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病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张某留言
ghzcljz 2018-9-19 11:28
对张某留言 前年看到此树, 染病急需救助, 轻声建议张俊, 却显一副穷凶。 对话未及三句, 龌龊之心暴露, 好人反得恶报, 只好忍气上路。 今日又到此地, 树树腐皮干枝, 细看深感可惜, 提笔略加评议。 小人不分轻重, 遇事总爱骄横, 轻视科学技术, 吃亏不在吾翁。 李琳 1985 年 8 月 6 日
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灰霉病是温室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6-5 07:19
灰霉病是温室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蒋继平 2018年6月5日 灰霉病的英文名字是 Gray Mold, 它是由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Fr. 引起。它是温室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也是蕃茄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夸张一点地来说, 凡是有蕃茄种植的地方就会出现灰霉病。 灰霉病的典型和最明显的症状是在植物的坏死组织上产生数不清的灰色孢子。 这个病菌属于弱性寄生菌,有比较强的腐生能力, 可是在腐败的组织上生存。 病害通常从植物底部已经老化的组织开始 (图1)。 然后向上发展(图2), 越是茂密的植物群落, 病害越重(图3)。 当这个病害已经发展起来,它能够产生大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可使新的植物感染,从而导致整株植物死亡(图4)虽然一般情况下发病植株的果实不受影响,但是, 发病早和病情非常严重的植株也会出现果实变小的结果(图5), 从而使产量受到影响。 这个病害主要发生在低温潮湿和光照不足的环境条件下, 植株的密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密度越高, 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目前对这个病害还没有研发出抗性品种, 防止主要靠整条打枝和喷洒杀菌剂。 图1. 植株早期的灰霉病。 图2. 病害向上发展 图3。 病害在植株的中心部分最严重 图4. 年轻的植株被严重感染后整株死亡 图5. 严重感染的植株上的变形小果实。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108 次阅读|4 个评论
镰刀菌——羊肚菌的重要病害之一
Macrofungi 2018-5-8 11:53
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囊果均富含各种糖类、蛋白、脂类等营养物质,营养十分丰富。可以说,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环境的其他微生物而言,都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食材”,也极容易招致其他生物的“青睐”。 同时,由于羊肚菌特殊的栽培模式,整个生产过程中除了在菌种生产环节外均暴露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生物环境的威胁下,这就导致羊肚菌在整个大田生产环节容易招致各种昆虫、动物、细菌、真菌,也可能包括病毒在内的其他生物的侵袭,给生产带来危害。近年来,在羊肚菌的栽培生产中,羊肚菌的病虫害问题已经开始凸显,菇民朋友在遭遇病虫害爆发时往往束手无策,损失严重。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羊肚菌栽培生产中重要的病害,镰刀菌。镰刀菌的主要发生环节在出菇阶段,此时丰收在握,而一旦爆发,菇子的商品性状和经济价值大打折扣,且有大面积爆发蔓延特征,危害将相当严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镰刀菌的一些种会分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误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食用时需加以注意,避免食用感染了杂菌的菇子,也勿使染病的菇子再流通到市场。 (一)症状 为菌种和栽培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菌种生产环节,常发生于原种、栽培种生产中,发病部位常在麦粒附近或袋子微孔(破损)处,菌丝白色、浓密;栽培环节,镰刀菌是羊肚菌子囊果的病原菌,常发生在高温高湿天气,主要以菌柄致病为主,病情严重时可蔓延至菌盖部分。感染部位初期呈金色、浅棕色圆斑,随后形成白色绒毛状菌斑,后期侵染部位收缩,变成空洞状,可引起子囊果畸形。 (二)病原物 镰刀菌属( Fusarium )又称镰孢霉属。在分类学上,镰刀菌属无性时期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菌丝有隔,分枝。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态,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柱形,有 1~2 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柱形,有较多的横隔。镰刀菌的有性时期分别属于肉座菌科 (Hypocreaceae) 的赤霉属 (Gillerella) 、丛赤壳属 (Nectria) 、丽赤壳属 (Calonectria) 和小赤壳属 (Micronectriella) 等。除 Gillerella zea 极为常见和易培养外,大部分种类在培养基上较少形成子囊壳,而且有些种类至今未发现有性时期,因此在镰刀菌鉴定上主要根据无性时期的形态特征。 \0 \0 镰刀菌的分生孢子主要有几种类型: 1 )小型分生孢子:形态多样,多为单细胞,少数为 1-3 分隔;形状有卵形、椭圆形、肾形,少数为瓜子形,梨形,纺锤形,哑铃形,披针形等(图 9.2.1 右图《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 2 )大型分生孢子:散生于气生菌丝上或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粘孢团及粘滑层中。形状多样:有镰刀形(图 9.2.1 中图《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桔瓣形、长筒形、纺锤形等; 3 )厚垣孢子:形成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中,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壁光滑或有突起,绝大多数无色,少数褐色,肉桂色,多生于菌丝的顶端或中间。这都是用于准确鉴定镰刀菌的典型形态特征。 (三)发生规律 栽培生产中,环境温度> 25 ℃,容易造成镰刀菌等杂菌的侵袭,特别是侵袭外源营养袋。 镰刀菌也是羊肚菌子囊果的内生真菌和致病菌。发病初期,感染部位以菌柄为主,也会侵染菌盖组织,侵染部位出现白色菌丝物, 25 ℃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可在 3 ~ 5 d 长满整个子囊果,并具有大面积扩散爆发的潜能,最终导致发病部位萎焉、子囊果畸形,严重影响羊肚菌品质。感染了镰刀菌的子囊果不能再继续食用,因镰刀菌可产生镰刀菌毒素,食用后可导致患病或不适,一些食用了羊肚菌后产生的呕吐、过敏症状可能与这种杂菌的感染有关。 (四)防控方法 镰刀菌是一种极其顽固的杂菌,传播速度快,菌丝生长迅速。如果在菌种生产环节遭遇镰刀菌危害,情况将十分严重,也难以防控。因此要坚持 “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 的策略进行防控。 1 )及时清扫菌种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如发现污染源,应立即清扫干净,并掩埋或焚烧,避免废胡乱丢弃弃物; 2 )定期及时检查菌种发菌情况,筛查可能的污染菌种; 3 )拌料均匀,特别是麦粒浸泡彻底、木屑谷壳不易吸水的材料确保水分合适,确保酸碱度合适; 4 )栽培生产环节,土地要提前翻耕、暴晒,并施撒生石灰,起到预防控制的目的; 5 )使用过的外援营养袋也不能随意丢弃,可晾晒或沤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 6 )土地轮作或换地。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摘自专著《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本书由三位羊肚菌一线从业人员(刘伟 张亚 何培新)历时两年编著,是生产一线的最佳帮手,自 2017 年 3 月 16 日上市以来,累计有 1200 余名羊肚菌从业者购买本书,受到业界的一直好评。 订购本书请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电话/微信同号:18071090012 本文同步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羊肚菌爱好者 \0 \0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4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高温下“六不用”生态农业接受“烤”验
热度 1 蒋高明 2017-7-16 15:40
极端高温下“六不用”生态农业接受“烤”验 谷仙 蒋高明 近期,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高温天气,让人着实感觉到气候变化已不是空穴来风。进入 7 月以来,全国各地高温警报不断,屡创极值,山东局地气温更是高达 40 ℃。 高温环境下,人受不了可以躲到空调的房子里,那么庄稼呢?尤其那些捂盖者地膜的庄稼,是不是火上加火? 7 月 12 日,我们在山东农村现场观察到,部分庄稼开始数伏。覆盖地膜的花生、烟草等作物,高温高湿条件下农作物极易发生病虫害。七月是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时期,这时候的高温胁迫对后期产量有重要影响。 近日,我们和当地农民闲聊时得知连日来的高温造成了覆盖地膜的花生出现了“苗弱”、甚至“死棵”的现象,而弘毅生态农场无地膜覆盖的花生则长势旺盛,病虫害很少发生,老百姓很是羡慕。我们现场调查了村民的花生地并与弘毅“六不用”栽培模式对比,惊喜地发现:借道“自然之力”的生态农业完全接受了高温“烤”验。 地膜在降水缺少的时期或者地区进行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这一 30 年前就使用的技术,而今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已经逐渐丧失优势,反而成为一害。正常年景下,北方地区夏季雨热同期,一方面地膜将大自然恩赐的降水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地膜造成的高温胁迫使得病菌泛滥,花生根系遭到破坏,植株更易感染病害,出现“苗弱 ” 和“死棵”现象。除此之外,地膜也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地上 - 地下生物协同调控减弱和养分利用低效。地膜下面,农民施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难以挥发,也伴随高温客观造成对作物的伤害,尤其根系。 即使不考虑地膜难降解造成的土壤破坏,和低温焚烧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考虑地膜造成的塑化剂问题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坚信,地膜可保墒、保温、兼防杂草。然而,实际调查中却出人意料,前面提到高温造成作物灼伤、微雨环境人为造成干旱。对于杂草而言,覆盖地膜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杂草,但也助长了多年生杂草的地下根状茎繁殖,如打碗花( Calystegiahederacea Wall )依靠其“克隆繁殖”的能力成为田间恶性杂草。因为多年生杂草的地下部分不需要光照,满足水分和温度条件即可扩繁,农民不得以还得再多喷除草剂,有些劣质农膜的防草效果更是可见一斑。 农业生产中我们提倡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地膜的滥用打破了温、光、水、气、肥等农业要素的自然平衡,而生态农业模式恰好克服了这一弊端,尊重自然规律,反而获得高产。 2015 年弘毅生态农场的花生,亩产达到 807.8 斤 , 远远超过农民覆盖地膜的花生。见文 ( 为什么“六不用”有机花生产量能高于覆盖地膜的常规产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921269.html ) 当年出现极端干旱天气,连地膜覆盖下的土壤都出现板结开裂,好不容易来了场雨,地膜却把仅有的水分挡住。而弘毅生态农场的“六不用”花生地,由于常年施用农家肥,拒绝化肥和农膜,土壤团粒结构良好,保水保肥,应对极端干旱游刃有余,因此那年干旱对农场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今年,虽然连续恶劣高温对地膜覆盖的花生造成损失,好在雨水也多,目前来看花生长势要比 2015 年乐观。 无独有偶,今年弘毅生态农场的小麦品质和产量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同 。见文( 村民喜议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小麦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1060063.html )。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夏有高温暴雨,冬有低温冻害。经济学上经常提到“永远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依靠传统的大化肥、大农药、大农资的单一农业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其实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三分之一来自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要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维持粮食产量和提供优质农产品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生态农业还可通过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将“碳源”转化为“碳汇”,农业转型可从源头解决高温天气频发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让农业回归自然,倡导以节约与增长为原则的耕作模式, 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条件,如土壤有机质、水流量调节、授粉和害虫天敌捕食等进行作物生产,并适时适量地合理利用外部投入物 – 完全根据作物的需要,不多也不少( 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80114/icode/ )。