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自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总书记讲话:“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
yangxintie1 2020-4-23 11:43
没想到,没想到有这么多同学在这里。我听说还没有到复学的时间,你们都来了。 我今天到交大来看一看,主要还是这个前一阵收到老教授们给我的信,我对这个西迁精神予以肯定,所以这次利用这个时间来看看你们的博物馆。刚才书记、校长给我介绍了一下交大的全面情况,特别是西迁的情况,我虽然有所了解,但还是感触很深,感慨万千。你说我们这个新中国多不容易呀,现在70年,现在呢强大了,现在富裕了,但是看看当年,也看到当年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把这个一个最好的学校,从上海迁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发展,教育布局、工业布局,推动、拉动西部的发展做了一个战略部署。而在这个战略部署下,我们这个交大人,体现出来的这种西迁精神,我刚才讲,我说这个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真正的话呢,是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党叫干啥就干啥嘛,打起背包就出发,6000多人就搬过来了,从这个黄浦江畔,搬到渭河之滨,谈何容易呀。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上海市长陈老总说了一句话:“十年以后看,搬得怎么样”。现在60多年过去了,这已经是有历史结论的事情,西交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于这个西部开发,对于整个的这个全国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很大的科技贡献。 所以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教授们感触很深,实际上就是我们也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精神,把现在的西交大办好,就是继续发扬这种西迁精神,在当前的历史机遇下,两个一百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老师们、同学们再接再厉。就是当前防控疫情也是一个历史机遇,化危为机,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的这种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文化自信。我也完全相信我们的交大人,我们在西部的同志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属于我们的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立下卓越的贡献。 转载来源人民网,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1/175546943.html
个人分类: 胆剑篇|0 个评论
文化自信与公理化物理学
mdymww 2019-11-3 11:00
以下摘自百度词条 “ 习近平指出: “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 。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 为何重视 “ 文化自信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 2014 年 2 月 24 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 “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 。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 “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 年 5 月和 6 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 “ 文化自信 ” 加以强调,指出 “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 ;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 ” 公理化物理学是一种文化,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文化体系。 最大的影响来自于欧几里德的几何,当然从一开始就吸收道家思想,在假设我信的物质世界来源于一种粒子 ——中子的时就受“阴阳相生相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引导。我们知道,这个物质世界可以理解为由一个个的基本粒子组成,如果第一步把我们物质世界的所有稳定粒子与不稳定易衰变的粒子分开,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 不稳定易衰变的粒子最终会衰变为几种稳定的粒子 ——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及中微子;比较这五种稳定粒子(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及中微子)后发现电荷数守恒,可以理解为中子数等于质子数,重子数守恒可以理解为质子数 + 中子数为一个恒定数。在这些推理下,很容易假设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来源于一种粒子——中子。 当然,对于目前流行暗物质、暗能量假定需要重新审视。 现代理论工作者也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自省,我们认可的、流行的理论真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吗? 其实不是,例如,大爆炸理论其实就是《圣经》创世纪的一种现代改编。夸克理论也逻辑不清楚或者说逻辑混乱。 如果我们有文化自信,我们就不会盲从,就会理性地审视每一个我们学习的理论与假设。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胡士泰出狱”说起
刘玉平 2018-7-9 20:21
从 “ 胡士泰出狱 ” 说起 几天前,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一则报道 ( http://www.sohu.com/a/239289296_116897 ) ,再次将一个名字推向公众 : 胡士泰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A1%E5%A3%AB%E6%B3%B0/7957732?fr=aladdin ) 。 八、九年前, “ 胡士泰事件 ” 引发热议,科学网上也有不少相关博文(如:刘继顺, 胡士泰式 “ 英雄 ” 或 “ 汉奸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7739-243827.html ; 苗元华, 到底谁是汉奸?读李毅中痛斥钢铁业中的 “ 汉奸 ” 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329696.html ; 张建武(转发), “ 胡士泰们 ” 从哪里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2-243166.html )。 矿产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 本人主要从事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对此略有体会。记得硕士毕业前夕,我拟将学位论文整理出来,撰写英文稿件。依据当时的保密规定,我将此想法向当时分管外事与保密的副所长 张哲儒 研究员进行了汇报,张老师详细解读了有关保密规定,并郑重地提醒我,因研究对象地处边境( 外地人员进出需持 “ 边境管理区通行证 ” ,前几年才取消 ),又涉及控制性矿种,此前尚无对其系统研究的英文论文公开发表,希望我主要将地球化学方面研究结果系统整理出来,但不宜详尽描述矿床地质特征(位置、分布、规模、品位、形态等)。谈话后,我对矿床类的国际 TOP 期刊 “ Economic Geology” 、 “Mineral Deposita” 、 “Ore Geology Review” 等的论文风格进行了认真调研,发现这些期刊大多对矿床地质特征要求非常详细,除了文字描述外,还多配有图件、照片。诚然,本人英文水平不高,撰写成文有不小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要发表,就得满足这些期刊 “ 严格 ” 的要求,亦将违反当时的保密规定,所以就搁置下来( 转眼博士毕业将近二十年,先后带过近十位研究生,要求他们发表涉及矿产研究的论文,一定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并事先经本人详细审阅 )。 不曾想没过几年,科研评价指标量化, 一度唯 SCI 论水平, “ 唯洋是尊 ” 至今仍大有其道。科研领域的相关保密规定,执行力度也有所弱化 。在量化评价的指挥棒之下,中国学者发表的SCI、特别是英文SCI论文数量激增。据统计, 2016年SCI就收录了304054篇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其中绝大部分为英文( http://www.sohu.com/a/125851954_503456 )。 据任胜利 “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2017) 》概要 ” , 2007—2016 年中国的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占同期全球论文总数的 1.68% ,年发表论文总数增加了 41.81% ;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 SCI 论文数增加了 242.02% 。十年间中国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 “ 引文影响力 ” 为 5.86 ,是同期中国全部 SCI 论文 “ 引文影响力 ” ( 12.80 )的 45.78% 。显示出中国 SCI 收录期刊的论文产出规模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 2007—2016 年中国机构在 SCI 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中国 SCI 论文总数的 9% ;同期中国 SCI 期刊发表论文的总被引次数仅占中国全部论文总被引次数的 4%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作者把大部分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 SCI 收录的期刊上了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1097376.html )。 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自然科学分为 “ 数理化天地生 ” 六大类。其中, “ 数理化 ” 及其分支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属于基础科学,采用 SCI 指标有其比较充分的合理性;而 “ 天地生 ” 分支的不少二级学科应属于应用基础科学,单纯采用SCI指标不但难免片面,更有可能导致涉密信息的流失。就本人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 这些海量的英文 SCI论文 背后,又有多少学者无意间成为隐形的 “ 胡士泰 ”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欧美等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设了 “ 中国文学 ” 、 “ 中国历史 ” 等与中国有关的学科及其分支的研究领域,试问这些论文有几篇是用中文撰写?其中又有多少经过中国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评审?就连中国学者,也迷失了自我。中国传统诗歌所营造的韵律美,已受到 “ 梨花体 ” 之类的强烈冲击;中华文明五千年, “ 夏 ” 在西方学术界居然是一个 “ 美丽的神话 ” !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可喜的是,党和国家已有清晰的认识,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指明了科研评价的方向。海纳百川,取长补短,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 “ 文化自信 ” 。这,应该成为中国学者的底线!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裸学
热度 9 uestc2014xiaoyu 2018-4-20 11:42
看到题目相信很多人会问,什么是裸学? 听说过裸奔、裸官、裸考、裸婚,那啥是裸学呢? 其实,类似! 本学期我在上《数字逻辑》的课,面向对象是大一学生。 由于之前的种种阴差阳错,这门课变成了“拟小班教学”,所以学生控制在30人。 很多同事说,小班教学申请,很难批下来,因为一是学校教务处对老师本身的要求高,申请阶段几乎每节课都会有专家来听,压力很大;第二,研讨课是一定有多位专家来参与,并评价投票的,准备的很好还不见得能通过;第三是非常考究课堂授课效果+互动+启发。我当时也是莫法,只能申请了。那就来吧,反正我觉得自己尽力尽心就好,同时,自己又不笨,总不至于很差吧,实在不行就明年再来一次呗~ 就这样,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探索。 其实细数,我今年算得上是第三次上《数字逻辑》了,只是前两次都是英文,第一次真正的中文小班教学《数字逻辑》,所以在备课上还是比较花时间。 我在每次课程前都会把书本、扩展、背景等知识反复揣摩,担心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和逻辑,孩子们听的散而枯燥;尽量与时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计算等内容结合,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这门课的美丽,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憧憬。 前面七八节课的时候还好,因为主要是简单的数制、码制、布尔代数、经典组合逻辑等,接受起来,相对简单。在这个讲解的过程,我意识到大一新生的学习模式其实与高中有很强的延展性,比如数学思维中的归纳、演绎、反证、优化、逻辑等。基于此,我每个知识点剖析的时候,回想自己当年高中时的所谓“闪光点”,带着大家进入一种沉浸式思维。哈哈,竟然能取到不错的效果。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比较high,因为很有成就感,即便经常大汗淋漓,但是确实很舒服,我也能再次感受简单的数学之美。 既然这么顺利,为何会峰回路转,谈到“裸学”呢?? 清明小假前,我们开展了一次随堂的小班研讨课程,整个课程与我的预期就开始有了偏差,因为研讨是需要学生们唱主角,我来总结并延展,但是几乎还是我一个人站台,当然也是我没有提前和大家讲的很清楚,除了“钦点”的昊彤同学“键盘解密”让大家惊艳,其余的互动与深度思考都有很大的问题。 当时,结束的时候,我马上就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不是大家的智商,不是上课的态度,也不是兴趣,而是思维定势——裸学!!因为很多同学也有很浓的兴趣,课上也会认真听讲,也会偶尔去寻找一些补充资料,但是都不持久,也就几分钟热度。 简单来说,裸学就是不去提前预习和做功课,只等老师来填鸭式讲解;不去主动深度思考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轻易就放过自己,因为考试的时候可能不会考;不在课后极短的时间内复习,放任知识点的快速遗忘,因为考试的时候都可以突击,突击过后很快就清除!每次来上课的时候就是人来了,但是思想没有来;有些好的会带着书,但是没有了做笔记的习惯,高中时候的重视、严谨、笔记统统消失了。这样就造成学习的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因为都是散点,不连贯。甚至老师在后面讲解知识点,复习回顾前面讲过的点,大家都是茫然的,因为已经遗忘,或模糊。回不回答,也无大碍,反正老师也记不住谁是谁,反正老师也不会因为谁没有答上来就不让谁过。两不相欠,幸载!真是如此吗? :) 这种惯性思维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基于一个大的潜意识认知:进入大学就不需要像高中那般死板学习,每次“潇洒“去上课,轻松过考试。各种表面现象,加上潜意识认知,就会滋生裸学的问题,慢慢地、一个月、半年、一年,也就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甚至于进入正常的模式范畴。 其实造成裸学的,不只是孩子们自身的问题,我们老师、我们的教学过程设置也都有关系。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仍然是抱着严谨的学习态度来的,结果发现有些课,老师都是在应付;当学生想要和老师互动的时候,发现老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在完成任务,压根就没有与学生互动;当学生想要去延伸的时候,发现老师是“甩手掌柜”……我想这些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科研+教学+学术+双创,老师也都快成了多面手,都是全才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里我能做的只有倡议: 倡议孩子们,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时候学会自我激发兴趣,让自己在快乐中学习和思考,学会深度思考,而不是寄希望于外力; 倡议我们老师同仁们,面对众多的选择和压力时,多一份“师者之心”,少一点世俗与困惑,多给自己的心留点空间,学会取舍,一旦站在讲台,还是要有那份“使命感”; 倡议我们的职能部门,在探索新的教学之路时,回归教学的本质,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过多不必要的压力,大道至简。 真心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开启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实现祖国的文化自信之梦!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8231 次阅读|22 个评论
祝贺:融合共创(天津)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股改成功!
