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工呼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王志强:麻醉先驱Francis Sibson
fqng1008 2019-9-30 17:22
图 1. 弗朗西斯˙西布森 弗朗西斯 ˙ 西布森于 1814年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玛丽波特附近。 5岁时随家人搬到了爱丁堡,14岁时,他成为了一名手术学徒,并在17岁时从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获得毕业证书。从1835年到1848年,他是诺丁汉综合医院的常驻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在这里的最后两年他使用了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乙醚和氯仿进行麻醉。 在爱丁堡毕业的 17年后,西布森决定搬到伦敦,在那里他获得了医学荣誉学位,并在一周后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评论金牌。次年他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从1851年到1876年他去世为止,他一直是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名医生。 在诺丁汉的 13年间,西布森发表了许多关于心脏和肺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论文。1844年,在使用局部麻醉剂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几十年之前,西布森描述了在该手术过程中可能被刺穿的胸膜上的强化锁骨上部分,并被称为Sibson的筋膜。 瞳孔迹象 尽管洛恩 ·斯诺在1847年将乙醚麻醉分为不同阶段,但他却很少关注瞳孔的改变。1848年Sibson发现在随着乙醚和氯仿的增加,瞳孔先收缩,然后在收缩与扩张之间变换,最后扩张。只要瞳孔收缩,病人就会出现一种恍惚的状态,在操作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不记得的意识,实际上是在催眠。当瞳孔放大时,意识就消失了——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人工呼吸 斯诺和西布森都表示,在深度麻醉下,一般会出现呼吸停止,而心脏跳动仍然存在。斯诺说(在动物中),如果蒸气停止时呼吸没有真正停止,他们总是恢复过来,西布森进一步说道: 如果自然呼吸停止,那么除了立即建立人工呼吸之外没有任何办法。那么,每当我们开始研究吸入麻醉时,应该准备好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通气呼吸。 西布森甚至设计了一种可用于人工呼吸的麻醉药吸入器。下孔口有一个用于吸气的单向阀,而上孔口有一个呼气阀。该阀所连接的管可以被抽出以便暴露出可以进行人工呼吸的孔,西布森所描述的技术如下: 将面罩牢牢地扣在脸上,压迫喉部,并通过上管吹气,使胸部膨胀。进行有节奏性的人工呼吸,每分钟约 16次。 尽管 Sibson没有明确说明压迫喉部的原因是防止气体进入胃部还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但是这比Sellick对于压迫环状软骨的描述早了一个世纪。 氯仿死亡 西布森被认为是研究早期氯仿死亡的专家,患者表现为突然变白,心跳停止,于此同时呼吸停止,甚至是在呼吸停止之前,心跳就已停止。 100多年后的1965年,联合王国任命了一个牙科麻醉联合小组委员会,其在牙科手术中关于全麻的使用和建议的报告几乎与西布森在1848年写的关于突发氯仿死亡的文章一样:在四起致命案件中,三起氯仿由术者管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氯仿是一种微妙的毒药,应该由专门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不分散注意力的去监督。在牙科手术(极端情况下除外)和琐碎的操作中,使用氯仿是不合理的。 自写这篇文章以来,在宪报上已经报道了第五起氯仿死亡事件(在印度)。像其他四个案例一样,这次手术是微不足道的 ; 像其中三个一样,氯仿是由操作人员自己管理的,并且是坐着的姿势。 在手术过程中,几乎没有一滴血液流出。病人就可能已经死了! 治疗面神经痛 在 1847年西布森用吸入乙醚治疗面部神经痛。他在1847年1月30日治疗了他的第一例患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首次手术后不到6周。这名21岁的女性在她的左侧出现酸痛,刺痛,跳痛,她觉得好像一把尖锐的仪器进入了她的脸颊。通常发作在每顿饭后持续约2小时。在尝试了四周的各种补救措施后,她尝试吸入乙醚。