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氢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研究实现磁场对氢键无序-有序相变的调控
redtree 2019-7-27 22:26
研究实现磁场对氢键无序-有序相变的调控 作者:马怡妮娜等 来源:PRL 发布时间:2019/7/17 13:49:33 氢键是一种以氢原子为媒介的化学键,广泛存在于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中。在一些含有氢键的晶体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热涨落被抑制,氢键集体发生动态无序到静态有序的相变,同时伴随着晶体结构和对称性的变化,并可能产生铁电或反铁电有序。通常,氢键无序-有序的相变过程对外加磁场不敏感,因此,人们难以利用磁场来有效地调控氢键。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阳研究组在磁场调控氢键研究方向取得进展,成功地在一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实现了磁场对氢键无序-有序相变的调控。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由金属离子与有机官能团相互链接,共同构筑长程有序的晶态结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由于在能源、催化、储氢、吸附、环保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孙阳研究组开展了金属-有机框架的磁电性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金属-有机框架中磁化强度共振量子隧穿效应 和共振量子磁电耦合效应 ,率先报道了金属-有机框架中的磁电耦合效应 等。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博士生马怡妮娜利用研究组自主研制的电容法热膨胀计精确测量了几种钙钛矿结构ABX3金属-有机框架在磁场下的热膨胀效应。在这些钙钛矿MOF中,A位的有机团簇与B位甲酸根中的氧原子形成氢键以稳定在框架中。在高温时,热涨落使得氢键处于动态无序的状态;随着温度降低,氢键集体发生无序-有序相变。通过热释电的测量,研究确定了氢键的有序分别在钙钛矿Fe-MOF和Co-MOF中诱导出反铁电和铁电有序。热膨胀的实验结果表明,氢键的无序-有序过程伴随着晶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了在相变处具有巨大的热膨胀系数,比传统的无机氧化物铁电体高一个数量级。当在降温过程中施加一个磁场,氢键无序-有序的相变温度会发生明显的移动。对于低温下铁电有序的Co-MOF,外加磁场驱动氢键无序-有序相变温度向高温移动;与此相反,对于反铁电有序的Fe-MOF,磁场驱动相变温度向低温移动。这些实验结果清晰地表明,磁场可以有效地调控金属-有机框架中的氢键无序-有序相变。其物理机制来源于磁性离子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磁弹性耦合产生局域的晶格畸变,该畸变使得氢键的平行取向(铁电有序)具有更低的能量,而反平行排列(反铁电有序)的能量更高。因此,在外加磁场下铁电有序相更加稳定,需要更高的热涨落来破坏氢键的有序。这一发现为磁场调控氢键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122, 255701 (2019))上。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北京市等项目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2.255701 钙钛矿金属-有机框架 M(HCOO) 3 (M= Fe, Co)的晶体结构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键研究新进展
热度 1 zhpd55 2017-5-15 17:40
氢键研究新进展 诸平 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的新成果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2017 年 5 月 12 日报道,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 University of Basel's Swiss Nanoscience Institute )的研究人员首次直接探测到氢键。 Fig. 1 A hydrogen bond forms between a propellane (lower molecule) and the carbon monoxide functionalized tip of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he measured force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xygen atom at the AFM tip and the propellane's hydrogen atoms correspond precisely to the calculations. Credit: University of Basel , Department of Physics 图1是由 巴塞尔大学物理系 提供的照片,它是 在 原子力显微镜 (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 AFM )下观察到的 一个螺桨烷( propellane ) 分子 和一个 CO 分子之间形成 氢键 的照片 。在 AFM 的观测下, CO 分子中的 氧原子 和螺桨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和 其 之间的距离 与理论计算结果是相吻合 的。 瑞士巴塞尔大学 ( University of Basel's Swiss ) 的研究人员 首次采用 AFM 对于单分子中的 氢键强度 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成果于 2017 年 5 月 12 日在《科学进展》( Science Advances )网站发表 —— Shigeki Kawai, Tomohiko Nishiuchi, Takuya Kodama, Peter Spijker, Rémy Pawlak, Tobias Meier, John Tracey, Takashi Kubo, Ernst Meyer , Adam S. Foster . Direct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C═O⋅⋅⋅H–C bon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 Science Advances , 12 May 2017: Vol. 3, N o. 5, e1603258 . DOI: 10.1126/sciadv.1603258 .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 一种 元素 , 也 几乎 是 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子和部分大分子 都是 通过氢 原子 与其它原子 相互连接 ,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之为氢键 。这些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因为 它 们 会直接影响到 蛋白质或核酸 的 属性 ,不仅如此,就连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水分子之间,也照样存在 氢键。 水 的沸点较高就是因为氢键作用的结果 。 到目前为止 , 单分子 中的 氢和 氢键 的 光谱 分析 或电子显微分析 是 不可能进行 的 , 研究 使用 原子力显微镜 也 尚未 产生任何明确的结果。瑞 士 纳米科学研究所和巴塞尔大学 物理系 恩斯特 · 迈尔教授 ( Professor Ernst Meyer ) 研究团队 的 Shigeki Kawai 博士 ( Dr. Shigeki Kawai ), 现在已经 成功地使用一 种 高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来研究单个环 状 碳氢化合物 中的 氢原子。 与 来自 日本 的 同事密切合作 , 研究者选择 具有 类似于一个螺旋桨 构型 的 若干 化合物。这些 螺桨烷( propellanes ) 排列在一个表面上 ,有 两个氢原子总是 指向 上 方 。如果用 CO 功能化的 原子力显微镜的尖端 ,尽可能接近 那些需要检查的形成氢键的氢原子 ,就可以对其是否有氢键形成进行直接观测。 氢键 强度与普通的 化学键 相比较要 弱得多 , 但 氢键却要比 分子间的范德 华( van der Waals )作用力更强 。直接观测到的 原子力显微镜 顶端 的 氧原子 和螺桨烷分子的氢原子 之间的 作用力大小 和测量距离的长短 , 与 芬兰阿尔托大学 ( Aalto University in Finland ) 亚当 · S. 福斯特教授 ( Prof. Adam S. Foster ) 的计算 结果吻合程度良好 。它们 清楚地 表明 相互作用 包括氢键。测量结果意味着如果范德华力 越弱,可能被 排除在外 的 离子键 就会越强 。 