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哥伦比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哥伦比亚冰川--加拿大
热度 2 wangql 2011-6-17 13:56
哥伦比亚冰川--加拿大
724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推荐病毒学视频-哥伦比亚大学
dukejclai 2011-6-2 09:41
http://microbiology.columbia.edu/w3310.html
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摇到华盛顿
热度 1 pathologysmu 2011-5-22 07:51
该回家了,前些日子有些犹豫,是再出去逛逛还是呆在原地呢?老美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还没有去过呢,不去是有点可惜,下次再来可不知何时呢?最后自己还是下了决心,虽然机票和火车票的价格差不多,但是决心换一种旅行的方式,坐坐老美的火车去远行。 听在美国多年的同事说,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铁路相当于老美的高铁,中国的高铁咱还没有去坐,先坐坐老美的也不错。 晚上提前回去自己做了点饭吃,洗了个澡就赶到South Station,因为往返车票是在网上订的,还要先去check-in,South Station是波士顿的一个交通枢纽,地铁汽车近郊火车长途火车都在那里集中。波士顿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火车是由Amtrak公司经营的,Amtrak公司在South Station有个专门的大厅,check-in非常顺利,把回去的车票也同时check-in了。 晚上 9:30准时登车,上车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车不是专门开到华盛顿的,经过很多的地方,终点站好像在新泽西,听报站名的时候报了一大串,反正还是经过华盛顿,还行吧。火车的座位有点像飞机上商务舱的座椅,地方还是比较宽,特别是刚上车的时候每节车厢的人都不多,感觉可以躺倒睡觉了。 火车很快就出发了,速度不像想像中的那样快,感觉和国内普通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只是车的外型有点像国内的子弹头,流线型的。后来我发现,这种火车与其说是火车不如说是地铁,虽然停靠的时间很短但是停靠的站点非常密集,像是城际地铁。开始我很怀疑这样这么多站的人集中在一起很容易下错车,后来我发现他们的乘务员用了一种方法做标记,特别是对于长途的旅客,比如去纽约和华盛顿的他们都在你的座位上的行李架上贴上了特定的标记,车厢并不清静,因为不断地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车上上网也不行,因为可以免费WIFI上网的车厢的等级和价钱更高,我们这个等级的座位没有这种服务,感觉车子就像一座船,一只摇啊摇,一会停一会开,好像在某些站还停很长的时间,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完整地睡着。早上5点多钟的时候到了一个站又停了,看看标志是Baltimore,知道离华盛顿很近了。 终于到了目的地,时间还早7点还不到,因为这边订的房间要下午2点才能Check-in,我想先随便去看看那些著名的景点大概的方位吧。依着在纽约的经验,买了一张9美元的一天的地铁通票,后面发现纽约与华盛顿不一样,这种通票并不适合巴士,只是地铁通用,因而在华盛顿玩不需要买所谓的通票,因为主要的景点非常集中。坐地铁从Union station到Metro center,Metro center是各路地铁的交汇地方,从Metro center出站,在外面随便逛荡,发现华盛顿是个旅游友好性的城市,每一个街区都有明显的指引,并且几乎每个街区都有详细的大幅地图告诉你的周围的建筑和路途,当我看到一个尖尖的塔尖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已经接近了华盛顿-美国首都的最重要的景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伦比亚暴雨成灾致120人死亡和潮汐组合对比
热度 3 杨学祥 2011-5-18 09:33
哥伦比亚暴雨成灾致120人死亡 ( 1 /10) 2011年05月17日 23:00 5月16日,哥伦比亚波哥大附近地区被洪水淹没。过去两天内的暴雨导致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在哥伦比亚地区造成650户家庭无家可归,120人丧生。新华社/法新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2841_17542.html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1-4-11 16:11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5月是第五个强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5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42129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5月1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6度,两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潮汐组合C:5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17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40006度, 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93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年前与十年后
热度 2 zjzhang 2011-5-14 18:51
十年前,央视热捧了三位好学生,猛批韩寒。如今,他们的各自去向和情况如下: 马楠: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向克林顿表达对美国的不满,引起中国人叫好。十年后,拿着美国绿卡,嫁了美国老公。 哈佛少女刘亦婷:十年前,准备报效祖国,中国很多人的希望。十年后到了美国做基金副总裁,嫁了美国人。 黄思路:十年前,中考高考参考书上封面都是她,在节目上歌颂中国教育的好来反衬辍学生韩寒。十年后,北大毕业到了哥伦比亚(讽刺吧?),老公也是白人。(还是白人!) 韩寒:十年前,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子,被中国人认为破坏80后形象的第一人。十年后,现在在中国,被认为是年青一代最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个人分类: 文学|1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言于“中国-加拿大产业关系与劳动就业学术研讨会”
freedom110110 2011-5-10 10:06
2011年5月6日至7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与加拿大约克大学法律与公共政策中心共同主办的“加—中产业关系与劳动就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加拿大驻华使馆、加拿大人力资源和技能发展部、安大略省劳资关系委员会、哥伦比亚省政府、约克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多元文化社团、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高林律师事务所、多伦多市华裔和南亚法律援助中心和意大利马克比亚吉基金会、国际劳工局北京局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官员、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   5月6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开幕式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与约克大学公共政策、行政管理与法律硕士研究部主任鲁尔•福斯特教授共同主持,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加拿大人力资源和技能发展部国际和政府间劳工事务司迪巴罗•杨司长,加拿大约克大学帕特里克•莫纳汉教务长,加拿大约克大学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赖斯•雅戈布斯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立宏教授,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研究员以及国际劳工局北京局管静和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劳动关系司司长邱小平,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刘继臣、民主管理部部长郭军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燕斌等。来自加拿大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18位专家学者,我国20余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劳动关系与劳动问题、就业歧视问题、工作场所劳工标准问题、劳动关系现状问题、劳动争议处理问题、集体谈判或集体协商问题、劳动政策的发展问题等展开讨论。   博主本人荣幸受邀做了“《里斯本条约》后欧盟成员国内部流动劳工的立法”的讲演,主要涉及《里斯本条约》的生发演进以及该条约对欧盟成员国内部流动劳工立法的影响等内容。(有关内容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此处略)   演讲结束的茶歇时间里,多位中外专家和我交流了相关的心得体会。其中,加拿大约克大学一位资深教授表示其对我的发言和相关研究非常感兴趣,故邀请我参与其主持的全球流动劳工问题的大型课题研究,并准备为我介绍其他各大洲从事该选题研究的专家学者。
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中国最早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权利的先驱之一-康同璧致敬
dhwang 2011-4-28 01:21
妇女人才 锦绣中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举办康同璧研讨会 2009年3月19日,美国巴纳德学院在北京举行纪念康同璧研讨会,巴纳德院长石德葆主持会议(左一),四位演讲嘉宾分别是作家严歌苓(左二)、媒体人杨澜(左三),导演杨紫烨(右二),教授吴青(右一)。(图片提供:巴纳德学院) 编者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是美国著名的“七姐妹学院”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仅有的少数能让女生像男生一样接受严格文理科通才教育的女子大学。今年巴纳德学院创办120周年纪念,也是巴纳德学院第一位中国学生康同璧毕业100周年纪念。 2009年3月19日,巴纳德学院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纪念康同璧研讨会,研讨会被冠名为“妇女人才锦绣中国”,旨在向中国最早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权利的先驱之一-康同璧致敬。康同璧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之女,曾追随父亲向社会高声疾呼废除女子缠足陋习,她是第一位毕业于巴纳德的亚洲学生。 这也是巴纳德学院首次在中国举行的研讨会。院长石德葆女士主持了研讨会,四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女性代表作主题发言。她们分别是妇女问题专家、全球妇女基金会董事、冰心之女吴青教授;资深电视主持人、阳光传媒集团主席和慈善家杨澜;当代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美籍华裔导演、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奖者杨紫烨。她们分别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从祖母、母亲到自己,她们从家族的经历中回顾了中国女性权利和地位在一个世纪中的巨大变迁,探讨了“两性平等”这一国际社会目前共同面临并将在日后不断为之奋斗的话题。 纪念康同璧研讨会报道I 康同璧的故事 “等我念完书,我将回国唤醒中国妇女” 康同璧1907年2月入纽约巴纳德学院就读,成为1909年届学员,她致力于争取女权与改革,打算在巴纳德引进来后扩大其社会事业的参与。纽约邮报晚报曾引述她的一段话,“等我念完书, 我将回国唤醒中国妇女。 我特别关心妇女参政权, 望能唤起中国妇女实现其权利。” 可能是1907年摄于美国的团体照,中坐者为康有为,当时他在巴纳德念书的次女康同璧坐在他的右手边。她身后站着的则是在牛津大学念书的罗昌。罗施普(Shipp Lo)取自罗荣邦著《康有为传记和论丛》(1967)一书。 “你应该成为下一个康同璧” 2008年1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院长石德葆女士在阅读一位美籍华裔女学生的入学申请书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母亲不停地给我灌输这样的观点,‘你应该成为下一个康同璧’,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当我开始寻找我希望申请的大学时,我万分震惊地发现,康同璧——我一生的偶像,居然毕业于巴纳德学院。” 巴纳德学院是纽约市第一所,同时也是全世界仅有的少数能让女生像男生一样接受严格文理科通才教育的女子大学,它是美国著名的“七姐妹学院”之一。作为巴纳德学院的第11任院长,石德葆一直对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很有兴趣,她立即要求学院的招生部主任对康同璧的情况作一些研究,并告诉这位申请者有关康同璧的故事。 2007年,巴纳德学院有来自全世界45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的校园内几乎很难找到外国学生。1907~1908学年中,执行教务长威廉姆·布鲁斯特报告说,学院共有4名注册的外国学生,一位来自英国,一位来自德国,一位来自俄罗斯,另一位则来自中国。这应该就是巴纳德学院的第一批国际学生,而且,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就是康同璧,实际上她是巴纳德学院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学生。虽然巴纳德学院关于康同璧的档案记录是零散的,但这些零散的资料却揭示出她朦胧而迷人的一生中令人眩目的细节。 石德葆深受激励,她和同事立即决定,巴纳德学院应该举行一个研讨会,纪念康同璧从巴纳德学院毕业100周年,讲述100多年前留学美国的故事,讨论她的智力财富对今天中国和中国女性的影响。 2009年3月19日,石德葆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纪念康同璧研讨会,包括吴青、杨澜等在内的多名杰出中国女性共同参与了讨论。 其父其女 康同璧是我国清末民初政治改革家康有为所挚爱的次女,她出生的具体日期如今已不可考证。据康有为日记记载,她于1880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但是康有为日记的英文译者指出,她实际出生于1887年,而她在巴纳德学院注册时填写的出生日期是1888年2月5日。 康同璧出生之初,正是康有为立志向西方学习,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维新思想之时。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在离开了教授宋明理学的朱次琦老师后,于22岁那年开始自己读经世致用之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同年游香港,又读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挽救危亡中的祖国。 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出生于广东,在北京长大,经常出入宫中。康有为的改革运动包括反对妇女缠足,并身体力行拒绝为女儿们缠足,这也造就了康同璧日后独立、积极的个性和对社会改革的关怀,与当时一般上等人家的小姐截然不同。