在大约2分钟内疼痛消失而没有意识丧失。大约10分钟后,疼痛稍微恢复,并且通过吸入再次被除去。五名患者接受了第二次治疗后,两名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几天完全没有疼痛;尽管缓解时间间隔更长,但仍然有阵发性,而在另外两个人中,任何改善都很短暂,治疗最终被放弃。西布森也尝试了氯仿,七名患者中的两名实现了治愈。 70年后,人们认为三氯乙烯吸入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有趣的是,在1931年,177名患者中三氯乙烯的治疗结果治愈25%,部分缓解51%,与西布森在80年前使用乙醚和氯仿的结果非常相似。 治疗破伤风 这是西布森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主要医学家的看法,乙醚可能用于治疗狂犬病和破伤风。 1859年有报道说乙醚已成功用于治疗动物和人类破伤风; 然而,西布森对于其在严重病例中的使用持保留意见。在1952年大脊髓灰质炎爆发期间,在哥本哈根使用了长期人工通气治疗的经验,在此之前,几乎100年过去了,这一疗法用于治疗破伤风。 其他兴趣 除了他非常忙碌的医疗生涯外,西布森的主要兴趣是每天清晨在伦敦公园散步和登山度假。 他一直对大自然感兴趣。 而在伦敦,他可能研究树木和鸟类,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期间,他对冰川的结构和运动非常感兴趣。 1876年9月7日,他从国外度假回来,在日内瓦去世。他的遗体被运回英国,埋葬在伦敦阿克顿教区教堂的墓地里。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输氧代替人工呼吸
mengxz 2013-9-19 21:17
人工呼吸是用于自主呼吸停止时的一种急救方法。通过徒手或机械装置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肺内,然后利用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以代替自主呼吸。 为了更有效地急救,可以采用三管齐下的方式急救: 一、最先人工输氧 人工呼吸主要目的是——通过人工呼吸向血液中补充新鲜氧气,满足重要器官的有氧代谢,并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除,进而恢复心肺功能和自主代谢。因此,可以用人工输氧代替人工呼吸——即采取一定措施向血液中补充新鲜氧气(例如,利用人造肺更新血液中的氧气,或输含氧液体),并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除(例如,输能够中和二氧化碳的输液), 二、辅助补充葡萄糖 人在缺氧时也可以无氧代谢,如果急救时及时补充无氧代谢消耗的葡萄糖,并将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排除体外。 三、不忘人工呼吸 为了恢复肺的 自主呼吸 功能,同时对病人做人工呼吸。 这种 三管齐下 急救方式的急救效果会更有效。 (由于本人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仅仅建议)
4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求恩再现
xupeiyang 2011-8-31 10:33
昨天中午吃饭时,我们几个同事还在议论,路边看到老人摔倒了,现在没有人敢去救护,怕惹事。 看到这位外国医生,如同当年的白求恩。一位意大利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旅游,见到一位中国老人晕倒,当即实施救护,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们大家都要学习他的高尚品德。 昨天中午11点多,在南京夫子庙风景区建康路上,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外跪在地上,为一名晕倒路边的中国老人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经过十多分钟的抢救之后,晕倒的老人逐渐苏醒过来。原来, 这位来自意大利的老外是一名医生,在旅游途中发现路边有人晕倒之后,立即下车对其进行了抢救。 等“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之后,晕倒的老人被送往医院救治,这名热心的老外才离开了现场。   经过这位洋大夫的救治,晕倒的老人慢慢地苏醒过来,洋大夫还拿着扇子给老人扇风。洋大夫就这样一直跪在地上十多分钟抢救老人,周围的市民看了之后都很感动。很快,“120”急救车也赶到了现场,将老人送往了附近医院救治。急救人员表示,老人血压比较高,可能是中暑,幸亏这个洋医生先期对老人采取了一些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洋大夫救完人之后,见“120”来了将老人送上救护车之后就离开了现场,只知道是从意大利来南京旅游的。