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史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量子力学的起源 非常有趣
热度 12 dwd0826 2012-12-6 21:15
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 巴黎。 ??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 ??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 ?? 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 ?? 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 下读研究生。?? ??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二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 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 帝清楚。 ??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 ?? 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 ?? 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砖? ??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 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 三 这封信的收信人 是爱因斯坦。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 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 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万 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 于是,皆大欢喜。 ??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 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 ?? 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 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 四 1926年初。 维也纳。 ??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 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 ??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 ,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 两周以后。 ?? 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 ??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 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 ??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五 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发生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 ??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量子届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学中就是矩阵。 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 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 ?? 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 ?? 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六 倚天一出,天下大惊。 ?? 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 ?? 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磋量子之精妙。 ?? 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根论剑”之后,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 ?? 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 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 ?? 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 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 ?? 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 尾声 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 ?? 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 ?? 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则是由根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袖群伦,建起了了量子力学的神殿。
61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一)
热度 1 自我源于思考 2011-10-28 08:44
几年前写的东西,重新整理出来,并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当前虽然有介绍医药发展史的专业著作,但还没有用代表性的药物或者药物类别来讲述新药发明史的,在此作个尝试,请大家支持。——彭雷 一、近代科学应用以前 这一阶段的新药发明特征是:偶然发现、天然药物、简单加工。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是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神农氏编的《本草》,其中数种药物至今仍在应用。当时的新药发现方式就是“尽可能小心”的人体试验,即所谓的“神农尝百草”。遇到有效的是幸运,而无效的是倒霉,至于有毒的就是灾难。 就是用这种方法,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西方重视人权,希大夫当时专门为此编著了医生需要遵守的《希波克拉底宣言》)已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此后柳树提取物一直被收入西方药典,后来通过分析才知道其中含有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这种镇痛药成分。 在近代科学出现之间,人们对药物的寻找、加工和应用,始终处在一个天然经验的、简单技术水平上的认识和应用阶段,其中大部分药物来自植物和它们的简单提取物。虽然当时的药物对许多疾病难以有效治疗,但先人们针对天然动植物药效性研究对于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近代科学应用于新药开发到现代新药发明体系出现之间 这一阶段的新药发明特征是:以疫苗、生物激素为代表的生物药造就了医学史上的一段辉煌;有机合成药物开始从化学、染料工业中独立出来。 1 、天花疫苗 天花是一种病毒传播引发的恶性传染病,因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成为感染的主要对象。而感染者如果存活,则产生了保存终生的抗体,极少会再患此病。古代预防天花的一种方法就是中国很早就有记载的种痘法。 这种方法一般认为从明朝开始应用。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使儿童因吸入病毒产生免疫抗体,这种方法后来传到西方。 18 世纪英国已经开始使用免疫方法预防天花,即注射含天花病毒的物质。但因为它没有科学的操作程序,也没有严格的人体试验,所以有些病例因接种病毒过多导致死亡。另外,中国的种痘与种种神话相关联,并且一些方面秘而不传,所以本方法没有大规模推行。明末清初,幼年的玄烨就因为曾经得过天花而被立为皇帝,即康熙。后来 19 世纪末的同治帝,也被宣称死于天花。 近代医学最成功的是疫苗接种方法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以往无法治疗的传染病。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但最初的疫苗接种方法并未涉及到病毒培养等方面。但效果不好,并导致接种者个别死亡。 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从中受到启发,推断这些牛痘使得人体对天花病毒产生了抵抗力。 1796 年 5 月 14 日,琴纳为一名8岁小男孩詹姆斯·菲利普斯(自己管家的儿子)接种了牛痘,牛痘来自一个附近的挤奶工的手上。琴纳首先把挤奶工手上牛痘的脓液涂在一个木版上,然后划开小男孩的两个手臂皮肤,接种了脓液。随后小男孩出现发烧和躁动,但没有严重病况出现。等小男孩恢复正常后,琴纳又为这个男孩按通常接种方法接种了天花病毒,但小男孩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琴纳重复了一次后,认为小男孩已经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 约翰·柯立芝医生,琴纳的同岁朋友兼同班同学,还曾与琴纳同时受教于著名的外科医师约翰·享特医生。他在 1796 年 12 月 1 日,给琴纳写了封信,询问了相关研究情况,并开始着手按琴纳的方法进行试验。虽然部分医生和民众接受了这一免疫接种方法,但社会普遍对此抱反对态度。甚至还有人认为接种牛痘长大后会变成牛。 不得已,琴纳在 1800 年自费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有包含那个 8 岁小男孩的 23 个病例。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方法逐渐在社会推广。到了 1840 年,英国政府开始免费使用琴纳的方法为民众实施牛痘接种免疫。
个人分类: 医药|8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提要
黄安年 2010-12-25 10:11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史话选译) The Story of America 译者: 张金言、申之、吴同、周敏芳、王遵仲译 原书主编:卡罗金卡尔金斯 (Carroll C. Calkins) 出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原出版社 :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封面设计 : 王师颉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厂 发行 : 新华书店 出版时间 : 1984 年 2 月第一版 ( 原时间 :New York 1975) 印刷时间: 1984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787X 960 1/32 印张 : 7.5 页数: 229 页 字数 : 107000 字 印数 : 1-16500 册 定价: 0.71 元 统一书号 : 11001.647 这部书在编译上有一项别开生面的尝试。原书本是八十万字的一卷本大书。中文编译者把原书的二十七章按不同的主题分别编成六本书:《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和《美国社会史话》。这样,既保留了原书的完整内容,又突出了原书的特点。分册出版的《史话》,不仅适应了读者对象的不同需要,而且缩短了出版周期。 