fmjzzh 2018-1-10 04:36
祝贺:融合共创(天津)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股改成功! 发明人、著作权人: 魏德立、陈曦、王梓铭、申杨、张伟、王磊、王忠孝、臧今楠、屈艳利、刘长征、臧筑华 魏德立:百项专利技术发明人、著作权人,风道式风力发电技术、载流导线电磁感应电能利用技术、旋转机电产品减振消音技术、移动式实验室建造技术、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建造技术首席发明人,天津纵横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机动车损失鉴定分析首席鉴定人 陈曦: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生物检测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多项专利、著作权技术发明人、著作权人 王梓铭: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生,本科在读,百项专利设计方案提出者,20项专利设计的第一发明人 申杨:融合共创(天津)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几十项实验室技术发明人、著作权人、实验室设备投融资技术设计者、移动实验室安全防护技术首席发明人、著作权人 张伟:钕铁硼(天津)检测中心主任 永磁电机检测首席检测师、九曲线永磁电机检测技术首席发明人、著作权人 王磊:天津施为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院常务院长,实验室设备投融资管理体系设计首席发明人、著作权人 王忠孝:天津博聚缘轻工日化鉴定科学研究院院长,实验室安全防护技术几十项专利首席发明人、著作权人 臧今楠:光芒(北京)医药研究院院长 博士在读 生物试验室零排放技术、无菌救护车建造技术首席发明人、著作权人、几百项专利设计发明人、著作权人 屈艳利:京津冀安全联盟理事长 中 安 ( 天津 ) 机电 技术研究院院长 几十项安全防范技术发明人、著作权人 刘长征,诗道(天津)管理科学研究院 院长, 几十项专利发明人、著作权人 臧筑华:管理体系设计及持续改进方法、痕迹分析鉴定溯源技术发明人、著作权人 1、专业的实验室节能设备投融资技术研发机构 2、移动式实验室技术推广转化机构 3、九曲线永磁电机检测方法专利权人、著作权人 4、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专利权人、著作权人 5、防疫控制实验室建造技术专利权人、著作权人 6、无菌救护车建造技术专利权人、著作权人 7、中空气囊环境检测室建造技术专利权人、著作权人 8、生物实验室零排放技术专利权人、著作权人
个人分类: 管理体系设计|1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中也要体现文化自信
热度 30 Taylorwang 2017-11-13 07:34
最近又审核了一篇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论文。从论文的内容看,研究采用了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研究所取得的核心成果,撰写了二篇论文,用英文发表在行业内国际上重要的 SCI 杂志上。审完论文,虽然我给这篇博士论文给予正面的评价,并同意进入答辩程序,但总感觉有点点缺憾。 论文中几百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文的文献寥寥无几。我对其中引用的一条参考文献印象特别深刻,即介绍污水中的有机物也含有能量,一克 COD 的有机物,大约能产生 14.7KJ 的能量。这结论该博士论文引用了国外 2010 年的一篇英文文章,而类似相同的结论,我在 1990 年就已发现。记得当年发现了这 COD 值与水中能量之间的关系,我立即撰写论文,差不多花了一夜的时间写成了论文,并投稿发表在《环境工程》 1990 年第 6 期上。到目前为止,我也就只有这一篇论文,凭借一股激情,一蹴而就地通霄写成的,怎可能忘记呢?而这样的成果,竟不抵 20 年后发表在国外相似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中文文献检索也非常方便,为什么对国内的相关文献不屑一顾,而整篇博士论文,几百篇参考文献,除同门师兄几篇中文学位论文,其它都引用国外的论文呢?难道作者的英文水平比母语中文都要强? 这论文开展的研究课题是国内的重点基金资助的,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有较强的应用背景,但研究成果,都用英文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国内除高校及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机构,有条件查阅国外的参考文献,而国内的产业界,有多少能通过查阅国外的英文文献,来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自从要求与国际接轨,用发表在国外的 SCI 论文及论文数量,作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的学术地位与科研能力,且几乎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国内研究人员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不少学校的论文成果评价体系中,将国外的 SCI 论文进行了分区,科研成果的论文按照 SCI 的分区,以及国内的核心、统计源和普通杂志,又详细地划分成 A 、 B 、 C 、 D 、 E 、 F 等几个等级。对于 SCI 论文 I 区, II 区的论文,可以算为 A ,而国内的中文杂志,即使是权威的中文核心杂志(如环境类的中国环境科学),也只能算 E ,甚至搞了一个论文成果数的等效计算公式,一篇 A 类的文章,相当于十篇左右 E 的文章。对于理工科高校老师的职称晋升,或博士研究生能不能达到博士学位的答辩要求,也都确定 SCI 论文的门槛。要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必须有多少篇 SCI 论文,甚至必要要有几篇 II 区以上的 SCI 论文。要想博士毕业,则要求只有在 SCI 杂志上发表了二篇以上的 SCI 论文,或发表 SCI 论文的影响因子之和必须大于某个数,才能进入博士论文的答辩环节。在这种强烈的要求 SCI 论文指挥棒指挥下,大家竞相加入写 SCI 论文大军,以能发表 SCI 论文为荣。 虽然国内的一些杂志存在 “人情稿”的弊端,但绝大部分的杂志,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学术性权威杂志,还是非常严肃认真,对论文的质量严格把关。以我比较熟悉的环境学科为例,要想在《中国环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其要求并不比发表在国外的某些 SCI 杂志要求低。但由于发表论文成果的待遇差别太大,国内杂志的优质稿源减少也就成为必然,这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必然会进一步降低国内中文杂志的学术质量。 我并不完全否定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 SCI 杂志上的作用,但我希望寻找一种更加公平和平衡的解决方法,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中小科研机构,及相关的产业。这不仅仅是我们所开展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经费是国内纳税人支付的,研究的成果也应该优先为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更是强调我国文化自信的要求。 应该鼓励优秀的研究成果,优先发表在国内的权威学术杂志上,对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杂志核算科研成果时,权重系数要进行调整。要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要想拿到国内顶级的学位 ——博士,必须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必须具备发表在国际 SCI 期刊的能力,这都是正确的,但能在国内的权威杂志上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也是重要的。所以,对发表在国外 SCI 杂志的数量要求应有所降低,而发表在国内权威杂志上的论文,则必须实现“零”的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在研究过程中所花的国内纳税人的钱。 习主席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学术界,要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摒弃目前广泛采用的“唯 SCI 论文”论的做法。作为国内的博士论文,既要引用国际上 SCI 杂志上的参考文献,也要引用国内的相关文献;所研究的成果,既要有一篇发表在国际上的英文 SCI 论文,更要有发表在国内学术杂志上的中文文章。
12207 次阅读|78 个评论
办好中文期刊提"文化自信"不如"改变游戏规则"
热度 11 formthin 2017-8-14 18:19
- 谈科学的游戏规则与文化自信 最近科学网由 《办好中文科技期刊与文化自信》 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是科学网最近不多见的热点,如果把博文与科学论文比较,这就是一篇高引用的论文。我写这篇博文就算是蹭个热点,希望获得高的点击率。 我想,在科学领域,用“所谓文化自信”来号召我国科学工作者把论文投到国内杂志上是很难办到的,因为现在科学评价制度并不鼓励这么做。如果能够设计一个好的制度来改变它,也许就能轻易做到。 我标题中讲的“科学的游戏规则”有两层含义;一是现行的科学运行体制是什么?有没有改进和变革的需要。二是能否让我们现行的科学体制运行的更科学,也就是说这个运行体制是科学的。 也许多数科学工作者不会认为西方的这个科学体制运行了几百年会有什么问题,或者大家认为已经熟悉了现在的这个科学游戏规则。虽然由不尽人意,但是,我们还是按现行规则办。就像 SCI 评价科学研究一样,我们暂时好像很难找到其他什么方法替代它,或者管理者只能用这种方法来管理。大家知道,科学领域的一切评价只有公正的同行评价才是最准确的。但这个和科学管理者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科学管理者是不愿意这样做的,还是用 SCI 来的简单方便。 一、现行科学体制的不科学部分 (一)、发表科学论文需要版面费 不仅发表科学论文需要版面费,阅读科学论文同样需要需要付订阅费,这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国家利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目的就是让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一个障碍。如果论文发表在国内杂志上,不仅不需要版面费,还能得到稿费,特别优秀论文可以得到不菲的物质奖励,我想,提升国内科学杂志的知名度指日可待。过去我写过一篇博文的题目是: “中国诺贝尔科学奖有了,还缺一流的科学杂志” 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 (二)、科研经费申请制的缺陷 我们想开展科研工作,首先要申请科研经费。把你要做的科研计划写出来,同行认为合理的就可能得到资助,而且,研究必需要按照计划进行,不好更改。假定我们在执行这个计划时,偶然发现了更好的科研思路,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弃原先的预订研究计划,用这笔钱来做新的科研计划。在此顺便拿韩春雨说事,韩春雨去年发表了有诺奖级论文而名噪一时,现在论文因重现性问题撤稿而告一段落。我要问的是韩春雨的这项工作在课题计划书上是不是写了,而且,写出了具体研究所希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果申报书是这样写的,但实验没有做出来,怎么交差。是不是会诱导研究者去编造数据,发表论文而达到结题的要求。如果没有写,而是挪用其他项目的经费来做这项工作,是不是也违规。 所以,我认为科研经费应该资助具备科研能力和条件的人,至于他想做什么,随他去吧。 (三)、科学工作者工作性质的定位问题 作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活动,最初不带功利性,也没有国家的资助情况下,这不是一个问题。到科学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需要评价和竞争的年代,是否可以给予科研人员一个清晰的定位。假如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游戏来看待,这类似于体育运动,在参与体育运动的直接人员有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之分。在体育运动方面,这三者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教练员通常年轻的时候是运动员,如世界冠军刘国梁,后来成为国家队教练。在做教练员的阶段,刘国梁肯定打不赢他指导的国家队运动员。但不能否定刘国梁的成绩。围棋运动员聂卫平九段如果再参加联赛,不一定赢得了低段位的选手。所以,资深的运动员最终都选择从事教练工作。这有点像科研成绩突出的研究人员最终成为大学教授是一个道理。 科学界与体育界比较也有相似之处。科学工作者也可以分为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只是这些角色是不分开的。比方说,作为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就相当于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如果指导研究生,这个角色就是教练员。如果收到基金的评审,和杂志的审稿,角色又变成了裁判员。自己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角色又是运动员。在这三种角色转换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科学工作者虽然是终生职业,但是,按照过去的经验,伟大的科学家,做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中青年( 35 ~ 45 岁)的时候完成的,年长的科学工作者可以选择退居到科学的第二线,专职做好教练和裁判员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有更多的专职裁判员。和运动领域不同,科学的裁判员应该是曾经的优秀运动员,这样就会有很好的科学鉴赏力。。。 二、科学体制的改进与创新 (一)、科研基金的申请制改为贷款制 凡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可的教学与科研单位聘任的科学工作者,都有资格申请科研贷款。国家基金委可以办成科研经费贷款中心,省级科研机构也可以贷款。但是,配套的要有一个成果收购中心。国家给发放贷款的机构给每个申请贷款的科研人员进行评级,确定可贷款的额度。如果定为 5 个级别。 200 万、 100 万、 50 万、 30 万、 20 万、 10 万。博士毕业被大学聘用,就可以获得 10 万可以贷款。配套的机构是科学杂志社。这个可以按照学科来分类。拿药理学学科来讲,可以有 4 ~ 5 个,但是不少于 3 个机构,负责收购药理学科的科研成果。针对某一特点学科,每年贷出去的经费总额和验收机构(以论文为成果标志的就是国内的科学杂志社)所花费的收购经费的总额相等就可以。每个学科投入的经费总额是国家根据科学发展需要来计划制定的。 得到贷款的科学工作者在完成科学研究后,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成果登记,这个可以相当于在专利局登记,有一个专属的识别码。然后进入科研成果的交易市场,这个期间可以不出印刷版,只是电子版,大家都可以查阅。属于药理方面就登记在药理成果下,等待科学杂志社来收购,最后由科学杂志社在论文库里选择收购,编排出版,对一些有非常有价值的论文,论文写作欠佳的文章,杂志社可以进一步润色,使其更具有可读性。为了杂志社的影响力,杂志社也可以出钱请 Editage 意得辑 帮助其以英文形式发表,因为该文章的产权转移到了杂志社,也就是交给国家了。至于给予多少钱收购,由这 4-5 家杂志社报价,论文所有者选择出价高的售出。如果一位最初的博士,拿了 10 万元贷款,经过 1 年的努力,就卖出去 15 万。他得到 15 万后,相当于返还贷款 10 万,自己账面还多了 5 万,第二轮,就可以再贷款 20 万,这样,他就有 25 万。可以招聘一些学生和他一起工作,加速进入第三轮。如果一位博士,贷款 10 万。两年后只卖出 5 万元。那只好给别人打工,获得另外 5 万元,返还基金委后,第三年,或者第四年才做完第一轮。再申请得到一定的贷款开展工作,也可以自己掏腰包开展研究。实在不行,他有可能就离开了科学界,去其他行业发展。 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收购机构通常以科学杂志的形式出现。拿药理学为例,国内保留 4-5 家就行。如中国药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与毒理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等。这些带有评价和鉴赏功能的杂志社和传统的科学杂志社有所不同,其掌门人首先选择的是愿意担当科学裁判的本学科的泰斗级人物,给予高薪。每个杂志就是一个科学山头。科学工作者只管把这些科研泰斗忽悠了,愿意出高价购买就是。至于科学评价工作,留给泰斗门自己去做吧。最初的这 4 个杂志社可以平均的把药理的研究经费给他们。年终后,可以对杂志进行评估。可以是 SCI ,也可以突破性论文数目进行评价,来评估杂志社的办刊水平,评估后,国家可以给予团队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可以适当调整经费的分配。 科学研究到了院士级,年龄大多数都到了 50 岁了。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做科学研究的运动员,也可以选择做科学研究的裁判员。当裁判员,管理很多经费,但这些经费自己不能用,自己只是拿年薪和奖励。当运动员的院士,经费按贷款额度申请,钱的使用自由度大,但是,最终的研究成果还是要有杂志社收购,才可以持续。其次水平的科学工作者可以到大学当教授,以教学为主,当然薪酬也是最高的。而科学的运动员则主要是科研的青椒们,以博士和博士后为主力军,未来的诺贝尔奖就出自他们。只要他们找到一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工作,就可以申请贷款开展工作,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报团开展研究,也可以加入大牛的工作团队工作,当然,成果的分配形式可以事先约定。这样不需要一开始在大牛手下做小媳妇,不满意,就自己单干。单干做不好,合作又不愿意,那就只好离开学术界了。干得好的,到了 45 岁后,慢慢转到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身份,也就是杂志社的主编和大学教授的岗位。 我在这里再一次拿韩春雨说事。如果当初韩春雨完成了这篇著名的论文。直接提交到 Nature Biotechnology ,既要花版面费,还得不到回报,肯定不会投向这个杂志去。而是,把论文放到国内相关领域的论文交易中心挂牌出售。论文出来后,大家都在议论,这个研究可以获诺贝尔奖,评价很高。国内几家知名杂志开始进行投标购买,当然,这是杂志社和韩春雨私下进行的。 A 杂志说,我们可以出 100 万购买,但是,不知道你的研究重现性如何,这样吧,我先出一万元购买你的期权,如果一两年后,验证了你研究的重现性,我们逐步给予你资金到位。如果重现不了,后期就不付款,这一万元算是你的劳务费,也就不追究了。另一家 B 杂志社开出的最终价格是 50 万元。当然,前期给予 5 万元订金,其他条件条件和 A 杂志一样,大家猜猜看,韩教授会选择哪一家?这里就不进一步探讨了。 (二)、职称的评定由各自的学会进行,聘用和给予的薪酬由聘用单位决定。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写过一个博文, 《关于高校的职称评聘,谈点建议》 在这里就不赘述。一所大学很多学科,学术委员会也是由不同专业专家构成,很难准确评价某一特定领域老师的实际水平。同行在一起比较就容易看出高低,而且,行业学会也可以控制指标。这些可以参照行政体制,给专业人员评级和排名次。聘任单位可以根据所招聘人员在其学会的排名,给予相应的待遇和薪酬,实行双向选择。如果要比较两所大学在某一学科的实力,只需要比较这两所学校教师在其学科领域排名总分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方面要展开来讲,有很多可以探讨,在此也不赘述。 三、体制改革的决心与文化自信 一谈到自信的话题,耳旁响起的就是三个自信。这三个自信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实,我们这代人很多是从改革开放走过来的。有些时候也会思考,为什么美国强大,是不是与他们的政治制度有关,我们是不是要学习美国的政治制度。经过 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经济上得到高速的发展,老百姓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 GDP 达到了全球第二,所以才有我们今天这样的自信。但是,科学领域的发展似乎不如经济领域,虽然我国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随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增加,但产出并不乐观,尤其是原创性成果。比较中美政治制度和科学制度可以看出,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但科学制度却是完完全全的照抄,全无创新的地方。如 SCI 评价、非升即走、 publish orperish 等都是学习西方的。当然这些制度在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下还有正常运行,但是,在国内的制度下,是不是有可能走样。 我们在科学方面要在将来超过美国,是不是可以考虑建立全新的科研运行体制,让韩春雨的争议不再出现。我个人认为科研经费贷款制度是一个不错的设想,可以减少很大的科研管理成本,可以让科学家安心于自己的科学创造。让年长一些的、已经有成果在身的科学家担当科学裁判的工作。如屠呦呦在 40 岁完成了青蒿素的发现,作为优秀的科学家是可以判断这项成果的重量级的。 50 岁后就可以不再做具体的科研了,可以专职从事相应领域的科学评价工作。 60 岁以后好好养身体,等着慢慢拿奖就是了。。。
73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为什么做科研?为谁做科研?——再谈中文期刊与“文化自信”
热度 56 shhu1961 2017-8-14 11:05
科研成果的 价值不可能由科学共同体自己坐地起价,也需要买家认可 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影响力 这种说辞 很像是 一块遮羞布 谁来填平研究与产业之间的鸿沟 博文“ 已讲三遍: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80214-1070172.html ) 在科学网发表后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从科学网上已经表达的意见看: 1. 对于用中文发表论文,反对的声音似乎要大于支持的声音,下面是一些有 代表性的观点 : “ 要求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这会严重影响国际学术交流,并不可取。当下中国正在全面崛起的过程中,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以中文发表研究成果不符合国际潮流。以中文发表研究成果,将会把中国学术界与世界隔离开来,其坏处一目了然 ”(王晓峰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76-1070444.html );博友Claim的评论:“当我们科技还没法叫板西方的时候,就必须接受ENGLISH为第一科技交流语言”; “(文章)要不要用中文发表,我个人看法,恐怕没有必要!……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想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作为科学家,没有任何选择。……让大家把最好的,甚至一般较好的文章都发到中文刊上,短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建立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和双一流建设大学,再自信都是没有希望的”( 程宗明 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70622.html 。 