在此项研究中 , 来自 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 的研究人员,已经 开发出识别 如核酸或者聚合物,通过氢原子的观测确定 三维分子结构的新方法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 Abstract The hydrogen atom—the smallest and most abundant atom—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Although many analysis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its study, direct observation of hydrogen atoms in a single molecule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We us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o resolve the outermost hydrogen atoms of propellane molecules via very weak C═O⋅⋅⋅H–C hydrogen bonding just before the onset of Pauli repulsion.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a hydrogen atom paves the wa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lecules such as DNAs and polymers, building the capabilities of AFM toward quantitative probing of local chemical reactivity. 中国科学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 心 裘晓辉等人的研究成果 据《 光明日报 》报道,中国科学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 心 (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013 年 11 月 22 日宣布,该中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 80 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这不仅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方法。这一成果 于 2013 年 9 月 26 日在 《科学》 ( Science ) 杂志 网站 上 发表 —— Jun Zhang, Pengcheng Chen, Bingkai Yuan, Wei Ji, Zhihai Cheng, Xiaohui Qiu . Real-Spac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molecular Bonding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 Science , 26 Sep 2013: 1242603. DOI: 10.1126/science.1242603 . 被评价为 “一项开拓性的发现,真正令人惊叹的实验测量”“是一项杰出而令人激动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此项 研究是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 ( Xiaohui Qiu ) 和副研究员程志海 ( Zhihai Cheng ) 领导的实验团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季威 ( Wei Ji ) 领导的理论计算小组合作完成的 ,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军( Jun Zhang 音译 ) 。   裘晓辉解释说,氢键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存在最广泛的分子键相互作用形式之一,对物质和生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氢键的存在,水才在常温下呈液态,冰才能浮在水面上;也因为氢键的存在, DNA 才会“扭”成双螺旋结构;很多药物也是通过和生命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而发挥效力。 但自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纳斯 · 卡尔 · 鲍林 (Linus Carl Pauling , 1901-1994) 在 1936 年提出 “ 氢键 ” 这一概念后,化学家们就一直在争论:氢键仅仅是一种分子间弱的静电相互作用,还是存在有部分的电子云共享?   裘晓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一种专门研究分子、原子内部结构的显微镜 ——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核心部件的创新,极大提高了这种显微镜的精度,终于首次直接观察到氢键,为争论提供了直观证据。 “利用改造之后的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头发丝百万分之一那么微小的结构。”裘晓辉说,“我们团队的研究人员手工制作了显微镜的探针、自制了核心部件‘高性能 qPlus 型力传感器’等,这就像给汽车换上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发动机,让这台仪器的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水平。” “‘看到’只是第一步,关于氢键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氢键的‘测量’、不同分子间氢键的‘比较’等等。”程志海说,科研团队的研究还会拓展至其他关键化学键的研究,比如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以及进一步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实现不同化学键的比较和强度测量等。对此 瑞士巴塞尔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让其部分成为现实,在氢键研究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个人分类: 新科技|5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神通
热度 11 fdc1947 2017-2-17 08:56
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神通 ——老温与老华的闲聊天 老华: 嗨!老温! 老温: 老华啊,你好! 老华:坐在这里看报纸呢? 老温:是啊。您看,这篇报道说, 谁“偷”走孩子们的科学梦?文章说:“调皮的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小男孩的妈妈面无表情地回答:‘当然要吃饭了,不然就会被饿死!’妈妈毫不在意的一句话,将孩子‘噎’在了沉默里。”文章批评了这位母亲的回答。其实,真要有孩子这样问,我们也都会这样回答的。 老华: 小孩子也不一定就“噎”回去,他也还可以问:“为什么会饿死啊?”哈哈!走吧!不看报纸了,我们还是散步去,边走边聊。 老温: 好!走。 老华:以后小孙子问你:“我们为什么要喝水?”你怎么回答? 老温:我还是只有说:“不喝水就渴死啦。”哈哈!哎,真的,我还真只有这样回答。我也说不出有什么好的回答。你给我说说看。我这个读文科的真是个科盲。 老华: 你不会告诉他:“贾宝玉说了,女人是水做的。你妈妈就是水做的,生下个你,所以你也是水做的,当然需要喝水。” 老温: 你又开玩笑了!我们说正经的。植物、动物都离不开水,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神通? 老华: 是啊,水真是有大神通。还是顺着上面的那句话说,我们人和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人身上一大半都是水。在这个意义上,不但女人,男人也是水做的。 老温:还是女人的水分更多吧? 老华: 错了,男人的水分更多。在娘胎里的时候,胎儿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水,那时候男女一样。婴儿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水分,性别差别也不大。成年男人差不多百分之六十,女人则只有不到百分之五十五。男人的肌肉略多,女人则脂肪多。肌肉中含水更多,所以男人体内的含水量一般超过女人。到了老年,人体肌肉进一步减少,含水量也就更少了,但还是男人水分略多一点。 老温: 那我就真是弄错了。我还是要问,人体那么多水,有什么用处呢? 老华: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复杂的化工厂,到处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几乎都在水中进行,水作为溶剂,让反应可以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在很多情况下,水还参与了这些反应。 