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失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瓜籽在南瓜内发芽了
热度 2 rongqiaohe 2018-9-22 09:28
瓜籽在瓜内发芽,不就白瞎了吗? 瓜内有水分、温度适宜,就可能发芽?这一定是启动了发芽的基因。但是,瓜籽在瓜内发芽,没有希望啊! 把南瓜切开,看到瓜内的瓜籽发芽了! 虽然在瓜内发芽,但依然长出了叶片。 难道就没有基因来抑制这种“瓜内发芽”的畸形发育吗?看来,是基因调控失调了。
个人分类: 图片集|423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Science:世界75%的蜂蜜中存在对蜜蜂有害的农药
freeedu 2017-10-9 09:20
Science:世界75%的蜂蜜中存在对蜜蜂有害的农药 精选 已有 1947 次阅读 2017-10-8 15:05 | 个人分类: 饮食与健康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蜂蜜,烟碱类农药,蜜蜂生存威胁 Science: 世界 75% 的蜂蜜 中存在对蜜蜂有害的 农药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7 年 10 月 5 日 转载来自《科学》( Science )的报道, 全世界 75% 的蜂蜜 中存在对蜜蜂有害的 农药 。众所周知, 蜜蜂帮助世界上 90% 的主要农作物 进行 授粉 , 但 由于 蜂群崩溃综合症 (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 , 近年来蜂群 相继先后大批 死亡 。 Bees help pollinate 90 percent of the world's major crops, but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dying off from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最近有 研究人员指出 , 在世界范围内 75% 的蜂蜜 中 发现了存在 对蜜蜂有害的杀虫剂 的痕迹,而且是 神经毒气 的 杀虫剂。 因此,使人们对于 这些关键作物 的 传粉者的生存状况 更加 担忧。全球 198 种 类型的蜂蜜抽样检测发现有杀虫剂 的存在,尽管其 浓度低于欧盟授权供人类食用 的标准,相关研究结果已经 在《科学》杂志上 发表。 然而 , 该研究发现 ,34% 的蜂蜜样品被 烟碱类 ( neonicotinoids ) 物质所 污染 ,其 “浓度已知 是对 蜜蜂有害的 ” ,研究者 并警告说 , 长期 接触是 对 蜜蜂生存的一种威胁。 蜜蜂帮助世界上 90% 的主要农作物授粉 , 但近年来 因为 “蜂群 崩溃综合症(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 ”使蜜蜂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蜂群 崩溃综合症是 一种神秘的灾难,归咎于螨虫 ( mites ) , 杀虫剂 ( pesticides ) 、病毒 ( virus ) 、真菌 ( fungus ) , 或这些因素的 组 合。 邓迪大学 ( University of Dundee ) 神经生物学专家克里斯 ·康诺利 ( Chris Connolly ) 说 :《科学》杂志近期发表 “研究结果令人担忧 ” , 克里斯 ·康诺利本人 也在 《 科学 》杂志上 写 过 一篇 这方面的 研究文章。 “检测到的杀虫剂水平是足以影响蜜蜂大脑功能 , 可能会阻碍 它 们 寻花采蜜 的能力和 植物 授粉 能力 , 其中重点包括农 作物和 天然 植物 的授粉 。 ” 已经宣布烟碱类 物质是 全球蜜蜂数量下降的 一个 关键因素 ,2013 年欧盟 就已经颁布 部分禁止其使用 的法令 。克里斯 ·康诺利 ( Chris Connolly ) 说 ,发表于《 科学 》的此项 研究中 , 收集 的 样本主要 来自 欧洲 ,而且是 在这个禁令生效之前 采集的样品 。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衡量欧盟 颁布禁用 措施的有效性。 五 种 常见的杀虫剂 当 蜜蜂采集花粉 时同时也为 植物授粉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种含糖液体积累成厚实的糖浆就形成 了蜂蜜。 为了 测试污染水平 , 蜂蜜样品是取自世界范围内当地生产商 , 研究人员测试了五 种 常用的 烟碱类 ( neonicotinoids ) 物质 : 即 啶虫脒 ( acetamiprid )、 噻虫胺 ( clothianidin )、 吡虫啉 ( imidacloprid )、 噻虫啉 ( thiacloprid )、 噻虫 嗪( thiamethoxam ),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吡虫啉 ( imidacloprid ) 啶虫脒 ( acetamiprid ) 噻虫胺 ( clothianidin ) 噻虫啉 ( thiacloprid ) 噻虫 嗪( thiamethoxam ) 这些农药 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引入的 , 它们 的化学结构 都以 尼古丁 结构为基础,作用是 攻击害虫的神经系统。 瑞士纳沙泰尔大学 (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 的爱德华 ·米切尔 ( Edward Mitchell ) 说 : “总的来说 , 所有 蜂蜜样品 中有 75% 的 样品 包含至少一 种 烟碱 ( neonicotinoid ) 类杀虫剂 。 ” “这些受污染的样品 ,30% 包含一 种 单一的 烟碱类杀虫剂 ,45% 包含两 种 或两 种 以上的 烟碱类杀虫剂 , 还有 10% 包含四 种 或五 种 烟碱类杀虫剂。 ” 污染的频率最高的 是 北美样品 (86%), 其次是亚洲 样品 (80%) 和欧洲 样品 (79%) 。 污染物 浓度最低的是南美样品 (57%) 。 《科学》发表的 这项研究 指出: “这些结果表明 , 世界范围内 大部分传粉者可能 已经受到 烟碱类杀虫剂 的 影响 。 ” “严重关切 ( Serious concern ) ” 地球有 20000 种蜜蜂 , 它们是全世界 107 种 主要农作物 90% 以上的授粉使者 。 2016 年联合国警告说 ,40% 的无脊椎动物 传粉者特别是 蜜蜂和 蝴蝶面临 全球灭绝 之灾 。 专家表示 , 虽然 一些 研究结果 未必就是 一个惊 讶 , 但 烟碱类 ( neonicotinoids )农药 的威胁应该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植物生态学家乔纳森 ·斯托基 ( Jonathan Storkey ) 说 : “ 记录的水平 (56 ng / g ) 位于 生物活性范围内 , 已被证明会影响蜜蜂行为和群体健康 。 ”不过 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补充道 : “科学家 在 2017 年早些时候 已经 表明 , 小于 9 ng/g 的 水平也会降低野生蜜蜂 成功 繁殖。因此我同意作者 指出的 在环境中农药 的 积累 , 在 蜂巢中 发现 的 农药 浓度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 并可能导致 传 粉 昆虫数量 下降。 ” 根据东安格利亚大学 (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 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研究员林恩 ·迪克斯 ( Lynn Dicks ) 的研究结果 使人类 “清醒 ( sobering ) ” , 但 并未 提供对蜜蜂威胁的一个精确 的 照片。她说 : “全球 烟碱类 ( neonicotinoids )农药对 所有野生传粉昆虫威胁的严重性 , 从这个研究 还 并不完全清楚 , 因为我们不知道 在 蜂蜜 内检测到怎样 水平 的农药,与 野生传粉者蜜蜂 采集的 花蜜和花粉的以及实际 农药 水平 有何关系 。 ”兰开斯特大学 ( Lancaster University ) 教授费利克斯 ·瓦克 ( Felix Wackers ) 说 , 暴露于有害农药的水平可能会远高于 在 蜂蜜 中 可以测量 的农药水平。 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 :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 “表明蜜蜂通常暴露于这组农药 , 同时从作物 的 花中 采集受 烟碱类杀虫剂污染的花蜜 , 或 是从 接触到喷雾 漂移 或土壤残留 的 作物 的 花中 采集受 烟碱类杀虫剂污染的花蜜。 而 实际暴露水平可 能 更高 , 在这项研究中的 蜂蜜样品分析 结果,充其量也只能 代表 在 花蜜收集 的整个 时空 的农药污染的平均水平而已。 ”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 Bee-harming pesticides in 75 percent of honey worldwide: study Pesticides found in most pollen collected from foraging bees in Massachusetts
个人分类: 蜜蜂|0 个评论
[转载]鼎力推荐孙学军教授的博客点评——孤独症是菌群失调的表现 精选
热度 1 zcgweb 2013-12-10 07:22
鼎力推荐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孙学军教授的博客点评——孤独症是菌群失调的表现 精选 已有 1994 次阅读 2013-12-9 15:18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 其实我自己(CZ)的理论比这个走得更远: 你不般若奈我何?(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9531.html 中医西医同落难,健康本在肠机关(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39883.html 身体之恙,百病之患,根在心肠(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220.html 浅论【心与肠】的关系:善良的人为何有一副好心肠?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335.html 2013年这一年,我开始真正地成长,而亚健康及慢病开始逐渐地衰老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01.html 肥胖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菌脑’控制了‘人脑’!(张成岗)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06.html 胖人贪吃的一瞬间是否有可能正好处于‘精神失控’的阶段?(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07.html 抑郁症的发生有可能‘菌脑’中的‘欲望细菌’不工作了?