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透明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使用figshare实现数据共享
WileyChina 2015-7-8 12:20
相信我们所有人都对开放获取公共数据以获得研究数据的兴趣越来越强。数据的价值——被广义定义为研究的数字输出——被全球所有学科的出资人认可。 开放获取世界研究数据为 提高研究的透明度 、 加快探索的步伐 、 提高投资回报率 提供了可能,同时,使独立核实和重复研究得以实现。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技术壁垒的慢慢消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希望分享自己、获得他人的研究数据。也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提供者开始支持数据公开,并要求科研人员将公共数据存放在适当的公共档案。 我们还致力于开发一种 信用机制 ,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共享他们的数据获得职业生涯的信用。 好消息是,众多研究人员已经 证实 ,这可能促进研究透明化,加快科学探索的步伐。 据 Sherpa Juliet 说 , 现在有34名资助者决定 强制推行数据公开 ,另外有16名支持这一过程。 如今,全球科研产出持续增长,以前的技术障碍被打破,更多资金提供者致力于推进数据公开将成为 必然趋势 。 科技的发展与潜在利润的增加,使得Wiley和其他合作伙伴有机会为 研究数据传播的未来 做出卓越贡献。 Wiley不久前与数据存储库——figshare开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尽可能支持愿意分享研究数据的作家和愿意将数据向公众开放的资助方。 Figshare 是什么? Figshare 是一个存储库,可以让您上传,存储和公开分享研究数据 。 Wiley的最新数据共享服务利用figshare可让您在ScholarOne手稿系统上的现有数据完成上传。如果您的论文已具备发表资格,数据文件将被 免费 自动转移、存储到figshare数据存储库。Figshare中文件数据将被直接连接到Wiley在线图书馆(Wiley Online Library)中发表的文章。 现在,您可在CCO许可下显示和共享您的数据,在文章内自动生成用于发布数据的访问语句。 这将有助于文章被读者查到,并使出资人在职权范围内 简单而快速 地获取开放数据。这些数据也能方便读者浏览、下载和共享。 我们致力于让作者和研究者的生活变得更容易,并让出资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此次合作意味着更多的文章数据将在Wiley在线图书馆实现免费 获取 和 共享 。 作者信息: Natasha White : Associate Marketing Director, Author Engagement 点击查看英文原文: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07/01/using-figshare-to-enable-data-sharing/
个人分类: 草稿|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隐私边界看法治实践意义
francy 2014-10-24 12:47
时政频道 观察 从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隐私边界看法治实践意义 2014-10-24 12:31   来源: 光明网   沈阳 我有话说 2014-10-24 12:31:03 来源: 光明网 作者:沈阳 责任编辑:胡连娟   昨天,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公布,大家发现:在201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3年时间,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法,有留意的人都明白,这一字之差,内涵确实是大不相同。因为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法律体系建设最快、法律文本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各种法律法规,连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要不断学习。   然而,我们大家也发现,很多法律法规制订之后,实际执行偏差很大。例如:转基因食品标签,明明有规制,结果卖转基因的很多不加标签,反倒是卖非转基因的很卖力标签自己是“非转基因”。更怪的是,有责任管转基因食品安全此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CFDA)装着不知道,应该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的卫生部(现在叫卫计委)不去做监测公开数据,反倒是管种子和生产的农业部(它的动物疾控中心是应该做转基因食品动物安全测试)出品的却联手国家工商总局管起“非转基因”宣传来;更有农业部的相关人员公开讲湖南的儿童当年吃含放射性物质重水菠菜所做转基因食品试验合法,没有转基因种子扩散。这些确实都让我们这些媒体从业者闻之昏厥其中:这不是法治实践,是无法律法规的胡言乱语!   今天,10月24日,本人看到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宁夏一位24岁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很感人,这是值得鼓励的正能量故事。本人因为曾经参加过 《寻访习近平点赞的红会志愿者张宝跨国捐髓的故事 》及在北京亲历 《见证又一位张宝式红会志愿者捐献干细胞全过程》 ,知道在涉及医疗卫生报道中必须注意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包括当事人姓名、年龄、相片、工作单位等。然而,在现实中,并非都有人注意这个问题,例如,近年来这一系列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报道故事。对于这种报道上的纠结,中国红十字会的同志给本人提供了下列的意见:   * 这确实是矛盾。当事人如果不希望宣传,则应顺其意。目前我们还需要以榜样宣传动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都是纠结。   * 公开透明和隐私保护是相互制约,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的。哪个过度也不行。君不见21世纪报事件吗?就是失衡的一个后果。有些东西是需要逐渐公开透明,但需要保护的也要保护。   * 所以从外围(指不用报送红会审核的报道)独立采写更方便。(红会)内部(写的)总是有责任问题。您没有需要他们解决的,就不用联系他们。您对红会的把握比任何其他记者都靠谱。   * 保护隐私是规定,主要是为避免捐受双方今后可能因失败或是捐赠者发生生活变故等因素造成的纠纷。但过分隐私就没有宣传效果,甚至会导致公众质疑甚至不信任,真的不能太教条主义!   * 你提到的干细胞捐献报道工作区别对待,实际上是具体负责的同志对担责的一种过度担心。无论是干细胞、还是器官捐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因隐私泄露而出现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的法律纠纷,我认为这种纠纷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但理论上是存在的。因此报道的尺度完全取决于红会当事人。   * 你可以和他们进行讨论,共同探索隐私与透明的边界。   由于本人从上世纪90年代就直接接触卫生、医院医疗信息处理,所以,了解到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隐私边界在中国的有法规(制)难执行的事实严重性,因此,近几年来在涉及肖传国肖氏反射孤报道( 《方肖十年血仇反思录》 )、转基因食品报道( 《转基因主粮安全大视野》 )及中国红十字会核心业务报道中,都很注意这些问题。这是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正如一位学者解读法治实践的意义所说:法治是指“一国法律制度、法律典则、法律运行、法律实现等有关法的综合交织的因素形成的法之实践体系”。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体系是高度强调实践性的,已经形成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法律条文,如果实践不了就是死的,法治体系要将其盘活。(沈阳) http://politics.gmw.cn/2014-10/24/content_13638774.htm
个人分类: 热点话题|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判刑年限=以透明度为底贪污数额的对数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3-1-4 10:21
判刑年限=以透明度为底贪污数额的对数
判刑年限=以透明度为底贪污数额的对数 贪污 100 多万的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被判刑 13 年,贪污上千万的贪官,被判刑 20 多年,贪污更多,可以被判死刑然后缓刑,折合年限就是罪犯的余生,最多也就 50 年。 贪污无穷大,能判多少年? 贪污额和判刑年限满足以透明度为底贪污数额的对数。 如果透明度小于 1 ,罪犯可能比监狱外面过得还幸福!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学了三年的PS 全部在这里了,都是精华
hongli057 2012-9-6 09:27
照片名称:调出照片柔和的蓝黄色-简单方法, 1、打开原图素材,按Ctrl + J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点通道面板,选择蓝色通道,图像 应用图像,图层为背景,混合为正片叠底,不透明度50%,反相打钩, 2、回到图层面板,创建曲线调整图层,蓝通道:44,182,红通道:89,108 3、新建一个图层,填充黑色,图层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不透明度为60%,选择椭圆选框工具选区中间部分,按Ctrl + Alt + D羽化,数值为70,然后按两下Delete键删除,再打上文字,完成最终效果。 照片名称:调出照片漂亮的红黄色, 1、打开原图素材,Ctrl + J把背景图层复制一层,按Ctrl + Shift + U去色,执行:滤镜 模糊 高斯模糊,数值4,图层混合模式为滤色,图层不透明度改为27%。 2、新建一个图层,按Ctrl + Alt + Shift + E盖印图层,图层混合模式为颜色。 3、创建渐变映射调整图层,紫色-橘色,Alt+Ctrl + G加上剪贴蒙版。 4、创建亮度/对比度调整图层,-5,-21 5、创建智能锐化调整图层,设置为默认值,数量46,半径0.8,高斯模糊, 6、创建色阶调整图层,8,1.00,255 7、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红色:+17,-8,+16,0,黄色:-54,0,+10,+18,白色:-5,0,0,0, 照片名称:调出怀旧的风景照片, 1、打开原图,复制一层 2、曲线调整,数值RGB:109,99 3、色相饱和度,数值:0,-39,0 4、色彩平衡,数值:0,0,-34 5、可选颜色,中性色:0,0,-20,0 6、新建图层,填充d7b26c,图层模式叠加,不透明度56%, 7、把云彩素材拉进图中,放到原图上面,图层模式柔光,把除了天空之外的部分擦出来,盖印图层(Ctrl+Alt+Shift+E) 8、可选颜色,黑色:0,0,-14,-5 9、新建图层,填充0d1d50,图层模式排除,复制一层,填充52% 10、曲线调整,数值RGB:128,155 11、色彩平衡,数值:+24,+7,-64,填充70% 12、色阶,数值:29,1.00,227,填充58% 13、可选颜色,中性色:+16,+12,-11,+5 14、盖印图层(Ctrl+Alt+Shift+E),色彩平衡,数值:+24,+7,-64,填充38% 15、盖印图层(Ctrl+Alt+Shift+E),不透明度46%,填充48%, 16、Ctrl+E合并可见图层,锐化一下 照片名称:年轻化处理出人物的细嫩肌肤, 1.复制背景层。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半径设为10。 2.设置层的混合模式,为“颜色”。双击层右边的名称打开混合选项。在高级混合,取消R与G的高级通道, 3.利用曲线平衡色彩的形象,根据图片来决定 4.新建图层,选择修复刷( J ),选中“对所有图层取样”。对大的雀斑或污点,仿制去除。 5.ctrl+shift+alt+E,盖印所有图层,勾出皮肤部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个人比较喜欢钢笔工具,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多边形套索工具,要注意的是,要处理的是皮肤,所以要去除眼睛,眉毛,嘴唇,鼻孔。反选(ctrl+shift+i )删除除皮肤,多余部份。 6.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半径为20。设置层的透明度为75 % 7.CTRL+J,复制图层3,滤镜-其他-高反差保留,半径为4,混合模式为“线性光”,不透明度为40 % 照片名称:《魔幻》海报, 1.打开原图,复制对比度最大的蓝色通道, 2.然后用色阶把对比度进一步加大,目的是只让石头有层次 3.把调整好的蓝色通道副本复制到图层里面,并为其添加你希望的颜色,我用的深橙色 4.把底图的红色通道复制到图层,用蒙版去掉天空和石头,只保留草地,并且用渐变映射为其添加色彩 5.打开素材闪电球,复制对比度最大的红色通道到刚才的文件 6.选择图层混合模式为叠加,调整位置及大小,使其成为一个光源,去除一些多余的东西(自己决定),然后用径向放射模糊滤镜处理一下,让其形成发射的光束 7.