甚至还能获得利润,实际只是给国外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服务,对自己是否有利是很难说的,例如近年来美元通货膨胀率是8%,我们主要使用美元外汇购买美国国债,其利率约5%,平均计算每年损失3%,而实际损失由于国外操纵远超过此。在国内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和诸多问题存在的条件下,与其投资国外为外国居民服务,不与留下这些外汇所对应物资用于国内,为改善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不管怎么说,我们获得外汇的最终的目的还是将其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或技术,例如石油,我们不能拿美元黄金等当饭吃(黄金只有用于生产,实现了产品销售和使用才有实际价值)。外汇是否贬值而损失,是与我们需要购买的物资的国外市场价格相关的,如果我们只用来换取石油,石油价格增长一倍,我们的外汇价值就因为物价上涨一倍而损失一半。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个损失数据,我们国家今年需要进口石油约2亿吨,按照去年曾经的价格60美元/桶,约相当于500美元/吨,当时购买2亿吨石油储存下来,只需要1000亿美元,今年价格增长一倍,达到1000美元/吨,这时购买,则需要2000亿美元,因此,我们储存美元代替储存石油,就损失1000亿美元。按照目前白银价格0.5美元/克计算,1000亿美元相当于白银64亿两,远远超过清代历史上我们国家被外国掠夺抢劫的财富。平均说来,由于物价以美元计算是不断上涨的,美元购买力是不断下降的,因此,这些年来,我国储存外汇不可避免是不断损失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在外汇方面的损失可以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据。如果美元崩溃,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能会大部分损失掉。历史上德国马克和蒋该死发行的法币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将这1.6万亿美元所对应的物资(相当于1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用于国内建设,停止生产出口创汇产品而转向生产国内需要的产品,如用于环境保护,治理水环境,一方面少消耗能源、矿物,同时减少污染排放,与此同时,国家给向国内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人们发工资,代替向为生产出口产品的人发工资。则这10万亿财富会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必然比今天要好得多。 反之,如果我们向国外销售的物资后,马上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而不是长时间储存外汇,则可以减少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我们对外销售的产品很多是国外的必需品,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料如果上涨,其生产成本必然会上涨,我们相应提高价格,同样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原料价格上涨所额外付出的支出与销售价格上涨所得抵消。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学者的观点,曾公开发表文章,说是每获得1亿美元外汇,我们就在国内发行等量的人民币8亿元,它们产生乘数效应,促进了我国的生产。这种观点非常荒谬,假设我们没有获得1亿美元,也在国内发现8亿人民币,在不使用外汇条件下,它们对国内经济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这些年来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带来的国内人民币发行量扩大,1.6万亿美元的产品送给外国人了,换来印有1.6万亿美元的纸放在自己手里,同时国内增发了10万亿元人们币,而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资产品,这是引起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道理如此明显,以至国外有专家怀疑我们国家在搞阴谋。中国人在补贴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把他们当浑人?还是他们耍我们?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5/38056.html ) 诸多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认为经济外向型的程度越高越好。为促进出口创汇,多年来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在出口创汇中就损失了中国利益,而产生的外贸顺差更是将中国的财富奉送对手,这种愚蠢的卖国行为让外国人都难以置信。 原则二:吸引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中国不缺资金 去年十七大胡锦涛作报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然而,政府在执行时,还是围绕招商引资发展GDP。例如,今年(2008)1月28日在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招商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在做的主要事业,为此而制定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相关宣传早已深入人心。 问题是中国缺资金吗?别忘了中国还有2万亿外汇储备,它远远超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吸引的所有外资。即使没有这笔外汇,中国是否就缺资金,是否就需要外资?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分析。 寓言故事 2:从前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小岛A和B,A岛不使用货币,居民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B岛唯一与A岛不同的是,B岛使用货币,通过市场进行经济活动。后来,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来生产原先的所有产品。如何安排另外一半人活动。A岛就自己组织开发生产新产品,供给岛上所有人使用。B岛由于原先的货币发行量与原先的经济活动匹配,B岛没有多余货币,或者说资金,无法投资组织这一半人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B岛这一半人就失业了。请问B岛该如何解决此困境? 这里 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 显然B岛不缺资金,缺少的是管理经济运行的良好机制。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现代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是通过货币进行管理的,类似寓言故事中B岛。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每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为这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提供货币,从而扩大再生产。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 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既然我们不缺资金,我们引进外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外资投资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3:从前有二个小岛A和B,A岛上的工厂都是外来资本家投资的,其他人都是打工的,B岛上的工厂都是B岛人自己投资的,但是,两个岛所有工厂的设施,包括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身的,来A岛投资的资本家并没有从岛外带来任何生产资料,仅拿来黄金到A岛上换成A岛货币,在A岛上开始利用A岛资源开始建设。假设两岛建设内容相同,资源相同,建设效率相同,建成成功所用时间相同。显然两岛上工人付出的劳动也是相同的。等所有设施完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唯一区别,B岛所有产品归B岛自己,而A岛生产的产品归外来资本家了,A岛资本家只需将产品销售,部分利润作为工资付给工人,其余部分就归自己了。至于A岛外来资本家给A岛带来的金子,还是储存在A岛银行,A岛居民从来没有用过。工厂投产一段时间以后,外来资本家在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后,又从市场上换回了自己的黄金。从此以后,两岛居民的区别是,引进外资的A岛今后不仅要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如果这个资本家是今天的中国资本家,A岛居民可就可怜了,因为当前中国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太低了,A岛居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财富生产,发展自己的经济,存在着永远给外来资本家打工的可能。而B岛居民生产的商品全部归自己,他们可以比A岛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或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发展大大加快,将A岛远远抛在后面。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一切新增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结论。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是有害国家经济发展的, 它的唯一效果是使国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归外来投资者, 而外来资本家并没有提供或创造任何财富。毛泽东时代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苏联友好,当时中国也没有引进包括苏联在内的任何外来投资。这才是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现在,外来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小。它们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例子。至于那时中国的发展水平为什么与日本差距很大,其原因还在于发展的基础太差( 附录 2 ) 。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根本不需要资金,实际需要的是资金所代表的物资或技术。也许有读者会说,外来资本家会带来技术。即使外来资本家有技术,我们也应选择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而不是引进投资。 例如,寓言故事中 B 岛资本家贷款外汇购买技术,其效果与外来资本家带来技术是相同的,但投产后产权归属不同。 如果外来资本家不卖给我们技术,即使我们引进了投资,仍然得不到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误导中国人民缺资金,为引进外资投资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卖了国家利益,使外资投资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们经济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就如寓言故事中B岛,它的唯一作用是今后部分国人在外资企业为外国资本家创造财富。 寓言故事 4: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要走向毁灭了,人类必须考虑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就派了很多先遣队,到不同星球上去,由于飞船装载量有限,必须准备携带合适的物品,主流经济学家说,最重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要把资金带足就一切ok,我相信没有一个读者,在加入先遣队时,会听从经济学家的。 一个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其过程与人类到外星球上发展是类似的。资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资金的实质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物质。 如果国家引来外资,投资建设一个工厂,而这个工厂建设所用的所有物资来源于国内,即使资金完全是由外资企业提供,它们将外汇交给了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这个投资对中国的作用也是完全负面的,除非该外资企业还未进行活动,就亏本卖给国内企业,换回部分外汇走了。其原因是,中国银行加印钞票贷给国内企业同样能够作此事,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工厂今后产生的财富一个归外来资本家,一个归国人所有。此时,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加印钞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然而,外资投资,如果不购买物资,其实际效果也是加印了钞票,两者并无不同。有读者可能认为,国家可以用外资带来的外汇在国外进口产品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真正产生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是起不了作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物价上涨,我们的外汇起作用了?例如,今年我国物价上涨很快,我们的2万亿美元起作用了吗?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价值两万亿美元的物资换回2万亿美元储存,而中国银行必须在国内增加发行对应的16万亿人民币,它们没有对应实物在国内。即使是在三十年前,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还很少,经常不够用,我们需要的也是向国外借款,而不是引进外资投资,获得外汇去购买必须的技术或物资。今天,我国已经积聚了近2万亿美元这样一笔庞大的外汇,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在前章,我们论证了储存外汇,相当于送给美国等价的商品,是我们的极大损失。当前我们自已的外汇都用不掉,还用这种方式获得外汇,这是毫无必要的。何况,现在外资办企业,国内银行还配套贷款,提供优惠政策。 外资工厂在中国办起来以后,其运转可分以下四种典型情况: 1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内,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市场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国内不能生产该产品,则原因应是国内生产技术不过关,我们应当采取的办法是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建立工厂。 2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外,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劳动力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作用是负面的,占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还不可避免使用国内的能源等资源。虽然通过缴税提供了中国目前过剩难以处理的外汇。 3 原料在国内,产品在国外,这是把中国的资源输送到国外,返回中国一些目前不需要的外汇,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最差。 4 原料在国外,产品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生产,应坚决采用进口原料,自己生产的方式。如果自己不能生产,也应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生产。不应引进外资企业,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与自己投资生产相比,外资受益增多了,中国的付出增大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情况下,引进外资办工厂等都是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做法,尤其在我国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经济水平阶段。即使工厂里很多机器是国内无法生产的进口产品,也不与自己开办,进口机器,因为外国资本家不是活雷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各种促进外资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使这些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这是非常荒谬的政策,是犯了方向性错误的政策,应立即取缔。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国家应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等措施,合法赶走这些投资者。歧视外来投资者是各国通常做法,所以WTO要求给外资国民待遇,不要歧视外资。只有我们国家,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卖国谬论下,搞优惠外资,歧视内资政策,其卖国行径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原则三:应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压低劳动者工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5: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唯一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工资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比较高,是A岛工资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的工厂(实际情况是劳动者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工人的劳动和消费相同(B岛工人存钱准备买电视),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从而导致经济无法发展;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同时经济得到了发展。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经济因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工资,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工资,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工资,鼓吹所谓的低工资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美国福特公司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使自己的劳动者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才使汽车在美国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对比我国主流经济学家和资本家,历史的智慧都忘在脑后。他们不仅没有创造历史的智慧,而且没有学习历史的智慧。 下边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历史事实: 寓言故事 6:从前有一个小岛,小岛上只有一家兄弟几个,由于父母已去世,这弟兄几个分家了。有一年发生大旱,庄稼没有多少收成,大家只好吃余粮。老大余粮充足,还喂养了很多奶牛,每天供应牛奶给一家人,吃不掉的就倒入大海。老小没有多数余粮,只好饿着肚子,实在受不了,就吃草。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老小无法从其他人手里借到粮食,也许是这家人非常自私? 这里实际是将一国比喻成一岛,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情。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在这里我们将一个国家比喻成只有弟兄几个组成的一个小岛,就显得非常荒诞。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该寓言还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工资,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工资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在荒年,由政府组织搞一些建设活动,使老百姓增加收入。但是,如今我国这样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发展经济,办法之一是扩大已有商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商品生产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多年来,我国提高GDP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不提高居民收入,或只提高高收入人群收入,增加的产品卖给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停止增产,因而也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商品不属于国内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的商品。因为人们对很多商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当人均消费量达到或接近饱和时,再增加这种商品产量也是无法销售的,会导致商品滞销而无法实现经济增长。)还有一种办法是为国外生产,这是我们国家很长时间内采用的方式,我们在前面论证了为国外生产,换回外汇储存,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财富,是我们的极大损失。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不滞销,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会尽量压低劳动者工资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似乎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工资 确立最低工资,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工资,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工资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工资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的支出算以前设备折旧,不交税)。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工资,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市场萎缩,产品不得不低价出口。国家搞出口退税政策,使得我们为增加外汇的出口商品所付出的劳动实际成了义务劳动。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国家近年来已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了。我们的政府官僚和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7: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力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销售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工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商品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薄,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高,很多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前面我们论证出口顺差对国家有害),能够出口的更多的是高价格高利润商品。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利润特别大,我们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工资,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城市新建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国家应改变当前房地产高利润状况,以建平价房为主,同时较大幅度增加民工工资,使民工能在城市安居,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给工人提高工资,会使产品成本升高,通常工人工资提高10%,成本提高约4%(根据国家统计资料,工资福利等占gdp约40%),而且同行业成本共同提高,使价格共同提高,而工资提高10%,从总体来看,消费能力提高10%,产品销售量必然提高约6%,只会使更多企业有更多销售量和更多盈利。成本提高,会减少出口,但我国现在出口过多,积聚过多外汇,需要减少出口。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很少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也是政府人员的见识大大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造成的。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率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值制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减小收入差别。 尽快改变目前的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工资,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工资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工资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资本家提高劳动者工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工资,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有网友提出上述观点,我们论证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已接近国内消费饱和地步。