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类起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华夏人来自非洲”之情何以堪
热度 25 王铮 2012-2-2 10:08
“华夏人来自非洲”之情何以堪
特别声明:本文不是介绍人类迁移路线的,而是“就事论事”的。 从正月初一开始,凤凰台就播放一个科教片《征服世界的旅程》,看到第六、第七集,我有些看不下去,情何以堪呀。 (科学网优先笔法,加个链接 http://jishi.cntv.cn/fenghuangdashiye/classpage/video/20120131/100067.shtml ) 第六集讲华夏人的起源,这里的华夏人应该包括韩国人、日本人、蒙古人等。大量的基因证据支持这个人种集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来自 7 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个约 200 人的群体。可是这个学说,到了中国境内,中国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这个观点,电视片里没有任何支持或者反对这一观点的考古证据,只有吴新智先生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讲周口店猿人, 50 万年前的直立人,以及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对分子生物学的考古。网上一查,“大多数科学家”坚持现代中国人直接起源于北京直立人。坚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数科学家”,坚持认为这是关系自信心的,“大多数科学家”有一些获奖者,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成果都没有谁达到支持或者是反驳“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程度。获什么奖?面对这些奖,我感到情何以堪。 情更何以堪的还在第七集。第七集讲欧洲人的起源,在现代人达到欧洲前,欧洲已经有一个古人类存在,尼安德特人。在我读小学的 1960 年代,课本告诉我们尼安德特人后来进化为克鲁马侬人,当然是欧洲人的观点。可是在基因证据出现以后,欧洲的科学家承认,他们的祖先来自非洲,尼安德特人被来自非洲的现代人淘汰了。来自非洲,没有什么可耻,把自己祖先的历史不再追溯到 20 万年前征服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没有什么自信心的问题。这就是欧洲人,他们没有感到黑人是白人的祖先情何以堪?情何以堪的是我,我奇怪中国“大多数科学家”面对新的科学认识,面对新的科学方法——分子考古学的突破,为什么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大多数科学家”还是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模式,承认基因证据,但是认为是与 50 万年杂交的的北京人后代杂交的,可是 40 万年前, 30 万年前, 20 万年前, 10 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后裔又在哪里,非洲人来到中国 5 万年了,所有的前面 45 万年留下的人种都与这些非洲人杂交了?中国人的保守,让我情何以堪呀?当年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为了维护“中学”大师的权威,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维护满清贵族的特权,今天的“大多数科学家”,也是这个原因吗?满清贵族已经不存在了呀!你说你坚持的中国人来自北京猿人(直立人)是真理,你得拿出考古证据呀,用不着自己给自己和弟子发奖。 在科学家搞小共同体认可,不搞大共同体认可,搞了许多“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利’成城”的土围子,是中国科学家的大弊病,悲剧呀。搞这种东西,还打出个牌子,维护民族自信心,简直就是给中国人抹黑。中国科学,情何以堪。 其实要坚持北京猿人(直立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子孙,科学上也未必不可以,既然 7 万年前,非洲人可以走出非洲, 50 万年前北京猿人(直立人)也可以走入非洲,走入欧洲,走几个来回都可以,分子考古学分析,尼安德特人与克鲁马侬人的共同祖先不是正好在50万年前吗?我们可以让北京人的一支走入非洲,另一种走入欧洲,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关键是要有科学证据。5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还没有隆起呢,中国在哪里?哈哈。据说朝鲜课本就说朝鲜是人类起源地。有一个笑话,讲,达尔文找不到了,后来发现他被大韩民族关在地窖里,垢面蓬头的他,正在写一本书,书在论述韩国人进化为猿猴,猿猴进化为人类,韩国人是世界所有人的祖先。笑话还讲要科学论证,要达尔文哩!这个笑话,据说是日本人编的,日本人承认自己的文化来自中国,承认自己的祖先来自云南,这有什么不“自信”的。日本善于承认自己的落后,他们就进步了。中国人也有这样的品质,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拓跋”为元姓,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拒绝新知识,面对祖宗,情何以堪呀。 在中国境内,非洲起源说的重大挑战是缺少东南亚来的人种东迁的考古证据,无论从这次这一学说还是反对这一学说出发,中国都需要一个史前文明考古工程。我们的文明研究,过多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夏商周断代史,沿着司马迁的老路,不是考古是考据,难道不能研究一下分子考古学提出提出的思路?不能研究难道研究一下历史正统以外的“百越”民族?中国类似的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缺乏创新,功利主义强烈,是我们民族科技落后的原因。我们科学家,情何以堪呀。 末了,……,面对人类非洲起源说,我们有太多的情何以堪。其中一个是既然德国博物馆同意把一点尼安德特人头盖骨给新兴的分子考古学家用于作DNA分析,澄清现代欧洲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关系。我们的山顶洞人、丁村人乃至于马坝人为什么不可以用一点牙齿或者头盖骨呢?谁在害怕? 人类的步伐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7349 次阅读|95 个评论
[人类起源] 五 返回非洲
热度 1 songshuhui 2011-9-8 22:57
橡树村 发表于 2011-08-17 05:58 智人走出非洲以后,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面,就替代了欧洲和亚洲原来的人类物种,最晚在大约四万年前,占据了旧大陆绝大多数地区,甚至在一万多年前,走到了美洲,这个从来没有高级灵长动物的地方。最晚在五六千年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就开始落后了。非洲最南端的桑人基本上保持了六七万年前人类的生活方式,采集和狩猎,一直到现在;而在其他的大陆,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基本上替代了这种最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么在非洲,人类进化进程上一路领先了几百万年的非洲,诞生了人类文明的非洲,到了人类文明在全世界开花结果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欧洲人来到非洲最南端的时候,在非洲最南端开普地区居住的,除了在这里居住了四五万年的桑人,还有科伊科伊人,最早的时候被欧洲人称为霍图顿人。科伊科伊人讲的同样是click语言,但是科伊人与桑人又有所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到现在学者们还在研究。科伊人与桑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重要的一点是科伊人有家畜。科伊人放牛,养羊,还有狗,所以科伊人的日子过得比桑人要舒服,大约可以称得上是游牧民族了。问题是,放养的牛、羊,家养的狗,都不是南部非洲自己的东西。那么,是科伊人把畜牧业带到非洲南端的吗? Blombos山洞里面出土了两根羊的骨头。现代的加速质谱技术鉴定这两根骨头的年代是1900BP。在稍微北面的地方也有羊的骨头出土,年代要早一百年。在更北面的博滋瓦纳,出土的牲畜年代是2100BP。这就说明,在两千年前,非洲的最南端就已经有了驯养的羊。这三个地方也出土了同时期的陶器,是南部非洲最早的陶器。就是说陶器基本上是与牧业一起传播的。 Blombos山洞 这里插一句。古人类学的年代,一讲就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差个几十年的没啥大关系。但是讲述到一两千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历史的时候,差几十年就容易产生误会了,比如一百年前说的两千年前,和今天说的两千年前,就相差了一百年呢。所以为了统一,科学家们使用了另外一种纪年方法,以1950年为原点,向前反推。这样,1000年前,讲的就是公元950年,缩写是1000BP,而2100BP差不多就是公元前150年。 目前发现的非洲的牲畜的遗迹,越向北年头就越古老。这个很好解释,牲畜本来就不是非洲南部的东西,这个年代分布就意味着牲畜是从北向南传到南非的。这些遗迹一直追溯上去,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BP的时候的东非。于是就有理论说大约3000BP的时候,科伊人从东非开始慢慢来到了南非。当然总是有人提反对意见,很多时候反对意见也很有道理。另一种观点认为科伊人可以通过贸易和交换得到这些牲畜,甚至,发现了1900BP的牲畜,也不能说那个时候科伊就在放牧,发现的牲畜很有可能只是个商品么。也有道理。实际上,欧洲人最早接触到的科伊人,有的仍然更多的像是以采集和捕猎为生,放牧似乎并不这么重要,所以科伊人恐怕真的不是个畜牧民族。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科伊科伊人的迁移与畜牧的传播并不是同步的,更多的证据认为科伊科伊人开始大规模畜牧是在1100BP班图人来到南部非洲以后。班图人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放牧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更有可能是班图人把畜牧业带到南部非洲的;甚至有学者认为,在1488年欧洲人开始描述科伊科伊人之前不久,科伊科伊人才开始放牧的生活。科伊科伊人的来源仍然有争论。有人把科伊科伊人的岩画与中非的岩画比较,发现里面出现的几何线条有相似之处,因此推断科伊科伊人可能来自于中非,但是年代要在上万年以前。这个时候,科伊科伊人仍然是以采集捕猎为生的。 不过即使是3000BP开始有畜牧业,这个年代也够晚的了。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处于西周时期,别说牧业,农业都有数千年,政权都上千年了;在非洲大陆上,埃及政权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第21王朝与第22王朝交替的时候,金字塔早就建好了;在非洲不远的中东,放牧的历史可是将近万年的。什么原因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牧业出现得如此晚呢? 最近一次冰河时代结束于一万多年前。在冰河时代,非洲北部在冰川覆盖之下。这样严寒的气候中,依靠采集与狩猎的人类很难找到食物,大部分都没有渡过冰河时期。大约在这个时期,居住在西亚的人类开始驯养牲畜,作为稳定的肉、奶、血的来源,以及运输工具。这些对于人类度过冰河时代肯定有很大帮助。冰川消融之后,人类重新在非洲北部活跃起来。大约在7800BP,非洲北部气候变得湿润,在现在撒哈拉沙漠的地方出现了适于放牧的草原。在埃及发现了这个时代大量的畜牧业痕迹,所放牧的是从西亚来的家畜品种。畜牧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有利于部落经济规模的扩大,导致部落人口增加,更有利于生存扩张。撒哈拉这个时候也不是沙漠,适宜的气候使得人们逐渐进入到了撒哈拉地区,牧业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非洲北部的证据显示,公元前三千年,非洲北部的人的生活方式就包括捕鱼、狩猎、采集、畜牧。捕鱼业大约刺激了陶器的发展。 但是撒哈拉以南地区气候炎热,在茂密的森林里面,有对人畜都致命的昏睡病,以畜牧为生的人们,自然不会让自己的牲畜进入这些地区,进入的也无法生存,这就限制了畜牧人口继续向南发展。大约在5200BP,气候变得干燥,原来满是昏睡病的地方已经安全了,于是畜牧业开始向南移动,在西非和东非开始有了畜牧的痕迹。 这些人是不是已经在种植粮食呢?非洲种植最广泛的是小米。在非洲不同地区的小米大约可以追溯到在3700BP的时候的共同祖先,也就是说3700BP的时候,小米就已经开始种植。这时候撒哈拉南部气候又不好了,仅依靠畜牧业不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可能需要种植作物来进行补充。这个时候种植的可能还有高粱,但是高粱的来源和传播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证据缺乏,争议很多。小米和高粱可能都不是非洲原产的。在4000BP,印度已经在种植小米和高粱,在中国,小米的种植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看起来亚非两个大陆的联系,在那个时代就有了。实际上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上,发现过2500BP的印度的陶器,而原产印度尼西亚的香蕉,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在非洲西海岸种植。古人的活动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非洲昏睡病的分布区域 高粱、小米、畜牧,加上狩猎,到15世纪末欧洲人来到非洲的时候,仍然是非洲人的主要食品来源。欧洲人自从15世纪发现非洲,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面,一直认为黑人一直处于原始社会,与其他大陆没有交流,也没有发展出任何城市等文明形式。甚至有很长的时间,黑人被看作是亚人类的,成为了欧洲殖民者的猎物。处于采集狩猎社会的桑人,半放牧半采集狩猎的科伊科伊人,甚至南部非洲已经进入农耕社会的科萨人、祖鲁人,都遭到了大规模的猎杀。由于体型有一些差异,有的人还被当作亚人类展览。最著名的就是Saartjie Baartman。1789年Saartjie生于南非南部,当时的荷兰殖民地开普,科伊科伊人,英文名字是沙拉Sarah。她小时候是开普敦一个荷兰人农场的女佣。她的臀部非常大,性器官也非常突出,阴唇非常大。这本来在科伊人中间很正常,但是欧洲人却觉得新鲜。1810年,她开始在英国当作亚人类展品展览。巴特曼后来辗转于英国,法国,最终成为妓女,1815年病死巴黎,被拿破仑的首席外科医生解剖,然后将其骨架、生殖器和大脑制成标本展出,成为法国的国家收藏品。南非政府几经交涉,才于2002年5月讨回了巴特曼的遗骸安葬。 沙拉巴特曼 其实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非洲就出现过农业文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人口,主要是班图人。班图人起源于西非富饶的尼日尔河流域,大约在4000BP开始向南部、东部迁移,逐渐占据了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文明带来了稳定的定居,带来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但是原始的采集和畜牧业的民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仍然有立足之地。原因也很简单,农业有一个必要条件:需要一个年降雨量超过500毫米,成长季节夜间温度不低于15摄氏度的区域,否则作物无法生长。不符合这样条件的地方,完全农业的民族无法生存。班图人大约在2500BP在东非站住了脚,然后又花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沿着印度洋海岸到达了非洲南端。差不多同时,从西非的另外一支班图人沿着大西洋海岸也到达了南非,不过语言学的分析表明,这些人目前人口很少了。早期的农业定居点很小,一般紧靠着丰富的土壤,很不幸,也往往在洪泛区内。这些班图人的定居点有很多现在已经在沙漠里面了,说明目前的气候要比当时干燥很多。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方,降雨量仍然不够,所以班图人仍然拥有牲畜。但是采采蝇传播的昏睡病以及其他疾病使得牲畜的保存艰难,所以狩猎仍然是南非的班图人的重要行为。 南部非洲的农业文明属于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显然对于开荒、种植都有很大的帮助。南部非洲初期的农业定居点普遍都有炼铁的痕迹。有趣的是,年代稍微近一点的定居点里面,炼铁的地方都不在定居点内,而在定居点之外,原因竟然是认为部落内的育龄的女性会影响炼铁的成功,不过打铁,制作铁器还是可以在定居点内进行的。这种观念的形成大约在一千年前。成人礼的痕迹也可以找到。在南非出土了9世纪的陶制头像,有的头像的牙齿有修改过的痕迹。而在纳米比亚的一些部落里面,成人礼的时候对牙进行修饰的习惯到现在还在进行,不过这个仪式没有在晚一些的南非东部部落里面发现。南非农业定居点的研究表明,大约在1000BP,文化有个中断。大约可以得出结论,1000BP之前的农业文明,与后来的班图人的农业文明,可能不是一个文明。班图人的到来大约使得原来的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这些人口是谁?是不是一直居住在南部非洲的采集狩猎者桑人和科伊科伊人自己发展了农业文明?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研究结果。 非洲与亚洲的贸易历史也很悠久。在1500BP,中东的商人就留下了在非洲南部的痕迹。在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都发现过九世纪的玻璃制品,来源应该是中东。而从十世纪开始,来自中东的物品逐渐增多,显然是贸易频繁的结果。频繁的贸易,定居的农业生产,加在一起就会导致城市的产生。在1100BP,现在南非,博滋瓦纳和津巴布韦交界的沙溪林波波盆地叫做Schroda的地方,就出现了已知的南部非洲第一个城市。这里出产黄金、象牙,用来交换玻璃和其它用品。其实在十世纪初阿拉伯的记载中,就在讲非洲南部的象牙是多么有名了。这个城市的存在时间很短。大约在1000BP,一群来自南方的人来到了这个地方,根据出土的陶器资料,原来这里人口的贵族向西迁移到了博滋瓦纳,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口留了下来。新来的人换了一个地方建造了自己的城市。在Schroda东面不远处,也是林波波河谷,一个新的城市替代了Schroda的地位。目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名字,只是按照考古的编号称作K2,现在这里是世界遗产。在这里出土的文物,显示了这里与东非频繁的贸易。一些贵族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玻璃器皿,显示出了这个地方积累的大量的财富。这个地方的人口大约有1500人,应该是那个时代的经济中心。Schroda和K2的住宅安排比较类似,但是也有变化。早期的建筑里面,牲畜与民居在一起,但是后期牲畜就挪到了外面,显示了经济重心的变化。这个时期雨量很多,农业可能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马普古布维Mapungubwe出土的包金犀牛 大约在750BP,干旱开始了,这个地区的降雨量降到了每年350毫米以下,粮食供应立刻就成了问题。这个时期K2周围有很多求雨的地方,显然求雨在这个时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饥荒可以导致统治者集权,对于雨的控制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其中一个求雨的地方后来发展成为了另外的城市,马普古布维Mapungubwe,人口高峰时达到5000。在马普古布维,可以看到统治者与普通居民是完全分离的。统治者居住的地方高高在上,显示出了崇高的地位,社会再也不是平等的了。马普古布维出土了大量的贵重物品,最有名的就是包金的犀牛,工艺非常精美,这里还出土了来自中国的瓷器,显示这里连接的贸易网络的发达。这里有象牙加工的痕迹,使用的是不远处博滋瓦纳出产的铁矿所炼制的工具,显然这里仍然是当时世界的象牙和黄金供应中心之一。这个地方兴盛了70年,但是很多传统在这个地区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关于求雨的各种传说保留至今。大约在公元1300年,马普古布维衰落,原因不祥。这个时候贸易中心转向了更北面的大津巴布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大津巴布韦距离印度洋更加方便。 大津巴布韦遗迹 大津巴布韦的城市结构与马普古布维接近。贵族们居住在山顶,然后隔着空地,最外围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津巴布韦的特点就是石头建筑的出现。大津巴布韦遗迹也是世界遗产,这里出土了大量来自波斯、中东和中国的器具。高峰时期大津巴布韦大约有18000名居民。城市周围就是著名的是大津巴布韦石圈,6000平方米的面积上,用石总量达到了5000立方米。这里可能是重要的宗教场所。公元1450年前后大津巴布韦文明进入晚期,但是这里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甚至葡萄牙的航海家都记载过这个地方的存在。大津巴布韦衰落以后,在其南部,北部,又有新的城市兴起,一直到19世纪,有的毁于其他的部落,有的坚持到了欧洲人的殖民。 1505年,葡萄牙人在东非建立了Sofala港,控制了从大津巴布韦地区出口的黄金贸易。16世纪末期,荷兰人和英国人控制了海洋。1652年,荷兰人在开普敦开创定居点,然后逐渐扩展成开普殖民地,扩展过程中与土著人冲突不断,大量的土著人沦为奴隶。19世纪初期,英国取得对开普殖民地的控制权。1820年以后,讲荷兰语的欧洲大陆移民布尔人开始向南非内陆迁徙,黑人的传统领地迅速减少。19世纪后半叶,金伯利钻石和约翰内斯堡黄金的发现使得欧洲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人的势力进入南部非洲内地,到20世纪初,英国人在非洲的势力从南非向北,一直达到肯尼亚。 欧洲人的到来,迅速冲击着非洲传统文明。采集捕猎者,游牧民族,简单的农业,小规模的城市,简陋的武器,愚昧的思想,这些虽然在早期给欧洲人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是最终抵御不了全副武装打着文明旗号的野蛮的欧洲人和传教士们的入侵。在非洲南端,与欧洲人接触最早的科伊科伊人社会最先解体,桑人迅速退缩到南非西北面的卡拉哈里沙漠。农耕的科萨Xhosa人很早就与欧洲人开始接触,领地的冲突不断。在19世纪,科萨人与英国人大大小小的战争进行了十几次。最惨烈的一次发生在1850年代,一位科萨少女梦到了祖先对她说,把所有的牲畜都杀光,所有的粮食都毁掉,死去的科萨祖先就会降临,帮助他们赶走英国人。祖先崇拜在科萨人生活中非常重要,于是,部落的长者就杀掉了全部的牲畜,毁掉了所有的粮食。结果很简单,饥饿使得科萨战士没有任何战斗力,祖先也没有来。惨败之后,科萨社会再也没有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反抗。 19世纪初期居于南非东南部纳塔地区的祖鲁人兴起。从事农业的祖鲁人在祖鲁王夏卡、鼎刚带领下迅速统一了自己的部族,并向周围的其他部族领地扩张,导致了周围部族的雪崩,给已经饱受欧洲人压力的部族们带来了更大灾难。祖鲁人凶猛扩张的过程中很快就遇到了正在进入内陆的欧洲人。1838年祖鲁人与布尔人进行了血河战役,惨败后为白人让出了大片土地,祖鲁王也几乎沦为白人政权的附庸。1879年的祖鲁战争虽然使用长矛盾牌的祖鲁人在初期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造成英军正规军上千人的死亡,创造了英军在19世纪殖民地战争中遭遇的最大失败,但是终究敌不过已经装配了机枪的日不落帝国陆军,社会终于解体。此后南部非洲另有一些反抗,终究成不了气候。这些在这里居住了几百年到几万年的民族领地越来越小,人口迅速减少,而南非新型的矿业却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加速了黑人社会结构解体,小部落文化消亡。 走出非洲的人们,就这么回来了。 传说,几百年前,居住在南部津巴布韦的Karanga王Monomotapa有一个年轻可爱的女儿Dzugundini。童话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一开始往往都是不幸的。这个可怜的女孩子爱上了她的同父异母的兄长。女孩子怀了孕,这可是王室的丑闻。惹怒了父亲,这个地方就再也呆不住了,女孩子就带领着她的追随者跑了出来。王后帮她偷得了她父王求雨的秘方,这成了女孩子活命的本事。 她跑到了南方,渡过了林波波河,和她的人民定居在林波波河南岸,现在叫莫克潘的地方。Dzugundini嫁给了当地部落的男性首领,乞雨的技能也留在了这个部落的王族。传说到这里就出现了混乱,这个故事的确切时间也就无法判断了。大约到了18世纪末期,这个部落后来为了继承问题,部落冲突不断,部落的男性首领就让自己的女儿怀了自己孩子,生下了女儿Modjadji,成为无可争议的继承人。这就是第一代雨后。Modjadji的意思,是今日之主。 南部非洲内陆地区每年从四月到十一月是漫长的旱季,所以雨后每年十一月需要举行仪式求雨,确保第二年风调雨顺。传说中雨后是不死的,但是雨后会消失。雨后的长女是天然的继承者,雨后需要传授给她求雨的能力,训练好以后,老的雨后就要消失。具体如何已经不可考,估计雨后可能有自己的秘方送自己的灵魂离开这个世界。但是雨后也不是完全的消失,在传统上,求雨的方剂里面,是有前任雨后的皮肤的,不过这些传统在基督教传到这个偏远的地区以后已经改变了。雨后在非洲南部的影响非常大,很多部落都尊敬她,崇拜她和她的土地, 传说 连辉煌一时的祖鲁王夏卡和鼎刚,也曾经专程来到这里寻求雨后的祝福。在雨后的统治下,这个地方的人民过着安逸的生活。雨后制下的洛贝都人,是非洲唯一一个女性继承王位的部落,雨后传说的神秘,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遍地的铁树,使得雨后的故土成为旅游胜地。旅游给雨后的国土带来了不少财富。 2001年,65岁的第五代雨后去世,王位传给了第六代雨后,1978年出生的马科波Makobo。马科波在2003年加冕,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雨后。马科波是唯一一位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雨后,很快就不被传统的部落长老容纳。马科波不喜欢传统服装,更喜欢穿T恤,着牛仔,看肥皂剧,跳迪斯科,拿手机聊天,喜欢城市生活,喜欢喧嚣。按照传统,雨后是不能嫁人的,应该老老实实呆在部落的王宫里面,享受长老们为她挑选的“妻子”们,接受部落的祝福,给游客带来神秘。这些妻子们其实都是贵族们的家属,由于本来就是一家子,这样就保持了血统的纯正。但是马科波有自己选的男朋友,还生了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儿生于2005年。这个男子是当地政府的区长,传说他曾经搬到部落里面居住。传统的长老们对此非常不满,这位官员就被禁止进入部落,雨后的两个孩子,也一直不为长老会承认。 这名男子被禁止进入部落的同一年,2005年,27岁的马科波病逝于医院。马科波的死因不祥。官方虽然有说法,但是没有几个人相信。有人说是长老会下毒,有人说是伤心过度;医院里面有的工作人员说,可能是死于爱滋。继承问题总是大麻烦,部落的不同派系吵得热热闹闹。一派支持马科波的女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一派认为这个女孩子的出生是不合传统的,血统不纯,所以不能被正式承认,不能继承,甚至提出要恢复两百多年前中断的男性酋长。掌握了雨后的位置就掌握了巨大的旅游资源,就掌握了财富,两派各不相让,旗鼓相当,甚至已经打起了官司。 几个世纪前,反叛传统的少女创建了雨后的王国;今天,反叛传统的少女马科波却不能被部落长老容忍。两百多年雨后的历史,也许就要结束在无休止的官司中了。回到非洲的现代人,究竟给非洲带来了什么呢? 全文终
个人分类: 生物|47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类起源]四 最古老的民族
songshuhui 2011-9-8 22:50
橡树村 发表于 2011-08-11 20:13 人类使用语言的功能,只要人类还存在,估计是消亡不了了,但是某一种语言的消亡,确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南非境内有一种语言,叫N/u,大约十几年内就会消亡。在2005年的时候,发现的会讲这门语言的只有11个人,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叫做Anna Kasie,当时69岁。因为这些人都不住在一起,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日常使用的语言也已经是其它部落的语言,所以这个语言不会再有继承者了,所以估计Anna会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使用N/u语言的人,她去世后,这个语言就会正式消亡。 N/u是南非境内唯一还有人讲的桑人的语言。桑人的语言是一种click语言,这种语言需要依靠舌头从牙和上颚迅速收回而发出各种各样的嗒嗒的声音。一般的,这种声音都非常短。虽然只有五种基本发音,但是配合声调,呼吸,鼻音等等,就有了很多种变化,这些基本的发音方式和键盘表示方法,在序言里面有过简单介绍。N/u语言属于!Ui-Taa语系。这个语系确信是唯一的一个曾经在整个非洲大陆使用过的语言。这个语系对于其他的语言也有影响,在南非本土的Nguni语族里面的Zulu,Xhosa,Ndebela和Swati语言里面,都能找到类似的嗒嗒声。 想象不出来这种嗒嗒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1980年有一部很有些名气的电影,The Gods Must Be Crazy,中文翻译叫做上帝也疯狂,讲的是在南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里面生活的Xi的故事,这个Xi就是桑人,他所讲的语言,就是这种嗒嗒声的语言。扮演Xi的演员N!xau自己就是生活在纳米布亚的桑人。在Youtube里面输入click language,或者san language,就能找到不少介绍,看不了Youtube的,找到上帝也疯狂这部片子,就能有个大致了解。 这种古老的语言也可以唱歌呢 目前绝大多数的click语言都已经消失了,在南非,人们有 所了解的click语言里面,就已经消亡了十几种,其中有几种连个词汇都没有留下来。如果N/u消亡,那么!Ui-Taa语族也就消亡了。现在世界上有六千多种语言,有推测说大约二十年内,会有一半的语言消失。语言消失的原因可能很多,现在社会商业化全球化的影响可能会加速很多语言消亡的速度。这么多即将消失的语言里面,为什么要关注N/u呢?因为这可能是在这个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语言之一。 桑人 桑人使用的语言里面,已经消失的!Xun和即将消失的N/u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研究。这两种语言里面,使用了140种的不同的发音方式。想象一下,对于一个单一的音节,你能想出这么多种的发音方式么?这基本上就是人类可以发出的声音种类的极限了。这两种语言里面,绝大多数的单词还都是单音节词。猜想一下最早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语言刚刚诞生的时候,单音节显然要比多音节容易得多,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发音方法,来构置基本词汇。这些都意味着,如此简单的桑人的语言是非常接近最早期的人类语言的。那么桑人的语言有没有可能就是最早期的人类语言之一呢? 对于一个民族的语言进行研究,可以大致了解这个民族的很多历史。这种研究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研究吉普赛人的起源。吉普赛人在不停的迁移的过程中,从所停留的地方不断的吸收新的词汇,也改变着自己的语言。通过对吉普赛人的语言的研究,发现吉普赛人从印度经过小亚细亚到欧洲的迁移过程中,没有吸收到任何的阿拉伯语词汇,那么就可以认定吉普赛人在小亚细亚的时候,肯定在阿拉伯人控制这个地区之前。按照目前主流的人类起源单源说,现代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共同起源,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分隔,逐渐发展成为出不同的语言。这样研究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也许就可以研究不同的人群的变化历史。 根据这个假说,语言学里面就产生了一个方法,可以大约判定两种语言分开的时间。使用的方法,是根据欧洲语言的发展作为基础建立模型,选用了100个核心的词汇。比较不同语言这100个核心词汇中相同数量的多少,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两个语言分离的时间。如果两个语言在这100个词汇里面只有1个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语言分离的年代,就是23000年前。这个方法得到的年代数字并不怎么可靠。实际上连这个方法的创始人都认为,如果两个语言分离在6000年以上,这个方法得到的时间指数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了。但是呢,这个方法至少能够告诉人们不同的语言的近似程度,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时间概念,所以这个方法也被应用到研究非常古老的语言。把同属于科伊桑超语系的分布在东非和南非的语言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地方的语言分离的时间,大约是一万年前。再比较其他证据,就有学者说南非的人口有可能是在一万年前从东非迁移的。不过,语言古老到这个程度,这种比较方法鉴定的年代就不再可靠了。怎么办呢?