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科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科大

相关日志

1969:河南错过中科大(续)
huailu49 2020-6-28 07:19
当年,中科大派出的选址调查组先后去了4个省,最终放弃的3个省除了河南,还有湖北和江西。那么这两个省接收疏散的情况又如何呢? 五、当时湖北接收疏散概况 武汉 这两所京校下迁武汉,并非一步到位,而是辗转落户: 1、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迁来湖北,起初落脚荆州江陵县,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至武汉,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后发展为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的中国地质大学。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70年迁往湖南常德,1971年再迁来湖北武汉,后与其他学校合并,现名为武汉理工大学。 荆门 沙洋五七干校群:当时,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的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委有:全国人大、政协、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工教育社、统战部、外交部、财政部、二机部、三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林部、石油部、铁道部、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024部队(总参)、274部队(总后)等,共安置干部及家属2万余人。其中包括费孝通、经叔平、乔冠华、章含之、黄火星、江文、项怀诚等人。 咸宁 咸宁向阳湖干校:位于咸宁市向阳湖镇,总部设在甘棠。此校1969年4月12日草创,1969年9月26日人员进驻,到1974年底人员全部撤出,共接纳了文化部机关、中国文联和作协、故宫博物院和荣宝斋等北京文化单位的干部及家属6000多人,共编有5个大队26个连。当时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冰心、沈从文、臧克家、陈白尘、冯雪峰、张光年、楼适夷、张天翼、郭小川、冯牧、韦君宜、严文井、李季等人。 襄樊 国家计委襄北五七干校:位于襄阳县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安置了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全国物价委员会等单位的下放干部。干校原为湖北劳改系统的襄北农场,1969年,湖北省军管会为了安置中央部、委、军队及襄阳地区等单位干部劳动,把襄北农场腾出来供各单位五七干校使用。目前境内驻有湖北省襄北监狱、解放军总后二基地教导大队、解放军装甲兵后方基地、武警四支队二大队、610研究所撬滑轨试验基地等7家县团级单位。 六、当时江西接收疏散概况 南昌 1、中办五七干校,其全称为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位于进贤县民和镇北面的现五里垦殖场内,始建于1968年冬,下放干部约有1600多人,设有办公厅秘书局、警卫局、中央档案馆等10多个连队。干校由汪东兴(中办主任)亲自督办,曹全夫(中央军委朱德秘书,毛泽东堂女婿)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李树槐(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曾任刘少奇卫士长)、宇光(中办后楼研究室、中办学习班党委书记)任副校长。下放到这里的学员级别都很高,他们来自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老干局、机关工委、中央编译局、国家保密局、机要局、信访局、中央档案馆等部门。毛泽东江青的女儿李纳曾在此锻炼并结婚,邓小平也曾特意从南昌到此看望其老秘书王瑞林。 2、中侨委五七干校,位于进贤县钟陵石灰岭,由王震兼督办(当时王震下放在邻近进贤的东乡县红星农场),曾驻多国外交官的陈端任干校生产组长。下放到该校的1000多名学员主要来自国家外事部门,共设4个连。 3、清华北大鲤鱼洲干校:1969年5月7日,清华大学派出12人先遣队,到江西南昌市东郊、鄱阳湖畔鲤鱼洲创办试验农场(又称清华大学江西分校)。1969年6月,北京大学也派出先遣队到该地,并于同年9月派2000余名北大教职员工及家属来到南昌县鲤鱼洲的“江西北大试验农场”(1970年5月改称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至1971年,两校人员全部返京。 宜春 1、外交部五七干校,位于上高县茅家坪,先后有2000多名干部来此劳动锻炼。 2、一机部五七干校,位于奉新县会埠镇。1969年3月,先遣队员抵达,9月,干部、知青、家属共2000多人分批陆续进驻。 3、第二轻工业部五七干校,位于分宜县。 上饶 中国人民大学干校,位于余江县,有1583名教职工、938名家属整体疏散至此。 吉安 地质部五七干校,位于峡江县水边公社坑西生产队。 七、河南当年的态度和想法 1、只同意在南阳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恐有困难。若实在要建校,只提供建校用地,人员食宿以及经费一概无力支持。 2、河南来的单位太多了,再来一个中科大,怕养不活。