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牧地资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杜占池学术著作集》编纂记
热度 3 duzhanchi 2018-12-12 09:28
《杜占池学术著作集》编纂记 2018 年2月27日,到地理所医务室报销医药费,偶遇原综考会同事老张。攀谈中得知,他正在忙于整理自己以往的论文。我由此得到启发,心想,我的《回忆录》已经脱稿,闲着没事,何不也将自己所写的东西整理一下。编纂工作,由此开始。 首先,汇集历年的著作。其来源有四,一是从知网、万方、360期刊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态环境期刊网、中科院科技期刊开发获取平台、中科院地理所机构知识仓储系统等网站下载;二是将各网站均未收入的论文,如: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编辑出版的论文集《草原生态研系统究》(科学出版社)等,复印后扫描成图片,再制作成PDF文件;三是将在《科学网博客》发表的文章制作成PDF文件;四是将没有发表的文章,逐一录入Word文档,再制成PDF文件。 这些文章,是我与同事并肩战斗几十年,日积月累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出,我虽然始终研究资源与生态,但在“文革”中,一波三折,阴差阳错,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科研工作经历了六个“三折”,即三个工作单位(综考会、地理所、植物所),三个研究地域(内蒙古草原、西南山地、华北平原),三种土地类型(牧地、农地、林地),三种研究对象(牧草、农作物、树木),三种研究类型(定位研究、综合考察研究、专项考察研究),在三个领域留有业绩(光合生理生态、化学元素生态、牧地资源生态)。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只能顺势而为,在变中求进。 1963 年6月,大学即将毕业之时,写出了我的第一篇论文:《 紫苜蓿储藏营养物质动态 》。之后,分配到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从此开始了我的科研生涯。 依据研究地区、对象与内容的变化,可将我的科研工作大致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草场资源考察 1964 年4月至1966年6月,先后参加中科院 西南地区综合考察队贵州分队、川滇接壤分队和渡口分队,在赵儒林、黄威廉及何妙光、李琼华、孙鸿烈等先生的指导下,考察了 黔东、滇北、川西南的草场资源,写出了“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利用 ”等5篇考察报告。 第二阶段:紫胶资源考察 1967 年8月至1970年9月,参加 中科院综考会紫胶队,与黄瑞复、韩裕丰、凌锡求、李明森、赖世登、朱忠玉、陈振杰、刘举鹏等同事并肩战斗,考察了 滇南、黔南地区的紫胶资源,写出了《建水县紫胶生产条件分析及发展意见》和《望谟县紫胶场考察报告》等。 第三阶段:作物生态研究 1974 年4月至1978年8月。于京郊平原地区,在姜恕先生和陈佐忠的带领下,参加农田生态实验研究。撰写了《 遮荫对谷子和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和《 不同光照条件对伏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等论文。 第四阶段: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 1979-2000 年,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参加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定位研究。在姜恕先生指导下,与杨宗贵等同事一起,从事光合生理生态研究。撰写了《 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 》、《 羊草和大针茅光合生态特性的比较研究 》、《 羊草和大针茅光合作用午间降低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5类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的比较研究 》等论文,以及专论《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第五阶段:草原光合生理生态、人工草地化学元素生态和牧地资源生态研究并重阶段 从1987年开始,在继续从事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的同时,兼顾牧地资源生态研究和人工草地化学元素生态研究。 1987-1989 年,先后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省宁南县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中科院西南地区资源开发考察队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与章铭陶、刘厚培、蒋世奎及黄文秀、田效文、孙庆国、钟华平、梁飙等同事,分别考察了四川宁南县、云南地区、四川东部地区及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牧地资源,参与编写了 《宁南县农村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和 《西南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等专著。 1992-1995 年,在四川省巫溪县红池坝地区,参加 国家“八五”攻 关项目《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研究,与钟华平、孙庆国、李继由等一起,以北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化学元素循环与光能利用,写出了 《 红三叶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 红三叶人工草地群落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与动态特征 》等论文,以及《红三叶人工草地矿质元素特征及其生物循环》和《红三叶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气候资源利用效率》专论。 1997-2000 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 《 中国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研究》,对《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进行了研究,写出了 《 我国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的生产能力及其开发 》和《 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等论文,以及专论《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1999 年, 在四川省巫溪县 “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 ,参加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 草地群落退化演替的植物竞争关系和稳定性调控 》研究,与樊江文、梁飙一起,研究了植物群落种间的 竞争关系 。 第六阶段:继续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相关论文 从2001年开始,历时12年,撰写论文与综述30余篇,如:《 草原、草地与牧地辨析 》、《空气CO 2 浓度倍增对典型草原植物光合生态特性的影响》、《大气CO 2 浓度增高对植物光合速率影响研究中的困惑与无奈》、《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述评》、《 红三叶不同器官矿质元素生物吸收能力的比较研究 》等。 本著作集,即来源于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报告、论文、专论等各类文章,约120篇。现按内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用Acrobat软件,分别合并成PDF文件。共5卷:第1卷: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第2卷:植物化学元素生态研究;第3卷:牧地资源生态研究;第4卷:植物群落生态研究;第5卷:学术专论 。 附录: 第1卷: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 1. 不同光照条件对伏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杜占池、杨宗贵) 2. 遮荫对谷子和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杜占池、何妙光、杨宗贵) 3. 草地光合生态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4. 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杜占池、杨宗贵、崔骁勇) 5. 羊草光合生态特性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6. 羊草光合能力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7. 羊草不同叶龄叶片光-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8. 不同土壤型羊草光合和蒸腾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9. 羊草光合作用日进程类型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10. 羊草呼吸作用与温度、光照和土壤水分的关系(杜占池、杨宗贵) 11. 土壤水分对羊草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影响(杜占池、杨宗贵) 12. 割对羊草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13. 三十烷醇对栽培羊草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杜占池、杨宗贵) 14. 羊草和大针茅光合生态特性的比较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15. 不同生态条件下大针茅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杜占池、杨宗贵) 16. 羊草和大针茅光合作用午间降低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17. 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羊草和大针茅光合速率午间降低的原因 (杜占池、杨宗贵) 18. 土壤干旱条件下羊草和大针茅光合作用午间降低内因的研究 (杜占池、杨宗贵) 19.Reasons for midday photosynthetic depression for Aneurolepidium chinense and Stipa grandis. ( 杜占池、杨宗贵) 20. 羊草和无芒雀麦叶片光合和蒸腾作用日进程特征的初步研究 (杜占池、杨宗贵) 21. 冰草叶片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22.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course of photosynthesis in three water ecotype grasses from a typical steppe (杜占池、杨宗贵) 23. 老芒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温生态特性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24. 扁蓿豆、冷蒿和木地肤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关系的动态特征 (杜占池、杨宗贵) 25. 温度对不同生育期冷蒿枝条净光合和暗呼吸速率的影响(杜占池、杨宗贵) 26.22 种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光辐射关系的比较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27. 十种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的关系(杜占池、杨宗贵) 28.Light respiration chanracteristics of 10 species from a typical steppe (杜占池、杨宗贵) 29. 草原植物叶片光合速率测值与叶室气封量和流量关系的研究 (杜占池、杨宗贵) 30.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常见植物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杜菁昀、杜占池、崔骁勇) 31. 测定条件下空气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光合作用的光温生态特性的影响 (杜占池、杨宗贵) 32. 测定条件下空气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和大针茅光-光合特性的影响 (杜占池、杨宗贵) 33. 大气CO 2 浓度增高对植物光合速率影响研究中的困惑与无奈 (杜占池) 34.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综述(杜占池) 35. 植物的光补偿点(杜占池) 36. 不同生长时期羊草、大针茅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比较研究 (杨宗贵、杜占池) 37. 不同生长时期羊草、大针茅光合速率与气温关系的比较研究 (杨宗贵、杜占池) 38.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Aneurolepidium chinense and light intensity at diffe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杨宗贵、杜占池) 39.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Agropyron cristatum during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杨宗贵、杜占池) 40. 不同生长时期冰草光合速率与气温关系的比较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41. 羊草和大针茅等草原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水分关系的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42.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沙地植物群落光合特征的动态研究 (崔骁勇、杜占池、王艳芬) 43. 半干旱草原主要植物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的研究 (崔骁勇、陈佐忠、杜占池) 44.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 ( 崔骁勇、王艳芬、杜占池 ) 45. 光照对沙棘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盛修武、杜占池) 46. 光合速率测定中叶室内空气流速的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47. 草原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测定-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和同化室联用法(提要) (杜占池、杨宗贵 盛修武) 48. 植物及其群落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测定(提要)(林舜华、杜占池、李海涛、李永宏、蒋高明) 第2卷:植物化学元素生态研究 1. 红三叶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杜占池、钟华平) 2. 川东红池坝地区红三叶和鸭茅人工草地土壤和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特征的研究 (杜占池、钟华平) 3. 不同生长时期红三叶2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杜占池、钟华平) 4. 不同生育时期鸭茅2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动特征 (杜占池、钟华平) 5. 红三叶和鸭茅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及其相关性研究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6. 红三叶不同器官重金属元素含量动态特征(杜占池、钟华平) 7. 几种优良人工牧草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杜占池、杜菁昀) 8. 红三叶和鸭茅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9. 红三叶人工草地群落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与动态特征(杜占池、钟华平) 10. 红三叶种群生物积累速率动态的研究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11. 红三叶人工草地群落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积累速率的动态特征( 杜占池、钟华平) 12. 红三叶人工草地微量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积累速率动态特征 (杜 占池、钟华平) 13. 红三叶和鸭茅化学元素的生物吸收能力研究(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14. 红三叶不同器官矿质元素生物吸收能力的比较研究 (杜占池、钟华平) 15.Biological absorbing capacity of nutrient elements in some temperate tame grasses (Du Z C, Fan J W, and Zhong H P) 16. 红三叶和鸭茅种群的营养价值动态特征(杜占池、钟华平) 17. 红三叶种群光合器官的动态特征(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18. 不同利用期对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速率的影响 ( 杜占池、李继由、钟华平) 19. 不同利用期对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积累量的研究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李继由) 20. 不同刈割期对红三叶种群微量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杜占池、李继由、钟华平) 21. 施肥对红三叶草地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杜占池、钟华平) 22. 施肥对红三叶群落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杜占池、钟华平) 23. 施肥对红三叶人工草地不同类群植物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杜占池、钟华平) 24. 营养元素在红三叶叶片分解过程中的释放动态(杜占池、钟华平) 25. 红三叶和鸭茅叶片的分解及其营养元素释放的比较研究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26. 红三叶N、P、K、Ca、Mg元素含量与动态研究(钟华平、杜占池) 27. 红三叶人工草地微量营养元素和有益元素积累量的分配与动态特征 (钟华平、杜占池、樊江文) 28. 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鸭茅凋落物分解速率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 (钟华平、杜占池) 第3卷:牧地资源生态研究 1. 关于牧地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的探讨(杜占池) 2. 草原、草地和牧地辨析(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 ) 3.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合理利用(杜占池) 附录:《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附表》说明 4. 川滇接壤地区常见野生饲用植物评价(杜占池) 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杜占池) 6. 贵州省铜仁专区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杜占池) 7. 宁南的饲草饲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杜占池) 8. 紫茎泽兰对畜牧业的危害与防治途径(杜占池) 9. 中国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的生产能力及其开发(杜占池) 10. 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杜占池、杜菁昀) 11. 我国不同类型人工牧地生产力的比较研究(杜占池) 12. 我国各类人工牧地的营养价值评价(杜占池) 13. 我国南方地区天然牧地营养价值和生产能力评价及其开发潜力 ( 杜占池、樊江文、梁飚、刘建华 ) 14. 我国西部的南方省区草地资源及其开发(杜占池) 15. 采用不同指标评价牧地载畜能力的比较研究(杜占池) 16. 我国牧地资源永续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对策(杜占池) 17. 我国饲用植物的中期生产量及载畜潜力预测(杜占池) 18. 牧地的植被类型(杜占池) 19. 浅谈湿地、草地与牧地(杜占池) 20. 关于草地、草原、草甸、灌草丛、沼泽、苔原的概念(杜占池) 21. 贵州省铜仁专区野生资源植物调查报告(刘民生、杜占池) 22. 西南地区畜牧业资源生态背景及草地资源保护(提要)(杜占池) 第4卷:植物群落生态研究 1. 不同密度的羊草种群结构及其光照分布的研究( 杜占池、杨宗贵 ) 2.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5类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的比较研究 ( 杜占池、杨宗贵、崔骁勇 ) 3. 测定草原植物群落叶面积的适用方法的研究(杜占池) 4. 人工羊草草地喷施三十烷醇的生态效应( 杜占池、杨宗贵 ) 5. 三十烷醇对天然羊草草原优势禾草的影响( 杜占池、杨宗贵 ) 6. 植物的生活型及其分类系统(杜占池) 7. 不同灌溉条件下羊草、贝加尔针茅和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一些生理特性的比较观察 (杨宗贵、杜占池) 8. 喷施TS制剂对羊草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9. 红三叶、鸭茅生物量和叶面积时空结构特征( 樊江文、杜占池、钟华平 ) 10. 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鸭茅、红三叶-鸭茅草地群落生物量动态研究 ( 钟华平、杜占池 ) 11. 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刈割演替研究 ( 钟华平、孙庆国、杜占池 ) 12. 草地植物竞争的研究( 樊江文、钟华平、杜占池、韩彬、梁飙 ) 13. 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黑麦草与其他6种植物的竞争研究 ( 樊江文、钟华平、梁飚、杜占池 ) 14. 白三叶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 ( 钟华平,樊江文,胡中民,杜占池,梁飚 ) 15. 黑麦草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 ( 钟华平、樊江文、杜占池、梁飙、韩彬 ) 16. 白三叶人工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研究 ( 钟华平,樊江文,杜占池、梁飙,岳燕珍 ) 17. 黑麦草人工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研究( 钟华平、樊江文、杜占池、梁飚 ) 18. 北京通县公庄晚播高产麦田的群落结构及其形成(姜恕、陈佐忠、杜占池) 19. 不同群落结构下生态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夏谷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初步观察 (姜恕、陈佐忠、杜占池) 20. 植物群落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的测定(提要) (杜占池、胡春胜、黄建辉、胡肄慧、邵国凡、李永宏、张鸿芳、董鸣) 第5卷:学术专论 1. 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2.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3. 红三叶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4. 红三叶人工草地矿质元素特征及其生物循环