去通道里面复制底图的红色通道,加强对比度,让草地的高光部分显露得更明显,然后选择高光部分粘贴到图层里面,用白色填充,图层模式为叠加,然后用蒙版去掉天空部分的白色,只保留草地的部分,让草地出现被强光照射的光感 8.选择图层1的蒙版然后反选,得到天空的选区,添加曲线和色相/饱和度调整层,根据个人喜好调整自己喜欢的色彩及纯度 9.最后加入一些海报元素,让假海报看起来真实一点,在色彩运用方面,我尽量选择了金色来和石头的颜色相点缀,让色彩之间有所呼应 照片名称:海边滩涂, 1.打开原图,新建图层(Ctrl+Shift+Alt+N),然后盖印可见图层(Ctrl+Alt+Shift+E), 2.进入通道,复制对比比较强的绿色通道,然后把对比度加大,白的变白,黑的变黑,或者用画笔(叠加模式)Ctrl+绿通道副本,提取选区 3.把天空素材拖进来,建立蒙版,擦出人物 4.建立图层,柔光模式,让天空好看些, 5.做水面的倒影,Ctrl+T垂直翻转,建立蒙版,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正片叠底模式效果好些,因图而异, 6.调色,按个人习惯调,可选颜色很好用, 7.Shift+Ctrl+Alt+E,盖印可见图层,图层模式正片叠底,再用蒙版把四角压暗些,主要针对水面压暗,让画面平衡些, 8.滤镜-杂色-添加杂色,数量3,高斯分布,单色,使人物和天空的颗粒感一致, 9,最后补上天空素材 照片名称:PS中照片转手绘效果, 1.打开原文件,根据自己的感觉通过色彩调整将片子调整,然后磨皮,磨皮值不要太大,(Neat image插件) 2.新建图层,颜色为FEE7D6,(根据片子人物的肤色来设置),图层模式为叠加25%,用画笔20%在脸部和脖子处皮肤轻涂, 3.五官的细化工作,抠出嘴部,进行羽化复制(Ctrl+J),用涂抹工具对唇部进行涂抹,使唇部皮肤变得柔和细腻(强度不要太大) 4.新建图层,给唇部和脸部上色,颜色为FDC1D6,图层模式为颜色,用画笔在唇部和脸侧进行涂抹, 5.用减淡工具,范围是高光,曝光度25%画出唇部的高光部分,用加深工具,范围是中间,曝光度20%,加强唇部对比, 6.新建图层,颜色为8E1A25,画笔像素为3,画出内侧内线,然后像素为2画出唇部外侧线条,(高光部分线条建蒙板减淡些) 7.对鼻子进行圈选羽化,复制,用涂抹工具对鼻子周围进行柔和细化,接着用减淡工具范围是高光,曝光度20%,加强下鼻子的高光部分,然后用颜色422B2D,笔刷为2像素画出鼻子的轮廓线(线条如果淡了用加深工具来弥补下) 8.对眼睛眉毛圈选羽化复制,用涂抹工具对眼睛眉毛周围皮肤进行柔和细化,接着用减淡工具范围是高光,曝光度15%,加强下眼眶的高光部分,用加深工具范围是中间,加深眼睛周边的线条, 9.用涂抹工具对眼珠部分进行涂抹细化,看起来更柔和些,用加深工具对黑眼珠部分加深,用减淡工具范围是高光,曝光度20%加强眼珠的高光部分,使看起来眼睛更明亮, 10.颜色080101,画笔像素3,画出睫毛部分,(线条颜色深浅可用加深减淡工具来弥补)睫毛线条也可以用路径等一些方法勾出, 11.用涂抹工具把眉形涂抹的漂亮些,眉头粗点颜色稍深一点,后面顺着涂抹淡化下去,然后用画笔2个像素在眉前端画出眉毛线条,使眉毛更有层次, 12.涂抹工具选择适合头发的画笔,(根据头发的纹理设置画笔形状),涂抹过程中要顺着头发的纹理涂抹,不要太过力,涂抹的要均匀, 13.发梢部分用正常的画笔涂抹来衔接上,(涂抹头发一定要细心) 14.画出头发的质感来,新建图层,图层模式为叠加,选择铅笔像素为1,(数值根据人物图片大小来定),颜色为DFDFDF顺着头发的纹理画出流畅的线条 15.马尾部分可选择画笔工具,带分叉的一些笔刷淡淡顺着纹理画上,颜色图层模式同上, 16.新建图层,正常模式,选择画笔工具,像素为1,不透明度60%,流量80%,颜色为白色,画出前额动感发丝, 17.衣服和项链部分用涂抹工具涂抹的柔和些,然后选择用减淡工具,范围是高光,曝光20%,加强衣服和项链的高光部分 18.合成,对图片整体进行锐化,锐化值为8,用减淡工具对高光部分进行稍微加工下,整体颜色校正下,(可以添加一些背景灯修饰,突出主题) 照片名称:后期妆容攻略, 1.打开文件,复制一个图层副本 2.选中复制的图层按自由变换快捷键ctrl+t改变人物的脸形使更修长 3.按合并图层(ctrl+e)后,用载剪工具使画面从新构图,裁去多出的部份, 4.图像-调整-可选颜色:红色--70,-20,-20,-50.黄色--40,-20,-30,-80.白色-0,0,0,-50.中间色-0,-5,-5,-5 5.按曲线(ctrl+m)调整整体颜色,RGB全通道-输出214,输入174,蓝通道-输出131,输入124, 6.图像-调整-色彩平衡(ctrl+b),阴影-10,0,+15。高光--10,0,+2. 7.用图章工具将嘴周围皮肤盖均匀, 8.用钢笔把眼袋和脸部暗部圈起,羽化60,曲线把选区调亮使减淡眼袋和减小脸部肌肉不放松的表情, 9.继续选区羽化60,曲线调亮,使脸部饱满点,输出146,输入113. 10.把高光部份圈出来,羽化60 11.曲线调亮,使脸部饱满点,输出138,输入118. 12.修眉,把眉毛顶部连皮肤用套索工具圈起,羽化5,复制一层,把复制图层往下移,以达到修眉作用,图章修眉,这个要很仔细 13.开始调整眼睛,选把眼球部份圈出来,复制一层 14.钢笔圈出要做眼影的区域,复制一层后,曲线压暗,颜色要调整好, 15.再把眼影颜色统一,色彩平衡(中间调):+50,0,0。(阴影):+20,0,0, 16.细节颜色调整,上眼睑1/3部分,色相饱和度:0,-40,0 17.圈出细节,上眼睑睫毛根处,下眼睑前眼角1/3处,按DELETE键删除选区,使露出高光位, 18.删除多出的眼影部份,羽化40 19.圈出细节,内眼角到上眼睑1/2处,按DELETE键删除选区,使露出高光位 20.把眼珠圈出来,复制一层,羽化1,眼白部份减饱和度,退杂色,色相饱和度:0,-50,0 21.眼白细节调整,曲线调整调高光, 22.眼珠复制一层后曲线调亮,用笔刷刷退左眼上半部份,显示些阴影, 23.删除瞳孔部份 24.用曲线调整眼部色彩,使一致 25.加眼神高光 26.圈出嘴唇,羽化2,曲线调整嘴唇高光,调整嘴唇颜色 27.调整鼻梁高光,调整眼影高光 28.用可选颜色作整体调色,中间色-0,0,-2,2. 29.用色颜平衡微调,(高光):0,2,-2. 30.液化把头发拉顺,加上镜头光晕,亮度182,35毫米聚焦, 31.最后在适当的地方加上闪光笔刷完成 1.用钢笔在背部勾勒一个翅膀的外形, 2.在当前的工作路径转换成路径1,双击工作路径即可。 3.将路径转换成选区(Alt+回车),复制一层,羽化3像素, 4.填充白色,选择合适的强度使用涂抹工具,进行适当的边缘的涂抹。 5.复制图层,填充不同颜色,合图层1有区别即可,调节透明度呵图层属性, 6.按照前面的方法制作第二个翅膀,调节合适的透明度,可以用黑白渐变调整层及蒙板调整, 7.新建图层,画一个圆形选区,在选区中用画笔画圈,调节适当的透明度, 8.复制背景图层粘贴入新建的Alpha通道,除左上角外其他地方填充黑色,使用滤镜-模糊-径向模糊:数量90,模糊方法:缩放, 9.选择Alpha通道(在通道上按住Ctrl),在图层区新建图层,填充淡黄色, 10.用钢笔生成光束的路径,将路径转换成选区,填充黄白渐变色, 11.调节透明度,用橡皮擦擦光的底部,是光线变得自然, 12.用钢笔在人物身上勾勒光线路径,将路径转换成选区,在选区边缘用画笔画,调节透明度,结合橡皮擦和涂抹工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多花几个光环效果会更好 1.找一张皱折的背景,将需要制作的照片拖入背景层,调整尺寸并裁剪,使之与背景边框相配, 2.调整-色相饱和度,全图:饱和度-35,明度+10, 3.调整图层改成柔光模式,出来旧照片的效果了, 4.色相饱和度,全图:0,-80,0 5.复制图层,色相饱和度-着色:340,24,0 6.创建新图层,放在最顶端,填充黑色, 7.滤镜-杂色-添加杂色,增加陈旧感,数量25%,高斯分布, 8.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 9.图像-调整-反相, 10.将边框中的杂色去掉,用矩形选择工具选边框内侧边,DEL键删除轮廓部分的杂色, 11.用橡皮擦工具擦出人物周围的杂色 1.复制图层,转入通道,复制红色通道,曲线调整红色通道副本,输入100,输出3, 2.用画笔或选取工具,把人物和花填充白色, 3.Ctrl+点击红副本,使其变为选区,删除红副本,返回图层面板, 4.Ctrl+C复制,Ctrl+V粘贴,人物和花抠图完成, 5.方法一:新建填充图层,R=255,G=128,B=173,图层改为颜色模式, 6.方法二:饱和度着色法,新建色相饱和度调整图层,着色前面打勾,色相=345,饱和度=60,明度=0,新建曲线调整图层,237,255;188,130 7.方法三:新建色彩平衡图层,中间调-色阶:+100,-54,-20/+100,-35,+43 阴影-色阶:+11,-7,+3.新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红色:0,+21,-23,-5.洋红:-100,-45,+32,-1 8.渐变映射运用,新建渐变映射1,图层改为颜色 1.打开原图,复制图层,填充纯黑色,叠加模式。 2.新建色相饱和度图层:饱和度-85. 3.新建亮度对比度图层:对比度+10, 4.新建可选颜色,红色:0,+30,0,+100。黄色:0,-15,-100,0.中间色:0,0,0,+5. 5.盖印,滤镜-渲染-光照效果:点光,强度21,聚焦24,光泽0,材料69,曝光度0,环境8, 6.盖印,加文字装饰 1.复制图层,滤镜-模糊-径向模糊:数量71,模糊方法-缩放,品质-好, 2.建立模板,擦出汽车,再用涂抹擦出轮子的动感, 3.色阶-可选颜色。加素材,渲染整体气氛,同减淡做细节调整,主直径5之内,硬度最小 1.在RAW中调整亮度,对比等,为之后的调整打基础, 2.加入天空素材,简单透明度,让天空融入到图层中, 3.新建调整层,可选颜色-中间色:+20,+6,+7,-4,绝对,稍微统一海水颜色, 4.颜色填充土黄色,不透明度54%,颜色填充藏蓝色,不透明度61%,填充深紫色,不透明度76%, 5.细致调整,高光与中间调的选择方法与所得到的蒙版,高光的选择方法:计算-源1:图层合并图层,灰色通道,源2:图层合并图层,灰色通道,正片叠底混合,不透明度100%。 6.中间调的选择方法:源1:合并图层,灰色通道,源2:合并图层,灰色通道,正片叠底混合,不透明度100%。 7.RGB通道里得到的蒙版,用曲线调整,高光的调整:黑色线在倒数第二格左边中间线,蓝色线向下调一点,中间调的调整:向上调整一些, 8.反射光的蒙版,套索选出选区,羽化,整体提亮, 9.船上的杂物降低饱和度,饱和度:-36, 10.锐化整体 1.复制图层,柔光模式,利用柔光对图层进行优化 2.Ctrl+U调色相饱和度,用吸管吸取树叶的颜色,进行色相的改变已达到变换季节的目的,我们需要冬天的感觉,找到树叶的色相,将明度调为最亮。 3.注意明度下哪个容差滑杆的细节,可以选取选区降低饱和度,也可以用色相提高明度,这里用的是色彩范围,关闭复制图层,用背景层来色彩范围。 4.选好选区后回到复制层,羽化,将所选部分饱和度将为0, 5.雪的感觉是“高对比”,选中人物以外的所有景,可以选中人物在反选,可以用色彩范围,也可以用色相饱和度,最后加对比度,衣服部分擦出来。 6.雪的部分有点生硬,对雪做个模糊叠加,用对比度的选取在复制层上,改成叠加模式,复制层要在对比度下面, 7.整体加一个对比度,用大笔刷大概擦出透视关系,不包括人物,赋予雪细节。 1.复制图层,柔光模式,利用柔光对图层进行优化 2.Ctrl+U调色相饱和度,用吸管吸取树叶的颜色,进行色相的改变已达到变换季节的目的,我们需要冬天的感觉,找到树叶的色相,将明度调为最亮。 3.注意明度下哪个容差滑杆的细节,可以选取选区降低饱和度,也可以用色相提高明度,这里用的是色彩范围,关闭复制图层,用背景层来色彩范围。 4.选好选区后回到复制层,羽化,将所选部分饱和度将为0, 5.雪的感觉是“高对比”,选中人物以外的所有景,可以选中人物在反选,可以用色彩范围,也可以用色相饱和度,最后加对比度,衣服部分擦出来。 6.雪的部分有点生硬,对雪做个模糊叠加,用对比度的选取在复制层上,改成叠加模式,复制层要在对比度下面, 7.整体加一个对比度,用大笔刷大概擦出透视关系,不包括人物,赋予雪细节。 1.建立色相饱和度调整图层,饱和度-49, 2.建立可选颜色图层,红色:-49,0,+7,-41.黄色:0,0,0,-23 3.建立色相/饱和度图层,明度-49 4.可选颜色。黄色:0,0,0,-26.白色:0,0,+46,0。中间色:0,0,-6,0. 5.可选颜色。红色:0,0,0,-48.黑色:0,0,-47,+5.透明度降低到37% 6.盖印,降噪,锐化,用涂抹和简单工具修复膝盖附近的光斑, 7.加暗角,制作一个心形选区,羽化,用曲线提亮。 1.复制一层转换为智能滤镜,目的可以对滤镜进行效果调整 2.滤镜-渲染-光照效果,全光源,负片17,杂边-25,塑料效果100,曝光不足32,负片28, 3.新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红色:-100,-3,03,0.黄色:-59,-6,-23,+1.绿色:+9,+5,-100,+27.青色:+8,-76,-3,-100。白色:+1,-40,-73,-10.中间色:+16,-18,-18,-3.黑色:0,0,0,+28 1.稍微调整一下偏色,调出一个大致的色调,建立色阶调整层,色阶全通道:0,1.35,255。色阶红通道:0,0.85,255.色阶绿通道:0,1,10,255色阶:0,0.95,255 2.建立色相/饱和度调整层降低原图的饱和度,全图饱和度-30 3.建立一个照片滤镜调整层,第一步中青色已经出来了,这一步把深黄色加上,浓度25%,模式“柔光”,在“柔光”模式下,原先暗的地方会更暗,选择通道面板,按住ctrl点红通道,得到选区回到照片滤镜的蒙板中填充黑色。 4.建立可选颜色调整层,红色:100,-33,100,-40。黄色:0,0,-40,0。白色:+15,0,+20,+20 5.把窗户提亮些,建立色相/饱和度调整层,把“着色”勾上,模式“柔光”,设置好后在蒙板中把窗户以外的部分擦掉。色相260,饱和度25,明度+75 6.建立一个色彩平衡调整层,把人物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设置好后在在蒙板中用黑色大号柔角画笔以人物为中心擦一下就可以了。色阶+20,+20,+40,选中间调 7.建立色阶调整层,先把暗部和亮部大致分出来,在蒙板中用黑白渐变工具拉一下,由右上角到左下角的黑白渐变,到合适为止。全通道0,0.80,255 8.加光线,用“滤镜——渲染——光照效果”,新建一层,盖印,打开光照效果滤镜,就是做出有阳光照射下来的感觉,左上角暗了些,于是添加一个蒙板,把左上角擦出来。点光,强度:28,聚焦52,光泽-100,材料100,曝光度17,环境32 9.新建一层盖印,增强一下明暗的对比,建立色阶调整层,在蒙板中用黑白渐变工具拉一下,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黑白渐变,右上角的光线被遮去了一部分,用白色画笔在蒙板中擦出来,然后把人物也从蒙板中擦出来。色阶全通道。色阶全通道:0,0.80,255 10.