换言之,怕科大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对于第一点,临时战备疏散可能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咬咬牙就过去了。场地、房舍都是大问题,办五七干校还好说,但要在河南另起炉灶,建一个新科大,即便中央财政拨付专款,河南的配套支持也不会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新建一个大学对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少在短期内还看不到什么效益。 对于第二点,与其他省区相比,下放河南的机构人员确实较多,即便户口不转自带粮票,副食供应总要当地解决吧。关键在于当时我国还实行按计划票证供应制度,从粮、油、菜、肉、蛋、煤炭,到烟、酒、糖、茶等,都按期、按人、按工种类别发票,凭票供应。在穿的方面,除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在用的方面,有毛巾、手帕、肥皂、洗衣粉、火柴票,此外还有工业券、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如果只是办五七干校,还可以自己解决一部分副食供应,可惜不是。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统筹解决。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眼光和魄力都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那段狠批“臭老九”,“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时期。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7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1969:河南错过中科大
热度 7 huailu49 2020-6-25 10:23
中科大南迁落户合肥,转眼已50周年了。 其实,在当年不得不疏散的大环境下,中科大最属意的落脚地不是安徽,而是河南。 上世纪文革期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行劳动锻炼,应运而生的“五七干校”在全国遍地开花。1969年3月开始,中苏边境接连爆发冲突事件,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紧张战备和疏散在京机构和人员的工作,一些原准备将五七干校建在东北的中直机关,也出于安全考虑改向南迁。下放锻炼和战备疏散这两项任务叠加,在全国造成的震动也相当大,其中就包括了首都13所高校整体离京外迁的大动作。最近重温了几篇当年河南错过中科大的文章,内中有两段话虽不长,但信息点还不少: “1969年10月17日,由于中苏边境冲突,中央要求加强战备,首都人员开始向外地紧急疏散。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前往河南和湖北沙市联系疏散下迁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五七干校,表示不再有合适的地方安排科大。河南组带着刘西尧给河南省领导人(刘建勋为河南省革委会主任,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革委会副主任纪登奎)的亲笔信,受到了河南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在南阳山区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汉路以西的南阳专区的唐河、新野一带山区、丘陵地带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们表示有困难。两组选址人员回京后,认为这两个地方没有条件,不能去。” “1969年11月8日,刘西尧在两科(中科院、中科大)联合办公会议上说,……河南去的单位太多,较集中,科大不一定往那里去挤。是否考虑到安徽去,李德生同志(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也较感兴趣。后来经科大、科学院领导讨论研究,觉得河南困难太大,省里又不大欢迎,安徽各方面条件也不错,大家都同意去安徽去选点。”“后来据刘说,中央到河南去的单位太多,压力太大,登奎同志(纪登奎)不欢迎。刘西尧见了李德生同志,李欢迎科大下放到安徽去,并介绍了近几年来安徽省的形势及发展前途,说科大下去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上述两段文字中涉及的几个信息点略加说明: 一、当时刘西尧的身份 刘西尧(1916-2013),湖南长沙人,少将军衔。此前历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第一副书记,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主任兼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66年8月,周恩来特派刘西尧以总理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中国科学院。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刘西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有文章说中科大下迁选址时刘西尧是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其实不准确。