个人分类: 回忆录|31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六)
duzhanchi 2017-6-29 10:47
题记 :这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 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的 第四节:《 我国专用牧地与饲用植物资源的中期载畜潜力估算 》。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行; 现作为历史资料, 以博文发表。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六) 四 . 我国专用牧地与饲用植物资源的中期载畜潜力估算 (一) 载畜潜力估算方法 4.1.1 专用牧地资源的载畜潜力 载畜潜力 ( 万只 /a) = 中期适宜载畜量 ( 万只 /a) — 目前适宜载畜量 ( 万只 /a) 4.1.2 全部饲用植物资源的载畜潜力 载畜潜力 ( 万只 /a) = 中期适宜载畜量 ( 万只 /a) — 目前承载的家畜数量 ( 万只 /a) 4.1.3 载畜率 载畜率 (%) = 载畜潜力 ( 万只 /a)/ 中期适宜载畜量 ( 万只 /a)*100 当载畜率为正值时,表示有潜力,亦称为载畜潜在率;当为负值时,说明已超载,亦称为载畜超载率。 (二)专 用牧地资源的载畜潜力 专用牧地的载畜潜力主要来自天然牧地开发成人工或半人工牧地之后生产能力的提高。如表 2 - 35 所示,从 1995 到 2015 年的全国专用牧地的载畜潜力约 11590.2 万只 /a ,其中南方农区潜力最大,占全国的 47.0% ,然后依次为北方牧区和农牧区 北方农区 青藏牧区,依次占 36.4% 、 10.8% 和 5.8% 。载畜潜在率全国为 20.5%, 其中北方农区较高,为 24.4% ,其次为南方农区,为 22.9% ,再次为北方牧区和农牧区,为 20.7% ,青藏牧区最低,为 9.2% 。 表 2 — 35 各农业经济类型区专用牧地资源的载畜潜力 中期适宜载畜量 目前适宜载畜量 载畜潜力 载畜率 万只 /a 万只 /a 万只 /a % 全国 56548.1 44957.9 11590.2 20.5 北方牧区与农牧区 20384.4 16163.9 4220.5 20.7 青藏牧区 7220.7 6556.8 663.9 9.2 北方农区 5151.4 3896.4 1255.0 24.4 南方农区 23791.6 18340.8 5450.8 22.9 (三) 全部饲用植物资源的载畜潜力 表 2 - 36 的数据表明,到 2015 年,如果上述饲用植物资源全部得到开发,还可发展 29096.8 万只 /a ,载畜潜在率为 22.0% 。但各农业经济区很不平衡,以南方农区潜力最大,北方牧区和农牧区次之,分别为 25487.5 万只 /a 和 10844.4 万只 /a ,各占全国的 87.6% 和 37.3% ;青藏牧区潜力较小,约 1071.7 万只 /a ,占全国的 3.7% ;而北方农区已超载 8306.8 万只 /a ,占全国的 -28.4% 。其载畜潜在率,南方农区、北方牧区和青藏牧区分别为 39.8% 、 29.4% 和 13.6% ;北方农区的超载率为 35.7% 。 表 2 — 36 各农业经济类型区全部饲用植物资源的载畜潜力 中期适宜载畜量 目前载畜量 载畜潜力 载畜率 万只 /a 万只 /a 万只 /a % 全国 132134.2 103037.4 29096.8 22.0 北方牧区与农牧区 36911.5 26067.1 10844.4 29.4 青藏牧区 7906.8 6835.1 1071.7 13.6 北方农区 23282.9 31589.7 -8306.8 -35.7 南方农区 64033.0 38545.5 25487.5 3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合理利用
热度 3 duzhanchi 2014-3-18 08:00
按语: 本文为历史文献,是对我国南方牧地生态环境、饲用植物、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和质量,进行区域综合评价的首篇论文,脱稿于 1966 年 5 月,因“文革”爆发,且经久不息,后时过境迁,故未曾发表。该文手稿和油印稿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 为摸清川滇接壤地区农业增产途径与潜力,中国科学院西南综合考察队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本文所指川滇接壤地区包括: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的永仁、大姚、姚安、元谋、牟定、武定、绿丰、禄劝诸县及南华县的文笔、沙桥、徐营三个区和楚雄县的金星、前进、子午、下白庙、苍岭五个区,以及四川省西昌专区的会理、会东、盐边、米易、南宁、德昌、西昌、冕宁各县和渡口市。 本区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是家畜饲草的重要来源。但实践证明,天然草场是当前发展畜牧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山区,其作用更大。所以,要估算畜牧业发展潜力,必须首先掌握天然草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欲加速发展畜牧业,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建设天然草场至关重要。为此,中科院西南队川滇接壤分队植被草场组,承担了调查研究天然草场资源的任务。 以往,四川省农垦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农学院等单位,对本区天然草场均做过不少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有益资料。为我们了解该区天然草场状况起到了先导和促进作用。 全组经过十一个多月的野外调查访问和室内总结,探讨了天然草场的植被类型、分布规律、饲用草群产量、牧草饲料价值以及草场合理利用途径,初步完成了天然草场面积和载畜量的量算、统计工作,绘制了天然草场资源图,为估算本区畜牧业发展潜力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天然 草场的生态环境、饲用植物、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利用意见,以 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1.1. 野外调查访问 1.1.1. 样地调查 目的是了解草场的植被组成和生境,探明草场产量和分布规律。本区以山地为主,环境变化较大,为提高测定精度,既要注重样地的代表性,也要增多重复次数。样地通常选择在放牧影响轻微的地段。囿于考察时间的限制,有些测定是在植物处于营养期进行的。为了将所测产量换算成全年产量,我们粗略地测定了主要牧草的再生率,并依此对样方测定的产草量,进行了校正。此外,还采集了用于营养成分分析的牧草样品。 1.1.2. 适口性观察与访问 适口性是饲用植物饲料价值的主要内容,是评价草场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此,农民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于适口性,主要是通过访问了解;有时条件允许,还亲自进行了放牧观察。与此同时,对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经验,进行了大量调查访问。 1.2. 室内研究分析 1.2.1. 利用土地类型图,量算草场面积和估算载畜量 土地类型图是地貌、植被和土壤等专业,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及利用特点,利用五万分之一(部分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和五万分之一(部分为二点五万分之一和七万分之一)的航空照片,绘制出二十万分之一的综合性图件,其上显示有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地面坡度和侵蚀程度等基本要素,这为草场资源的数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然后,利用方格纸,在二十万分之一的土地类型图上,量算各类草场的面积。允许误差(与理论面积比较)小于 2% 。进而将等级相同的类型予以归类,统计出各等级的草场面积;再乘以草场利用系数(即草场可利用部分占草场面积的百分比),得出草场有效面积。 需要指出的是,草场的年产草量,往往随年降水量和气温变异而变化。为使载畜量计算更为合理,通常采用平年(即中等湿润年份)的产量。统计表明,测产年份,即 1965 年的气候条件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前者比后者的降雨量略高,而气温偏低。因此,当年所测产量,基本上可用于载畜量估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论现在或将来,该区均以黄牛数量最多,所以本文以黄牛作为计算单位。依据黄牛的平均日食量及其营养需要,以及畜群结构,将其日食量定为 15 斤(干重)为宜。其他畜种,依次等于如下黄牛单位:水牛 1.5 、马 1.2 、驴 0.6 、山羊和绵羊 0.2 。 载畜量估算步骤如下。 首先,样方的实测产量,换算成全年最高产量。方法是: 全年最高产量(斤 / 亩) = 实测产量(斤 / 亩)×(开花期建群种的叶层高度 ÷测产时的叶层高度) 然后,把当年最高产量折合成全年可食产量,公式如下: 全年可食产量(斤 / 亩) = 当年最高产量(斤 / 亩)×再生率×群落利用率( % ) 最后,进行计算载畜量。由于不同垂直地带草场的利用时间有所差异,且各畜种的放牧时间不同,所以,为符合实际情况,载畜量的计算分成两步: ( 1 )载畜量(头日) = 全年可食产量(斤 / 亩)÷日食量(斤 / 头日) ×草场有效面积(亩) ( 2 )依据不同畜种在各垂直带的放牧时间,分别计算出实际载畜头数,公式为: 载畜头数(头) = 载畜量(头日)÷放牧天数(日) 还需特别说明:牛、马的放牧天数决定于农副产品的补给数量。农副产品愈多,舍饲时间愈长;反之,放牧期愈长。如楚雄地区,大家畜在各垂直带的放牧时间分别是:暖热山地河谷地带 240 天,温暖低山丘陵地带 260 天,温凉中山地带 280 天。而小家畜 - 山羊和绵羊,在上述三个地带均为全年放牧;而在寒冷亚高山地带和严寒高山地带,大、小家畜分别放牧 180 天和 100 天以下,其中牦牛的放牧时间又长于山羊和绵羊。 1.2.2. 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分析,由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化学分析室完成。分析项目包括: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灰分、钙和磷。 2.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综合评价 天然草场资源由草场饲用植物及其生境组成,其优劣通过资源质量和数量得以表现。评价草场资源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必要前提。本文拟从天然草场生态环境、饲用植物,资源类型及其质量和数量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1. 天然草场资源生态环境评价 川滇接壤地区,地处亚热带山地,夏天湿润,冬季干燥,四季不显。境内,不仅地域宽阔,而且海拔相差巨大,所以不同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又有明显差异。 以金沙江为界,南北有所不同。从地貌看,南部以山原盆地为主,北部多山地谷地;地面坡度,北部金沙江、雅砻江一带较陡,会理、会东等地山坡平缓;南部滇西横断山地区地面切割很深,滇缅公路一带切割较浅。从土壤看,南部为红壤。北部为红黄壤;从气候看,南部较干旱,北部较湿润。以北部西昌县和南部楚雄县的气象资料为例,其蒸发量和降水量之比分别为 1.9 和 2.6 。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南部比北部的年平均温度约高 1 ℃。因此,对湿度和温度较敏感的牧草,在两地区的分布高度有明显不同。如:耐干旱的扭黄茅草坡,南部和北部的分布上限分别为 2250m (或 2100m )和 1850m (或 2100m );而较喜湿的穗序野古草草坡,南部和北部的分布下限分别为 2600m 和 2100m (或 2250m )。南部,耐干旱的扭黄茅 - 法氏栎草场、刺芒野古草 - 马陆草草场和高山栲萌生林草场较多;而北部则几乎没有。此外,较湿润的北部,其单位面积产草量比南部高出 10%~20% 。这均表明,区内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异对草场资源有显著影响。 在金沙江以南,其东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亦有不同之处。东部山体较小,小坝子多位于条形河谷之中,因此家畜易于到山上放牧,但由于石灰岩较多,部分地区石芽露头频现,给家畜放牧带来不利因素。西部山体大,公社多在山上,撂荒草坡较多。中部元谋、永仁一带,海拔通常低于 1600m ,丘陵草场占面积较大,群落盖度小,产草量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减轻放牧强度,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是当务之急。 本区垂直高差极大,海拔最低点在宁南县葫芦口,仅 627 米,最高点在冕宁县象鼻子,达 4942 米。因此,本区丘陵草场和零星草场很少,主要为山地草场。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大,呈现出不同类型的热量带,以温暖低山丘陵地带为基准,向下为暖热山地河谷带,向上依次出现温凉中山带、寒冷亚高山带和严寒高山带。土壤与之相适应,以红壤和红黄壤为代表,向下为红褐土,向上依次出现红棕壤(或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高山草甸土(或高山灌丛草甸土)。就其热量水平而言,暖热山地河谷带与准热带相当,而温凉中山带与温带相近。因此,草场资源特征也随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 2.2. 天然草场资源类型评价 2.2.1. 天然草场热量类型评价 在上述各热量带,出现相应的按热量水平划分的草场大类,即暖热山地河谷草场、温暖低山丘陵草场、温凉中山草场、寒冷亚高山草场和严寒高山草场。 暖热山地河谷草场:分布于 1600m (或 1400m )以下。面积约 730.4 万亩,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 11.1% ,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 77.1% 。其中,以散树灌丛草原草场面积最大,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 85.6% 。本大类气候燥热,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为 4.0~8.0 ,年平均温度大于 17 ℃。林木散生,造林困难。草场以耐干旱的扭黄茅占优势,其次为龙须草、芸香草 (Cymbopogon distans ) 、云南黄杞 ( Engelhardtiaspicata ) 、合欢 (Albizia sp.) 、车桑子 ( Dodonaea viscosa ) 、余甘子等。牧草高大而粗硬,质量低下,产草量高。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分布于 1600~2300m (或 1400~2200m )。面积 3441.9 万亩,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 52.4% ,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 83.0% 。其中,草坡与灌丛草坡草场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 32.0% ,针叶林林下草场与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分别占 30.4% 和 27.6% 。本大类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 12~18 ℃;西昌地区较湿润,楚雄地区较干旱,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分别为 1.6~2.6 和 1.5~4.0 。扭黄茅、旱茅和刺芒野古草为优势草种,乔木树种以云南松 ( Pinus yunnanensis ) 、法氏栎 (Quercus fagesii ) 、滇石栎、高山栲为主。牧草质量较差,产量亦低。 温凉中山草场:分布于 2300~3000m (或 2200~3300m )。草场面积 2005.6 万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 30.5% ,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 93.5% 。其中,以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最大,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 31.2% ;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次之,占 26.6% ;再次为常绿阔叶林及萌生林草场,占 14.1% 。本大类气候温凉湿润,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为 1.0~1.5 ,年平均气温小于 12 ℃。草场优势草本植物为旱茅、穗序野古草、金茅、糙野青茅等,上层往往以云南松 ( Pinus yunnanensia ) 、黄毛青冈、多穗石栎、大白花杜鹃 ( Rhdodendronsp. ) 占优势。牧草质量较高,木本饲料显著增多。 寒冷亚高山草场:分别高达 3000 (或 3300 ) ~4000m ;面积 338.0 万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 5.2% ,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 93.4% 。其中,灌丛草甸和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较大,分别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 34.9% 和 32.7% 。其中,针叶林林下草场,上层为冷杉 (Abies sp .) ,下层以箭竹、杜鹃( Rhdodendron spp. )为主;优势牧草为羊茅、野青茅,营养价值高。 严寒高山草场:分布于 4000m 以上,集中分布在冕宁县北部。面积 51.0 万亩,占全区草场面积的 0.8% ,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 99.4% 。其中面积最大的草甸草场,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 59.4% 。以嵩草 ( Cobresia spp .) 、龙胆 ( Gentiana spp. ) 占优势,草层低矮。 上述五大类天然草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以及主要饲用植物及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等,均有差异,现列表说明。(表 1 ) 由表 1 可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组成和饲用植物发生变化,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逐渐增高,而平均产草量逐渐降低。例外的是,温暖低山丘陵产草量略显偏低,这是因为该大类草场利用较多,有所退化所致。其中,以暖热山地河谷草场的平均单位面积产草量和载畜量最高,原因是该大类以草坡草场为主,而温暖低山丘陵、温凉中山和寒冷亚高山均有大面积林下草场;至于严寒高山草场,则是由于气候寒冷所致。 此外,暖热山地河谷草场的地面坡度较大(如:楚雄地区大于 25 度者,约占 28% );以中、深切割为主;地面侵蚀严重;家畜用水缺乏,尤其是干季更显不足。 1600m 以上的草场,地面坡度较缓(如:楚雄地区大于 25 度者,占 10% 左右),以浅、中切割为主,地表侵蚀较轻;且干季亦有一定数量的地表径流,可供家畜饮用。 