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画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金痿不要忙着给自己树碑立传
热度 9 gaoshannankai 2016-10-7 11:57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历届主任画像揭幕仪式在北京举行。历届主任画像包括第一届主任唐敖庆先生,第二、三届主任张存浩先生,第四届主任陈佳洱先生和第五、六届主任陈宜瑜先生。 我们国家的前政治局常委,都没有谁组织集体树碑立传,你们难道比他们级别还高,贡献还大? 一个花钱的部门,钱花的好不好,让广大纳税人评价评价。 如果真正是有贡献,人民群众会给你们树碑立传;有些人做了坏事,急于自己树碑立传, 最后也被拿下来。 薄熙来,徐才厚这些人的题字,最后都要摘下来。 画像挂上去容易,想待住就难了。
224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给学宽老师画像(更新)
热度 2 xucq45 2013-1-23 23:45
李学宽 不帅,很老,被激不得不贴几张照片(快到删贴时间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50243 给学宽老师画像 长枪短炮机遮面,千呼百唤露尊颜, 谁说学宽不帅气,天庭饱满赛南天。 浓眉大眼瑞光闪,口阔唇厚肩膀宽, 赤子之心胸中跳,记录美丽献人间。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32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陈丹阳君画像
热度 2 xucq45 2013-1-6 08:16
(科学网名博陈丹阳玉照) 给陈丹阳君画像 沉思忧郁显无奈,一头秀发披在肩, 雄兵百万心中藏,还望陈君露笑脸。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313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仙台街头画像、塑像
热度 2 JQWangIoP 2012-6-9 17:38
仙台街头画像、塑像
在我眼里,日本人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危机意识让大多数人工作兢兢业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比如如果你去政府机关办事,公务员都是微笑着接待,耐心的解答,而且效率极高;公交车上大家都不接打手机、不大声喧哗;严格遵守 急救车行人自行车公交车机动车 的交通规则。 但是每天也都能看到很多“不文明”现象,比如每个周五晚上街头大批涌现的醉汉;经常在路上见到深夜匆忙赶班、凌晨萎靡归的浓妆艳抹的女子;还有早上路口边烟蒂桶周围吞烟吐雾的男士与美女;等等等等 但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一个经济极其发达的民族,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非常丰富和轻松的。下面是我某个周末在仙台街头拍下的场景,一些雕塑、几张画像、一场文艺表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4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定格永恒的戴氏微笑(图)
热度 10 Majorite 2012-5-10 09:02
定格永恒的戴氏微笑(图)
定格永恒的戴氏微笑 嵇少丞 《画家王安东与他的作品》之三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王安东先生创作的《永恒的微笑》(油画,1992) 正当地球这边的中国人庆祝执政党建党 40 周年的那天,地球那边的英国,一个小女孩诞生了,她是这家四个孩子中的老三,她的父亲是位伯爵,这个贵族头衔传到他父亲已经是第八代。他父亲曾任国王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侍从官,母亲担任过王太后的女侍从。当这个女孩七年时,她父母亲分居了,原因是他父亲在外面有个“小三”,两年后父母正式离婚。她父亲离婚后不久再婚,她似乎永远站在妈妈的一边,同情妈妈的不幸。父母的离异的确使女孩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注定她后来“外人看来幸福美满但其实非常不幸”的婚姻。 她 8 岁就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成绩很不好,只是擅长钢琴、骑马和游泳。 17 岁那年,她被女友带去参加在白金汉宫举行的王子 —— 威尔士亲王查尔斯 · 菲利普 · 亚瑟 · 乔治( 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的生日晚会,认识了王子本人,即她后来的丈夫。当时,她的这位女友正在与查尔斯谈热恋,她被查尔斯相中,但她的女友却指责她是第三者插足。据说,英国王室寻找王妃的条件非常苛刻,第一,年轻,貌美,出身贵族,家族信仰新教。第二,必须是个处女,这样就没有小报无聊记者说东道西,丢王室的脸。在她之前,查尔斯的多个女友都因为这一条件未满足而未能进入王室。这两点,她都符合。还有,她是个幼儿教师,王室正好希望通过迎娶这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去取悦民众。 1981 年 7 月 29 日,她刚20岁,正是女人最美丽的时候,与查尔斯 · 菲利普 · 亚瑟 · 乔治( 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结婚,那天,伦敦万人空巷,城市变为欢乐的海洋。她披着 7 米多长的婚纱,先在圣保罗教堂与英国王储查尔斯立下永生相爱的誓言,然后到白金汉宫阳台上完成 “ 世纪之吻 ” ,全世界人都在谈论他们的婚礼,她成为全世界少女心中的偶像。她于 1982 年和 1984 年生了两个男孩,长子叫威廉 ・ 阿瑟 ・ 菲力普 ・ 路易斯,次子叫亨利 ・ 查尔斯 ・ 阿尔波特,其中一个注定会成为未来英国的国王。 然后,她与她的丈夫毕竟生活在 20 世纪的现代化时代,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王宫里,繁文缛节,清规戒律,隔阂冷漠令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青女子备感紧张、孤独、无助。但是,她与丈夫以及他家的人性格太不一样了,她渴望亲王丈夫能像普通家庭的丈夫那样关爱自己妻子,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失望。夫妻之间经常争吵,随后就便是猜疑、不忠、分居和离婚,她最终因车祸魂断塞纳河隧道,年仅 36 岁。一则美丽的“灰姑娘-王子”的童话故事最终演变为一场人间悲剧。 既然在王宫里受气,她就不断地寻找机会走出王宫,她与英国 100 多个慈善团体保持着热线联系 , 是 6 个慈善团体的主席及英国红十字会的顾问,她与艾滋病患者和麻风病患者握手 ,鼓励他们坚强; 她去津巴布韦为难民分发食品 , 到萨拉热窝访问战争致残的儿童 , 到纽约拍卖自己的服装为抗艾滋病和抗癌协会筹款 …… 她亲切、和蔼与爱心,普受百姓的爱戴,称她为 " 和平王妃 " 。 