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发改委明确医改方向:提高诊费降低药价
xupeiyang 2009-11-24 16:51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12:43 中国经济网    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 《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 ,其中明确规定,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对植(介)入类等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26284069);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humbUrl","http://i2.sinaimg.cn/dy/news/c/v/2009-11-23/U2468P1T334D48627F6961DT20091123211203.jpg");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news/c/v/2009-11-23/193948627.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强调要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销售加成政策。按照医药分开的要求,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改革过渡期间,要逐步降低医疗机构药品加价率,在总体不突破15%的前提下,可按价格高低实行差别加价政策。必要时对高价药品实行最高加价额限制。中药饮片加价率标准适当放宽。   鼓励地方结合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统筹开展公立医院销售药品零差率改革。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收入,可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设立药事服务费项目等措施进行必要补偿。   重点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根据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诊疗需要,完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合理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从严控制简单以新设备、新试剂、新方法等名义新增医疗检查检验项目,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逐步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控制费用、公开透明、方便操作的医疗服务定价方式。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便民个性化服务,可以按照服务时间、服务次数等方式制定价格。   合理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级医师的服务价格。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医疗服务可以制定不同的指导价格。要逐步拉开价格差距,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提高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医疗服务补偿合理成本的要求,结合政府财政投入情况,合理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逐步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等项目价格。   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医用检查和治疗设备价格监测。完善服务成本审核方法,医用检查和治疗设备折旧费用按额定工作量测算。降低偏高的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促进医用检查和治疗设备集约化使用。   加强医疗器械价格管理。合理控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外单独收费的医疗器械范围。对单独收费的品种,要建立目录进行管理。对高值特别是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可通过限制流通环节差价率、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等措施,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按病种付费”试点中的问题
lix 2009-11-6 23:30
按病种付费又称看病一口价,2006年8月,河南省在全国率先试行按病种付费,首批试点共3家医院,30种单一性疾病被纳入。2007年12月20日,按病种付费试点医院由3家扩大到39家,试点病种增加到100个。9月8日,河南省发改委、省卫生厅联合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全省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再次扩大,试点由39家推广到全省百家医院。 这个医改步骤,动机是好的,但是在试点中其实是有些问题的。 比如有些群众心怀疑虑一口价是比较便宜,但医生会不会由此偷工减料?。 有这个疑虑很正常,不过我们在试行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据省卫生厅王仲阳介绍,为防止按病种收费出现偷工减料,省卫生厅组织了200多名专家,制定了一整套治疗路径,医院需严格按照路径来实施治疗。 但黄老邪怀疑谁来监管;万一需要变通,医患之间会不会闹矛盾;等等。 据省卫生厅副厅长夏祖昌在对按病种付费进行总结时,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据夏祖昌介绍,由于按病种付费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患者不太了解,受传统就医习惯影响,不太容易接受,相当一部分患者要么不愿意参加,要么稍不习惯就要求中途退出,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继续索要一日清单及费用清单,但由于按病种付费不再要求医院提供一日清单,部分患者不愿选择按病种付费。 建议在进一步推广之前,好好总结一下这些问题,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个人分类: 怪哉虫儿|4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本药品目录和药品降价的期待……
sstone2009 2009-10-23 20:19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8月18日正式公布;第69号卫生部令,明确这些基本药物目录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也就是,基本药品目录开始施行几天了。 有记者采访五家药店,发现几种廉价、效果不错的传统药品都没有。有的被访者说,药品一降价,要么进不到货了,要么过几天换个包装重新上市了,价格自然也贵了 最近几年,关于药品降价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大致情况如上所述。2009版药品基本目录倒是新鲜事,倒是这样的新鲜事是不是会出现象药品降价一般的不新鲜事,我们还要观望一阵才能发现。 在我看来,在医疗改革的浩瀚宏图之中,药品的所谓降价、基本目录,都只不过是隔靴挠痒、转移视线、欺骗民心除非来些实质性的举措,断然不能治疗药品虚高的痹症。 我们自然期望所谓的药品基本目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尽管结果似乎已经预定,但,一切还在进行中,现在,我们只好给予美好的期待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3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不是可以叫“疾病控制论”?
sstone2009 2009-10-20 19:26
下午做博士后工作中期汇报,我的报告主题叫完美医疗:疾病控制论初探。 答辩组有两位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疾病控制论说得太大了。这个提问不太好回答,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自然不可能通过一个小组的一年的工作得到完善,更不可能就此得到一个可以被公认的理论,其大小问题实在无从谈起。我想,是不是可以把两位教授的问题分开来问?比如,分成如下问题 1. 如果需要把小组的有关研究工作,集中到一个理论概念上来,这个理论是不是可以叫疾病控制论? 2. 如果不能叫疾病控制论,那么应该叫什么? 3. 对于一个首次提出的名称,应该具备什么约束条件?疾病控制论,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 4. 如果可以叫做疾病控制论,小组的系列研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广度和深度? 5. 鉴于我们目前开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叫初探可不可以?或者导论,概论等。 关于疾病控制论,这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叫法,说得好听一点叫抱负,说得不好听叫痴心幻想。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希望有个称谓而已。但,问题是这个称谓得被大家接受。两位教授的问题提得很好,至少可以让我们思考,这个称谓到底可否被人普遍接收?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受北大