2. 对于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作中,至少有一篇发表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反对意见认为“出台这种规定,本身就是没有自信没有尊严的表现”(博友 Skydoom 的评论 ),并质疑:“ 通过这种手段干预或者说胁迫作者发文合理吗? ”(博友 禹兴海 的评论 ) 还有一些激烈得多的评论,有的已近乎骂街,这里就不引述了。 也有一些正方评论从国家战略、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社会学角度出发,陈述了中文发表论文的意义(博友ep4h、 蒋大和 、赵建民等的评论 ),很有见地,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的进一步阐发。 在博文的评论互动环节,我们表达了几层意思: 1. 当今科学已经不单纯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事情,已经是国家战略, 重视中文发表论文是国家战略的体现,支持 中文期刊、中国期刊是中国学者的责任。 2. 中文期刊并不影响学术成果的优先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期刊对中国学者取得学术优先权不仅没有根本影响,而且有先天的有利条件; 3.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的决定是 促进民族科学体系完善的制度安排,特定历史时期需要特定的制度安排! 4. 当下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学术环境造成了故意排斥中文刊、中国刊,故意不引用、不投稿、不评审的不正常状况,这是亟待改进的。 看到 程宗明 老师、王晓峰老师的博文和博友评论,感到自己意犹未尽,试做进一步阐发,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为什么做科研?为谁做科研? 科学职业化是最近100多年发生的事,此前,科学是贵族的一种业余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是需要有闲、有钱的。他玩他自己的闲钱,怎么玩别人管不着。科学怎么就变成一个职业了,在这里不多闲扯这个问题,重点谈谈作为一个“职业”怎么才能玩得转! 既是一种职业就需要成本和投入,有投入就要有产出,这里的产品当然是科学成果、科学知识,论文是产品的一种体现形式。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形成投入-回报机制,这个“职业”才能玩下去!问题来了,这个产品卖给谁?价值谁来确定?显然,这个价值不可能由科学共同体自己坐地起价(所谓“业内承认”),需要买家认可(所谓“社会承认”)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科学工作者必须去向公众解释、宣传,求得认可和支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邻居日本要由政府出马,搞一个“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 ) ”,“ 以实现科技创新立国为目标,促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的研究开发;营造包括促进科技信息流通在内的科技振兴所必需的基础环境” , 整体规划科技发展,协调科技发展与 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让科技落地。 看来,相当一部分中国学者在 为什么做科研?为谁做科研这个问题上还不甚了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科研职业化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中国的 纳税人肯定不会苛求科研工作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方向正确应该是基本要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科研工作恐怕并不能得到纳税人的认可。 说得严重一些,有些科研文章其实只是钻了科研体制的空子,成为混饭吃的饭票!从SCI换到的饭票面值高、好使,便有趋之若鹜的势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用在中国社会建设中是一个中国学者不能质疑的声音!我们的“消费者”不认可,我们的职业就玩不下去!立志 攻克国际难题是少数人的事;解决国内重大需求是大部人的事,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科研出发点 。 二、科研的价值怎么判断? 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影响力 这种说辞很像是一块遮羞布,似乎也是唯一一块能用的遮羞布。 2016 年中国制造期刊论文数已经接近100万篇,SCI论文也达到30万篇的规模。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一,SCI论文数也已经坐二望一,其中化学、物理、材料学科的文章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试问,我们是学术强国了吗?我们开创学科方向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又有多少?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已经过去了40年,下一个诺贝尔奖在哪里? 要以SCI指标判断,我们蛮可以沾沾自喜,论文数与高被引论文数都同步增长,稳居世界第二把交椅,但中国的科技水平 真的到了坐二望一的境界?我们的能源、环境、健康、高端制造等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领域是不是都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了?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永远是少部分人的事, 攀登科学高峰不是打群架,从来不是人数的比拼、不是文章数量的堆积!其他因素姑且不论,我们总得承认天赋的差异,大部分人生来就不应该被赶鸭子上架,去攀什么国际科学高峰,而横尸成为垫脚石,应该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辉力所能及、利国利民的作用。 很清楚,我们科研的“消费者”是中国纳税人,不是爱思维尔、不是斯普林格、不是PLoS、不是SCI。现阶段那么多人自己花钱为国外期刊、数据库、服务商打工,事出无奈,情有可原,但如果还振振有词就匪夷所思了!在SCI发论文的的自信似乎并不值得炫耀!我们有不少学者在讨论社会治理时经常会提纳税人的意愿,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应该具有同样的态度! 在科研评价方面,我们还是可以考察研究日本的科研评价体系。日本的科研评价已经成为统一价值观后的一种职业行为,而不是假手他人 。 三、 谁来填这道沟? 2014 年6月,李亚栋院士等给中国科学院上书,建议“创建‘科技文献中文摘要(CAST)’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信中写道:实现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是体现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欧美发达国家因英语文献的原因,在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方面形成了特殊的优势,我国虽然科技论文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科技成果在促进企业新技术发展方面收效甚微,这与我国绝大多数科研创新成果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不无关系!李亚栋等人由此建议,多部门合作,共同创建“科技文献中文摘要(CAST)”在线服务平台,方便我国企业界广大科技人员和行业能工巧匠及时、方便地吸收国际科技新发现、发明新成果,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李亚栋院士在信中对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果操作都有很好的建议。 认为英文发文章天经地义的学者对中小企业技术人员难以及时、便利地获取研究成果的尴尬状态应该不是有意漠不关心,只是并不了解吧! 根据科学院领导的要求,科学出版社组织队伍认真研究了 CAST 工作方案,由于工作涉及面广、人力物力投入大、工作内容复杂,这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恐怕也非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能够胜任,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科研工作接地气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我们的邻居日本。首先,对于科研选题的价值取向,日本学者能够做到以我为主,而我们还有严重的跟风行为,我们经常不是从国计民生需要、“消费者”需求去设计选题,而是习惯于在外国人的文章中去寻找选题、去拾遗补缺或锦上添花,在科研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模式还情有可原,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但时至今日,我们都已经以科研成果的“老二”自居了,再这么做情何以堪!坊间有说法,中国开国际学术会议外国专家要三请四邀才来,而日本人开国际会议,外国人常常不请自到,很耐人寻味! 其次,类似李亚栋等人建议的CAST项目,日本人早已经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JST 开 发的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 J-STAGE 除了 向全世界即时发布日本科学技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外,还组织日本国内语言专家与各学科专家合作,高质量地将世界最新科技文献即时翻译为的日本语言文字,使得不通晓他国语言的科技工作者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促 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显然,日本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从研究人员到工程技术人员、从研究机构到工程企业之间有着协调机制和互动机制,而我们在研究机构与工程企业之间的鸿沟尚待各界齐心合力,加速填平!比如可不可以从简单的做起,我们的英文刊也加个中文文摘? 文章最后再引述一次 欧阳钟灿院士在 “第十三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上的呼吁: “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真的是时候了!”。 补记: 1. 中文期刊的种种弊端是另一个问题,需要专题讨论 。 2. 在期刊出版的规划、布局、整合、集约化经营上,我们放任太久,欠账太多 ,亟待多方合力突破困局。 参考文献 参见:李正风. 产权制度创新——科学是如何职业化的,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2期 参见: 程永明.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以JST为例.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本文作者欢迎媒体转载此文,但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胡升华
个人分类: 观点|15083 次阅读|111 个评论
张学文之问:中国科学何时才自信?