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非必需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参考: 邢普,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 1000 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 2008 年 1 月 24 日提交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http://moneytopeople.blog.hexun.com/17998646_d.html 给老百姓发钱,打击热钱,提振内需。在当前汇率飙升,股市暴跌和通胀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如何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国人在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真正获利,免遭国际金融海盗的洗劫,其实有一个极简单的处方:按人头,给每一位中国公民发一笔巨款,从数千至数万均可考虑。给老百姓发钱,是主权国家,主权货币的主权行为。这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新加坡这么干了,美国也经常这么干,今年为了应付次贷危机,美国每个纳税人的退税就达 600 美元,每人约合 4000 多元人民币。 贾图,中国应学欧美向闲置房开战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87.html 仲大军:中国外向型经济遭遇重创 - 展望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113.html 朱大碌:解放思想好,解放外资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46.html 原则四:不能独立自主的经济是海市蜃楼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8: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伙来自地球以外高度发展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上的一个小岛 A,在这个岛上建立了基地,雇佣了大批岛民,从此,A岛上的人们就过上了幸福生活:外星人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各类生活用品,还为他们建起了宽敞的房屋等,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切都很充足。而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每天到外星人基地内为外星人开几小时机器,其他时间都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B岛居民听说以后,非常艳羡,就组织人员上A岛学习,发现要学会在B岛上自己复制这一切非常困难(外星人无意在B岛上复制),但是,B岛居民还是开始了自己复制之路。由于那时B岛生产力水平非常低,B岛居民每天忙碌于生产基本生活必需品,能用来开展此项复制活动的人力资源非常缺乏,因此,B岛居民就组织了军队,击败了C岛,每年从C岛无偿获得了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大量物资作为赔款。从此,就能腾出大量人手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从发展教育开始,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终于,有一天复制了一个水平较低的A岛,此后,又不断改进,很多年以后,B岛居民也过上了类似A岛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抵抗 B岛侵略失败很多年以后,C岛居民反抗B岛成功,在一位领导人率领下,也独立地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但是,他们没有侵略抢劫其他地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C岛居民需要完成的工作较多,生活也比较艰苦。首先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人力资源,包括大规模修建水库,改造田地,建立工厂生产化肥,改进作物品种等,同时发展教育,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虽然C岛进展也很快,一段时间以后,已经初具规模和水平了,生活水平也开始改善,但与B岛相比,差距似乎越来越大。老百姓不能理解,更不愿意继续这艰苦生活。终于有一天,一直以来率领C岛发展经济的领导人逝世了,人们就主张改弦易辙。从此以后,C岛就走上了引进之路,抛弃了自己发展的初级玩意,一切都从B岛引进,这使C岛很快生产了丰富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非常快。然而,这一切是有很多条件的。首先对B岛的要求有求必应,资源分配必须服从B岛安排,质量好的归B岛,还有了所谓共同开放C岛资源的名堂;生产什么也必须听从B岛安排,C岛居民每天劳碌,除获得自已所需的生活资料外,还必须为B岛居民生产,所生产的8亿件衣服也只能换一台机器。由于地球上还有很多其他岛也希望为B岛生产,这样的机会还必须时刻珍惜。如果B岛不要C岛生产的产品,就意味着C岛居民的末日到了。因此,我们就看到,B岛的老百姓到了C岛就有了很多特殊待遇。对B岛在C岛居民中发展自已的代理人,到输送武器武装分裂C岛也只是抗议和装可怜以求得世界舆论的支持和B岛的怜悯。 然而,终于有一天,地球上化石燃料没有了, C岛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各种机器无法运转,更为严重的是,依赖化石燃料的化肥产量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也随之大幅度下降,C岛居民又陷入了饥饿困苦的生活之中。 对于 B岛居民来说,他们早有准备,由于人力资源充足,预先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多年来,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了平滑过度,期间生活水平虽有下降,但影响不大。 至于 A岛,有一天,外星人走了,A岛居民无法玩转这些机器,他们又回到原始社会去了。 A岛故事与历史上发生的事很相似。二战时,美军曾利用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中转,空投了很多物资,其中一些物资被这个小岛居民拣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小岛居民还在盼望着天上的神鸟下蛋。这里的B岛和C岛暗指日本和中国。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没有了独立自主,所谓的经济发展是海市蜃楼。 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引进外资投资、贸易自由化,放弃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使我国的经济命脉逐渐被外国势力控制。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些年来,帝国主义从来没有忘记颠覆统治中国,奴役世界的工作。这二十年来,发生了无数次遏制中国的事件;也发生了无数次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战争。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事实却是一个在历史上消灭了原土地上所有几千万原居民,还从非洲掠夺几千万人为奴隶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军事开支占世界一半以上,豢养着世界上最多杀人武器的军队,还叫嚣朝鲜、古巴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连其百分之一都不到,领土还被其占领的小国对其产生威胁;是地球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以及人均排放最多的国家,却对影响全球人类命运的温室效应无动于衷,拒绝作任何承诺。抬高石油价格,一方面打击中国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深知美国所有玉米用来生产酒精,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也只能替代美国汽车燃料总量的12%(J. Hill et 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nergetic costs and benefits fo biodiesel and ethanol biofuels,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Vol.103, No.30, 11206-11210),解决不了燃料替代问题,却趁机发展玉米酒精,人为抬高全球粮食价格,控制第三世界国家,攻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几年来,我们的大豆生产在美国低价倾销作用下和国内卖国势力的配合下,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近来,美国大幅度抬高大豆价格,减少供应,造成我国食品价格大幅度增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 长期以来,国内汉奸精英拼命鼓吹美国的自由人权,目的是让中国人民忘记这些威胁。然而,美国及其支持者要想证明它对其他国家人民人权、自由和民主方面的真正的关怀,只需要美国同意自由迁徙;同意技术转移。美国推行美元霸权,用几种纸就换回了大量商品,通过美元不断贬值,事实上是在向全球征税,享受全世界的劳动果实。同意迁移,是让其他国家人民也享受这种果实。目前美国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实施,足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使全球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转移技术,特别是粮食生产相关技术,并不影响美国经济,只是使美国控制剥削小国的能力下降。事实上,美国从来不无缘无故,而是因为自身的目的,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少量技术,从来不关心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国家老百姓的悲惨命运。美国积极推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通过全球分工,让发展中国家成为打工仔,象中美洲国家海地一样,只能生产某些下游产品,从而在经济上无法独立,难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指望它领导全球,决定人类未来命运,必将使占全球人口多数的第三世界的老百姓走向死亡。把中国的命运交给它们,中国的最终命运也只有毁灭。在当今世界,中国,也只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必须起来,做好准备,领导全球发展中国家,对抗和改变这种命运。 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与赫鲁晓夫所搞的三和路线一脉相承,赫鲁晓夫三和路线要通过和平竞争战胜敌人,忘记了战争;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则根本不提斗争,在投降主义路线上甚至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这样下去,必将使中国走上前苏联的崩溃之路。 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年来,我国经济变成了以发展GDP为目的,以出口还汇为导向,造成了很多严重后果,在GDP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老百姓收入有不增反降的趋势,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近两年来,很多老百姓经济上陷入了困境。胡温执政以来,重提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回到了经济发展应有的轨道。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首先我们必须发展一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包括增加我国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独立自主,首先要求产品的市场在国内,它是我国人民需要的产品;其次,它的生产技术,包括原料生产技术及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对影响民生的产品及其相关技术,尤其重要。违反这一点,必然使中国人民遭受损失。我国目前很多政策都偏离违背这一点,这是我国经济近年来遭受重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继续目前的路线,我国的经济在几年内必将遭受比东南亚金融风暴还要严重的打击,陷入困境,严重的会发生大面积饥荒。但是,如果我们改弦易辙,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 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 关于海地经济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0dn5.html 关于美国控制粮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9z57.html 原则五: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 GDP 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 GDP的寓言故事9: 说两个经济学家在公园散步,看到路边有一坨屎。其中一个经济学家对另一个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另一个人把屎吃了,拿到了一百万。然后两人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坨屎。刚才吃屎的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于是对另一个说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于是刚才那个叫他吃屎的经济学家吃了,也拿到了一百万。之后这个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说:我们俩无缘无故的各吃了一坨屎,真窝囊!另外一个想了想,说:不对,我们吃屎的同时还创造了 200万的GDP! 也许有人说这种活动应该不计入GDP,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统计的GDP,有大量这种经济活动。例如,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用一个小事例告诉大家我们统计的GDP是什么东西:比方,驾车出行,不幸出了车祸。人受伤要看医生,要花医疗费,车坏了要修理,要花修理费。修理店,医院的收入增加了。于是,GDP也跟着增加了。而实际上,却是人力、物力的消耗。这则寓言故事说明GDP并不反映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最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被精英们给忽悠成了GDP。地方政府以发展GDP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带来了严重问题。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 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 季度 或一 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 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 产品 和提供 劳务 的 市场价值 的总值。GDP代表了中国境内的产值,但是,它并一定代表其中创造的财富都是中国人的。外国投资的工厂,其产品虽然是中国人创造的,所有权却不属于中国人。显然用GDP是不能代表中国人民财富的积累,从而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讨论了使用GDP代表国家经济的缺点。 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发展经济的目的之一是生产足够的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对未来却越来越担心。人民担心金融大额会卷走中国人民的财富,人民币升值担心,贬值也担心,担心石油短缺,担心粮食短缺,担心付不起教育费用,担心付不起住房。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人控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完全是中国人建立的,我们离开了外国人的工厂,我们的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察我们建设、运行和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只有具备建设和运行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我们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才能不受外界控制;只有具备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才能改进生产系统的效率,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新产品,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有更多时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如石油短缺问题。高生产效率,才能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外贸交易获得国内缺少的原料,如石油等。因此,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具体体现就是日本的生产产品的效率高。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 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以汽车行业为例,按每个职工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计算,1990年劳动生产率仅为0.35辆,1998年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0.83辆。从企业个体角度来比较,1996年我国几个较大的汽车企业人均年产量为3辆左右,而同期日本的11个汽车公司这一指标为39.9辆/人。1998年上汽集团每人年均生产3.67辆,一汽集团为2.57辆,天汽集团为2.67辆。从这些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汽车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日本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发展GDP,国家将目标从发展生产力转向了发展GDP,从而采用了很多错误方法,主要包括努力扩大出口,从而增加GDP,导致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使我们的财富损失严重 ; 吸引外资投资,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GDP,但在外资控制的工厂,我们创造的财富不属于我们,我们事实上引来外资使我们的劳动成为为他人作嫁衣,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损害严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我们还放弃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结果使我国的经济系统受外界制约严重,如此下去,我们的核心产业被国外控制越来越严重,被敌对势力引向崩溃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此外,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出口,却抑制了内需,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财富损失不断加大,严重妨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动下,还不顾一切将教育、医疗和住房推向市场,使中国人民重新背上了三座大山。这一切,淘空了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财富,使中国经济走向了困境。 综上所述,我们再也不能将发展目标订在GDP上,必须将发展经济的目的转到发展生产力上。发展经济,不仅包括产品生产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原则六: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在寓言故事3中,我们论证了一切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与资本无关。这里我们进一步分析失业效应。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10:从前有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大家人,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后来,他们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就能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了,另外一半人就不需要从事以前的工作了。我们是让这一半人失业,还是另作安排。对于一个小岛来说,还是有很多事情的,比如,如果这个小岛是太平洋上的岛,则会担心地球温室效应带来海平面增高,淹没小岛。作为小岛的主人,应该安排人员采取对策。例如,安排人员在岛上沿海岸线筑堤。 寓言故事中小岛得到了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有富余人员需要安排。如果将我们国家比作这个小岛,同样由于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多出人员。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例如,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我们的替代能源开发工作,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土整治工作,这些都需要安排人员去做。人们经常担心的是我们国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说资金。然而,我们分析,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物资,而不是资金,我们进行水污染治理,需要生产资料建设设施,我们进行技术开发,需要设备材料。这一切追本溯源,都是由不同原料在人民的劳动下产生的,最终是原材料用量需要增加,如果我们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国外,我们就需要安排人员去生产国外有需求的产品,以换回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来自国内,我们就增加原材料生产力度。如果我们安排得当,失业人员应该很少。总之,我们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组织好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腾出人手去完成我们还未完成的基础建设工作,去加快技术开发工作。正如我们在寓言故事3中所论证的,我们的一切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我们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员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失业率较高,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组织好所有人员,降低失业率。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将西方经济理论引入中国,鼓吹夸大资本的作用,抹杀劳动者的作用,一些人还暗示失业人员是负担,通过混淆黑白,谋取私利。这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安排一部分人去生产我们目前生活所必须的商品和服务,当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这部分人员数量必然下降。发达国家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创造需求,历史上演绎了很多故事,这样又安排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生产一些新产品。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最多的是从事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教育的人员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事科研的人员也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和针对个人的服务,而是从事技术开发或相关工作,主要作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国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失业率现象的存在,是政府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失业人员工作。在商品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正确的工作分配的。政府必须介入。西方国家政府主导的工作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计划的结果。在我们国家,由于普通百姓收入过低,产品无法销售,导致商品消费市场萎缩,企业生产无法实现,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也就成了空谈。这是失业率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如果国家不利用,让人员失业,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失业,必然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下降,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大量失业人员长期存在,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将毛泽东时代归结为老百姓懒惰,然后声称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会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误导。