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前世今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DMFT
热度 3 jm2008 2012-4-30 06:57
DMFT
平均场的苦恼 对于各种相互作用系统,长久以来的一个传统是对其做某种近似,例如平均场理论。从外斯分子场理论开始,平均场加深了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平均场理论本身的适用性问题被朗道总结为四维判据。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未填满d壳层电子之间的库仑关联作用已经被注意到,这促使Mott等人开始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电子的关联作用被高度总结于1963年提出的Hubbard模型中。很快在1968年,Lieb严格求解了一维近邻相互作用链的情形,但是2D或更高维的解析解仍在探索中。 由于强库仑关联作用,ab=ab不再成立,使得传统的“静止”平均场假设失效。因此强关联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很多现象,如金属-Mott绝缘体转变等无法得以理解。 高维极限 物理学还有一种传统方案:考虑极限情况从而得到对应中间参数值的系统的某些信息。其中的一种方法是所谓large-N展开,即将诸如自旋,空间维数,配位数等物理量推进到无穷大,相应的其倒数为无穷小,之后利用微扰方法来近似求解。更重要的,平均场近似在此时非常有效。在1980年代,将这个极限设置为无穷维的系统成为一种颇流行的做法,一些自旋相关的模型在无穷维晶格中得到严格求解。鉴于1986年前后发现了高温超导,随后Anderson提出Hubbard模型将深化对其的理解,对Hubbard模型的研究开始火热。在80年代末期,Vollhardt首先考虑了无穷维下的Hubbard模型。如果做适当的标度变换,无穷维情形下,Hubbard模型有一些新的性质:近邻格点间的跃迁变得无穷小使得非对角的格林函数也成为小量,更重要的,利用场论方法,自能成为局域量,即只取决于频率而与波矢无关从而极大简化了在相互作用系统中占有核心地位的自能项。(自能可以看成是电子在晶格中晃荡了一圈又跑回来和自己产生相互作用。) 自能的这种k-independence有两个重要的影响: 1。如同统计物理的核心问题在于配分函数,按照场论的思想,一切相互作用系统的首要问题在于得到格林函数。如果自能成为了一个局域量,那么格林函数对波矢的依赖性完全来自无相互作用系统下的色散关系。对于homogeneous系统,格林函数也将与波矢无关,只是频率的函数。 2。根据Luttinger和Ward在60年代的结论,费米面以内的体积不会因为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存在而改变。如果自能与k有关,费米面的形状在有相互作用时可能变得千疮百孔;而如果与k无关,费米面不会有任何改变。费米能级只是发生了移动,而在其上的谱函数和DOS也都不会因为相互作用的存在而改变。 因此无穷维的Hubbard模型中两个核心量:局域的格林函数和自能。 引入动力学 局域的格林函数是电子在晶格中晃荡了一圈又跑回来的概率,它一定与电子在这次历险中的遭遇有关,因为电子会与其他电子产生相互作用。这一过程是动力学的,完全不同于“静止”平均场下的呆板形象,自能项的存在正是考虑了这种动力学过程。 转嫁问题 物理学也喜欢嫁祸问题,将这个问题转换成更熟悉更简单的问题。这种变换并未改变问题的本质,却时常打开一个突破口,缓解原来不知从哪入手的尴尬。 既然无穷维时,Hubbard模型使得一切变得局域了,那么似乎可以将晶格中的任何一个格点(homogeneous)作为基点,将剩余的晶格作为背景。这个格点上的局域格林函数和自能等等取决于背景对格点上电子运动的影响。反之,背景中的格点与这个特殊选取的格点其实是一样的,因此背景的作用也取决于那个选取格点的局域格林函数和自能。这就形成了一种自循环——一切自洽计算的逻辑起点。 1992年Kotliar正是这么做的。他根据Vollhardt关于无穷维下Hubbard模型的特殊性将Hubbard模型映射到了一个单杂质的Anderson模型,所谓的杂质就是那个特别选取的格点。 其实这种映射有很多种,之所以Kotliar的做法得到很快应用,在于这一模型是了解Kondo问题的经典模型。由于70年代Wilson的重正化方法和NRG计算,人们对(磁性)杂质问题 有了很多了解。80年代的Hirsch-Fye的QMC方法又加深了这种理解。 Kotliar和其他人还考虑了DMFT和DFT的联系。类似于DFT密度泛函理论把多电子波函数通过引入密度泛函极大降低了系统自由度,DMFT则将Hubbard模型映射到单杂质的Anderson模型,极大降低了关联效应的空间性。 新的问题:杂质 转嫁问题只是暂时轻松一下,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求解这个杂质的Anderson模型。由于Hubbard模型中的局域库仑关联作用项,这个杂质问题即使在作为DMFT基础的无穷维极限下也是一个难题。其中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不考虑不同频率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Falicov-Kimball模型很快被严格求解。(这也算是DMFT的第一次应用) 对于一般的情况,很多方法被用于求解这个难题:NRG,DMRG,ED,Hirsch-Fye QMC。最近发展的CT-QMC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其比以前的方法都更有效,因此正在快速发展中。 应用 1。DMFT关注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金属-绝缘体转变。DMFT的研究加深了对所谓强关联金属(其谱函数有3峰结构)的理解。2004年 日本一个研究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与LDA能带计算相结合,DMFT得到了SrVO3和CaVO3的谱函数,结果 和光电子谱等实验符合的很好 。这说明DMFT不光能理解Hubbard模型这样的模型哈密顿量,对实际的材料性质也能做出判断。 2。除了Mott金属绝缘体转变外,另一重要类型是由无序引起的Anderson转变。两者都能用局域的谱函数来刻画其是否金属或绝缘体。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10年前开始进行,最近DMFT得到了Anderson-Hubbard无序模型的相图,并且揭示了一些Mott和Anderson绝缘体间的联系。 3。上述所有情况都是对于电子行为的研究,或者费米子的DMFT。相应的,对于玻色子的情况,由于冷原子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实验上的实现很多过程,2008年左右Vollhardt已经将DMFT推广到了玻色子。其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玻色子在低温下会发生凝聚,因此在把Bose-Hubbard模型推广到无穷维时,标度变换对于凝聚相和非凝聚相是不同的。因此在做了类似于费米子情况,映射到单杂质问题后,作为与杂质相互作用的背景也相应的有两种: 凝聚相和非凝聚相。 很快的,近两年已经有研究组利用对角化,CT-QMC求解杂质问题并与更精确的QMC结果对比。B-DMFT在极限情况下可以重复Fisher在1989年利用 平均场理论 研究Bose-Hubbard模型的著名工作。 缺陷 由于DMFT的基础是无穷维情况下的Hubbard模型,因此原则上其结论只有在这种极限下才有效。DMFT关注的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金属-绝缘体转变,得到了非零的金属绝缘体转变临界U,而精确的QMC方法给出的是零。因此DMFT的很多结论也有待验证。 DMFT只能考虑局域的物理性质,对于长程的集体激发性质难以难以理解,因此与实验的不断对照是必须的。 DMFT的发展从看似抽象无用的无穷维极限开始,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能带计算紧密结合的领域,给人“坐看云起时”之感。
个人分类: 学术笔记|10858 次阅读|3 个评论
紫荆花的前世今生
热度 8 turongl 2012-3-9 18:23