热度 8 杨学祥 2017-1-8 06:03
张学文之问:中国科学何时才自信? 杨学祥 最近,科学网网友张学文和蒋大和分别发表两篇博客:《 愚问:中国科学(界)何时才自信? 》和《 请规定重要研究成果“一稿必须两投”!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信心和自强心提出了令人深思的拷问。 对于高端人才,中国“播种”,发达国家“收割”。为什么形成这样的今古奇观?科技成果的外流给出了答案:国外的名刊、名校、名人控制了中国科技水平的评定权。 前不久,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发言语惊四座:“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 90% 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1/307723.shtm 我在 2010 年 9 月 17 日 指出,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外流是科技激励政策的失败,是自毁文化科技长城!!!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要努力争取,而不要妄自菲薄,要从无到有,而不要助纣为虐、甘拜下风。 中国的一星两弹是在外国势力阻挠和封锁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不能等待外国势力的恩赐,历史的经验不能忘记。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千年底蕴,筑就长城。亡我之心,古今相同。谁是罪人,后世说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823.html 人才外流,科技论文外流,中国的科学谁做主? 纵观中国科技乱象,错误的科技评价导向是元凶: 教授职称评定:必须有出国学习经历和国外名刊的论文; 人才招聘标准:具有国外教授和博士头衔的人士优先; 基金和奖项评定标准:国外名刊的论文是主要硬件; 国外、国外、还是国外,国外的名刊、名校、名人控制了中国科技水平的评定权,中国的科学谁做主? “土洋结合,洋为中用”的基本国策,如今已经烟消云散;代之而起的是“本土无用,以洋优先”。从大豆定价权的丧失,到科技评定权的自杀,信心、人心、民族自强之心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中国科研失去了自信心,外国老师变成了外国霸主,名校名企争相引进以标榜身价。 正如我在 2009 年一篇评论中指出的那样: 神话和愚昧是并存的,一个落后的民族总是把自己兴盛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之上。在外部力量的左右下生存,就像一根天生的尾巴,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唐僧精神就是代表:认为真经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取来真经,照经文去做,就会得道成仙,修成正果。真理是从外部取来的吗?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龚自珍的诗来形容当前科学界的“西学”一统天下实不为过,“洋为中用”变为“洋为中神”,中国民族文化至今仍在“西神”面前瑟瑟发抖。学术界的唐生们虔诚地到西方取经,复制了一点西方科学的皮毛,便披着虎皮借以吓人,要全部扫荡中国的文化传统,完全背离了西方科学的民主和开放精神。 学西方科学首先要学西方科学的民主精神和开放环境,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平民,在法律和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即有知情权,又有参与权。学术权威只有尊重科学知识,尊重科学民主,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旦违规剽窃,压制科学民主,就等于自绝于科学界。可惜的是,目前中国有惩罚贪官的法律,没有处罚学术腐败的学规,致使中国的学术腐败愈演愈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64641.html 中国为什么缺少科学创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部门的学术权威没有负担起自身的引领科技创新潮流的责任,惧怕科学争论是通病。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01/content_104807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401.html 相关部门的学术权威把科技评定权让给国外权威,最终导致目前的尴尬局面。 如果在改革初期,这样局面的出现还有其历史的理由:经济和科学落后的现状必须首先打开国门,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今中国崛起令世界瞩目,继续甘当小学生将落伍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再创辉煌和中国梦。 张学文之问:中国科学(界)何时才自信?还需要等待 N 年吗?咄咄逼人的南海之争大概不会给中国那么多等待时间,没有科学自信,何谈强国富民?科技强国不能让国外科技霸主做主吧? 习近平主政以来,提出了我国的制度自信这样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今天在广播中又听到要我们有文化自信,发展我国的文化。 张学文之问和蒋大和的呼吁,表明中国科学自信心的回归。 正所谓: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千年底蕴,筑就长城。亡我之心,古今相同。谁是罪人,后世说评! 相关报道 愚问:中国科学(界)何时才自信? 2017-1-7 10:55 愚问:中国科学(界)何时才自信? 张学文, 2017.1.7 习近平主政以来,提出了我国的制度自信这样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今天在广播中又听到要我们有文化自信,发展我国的文化。于是我想及一个问题:中国的科学界(科学界的专家,领导层,广大科技工作者。。。)何时才有自信的问题。 想来也是,我们的科技文章要在异国发表才光彩,我们的教授要有留学资历才被高看一眼,我们的科学评奖要以炸弹奖为标准,而大学的课堂,黑板似乎也以英语,英文为上。在大家努力着西装的时代,我们的科学自信是否是一个不可能提出的伪问题? 记得上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搞大跃进,农业要亩产万斤,农民要大练钢铁,到处大家都在放卫星,可今天我们却谦虚到永远无信心了!? 中国何时具有科学自信? 当然中国如果不搞科学,那么科学自信问题也就无需提出。 反之,如果中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科学杂志,科学学会,院士,教授,研讨会,而且已经维持了多年,再不敢提科学自信,那么这一切活动难道都是演戏?难道科学领域的头面人物不能给个说法?而本领域的各位是否对全国人们有个交代? 真的不知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为妥,是问之。 要不然,退一步,问:在科学领域中国何时不自卑再过 N 年再问何时自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026036.html 发达国家 “ 收割 ” 中国人才:中国的科学谁做主? 2014-12-8 21:13 发达国家“收割”中国人才:中国的科学谁做主? 杨学祥 学者苗月霞最近指出,发达国家“收割”中国人才现象当重视。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优秀人才的竞争和吸引力度,是各国为实现各自发展目标集聚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留学人员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特点,一直是各国人才竞争的重要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成为美国等国家吸纳留学生的重要来源国。 美国是世界上通过吸引留学生“收割”其他国家优秀人才的典型代表。 1946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通过了富布赖特法案,开始施行富布赖特计划,启动由政府推动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工作。此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很大比例的人数都留在美国,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 25% 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 1/5 ;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 1/3 出生在国外。美国的国际学生来源国第一位是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比重为 25.4% ;若是包含港澳台地区,中国留美国际学生在 2011-2012 学年则为 225816 人,约占留美学生总数的 29.5% ,是最大的留美学生来源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308701.shtm 对于高端人才,中国“播种”,发达国家“收割”。为什么形成这样的今古奇观?科技成果的外流给出了答案:国外的名刊、名校、名人控制了中国科技水平的评定权。 前不久,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发言语惊四座:“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 90% 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1/307723.shtm 我在 2010 年 9 月 17 日 指出,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外流是科技激励政策的失败,是自毁文化科技长城!!! 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要努力争取,而不要妄自菲薄,要从无到有,而不要助纣为虐、甘拜下风。 中国的一星两弹是在外国势力阻挠和封锁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不能等待外国势力的恩赐,历史的经验不能忘记。 大国之争,文化先行。千年底蕴,筑就长城。亡我之心,古今相同。谁是罪人,后世说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823.html 人才外流,科技论文外流,中国的科学谁做主? 纵观中国科技乱象,错误的科技评价导向是元凶: 教授职称评定:必须有出国学习经历和国外名刊的论文; 人才招聘标准:具有国外教授和博士头衔的人士优先; 基金和奖项评定标准:国外名刊的论文是主要硬件; 国外、国外、还是国外,国外的名刊、名校、名人控制了中国科技水平的评定权,中国的科学谁做主? “土洋结合,洋为中用”的基本国策,如今已经烟消云散;代之而起的是“本土无用,以洋优先”。从大豆定价权的丧失,到科技评定权的自杀,信心、人心、民族自强之心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中国科研失去了自信心,外国老师变成了外国霸主,名校名企争相引进以标榜身价。 正如我在 2009 年一篇评论中指出的那样: 神话和愚昧是并存的,一个落后的民族总是把自己兴盛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之上。在外部力量的左右下生存,就像一根天生的尾巴,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唐僧精神就是代表:认为真经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取来真经,照经文去做,就会得道成仙,修成正果。真理是从外部取来的吗?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龚自珍的诗来形容当前科学界的“西学”一统天下实不为过,“洋为中用”变为“洋为中神”,中国民族文化至今仍在“西神”面前瑟瑟发抖。学术界的唐生们虔诚地到西方取经,复制了一点西方科学的皮毛,便披着虎皮借以吓人,要全部扫荡中国的文化传统,完全背离了西方科学的民主和开放精神。 学西方科学首先要学西方科学的民主精神和开放环境,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平民,在法律和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即有知情权,又有参与权。学术权威只有尊重科学知识,尊重科学民主,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旦违规剽窃,压制科学民主,就等于自绝于科学界。