本区以中温暖低山丘陵草场和温凉中山草场为主,共 6293.9 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82% 。如以金沙江为界,将南部与北部进行比较,前者以温暖低山丘陵草场面积最大,占其草场总面积的 65.5% ,后者温凉中山草场最多,占 39.3% 。 表 1 川滇接壤地区不同热量地带天然草场特征 草场大类 分布 高度 (m) 土壤 类型 主要草本群落 主要饲用植物 牧草蛋白质含量( % ) 牧草适口性 草坡干草产量(斤 / 亩) 草场平均产量(斤 / 亩) 草场平均载畜量(头日 / 亩)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1600 或 1400 红褐土 扭黄茅草群;扭黄茅、龙须草草群 扭黄茅、芸香草、杭子梢、余甘子、清香木 3.3~4.3 愿意食 ~ 不愿意食 330 250 11.8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1600(1400) ~2300(2200) 红壤或红黄壤 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群;旱茅、扭黄茅草群;旱茅、刺芒野古草草群 扭黄茅、旱茅、细柄草、刺芒野古草、马陆草、小石积、高山栲 4.3~6.0 愿意食 ~ 喜食 260 170 8.0 温凉中山草场 2300(2200) ~3000(3300) 红棕壤或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 旱茅草群;旱茅、穗序野古草草群;旱茅、金茅草群、穗序野古草草群;糙野青茅草群 旱茅、穗序野古草、四脉金茅、金茅、糙野青茅、元江栲、黄毛青冈、多穗石栎、箭竹 5.2~7.0 喜食 ~ 愿意食 285 180 8.3 寒冷亚高山草场 3000(3300) ~4000 暗棕壤、灰化土、亚高山草甸土 羊茅、野青茅草群;羊茅、龙胆草群 羊茅、野青茅、小颖短柄草、珠芽蓼、箭竹、包斗栎、绣线菊 9 . 0~11 。 0 喜食 ~ 最喜食 270 180 8.2 严寒高山草场 4000 高山草甸土 嵩草、龙胆草群 嵩草 喜食 155 155 7.2 注: 1. 草坡干草产量为草坡、稀疏干草草原和草甸三者的平均产量。 2. 草场平均产量和载畜量为散树灌丛草原草场、草坡草场、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和针叶林林下草场的平均值。 2.2.2. 天然草场植被类型评价 依据草场建群植物的生活型,将本区天然草场植被类型分为11类:散树灌丛草原草场、草坡草场、灌丛草坡草场、撂荒地草场、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针叶林林下草场、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灌丛草场、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和田埂零星草场。 从表 2 可以看出,草场面积以针叶林林下草场最大,占草场总面积的 27.2% ,其次为草坡草场(含灌丛草坡草场)和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分别占 23.6% 和 22.6% 。而载畜量则以草坡草场(含灌丛草坡草场)最高,占 32.8% ,其次为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和针叶林林下草场,分别占 22.4% 和 14.4% 。 从水平分布看,金沙江以南,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最大;以北,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最大。但载畜量均以草坡草场(含灌丛草坡草场)最高。 此外,由于本区水热条件优越,因此天然草场的草层高度和草场产量远较温带草场为高。(表 3 )。 表 2 川滇接壤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天然草场的面积(万亩)和载畜量(万头日) 草场植被类型 渡口市 西昌地区 楚雄地区 合计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散树灌丛草原草场 117.0 1392.0 193.7 3039.2 311.1 3100.8 625.4 7532.0 草坡草场 7.8 73.4 722.0 9865.6 226.6 2536.0 956.4 12475.0 灌丛草坡草场 20.1 181.3 71.9 739.1 498.9 4920.9 590.9 5841.3 撂荒地草场 0.4 2.5 19.6 113.0 126.0 696.1 146.0 811.6 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 41.1 328.2 803.3 7614.3 638.7 4600.9 1483.1 12543.4 针叶林林下草场 35.6 165.4 560.1 3272.8 1188.1 5623.0 1783.8 8061.2 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 11.6 36.2 324.2 2205.1 321.1 1519.9 656.9 3761.2 灌丛草场 1.7 4.8 28.8 162.7 25.2 111.9 55.7 279.4 草甸草场 89.5 1020.4 3.2 32.4 92.7 1052.8 灌丛草甸草场 146.5 1448.9 3.4 46.8 149.9 1495.7 田埂零星草场 0.7 10.1 391.6 15.3 618.9 26.1 1043.1 合计 236.0 2216.4 2973.3 29872.7 3357.6 23807.6 6566.9 55896.7 注:表中的草坡草场包括:草坡草场、灌丛草坡草场和撂荒草坡草场。针叶林林下草场包括少部分针阔混交林林下草场。 表 3 川滇接壤地区与内蒙古几类天然草场产草量和草层高度的比较 项目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 内蒙古天然草场 * 散树灌丛草原草场 草坡 草场 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 针叶林 林下草场 森林草原草场 干草原 草场 荒漠草原草场 荒漠 草场 平均鲜草产量(斤) 400 350 270 170 190~230 90~190 80~100 20~30 利用层高度( cm ) 25~60 15~50 15~50 15~50 10~40 5~40 5~15 3~10 * 引自: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部资料。 2.3. 天然草场野生饲用植物评价 饲用植物是家畜日粮的主要来源,是草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类饲用植物的数量、分布、营养价值、适口性等,在草场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野生饲用植物以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数量最多,主要种类为:白健杆、刺芒野古草、穗序野古草、旱茅、糙野青茅、野青茅、羊茅和扭黄茅等。它们一般占草群总重量的 70~95% ,是野生饲用植物的主体。其次为常绿阔叶乔木或灌木叶子,数量较大的种类有:滇青冈、黄毛青冈、元江栲、高山栲、滇石栎、包斗栎、黄背栎和长穗栎等。;一年生和二年生牧草数量少,且多分布于田埂零星草场。莎草科和灯芯草科牧草仅在高山地带或局部低洼处占优势。豆科饲用植物不多,一般只占群落总重量的 1~6% ;豆科中,又以灌木居多,草本较少,其适口性好坏相当悬殊。如:百脉根 ( Lotus corniculate ) 、滇猪屎豆 ( Crotalaria yunnanensis ) 等适口性好;三点金草、截叶铁扫把( Lespedeza cuneata )等适口性差。 杂类草数量,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 1600m 以下,杂类草仅占群落总重量的 1% 左右, 1600~3000m 占 2~10% ,而 3000m 以上占 20~35% 。杂类草的适口性通常较差,但有的特好,如:云南繁缕 ( Stellaria yunnanensis ) 、珠芽蓼等。菊科中的某些植物,在群落中不占优势,但有着特殊作用,如:蒿类 ( Artemisia spp .) 植物,初春萌发早,可为家畜提供早春饲草。 2.3.1. 常见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特征 表 4-1 和表 4-2 所列,为本区常见的 43 种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对其进行分析统计,从中可以看出: ( 1 )不同种类饲用植物营养成分相差悬殊。其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者 四耔野豌豆比最低者龙须草高出 498.2% ;粗纤维含量,最高者龙须草比最低者余甘子高出 171.0% ;粗脂肪含量,最高者多花杭子梢比最低者刺芒野古草高出 662.3% ;无氮浸出物含量,最高者余甘子比最低者蔗茅高出 61.6% ;灰分含量,最高者臭根子草比最低者黄背栎高出 486.1% 。即使在同科之中,亦差别明显,如:同为禾本科植物, 小颖短柄草的粗蛋白含量比龙须草 高出 296.9% ;龙须草的粗纤维含量比狗牙根 高出 73.6% 。 ( 2 )各饲用植物类群的营养成分明显不同。依其平 均值进行比较,禾草类的粗蛋白和脂肪含量较低,分别为 5.9% 和 2.3% ;钙含量少,仅 0.36 ;而粗纤维和灰分含量较高,分别达 33.9% 和 6.9% 。常绿阔叶乔木叶子的粗纤维含量亦较高,平均 30.2% ,但低于禾草,而灰分含量较低,平均 3.5%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禾草,分别为 8.1% 和 6.1% 。豆科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平均达 17.1% 。灌木叶子的无氮浸出物和钙、磷含量较高,依次平均为 60.9% 、 1.3% 和 0.7% ,而粗纤维含量低,约 17.5% 。上述四类饲用植物的粗蛋白与粗纤维含量比,按豆科、灌木、常绿阔叶乔木和禾草的顺序依次降低,分别为 0.69 、 0.54 、 0.27 和 0.18 。 ( 3 )饲用植物的某些营养成分与生境有密切关系。随着海拔高度上升,饲用植物粗蛋白含量增高,粗纤维含量降低。这一点,以禾本科牧草最为明显。其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粗蛋白 / 粗纤维含量比值,均与海拔高度成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51 、 -0.973 和 0.948 (α =0.05 )。但粗纤维比粗蛋白含量的变化幅度小得多。此外,在同一海拔范围( 1600~2300m )内,不同土壤及其湿度下,禾草的营养成分也有较大差别,如生长在田埂地边和山坡上的禾草,其平均粗蛋白含量分别为 9.4% 和 5.0% ,粗蛋白 / 粗纤维含量比分别为 0.28 和 0.15 。 表 4-1 川滇接壤地区主要禾本科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含量表 项目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灰分 钙 磷 部位 禾 本 科 羊茅 ( Festuca ovina ) 9.75 3.91 33 . 04 48.28 5.02 - 0.15 茎叶花 野青茅 ( Deyeuxia arundinacea ) 10.13 1.87 33 . 88 47.20 6.92 - 0.22 茎叶花 糙野青茅 ( Deyeuxia scabrescens ) 6.05 2.25 36 . 84 44.96 9.90 0.27 0.21 茎叶花 小颖短柄草 ( Brachpodium sylvaticum var.breviglume ) 12.94 4.41 25 . 65 47.90 9.10 0.36 0.45 茎叶花 穗序野古草 ( Arundinella chenii) 5.96 2.51 32 . 93 49.52 9.08 0.68 0.35 茎叶果 刺芒野古草 ( Arundinella setosa ) 5.91 1.14 35 . 43 53.26 4.26 0.37 0.27 茎叶果 旱茅 ( Eremopogon delavayi ) 5.19 1.24 34 . 51 51.74 7.32 - 0.12 茎叶果 细柄草 ( 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 ) 7.00 4.24 28 . 35 52.27 8.14 0.52 0.22 茎叶果 扭黄茅 ( Heteropogon contortus ) 4.31 2.36 33 . 31 52.63 7.39 - 0.12 茎叶 金茅 ( Eulalia speciosa ) 3.88 2.06 34 . 33 50.87 8.86 0.22 0.77 茎叶果 白健杆 ( Eulalia pallens ) 4.33 2.51 30 . 91 57.20 5.05 0.13 0.04 茎叶 马陆草 ( Eremochloa zeylanica ) 5.86 3.53 30 . 69 52.43 7.49 0.31 0.06 茎叶果 龙须草 ( Elaliopsis binta ) 3.26 3.19 39 . 84 43.69 10.02 0.65 0.06 茎叶花 黄背草 ( 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 ) 5.18 0.86 38 . 17 44.71 11.08 1.16 0.35 茎叶果 芸香草 ( Cymbopogon distans ) 5.97 5.45 30 . 55 48.59 9.44 0.41 0.20 茎叶 白茅 ( 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 10.22 3.96 30 . 18 44.85 10.79 0.64 0.29 茎叶 臭根子草 ( Bothriochloa inetrmdeia ) 9.60 3.45 29 . 91 42.74 14.30 0.68 0.24 茎叶花 白草 ( Pennisetum flaccidum ) 8.51 1.79 37 . 24 43.77 8.69 0.41 0.31 茎叶果 狗牙根 (Cynodon dactyion ) 7.33 3.05 22 . 95 58.30 8.37 0.65 0.29 茎叶果 狗尾草 ( Setaria viridis) 9.20 2.05 35 . 57 39.35 13.83 0.71 0.41 茎叶果 蔗茅 ( Erianthus rufipilus ) 7.66 1.80 36 . 69 40.93 12.92 0.69 0.33 茎叶果 箭竹 (Sinarumdinaria nitida ) 12.81 1.90 27 . 46 45.93 11.90 0.82 0.15 叶 表 4-2 川滇接壤地区主要其他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含量表 项目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灰分 钙 磷 部位 豆 科 多花杭子梢 ( Campylotropis polyantha ) 19.83 8.69 20.10 42.60 8.73 1.11 0.23 叶花 西南杭子梢 ( Campylotropis delavayi ) 15.11 5.46 27.75 44.37 7.31 1.14 0.51 叶花 三点金草 ( Desmodium triflorum ) 13.94 4.04 29.42 46.67 5.93 0.87 0.15 茎叶果 四耔野豌豆 ( Vicia tetrasperma) 19.50 4.19 21.63 48.68 6.00 0.82 0.27 茎叶果 杂 类 草 珠芽蓼 ( Polygonum viviparum ) 13.52 2.14 27.35 47.77 9.22 0.27 0.23 茎叶果 灯芯草 ( Juncus sp. ) 10.79 2.38 32.23 50.56 4.04 0.41 0.28 茎叶果 西南萎陵菜 ( Potentilla fulgens ) 12.86 7.94 23.79 48.48 6.93 1.24 0.13 茎叶花 灌 木 华南小石积 ( Osteomeles schwerinae ) 9.63 2.50 17.62 63.87 6.38 - 0.16 叶果 小叶栒子 ( 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7.57 8.24 20.26 57.16 6.77 1.67 1.62 叶 余甘子 ( Phyllanthus emblica ) 11.19 8.08 14.70 61.66 4.37 0.90 0.27 叶 乔 木 元江栲 ( Castanopsis orthocantha ) 11.81 4.84 34.63 46.05 2.67 - 0.05 叶 高山栲 ( Castanopsis delavayi ) 11.50 4.90 32.03 48.77 2.80 - 0.04 叶 多穗石栎 ( Lithocarpus polystachya ) 8.81 6.98 39.08 41.39 3.74 - 0.13 叶 包斗栎 ( Lithocarpus craibianus ) 7.73 7.79 29.47 51.49 3.52 0.67 0.45 叶 滇石栎 ( Lithocarpus dealbatus ) 5.38 6.57 29.03 56.63 2.39 - 0.09 叶 黄毛青冈 ( Cyclobalanopsis delavayi) 3.56 5.73 33.01 53.76 3.94 - 0.06 叶 滇青冈 ( Cyclobalanopsis dealbatus ) 7.51 7.70 19.97 57.57 7.25 1.30 0.10 叶 黄背栎 ( Quercus pannosa) 7.38 3.94 35.17 51.07 2.44 - 0.15 叶 长穗栎 ( Quercus longispica ) 10.15 6.91 28.28 51.55 3.11 0.53 0.12 叶 矮高山栎 ( Quercus monimotricha ) 9.01 8.01 28.21 50.34 4.43 1.25 0.12 叶 栓皮栎 ( Quercus variabilis ) 13.90 5.15 24.70 51.42 4.83 0.78 0.19 叶 如将上述主要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与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野生牧草相比,前者的粗纤维与后者相近,而粗蛋白含量比后者低 3~5% 。如与本区数量最多的农副产品加以比较, 可知绝大多数野生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高于稻草,低于精料米糠和蚕豆糠,其中豆科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含量超过了米糠,略低于蚕豆糠;粗纤维含量比稻草稍低,而高于或接近精料。粗脂肪含量高于稻草,与精料相近。灰分含量一般比精料和稻草维都低。如综合予以评价,可以认为:本区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低于西北地区的天然牧草和本区的精料,而高于粗料稻草,其营养成分含量属于中等。(表 5 ) 表 5 川滇接壤地区主要农副产品营养成分含量表 项目 占干重的 %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灰分 米糠 13.4 5.9 26.5 41.1 13.1 蚕豆糠 23.7 6.0 22.7 36.9 10.7 稻草 2.9 1.3 35.0 46.1 14.7 注:本表数据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 国产饲料营养成分含量表,第一册 . 农业出版社, 1959. 2.3.2. 常见野生饲用植物的饲料价值 根据家畜对饲用植物的喜食程度,把适口性分为最喜食、喜食、愿意食、不愿意食和很少食五级。再按照营养价值与适口性,对其饲料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级。结果如表 6 所示。从中可见,禾草的饲料价值多属中和良,优等者较少;而主要木本饲用植物以低等和劣等者为多,少数属中等。此外,牧草的营养价值通常随季节而变化,春末和夏初较高,夏末和秋初逐渐减低,冬季显著下降。再者,乔木叶子的营养成分虽然往往高于禾草,但根据群众经验和实际观察得知,家畜采食最多的不是树叶,而是禾草,这是因为前者单宁含量较多,致使适口性降低;只有元江栲、高山栲、黄毛青冈、包石栎、黄背栎等数种树叶,在枯草季节,山羊与黄牛的采食量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冬季家畜无鲜草可食,且此时单宁含量减少之故。 表 6 川滇接壤地区常见饲用植物的饲料价值 饲料价值 饲用植物名称 适口性 粗蛋白含量( % ) 优 小颖短柄草、狗尾草、狗牙根、珠芽蓼、四耔野豌豆 最喜食 8 良 羊茅、野青茅、糙野青茅、细柄草、旱茅、马陆草、臭根子草、白草、箭竹、灯芯草、华南小石积、多花杭子梢、西南杭子梢 喜食 草本: 5~10 木本: 10~20 中 穗序野古草、刺芒野古草、扭黄茅、芸香草、白茅、三点金草、元江栲、高山栲、余甘子、小叶栒子 愿意食 草本: 4~6 木本: 8~12 低 金茅、白健杆、黄背草、包斗栎、多穗石栎、黄毛青冈、黄背栎、长穗栎 不愿意食 草本: 3~5 木本: 4~10 劣 龙须草、西南萎陵菜、滇石栎、滇青冈、矮高山栎 很少食 草本: 4 木本: 7 2.3.3. 主要野生饲用植物简介 在上述常见饲用植物中,起作用最大的是草场植被的建群种。现将具代表性的野生饲用植物重点介绍如下。 1. 扭黄茅,俗称:毛锥子草、毛针子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喜热,耐干旱。在暖热山地河谷草场占绝对优势,在温暖低山丘陵草场上往往与其他禾草成为共优种。饲料价值中等,粗蛋白 4.31% 。放牧利用后长出的再生草,营养价值显著增高,粗蛋白含量达 10.75% 。鲜草的干物质含量 41~48% 。 8 月上、中旬(即果期)以前,各种家畜均愿意采食;结实后,适口性急剧下降。因其芒长而坚硬,所以此类草场不宜放牧绵羊。 2. 旱茅,俗称:茅草、山白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分布于温暖低山丘陵和温凉中山草场,海拔 1800~2800m 的广阔地带。其适口性,在高海拔地带较高。粗蛋白含量,结实初期 5.19% ,后期降至 3.59% ,而再生草高达 10.56% 。鲜草的干物质含量约 46.0% 。各种家畜均喜食,且枯萎季节家畜仍愿意食,因此,在冬春有较重要的作用。 3. 穗序野古草,俗称:蚂蚱草。多年生禾草。分布于 2100~3000m 的温凉中山。鲜草含干物质 40~46% ;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5.96% 和 32.93% ,二者比值为 0.18 ,饲料价值中等。马、骡喜食,羊愿意食,牛不愿意食。该草叶量较少,叶层低矮,仅 10~500px ,不宜刈割利用。 4. 野青茅,俗称:松毛草。多年生丛生禾草。生殖枝高 40~1500px ,叶层高 25~875px 。主要分布于寒冷亚高山草场。鲜草含干物质 38~42% 。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10.13% 和 33.88% ,二者比值为 0.30 。牦牛喜食,羊与黄牛愿意食。枯后,质地粗糙,适口性显著下降。因此,在湿季放牧或割草利用为宜。 5. 羊茅,俗称:牛毛草、酥油草。多年生密丛禾草,生殖苗高 20~750px ,叶层高 15~500px ,分布于寒冷亚高山草场。鲜草的干物质含量 48~50% ,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9.75% 和 33.04% ,二者比值为 0.30 。耐践踏,羊喜食,适合放牧利用。 6. 小颖短柄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多分布于寒冷亚高山地带。