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以及 2017 年提出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都无疑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更好的机遇,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造福于一方百姓。 弘毅生态农业,任重而道远。 (谷仙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杂草生态防控) 图1-4 为农民覆盖地膜的花生田,可见病害、草害情况;图5为弘毅生态农场的六不用花生田。 科学网旧文:懒人农业弊病再现:花生出现严重白菌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604229.html 已有 5442 次阅读 2012-8-20 23:50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花生白菌病 沂蒙山区 懒人农业 蒋高明 继大蒜出现胖头蒜(一层层长皮而不借蒜瓣)和花生疯长烂秧病(花生仅生秧苗不坐果、花生烂秧)之后,以大化肥、大农药、农膜、除草剂为主的所谓现代农业再暴新问题:山东沂蒙山区 花生种植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白菌病。这是笔者最近在山东带学生做实验时发现的现象。 生病的花生在根部,出现较为严重的白菌丝,已近成熟的荚果腐烂,甚是可惜。 见到弘毅生态农场所在的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时,他匆匆忙忙骑摩托车往地里去,去看他家的花生有没有生白菌病;笔者也带学生进行了调查。该村花生生此病的比例非常高,几乎每一 块花生地都有,原来非常高产的地块最严重。 面对该病,农民一脸困惑,他们拿着死秧的花生到我们的生态定位站询问原因。 一些农药贩子趁机卖农药,告诉农民喷洒一种治霉菌的农药可治。农民蒋文炳按照他们提供的信息购买了农药,还担心农药进入不了根部,采取了灌根的办法。 但农药使用后一点效果也没有,花生照样死去。 所有生病的花生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农民为图省事,将花生种植在地膜下,在地膜里浇灌了农药,一次性使用了化肥,喷洒了除草剂。保温、保湿、除草等多种“好处”,带来的是花生秧苗 的迅速生长,为了防止徒长,农民们再往秧苗上喷洒矮壮素。 这是一种典型的“懒人农业”,既省事又高产。该模式实施了二十多年,一直被农民欢迎,花生产量也较传统的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药残留高,农膜无法降解,对于这些农民均不关心,他 们自己不吃。然而,今天又出现的严重的疯长烂秧和白菌病,花生大减产,农民就着急了。 生病的原因疑似与植物生长环境恶化有极大关系。覆盖农膜在刚播种后的干旱时期有好处,能够保温保湿,然而进入高温的雨季后,上述优点变成明显的缺陷。 在农膜之下,热量无法释放,水分运动受阻,在加上农民早期施加的农药和化肥胁迫,花生遭遇了一种高温、高湿、微毒的典型生理逆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白菌得以滋生;即使一些耐农药的害虫也照样繁殖。 目前留守农村种地的是老人和妇女,面对他们辛苦劳动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实被白菌和害虫(收获期金龟甲幼虫将会危害花生,农民被迫提前收获)夺走,笔者研究团队非常着急。 农民前期因偷懒酿成后期手脚忙乱和花生大减产,这是他们意料不到的。 其实,告别白菌病不难,只要换一种种植方式即可,恢复花生正常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 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花生,不用农膜、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机肥,花生健康生长,没有出现白菌病和烂秧病,后期也没有害虫危害。 对于这些优势,蒋家庄的农民是亲眼见到的,但他们还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想采用偷懒的办法,寄希望于来年花生不生病。 图1-8 为农民生病的花生(栽培模式:覆膜、农药、除草剂、化肥、矮壮素) 图9-14 弘毅生态农场健康的花生 (栽培模式:不覆膜、不施农药、人工除草、有机肥、不用矮壮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判定的几点思考
热度 4 wenbaolian 2017-4-29 08:16
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缺陷判定,一直困扰着是广大混凝土从业者。因为工作关系,我从实验室走向一线,做了很多混凝土技术服务与结构质量缺陷鉴定的工作,现场处理鉴定了数百例,多少有些感悟。正巧,前几天有个听过我课的学员发微信给我,让我帮忙鉴定一下缺陷怎么产生的,怎么避免,怎么处理等,与他说了一些,感触很多,遂决定写下这篇感悟,与大家分享。 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善于思考归纳,注重逻辑分析 首先,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缺陷的产生,比如裂缝、表观质量、强度不稳定等等,是工程上的多发病,甚至说是质量通病,很多很多。但是,一般而言,一个缺陷的产生涉及因素众多,很少是单一因素引起,当然肯定有主要、次要之分,分析原因,一定要以系统的角度着眼、着手,善于利用逻辑手段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举个例子,先不谈技术,首先说明下逻辑思维在缺陷分析中的作用。有个高速公路项目,进场后开始进行配比设计并验证,结果发现,混凝土强度比预期低两个强度等级,并且散差也大,而别的标段也是相似的材料和配比,强度很高,反复做了很多实验、进行配比调整,把外加剂厂也找来了,怎么也不行,后来找到我,问我什么问题?怎么办?我去现场了解下情况,卡尺测量下试块,告诉他们,换掉试模,结果强度都很高!他们感到很不可思议,问我咋换掉试模就好了?我与他们讲(如图1),混凝土的生产如图一所示,也是个逻辑图,输入为各种原材料,搅拌为中间过程,受到外界因素也就是环境影响,产出的就是混凝土。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没什么大变化,环境稳定,搅拌工艺与时间稳定,那么,混凝土就应该是稳定的,强度散差就不该太大,散差大,可能出现在评价混凝土强度的过程,一个是压力机的问题,一个是试块的问题,排除嘛,压力机没什么问题,最有可能的就是试块,结果一测量,试块变形了,原因是刚组建项目部,新买了一批试模,刚度不足,装料后胀模了!这是通过逻辑分析的一个例证,基本不涉及技术问题! 图1 产品生产逻辑图 2 拓宽思维广度,系统考虑问题 现在普遍情形是:做设计的不懂施工和材料、做施工的不懂材料和设计,做材料的不懂结构和施工,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互相推诿、怎样自己先免责,最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归到混凝土,而搅拌站觉得冤,但又不知冤在哪里,稀里糊涂又转向下家——外加剂,而外加剂作为末端的末端,也是哑巴吃黄连,然后与搅拌站一起,不断调整,试图通过配比和外加剂的调整解决工程上的质量问题,结果走入一个误区。 