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关键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关键词

相关日志

科学网软件的两个致命缺陷
热度 2 wliming 2011-2-26 09:49
1. “本站搜索”功能,搜出来一大堆跟关键词无关的条目; 2. 博文的“相关博文”列出的都是不相关的博文; 3.
个人分类: 娱乐|1210 次阅读|6 个评论
求文献,关键词涉及电化学、药物成分。
热度 6 guinvzhilu 2011-2-21 17:53
文献内容: 1、为一种药物活性成分(中药西药都可),可以和PT电极有电化学反应的。 2、或者一种药物活性成分(中药西药都可),可以直接和过氧化氢进行反应的。 文献发送 loveliulu66@hotmail.com 不胜感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1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甲基化芯片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研究
热度 1 syfox 2011-2-15 08:38
目前建立了2种基于芯片的甲基化分析方法:一个是甲基化特异寡核苷酸芯片(methylationspecificoligonucleotidearrays,MSO)方法,另一个是差异甲基化杂交法(differentialmethylationhybridizationmethod,DMH)。 关键词: 基化 表观 遗传学 甲基化芯片 表观遗传学 甲基化 表观遗传改变可以定义为基因的遗传性或获得性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和DNA序列改变无关。DNA甲基化是最为常见的表观遗传改变;启动子或第一外显子CpG岛中的甲基化改变将导致基因表达失活;组蛋白的化学修饰也可以作为表观遗传改变;组蛋白发生乙酰化改变的基因通常被开启。 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基因沉默和过度表达的最主要的改变,常规的方法不能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甲基化进行检查。表观遗传分析与基因芯片技术结合起来则可以高通量进行甲基化的定性、定量分析。 目前建立了2种基于芯片的甲基化分析方法:一个是甲基化特异寡 核苷酸 芯片(methylation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rrays,MSO)方法,另一个是差异甲基化杂交法(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hybridization method,DMH)。第一种方法利用直接杂交原理,只是在标记前先用亚硫酸氢钠处理DNA,从而使所有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转变为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并不受该处理的影响,仍旧为胞嘧啶。这种方法一般针对已知个别基因的调控区进行研究,不能对大量基因尤其是未知基因的甲基化分析。 DMH法是一种崭新的方法,为大规模研究CpG岛甲基化谱提供了高通量的技术平台。DMH法和表达谱基因芯片类似,只是靶基因和探针制备方法比cDNA表达谱芯片更复杂。DMH方法最初是基于CpG岛(CGl)文库建立的。Cross等构建了含有甲基化CpG结合域的亲和基质(affinity matrix),从人类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pG岛序列。 限制性内切酶 MseI能将DNA消化为小片段,但是对绝大部分CpG岛序列没有作用。用亲和柱将富含GC的MseI处理片段分离出来,克隆人载体中构建文库。预先筛选CpG岛克隆使之具有多个BstUI酶切位点,扩增后的片段用于芯片的制备。从实验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用MseI处理。酶切后的探针能够和CGI文库中的Mse工处理靶基因结合。酶切后的富含GC的片段接上接头 (1inker),然后用甲基化敏感性内切酶BstUI处理,BstUI处理的和未处理的对照DNA进行linker—PCR和荧光标记。以后的杂交、图像和数据处理过程与表达谱芯片完全一样。 最初,DMH应用于 尼龙膜 对人类乳腺癌细胞系中的CpG岛进行分析,后来被应用于玻璃芯片以提高检测通量。在对乳腺癌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分析中发现,CpG 岛的过甲基化可以导致抑癌基因的沉默,以及在一些细胞表现下调。通常,低分化的肿瘤组织比中度分化或分化良好的正常组织表现更高的甲基化程度。 DMH已经成功应用于检测卵巢癌的甲基化谱。较之卵巢癌细胞系,在卵巢癌组织样本中可见更多的甲基化CpG岛。Ottaviano等通过评估位于人ERa 基因第1个外显子的CpG岛甲基化状态,鉴定了MS()策略的可行性。MSO芯片实验结果和传统的DNA印迹和亚硫酸盐序列分析甲基化的方法结果一致。 Rober等用这个技术研究肿瘤抑制基因p16的启动子区域,这个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高甲基化。这个启动子的高甲基化抑制了p16的转录,与一些肿瘤相关;他们发现p16的启动子区域在H1299细胞株的CpG位点均一的甲基化。 不同的甲基化谱反映了肿瘤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CpG岛的高甲基化位点与肿瘤发生相关,因此可以作为特定肿瘤亚型独特的后天标记。因此,就像基因表达谱,基于甲基化谱的聚类分析也可以用于分析肿瘤的亚型。这些基础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应用研究的方向包括对肿瘤相关的DNA甲基化模式为基础的辅助诊断方法的研发和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甲基化的或组蛋白去乙酰基化的方法及药物来治疗肿瘤。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MeDIP-seq比其他的甲基化研究方法有什么优势? 答:灵活度高:能够直接对任意物种的高甲基化片段进行测序,无需已知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检测范围广:覆盖整个基因组范围的甲基化区域;精确度高:能够在实际结合位点50个碱基范围内精确定位;数字化信号:直接对甲基化片段进行测序和定量,不存在传统芯片杂交的荧光模拟信号带来的交叉反应和背景噪音问题。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下: 方法 目前主要用途 优点 缺点 MeDIP-seq 整体基因组或特定位点甲基化检测 高通量,无需序列信息,可同时检测整个基因组和特定位点的甲基化 数据量大,需要大量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 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指纹技术(MSPF) 甲基化片段筛选 可检测全基因组所有CpG岛 少量样本间的比较 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LGS) 寻找差异甲基化位点 可检测全基因组CpG岛 需使用同位素,异常结果不易解释 甲基化间区位点扩增(AIMS) 印迹基因鉴定和差异甲基化片段筛选 可鉴定印迹基因,检测全基因组CpG岛 基因组CpG位点的覆盖率有限 CpG岛扩增结合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MCA-RDA) 分离不同样本间差异甲基化片段 可分离不同样本间差异甲基化片段 不能同时比较多个样本,不能分离出差异的低甲基化片段 亚硫酸氢盐修饰结合直接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检测 可精确检测每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 需要大量的克隆测序,过程较为繁琐且昂贵。 甲基化寡核苷酸芯片法(MSO) 特定位点甲基化检测 高通量 只能检测已知序列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芯片结合技术(CHIP-on-Chip) 整体基因组或特定位点甲基化检测 高通量,可同时检测整个基因组和特定位点的甲基化 价格昂贵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特定位点甲基化检测 高通量 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特定位点检测 表现遗传学中 DNA 的修饰—— DNA 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哺乳动物DNA最常见的复制后调节方式之一,是正常发育、分化所必需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在 DNA 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ransferase,DNMT)的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可以将甲基基团转移到基因组DNA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C5)上。在哺乳动物中,C5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上。DNMTl主要起维持甲基化作用,DNMT3a和DNMT3b则以从头甲基化为主。基因敲除实验显示,它们的缺失都是致死性的。 相对于其他核苷酸序列,CpG二核苷酸在哺乳动物基因组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推测可能与5—甲基胞嘧啶(5—mC)脱氨转化为胸腺嘧啶(T)有关。这些CpG不均匀地分散于基因组中。CpG位点高度密集的区域,称为CpG岛,其长度常超过500bp,G+C的比例大于55%,CpG位点的密度至少达到理论密度(1/16)的0.65(即l/25)。在CpG岛中,CpG位点的密度大约是非CpG岛区域的10倍。人类基因组中有4.5万个这样的CpG岛,约占基因组的1%。几乎所有的看家基因和部分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含CpG岛(共约60%),这种CpG岛大部分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基因组中大约80%的CpG位点处于甲基化状态,它们主要分布于占基因组99%的非CpG岛区、X染色体、重复序列、原病毒等寄生性DNA序列中。细胞分裂复制的DNA子链必须进行适当的甲基化修饰,否则其遗传性不稳定、易变异,其染色体脆性增加、易断裂。 参与DNA甲基化的酶有3种,即DNMTl、DNMT2和DNMT3(3a、3b)。在哺乳动物,DNA甲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刚刚受精的时候,精子细胞的染色体发生重组,乙酰化的组蛋白取代精蛋白,同时精子细胞全基因组DNA发生去甲基化,这是目前DNA甲基化发生主动缺失的最好例子,但机制不明。母体的DNA甲基化在受精后的几次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被动丢失,这种丢失是由于维持DNA甲基化的酶(DNMTl)缺少所致。在受精卵植入子宫的过程中,受精卵的DNA恢复甲基化,该过程是由从头甲基化酶催化的。此后,这种甲基化的模式在体细胞中会一直维持下去。 DNA甲基化包括维持甲基化和从头甲基化。维持甲基化是指在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根据亲链上特异的甲基化位点,在新生链相应位置上进行甲基化修饰的过程。从头甲基化是在原来没有甲基化的DNA双链上进行甲基化的过程,然后由维持甲基化的酶来维持稳定的甲基化状态。 DNMTl是唯一用传统生物化学方法分离到的DNA甲基转移酶,含有l 620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193 500,基因定位于19p13.3一p13.2。哺乳动物DNA甲基转移酶由两部分组成,即N端调控结构域和C端催化结构域。C端催化结构域具有保守的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活性,N端调控结构域参与对C端甲基转移酶活性的调节、甲基转移酶的核定位以及与其他调控蛋白的相互作用。DNMTl的N端结构域是所有DNA甲基转移酶中最大的。对DNMTl的酶活性研究发现,DNMTl最合适的底物是DNA双链中半甲基化的胞嘧啶。在G1和G2期,DNMTl弥散地分布于核基质中;在S期DNMTl定位于复制叉上,表明DNMTl参与DNA复制过程中DNA甲基化的维持,由此DNMTl又被称作维持甲基化酶。如果DNMTl仅在DNA合成时参与甲基化的维持,那么在增生细胞中它的表达应该丰富,在静息细胞则不应表达。但实验结果并非如此。RNA印迹检测发现,不仅在高度增生的组织如胎盘、肺,而且在心脏、脑等几乎没有增生能力的组织都有DNMTl的表达。因此除了参与DNA甲基化的维持,DNMTl还有其他未知功能。随后的研究发现,DNMTl存在不同的剪切形形式,分别被称作DNMTlb、DNMTlo和DNMTlp。 小鼠实验表明,DNMTl基因缺失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及死亡。DNMT2定位于10p15.1,DNMT2缺乏真核生物甲基转移酶N端调节区,故认为DNMT2不具备催化CpG位点甲基化的作用。DNMT3a定位于2p23,DNMT3b定位于20q11.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表观遗传学——拉马克主义的复兴? 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揭示了获得性遗传的可能性,它也许能够成为达尔文进化思想的一个补充。这个领域是如此吸引视线,以致自然杂志(Nature)在最近的一期以专题的形式对它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类不需要改变 DNA序列但是影响生物性状的机制。简单说来,DNA虽然决定蛋白质的表达,但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却有很多可以调控的步骤,例如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siRNA的作用,甚至蛋白质的不同折叠都能影响蛋白的表达和功能。而对这些可调控的步骤的研究都可以纳入表观遗传学的范围之中。本来epigenetics这个名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而这些调控机制很多都是发现已久的东西,并不新鲜。表观遗传学的红火和走入公众视线却是得益于近年的一些实验的新发现。这些发现揭示了这些调控的机制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们长久地可以受到自然性的后天影响(可获得性),二是它们可以遗传(可遗传性)。如果这两种因素可以结合在一起,那么获得性遗传就是有可能的了。若果真如此,拉马克主义就能复活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如此。      说明第一种特征的其中一个例子是一组老鼠(rat)的实验。科学家米尼(Michael Meaney)发现后天的照顾对于初生老鼠细胞的DNA甲基化有很大影响。老鼠妈妈对初生老鼠的照顾各不相同,有细心的,也有粗心的。米尼按照老鼠妈妈对老鼠的舔舐和整理毛发(licking,grooming)的频密程度把老鼠妈妈分为粗心妈妈和细心妈妈两类,然后让它们抚养初生老鼠(包括它们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实验检测的是对老鼠的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er)基因上的一段序列(first exon)的甲基化程度。甲基是一个化学基团(-CH3),它能够结合在DNA上某些特定部位,这个甲基和DNA结合过程就叫做甲基化,相反,甲基从 DNA上脱落的过程就叫做去甲基化。如果这段序列被甲基化,那么这个基因就不能被表达,从而导致老鼠的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小老鼠在没有出生前,这段基因是没有被甲基化的,但是初生后第一天就会迅速被甲基化。但是在细心妈妈的照顾下,这段基因会去甲基化,从而使得这个基因得到表达。相反在粗心妈妈的照料下,去甲基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去甲基化的程度最终也非常低,因此基因的表达量就大大减少。这种去甲基化的过程和结果的区别是长久性的,最终造成两类小老鼠的神经发育有很大的差异。科学家们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去甲基化的快慢多少不同是由老鼠妈妈的照顾细心程度不同导致的,两者是因果关系,而不仅仅只是相关的关系(Sapolsky 2004)。这个实验表明了外界的环境刺激会导致表观基因的长久变化,这种过程就是拉马克主义里的后天获得性的性状变化。      第二种特征即可遗传性对于拉马克主义来说更加重要。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通称表观基因标记。这些生殖细胞的表观基因标记一般在受精前都会抹去:甲基化过的DNA和组蛋白都会完全去甲基化。所以通常说来,这种表观基因标记不会传到下一代。也就是说,在下一代的细胞中,不会“记住”父母的表观基因标记,换言之,父母后天获得的性状,也不能被下一代记住。但是,近年来,一些表观基因标记的保护机制逐渐被发现,比如对小鼠(mouse)的实验表明,一种叫stella的蛋白质能够有效的保护卵子中的部分基因的甲基化标记,从而使这种标记能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Nakamura, Arai et al. 2007; Reik 2007)。而这种例子在植物界中更多(Chong and Whitelaw 2004)。      如果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看,拉马克提出的获得性遗传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首先,后天环境的影响可以造成父母辈中长久存在的表观基因标记;其次,这些表观基因标记还可能通过特殊的保护机制传到下一代。这恰恰是拉马克所提出的获得性遗传!当然,要完全证明获得性遗传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缺失的环节仍然有待发现,而表观遗传标记的的遗传稳定性还不够。