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馆学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数据论文为什么没有大数据?
libseeker 2020-6-23 21:48
南京大学图书馆沈奎林老师就大数据、云计算等做过“硬核”科普。但现实有种种无奈,“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皆不来。” 圕人堂“连接”了沈老师微信公众号沙枣树下说新语《大数据,可能和你理解的不一样》( https://mp.weixin.qq.com/s/p72gAUBkr7Lh5fE29Y8Y4A ),沈老师认为 “我在图书馆工作,自然要关注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图书馆有没有大数据?我觉得没有。图书馆的数据大致就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读者和图书馆交互的业务数据、图书馆出入馆人员数据、空间预约系统、座位管理系统、OPAC查询数据、电子数据库使用数据……这些数据大吗,体量并不大;高速,因为量小,处理它们根本就不耗什么硬件资源,自然可以高速;多样吗,基本都是结构化数据,并不多样;低价值密度,这个自然不是,这些数据一眼看上去就很有用,根本就不用去分析就知道;真实性,挺真实的。” www老师评论 :“非常赞,认真看完了。但我说人家和大数据不沾边,可人家就是能将论文发出来,被打脸了,以后再也不说人家写的论文是不是大数据了,也不说人家用其它高大上的名称是否贴切。” 海参炒面为什么没有海参?没毛病,炒面的师傅名叫海参。大数据论文为什么没有大数据?没毛病,只因为论文爱上了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论文为什么没有大数据?没毛病,只因为论文爱上了大数据。”,图谋利用中国知网做了一个小考察。2012-2020年,CSSCI来源刊及扩展版(限定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目中),篇名中同时含“大数据”及”图书馆“的论文共359条结果。各年数量分别为:3、18、62、55、68、60、49、35、9。被引次数100次以上的11篇,最高为247次。零被引15篇(其中8篇为2020年发表),占4.2%。 图谋利用中国知网做了另一个小考察。CSSCI来源刊及扩展版(限定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目中),篇名中同时含“云计算”及”图书馆“的论文共221条结果。2009-2020各年数量分别为:9、27、40、48、37、27、13、10、2、3、5、0。被引次数100次以上的7篇,最高为395次。零被引14篇(占6.3%)。 前边说“数据论文为什么没有大数据?没毛病,只因为论文爱上了大数据。”,通过进一步的实证考察表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他/她就对了。 延伸阅读: 孟广均论我国图书馆同发达国家图书馆之间的差距 图谋摘编自:徐引篪主编. 图书情报事业的未来——2010年发展预测 .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8.12:31. 问: 我国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实际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差距,是否大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理论研究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距的差别?(1995年开展的“2010年图书情报发展预测调查表”问题之一) 孟广均答: 我国图书馆同发达国家图书馆相比,业务工作方面的差距要大于理论研究方面的差距。不承认也是不实际的。……原因很多,但我想主要的是:(1)国外的图书馆几乎都由zhongyang、地方zhengfu或母机构给予完全的经费保证,不需要大家分心,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工作。(2)各馆编制精干,并通过招聘择优录用,优胜劣汰,竞争性强。对录用者,均给予较优厚的待遇,收入可观,使大家能“安心乐业”。(3)工作人员教育程度高,文化素质好,都敬业乐业,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工作,没有那么多争论、摇摆,坚持做图书馆应该做的事。 图谋评述:圕人堂成员姚老师有感而发:“图书馆这一行确实是没落了,不过不至于没有,边缘化是肯定的。我这一代就算了,从手工刻钢板到所谓大数据,二三十年就成这样,下一代肯定是不会吃这碗饭了。”图谋联想到孟广均先生说的那段话。25年前如是说。今天看,是不是“差不多”?或许有所不同的是,“坚持做图书馆应该做的事”内涵有所不同。啥是图书馆应该做的事?不清不楚。该坚持什么?该做什么?一头雾水。当前,各馆编制紧缩,但不等于“编制精干”。对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做到“敬业乐业,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工作”可能越来越难了。
个人分类: 圕人堂|2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研究应更好地扎根于图书馆事业
热度 1 libseeker 2019-11-6 23:46
说来惭愧,2019年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未能获得获得立项,实际上当前没有任何在研课题项目。然而,研究什么呢?是挥之不去的问题,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些年,持续保持对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图书馆业界理论与实践进行关注与思考。试图想明白一些问题,找寻值得自身研究的问题。不是“自命清高”,而是深知自身能力有限,期待尽可能地将有限的精力充分利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为高校图书馆员做点研究,背后挺辛苦的。据2019年10月23日江苏省图书馆学会2018-2019学术年会上赵乃瑄《知己知彼 赋能发展——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报告,2009年以来,江苏高校图书馆共立3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谋注:另有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其中东南大学8个,江苏大学5个,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分别获立项2个。一般项目25项,青年项目(35周岁及以下)6项。总共有28位江苏高校图书馆人获得立项,其中东南大学袁曦临,江苏大学卢章平、刘竟分别获2个项目立项。江苏省高校中拥有图书情报学博硕士学科点的机构概况: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有一级博士点;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有一级硕士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情报学二级点。上述学科点中,有多个点依托机构为图书馆或曾经为图书馆,图书馆方面有图书馆员担任硕导或博导。