新的方法就是比较基因。基因在这方面,比语言学的结果要可靠得多,精确得多。2003年,有学者比较了东非的Hadza人与南非的桑人之间的基因,结论是,Hadza人与桑人,至少已经分离了4-9万年。这实际上是目前发现的基因距离最遥远的人群。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个最古老的人群,一个在南非,一个在东非,在4-9万年前就已经分开了,但是,这两个人群的语言却同属于科伊桑语系。这些研究意味着大约6万年前,这种click语言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大多数地方,都逐渐地被语言的进化掩盖了,消亡了。这种古老的语言目前仅仅保留在最古老的几个民族身上,不过,也在很多非洲语言里面都能找到痕迹。这意味着什么?桑人的语言可能仍然保留着6万年前人类语言的痕迹。 说桑人可能仍然保留了人类最古老的语言,另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因为桑人基本上保留了最古老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对桑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也就可以对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想想看没有工业没有农业没有牧业的时代,人类是怎么生存的?吃什么?在人类还不会自己制造食品培养食品来源的时候,采集和打猎就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了。现代的桑人仍然使用这种方式生存,所以研究桑人的生活,大约就能了解到多少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的生活状态。 研究桑人的历史和研究欧亚的人群不同。在欧洲、亚洲,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往往需要依赖大量出土的文物。研究桑人就没有这个条件,桑人基本上没有墓地。现在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的桑人,埋葬的时候,只不过就是找一个开阔的地方,挖个坑,把人埋在里面,基本上没有随葬品。桑人的这个风俗可能已经有很久了,至少在一万年前,以及两千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现过桑人的丧葬遗迹。不过在南非的南部,发现了一些据今一万年到两千年之间的墓葬。这个时期,一些桑人把墓葬的地点放到了山洞里面,从而得以保存。 桑人的洞穴 一万年前桑人为什么改变这种墓葬方式,不知道。两千年前为什么又放弃了墓葬方式,也不知道。这些在山洞里面的墓葬为研究桑人以及非洲南端的民族迁移提供了很多资料。不仅仅这些山洞后来仍然有人居住,而且在山洞里面,还发现了大量的岩画。甚至在很多的墓穴上面,就有岩画,有的被怀疑是墓志一类的东西,像是特意放到墓穴上的。岩洞里面还有不少随葬品,以及生活用品。比如大量的珠子,鸵鸟蛋壳、海龟蛋壳的装饰品,赭石,贝壳的装饰品等等。随葬品不能说是随意放置的。里面很多的物品都被桑人视为通向灵界的媒介,比如水晶,还有与水相关的物品。到现在,南非的一些部族,主要是桑人,仍然认为水面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其领地的圣湖外人是绝对不能染指的。在桑人的传说里面,进入水面之下,就通向了另外的世界。这些放在墓穴上的岩画,与画在墙壁上的非常像,大部分的画面,记载的是trance。这是桑人的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一群人绕着火圈转,时间长了就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出现幻觉,昏厥等等,到现在桑人社会仍然有这个传统,这里翻译成幻舞。 关于幻舞的岩画 幻舞与桑人的宗教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也使得非洲其他部族的人认为桑人是通灵的。岩画的年代表明,幻舞已经进行了至少八千年。桑人认为在物质世界之上,之下,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宇宙。当一个巨大的牛羚Eland被杀掉之后,通过牛羚的血,这些不同的层次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在杀死牛羚的仪式上,巫师就要领舞,建立这个宇宙之间的联系,引导众人进入灵幻世界。牛羚并不是唯一的媒介,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的动物并不相同,比如在津巴布韦的桑人部落,灵媒是大象,有的地方还使用狮子等等。牛羚也好,大象也好,血液都是重要的物质,在所有桑人的宗教场合,包括年轻人的成人典礼,婚礼等等,都需要使用。幻舞举行的时候,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围在篝火周围,巫师就开始领舞,在简单的节奏的伴奏下,围着火堆转圈。个把小时之后,巫师开始出现异样,走路已经无法继续,需要跪在地上或者爬行,会出现昏厥,流鼻血。这时候,巫师眼里面的人,会出现动物的头型。这些流着鼻血的具有动物的头的人体,在桑人岩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达到这个状态以后,巫师就通灵了,就可以进行医疗,祈祷,特别是祁雨。桑人的地盘被其他民族占据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存在,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桑人是南部非洲几乎所有其他非洲民族的灵媒,扮演着通灵和祁雨师的角色。对于后来的农耕文明来讲,雨是多么重要! 幻舞 桑人的幻舞现在仍在进行,所以现代的学者对桑人的幻舞有不少研究。幻舞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神经心理学家们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实际上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其他情况会出现,比如疯狂的跳舞、音乐等等,由于桑人无法解释这些幻觉,自然,就将其与神联系起来,这大约就是原始宗教的起源。不过,科学的解释,总是令人觉得没意思。 除了桑人的岩画,非洲的狩猎采集民族的岩画另外还有两个大类,一个是中非的,一个在坦桑尼亚。中非的岩画与桑人的岩画非常不同。中非的岩画是手指绘制的,线条就与桑人的作品不同,几何图形也非常多,见不到精美的人物和动物的描绘。大约10%的岩画有动物造型,肚子往往非常突出。坦桑尼亚的岩画则是另外一个风格,表现的有很多动物,也有人,变形同样严重,人一般是细长的,也有个别的人有动物的头。 中非岩画 坦桑尼亚岩画 桑人的岩画里面也记录了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比如,在南非发现的岩画,有绵羊等非本土的动物。这些代表着桑人与其他游牧民族的接触。桑人往往是南非其他部落的灵媒,所以岩画的传统在南非其他部落也能看到,反映了这些部落的发展。这里有一个罕见的例子,看看画的是什么?
个人分类: 生物|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起源] 三 走出非洲
songshuhui 2011-8-29 11:55
橡树村 发表于 2011-07-29 05:54 近些年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于我们寻找祖先提供了不少帮助。人类的进化是可以在人类的DNA里面留下痕迹的,DNA记载了人类的结构、信息,也同样是DNA,把这些信息代代相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认为,在传递过程中,DNA会发生微小的变化,经历的年代越久远,DNA变化的就越多。根据这个理论,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就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比较同一个物种内不同的群体之间的DNA,就可以了解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 对于人类进化来讲,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也最方便研究的是两条DNA,一个是单纯来自母系的线粒体DNA,另一个是只有男性拥有的,单纯来自父系的Y染色体DNA。这两个DNA的变化相对较快,来源也非常清晰,不像其他的DNA,有可能来自父系,也可能来自母系,研究起来很不方便。科学家们首先测定了不同地域人群的线粒体DNA,随后又测定了不同地域人群的Y染色体DNA,两个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 现代的人类的确拥有共同的祖先,而这个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非洲。 mtDNA(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DNA所显示的人类的迁徙路线。蓝色为Y染色体DNA的结果,橙色为线粒体DNA 生活在非洲的亚当与夏娃 说这个共同祖先生活在非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现在非洲的人类拥有的DNA的变化最多。DNA构造的变化,与这个物种在这个地域所停留的时间长短是有关系的。停留的时间越长,在这个地域的这个物种DNA的变化就越多。研究发现现代非洲人的DNA变化最多,就说明人类在非洲停留的时间最长。另一方面,研究显示所有的其他地域人群的DNA好像都是从某个非洲的基因类型遗传而来的。这就是“夏娃”或者“亚当”假说的基础,目前这个理论非常热门。 这个理论讲,目前所有的人类女性都是很久远的时候的一位女性的后裔,这个祖先被称作夏娃;而所有人类男性都是很久远的时候一位男性的后裔,这个祖先被称作亚当。而这位亚当以及夏娃,当时生活在非洲。亚当和夏娃并不处在同一个年代,也不必须在同一地区。按照分子遗传学的模型估计,夏娃的年代距今大约20万年左右,地点大约在东非;亚当生活的地点也在东非,不过年代要晚很多,大约在6到9万年前。 为什么亚当和夏娃的年代会不一样呢?因为的确不需要相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夏娃只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女性线粒体DNA的最近共同祖先。需要注意夏娃并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只不过,与夏娃同一个时代的其他女性,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某一代没有女性后裔, 她的线粒体的遗传信息中断了,而她们其他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仍然存在于她们当时的男性后代以及之后的男女后代里面。 亚当也同样如此。亚当绝对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男性,只不过当时世界上其他男性的后代,在某一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男性后代,而导致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中断,而他们其他的遗传信息非常可能仍然在流传。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亚当和夏娃根本不需要相互认识,更不需要生活在同一个地点、时代。实际上,上面的图里面可以看出男性的遗传信息与女性的遗传信息的传播路线都所有不同,本来么,相差了至少5到8万年的两个个体,遗传信息的传递为什么一定要相同呢? 人们对于亚当和夏娃时代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的情况了解不多。对于这个时期,研究得比较多的是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其他人类,特别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前面讲过,大约在100多万年前,欧洲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大约50万年前,海德堡人的足迹踏遍了欧洲大陆。海德堡人后来发展成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位置是欧洲和西亚。非洲还没有发现任何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估计尼安德特人并没有进入非洲。 现代人里面究竟是否保留了尼安德特人的遗传信息,或者说是否存在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混血,科学界似乎还有争议。原本研究已经认定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最近的共同祖先生存在66万年之前,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对现代人的遗传信息没有任何贡献,不过2010年有最新的研究表示很可能在7.5万年前,两个物种有过血缘接触,有可能现代人里面混有一些尼安德特人的遗传信息,一份2011年的研究似乎表示非洲之外的现代人都有保留了尼安德特人的遗传信息。7.5万年前差不多是现代人的祖先,在非洲出现的被称为智人的物种,走出非洲的时候,这个时候拦在走出非洲道路上的就是尼安德特人,混血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这方面确切的结论可以暂时放下不管,可以比较肯定的是,在智人成功地走出非洲之后,尼安德特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就灭绝了。 当时在非洲之外的地方,比如亚洲,还分布着独立发展出来的直立人。按照2010年年底发表的研究结果,亚洲的人种也可能与正在征服世界的智人有过血缘接触,很少部分现代人有可能留有亚洲的人种的遗传信息。目前发现的最晚的直立人距今大约有4万年,这之后,作为一个整体,直立人同样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智人走出非洲的故事,发生在非洲之外的都很简单: 智人来了,其他人类物种很快灭绝。 尼安德特人 走出非洲 智人:我花开后百花杀 非洲的情况就热闹多了。前面提过,在据今20万到60万年之间,非洲大陆出现了很多的人类物种。由于所发现的证据不充分,有的还互相矛盾,所以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现在还理不清楚。不过很可能,就是这些物种中的一支,最终进化成为我们现代人,只是真的不知道是哪一支。 现代人,也就是智人,有一些特有的解剖特征。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眼眶上部突出的边缘,眉骨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有的人大,有的人小,但是所有的现代人中,这 个眉骨都是两个,是分开的,两个眉骨中间有浅浅的倾斜的凹槽作为分界。另外,现代人的下巴也很有特点,并不是下颚中线底部的简单的一整块,而是具有独特的 纵向突起,再向两侧凹进去,然后下面是水平的横面。 现代人 非洲直立人 尼安德特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个特征,那么就不是完全的现代人的骨骼结构。但是,究竟这两个特征能不能成为判断是否是智人的标志,就不好说了。在南非南海岸的一些 地方,发现了比较典型的智人的头骨,但是却没有这两个特征,而这些化石的年头很近,比如在FishHoek发现的头骨据今只有一万年。这就让人搞不懂了。 2003年宣布在埃塞俄比亚叫做Herto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成年头骨,还有一个儿童的头骨的部分。这些化石被归类到智人里面,旁边的石器属于中石器时代。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断定年代。断定结果,是距今16万年,比其他被判定为现代人的发现都要古老。 Herto头骨及复原 在此之前,最古老的智人是埃塞俄比亚Omo发现的头骨部分,当时断定其年代为距今13万年。但是在Herto公开之后,这个头骨被重新确定为19万5千年。 Omo头骨 Omo头骨的眉骨和下巴都没有现代人特征,Herto的头骨缺乏下颚,细节也没有完全公开,所以目前还不好判断。不过Herto头骨至少说明,在16万年 前,非常类似现代人的物种就已经在非洲生活了。这个时代也有其他发现。苏丹Singa发现了据今13万年的头骨,也没有分离的眉骨。肯尼亚Eliye Springs发现了类似的头骨,缺乏眉骨,年代还没有确定。摩洛哥Jebel Irhond发现了13万年或者更久远的两个头骨,周围有中石器时代工具,不过这两个都不像是智人。坦桑尼亚Ngaloba还有据今12万年的头骨,也有 中石器时代工具,这个头骨的眉骨非常高,但是竟然是分开的。再年轻一点的,是南非Klasies河口发现的一些下颚。这些一般被认定属于智人,但是四个下 颚中,仅有一个具有对称性,符合现代人的特征。同时发现的头骨,眉骨部分没有任何分离的迹象。这些化石年代被断定为据今10万年。这个地方还发现了新石器 时期的沉积。这些看起来非常混乱的信息,提示在10万到20万年之间,非洲应该存在着不同种类的人,其中的一些比较接近现代人,可能是人类的直接祖先。这 些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化石都属于中石器时期。这就又一次的说明,解剖结构的进步,与技术的进步不是同步的。 在欧洲,可以看到在更新世末期,一个古老的人类物种忽然被新的更加先进的物种在短时间内替代的过程。两个人类物种不仅解剖结构不同,行为也完全不同。但是 在非洲,就没有发现这样的突变。中石器时代的遗迹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也共存了很长时间。中石器时代工具在非洲存在时间很长,一直到据今2万年前仍然有出 土,这个时候智人非常可能已经成为非洲甚至世界的唯一人种,早就应该是新石器时代了。不过也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南非FishHoek发现的人有可能是例 外。 这种多个物种共存的例子,还可以在黎凡特Levant地区看到。黎凡特地区是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统称,这个地区被认为是非洲的生态区域的延伸,就是说智 人只跑到这里的话,还不算真正的走出非洲。在黎凡特地区,发现在至今5万到10万年间,尼安德特人与解剖结构非常接近现代人的物种可能共存,至少,这两个 人种曾经交替在这个地区出现。这个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解剖结构接近现代人的古人类化石,年代大约是10万年前,而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晚的尼安德特人化 石,年代是距今4万5千年。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在智人出现在这个地区五万年后,仍然生活在这个地方。在黎凡特地区可以看到,尼安德特人的最终灭绝,与新石器 时代的工具的出现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不是与新的人种的出现直接相关。实际上,在这个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出现不久,尼安德特人就彻底消失了。 黎凡特地区 新石器时代:认知改变,符号出现 新石器时代的判定,不仅仅再以石器本身的形状为判断依据,而要包括经济行为、认知行为等等这一系列行为的变化。新石器时代的这些行为,被一些学者认定是真 正的现代人行为的开始。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行为,而认识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象征符号。早期的象征符号包括两种:身体的装饰品,以及居住环境的装饰品。这 些装饰性的物品的出现,表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些符号不仅仅代表的是符号的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附加在符号上的象征意 义,附加在符号上的人的思维。 符号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有能力将这些物品按照新的方法,在大脑中进行重新组合,并用来代表什么新的符号之外的含义,这样就说明人类已经在头脑中有了自己 所认知的世界,这些人就应该能够问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如何”等等,而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构成了人类思想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使得人类开始进行 抽象的思考。这种能力,最终使得人类可以不仅仅对于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也可以对于想象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给出答案。这种思考能力,应该是能 够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组织能力带来巨大的变化的。很显然,智人的成功就应该归结于这种新的认知能力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看起来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实际 上,在非洲,可以看到在中石器时代,古人类在行为方面的逐渐的变化。非洲大陆上,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特征,是古人类在漫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的。 比如,在东非,出土过差不多25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不久又出现了用于打磨的石制工具(这两个发现的年代判定仍然有争议),这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 征。而远距离的贸易,甚至开采火石矿这些新石器时代的行为,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在非洲出现了。但是这个年代,明显还处于中石器时期。这些就说明经济行为 并不一定与抽象认知能力有必然联系。比如人类现在了解最多的已经灭绝的人种是尼安德特人,从出土的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的资料来看,尼安德特人同样就拥有不错 的技术,但是尼安德特人却没有留下任何与抽象有关的痕迹。所以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技术特征,不能够作为认知能力的间接证据。既然新的技术行为不能必然代表新 的认知行为,那么寻找认知行为变化的证据,就不能再从技术本身的发展来推断。这样,认知行为变化的年代,就要比技术的革新来的晚很多。不过,从目前的证据 来看,这种认知行为的变化,非洲仍然是领先的。 目前最早的非技术的现代认知能力的证据是间接的。在南非Klasies河口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在10万年前的人类栖居的洞穴里面,生活空间的安排与后来 的采集狩猎者的安排非常相似。这就意味着这种传统的安排,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改变。这种安排方式,被认为是间接的具有现代认知能力的体现。但是判断认知 能力的变化,人们仍然需要直接的证据。幸运的是,在Klasies河口不远处的Blombos洞穴,就发现了直接证据:一件据今7-8万年的艺术品! 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这只是一个平平的赭石,上面绘着规则的几何图案。看起来代表不了什么,但是你见过动物能够自己创造出这样的图案吗?虽然人们现在无法明白这个图案究竟代表 着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图案,无论如何也应该会代表着什么含义。那么,能够把一些含义附加到抽象的符号上面,就是很直接的认知能力进步的证据 了。在这个地方,古人类学家还发现了镂空雕饰的海螺壳,串起来就是项链或者可以系到身体其他什么地方,显然是装饰品。这件装饰品上还有颜色的痕迹。身体装 饰毋庸置疑是动物生存和传宗接代之外的社会行为,是现代人独有的。这些证据表明,这些生活在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具有了能够成为现代人的认知能力。 Blombos也不是单独的,在埃塞尔比亚的Porc-Epic洞穴,同样发现了一些装饰品,年代是距今7万年。稍微晚一些,在东非和南非,都出土了同样 使用鸵鸟蛋壳制作的小珠子。这些珠子中间有孔,有被串起来的痕迹,一些珠子还有被携带过的磨损痕迹,这都意味着这些珠子是项链或者什么手链脚链腰链腿链的一 部分。这些物品的年代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可以肯定都在五万年以上。这些具有现代抽象思维能力的人类,显然是从那些没有这个能力的祖先那里进化来的。但是, 这种能力的得到,似乎很难想象会是逐渐完成的。实际上,具有这个能力的新的物种,似乎立刻就应该显出了与其他物种的优势。这个变化,似乎是在短时间内完成 的。 有一个理论认为,现代的智人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允许抽象思维的神经系统,然后,这个新的物种就替代了其他的物种。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实 际上,现代人替代其他物种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就有另外的理论,认为这种可以进行抽象思维的神经系统,是产生智人这个物种过程中的副产物。这个 过程应该发生在至少距今10万年前,因为在黎凡特地区发现了这个年代的智人。实际上,可能这过程会发生在将近20万年前。这个潜力,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得 到开发。这个说法也有证据,黎凡特地区智人与同样生活在中石器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共存或者争夺了五万年,就说明了两者类似的认知能力。只有在新石器时代到 来,解剖上现代的人类拥有了全新的认知能力之后,这种共存就不能再存在了。这个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这种认知的潜能得以开发,并且立刻表现出与其 他物种相比的优势。这些事件的代表,可能就是语言的产生。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完全语法的语言。虽然很多动物也可以发出声音,进行简单的交流、报警、示爱,甚至号召进行攻击,但是只有人类 生下来就具有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有不同含义的句子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人才是人。这个能力可以将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分类,能够更加有效地整理 我们的知识。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交流,对事情进行计划。有了这个能力就可以将关系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与血缘之外的人群进行联系,建立团体。有了这个 能力,人们就可以讲故事,有新的想法,创立宗教。有了这个能力,人们就可以去思考:人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在六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时候,这个祖先应该还生活在非洲。这个能力应该是在这之前产生的。究竟在此之前多久,还有很 多争议。目前很多人接受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应该出现在七万到七万五千年前。一些学者根据17到20万年前的工具的发展,认为语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产生。 的确,12万到20万年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与现代人的解剖结构已经非常相似,应该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解剖结构。实际上相信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 经可以发出一些声音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只不过人们认为那个时候的行为与现在动物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多大区别。更加可能语言能力出现在6-9万年前。这个期间 人类的文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有了进步,而语言的产生,就可能是认知能力进步的重要部分。很可惜,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描述语言的发展,所有 的证据都是间接的。人类最古老的具有符号认知能力的证据,就是Blombos出土的据今77000年的岩画。 还有其他的间接证据。前面提到多次了,在黎凡特地区,发现了大约10万年前的智人遗迹。这个时候气候比较温暖,适合在温暖地区生存的智人,在这个时候可能 就来到了尼安德特人的地盘。尼安德特人比较适应寒冷的气候,可能不能适应气候的改变,智人有可能就在这个时候替代了尼安德特人。7万年前,气候再次变冷, 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尼安德特人就又回到了黎凡特地区,而这个时期就没有了智人的踪迹。很显然,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的这一支,与尼安德特人相比,并没 有明显的优势,在不利于自己生存的气候条件下,就要被尼安德特人取代。但是,在5-6万年前,当具有了现代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类再次走出非洲之后, 这种现代的思维能力的优势,导致的更加有组织、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就导致了其他人类物种的灭亡,导致了智人走遍全世界。 有学者认为,全世界目前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归到两个大类里面。一个是科伊桑Khoesan,仅仅出现在东非和南非,比如目前在纳米比亚的Nama语,南非 开普地区已经灭绝的/Xam语,还有坦桑尼亚中部的Sandewe语等。因为目前这个超语系的人口地域分布很广泛,所以推测这个超语系曾经广泛的分布在非 洲大陆,但是这个超语系并没有在其他大陆上出现。世界上其他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归到另外一大类里。讲这一类超语系的人口,既出现在非洲,也出现在非洲之 外。按照这样的观点,科伊桑语言就代表着早期人类没有走出非洲的那一批所讲的语言,而这两个大类语言的分离,就应该出现在一部分人走出非洲之前。这些走出 非洲的人把语言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这个语言也在非洲逐渐发展。既然如此,语言就应该是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形成并分裂成为两个大类的。大约在6万年前,人 类开始走出非洲。语言学家认为人口的迁移,也伴随着两种语言的迁移。沿着亚洲南海岸迁徙的人们,最终到达澳大利亚,讲的是与非洲的Niger- Kordofanian和Nilo-Saharan相似的语言。其他地方的人们,讲的是类似Afraisan语族的语言,遍布了欧亚美洲。这两个超语系现 在仍然在非洲可以找到分布。 不过关于语言的研究目前仍然争议多多,特别是很多古老语言的灭亡,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唯一肯定的,就是在六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的时候,已 经有了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需要遗传的,也就是应该有语言基因。2001年,有学者把FOXP2基因认定为与语言相关的重要基因,负责说话时候的词汇的组 织。这个基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控制心脏的工作,语言的速度控制,还有大脑的一些相关功能等等。2002年,有学者认定这个FOXP2基因对于人类 形成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基因的形成年代也是可以推断的,这个FOXP2的形成年代,被认定是1万到10万年前。一些关于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的研 究认为,大约在30万年前,人类的解剖结构基本上就已经可以适合讲话了,而大约在10万年以前,最晚在7万年前,相应的神经结构也应该已经准备好了。这 样,一旦FOXP2基因出现并激活,那么人类就拥有了语言能力。这个7万年的时间,与Blombos发现的最早的抽象作品,基本上是同时代的。这种行为, 很多学者愿意把它和语言的产生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产生之后,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抽象思维和艺术需求。当然,岩画的普及,大约还要等到四万年以后。 最早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呢?最古老的语言不可能是复杂的,大约只能是简单的不同的发音方式,来代表不同的含义。但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世界现存的语言里面,有没有与最古老的语言还有联系的呢?