毛泽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毛泽东时代所完成的工作量是中国几千年所未能完成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大规模粮田建设,这一切都是在工业批量化生产未完成,机械化生产量还较小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的。使得我国能够养活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也打下了后毛泽东时代粮食增产的基础。我们通过实物分析,论证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比当时日本快(附录1),比改革开放发展速度快(附录4)。当然人口增长是有限度的,与一国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关,如果人口过多,超过了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则会出现饥荒和失去独立自主(日本必须依附大国,粮食供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日本来说,中国无法替代美国,因为中国无足够的余粮供应日本)。 尽可能多地安排人员从事技术开发方面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日本就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是通过发展技术,经济却处于世界前列。 原则七: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工作 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人口保持稳定,如果技术水平也保持稳定,也没有发现新资源,每个人的产出必然保持稳定,从而总产出也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在人口和技术稳定情况下,经济不可能增长。我们前面分析过,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因此,在人口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如何组织人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以较快增长。因为发展中的落后国家可以节省很多研究技术的投入,只要集中训练人员,让他们尽可能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生产系统中,就可以有一个非常快的增长。当然发达国家是不会让你学习他们的最好技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术。但是,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技术己经公开,如专利技术,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就可以免费使用,也有一些专利技术,虽然在美国的保护期没有满,但是在中国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我们也可以免费使用。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我们在技术上有较快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较快增长。等到这些公开技术利用得差不多了,你还可以购买一些技术,等到跟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时候,一方面最好的技术发达国家是要保密的,绝对不卖给你。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技术了。这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发展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以发展 GDP 为目的,鼓吹比较优势和贸易自由化战略,忽视发展自己的技术,实质上是让中国人民永远处于国际经济的底层,老老实实打工。 如何发展自己的技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促进机制。 毛泽东时代和现代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intel公司的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这是非常惊人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毛泽东时代,我们科技进步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研制成功,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比西方快得多。直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很怀疑,中国的核弹技术是否来自了西方。证明当时我国科技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那时科技人员稀缺,难以应用到民用方面,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笔者硕士毕业后,1992年曾在家乡最大的工厂短期工作过一段时间,其技术人员匮乏现象非常严重,厂里仅有一个从事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很快离开了,工厂里另一个能够独立从事产品检验的中专生(经过培训)也很快走了。那已经是1992年了。但是,当时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如育种方面,其成果惠及全人类。我们最近评选的新四大发明,全是毛泽东时代成果。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延续毛泽东时代方法,例如河南南街村,深圳华为公司还保留非常多的毛泽东时代管理方式,包括鞍钢宪法。 西方社会主要通过专利制度和专利保护,使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被企业垄断,从而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这一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我国现在实现市场经济,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专利保护做得很差,使得企业搞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死得更快。因为市场仿冒非常严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对仿冒活动打击不力,往往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难以收回,更不用说获取垄断利润。如何保护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确保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效益,从而保护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积极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此外,我国在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需要另行讨论。目前我国的科研,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学校为主,这种科研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象是在岸上学游泳,在做篮球练习,而不是在赛场比赛,在练习打靶,与战场上的实战差距很大,这与毛泽东时代的技术开发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提倡产学研结合,但由于没有良好机制保障企业从中受益,实际效果较差。 如何发展一套好的机制,推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借鉴毛泽东时代做法和国外专利制度,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深圳华为公司所从事的通信领域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企业不易仿冒,企业内部管理借鉴毛泽东时代方法,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成功例子。目前华为公司已进入到与国外公司相互竞争的技术水平了。 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待我国的有识之士能够多加讨论,为推进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此外,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很多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关于技术开发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走出国门,发现西方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许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脚下,一切都认为西方的好,就差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了。在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毛泽东时代长期发展工业基础,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轻工业方面才开始起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与国外相差较大。加深了我国技术落后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体刻意否认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夸大技术开发难度,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技术开发难度大的印象。毛泽东时代的技术积累也被放弃,从全力引进技术到引进外资,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依附发展的路线,拉美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样下去,我国只能成为西方经济体系中底层,经济再也无法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再也无法提高。 在技术上,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建国以来,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了两弹一星,飞机上天,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合成处于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连国产小汽车也发展不起来,难度小汽车比飞机上天,人类太空旅行还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政府人员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笔者曾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质影响,性能变化很大,技术上通常需要保险系数达到20-100以上,相当于处理系统体积比理论上体积要大20-100倍以上,相应投资也同比例增长。通常国外多选用较大保险系数,国内为减小投资,多选用较小保险系数,实际建造时,我国大多选用国外所谓先进技术,认为外国先进技术比较可靠。然而,美国环保局曾调查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仅在70%。西方国家发展的很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第一个大规模的工厂通常都是在中国投产的,包括一些不适宜建大规模厂的技术,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大试试验厂。 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很清楚了,人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论已很好建立起来,人们也许还需要应用现有的基础理论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而指导技术发展。但是,过去那种瞎子摸象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技术发展,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即使是引进技术,我们也需要不断实践,以消化吸收和改进技术,否则,我们还会很快落后。借口技术上与国外相差较大,就停止发展自己的技术。这种方式只会使我们彻底落后。发展自己的技术,一时落后并不要紧,日本人战后开发小汽车时,第一次试车没跑多远,发动机就脱落。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一些人认为采用自己的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市场没有竞争力。然而,西方国家的成本也是通过不断发展来降低的。我国的火箭发射数量不及欧美日,但可靠性高,发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为什么就认为我们在汽车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关于技术研发投入 产品开发,需要经历原理实验、小试、中试和生产规模实验,很多人感觉科研经费数量很大,我国经济上有困难。事实是,科研实际消耗的物资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往往生产复杂,批量很小。从货币价值来看,价值很大,实际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质资料很少,不像工业化生产,原料消耗非常大。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实物,而不是空虚的资金,而实物也是由人创造的,最终来源还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它们在我国今天劳动者收入持续多年停滞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了增加消费支出的作用。从物质消耗来看,每个劳动者维持生存消耗的资源相差不大,国家是否通过市场机制安排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发工资,他们都会消耗我们的社会资源,如果他们失业,等于社会资源单纯减少。今后,即使增加劳动者收入达到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这种开支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在生活资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剩余人员应不遗余力用于生产力发展,进行科研活动就是一种直接的发展生产力活动。近年来,我国高度教育大发展,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却没有人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专利保护不力,企业无法从技术研发中获得利润,因而不愿在技术方面投入。国家应破除技术研发投入大的观念,尽快从严执行专利保护政策,使企业能够从技术研发中获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技术的积极性。 参考: 马晓芳,华为业绩匀速上升 成为全球第五大通信设备商http://it.sohu.com/20080710/n258060084.shtml 八、中国应如何应对当前危机 本文是从实物生产和消费来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读者可以将国家模拟简化为只有一家人生活的独立小岛,不需要货币,分析如何发展小岛经济,来理解我们得到的发展国家经济的重大原则,主要包括: 1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促进外贸顺差,都是奉送我们的财富,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2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没有资金缺乏问题,引进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3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必要条件;压低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有害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国家发展经济,应以可持续的国民收入为评价标准。 4 独立自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海市蜃楼。 5发展经济,不能以发展GDP为目标,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其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促进机制; 6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最宝贵资源,失业是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是基础,要时刻保证其安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就能理解本文所提出的对策,以应对目前我国遭遇的问题。在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这些对策将能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不受大的影响,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虽然GDP会大幅度下降,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偏离了正确轨道,这是回到正常轨道必须付出的代价: 1 应对金融大鳄炒作 (1)股市,我们认为股市用于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的作用,实质上减少了消费,不利经济发展。也许在调节投资方向上有一定作用。应取消股市,即使不取消股市,也应大幅度提高股市交易税率等措施,减少和抑制股市上的投机活动。 (2)汇市,建议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内销,抬高内销物价,从而减少出口,使货币贬值,从而降低多年来积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取消各种促进出口的措施,改为增加出口税;取消和降低各种外币存款利率。停止引进外资,还清外债,选择适当时机使用现有外汇,逐步减少外汇储备。将外资企业逐步收归国有。 (3)期货:本身是不需要的,虽然长期合约是需要的,市场信息是需要的,应重新设计,使其没有赌博功能。 (4)楼市:商品时代,抬高商品价格是发展商品的最佳手段,近年来,住房价格一路高升,使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度增加,已经超过人均24平米,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国内居民收入低,导致空房率,更多购房者并不使用,而是作为一种投机行为。应制定政策限制打击炒房活动,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学习新加坡,对房地产转让征收100%的资本利得税。 总的说来,一切金融活动,本身目的是筹集资金,用于投资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们论证国家发展需要的资金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应由国家增加货币发行量,这种方式只能减少居民消费能力,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活动,很多成了赌博场所,成了国外金融大鳄吞噬我国财富的场所,国家应充分利用政权的威力,不要被各种蛊惑人心的理论迷惑,制定应对政策打击炒作。由于外资进来之后需要汇出利润等必须到指定银行换汇,换汇审批和换汇价格完全掌握在我们手里,扼住外资出逃喉咙。这些金融资金目的是偷袭中国财富,搞乱中国金融市场,阻碍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由于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我们也不要担心他们因此而停止投资。卖国精英拼命鼓吹市场万能,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放弃使用政权,放弃使用维护自己利益和财富的权利,好让金融大鳄在中国横行,席卷中国财富(参见附件3)。 2 应对当前通货膨胀和石油涨价 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主要原因是贸易顺差和石油涨价。我国积累的贸易顺差1.6万亿美元,相当于我们将价值1.6万亿财富送给了美国人,美国人给我们印着1.6万亿美元字样的一堆纸,但是我们的银行向拿着这些纸的资本家兑换了等价的人民币,这笔钱有11万亿元之多。它并没有对应的财富在国内市场,相当于多印了这样一笔大钱。我们全国老百姓一年的收入,也不到十万亿,对比可知,这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就在于降低顺差,要鼓励我们国家的企业购买技术;要制定政策,合法地赶走外资企业,从而让它们带走美元,将人民币还回银行,退出流通。 石油价格高涨,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2007年初,石油价格不到60美元/桶,现在高于120美元,我国石油消耗量约4亿吨,相当于支出增加2000亿美元。石油是工业的命脉,它使大部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因此,为抵消其影响,房地产发展速度应大幅降低,与其相关的能源、钢铁、水泥等行业下降,降低能耗。我们分析房地产业已成为无效劳动,国家不应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发展房地产。国内石油提价,降低个人交通方面的石油消费。提高粮食价格以抵消石油涨价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国家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障系统,特别是失业保障,以应当危机来临,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在危机来临以后,切实保障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由于我国的主要生活资料生产系统生产能力充足,能够保障我国的基本供应,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有足够的资源,不会引起经济系统崩溃,是维护社会稳定,度过经济危机的唯一对策。 3 粮食安全保障 在大豆生产方面,前几年,美国通过补贴向我国倾销,使国内种植面积锐减,产量大幅度下降,今年,国产大豆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小半,而美国大幅度提高大豆价格,减少供应,使豆饼供应减少,带来整个粮食供应不足,价格升高,使我们毫无选择,只能在大豆消费方面大幅度增加支出。大豆涨价和供应减少可能是我国近来食品涨价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的粮食生产也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应大幅度提高粮价同时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补贴,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带来的粮食生产下降,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关税等控制粮食出口和今后类似美国低价大豆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只要维护了粮食生产,中国就能保证社会稳定。其他资源,如石油,虽自给率较低,但需求有一定调整空间。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分析与应对之策: 我国外汇资产的影响与对策 我们在国内生产商品卖到国外,目的是换回我们需要的商品,现在变成美元,实际上是损失了商品。虽然以后外汇可以买到商品,但是,国外市场我们需要的商品涨价,我们的外汇就损失。由于国外通货膨胀,我国的外汇资产贬值在所难免。一些投资美国风险较大的金融市场的资产可能损失光,我们也没有办法。至于投进更多外汇,那是要增加损失。美国的金融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赌博场所,美国的金融家通过这个场所来席卷财富的。美国政府实际上被美国金融家控制。到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知是愚蠢,还是卖国,还想拿中国的外汇给美国人救市,是要把中国的更多外汇通过这个赌博场所送给美国人,所有国人,应共同声讨。因为中国外汇所代表的财富是国人创造的,它送给美国人了,损失是由全体国人承担的。因为,外汇是企业拿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换来的,在中国银行按汇率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在国内流通,中国银行管理这笔外汇。我们应等待危机来临,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下降,我们可以利用外汇在国外市场采购原材料,从而使我们的外汇价值增加。 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国内经济在高外汇储备下,运行超过一年了,所以损失部分外汇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应不是很大。但是,国外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外资企业要抽逃资金回国救自己的企业,如果资金量大,可能引起恐慌,带来连锁效应。美国金融危机本身就是针对中国的一个阳谋,一种妄图使中国经济崩溃的方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针锋相对。首先,要控制资金流出速度。这样对美国国内的公司也是一个打击,从而打击美国的国内经济,同时减缓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其次,危机发生后,应趁机利用外汇储备收购这些外资投资,不仅减小外资在我国的比重,而且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减小外汇在危机中损失。国家应限制外资企业停产,对停产企业,有理由进行破产拍卖,从而收购。其负面效应是,这些企业停产,对我国生活资料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影响,电力,燃料生产的影响。国家应掌握相关情况,制定应对策略。第三、一旦危机发生,中国应大幅度削减出口,抬高价格,使发达国家很多商品供应量大幅度下降,价格必然高涨,一方面打击美国的经济,另一方面提高利润率,减少损失。国内相应的企业工人本来很多就是中国人民在发工资(他们的消费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现在换成失业救济,对经济并无影响。当然政府更应该安排好他们新工作,为国人创造财富。中国今天占领的低端国外市场是不必要的,因为外贸顺差太大了,只能损失自己的财富。低端商品本身利润小,出口就没有必要,市场占有率降低也无所谓。