可惜的是,目前中国有惩罚贪官的法律,没有处罚学术腐败的学规,致使中国的学术腐败愈演愈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64641.html 学术权威的历史责任是站在学术研究的最高点,通过发表自身或发现他人的学术创新,引领所在领域学科的学术研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承前启后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中国为什么缺少科学创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部门的学术权威没有负担起自身的引领科技创新潮流的责任,惧怕科学争论是通病。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01/content_104807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401.html 相关部门的学术权威把科技评定权让给国外权威,最终导致目前的尴尬局面。 如果在改革初期,这样局面的出现还有其历史的理由:经济和科学落后的现状必须首先打开国门,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今中国崛起令世界瞩目,继续甘当小学生将落伍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再创辉煌和中国梦。 据统计,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有关调查显示,约有 81% 的中科院院士、 54% 的工程院院士、 58% 的教育部直属高校 45 岁以上的博士生导师、 50% 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 94% 的中国科学院课题组负责人、 92% 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为留学回国人员。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正在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这就是说,中国已具备与世界科技强国抗衡的能力,保护中国期刊已成为当前保护中国科技利益的重要一步:中国期刊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守护神,没有中国期刊,中国文化就不能生存,就不能发展,更不能传承。应该像保护中国企业一样,国家应该竭尽全力保护中国的科技期刊。 以下两项措施是应该考虑的: 一、科技水平评定中,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同等对待;重在文章本身的科学价值。 二、作为国家基金支持的首要条件,国家基金支持的项目成果必须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这也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相关权宜的必要措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945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65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红太阳
热度 5 张海霞 2016-12-26 10:21
早上爸妈出门去体检,老妈又语出惊人:“衣服可以换洗,就这小命不能换,所以得倍加尊重!”真理啊!由此联想到今天是毛爷爷的诞辰,我们的命不能换,我们的家不能换,我们的祖国不能换,我们的红太阳不能换!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脉,尊重TA、理解TA、爱护TA、发展TA,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必须要做的!再贴上次写的《我的红太阳》一文,期待更多人重读毛泽东。 自 7 月 31 日那天在湖边遇到一个人独坐的韩毓海老师,要了他亲笔签名的新书《重读毛泽东》(从 1893 到 1949 ),到今天读完全书,不能平静的不是在湖边独坐的韩老师,而是绕湖边暴走的我: “ 老韩,重读毛泽东看完了,特别致谢,不一样的写法,深刻的分析与翔实的资料,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持久战那一篇,中日文化和历史的剖析,与送刀的日本将领一样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次致敬。 ” 拿到书的时候没有奢望,只因为是毛爷爷的粉丝(不喜勿喷),尽管从来没有见过毛爷爷(也没有去纪念堂瞻仰过遗容),可是多年来很喜欢看毛爷爷的传记、诗词和书法,每每被他宏大的气场和豪迈的情怀所感动,希望能够看跟他有关的一切,这是发自内心的朴素感情,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因为俺既不是党员也不是领导,平素与跟风拍马屁无关,成为毛爷爷的粉丝,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伟人气质和他建立新中国的非凡经历。尽管作为这个时代为数不多高调的“毛爷爷的粉丝”还被很多人嘲笑过,跟爸爸发生多很多次激烈的争论,但是我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忠实粉丝。所以,我要了老韩的这本新书,暑假期间利用闲暇的时间开始翻看,没想到,这一次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读书经历,它让我不仅仅是掩卷深思,而是掩卷难眠 …… 这本书写的很与众不同,重读毛泽东,不是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也不是上穷史料、下揭民间的故事汇,它不是一本名人语录的分析,也不是一本英雄事迹罗列,它是韩毓海老师本人把伟人的成长和发展历史放到整个历史的长河之中、上联系五千年历史、外联系世界大格局的一次全面深刻的重新解读,既有史料的坚实支撑,又有文献的旁征博引,还有纵横联系和国内外对比分析的深刻思考,有很多篇章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譬如: 在第三章从“兄弟”到“同志”,是关于毛爷爷当年离开湖南长沙到北京大学做图书馆管理员前后,如何从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无政府主义者,成长为替劳动者谋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的,关于马列传道中国的导师,李大钊, 1919 年 11 月 27 日在中央公园的演讲“庶民的胜利”以及《新青年》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详细解读,让读者醍醐灌顶一般地感受到:这一百多年前的先贤们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是站到了怎样的高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解读才有机会把它变成一百年来仁人志士们努力的精神,它不是教条也不是空谈,而李大钊的办公室就在毛泽东这个管理员的隔壁,才有这样的机会引导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青年人走上为人民谋解放的道路!自从读了这个段落,每天跑步到李大钊先生雕像前就成了我固定的打卡路线。 还有第十三章,倚天抽宝剑,《论持久战》的宏涛大略,这是在抗战初期“亡国论”盛行的时候, 1938 年 5 月毛泽东把自己关在窑洞里九天九夜写成的,以无规则的超常规战争对抗常规战争,以人民战争对抗国家战争,以大地法对抗国际法,这不仅仅是我们抗战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让世界上劲敌折服的战略制胜 — 中国抵抗 。这里提到了日本的著名战略家远藤三郎(前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前日本陆军航空兵司令官),他战后在监狱里读到了《论持久战》,“觉悟在一夜之间”,日本战败不是自己的战略不够清晰、指挥官头脑发热,而是没有毛泽东这样的战略思想家!因为毛泽东明确知道中日两国的战略和问题,日本的优势在于军事、现代化工程和国力,而劣势在于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和全球战略,后面这三点也正是中国可以发挥的强势:中国的 5000 年文明是藐视强权、不断自我更新的“回心型”,而日本则是“转向型”(竹内好《近代的超客》),近代化以来,日本面对西方强权没有抵抗就放弃自我,转向西方,全盘西化;而中国却在抵抗,开始了自我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内发性的、革命式的近代化道路,这就是两个文明的不同精神底蕴,如鲁迅先生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则抽刃向更弱者”,日本恰恰就是那个弱者。 …… 所以,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很多很多章节都再三研读,反反复复,今天,终于算是读完,掩卷这一刻,忍不住想去重读毛选和马列,很多东西没有系统看是不得核心要领的,道听途说和片段语录都不解其中真味,如同今天我们一提这些名词就开始僵化我们的思想一样,其实是被很多教条主义者误导了,如果有更多像韩毓海这样的学者,用心去写这样深刻有思想有观点的好书,我们就能对历史多一些全面的了解,对我们的文化多一份自信。 重读毛泽东,全面认识我心中的红太阳,我们的命不能换,我们的家不能换,我们的祖国不能换,我们的红太阳不能换!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脉,尊重TA、理解TA、爱护TA、发展TA,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必须要做的!再贴上次写的《我的红太阳》一文,期待更多人重读毛泽东,重建文化自信。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04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习近平不提“文化自信”原因解析
热度 7 张能立 2014-8-23 00:35
在刚刚过去的纪念邓小平诞生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继续重申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唯独缺一个他在此之前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如此重大的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深思熟虑了之后所为。习近平不提“文化自信”,绝不是一个偶然或者疏忽的原因。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文化自信”里面的“文化”绝不是指眼下的中国文化,而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因为中国眼下的文化,就像中成药一样,不是纯中国文化,而是受了西洋文化渗透之后的文化。别的不说,就说政治文化。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所谓的党派。政党这个东西是舶来品,还有许许多多其它的舶来品。这些舶来品就像中成药中西药成分一样,与传统的“孔孟之道”文化混合成了现在这样的中国文化。 其次,如果强调“文化自信”的话,那么,其实就是表明“孔孟之道”文化自信。不过,习近平在这次座谈会上强调不能“数典忘祖”。但是,仔细细究,“数典忘祖”中的“祖”大有讲究。就个人而言,不说普通人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就是大汉奸汪精卫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即使当朝最高级别的贪官周永康不也是将自家的祖坟修缮得很气派的么?可见,“数典忘祖”里面的“祖”,一般并不是指个人的祖宗,而是指民族或党派的祖宗。事实上,知识分子和庙堂中人,语出“数典忘祖”的时候,“祖”其实就是指孔孟这样的先人。对于执政党而言,“祖”又多了一层意思。一般是指共产党创始人和最早的领袖般人物。例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如果执政者现在承认“孔孟之道”这种“文化自信”的话,那么,事实上也是“数典忘祖”--否定了“五四运动”的价值。 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北洋政府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的启蒙意义是“在1919年10月,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 梁启超和梁漱溟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马克思主义。