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内首次披露:张竞生是国际公认的现代性学研究的先驱!
yanjx45 2019-6-1 16:56
张竞生 的《性史》一书曾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 “由于《 性史 》一书的出现, 世界性文化史 进入了一个 新纪元 。” 国内首次披露: 张竞生的《 性史 》一书 ( 1926 年出版 )在 1951 年 和 1967 年 曾分别被翻译成 日文 和 英文 出版, 在国际性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请看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如何盛赞 张竞生 和他的《 性史 》一书 : “张竞生是当代的 霭理士( Havelock Ellis , 1859 一 1940 )” 。(注: 霭理士是国际公认 最早开展 现代性学 研究的英国医生 。) “《性史》一书是美国 金西 ( A·Kinsey,1894一1956) 报告 的前身,是中国和世界上 最早的一部 现代性学书籍 。” (注: 金西报告 指 1948 年出版的《 男性的性行为 》和 1953 年 出版的《 女性的性行为 》这两本书。而张竞生的《 性史 》是在 1926 年 出版的,比金西的这两本书要早 20 多年。) “张竞生博士是中国产生的罕见的甚至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天才 。” “《性史》不仅在中国是一部空前的杰作,同时也是一部 举世无双 的 开创性 的出版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由于《性史》一书的出现, 世界性文化史 进入了一个 新纪元 。 尽管在材料的丰富方面,它不可能与后来在美国出版的 金西报告 相比,但是金西报告却不具有《 性史 》作为有关性的 特殊的 圣经 和 教科书 所具有的意义。” “张竞生博士倡导 性的美学 ,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他的声名 永垂青史 。” “国立北京大学张竞生教授的这本书是四十多年前( 1926年)写的,但是这本书是如此重要,能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以至可以认为它是为今天和明天写的书。” 笔者首次听说 性学博士 张竞生 是在国外,在上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笔者的主要专业是 病毒学 ,研究 性学 仅是业余爱好。在国内出版的《 医学与哲学 》杂志 1985 年 第 1 期上,笔者曾发表论文《 性医学的创立者和他们向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提出的挑战 》(本博客有转载: 性医学的创立者和他们向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提出的挑战(旧稿重刊) 2019-05-26 ) 。该文介绍了 西方现代性医学 的主要 奠基人 ,包括上述 英 国 医 生 霭理士( Ellis)和 美 国 金西报告 的作者 金西( Kinsey) 。 当时国内改革开放开始还不久,该文发表后曾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四川高校出版中心 于 1985 年出版的科普书籍《 性的医学奥秘 》一书还曾将该文用作 序言 。 当时我在 美国堪萨斯(Kansas)大学 生物化学系作博士后研究,偶然在图书馆中发现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 性史 》,英文书名是《 SEX HISTORIES: CHINA’S FIRST MODERN TREATIES OF SEX EDUCATION by Dr. Chang Ching-sheng 》(性史:中国第一部现代性教育文集,张竞生博士著)。该书的 版权页 上有原作者的中文名: 张竞生 。《 性史 》首先被翻译成 日文 ,于 1951 年出版 , 1964 曾再版。后来又由日文翻译成 英文 ,于 1967 年出版 ,在日本和欧美广泛发行,并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该书的 日文 翻译者是 Nakayama Motosuke( 中山素辅 ) ,著名的日本汉学家。    该书的 英文 版的翻译者是美国汉学家 李豪伟 ( Howard S. Levy ,音译为霍华德・ S ・列维 )( 1923 -?),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专著或译著有《三寸金莲( Chinese Footbinding: The History of a Curious Erotic Custom )》(西方最早关于中国缠足的专著)、《 The Tao of Sex (医心方-房内)》、《白居易作品选》( Translations from Po Chü-i's Collected Works )等。    在英文版《 性史 》 扉页上有 题词 :该书是献给 荷兰 著名汉学家和性学研究人员 高罗佩博士 的。荷兰汉学家 高罗佩 ( R. H. Van Gulik, 音译罗伯特·汉斯·古利克,1910-1967)多才多艺,同时是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在世界和中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专著《 中国古代房内考 —— 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 》(英文版)于 1961 年 在 荷兰 出版,是全世界系统整理中国 房中术 书籍的第一人。 正是高罗佩将日文版的《 性史 》一书交给 李豪伟,并推荐他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出版。 可见高罗佩对《性史》一书是高度评价,认为值得将它介绍给英语世界的更广大的读者。 《 性史 》日文版封面: 《 性史 》英文版封面: 《 性史 》英文版扉页献辞: 《 性史 》英文版译者前言: 下面摘录《 性史 》的日文和英文 译者 在该书前言中对《性史》一书及其作者 张竞生博士 的部分评价。 《性史》 日文版( 1951 年) 译者前言 (摘录) 译者: Nakayama Motosuke( 中山素辅 ) 性史一书被认为是美国金西报告的前身,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现代性学书籍。由于性史一书的出现,世界性文化史进入了一个新世纪。 (注: 金西报告 指 1948 年出版的书名为《男性的性行为》和 1953 年出版的《女性的性行为》的两本书。而张竞生的《性史》是在 1926 年出版的,比金西的这两本书要早 20 多年。) 张竞生博士是中国产生的罕见的甚至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 他曾经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倡导对性学的公开研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对性交的科学和艺术的提升来培养超级后代。作为第一步工作,他将当代中国青年男女坦白的个人经历的记录汇集在一起,并逐篇进行了审慎的实在的分析。他充分运用他渊博的现代性科学知识,编辑和出版了这本书。它所附加的评论,包括性爱的技能、性交的方法、性卫生指南、性教育的途径等,正是这些构成了现在翻译成日文的《性史( Sex History )》这本书的内容。 显然《性史》不仅在中国是一部空前的杰作,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开创性的出版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由于《性史》一书的出现,世界性文化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尽管在材料的丰富方面,它不可能与后来在美国出版的金西报告相比,但是金西报告却不具有《性史》作为有关性的特殊的 圣经 和 教科书 所具有的意义。 张竞生博士倡导性的美学,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他的声名永垂青史。 在对性的不同方面进行具体陈述时,《性史》的编者绝无下流的企图,丝毫也不借助于肉欲,该书只会引起人类期望的欢快感。他预言,查禁这本书的任何企图只会进一步激起其潜在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该书流传得更广。 (该书 1951 年在日本翻译出版后,第 2 年即遭查禁。在台湾,这本书也一直在查禁之列,其中也包括政治原因,因台湾当局认为其作者后来“卖身投靠了共产党”。) 《性史》 英译本( 1967 年) 译者前言 (摘录) 译者: 李豪伟 ( Howard S. Levy ) 国立北京大学张竞生教授的这本书是四十多年前( 1926 年)写的, 但是这本书是如此重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至可以认为它是为今天和明天写的书。张是当代的 Havelock Ellis 。 张对 Ellis 的著作深感兴趣,与 Ellis 一样,张是优生学的热情倡导者。对于中国的这位优生学家来说,要达到美的社会,依赖于和谐的婚姻关系和健康快乐的儿童。张强调对于每个人来说性教育都是极端重要的,应当确立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应当遵从的性学原则。 这部书的价值是双重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二十年代早期中国家庭内部结构的有价值的调查,一直深入到床帐后面。它也为其他性教育的先驱提供指路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向非专业的广大听众交流性学的原理、假说和观察结果。张发明了一种技术:利用几个匿名的报告人提供明白晓畅的关于他们性经验的叙述,追踪从儿童时期最早的骚动直到写作时的发展过程。对每份这样的“性的自传”然后再补充评论。张挑出报告人提供的若干事实作充分和详细的讨论。以这种方式,他能维持与报告人及读者间的卓有成效的对话。人们不一定同意张的分析,但七个年轻的中国人的稿件使我们了解二十年代早期中国人的性实践。这些稿件写得坦率,发人深省,极有价值。 他预言,查禁这本书的任何企图只会进一步激起其潜在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该书流传得更广。20年代该书在上海和杭州两次被查禁。该书 1951 年在日本翻译出版后,第 2 年即遭查禁。在台湾,迄今( 1967 年)这本书也一直在查禁之列。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6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商周图像文字中的神话和宗教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问题点》