紫荆花的前世今生 同名而不同物种的植物在我国到底有多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统计。一个被称为紫荆花(正名为红花羊蹄甲,羊蹄甲属,中国植物志)的植物,自从约 1880 年在香港岛被发现并于 1908 年被报道命名,只有 100 多年的历史。 1965 年该紫荆花被正式定为香港市花。而另一个被称作紫荆的植物,是在分布于我国亚热带至温带的紫荆属紫荆( Cercis chinensis Bunge ),历史上很多诗人为它低吟浅唱,曾流传下佳话作为兄弟和睦的象征;还是清华大学的校花。(此外还有一个叫紫荆木的是山榄科植物) 其实,以上 2 种叫紫荆花的植物均为苏木科植物(原来为豆科,后豆科一分而三为苏木科、蝶形花科和含羞草科),因此它们还有一些属间亲缘呢。 以羊蹄甲属的紫荆花来说吧,其实它的名称还不少,如也被称为红花羊蹄甲、洋紫荆、红花紫荆、艳紫荆、香港樱花、香港紫荆花等;而在中国植物志称作洋紫荆( B. variegata )的,一般称之为宫粉羊蹄甲,也叫 宫粉紫荆等。 对于该紫荆花,先从该树种的被发现说起。据称该树种首先在 1880 年左右于香港岛薄扶林的钢线湾的地方被一名传教会的神父发现,并被他以插技方式繁殖后种植于薄扶林的伯大尼修道院。因为该树种天生没有种子,因此后来人们基本以嫁接进行繁殖。后来到在 2004 年,香港大学的 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 于美国植物学会的植物学术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中发表研究文章,通过对洋紫荆的外部、花朵形态,以及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与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作对比并分析、证实,红花羊蹄甲并非独立品种,而只是前述两个品种杂交而成的混种(百度百科)。 这段话最后一句有点不好理解,什么叫“独立品种”,什么是“混种”?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紫荆花是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自然杂交而成,然后被发现的一个“栽培种”,不是一个可以独立遗传的“变种”。若果是这样,我就可以通过想象,来乱弹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话说 100 多年前的香港岛那个叫薄扶林的海湾边,生长着一片叫做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的观花乔木林。本来羊蹄甲是在每年的 10-12 月为盛花期,花瓣粉红色,相对而言较小一些;而宫粉羊蹄甲是每年的 2-4 月花盛开,花瓣的颜色和大小与前面的羊蹄甲相近。但不知为什么有一年气候很适宜,羊蹄甲迟开的花巧遇上了宫粉羊蹄甲早放的花(也没说那个是花粉提供者那个是母本),自然授粉后长出了这么一株树,花开得很大很鲜艳,完全和周边的羊蹄甲不一样;而自然开花的时间又比较长,一般从 10 月开始,到来年的 3-4 月份还在热闹的开放着。从开花的时间看,它结合了以上两个花树的花期;而从花的大小和颜色来看,即它不仅花朵较大(超亲),而且花的颜色更加浓艳,因此还有“香港樱花”的别称。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株花树却没有结果。因为其亲本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是大量结实而通过有性繁殖的。若果以后那位牛人通过基因分析找出其控制不实的变异基因,可能也是很有意义啊。在 1880 年这时巧遇碰上了一位爱花的传教会神父,他把这株树的枝条通过扦插繁殖了一些小苗,并在修道院里种植。然后,在 1908 年,当时的植物及林务部总监邓恩( S.T. Dune )判定洋紫荆为新物种,并于《植物学报》第 46 卷进行了报道,因此很多爱好者得知了这个观花很好的新物种。因为它观花效果特别好,于是人们用扦插和嫁接的无性繁殖方法把它大量繁衍,苗木遍种热带亚热带很多地方。但它基因不改,保持了原来老祖宗的模样。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央人民政府用紫荆花(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制作一个《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向特区政府赠送。该礼品高 6 米 ,重 70 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1.还是从花蕾说起,包不住的火红。 2. 3. 4.盛放,南方无冬(花期跨过秋至春) 5. 6. 7.转过来看 8. 9.从一朵到数朵 10. 11.阳光在枝条上跳跃 12.临水垂枝 13. 14. 15.一样耀眼 16. 湛江市市花也是该紫荆花。因为是市花,几十年来种植不少,就在赤坎区的寸金公园北边湖畔等地还有一些有二三十年以上树龄的紫荆花树。 17.凭栏处 18.满眼繁花
个人分类: 热带花卉|1185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密码的前世今生
热度 8 gl6866 2012-3-8 20:35
古代的密码 密码主要用于军事,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是。据《六韬》所载,3000年前由姜子牙(前1128—1015)发明了“阴符”,这就是最初的密码。后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活动和情报活动中。相传姜太公带领的周军指挥大营被叛兵包围,情况危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他怕信使遗忘机密,又怕周文王不认识信使,耽误军务大事。于是就将自己珍爱的鱼竿折成数节,每节长短不一,各代表一件军机,令信使牢记,不得外传。信使回到朝中,文王令左右将几节鱼竿合在一起,亲自检验。他辨认出是姜太公的心爱之物,便亲率大军解了姜太公之危。事后,姜太公妙思如泉涌,他将鱼竿传信的办法加以改进,便发明了“阴符”。后来又演化成皇帝和大将各执一半的“虎符”,作为调兵遣将的凭证。 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破译的“密码本”。到了明朝,戚继光发明了反切码,他还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这两首诗歌是反切码全部秘密所在,它使用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取声母和韵母按照顺序进行编号,再进行读取。其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 那么西方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古希腊,人们用一条带子缠绕在一根木棍上,沿木棍纵轴方向写好明文,解下来的带子上就只有杂乱无章的密文字母。解密者只需找到相同直径的木棍,再把带子缠上去,沿木棍纵轴方向即可读出有意义的明文。公元前1世纪,恺撒密码被用于高卢战争中,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单字母替代密码。战前恺撒设计了一种对重要的军事信息进行加密的方法,即使这些信息被截获,敌方也不一定能看懂。其实,恺撒密码字母移位的位数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单字母替代密码。密码轮是利用恺撒密码来应用的,通过把字母移动一定的位数来实现加密和解密。 计算机因解码而诞生 工业革命后,密码学也进入了机器时代、电子时代。上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发明了各种机械设备来自动进行加解密,于是就出现了密码机。因为大多数密码机使用连线接通各个机械转轮,实现密码代换,所以也称之为“转轮机时代”。 世界上最著名的密码机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明的“谜”(Enigma)。“谜”是世界上第一部机械密码机,其工作原理奠定了当今计算机加密的基础。这种密码融数学、物理、语言、历史、国际象棋原理、纵横填字游戏等为一体,被希特勒称为“神都没办法破译的世界第一密码”。一份德国报告称:“谜”能产生220亿种不同的密钥组合,假如一个人日夜不停地工作,每分钟测试一种密钥的话,需要约4.2万年才能将所有的密钥可能组合试完。二战期间,“谜”被德军大量用于铁路、企业当中,令德军保密通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盟军在破译“谜”密码过程中,吸纳了大批语言学家、人文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加入解码队伍。电脑之父图灵(Alan Turing, 1912-1954)也在其列。在图灵的领导下,这支优秀的队伍设计了人类的第一部电脑来协助破解工作。1939年8月,解码队伍完成了一部针对“谜”型机的密码破译机,每秒钟可处理2000个字符,绰号叫“炸弹”(Bombes)。半年后,它几乎可以破译所有被截获的德国情报,这使得德国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对盟军都不成为秘密。 虽然计算机因破译密码而诞生,而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上世纪七十年代,三位科学家和电脑专家设计了一个世界上最难破解的密码锁,意图利用长长的数学密码,保护储存在电脑数据库里的绝密资料,例如可口可乐配方、核武器方程式等。他们宣称,人类要想解开他们的密码,需要4万亿年。 当然,编制密码锁的三位专家没有想到,科学会发展得这样快。