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药市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阿里健康”能够成功切分医药市场的蛋糕吗?
热度 2 fqng1008 2015-1-28 09:10
昨天,《黄金药场》(一个让药商赚到钱的网站)发表了“ 阿里健康攻下北京军区总医院,抢占电子处方流量入口”的文章,称“卫宁软件26日晚间公告,公司与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健康”)于2015年1月26日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阿里健康一直在努力获取医疗机构的用户,但医疗机构并不配合,此举找到了通向医疗机构的敲门砖,直指医院背后的处方药,这是阿里健康推动处方药线上消费有价值的一步。”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健康与卫宁软件的合作蓄谋已久。此项合作不仅仅是阿里推动电子处方的前奏,更有利于阿里抢占电子处方流量入口。阿里的布局不仅仅在药品电商,合作协议还提到“云医院”和“医疗支付”,这意味着阿里健康的布局将是三医(药品、医疗、医保)联动,立体(政府、消费终端、医疗机构)发力。 作为商家, 阿里健康与卫宁软件合作,旨在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重新切分医药市场的蛋糕,其后的效应却会引起医疗行业的深层次改革,从而有可能还原其技术定位,剥离其商业行为。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以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有效联动为代表的云医院建设;在医疗支付服务方面,双方整合支付平台和卫宁风控引擎,有效提升、拓展支付平台和卫宁风控在医疗卫生支付体系的价值与地位;在药品流通和监管方面,在支持阿里健康的药品电子监管服务基础上,共同探索电子处方的有效共享和市场应用;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双方共同努力,促使各类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部署到阿里云中,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健康一直在与北京军区总医院运作电子处方试点。如今阿里健康推动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电子处方(社会化供应)已经悄悄上线,这是国内首家医院实现电子处方社会化。进入阿里健康APP,点击‘我的处方’,就会出现‘医院认证’,目前上线的只有北京军区总医院,输入就诊卡号或者社保卡号就能同步该医院的电子处方,然后就能在平台上进行询价购买。”     本文进一步指出:“零售药店卖处方药最大的障碍是医院对于处方外流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守措施,电子病历根本不经过患者的手,全部在医院的电脑系统里生成保存,所以即便是到现在,你会发现药店的处方药销售依然很悽惨,处方流不出来。阿里健康作为‘革命者’,需要打通‘处方流动’这一关。对于阿里健康来说,最难的是攻克第1家医院(如今第一家的任务已经完成),前5家次难,前10家较难,到第20家的时候就会顺风顺水,因为已经形成单点突破的势头。”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医疗服务与医药电商必须深度结合,因为即便处方药网购放开,处方药购买仍需要处方,而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医疗资源”将成为医药电商获取“处方药用户”的流量入口。     文章最后预言:“阿里健康的棋越下越大,不断触及医疗体系中的各种痛点,一幅宏大的商业版图正在形成,让我们感到用市场的机制倒逼政策改革并不遥远。”果真如此吗?可能还有待于多方博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医疗卫生的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各种利益的重新切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1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2011世界医药市场观察
nooney1986 2011-3-2 14:07