国务院科教组是1970年6月获批成立(接管原教育部和国家科委的工作)、7月开始办公的,首任组长是李四光,刘西尧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刘西尧担任科教组组长是李四光1971年4月29日病逝后的事情,任期为1971年7月至1975年1月。此外,在1970年至1975年期间,刘西尧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总之,在1969年决定中科大去向的那个时间段,刘西尧的身份是国务院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 二、当时纪登奎的身份 纪登奎(1923-1988),山西武乡人。此前历任中共河南省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洛阳军分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商丘地委第一书记,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副组长。1968年1月27日,河南省革委会成立。刘建勋任主任,王新、纪登奎、耿起昌、杨力勇任副主任。196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由刘建勋、王新、纪登奎、耿起昌等12人组成,刘建勋任组长,王新、纪登奎、耿起昌任副组长。从当时河南的党政领导排名来看,纪登奎都是第三把手,但1969年4月党的九大以后,纪登奎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而第一把手刘建勋只是中央委员,王新(少将军衔)是候补中央委员。1969年6月纪登奎奉调进京,但河南的职务还兼着。对此,毛泽东有一段原话是这样说的:“纪登奎要调到北京工作,两头跑,一半北京,一半地方。北京的事也难办。在北京机关工作,不可过长,不可过短,就去打个短工吧!”纪登奎在河南的兼职一直持续到1976年10月。 三、当时李德生的身份 李德生(1916-2011),河南新县人,开国少将。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陆军第12军军长。1968年4月后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4月九大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7月起参加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业务组、中央军委办事组工作,但安徽的职务仍然兼着。后来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李德生在安徽地方的任职经历为:1968年4月-1973年2月期间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969年11月-1971年1月期间任安徽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1月-1973年12月期间任安徽省委书记。当中科大的安庆选项被淘汰之后,果断拍板,将地处省会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腾空接纳中科大的,正是李德生。当年河南主政者如果能有这样的决断,安徽也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四、当时河南接收疏散概况 刘西尧说“河南去的单位太多”,的确也是实情。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疏散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尤其是面对那些“连锅端”的下迁单位,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许多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地方干部的畏难情绪在所难免。据当时的河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不完全统计,中央各部委在河南省信阳、驻马店、南阳、许昌、新乡等地区40个县开办“五七”干校61所,干部6万余人。从外省迁入厂矿及企事业单位37个,职工2.8万余人。部队办的农场和“五七”干校29个,人数2.2万余人。地域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信阳 据说当年中央各部门设在信阳专区的五七干校有37个,约5万人。 1、息县五七干校群:1969年前后,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等中央机关单位先后在息县举办“五七干校”,学员人数达数千人,分布在息县的项店、杨店、张陶、东岳、路口、孙庙等公社。 2、学部五七干校:起初驻息县东岳公社,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下属哲学所、外文所、考古所、世界文学所、民族所、历史所、经济所、文学所等8个所的干部职工包括家属在内共2000多人,依次从一连到八连分成8个连队。其中有不少文化名人如钱钟书、杨绛夫妇、俞平伯、何其芳、吴世昌、余冠英、何西来、吕叔湘、丁声树、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1971年4月由息县迁至明港镇。 3、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位于潢川县黄湖农场。1969年4月,中央团校、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出版社、中国青年报社等团中央机关直属单位的全体干部和工勤人员共计1970人下放来此,共划分为11个连队。