仅仅过了17年,世界五大洲600位专家利用1600部电脑,并且借助电脑网络,埋头苦干8个月,终于攻克了这个号称千亿年难破的超级密码锁。结果发现,藏在密码锁下的,并非可口可乐配方、核武器方程式,而是这样一句话:“魔咒是神经质的秃鹰。” 密码的民用不到30年 美国著名的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麾下有一种加密软件叫PGP(Pretty Good Privacy的缩写,即“相当好的隐私”的意思),有了它,大众不需要密码专家指导就可以给自己的信息加密。你恐怕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密码算法竟让发明者接受了长达5年的审判。因为,那时的密码还由军方垄断。1991年,美国学者齐默尔曼(Philip Zimmermann)设计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产品。当时,美国法律规定,密码算法属于军火,但齐默尔曼还是铤而走险免费发放了这些加密软件。齐默尔曼被美国海关当局起诉的罪名是:“非法出口军火,给敌对国家和恐怖分子提供进攻美国的工具。” 当时,执政者认为,密码算法的广泛应用给恐怖分子、贩毒集团可乘之机。而支持加密公众化的公民和密码学家认为,人们急需使用密码来保护个人隐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大的商业公司也加入进来,他们需要强大的密码算法使得他们能在网络时代保证业务的安全。经过5年的斗争,克林顿政府被迫更改了法律,大陪审团也放弃了对齐默尔曼定罪的想法。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密码成了现代都市生活中最普遍运用的个人信息认证手段,它以最简单的数字组合方式,取代各种烦琐的个人认证方法。1993年,银行业务实行电脑联网。其中,与个人关系最紧密的是活期存款,银行从那时开始让储户设置个人密码。为了方便记忆,身份证的后几位数、生日、电话号码、门牌号,是那时候老百姓最常用的密码。1996年,全国银行系统普及了密码的使用和设备更新。1999年开始,银行存取款必须使用密码就变成了硬性规定。现在,多数银行只要输入密码,凭存折或储蓄卡,就能进行5万元以下的支取,无需身份证。 2000年前后,国内各大网站开始大规模开发电子邮箱,那时候网站对邮箱密码的要求并不太严格,规定只要三个字符以上即可,有许多人就用ABC、123等做密码。在收到了用户邮箱被盗的反馈后,网站将密码最少数位提升至6位。现在这些以数字和字母搭配的“软密码”也越来越不安全了。例如,前不久国内就有某大型网站被黑客侵入,泄露客户的大量隐私。目前大多银行等涉及高隐私的部门都开发出针对自己安全系统的“硬密码”,即非要在客户端插上一个类似于U盘那样的“密码”,然后再输入相应的软密码才能登陆相应的网站。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我们又回到了“虎符”的年代,只不过现在的虎符是电子的了。
个人分类: 理解科学|57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戏谈“博士”的前世今生:从“文献管理”到“治病救人”
热度 3 hcrm 2011-12-22 13:23
在我们老家,把泥瓦匠叫“博士”。这绝非戏言,现在还是如此。其实,早在 宋朝,就有 茶博士 和 酒博士 ,已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 当然,我们现在的“博士”,是对最高 学位 的称呼,人们常以此为荣。在英文中,“博士”与“医生”同语,都是“ doctor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据查,“博士”原为古代官职, 始见 于 战国 时期 ,负责保管文献档案 、 编撰著述 、 掌通古今 、 传授 学问 和 培养人才 等,首要的还是文献管 理。 《 史记 ·循吏列传》 载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 继续追踪溯源,“博士”亦有“ 博通古今 ”之说,见《 战国策 · 赵策 三》:“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博士”,学识应该广博,而不仅仅限于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论,恐怕很多中科院院士也未及也。 幸亏如今的“博士”,是从“ doctor ”度过来 的,如 苏曼殊《焚剑记》:“其人望族也,尝游学大鹿国,得博士衔,人称洋状元。” 这儿说得很明白,早先是指外国的“状元”。 而于西方国家而言,对“博士”的称呼还有“ PhD ”( 美国 授予 攻读本专业的博士后 的头衔 ),翻译过来即为“哲学博士”。我们知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世人常称其为“博士”,其中不免带有尊敬的意味。 时下,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攻读这一学位,除了现实的需要(评职称),另外还有其他意图,譬如好找工作、出国方便等,总之,把书读到“顶”就圆满了。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古代,“博士”虽然是官职,却多为“赋闲的管理者”。而在英语国家,“博士”是要来“治病救人”的,尽管不是什么官位。那么,现在的“博士”做什么呢? 做科研,写文章啊!或者干脆做“明星”去,譬如方舟子、饶毅、施一公等,他们是做什么研究的,大多数中国人不知晓——说实话,我今天才知道方舟子在美国读过博,但现在好象只写文章不做研究了。不过,他或他们的名声雀起,丝毫不亚于易中天和于丹。 这些著名的“博士”,能够成为众多“博士”的榜样吗?记得有一位朋友在科网“婚恋”栏留言,谁不愿意嫁给“居里”啊,这样自己便是“居里夫人”了。对于这位女博士的热切期盼,我无言以答。 好在我不是“博士”,但我确知读博不易,能坚挺到论文答辩通过更不易,所以还是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2011年12月22日 午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95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三)
QIQIZHU 2011-11-26 21:10
不确定性原理事实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定理,而是一组定理的统称。基本上,凡是刻划一个信号不能在时空域和频域上同时过于集中的命题都可以称为不确定性 原理,由于这里「集中」这一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数学描述,也就对应着不同的数学定理。但是在所有冠以「不确定性原理」之名的定理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海森堡 (W. Heisenberg) 在 1927 年所提出的影响物理学发展至深的那个版本。它精确的数学描述是: 假定一个信号的总能量为 1,则这个信号和它的傅立叶变换的能量的方差之积不小于 1/16π2。 换言之,两者各自的能量都可能很集中,但是不能同时很集中。如果时空域中能量的方差很小(亦即集中在一起),那么频域上能量的方差就不会太小(亦即必然会弥散开),反之亦然。 对这个定理在量子物理中的意义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话题范围,坊间相关的著作已有不少。不过,下面简单胪列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实: 海森堡在 1927 年的那篇文章标题为 Ueber den anschaulichen Inhalt der quantentheoretischen Kinematik und Mechanik(《量子理论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对薛定谔 (E. Schrödinger) 在 1926 年所提出的薛定谔波动方程的回应。相较于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而言,薛定谔的方程很快由于它物理上的直观明晰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赞赏。海森堡对此极为 失落。在 1926 年 6 月 8 日海森堡写给泡利 (W. Pauli) 的信中他说:「我对薛定谔的理论想得越多我就越觉得恶心。」因此,他迫切需要给他自己的理论配上一幅更直观的图象。 海森堡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后来被人们所熟悉的关于为什么无法同时测量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的解释,但是并未给出任何严格的数学证明。他把他的结论笼统地表达 为 Δx Δp ≥ ħ,其中 x 是位置,p 是动量,ħ 是普朗克常数。但他并没有详细说明 Δx 和 Δp 的严格意思,只针对若干具体情形做了一些直观的讨论。 第一个从数学上证明不确定性原理的物理学家是 E. Kennard。