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习惯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zz 金玉良言-- YOU AND YOUR RESEARCH
热度 1 cspring 2011-12-9 09:49
转贴自http://www.mitbbs.com/bbsann2/scitech.faq/NanoST/Scientist/x3/%C4%E3%BA%CD%C4%E3%B5%C4%D1%D0%BE%BF http://www.rangang.com/archives/9 老马翻译 这是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 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 演讲者介绍:Richard Hamming,前贝尔实验室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in Monterey教授。1968年因其在“数值方法,自动编码系统, 错误检测和纠错码”方面的贡献获得图灵奖。Richard Hamming,习惯性中文译作理查 德·海明,1950年发明了“海明码”,可以检验出两位错误并修正一位错误,是每个计 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 做大事,成大业 YOU AND YOUR RESEARCH - RICHARD HAMMING 我演讲的题目是“你和你的研究”。这不是有关研究管理方面的,而是关于你如何独自 做研究的。我也可以作别的方面的专题演讲–但是不,今天是专门谈你。我不是谈什么 平常的“车轱辘转”(run-of-mill)的研究,我是谈重大的研究。并且,为了描述重 大的研究,我将时常要谈及相当诺贝尔奖那一类的“大事”。这和获奖不获奖无关,我 指的是我们认为有重大价值的事情。如相对论,香农(Shannon) (信息理论之父,译者 注)信息论,以及其他杰出的理论 —- 这就是我要讲的。 那么,我是怎样搞起这样的研究的呢?还在Los Alamos(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所在地,1943年由能源部为研制原子弹而建立。译 者注)的时候,我负责运行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事,以便那些科学家们、物理学家们可以 去干他们的(大)事了。我无非是个“跑龙套”的。尽管我在身体上与他们无异,但我 还是与他们不同。说实话,我挺嫉妒的。我见过Feynman (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译者注),我见过Fermi和Teller,我见过奥本海默,尤(里乌斯)·罗伯特( Oppenheimer)(1902 -1967美国原子物理学家, 原子弹计划主持人。译者注),我见过贝 蒂(Hans Albrecht, 1906-,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67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他就 是我的“老板”。我见过不少非常有才能的人,我于是有兴趣去了解自己与那些正在做 事和已经成事的人之间的差别。(瞧瞧那龙套跑的,啧啧。译者注) 当年我刚到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我进入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部门。Bode是那时的部门头 ,香农(Shannon)也在那里。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和“差别是什么” 。我于是去读有关的传记、自传,去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干起来这样的事的 ?” 我试着搞清差别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谈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话题重要呢?那是因为,就我所知,你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即使你 相信来世,那也无助于你对待来世的“来世”!为什么你不在这次生命中就做一些意义 重大的事呢,不管你是如何定义你的“意义重大”?我不会去定义它 —- 你懂我的意 思。我将主要谈论科学,因为这是我研究的领域。尽管就我所知,别人也多次告诉我, 我所讲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很多领域。尽管杰出的工作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都具有 相同的特点,我还是将我自己限定在科学的领域。(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他要去当总 统或“政协委员”的话,实在是大材小用,驴头不对马嘴。译者注) 为了让你感觉到专门针对你个人的,我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我必须让你抛开谦逊并对自 己说:“对,我想做一流的事。” 我们的社会会对那些着手去做像样的事的人皱起眉 头,他们会怀疑:“你是那块料吗?运气会光顾你吗?或许你侥幸做成某件大事。” 好吧,随这些闲言碎语去吧。我要说的是: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动手去做一点大事呢?! 你不用告诉别人,但是你可以告诉你自己啊:“对,我就是喜欢做一些重要的事。” 为了达到第二个层次,我自己也得放下谦逊并以第一人称来谈我见识了什么,我做了什 么,以及我听到什么。我会谈及一些人,其中一些你们认识,但我相信当我们离开的时 候,你们不会把我的话当成“话柄”到处说事儿。 请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而不是逻辑的。我主要不赞成人们认为重大科学成果是因 运气而成。要说什么事情都和运气有关。但是,想想爱因斯坦,看看他做了多少不凡的 事,那全都是运气使然吗?难道就没有一点可重复性?想想香农,他不仅仅搞了信息理 论,多年以前他就做了一些别的好的事,以及为确保密码学不被攻破而无法公开的其他 一些技术。 他可做了不少的好事。 你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一个“好”人不只做一件“好”事。但有时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 ,关于这一点我们一会儿再谈,只是更多时候是存在可重复性的。我坚持认为运气并不 推及所有的事。我在此引用巴斯德(Louis Pasteur,19世纪法国化学家。译者注)的话 :“运气只光顾有准备之士。” 他的话说出了我心里所想。的确有运气的因素,同时 也有没有运气的成分。有准备之士早晚会找到重要的事并去做它。所以,的确,是有运 气。你去做的那件特定的事是偶然,但是,你总归要做某事却不是(The particular thing you do is luck, but that you do something is not)。 举一个例子,我当初来到贝尔实验室,和香农共用一个办公室。他在那间办公室搞出了 他的信息理论的同时,我也做出我的编码理论。真有点奇怪,我们两人居然在同一办公 室、同一时刻做了这些“事”—-在某种气氛中。你可以说:那是运气。另一方面你也 可以问:“但是为什么那时所有在贝尔实验室的人只有我们两个做了这事呢?” 是的 ,那里面部分是“运气”,部分是“有准备”。 “部分”一概念也是我后面要谈到的 另一问题。所以,尽管我会不时提及“运气”这个问题,但我不会把运气这东西看成与 你的 工作出色与否有没有关联的的唯一砝码(谢谢海涛帮我“掰斥”这句。译者注)我主张 即使不是全部你也要对“运气”有部分掌控。最后我引用牛顿对此的原话: “如果别 人也和我一样努力思考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译者注:问问自 己,用一卡车苹果往你头上砸,直把你砸晕看能砸出个什么来。) 包括许多(大)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如你所见,就是通常在他们年 轻的时候,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并有勇气去追求。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大概在他12 或14岁的时候,他问自己:如果我有光速那么快,那么光波看起来是个什么样子?现在 他知道了光电理论告诉你不可能有稳定的局部极大 (local maximum),但是你随着光速 移动,你就能看到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他能在12或14的时候就难能看到这样的 “矛盾”—-所有的事物在光速条件下看起来不一样。是运气使得他最后创造了相对论 吗?(那是由于)他早就开始积累对此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所有这些就是我要谈论的“运气”和“非运气”。 那么,把很多聪明的头脑都凑在一起会怎样?这主意听起来不错。这屋子里的听众们大 概都具有从事一流工作还富余的头脑。“有头脑”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衡量。在数学、物 理、天体物理方面,一般来说,头脑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那些“符号”有关。因此标准 的IQ测试就能测定出他们的高智商程度。但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里有点不同。举个例 子,Bill Pfann,此人发明了区域溶化(zome melting)理论,有一天走进我的办公室。 他那时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了一些想法和提出了一些式子。当时我非常清楚此人不太懂数 学,而且有点“茶壶煮汤圆—-有话说不出”的意思。但我觉得他的问题挺有意思的, 于是我就把他的问题带回家琢磨了一下。我最后教他如何使用计算机以便帮他计算自己 的答案。我给他提供了用数学计算的动力,他于是径直干了下去,他们自己部门的人都 没人理解他。终于他收获了在此领域里的全部声誉。只要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他的 胆怯、他的不熟练、他的含糊不清都会消失。他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更强了。当然,他也 更加融会贯通(articulate)。(译者注:也许你对articulate会有不同翻译,对我,这里 articulate就是“融会贯通”。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他的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在 很多方面,如果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语言问题,表达不清主要原因是没有融会贯通。这里 Hamming并没有教Pfann表达的事,所以我认为是“融会贯通”的问题。) 我还要举另一个人的例子,希望他不在场。一个叫Clogson的家伙。我遇到他的时候正 值我和他一起在John Pierce(贝尔实验室研究总监,在通信理论、电子光学和行波管 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译者注。)小组一起攻克一个难题,我那时可没觉得他有肚里没 有什么料(I didn’t think he had much)。我问那些和他同过学的同事们:“他在学 校里就这德性吗?”“是的”,他们回答。那好,我还是把他辞退了吧。但是John Pierce明智地把他保了下来。Clogston最终做成了Clogston Cable (想想吧,能以他的 名字命名东西的人是什么牛吧。译者注)。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次成功给他带来 了自信和勇气。 成功科学家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勇气。一旦你鼓起了自己的勇气并相信自己能解决重要 的问题,那么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你不行,几乎肯定你不会去做。勇气就是香农( Shannon)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想一想他的主要定理。他想建立一种编码方法 ,但是他并不清楚如何做,所以他搞了一个随机码(a random code)。然后他又卡了壳 。然后他问了一个“不可能”的问题:“一个平均随机码(the average random code )会怎样?” 他于是去证明了平均码(average code)是arbitrarily good(随意性良 好?),并且因而一定存在至少一个好的编码。除了一个拥有无限勇气的人,还有谁胆 敢有如此勇气想此所想! 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他们有勇气。他们不管周围境 况,勇往直前;他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年龄是另外一个自然科学家们(physicists)担心的因素。他们总是说你要做就得趁年 轻,否则就别做。爱因斯坦做事就早,所有的量子理论的同仁们做他们的“事”的时候 都早得吓人(disgustingly young)。大多数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 家都在他们的早年作出了我们公认的他们最好的成就。这并不是说他们岁数大了以后就 不能做有益的工作,只是我们认为他们最有价值的事是他们年青的时候所为。在另一方 面,在音乐、政治和文学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那些我们仰慕的大作品往往出炉较晚。 我不知道你的情况适 合以上的哪种情况,但年龄总是有影响。 就让我说说为什么年龄产生那些影响。首先,如果你干得不错的话,你就发现你被拉进 了各种各样的委员会,然后你就没法做更多的事了。你也许发现你就和我见到获诺贝尔 奖时的布拉顿 (Brattain,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差不多。颁奖 的那天我们全都聚集Arnold大厅(Arnold Auditorium),三个获奖者都上台发表了演 讲。第三个是布拉顿,他差不多噙着泪水说:“我知道这个诺贝尔奖的影响但我不会让 它影响我。我会继续保持做个好的老瓦尔特.布拉顿。” 我于是对自己说:“说的真 好!”。 但是仅仅几周的功夫我就看见(诺贝尔奖)对他产生影响。现在他只能对付 那些“伟大的”的问题了。(译者注:既然如此的大牛科学家都为身外之物所累,我们 又怎可幸免?所以,你没有做好“出名”的准备之前,不可妄自出名。“名”可不是什 么人都可以出的。) 当你成名后再做一些“小”事就难了,香农(Shannon)也难逃此运。有了信息理论( information theory),你还能有什么“招”让人叫好呢?(ingot的建议太妙了!受用 。译者)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经常犯这样的“晕”。他们未能继续燃烧心中本可以燎原 的星星之火(They fail to continue to plant the little acorns from which the mighty oak trees grow)。他们想一下子做成一件大事。这并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你明白一旦成名太早你就往往“废”了(sterilize you)。实 际上我要给你我多年的最爱的例子: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比起其他的学院,在我看来 ,已经毁了无数好的科学家,你只要比比那些科学家去“普高” 之前和之后的成就就 可以分辨这点。他们进去之前可谓超级牛(superb),出来之后就变得一般牛了(only good)。 从这又引出工作条件的话题,也许有点次序颠倒。多数人想的是最好的工作条件。非常 清楚,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常常在条件不好的时候富有成果。剑桥物理实验室有史 以来最好的时期恰逢他们实际上是最简陋的时期—-他们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 我给你一个我个人生活的故事。早些时候,对我来讲似乎表明贝尔实验室不像是常说的 搞二进制的计算机程序的人聚集的地方。的确不是。但是每个人的确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成立至今,科学家们共获31000多项专利,他们中的11人获诺 贝尔奖,他们中的其他人选择获得别的奖或其他的东西。译者注。)我本可以去西海岸 找个什么飞机公司的差事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贝尔实验室的人是些让人兴奋的人,而 那些飞机公司的同仁不是。我想了好长一阵子,我去还是不去?我一直在想两全其美的 是。最后我对自己说:“Hamming, 你一直想计算机能做任何事,为什么你不能让他们 写程序?” 