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傅兰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王强硕士论文:《格致汇编》的编者与作者群体研究
kexuechuanbo 2014-12-5 10:05
《格致汇编》的编者与作者群体 分页下载 分章下载 整本下载 在线阅读 CAJViewer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免费订阅 RenderYbylHtml(); 【作者】 王强 ; 【导师】 姚远;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大学 , 科学技术史, 2008, 硕士 【摘要】 为了廓清在西学东渐和在科学传播的背景下《格致汇编》的编者、作者群体及其科学传播实践价值,调阅了从清1876(清光绪二年)至1892(清光绪十八年)间《格致汇编》共60期的原始文献,运用文献考证、统计对比等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格致汇编》作为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已具备现代科技期刊的基本形态和内含,开创了一种新的科技文学体形式——科技期刊文体,结束了我国知识分子只能凭借科技书籍、信件的交流沟通方式。从《格致汇编》创办、编辑过程、编者、作者群体等各方面看,都有中西士的积极参与,它是中西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历史结晶,是西学东渐和科学传播的一块活化石,是中国科技期刊由文理综合性期刊向专门科技期刊演化,以及由合作办刊向国人自办科技期刊演化的过渡性标志。该刊虽由西士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创办和主编,但亦可视为格致书院“院刊”,故在期刊运作、传播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难免受其影响。中国科学家徐寿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可看作是刊物的“双主编”之一,在刊物创刊时撰写了首份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发刊词,在其中首次勾画了晚清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并积极为刊物撰写了较高水平... 更多 还原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关键词】 西学东渐 ;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 ; 徐寿(1818-1884) ; 徐建寅(1845-1901) ; 《格致汇编》 ; 科学合作 ; 科技传播 ; 科技期刊 ; 【文内图片】 傅兰雅像(John罗书院教职,赴治四年),赴上兼任《上海新报》 书页名、正文 天文望远镜、文语言浅显易懂,脉在讲述地球至太阳通,人骑最快的马, 玻璃夹天平、平常天平、药肆天平 蒸馏器图(咖啡)类、可可 化学家莫尔所设计的 光色分原器(能分各色之光色而知其中之原质),甲为三棱镜安 徐寿像(1818~1884) 更多图片...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网络出版投稿人】 西北大学 【分类号】O112 【被引频次】4 【下载频次】307 欢迎阅读全文 _格致汇编_的编者与作者群体_王强.caj.caj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1881年:中国人第一次在Nature上发文章
xcfcn 2013-7-7 11:23
1881年:中国人第一次在Nature上发文章 Acoustics in China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本土发表最高国际顶级期刊的人是谁? (秦逸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SCI论文 (赵星) 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论文始于130年前 (姚远)
个人分类: 杂论|1 次阅读|0 个评论
傅兰雅与中国的科普事业
热度 5 gl6866 2012-8-8 00:00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穷牧师家。他的父亲是小镇上的一个传教士,但却十分关注东方,尤其热衷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还是孩提时代的傅兰雅,常随父亲去听从中国回来的商人、传教士举行的报告会。幼年的经历对他后来到中国传教有着很大的驱动力,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在我的孩提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比阅读我千方百计搞到的有关中国的书,更令我愉快。我太想去中国了,因而同学们给我取了一个绰号‘中国迷’(Sinophile)。” 1861年,他从伦敦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渡海赴华,闯荡上海滩,先做过倒卖茶叶的生意,后成为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编辑。1866年,北京同文馆因增设科学班,以恭亲王为首的改革派与保守派发生激烈论战,终因慈禧支持改革而获胜。此事竟使傅兰雅大受鼓舞。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中国终于迎来一个新开端。她已经运动起来,加入到国家之间的竞赛中来,恭亲王发表了一个奏折,承认外国的科学技术的优越性!”1867年3月,他将恭亲王的奏折在《上海新报》公开刊登,引起轰动。 当时,中国第一个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已经开办,创办者曾国藩在企业里还建了一个翻译馆,因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中国许多科学家,如徐寿、华蘅芳、李善兰,都进入该馆译书,并高薪聘请傅兰雅等西学人士,共主翻译之事。傅兰雅高兴地接受了聘用:“我现在开始做我想做之事了。我从来就喜欢科学,但一直未找到时间和机会研究它。我应该说,充任中国政府的科技著作翻译官,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职业。