当时团中央九届书记处的九位书记全部在内。 4、罗山五七干校群:当年在罗山县设有一机部、物资部、燃化部、外经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旅游局等十来个“五七干校”。主要分在五一农场、高店乡、尤店乡、龙山乡、庙仙乡等处。后来部分五七干校迁往息县。 5、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外贸学院整体迁至固始县和息县,其中外贸系、外语二系和校直、教辅、后勤部门共1050人安置在固始,外语一系师生172人安置在息县。 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史记载,1969年有1000多名师生员工下放到河南信阳明港办五七干校。 7、北京经济学院。创建于1958年,1969年停办,人员下放河南省息县。 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此期间由沈阳迁驻河南信阳。 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的五七干校也设在信阳。 周口 1、国家计(经)委西华五七干校:位于西华县城西2公里,十多个部局的干部学员最多时近2000人,按部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分为五个生产连,一个后勤连,一个校直机关。1969年9月初办时名为国家经委五七干校。1970年6月,国家经委撤销并入国家计委,干校改名为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1975年,国家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合并到此,与国务院办公厅、物资部、工交政治部、地矿部等十多个单位合办干校。1979年后,根据中央精神,停办干校。1987年5月整体移交给西华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华县园艺场至今。从这里走出了四十多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括朱镕基、李岚清等。 2、中央党校五七干校:位于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校舍的前身为河南农业劳动大学。 3、化工部五七干校:位于太康县常营镇。 漯河 1、中国科协的五七干校设于此。 2、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此期间迁至河南省漯河市。 驻马店 1、国家科委五七干校一开始就设在河南确山。后来三科(科委、科协、科学院)合一,其他两校也合并过来。 2、国防科委机关在遂平县设有莲环湖干校。 洛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此期间由河北迁驻河南洛阳(现已更名为学院)。 郑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校(汤山炮校)此期间由南京汤山迁驻郑州(现已更名为学院/郑州校区)。 许昌 黑龙江省阿城继电器厂此期间迁至许昌,建立许昌继电器厂(今许继集团)。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1531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大绿樱弥足珍贵
kd652 2020-3-30 14:14
本来今天是早先筹划的中科大6521班毕业五十年聚会,不料因情况未能聚首合肥,我班留校的三位同学和家人(也是科大教师)特意发来校园里盛开的樱花,其中绿樱据说在合肥是唯一的: 好花共欣赏,寓意相与析!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年优青本科出自哪些学校
kd652 2019-11-15 02:00
https://mp.weixin.qq.com/s/XoFMSfXwYtmnyMRSTLcuwQ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1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大走出的舞蹈家程门燕
kd652 2019-10-30 15:42
https://mp.weixin.qq.com/s/ZT0qoHcthIV1qzMrSI-rIw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6521班第六次聚会
kd652 2019-10-17 21:47
中科大6521班毕业后第六次聚会-重庆聚会 由许明城同学撰稿 今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科技大学6521班的部分同学相聚重庆,成功举办了毕业以来的第六次聚会。参加聚会的有老同学15人(包括6523班的姚连增同学),家属5人,邀约亲属同事6人,共计二十六人。这样一个混编的聚会旅行团队人气旺旺,充满了温情、亲情和友情。 聚会下塌的饭店安排在重庆渝中区渝都大酒店,这里是重庆的闹市区,著名的解放碑就在近旁,不远处就有好吃街、步行街,就餐特别方便。这里的高楼节次鳞比,豪华气派,入夜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11日聚会是报到日,陈鹤平、张希文等同学10日就到了重庆,不为别的,他们就是为了熟悉环境、熟悉交通,第二天能够接待同学。11日,陈鹤平杨月芬夫妇就往返机场,接了多位同学,张希文往返火车、大巴站口,迎接乘坐火车 、大巴来的同学,到了晚间,有同学飞机晚点,张希文还奔波在接机的路上。 这次聚会是相隔两年再相见,同学们欢聚一堂、嘘寒问暖、开心而欢乐。