sstone2009 2009-10-17 09:38
那天傍晚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参加李玲教授和研究生们的seminar。 我从清华园青年公寓出发,又路过静静的独峰书院。还是吃晚饭时间,人群在十食堂门口进进出出。秋天的暮色有些凄清,风挺大,吹起落在路中间修路的一堆沙土,惊得我赶紧躲避。陈博士告诉我研究中心在北大的东北角,估计与光华学院不远,我便把自行车停在清华西门口的停车场,徒步往北大走。光华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在斜对着清华西门的路对面,经济中心却并不在此,保安告诉我,要走进学校才行。 绕过楼前那尊熟悉的大力士雕塑,有两位女士正在跟他合影。我也很喜欢这尊有趣的雕塑,高大、肌肉发达、耀武、目光空空地看着前方来人 从球场边南侧的小门折进校园,按照门卫的指示,走到未名湖东南角的路边,往北行去。去年冬天,我去过两次未名湖,一次陪一位朋友,一次陪四位小朋友,湖面已经冰封,人们在上面溜冰娱乐,十分热闹。今年五月,我又去过一次未名湖,陪一位博士时候的同学,湖水平静如镜,岸周绿树环绕,燕园古木和老建筑安谧肃穆,让我为之振奋。此刻,夜已笼住整个燕园,未名湖岸周树影婆娑,树间的路灯光幽幽暗暗,倒影落入水中,湖面霎那间波光粼粼。原来是那风骤起,吹过的面颊,到水面去扶掠了一圈,仿佛树影也在动,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响。 我沿着湖边的路往北走,一直过了一座小桥,右面一条斜向的小路指示着通往家属区,前面几步是一个高起的小山,树木茂密,透过路灯光望进去,隐隐有些低平的建筑。小山前是一条东西向的小路,我下意识地往左拐了,不远处有个庭院式的门,走近去,看见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长方形的牌子,挂在门边的墙上。 那夜,在燕园就格外地宁静。 我曾经在清华礼堂西侧的教室听过李教授的演讲,讲中国医改。从学术角度,我并不是十分赞同李教授的观点,在我看来,对中国医疗的现状,单用经济学的观点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我也意识到,这可能也是我的局限所在。所以我希望认识李教授,如果有可能,可以获得她们的指点或者启示。恰巧,我高中同学的一个很好的学生在李教授那里做博士,那就是陈博士。认识陈博士,很快让我领会了北大的雄辩和强悍。一次,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小心谈论起我的关于疾病控制论的本子。他觉得现在已经进入健康模式了,谈疾病控制似乎有些落伍。又谈到奥巴马的医改,针对美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他给与了严厉的抨击,认为它很糟。他的雄辩让我无法插言,也十分让我震撼!我想,那是北大与时俱来的自信和宽阔。在我的印象里,关于北大就应该是这样的。那天,我突然有了参加他们活动的念头。 十分不巧,李教授去德国开会了,但会议按时开始了。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李老师在德国开会,会议开始先是一个女生讲了关于他们的研究,关于新农合下有无过度医疗的问题;然后有个男生讲私人医疗的负外部性,那是一篇外国学者的文献;最后是另一位男生讲一篇英国的博士论文。中间的过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不停地有打断提问、争论;那位讲外部性的师兄,开始列出了十多个问题让大家轮流回答,却不料被大家的反问弄得不住得卡壳,只好在第四个问题的时候进入了下面的汇报环节。 朗润园的两个多小时,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另外的气氛,那是热烈的、雄辩的、朝气蓬勃的。我不知道,这是否就可以代表北大或者北大的一种风格?但,不管怎样,我很喜欢,我喜欢这样静静坐着,感受这种热烈! 回去的路上,又经过未名湖边。燕园依然格外地宁静,这与刚刚经济中心小教室的热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2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颈椎病
sstone2009 2009-10-11 15:00
八号从上海到商丘,动车的舒适、快速没有让我摆脱疾病的侵袭。我晕晕地一路睡到商丘,下车后,就感到头晕。起初没有在意,以为疲劳了而已,过多的睡眠也可以让人感到异常的疲乏。第二天早上,头晕没有减轻,而且头转动后会加重,还有些恶心。去医院要了潘生丁口服,也没有好转。 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就在博士论文完成后那天晚上,就出现过类似症状,服用了潘生丁后很快就好了,有位医生朋友告诉我,可能是疲劳后的椎动脉痉挛。这次的情况不禁让我怀疑是颈椎病了。最近看书比较多,又有几次长途汽车旅行(三四个小时以上),可能行还是比较大的。 休息了一下午,还是不见好。晚上,弄来了个颈托。第二天,感觉明显好了。 我这样的病情,MRI检查大概不会有明显的阳性表现,即使是所有的检查都明确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也无外乎类似的非手术治疗,也没有特效药,倒是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起来。 如果我不是医生,我就会上医院,做许多检查,吞服许多药。一番折腾估计要花几千元才能解决,而且还会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果所有这样的病人都是医生,那么就可以节约多少精力、多少医疗资源、多少财富?如果有好事的卫生经济学家来算一算这笔帐,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显然,不可能只有医生才会得颈椎病,那该怎么办呢?也许,医疗改革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有许多办法可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家庭医生,比如医疗常识普及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3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对疾病,准备好了吗?
sstone2009 2009-9-30 12:03
一位好友的同事,他的办公室主任病了,确诊是胰腺癌。主任68年出生,几年前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生活也似乎才安定下来,女儿刚刚考取苏州最好的中学。疾病,就这样突然之间,象恶魔般地搅乱了生活的平静、幸福、美满。 上午,我带他们去找一位专家会诊。胰腺癌本就是十分麻烦的疾病,器官功能重要,周围结构复杂,解剖位置较深,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中晚期,手术根治比较渺茫,其他手段也难以达到根治目的;现在情况很不容乐观,不仅瘤体较大,而且周围血管侵润已经很广泛了主任夫人听着就掩面流起泪来,不停地抽泣。旁边的领导面色沉重地拍着主任夫人的肩,无声地安慰。 下午还要去看一位上海的专家。 面对这样的疾病,亲人不愿意放弃,他们总会抱着任何一丝希望,做所有的努力;领导不会放弃,面对同事即将离去,无论是关怀、还是尽职,她会努力地表达完整;朋友们,也会久久会不过神来,好端端地一个人,怎么突然就遭受了如此的劫难 医生的平静,因为经历了太多。可是,我们平常的人,难得遇见,又该做好怎么样的准备,以免事情落到眼前,惊慌失措,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痛苦,把生活弄得过度凌乱。 面对这样的疾病,自己、亲人、同事、朋友,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许,我们就可以在悲伤中格外平静,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苦难和死亡,不会额外地给病者以痛苦,不会给生活增添额外的负担和折磨。 面对这样的疾病,社会或国家,就像俯瞰尘世的上帝,一定比个人要更加看得清楚、明白,一定晓得怎样才能够慰籍生者的灵魂,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那么,上帝准备好了吗?该如何疏导、如何指引、如何给与慰问?!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疗,你关心什么?
热度 1 sstone2009 2009-9-22 12:00
此次到商丘,又一次感受到医疗条件的地域差距,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能够做的十分有限,十分无力,我所能关心的十分肤浅,似乎仅仅可以想一想而已。 有些现象不知道如何解释,有些问题不知如何阐述,有关医疗的复杂性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关心。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随着媒体的关注异常热切地关心着医疗改革方案。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关心着医疗的发展和未来?以我所知,广大农民才是最需要获得医疗关注的群体,医疗费用、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医疗观念、健康意识可是,他们是怎么体会和思考的,他们期待着什么?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异常关注着天价医疗事件。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的真相?有没有想想,到底是什么才会导致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异常关注着医务人员在非典战役中的无私、献身和伟大,为那些在医疗现场的努力工作的医务人员而感动,为那些为救治病员而染病牺牲的医务人员而流泪。可是,有多少人至今还真正记得几年前的往事,还能客观地看待医生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医生的职业特点? 医疗是一个异常庞杂的工程。面对医疗,我们应该关心什么?怎么关心? 医疗,你关心什么?
