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书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余孟孟:读书到底像什么?
余孟孟的博客 2019-4-9 15:03
文/余孟孟 读书像什么呢? 有人说,读书像交友,经常见面就亲切,交的多了就吃得开;有人说,读书像爬山,越往上爬眼界就越开阔;有人说,读书像采药,仰取俯拾,不断充实自己的储备;还有人说,读书像心痛,心痛的时候注意力只在那上面,顾不得其他,而读书也是如此,读进去了外界的一切都不管了。 其实,与交友、爬山、采药、心痛相比,我觉得读书与人的关系可能更日常一些。具体来说,读书更像吃,像穿,像住,也像行。 读书像吃。 把“食物”和“书籍”做类比,是古今中外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中经常可以听到“咬文嚼字”“啃书” “消化知识”等说法。英文中也常用“吸收”(absorb)、“消化”(digest)、“狼吞虎咽”(devour)等动词来描述人的不同阅读状态。我们还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两种食粮,一个是物质食粮,另一个是精神食粮。所谓“精神食粮”主要就是指“书籍”,是以“吃”的形式来表达书与人的关系。善于读书的人,是非常注重对所“吃”对象进行研究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必须吃,哪些选择性地吃,都有讲究。作家刘心武的读书法就是用四种动物不同的“吃法”来类比的。即:有的书可以“狼吞”地读,了解其大概内容就可以了;有的书则可以学蟒蛇,先整个吞下去,然后再用较长时间将其完全消化;有的书则可以像牛那样,不断反刍,反复深入领会;有的书则可以像吃“猫儿食”那样,每次“吃”一点儿,最终食尽。 读书像穿。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在变化人的形象气质方面和衣着有类似的功效,而且功效往往更大、更持久。 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五行之中,书属木,而木克土。所以,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掉人身上土气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书籍确有一种力量甚至是魔力,只要你常常碰它、翻它、读它,它就会给你染上一种气息,就像穿了一身隐形的衣装。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一出场给人的印象是有很大不同的。读书人的身上有一种外在衣着掩饰不住的精神气质,或文雅,或深邃;而不读书的人的身上除了外在的衣物,剩下的就是一具油乎乎的肉身,露骨而苍白。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拉开窗帘,读书人身上还有一层美丽的纱窗,而不读书的人身上则是精光的一大面玻璃。 读书像住。 人们常说,书是心灵的家园,是精神的避风港,是灵魂的栖居地。可见,人在思想上是可以住在书里,可以住在字里行间的。正如史蒂文斯在《读者》中所说的:“我整夜坐着读一本书,仿佛坐在一本黑色书页的书里。”住在不同的书里,便可以体验不同书所建构的精神空间。住在《论语》里,会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的生命追求,以及和弟子通过对话实现教育的生动场景;住在《红楼梦》里,会看到大观园儿女的欢笑、纯净、无奈,以及花开花谢、人生无常;住在黄仁宇的历史著作里,会体会到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多彩画卷,还有引人入胜的历史细微处。 会读书的人,不会永远住在一部书里不能自拔,他永远懂得“串门”的道理。想去参见某位大师或某部著名作品,打开书就可以闯进大门,然后很快便登堂入室,不必客气,想住就住了下来。然而,真正懂书的人,就像真正懂生活的人,也永远有几处可以作为家的居所,时常栖居其间,享受住的快乐。 读书像行。 读书与旅行的密切关系很早就被人发现了,所以它们经常一起出现。清代文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还有人说:“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翻开一部书,从头往后读,书里的世界一点点打开,或万里云烟,或千山暮雪,真真正正是一次实在的旅行,而且更便捷,更细腻,更富有想象力。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中读到的湘西一定比现实中的湘西美丽多了;从贾平凹的《废都》中读到的西京城一定也比现实中的西安城有韵味多了。会读书的人,也像会旅行的人,懂得快慢结合、详略得当,有的地方快速扫几眼便可,而有的地方非得停下来细细琢磨不可。旅行有时候最好有个旅友,一路上相互照顾、相互提醒、共同交流,而读书有时候也最好能有个书友,大家共读一本书,时常交流心得,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那么,读书到底像什么呢?你也许会有更妙的回答。
个人分类: 思孟读书|3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余孟孟:书是最安全的情人
热度 1 余孟孟的博客 2019-4-8 10:04
文/余孟孟 人是一种阅读的存在。人的生活是一种阅读着的生活。 如果说“欲读书而遍求不得”是人类阅读史上的第一次困境,那么我们今天的阅读生活正在陷入第二次困境。那就是,我们的阅读不再郑重其事,不再难能可贵,不再被认真而用心地对待。阅读变得随意、随性,变得支离破碎,变成了一种随手一翻或顺手一拨的简单而简短的动作。 试想,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被一本书深深打动,没有体验那种触及灵魂的感受了?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因为买不到或借不到一本心仪的书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了?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为一本书而痴迷,一段一段、逐字逐句去反复品读字里行间的味道了?也许已经很久了,但我们浑然不觉。每天在微信中刷着各种消息、段子、奇闻、视频,我们以为自己整日都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其实我们离阅读越来越远。 我们都不觉得这会有什么,人生在继续,生活愈发便捷,阅读降级为一种信息抓取手段,一种获得谈资、八卦和窥视别人隐私的通道,甚至成为一种被大众媒体牵着鼻子走的集体无意识。 当我们为“翟天临不知知网为何物”而窃喜,而幸灾乐祸,而津津乐道,而大发议论时,我们有几个人反思过自己究竟对知网了解多少?我们有几个人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真正发挥了知网的功能? 