可是由于基因调控的机制远比以前预期的复杂,很多机理仍然不清楚,以上问题得到解答之前,谁也不能对获得性遗传是否存在妄下断论。当然,即便获得性遗传真的存在,它也很可能只是达尔文的进化机制的补充,而并非取而代之,毕竟以DNA为载体才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获得性遗传如果得到证实,无论对于生物界还是对于人类社会,都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生物界而言,传统的进化理论需要把获得性遗传整合到现有的架构中,拉马克主义将不和达尔文主义相对立,而可能成为其有益的补充。这将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及遗传中心法则确立以来又一次认知的飞跃。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是一种遗传现象。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在基因序列不变的情况下,DNA和组蛋白经过点缀和修饰,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生物体的表型。   对于高等生物来说,表观遗传现象非常重要。第一,高等生物里有很多可以移动的DNA序列,需要一种稳定的机制让它们沉默,也就是说,使“可移动的”DNA不能任意在基因组上进行跳跃;第二,在给定的遗传基础上,表观遗传现象无疑会增加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对表观遗传现象的研究重要的是找到其背后的机制,以及它对生物的发育起到什么样的调控作用。   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曹晓风使用了拟南芥(一种植株较小的十字花科植物)。这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物种,它生命周期很短,人们已对它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非常清楚。曹晓风的团队发现,有一些蛋白会对“调节开花基因”进行适当剪裁,从而让那些基因正确翻译成蛋白质;如果这些重要蛋白失去了正确的甲基修饰,就没有正常功能,调节开花基因也就无法正常剪裁,没法转变成足够多的蛋白,最终影响拟南芥的开花时间。   曹晓风的小组通过植物开花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精细地研究了甲基化和植物表观遗传现象之间的联系。植物借助该机制增加了遗传信息的复杂度和多样性,也增加了对某些性状的控制。而植物和动物对基因表达的控制有很多共性,比如动物的某些基因如果没有进行合理剪裁,会导致严重疾病。因此,研究植物不仅让我们对植物本身更加了解,也能很大程度地启发对动物的研究。   此外,水稻基因组比较大,其中40%是所谓的“垃圾”基因。这些“垃圾”基因必须沉默植物才能正常生长。曹晓风的小组发现,水稻里有种蛋白专门给组蛋白上加甲基,如果这个蛋白出问题,组蛋白上没有记号,一些原本不该表达的基因就会表达,导致“可移动的”基因发生跳跃,它们跳跃后插入到有用的基因中间就会出问题,造成基因突变和发育异常,这个过程同动物的癌症发生有相通之处。   通过对模式生物的研究,不但打下了探索改良农作物重要性状的理论基础,曹晓风说:“更重要的是它还为人类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个人简介:   曹晓风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北大附中,由于对生物学的热爱,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先后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化研究所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基因组生物学中心主任;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4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桥式最优设计理论研究(学习)
han08 2011-2-11 10:22
桥式最优设计理论研究 张师定 【摘要】根据工程力学及建筑美学原理,提出了合理桥式所应遵循的20条准则。本文的分析结果是对桥式设计理论的贡献,可供桥式方案优化设计实践参考。 【关键词】最优设计理论 桥式 工程力学 建筑美学 1 引言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从事建筑营造活动的工匠,既是建筑师,又是结构工程师。后来,随着建筑功能的大大增加及结构的复杂化,才出现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分工。但是,桥梁就有所不同,直到现在,一位桥梁设计师既是建筑师,又是结构工程师。依笔者之见,究其原因大概有三条:   ①桥梁的功能并不复杂,其建筑设计可由结构工程师代替;   ②桥梁所受荷载较房屋建筑特别大,因而,其造型大多以结构受力合理为重心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桥梁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联系非常紧密;   ③桥梁建筑设计与施工方法紧密相连,而施工方法与结构受力分析息息相关,这是桥梁工程的显著特点之一。   当今世界桥梁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桥梁需要我们去建造,尤其是正在酝酿的跨海峡大桥,其迫切需要超大跨径,于是,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桥式, , 而是正积极探索其它崭新的桥式 , 这就需要对桥梁建筑学进行研究。笔者根据多年桥梁设计的实践经验,结合工程力学原理及建筑美学法则,总结出合理桥式应遵循的若干条规律,初步形成了桥式最优设计理论。 2 合理桥式所遵循的规律   桥梁结构合理形式并非有特定的单一的结构形式,因此,研究其特性应从总体上把握其规律,然后,以其为标准评价所要讨论桥式的优劣。   实际上,桥梁结构合理型式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已零散地存在于桥梁建设者的头脑中,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于实践。,这里只不过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使其具有逻辑性,有层次感。这些规律难以定量化,而只能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来表达。 【准则 1 】 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   因为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准则 2 】 功能准则 结构应满足全部功能的要求 。   准则 2 给出了桥式最基本的要求——功能要求。 【准则 3 】 功能决定结构 。   由准则 2 不难得到准则 3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正是桥梁功能的要求,才使得为满足桥梁功能要求而修建的结构被称为桥梁。 【准则 4 】 几何不变准则 一般工程结构都必须是几何不变体系 。   为了保证车辆、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桥梁结构在主要受力面 - 顺桥向铅垂面内应保证几何不变,在次要受力面 - 横桥向铅垂面及水平面内亦应保证足够的刚度。这是桥梁成为工程结构的基本条件。   判别一结构是否为几何不变的过程称为机动分析。 【准则 5 】 传力路径准则 合理的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其传力路径较短 。   传力路径——笔者建议将构件中主拉(压)应力迹线定义为传力路径,将结构在使用荷载(包括桓载)作用于,各主要受力构件传力路径之和定义为该结构的传力路径总长。   对于拉(压)杆,其主应力迹线均平行于杆件轴线,因此,传力路径等于杆件的长度。而对于纯受弯杆件,任一横截面内均有拉应力及压应力,其主拉(压)应力迹线亦平行于杆件轴线,其传力路径等于杆件的长度。但梁常为弯剪耦合构件,梁内任意一点均处于二向受力状态。其主应力迹线呈曲线,可见,其传力路径复杂,此时可将梁比拟为“桁架”(拉一压结构),其各构件传力路径之和可定义为梁的传力路径。对于弯剪扭耦合构件,可将其比拟为“空间桁架。可见,拉(压)杆件传力路径较受弯杆件短得多,它是传力最简捷的构件。   不论是桥跨结构还是支承结构,不论是横截面内(如受弯箱梁在弯矩平面内的传力路径主要是沿腹板传递,因此,其主筋应配置在靠近腹板的范围内为好等)还是细部构造(如拱上立柱与箱拱连接处横隔板沿立柱竖向设置较径向设置传力简捷;带挂孔的悬臂梁桥采用受拉型铰较传统受压型铰施工吊装方便、牛腿的受力与梁的受力吻合,细部构造优越等),传力路径简捷、明快者为较好的形式。 【准则 6 】 应力均匀准则 结构应力应均匀流畅 。   对于杆系结构,应力均匀流畅包括杆件横截面内应力均匀,沿杆件长度方向内力均匀及结点、边界处应力均匀,总之,要求结构应力处处均匀流畅。   只有结构应力均匀,才能较好地发挥材料的强度,取得经济效益。   准则 5 与准则 6 是从力学角度衡量桥式优劣的重要准则。 【准则 7 】 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的结构,简称为 “拉/压结构” 是合理结构 。   由于拉 / 压结构应力均匀流畅,材料强度得到较好地发挥,且传力路径短,因此,不难由准则 5 及准则 6 得到准则 7 。诸如桁架、拱、柱、悬索结构、网架、整体张拉式结构(由压杆群和拉索系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等均为拉 / 压结构。 【准则 8 】 承受轴向拉力的跨越结构可能是大跨优越结构,即 索结构是大跨优越结构 。   目前,桥梁用索结构包括悬索桥,斜拉桥及拱桥(吊杆采用柔索者)等。   结构的受力状态从本质上讲,只有拉和压这两种互为相反的状态;而受弯是拉与压的组合。跨越体系的受力状态可以是受拉、受压或受弯,而单纯受扭或受剪的结构是不能充当跨越结构的。   ①受弯的桥跨结构不方便施工,应力不够均匀,材料强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传力路径长,现有的受弯材料比强度不高,因此,受弯的桥跨结构不适宜于大跨。   ②受压的桥跨结构虽应力较均匀,材料强度能较好的发挥(但存在失稳问题),传力路径较短,但不方便施工,且受压材料比强度不高,对于大跨桥梁,几何非线性的影响使其所受内力聚增,因而不经济,可见,受压桥跨结构还算不上较好的结构体系。   ③受拉的桥跨结构,虽存在振动、腐蚀、疲劳及大变形等问题,但其架设方便,应力均匀,材料强度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传力路径较短,材料(索)比强度高,当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时,其内力大大减小,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索结构适宜于大跨。 【准则 9 】 预应力索结构是大跨理想结构 。   在预应力索结构中,预应力使索系处于张紧与稳固状态,使结构体系具有承载能力及刚度(而不是降低或调整内力)。这种不以增加自重为代价而增强结构刚度及承载能力的特点正是预应力索结构的优越所在。如双曲悬索结构及笔者提出的全索桥新桥式便属于预应力索结构。 【准则 10 】 结构连续准则 合理的结构整体性好,构件体形变化平顺 。   这不仅是美观的要求,更是准则 6 的要求,因为构件体形变化平顺、结点处或边界处过渡平滑、结构整体性强是力流平顺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准则 11 】 合理的结构应尽量使其各构件承受均布荷载 ,如受弯构件承受横向均布荷载,而拉 / 压构件承受轴向均布荷载等。 这是应力均匀、传力简捷之要求 。 【准则 12 】 均衡与稳定准则 一般工程结构必须保持静力平衡,即结构稳定 。  从力学与美学角度上讲,要求结构均衡。保持静力平衡是桥梁结构安全与美观的前提条件。 【准则 13 】 韵律感与节奏感准则 合理的结构应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   由准则 3 可知,功能决定了结构。因此,结构并非由杂乱的构件拼凑而成,而是按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合理结构必然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准则 13 是衡量桥式美观的重要准则。桥梁孔径的变化、墩高的变化、式样的变化、桥面的起伏、斜拉索的辐射、大缆优美的曲线及拱的弯曲等等都形成了韵律与节奏。和谐的韵律与节奏使美丽的桥梁看上去如无声而美妙的音乐。   有关桥梁轮廓尺寸的协调比例关系见如下准则 14 : 【准则 14 】 桥梁轮廓尺寸协调准则   ①梁桥或拱桥相邻跨度的比值(小跨比大跨)宜在 内,接近 0.618 时,桥跨变化会显得平顺、流畅、有韵律感与节奏感。   ②梁桥墩高与跨度之比宜在 内,接近 0.618 时,桥高与跨度的比例最为和谐。   ③拱桥之矢跨比宜在 内。   ④斜拉桥索塔高度(自桥面算起)与中跨之比宜在 内,边跨与中跨之比宜在 内。   ⑤悬索桥大缆矢跨比宜在 内,边跨与中跨之比宜在 内。   ⑥带单悬臂的简支梁,悬臂长与简支跨长之比宜取 0.41 左右。   ⑦带双悬臂的简支梁,悬臂长与简支跨长之比宜取 0.35 左右。   ⑧带双悬臂的两等跨连续梁,当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体系转换时,其悬臂长与跨度之比宜取 1/3 左右。   ⑨三跨连续梁,当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体系转换时,其边跨长与中跨之比宜取 0.8 左右。   ⑩中间跨为等跨的多跨连续梁,其边跨与中跨跨度之比宜在 内。   准则 14 是桥梁美观、经济、受力合理三者统一协调的典型表现。 【准则 15 】 形式感与量感准则 合理的结构应有形式感和量感 。   形式感是指艺术领域中形式因素本身对于人的精神所产生的某种感染力。如:   ①水平线条给人的感受是亲切、委婉,它使人联想到平静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原;   ②垂直线条给人的感受是庄严、高昂,它使人联想到向上生长的树木、挺立苍穹的高山。   ③斜线具力感、动感和方向感;   ④波形线条可以产生流动感、跳跃感;   ⑤悬挑线条可以产生灵巧感、腾越感;   ⑥半圆曲线会使人联想到挂在空中的彩虹;两个半圆曲线的组合会使人联想到展翅飞翔的海鸥;   ⑦正放的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安全的感觉,而倒放的三角形会使人感到危险与不安;   ⑧圆形给人以纯情、圆润、完美的感受,而球体及椭球体被认为是完美的物体;   ⑨矩形给人以理性、中规中矩的感受。 【准则 16 】 桥梁特有的美学特征   桥梁有别于其它结构的美学特征有:通达之美、凌空之美、流畅之美及刚柔之美。   桥梁由此岸到达彼岸,使道路通达,因而有其功能美 - 通达之美。   桥梁为一跨越结构,其腾空飞架的梁索让人感受到了凌空之美,因此较路基有通透感。   桥梁为一带状结构,长大桥中的竖曲线设置使桥面看上去连续流畅、纤细轻快。   桥梁结构兼顾了刚柔之美。梁、拱之纤细、亲切、委婉,墩塔之雄壮、庄严、高昂,斜索之力感、动感、方向感,大缆之起伏、飘动、流畅、张力感等。 【准则 17 】 桥梁与环境协调准则 工程结构的造型与体量应与周围环境(如河、海、峡谷、房屋建筑、道路、大型雕塑、树林或旷野等)协调。 【准则 18 】 地形与桥式准则 一般来说,山区地形宜修建拱桥或吊桥;平原地形宜修建梁桥或斜拉桥 。   一般来说,桥梁与周围环境相比会显得较小,在人们的视线里,就只看到其轮廓,因此,桥梁以其轮廓美为主。考虑到行人上桥观光,近距离看桥,因此,桥梁美应兼顾细部美。桥梁造型及体量与周围环境 协调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当桥梁规模较大、气势宏伟时,突出桥梁之美;   ②当桥梁较小或影响其他重要物体之美时,桥梁顺从他物之美;   ③当桥梁与周围景观相当且协调时、选择桥梁与他物争奇斗妍。 【准则 19 】 造型与受力准则   笔者以为,当跨度不大时,由于桥梁受力不大,其造型发挥的余地就大,能够很好地供人观赏;而当跨度较大时,由于桥梁受力较大,其造型当以结构受力合理为重心进行选择,而这种造型并不是不美。这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准则 20 】 可靠性准则   合理的结构应使结构在设计寿命期内安全可靠,即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均应满足要求。   如果说前面的准则是从力学角度及美学角度等探讨结构构思的话,那么,本准则 20 则是验证构思是否成立。如前所述,由于桥梁建筑设计与结构计算联系紧密,因此,在桥梁的实际设计过程中,方案构思与结构计算应交叉进行、相互协作。 3 桥式方案研究   桥式最优设计理论丰富了桥梁科学,为桥式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桥式方案设计包括   ①平面设计,即平面线形选取及桥梁平面布置等;   ②立面设计,即孔跨布置及式样选择等;   ③横断面设计,即桥面布置及桥梁横向布置等。   桥梁方案设计主要受桥址工程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水文、气象、通航或跨线等)、设计要求(交通量、路线等级、设计荷载、设什寿命等)及施工方法的制约,交通量等决定了桥梁宽度;通航净宽决定桥跨下限;通航净高、通航孔跨决定桥梁建筑高度;桥面纵坡及起桥高度、桥梁建筑高度三者 决定了桥长。一般情况下,地质越差或下部结构投资越大,就越宜采用较大的跨度,以减少支承结构的工程量,从而节省投资。此外,桥式方案设计尚应考虑统一性或标准设计,以简化设计与施工。桥式候选方案应以桥式理论为基础,结合桥址工程条件提出(跨度、桥式及施工方法三者紧密联系),对于明显较差的方案应及时舍去。桥式方案比选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适用(功能)、安全(可靠性)、经济与美观;比较的项目应包括   ①孔跨布置、式样、建筑高度、桥梁高度、桥长及起桥高度;   ②桥梁横截面形式(包括桥面布置)及主要尺寸;   ③工程数量、施工方法、工期及造价;   ④功能及可靠性;   ⑤机动分析、静力平衡、传力路径及受力均匀性分析;   ⑥韵律与节奏感、轮廓尺寸比例、体量及造型与地形、地物等的协调;   ⑦其他比较项目及优缺点。   等七大项。 4 结语   桥式最优设计理论是对桥梁各构件组成规律的研究,为桥式方案设计、乃至桥梁建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减少了桥式探索中的盲目性。以其为指南,必将对未来大型桥梁的建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土木工程【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3】李廉锟.结构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4】铁三院,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99)【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个人分类: 学术科研|1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中国知识分子为何丧失了自信