个人分类: 随笔|28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医改就是对看病难看病贵下药
xupeiyang 2009-9-16 08:11
中国医改就是对准看病难、看病贵下药,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缓解和减少由于疾病造成的个人家庭破产,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预防重大疾病。这是国家卫生部长陈竺今天对中国医改做出的最新解读。 陈竺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称,如何为十三亿城乡人民提供一个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体系,这一挑战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他认为,看病难主要是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找到好医生不容易;看病贵,一方面是医疗费用的上涨明显高于人们收入的增长,另外是个人支付比例过高。 他指出,当前公立医院的改革是难点、也是热点,尽管不好控制,但它集中了看病就医的诸多矛盾,所以必须进行改革。今年,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将在全国十二个城市启动。他说任何医改都很难让每个人满意。因此对深化医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他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将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人民群众也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盼。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伟大目标,正是卫生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部长,陈竺切身体会过缺医少药年代的无奈,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来医药卫生事业的跨越发展。解放前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但现在已达到七十三岁,突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局限。 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严重缺医少药的时期,陈竺记忆犹新,全国医务人员只有十万,每万人只有二张病床,技术水平低下,医药和设备产业几乎是空白。而到了去年,全国已拥有卫生机构二十七万八千个,医疗卫生队伍六百余万人,每千人病床二点八张。总体医疗质量和主要的健康指标有了大大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已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了超过十亿城乡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 面对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陈竺指出:在全球死亡数千例的情况下,中国至今尚无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在全球率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并成为首个可以应用这一疫苗的国家。 他强调,六十年来,中国基本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二十年无报告病例。 曾经被称为国病的乙型肝炎,也通过接种疫苗等措施得到有效的控制。自二00二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全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百分之十一降到百分之七,婴幼儿携带率更是低于百分之二。 陈竺透露,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国还要为十五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争取到二0一五年把乙肝病毒携带率降到百分之六以下,尽早将乙肝大国的帽子摘掉。 http://news.qq.com/a/20090916/000433.htm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3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母看病
热度 2 sstone2009 2009-9-13 20:51
岳母在家带陆续已经十多个月了,这两天突然腰疼起来,昨天我大概问了问,不是很像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没有明显的神经放射疼。今天下午去医院看病,我赶到医院(有300多张床位,人口覆盖近20万)的时候,已经做好CT,医生说是腰肌劳损,又说是腰骶关节劳损。 我问,既然是这样的疾病,居然做了CT,还有如何解释疼痛是突然起来的呢?另外,CT显示有轻度的L5S1椎间盘突出,怎么解释呢? 医生吞吞吐吐,说直接做CT是因为不拍片子为病人省钱之类。 最后,医生在病例上把诊断腰骶关节劳损划掉,改成了L5S1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措施是:锻炼腰背肌;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 后来,我让在骨科工作的硕士同学看了看,确定是棘韧带急性损伤,做做按摩,用热毛巾敷敷就可以好的。 这个案例,也许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如果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 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是否应该普遍提高?如何提高?(本案医生似乎理论欠扎实,信心不足,检查不仔细--有阳性体征漏查) 2 首诊医生的技术水平对医疗费用是否具有重要影响?(本案实际无须CT检查,则诊疗费可以节约200余元,其他费用约20余元) 3 从更大范围思考,医疗改革、医政监管、医院管理、专业管理如何规范医疗过程中的浪费、技术性误诊、漏诊、责任事故等等。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5643 次阅读|6 个评论
变被动为主动——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医疗改革
sstone2009 2009-9-9 23:46
变被动为主动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医疗改革 1前言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实行医疗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2009年4月6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下简称医改方案),正式宣告了我国政府实行新医疗改革的决心和方向。 医疗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尤其在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推进医疗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 。随着医改方案的出台,有关医改方案的的争论渐渐平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已经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推进医疗改革?我们认为:推进我国医疗改革应该遵循变被动为主动的理论指导。 2变被动为主动的哲学意义 2.1被动局面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革,医院环境和秩序脏、乱、差,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医务人员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和设施条件以及服务能力均有显著提升 ,但许多问题仍然突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之一是药品贵、药品占医疗费用比例高,近10年来,有关部门为此20余次降低药品价格,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总体来看,看病难、看病贵、公平性、效率差等问题十分突出,深深困扰着人民群众,凸现了过去的医疗改革存在诸多被动局面。 2.2变被动为主动的解释 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在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时候,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不失灵活,避免教条束缚。尤其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为我们最终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策略。 2.3变被动为主动的哲学意义 变被动为主动这一理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变被动为主动推进医疗改革,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就要求摒弃着眼于部门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制定、实施配套医疗改革法律法规。 变被动为主动推进医疗改革,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要求我们在推进医疗改革的设计和进程中,始终以发展观对待问题、解决矛盾、借鉴经验;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不同阶段的医疗改革目标要与此相符。 变被动为主动推进医疗改革符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是生产力,健康是财富。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主动推进医疗改革才能更加有效地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变被动为主动推进医疗改革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立足长远的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起点低、发展曲折,加之医疗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问题和矛盾,做到不回避,不敷衍;我们也要充分解放思想,做到不呆滞、不盲从;我们还要立足长远,做到不短视、不折腾。 