记者经过多方联系,了解到江苏省中旅有一批意大利客人。记者与该公司的导游兼翻译程先生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中午11点多,正是他带的意大利客人伸出援手救助了一名路倒老人。   程先生告诉记者,救人的那名外国游客来自意大利佩鲁贾,叫“马里奥”(音),当时他们正驱车准备前往中山陵游玩,路过事发地点的时候,马里奥看到路边有人晕倒,表示自己是医生,不能见死不救,要求下车救人。   程先生表示,马里奥先生一家在下午游玩过中山陵之后,已经乘晚上6点的火车赶往了苏州游玩。在临走之前,马里奥先生还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丢给了那位老人,希望老人平安之后告诉他一声。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死悬一线、惜吻心难安(CPR的原理)
热度 1 fs007 2010-11-14 04:24
18世纪在德国哈雷大学的江克尔教授得到两具尸体,是被处以绞死的罪犯,送来供他进行解剖教学用,送来时间已晚,他让人放在他家中储存室中,半夜江克尔被惊醒,他到储存室中查看,尸体只剩一具了,在房间的角落中他发现了一个赤身裸体冻得发抖的男人。江克尔教授善心大发,资助该犯人衣物,放他逃出德国到荷兰去了。12年后,江克尔在阿姆斯特丹再遇到此人时,他已经是当地一个成功的商人。 死亡的判断并非想像的那么容易,200多年前能发生的事情,在现代仍然会发生,1993年,在南非一个名叫西浮*蒙勒西的青年因车祸身亡,但两天后却从殡仪馆中醒过来了,大难不死,却没后福,他未婚妻不相信他复活了,把他当着恐怖的僵尸,拒绝往来。 图一、起死回生是终极梦想 人,有共同的生理特点,这是现代医学科学一面的基础,但人也有每个人特异的地方,许多时候出人意料,这就是现代医学艺术的那一面。科学易于定量,但艺术则波为难测。人们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错判未死之人为死人时,一旦未死之人苏醒过来,他们不认为以前犯了错,而认为死人复活了。 图二、虢太子假死扁鹊的好运气 在诊断死亡上犯错是历史上最常见的现象,所以中国有很多的关于神医活死人的传说,而国外,则有大量的死里复生的传奇。有这样的认识基础,就会明白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巨大不确定性,易于理解复苏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作用。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死亡指的是临床死亡,而不是继现代医学兴起的脑死亡,抢救是指逆转临床死亡的关键步骤呼吸心跳停止,而不是其它器官功能衰竭终止。对于现代医学专业人员来说,抢救还有更多的内容,但于本文所讨论的话题而言,急救是指防止或者逆转临床死亡。 死亡的定义是生物生命功能活动的终止。而人的生命活动的动力来自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一是氧气,二是能源物质(多为血糖或者细胞内储存的能源物质)。为了维持生命活动,人需要循环系统持续地流动,把从肺中获得的氧与来自消化系统的能源物质带给全身细胞。由于用于细胞呼吸的能源物质很多同时被用于细胞结构,从急救角度来说,能源物质的供应几乎是无限的,而限制性因素是氧气。因此,急救的核心就是保证器官氧供应。 图三、氧气供应是急救的核心 在人体器官中,在心脏以下的器官都能忍长时间的停电停水,而最娇嫩的是大脑,一遇停电停水就罢工,停的时间长了,就永远罢工。前面介绍过,在美国科学院特别专家小组的建议中,如果你确知心跳停止超过了5-6分钟,就不必再进行抢救了,因为大脑永远地罢工了。而相应地,人的心与肺可能对长达数小时的停水停电都能耐受,缺血时间超过4小时的心脏都可能被成功移植。 图四、缺氧时最脆弱的是大脑 急救的核心任务那么就是保证大脑的血供氧供。人体给予抢救者的时间是实际上是3分钟,在3分钟内恢复大脑供血供氧大脑可能没损伤,而延长了时间则风险大增。 对于心跳骤停的病人来说,其呼吸可能仍然在继续,但呼吸肌最终在缺乏能源的情况下会逐渐罢工,呼吸越来越弱,最终完全丧失。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胸外心脏按压可以立即恢复血压与血液循环,呼吸肌有可能在血供增加后逐渐增强,最终完全恢复自主呼吸,从而不需要人工呼吸。 如果自主呼吸不能恢复,继续单用胸外心脏按压是危险的,因为肺内的氧气与血液中的氧气将迅速耗尽,器官组织将再次陷入缺氧状态。在不启动人工呼吸的情况下,人体内的存氧可持续时间可以估算。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含有21%的氧,在大气压为760mmHg时,产生159mmHg的氧分压,进入呼吸道以后,空气会被加湿,到达气管后氧分压约为150mmHg,呼吸时并不会完全排出废气,只是部分交换,交换量称为潮气量(Tidal Volume),只有肺活量的10%稍多,因此,肺泡内的氧分压只有100mmHg。