首先跳进我脑海的是“毛病”,并促使我非常早的进入自动程序系统。所 以,那些看起来像缺陷的东西,通过换位思考,常常变成你可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富 。但你似乎不太可能头一次看到它时就说:“哇塞,我不可能召集足够的程序员,那么 我怎能搞成任何大事呢?” 这类的故事多的是。Grace Hopper (Grace Murray Hopper 是共享代码库、编译器验证 软件以及编译器标准的使用的早期倡导者。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成了COBOL的产 生。译者注) 也有一个。我想只要你用点心你就能明白,伟大的科学家常常通过换一个 角度看问题,就能把瑕疵变成财富。例如,许多科学家每当不能解决一个难题时,他们 终究转而去研究为什么“不能”的问题。他们然后反过来看问题:“本来嘛,这才是问 题所在。” 于是,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结果。所以,理想的工作条件非常奇特—-你想要 的往往不是对你来说最好的。 现在来谈谈驱动力的问题。你观察到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有惊人的动力。我和John Tukey (197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在数学和统计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 为统计学在物理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译者注) 一起工作 了10年,他一直动力十足。大约我加入三、四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John Tukey比我 还稍年轻一些。John是个天才,我显然不是。我于是冲进Bode的办公室,对他说:“像 我这“把”年纪的人如何能和John Tukey了解得一样多?” 他向后靠在椅子上,把手 放到脑后,咧嘴笑道:“如果你知道这些年像他一样努力的话你就能了解多少,你会大 吃一惊的。” 我无地自容般地逃出了他的办公室。 Bode实际上是这意思:知识和创造的成果就像利滚利(compound interest)。假设两个 人拥有几乎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十分之一的活,他将多产两倍。你 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机会就越多。这特 别像“复利”。我不会给你一个“利率”,但是那是非常高的利率。假设两个人的能力 一模一样,其中一个人设法日复一日每天都思考一个小时,那么他的一生的“产能”将 是大大的提高。我把Bode的话记在心里。这些年我花了相当的功夫试着再努力一些,结 果我发现,实际上我能做更多的工作。我本不愿在我太太面前说,但我得承认,我有时 忽视了她。我得钻研。如果你一心想做成某件事,有时你不得不对另一些事视而不见。 对此毫无疑问。 有关动力,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这也许有点夸张,意思却是 说,扎实的工作,长此以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工作。干成大事非的下功夫不可, 而费脑力功夫使得“活”难上加难。这就是症结,使错了劲,你便一事无成。我常思量 我那么多在贝尔实验室的朋友们,工作努力的程度与我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他们 难成正果(didn’t have so much to show for it)?有劲瞎使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玩 命工作是不够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it must be applied sendibly)。 我还得说说另一个性格方面的特点,那就是“似是而非”。我可是花了好一阵子才搞明 白其重要性的。大多数人愿意相信世上万物非此即彼,“是”“非”分明。大科学家们 却能很大程度地容忍“似是而非”。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预测,靠思想前行;他们 保持足够的警觉,随时挑出其中的错误和瑕疵,以便超越旧有理论,去创造新的替代的 学说。如果你过于相信,你将无暇留神其中的破绽;如果你过分怀疑,你甚至将无从起 步。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平衡。多数大科学家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的理论是真知灼见,同 时也知道哪里还有些小毛病,不敢忘怀。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记载了他发现的每一处与 他的信条相抵触的迹象,非如此,那些“证据”就会从他脑海里消失。每当你发现明显 的毛病,你最好保持敏感并跟踪那些东西,紧紧盯住看看你能否解释或者调整你的理论 去适应(这些“毛病”)。大成就大多如此。所谓大成就并不是指那些靠多加一位小数 点搞成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投入感情的的事情。大多数大科学家们完全将他们自己融入 课题之中,而不能完全投入的人鲜有做出杰出的、一流的成果的。 再者,感情投入还不够,这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我能告诉你其中的理由。每一个研究 了创造力的人都会认为“创造力从你的潜意识而来”。不知怎的,突然之间,灵光乍现 (there it is!),说来就来。当然,我们对潜意识知之甚少。但是你非常清楚的是, 你的梦也来自你的潜意识。并且你也意识到,在相当程度上你的梦是你白天的再现。如 果你深深地痴迷并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去,日复一日,你的潜意识除了除了干这活也不会 干别的。然后,你在某个早晨,或某个下午(哈…,译者注)一觉醒来:有啦!(and there’s the answer.) 对于那些个不能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上的人来说,他们的潜意识 此时不知在哪儿磨蹭呢,凭何指望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做事情的法子就是:如果你找 到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你就不要让任何别的事情成为你注意力的中心—-你思你所思( 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保持你饥饿的潜意识使它想你所想,然后 你就可以安心地睡觉,静等天明,答案便不取自来。 现在聊聊Alan Chynoweth(演讲当天的主持人,好像是光纤通信大牛,译者注)提到我老 是和搞物理的那帮人一起吃饭。我在此之前是和搞数学的人一块吃饭的,但我发现我已 经了解了不少数学的东西,所以,事实上我所学甚少。物理学的饭桌那边,如他所说, 的确是有点让人兴奋。但我认为他对我的贡献有点夸大其词了。听 Shockley (195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rattain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ardeen (1965 、1972年两度物理学奖获得者)、J.B.Johnson (物理学家,噪声方面专家,发现热燥声 ,Johnson noice)、Ken Mckay (没找到背景的反正均为大牛科学家。译者注)还有其他 人聊,我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但是可惜的是,诺贝尔奖、提升接踵而至,剩下我们这 些“沉渣”而已。没人想要这些残渣剩饭,因此,和他们吃饭何益? 挨着物理学的饭桌的是化学那帮人的饭桌。我曾和其中一个家伙一起干过,Dave McCall,那时他正和我们的秘书眉来眼去的呢。我走过去对他说:“我能加入你们吗? ” 他们还能说不吗。所以我就和他们那帮人吃了一阵子饭。我开始发问了:“什么是 你们哪个领域的重要的事呢?” 一个多星期以后,另一个问题:“你们正在搞什么重 要的课题呢?” 有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你们干的事情不那么重要,如果你们不认 为那将导致重大的结果,那你们还在贝尔实验室搞它干嘛呢?” 我于是从此不再受欢 迎。我得再找别的人去吃饭了了!那还是在春天。 到了秋天,Dave McCall在饭厅堵住我对我说:“Hamming,你的话一直让我记着。我想 了一个夏天,比如,什么是我的领域里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改变我的研究,但是,这 思考是值得的。” 我然后说:“谢谢你,Dave。”转身走了。我注意到几个月以后他 成了他们部门的头,我注意到有一天他成了国家工程院的院士(member)。我注意到他成 功了。我可没听说过他们那个饭桌上的还有其他人在科学和圈子里被提起过。他们没能 问自己:什么是我这个领域里的重要问题? 如果你不去搞那些重大的问题,你就没法干那些重要的活。十分显而易见,大科学家细 细地从头到尾考虑过在他们那个领域里的诸多重要难题,并且随时留神考虑如何攻克那 些难题。我得提醒你,说“重要/大问题”得留神。在一定的意义上,当我在贝尔尔实 验室的时候,那三个在物理方面的突出难题,从未被好好研究过。所说重要,是指可以 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你能谈及的任何金钱的程度。我们未曾搞过(1)时间旅行;(2)遥距 传递(teleportation);(3)反引力(antigravity)。他们不重要,是因为我们没法对 付他们。一个问题,不是仅仅因为解决以后能带来什么后果而重要,你必须有办法对付 她才行(It’s not the consequence that makes a problem important, it is that you have reasonable attack)。当我说多数科学家没有做那些重要的工作,我是指这 个意思。 我前面说到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lanting acorns so that oaks will grow)”之 类。又不可能总能清楚结果在哪,但你却能在那些可能“有戏”的地方充满活力。甚至 即使你相信大的科学就是一些运气什么的,你仍要站到电闪雷鸣的山顶, 而不必藏在你 感觉安全的峡谷。话虽如此,众多科学工作者毕生仍只例行公事般地从事“安全”的工 作,所以他/她“产出”有限。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要干大事,你必须毫不迟疑地( clearly)去干重大难题,而且你得有个想法。 顺着John Tukey和其他人主张的思路,我最终采用了我称作“重大思考时间”“制度” 。当我周五去吃午饭,我此后只会讨论重大思考。所谓重大思考,我是指那些诸如 “ 计算机对整个ATT会成为什么角色”,“计算机怎样改变科学界”的问题。举个例子, 我那时注意到十分之九的实验是在实验室做的,但只有十分之一是在计算机上做的。我 有次专门跟一个副总裁谈了我的看法:事情得反过来。比如十分之九的的试验应该在计 算机上做,剩下十分之一留给实验室。他们早知道我是数学狂缺乏现实观。我知道他们 错了,并且随着越来越证明我对,他们自然就越来越错了。他们在不需要的时候建起了 各种实验室。我发现计算机正改变着自然科学,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问自己: “计算 机会给科学什么影响,我能怎样改变(影响)?” 我再问:“这如何影响贝尔实验室 呢?” 我有一次发表高见,用同样的方式,指出一半以上的贝尔试验的人在我离开之 前将会离不开计算机或相关。现在你们已经看到结局了。我发奋思考:我的领域向何处 去,机会在哪里,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值得做。让我继续下去,就会有机会做点大事。 多数大科学家牢记很多重大问题。他们约有一二十个大问题想方设法去攻克。每当他们 发现一个新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听到他们说:“唔,这个与该问题有关。” 他们 于是抛开其他一切,全攻此问题。现在我要说一个可怕的故事,我听来的,不担保其真 实性。我当时坐在机场候机厅正和一个在Los Alamos的朋友谈论关于在当时欧洲发生的 裂变实验多幸运,因为这使得我们在美国这儿能搞原子弹。他说:“不。在伯克利( Berkeley)我们已经收集的不少的数据。我们之所以没能推导出来,是因为我们正在建 造更多的机器设备,如果我们推导出来那些数据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裂变。” 他们让 到手的鸭子飞了。机会稍纵即逝! 伟大的科学家们,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紧追其后并且决不言弃。他们放下其他一切。 他们摆脱掉其他事情,紧追一个想法不放手,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他们的思 想是时刻准备着的,看见机会就紧跟其后。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能奏效,但是你并不需 要如此“安打”多次就能做一些大的科学。就这么简单。一个主要的诀窍就是活得长一 点。 另一个性格特点,我一开始并没注意到。我注意到以下这些事实:有人“闭门造车”, 有人“开门迎客” (people who work with the door open or the door close)。我 观察到,如果你把办公室的门关起来,你今儿或明儿就能多干点,你也会比别人多出不 少的活。但是,10年以后就未必了。你不知道干了点什么值得干的事儿。那些把门敞开 的人的确是受了很多的打扰,但他也不时地获得些线索,了解这世界是什么或什么更重 要。好了,我是无法证明何为因何为果,因为你会说:“关门造车”意味着“封闭心灵 。” 我可不知道。只是我可以说,那些敞开了门干活的人和最终成就了大事的人之间 ,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你关上门多使劲地干也无济于事。反而,他们看起来干得 有点不对劲—-也不是太不对劲,但足以不成气候。 我想谈谈另一个话题,那是从大家都知道的歌词里来:“你做什么无关紧要,你怎样做 才紧要。” 我从自己的一个例子说起。当年正值关注二进制的日子里,我着迷似的搞 着数字电脑(digital computer),其中一个问题最好的模拟计算机也无能为力。后来我 得到了一个结果。我仔细考量了之后对自己说:“嗨,Hamming,你知道你得就这个军 事方面的活向上打个报告。你花了那么多的钱可得能说明问题在哪啊,每一个主张模拟 装置的人都等着看你的报告以便挑你的毛病。” 老实说,我是用对付一个相当“土” 的方法去算那些积分的,但我居然也得到了答案。我终于明白了事实上这问题不在于就 是找到了答案,关键在于首先证明了它,在此之上,我能用一个数字电脑战胜“模拟电 脑”,而且在它自己的领域。我然后修改了那个解决方案的法子,创立了一个相当一流 的理论。那个公布出来的报告就有一个后来好多年以后公认的“Hamming’s method Integrating Differential Equiations(“哈明XXXX法”,哈哈,谁愿意怎么翻就怎 么翻吧。译者注)这个现在说起来可能有点陈康烂谷子了,但是当时可火了一阵子。就 是稍微改变了问题本身,我创立了一个好的、漂亮的理论。 同理,当早年在顶楼用机器(再次提及的“机器”均指计算机。那个年代,计算机不是 我们看到的样子。译者注)的时候,我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的居多失败的少。 周五弄完了一个问题回到家里,却奇怪我并不快活—-我很沮丧。我看到生活就是一个 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又接着另一个问题。想了相当长一阵子后,我决定:不,我得对各种 “产品”进行“批量生产”,我得考虑所有“下一步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眼前的问题 。通过改变提问,我仍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好的结果。我去着手主要问题:我如何才能在 我不知问题是什么的时候攻克机器(计算机。译者注)并做些“未来的问题”?我要如 何为此做准备?我要怎样做才能站到计算机之巅?我要如何遵从牛顿的法则?他说:“ 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而现如今,我们(仅)站 在相互的脚面上! 你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干你的活:你的工作成为别人工作的基石!于是别人就会说:“ 看哪,我站在他的肩膀之上,我看得更远了。” 科学的本质是积累!通过稍微改变一 下问题,你就能常常作出非常好的的活,而不是一般好的活。我再也不去做相互孤立的 问题,除非它能代表某一类问题的共性。我决不再去 解决单一的问题。 现在,如果你是个不错的数学家,你会明白,可扩展性意味着解很简单(显然我不是。 谢谢ingot的更正。译者注)那是他要的问题,但是这是问题如此这般的特征。对啊, 我能用高明得多的方法攻克整个这一类难题,因为我尚未被那些细节所困扰。” 抽象 化的方法通常能够简化问题。更者,我丢掉(file away)细枝末节,只准备将来的问题。 