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观点评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清晰的逻辑表达
mineralter 2016-11-13 13:18
昨天与本科同学L姓聊天。聊的话题有这么几个:“双十一购物”,“女生求鉴定”,“博士研究生生活”。当在聊到其中第二个话题的时候,我也有体会到她的那种条理式的清晰逻辑。 我:你怎么评价这种女生呢?“ 她:”你看哈。你刚才说的几个描述呢,有这么几个啊:干练,不强势,优秀,也和你有一些类似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她的优点,就没有她的缺点。你要让我评价的话,除了好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基本原话。语句清楚,逻辑和条理清晰) 然后,我又问她这种清晰的逻辑思维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从辩论赛开始形成的?她说,”在辩论赛里面,她没有做好辩手,有些遗憾。做建模的时候呢,也有一些帮助。但是有多大的帮助呢,其实也很小。大体上来说,每件经历过的事情都会有一些帮助,但是对我的这种思维形成不是很大。这些就像数字电路里的有限状态机一样,下一个状态与当前的状态有关系。下一步的变化结果会与当前所处的状态有关系” 就这句话“每件经历都或许有一些帮助,才让我形成了这种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的思维,但是每件事的作用也不是很大”。我认同这种观点,也认同她所举的那个例子。认为如果像让自己成为想要改变的人的话,彻头彻脑的靠一件事情改变是很难做到的。越是急功近利,越是让自己得不偿失,风险很大。 然后,我既受她清晰逻辑思维感染后,也用上之前的那句话,“每件经历都或许有一些帮助”。我回忆了我最近跟其他同学说过的表达能力上的缺陷“主谓宾残缺”。再往到自己小时候学语文字词那会儿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我说话那会儿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能够对每个字词的拼音念得很清楚。 懂得一些替换的词。像近义词,反义词,现在还能想起来那本蓝色的小词汇。 组成一个最基本的句子和多种修饰性的词语结构。多加几个句号来提醒自己的句子中主谓宾逻辑成分完整。 会用一些逻辑连接词和语气词等。比如,“因为”,“所以”,“但是”,“然而” 。“太”,“甚至”,“可是”。 然后现在高级语言在表达上要解决使用的几个问题: 建立很多自己的观点。能给自己的观点加上一些观点成立的几点理由。理由可多可少,但是一定要有。 校正为严密的口语逻辑。注意结论与理由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位置关系,把观点和理由之前的完整结合。 属于积累知识的步骤A,我已经在小学时候的拼音认字那个开始得到了积累。在大学时候和普通朋友交流起来时,这个能力才开始强化。 属于积累知识的步骤B,我在初高中时候积累了很多成语字词。大学时候,同学之间的口语交流让我开始将这个能力得到运用,特别是在研究生时候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文化分子。 属于句子结构完整的步骤C是正在努力的方向。在小学时候和高中时候积累了C的句子常识和句子结构划分,尤其是外语的语法结构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C是最近才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主谓宾”结构残缺,目前需要解决。 属于逻辑连接的步骤D和E要一起解决。这要观察和思考拉解决问题D。需要重复和短期记忆来训练E。 属于完美逻辑的步骤E、F是未来将要努力的方向。这需要很多知识积累,每天都要补充扩充思考,才可以形成严密的逻辑。 不知何时,我才可以把最初的这些几个问题解决好。我觉得人家L同学都到达了E了,我却还停留在C。一想到周围厉害的人大多已经在E和F的过渡阶段了,心里面就顿生惭愧。我需要用很多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想到大多数教师其实也是在E-F阶段,没有到达F时。心中有了赶超的目标,激发起了我的动力。 附图一张:解释逻辑顺序
个人分类: 研究生活|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癌共舞( 2 ) 人类生存,匹夫有责! 澳大利亚 周家馨
热度 7 zjx71 2016-1-21 20:14
