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其他行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浅谈中国药品市场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
热度 6 zjnjnu 2016-7-6 13:14
【前言】: 我的科学网博客在读研究生同学和大学生同学们查阅得比较多,看到大家带着咨询的态度给我留言,我很感动,也为能帮助大家而感到无比自豪。我毕业后也多次回到学校,跟师弟师妹们进行相关行业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现在发出来,希望对那些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或即将毕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同学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其他行业内外的朋友们给予更多的指导。 药品是个特殊的商品,因为有了行政力量的监控,所以注定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市场操作。另外也因为药品关系到国民健康,所以从药品的研发阶段开始政府的监管力量就开始介入,从产品立项、申报、审批,到后面的临床试验、试生产、上市定价(现在政府已经放开药品的政府指导定价)、包装、渠道、推广、售后等全产业链,都能看到政府行政监管和介入的影子。客观讲,这是好事儿,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药品的安全性。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不是好事儿,因为监管审批流程太多,所以一个药品从立项申报到最后问世,平均时间周期为3-8年(一般6类仿制药时间在3年左右,1.1类创新药涉及到1-3期临床,周期会更长,平均6-8年)。药品上市会还需要面对的是4期临床的开展,以监控产品的安全性和疗效稳定性,特别是对特定人群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基本上一个6类仿制药上市的BE临床试验,费用投入在300-1000万之间(根据产品采集的病人数量和需求的数据,临床基地的选取,以及对照标准品的获取难易程度等)。创新药的临床投入目前没有具体的范围,也没有很多捷径可走。整个药品的上市路,最能节省时间的也就在审批(包括临床试验批件、药品生产批件等),每一个审批环节都是漫长的等待。 所以搞清楚了整个药品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基本上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药品的价格不会像民众说的,出厂价那么便宜,卖价那么贵。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研发的附加成本在里面,而且每个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有药品回收研发成本的时间窗口,很多时候,一个产品的研发往往还不成功,投入的资源打水漂,这些都会全部叠加在药品的价格上面。当然后面的流通、推广、客情、维护等环节费用也会留有一定的价格空间。 今天我们不谈药品价格贵的问题,因为这个谈的比较多了,在社会体制不大幅度改变的情况下,药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很难改变。但目前整体上,药品的价格是降低趋势。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所以药企的利润率会有所保留。根据2015年全国统计的数据,中国药品市场的整体同比增长率为7.8%,其中80%的小企业由于政策导向的问题,销售业绩呈现大幅下滑趋势,但传统的以研发和销售并重的药企,也还获得了不错的增长。至少在经济如此困难的前提下,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还是值得期待的(虽然跟前一个十年没法比)。所以大家看中国股市,药企的股票相对其他题材还是更有回报(如果拉长时间,投资药企股票,收益相当不错)。 所以,在这里总结下:如果愿意从事药品行业(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等)的同学,我还是支持大家的选择,这个行业会越来越规范,价值体现也会越来越高。 但另外,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现在整个药品行业也有很多负面消息。首先2015年,CFDA对临床试验基地进行高标准严规格的监控,特别是对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和BE试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项政令,去年超过90%的药品申报被要求主动撤回(我所在的企业,包括我所负责的一个产品也被迫撤回)。截止2016年5月,中国新上市的产品数量不超过500个(而且大都是3类或6类仿制药)。也就是说,现在的行情是药品上市的数量在急剧下降,药品的质量在提高。