(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09.html 人有两个大脑:情商大脑(肠道菌群,即菌脑)+智商大脑(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10.html 关于克隆人——不仅需要克隆人体细胞,还需要克隆肠道菌群(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11.html 菌脑作为意志和人脑作为表象的世界(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15.html 世界上最伟大的计算机竟然是【菌脑】计算机?!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0732.html 浅论人类欲望和情感之谜:答案或许就在【肠道菌群】即【菌脑】中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1282.html 肥胖的原因(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3280.html 食色性也,其实都不是您自己的想法啊——人类的欲望表现在肠道菌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3290.html 【新概念医学(NCM)】可以出生啦——‘脑死亡’可能需要重新定义,兼谈‘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心脑】而不是【人脑】’(CZ)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4985.html 从【人心隔肚皮】说开去——兼论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CZ) 太意外了:人体的真相——竟然有可能会是更高级的【冬虫夏草】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0692-747343.html ***//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以往人们只将孤独症看作一种遗传病或脑部疾病。研究发现该疾病可能与遗传、围产期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有关系,但儿童孤独症真实病因并不清楚。有研究显示,许多孤独症患者同时患有肠胃病,例如腹绞痛和便秘。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为孤独症等神经发育疾病提出了全新的治疗策略。该研究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细胞》上。 http://www.cell.com/abstract/S0092-8674(13)01473-6 为了分析肠道-微生物-大脑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孤独症小鼠模型。Patterson 及其同事用一种病毒类似物,触发怀孕母鼠的免疫应答,使其后代表现出孤独症行为特征以及典型的小脑普肯野细胞缺陷。研究显示,这些母鼠的后代除了表现出孤独症症状,也同时患有炎症性结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小鼠的肠道屏障发生了问题,使畅内代谢产物通过肠道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些孤独症患者体内也曾存在类似现象。 脆弱类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可被用来作为益生菌,过去曾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和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并获得有效结果。过去研究该细菌最多的领域是关于该细菌的引起腹泻的问题。脆弱类杆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荚膜,无芽胞,部分有菌毛,专性厌氧。近年来发现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能够引起家畜、儿童和成人腹泻,资料表明腹泻患者ETBF分离率达9.2%-26.8%,从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对其致病物质—脆弱类杆菌毒素(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BFT)和生物学特性,编码基因、致病机理、及检验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用口服脆弱类杆菌方法治疗这些患有孤独症小鼠,结果不仅使小鼠肠道屏障恢复正常,而且改变了小鼠孤独症行为。这些小鼠更愿意与其他小鼠交流,焦虑和重复性的行为减少。在孤独症小鼠体内,受微生物调节的代谢产物,可以轻松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小鼠的行为,益生菌疗法能够对这些代谢产物起作用。 这一结果说明肠胃问题的确能够引发一些孤独症症状,利用脆弱类杆菌等重新建立正常菌群,或许可以作为治疗孤独症手段。研究人员计划在一两年内,在孤独症患者使用益生菌疗法进行临床试验。益生菌疗法可在孩子出生后进行治疗,以改善他们特定的行为异常。当然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同患者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尽管用脆弱类杆菌能够改善动物的一些孤独症症状,但这种疗法不一定对人或者每个患者都有用。 