锐化、稍微磨皮,加字,完成。 1.新建灰色涂层,用曲线调整亮度,152,124 2.抠出眼睛和嘴,做个强调, 3.降低整体饱和度,饱和度-56 4.用颜色叠加给整体颜色倾向, 5.隐藏色相和颜色叠加两层,,打开通道面板,复制R通道, 6.新建图层粘贴,并用滤色模式调整透明度 1.打开原图,复制一层,图像-调整-去色 2.滤镜-艺术效果-塑料包装,根据原图降低透明度 3.调整黑色层的色阶,是图片黑白分明,色阶:88,0.27,192 4.Ctrl+Alt+~,提取黑白层的高光选区,点钱变得小眼睛,隐藏起来,回到背景图层, 5.把前面得到的高光选取调整曲线,把曲线拉到顶端,效果就出来了 6.调整背景图层的亮度对比度,加大,或者适当调一下颜色,亮度+4,对比度+7 1.打开原图,复制一层,图像-调整-去色 2.滤镜-艺术效果-塑料包装,根据原图降低透明度 3.调整黑色层的色阶,是图片黑白分明,色阶:88,0.27,192 4.Ctrl+Alt+~,提取黑白层的高光选区,点钱变得小眼睛,隐藏起来,回到背景图层, 5.把前面得到的高光选取调整曲线,把曲线拉到顶端,效果就出来了 6.调整背景图层的亮度对比度,加大,或者适当调一下颜色,亮度+4,对比度+7 1.选蓝色通道“应用图像”,勾上“反相”,混合“正片叠底”,回到RGB图层,混合模式“柔光”。 2.通道混合器,勾上“单色”;图层混合模式“正片叠底”。 3.磨皮,美化人物形体。 4.给人物皮肤和衣服加上“油光”的效果,《摸索出来的塑料油光教程》, 5.有了“电影效果滤镜AGEDFILM”,这一步可以节省一点时间,所有参数默认;使用完后的效果是蓝色的,还需要再用“色相/饱和度”调整一下颜色。 6.把步骤6得到的效果混合模式改成“柔光”,适当调整图层透明度 7.调整一下“色彩平衡”。 8..“锐化”一下人物。 9.细调一下人物面部肤色、亮度对比度和一些细节问题。 10.制作如图所示的“光芒”效果, 11.“高斯模糊”,“半径”65。 12.给“光芒”加上“外发光”,“大小”20。 13。把“光芒”图层的混合模式改成“柔光”,不透明度“25%”。 1.建立新图层,填充淡黄色,叠加模式,数值247,240,197 2.复制刚才的黄色图层,线性加深模式,蒙版擦出黄色小车,避免小车颜色过黄, 3.调亮度对比度,以高光部分的色彩和曝光正常为准,亮度-20,对比度+64,新建饱和度调整图层,饱和度-31.确定明处的最终亮度,以高光处色彩和细节为准,暗处可以先忽略, 4.复制背景图层调节暗影高光,以暗部细节最到位为基准,阴影:数量100,色调宽度33,半径102,高光:数量0,色调宽度50,半径30,调整:颜色校正+20,中间调对比度0,修建黑色0.01%,修建白色0.01% 5.复制背景图层调整天空亮度,用该层弥补天空过曝的不足, 6.调整细节,把天上的电线擦掉,修复画笔仿制图章都行, 7.拼合图像,微调细节,锐化 1.扣出人物,调整照片,注意肤色的对比和过度,这张照片腿上的光没有补到位需要调整 2.调整皮肤色彩、服装的色彩,主要用可调整图层,然后加上背景素材、倒影等,注意脚背往下绷一点是用自由变换的变形调整滴 3.在腿上加点高光,用钢笔勾勒出高光的位置,填充白色---高斯模糊---降低透明度,也可以填充50%灰的新图层---模式柔光---用减淡工具画出,条条大道通罗马,能轻松到达目的地就可以 4.素材,文字搭配一下,最后锐化就可以 1.将照片打开,找一些造型类似古堡的。 2.将房子扣离并放到一个新的层中。可以使用多边形套索工具选择房屋,并通过一个较柔软的橡皮擦工具擦除背景。 3.现在需要一个新的背景,从素材库中挑一张 4.将天空放到房子的后面(天空层放到房屋层的下面),并为天空添加一点透视变形效果来增加背景的深度。 5.观察房子的边缘,这里仍有一些原来天空的颜色留在上面。 6.用魔棒选择房屋层空的地方,然后执行 Select Modify Expand 命令来扩大选择范围,输入一个合适的数值使选择范围能够包含到需要校色的房子边缘。执行Image Adjust Hue / Saturation 命令,将边缘的颜色调整为与屋顶的颜色一致。 7.继续使用 Hue / Saturation 来调整房屋和天空的颜色,使它们能够协调地互相融合。 8.将要去掉挨着房子的棕榈树,用复制图章工具,复制房子的瓦片来绘制出一层和二层之间的部分。 9.添加一道闪电来为画面增添紧张感。使用没有羽化效果的笔刷绘制一道闪电,复制到一个新层,添加辉光效果。然后使用减淡工具加亮闪电根部的云层。 10.使用图片或手工绘制在房屋周围添加一些枯死的树,记得要调整好颜色和亮度。 11.为了让房子看上去更破旧,在屋顶上绘制了一个破洞。 12.继续添加破损的效果。弄断横梁和导水管,打破了另一个屋顶和玻璃。打破东西后,要用复制图章工具把空出的地方补上 13.添加一些污渍。首先是窗户,用一个不规则的笔刷为玻璃添加一些杂色。然后改变污渍层的图层混合模式使其与玻璃能够很好的混合在一起。本教程中我使用了亮度模式。 14.对整个房子重复同样的步骤,使用更深一点的颜色并将图层混合模式设为叠加模式。注意接缝和边缘,这种地方最容易产生污渍。 15.门廊细节的放大。 1.进入通道面版,接着用“运用通道”,对三个RGB通道进行运用, 图像-应用图像-图层:背景-通道蓝-混合正片叠底,不透明度50% 通道绿-混合正片叠底,不透明度20% 通道红-混合变暗,不透明度100% 2.调整-色彩平衡-高光-色阶:-8,+13,+11 3.蓝通道在进行一次应用图像,图层:背景-混合:正片叠底,不透明度50%, 4.用曲线调亮度,红通道右上方动一点点, 全通道6,0 蓝通道4,15 5.复制一个图层副本出来,再次进行蓝通道的运算,混合正片叠底,不透明度50% 6.最后要做的就是突出人物了,用橡皮擦,擦出人物部份,注意适当的降低透明度。 1、这个效果用曲线就可以直接调出,全通道左右上方1/4格, 绿通道-105.125, 蓝通道151.254 2.用镜头校正添加黑边.添加杂色,其中晕影-数量-28(变暗),重点+5, 3.用画笔工具 在网上下一个划痕的画笔 在上面画一下 然后合并图层 4.添加杂色,数量-2.45 5.做一个边 1.复制图层,混合模式为滤色, 2.涂层2蒙板反向擦出眼睛 3.盖印(alt+ctrl+shift+E) 4.通道混合气,选中单色,红色+54,绿色+54,蓝色+32 6.混合模式-正叠 7.对盖印层调整,图像-调整-暗影/高光-暗影:50,50,144 高光:0,50,30 中间调:20,0 0.01,0.01 8.再次盖印 9.用图章擦去右腮的阳光 10.用减淡工具-范围为高光,强度50%,擦出眼球反光,只擦眼黑, 11.再次盖印,滤镜-其他-高反差,参数80 12.改高反差那一层模式为柔光,加强对比, 1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锐化 14.长时间少色相饱和的红色,或别的微调试试 1.复制图层,整体提亮,曲线右上方, 2.用选区工具将鼻钉圈选,然后用曲线提亮,以突出鼻钉 3.色彩平衡-高光-色阶:+8,0,-22 中间调-色阶:-10,+29,+27 阴影-色阶:-2,-3,+14 4,可选颜色-红色:0,+1,+23,-29 可选颜色-黄色:0,0,+4,+28 5.调整一下受影响的肤色,稍微压暗颜色 6.用曲线将鱼缸压暗突出质感,黑色的是蒙版,用带蒙版的调整项一般好修改一点 7.提亮整体颜色,右上方曲线, 8.最后是嘴唇的修饰, 9.加上文字 1.使用“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命令对图片进行模糊处理,数值为3。 2.使用ctrl + I反相操作: 3.使用ctrl + L进行色阶调整,数值为 4.转成一般图层后,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并填充黑色,放在最下面。 5.使用ctrl + T进行自由变换,使用透视。 6.复制这个图层,并使用自由变换中的垂直翻转。 7.对齐两个图层,并连接在一起。 8.使用自由变换的缩放功能调整高度。 9. 使用滤色 一定要记住这20种PS技术!!!会让你的照片美的不行!!! 一种简单的数码照片后期润饰 1 打开图片,执行色像/饱和度(-40)降低饱和度。 2 新建一图层,将图层模式改为柔光,用画笔工具将需要润饰的部分画几下,这里可以利用色板方便的提取颜色 3 图片色彩过渡不够柔和,再执行一下滤镜下面的高斯模糊(+85) 简单处理照片爆光不足 1 打开图片,复制背景层,对背景层的模式改为滤色 2 对背景层的色阶进行调整 30秒搞定Plmm艺术照 1 打开图片,复制背景层两次 2 对复制背景层一进行高斯模糊(半径4~6),将复制背景层二的模式改为强光 3 新建一图层,添充图案(预先作好并定义的半灰半白的横条纹图案),设置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 图象错位效果 1 打开图片,新建一图层,选择视图-标尺,选择移动工具,分别从上方和下方拖曳出两条蓝色标线(9格) 2 利用矩形选取工具,填充方格(1,9暗灰,5,7黑,3亮灰),以psd格式储存,然后关闭文件 3 执行滤镜-扭曲-置换,选择刚才储存的psd文件 备注(“置换滤镜”是利用置换图的颜色值使选区发生位移:白色(色调值=0)是最大负位移,即将要处理图象相应的象素向左和向上移动;黑色(色调值=255)是最大正位移,即把图象中相应的象素向右和向下移动;灰色(色调值=128)不产生位移) 照片底纹效果 1 打开图片,执行选择-全选,然后编辑-复制,建一新通道,编辑-粘贴将拷贝图象贴入新建通道中] 2 执行图象-调整-反像,回到RGB通道,编辑-清除,删除原图象 3 执行选择-载入选区,调用新通道,执行编辑-填充(所需颜色) 雾化效果 1 打开图片,新建图层一,设前景色/背景色(黑色/白色),执行滤镜-渲染-云彩,将图层添加图层蒙版 2 重复执行滤镜-渲染-云彩,图象-调整-亮度/对比度(80,0,图层一模式改为滤色) 人物插画效果 1 打开图片,复制背景层,执行图象-调整-通道混合器(灰色,+30,+60,+10,单色),执行滤镜-风格化-查找边缘,用色阶去掉杂点 2 将混合模式设为“叠加”,填充不透明度打到50% 3 背景层上加一个色阶调整图层,调整输出色阶(0,+155)形色主义 4 执行图象-调整-可选颜色,对色彩进行微调(红色,0,+100,+100,-75;黄色,0,-40,+100,-40) 利用颜色叠加给旧照片添加光色效果 1 打开图片,复制背景层,执行图象-调整-去色,调整亮度/对比度(-42,+18) 2 添加“颜色叠加”图层样式,混合模式改为“正片叠底”,点小色块,选择需要颜色(红色),再合并可见图层 3 添加滤镜-镜头光晕(亮度+100) 4 复制背景图层,再次添加 “颜色叠加”图层样式,混合模式改为“正片叠底”(黄色) 给照片添加蓝天 1 打开图片并复制一"背景副本". 2 再新建一图层并填充蓝色背景. 3 将混合模式改为“正片叠底” 4 在背景副本的图层上在复制一“背景副本2” 5 将“背景副本2”放在最上一层,并为其添加蒙版 6 选取“渐变工具”,由上而下拖动鼠标,天空变成选定的蓝色 处理朦胧艺术照 1.复制一个原图层(Ctrl+J). 2.对复制层使用高斯模糊滤镜(+4.0). 3.做色彩调整(+50,0,-64) 4.用边缘模糊的橡皮擦擦去需要清晰的部分. 5.适当运用图层混合模式. 打造朦胧中的鲜艳(风景,生态类) 1 打开图片,复制图层. 2 将副本层的图层模式该为“滤色”. 3 使用高斯模糊(+8.6 像素).L 4 调节色像/饱和度(Ctrl+U)(0,+12,0). 5 加些锐化,在降低透明度 . 给照片加个玻璃的效果 1 选取区域,按Ctrl+J 2 对剪切层进行高斯模糊(+3.1 像素). 3 调整色彩平衡(-39,+29,+16). 4 新建图层。选择玻璃的厚度区域进行渐变自定义添充(黑白灰色调,顺序是暗,高光,暗,高光),再按Ctrl+T对玻璃的厚度选区进行调整. 5 滤镜-扭曲-玻璃,选择喜欢的图案(扭曲度、平滑度为1,缩放50%). 烧纸效果的旧照片--纯PS处理$ 1 打开一张图片,执行图象-调整-色相/饱和度(+1,-58,+1). 2 图象-调整-变化(中间色调,加深黄色,加深红色,加亮). 3 复制背景层,执行滤镜-纹理-颗粒(9,56,垂直). 4 新建一图层,执行滤镜-渲染-云彩. 5 再执行图象-调整-亮度/对比度(+27,+100). 6 用魔棒工具,选定图层一中的黑色选区. 7 关闭图层一的预览,点击复制背景层,将前景色改为暗棕色. 8 执行选择-修改-扩展(5像素),选择-羽化(5像素) 9 编辑-填充(前景色),选定图层一,用魔棒选取黑色选区 10 关闭背景层和图层一的预览,选定复制背景层,执行编辑-清除. 11 图象-画布大小,高度/宽度均增加一厘米,定位(中). 12 打开背景层预览,选定背景层,填充前景色(浅棕色). 13 选定复制背景层,执行图层-图层样式-投影.(正底叠片,不透明度45%,角度45,距离7,扩展2%,大小10). 14 合并所有图层. 斑驳效果艺术相框另一制法 1 新建一个文件 按D键 填充背景为白色 2 接着,滤镜---渲染---云彩 . 3 CTRL+M 调整下曲线(黑白对比度强). 4 完成好后的效果再接着 滤镜-扭曲-玻璃(扭曲度7,平滑度3,纹理-画布,缩放50%). 6 新建一个图层,背景为黑色,另新建一图层,添充白色矩形. 7 在矩形所在的层上执行滤镜-扭曲-置换,选择默认的选项。然后找到刚保存的PSD文件进行置换即可. PS渲染你的照片气氛(风景) 1 图象-调整-色阶(RGB +29,1.0,+234).形色主义 l2wvg.V'T@4I 2 执行色相/饱和度命令(全图 -14,+41,-1). 3 继续执行色相/饱和度(红色,色相值降低,饱和度增加). 4 继续执行色相/饱和度(黄色,-22,+45,-1). www.swcool.commDZ-u 5 继续执行色相/饱和度(绿色,+15,0,0). 6 调节亮度/对比度(亮度降低/对比度增加).形色主义(H{T2P4ccN 简单轻松实现素描效果 1 打开图片,执行去色,调整亮度/对比度(亮度降低/对比度增加). 2 复制背景层(Ctrl+J),选定背景层,执行滤镜-风格-查找边缘,再进行UXXXXX锐化,再将 图层模式改为叠加. 3 新建一图层,填充白色,添加杂色,再进行动感模糊,将图层模式改为正片叠底. 4 用橡皮工具(不透明度改为15%),对高光部分擦拭. 笔触素描效果的绘制 1 打开一副图片,复制背景图层,选定复制图层1执行滤镜-模糊-高斯模糊(2.0像素) 2 再次复制背景图层,选定复制图层2,执行滤镜-素描-水彩画笔(20,60,80),将图层混合模式设为变暗. 3 再次复制背景图层,选定复制图层3,将前景色设为红色,执行滤镜-素描-便条纸(25,7,10),不透明度设为30%. 4 再次复制背景图层,选定复制图层4,将前景色设为黑色,前景色/背景色设为黑/白,执行滤镜-素描-影印(1,50),执行色阶调整(RGB,157,.0,159),填充值30%. 用简单的方法做特别的照片 1 打开一副图片. 2 在通道中选蓝色通道,然后在蓝色通道执行滤镜-风格化-暴光过度,点回RGB通道即可. 黑客帝国特效 1.新建一个大小为500X300,RGB模式,白色背景的文件. 2.用文字输入工具随意输入一窜01代码,并按CTRL+T把它垂直旋转过来放,并多复制几个拉成不等大小,随意摆放几个。