为了结束这部分,我要提醒你:“好工匠不怨家伙式—-一个有用之才与其工作的问题 相处融洽,无论他得到什么,并且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解决结果。” 我还要建议,通 过改变问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在你的最终成果中,你总能成就相当程度的不 同寻常,因为,你要不然能以此方式做事—-让人们确实在你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不然只能以彼方法干活—-下一个人不得不把你干的活从头再来复制一遍。这不是 仅仅一个作业的方法,这是你写报告的方法,你写论文的方法,以及整个态度。做更广 泛的、一般的工作就像做一个个案一样容易,并且会更加有惊人满意的结果和有价值! 我现在得来聊聊一个非常讨厌的话题—-你做完一件事情还不够,你还得把它“贩卖” 出去。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推销是一件棘手的事。这非常讨厌,你本不该做这事,这 世界就该等着,当你做成某件大事时,他们就该赶快出来主动迎接。但是,事与愿违的 是每个人都很忙着他们自己的活。你必须很好地主动介绍,使得他们能把手头的活放在 一边,过来瞧瞧你的东西,理解它,然后回过头来说:“是,那玩意不错。” 我建议 当你打开一本刊物,翻页的时候,你问问为什么你读其中一些文章,不读另外一些。你 最好在写报告的时候也想想:当它发表在《物理评论》或其它什么刊物上的时候,别让 读者们把你的文章翻过去,而是停下来读一读你的文章。如果他们不停下来读它,你就 会竹篮打水一场空(you won’t get credit)。 一共有三件事你得去推销。你得学会写好写清楚以便人们愿意看;你必须学会发表相当 正式的发言;你还必须学会作出非正式的谈话。我们有不少所谓的“后排科学家”。在 一个会议上,他们更愿意闭口不谈。三星期后,决定也做完了,然后他们提交了一份报 告,说了一通为什么你该如此这般一番。哎,太晚了。他们不愿站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会 议的中央,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们应该做这件事,为了这些原因…” 你必须掌控 这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准备发表演说。 当我刚开始做演讲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病态,我非常非常紧张。我意识到或 者我得学习作演讲,或者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得缺一条腿。头一次在纽约IBM要我做一 个演讲,我决定要做一个非常好的演讲,一个真正符合听众需要的演讲,不是一个专业 上的,而是更广泛的;一个如听众喜欢,我可以在演讲结束时轻轻地说 “只要你们想 听,我任何时候愿意效劳”的演讲。其结果,我通过给有限的听众做演讲获得了大量的 锻炼。最终我战胜了害怕,而且,我也能学到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没效。 通过参加会议我搞清楚了为什么有的论文能够被记住而有的却不能。专业人员就愿谈论 非常限定的专业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听众只想要一个宽泛的发言,并且希望发言者介 绍更多的综述和背景介绍。其结果是,很多发言毫无效果而言。发言者说了个题目,然 后一猛子扎进了他解决的细节中去,听众席上的极少人能够跟进。你应当勾勒一个大致 的图画去说明为什么重要,然后慢慢地给出纲要,说明做了什么。那样更多的人就会说 :“对,乔做了这个或马莉做了那个。我知道了怎么回事。是呀,马莉讲得不错,我明 白了马莉做了什么。” 我们的倾向是做一个高度限定的、安全的发言。但那往往是没 有成效的。而且,太多的发言充斥了太多的信息。所以我说“推销”的方法显而易见。 让我总结一下。你得去干那些重要的问题。我反对全部是运气,但是我承认是有不少运 气的成分。我赞成巴斯德的“运气光顾有准备之士”的说法。我极力主张 我过去所为 ,如多年以来坚持的星期五下午“大想法时间”,只有大想法——意味着我投入了10% 的时间试图去搞懂本领域更大的问题,比如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我早些时候发现我 相信“此”却一整周时间都奔着“彼”方向忙乎。这的确有点滑稽。如果我真正相信作 “这儿”有戏,为什么我往“那”去?我要不就的改变我的目标,要不就的调整行动。 所以,我改变我做的事并且向认为重要的方向迈进。就这么简单。 现在你也许要告诉我,你还未有足够的资历去支配你所有的事。当然,当你刚开始的时 候是有点难。但一旦你获得了适当的成功,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要求结果,比你能提供 的要多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些选择的权力了,但不是全部。我来告诉你相关的一个故事 ,这还与“开导”你的老板的主题有关。我有一个老板,叫 Schelkunff,它过去和现 在都是我的好朋友。有军队的人来求助我,要求周五出答案。嗯,我已经决定把我的计 算机资源为一组科学家所用,用于精炼数据。我正沉浸于短的、小的、重要的问题。这 个军队的人却要我在周五提交结果。我说: “不行。我会在星期一给你结果。” 他就 跑到我的老板Schelkunoff那里。Schelkunoff说:“你必须给他干这活。他必须周五要 结果。” 我问他:“为什么我也得如此呢?” 他说:“你必须!” 我说:“行。 Sergei,但是你得坐在你的办公室一直到周五最后一班班车,盯着那伙计,看着他走出 门去。” 我在周五下午很晚拿出了结果,给了那军队的人。我然后走到Schelkunoff的 办公室坐下。当那人出门的时候,我说:“你看, Schelkunoff,这伙计手里什么也没 拿。我可是把结果给他了啊。” 星期一一早Schelkunoff把他叫来,对他说:“你周末 过来干活了吗?” 我能听到好像磨磨唧唧的,那伙计试图搞清楚到底怎么发生了什么 。他知道他本该周末到,没有最好别说有。所以他说他没来。从那以后 Schelkunoff总 说:“你尽管设定你自己的期限,让他们侯着。” 一次教训就足以开导我的老板明白为什么我不愿把探索性的研究放在一边儿去搞什么华 而不实的事,为什么我不去做那些抢占所有设施的没劲的事是对的。我宁肯用这些设备 去为一个小事进行大运算。再说一遍,早年我的“运算”能力受到限制,因为在我的领 域里,“数学家对机器无用处”的结论显而易见。每次我都得告诉其他领域里的科学家 们,当他们抱怨:“不行,我算不出,我没有计算资源。” 我跟他们说:“去告诉你 们的副总裁:Hamming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一段时间以后我就看出了效果,好多人 跟我的副总裁说:“你手下的那个人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我得到了! 我还干了一件事。当在计算领域早些时候我产生了(loaned)一点编程的能力时,我说: “我们没有给与我们的程序员足够的认可。当你发表一篇论文时,你应该谢谢程序员, 否则你就别再从我这指望更多的帮助了。程序员应该被个别地致谢,因为他们付出了努 力。” 我等了好多年,然后我翻了翻某一年全年的BST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译者注)文章,数数有哪些专门感谢了那些程序员。我把这拿到老板那里, 对他说:“这反映计算机在贝尔实验室的中心地位—-如果BSTJ是重要的,那么,计算 机怎么重要就一目了然了。” 他只好让步。你也能开导你的老板,这并不容易。在此 ,我是自下而上的角度,而不是自上而下。但我告诉你是怎样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不 管头头们怎么想。你得把想法“推销”给他们。 好了,我现在谈下一个话题:“努力去做一个大科学家值得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 你必须问问周围的牛人。如果你能让他们放下谦虚,他们往往会说:“是的,做真正一 流的事情,并且掌握它,就如同将美酒、美女、和美曲放到一起一样美妙(wine, women and song是Johann Strauss(施特劳斯)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如果你再看看老 板们,他们往往都重又回来,或者提出项目要求,试图重去体验新发现的时刻。他们总 是这样。所以很显然,做过的人还想再做。但是这种体验是有限的。我从不敢出去问那 些没干过大事的人他们怎么想这个问题。这难免有失偏颇,但我还是觉得值得一试。我 想,十分肯定地值得一试那些一流的工作,因为事实是,价值体现在奋斗过程中而非结 果上。为自己的事情奋斗本身就值得。成功和名誉只是附带的孳息而已。 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做。那么既然如此容易,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还是失败了呢?比如, 在我看来如今贝尔实验室数学部门有不少人比我有才华和能力,但他们却没能做的和我 一样多。确有一部分比我做的要多,香农(Shannon)就比我多,还有别的一些人。但我 的确比很多资质高的同事要多产。为什么这样?他们怎么啦?为什么这么多的有很好前 景的人都失败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动力和投入。做大事的人中,能力差一点但全力投入的人,比起能力很 强但有点花里胡哨—-那些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回家干别的第二天再来干活的人,要多有 成就些。他们缺乏一流工作所需的必要的投入。他们是干出了不少得不错的事,但别忘 了,我们说的可是一流的工作。这是完全不同的。不错的人,聪明的人,总是出些不错 的活。但我们说的是非同平常的活,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和真正荣誉的活。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个性的缺陷。我要举一个我在Irvine(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晓 。译者注)熟识的一位同事的例子。他是计算机中心的头并且那会儿是校长的特别助理 。显然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有一次他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介绍他处理信件的方法, 以及如何处理回信。他告诉我他的秘书如何的没有效率。他把信件一垛一垛分放好,并 且知道哪是哪。而且他会自己用打字机一一回信。他向我吹嘘有多么多么了不起,他是 如何不用秘书的帮忙就把这些事都干了。我于是背着他问他的秘书。那秘书说: “我当 然没法帮他,他根本不让我拿到他的信件。他不让我进入他的系统,我也不知道东西放 在地板的哪块。我当然没法帮他。” 然后我回去对他说:“你看,如果你用现在的方 法,单枪匹马地干,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长进了。如果你能学会利用整个系统来 工作,你就能走得更远,能走多远就多远。” 结果是他再没有什么长进了。他缺失的 个性使得他总想控制一切,而不是意识到你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 你会发现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普通的科学家会与系统为敌,而不是学会和系统相处并利 用系统所提供的帮助。系统的支持其实很多,如果你能学会如何用的话。如果你有耐心 的话,你就能学会很好地使用系统,而且,你终究会学会如何绕过它。因为,如果你需 要一个拒绝,你就到你的老板那里,轻易就能得到一个拒绝。如果你想做什么事,别去 请求,做就是了,然后交给他一个既定的事实。别给他一个拒绝你的机会。但如果你就 想要“不”,那很容易得到那个“不”。 另一个个性缺陷是自负地坚持己见。我要说说我自己的事。我刚从Los Alamos来时在纽 约麦迪逊大街590号,那时用着台计算机。我仍按西部的打扮,大斜杠口袋,一个bolo( ? 译者注)以及所有那些玩艺。我隐隐约约地注意到我好像没有得到和别的人一样的服 务。所以我开始琢磨。我来了等着轮到我,但我觉得我没得到公正的待遇。我对自己说 :“咋回事?并没有IBM哪个副总裁说过‘得跟Hamming过不去’。只是那些底下的秘书 们这样做。当一个裂缝出现的时候,他们抢着过来看看谁跌进去了,然后再去找别的人 (瞧热闹。译者注)。 可是,这是为什么?我可没得罪他们。” 答案只有一个:我没 有按照他们认为的此时此地应有的打扮穿衣着服。原来如此—-我没穿合适!我得做个 决定—-我是坚持我的自负,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从此耗干我职业生涯的努力;还是顺 应环境?我最后决定还是作出努力顺应环境。真是一蹴而就,我于是马上得到更好的服 务了。而现在,作为一个花里胡哨的老角色(old colorful character),我得到比其他 人还好的服务。 你应当根据你演讲听众的期望来穿衣打扮。如果我要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中心做个演 讲,我就穿个有bolo和旧款灯芯绒外套或别的什么。我十分清楚别让我的衣着、外表和 举止影响我在意的事。不在少数的科学家觉得他们必须坚持他们的自我,按他们的方式 做他们的事。他们不得不着这个、那个,还有其他的事,并且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 John Tukey几乎总是穿着随意。他走进一个重要的办公室,人们往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 证实这是一个一流的人后才能听他说。有相当一阵子John不得不对付这类的麻烦,真是 浪费功夫!我不是说你应该顺从,我说“顺从的样子给你一条畅通之道”。如果你选择 某些方面坚持自负,“我要按我的法子做这个”,你在你整个的职业是生涯中付出一定 的代价。这样,在你的一生中,累积起来就会形成巨大量的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受累”跟秘书们讲讲笑话和友好些,我从秘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帮助。例如,一 次因为一些愚蠢的原因所有在Murray Hill的复制的服务都关门了。别问我怎么回事, 他们就会这样。我有一些事必须要他们完成。我的秘书给Holmdel的人打电话,跳上公 司的车,跑了一个钟头的路把东西复印了回来。那可真是我长期努力鼓励她,给她讲笑 话,以及对她友善的很好的回报。这就是投之桃李,报之琼瑶。通过认识你必须使用系 统并研究如何让系统为你工作,你学会如何让系统为你的想法做调整。或者你可以直愣 愣地与之为敌,如同一个未经宣战的小战争,更他较一辈子劲。 我觉得John Tukey付出了相当大的不必要的代价。不管怎的,他是个天才。但我认为他 本可以更好,好很多,更简单,如果他愿意顺应一点点,而不是自负的坚持。他就是想 任何时候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则不仅仅对穿着适用,也适用于其他千万件事情。人们会 继续与系统为敌,你可以有时不这么干 (Not that you shouldn’t occasionally)! 当他们把图书馆从Murray Hill搬到远的那头时,我的一个好朋友提出要一辆自行车的 申请。哈,机构也不是傻瓜,他们过了一整子送回来一张地图,并且说:“你可以在图 上指名要走哪条路以便我们可以给你买个保险。” 过了几个星期,他们又问:“你要 把自行车放到哪里以及你准备怎么锁它以便我们如此这般。” 他终于明白了他终究会 被官样文章逼死,于是他举手投降。他后来升至贝尔实验室总裁。 Barney Oliver(天文学家,以SETI外星球智能探索研究著称。前HP实验室负责人。译者 注) 是个好人。有一次他给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译者注)写信。那会儿贝尔实验室的正式的职 位挺多,IEEE的“道”也挺深。既然你无法改变正式机构的规模,他就给IEEE出版方面 的人说:“既然有这么多IEEE会员都在贝尔实验室,并且官方机构如此之大,所以杂志 的规模也得改变。” 他去争取他老板的签字,回来的还是他自己签字的那份的复印件 ,但他还是没搞清他的那份原件到底送出没有。我不是说你不该持改革的姿态,我是说 我所了解的能人总是避免让自己惹上冲突的麻烦。他们游戏其中,然后丢开,投入到工 作中。 许多二流的伙计常被系统逮着戏弄一番,然后带入纷争。他把他的精力花费在愚蠢的“ 项目”上。那么,你会告诉我总有人得去改变系统。我同意,的确得有人去干。你愿意 去干哪样呢:一个是去改变系统,另一个是去做一流的事?到底哪一个角色是你想要的 ?必须十分清楚,当你与系统抗争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多久这“笑话”能完?得费你 多少功夫与之斗争?我的忠告是让别的什么人去干,你还是去成为一流科学家算了。你 们中几乎没有人有能力既能改良系统又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老是屈服。时常有相当数量的反抗是合理的。我注意到几乎所有科 学家凭着单纯的感觉喜欢嘲弄一下系统。基本上来说,你在其他领域没有创新你也无法 在本领域获得原创力。原创力是与众不同!