3在实践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 3.1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策略,允许逐渐完善 医改方案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才最终出台,这个过程体现了严肃、谨慎,在获得好评的同时,也有几许非议。我们认为,医改方案本身是否完美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对待这一方案?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医疗改革?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医改方案不可能完全解决未来医疗改革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和所有矛盾,尤其随着时间空间的发展变化,条件必然发生改变,应策必须相应调整,因此,从长远来看,医改方案应该是不断完善的活方案。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冷静对待医改方案,抓住方向性问题和原则性问题,坚定基本目标不放松,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能够坚持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医疗改革。 3.2转变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之争为权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在医改方案出台前,中国医改究竟由谁来主导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观点之一为主张政府主导而反对市场主导,观点之二为主张市场主导而反对政府主导,观点之三为既反对政府主导,也不赞成简单的市场主导,而主张科学的市场主导。在推进医疗改革的实践中,应该转变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之争为权衡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市场和政府分别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经济领域担负着各自的作用 ,在医疗领域同样应该担负各自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认真厘清市场和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特征和作用,医疗改革过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娴熟地运用好这两只手。 市场拥有资金、智慧、弹性等优良特征。市场的大量资金进入,可以促使医疗资源在短期内得到补充;市场拥有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经验可以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果、效率提供充分的智慧,并为满足不同层次医疗需求提供完善的方案;市场的弹性可以有效地调节区域不平衡,甚至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政府重在引导(方向)、监控(违规)、提供(基本保障)。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医改方案等制定,引导各种产权形式和不同职能的医疗力量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目标的实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各种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通过法治手段对各种医疗卫生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惩治违法,维护有序、公平经营和竞争的局面,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主要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给予必要的基本保障 。 3.3注重标本兼治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解决目前存在的看病贵的问题,从变被动为主动的理论出发,必须注重标本兼治。我们认为,标为药品问题和医疗收费问题;本为尊重疾病规律和分清医生于疾病规律的关系。 3.3.1标和本的认识 药品问题主要包括: (1)药品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 合理选择药品和合理使用药品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药品并非越贵越好。药品的疗效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发挥,并达到最低限度产生副作用。药品是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并非所有疾病都是由药品达到治愈目的,治疗疾病的手段还包括手术、针灸、理疗、训练、生活条理等,必须针对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目的,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在有些情况下,药品并不是必须的,甚至完全可以不用。药品使用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应当按疗程要求使用。 (2)药品的真实成本 必须明确药品研发和生产的真实成本,科学定价机制,并规范流通机制,消除药品价格虚高。药品的科学定价、合理流通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也可以促进药品生产行业健康发展,激励新药研发开发。 (3)药品的社会意义 药品具有社会意义,不应等同于普通商品,而应该与粮食这样的商品同等对待,药品和其它医疗收费问题,甚至关乎国家利益。科学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并且规范执行之,对引导认识药品和解决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收费问题主要是要侧重对医疗过程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科学的测评后予以科学的定价,甚至有必要与社会其他环节的相应产品或服务进行对照后定价。科学的定价机制可以促进医疗收费的规范和便于管理控制。 3.3.2本 尊重疾病规律是医疗改革成功的根本所在。所有违背疾病规律的措施,必然对疾病治疗不利,也就可能影响医疗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最终将影响医疗改革的顺利推进。具体的讲,必定会导致看病贵的产生。 医生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医生是最多和最全面认识疾病规律的人。理论上讲,对于整个社会体系而言,医生就是掌握疾病规律的群体。严格培训医生和充分尊重医生,等于尊重了疾病规律。 3.3.3标本兼治才能解决看病贵问题 治本要重在加强按疾病规律处事,包括医疗和医疗配套环节;治标要切实按照医疗规律、经济规律和国家利益的原则进行。标本兼治才能有效解决看病贵问题。 3.4健康关键,防病为先 推进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关键,防病为先。防病具有两重目的:一是防患病;二是防小病变大。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加强卫生监督服务 可以起到防患病的目的。培养和提高民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认识和初步救治,以及正确就医观念是防小病变大变的策略之一。加强防病工作具有投入小、产出大的特点,但这些工作需要系统设计、长期坚持、落实质量,也要对工作成效有效评估,以便管理控制,并达到设计目的。 3.5看病难的解决策略 看病难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除了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完善程度影响外,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不足、服务效率、病人就医观念等。 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完善需要制定者采取开放的策略,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也必须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体现服务和保障民众健康宗旨。 促进和保障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是解决看病难的重要策略,这项策略是推动医疗改革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实践活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对推动医疗改革具有如下作用:(1)可以加速弥补我国资源的严重不足;(2)可以加快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不足;(3)可以加快公立医院的试点改革;(4)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彻底解决效率问题;(5)有利于充分发挥部分优势资源的巨大影响力;(6)有利于发展消费医疗,消费医疗的发展可以充实基本医疗的筹资渠道,并为稳步提升基本医疗的打好基础;(7)社会资本的参与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完善予以促进和保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3.6医药行业的未来之路 我们认为,不久的将来,我国药品生产和流通产业必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药品生产企业一方面必须注重药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加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有价值的真正的新药;企业重组和兼并,也是未来药品生产企业出路的重要手段。药品生产企业实力得到真正提升后,参与更为广阔的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将增加胜算。 目前药品流通企业需要改变经营策略,但仍然难以避免适度的萎缩,只有那些适应新环境的流通企业可以得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北京2009.4.26. 2曹荣桂.中国医院改革30年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医院,2008,12(9):1~8. 3杜乐勋,张文鸣,王培舟.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325~332. 4科学发展观.http://baike.baidu.com/view/15952.htm. 5陈彩虹.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读书,2009,30(4):3~9.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改要回答的哲学问题:如何死?