个人分类: 生物|1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起源] 三 走出非洲
songshuhui 2011-8-20 11:04
橡树村 发表于 2011-07-29 05:54 近些年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于我们寻找祖先提供了不少帮助。人类的进化是可以在人类的DNA里面留下痕迹的,DNA记载了人类的结构、信息,也同样是DNA,把这些信息代代相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认为,在传递过程中,DNA会发生微小的变化,经历的年代越久远,DNA变化的就越多。根据这个理论,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就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比较同一个物种内不同的群体之间的DNA,就可以了解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 对于人类进化来讲,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也最方便研究的是两条DNA,一个是单纯来自母系的线粒体DNA,另一个是只有男性拥有的,单纯来自父系的Y染色体DNA。这两个DNA的变化相对较快,来源也非常清晰,不像其他的DNA,有可能来自父系,也可能来自母系,研究起来很不方便。科学家们首先测定了不同地域人群的线粒体DNA,随后又测定了不同地域人群的Y染色体DNA,两个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 现代的人类的确拥有共同的祖先,而这个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非洲。 mtDNA(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DNA所显示的人类的迁徙路线。蓝色为Y染色体DNA的结果,橙色为线粒体DNA 生活在非洲的亚当与夏娃 说这个共同祖先生活在非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现在非洲的人类拥有的DNA的变化最多。DNA构造的变化,与这个物种在这个地域所停留的时间长短是有关系的。停留的时间越长,在这个地域的这个物种DNA的变化就越多。研究发现现代非洲人的DNA变化最多,就说明人类在非洲停留的时间最长。另一方面,研究显示所有的其他地域人群的DNA好像都是从某个非洲的基因类型遗传而来的。这就是“夏娃”或者“亚当”假说的基础,目前这个理论非常热门。 这个理论讲,目前所有的人类女性都是很久远的时候的一位女性的后裔,这个祖先被称作夏娃;而所有人类男性都是很久远的时候一位男性的后裔,这个祖先被称作亚当。而这位亚当以及夏娃,当时生活在非洲。亚当和夏娃并不处在同一个年代,也不必须在同一地区。按照分子遗传学的模型估计,夏娃的年代距今大约20万年左右,地点大约在东非;亚当生活的地点也在东非,不过年代要晚很多,大约在6到9万年前。 为什么亚当和夏娃的年代会不一样呢?因为的确不需要相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夏娃只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女性线粒体DNA的最近共同祖先。需要注意夏娃并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只不过,与夏娃同一个时代的其他女性,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某一代没有女性后裔, 她的线粒体的遗传信息中断了,而她们其他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仍然存在于她们当时的男性后代以及之后的男女后代里面。 亚当也同样如此。亚当绝对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男性,只不过当时世界上其他男性的后代,在某一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男性后代,而导致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中断,而他们其他的遗传信息非常可能仍然在流传。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亚当和夏娃根本不需要相互认识,更不需要生活在同一个地点、时代。实际上,上面的图里面可以看出男性的遗传信息与女性的遗传信息的传播路线都所有不同,本来么,相差了至少5到8万年的两个个体,遗传信息的传递为什么一定要相同呢? 人们对于亚当和夏娃时代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的情况了解不多。对于这个时期,研究得比较多的是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其他人类,特别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前面讲过,大约在100多万年前,欧洲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大约50万年前,海德堡人的足迹踏遍了欧洲大陆。海德堡人后来发展成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位置是欧洲和西亚。非洲还没有发现任何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估计尼安德特人并没有进入非洲。 现代人里面究竟是否保留了尼安德特人的遗传信息,或者说是否存在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混血,科学界似乎还有争议。原本研究已经认定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最近的共同祖先生存在66万年之前,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对现代人的遗传信息没有任何贡献,不过2010年有最新的研究表示很可能在7.5万年前,两个物种有过血缘接触,有可能现代人里面混有一些尼安德特人的遗传信息,一份2011年的研究似乎表示非洲之外的现代人都有保留了尼安德特人的遗传信息。7.5万年前差不多是现代人的祖先,在非洲出现的被称为智人的物种,走出非洲的时候,这个时候拦在走出非洲道路上的就是尼安德特人,混血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这方面确切的结论可以暂时放下不管,可以比较肯定的是,在智人成功地走出非洲之后,尼安德特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就灭绝了。 当时在非洲之外的地方,比如亚洲,还分布着独立发展出来的直立人。按照2010年年底发表的研究结果,亚洲的人种也可能与正在征服世界的智人有过血缘接触,很少部分现代人有可能留有亚洲的人种的遗传信息。目前发现的最晚的直立人距今大约有4万年,这之后,作为一个整体,直立人同样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智人走出非洲的故事,发生在非洲之外的都很简单: 智人来了,其他人类物种很快灭绝。 尼安德特人 走出非洲 智人:我花开后百花杀 非洲的情况就热闹多了。前面提过,在据今20万到60万年之间,非洲大陆出现了很多的人类物种。由于所发现的证据不充分,有的还互相矛盾,所以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现在还理不清楚。不过很可能,就是这些物种中的一支,最终进化成为我们现代人,只是真的不知道是哪一支。 现代人,也就是智人,有一些特有的解剖特征。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眼眶上部突出的边缘,眉骨的地方。这个地方虽然有的人大,有的人小,但是所有的现代人中,这 个眉骨都是两个,是分开的,两个眉骨中间有浅浅的倾斜的凹槽作为分界。另外,现代人的下巴也很有特点,并不是下颚中线底部的简单的一整块,而是具有独特的 纵向突起,再向两侧凹进去,然后下面是水平的横面。 现代人 非洲直立人 尼安德特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个特征,那么就不是完全的现代人的骨骼结构。但是,究竟这两个特征能不能成为判断是否是智人的标志,就不好说了。在南非南海岸的一些 地方,发现了比较典型的智人的头骨,但是却没有这两个特征,而这些化石的年头很近,比如在FishHoek发现的头骨据今只有一万年。这就让人搞不懂了。 2003年宣布在埃塞俄比亚叫做Herto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成年头骨,还有一个儿童的头骨的部分。这些化石被归类到智人里面,旁边的石器属于中石器时代。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断定年代。断定结果,是距今16万年,比其他被判定为现代人的发现都要古老。 Herto头骨及复原 在此之前,最古老的智人是埃塞俄比亚Omo发现的头骨部分,当时断定其年代为距今13万年。但是在Herto公开之后,这个头骨被重新确定为19万5千年。 Omo头骨 Omo头骨的眉骨和下巴都没有现代人特征,Herto的头骨缺乏下颚,细节也没有完全公开,所以目前还不好判断。不过Herto头骨至少说明,在16万年 前,非常类似现代人的物种就已经在非洲生活了。这个时代也有其他发现。苏丹Singa发现了据今13万年的头骨,也没有分离的眉骨。肯尼亚Eliye Springs发现了类似的头骨,缺乏眉骨,年代还没有确定。摩洛哥Jebel Irhond发现了13万年或者更久远的两个头骨,周围有中石器时代工具,不过这两个都不像是智人。坦桑尼亚Ngaloba还有据今12万年的头骨,也有 中石器时代工具,这个头骨的眉骨非常高,但是竟然是分开的。再年轻一点的,是南非Klasies河口发现的一些下颚。这些一般被认定属于智人,但是四个下 颚中,仅有一个具有对称性,符合现代人的特征。同时发现的头骨,眉骨部分没有任何分离的迹象。这些化石年代被断定为据今10万年。这个地方还发现了新石器 时期的沉积。这些看起来非常混乱的信息,提示在10万到20万年之间,非洲应该存在着不同种类的人,其中的一些比较接近现代人,可能是人类的直接祖先。这 些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化石都属于中石器时期。这就又一次的说明,解剖结构的进步,与技术的进步不是同步的。 在欧洲,可以看到在更新世末期,一个古老的人类物种忽然被新的更加先进的物种在短时间内替代的过程。两个人类物种不仅解剖结构不同,行为也完全不同。但是 在非洲,就没有发现这样的突变。中石器时代的遗迹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也共存了很长时间。中石器时代工具在非洲存在时间很长,一直到据今2万年前仍然有出 土,这个时候智人非常可能已经成为非洲甚至世界的唯一人种,早就应该是新石器时代了。不过也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南非FishHoek发现的人有可能是例 外。 这种多个物种共存的例子,还可以在黎凡特Levant地区看到。黎凡特地区是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统称,这个地区被认为是非洲的生态区域的延伸,就是说智 人只跑到这里的话,还不算真正的走出非洲。在黎凡特地区,发现在至今5万到10万年间,尼安德特人与解剖结构非常接近现代人的物种可能共存,至少,这两个 人种曾经交替在这个地区出现。这个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解剖结构接近现代人的古人类化石,年代大约是10万年前,而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晚的尼安德特人化 石,年代是距今4万5千年。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在智人出现在这个地区五万年后,仍然生活在这个地方。在黎凡特地区可以看到,尼安德特人的最终灭绝,与新石器 时代的工具的出现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不是与新的人种的出现直接相关。实际上,在这个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出现不久,尼安德特人就彻底消失了。 黎凡特地区 新石器时代:认知改变,符号出现 新石器时代的判定,不仅仅再以石器本身的形状为判断依据,而要包括经济行为、认知行为等等这一系列行为的变化。新石器时代的这些行为,被一些学者认定是真 正的现代人行为的开始。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行为,而认识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象征符号。早期的象征符号包括两种:身体的装饰品,以及居住环境的装饰品。这 些装饰性的物品的出现,表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些符号不仅仅代表的是符号的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附加在符号上的象征意 义,附加在符号上的人的思维。 符号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有能力将这些物品按照新的方法,在大脑中进行重新组合,并用来代表什么新的符号之外的含义,这样就说明人类已经在头脑中有了自己 所认知的世界,这些人就应该能够问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如何”等等,而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构成了人类思想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使得人类开始进行 抽象的思考。这种能力,最终使得人类可以不仅仅对于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也可以对于想象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给出答案。这种思考能力,应该是能 够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组织能力带来巨大的变化的。很显然,智人的成功就应该归结于这种新的认知能力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看起来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实际 上,在非洲,可以看到在中石器时代,古人类在行为方面的逐渐的变化。非洲大陆上,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特征,是古人类在漫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的。 比如,在东非,出土过差不多25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不久又出现了用于打磨的石制工具(这两个发现的年代判定仍然有争议),这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 征。而远距离的贸易,甚至开采火石矿这些新石器时代的行为,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在非洲出现了。但是这个年代,明显还处于中石器时期。这些就说明经济行为 并不一定与抽象认知能力有必然联系。比如人类现在了解最多的已经灭绝的人种是尼安德特人,从出土的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的资料来看,尼安德特人同样就拥有不错 的技术,但是尼安德特人却没有留下任何与抽象有关的痕迹。所以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技术特征,不能够作为认知能力的间接证据。既然新的技术行为不能必然代表新 的认知行为,那么寻找认知行为变化的证据,就不能再从技术本身的发展来推断。这样,认知行为变化的年代,就要比技术的革新来的晚很多。不过,从目前的证据 来看,这种认知行为的变化,非洲仍然是领先的。 目前最早的非技术的现代认知能力的证据是间接的。在南非Klasies河口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在10万年前的人类栖居的洞穴里面,生活空间的安排与后来 的采集狩猎者的安排非常相似。这就意味着这种传统的安排,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改变。这种安排方式,被认为是间接的具有现代认知能力的体现。但是判断认知 能力的变化,人们仍然需要直接的证据。幸运的是,在Klasies河口不远处的Blombos洞穴,就发现了直接证据:一件据今7-8万年的艺术品! 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这只是一个平平的赭石,上面绘着规则的几何图案。看起来代表不了什么,但是你见过动物能够自己创造出这样的图案吗?虽然人们现在无法明白这个图案究竟代表 着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图案,无论如何也应该会代表着什么含义。那么,能够把一些含义附加到抽象的符号上面,就是很直接的认知能力进步的证据 了。在这个地方,古人类学家还发现了镂空雕饰的海螺壳,串起来就是项链或者可以系到身体其他什么地方,显然是装饰品。这件装饰品上还有颜色的痕迹。身体装 饰毋庸置疑是动物生存和传宗接代之外的社会行为,是现代人独有的。这些证据表明,这些生活在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具有了能够成为现代人的认知能力。 Blombos也不是单独的,在埃塞尔比亚的Porc-Epic洞穴,同样发现了一些装饰品,年代是距今7万年。稍微晚一些,在东非和南非,都出土了同样 使用鸵鸟蛋壳制作的小珠子。这些珠子中间有孔,有被串起来的痕迹,一些珠子还有被携带过的磨损痕迹,这都意味着这些珠子是项链或者什么手链脚链腰链腿链的一 部分。这些物品的年代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可以肯定都在五万年以上。这些具有现代抽象思维能力的人类,显然是从那些没有这个能力的祖先那里进化来的。但是, 这种能力的得到,似乎很难想象会是逐渐完成的。实际上,具有这个能力的新的物种,似乎立刻就应该显出了与其他物种的优势。这个变化,似乎是在短时间内完成 的。 有一个理论认为,现代的智人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允许抽象思维的神经系统,然后,这个新的物种就替代了其他的物种。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实 际上,现代人替代其他物种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就有另外的理论,认为这种可以进行抽象思维的神经系统,是产生智人这个物种过程中的副产物。这个 过程应该发生在至少距今10万年前,因为在黎凡特地区发现了这个年代的智人。实际上,可能这过程会发生在将近20万年前。这个潜力,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得 到开发。这个说法也有证据,黎凡特地区智人与同样生活在中石器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共存或者争夺了五万年,就说明了两者类似的认知能力。只有在新石器时代到 来,解剖上现代的人类拥有了全新的认知能力之后,这种共存就不能再存在了。这个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这种认知的潜能得以开发,并且立刻表现出与其 他物种相比的优势。这些事件的代表,可能就是语言的产生。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完全语法的语言。虽然很多动物也可以发出声音,进行简单的交流、报警、示爱,甚至号召进行攻击,但是只有人类 生下来就具有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有不同含义的句子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人才是人。这个能力可以将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分类,能够更加有效地整理 我们的知识。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交流,对事情进行计划。有了这个能力就可以将关系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与血缘之外的人群进行联系,建立团体。有了这个 能力,人们就可以讲故事,有新的想法,创立宗教。有了这个能力,人们就可以去思考:人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在六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时候,这个祖先应该还生活在非洲。这个能力应该是在这之前产生的。究竟在此之前多久,还有很 多争议。目前很多人接受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应该出现在七万到七万五千年前。一些学者根据17到20万年前的工具的发展,认为语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产生。 的确,12万到20万年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与现代人的解剖结构已经非常相似,应该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解剖结构。实际上相信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 经可以发出一些声音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只不过人们认为那个时候的行为与现在动物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多大区别。更加可能语言能力出现在6-9万年前。这个期间 人类的文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有了进步,而语言的产生,就可能是认知能力进步的重要部分。很可惜,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描述语言的发展,所有 的证据都是间接的。人类最古老的具有符号认知能力的证据,就是Blombos出土的据今77000年的岩画。 还有其他的间接证据。前面提到多次了,在黎凡特地区,发现了大约10万年前的智人遗迹。这个时候气候比较温暖,适合在温暖地区生存的智人,在这个时候可能 就来到了尼安德特人的地盘。尼安德特人比较适应寒冷的气候,可能不能适应气候的改变,智人有可能就在这个时候替代了尼安德特人。7万年前,气候再次变冷, 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尼安德特人就又回到了黎凡特地区,而这个时期就没有了智人的踪迹。很显然,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的这一支,与尼安德特人相比,并没 有明显的优势,在不利于自己生存的气候条件下,就要被尼安德特人取代。但是,在5-6万年前,当具有了现代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类再次走出非洲之后, 这种现代的思维能力的优势,导致的更加有组织、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就导致了其他人类物种的灭亡,导致了智人走遍全世界。 有学者认为,全世界目前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归到两个大类里面。一个是科伊桑Khoesan,仅仅出现在东非和南非,比如目前在纳米比亚的Nama语,南非 开普地区已经灭绝的/Xam语,还有坦桑尼亚中部的Sandewe语等。因为目前这个超语系的人口地域分布很广泛,所以推测这个超语系曾经广泛的分布在非 洲大陆,但是这个超语系并没有在其他大陆上出现。世界上其他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归到另外一大类里。讲这一类超语系的人口,既出现在非洲,也出现在非洲之 外。按照这样的观点,科伊桑语言就代表着早期人类没有走出非洲的那一批所讲的语言,而这两个大类语言的分离,就应该出现在一部分人走出非洲之前。这些走出 非洲的人把语言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这个语言也在非洲逐渐发展。既然如此,语言就应该是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形成并分裂成为两个大类的。大约在6万年前,人 类开始走出非洲。语言学家认为人口的迁移,也伴随着两种语言的迁移。沿着亚洲南海岸迁徙的人们,最终到达澳大利亚,讲的是与非洲的Niger- Kordofanian和Nilo-Saharan相似的语言。其他地方的人们,讲的是类似Afraisan语族的语言,遍布了欧亚美洲。这两个超语系现 在仍然在非洲可以找到分布。 不过关于语言的研究目前仍然争议多多,特别是很多古老语言的灭亡,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唯一肯定的,就是在六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的时候,已 经有了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需要遗传的,也就是应该有语言基因。2001年,有学者把FOXP2基因认定为与语言相关的重要基因,负责说话时候的词汇的组 织。这个基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控制心脏的工作,语言的速度控制,还有大脑的一些相关功能等等。2002年,有学者认定这个FOXP2基因对于人类 形成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基因的形成年代也是可以推断的,这个FOXP2的形成年代,被认定是1万到10万年前。一些关于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的研 究认为,大约在30万年前,人类的解剖结构基本上就已经可以适合讲话了,而大约在10万年以前,最晚在7万年前,相应的神经结构也应该已经准备好了。这 样,一旦FOXP2基因出现并激活,那么人类就拥有了语言能力。这个7万年的时间,与Blombos发现的最早的抽象作品,基本上是同时代的。这种行为, 很多学者愿意把它和语言的产生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产生之后,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抽象思维和艺术需求。当然,岩画的普及,大约还要等到四万年以后。 最早的语言是什么样子呢?最古老的语言不可能是复杂的,大约只能是简单的不同的发音方式,来代表不同的含义。但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世界现存的语言里面,有没有与最古老的语言还有联系的呢?