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行的维新运动仅百日即宣告失败。康有为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流亡期间,他仍在各地为中国的君主宪政和社会改革事业奔波。康同璧的姐姐康同薇陪伴在父亲身旁,年幼的康同璧则被送往香港投靠亲戚,之后又到了日本和加拿大。康同璧除了通晓宫中的北京官话和家乡的广东话外,还学习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印度语。 1902年,康同璧在一家日文报纸上看到父亲逗留印度,于是孑身独行,到印度寻父。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写道:“(康同璧)以19岁之妙龄弱质,凌数千里之莽涛瘴雾,亦可谓虎父无犬子。”康同璧也在印度大吉岭写下过“我是支那第一人”的名句。 1903年,康同璧抵达美国,既为读书也为父亲的维新党争取海外支持。她在华盛顿州塔克马市创立了保皇会妇女分会。之后前往旧金山、芝加哥等地,最后抵达纽约市。巴纳德学院的资料记载:“年轻的她能在众多华人与非华人聚集场所用广东话或英文从容演说。” 在1903年10月20日的一场公共集会上,康同璧组织的保皇会纽约妇女分会宣告成立。当时《纽约论坛报》这样写道:“她诚恳地说,‘我要她们读报,要她们通晓知识,要她们协助纠正时弊,并受良好教育。猫猫相伴,狗狗相助,为什么我们妇女不能团结互助呢?’” 巴纳德学院的客人 取自1909年学士照纪念册和康同璧1903年2月13日所提特殊学生选修课表格所附照片 (巴纳德学院档案) 康同璧出生之际,也是美国的巴纳德学院蕴酿成立之时。 1864年,当弗雷德里克·巴纳德被任命为纽约哥伦比亚学院院长时,哥伦比亚学院还是一个只有150名大学生和6名教员的学院,学校只招收男生。巴纳德承诺要将哥伦比亚办成“最重要州中的最重要城市中最重要的学院”。25年后,当他在校长职位上逝世时,他的承诺成为现实:哥伦比亚学院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人数增加到1500人,教员增加到100人。 巴纳德校长所推动的最有意义的工作之一是提议学校招收女生,主张男女同班同校。1879年,他第一次提出允许女生入学,但遭到反对。10年后,董事会通过投票达成妥协意见,同意创办一所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女子学院。但巴纳德并不认为这种附属学院的建立是一种胜利,但也不是一种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1889年,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女子学院成立,并以当年逝世的校长巴纳德之名命名。实际上,在巴纳德逝世94年后,也就是在1983年,哥伦比亚大学才开始招收女生,实现了男女同校。 在遥远的中国,1888年9月,康有为在北京上书光绪皇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1891年,他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就在这个时间段里,康同璧出生了。 据记载,1903年11月,康同璧到达纽约,因没有名额而被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拒绝后,入马萨诸塞州拉德克利夫学院念书,后又往康州三一学院求学,在1904~1905年间,她有自己的私人导师。 1905年5月,她申请巴纳德学院的入学考试,但直至1907年,她才以“学院客人”的名义入学,这应该是时任教务长劳拉·吉尔专门为她而发明的一个身份。在这一身份下,她可以不修所学课程的学分,但仍然是1909届班上的一名学生。这种特殊待遇并不表明轻视她的智力或以前的教育情况,而是由于学院考虑到她不时需要陪同父亲履行使命,加之她年龄小、英语不够纯熟,吉尔教务长担心她可能通不过正规的毕业考试。然而,毫无疑问,康同璧完成了学院中必修课的23门课,包括历史、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 尽管不时需要陪伴父亲在世界各地旅游,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的改革运动,但康同璧依然积极投入学校的学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她在新建的布鲁克斯宿舍租了最贵的一套房间,并有私人仆人照顾,她时常在房间里举行茶会招待同学。 康同璧致力于争取女权与改革,在巴纳德读书时,她曾赋诗支持美国女性获得投票权;她打算在巴纳德结业后扩大其社会事业的参与。《纽约邮报晚报》引述过她的一段话:“等我念完书,我将回国唤醒祖国的妇女。我特别关心妇女参政权,望能唤起中国妇女实现其权利。”她像父亲一样支持中国的政治、社会改革和妇女权利的改革,但她可能比父亲更激进,她将妇女的选举权视为一种基本的民主权利。 回国 康同璧1909年从巴纳德学院毕业后,有关她的英文记载就很少了。1911年,清朝灭亡,她回到中国,继续献身女权运动。她积极参与上海的妇女运动,通过集会和演讲呼吁女性权利。她曾在中国最早的妇女刊物《女学报》任编辑并为之撰稿,这是中国的第一份女性期刊。她同父亲一样反对缠足,并与其他女权运动者成立并领导“天足会”。她曾担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山东道德会长、中国妇女会会长等。1951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58年,她编写了《康有为年谱》。 康同璧的丈夫罗昌是梁启超的弟子,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他们有一子罗荣邦和一女罗仪凤。晚年的她和女儿共同居住北京。“文革”中曾受到冲击,1969年8月17日逝世。 石德葆说,康同璧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一位诗人、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有奉献精神的妻子和女儿,她的传奇故事是中国也是巴纳德学院的财富;她在中国、美国和世界各地为女性权利奋斗,为的是让这个世界更好一些。“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我们也致力于要让下一代的女性和女孩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们拥有知识、能力和信心,跟随热情,追求梦想,成为卓越的人才。” 纪念康同璧研讨会报道II 妇女能顶半边天 任重道远 1909年,康同璧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毕业,成为从这所女子学院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学生。百年之后,2009年3月,巴纳德学院在北京举行纪念康同璧研讨会——妇女人才 锦绣中国,巴纳德学院院长石德葆女士主持研讨会,四位杰出的中国女性作嘉宾发言人,以个人经历深入探讨了一个世纪以来女性地位、女性权益的变迁,她们是妇女问题专家吴青教授、资深媒体人杨澜、作家严歌苓和导演杨紫烨。 教授吴青:用尽余生为农村女性服务 吴青 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英语教授,作家冰心之女。自1984年起,她以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聚焦中国法律法规及政府运作的透明化,并为保障和促进女性合法权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曾在2001年荣获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雷蒙·麦格塞塞公众服务奖,并在2003年被施瓦布基金提名为世界杰出社会企业家。 吴青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女子学院有着曲折的联系。她的父亲吴文藻1923年赴美国留学,192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学位;她的母亲冰心也于1923年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和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赴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吴青庆幸自己有冰心这样的母亲。“我妈妈出生于1900年,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祖父就反对给她缠足和穿刺耳孔,他在介绍她时会这样说,‘这是我的女儿,就像儿子一样’。” 吴青说:“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妈妈告诉我,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再是一个女孩。所以,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女孩,但我知道我是一个人,我也是这样对待他人的,无论我同一个男孩或女孩讲话时,我总把他们当人来看待,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吴青讲述了她所关心的中国农村女性权益的问题。她说,从经济上划分,中国有两种类型的人:富人和穷人。1990年,当她成为加拿大国际署的性别问题专家时,她获得一个赴农村调查的机会。“我的第一旅程是到中国的甘肃省,这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的人们没有足够的水,也吃不饱饭,住在非常破旧的房子里,一个家庭通常有3个或5个小孩,最后一个往往就是男孩。”她说,“我来自一个精英家庭,这次旅行让我第一次知道贫穷的真正意义。从此,我决定将用我余生的精力为这些农村的妇女和女孩服务。” 吴青说,在中国农村的部分地方,孩子们需要每天在上学的路上走7~8个小时,许多女孩因此就不能去上学了,也就因此成为文盲。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仍有1亿多的文盲。在吴青任董事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有专门为农村妇女开设的文化班;有自杀干预项目,“因为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农村妇女”;同时还为16~20岁的女孩设立奖学金项目。“首先,我们要赋予她们权利和能力,告诉她们,她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孩,我们还谈论透明、责任、民主,特别是人权。” 今天的吴青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我对成功的定义是,中国的每个人都能和我一样,从容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这样的目标,我才能说自己成功了。所以我说,我正在走一条非常非常漫长的长征路,比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因为我要对付的是有2400多年历史的封建主义,这太难了。但我有相当的信心”。 导演杨紫烨:只有辛勤的工作 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杨紫烨 美籍华裔资深电影人,曾导演和剪辑过多部亚裔美国人的影片。2004年定居北京,致力于“倡爱文化传播项目”(前身即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项目)。她执导的《颍州的孩子》获2006年度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我的祖母比康同璧晚10年出生,4岁时被母亲缠足,与此同时,她的哥哥却被送到美国上大学,她只有在家里的私塾学习4年,这就是100年前的那个时代。相比之下,今天的女性多么的不同!她们有选择权。”杨紫烨说。 在香港长大的过程中,当时的绝大多数女性都呆在家里,但杨紫烨看见母亲一直在工作。“我妈妈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她走自己的路,成为相当成功的企业拥有者,她告诉我绝不放弃。”20世纪60年代,当杨紫烨还是一个孩子时,母亲经常带着她到香港的难民安置营,看望住在那里的贫困家庭的妇女,她们不得不通过做塑料花、缝纫等手工活贴补家用。“我妈妈会花很多时间与这些妇女交谈,鼓励她们努力多做事情,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妈妈激励了我……我知道只能通过辛勤的工作,才会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20世纪70年代,杨紫烨在大学的商学院学习了两年之后,申请了美国的艺术学院。 在美国旧金山,杨紫烨制作了许多纪录片,关注非正义和亚裔美国人的生存状况,希望能通过影片向美国主流社会反映中国真实的一面。“100多年前,美国还有排华法案,许多中国人不允许成为美国公民。”她执导的《风雨故园》和《中国一二》在中国的港台地区及欧洲获广泛好评和传播,被美国多所大学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写入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 2004年,一个意外的机会让她开始关注中国国内艾滋病的状况。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到北京生活和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她遇到许多英雄式的女性人物,她们努力推动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帮助许多的艾滋孤儿。“纪录片《颍州的孩子》是在她们的帮助下制作的。”杨紫烨说。 谈到时下的经济危机、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时,杨紫烨说:“也许,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应该做的事不是花一年的时间去找到工作,而是到中国的乡下去,志愿用自己的时间帮助和了解他人,了解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样会学到许多东西。目前有许多这样的非赢利组织,中国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人们对乙肝的认识、爱滋孤儿的照顾等。” 作家严歌苓:这条路是康同璧铺就的 严歌苓 1958年出生于上海,当代深具影响力的旅美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198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硕士学位,她的小说《天浴》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最佳影片。其小说被译为英语、德语、荷兰语、葡萄牙语、日语、意大利语和泰语等多种语言。 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严歌苓7岁时就离开了学校,12岁时成为部队的舞蹈文艺战士,20岁之前成为一名通讯作家,23岁时成为一名陆军中校,37岁时获得芝加哥哥伦亚比亚艺术学院的文学写作硕士学位。 “今天,我想谈谈中国的女性作家,这是一个令我着迷的话题。”她说,“自从康同璧留学回国并组织了‘天足会’后,中国的女性作家诞生了,(20世纪)20年代处于萌芽状态,30年代繁荣兴旺,比如吴青教授的母亲冰心女士,她是女性写作的先锋。而在此之前,女性基本上不允许思考、不允许发出她们的声音。“文化大革命”后,一大批新兴的女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她们热衷于表达自己,我就是其中一员。” 在国外生活了20年后回到祖国,严歌苓为国内年轻女性作家的写作方式感到惊奇,“她们不仅表达她们的思想、需求和欲望,她们表达所有的一切!她们的表达没有限制,在我看来,这条路是康同璧铺就的……一个世纪前后,这是多么大的变化,这是真正令人惊叹的大跃进!” 严歌苓听说过许多真实的故事,被故事中的主人翁所感染和激发,并成为她小说的种子。比如,她的小说《第九个寡妇》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土改时,一位年轻的农村寡妇从刑场中背回被执行枪决但未死的公爹,在家中的红薯窖中藏了20年,躲过了一次次的饥馑和政治运动,直到改革开放,公爹被摘下政治帽子……“我听到了这个故事,我把它写出来,我希望人们能够知道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问一问为什么,这就是我的使命。” 媒体人杨澜:拥有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 杨澜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90-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后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硕士学位。