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滤镜,也可以达到很不错的效果。就是菜单-滤镜-纹理-颗粒,把强度和对比度都调至100,颗粒类型选择垂直就可以了. 3.把那些01代码的文字层和背景层全都合并起来,并把前景色设置为R:100、G:255、B:0左右的绿色,背景色设置为黑色. 4 选择菜单-滤镜-霓虹灯光效果,发光大小设置为10,发光亮度为15. 5.选择菜单-滤镜-风格化-照亮边缘,边缘宽度设置为1、亮度设置为20、平滑度设置为1左右. 6.选择菜单-图象-调整-亮度/对比度,将亮度调至-10,将对比度调至60左右 Ps“反转负冲”人像处理一例 “反转负冲”是在胶片拍摄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手法。就是用负片的冲洗工艺来冲洗反转片,这样会得到比较诡异而且有趣的色彩。如果用在MM人像照片上,则会令弥漫着一种前卫甚至颓颓的色彩. 1 打开图象,并让右边显示“通道面板”. 2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蓝色通道,进入“图象”菜单,选“应用图象”,选中“反相”,混合模式用“正片叠底”,不透明度为50%,确认. 3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绿色通道,进入“图象”菜单,选“应用图象”,选中“反相”,混合模式用“正片叠底”,不透明度为20%,确认. 4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红色通道,进入“图象”菜单,选“应用图象”, 混合模式用“颜色加深”,确认 . 5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蓝色通道,进入“图象”-“调整”菜单,选“色阶”(或者直接用快捷键“Ctrl+L”调出) 在“输入色阶”三栏输入:25、0.75、150,确认. 6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绿色通道,进入“图象”-“调整”菜单,选“色阶”(或者直接用快捷键“Ctrl+L”调出) 在“输入色阶”三栏输入:40、1.20、220,确认. 7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红色通道,进入“图象”-“调整”菜单,选“色阶”(或者直接用快捷键“Ctrl+L”调出)在“输入色阶”三栏输入:50、1.30、255,确认. 8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全部RGB通道,进入“图象”-“调整”菜单,选“亮度/对比度” 调整对比度亮度-5,对比度+20,确认. 9 在通道控制面板选全部RGB通道,进入“图象”-“调整”菜单,选“色相/饱和度”(或者直接用快捷键“Ctrl+U”调出) 调整饱和度+15,确认 喜欢的记得推荐下噢~~~
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研制出迄今透明度最高氧化铟锡导电薄膜
热度 1 crossludo 2012-8-9 12:51
美研制出迄今透明度最高氧化铟锡导电薄膜 对于触摸显示屏或太阳能电池板来说,导电涂层的透光性越强越好,因此工程师们往往采用透明的氧化铟锡(ITO)薄膜作为研制材料,但成本低、工艺简单也是产品实用化必不可少的要件。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布朗大学和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TMI)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一种化学溶液,制造出了迄今透明度最高的氧化铟锡导电薄膜,且技术简单、成本低廉,有望受到制造商的青睐。 该导电薄膜厚度只有1460亿分之1米,可使93%的光透过,透明度堪比玻璃。研究人员使用可弯曲的聚酰亚胺作为基底,这意味着其在柔性显示屏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应用于电阻式触摸屏的性能水平。”布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李宗泫(音译)说。 近日出版的《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介绍了这种制造方法:将含有氧化铟锡纳米晶体的溶液滴向一块快速旋转的基板,便可获得一张平整、光滑的薄膜,这一过程被称为自旋浇铸。 研究人员随后对涂层板进行退火处理,以测试薄膜的透明度和导电性。经多次实验发现,退火处理的持续时间最好为6个小时,而且,改变材料的厚度和锡含量(最好在5%至10%之间),透明度和电阻也会随之变化,由此就能找到二者的最佳组合,从而开发出性能最好的导电薄膜。“通过控制纳米晶体溶液的浓度,我们可以将薄膜的厚度控制在30纳米到140纳米之间。”李宗泫说。 论文主要作者、布朗大学化学系教授孙守恒(音译)表示,自旋浇铸工艺并不难,该方法的突破性在于找到合适的材料——乙酰丙酮铟和乙酰丙酮氯化锡来制造氧化铟锡纳米晶体,以生产高性能的导电薄膜。他们合成的氧化铟锡纳米晶体尺寸极小,直径约为110亿分之1米。当晶体在薄膜上自行排列时,既不会挤成一团,也不会距离太远,这种密集但分布均匀的晶体阵列有助于提高薄膜的导电率。 论文合著者、ATMI公司高级科学家梅丽莎·皮特鲁斯卡说,下一步将通过溅射法使氧化铟锡薄膜的导电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流程效率。因此,研究小组计划在新的实验中进一步降低电阻,缩短退火处理的时间,并利用喷墨或卷对卷式印刷技术来制造形式多样的薄膜,而不仅仅是连续的片状薄膜。 总编辑圈点 因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对可见光透明,对红外光反射性强等特性,氧化铟锡薄膜被广泛用于平面液晶显示、建筑用节能视窗、太阳能电池、轿车风挡、电磁辐射防护等方面。然而,由于铟的价格高昂且供应受限、氧化铟锡层的脆弱和柔韧性的缺乏、以及昂贵的层沉积要求真空,其他取代物正被设法寻找。而美国研究人员却认准华山一条道,研制出迄今透明度最高的氧化铟锡导电薄膜,这无疑给风光渐失的氧化铟锡薄膜打了一剂强心针。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26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赵树凯:当前领导干部六大“观念偏差”
icstu1 2012-7-12 15:08
[转载]赵树凯:当前领导干部六大“观念偏差”
改革以来,政府进步很快,政府工作的规范化、透明度、责任心都迅速提高,但是,民众的权利意识提升更快,对于政府工作的要求提升更快。这正是当前很多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没有别的选择,就是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更新观念、改进工作,以最大程度地适应民众的要求   从国际经验比较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很强,作用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中国发展成就中,政府官员的贡献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系统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政府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观念理念问题。在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情势之下,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党政官员群体中的观念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偏差之一:以为群众的思想可以统一,追求所谓“统一思想”   在政府工作中,特别是在有些官员的讲话中,自觉不自觉地预设一种前提,就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可以统一,应该统一。动辄要求大家把思想统一到什么什么上来。这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一种美丽的幻觉。历史地看,任何社会中,思想的统一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若论思想控制,“文革”期间可谓严密,所有媒体都是一个声音,但是公众的思想依然无法统一。也许,对于舆论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出现舆论一律的状态,表面上是一呼百应的现象。这种强制下的万马齐鸣,是另一种形式的万马齐喑。这显然并不是思想的统一或者认识的一致。现实地看,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谓思想统一更不可能做到。现在的中国社会,处于体制深刻变化、利益结构错综复杂的转折时期,利益多元,必然导致思想多元;即便利益不多元,思想认识也不可能一致。这是基本的社会现实。   正视思想多元的现实,尊重思想多元的现实,并为这种思想多元探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避免因为企图打压这种思想多元而制造更多的社会冲突,是政府的重要使命。“文革”期间,已经为打压异己思维、控制言论思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殷鉴不远,今天仍要警惕。从根本上,政府工作的真正立足点,应该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公众的思想表达和利益追求,促进利益整合和思想繁荣。不论多么美好的理论,多么正确的思想,都无法实现公众的思想统一。协调公众纷纭多变的思想观点、协调公众复杂多变的利益追求,根本途径不能依靠统一思想,而只能靠制度建设。   偏差之二:以为官员队伍的问题是思想觉悟问题,过度强调“教育”的作用   在反腐败问题上,各级领导都强调从源头上抓起,强调从体制、机制建设上防治腐败。但是,如果考察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可以发现,还是更多地在品行改进、道德说教上下功夫。每每讨论问题的根源,总是围绕人生观、价值观上做文章,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上找出路,因为这种思路已经成为定势。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学习活动、教育活动连绵不断,此起彼伏。虽然声势可观,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评估,但是实际作用乏善可陈。有的地方总结得很好听,说是“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经常得实惠”,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教育培训活动,反复搞来搞去,讲得没有新意,听得没有兴致,往往只是整出来一些新说法、新概念,玩弄辞藻而已。   改善政府治理,应该说教化培训并非紧要问题。如果总结现代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高效、官员廉政是通过教育培训得以实现的。官员的思想道德教化,或者更宽泛地说官员本身的能力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政府运行,但是,决定政府运行绩效和官员表现的根本,当是政府运行的体制机制。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政府系统中的诸多问题,更多的措施还是开会动员、集中学习、培训轮训,翻来覆去讲空洞的道理、宏大的目标,讲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试图以教化代替制度创新,对于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只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政府绩效提升和影响改善,必须走出以思想教育代替体制改革的怪圈。   偏差之三:将群众不信任政府的问题归罪于媒体,不适当地强调正面宣传   时下,可以说政府信任度不高,官员形象不好,但是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问题,分歧很大。有一些官员,把这些问题归罪于媒体的负面报道,指责媒体败坏了官员的形象,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求媒体多表扬赞美官员和政府。这种想法是很是有问题的。从媒体传播规律来说,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即“坏消息就是好新闻”。因此,媒体天然地更关注官员的负面行为和政府中的不良表现,西方把媒体的这个特点称为“扒粪”。从表面上,这种“扒粪”确实有伤官员形象。媒体对于政府来说,其关系可谓“如影随形”。官员形象不好,根子在官员。官员如果想避免负面报道,最重要的是避免负面行为。一个健康的政府体制,不能依靠媒体的廉价赞美来维持信任,而应该经得起媒体、公众的监督,甚至挑剔。靠控制媒体来营造的政府良好形象是虚妄的。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大致可从两个角度看,如果集中在官员本人作风、能力方面,可以归为社会信任;如果集中于政府规则制度方面,则属于政治信任。一般来说,如果在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到高层上访,基本上可以说群众对于这个政府体系还是有信任的,或者说政治信任还没有动摇。问题在于,如果上访者到了最高层,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甚至结果更糟糕,那可能就要引起对于整个政府制度的信任。政治信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在体制外寻找解决渠道,到那个时候问题就变得严重,可以说问题就被政治化了。