个人分类: 生物|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起源] 二 石器时代
songshuhui 2011-7-4 09:05
橡树村 发表于 2011-06-16 14:05 既然南方古猿无论如何还是猿,那么最早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在据今250万到180万年间的物种里面,有不少都曾经被定为最早的人类,不过这些物种也给分类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原因很简单,这些被认定是最早的人类的物种,实在和南方古猿没有多少不同。之所以这些物种被认定是人,而不是猿,证据就是在这些物种生存的地方,发现了同时期的制造工具的痕迹。对的,很多科学家认为人与猿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能够制造工具。人与所有动物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工具。前文提到发现直立行走的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她的丈夫,同是古人类学家的路易利基(Louis Leakey)就是这个观点的坚定支持者。他早年在东非发现过可能是古人类制造的石器,坚信那里可以找到古人类的化石,于是成为了东非的古人类学的奠基人。 当时的理论认为,能够制造工具的,大脑就应该大一些。路易利基也是这个观念的支持者。所以,1959年他发现Zinjanthropus的头盖骨的时候,肯定觉得非常的失望。这明明还是个猿嘛!哪里有一点像人的地方呢? 不过过了没几年,利基又发现了比较像是人的化石,至少这些化石的大脑要比南方古猿的大一些。1964年,他宣布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叫做 Homo Habilis ,会使用工具的人,中文翻译叫能人。利基坚信,这个物种,才是大峡谷内那些工具的制造者,年代也应该近了很多,利基对此的猜测是距今50万年。不过后来新的年代测定方法,钾氩方法(测定与化石相关的火山岩的年代)显示,这个能人与Zinjanthropus竟然处在同样的年代,距今180万年,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久远。利基在断定能人这个物种的时候,提供的化石证据很少,所以有些人认为这个物种仍然属于南方古猿。但是这个名字却流行起来,差不多那些和早期石器相关的物种,都被冠上了这个名字。这些石器最古老的有250万年。 问题是,180万年前也好,250万年前也好,在大地上游荡的人类的祖先们,实在没有一个物种不属于直立猿这样的定义:大脑仍然不大,脸庞大大的,身材矮小,身体没有完全直立等等。所以,最早的石器制造者就应该是这个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的物种。实际上古人类学已经意识到了:新的技术并不会出现在新的人类物种上。道理想起来并不复杂。技术的进步,一定是从个体开始的,这个个体肯定不是一个什么新的物种,而是旧的物种中的一员。也就是说,新的技术只能产生在旧的物种当中。否则,从哪里来呢? 最早期的石器非常简单。最早期的石器不过就是鹅卵石打造成的薄片,一两寸长。不过不要小看这个薄片,这个简单的东西真的能干不少的事情,至少,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割工具。有几个古人类学家就曾经使用这些石头制成的薄片,把一整头大象拆了开来。这个古人类学分支叫做行为古人类学,就是使用古人类的工具看看古人类究竟能干些什么。有点像搞行为艺术的? 这对于古猿们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很快地把一些肋骨或者其他什么部位从动物尸体上切割下来。这有多大的用处呢?暴露在野外的动物尸体是很诱人的,很多动物都要来分一杯羹,绝对不是一个能够安安静静的享受大餐的地方。能把动物身体切走,就可以把这些肉带到安全的地方慢慢享用了。或者说,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食物,自然就会增加生存的机会。并且,更加重要的,能够制造工具,是从猿走向人类的一大步。动物是无法有意识地去制造这样的工具的。有人曾经训练猩猩们来打造工具。无论费了多大的劲去训练,猩猩们也做不出一个锋利的薄片。要打制这样的工具还是需要动一番心思的,角度一定要掌握好。猩猩们可以很快的学会敲打石头,但是教会猩猩们打造锋利的薄片?还没有人成功过。 并且,有证据显示,这些石器制造者是随身携带这些石器的。很多石器发现的地方距离石材很远,说明他们有可能有专门制造石器的地方,然后携带石器去猎取食物。一些发现的遗迹里面,动物骨骼有明显的被工具切割的痕迹,并且,还发现了集中制造石器的地方。这种有目的的携带工具的行为,无论如何也不是动物的行为了。 这些最早的石器制造者的生活方式还是个谜。那些制造石器的工厂,人们一度认为应该是个基地,但是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少了。早期的石器制造者可能有很大的活动范围,他们携带着石器来寻找机会。有的时候,他们的食物会是很大的家伙,比如河马之类的,相信是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不过这些最早的石器制造者也可能会捕猎一些小型的动物,比如蜥蜴、乌龟之类的。他们食用的植物也非常杂,几乎是什么都吃。 现在,利基发现的那个最有名的能人,被归类为Kenyanthropus。不过有一些另外的物种被认定是能人。在这个化石的发现地,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Turkana湖东西两侧,还发现了大量其他物种的化石。很多190到160万年前的物种,被归类到 Homo ergaster ,非洲直立人。直立人ergaster这个词最早是用来描述189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发现的物种的。这个被称为爪瓦人的物种曾经被认定是人类的祖先,与1920年代发现的北京人一起,成为最早的人类亚洲起源说的重要证据。不过按照现在的理论,这类现在称作亚洲直立人 Homo Erectus 的物种与现代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其来源、发展,与非洲直立人的关系,甚至究竟是不是属于同一类,到现在仍然争议颇多。非洲直立人这个名字,基本上概括了200万到140万年前,在东部和南部非洲出现的早期人类的物种,只有个别例外。在这个时代,还存在着前面提到的能人,还有残存的南方古猿。距今最近的南方古猿的化石,时间是140万年。这以后,南方古猿大约就灭绝了。 图尔卡纳湖畔除了出土了非洲直立人的颅骨,还出土了一些其他身体部位的骨骼。这些骨骼的归属很难判定,但是可以看出,非洲直立人的身体结构,已经与南方古猿有了很多不同,更加接近现代人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80年代在图尔卡纳湖西侧发现的图尔卡纳男孩。图尔卡纳男孩距今160万年,身体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了。这个变化非常突然。从旧的形态,到新的形态,缺少一个缓慢的过渡,可能是在很短期的时间里面就完成了这个变化。图尔卡纳男孩死的时候大约八岁,发育情况和现在12岁的男孩相当,死的时候,大约有一米六。估计,如果他能够长到成年,应该可以到一米八以上。这比之前的所有物种都高,已经与现代人的身高相当了。他的骨骼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的结构:纤细的四肢,长腿,几乎完全直立的身躯,已经完全可以远离森林到草原生存了。当然,他的身体仍然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痕迹,肋骨就还比较像露西的结构。他的头与后来的智人也有明显不同。他的大脑已经比任何的南方古猿都要大,但是仍然不到现代人大脑的一半;他的脸庞已经小了很多,但是仍然比较大,牙也比较大。由于缺乏相关的古人类学证据,他的行为还很难判断。不过,160万年前,图尔卡纳男孩和他的种族,所制造的石器仍然与一百万年前所制造的石器没有太大的不同。当然了,仅凭使用的石器,也判断不出太多的生活状态,不过从目前的证据来看,重新构架的身体,变大的大脑,并没有给这个物种的生活方式带来太多的改变。可能很难相信这个非洲直立人的行为会与南方古猿类似,但是就像我们以前提到的,技术创新是在旧物种内部产生的。如果非洲直立人的生活的确是更加有效的,那么他们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使用同样的工具,而不是有什么新的技术。 当然,技术不能代表一切。古人类学家们发现,在形成这样的身体之后,很快的,非洲直立人就走出了非洲,来到了从来没有踏足的土地上。高加索地区出土了18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迹,这里出土的人大脑要小一些,所使用的工具也与此前几十万年前非洲使用的工具类似。很显然,在距今大约200万年的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使得古人类突然可以走出非洲,遍布整个旧大陆。按照高加索出土的化石分析,这个原因显然不会是新的工具,也不是变大的大脑。那么还能会是什么原因呢?那就只能是新的人体结构了。现代人的人体结构,简直就是一个走路机器。这样的结构使得人类可以长时间行走,完全摆脱了对于树林的依赖。于是,古人类就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当然这个事情不会是突然发生的,古人类的活动范围必然是一代一代的逐渐扩大的。要注意的是,石器只能提供部分的古人类的生活信息,很多的重要行为都无从考证。在高加索找到更多的骨架证据,可能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可能改变我们的观点。不过从目前的证据来看,长途行走的能力是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的原因。 粗糙的石器制造技术,在欧亚大陆流传了很久。在亚洲,更加复杂的石器技术到智人来到之前才刚刚勉强传到印度,而古欧洲人使用粗糙的石器技术,在一百万年前终于征服了欧洲。但是在非洲,在图尔卡纳男孩之后的10万年,就是据今150万年前,就出现了新的石器工具,阿舍利Acheulean石斧。阿舍利石斧通常有8到10英寸长,并且,两侧都有打磨,成为一个规则的形状。一般都是水滴型,不过偶尔也有其他形状。这意味着石器的制造者在打造石器的时候,已经不仅仅的仅需要一个锋利的边缘了,而是有目的的雕琢成一定的形状,在制作工具的时候,应该已经知道自己要制造的东西的样子。也就是说,古人类开始按照自己大脑中的样板来制造工具了。这些石器一般都在工厂里面打造。在南非,发现过这类工厂的遗迹,那里有数百个类似的石器堆积在一起。在坦桑尼亚,还出土了一个半米长的巨大石器。显然这个石器没有人能够拿得动,这会不会是最早的艺术行为呢?很显然,这些石斧代表着人类的一个重要进步,但是究竟这个进步对于古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这个时候古人类的人口仍然非常稀少。他们究竟怎么生活的,无从考证,但是可以想象,他们应该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是后来采集和狩猎生活的先驱。毕竟,这个时候应该没有什么比较高级的狩猎方法。 很不幸,在非洲,甚至全世界,140万年到60万年之间的化石非常稀少。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出土了一些这个时期的古人类头骨的部分,但是这些化石之间实在没多少联系。在埃塞俄比亚Daka出土的更像是稍晚的时候意大利Ceprano出土的物种,在阿尔及利亚发现的70万年前的物种,可能更加接近地中海另一端西班牙的物种。目前缺少足够的资料对这些出土的物种进行分类,比较,也不大可能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期间非洲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不得而知。 这之后化石资料忽然丰富起来。大约六十万年前,一个新物种出现了,叫海德堡人。这个物种留下了很多的痕迹。这个物种最早发现在德国,但是起源仍然是在非洲,证据是在埃塞俄比亚Bodo发现的头盖骨。这个个体的大脑已经和现代人相当了,当然是在下限。有趣的是,这个物种几乎在整个旧大陆都能够找到,南非,欧洲,甚至中国(有争议)。 海德堡人使用的石器仍然十分古老。这说明在非洲,古人类的文化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实际上,这个时期,古人类的解剖结构也看起来不是线性发展的。非洲发现的海德堡人遗迹很少,所以关于海德堡人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欧洲的遗迹中得到的。至少在50万年前,海德堡人就已经广泛分布在欧洲了。法国南部的Terra Amata拥有人类最古老的庇护所的遗迹,据今有40万年。这个庇护所周围,密密的小树枝搭在一起,在顶部汇合,外周有石头加固,还有一个裂口,作为出入口。庇护所内有石头,动物骨骼,还有火的痕迹,很像是个炉子。从这个时候起,火炉就经常可以在古人类遗迹中找到了。 同时期,在德国还出土了木制工具。木头是非常有用的材料,很容易想到人类的祖先肯定会对木头加以利用。但是木制工具很难保存,所以无从得知我们的祖先在什么时候开始制作木制工具。在德国出土的木制工具里,有一些两米长的木制长矛。这些长矛的重心靠前,应该是投掷使用的,那么,这就是用于狩猎的工具。与这些古人类使用的石器相比,这些木制工具显然要复杂得多。这也能看出来,仅仅依靠石器来判断先进程度,是多么的不可靠。 对海德堡人的研究显示,在50万年前,人类已经很经常地使用火,控制火,开始建造庇护所。这些都显示了人类的进步,必然会带来这些古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但是,对于石器制造来讲,无论在非洲还是欧洲,都还需要再等待25万年的时间才有进步。这个新的石器制造技术,叫做石核(prepared-core)。在石器加工过程中,需要小心的打造出石材的核心。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的小心,加工的时候需要对石材本身的质地有一些了解,否则就达不到这样的细致程度,成为废品。这个方法的出现,就意味着古人类已经可以预见到自然材料的变化趋势。这种新型的工具出现以后,迅速在非洲普及,并可能在晚些时候传到了欧洲(目前的证据认为亚洲在使用这个技术方面非常落后)。 这种新的石器的发明可能导致了生活方式的一些基本变化,非洲也就从此进入了中石器时代MSA。有趣的是,阿舍利石器的分布并不是很广泛,基本上只分布在河谷地带;而这种新的石器可能比阿舍利石器的分布要广泛得多。阿舍利石器基本上还是为了人手使用的,但是中石器时代工具有可能作为矛头或者其他工具的部件使用。这个时期的古人类学证据显示,古人类们可以捕猎到更多的中型和大型动物,比如羚羊、水牛等等,显然这个进步与这种新的石器的使用有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新的石器的出现,意味着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又向现代人进了一步。 但是究竟是谁首先开始制造这种石器呢?坦桑尼亚出土的据今40万年的头盖骨周围是阿舍利石器,而在南非发现的25万年前的脸部,周围确是中石器时代工具。在摩洛哥,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还发现了据今20万年至40万年的遗迹,但是很多连年代判断还成问题。这些资料也不足。这些物种里面研究的比较充分的,只有归类为 Homo helmei 的南非的化石,以及肯尼亚出土的Guomde。两者被认为非常接近智人,据今大约都是25万年。这些物种,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有一些已经具有了一些智人的特征,很多实际上被粗略的分类成为早期智人,实际上这些早期智人,很可能是不同的物种。不过由于仍然缺乏证据,这些物种的关系目前还无从知晓。但是,应该可以说,就是在这些物种里面,现代的智人产生了。
个人分类: 生物|1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起源] 一 创世纪(下)
songshuhui 2011-6-15 15:43
橡树村 发表于 2011-06-11 05:56 直立行走是非常重要的。有理论说直立行走这个特征,出现在600万到800万年前,是人类的祖先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由于原来的热带森林逐渐变得稀疏,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地面上采集食物,所以原来适应森林生存的这些物种,发现直立行走越来越重要。从其他动物的化石的分析来看,气候的变化往往对物种有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比较极端的环境变化,会直接导致一些物种的立刻消亡,比如从化石资料上来看,整个动物界会在某些大的自然灾难发生的时候几乎全部消失。我们的祖先并不例外。不过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来适应变化的气候是一回事,而气候的变化并不能产生直立行走这个能力。在如何开始直立行走这一点上,争议是很多的。 直立行走真的有很多的好处。总的说有这样一些:解放双手,可以干些别的事情,比如采集、携带物品等等;提高了运动效率;可以更加有效的观察周围,堤防猛兽;发现食物;还有社会影响,比如男性的生殖器可以直接暴露给异性;降低太阳照射的影响,散热快,这样有助于降低体温,这一点对于在热带保护对热敏感的大脑非常有用。好处还能举很多,但是,这些只有在直立了以后才会体会到。直立了,才知道所有的直立的好处和坏处。当没有直立的时候,是不知道这些好处的。那么究竟为什么要直立呢?无论直立有多少好处,如果直立的时候不舒服,那么你肯定不会站起来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在热带丛林里面,在树上生活的时候,祖先们就已经会直立了。这个推测还是有些证据的。现代生活在乌干达的黑猩猩,生活在森林里面,但是树木有些低矮,也比较分散。这些黑猩猩就经常需要使用直立的姿势在低矮的枝干上采集。 生活在乌干达的黑猩猩可能是人类最近的亲戚了。不过这些黑猩猩在地面上基本上还是要四肢行走的,他们发展出了特殊的行走方式,使用手的指节着地,这样身体的中心仍然靠前,整体上仍然是四肢行走的姿势。如果我们的祖先在丛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或多或少的直立行走,那么当在平地的时候,直立行走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这样,直立行走的原因就容易解释了。 “ 小脚 ”很完整,就说明他不是一个猎物,而是不小心自己跌到山洞里面的。他所在的洞穴现在是完全封闭的,但是可以看出,在三百多万年前,这个洞穴是敞开的。这个不幸的生命可能跌到了洞里面,很快就死去了。干燥的气候使得他的尸体木乃伊化。多少年后,洞穴封闭了,他的尸体就被埋到了石笋里面,最终封闭到了岩石里。整个骨架被封闭在角砾岩里面,岩石非常坚硬,里面还有很多的大小石块,而骨头本身很柔软,所以发掘工作需要非常的小心,在清理角砾岩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下面会不会有骨头出现。所以挖掘的时间非常长。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清理出了颈椎,一些肋骨,已经粉碎的盆骨,大腿骨,还有右臂和右手。 “小脚”被归类为南方古猿。究竟是南方古猿的哪一种,还有待于化石完全清理以后才能得出结论。现在,“小脚”的手已经完全出土了。这已经能够提供很多信息了。这只手已经与现代猿的手有很多区别,有点像人类的手了。手掌短,手指较短但是大拇指较长,肌肉丰富。这样的结构可以很牢固的抓住树枝。再加上手臂和腿长度相当,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大脚趾,都说明这个人类祖先仍然是爬树能手。现代的猿手指长,拇指短,这样它们在树从里面就可以依靠从一个枝条荡到另一个枝条活动。偶尔行走的时候,需要借助手的指节。短手指和长拇指对于后来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就是这双手和越来越进化的大脑,最终使得人类能够发展出文明。 “小脚”左手骨骼示意图 南方古猿是很大的一类,最早用于描述发现在南非的第一个头骨化石,然后这个词就被借用到了很多的地方,形成了非常大的一个群。这些南方古猿的共同点,是都能直立行走,基本上在地面活动。南方古猿的分布时间,在距今150万到400万年间,主要在260万到400万年前。这个时期的气候变化比较快,森林在非洲逐渐消失,形成了灌木、草原。南方古猿的化石在各种地貌都有出现,从茂密的森林,到一望无垠的草原。南方古猿可能主要在河边的树林里面生存,当然也会到树林与树林之间的草地上。 人们了解最多的南方古猿是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这个物种有着很广泛的分布。这个物种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露西Lucy。虽然仅仅发现了头盖骨的一部分,但是露西的发现仍然足够引起了震惊。露西大约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体重约30公斤,站起来,大约也就是一米多一点。南方古猿不同性别之间的体形大小可能有很显著的差异,一些男性的体重至少有45公斤,但是直立高度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米三。 露西 虽然南方古猿的确是直立行走的,但是和我们的身体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和躯干相比,他们的手臂要更长一些,腿要更短一些。手和脚也都很长,骨头有一些弯曲,适合抓握。实际上南方古猿仍然保留了很多在树上生活的特征,比如肩膀狭窄,更容易把手臂伸到头顶。但是南方古猿的骨盆和膝盖就是非常肯定的适合直立行走了。如果是四肢行走的,那么四肢就像是个桌子的四角,就需要向外分开。当向前运动的时候,肢体实际上要划一个弧线,以另一侧的肢体为轴。而人在行走的时候,腿是向正前方移动的,小腿保持与地面垂直,这样才能走直线。这两种结构,就导致了膝关节结构的不同。南方古猿的膝关节结构,就和人非常相似了。这种行走方式的差异也会导致胯关节的结构差异,这些特点也可以在南方古猿上面看到。就是说,露西走路的时候,可能已经和我们很像了。虽然这一点仍然有些争议,但是至少可以肯定,南方古猿走路的方式,已经和猿完全不一样了。 人们一般只能从得到的化石里面推断出动物的行为特征,但是南方古猿直立行走方式还有其他的证据。1970年代,在坦桑尼亚发现了直立行走的脚印。脚印大约是这么留下的:火山喷发,喷出来的火山灰改变了地貌。没多久,下雨了,火山灰就变成水泥了。然后呢,有不少动物在这个地方走过,包括几个南方古猿。当然了,脚印就留下来了。大太阳照着,估计就把脚印烤干了。然后火山再喷发,新的火山灰就把原来的覆盖了,脚印也就保留下来了。经过几百万年的侵蚀,脚印又暴露出来了。这时候来了一个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Mary Leakey。这个古人类学家在和她的同事用大象的粪便打闹!为了躲一个粪球,她摔到了地上,结果看到了这几个脚印。重大发现往往就是这么来的。从脚印可以看出,留下足迹的在开阔的地方是直立行走的,走的路线很直,但是脚印本身也带来的新的疑问,脚的结构可能还是比较原始,可能和“小脚”的脚的结构类似,整个脚踝已经很现代了,但是大脚趾却仍然分得很开,和现代人不同。这样的结构仍然适合爬树。 推测的脚印化石的形成过程 在南非发现的化石,大部分都在溶洞里面。这里面的地质层次不清楚,给判断化石的年龄带来了很大麻烦,所以经常看到南非发现的化石的年代变动。最早在南非发现的化石是按照洞穴分类的,把同一个洞穴的南方古猿,认定是同一类。很快就发现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不对的。实际上,洞穴里面的古人类化石,往往有很多种,同一种南方古猿,也会出现在几个洞穴里面。南非究竟发现了多少种南方古猿,这些南方古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已经发现的化石就足够古人类学家们忙活几十年的了,何况还不断有新的化石问世。 在南非之外,发现的类似的物种更多的是 paranthropus aethiopicus 和 paranthropus biosei ,年代大约在距今140万到260万年。代表的,是在坦桑尼亚发现的180万年前的 Zinjanthropus biosei ,还有肯尼亚北部发现的距今260万年的“黑骷髅”。南方古猿出土的地方,也有一些石器,但是这些石器的年代普遍比较晚,在150到200万年前,是在大多数的南方古猿物种灭绝之后。但是,有一些年代与南方古猿相当的动物角芯和动物骨骼有一些被使用过的痕迹。这些工具可能被用于挖掘植物的根茎。这些工具发现的地点在Swartkrans洞穴,这个洞穴里面大部分的化石是 Paranthropus 。这些工具可能并不是被故意弄成一定的形状的,但是有了合适的形状的工具,看来南方古猿是可能拿来做一些用处的。就是说,南方古猿大约还不会制造工具,但是已经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了。不过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些距今250万年的一些石器,是与一种南方古猿的沉积层一致的,还有待解释。 Swartkrans洞穴还有可能的人类最早控制火的遗迹,虽然目前公认的控制火的能力还需要过很久才在人类的祖先当中普及。没有人造的工具,在草原,我们的祖先的生存能力不会太强,对于猛兽,几乎没有什么防御的手段。这大约是南方古猿还主要在树林生活的缘故。实际上,南方古猿基本上还都是爬树能手,树林仍然能够给我们的祖先提供保护。甚至有证据显示南方古猿有可能在茂密的森林里面生存。不过,白天的时候,南方古猿已经可以在开阔的草地上游荡了。 最早的南方古猿都是吃水果的,但是一些稍晚期物种的食谱要广泛的多。植物、根茎都成为了食物。实际上有的研究显示,后来南方古猿的食谱非常广泛,简直是能找得的东西都吃,偶尔还吃肉。这个肉怎么来的呢?显然南方古猿没有任何的狩猎工具,捕猎会比较困难。不过现代的乌干达的黑猩猩偶尔也会捕食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作为食品,所以应该是可行的。但是一般的,动物蛋白不在它们的食谱内。黑猩猩不吃已经死掉的动物。但是有一些猜测,认为南方古猿食用的肉有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尸体。有人说,南方古猿可能会到树上去偷豹子藏起来的食物。豹子经常会把捕猎到的猎物藏到树上的什么地方,其他的猛兽找不到。南方古猿有可能会去偷这些食物。不过这个行为本身也很危险。曾经发现过这样的头盖骨,上面的两个洞与一种剑齿豹那对匕首一样的犬齿的形状完全吻合。这两个洞可能是豹子拖着这个南方古猿的尸体的时候留下的。 猫科动物吃南方古猿的复原照片,这是根据发现的头顶上有两个洞的头骨想象出来的。头骨化石和这个复原都在南非比勒陀利亚的Transvaal自然博物馆 南方古猿的身体已经适应直立行走了,身体也和现代的人类有一些象了,与四肢行走的猿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南方古猿的头部与猿相比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南方古猿的大脑占身体的比例,虽然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要大了很多,但是与现代人相比,不过仅有三分之一。南方古猿的脸非常大,牙齿也很突出。不过有一个变化可能很重要,南方古猿的犬齿已经小了很多。犬齿变小,可以使得下颌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这样的结构可能有助于咀嚼这个动作。 这个时候的南方古猿的认知能力,估计和猿还是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有的古人类学家索性叫他们直立猿。我们使用的中文翻译,也一直称呼他们是古猿。可能只有开始使用石器,我们才能把他们归类到人里面。容易认为南方古猿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人从猿进化来的过程中的中间产品。这么说可能也不合适。南方古猿的结构非常稳定,虽然早期的南方古猿的化石出土仍然很少,但是也可以看出来在南方古猿生存的这几百多万年里面,南方古猿的变化不是很大。能够存在了几百万年,应该说是成功的物种,虽然这期间有一些具体的物种产生、消亡。这个漫长的时期里面,非洲的气候也有几次变化,但是南方古猿作为一个大类,仍然顽强地生存着。南方古猿稳定存在了几百万年,也就有机会进行很多的进化尝试,尝试各种可能的结构。失败了的,就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可能人类的真正祖先,就是某一个南方古猿的物种,最终演化而成的。
个人分类: 生物|1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人类起源回答 飞鹰所谓 “穿了衣服,我们才成为了人”
热度 2 liwei999 2011-5-6 09:45
回答: 飞鹰随笔(五):穿了衣服,我们才成为了人 由 飞鹰 于 June 03, 2005 09:12:37 显然是“多此一举”。讲“脱了毛才成人”就简便多了。 用火、穿衣等等,都是被认为可以“人为”的事儿,不足为怪。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体上发生的、不可以“人为”的事儿:比如直立行走,不合“物理”法则但也“被”选择了;没有体毛,也不合“物理”法则可也“被”选择了的事件。 到人类走出非洲的时候,已经成人了。而且的而且,所谓的“成人”,显然不可能是“穿衣”,只可能是“脱衣”。 回答: 您再这样说下去,到了威胁的边缘,像生物的哪些人谈物理一样了 由 为我好 于 June 03, 2005 11:50:48 好在这方面可以“随便”讲。要紧的是可以解释各类的“数据”和“现象” 采食过程是个维持生命个体的“驱动力”,是个“中心问题”。围绕着这个来思维,就不会有“路线错误”。 首先能否确定采食行动的时间段?早晨、中午、傍晚或不定时等等。其次,要用自己的脑袋想,不要让别人的脑袋替自己想。 回答: 穿衣服源于御寒? 由 杠杆 于 June 03, 2005 11:56:12 穿“衣服”很可能出自社会文化的因素,与刺墨差不多。 御寒很可能是第二位的,但“后来居上”了。 回答: 这个问题有这么复杂吗,如果你考虑到人是“光溜溜”的动物的话 由 deepthroat 于 June 03, 2005 12:48:41 问题是考虑“不”到人是“特别”的、是“光溜溜”的动物。 学术名词“裸猿”也是产生在人的诞生之后。脑的发达的“副作用”的退毛可以是个假说。但是也只是个假说而已。 再细分,人类就知道用一些东西来遮挡"下体”部位的应该是男还是女?显然应该是男的。因为有个可挡的、值得挡的东西。女人就没有了吧?这才是个想问题的“方式”。 回答: 又要跟你抬杠 由 杠杆 于 June 03, 2005 12:45:36 这个“杠杆”撬的“作用点”不错。在议论“吃熟食到底有什么好处”之前, 还有个吃什么的问题。 在生理上,首先要有蔬菜类的东西同时摄取,才可能吃熟肉。只有在食粮丰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荤有素”。因此获取更多的猎物和熟食、用火是一个“正反馈”回路。“熟食增加营养摄入能力”的疑问,只要煮过肉、菜的人就有“体会”。煮肉之前当然是烤肉。烤也是为了能够多食,可以延长到下次摄取食物的时间,有更多的机会到更远的地方猎物。人的牙的结构是为了啃骨头用的。必须吃蔬菜水果,大约是在吃熟肉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 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不论是在原始、还是在今天,都是人的共同的“命题”,是个“驱动力”。大脑的发达(非发育)的原动力也在于此处。从琢磨“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的那天起,人就不再是“野生动物”了。 回答: 有点同意进化智能非随机说. 由 野狐禅话 于 June 03, 2005 14:08:13 “功能性的”一语显然有些“功力”思想。应该是叫“性功能的”。 因为 腋毛阴毛再加上胡子,都是“性发育”的标志。不会有人认为是要“防止磨察”吧?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民族神话人类起源内涵分析
sheep021 2010-12-24 22:17