她创办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创办大中华地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她采访了500多位世界各国精英人士,2007年获美国广播电视博物馆颁发的女性传媒人士成就奖,200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的“环球领导力奖”;现任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和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大使”及义务献血形象大使等。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坐在巴纳德学院纪念康同璧研讨会的主席台上,杨澜深感愉快。 回顾百年中国女性的维权历程,杨澜说:“100多年前,当康同璧注册成为巴纳德学院学生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女性被缠足、被锁在家里;她回国后为女性权利呼吁并反对缠足,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故事。因为有时难以想象,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女性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就认为,妈妈出去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没有想过自己长大后会不出去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看到了女性权利的进步,年轻的中国女性有机会追求她们的自由和梦想,这要感谢像康同璧这样的前辈。” 两年前,杨澜和专业调查公司合作,对中国大约超过8000万的职业女性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显示了几个有趣的现象:70%的女性表示,即使丈夫有能力支撑家庭的经济,她们还是愿意出去工作。“我们工作不是为了钱,我们珍视自我实现和经济独立的感觉,而且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时间”;79%的女性相信她们控制了家庭支出和存款;70%的离婚是由女性首先提出的。杨澜说:“至少在大城市里,女性们不仅控制了家庭经济,而且控制了婚姻。” 杨澜说,她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映照出了这种变化。1990年,中央电视台举行了首次公开的大学毕业生面试会,在1000多名候选人中,杨澜幸运地被录取,主持了当时万众瞩目的电视节目——正大综艺。 “我还记得那时的情景,那个年代99%的中国人没有护照,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到国外旅游……我收到好多女性的来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说,美国人的厨房是最神奇的地方,‘看看他们的厨房,比我们的客厅还大啊!’” “今天,我在公司里听到同事们在讨论到哪里过春节的事,有人问,‘去新加坡怎样?’她们回答说,‘不,新加坡太单调了,我们去欧洲吧!’今天,她们能够承担这样的旅行,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迄今为止,杨澜走过了30多个国家,有一天,母亲看着她说:“在我这样的年纪,这是不敢想象的事!” 做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是杨澜的幸运,她建议年轻的女性们:“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真正的热情,你很难坚持做20年,并且享受其中的每时每刻。因此,选择一些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来做,这样你就不会抱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因为热情或梦想本身就会推动你前进。”(完) 原文发表于2010年 《科学时报》 4 月 29 日 第三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5957 科学网 :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4/218778.html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6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热度 5 techne 2011-4-22 16:11
摘要: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坦诚的: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它的核心并不在于物质,不在于金钱,不在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或者飞机大炮汽车火箭。真正的崛起,只能在于人民的崛起。中国的真正崛起,也只能在于中国人的崛起。   很久以前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这是因为自己在来上海之后,接触了到很多外国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源于自己对文化差异的兴趣,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观察,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感想。而在这个期间,自己也通过媒体、影视作品对欧美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想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当然,本文主要谈自己看到的差异,并无意刻意美化或丑化某种文化和价值观。毕竟,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每种文化和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持久存在,总归能够找到其存在的足够理由和根据,每种文化和价值观也总归会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笔者还是尽量在不同文化现象间进行一些比较,它们的差异,缺陷,优势,相互的关系,以及可能比较敏感的问题:它们在比较具体的领域中的优劣。   我先讲一下自己接触到的外国人群体的背景: 首先,从他们的国籍和所处区域来看,基本上是遍布全球。 除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尚无接触,基本上其它地区的外国人样本都算齐全了。比如,北美地区: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南美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泰国,印度,印尼,菲律宾,新加坡。中亚到中东: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大洋洲:澳大利亚。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瑞士,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瑞典,挪威,丹麦。非洲: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刚果,尼日利亚。遇到的外籍人士,大致就是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 其次,从种族背景来看,也比较齐全 :亚裔,白人,黑人,拉美人,基本都包括了。 再次,从语言来看,因为我只会讲一门外语,即英语,所以和这些老外交流时一般也只能使用英语。   再叙述下接触这些外国人群体的环境:有这么几个途径,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是在运动场 。因为我经常去运动场跑步踢球,在那里可以遇到不少老外,多年下来(6年),累积的数量相当多。有的是在一起踢球,或者相互打个招呼,再进一步交流沟通,就聊上了。多数老外是通过这个途径认识的。当然,此外还有其它途径。 第二个途径,是在公共场合 ,比如地铁,超市,或游乐、旅游场所等其它场合,偶然遇到的,打个招呼后,再相互沟通。 第三个途径,同工作有关的,接触到的外国专家。第四个途径,邻居 。 第五个途径,是上海世博会这个地方性的偶然因素 。世博会我总共去了三次,每次都从早到晚,期间也接触到了不少馆员和老外游客。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来,由于这些接触过程都相当随意,具有一定偶然性,而且大都并非工作性质中的接触,基本可以排除利益因素的干扰。那么,可以认为:由这些接触所反映出的外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然性,是未经刻意掩饰的。总之,笔者所接触到的这些外国人群体,在总体上确实同中国人群体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当然,不只是中外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在这些外国人的样本之间,也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以下笔者就印象比较深的方面来谈一些观察到的差异。 首先,根据我的观察经验,在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以及来自该地区的人群的素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当然,这个“素质”的含义是比较笼统的,还得先要把它具体化。在这篇文章里, 所谓素质主要是指这几个方面:个人的礼貌和修养,行为和精神面貌,交流和沟通的顺畅。 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来自欧美地区的人士,确实有较大的比例表现的很好。就我的接触范围而言, 在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方面,北欧人和日本人应该是最典型的。 北欧人的特点是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会看见来球场的人当中,北欧人会抱团过来活动,一般都是个体。相对的,拉丁文化圈的人群就不太一样。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因为客居中国的北欧人太少了,所以只能独来独往?就我的观察和了解,这似乎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源于他们的文化和个性使然(当然这是笼统地描述,并不会排除例外)。北欧人的性格大都随和平静,比较偏冷,也不苟言笑。有较强的正义感。交流沟通时也按部就班地,非常有规律可循。而且时间观念很强,运动完毕之后,经常有很多中国人在一起休息闲聊,但北欧人似乎不喜欢这种“扯蛋”和“开玩笑”的休息方式。他们通常不会闲聊,聚在一起时若有话可说则会认真讨论,无话可说则保持沉默(在这一点同德国人类似,总是很严肃,很正式地发表观点),随后很快走人,但绝不会嘻嘻哈哈地闲扯下去。相对而言,拉丁文化圈的人在这方面就很不一样,比较热情和放纵,似乎和中国人更接近些。   日本人在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方面也非常好。接触过很多日本人之后,就会逐渐产生出一种感觉:日本人似乎具有一种很强烈的控制自我的文化气质。这不只表现在他们见面后举手投足的那种礼貌和客气,而更加表现在他们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中。典型的日本人,都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克制倾向,表现的很谦逊,很客气,很忌讳那种直接的、外指的、甚至带有暴力倾向的言辞和行为。在这方面,虽然韩国人在外表看起似乎和日本人很相似,但内涵却非常不同。韩国人往往就比较直接,行为更生硬,会表现的更外露甚至更粗鲁。当然,不只北欧人和日本人在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方面出众,来自欧美地区的人士,大都有较高的比例在这方面表现的很好,虽然在风格上会有差异。其它地区,比如来自东南亚的人士,也表现的较好,拉美地区总体也不错,相对稍差一些。相对而言,拉美人喜欢成帮结伙,帮派气氛要典型一些,有些个体会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其它的地区,如中亚、非洲等地,在这个人礼貌和修养方面则要相对更差一些。    在行为和精神面貌方面,也是欧美地区的人士全面领先。 因为我的接触范围大都是非正式的,非工作性质的,同利益无关的。那么对行为和精神面貌的观察方式,也并不是集中于对正式的社会规范的观察,而是对于完全自发行为的观察。具体而言,就体现在球场上的行为和精神面貌。首先要强调一点:球场上的行为完全是基于自发和自愿的,基本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要求,比如你是不是非要来这里锻炼,要持续多长时间,要保持什么强度,要达到什么效果。在这种无约束的环境中,欧美人的行为表现出了最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也表现出最顽强的拼搏精神。最典型的人群,比如北欧,英德,美加,这些地区的人士,几乎鲜有例外的,在球场上从头至尾前仆后继拼搏到底,没有任何外部强制,但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强调: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技术水平无关。这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习惯和拼搏精神,技术水平可能不那么好,但积极参与、个人追求和团队精神是更重要的维度。在这些方面,上述几个地区的样本通常都是最好的。 其次是日本,日本人在这方面表现的也很好,很少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拼搏。 这些人的共性是,除非他不想参与球场活动了,只要他参与,一定会尽全力,否则就会退出休息。拉美人在这方面要稍差些,其次是东南亚和中亚,非洲人表现的则会更随意更懒散些。    再谈一下交流的沟通和顺畅。在这个方面,美加、北欧、瑞士、德法等地表现的最好 。这些地区的人士,思想相当开明,对一件事情进行讨论时, 他们很容易听取不同的意见,从正反两个维度来进行思考。而且讨论会进行的很顺畅,尽管会有不同意见,但却不容易引发争吵。 这里提个具体的可以进行判断的指标:自反性,能否进行顺畅的交流,一个具体的标准是此人对自己所在国和文化的态度。也就是说,针对他所在的国家,如果讨论引发了一些批评话题,他究竟是否能够容忍,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在这个方面,上述地区的人士都表现出教强的容忍力。最典型的是美国,他们对自己的政府具有很强的批判态度,其它地区的人士也容易保持类似倾向,会坦白自己国家确实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日本人通常也表现的比较开明,但相对在这方面会忌讳一些,相对冷漠,不大喜欢讨论政治议题。此外就是英国人,英国虽然是老牌民主国家,但英国人相对于欧洲其它地区而言,往往表现的比较拘束,并不太愿意敞开心扉进行相互交流,表现出同其它欧洲国家不太一样的气质(但英国人很守信,比如来球场踢球遇到管理员阻拦,下次肯定就不会再来了。他们不大有钻空子的那种侥幸心理,答应了的事情就会照办不会中途变卦)。在这些国家之外的其它地区人群,通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民族自豪感,会更敏感一些。    还有就是这些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观察和态度。 既然是在中国,那么这显然也是个重要的话题。应该说,在这些外国人中也有不少对于中国式生活的偏爱者。具体理由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经济的发展, 比如一位委内瑞拉商人就表示,西方自由民主那套东西是不灵的,在委内瑞拉根本就不好使。所以查韦斯才会有很多支持者,甚至会用民主的方式顺利修宪,支持他成为终身制的总统。这位商人认为,委内瑞拉的情形,同几十年前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类似,因为民众呼唤这样一位神化的领袖,所以才会产生这种领袖的现象。