freedom110110 2011-2-10 10:35
作者:资中筠(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来源:经济观察网 关键词: 要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担当 问:上世纪50年代,无数知识分子被“改造”过来了,包括许多大知识分子。到底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或是出于功利的考虑? 答:从外部讲,当时那种压倒性的大气势没法抗拒;从历史讲,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位的追求就是国家富强,共产党诉诸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毛泽东一句“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几乎打动了所有的人。大家认为,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共产党能够使得中国强大起来。在这种前提下,党说我们需要改造,我们就诚心诚意接受改造。因为广大劳动人民是那么苦,是他们养活了我们,让我们享受优越的生活,所以我们都有一种原罪感,而且越来越自卑,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改造。 但总是给你一个希望,好好改造,没准有一天就去除那个阶级烙印了。另外,历史上知识分子有私产,在封建社会不想从政可以退隐。到上世纪50年代,所有的私产都没有了,没有任何退路了,此时退隐完全没有了可能。如果被认为在政治上是有问题的,家庭、朋友都将以阶级划线,没人理了。所以,人人紧跟潮流。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就是毛泽东讲的不要做“向隅而泣的可怜虫”。如果不跟上潮流的话,将被历史所抛弃。一般老百姓大概不特别在乎,可是知识分子特别在乎。于是,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不断追赶潮流,试图经过改造进行自我救赎;每一次运动都觉得自己跟不上,认为一定是我错了,于是在自责中更追求积极的潮流……我自己当年是“无知青年”,一直追赶到“文化大革命”。 知识分子怎么就变成这样?在封建皇朝的时候,顶撞皇帝是要杀头的,甚至要灭族的,但是那时还有人敢于据理力争,面折廷争,为什么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完全犬儒化,丧失了人格,没有了这种骨气和气节呢?由自己的经历,我悟出一个道理来。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过去两千年皇朝时代,虽然是定思想于一尊,独尊儒家,但是,什么是符合孔孟之道的?谁来继承儒家之道?谁来解释儒家?这个权不在皇帝,而是在一些儒生身上,这就是道统。 问:这就是说,虽然皇帝有生杀予夺之权,但是儒生有道统的解释权和传承权? 答:皇权是法统,儒家之道是道统,二者是分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儒生就有一份自信,他可以告诉皇帝,哪些事情做的是符合孔孟之道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所以儒生自认为可以做“帝王师”,可以教帝王怎么做。如果据理力争,即使被帝王惩罚,但是在“士林”会得到认同、尊重,甚至得到拥戴,杀了头也能流芳百世。君和师没有“合二为一”,没有“唐太宗思想”或者“宋太祖理论”。“士林”会以“道统”判断是非。可是到了解放以后,导师和领袖“合二为一”了,所有的理论都要出自权力中枢,这样一来,就把判断是非的能力给收缴上去了,知识分子也就丧失了自信。一个人如果不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怎么能够坚持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要坚守,至少得自信主义是真的。 自信完全丧失了,因为判断是非的权力没有了,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局面。这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从苏联来的,列宁就是导师,斯大林也是导师。就是说,政治领袖必然是思想导师,所以知识分子就没有自由思想了。没有自由思想,何谈独立精神?这就是哈耶克所说的“思想国有化”,其实那时连审美标准也国有化了。 问:大张旗鼓地批评胡适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夺取“道统”的话语权吗? 答:对,导师绝对不允许知识分子有任何的独立思想,或其他的宗师。一切判断都要来自一个脑袋,他说是黑的,就是黑的,他说是白的,就是白的。1958年,当时执政者说中国是“一张白纸”,“一穷二白”。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有诸子百家的学说,有无比灿烂的文学艺术,包括古典的、现代的,怎么就变成“一张白纸”了?因为这千年文化的载体——知识精英——都被改造了、清洗了,精神上变成一张白纸,更不用说大批的文盲和半文盲了。在这张“白纸”上,是可以任凭一个人狂书乱画,踌躇满志的。 问:可是,为什么知识分子愿意缴械,不要判断是非的标准? 答: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个是因为爱国,相信它能够把中国搞好;第二个是因为“世界潮流”,认为社会主义阵营代表未来,资本主义阵营代表没落,当然要站在“历史潮流”一边。另外,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一种“劣根性”。除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优良传统外,中国知识分子还有一种对于君主的歌颂传统,我称之为“颂圣文化”。这也是古已有之的。最典型的话就是韩愈的“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不管贬到什么地方,就算要杀我,皇帝还是“天王圣明”!到后来,前一个传统没有了,就只发扬了“颂圣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西方的不一样,即使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摆脱不了寄希望于“明君”的思想,总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可以救中国。所以,思想改造运动之后,“颂圣文化”就大大地发展了。 现在更糟糕的是,家国情怀淡薄了,除了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忍不住的要忧国忧民之外,随着年龄的降低,所谓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淡薄。因为人们可以用脚投票,不一定非得终老于这片土地上,此处不合适,我还可以到别处去发展——全球化时代里,全球人才流动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种选择机会的增强反而助长了某些人的“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以前的那种愚忠不一样了,现在就是心安理得地当两面派,明知道是假的,没什么关系,我今天在这里,就颂你一天,只要给我好处就行,明天我不在这里了,到外头去骂你也行。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一边是思想禁锢毫不放松,一边是有利可图的商业大潮,两下夹击,就造成“逼良为娼”的效果,良知和骨气都消解了。再加上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比任何时候都高,还可以自豪一阵子。现在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危机感,也自以为不再需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更加愿意粉饰太平,所谓歌颂盛世。现在的“颂”不一定颂个人,而是颂“盛世”。另一个极端的表现是夸大外部的威胁,所谓“XX亡我之心不死”,二者殊途同归,就是矛头对外来掩盖内部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和真正的危机。 问:现在知识分子的正义感是大大的降低了吗? 答:当年那些知识分子反对国民党,是因为人们对正义的要求比较高,对国民党的腐败受不了,觉得社会非常黑暗。但是现在呢,大家都已经麻木了,正义感已经非常淡薄了,对过去不可容忍的事习以为常。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曾经有过一个“再启蒙”时期,理想主义被唤起来了,人们思想活跃,留下一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可惜,“再启蒙”时期太短,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只要有点地位的精英,有名有利,说一些逆耳之言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很多东西。一方面觉得犯不上,一方面也没有信心。 所以,现在我感觉到沮丧和失望,我发现,最关心现实、最敏感的倒是80岁以上的人。如果不去想,本来大家都过得好好的,包括我在内。但是我们这代人都有这个习惯,非得去关心社会正义、百姓疾苦、民族前途不可,往远处多想一点,就忧心忡忡。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而且形成不了一种共识和道义的力量。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很奇怪,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相结合,实际上是为专制主义服务。在经济实力增强之后,国学也热起来,好像这样就爱国了。其实,现在“国学热”受到鼓励是为了抵制普世价值。一百年来都是这样,每当改革到攻坚的关键时刻,老一套就又回来。接受了船坚炮利,接受了科技,接受了企业管理,包括某些生活方式都可以接受,但是需要向民主自由改革的时候,“国粹派”就出来了,反市场经济的民粹主义也出来了,他们说,我们国家原来就是很好的啊,甚至有人说自古以来就没有落后过。 问:您对现在的企业家阶层有什么看法? 答:我原来曾经寄希望于民营企业家。我认为,民营资本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他们的自然诉求一定是要推动建立健康的市场体系和公平正义的法治。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民族资本家都是有理念的,而且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前进。本来我曾经认为,等到民营资本壮大起来之后,也会往这方面做。而且第二代的民营企业家好多是“海龟”,应该有一些现代理念。可是现在我发现情况令我失望。他们要生存,非得跟权力勾结不可。那些勾结不上的,就没有安全感,不想好好发展,而是想趁着政策还允许,赚一大笔钱,看情况不妙就逃了,连创品牌的志气都没有。 为什么我父亲对国民党那么有意见?因为国民党利用权力与民争利。例如他最好的朋友范旭东是被宋子文气死的。抗战胜利后,范旭东恢复他的企业“久大”,要进口一批美国淘汰下来的设备,需要中国银行担保外汇,宋子文提出来的条件是他要控股,范旭东知道被控股就完了,一下子得了脑溢血,去世了。 现在出现不少“奸商”。每一个社会都有。但是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鼓励多数人做好事,使做坏事成本很高,风险很大。我们现在相反。有的企业家想捐钱自己搞基金会,做公益事业,要合法登记很困难,政府鼓励捐钱,甚至摊派,但钱只能捐给政府和官办的基金会。这一轮的国进民退,又威胁、打击了好多比较有思想的企业家。想收购就收购,想控股就控股,民营企业家能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能有长久的事业心吗?虽然也有个别的企业家在努力寻找空间做事,但是难啊,有人感叹说,他们是在“钻空子做好事”。 中国需要再启蒙 问: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而国际上在这方面又问题不断,您的观点是什么? 答:我认为,美欧的经济还是会起来的,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的。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优越下去的,遇到一些困难,一些人的脑筋可能会清醒一些。 现在国家主义或是极端民族主义特别严重。其实我觉得看问题需要新视角,一个是全球的角度,一个是人的角度,真正的以人为本,片面的国家主义以牺牲广大国民的实际福祉来满足某种虚荣,推向极致就会导致法西斯专政。 问:一个是全球的角度,一个是人的角度,遗憾的是现在对此没有共识。您认为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吗? 答:可虑的正是没有这种共识。一天到晚喧嚣叫嚷什么“中国站起来”,前提好像现在中国作为整体在外国人面前趴下了似的。一些人不知道哪儿来一股气,觉得好像现在中国人太窝囊了。其实作为中国对外国而言,早就站起来了,现在经济上有了实力,比什么时候都站得直。好像中国对美国总在那儿说“是”,其实我们在外交上不是常常说“不”吗?外交的本质就是在实力对比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但也必须有一定的妥协。其实尽管毛泽东时代反对“帝修反”调子很高,但在实际行动上对外还是懂得妥协的,打开了中美关系,没有搞军事冒险主义,这是中国人之幸。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个人对内部权势而言,确实还没有完全站起来,基本权利常常会受到侵犯。还有我刚才说的“颂圣文化”就是在精神上还没有直起腰来。 所以,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前全球化时代”的思维方式转变到全球化时代思维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需要新的思想启蒙。 问:在这样的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 答:金钱能够收买人,也能够腐蚀人,知识分子也不例外。比起上世纪80年代来,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倒退了。从传统来看,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似乎都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帝王师”当不成,就当谋士,用时髦的话叫做“智囊”,或“思想库”,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往往为求见用而迎合,还是不能独立。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改变眼睛向上,先摆脱更加独立地去好好考虑一些问题。 当前我们需要再启蒙。有人认为“启蒙”是某些人高高在上去教育别人。其实“启蒙”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在长期思想禁锢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而且可以自我启蒙,也可以相互启蒙。例如我自己就经历过长期自我启蒙,在这过程中也受到过许多人的启发。当然不能讳言“闻道有先后”,先觉者有义务与他人分享自己之所悟。首先,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对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摆脱祈盼或仰望“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民主。这是自救与救国的需要,与“西化”或外部压力无关。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是每个人都要扎扎实实地去做,现在空间还是有的,有多少空间利用多少空间,尽人事听天命。现在毕竟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已经思想多元化了,有好多亮点,能够看到这里那里经常出现一些好文章和思想,问题是怎么样能够把这些亮点连成一片?这就是启蒙。所以,现在是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担当的时候了。 独立而思考国家命运的大学者 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 抗日战争时期,正在求学的她体会到民族的屈辱;抗日战争后,内战的硝烟让她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逃避政治,埋首书斋;新中国建立初期,她似乎看见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走出书斋积极投身各项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怀着对理想的信念和阶级出身的原罪感,她诚心诚意接受思想改造,却逐渐迷失了自我;20世纪50年代末,工作的安排使她逃脱了“反右运动”;文革期间,被赶到农村劳动的她有机会了解现实,开始疑惑与思索;20世纪70年代末,她决定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开放的学术殿堂让她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热潮,也逐渐回归自我,恢复独立思考。 