热度 1 snps 2009-8-10 18:55
(这是我09年三月写给《大声》专栏的文章。现在美国医改方案正在热烈讨论中,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讨论的问题之一。我这里想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认清医疗技术的现状,医改要给技术的发展留出空间。) 人都是要死的。与死神最后一搏所消耗的医疗资源占去整个医疗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值吗?医改不仅仅涉及体制和钱,若想医改成功,一个国家和民族还需要回答一个哲学问题:如何对待死亡。 去年回国在上海的一辆出租车上和司机聊天,知道我从美国来,他就讲到外国的药物有多好:他的父亲肝癌晚期,家里的兄弟姐妹凑了二十多万元人民币,买了几支进口的“白蛋白”给父亲注射,结果看到父亲精神面貌发生很明显的改观。司机在赞扬国外的药好的同时,悔恨自己不能多买一些药物让他能继续活下去。 一个开出租车的拿出那么多钱不容易,我不忍心说穿肝癌晚期那些治疗没有回天之力。但我心想这值吗?如果早几年他们兄弟姐妹把钱拿出来和父亲到全国各地走走,和儿孙们多聚聚,是否更值得?不过,如果我是他,这钱可能也是要出的,因为谁都不忍看到自己的父亲离去,哪怕再贵都值得试试。 但是感情和理智在死亡面前总是矛盾的。从个体和家庭的角度讲,感情因素往往让我们做出看上去很不合理的决定,但那合的是情理。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医疗技术还不到位(参考“医生无能,病人无知”),现在的医学既不能治愈癌症,也没有好的手段来判断谁更有希望能和癌症进行最后一搏而取胜。正是因为医学发展的缺陷,人们往往希望能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来规定谁应该享受和死神搏斗的权利。 英国的社会医疗体制就对与“死神搏斗”的权限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在控制了费用的同时也常常听到抱怨;美国的医疗体制似乎是大家都公平地具有与“死神搏斗权”,但是医疗费用高居不下,而且有大约五千万美国人买不起保险,也就等于放弃了“搏斗权”。 我认为,医疗体制改革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医学科学发展还很不完善的今天,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中国,如何更科学地分配与死神搏斗的权利。从政府的角度讲,一方面要加大投资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投入到科学判断搏斗取胜的几率上。说白了,就是要从“死神”嘴里往回掏钱。 要想说服我放弃和死神的最后一搏,至少得拿出我无法取胜的证据。可是,这种证据存在吗? 不存在,因为没有人去收集这种证据。 医生不会去收集这种证据,因为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所以他们不会去收集这种证据,更不愿意当传递“放弃与死神搏斗”信息的人;药厂为了卖药当然不会出具证据说他们的药没有效,况且收集这些证据是需要大量临床实践,耗资巨大,这当然不是药厂希望承担的。如果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的提供者不能提供“放弃搏斗”的证据,那谁能提供呢? 美国政府前些年曾经希望建立一个医疗疗效评估机构,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医疗措施进行综合效果评估。比如经过大规模临床研究后发现一些介入性心脏手术对增加病人寿命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一些肿瘤免疫治疗也仅对一小部分病人有用;脊椎手术对治疗腰痛也没有绝对疗效;现在也有人对预防宫颈癌的疫苗的实用性提出异议,因为人群中仅有一小部分得HPV病毒感染,感染的病毒又分高危和低危,既是高危型病毒感染也仅有百分之一病人转变成癌症,而且癌症可以通过宫颈涂片和切除的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这种情形下,付两三百美金去接种疫苗是否值得?这类“过度治疗”的案例比比皆是。 大量医疗资源的消耗实际上是属于“无用功”:错误的诊断,错误的用药,错误的手术。我所说的错误不是人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因为科学发展还没有达到不出错的水平。当然,医疗实践是医学进步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反复地去犯同样的错误。在没有办法纠正错误的今天,我们至少应该避免去重复同样的错误。 医疗体制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为花钱太多,见效太少。而花钱太多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用错误的手段,在错误的时间和死神进行着无望的搏斗。那么,要想合理地减少开支,政府就应该组织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的,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来找到最合理的“战略途径”。这不是向死神投降,而是转移战略重点,保存实力,以励再战。何况,放弃“搏”不等于放弃治疗,因为副作用,许多癌症晚期的治疗实际上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放弃“拼”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安详地,有尊严地死去。 也许,和死神搏斗的权利本来就不该放弃?如果那样,如何解决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问题?的确,人都是要死的,但我们都希望活着的人生活质量更好。要想能快乐地活着,就得准备心安理得地死去。在医生和药厂都不愿意或不能够给出“放弃搏斗”的建议时,谁能给家属一个合理的答案?还有,在亲情面前,什么样的答案才是合理的? 当死神逼近时,我们是感性地死,还是理性地死?是不管后果地尽所有财力进行一搏?还是根据客观证据选择保守治疗?这看上去很象是一个哲学命题,其实却是医改道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6659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生“无能”,病人“无知”
热度 5 snps 2009-8-10 18:48
(这是我08年四月写的文章,先登在 21世纪经济导报《大声》专栏 ,后被 搜狐做成一个专栏 ,引起很热烈的讨论) 前两天,一位朋友写来一封电子邮件,询问一个医学问题: “本来,我吃红霉素一直都没事的,但是那天晚上喝了两杯红酒,然后吃了两颗红霉素的胶囊,结果就出现了副作用:心率不齐、心脏停止跳动,人差点就死过去了。请问,副作用只专门袭击心脏脆弱者还是无论强壮与否都袭击呢!?”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让我忍不住想对所有病人说:所有药都是“毒药”,都有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千万不要乱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过两、三百年的快速发展,但离我们期待的理想乐园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还要知道医学的发展程度,知道医生的能力有限。过高要求医生和盲目相信药物的神力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错误常常十分危险、昂贵和致命。 认清医生的“无能” 一个最常见的错误概念是:“所有的病都有相应的药可以治好”。但作为医学从业者,我必须实话实说,那只是一个梦想。 最近,我在读一本讲现代医学发展史的书《TheMakingofModernMedicine》,作者是AndrewCunningham。书中讲到,两百年前,(西方)治疗许多疾病的唯一手段还只是“放血”,而发明疫苗、抗生素、X光机乃至CT、MRI等都是到了近代才有的事,甚至DNA的结构发现也不过是六十多年前的事,分子医学的门也才刚刚打开。 我是八十年代初从苏州医学院毕业的,当过临床医生,然后在美国拿到临床分子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一直读到三十一岁才开始做事。可是书读得越多,研究做得越深,就越发现:现代医学的现实状况实在是让人尴尬,因为绝大多数的病都不知道病因,而绝大多数的治疗都是针对症状而非真正的病因。 对医生或者说现代医学期待过高,是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都有的社会通“病”。现代商业社会让人们错误地以为,日常生活中的客户与厂家的合同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病人与医生,因此,其中的逻辑似乎是这样的:如果我生了病,我付钱后就成了客户,而医院提供的治疗就如同厂家提供的合同服务,治疗一旦失败,就是医生或医院的责任。 在病人眼里,交钱和签订服务供给合同是等同的,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合同的一方医生没有能力履行合同,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即把病治好,那合同该怎么处理?病人毕竟交了钱,如果不能得到满意的服务,病人当然不高兴,这也正是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 我想,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有许多办法,但通过教育和科普让病人知道医生的“无能”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医生的“无能”是时代决定的,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让所有病人都满意的程度,但病人的“无知”却可以改变。通常,最快捷地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降低对事物的期待值。如果病人能理解医生的苦处,对他们降低要求,医患间的紧张关系也许能得到一些缓解。 看病如一场赌博 医生究竟“无能”到什么程度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必须从对“病”的定义开始讲起。 以最常见的感冒为例。百姓常说的“伤风感冒”,在医学上被定义为“上呼吸道感染”,具体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疼痛、肌肉酸痛等。这真的是一种“病”吗?不是,这其实仅仅是一组症状,是一些内在因素导致的人体反应。