你如果不具备其他的创新的特质,你不可能 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但是许多科学家为了满足他/她的自我,让他在其他方面 的怪癖为他支付了不必要的高昂的代价。我不是反对所有的对自我的维护,我反对其中 某些。 另一个毛病是发怒。一个科学家经常变得狂躁,这根本无法办事。愉悦,好;生气,不 好。发怒完全不对路子。你应该顺从和合作,而不是老跟系统过不去。 另一方面你应该看到一个事情的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我已经给了你好些例 子,还有更多。我在某种情况下,通过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是如何将一个明显的缺点转 化成优点的呢?我给你讲另一个例子。我是个任性的人,对此不用怀疑。我知道多数在 休假期间写书的人不能按时完工。所以,我离开之前我就会告诉所有的朋友,当我(休 假 -译者注)回来的时候我的书就会完工。是的,我就要它完工 —- 如果我没能写完 它,我得为之感到羞愧!我用我的自负去帮助实现我想达到的举止。我夸下海口于是我 不得不去实现。我很多次发现,就像耗子急了了也咬人(a cornered rat in a real trap),我不可思议地能力非凡。我认为完全值得一说:“好啊,我会在星期二把答案 给你。” 即使还不知道怎样去做。星期天的晚上我还在想如何才能在星期二交差。我 常常把我的自尊悬于一线,当然有时仍不成功。但是如我所说,如同逼急了的老鼠,我 常出人意料地干出很多出色的活。我觉得你需要学会利用自己,我觉得你应知道如何将 一个局面从一个角度转换到另一个角度,以提高成功的机会。 对自我的错觉对于人类是非常非常平常的事。数不胜数的可能性是:你改变了一件事然 后骗你自己让它看起来像别的样子。当你问:“为什么你没这样这样做?” 那个被问 的人有一千个托辞。如果你看看科学史,通常是有10个人都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只注意 到那个首先做出来的人,那剩下的9个人说:“哎,我想到了,但是我就是没这么做。 如此这般。” 有太多的借口。为什么你不是那第一个?为什么你没能做好?别去辩解 ,别试图愚弄自己。你想跟给别人说什么借口就说什么吧,我不在乎。就是对自己要诚 实。 如果你确实想成为一名一流的科学家,你得了解你自己,你的弱点,你的强项,以及你 的坏毛病,比如我的自尊自大。怎样才能将一个缺点转化成一个优点?怎样才能将弹尽 粮绝的境遇转化成你需要的情形?我再说一次,如我所见,据我研究历史,成功的科学 家改变视角,一个瑕疵也能变成了一块美玉(what was a defect became an asset)。 简而言之,我认为那些本已胜券在握的科学家最后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们没做重要的 问题;他们没能投入感情;他们不去试着把困难的事情转化成一些容易解决,但却仍然 重要的问题。还有,他们老是给自己各种借口解释为什么没做成。他们老是归结为运气 使然。我已经告诉你事情有多容易,更者我已经告诉你如何去改进。所以,动手吧,你 们就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3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小计(二)2011-12-1
paiwaluodi 2011-12-1 23:59
到现在为止,2011年已经已经进入了尾声,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在没到一年年末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要对过去一年的工作、生活及其他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并且还要考虑一下将来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 当然,对于所谓的总结,并不是每个人都非常喜欢。在很多时候,我们所作出的总结都流于形式,出于敷衍公司领导的需要,没有任何的实际内容,这样的情况应该是很普遍的。我想这与社会的现实和残酷是分不开的,很多人没有办法把自己想说的话完完全全表露出来,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引起周围很多人的反感。尤其是当某些言论所带来的影响超出上司能接受的范围的时候,我们在这家公司的进程很有可能就会戛然而止了。即便你说出那些话的动机完全是公司利益的角度出发,很多时候仍然面临这样的命运。 俗话说得好,“阎王好斗,小鬼难缠”。一旦我们在工作有意无意的得罪了某些颇有心计的人物,而这些人又颇得领导的赏识,此时除非你个人的能力特别受领导的赏识,否则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因为你的上司总会听到一些声音,这些声音的不断出现必然使得他在使用人时心存顾虑。更甚者,一些人偏听偏信,而忽视、疏远你,使你的才华无处施展。 而在现实生活中,较强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人际关系处理水平在很多时候是一对矛盾。许多人业务能力、工作态度都十分突出,但就是不会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不会因迎合领导的需要而放弃自己的工作原则。除非遇到唯才是举的好上司,否则很难有大的发展。领导使用这种人有这样一个特点:有任务时最先想到的是这类人,但有好事时八辈子都不会想到他们。另一类人则恰恰相反,凭借圆滑处事的高超本领就可以在企业中博得上司的赏识,从而为个人谋得很多实惠。 在这里也要提做上司的说一句:他们毕竟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乐,每个人在内心中都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与恭维。此乃后一种得势的最终根源所在,并且没有办法消除,除非这家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只有此时这种人才会暂时性的隐蔽下来。也请那些务实工作的人放平心态,不去过分计较工作中个人的利益得失。既然社会的现实性注定无法改变,只有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做调整,即想清楚自己在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所在,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价值。 显而易见,对踏实工作的人而言,个人价值只能从工作业绩中得以体现。这类人的一大特点即是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并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改进,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完成好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工作中不仅讲求工作的质量,还同时讲求的工作方法和效率的提升,为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做出最直接的贡献。个人做好工作是基础,在此之上,还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去听取各方的意见,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思路。 在此着重强调“耐心”二字,只有深刻理解此二字的含义,才会不为一些次要的事情蒙蔽双眼,失去工作主向。在日常总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做完一件事时,周围的人不管相关与否,总会有意无意对你所做的事情做出各种评判,这其中有褒扬也有批评。这都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而且只要这些话尤其一定的合理性,我想会为多数人所接受。 问题关键不在于此,而是另有一类人,他们对于别人的工作很不熟悉,却会提出一些很激烈的意见,甚至对他人的工作横加干涉。由于却反充分的了解、分析,甚至不知对方所云,因此提出的建议往往很荒唐,不仅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如果照做还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此时恰恰是最锻炼人的耐心的时候,希望踏实工作的人努力提高自身的抗干扰努力,不唯周围人的看法是从。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对于他人的看法,对的接受;也要坚决排斥错误的建议。对于那些对他人业务不很熟悉的人来说:请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工作,对自己工作范围之外的事不要进行过多的评判。这样不仅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还会显得自己很无知,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当然,这里另有一层意思在里面,很多人也曾对我提及,就是在领导面前多提建议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博得领导的赏识。可人天生就是一种奇特的动物,有些事情不用别人教就会无师自通,也有些事情别人叫你n遍你依旧做不出来。不一定是学不会,而是遇到一些情况时根本没有往那方面去想。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除了与相关的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以消除误解外,别无它法。因为嘴长在别人脸上,你是控制不了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说自己认为该说的话,办好自己的事。 工作了这一段时间,进一步发现社会上的事情有些真是很无奈,因为无论怎样去做,周围总会有人对你指指摘摘。而你在不经意间所说的某句话或做的某件事,会让他人对你产生很大的不满。 社会的现实性与多样性注定了一些简单的行为在他人眼中的复杂性。再加上我国人之特点,很多事需意会而不能言传。对他人行为的揣测更加剧这种复杂性。从而为很多误解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是一家企业的同事,起初也许并没有什么矛盾,只是由于双方矛盾的不断积累,直至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种情况的出现真是令人十分遗憾,真心希望所有的同事们能在工作摒弃个人的私怨,从大局出发,与他人真诚沟通和交流。真是如是去做,不仅可以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掉,化敌为友也是很可能实现的。 太晚了,不再多说,只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调整心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为自身和企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学习:丢掉心中的拐杖【转】
热度 2 chm818 2011-11-17 00:40
我们在学习中,在科研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现象,有的人抱怨环境不好,有的人抱怨条件不具备,有的人说单位名气不大,有的人说自身条件不好,等等。还有一些人经常依靠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现象有个共同性,那就是对外界的依赖性,我称之为心中的拐杖。对于学习和科研来说,心中的拐杖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丢掉。 一、拐杖让自己失去思考能力。 很多研究生遇到问题,习惯性的找其他人帮忙或者咨询,这在女生中表现尤其明显。并不是找人咨询不好,而是太过频繁的咨询会让自己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我相信,绝大多数问题并不需要咨询别人,通过自我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遇到天天做课外习题,我们家困难,没有钱买习题书,我只做课本上的习题,反复做。别的同学经常拿不会做的习题来咨询,对我就是很大的帮助。他们过滤了的习题往往是很好的习题。其实我的收获要大于这些咨询我的同学。能够看出来,这些同学并不能从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得到更好的能力。很多同学以为通过咨询很快的获得结果就是好事,实际上,结果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没有能力,结果也没有意义。 二、拐杖让自己失去自信。 经常咨询别人的人,往往是内心不自信的人。TA不相信自己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咨询才能解决。可是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简单的事,往往并不是创新的关键点,而创新的难点也只能靠自己解决。没有自信,那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有的同志抱怨学校或者单位不好,其实好不好跟自己可能有点关系(比如,申请基金有影响),但是实质上,还是需要自身的能力作为基础。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认识,也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些同学对于自己的大学或者研究所有怨气,说条件不好,名气不大,实际上,这些抱怨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条件不好,那就应该想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这些条件,而不是想着自己是好条件的当然享受者。名气不大,应该想,将来这个单位会因为自己而变得名气更大。我一直是条件不好的学校出来的。小学就是村里的小学,初中是镇上的初中,高中是个农村高中,大学当时也是个省内学校,还不是重点。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觉得这些学校对我的教育有任何的束缚作用,相反,不好的条件锻炼了我的适应能力,提高了自我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拐杖让自己的空间变得更小。 科研人需要宽广的胸怀,需要大的气魄和勇气,而心中的拐杖无疑给自我设限。孔子的一个学生冉求问孔子,说你的理论很好,但是我觉得我不是这块料。孔子说,你不是不行,而是自我设限。心中充满了崇拜的人,就是空间的变得小了。冉求显然对孔子充满了膜拜,这种膜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我设限。崇拜既是一种拐杖,也是一种成见。我们从小习惯于向各种模范或者名人学习,这在无形中给自己的空间设置了不同的篱笆,把很多种可能的路设置了路障。有了这些路障,就会阻碍我们自由的思考,从而就失去了科研的基本条件。 四、拐杖让自己失去了幸福。 心中放满了拐杖的人都是完全依靠外界的人,这种依靠是不会带来幸福的,因为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需要别人认可了才觉得自己是对的或者是好的。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这是非常可惜的。在马斯洛的心理学中,他指出,健康的人应该是自我承认的。因为靠他人承认往往需要迎合他人的口味,但是这些并不一定是自我喜欢的。一味的迎合会导致麻木,这不是健康的表现。科研也是一样,迎合别人的研究往往做不出好东西。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起来才觉得舒服,效果也更好。生活中,不看别人脸色行事,也是最幸福的表现。 五、拐杖让自己失去自由。 一个对外界很依赖的人是没有自由的,TA需要一个满足条件的环境,否则那些拐杖将制约TA的发展或者工作。很多同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是不自由的表现。因为对环境的过度依赖,导致自己能够选择的机会就很少。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真正需要那些条件,只是内心习惯性的认为那些条件是必须的。没有尝试之前就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这就是没有自由的根源。 总的来说, 心中不能有任何的崇拜意识,不能有任何的迎合意识,不能有任何的依赖思想,否则,科研做不好,生活不自由,路越走越窄,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生活不幸福。在中国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扔掉心中的各种拐杖,做个有特性的自我,做个自由的人,也许对科研来说,是个好的方法。
1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制度之外,我们还缺什么?