国内出口企业应转向国内市场,国家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市场消费能力。将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转变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本身就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趁此机会,进行转换,是最佳时机。 九、如何发展我国经济 最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做一个总结,主要包括十一个方面: 第一:此时此刻,我国当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已经落入外商手里,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全部收归国有,这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唯一途径,否则任何努力都是无意义的。 第二:转变出口导向的生产体系,减少出口,由于目前外汇过剩,应在相当长时间内减小进口。今后的出口应与进口相平衡,外汇顺差应控制到合理水平。出口应向高利润产品靠拢。进口应为紧缺的原材料。 第三:制定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政策,使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新增财富应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部分相平衡。能否大幅度提高民工工资,是胡温新政的试金石,可以测试出是停留在口头,还是真正实行。 第四:制定良好的机制,如加强专利保护,促进我国技术进步,采用高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更新设备,推动企业的技术发展。 第五:政府应通过中央银行逐年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解决所谓资金短缺问题。基础建设方面,政府应直接投入货币进行建设。 第六:通过控制商品积压率,来控制好不同领域的发展平衡。一个长期处于高积压率的商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实现不了销售,从而对人们生活没有贡献,应降低该领域的贷款,从而减少产品生产,减少人力投入。 第七:降低失业率,失业率上升时,应通过加大贷款力度,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基础建设等方面,降低失业率。 第八: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源短缺时代,我们应尽快转向可再生资源,包括相关技术开发,应逐步较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产品物价,推动人们节约资源。我国的资源物价长期处于很低水平,这是我国资源浪费和大量资源出口的主要原因。 第九:建立社会保障系统,在吃饭、医疗、教育乃至住房方面实现社会保障。国家在粮食生产、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有足够的资源,只有保障这些基本生活要素,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社会,从而保障经济发展。 第十:采取金融对策,消除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赌博经济,从而彻底堵住国外金融大鳄通过炒作席卷我国的财富。 第十一: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回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轨道上来。一切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的政策和协议均应取消,包括WTO。 十: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历史解读与今后发展方法 我国经济处在非常危险的阶段,有很多论述,但对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引起经济崩溃的因素的分析还较少。本文建立发展经济的七大基本原则,目的是从根本上推翻目前引起国家经济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的理论基础,希望彻底杜绝类似经济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七项原则。下面根据七大原则,解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总结阐述作者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史解读: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起步晚,比西方落后,我们需要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开发,也可以通过引进消化。事实表明,一条路是行不通的。自己对技术一无所知,国外是不会卖给中国,即使能买到,在价格也难以承受。我们必须同时自己学习开发。然而,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放弃自己学习开发和引进消化,采取全盘引进的方式,一种产品生产线都全套引进几十条,国内无需消化,这使引进成本难以承受,外汇很快就枯竭。于是就采取直接引进投资,解决了外汇短缺问题。从此,资本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都忘记了财富是谁创造的,忘记了劳动者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带来财富增长。在此基础上,在资金短缺理论指导下,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外资投资。为筹集资金,还发展股市,国债;将医疗,教育推向市场,又推动楼市,实际作用是将老百姓手里用于消费的资金拿走了,使国内经济活动的链条断裂,只好以出口为主,发展外向性经济,实际作用是中国人民为外国人服务和劳动,创造财富也送给外国人。在发达国家低价商品市场也被我国基本占领的情况下,不知道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那?我们再也无法继续目前的发展方式。同时发展起来的股市,楼市成为赌博场所,在内外资本的操纵下,一段时间内,利润率居高不下,吸引了国内各行各业资金,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虚拟增长。由于股市增长与所创造的实际财富不相符,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当游资撤离后,引起价格剧烈下降,带来经济崩溃。 经济发展方法:我们得到的原则结论之一是国家发展经济,不缺资金,各种融资手段,包括引进外资都是不必要的,引进外资投资还有害国家经济发展。所谓缺少资金是技术进步以后,需要增加货币投放量匹配新增生产能力。要实现经济发展,同时还需要实现商品的销售,因此,必须提高所有劳动者的收入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市场。在此过程中,关键是实现商品生产和销售系统的技术进步,包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这个目标不仅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努力,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而且需要社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企业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获得超额利润,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计划。西方通过专利保护使企业获得垄断利润,可资借鉴。日本战后在发展计划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对象。目前我国在技术上与西方相比,还落后很多,可以通过学习、开发、引进、消化西方技术提高,降低技术投入,从而实现高速增长。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应该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而不是引进资本。技术进步速率决定经济发展速率,决定货币投放增加量及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可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决定经济发展速率,确定货币投放量。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决定货币投放方向,应通过商品经济环境下商品积压率确定。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应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数据,还需要控制劳动者收入差距,防止贫富分化。商品出口量是由进口需要决定的,外贸顺差应严格控制,外汇不足时,首先选择租借,拒绝外资投资。任何时候,发展经济都应遵循独立自主的方针。在当前资源短缺时代,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道理,逐渐转移目前依赖化石燃料资源的经济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相关技术和经济系统。当前外资在国内占有相当比重情况下,国家应制定政策支持国内企业,逐步降低外资企业比重。 毛泽东时代和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非常符合作者所提的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基本原则。我们对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物增长速度比较,结果表明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明显比改革开放快(附件4),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是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它们为我们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对象。这些结果都表明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需要修正,我们的改革开放应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而不是外资投资;应发展高效商品生产系统,而不是发展GDP,获得外汇;是全体老百姓提高收入,而不是扩大贫富差距。是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而不是发展依附性经济。 虽然本文认为中国走出目前的困难局面,走向美好的未来是不困难的。然而,这一切都需要现在的领导层的智慧以及人民的努力。从古至今,我国的精英阶层都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国家是少数几个历史上政府被普通老百姓多次推翻的国家,在历史上,精英阶层自私自利的愚蠢行为是主要原因。他们不断积累财富,直到普通老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从而毁灭了整个国家,也毁灭了他们自己。今天,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并没有改变,我们又走到了我们国家兴亡周期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的压榨始终如一,国内市场逐步萎缩。出口导向的做法,实质上是将财富储存在国外贬值甚至被骗走,也不与国内老百姓共享。正如本文寓言故事5中所述的结果,商品被生产出来,却无法分配给需要的人使用,从而资本家也无法获得利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停滞。然而精英们并没有放弃收敛财富的努力,不断出台所谓改革,将人民手里的财富搜刮殆尽。精英阶层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没有走出王朝复兴到衰落的怪圈的主要原因。汉奸精英为个人私利,连银行也出卖,其卖国行径古今中外都闻所未闻。今天我们能否走出历史怪圈,还要看人民的力量。然而,今天的形势比古代险恶,外有远比古代强大的敌人的窥伺,内有汉奸精英的破坏,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走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了。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后记:本文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经济方面只能算业余爱好。为从根本上揭穿汉奸精英们的卖国谬论,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之路,撰写此文,以抛砖引玉。如果您认为论证正确,请宣传;如果您认为论证有问题,请指教,email: hwd99@netease.com 欢迎大家原文转贴。本文部分已贴在乌有之乡。 , 参考: 《中国:奇迹的黄昏》 愚蠢小猪:刷 盘 子 读 书 陈经 《中国的官办 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zhl001 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黎阳 http://www.wyzxsx.com/xuezhe/zuodapei/ 胡鞍钢 中国发展前景,浙江人民出版社 曹建海,中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 ht tp://blog.sina.com.cn/s/blog_488305cc01009r0x.html 附录 1 、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与日本比较 有关毛泽东时代,我们的发展速度是否很快,虽然有很多论述。但国人对我们在高速发展后,仍然与日本差距加大,感到迷惑不解,我们分析了原因。但有一些人从国民经济产值增长速度比日本低,提出了怀疑。采用货币产值分析,由于与产品定价相关。日本很多产品价格远远高于中国,而且在当时那个时期内涨价严重,而毛泽东时代物价非常稳定,很多活动没有计入经济活动中,很多产品价格还大幅度下降,因而通过产值分析,无法反映两国经济增长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实物增长率来进行分析。这里选取了四个指标,主要包括发电量、钢、硫酸和电话机数量。还有很多其他指标,由于日本增长已近饱和,增长率很低,没有比较的意义。例如,交通方面,铁路和公里里程,日本变化很小,汽车生产,主要是针对出口的小汽车。日本的一次能源主要来自进口。日本农业上化肥使用量的增长率较低,机械设备增长率也较低等。这里选取的发电量与工业活动密切相关,钢是工业基础,硫酸是化工工业基础,电话是通信发展的象征。无论是从1950年还是从1955年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除电话机增长率中国稍低,钢产量增长率相近,其余两项均是中国增长率较高。考虑到日本当时,从西方大量引进技术,进口石油价格非常低。而中国当时受西方封锁,主要使用品质较低的能源煤炭,国防开支比重大等因素,特别是文革时期,为了打破美苏两霸的封锁,实行三线建设,预防战争,降低了效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日本。 年度 发电量(亿kwh) 钢产量 (万吨)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1950 463.00 45.70 10.13 484.00 59.58 8.12 1951 479.00 59.21 8.09 650.00 85.96 7.56 1952 520.00 72.23 7.20 699.00 128.49 5.44 1953 575.00 85.35 6.74 766.00 165.46 4.63 1954 600.00 106.51 5.63 775.00 207.10 3.74 1955 652.00 121.00 5.39 941.00 257.70 3.65 1956 736.00 155.46 4.73 1111.00 411.40 2.70 1957 813.00 184.33 4.41 1258.00 499.00 2.52 1958 854.00 261.93 3.26 1212.00 800.00 1.52 1959 991.00 397.43 2.49 1663.00 1246.00 1.33 1960 1155.00 554.17 2.08 2214.00 1672.00 1.32 1961 1320.00 434.40 3.04 2827.00 831.00 3.40 1962 1404.00 444.82 3.16 2755.00 633.00 4.35 1963 1602.00 452.36 3.54 1994.00 725.00 2.75 1964 1796.00 515.95 3.48 2378.00 917.00 2.59 1965 1921.00 659.41 2.91 2750.00 1176.00 2.34 1966 2153.00 758.51 2.84 3202.00 1461.00 2.19 1967 2449.00 711.00 3.44 4010.00 973.00 4.12 1968 2733.00 664.00 4.12 4640.00 891.40 5.21 1969 3136.00 870.00 3.60 5815.00 1288.30 4.51 1970 3595.00 1130.00 3.18 6805.00 1753.10 3.88 1971 3856.00 1264.00 3.05 7225.00 2016.00 3.58 1972 4285.00 1402.00 3.06 7406.00 2230.00 3.32 1973 4703.00 1524.00 3.09 9001.00 2386.70 3.77 1974 4590.00 1550.00 2.96 9044.00 2003.00 4.52 1975 4758.00 1931.00 2.46 8688.00 2345.00 3.70 1976 5118.00 1924.00 2.66 8657.00 1937.00 4.47 1977 5326.00 2111.00 2.52 10241.00 2211.00 4.63 1978 5640.00 2547.00 2.21 10211.00 3112.00 3.28 年度 电话机数 (万台) 硫酸(万吨)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中国 1950 174.00 12.70 13.70 18.00 6.90 2.61 1951 197.00 16.70 11.80 41.00 14.90 2.75 1952 225.00 33.00 6.82 46.00 19.00 2.42 1953 252.00 34.00 7.41 53.00 26.00 2.04 1954 282.00 36.00 7.83 60.00 34.40 1.74 1955 312.00 38.90 8.02 65.00 37.50 1.73 1956 349.00 47.40 7.36 79.00 51.70 1.53 1957 389.00 63.40 6.14 87.00 63.20 1.38 1958 434.00 79.40 5.47 93.00 74.40 1.25 1959 487.00 97.60 4.99 113.00 106.10 1.07 1960 553.00 116.40 4.75 125.00 133.00 0.94 1961 635.00 116.20 5.46 232.00 90.40 2.57 1962 736.00 130.40 5.64 254.00 96.80 2.62 1963 843.00 107.90 7.81 278.00 130.60 2.13 1964 971.00 114.00 8.52 308.00 170.40 1.81 1965 1118.00 145.70 7.67 324.00 234.00 1.38 1966 1295.00 128.10 10.11 345.00 290.90 1.19 1967 1505.00 128.30 11.73 373.00 198.30 1.88 1968 1733.00 125.10 13.85 444.00 141.50 3.14 1969 1990.00 125.30 15.88 489.00 234.30 2.09 1970 2301.00 147.40 15.61 543.00 291.40 1.86 1971 2669.00 136.30 19.58 588.00 357.98 1.64 1972 3105.00 142.80 21.74 572.00 400.50 1.43 1973 3527.00 152.40 23.14 605.00 468.10 1.29 1974 3941.00 164.80 23.91 650.00 442.70 1.47 1975 7323.00 209.70 34.92 600.00 484.70 1.24 1976 4631.00 200.80 23.06 610.00 450.80 1.35 1977 4685.00 212.20 22.08 639.00 537.50 1.19 1978 5107.00 301.40 16.94 644.00 661.00 0.97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除硫酸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资料研究室编,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录编( 1949-1981 )》 ,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日本数据来源于王琥生编著, 《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 附录 2 、毛泽东时代生活水平与日本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快,是国内外公认的,我们也通过实物增长率进行论证。但是,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似乎与日本差距加大,这是人们感到困惑的地方。下面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南亮進所著《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的比较 》一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北京)列出的中国在1987年左右达到的人均指标及对应日本达到该指标的年度。除第一项和最后两项指标是我根据该书估算得到的,其他数据均直接来自该书。 年度主要指标 中国1986-1988 日本达到该指标的年度 人均一次能源 (kg标油) 494 1920 人均电力消耗量 (kwh) 422 1940-1941 人均生铁产量 (kg) 52 1940-41 人均粗钢产量 (kg) 54 1930-35 第一产业GDP比率 (%) 31 1905-10 第一产业占就业总数比率 (%) 60 1905-1910 重化工占制造业总产值比率 (%) 60 1940-45 初级产品占出口额比率 (%) 30 1890-95 恩格尔系数 (%) 52 1930-35 每一千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长度 (公里) 5.5 1885-90 每十万人铁路营业长度 (公里) 4.8 1895-90 每千人电话(台数) 7 1920-25 男子文盲率(%) 15.8 1905-10 小学就学率(%) 97 1905-10 中学就学率 (%) 42 1915-20 高度教育就学率 (%) 1.7 1920-25 化肥使用量 (kg/ha) (1978) 58.9 1920 农业机械 (马力/ha) (1978) 1.06 1920 根据此表,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到1988年,仍然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有极大的差异,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战前的经验。该书作者总结,中国1986-1988年的经济,在宏观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相当于日本1900年,落后日本80年左右;在制造业方面,相当于日本1930年代后期,落后日本40-50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当于1900年左右日本,落后日本70-100年;人口资源方面,落后日本60-80年。该书作者还告诫国人,经济发展是长期过程,需要时间去积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初经济水平极低,虽然经过快速发展,在毛泽东时代,经济水平与当时日本的差距有所减小,但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当时的生活水平要达到日本同时期水平,是不可能的。即使到今天,改革开放又过了三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与三十年前日本有很大差距。 参考: 湘南子,最具说服力的表格,1953-1981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第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90afb9010003ui.html 南亮進(日)著,景文学等译,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的比较 ,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北京,第299页。 黎阳:如何看毛泽东时代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周年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712/29412.html 龚忠武讲座: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的崛起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9554 附录 3 、汉奸精英又在忽悠中国人:评茅于轼《必须保卫市场》兼答郎咸平如何应对中美金融战争 一年来,国人时刻担心, 美国的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进攻中国成功。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有美元印钞权,在国际市场,美国的金融大鳄呼风唤雨,利用所谓市场忽悠世界人民,不管是自己的盟友日本,英国,还是曾经的对手俄罗斯,还是其他第三世界穷国,均被其抢劫一空。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利用自己取之不尽的美元做后盾,在所谓的金融市场上是战无不胜的。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人豢养的中国精英极力向国人推销所谓的市场万能,能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能实现经济发展。可是它们的主子却并不相信这一点。不久之前,美国花费了三千亿美金干预拯救美国股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历史上的自由市场曾经产生了1929年经济危机,一方面牛奶等食品大量倒入大海,一方面大批老百姓饿着肚子,这些精英难道一点都不知道。 汉奸精英们鼓吹的必须保卫市场,其实质就是要中国人民遵从西方的自由市场的原则,听任西方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席卷中国财富。 如何应对这一点。很简单,在中国的土地上,政权还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中国人民任何时刻都可以修改规则,进入中国的货币资金,进来了,什么时候出去,能否增值出去,由中国人民决定,决不允许金融大鳄随意拿走中国人民的财富,想走就走,想来就来。 刚解放时,在上海,那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还一穷二白,都能狠狠打击那时上海滩的金融贩子,今天,国力经过近六十年的积累,对付这些金融贩子,就没有办法了? 也许汉奸精英们要说了,中国这样做,会妨碍引进外资。但是,中国需要外资吗?中国缺资金吗?