系列结果 1. 利用小鼠妈妈免疫激活制备儿童小鼠孤独症模型 2. 确定孤独症模型存在肠道菌群异常 3. 口服细菌纠正孤独症模型动物肠屏障异常 4. B. fragilis 治疗可以恢复特定细菌类型 5. B. fragilis 治疗可以改善动物行为学异常 6. 口服细菌可纠正孤独症模型血清代谢物异常 7. 血清代谢可以诱导动物行为异常 大量研究发现,和菌群异常有关的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包括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采用细菌疗法已经成为许多临床和健康领域的重要方向,许多患者因此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除细菌组学研究外,并没有使用非常强大的研究工具,也没有非常精细的分子机制研究。只是建立一种动物模型(别人已经建立),针对这种模型过去从没有人考虑过的菌群异常问题,分析大肠细菌类型、确定动物行为异常,利用现成的口服细菌方法,确定该方法对该模型中屏障问题、代谢物质异常问题、以及行为学问题具有治疗效应。因为代谢物和行为学的关系不明确,本研究补充了这个研究内容。把所有的逻辑关系全面包括,文章发表在《细胞》杂志上,不仅是加洲理工大学的名气,研究的全面细致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我们的许多研究所以难以上档次,并不是因为研究手段缺陷,关键是没有把一个新的现象或思路做到精细。 Microbiota Modulate Behavioral and.pdf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174-748356.html 上一篇:HMGB1具有抗细菌感染的作用
14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癌变基础的现代解释——内环境或微环境失调
热度 25 何裕民 2013-5-17 14:49
中医学所认为的癌瘤渐进性发生的病变(癌变)基础,用现代术语来解释,可以说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体“内环境”与“微环境”失调。 1.内环境稳态与阴阳协调 “内环境”概念的提出,已有一个多世纪了,尽管人们对于它的热情,已远不如当年了。然而“内环境”的确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我们看来,神经—内分泌—免疫这一网络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否,构成了现代“内环境”概念的核心内容,而这三者网络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否,的确是决定了包括癌瘤在内的大多数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之关键。可以说,任何(癌变)的发生,均有这一网络系统的失调参与其间。只不过这一网络也许是起着主导或重要作用,也许是起着从属或“噪音放大”效应。正是“内环境”的持久失调,为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在病理生理条件。因此,“稳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一度成为理论医学的热门话题,而内环境“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平衡)又与阴阳协调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中西医学界精英的理论思维之结晶。 中医学所强调的癌变基础,哲学角度上可概括为“阴阳失调”;落实到实体(或曰具体机体上),则重在气的衰盛(气虚)、气机失调(气郁)、湿浊泛滥(湿阻)、或血行不畅(血瘀)等。而这些,若就其现代生物机理作出细细分析,大多都与神经(特别是植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局部或网络性失调有关。在我们看来,若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中西医学在这些问题上是完全可以作出深刻对话的。 2.微环境与局部异常 如果说“内环境”是泛指全身状态,那么,新近提出的“微环境”或曰“微生态环境”只是指癌症发生的局部小环境或微小环境。现代研究表明:诸如“组织形态发生场”、“组织结构场”等“微环境”正是癌症发生、发展乃致复发的重要内在基础(参见本章)。中医学虽无类似概念,却有相近的、略显宏观的看法。比如,气虚(涉及诸如免疫功能失调或低下等)既可以是全身性的——元气大虚,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如脾气虚、肺气虚;气郁气滞既可以是全身性的——郁滞体质,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如肝气郁滞、或过乳头的(胃经)“经络之气痞涩”(如见于早期乳腺患者);湿浊也同样,可以是全身性的——湿胜之体,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如脾胃湿困;血行不畅更是如此,既可以是全身性的血瘀——血瘀体质,也可以机体任何局部位明显的血流迟缓。尽管中医学上述概念中涉及的局部比现代医学所谓的“微环境”的所涉及范围要宽广得多,但它的实际指导意义毫不逊色。当现代医学归纳了内环境、微环境等概念,却为“有理论、没办法”(指没有有效的调整内环境、微环境手段)而苦恼时,中医学却以它“以平为期”的目标,并配合丰富的调整手段而有效地从事着纠治相应癌变基础——相关的“内环境”或“微环境”的实践活动,且如鱼得水,“有理论、有办法”,游刃有余。在我们看来,中医肿瘤治疗中许多持久疗效的取得,包括有效防范转移复发,正是得益于对这类调整手段正确而充分的利用。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333 次阅读|25 个评论