因此,巩固确立群众的信任,需要在增强制度的信任上下功夫。不论是中国改革自身的经验,还是国际经验,都说明,监督基层政府应该主要依靠民众。这就需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有效有力的公共参与。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实现依靠民众来约束问责基层官员,而不是依靠上级官员把权力收走,依靠上级官员来检查考核。公众参与监督政府的过程中,媒体是最重要最有力的渠道。中国的改革,如果不能走到媒体和公众充分监督政府的境界,则断无成功可言。现在媒体对于政府官员的监督批评,还很不够,还应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自由。   偏差之四:将诸多问题都归罪于基层干部,不适当地指责基层干部   当前基层治理中乱象较多,如果要探究原因,当然有基层干部群体本身的问题。因此,高层对于基层官员有种种不满,民众对基层干部有诸多抱怨,实属正常。但是,也要看到,问题出现在基层,并不说明造成问题的原因都在基层;问题出现在基层,并不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在基层。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民众更倾向于信任高层政府,而不信任基层政府,有俗语如“中央是亲人,县乡是仇人”、“中央的经很好,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坏了”,等等。这种现象与欧美恰恰相反,那里是民众更信任基层政府。至于原因,西方学者的解释是,因为基层政府距离民众更近,民众能看到、感受到基层政府在做事,所以信任高;而高层政府,民众往往不知道他们为自己做了什么,所以,对高层的信任就低。也就是说,在中国,基层官员得到的信任低并不是必然的,甚至本来可以得到高信任的。   民众对基层政府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官员面前很无奈,有种种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民众无法监督政府官员,这是政府体制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无法归结为基层官员的个人品行或者能力,解决问题要高层承担责任。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顶层设计”问题。在现行体制下,作为基层政府的县乡政府责任大,权力小,能力弱。虽然在政权体系中乡镇是五级政权中的一级,但严格地说,乡镇从来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政权。乡镇政府没有执法权,甚至没有独立财政,其服务能力下降、管理能力萎缩是很正常的事情。县级政府的问题其实也很突出,承受的问责压力很大,但是权力空间相当狭小,若干重要管理部门被垂直管理,管理权力被上级分割,管理能力力不从心。问题出在制度安排上,上层负有更大责任,一味指责基层官员“不得力”、“不顶事”是不公允的。   偏差之五:过于相信“高压式”问责,靠一票否决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现在,“问责”的说法很时兴,但是问责被操作为不分青红皂白的问罪和处分,到处挥舞一票否决的大棒。问责应该是一个权力、责任、监督评价等要素良性协同运作的工作过程,不是简单地出了问题就处罚。问责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理体制基础上,首先要建立权责合理、运行有效的权力配置体制。既要界定好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的权责,还要界定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权责。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权责体系严重扭曲和倾斜:在政府内部,权力向上级政府过度集中,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权力向政府过度集中。这种集中的结果,是上级无法真正监督制约好基层政府,民众也无法有效地监督基层政府。没有良好的治理体制,上级对基层只规定硬任务,只是强调出了问题就处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激化基层政府与上层领导的矛盾。   现在的基层矛盾发生呈现多元化、多类型的特点,许多问题不在基层政府权责范围之内。比如,一个退伍军人因为在部队受到处分而赴京上访,一个农民因为在城市治病引起上访,一个农民工在城市遭遇交通事故而上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乡镇甚至县(市)政府既不了解也无权处理的,但上级却把这些上访的处理责任都推诿给基层政府。这样的上级问责显然无法令基层信服。对基层来说,这实际上是上级领导的“野蛮问责”。当然,在任何政府体系内部,都既要有自上而下的问责,也要有自下而上的问责,但是,根本的问责方向应当是自下而上的,是民众对于政府的问责。现在的政府问责体系显然有些本末倒置。   偏差之六:认为中国农民素质低,不能实行基层自治   实行基层自治需要群众具有多高的素质,难以说清。现在很多基层干部依然强调农民素质低,不适合搞自治。两百多年前美国就实行了基层自治,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在乡镇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的民众素质,总不能说还不如两百多年前的美国。印度的经验也同样说明问题。当然可以解释说国情不同,但是,需要承认的是,无论国情怎样不同,民众需要更多的政治参与,政府需要更多地对民众负责,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中国农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能力,近 30 年来,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提升,用一些官员的话说:“现在的农民太难领导了”、“太不听话了”,这本身就是实行自治的良好基础。   有官员说,村民自治搞了这么多年,农村问题依然很多,说明自治不可行,有的甚至说村民自治搞乱了农村。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村民自治能解决的只是一部分问题,也就是说,不论村民自治搞得多么好,有一些问题不是村民自治本身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村民自治本来可以解决更多问题,但因为推进得不好,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农村中的许多问题,不是基层自治本身带来的,而是没有真正推进基层自治造成的。现在,有两个大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制约基层自治的健康发展。一个是村级自治组织与党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当然在文件口号中是理顺了,但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理顺;一个是自治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没有理顺,哪些事务可以自治,哪些需要服从政府,法规制度界限都不清楚。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村民自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就难以确立。还需要说明的是,村民自治还不能等同于基层自治。如果历史地看,或者从国际经验看,没有什么基层自治是仅仅在村级层面就可以实现的,不能说有了村民自治就有了基层自治。那么,基层自治应该适合建立在哪一级,这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的基层自治应该更扎实、更有力、更快地向前推进,而不是裹足不前。推进基层自治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不推进基层自治,肯定会出现更多、更大的问题。   客观地说,改革以来,政府进步很快,政府工作的规范化、透明度、责任心都迅速提高,但是,民众的权利意识提升更快,对于政府工作的要求提升更快。这正是当前很多问题出现的基本原因。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没有别的选择,就是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更新观念、改进工作,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民众的要求。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2 年 01 月 12 日 08:05 来源:人民网 - 《人民论坛》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12/10/26005_178891862.shtml
个人分类: N 汇总对一个有价值话题的多种意见|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华发布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名 仅7个及格
xupeiyang 2012-6-12 07:05
http://news.cntv.cn/china/20120612/100077.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财政透明度报告出炉:全国无一省份得分及格
xupeiyang 2012-5-30 07:41
http://ptlogin2.qq.com/jump?clientuin=491044866clientkey=66B4112D006648DF947CF0472B90B7421D3DA5A1767134A6D27D4D1269296B6Eu1=http%3A//finance.qq.com/a/20120530/001425.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相关阅读: · 财政预算:不透明就没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2011.11.23 · 联合早报:中国地方财政透明有助社会和谐 2011.06.07 · 上海财政预算透明账单:土地收 民生支 2011.01.21 · 京华时报:财政透明和房产税孰轻孰重? 2011.01.14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与创新
吴信 2011-12-8 15:47
中国必须要有这样一些文化:有足够的透明度,有更多的透明度和相对宽松的要求。 我们国人做什么事情更多地依赖规则制度而非关系,从小打大,从小事到大事,很多方面基本上都要讲关系。而且很多方面是生来就有关系的,其他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梦不如美国梦那么多而丰富。如何尽量地降低关系方面的羁绊,更多地讲规则而非关系,更加追求公平性和开放性,这是发展加速的必要条件,也应该是完善中国一些文化的重要部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际上是改变了之前的一些规则,能则上,庸则退而让贤,一定程度上权力文化略有变化。但是一些单位仍然不彻底,还是看资历,而新的规则是看经历,以至于还是有不少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规则与制度也应该相应地稳定,以及如何运用规则的绝对透明,决策过程以及受到挑战时的绝对透明,否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又变成了对权利方面控制的人有利的方面去了。规则透明能让个人或者单位在遵守法律制度时“感觉舒服”,会让他们觉得受到公平对待而心存感激。据我所知,国内有不少单位特别是科研单位,还是规则不公开、决策不透明,导致不少人抱怨。 再则,还是要相对宽松的氛围。我们国家整天谈创新,如果束缚着你,怎么去创新?想当年,高考的时候,我们有句笑话:“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时候的作文就像是八股文。本人的写作能力不高,的确写不好,如何谈创新?据了解高考改革之后,现在的素质教育好多了。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2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whyhoo 2011-12-5 16:10