老温: 我想起来,海水里有盐分,水也是溶剂。 老华: 植物与动物一样,也是大化工厂,那么多化学反应,也都有水的参与或者作为溶剂,所以植物也需要水。 老温: 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老华: 是的,有时候地面附近水蒸气太多了,就会有雾。我们现在常常有雾霾,其实雾霾的形成也与水有关。在空气中许多污染物的气态小分子相互反应形成雾霾的过程中,水分子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老温: 为什么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反应都有水分子的参与呢? 老华: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是水分子很多。在我们的地球上,能够流动的液体,水毫无疑问是绝对最多的。别的物质,要么是大量的固体,如石头、盐等。要么是气体,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其次,就与水分子的性质有关系了,水是一种极性很大的分子。 老温: 极性?什么是极性? 老华: 你知道磁铁,指南针就有两极,一头指南,另一头指北。两个磁铁的两级,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是磁铁的极性,称为磁极性。与此类似,如果一个分子的两头一头带正电荷,另一头带负电荷,我们称这个分子有电极性,常常就称极性。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越多,离开的距离越远,这个分子的极性就越大。 老温: 所有的分子都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当然,还有中性的中子,这个我还记得),那么,所有的分子都有极性了? 老华:那也不是,有些分子就没有极性。由于电子的运动太快,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在分子中的空间位置,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分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情况,看这些正负电荷的中心是不是重合,来确定分子的极性,但这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实际上,早在人们有能力计算出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以前好几十年,化学家就设想了一个简易而实用的办法。当时,人们设想原子是以电子结对成键而结合为分子的,他们把成键过程中各化学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称为这个原子的电负性。 老温:我有点想起来了,中学的化学课上是说电子对成键的,还说外层电子有凑满八个的趋向。不知道对不对? 老华:马马虎虎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去管电子的运动了,我们已经把电子的作用合并考虑在原子的电负性中了。我们还是说水,水分子的组成,你还记得吧? 老温:那还记得,水是H 2 O,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氧原子与氢原子各出一个电子形成电子对,使得氢氧原子之间通过氢氧键结合,水分子里有两个氢氧键。 老华:对了。氧原子的电负性比氢原子大得多,所以它们之间的电子对就更靠近氧原子,这个氢氧键就有极性,是一种极性键。 老温:那么,水分子的极性就是这样形成到了吧? 老华:那还不见得,还要看原子的排列位置。你认为在水分子中,三个原子是怎样排列的? 老温:我想,一定是氧原子在中间,两个氢原子在两边,一边一个,三个原子排成一直线,就像天上的牵牛星和它两边的两颗小星星差不多。 老华:如果这样排列就麻烦了?因为,虽然氧原子的电负性强,氢氧键中负电荷偏向于氧原子,但是,如果三个原子一直线,两个氢原子对称地排列在两边,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整个分子仍然是没有极性的。 老温:如果水分子没有极性又将怎样? 老华:如果没有极性,分子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就非常小。打一个比方,一大堆小铁钉,放在一起,铁钉之间没有什么吸引力,那就像“一盘散沙”,但是一对有磁性的小铁钉放在一起,由于磁铁两极相互吸引,这堆铁钉就将“抱作一团”。如果,水分子是没有极性的,他们就不容易抱团,很容易成为气体。换句话说,他们的沸点将非常低。 老温:低到什么程度呢? 老华:我们来看看与水一样,同样是十个电子的体系,甲烷,我们家里燃烧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CH 4 。它的4个氢原子就是像粽子的4个角那样对称地排列在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的4个角上,从而是非极性的分子。它的熔点是-182.5℃,沸点是-161.5℃。如果水分子中间两个氢原子也是对称排列,那水的熔点和沸点也都差不多这个温度,那样,在现在这个温度下,水都将是气体,我们将很难看到液态水。另一方面,你会发现,甲烷的熔点与沸点只相差20来度,也就是说,它的液态可以存在的温度范围很小。如果水分子也是非极性的,那么它也将如此。现在,真实的水的熔点和沸点差别是100摄氏度,水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态。在液态存在的温度差只有20摄氏度的情况下,地球上恐怕难以孕育出任何类型的生命体。 老温:哦,这个问题那么严重! 老华:所以,亏得水分子的三个原子不是排成一直线,氧原子在中间,两个氢原子在两边,但不在一直线上,成了一个“人”字形,氧原子在中间头顶,两个氢原子在两只脚上。氢氧氢之间有一个夹角,约104.5 ° ,“人字的两只脚”叉得比较开。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强,氢氧键上的电子就偏向于氧原子一侧,氧原子一侧(头顶)就带负电荷,两个氢原子的那一侧(脚下)就带正电荷。整个分子就有了极性。 老温:哦,原来水分子的形状是弯曲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是弯曲的而不是一直线呢? 老华:刚才我已经说了,水分子是弯曲的,氢氧氢之间的夹角(我们叫键角)约104.5 ° ,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距离(我们称键长)各约0.098纳米。在这样的形状时,分子的能量是最低的,如果键角或键长分别再大一些或更小一些整个分子体系的能量便升高,体系就不稳定了。 老温:为什么体系能量最低才稳定? 老华:你在坑洼不平的地上扔一个玻璃球,它会往哪里滚? 老温:它会滚到一个坑里面去。 老华:它在高处并不稳定,容易滚到坑里,也就是它的势能比较低的地方。如果要从坑里面滚出来,滚到高的地方,就需要给它能量。这就是说,在能量低的地方,它才稳定。我们的各种分子都是一样,只要是稳定不变的分子,那就是会处在一个能量较低的状态,用一个术语,叫做处在能量的“极小值”。处于能量极小值的分子的键长、键角等称为这个分子的平衡构型。氢氧键长0.098纳米,氢氧氢键角104.5 ° 的水分子,便是它的平衡构型,能量是最低的,也就是最稳定的。在通常状态下,水分子的键长、键角就在这个平衡状态附近。 老温:那我要进一步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的水分子是能量最低的? 老华:你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啊,看来你年轻时不应当学文,应当学理科的。 老温:学文的就不该问到底啊?我们先不扯这个。还是回答我的问题。 老华:为什么这样的水分子是能量最低呢?严格地说,这是氢氧氢三个原子核和十个电子(氧原子8个,氢原子各1个)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去追究就太复杂了,这需要借助量子力学。但是,我们可以最简要、粗略地说明一下。我们先从甲烷说起,甲烷CH 4 ,一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原子核外面只有一个电子。碳原子则有6个电子,其中2个电子处在能量很低的轨道,距离原子核比较近,它们不参加化学反应,其余4个电子能量比较高,距离原子核比较远,它们要分别与4个氢原子中的电子结成4对,也就是形成4个化学键。4个电子对相互排斥,但又与碳原子核相连,于是,这4对电子(也就是4个化学键)就以碳原子为中心,指向了4个不同方向,分别位于碳原子的左下方、右下方、前上方和后上方。打个比方,这相当于一个正四面体的蛋黄粽子,碳原子就是粽子中间的蛋黄,4个氢原子就在粽子的4个角上。各个氢碳氢夹角都相等,都是 109°28′ 。 老温:甲烷的这个形状我弄清楚了。 老华:现在再来说水分子。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与碳原子一样,也有两个电子在内层,能量很低,不参与化学反应,外层有六个电子,其中2个电子分别与氢原子中的电子结成对,分别形成2个化学键,剩余的4个电子自己分成2对,由于没有与别的原子形成键,人们称它们为孤对电子。这样,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核外仍然有4对电子,其中2对是氢氧键上的电子,另外2对是孤对电子,这里的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甲烷相似,由于电子对的相互排斥,4对电子也以氧原子核为中心分别指向四面体的4个角。