今年80岁的她,从没有停止过对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的追求,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与思考。她就是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资中筠先生。 资中筠先生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耒阳。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考入燕京大学,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20世纪50、60年代,资中筠先生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从事民间外交与国际活动工作,其中包括国际会议的英、法文翻译,间或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外事翻译。因工作关系,在相对封闭的年代有机会访问亚、非、欧、拉美多国,并在维也纳常驻三年。“文革”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尼克松访华前,从干校调回,参与接待工作。之后留在对外友协主管对美工作。70年代末开始转入学术研究。 她参与创办了《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仍继续著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有关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的专业著述外,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这位80岁的老人幼年得到的爱国教育没有因为个人经受的苦难而消磨,同时由于思想的开阔获得了新的视角,主要著作有:《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很多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已出版的随笔集有《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 其实,当年的资中筠最喜好的是数学和文学,1947年考清华大学失利,被燕京大学录取。燕京大学的校园是美丽的,但是资中筠在这里并不开心。秉承美国教会大学的传统,燕京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团契”,不过那时除了少部分传统的、被认为是“右派团契”外,绝大部分团契都成为地下党的活动平台,举行传播左派思想的“读书会”,争取中间同学,以及其他配合党的任务的活动。资中筠回忆说,“我对这两头都格格不入,都不愿意参加,所以比较孤立。”加之发现自己并非数学天才,一个月后转入外文系。一年级结业时,她毅然决定退学,再考清华。 如愿成为清华英语系二年级的学生时,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北平学生运动的中心,但是远离政治的资中筠对政治依旧懵懵懂懂,与许多同学一样,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感到外面社会很黑暗,但是对政治采取逃避的态度,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宿舍—教室—图书馆—音乐室之间。 开始思想并有所触动,是在1949年的冬天,清华学生被组织到海淀农村参加土改复查,有几个星期和农民同吃同住。从来没有见过农村真实生活状态的资中筠震惊了,她发现被认为是富农的人都那么穷,破破烂烂的,根本不能和自己的生活比,她开始为自己原来享有的优越生活感到内疚,逃避政治的思想也在那时得到转变。 然而文革时,资中筠和中国无数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被赶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她开始更多地思考与怀疑,在她已经做好长期当农民的心理准备时,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外文干部上调,资中筠回到了北京,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陆续访华的美国人的接待工作,包括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封闭的国家开始慢慢地与世界接触,1975年邓小平的复出更让知识分子们看到了希望,一年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人们在失望之余却进一步摆脱了个人迷信。 1979年1月,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和人们习惯的说法“改革开放”不同,资中筠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开放改革”,因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也是在1979年,资中筠第一次访问了美国。1980年,她决心退出送往迎来的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在她的要求下,先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开始专业从事美国研究。后来又在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的邀请下,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三年之后担任了所长。 她珍视“独立”二字,只希望能以独立学人的身份立于世,她告诉笔者,“所以1991年我就坚决辞去所长的职务,因为在所长的岗位上,有很多不自由。不是行政上的不自由,而是你必须说你不想说的话,或者是去贯彻你不赞成的指令。于是我下决心: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我要自由。” 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渗透进她的思想,而让这位睿智的老者现在忧虑的,也正是目前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缺乏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
1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严波:浅析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之悖论
chile 2011-1-30 17:52
2010年6月2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关键词:美国 / 公众外交 / 阿拉伯 / 悖论    “9·11” 事件后,在反恐背景下,美国强化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公众外交,旨在消除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和推进其 “ 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 ” ,进而掌控阿拉伯世界的政策目标服务。但由于美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公众外交政策其自身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其政策的背后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悖论,这注定了其成效是有限的。   一、 “9·11” 后美国公众外交的复兴   (一)美国公众外交的演变   美国的 “ 公众外交 ” ,是指美国政府通过出版、广播等媒介以及文化和教育交流等,直接向外国民众提供有关美国的信息(包括美国的社会文化、内外政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并与之接触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外国民众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政策及其动机的理解,塑造美国在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并形成他们对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影响各个国家的内政与外交,并使之采取对美国友好的政策,最终服务于美国近期和长远的国家利益。 (P8-9)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就开始比较系统地对外推行公众外交了。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加紧了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1946 年的(富布莱特法案)和 1948 年的《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把美国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教育与文化交流融入到其对外交政策中去。美国的公众外交在冷战时期的对苏联及中东欧地区的和平演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冷战结束后其地位大大下跌,用于公众外交的拨款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大幅度下降。 (P377) 直到 “9·11” 事件之后,美国公众外交才开始重新兴起。 (P25)    “9·11” 事件给美国带来巨大冲击,引发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消除其对美国的威胁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注对象。对美国而言,反恐是一场全面战争,更是一场 “ 观念之战 ” ,单靠军事手段难以实现其目标, “ 公众外交 ” 在其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由于参与 “9·11” 袭击的恐怖分子全部来自中东和阿拉伯世界,这一地区自然成为美国反恐重心之所在。在反思 “ 他们为何如此憎恨我们 ” 这一问题时,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形象被 “ 误解 ” 、 “ 歪曲 ” 了,对美国的这种不良印象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及其在全球的利益,因此应该努力改善美国与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中东和阿拉伯世界充满愤恨的人们的关系,重新塑造和改善美国的形象。于是,与其全球战略相适应,美国公众外交也聚焦于国际反恐问题,并把阿拉伯世界作为推行其公众外交的优先考虑地区。美国政府在 2002 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表示,为赢得国际反恐的胜利,美国将发动一场 “ 观念之战 ” , “ 运用有效的公众外交手段,促进信息和观念的自由传播,激发起被全球恐怖主义资助者统治的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 , “ 支持那些、特别是阿拉伯世界温和、现代化的政府,确保那些促使恐怖主义得以发展的条件和意识形态在任何国家都不能找到肥沃的土壤 ” (P6) 。   (二)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的措施   为加强对阿拉伯世界的公众外交,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财政支持、国内立法与部门协调等。    1. 在财政上增加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活动的拨款   在 “9·11” 之后的两个财政年度里,美国务院获得的公众外交预算增幅最大的是南亚局和近东事务局,这些地区的很多国家有大量的阿拉伯民众。用于对南亚的公众外交的资金从 2400 万元增加到 3900 万元,用于近东的公众外交的资金从 3900 万元增加到 6200 万元,分别增加 63% 和 58% 。    2. 通过国内立法加强对公众外交的支持    2002 年 7 月美国国会通过《自由促进法》,目的就是加强公众外交。 2004 年 12 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情报改革与防止恐怖主义法》要求美国在反恐时必须特别注意公众外交的重要性。    3. 在制度和机构安排方面作了一些调整,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9.11” 之后,公众外交对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要求提高,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都根据需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创设了一些新机构。 2003 年 1 月,布什总统在白宫设立 “ 全球交流办公室 ” ,以便制定多个政府部门多种公众外交活动的战略指导方针和相互协调。 2004 年 7 月,又设立 “ 阿拉伯世界拓展政策协调委员会 ” ,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负责公众外交与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任联合主席,以解决美国政府在战略交流方面遇到的最急迫的挑战。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美国国会也成立了相应部门。   但深入研究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展开的公众外交攻势,却发现它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注定了它的事倍功半。   二、目标与实力的悖论   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其实力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尽管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加强了公众外交,但由于总体上公众外交在美国起步晚,起点低,加强的力度有限,至今其在美国外交体系中地位仍偏低,使之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首先,公众外交资源不足。 2003 年美国国务院只投入 1.6 亿美元用于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无异杯水车薪。其次,美国公众外交在战略定位和结构上存在问题。这使得美国公众外交不能处于国家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而得到更多重视。另外。美国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有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支持,而公众外交则没有这种支撑基础。再次,美国公众外交欠缺跨机构的协调机关。美国从事公众外交工作的主要单位是国务院。此外还有白宫、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和国际发展署等,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国务院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公众外交的效率和效果 (P16) 。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先天不足,更在于其背后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悖论。   三、美国外交政策本身的悖论   本来,公众外交应该是美国总体外交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现实却是它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其他部分,如官方外交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存在着矛盾。   (一)民间外交政策与官方外交政策的冲突   一方面,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展开公众外交是促进阿拉伯民众对美国的理解,实际上属于民间外交;另一方面,美国官方却执行亲以色列,反巴勒斯坦政策,从而加剧了美、阿之间的仇恨。   美国在中东对以色列的支持,是造成阿拉伯人仇恨美国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仇视美国也不是自今日始。这种仇恨早就存在了,是根深蒂固的,特别在美国施行反恐战略后,以色列搭车,也展开了它的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反恐战争。这种以暴易暴的政策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与反犹情绪。例如,据《先驱论坛报》报道,美国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区的军事行动的支持引发了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对美国商品的抵制浪潮。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短信息号召抵制美货的组织大多是非政府组织,如学生团体,网上号召人们特别抵制麦当劳,星巴克和微软。《国际先驱论坛报》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美国以外的人士认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对美国以色列政策的一个反动。在中东高达 95% 的人这么认为。 