前两本《美国史话》突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和巩固以及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这样两个重要问题。把南北战争纳入建国史范围,有助于读者考察美国历史上两次革命战争之间的联系。关于殖民时期英法两国四次争夺战、独立战争时期的海战、国旗的发展演变和历史上政党等事件或问题的叙述,都为一般美国史著作所少见。关于西进运动、领土扩张、美国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白人对印第安人的驱赶和掠夺等重大事件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美国发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某些历史条件。后四本《史话》中列举大量史料说明:美国的发展,同高度发达的教育、引进和创新的科学技术、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史话》以许多有趣的资料向我们展示美国宗教、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的多样化,以及高度商品化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景。原著者在谈到美国扩张精神、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精神时有许多溢美之词,而对于北美大陆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册、则抱有偏见;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没有联系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这些都表现了一般美国史学论著的通病。尽管如此,这部《史话》提供的丰富材料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从这部中文版《美国史话》编排结构上,可以看出编者多为读者着想的苦心。他们不仅将原书按专题编成六本独立成册的书,而且将原书中独立编列的资料和图片说明在每册译本中汇成 资料 掌故 ,作为每一章的组成部分,这样显得形式活泼。据说出版社还准备将这六本互有联系的《史话》汇订成一套,为希望买到完整的《史话》读者提供方便。 这部《史话》原著中配有一千幅彩色和单色的插图,出版者考虑到成本和印刷技术,考虑到由大十六开本改为长三十二开本所产生的排版上的困难,将原书的图片全部删去了,这未免可惜。这样做,固然成本降低了,效果却不能不受到影响。如果精选少量图片汇印成插图专集出版,我想会受到许多读者欢迎的。 ( 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477 ) 附照片 11 张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提要
黄安年 2010-12-25 09:55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美国史话选译) The Story of America 译者: 邓明言、程毓征、彭致斌、马铁译 原书主编:卡罗金卡尔金斯 (Carroll C. Calkins) 出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原出版社 :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封面设计 : 王师颉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厂 发行 : 新华书店 出版时间 : 1984 年 2 月第一版 ( 原时间 :New York 1975) 印刷时间: 1984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787X 960 1/32 印张 : 7.375 页数: 227 页 字数 : 106000 字 印数 : 1-14000 册 定价: 0.66 元 统一书号 : 11001.648 这部书在编译上有一项别开生面的尝试。原书本是八十万字的一卷本大书。中文编译者把原书的二十七章按不同的主题分别编成六本书:《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和《美国社会史话》。这样,既保留了原书的完整内容,又突出了原书的特点。分册出版的《史话》,不仅适应了读者对象的不同需要,而且缩短了出版周期。 前两本《美国史话》突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和巩固以及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这样两个重要问题。把南北战争纳入建国史范围,有助于读者考察美国历史上两次革命战争之间的联系。关于殖民时期英法两国四次争夺战、独立战争时期的海战、国旗的发展演变和历史上政党等事件或问题的叙述,都为一般美国史著作所少见。关于西进运动、领土扩张、美国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白人对印第安人的驱赶和掠夺等重大事件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美国发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某些历史条件。后四本《史话》中列举大量史料说明:美国的发展,同高度发达的教育、引进和创新的科学技术、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史话》以许多有趣的资料向我们展示美国宗教、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的多样化,以及高度商品化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景。原著者在谈到美国扩张精神、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精神时有许多溢美之词,而对于北美大陆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册、则抱有偏见;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没有联系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这些都表现了一般美国史学论著的通病。尽管如此,这部《史话》提供的丰富材料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从这部中文版《美国史话》编排结构上,可以看出编者多为读者着想的苦心。他们不仅将原书按专题编成六本独立成册的书,而且将原书中独立编列的资料和图片说明在每册译本中汇成 资料 掌故 ,作为每一章的组成部分,这样显得形式活泼。据说出版社还准备将这六本互有联系的《史话》汇订成一套,为希望买到完整的《史话》读者提供方便。 这部《史话》原著中配有一千幅彩色和单色的插图,出版者考虑到成本和印刷技术,考虑到由大十六开本改为长三十二开本所产生的排版上的困难,将原书的图片全部删去了,这未免可惜。这样做,固然成本降低了,效果却不能不受到影响。如果精选少量图片汇印成插图专集出版,我想会受到许多读者欢迎的。 ( 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477 ) 附照片 10 张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路名史话