既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民众和文化的土壤,那么查韦斯也只是顺应这种需求而已,时事造英雄,虽然委内瑞拉具备三权分立、司法体系、自由媒体,但它无法解决大量穷人面临的失业和吃饭的紧迫问题,所以这套自由民主体系在委内瑞拉是无效的。查韦斯能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就会有大量的支持者,而这些人并不会去关心那些更多的也更无关痛痒的问题。 第二种,社会的稳定, 比如一位阿尔及利亚的青年人就表示,阿尔及利亚的政治模式同中国相似,军政府外加社会主义(几年前的谈话,现在情况似乎有变化),同西方非常不一样。那么,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阿尔及利亚所借鉴。另有一位法国年轻人也表达了对中国式生活的崇尚。他认为在法国存在着太多政治议题,比如穆斯林问题,移民问题,由工人福利引起的罢工问题,而在这种自由民主的方式下不断引发出越来越多的争执和分歧,导致政治运作越来越无效。反观中国,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像他这类不关心政治议题的人,就非常喜欢这种平静、安宁的生活。 第三种,文化的推崇, 有一些外国人很喜欢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特意慕名而来,感受这一文明古国的传统和风尚。   当然,不可避免地, 也有一些外国人不讳言中国的问题。 他们对中国式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概括下来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贫富的差距, 一位挪威年轻女士,到中国来做义工,她认为上海外表看起来富丽堂皇,跟欧洲一样发达,但实际接触后,却发现存在如此之多的贫穷人口,这让她很难以理解。 第二个理由,缺乏良好秩序 ,一位台湾女生就表示,她在上海排队等候,多次发现有人插队,有一次她指责插队的男士,结果遭遇威胁,险些挨揍。她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缺乏教养的现象和“秩序”,这些事情给她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 第三个理由,中国的社会体系存在很多屏障,缺乏公正 。比如一位来自加拿大的亚裔女孩就表示,她来到中国后多次遇到无法保护自己权益的事情,如乘车未达目的地即被司机赶下车,遭遇推诿无人对此负责。在她生病后去医院看病也受限制,非常不方便。 第四个理由,社会的腐败, 一位匈牙利男士就表示,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超乎他的想象,在他的国家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与很多人设想的可能相反:被媒体热炒所谓的热点话题,似乎是中西方争议中的焦点问题,即自由民主和人权,在我接触的这些外国人看来,却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领域。总之,这些外国人由于身份的特殊,而且大多并不会长期定居于中国,因此他们对很多政治议题以及自由民主和人权之类问题,并不是太感兴趣,毕竟中国不是他们的国家,他们并不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分子,他们来中国生活通常是有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和追求,比如享受生活,或者追求事业,或者感受文化。除此之外,他们也不会过分关心过于抽象和长远的问题,比如这个共同体的未来和命运究竟是怎样的?这些他们可能并不是特别关心。   说了半天,重点还是要落到这个“中外差异”中。以上描述了很多对外国人的观察,那么相比较之下中国人的表现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历史上也有狠多著名人士做过文章。比如可能是最早,亚瑟.史密斯的著作,此后的鲁迅,也对此进行过表述。还有辜鸿铭,写过著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在近一些的年代,也有孙隆基的研究,以及柏杨的作品。我个人的感觉是,不只是存在这中外文差异,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的国民精神和素质,同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缺乏自主性 ,在同样的一块运动场上,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表现的松松垮垮,在并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参与游戏的前提下,也会敷衍了事,他们似乎很缺乏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自己仍然可以是极富价值的,是有待发掘和创造的。相反的,大多数人在参与游戏时,都仿佛是在应付老板,赶紧打法掉闲来无事昏昏噩噩的一段时光。    第二,非常爱面子,前面说了中国人缺乏自我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但很奇怪的是,中国人同时又特别爱面子。 这看似矛盾的两点并不冲突,这些中国人虽然缺乏不断创造自我的动力,但同时把固步自封的自我又看得非常神圣不可侵犯,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不怎么样,但别人也别来插嘴。球场上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中国人的群体中很容易产生谁来做核心的矛盾,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缺乏实际能力的人,却喜欢随意指挥别人,引发矛盾。或者相反:真正具有能力的人,指挥缺乏能力的人,对方却根本不服,引发内讧。就我的观察,在老外的球队群体中类似的事情确实要少一些,这个原因据我的猜测,可能是源于老外相互之间更善于沟通,能够以更好的方式解决尊重权威和树立自尊这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的矛盾。而在中国人的群体中,权威的产生过程,以及追求自尊的方式,更容易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容易导致冲突。    第三,缺乏团队精神,以前就有人曾指出中国文化中看似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究竟是个人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 比如,胡适曾说中国文化的问题是缺乏个人自由权利意识,太重集体。相反,孙中山却认为中国文化的问题是太注重个人,缺乏集体意识。其实这两个意见并不冲突: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很多中国人不善于创造和发现自己,那么他们自然也不会善于去创造和发现一个团队和集体。他们要么固步自封,顺从于一个神圣化了的自我,要么抛弃自我,寄身于一个神圣化了的集体,总之,这样一种心态导致中国人很难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做出很好的协调,也很难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发现。    第四,曲折的思维,在接触过很多老外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可能是最曲折的。 最典型的直线式思维是北欧人,在他们的表述方式中,基本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曲直对错分明,很少有模糊的地方。这可能同北欧的文化背景和规范的社会模式有关,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一切都有章可循,北欧人从小在交往过程中就形成了这种简单明了的思维模式。其它地区,比如西欧尤其是德国,英伦,南欧,美加澳,也都有这个特点。这些地方的人,讲话基本上不会拐弯,有什么意思就会直接明显地表达出来,不会模糊不清让你猜来猜去。而拉美人在这方面也相当直接,虽然他们的文化在热情奔放之外也稍微有点曲折之处。非洲人比较淳朴,也是有话就直说。甚至就连亚洲的国家,比如日本东南亚,也比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更直接更清晰。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中国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际网络造成了中国人在思维和表达方面的委婉、含混和曲折,仔细回想一下,由于诸多因素,我们的小孩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逐渐从最初的天真无邪状态被锤炼的越来越老练,遇事之后愈加要瞻前顾后,反复三思而行,就连一件看起来最普通最简单的小事,有时候都要考虑诸多不可测因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存在变数。这样长期下来,在社会建构过程的不断刺激下,人的思维自然就会变的曲折。比如,同样的一件事情,老外要是知道了,思维中可能直接地就有那么一、两种反应,没别的了,而相反的,中国人要是知道了这件事情,思维中不知道突然会产生出几种想法,可能会有很多种,有意识无意识的,简单的直接的,间接的复杂的,好事按坏事办的,坏事按好事办的,可办的可不办的,还有什么张三的李四的,政府的领导的……总之,我发现这种深层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差异,这并不是个案,虽然不无例外,但在统计的意义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第五、缺乏遵守规则和程序的意识。 同样举球场上发生的事例,在上海这边,来踢球的中国人一般喜欢随便摆两个小门踢小场。然而老外通常觉得小场太小施展不开,并不是真正的足球,他们更喜欢踢大场。但是,踢大场就会遇到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谁来做门将?作为临时组合的球队,并没有专职的门将,而且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守门员。那就只好在比赛前先用某种方式确定门将,一般是两方分开每方球员都围成圈,然后用足球在中间随机转一下,气口对着的那个人就第一个守门,剩下的按时针方向排列编号,每次无论哪方有进球就按编号轮换下一个门将。我估计,这个模式很可能是老外先使用的,而后由中国人进行模范,因为从这个流程来看,似乎比较符合西方的文化。   然而,根据我的反复观察,这个模式老外用的时候确实不大容易出问题,轮到谁谁就会去守门,依次轮换门将,就解决了没有固定门将的问题。可是,轮到中国人进行的时候,就总是会没人守门。也就是说,虽然一开始的时候确定好了人员和次序,非常明确毫无异议和模糊之处,但在进行中,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没人去守门了。球场上都是自发组成的,并不存在某个绝对权威来进行干预,这时候事情就很麻烦:因为通常大家都只记得自己的编号,也懒得去认真调查这件事情,仔细回忆当初的成员排列次序,究竟是谁的环节出了问题?这样一弄的话,按照最初预定的正常流程,问题就没法解决了。也就是说,就没人做门将了,比赛也就变味道了,虽然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中国文化有别于欧美的特殊之处:必须有人愿意额外奉献,这时只有哪个人自告奋勇愿额外地多做几次门将,而大家也不会仔细推敲是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可以正常继续进行。在事实上,中国人的圈子里也确实经常会产生这种自告奋勇的“奉献者”,而这也是有别欧美人的一个明显差异。    另一个在球场上可以观察到的对规则态度的例子,则是“投票表决”。 欧美人如果在球场上遇到了分歧,比如在人多比较杂的情况下,究竟选择踢大场还是踢小场,这时如果意见不一致,他们就会选择Vote。投票下来,按照人多的一方执行,人少的也会服从投票结果,于是分歧获得解决。但是在中国人群体里,“投票”的方式毫无说服力。有一次,在球场上一帮老外在踢球,旁边有一群中国人也在踢,这时有个美国人提议说不要分割成两组分别踢了,大家干脆踢大场吧。但是很多中国人并不喜欢踢大场,然而老美对这一点理解的很肤浅,就提议说大家Vote,决定要不要踢大场。我随后就跟他解释,中国的文化并不是那种很尊重Vote的文化,但是他不太理解我的说法,非要过去提议投票表决。结果自然是很没趣了,因为只有一部分中国人响应他的提议,而其他人根本就懒得和他纠缠什么Vote的提议,最后只能是各踢各的,两块小场地依然分开,根本踢不成什么大场。这件事也很典型地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在面对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六、缺少平常心,在狂妄与自卑之间摇摆。 虽然现在中国不断崛起,但很多国人却表现的越来越狂妄,骨子里却有自卑,似乎离健康的自信仍有较远的距离。有一次我问几个泰国的年轻人,觉得中国和泰国有什么区别?他们回答说,一个区别是中国这边做的饭菜有味精的味道,而在泰国很少放味精。另一个区别,则是泰国人更和蔼,喜欢微笑,在中国大多数人总是表情很紧张,板着脸。我再举个亲身经历的世博会的小事,在加拿大馆外,我同我的加拿大老外学生在聊天,他跟我学习中文。接下来过来了几个老外和一个中国年轻女生,好像是外院毕业的翻译,她跟着一个美国人一同过来。我们几个相互打招呼,加拿大老外向他们介绍我这个老师,接下来我就不停地微笑,也没说什么。这时旁边有一个中国的大妈过来,听口音可能是南方乡下的,她突然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询问一些事情。老外都不大懂中文,我虽然听的懂,但她问的事情我不知道,而且她不太礼貌,我就没回应。当时在场的人被打扰了一下,也都没说什么,没人有什么反应。本来这个大妈要走了,也就没事了。没想到那个外院毕业的女翻译突然发作了,用中文很严厉地呵斥指责那个大妈:你很没礼貌,我们在谈话,你不要打断我们。大妈听到后就怏怏地走了。我当时觉得心里怪怪的,因为这个大妈虽然不礼貌,但毕竟是有事求助,没必要用这种方式回应。更何况这是在中国,一个中国的年轻女生,又是有文化的,老外都没过激的反应,你待人为何就不能宽厚一点?   其实这也并不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因为求助的人总是遇到了难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这一点上,国人的认识水平和心态似乎不是太好,在老外在场的时候,更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方面,我觉得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很大的影响因素。我们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训练,怎么看待世界,以及我们的社会媒体资讯,总是受到不正常的控制,有选择地过滤掉大量正常的信息。所有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人心态的正常发育,造成了这种很容易在自卑与狂妄之间迅速摇摆的心态,很容易缺乏看待自我和世界的平常心。    第七、缺乏正义感。 再举一个球场上发生的真实事例,在一次踢球中,我们一方踢后卫的小个子非常积极努力,在同对方前锋拼抢时半铲球,把球踢走后腿碰到了前锋的腿。由此诱发了纠纷,对方前锋骂骂咧咧外加推推搡搡,小个子后卫就还了他一脚,结果就动手了。就这眨眼的功夫,前锋队里他二个哥们蹭地冲了出来,上去一脚把后卫踢倒了,然后几个人上去就在地上把他一阵乱踢,场面令人吃惊。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个子后卫被踢的抱着脑袋直求饶,稍有放松的时刻,就一溜烟地扭头拎着东西跑了(此后我在这个球场再没见他来过)。我当时在前场,并没看到事情的整个经过,等回头看的时候,只看见两个人在厮打,然后就是几个人打那个小个子。说来惭愧,在场的那么多中国人,包括我方的队友,没有一个上去制止群殴的那几个人(球队各方都是每次临时组合,并非很熟,而群殴中抱团的那几个人来自一固定球队,所以很熟)。这时,却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是个挪威人,经常在运动场锻炼身体,他当时在球门后面,目睹了冲突的整个过程。事发之后,小个子人都跑掉了,挪威这哥们却依然义愤填膺,要讨个公道。按他的说法,小个子后卫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动作都是很正常的,而打人那几个人则完全不对。他认为球场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因此打人那几个人应该从此被禁入这个球场。于是他就去找管理员,我们在旁边几个人都劝他,说那几个人和管理员很熟,中国的事情说不清楚……结果怎么劝都没用,他非要管这件事。找了半天管理员没找到,这哥们干脆自己直接去找打人的那几个人说理去了,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做的不对,以后不能这样做”。