无论自己的婚姻有多么不幸 , 她在大众面前总是笑容可掬 , 把热情和体贴带给那些不幸的人们。 但是,明眼人总是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隐藏不住的忧郁。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获悉她的噩耗后发表的声明中说 :" 她的死使世界的贫困者和老弱病残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道主义的声音 " 。人走了,但是她那纯情迷人的微笑永远留在善良人民的脑海里。 她, 就是戴安娜 ( Diana Frances , 1961.7.1-1997.8.31 ) .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王安东创作的《难以忘却》(粉彩画,1997)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王安东先生这张《永恒的微笑》,创作于戴安娜去世之前 5 年 , 定格的正是上述特征的戴氏微笑,画家特别强调戴安娜的眼神,画中的戴安娜低垂着头,目光却向上看,那双眼睛眼白很多,深邃柔和 ……对,她面对镜头总是这样, 就是这样......微笑的背后似乎有一种隐藏不住的心灵之痛。美女都想嫁入豪门,即使成功者,其内中的辛苦外人谁知? 《永恒的微笑》在麦基尔大学、蒙特利尔当地美术馆、艺术展览中心等多方展览,广得好评。 戴安娜逝世的噩耗传来,王安东再次涌起创作的冲动,他用了很短时间创作了《难以忘却》这幅粉彩画。在这幅画中,画家用微亮的光亮,打在戴安娜阳光般的笑脸上。画中,画家还特别为戴安娜佩戴了白色的珍珠项链和耳坠,通过这种光彩映衬对比,再次将戴安娜纯美的笑容传神地定格下来,但是人们依然从她美丽的眼神中读到丝丝忧郁,这正是画家的艺术功底所在。 因为戴安娜等一系列肖像画塑造的成功,王安东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艺术委员会授予了 “ 最佳肖像画家 ” 的称号。许多加拿大的名族后裔慕名而来,要求王安东把她们画成 “ 戴安娜 ” 的样子。 戴安娜王妃逝世 10 周年那一年,英国伦敦波普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纪念画册 —— 《艺术中的戴安娜》,收集全世界 100 多位艺术家为戴安娜创作的艺术肖像,包括美国当代顶尖艺术大师安迪 · 沃霍尔的作品。王安东的这两幅古典式唯美的戴安娜肖像皆被收录,为我们华人艺术家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 王安东先生在人物肖像画和油画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目前远没有被更多的国人所走近和赏识,究其原因无外乎王安东先生隐居加拿大法语区20年,抱守寂寞,独游于艺,淡泊名利,有独立思想,厚积薄发,重哲理、重信念、重个性、重神采、重学问、重精品,其作品很少参加中国的画展或出书。“冷眼观世界,妙手画乾坤”, 形象的概括了王安东先生为人和作画风格。纵观世界艺术史,大凡集大成的艺术家,不乏身前不闻、身后日隆的不同凡响者,例如,米勒、梵高、塞尚等。当然,我相信国人对艺术的鉴赏水平,所以,报笃守志、有着真功夫的王安东先生是不会孤独的, 他的作品将更多被国人赏识与收藏。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49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毛主席是这样对待“个人迷信”的
热度 1 sqzhang 2012-1-2 17:59
http://dumen.home.news.cn/blog/a/0101000000000BDC0C373165.html 《五·二零声明》集会后,毛泽东又出现一个很大变化,他突然对自己无处不在的“伟人”形象很是反感,以致反感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有一天,他和周恩来、林彪到人民大会堂开会。毛泽东一下车,看见北门上挂着他的画像,马上发起脾气。他大手一挥说:“我的像到处挂,叫我给你们站岗放哨,风吹雨打日头晒,残酷无情!统统摘下来,不摘下来,我就再也不进大会堂。”一进北大厅,毛泽东看到原来挂画的地方,都挂上了毛主席语录,又气不打一处来:“我那几句话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到处写,到处挂,讨嫌。” 他扭头对周恩来说:“恩来,叫人统统摘下来!” 毛泽东气呼呼说这话时,林彪就在身边。不过林彪依然是一副不变应万变,泰然处之的神情。 周恩来马上叫来大会堂的党委书记,让他亲自布置,将大会堂北门、南门、西门的主席像摘下来,只保留东门的。大会堂各厅的语录,大多数换成了国画;少数毛泽东手书的诗词,作为书法作品也保留了下来。 后来,京西宾馆也参照大会堂的模式进行了处理。 杜修贤经常出入人民大会堂,对这里的摆设很敏感。他只隔了一天再去人民大会堂,里面就变了样,他奇怪了好久,:是谁这么大胆,敢将毛主席画像取掉? 7月17日,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全体会议,与会的委员55人。中央修改宪法委员会委员是57人,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的毛泽东和林彪都没有出席会议。会议仍由周恩来主持。 委员们进会场不一会儿,周总理就到了。他满面笑容,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小组会议由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主持。这位将军是员战将,不善言辞,主持会议开场白没几句话就没词了。 头一个发言的是辽宁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尉凤英。她第一句就说:“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周恩来马上打断:“尉凤英同志,你已经是中央委员,不是普通工人,以后说话要注意。主席多次提出不要'四个副词'我们就不要这样用了。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在于能引用毛主席的只言片语,而是要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个副词,引用只言片语,主席是不赞成的”。 周总理说完这话,目光又转向与会人员,表情严肃地说:“我在这里说这些,是想请大家注意,我们要尊重主席的意愿,学习毛泽东思想要讲科学。在修改宪法过程中,我们要宣传主席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这次会议上,杜修贤听见周总理讲了毛主席对待自己画像的态度,这才明白毛泽东画像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合一夜消失的缘由。 周恩来用如此毫不含糊的语言谈论这个问题,并要求大家改变多年里形成的被认为是最热爱毛泽东的方式,与会人员都不由地内心一震。 摘自:顾保孜 著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三)