kyotosizumoto 2017-5-11 15:5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专项研究 资助项目 古代中国的图像文化史研究 导 言 商周图像文字中的神话和宗教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问题点 本书“商周图像文字中的神话和宗教——对早期中国文学、历史、思想源头及其文明进程的图像研究”要求作者必须同时具有汉语言文字学(尤其是古文字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神话研究)和中国哲学(尤其是原始宗教信仰研究)、海外汉学(尤其是国外的中国早期思想研究)、商周考古学的多重学术研究背景和知识结构——对于时下绝大多数学者们来说,这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挑战性。更具体地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诞生了丁山的《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这一学术经典之后,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处于停滞不前这一尴尬局面。因此之故,这是我决定从事此课题研究和著述的主要原因。虽然我本人几十年来在上述知识背景的范围内一直努力在学习着和求索着,至今虽不敢说已经具备了这些知识背景,但是我还是不自量力地投身于此,希望能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发起挑战。 简述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回顾 注意到上古神话和商周原始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许是近现代神话学理论传入中国学术界后的一个显著成果吧。 产生在上个世纪前半期的重要著作有:黄石的《神话研究》、谢六逸的《神话学AB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孙作云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等学术专著,开启了对上古神话进行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进程。 这一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论文大致有:钟敬文的《中国神话之文化史的价值》和《盘瓠神话的考察》、卫聚贤的《天地开辟与盘古传说的探源》、陈梦家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闻一多的《伏羲考》、《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说鱼》、孙作云的《蚩尤考》和《后羿传说丛考》和《饕餮考——中国铜器花纹所见之图腾遗痕》、江绍原的《易卦如何得名》等。 在这一阶段出现的论著是在神话学的传播和建立、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传播和建立这一双重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在学理上受日本学术界和法国学术界的影响尤其严重。尤其是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对《山海经》的研究和法国学者库拉奈(Marcel Granet)对《诗经》的研究,一时间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楷模。(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日本的中国神话研究又是法国汉学界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附庸和翻版。) 今天来看,我们可以把上个世纪前半期的研究模式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上古神话进行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的考证,如孙作云、徐旭生、闻一多、陈梦家、丁山等人。但是,此类研究看似科学而且严谨,可是依然问题不少。张光直在《商周神话之分类》一文中就曾指出:“绝大部分的神话先殷史,恐怕永远也不可能在考古学上找到根据的”。 一类是对上古神话进行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如钟敬文、卫聚贤、江绍原、顾颉刚、尚秉和等人。 这两个研究模式为上古神话和商周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奠定了大致基本走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丁山的《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一书,以宏大的气势、丰富的史料和深厚的学术视野成为这一领域里一时他人难以企及的学术经典。在这一时期,除了胡厚宣的《甲骨文商周鸟图腾的遗迹》一文还值得一读之外,似乎值得肯定的论文并不多。就是在远离了文革和政治斗争的台湾学术界,值得肯定的著作也同样屈指可数。比如,杜而未的《山海经的神话系统》和《易经阴阳宗教》和《老子的月神宗教》、王孝廉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等,基本上还是文化人类学的模式来解读上古神话。虽然也有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光直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之一:中国创世神话之分析与古史研究》、《商周神话之分类》和《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等名作产生,但是毕竟杯水车薪,难成大的气候。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近30年来,随着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一些零零碎碎地观点也曾多次冲击着对本课题的研究。如,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何新的《诸神的起源》、《诸神的起源续集:〈九歌〉诸神的重新研究》到现在的叶舒宪的《中国神话哲学》和《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诗经的文化阐释》等关于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意义的研究论著。但是最终他们的研究又多局限在以文化人类学来解释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思想上,忽视了利用古文字学史料、从历史学和古代文学角度对上古神话和商周原始宗教信仰的形成进行实证性的思想史研究,造成了他们的结论时有轻率、缺乏可信度和坚强的文献支撑等弊病。而且,他们对最近十几年来历史学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具体年代的重大研究项目和阶段性成果缺乏真正的理解和使用,这使得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们的结论和学术体系很难得到历史学界最新成果的验证。 另一方面,在中国思想史学界有些学者也撰写了几部相关研究著作。如,朱天顺的《中国古代宗教初探》、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詹鄞鑫的《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梁钊韬的《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何星亮的《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等等。坦率地说,他们的著作论多于史、论多于考的现象十分突出,缺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学术基础和考证过程。比如《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据说此书的出版被列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从书”并经过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应本店之邀,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完全独立地运作,负责审定书稿”,但是作为该丛书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的陈来,没有进行起码的回避,一如当时汪晖没有回避作为评委之一居然把他自己的自选集也评进“长江学术奖”一样,此书中暴露出来的一些虽然时髦但却颇不专业的学术见解,也颇令人担忧。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见该书对儒家思想产生过程的论述: 儒家注重文化教养,以求在道德上超离野蛮状态,强调控制情感、保持仪节风度、注重举止合宜,而排斥巫术,这样一种理性化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史的漫长演进的结果,它是一种由夏以前的巫觋文化发展为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高峰而发展为周代的礼乐文化,才最终产生形成。 他俨然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作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断代特征,这显然很值得推敲。因为我们只需要看看《论语•为政》中孔子有关“夏礼”、“殷礼”和“周礼”的论述就立刻可以发现上述观点是如何的牵强了。严一萍在《夏商周文化异同考》一文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综观察家三代文化,纵有异同之处,未逾损益相因,寻其本则一脉相承,未尝有变焉。” 而且,大量考古学证据也证明了商周时代同时存在着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而并非是如陈氏及一些学者所设想那样“由夏以前的巫觋文化发展为祭祀文化,又由祭祀文化的殷商高峰而发展为周代的礼乐文化”。既然三代文化的断代特征不是如陈氏等人所构想那样,则原始儒家的产生也就不可能如其所言它是在周代的礼乐文化出现后“才最终产生形成”的。相信作者如果对商周国家礼制有考古学层面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古文字学佐证,他应该不会提出如此之论。 再如该书对《国语•楚语》中观射父之说的分析和研究,他首先引用了杨向奎的观点,然后他大胆地得出说: 按照观射父所说,中国上古的原始宗教经历过三个阶段:民神不杂、民神异业——民神杂糅、家为巫史-绝 天通,无相侵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一种正、反、合的辩证演进,但这样的一种演变,并不是宗教自身自然演化过程的体现,而是由于在第二阶段上的九黎乱德而导致的一种社会性的变化。 陈氏此说居然还没有忘记要“让功”给观射父,他的那一句“按照观射父所说”尤其见特色。可是观射父在哪里是这样说的呢?上述结论所建构出的“一种正、反、合的辩证演进”,如此先进和现代的逻辑模式完全是陈氏本人的思想,而非观射父的思想。还是杨向奎老老实实地首先表明了“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明了他的意思”。 作为中国思想史学界的代表人物陈氏既然如此,其他诸公的著作就更不足观了。 