这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当时在场有很多人,他真是个爱管闲事的异类。当时在场的很多人,在事后都接着踢球,很多人还嘻嘻哈哈地,仿佛刚看过笑话,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认真,会如此富于正义感。   以上我谈过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接触和经验观察,所观察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不同人士,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一些文化差异。下面再重点谈一下我间接了解到的文化差异,也就是通过影视作品。因为我唯一掌握的一门外语是英语,那么我的考察范围就只能集中于英语国家的影视作品,主要也就是美国。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观摩一些美国的电视剧集,比如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Friends(老友记),Prison Break(越狱),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主妇),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CSI,犯罪现场调查),Entourage(明星伙伴)等等。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过程中,我反复观看(有些曾反复看过8-10遍),仔细考察很多细节内容,来观察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是根据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看到的很多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加以很好表现的细节,我大致绘出了下面这样一个表格,来描述在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的细节。    以上对差异的表述和区别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是过分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缺陷方面。 当然,相对于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同样存在着很多优势,如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等等,这毋庸置疑。但是,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坦诚的: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它的核心并不在于物质,不在于金钱,不在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或者飞机大炮汽车火箭。真正的崛起,只能在于人民的崛起。 中国的真正崛起,也只能在于中国人的崛起。而这只能体现于中国人的素质的提高,及其精神面貌的改观,以及最终由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吸引力和迷人魅力。而很显然,这一天还没有到来。那么,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作为一个集体的中国人多关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显然比歌功颂德和自我感觉良好,更有助于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王键,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长期在上海从事科研工作,现为独立学者。) 以上转自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html/2016/gqmq_0917/8203.html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2354 次阅读|5 个评论
方舟子与阿西莫夫
热度 36 hongfei 2011-4-7 01:52
方舟子与阿西莫夫 2011.04.07 科普作家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中学开始,对我影响最大的科普作家依次是阿西莫夫,马丁 加德纳,和卡尔 萨根。当然,盖莫夫以及其他人的科普著作我也非常喜欢。 维基百科Isaac Asimov信息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Asimov 维基百科Martin Gardner信息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gardner 维基百科Carl Sagan信息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Sagan 阿西莫夫和我一样,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博士,所以我在哥大念博士的时候还专门去把他的博士论文找出来看过一下,顺便也看过当年哥大化学系的那些中国博士的博士论文,比如戴安邦、侯德榜、唐敖庆、徐光宪等等。 阿西莫夫在自传中说,他在哥伦比亚化学系念博士的时候一开始成绩不好,差点被退学,他自己到系主任那里力争才获得了一个on probation的待遇,在下一学期把成绩提高之后才获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阿西莫夫后来虽然也在波士顿做到了副教授,但终于发觉自己的长处是在写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成为20世纪,或者人类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作家。 方舟子一定也是非常喜欢阿西莫夫的。十几年前我以为他如果努力追求,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的阿西莫夫。可惜从他写的那些科普作品来看,他肯定与阿西莫夫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面。其具体表现在于,阿西莫夫写的东西,即使让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看,也会觉得是值得推崇的好东西;而方舟子写的那些东西,显然不是给世界上的聪明人,或者想要成为聪明人的人看的。 由于自己资历比方舟子学弟长,见过的世面、读过的书和做过的研究也比方舟子学弟多,我自己看待方舟子学弟的角度自然一直和他的那些崇拜者以及反对者的角度很不一样。我从来没有因为方舟子学弟的任何成就而高看他,也不会因为他的任何过失而小看他。我依然认为他需要在支持、关心和批评下继续成长,就像我自己仍然在学士上继续追求进步一样。 我不会像舟子学弟那样崇拜鲁迅,也不赞成痛打落水狗,并且希望人们能够fair play。所以,除非舟子学弟自己愿意以阿西莫夫,马丁 加德纳或者卡尔 萨根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并不会因为他达不到这些人的水平而苛求他。 最近各大媒体以及科学网纷纷讨伐舟子学弟,其实一会儿就会过去。凭良心说,像方舟子学弟这样的人,尽管他的绍兴师爷的形象着实惹很多人的反对和厌恶,还是应该算是好人和正人君子。方舟子所反对过的事情和人并不完全正确,他写的文章也涉及这样那样的缺陷。可是凭良心说,我还真没他那样大的勇气去把自己完全变成一个公众人物,去整日和社会上那些自己认为糟糕和愚蠢的人周旋。 顺便说一句,方舟子在涉及自己的母校问题上从来没有讳言去批评,清华大学好像近年来只有一个也叫方舟的女生能这样做。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还是比较赞赏方舟子学弟,并且以身为他的校友而略感自豪。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3961 次阅读|94 个评论
樱花结
GeorgeXQin 2011-4-1 22:36
前两天看到居住美国一位熟人‘樱花开了’的留言,勾起了我对樱花的思念。说真的到美之前,我很少对某种花感兴趣。但自从在哥伦比亚特区观看了华盛顿的樱花,我对樱花到了情有独钟的感觉。今年又到了樱花盛开的季节,那里樱花又在我眼前晃动,我的心境荡漾在那樱花的怀抱丛中。三月的乔治城和DC到处是樱花的世界,房前屋后开满了樱花。在这些樱花部落中,群居最多的是DC杰克逊湖周围的樱花。蓝天白云陪衬粉里透白的樱花,真是到了仙境般的世界,海鸥在湖面上飞着,有的鸳鸯在湖水中嬉闹,一些不知名的大鸟也在湖边落下,和游人一起陶醉在这世间的美景中。也许今后我再无机会去看望你,珍藏的几张照片岂能形容你的全貌与美丽,稚嫩纯洁的花啊,虽然凝视着你良久,却不知如何形容你?这时我感到词汇的贫乏,语言的无为。想亲近你,但又不忍心去触摸你,怕脏污你那纯洁的花瓣,打扰你的宁静,让你静静地留在树枝上吧;也希望你静静留在我的生命中,伴我今生来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达尔文主义与染色体遗传理论的综合
syfox 2011-3-1 23:20
Dobzhansky,Theodosius   多布然斯基(1900~1975)   Dobzhansky,Theodosius   俄裔美国进化遗传学家 。 1900 年 1 月 25 日生于俄国,1975 年12月18日卒于美国加州 。美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还被荷兰、瑞典、巴西、意大利等国科学院聘为院士。1917年入基辅大学生物系,1921年毕业。后在基辅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任教。1927年12 月去美国。先到哥伦比亚大学 ,在T.H.摩尔根及其同事们的指导下,从事果蝇遗传学研究。1928年夏随摩尔根到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37年加入美国国籍。 1940~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2 ~ 1971年任洛克菲勒研究所(后改为洛克菲勒大学) red huaraches 的教授。后又转到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他发表著作十几部,论文近600篇 。1937年出版了他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 ,完成了达尔文主义与染色体遗传理论的综合,为创立现代综合进化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进化、遗传学和人》、《进化中的人类》和《进化过程的遗传学》等著作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dhwang 2011-2-17 03:19
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 张寿武 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师 张伟 袁新意 博士 “2010年10月,29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张伟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08年7月,张伟在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26岁的袁新意在博士毕业时获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克莱研究奖。实际上,张伟和袁新意获奖代表了一批人,他们这批人确实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好,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人,没有哪一个人在这么年轻时就获得国际数学界这么高的承认。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作者: 王丹红 易蓉蓉 “在非常年轻的29岁,张伟博士已经在数学的广泛领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今年10月,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宣布,将2010年度SASTRA拉马努金奖授予29岁的中国数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师张伟。评奖委员会主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数学教授K·阿拉底(Krishnaswami Alladi)在颁奖词中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合作,张伟博士在数论、自守形式、L函数、迹公式、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等数学的广泛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因为他早期的奠基性工作和最近的两项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国际领袖。” 为纪念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斯力瓦萨·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2005年,位于拉马努金故乡贡伯戈讷姆市的Shanmugha文理工研究院(SASTRA)创立了SASTRA拉马努金奖。该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在拉马努金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获奖者的年龄限制在32岁以下,因为拉马努金是在他32岁的短暂生命中作出了辉煌的数学成就。颁奖礼将于12月22日——拉马努金的生日当天,在SASTRA大学举行的数论和自守形式国际会议上举行,张伟将获得1万美元的奖金。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是张伟的博士生导师,他说:“其实,张伟是目前在国际数学界非常有影响的一批年轻的中国数学家之一,这批人我知道的就有10人左右,他们非常聪明,而且是同一代人,其中五六个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00届的学生,张伟的同班同学,包括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另外几位同一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水平都与我们相差无几!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到他们的时代,应该是中国数学最辉煌的时候。” 通过多次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张寿武给《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张伟和袁新意等年轻数学家的故事,他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有这么好的年轻数学家,他们做出这么好的工作,他们是中国的希望。” 第二年 完成博士论文 “我们重点介绍部分他所做的开山辟路的工作……2005年,在参加马里兰大学举办的一个美国国家基金会的研讨会上,张伟第一次听说库达拉猜想,他开始做这个问题的研究。在仅仅1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明白了这个猜想的意义,而且还找到了独创性的证明方法。之后,他在这个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K·阿拉底 张伟1981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在成都市第七中学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他这一届的同学群星灿烂:包括2000年度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冠军恽之玮、袁新意、吴忠涛和刘志鹏,以及2000年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朱歆文等。 