他在 1927 年证明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定理,指出 Δx 和 Δp 的数学意义其实是方差。这种解释很快就成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标准数学表达,海森堡本人 1930 年在芝加哥所做的演讲中也使用了这种数学推导来佐证他的立论。需要说明的是,海森堡尽管很快接收了这一数学解释,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他本人原先的论文里所 举的那些例子中,有很多被他用 Δx 和 Δp 笼统概括的含混概念其实是无法被解释成方差的。在他心目中,不确定性原理首先是一个经验事实,其次才是一个数学定理。 海森堡并未将他的发现命名为不确定性「原理」,而只是称之为一种「关系」。爱丁顿 (A. Eddington) 在 1928 年似乎第一个使用了原理一词,将之称为 principle of indeterminacy,后来 uncertainty principle 这种说法才渐渐流行起来。海森堡本人始终称之为 ungenauigkeitsrelationen/unbestimmtheitsrelationen(相当于英语的 inaccuracy/indeterminacy relations),直到五十年代才第一次接受了 principle 这种叫法。 海森堡 有趣的是,即使很多信号处理或者量子力学领域的专家也不知道自己平时所讨论的不确定性原理和对方的其实是一回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的确并不太显 然,一个关注信号的时空和频域分布,一个关注粒子的运动和能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从数学公式上才看起来比较明显。在海森堡的时代当然并不存在「信号处 理」这一学科,数学家们也只把不确定性原理当作一条纯数学的结论来对待。他们什么时候最先注意到这一定理并不是很清楚。有记录表明维纳 (N. Wiener) 1925 年在哥廷根的一次讲座中提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那次讲座并没有任何纸面材料流存下来。外尔 (H. Weyl) 在 1928 年名为《群论与量子力学》的论著中证明了这一定理,但他将之归功于泡利的发现。直到 1946 年 D. Gabor 的一篇名为《通讯理论》的经典论文才真正让这个定理以今天信号处理领域的专家们所熟悉的方式流传开来。 左:Weyl; 右:Gabor 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在数学上不确定性原理不仅仅有海森堡这一个版本,而其实是一组定理的统称。譬如哈代 (G. Hardy) 在 1933 年证明了一个和海森堡原理类似的定理,今天一般称为哈代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和哈代的定理都只约束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的大致分布,而并没有限制它们同时 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M. Benedicks 第一个证明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中确实不能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而这已经是 1974 年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醍醐灌顶文|2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二)
QIQIZHU 2011-11-26 21:09
傅立叶变换这种对偶关系的本质,是把一块信息用彻底打乱的方式重新叙述一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一个信号可能在空域上显得内容丰富,但是当它在 频域上被重新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就在大多数区域接近于零。反过来这个关系也是对称的:一个空域上大多数区域接近于零的信号,在频域上通常都会占据绝大多 数频率。 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广泛呢?有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噪声信号。一段纯粹的白噪声,其傅立叶变换也仍然是噪声,所以它在空域和频 域上的分布都是广泛的。如果用信号处理的语言来说,这就说明「噪声本身是不可压缩的」。这并不违反直觉,因为信号压缩的本质就是通过挖掘信息的结构和规律 来对它进行更简洁的描述,而噪声,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结构和规律的信号,自然也就无从得以压缩。 另一方面,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简单呢?换句话说,存不存在一个函数,它在空间上只分布在很少的几个区域内,并且在频域上也只占用了很少的几个频率呢?(零函数当然满足这个条件,所以下面讨论的都是非零函数。) 答案是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 uncertainty principle(不确定性原理)。 这一事实有极为重要的内涵,但是其重要性并不容易被立刻注意到。它甚至都不是很直观:大自然一定要限制一个信号在空间分布和频率分布上都不能都集中在一起,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道理啊。 这个原理可以被尽量直观地解释如下:所谓的频率,本质上反应的是一种长期的全局的趋势,所以任何一个单一的频率,一定对应于一个在时空中大范围存在的信号。反过来,任何只在很少一块时空的局部里存在的信号,都存在很多种不同的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无法精确推断其频率。 让我们仍然用音乐来作例子。声音可以在时间上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譬如一个声音只延续了一刹那。声音也可以只具有极单一的频率,譬如一个音叉 发出的声音(如果你拿起手边的固定电话,里面的拨号音就是一个 440Hz 的纯音加上一个 350Hz 的纯音,相当于音乐中的 A-F 和弦)。但是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这两件事情不能同时成立,一段声音不可能既只占据极短的时间又具有极纯的音频。当声音区间短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频率 就变得不确定了,而频率纯粹的声音,在时间上延续的区间就不能太短。因此,说「某时某刻那一刹那的一个具有某音高的音」是没有意义的。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技术性的困难,而它实际上反映出却是大自然的某种本质规律: 任何信息的时空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是不能同时被无限提高的。 一种波动在频率上被我们辨认得越精确,在空间中的位置就显得越模糊,反之亦然。 这一规律对于任何熟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人来说都是熟知的,因为它为信号处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边界,也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它发展的方向。既然时空分辨 率和频率分辨率不能同时无限小,那人们总可以去研究那些在时空分布和频率分布都尽量集中的信号,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信号的「原子」,它们本身有不确定 性原理所允许的最好的分辨率,而一切其他信号都可以在时空和频率上分解为这些原子的叠加。这一思路在四十年代被 D. Gabor (他后来因为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了 1971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所提出,成为整个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奠基性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但是众所周知,不确定性原理本身并不是数学家的发明,而是来自于量子物理学家的洞察力。同样一条数学结论可以在两个截然不相干的学科分支中都产生历史性的影响,这大概是相当罕见的例子了。
个人分类: 醍醐灌顶文|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玉门关的前世今生