它受人尊敬,无比光荣,而且有用。这是我的人生新纪元。”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启蒙史的新纪元。在中国近代史上,传教士主导的科学输入,被称为“科学启蒙第一期”;而晚清洋务派官员领导下的西方科技引进运动,是第二期。 不过,还是有人对傅兰雅表示出“蔑视”。清末吴趼人写的讽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的标题是“试开车保民船下水,误纪年制造局编书”。这里说的“制造局”就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的简称,因吴研人当年在制造局供职,因此他写的东西还是可信的,但却极具讽刺之能事。书中写到: “还有那译书的,二三百银子一月,要用一个中国人同他对译,一天也不知译得上几百个字。成了一部书之后,单是这笔译费就了不得。却译些甚么书呢?天文、地理、机器、算学、声光、电化,都是全的。所译的书,我都看过,除了天文我不懂,其余那些声光电化的书,我都看遍了。若是打算看了作为谈天的材料,是用得着的;若是打算从这上头长学问,却是不能。这本难怪。大凡译技艺的书必要是这门技艺出身的人去译,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你想,他那里译书,始终是这一个人,难道这个人就能晓尽了天文、地理、机器、算学、声光、电化各门么?外国人单考究一门学问,有考了一辈子考不出来,或是儿子,或是朋友,去继他志才考出来的。谈何容易,就胡乱可以译得!只怕许多名目还闹不清楚呢。何况又两个人对译,这又多隔了一层膜了。” 有人对此进行过考证,书中嘲讽的“这一个人”,就是傅兰雅。 187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倡议建立“格致书院”,以作为研习和传播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场所。倡议一出,得到了各方热烈支持。傅兰雅作为董事会董事参加了书院的创办。筹办格致书院,1875年(清光绪元年)他成功地创办了著名的格致书院。有了书院之后,他还希望创办一份科技期刊。之所以有这个念头出于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几年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虽多,但“已译成之书大半深奥,能通晓之者少,而不明之者多。”应办一刊物,“将格致要端以简法译成,凡初学者可藉为阶进。”(《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其次,“所虑者僻处远方购书非易,则门径且难骤得,何论乎升堂入室。”故应办一普及刊物,“先从浅近者起手,渐积而至见闻广远,自能融会贯通矣。”(徐寿:《格致汇编》第一年第一卷•序) 再次,恰在此时,北京的一份期刊《中西闻见录》即将停刊,可借此以续办的名义另办一刊物,将其编者、作者和读者争取过来,傅兰雅为此在后来出版的《格致汇编》封面写上了“是编补续中西闻见录”的字样。 最后,格致书院答应拨一间房作为新刊物的办公室。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由傅兰雅自掏腰包,办成了中国科学普及期刊——《格致汇编》 。 《格致汇编》是“我国第一部”定期出版科普刊物,主编由傅兰雅亲自担纲, 《格致汇编》 ( The Chines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Magazine),于 1876年2月9日 ( 光绪二年正月十五日 )出版 。 1877年(光绪三年)傅兰雅被推举为上海益智书会干事,从事科学普及工作。 至1878年3月(光绪四年二月),因傅兰雅送妻子回英国治病而第一次停刊;1879年秋,傅兰雅返回中国,第二年,即1880年4月(光绪六年三月)复刊。此次复刊,仍然每月出版一期,直至1882年1月(光绪七年十二月),因亏本较多而第二次停刊;第二次停刊后,因“数年来西国格致之学日新月异,视前辑者已成陈迹矣,苟不随时译公同好,大失辑《格致汇编》之本心,况有远近诸友怂恿劝续声不绝耳”(《格致汇编》第五年第一卷•《格致汇编馆告白》),傅兰雅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再次决定复刊。这次复刊,改为季刊,每期增加了页码。至1892年(光绪十八年),因傅兰雅要赴美参加世界博览会,《格致汇编》第三次停刊,此后再未复刊。 傅兰雅的工作意义非常重要。他的科学译著和《格致汇编》为封闭、落后的中国推开了近代化的一道门缝;二十余年的科技翻译和普及工作,产生了一批虽然不多却也引人注目的科技人才;科技术语的翻译确定原则影响至今;新科学的引进,不但引起了国人对西学的空前关注,最终还引发了教育制度的变革。他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写道: “考中国古往今来之人性,与格致不侔;若欲通变全国人性,其事甚难。如近来考取人才,乃以经史词章为要,而格致等学置若罔闻,若今西人能详慎译书而传格致于中国,亦必能亲睹华人得其大益。虽不敢期中国专以西学考取人才,然犹愿亲睹场中起首考取格致等学,吾其拭目望之矣。” 可以说,他的期望没有落空。 中国人不会忘记这样一位英国人为我们所作的一切。与他同时代的人便称其工作“实为先路之导”(《格致汇编》第二年第十二卷•申报馆稿);梁启超在其《西学书目表》中称《格致汇编》为“极要”。他们都给予傅兰雅很高评价。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57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傅兰雅—一位在中国传播西学的大师
热度 13 武际可 2011-7-4 08:52