2004年,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两位教授推荐,张寿武录取张伟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同班同学袁新意提前一年毕业,在2003年就来我这里了,袁新意做得很好,这也是我录取张伟的原因之一”。 张伟给张寿武的第一印象很有趣:“他和袁新意的性格正好相反。袁新意是一个很沉稳的人,一般说来不会轻易对新问题下结论,他要先找很多反例,当找不到反例时,他就把它做出来了;张伟的性格刚好相反,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很有兴趣,而且想法很多,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不仅对数学的想法多,而且对文学、历史、书法都很有见解。” 刚开始带张伟时,张寿武担心他思想太活跃、不能专心做学问,时常提醒他说:“不能到我办公室胡说八道,要好好做学问,这是第1年。” 到哥伦比亚大学几个月后,张伟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他找张寿武要题目做。张寿武的观点是:最好的学生自己找题目自己做;一般的学生做老师给的题目;最差的学生可能都看不懂老师给的题目。于是,他对张伟说:“你自个儿先找题目,找不到题目我再给你。” 张伟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像样的题目。不久后,2005年秋天,张寿武开车带着袁新意和张伟从纽约到马里兰州,参加以马里兰大学举办的美国国家基金会一个研讨会。在这次会上,张寿武讲解了库达拉猜想(Kudla Conjecture),回到哥伦比亚之后,他突然想到,能不能尝试库达拉猜想中模性(Modularity)的问题,因此就对张伟说:“你就做做这个问题吧!” “我也没指望他能将模性做出来,因为这个学生找你麻烦,你给个题目让他忙着,当时的想法就是让他忙着。所以,一开始,我就让他做最简单的例子,然后再往复杂去做。” 张伟忙了两三个月,大约在2005年底,已经回到中国的他突然给张寿武来信说:他知道怎么做这个东西了。张寿武说:“好,你赶快回来吧。然而,回来之后,我才发现他不是按我的思路去做的,也就是说不是先做简单的再做复杂的,他一下子就全部做了,这让我很惊讶!” 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张伟就库达拉猜想问题写出了论文。 K·阿拉底这样讲述张伟:“我们重点介绍一些他所做的开山辟路的工作……1997年,史蒂文·库达拉在志村簇(Shimura varieties)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系列的子簇,并推测它们的母函数是模性,博切尔兹(Richard Borcherds)获得(1998年)菲尔茨奖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证明了余维数1情形下的库达拉猜想,在导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寿武的指导下,张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有条件地推广了博切尔兹的结果,并因为这个过程,基本上证明了库达拉猜想。” 不仅如此,张伟博士论文也促成了他与袁新意、张寿武的一系列合作。 合作 非常愉快 “张伟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文中,他同时也推广了希策布鲁赫—乍基亚(Hirzebruch-Zagier)和格罗斯—科恩—乍基亚(Gross-Kohnen-Zagier)早期的主要工作。”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张伟做完库达拉猜想的论文后,张寿武对他说:“这可以当你的博士论文了,如果你现在想毕业,现在就可以毕业;不想毕业嘛,咱们再在一起做东西。”张伟决定要跟张寿武在一起再做一段时间。 在张伟写这篇论文之前,正在博士三年级的袁新意已写好了他的博士论文,但他也不想走。张寿武就对两人说:“做完博士论文,我与你们的师生关系就结束了,你们不走,咱们就做个朋友,一起做做学问。”他将自己的两个题目,格罗斯—乍基亚公式(Gross- Zagier)和三乘法L—函数(Trip product L-function)公式拿出来。 张寿武从1997年开始做格罗斯-乍基亚公式,2001年,他完成了这个公式一个重要的工作,他一直在琢磨这个神秘的公式:“我能证明它是对的,但我并不明白在更深层次上,它为什么是对的。我一直在想,怎样把深藏在这个公式的背后的秘密挖出来。”2005年,他带着张伟和袁新意重新探索这个公式。 “正因为张伟的毕业论文对了,我们合作的这些工作才成为可能;假如他的东西不对,我们继续做下去是没有意思的。我从1997年开始做这个公式,但有些最关键的东西我没有做下来,所以,我为什么要重视模性,这也是我为什么让张伟来做这个东西的原因,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模性是数学上一个满足一些泛函方程与增长条件的解析函数。张寿武说:“模性非常重要。安德鲁·怀尔斯在证明费马大定理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模性,他证明了一个级数满足一系列对称性,这一对称性证完后,他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在我们的工作里,也是一个级数,如果这个级数对称了,就能做一般的格罗斯-乍基亚公式,我前面的一些工作都是假设了一些条件,我要是把这些条去掉,就必须要有新的办法,新办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母函数的模性。” 三人的合作的第一项,是将张伟在博士论文中的工作推广到全实域,张寿武说:“推广到全实域后,下面才能用,基本出发点是张伟的论文。”他们的文章发表在2009年出版的荷兰期刊《数学文献》(Compositio)上。 三人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志村簇上复乘点的高度。他们建立了瓦尔斯普尔热(Waldspurger)公式在算术代数几何下的一个模拟,瓦尔斯普尔热公式是给出积分周期和L函数特殊值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公式。这篇论文远远走出了现有的格罗斯—乍基亚公式,论文太厚了,最后决定变成一本书,因此,这篇论文将以书的形式出版在《普林斯顿数学研究年刊》上。 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张寿武说:“袁新意与张伟各有长处,袁新意是奥数冠军队成员,他的基本功没人可比,如果他说一个结论是对的,就肯定是对的;张伟思想太活跃,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完全对,但很有发展的价值。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与他们在一起真是非常愉快。这对我来说恐怕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有这么好的年轻的学生做好论文后还不想走,在这里待下来?!” 师承相传 因缘际会 “因为这两篇预印本论文和他早期的种子性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世界领袖。”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如果说早期的几篇论文中都有张寿武的指导和合作,张伟在其中显示了极高超的技术能力的话,那么,他最近在算术相对迹公式方面的工作则证明他有独立处理重要大问题的能力。这些工作包含在他两篇尚未正式发表的预印本中,一个是相对迹公式和格罗斯—普拉萨德猜想(Gross Prasad conjecture),一个是算术基本引理。 谈到基本引理的重要性,张寿武解释说,因为证明了朗兰兹纲领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38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获得了2010年的菲尔茨奖。吴宝珠证明的是自守形式中的经典迹公式的基本引理;自守形式中的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则是由张伟在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恽之玮证明的。 经典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很多大数学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到吴宝珠的时候,他集大成,把这些方法合在一起,第一个证明了基本引理。“张伟、袁新意和恽之玮是好朋友,他让恽之玮去证明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恽之玮是专门做基本引理的,他是用吴宝珠的方法来做的”。 张伟是怎么知道要做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呢?是张寿武建议的,因为自守形式中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贾戈尔(Jacquet)和俄亥俄大学的教授阮丽斯(Rallis)提出来的。 贾戈尔是现代自守形式专家。1986年,当张寿武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时,贾戈尔让他做一些相对迹公式,但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它关注的是自守形式,我对自守形式没有什么兴趣,当时我也不知道它可以用来推广格罗斯-乍基亚公式。我跟贾戈尔学了相当长的时间,对他的东西还是很清楚的”。 因缘际会,20多年后,张寿武又让他的学生来做自守形式下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在2008年晨兴的一个暑期讨论班上,田野作了第一个关于相对迹公式的报告。“所以说,张伟的工作是继承和发扬了哥大在自守形式方面的一个传统。我的贡献是告诉他们往哪个地方走”。 张伟非常聪明,他以光一样的速度阅读了所有的相关论文,以光一样的速度将问题弄清楚了,并证明了其中两个基本引理。然而,与张寿武一样,他真正想做的也不是自守形式下的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他的兴趣在算术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他和袁新意将自守形式下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问题告诉了同学恽之玮。与此同时,他成功地将贾戈尔—阮丽斯的一些技术移植到算术相交理论中,并在志村簇上算术相交理论的知名猜想中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他的一篇预印本中,张伟成功地描述了算术基本引理。 张寿武说:“这个引理比吴宝珠和恽之玮的引理更难,在他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算术基本引理。所以说,张伟的贡献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在基本引理前加了‘算术’两个字,这就是他不一样的地方。换句话说,将来几十年大家都要做张伟的问题。提问题的人的水平比做问题的人更有远见。如果说以前是我提的问题,那么后面的问题则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K·阿拉底在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的文章中评价:“因为这两篇预印本论文和他早期的基础性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世界领袖。” 张寿武认为,自守形式和算术相交理论,属于数学里的两个领域,一直到张伟把它做完,才将这两个领域联系在一起,其实,他没有做那么多东西,他只做好了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处于所有这些领域的交叉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贡献被认为不仅在于数论,而且在于代数几何和表示论等多个领域。 他们可以为中国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厉害就厉害在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合作者。”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袁新意毕业时也做得很出色,他在毕业那年就获得了克莱数学研究所的克莱研究奖,也就是说,克莱研究所为他提供博士后薪水和各种津贴,他自己找喜欢的地方去做数学。他第一年在哈佛大学,第二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现在在密歇根大学做,过几天就要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了。他是第一个获得克莱研究奖的中国人。张伟获拉马努金奖可能是因为他的领域与拉马努金的领域更接近一些,这也是拉马努金奖的要求。” “但他们这一批人绝对不止他们两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的同班同学在数学上做得非常好的至少还有恽之玮和朱歆文,加上那一届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几个,我知道的这批人已有10个左右,他们都才二十八九岁,非常年轻,可是已经做出很了不起的工作。张伟和袁新意获奖,代表他们这一代人确实比我们做得好。” 面对这一批横空出世的数学新星,张寿武说,他们这批人的成功真是非常奇怪,一届里突然出现了这么多人,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之后也没有出现过,“他们说,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杨磊和高峡两位教授,对他们这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激情都是受他们的鼓动的,由此,这批学生才做得非常好。” “他们还年轻,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大数学家的份上,但他们有可能成为大数学家。”张寿武对这一批学生寄予厚望,“我想,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已经显示出来了,他们有资本在美国的长春藤大学获得教授职位,但拿菲尔茨奖就难说了。我对他们的期望超过了对陶哲轩的期望,陶哲轩拿了菲尔茨奖,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教授。毫无疑问,陶哲轩非常聪明,他做了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张伟他们做的问题对未来的影响会更深刻一些。何况他们有一群人在共同努力。张伟、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他们可能不像陶哲轩那么聪明,不是天才,但他们可以对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他们合在一起,应该是中国数学的未来,他们肯定会做得很好。” 张寿武目前带有7个博士生,其中5位学生来自中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张寿武每年给研究生们上同一门课——“算术代数几何”,讲一些他正在思考或他认为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在给研究生们开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张伟他们的工作”。 张寿武希望大家能保护这些学生:“他们这代人都很有希望,本来就绝顶聪明,如果他们到工业界、金融界,放到哪里都是闪光的金子,但他们都很安心地做。这批学生在在思想方面非常活跃、非常成熟,他们没有经过‘文革’,没有负担,政治上非常单纯,我觉得大家尽一切可能保护,帮助他们,不要干扰他们。” 附件1:张寿武简介 1983年毕业于中由大学数学系后,师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王元院士,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同年证明世界性难题波同年证明世界性难题波戈莫洛夫猜想;1997年在世界上率先于全实域上推广了格罗斯--乍基亚公式。1998年应邀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同年获旨在奖励全球杰出华人数学家的首届晨兴数学金奖。 附件2:拉马努金简介 斯力瓦萨*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印度天才数学家,1887年12月22日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信奉婆罗门教,1920年4月26日因病在印度贡伯戈讷姆去世,终年32岁。 