根据2018年的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调查统计,其中52所本科院校共有各类人员3589人(注:另有11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我对前述江苏高校图书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有不同程度了解,大多数均为业务骨干或者因担任了馆长职务业务颇为繁忙,并非专职科研人员,对于他们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2019年10月24日,“图书馆学期刊编辑出版研讨会”上《图书馆建设》毕红秋主编《期刊编辑的现实困惑与我的应对策略》就决定刊物质量的第一要素稿件提出了4条现实困惑:(1)稿件来源集中于课题项目、硕博论文/工作实践在弱化;(2)专业院系作者队伍在壮大,尤其是博士/馆员无力发表;(3)学术规范/思想活力;(4)外聘审稿人是否会成为职业?影响甚而控制稿件录用。读了毕主编的困惑,自身作为读者、作者,尤其是作为图书馆员读者、作者,是有所共鸣的。毕主编一方面是期刊编辑身份,一方面同样是图书馆员,与会的图书馆学期刊编辑,除了《图书情报知识》期刊编辑,其它期刊编辑均同时肩负有图书馆员身份。期刊编辑们的困惑,实际是一种担当,一种情怀。笔者十分赞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邓咏秋编审分享的参会心得:“我们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服务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图书馆学界和业界服务,促进理论与实践成果转化与传播。”图书馆学研究应更好地扎根于图书馆事业,促进图书馆事业繁荣与发展,“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我很俗。重耕耘,亦重收获,而且看重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收获,还在意受众的收获。发表论文若干、出版专著若干、承担科研项目若干、科研成果奖若干……然而,能够产生影响的或解决些实际问题的几何?环顾前人和他人,做得好的寥落晨星;检视自身,更是惭愧有加。我的行为或许较为另类,虽然没有多少真功夫或硬功夫,所产出的三核桃两枣原本乏善可陈,但会一本正经地予以宣传推广,以期诸君“有目共睹”,使之“益寿延年”。
个人分类: 圕人堂|2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钱亚新:图书馆学五类研究及其关系
libseeker 2017-7-30 11:34
摘编自 : 钱亚新.图书馆学及其著述的推荐 //钱亚新著、谢欢整理.钱亚新别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3. 原载于《读书通讯》1948年第160期 理论在乎解释事实,确立宗旨,其功能为“定向”。建设的在乎形成民众心理上的同情和物质上的充裕,使图书馆得以创设,其功能为“建基”。管理上的在乎技术专门化,方法科学化,其功能为“增效”。辅导在乎诱导民众来馆,并施以教化,其功能为“致用”。历史的在乎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其功能为“明变”。总之,理论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的核心;建设、管理、辅导的三种研究,是其台柱;而历史的研究是其外围。它们的关系好比车轮的轴,辐,辋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的。
个人分类: 圕人堂|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图书馆的数据
libseeker 2016-11-16 10:18
南京大学图书馆邵波副馆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提及当前的图书馆学研究对图书馆产生的数据研究不够,这些数据比通过种种调查问卷得到数据更值得研究。我深表赞同。 沈奎林先生《拆解大数据》( http://url.cn/40gKklr )一文,对大数据进行了“科普”。“ 麦肯锡:‘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IBM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量Volume,多样Variety,价值Value,速Velocity)。第一,数据体量巨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第四,处理速度快。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赞同图书馆没有“大数据”,具体到任何一家更是没有,但“小数据”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初步盘点一下,具体一家图书馆拥有的数据,大致可以有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比如书目数据、图书流通数据、阅览数据、公共查询系统访问产生的数据等),图书馆网站及其相关数据(包括由图书馆门户关联的各种数字资源及其利用情况数据),部分图书馆还可能有门禁系统数据、监控系统数据等。假如是各种图书馆及其相关的联盟,还可以有更多与共知共建共享数据。此外,还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数据、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等等。如果要进一步深究,可以有许许多多规模不等、类型多样的数据。 面对上述种种数据,种种原因,挖掘与利用的层次甚浅。我自身做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管理员、网站管理员、数字资源采访馆员等工作,时不时参与填报各种类型各种需求的相关数据,也利用社会调查法开展过一些图书馆相关的调查研究。我的感受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有个人的原因,比如精力不足、能力有限;也有所处环境的原因,包括图书馆小环境,及图书馆之外的大环境。关于纸质馆藏利用率逐年下降,这是整体趋势。但可以有更细致的分析,比如与兄弟高校比,与自身不同时间段比……,可以有许多有意义的发现。关于馆藏统计,纸质馆藏的统计取得了一些共识,数字馆藏的统计则是令人困惑不已,缺乏可资参考的标准。关于数字馆藏利用,点击量,下载量,访问量等等,计量标准也是个大问题。好些时候,真是“难得糊涂”,“差不多”就好。 图书馆的数据,亟待多一些关注与思考。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职业能力的提升,着力点之一或许就在于对其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个人分类: 圕人堂|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肖希明:图书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热度 1 libseeker 2013-3-28 14:41