而导致这组临床症状的因素可以有许多种,光是细菌和病毒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军团菌等。 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的某一种“病”,从病因学上讲,可能包括几十种不同的病,而如果有不同的病因,就应该有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是,现代医学还没有达到能快速诊断病因然后提供针对性治疗的程度,所以,我们到医院去看的“病”,和医生们按照这个“病”给的药,有很大程度上都是错误的。 这个过程通常是这样:医生根据症状、经验(如病人年龄,发病季节,工作生活环境等)做初步判断,认为如果用A药,那么有75%的可能是有效的;但如果用B药,那么仅有50%的可能会成功。于是最后,医生决定用A药。 也就是说,在没有明确病因的前提下进行治疗,每个病人在医生眼中只意味着一个百分比,或者说,一个成功的几率。 顺便提一下,药厂在研发药物时也是按照症状来定义“病”。所以,这种药只要对患这种“病”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病人有效,就能得到上市许可。 也就是说,现行医学不管是“诊”还是“治”,都不是针对病人本身,而是把病人看成是患“病”的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百分比,因此,治疗成功的把握也就是一个百分比。换句话说,治疗“错误”或失败的机会是相当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看病也有点像赌博,而医生和医院则是庄家。假设他们“赌”成功的概率是70%,而病人则“赌”其余30%的失败几率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但这并不是医生的错,因为现在的医疗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充分满足病人需求的程度,而这一点不是所有病人都知道并能够理解的。 看病误区:重“求药”轻“问诊” 病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求药”而不“问诊”,相关表现通常是:到医院看病的目的是“拿药”,而不是想得到明确的诊断。治疗起来再贵的药也舍得花钱,而遇到稍微贵一点的诊断就开始抱怨。 可以再举一个呼吸道感染的例子。几乎有80%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素根本不起作用。但是病人,尤其是小儿科病人的家长,首先关心的往往不是诊断,而是医生开什么药。所以,医生如果不开药就可能被认为没有本事。于是,在病人要求下,有时候也是在医生本人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发生乱用抗菌素的事情。 乱用抗菌素有三大坏处:(1)许多抗菌素都有很强的副作用,如导致造血机能丧失、耳聋、肾脏损伤等;(2)经常使用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结果真的需要抗菌素时反而找不到有效的药物;(3)患者和社会承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就是因为“感冒”、喉咙痛才决定用抗菌素的,结果是命差点搭上。 所以,我的忠告是:首先,把所有的药都视为“毒药”,不到万不得已就别去担风险。作为病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医学科学的局限性,不要轻信政治家的许愿(美国大选期间所有政治家都保证提供全民医疗)和商家的广告。 其次,看病和修车一样,爱车坏了,首先要“诊断”是什么地方坏了才能修。如果不去诊断就到处抹“高效”润滑油,车还是修不好。而对于病人来说,越早、越精确的诊断就意味着得到正确、有效治疗的机会越大。 期待“个体化医疗” “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可以称得上医学的最高境界了。对此,中医很早之前就有了恰当的表述,并进行了很好的尝试。比如,《黄帝内径》中“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可谓是对预防医学最经典的描述。可是,“医未病之病”难上加难,原因很简单:如果你防止了疾病发生,从病人的角度看就和没有发生一样。你怎样科学地证明你的“医术”是产生作用了呢?这个“医未病之病”的概念在中医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有不少不法商人乘机卖各种“保健品”。 其实,科学地讲,若要“医未病之病”最重要的是能够“诊断正常”,这样,人体只要稍微偏离正常就能加以纠正。若要“医欲病之病”就需要能够“诊断风险”,在患病危险成为现实以前就能阻断疾病进程。而若要“医已病之病”则需要医生能“诊断病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可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连最起码的病因诊断都还没有做好。也就是说,我们还处于“下下医”或“次下医”的水平。 “个体化医疗”就是中医讲的“辩证施治”(注意:不是“辩症施治”),即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而不是根据症状表现进行治疗。而个体化医疗的特点是能够去除“赌”的因素,因为诊断是个体化的(知道确切的病因),治疗也是根据个体化的诊断进行。医生开药时凭的不是一个“成功几率”,而是有将近100%的把握。 再以前面的呼吸道感染为例。如果能快速诊断出病人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是何种细菌或者病毒,有没有耐药性,就能决定病人是否该用或者用哪种抗菌素。 换言之,诊断不仅仅是根据临床症状把病人分成大类,而是要把一大类(一个通常概念的“病”)病人细分到个体,搞清楚每个病人的发病情况。此外,不仅是感染性疾病要细分,其他疾病也是一样,如肺癌或肝癌,这些按照解剖部位分类的肿瘤在分子发病机制上可能是许多种不同的“病”,而只有认识到不同的人所患的疾病不同,才有选择最佳治疗手段的可能。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03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还是差点钱”
chqxiao 2009-4-26 11:24
新医改方案终于公布了。我把它和所能找到的有关解读性文字反复琢磨了好几遍,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差点钱。 洋洋数千言,其中不乏诸如把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人民、回归公益性、政府主导 等等之类的亮点观念,但字里行间却找不到保证这些亮点得以实现的物资支撑,我真担心新方案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在我看来,医改方案就是一个政府拿钱办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方案,接下来的实施细则就是如何分钱、用钱、管钱,如:医保用多少、公共卫生用多少、医疗服务体系用多少等等。如果政府不拿出钱,它就是蜃楼海市,可望不可及! 按照中央政府的想法,今后三年8,500亿元用于实施新医改,其中的5,100亿来自地方各级政府。敢问钱在何方?为了这笔钱,日前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各地分管领导会议,强调认真落实新医改方案,要求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医改资金到位。我看有点悬!各地方财政也是有苦难言。这些年来税收大部上缴中央,形成上强下弱、国富民穷的态势,许多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有些甚至连吃饭也保证不了(吃官粮的人也确实多了点),面对诸如环保、卫生、教育、扶贫济困等等欠账太多、嗷嗷待哺的民生项目,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望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就算这8,500亿解决了,能提供的保障也还是很低弱的。比如,到2010年城镇居民和新农合补助标准为120元/人/年,而新医保方案又偏重于保大病。一个大病患者,可能花掉数千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医保即使只补助50%,那也要花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一年的补助,120元实在是杯水车薪。以一个身患慢肝的病人为例,其最为关键的治疗药物是拉咪呋啶片(包括其同类药)。120元只能支付十天、二十天的药费,而正规的疗程却要一年左右,那要用掉三十多个人的全年补助。又比如,到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标准为20元,只能购买一瓶杀虫驱蚊的气雾剂,这对于我国原本就残缺不全、年久失修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而言,何谈提供有效的保障?8,500亿之后,势必还要更多的投入。新方案里还有一个很大的花钱处,那就是作为医改生力军的全国700多万医务人员和众多公立医院的利益保障。大概也是差钱的缘故吧,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明确,但却是回避不了的,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新医改在万里征途中就只能是跛行,而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大笔的资金。 牛年春晚上演赵本山的《不差钱》以来,国人多有沉浸在盲目自豪之中的,似乎中国和中国人都不差钱了,可以在这个世界昂首阔步、高歌猛进了。老外也趁机忽悠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更多地埋单,使得国人头脑热乎乎的,淡忘了邓小平他老人家早些年关于中国的外交要韬光养晦的思想。透过新医改方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盆冷水,足以让人清醒。 医疗卫生服务保障,那是世界级的难题,同时又是民生工程中的重大项目,在我国已经是积重难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当口。差点钱是不是就不能解决?不然!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看国家财政与小家庭的当家道理是相通的。全家人每年劳作之收入,首先要保证衣、食、住、行,这是生存之必需;还要留出一部分给看病、上学、养老之用,保证家庭和睦、幸福康泰;再有余钱,才可以考虑购买高档消费品,或是逢年过节宴请亲朋好友,以示自家繁荣昌盛。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如今咱们有承办世界最佳奥运会这类盛宴的操办能力,还有神七之类的高档消费品,抠点钱出来看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出路在于积极调整财政开支的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医改前景还是乐观的。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4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贴: 岂能富贵不得此病?