当然,有不少问题确实是材料和配比引发的,但大多数都是后面施工养护环节诱发,我处理解决的大多数都是这样。 某种程度上,外加剂和配比调整(当然这是在原材料合格前提下)就相当于吃补药,肯定会对人体有好处,但别指望补药能治病,最多只是缓解症状,根本的还是要有针对性的特效药!——找准问题的关键! 要解决疑难杂症,必须要系统考虑,全过程着手! 图2 带式输送机管廊栈桥 图2是某沿海地区一个带是输送机管廊的栈桥,梁高500mm,每跨长8m,裂缝形状在垂直于梁纵截面方向呈贯通状,局部裂缝未完全贯通。裂缝宽度及深度:通过实验检测,裂缝宽度约0.1-0.2mm,裂缝深度30-120mm不等。裂缝出现时间:大部分裂缝形成时间在侧模拆除后2-3天开始出现,混凝土浇筑完成2-3天侧模拆除,裂缝数量在一周内呈增多趋势。也是,配比和外加剂不断调整,裂缝总是不断。我到了现场,走访下。发现两个问题,首先设计上上下两根钢筋间距太大,400mm,缺腰筋,从承载角度没问题,但抗裂是不行的。梁是连续的48m设缝,太长。施工上,用的木模板,热量散不出来,表面温度高,赶上下雨温降过快。措施建议:加设腰筋,施工上不要将48m一次浇注,中间设后浇带,拆模延长并根据天气预告错开下雨时间,加强养护,混凝土配比不用动。结果,几乎一条裂缝都没有了。 3 注重现场实证,细节影响成败 有很多朋友都发照片给我,说闻博士帮我鉴定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谁的责任,我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没有那种一看照片就能判断的能力,不排除有人行,但我没有,必须结合现场! 全天下的裂缝长的都差不多,但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因为温度高,有的可能是因为温度低;有的可能因拆模早,有的可能因拆模晚,诸如此类,比比皆是,不下现场不了解实际情况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有次参加专家会,论证裂缝的产生,十来个专家,听完汇报各抒己见,充分民主,总集中不了统一意见,轮到我发言,我说先抛开这个问题,你们(工程方)犯了一个大的错误,或是说缺少一个重要环节:没带专家到现场看,光凭汇报就各抒己见,绝对不可以的,因为没能统一意见,不欢而散,我随后去现场勘查,看现场遗留、裂缝走向密度等,问现场人员情况,找到问题所在。一周后,问题还没解决,继续开论证,还是这些专家,继续论证,还是不去现场,还没统一结论,你意见与人家不一致,人家还不高兴,结果又散了! 会后我私下告诉工程方:你们的问题在于养护,有几个现场的细节,反映了几个问题(图3),应该怎么做,最后解决了问题。 去现场不是看热闹,不是看一片裂缝感慨几句,要看关键点,我处理这些,几乎不会只听工程单位汇报,因为往往他们看不到关键点,所拍的照片可用信息很少,因为大多数人不知拍什么、到现场看什么,很多所谓专家也是这样,其实质是缺乏必要的工程经历和经验,只能照本宣科。看现场就像警察破案一样,一摊血迹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一个脚印、一根头发丝可能是破案的关键! 图3 现浇箱梁顶板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不外乎受力裂缝和收缩裂缝。现场可排除受力裂缝(支撑和模板没问题,没早期上荷载),收缩包括自收缩、失水收缩、温降收缩,箱梁的底板、腹板、顶板混凝土一样,但底板和腹板无裂缝,说明自收缩不是开裂主因。图三中,上图时刻模糊鞋印,贯穿的是清晰的裂缝,说明早期覆膜养护了,裂缝是硬化后产生的。下边的图是我再现场撕开薄膜后发现的裂缝,说明开裂与失水无关。那么,温降应该是主要因素,现场了解发现养护用水温度太低,改变养护方式,解决了现场问题。 再举个例子,一个搅拌站在咨询我楼板裂缝的事——这是令大家最头疼的,发了照片,问我咋回事,我说我哪知道?到现场后,我用手摸了摸裂缝,明显感觉到裂缝两边存在高差——不是混凝土的原因,这是在塑型阶段过了初凝后支撑受到扰动产生,后来问现场工人,浇完混凝土不久走楼梯撞到了支撑木方,木方歪了,又通过敲击把木方敲回。这看照片能看出来吗? 4 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弥补短板 理论与实践经验缺一不可,没有理论基础很难干好混凝土,没有实践经历理论又脱节工程!而现在往往是搞理论的看不上现场施工的,认为傻大笨粗,没多少技术含量,上不了台面;而一线的又觉得搞理论的总是瞎忽悠,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微信群里就很自然分成两派,互不服气。其实这应该反思下,是我们自身的局限造成了这种割裂,老实说,实验室研究作为专业基础非常重要,但根本是要以你的学识服务于工程,服务不了工程发再多的文章纯属自娱自乐!而没有理论基础,光强调经验,也是无本之木,走不了多远。现在很多专家奔走于鉴定会、评审会,根本没有时间去一线,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沉不下来,离一线越来越远,但名气却越来越大,人家慕名来请,往往去了又找不到问题,无奈只得给人家科普一遍:裂缝很复杂,有这个原因有那个原因,说了一大通,到底啥原因?谁也不知道,不了了之,弄的都很难受。这方面做的很好的表率当推廉慧珍老师和付智老师等老一辈专家,当然还有很多不一一点名。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亲临一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他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的楷模。 5 结语 做好混凝土任重道远,随着很多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理念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愿大家携手,共同迎接新的希望、接受新的挑战,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个人分类: 感悟|4251 次阅读|7 个评论
植物为什么会生病
蒋高明 2015-6-19 11:04
植物为什么会生病 蒋高明 就像人和动物会生病一样,植物也会生病。农业上,让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也会因营养元素缺乏或环境污染引起庄稼生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庄稼生长在健康的环境中,庄稼本身根繁叶茂,就基本不会生病,或者有点小病庄稼也能够依靠自身的 “ 免疫 ” 力量抵抗过去。 植物的病在农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植物病害,指的是植物在生物或 非生物 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经济效益的现象。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 非侵染性病害 :由 非生物 引起,例如 营养元素 的缺乏, 水分 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 冻害 和高温的 灼病 , 肥料 、 农药 使用不合理,或 废水 、 废气 造成的 药害 、 毒害 等。 侵染性病害 : 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 病原体 多种,如 真菌 、 细菌 、 病毒 、 线虫 或 寄生性种子植物 等。 植物生病后会表现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症状。