在肺静脉的血氧分压只有40mmHg,因此肺泡的氧会向血液内渗透,与血红蛋白结合,被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中。 图五、肺是呼吸器官,会有一定量的储存氧 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要消耗250ml的氧,以平均100mmHg来估计肺内氧分压。成人肺容量可用总肺容量减去潮气量代表,在男性为5.5L,女性为4.3L,在此按5L计算。正常情况下肺内氧在40mmHg以上可被利用,但在缺氧状态下,静脉血氧饱和度可低到30%甚至更低,为可靠地保证组织器官氧供,可以估计为50%,此时氧分压为30mmHg,如果氧饱和度为30%(再低就致命了),氧分压则为20mmHg。也就是说肺内氧占13%,而其中70-80%是可用的,可以提供约460-530ml的氧供患者消耗,可以持续1.8-2.1分钟。 血液体身还储存有大量的氧,每克血红蛋白可以运输约1.36ml氧,人血红蛋白含量约为15g/dl,血液5L,也就是说人体血液在氧饱和度100%时,可以含有1000ml的氧。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而静脉血为70%,可以用85%表示平均氧饱和度。按前述血液可以提供350-560ml的氧供组织器官使用,按250ml一分钟计算,可以持续1.4-2.2分钟的时间。 二者相加,意味着在没有人工呼吸的情况下,如果有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维持血液循环,人体内的氧还可以持续3-4分钟的时间。但超过这个时间,心脏按压不能为组织细胞供氧,在急救中失去了意义。 对于呼吸障碍引发的猝死(比如溺水)来说,单纯心脏按压可能毫无意义,因为基于上述机制,患者体内的氧已经被消耗尽了,患者处于缺氧状态,而心脏可能仍然在危弱地搏动(因为缺氧),给予患者生命之吻是唯一的救命举措。 图六、没有氧的血液循环没有意义 急救者还必须意识到,上述计算中已经把人体得用氧的效能发挥到了极限,血液中氧饱和度每下降一分,组织细胞获取氧的障碍就大一分,对于大脑来说,其发生缺氧损伤的风险就高一分,因此,急救者尽最大可能给患者通气或者使用纯氧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增加未来恢复几率。 人体的功能机制极为复杂,某些人或者在某些场合下,如前所述,患者可能宣布死亡后自然恢复过来,说明我们不应当轻易放弃抢救,但抢救活动,应当循医学原则进行。 图七、WE ARE ALL HAPPY TO LIVE.我们都珍惜生命,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死悬一线、惜吻心难安(CPR的辉煌)
fs007 2010-11-5 07:36
寻正 医学界发现了有效的急救手段,并不代表现代社会就会立即采用这样的救命举措,说服专业人员相信心肺复苏的好处仅仅是第一步,猝死的发生并非总在医院,急救人员需要时间到达现场,在莎华的实验中证实了非专业人员使用该技术的可行性,但医学界尚需要更多的说服。 在普通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更大的心理障碍,而医生对于非专业人员则担心的是心脏按摩。心脏按摩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气,有一系列的并发症,在医学界接受CPR之后,很快就有病理医生针对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结果分析,不适当的按压会造成肋骨骨折、肝破裂、气胸、骨髓栓塞、心包积血、血管破裂等,这些并发症,让医生迟疑于是否将CPR技术传授给公众。 在1950年代末与1960年代初,提倡心复苏与肺复苏的先驱都先后撰写了有关操作的手册,试图推广相关技术。针对这种趋势,学术机构试图将有关技术限制在专业人员手中。在196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红十字会、与职业病学会都发出警告,认为心脏按压术属于医学手段,应当由医生、护士、以及受过专门培训的急救人员施行。 在1966年10月,美国科学院组织的特别专家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报告,将CPR总结为ABCD四大步骤,A是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维持循环,D是Definitive therapy后续决定性的抢救措施(包括诊断、药物、除颤、与进一步治疗)。在该报告中,专家小组明确地说, 目前心肺复苏不宜教导给公众 。 专业机构的疑虑不能阻挡公众对救命手段的热情,心肺复苏的先驱者们在推广他们的技术时,也积极寻求公众压力促使医院与专业机构采用这些技术,比如考文霍恩常常提醒那些对他的心复苏技术感兴趣的公众促使地区医院定购有关培训材料,培养医生与急救人员。