这是西方经济学及其走狗彻头彻尾的欺骗,这些外资对中国人民百害而无一利,详细分析参见我的文章: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0―如何评价中国的外汇储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6/42694.html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2――中国缺资金吗?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4901.html 汉奸精英们,你们为了个人的私利,正在误导中国人民,误导你们的子孙后代,走向毁灭的边缘。你们悔改吧,否则中华民族会将你们载入历史史册,让你们遗臭万年的。 茅原文: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51769log_id=1215783239875621 附件 4 :关于改革开放和毛泽东时代发展速度比较 如前所述,采用实物商品进行增长率比较,才有实际意义。主要数据除硫酸来源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资料研究室编,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录编( 1949-1981 )》 ,文革前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文革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gb/ )。增长率1代表以1955年为基准毛泽东时代的年均增长率,和以1979年为基准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年均增长率,增长率2代表以1950年为基准解放后每年的年均增长率。 从表可以看出,主要工业产品均是毛泽东时代明显大于改革开放时代,发电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4%,改革开放以后9%,钢产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0%,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时间仅6%左右,近几年大搞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增长较快,达到10%,硫酸产量增长率在毛泽东时代13%,改革开放以后8%。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放初还与之前相当,近几年明显比毛泽东时代低。然而,两个时代更重要的区别是,毛泽东时代创造的财富都归中国人民,现在中国人民生产的财富还有多少归中国人民。 一些人因为毛泽东时代还是商品短缺时代,就否定毛泽东时代的成绩。然而,毛泽东时代开始时,我们是一穷二白,人均寿命仅35岁,老百姓生活条件很差;到改革开放前,有了极大改善,人均寿命增加到了68岁。我们比较不同时代,只能通过增长率进行比较,不能比较生活水平。如果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下降,那等于经济不发展,还倒退。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战争时期。毛泽东时代还发生过浮夸风,虽然毛泽东主席需要负领导责任,但直接责任人是刘少奇,否则经济发展还会更好。有关刘少奇责任可参考: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4151400 http://hi.baidu.com/%B8%DF%CC%EC%D6%BE/blog/item/fcee47af0e8e1cc97dd92a5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产品增长率 发电量 钢 年度 产量 亿kwh 增长率1 增长率2 产量 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1950 45.70 59.58 1951 59.21 29.56% 85.96 44.28% 1952 72.23 25.72% 128.49 46.85% 1953 85.35 23.15% 165.46 40.56% 1954 106.51 23.56% 207.10 36.54% 1955 121.00 21.50% 257.70 34.03% 1956 155.46 28.48% 22.64% 411.40 59.64% 37.99% 1957 184.33 23.43% 22.05% 499.00 39.15% 35.47% 1958 261.93 29.36% 24.39% 800.00 45.88% 38.36% 1959 397.43 34.62% 27.17% 1246.00 48.29% 40.19% 1960 554.17 35.57% 28.34% 1672.00 45.35% 39.58% 1961 434.40 23.74% 22.72% 831.00 21.55% 27.07% 1962 444.82 20.44% 20.88% 633.00 13.70% 21.77% 1963 452.36 17.92% 19.28% 725.00 13.80% 21.19% 1964 515.95 17.48% 18.90% 917.00 15.15% 21.56% 1965 659.41 18.48% 19.48% 1176.00 16.39% 22.00% 1966 758.51 18.16% 19.19% 1461.00 17.09% 22.14% 1967 711.00 15.90% 17.52% 973.00 11.71% 17.86% 1968 664.00 13.99% 16.03% 891.40 10.02% 16.22% 1969 870.00 15.13% 16.77% 1288.30 12.18% 17.56% 1970 1130.00 16.06% 17.40% 1753.10 13.64% 18.42% 1971 1264.00 15.79% 17.13% 2016.00 13.72% 18.26% 1972 1402.00 15.50% 16.84% 2230.00 13.53% 17.90% 1973 1524.00 15.11% 16.47% 2386.70 13.16% 17.40% 1974 1550.00 14.36% 15.82% 2003.00 11.40% 15.77% 1975 1931.00 14.85% 16.15% 2345.00 11.67% 15.82% 1976 1924.00 14.08% 15.47% 1937.00 10.08% 14.33% 1977 2111.00 13.88% 15.25% 2211.00 10.26% 14.32% 1978 2547.00 14.16% 15.44% 3112.00 11.44% 15.17% 1979 2819.00 15.27% 3448.00 15.02% 1980 3006.00 6.63% 14.97% 3712.00 7.66% 14.77% 1981 3093.00 4.75% 14.56% 3560.00 1.61% 14.10% 1982 3277.00 5.15% 14.28% 3716.00 2.53% 13.79% 1983 3514.00 5.66% 14.06% 4002.00 3.80% 13.60% 1984 3746.00 5.85% 13.84% 4337.00 4.69% 13.44% 1985 4073.00 6.33% 13.69% 4666.00 5.17% 13.27% 1986 4455.00 6.76% 13.57% 5205.00 6.06% 13.22% 1987 4960.00 7.32% 13.51% 5602.00 6.25% 13.07% 1988 5430.00 7.56% 13.40% 5918.00 6.19% 12.86% 1989 5820.00 7.52% 13.23% 6124.00 5.91% 12.61% 1990 6180.00 7.40% 13.05% 6604.00 6.09% 12.49% 1991 6750.00 7.55% 12.96% 7057.00 6.15% 12.35% 1992 7470.00 7.78% 12.90% 8000.00 6.69% 12.37% 1993 8200.00 7.93% 12.83% 8868.00 6.98% 12.34% 1994 9200.00 8.20% 12.81% 9153.00 6.73% 12.12% 1995 10000.00 8.24% 12.72% 9400.00 6.47% 11.90% 1996 10750.00 8.19% 12.60% 10110.00 6.53% 11.81%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6540 8.00% 12.00% 18155 9.48% 11.63% 2003 19107 8.30% 12.06% 22234 9.73% 11.82% 2004 21870 8.54% 12.11% 27279 9.98% 12.01% 2005 24747 8.71% 12.12% 35239 10.34% 12.30% 2006 28344 8.92% 12.17% 42266 10.52% 12.44% 2007 32777 9.16% 12.23% 48966 10.62% 12.50% 硫酸 粮食 年度 产量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产量万吨 增长率1 增长率2 1950 6.90 13215 1951 14.90 115.94% 14370 8.74% 1952 19.00 65.94% 16390 11.37% 1953 26.00 55.61% 16685 8.08% 1954 34.40 49.43% 16950 6.42% 1955 37.50 40.29% 18395 6.84% 1956 51.70 37.87% 39.89% 19275 4.78% 6.49% 1957 63.20 29.82% 37.22% 19505 2.97% 5.72% 1958 74.40 25.66% 34.61% 20000 2.83% 5.32% 1959 106.10 29.69% 35.48% 17000 -1.95% 2.84% 1960 133.00 28.81% 34.43% 14350 -4.85% 0.83% 1961 90.40 15.79% 26.35% 14750 -3.61% 1.00% 1962 96.80 14.51% 24.62% 16000 -1.97% 1.61% 1963 130.60 16.88% 25.38% 17000 -0.98% 1.96% 1964 170.40 18.32% 25.74% 19250 0.51% 2.72% 1965 234.00 20.09% 26.48% 19450 0.56% 2.61% 1966 290.90 20.47% 26.34% 21400 1.39% 3.06% 1967 198.30 14.89% 21.84% 21780 1.42% 2.98% 1968 141.50 10.76% 18.27% 20905 0.99% 2.58% 1969 234.30 13.98% 20.39% 21095 0.98% 2.49% 1970 291.40 14.65% 20.58% 23995 1.79% 3.03% 1971 357.98 15.14% 20.69% 25015 1.94% 3.09% 1972 400.50 14.95% 20.27% 24050 1.59% 2.76% 1973 468.10 15.06% 20.12% 26495 2.05% 3.07% 1974 442.70 13.87% 18.93% 27525 2.14% 3.10% 1975 484.70 13.65% 18.54% 28450 2.20% 3.11% 1976 450.80 12.57% 17.44% 28630 2.13% 3.02% 1977 537.50 12.87% 17.51% 28275 1.97% 2.86% 1978 661.00 13.29% 17.70% 30475 2.22% 3.03% 1979 700.00 17.27% 33211 3.23% 1980 764.00 9.14% 16.99% 31822.00 -4.18% 2.97% 1981 781.00 5.63% 16.48% 32502 -1.07% 2.95% 1982 817.00 5.29% 16.09% 35343 2.10% 3.12% 1983 870.00 5.59% 15.79% 38728 3.92% 3.31% 1984 813.00 3.04% 15.06% 40712 4.16% 3.36% 1985 669.00 -0.75% 13.96% 37898 2.22% 3.06% 1986 751.00 1.01% 13.91% 39109 2.36% 3.06% 1987 962.00 4.05% 14.28% 40241 2.43% 3.06% 1988 1098.00 5.13% 14.27% 39401 1.92% 2.92% 1989 1141.00 5.01% 13.99% 40745 2.07% 2.93% 1990 1169.00 4.77% 13.69% 43500 2.48% 3.02% 1991 1314.00 5.39% 13.66% 43524 2.28% 2.95% 1992 1396.00 5.45% 13.48% 44258 2.23% 2.92% 1993 1314.00 4.60% 12.98% 45644 2.30% 2.92% 1994 1495.00 5.19% 13.00% 44450 1.96% 2.80% 1995 1741.00 5.86% 13.08% 46500 2.13% 2.84% 1996 1889.00 6.01% 12.98% 49000 2.31% 2.89% 1997 49250 2.21% 2.84% 1998 49000 2.07% 2.77% 1999 50800 2.15% 2.79% 2000 46251 1.59% 2.54% 2001 45262 1.42% 2.44% 2002 3050 6.61% 12.43% 45711 1.40% 2.42% 2003 3371 6.77% 12.39% 43067 1.09% 2.25% 2004 3994 7.21% 12.50% 46947 1.39% 2.38% 2005 4529 7.45% 12.52% 48401 1.46% 2.39% 2006 4981 7.54% 12.47% 49746 1.51% 2.40% 2007 5500 7.64% 12.44% 50150 1.48% 2.37%
个人分类: 经济|177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之七: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工作
huangwd99 2008-7-21 14:15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之七: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工作 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人口保持稳定,如果技术水平也保持稳定,每个人的产出必然保持稳定,从而总产出也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在人口和技术稳定情况下,经济不可能增长。我们前面分析过,外来投资有害经济发展。因此,在人口稳定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根源在于如何组织人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以较快增长。因为发展中的落后国家可以节省很多研究技术的投入,只要集中训练人员,让这些人尽可能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那就可以有一个非常快的增长。当然学也有很多难题,发达国家是不会让你学习他们的最好技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术。但是,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技术己经公开,如专利技术,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就可以免费使用,也有一些专利技术,虽然在美国的保护期没有满,但是在中国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我们也可以免费使用。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我们在技术上有较快的进步,带动经济较快的增长。等到这些公开技术利用得差不多了,你还可以购买一些技术,等到跟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时候,一方面最好的技术发达国家是要保密的,绝对不卖给你。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技术了。这时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 如何发展自己的技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促进机制。 毛泽东时代和现代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intel公司的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这是非常惊人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毛泽东时代,我们科技进步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研制成功,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比西方快得多。直到现在很多西方人还很怀疑,中国的核弹技术是否来自了西方。证明当时我国科技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那时科技人员稀缺,难以应用到民用方面,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笔者硕士毕业后,1992年曾在家乡最大的工厂短期工作过一段时间,其技术人员匮乏现象非常严重,厂里仅有一个从事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很快离开了,工厂里另一个能够独立从事产品检验的中专生(经过培训)也很快走了。那已经是1992年了。但是,当时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如育种方面,其成果惠及全人类。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延续毛泽东时代方法,例如河南南街村,深圳华为公司还保留非常多的毛泽东时代管理方式,包括鞍钢宪法。 西方社会主要通过专利制度和专利保护,使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被企业垄断,从而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这一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我国现在实现市场经济,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专利保护做得很差,使得企业搞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死得更快。因为市场仿冒非常严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对仿冒活动打击不力,往往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难以收回,更不用说获取垄断利润。如何保护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确保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效益,从而保护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积极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此外,我国在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需要另行讨论。目前我国的科研,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学校为主,这种科研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象是在岸上学游泳,象是在做篮球练习,而不是在赛场比赛,像是在练习打靶,与战场上的实战差距很大,这与毛泽东时代的技术开发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提倡产学研结合,但实际效果较差。 如何发展一套好的机制,推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借鉴毛泽东时代做法和国外专利制度,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深圳华为公司所从事的通信领域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企业不易仿冒,企业内部管理借鉴毛泽东时代方法,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成功例子。目前华为公司已进入到与国外公司相互竞争的技术水平了。 如何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待我国的有识之士能够多加讨论,为推进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此外,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很多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关于技术开发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走出国门,发现西方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许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脚下,一切都认为西方的好,就差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了。在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毛泽东时代长期发展工业基础,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轻工业方面才开始起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与国外相差较大。加深了我国技术落后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体刻意否认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夸大技术开发难度,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技术开发难度大的印象。毛泽东时代的技术积累也被放弃,从全力引进技术到引进外资,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依附发展的路线,拉美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样下去,我国只能成为西方经济体系中底层,经济再也无法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再也无法提高。 在技术上,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建国以来,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了两弹一星,飞机上天,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合成处于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连国产小汽车也发展不起来,难度小汽车比飞机上天,人类太空旅行还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政府人员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笔者曾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质影响,性能变化很大,技术上通常需要保险系数达到20-100以上,相当于处理系统体积比理论上体积要大20-100倍以上,相应投资也同比例增长。通常国外多选用较大保险系数,国内为减小投资,多选用较小保险系数,实际建造时,我国大多选用国外所谓先进技术,认为外国先进技术比较可靠。然而,美国环保局曾调查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仅在70%。西方国家发展的很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第一个大规模的工厂通常都是在中国投产的,包括一些不适宜建大规模厂的技术,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大试试验厂。 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很清楚了,人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论已很好建立起来,人们也许还需要应用现有的基础理论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而指导技术发展,但是,过去那种瞎子摸象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技术发展,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即使是引进技术,我们也需要不断实践,以改进技术,否则,我们还会很快落后。借口技术上与国外相差较大,就停止发展自己的技术。这种方式只会使我们彻底落后。发展自己的技术,一时落后并不要紧,日本人战后开发小汽车时,第一次试车没跑多远,发动机就脱落。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一些人认为采用自己的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市场没有竞争力。然而,西方国家的成本也是通过不断发展来降低的。我国的火箭发生数量不及欧美日,但可靠性最高,发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为什么就认为我们在汽车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关于技术研发投入 产品开发,需要经历原理实验、小试、中试和生产规模实验,很多人感觉科研经费数量很大,我国经济上有困难。事实是,科研实际消耗的物资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往往生产复杂,批量很小。从货币价值来看,价值很大,实际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质资料很少,不像工业化生产,原料消耗非常大。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实物,而不是空虚的资金,而实物也是由人创造的,最终来源还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它们在我国今天劳动者收入持续多年停滞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了增加消费支出的作用,今后,即使增加劳动者收入,这种开支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在生活资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剩余人员应不遗余力用于生产力发展,进行科研活动就是一种直接的发展生产力活动。近年来,我国高度教育大发展,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人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却没有人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专利保护不力,企业无法从技术研发中获得利润,因而不愿在技术方面投入。国家应破除技术研发投入大的观念,制定政策,使企业能够从技术研发中获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技术的积极性。