但并不是所有植物生病后一定要同时出现那么多的症状,如果出现了一种或者两种以上,都是比较严重的病害。农 作物 和林木的病害若大面积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患病 作物 还会引起人畜中毒。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往往因病害严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盲目开垦植被、过度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在现代农业中,过度使用化学物质,造成耕地污染并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长期使用农膜等也造成了病害的流行。 气候条件也会造成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下列三类:一是气候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 土壤 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二是 生物环境 ,包括 昆虫 、 线虫 和 微生物 。三是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 病原物 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 寄主植物 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著名的蔬菜大棚病就跟人为改变植物生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但如果你走进热带雨林、亚热带森林、暖温带森林,或者红树林,或者草原荒漠,乃至一片湿地,那里的植物却很少生病,即使那些有害的微生物、动物依然存在,但天然植物因病而死亡的还是较少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与天然植物本身生长的环境优良,长期适应了那里的气候、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形成了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有关。反观人类的生产方式,有些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如反季节蔬菜水果,完全是在人为的环境下进行的,人类满足的了蔬菜水果生长的光、温、水、营养条件,但是没有满足作物必须的健康的外部环境,生病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正如把一个话蹦乱跳的健康运动员,将其长期关进阴暗潮湿的小黑屋子里,照样给他吃喝,你看他还能够那样健康有力吗? 。。。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8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蕃茄的主要病害目录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2-12-12 03:53
中国蕃茄的主要病害目录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12 日 自从 1996 年第一次到中国执行田间蔬菜病害的检测工作, 在过去的 16 年中, 我已经到过北京, 天津, 上海, 河南,河北, 辽宁, 甘肃,山西, 宁夏, 江苏和浙江等地的广大农村地区, 对当地的蕃茄的主要病害有实际的了解。 根据实地的观察记录, 我现在将之概括总结如下, 作为回报中国的一个举措。 因为是以博文的形式发表, 照顾到文章篇幅的长度, 所以,我这篇博文只是一个目录, 不包含任何详细的内容。 要具体的资料的话, 需要一本书的长度才能做到。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我将这些主要病害以致病菌的种类划分, 分门别类地介绍。 第一类:真菌病害。 1. 苗猝倒病。 Seedling Blight. 致病菌是 Phytophthtora and Pythium . 主要是苗期的猝倒病。全国都有发生。 2. 早疫病。 Early Blight. 致病菌: Alternaria solani. 全国都有发生。 3. 晚疫病。 Late Blight. 致病菌: Phytophthtora infestans. 全国都有发生。 4. 叶霉病。 Leaf mold. 致病菌: Cladosporium fulvum. 全国都有发生。 5.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致病菌: Erysiphe cichoracearum. 主要在北方一带。 6. 灰叶斑病。 Grey leaf spot. 致病菌: Stemphylium solani. 全国都有发生。 7. 斑枯病。 Septoria leaf spot. 致病菌: Septoria lycopersici. 全国都有发生。 8. 立枯病。 Stem blight. 致病菌: Phytophthora spp. 全国都有发生。 第二类:细菌病害。 1. 溃疡病。 Bacterial canker. 致病菌: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这是一个种子带菌病害, 很难防治。现在主要发生在杂交种子繁殖区, 在辽宁, 河南, 河北和甘肃比较常见。 2. 叶斑病。 Bacterial leaf spot. 致病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 。全国都有发生。 3. 细菌性斑诊病。 Bacterial leaf speck. 致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e pv. tomato . 全国都有发生。 4. 细菌性青枯病。 Bacterial wilt of tomato 。 致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主要发生在南方省份。 5. 髓部坏死病。 Bacterial pith necrosis. 致病菌: Pseudomonas corrugata. 全国都有发生。 第三类:病毒病害。 1. 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这是一个种子带菌病害,机械传播, 非常难于防止。全国都有发生。 2. 黄化卷叶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y virus (TYLCV). 由白粉虱(在中国称为灰粉虱)传播。 在南方种植区很严重, 尤其在大棚内更为流行。 第四类:类病毒。 1. 巨芽病。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是由类病毒引起的。全国都有发生。 第五类:生长环境引起的病害。 1. 脐腐病。 Blossom end rot. 由缺钙引起。全国都有发生。 2. 阳光灼烧病。 Sunlight scald. 由果实暴露于阳光下造成的。全国都有发生。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病害, 但是以上列出的是最为常见的, 也是引起较大损失的病害。 希望引起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关注。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654 次阅读|4 个评论
紧急求助:这个香蕉得了什么病?