与癌共舞( 2 ) 人类生存,匹夫有责! 澳大利亚 周家馨 一月14日晚,我在科学网的博客,上传了一篇博文 《与癌共舞 (1)- 是时候了,停止人们死于癌症!》。 谢谢印大中先生,当晚即在博文后留言:“ 癌症的起因搞清了吗?这就让癌细胞发抖?” 我在16 日回复了他 (2016-1-16 10:35): “印大中先生,癌症的机制确实还没有弄清楚。但是人类对它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人类要攻克它的决心和努力,一定会征服它。搞生命科学的人,肩上的担子更重。每一个人都需要参加战斗。我衷心地希望您像朴树的 “白桦林” 歌声中的那个小伙儿: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小伙儿拿起枪,奔赴沙场。' ” 2012 年,我回京参加大学同学 50 周年聚会。在即将离京的头天晚上,一个现居高位,当年曾跟过我做研究生的青中年人,请我吃饭。 席间他深情地对我说,“周老师对我讲的许多话,我一直都记着,至今还记得。” “是吗?我给你讲过什么话?我都不记得了。说来听听。” 他说,“比如我曾问过你,'什么是知识分子?' ” 我笑问他,“那我是怎么回答你的?” 他说, “您说,'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是(叫)知识分子。' ” 我想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后面, 针对目前抗癌的严峻形势, 再加一个斗胆原创的变句:人类生存,匹夫有责! 我可以为沽名钓誉,去到更大的一个平台,去公布上一篇博文。但是我选择了科学网博客。 为什么? 因为我感到,科学家们,不管您是不是搞生命科学的,都应该,而且拥有,向癌症冲锋的能力。 这是我从自己与癌症共舞的结果,得到的体会。这个结果,曾引起周围许多朋友和医生的注意。 人们争相问我,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决心跨越自己非医的专业,开始癌症的研究? 你是怎么样从癌症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学起,了解到决定癌症走势的重要病理因子。 你是怎样根据这些重要的病理因子,学习判断治疗某癌症一定需得使用的,最新的,又是最合适的, Procedure。 你是怎么样判断,需要执行的这个Procedure,世界上有哪几种专科杂志是最权威的?这些杂志上有哪几位专家的思想,是最活跃,临床试验的 ideas 最好,做的结果也最可靠的? 你搜索了多少国家的多少文献,最后缩小了范围,详细地研究了 31 篇有 refereed 的关于某癌症临床试验报告的文献? 你又是怎样从这 31 个临床试验中,确定了你认为是效果最好,化疗付作用最小,结果的可靠性指标最好的一个临床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变化,制定了自己对某癌症的化疗方案? 你又是经过怎么样的艰难,说服了你的医生,答应使用了你自己的化疗方案? 你是怎么做到了:三年来某类型的某癌症,已见到初歩成效;几个具体的治疗措施,经过自身试法, 比如某化疗药品的浓度和剂量,已被此间一个有名的化疗中心采用的? 等等。 化疗,在非医的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不可触及,不可逾越的东西。他们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我 “传” 给他们。 但我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癌症千变万化。每一种器官的癌症,下分的类属,都十分复杂。而每一种类属,又有不同小属,需要对此不同小属的,又是不同的治疗。 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让医生们忙得完全顾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生们可能会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对的 Procedure,可能会让病人觉得,医生没有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病。 但由于每一个病人的癌症,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我没有办法,让别人去取和死用我的 “经”。 我也绝不应该这样去“传”。因为,这只会误人子弟。 癌症病人必须得自己研究自己的病。 但 “那你又是怎么做研究的呢?” 说实话,面对没有做过研究的朋友,我就是想了半天,也答不出。 因为我没有办法,把我一生执着于做研究,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小就喜爱探索,恨不能学到像福尔摩斯破案的本事那样,去究根问底地做研究,因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眼光,给他们速成。 但是对科学网的科学家们,我绝对认为,你们自身都拥有研究癌症能力的基础。 李大胜先生,在我的博文《与癌共舞 (1)... 》后面,用英文提出了一个相近的问题。 我希望在刚才的文字中,李先生已经悟出了,你向我要的,关于 Dance Choreography 问题的答案。 我很谢谢李大胜先生。他是在那篇博文后,行单影只,唯一推荐该文被置于博客首页的一个人。 我的直觉猜测,可能他有敏锐的科学嗅觉。