个人分类: 经济|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之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huangwd99 2008-7-21 13:43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之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失业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从寓言故事开始,寓言故事 10 从前有一个小岛,岛上只有一家人,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后来,他们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就能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了,另外一半人就不需要从事以前的工作了。我们是让这一半人失业,还是另作安排。对于一个小岛来说,还是有很多事情的,比如,如果这个小岛是太平洋上的岛,则会担心地球温室效应带来海平面增高,淹没小岛。作为小岛的主人,应该安排人员采取对策。例如,安排人员在岛上沿海岸线筑堤。 如果将我们国家比作这个小岛,那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例如,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我们的替代能源开发工作,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我们的国土整治工作,这些都需要安排人员去做。人们经常担心的是我们国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者说资金。然而,我们分析,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物资,而不是资金,我们进行水污染治理,需要生产资料建设设施,我们进行技术开发,需要设备材料。这一切追本溯源,是原材料用量需要增加,如果我们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国外,我们就需要安排人员去生产国外有需求的产品,以换回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来自国内,我们就增加原材料生产力度。如果我们安排得当,失业人员应该很少。总之,我们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组织好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腾出人手去完成我们还未完成的基础建设工作,去加快技术开发工作。正如我们在寓言故事2中所论证的,我们的一切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我们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员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失业率较高,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组织好所有人员,降低失业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安排一部分人去生产我们目前生活所必须的商品和服务,当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这部分人员数量必然下降。发达国家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创造需求,历史上演绎了很多故事,这样又安排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生产一些新产品。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最多的是从事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教育的人员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事科研的人员也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和针对个人的服务,而是从事技术开发或相关工作,主要作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国家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失业率现象的存在,是政府管理工作水平低下的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失业人员工作。在商品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正确的工作分配的。政府必须介入。西方国家政府主导的工作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计划的结果。在我们国家,由于普通百姓收入过低,产品无法销售,导致商品消费市场萎缩,企业生产无法实现,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也就成了空谈。这是失业率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如果国家不利用,让人员失业,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失业,必然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下降,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大量失业人员长期存在,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将毛泽东时代归结为老百姓懒惰,然后声称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会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误导。毛泽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毛泽东时代所完成的工作量是中国几千年所未能完成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大规模粮田建设,这一切都是在工业批量化生产未完成,机械化生产量还较小情况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的。使得我国能够养活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也打下了后毛泽东时代粮食增产的基础。当然人口增长是有限度的,与一国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关,如果人口过多,超过了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则会出现饥荒和失去独立自主(日本必须依附大国,粮食供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日本来说,中国无法替代美国,因为中国无足够的余粮供应日本)。 尽可能多地安排人员从事科技方面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生活资料生产得到保障,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日本就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是经济却处于世界前列。
个人分类: 经济|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五: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GDP
huangwd99 2008-7-21 12:37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五: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 GDP 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 GDP的寓言故事9: 说两个经济学家在公园散步,看到路边有一坨屎。其中一个经济学家对另一个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另一个人把屎吃了,拿到了一百万。然后两人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坨屎。刚才吃屎的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于是对另一个说说:如果你吃了这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于是刚才那个叫他吃屎的经济学家吃了,也拿到了一百万。之后这个经济学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说:我们俩无缘无故的各吃了一坨屎,真窝囊!另外一个想了想,说:不对,我们吃屎的同时还创造了 200万的GDP! 也许有人说这种活动应该不计入GDP,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统计的GDP,有大量这种经济活动。例如,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用一个小事例告诉大家我们统计的GDP是什么东西:比方,驾车出行,不幸出了车祸。人受伤要看医生,要花医疗费,车坏了要修理,要花修理费。修理店,医院的收入增加了。于是,GDP也跟着增加了。而实际上,却是人力、物力的消耗。这则寓言故事说明GDP并不反映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搞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最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被精英们给忽悠成了GDP。地方政府以发展GDP为主要考核标准,带来了严重问题。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 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 季度 或一 年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 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 产品 和提供 劳务 的 市场价值 的总值。GDP代表了中国境内的产值,但是,它并一定代表其中创造的财富都是中国人的。外国投资的工厂,其产品虽然是中国人创造的,所有权却不属于中国人。显然用GDP是不能代表中国人民财富的积累,从而也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讨论了使用GDP代表国家经济的 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发展经济的目的之一是生产足够的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对未来却越来越担心。人民担心金融大额会卷走中国人民的财富,人民币升值担心,贬值也担心,担心石油短缺,担心粮食短缺,担心付不起教育费用,担心付不起住房。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人控制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完全是中国人建立的,我们离开了外国人的工厂,我们的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察我们建设、运行和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只有具备建设和运行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我们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才能不受外界控制;只有具备改善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才能改进生产系统的效率,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享受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新产品,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有更多时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如石油短缺问题。高生产效率,才能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外贸交易获得国内缺少的原料,如石油等。因此,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具体体现就是日本的生产产品的效率高。1962年,每一个日本工人大约可以生产钢铁 100吨,英国工人为400吨,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钢铁方面的生产效率是英国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滚珠轴承工厂里,一个工人的标准生产量大约是英国主要制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以汽车行业为例,按每个职工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计算,1990年劳动生产率仅为0.35辆,1998年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0.83辆。从企业个体角度来比较,1996年我国几个较大的汽车企业人均年产量为3辆左右,而同期日本的11个汽车公司这一指标为39.9辆/人。1998年上汽集团每人年均生产3.67辆,一汽集团为2.57辆,天汽集团为2.67辆。从这些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汽车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日本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将目标从发展生产力转向了发展GDP,从而采用了很多错误方法,主要包括努力扩大出口,从而增加GDP,导致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使我们的财富损失严重(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6/42694.html ); 吸引外资投资,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GDP,但在外资控制的工厂,我们创造的财富不属于我们,我们事实上引来外资使我们的劳动成为为他人作嫁衣,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损害严重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4901.html );为了 吸引外来投资,我们还放弃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结果使我国的经济系统受外界制约严重,如此下去,我们的核心产业被国外控制越来越严重,被敌对势力引向崩溃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4874.html );此外,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出口,却抑制了内需,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财富损失不断加大,严重妨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131.html 综上所述,我们再也不能将发展目标订在GDP上,必须将发展经济的目的转到发展生产力上。发展生产力,不仅包括产品生产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立和改进产品生产系统的能力。
个人分类: 经济|1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四:不能独立自主的经济是海市蜃楼
huangwd99 2008-7-21 12:21
如何发展我国经济四:不能独立自主的经济是海市蜃楼 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故事 8: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一伙来自地球以外高度发展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上的一个小岛 A,在这个岛上建立了基地,雇佣了大批岛民,从此,A岛上的人们就过上了幸福生活:外星人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各类生活用品,还为他们建起了宽敞的房屋等,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切都很充足。而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每天到外星人基地内为外星人开几小时机器,其他时间都用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B岛居民听说以后,非常艳羡,就组织人员上A岛学习,发现要学会在B岛上自己复制这一切非常困难(外星人无意在B岛上复制),但是,B岛居民还是开始了自己复制之路。由于那时B岛生产力水平非常低,B岛居民每天忙碌于生产基本生活必需品,能用来开展此项复制活动的人力资源非常缺乏,因此,B岛居民就组织了军队,击败了C岛,每年从C岛无偿获得了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大量物资作为赔款。从此,就能腾出大量人手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从发展教育开始,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终于,有一天复制了一个水平较低的A岛,此后,又不断改进,很多年以后,B岛居民也过上了类似A岛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抵抗 B岛侵略失败很多年以后,C岛居民反抗B岛成功,在一位领导人率领下,也独立地开始了复制A岛之路。但是,他们没有侵略抢劫其他地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C岛居民需要完成的工作较多,生活也比较艰苦。首先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人力资源,包括大规模修建水库,改造田地,建立工厂生产化肥,改进作物品种等,同时发展教育,开矿山,冶炼钢铁,生产机器,建立生产线等等。虽然C岛进展也很快,一段时间以后,已经初具规模和水平了,生活水平也开始改善,但与B岛相比,差距似乎越来越大。老百姓不能理解,更不愿意继续这艰苦生活。终于有一天,一直以来率领C岛发展经济的领导人逝世了,人们就主张改弦易辙。从此以后,C岛就走上了引进之路,抛弃了自己发展的初级玩意,一切都从B岛引进,这使C岛很快生产了丰富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非常快。然而,这一切是有很多条件的。首先对B岛的要求有求必应,资源分配必须服从B岛安排,质量好的归B岛,还有了所谓共同开放C岛资源的名堂;生产什么也必须听从B岛安排,C岛居民每天劳碌,除获得自已所需的生活资料外,还必须为B岛居民生产,所生产的1亿件衣服也只能换一台机器。由于地球上还有很多其他岛也希望为B岛生产,这样的机会还必须时刻珍惜。如果B岛不要C岛生产的产品,就意味着C岛居民的末日到了。因此,我们就看到,B岛的老百姓到了C岛就有了很多特殊待遇。对B岛在C岛居民中发展自已的代理人,到输送武器武装分裂C岛也只是抗议和装可怜以求得世界舆论的支持和B岛的怜悯。然而,终于有一天,地球上化石燃料没有了,C岛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各种机器无法运转,更为严重的是,依赖化石燃料的化肥产量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也随之大幅度下降,C岛居民又陷入了饥饿困苦的生活之中。 对于 B岛居民来说,他们早有准备,由于人力资源充足,预先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多年来,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了平滑过度,期间生活水平虽有下降,但影响不大。 至于 A岛,有一天,外星人走了,A岛居民无法玩转这些机器,他们又回到原始社会去了。二战时,美军曾利用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中转,空投了很多物资,其中一些物资被这个小岛居民拣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小岛居民还在盼望着天上的神鸟下蛋。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没有了独立自主,所谓的经济发展是海市蜃楼。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独立自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最终国家和民族必然走向毁灭。从现实来看,这些年来,帝国主义从来没有忘记颠覆统治中国,奴役世界的工作。这二十年来,发生了无数次遏制中国的事件;也发生了无数次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战争。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事实却是一个在历史上消灭了原土地上所有几千万原居民,还从非洲掠夺几千万人为奴隶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军事开支占世界一半以上,豢养着世界上最多杀人武器的军队,还叫嚣朝鲜、古巴这样一个军事实力连其百分之一都不到,领土还被其占领的小国对其产生威胁;是地球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以及人均排放最多的国家,却对影响全球人类命运的温室效应无动于衷,拒绝作任何承诺。抬高石油价格,一方面打击中国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深知美国所有玉米用来生产酒精,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也只能替代美国汽车燃料总量的12%,解决不了燃料替代问题,却趁机发展粮食酒精,人为抬高全球粮食价格,控制第三世界国家,攻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安全。 美国及其支持者要想证明它对其他国家人民人权、自由和民主方面的真正的关怀,只要美国同意自由迁徙;同意技术转移。美国推行美元霸权,用几种纸就换回了大量商品,通过美元不断贬值,事实上是在向全球征税,享受全世界的劳动果实。同意迁移,是让其他国家人民也享受这种果实。目前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实施,足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使全球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转移技术,特别是粮食生产相关技术,并不影响美国经济,只是使美国控制剥削小国的能力下降。事实上,美国从来不无缘无故,而是因为自身的目的,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少量技术,从来不关心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国家老百姓的悲惨命运。美国积极推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通过全球分工,让发展中国家成为打工仔,象中美洲国家海地一样,只能生产某些下游产品,从而在经济上无法独立,难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指望它领导全球,决定人类未来命运,必将使占全球人口多数的第三世界的老百姓走向死亡。把中国的命运交给它们,中国的最终命运也只有毁灭。在当今世界,中国,也只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必须起来,做好准备,领导全球发展中国家,对抗和改变这种命运。 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与赫鲁晓夫所搞的三和路线一脉相承,赫鲁晓夫三和路线要通过和平竞争战胜敌人,忘记了战争;所谓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则根本不提斗争,在投降主义路线上甚至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这样下去,必将使中国走上前苏联的崩溃之路。 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年来,我国经济变成了以发展GDP为目的,以出口还汇为导向,造成了很多严重后果,在GDP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老百姓平均收入有不增反降的趋势,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近两年来,很多老百姓经济上陷入了困境。胡温执政以来,重提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回到了经济发展应有的轨道。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首先我们必须发展一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包括增加我国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第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独立自主,首先要求产品的市场在国内,它是我国人民需要的产品;其次,它的生产技术,包括原料生产技术及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对影响民生的产品及其相关技术,尤其重要。违反这一点,必然使中国人民遭受损失。我国目前很多政策都偏离违背这一点,这是我国经济近年来遭受重大困难的主要原因。继续目前的路线,我国的经济在几年内必将遭受比东南亚金融风暴还要严重的打击,陷入困境,严重的会发生大面积饥荒。但是,如果我们改弦易辙,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 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且听下回分解。 关于海地经济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0dn5.html 关于美国控制粮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9z57.html
个人分类: 经济|1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工人工资,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家利益
huangwd99 2008-7-20 00:15