傅兰雅—一位在中国传播西学的大师 在近代中国史书上,似乎西方传教士中好人不多。他们不是做特务为帝国主义收集中国的情报,就是宣传西方的价值观,或者名之为文化侵略。其实这种笼统的不分青红皂白的看问题的方法是有害无益的。义和团见洋人就杀,就是这种是非观的必然结果。他们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可不一定正确。 其实在传教士中,也有不少对中国十分友好的,或者说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着想的。傅兰雅( J.Fryer , 1839 — 1928 )就是一位。 让我们来介绍傅兰雅 的情况。傅兰雅,是来自英国的一位传教士。 1861 年 7 月从英国到达香港,在英国一所教会学校任校长。 1863 年,为了进一步学习汉语,他辞去了香港的工作,到北京担任同文馆的英文教习。后来又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任教师。工作之余他还担任《上海新报》的编辑,介绍一些西学。从 1868 年,傅兰雅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任译员,这位传教士便以在华推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要事业,他 1896 年离开中国到美国定居,其间 28 年他为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呕心沥血。他的主要贡献是: 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一生共译书 129 种之多,遍及基础科学、应用技术、军事、社会科学各方面,其中也包括力学,当时称为重学。 1876 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学普及杂志《格致汇编》。 1877 年,傅兰雅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益智书会。 1879 年,傅兰雅担任益智书会的总编辑。至 1890 年,该书会编印和审定了 98 种适合作为教科书的书籍,傅兰雅编写的有《格致须知》、《格致图说》等普及科学技术的教科书 42 种,其中包括《重学须知》和《力学须知》,这些教科书在中国早期颁行的新学制的学校中影响很大,有许多被新学校采用为教科书。益智书会在中国约近 40 座城市有代销点,出版和销售的书籍达千余种,数十万册。傅兰雅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科学普及学校:格致书院。 1896 年,由于妻、子到美国定居,傅兰雅到美国在伯克利大学任东方语言文学教授, 1902 年任系主任。 1913 年退休, 1928 年逝世。即使是在美国工作期间,傅兰雅仍心系中国,多次重访中国,介绍和帮助中国的留美学生。 1911 年他捐银 6 万两,建立上海盲童学校,这是中国的第一所正式的盲童学校。 1915 年,他在美国家中与前来参加博览会的黄炎培带有深情地说:“我几十年生活,全靠中国人民养我,我必须想一办法报答中国人民。”他办的盲童学校,并且安排儿子在美国学习盲童教育,然后派来中国教学。傅兰雅,这是一位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中国人民的科学技术事业的西洋人。他就是一位真诚把现代科学技术送上门来的西洋人。 傅兰雅尽管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中国人民的科学技术事业,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势力太强,进步太慢。所以也有他的苦恼。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他说:“外国的武器,外国的操练,外国的兵舰都已试用过了,可是都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现成的、合适的人员来使用它们。这种人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他们必须先接受训练和进行教育。……不难看出,中国最大的需要,是道德和精神的复兴,智力的复兴次之。只有智力的开发而不伴随道德的或精神的成就,决不能满足中国永久的需要,甚至也不能帮助她从容应付目前的危急。” 傅兰雅的话是他在华 30 多年的深切体会。其实从明末起到 20 世纪初的 200 多年的发展,也体现了这种情况。
个人分类: 科技史|86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原付川学位论文:晚清《西国近事汇编》研究
kexuechuanbo 2011-6-28 20:27
原付川硕士学位论文《西国近事汇编》研究.pdf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科学时报》专栏:欲使格致之学广行中华的《格致汇编》
kexuechuanbo 2010-10-30 09:20
作者:姚远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3 21:59:28 欲使格致之学广行中华的《格致汇编》 科技学术期刊,历来代表着一种最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现象,也是报道新思想、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途径。进入19 世纪以来,期刊取代了16 至18 世纪科学家间的通信形式或图书形式,成为记载和传播科学最迅捷、最重要、最系统和最权威的媒介。英国学者迪克认为: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现代科学当会以另一种途径或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科学和技术工作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科学传播史必须从研究近代中国期刊的演化入手。 1792年唐大烈创办的《吴医汇讲》是中文期刊萌芽,1815年传教士米怜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中文期刊;至今,我国已创刊了约有近万种科技期刊。这些是我国科学文化传播与发展百年史的缩影,是国家科学宝库的珍藏。 主笔人姚远,现任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教授,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的主持人。 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创刊号封面 距今133年以前,有一位宣布脱离教会的传教士傅兰雅与一位中国科学家徐寿合作主编了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徐寿在发刊词中指出:此《汇编》之意, 欲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 令中士之人不无裨益。这种抱负对于当时闭关锁国或大多不知格致为何物的中华民族来说,的确令人肃然起敬。 《格致汇编》刊名中的格有推究之意, 而格致为格物致知的略称,为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北宋算家有将几何光学称为格术者。清代末年演化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这里首次被用入刊名。