78% 的阿拉伯人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导致恐怖主义的攻击 (P17) 。如果巴以之间不和解,未能找到双方和平共处的途径的话,如果以色列不退回到 1967 年 6 月 4 日 以前的边界以内的话,那么反以色列的情绪,以及由这种情绪而衍生出来的对美国的仇恨,将延续下去,国际恐怖主义就不可能销声匿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成为一种反犹和反美的奇怪的结合体,他们把以色列人与美国人都统称为 “ 异教徒 ” 就可见其一斑了。正如 “9·11” 事件策划者之一穆沙威在自我辩护中表白的,他们的目标就是要 “ 摧毁美国 ” 。   (二)文化外交政策与经济外交政策的冲突   一方面,美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公众外交政策是促进美、阿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另一方面,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却在不断扩大着美、阿之间经济上的鸿沟,加剧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仇恨。    “9·11” 事件给人的启示之一便是要根本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必须正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美国与拉登运动的对立是世界上富有者与穷人之间冲突的反映。当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过于无奈,极端的思想在怪异的信仰驱使下就有可能应运而生。 “ 基地 ” 等极端组织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遗弃和遗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们被褫夺公权。在现代城市化运动中,发展中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贫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正是在这块贫穷与落后的土地上生长的毒瘤。《国际先驱论坛报》调查表明, 52% 非美国人士认为,美国政策造成世界上贫富的差距扩大,这是这些国家反对美国的主要因素。就恐怖主义的社会基础而言,财富的差距是造成恐怖主义的原因之一。 (P6)   根据 2002 年度阿拉伯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阿拉伯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在过去 20 年间降至略高于次撒哈拉非洲的水平。生产率下降,研究与发展几乎不存在。没有科学与技术,知识分子纷纷逃离令人窒息的政治与社会环境。阿拉伯妇女几乎普遍被拒于教育之外,一半妇女是文盲。产妇死亡率是拉丁美洲的两倍,东亚的 4 倍。 “ 阿拉伯世界剥夺了自己一半人口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 报告还说,在以色列统治下,巴勒斯坦人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与贫困相伴的是许多阿拉伯国家教育水平低下,存在一个极大的没有受过教育或仅受过很少教育的群体。在阿富汗, 90% 的女孩和几乎三分之二的男孩失学。在巴基斯坦,如果孩子能享受义务小学教育,孩子们就不可能进入阿拉伯全男孩的宗教学校,这些宗教学校最终将孩子送上 “ 圣战 ” 的战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估计,要完成全球免费小学教育每年约需 91 亿美元。美国应该贡献 10 亿美元。美国目前仅贡献 1.5 到 2 亿美元。教育的不发达导致文化发展缓慢。例如, 2003 年整个阿拉伯世界一年仅翻译 330 部外国作品。 阿拉伯世界的极度贫困是驱使阿拉伯人走向恐怖主义的物质原因,而教育和文化的落后所导致的精神创伤与被污辱的人生则是驱使他们走向恐怖主义的精神原因,而这种恐怖主义则激发了强烈的反美政治激情。在阿拉伯世界,恐怖主义者往往以真主的名义行事,他们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俗人道主义、女权主义和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在世界上的传播感到恐惧,认为这是异教徒的势力在扩张,将危及他们根本的信仰。于是,在他们看来,由于宗教信仰的需要,即使戕杀无辜在道义上或在宗教上也是允许的。驱使恐怖主义分子进行圣战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感到的无助感,他们在社会与生活中所受到的侮辱,他们的焦虑,他们对于前景的绝望。死亡成为他们在圣战中追求和崇拜的终极目标。所以,为了减少国际恐怖主义,对贫困的阿拉伯国家施以援助仍然是十分必要,美国要更为关注阿拉伯国家人民的福利 (P7) 。   四、文化的悖论   除了以上述及的美国总体外交政策本身的悖论外,在深层次上,美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公众外交政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悖论。本来美国对阿拉伯世界公众外交的目的是促进后者对前者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从而塑造美国的良好形象。但它却低估了两者的文化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别。再加之,公众外交本应采取平等交流的形式,但目前美国却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充满了强烈的清教徒使命意识,而不是基于宽容的对话,这就加剧了原本就是差异颇大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世俗价值观与宗教价值观的冲突    1. 在有关个人主义、婚姻、家庭、性事和妇女的地位等方面双方的观念迥然不同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崇尚的将个人的生命完全置于圣战之下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是完全不相容的。美国的个人主义超越了东方的家庭价值,在美国社会中,离婚率高达 50% ,只有 6% 的祖父母生活在孙子辈的家庭中。这在传统的重视家庭价值的东方文化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60 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形成性解放浪潮。美国社会对性的公开性与容忍性,是传统的保守的东方文化所无法接受的。这与对性事讳莫如深的伊斯兰文化形成尖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无疑会被视为异端邪说。同样, 70 年代之后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对伊斯兰文化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中,妇女是没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统治下,妇女的处境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竟然要掀起女权主义浪潮,全然属于大逆不道了。    2. 阿拉伯社会和美国社会有关生活方式的观念格格不入,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导致冲突加剧   在全球化的驱动下,在全球扩张的美国的价值体系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要求阿拉伯放弃他们的道德认同。阿拉伯社会则拒绝 “ 西方技术,西方体制,西方的关于宗教自由的思想 ” (p8)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是物质主义的,腐败的,颓废的和不道德的,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对阿拉伯生活方式的影响 (p236) 。阿拉伯领导人将美国的生活方式看成是不道德的和堕落的,他们鄙视这种生活方式,并认为它对阿拉伯社会具有一种腐蚀的作用,是危险的。本杰明 · 巴勃在《圣战对麦当劳世界》中就论及了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存在世俗的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对宗教的与种族的原教旨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化的全球市场对反对现代化的部族的运动之间的紧张关系。    3. 双方对于现代化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别   美国现代资本主义无节制的工业生产,对全球的气候以及大气的生物化学功能造成极大的破坏。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仅 5% ,却向大气释放 25% 的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人们对于以自然为代价的美国生活方式产生了疑惑。同时,美国作为新帝国总是希望世上所有的人都变成像美国人一样的人。美国标准的关于美国命运和 “ 历史终结 ” 的思想使美国人想当然地以为国际社会终究会美国化。美国入侵伊拉克意味一个文化渗透进入另一个文化。而这对于正统的阿拉伯来说意味着背叛宗教,不道德,会受到真主的谴责。对于前现代的阿拉伯世界的人们来说,跳跃式的西方化或美国化却意味着破坏,社会与道德危机,个人在一个解构了的、伤风败俗的世界中无所适从。   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差异,导致阿拉伯世界对美国式世俗主义的抵制。在阿拉伯国家,政治、社会与宗教合一,它们几乎不可能接受任何的世俗主义。它们对于外来的思想,特别是西方思想,非常害怕,它们极需一场思想战争来进行反抗。于是,在阿拉伯社会文化与政治迷失其原有的轨道的情况下,在社会中必然会产生对外来入侵者的猛烈的抵抗和愤慨,并试图重新找回原来的黄金时代。人们注意到,在与美国最为友好的阿拉伯国家中(如沙特),却存在对美国的政府、政策和价值观的最大的仇恨。在 “9·11” 恐怖主义袭击中, 19 人中有 15 人是沙特人。他们认为这是对伊斯兰圣地被美国 “ 污染 ” 的报复。他们认为,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地带建立美国式的所谓 “ 开放的,廉洁的,多元的政府 ” ,这个政府将赋予妇女更多的权利。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所以,这是一场与思想、价值有关的战争。当前美国企图重建伊拉克,并进而实现其 “ 民主改造大中东 ” 的计划时,遭遇到的抵抗情绪变得更为激烈。这些恐怖分子懂得,如果他们在伊拉克将美国思想击败,那他们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就会将美国思想击败;如果他们在伊拉克输给了美国人,那他们在所有的地方都输了。这一切,无疑在文化价值上使美国与阿拉伯世界产生了隔阂和冲突,成为少数恐怖主义分子实行恐怖手段的文化动力。   (二)历史与宗教上的冲突    1. 历史上的冲突   阿拉伯世界与西方冲突的历史不断强化了上述的观念上与实际上的敌对。从 7 世纪初伊斯兰教最初的扩张开始,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开始了争夺权力、土地和灵魂的殊死搏斗。 11 世纪基督教世界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是伊斯兰世界痛苦记忆的根源,一战后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导致他们对西方主导后殖民主义时代中东政治建构的仇恨。从心理的层面,阿拉伯世界在与西方文明过去二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对比时,感受到了无比的痛苦和屈辱。就当前的问题而言,美国认为恐怖分子和伊拉克政权都是邪恶的,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拯救阿拉伯世界,而阿拉伯世界则认定美国就是撒旦,是对阿拉伯最大的威胁。这并不排除利益政治的因素,然而用单纯的国家利益是很难解释中东地区政治和舆论现状的。这种文化差异与历史记忆一直延续到今天 (P17) 。    2. 宗教驱动的冲突   上述历史上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冲突,延续到当前双方的矛盾中,则体现在双方的外交政策背后都有强烈宗教内涵的驱动。   虽然美国政府否认反恐带有任何的宗教色彩,但同时它又认为其面临的敌对方宣称进行的是一场圣战,它所面对的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敌人,因此美国的政策也应带有一定的宗教内涵。这种宗教内涵在深层次上则是反映了美国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浓厚的宗教气氛。据盖洛普在 2002 年 12 月的一次调查, 46% 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福音派或是重生的基督徒。另一次盖洛普调查显示, 48% 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创造人,只有 28% 的人信仰进化论,其余的人不是不肯定就是倾向于相信上帝创造人。 68% 的人相信有魔鬼,是相信进化论的两倍 (P9) 。这些数据表明,宗教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布什提出的 “ 邪恶轴心国论 ” 正是反映了其反恐战略的社会宗教背景。它表明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的阶段性的和终极的意识形态目标。布什提出 “ 邪恶 ” 的概念本身就表明宗教二元论对布什和对美国心理的影响。白宫中有许多福音派清教徒(它是现代美国新教的一个重要支脉)。布什政府对中东的外交战略看上去越来越像是一支十字军在出征。布什在演讲中就曾经失言说过 “ 十字军圣战 ”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布什在他的 2003 年的《国情咨文》中在谈及诸如艾滋病、吸毒、恐怖主义和伊拉克问题时流露出他的福音派宗教道德情绪。在谈及伊拉克时,他用 “ 邪恶 ” 这种宗教色彩很浓的词汇来描述。布什称攻打伊拉克是 “ 符合我们国家的最高道德传统的。 ” 保罗 · 克卢格曼 (Paul Krugman) 就认为,伊拉克战争不是一场文化战争,这是宗教战争 (P8) 。这一观念使布什所看到的世界不是黑便是白,不是 “ 是 ” 就是 “ 非 ” ,这一观念促使他去从事别人不敢去从事的冒险行为。   而在美国的对立面一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将其主要的矛头针对美国,明确声言是一种狂热的宗教冲动。它直指美国的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不管美国愿意与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发动的对美国的恐怖主义带有强烈的反基督教、反犹太教的宗教动机。在中东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反基督教、反犹太教情绪一直有其市场。例如,汉堡一家清真寺的阿訇在向 “9·11” 恐怖分子阿塔等布道时,就说过 “ 要割裂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喉咙。 ” 正如安德罗,苏里文 (Andrew Sullivan) 指出的, “9·11” 事件是激进的伊斯兰企图攻击和摧毁启蒙时期的根本信条:宗教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宽容,世俗主义。而这些信条正是美国经验的核心 (P46) 。   五、简短结论   广而言之,美国面临的是一个不同的文明 — 伊斯兰文明,而伊斯兰文明面临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扩张的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两个不同种类的文明难免会发生冲突,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之一是有些阿拉伯社会更加封闭。这种冲突使伊斯兰文明产生一种深重的危机感。一个是强者,一个是弱者;一个是先进的,一个是落后的,这就决定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只能采取隐蔽的恐怖主义的手段 (P312) 。   因此尽管随着公众外交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交往中作用日显,美国亦将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公众外交,尤其是对阿拉伯世界的公众外交,加大投入,加强协调,使之在美国总体外交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但只要美国不改变霸权主义政策和单边主义作派,则无论它怎样强化和加大对其投入,仍然无法克服其存在的多种悖论,其公众外交将始终难以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如今中国大学教育的关键词:大补!
热度 4 wangxh 2011-1-29 22:51
刚才看见吕喆老师的博文《 “补考”——中小学教育的关键词 》,人家吕老师说的是“中小学学生为了考试而补课”。俺要说的是真补,真正的补考! 现在我们中国大学的形势是这样的: 第一次考试如果不及格,成绩在35分以上,可以第一次补考; 如果补考仍然不及格,重修——至少又得来两次的考试/补考机会; 如果重修仍然不及格,再修——至少又得来两次的考试/补考机会; ..................................................... 如果直到毕业也未及格,学生们根本不必担心,毕业前学校又给一次补考机会——学生称之为“ 大补 ”。学生说了:“只要坚持到 大补 ,没有不毕业的!”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说, 一定要严格执行考试规范,绝对不能降低标准!