无处不在的失调
songshuhui 2011-9-4 20:54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8-04 12:50 作者:花叶绿萝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是遵纪守法、通情达理的好公民。然而,事实却常常与我们的想法相悖——我们斥责那些不愿意当众揭穿小偷的“冷漠”旁观者,却往往发现自己也是该被指责的一员。想象一下,如果昨天晚上你刚抨击了一群“麻木”的乘客,今天早上上班或上学的路上就目击了一个不幸的受害者被小偷偷走了钱包,而你却和大多数人一样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行为和你对自己的看法大相径庭,并且产生自责或者羞愧的感觉——尤其是当你再次面对昨晚的慷慨陈词时。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因为做了一件和我们习惯的(而且通常是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合的事情而产生的不舒服感称为认知失调。(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2007, p141) 一旦产生失调,我们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正如前文的例子所述。如果你有过类似经历,你一定会注意到,从体验到失调的那一刻开始,你就会想尽办法要消除这种失调的感觉,这种焦虑大概不亚于你发现两只脚的鞋跟不一样高时带来的不适。以下有一些你可能会产生的安慰自己的想法:也许我帮助了那个受害者,我的安全会受到小偷的威胁,而此时受害者避免了损失又趁机逃之夭夭让我独自面对;或者,也许那个可怜的小偷正面临着道德的两难问题,他为了筹钱救自己病危的妻子才出此下策,可以原谅;或者,你觉得偷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小时候我们不是也在人家的田地里偷摘过那么一两个西瓜吗;最后,你也有可能在下次面临同样的情况时挺身而出喝退小偷,并且向他展示你强壮的肱二头肌——当然,前提是要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正如饿了就会觅食,渴了就想喝水,失恋了就会试图寻找安慰一样,如果出现了认知失调,我们也会要努力克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以上的几种可能对应着心理学家提出的几种消除失调的方法: 改变认知 ,如偷窃并无大碍,不需要冒着危险阻止这种行为; 改变行为 ,如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充当正义使者; 增加新的认知 ,例如为小偷或受害者描绘一个或令人同情或激起愤怒的故事。 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失调无处不在。我们总认为自己在某事上有稳定且一贯的态度,然而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体验到失调。有个好消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倾向于并且有能力解决失调,让自己的心态又恢复到稳定平衡的状态;然而坏消息是,当我们做出某种与自己的态度或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后,我们会经历决策后失调——在做了决定以后产生的失调,消除这种失调的方法通常是: 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价值 。(Elliot Aronson等,2007, p144)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做出了一个不那么明智的决策,我们往往有办法让它变成一个聪明理智的决定。 例如,我自认为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身揣两百元去逛街,准备买一件这个季节急需的夏装。我同时相中了两件衣服,却因囊中羞涩只能付得起一件衣服的钱。其中有一条飘逸的长裙子,对于成天待在实验室的我是实难有机会穿上的;另一件是朴实而方便的短袖衫。几经犹豫,我最终由于实在抵御不了漂亮裙子的诱惑而掏钱买下了这件不实用的衣服。买下衣服之后,尽管这个行为大大违背了我一贯坚持的勤俭实用原则,我仍然会忍不住为这裙子找优点:我在此前并没有买过这一类的裙子,我也的确想穿这样的裙子,或许穿着这样的衣服做实验也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么不方便;同时也给被忽视的短袖衫加一些“罪名”:这样的衣服我已经有很多件了,似乎用不着再买一件,袖子的形状也不好看,还不是100%棉的。如此一来,尽管我做了个愚蠢的决定,我还是认为自己是聪明有眼光的。 决策后失调同样也可能体现在其他的情境下。例如,我们花费千辛万苦加入某个社团,却发现它令人大跌眼镜——社团虽然名声在外,却很少组织让人满意的活动;它号称是一个学术社团,却鲜有学术交流。总之,这个社团根本就是一个组织松散管理混乱成员收获甚微的集体。然而,如果为了加入这个社团,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气力,经过层层选拔甚至痛苦的煎熬才最终成为其中一员的,那么很有可能会忽视它的种种弊端。