而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 ”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执政者出于短视,看到了当下中国治理困难,也想走 历朝历代 利用“孔孟之道”治国的老路。于是,过去被批判了的各种传统文化糟粕,又沉滓泛起。在世界范围类建立多所“孔子学院”更是愚昧、短视,且“数典忘祖”的行为,不仅没有能够输出什么“孔孟之道”,而且还招致先进文明的抵制,可以说是自取其辱。 重新树立孔子的形象,图谋借用“孔孟之道”治理中国,这是直接否定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间接否定了共产党诞生的基础。 当下的贪污腐化盛行,与这些年来“孔孟之道”这类腐朽的文化,重新在大陆泛滥难道没有直接的关系么? 也许,习近平的执政团队中有人看出了重新恢复“孔孟之道”这种“文化自信”,其实就是否定“五四运动”的价值,动摇共产党立党之基,不仅不会有助于社会治理,而且还会让腐败更加盛行。毕竟“孔孟之道”这种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基于血缘亲疏的腐败文化。那些已经被反腐风暴刮倒的贪官,为了升官和腐败平安,很多人不就是动用纳税人的血汗钱,搞什么风水工程,请风水先生做法事的么?此外,在“孔孟之道”这种腐朽的封建文化与执政党立党之基的革命文化之间,无法运用“圆通之术”,搞什么革命文化不能否定“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也不能否定革命文化这种短视之论调。有鉴于此,习近平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座谈会上,就没有提及“文化自信”。 以后执政者还会提“文化自信”的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五四运动,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78.htm 复制 去Google翻译 翻译结果
个人分类: 教育|28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障是文化自卑
热度 1 sheep021 2014-5-11 07:43
见: http://cul.qq.com/a/20140510/006863.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中国是黑暗的,西方是光明的。这种思维定势已经深刻渗透在部分中国人、主要是中国读书人心灵中,他们以此思考中国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文化自卑。 张之洞在大变革开启的时刻高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不是守旧,也不是虚骄,其中透露出的是儒家士大夫的文化自信。 本文作者: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儒学研究学者。 两会前,一家门户网站邀我做一次访谈,主题是养老。挺好的话题,但编辑传来提纲,我差点笑出来,苦笑。 提纲设计的第一部分讨论中国面临的养老困境,列在清单第一位的困境是中国人养老观念的陈旧:中国人认为,有孩子,就不该住进养老院。孩子也觉得,让父母住养老院就是不孝。 第二部分想讨论,中国老人如何安度晚年。第一个小条目是“夕阳红与夕阳痛”。文案说:中国老人背负着太多的思想包袱,一辈子为儿女着想,晚年还要带孙子,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我,中国人为何痛失养老的乐趣。这是一条黑暗的养老模式。 接下来的小条目,则要嘉宾讨论国外老人如何过晚年,编辑的提示列在括号中,列举了旅游、玩乐、有自己的兴趣和生活、住老人公寓。 中国是黑暗的,西方是光明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在部分中国人、主要是中国读书人的心灵中,他们以此思考中国问题,以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文化自卑。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心障就是文化自卑 。 张之洞们的心灵是相当健全的。他们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并且毫不犹豫地学习、引进,但他们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 。因此,张之洞在大变革开启的时刻高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不是守旧,也不是虚骄,其中透露出的是儒家士大夫的文化自信。 张之洞相信,吾国源远流长的仁义之道,完全可以消化西方技术,以之充实中国之体,不断自新的中国不仅可以度过眼前危机,更有光明前景 。 但后面一代新式知识分子,就没有这种文化自信了。在新兴现代媒体上,严复、梁启超这样的青年人自然占据了重大发言权,他们发表了种种反思中国文化、要求彻底改变中国文化的看法,其底色都是对中国文化丧失自信。 其实,这两位很快放弃了激进立场,转而接受了张之洞的理念。但再下一代青年人根本不在乎上一辈人的心路历程。在今天的现代思想史叙事中,严复、梁启超等人也仍然只是因为率先提出了文化激进主义信条而被记录的。青年们更进一步,提出全盘西化,全盘摧毁中国文化的口号,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青年要追求德先生、赛先生,令人敬仰。可略加分析即可看出,这些口号背后的信念,其实都是粗鄙的物质主义强权崇拜,也即五四运动中,青年人受西方列强戏弄中国之刺激,而信之不疑的信念:“强权即真理(Might is right)”。 回望一百年来激进反对中国文化的各色人等,其信念无非如此。首先,世界被等同于西方,因为西方强大了,而西方之外的世界,基本是不存在的。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关心、这么投入地学习西方?因为西方强大了,西方打败了中国,或者可以轻松打败中国。既然如此,那西方一定有伟大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就不能不清除自己文明中与之相反、哪怕貌似相反的东西。沿着这个关联网向外推展,最终,我们必须全盘摧毁自己的文明,让自己西方化。 不过,对于西方究竟是如何强大的,知识分子说法不一。有人说,西方强大,完全是因为西方从雅典开始,就出现了科学。中国人必须用科学全盘改造中国文明,故胡适先生郑重其事地提出过“科学的人生观”。有人说,西方强大,只是因为西方人信仰基督教,那中国就必须用基督教全盘改造中国文明,只要中国人全部皈依基督教,中国就有救了。可是又有人说,西方强大,主要是因为民主,那就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 科学、民主、信仰,辞藻均可谓华丽,然而其背后的哲学都是 粗鄙的物质主义 ,其背后的文明观都是 社会达尔文主义 ,其背后的世界观都是 强权崇拜 。由此一路发展,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国式极权主义的动因是文化自卑,其主要表现是毁灭中国文化及其所支持的风俗、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进行大革命的根源,其实是深不见底的文化自卑。 按说,经历了文革,知识分子应该有所反思。但没有,知识分子仍沉浸在强权崇拜造成的文化自卑中。于是乎,连养老模式也可以分出先进落后、光明黑暗了。数千年来,中国老人度过自己晚年的方式,并仍被数亿中国人践行的养老方式,就这样轻易地被打上了黑叉。我只能感叹, 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和他们操弄的舆论,真真傲慢而可怕 。 文化自卑的逻辑,其实是不能成立的。 文化自卑者看待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是整体主义的。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严复反问,这怎么可能?牛有牛之体、用,马有马之体、用,怎么可能有牛体马用?直到今天,还有人再三重复严复的话。然而,这种貌似机智的说法恰恰表明,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年轻的严复,对文化、社会、文明等重大概念缺乏准确认知。他相信文明整体论:文明是各要素之间具有严密链条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离开了其它要素的支撑都不可能运作;一个要素的改变,必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从而让整体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然而,一个文明体从来不是如此紧致的整体,其中有些要素较为核心,其变化确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大量要素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无关紧要,其变化不会造成整体的变化。文明史上,牛体马用之事极多。最著名的例子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于印度的佛教,本与中国人的生命观完全不同,但汉末传入中国,几百年间,被中国人普遍信奉。不过,信奉佛教的中国人又坚持自己原有的忠孝等价值观,从而形成中国佛教,反而成为世界佛教的主流。如此看来,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其实比严复的整体论更为通达、高明 。二十世纪的学术史也证明,信奉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人,完全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反而是不信这些价值观,一门心思要全盘外国化的大陆人,科学成就至今令人汗颜。 那么,中国文明是否落后呢? 前两天,弘道书院举办活动,讨论梁涛教授的新书《儒家道统说新探》。提问环节,有位学生再三追问我,中国是不是落后了?我说:那要看你的时间视野是多长。如果你只看过去的两百年,中国当然是落后的。可是,如果你看以前的四千年、一千年呢?你再想象一下未来的二十年、五十年或者五百年呢? 文化自卑者是短视的,他们只看到文明间短期的物质力量对比,并因为别人强大而惊慌失措 。 中国人现在需要的只是正常的自信。当然,我不会用中国强大了来论证这种自信。我更愿意说,我们本来过得不错。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文化说来高妙,最终必然落脚于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最大问题就是,用一系列大词,吞没了生活。因此,他们通常都很不幸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在中秋和好友离别际
热度 1 AlecXu 2013-9-20 06:55
中秋佳节,是在办公室加班度过的,最近一直在用 MATLAB 编程做显微镜图像处理和计算 ,现在需要的多个程序模块都完成了,也算是月满之夜的一种圆满。 跑程序的罅隙,顺带在校内网上溜达,恰好看到友人晟君庆中秋活动的照片——他去参加一个在北京团结湖公园着汉服纪念中秋的活动,据说规模不小,很多人都穿着汉服这样在现代中国似乎绝迹的传统服装,现场制作花灯,写灯谜猜灯谜,饶有趣味。 简单介绍一下晟,他是国内数学专业的本科, KTH 金融数学的硕士(我们是 06 年同一年入学读硕士的校友 ),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做的实习,硕士毕业后先是在北京一所大学经济系当过老师,后来又到丹麦嘉士伯啤酒工作,之后到德国一家企业工作,外派到北京。他掌握多门外语,英语自不用说,丹麦语亦流利(据说用几个月就把丹麦语学到能对话的程度,相当了不起),现在德语应该也是快速进步的阶段。据他本人说,他还能用日语和韩语做日常对话。晟虽然和我一样 差不多30 岁,却走南闯北,去过的国家我都数不过来。晟除了爱好学习外语,还一直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否则也不可能会去参加这次这个汉服纪中秋的活动。时不时的,他也会仿写古代诗词,发在网络博客上。我欣赏文化自信的人。 晟说,如果我去北京,他也会给我介绍这一圈的朋友,我求之不得。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兴趣的。之前有一次面对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学生做关于中国的报告,我就是穿着唐装讲的。令人意外的是,最近我们实验室一个德国女孩 Heike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好几件带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但是由瑞典设计的服装。今天她就穿去实验室了,正是应了中秋节的景了。可惜我忘了拍照留念~~~ 时逢这本该团聚的中秋节,很快我们却不得不道别——实验室去年年末毕业的博士,希腊人 Evangelos 即将告别学术界,告别生活多年的瑞典,十月份就要在柏林正式开始新的工作了。 本周六,他会在家举办一个聚会,邀请我们和他妻子的一些好友前去。 Evangelos 不仅仅是我工作上的同事,科研伙伴,私下里也是我的好友。除了工作中的学术讨论,闲暇的时候,我们也会聊科学哲学,聊国家政治,社会问题,聊电影,音乐还有语言。 我们 也偶尔请对方及家眷到家里吃饭聊天。我们在一起共事有四年了,很快就要分别了,真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祝愿他在柏林的生活一切顺利! 图中唯一的成年男性即为晟 图中最靠里的大胡子就是 Evangelos ,改图为 2011 年朱棣文造访实验室时所摄