但是,这里的情况又与甲烷略有不同,这里有2对不是化学键,是孤对电子,这样,这里的两个氢氧键之间的夹角变得略小,不再是正四面体情况的 109°28′ ,而成了 104.5 ° 。 老温:这下子我有点明白了,正是有了这些孤对电子的作用,使得水分子的形状不是直线的,而是弯曲的,从而整个就有了极性。 老华: 可以这样理解。也还可以进一步说,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很大,把氢氧键上的电子对扯向氧原子一侧,使带正电荷的氢原子几乎要裸露出来了。这样,当两个水分子靠近时,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通过其孤对电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带正电荷的氢原子又可以有比较强的吸引。这样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比一般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得更强,人们把两个水分子之间的这种作用称为氢键。 老温:这样说起来,在液态水中间,就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氢键。 老华: 说得非常对。正是有许许多多的氢键,使得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很强。也正是分子间有这样强的相互作用,使得水有这样高的熔点和沸点,使得水能够在这样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态,使得水有很大的热容量(也就是需要吸收或放出较多热量才能够使体系的温度发生变化)。这些性质都是水特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其他类似于水这样的只有很少几个原子的含氢的化合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另外,相对来说,水分子非常稳定,氢氧之间的键合非常牢固,不容易断裂,也就是不容易与大多数化合物特别是有机化合物发生剧烈的反应,许多反应需要酶的参与,等等。所有这些性质使得水能够在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老温:哦,原来是这样的。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看来弄清楚这些分子的结构还是很重要的。 老华: 好了!好了!我讲得累了,我想你也听得累了。下次再聊吧。 老温:好,再见!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8303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热水结冰快的原因:氢键记忆特性与水表皮超固态
热度 2 ecqsun 2014-12-27 16:15
姆潘巴效应(佯谬、骗局) 集成了氢键 (O:H- O) 在“ 热源-路径-冷库 ”循环系统内有关能量“ 释放 -传导-耗散 ”的动力学全过程: 能量释放 :氢键的记忆效应使它发射能量的速率与初始能量存储状态或变形程度相关 - 犹如释放被压缩的两个相互耦合的弹簧振子-初始变形程度决定线速度; 能量传导 :水表皮超固态(低0.75 密度、高弹性、等由低配位水分子键长弛豫所致)和温升增强局域热扩散,利于能量向外传导(其系数正比于热导率反比与密度和定压比热); 能量耗散: 热源-冷库之间严格非绝热利于热能耗散; 其他因素 :上述三步缺一不可;此过程对蒸发、对流、杂质、过冷等因素弱相关。 注释 : 1)氢键(O:H- O)的两段由氧-氧电子对之间的库伦排斥作用而构成耦合双振子。 2)升温通过拉长O:H和压缩H-O而储能;降温 通过氢键 逆弛豫而释放能量。 详证原文: PCCP-Mpemba.pdf 更多阅读 (旷世水之谜) : Hydrogen-bond relaxation dynamics: resolving mysteries of water ic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85 (2015) 109-16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854514002756
个人分类: 水之魂|5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配位化学评论》:破解水的秘密
ecqsun 2014-10-6 13:21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Available online 23 October 2014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 Note to users Hydrogen-bond relaxation dynamics: Resolving mysteries of water ice Yongli Huang , Xi Zhang , Zengsheng Ma , Yichun Zhou , Weitao Zheng , Ji Zhou , Chang Q. Sun DOI: 10.1016/j.ccr.2014.10.00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854514002756 · An extended tetrahedron unifies the lengthscale, geometry, and density of water ice · O:H-O bond cooperative relaxation stemsanomalies of water and ice · Water prefers 4-coordinated mono-phase with asupersolid skin unless at nanoscale · An elastic, hydrophobic and less dense skinslipperizes ice and toughens water skin · H-bond memory and skin supersolidity resolve Mpembaeffect - hot water freezes faster
个人分类: 水之魂|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在国际上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内部结构
热度 1 zhengkunchan 2014-1-15 10:04
  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但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日前,我国科学家共同解开了这一世界难题,首次拍摄到了水分子的内部结构。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子刊上发表。(央视记者潘虹旭)    【科技前沿】    光明日报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王庆环) 日前,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江颖课题组和王恩哥课题组合作,在水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水分子的亚分子级分辨成像,使得在实空间中直接解析水的氢键网络构型成为可能。   水的各种奇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确定水的氢键网络构型是水科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过去三年,江颖课题组主要致力于超高分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深入到单分子的内部展开亚分子级分辨成像和操控研究,目前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不仅为水—盐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提供了新的物理图像,而且为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另外,该工作所发展的实验技术还可进一步应用于原子尺度上的氢键动力学研究,比如质子传输、氢键的形成和断裂、振动弛豫等。   据了解,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材料》上。江颖和王恩哥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郭静、孟祥志和陈基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大物理学院的李新征研究员和量子材料中心教授施均仁在理论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的资助。   图为研究照片。   图为研究照片。   图为研究照片。   图为研究照片。 来源:光明网综合 责编:赵娜娜 日期:2014-01-15
27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晓辉同学到底看见啥样的氢键啊?