三民族神话人类起源内涵分析 作者:佚名文章发于: 文学 点击数: 2263更新时间:2006-11-26 热 荐 【字体: 小 大 】 http://www.wyzxsx.com 本文的目标是对三个文明古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是:希伯莱上帝造人神话,希腊普洛美修斯造人神话,中国女娲造人神话。为了分析之需,我们还将涉及与人类起源相关的某些神话,如大洪水神话和人类再生神话。 希腊和希伯来人类起源神话文本已很完整,无须梳理,而由于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有关材料比较零碎散漫,为了保证本文比较分析的可信性,在此有必要对有关资料进行简略的整理和勾勒: 中国上古有一位造人之神,她就是女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 这段文字所出虽稍晚(汉代),但它所述乃据俗说,即在民间流传的古代神话,因此实际产生的时间当要早得多。屈原在《天问》中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就从侧面透露出这个消息。这一问来得极突兀 ,它当有一个潜在的、没有明言的前提:人类有体,女娲所制,然后才会生发出穷根究底的追问: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据此,则有理由断定,女娲造人神话来源相当古远。 与造人神话相关,是否也有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神话?据已有资料看,确曾有过一场(或几场)大洪水及其相关灾难: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段文字中灾难很多,但著名神话学者袁柯先生以为主要是洪水灾难。他说: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明言止淫水,其余三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风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湮洪水必需之物。 尽管这段文字所述灾难为何多有歧见(如有人说是地震),但愚意以为袁先生的说法较为可信。可以补充的是,炼石补天,乃是因为天柱折,天破了,陷塌了,暴雨从破陷处倾泻而下(试想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于是引发大洪水。为要治水,必须补天,故女娲炼石补之。 那么,这场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洪水是什么神发动的呢?是最高天神吗?应该不是。据各种记载,古代发动洪水灾难的一个神是共工。共工在中国古代乃是一个水神: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这位共工曾多次发动大洪水,危害神界和人类,《尚书》和《淮南子》及其它许多典籍都载共工曾振滔洪水为害天下;另外不少资料还记载共工曾发动大水与祝融、颛顼等争斗。因而,尽管女娲故事没有明言洪水乃共工所作,但据其它古代神话资料,振滔洪水以害天下者均为共工及其属下(如相柳等),因此,女娲所治之洪水的发动者按理当为共工。宋罗泌就曾明言共工制造洪水当在女娲之时,且为女娲所制。 此说尽管稍晚,未必便不可信。 如果上述梳理尚属可信,则女娲造人及相关神话大体是这样的:女娲用黄土造了最早的人类,他们在大地上生活劳作,勤劳而善良(颛民即良善之民也),女娲帮助他们缔结婚姻,生息繁衍。 有一恶神共工,可能因为人类得罪了他(或是与人类的保护神争夺权力),故发动大洪水,要消灭人类, 但女娲以自己的神力制伏共工,战胜大洪水及其它灾害,保护了人类。 比较中国和两希(希伯莱、希腊)泥土造人神话母题,我们发现,两希神话的主要关目都相同或相似,只有极少的不同。 大体看来,下面这些关目基本相同:1、人类是一个神用泥土制造的,神赋予了泥人以生命和灵魂;2、人类曾经有过极乐时光(希腊黄金时代,希伯莱伊甸园中始祖的生活),但因人类的堕落的罪恶,他们失去了极乐世界;3、因人类本性卑劣,获罪于天神,导致天神的厌弃和惩罚;4、有一个小神帮助过人类,但因此而受到至高天神严厉的惩罚(希腊的普洛美修斯,希伯莱的蛇即所谓魔鬼撒旦,他帮助始祖获得智慧和辨识善恶的能力);5、最高天神用以毁灭人类的是大洪水;6、有一对夫妇逃过了大洪水灾难,幸存下来,他们成为再生人类之祖;两希泥土造人神话的差异性关目则主要在于:1、希腊造人、赋予人生命与灵魂、毁灭人类的是不同的神,而希伯莱神话中这些关目的承担者则是同一天神;2、希腊神话中帮助人类的是一个善神,希伯莱神话中人类的帮助者(蛇)则是一个魔鬼;3、希腊神话中再生人类是石头变的;希伯莱神话中再生人类是挪亚夫妇生的。 通过上面的大体比较,我们有理由认为,两希泥土造人神话尽管各有自己的远古源头,但应有一种传播学上的影响关系,它们的共同源头之一都是早它们而出现的古代苏美尔-巴比伦泥土造人及大洪水神话,比较文化史和神话史学者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成果已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苏美尔-巴比伦文化对两希文化的影响,两希人类起源和再生神话诸关目的大体相同相近,再一次证实了这种影响的存在。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人类起源神与两希神话诸关目,就是同少而异多 。在下面几个关目上,它们大体相同或相近:1、人类是用泥土所制造;2、创造人类的是一个神;3、人类都曾遭遇大洪水劫难。但在更多的关目上,中国与两希神话则是相异的:1、人类只是用泥土所创制,没有神吹气给泥人使之获得生命和灵魂; 2、创造人类的是女神而不是男神;3、人类没有居乐园的关目,也没有失乐园的关目;4、因而也没有人类堕落和与天神冲突及遭厌弃的关目;5、发动大洪水毁灭人类的是恶神而不是至上天神;6、有一个或众多天神帮助人类、保护人类;7、大洪水被战胜,危害人类的恶神受到惩罚。这一简单比较,使我们有理由断定,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是独立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较少受到其它文化圈相关神话的影响,至少没有直接影响。 三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和民族心理内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它们的分析并从而获得不同的启示。本文的兴趣是:中国与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既然都有泥土造人的关目,那么,它们表现出对泥土(土地)的态度是否相同?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他们对土地的相同或相异的态度?与此相关的是,泥土造人的关目是否蕴含有三个民族文化对人类本性、命运的某种理解和认定?它们是否有异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作出这种相同或相异的理解和认定? 首先,三则人类起源神话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类与土地的渊源关系:人类从根本上来自于土地。关于人类由来,综观世界各民族古代神话,众说不一。有的起源神话讲述,人类来自于某种图腾动物,乃它们所生(美洲印美安易洛魁部落神话讲述人类乃狼、海龟或鹰所生),或来自于某种植物,如某种树、竹、乃至瓜果,但中国、希伯莱、希腊三个民族古代神话却共同讲述着人类来自于泥土的故事。如果说人类起源神话中蕴含着各个民族古代先民对人类本质的某种认识,那么,我们可以说,泥土造人神话,确认的是人与土地的本质关联,即人的土地根性。土地,既是人类身体构成的质料,又是人类生息、繁衍、劳作和归宿之所在,无论是个体的一生,还是群体的起源与归宿,人从内到外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如果说在图腾(动物、植物、无机物)生人的起源神话中,表现了创造它的民族对于图腾(人类或某种部落的血亲祖宗)的崇拜意识的话,那么,泥土造人神话是否也表现了对土地的崇拜意识?我们发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中国与两希神话泥土造人的故事,表现的竟是对土地完全对立的感情:一是崇拜,一是鄙弃。因而,土地也获得了完全对立的评价:一是崇高的,一是卑污的。 尽管两希人类起源神话在某些关目上略有差异,但主要关目都大体相同,因而,对土地的态度和评价也大体相同。就希伯莱神话而言,贯穿几乎《旧约》大部分神话传说故事的一个基本冲突是人类与上帝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开端和基型就在创世纪之中。上帝耶和华乃是至上天神,也是唯一的神,作为天空之神,他的对立面乃是土地以及土地的神性形式蛇。伊甸园中那条神蛇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义中,常被解释为魔鬼的化身撒旦。在信奉一神教的希伯莱人那儿,除耶和华外,所有的神祗都被贬低为魔鬼。就创世纪中上帝与蛇这一对立角色结构而言,那条神蛇其实就是土地的神化形式。关于蛇与土地内在同一性,在西亚乃至世界各民族神话中都以各种方式被讲述着,在此不须我们赘复。天空与大地的对立性冲突,在后世欧洲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原型性形象结构,那就是天鹰与地蛇的冲突。那么,在天空/大地、上帝/魔鬼的对立冲突中,人类作出了什么选择?人类选择了大地。亚当夏娃听信了蛇的诱惑,违背耶和华的禁令偷吃智慧果,与蛇一起,被上帝谴罚到大地上受苦受难。人类听信蛇的诱惑和怂恿,其实是人类听信自己身上泥土根性的诱惑和怂恿,蛇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一个成份,因为构成人的质料的是泥土。因而,在《旧约》中,上帝与蛇的对立和冲突,便转化为上帝与人类的对立和冲突。在创世纪以外各篇中,蛇这一形象基本消失,不再出现,人类则被置换到蛇的位置上,成了上帝的对立面。 当然,人类与蛇还不是完全同一的,人类身上还有天神的成份,上帝将气息吹进泥人的鼻孔,使之有了生命。在希伯莱语中,气息与灵魂同词同义,气息即是灵魂。故人类实际上是由两种成份泥土的血肉和天神的精神构成的,内在于人类的,不仅有土地的属性,还有天空的属性。这一人类本性的对立性构成,导致了人类永恒的冲突:灵与肉、精神与本能、理性与感性、光明与黑暗。在这些对立性构成中,与天神赋予人类的属性相比较,泥土赋予人的是肉体、本能、感性、欲望等黑暗的成份和属性。在上帝与蛇、即天空与大地的冲突中,人类选择了蛇,即选择了土地。耶和华把亚当夏娃谴罚到大地上,说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便是对人类土地属性的确认。 由于古代希伯莱人信奉神教,只有上帝是唯一的神,是圣洁而崇高无比的神,因而,与这天空之神相对立的土地就是污秽的、卑贱的、乃至罪恶的。 由创世纪神话中生发出来的所谓原罪说,寻根究底,那原罪之源乃在于泥土之中,大地之中,人类的原罪来自于土地。 希伯莱创世纪神话中上帝对人类的诅咒和否定,也是对土地的诅咒和否定(亚当罚落大地时,耶和华明确对他说地必因你而受诅咒 )。 明确了希伯莱造人神话中对土地的贬低和卑视,我们就能理解与造人相关的洪水神话及其它神话。耶和华要用大洪水毁灭人类,据《旧约创世纪》叙述,乃是因为亚当夏娃的子孙们在大地上行恶,主要是指人类听凭自己本能的驱遣而行事,即被泥土根性所主宰。耶和华发动大洪水毁灭人类的神话,其实是造人神话中上帝与人类、天空与大地冲突发展的顶点和解决。 因而,在希伯莱泥土造人神话中,表达的是希伯莱人对土地的极度贬抑和否定性评价与态度。那么,希腊泥土造人神话呢?希腊泥土造人神话表达的对土地的态度与评价与希伯莱一样, 是贬抑性和否定性的。在希腊人类起源神话中,存在着与希伯莱神话相同的对立性角色结构:天神与地神、宙斯与普洛美修斯的对立。宙斯作为后起而居统治地位的俄林帕斯神系众神之王,是一位天神(宙斯在古印欧语中即天空),人类的创造者普洛美修斯乃堤坦神族之一员。堤坦神族是比俄林帕斯神族更古老的神族,是天神乌拉诺斯与地母盖娅的儿孙,他们是居住地上的巨人族。尽管堤坦神身上也有其父乌拉诺斯的基因,但乌拉诺斯作为希腊神话中三代神王中最早的一代神王,其属性不是光明之天,而是黑暗之天,与第三代光明之天的神王宙斯完全相反。这黑暗的天神与地母盖娅交合所生之堤坦诸神,大多为本性蛮野、力量过人而缺乏智慧光照的巨人,如果说光明天神代表的是智慧的话,那么,浑沌蛮野、本能强大的堤坦诸神则更接近于黑暗之地神,即其本性中土地根性更深沉而强大。人类乃堤坦之子普洛美修斯用泥土创造,实际上是说土地之神创造了土地之人。 与希伯莱创世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中人类用泥土造好后,也有一个神朝他身上吹了一口气,使之获得了生命和灵魂,这个神就是雅典娜。在希腊神系中,雅典娜是后起的神祗,作为智慧的象征,雅典娜的出生十分独特:她是从天神宙斯脑袋里蹦出来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最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天神的内在品质,她的一个象征形象是鹰,神鹰代表的是天空。泥人因获得雅典娜的气息而具有生命与灵魂,意味着人类也是由两种对立的属性构成的:即泥土的本性与天空的本性。与希伯莱起源神话一样,人类身上泥土根性显然更深沉而强大,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们也因其泥土本性而堕落,变得贪婪、放纵、冷酷而残暴,因而为天神宙斯所厌弃。宙斯与众天神开始危害人类,所谓潘多拉的匣子这一关目,实际上是一次人类的失乐园,因为在此之前,人类没有疾病、瘟疫、痛苦、不幸、灾厄,生活无忧无虑、无病无灾,但众神送给人类祸物潘多拉的匣子里飞出的疾病灾厄,却结束了人类的乐园时光,这极近希伯莱神话中人类始祖的失乐园。但天神宙斯对人类的厌弃和惩罚并不到此为止,地神之子普洛美修斯和人类与宙斯的对立冲突的最后解决,就是前者受到更严厉的谴罚:普洛美修斯被捆绑在高加索山上,被宙斯派遣的一只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使其痛苦万分(请注意希腊神话中鹰与天空的关联),而人类则在一场大洪水中被消灭得一干二净,唯有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死里逃生。 因而,希腊泥土造人神话所确认的,也是人的土地本性。不惟起源神话表达了这种确认,还有其它几则神话都在强化着这种确认。首先是人类再生神话。在帕耳那索斯山上幸免于大洪水厄难的丢卡利翁夫妇,得到堤坦女神忒弥斯(据希腊神话她乃普洛美修斯之母)的启示,将他们母亲(地神)的骨骼石头扔到身后,那些石头都变成了人。 在这个人类再生性神话中,石头乃丢卡利翁夫妇之母(地母)的骨骼,仍属地中之物,不妨说,这是泥土造人神话的变异形式。另一确认人类土地本性的故事,是所谓地生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在关于卡德摩斯和伊阿宋的传说中都出现过,其中,卡德摩斯与地生人的故事最有意味。卡德摩斯在寻找其妹欧罗巴的途中遇上一条毒龙,他杀死了毒龙,按雅典娜的吩咐将龙牙埋进土地中,土地中生出一群武士,这群武士自相残杀,死亡几尽,最后五个人停止互相屠杀,在卡德摩斯的带领下,在那儿筑石建城,此即忒拜城的来源。伊阿宋在寻取金羊毛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杀死毒龙、龙牙被埋入土中,长出一荐人,并被杀死的情节。 在这种故事中,天神与地神的冲突被置换成了天神之子英雄(英雄乃天神与人类交合所生)与毒龙及龙牙所生之人的冲突,后者与前者都具有结构上的对应性;毒龙在西方神话和文学中,往往由古代巨人所变异,乃土地之子或土地之神的贬损形式,代表的是黑暗、浑沌、蛮野、恐怖的大地之神,其毒牙入土生长出人来,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地生人神话可以看成是泥土造人神话的次生形态,其所确认的,都是人类的土地根性。当然,对卡德摩斯这个传说本身而言,地生人故事还具有某种宿命意味的象征性,即建于此地的忒拜城统治者后裔的悲剧命运与结局:俄狄浦斯的悲剧、其子孙互相残杀而最后城落他人之手的悲剧,都可以在 德摩斯与地生人的故事中寻找到其象征与隐喻性预示。而这些地生人所以愚蠢地自相残杀,其根本的原因乃在他们的土地本性。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希腊泥土造人及其相关神话,表达了希腊人对人类泥土本性的确认,这种确认中也表达了人类对土地的贬抑态度。但须要注意的是,希腊人对土地的贬抑远没有希伯莱人那么彻底和极端,希腊人在叙述人类起源故事时,对地神之子普洛美修斯并不持否定态度,反而带着赞美倾向;对天神宙斯也不是无保留地肯定,总体上看还带点批判态度。对人类因其本性而导致的堕落虽然也不认可,且带有明显否定倾向,但对宙斯用大洪水来毁灭他们也不会持肯定态度。总体上看,希腊泥土造人及其相关神话对土地的态度是贬抑的,但不及希伯莱神话那么极端和彻底。 与两希神话相比较,中国泥土造人神话就表达了对土地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评价。首先,中国神话中没有赋灵关目,人完全是泥土构成的,并不需要另一个天神吹气赋予泥人以生命和灵魂,人类来自泥土,其生命和灵魂也自在泥土之中,而不来自泥土之外;其次,神是用造自己的材料来造人的,女娲乃地母,女娲地出典有明征。 人与神在根本上是同一的。希伯莱神话中造人的上帝不仅不是用泥土造成的,也不是由任何质料构成的,他从根本上说没有任何具体质料构成的身体,只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在希伯莱神话中,人神是相对立的、分裂的,中国神话中,人神是同一的,一致的。人神的同一,决定了人自身本质构成的同一。中国神话中的人不是内在分裂的人,他没有精神与本能、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固定分裂与冲突结构,而是浑融为一的。 中国泥土造人神话中,神用构造自身的材料创造人类,这表达出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的肯定和崇拜态度。在中国神话中,土地及其神化形式有极高的地位。当天空陷塌(天柱折)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时,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五色石乃出自于土(石者,土之精),补天之五色石,实乃土地精华所聚之神物;又大洪水中,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而这息壤,乃是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 一种土地的神化形态。泥土是神祗们用以战胜灾害的神物,可见地位之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最高大神也具有土地属性。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五方帝神系统,即按五行观念将古代诸主要大神重新组合成五位主神和五位佐神的五方十神系统。可以说,这是中国的俄林帕斯神系,这一神系的最高统治者乃是黄帝,其佐神为后土。 那么,这位黄帝是什么样的一位神帝呢?按古代典籍记载,黄帝作为五帝之首,位居中央土位,即无极之土,以君临其它四帝。其佐神乃后土,即土地神,社神。在五方帝神系统中,佐神与主神有内在的同一性,属性是一样的,后土作为土地神,则其主神黄帝事实上也是土地神。 中国最高大神的土地属性意味着他们在本质上与人类是同一的,因而,中国古代没有最高天神发动大洪水或什么其它灾难毁灭人类的神话理所当然。中国泥土造人神话表达的不是对土地的贬抑与否定,而是肯定与崇拜。土地在两希神话中是低贱的、卑污的,在中国神话中则是崇高的神圣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到了理性化时代,中国一些重要文化典籍(如《易经》)中开始有了天尊地卑的观念,但即使在这些典籍中,它们的尊卑区别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中国文化更强调的是天地参合、阴阳交泰、互补互渗,而不是极端的尊天抑地。至于在原始神话中,这种尊天抑地的观念就更其淡薄。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精神上把握中国文化,将不难发现,中国文化本质上充满了土地精神,天空意识则相对淡薄。 与人类之来源相关的是人类本性之构成。三个民族泥土造人神话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各自先民对此的见解。 希伯莱神话中,人之来源是二元性的 ,即兼具泥土与天空两种对立属性。与天空相对比,土地总是黑暗、欲望、本能的象征,如果拿弗洛伊德的术语表达,则土地是本我人格的象征;而天空则代表着绝对真理、最高道德律令、最高智慧和理性,在弗洛依德人格理论术语中,这些属于超我人格内容。由泥土与上帝气息构成的人类,本质上是由这相反对立的两极构成的。希伯莱文化中,这对立二极在人身上不可能和谐统一,它们处于激烈的冲突对立之中,人在本质上是分裂的。 这种分裂型人性观希腊文化中也有相近表现。希腊神话中的人也是由泥土与天空两种因子构成。如同希伯莱文化一样,希腊文化中土地意象代表的也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强大的肉体本能、强烈的欲望与冲动,用尼采的术语表达,即所谓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而希腊神话中给人之肉体赋灵的是集中代表着天神之光明、智慧、理性、秩序和权威的雅典娜。人在本质上是由两种对立的因子构成的,他也是分裂型的。这种灵肉二元论看来深深地影响了希腊此后的文化发展,其最早的例子之一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人的描述。 尽管二千多年后的尼采曾激烈地攻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他们看作是使希腊神话衰落、酒神精神消歇的罪魁祸首, 但他们在其哲学中对人的描述则是典型二元论的,这种人性二元观最突出地体现出他们的哲学与希腊神话内在的脉承关系。 不过,尽管希腊人类起源神话表现出的人性观也是二元性的,但这二元并非是绝对的分裂关系,神并非绝对只受理性、道德、智慧的控制而完全没有本能性情欲,大多数神或神性英雄倒是二者兼具,最高大神宙斯便是最典型的一个。正如他头脑(人之天)中蹦出雅典娜而大腿(人之地)中蹦出狄俄尼索斯,他同时兼具智慧与本能两大品性。在希腊神话中,普洛美修斯是按神的样子来造人的,人与神在本性上具有同一性,他也兼具土地之本能与天空之智慧。希腊神话中表现出的人性观也是二元性的,只是这种二元本性并非绝对分裂,它们也可能有均衡和谐的时候,希腊神话中黄金时代的人类正是这种人性均衡和谐状态的一个样板,那是希腊神话对人性与人类生活状态的理想设计。只是人类走出了黄金时代以后,他身上大地与天空二重本性均衡和谐的状态便慢慢发生了倾斜和被破坏,乃至到了黑铁时代,人类身上的土地根性得到恶性膨胀发展,而天空智性则被抛弃,并因此遭致宙斯的严厉惩罚。就是说,在希腊神话中越到后来,人类的本性越向土地倾斜堕落,与此相应的是,神的本性则愈向天空升腾纯化,人与以宙斯为代表的神因此作为对立二极而被突出,后者更突出了其智慧、理性、光明的属性,前者则更强调了其黑暗、本能、欲望、无理性的品性,因此,在人身上,大地与天空之属性处于分裂状态。尽管如此,这种人神属性分别向大地与天空的逆向运行在希腊神话中是有限度的,直到希腊神话开始消歇时,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也没有发展到只有单纯天空属性,其中的人类也没有堕落到只具有土地精神的地步。故而,希腊神话中人性二元构成的分裂与纯化程度相对有限,远不如希伯莱神话那么深巨和彻底,这一区别不可不察。 与两希神话表现的二元分裂性人性观相比,中国神话中体现出的人性观却是一元性的。 中国神话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中,只有赋形关目,而没有赋灵关目,人类的来源是一元性的,这意味着其本质也是一元性的。中国神话总体上看对人的本性构成这一问题处于无意识或意识相当淡薄状态,它引导人们注意的,更多是外在的生活情景,而不是内在的本性构成,这是它与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较为强烈的人本性意识的一个重要区别。曾有学者论及中国文化有一种将精神还原为身体即心灵的身体化特征,这不无道理,造人神话只有赋形而没有赋灵关目,大约是这种特征最早的表现。但另一方面, 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没有特别的赋灵关目,也许与中国古人持守一种浑整统一的一元人性观有关,即人的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割,且它们都来自于土地,最终也归于土地,因而,地神给人类赋形与赋灵具有同一性。人类的血肉与灵魂都来自于土地。这是中国与两希神话(尤其是希伯莱神话)很不相同的地方。 由于对这一问题学者可能有歧见,在此有必要稍加展开。 希伯莱神话中人的身体来自泥土,所以死后身体归于泥土,一部《旧约》不厌其详地叙述以色列人的列祖列宗死后归葬某地的关目,反复在强化 这种意识。那么,人的灵魂归往何处呢?是否归自泥土?《旧约创世纪》中耶和华曾说,人既然是来自泥土的血肉之躯,那么我的灵就不永驻他身上,既然人的灵魂乃上帝所赋,自然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应归于其所来自的天空,就象身体应归其所来自的土地一样。很多学者都注意到犹太教没有来世论,没有地狱观念。大多数游牧民族的宗教都如此。英国学者白德库克将其看成是犹太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既然游牧民族视地为卑污所在,上帝所赋的人之灵魂在人死后自然也不能归于这卑污所在,所以,游牧的希伯莱人没有发展出地狱的观念是理所当然的。 而农耕民族的中国和埃及大不一样。中国人在汉以后的地狱及阎罗的观念来自于印度文化,对此学者已有确论,但汉以前中国文化中是否就没有地府及冥王的观念呢?学者们对此意见却有分歧。为节省篇幅在此不对之展开述评,只表达笔者的看法:中国汉以前早有地府及冥王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鬼魂观念,所谓鬼就是人死后的魂魄(试看《楚辞国殇》中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诗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幽之国就是地府。那么,这地府的主宰是谁呢?他名叫司幽,或土伯、或后土,中国上古关于他们的资料较多,这已为人们熟知,兹不赘举;屈原曾在《招魂》中呼唤魂乎无下,因为土地下面有凶恶狰狞的土伯等待在那儿。另有学者研究说,昆仑山(泰山)在上古曾是中国神话中的地狱之山,人死后灵魂之归所。 不管地府在哪儿,地府的主宰究竟是谁,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上古有地府这个所在,它是人死后灵魂之归宿。这意味着,人不惟其形而且其灵都来自于土地。因而,不管形也罢,灵也罢,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它们都具有土地根性。 与中国相类似的是埃及文化。埃及神话中人死后其形归于土,其灵魂也归于土而不是升于天。埃及神话中最有名、最为埃及人敬爱的大神是奥息里斯,他身兼土地神、植物神、农业神和冥王多种职能,他主宰的地府是埃及人最重视的所在。埃及人十分关心死后的灵魂去向和来世问题,所以地府及冥王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那么,中国和埃及这样的农业民族古代神话中有天神吗?他们与地神是什么关系?农业民族当然有天神,但他们与地神的关系主要不是冲突对立而是交合承沿的关系。埃及太阳城九大神共分四代,第一代大神是太阳神拉(至上天神),他之后每一代大神(拉的儿孙)都是兄妹配偶神,且分为天神与地神,最后一代大神伊西斯与奥息里斯兄妹是拉神的重孙,也是天地相配的夫妻神。从奥息里斯这个冥府之王的角度看,从最高天神、太阳神拉到他, 是一脉相传的关系;而横向的伊西斯(他的姐姐与妻子、具有天空属性的神)与他,则是一脉相通的关系。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地神女娲与天神伏羲(太昊)就是夫妻关系,汉代画像砖上有他们人首蛇身而蛇尾相交的图画,那即天地交合的象征。另众多上古神祗间的谱系,都在强调天神与地神之间的脉承关系和转换关系,在此仅引二例以为证: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山海经大荒东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 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山海经海内经》) 上两则神话资料中,帝俊乃商人至上天神,炎帝既是农神植物神(因而也是地神)亦是火神和太阳神(炎帝者,太阳也), 也是天神。而司幽之国当指地府,后土亦是地府之主宰,这两个地府之主宰均为至上天神的后裔,他们之间有血源上的脉承和转换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分裂关系。象这种神族谱系,中国古代神话中还能找出许多。中国神系更强调的是彼此属性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而不是分裂对立,这是它与希伯莱神话乃至希腊神话很不相同的地方。希伯莱神话把天神与地神(蛇)的分裂冲突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希腊神话尽管没有这么极端,但天神与地神的关系中分裂对立是主导的。这不仅有宙斯与普洛美修斯的冲突,更有地母盖娅及堤坦神族与宙斯为代表的俄林帕斯神族持久的冲突,以及希腊英雄(天神之子)与各种怪兽毒龙(多为地神之子)及堤坦后裔持久的冲突为其证明。 由于中国神话中天神地祗在本质上是相互和合涵容的,有内在脉承关系的,因而,中国上古造人神话中人类形体与灵魂之来源和归所均为土地。但这不意味着人之本性就与天截然对立,通过土地,人的灵肉也与天神间接相通。中国神话中人类来源和本性的一元论意识是极具有涵容性而不是完全封闭性的。因而,中国神话中的土地就不象希伯莱神话中的土地,只是人类身上黑暗、欲望、冲动、非理性这些本我人格内涵的象征,它包涵有这些人格内容,也更有自我的人格内容。中国文化中,土地意味着现实世界,这现实世界内化于人的精神构成,主要形成了人的自我人格,以及某些超我的品性。因而,中国神话中的土地意象在以自我为主的前提下,涵容着本我和超我的内容,它具有一种浑整性和包容性特征,与希伯莱以及希腊神话中土地意象潜含的精神属性很不一样。 与人类来源、人类本性设定相关的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存处境的设定。三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都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的设定。在这方面,我们发现,两希神话的设定有较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而中国神话的设定则大不一样。 在两希神话中,人类远古都曾有一个极乐世界,在希伯莱神话中,那些是始祖亚当夏娃曾居住的伊甸园,在希腊神话中,则是人类的黄金时代。由于人类身上土地根性的驱动,人类开始堕落了,犯罪了,远离了赋予其灵魂的天神的指引,堕落的人类因此受到代表智慧、道德、理性、秩序的最高天神的惩罚。这一惩罚有两个关目,先是失乐园,后是全体毁灭。在希腊神话中先是黄金时代的丧失,人类最后走向充满血腥、残酷、战争、暴力、疾病、痛苦、贪欲、情欲和权力欲的绝望的黑铁时代,并最终导致宙斯用大洪水来彻底毁灭人类;在希伯莱神话中,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园,被耶和华罚到土地上去经受劳作、生育和穷困劳累的无尽煎熬;由于人类在这种处境中仍然继续堕落,所以才导致了第二个惩罚关目的出现:天神发动大洪水消灭整个人类。因而,在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堕落与惩罚。最强烈地表达着这一主题的自然是希伯莱神话,人类的命运在上帝造人与灭人的神话中,走着一条因其始祖的原罪而永劫难归的堕落而苦难的漫漫长途,人类现实的生存处境是罪恶、痛苦、堕落、永恒的惩罚。 在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命运与处境被作了大不相同的设定。尽管中国神话也设定了一个人类始初的类似黄金时代的时代三皇五帝的时代,但却没有突出地强调人类以后的堕落以及由此而来的毁灭性惩罚。罪恶惩罚主题在中国神话中不被突出,因而,中国神话中人类也没有失乐园的关目,不曾有希伯莱式的永劫难归的命运;与此相关的是,中国神话人类现世的生存也不是一种必然堕落和充满罪恶的生存,尽管比起三皇五帝的黄金时代,以后人类的生存处境也许要糟糕得多,但那毕竟不是只当如此和必定如此的。导致中国神话对人类命运与处境作这种温和设定的直接原因之一,乃是中国神话中的神与人不是对立而是亲和的。中国造人之神与最高大神,均不是惩罚型天神,而是庇护型天神,他们是人类的护佑者而不是暴戾专横的惩罚者;中国神话以对待人的态度来判断神祗的善恶:护佑人的神是善神,敌视人的神是恶神。这种人神本质上的亲和同一性从根本上讲,乃是由他们身上共同的土地根性所决定的,这与两希神话中神人的本质属性根本对立恰恰相反。希伯来神话恰是以对待神的态度来判断人的善恶的:服从敬畏神的是善人,忤逆反抗神的是恶人。希腊神话在神人关系上也持大体相同的标准,只是没有希伯来那么绝对和极端。 