作为对上古神话和商周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保持高度热情的日本和欧美汉学界,从上个世纪初期以来至今,如,瑞典学者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法国学者马伯乐(Henri Maspero)、日本学者池田末利和白川静、美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俄罗斯学者李福清(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英国学者布德(Bodde)和白安妮(Anne Birrell)等人的论著,他们更多关注的却只是某一神话或者某一原始图腾信仰在商周时代的宗教含义,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加之他们对上古文献史料理解的局限,不可能实现在这一问题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艾兰(Sarah Allan)在《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一书中主张: 殷商有十日的神话,殷商的统治组织是在与这些太阳的图腾关系中构成的。这个神话对殷商来说是特殊的,与他们的统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相信一个太阳的周灭商之时,这个神话其实已失去了它的早期意义,它的体系也失去了完整性。 上述观点实在新奇而且大胆,也就更加不靠谱了。试问:十日传说是否为商代所独有?周代何时具有的一个太阳信仰?最重要的是:上述观点的立论依据是什么?考古学证据和古文字学证据又是什么? 标新不能离本,立异要有根据。如果一味地贪图创新,难免失去立论的文献根据和考古证据。 在中国文明和文化的研究已经日益国际化的今天,除了依靠我们本国学者的努力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而目前为止,从事这类研究并取得比较成功的著作当推王晖的《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一书。因此之故,这就使得本书的研究具有了填补国内外学术空白的重大意义。 二、 本书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如果不能揭开上古神话在商周原始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具体的作用和学术价值,那么难免就会出现对商周思想和原始宗教信仰研究上的误读。比如,一百多年前在西方学术界诞生的所谓“互渗律”和“原型批评”理论就是很典型的两个在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信仰研究领域出现的研究理论模型。 所谓“互渗律”?这一概念首先出自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Levy-Bruhl Lucien)。按照列维—布留尔(Levy-Bruhl Lucien)在《原始思维》一书中的定义而言是这样的: 一言以蔽之,我们将拒绝把原始人的智力活动归结为我们的智力活动的教低级形式。我们最好是按照这些关联的本来面目来考察它们,来看看它们是不是决定于那些常常被原始人的意识存在物和客体的关系中发觉的神秘关系所依据的一般定律、共同基础。这里,有一个因素是在这些关系中永远存在的。这些关系全都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包含着那些作为集体表象之一部分的人和物之间的“互渗”。所以,由于没有更好的术语,我把这个为“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表象的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叫做“互渗律”。 “互渗”概念的英文和法文是participation,而互渗律的法文是Davantage l’interopérabilité dégoutter,英文则是Mutual permeability of law,一般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相应的也就有了神话研究中的“原逻辑的思维”(prelogica1 thought)这一概念。 所谓“原型批评”?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o(形式)组成。根据张中载的定义:“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文学经验和批评做原创性的分类对比,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所谓原型批评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并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因此,原型批评也称神话批评。” 张中载在《原型批评》一文中接着总结说: 弗莱是原型批评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但是,原型批评能成为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却是弗莱广采博纳各家之说的结果。对弗莱建立原型批评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苏格兰人类学家J.G.弗雷泽,另一个是卡尔·荣格。弗雷泽在他的传世巨著《金枝》(1890—1915)中精辟地论述了仪式、巫术、神话等人类原始文明的源流关系,使该书成为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弗莱受到弗雷泽的启示,着手在神话中探寻构成神话的普遍模式,从原型象征中发现人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意义。弗莱说:“文学产生于神话”,“文学是神话性思维习惯的继续”,“因此,神话模式——即有关神衹的故事……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批评的剖析》)他把神话看作是文学的本质属性的基础,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由人类的希望、欲求和忧虑构成的神话世界中写成的”。弗莱公开宣称,他的原型理论是受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启发创建的。因此,他把自己的原型批评理论也称为荣格的批评理论。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威廉·威姆塞特和克林斯·布鲁克斯说,弗莱的原型是从荣格那里借来的,并且说,所谓原型,就是原初意象,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荣格认为,原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他说:“每一个意象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原型批评家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各种不同的文类只不过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弗莱说,原型最基本的模式是神话,神话是所有其他模式的原型,而其他模式只不过是“移位的神话”,即神话不同的变异。尼采认为,没有神话,没有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酒神,就没有希腊悲剧。荣格也把神话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源泉,他把原型称作是神话研究的“母题”。由于原型和神话的密切关系,有的批评家也称原型批评为神话批评,或称其为“神话原型批评”。 这两个研究理论模型也曾对我国学术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当时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对中国上古神话表现出的哲学和原始宗教的含义及其所具有的历史学价值,在认识上一直模糊不清的。 而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利用上述理论研究模型时又出现了两个发展走向截然不同的研究倾向,这是应该值得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的:一个倾向是将上古神话研究泛宗教功能化,似乎每一个神话的出现全是对一种宗教仪轨的说明,这一倾向必将导致中华文明的巫术创始说。这一点在国外汉学界又表现极其突出,甚至也影响到了国内学者的思维模式。另一个倾向就是将上古神话研究泛民俗化,完全无视上古神话背后富于哲学和宗教内涵的特殊性质。 因此,本书的研究先从商周图像文字史料开始,对上古神话的来源和含义进行全新的解读,再以此为基础,研究这些神话在商周哲学和宗教信仰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功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提供真实、具体而富裕实证的考证性研究成果。因此,不论对于中国学术界还是对于国外汉学界来说,总结和研究上古神话在商周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都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一项科研课题。 本书在导言 “商周图像文字中的神话和宗教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问题点” 之后,大致依次由“试释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蚩尤”、“感天而生说神话的思想史研究”、“汤以身祷于桑林说神话及其展开”、“火历、火神信仰的成立史研究”、“洛书传说的图像考古学研究”、“商周彝铭中鸟图像含义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西王母图像及其相关神话的文化史研究”、 “绝地天通说的图像思想史研究”、“商周史官制度的神话起源及其宗教学职能”、 “商周时期的谶纬图像及其思想研究”十章内容组成,约20万字篇幅。对商周时代上述十个重要的神话在建构商周原始宗教思想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全新的解释和研究,从中找出中国思想和文化在早期时代的若干重大特点和本质属性,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具体而真实可信的证据和说明。 三、 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入手,对上古神话进行甲骨学、金文学和考古学的考证和分析研究,力求找出这些神话的内在含义、成立年代和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神话在建构商周原始宗教信仰过程中的作用和学术价值进行详细地考证性的研究和学术史的总结。同时紧密结合海内外汉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神话学、宗教学上的学术评价和历史地位。 张光直在《商周神话之分类》一文中首先对商周神话材料的使用进行分类研究。他主张: 我们的神话材料必须要包含一件或一件以上的故事。 其次,神话的材料必须要牵涉非常的人物或事件或世界——所谓超自然的、神圣的、或者是神秘的。 第三,神话从说述故事的人或者他的同一个文化社会的人来看却决然不是谎。他们不但坚信这些假的神话为真的史实——至少就社会行为的标准而言——而且以神话为其日常生活社会行动仪式行为的基础。 本书研究方法主要是本着对被研究对象进行“思想史研究的宏观考察”和“古文字学解读的微观考证”相结合的这一大方针,处处紧扣上古神话和商周原始宗教信仰之间的在考古发掘实物图像上的对比和联系,采用文献证据、考古证据、图像证据、民俗证据四者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对本书进行实证性、对比性的研究和著述。