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5:从前有二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岛A和B,都是由一个资本家统治。两岛主要区别在于A岛资本家愚蠢而又贪婪,对劳动者剥削比较厉害,劳动者工资只能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而B岛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比较高,是A岛工资2倍。一段时间以后,A岛和B岛资本家都积累了大量利润投资建设生产电视等高档消费品的工厂(实际情况是劳动者建好了生产电视的工厂,与利润多少无关),假设两岛都只有一个资本家,产品无法运出岛外,大家可以预料两岛资本家投资生产电视的命运。A 岛资本家必然不能收回投资,因为电视机没有市场,而B 岛资本家必然获得了更多财富,因为劳动者生产了更多商品,创造了更多财富,虽然部分归劳动者,而资本家总是获得财富的另外一部分。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A岛电视机工厂必然破产,资本家也无法收回投资,而整个岛经济也无法发展。而B岛经济因电视机厂实现了产销,经济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工资,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家的事情。而压低劳动者工资,使商品市场萎缩,既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家获得财富。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主张压低劳动者工资,鼓吹所谓的低工资比较优势,这是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经济逐渐走向困难的主要原因。历史上,美国福特公司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使自己的劳动者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才使汽车在美国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对比我国主流经济学家和资本家,历史的智慧都忘在脑后。他们不仅没有创造历史的智慧,而且没有学习历史的智慧。 下边这则寓言故事反映的是历史事实: 寓言故事 6:从前有一个小岛,小岛上只有一家兄弟几个,由于父母已去世,这弟兄几个分家了。有一年发生大旱,庄稼没有多少收成,大家只好吃余粮。老大余粮充足,还喂养了很多奶牛,每天供应牛奶给一家人,吃不掉的就倒入大海。老小没有多数余粮,只好饿着肚子,实在受不了,就吃草。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老小无法从其他人手里借到粮食,也许是这家人非常自私? 这里实际是将一国比喻成一岛,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情。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就发生了富人向大海倾倒牛奶,而穷人饿着肚子的情况。在这里我们将一个国家比喻成只有弟兄几个组成的一个小岛,就显得非常荒诞。社会生产了足够的粮食,而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原因很清楚,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愿意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使自己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该寓言还说明市场经济不能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些经济学家鼓吹市场万能,是误导中国人民。罗斯福上台后,通过公共工程增加劳动者工资,从而为资本家准备了产品市场,使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从那以后,西方国家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制定了最低工人工资制度,并逐年提高,再也没有出现粮食生产丰富却产生饥饿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得到了良好控制。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在荒年,由政府组织搞一些建设活动,使老百姓增加收入。但是,如今我国这样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发展经济,办法之一是扩大已有商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商品生产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多年来,我国提高GDP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不提高居民收入,或只提高高收入人群收入,增加的产品卖给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停止增产,因而也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商品不属于国内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的商品。因为人们对很多商品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当人均消费量达到或接近饱和时,再增加这种商品产量也是无法销售的,会导致商品滞销而无法实现经济增长。)还有一种办法是为国外生产,这是我们国家很长时间内采用的方式,我们在前面论证了为国外生产,换回外汇储存,相当于送给国外等价的财富,是我们的极大损失。 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其理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被消费,才能实现其商品的职能,才能不滞销,才能继续生产而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会尽量压低劳动者工资和收入,导致劳动者无足够的收入去消费。这个矛盾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管是外来的资本家,还是国内的资本家,似乎还是马克思描述的自私自利的资本家,并没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环境中进化,在自私自利方面与日本的资本家并无多少区别。当时,日本政府内有识之士决定由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这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空前举措,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政策。 日本当时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 1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日本大米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从60年到69年,提高了95%,到68年,与美国相比,大米价格是美国的2.7倍。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约上涨30%。此外,通过普及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这样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2 提高劳动者工资 确立最低工资,按地区和产业不同,将全部劳动者分成若干集团,每个集团确定同意最低工资,制定每年增加量,使70年平均工资是61年2.7倍,收入差别也很小。同时期通过技术进步,使发展的商品价格与劳动者工资比较匹配,还配套消费信贷政策,促进了商品销售。十年间,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加16%,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至于投资资金,大企业主要由资本家自己解决,国家采用高折旧政策,减少收税,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即企业新购设备的支出算以前设备折旧,不交税)。国家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存在生存空间。政府增发货币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劳动者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劳动者主体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工承担,在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以后,他们的工资几乎没有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商品在农村无法销售,农村市场始终没有发展,生产能力长期空置,工厂开工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城市劳动者也下岗了,使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政府为了增加GDP,确保8%增长率,对策不是增加工资,而是将住房,教育、医疗等必需服务推向市场,还不断推高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虽然提高了GDP,却将老百姓手里积累的财富一扫而空。政府所得不断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产业不断繁荣,而普通百姓生活则逐渐陷入了困境,国家近年来已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了。我们的政府官僚和资本家就像寓言故事中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对这些愚蠢贪婪的A岛资本家,我这里也给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7: 有两个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个人是远道来旅游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人是当地渔夫。 富翁问:每天需要多少时间打鱼? 渔夫说:大约 2小时。 富翁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的充实又忙碌呢! 富翁帮他出主意说:我倒是可以帮你!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捕捞、加工和行销的产业链。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 渔夫问:那要用多少时间呢? 富翁回答道: 15到20年。 然后呢? 富翁说:到那时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们儿玩玩吉他。 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则寓言说明了,财富对一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个人消费有限,过多的财富对个人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而无限膨胀的财富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财富权力绞尽脑汁,从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损害了自己的精神。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实质是要将新增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销售出去。不提高劳动者收入,生产力进步增加的生产能力及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怎么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与此对应,国家每年必须为新增生产能力提供对应的货币。国家是全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管理者。所谓货币,作为国家来说,是国家管理经济时,提供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从实物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根本不存在负债问题。当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力增长速率,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当国家确保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同时确保所有居民有生活保障方面的收入,是不会引起1929年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或历史上发生的饥荒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只需增加货币发行量,根本用不着发行国债,因为发行国债,实质上是减少了居民手里的购买能力,反而会减小销售能力,使发展停滞。除非产生需要抑制的通货膨胀,可以发行保值国债,减少货币流通量。正确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情况,增发人民币。经济学家应通过研究发展一种方法,判断每年需要增发量,例如根据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某一指数,就减少货币增发率,低于某一指数,就增加货币增发率。股市和储蓄也有类似减少消费能力的作用。 总之,一切减少居民消费的举措都是有害经济发展的,包括促进储蓄,发展股市和国债等措施。西方国家储蓄率都很低。一些学者鼓吹高储蓄有利经济发展,显然是受西方经济学所谓资本是紧缺资源的误导,其目的是误导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引入西方投资,从而减缓甚至控制我们的经济。至于西方国家的股市和国债,也很难证明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为所有通过这两种方式筹措的资金,都可由国家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通过借贷提供。其中国债,如前所述,可在发行货币过量情况下,减缓物价上涨。取消股市,还消除了股市投机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低工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卖国谬论,多年来,在这一谬论指导下,我们国家采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法,实际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最近出台的劳动法,仅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增加了要求,就引来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由于购买力低,国内价格始终低糜,企业无力发展技术,出口商品也是以低价为主。如果国内价格高,很多商品自然就不会出口,顺差自然就会减少(前面我们论证出口顺差对国家有害),能够出口的更多的是高价格高利润商品。国内通信行业是少数从业人员收入高和企业利润高的行业,出口利润也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原先技术由西方垄断,利润特别大,我们进入以后,虽有下降,但还保持较高利润,这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保持高收入和高利润,是我们国家通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工资,即使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在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食品生产方面,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据报道,我国人均年消费肉60公斤,排名世界第八,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在饮食方面以粮食为主,以个人经验来看,基本接近饱和。在住房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到2004年已超过24平方米,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继续增长,即使继续增加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或者说国家不宜把人力物力投入到房地产了。例如,新生产的房屋成为炒卖的对象,对全体人民来说,并无使用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政策限制,例如在贷款方面,禁止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制定税收政策,家庭第二套住房加重收税等,打击炒房活动。 只要保证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生活是不会陷入挨饿受冻的地步。维持我国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全部农业从业人员,全部肥料生产人员、建筑从业人员中相当比例,能源生产中少量人员、机械工业生产人员中少量人员、纺织业人员中相当比例,在我国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了。农业从业人员似乎较多,实际情况是农村青壮年基本进城打工,农业生产是由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负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青壮年劳力基本没有了。 我国的大部分劳力,除了部分是为国内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科研及工业生产等以外,很大一部分人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换汇,换回来所谓美金储存在美国人手里,在美元不使用时,这些劳动实际上是损失财富的劳动,应停止这部分无效劳动,由国家负责发给相关劳动者,包括以前失业在家人员工资,从事有益国内的工作,如植树种草等活动,还减少物资出口,减少环境污染,交通等方面公共支出,其效果仅仅是GDP下降,但国家和人民得益。 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招商引资,为中外资本家服务,忘记了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站在资本家一边压迫剥削老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国内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根本错误所致,也是政府人员的见识大大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造成的。国家应尽快更改现有政策,加快胡温执政以来推行的社会保证制度的建设,将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全体国民,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国家应转变观念,以人均收入及收入方差为地方政府工作评估标准,制定最低人均收入增长率,不断提高人均收入,减小人均收入方差。人均收入方差代表了人民的收入差别,相当于西方的基尼系数。 尽快改变目前的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最低工资,压低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只有低收入劳动者增加的工资才是用于消费的,高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投资。在生活资料充足的条件下,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是解决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较小的唯一途径,不仅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而且会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指望资本家良心发现,给劳动者增加工资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国家应该学习日本,强制资本家提高劳动者工资。 当前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者工资,从而提高物价,是促使出口企业转变为对内销售的良好措施,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对策之一。我国国内物价过低,是导致企业重视出口的主要原因。通过大幅度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物价,人民币也无需升值,还可打击境内的热钱。有网友提出上述观点,我们论证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们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已接近国内消费饱和地步。增加收入,不会导致基本生活用品产生过分上涨,其他消费品上涨并不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参考: 邢普,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 1000 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 2008 年 1 月 24 日提交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http://moneytopeople.blog.hexun.com/17998646_d.html 给老百姓发钱,打击热钱,提振内需。在当前汇率飙升,股市暴跌和通胀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如何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国人在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真正获利,免遭国际金融海盗的洗劫,其实有一个极简单的处方:按人头,给每一位中国公民发一笔巨款,从数千至数万均可考虑。给老百姓发钱,是主权国家,主权货币的主权行为。这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先例,新加坡这么干了,美国也经常这么干,今年为了应付次贷危机,美国每个纳税人的退税就达 600 美元,每人约合 4000 多元人民币。 贾图,中国应学欧美向闲置房开战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87.html 仲大军:中国外向型经济遭遇重创 - 展望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113.html 朱大碌:解放思想好,解放外资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7/45046.html
个人分类: 经济|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二―中国不缺资金
huangwd99 2008-7-18 10:32
原则二:中国不缺资金,吸引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去年十七大胡锦涛作报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然而,政府在执行时,还是围绕招商引资发展GDP。例如,今年(2008)1月28日在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招商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在做的主要事业,为此而制定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相关宣传早已深入人心。 问题是中国缺资金吗?别忘了中国还有2万亿外汇储备,它远远超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吸引的所有外资。即使没有这笔外汇,中国是否就缺资金,是否就需要外资?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分析。 寓言故事 2:从前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小岛A和B,A岛不使用货币,居民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B岛唯一与A岛不同的是,B岛使用货币,通过市场进行经济活动。后来,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来生产原先的所有产品。如何安排另外一半人活动。A岛就自己组织开发生产新产品,供给岛上所有人使用。B岛由于原先的货币发行量与原先的经济活动匹配,B岛没有多余货币,或者说资金,无法投资组织这一半人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B岛这一半人就失业了。请问B岛该如何解决此困境? 这里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显然B岛不缺资金,缺少的是经济运行的良好机制。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政府通过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现代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是通过货币进行管理的,类似寓言故事中B岛。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每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为这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提供货币,从而扩大再生产。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 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既然我们不缺资金,我们引进外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外资投资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从寓言故事开始。 寓言 3:从前有二个小岛A和B,A岛上的工厂都是外来资本家投资的,其他人都是打工的,B岛上的工厂都是B岛人自己投资的,但是,两个岛所有工厂的设施,包括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身的,来A岛投资的资本家并没有从岛外带来任何生产资料,仅拿来黄金到A岛上换成A岛货币,在A岛上开始利用A岛资源开始建设。假设两岛建设内容相同,资源相同,建设效率相同,建成成功所用时间相同。显然两岛上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是相同的。等所有设施完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唯一区别,B岛所有产品归B岛自己,而A岛生产的产品归外来资本家了,A岛资本家只需将产品销售,部分利润作为工资付给劳动者,其余部分就归自己了。至于A岛外来资本家给A岛带来的金子,还是储存在A岛银行,A岛居民从来没有用过。工厂投产一段时间以后,外来资本家在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后,又从市场上换回了自己的黄金。从此以后,两岛居民的区别是,引进外资的A岛今后不仅要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如果这个资本家是今天的中国资本家,A岛居民可就可怜了,因为当前中国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太低了,A岛居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财富生产,发展自己的经济,存在着永远给外来资本家打工的可能。而B岛居民生产的商品全部归自己,他们可以比A岛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或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发展大大加快,将A岛远远抛在后面。 从寓言故事可以看出,一切新增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结论。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是有害国家经济发展的, 它的唯一效果是使国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归外来投资者, 而外来资本家并没有提供或创造任何财富。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现在,外来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例子。