图谋按:笔者赞同肖希明先生的观点,也是个人积极践行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希望有更多“知音”。特此予以摘编。 摘编自:肖希明.关注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35-37,58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就是关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或矛盾,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自觉。这种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图书馆学研究者个体思维品质的创造性、活跃性和深刻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图书馆学研究者去关注现实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研究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图书馆学作为一门致用的科学,其价值就在于它年能够不断发现、正确解释并最终解决图书馆实践发展中的问题,能够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图书馆学理论也只有扎根于生动丰富的图书馆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寻找并解答问题,这样的理论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发展与创新。 问题意识从何而来?来自于对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自于对图书馆实践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来自于良好的理论素养;来自于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 关注现实问题,不仅应该成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种理念,而且应该体系那在图书馆学研究的全过程之中。研究选题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过程要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成果评价要以能够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研究管理要致力于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1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白君礼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热度 1 libseeker 2012-10-22 15:55
图谋按:《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年5期“探索交流”栏目刊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白君礼先生《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摭拾》一文。图谋认为该文既是图书馆学“元研究”(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研究),又是一篇时下较为难得的图书馆学批评文字,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实有助于图书馆学研究正视“问题”。由于原文篇幅长达11页,为了更好的促进“探索交流”,特此予以摘编(再“摭拾”)。囿于个人学识,摘篇水平有限,建议尽可能阅读原文。 摘编自:白君礼.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摭拾.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115-125 问题是研究者在发现真理、探索规律过程中,因知识不足而欲获得更多的知识,缩小现实与主体所要求的目标之间差距的状态。其本质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与主观的认知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冲突。问题域是问题提出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任何一个真问题须同时满足是三个条件:一、逻辑上能自洽,能成一家之言,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二、实践中能举证,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证;三、通过研究能对社会或研究者自身产生价值。反之,是假问题。真问题必然是依照当前现实语境提出的问题,是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基础和中介。通常,在原有理论对事实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原有理论不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现实时,人们开始产生疑问。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问,迫使人们深入思考事务的本源问题,开始创新思维。把理论思维引向深入,须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否则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中介,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创新理论思维只能从问题开始,不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就不可能进入理论创新活动。观察可以发现新的事实,并促使人们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新的理论思维创新。只观察不能提出问题,也不可能进入理论创新活动。原有的理论知识属于旧理论思维,观察属于经验思维。理论创新包括:原有理论知识向理论思维的过度(旧理论思维向新理论创新活动),观察向新知识、新理论思维的过渡(经验思维向理论创新)。不论哪一种转变都离不开问题这个中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研究科学性、有效性和有用性的保证。一种理论对于科学知识增长所能作出的最持久的贡献,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要把每一个论断作为一个问题来理解,“研究”就是要提出和回答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提不出问题的人不是一个好学者,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是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继承与创新间的对话。图书馆学研究应从面向理论转向面向问题。 不管是应用图书馆学,还是理论图书馆学,都要把经验认识向理论思维转化或推进,把旧理论深化为新理论,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决现实和认识中的问题,任何真正的研究都是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把问题研究逐步转化为图书馆学自身的课题来研究,从而深化学科知识。仅学习前人的知识,而不发现问题,就不会真正进入研究。图书馆学是以时代性内容、本土形式、独特的学科风格探求图书馆问题的学科。 