热度 1 gggchilly 2012-9-18 11:48
紧急求助:这个香蕉得了什么病?作者在广西和海南调研时,近年出现特别多这种病害(以苗期发病较多),以叶中脉两侧初期白化,后期褐化坏死为主症。作者颇为困惑,实验失败,有经验的网友不妨赐教,以利于作者在农村更好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1:有人说是日灼,但实验室的走道上的香蕉苗也得病。 2:有人说是肥害,但实验室的走道上的香蕉苗因实验的原因,非常细瘦,基本不施肥。 3:有人说是生理性,我觉得有谱。 4:有人说是病理性,实验失败。 本人结论:有可能是生理性,最后导致病害入侵。
4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
热度 1 duanjunscib 2011-10-27 11:35
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
(续 铁皮石斛种植中常出现的问题 ) 我在上篇博文《 铁皮石斛种植中常出现的问题 》中提到目前有些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的种植成活率不理想的问题[一是在试管苗(目前这些企业种植的种苗基本上为购买的试管苗)种植初期成活率较低,二是在种植2年左右后成片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病害的影响。 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可分两大类:生理性 病害和 病原性病害,其中病原性病害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产生的原因与症状:主要是由于种植过程中肥水管理不当、湿度和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过强或过弱、农药使用过量、有害物质过多等原因造成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萎蔫、烂根、叶片发黄脱落、生长缓慢或停止等。生理性病害通常表现为整株性发病,发病程度表现有明显的由轻到重的过程。生理性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但会导致病理性病害发生。 病理性病害产生的原因与症状:由于真菌、细菌或病毒等病原物感染而产生,病理性病害能在植株上产生明显的病斑,主要表现为器官的明显病变,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另外植株的发病部位会出现病原物的某些病征,如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煤污状物、菌核和脓状物等。病理性病害能在植株间相互传染。 (未完待续) 发病中的铁皮石斛植株 发病中的铁皮石斛植株 发病中的铁皮石斛植株
6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江苏:抽穗期水稻注意防治两病
tjm9518 2010-8-27 09:45
近期连续阴雨与水稻抽穗期相遇,可能加重稻瘟病和稻曲病发生 据气象部门8月26日发布的天气预报,从8月26日至月底,江苏南北大部分县市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北部一些地方日最低气温会下降至20度以下。江苏南北各地水稻大致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抽穗扬花,其中北部地区的中熟中粳稻品种抽穗期较早,这些地区移栽的粳稻,大多在8月下旬至9月初抽穗扬花。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穗颈瘟和稻曲病会加重发生。从近年生产上的情况看,各地大面积使用的水稻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差,如淮稻9号、华粳6号等粳稻品种和多个杂交稻品种,曾在后期因穗颈瘟出现大面积白穗,产量损失极大;其他一些品种,如徐稻4号、徐稻3号、淮稻5号、武育粳3号、南粳44等,也出现过较大面积穗颈瘟重病田。淮稻5号等大穗型品种以及一些杂交稻品种,稻曲病发生较重。 水稻抽穗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应普遍用药防治稻瘟病,对易感病品种,应在破口期(全田水稻破口10%-50%)和齐穗期(全田水稻80%穗子抽出),两次用药防治。适用药剂有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中稻瘟灵、三环唑等药有极强的内吸传导性,一般施药后有2-3小时不下雨,防效就能得到保证。从天气预报看,近期各地多为雷阵雨天气,可以根据情况,趁雨隙喷药。雨后稻叶上有水时,宜适当减少用水量,细喷雾或者用弥雾机喷药。这样,高浓度的药液落到有水的稻叶上,能二次稀释,均匀分布到叶面,,避免大量药液从叶面滴落,影响防效。 防治稻曲病,一般应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施药。据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多年前的试验研究,用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用药效果最好,到破口期再施药,几乎没有防治效果。从近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用药情况看,适用于防治稻曲病的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铜高尚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等铜制剂以及咪鲜胺等药剂,在水稻抽穗期使用,对稻曲病也有一定的防效。水稻破口前1周没有用药防治稻曲病的田块,可以考虑在抽穗期因地制宜地选用上述药剂防治稻曲病。 唑类杀菌剂在水稻抽穗期过量使用,特别是在遇低温阴雨水稻生长受抑制的情况下过量施药,可能影响水稻抽穗和灌浆结实,施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不盲目增加用量。咪鲜胺以及铜高尚碱式硫酸铜等药,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有较好的防效,正常使用对水稻的药害风险小,水稻抽穗期可以优先使用这些药剂,或者将其与其他药剂混用或者交替使用。 从气象部门8月26日的天气预报看,到9月1日前后,我省各地的连续阴雨天气将暂告一段落,各地宜抓住有利天气,对处于抽穗期及灌浆初期的水稻普遍用药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兼治纹枯病。(水清)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6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咪鲜胺:一药能治多种水稻病害
tjm9518 2010-8-27 09:42