因而,三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中对人类来源、本性、命运的描述和认识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各自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史的源头,是这个民族集体潜意识的最初表达,那么,在它身上,就潜涵着对这个民族文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型和基因,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潜在地规约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型态和内在精神。比较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让我们了解并接受了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以古代希腊和希伯莱文化为源头的欧洲文化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是一种分裂型文化,这种文化所设定的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二元对立分裂型的,乃至其文化构成和发展历史本身也是二元断裂式的;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从外到内都显现出强烈的浑整互融性特征的文化。那么,这种文化特征差异性的最早表达,便是在三个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中。 三个民族古代人类起源神话都确认了人类与土地的血缘关系,但对土地(因而也是对被土地属性主宰的人类)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希伯莱神话中,那是断然的否定和贬斥;希腊神话中,那些也基本是否定的;中国神话中,则是肯定和崇敬的。两希神话中,神是在用一种低贱卑污的物质造人,而中国神话中,神是在一种尊贵崇高的物质造人。同是土地,在不同民族神话中却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原因何在?这根本的原因,当在三个民族古代不同的经济生活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民族心理构成和价值观。是不同的经济生活类型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心理特征,决定着土地在不同民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程度,以及人们对土地的不同评价。 就中国而言,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到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华民族的主体黄河流域的华夏先民就进入到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时代,这一时期各种陶器的大量被制造就是一个有力的侧证(各种陶器主要用之于储存谷物和食用谷物)。农耕经济与聚落方式都在强化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和突出土地的重要性。先民生存之衣食主要来自于土地,因此,聚族而居,守住一方水土,就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土地,也就是失去了生存之依凭,土地崇拜意识自然由此而强烈起来。可以说, 农耕社会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结恋土情结。 土地神(社神)是人们膜拜的最重要的神,象女娲、炎帝、黄帝、禹、尧等古代最显赫的大神,都曾是土地神或与土地联系紧密(经常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植物神、农业神;迄今为止,在中国乡镇,还随处可见那祭祀土地神的所在社坛或社庙;在中国上古,最显赫的神是土地神或具有土地神性;最神圣的图腾龙(或蛇)是土地的神化意象;最隆重而盛大的祭仪不是祭天而是祭地以及与地关联的山川江河; 最高形式的政治共同体国家命称为社稷(土地与谷物)文化的方方面面,生活的角角落落,到处都弥漫着土地意象,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意象。 中国古人当然也尊天,但天是与人们保持亲和性的天,与土地相生相克的天,或是被土地化了的天:土地神黄帝居然成了最高天神, 且衍化为以后的玉皇大帝;土地的神化意象龙居然腾跃九霄,最后竟至护日巡天(六龙回日即是也 );或是被世俗化、现实化了的天。 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确也发展出了尊天抑地的观点,但这尊抑的倾向从来也没有发展到极端,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倒是追求阴阳合壁、天地交泰、互渗互利、相辅相成的境界。 与对土地崇拜感情相结合的是对故乡的眷恋。故乡的观念与聚族定居的生活是联系在一块的,后者决定前者。没有聚族定居的聚落形态,人们便很难培养起极其深挚的故乡观念,在相当意义上,农业民族有着超过任何其它民族(如游牧、商业民族)的强烈的故乡观念,故乡与故土几乎成了同义词。我们可以说,故乡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情结的一种转换,二者有内在的同一性。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总是与对故乡的眷恋结合在一块的。 对土地的崇拜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那是农业民族的衣食之源,所以农业民族在其精神文化中,总是把土地的地位抬到至高无上的程度。中国古代用以编组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模式是五行模式,而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中,居于中央以控驭四方的是无极之土,其神为中央之帝黄帝,其佐神为后土;在埃及这个农业民族的神话中,最重要、最让埃及人崇拜的大神,是兼土地、植物、农业为一身的大神奥息里斯,其地位之崇高和为人们崇拜之程度,连太阳神拉也比不上;这情形与中国古代几乎差不多。 但两希文化却大不一样,它们都极端地尊天抑地(希伯莱尤其如此)。 据《旧约》及其它历史资料,古代希伯莱人主要从事畜牧业,过着一种逐水草而居的行无定踪、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游牧民族的衣食之源不直接是土地而是动物,土地对游牧人的重要性远不如对农业民族的重要性。因而,游牧人没有强烈的土地崇拜意识和土地情结;由于居无定所,游牧人也培养不出农业民族人们那么深挚的故乡观念和情感,他们倒是容易培养出一种强烈的漂泊意识。游牧生活本质上没有故乡,只有永久的迁徙漂泊。希伯莱人类起源神话中极端的贬抑土地的态度,根本上来自于这种经济生产与聚落方式。 希伯莱神话中的上帝在本质上是游牧人的上帝 ,已有研究证明,耶和华在远古本是犹太人的动物保护神和部落保护神,到后来,随着犹太人的扩张活动,以及希腊罗马人入侵后的漂泊历史生活的出现,这个希伯莱人的部族保护神与动物保护神才慢慢升华为至上天神和全人类的上帝。尽管如此,尽管《旧约》中的上帝已成为全人类的上帝,但他在本质上仍是游牧人的上帝而不是农业民族的上帝。《旧约》中经常叙述希伯莱人敬祀上帝的活动,但所叙述的供品主要是牛羊等动物而不是农产品。《旧约》中人类弟兄之间第一次血腥谋杀的原因即与此有关。据《旧约创世纪》,亚当的两个儿子亚伯和该隐一个放牧,一个种地,祭祀上帝时,农人该隐拿来出自己土地里的出产,而牧人亚伯拿出自己牧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油脂,上帝悦纳亚伯的供品却不喜欢该隐的供品,这使得该隐十分恼恨嫉妒,竟因此而杀了亚伯,因而受到上帝的严厉谴责和诅咒。在《圣经》中,人类兄弟间这第一次仇杀,实际隐喻着两种经济生产方式的冲突,耶和华在这场冲突中选择了游牧的亚伯而拒绝了农耕的该隐,拒绝该隐也就是拒绝农业和土地。这一精神内涵如果考察这个神话故事的来源将会使人有更明确的认识。 该隐与亚伯冲突的故事源自更古老的苏美尔-巴比伦神话,在苏美尔-巴比伦神话中,有两则结构和内涵相近的故事与此相关。一则是伊米什与因梯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大气神恩里尔在神灵的创造室造出伊米什和因梯恩兄弟,让他们分别负责主管大地上的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两弟兄各自尽职努力,都干得非常出色,得到众神的嘉赏。两兄弟后来骄傲起来,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和贡献,并互相攻击,最后大神恩里尔出面裁决,他说牧神因梯恩的功劳比农神伊米什大,伊米什的劳动和贡献无法与因梯恩相比;伊米什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裁决,两兄弟和好如初;另一个故事与此相仿:大神安启造出畜牧神拉哈尔和他的姐妹伊什南,让拉哈尔负责畜牧业,伊什南负责农业。他们非常负责努力,成绩出色,得到诸神的赞赏。后来他们骄傲起来,工作怠惰,且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比对方大,经常争吵,结果由大神恩里尔出面调停,他责备他们居功自傲的错误,要他们各自反省。在恩里尔的调停下,拉哈尔和伊什南重归于好。 这两则神话故事也是关于兄弟或兄妹争端的,且反映的也是农业与畜牧业的矛盾,希伯来神话中该隐与亚伯的冲突与此有显而有易见的渊源关系。所不同的是,苏美尔-巴比伦神话中,最高大神尽管偏向畜牧神,但仍然在冲突双方之间起调停作用,且冲突双方最后重归于好。这个结局与苏美尔-巴比伦人的经济活动特点是有关系的。从有关资料看,古代苏美尔-巴比伦人最早都是游牧人,入主两河流域后,开始从事农业活动,畜牧业和农业对他们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特征导致他们的神话在畜牧业和农业之间保持一种虽有偏向但不致走向极端的立场。而希伯来人则以一直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始终没有成为其主要经济活动,故而希伯来上帝在该隐与亚伯的冲突中完全偏爱游牧的亚伯就是理所当然的。 古希腊神话中土地的卑污地位也与希腊人经济生产方式有内在关联。古希腊人乃是远古雅丽安人的一支,而古雅丽安人的历史资料尽管已湮失难求,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古雅丽安人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后大约居住于中亚一带,他们是游牧民族,这一推断应该大体可信。其后,雅丽安人开始分为两支,一支穿越阿富汗、波斯等,到达南亚次大陆,消灭了那儿的土著及其文化,成为现今所见之古印度文明的创造者:一支则向欧洲腹地进发,并一路分化,其中一个分支到达希腊半岛,消灭了先他们而存在的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而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古希腊文化。许多历史资料表明,进入希腊半岛的这一支雅丽安人曾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而选择过农耕的经济生活方式。但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显然不大适合于农耕,在环境的压力下,希腊人开始走向大海,过起了以种植业、手工业和以环地中海诸民族为主要对象的商业贸易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古代雅丽安人游牧的草原变成了大海,而游牧与商贸、草原与大海,实际上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对于这一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有过明确论述。汤因比在论及语言的传播时说,草原象未经耕种的海洋一样,为旅行、运输和语言传播提供着极大的便利。 事实上,草原与海洋,游牧与商贸生活的相似之处远不止于此,它们都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立,它们都使得人类过着一种流动性极大的、漂泊无定的生活方式,它们都对土地很淡漠。希腊人海上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与雅丽安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尤其是对土地的态度和评价。草原游牧与海上商贸,都难得培养起对土地的崇拜感情。因而,在希腊俄林帕斯十二神构成的神系中本没有土地神、农神的位置,集土地神、农神、植物神于一身的德墨忒耳在希腊诸神中的地位相当低。希腊第三代神王宙斯的出生地,不是陆地,而是海中的一个孤岛:瑞亚怀上他后,为了躲过她丈夫克雷诺斯对儿子的加害,到处逃避,但陆地上竟没有她藏身之所。最后,她只有逃到大海中的一个小岛,在那儿生下了宙斯神王宙斯的诞生地不是陆地而是海洋,这个神话表达了希腊人对土地的恐惧和贬抑态度,它对商贸民族是有代表性的。游牧民族和商贸民族在这一点上具有共同性:他们都贱视农业经济,贱视农人和土地,他们崇拜的是草原、大海和天空。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几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所以,汤因比曾不无形象和幽默地说:虽然上帝看得起亚伯和他的供物,而看不起该隐和他的供物,但还是没有力量避免不让亚伯死在该隐的手里。 而在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商贸经济活动,最终又必定取代农耕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商贸社会可以说是游牧社会的复仇者,代替后者报了仇:亚伯的报仇雪恨,似乎也并不是不可能的;汤因比在谈到这一历史进程时依然幽默风趣,看起来好象是一个垂死的牧民还可以苟延残喘到看见杀死了他的那个做工的人也精疲力竭地倒下去,走进坟墓。 从这个意义上讲,游牧与商贸都是农耕经济的对头,它们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两希泥土造人神话所表达的对土地的贬抑和否定态度的历史根源所在。 三个民族神话对土地的不同态度和评价的历史原因及文化内涵至此也许大体说清了,但仍有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等待解决:无论如何,三个民族神话的创造者均是人,为什么不同民族的人编织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却表达出对人与神大不相同的态度?很明显, 中国神话对人类没有任何否定的态度和评价,它甚至是以与人的关系为标准来评价神的:护佑人是善神,危害人的只是恶神(如对共工的评价);但希伯莱神神话几乎恰恰相反,他是以神为标准来衡量人的:服从神的是好人,违拗神的是坏人。《 旧约》人类起源神话中,人主要是违拗神的(只有挪亚是顺从神的,故未受惩罚),因而,人坏神好,人受到神的惩罚理所当然;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尽管还不这么绝对和极端,但基本的态度仍然是:因为人堕落、冷酷、自私,所以受到宙斯毁灭性惩罚实在也是必定的。其基本态度依然是神好(或较好)而人坏。为什么人在自己创造的神话里会如此贬低自己? 精神分析学也许能从某种角度揭示这种神话和文化中潜含的一种民族心理特征,即,它表现了不同民族相当不同的自恋性和自虐性心理倾向。弗洛依德在《摩西与一神教》这本引起颇多非议但又极具洞见的著作中已表达了这种看法,而英国学者白德库克则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法对人类文化演进的心理基础和特征进行了深入且是相当独到的剖析,这剖析对于我们理解本文上面的问题也许是有启发性的。我只概述白德库克先生这样一种基本见解:农耕经济是由妇女发明的,这种经济生产方式间接地满足了人的本我要求,因而这种生产方式中的人没有过度的自我压抑(人的攻击性性本能在农业的耕耘播种活动中释放了),他是平和、宽容、仁厚、自我肯定和自恋的;而游牧经济生产方式则是人对攻击性本能(本我)自我压抑和转移的产物,而要抑制这种强大的攻击性本能,必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民族属性的道德和理性产生且居主导地位,那就是超我人格。这种超我人格的纯化和神化,就导致了游牧民族惩罚性上帝的产生。游牧人的上帝,是人类超我力量的象征物,白德库克说:游牧神教的首要特征是一个父性神。他为道德而行使其父性权威即,他一般是为了抑制自我、自恋和本能满足游牧业与道德的创世神上帝有极大的相关。 上帝既然是超我的象征,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自然就具有专断、酷虐、严厉和高高在上的特征。既然天神上帝主要是超我的象征,则泥土所造之人就主要是本我的象征了,自然也就要接受上帝制裁和惩罚了。白德库克发现,信仰神教的人们具有特别强烈的自我强迫性倾向, 这种自我强迫性倾向特别表现为信仰者的自我压抑、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自虐性行为和心理特征,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这种特征都具有普遍性。我们当然不能接受白德库克先生将精神分析意义上的性心理看成是人类经济生产方式产生与转换的动力和基础这样的基本思想,但他的论述使我们看到人的婚性方式与心理和人类经济生产方式有某种深刻的关联,这应该是极有启发性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能接受他如下的研究结论: 我们已对游牧者的性格、经济和宗教之间的联系作了分析,可以归结说:在这些社会中人们的强迫性积习是由超我的惩罚性而来,而超我又隐含于唯一的上帝之中。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群体而言,超我的报复性和攻击性实际上是转向自我的本我的攻击性本能,它被体验成压抑。正因为如此,游牧者与农耕者相比,神的惩罚性要强得多。 神话中积淀的民族心理自然远比白德库克揭示的要丰富复杂得多,但不管多么丰富复杂,我们也许可以相信,它们与创造者们的历史生活形态是有内在渊源的。在中国与两希人类起源神话中表现出的人类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截然不同心理倾向,确实与其创造者们所处的经济生活方式和历史生活特征有内在关联。 因而尽管本文分析的三个民族古代泥土造人神话表面看来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历史形态毫无关联,但在其深处,后者对前者的决定作用却无处不在,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 两希神话中那两个惩罚人类的至上神都专断暴戾,而中国的女娲以及黄帝等大神却温和仁厚 ;为什么 两希神话中人神是分裂对立的,而中国神话中人神是一致和谐的 ;为什么 前者贱视泥土而后者崇拜泥土;乃至,为什么两希造人之神均为男神而中国造人之神独为女神 ,那最终的答案均在由社会的经济生活为主体而构成的三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之中。 注释: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著名学者袁柯认为,女娲泥土造人神话记载虽晚,起源当要早得多,其中可见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之影响。见袁柯著《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P44; 、《淮南子览冥训》; 、见袁柯《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P44; 、《左传昭公十七年》; 、宋罗泌《路史太昊纪》; 、《路史后纪 》罗苹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关于共工发动大洪水的原因,共工与之冲突的神祗为谁,多有异说,此处从其一; 、关于希伯莱人类起源神话及大洪水和人类再生神话均见《圣经旧约创世纪》;希腊有关神话见斯威布所编《希腊神话传说》(上)中人类的时代等有关章节(中译本由刘超云、艾英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关于造人神话,中国上古另有一异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说林训》),这段文字所述乃众神造人,但依然只有赋形而无赋灵关目。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指《旧约》中的上帝。许多宗教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指出,《旧约》中的上帝主要是专横、暴戾、酷虐、严厉的,是惩罚型上帝,其仁爱、护佑的特性是次要的,他是游牧民族的上帝,几乎所有游牧人的上帝都有这种惩罚特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天神,都贱视土地与农耕。但《新约》中的上帝则主要是仁爱、宽厚、护佑型的,与《旧约》中的上帝有很不相同的精神特征,而且,他也不再贱视土地与农耕。他的身体的象征变成了土地中生产的产品制成的面包和葡萄酒,这是受了埃及农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关于希伯莱上帝与埃及文化的关联,弗洛依德《摩西与-神教》一书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英国学者白德库克则在《文化的精神分析》一书中展开了深入论证分析,所论极有新意,可参看。(《摩西与一神教》,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版;《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分析》,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关于人类之原罪究竟为何,有二说。一是认为人类始祖在伊甸园听信蛇的诱惑违拗了上帝意旨,犯了罪,因而,所有人类始祖们先天地继承了这一份始源性罪恶;二是认为希伯莱英雄摩西乃上帝派来拯救苦难的希伯莱人的,但最后却被希伯莱人杀害,因而,所有希伯莱人(乃至人类)都承继了这份始源性罪恶。后说为基督教创始人圣保罗的观点。 、《圣约旧约创世纪》; 、见刘超之、艾英译《希腊神话传说》第三章,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P9-11; 、同上书,第七章,第十九章;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 、《圣经旧约》中从没有描述上帝的形貌,上帝只以声音或雷电显示自己的存在,他没有具体物质实体。而且在《旧约》中,耶和华多次晓谕以色列人不能崇拜偶像。在以后的基督教中,上帝也是无形的,抽象的; 、郭璞注《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时云:息壤者,言土自生长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见《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关于黄帝的神性,多有歧见,有学者认其为皇天上帝,黄帝即皇帝;亦有学者认为其为地帝;笔者认为,黄帝与皇天上帝有别,详论见拙文《轩辕之谜》(《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 期;与五帝相并列之黄帝其基本属性乃是土地神,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兼有天空神性; 、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有关迷狂与灵魂回忆的论述; 、尼采这一观点见《悲剧的诞生》一书,其后在多部著作中都反复申述过; 、(英)白德库克《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的精神分析》,P165166; 、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五章:《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三联书店,1986年版; 、《白虎通五行》; 、这方面的研究见晁福林之《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周易彖传》亦有: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处大明即指太阳; 、可参看以色列历史学家阿巴埃班著《犹太史》第一、二章,阎瑞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见姬耘编《巴比伦神话故事》,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第一章;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234; 、关于游牧民族与商贸民族在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文化精神上的相同相近性,除汤因比《历史研究》有关章节外,英国学者白德库克《文化的精神分析》(中译本名为《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亦有深论,可参看;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译本,P212; 、同上书,P215; 、CR白德库克《人类文明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分析》,中译本,P164; 、同上书,P168; 、同上书,P176; 注: 有过这样比较的想法,没想到已经有人做过如此精细的比较。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思异想]我们是一群来自远古的基因
blueyye 2010-12-22 17:37
我们是一群来自远古的基因,穿越星空,来到地球 风云承载了我们的基质,海洋涤荡了我们的神灵; 江河大地鼓动我们进化,山川云雨激励我们成长。 水藻鱼虾,花草树木,翱翔飞鸟,人间炊烟 我们是一群来自远古的基因,穿越星空,来到地球 当我们有了思想,我们开始反思: 是谁在推动进化,是谁在激励成长? 水养鱼虾,花传树木,蓝天飞鸟,智慧人生
个人分类: 奇思异想|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娃”是如何被找到的
cherrylu1960 2010-6-6 00:03
来到科学网,说科学,想起什么说什么,毫无章法可言。今天路过周口店,又想过寻老祖宗的事,故贴一篇,再写点嘛,与大家分享。 在我们的地球大家族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类型的人。按肤色分,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色人种;按地域分有亚洲人,非洲人,高加索人,澳大利亚人等。居住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不仅外观形态存在差异,而且在生理特征、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果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最初的女人和男人,又在哪里呢? 按照西方的说法,上帝造了天地,又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类共同的父亲亚当。然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女人,给亚当做配偶。于是,人类共同的母亲 夏娃来到了世界。 但是,亚当和夏娃毕竟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有没有类似亚当、夏娃的角色存在呢? 在考古学上,科学家采用了很多手段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考古学家们也把目光转向了DNA科学,试图通过寻找人类DNA进化长河的源头解开人类起源之谜。 然而,人们发现,细胞核中的DNA遗传背景太复杂了,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精卵结合的过程中,DNA要进行重组,使DNA的遗传出现许多花样,这令人们研究起来有些无从下手。 科学研究过程中有时往往改变思路,转移目光,才能获得新的突破。 科学家逐渐注意到,与核DNA不同,线粒体DNA完全独立于细胞核外,它不参与任何性的混合,也不与躯体的核DNA发生交流。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被卵子吸收,而线粒体们则同精子尾一道被抛弃了,个头巨大的卵子体内充满了液体,包含着丰富的线粒体。而因父方只有核DNA被送入母方的卵细胞中,受精卵中的所有线粒体都是母方的遗产,因此,线粒体DNA是通过母系传递的。无论你是女性还是男性,你的所有线粒体都来自母体。 线粒体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它虽然不受沾染,但却避免不了变异,而且线粒体的变异频率要高于核DNA。通过比较线粒体DNA,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 科学家们在研究了许多种类妇女,包括非洲人、亚洲人、北美土著人和新几内亚人的线粒体DNA后发现,所有女人的线粒体DNA图谱在某一段或某一点上都很相似或者完全相同。这说明,世界上所有种类的妇女都存在着亲缘关系,很可能他们的线粒体DNA出自同一女人,而这个女人很可能就是《圣经》中记载的夏娃。 最早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还得追溯到1987年 卡恩和威尔逊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将所有婴儿的线粒体 DNA 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 20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即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约在 13 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其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于是有人把这种理论叫做 夏娃理论 。认为现代人类是单一起源并来自非洲。 所以,我们才有了上面的寻找夏娃之说。后来,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等的研究进一步确认卡恩和威尔逊的说法。尽管这个结论有点让中国人失望,但毕竟科学结论要用事实说话。 科学家们的这项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有人结合骨骼测试得出结论,人类共同的母亲很可能生活在100万年前的非洲。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607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现代人类是前古文明人与猿的杂交后代
sheep021 2010-2-8 14:08