其茎叶柔嫩,鲜草含干物质 37% 。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12.94% 和 25.65% ,二者比值为 0.50 。既耐啃食,又耐践踏,羊、黄牛、马均最喜食,四季皆可利用。 7. 华南小石积,俗称:黑壳罗。常绿灌木。分布在温暖低山丘陵地带。植株低矮,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9.63% 和 17.62% ,二者比值 0.55 。鲜叶含干物质 57% 。山羊四季喜食,适合放牧利用。大家畜很少采食。其多生长在冲刷地段,切忌过度放牧。 8. 高山栲,俗称:锥栎。常绿阔叶乔木。分布于 1600~2600m ,由于人为砍伐严重,多呈萌生状态,便于家畜采食。鲜叶的干物质含量 59% ,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11.50% 和 32.03% ,二者比值 0.36 。夏季家畜采食较少;枯草季节山羊、黄牛均愿意食。 9. 黄毛青冈,俗称:黄栎、红栎。常绿阔叶乔木。分布于 2000~2600m 。鲜叶干物质含量达 62% ,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 3.56% 和 33.01% ,二者比值 0.11 。夏季家畜很少采食;枯草季节,牛愿意食,山羊不愿意食。 10. 黄背栎,俗称:黑刺栎。硬叶常绿阔叶树,分布于 2900~3700m ,不仅耐寒,而且耐基质干旱,根蘖萌生能力很强,砍、烧之后,不久即呈萌生灌丛状。鲜叶的干物质含量为 59% ,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比值为 0.21 。枯草季节家畜有时采食。 2.4. 天然草场资源质量与数量评价 天然草场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草场资源的重要内容。因为草场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与畜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只有掌握草场的质量和数量状况,才能合理规划、安排和充分利用草场。 植被是草场的主体,是评价天然草场的主要因素。草场植被的优劣视饲用植物群落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定。而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的高低又决定于草场植被的生活型和种类组成。 草场环境主要应该考虑对家畜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因地区条件不同而异,例如:在较平坦的温带草原地区,牧场水源是个重要因素;而本区属亚热带山地,草场地面坡度则更显重要。草场环境只影响草场利用的难易程度,因此,一般说来,环境与植被比较,只处于次要地位。但当环境条件到达一定极限时,则上升成主要因素。如:草场坡度在 25 度以下时,各种家畜均宜放牧,此时,以草场植被为主要评定指标;当坡度达 25~35 度时,牛、马放牧就受到一定限制,但牧羊还是适宜的,此时虽仍以植被为主要指标,但坡度的重要性已显著增加;当坡度大于 35 度时,虽可放牧山羊,但也不宜,这时坡度即成主要因素。另外,森林疏密程度对家畜放牧亦有影响,故也是评价天然草场质量的一个指标。一般说来,疏林(即郁闭度小于 0.3 )对放牧几无影响,而成林,随着郁闭度增大,对放牧影响程度增加。草场水源也应是评价标准之一,但本区除某些地区外,一般不缺家畜用水,而这个因素目前在大范围内又不易掌握,因此未作为评价指标。此外,土层厚度和岩石裸露程度对草场质量亦有影响,但一般而言,随坡度增大,土层厚度减小。为简化标准,未把其列入评定项目。 综上所述,评价本区天然草场质量的指标定为:植物的饲料价值、地面坡度和森林密度。据此,把天然草场质量分为五等,现列表说明。(表 7 ) 表 7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等的评定标准 等 Ⅰ Ⅱ Ⅲ Ⅳ Ⅴ 饲料价值 优 优 良 良 中 良 中 低 良 中 低 劣 地面 坡度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25 25 25~ 35 25 25~ 35 25 25~ 35 35 25 25~ 35 35 J 15 15 15~ 25 15 15~ 25 25~ 35 15 15~ 25 25~ 35 35 备注: 1. 表中英文字母分别代表: A. 散树灌丛草原草场, B. 草坡草场, C. 灌丛草坡草场, D. 撂荒草坡草场, E. 灌丛草场, F. 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 G. 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 H. 灌丛草甸草场, I. 田埂零星草场, J. 针叶林林下草场(郁闭度 0.3 ) 2. 饲料价值划分,以该“等”饲用植物占草群总重量的 60% 以上为标准,如:当群落优等饲用植物重量大于 60% 时,称为饲料价值为“优”。 草场载畜量的高低决定于家畜的发展数量,而载畜量的大小又取决于草场可食产量的高低。因此,用可食产量进行评定更为合理。根据这个原则,将天然草场分为五级,具体标准见表 8 。各级之间,可食产量的划分界限,可因地区不同而异,划分的原则是以能将各类草场的级别区分开来为准。 表 8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级的评定标准 级 1 2 3 4 5 全年可食产量(斤 / 亩) 240 239~180 179~120 119~60 60 为了说明各类草场所属等级,现进行归类,列入表 9 。该表所列等级,是单纯从草场植被本身评定的。如果加入坡度因素,则当坡度为 25~35 度,降低一等;大于 35 度时,降低二等。从中可以看出, 田埂零星草场通常为Ⅰ等和 1 级草场, 草 坡、草甸和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多为属Ⅱ、Ⅲ等和 2 、 3 级;散树灌丛草原草场为Ⅲ等和 1 级;灌丛和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多为Ⅳ、Ⅴ等和 4 、 5 级;针叶林林下草场一般为Ⅲ、Ⅳ等和 4 级。 表 9 川滇接壤地区各类天然草场所属等级表 级 1 2 3 4 5 等 Ⅰ 臭根子草、白草田埂零星草场 小颖短柄草、杂类草草甸草场 Ⅱ 旱茅、穗序野古草草坡;野青茅、穗序野古草草坡 旱茅草坡;野青茅草坡;穗序野古草、羊茅、野青茅草甸;穗序野古草、旱茅、羊茅草甸;野青茅、羊茅草甸;羊茅、萎陵菜草甸 箭竹灌丛 Ⅲ 以扭黄茅为主的散树灌丛草原;以扭黄茅、菅草为主的散树灌丛草原 金茅草坡;旱茅、金茅草坡;旱茅、扭黄茅草坡;穗序野古草草坡;旱茅、刺芒野古草草坡;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坡;旱茅、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坡;马陆草草坡 扭黄茅草坡;扭黄茅、细柄草草坡;旱茅、黄背草草坡;白健杆、旱茅草坡;撂荒草坡;高山栲阔叶林草场 高山栲萌生林草场;高山栲、黄毛青冈萌生林草场;黄背栎萌生林草场;包石栎萌生林草场;箭竹、山柳灌丛;华南小石积、车桑子灌丛;元江栲萌生林草场 Ⅳ 白健杆草坡;多穗石栎阔叶林草场 多穗石栎萌生林草场;黄栎、毛石栎萌生林草场;黄栎萌生林草场;高山栲、滇石栎萌生林草场;黄背栎、杜鹃萌生林草场;滇青冈、高山栲萌生林草场 高山栲、法氏栎萌生林草场;滇青冈、滇石栎、高山栲萌生林草场;铁杉、箭竹林下草场 Ⅴ 云南松、黄毛青冈林草场;冷杉、黄背栎林草场;云南松、多穗石栎林草场;冷杉、包石栎林草场 滇石栎萌生林草场;法氏栎萌生林草场;美氏石栎萌生林草场;窄叶高山栎、清香木萌生林草场;冷杉、杜鹃林下草场;黄杞萌生林草场 注: 1. 表中萌生林和灌丛草场,其木本植物盖度均为大于 60% 者。 2 . 表中各类草坡草场的建群草种,如处于针叶林林下,评定时质量降低一等。 3. 表中萌生林或灌丛草场,如木本植物盖度大于30%,评定时质量降低一等。 根据上述评定标准,对不同行政区域和不同垂直带的天然草场等级,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分别列入表 10 、 11 和 12 及本报告的附件:“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等级统计表” 。 由表 10 可见,本区天然草场总面积 6566.9 万亩,其中有效面积 6246.0 万亩,总载畜量 55896.7 万头日。从全区草场等别来看,以 Ⅲ等草场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 56.1% ;其次为Ⅳ等草场,占 23.0% ;Ⅰ、Ⅱ和等Ⅴ草场依次占 0.4% 、 10.7% 和 9.8% 。可见,本区草场质量属于中等。从全区草场级别来看,以 4 级为主,占 40.7% , 5 级最少,只占 4.5% 。如等级同时考虑,则以Ⅲ等 3 级和Ⅲ等 4 级草场分布最广,分别占 19.9% 和 20.9% 。 从三个行政区来看,就草场等别而言,渡口、西昌、楚雄三地均以Ⅲ等草场为主,分别占各自草场总面积的 68.9% 、 42.9% 和 66.8% ,Ⅳ等次之,Ⅰ等极少,均小于 0.5% ,而Ⅱ等草场,以西昌地区的比重最大,为 17.6% 。就草场级别而言,渡口以 2 级为主,占本地区草场总面积的 42.9% ,西昌地区以 3 、 4 级为多,各占本地区草场总面积的 29.5% 和 30.0% ;而楚雄地区 4 级草场面积最大,占本地区草场总面积的 51.8% 。 从全区各县看,除德昌县的Ⅳ等比Ⅲ等草场面积略大外,其余各县均以Ⅲ等草场为多。其中以会东和西昌二县的草场质量较高,两县的Ⅰ、Ⅱ等草场分别占本县草场总面积的 33.6% 和 29.1% ;而元谋、永仁、牟定三县的Ⅰ、Ⅱ等草场最少,分别占 0.4% 、 1.3% 和 1.3% 。(详见:“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等级统计表” ) 表 10 川滇接壤地区各等级天然草场的面积(万亩)和载畜量(万头日) 级 1 2 3 4 5 合计 等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面积 载畜量 总 计 合计 496.7 8635.8 1219.8 15019.2 1881.2 17048.2 2674.8 14326.9 294.4 866.6 6566.9 55896.7 Ⅰ 26.1 1043.1 26.1 1043.1 Ⅱ 133.8 2261.3 189.9 2356.9 268.1 2498.8 111.4 678.9 703.2 7795.9 Ⅲ 188.1 3049.5 804.7 9866.1 1306.7 11742.5 1372.9 7470.4 10.9 35.0 3683.3 32163.5 Ⅳ 117.9 1823.9 178.1 2204.4 261.5 2393.8 806.1 4159.5 145.4 488.0 1509.0 11069.6 Ⅴ 30.8 458.0 47.1 591.8 44.9 413.1 384.4 2018.1 138.1 343.6 645.3 3824.6 渡 口 市 合计 19.4 321.8 101.1 1145.0 60.1 503.4 44.1 222.2 11.3 24.0 236.0 2216.4 Ⅰ 0.7 32.6 0.7 32.6 Ⅱ 2.7 30.8 2.4 25.2 5.1 56.0 Ⅲ 16.3 253.2 86.9 987.2 50.3 419.2 8.4 49.0 0.7 4.8 162.6 1713.4 Ⅳ 2.4 36.0 11.3 125.8 7.3 57.8 30.2 147.0 51.2 366.6 Ⅴ 0.2 1.2 0.1 1.2 5.5 26.2 10.6 19.2 16.4 47.8 西 昌 地 区 合计 431.5 7211.5 726.0 9128.5 875.8 8237.9 892.1 5145.9 47.9 148.9 2973.3 29872.7 Ⅰ 10.1 391.6 10.1 391.6 Ⅱ 124.2 2096.1 154.6 1867.3 195.0 1837.3 49.5 366.3 523.3 6167.0 Ⅲ 164.1 2674.7 415.3 5291.8 478.4 4500.3 218.9 1338.9 1276.7 13805.7 Ⅳ 102.3 1591.1 123.8 1561.4 179.7 1698.4 333.8 1864.7 46.1 62.6 755.7 6778.2 Ⅴ 30.8 458.0 32.3 408.0 22.7 201.9 289.9 1576.0 31.8 86.3 407.5 2730.2 楚 雄 地 区 合计 45.8 1102.5 392.7 4745.7 945.3 8306.9 1738.6 8958.8 235.2 693.7 3357.6 23807.6 Ⅰ 15.3 618.9 15.3 618.9 Ⅱ 9.6 165.2 32.6 458.8 70.7 636.3 61.9 312.6 174.8 1572.9 Ⅲ 7.7 121.6 302.5 3587.1 778.0 6823.0 1145.6 6082.5 10.2 30.2 2244.0 16644.4 Ⅳ 13.2 196.8 43.0 517.2 74.5 637.6 442.1 2147.8 129.3 425.4 702.1 3924.8 Ⅴ 14.6 182.6 22.1 210.0 89.0 415.9 95.7 238.1 221.4 1046.6 注:表中草场面积均为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现状数据。 表 11 的数据表明,从不同地带来看,严寒高山地带的草场面积以Ⅱ居多,寒冷亚高山地带的草场以Ⅴ等较多,其余三个地带均以Ⅲ等草场为主,其中又以温暖低山丘陵地带Ⅲ等草场比重最大。就各等草场而言,Ⅱ和Ⅴ等草场以温凉中山地带居多,Ⅰ、Ⅲ和Ⅳ等草场以 温暖低山丘陵地带面积较大 。 表 11 川滇接壤地区各类天然草场分等面积(万亩)表 等 Ⅰ Ⅱ Ⅲ Ⅳ Ⅴ 合计 总 计 合计 26.1 703.2 3683.3 1509.0 645.3 6566.9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3.8 457.7 169.5 99.4 730.4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22.3 155.8 2237.5 828.7 197.6 3441.9 温凉中山草场 491.1 854.2 455.8 204.5 2005.6 寒冷亚高山草场 34.8 121.0 38.4 143.8 338.0 严寒高山草场 21.5 12.9 16.6 51.0 渡口市 合计 0.7 5.1 162.6 51.2 16.4 236.0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0.4 104.2 13.1 10.9 128.6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0.3 48.4 33.6 5.0 87.3 温凉中山草场 5.1 10.0 4.5 0.5 20.1 西昌地区 合计 10.1 523.3 1276.7 755.7 407.5 2973.3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2.1 106.7 104.3 55.6 268.7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8.0 62.2 629.8 383.4 71.0 1154.4 温凉中山草场 409.1 408.8 213.5 137.1 1168.5 寒冷亚高山草场 30.5 118.5 37.9 143.8 330.7 严寒高山草场 21.5 12.9 16.6 51.0 楚雄地区 合计 15.3 174.8 2244.0 702.1 221.4 3357.6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1.3 246.8 52.1 32.9 333.1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14.0 93.6 1559.3 411.7 121.6 2200.2 温凉中山草场 76.9 435.4 237.8 66.9 817.0 寒冷亚高山草场 4.3 2.5 0.5 7.3 注:表中草场面积均为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现状数据。 从表 12 列出的不同地带各级草场面积看,全区以 4 级草场为主,占 40.7% ,且大都分别在温暖低山丘陵和温凉中山地带。从不同地带看, 暖热山地河谷草场以 2 、 1 级草场为主外,其余四类均以 4 级草场为多。就各级草场而言, 1 级草场以温凉中山草场和暖热河谷山地草场较多, 2 、 3 、 4 、 5 级草场均以温暖低山丘陵草场居首。 表 12 川滇接壤地区各类天然草场分级面积(万亩)表 级 1 2 3 4 5 合计 总 计 合计 496.7 1219.8 1881.2 2674.8 294.4 6566.9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216.8 311.6 161.1 7.8 33.1 730.4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49.7 605.6 1218.9 1410.2 157.5 3441.9 温凉中山草场 218.6 247.2 398.0 1050.8 91.0 2005.6 寒冷亚高山草场 11.6 55.4 93.8 164.4 12.8 338.0 严寒高山草场 9.4 41.6 51.0 渡口市 合计 19.4 101.1 60.1 44.1 11.3 236.0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19.1 96.5 1.5 0.2 11.3 128.0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0.3 1.9 48.5 36.6 87.3 温凉中山草场 2.7 10.1 7.3 20.1 西昌地区 合计 431.5 726.0 875.8 892.1 47.9 2973.3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176.2 69.5 7.5 6.2 9.3 268.7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35.4 420.3 462.3 223.1 13.3 1154.4 温凉中山草场 208.3 184.2 306.2 457.3 12.5 1168.5 寒冷亚高山草场 11.6 52.0 90.4 163.9 12.8 330.7 严寒高山草场 9.4 41.6 51.0 楚雄地区 合计 45.8 392.7 945.3 1738.6 235.2 3357.6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21.5 145.6 152.1 1.4 12.5 333.1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14.0 183.4 708.1 1150.5 144.2 2200.2 温凉中山草场 10.3 60.3 81.7 586.2 78.5 817.0 寒冷亚高山草场 3.4 3.4 0.5 7.3 注:表中草场面积均为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现状数据。 3.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 3.1. 与草场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的特征 3.1.1. 天然草场资源适宜性广 本区天然草场的适宜性广,主要表现在适宜畜种、利用方式、利用季节三个方面。首先,因组成本区草场植被的主要饲用植物,主要为中等高度的多年生禾草,且草场地面坡度多在 25 度以下,因此不仅适合黄牛、山羊放牧,而且水牛、绵羊、马等家畜亦可利用。其次,本区牧草高度通常大于 30~1250px ,即使在 3000m 左右的地带,高于 750px 的牧草亦不少见,这不仅适合放牧,而且宜于割草利用。再者,各类草场的季节适宜性广泛。一般来说, 3000~3300m 以下的草场,四季都可利用。在放牧无制度的情况下,这个特点易于造成草场利用不均衡,但当合理利用草场时,又会显示出该特点的优越性。 3.1.2. 天然草场资源变动性大 本区天然草场资源的变动性大,主要原因在于农牧用地或林牧用地的交替更迭,以及季节产草量不平衡。首先,因本区热量丰富,夏季雨量充沛,所以在坡度较缓( 20~25 度以下)的广大地段,均具备了辟为农地的条件。目前,不少地区仍旧沿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故此,当草坡或森林辟为农地时,草场面积较少;当耕地撂荒后,草场面积虽有所增大,但初期杂草丛生,质量降低;其后多年生禾草逐渐增多,草场质量亦随之渐好。到一定阶段,林木侵入,又导致草场质量和载畜量降低。这是造成草场资源变动大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当前林牧用地没有划分和固定,所以,在造林前,草场资源相对较大;造林后,草场资源有所缩小;当林子长到一定高度,又可开放作为林下草场,此时草场面积虽有所扩大,但载畜量仍低于造林之前;当林木成熟砍伐后,载畜量才又逐渐增高。可见,草场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再者,在一年之内,草场载畜量在不同季节也是波动的,夏秋牧草繁茂,载畜能力高;秋冬牧草枯萎,利用率显著降低。上述特点的存在,不仅对畜牧业,而且对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均造成了不利影响。 3.1.3. 天然草场资源利用现状特征 目前,本区天然草场以自由放牧利用为主。主要放牧畜种有黄牛、山羊、绵羊,及少量的马、驴、骡。家畜不仅在草坡上放牧,而且也在林下放牧。大家畜的放牧期,集中于夏秋季节,但因各地农副产品的丰富程度不一,因此放牧期及冬春补饲量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在温暖低山丘陵地带,放牧较短,集中于 6~11 月,且冬春补饲量多,因此冬春虽亦放牧,但采食量较少;在温凉中山和暖热山地河谷地带,放牧期较长,集中于 5~11 月,且冬季补饲量少。 3000m (或 3300m )以上的草场,因气候寒冷,羊、黄牛只能夏季( 6~10 月)利用,但有牦牛的地方,却可全年利用。山羊、绵羊一般不补饲,为全年放牧。 目前,仅在一些相对高差大的地区(如:冕宁县的冶勒、大姚县的白草岭、西昌县的螺髻山等地),有冬春场和夏秋场之别。一般地区,并无冬场与夏场的区别,这样往往造成夏季利用适合冬场放牧的草场,致使冬春饲草更加缺乏。 目前,没有放牧场和割草场之分。有些地区(如:冕宁县的冶勒)虽刈制少量干草,也只从地边、沟旁割取,并不专门选留割草地。 目前,除天然牧草与农副产品外,专门栽培牧草,作为饲料的地区很少。 3.2. 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措施 依据上述特征,提出如下三点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措施。 3.2.1. 全面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 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解决好三类用地的矛盾,是促进农林牧各业稳定迅速发展,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前提。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不仅森林毁坏,水源减少,而且草场遭到破坏,使载畜量降低。如:草坡草场在开垦前产草量为 250~400 斤 / 亩(干重),载畜量 12~17 头日 / 亩 , 而撂荒草坡的产草量仅 140~180 斤 / 亩,载畜量 5~7 头日 / 亩。且草场质量大大降低,开垦前,以禾草占优势,杂类草的比重小于 10% ,而撂荒后,适口性不良的杂类草高达 50% 以上。