aifuhong 2009-2-10 20:20
据外电报道:比尔盖茨日前在出席美国加州科技、娱乐和设计大会时应邀登台讲演,他在讲演过程中,以疟疾不该只让穷人感染为由,放出了一批蚊子,让与会者惊慌失措,尤其是前排入座的名人行家更加坐立不安,虚惊一场,一分钟后,盖茨先生解释安慰大家,这是经过处理的蚊子,不会传染疟疾。 盖茨接着拿秃顶为例,为什么比疟疾项目更容易拿到钱? 因为富人也得此病,药品有市场,有钱可赚。尽管一个是致命的,一个不致死,只是生活风尚方面的毛病,但投资开发治疗秃顶药物项目的经费要比开发治疗疟疾药物的钱多得多。 盖茨呼吁大家来关心和投入防治疟疾等卫生事业,这些疾病通常发生在贫穷国家。作为世界首富盖茨夫妇,全身性投入到全球性公益慈善事业,非常让人钦佩。尽管他们的基金去年缩水20%,但他们今年的慈善捐赠反而要增加20%。 盖茨的善举,与我们部分官员只关心形象政绩工程对基层百姓健康福利漠不关心形成强列反差。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投入基层卫生事业的仍然不多,政府更喜欢做名留百世的大工程。4万亿投入去向如何,至今没有公布。而所谓专家学者多数是帮着地产商和投资商在摇旗呐喊,中国太需要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有能力和良知的慈善家,中国政府应该为公益慈善事业松绑和助力,并自觉接受民众和舆论监督,这样才能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事抓好. 转自:http://www.dxyer.cn/jinwsapa/article/i7276.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协和尹佳再谏医改,提高中国医生的待遇
杨军 2009-2-10 00:38
昨天收到好几条短信,信的内容惊人的一致:请支持搜狐新闻首页健康第三条新闻,协和医生再谏医改,改善医生待遇,提高收入效率,是尹佳教授写的文章,很震撼,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是医生,请上网支持,为提高中国医生待遇尽一份责任,请将此短信转发给十位医生或医学生,谢谢! 今天上网一看,尹教授说得有道理,作为一名医生,我和他有同感。去年我曾写过一篇博文,叫做医改,医改,欲说还休...... 下面是看到的新闻: 编者按:在如今医患关系如履薄冰的情况下,提到医生收入的问题,普通的老百姓可能很不理解,有人觉得医生全都赚很多钱。然而事实是否真如大家的想象?医院作为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医生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定,工作了十几年的专家教授,往往工资只有2000千多,一个高强度、高风险的、高投入的职业,付出与回报相去甚远。 现在中国公立医院医生的基本工资低于公务员和教师。目前北京大医院4年住院医基本工资1000多元,工作20余年的教授基本工资2000余元,乡村医生仅几百元。北京协和医院工作50年的顶级专家退休工资也仅有3000多元。部分在协和工作一辈子的老专家也可因患大病致贫需全院医生为其募捐。公立医院的医生一旦生病或退休,仅有1000-3000元基本工资,部分高龄老教授仍在坚持出门诊以获得挂号费提成收入贴补家用,年轻医生购买商品房的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执业现状下,中国医生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降低,部分人离开医生队伍转做医药销售,部分基层和乡村医生转行。2001年至2006年,我国乡村医生人数减少了30万。北京一些远郊区县已出现有室无医的情况,约66.7%的村卫生室只有1名村医,人数多于3人的村卫生室仅有12.5%。上述情况使大量病人涌入城市大医院,加重了看病难;由于长期付出与收入不符,部分医生通过多开进口药大处方获得非法收入,加重了看病贵。 我们认为,能否依据科学发展观,改变我国目前中国医生的劳动价值与价格严重偏离,能否尊重医生们的劳动价值,调动医生们的积极性,应成为本次医改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中国医生面对的是世界最大的患者人群和保健对象,却拥有世界上最低的待遇。实际上,中国大多数医生是在超负荷工作、是在拿着远远低于其付出的低薪酬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劳动。真心希望国家关注几十年来中国医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正视中国医生是全世界各国医生中平均收入最低的现状。 由于政府在对医疗总体投入不足的同时又严格限制医疗服务价格,及其低廉的挂号费和手术费多年未做调整;医生不能从自己付出的技术劳动中获得应得的、能够维持其有尊严生活的合理合法收入,使部分医生去追求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等不正当的收入,影响和损坏了中国医生的声誉,加重了看病贵。少部分医生的行为使老百姓由此推断医生群体是吃药品回扣的高收入阶层,病人就诊时常对医生心怀警惕,担心医生所开处方和检查是否与医生的收入相关,这种普遍的担心和反感加重了医患矛盾和对立,严重影响了绝大部分被冤枉和委屈的医生们为病人服务的热情和效率,加重了看病难。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建议: 1、提高挂号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费。提高部分由个人和医保按比例支付 这样不会增加病人的负担。在医保改革中,为病人报销挂号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费应是第一位的,首先使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医生才有动力去减少药费和检查费,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国家投入的这部分钱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能调动数百万医生的积极性,医生如能够通过技术服务获得合法的阳光收入,就不会为回扣去开大处方和昂贵检查,最终能减少医疗支出。目前医疗服务收费极低(挂号费:5-14元;住院费:28元/床/天;手术费:阑尾切除术304元,肺癌全肺切除术983元、心脏搭桥术2200元)。在病人全部的医疗成本中,医疗服务费比例低于10%,90%由药费、检查费和医疗器械使用费构成。应依据实际劳务成本科学计算出合理的医疗服务费。如挂号费应分为初诊挂号和复诊挂号,初诊耗时费心,价格应高于复诊挂号费至少4-6倍。 2、应按医院不同级别调整医疗服务费和医保报销比例 乡村、社区医院的挂号费和手术费应低于大医院,医保报销的比例可大于大医院。这样才能分流大医院的拥挤状况,使大医院专注于疑难医疗服务和医疗人员培训、教学和科研。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且所有收费与基层医院相同,使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大医院,协和医院14元的专家号被号贩子号炒到1400元,号贩子头目一天倒号收入达2万元,而真正需要找著名专家解决疑难病症的患者一号难求。 3、一线医生的收入与绩效挂钩才能提高效率 建议医生收入分工资和绩效两部分。按医院级别和医生级别提高医生的工资。一线医生的收入应部分与绩效挂钩。如果所有医生都拿固定工资而取消医疗服务收入,不利于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容易造成推诿病人,影响效率。目前已有部分社区医生拿固定工资以后看病的积极性反而下降的现象。新医改中提出的药事服务费不应等同于医生的技术服务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诊疗活动都会产生药物处方,但医生的建议又非常重要。 4、严禁医生拿药品和器械回扣 发现拿回扣者立即吊销行医执照。医生如能从医疗服务中得到合理的收入,应不会为了回扣小利铤而走险断送职业生涯。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国家、病人、医生三方都能得到各自满意的平衡,我们认为合理支付医生劳动报酬已成为整个医改当中最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医改不能调动中国数百万医生的积极性将难以成功。世界任何地方的医生都是以技术服务挣取自己的收入,中国要做的就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让医生通过为病人服务来挣钱,而不是靠卖药和卖器械赚钱。只要把医生挣钱的方式回归于本质天然的形态,一切就都理顺了。我们认为,提高医生待遇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本次医改应把医院作为推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试验基地和推行高薪养医的试验场。医生待遇的提高,将能激励中国数百万医生参与医改的巨大热情,最终将提高国家医疗改革的整体效率。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变态(过敏)反应分会秘书长尹佳
个人分类: 转载|7489 次阅读|5 个评论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区别 医改思考系列之一
windlight 2008-10-20 22:01