按:本文是科学+幻想,并非正式论文 0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人类似乎已经走上不归路 有人曾说过: “ 这个世界不是毁在几个不懂法的流氓手里,要毁就毁在科学家手里。 ” 今天这个世界上的歧视已经够多啦,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位歧视,本来每一种歧视都有人给他找理由,现在又来了个 “ 好 ” 基因, “ 坏 ” 基因, “ 正常基因组 ” 与 “ 疾病基因组 ” 。原来有人说 “ 生死在命 ” ,现在又来个 “ 生病在于基因 ” ,这不是地地道道的 “ 遗传歧视 ” 吗?一句话,人类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产生了无数灾难。 1 英国疯牛病 英国的 “ 疯牛病 ” 。可以说那些 “ 疯牛 ” 都是合格的好牛,个头大,产奶量高,肉也好,这是不断 “ 优生 ” 的结果。可是 “ 疯牛病 ” 来了,一下子蔓延开,它们毫无抵抗力,几乎毁掉了整个英国的畜牧业。相反,在一个小农场里有一对老夫妇,养着一群土牛,个小,长得不好看,乳又不好,可就它们不怕 “ 疯牛病 ” 。现在就靠这些土牛的基因来拯救英国的畜牧业。 万一来了 “ 疯牛病 ” ,人都没抵抗力怎么办? 2 美国转基因大豆 美国的大豆也是几乎毁在了转基因大豆手里,幸亏中国东北的野生大豆暂时拯救了美国大豆业(备注:此消息来源待考) 3.人类起源新说 关于人类起源,有说是从猿进化来的,有说是外星人的实验品云云。不一而足。 本人也杜撰一个人类起源史吧: 人类是前古文明人与猿的杂交后代。 前古文明人是上一个文明周期时的高级智能人类。由于科技的日渐发达,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基因技术,并可以按照预设的基因工程程序人工培育天才后代,所以他们更加聪明、健美…… 一代代发展之后,他们逐渐失去了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一场感冒,就要了几千万人的命,即使一些已知的病都不能治了,而且还会冒出多种多样新的病来……,各种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 于是,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从基因层面改变颓势,但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转基因人的后代,没有一个笨人和傻子好给他们提供最原始的基因,他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与他们多少有点沾亲带故的动物——猿。 于是经过试验之后的一批人猿杂交后代产生了。 天才转基因人还没来得及传授 人猿杂交人知识, 又一场流感袭来,所有的天才转基因人一个不留,全部死于流感,只有大批尚处幼年的 人猿杂交人存活下来,除了使用简单工具,他们一无所能,还有一些早期试验的杂交人已经成年,接触了前古文明的一些知识,成为神人、或巫。这就是所谓人神杂居的时代。 从此,他们迈上了漫漫进化之路…… 直到今天,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类似乎又走上了不归路。 历史的车轮又快转够一圈了…… 如果问地球上第一代人从哪里来,这个似乎才是达尔文要回答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302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今人类起源的最完美的理论
yindazhong 2009-12-30 11:50
鲁 先生的大作被我转了一下,越加哈哈了。在评论栏里连发 7 条评论。为了完善 鲁 先生的光辉形象,再转一 段鲁 先生的科学大作: 当今人类起源的最完美的理论 ------ 宇宙岩石内置微生物胚种起源 学说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ardID=6ID=50106 请读者看看 鲁 先生的科学境界和严谨严肃的科学素养,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伟大光荣正确的鲁梅普思想。对 鲁 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不敢乱加评说,暂时借用 鲁 先生的自我评价: 鲁梅普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鲁梅普的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已达到 55 个亿的光年!!! 碰到高人,不服不行,哈哈哈!!! 当今人类起源的最完美的理论 鲁梅普 人类各人种的第一批先祖是由不同种类的蛋直接演变出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反科学的!!! 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地球表面的外部环境创造不了新的生物物种的演变 , 生物物种可以在地球上进行变异,但不可遗传,哈哈哈 !!! 先弄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问题。生物上物种的区分有精确的定义,就是不能交叉繁殖 ( 注 : 交叉繁殖的后代要确保其能持续稳定地 , 以自然的方式不断繁殖下一代 ) 的就不是同一物种。物种由这一物种的基因决定,而现代生物学证明基因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一只鸡有无穷多个细胞,同时变异的可能不存在,所以变异必须在单细胞的时候。所以对上面的问题答案就是:先有鸡蛋。第一只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而第一只鸡蛋是由不是鸡的动物下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谬论 , 至少 , 人类不可能由另一个物种 ( 猿 ) 进化 而来 . 而且 , 根据医学上的证明 , 人类身体有很多功能比几千年前的人退化了 , 衰退了 . 近亲结婚 , 或不断重复地本种族内的繁殖都会导致本物种的退化,个体免疫能力的衰减,和灭绝,而不是进化,达尔文受科学和时代局限,对此同样一无所知。 早在 3000 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早的古猿,到 1400 万至 1000 万年前,又出现了拉玛古猿,但它们很快都灭绝了。直到在大约 500 万年前,才出现了类似人类的南方古猿。不管是拉玛古猿、 50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还是现在的非洲猿人,都属于野生动物。他们只能过着群居、群婚的近亲生活,回避不了近亲结婚的现实。在近亲结婚条件下,后代群体怎么能够进化呢? 所谓的 人类起源 已经 400 万年了,从目前情况看,再过 400 万年,黑猩猩和大猩猩也未必能够进化成人类。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近亲结婚繁衍的后代,只能代代劣质,逐步退化,最终走向灭绝。人类无数近亲结婚繁衍不良后代的恶果,地球上许多已经绝迹的动物,和大熊猫、白暨豚等频危动物目前面临的处境,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国《婚姻法》禁止公民近亲结婚的重要依据。 必须指出的是,在达尔文时代,遗传学的研究还没有起步。受科学和时代的局限,达尔文没有考虑动物近亲结婚的因素,生物进化论先天不足。达尔文对近亲结婚危害的认识为零,他为自己选择的夫人,就是舅舅家的表姐埃玛 威姬伍德,这对夫妇共生了十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早殇。 最初的人确实是从石头里 蹦 出来!!! 一万多年前及稍后的几千年里,地球上诞生了现代人类的第一批祖先,这第一批祖先都由一种类蛇形动物下的蛋孵化出来的。这种类蛇形动物是由类似蝌蚪的水,陆两栖动物生长起来的,这种类蛇形动物类似青蛙的产生。这种类蛇形动物是无性繁殖,下完一定数量的蛋就死去了。 人类上古时期的神话不是都说人是泥做的吗?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类蛇形动物大都在土里挖个坑,把含有人的蛋放在里面,进行孵化,差不多的时候,这种类蛇形动物就走了,蛋破了,流了一坑水,一个成年的人从这个泥水坑里站了出来了,你问问这个刚从蛋里钻出来,浑身是泥的成年人在钻出来之前到底看见了什么?他只能说是看到了一个混沌的世界,朦朦胧胧,悬浮在在蛋中的水里,这可不是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合嘛。蛋一破,阳光进来了,空气进来了,蛋的深处还是一片黑暗,他自己活了,站了起来,最后,可不是合了嘛,就这么简单。人类的神话越远古越真实,三,五千年前的神话真实性也有,但水份不少,人的政治目的性强了,欺骗性也就强了。 什么蛋生人的神话,泥土造人的神话,亚当夏娃造人的神话,其中 95% 以上都是真实的,还有人对龙,蛇的普遍的崇拜的等,都是类蛇形动物下蛋生人的真实写照,其中没有什么政治目的性,因为人一孵化出来,在旁边附近有可能看到一些类蛇形动物在孵蛋,而且也不伤害他,他当然崇拜这个类蛇形动物了。人类的神话很少有崇拜老虎,狼的,因为人一孵化出来,当他看见附近有老虎,狼的时候,他也就基本上完了,道理就这么简单,人一孵化出来的时候,看见什么,基本上就崇拜什么,前提是别伤害他,呵呵。 那么,会有人问:这些类蝌蚪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是外星人开着飞船送来的?呵呵,不是!!!这些类蝌蚪的东西是由遨游在水里的,大量精子微生物,和卵子微生物的不期而遇而产生的,这在当时的地球是需要一定的温度,气候条件的。这又有问题了,这些精子微生物,卵子微生物又是从哪来的呢?目前,根据科学考证,几十亿年前古老的岩石中休眠了很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在水里可被激活。这些古老的岩石在地球剧烈的地质活动中,从地球深处涌现出来,或者是从地外陨石而来。 在 6.3 亿年前、 5.5 亿年前、 5.4 亿年前地球上肯定发生了 3 次明显的异常事件,其规模、强度是空前绝后的。变化过程极其惊心动魄,南极北极磁极倒转、地球大陆板块裂解、火山呼啸喷发,冰川开始溶解,滚烫的熔浆与冰碰撞后发生巨大的声音,地球气温开始急速升高,全球海平面上升。大约 7.56.5 亿年前,地球上白雪皑皑,平均温度在零下 30 摄氏度以下。这就是地球史上著名的 大冰期 。大量如微生物之类的原始生命,被冰封在地下,无法实现生命的进一步突破。奇怪的是,到了 5.8 亿年前的 寒武纪 ,动物生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繁荣起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三叶虫、小春虫等等动物都大量出现了。动物品种的丰富令专家咋舌,于是科学家把这个时代定为 寒武纪大爆发 。但是,冰川是如何过渡到生命突然繁荣的时代呢?历史留下了一大堆的问号 , 这一大堆问号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岩石及内在的生物是在宇宙各种高温,辐射,各种力的综合运动作用下而生成的,地球上不存在这样的生成条件,这就是人类的真正起源,这就是科学,哈哈哈!!! 2008 年 6 月 14 日 刊登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的一份研究报告指,科学家在一颗 40 年前撞击澳洲的陨石中发现来自外太空的基因物质。这发现对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起重要作用,显示人类起源可能与外星物种有关。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先前研究以为,这颗名为默奇森的太空陨石约于 40 年前撞击地球时,可能在冲击中遭受污染。但欧美科学家经更深入研究后首度证实,该陨石碎片中所含的两种核碱基确实来自外太空。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马丁斯是研究报告首席研究员,她表示确认出的两种分子是尿嘧啶和黄嘌呤, 均存在于人体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核糖核酸 (RNA) 中 。一股迄今依然是谜的神奇力量于大概 40 亿年前,沿某种方式引发生命本身的出现,尿嘧啶和黄嘌呤也许在过程中不可或缺。   马丁斯接受访问时表示: 我们知道许多与默奇森陨石非常类似的陨石,在 38 亿至 45 亿年前,将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带到地球。   马丁斯说: 我们相信早期生命或曾采用陨石碎片中的核碱基用作基因编码,让优秀的特征传给后代。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是进化过程的开始,然后经历数十亿年,进化至现今出现的所有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 神话是什么?神话是在没有文字之前,原始人把所发生的事件,自己的感受和愿望编成神话传给后代,是口述历史的一种形式。因此神话的内容包含了许多远古发生的事实真相,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而原始人还很纯朴,他们没有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实以哗众取宠的意图,他们把所见、所感、所望较真实地纪录在脑子里,留传开去。所以,我们认为,神话中对事实的描述是较真实的,历史上极有可能发生过所叙事实,只是 神 在原始人的所感所望部分。当然,由于原始人的知识水平所限,他们不可能把出现的新事物、也就是超出他们知识水平的事物描述得恰如其分,因而只好采用比喻的说法,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谜案。 所以,神话传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历史,她应该比几块化石还能说明问题(这里所说的神话,是未经后人加工的原始神话)。 在 孟宪明 先生依据典籍和口传所著的《中国经典神话》中,盘古神话是这样的:远古时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混混沌沌的像一个大蛋。伟大的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他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时长成了一个巨人。盘古慢慢地睁开眼睛这可是人类第一次睁开眼睛!眼前只有厚重黏稠的黑,漫无边际的黑。他站起身,举起长臂,蹬直双腿,打了一个威力无比的哈欠,黑暗竟然被他哈出一道缝隙!哈欠打到第三个,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蛋裂开,一片光亮透进来。他怕黑暗再合上,就伸直胳膊挺直腿上下使劲撑上升的部分形成天,天为清气,所以澄澈透亮;下沉的部分形成地,地为浊气,所以朴厚浑黄。天高九万里,又称九重天。盘古心血耗尽,累倒在地,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丽的月亮盘古死,万物生。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最新的,所谓变了异的,类甲流病毒与原甲流病毒的关系是父 / 母遗传关系,哈哈哈!!! 目前,这个世界还存在着新物种的诞生,将来也是这样,由假想的基因突变进行遗传而产生的进化理论那纯粹是瞎扯淡,毫无科学事实依据,哈哈哈!!! 目前最新证据表明 ,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第一批先祖有可能是从蛋中孵化出来的 , 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具有编码酪蛋白基因 , 编码卵蛋白基因是典型卵生动物的必备基因 . 瑞士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找到了哺乳动物从卵生向胎生变迁的基因证明。该研究表明,乳蛋白基因出现于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共同祖先中,而且是在编码卵蛋白的基因消失之前。说明哺乳动物都有卵生期。相关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 生物学》上。 在最新的研究中,瑞士洛桑大学基因组整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对这 3 种哺乳动物的代表物种进行了遗传研究,并将得到的结果与典型的卵生动物 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 3 类哺乳动物具有相似的遗传区域,编码卵蛋白(乳汁中的一种蛋白质)的基因,在 3.1 亿至 2 亿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中就已经存在,早于胎盘的进化。这表明,在胎生之前,这三种哺乳动物都有卵生期。 重大发现 ,32 亿年前就有生命 !!! 英国当地时间 8 月 4 日消息,据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地理》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近日发现了全球年代最久的渗入岩石中的油滴,其中保留的碳氢化合物的时间可追溯至 32 亿年以前。这一发现显示,能够形成油滴的微生物体在地球形成早期就已非常普遍。研究人员指出,能够形成油滴的细菌可能就是地球上最早的 住户 之一,而经科学家仔细研究的那些富含硫磺后来形成岩石的喷泉很有可能就是 地球上初期生命的摇篮 。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油滴中可能存在的分子化石,以为上述结论提供确凿的证据。据称,科学家们此次发现的小油滴是从由位于澳大利亚境内一个富含硫磺的古老喷泉形成的岩石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油滴微粒要比这些科学家在 1998 年发现的类似油滴的时间早至少 2.5 亿年。据称,包含上述油滴的矿物体微粒也不过仅有百分之一毫米大小,当被置于紫外线照射之下时,这些矿物微粒就会发出荧光。  更重要的是,油滴中发现的碳氢化合物一定是地球早期某种生物腐烂后的遗留物,其生存的时间大约是 32 亿年以前。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做出如下推测,即在地球形成初期,油滴已非常普遍,而水栖生命在生物进化早期的数量要远远超过人类预计的数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祖先来自于海洋;而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却彻底颠覆了这个进化理论 早期动物很可能以湖为家。据英国《每日邮报》 7 月 29 日 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发现于中国南部、被认为是迄今最早动物化石的研究后发现,动物很可能从湖中开始进化。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通过 X 光技术对中国贵州陡山沱地区出土的、包含有多细胞动物胚胎的化石样本进行了探究,结果他们从中发现了与海洋沉淀物不匹配的一种黏土矿物 蒙脱石,这种矿物只能存在于碱水湖中。据悉,这些古代岩石样本可以追溯到 6 亿年前,是至今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动物化石。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这一发现可能表明,动物最早在湖中进化,而且只有某些特定的湖泊环境适宜动物进化。而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高级动物生命出现在大约 5 亿年前,而且动物的进化是从海洋中开始的,后来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 研究小组组长、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丁-肯尼迪教授表示: 我们的研究为动物进化从湖泊中起源的说法提供了可能性,这十分令人兴奋。当然,类似时间段、甚至更早的生物体或许仍旧存在于海洋环境当中,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悉,这份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 在北极,科学家们在这些不起眼的岩石中发现了遥远的过去的生命。显微镜下隐约可见的是放大一千多倍的蓝绿藻,它们保持着 35 亿年前的本来面貌。看起来,细胞结构复杂,生活状态十分正常。 高盐环境遍及世界,主要是盐湖,盐场、盐矿。这些高盐环境看上去条件严酷,但仍能成为一个高盐生态系统。其中活跃一些极端嗜盐微生物和嗜盐藻类,如杜氏藻嗜盐微生物在分类上包括 8 个属:盐杆菌属、盐球菌属、富盐菌属、盐深红菌属、嗜盐碱杆菌属、嗜盐碱球菌属和 Halbaculum 等。 ~SR(K{nf#. 人类起源的另一种假设学说 ------ 宇宙胚种 论 , 宇宙胚种 论是由瑞典化学家、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列纽斯于 1907 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作为物种的孢子,在太阳光压力的推动下,被送到遥远的宇宙彼方,如果遇到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把生命传播到那里。 在月球发现远古陨石将令人非常兴奋,但是陨石中所包含的物质会让霍特库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早期存在着简单的细菌生命,这些细菌生命体可生存在岩石之中,当陨石碰撞地球表面造成较大的碰撞事件时,这些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将飞溅出去,很可能散落至月球表面。依据这一理论,许多生命样本可以着陆在像沙克尔顿这样的月球陨坑中,一旦生命样本进入到黑暗低温的陨坑底部时,它们便能深度冷藏数十亿年时间。 地球上许多细菌生命可以冷冻数千年时间,之后它们能够解冻复活。如果某种细菌能够发现于像沙克尔顿这样的月球陨坑底部,将这些细菌放置在热水中可能使其苏醒复活过来。霍特库珀强调称,所有可能性假设必须由可靠的证据进行证实,未来将实施载人登月计划,其中探测月球冰层是一项主要任务。但是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研究项目,如果我们一直坚持下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揭示月球更多的谜团。 更加引人注意的细菌是那些在很深的地下繁衍生息的类型。一种细菌生活在南非 5 英里深的金矿内部。麦克卡伊说: 这些生物从我们从没想到的来源获得能量。南非极端微生物细菌是从岩石里不稳定的放射性原子获得能量。阳光和地表水对它不起任何作用。这种情况非常令人吃惊。 极端微生物从非太阳能源获得能量的事实,说明外星生命也可能生活在类似环境下,在远离地表水和阳光的地下很深的地方繁衍生息。麦克卡伊说: 可居行星并不一定非得像地球一样。这些发现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我们对适居带的理解。 鲁梅普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鲁梅普的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已达到 55 个亿的光年!!! 碰到高人,不服不行,哈哈哈!!!
个人分类: 科学之道|7000 次阅读|9 个评论
尼安德特:灭绝的史前欧洲人
eloa 2009-1-24 23:25
april绿衣 发表于 2009-01-18 8:26 2008年4月,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麦卡锡以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化石为模版,构建发声器官模型,用电脑合成器模拟出他们发元音e的声音。 10月,《国家地理》发表了艺术家肯尼斯兄弟复原的尼安德特人模型:一个红色皮肤、亚麻色头发、身材粗壮的女人。 而同年12月,一项更重要的数据面世德国马普学会人类进化学研究所、美国454生命科学公司共同发起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计划即将结束,对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前两项工作,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尼安德特人的音容笑貌,而最后一项,虽然那密密麻麻的数据没法给人任何直观的感受,但它却是让人回看尼安德特人历史的最犀利武器。就这样,20万年前出现在欧洲,4万年前消失,然后在150多年前被重新发现的,著名的尼安德特人,从昏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重新站到人们的眼前。 错误的祖先 1856年8月,在德国杜塞多尔夫城附近一个山洞中,尼安德特人被发现这个名字意为新人谷中的新人,有些讽刺的是,这些化石实际比现在欧洲大陆所有人的老祖先都古老的多,他们是与欧洲人血缘最近的史前人。 过尼安德特人被发现之初,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点。1856年进化论还没有被提出,自然没有人想到,这些化石与人类起源的关系,1871年,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发表,人们大惊失色,进而半信半疑地开始思考,十几年前出土的那些既像人,又像猿猴的化石,是否和人是从猴子变来的有什么关系。 随着尼安德特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也在逐步取得进展,人类学家对尼安德特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前额低而倾斜,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看起来更像大猩猩、而不是人类,身材矮小,一般只有165厘米,却非常结实、胸肌惊人、四肢短粗,这大概是当时严酷的气候,以及捕获大型猎物所要求的。他们属于早期晚期智人,其化石发现时间横跨距今20万年左右到距今约4万年一段时间段,可见他们曾经主宰欧亚大陆近20万年,同时足迹遍布各处以色列、意大利、英国、法国、俄罗斯、甚至蒙古。 这些尼安德特人已经会使用石器,只是还非常简陋,仅是一些石片、石刀等,他们还会照顾生病的族人并且埋葬尸体,这些线索使得他们多了一丝人味。逐渐,随着进化论被欧洲大多数人接受了,尼安德特人也被当作欧洲人的祖先。 自此,尼安德特人便成为一个吸引公众兴趣的话题,就好像恐龙一样,4万年后,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便不再出现,他们如恐龙般突然之间销声匿迹,对他们为何消失的各种猜测一直不断。有的时候,他们因为外表与人类的差距,被看作陈旧过时的化身,因智力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灭亡。 事实上,在尼安德特人被广泛认为是欧洲人祖先之时,矛盾就隐约的存在着就在尼安德特人被发现后12年,1868年,在法国西北部出土了另一种古人类化石,这些人体形细长,头盖骨较高、圆、四肢较长、身高约有180厘米,考古学家认为,这说明他们来自一个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他们被称为克鲁马农人。 这些人和尼安德特人外貌明显不同,他们更像现代的欧洲人,而从文化上,他们也更加先进,他们使用的工具更加精细,有磨制石器,同时他们还是艺术家,在洞穴墙壁上留下了很多岩壁画。根据放射性碳元素检测,这些克鲁马农人兴起于4万年到3.5万年前。然而尼安德特人也正是在这些人出现之后,仿佛退出了历史舞台。 克鲁马农人是谁,和尼安德特人又是什么关系?由于考古学上的线索如同四散的线头,一时没有能够收拢,所以开始的很多想法,都只是猜测也许他们曾和尼安德特人共存在这片大陆,后来则代替了尼安德特人。 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开始用于人类学研究,科学家通过DNA的遗传谱系的差异来判断不同人群的亲缘关系及来源,根据研究,现在地球上的所有晚期智人都起源于非洲,然后扩散到世界各地,而走往欧洲这一脉取代了当时欧洲的原始人,现在欧洲人普遍拥有的一个名为M173的Y染色体变异来自于3万年前,这意味着大多数欧洲人的祖先在3万年来到西欧,这个时间与克鲁马农人出现的时间一致。这一研究确定,尼安德特人并非欧洲人的祖先,克鲁马农人才是。 其实,3万年前并不是这些非洲人第一次来欧洲,分子人类学家还发现,大约在10万年以前,晚期智人类的祖先就尝试通过中东进入欧洲,当时人类祖先与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相差无几,在体力上却没有尼安德特人强壮,因此大约8万年左右,晚期智人中可能非洲,或者绝种,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独领风骚长达数千年。但是当而4.5万年,晚期智人再次出现在中东时,尼安德特人这时却要退让了。 种族屠杀还是和平相处 韦尔斯(H. G. Wells)1921年写作的《可怕的人》(Grisly Folk)中描述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也就是克鲁马农人的初次遭遇晚期智人昂首挺胸,在智慧方面显得已经可以和19世纪开拓殖民地的欧洲人平起平坐;尼安德特人则丑陋、强壮、笨拙,还无法脱离猿的影子。落后而凶恶的尼安德特人抢走一个晚期智人儿童,引起了两族的争斗。这个故事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韦尔斯说对于尼安德特人来说,这是战火连绵的开端,最后只能以消灭终结。这些可怕的族类逐一被包围和杀死,直至一个不存。 晚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共存的近万年间,发生了些什么,晚期智人对尼安德特人进行了种族灭绝的屠杀吗? 晚期智人的骸骨常有打斗痕迹,说明这个族群可能没有那么和平,肯定有暴力行为,他们和尼安德特人共存时,冲突在所难免。但是肯定不会如同后来的殖民行动那样,大批迁徙,面对面冲突,更多的可能是,随着晚期智人的侵入,尼安德特人逐渐缩到更加崎岖的地方。 尼安德特人占据西欧的时期,人数也未超过1万5000人。当时气候减冷,如同今天的北斯堪地那维亚,严寒使得食物难以获得,尼安德特人生存艰难,也难有精力爆发冲突。大部分尼安德特人可能只在交界处远远看见晚期智人,也有可能他们相互驱逐。 因此人们想象的大规模战斗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更多的是随着克鲁马农人从非洲迁徙到这片大陆,进入中东,尼安德特人不断向西迁徙,生存区域缩小在伊比利半岛、中欧某些独立小区域和地中海南方沿岸,克鲁马农人占据了曾经尼安德特人的地盘,3万年的时候,尼安德特人已经被迫生存在西班牙的拉法热亚这种偏僻贫瘠之地,又过了5千年,尼安德特人逐渐消失,这可能是各自出现的以色列、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尼安德特人,并不在同一时期消失。 但不管如此,尼安德特人粗壮的身影佝偻着,渐行渐远,没入了黑暗之中。而克鲁马农人则欣欣向荣的发展,他们围猎,采集,人数越来越多,逐渐农田出现、蓄养家畜也开始了,几万年如一瞬,欧洲大地已经被克鲁马农人改变得面目全非,甚至他们的后代有智力及精力来研究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故事。 腿骨的证词 尽管尼安德特人不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但是两族共同生存在一片大陆的时候,尼安德特人和克鲁马农人和尼安德特人是否有过杂交?这是人类学家关于尼安德特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某些古人类学家相信在一些晚期智人的骨骼化石上,仍然保留着早期人类的某些特征;比如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艾里克特林考斯,他认为某些化石证据可以看出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的混合,比如葡萄牙拉加维尔荷遗址发现,有2万4500年历史的幼童骸骨,以及一块罗马尼亚穆耶里洞穴出土的3万2000年之久的颅骨。 但仅从骨骼的外表来进行推测毕竟是不可靠的,最好的证明方法是对照二者的DNA如同亲子验证一般准确无误。不过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先获得尼安德特人的DNA,但我们明显无法坐上时空机找一名尼安德特人抽血。幸运的是生物死亡后,DNA并不马上成为尘土,骨骼化石中的DNA可以保存上万年。 但当时要从尼安德特人的骨头上取一截下来获取DNA,就好像要求切割名画《蒙娜丽莎》,因为化石都小心翼翼的保存在博物馆。不过1996年,德国的考古学家施密兹和遗传学者史旺特帕博终于成功游说博物馆同意他们割下小块骨头进行研究,一名骨骼处理人员小心翼翼从尼安德特人的右臂锯下重量只有1/8盎司的一小块骨头。 帕博将其交给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克灵斯,后者曾经花费三年时间在木乃伊身上找DNA,没有成功,这次他试图在3.5万年的尼安德特人骨上提取DNA,希望看起来更加渺茫。但克灵斯从化石里成功得到了327基对的线粒体DNA顺序,这一顺序和晚期智人很不同,比如线粒体序列16233号位置上,大部分人应该是胞嘧啶,样本却是胸腺嘧啶,16254号位置不是鸟嘌呤,而是腺嘌呤,但可以看出它来自一个50万年前和晚期智人拥有共同祖先的原始人。 通过这份DNA读出的数据,说明尼安德特与晚期智人在DNA上的差距至少隔了50万年,这和化石记录完全吻合。而他们后来相遇时有杂交,也会十分稀有,以致在晚期智人的细胞中,很难找到尼安德特人的DNA痕迹。 