另外,随着对仿制药的高要求,很多已经上市的仿制药(特别是国家医保甲类和部分乙类产品)都要求进行一致性评价,而且从医保层面上对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同分子产品给予更多的政策(招投标、采购等)倾斜,可以预期存量产品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低质产品被主动淘汰。所以现在的药品市场可以看做是缩小版图的存量产品间的厮杀和博弈。 随着上述环境的变化,向上会影响药品的研发端,向下会影响药品的流通端。研发层面上,很多原来立项的同分子仿制药(特别是市面上已经有多个产品的)项目会主动终止,转向对创新药的研发,但时间和周期会继续延长,企业的利润担当在于对已上市产品的高市场份额的疯狂追求。向下影响药品流通端。对于很多在新政策下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随着药品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负责这些产品销售的医药代表。存量产品之间的博弈也要求医药代表的专业素质和客情手段进行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的医药代表,仅2015年因为主动和被动原因被淘汰的医药代表超过200万,这些代表要么转行,要么依旧随便找个还在销售的产品,利用自己手中的客户关系继续进行了艰苦的工作。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医药代表或许未来的要求会更高,医药临床专业背景或将成为必要的硬指标。而且对医药代表的销售能力会有更加大的压力赋予。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负责培训代表专业化学术水平的培训机构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会。另外,随着药品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诉求增高,对药品进行策略规划和监督执行的人员(产品经理、区域推广经理)的需求会增高。目前中国对医药产品职业经理人的需求空缺在60-100万之间。很多产品的成功或失败,都决定于产品经理对产品的策划和推广水平。 结合上面的初略分析,所以对医药行业的未来有更多的预期: 一、行业预测: 1 、信息推送以新媒体和互联网为主。2、医药代表大规模失业,医生接触以专业的临床研究为主。3、外企合规为主,在中国业务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增速放缓。 二、企业模式: 以传统制药业务为基础,将会大规模结合新型的技术和手段,重塑新的营销模式,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三、人才需求: 1 )熟悉外语、国家注册和准入的国际化人才。2)对于新的诊疗模式,前沿医疗技术熟悉的医学专业人才。3)深刻了解客户需求,重塑制药、前沿技术、新的手段、报销等因素整合的营销模式的营销人才。4)基于客户需求的新闻多媒体推广人才。 根据个人的水平或能力,您未来的发展机会再哪里?欢迎思考和交流。
个人分类: 医药动态|761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又见Pubmed
lantiantcm 2012-9-12 09:55
快半个月没能上Pubmed查文献,有种对科研恍如隔世的感觉。期间还听说为了喜迎十八大,ZF加强网络管制,停止科研网络检索的传闻等待。不过这些说法在今早都不攻自破,今早一遍说啥时可以上Pubmed,一边不经意间点开链接,忽然间Pubmed的主页蹦了出来,我那种高兴劲甭提了,真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高兴过后,不禁陷入一阵沉思, 假如真有一天,US关闭了Pubmed,大陆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将受到多大的影响,那时如何紧跟国际科研的脉搏,值得我们思考。为了摆脱欧美GPS的限制,中国开发了北斗导航系统,那是涉及军工领域,其战略性和政治性不言而喻。那么,在其他行业,是否也应该属于自己的,面向全世界的系统呢?当今是个信息化的世界,倘若在信息的共享和拥有上不能自主的话,那么我们难免受制于人。 现在国内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能上得了台面的大都是国外进口的,为何中国在这些关键科研领域还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国家每年大笔的科研投入,其实大部分经费都在购买国外的贵重仪器和试剂,间接也在给老外贡献GDP。 如果哪一天,我们即使用钱也买不到这些设备和试剂的话,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否能自力更生造出来,这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在什么时候,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均应如此。
3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真实的美国?