个人分类: 教之道|35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基于词汇开展信息计量研究的困惑
热度 12 limer 2011-1-28 17:54
对词汇进行计量是一种典型的内容分析法,同时也是情报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为了对词汇的频率和共现关系进行分析,必须首先收集文章关键词。 在传播学领域,内容分析常常要进行全文检索。在情报学领域,研究者则常使用文章的关键词,包括专家标引词或者作者提供的关键词,不管是那种来源,就会面临词汇归一化的问题。 Ding Ying曾对英文语境下的关键词归一化给出过范例,但是中文语境里,这个问题相对麻烦些,它不仅仅涉及到关键词数量和标引准确度的问题,还有同义词(词组)、中英文同义、缩写等问题。 已往,多数基于共词的研究都回避了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是共词分析的关键性环节,尤其是在数据量比较小的情况,信息失真相对严重。不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结果就是不严谨和不可靠的。 谁能给出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2 次阅读|21 个评论
伊朗Ms6.3地震:亚洲及其沿海地应力释放增强
热度 2 杨学祥 2011-1-27 19:13
伊朗Ms6.3地震 2011-01-27 16:38:31 来源: 中国地震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时间: 2011-01-27 16:38:31.0 纬度: 28.2° 经度: 59.0° 深度: 20km 震级: Ms6.3 震中位置: 伊朗 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 (本文来源:中国地震网 ) http://news.163.com/11/0127/17/6RE0F80P00014JB6.html 日俄两火山喷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2011-1-27 15:1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火山喷发,灾害链 拉马德雷 推荐到群组 俄堪察加半岛基济缅火山再次喷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7日14:02 新华网   新华网符拉迪沃斯托克1月27日专电(记者 吕国栋)据当地媒体27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堪察加分所代表27日表示,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基济缅火山26日再次活动,多次喷出火山灰,但尚未对当地居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据称,基济缅火山26日的最高喷发高度高于10公里,引发约1200起地震,这一数字约达一般情况的5倍之多。火山口异常高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超过90摄氏度。目前,火山灰已经蔓延至基济缅火山东南方向距其190公里的地区。   另据俄罗斯内务部堪察加内务局代表表示,截至目前,基济缅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并未对当地居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但火山灰中的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害,也会对航空安全构成威胁。   海拔约2500米的基济缅火山坐落于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以北约265公里处。它是堪察加半岛上29座活火山之一,此前曾于1928年至1929年间喷发。有资料显示,从去年夏季开始,基济缅火山进入活跃期。今年1月13日,基济缅火山曾喷发高度约达10公里的火山灰,当地居民生活未受到不良影响。 http://news.sina.com.cn/w/2011-01-27/140221885252.shtml 地震火山频繁发生:亚洲及沿海地应力释放明显 2011-1-27 06:3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应力 亚洲 地震 地震火山频繁发生:亚洲及沿海地应力释放明显 杨学祥 新华网东京1月26日电 日本九州南部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26日喷发并升起烟云,有关部门已提高警戒级别。雾岛山位于鹿儿岛和宫崎县交界处。日本气象厅说,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当天上午7时30分左右喷发,中午升起约200米高的烟云,傍晚烟云升至约1500米高度。气象厅观测到了显示地下岩浆活动的火山颤动。宫崎地方气象台说,宫崎县宫崎市和日南市等地有大范围火山灰降落,由于能见度下降和路面打滑,九州高速公路和当地国道的部分路段禁止车辆通行。本月19日,雾岛山新燃岳火山曾小规模喷发。日本气象厅呼吁当地居民关注新燃岳火山今后的活动情况。 1月19日和26日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与1月17日和26日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事实上,2011年1月发生的强震也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潮汐的强弱变化引起地球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对地震火山活动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A:2011年1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4.24124度,4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5度,12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潮汐组合C:1月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2070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D: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52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4.18109度,26日为下弦,即日月小潮。两者弱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南北震荡较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162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度尼西亚锡默卢岛格林尼治时间26日15时42分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26.80公里。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6日23时42分,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1度、东经96.6度,震源深度20公里。 表1 2011年1月6级以上地震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1-26 23:42:32 6.0 2.1 96.6 20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 地图 2011-01-24 10:45:29 6.0 38.4 72.7 90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1-01-19 04:23:19 7.1 28.8 63.9 80 巴基斯坦 地图 2011-01-18 19:33:45 6.0 2.7 96.4 20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1-18 03:20:57 6.0 -5.1 102.6 30 苏门答腊南部海域 地图 2011-01-14 00:16:42 7.2 -20.6 168.6 10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13 05:32:54 6.6 27.0 140.1 520 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10 01:21:50 6.2 -19.3 168.1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1-09 18:03:50 6.8 -19.2 168.3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1-05 14:46:15 6.3 -22.3 171.7 130 洛亚蒂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03 04:20:18 7.1 -38.2 -73.3 30 智利中部 地图 2011-01-01 17:56:57 7.1 -26.8 -63.2 560 阿根廷 http://www.ceic.ac.cn/ 近期地震火山集中爆发在亚洲地区及其沿海,地应力的集中和释放应该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 日本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 傍晚烟云升至约1500米。凤凰网资讯。2011年01月26日 20:17来源:新华网。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1/26/4465320_0.shtml 2.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尼锡默卢岛发生里氏6.1级地震。2011年01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7/c_121028575.htm 3.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0级地震。2011年01月27日 01:08:52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7/c_121028584.ht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83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庞中英:关于学术共同体的几点感想
freedom110110 2011-1-27 08:19
作者:庞中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首先衷心祝贺杨玉圣教授创办和主持的“学术批评网”运行十周年!这十年是新世纪和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变革处在一个巨大的转折时刻。通过“学 术批评网”的成就,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不凡、不屈的学人和他致力的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设想,假如,这十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没有这个致力于学术批 评的网站,我们也许面对着更多、更大的学术规范方面的严重问题。 学术共同体,或者学术社区,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学者组成和属于共同体。今天,不属于任何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少之又少。 对于“共同体”这个概念,国际(问题)研究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所谓“国际社会”也称为“国际共同体”,“共同体”即“社会”,“社 会”为“共同体”。并非仅仅利益可以把不同的人们组成一个共同体。有人以为利益是共同体的基础,其实,单纯利益的组合不过是低级的共同体。“酒肉”可以塑 造朋友,加上权力的介入,形成财富与权力相互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但是,酒肉朋友或者利益共同体终究是脆弱的人际关系,随着权力和财富的形式和内容之流 变而动荡不已。真正的高级、稳定、持久的共同体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更重要地,是规则、制度、价值的共同体。我理解,玉圣推动的学术批判,是为了塑造一 个超越利益的联系性、基于分享性的规则、制度、价值上的共同体。 所以,学术共同体从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大家共同接受的原则和规则,形成具有吸引力和持续性、开放性的共同体,另一类是一种特定的小圈子和小集 团。小圈子和小集团,本质上还是为了某种狭隘利益和特定目标的共同体。我并不是简单褒扬前者和指责后者,而是想说明,无论哪一类学术共同体,若是,不受学 术同行的直接和间接的评审、批评、监督,就不大可能成为推动知识增进与人类进步的真正共同体。尤其是后者,若是成为权势圈和名利场,则迟早将堕落为盗用知 识的名义,却并非为了知识的某种肮脏的组合。 欧洲联盟(TheEU)是对于成员国有着吸引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国家,却超越了国家;不是一般的国际组织,远比一般的国际组织要高级,这是人类 共同体的一个典范),同时,各个参加欧盟的国家又受到欧盟的严格约束。学术共同体也许没有欧盟那么标准,但是,有两点是基本的:第一,一个学术共同体,对 真正的学者是有强大的吸引力的,比如,一本成功的学术刊物是能吸引和持续吸引有关学者(包括学生)的;一个真正的大学或者其系科,是能吸引同行学者和学生 的;第二,参加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受到学术共同体的约束而遵守学术行规。任何抄袭、甚至剽窃会极大地伤害学术共同体。对抄袭和剽窃行为,学术共同体应该零容 忍,否则,学术共同体迟早名不副实,甚至事实上趋向破产。 最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领导”,也就是,一些天然具有领导能力的学者和机构(制度和团体),可以在形成学术共同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但是, 学术共同体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学术共同体不是变相的官场。任何行政命令可以形成形式上的学术共同体,但很可能不是具有生命力、参加者乐于接受规则的学术 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也不是那些谋求学术霸权者自行宣布和组织的活动。学术刊物、文集、会议,有助于形成学术共同体,但是,如果,刊物、文集、会议不是建 立在开放性和规则性的基础上,真正吸引有真才实学的研究者参加,就有关知识问题展开真诚而深刻的辩论,则这类刊物、文集和会议终究也不过是狭隘的利益共同 体。 我呼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诸如“学术批评网”的温和、积极、持续的努力下,中国真正的思想者能形成基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创造的各类学术共同体,为中国跻身为世界知识大国奠定真正的制度、规则和价值基础。 2011年1月20日农历庚寅年大寒 写于北京
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嘉诚给年青商人的98条忠告
wangdefei 2011-1-26 07:23
李嘉诚给年青商人的98条忠告 1.我17岁就开始做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2.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3、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5.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6.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7.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8.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9.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10.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11.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12.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13.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14.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是会碰壁的。 15.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16.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17.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18.人才缺乏,要建国图强,亦徒成虚愿。反之,资源匮乏的国家,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而使国势蒸蒸日上。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19.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20.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21.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22.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理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即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他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23.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24.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25.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2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都对。 27.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28.在我的企业内,人员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并且从没出现过工潮。最主要的是员工有归属感,万众一心。 29.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30.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31.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32.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33.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34.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35.那些私下忠告我们,指出我们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36.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 38.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39.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40.如果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41.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信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42.世情才是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并喜欢不容易? 43.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44.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45.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46.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47.如果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48.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让人听你的。 49.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50.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51.