chemicalbond 2013-12-19 21:26
看到科学网上很多人在讨论新科院士,基本上是一些生物圈的人在不断地得瑟着:化学界连声音都听不见了。在CNS挂帅的时代,这些现象很好理解了。 要看哪个化学家上榜,还得去官方网站。于是来到 http://www.cas.cn 在看到院士新闻的同时, http://www.cas.cn/xw/zyxw/yw/201312/t20131219_4001972.shtml , 注意到晓辉同学又上新闻了。 说的是他上回看到的氢键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729932.html “纳米中心分子间氢键成像入选《自然》杂志2013年度图片” http://www.cas.cn/ky/kyjz/201312/t20131219_4002187.shtml 这个蛮牛的。我前两天也在自然杂志网页见到。有意思的是,科学院网站和自然杂志这次选出的照片不一样。 这是自然杂志选登的图片。咋看上去像是某个生物实验的结果呢,或者是玉兔带回来的低分辨月球照片呢? 氢键在哪里?好像木有。至少这张图无法说服我那里面有氢键。 这是科学院网站选登的图。乖乖,这个是晓辉同学观察到的么?咋看上去像是印象派画家的手笔呢? 再看看我的博客曾经转载的原始图片(下面),那还多少有点像那么回事啊,至少右边的配图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没有阅读原始文献,但是从《科学》网站给出的图片文件以及补充材料中,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58/611.figures-only ;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suppl/2013/09/25/science.1242603.DC1/Zhang.SM.pdf ,都找不到前面2个新闻文章里头的图片。也许是编辑们根据各自喜好而给出了不同的画片?化学师傅们看过之后,怕是都要满头雾水了。 【补充,再瞪大眼睛瞄了几下,发现自然杂志给的图片基本上就是科学杂志的原始图片,不过,背景和分辨的差别误导了我。不过,科学院网站给出的图也太花哨了,而且表示氢键部分的线条太粗太亮,不符合实验结果和物理原理,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4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批量统计配体和受体氢键的信息
autodataming 2013-10-11 09:41
背景: 在虚拟筛选完以后,我们需要分析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情况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氢键的相互作用又显得尤为重要 记录配体的每个构象和受体的氢键情况 那个氨基酸残基上的那个原子和配体中那个原子形成氢键,距离是多少 目前没有统计角度,因为我好像在哪里看到过对接过程中H原子是动态的 方法: recordHbondbatch.sh 要求是linux系统 ================================= #!/bin/sh #function: list the h bond interaction between receptor and ligand #author: chen zhaoqiang #contact: 744891290@qq.com #usage: ./recordHbondbatch.sh -liganddir xxx -receptor xxx.pdb -output hbondlog #usage: ./recordHbondbatct.sh hbondlog #some environment variable should be set,for example recordHbond.py #system : linux if ;then echo #usage: ./recordHbondbatch.sh -liganddir xxx -receptor xxx.pdb -output hbondlog ligdir=ligand receptor=4hbk17_nadp_loop_prep_refine.pdb output=hbondlog else ligdir=$2 receptor=$4 output=$6 fi ##traverse files ligdir current=$(pwd) #echo $current #absolute path is very useful tempath=$current/ligand/tempp outputpath=$current/tempp scriptpath=$current/recordHbond.py receptorpath=$current/$receptor ligdirpath=$current/$ligdir cd $ligdirpath if ;then rm -fr tempp fi for file in $(ls ); do #echo $file if ;then rm -fr tempp mkdir tempp else mkdir tempp fi cd $tempath #pwd #echo $file cp ../$file ./ splitpdbs.pl -f $file rm $file for conformation in $( ls) ; do cp $receptorpath ./ echo $conformation $receptor recordHbond.py -- $conformation $receptor rm $receptor done cd .. done ================================================== 注意事项: http://www.pymolwiki.org/index.php/Find_pairs 需要限制selection 为N O S原子 也就是把氢键限制为N O S原子之间的关系 粗糙的关系 recordHbondbatch.sh
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恭喜晓辉同学直接观测到氢键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3-10-4 11:38
刚才在CEN网站看到老同学裘晓辉的新闻,说的是他们应用 高分辨 AFM技术观测到了分子间的氢键。【1-2】 这么好的事情,非常值得庆祝。 不过,那篇新闻报道的作者大概是缺乏相关的知识,竟然认为以前人们没有“看”到过氢键: “ Hydrogen bonds are ubiquitous—and universally important—in chemistry. They give water its unique properties, speed or slow reactions, and hold together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s of DNA, proteins, and other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s. But chemists have never actually seen them .” 其实,在高分辨的 X-ray 衍射密度图里面,氢键就可能很容易被观察到。 氢键是 普遍存在于 分子体系一种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简写为X-H...Y, X为电负性高的原子(如O/F/N),Y为电子密度高的原子(O/F/N)或者原子团(如苯环上的PI的离域电子) 当然,不同的实验方法,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检测形成氢键原子(HY)之间的的电子密度。 除去X-ray,今年7月还有人结合X-ray和中子衍射办法对氢原子的1位置实现了精确定位。【3-4】 下面图中的紫色部分来自中子衍射实验,其它的网格部分是来自 X-ray电子密度图。 参考 【1】 http://cen.acs.org/articles/91/i39/Hydrogen-Bonds-Visualized.html 【2】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3/09/25/science.1242603 【3】 http://www.ill.eu/?id=14844 【4】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m400684f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867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证实水分子结构的原始四面体模型
zhpd55 2013-2-12 23:08
Model of a symmetrical four bond water molecule (oxygen red and hydrogen white). (Credit: Thomas D. Kühne) 据《科学日报》( ScienceDaily ) 2013 年 2 月 11 日报道 , 德国美因茨( Mainz )约翰尼斯 · 古腾堡大学(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简称 JGU )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水分子结构的原始模型 , 这样以来就可以解决对于液态水的结构长期存在的科学争论。 水分子结构的四面体模型第一次被假定是在近 100 年之前 , 它假定每一个水分子与 4 个相邻的水分子形成一个所谓的氢键。这一概念在 2004 年几乎被推翻,因为当时有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在实验上已经确定了一个水分子只能与另外两个水分子成键。托马斯 · 库恩( Thomas Kühne )教授解释说,这些结果的质量是优秀的 , 但他们仅仅代表了这种情况的一个简单的印象。他基于他们自己最近开发的 2 种计算方法组合的新类型,已证明了“双成键”理论是一种 谬误 。水有一些非常特殊和独特的特性 , 如液体聚合状态和高沸点 , 都可归咎于 2 个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影响。由于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带有不同的电荷,因此产生偶极结构。传统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 水在室温具有一种四面体结构 , 平均每个水分子会与四个相邻的水分子通过 2 个供体和 2 个受体成键。库恩说,以他们的理论方法来看,在整个时段观测到的中间结果都是四成键的。多亏了新的仿真 , 他和他的同事 Rhustam Khaliullin 博士现在已经能够肯定旧模式是正确的 , 而且还对 2004 年观测到的为什么是双成键提供必要的解释。根据库恩的观点 , 结果并未表明双成键,仅仅是瞬时不对称波动罢了。因此 , 四面体模型的四个 H 键中存在重要的不对称性,由于连接的能量不同所致。这种不对称性是临时中断氢键网络的结果 , 它表现为非常暂短的波动形式,发生的时间在 100~200 飞秒之间。这些波动意味着 2 个供体或受体键中的一个是暂时强于另外一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而言,这些波动正好彼此相互抵消 , 使平均四面体结构就被保留下来。 2004 年报道的结果,采用 x 射线的吸收光谱所得,使用具有瞬时不对称的高水平水分子 ,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另外的四面体结构中基本上只有两个强氢键被观察到的原因。托马斯 · 库恩等人 声称他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 因为他们帮助协调了水结构的对称和非对称的观点 , 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更多信息请浏览: Thomas D. Kühne, Rustam Z. Khaliullin. Electronic signature of the instantaneous asymmetry in the first coordination shell of liquid wa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1450 DOI: 10.1038/ncomms2459
个人分类: 新观察|5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似相溶 why?