因为他嗅出了,那篇虽因匆忙,而没有能被完全展开的小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其实,说一句不好意思的,斗胆的话:,这三篇 (我还将再写一篇 “与癌共舞(3)” )博文,都应该在咱们博客的首页上去 “立”个“正”;向大伙儿,“敬”个“礼” 。 因为这个消息实在是太重要了。 因为如若第一篇曾经即时地在首页“立正”,兴许咱们的科学网博客,还能挣个与世界在第一时间接轨的英名呢。😄 想想看,两位总统是在华盛顿时间的一月12日晚 9 pm,也即布里斯本时间的一月13日中午时分才开始演讲后再宣布的。 而我的博文,是在一月14日一看到 the NCCN 的 email,就赶紧上传的。就是为了争取时间,把这个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早一点告诉给科学网的朋友们。 没想到,反应会这么冷漠和迟钝。 我留意到,还有个博友,也报道了这个消息。但感觉上,他的文章对此也有点冷漠,甚至于对此使命的意义,有些许压低。看文字,猜测作者恐怕还没有机会,看到拜登的声明原文,也没有听到奥巴马的演讲。 我希望,千万不会有人,来扣我一帽子:美帝国主义的两个总统讲话,你欢迎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欢迎? 为什么? 不为别的,就为神州广大的老百性。 这个使命有个特点,特别地强调打破癌症研究的各种机构,中心,制药公司等等,相互的各自为政,封锁进展消息,使得癌症研究的进程不恰当地推迟。 在神州雾霾笼罩,环境严重污染的大地上,专家们早就在预测,中国癌症患者的人数将成几何级数地攀升。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这样的使命,难道不需要欢迎吗? 还是回过头来,谈癌症的研究吧。 我再重复一遍:我认为不管您是不是搞生命科学的,都应该,而且拥有,向癌症冲锋的能力。 衷心希望科学家们,以此为己任。 人类征服癌症,需要我们大家努力。 周家馨 2016-01- 21 写于布里斯本家中
个人分类: 随想|302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点评几位地震名家的观点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8-23 19:24
以下是我对发表在《科学时报》一篇文章的点评,黑色字是原文,蓝色字是点评。 国际地震专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站在新高度 2009 年 07 月 21 日  SCRIPT var author=''; if(author.length1){document.write('作者: ');} 来源:科学时报 http://www.chisa.edu.cn/news/sykx/200907/t20090721_96836.html 汶川地震以后,国内学术界和媒体都十分关注地震预报问题。近日,国际地震研究专家和学者会聚北京,召开了地震学与地震可预测性国际会议。会议期间,《科学时报》记者访问了一部分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地震研究专家。他们既有一致性观点,也存在科学问题解决途径的分歧。 Max Wyss :追求真理是科学的本质 现任世界行星监测与地震减灾机构主任、就职于瑞士 WAPMERR 公司的地震学家 Max Wyss ,在地震研究领域曾获得多项奖励,如洪堡基金美国高级科学家奖等。他说: “ 很早以前,哲学家们试图理解宇宙,寻找真理,但他们并不知道真理是什么,但仍一直不停地追求。这是科研探索的本质。关于地震预报,目前国际上成立了一个 CSEP 中心,正用模型和假设检验全球预报的结果,它代表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存在。通过恰当的研究途径,这个中心在假设基础上开展研究,之后让这个假设接近事实,然后确定其真假。这即是一种期待或希望。在中国,地震观测方面有很好的长期积累资料,如果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无疑能够加快推进预报的研究进程。 ” Max Wyss 不久前曾试图拍摄一部客观反映地震预测预报科学进展的科教片,其摄制组已在新西兰的国际会议上采访了一批地震学家。但因金融危机影响缺乏资金,拍摄暂时停止。他自己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将以文学的方式向公众解译地震知识,目前已完成了约 2/3 的内容。 在地震研究方面,他现在主要开展灾害评价,计算世界各地地震发生后数小时之内有多少人死亡。如汶川地震之后,他与中国研究人员通话后,在 3 小时内作出预测,推算汶川地震可能死亡 2 万~ 9 万人。当时,他通过电子邮件把自己的这个预测传给了许多人,包括中国的科研人员。 点评:强震预测模型必须与岩石破裂过程密切相关,模型必须通过大量强震震例的检验,否则只能是假说而不能用于实际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4891 石川友三:重拾地震预报研究 “ 我一生都在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大学时代我学习粒子物理,但因与地震预报研究距离较远,我选择了地震预报研究。 ” 日本气象厅地磁研究所所长、日本地震学会副理事长石川友三说。 这位曾在上世纪 70 年代来中国学习地震预报研究的学者介绍,日本在神户地震之后,预报研究曾一度陷入低潮。但最近几年,东京大学设立了新的预报研究计划,可谓重拾地震预报研究。这其中有 2 个原因。首先,日本东海地区的板块边界破坏性地震愈来愈多,因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呈现活跃趋势,如 1944 年,发生了 7.9 级地震, 1946 年又发生了 8.0 级。这些地区对于日本十分重要,日本没有放弃在东海的地震预报研究。 其次,新技术让人们看到了预测预报的新希望。如 GPS 技术的发展,使地震观测有了新视角。在这次会上,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郝宪生,用卫星数据所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过去地震后的观察,除了仪器观测资料和现场考察没有更好的手段。对于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关于断裂带的具体破裂状况,若实地勘察各处的详细变化,需要几个月。可卫星只需要两次扫描,就能提供精确度达到几厘米的地面变化数据。利用这样的数据,郝宪生已反演出汶川地震最详尽的破裂过程,其论文已被最近一期美国《地球物理通讯》专题刊登。 石川友三说: “ 在本次研讨会上,人们已看到关于地震预报的研究,还有各种各样新的统计模型。这些都显示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出现好的趋势。 ” 点评:日本几十年的地震预测研究基本上是交了白卷,今年发生在日本的 9.0 级巨震未能提前预测说明了一切。依靠卫星观测和 GPS 监测预测强震只是“浮云”式的臆想,之多是主流预测方法的一种补充手段。 马国凤:地震研究已步入新的高度 台湾 “ 中央大学 ” 地科中心主任马国凤认为,目前,地球物理学界关于地震研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她说,地震学家过去研究地震绝大部分是老的地震,而新地震很少,因为地震发生周期超过了人的生命周期。但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台湾集集地震和大陆汶川地震之后,出现了关于地震的深钻研究。这是世界地震研究的独特现象。从深钻中,地震物理学家获得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这是地震学家过去不曾拥有的研究地震的信息。因为地震后,地球内部发生了变化,而开展地震预报必须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但地震后,震区地球内部温度衰减迅速,物质的变化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一个伤口,岩石有的是可以愈合的,愈合之后就很难了解地震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虽然深钻之后,地震学家不会很快解决预报问题,但可以建立起地震的关键参数,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采访中,她特别强调,地震预报是科学,不是艺术,更不是算命。地震预报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即必须能够重复,必须得到验证,才有应用和推广价值。如果获得一些异常信息便简单推测某处有地震,并不足以证明其能够预报成功。 点评:地震预报是科学这句话说对了。深钻只是一孔之见,通过深钻能观测到什么?出了劳民伤财外,对预测强震的作用可以忽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4997 John B.Rundle :模型应用于概率分析 “ 确定性的,即包括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地震预报研究在过去都没有成功。当前,地震学家大部分转向地震发生概率的研究。 ” 美国加州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 John B.Rundle 说。 据他介绍,他发展的一个被称为 PI 的地震图像信息模型,可以预测全球地震的危险性概率。该模型根据高质量的地震目录和已有的地震知识建立。 他说: “ 这个模型已经放在网上,美国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了解某一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从而确定自己财产和生命的保护方案。