当我们的目光盯着电影《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的评分变化时,当我们追随媒体阅读各种关于科幻、刘慈欣、吴京等爆款文章时,我们有几个人会静下来认真地读一读《三体》,读一读与宇宙相关的科普著作? 我们的工作很忙,生活节奏很快,我们便理直气壮地让别人替我们去读书,我们再去读别人“嚼”出来的所谓“精华”和“心得”。没有了阅读元典、原著和第一手资料的经历,我们的思考便失去了根基,失去了独立筋骨,变得随波逐流,变得软弱不堪。深刻被等同于晦涩而遭到闲置,严谨被等同于繁琐而遭到抛弃,抽象被等同于无用而遭到排斥。我们已经开始习惯于随随便便对待阅读和思考,偶尔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表示自己还在阅读,还是一个阅读着的存在。 当然,也有认真对待阅读的人不断涌现。春节期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些朋友在发布自己的年度规划,其中就有关于读书的内容。通常都是,2019年计划读多少本书,分解到每个月读多少本。有人计划是50本,有人计划是100本。当我于1月31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朋友总结说,“1月份,读书13本……月度小目标完成” 的内容时,心里是满满的佩服。一个月时间,在干好本职工作,照顾好家庭,还有必要的人情交往之外,还能读10多本书,而且是《尘埃落定》《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样相对较大部头的著作,真的很不简单。 当我在为朋友的精进而喜悦和感佩时,我又突然想起刘庆昌老师曾跟我讲的一个事情。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曾有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他经常在课间去找刘老师请教问题。问题经常是:刘老师,某某某书,您读过吗?刘老师通常的回答都是:“我没读过。”很多次之后,这位学生带着极大的困惑,又问:“刘老师,我发现您很多书都没读过,可是您为什么会懂得那么多?很多问题都能给我们满意的回答。”刘老师的解答大意是,书是读不完的,但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书中都会涉及。千万不要以为你从一本书上获得的知识只有这本书才有,也许关于这个知识其他的书讲得会更透彻。 春节前夕,读完李洱的新作《应物兄》,“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这部84万字的大著,作者写了13年。《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应物兄》不仅在耗费作者的心血上和《红楼梦》有一比,而且在读者定位和囊括的文化含量上也和《红楼梦》颇为相近。它们都不是写给普通读者读的,而写给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读的。都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应物兄》也是现当代小说中少有的一部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涉及海量中国古典文献,书中的 一事一物皆有学问,而且洋溢着高级文化的幽默感。关于《应物兄》可以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有人评价书中一个叫文德能的人所写的书,说 “读了这一本书,等于读了一屋子书。” “读了这一本书,等于读了一屋子书。”这不只是在说择书的重要性,也在说阅读的效率和品质。这样的好书,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 “以一敌百”书系 。《红楼梦》《应物兄》都可以列入这个书系,《应物兄》中不断提及的《论语》也应列入。当然,司马迁的《史记》,钱钟书的《管锥编》,钱穆的《国史大纲》,加纳罗的《艺术:让人成为人》,齐邦媛的《巨流河》等,都应该列入这个书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只有在台灯下认真捧读这些书,才算得上真正的阅读。如果把书比喻为情人,那么这些书就是我们最安全、最忠诚的情人。 在多抓鱼上淘到一本名为《书痴的爱情事件》的书,随手一翻,便看到这样一段饱含浓情的话: “书籍之爱要超过其他任何种类的爱。女人天生薄情,男人亦复如是:他们的友情脆薄易碎,小隙微辞,斯足反目。然而,书籍之爱则不是这样,因为书不会变心。千载之下,一如昨日,涓涓细语,说的是同样的词句;滔滔宏辞,表达的是同样的欢愉,同样的允诺,同样的慰藉;笑其所笑,哭其所哭,亘古恒常,千年未变。”
个人分类: 思孟读书|5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又是一个深圳读书月
vcitym 2010-11-30 18:00
前天从香港开会回国内,途径深圳。在等待飞机起飞的过程中,随手拿起《深圳特区报》,关于读书月的活动,关于50进30的报道,关于十年坚持的读书月活动,让我一下精神起来,使本来有点困顿的状态即可消失,认真阅读这个没有几版的报道。当时报道说2010年度十大好书将于第二天揭晓,我好期待! 11月的深圳,是一个文化的狂欢节。在这一个月,读书,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和激动人心的乐章。读书月的举办,不仅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更表明深圳对未来的志向,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 从2000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拉开序幕到今天,读书月走过了11个年头。一项 读书活动 能够坚持11年,这意味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不折不挠的文化攀升,是深圳这座城市高贵的坚持,也是深圳千万市民幸福的享受。 摘编自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0-11-05/content_1148561.html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2010年度十大好书,他们是: 1、《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2、《巨流河》   3、《重新发现社会》   4、《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5、《少年张冲六章》   6、《1Q84》   7、《苏 联的心灵》   8、《朝闻道集》   9、《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10、《红轮》(第一卷1、2、3部)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