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作为一个领袖,第一最重要的是“责已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要大便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撞板,这样的例子很多,百多年的银行也一朝崩溃。 52.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53.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成蚀本生意,倒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 54.眼睛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55.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56.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虽然历史上有过受辱挨打的过去,但是现在走正确的道路必然会有着光明的未来。无论哪个民族和人民,都是爱自己国家 …… 57.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和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58.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59.知识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60.人们赞誉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领会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61.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62.当你作出决定后,便要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走,常常记着名誉是你的最大资产,今天便要建立起来。 63.在事业上谋求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赖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许多。 64.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的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以这些,是我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65.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66.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67.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68.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69.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去是多么的费力啊!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则更富有生命力。 70.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71.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72.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不可。 73.一个人凭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最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74.下一个世纪的企业家将和我完全不同,因新世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和知识,而不是钱。 75.作为父母,让孩子在十五六岁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到外面去求学深造,当然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是再不忍心也要忍心。 76.如果在竞争中,你输了,那么你输在时间;反之,你赢了,也赢在时间。 77.世界上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但是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钱才能解决。 78.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79.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作最后决战的本钱。 80.一个人除了赚钱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之外,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点,如果只顾赚钱,并赔上自己的健康,那是很值得的。 81.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 82.尽量挤出时间使自己得到良好的休息。只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才会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去面对突如其来发生的各种事情。 83.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84.我觉得一家幸福是最紧要,生意起跌是小事。生意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开心最紧要。 85.商业的存在除了创造繁荣和就业,最大作用是服务人类的需要。企业是为股东谋取利润的,但应该坚持固定文化,这里经营的其中一项成就,是企业长远发展最好的途径。 86.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 87.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88.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 89.领导全心协力投入热诚,是企业最大的鼓动力。与员工互动沟通,对同事尊重,才可建立团队精神。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识及谨慎态度的同事,应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90.对一个职工,如果他平时马马虎虎,我会十分生气,一定会批评,但他有时做错事,你应该给他机会去改正。 91.大部分的人都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匹马力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作用。 92.中国古人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合乎实际情况,合乎道理”。变是一定要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 93.要给员工好的待遇及前途,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不然山高皇帝远,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94.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钱,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95.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且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在进取方面是很不够的。 96.一间小的家庭式公司要一手一脚去做,得当公司发展大子,便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令他们感到安心,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简单来说是知人善任,但在原则上一定要令他们有归属感,要他们喜欢你 . 97.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98.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几个深层次的小问题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1-1-26 02:08
  一、回看别人对自己留言的回复时,发现所有的留言必须按一下按钮才能打开,这个太罗嗦了。   二、评论时,回滚至页首,其实文章已经看过,还是停留在页面的下方即可。   三、自动获取关键词如果发现不太恰当,而选择修改,之后如果再进行博文修改,会发现关键词还是自动获取的那几个,只好再度修改,累呀——   四、奇长无比的博客名字,有的“...”有的则全部显示,是否考虑都“...”吧,一行都显示得出来就可以,挤在两行就别扭。   五、自己可以修改对留言的回复吗?还是变成了第二条回复了?这样,写了错别字就没法洗脸了。   六、点击评论时,能否一次就直达评论部分(也就是博友留言处),而不是文章的开始处,说实在的,自己的文章自己看2遍还行,3遍就羞愧了,所以,别老提供方便让作者看自己的文章。   七、段前缩进两格这个功能的设计还是挺重要的,否则,全是顶格文章,不太好看,也不符合纸板文章的排版习惯。   八、其实应该将原来的文章分类直接显示在主页上,分类是第一要紧的,就别藏着呢,当然,分类在“博文”或编辑文章界面上是可以都看到的。    朱猛进兄也提了两条 ,是我一下子没想到来但是确实也觉得不方便的地方,也一起列在正文里吧——   【一】从一个人的博客回到总博客首页只能从“返回首页”下拉菜单才能回到博客首页(中间还有那么多空白,干吗整成下拉菜单),这大大降低了效率,很不方便。   【二】Bugs?如果在没进入博客之前,直接从博客首页点击某篇博文,出现科学网统一格式,而不是博主自己设置的发表页面。
个人分类: 物论|406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扑克牌中的哲理
热度 3 wangdw 2011-1-25 13:58
扑克牌中的哲理 关键词:扑克牌 哲理 人人平等 公平 人多力量大 快春节了,玩玩扑克,突然发现,扑克牌中有有趣的哲理,非常有意思。 在扑克牌中,老 K 即 King ,国王; 老 Q 即为 queen, 王后; J 可能是 Judge, 法官;图中手上好象有一剑,是 Janitor, 卫士? 在他们之中,依次大小。但是, A 比他们大,小二也大。 大小王, Joker, 小丑。是 54 张中的最大者,比 K 要大。这钟大小关系一是粗略反当时社会里的等级制度、不平等现象,一些与当时现实不符的则是发明者的要求平等的思想反映。 后来发展的玩法,如争上游,可能是中国式的,因为我们过去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4 个“ 3 ”(轰)比 3 个 K 大(炸)。人多力量大嘛。还有“一条龙”,的确是我们华人玩的。 平等、公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从小小的扑克牌的发明与玩法也完全可以看到。我们老百姓就希望别人能平等对待自己,我们认为应该在真理面前平等。当我们遇到问题、纠纷时,我们十分期待领导或有关方面能公平对待和处理。我们厌恶不公平的对待。
个人分类: 其他观点讨论|3807 次阅读|6 个评论
多领域中的物转向及其本质
热度 1 sue 2011-1-24 18:24
多领域中的物转向及其本质 杨庆峰 闫宏秀 摘要:物转向是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向。伦理学中“物伦理学”、符号学中的物体语义学、分析哲学语境中的人工物研究等等都是这一动向的展现。但是物转向的实质却不相同。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其摆脱先验研究路向,关注经验研究;在伦理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其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关注物的伦理性;在生存哲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开始摆脱理性传统,关注身体研究。现象学的物转向意味着摆脱先验意识,关注语境。物转向可以看做是对传统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回应。 关键词:物 现象学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拙文发表在《哲学分析》2011年第一期 哲学史上“存在与思维”是基本的二元对立范畴。在物的存在维度上,这一对范畴具体化为“物质与精神”或“物质与意识”;在人的生存角度而言,这一对范畴又具体化为“肉体与灵魂”或者“身体与心灵”。从柏拉图开始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均贬斥前者而弘扬后者,“物”始终被隐藏着。一直到现象学,“物”受到的关注逐渐表现出来的。1900年,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物自身”这一口号;随后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对“物”曾进行过多次讨论。60年代罗兰.巴尔特、鲍德里亚等人关注着物意义的阐释。90年代唐.伊德提出了“后现象学”这一口号,21世纪荷兰学者维贝克提的“物伦理学”更进一步推进了这一研究。那么如何看待哲学领域中的“物转向”现象? 关注事物:现代哲学的趋向 可以说,在物的理论上,存在着认知传统向现象学生存论传统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把握住西方哲学关注物的特征和动向。在海德格尔之前,物分析均基于“物之属性”展开,也就是物分析的认知传统;在海德格尔之后,物分析均基于“生存论”展开,即生存论传统的形成。有意思的是,现代技术哲学比其他领域如认识论、形而上学有效地延续了这一传统。因此,我们需要从海德格尔的物分析开始。 海德格尔对“物”(thing)的关注是非常显著的,在《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物》(1931)和《技术的追问》(1950)、《物》(1950)等作品中都体现出他对于“物”的关注。“物”成为众多物追问的基础。《存在与时间》中的“锤子”、“话筒”、《技术的追问》中的“圣杯”、《筑.居.思》中的“桥”、《物》中的“壶”等等都是海德格尔所钟爱之物。早期他的物分析开启的是此在生存论的视野,“用具”(Zeug)基于此在之“上手与在手”区别,上手之物乃在手之物的基础。晚期他的物分析则超越了此在生存论,而是将更宏大的“天地神人”之四方整体带了出来。追问模式是“X是物吗?”。无论怎样不同,在他的分析中,关注物的有用性 成为最主要的特征。 海德格尔之后,对物分析开始出现了分歧,唐.伊德、格瑞汉姆.哈曼(Graham Harman)、拉图尔(Bruno Latour)、维贝克(P.P. Verbeek)等人从不同角度延续了物分析。 伊德,后现象学流派的开拓者。“回到事物自身”成为国际技术哲学的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伊德通过“后现象学”这一口号所表明的是自身回到事物自身。postphenomenology:Essays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1993)和Bodies in Technology(2002)确立了其后现象学的思想,在这些著作中,后现象学将自身对物的关注表现出来。随即他开始把这一思想向世界推广,2004年、2007年唐.伊德两次来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以《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2008)为名在中国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真正将伊德的“回到事物自身”原则确立了起来,而且首次让中国学者所知晓他的后现象学思想。这期间2006年他的学生伊万.森林格(Evan Selinger)编了Postphenomenology,这部书将世界范围内关于后现象学的看法整合起来。可以说,后现象学所表现的最大趋势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开始贯穿到物中。伊德的物分析主要是基于意向性概念进行的。他所分析的物如眼镜、温度计、ATM机以及冰箱。这种分析的结果直接产生了技术现象学最重要的成果:中介性意向以及各种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样式。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在人与非人因素之间做出了区分。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遵循“思想与物”对立的传统,没有遵循自然物与人工物区分的传统。他的物是与人相区别,而不是对立。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称性原则的指导下,人与非人的因素都成为了行动者。 格瑞汉姆.哈曼毫无疑问是海德格尔物分析的最直接的继承者,他从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进入到物的分析中。他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关于技术的解释学式的现象学来说,要解答物具体意义的问题,这(工具分析)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出发点。” 维贝克出对于技术哲学中的物的理解遵循着西方的传统,即认为自然物与人工物之间存在着区别。《物何为:对技术、行动体和设计的哲学反思》的出版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这本书被看作是对物进行追问的集中表现。“他通过追问恰当的问题实现了这一点:人工物在技术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物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应该怎样被设计?” 他对于物的关注则是受到后现象学传统的影响。我们知道荷兰在国际技术哲学界掀起了一股经验转向的潮流,表现在技术哲学领域内注重经验研究。在此传统影响下,维贝克也开始了他的个人转向,从先验取向(transcendental orientation)转为语境取向(contextual orientation),运用他自己的术语,即物性转向(thingly turn)。 在语境取向中,他逐渐开始关注物的道德性问题。他认为伦理学应该扩展到物上。“物,在伦理学核心应该拥有一席之地。在技术文化时代做伦理学意味着我们承认物,象人一样,属于道德共同体。物可以携带道德性,因为他们有助于形成人类自身的行为以及解释现实。道德决定并非由自主的主体做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物质化环境也共同形成了决定的产生。” 可以说他的观点是对传统伦理学的一种反对,19世纪的伦理学的核心观念是只有人才有道德。“作出这种分离的人,忘记了只有人才能够有宗教,禽兽没有宗教,也说不上有法律和道德。……须知只有人有宗教、法律和道德。也只有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存在,他才有宗教、法律和道德。” 维贝克提出的关于物的道德问题让我们很容易与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关联在一起,在他们看来,伦理学应该扩展到非人的环境、自然之上,特别是动物伦理学更是明确提出要将伦理学扩展到动物身上。可以说,维贝克的观点与动物伦理学理论的一致之处在于要求将传统的伦理关怀扩展到非人的对象上,如自然物、物、动物。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之前的物分析其实质是属性分析;海德格尔所开启的物分析其实质是有用性 分析并开启生存论视域和超越论视域;可以说,在上述两个阶段其连贯性还是非常明显的,两种物分析范式——属性范式和功能范式——之间的变迁。但是,海德格尔之后诸如伊德、维贝克等人的物之分析却无法上升到此维度。他们的物分析其实质至多是物分析的经验性、语境化表达。 关注物:物转向的指向 那么,物转向的所指究竟为何?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指出,海德格尔关注锤子、圣杯、壶和农鞋;唐.伊德关注眼镜、温度计;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认为他们的所指一样。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物分析最终指向的是此在以及超越境遇;对于伊德来说,就完全不同了,物分析最终所指为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变更样式。所以,我们必须区分不同的物分析。 我们首先需要对“物”之概念本身给予了解。表达“物”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哲学通常用objet来表达事物或物。如罗兰.巴尔特的《物体语义学》和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中的“物”皆为object。但在德国哲学中,我们看到“物”的德语是Ding或Sach的翻译,这个词英文译作thing。整个近代哲学都基于思维与物的对立。“这种思维与事情(Sache)的对立是近代哲学兴趣的转折点。” 根据海德格尔的分析,这一区别来自康德,“我们必须牢记这个划分,康德基于对道德自我的分析,依然确认了这个划分,人(Person)和物(Sache)之间的划分。依照康德,人和物都是res (最宽泛意义上的东西),都是具有实存、实有着的东西(Dinge)。” 