黄安年 2011-5-12 19:28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三)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 ( 三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12 日发布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今年 4 月 5 日刚刚开展。 4 月 14 日下午我们来到这里仔细地观看了每一位幸存者的画像和配词。这里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见证了 73 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实质不是 30 万死难者数字多少之争,而是日军有无实施大屠杀暴行之争,任何否认屠杀的暴行,本质上就是为日本侵略者翻案。 来这个展馆参观的人很少、很少 , 其实这是一个值得仔细参观的展室,馆内允许照相,下面是即时拍摄的照片 ( 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0 张。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磨难心境 健在历史证人仅剩 300 发布时间 :2011 年 04 月 10 日 10:42 |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5 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 30 位幸存者的画像跃然墙上,每张画像右边是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 20 行小诗,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 4 月 5 日,参观者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画像。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看自己的画像。宋峤 摄   幸存者画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画家张玉彪教授创作的。此前,他曾经根据幸存者记忆的特征,参照亲人们的基本脸型,创作出 33 幅遇难者遗像,后来被纪念馆收藏。去年下半年,受纪念馆的委托,张玉彪为幸存者作画,为了更加形象逼真,还原幸存者历经磨难展现的心境,他历时 8 个月,收集资料,走访幸存者,终于在清明节前完成了这些作品。   李秀英、夏淑琴、程云、吴秀兰、常志强、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参观者们从 30 幅画作前慢慢走过,默念着这些世人熟悉的名字,表情凝重。朱成山为每一张幸存者画像配了 20 行散文诗,描述了幸存者的受害经历,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时空。   “画得很像,你看,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91 岁的幸存者,抗战老兵程云凝望着画像说。昨天,有 10 多位幸存者来到纪念馆,端详着画像,追索着记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 12 位画像上的幸存者已经故去,包括当年奋力反抗日军暴行的李秀英老人,以及本文开头中的陈德贵老人,《拉贝日记》中提到的、曾住在拉贝家躲过灾难的穆喜福老人。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 300 多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举办幸存者画像展览,旨在通过创新一种历史证人的表达方式,向世人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供世人纪念。”朱成山说,他们还将选取 70 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 100 幅。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到 7 月 4 日结束。 幸存者程云老人站在自己的画像前。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幸存者陈德贵配的诗   “您的名字叫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1937 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   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   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http://news.cntv.cn/20110410/103769.shtml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 ( 配诗 ) 展览开展 图 2011-04-06 10:45 新华网南京4月5日电(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诗)”展览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中共展出30幅幸存者画像,每幅画像都配以散文诗加以解释说明。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0多人。朱成山表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据了解,画像中的30位幸存者经历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中已有12位故去,其中包括当年奋力反抗侵华日军暴行的李秀英。 画像的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玉彪,此前,他曾根据相关资料创作了33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像。这30幅幸存者画像是他经过8个月的资料收集、走访,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完成的。 朱成山告诉记者,他们还将选取70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100幅。 