例如我经过三轮筛选,许多次面试甚至参加过培训班才加入了广播站,可是发现广播站的气氛不对胃口,播的稿子也了无生气难以击中要害,这个时候我们就很难认识到广播站隐藏在三轮考核浮华背后的空虚。我们会找各种理由:其实广播站也没有那么差劲!其实报社比这里还要无聊呢!其实乐团天天都在演奏同一首红歌!花费的力气越大,我们会越倾向于认为自己加入的这个组织是充实而有意义。如果询问一个轻松进入广播站的人,他也许会坦诚地表示这里真没劲,并很快就退出了。 如果仅仅是导致生活中不明智的决定,失调也不会是那么严重的问题。更坏的消息是, 失调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 。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在他的书中描述了一个故事:越战期间他雇用了一个参加过越南作战的年轻人帮助粉刷房子,这个年轻人“是个做事十分可靠而且诚实的生意人”。然而当两人讨论起对越战的态度时发生了极大的分歧:年轻人“认为美国介入越战是有道理的、正义的,是为了‘维护世界的民主制度’”,而阿伦森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当他指出这场战争是“杀戮、残害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包括老人、女人及儿童”时,年轻人说:“嗨博士,那些人不是人,他们是越南人!他们是东方人渣。” 为什么这样一个诚实亲切的年轻人会说出如此令人震惊的话呢?这正是他解决失调导致的罪恶感的方法:因为杀戮无辜的平民和弱者他感到被罪恶感折磨,然后为了解决这种行为与其善良本性之间的矛盾,他采取了被作者称为是“憎恨受害者”的方式:“他说服自己相信越南人是人渣,那就可以使他对于伤害他们这一件事感到不那么可怕,从而消除了他的暴行跟他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人这一自我概念之间的的失调。”(Elliot Aronson等,2007, p156-157) 有时候,认知失调也会帮助我们制造一些和谐和浪漫——例如,一种被称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的现象启示我们,如果你对一个人行善举,那么往往会得到好的结果——就好像那个粉刷墙壁的年轻人对他人行恶就带来不良后果一样。当然这绝非是种“果报”理论。在阿伦森等人的书中提到(Elliot Aronson等,2007, p155),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表示,通过向一个不喜爱他的议员借书,他们俩最终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为, 如果我们去帮助一个不喜欢的人,结果说不定就会喜欢上他 ——当我们给予不喜欢的人帮助时,其实是经历了一种失调,我们的行为和对此人的态度之间发生了矛盾。为了缓解这种失调,我们会尽力说服自己这个人是好的、值得帮助的,从而注意并强调了其优点,而淡化了自己本来不喜爱他的事实。这个故事倒是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如果想追求一个本来不怎么喜欢你的姑娘,或许也可以通过求得她帮忙的方式来逐步制造她对你的好感呢?
个人分类: 健康|1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树木也糊涂了
wangzh0408 2010-11-21 11:00
最近身体欠安,久不活动,真是不行。周末一个人过,于是早上起来到后花园转转。那是沿着运河的一个皂角园。运河在谷歌地球上就是沈阳那条明显的黑带子。春夏的时候,河水倒也清理的干净些,只是到了这秋冬时节,不知为何就无人管了似的。园里落叶凌乱,那本是老秋的美,只是如今添上了这运河不堪的样子,就没什么好的意境和趣味了。 怨只怨只知春耕而秋无为。 过了皂角园这一片,沿着运河另一边两侧也还是林子。有些年老的人也在里面晨练。 我慢跑过去,只觉和风徐徐,怪不得前几天就有人感叹恍似开春了。现在是初冬时节,沈阳正应该冷着呢!也确实冷过,前几天零下十几度了。不过在这之前有了个小阳春,之后呢就是这两天又有了零上十几度。今天的天气说是11度。渐渐行来,看那岸边的垂柳柳条柔软,似又泛绿,再多看看,不远处的一丛迎春花竟然打苞发芽,开出了半树的黄花。饶我是树木,也会糊涂了。明明是平日的冬季,该冬眠沉睡。你却多次的唤醒它,正待它整装待发,却忽然又冰霜冬雪来了。所以前几天看见所门前那春绿的草,不几天就含在雪里面。冰雪油绿、煞是好看。却不知那小草可冻得慌?这错开了的迎春花也不知要怎样迎接那马上就来的寒潮。 气候变化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又想起去年也似万条返绿,结果一场冻雪。这整个的皂角园成了一个冰晶世界。到多人拿来相机拍照奇景。我真真的心疼,那没有做好冬眠准备的树木,怎样经受这样的打击?冰枝冰条里那绿色的生命算是命运多舛了,不知是否会因此而薄命呢。 改造生态系统的结局就是生态系统自身调整也不行了时候,系统就发生紊乱了。就如我们这的很多女生来之前都还算正常吧,现在多劳累,自身调节也调不了了,个个的月经失调。 再说这冬日里的小阳春吧。许多虫卵会被大自然的低温所冻死,现在的气候可能就使得大多的虫卵得以存活。它们的生命力可顽强着呢!这年代容易爆发虫害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往的预防预测可能也就不够准了,也很难作为经验去防治了。因为不会爆发的也可能爆发,不会成灾的亦能成灾。就像四川的毒蛾。地震雪灾泥石流毒蛾。 现在的世界就是一切生物抗击打能力要强,因为什么情况都会遇到。还要有各种心理准备,因为在这多元化的时代里,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传说中的怪物也可能在纷繁之际忽然产生而突然降至。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