热度 2 suren 2011-10-29 17:04
对中国科研制度的抨击和探讨好像已经持续了很久,我们也习惯性的把我国科学技术的滞后归结于科研制度的落后和缺陷,课题申请与结题、经费管理、科研考评、成果认定等都确实需要制度的规范和制衡。 大家都在谈制度,似乎每个问题的根源总能归咎于制度的缺陷,我知道一个科学制度的重要性,但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一个社会或组织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该组织前进的长度。 因此,除了制度本身之外,我们是否还应该培育我们的科研人员以及全社会正确的价值观、诚信的道德观呢。
个人分类: hucheeryi|3776 次阅读|4 个评论
今年的汇报怎样做?(续3)
tengyi1960 2011-10-14 09:15
总结叙述结构的选择 在你论证课题,总结一年工作,申报奖项,评级升职的报告中,你可以选择多种的叙述结构——当然在大结构上考评的上级机构已经给出(一级标题秩序)。对于二级内容的叙述需要选择和确认一个较好的结构: 通常,如果你选择“编年(时间)史”结构,或者“实体(地点)”的叙述结构,叙述有时可能是凌乱,无效率的; 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机遇/能力”(很多人会习惯性的选用)或“工作议题/行动方案”叙述结构,则会陷于局部问题,单一孤独缺乏联系与合作; 而“形式/功能”式叙述结构是从你单位或公司的成绩或特征出发,把你的工作打扮成站在前台耀眼的明星。 “一个形式——多种功能”的表述方式,是一种展现中导引“评价”结果的努力, 是将“发展前景”与“现在工作和进展”相互结合的具有一定“未来想象”空间的巧妙的说服方法。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闻黄教授逝世,我一怔:不可能是他,他那么年富力强、那么活力
dhwang 2011-8-18 12:28
怀念黄建始教授 今晨,查资料时,先生习惯性地打开科学网浏览,他突然惊呼道:“科学网博主黄建始逝世”。我一怔:不可能是他,他那么年富力强、那么有活力!打开网站一看,音容笑貌!确实是他: “2011年8月16日凌晨2:40,中国健康管理的倡导者、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在美国洛杉矶凯泽医院不幸因病去世。”他1953年10月5日出生,享年57岁。 想起八年前与他的相遇。2003年5月,我第一次遇见并采访黄建始先生。当时,北京正在防控“非典”关键时期,应该是5月5日上午,卫生部、基金委和科技部等联合在科技部召开部委抗击非典联席会议,我作为科学时报采访基金委的记者,随陈佳洱主任一行到科技部。当时与会的还有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主持人请刚应卫生部之邀刚从美国回来的黄建始发言,他是弗罗里达州卫生厅达德郡卫生局的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说,国内“非典”情况让他万分着急,接到卫生部邀请,便立即启程回国,昨天刚到北京,他介绍了美国公共应急管理的方式。具体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他的专业精神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会议休息时,我找到他说,希望能采访他,将他的意见和建议发表在《科学时报》上,他欣然同意。我根据这次会议采写的报道:"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谈公共卫生应对系统建设"发表在2003年6月16日出版的《科学时报》第一版上。 在这次会议中, 我和佳洱主任有一张合影,记得那一天我穿的是蓝色中袖毛衣、蓝色长裙、黑色皮鞋。 采访之后,黄建始告诉,好像应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之邀,他将去做一个有关公关卫生应急管理的报告,我表示愿意去听,他说进军事单位可能需要事先批准,如果我不能去,他会将录音资料给我。演讲完件后,他真的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将录音资料整理出来,既帮助他整理,也作为我的写作资料。我说没问题,他很高兴,邀请我和先生在中关村的金白领餐厅共同晚餐,晚餐时他给我聊了许多公共管理的知识,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和需要做的地方,以及他想做的事情,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我能感觉到他对事业火一样的热情。这是我与他最后一次会面。 席间,他给我一个有些老旧的小录音机(不是今天我们用的录音笔),还专门给我了一对新电池。这个录音大概有3个小时,我花了一个星期日的时间将之整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资料。 资料整理完后,我请即将要去参加香山会议的同事赵彦将录音机还给同时也参加这次会议的黄建始。 2011年,报社计划邀请黄建始到报社为记者们作专题演讲,我还特地致信林珺,请代问黄建始好,我想他一定还记得我。但后来这场报告因故取消,我还有些遗憾。没想到,这成为永久的遗憾! 今天上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网上查黄建始先生的资料。他在科学网博客上的最后一篇文章发表于2011年5月24日17:18分,标题:“我心中的科学院”。看到他在2011年5月25日和26日的两条微博: 2011年5月25日 10:00 微博 “我之所以详细描述是想说明健康道理我们都懂,其实关键是真正摆在什么位置。身体力行比什么都重要。要理论,更要去做。舍得舍得就是要有舍才有得。这个月底前我将推掉一切活动,休息恢复为首要。这也许是我这次感冒的最大收获。与大家分享。” 2011年5月26日 微博 :“本该好好休息,让身体有个恢复的过程。6号又去了长沙。这期间还熬夜审稿改研究生毕业论文。结果7号讲课后马上不行,发烧,躺了一天。第二天抱病回京。继续忙。接着又上井冈山7天紧张培训。身体受不了有病了。” 这个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人! 一位网友感叹:“神采熠熠的照片,医者不能自医,人生无奈。” 人生无常,我怎么会写下这样的文字? 愿黄教授安息,愿他的亲人节哀保重! 谨以此文怀念黄教授! 美国西部时间 2011年8月17日 晚9时 附: 我在网上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纪念馆,有他的生平简介: ( http://www.fenfenyu.com/Memorial_Static/5726/PerIntro.html ) 愿逝者安息,生者保重! 1953年10月5日,黄建始出生于一位中学教师家庭。 学习经历   1966年毕业于三里街小学(现逸夫小学)。“文革”期间,随父母上放农村,续学于三湖公社珠湖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三湖公社中学。1973年毕业于其父任教的玉山中学高中部(现玉 山一中),再次被下放到玉山良种场知青分场,做过农工、出纳、会计、赤脚医生和报道员。后被招工到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在六分厂做机修钳工。    1978年,黄建始考取广州中山医学院(即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在校期间,他不但连续三年获“三好学生”称号,1979年还被评选为广东省优秀大学生,而且参与了全国第一份医学生杂 志《中国医学生》的创办工作,且是该刊物的主要编辑和撰稿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国家优秀科技期刊、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医卫科普杂志《家庭医生》的创始之一,并一直担任该刊的记者 和撰稿人。1983年医大毕业,他被选派进北京中央卫生部工作。1986年考取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WHOFellowship),到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深造。1988年获医学教育管理硕士后继续 攻读卫生资源管理博士学位,以优秀成绩修完博士课程(GPA:4.95/5.00)。1989年,他放弃读完博士学位而改攻第二硕士学位。1990年获伊利诺大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硕士学位。在 留美学习时,黄建始曾任该校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联谊会主席,连续两年获得校长学生服务奖,以及JohN and Grace国际优秀学者奖和Marin Gershon 纪念奖。 工作经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黄建始医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多所大学和卫生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卫生行政管理工作。他还参与了加拿大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学会的创立工 作,是加拿大萨省针灸学会的发起人和第一副会长,也是萨省流行病学报告(杂志)的编委;曾应邀为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审稿。他现为国际流行病学学会、美国医学学会、美国公共 卫生学会会员。     黄建始医师在过去十几年中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独立编写和参与编写了五本中英文书籍。他受聘担任过中、加、美三国8个专家工作小组或委员会成员。他任加拿大阿尔伯特王子城开发公司工商顾问时,曾率该公司主要管理人员访问中国,促进中加合作。1996年,他专程回到母校中山医科大学,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交流。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聘请他为该校流行病学学术顾问。由他任海外总编辑的《家庭医生》国际版也已问世。     黄建始又于1997年5月获得美国俄亥俄州Ashland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为美国佛里达州卫生厅达德郡卫生局的流行病学专家,与妻子萧进博士及两儿一女住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同年8月,出版了专著《英特网探奇》。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三州一省地方政府卫生局任流行病学专家和部门负责人,联邦和州省政府公共卫生顾问,并兼教于美加三所大学。    2003年5月4日应科技部和卫生部领导邀请回国参与防控SARS工作。现从事健康管理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包括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整合,循证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科普创作等。 相关阅读: 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杨远帆博文: 记忆中的黄建始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40do=blogid=47697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另一个侧面看蒙古帝国
entropy 2011-7-1 11:28
在360图书馆看到的,记在这里,不要哪个狗屁的专家出来,要版权!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c741c0100hyfo.html 恶魔的诞生——蒙元帝国的崛起及其黄祸的由来 只要提到中国史上最强大的历史时期,国人就习惯性把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国联系起来,而且还会感叹一番:铁木真的蒙元帝国是第一个曾经打到了欧洲的中国王朝。而且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更多的国人会在感叹他的征服史的时候为今天没能够全部守住铁木真遗留下来的全部领土而遗憾。年轻一代对他的丰功伟绩而更崇拜之至。但是在我看来他杀人记录也和他的征服史一样的伟大。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是自有人类诞生以后最伟大杀人恶魔。 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最大之欢乐,在于镇压反抗者及战胜敌人,将他们斩草除根,尽夺其所有。使其有夫之妇哀号,以泪洗面。简单的意思就是:战争,杀人,夺财,夺妻,换种。而观其一生他也是这样做的。整个十三世纪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为他的这句话付出的是血泪史。蒙元历史就是一部:征服者〈燃烧的帝国〉。只要是它曾经征服过去的地方整个生灵都要被燃烧掉。 据统计,蒙古人在欧亚大陆总共屠杀了两亿人.许多民族都被蒙古人彻底屠杀干净,没有留下一点历史,比如西夏。每下一城必先屠城,不管男女老少,人类文明在蒙古军横扫大陆的时候被破坏达到了空前骇人的程度,中华文明也差点被断送。对那段历史比较详实的算是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它具有突出的地位。它成书最早,所记述的史实大多为著者亲见亲闻的。由于著者本人在二十岁以前已开始为蒙古政府服务,曾三次随行赴蒙古首都哈拉和林。书中的许多材料均为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体验,具有较强之可信度。《世界征服者史》记载布哈拉遭到蒙古人的洗劫后一个幸存的逃生者,当他被问及布哈拉的情况时回答说:他们到来,他们破坏,他们焚烧,他们杀戮,他们劫掠,然后他们离去。西征的蒙古军在中亚的杀戮无论如何是不会少于五千万的,大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而作为重灾区的中亚,人口丧失估计达到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从此长期处在贫困萧索之中,影响甚至直至今日。 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受害者的人数,被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大屠杀主要发生在今天的北京一带和四川一带。西元一一二二年全国人口九千三百四十七万,到西元一二七四年,人口八百八十七万。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一。中国北方百分之九十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一千三百万到两千万人,屠杀后竟然不到八十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四川川四路,包括今陕西所属的大安军、兴元府、沔州、洋州、金州,甘肃所属的天水军、西和州、阶州、成州、文州,其估计户数从战争前一一七五年的二千五百八十万(估计数,包含上述陕甘两省地区),减至战后一二九〇年的十五万五千(估计数,包含上述陕甘两省地区),人口减少到十五分之一。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西夏,为何会被蒙古侵占后就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在金大定年,汉人的数量已经接近四千万人,而女真及其他少数民族仅五百万左右。到太和年,汉人更是超过了四千万,而女真人最多时不过七百六十万。蒙古军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蒙古人仅在中国北方金境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山西)屠杀汉、女真等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百分之九十。 法国学家史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所写蒙古人当初一贫如洗,野蛮残暴,每到一处,都屠杀平民、抢劫、强奸。在很多地方灭绝了当地人口,破坏了当地的文明成果,繁荣景象很久不能恢复。在中国大陆难以见到的书籍中,蒙古帝国军队残暴、邪恶的行为包括把妇女强奸以后杀死,把孕妇的肚子刨开、屠杀尚未出生的婴儿、把死人的头摆成金字塔炫耀、取乐,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处死。在中亚,铁木真发现一个妇女的肚子里有珠宝,就下令军队用刀抛开所有百姓人的肚子,检查有没有可以获取的财富。 纳粹德国在欧洲屠杀的吉普赛人大概二百万,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杀了犹太人六百万。就是后世的满清扬州十日杀八十多万,嘉定三屠二十万。第一次世界大战全世界在战争中死亡人数在一千万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总计死亡人数:约一〇二二一万人,也就是一亿多一点。难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能够把屠杀人数超过二亿。在我看来九十七年的蒙元帝国屠杀的汉族人口最保守的也在一点五亿以上。当然不包括用铁木真之名继承了屠杀习惯的贴木尔之类的冒牌蒙古军。所以全世界最伟大的屠夫是蒙古军。就连两次世界大战加起来也没有蒙古军的屠杀数量。很难想象在冷兵器时代屠杀那么多的人口是怎样做到的。 蒙古军除了屠城灭种以外最伟大的杰作就是换种。据史料记载,铁木真拥有六个蒙古妻子,后来又与多个臣服于他的国家的公主通婚。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获得许多战利品,其中包括土地、粮食、以及女人。赛克斯指出,铁木真王国的版图在十三世纪横跨蒙古至阿富汗,并延伸至俄罗斯和伊朗。经铁木真批准,蒙古大军每攻占一处城市都会将掠来的美女给铁木真,因而他拥有不少混血儿子,而这些儿子身上都带有他的染色体。