同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延长工程竣工。据了解,延长后的名单墙上新刻了2067个遇难者名单,这样,刻上墙的遇难者名单已达10311个。 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由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齐康教授设计完成,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为了方便参观者查询遇难者名单,纪念馆在名单墙前新建了电子查询系统,将名单墙上的遇难者名单全部输入电脑,并分为四个区域,供参观者迅速找到名单所处墙面的准确位置。 朱成山表示,遇难者名单搜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名单墙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悼念遇难同胞。今后,他们还将继续挖掘历史档案,进一步深化遇难者名单的整理工作。 http://weifang.sdnews.com.cn/shuhua/2011/0406/36492.html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二)
黄安年 2011-5-12 19:15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二)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 ( 二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12 日发布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今年 4 月 5 日刚刚开展。 4 月 14 日下午我们来到这里仔细地观看了每一位幸存者的画像和配词。这里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见证了 73 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实质不是 30 万死难者数字多少之争,而是日军有无实施大屠杀暴行之争,任何否认屠杀的暴行,本质上就是为日本侵略者翻案。 来这个展馆参观的人很少、很少 , 其实这是一个值得仔细参观的展室,馆内允许照相,下面是即时拍摄的照片 ( 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0 张。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磨难心境 健在历史证人仅剩 300 发布时间 :2011 年 04 月 10 日 10:42 |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5 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 30 位幸存者的画像跃然墙上,每张画像右边是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 20 行小诗,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 4 月 5 日,参观者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画像。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看自己的画像。宋峤 摄   幸存者画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画家张玉彪教授创作的。此前,他曾经根据幸存者记忆的特征,参照亲人们的基本脸型,创作出 33 幅遇难者遗像,后来被纪念馆收藏。去年下半年,受纪念馆的委托,张玉彪为幸存者作画,为了更加形象逼真,还原幸存者历经磨难展现的心境,他历时 8 个月,收集资料,走访幸存者,终于在清明节前完成了这些作品。   李秀英、夏淑琴、程云、吴秀兰、常志强、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参观者们从 30 幅画作前慢慢走过,默念着这些世人熟悉的名字,表情凝重。朱成山为每一张幸存者画像配了 20 行散文诗,描述了幸存者的受害经历,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时空。   “画得很像,你看,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91 岁的幸存者,抗战老兵程云凝望着画像说。昨天,有 10 多位幸存者来到纪念馆,端详着画像,追索着记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 12 位画像上的幸存者已经故去,包括当年奋力反抗日军暴行的李秀英老人,以及本文开头中的陈德贵老人,《拉贝日记》中提到的、曾住在拉贝家躲过灾难的穆喜福老人。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 300 多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举办幸存者画像展览,旨在通过创新一种历史证人的表达方式,向世人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供世人纪念。”朱成山说,他们还将选取 70 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 100 幅。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到 7 月 4 日结束。 幸存者程云老人站在自己的画像前。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幸存者陈德贵配的诗   “您的名字叫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1937 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   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   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http://news.cntv.cn/20110410/103769.shtml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 ( 配诗 ) 展览开展 图 2011-04-06 10:45 新华网南京4月5日电(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诗)”展览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中共展出30幅幸存者画像,每幅画像都配以散文诗加以解释说明。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0多人。