这可能有多种原因,也许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间有生殖壁垒,晚期智人的精子细胞和尼安德特人的卵子细胞结合时,染色体无法成列,也许卵子表面的化学信号不许对方的精子穿透细胞壁。不过比晚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分隔更久的物种都可以杂交,赤道有两种黑猩猩黑猩猩和侏儒黑猩猩,他们遗传上的差距达到两万年,却仍然可以交配产生后代。另一可能是,尼安德特和晚期智人的混血儿可能因为外貌奇怪而遭到排斥,因而他们的基因无法进入基因库。 但仅从327基对的线粒体DNA并不能完全说明尼安德特和晚期智人没有基因交流。因此帕博领导的科研小组继续努力,希望绘出尼安德特人整个基因组的草图。在2008年8月8日出版的《细胞》(Cell)上,他们公布了一个尼安德特个体的完整线粒体DNA基因组序列,从这份基因组序列中,仍然没有发现现在欧洲人和尼安德特人有任何基因上的联系。 谜底 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消失,而晚期智人却留存了下来?很多考古学家将其归因于4万年前欧洲的一场技术大跃进,当时晚期智人会制造石头与骨头的工具组,身体装饰品,而尼安德特人的石器工业仍然粗糙落后,《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对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的气候、环境、考古等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范-安德尔认为,尼安德特人的衰败并非天气的原因,而是由于赖以生存的、温顺的成群野牛和庞大麋鹿等草食动物的减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从而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这样,现代工具的掌握者在猎食和生活上更有优势。 但是,1979年,在法国西南部的圣塞赛尔发现了一具尼安德特人的骸骨,环绕在他周围的是一组先进得让人不可思议的工具,1996年,德国莱比锡马普研究所的尚-雅克胡柏和英国伦敦大学的弗雷德斯布尔,在法国亚西苏居尔附近一个洞穴中,发现了随尼安德特人头骨一起出土的装饰品,包括有孔的动物牙齿,这种属于晚期智人时代的装饰品,本不该出现在尼安德特人的家中,某些科学家将这一情况描述为不合理的巧合,尼安德特人被代替前的回光返照。不过这其实说明,代替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 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的生活方式的差距,可能是重要的一环这是考古学家所谓的文化缓冲。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玛丽史坦纳和史蒂芬昆恩认为,晚期智人就是带着一种文化缓冲物离开非洲的,这种缓冲物指更群体间的分工合作,更有效的狩猎采集方式等。 尼安德特人在猎食中从来没有进行过分工,并且食物几乎完全依靠捕猎大型动物,没有使用研磨石和其他工具处理植物类食材的证据,这标志着蔬菜对于尼安德特人只是次要食物。由于天气寒冷,对热量的大量需求,可能使得尼安德特人妇女和孩童也参加狩猎根据是尼安德特人上肢和颅骨中有许多骨折痕迹,在狩猎中尼安德特人妇女则被迫变得强壮而坚韧,但肯定还不够,不少妇女儿童将会在严酷的环境中丧命。 而晚期智人呢,在男人追逐大型动物的时候,女人和小孩采集小型猎物和植物类食物,晚期智人食物多样化,每人从事不同工作的分工使得他们有一个风险分担方案,对于妇女和儿童不必参与危险的狩猎,降低了死亡率,整个族群繁衍生息的能力也便更大。 由于迁徙而来的晚期智人在食物获取上的高效率,尼安德特人能够得到的食物资源也越来越少,生活区域也是,他们被迫向偏僻贫瘠之地迁徙,根据人类学家伊斯拉舒伯特的推算,如果出生率下降1%或者死亡率增加1%,1千年后,尼安德特人就会灭绝。这样看来,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不可避免。 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则主张因为晚期智人掌握了语言,这种文化的优势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衰亡。晚期智人第七染色体上,有个FOXP2基因,这是一个控制语言发展的基因。然而马普学会的佩柏发现,尼安德特人也有晚期智人所有的FOXP2基因的另一种版本,因此尼安德特人很可能也有语言能力,但它是高度发展,还是低级的咿咿呀呀,却无法证实。不过根据美国布朗大学语言学家莫利普利伯曼提出的解剖学的证据,尼安德特人的发声系统与黑猩猩一样,是一种单道共鸣系统,这种系统的发音能力很差,不能正确和清晰地发出元音。 尾声 到目前为止,在尼安德特人与欧洲人祖先间,科学家并未发现DNA转移的遗传标记,但利用古人类化石提取的线粒体DNA的基因学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晚期智人没有发生过通婚,但这一结论并不是决定性的。一直在进行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测试的帕博说:我们的确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证据,但目前还不能排除尼安德特人与晚期智人类祖先有过交配行为的可能性。因为现在测定的仅是在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来自细胞核核细胞DNA还下落不明。 此外,如果晚期智人与尼安德特人通婚的比例很小,晚期智人中的尼安德特基因会随着遗传漂变而逐渐丧失。而且目前可供分析的古人类化石的数目是如此之少,从前的研究只能排除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贡献超过25%的情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教授蒂姆韦弗(Tim Weaver)说:现在仍然没有办法完全确信,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的祖先完全没有过杂交,因为总有可能有极小的部分,因为极小部分的基因可能的因为遗传漂变而消失,但是从化石和DNA的证据来看,即使如果发生过,也是几率非常之小的。 从进化论、人类的由来、到尼安德特人、再到人类起源非洲说,现代科学一直在改变着我们对于自己关于过去的认识,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如同欧洲人类学界的圣杯,尼安德特人在漫长的过去,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和现代欧洲人的祖先有说明关系,仍待发现。圣杯仍然摆放在高高的祭台上,等待夺取。
个人分类: 生物|1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东非到东亚:一场数万年的迁徙史诗
eloa 2008-10-20 20:25
anastasia 发表于2008-10-20 星期一 9:37 我们是谁?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离开非洲大陆的? 一路上,他们碰见过谁,谁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千百年的疑问推动着人们去寻找 人类迁徙的地图。 (发表于《国家历史》10月刊) 只要用一个棉签 擦拭面颊,获得口腔上皮细胞,你就可以知道 自己究竟与世界上那个地方的人拥有共同的基因,了解自己家族进化的历程,比如,你是不是和英国女王或者成吉思汗有亲戚关系。这是真的吗? 2005 年, 美国原住民万帕诺亚格族族长 麦克尔 马克雷就试了试,他想了解自己家族拥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族系史。尽管考古学提出,万帕诺亚格族祖先几个世纪前从西伯利亚而来。但 DNA 能够更好地揭示他们的祖先何时从亚洲跨越大陆桥来到北美,和哪些部族有血缘关系。除他之外,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口腔上皮 细胞 样本。 口腔上皮细胞和人类的祖先,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想了解这个故事,我们得从头道来,先看看,在进化论刚出现时期,科学家对人类从哪里来的解释。 从哪里来 1856 年 8 月,两名采石工人在德国杜赛尔多夫市郊区一个石灰岩洞清理碎石时,起出了一片骨盆、一个眉棱隆起的头颅骨以及一具骸骨的其他部分,两人把这些骨头拿给他们的领班看,领班以为这是一头熊的遗骨,而当地一名教师兼业余博物学家鉴定后认出,这是一种不同于现存人类的遗骨。这具遗骨后来定名为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头骨复原图) 尼安德特人发现三年后, 1859 年,达尔文就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学说。达尔文宣称,也许人类不是由一个全能的神所创造的,而是由比较早期的生命演化而成的,这些早期生命可能包括穴居的原始人类。达尔文的想法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乃至于现在的基督教徒觉得可怕极了。伍斯特主教夫人甚至说:我们是猿猴的后裔?希望这不是真的。假如是真的,那我们就得祈祷这事别让人家知道。 但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科学界终于慢慢接受了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这一理论。然而人类起源于那里仍然存 在很大争议。达 尔文曾在 1 871 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中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另一位进化论者 海格尔则 在《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为了证明人类的起源地,考古学家纷纷致力于发现猿和人之间的缺环。 1890 年,在爪哇工作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欧根杜波 斯在爪哇 中部特里尼尔一条河岸挖到一个头骨,次年他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一块大腿骨,这个化石颅骨低平,额骨倾斜,股骨长直,适于直立行走,杜波斯相信自己发现了猿和人之间的缺环,将这种新发现的化石命名为直立猿人。 爪哇直 立猿人 的发现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 1927 年,中国发现 北京人 化石,中亚起源说流行起来。 (北京人头骨模型) 但 从 20 世纪起,在南非和东非,有不下 20 个地点发现了早期人类化石;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 都发现了原始人类化石或遗骸。这样看起来,世界各地都曾有人类祖先出现,因此多地区 起源说逐渐开始占上风 ,这一学说 认为, 世界各地的人类是独立起源,即由各地的非洲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东亚直立人各自独立进化为现代人类的几大人种。 但是,这一学说亦有缺陷,比如不能证明同一地区的化石之间具有直接亲缘关系,因此在考古人类学家内部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但是,对多地区起源论提出最大挑战的是分子人类学界。 遗传学研究的黎明 1944 年,一名叫做路卡卡瓦利 - 斯福扎的意大利人考入帕维亚大学学习药学,不久他放弃了这个专业,开始了遗传学的研究,师从著名果蝇遗传学家布扎提特拉维索。 为了解读不同人群的相互关系, 1951 年, 斯福扎开始研究血液多态性, 他带着几名助理,在乡间收集血液。这次,科学的研究者得到教区神父的帮助,他们常常在周日弥撒后,在教堂的圣器保管室内为参加弥撒的村民们抽血。对这次收集的血液进行研究后,他们发现山区村庄血型分布有很大差异,而山谷中村庄差异没那么大。 此后,斯福扎和合作者爱德华兹分析了世界各地15个人群的血型类型。研究结果显示: 非洲人处于最靠树根的位置,欧洲人和亚洲人丛生在一起。 这一结果,首次清晰、直接、令人震撼地反映出了非洲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地位,被后来的遗传学家们称为经典的多态性。 斯福扎开始对人类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之时,正是遗传学迅猛发展的时期,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 森和 弗朗西斯克里 克在 《自然》杂志报道了DNA双螺旋结构, 1962 年,他们通过X射线确定了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时, 确定人与人的遗传关系最适合的样品已经到手 DNA 。 DNA 是长串复合分子,它能够记录人的演化,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一份历史记录。 这是分子生物学的巨大进展,也使得一个新的学科出现:分子人类学。顾名思义,这一学科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人类学研究领域,试图通过研究人类 DNA 中所蕴藏的遗传信息来揭示整个人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其中基因的变异是研究人类多样性的关键,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携带着约30个全新的变异,这些突变的发生是随机的,就如同博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突变所抽中的个体,而 进化实际是由基因变异引起的。要确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或者说他们是否属于同一物种,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他们的基因。 同时,基因的这种 快速、频率可预测的中性突变 还具有分子钟的作用,它 就好比时钟转动时的滴答声。通过中性突变频率和两个族群间DNA 突变的次数差,就可以计算出 从基因突变距离现在的时间,也就是此项变异能够追溯到的祖先生存的时间。 但 20 世纪 60 年代,在实验室操作 DNA 就如同大象弹钢琴一样困难。因此研究者只能使用蛋白质,通过研究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这个顺序由 DNA 的核苷酸顺序决定),可以稍窥 DNA 的差异。 1973 年,生化学家斯坦利柯恩和赫伯特博耶发现了如何切割 DNA ,如何把不同生物体的 DNA 接合在一起,以及如何在细菌体内培养接合的 DNA ,这些研究使得人们可以对 DNA 进行精细研究,遗传工程的时代终于开始了。 如何操作DNA的问题解决后,分子人类学家们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染色体重组。每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染色体总是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这种重组使得我们染色体上的DNA如同一副被反复洗牌的扑克,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很难找到其最初的图谱。而如果找不到最初的图谱,就难以推算共同祖先的出现时间。 20世纪80年代,遗传学家有了新思路,研究线粒体DNA。这些位于 线粒体 内的 DNA ,与一般位于 细胞核 内的DNA有不同的 演化 起源,可能是源自早期 细菌 。而线粒体的DNA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能重组。 这样,我们可以开始阅读每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的关于我们自身历史的大书,发现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们从那里来 。 线粒体夏娃 1987 年,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一个半裸的黑皮肤夏娃把一个苹果拿给一个黑皮肤的亚当,其内文介绍道: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生活在 15 万年前的非洲祖母, 今天所有的人都是那个她的后代 。 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得出这一结论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瑞贝卡卡恩 ( Rebecca Cann ) 和艾伦威尔逊 ( Allan Wilson ) 。 这是线粒体DNA研究中所得出的最著名结果之一,卡恩为此曾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胎盘,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线粒体。他们研究了147个样品的相互关系后,画出它们的线粒体DNA谱系。卡恩的研究思路是:如果两个人的线粒体DNA在一个多态性位点共享一个变异,那么它们便有共同祖先,这样分析所有样本的相互关系后, 分子人类学家就可以构建一棵家谱树,进而追踪到所有族群的共同母亲所谓线粒体夏娃。 现代人的基因可以追溯到大约 15 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实际上,夏娃的生存年代是一个期限,在大约15万到18万年间 )。 非洲起源说刚刚出现时,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却 在人类学家中遭 到严厉批判,他们找出一些分析漏洞,比如 有人指出,这个研究使用的黑人基因是来自加勒比海,而不是非洲,因此基因上可能已经产生混杂。 但随后遗传学家分析线粒体以外的 DNA 的时候,亦发现了溯祖现象; 后来试验者使用非洲人的基因进行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证实了人类的夏娃确实在非洲。 1994 年, 根据线粒体 DNA 特征的分组结果,英国科学家布莱恩赛克斯( Bryan Sykes )又提出,几乎每一个有欧洲本地血统的人都是由 4.5 万年前迁入欧洲的 7 位女性祖先繁衍而来的,这 7 位女性被称作夏娃的七个女儿。 因此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是无可置疑了:我们所有人共同拥有一个生活在大约15万年前的非洲祖母。她的后代走出了非洲,有了我们。 这并不是人类的第一次出非洲,事实上,科学家早就发现150万年前, 直立人第一次出非洲,它们分散到各地,到达东亚的进化为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留在非洲的一部分在10到20万年,进化成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也就是后来走出非洲的那批人类。 或许还可以加上较近的一次: 奴隶贸易所引发的非洲人口向外迁移。在 16 世纪初期,首批非洲奴隶被送往新大陆,后来的岁月中,约有 1200 万名非洲奴隶横渡大西洋,在彼岸安家。尽管出于人为因素,这也成为一条基因迁移链,在他们的身体里留下了痕迹很多欧洲、美国黑人身体上带有典型的欧洲标记 M173 ,就是这次移民所留下的基因标记。这我们将在后面讲到。 Y 染色体亚当 通过线粒体找到的一定是夏娃,而非亚当,是因为线粒体所含DNA全部来源于卵细胞,因此其DNA分析只能追溯母系谱系。 所以,人们接着会提出一个问题:找到了夏娃,那么亚当在哪里?科学家们也是如此,在发现人类基因历史的夏娃之后,随后便试图去寻找基因历史上的亚当。 发现夏娃使用的是在母系之间传递的线粒体 DNA ,那么研究男性,可以用什么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 Y 染色体。 X 、 Y 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而 男性的 XY 两条染色体 只能在小区域内配对,而在 绝大部分区域都不能和 X 重组 ,这样在细胞分裂形成染色体时,Y 染色体 永远避免了被洗牌的命运。同时,Y染色体携带的核苷酸数量远高于线粒体DNA,因而研究人员拥有更多的多态性来区分不同的人类族群。 当时对Y染色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很多,包括两个彼得彼得昂德希尔和彼得欧芬纳。昂德希尔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海洋生物,毕业后进行了一段商业研究,后来转而进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在斯坦福大学的路卡卡瓦利-斯福扎实验室;而欧芬纳则是化学家,也在斯坦福大学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DNA,他对Y染色体很感兴趣。 正如沃森和克里克合作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又是一个跨学科的优秀合作的典型。欧芬纳所掌握一项可以快速检测DNA变异的手段高压液相色谱技术。而昂德希尔则通过对这些变异进行分析,建立家谱树,从而得出人群之间相互关系。 2000年11月,《自然遗传学》杂志发布了彼得昂德希尔、彼得欧芬纳以及其他19位研究者的成果。长达21人的作者名单,即使在共同署名成为惯例的学术期刊,也是很少见之事,这说明了这项工作的突破性意义,以及它所集中的研究成果之多。 这项研究 对全球 1062 个具有代表性的男性 Y 染色体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和亚洲等地的现代人群都起源于非洲,而美洲和澳大利亚现代人群又都起源于亚洲人群。这就是与夏娃假说相互应证的亚当假说, 这位亚当,生活在距今5万9千年。 然而 根据线粒体 DNA ,最早的现代人基因出现在 15 万年前的非洲夏娃身上,而亚当 Y 染色体的年代距今有 5 万 9 千年,这近 10 万年的时间差距该如何解释呢?实际上,迟到亚当出现的时间是在 4 万到 14 万年之间。而且在基因序列表中,线粒体 DNA 和 Y 染色体是独立的,因此它们是不是在同一时间相遇没有什么意义从遗传学上来说,亚当和夏娃不必相遇,只要他们的基因分别流传下来就够了。 亚当和夏娃都有所属了,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他们还关心夏娃和亚当的子孙是如何散布到五大洲的。这,马上就会揭晓。 寻找基因地图 2005 年 , 一项庞大的多国合作计划启动 : 追寻人类足迹计划 。这项计划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IBM 和韦特家庭基金会共同 出资 4000 万美元 , 全球 10 个研究机构参与了研究。项目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收集10 万人的DNA,从而描绘人类的迁徙地图。 10 个参与研究机构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英国、法国、黎巴嫩、澳大利亚、巴西、南非,他们分别收集本地区数据,并集中上报给项目总部,由 IBM 公司的一个科学小组运用高级数据分类技术来揭示样品中蕴含的新模式和联系。 如果找到了人类迁徙的地图,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东西, 比如一群群人是什么时候离开非洲大陆的;一路上,他们碰见过谁,谁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亚历山大大帝进军亚洲大陆、成吉思汗大军西进中亚、十字军东征这样著名的历史事件在基因上的痕迹 。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2008年黎巴嫩美国大学的 皮埃尔扎罗瓦发布 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黎巴嫩人的DNA中发现了通常在西欧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段:R1b,而且这一基因段只在黎巴嫩的基督徒中高频率出现,而在穆斯林的基因中则看不到。同时参与这一研究的科学家斯宾赛韦尔斯,也是基因地理计划的总负责人解释说:最可能的答案是这是十字军东征的结果。 研究组发现人类起源的具体位置是东非,也就是今天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而目前 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种之一 则是 生活在非洲西南部的 非洲原住民布须曼族, 也被称为桑族人也就是电影《上帝也疯狂》中所描绘的民族,他们长得并不像常见的非洲人:个子矮小、拥有浓密的卷发、肤色较浅、眼皮较厚。也许通过他们,人们可以遥遥望见我们祖先的背影。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南部,而不是东非大裂谷?一些古人类学家提出了南方起源说,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结论,桑族人曾经分布十分广阔,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也曾发现过和桑族人特征类似的化石。 (布须曼族) 非洲人 大约 10 万年前开始外迁, 也许是气候变化导致。15万年前,地球处于里斯冰川期的结束期,地球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0℃,大约13万年前,气候开始变暖,因为海平面的上升以及大气湿度的提高,非洲降雨量增加,12万年前,地球又开始逐渐变冷,至7万年前迅速变冷。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罗伯特沃尔特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认为非洲大陆在上一个冰川时期出现的大范围干旱,使现代人迁徙到了沿海地区。 出非洲记 如果把几万年前的人类比作旅行者,他们的迁移过程,就像在一系列相互交联的线路上移动,只是速度非常缓慢。在某一特定线路上,当地人都拥有共同的遗传标记,因此科学家利用字母和数字,为这些线路编号。 大概 10 多万年前的,非洲人开始向外迁移, 第一个发现的非洲以外的,是生活在 10 万年前的男性远祖基因,科学家给它起了个数字化的名字为 M168 ,在女性远祖的基因谱系上也找到了线粒体 L3 ,就是他们的后代走出了非洲。 大约 9 万年时, M168 上分出一个新的标志,叫做 M130 ,同时还有 一个线粒体M,M130和线粒体M相伴随踏上了旅途。他们 最有可能的路线是沿着海岸前进,因为海滩容易找到高蛋白质的食物 ,在非洲之角东部的厄立特里亚,我们发现了距今12万5千年的蛤和牡蛎壳化石,混杂着人类的石器,这说明人类曾以这里的海洋资源为生。 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澳大利亚和伊利安以及美拉尼西亚许多岛屿连在一起。他们在沿海捕捞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木筏,木筏帮助他们从非洲到印尼半岛,再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他们一代代向前推进,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水或者制造工具的石头。 这次离开的人群,形成了我们后来所称的 棕色人种,他们到澳洲的时间可能是 6 万年,在东亚大陆散布开则是 4 万多年前,被称为早亚洲人。 棕种人到美洲还没有遗传证据,尽管在南北美洲都有发现 M130 标记,但是由于缺乏时间估算,不能确定是棕色人种留下的还是后来的移民带去。但许多古人类遗骨和考古遗迹的发现证明棕种人曾到达美洲,比如美洲古老的奥梅克文明留下的石刻头像,很可能就是棕色人种留下的。如果他们到达美洲,应该是使用木筏,因为当时白令陆桥一片冰雪覆盖,人类无法通行。 这些棕色人种文化相对较低,没有精湛的狩猎技术保证每次捕猎都有收获,因此他们不浪费任何食物来源,从安达曼到伊利安,棕色人种始终有着食用人类死尸的传统,也许外人听来毛骨悚然,对棕种人来说却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部落生存必需的准则。 大约与M130同时, 出现了一个标记 M89 ,表明人类通过北非由陆路进入了欧亚大陆。不久 M89 上分出了 M9 ,这是所有欧亚人的祖先。 M9 的后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东移动时出现变异,分化出了 M20 、 M45 和 M175 , M20 主要在印度, M45 向东迁徙时遇到了天山的障碍,无法进入中国的西北地区,成为中亚人和部分印度人的祖先。 而M45的后代M242,大概3-4万年出现在中亚或南西伯利亚, 并移民进入了美洲,他们带有的基因标记是 M3 。 这批移民至少分为三批,在不同时间到达美洲:第一批是 3 万年前,由中亚来的部分人走过白令陆桥,到达美洲后南下,成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第二批在 2 万年前,从南向北经中国东北到白令陆桥,占据了北美北部;而大约 3 千年前,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从白令海峡到美洲,是第三批。 M175 继续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向东、向北迁徙,绕过中南半岛进入中国, 他们是从东非来到东亚的第二波亚洲人:晚亚洲人,也就是黄色人种, 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 ,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穿过南亚次大陆北端,大约 3 、 4 万年前到达东南亚地区, 只用了棕色人 1/5 的时间, 在两万年前的玉木冰河盛期 , 黄种人进入中国,由南往北分布,整个扩张开来。 由于棕色人种到达较早, 最初到达的黄色人种还没有能力和棕色人种抗争,后来黄种人逐渐与棕色人种争夺地盘,由于黄色人种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技术和体力都占优势,他们逐渐得以对棕色人种进行屠戮和驱逐。 尽管这一事件已经非常久远,我们仍能从考古或者历史记载中发现蛛丝马迹,和 DNA 的分析结果暗合在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棕色人种的成分,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异族俘虏的头骨,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棕色人种;同时地方史料记载,清代广东官宦家庭曾养过小黑人;在台湾,最早到达的南岛语系原住民有着灭绝矮黑人的传说。这些传说或史料,都是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记忆。黄种人对棕种人的屠戮和驱逐导致现在东亚人群中,棕色人种的标记 M130 非常少见,但现在仍存在的少量棕色种人可以证明他们曾经的历史比如菲律宾吕宋岛中部、马来半岛北部的山地、安达曼群岛的亚洲小黑人,印度半岛的达罗毗荼人。 尾声 比起考古学来说,分子人类学有了很大进步。 古人类学家常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尽管在农业出现之前,曾有数十亿人生存过,但散落在各地的遗骨和工具,却少得可怜,他们能够依仗的依据只是偶然寻找到的遗骨和化石。 而 分子人类学家不需要等待化石被发现,证据就在自己身边。 但分子人类学也有其局限, 科学家检测人类的DNA不是没有止境的,他们擅长研究久远之事,然而对较近的基因进行分析,则有一定误差。目前科学家最近只能回溯至几十代之前,再往下的谱系仍处于混沌之中,无法再回答更多的历史问题。同时,人类迁徙的过程中,仍有很多细节未能明了,包括迁移的速度,以及出非洲的次数。 因此除了从更多的地方,采集更多的DNA。科学家开始把目光瞄向与人类相伴而生的生物:细菌、跳蚤甚至虱子,他们希望能从这些生物的基因中,发现人类迁移的痕迹。 近十几年,科学家分析了大量DNA, 人类的出非洲记已具备了大部分的细节, 但对人类迁徙史的回顾,仅开了个头。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来到东亚,进入中国的,下面即将展开的是另一场旅途入中国记。 PS:前段时间因为杂志需要,勉为其难写出的,请大家拍砖吧!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954.html
个人分类: 生物|260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