急救福音在世界各地迅速地传播,不少人在阅读了操作手册、报刊杂志上的介绍、或者听了收音机中的广播之后就赤手上阵了。一位加拿大的红十字会官员报怨说, 一些劳工机构自发地教导普通公众相关技术,形势难以控制 。 在特别专家小组的报告发表的同时,一位家庭主妇罗易丝*霍维茨(Lois Horvitz)发起的美国救援者公司(Resuscitators of America, Inc.)已经针对非专业人员培训了1600多人次了。这个机构受到医学界的抵制,于1968年解散。但公众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热情并未消减。 图一、罗易丝*霍维茨夫人(左二)及二子一女(约2005年) 公众对救命措施的狂热需求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催生了各种急救服务,医院开始装备救护车,配备急救人员与医生,在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急救。在这之前,急救几乎是一项无人承担的社会责任,落到了救火人员身上。在前面我介绍了是贝克发明了除颤器,在贝克仍然是实习生的时候,他观摩到一台手术,麻醉意外猝死,手术医生迅速冲到电话旁拿起电话拨通了救火队,在贝克百思不得其解时,救火队队员风风火火地冲进了手术室,给病人用上了氧气面罩,跟医生一起抢救病人。 在六七十年代的通讯与交通条件下,医学界组织急救队的措施终究是徒劳的。在特别专家小组的报告中,专家们明确地说,如果确知心跳停止已达5-6分钟,就没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无论急救队多么迅速,他们难以在5-6分钟内到达现场,即使进入21世纪,有了更好的通讯设备与交通条件,这也很难实现。或早或迟,急救工作必定加入能最早接触到病人的普通公众,心肺复苏必须教给非专业人员。 在1972年西雅图的利奥拉德*科布(Leonard Cobb)医生组织了一个公众CPR培训项目,医学界逐渐对公众掌握相关技术转为持支持态度。在1973年,医学界组织的急救体系与以救火队为主的公众急救体系达成谅解,心肺复苏与心脏急救标准会议建议急救工作形成完整的体系,以戈登为主席的会议将急救划分为基本与高级两个层次,而CPR作为基本急救措施,要求实施全民教育,宣告了心肺复苏的黄金时代的来临。 图二、台湾一CPR协会急救示意图 在1981年,华盛顿大学的学者在华盛顿州的肯郡实施了一个电话心肺复苏指导项目。在旁观者拨打911时,接线员协助旁观者判断患者是否需要CPR,如果需要,而拨打电话的旁观者又从未受过CPR训练,接线员将临时指导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此后,临时指导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迅速扩展到美国全国,国际上也扩展到了英国、以色列、挪威、与瑞典等国,有成为新的急救体系一个标准组件的趋势。 在导论中所描述的所谓心肺复苏地位问题,其基础正是这些电话指导下进行的急救操作,而不是进行专业培训中所需要学习的CPR操作。 图三、大众化的CPR训练(童子军) 进入二十一世纪,连动物都在学习CPR技术了! 图四、松鼠练习CPR技术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7150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死悬一线、惜吻心难安(CPR的诞生)
fs007 2010-11-3 09:09
寻正 【按:本文已为《百科知识》约稿,商业性转载请与《百科知识》编辑部联系。其它非商业性转载请注明相关信息。】 肺复苏溺水病人会取得良好效果,因为不少溺水者丧失的是自主呼吸,但其心跳仍然在继续,可以多达5-6分钟,足够让抢救者成功地实行肺复苏。但单纯肺复苏对心跳聚停引起的猝死效果就大减了,历史上不少急救方式是冲着心复苏去的,比如骑马骑牛滚桶压腹等方法,一定程度上起着维持血液流动的作用,而现代医学意义上心复苏,要到1891年。 在19世纪末,现代医学在细胞细菌学说的推动下,正处在医学史上的加速期,外科灭菌术与麻醉技术的产生,让外科手术成为潮流,外科医生在不停地扩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当时不受任何医师法的限制。外科医生时常为麻醉意外困挠,当麻醉药品过量时,病人会猝死在手术台上,以当时的急救技术,大多数的病人因此而丧失生命。肺复苏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渐成为急救的常规,医生发明的急救技术多是针对产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导外科医生在急救时以呼吸节奏按压心脏地区,其目的仍然是通过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 在1891年,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马斯(Friedrich Maass)还是一个外科学徒,一个9岁的男孩欲行兔唇手术,发生了麻醉意外,按前述的急救办法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在当时,如果急救成功的,大多会在5-6分钟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但半小时过去了,男孩的情况更加糟糕,他被医生放弃了,移出了手术室,只有马斯带着绝望的心情继续做毫无希望的按压呼吸。