gongshiliang 2010-10-29 22:04
上海路名史话 ▲ 老上海的跑马场,南门外筑的路侨民称之为road   在中国的传统和习惯上,人们把城市中路面较宽,有一定商业活动的道路叫作街;把路面窄,以居住为主的小道称之巷或弄。于是有了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之类的成语;当大街上发生大事,巷内的居民争相到街上观瞻,就被讲作空巷而出。上海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上海属江南水乡城邑,多河道水渠,人们外出近行靠轿子,远行靠舟楫,几乎没有马和马车。1843年上海开埠,大约在1845年,侨民们醵资圈进一块位于今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两侧的约81亩土地兴建了一个跑马场,又在跑马场的南门外筑了一条路,侨民称之road。这里每天有马进出,上海人就叫作马路。渐渐地上海人就把城市中的道路叫作马路,上街也被兜马路荡马路替代。 公共租界的路名   近代上海租界的市政建设较快。1846年租界建立了一个叫道路码头委员会的机构,负责对租界内马路的规划和建设。因为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所以租界的道路与上海老城厢相比,显得井然有序,犹如棋盘,于是,上海人把租界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若干年后,棋盘街的每一条马路都有了自己的路名,棋盘街或老棋盘界就特指今天的河南中路。   早期,租界没有道路的管理机构和命名法则,路名的取名多以约定俗成的办法,如附近有教堂就被叫作教堂街(今江西中路),佈道堂街(今福州路),附近有庙就被叫作庙街(今山东路),有的马路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路名,这给市民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租界筑的第一条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以后,租界先后在这条路的南面筑了与这条马路平行的马路,上海人就把第一条马路叫作大(沪音du)马路,大马路向南的马路依次被叫作二(沪音ni)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即今天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这些旧名称至今仍有人在使用。   1861年,原来的英租界和美租界宣布合并,就是后来的公共租界。1863年,租界当局针对租界路名混乱的状况开了多次会,始终拿不出个合理妥当的方法,因为若用英国人的办法会引起美国人的反对,而使用美国人的办法,又会引起英国人的不满。最后,双方接受了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曾任工部局董事的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今泰兴路旧名麦特赫司脱路,即以其名字命名)提出的第三方案,即原英租界的南北向道路,统一用中国行政省名为路名。今天,外滩向西的南北向马路依次为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湖北路、广西路、贵州路、云南路、西藏路等,就是当时确定的路名;同时规定,该地区东西向马路统一用中国城市名命名,如原来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分别被命名为: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   这里有个困惑,广东是中国行政省名,广东路显然与此规则不符。原来,广州是州、路、府的名称,辖境相当于今广东、海南全省,以及广西省的部分,清代置广东省,首府为番禺,即今广州。在近代以前,中国只开放广州一口,即外国对华贸易只能在广州一口进行,早期英文把广州和广东均叫作Canton,而Canton更多地是指称广州,后来,外国人才把广州(市)另译为Kwangchow。广东路的原英文名为CantonRoad,本意是广州路,是汉名把CantonRoad误译为广东路了。   当时还确定了虹口美租界道路的命名原则,这里的道路,原则上使用上海周边城镇名命名,现在虹口区近江地方还有:青浦路、昆山路、乍浦路、吴淞路、南浔路、闵行路、海宁路等,就是当时命名的。   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城市道路名称是上海的首创,并逐渐影响到全国的大城市。 法租界的路名   1849年法租界建立,它的面积不大,约相当于今人民路与延安东路之间,东起黄浦江,西讫西藏南路的狭长地块。早期,这里路名的得名随意性很强,还带有中国地名色彩,如永安街、兴圣街(永胜路)、吉祥街(江西南路)、紫来街(紫金路)、典当街(金门路)、火轮磨坊街(盛泽路)、东自来火街(永寿路)、西自来火街(广西南路)、老北门大街(河南南路)、郑家木桥街(福建南路)、公馆马路(金陵东路)等。   1900年法租界扩张成功,打铁浜(河流,相当于今顺昌路、太仓路、重庆中路)以东的区域被划进了法租界,法租界立即对新界投入规划和建设,仅二三年中,这里就新筑了二十余条马路。于是,为新马路取名也成为棘手的事,法租界不愿学公共租界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道路名的方式,后来根据一公董局董事的提议:以中国的山名作为该地区南北向道路名,以中国河流名作为东西向道路名。