该刊清光绪二年正月(1876年2月)创刊于上海,前身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重新出刊后,卷期另起,实际出版7年。1892年出完第七卷l~4期后,最终停刊,共出7卷60册。 创刊之初,《格致汇编》的确火了一把。每期印数达3000册,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复刊后,增印至4000册,在国内外亦分布有很多代销者。据日本学者坂出祥伸对1880年4月发行情况的统计,该刊除发行至国外的新加坡和日木神户、横滨之外,国内主要销售于沿海、沿江各省市或商埠。其销售地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安庄、杭州、宁波、温州、厦门、福州、保定、长沙、湘潭、益阳、汉口、兴国、宜昌、沙市、武昌、九江、南昌、镇江、苏州、扬州、桂林、广州、汕头、太原、济南、烟台、登州、青州、重庆、武穴、邵伯、牛庄、台北淡水、香港等。到了1880年底,又由近40个销售地扩大到70处之多。它的确实现了广行于中华的初衷。光绪二年(1876年)正月初十日出版的《申报》,称:其价甚廉,其书甚美,其中所言皆属有益于人生之事,中西讲求格致之人所可取法者也。以后,每当《格致汇编》发行一期,《申报》都有不同程度的报道和介绍。 基于欲将格致之学广行中华的理想,该刊开设有《论说》、《格致略论》、《格致杂说》、《通讯》、《人物小传》、《算学奇题》、《广告》等栏目。如创刊号上即有万物的宽广、论星、论太阳行星和彗星、论地球为行星、论太阳与日食月食等。《格致杂说》则系摘录自各国科学技术书报刊中的简短新闻。其《通讯》栏是继承《中西闻见录》的一个栏目,即采用读者与编者通信的方式,提出有关自然科学的各种疑问,然后在后卷中作出答复的形式。在《格致汇编》发行的7年中,出自各省重要城市的读者来信多达322封,所询问题内容相当广泛,有半数是有关西方科学技术的知识和应用问题,另有半数是好奇而提出的奇异问题,以求解答。这种互相问答的方式,无疑大大拉近了读者与编者的距离,不仅启迪了读者智慧,使民众贴近科学,而且也激发了编者办刊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同于宗教或经济利益驱动的一种由读者反馈而生的新的办刊原动力。其内容主要摘自英国幼学格致,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地理学、医学、工业、农业、商业等各学科、各行业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为主,偶有科学家传记,在机械工程类文后往往附以插图,亦有少量各国新闻。继《中西闻见录》介绍中国科学家之后,《格致汇编》先后介绍了李善兰、徐寿,另有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等。在科学仪器方面,介绍了计算器具、气象仪表、望远镜、量热仪表、测绘器具、光学和力学仪器等多种类型,是中文期刊第一次有关科学实验仪器的系列介绍。 《格致汇编》的创刊和发行,在中国近代早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特点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格致汇编》就成为一份真正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虽然说,它也是由外国人主编而有中国人参与的期刊,但外国主编却已脱离教会,非为传教士,而参与办刊的中国人徐寿已是中国近代真正的第一个科技期刊编辑。他也曾在《格致汇编》上发表过《论医学》、《汽机命名说》、《考证律吕说》等科技论文。尽管尚不具备现代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新颖性和原创文献的特征,但它已经首先摆脱了以传播宗教为主的办刊宗旨,并且发表了大量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信息,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个丰富多采的科学天窗,故其功不可没。 傅兰雅虽受英国圣公会派遣,但对传教却兴趣不大,因此与圣公会产生矛盾,遂于1868年5月辞去上海英华学塾校长之职,脱离教会,转受上海制造局聘任,后又成为格致书院的8名董事之一,专门从事西方科技著作的译介工作。据统计,经傅兰雅口译的译著达113种之多,其中不乏对有关学科的首次系统介绍。这显然是作为一名综合性科技期刊主编最重要的素质。 徐寿已非像梁发那样只是个兼发少量稿件的刻工,而是已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编辑家。徐寿协助曾国藩创办安庆机器局,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译著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物体遇热改易说》等13种。他亲手进行化学实验,首次确立64个中文化学元素译名原则,自制强水、棉花、药水、炸药、炮枪弹,与华蘅芳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轮船。这些科学技术经历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结合,无疑大大提高了早期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开栏的话 科技学术期刊,历来代表着一种最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现象,也是报道新思想、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途径。进入19世纪以来,期刊取代了16至18世纪科学家间的通信形式或图书形式,成为记载和传播科学最迅捷、最重要、最系统和最权威的媒介。英国学者迪克认为: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现代科学当会以另一种途径或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科学和技术工作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科学传播史必须从研究近代中国期刊的演化入手。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3 21:59:28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4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