Flyingriver 2011-7-17 16:13
发现三个玉门关,其迁移变化有何原因? 西北师大李井成教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地貌室齐德利博士与央视10套的考察及解答: http://travel.cntv.cn/20110714/103716.shtml http://travel.cntv.cn/20110715/103473.shtml
个人分类: 小品——不止一笑|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世今生
热度 13 ywang69 2011-7-4 23:35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世今生
有感于许多家长和学生对西南交通大学不甚了解,以下说说这所命运多舛的学校之前世今生,也算是为学校做做宣传吧。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1921 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和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交通大学设总办事处于北京(交通部内),总理京、唐、沪学校事务,校长驻京办公。三校分设正副主任处理各自校务。自交通大学成立之后的整个民国时期,为中国最高工程学府,声誉卓著,人才辈出,犹以上海交大、唐山交大两校为最。 1、 西南交大百年回眸之北洋天佑篇 (1896-1910) 交通大学最早的历史源头有两支,一支是 1896 年盛宣怀上海创立的南洋公学, 另外一支是同年由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山海关成立的北洋铁路学堂。这就是为什么1996年国内四所交大百年校庆江泽民总书记只为上海交大题词其它三所共同使用的原因(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 1896 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山海关成立的北洋铁路学堂(唐山交大),这是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与同年诞生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和稍早一些创立的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人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学堂创立伊始,大量采用欧美大学原版教材,重金聘用英籍教师,以口授、笔记为主要教学形式。 1900 年,学堂第一届学生( 17 名)毕业。(第一届招生 37 名 仅有 17 名毕业 唐山交大要求之严可见一斑,治学严谨的传统大概也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该届毕业生是中国最早培养的土木工程学科专门人才,学生毕业证书上写为《 ***** Chinese Railway College 》。 1900 届毕业生张孝基的毕业证书现仍然保存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为现存国内最早的大学毕业证书。 北洋、南洋公学和北洋铁路学堂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三所大学。 1905 年,詹天佑开始了他的壮举 ----- 自主修建我国第一条铁路 “ 京张铁路 ” ,这是早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工程,他的主要的也是唯有的两名助手张鸿诰徐士远皆为学堂毕业生,所以, “ 京张铁路 ” 这项大长民族志气的伟大工程实是唐山交大早期校友为中华所做的杰出贡献。 唐山路矿学堂时期的毕业生后来许多闻名天下,如庄俊 (建筑泰斗 中国第一位建筑师),李光前(全球华人十大超级富豪 华侨领袖 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竺可桢( 世界一流气象学家), 李俨(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厚坤(发明世界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等等。 北洋铁路学堂后迁唐山改为唐山路矿学堂。梁如浩先生( ‘ 一詹二唐三梁 ’ 之 “ 三梁 ” )亲自担任迁入唐山之后学堂首任总办(校长),学校迎来了大的发展时期!唐山路矿学堂成为志在报国的有志青年的首选学府。后周长龄先生(留美幼童 铁路总办 爵士),方伯梁先生(留美幼童 电报鼻祖)先后担任学堂总办。 1908 年,军机大臣刘坤一奏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批准颁赠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大)有 “ 天下至宝 ” 之誉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 10088 卷,(该部书现珍藏于西南交大图书馆, 被誉为 镇馆之宝 ),该图书被史学家称为 “ 康熙百科全书 ” 。 2、西南交大百年回眸之竢实扬华篇 (1911-1921)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唐山路矿学堂改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赵士北先生(参议院议长 为孙中山授总统印玺者)为改名后首任校长。不久,一代宗师罗忠忱(唐山交大 “ 五老 ” 之首)先生来校任教,罗忠忱先生不仅是唐山交大教授中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中国人教授。罗先生的到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唐山交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时候,已经开始迎来了辉煌时期。 1916 年,唐山交大在教育部举行的全国高校成绩评比之中荣获全国高校第一名,当时得分 94 分,得分较高的其他著名大学有北洋大学 90 分,位列第三。 这次评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官方进行的教育评估,他反映了这一时期唐山交大在教育界的尊崇地位。同年十二月,教育部为表彰唐山交大的骄人成就,在先颁发的 “ 优等奖状 ” 之外,还特别颁发 “ 俟实扬华 ” 金匾予最优秀高校以致鼓励,意为 “ 等待(你们)作出成就来弘扬中华 ” , “ 俟实扬华 ” 匾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块金牌,这个荣耀永久属于西南(唐山)交大,该匾现仍保存于 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 西南(唐山)交大校训中的 “ 俟实扬华 ” 即是由此而来。西南交大自峨眉 迁到成都,研究生宿舍统称为“扬华斋”。 同样是在 1916 年,两名卓然出众的毕业生赴美留学,将唐山交大的声名远播世界。 1914 届毕业生黄寿恒入麻省理工学院,后来成为交大 “ 五老 ” 之一;另外一名毕业生就是茅以升,茅以升是唐山交大历史甚至中国科学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人物,从青年时代茅以生先生作为考入唐山交大 (1972 年以前习惯都统称唐山交大或唐院, 72 年后西南交大 ), 众多状元级优秀学子中的第一名 , 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校评比 , 也是获得全国高校第一 , 为学校赢得无限荣誉 , 后留美,以让人无法拒绝的优异成绩征服了当时并不承认唐山学历的美国康乃尔大学 , 在他毕业的时候,康乃尔大学校长当场宣布:凡是唐山交大学生,至此之后,愿意来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的,不需要经过考试 , 直接入学。茅以升先生为唐山交大也为中国高校争得极大荣誉 , ,使唐山交大(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学。 1937 年,茅以升在钱塘江上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 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继我校校友詹天佑先生设计京张铁路之后,中国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又一项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创举。 1948 年茅以升先生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 入选中科院院士。 