出于激动,马斯加快了按压速度,他留意到男孩瞳孔在缩小,惊讶之余,他加快了节奏,半个小时之后,男孩苏醒过来了。数天后马斯再次面临同样场景,一个18的患者出现麻醉意外,马斯在尝试传统方法无效后很快就转用他的新方法,这一次,患者只用了25分钟就苏醒了,比前一患者少了35分钟。马斯推荐按压速度为120次/分钟。 在医学界不明白病理生理学的背景下,马斯的方法未得到推广,还得被人重复发明。在1903-04年美国外科医生乔治*克赖尔(George W. Crile)在研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时成功地先在动物,后在人身上施行了心脏按压术。克赖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外科医生,他是外科输血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诊所的创始人之一,著述甚多,影响极大,但心脏按压术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没得到重视。 图一、与心脏复苏术擦身而过的外科巨匠克赖尔 在马斯与克赖尔之后,约翰*霍普金斯三杰再次发明轮子,此时已经是20世纪50年代,科学有了更规范的研究标准,三杰这一次借助现代医学的证据力量与系统理论,成功地奠定了CPR的基础,将急救推进到科学时代。 霍普金斯三杰分别是威廉*考恩霍文(William B. Kouwenhoven)、盖伊*尼克博克(G. Guy Knickerbocker)、与詹姆斯*裘德(James R. Jude)。考恩霍文是老板,尼克博克是博士生,他们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学,考恩霍文当时获得爱迪生电力研究所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继贝克发明除颤器后,研究发展移动除颤器。 图二、1961年霍普金斯三杰在考恩霍文的实验室(从左至右:裘德、考恩霍文、尼克博克) 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电器逐渐走入普通家庭,高压线路迅速铺设到每一个角落。电能发光,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令电力公司头痛万分的事情就是其电工经常触电,在电击下,人的心脏发生室颤,心肌细胞各自为政,收缩不协调,导致心输出量为零,受害人迅速死亡。1947年心外科医生克劳德*贝克(Claude S. Beck)首次用电极除颤成功。 当时的除颤器十分笨重,在一次实验中,尼克博克发现心脏停跳的狗在压上笨重达15磅的铜板电极时血压显著上升,这一发现为他实验中的一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在建立电击室颤模型后,狗的血压迅速降低,在他们还难不及除颤时,狗就不可逆地死亡了,因此他们为维持动物血压而绞尽脑汁。尼克博克的发现使他们找到了维持血压的方法,不停地按压胸壁。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将他们的方法命名为胸外心脏按摩(External Chest Massage)。当时实验室主管阿尔费雷德*布莱洛克医生(著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驱)并不太相信他们的这项技术,但还是派了裘德医生协助他们。 早在1874年,德国外科医生莫里茨*希夫(Moritz Schiff)报道了用胸内心脏按压技术维持发生麻醉意外的狗的血循环。在1880年后,许多医生在人身上进行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到1902年医学界逐渐形成一致意见,认为胸内心脏按摩无效,建议外科医生放弃它。在1901年挪威医生克里斯蒂安*依格日露(Kristian Igelsrud)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胸内心脏按摩术,但鲜为人知,1902年威廉*阿比特诺-伦爵士成功地为一位65岁男性进行了胸内心脏按摩急救术,其结果在伦敦麻醉师协会会议上交流引起了广泛兴趣,重新激发了医生对这项技术的热情,其后成功案例迅速增加,到三杰重新发现胸外心脏按摩术时,胸内心脏按摩术已逐渐成为麻醉意外猝死的半标准处理手段。 