张淑贞给同学们带来了珍贵的礼物,是她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小企鹅、小彩球、小娃娃等,非常精美而漂亮。一针一线,倾注了她对同学的一片心意。张希文这次又给同学们带了科大的纪念章、徽章,让同学们可以时时想起作为一个科大人的自豪。 参加聚会的我班同学 参加聚会人员 科大纪念章和徽章 张淑贞同学亲手制作的工艺品 我们住的“渝都大酒店” 从酒店餐厅俯看重庆 重庆,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景观,大足的石刻艺术,武隆的山川地貌,多少人为之神往,三峡的秀丽风光更是闻名遐迩、举世无双,多少人梦寐以求。为了实现同学们的这些追求和梦想,聚会的活动安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重庆,游览武隆景区,参观大足石刻,观看两江夜景,自由活动则游览市容。第二阶段就是乘游船游三峡,进行一次休闲观光之旅。 根据旅行社的行程安排,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去武隆景区。武隆距市区近200公里,车程近3小时。导游小姐一路上介绍不多。东道主老万则给我们当起了导游。他抄着重庆口音的普通话,给大家介绍了重庆历史和重庆直辖以后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重庆是一座移民的城市,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移民,接受了北方和江浙湖广的大量移民。所以重庆是一座极具包容和多样性的城市,而且多美女,引起大家一阵欢笑。重庆直辖二十年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起来是中央的资金支持和自主权很重要。 中午时分,在一家饭店停下来午餐,午餐以后小憩,同学们在店外取景留念,有一张照片后来由田杉林同学填诗一首,取名七子歌: 皓首童颜身矫健,背依青峦现大川,三老四少攀楼顶、方信古稀能少年。 小憩后继续前行,到一处车站,换乘景区电瓶车前往仙女山高山草原。电瓶车的外形酷似动画片中的小火车托马斯,坐上小火车,我们就像来到了童话世界。 仙女山小火车站 这里海拔已在2000米左右,路旁的树木已是针叶林,呈现一派北国气象。高山草原并不辽阔,没有我们想象的一望无际的景象。四周分布着一个个小树木,草地有些高低起伏,总的看起来也算平坦。这里绿草茵茵,青翠欲滴。草地上偶然有一、二匹白马,马不算肥壮,有的站着、有的伏在草地上,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增添了这里静幽和闲散的气氛。 仙女山草原 同学们在这里留影,过后就乘车前往天坑天桥景区。下得车来,我们也辨不清东西南北,随着人流走着石梯山道。道旁有不少扛着滑竿的人招揽生意。滑竿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轿子,供人坐着上山或下山。起先,我们看不到天坑天桥在哪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我们是在天坑的顶部,要慢慢下到天坑底部才能观看天坑天桥真面目,下去的高度可能在200米左右。上山容易下山难,沈祖冀和我们几个腿脚不算太好的人走的较慢,张希文和我们同行,不时地给我们以帮助,他开玩笑说,他是打狼的,要走最后面。陈鹤平、杨月芬夫妇为了照应前后队伍,不时地停下来给我们以鼓励,给我们拍照,说不要急,慢慢走。 神鹰天坑天生三桥之一桥 下到谷底,我们才看到,这里壁立千仞,悬崖万丈,雄奇无比。所谓的天坑,实际上就是一条狭长的陡峭山谷,在山谷的顶端居然有山体相连,这样就形成了天坑和天桥的模样。我们沿山谷前行,能看到三座天桥,依次是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山谷时宽时窄,这里时而山泉飞溅,时而瀑布轰鸣,天坑天桥上方的崖层形态各不相同,怪异无比,有的像鹰所以又称神鹰天坑,有的像猩猩的眼睛和大嘴巴,景点都由此而命名,引起许多游客的好奇!大自然的造化千姿百态,任你去发现,去想象!走过几道弯,前面出现一个湖泊,湖面碧波荡漾,四周树木清幽,流水潺潺,真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刚才山路的艰辛和劳累,顿觉烟消云散。第一天的武隆之行,由于路程较远,等我们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天坑之神鹰 天坑合影 第二天参观大足石刻,大足在重庆的西北方向,开始的时候,车子正好沿着嘉陵江边走,视野比较开阔,正好可以观赏嘉陵江景和沿途的城市景色。我们看到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桥梁横跨在嘉陵江上,同学中有人在说,这里是桥梁博物馆啊!重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坐在车上前行,极目之处,或远或近,楼群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导游也不时地介绍着从车旁驰过的景物和建筑,正说话间,一列轻轨从我们的左上方穿楼而过,不动声色,扬长而去!车上发出了一阵惊呼!重庆的轨道交通真是堪称世界奇观! 不多时,车到大足县城,导游让到“昌州古城艺术中心”小休片刻,这里应该是一处新建的仿古景点,但这里的建筑和庭院风景也很别致漂亮,倒是拍照摄影的好地方。车到大足景区的时候又是午饭时间,午饭后就前往检票口,景区规模似乎太大,从停车点到检票口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只能乘电瓶车前往,部分同学则坚持步行,不怕烈日,到达时已大汗淋漓。 昌州合影 大足石刻 检票以后,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石窟的世界。