朱成山表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据了解,画像中的30位幸存者经历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中已有12位故去,其中包括当年奋力反抗侵华日军暴行的李秀英。 画像的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玉彪,此前,他曾根据相关资料创作了33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像。这30幅幸存者画像是他经过8个月的资料收集、走访,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完成的。 朱成山告诉记者,他们还将选取70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100幅。 同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延长工程竣工。据了解,延长后的名单墙上新刻了2067个遇难者名单,这样,刻上墙的遇难者名单已达10311个。 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由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齐康教授设计完成,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为了方便参观者查询遇难者名单,纪念馆在名单墙前新建了电子查询系统,将名单墙上的遇难者名单全部输入电脑,并分为四个区域,供参观者迅速找到名单所处墙面的准确位置。 朱成山表示,遇难者名单搜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名单墙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悼念遇难同胞。今后,他们还将继续挖掘历史档案,进一步深化遇难者名单的整理工作。 http://weifang.sdnews.com.cn/shuhua/2011/0406/36492.html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一)
热度 2 黄安年 2011-5-12 18:17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一)
有感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 ( 一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12 日发布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词)展,今年 4 月 5 日刚刚开展。 4 月 14 日下午我们来到这里仔细地观看了每一位幸存者的画像和配词。这里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见证了 73 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实质不是 30 万死难者数字多少之争,而是日军有无实施大屠杀暴行之争,任何否认屠杀的暴行,本质上就是为日本侵略者翻案。 来这个展馆参观的人很少、很少 , 其实这是一个值得仔细参观的展室,馆内允许照相,下面是即时拍摄的照片 ( 一 )26 张 ,( 二 )26 张 ,( 三 )22 张。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磨难心境 健在历史证人仅剩 300 发布时间 :2011 年 04 月 10 日 10:42 |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5 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 30 位幸存者的画像跃然墙上,每张画像右边是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 20 行小诗,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 4 月 5 日,参观者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画像。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看自己的画像。宋峤 摄   幸存者画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画家张玉彪教授创作的。此前,他曾经根据幸存者记忆的特征,参照亲人们的基本脸型,创作出 33 幅遇难者遗像,后来被纪念馆收藏。去年下半年,受纪念馆的委托,张玉彪为幸存者作画,为了更加形象逼真,还原幸存者历经磨难展现的心境,他历时 8 个月,收集资料,走访幸存者,终于在清明节前完成了这些作品。   李秀英、夏淑琴、程云、吴秀兰、常志强、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参观者们从 30 幅画作前慢慢走过,默念着这些世人熟悉的名字,表情凝重。朱成山为每一张幸存者画像配了 20 行散文诗,描述了幸存者的受害经历,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时空。   “画得很像,你看,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91 岁的幸存者,抗战老兵程云凝望着画像说。昨天,有 10 多位幸存者来到纪念馆,端详着画像,追索着记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 12 位画像上的幸存者已经故去,包括当年奋力反抗日军暴行的李秀英老人,以及本文开头中的陈德贵老人,《拉贝日记》中提到的、曾住在拉贝家躲过灾难的穆喜福老人。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 300 多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举办幸存者画像展览,旨在通过创新一种历史证人的表达方式,向世人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供世人纪念。”朱成山说,他们还将选取 70 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 100 幅。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到 7 月 4 日结束。 幸存者程云老人站在自己的画像前。