热度 11 yufree 2012-11-13 22:48
strange things will happen at interfaces—Philip Ball 相似相溶问题是界面问题,简单说溶解与否都是发生在两相界面的事,在形象一点,可以想象为油水不互溶现象。 最早期的文献是通过范德华力来解释的,并认为是非极性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而水分子无法破坏这个力。不过很快就发现甲烷分子在水中、其他溶剂中范德华力差不多 ,所以认为存在其他作用力。 之后的研究认为其实是水氢键起了主要作用,但有意思的是初级化学教科书在解释这个机理的时候实际错了。下面详细说下这个机理: 一般学校里教油水分离问题都会告诉你油水混合过程是吸热的,会破坏氢键原有的构象;而非极性基团与水的相互作用是小于氢键间的作用力的,所以无法融合。简单说就是焓起主要作用。 但事实上这是个错误的解释,因为实验上的结果是混合过程是放热的或者deltaH为0,所以起主要作用的是应该是熵。 但这就反直觉了,自由能减少是自发进行的方向,油水互溶应该是不自发的,但焓是减少的,这不等于说熵减少了? 但按宏观理解熵减少似乎不太好接受,这里我们细化这个溶解过程: 第一步 溶解需要形成空穴 ,这涉及氢键的断裂与相的混合。不论从哪方面看 ,这一步都是吸热(氢键强于水与油间的作用力)且是熵增(两相混合了)的。 别急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考虑到这个过程是放热或者deltaH为0的观察事实,肯定发生了其他的放热过程与有序化过程。 这时我们引入水笼的概念 ,也就是说 ,油分子被水分子包被形成水笼。这个过程是放热且熵减的,水笼怎么会放热呢?合理的推测就是形成了新的氢键 ,毕竟空穴如果被非极性分子占据 ,那么这个分子周围的水分子只能另找其他的临近水分子生成新的氢键 。那么这只是放热 ,熵减又是怎么回事? 水笼理论认为,水笼的存在使得水分子在溶质表面排列更为有序 。由于实验中难以观察到水笼的存在 ,还有人提出是因为水分子比较小 ,溶质空穴比较大 ,形成空穴后实际上减小了溶质与溶剂的自由空间或者说自由度, 也就是熵减小了 。 不论怎么说, 水油不互溶问题目前只能从熵驱动这个角度解释。 上面这个模型被称作水有序模型(这个名字是在分离纯化课上讲义里用的 实际我没查到合适的英文名称)。简单说就是水分子会在溶质表面形成有序排列, 这是个熵减的过程, 同时这个模型在解释溶解问题上也有帮助。 这在解释室温下的溶解问题是比较靠谱的, 但在较高温度下溶解过程还是焓驱动的吸热反应。 但上面说的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与教科书的观点, 包括维基百科也采用了类似这个版本解释 ,下面就说一下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目前已经不认为是水分子的氢键结构(包括水笼)在疏水问题上起主要作用了。 一方面是实验中观察不到水笼结构(可燃冰那个问题比较特殊 有兴趣看下第一个参考文献1),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个水分子体积比较小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现在的观点就是在两相界面上发生了比较复杂的反应 ,界面层的水密度减小了 ,类似(但绝不是)气化了 ,而这个过程造成了界面有序度的提高(详细解释见文献2)也就是熵的减少而不是水笼结构导致的 。但这方面已经不是研究重点 ,现在由于更多人是对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疏水作用感兴趣而进行的研究 ,有一个问题就亟待解决,上面那个作用是纯粹的疏水作用(一般认为发生在两相界面)的理论解释, 还有个类似的问题, 那就是长程疏水作用(发生在生物大分子折叠过程)的作用机制应该跟界面过程不太一样。 也就是说疏水作用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 PNAS上的综述3认为有三个阈值 ,一个是200 Å ,一个是10 Å ,还有一个是100 Å 。其中,疏水基团距离大于200可能是涉及了静电作用下的分子重排 ;小于100可以认为是上面罗嗦半天的纯粹的界面疏水机制; 但小于10还是个未知空间 那里作用力似乎更强 。同时 ,我也发现有人通过计算发现某些生物大分子的疏水缔合作用的驱动力其实是焓4 。这就有意思了, 不过因为这个尺度与模型可以看作长程疏水作用, 所以这个证据可能还不会动摇界面疏水机制。 最后, 要是撇开这些观点, 本质上就是分子间相互作用, 只要不违反热力学定律, 逻辑上自洽, 实验上可证明的理论都可以拿来讨论 。但单纯看这个过程, 可能要比想象中来得复杂 ,这里模型的选择就很重要了。 不过对于搞应用的人,解决实际问题是更关心的, 所以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相似相溶现象, 这是现象不是原理 。如果说相似相溶现象有没有反例,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酸碱反应,质子受体溶于质子供体,反过来也成立, 不过用自由能理论解释就没什么问题了。 1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d075p116 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23/n6935/full/423025a.html 3 http://www.pnas.org/content/103/43/15739.long 4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38831/
个人分类: 科搜研手册|208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于今天的学术报告的一点小感受
Irasater 2012-5-30 15:01
今天上午,在中南大学南校区双超所(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研究所)211号学术报告室里, 孙长庆老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湘潭大学芙蓉学者特聘教授,他的科学网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032do=blogview=mefrom=space),为我们做了一个报告,内容为:“在受压,受冷和受限条件下氢键的非对称弛豫及水的反常特性”,其中很多内容还未发表。孙老师的报告很精彩,大家问问题也很多,气氛很活跃。 张老师提出他的 氧-氢-氧模型,着重考虑氧氧之间的排斥作用,在考虑受压(只变化压强),受冷(只变化温度),受限(只变化研究的单元大小),从实验和理论计算角度进行研究,当然后续工作应该将会考虑这三种因素综合的效果吧。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两点:(1)孙老师的做研究方法,孙老师首先不怎么关注文献怎么做的,而是直接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下去,等做出来了之后在于文献比较!回想自己每次都是查文献之后,再解决问题。。。。。。。。。 (2)有时候做实验的数据需要仔细分析,有小问题的数据不一定就是误差,有可能这里就是一个新的现象! 期待孙老师更加漂亮的工作!