铁木真逝世后,他四名拥有继承权的儿子和二名孙儿延续了“家族传统”,他们不但同样英勇善战,将势力扩张到俄罗斯、匈牙利和波兰,还勤于传宗接代,将铁木真的染色体撒播到亚欧大陆,这样铁木真家族就变得越发庞大了。也就是说铁木真的后代远不止一千六百万这个数字。“事实上,如今许多居住在中亚一带的人,如果追溯他们的族谱,都有可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铁木真有着血缘关系。 昔日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铁木真究竟留下了多少后人?这一问题被牛津大学人类基因研究所破解。这家研究所二〇〇三年开展的一项基因测试显示,全世界有近一千六百万人,大约占百分之八的亚洲人是铁木真的后裔,延续了一条完整顺畅的父系遗传链。可以想象铁木真一个人就非礼了全世界的多少女性。关于这个问题,铁木真的时代距今已七个世纪,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没有铁木真的DNA样本,测试结果是否准确?赛克斯教授说测试精确度值得信赖。十年来,他们分析了无数现居住在原“蒙古帝国”境内的男性居民的DNA,大量亚洲男性的Y染色体相同,而且这一Y染色体源于一个生活在十三世纪早期的男子。铁木真生于一一五五年左右,卒于一二二七年,在蒙古大军横扫欧洲大陆的过程中,他拥有了数百甚至数千名子孙。因此,他最可能是这一相同染色体的来源。赛克斯教授说:“在传播基因方面,铁木真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男性,他将他的Y染色体传给了儿孙,儿孙继承了他的帝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的机会。现在,这个Y染色体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但我确信,它的传播范围还要更广。” 十三世纪的蒙古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不是靠文化也不是靠种族来定义民族认同感,更多的是要求具有掠夺成性。蒙古军国既不象是单纯的民族国家政权,也不是宗教性质的国家,更象是强盗集团。或者叫利益集团。但是看看世界范围内对同民族的理解的认同是同文同语同种。撇开民族形成的过程,关于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更主要一点就是要有民族认同感。而东方农耕民族对同族的理解是更多的是血缘关系,为了体现这样点,用最古老的方法来识别,就是姓。如果遇到的是同姓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而西方人就没有这样的习惯。 世界范围内的游牧民族也很多,但是惟独在中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区别最大。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的掠夺浪潮更准确的说掠夺民族而不是单一民族的行为。那个时代的蒙古族不同于现在的蒙古族。只要是渴望杀戮,喜欢劫掠的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都可以叫蒙古族。也只有铁木真把人类天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继任者把这一思想发挥到了级至。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的朝代更替都是换主不换种,而蒙元帝国和满清帝国就是例外,既要换主又要换种,可惜元帝国仍然逃脱不了内耗灭国的命运。公元一三〇八年至公元一三三三年的二十余年间,换了八年皇帝,其中仅从一三二八年至一三三三年,其间不过五年竟换了五个皇帝。每换一个皇帝,都要爆发一场皇室内部的相互残杀,结果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政权的动摇。他的继任者把这种扩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不仅仅针对异族,连同族之也不断发生因为对掠夺来财物的分配不均引起的内部战争。这一时期在中亚地区更突出。征服者没有了大范围掠夺的对象以后转而开始了内部权力的争夺,这种扩张性就变弱了,最后被当地的不同文化所同化。打着因为不同的文化而进行的同族之间的战争把整个蒙元帝国由强变弱。帝国虽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联络手段,但是帝国范围比较大没能够比较集中的管理整个帝国。最后十三世纪亚洲引起的这场历史灾难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今天全世界提到的只是铁木真的丰功伟业而很少有人关注那场人类大浩劫的真实面貌。特别是年轻一代说到崇拜者首选就是铁木真,放在今天仍然是一种人类的悲哀。真实的面貌应该是千古第一杀人恶魔。 一波又一波的蒙古军不断的冲击着整个欧洲。在蒙古军到来之前的二〇〇年来整个欧洲和阿拉伯世界进行着无谓的宗教战争。公元一〇九五年一一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九次。最后把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而且做到这一点的就蒙古军而以。 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曾经三次西侵,在中亚、西亚与东欧一带攻破许多城市,大肆烧杀使得这些地方成为一片废墟。因为这些军队是黄种人,有人就把这种入侵行为称为“黄祸”,并且说是中国人干的。历史上,大肆宣传“黄祸”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公元一二〇六年,亚洲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蒙古开始建国,其领袖铁木真被推为铁木真(万王之王)。蒙古建国以后,利用其善骑射的优势,大肆对外侵掠。从一二一九年开始,到一二五九年为止,在四十年中间一共发动三次西侵。第一次西侵期间,攻灭中亚大国花刺子模,击败俄罗斯联军,前锋直抵伏尔加河畔。第二次西侵期间,攻破莫斯科,屠城;占领克里米亚,攻破基辅,击败波兰与日耳曼联军,进入匈牙利、奥地利,全欧震动。第三次西侵期间,攻灭波斯北部回教国家木刺夷,把全国夷为平地;并一举灭亡立国已五百年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攻破报达(巴格达),屠杀国王及平民八十万人;击破巴尔干各国联军,建立起地跨欧亚两洲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大帝国。 当时有个汉族人也参加了西征屠杀过程郭侃,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县)出身。年轻之时即以武将身份活跃,西元一二五二年时跟随夫拉可汗远征西方,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甚至还曾与阿拉伯及法兰克等作战,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而称为神人。 蒙元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是号称铁木真的后继者们前仆后继的进行着征服世界梦。贴木尔,史称"破坏大王"也叫跛子贴木尔”被人们称作“毁灭王子,是一个按照蒙古传统培养起来的突厥首领之子,其母家的渊源可以追述至铁木真.他是继蒙古人后,最伟大的征服者.自他二五岁起.征服的区域包括北部印度,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阿富汗,中亚五国,格鲁吉亚,啊塞拜疆.随后与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作战,以奇袭战术打败对手,后者的部队被消灭三分之二.侵入印度时,踏平德里,大肆屠杀劫掠,满载财宝而归,德里地区生灵绝迹达两个月之久.为其曾孙巴伯尔日后建立莫卧尔王朝创造了条件.其征服生涯的顶点是一四〇二年在侵入奥斯曼帝国时,与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进行的安哥拉会战,史载双方投入兵力达百万.最后采取疲兵战术打跨奥斯曼军队,生擒巴耶塞特(土耳其的精锐禁卫军几乎全部战死).此后,贴木耳认真谋划进攻明朝,但是在进军途中暴卒。 贴木尔的帝国从兴都库什山到地中海,从北印度到叙利亚,从天山南北到南俄草原,兵锋所及,财物被洗劫,城市被破坏,工匠被带走,人民遭屠戮,甚至残忍地将尸体堆成山,人头砌成塔。灌溉工程的破坏,使一些农耕地区变成了荒原。甚至是铁木真当年的征服战争也没有如他这样破坏严重。他死后,他的后裔立即展开了争权夺位的血战,帝国因此四分五裂。贴木尔帝国灭亡。但是,贴木尔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他的五世孙巴布尔以费尔干纳为根据地力图复辟,失败后进入印度,在一五二六年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个可以说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版图包括整个次大陆,具有完备行政统治,各宗教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较融洽,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铁木真的军事能力和他的杀人手段一样让世人震憾。史学家们提到铁木真习惯用伟人,世界征服者,一代天骄等来形容。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东方的战神;是千年风云第一人;更有人把他与欧洲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提并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诅咒他的人把他说成是黄祸,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美国《华盛顿邮报》一九九五年评选的千年之最中,他名列榜首。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崇拜. 铁木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一代天骄铁木真自称汗以来,仅仅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消灭了大小四十个国家,打破世界纪录。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刷新,同时代的《世界征服史》的作者波斯人志费尼这样说过:倘若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铁木真的时代,在使计用策方面,他会当铁木真的学生;在攻城略地的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着铁木真走。 史学家们对十三世纪蒙元帝国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影响许多人的看法是空前的,特别是蒙古三次西征,不论对中国或是西欧等地方都极具影响,蒙古军的三次西征使中西经济及文化得以文流,东西方频频交往,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促使了各地的民族大融和,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蒙古史学家认为“由于成吉思汀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动,将我国的三大发明逐渐传到西方,间接的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份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揭开现代世界的序幕,其功绩则绝非亚力山大可以比拟的。” 俄国早期军事家柯列金,在其所著《铁木真、帖木儿用兵论》中,对他有一段赞语:通观世界历史,用很少的兵力(十万人),攻略欧亚广大土地(欧亚两大洲的大部分),统治众多的人口(六亿人口),除铁木真时代的鞑靼人和帖木儿时代的中亚细亚人之外,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 中国人习惯说汉疆唐土。中国后世的领土概念也由此而来。汉朝打下了领土轮廓,唐朝进行了实际控制。后世几代王朝进一步巩固加强开疆土拓。最主要的是也用文化文明进行了国家认同感。而蒙元帝国仅仅就是用武力进行了暂时的占领和统治,很快被其他文化和文化所同化。 蒙元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是号称它的继任人们一波又一波的屠城灭种行为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西方的神经。铁木真现象已经给整个中亚和欧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不同于宗教战争,也不同于一般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它就象蝗虫。一拨波过后,整个世界留下的就仅仅是死亡和恐惧。他们的行为除了杀戮就是掠夺。直到一八八九年马修,非利普,希尔,使用黄祸这个名词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后来这些小说被编在一起,以《黄祸》(The Yellow Peril)之名出版。后被西方用做煽动对亚洲黄种人的一种偏见。主要是针对中国,更确切的说是对铁木真现象的恐惧表现。
3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科研的困惑
robin7777 2011-6-23 20:55
一路走来迷迷糊糊,当然这只是是我个人的见解而已。 曾经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走上科研这条路,高中的时候一直很想当医生,当初的所有志愿都是医学有关的,可惜就一两分之差与医学无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调剂。还调到这么理的一个学科——物理学。这就是服从调剂的悲哀,根本就是被别人主宰了命运,如果当时在果断的复读一次,结局还会是这样子的吗?如果如果,没有如果。。。。。。 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忙忙碌碌,似乎最后的考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大家都考,我顺应大潮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习。而再次选择这个理论方向可以说是自己的彻底失误了。当时,想当然的认为可以像大学四年一样,安然无恙、不痛不痒的读完我的研究生,抑或博士学位。可是来到新的城市,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之后我才发现,这么些年我其实一直在走弯路,或者说被别人推着走路,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一直在把自己的主权交给生活。我成了生活的奴隶,生活改变了我也变了。习惯性的被选择着,而不是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所以到今天我才如梦初醒,我已经能够浪费了很多个自己能够选择的机会。对于自己不太感兴趣又不太实用的方向,始终提不起精神来很投入的学习,收效也甚微。马上我又将迎来自己可以再次选择的机会,这一次我想我不会再糊里糊涂了,只有清楚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选择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一味的听命于现实的安排,得过且过,那么我浪费的不仅仅是这三年,也许是我的后半生。每个人都有自己背负的重担,前行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走的更踏实和轻快一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给自己一个详细的计划,不要再把“不知道”挂在嘴边,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在哪里!哈佛的图书馆里贴着一堆名言警句,我记得最清的一句是: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时候!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N的征文礼品卓越网购书卡用完了:还有吗?(并打折收购礼品)
热度 3 liuli66 2011-6-22 16:07
今天想买书,习惯性地上了当当网。 忽然想起“征文”办公室赠送了卓越网购书礼品卡。AN把它找出来。 经过复杂的程序,充值成功。 买了几本书,用完了。 还有吗? “征文”办公室前天还要用AN的另一篇“中国科学院定位象限论”。AN稍作修改后答应了。 “征文”办公室还会给AN购书卡礼品吗? 请问那个写了“中国科学院1-4”的作者,获得了4个礼品卡么? AN期待着。 还有,哪位作者的购书卡礼品不用,AN打折收购?88折如何? ————————————————————————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经过您的确认,我们已将您的博文——“建议中国科学院划分为若干科研集团:分类定位、分类资助、分类考核”发布在征文活动的官网中作为参赛作品,您的文章链接是: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5/t20110506_76430.shtml 同时,为了感谢您对本次征文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赠送给您xxxx元的卓越网 购书卡 (每张xxx元,共2张,有效期限截止到2012-5-31),请您查收。您获得的电子 购书卡 充值密码为:XXXX、XXXX 使用说明请见: http://www.amazon.cn/gp/help/cus ... mp;nodeId=200357230 如发现电子 购书卡 充值无效等情况请在一周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联系人:XXX, XXX@stimes.cn ,届时请提供您的充值密码。 感谢您对科学网的支持及厚爱!祝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杂感|789 次阅读|6 个评论
谁干的?!!