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幸存者陈德贵配的诗   “您的名字叫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1937 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   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   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http://news.cntv.cn/20110410/103769.shtml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 ( 配诗 ) 展览开展 图 2011-04-06 10:45 新华网南京4月5日电(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诗)”展览5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中共展出30幅幸存者画像,每幅画像都配以散文诗加以解释说明。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0多人。朱成山表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据了解,画像中的30位幸存者经历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中已有12位故去,其中包括当年奋力反抗侵华日军暴行的李秀英。 画像的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玉彪,此前,他曾根据相关资料创作了33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像。这30幅幸存者画像是他经过8个月的资料收集、走访,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完成的。 朱成山告诉记者,他们还将选取70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100幅。 同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延长工程竣工。据了解,延长后的名单墙上新刻了2067个遇难者名单,这样,刻上墙的遇难者名单已达10311个。 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由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齐康教授设计完成,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为了方便参观者查询遇难者名单,纪念馆在名单墙前新建了电子查询系统,将名单墙上的遇难者名单全部输入电脑,并分为四个区域,供参观者迅速找到名单所处墙面的准确位置。 朱成山表示,遇难者名单搜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名单墙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悼念遇难同胞。今后,他们还将继续挖掘历史档案,进一步深化遇难者名单的整理工作。 http://weifang.sdnews.com.cn/shuhua/2011/0406/36492.html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画像
chemicalbond 2011-4-19 11:31
我的画像
今天,参加了软件公司Tripos的用户会议。他们在晚上还安排了一些娱乐活动,其中之一便是免费为大家画像。怀着好奇心,我也花了5分钟,坐在那里当了一回模特。原画比较大,这里只能扫描部分内容。 不知道画家的姓名,不过,他的名片上显示的是一个网址 http://www.kathyreedproductions.com 不是特别象,但是很好玩。谢谢那位画家的作品,为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照相和画像(mirror)
liwei999 2010-10-8 16:10
照相和画像 (93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6, 2010 05:28PM 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声音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感觉就是陌生,在许多熟悉的声音中间夹杂着一个陌生的声音。不敢相信、不愿意相信这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周围人都一致:说这就是你的声音。这是镜某的第一次客观的感受从耳朵孔里进来的振动,通常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头和肉传过去的。 看照片或照镜子都可以直到自己的形象,为什么说那不是客观呢?镜某的朋友这样发问。曰:因为那还是自己看自己,所以不是客观。 第二次客观的发现是来自看漫画。机器不会识别漫画所代表的原人物,但人脑却可以。因此漫画所表现出来的原型人的某些特质要素构成了对原型人物的客观。第一次看自己的画像的感觉也是不象自己,但别人都说很像。可见人们自己对自己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个客观是需要通过别人加工过的画像才能表现出来。 洋人的有钱人讲究让人家画像,慈禧也有洋人给画的像。画像虽然不如照相来得真实,但是却是客观。相片里的信息太多,反而影响了人们对人物特征的提取和认识。每年到街头去让无名作家给画一次像,既是认识自己,也是帮助画家的生计。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一代知识分子画像
wanghongcai 2009-10-7 09:27
这里的知识分子当然是泛指,不必一一对号入座。其典型者当首推身边哪些身居要位者,诸位看看他们身上是否符合上属特性。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4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鞠躬感谢祖兄!
jxz1963 2008-10-19 12:38
从十一国庆长假开始,我就开始有些不着家了,先是去了一趟阿拉上海,紧接着又因单位上报科技部相关科研项目忙着材料,后又坐着西藏自治区拉萨的和谐号急忙去了趟北京,从北京办完事已经没有了卧铺票,而家里又急着等我回家,没有办法只好买了一张开往西宁的火车票,晚上半夜才摸回了家。 说实在话,在北京我也想去见见北京一些网友的真面目,无奈真是忙的没有时间,这多少有些对不住网友了,特别是祖兄了! 这几天有些忙没有上网,今天我们全家上网见到了,吓我一跳,我没有这么帅,简直让我有些受惊了! 其实,我夫人和女儿都说太像了! 在这里我要鞠躬感谢祖兄了,感谢您费心费力地为我画了一张这么好的像! 祖兄,我还要纠正一个说法,不是在未经同意给你画了一张漫画,而是我求之不得的佳作呀! 下次去北京一定请您喝酒!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488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