思想史研究的宏观考察要求我们先分析商周宗教信仰和上古神话之间表现出的那种本质上的一致性,这是对二者进行解读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古文字学解读的微观考证则需要利用现今出土的文献证据,对上古神话的内在含义及其图腾意义进行全新角度的评价和研究,在揭开一些历史久远的重大神话背后所隐含的原始宗教意义之时,也清晰地梳理出从上古神话到原始宗教的形成之间的发展脉络。 特别想说明的是:本书根本不想使用目前学术界颇为热点的文化人类学或称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用于研究上古神话这一时髦而流行的研究方法。虽然我对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内的代表人物萧兵、叶舒宪等人十分尊敬。如果归纳本书的研究方法,那就是利用图像演绎考证法,还原商周重要图像的真正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代图像文化史的源点研究奠定基础。 四、 本书目前的研究重点、难点及其创新之处 目前本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即,先秦诸子著作中记载的神话的图像问题和《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中出现的神话的图像问题,它们究竟是传承有序的文献记载或口头文学的产物,还是先秦诸子、《诗经》、楚辞的作者们各自创作的作品?《山海经》中各个地区出现的神话及其图像产生的历史年代如何界定?等等。至今尚未有系统而权威的上古神话文献资料汇编和校对注解的著作出版。这给我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原始文献增加了难度,进而也成为我们首先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本书中采纳了张光直在《商周神话之分类》一文中提出的四类神话的划分,即自然神话、神仙世界的神话、神仙世界之与人间世界分裂的神话、天灾的神话与救世的神话及祖先英雄事迹系裔的神话。 经过本书作者最近十几年来的前期研究,本书研究者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乃在于: 第一,我们是建立在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分和历史年代学断代工程前期成果的使用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上述基础之上对上古神话和商周原始宗教信仰进行的最新、实证性的研究和考证。 第二,我们主张:商周原始宗教思想和祭祀活动有一个深厚的上古神话作为文化背景和支撑。 第三,我们发现:上古神话中出现的重大人物 (如,蚩尤、黄帝、神农、西王母等)和重要的神话(如,求雨神话、感生神话、洛书神话等)几乎都可以在甲骨史料和商周彝铭史料中找到其具体存在的证据和原型。 第四,我们提出:在传统的构成商周原始宗教信仰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大要素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独立存在的第四要素——神话及其图像系统,甚至它才是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们特别对商周神话中的一些著名的神话传说如凤鸟神话、求雨神话、太阳神话等的内在意义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说。 第五,最重要的是本书的出现将填补国内外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界等领域长期以来的学术空白。本书更是融合上述诸多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著作。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技术与工程和医学
benlion 2015-5-30 12:07
最初,来到科学网,起因于科学院征文,介绍生物科学范式转型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当时就存在对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概念分辨,从而,存在不同的学科概念,如,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系统生物技术与系统生物工程等,由于,不易于分辨技术与工程概念而2者常合在一起。本世纪,对创新与产业的探索,对应理论和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社会职务之间,如技术开发与企业管理,而又存在对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的思考。 在科学网,我的最大发现也许就是:不同年代出生和上学的当代不同年龄的人群,明显存在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现象,而且,思维定势和观点的惯性难以改变,就如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国古代夏商周朝代,分别对应亚伯拉罕、摩西和轴心时代,中国的元明清朝代,分别对应欧洲文艺复兴、地理发现和科学建立过程,而汉朝对应罗马、民国对应世界大战时期。 佛教的轮回思维模式,导致在英国研究起历史,却惊讶发现其与希腊神话和循环论思维一样,难怪欧洲人称为印欧民族,与此同时,却发现儒道家的思维和文化习俗与以色列犹太文化和史学模式的类似,尤其指出埃及时期,乃至,也可以称中国红为摩西红。 对应拜占庭公元4世纪到15世纪,在欧洲有阿提拉、查理曼时期到文艺复兴,在中东有7世纪到13世纪的阿拉伯,以及11世纪、12世纪波斯区域到中亚、中欧的迁徙,而在中国中古代,则发展了诸子百家的实践哲学和书院传统,以及戏曲、绘画、作家和作坊、商贾、集市等工程技术和艺术的传统。 近代科学和工业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则是以大航海时代为转折,诞生在地理发现和宗教改革之后,伴随的是启蒙运动,而后,工艺美术运动和现代哲学、民权社会的建立。 科学和技术,有如生物的基因组信息,而医学和工程,犹如生物体的实体构造,前者往往只存在或储存于文本记载的资料或文献里,而后者则能以器具的实物和经验的实践传承下来。 如同城市的文化和思想,随着文明的消失而难以追寻,却往往能够见到城墙残存的建筑和工程等。 由此想到,对古代科学和技术、文化和哲学的历史探索,也许可以换一个思维模式和研究的方式。 -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2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组装进化论
benlion 2015-5-9 17:33
- 总结 l 4 世界理论,自然与社会、文化与技术哲学 1983 年到 1993 年研究中西科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化等,惊讶西方科学、艺术和哲学、体制的东方因素,在以色列和欧洲进行了文化的历史探索,惊讶印度 - 希腊和以色列 - 中国文化的历史关联,如,摩西出埃及、以色列约瑟部落和开封犹太会堂等,在中国古镇、书院等又惊讶得知悠久的教育传统和工艺技术,如,太学、私塾和运河、机械等。 从而,得出结论: 第 1 文化圈、非洲等原始部落;第 2 文化圈、印度和中东的宗教中心;第 3 文化圈、希腊 - 俄国和罗马 - 拉丁美洲;第 4 文化圈、欧盟和北美 - 澳洲的科学和工业;第 5 文化圈、中国和东亚变动的文化。 l 结构论 – 精神与机器,系统科学与综合哲学 1917 年 DW.Thompson 《生长与形态》论及合成生物学术语( 1910 年 S.Leduc ), 1970 年 R.Rosen 系统分层 - 《系统论与生物学》( 1968 年 D.Mesarovic 提出系统生物学术语)。 系统医学与药物学 - 系统遗传学方法与系统生物工程技术, Evo-Devo 遗传调控与适应 - 分子网络、细胞动力学、细胞通讯与神经网络 - 细胞分析与合成( MolNet1.0 ), STFD 基因分析、 Bio-bricks 模块合成、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等。 - ( 2011 年 -2015 年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1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日记 - 目录
benlion 2015-1-30 06:13
- 物理、社会、生物与人工科学 封面 前言 一、系统与科学哲学 1983年-1986年结构论 - 医学科学 科学方法论、机器理论 培根、笛卡尔-彭加勒、胡塞尔 A、生物系统从实证到综合 - 科学与工程 哲学思维+数学方法+技术操作+艺术设计 科学 - 客观知识与规律的发现 工程 - 人工客体的设计与制造 基础医学 - 生物科学 临床医学 - 医疗工程、天然医学 B、系统医药学 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 输卵管生物反应器 细胞仿生工程与生物计算机 - 细胞通讯的分子电路 - 仿生学与转基因技术 - 细胞连续突变与抗药细胞 - 序列标志片段显示分析 - 纳米细胞机器设计原则 - 病理分析与药物筛选 二、文化与社会哲学 2003年-2006年精神论 - 绘画艺术 知识进化论、科学管理 轴心时代 - 犹太教-儒家文化、印度教-希腊神话 A、中古代中国文化 - 诸子百家与工程范式 书院 -“儒(法、兵)释道(名)” - 墨家 集镇 - 农家、医家、文艺和商家(筹算) B、查理曼欧洲 - 3次思想运动 “政教商”分离 - 大学与庄园 - 工程范式到科学范式 - 工业模式转换和工艺美术运动 环太平洋 - 俄国、日本和美国 - 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自日本留学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 城市群 - 文明体 正、负文化与文化牵制 教育(宗教、哲学和历史)与体制(政治、法律和军事) 经济(企业 - 金融和贸易) 人文(文学与艺术)-科学(数学和技术) 后记 封底
个人分类: SMP|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树
benlion 2014-10-28 06:12
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管理模式,功成名就的搞管理,尚要成就学术的搞专业;因为,不可能一心二用能同时把事情都做到极致。管理的职能,关键在于提携人才,成为伯乐,而不是自己做千里马,千里马很重要,伯乐尤其重要。 一个学科,一个产业,发展过程,都如同一棵树的成长。 一般而言,数学方法和实验技术是根系,科学理论是根茎,诺贝尔奖是树干,院士成果是树枝,再后是分枝和树叶等。 以生物学为例,如,S.Brenner发现细胞凋亡获诺贝尔奖,相关凋亡路径的发现成为院士,而后,传导路径的相关分子结构分析等,构成学科领域的形成过程。 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而言,一棵树的每一个部分都重要;因而,应该给以每一个科学家自由研究和发展的机会。 而且,从一棵树可以发展成一片树林,科学的宗教主义*不利于树木的发育。 (计算机与人工细胞) 宗教或人文精神是做人,科学和技术是做事,社会学和管理学也是科学;因而,人际关系是人文关怀,社会管理则是科学的客观方法。 注*:科学宗教主义,指混同宗教与科学,把科学当成宗教教条,把宗教象征当成科学的实体。欧洲中世纪,就是用盖伦医学、托勒密天文学和柏拉图哲学替代了宗教。宗教面向历史的永恒和人伦的仁慈,科学面向未来和未知的尝试而在试错中发展。 -(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创新|3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女人不寻常——纪念我的奶奶(续)