同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农作物产量很低,对种植业亦很不利。因此,停止刀耕火种,固定耕地极为重要。耕地固定后,撂荒草坡草场便逐渐发生演替,多年生禾草逐渐代替杂类草,草场质量便逐渐提高。 但是,固定耕地以后,只是初步解决了农林和农牧矛盾,还未涉及到林牧矛盾的问题。目前林牧矛盾集中表现在温暖低山丘陵和温凉中山地带。由于林牧用地没有划分,牧工可随意游走放牧,这不仅影响了幼林正常生长,妨碍了林木更新,而且难以实现轮牧制度,致使草场利用不充分。因此,划分林牧用地势在必行。 划分林牧用地,应该以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为依据。牧地以选择地面坡度小于 25 度的草坡为宜。理由是:( 1 ) 25 度以下的草坡适宜各种家畜放牧;( 2 )草场载畜量较高,一般比针叶林林下草场高 2 倍,比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高 50% ,比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高 1.5~5 倍;( 3 )小于 25 度的草坡,草群利用率可在 55~60% 以上,而大于 25 度草坡,其利用率必须小于 55% ,才不致造成水土流失。 本区多为山地,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先治好山;要想治好山,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而林业建设又必须以造林营林为基础,这才能保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林发展了,才能治好水,治好田,带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因此,保证常年都有较高比例的森林覆盖率是极重要的。具体而言,目前的成林毫无疑问应以发展林业为主,至于疏林、草地、灌丛等应放牧还是抚育成林,则应根据本地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放牧所需草场面积和畜种分布来决定。以楚雄地区为例: 1600~2300 米的地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为 34.8% ,绵羊数量很少; 2300 米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为 46.3% ,绵羊数量较多,而绵羊适宜在开阔的草地上。因此,前一地区的疏林可全部封闭,而后一地区的疏林可只封闭坡度大于 25 度者。同时,对于地表侵蚀严重,需要涵养水源的,或者坡度大于 25 度的草坡、灌丛,必须造林。这样将来的森林覆盖率可分别达到 63% 和 58% 。再者,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多地发展家畜,还应利用可以开放的林下草场放牧。因为本区的主要树种云南松的轮伐期为 53 年(包括:更新期 3 年,采伐年龄 50 年),其中前 13 年幼树高度小于 3 米,如放牧则会影响松林更新和幼树的正常生长,故不能放牧;而后 40 年,进行适度放牧对松林并无危害,所以可开放作为林下牧场。按此计算,每年可有 75.5% 的幼林用于放牧。根据上述原则处理,划分后的天然草场,不仅足够现有家畜利用,而且还有一定潜力。 此外,在划分林牧用地时,还要考虑其他经济因素,如像某些缺乏烧柴的大坝子周围(如:姚安坝、元谋坝等),应结合水土保持,营造薪炭林。森林的营造和抚育最好集中成片,这样便于将来开发利用。而牧地以选择在离居民点(或畜圈)较近的地区为宜。 农牧用地划分之后,草场资源即相对稳定,就为合理利用专用草场,充分利用林下兼用草场,提供了条件。而且,森林面积的逐步增大,亦为山区农林牧的健全发展创造了前提。 3.2.2. 统筹规划草场,实行划片轮牧 统筹规划草场的利用时间和划片轮牧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重要措施,而固定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则是有效地开展建设草场,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基本保障。 从表 13 和 14 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目前放牧制度不够合理,致使草场利用不均衡。未放牧或轻牧地段,枯草残存,不仅牧草适口性减低,而且影响新枝条萌发;年复一年,枯草越多,草场质量愈低,放牧利用愈少。放牧过度地段,产草量降低,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还易造成杂草增多,如:寒冷亚高山地带的野青茅草甸草场,禾草盖度一般大于 50% ,而过度放牧地段,下降为 15% 。而适度放牧地段,既可充分利用草群,亦能促进再生草生长,既提高了产草量,又提高了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天然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明确,以致难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更谈不上草场建设。例如:会东县夹马石畜牧场,欲把 2500 米以下的草场留作冬春放牧场,但附近生产队却夏季来此地放牧,致使牧场规划无法实现。可见,在固定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对草场进行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重要措施。 表 13 枯草对草场产量的影响 项目 群落盖度 放牧强度 枯草占群落总重量的 % 当年产草量(干重,斤 / 亩) 旱茅草坡草场 50 微度 65 259 50 适度 0 303 扭黄茅、黄背草草坡草场 80~90 微度 30 330 80~90 适度 17 516 表 14 过度放牧对草场产量的影响(斤 / 亩,干重) 项目 散树灌丛扭黄茅草原草场 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坡草场 扭黄茅、细柄草草坡草场 适度放牧或轻牧 536 330 228 过度放牧 226 153 125 在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固定之后,可实行划片轮牧。这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好处是:( 1 )各片草场都可均衡利用,不致造成重牧或轻牧;( 2 )草群利用均匀,减少牧草浪费,防止杂草增多;( 3 )在一次放牧之后,经过一定时期,又长出鲜嫩优质的再生草,其营养价值更高;( 4 )减少家畜放牧游走时间,降低体力消耗,便于草场的管理。为使划片轮牧制度便于施行,最好以村寨为单位,以山头(或山坡)为片,进行轮牧。在温暖低山丘陵地带,牧草夏季平均每天生长 0.5~22.5px ,按此,其轮牧周期,牛以 20~25 天,羊以 15~20 天为宜。但在寒冷和干热地带,或同一海拔高度的不同生境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快慢不一,所以轮牧周期需相应增减。划片后,每片草场都要适度利用,放牧天数根据采食高度来定,一般牧草被采食到 7~300px 高度时,即可转移到下一片草场放牧。每片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在每片草场上的放牧时间势必增长,这就失去了划片轮牧的优越性。 在划片轮牧的同时,必须留出冬春草场。冬春草场可利用到夏初,而后封闭留作冬用。此外,为使各片草场均有种子繁殖的机会,每片草场都应该隔几年让其结实一次。 3.2.3. 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天然草场 由于各垂直地带的主要草场类型不同,所以其合理利用措施各有特点。 暖热河谷地带:该地带以扭黄茅占绝对优势的草场达 85.6% 。在结实以前,适宜家畜利用;结实后,其长硬之芒,使草场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适时合理利用尤显重要。适时是指第一次利用必须在抽穗之前,使之不致结实,便于下次利用;合理是指应多次适度利用。每片放牧完毕后,最好刈除残草,以防结实。这样草场的质量就会显著提高。此外,该带坡度较大,因此在配置畜种时,应给大家畜留出小于 25 度的草场放牧;山羊利用 25~35 度的草场。再者,本带有大面积的侵蚀地,在造林以前应轻度放牧。对于多年没有利用的扭黄茅草场,在放牧利用之前,应分片(或分段)刈割作为燃料,促进牧草新枝萌发;每改造一片,利用一片。 温暖低山丘陵地带:该地带有大片云南松林及其疏林,占本带土地总面积的 48.1% 。云南松林林下草场的质量和单位面积载畜量,虽不如草坡和草甸草场高,但由于其面积大,所以总载畜量可观,占全区总载畜量的 38% 。因此,充分利用云南松林林下兼用放牧场,可为家畜提供大量饲草。同其他草场一样,林下放牧场也应该采用粗放的分片轮牧。且林中避风,牧草易于残留,适合作冬春牧场。不足之处是,由于松针覆盖和树冠遮光,妨碍了阳生牧草的生长和更新,降低了产草量和利用率;且随着云南松林树龄的增大,郁闭度和林下松针盖度逐年增大,因此,在坡度小于 25 度,不易造成水土冲刷的地段,可以试行收集凋落松针,用作垫圈或燃料,以利牧草生长;同时,可对树冠进行合理整枝,适当减小郁闭度,亦有促进牧草生长之效。与暖热河谷地带相同的是,本带亦有较大面积的扭黄茅草场,可按上述方式合理利用。 温凉中山地带:该地带缺少农用肥料,而家畜粪是解决肥料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些生产队,为了便于就地积肥,在耕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畜圈和人居房舍,当地群众称其为圈房(或庄房、田房)。其好处是:减小了运输肥料的困难;减少了畜群往返时间;畜圈接近放牧场,便于实行划片轮牧。因此,这种方法值得推广。与该措施相似的一种放牧制度是,会东县夹马石牧场所试行的羊群夏季野营放牧。这种方式效果良好:( 1 )野营放牧期间增重快;( 2 )母羊发情期提前半个月;( 3 )寄生虫数量少,往年每只羊寄生有 20 条绦虫,而野营放牧后,平均仅 1~2 条。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以逐步积累经验。 温凉中山与寒冷亚高山地带:该地带毒草较多,主要有:大白花杜鹃、毒八角( Illicium )、雷公藤 ( Tripterygium ) 、乌头 ( Aconitum ) 等。这些有毒植物,在较湿润的沟谷居多,且春天毒性最大;而沟谷地带牧草返青早,春季多放牧于此,因此春季中毒现象较多。为避免或减少家畜中毒,最好不去毒草大量集中的地方放牧;如人力允许,可进行人工铲除。此外,对于枯草过多,严重影响家畜采食的草场,可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做好防火道,进行焚烧,尽管在通常情况下不宜烧草。 平坝地区:该地区田埂零星草场较多,其上牧草植株高大,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达 9.0% 左右),特别适宜割草利用。刈割后,一部分可补饲耕牛,一部分可刈制干草。此类草场,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有的地方虽有所利用,但浪费较大。今后应采用集约方式,予以有效充分利用。 关于放牧形式,牧工有着丰富经验,如:“银子买来金子放”,“放牧不用巧,只要撒得好”,“暖天放阴山,冷天放阳山;早晚放阳山,中午放阴山”,“春放山谷,夏放高山,秋放收割地,冬放背风滩”,等等。但这些宝贵经验,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提高和推广。 3.2.4. 以农副产品为主,多途径解决冬季饲草 本区农副产品极为丰富,是冬季饲草的基本保证。以楚雄地区为例:农副产品占全区饲草总量的 28.9% ,但各带数量极不一致,温暖低山丘陵、暖热河谷山地和温凉中山地区分别占各带饲草总量的 35.7% 、 24.5% 和 8.7% 。(表 15 ) 表 15 楚雄地区农副产品和天然饲用植物数量(万斤,干重)比较表 项目 暖热河谷山地带 温暖低山丘陵带 温凉中山带 合计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农副产品 14565.0 24.5 92995.0 35.7 6512.6 8.7 114072.6 28.9 天然饲用植物 44867.2 75.5 167334.3 64.3 68334.0 91.3 280535.5 71.1 一般来说, 11 月中下旬至次年 4 月中旬为枯草期,亦即需要补饲的时期。据调查所知,通常补饲量为 10 斤 / 头日(黄牛单位),再从天然草场采食 5 斤 / 头日,则 130~150 天的补饲期,可折合 90~100 天的全日补饲(即补饲量为 15 斤 / 头日者),下余 270~260 天为全年累计放牧日数。按此计算,补饲饲草占饲草总量的 25~28% 即够冬春利用。按照这个标准估算,当前,温暖低山丘陵地带的农副产品已绰绰有余,暖热山地河谷地带亦基本够用,唯温凉中山地区带不够冬季补饲。鉴于上述情况,提出解决冬季饲草的途径如下: ( 1 )留出冬季放牧场。本区 3000m (或 3300m )以下的草场,均可作为家畜的冬季牧场,但以村寨附近、背风山坡和有林地段尤为合适。其中,山羊的冬春草场,可在常绿阔叶萌生林地段,又以箭竹较多之地更为合适。 ( 2 )晒制干草。就牧草产量和质量而言, 7~8 月晒制干草最为适宜,但从气象资料来看,此时降水日数较多,连续 3~4 天无雨的次数很少,平均每月仅 1~2 次,这对晒制干草极为不利。 9~10 月,连续 7~8 天无雨的次数有 1~3 次;如果掌握好天气预报,并结合群众经验,在这个时段晒制,干草质量亦可得到保证。但是,未加利用的草场,此时牧草已经结实,营养价值明显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划出专用割草场;前期,对其放牧,均匀利用;于 7 月下旬或 8 月上旬予以封闭, 9~10 月则不致结实,照此干草质量即可提高。此外,由于目前劳动力不足,大量刈制干草比较困难,所以只能首先从条件允许,而又特别需要的地方开始,而后逐步推广,增多晒制数量。 ( 3 )人工栽培牧草。目前专门种植的饲用植物很少。为提供足量的冬季饲草饲料,今后应逐步扩大种植面积。适宜草种有:苜蓿 ( Medicago ) 、短柄草( Brachypodium )、雀麦 ( Bromus ) 、鸭茅 (Dactilis ) 、旱稗 ( Echinochloa ) 、白草 ( Pennisetum ) 、画眉草 ( Eragrostis ) 等优良牧草种子,作为割草场。种子可由外地调入,亦可在当地野生牧草果实成熟期采集。 ( 4 )在固定耕地,增施肥料,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副产品的产量。 除上述之外,畜种配置与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也有很大关系。如:暖热河谷山地,气候干旱燥热,草场坡度较大,灌木饲用植物丰富,适宜山羊利用,其次方为黄牛。暖热低山丘陵地带,面积广阔,坡度平缓,饲用植物种类繁多,黄牛、水牛、山羊均可发展。温凉中山地带,气候凉爽,常绿阔叶萌生树树叶较多,且有大片草坡或草甸草场,适合发展山羊、绵羊和黄牛。亚高山地带,冬季气候寒冷,适合牦牛,以及绵羊、山羊和黄牛夏季放牧。高山地带,适宜牦牛利用,绵羊仅能在夏季最热月放牧很短时期。 4. 结语 本区是以农为主,适合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地区,上述草场面积和载畜量,是农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数据;当划分之后,草场面积和载畜量必然减小。尽管如此,其时天然草场资源仍然相当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利用和大力建设,产草量将不断提高,家畜数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本区优越的水热优势,正确处理农林牧矛盾,树立长期建设草场的观点,逐渐增加栽培牧草的面积,更合理、更经济、更科学地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场,其产量和质量便可不断提高。 (参加本项考察研究工作的有:杜占池、何妙光、杨宗贵、李琼华、肖育檀、孙玉平)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1056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三)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duzhanchi 2010-10-30 10:12
题记 :本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 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的 第一节《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3 )。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 行,现作为历史资料, 以博文形式发表。 一 .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3 ) (三)牧地资源评价 牧地资源评价是为了揭示各类牧地和各区域牧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环境状况,是对牧地自然和经济特征的深入探讨,因此是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牧地资源的科学依据。 3.1 牧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价 (一) 评价体系 牧地资源包括牧地植被及其生境。生境为家畜和饲用植物提供了生育空间,能量和营养物质。植被与生境相适应,是气候、地貌、土壤和水文等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是家畜直接利用的对象,所以是评价牧地资源的重点。牧地植被的特征表现在种类组成、密度、盖度、高度和生物产量等诸多方面,其中第一性生产物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把牧地资源的第一性生产能力作为评价的第一类指标。然而,生产饲用植物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饲养家畜,取得第二性生产物,因此把第二性生产能力作为评价的第二类指标。以往,对牧地生产能力的评价多囿于以产草量所表示的生物生产力和据此计算出的理论载畜量作指标。但仅用这二个指标进行评价似不全面,也不尽合理。因为对家畜代谢活动真正起作用的是营养物质,特别是代谢能和蛋白质,所以本文将采用以能量和营养为核心的多指标评价体系。第一性生产能力从植物地上部生物生产能力和营养生产力两方面进行评价。前者主要从干物质和热能反映出来,后者主要表现在以代谢能和蛋白质为主的各类营养物质方面。第二性生产能力从适宜载畜能力和畜产品生产能力两方面评价。其中适宜载畜能力,亦称理论载畜能力,以往常用一只绵羊对饲用植物的干重或鲜重的年需要量进行计算,本文用代谢能取而代之。根据有关实验结果,每只绵羊一年供给 5050MJ 代谢能较为合理;依此计算出适宜载畜能力。载畜能力仍用绵羊单位表示。为便于比较畜产品生产能力的高低,本文统一用羊的产肉能力及其热能进行评价。目前,羊的年产肉量取 10kg/ 只,羊肉热值取 8280KJ/kg 比较适中。生产能力包括生产力和生产量二类指标。生产力指单位面积的生产量,生产量指某类型 ( 或区域 ) 的总生产量。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归纳如下: I 地上部第一性生产能力 ( 一 ) 生物生产能力 (1) 干物质:干物质生产力 ( 亦可称产草力 ) 和干物质生产量 (2) 热能:热能生产力和热能生产量 ( 二 ) 营养生产力 (1) 代谢能 (2) 可消化蛋白质 (3) 粗蛋白质 (3) 粗脂肪 (4) 粗纤维 (5) 无氮浸出物 (6) 粗灰分 II 第二性生产能力 (1) 适宜载畜能力:适宜载畜力和适宜载畜量 ( 以下均简称为载畜力和载畜量 ) (2) 产肉能力:产肉力和产肉量 (3) 肉热能 ( 二 ) 自然区域评价 1 .生物生产能力评价 (1) 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评价 由表 2 — 6 可见,全国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三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 1226kg/hm 2 .a 和 21213.5MJ/hm 2 .a ;人工牧地明显高于前者,分别为天然牧地的 344.2% 和 342.2% ,分别为成片天然牧地 ( 不含零星草丛 ) 的 422.4% 和 420.2% 。 从三大区看,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及热能生产力均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牧地大区 ( 以下简称南方大区 ) 最高,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 以下简称北方大区 ) 居中,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 以下简称青藏大区 ) 最低。 其干物质生产力依次为全国平均值的 221.8% 、 81.7% 和 44.5% ;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全国的 238.1% 、 86.2% 和 45.5% 。人工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力亦是南方大区 北方大区 青藏大区。其干物质生产力依次为全国的 144.3% 、 92.1% 和 66.3% ;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全国的 157.7% 、 93.2% 和 66.2%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以青藏大区差别最大,前者为后者的 5 倍之多;南方大区差别最小,约 2.3 倍。就八个自然区而言,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华中湿润暖热性灌草丛区 ( 以下简称华中区 ) 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 ( 以下简称南部区 ) 东北半湿润温性草甸草原和草甸区 ( 以下简称东北区 ) 华北半湿润、半干旱暖温性灌草丛区 ( 以下简称华北区 ) 北部半干旱温性草原区 ( 以下简称北部区 ) 青藏东部半湿润、湿润高寒草甸区 ( 青藏东部区 ) 西北干旱温性荒漠区 ( 以下简称西北区 ) 青藏西部半干旱、干旱高寒草原区 ( 以下简称青藏西部区 ) ;最低者仅为最高者的 12% 。人工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南部区 华中区 华北区 东北区 北部区 西北区 青藏东部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 29% 左右。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为后者的 6.5 倍;华中区相差最小,约 2 倍。 从表 6 还可看出,全国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量分别为 40634.8 万 t/a 和 7029790MMJ/a ;人工牧地显著低于前者,仅为天然牧地的 8% 。就三大区而言,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量以北方大区最高,南方大区次之,青藏大区最低,依次占全国总量的 43% 、 42% 和 15% 。