安永咨询公司的Buck Luce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的“重磅炸弹商业模式”称之为Pharma 1.0,在当时大多数制药公司关注的焦点是带来巨额销售利润的1~2只产品所带来的顶线收入。而随着这些“重磅炸弹”专利期满,促成了Pharma 2.0的出现,这个时代的标志是:产品组合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随着制药公司制定彻底改变研发和商业运营活动计划的出台,各大制药公司的焦点已经转移至底线利润。目前制药公司还在继续按Pharma 2.0运营。除了重新对焦研发线和建立创新型的合作关系之外,制药公司正在寻求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途径,一般是通过关闭生产基地和裁员来实施。与此同时,制药公司正在为下一代制药企业做准备,这种企业是被健康产出所掌控,而不是单纯的产品。针对即将出现的Pharma 3.0,Buck Luce预计:“这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和费用支付者为中心转移。” 并购仍是发展主题 过去的2010年,绝大部分制药公司的举动无外乎比较平淡无奇的研发线多元化、压缩研发项目和裁员。且2010年也没有发生像2009年那么大宗的并购案,但是各大制药公司的战略仍然是通过并购谋求发展。 2010年初,诺华公司就宣布从雀巢公司收购眼科护理专业公司爱尔康75%的股份,这一交易总额约500亿美元。原诺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魏思乐表示,这项交易将把爱尔康公司的研究、销售团队以及诸如Infiniti白内障超声系统和 诺华 公司现有的眼科护理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 无独有偶,赛诺菲安万特也有一项并购交易刚刚有了新的进展:以201亿美元收购健赞。这一交易将明显增强赛诺菲公司的生物技术产品组合。赛诺菲安万特公司还与印度公司Glenmark制药开展了首次合作,从该公司手中获得了治疗慢性疼痛的候选药物。这笔交易的前期费和里程金将总计3.25亿美元。 与此同时,百时美施贵宝宣布以8.85亿美元收购ZymoGenetics公司。这项交易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扩充生物制药产品组合一系列计划中最新的一部分。 2010年, 雅培 公司参与了两项著名的收购活动。2月,该公司完成了以76亿美元收购苏威制药公司的交易,这一交易为雅培公司增加了 仿制药 业务,增强了在新兴市场的地位。5月,雅培公司宣布扩大仿制药业务,并以33亿美元收购了印度Piramal医疗保健公司。这一交易使得雅培公司凭借7%的份额成为印度制药市场的领头羊。 重组和裁员成风 2010年,整个制药行业在RD和生产上的重组异常活跃。5月, 辉瑞 宣布关闭位于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机构,这占其研究机构的35%。这一消息是在惠氏的前研发负责人Mikael Dolsten接掌辉瑞的研发大权之后宣布的。而辉瑞的原研发负责人Martin Mackay与5月离开辉瑞公司加盟 阿斯利康 。辉瑞随后宣布将关闭位于爱尔兰、波多黎各和美国的8大生产基地。该公司还计划压缩在欧洲、美国和波多黎各另外6大生产基地的规模。这一举措将导致到2015年裁员6000人。辉瑞公司表示,还将裁减超过15%的人员,约19000名,这是收购惠氏之后确定的目标。 阿斯利康公司也宣布了数量可观的裁员,即到2014年裁员8000名。这一波裁员占阿斯利康公司职员数的12%,仅次于此前宣布的高达15000名的裁员潮,而过去的两年内已经裁减了12600名。仅在RD领域,阿斯利康公司就裁员3500名,从而每年节省开支10亿美元。默沙东公司也宣布将裁员15%,约16000名,这些职员遍布默克公司分布在全球的16个子公司。裁员的重点在RD和生产领域。 2010年各大制药公司将自己的RD部门出售给药品服务机构。例如赛诺菲安万特将位于法国Porcheville、位于英国Alnwick的研发部门出售给科文斯公司,并与后者签订了10年总值22亿美元的外包协议。而科文斯还与 礼来 在2008年签订了类似的协议。与此同时, 葛兰素史克 将自己的研发机构出售给了服务机构Aptuit和Galapagos。 虽然2010年的裁员潮可以归因于并购后的整合,但是大部分制药公司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寻求改变研究和生产外包的途径。2011年,随着制药公司将资源向优先项目和将开展更多的生产和研发机构外包活动,裁员风暴将愈演愈烈。 2010年,制药公司和学术机构建立起来的研究合作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例如,强生通过其子公司Ortho-McNeil与麻省理工学院David H. Koch癌症综合研究所签订了为期5年的抗肿瘤研究协议。辉瑞与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签订了为期5年的2250万美元的协议,根据协议华盛顿大学将为辉瑞此前研发的化合物或已经被辉瑞公司终止的化合物开发新的适应症。辉瑞表示这是该公司建立类似研发合作关系网络的首个协议。随后,辉瑞宣布与位于圣弗朗西斯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可更加广阔的协议。