这个模型自然有待地震的检验,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目前,在美国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上成功率为 85% 左右,时间和震级的预测概率大约为 70% ~ 80% 。预测的准确率与地震监测台站布设的密度密切相联。在美国已有 6 个研究小组在应用他的模型,全球大约有 20 个研究小组在使用。 ” 点评:预测必须是确定性的,概率式的猜测做不做意义不大。过去未能成功并不代表未来不能成功。如果对强震孕育机理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危险性概率是怎样算出的?靠谱吗? Stuart Crampin :建立全球深井应力监控站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 Stuart Crampin 说,过去大多数地震学家研究地震预报把目标大多放在震源上,但震源十分复杂。一个大地震需要预测的空间范围很大,准确预报十分困难。而岩石比较脆弱,利用应力识别地震,可能是一种良策。 他介绍,他在冰岛的大西洋中脊的转换带建立了深井应力观测实验站,发生在大西洋的地震震群与其相距约 70 公里。观测资料表明,观测站所得到的信息对地震的敏感度提高了数百倍,如果发生 1 个 5 级地震,即可在距离地震震中 1000 公里处获得识别信息,并监测到许多 4 级以上地震。这样的深井应力监测站,对于异常平静的地震环境,可进行广泛的观测,包括宽频带的地震、重力、地电、地磁等的观测,不仅可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断层的破裂,还可以对全球 5 级以上地震进行预测。 他说: “ 如果在全球建立这样的深井站,则可以观测全球将要发生的地震。很多人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实验证明,雪崩和地震都是可以预测的。 ” 在本次大会上,他建议,全球拥有 200 个钻孔应力监测台站,即可设立全球地震监测系统( GEMS ),提供全球破坏性地震的应力预报。 对于他的建议,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个方案成本高昂且实施难度大,不易实现。 点评:此方案成本高,深钻深度也超不过 12km ,与大部分强震的震源深度相比还是太浅了。再者如何根据应力变化预测强震三要素,都可能是无解的难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448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72468 据会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会议的报告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际上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现状。本次会议总体呈现出几个特征:首先,专家们十分关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并在近年来取得多方面的科学进展;其次,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取得了一致共识,即地震预测预报问题现在在科学上仍未解决;第三,在研究的前景和研究路线方面,专家之间存在正常的分歧和争论;第四,现代科学技术是解决防震减灾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和成果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检验后才能用于实际等。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对“浙大人事制度改革”学者评论的看法
hougf 2010-12-9 12:03
“引用:“行政与教师相比,行政更该改革,但行政太强势,只好改教师了。但教师里面呢,也有强势与不强势的,有些教师学问不做,但公关搞得一套套的,于是项目弄来一大堆,别人做;论文制作一大堆,别人写的;职称、学历双高,靠关系运作来的。这些强势教师最后全聘上了(按现在的考核办法),倒霉的是老实的,公关不到家的。 博主难道真的认为,在浙大,教授比副教授有水平,副教授比讲师有水平吗?有大项目、高端论文者水平比其他人高吗?聘岗中按职称、业绩排序本来就是一个笑话,谁也不会服气的。尤其看看浙大的人文社科,乌烟瘴气,那种所谓的业绩其实不表明谁水平高,而是谁脸皮厚。”” 我认为,该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只会自己搞学问,不会揽项目,不会组织团队,肯定也是不行的。实际上,一个团队,要有不同的角色组成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才有生命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