热度 10 zhangyuxiu 2011-5-15 18:43
谁干的?!!
清晨起来习惯性地踱到花园查看那些果树和花草,在一层薄雾笼罩中,眼角余光一扫:发现一只青蛙赫然挂在柠檬树树枝上,已成标本状,不觉大吃一惊。难道是青蛙年龄太小、少不更事自己跳到柠檬树上被柠檬树的刺扎死了?下午没事上网查了下,得知一般的青蛙是不会上树的,除非树蛙,但显然这主儿不是树蛙是青蛙,心里十分纳闷。不觉联想到去年夏天,有一天清晨起来时,花园莲雾树下一截黑白相间的小蛇的身体,先生说肯定是小区那群野猫干的,猫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猫是可以斗过蛇的。难道又是猫干的吗?这猫神马意思?把青蛙叼到树上却不吃,想换口味吃青蛙干儿吗?百思不解。把疑惑告诉了先生。先生说:肯定是伯劳鸟干的,如果是猫,立马儿就吃了不会还让青蛙在那儿挂着,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 上网查了下,网上介绍 伯劳鸟类性情凶猛,有 “ 雀中猛禽 ” 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 “butcher birds” 。 伯劳鸟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 我们小区容积率很低,只有0.5,水域面积和绿化面积却很大,因此不仅有蛇而且有很多青蛙,天天都是听取蛙声一片,因此,伯劳鸟也很多,甚至连大央鸡都有。去年台风季时,小区曾掉下一窝嗷嗷待哺的伯劳鸟,我们收养了,将鸟窝挂在花园莲雾树上,每天捉蚂蚱给它们吃。那些小伯劳从小就很凶猛,给它们喂吃的时,它们张着大嘴狼吞虎咽的。喂了五、六天,眼看就能飞了,也是在清晨,我看到鸟窝掉在地上,一些带血的鸟绒毛散落在树下,两只黑色的野猫站在花园河里的石头上意犹未尽地望着我们。我心疼地想: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看了资料心里豁然开朗,原来青蛙是被伯劳鸟叼上树的,它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闲来再慢慢受用。想当初,猫吃了一窝小伯劳,现如今,伯劳又把小青蛙拖上树,动物世界充满了神秘和不可测。只可惜这只年幼的青蛙,还没开始美好年华就像 耶稣一样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一截小蛇的身体及青蛙被钉在柠檬树上的景象,让人不免想到:白天美丽的花园,夜晚可能什么事都会发生:如厮杀、争抢、搏斗,弱肉强食。夜色掩盖下,多少丑陋的事情和惊心动魄的事情都可能趁着夜幕的掩护,掀开帏幕。 所以人们惧怕黑暗向往光明。 1、这就是有屠夫鸟之称的伯劳鸟。别看它长得漂亮、秀气,它可是有“雀中猛禽”之称啊。
3775 次阅读|26 个评论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倡导批判性思维
热度 4 sunsong7 2011-5-11 11:3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国外很多学校都设有“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程,这里整理一些常见思维模式分享于此: 海绵式思维: 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小学老师都说“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对知识渴求”。 淘金式思维 :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的态度。 惯性思维 :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一元思维 :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是道德伦理等形而上学,往往一叶障目,具有主观性与片面性。 二元思维 : 就是单向思维,容易将思维固着于某个观点或某个对象上面,突出特征是对事物采取“非此即彼”、“非错即对”的判断。 三元思维: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思维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 系统思维: 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辩证思维: 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 即抽象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形象思维 : 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 逆向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灵感思维: 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Thinking)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 证据 、 概念 、 方法 、 标准 或 语境 的说明。 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理性的、逻辑的、顺理成章的;温和而富有建设性的;平等而有力的,大隐于无形: (1)本着探寻真理、促进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意愿的 (2)带有主动性和纪律性并且能够形成习惯的 (3)有数据和事实支撑的 (4)经过逻辑推理过程的 (5)最终能够产生相对明晰的、富有建设性的思考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 1. 提出正确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在复杂的世间万象面前,正确的问题如同刀刃,错误的问题如同搅屎棍。问什么样的问题,其实已经注定了你的思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虽然问对了问题,我们的答案依旧不一定正确;但问错了问题,我们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都没有意义。 2. 考虑到多种可能: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尽可能缜密而线性,穷尽各种可能性,避免产生逻辑上的疏漏或者走入思维上的死角。 3.拒绝惯性滑行,敢于逆向和挑战: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特征是拒绝沿着先入为主的概念惯性向前滑行,敢于逆向思维,敢于跳出盒子,敢于挑战和诘问先知与主流,敢于说皇帝没穿。 批判性思维有以下12项特点 :   1抓准“陈述”的意思。   2判断推理是否含糊。   3判断多项“陈述”之间是否互相矛盾。   4判断结论是否必要。   5判断“陈述”是否正确。   6判断“陈述”是否根据某一原理引申出来的。   7判断“观察性陈述”是否可信。   8判断“归纳性结论”是否其有来自。   9判断“问题”是否已经确定下来。   10判断所说的是否只是假设。   11判断所下的定义是否合适。   12判断引述某一权威言辞是否可接受。 基本原则    敢于怀疑。 保持开方的头脑。政客和广告 商都 会千方百计地试图说服你,甚至某些媒体和教科书的研究报告也难免有失偏颇。把感于怀疑纳入你的个人信条。这样你是否会发现,自己有一些态度和信仰也会是那么 肤浅 的、甚至是毫无根据的呢?记住,在亲自验明查实之前,请不要随便相信某种 真理 。    校验术语的定义。 对于某些术语,我们以一种方式对其定义也许是正确的,但换一种方式后,这种定义就不一定正确了。来看这样一段论述“提前教育计划提高了儿童的智商。”这句话正确与否依赖于对“智商”定义。(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中,你将发现“智商”有专门的定义,与智力并不完全相同。)检验假设或论据前提。考虑下面一句论述:没有人可以通过潜心研究动物了解人类的一切。这句话的一个前提之一似乎就是,人类不是动物。当然,我们也是动物。(难道你想做 植物 吗?)    谨慎地从证据中得出结论。 长久以来,研究表明大多数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都有所改善。因而一般人说来,人们会认为是心理治疗发挥了功效。而40多年前,一位名叫 汉斯·艾森克 (HansEysenck)的心理学家却指出,绝大多数未曾接受心理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病情也在好转。于是,这个问题转变为,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是否比未接受这类治疗的人,病情好转得更为明显。为此,最近一项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研究,将心理治疗的疗效,与通过其它科技手段治疗或者根本不接受 治疗 的效果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切记对所谓的逸闻轶事保持高度的怀疑。当听到“我知道有个人,他.......”这些话时,问问自己,将这一种个人经验报告作为证据,会满意吗?    注意对研究证据的选择性解释。 喝酒是否会导致攻击性行为?我的报告显示,有证据表明两者有“显而易见”的联系,或者说 饮酒 与攻击性“相关”。例如,很多暴力犯罪的罪犯都有饮酒史。但朗(Lang)和他的同事的实验又说明了什么?有证据表明饮酒导致攻击性行为吗?其它因素,如性别、年龄、或者意愿等,是否也与饮酒和攻击性行为有关呢?   不要过分简化。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遗传与环境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同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心理治疗对那些心理疾病患者是否有效?宽泛的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也许过于简单。更值得去问的问题是,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思维模式是 批判 式 思维 是用大概念和大帽子堆砌出来的,其内在逻辑往往混乱不堪,外在表述则往往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往往是极端的、激烈的、恨不得见谁灭谁一枪崩了全世界的;经常会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而其实却外强中干,声音可以很大,却遮不住内在的苍白与窘迫。当今社会批判式思维盛行也是伪科学大量滋生的良好土壤,常见特征如下: 人身攻击:通过让受众讨厌其人,从而反对他的观点 晕轮效应:反向人身攻击,通过赞美其人让受众接受他的观点 滑坡推理: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发生,扩大影响 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移花接木:利用词语的歧义 诉诸公众:利用公众的观点,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诉诸权威:利用假权威的观点,通常是A事的权威对B事的观点 砍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两难困境: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一厢情愿:因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命名解释:抛专有名词,不给出这个词的解释 偷梁换柱:转移话题 窃取论点:循环论证 七种重要思维 【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97d4ae0100mx8f.html 一、系统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二、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   A 联系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B 发展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C 全面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三、逻辑思维   (1)概念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2)特征   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3)方法   A 定义   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是用简洁的语词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定义的基本方法是“种差”加最邻近的“属”概念。定义的规则:一是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同;二是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三是定义不能用比喻;四是不能循环定义。   B 划分   是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将“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种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一是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二是一个划分过程只能有一个标准;三是划分出的子项必须全部列出;四是划分必须按属种关系分层逐级进行,不可以越级。   四、发散思维   (1)概念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2)特性   A 流畅性   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B 变通性   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C 独特性   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D 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3)方法   A 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B 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C 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五、形象思维   (1)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形象思维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抽象思维是以一般的属性表现着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说,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逻辑起点,其内涵就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某类事物的本质。   (2)作用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形象思维,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过时的甚至不确切的,因此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特性   主要有:形象性;想像性;直接性;敏捷性;创造性;思维结果的可描述性;情感性等。   (4)方法   A 模仿法   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B 想像法   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思想实验的主要手段。   C 组合法   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D 移植法   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六、逆向思维   (1)概念   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等。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   (2)特性   A 反向性   反向性是逆向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逆向思维的出发点,逆向思维离开了它也就不存在。   B 异常性   逆向思维总是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它的异常性。   C “悖论”   反向性和异常性的存在,使得逆向思维在实践中常给人“悖论”的特性。牛顿的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中就包含了对立物共存和互相作用的逆向思维观念。   (3)类别   A 反向思维   通常对普遍接受的信念或做法进行质疑,然后察看它的反面是什么。如果对立面是有道理的,那么就朝对立面方向进行。   在如下情况下,可以进行反向思维:一是考虑要做某种相反的事情;二是考虑用其对立面来取某物;三是如果意识到别人是错的,而你是正确的,但你仍然认为对方错误的观点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B 雅努斯式思维   在人的大脑里构想或引入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并使它们同时并存于大脑里,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似之处、正与反、相互作用等,然后创造出新事物。这种双面思维相当艰难,因为它要求保持两个对立面并存在你的大脑中,是一种大脑技能。   C 黑格尔式思维   采取一种观念,容纳它的反面,然后试着把两者融合成第三种观念,即变成一种独立的新观念。这种辩证的过程需要三个连续的步骤:论题、反题以及合题。   (4)方法   A 怀疑法   有一种敢于怀疑的精神,打破习惯,反过来想一下,这种精神越强烈越好。习惯性做法并不总是对的,对一切事物都报有怀疑之心是逆向思维所需要的。   B 对立互补法   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事物之间因差异的存在而带来的互补性。   C 悖论法   就是对一个概念、一个假设或一种学说,积极主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以求找出其中的悖论之处。   D 批判法   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辩、评断、剖析,以见正理。以批判法来进行逆向思维仍然需要以一般性的思维技能为基础,比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   E 反事实法   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并表征其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未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反事实思维。主要有加法式、减法式、替代式三种类型。   七、灵感思维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2)特点   A 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 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 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 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 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3)方法   A 久思而至   指思维主体在长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况下,暂将课题搁置,转而进行与该研究无关的活动。恰好是在这个“不思索”的过程中,无意中找到答案或线索,完成久思未决的研究项目。   B 梦中惊成   梦是以被动的想象和意念表现出来的思维主体对客体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大脑皮层整体抑制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形成的戏剧性结果。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梦中惊成,同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C 自由遐想   科学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觉放弃僵化的、保守的思维习惯,围绕科研主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驰骋和间或的逻辑推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D 急中生智   利用此种方法的例子,在社会活动中数不胜数。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为,结果证明,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E 另辟新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寻解定势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解题思路相异的方向。   F 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充分准备的研究者一旦接触到这些事物,就能产生联想,直接从客观原型推导出新发明的设计构型。   G 触类旁通   人们偶然从其他领域的既有事实中受到启发,进行类比、联想、辩证升华而获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往往需要思维主体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沟通起来,进行内在功能或机制上的类比分析。   H 豁然开朗   这种顿悟的诱因来自外界的思想点化。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些明示或隐喻获得。豁然开朗这种方法中的思想点化,一般来说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点”,四是“巧破”。   I 见微知著   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创建为止。见微知著必须独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时,配合敏捷的思维。   J 巧遇新迹   由灵感而得到的创新成果与预想目标不一致,属意外所得。许多研究者把这种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赐良机”,也有的称之为“正打歪着”或“歪打正着”。
个人分类: 点滴收藏|1040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选择:形式/功能式 的叙述结构?