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恶苗病、立枯病等病害均有效 高邮市临泽镇一农资销售商 8 月 26 日来电话说,用井冈霉素等药防治水稻稻曲病,要求在水稻破口前 1 周用药,农民往往不能掌握用药适期。目前当地有些田块的水稻已经破口抽穗,但此前没有能适期用药防治稻曲病。根据天气预报,近几天当地连续几天有雨, 26 日当地已开始下雨,因此担心水稻稻曲病发生会比较严重。他问,咪鲜胺在水稻破口期使用对稻曲病有没有防治效果,亩用量掌握在多大合适。 咪鲜胺为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曾用名有扑霉灵 , 、丙灭菌、施保克、咪鲜安等。该药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对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有特效,虽然不具内吸作用,但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其单剂及复配剂广泛登记用于多种园艺作物防治炭疽病、叶枯病等病害;在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上,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立枯病和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害。从中可以看出,咪鲜胺适用于防治多种水稻主要病害。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电话: 0515-83551820 )的 25% 咪鲜胺乳油,登记用于水稻防治稻瘟病的纯药推荐用量为每公顷 225 -375 克 ,折合每亩用25% 咪鲜胺乳油 60-100 毫升;登记用于水稻防治稻曲病的纯药推荐用量为每公顷 187.5 -225 克 ,折合每亩用25% 咪鲜胺乳油 45-60 毫升。 咪鲜胺与其他稻田常用杀菌剂的混配性好,目前已有较多企业将其与不同药剂混配,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病害。如咪鲜胺与防治稻瘟病的常用药三环唑、稻瘟灵、乙蒜素的混配,登记用于防治稻瘟病;与防治纹枯病的常用药井冈霉素、丙环唑等的混配,登记用于防治纹枯病。咪鲜胺价格相对较高,采取与其他药混配的办法,有利于在保证防效的前提下降低咪鲜胺用量,降低病害防治成本。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0511-87274221/87265391 )的 42% 咪鲜 甲硫灵可湿性粉剂,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小麦赤霉病,含甲基硫菌灵 35% 、咪鲜胺 7% ,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 378 -504 克 ,折合每亩用制剂60 -80 克 ,折合每亩用甲基硫菌灵纯药21 -28 克 、咪鲜胺纯药4.2 -5.6 克 。该公司另一个登记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20% 井冈 咪鲜胺,含井冈霉素 12% 、咪鲜胺 8% ,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 120 -165 克 ,折合每亩用制剂40 -55 克 ,折合每亩用井冈霉素纯药4.8 -6.6 克 、咪鲜胺纯药3.2 -4.4 克 。据了解,这两种复配剂产品近年来在大面积生产上表现对纹枯病、稻瘟病以及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害有良好防效,而且在水稻抽穗期前后使用对水稻的抽穗和灌浆结实没有不利影响,与目前生产上较大面积使用的唑类杀菌剂相比安全性较好,特别适用于水稻抽穗期病虫综合防治。咪鲜 甲硫灵对稻曲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错过水稻破口前 1 周防治稻曲病用药适期时,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使用该药,对稻曲病也有较好防效。(水清)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13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桐子病原微生物的分离
Polebear 2009-10-19 15:14
从小桐子 Jatropha curcas 上分离的色二孢 Diplodia sp. 病原菌,引起小桐子根腐。 二色孢子。病原菌其实也有漂亮的一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濒危的巧克力
nwsuafliu 2009-2-28 09:05
原文 难道有什么款待比巧克力更颓废、更奢侈吗?它未必是带有内疚的快感 , 也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吃这玩艺儿在某些方面对你有好处。在这个假期里,享受每一口美味的另一个原因是,你吃的巧克力几乎肯定长自贫穷国家的小农 场。当你买巧克力时,你在帮助贫民养活他们的家庭。至少,这是个开端。 对于巧克力来说,坏消息是它的供应可能开始不足。巧克力由可可豆经发酵及烘焙制成,可可树学名叫 Theobroma,或上帝的食物。近年来,巧克力需求在全世界范围上涨。同时,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可可树毁于病害,由于病害向全球传播,损失注定会更 惨。此外,可可树是热带雨林树,根浅怕旱,近年的干旱已沉重打击了收成。由于全球变暖加快步伐,情况可能更加恶化。 来自玛氏(Mars)的科学家 好消息是,救援即将到来。玛氏(Mars)公司的科学家已经加入进来。多亏玛氏这家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公司,一场空前的可可树研究现在正在开展。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成果可供免费利用。这不是纯粹的慷慨 若无人种可可,就无法卖巧克力 但是,这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利。 供应要跟得上全球日益增长的巧克力荒,有两个办法:增加可可种植面积或者提高可可单产。因为可可由穷 国的穷人种植 非洲种植70%的可可,大部分在象牙海岸和加纳 -,所以在树种改良上只有零星的投资。栽培种极易受旱和感病,极少有农民买得起化肥或农药来提升产量,而且过去在树种改良上的努力令人泄气。可可的产量 在这30年里一直平平。玛氏公司的植物科学 因此,占可可生产统治地位的个体农民们,只好通过乱砍和焚烧一块块的雨林,来扩大可可的面积。这样释 放出养分,可可树一度得以茁壮成长,之后,农民们再挪到一块新的雨林。这在助长砍伐森林,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阿克拉(位于加纳)试验站的Jim Gockowski指出。 魔帚病 高产株系可能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施肥后能长成大树冠的株系,才值得农民们买化肥,这样他们才能在已有耕地上生产更多的可可。专家们希望,这种向更精细耕作方法的转变,不但能降低对热带雨林的压力,而且可以帮助小农们兴旺起来。 砍伐森林并非唯一的问题。可可的单一栽培,极易遭受病害攻击。1980年代,在地方政治争夺中,魔帚病菌被故意释放,导致巴西的可可种植园几乎灭绝。另一种更为险恶的真菌荚果霜霉病,毁掉了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的可可种植园。 无论是魔帚病,还是荚果霜霉病,都还没有抵达非洲或东南亚,但这或许只是个时间的问题。那些病害最终将逃逸出来。位于肯尼亚奈洛比的世界农林中心的主任Dennis Garrity指出。若没有抗病品种,非洲最大的出口作物可能在短短3年内毁掉。 丛林潜伏 这就是为什么亟需进行遗传研究的原因。在丛林潜伏的可能是对某些病害已经进化出抗性的野生树种,可是,它们在哪里呢? 已知最早的可可利用发生在中美洲,长期以来可可树被认为在那里起源。此外,人们认为只有两三个主要的遗传种类。