无论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来看,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现状令人担忧。从内部来看,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无能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很自然,官方意识形态已经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府官员在普通人民眼中正在失去合法的统治基础。意识形态是内部统治的软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统治成本在迅速提高。   就外部世界来说,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对中国抱有越来越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对中国的误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种误解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达到高潮。从前,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多半是因为中国的封闭。但现在改革开放已经数十年,中国已经相当开放。当然,中国体制运作很多方面仍然很不透明,这种不透明在继续阻碍着世界对中国的客观认识。透明度越高,越能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中国在这方面的确还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改进。   但是,透明度提高并不能帮助中国本身产生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实的情况是,知识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际“软空间”非常狭小,和中国所拥有的硬实力(如经济力量)毫不相称。中国的决策者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年来,在很多方面下手,狠抓中国的“软力量”建设。孔子学院和媒体“走出去”是其中两个显著的例子。不难理解有关方面的这种努力,同时这个方向也是对的。中国不仅自己要了解外在世界,也需要外在世界了解自己。不过,情况不容乐观。   从总体上看,中西方之间的误解不仅没有在减少,反而是越来越深。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媒体“走出去”,都具有工具性,即中国所说的“外宣”。不过,外宣方面的空洞无物是尽人皆知的,在很多时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当然,这个责任也并不在外宣部门。在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个“对外宣传什么?”的问题,而知识体系的创造责任并不在外宣部门。如同内部统治,如果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空间”继续收缩,其对外交往的成本会继续提高。 没有自主知识体系丧失话语权   “软空间”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中国缺失一个可以说明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有古老的文明,有当代的最优实践,但没有知识体系来解释。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的解释权,似乎永远在外国人手中。   没有知识体系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努力借用外在世界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借用他人的话语权来向他人推广自己,这是中国知识界所面临的一种困境。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经济学家意识到了西方的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经济实践,社会学家意识到了西方社会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社会实践,政治学者发现了西方政治学解释不了中国的政治实践。但是在实践上怎样呢?他们不是努力去发展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继续使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着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西方社会学家、西方政治学家,但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结果呢?大家越说越糊涂,越解释越不清楚。当然,也有一些人想关起门来,搞知识层面的“自主创新”。其结果也只是自说自话,说一些除了自己之外谁也听不懂的东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思维、思想“被殖民”的状态。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就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国家被西方所产生的新形式的国家所打败。遭受连续的失败之后,中国的精英开始向西方学习,即所谓的向“西方寻求真理”。西方就是真理,就是科学,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学习西方,便是政治上的正确。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政治精英并没有大的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于向哪一个西方学习,或者向西方的哪一个方面学习。总体上说,自由派学欧美,左派学苏俄。很显然,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西方的产物。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有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意识运动,但这里主体还是西方,而不是中国。视西方为真理,为科学,那么非西方的包括中国本身的就是“非真理”,“非科学”了。长期以来,知识界那些追求“非西方”的知识的努力,被视为是政治上的“不正确”。   改革开放不仅没有改变这种趋向,反而变本加厉。无论左右派,都想把一些西方的教条道德化。左派主张公平正义,自由派主张自由民主。不管他们的思想有如何的对立,都是从西方进口,在中国的知识市场上竞争。这类似于在经济领域,中国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创新,而是基于西方技术之上的各种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上竞争一样。所不同的是,知识界往往能够站到更高的高度,把一些西方的概念提高到价值观层面,这样就可以毫无止境地“妖魔化”其它一些价值,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只知道、也只会用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来评判中国的实践,而不是经验地研究中国实践。很多人像是被西方的知识体系洗了脑一般,非常满足于思维、思想被殖民的状态,掌握了几个西方概念就老是觉得掌握了真理。真理在手,就高人一等。用西方概念来训斥人,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职业。   马克思曾经强调过,哲学家有两件任务,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但在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充当公共知识分子,都想改造世界。他们没有能力来解释世界,却有高度的自信来改造世界。结果呢?越改造,这个世界就越糟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多的问题和很多的政策失误,决策者要负责,但提供知识体系的知识界也有一份很大的责任。 难有原始创造力   一个文明,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变得强大。自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是随着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出现而开始强大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基于自身的实践之上。正因为如此,其有能力解释自身,有能力聚合各种力量。实践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这就决定了基于实践之上的知识体系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则表现为强大的软力量。   人们所看到的近现代知识体系由西方产生和崛起。社会科学中的“西方中心论”成为必然。“西方中心论”说明了近现代知识体系起源于西方这个事实,其本身并没有错。当人们说“社会科学”时,这里的主体是社会,而科学只是认识这一主体的工具。同样产生于西方的科学方法,帮助了西方人确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西方学者也开始用他们的知识体系来解释其它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西方学者对其它社会的看法。   不能过分谴责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偏见,主要的责任在于中国知识界本身。解释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责任。不过,很显然,只要中国的知识界生存在思维和思想的“被殖民”状态下,就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知识体系。要生产和发展这样一种知识体系,首先要意识到“被殖民”这一点,然后,再努力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现代中国的大转型,并没有造就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应当是中国知识界的羞耻。也很显然,在能够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中国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单纯的GDP成就不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制约。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可以应用,但不会创新。一个严酷的现实是,一旦涉及到创新,人们在中国看到的最多的是山寨文化,山寨概念和山寨理论。抄袭知识、复制知识,做大量毫无附加值的知识复制,是中国知识界的大趋势。这和中国制造业的情况没有任何差别。实际上,知识和知识的实践(制造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会拥有真正的原始创造力。 摆脱知识体系的依附本质   要摆脱思想“被殖民”的状态,政治是关键。“被殖民”状态本来就是政治的产物,也必须通过政治而得到解放。中国传统上就没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数千年所拥有的,只是一种依附性的知识体系,即一种依附于王权的知识体系。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确立了中国的思想体系。但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这种思想体系很快就演变成为王权依附体系。数千年里,只有当王朝解体的时候,或者当皇朝控制不了社会的时候,才会导致一些新思维和新思想的出现。   而在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来,王权依附就演变成为西方知识依附,知识体系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变化。无论是哪一种依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维持政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对统治者来说,相比之下,前一种依附要比后一种更有效。前者毕竟还是基于自身政治实践的知识体系,尽管保守,但为社会所接受,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的软性统治。后者呢,作为一种外来的知识体系,既不能解释现实,也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在实现统治过程中反而扮演着负面的角色。这也就是当代中国的统治权表现得越来越刚性的主要根源。   很显然,要创造知识体系,创造者就必须摆脱政治因素的控制,政治控制从思维领域退出变得不可避免。作为当政者,不应当也不可能来有效控制人们思维的空间。当然,这并不排除用法治形式对思想领域进行规制。这一点连自由主义也是承认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自由,那些可以对公共生活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的思想领域,必须加以规制。只有规制,才能确立知识的社会责任。传统社会,因为其他的控制较少,意识形态的控制(表现在一种统一的文化和价值)对政治统治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统治者拥有了包括组织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控制机制,就再没有必要通过思想的控制来实现统治权。   一旦当思想成为物质利益的奴隶的时候,思想就不再是思想;一旦当思维被控制的时候,不管是被政治权力所控制,还是被物质利益所控制,就不再具有想象和创新能力。这里的逻辑就是:国家越富有,统治者掌握的金钱就越多,思想就越贫乏,文明就越衰落。这是中国的现状。今天,当人们开始讨论起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决策者是否可以直面这个现状的症结呢?现实是,如果文化体制的改革不能促使中国摆脱这个逻辑,那么创新便是空谈,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便是空谈。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920.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哪位能告诉我“颈半透明度“究竟是神马玩意?有啥作用的?