icstu1 2011-4-27 11:05
在你论证课题,总结一年工作,申报奖项,评级升职的演讲中,你可以选择多种的叙述结构——当然在大结构上考评的上级机构已经给出(一级标题秩序)。对于二级内容的叙述需要选择和确认一个较好的结构: 通常,如果你选择“编年(时间)史”结构,或者“实体(地点)”的叙述结构,叙述有时可能是凌乱,无效率的; 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机遇/能力”(很多人会习惯性的选用)或“工作议题/行动方案”叙述结构,则会陷于局部问题,单一孤独缺乏联系与合作; 而“形式/功能”式叙述结构是从你单位或公司的成绩或特征出发,把你的工作打扮成站在前台耀眼的明星。 “一个形式——多种功能”的表述方式,是一种展现中导引“评价”结果的努力, 是将“发展前景”与“现在工作和进展”相互结合的具有一定“未来想象”空间的巧妙的说服方法。 (请多指正 谢谢诸位)
个人分类: P 辩论的准备案例过程记录、组织和展开|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请重视全民教育
热度 2 ranfen 2011-4-23 15:30
恶性杀人、残害儿童、食品投毒、三聚氰胺等等等等,这社会是咋的啦?虽然有一个客观因素是,现在是信息社会,消息传播的太快。但是,很多事情连敬爱的温总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令人扼腕。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想到的是什么?像在中央台针对药家鑫案例的心理学家分析的弹钢琴的习惯性动作吗?或者像人大的教授所说的废除死刑吗?我认为,请国家重视全民教育。 先从药家鑫谈起,对于德才兼备的药家鑫这个大学生为什么会这么狠毒?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联想,即“农村人难缠”。这都是谁告诉你的?是谁这么教育你的,农村人难缠?难道“城里人”就会放过你,你随便碰?这里显示出了其父母或者社会的教育水准。首先,父母是一个人一生的导师,很多父母的话、行为举止,甚至道德水准都会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并伴随一生。我也是有孩子的人,我亲耳听过有的家长给孩子说话时贬低农民工。其实他们应该告诉孩子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缔造者,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也许家长的一个很随便的观点或者信号会毁了孩子的,比如药家鑫,也许在其父母的眼里,农村人是难缠的。 其次,教育。我们小时候都学的什么?自然知识。自然知识在我们人生中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有更重要的,那就是教孩子诚信,教孩子道德,教孩子安全知识,教孩子如何救火与自救,教孩子如何过马路,等等等等。而且不是简单的教,要实践。比如简单的过马路,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去过马路。比如随地吐痰。他们的知识不够?他们的水平不高? NO ,我认为是他们小时候的教育没教好,形成了习惯。 再次,社会应该负责任,尤其是作为媒体。看看现在的电视、网上、甚至报纸上,都是些什么内容。不见得所有媒体都像人民日报那么严肃,但是社会尤其媒体一定要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媒体的导向可能会引导某些人的某些行为。社会要教育国民,每个人都得有真善美。说不好药家鑫就是通过媒体看到的,农村人难缠。 总结,父母要从娘胎里教育好,学校要从娃娃的诚信道德抓起,社会更应该弘扬真善美。如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请要重视国民教育,温总理你准备好了吗?
4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便写点吧
热度 2 dishengbin 2011-4-21 22:28
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们被TG宠坏了
热度 2 sheep021 2011-4-21 10:10
当我们面临着地震、洪水灾害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眺望天际,我们知道,那里一定会出现如潮的红旗,上面写着“攻坚第一团”、“上甘岭英雄连”之类的字样。每当看到这些红旗,我们就踏实了:解放军来了,一切都会好的。 当我们因为雪灾被困在路上,甚至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谣言而买不到盐,我们会心平气和地等待,因为我们知道,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的,事情很快就会解决。 我们习惯于总理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习惯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习惯于在遇到任何一点不顺利的时候下意识地问道:**,当官的哪去了,怎么还不来! 我们习惯于这一切,因为几十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政府就该干这些事,百姓出了事就该由政府罩着——这是我们从来不需要思考其理由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我们的邻居发生地震了,发生海啸了,发生核泄漏了,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习惯的一切,在其他地方并非如此: 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国家领导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并不总是要去第一线的,他可以坐在首都不断地说着“大丈夫大丈夫”,充其量来几个90度鞠躬以示自己关心灾民。 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军队并不总是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他们可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如闲庭漫步一般在灾区游荡一圈,与其说是救灾,不如说是看笑话。 我们第一次知道,灾民原来是需要自己拣木柴取暖的,他们在被冲毁的房屋中寻找幸存的食物,没有人给他们空投方便面,76岁的老人甚至于想多要一床御寒的被子都会被拒绝。 我们第一次知道,血原来并不总是浓于水的,50多万灾民缺吃少穿的时候,近在咫尺的同胞没有人当志愿者去灾区送物资,更不用提成都广场上那种排成长龙的献血队伍。 我们第一次知道,信息透明的含义就是每两个小时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不断地告诉大家核电站不会有事,哪怕话音未落又是一声爆响。 我们第一次知道,军队国家化的本质就是军队不再属于人民,也无需再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士兵都成了拿工资的政府雇员,最危险的时候他们逃跑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 我们第一次知道,民主政府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是支持率又上升了几个百分点,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既然对于选票毫无价值,那么在官员心目中也就同样毫无价值。 我们曾经抱怨过救灾帐篷采购的价格高于市场的最低价,从而怀疑其中有官员的腐败。 我们曾经批评过满身泥浆的封疆大吏接受记者采访时居然露出笑容,这是对遇难者的不敬。 我们曾经因为救灾官员与志愿者发生冲突而口诛笔伐,勒令他赔礼道歉。 我们曾经因为这点点滴滴似乎很不起眼的缺陷而反思我们的体制、借鉴别人的经验、高呼“我们和别人差得很远”!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3.16
BaiKe 2011-3-17 09:39
今天第一次在UAF做presentation, 事后Sergei跟我说"Very good", 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good, 因为老外一向很客气, 不好绝对说得不那么难听, 好的话肯定会说成"好极了"; 导致我那天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隔壁的尼泊尔MM问我, 那天晚上的聚餐怎么样啊, 我说"Fantastic", 后来隔壁办公室的阿塞拜疆男孩再问我昨天晚上的聚餐怎么样, 尼泊尔MM替我回答了 "He said it's fantastic"! 这个Fantastic肯定是语气过分重了, 其实我是习惯性的学习他们说话, 把话说得好听动听圆润一些而已! 今天的Presentation, 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下黄河源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尤其是海拔、年均气温、冻土分布、冻土地温和厚度等条件, 接着介绍了一下我来UAF学习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 黄河源区年均降雨量是300~400mm, 典型的半干旱气候, 而蒸发量达到1000~1500mm, 这个蒸发量是潜在 (potential) 蒸发呢还是实际 (actual) 蒸发? 如果是实际蒸发的话,那就太funny了, 这么高强大的蒸发, 水分和水汽只出不入, 鄂陵湖和扎陵湖不蒸干才怪呢! 实际上这个数据引自金老师发表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 具体多少我没有再查资料. 于是我说我不确认, 可能是潜在蒸发吧! 他们又问, 姊妹湖的湖水是增多了呢还是减少了啊, 我于是告诉他们湖水是增多了, 这个我是看到过有数据记载的, 确实, 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水电站建成以后, 湖水水位是增加的, 但这个应该跟人为调控关系很大, 但我一直没想到人为调控这个词, 于是这句话就没告诉他们了. Sergei问到土壤含水量多少的问题, 我打开Logger Net我们采集的数据, 显示土壤含水量非常低, 低到10%以下, 但是这些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冻结以后的值, 他们说这里非常干, 但如果是非冻结期, 土壤含水量应该会更高的. Sergei建议我搜集Soil Type数据, 或者自己送样品做分析, 得到土壤热属性数据也是好的; 他们都认为, 影响青藏高原冻土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这与Alaska多年冻土发育由高纬度控制在主控因素上不同, 但其他看起来都差不多. 黄河源区积雪期虽然时间长, 但积雪条件极不稳定, 我给他们显示了在2011年1月16~18号间野外测量地温和采集数据时候的照片, 地上无积雪覆盖, 并且在有一个钻孔处Snow Free. 这一点, 跟青藏高原高海拔和极强的辐射强度关系很大. 做完Presentation以后, 尼泊尔女孩又专程过来问我, 青藏高原和Alaska冻土的区别, 以及哪里的冻土更古老? 我告诉她, Alaska的多年冻土地温更低, 冻土更厚, 雪盖更厚, 但Alaska的多年冻土可能没有青藏高原古老 (这一点我是听Sergei说的, Sergei在那天晚上聚餐时候, 有人问过他冻土的事, 他说青藏高原冻土最古老的可能在1.5ma). 我采用了他的说法, 并且告诉她这是来自Sergei的. 呵呵, 希望那天晚上我没有听错, 要不然岂不是辱没了Sergei的声誉? 从现在开始, 要考虑在学习模型的基础上, 如何迁移动图模型至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区地区了, 并且尽可能的搜集黄河源区诸如土壤质地、积雪、降雨、辐射等气候和土壤参数, 最好是在UAF学习期间, 能够绘制1:500000的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图来, 完成文献积累和阅读, 在此基础上, 完成一篇SCI, 首先试投PPP, 被拒之后考虑投寒区科技, 时间很紧迫了. 我没得选择, 只有破釜沉舟, 苦这一年多. 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消, 眼看近30岁了, 以后做什么事情, 如何养家糊口?
个人分类: 科研科学|0 个评论
习惯性遗忘是群体性行为
yanghualei 2011-2-19 22:49
习惯塑造井底之蛙,对比较逐渐失遗,而习惯性遗忘是群体性行为 ,而群体往往是具备某类性质的个体在时空和事件上的聚集。 数学中的证明越趋于文字叙述,而哲学中的证明越趋于符号表述 ,数学是理科的课代表,哲学史文科的必修课,难道学科真的越趋于融合。 给出一个定义就客观上确定这个被定义的客体所具备的性质以及所具有的关系 ,如具备什么的结构,归属于哪一类,与那种客体对立、独立以及并列,其单位是啥,其包含什么,其被谁包含,与其他种类的差别等,一个定义实质上定义了一群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给系统重新的组合、分类、划分结构以及缔结关系等。 达芬奇其将几何和透视以及解剖应用于绘画,同时观察和发明结合起来。更让人惊奇的式其传世之作很多是接卸、建筑以及解剖方面的,说明其重视研究的前期工作以及研究的工具, 谙熟A非A以及非A是A的思想,即一事情的解决归结为另一事情的解决,一件事的解决实质上就解决了另一件事。 有些人会让我们以一个新的方式审视生活,爱迪生就是其中一位,他使得人类不在依赖自然光源,他使得过去的事件逼真的尽收眼底; 有时候想成为啥并不一定成为啥,喜欢啥也并不代表一定能取高分 ,爱迪生一直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其却成为了一名出色技术家。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3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