libseeker 2014-8-8 08:36
按:2007年6月12日我曾写过《这个女人不寻常——纪念我的奶奶》(http://libseeker.bokee.com/16128479.html),2014年7月读到了父亲写的回忆录(父亲从出生至今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大约10余万字。个人以为,可视作家族史、乡村教育史、乡村文化史重要史料,是很好的“地方文献”。)。父亲曾读过我写的纪念奶奶的文字,受到触动,回忆录中,有意“详写”,提供更多更真实的“故事”。特此摘录部分内容(这块内容是连贯的)。 母亲吴胡娇(1914.10.28-1976.4.5)出生在永丰县藤田镇上西屋村,罗陂下排村做养女长大。不到二十岁就嫁给罗田村当教书先生的刘席贵为妻。身份不同受拘束。大家庭的生活约束严,兄弟多,正处在兴旺发达时期,20多人吃饭,甑大,小奋竹(注:一种竹制晒篮,比较大。)做盖子,家娘(注:指婆婆。)管家,有魄力,有威信,按时开饭,菜蔬简单,看菜吃饭,迟到者只能尝到一点剩菜汤,不敢多嘴。偶尔叔伯母(注:指妯娌)迟到逢拢,只敢偷偷炖几只辣椒当菜。慢慢习惯了,婆媳关系融洽,叔伯母之间亲密,生活有节奏。丈夫善良,关心体贴,相亲相爱。1927年十月,池头、上罗、罗田等地相继建立秘密农民协会或穷人会,土豪劣绅恨之入骨称之为“穷鬼会”。刘席贵血气方刚,参加革命受到器重,穷人纷纷加入,农民协会组织不断扩大,席贵家是个秘密联络点。因为叛徒告密,刘席贵惨遭杀害。《乐安县志》记载“刘席贵1929年参加革命,任罗坊乡(注:应为罗陂乡)政府文书,1930年在招携被害”,母亲得知他被捕时,小脚女人冒着严寒,踏着厚厚积雪拼命赶到大金竹,死命拼进牢房。恩爱夫妻,难舍难分,交待:“莫贪荣华富贵,莫嫁有钱人。”临刑前,又舍命冲进牢房会面,抱拢痛苦,共诉诀别之情,一再嘱咐:“莫拣有钱人,莫选漂亮夫,自食其力平安日。”悲痛欲绝“妹妹细女(注:方言,大意为宝贝或亲爱的。),你要对得住我,将尸骨送转家乡。”集体就义,刑场惨不忍睹,横七竖八的尸体,辨认不清。母亲逐个翻转,认定抱住丈夫的遗体痛苦,心如刀绞,翻来滚去,浑身血淋淋,夫家赶到收尸时,看到双手依然死死卡紧丈夫,嗓子哑了,眼睛睁不开,已经是七天七夜没有进食物,奄奄一息,只好七手八脚使劲将手指搬开,抱起捆在眠椅(注:可以睡觉的竹椅)上赶快扛走。看到如此形势,个个双眼泪流。“这个女人蛮难救转来。”。红红火火的大家庭,一下子,四分五列,杀的杀,嫁的嫁。一个伯母(注:系方言,是指夫兄的妻子)改嫁湖坪西屋下村的理发匠。前后相比,差距十万八千里,有啥办法,命中注定。因为和我家隔塘相望,有感于求亲心切,愿为我父亲做媒,祖母有能力,吹嘘祖先家底子有根有据,现实情况无可怀疑,于是一五一十转告我母亲,痛定思痛,也该找个归宿,有个安身之处,前夫哀告,肺腑之言,思绪万千,伯母为媒,肯定是一片真心,了如指掌,句句属实,命中注定,由不得三心二意。 巧合的是娘家不求门当户对,外公饱经风霜,永丰藤田上西屋村人,出身贫寒,求取功名时大女儿已出嫁,送小女儿做养女。二十开外应考,开考时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稍眯半刻,精神焕发,恍然大悟。考中秀才受拘束,条条清规戒律不敢违犯,摸夜去泼尿,生活难以维持。当过教书先生,受过惊吓,险些下不了台。有一次得知学生伤害百姓的小牛,急中生智叫学生把它丢进天井里,盖上板子,统统跪在上面,外公装模作样严加盘问,让来人里里外外仔细搜查,蒙混过关,然后妥善处理,深得人心。有一年因兵荒马乱,携家逃难,遇到官兵盘查,危在旦夕。幸亏队伍中走出一个人上前解围,这位是我的先生(注:指老师),那位是我师母……”逢凶化吉,顺利通过。劳累过度人易老,四十开外时,听到的问候是“老先生,今年六十几?”外祖母从事过小卖小买,抗日战争时期,南昌国立十三中学迁到永丰藤田小岭村,学生喜欢到外祖母处买零星食品,常来常往,倍加亲切。时局激变,不少女生恋恋不舍,流泪话别:“老婆婆,我们要去抗日……”受其影响,母亲向往大型正规学校的气派。不知从何时起,外公开始经商,在藤田街上开店,好像叫“两谊商店”,做夏布生意,开店走运,很快就富起来,但是,幸福不忘艰难日,平等待人,童叟无欺。选择女婿,不求门当户对,重在诚信和能力。通过多次对来往顾客的试探,判定是否可靠,难后拿定主意。 命运的安排定乾坤。母亲嫁到湖坪坐的是客轿,穿着简朴,原来的伯母做牵娘。我小时到过她家,很穷,相貌就不记得了。母亲跳出苦海入穷坑,没有立脚之地,住的是住的是庸吾公祠侧边永康的屋,一只炉仔放在谦一堂天井边做饭,落斜风雨时锅里净是水。家娘厉害,伯母爱占小便宜,喜欢说三道四。起眼看人丈夫年纪大,生得丑,有驼背,越看越反胃。别人看是看不起,开口就是“石仔”,“石仔驼背”,自己觉得不光彩,听惯尊称“先生娘子”,一听到喊“石仔驼背老婆”,就倒威落势,如同胸前被捅了一刀。母亲举止文雅,父亲苦水里泡大,跟惯穷伴伙计,吃喝随便,不爱打扮,当藤田街归来,只要有酒喝就开开心心,话语多,否则心里不舒服,甚至忍不住埋怨几句。无意中严重伤害母亲的自尊心,母亲强咽怒火,彻夜难眠,思绪万千。恨自己无知,轻信他人上了当,怪伯母察而不实,为一方,损一方。怨爹娘不替女儿作主找上好人家。有苦难言,辛酸泪水暗中流。外出时强装笑脸心里烦。年关接近,新姑丈(注:指女婿)上门看气派,母亲更是着急,身无出屋衣,怎样乔装打扮遮门面?外公早有所料,提前打招呼,减轻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可以宽心上门拜年。见了爹娘面,满肚子苦水倒出来。外公不着急,耐心安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重心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女儿,事在人为,吃得苦中苦才有甜上甜,鼓励女儿打起精神,齐心协力持家,按时打发(注:指送客),高高兴兴回家。父亲的穿着从内到外一色新,许师傅加工,当年远近一带唯独藤田街上他有缝纫机,而且手艺数第一。父亲身穿长袍子,让人刮目相看,啧啧称赞“象个书生样”,你莫小看他。母亲打扮阔气,引人注目。财是人的胆,着(注:指穿)是人的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了,夫妻和睦相处,共谋发展。 附:这个女人不寻常——纪念我的奶奶 2007.6.12 http://libseeker.bokee.com/16128479.html 我想起了我的奶奶,主要是因为媒体在轰轰烈烈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据我妈妈讲,我的奶奶生前常对我叔叔说一句话:“瞒仔,你要好好读书,以后还会有文武两考。”我妈妈没读几天书,但她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我曾经对“文武两考”很困惑,母亲解释说,“文武两考”指的是高考,旧社会是指考文状元武状元。也就是,我的奶奶在文革期间就“预言”:高考一定会恢复。我妈妈对此非常敬服。 我的奶奶已于1976年永远的离开我们。奶奶走时,我才两岁。关于奶奶的故事,基本源于我爸爸妈妈的讲述。奶奶姓吴,名胡娇,江西永丰人,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1914年12月18日生,1976年4月初五日殁,享年63岁。据说,奶奶的父亲是一个穷秀才(后来做生意发达了,并曾划为“地主”成分),奶奶自小做了临县刘家童养媳。 19世纪30年代,奶奶做童养媳的一家人因为参加革命,一家三口(奶奶的公公、“未婚夫”及其弟弟)同时遇难(三人均为革命烈士,县志上有记载。)。奶奶其时18岁,后来嫁给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典型的佝偻病患者,以织布为生。1960年,我的爷爷去世(坟墓是异常狭小的土堆,异常矮小的一块麻石作为墓碑)。其时我的父亲(长子)19岁,我的三叔才6岁。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父亲继续在县城上完高中,于1962年高中毕业(当年我们三县在一起高考,我们县无人考取,三县亦是屈指可数)。1964年,父亲有一次免试上大学的机会,但为家庭着想,未能成行。 奶奶是始终坚强的。童养媳的一家人的遇难;她的娘家被划为地主成分,“牵连”随时可能发生;爷爷的早逝(47岁开始守寡)……一桩桩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据说爷爷临走前处理了掉薄地若干亩,因为身体的原因,家里雇了“长工”,有一回一个“长工”为了灌溉问题差点失去性命,险些引发大麻烦。爷爷下狠心将这些地处理掉了,否则也很有可能戴上“地主”的帽子。奶奶是善良的。家里的“长工”没有谁在此后的岁月里进行过“检举揭发”;我妈妈的叔叔在文革期间关在我们村小学(大祠堂)被批斗,奶奶曾设法救助。 虽然我对奶奶的感知与认知非常有限,但奶奶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生动。每逢祭祀之日(清明节、中元节),我都会缅怀我的奶奶,只要有可能,我会到奶奶的坟前庄重的烧香作揖。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经三颂与先秦礼文化的演变》原版自序
BMK 2012-6-24 00:19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王氏并说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王国维为 20 世纪中国学术之巨擘,由王氏此言,可以想见《诗经》研究的难度。《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存在着难解的学术疑点,其中最为难读的又是三《颂》。三《颂》难读,又不可不读,不读三《颂》,就不算真正懂得《诗经》。作为《诗经》的有机组成部分,三《颂》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又是解读《诗经》其他部分的重要关键。《观堂集林》收录王国维有关《诗经》的论文六篇,《释乐次》与《汉以后所传周乐考》讨论周代礼乐之用与礼乐史的问题,其余四篇即《周大武乐章考》、《说勺舞象舞》、《说周颂》、《说商颂(上、下)》,都是研究《颂》诗的作品。以王氏的治学门径与学术境界,而在《颂》诗的研究中倾注如此精力,可以想见它的重要。 数十年来三《颂》研究的基本状况,就笔者孤陋所及, 60 年代《中华文史论丛》刊登之《周颂考释》,乃 高亨先生四十年代旧稿,除此以外,仅有零星论著涉及《颂》诗的若干问题。学者中能倾注全力研究三《颂》者廖若晨星。究其原因,除《颂》诗本身不易解读外,尚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学术背景。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变革中断了以经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秩序,但历史又没有及时给包括《诗经》研究在内的中国传统学术提供顺利转型的条件。清末以降的疑古思潮,助长了中国学术与当代政治变革的纠葛交缠,严重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使学术自身受到严重的牵累。在社会发展到足以消化西方传来的近代思想方法时,其他因素又使学术人格的独立一度受到严重的侵害。民族文化传统对国家利益和当代民族文化影响的深层意义终于被较多揭示出来时,学术史意义上的学术断层已经达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 所谓学术史意义上的学术断层,不是通常所说学术研究群体年龄落差较大的问题。而是指整个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停滞乃至倒退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相当普遍。 20 世纪初期,前代学术大师们以西方近代学术规范为蓝本创立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至今仍在支配着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格局。