人工牧地亦为北方大区 南方大区 青藏大区,其干物质和热能生产量依次约占全国总量的 71% 、 25% 和 4%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差别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 1.9% ;北方大区差别较小,前者为后者的 13.3% 。从各自然区看,天然牧地依次为华中区 东北区 北部区 西北区 青藏东部区 南部区 华北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约为最高者的 16% 。人工牧地依次为北部区 华中区 华北区 西北区 东北区 青藏东部区 南部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仅为最高者的 0.5%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以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 0.2% ,华北区相差较小,前者约为后者的 25% 。 (2) 第二性生产力评价 表 7 的数据表明,全国天然牧地的载畜力、产肉力和肉热能生产力平均值依次为 1.243 只 /hm 2 .a 、 12.43kg/hm 2 .a 和 102.92MJ/hm 2 .a ;人工牧地显著高于前者,为天然牧地的 394.6% ,为成片天然牧地 ( 含零星草丛 ) 的 514.7% 。三大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以南方大区最高,北方大区居中,青藏大区最低,依次为全国平均值的 211.8% 、 86.9% 和 54.3% ;人工牧地亦是南方大区 北方大区 青藏大区,依次为全国平均值的 159.8% 、 92.8% 和 68.0%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差别最大,前者为后者的 494.4%, 南方大区差别较小,前者为后者的 297.7% 。各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的载畜力、产肉力和肉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华中区 南部区 东北区 华北区 北部区 青藏东部区 西北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 16.0% 。人工牧地依次为南部区 华中区 东北区 华北区 北部区 西北区 青藏东部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 30.8%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为后者的 6.4 倍,华中区相差最小,约 2.5 倍。 表 7 的数据还表明,全国天然牧地的载畜量、产肉量和肉热能生产量分别为 41143 万只 /a 、 411.43 万 t/a 和 34066.5 × 10 6 MJ/a ,人工牧地显著低于前者,其各项生产量指标仅为天然牧地的 9.3% 。从三大区看,天然牧地以北方大区最高,南方大区居中,青藏大区最低,依次占全国的 43.9% 、 37.4% 和 18.7% ;人工牧地亦是北方大区 南方大区 青藏大区,依次占全国的 71.3% 、 24.9% 和 3.8%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相差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 1.9% ,北方大区相差较小,前者为后者的 15.0% 。各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依次为华中区 东北区 北部区 青藏东部区 西北区 青藏西部区 南部区 华北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 16.6% ;人工牧地依次为北部区 华中区 华北区 西北区 东北区 青藏东部区 南部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仅为最高者的 0.5%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以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 0.2% ;华北区相差较小,前者为后者的 31.1% 。 2 .营养物质生产力评价 如表 8 所示,全国天然牧地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可消化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依次为 120.6 、 36.3 、 431.7 、 532.2 、 105.6 、 98.3 kg/hm 2 .a 和 10408MJ/hm 2 .a ,人工牧地显著高于前者,分别为天然牧地的 508.2% 、 284.3% 、 314.7% 、 317.4% 、 357.6% 、 459.3% 和 336.7% 。为简明起见,下面仅对粗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进行评述。三大区比较,天然牧地的各类营养物质生产力均为南方大区 北方大区 青藏大区,其粗蛋白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 201.9% 、 92.2% 和 56.2% ,代谢能分别为全国的 205.6% 、 94.3% 和 51.2% 。人工牧地亦为南方大区 北方大区 青藏大区,其粗蛋白分别为全国的 156.7% 、 96.7% 和 69.7% ,代谢能分别为全国的 159.0% 、 99.6% 和 68.0% 。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差别较大,前者的粗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分别为后者的 15.9% 和 22.4% ;南方大区差别较小,前者分别为后者的 25.4% 和 38.4% 。各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的粗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均依次为华中区 东北区 南部区 华北区 北部区 青藏东部区 西北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分别最高者的 18.1% 和 16.0% ;人工牧地的粗蛋白生产力依次为南部区 华中区 华北区 东北区 北部区 青藏东部区 西北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 30.9% ;代谢能生产力依次为南部区 华中区 东北区 华北区 北部区 西北区 青藏东部区 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 30.8% 。 表 6 各自然区的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能力评价 干物质生产能力 热能生产能力 自 然 区 -------------------------------------- ---------------------------------- 干物质生产力 干物质产量 热能生产力 热能产量 kg/hm 2 .a 万 t/a MJ/hm 2 .a MJ/a(x10 6 ) 天然牧地 全 国 1226 40634.8 21213.5 7029790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002 17559.2 18282.6 3024170 1. 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1802 6387.9 31256.6 1108460 2. 北部温性草原区 1091 4835.6 18789.1 833020 3. 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559 4065.4 9478.1 689580 4. 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1766 2270.3 30570.1 393110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546 6133.1 9653.6 1085280 5. 部高寒草甸区 732 4012.6 12953.7 710130 6. 西部高寒草原区 368 2120.5 6512.8 375150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2719 16942.5 50515.4 2920340 7. 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3049 13714.2 52579.4 2365670 8. 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 2519 3228.3 43270.9 554670 人工牧地 全 国 4220 3266.6 72586.8 561880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3904 2331.3 67642.9 403991 1. 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4626 273.1 80547.2 47555 2. 北部温性草原区 3839 1005.4 66836.7 175059 3. 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3084 474.3 53602.2 82435 4. 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4723 578.5 80775.3 98942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2796 120.2 48034.4 20664 5. 东部高寒草甸区 2816 115.1 48376.6 19781 6. 西部高寒草原区 2414 5.1 41465.7 883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6091 815.1 114443.9 137225 7. 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6006 776.3 101184.1 130780 8. 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8493 38.8 141024.6 6445 注:本文的第一性生产能力指第一性产物的收获量,可称之为有效生产能力或可利用生产能力,不包括枯死凋落量和刈后残留量。 ( 下同 ) 表 7 各自然区的牧地第二性生产能力评价 载畜能力 产肉能力 肉热能 自 然 区 ------------------------ --------------------- ---------------------- 载畜力 载畜量 产肉力 产肉量 生产力 生产量 只 /hm 2 .a 万只 /a kg/mh 2 .a 万 t/a MJ/hm 2 .a MJ/a(x10 6 ) 天然牧地 全 国 1.243 41143.0 12.43 411.43 102.92 34066.5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081 18075.8 10.81 180.75 89.47 14966.9 1. 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1.815 6508.9 18.15 65.09 150.28 5389.4 2. 北部温性草原区 1.066 4777.4 10.66 47.77 88.23 3955.7 3 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0.633 4655.2 6.33 46.55 52.39 3854.6 4 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1.641 2134.3 16.41 21.34 135.90 1767.2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0.675 7674.3 6.75 76.75 55.89 6354.3 5. 东部高寒草甸区 0.911 5047.7 9.11 50.48 75.39 4179.5 6. 西部高寒草原区 0.451 2626.6 4.51 26.27 37.34 2174.8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2.633 15392.9 26.33 153.93 218.01 12745.3 7. 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2.822 12841.6 28.22 128.42 233.70 10632.8 8. 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1.968 2551.3 19.68 25.51 162.97 2112.5 人工牧地 全 国 4.905 3814.9 49.05 38.14 406.13 3158.8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4.551 2720.3 45.51 27.20 376.86 2252.4 1. 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5.448 321.6 54.48 3.22 451.08 266.3 2. 北部温性草原区 4.520 1184.0 45.20 11.84 374.30 980.4 3. 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3.579 550.5 35.79 5.50 296.37 455.8 4. 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5.422 664.2 54.22 6.64 448.96 549.9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3.337 143.6 33.37 1.43 276.34 118.9 5. 东部高寒草甸区 3.361 137.5 33.61 1.37 278.31 113.8 6. 西部高寒草原区 2.881 6.1 28.81 0.06 238.55 5.1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7.839 951.0 78.39 9.51 649.04 787.5 7. 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7.027 908.3 70.27 9.08 581.88 752.1 8. 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9.344 42.7 93.44 0.43 524.87 35.4 表 8 各自然区的牧地营养生产力评价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可消化 蛋白 代谢能 自 然 区 ------------------------------------------------------------------------------ ---------- kg/hm 2 .a MJ/hm 2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牧地 全 国 120.6 36.3 431.7 532.2 105.6 98.3 10408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11.2 33.8 344.5 475.7 96.5 89.2 9816 1. 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189.3 57.2 574.9 830.8 149.4 149.8 16786 2. 北部温性草原区 114.9 37.0 347.1 496.0 95.9 91.0 10297 3. 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63.1 17.3 165.6 251.0 61.9 50.6 5609 4. 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156.1 51.6 712.4 698.2 147.5 134.4 12744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67.8 19.3 162.1 251.5 53.6 54.9 5330 5. 东部高寒草甸区 89.6 24.5 219.8 339.9 58.3 72.6 7067 6. 西部高寒草原区 47.1 14.3 107.1 167.4 49.1 38.1 3677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243.5 74.7 1167.4 1205.1 2 40.8 202.7 21395 7. 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260.1 79.3 1187.0 1269.8 252.6 215.5 22962 8. 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184.9 58.6 1098.6 978.0 199.4 157.8 15897 人工牧地 全 国 612.9 103.2 1358.5 1689.0 377.6 451.5 35040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592.9 93.2 1324.8 1687.0 332.9 420.3 34915 1. 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661.4 95.0 1447.9 1937.5 343.3 463.1 38918 2. 北部温性草原区 583.1 95.1 1296.0 1507.6 314.7 369.1 32294 3. 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428.8 73.0 935.4 1270.4 305.7 318.6 25570 4. 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676.3 102.8 1589.2 1824.7 405.5 479.3 38736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426.9 67.3 876.7 1106.1 242.8 332.6 23842 5. 东部高寒草甸区 429.9 67.8 883.0 1113.9 244.5 335.0 24012 6. 西部高寒草原区 368.5 58.1 756.8 954.8 209.6 287.1 20582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960.2 177.9 2117.9 2721.5 584.2 745.7 55723 7. 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860.7 169.9 1860.7 2483.2 606.1 743.2 50203 8. 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1190.7 198.4 2694.4 3445.8 728.3 750.7 66752 ( 三 ) 类型评价 为了既能说明问题,又不过烦琐,现将全国天然牧地归纳为 11 类,人工牧地归纳为 5 类,只进行生产力评价。 1 .生物生产力评价 (1) 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 表 9 的数据表明,天然牧地的干物质生产力以零星草丛最高,其次为热性灌草丛,最低的是高寒荒漠。最高与最低者相差约 28 倍。各类型的干物质生产力主要受土壤水分和气温两个生态因子影响,因此,草甸 草原 荒漠;热性灌草丛 暖热性灌草丛 暖温性灌草丛 温性草原 高寒草原。人工牧地的干物质生产力以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最高,平均达 9100kg/hm 2 .a ,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最低,平均为 2578kg/hm 2 .a ,前者为天然热性灌草丛的 334.8% ,后者为高寒草原的 944.3% 。 各类天然牧地的热能生产力差别极大,从高到低的前三位依次为零星草丛、热性灌草丛和暖热性灌草丛,最低的是高寒荒漠,仅为零星牧地的 3.4% 。人工牧地的热能生产力明显高于与其水热条件相似的天然牧地。各类人工牧地比较,以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热能生产力最高,达 156631MJ/hm 2 .a ,为热能生产力最低的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的 340.7% 。 (2) 第二性生产能力 亦如表 9 所示,各类天然牧地的载畜力可分为 4 个等级: 2.0 只 /hm 2 .a 的有零星草丛和沼泽; 1.0 — 2.0 只 /hm 2 .a 的为温暖热性草甸、三类灌草丛和高寒草甸; 0.5 — 1.0 只 /hm 2 .a 的只有温性草原; 0.5 只 /hm 2 .a 的为温性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人工牧地的载畜力遥遥领先,均在 3.0 只 /hm 2 .a 以上,其中,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最高,达 10.26 只 /hm 2 .a ,为天然牧地载畜力最高的零星草丛的 270.7% ,为热性灌草丛的 748.9% 各类天然牧地的产肉力及热能生产力与载畜力是一致的,亦可分为 4 个数量级:年产肉力大于 35kg/hm 2 .a ,其热能大于 300MJ/hm 2 .a 的为零星草丛;二个指标分别为 15 — 35kg/hm 2 .a 和 150 - 300MJ/hm 2 .a 者有沼泽和温暖热性草甸; 5 - 15kg/hm 2 .a 和 40 - 150MJ/hm 2 .a 包括三类灌草丛、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分别小于 5kg/hm 2 .a 和 40MJ/hm 2 .a 者有温性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人工牧地的产肉力及热能生产力明显高于天然牧地,可分为 3 个数量级:年产肉力大于 100kg/hm 2 .a ,热能大于 800MJ/hm 2 .a 的有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二个指标分别低于 35kg/hm 2 .a 和 300MJ/hm 2 .a 的为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介于上述之间者包括热性旱生型、温暖性中生型和寒温性中生型人工牧地三类。 2 .营养生产能力评价 现以代谢能、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为主要指标进行评述,可将各类天然牧地的营养生产力分为高中低三级。