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摩崖石刻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杰作。大足共有七十多处石窟群,其中北山、南山、宝顶山最为著名,我们参观的是宝顶山石刻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巨大的石窟连着石窟蔚为壮观,大小不一的石刻造像形态各异,开始看时真有点眼花缭乱。导游介绍,这些石窟造像分为若干组,每组都是一个佛经故事,用以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我们大多对佛教不是很了解,导游的讲解虽然不错,但是速度太快,有的有些印象,有些已经记不起什么来。大致记起的有讲述孝道的故事,有六道轮回,九龙浴太子,千手观音,圆觉洞和牧牛园等。讲述孝道的群雕我们暂且称为孝道图。导游介绍,原先的佛教是没有孝道内容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这组孝道图说明此时的佛教已 经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孝道图以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从怀胎、生育、哺乳、换洗尿布一直到操办婚事,送儿远行等画面,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世俗的社会生活。雕像人物表情的刻画,细腻而传神,极具感染力。艺术大师们赋予了这些石头造像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孝道的教化作用不言自明。六道轮回图非常形象地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千手观音最近经过整修装金,金碧辉煌,她有1007只手,每只手都握有法器,千姿百态,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千手观音法力无边,能救世间的一切苦和难。九龙浴太子则是描述佛诞生时的景象。大凡宗教中的圣人都有一个离奇的降生故事,释迦牟尼出生时就有九条龙口喷泉水为他洗礼!工匠们巧妙地引来山水,从龙嘴里缓缓流出,再从太子身上流过。整个造像机巧灵动,充满意趣。 大足石刻真正的千手观音共有1007只手 牧牛图石刻群通过一幅幅牧牛人训化牛的生动有趣的图像表现了修行者禅悟佛门的过程。牧牛人是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整个造像生活化,充满乡土气息,使宗教教义易于被人接受。造像内容的生活化则是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参观圆觉洞时,人们的注意力随着导游的介绍集中于洞窟的采光技术,洞窟的设计者从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使光线投射到一个长跪问佛的菩萨身上,使洞内产生了一种神秘气氛,制造出一个梦幻的佛国世界。匠心独运,变简单为神奇。 九龙浴主 宝顶山的石刻艺术太丰富,我们能够记起的也就是这些片言只语。我们在想,800年前,匠师们是如何一锤一锤开凿出如此宏大的石窟,雕刻出如此精美的造像,除了智慧和艰辛的劳动之外,原因只有一个,信仰的力量造就了奇迹! 从大足回到城里,时间比较早,因为晚上还有两江夜游,这是同学们非常期待的一个节目,“不览夜景,未到重庆”啊。入夜,同学们登上了“满江红”游船,两岸的灯光已经初现光彩,大家已迫不及待的拿出相机,记录美景。一声汽笛,轮船先在嘉陵江航行。随着夜色加重,两岸的灯光越发璀璨,万家灯火和闪烁的霓虹灯如梦如幻。此时轮船已掉转方向,在长江中行进。两岸灯火通明,流光溢彩,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同学们陶醉在夜色美景中,世间有任何烦恼,此时也会忘却。 两江夜景 14日早间,同学们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追思杨通球同学。杨通球同学几天之前因病去世,同学们分别表达了悼念之情。14日上午8点30分是洛阳举行最后告别的时刻,聚会组委会根据大家的提议,决定举行一个简单追思仪式。8点之前,张希文、肖建如等进行了场地布置。8点20分由陈鹤平主持,同学们肃立默哀1分钟,张希文致追思词,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寄托大家的哀思。 14日上午,万天禄带领大家去重庆人民大礼堂游览,这是一个外观像北京天坛的宏大古典建筑,1954年建成。礼堂前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四周植有树木花草,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大家一直玩到中午,万天禄夫人介绍了一家火锅店,大家在一起品尝了正宗的重庆大锅。下午自由游览活动,有的去三峡博物馆,有的去了洪崖洞,磁器口,饱览了重庆美丽风光,领略了山城的风土人情。 重庆大礼堂前合影 自由行川剧院前留影 轻轨列车楼中而过 到14日晚间,这次聚会在重庆的活动圆满结束,大家表示衷心感谢东道主万天禄夫妇,从联系旅行社到选择景点,从准备证件资料到订立合同,从迎接同学到整个聚会行程,样样需要操心,万夫人潘老师也忙前忙后,送同学乘车、送同学到景点,不辞劳苦! 朝天门码头 孚泰二号游船 15日下午同学们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出发,登游船《孚泰二号》,游长江三峡。晚上21:00游船启航。 16日早上到“丰都港”“游“丰都鬼城”说是:“鬼门关口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晚上“夜游张飞庙”。 17日上午游“小三峡”及“小小三峡”。到巫山港换小游船到贵宾房,游小三峡之第二巴雾峡。