以乐府文学研究为例,梁启超、罗根泽等人所确定的乐府文学研究的学科范围,至今仍然在限制着汉乐府研究者们的基本思路。到目前为止,文学史界一般都还将“乐府文学”的概念局限在“乐府诗”的狭小圈子里,没有认识到所谓“乐府文学”应即“乐府”所涉及的诸综合艺术形态的文学因素,它至少应该包括诗歌、赋体文学、戏剧文学、谐隐文学等文学样式。实际上,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小说乃至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皆为其所从出。学术发展的滞后现象,使汉代乐府文学繁荣兴盛的历史事实与当今文学史著作中它所呈现出来的薄弱境况形成的巨大反差。从文学研究史的角度来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学术界对以《诗经》为源头的中国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态基本特征的错误认识。 礼乐文化是中国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既在艺术思维观照中的各个学科分支上高度发达,又保持了原始艺术的生命存在方式,即诸艺术因素、艺术分支之间,艺术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乃至艺术、人生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所谓天地之文,“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文心雕龙·原道篇》)反映了直到六朝时期,人们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尚有认同。然而近代以来,关于“乐”的感性显现形式――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态,学界一般人士在较为表浅的意义上似有闻知,但多数人对它的前述本质特征实际并无深刻的认识。反映到《诗经》研究方面,姚际恒、方玉润之等人对《诗经》文学价值与文学特征的理解虽然与古代社会生活实际严重隔膜而不得要领,在整个 20 世纪却甚得文学研究界的青睐。以上情况造成人们对《诗经》文学价值认知判断的严重偏差。 80 年代初,笔者在选择《论诗经大小雅的文学价值》作为硕士论文题目时,开题报告就因为与前述理念的冲突而难以通过。幸赖先师华钟彦教授全力支持,笔者才得以走上通往今天的研究道路。抚今思昔,真令人感慨! 选择三《颂》作为研究对象,比选择二《雅》更富于挑战性。然而不索何获!只要深入其间,即使在通行文学概论教材的理论框架内剔抉三《颂》诸篇所容涵的文学意味,也能有所得。本书关于《商颂》基本美学特征与时代审美风尚关系的论述,关于《周颂》篇章结构与名篇特点的分析,关于《鲁颂·有駜》与“成相杂辞”艺术形式的异同流变等方面的探讨,都可列入此类。但本书的重点是将《诗经》置于先秦礼乐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学肇始阶段的具体形态及其特点,并由此探讨中华民族心灵史的一个侧面。这些都可以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得以窥见。 皓首穷经是常带揶揄之意的典故,《诗经》这样的研究对象提供给我们的试卷,确实穷毕生之力也难以完满完成。本书的撰写及其前期工作耗去了笔者十数年的大好年华,已经完成的这部书稿却并非尽如人意。对三《颂》中一些应当解决而且已经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写入本书。已经完成的部分也还有更进一步完善的余地。然而作为近代学术史上第一部对《诗经》三《颂》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的专著,它的发表不但是笔者本人半生的学术总结,至少也能够给后来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对象,从这方面来说,也应该说对学术史有所贡献。 先师华钟彦、杨公骥两教授生前曾在学术上对笔者寄予很大的期望,而笔者这份答卷则显然是不合格的,它只能是警策本人的一个信号,督促笔者在人生与学术方面终生不倦地探索。
3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著《西安科技文明》再版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1-12-31 15:31
姚远著《西安科技文明》再版
第一部西安科技文化史 -- 姚远《西安科技文明》一书读后感 曲安京 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论述西安历史文化的著作不啻百部,然独缺一部科技史。近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我校姚远编审积 10 余年之功撰成的《西安科技文明》一书,弥补了这个缺憾。这套古都西安丛书是西安市政府立项投入巨资,由原市委书记崔林涛、原市长冯照初和已故史学家史念海先生领导实施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拟从各个角度出版近 50 部书稿。《西安科技文明》一书是首先完成的,故经史念海先生在生前仔细修改审定,首批推出。 其特色如下: 第一,全景展现上下五千年的西安科技文化史,全新认识西安近代化进程。其上溯百万年前蓝田猿人的原始技术活动、五六千年前半坡人、姜寨人的技术活动,历述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西安一带火的发明、制陶冶铸、房屋建筑、都市规划、天、算、农、医、生、地等科学技术成就,下迄于辛亥革命,对百万年来的西安科技文化,作了一番系统的审视、考察、回顾和反思。与以往历史分期不同的是,作者认为科技史的分期不应仅以外部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或经济特点作为依据,而还应根据科学与技术知识本身在各个发展阶段所显示的本质特点来分期,故将明末王征与传教士邓玉函合译《远西奇器图说》的出版作为标志,说明西安科技文化逐渐进入近代发展阶段。 第二,提出长安科技文化中心说,并纵论盛衰消长。作者认为在周、秦、汉、唐时代,在长安一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技文化中心,其标志为天、算、农、医四大学科体系的形成。如:司马迁将战国以来体系各异的天文学说统一于司马氏星官体系之中,并经邓平、落下闳的《太初历》建立了数理天文学体系,使天文学成为皇家科学,这在科学上不亚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的功绩,他还领导了第一次大规模改历活动等,及隋唐开创数学教育、李淳风首先给风定级、僧一行首创第一次大规模天文大地测量,首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等,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体系的确立;自半坡人具备原始的数学知识、西周丰镐多畴人,到《九章算术》等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数和计算体系的诞生地;自半坡人发明农牧业开始,以后稷为代表的擅长农桑之周人、吕不韦等撰成中国最早的 4 篇农学论文、郑、白二渠、赵过代田法为代表的农学成就,标志着农学体系的确立;以周人创立医事制度,秦医独盛、《史记》、《汉书》中的大量医学记载和始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寿《外台秘要》、蔺道人《理伤续断方》等医学大总结,等等。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形成自然科学体系者,仅有天、算、农、医四大学科,而这四大学科体系竟全部创始和形成于长安,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科技文化中心确当之无愧。 第三,对历代在科技层面的对外开放和西方科技在西安的传播,首次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特别是对唐代印度裔瞿昙天文世家在长安的活动,通过宗教传入的我国的数学、医药,长安科技向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的输出,玄奘、义净、王玄策、许敬宗、杜环等充当中外科学交流使者、王征引进西方力学、西方传教士、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在西安一带的科技传播和科学考察,以及通过西安第一所高等学府陕西大学堂等系统传入西学等,均首次作了系统论述,作者认为,西安科技文化以充分的消化能力,将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肌体,大有“天下黄河一壶收”之势;它那种强大的辐射力,为辐射圈内的众多民族的文明进程带去助益,实有普天之下莫非唐风之景象。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汉唐长安城所形成的那种宽容、吸收、改造与创造的精神和由西部逐水草而居、走马打天下的秦人,以农立国、尊崇宗法礼制的周人和崇尚自由的楚人,甚或精于经商的异域胡人所共同创造的开放体制。当我们今天在“开放促开发,开发求发展”的旗帜下,跨入新世纪之际,回顾西安开放发展的历史,无疑具有鉴往知来的双重意义。 总之,《西安科技文明》为姚远自 80 年代初以来从事陕西地方科技史研究、西北大学科学史研究等系列成果基础上的厚重积累。诚如崔林涛同志的《序》所说:我们愿通过这支笔,“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原载 2002 年《西北大学报》
个人分类: 科学史随笔|41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孔子向礼于老子
热度 6 刘建林 2011-11-19 21:59
春秋末期,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伟大的孔子向伟大的老子问礼。 当时孔子已经成名,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叫他“长人”,都感觉他不是一般人。孔子曾经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很长时间都没有学习新的内容,因为他在不断地体会和思考。孔子肃穆深思,显露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情,说,我已经体会出来作曲者是谁了。此人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目光明亮而高远,是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慌忙离开座位向孔子下拜,说,我的老师告诉过我,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者约七十二人。孔子周游列国,但是没有得到各方诸侯的重用。他的弟子颜回说,先生的学问及其博大,所以天下诸侯都不能容纳。但是先生还是坚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学说。这因为您不被流俗所容纳,所以才显示出不苟且、不迁就的高风亮节。不能研修和完善自己的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博大精深的学说非常完备却不被采纳,这正是国家统治者的耻辱。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更能显示出异于流俗的君子风范。 孔子的学识显然是极其渊博的,几乎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他的弟子颜渊慨叹说,对先生的学问越仰慕,就越觉得他无比崇高;对先生的学问越钻研,越是觉得坚实深厚。