热度 1 runrun 2011-10-7 15:37
谁能告诉我 nuchal translucency “颈半透明度” 究竟是什么玩意啊?谢谢! 解释最好能浅显易懂! PS: The costs of screening tests included laboratory expenses (consumables and staff), informing the women of the results (by telephone if positive, by post if negative), service costs (including processing results and monitoring the service), overheads, and (for nuchal translucency measurement) training . The costs of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and amniocentesis included counselling before the procedure, equipment and staff to do the procedure, laboratory expenses (consumables and staff, non-reagent and labour costs), and overheads. For all these costs, we assumed an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for antenatal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Down's syndrome. We also estimated costs of events arising from screening . All costs were adjusted to June 1998 prices
13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97%评比被撤销说明什么
houerfei 2011-9-30 10:00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06年至2009年期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消息一出,舆论叫好。不过,叫好之余,这两个数字依旧引人注目:一是评比项目总数超过14万,二是总撤销率超过97%。它们至少说明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目前我国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虚设现象严重。   其实,评比达标表彰的本身,作为激励进步,肯定工作业绩的一种手段,本无可厚非。问题出在了一个“乱”字上。   先是一些评比的动机“乱”。一些地方部门热衷于搞评比,似乎这是显示权力、权威的方式;更有甚者,把评比检查当成了满足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机会,借评比之机,行“揩油”之实。有的检查团走马观花,“验收组”成了“宴收组”;有的不察看实际工作成效,只注意看得见、摸得着的“张数、页数、本数”;大多数评比都是提前打招呼,给被检查者充分的提前量和“透明度”,笔者想起一个报道,说某地一所小学竟在5天内先后接待了28个大大小小的“评比检查团”,以至于欢迎标语都来不及更换,让人哭笑不得。   二是一些评比的方式“乱”。此类“评比”已实际沦为一种下级对上级的应付,一种上级下级都心知肚明的弄虚作假。有的贫困县为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劳民伤财将村外的围墙翻修一新;有的县市为创建卫生或文明城市,封闭公共厕所等候检查;更有甚者,为了让参加项目现场观摩会的领导冬天里能看到绿草,竟将环山路两边的绿化草用绿漆喷涂,将草坪四周的树根和路灯底部都染成了绿色。这些夸张的形式主义做法,不仅劳民伤财,更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三是一些评比的过程“乱”。评比本来是件严肃的事,但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评比变成“指尖运动”。前几年,某城市为在一个城市间的评比中胜出,在投票截止的前一天,发动政府机关干部在网上为自己的城市投票。同时还发动通讯企业的工作人员、高校大学生为自己的城市发短信投票。为此,工作人员停业一天,大学生停课一天,专门做投票这件事,谁投得多,奖励就多。最终每个人发了上百、上千条信息,这个城市也以高票当选。   为什么一些优秀人物或机构在人们心目中贬值了?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形式主义的大小评比惹的祸。真真假假,让群众难以辨别。   值得高兴的是,此次特别针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过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严格按批准的项目内容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坚持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推荐;一般不评选副司局级或者相当于副司局级以上单位和干部、县级以上党委或者政府,严格控制县处级干部所占比重;主办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参评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费等。   不过,正如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所说,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是巩固清理规范成果、防止出现反弹,是一项长期任务,需坚持不懈。   无论如何,规范,是防止乱象的第一步
1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Photoshop如何加水印
dolphinzhu 2011-9-18 01:01
新建一个图层打上字,把字体做到合适的大小。然后把图层的不透明度降低到50%左右。推荐使用华文彩云体。
个人分类: PhotoShop技术|3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增选还得增加透明度
热度 8 张显峰 2011-7-5 10:19
上周四晚,中国工程院公布了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昨天各大网站的首页纷纷以“多名央企高管落选”报道这一消息。媒体以“淘汰”的口吻报道“晋级”,看得出舆论的关切所在。 尽管以“高管俱乐部”著称的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由44名锐减为12人,尽管此前舆论紧盯的多位央企高管无缘第二轮候选,但这一结果并未能消弭人们的质疑。 其实很多质疑者并不清楚这些候选人的学术成就,他们的质疑更多是来自对高官高管身份的成见及其手中权力的担忧。即便有人落选,人们也在担心是因为落选者“手段”使得不够,而非上榜者学术能力更强。我想,就算所有高官高管都落选了,人们依然会有很多质疑:上榜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他,他的后台是不是比他更硬? 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疑问?“有关方面”常吁请公众理解支持,言外之意质疑是因为对他们工作的不理解。我倒是以为,公众自然有理解不到的地方,但根本原因并不在此。没有完整的、有说服力的信息披露,人们就会按照“小道消息”和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所看到的结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建立公信的基础,更是纾解舆论质疑的良药。 近些年两院在院士增选的程序和标准上做了不少完善,但信息的公开透明显然离公众的期待尚有距离。比如候选人的公示,每次两院都会借助报纸和网络公示候选人的姓名、年龄、单位、职务,工程院还额外公布推荐渠道,但要凭这些信息判断一个人够不够格参选院士,显然过于挑战公众的理解力。候选人取得过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参选院士的凭据是什么,推荐者的推荐理由是什么?这些信息都需要主动公开。只有这样,才能让少数评委以外的更多人了解候选人,了解院士遴选的标准,进而判断候选人够不够资格,候选资历有没有造假虚夸,学术成果有没有移花接木……这才是公示的目的,才可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尤其在社会诚信和学术道德饱受诟病的当下,要诚心做到遴选公平,关切舆论质疑,重塑院士群体的公信和形象,这更是不能绕过的第一关。 当然,对于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不能仅限于院士候选人。中国的学术界绕不过行政化和人情圈这两道魔咒,来自行政权力、圈子利益和人情的影响往往会左右一些人的决断,所以对推荐单位最终签字画押的负责人和提名院士的信息也要适当公开——无论从“好汉做事好汉当”的个人义气,还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政治标准来看,这样的要求都不算过分吧。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979 次阅读|8 个评论
食品安全的幻境与现实
热度 3 jiahepeng 2011-7-1 05:20
原文发表于《财经》杂志 2011-06-28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06-27/110757507.html ■ 吴永宁 贾鹤鹏   自3月中旬双汇瘦肉精丑闻肇始,食品安全再度成为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普通百姓广为担忧的问题。   此后,食品违法事件层出不穷,包括上海染色馒头事件,水银掺入刀鱼,使用硫磺熏制生姜,用墨汁及柠檬黄、果绿等添加剂生产的假粉条,以及为了增加黄豆发芽率加入尿素及恩诺沙星等违法添加剂事件,可以说,老百姓的餐桌安全让人“触目惊心”。   而与此同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专家却一再声称,食品安全形势并没有恶化。有些专家还表示,食品安全状况在总体上变好。但这些声音,往往迅速淹没在网友们愤怒的指责中。   那么,这种认知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可以做更多工作来改善这种局面?   民众热议与专家的沉默   首先,需要理性承认,尽管媒体和网络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尽管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者不在少数,但这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形势就必然恶化。因为从各种统计数据中,没有显示被查处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在上升。各种流行病学数据中,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内的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则更多地受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同样,也很难以直观的生活经验来推断,日常饮食使个体更容易患病。   从食品安全本身而言,现代食品的多样化、加工流程的复杂化、食品生产厂商的分散和食品生产链条的冗长、多个部门管理出现的权责不清、部分食品生产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昧良心行为、食品市场激烈的竞争等,皆是导致食品安全出现各种事故和事件的因素。   然而,目前也没有统计数据和依据判定上述的种种情况,在近年来趋于恶化。   但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增加,门户网站、论坛和微博都在实时转载和评论此类新闻。最近有专家指出,绝大多数被媒体披露的食品安全事件,是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发现后报料给媒体的。这从一个角度说明,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和传播力度本身在加大。   从信息的源头而言,2009年颁布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为媒体监督提供了更充足的法律保障。   正如论者朱长学在最近一篇文章(《食品安全报道的公众利益与行业利益如何兼顾》)中指出,食品问题关乎健康、波及人群广,从新闻价值上说,契合了重要性、利益和心理接近性等要素,特别能引起读者关注。但是,在为数不少的专家看来,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追求耸动效果,欠缺科学素养,混淆关键概念;“一刀切”倾向使单个问题牵连整个行业。   如果说,平面媒体的容量和多重审校的习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报道的“雷人”程度。网络传播的快速则可能放大这种效果,网络编辑们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就需要作出能增加受众点击率、传阅率的决定。   而发言的网民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满于现状,具有更多表达欲的人群;专家,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专家,往往不倾向于网络表达,结果,“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披露的数量不断增加。   “内外有别”的逻辑思考   一些思考习惯和观察的局限性也容易导致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更多非议。所谓“食品安全标准内外不一”的说法即是这种情况。   4月末,一批媒体评论指出,“外媒报道,瑞典研究机构数据表示,雀巢等部分婴儿食品含有砷、铅等毒重金属,存在安全隐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后通报,这些品牌在华产品检出的砷、铅等重金属,均未超出中国的国家标准,这显示了‘内外有别’的标准。”   实际上,先抛开标准,只是从逻辑层面上来思考问题,这段话的结论也有待商榷。瑞典研究机构数据表示的是雀巢等部分婴儿食品含有砷、铅等毒重金属,而中国疾控中心说的“未超出中国标准”,两者根本不具有类比性。而要判断“标准内外有别”,至少要拿出来的是可类比的东西。   而上述观点又是基于新华网的如下报道:   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的水平以上,而内销食品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有关部门却回应未超国家标准。专家指出,我国的食品需要“摸高”才能进入国外市场,导致“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   事实上,这些数据并不能导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结论。   首先从出口食品合格率高于内销食品合格率来讲,中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是并非食品出口大国,食品出口额远远小于食品的生产量,而生产出来的食品大部分变成了内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口和外销采用的都是同样的标准和同样的监管手段,基数大的那一方其不合格比例也自然更大。何况,中国国土庞大,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基层检验检测部门力量薄弱,这些都导致后者的管理检测工作比前者工作量要复杂得多。   出口的安全监管实际上要相对简单。出口产品在经过海关时需要检验检疫合格。海关针对出口的检验检疫工作,有自己的专门基地并实行直接监督管理,出口在报关后,由检验检疫部门检测,并由进出境检验检疫部分延伸到产地直接监管,而内销则需要由工商、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农业部和质检部门等各部门一起做,互相之间的信息不通畅及扯皮,常常发生。   也就是说,即便出口和内销两者都采用同样的标准,在后者数量庞大,检测力量有限,机制不顺;而前者检测力量更加先进(甚至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参与监督检测)、货物更加集中的情况下,前者更容易实现加强管理的目的。   