这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根据《海德格尔辞典》,作为事物的物不同于事实的物。“Ding,’thing’,is distinct from Sach,’thing,’(subject-)matter,affair.Sache,like the Latin res,originally denoted a legal case or a matter of concern,while Ding was the ‘court’or’assembly’before which a case was discussed(D,166ff./174f).”。 根据解释论的观点,“事物(Sache)这一概念首先由与其相对的概念——人——来标识。物与人,这一对立的意义最初存在于人对物的明显的优越性之中。” 这个概念与罗马的法律中的res存在的相似之处是指法律事实或者关心的事务,当然“物(sache)这个概念比罗马的法律概念res(物)反映更多的内容。” 而“物”(Ding)则是指使得事件被讨论的场所。“事物一词与古德语‘Ding’相关,不仅表达物质化的对象,还有“汇集地点’或者‘导致汇集的某物’”。 如果说,普遍哲学中的物与思维对立。在技术哲学领域,物更多的是人工物或技术物(arefacts)。那么,在技术哲学传统中,“技术物”或“人工物”是否有着相同的限定呢?我们发现情况完全相反。 技术哲学传统中的存在人工物与自然物的区分。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来的三个床中木匠的床即是人工物的例子。“柏拉图以床为例,提出床的三个含义“一个是理念上的床,具有本质意义;一个是木匠造的具体特殊的床,是本质意义上的床的影像;还有一个是画家画的床,它是床的影像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从物存在原因角度给出了人工物与自然物的区别。“凡存在的事物有的是由于自然而存在,有的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床、衣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在它们各自的名称规定范围内,亦即在它们是技术制品范围内说,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的。” “技术物”或“人工物”恰恰意味着人与物的相融而非对立。在这里,人的目的、需求成为技术物、人工物存在的原因。从他们这里,逐渐生发出一种抑物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哲学家认为技术物具有较低的本体论地位,一些哲学家走得过远甚至宣称真实意义上‘船、房屋、锤子’等等这样的人工物不存在。” 从上述概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哲学的物分析基于“人(事情)与物”的对立;所以在重人抑物的传统中“物”被遗忘,以至于淡出。只有随着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加强,“物”的维度才开始被关注起来。如伦理学扩展到“物”之上;对“身体”维度的关注等等都是被抑物重新受到关注的过程。技术哲学中的物分析则基于“自然物与人工物”的对立,这充分表明技术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联与冲突。从关联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都基于非人的物;从冲突来看,人与物的对立在技术物”或“人工物”消解并表现为人与物的相容。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中的物转向 物转向并非仅仅限制在技术哲学中,而是在其他哲学分支中都有所体现。如符号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伦理学等。甚至无视物的分析哲学也开始关注物。 分析哲学对于物的研究主要表现从技术本体论角度对技术物(artifacts)的研究。这主要从Techne电子期刊2009年春季曾经刊发过一组文章可以看出来。这组文章主题是“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人工物”(Artifacts in Analytic Metaphysics)。Wybo Houkes、Pieter E. Vermaas等多人发表了不同的文章。 在“分析形而上学中的人工物:导论”中,作者Wyhbo Houbkes描述了分析哲学领域内人工物研究的状况。他认为分析哲学中有两种分析技术物的视角。其一是分离视角(detached way);其二是包含视角(involved way)。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关于人工物的分离视角与包含视角内在地有联系的。”这些研究的特点是“形而上学占主导地位、非专业性和功能聚焦。”他提到诸如David Wiggins、Lynne Ruder Baker, Van Inwagen和Dipert,R.R等分析哲学家,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对技术本体论的问题做出了探讨。这一文章和其他文章将分析哲学中对于人工物的关注给予了粗线条的描述。这无论对于技术哲学还是分析哲学领域来说都是新的,很少为学者所关注到。特别是在国内技术哲学界对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工具论等问题研究争论较多的时候,技术本体论问题一直因为若干原因沉寂着,有待于挖掘。 科学哲学对于物的研究更多体现在伊德、维贝克等人的研究中。这取决于科学哲学自身的传统。一般说来,科学解释的传统基于“理论”而形成,更准确地说是基于科学语言形成。如卡尔纳普、波普尔等传统科学哲学家对于理论和命题的关注;后来历史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所展开的批判也是基于理论的传统来实现自身。这无疑证实了“科学解释传统的基点是理论”这一观点。其实质是科学解释传统将自身确立在科学语言之上。这一传统也维持了近一个世纪。 随后所发生的事情正逐渐改变着旧的科学解释传统,也恰恰是在这种转折点的描述中隐含着新的科学解释方向。这就是逐渐摆脱语言和理论的束缚。它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表现了出来。第一个维度是科学自身的趋势;第二个维度科学哲学的外部的某些变化加强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第三个维度则科学哲学内部所出现的一种趋势。 科学内部趋势,也就是科学家自身所意识到的变化。怀特海是最明显的代表。他明确地将科学所研究的东西确定为“对象”(object)。他指出,“科学的目的是要探索统治各种事件——对象被发现处在事件里——中对象表现的规律。对于这种目的来说,我们主要可以集中于两类对象,即我所谓的物质的物理对象和科学对象。” 如果我们认为他所说的“对象”是与主体无涉的存在物,那么我们就错误了。怀特海明确地指出,对象是“在感觉—意识中显露的存在物”,当然对意识—感觉的起源问题我们一无所知。他指出,“换言之,被作为根据的东西是:感觉—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感觉—意识。”这完全符合现象学原则,因为按照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但是,意向性这个词表示的因此正是意识的这种一般的根本性质——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总是作为在自身中担当起它的我思对象的我思。” 如此,我们可以说对于怀特海而言,对象是在感觉--意识中被构成的。 科学哲学外部主要是源自现象学传统且对科学意义的追问或者科学起源的追问。如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海德格尔的现成之物理论以及伽达默尔的科学世界观念都是这种逻辑的最好表现。尽管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但是胡塞尔基本上还是将注意力放在先验意识上,所以在他那里这种外部的变化并不明显。从海德格尔开始,这种变化的迹象变得显著起来,开始扣问科学哲学的传统。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理论地位的反思导致了理论从“原初性”的规定中分离了出来,并且摆正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从根源摆脱传统的束缚,意指为理论重新奠定基础。这种做法开始取消了语言和理论的原初地位,颠覆了科学哲学原有的出发点——理论,将理论的源泉给予揭示。 科学哲学内部,即指科学哲学家关注点的一种变化。由伊德所掀起的后现象学为科学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中工具的关注。 还有拉图尔所开启的对于网络问题的研究中,将物的问题导引了出来。技术哲学中的趋势也是明显的,如P.P.维贝克构建起物的体系,他的“物何为”就是如此表现。 物转向的实质 整个科学技术哲学届已经历众多转向,就科学哲学而言,存在着语言学转向、历史转向、社会学转向等动向;就技术哲学而言,存在着先验转向、经验转向。如何理解这种物转向呢?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其摆脱先验研究路向,关注经验研究;在伦理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其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关注物的伦理性。在生存哲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开始摆脱理性传统,关注身体研究。 关于技术的理解上,存在着三种立场:内在主义(Internalist)、外在主义(Externalist)和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内在主义则强调从技术发明者、工程师等角度探讨技术,也就是米切姆所说的的工程主义;外在主义将技术与社会看作是两个分离的系统,这一立场所关注的问题如技术接受问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如米切姆所说的人文主义。第三种立场即语境主义,即,调技术仅仅在某个语境中才是他们所是的东西。可以说,我们上述提到的现象学家都倾向于语境主义。那么,我们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物转向所涉及的若干人物中,在什么程度上他们属于语境主义者?当海德格尔指出锤子、农鞋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是其本身时,当他指出我们只有在用中才达到与这些用具的始源关系,我们可以初步断定他属于先验的语境主义者。“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关系也就变的越始源,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作为用具来照面。” “田间的农妇穿着鞋,只有在这里,鞋才存在。农妇在劳动时对鞋想的越少,看的越少,对它们的意识越模糊,它们的存在也就益发真实。” 这些都说明了以“操劳寻视”方式表现的先验语境主义。不同于海德格尔,维贝克与芬伯格、卡普兰等人直接就表达了自身与语境主义的关系,他们都对技术的语境化解释非常器重。“我们需要一种关于技术的语境化解释,它严肃地对待这样一个事实:技术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是由历史发展、物质化环境和伦理的、审美的意义共同形成。事实上,这种语境论形成了我在‘物可以做什么’书中发展出来的后现象学路径的核心。” 如此,可以看出,他们基于使用语境中阐述着技术。这一语境不仅成为经典现象学家进行物分析的特征,更成为后来学者进行分析的前提,正如我们已经揭示的,伽达默尔、布尔迪厄等人在使用语境的基础上将游戏的因素给予突出。“现象学生存论的传统对“使用”所做出的突破在于将使用的功利主义色彩给予摈弃,而是将隐含在其中的游戏、玩耍等因素给予充分地发挥。” 那么现代技术哲学中的“物转向”其实质如何看待?事实上,以物为转向的技术哲学研究现象实际上是技术哲学领域内经验转向的纵深表现。我们知道,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荷兰代夫特大学P.克罗斯和A.梅莱斯提出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的研究纲领。” 即便是后现象学以物为对象,他们所指物多为人工物(artifact)或者技术物体(Technological Object)。只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技术哲学中的“物转向”更多的是表现为以物为对象,诸如科学研究中关注非语言的因素,如工具、仪器等;如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中,采取的对称性原则中对非人的因素(nonhuman)。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向带有科学的色彩。所以说,物转向是技术哲学研究经验转向的纵深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科学哲学中的物转向?传统的科学解释只关注理论和系统命题,而这些东西最后被还原为语言层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在科学哲学中有着怎样的一段辉煌的历史。如今,到了该走出阴影的时候了。21世纪的科学解释应该有一种超然的视野,关注到所发生的悄然迹象:物转向(thingly turn)或物质化转向(material turn)。 然而,我们看到,西方思想家,如唐.伊德、维贝克等所提出的“物转向”其含义需要给予批判对待。我们需要意识到,唐.伊德为我们所呈现出的工具化维度或者物的维度使得我们逐渐看到物取代了理论;Davis Baird给我们揭示出thing knowledge这种知识形态,使得物开始进入到科学解释的方方面面。这也许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种存在于科学解释上的变化。 最终,如果摆脱各个学科的局限,我们会发现物转向有着其深远的背景,它基于“人—物”的对立,是对以人核心的传统的反叛。所以就可以理解物伦理学出现的合理性在于对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的反对。这种反叛在于重新弘扬物因素。如果这种趋势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我们对物转向的理解应该放置在更宏大的背景上看待:这就是科学解释已经开始关注其中非语言因素作用,物转向只是一个开端,更细致的非语言因素,如科学图像、科学工具等亟待进一步地挖掘。 杨庆峰.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南京社会科学.2009(4):38-42. P.P. Verbeek给出伊德的四种关系的描述,如体现关系、解释学关系、他者关系和背景关系。具体见Peter-Paul Verbeek, What Things Do: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echnology, Agency, and Design, University Park, P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5,pp.124-127. Andrew feenberg.. Peter-Paul Verbeek:Review of What Things Do. hum stud(2009)32:226 David M.Kaplan.What Things Still Don’t do.hum stud(2009)32:229-240 Evan Selinger (Editor).2006.Postphenomenology: A Critical Companion to Ihd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27.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8页、39页。 与他相似的还有Lucas D. Introna,他在 Ethics and the Speaking of Things中探讨物的伦理学的可能性。Theory, Culture Society, Vol. 26, No. 4, 25-46 (200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7页。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 Michael Inwood,A Heidegger Dictionary,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9,199-200.)。 林治贤编,伽达默尔选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林治贤编,伽达默尔选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P.P. Verbeek.Let’s Make Things Better:A Reply To My Readers. .hum stud(2009)32:260 王德伟,人工物引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3页。 Lynne Rudder Baker. The ontology of artifacts.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Volume 7, Issue 2 June 2004 , 104. Special Issue: Artefacts in Analytic Metaphysics.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SPT/v13n2/ 怀特海,自然的概念,张桂权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杨庆峰,伊德工具实在论的理论内涵及悖论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81页 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第253页 P.P. Verbeek.Let’s Make Things Better:A Reply To My Readers. .hum stud(2009)32:252-253. 杨庆峰.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南京社会科学.2009(4):39 王德伟,人工物引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物转向,thingly turn,并不是由伊德提出来的,而是P.P.Verbeek,他提出thingly turn(What Things Do: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echnology,Agency,And Design,2000),但是,有时候,他又使用material turn(Postphenomenology:A Critical Companion To Ihde,2006)。可以看出,后一个概念主要受到唐.伊德的影响,伊德曾提出过“物质化的解释学之概念”,material hermeneutics(2003)。
个人分类: 技术哲学|5239 次阅读|2 个评论
blank 博客 文章 毛派
热度 3 fs007 2011-1-19 12:54
标题是我在修改《疫苗专辑》一文时系统自动删除我原来的标签后添加的,尽管看到多次,我每次都忍俊不禁,太油墨了。趁大家都在找新系统的“八格”(Bug)时,放出来与众乐。 在发表新博文时,这个自动获取功能很有价值,但在编辑旧博文,只进行局部修改,而系统去把原有的标签删了,添加不知所云的关键词,就吃力不讨好了,非常的让人烦恼,给人带来巨大的挫折感——我这个专辑主页是要经常修改增添内容的,每次都得重输关键词,不是一般地烦。 对了,有谁知道现在关键词是空格分开,还是逗号分开呀?这种细微的区别往往害死人的。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31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民公敌甲醛
热度 4 wangdw 2011-1-19 10:51
人民公敌甲醛 关键词:甲醛 污染 人民公敌 世界性科学难题 防不胜防 黑心场家 世外桃源 甲醛对人体危害太大,它可以导致人们得许多病。如何消除甲醛的危害,还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上篇谈到环保花,吊兰被说成是吸收甲醛的冠军。其实,我觉得,是有那么点作用,但不敢说是百分之多少。十几年前为图便宜,买了一两件大芯版(不知写错名没有)的家具,甲醛味多少年也没有全散掉,吊兰也一直在放着呢。 现在,工人不会用木版装修,只会组合大芯板。大芯板在压制过程中,不知为什么必须用甲醛。不过,以前倒也好,提防家具就可以了。不知从哪时开始,衣服也有甲醛味, CD 包装、年画挂历都有味。 叫人防不胜防。 例如,一次我高兴地买了一盒喜欢的 CD ,打开一看,一股刺鼻的甲醛气味扑面而来,气得我把歌单放到阳台上。几个星期过去了,气味一点也不减,干脆就把它扔掉了。一次冬天,小孩穿一红羽绒服回来,放在床上。接近它时,闻到一股气味。开始我还到处找,是哪里来的。最后才发现,是这羽绒服!咳!场家怎么不顾别人死活,到处用甲醛?为了降低成本什么损招都用上。太缺德了!记得过去,我们自己打家具,最后漆好后,几天就没有味了。现在怎么往漆和染料里加甲醛危害广大百姓?! 尤其是某些婴儿用品也有味,我们得格外提防。快过年了,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但是几乎所有的挂历都味儿大着,去年拿到外面散味的今年可能也不敢用。 甲醛,是人民的公敌。让许多黑心场家搞得我们有点鸡犬不宁。住在城市的“火柴盒”里,大理石、石膏等有放射性,家具和复合地板又有危害性。加上气候干燥,以及外面噪声、灰尘、烟味等污染,有不少人劝我们搬到海边或其他地方去住。思索一遍又一遍,下不了这个决心。哪儿也不是世外桃源,我还是留念这里许多的老乒乓球友。因为锻炼要有兴趣,有许多球友,就会保持兴趣,坚持锻炼。这几年,我曾经玩过球的几百米以内的地方有:地质所、大气所、微电子所、街道、科学院北郊南、外国专家公寓等。我们还不时地组织到一些单位友谊赛,自己单位也有运动会,等等。有时还有点笑海外的好几位同学,他们在家里有乒乓球桌子,我通过 QQ 都看到了。首先是羡慕,其次我就说“你们就自己两人打球?时间长了就没有意思了。”在国外,想找个打乒乓球的地方,再要求有些球友,太难了!所以我说,在北京住,习惯了,是真话。
个人分类: 生活|3776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