pukin 2012-2-5 10:30
美国华人警告:中国人过度迷信美国,就是祸害子孙 最近博客上冒出许多对比美国和中国的文章,夸张程度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出来揭露一下事实吧。。。 首先要承认的是,美国的确比中国好,从经济,法律,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医疗水平等各方面上看,世界第一强国不是吹出来的,但是美国也不是像她的名字那么完美,也不是那些文章描述中的天堂。中国人过度迷信美国就是祸害子孙!下面我就几个比较著名的以讹传讹的例子进行说明。 误导一:收入: 美国人均工资四,五千美金一个月。 美国的统计人均年薪是三万五千美金,这好比是高盛2009年人均薪酬77.5万美金,但是我认识的在会计部门工作的员工加奖金刚到10万美金,所以说人均是被拉起来的。律所,投行,基金,银行,医生等行业的薪资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大城市的收入也会比中小城市和农村高一些。 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一份正常行业白领工作的薪水在4.5-9万美金,但是由于税收很高,到手只有60-70%,可支配月收入在2.5k-4.5k之间,当然你家一堆孩子老婆又不上班的话可以退不少税回来,但是那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下面谈到教育的时候再详谈。 大城市的服务业人员薪资在3.5-6万美金,而小城市的大部分人在沃尔玛这样的地方工作。一年收入大概3-4万,除去税和保险,一年也就2-3万,再除去生活费用,就算一年能存下1-2万。买个15万的房子(乡下)也要10年。当然这是中国人的算法,美国人是存不了一半的钱的。 这样算来,一个月可支配收入在4K-5K是相当富裕的,在纽约这种地方除上述几个特殊行业,其他行业只有多年资历,做到中层管理及以上才能拿到这么多。小城市我就不知道要多久了。另外因为“玻璃天花板”的问题,并不是很多华人可以做上去,我认识的许多华人,工作到四五十岁了,还卡在8-12万的区间,这个收入养家糊口是不容易的。 美国的奖金是按45%-50%交税的,工资税一般要交联邦税,州税和市税,加起来大概在25%-40%。所以说人均工资四五千的同学们,你来美国找一个这样的工作试试… 误导二:房子:北京上海的房子比美国贵 不要拿北京上海的房子和美国方圆50里不见一个人影的地方比。你要说上海市中心房子四万了,那我是不是应该拿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的房子出来比呢?那边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动辄七八百万,上千万美金,有可比性吗? 二十万美金的确可以买套别墅还带游泳池的,但这种地方是在中西部,去个最近的超市都要开车一个多小时。。。这样的房子放在大城市周围开车两小时能到的地方,至少三百万美金起。我们工薪阶层就不谈别墅了,纽约周边(不含曼哈顿,太贵不考虑)的两室一厅在40-100万美金左右,当然看区,也有30万的,在黑人区。。。 买房后有一项重要开支我从没看见这些人提过(想想也是,人家是来美国旅游的,看看羡慕羡慕就走了,哪了解这么多。。。),那就是地产税。这个根据你房子的价值,所在区域的学校好坏而定,一般每年在六千到两万美金,更好的社区还有其他的管理费等。想想你住三十年,房产税就够再买一套一样的房子了。。。所以请比较房价的时候别忘记了这个重要支出。。。 就算你工作很好,一年有10万收入,税和保险大概占到1/3,到手6-7万,一年极其抠门,可以存3-4万,那么大概需要将近20年的时间在纽约外围买一个两室一厅。 再说租房子吧,我是住不起曼哈顿的,喜欢去酒吧的美国人往往愿意住在曼哈顿,这样凌晨回家比较方便。住在曼哈顿的往往是两室一厅把客厅隔出来然后三个人住,这样一个人分摊1.2k-1.6k的月租。纽约周边的房子稍便宜,合租的话每个人摊800-1.1K。这样算来,每个月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钱就交房租了。 前面说了,中小城市房价稍低,但问题是那些地方工作机会很少,除了低等体力劳动,外国人很难生存下去。