基于美国农业部在弗罗里达州迈阿密试验站的研究,这两个观点都被玛氏公司可可研究项目的Juan-Carlos Motamayor推翻了。 他的团队分析了愈1200份可可树样品,这些样品由其他研究者经多年收集而来。他们采用一种DNA指纹识别技术来鉴定样品,研究树和树之间的遗传关系。 意外之财 他们的第一个发现是,将近四分之一的样品贴错了标签。一个原因是可可种子很难贮藏,David Kuhn这位在迈阿密为美国农业部工作的分子生物学家指出。品种被嫁接在旺盛生长的树上以克隆的形式保存,这比跟踪抽屉里的种子可要难多了。 贴错标签的样品被剔除掉以后,研究者发现,余下的样品可以分成10个遗传各异的群组,而不是3个。最 大的多态性来自亚马逊上游,不同的群组大致对应着不同的支流。这是个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可可在这里进化,而不是在中美洲。也暗示着抗病基因将可能被发现, 尤其是其中一个群组和荚果霜霉病菌起源于同一地区。 结束因贴错标签带来的混淆,并在已有收藏中鉴定出意外的多样性,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育种家们发现 他们自己正拥有意外之财。这仅仅是个开始。在6月份,瑪氏联手美国农业部和计算巨人IBM,宣布建立一场空前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可可基因组进行测 序。所有的序列结果都将公开。群体知识比隐居的知识更好,因为更多的人们将利用它。Shapiro说,这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的一个机会。 加速育种 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小品牌但是专注的可可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寻找高产、抗旱或抗病的可可树种。一旦 它们被鉴别出来,Kuhn的团队将寻找(标记性)DNA片段,它们可以显示哪些植物携带这些性状。这将大大加速育种工作:不用长年等待树的成长,只要有新 株系产生,育种家们可以立马测试它们是否含有所需性状的DNA标记。 如果我们能将可可的单产提高3倍,农民们就可以淘汰三分之二的最低产树,把这些土地用来种植水果和 木材。Shapiro说。Garrity指出,在可可树旁种植其他的经济树木,除了可以给可可树遮荫,还可以让农民能够周年收获,他也希望,这些能带来 足够的繁荣以使农民放弃已有的砍-烧模式。固氮植物的利用可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植物混栽可以降低它们的感病性。 这不仅仅关系到拯救地球。育种家们还可以采用DNA标记来创造新的巧克力风味。Kuhn说。如果特色巧克力也可以帮助农民种植者们兴旺起来,结果也会和巧克力一样美好而芳香。 (小刘老师 编译)
个人分类: 新科学家|3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很聪明:受伤后会向根部发出求救信号
scaukzcai 2008-10-22 14:59
植物很聪明:受伤后会向根部发出求救信号 作者:刘妍 发表时间:2008-10-22 摘自:新华网 来源:新浪科技 图示:根部收到求救信号后会释放有益细菌(图中绿色)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植物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聪明得多,当它们受到外部伤害时,能够向根部发出化学信号以寻求帮助。   这项关于植物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研究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美国特拉华大学具体负责实施。近日,特拉华大学科学家们宣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植物生理学》也将在11月份出版的杂志上刊出详细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宣称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当植物受到致病细菌的攻击时,叶子会向根部发现求救信号。根部接收到求救信号后也会立即作出反应,分泌出一种携带有益菌类的酸性物质解围。在年初已有研究表明,寄生植物可以感受到寄主的信息交流系统。新的发现是在年初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重要进展。   美国特拉华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教授哈什-拜耶斯介绍说,植物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人们通常认为,植物最容易受到有害真菌或细菌的攻击却毫无反应。但我们已经发现植物其实有多种求救的方式。拜耶斯利用一种名为丁香假单胞菌的病原菌去感染拟南芥的叶片,很快拟南芥就开始出现病情。但是在其根部被灌输了一种名为枯草芽孢杆菌的有益细菌后,生病的拟南芥能够很快地康复。农民也可以向土壤中施加带有枯草芽孢杆菌的肥料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枯草芽孢杆菌会在植物根部周围形成一层抗菌保护膜。   利用分子生物手段,科学们检测了这种从叶片传送到根部 呼救信号。生长于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土壤中的根部,会对信号做出反应,并分泌出一种富含碳元素的化学物质--苹果酸。拜耶斯解释说,所有植物都可以合成苹果酸,但是只能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或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在实验中,植物会主动分泌出苹果酸来吸引枯草芽孢杆菌。根部和叶片的放大图像显示,植物的自我防卫反应正是由这种有益菌提供的。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搞清楚这种从叶部传送到根部的求救信号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谷类植物在受到一些害虫侵扰时,如一种被称为埃及棉叶寄生的毛虫,就会散发出一种鸡尾酒般的气味。寄生黄蜂就依靠这种气味来寻找这些毛虫,并将卵产在那里,这样黄蜂的幼虫就会以毛虫为食。不久以后,毛虫就会全部死亡,谷类植物因此免于虫害之灾。以玉米为例,它只有一种基因TPS10来吸引寄生黄蜂,这种基因中携带有萜类合成酶的信息,这种酶能生成萜烯化合物的气味,植物就是通过散发这种气味来吸引寄生黄蜂的。由于这种机制是基于单个基因,因此对培育更有效对抗病虫害的谷类植物作用很大。   研究人员对玉米遭受虫害时散发的气味进行了破解,以确定这种气味酶的种类。通过对萜类合成酶不同基因的隔离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九类气味混合物的是由基因TPS10生成的。此后,科学家又把基因TPS10植入了另一种植物阿拉伯芥。为了测试其散发的气味能否吸引黄蜂,研究人员把能够散发气味的阿拉伯芥和未经改造的阿拉伯芥同时放置在一个嗅觉计中。当寄生黄蜂被放入嗅觉计中后,它们就飞向了散发气味的阿拉伯芥。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至少有15种植物在遭受病虫害时能够散发出一定的气味来吸引害虫的天敌。科学家将这种机制称为间接防御。先前的研究还发现,这种植物的间接防御功能不仅在地面上有,在地下也同样存在。
个人分类: 学术感悟|298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