拉马努金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沉迷于数论,常以直觉(或跳步)导出公式,不喜欢作证明,但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1900年,13岁的他独立发现了三个函数可以表示成无穷级数,而这是大数学家欧拉在1750年左右发现的;他身后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后来引发了大量的研究,1997年,《拉马努金期刊》(Ramanujan Journal)创刊,用以发表有关"受到拉马努金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1913年,26岁的拉马努金致信三位给剑桥学术界人士:贝克(H. F. Baker)、霍布森(E. W. Hobson)、哈代(G. H. Hardy),信中包含一长串复杂的定理。只有三一学院院的哈代注意到他的天才。哈代说:"很多定理完全打败了我,我从没见过任何象这样的东西。"哈代和同事利特尔伍德评论道:"没有一个定理可以放到世界上最高等的数学测试中。" 在哈代的反复邀请下,1914年,27岁的拉马努金打破宗教束缚,去剑桥三一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这是富有成果的合作,哈代之将描述了为"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 哈代评论拉马努金的公式,有些他最初不能理解,他说"只要看它们一眼就知道只有第一流的数学家才能写下它们。它们肯定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的话,没人能有足够的想象力来发明他们。"哈代在一次采访中说,他自己对数学最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拉马努金,并把拉马努金的天才比作至少和数学巨人欧拉和雅可比(Carl Jacobi)的相当。 在哈代的指导下,拉马努金先后发表了国际一流的论文19篇。1917年拉马努金与哈代合作开创"圆法"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同年被选入伦敦数学会,次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拉马努金后来患病,1919年返回印度,1920年4月26日在贡伯戈讷姆逝世,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是拉马努金θ函数的发现。 在数学上,有洞察力和有一个证明是很不相同的。拉马努金的发现异常丰富,他天才地给出了大量的公式,可以再深入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哈代这样评论拉马努金:" 他的知识的缺陷和它的深刻一样令人吃惊。这是一个能够发现模方程和定理的人......直到前所未闻的地步,他对连分数的掌握......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数学家,他自己发现了ζ函数的泛函方程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著名问题的主导项;但他却没有听说过双周期函数或者柯西定理,对复变函数只有最模糊的概念...... 当他还在印度时,拉马努金在三本活页纸笔记上记录了很多结果。结果被写下来,但没有推导。第一本笔记有351页,大约16个有某种组织的章和一些无组织的材料。第二本笔记有256页,散布在21章和100个无组织页面中。第三本有33个未组织的页面。他笔记本中的结果激发了大量论文,由后世企图证明他的发现的数学家所写。哈代自己也写了挖掘拉马努金工作中的材料的论文, 美国作家罗伯特 卡尼盖尔所著传记《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中说:"拉马努金是个如此伟大的数学家以至于他的名字超越了嫉妒,他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出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70多年。他的论文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被挖掘出来。他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 中国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先生等,已将《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翻译成中文。(本资料根据维基百科拉马努金介绍编写) 《科学时报》 (2010-12-16 A1 要闻) 本文科学网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591.shtm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5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发公主与弹性力学的奇缘
outstandinghai 2011-2-7 21:23
对这个电影感兴趣不单单是因为那个梦中的高塔和拥有着神奇头发的长发公主,而是这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当看到长发公主在镜子前旋转舞蹈,衣服和头发随之飘逸的时候,恍惚中儿时手中的玩偶变成了荧幕上的真实。突然间发现,制作电影的这些造梦的精灵们已经有能力让人们看到更加逼真的虚幻了。 现年3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副教授EitanGrinspun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这种逼真的视觉效果。他们研究不同材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后的相对运动,用简单的算法在电脑上模拟再现真实的视觉场景。他们的工作还可以用在高效地瓶装shampoo中,以减少瓶装时产生的气泡。 科技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新奇的视觉体验呵。 但是对于电影而言,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仍然是美丽的故事本身。但华丽的外表总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让故事收到更多的分享。 对于情节,我一直很纳闷,当讲述他的真实身份的时候,我们仍然没有理清他的来历。为什么他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王子呢?为什么他变成了一个盗贼了呢?这样风度翩翩、风趣幽默的人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可以赢得公主的不一定只有王子了,这个时代给予更多人机会。 总的来说,电影情节轻松、视觉效果可圈可点,也让我们对新童话拥有了更多的期待。 附录EitanGrinspun的主页和研究内容 http://www.engineering.columbia.edu/prof-grinspun-animates-hollywood http://www.cs.columbia.edu/~eitan/
个人分类: 爱看电影|3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觅科学开拓的新方向
kejidaobao 2011-1-20 14:09
文/杨书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物理学教授Brian Greene曾这样理解科学突破:大家都从这个方向看问题,而你却从后面看过去。因为不同的思路往往可以发现全新的东西,而如果我们受控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那么就会被引导到同一个方向。从科学观点来看,转换视角非常重要。 在热情高涨的新能源领域,Brian Greene的说法正在被科学家们付诸实践:美国和瑞士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的太阳能利用装置。这种装置从植物处获得灵感,利用金属氧化物为媒介,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和“可移动”的能量(2010年12月24日美国Science)。 在各类新能源中,太阳能最受到青睐,因为它无任何污染,更没有能源短缺的说法。但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尽管很大,能流密度却很低,且受到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辐照度既间断又极不稳定,而目前占据主流应用的光伏电池,使用的是光照半导体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原理,一直存在着能量利用效率低、成本高、储存难、占地广等瓶颈制约,很难使太阳能在新能源更替中取得相应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其实,锁定和利用太阳光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人们难以破解其深层的奥秘,这种地球上“最常见”的光能利用却一直无法走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而现在,光伏电池的缺点已十分突出,寻觅新方向的要求使得“仿生”太阳能电池的开发频传佳音。 “可储存”和“可移动”太阳能利用装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研究人员利用石英窗和特殊孔洞将太阳光线聚拢到一个圆筒里,筒壁布满二氧化铈。金属铈的氧化物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结合氧原子能力呈现差异。研究人员借助这种特性,向装置导入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英国光电企业“太阳能世纪”首席技术官Daniel Davis认为新装置“非常令人激动。”因为想想看,“与在屋顶上装太阳能板相比,在撒哈拉沙漠建一个大企业,生产可移动和储存的液态燃料不是更好?”(2010年12月26日新华网) 但是新装置当前只是个雏形,效率不高,仅能转化、储存0.7%~0.8%进入装置的太阳能。不过,装置设计者之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Sossina Haile认为,改进装置绝热性能和缩小用于聚拢太阳能的特殊孔洞,能够把太阳能转化率提高到19%,达到商用要求。 美国的另一组研究人员也在新式太阳能电池上获得突破:通过使用碳纳米管和DNA等材料,该电池能像植物体内天然的光合作用系统一样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延长电池寿命并减少制造成本。 传统光电化学电池一个最大弊端是其内吸收光线的染料难以更新,科学家对DNA进行编程,一旦DNA识别出染料分子,系统就开始自我组装,完成染料更新,就像植物体内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自我再生。领导这种新式电池研制的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助教崔宗献表示:“这是一种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是革新性光电化学电池,新方法将来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1月7日《科技日报》) 美国麻省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Karen Gleason和他的研究生Miles Barr在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上也不遗余力。他们展示了一种新型印刷技术,该技术能将太阳能电池印制到薄薄的、柔软的材料如普通卫生纸上,即使将印制好的太阳能电池纸折成了纸飞机,也还能产生电流。而对于广泛制造太阳能电池来说,寻找一种低成本、柔软灵活、有弹性的材料将对未来的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应用非常有效。 科学家寻觅各种新的方法,来探求太阳能转化的高效实用方式,使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利用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近日,俄罗斯莫斯科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所的斯维特拉娜·哀莫列娃和她的科研组,可能已经找到一种比抗生素更好的治疗感染方法,使因抗生素滥用而倍感忧虑的人们也产生出欣慰之情。 这种方法不是另觅一种药物,而是物理学成果——低温等离子体。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里的低温等离子体焰炬轰击两种常见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细菌经常出现在伤口感染处,但已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5分钟后,等离子体焰炬杀死了一个皮氏培养皿里生长的99%的细菌,10分钟后,它杀死一只受伤老鼠伤口处90%的细菌,而且这一过程不会损伤生命组织。更重要的是,研究组已经证实等离子体可以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2010年12月出版的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由于人类长期以来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而且出现了能抵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低温等离子体疗法不仅避免了药物经常引发的副作用,而且这种离子化焰炬不管细菌对抗生素有没有耐药性,一律都会杀掉。哀莫列娃巧妙地“绕开”了常规的抗生素治疗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有理由大声对滥用抗生素说出“不”字。 寻觅科学开拓的新方向,往往是科学突破的起始。而实现突破与否,往往就取决于一点点洞察力——看是否能够将事物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新太阳能电池的突破研究与替代抗生素治疗的新方法均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个人分类: 栏目:半月科技风云|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伦比亚暴雨造成河水泛滥已致23人死亡(转载)
杨学祥 2009-4-2 07:44
哥伦比亚暴雨造成河水泛滥已致23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21:01 人民网   人民网4月1日讯 据来自波哥大的消息,哥伦比亚政府昨天因暴雨宣布处于明显的紧急状态,最近几周河水泛滥已经造成23人死亡,在全国32个省的21个省4.2万人受灾。这是政府昨天宣布的。   内政和司法部长瓦伦西亚说,宣布处于紧急状态将使政府得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应对雨季,本届雨季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雨量同比增加了30%。他要求各地预防和处理灾害委员会特别是大马西索地区和考卡河与马格达莱纳河沿岸地区更加注意防灾,今年这些地区的雨量可能更多。政府将立即开始实施一些防灾的工程。(管彦忠) http://news.sina.com.cn/w/2009-04-01/210117529433.shtml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4 月 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6.78146 度; 2 日为月亮近地潮,潮汐强度增大 35% ;月相为上弦,日月小潮。此期间潮汐南北震荡较强烈。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1288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伦比亚胡伊拉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杨学祥 2008-11-22 14:05