似乎看到它在眼前,忽然又转到身后了。竭尽了我的才智和心力,我自己觉得好像有所得,但是先生的学问依然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尽管我总想追随他,但总也无法企及他的境界。 孔子后来到周朝都城洛邑去学礼,在那儿见到了另外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于是向老子学礼。老子说,制定礼的人已经腐朽了;但是他的思想和言论却仍然存在。君子在时机成熟时出来做官,不成熟的时候就随遇而安。做生意的精明商人常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好像什么也没有。有道德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所以,你应该把你身上的娇气与过多的欲望都去掉,这对你没什么好处。 孔子要离开了,老子送别他说,富人送别时赠送财务,仁人送别时赠送言辞。我不富,那么盗用仁德之人的名号说几句。聪明洞察的人常常接近死亡,这是因为他喜欢非议别人;博学善变、见识广博的人常常比较危险,这是因为他老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 于是,孔子有感而发,说,我知道鸟能飞翔,鱼能游水,野兽能奔跑。我可以用网去捕捉野兽,用钓线去捉鱼,用箭去射下飞鸟。但是对于龙,我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它能够驾乘风云而上青天。今天见到老子,我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表面上看来孔子接纳了老子的意见,但实际上两派的观点却是截然不同的。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仕途和当官。道家主张出世,追求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与宁静和谐,崇尚超越世俗和归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确实是儒道两家思想差别的写照。但是这两家思想却能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后来老子离开周都,准备出关。经过函谷关,守关长官尹喜让他写一部书。于是老子就写了道德经,上下两篇,共五千余字。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写完后,他出关了,有人说他活了 160 多岁,也有人说活了 200 多岁。 孔子预感到自己不行了,于是拄着拐杖在门前悠闲地散步。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他叹息着,口中吟唱着: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就要折断了!哲人就要凋谢了!眼中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他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够遵循我的主张。夏人死后棺木放在东面的台阶,周人死后棺木停放在西面的台阶,殷人死后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本来就是殷人啊。七天后,孔子就去世了,活了 73 岁。
55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学者再看中国近代科学之文化史
pxdywjqw 2011-11-17 10:56
美国学者再看中国近代科学之文化史 为什么近代科学的诞生地是在欧洲而不在中国 ? 在哈佛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 (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by Benjamin A. Elman ) 中 , 作者本杰明•艾尔曼(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史教授)重新审视 近代科学欧洲中心论. 艾尔曼试图推翻那些站不稳的典型说法,如: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是由于 儒家思想二千多年的统治,或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等等.此前 , 2005 年艾尔曼的另一本长篇巨作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曾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 这次的 Cultural History 可以说是前一本的缩略版 . 艾尔曼将中国与 欧洲科学的相接触分为三个阶段 : 传入、调和、融合 . 在每一个阶段 , 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复杂交织,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不平坦的发展道路 . 17 世纪初叶 , 隶属于罗马天主教的神父们来到中国 . 这些人以及 200 年之后到来的基督教的牧师们 , 是近代科学走出欧洲的主要传播者 . 神父们以他们的天文以及测地知识 , 满足了明、清皇室制定精确历法和绘制帝国版图的需求 . 而基督教的牧师们带来的工业和军事方面的先进技术 , 则正好适应了鸦片战争失败前后中国改革派的需求 . 遗憾的是 , 在 1600-1900 三百年间许多最重要的理论和原理并未真正传入 . 知识的过滤和阻断 , 部分原因来自传教士本身的宗教承诺和宗教纪律 : 天主教的神父们拖延牛顿学说的翻译长达一个世纪 , 基督教的牧师们则用基督教的创世纪解释达尔文学说 . 另一方面 , 这批传教士长期缺乏与欧洲的及时通讯 , 致使传播跟不上科学的最新进展 . 近代科学的传入也曾遇到中国宫廷成员的阻力 . 中国的帝制 , 使得任何知识要想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 , 必须首先博得宫廷对其效用的兴趣 . 结果 , 抽象的知识 ( 如:微积分 ) 较少受到注意 . 中国官方将物理学等称之为 ” 西学 ”, 其中包含着某种 ” 贬意 ”. 此外 , 皇室还鼓励中国精英去搜索古代经典 , 以证明 : ” 西学 ” 只不过是早年中国成就的衍生品 . ( 戴闻 编译自 Science 315 (2007):188 和 哈佛大学网页 )
1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史摘
libseeker 2011-7-19 09:20
摘自:杰弗里.巴雷克拉夫 主编(中文版编辑 邓蜀生).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9 公元前 约3100年 苏美尔发明象形文字。 约1500年 中国使用表意文字;克里特和希腊使用线条文字B;安纳托利亚赫梯人使用楔形文字。 约1100年 腓尼基人发展字母书写体(所有现代欧洲书写体的基础)。 800-400年 《奥义书》文章和梵文宗教文章成书时期。 约750年 荷马的《伊里亚特》和赫西奥德的诗第一次被记述下来。 约500年 墨西哥最早象形文字(蒙特阿尔班)。 约290年 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 公元 105年 中国开始用纸。 约200年 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王朝史诗》、《罗摩衍那》、《薄伽梵歌》。 350年 佛教岩洞庙宇、绘画、雕刻(到800年)。 404年 圣经拉丁文译本 Vulgate完成。 约730年 中国发明印刷术。 751年 造纸从中国传到穆斯林世界和欧洲(1150)。 853年 中国第一部印刷书出版。 863年 创造东欧西里尔字母。 935年 可兰经正文写成。 约1045年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 1094年 约吉斯伐拉以古爪哇文写作《罗摩衍那》。 1445年 若阿内斯.古藤贝格(1397-1468)印刷欧洲第一本书。 1620年 欧洲第一份周报出版《阿姆斯特丹》。 1812年 赛林德发明印刷机被《泰晤士报》采用(英国)。 思考题 : 公元853年中国第一部印刷书出版,这部书是什么?(另,经网上搜索有“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该信息是否有误?) 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 (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10.htm ) 亚历山大图书馆最早建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59年)。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同亚历山大灯塔一样驰名于世。它曾存在了近800年,其藏书之多,对人类文明贡献之大,是古代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现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1995年后重建的,占地4万平方米,它不仅是埃及的重点建筑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科研和建筑项目,它的造型是从77个国家的设计中优选的。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2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妙的汉字DNA——字字皆含文化史
热度 3 sheep021 2011-5-9 12:35
横亘千古,纵贯古今,历久弥新,唯有汉字。 汉字真奇妙,就像是细胞,单个含整体,也就是全息。有点像基因,文化DNA。追本朔源一个字,读透中华文化史。 比如一个“龙”字,追本朔源,竟然发现这个字竟然形象地刻画了我国古代天文立法的构建机制 详见: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活灵活现的龙(图) 再比如,“一”(壹)字,详见: 识两个汉字,喝一壶好酒 。 何谓说一不二 ------------------------------------------------------------------------------------------------ 美国老人20年建9.6万古汉字数据库解释汉字(图) 2011-01-31 12:52:22   共 0 条跟帖   我要报料 !--enpproperty 50112432011-01-31 12:52:22.0美国老人20年建9.6万古汉字数据库解释汉字(图)215117国际/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理查德的汉语字源网站(网站截图) 本报记者 周楠 尤莼洁 龙虎网讯 知道兔年新春的这个“兔”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怎么写吗? 理查德•西尔斯知道。这个61岁的美国人,中文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通”,他创建了一个“汉语字源”网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可以提供汉字的“字源”搜索。除了字形来历外,另附有普通话和粤语发音,以及《说文解字》上对该汉字的解释。 西尔斯网站上的资料,来自于自己20年对汉字的研究整理。他说,自己的目标“是要把汉字的字源资料放在网络上,供大家使用”。网站没有广告,也不收费,西尔斯只提供了一个账号接受捐赠。这个网站本来知者不多,不过不久前被一位中国网友在微博上介绍后,点击率飞升。