裘德医生接触到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的研究,马上意识到胸外心脏按摩的巨大医学价值,无论是依格日露的经胸心脏按摩,还是阿比特诺-伦的经腹心脏按摩,都有巨大风险与缺陷,手术切口易于感染,操作不易,切口过程本身是延误,如果胸外心脏按摩可以维持血压,完全可以取代通行的胸内心脏按摩,使得手术室急救更加快捷有效。 在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继续用实验方式证明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时,裘德开始了在人身上的实验,在1959年7月裘德成功地使用这一方式挽救了一位35岁出现麻醉意外的女性,一年后,裘德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道了20例胸外心脏按摩(此时英文改称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14例成活,成功率70%,其中13例同时进行了人工呼吸。 图三、胸外心脏按摩术于1960年发表于JAMA杂志上的示意图 在口对口人工呼吸上,溺水上吊中其有效性早已成为经典,日益增加的外科手术也让它在麻醉抢救中成为半标准常规,在产科许多医生助产士都知道用口对口(鼻)吹气可以挽救没有呼吸的新生儿。各个方向的医学实践已经逐渐汇聚成一个潜在的医疗常规,所缺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推动人物,在霍普金斯三杰建立胸外心脏按摩有效性的同一时代,工人呼吸双雄应运而生,他们是纽约罗斯韦尔*派克纪念研究所(现称癌症研究所)的詹姆斯*伊拉姆(James O. Elam)与霍普金斯的巴尔的摩城市医院的彼德*莎华(Peter Safar)。 图四、人工呼吸双雄伊拉姆(左)与莎华(右) 在1946年,伊拉姆刚好在回顾了有关人工呼吸的文献之后第二天,他遇见到了护士与搬运工推着一名儿童冲向急救室,他对有关人工呼吸的急救印象深刻,几乎是反射性地停止了他们,毫不犹豫地对着面色发青的儿童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地验证了有关说法,也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与推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兴趣。 伊拉姆在此后经过对呼吸的长达数年的研究,他发明了当时通用多年的罗斯韦尔*派克呼吸机。伊拉姆的呼吸研究让他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口对面罩人工呼吸可以让病人维持足够高的血氧浓度,于1954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随后在1956年美国麻醉师协会会议之后,伊拉姆碰巧在返途中跟莎华同车,他说服了在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做麻醉主管的莎华。莎华随后设计了更多的实验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作用。 图五、罗斯威尔*派克呼吸机 莎华设计的实验证实了直接口对口而不用面罩的人工呼吸的效率,证实了单纯胸外按压与当时常用的抬手辅助呼吸的无效性,以及非医务人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莎华还进一步研究了昏迷病人气道的通畅情况,提出急救的第一步是清量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 伊拉姆与莎华严格的实验研究迅速地赢得了医学界的承认,芝加哥大学的阿彻尔*戈登(Archer S. Gordon)是最先改变信奉的,他象圣徒保罗一样,最初是传统方法的激烈拥护者,但他亲自实验验证了双雄的结论后,他成了肺复苏最坚定的拥护与传播者。在1994年戈登去世时,美国媒体称他为心肺复苏之父。在1957年美国军方系统最先采纳了肺复苏方式,随后在1958美国医学会正式为之背书,肺复苏不再受到质疑,而挑战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 1960年莎华、考文霍恩、与裘德一起出席马里兰州医学会的会议,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心肺复苏是有机不可分的整体,莎华随即在大会上提出了CPR的概念。在1961年5月莎华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首次报道了使用CPR技术的结果,他们证实,单纯用胸外心脏按摩的方式不能产生足够的呼吸效率,提倡同时心肺复苏。现代医学的心肺复苏技术由此诞生。 图六、心肺复苏成为常识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793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