安进作为建立合作关系的标兵,2009年该公司因为拥有创新性最强的研发线获得制药行业信息和数据服务机构Scrip Intelligence的金奖。安进公司正是由于成功的利用学术合作关系取得了上述成就,据安进公司研发资深副主席Joseph Miletich。其中的一个案例就是安进公司和范德堡大学之间的药物开发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合作筛选可用的实验室化合物作为变构化合物用来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专利悬崖影响渐现 面对几个月之后到来的专利到期高潮,各大制药公司纷纷希望填充研发线,从而助推了这种合作关系的发展。在这一波专利到期高潮中,尤以2011年立普妥专利到期最为明显。而进入2010年,整个制药行业又面临着辉瑞的抗老年痴呆症药安理申(Aricept)、默沙东的 高血压 药科素亚(Cozaar)、赛诺菲安万特的抗肿瘤药泰素帝(Taxotere)仿制药的挑战。紧随立普妥之后的还有 礼来 的再普乐(Zyprexa)、百时美施贵宝和赛诺菲安万特的波立维(Plavix)、阿斯利康的思瑞康(Seroquel)。很明显,制药公司已经到了专利悬崖的边缘。制药业的观察家们认为,随着监管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有创新水平的商业和研发体系将浮出水面。考虑到大型制药公司开始尝试走出困境的方式,因此一点也不惊奇,从2010年到目前,还有一系列交易没有彻底完成,包括赛诺菲安万特收购健赞、 诺华 公司提议收购爱尔康,以及辉瑞公司宣布以36亿美元收购国王制药,从而加强其疼痛治疗和动物保健品业务。 2010年的另一特色是,各大制药公司纷纷忙于消化自己在2009年所获得的猎物,诸如收购惠氏的辉瑞、收购 先灵 葆雅的默沙东、将已经拥有一半股权的基因泰克彻底收入囊中的罗氏公司。这些交易带来了在各大制药公司在科学、商业和整体策略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合并公司在如何研发和生产药品,以及合并后的研发线要有什么样的化合物继续推进决策的出台,向生物产品研发、生产外包与大学和其他一些公司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趋势在2010年明显得到加强。由于新兴市场实力的增强,一些重要的制药公司开始进军罕见病领域。还有一些制药公司与电信系统甚至是电子游戏公司开展非比寻常的合作,这反映了制药公司开始向预防和患者自我管理的医疗保健的转变。 虽然2011年全球药品销售额总体来说将有所反弹,但是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增长受到的限制将强于以往,这包括了仿制药给专利到期药带来的冲击和医疗保健费用支付机构限制药品支出。虽然专利到期和仿制药带来的竞争潮起潮落,但这并不能降低制药公司的动力和压力,他们需要确保从已经投入的创新产品中获益,确保这些产品能上市和销售活动能尽可能有效。在考虑到面临专利到期高潮的到来,2010年制药公司或多或少花费时间寻找组建销售队伍和在商业领域开展创新的新途径。
个人分类: 生物产业观察|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仿制药企之路
自我源于思考 2010-11-4 14:49
一、前言 根据 IMS 预测,未来 5 年,全球医药市场容量将会增长 300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 ~ 8% ,而全球非专利药市场正以每年 10% ~ 15% 的速度增长,远高于整体市场发展速度。 2011 ~ 2015 年间将有 770 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这对于仿制药企而言,不啻于又迎来一场盛宴。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全球制药业迎来了长达 40 余年的高速增长,大批疗效好、副反应小的药物被推向市场,其中许多年销量达十亿美元以上,成为药企的重磅炸弹产品。这些药品,不但改善了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类的寿命,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跨国药企巨头。当这些药品专利过期后,便成为其它药企也可以生产的仿制药品,许多大型仿制药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如美国美国华生( Watson, 1984 年成立)、美国 Mylan ( 1966 年成立)、以色列梯瓦( Teva , 1976 年成立)、美国 Par Pharmaceutical ( 1978 年成立)、加拿大 Apotex ( 1974 年成立)、印度太阳制药( 1979 年成立)等。同时也有一些大药企从原研转向仿制,如 1938 年成立的德国山德士( Sandoz )。 