中国网友们纷纷感叹:“惭愧!这个外国人比我这个中国人还热爱汉字。”“认真扎实的态度让我们汗颜。”“敬佩!”…… 当记者采访西尔斯时,这个有趣的外国人似乎有点惊异于一夜蹿红的感觉。他说:“最近我开始收到许多电子邮件。我前几天刚刚回家,为了祝贺我母亲的92岁生日。终于经过许多年,中国人让我的母亲觉得我做了正确的事情,她很高兴。” “20年,建立了9.6万个古汉字的数据库” ——对话理查德•西尔斯 新闻视点:你学习中文有多少年了? 西尔斯:1972年,我还是个22岁的小伙子,就开始在台湾学习汉语读写。我没有老师,基本属于自学,在街道上和人交谈也是学习。住在台湾一年后,我可以说“生存级”的中文;两年后,我中文讲得还可以了。10年后,我可以说得不错时,再开始学习读写。我做了15000张学习用卡片。从那时起,我一直研究中文。我也到过上海,但我主要待在美国,这里我有好几个中国朋友,经常能讲中文。 新闻视点:作为一个爱好者,你为什么会去研究那么难的汉字字源问题,还办了这样的一个网站? 西尔斯:开始学习中文时,5000个字和6万个词语对我来说,真是个难题。现代汉字由许多笔画组成,笔画与笔画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通过理解字的原始意义和原始形式,能一步步明确字的演变过程。可惜的是,没有一本英语书籍能充分解释汉字的字源问题。在我看来,厘清字源是项能准确理解每个汉字的研究课题,用英语写出这项研究课题,也应该大有裨益。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对汉字词源有了自己的看法,便将觉得有用的资料存入计算机,并逐渐建立了一个网站。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是,你能做各种分析,不会受制于书本的长度;第二个好处是,字源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假如发现错误,在计算机系统中也便于更正。字源的研究计划涉及数以千计的参考文献,大部分都是中文的。其中有很多新鲜、独特、有趣的看法,但我只列出了我能找到出处的参考文献。 新闻视点:能具体介绍一下你的网站吗? 西尔斯:过去20年里,我不断扩充我的中文字源网站。我已经构建了一个超过9.6万个古汉字的数据库,汇集了31876个商代甲骨文,24223个周代青铜文字,11109个秦汉代篆体字以及从秦代到唐代的38596个演变字体,参阅了《续甲骨文编》、《金文编》、《说文解字》、《六书通》等大量古文字书籍。此外,还有英语翻译、语音分析、同词源分析、篆书到传统文字的翻译工具、传统文字到简化文字的翻译工具、6552个主要中国现代文字的字源分析。 网站页面以往每天有1.5万人次访问,一半来自中国。最近出名后,页面访问量也随之激增。 我现在已开始扫描古汉字行书和草书的工作,并做了一个上海话和广东话的语音列表,但还没有上海话与广东话的语音数据库。如果有人可以提供录入等相关帮助,我会很感激。 新闻视点:这些工作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走红了? 西尔斯:这是我想出来的主意,我做了所有的网页设计和数据库构建的工作,没有一个团队,也没有外界的帮助。曾有个中国人帮我完成了很多枯燥的工作,诸如浏览扫描汉字等。当时我有份不错的工作,给予了她大量的经济支持。 从2003年起,一些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我的网站。通常,我每周能收到一些小捐款,最近突然收到越来越多的电子邮件和更多的捐款,我原以为是学生们寒假后回到了学校。后来才知道有人在微博上发帖子介绍了我的网站。终于我意识到:哦,我走红了。甚至有中国网友建议我开一个支付宝账户。但到目前为止,我无法做到这点。因为需要有中国的地址、银行账户和身份证。 新闻视点: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西尔斯:过去几年里,我得到了一些赞美,也了解到,一些中国人对古代汉字很感兴趣。但是也有很多人说:“做这事情,不会让你赚到什么钱。”“这些都是古汉字,我们早都不用了。”“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不要浪费你的钱。”“已经有人做了那件事。”我没理会那些说法。应该按自己的本心做事,而不是做别人要你做的事。 【网友看法】 “这位老哥挺可爱的!” 记者将该网址发给10位朋友,结果10人都表示:“很好玩,精神可嘉。”但7人表示:“网站实用性不强,对自己的用处并不大。”表示以后会经常使用的只有1人,另有2人表示会长期关注。 大学中文老师刘军觉得:“这个外国人特不容易,他把绝大部分中国人容易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利用网络和‘认捐’的形式,加以发扬光大,费了很多心血。他的这种世界眼光和跨文化视野,令人钦佩。网站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刻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却能学到很多知识。” 古文字爱好者刘勋看到这个网站的第一反应是,“这位老哥挺可爱的!”刘勋说:“他的精神可嘉,但其实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中国民间也有很多人在自发进行汉语言研究推广。比如我研读古文时,常用的是汉典网站,它很全面,很好用。而这个外国友人的网站,其实只是个网上仓库,光把字形贴出来,不表明每个字形来自什么器物,是什么年代,每个字没有详细的论述,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用的人不会太多,主要会对写书法的人有用。” 记者联系到汉典网站负责人李文庭。据他介绍,汉典网创于2004年,展示了每个汉字的演变,并有《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中的具体解释,而在“字源字形”栏目,也有从金文到楷书的字形。后来李文庭又创办了龙维基网站,由网友参与撰写和维护汉语资料。“我们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推广汉语学习,规范汉字使用,为广大网民提供便利。不过,网站目前还在发展中,谈不上赢利,只能利用广告来维持服务器的运行。” 李文庭还表示:“国内做字源的网站较少,但是研究字源的学者挺多,相关的书籍也很多。这位叫理查德的外国人利用20年的时间整理字源资料,做成网站共享,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专家观点】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理查德•西尔斯所谓的“字源”,顾名思义,指找出汉字最早的字形,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志基教授介绍,此类研究源远流长。公元100年,东汉许慎写了中国第一部关于汉字构成的专著《说文解字》。后代,古汉语文字学逐渐形成专门的学问,叫做“小学”,除文字字形字意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虽然“小学”有些神秘,但刘志基教授说,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这只是一门“考古”字形字意的学科,而应该看成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石所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向来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之区别,无论是《老子》还是《论语》,出土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而这些文献的解读都要依赖古汉语文字学的研究。陈寅恪先生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王元化先生晚年督责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古文字诂林》的编纂工作,也多次强调“学术研究中,文字训诂的基本训练非常重要”。 作为一门有深远传统的学问,关于古文字方面的工具书很多,比如过去的《甲骨文编》、《金文编》等……近年来随着战国文献的出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也不断有新的材料。2005年,华东师大编纂完成了 《古文字诂林》。这部汇集了一万多个字头、一千多万考释文字、煌煌十二册的巨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文字汇释类工具书,只是这类书印得很少,并不为大众所知而已。 “从专业的眼光看,这个美国人可以说是一个爱好者,他的网站在学术上谈不上什么新的价值。”刘志基教授说,比如理查德•西尔斯的网站,可以查询某个与现代汉字对应的古汉字,但事实上,古汉字有相当一部分并无现代汉字对应。不过,理查德•西尔斯网站的价值,也许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或者准确率有多高,而在于利用现代网络对古汉语文字学的普及与数字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长期以来,古汉语文字学都是很小众的学问,不同研究者各有各的资料系统,也各有各的查询办法。“如果有一个共同的资料搜索平台,对研究者大有裨益。”刘志基介绍,10多年来,国内不少机构也一直在进行古文字电子字库的研发工作。“但到现在为止,像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还没有全球通用的计算机字符集,离真正的数字化尚有一段距离。”刘志基认为,西尔斯的“汉字字源”和其它古汉字网站,都是网络时代研究资源共享的一种努力,“我觉得这是古文字研究的大方向,能让更多人对古文字研究有兴趣,更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减少初学者、后学者的盲目与迷惘,最终有利于巩固国学根基、弘扬中华文化。” 来源:苏州新闻网  编辑:于倩 .fx{ width:570px; height:28px; border:1px solid #ccc; text-align:center; padding-top:16px; padding-left:10px; margin-bottom:5px; margin-top:15px}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2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脏话文化史》你看过了吗?
Bobby 2010-11-30 20:18
前两天在海南图书馆看到一本颜韵译的《脏话文化史》,是讲英语骂人话的语言学专著,以猎奇的心态借回来看了一下。还不错。网上搜一下,已有不少人写了读后感。科学网的朋友们,《脏话文化史》看过了吗? 《脏话文化史》 作者: 露丝 韦津利 译者:颜韵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凤凰网读书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07/14/1770560_17.shtml 《脏话文化史》:外国人的国骂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08-03/31/content_13943202.htm 《 language most foul 》(《脏话文化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194886/ 王小峰《脏话与《脏话文化史》 http://www.wangxiaofeng.net/?p=1942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8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