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根本不需要资金,实际需要的是资金所代表的物资或技术。也许有读者会说,外来资本家会带来技术。即使外来资本家有技术,我们也应选择购买技术,而不是引进投资。例如,寓言故事中B岛资本家贷款外汇购买技术,其效果与外来资本家带来技术是相同的,但投产后产权归属不同。如果外来资本家不卖给我们技术,即使我们引进了投资,仍然得不到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误导中国人民缺资金,为引进外资投资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卖了国家利益,使外资投资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们经济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就如寓言故事中B岛,它的唯一作用是今后部分国人在外资企业为外国资本家创造财富。 寓言故事 4: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要走向毁灭了,人类必须考虑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就派了很多先遣队,到不同星球上去,由于飞船装载量有限,必须准备携带合适的物品,主流经济学家说,最重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要把资金带足就一切ok,我相信没有一个读者,在加入先遣队时,会听从经济学家的。 一个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其过程与人类到外星球上发展是类似的。资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资金的实质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物质。 如果国家引来外资,投资建设一个工厂,而这个工厂建设所用的所有物资来源于国内,即使资金完全是由外资企业提供,它们将外汇交给了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这个投资对中国的作用也是完全负面的,除非该外资企业还未进行活动,就亏本卖给国内企业,换回部分外汇走了。其原因是,中国银行加印钞票贷给国内企业同样能够作此事,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工厂今后产生的财富一个归外来资本家,一个归国人所有。此时,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加印钞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然而,外资投资,如果不引进产品或技术,其实际效果也是加印了钞票,两者并无不同。有读者可能认为,国家可以用外资带来的外汇在国外进口产品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真正产生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是起不了作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物价上涨,我们的外汇起作用了?例如,今年我国物价上涨很快,我们的2万亿美元起作用了吗?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价值两万亿美元的物资换回2万亿美元储存,而中国银行必须在国内增加发行对应的16万亿人民币,它们没有对应实物在国内。即使是在三十年前,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还很少,经常不够用,我们需要的也是向国外借款,而不是引进外资投资,获得外汇去购买必须的技术或物资。今天,我国已经积聚了近2万亿美元这样一笔庞大的外汇,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在前章,我们论证了储存外汇,相当于送给美国等价的商品,是我们的极大损失。当前我们自已的外汇都用不掉,还用这种方式获得外汇,这是毫无必要的。何况,现在外资办企业,国内银行还配套贷款,提供优惠政策。 外资工厂在中国办起来以后,其运转可分以下四种典型情况: 1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内,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市场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国内不能生产该产品,则原因应是国内生产技术不过关,我们应当采取的办法是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建立工厂。 2 原料和产品均在国外,其实际效果是外资利用中国劳动力获得利润,对中国发展作用是负面的,占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还不可避免使用国内的能源等资源。虽然通过缴税提供了中国目前过剩难以处理的外汇。 3 原料在国内,产品在国外,这是把中国的资源输送到国外,返回中国一些目前不需要的外汇,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最差。 4 原料在国外,产品在国内:如果国内能够生产,应坚决采用进口原料,自己生产的方式。如果自己不能生产,也应自己发展技术或引进技术生产。不应引进外资企业,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与自己投资生产相比,外资受益增多了,中国的付出增大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情况下,引进外资办工厂等都是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做法,尤其在我国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经济水平阶段。即使工厂里很多机器是国内无法生产的进口产品,也不与自己开办,进口机器,因为外国资本家不是活雷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各种促进外资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使这些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这是非常荒谬的政策,是犯了方向性错误的政策,应立即取缔。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国家应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等措施,合法赶走这些投资者。 那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经济|2549 次阅读|9 个评论
创业板将迎来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炒作
唯我独尊 2008-3-23 16:08
  在创业板预期上市场的情况下,创业板题材炒作越演越烈。在5月中下旬主板完成以创业板概念为主题的炒作后,游资或会将目光投向创业板新上市场股票。由于创业板未上市股权的市盈率已炒到了15倍以上,创业板新股极有可能呈高开趋势。   在风险资金哄抬下,在游资高开高打的炒作下,创业板新股市盈率将很快上升到80倍以上。这样高风险的鸡肋行情预计维持一段时间后,屡炒屡亏的游资会逐步退出,创业板的指数将步入中期调整。调整时间约为4-6个月,调整幅度为40%左右,市盈率下跌到30倍左右的合理区域。   若主板系统风险未彻底解决(主板将暂时边缘化),由私募资金发动的、游资参与的、公募基金追随的、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以成长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板大行情将喷薄而出。该次行情预计上涨七个月,指数上涨六倍以上。其中,中低价位高送配的科技题材股可望上涨10倍以上。
个人分类: 证券投资|320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买办化发展道路对晚清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转帖)
sunapple 2008-3-4 13:34
买办化发展道路丧失国家主权意志和利益,无疑是通往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奴化道路。看看晚清洋务运动各方面的结果吧: 英国历史学家季南在《 1880 ~ 1885 年间英国在华的外交》中有过如下描述: 英国汇丰银行在 1880 年就十分确定地赢得了在中国贸易中发号施令的地位。英国很多商行同它有利益关系。同所有的海外银行一样,人们谴责它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用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贸易。但是,对它主要的批评是它掌管了中国海关收入的特权,并且往往为了它自己的目的而使用这些收入。这是造成它压倒一切财政势力的重要原因,使它成为英格兰银行的强大支柱。 光绪年间,陈炽作《庸书》,对赫德长期把持海关提出指责: 天下事,利之所在,即权之所在,不可轻易假人者也。乃有非我族类,久假不归,盘踞要津,根深蒂固。海关厘税,岁入三千万,仰其鼻息以为盈虚。引党类数百人,糜工费二百万,渐而阴持朝议,显绾邦交,苟或侵之,颠厥立至。囤钞数以百万,本国家自有之利源,乃一意把持,据为己有。浮标灯塔,行海之耳目,亦习焉不察,举为授之。家资之富,可以敌国皆诡寄他人,运归本国。阻挠税则,左袒西商。诡计阴谋,莫窥其际。英君主授以男爵,功在彼国,其事可知。近与越南、西藏立约通商,扶植其弟(赫政),冀稍效劳绩,身故之后,世袭其官。西人之入中国者,尊敬畏服,望若天人,视官吏蔑如也。 金融和海关堪称经济运行核心枢纽,如此关键部门皆由外人掌管,国家主权意志何在?外人控制了金融、海关,能不以此谋其它控制权乎? 商贸方面 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两次鸦片战争所促成的口岸开放和低关税条约,使涌入中国城乡的国外工业品与日俱增。 1871 ~ 1873 年,清政府出口收入比进口开支多 400 万两,到 1881 ~ 1883 、 1891 ~ 1893 年,对应数字分别下降为负 1800 万两和负 5200 万两,而当时的中央财政收入约每年八九千万两。(见《盛世之毁》) 大宗商品被洋商控制 ,在进出口同步增长,贸易逆差与日俱增的背后,更有大宗出口产品逐渐被外国势力控制的问题。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东北的皮革、山东的帽辫,逐渐被外商压价收购;英商及其买办还深入蒙古收购驼绒; 19 世纪 70 年代湖南湖北的茶价被俄国砖茶商控制;福建六种茶叶的每担收购均价,从 1870 年的 36 两下跌到 1885 年的 25 两;湖南煤铁之利,自昔甲于天下自与洋人互市,洋煤洋铁阑入内地,洋铁洋煤之销路占进一步,则湘铁湘煤之销路退缩一步,以致湖南煤铁不能售出境外,其利皆为洋人所占。(张之洞《劝开湖南煤矿示》)以胡雪岩破产为标志, 1883 年之后,以丝绸闻名的江苏一带,其生丝和丝制品均被外商操纵; 19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大量收购中国棉花,并返销棉纺织品。(见《盛世之毁》) 新式民用工业 从马建忠《民富论》对织布业的描述可见一斑光绪五年曾经北洋大臣李奏设织布局。乃事隔十年,仍未奏效。询其所由,则以资本不充,办理者或未尽善。今则重为整顿,十年之内不许他人再设织局。而所设织机不过二三百张,每日开织只五六百匹,岁得十八万匹,仅当进口洋布八十分之一耳。则十年之间所夺洋人之利,奚啻九牛之一毛哉。 国防工业和买办国防 早期洋务运动期间,创建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新式军工厂,中国近现代国防工业萌芽。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左宗棠、沈葆桢在 1866 年中国工业和科技近乎空白的条件下创建的福州船政局(马尾造船厂),引进技术、设备和工程人员,经二三年即建成设施设备齐全的远东最大造船厂。一年后造出中国第一艘千吨级木壳兵轮(比日本第一艘自造军舰早十一年)。至 1874 年共造出各式兵、商船 15 艘。其中扬武号兵舰排水量 1560 吨,相当于国外二等巡洋舰。 1875 年,辞退外籍技师自主造船,首制成功艺新号炮舰,表明中国人已掌握了近代造船技术。 1877 年更新技术,开始生产铁木合钩轮船。 左宗棠、沈葆桢同时还创办了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课的新式学校。又于 1875 年始,分批选拔优秀学生出洋留学,接受西方科技教育。数十年间,为近代中国海军建设、航运、机器、矿冶、电讯、铁路、外交、教育等领域,造就了一大批卓越人才,严复、邓世昌、萨镇冰、刘步蟾、魏瀚、詹天佑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 1884 年 8 月,停泊于马尾军港的法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炸毁了船厂。之后清廷委派裴荫森署理福州船政局,由于人才和技术还在,战后船政员工竭力修复,一个月后重新恢复正常生产。三年后造出中国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 可惜裴荫森于 1890 年 4 月被调离,福州船政局从此一蹶不振。 北洋海军创建后,大肆购买外国铁甲舰等各型舰船、及各种枪炮弹药,耗银数千万两,将买办国防发展到极致。北洋海军基地内外、舰船上下到处都有外国人活动。众多外国商人和政客,常年川流不息地走向天津的总督衙门,把本国最坏的东西(主要指军火),高价卖给中国。(《盛世之毁》) 李鸿章认为造船不如买船,由此停止了江南制造局的造船业务,对于福州船政局继续造船也不以为然。伴随北洋舰队买办经营的发展,中国舰船制造事业日渐凋敝。 中法战争后,左宗棠去世,坚持自主国防路线的军政大员只剩张之洞等少数人。张强调,向洋人买军火,采办维艰。必须购置机器,自行制造,始可取用不尽,无庸倚藉外洋。 以银易铁,实为非计。且万一遇有缓急,敌船封口,洋埠禁售,受制于人,购运均无从下手。于是办起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国内外种种抨击、制约,张之洞的自主国防发展并不顺利,汉阳铁厂直到 1894 年甲午战争前夕才正式投产(比日本八幡制铁所早七年投产)。不幸的是,刚一投产即遭火灾,机器损失惨重,直到 1895 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才恢复生产。 洋务运动卓有成效者除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外,另一靓点是刘铭传继沈葆桢之后在台湾的新政,其建设海防、架设电线、修筑铁路、开办学堂、开山抚番、兴办煤矿、招商兴市、筹划财政,使台湾从蛮荒之地一跃而为先进省份。但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沈葆桢、刘铭传经营台湾的成果也随之烟消云散 除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为超级买办国防之外,当时清朝的绝大多数军工都纷纷走上了买办之路,而这些军火进口却是以最低劣的枪炮,最好的价钱成交。即便自造,也只不过向国外购买原材料进行加工。 由于腐败以及不从根本上掌握技术,自造问题更多。如 1872 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遭到抨击后不久上奏:所造林明敦枪核费与购价悬殊,当饬停止。 1887 年底,四川总督刘秉璋奏称:四川机器局铸枪工料,用费已昂于外洋购买价所铸之枪比较外洋所购,实已远逊。以更贵之价,铸无用之枪,殊不合算。臣现已饬局将各项洋枪暂停铸造,裁减局中司事工匠 买办型国防企业的严重亏损,和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不断增多,使半官半商、亦官亦商双重身份的北洋官吏成为暴发户。与买办国防相对应,在 19 世纪 70 年代后长达 20 多年的求富的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国防并没有富强相因,官方在各地总共创办了 10 个军工厂,数量仅仅比 60 年代后 5 年所创建的多一家,所办企业的规模,甚至反而不如以前。(《盛世之毁》) 买办国防之军队 腐败的买办国防之军队无疑也是腐败之师,这在晚清历次对外战争中均有充分暴露。除少数爱国将领率军死战外,多数清军将帅腐朽不堪,遇敌一触即溃,甚至未闻敌至即四散惊逃。如中法之战中潘鼎新、岑毓英、唐炯、徐言旭,甲午之战中叶志超、龚照玙等。 买办化最甚之北洋水师,虽有邓世昌等一批左、沈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爱国将领,但李鸿章重用私党,使大量缺德少才之辈占据水师重要职位。因此其贪污腐败之风也更甚。 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揭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皆不问其为可用否也。(林乐知、蔡尔康:《朝警记》九,《中东战纪本末》卷四第 38 页。) 北洋海军生财之道,除接送官员家属、招收自费生,还时常用军舰做走私生意。另一常见之贪污手法则是军官克扣军饷吃空额。吾闻军营积弊,凡统领以次各武员,向粮台关饷时,有明系十成,而仅发八九成,甚至六七成者,及取阅其领状,则居然十足也。(原引自蔡尔康:《撤兵议》,《中东战纪本末》卷七第 5 页。) 训练演习则弄虚作假,李鸿章在《巡阅海军竣事折》中自吹: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而官兵战后揭露其真相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 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北洋海军总督和北洋海军提督的人选,和海军内部的腐败,使千方百计向中国扩张的列强深感有机可乘,竭力向北洋海军渗透。洋人在北洋海军享受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都高人一等。(《盛世之毁》) 旗舰定远帮办副管驾英国人戴乐尔(另译为泰勒)在其著作《中国记事》( Pulling Strings in China )中写道: 此大机器不依一共同方向而旋转,乃各依其私独之方向而旋转。效率观点下之纪纲,此机器乃其反面;然此乃极有条理之纷乱,在无事时运行甚顺,绝无其嘎之声,盖膏之者有中饱之利,有亲族之援   两战斗舰之十寸口炮,其战时用弹力猛烈之四直径弹,其练习用弹为二半直径者。后者库藏甚丰,惟前者旗舰只有一枚,其姊妹舰则有一双。若以此事直陈于总督则违反中国一切成规,则将全副机器推翻矣。 盖腐败、中饱及援结私亲诸症,使其手下各组织无复完肤者,其病源皆在李鸿章自身,而彼之染此诸症,且视寻常中国官吏为甚。彼已受啮掣于顽钝之全国大机器中,且习为故常,即有为之指陈,彼亦懵然不省。 镇远舰帮办管带麦吉芬还揭示说:华舰亦有诸病,炮虽精于陆军,各炮弹中亦实储火药,不若陆军储弹或实以沙泥,然配储不甚多。且药线铁管(每弹必有一药线,储以铁管,轰发时量敌之远近,以为药线之长短,弹入敌军,药线之活力恰到,弹遂炸裂)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皆必败之道也。(见《盛世之毁》) 以如此腐败之军焉能保家卫国? 经济凋敝破产 人民失业穷困 在洋务派成为暴发户的同时,国家的工商业纷纷遭受洋货冲击。较早遭受外商打击的,是航运业,江浙一带,咸丰年间( 1851 ~ 1861 年)两千多艘帆船,到 1872 年就只剩下四百余艘。 土布纺织业也是重灾区。 1887 年,在牛庄,三百斤一包的洋纱市价 57 两,同样重量的土纱却须 87 两才略有薄利。 1890 年,在宜昌出售的印度棉纱和棉花,其零售价格竟然差不多。 1887 年,烟台海关报告:本省(山东)土纱纺织几乎停顿。 1890 年之后,纺织业原本非常发达的江苏太仓一带乡间几无自轧自弹自纺之纱。在贵州的偏远地区,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们遗忘。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纱,似乎引起人们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其他地方、其他行业,也大多如此。在福建,自洋钉输入中国,一千个以上靠打土钉为生的手工工人已经不能继续工作了。在广东,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百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乡邑妇女,多借纺织谋食,自有洋布,而土布无过问矣。其余纽扣线袜,向之著名专利者,亦冷落无趣,势将坐食。吾粤如是,余省可知矣。 时人道: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尤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 (以上见《盛世之毁》) 应该指出的是,洋货冲击国内经济,并非仅凭其物美价廉,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市场,但由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成本非常低廉,西方列强大工业生产的洋布居然竞争不过农村落后的手工方式生产的土布,直到洋布凭借在中国内地免税的特权而土布却要处处交税才勉强打开了中国市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指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大开海禁,洋人各货过关只按估价,每百两加税不得过五两。迨咸丰八年十一月中西重订条约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斯乃体恤洋商,恩施格外,较之华人其获利厚矣。于是,洋商获利,华商裹足不前,迫令纳费洋人,托其出名认为已化,洋商坐收其利且同一土货,由香港来,则准其报半税;若由粤省来,则不准报子口税,必报厘捐。同一洋货,在洋人则无厘捐,在华人则纳厘捐,无疑为渊驱鱼、为丛驱孓,不独涛张为患,流弊日多,且先失保护己民之权利,于国体亦大有碍也。 正是对洋商、洋货之超国民待遇优惠,造成国内经济大量破产,内部矛盾空前尖锐。从而更促使所有的捐税负担都压在华商、百姓、及国内产业上。 丧权辱国失地赔款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腐败的买办化道路抵挡不住洋人真枪实弹的侵略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洋务运动表面一时虚浮兴盛,却难挽其形成日衰之国势。弱国无外交,晚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如下: 1842 年 8 月 29 日 中英《南京条约》,之后又签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51 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8 年 5 月中俄《瑷珲条约》。 1858 年 6 月中国与英,法,美,俄四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同年 11 月中国又与英,法,美三国签定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860 年中英,中法,中俄又签定了各自的《北京条约》。 1861 年 6 月中俄《堪分东界约记》。 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8 年《中美续增条约》。 1874 年 10 月《中日台湾事件专约》。 1876 年 9 月中英《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 1881 年中俄签《伊犁条约》。 1884 年《中法简明条约》。 1885 年《中法新约》。 1890 年和 1893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定《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 1896 年的《中俄密约》。 1896 年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898 年中德《胶奥租界条约》。 1898 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 1901 年清政府同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 11 个国家签定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不平等条约并非都是战争失败的产物。其中有些是胜仗败约(如 1874 年《中日台湾事件专约》和 1885 年《中法新约》),有些则纯粹是买办官吏腐败受贿所致(如 1881 年中俄《伊犁条约》、 1896 年《中俄密约》、 1896 年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就是崇厚、李鸿章等腐败受贿所致)。 畏洋媚外成风 买办文化泛滥 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中国人成为世上最具自豪感之民族。然慈禧、李鸿章等腐败的买办化道路造成晚清不断丧权辱国,失地赔款。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族日益沉沦。海关、金融、贸易及主要行业产业尽受外人掌控。 慈禧、李鸿章等畏洋媚洋之心,被上行下效、见风使舵之各级官吏遵循不渝,使洋人在华尽享最惠国待遇之利,其掠我之财而日富,且享有特权而愈尊;国人则丧其生计而日穷,困窘屈辱而愈卑。上层社会因之弥漫崇洋媚外之风而丧失民族自尊自信。尤其上层文人之讳言腐败者,将因腐败而导致丧权辱国民族衰亡之恶果皆归咎于民族文化。而此论又洽与日本等欲动摇泯灭我民族自尊自信根基之渗透宣传一拍即合,因而为之鼓噪传播者众多。此等舆论流传扩散,使我传统文化皆成买办腐败之替罪羊。 汉奸、买办文化也随之兴起泛滥,形成近、现代植入我文化肌体中之最大糟粕和毒瘤 。而日本原师之于我之同样传统文化,则被保存、继承。中国自晚清以来之所以出过众多汉奸,丧失民族自尊自信无疑是一主要原因。 间谍内奸全面渗透 国家毫无防范意志 凡买办得势之国,必是国家主权意志尽失,对外毫不防范,单向透明之国。晚清的中国已沦为列强一切对华破坏活动的乐园和庇护所。 各国在华势力不仅控制中国进出口贸易,还相互勾结交换情报,商讨对策,逐渐渗透,干预中国政治和外交。曾任总税司的英国人李泰国记载:这些外国公使,常常在蒲安臣(美驻华公使)家里聚会在那里,我们一边吸着雪茄,一边讨论过去和现在的对华政策。而且,在每个下午这样的会议后,大家共同散步,还是讨论我们对华的未来政策,应该如何。   在通过海关、外交官、军队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政治、外交之际,西方国家还通过种种教会活动,广泛刺探中国的政治经济情报,诱导、收买人心。其中,美国基督教教会的成绩特别出色。 美国公使田贝多次强调:这些先锋队所搜集有关(中国)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及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通过开设医院,医生每天与他的病人接触,很容易把基督教的真谛灌输到病人的脑子里去;通过开办学校和报纸,是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浸润于基督教教义中,才能使人们的内心卑怯,使其在宇宙的创造主面前低头。 而日本则是在华大量收买汉奸,除刺探情报,进行各方面渗透外,还特别重视收买胁迫有影响文人为其宣传日本人种优秀及中国人种、文化低劣。 晚清为洋人效命鼓噪之奸细遍布朝野,无处不在。国事对外已无机密,尽在列强掌控中。其间谍及渗透活动等毫无顾忌甚至公开进行。对此清廷不仅不敢微辞,而且还处处为其提供方便。即使与列强开战之时,抓住敌谍不仅不敢审讯,而且款待礼送,生怕引起列强责难。 内外矛盾尖锐 社会日益动荡 在洋货冲击下大量破产之中国商民,还要被迫承受贪官污吏的压榨和各级财政亏空的转嫁。人民生计艰辛,对洋人越发不满。而清王朝不断加剧的崇洋媚外风气,更助长了传教士和教民的霸道。各地传教士和教民相互依仗,乡愚被其讹索,孤弱受其欺凌,出入衙门,干预讼事。一切罪人讼棍,具以教中为护逃薮,从中生乱。强占人之妻女财产及人命重案,不可枚举。(见《盛世之毁》) 于是各地不断发生反抗教会和教民欺压的教案。 1870 年天津教案时,曾国藩迫于外国压力,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顾情罪之当否,屠杀 16 个中国人强行将事态平息,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社会反抗教会的斗争。 1876 年,四川江北厅和涪陵地区先后爆发焚烧教堂的斗争。中法战争期间,华南和长江沿岸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教会运动。 1891 年,长江中上游一带数十城市爆发大规模的反教会武装斗争,其中包括著名的大足余臣栋起义。(《盛世之毁》) 以后人民的各种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始终不曾停止。十九世纪末期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