进入 90 年代后期,新药研发步入瓶颈阶段。由于医学的发展,主要疾病的致病分子机制被充分研究,针对相应分子靶标所筛选、研制的新药已经被大量推向市场,再筛选更加优效、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变得异常困难。如已经使用数十年的氢可酮 / 对乙酰氨基酚这一镇痛药, 09 年仍占据美国市场处方量第一名的地位,许多新开发的相关适应症的药物,均无法取代它的地位。新药上市也变得越来越少, 2009 年获批新药数量是 1999 年的三分之一。 IMS 公司表示, 2009 年,美国医药市场中,前 50 种销量最好的药物中,只有 8 种是品牌药,在美销售的所有药品中, 75% 属于仿制药。当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药专利过期,而新的畅销药又后继乏力,这就开启了仿制药企的黄金时期。 二、仿制药企的发展 国际仿制药企,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国际资本运作才成功发展壮大的。梯瓦公司在 2004 年收购了辉瑞公司意大利的仿制药销售公司 Dorom , 2008 年,以 75 亿美元价格收购仿制药企 barr ,今年又击败辉瑞,以 50 亿美元收购了 Ratiopharm ,不但稳坐全球第一仿制药企的位置,而且在制药工业企业排行榜上名次也不断上升。 2006 年 11 月,华生以 19 亿美元金额收购 Andrx Corporation 公司, 09 年,又以 17.5 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价格完成了对私人控股的 Arrow Group 的收购。 Arrow Group 公司 2008 年销售额达 6.47 亿美元 , 拥有辉瑞公司降胆固醇药物立普妥已获批准的仿制版本在美国的药品权利。 Mylan 公司于 1993 年收购 Bertek 公司, 1996 年收购 UDL 实验室公司, 2007 年又收购默克分支企业 KGaA 公司。 冰岛仿制药企业 Actavis 自 2004 年以来,也发起了一系列收购行动,收购对象包括美国 Alpharma 公司的仿制药业务和辉瑞设在意大利的生产基地。 2006 年,与梯瓦公司同时获得在美国销售辛伐他汀许可的,还有两家印度公司,兰伯西( Ranbaxy )和瑞迪( Dr.Reddy`s Laboratories Ltd. )。不过瑞迪是从原研企业默克获得了生产许可。印度制药商利用其语言和文化优势,并注重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和供应链过程管理,在仿制药市场剧增时期大举开发欧美市场,成为国际仿制药企中的后起之秀。 三、成功的先例印度药企 在全球仿制药企中,印度药企格外引人注目。 尽管印度的制药环境和企业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不乏质量控制问题,但美国仍是印度药品的最大进口国。印度与中国药企均属仿制药企,了解印度药企的成功对我国药企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首先是印度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印度对仿制药非常宽松,能够在美国 FDA 上市的药品,在印度不需要再做临床实验,只需证明有效成分与国外上市药品成分一致即可上市,这使得印度药企在研发上节省了大量时间。 FDA 的新药上市九个月后,印度药企即有可能将仿制药推向市场。印度政府一方面通过贷款、赠款及产业研究伙伴计划等方式,向制药业提供支持,使大多数制药公司无须投入太多的药物研发开支;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开始致力改变其专门生产仿制药品的形象,自 2005 年起收紧药品的专利法,积极推动药物研发外包的发展,支持本地药企的新药研发,并吸引外国药厂到当地投资生产。 四、结语 目前国内约有 4000 余家医药企业,其中合资、外资有数百家之多。虽然以华北制药、扬子江药业、石家庄制药、上实药业、华海药业、大连美罗药业、江苏先声药业、浙江海正药业等药企为代表的大药企,都在积极申报美国 FDA 和欧盟的生产标准认证,但要在国内的激烈竞争和跨国药企的夹击下走向世界,本土药企还需要走一段较坎坷的路。 专利药过期的高峰将出现在 2016 年左右,也就是说,仿制药企还有一个黄金十年,并且全球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希望我国部分制药企业能够借鉴国际仿制药企成功之路,在这一时期抓住机会,完成积累,建立起全球性生产、营销网络,并从仿制转向创新,进而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跨国药企。 注:文中省略部分,以《仿制药战略地图》为题,发表于《医药经理人杂志》, 2010 年第 09 期, P74-75 页。
个人分类: 医药|6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