1959 年修建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大会堂结构图纸时特别强调 “ 要有茅以升的签字保证 ” 。 1982 年成为历史上首位入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的华人外籍院士。 自茅以升之后,唐山交大大量校友进入康乃尔大学及美国其他著名大学深造,不少毕业生闻名天下。 1915 年, “ 五老 ” 之一伍镜湖来校任教; 1916 年, “ 五老 ” 之一李斐英先生来校任教; 1918 年,吴稚晖(中央研究院院士 国民政府主席)先生来校,后来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歌》即为吴先生之手笔。 1919 年,詹天佑先生逝世。 根据他的遗愿,在唐山交大捐资建立 “ 眷诚斋 ” ,现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学生宿舍名为 “ 眷诚斋 ” 即由此而来。 除茅以升外,唐山交大这一时期毕业的其他著名校友有,杨杏佛(中国民权运动领袖 “ 东南三杰 ” 之一),杜镇远(詹天佑之后中国工程巨擘)、羊枣 (新闻巨子) 、施嘉干(建筑家、 正部级)、潭真(交通部长)、邵福忤(筑港技术的奠基人)等等,综观这一时期国内外情况,唐山交大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成都犀浦校区南门(唐山市人民政府捐赠) 成都犀浦校区校园一角 3、西南交通大学的来历 不想天有不测风云, 1952 年,中国大学的院系调整无疑对唐山交大来说无异于一场 浩劫 。 院系调整中,唐山交大水利系包括黄万里教授,顾夏声教授(院士)在内的多名教授和包括王三一(后成为院士)的多名学生调整到清华大学水利系; 化工系包括余国琮教授(院士)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 院士)教授等多名教授学生调整到天津大学;冶金系调整组建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建筑系包括刘福泰等教授,学生彭一刚(后为院士)等调整到天津大学;采矿系,冶金系一部分别调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在此之前的 1925 年,唐山交大锦县分校便分出成为东北大学一部)。 唐山交大仅保留 土木、 机械、 电机、 铁道四系, 元气大伤, 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一所铁路专门院校,隶属于铁道部,教职员工皆有铁路工作证,出差可以用乘车证免费乘坐火车,笔者也享受过此待遇直到2001年。此后,西南交通大学归属于教育部。 成为铁路院校之后,唐山交大很快在铁路的每一个重要方面都牢牢占据中国第一的位置,从铁路建设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到铁道科研系统,都是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全国的一级学科排名中交通运输工程西南交大一直排名全国第一。 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我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 西南交通大学 。 开国元勋吕正操上将(时任铁道部部长,西南交大当时归属铁道部)亲赴四川峨眉主持学校选址工作,唐山交通大学改为西南交通大学, 唐山交大结束了在唐山 76 年的里程,也永久的离开了 中国大学中心舞台。 但幸运的是,唐山交大由于迁到峨眉,许多师生也躲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成都九里校区大门 九里的钟楼 如今,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4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00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2007年,学校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地区)的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师生互派关系,是"中法4+4"、“中欧精英大学联盟项”(TAMDEM)合作院校之一,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覆盖所有的年级和各个层次的学生。 现有专任教师25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00余名。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的大门右手边有TEC字样代表唐山工学院,也有人说这分别代表唐山,峨嵋,成都,或许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这所学校坎坷的办学历程。 参考文献:西南交通大学校史 西南交通大学网址: http://www.swjtu.edu.cn/depart/university/university.htm 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链接 http://www.swjtu.edu.cn/depart/university/history.htm 峨眉校区沧桑的校门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8323 次阅读|16 个评论
欧洲闸坝参观随感(七)----默讷坝的前世今生
热度 2 zhushiao 2011-6-25 10:05
欧洲闸坝参观随感(七)----默讷坝的前世今生
欧洲闸坝参观随感 ( 七 ) ——默讷坝的前世今生 朱诗鳌 1. 默讷坝的兴建 默讷( Mhne )坝位于德国鲁尔河流域。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为了满足鲁尔地区日益增长的工业用水的需要,“鲁尔水坝协会”( Ruhrtalsperrenvereins )于 1899 年在埃森( Essen )宣告成立。默讷坝是该协会成立之后建成的一座重要水坝,具有供水、防洪与发电效益。该坝坝高 36.6m ,库容 1.34 亿 m 3 ,建于 1908 ~ 1913 年。施工情况与水坝和电站建筑物如图 1 ~图 3 所示。 默讷坝是一座砌石重力坝,拱形坝轴线,坝顶中间设有两座大型塔楼,坝趾下游是反调节池,反调节池下游端是花园,花园的中心是水电站,整个布局具有浓厚的建筑艺术感,是水坝工程与美学完美结合的范例。也难怪,默讷坝的设计除了通常的工程技术设计外,还有艺术设计,而艺术设计工作又是由科隆著名的建筑师布兰兹克( Franz Brantzky )完成的。 图 1 默讷坝开工时情景( 1908 年) (引自 Mhnesee ) 图 2 坝默讷竣工后情景(引自 Mhnesee ) 图 3 坝默讷 1943 年 5 月 16 日白天 的航空照片(引自 Mhnesee ) 2. 默讷坝被炸 二战 后期,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 1943 年 5 月 16 日夜,轰炸了鲁尔区的 3 座水坝,默讷坝就是其中的一座。 英国空军的兰卡斯特( Lancaster )轰炸机携带的是一种 可以避开防雷网的、能在水库水面上跳跃前进的 “ 跳跃炸弹 ” ( bouncing bomb )。( 默讷坝坝前 30m 左右的水库中设有两道防雷网。) 默讷坝被炸的情况如图 4 所示。图中绘有兰卡斯特轰炸机飞行的方向及炸弹跳跃的弧线。第一枚炸弹(见图中所示“ 1 ”, 余类推 )刚好跳到第一道防雷网处爆炸了,坝体未受炸。第二枚炸弹在靠左岸处、防雷网前的水库中爆炸,坝体亦未受炸。第三枚炸弹跳过了坝顶落到了坝后的电站处,第四枚炸弹则跳至上游坝面处并在水下约 9m 深处爆炸,坝体被炸毁,缺口高度 23m ,长度 77m 。被炸后 12 小时内,从缺口下泄的水量达 1.16 亿 m 3 。被炸前水库库容为 1.322 亿 m 3 。刚炸裂时,缺口处的流量为 8800 m 3 /s ,导致在狭窄的默讷河谷中形成的涌浪高达 10m ,这一涌浪高度大大超过了 1890 年最大洪水时该河谷中最大涌浪的高度。 在这次空袭中,默讷坝坝后的电站被完全摧毁。坝下游约 1200 人丧生。 图 4 默讷坝 1943 年 5 月 16 日夜晚 被炸经过(引自 The Mhne Dam and Reservoir ) 3. 默讷坝的修复 在默讷坝被炸后第 5 天,即 1943 年 5 月 22 日,德国人便开始了默讷坝的修复工程, 2000 多人参加,到 1943 年 10 月 2 日修复工程完成。图 5 为修复工程施工现场。此后还重新建了一座电站。 图 5 默讷坝修复工程现场 (引自 Mhnesee ) 4. 现今的 默讷坝 图 6 默讷坝库区游艇码头 图 7 作者参观默讷坝时的留影(左为作者,右为作者的妻子) 1950 年鲁尔水坝协会便恢复了默讷坝水库蓄水和电站运行工作。现今的枢纽具有供水、防洪、调节流域水量、发电以及旅游等效益。 现在,水坝和水库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环抱着,风景宜人,是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出处(图 6 、图 7 )。