个人分类: Notes|3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子间的结构和作用力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5-21 22:0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子间的结构和作用力
剑桥(小分子)结构数据库(CSD)及其相关软件是一些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具体可以参考其网页 http://www.ccdc.cam.ac.uk 和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PDB)不同的是,它不是免费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购买了这套软件,并且成为国内的第一个工业界用户。 这里简单地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数据库的用途。 熟悉化学或者生物结构的人都知道,分子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维持着体系的不同结构,如吸引力就有氢键,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等等。但是,原子是有大小的,彼此不能太近,否则就要排斥了。那么,分子间到底靠得多近才彼此感觉舒服? 有了CSD,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的简单,也免去量子化学计算的闹心。为说明方法,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搜索。在所有高分辨结构中,寻找分子间 C=O 和 N-H 之间氧原子和氮原子之间的距离,并且做个统计分布。结果大致是这样的 【因为数据太多,这里取部分结果,从统计上说明问题。】 上图显示分子间的 CO和 NH 之间在 R(ON)等于3A(1A=10^-10m)左右有个非常明显的峰。这个好理解,因为普通化学课上老师讲过,那就是氢键的标准距离。另外,R(ON)小于2.6A 的情况没有见到,因为那个距离太小,除非是特殊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否则那就是个禁区。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于4.6A之后,布居数又在不断地上升,那是啥意思? 难道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相互作用? 好像不应该。 不过,如果对上面的数据略加处理,把每个区间里面的布居数除于距离的平方,就可以得到一个不同的分布图。非常的漂亮,一个高高的山峰在那里傲视群雄。 【至于为何要那么做,就请哪位读者帮助回答一下。】 显然,上面那个氢键也是蛋白质结构中最常见的。下图中就显示大量的CO/NH氢键维系着蛋白的基本骨架。图中还有一个药物分子加塞在它的靶体蛋白里头。那个药物分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白血病的 格列卫 (Gleevec). 相似的,我们考察一种常见的疏水作用。看看两个分子间的甲基之间应该是个什么距离才比较合适。同样,从高分辨晶体结构中,在每个距离区间寻找2个甲基呆在一起的情况,再做个分布图。 在2个甲基距离约 4A 左右,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尖峰,几乎都容易被当成噪音。到这里,通常读者都会想到做个相似处理,把上面的分布图除于距离的平方。下面这个图就好看多了,分布峰显得更加明显,而后面的都是些波澜而已。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图中标示的为两个疏水作用,距离为4A左右,一个氢键,距离约3A。第一个图显示的是分子的体积,表现了分子们在某些地方是亲密无间的。第二个图是通常化学家们熟悉的,比较直观,但是很难看出它们之间不能再密切了 上面两种相互作用代表了生物体系中2种最基本的作用力。一个是有方向性的静电作用(氢键),另一个是没有方向性的疏水作用(一种熵效应)。生物分子内部以及彼此之间就是靠着大量的类似上面的作用力一起决定了生物分子形形色色的结构和无数的生理现象,如蛋白质的折叠,药物分子对癌症蛋白的抑制作用,等等。要是从最本质的地方把握了分子间作用原理,便象是掌握了打开生命之谜的钥匙。其它的,基本上都是些繁琐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 附:格列卫和它的靶体蛋白之间的一些相互作用。 【根据结构 http://www.pdb.org/pdb/explore/explore.do?structureId=1iep 】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642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水之魂10:《化学世界》: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ecqsun 2012-3-27 23:34
水之魂10:《化学世界》: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相关文章 ; 补充资料 《Chem World》News Link: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more links: 1.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News for Dallas, Texas | Dallas ... topics.dallasnews.com/article/01Yk5db2W88vz?q=Applied... Cached 2.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www.rsc.org/.../News/.../unusual-properties-of-compressed- ice .asp Cached 3.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Topix www.topix.com/forum/es/madrid/TEF8FIRAISU7782OS Cached 4.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ChemSpy.com www.chemspy.com/ unlocking-the-mysteries-of-ice .html Cached 5.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Chemistry World | e! Science News esciencenews.com/sources/chemistry.world/.../ unlocking . mysteries . ic ... Cached 6.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sciencebase tweets.sciencebase.com/tweets/185230128794697729 7. 7.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ice - Topics - Indiatimes 1click.indiatimes.com/article/01Yk5db2W88vz 8. Twitter / Chemical Science: Cool - the hidden force op ... twitter.com/ChemicalScience/statuses/173032911728164864 9 The hidden force opposing ice compression - 도훈이집 mysam.net/wiki/index.php/특수기능:RSCNews?reply=621...10 10 Understanding Ice :: News :: ChemistryViews 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news/.../Understanding_ Ice .html Cached Block all www.chemistryviews.org results
个人分类: 水之魂|5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具有72个氢键的超分子阿基米德多面体
zhpd55 2011-7-25 16:47
具有72个氢键的超分子阿基米德多面体
《科技日报》2011年7月23日报道了刘霞撰写的《 化学家研制出首个分子多面体 》,是根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21日报道而写的,其实SCIENCE杂志在 22 July 2011: vol. 333, no. 6041, pp. 436-440,以题为“ Supramolecular Archimedean Cages Assembled with 72 Hydrogen Bonds”( DOI: 10.1126/science.1204369 )对其进行了报道,作者是 Yuzhou Liu, Chunhua Hu, Angiolina Comotti, Michael D. Ward。除了Angiolina Comotti是来自意大利米兰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的之外,其余作者均系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分子设计研究所(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the Molecular Design Institute, New York University)。科学家携手制造出的首个分子多面体,这种具有突破性的结构有望让科学家研制出新的工业产品和消费产品,包括磁材料和光学材料等。 科学家们一直在想方设法“迫使”分子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多面体,但一直没有成功。由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阿基米德立体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阿基米德立体是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正多边形为面的凸多面体,其每个顶点的情况相同,共有13种。