营养生产力高者包括零星草丛、沼泽、温暖热性草甸,其粗蛋白 180kg/hm 2 .a ,可消化蛋白 140kg/hm 2 .a ,代谢能 15000MJ/hm 2 .a ;营养生产力低者有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温性荒漠,上述四类营养物质依次小于 50kg/hm 2 .a 、 35kg/hm 2 .a 、和 5000MJ/hm 2 .a ;其余 5 类天然牧地,即温性草原、高寒草甸和三类灌草丛介于上述之间,营养生产力属中等水平。营养生产力最高者为零星草丛,除其粗纤维较低外,其余各种营养物质的生产力均为最高水平;而高寒荒漠,各种营养生产力均属最低水平。粗纤维生产力以热性灌草丛最高。人工牧地的平均营养生产力远远高于各类天然牧地,即使营养生产力最低的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其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生产力亦高于高水平的天然牧地;营养生产力最高的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中的零星草丛相比,粗蛋白前者为后者的 352.9% ,可消化蛋白为 290.3% ,代谢能为 236.7% 。 5 类人工牧地比较,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和代谢能的生产力均为最高;热性旱生性人工牧地的粗脂肪生产力最高;温暖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可消化蛋白生产力最高;寒温性旱生性人工牧地的各项营养生产力均为最低。寒温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各项营养生产力均居中。 ( 表 10) 表 9 各类牧地地上部的生物生产力评价 第一性生产力 第二性生产力 --------------------------------- ----------------------------------------- 类 型 干物质生产力 热能生产力 载畜力 产肉力 肉热能生产力 kg/hm 2 .a MJ/hm 2 .a 只 /hm 2 .a kg/hm 2 .a MJ/hm 2 .a 天然牧地 温 性 草 原 909 15685.9 0.81 8.1 67.3 高 寒 草 原 273 4844.7 0.33 3.3 27.3 温 性 荒 漠 360 5641.2 0.45 4.5 36.9 高 寒 荒 漠 117 1993.4 0.15 1.5 12.7 温暖热性草甸 1759 30615.0 1.97 19.7 162.9 高 寒 草 甸 882 15661.0 1.13 11.3 93.7 暖温性灌草丛 1731 29919.5 1.36 13.6 112.5 暖热性灌草丛 2491 42427.1 1.34 13.4 111.2 热性灌草丛 2718 46377.5 1.37 13.7 113.7 沼 泽 2198 39135.9 2.14 21.4 177.4 零星草丛 3344 57972.1 3.79 37.9 313.7 人工牧地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3950 69296.8 4.70 47.0 389.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6500 115683.0 7.53 75.3 623.3 热性中生型牧地 9100 156631.4 10.26 102.6 849.9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2578 45968.2 3.09 30.9 255.8 热性旱生型牧地 8000 124024.0 8.78 87.8 727.1 表 10 各类牧地营养生产力评价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可消化蛋白 代谢能 类 型 --------------------------------------------------------------------------------- ----------- kg/hm 2 .a MJ/hm 2 .a 天然牧地 温 性 草 原 95.1 34.0 293.8 410.5 75.5 75.1 5789 高 寒 草 原 35.3 11.7 78.1 123.1 25.2 28.5 2790 温 性 荒 漠 42.2 9.8 95.4 146.0 66.1 34.8 4068 高 寒 荒 漠 18.3 3.2 30.3 50.9 14.4 14.2 1144 温暖热性草甸 186.9 48.3 541.5 836.1 146.2 146.9 16684 高 寒 草 甸 112.8 31.2 260.3 406.9 71.2 92.2 8655 暖温性灌草丛 129.1 51.3 824.0 586.2 140.8 121.0 9425 暖热性灌草丛 110.7 49.8 1317.1 832.2 182.4 104.7 10064 热性灌草丛 131.7 52.1 1454.4 885.6 195.7 126.1 10292 沼 泽 245.1 60.2 674.5 1082.0 136.0 190.3 20184 零 星 草 丛 355.8 95.0 1034.3 1563.7 295.3 282.3 31287 人工牧地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611.8 97.9 1256.7 1656.2 327.3 466.5 3390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1029.7 184.6 2073.1 2583.5 629.1 822.6 54307 热性中生型牧地 1255.5 205.5 3046.0 3761.0 832.0 819.4 74052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380.2 65.7 827.5 1081.4 223.0 293.8 22283 热性旱生型牧地 1027.4 211.8 2638.4 3381.8 740.6 762.9 63353 3.2 牧地类型的饲用质量评价 牧地资源的饲用质量评价指标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指标主要为包括营养成分含量、营养比、消化能和代谢能等在内的营养价值;定性指标主要有适口性和饲用价值。 ( 一 ) 营养价值 1 .营养成分含量 营养成分含量是用化学分析方法评定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从表 11 可以看出,天然牧地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恰成负相关,据此可将牧地分为 3 类:高蛋白质和低粗纤维牧地,其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含量分别大于 115 和 95g/kg , 粗纤维小于 300g/kg ,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温性荒漠属于此类;中粗蛋白质和中粗纤维牧地,其含量分别介于 100 - 115 、 70 — 95 和 300 - 400g/kg 属于该类的有温性草原,温暖热性草甸和沼泽; 低粗蛋白质和高粗纤维牧地,其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含量分别小于 100 和 70g/kg ,粗纤维大于 400k/kg ,这一类包括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 3 类牧地。 上述表明,热量低或降水少的地区分布的牧地,具有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的特征;热量高、降水多的地区则相反。按照无氮浸出物的含量亦可将牧地分为高中低 3 类: 460g/kg 者为高无氮浸出物牧地,包括温暖热性草甸、高寒草甸和沼泽;介于 400 - 460g/kg 者,为中无氮浸出物牧地,有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 4 类; 400g/kg 者,有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 3 类,属低无氮浸出物牧地。这表明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地区,通常具有低无氮浸出物的特征;土壤水分较好的地区 ( 或地段 ) 具有高无氮浸出物的特征。高粗脂肪牧地有温性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其含量大于 35g/kg ,低粗脂肪牧地包括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及温暖热性草甸和沼泽,含量小于 30g/kg ,其余 3 类牧地为中粗脂肪牧地,含量介于 30 - 35g/kg 之间。可见,大气和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牧地,一般脂肪含量较低。高灰分牧地包括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含量大于 100g/kg ;低灰分牧地有沼泽、暖热性和热性灌草丛,含量小于 80g/kg ;其余 5 类牧地属中灰分牧地,含量为 80 - 100g/kg 。按大于 15g/kg 、 7 - 15g/kg 和小于 7g/kg 的钙含量,将牧地分为高、中、低 3 类,高钙牧地有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低钙牧地有温暖热性草甸、沼泽和三类灌草丛,其余 3 类为中钙牧地。这说明干旱地区的牧地灰分和钙含量较高;湿润地区较低。根据磷的含量也可将牧地划分为 3 类:高磷牧地有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含量大于 2g/kg ;低磷牧地为热性和暖热性灌草丛、温暖热性草甸,含量小于 1.5g/kg ;其余 5 类牧地为中磷牧地。综上所述 ,就我国主要天然牧地类型而言,温性草原属于高脂肪和高磷牧地;高寒草原为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磷和低纤维牧地;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为高蛋白质、高灰分、高钙和低纤维牧地;高寒草甸属于高蛋白质、高脂肪、高无氮浸出物、高磷和低纤维牧地;温暖热性草甸为高无氮浸出物和低钙牧地; 3 类灌草丛均属于低蛋白质、低脂肪、低无氮浸出物、低灰分、低钙和高纤维牧地;沼泽为高无氮浸出物、低脂肪、低灰分和低钙牧地。 各类人工牧地与各类天然牧地的平均值比较,前者的粗蛋白、可消化蛋白、钙和磷含量较高,后者的粗纤维和粗脂肪较高,而无氮浸出物和灰分相近。各类型人工牧地相比,温暖性中生型的粗蛋白、可消化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最高;热性旱生型的钙和磷含量最高;粗蛋白含量以热性旱生型最低;可消化蛋白、粗脂肪和钙含量均以热性中生型最低;粗灰分含量以寒温性中生型最低;磷含量以寒温性旱生型最低;各类型的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较接近,最大和最小值相差不到 6 % 。中生型与旱生型人工牧地类组比较,除钙外,其余营养成分含量的平均值均相近,二者相差不足 5 % 。二类寒温性与二类热性人工牧地营养含量的平均值比较,粗蛋白、可消化蛋白、粗脂肪和钙以前者为高;粗纤维、粗灰分和磷以后者为高;无氮浸出物相当接近。 表 11 各类牧地的营养成分 ( g/kg ,干重 )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可消化蛋白 天 然 牧 地 各类平均值 98.4 29.6 352.1 434.1 86.0 7.12 1.65 80.1 温 性 草 原 104.6 37.4 323.3 451.6 83.1 10.60 2.40 82.7 高 寒 草 原 129.3 42.9 285.6 450.2 92.1 9.30 1.90 104.2 温 性 荒 漠 117.4 27.2 265.4 406.0 183.9 15.40 1.80 96.7 高 寒 荒 漠 156.6 27.4 258.9 434.4 122.7 28.00 1.70 121.5 温暖热性草甸 106.2 27.2 307.4 477.6 81.6 6.00 1.40 83.0 高 寒 草 甸 127.8 35.3 295.0 461.2 80.7 8.00 2.20 104.5 暖温性灌草丛 74.5 29.6 476.0 338.6 81.3 4.30 1.70 69.9 暖热性灌草丛 44.4 20.0 528.7 334.1 73.2 2.70 1.20 42.0 热性灌草丛 48.4 19.2 535.0 325.8 72.0 2.90 1.20 46.4 沼 泽 111.5 27.4 306.9 492.3 61.9 4.60 2.00 86.6 人 工 牧 地 各类平均值 148.7 25.4 323.5 412.9 89.6 10.18 2.66 110.7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154.9 24.8 318.2 419.3 82.9 9.79 3.34 118.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158.4 28.4 318.9 397.5 96.8 12.12 2.35 126.6 热性中生型牧地 138.0 22.6 334.7 413.3 91.4 5.43 2.25 90.0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147.5 25.5 321.0 419.5 86.5 12.09 1.88 114.0 热性旱生型牧地 128.4 26.5 329.8 422.7 92.6 12.90 5.95 95.4 2 .营养比和营养类型 营养比即饲用植物中碳物质与氮物质含量的比值, 可用于划分牧地营养类型,显示植物群落蛋白质含量的多寡。比值愈低,表明氮含量愈高,饲用植物群落质量愈好。由表 12 可见,天然牧地的营养比以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较高, 大于 10 ,以高寒荒漠最低,小于 5 ,其余各类牧地均介于 5 - 10 之间。营养类型可分为四类: C 型牧地,热性和暖热性灌草丛属于此类; CN 型牧地,包括暖温性灌草丛、温性草原、温暖热性草甸和沼泽; NC 型牧地,包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 NC - A 型牧地,包括高寒荒漠和温性荒漠。由于在每类天然牧地中包含有许多种牧地型,而不同牧地型的营养比有所差别,所以属于同一营养类型的牧地类,其质量亦有所不同。如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同属 NC - A 型牧地,但后者的营养比低于前者,所以其蛋白质含量更高。 人工牧地的营养比,除高于高寒荒漠外,通常低于天然牧地的其余类型。各类人工牧地比较,温暖性中生型的营养比最低,其后依次为寒温性中生型 寒温性旱生型 热性中生型 热性旱生型。其中,豆科人工牧地的营养比亦是温暖性中生型最低,热性旱生型最高;而禾本科人工牧地则是寒温性中生型最低,热性中生型和热性旱生型最高。各类人工牧地的营养比虽有所差别,但均属 NC 营养类型。其中,以豆科饲用植物为建群种的人工牧地,多属 N 营养类型,唯热性旱生型为 NC 营养类型;以禾本科牧草为建群种的人工牧地,寒温性和温暖性一般为 NC 型,热性常属 CN 型。中生型与旱生型比较,其营养比相近,通常前者仅比后者低 5 % 左右;营养类型均属 NC 型。寒温性与热性相比,前者约比后者低 10 % ;营养类型亦均属 NC 型。 表 12 各类牧地的营养比和营养类型 营养比 营养类型 营养比 营养类型 天然牧地 人工牧地 各类平均值 8.71 CN 各类平均值 5.36 NC 温 性 草 原 8.26 CN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5.15 NC 高 寒 草 原 6.49 N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62 N 温 性 荒 漠 6.27 NC—A 禾本科草牧地 5.79 NC 高 寒 荒 漠 4.85 NC—A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4.95 NC 温暖热性草甸 8.02 CN 其中:豆科草牧地 3.89 N 高 寒 草 甸 6.58 NC 禾本科草牧地 6.63 NC 暖温性灌草丛 11.88 CN 热性中生型牧地 5.81 NC 热性和暖热性灌草丛 19.38 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20 N 沼 泽 7.67 CN 禾本科草牧地 8.96 CN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5.44 N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10 N 禾本科草牧地 6.66 NC 热性旱生型牧地 6.35 N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94 NC 禾本科草牧地 8.93 CN—A 注: 1. N 、 C 和 A 分别表示氮、碳和灰分。 2. 营养类型划分标准: 4.75 为 N 型; 4.76—7.25 为 NC 型; 7.26—14.25 为 CN 型; 14.25 为 C 型; —A 为含量 100g/kg 。 3 .消化能和代谢能 能量是家畜完成体内代谢和生产活动的必需物质,对生产性能影响很大。 它的不足会严重阻碍家畜的生长。因此,用能量评价牧地的营养价值被普通采用。 消化能和代谢能含量是评价饲用植物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尤其是代谢能,是家畜从饲用植物中获得的有用能量,所以用其评价饲料等级最为合适。从表 13 可以看出,在天然牧地中,温性荒漠和高寒草原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明显高于其他各类牧地,其含量分别大于 12MJ/kg 和 10MJ/kg ;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显著低于其他各类牧地,其含量分别低于 7MJ/kg 和 6MJ/kg 。其余 7 类牧地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介于 10 - 12MJ/kg 和 8 - 10MJ/kg 之间。 人工牧地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通常高于各类灌草丛,而低于各类荒漠、草原、草甸和沼泽。各类人工牧地之间相差较小,最高的寒温性旱生型比最低的热性旱生型高 10% 左右;旱生型则只比中生型高 3% 。 表 13 各类牧地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含量评价表 (MJ/kg) 消化能 代谢能 消化能 代谢能 天然牧地 人 工 牧 地 各类平均值 10.34 8.48 各类平均值 10.28 8.40 温 性 草 原 11.42 9.37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10.50 8.58 高 寒 草 原 12.45 10.2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10.29 8.35 温 性 荒 漠 13.80 11.32 热性中生型牧地 9.78 8.14 高 寒 荒 漠 11.91 9.77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10.69 8.64 温暖热性草甸 11.54 9.47 热性旱生型牧地 9.64 7.92 高 寒 草 甸 11.96 9.81 暖温性灌草丛 6.64 5.44 暖热性灌草丛 4.93 4.04 热性灌草丛 4.62 3.79 沼 泽 11.20 9.18 ( 二 ) 适口性 适口性是从植物食性的角度定性评价牧地质量的一个指标。通常分为嗜食、喜食、愿食、可食、少食和不食六级。从各类天然牧地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来看,其适口性级别有明显不同。高寒草甸、温性典型草甸和温性草原以喜食和嗜食的优势植物较多;三类灌草丛和高寒荒漠以愿食的优势植物比例较大;温性荒漠和沼泽以可食和少食的优势植物比例较高;不食植物成优势种者较少。 人工牧地的优势种均为优良牧草,属于嗜食和喜食植物。 ( 三 ) 饲用价值 饲用价值是依据饲用植物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性状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一般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等。对我国各类天然牧地中 360 种优势植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优等植物比例最高的为温性典型草甸和温性草原,分别占其优势植物的 25.0% 和 20.4% ,三类灌草丛的优等植物较少,均小于 10% ,而沼泽则没有优等的优势植物。良等的优势植物以高寒草甸最多,占其优势植物的 58.1% ,二类荒漠较少,所占比例小于 10% 。中等的优势植物以三类灌草丛和高寒荒漠比例最大,均占其优势植物的 50% 以上,其次为高寒草原和沼泽;温性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所占比例较小,小于 15% 。低等的优势植物比例,以温性荒漠明显高于其他各类,达 50.9% ,以暖热性、热性灌草丛和高寒草甸为低,小于 5% 。劣等的优势植物比例最高的为高寒荒漠和沼泽,大于 30% ;暖温性灌草丛和温性草原的比例较小,小于 5% 。 人工牧地所选用的饲用植物多为优等牧草,有的为良等牧草。 3.3 牧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 任何自然资源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形成并不断演化的,牧地资源也不例外。 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牧地的生态环境是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牧地的基础工作之一。 牧地作为一种土地类型,主要由大气-土壤-植被-家畜系统组成。家畜的利用对象—植被的生存一刻也脱离不了土壤和大气中的生态要素。其中,日光、热量、氧和 CO 2 为主要气候生态要素,氮和矿物质等是主要土壤生态要素,水分则既是气候也是土壤要素。地貌对牧地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某一地区的气候和土壤要素,进而影响牧地资源的特征。 ( 一 ) 气候 依据我国的热量与水分地带性特征,可区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农业气候大区,即西北干旱区、东南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由于其水热组合明显不同,所以其牧地的形成、种类组成和生产力等特征差异极大。 西北干旱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宁夏、晋陕北部、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分以及新疆。本区深居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绝大部分地方水分资源相当贫乏。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400mm ,西部一些地方在 50mm 以下,年干燥度大于 3 。由于牧地的水分绝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少便造成了土壤含水量低和大气湿度小。