个人分类: 坝工|7898 次阅读|3 个评论
去年夏天去了冰城
热度 9 zhangyuxiu 2011-6-22 17:06
去年夏天去了冰城
北国冰城哈尔滨在我国行政版图上,地处东北边陲黑龙江,人们都说,从空中俯视,黑龙江就像要振翅欲飞的天鹅,而省会城市哈尔滨,就像这只天鹅优雅的脖颈下的一颗璀璨明珠。漫步这个美丽的城市,街道上白鸽飞舞,圣索非亚教堂传来庄严的圣音;阳光明媚下,浪漫的太阳岛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夜色下,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闪耀着东方小巴黎的风采,朦胧的灯光中人们在街边喝哈尔滨冰啤、吃哈尔滨雪糕。夜幕下的哈尔滨仿佛吟诗般讲述着她如梦似幻的前世今生。松花江清澈的江水从城中浩荡流过,哺育着这座百年之城。 2010 年 6 月到哈尔滨太阳岛开会,再次领略了这个冰城的夏日风采。 1、从松花江上看冰城,高楼大厦和欧式尖顶小楼同在 2、从松花江上看冰城,和煦阳光下,一派欧式风情 3、夕阳映照着松花江水 4、太阳岛上的湖光倒影 5、冰城街道上的欧式建筑和闲适的行人 6、冰城街道上的欧式建筑和闲适的行人 7、冰城街道上的欧式建筑和闲适的行人
32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的前世今生- 勿拿国人当实验品
alone 2011-4-28 17:53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1Mzc5NTMy/v.swf
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视频)
sheep021 2011-4-24 17:27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视频)
转基因技术的危害或许可以用这个典故来形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耐心地看完电视台转基因的视频!灭族的警示!! 请关注!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1Mzc5NTMy/v.swf 这个录像看晚了可能会被封杀!人类在用科技给自己快速的挖掘坟墓. 局部截图: . 印度引进转基因棉花种子酿大规模农民自杀潮 引进转基因棉花,种子涨价,棉农贷款,歉收,无法偿还,银行不再贷款,棉农借高利贷,无法偿还,倾家荡产,最后自杀———这个令人悲伤的链条展现出印度农民自杀的大体... 孟山都为推广 转基因 贿赂加拿大官员 美国政府不满足于只把转基因牛奶卖给毫不知情的美国人民,还向墨西哥和加拿大施压,迫使他们认同 rBGH ,帮助孟山都打开国际市场。……加拿大卫生部向美国发出了“不符合要求通知”, 没有批准今后在加拿大销售 rBGH ,或者叫做 rBST ,即重组牛生长激素。……加拿大兽医协会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掌握了 rBGH 牛奶负面影响的一些证据,比如说跛脚和繁殖问题。孟山都一直希望将 rBGH 打入加拿大市场。据加拿大 CBC 电视台报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 位孟山都官员甚至试图用一百万到二百万美元贿赂一位在政府评估委员会工作的加拿大卫生官员,以保证不经过进一步研究就让 rBGH 在加拿大获得批准。这位官员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他质问道:“你们这是在行贿吗?”这次会面因此无果而终。 此外,一个由著名专家组成的欧盟委员会特别独立委员会得出结论:正如加拿大得出的结论一样, rBGH 不仅存在上述危险,而且有导致人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 1999 年 8 月,联合国粮食安全署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一致同意支持欧盟 1993 年对引进孟山都 rBGH 牛奶的临时管制令。因此孟山都的 rBGH 在欧盟被禁止销售。 但是接二连三的挫折并没有吓倒固执己见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僚们和他们的孟山都好友。由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在转基因食品上贴标签,美国人民还都兴高采烈地饮用着政府推荐的健康牛奶,丝毫没有意识到它的危险。“大自然中最好的 食品”是奶业用于转基因牛奶的广告语。而美国媒体则对联合国的决定和加拿大得出的负面结论保持着“令人尊敬”的沉默。美国 人民得到的解释是 , 欧盟试图通过拒绝进口含激素的美国牛肉对美国的养牛户造成伤害。 (恩道尔:《粮食危机》) “重组牛生长 激素 ”,简称为 rbGH 转基因主粮多名“主将”涉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_世说新语_《商务周... 2010-03-12 最近,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获得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及其同事。但近日媒体披露,张启发院士还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吴孔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通过了转基因主粮的安全评估),在其主持过的研究项目中,列有“Rockefeller基金会课题(2003-2004)和美国USDA课题(2003-2004)”,Rockefeller就是洛克菲勒,USDA就是美国农业部。 胡国成,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该研究所是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在杭州建立,由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投资。 黄季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他也是转基因主粮的力挺者。其履历显示,“1990年获菲律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做博士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正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共同设立的研究所。 范云六院士,她的植酸酶玉米就是此次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许可证书的两个转基因粮种之一。也是“国际HarvestPlus项目中国负责人”,也即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中间代理人,同时她又是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医的没落、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社会和国家的耻辱      作者:郭小娟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各类抗生素和各种提纯药物,作为大众的个人肯定是无法随意生产的,因为没有设备,而且个人需求较少,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生产少量的各类抗生素和各种提纯药物而制造或购买那些设备。正因为个人没有能力生产,所以,对于制造商来说,它们就有了商业价值。试想,如果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物资,在功效上能够取代甚至超越现有的各类抗生素和各种提纯药物,这一种物资在地球上俯拾皆是可以随手拈来,那么,抗生素和各种提纯药物,还会有商业价值吗?不会有。                 商业社会的秘密就在于,将简单的技术手段,通过有积极意义的、无积极意义的、甚而有消极意义的创新不断进行复杂化,在将技术手段进行复杂化的过程中,创造和牢牢把握属于特定商业主体的商业价值。商业社会的秘密就在于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垄断来实现特定商业主体的商业利益。                 食疗和许多成本低廉的疗法不被推广,有其社会原因。在商业社会,非稀缺资源不会具备商业价值。商业社会的特征是将所有可能向别人提供的服务进行商业化,诸如中医等,在当今社会,其实是人人可以自用的疗法,更不会被推广,反而其负面信息被大量传播。