另外,全世界的标准都基于现有科学认识的水平,因此差异不大。但各国膳食结构不同,所以可能对某一物质的摄入总量符合国际标准,究竟从哪一种食品中获得,却在不同国家不一样,因为你吃的食物构成不一样,就会体现在食品标准上的限量数值不一致,这是全世界食品标准和监管的基本原则。   食品危机的制度渊源   必须承认,食品安全事件也与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治理和心理状况有关。   时下中国社会公信力普遍缺失,很多公众把对腐败和分配不公的不满,转化为对政府部门和专家的不信赖。而很多政府部门,则一再拒斥信息的透明和及时的发布,即便法律法规在不断强调透明化原则;同时,包括食品安全领域,确实存在一批专家,因为利益而混淆科学事实,为一些厂商利益代言。   这种公信力缺失、透明度缺乏、加上专家代言现象,导致公众不愿意相信政府和专家,甚至得出一些依据个人体验却没有事实和科学证据的结论来。   一位专家如果被“骂”,该领域内的其他专家们也投鼠忌器,更加倾向于躲避媒体。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被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引述而引火烧身,另一方面,则是现行的科技体制并不鼓励专家与代表公众的媒体接触。   这种情况反过来导致媒体获取精确信息的途径更加有限,而一些愿意吸引人眼球的圈外专家,包括很多不懂行的评论人,在媒体的发言权则越来越大。   其实由于社会公众的高度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在各国都容易被媒体广泛报道,也容易出现一些不确切的报道。但在西方的成熟社会,高度的透明化、权威机构以及专业而不拒绝交流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促进传播的科学中介机构,如英国的科学媒体中心,美国有媒体、食品行业协会和食品安全部门共同建立的国际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中心等,构成了一种纠错勘误机制,往往会让不精确甚至失实信息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或者遏制。   这也体现了民间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沟通平台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社会现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食品安全被广泛关注,所以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爆出后造成公众恐慌的问题,就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尽可能脱离利益群体的独立的权威科学机构,亟须在中国建立。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在孕育,即将成立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就希望建立一个独立于各部委和产业界利益,将对食品安全的解读建立在充分科学证据基础上的平台。   此外,政府部门只有把透明性变成一种日常行为习惯,才可能增加其公信力。如果按照目前态势——因为担心透明化导致个人仕途受损——那么即便有再多的要求透明化的规定也难以奏效。   而作为专家群体,特别是置身于各种权威机构和委员会的专家群体,需要积极应对媒体和网络声音。要看到,积极应对媒体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媒体和新闻网站方面,需要广泛地搜集材料和咨询意见,依据文意符合逻辑地进行推断,进行尽可能精确的传播,而不是贸然盖棺定论。同时,也需要自己建立一套纠错和对不端报道行为的惩罚机制。   这不是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部门实施,而是媒体和新闻网站必须有自己的机制。一方面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的自律原则;另一方面,正如透明化的行为,能够帮助提升政府部门在媒体和公众中的形象一样,纠错和罚错的机制,也能增加包括官员和专家在内的信息源对媒体的信任。   吴永宁为卫生部食品安全首席科学家,贾鹤鹏为科学媒介中心主任、《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
个人分类: 思想评论|303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核集团官员 中国核电站比世界高
冯用军 2011-3-16 15:30
来源:华尔街日报 http://cn.wsj.com/gb/20110316/bch115624.asp 东京电力公司就是家宝同志批评的没有流着道德血液的黑心公司,中国很多,日本也不少。 日本核危机很可能使中国宏大的核能计划受到更严密的审视。中国同样处在地震多发区,而且曾有过安全与透明度方面的问题。 自上周五地震和海啸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Fukushima Daiichi)危机以来的这些天,中国官员坚定地重申他们发展核能的决心。他们说要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但也说中国的现代核项目不存在那些日本正面临的风险。 国有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周一发表的声明中,该公司高管徐 说, 中国国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 。 但日本出现的问题在中国国内引起人们对核能风险的新一轮关注。周二,尽管中国有关部门进行了安抚,但人们对日本核泄漏辐射物质可能散播开来的担忧还是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引起焦虑。政府通过短信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公众说,日本的核泄漏不太可能影响到中国。据报道,部分居民将孩子留在室内,出行以公交车取代步行,有些人甚至出国。 中国最活跃的微博服务新浪微博屏蔽了汉字“核泄漏”的搜索,显然是为了帮助抑制恐慌蔓延。 中国正处于核电站建设热潮中,在建核电站25座,目前已投入运营的有13座。中国的计划是将现有装机容量增加近七倍,即从目前的108亿瓦增至2020年的860亿瓦,并将核能占中国能源产量的比重从1%左右增至5%。 核电是中国政府致力于减少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的核心策略。中国需要进口很多这类燃料。核发展计划是2011年至2015年间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全国人大在周一正式通过了十二五规划。 包括德国和瑞士等国在内的政府说,由于日本发生核危机,他们正在重新评估本国的核计划。台湾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uncil)核管处副处长徐明德周二说,台湾计划对其三座核电站的风险进行特别评估,尽管官员曾说他们不打算减少台湾对核能的使用。印度环境森林部长拉梅什(Jairam Ramesh)周二说,印度也不会修改其核能发展计划,但可能会加强核电站的安全设施。 中国有许多断层线,近几十年来也发生过几次大地震。中国现有及计划建设的核电站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最近大部分地震活动都在西部省市。 但中国最大的核电开发机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本周说,计划在西南的重庆市新建一座核电站,重庆距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的震中约480公里,那次7.9级地震导致近9万人死亡或失踪。公司说希望在未来五年内开建这座核电站,但这座核电站似乎不在监管机构已经审核通过的70多座计划建设的核电站之列。 中国沿海也曾遭到重大地震袭击。1976年唐山发生的7.5级大地震被认为至少造成25万人丧生,摧毁了位于中国东北海岸附近的整个唐山市。唐山距离大连目前正在建设的红沿河核电站约300公里,中间隔着渤海。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高管徐 在声明中说,中国核电站选址均远离地质断裂带,而且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和防洪标准更高,这些标准受到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监控。 专家说,中国官员说得没错,中国核电站系统不太可能面临与日本东北部核电站同样的问题。中国目前在建的核电站有25座,预计很多将使用东芝公司(Toshiba Corp.)控股的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的第三代AP1000型反应堆,这种模型使用的是将冷却水冲入反应堆的被动安全系统,而不是那种在日本核电站中出现故障的水泵。 尽管如此,日本金融机构野村(Nomura)的分析师周二在研究报告中估测,中国已规划完毕或在建的核电站当中,有41%使用的技术稍显陈旧。他们说,如果对于安全的关注让核电站更快地采用第三代技术,近期核电站委托建设可能会出现延后。 安装合适的设备并不是中国面临的唯一挑战。批评人士称,中国现有核电站的运营商有时并不愿披露问题。大亚湾核电站运营商去年5月否认香港媒体有关辐射泄漏的报道。该核电站距香港约80公里。几周后,广东省政府承认辐射水平有所上升,但并没有达到核事故的水平。 此外,中国核工业的情况也不为外人所知,包括如何处理铀和放射性废物以及中国核应用与武器研发的关系等。 接触中国核工业的核专家说,中国政府内部关于核电项目的推出速度存在分歧,尽管发展核电的项目受到高层的支持。一位专家说,预计中国会更强调项目的安全性,速度次之。据英国伦敦世界核能协会(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公布的一份总结报告显示,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在今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提醒那些热衷于核电站快速扩张的有关省份和企业,这种快速扩张在2020年之前可能需要花费1,500亿美元。 中国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 Daily)前不久援引有关数据,表明中国政府每年对每个现有核电站安全方面的花费只有50万美元左右,而美国每年投入到每个核电站的安全费用大约是700万美元。这篇报道援引国家核电技术公司(State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Corp)专家委员会成员郁祖盛的话说,中国需要在投资计划和人力开发方面进行改进。 中国公之于众的继续推进核电站项目的决心不免让人想到近25年前中国的态度,当时中国准备启动第一座核电站。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不到两周,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的一位高级官员说,那场灾难不会影响大亚湾核电站的启动计划。 而实际上,八年之后,大亚湾核电站才开始发电。 James T. Areddy / Brian Spegele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经济的透明度
yue 2010-8-26 22:47
透明度TRANSPARENCY是简单化的意思。 经济运行规则的发杂化,导致专家也看不懂经济数据。 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透明度原则,就是将经济规则简单化的意思。 这样的优点是,可以使风险暴露出来,继而治理风险。 这和中国历史经验也相互契合。 黄宗羲等人总结中国历史上屡次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教训,发现中国的缺点就是政治制度的复杂化 ,认为复杂以后对人有束缚作用,使人们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干事。 虽然他的目的是防止弊端,当然他们也提出主要是防止对最高统治者的弊端。 他们同时总结了少数民族政治的优点,认为就是简单化,制度简单,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奋斗。对个人的阻碍比较小。 他们认为,复杂与简单有各自的利弊。认为中国当时整体上,复杂化的弊端更大。 这和当代哲学的趋势也一致。 当代哲学认为, 逻辑是最不符合事实的 。运用所谓的经济规则,以及经济学的工具,对经济事实进行推测,是最不符合事实的。 这样必然导致对经济的误判,对长期经济形势的误判,从而误导经济战略和政策。 当代哲学认为,理性是危险的。经济规则的复杂化,就是对理性的依赖。而这是错误的。
个人分类: 科幻 对科学的困惑|3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石肉眼鉴定知识:基础篇(二)
刘玉平 2008-10-21 22:19
宝石肉眼鉴定知识:基础篇(二) 二、 透明度 宝石透过可见光的能力称为透明度。宝石的透明度可以大致分为下列五级: 1 、透 明 光线可以充分地透过,通过宝石可以明显地看到对面的物体。此类宝石如:钻石、黄玉、水晶、祖母绿等。 图 1 、黄玉 ( http://static14.photo.sina.com.cn/bmiddle/4758ccc20d7d6338d492d ) 2 、半透明 光线可以透过,通过宝石可以看到对面的物体,但不太清晰。此类宝石如:月光石、磷灰石、顽火辉石等。 图 2 、磷灰石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326-fulinhuishi.jpg ) 3 、亚透明 虽然光线可以透过,但通过宝石不能看到对面的物体。此类宝石如:硅孔雀石、蛇纹石玉、拉长石等 图 3 、硅孔雀石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191-guikongqueshi.jpg ) 4 、微透明 透光能力较差,在靠近光源时宝石边部薄的地方可透过少量光线。此类宝石如:玛瑙、软玉、绿松石、玉髓等。 图 4 、绿松石 ( http://www.yuxoo.com/uploadfile/zhishi/uploadfile/200711/20071101100212904.jpg ) 5 、不透明 光线不能透过,即使在靠近光源时宝石边部薄的地方也不透光。此类宝石如:孔雀石、赤铁矿等。 图 5 、赤铁矿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19-chitiekuang2.jpg ) 三、 光泽 光泽是 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光泽度主要取决于矿物本身的折光率。按照反光能力的强弱和性质,矿物的光泽可分为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两大类。非金属光泽又可分为若干种。 根据折光率( N )的大小,可以将宝石的光泽分为如下 8 种( 从金属光泽到树脂光泽,直觉就是从耀眼夺目到平淡柔和 ): 种类 折光率 代表性宝石 金属光泽 N 3 赤铁矿 金刚光泽 N= 2.00~2.60 钻 石 半金刚光泽 N =1.90~2.00 锆 石 强玻璃光泽 N =1.70~1.90 红宝石、蓝宝石 玻璃光泽 N =1.54~1.70 电气石、水晶 亚玻璃光泽 N =1.21~1.54 欧泊、萤石 蜡状光泽 N 1.21 绿松石 树脂光泽 N 1.21 琥珀 图 6 、金刚光泽(钻石) ( http://pic.nipic.com/2008-03-08/2008381618408_2.jpg ) 图 7 、半金刚光泽(锆石)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35-gaoshi7.jpg ) 图 8 、玻璃光泽(水晶)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179-zijing12.jpg ) 图 9 、亚玻璃光泽(萤石)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121-yingshi16.jpg ) 图 10 、树脂光泽(琥珀) ( http://www.kepu.gov.cn/zlg/ks/images/48-hupo2.jpg ) 主要参考文献: 潘兆橹. 结晶学与矿物学(第三版). 地质出版社,1994. 李兆聪. 珠宝首饰肉眼识别法. 地质出版社,1999.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20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