赵凤光 旧文重贴 zt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区别 我的导师在治学的道路上选择的时候,曾经弃管理而选经济,管理很多都是两难问题,或者是规范研究,而经济学实证研究更多一些,科学性多一些,政 治性或文化性弱一些,逻辑自洽,不用做墙头草或妥协者,或调和者,妥协和调和是政 治家,领导者的主要工作,他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及称为经济学三种人中的第一种人。但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只能是第二种人(利益代言人)或第三种人(经济学教师)。 丁香园整个发展战略选择专业研究,不许求医问药,搞阳光检索都是尽量避免规范研究所带来的利益代言与利益冲突的问题,尽量在追求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意义上讲,堕胎与动物保护与环保等一些规范性研究或信仰一类的讨论和研究应该不在丁香园所倡导的主业之中。 给大家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来了解堕胎与反堕胎的双方意见,我是赞同的,但如果只是一个方面的声音,我个人认为有些不妥,这是一种明显的利益诉求,和政 治主张。有违科学工作者的客观中立身份。希望有不同的声音,或管理层的声音来明确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的底线在那。 zt 1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是对价值判断的态度不同。实证方法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强调排斥价值判断;规范方法要评价或规范经济行为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二是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现象即某一选择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规范分析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说明经济现象的社会意义。 三是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规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的,无法进行检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Positive versus Normative analysis) 这两个概念有些像实然与应然,前者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描述性的),后者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说明性的)。 --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describe the world as it is) --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 the world should be) 这两种表述的关键区别在于我们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validity)。原则上,实证表述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我们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的看法。当然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 研究经济学需要记住这两种分析的不同,这是两种不同语言,当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情况时,他使用前者;当提供帮助来改善经济后果时,他使用后者,此时他就是政策顾问。 zt 2 人民日报:经济学,经世致用之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邹东涛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解释性科学。但对于经济学是否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政策设计,也就是说,除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也应回答应该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人们是有分歧的。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的范畴内,问题只有一个,即为什么,而怎么办则是工程学的问题,好不好是伦理学的问题。科学不问怎么办,也不问好不好。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莱昂内尔罗宾斯就主张经济学仅限于科学解释,这一功能既不能回答价值判断,也无法演绎出对策措施。但也有学者主张,现代经济理论的成长有三个阶段:开始是产生思想的原创阶段;继而后人在此前期产品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形式化和一般化;最后人们再用非数学语言,进行思想综合和政策开发,形成后期产品。萨缪尔森更明确指出: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门以经验为依据的科学。它以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为首要目标,然后帮助我们基于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来设计经济政策,以提高国内外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说,价值判断和对策措施是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实际上,英文economics的中文译法在20世纪初被确定为经济学,就与中国古代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的思想传统有关。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国几代经济学者秉承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在把经济学介绍到我国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今天,不少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经济学除了遵循科学原则对现实世界进行系统解释,其最终着眼点在于对经济社会有所助益:它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问题牵涉到经济学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问题。所谓规范研究,是解决好与坏的价值判断问题,即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实证研究则解决实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主张经济学应严格限于实证研究的学者,认为从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关于现象的解释,即对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些实然问题的回答中,并不能推导出对应该怎样这个应然问题的解释。正如物理学和化学一样,只能求真与假,而不能求好与坏。但主张经济学应该超越现象解释,为人们提供决策选择标准和决策手段的学者认为,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其研究目的在于对互动中的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比较和判别,进而解决人们为改善自身命运而不得不进行的方向选择问题。有关经济增长的代价、社会评价标准、社会目标的讨论等,都属于规范研究的范围。   事实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从未截然分开过。经济学家严肃的实证研究本身就包含着对其所关注的人群命运的关怀;反过来,越是关怀社会中人的命运,经济学家在研究中越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实证分析,把科学道理告诉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另一方面,无论理论上经济学家怎样争论,现实生活中的政策制定者总是从经济学的进步中汲取着思想资源却是不争之事。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经济学有两大现实应用价值:一是社会启蒙,二是体制设计与政策评价。就社会启蒙而言,考察经济学说史可以看到,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曾以规范研究作为自己的理论特色,都或隐或现地提出了应该实现什么和反对什么的道德判断问题,并对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就体制设计与政策评价而言,从经济学说史考察,无论私有财产制度、市场经济还是混合所有制以及公有制,无论自由贸易、自由放任还是国家宏观干预,经济学既从一个角度记录了各个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组织自身经济活动的方式,又为他们实现当时的目标和改进制度模式与政策手段提供了帮助。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从放权让利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步既是实践创新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4日 第九版) 322456 到底以什么为中心,医改思考之八 43657 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七 43656 市场化的含义是什么 医改思考文章系列之六 43428 公平与效率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五 43426 公布大处方医生有用吗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四 43425 医院流程问题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三 43424 药价虚高的问题-药品价值链 医改思考系列文章之二 43423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区别 医改思考系列之一
个人分类: 思辨|15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