有问题就需要认识,而认识又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不认识就很少有问题,甚至原来的问题会销声匿迹。在问题的驱动下使研究深化。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研究者对问题的探求紧密相连。问题越具体,就越容易深刻。英美学术水平高,最终不在于它的规范化和技术操作,论文、资料做得很好,注解做到家,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传统和理论中有一种相关性,吸收他人的思想传统,并能够从思想传统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某个具体的问题入手的,胡适讲“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假设的就是前提性问题,而不是其他。 中国图书馆学应研究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是图书馆学本身最重要的存在和实现形式。中国的图书馆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面临意识形态和英美图书馆学的双重挤压,没有形成自己的问题和研究特色,研究边缘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较小。在现实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以面向现实之名忽视图书馆学层次上提出和分析问题,或者以学术研究为由拒绝图书馆学的现实关怀。 有很多学者对中国语境认识不够,一出现问题就照搬谢拉、戈曼等西方学者的理论,用他们的理论来剪裁我们的实践。其实,他们的理论是从本国现实问题出发,构建的一种理论体系。向他人学习,应首先学他们这种针对实际问题所作出的理论解答的方法和学术精神,不是把他国的理论、观点照搬过来。 不了解图书馆学面临的现实,就失去提出问题的可能性。了解现实,一是通过各种信息来了解;二是要深入基层图书馆调研;三是观察和深入思考图书馆自身的言行。提出问题的方法:在交叉学科中发现问题;培养研究者的职业敏感性;在文本中找问题;从制度中发现问题。 附原文摘要: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推动和深化研究的作用,是研究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生长点。目前,图书馆界整体上问题意识淡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假问题。对问题应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多角度全面深入研究,建立反思、批判、创新的思维方式。体系研究与问题意识研究并不对立,应以问题研究为主,以体系研究为辅,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问题意识具有复杂性,提出一个高质量的真问题十分困难。发现问题的方法有:加强知识学习和积累,明确图书馆现实,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书馆学研究价值取向的思考
libseeker 2010-11-1 09:40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图书馆学研究价值取向成了我的困挠。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过一个很好的界定。基础研究,一般指侧重于探索和认识事物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及发展趋势的学理性研究。其特点是:意在阐明学理;属于学术理论研究;通常表现为提出概念、范畴及逻辑体系;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变化;主要作用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具有思辨性和长远效应。应用研究,一般指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其特点是: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以及指向明确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属于问题对策研究;通常表现为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路径和方法;重在回答怎么办;主要作用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做基础研究需要天赋,需要知识基础,需要生活阅历等等。诸多学科领域,此项工作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有老师明确反对,告诫不要过早就直冲基础研究而去,要夯实基础。基础研究通常是比较宏大的,有老师告诫过我,认真解决一些小问题就好。我过去和现在的侧重点是做点应用研究。然而,当前身处的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谓相形见绌。对做应用研究愈来愈自惭弗如了,因为研究对象本身就存在局限,要得到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成果不易。我曾做过一个自认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校内重点课题,是一个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做的过程中,发现困难种种,图书馆层面似乎无心或无力实质性的予以支持,课题组也成了虚拟的课题组,最后是个人凭良心做点工作,提前半年结题(研究周期原本为两年)。在结题的时候,发现结题只注重形式美,形式符合规范就好,大家对研究内容和结果并无兴趣。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真的向主管校领导、所有馆领导提交了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亦是人手一份。笔者感觉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基本是无用的。聊以自慰的是:也许按规定动作所公开发表的课题研究成果,多少还是有一点点影响,半年内CNKI累计下载频次为169;研究报告第一时间在新浪共享资料提供下载,半年内被下载298次。 有同事以为或曾以为笔者没事(才)做点研究;有图书馆同行说没事(清闲)好,可以潜心做点自己的研究。。对于这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图书馆员,学以致用的功利性取向非常明显,关注现实问题(哪怕很小的问题),并试图解决现实问题。如果能够比较深入的思考某一现实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某一现实问题亦或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那么研究成果水到渠成。 笔者敬畏基础研究成果,它是: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批判地继承;具备基本方法、关注重点和相关体系三个理论构成要素;源于实践,有所创新。图书馆员的基础研究成果似乎很丰富,但笔者认为绝大多数达不到这个高度。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3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