阿基米德多面体也叫截半多面体,即在正多面体中,从一条棱斩去另一条棱的中点所得出的多面体。使用分子合成出这样的结构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纽约大学和米兰大学的科学家们携手合成了一个截半八面体,也是13种阿基米德立体中的一种。而且,这种结构能像罩子一样“罩住”其他分子,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形成新的或功能更强大的材料。 在研制分子多面体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让72个氢键组合成两类六边形的分子“瓦片”,并让8个分子“瓦片”组合成一个截半八面体。尽管化学家们经常会用到氢键,因为其在构建复杂的结构方面“多才多艺”,但是,与将原子紧紧结合在一个分子内的键相比,氢键要弱一些,这就使由氢键构成的更大结构变得不可预测,稳定性也更差。 然而,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的氢键由分子的离子属性来保持稳定,而且没有产生其他结果,因此,构建出的这个截半八面体被证明非常稳定。实际上,这个截半八面体能进一步组合成拥有纳米孔的晶体,就像广为人知的由非有机物组成的分子筛一样,可按分子大小对混合物进行分级分离。 该研究的联合作者、纽约大学化学系主任麦克·沃德表示,他们已经证明,可以通过设计“迫使”分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面体,下一步将扩展这项研究,使用同样的设计理念来制造其他分子多面体。如果获得成功,最终将能制造出具有非凡特性的新材料。 看看作者英文摘要: Abstract Self-assembly of multiple components into well-defined and predictable structures remains one of the foremost challenges in chemistry. Here, we report o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a supramolecular cage assembled from 20 ions of three distinct species through 72 hydrogen bonds. The cage is constructed from two kinds of hexagonal molecular tiles, a tris(guanidinium)nitrate cluster and a hexa(4-sulfonatophenyl)benzene, joined at their edges through complementary and metrically matched N-H···O-S hydrogen bonds to form a truncated octahedron, one of the Archimedean polyhedra. The truncated octahedron, with an interior volume of 2200 cubic angstroms, serves as the composite building unit of a body-centered cubic zeolite-like framework, which exhibits an ability to encapsulate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tly charged species, including organic molecules,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and “ship-in-a-bottle” nanoclusters not observed otherwise.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1/436 补充材料可以浏览: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2350
个人分类: 新科技|5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芘-卟啉氢键自组装功能化铂复合物光解水制氢
zqs0812 2011-7-13 22:39
其实硕士生涯是短暂的,当你逐渐熟悉你的体系时,你也许就要告别这个领域了。还记得当我把第一篇文章结束后,一下子就到了研三的阶段,后面又要忙着考博的事,根本无法再深入了。回想一下,从研二下学期到研三上学期,也就是2009年度,是我整个毕业论文的基石,整个毕业论文的大约90%的工作都是这个阶段完成的。因此,在此想说一声,如果你发现你所做的东西,可以成一个体系,那么你就尽可能的把它完善,尽最大的努力去把相关数据都补充完全。 其实,当一个体系熟悉只有,从思路的形成,到最终数据的完善,周期并不需要太长。在之前我把萘基卟啉功能化铂复合物从合成,到最后光催化的一套体系已经完全熟悉,在调研文献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日本人和印度人合作写的关于通过氢键自组装,然后研究能量转移的性质文章。当时我正在合成第二个化合物,为蒽基卟啉的提纯大费周折,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我合成第三个化合物了,于是灵机一动,觉得通过芘与卟啉之间也通过氢键的方式,与之前的研究分子内能量转移不一样,这次研究分子间能量转移,并观察这种连接方式是不是对光催化也非常好。 当思路定下来之后,就开始做实验,实验进展的很快,也很顺利,正好我室友是学理论计算的,让他帮我优化一下芘磺酸与羟基卟啉之间通过氢键结合的结合能,并看看分子轨道的分布。在我想清文章框架之后,开始填空式的补充实验,并开始着手写初稿,当我把初稿基本完成时,实验和理论计算也基本上完成,只是不幸的是,后面由于自己为了考博,将初稿束置高阁,导致在我毕业的时候只有前面的一篇文章毕业了事,这也是哥遗憾。 下面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新意,芘磺酸和羟基卟啉在溶液中具有很高的氢键结合论,并通过量化计算,其HOMO和LUMO轨道分别属于芘和卟啉,这与实验的数据相当吻合,通过稳态和瞬态荧光,可以计算出这种分子间的能量转移效率。而且这种氢键自组装芘-卟啉,可以有效的提高单独卟啉的光催化活性,这也是首次报道通过氢键这种仿生的结合方式,来进行光催化分解水的研究,克服了传统的共价键合成的复杂性和提纯难的缺点,为后面简便构造高效率的光敏剂催化剂提供了借鉴意义。(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without an electron mediator using a porphyrin–pyrene conjugate functionalized Pt nanocomposite as a photocatalys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319911000176 ) 这篇文章从考博结束之后开始准备投稿,一开始投的是ChemCommon,审了一个多月,由于在前言中没有很好的表达清楚我们的创新点,结果两个审稿人都认为文章本身不错,但是创新点不足而据点,推荐投全文。一开始我们改投到《J Powers Source》,一周后被拒,说不适合这个期刊,没法子再换期刊,后来改投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从八月底投出去的,历经坎坷,最终审了快四个月,才给我审稿意见,不过结果是蛮好的,和第一篇文章意见一样,也是小修,出意见的时候,正好快到圣诞节,也许是老天给我的圣诞和新年礼物吧。 总体感觉就是,当你想清楚一个思路时,快点把它给完善起来,当你准备动手写的时候,一定要把你的创新点给想清楚,表达清楚,还有就是不放弃,尽量去寻找合适的杂志,相信你做的,最终你会有好的收获。
个人分类: 心情笔记|3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IUPAC对氢键的最新定义不严谨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0-12-2 12:34
氢键 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名称,中学化学课就介绍过。近日, IUPAC 的一个小组对它重新进行了定义,并且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1-2】 那个定义是: The hydrogen bond is an attra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a hydrogen atom from a molecule or a molecular fragment XH in which X is more electronegative than H, and an atom or a group of atoms in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molecule, in which there is evidence of bond formation. 【2】 这个定义是不严谨的。遗憾的是小组里面还有著名的理论化学奖 David Clary 先生。大家说说,问题在哪里? 【1】 http://pubs.acs.org/cen/science/88/8847sci2.html 【2】 http://media.iupac.org/reports/provisional/abstract11/arunan_prs.pdf 先不说定义里面bond的意思有些混乱,因为一般来讲, 氢键 非键:尽管有一定比例的 氢键 具有部分 化学键 (这里不是在说博主我自己 )的特点, 氢键 更多是指一种弱相互作用,不象 化学键 那么强(作用的能量高,距离短)。 再看看其主要内容,更是有问题。学过量子化学课程的都知道, 氢键 的本质是一种 多体相互作用 ,而 化学键 通常是两个原子之间的作用(最简单的是氢分子中的H-H键)。这里讲的多体指的是形成 氢键 (X-H...Y)的主要原子:X(原子O,N或者F,或者是原子团,如苯环上的那些碳原子),中间的H原子,Y (原子O,N或者F,或者是原子团,如苯环上的那些碳原子)。当然,在物理中,那个相互作用是整个体系的一个状态,数学上可以对应于一个波函数,所以要说 氢键 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种相互作用也不算错,只不过X, H和Y的贡献更大而已。 再看IUPAC的定义,显然它是把 氢键 简化为H与Y的作用,是不可接受的。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503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