国际在线 11 月 22 日 报道 ( 记者孙宇 ) :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的胡伊拉火山日前喷出大量浓烟和火山灰,引发雪崩和山体滑坡。哥政府发布灾害红色警报,并开始大规模疏散附近居民。据哥伦比亚国家地质及矿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位于安第斯山脉中部的胡伊拉火山顶附近一处山峰 18 日开始喷出大量浓烟和火山灰,烟雾高度达 2000 米 ,并形成一个直径达 400 余米的地陷。目前,火山灰和硫磺的气味已经飘散到胡伊拉火山周边的许多城镇。此外,火山运动还引发了这一地区发生多次地震,雪崩和山体滑坡。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宣布将于近日率领相关救灾专职官员和专家赶赴灾区视察。哥国家地质及矿业协会专家表示,胡伊拉火山活动可能将很快减弱。但哥政府发布警报则称,火山已处于即将喷发的紧急状态。胡伊拉火山 2007 年 2 月 19 日 在沉寂了近 500 年后首次喷发。同年 4 月 18 日 再次大规模喷发。今年 4 月,该火山再次活跃,哥政府曾发出红色预警,并紧急疏散近 1.5 万名居民。哥伦比亚最为惨重的火山喷发发生在 1985 年,当时内华达德鲁兹火山爆发,掩埋了一座城镇,导致 25000 人死亡 。 中新网 11 月 4 日 电 据中央社消息,台湾屏东县万丹乡泥火山今天凌晨二时许喷发,每年平均都会喷发一到三次的泥火山,今年是首度喷发,这次有三个喷浆口,喷出的泥浆淹没附近红豆田约五百坪,直到下午四时,仍在喷发中,吸引许多民众围观。消息称,万丹泥火山每次都会在皇源圣殿四周喷发,这次喷发一共有三个喷浆口,分别在皇源圣殿后侧北方、后墙下及南方约 四十公尺 处,喷出的泥浆高度约二层楼。往年,每次喷发,庙方都会点火消耗天然气,让喷发时间缩短,喷出的泥浆柱变成火柱,相当壮观,但今年由于三个喷发口都不适合点火,一直到下午四时,泥浆仍在喷发中。消息说,三个喷发口中,有一个喷发口在红豆田中,喷出的泥浆将红豆田淹没约五百坪,形成奇妙的景观 。 新华网 11 月 12 日 报道 11 月 11 日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东北方约 90 公里 处的雷文塔多火山爆发。雷文塔多火山从 11 月 8 日 开始喷出浓烟和火山灰 。 人民网 11 月 11 日 讯 据哥伦比亚国家电台今天报道,位于托利马省的马钦火山可能喷发,已经将居住在火山附近的 500 个农民疏散到卡哈马卡市。这是当局宣布的。地质和矿业协会会长梅伦德斯指出,救援当局已经在市中心准备了收容所, 500 个农民就安置在那里。星期日凌晨在当地发生了 3.9 级地震,地震的深度少于 30 公里 ,引发泥石流,余震 200 多次,当局没有提供有关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虽然地震活动有所减少,但是不排除火山喷发的可能。当局已经宣布那里处于最高警戒状态 。 9 月 11 日 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 7.1 级地震 (09-11) 9 月 10 日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2 级地震 (09-10) 9 月 10 日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1 级地震 (09-10) 9 月 9 日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发生 5.2 级地震 (09-09) 8 月 31 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发生 5.6 级地震 (09-01) 8 月 30 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 (08-31) 8 月 30 日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 6.1 级地震 (08-30) http://www.eq-xj.gov.cn/ 发震时间 震级 震中位置 20080911 7.1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80911 6.3 马鲁古海峡 20080910 最大震级 3.7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10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10 6.5 中大西洋海岭 20080910 6.2 伊朗南部 20080910 5.2 西藏仲巴县 20080910 5.1 西藏仲巴县 20080909 最大震级 2.1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9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9 5.2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 20080909 6.9 瓦努阿图 20080908 最大震级 3.6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8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8 6.2 瓦努阿图 20080907 3.2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7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6 最大震级 3.8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6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5 最大震级 3.8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5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5 4.2 西藏自治区仲巴县 20080904 最大震级 3.1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4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3 最大震级 3.2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2 日 00 时 -3 日 24 时 ) 20080901 最大震级 3.9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1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1 4.2 西藏自治区仲巴县 http://www.eqsn.gov.cn/dizhen/quakemorenews.aspx 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目前十分活跃,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有关。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暖水积聚,海平面高出东太平洋 20 -40 厘米 ;厄尔尼诺年发生反向变化,西太平洋暖水东流,海平面由高变低。海平面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 :增高海面的洋壳沉降,降低海面的洋壳隆升。就像加载的轮船吃水线上升,卸载的轮船吃水线下降一样。由此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发火山和地震活动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8 年 11 月为其中第二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8 年 11 月 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 27.15410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大。 潮汐组合 B : 2008 年 11 月 6 日 为上弦,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赤道地区为潮汐高低潮汐变化最大地区。 潮汐组合 C : 2008 年 11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 14 日为月亮近地潮, 15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638 度,三者叠加,形成潮汐南北震荡最强时期,强烈激发地震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 D : 2008 年 11 月 20 日 为下弦,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22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赤道地区为潮汐高低潮汐变化最大地区。 潮汐组合 E : 2008 年 11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 2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2366 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比较大,激发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次强) 。 22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赤道地区为潮汐高低潮汐变化最大地区。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的胡伊拉火山 18 日喷出大量浓烟和火山灰,引发雪崩和山体滑坡。哥政府发布灾害红色警报。 哥伦比亚胡伊拉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关注 11 月强潮汐预警! 参考文献 1. 孙宇。哥伦比亚火山浓烟滚滚政府发出红色警报。 2008-11-22 12:30:17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http://gb.cri.cn/19224/2008/11/22/3525s2334429.htm 2. 朱鹏英。屏东县泥火山今年首度喷发 泥浆淹没五百坪田地。 2008 年 11 月 04 日 1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tw/kong/news/2008/11-04/1437134.shtml 3. 厄瓜多尔火山喷发 ( 组图 ) 。 2008-11-12 11:37:05  网易。来源 : 新华网。 http://news.163.com/08/1112/11/4QI0OH0J0001125G.html 4. 管彦忠。哥伦比亚马钦火山可能喷发已疏散 500 农民。 2008 年 11 月 11 日 20:12 来源: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8/8323420.html 5. 杨学祥 . 火山频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关注 11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1-13 8:54:4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539 6. 杨学祥 . 2008 年 11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0-20 7:18:3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334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6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伦比亚加莱拉斯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警钟
杨学祥 2008-10-16 19:35
人民网 10 月 16 日 讯 据哥伦比亚国家电台报道,哥伦比亚纳里尼奥省的加莱拉斯火山最近恢复地震活动,从火山口喷出烟柱,当局已经宣布进入三级警戒状态。这是哥伦比亚地质和矿业学会昨天宣布的。该学会指出,已经观察到火山口喷出的主要是白色的烟柱,高度最多达到 2300 米 ,因为刮风向不同的方向散去。与最近几周的情况相比,最近活动的频率和力度加大了。加莱拉斯处在所谓太平洋火带,海拔 4275 米 ,是哥伦比亚 15 个活火山之一。从 1989 年以来已经喷发过 10 多次,最近一次是今年 1 月,疏散了附近的居民 。 我在 9 月 2 日 指出, 2008 年 10 月 17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5 日为日月大潮,相差不过 3 天,为强潮汐月。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延续 5 个月,值得关注。 潮汐组合 A : 2008 年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36969 度, 7 日为上弦,月亮潮南北震荡较强,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潮汐组合 B : 2008 年 10 月 1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96 度, 15 日为日月大潮, 17 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两两叠加,日月同时在赤道附近,赤道地区潮汐变化最大,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哥伦比亚加莱拉斯火山在 10 月 13-17 日强潮汐时段喷发 。 潮汐组合 C : 2008 年 10 月 1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26901 度, 17 日为月亮近地潮, 21 日为下弦,月亮潮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潮汐组合 D : 2008 年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52 度,月亮潮在赤道变化最大。 潮汐组合 E : 2008 年 10 月 29 日 为日月大潮,潮汐变化较大 比较海温异常和近期地震,我们发现,南亚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变暖显著,南亚中强地震频发;东北亚海域也有增暖趋势;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增温区扩大,小震频发;赤道太平洋冷异常区强度减弱,热异常区强度增大,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阿拉斯加南部海域冷水增强。北太平洋北纬 40-60 度地区海水西暖冬冷差异明显,易于形成地壳跷跷板均衡运动,与阿拉斯加频繁地震对应 。 10 月 13-21 日 5 项天文奇点相互连接,值得关注。 地应力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强度,哥伦比亚加莱拉斯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警钟。 参考文献 1. 管彦忠。哥加莱拉斯火山恢复活动当局宣布三级警戒。 2008 年 10 月 16 日 18:14 来源: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8/8184747.html 2. 杨学祥 . 2008 年 10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9-2 14:51: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6 3. 杨学祥 . 关注 10 月潮汐组合 A 和 B :地震和余震增强 . 发表于 2008-10-5 4:17: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451 4.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已经开始:关注 10 月强震时期 . 发表于 2008-10-6 14:20:2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647 5. 杨学祥 . 南亚成为主要震区: 7 级地震的危险增大 . 发表于 2008-10-7 6:28:4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741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95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