为什么说中医是人人可以自用的疗法呢?其实自古就是如此了,只不过古代中医知识被人为封锁而已,连人人该知的验方,都成为祖传秘方。古代的医生,更多的不过是医学知识的垄断者而已,利用自身对医学知识的垄断来进行医学知识的商业化从而使得自身成为医学知识的商业价值获利者。                 其实,当今社会,就医疗而言,一些确凿被事实所证明的成功例证所说明的情况是,很多有效的疗法,往往不需要花费分文。之所以这种疗法不被推广,就在于这种疗法不具备商业价值,不符合特定商业主体的商业利益。同理,就金融市场而言,很多金融产品其实并不具备存在价值,它们之所以出现,甚至大行其道,并最终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只是由于相对于一些特定的商业主体而言,能为其带来滚滚利润。                 在现阶段,资本主义已经从光荣的善意的发现和创造商业价值的阶段过渡到了可耻的恶意的发现和创造商业价值的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转基因技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依靠原始农业物种和非转基因技术改良的农业物种,人类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为什么要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新农业物种取代原始农业物种和非转基因技术改良的农业物种呢?就是为了创造只属于转基因技术利益集团的商业价值。随着农业物种改良技术的商业推广,随着转基因物种在这个世界上的商业推广,这个世界将不再有自然赋予的种子,而是遍布人造种子,不再为种子付费的历史将彻底成为过去。与从前传统的农业物种改良技术所不同的是,转基因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所构成的威胁是巨大的、毁灭性的、无法准确预知的。那么,为什么在转基因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所构成的威胁是巨大的、毁灭性的、无法准确预知的情况下,在对许多证明了转基因技术的可怕害处的科研成果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在借助谎言的情况下,转基因技术仍然被广泛的商业化呢?正因其可耻的恶意的商业价值所在。现今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中,有生命资源,诸如天然的物种及其种子,正通过转基因技术被私有化。通过转基因技术,所有被普及的农业物种都将被添加入有着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技术成分,人们及其世世代代必须为这个新添加的技术成分付费。这个付费的受益者,即为转基因利益集团。                 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在许多国家,各种利益集团以政府或更为可恶的基金会、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他实力强大的组织为代理机构、以提供行政性或商业性公共服务为幌子统治和奴役人们并攫取着巨大的私有财富的时候,人们还在赞美他们,向往着他们的所谓成功。但明智的人们知道的是,这并非人类该有的生活,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在发现镭的时候不肯申请专利的居里夫人。往往正是人们能够奉献于世界的那些创造、发现和服务激起了人们的贪念和私欲,那些以明文标示的法规或以私下默默公认的潜规则的形式被固定的利益份额最终将毁灭世界。                 多个方面的私有化正在毁灭这个世界。公共法权的私有化、公共军权的私有化、公共行政权力的私有化、公共话语权力的私有化、公共无生命资源的私有化、公共有生命资源的私有化、公共货币的私有化、公共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私有化。公共资源不但包括无生命资源,也包括有生命资源。无生命资源,诸如土地、矿产,已经被私有化,诸如水和空气,正在被私有化。水资源的私有化,是一种政府与资本合谋的结果,是官商勾结、金权合谋的结果,也是环境污染的必然结果。资本家在一开始,当然没法讲将水资源进行商业化,因为一开始安全饮水资源并非稀缺资源,但资本家们通过生产销售产品,污染了地球环境,不但将安全饮水资源转变为稀缺资源了,甚至正在将好的空气转变为稀缺资源。在空气被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富人们可以购买昂贵的空气过滤家用设备或其他高新技术设备来改善生活质量,但穷人们呢?                  知识的霸权其实最为可恶可怖。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是缺乏将科学研究成果造福大众的应用机制的。商业化机制的目的只在于为资本创造利润。资本主义以资本来控制知识的产出,通过资本渠道霸占知识并剥夺整个人类对现有科学技术的无偿受益权。资本主义通过知识霸权来建立新的资本主义体系的规则和秩序。知识正是财富创造和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认识到的真相是,资本主义之创造财富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不过是给少数人霸占的。罗斯柴尔德那个时候,因由于其所掌握的知识种类的阴谋性,没有推广性的商业化应用和予以法治保护的必要。但后来终于还是诞生了那么一套国际性的制度,将可商业化知识予以借助国际性的法治化的私有化,而且出现了居里夫人这样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知识界伟人。先知加法治的这么一套制度,就决定了知识霸权所营造和维持的社会等级秩序。资本主义世界高科技成果与法制化的统治手段共同作案的罪恶,比之杀人更残酷百倍。                 正因我们不能愚蠢到反科学反技术的地步,所以我们更应当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为科研成果证实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强烈反对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因我们不能愚蠢到反科学反技术的地步,所以我们更应当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为科研成果证实西医抗生素治疗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巨大社会风险的情况下,在禽流感、猪流感曾经大肆流行并威胁极大的情况下,极力提倡并促进中医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应当认识到的是,中医的没落、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社会和国家的耻辱。                 忍辱却不负重的人们将不配生存。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我们最终将来到一个有钱者生无钱者死赚钱者出生入死的世界,在这一世界,没有钱的人将没有可能享有健康生存所需的空气、饮水、食物。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吧?多么可怕!所以这个世界要么会一直沿着极少数人实现贪婪欲望的罪恶轨迹自己毁灭了,要么会物极必反,在大多数人们自觉的努力下,走向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光明的未来。我更愿意这个世界走向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光明的未来,因为我不是那极少数人中的一个,我的后代子孙,也不能确保世世代代都是在那极少数人之列。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怕:转基因的前世今生(不看自己怎么死都不知道)
热度 14 famingkuang 2011-4-19 11:26
我就不多说了,自己点开这个视频,花个把钟头看完吧,否则自己怎么被转基因弄死都不知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1Mzc5NTMy.html
个人分类: 反思|81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的前世今生-合成
liuyang99226 2011-4-10 15:34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合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1Mzc5NTMy.html
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