个人分类: 看人生|4534 次阅读|4 个评论
拾遗之三:如果工业革命是从中国开始
hbpanpan 2013-6-17 22:58
按:最近很忙,答辩结束临近毕业,仍然有很多事情,已经要结局的,即将要开始的,还有约定的承诺。很多的感动,还有一位让我尊敬的长者,让我体会到久违了的感动和力量。很多的心情来不及记录,还是翻出压下好久的一篇东西,提醒我的内心:这个文明的中国,是你的牵挂。 如果工业革命是从中国而不是英国开始,那现在的世界会是一副怎样的图景呢? 有一部科幻小说曾这样设想,在经济繁荣,政治清新的北宋初年,朝廷依靠高效稳定的文官统治,以墨家学说(而非朱熹的儒家理学)为治国理念,凭借国家的力量推动多项技术发明成功。从水力为动力的纺织机开始,轰轰烈地推动了国家商业蓬勃发展,直至蒸汽动力在中国出现。后续发展就不在赘叙,可以预想,华夏的历史顶峰将会提前到来。 历史的发展当然不能设想,我们只能尽量将自己设身处地的置于前人所处的环境之中,揣度他们所作出的种种选择。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甚至光怪陆离的现实,扮演好我们的历史角色,作出我们自己的抉择。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文明或者文化有优劣之分吗? 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如何对待自己的态度。这篇科幻小说的作者之所以产生写作此文的创作冲动,显然来源于历史的事实:自1840年被迫屈辱地开放封闭的大门以来,我们所处的中华文明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中远远地落后了。如果事实如小说中所述,这个问题就不这么迫切了,无论是否优劣之分存在,我们将不会怀疑自己文明的价值,正如美国人对他们的文化自信一样,或许我们会自诩为“墨子的选民”,认为自己对拯救世界富有责任。 还是回到现实吧。既然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承认文明有优劣之分,那么中华文明是劣等文明的结论就自然成立。恐怕这是一个令人愤怒和伤心的结论。优劣涉及到价值观的判断,而一种文明的价值观的复杂和珍贵很难由自身或另一种文明使用“优劣”这样的两分法来决断。因此,这种提问的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如果有人这样提问,要么是用习惯代替了思考,要么是如希特勒之类,用心险恶。 换一种说法,文明或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 我们都承认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自然就可以评价一个文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况之中,是处于自身发展进程的前段还是后段。 有这样一种句式非常的鼓舞人心:“***的发展水平处于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并在一家电视台的新闻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种作用于自身的纵向比较法非常为李开复老师所推崇,他的一本书就叫《做最好的自己》。对个人的发展来讲,这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感受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快乐;但对国家而言,只做纵向比较是远远不够的,大清朝慢慢悠悠的发展了几百年,头两百年天天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后一百年天天处于历史发展最不好时期。 虽然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的比较十分必要,但又十分困难。困难在于差距会让人难受,但如果否认差距将会让我们的后代更加难受。比较令人信服的方法是,设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是学会了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不同对象的同一属性,从而至少在一个领域中有助于我们从信口雌黄的政客的话中挑出真伪,如经济,或物质文明。 “中国崛起”这个词就是基于如上原因诞生的。2013年和中国有关的许多数字都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如GDP,外贸盈余,外汇存底,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还有很多人十分看重的科技研发投资,教育投资……。当我们看着这些数值增加的速率时,心情可能如股民看着沪深股票指数的上扬一样。 有了这些数据的坚实支撑,我们自现代史开篇以来第一次可以和传说中的欧美列强平起平坐了.赶英超美不也是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目标了吗?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相对西方文化,现在的中华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句里,没有了文明,而有了文化. 同样,当回到十九世纪,我们再问一句,英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孰先进孰落后? 一个是处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顶峰的强壮青年,野心勃勃,充满活力和欲望,自认为属于文明社会;一个是处于封建时代末年的顽固老叟,固步自封,骄傲愚蠢.但是当割地赔款的协议签下,火烧圆明园的恶行开始之时,它们的文化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而无论人们以何种回答诉之公众,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还将显现内心真实的答案。它困扰着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的表现告诉我,我们缺乏文化自信。 文明固然有先进落后,但有一种文化确是游离于这种评价体系之外的。一个文明无论处于哪种发展状态,其中的个体和群体始终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对自身的探寻,人与人关系的探寻,对群体的探寻,对社会的探寻,对人的探寻。有谁遇到过完美的世界?正是人的不完美,社会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让无数人为之痛苦,为之着迷。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科技革命和制度进步正将物质文明推向无以伦比的高度,但几千年前人们提出的问题仍然被现在的人们继续提出,他们碰到的问题仍将被我继续碰到,他们已经作出的选择,我们仍将继续作出。我是谁?他是谁?我们是谁?他们是谁?当这些困惑,这些选择,还有人们在其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被用各种手段记录下来之时,这些曾经的故事就成为永恒的经典为人们所久久传颂 。 如果说非要给这种文化进行比较的话,两个字:真实。是真实还是虚幻的记录了当时的心灵?是故意丑化还是故意美化,还是逃避现实? 在这样的标准下,任何文明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回到当代中国,却发现这样的文化产品太少了。当我们把自我的评价体系摧毁,等待着他人给我们作出评价时,那我们缺少的就是自信。我们正在创造的和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真正的文化,就在其中。
4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盛世危言:蛇年回眸——从春联起步 重拾文化自信 重振民族精神
热度 2 pww1380 2013-2-12 00:08
盛世危言:蛇年回眸看春联 ——从春联起步 重拾文化自信 重振民族精神 杨文祥 题记: 在西方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势,势不可挡地全面冲击之下,当代中国, 一方面表现为民族精神的麻木,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之下所引发的间歇性的民族情绪的亢奋 。而在这一精神麻木和情绪亢奋表象的背后,则是一种 以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为内核的民族自信心 始终处于江河日下不断失落的颓势状态的现实危机。 欲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 最基本的前提是重振民族精神 。而欲重振民族精神,首先则必须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重拾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 提振全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性,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既不可止于空谈,更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于行动,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民族文化既承载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典籍之中,更根植于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之中。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而春联则是这一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习俗。 因此,提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性,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途径和最具实效的突破口就是恢复并大力提倡全民族题写张贴春联的民族文化习俗。 有感于此,自2010年起,在老伴儿和子女的拥护之下,我家恢复了每年春节自行题写春联,张贴春联的传统习俗。记得小时候,无论家里的生活如何拮据,也无论社会上的政治气氛多么压抑,每到春节,父亲总是兴高采烈地亲自题写春联,张罗着带领我们兄弟姊妹们把写好的春联张贴在大门旁。 自2010年至今,我已经先后题写了四副春联。现将这四副春联发布于此,与朋友们分享。 说明: 今人多习惯将春联分为“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本人赞同学者明珠先生的意见,将这三部分分别称作“ 上联 ”、“ 下联 ”、“ 横幅 ”以避“横批”二字所隐含的暴戾之气。 (一) 2010年 (农历庚寅年) 横幅:福运吉祥 上联:春日迎春春报喜 下联:虎年生虎虎扬威 说明:此联隐含“虎年生虎子”这一愿望。结果,年底果然得一虎女(孙女)。 (二) 2011年(农历辛卯年) 横幅:面貌一新 上联:金虎归山山威定 下联:玉兔迎春春日明 说明:此联洋溢着对生活的安定与对春天和光明的向往与希望。 (三) 2012年(农历壬辰年) 横幅:气势恢宏 上联:龙腾虎跃开新宇 下联:虎踞龙盘今胜昔 说明:此联表明了对天下大势的信心。 (四) 2013年(农历癸巳年) 横幅:百折不挠 上联:黄河九曲千山远 下联:长城蜿蜒万里长 说明: 此联隐喻着中国改革的艰难与改革者的坚韧意志 。今年是蛇年。在东西方文化中,“蛇”皆有智慧和人的心灵的隐喻。尤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又有“小龙”之称。因此,正如本人日前写的一首诗里所说的那样,“龙腾虎跃蛇走‘之’”,九曲黄河与蜿蜒长城不仅有龙的形象以隐喻中国,以蛇的形象隐喻智慧,以“九曲”和“蜿蜒”隐喻今日中国改革之艰难,更以蛇的形象隐喻中国的改革必须充分运用东西方文明的一切成果和人类的全部智慧作为社会变革的智慧资源,更需具有“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的气魄和百折不挠,“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意志与坚韧。
个人分类: 盛世危言|3856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