水分不仅影响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而且是植物光合生产的基本材料和营养物质的载体,因此,土壤干旱对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大;大气干旱,加上本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使本区蒸散量大,这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由于干旱所致,本区天然牧地的第一性生产力较低,一般小于 3000kg/hm 2 .a ,其中本区西部的极干旱地方,在 200kg/hm 2 .a 以下。本区光能资源较丰富,不仅辐射强,而且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 5500 - 6500MJ/m 2 .a ,日照时数 2500 - 3200h 。光量主要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光时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时间的长照。可见,这种优越的光辐射条件,加上生长季节较丰富的热量资源,对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只要能够增加土壤水分,光热资源的潜力便可得到进一步发挥,牧地生产力即会大幅度增加。 东部季风区包括东北、华北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与西北干旱区比较,本区的突出特点是湿润多雨,年降水量一般在 400mm 以上,年干燥度小于 3 。由于水分条件较好,所以不仅天然牧地第一性生产力较高,而且易于建立中生型人工草牧地。由于本区南北纬度相差极大,所以其水热资源又有显著变化。北部的年降水量 400mm 左右,年平均气温 0 ℃左右,≥ 10 ℃积温约 2300 ℃,因此,生长季节较短,冬季牧草枯黄;适合寒温性饲用植物生长。南部的年降水量可达 2000mm ,年平均气温约 26 ℃,≥ 0 ℃积温在 6500 - 10000 ℃之间,这种丰富的水热资源,十分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适合暖热性饲用植物生长。由于牧草的生长时间长,特别是人工牧草,有的终年不枯,所以对家畜过冬保膘十分有利。本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年辐射总量一般在 4500 - 5500MJ/ m 2 .a 之间,日照时数 1400 - 2400h ,明显低于西北干旱区,特别是重庆地区以及黔北和鄂湘西部一带,为全国辐射低值区,年辐射总量通常低于 4000MJ/ m 2 .a ,日照时数少于 1400h ,而这一地区的中高山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地,且降水量丰富,所以如何提高该地的区草群光能利率是个重要课题。 青藏高寒区位于横断山以西,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南。由于本区海拔高,所以 CO 2 的绝对含量较低,通常小于 0.4mg/L ,比我国东部平原低 25% 以上,这会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但本区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可达 6000 - 8000MJ/m 2 .a ,日照时数 2600 - 3400h ;这种光量多、光时长的特点,又可增加光合产量。此外,本区热量不足,年平均气温多在 -6 - 3 ℃之间,≥ 0 ℃积温通常变动于 1000 - 3000 ℃之间,加之紫外线强烈,所以牧草植株较低,不适于割草利用。再者,区内水分条件差异悬殊,年降水量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东南部可达 700mm ,至西北部仅 30mm 左右,致使年干燥度变化极大,东部一般为 2 - 4 ,西部则在 20 以上,所以东部以高寒草甸为主,产草量较高,可达 1400kg/hm 2 .a ;西部以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为主,产草量约 50kg/hm 2 .a 。 除上述空间变化之外,我国气候在时间上的变化对牧地亦有较大影响。首先,由于太阳高度和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年内太阳辐射、热量和降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除个别地方外,通常从春季开始,逐渐增高,夏季达最大值,秋季迅速降低,冬季出现最小值。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的气温年较差普遍偏大。夏季气温高,利于喜温牧草,特别是 C 4 牧草的生长,可取得较高的产量;但冬季气温过低,则不利于牧草生长,特别是在温带地区,牧草冬季枯黄,质量下降,数量锐减。降水量集中在气温较高的生长季节,水热同步,对牧草的光合生产相当有利,但过于集中降落的雨水,会对某些地区带来水土流失,甚至洪涝。其次,水热资源的年际变化对牧地也有一定影响。我国各地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分一般可相差 2 - 3 倍,由于牧地的第一性生产力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所以旱年牧地的饲草产量显著低于常年,这给畜牧业生产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以年均温、积温、界限温度初终期及其持续日数等指标反映的热量,其年际变化亦相当显著,这除对牧地年产生产力有较大影响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平均气温≥ 0 ℃初日来临的早晚,对牧地植物返青有明显影响。如早春偏冷,牧草返青则迟,便加重早春饲草的匮乏。 ( 二 ) 地貌 地貌主要是通过改变水热光等气候要素间接影响牧地植物群落的特征。 我国的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和山地五大类型。通常山地和高原对气候要素的影响显著;平原和丘陵对其影响较小。我国的地勢,东低西高,呈明显的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第一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 500m 以下,其上散布有一些海拔低于 1500m 的山地。该级阶梯水分条件较好,为我国重要的农耕区,不仅可供家畜利用的农副产饲用植物丰富,而且发展复合农牧地或复合林牧地有广阔的前景。第一阶梯往西,横断山以东、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属第二阶梯,除某些高山海拔在 3000 - 4000m 以上之外,多在 500 - 2000m 之间,地貌组合复杂多样,兼备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这一阶梯不仅是我国大片天然牧地的集中分布区,而且具有多种复合农牧地和复合林牧地。第二阶梯往西,即是称为青藏高原的第三阶梯,其海拔高度平均在 4000m 左右,为各类高寒牧地的集中分布区。 上述两个阶梯相对高差较大的山体较多,所以山地地貌的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对牧地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论,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无霜期和生长季缩短,植物生育期延长;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在同一区域的海拔较高地带的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牧地植被的水分生态类型偏向中生型,比如我国西北干旱区,山体下部是以温性的旱生或超旱生植物为主,构成温性草原或温性荒漠牧地,到山体上部则演变为以寒性的中生植物为主的高寒草甸牧地。但部分山地亦有例外,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最大降水量,高度继续上升,降水量则减少。 海拔高度还改变大气成分的含量,随着高度上升,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与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的 CO 2 和 O 2 密度就降低。由于在大气条件下光合速率与 CO 2 密度成线性正相关,所以高海拔地区的较低 CO 2 含量,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利的,但 C 3 植物的光呼吸速率与 O 2 含量亦成正相关,所以以 C 3 植物为主的高寒牧地的低氧环境对植物的光呼吸又有抑制作用,这对牧地的光合生产又是有利的。 海拔高度对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也有影响,通常随着海拔升高,粗蛋白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下降,其含量与海拔高度成线性关系,例如我国川滇接壤地区,海拔 1500~2000m 的地带,天然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平均含量为 5.3% ,而海拔 3000m 左右的地带,其含量为 9.9% 。 海拔对牧地第一性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反映。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亚热带山地,由于水分条件较好,所以温度对产量的制约作用较大。其基带通常为暖热性灌草丛牧地,第一性产量平均 2070 kg/hm 2 .a ,随着海拔增高,温度逐渐降低,依次出现暖温性灌草丛、温性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其产量亦渐降低,分别为 1770 、 1270 和 1110kg/hm 2 .a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山地,由于水分条件很差,所以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水分对牧地第一性产量的影响为主,而当海拔更高时,温度才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该地区基带一般为温性荒漠牧地,第一性产量为 370kg/hm 2 .a ,向上降水渐增,依次出现温性草原和温性典型草甸,产量分别上升为 620 和 1680kg/hm 2 .a ,再向上出现高寒草甸,因气温下降产量降为 1080kg/hm 2 .a 。 此外,不同地段牧地的坡度差异极大。坡度与牧地草群的适宜利用率关系密切。随着坡度的增大应减小对草群的利用率,以防造成水土流失和牧地退化,当超过 35 °时,一般不宜放牧利用。坡向通常造成水分的再分配,迎风面降水较多,其上分布的牧地类型喜湿程度高于同一地带的背风面坡向。 ( 三 ) 土壤 土壤是牧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为植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氮素、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类型与牧地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的牧地类型,其生物循环过程有显著差别,对土壤特性及其肥力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这些均直接影响着牧地第一性生产力的高低。 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在北部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从东向西依次出现温性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等牧地类型,其相应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荒漠土。在东部季风区,从北向南,与天然牧地类型温性典型草甸、暖温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相对应的土壤类型依次为黑土、褐土或棕壤、黄棕壤、黄壤或红壤以及赤红壤或砖红壤。在青藏高寒区,从西往东依次分布着高寒荒漠牧地的寒漠土或寒冻土、高寒草原牧地的寒钙土或冷钙土、高寒草甸牧地的黑毡土或草毡土。此外,在其他非地带性牧地上还相应分布有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盐土和碱土等土壤类型。 各类土壤由于母质和成土过程不同,所以其理化特性有所差异。 黑钙土具有深厚的腐殖层,达 30 - 50cm ,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 5 - 8% , PH 值 7.0 。栗钙土的腐殖质较黑钙土薄,一般在 25 - 35cm 之间,表层有机质含量也较低,约 1.9% — 3.8% 。棕钙土的腐殖质厚度和有机质含量又有所减小,分别为 20 - 30cm 和 1.0% — 2.0% , PH 值为 8.0 — 9.5 。荒漠土的腐殖质很少积聚,表层有机质含量亦很低,通常小于 1% 。黑土的腐殖质很厚,一般为 30 - 70cm ,厚者可达 100cm 以上,有机质含量在 3% - 8% 之间, PH6 — 6.5 。棕壤或褐土的腐殖质较薄,有机质含量变动于 2% - 9% 之间,表层呈中性或微酸性。分布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土壤,依次为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这 5 类土壤均呈酸性,且由北向南其脱硅富铝程度逐渐加强,酸性逐渐增高,含磷量较低。黑毡土和草毡土的土体湿润,腐殖质层一般 15 - 25cm ,有机质含量在 10% 以上,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寒钙土和冷钙土的腐殖层亦较明显,有机质含量 1% - 3% , PH7.5 — 9.0 。寒漠土的有机质含量低、土体薄、 PH7.8 — 9.2 。 植物体内水分主要来源于土壤水分,所以土壤含水量对牧地第一性生产力影响极大。不同类型的土壤,因其所处环境和物理性状有所差异,所以含水量明显不同。降水量大的地区及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水分含量高。在上述土类中,通常黑土、黑钙土、黑毡土和草甸土等含水量较高,荒漠土、棕钙土和寒漠土等含水量低。亚热带与热带的土壤虽然有机质含量低,但因经常降雨,所以其含水量一般亦较高。 ( 四 ) 群落小气候 不同类型的牧地,由于其种类组成、群落密度和高度有所差异,所以其叶面积指数及叶分布状况往往有较大差别,致使群落内部的光照、湿度、温度和 CO 2 浓度等与外部有所不同,其中对光辐射分布的影响最为明显,从而影响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在建立和人工牧地时,其结构和密度是否合理,群落叶片对光能的截留率是个重要指标。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1990 ,中国饲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1985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1984 ,饲料配方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1991 ,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1985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 1996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5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 1996 ,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1996 ,全国林业统计资料,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草原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编审组, 1991 ,中国草地科学研究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王栋、任继周等, 1989 ,牧草学各论 ( 新一版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晓江, 1996 ,试论牧用林业在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草业科学, 13(5) : 30~33 。 牛德水等, 1997 ,农业生物学研究与农业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石玉林等, 1991 ,《中国 1 : 100 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卢良恕、洪绂曾等, 1997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刘起等, 1995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草地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刘巽浩、牟正国等, 1993 ,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 东北农学院, 1994 ,家畜饲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北京地区畜牧与饲料科技情报网, 1984 ,饲料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孙祥, 1991 ,干旱区草场经营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李毓堂, 1994 ,草业 ---- 富国强民的新兴产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李永宏、汪诗平, 1999 ,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中国草地, (3) : 11~19 。 李守德, 1997 ,我国草业发展的成就、任务与对策,中国草地, (4) : 1~4 。 任继周、李建龙, 1992 ,试论草业优化开发利用的原则,草业科学, 9(2) : 1~5 。 杜占池, 1999 ,关于牧地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的探讨,四川草原,第 2 期, 14~17 。 陈佐忠、汪诗平等, 1998 ,典型草原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陈敏等, 1998 , 改良退化草地与建立人工草地的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陈山、刘起等, 1994 ,中国草地饲用植物资源,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孟有达、刘建华、李惠兰等, 1994 ,中国草地资源数据,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苏大学、薛世明等, 1994 ,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立三、施雅风等, 1993 ,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北京出版社。 张久海、安树青等, 1999 ,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述评,中国草地, (4) : 52~60 。 侯学煜, 1988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 ( 下 ) ,中国植被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侯光良、李继由、张谊光等, 1993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洪绂曾等, 1989 ,中国多年生栽培牧草区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郭庭双, 1995 ,秸秆畜牧业,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施文正, 1996 ,草原与草业的法制建设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赵钢, 1999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内蒙古草业, (2) : 1~6 。 贾慎修等, 1987 ,中国饲用植物志,第 1 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贾慎修等, 1989 ,中国饲用植物志,第 2 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贾慎修等, 1997 ,中国饲用植物志,第 6 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章祖同、刘起等, 1992 ,中国重点牧区草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黄文惠、王培等, 1992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草地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黄文惠、郑卓杰, 1997 ,建立我国农区三元结构生产体系的可能与设想,草地学报, 5(3) : 148~153 。 黄文秀、田效文等, 1991 ,西南地区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大器等, 1986 ,饲料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龚克剑、余托林, 1981 ,南方优良牧草栽培,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曹晔、杨玉东, 1999 ,论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原因与持续利用对策,草业科学, 16(4) : 1~6 。 道尔吉帕拉木, 1996 ,集约化草原畜牧业,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焦彬、顾荣申等, 1986 ,中国绿肥,北京:农业出版社。 廖国藩、刘玉红等, 1992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 廖国藩、贾幼陵等, 1996 ,中国草地资源,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4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