绝大部分的第一代移民都还是在大城市周围的,所幸的是美国并没有结婚必须买房的习俗,大部分人都会到三四十岁才攒够首付,开始买房,还有许多人一辈子租房,到退休的时候去小地方买个房子养老,也是不错的选择 误导三:车和交通:美国车极其便宜,且没过路费 是,美国车是便宜,但是看到网上人说“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宝马Z4,报价29881美元”,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可以去宝马店里问问嘛,看最后不花3万6能不能买到一辆最低端的宝马3系。二手车估计有可能… 中国进口车100%关税,高档车当然比美国贵。但是像本田雅阁这样的本地车,美国出门价在28K-30K之间,差异没那么大了吧?最重要的是,赚钱的不是靠卖车,是靠养车。 因为保险和维修费用才是大头,全保一年在2.5K-3.5K之间,修车就更贵了,换四个闸皮需要200-350美金左右,因为修日本车和美国车每小时人工就80美金了,欧洲车就更离谱了。 例:我一个朋友的奔驰空调坏了,去修了一下花了三千美金,另一个朋友的宝马敞篷车去换了个篷花了两千美金,还有一个奥迪A4换了个前保险杠花了两千美金。 至于过路费,说在美国开车从没遇到过收费站,我只能说作者就没靠近过大城市吧。。。纽约进城是八美元,其他高速也常有收费站,倒是不贵。但是美国的高速公路和中国的省道条件差不多,大城市周围的跟县级的差不多,相当毁车。在中国多年不见的大桥收费站我在美国倒见过几次。 出租车,纽约是两块多起跳,具体怎么计价不知道,但我从公司打车回家二十多分钟,三十多块,当然还得给20%的小费。所以除非是去机场,否则公司不报销的时候我是绝不打车的。。。 误导四:通讯:iPhone 299美元,手机免费拿 iPhone的确是299美元,但是为啥到ebay就卖到七八百了呢?因为要签两年合同才能拿到,每个月是450分钟白天时间,500分钟晚上和周末时间,2G的数据流量,加上各种税费,每个月在80-110美金,算一下两年下来得多少钱。 同理,许多手机是免费拿,但是最便宜的合同也要50多块一个月,两年下来,运营商早把钱赚回来了,呵呵~ebay上面的机器都是找非法移民去排队签合同骗回来的,因为他们没有信用记录所以也不怕影响以后买车买房的利率。。。 然后又有人说了,美国话费便宜啊!用网络电话卡从美国打到中国每分钟只要几美分。是没错,但别偷换概念,给中国打是便宜,但有本事你在美国生活,只给中国打,不拨美国电话号码。。。 误导五:上学:免费教育 美国从小学到高中的确有全免费的公立学校,但问题是你敢不敢把你小孩儿送进去。我今年做过一个义工,是去曼哈顿一所公立高中给他们讲金融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该校紧挨着中国城,我却没看到一个华裔学生,因为这里毕业率只有33%。当然也有不错的公立高中,但是第一要考试进去的,第二要看你住的地方在不在那个区,前面提过,好区的房子会贵很多,税也高,记得不? 私立学校多少钱我不知道,听说跟大学差不多贵。然后说到美国的大学,排名前二十的四年下来光学费都得20-25万美金,普通美国人根本负担不起,想申请到奖学金非常困难,想问银行贷这么多钱也非常困难。而只有这些学校毕业出来,或者是名校MBA出来,才比较容易进去前面提到的那几个挣钱比较多的行业。所以这就是恶性循环:有钱人的孩子才能去读名校,然后出来进好的公司,继续做有钱人。当然也有穷人家孩子靠聪明奋发翻身的,但是总体来讲,美国的教育非常昂贵,穷人的孩子能做到中层管理就不错了。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挣10万美金的家庭想让孩子念名校进好公司有多么艰辛了。 误导六:吃饭便宜 美国和欧洲/国内的一个巨大不同是,处处要交税,处处给小费。吃饭的小费一般是16%-20%,当然麦当劳这样的快餐不用。然而你来这边看到天天吃垃圾食品人都长成什么样的时候,就会彻底打消去吃快餐的准备了。午餐随便吃点健康的东西至少要8-10美元,去趟普通餐馆人均在18-40美元,所以很多美国人中午都是带饭吃的,两片面包夹一片火腿一片芝士一片西红柿两片生菜叶子,就是一顿饭。 遍布美国的街头中餐外卖店基本是最便宜的能吃饱的办法,一般5-7美元吃得很饱,然而味精很多,原料也不太新鲜。虽然做饭吃会便宜不少,但是大城市的节奏太快,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长,所以很多人还是选择买饭吃。。。 