不久,他们就感到,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山川太少,可以用作路名的更少,而且山川名往往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取名者也感到山穷水尽。1906年,法租界公董局否定了这一办法,大多改用对上海法租界作出贡献的侨民名字命名这里的路名。据《1906年法租界公董局年报》中记,当时该地块改名的道路有   原名改名今名   华山路 白尔部路重庆中路   衡山路 萨坡赛路 淡水路   狼山路 白莱尼蒙马浪路 马当路   峨嵋山路 贝勒路 黄陂南路   佛山路 李梅路 望亭路   孤山路 维尔蒙路 普安路   天山路 格洛克路 柳林路   寒山路平济利路济南路   梅林山路 茄勒路 吉安路   泰山路 安纳金路 东台路   洋泾浜路 恺自迩路 金陵中路   柳江路 华格臬路 宁海西路   西江路 宝昌路淮海中路   湘江路皮少耐路 寿宁路   芷江路 华成路 会稽路   乌江路 奥利和路 浏河路   桂江路 麋鹿路 方浜西路   雅砻江路 葛罗路 自忠路(东段)   黄河路 喇格纳路崇德路   龙江路 白尔路太仓路   闽江路 受来格路 桃源路   此也确定了法租界路名的特点,即大多使用法国驻华公使、驻沪领事、公董局总董、法国名人作为路名,一直到租界结束后,法租界的路名又大多被中国行政地名或山川名取代。 新上海计划和路名   洋泾浜是上海北城外的河流,近代后成了英、美租界的分界河。而旧上海的市区分别被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中国地界)分割成各自独立的政区,而华界又被分为南市和闸北,人们把旧上海政区割裂的状况称之三界四方,在市政管理和建设上也出现局部有序,整体混乱的现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混乱的政局,进入暂时统一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宣布上海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行政院,但是,上海的市中心区已被租界占领,南市和闸北被租界分割,市中心区已无太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决定放弃原市中心区,择址江湾地区重新建造一个上海城市,这个工程计划称之新上海计划。计划包括几大部分,其中的道路计划就是以今江湾五角场为中心,兴建呈辐射状的主干道,把原市区和新上海贯通,它们是:其美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西段今为邯郸路)和淞沪路,五角场即以该五路交会点而得名。   新上海计划中计划铺筑的包括干道、次道、支路、环形道路达二百余条,在短时期内为这些新路取名就成了一个难题,后经多次讨论,选择了一个可行性强,又带有浓厚时代特征的办法,就是原则上以民国市政府五字作为首字来命名。新上海计划因1931年和1937年的二次淞沪战争而未能实现,而今江湾地区还保留如民庆路、民京路、民府路、民星路、民康路、国权路、国达路、国年路、国和路、国定路、国粹路、市光路、市京路、市兴路、政本路、政修路、政通路、政熙路、政民路、政肃路等,就是新上海计划留下的印迹。 中山环路外的路名   1949年前,上海市区的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制约了上海城市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中,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拓展上海城市,加快上海建设,计划以中山环路为起点,开辟彭浦工业园区、桃浦工业园区、曹杨路工人住宅区等,在全线完成中山环路改造后,在环路沿线和外侧兴建或拓展了数以百计的马路,同样也开始面临如何为众多新马路命名的困惑。最终确定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路名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则将中山环路相近的地方划为若干块,以同方位的行政省的地方名作为道路名。具体讲,位于上海东部的浦东地区路名使用山东省的行政地名,如潍坊路、崂山路、栖霞路、荣成路、乳山路等;控江路到宝山地区位于上海东北,则统一使用中国东三省地名,如控江路、凤城路、靖宇路、打虎山路、长白路、图门路等;而今曲阳街道则使用河北省地名,如曲阳路、密云路、玉田路等;今彭浦地区位于上海市正北,则使用中国正北的山西省地名,如汶水路、闻喜路、万荣路、临汾路等;普陀区中山北路以北的区域位于上海市正北偏西,就使用中国正北偏西的陕西省地名,如镇坪路、石泉路、延长路、子长路、岚皋路等;天山路到桃浦位于上海的西北,则多使用甘肃省地名,如敦煌路、古浪路、祁连山路、武威路等;长风公园一带位于上海的西面,则大多使用四川省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丹巴路、中江路等;而桂林公园一带位于上海西南,则多使用中国西南的广西、贵州省地名,如桂林路、田林路、苍梧路、桂平路、钦州路等。这种城市道路命名的方式有诸多的优点,除了为新道路命名提供方便外,还有较明确的指向性,你如多一点行政地名的知识,就能初步判断该马路在上海的大致方位,同样,你也能通过上海马路的名称,增加一些中国地理知识。    后记   上世纪50年代确定的上海路名规则使用了几十年,而且至今仍被局部使用。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上海市区有正式路名的马路约2400条,而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上海市区面积不断扩大,新辟道路数迅速增加,传统的道路命名方式已难适应上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必须要有更科学、更规范、更合情合理的道路命名方式,才能适应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同样,历史和现在仍在使用的路名在某种程度上是承载和记录城市历史、文化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研究和保护。 ■ 早期的南京路 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路 ■ 坐落在江西路的圣三一大礼拜堂,旧教堂路和佈道堂路以其得名 洋泾浜是上海北城外的河流,近代后成了英、美租界的分界河 在此买办阶层集聚,形成中国式英语,即所谓洋泾浜英文。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4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