误导七:电器和日用品便宜 美国电器和日用品的确便宜,但问题是:除去上面说的房子,车子,通讯,吃饭等,还能剩多少钱买电器和日用品?Levis的牛仔裤的确30多美金就可以买到,但你一年需要几条呢?美国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有人提出“松下54等离子平板电视,1499.99美元,以美国人的收入,月工资可以买两、三个。”,首先月收入能买两三个的肯定去买LCD或LED了,谁还买等离子;其次月工资能买两三个的还真的不多。。。且有线电视很贵的,每个月基本的plan需要税后40块左右,有人说也有10块的plan,好吧,你其实找根金属线把电视接在暖气管上也能收到那几个台的,而且还能收到一堆西班牙语高清晰频道! 有人提出“干洗,所有衣服每件2.99美元。”这不知道是哪个地方促销吧,我的西裤是3美元干洗,西装11美元,羽绒服。。。您还是回国再买一件吧,比干洗便宜一些。。。 有人提出“Kirkland Signature牛仔裤,每条12.99元”。首先进去COSTCO要每年50美元的会员费,然后这种牛仔裤和国内集镇80块人民币一条的质量相似,最后仔细去翻的话会发现没有你穿的号,即使有,你试试看,是不是裆特别大… 有人提出“阿迪耐克15到30刀”,15块的我还没见过,30块的有,要么巨难看要么没号,你愿意穿出去的大概在50-70美金,真没比国内打折的时候便宜多少。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计划经济式分配格局是造成贫富差距的病因
热度 6 sfw111 2011-9-27 20:3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分配格局是:国家拿大头,集体拿小头,个人拿小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在的分配格局有是如何?国家依然拿大头,财政收入占GDP的30%以上;国资企业和垄断企业拿了中头,有关资料反映,这些行业的人员的收入比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高3-4倍;而广大的劳动者的收入人均非常之低。 这种格局不变,民富国强就难以实现,我国在分配制度安排上要改变这种格局,要突破这种格局
个人分类: 经济学|512 次阅读|8 个评论
讨教个物理问题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8-16 11:16
一般由于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不是一行业获得平均收益多了,引致其他行业处的资本流向受激励的行业,即平均收益高于其他行业。更多时候其他处产业资本并不发生位移。 疑问1:除受激励的行业外,其他协同行业是否也能分享此次激励,还是行业间是独立的,激励这被激励行业独享。 疑问2:激励引致的空间弯曲的曲率是否随着距离激励行业位点而不断发生衰减。如果是这样,则随着距离激励行业位点距离的增加,则其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逐渐减少。 ? 疑问3:如果在鼓面的中心施加一个铅直的力,任选取一经过鼓心,且平行鼓面的直线,则由此直线割成的鼓面,沿着鼓心到鼓边其形状是凸的,是凹的,还是先凹后凸?你可以假设鼓面的直径无穷大。? 疑问4:有社会发展水平提供的类似拉力量,使得其他处的资本向着激励位点移动,但拉力是否在资本没发生位移之前有静摩擦力平衡了。 猜测:鼓边处斜率为0,鼓中心斜率最大但不为无穷,并且从鼓边到鼓心斜率一直增加,且鼓中心的斜率取决于鼓面的材料和受力大小。 策略:设计一个函数使得能够包括的猜测函数尽可能的多,使得任一符合上述性质的函数都可以有这个函数确定参数或者对某个参数量取极限得到。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小国球真本事
yangyongtian 2011-5-15 18:48
昨天预测冠亚军, 时至此时果成真。 国球水平冠世界, 其他行业应紧跟。 神州十亿若均此, 何愁首居世界林。 小小国球真本事, 辉映泱泱华夏魂。 昨天的预测 五十一届世乒赛, 再夺全部金银牌。 国球为国争光辉, 不辱国人厚期待。 举国体制办体育, 争金夺银永不败。 全国人民齐效仿, 发展经济大步迈!
个人分类: 感怀|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