下午游“神女溪”。巫峡是长江第二峡,而长江的一个支流上又有小三峡,这个支流的支流上又有小小三峡总而言之都是“峡”越来越窄靠的越来越近,其中有个神女峰下有神女溪。一路走来全是山水。 一桥飞架小山峡 休息 游小山峡 18日早停靠秭归县茅坪港,游览“屈原故里+三峡大坝”。乘自动扶梯登上坛子岭,游览了“屈原故里”,参观截流纪念园,185平台。举世瞩目的宏伟水利工程,徜徉在大坝的怀里,愈发真切地感受“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惊喜。游览结束后由大坝乘旅游大巴送至宜昌结束愉快的三峡之旅,同学们到达宜昌火车站。到告别回家的时间了,我们相约2020年再次团聚,庆祝毕业50周年。 原屈原故里已被三峡水库现故里是妨建的,唯有屈原塑由原处搬此 长江三峡大坝 三峡水电站输电塔 这里表杨一下聚会全勤同学 聚会全勤范士儒夫妇 聚会全勤张希文 聚会全勤肖建如 聚会的成功离不开每位同学的努力和付出。姚连增同学为了给同学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常常来往穿梭,汗流浃背。柯静霓年龄小一点,精力充沛,为了帮助同学抢拍好镜头,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为了聚会的顺利成功,戎永胜、肖建如、张秉才、范世儒都能提出很好的建议。同学之间充满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保持了历次聚会的好传统,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大家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安全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身体较好同学主动热情帮助身体不太好的同学。总之,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一次充满爱心的聚会!难怪相邀亲友同事盛赞:“你们班的同学都很热情、友好!” 最后,让我们向聚会地主万天禄夫妇和其他聚会组织者陈鹤平、张希文、沈祖冀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注:感谢陈鹤平、姚连增、许明城、郭建绵、沈祖冀等提供照片! 照片配 诗作者:田杉林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眸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同学 1963年作为国庆受阅首都民兵师 留影
bhwangustc 2019-10-4 18:21
回眸中科大近代物理系 同学 作为1963年 国庆受阅 首都民兵师 留 影 1963年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 首都民兵师二连 由中国科技大学614及624同学组成 前三排带有垫肩者皆为扛无后座力炮的炮手 本页照片提供者:614于尊涌,624陈锡浩,何丰来 全部 左部 中部 右部 我本人在第三排左起第7人 左部 中部 右部 中科大62级部分同学1963年在北京南口劳动时登长城留影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4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眸中科大624同学毕业前留影照片
bhwangustc 2019-8-10 21:16
回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01(1962级原子核科学及工程系) 后更名为 624 (1962级近代物理系) 同学留影照片 拍摄时间:1967年前后 本页照片提供者:韩大辅同学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4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首家非公立大学的创办人?
animalfarmer 2019-6-18 15:15
知识分子,2019-6-18 撰文 | 熊卫民 责编 | 夏志坚 6 月 6 日晚上,我被友人拉到合肥大剧院,去看舞台音乐剧《爱的辐射》的首演。一进门就听主持人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我心里一沉:该不会又是一部以塑造假大空 “ 典型 ” 为目标的 “ 神剧 ” 吧?若是如此,我得找机会溜回办公室,继续写我尚未完成的报告。出乎意料的是,全剧居然没有一句套话,从头到尾都以真实、精致而吸引人。我不但花了近两小时全神贯注看完演出,还乐意挤出数倍于两小时的时间把我所受到的冲击,以及所引发的感想写下来。 没有勋章的元勋 本剧的主角是科学家杨承宗( 1911-2011 )。这是一位较少得到报道、已不太为当前的年轻人所知晓的名字。但作为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微量铀提取新工艺的发明人 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首家非公立大学的创办人,他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在世界核科学技术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正如本剧开场时朗诵的郭传杰先生的诗所说的那样: 中国首颗核弹的铀燃料, 提炼自您的手里 ; 科大朗朗的讲堂上, 您在为中国放射化学奠基 ; 改革春风中您创办的合肥学院, 已走出一批批创新创业的桃李。 然而,在中国院士的队列里, 看不到您 ; 在两弹元勋的名册上, 也找不到您 ! 可尊可敬的杨先生啊, 您在哪里 ?! 面对关切的探询您淡然爽朗的回答, 让名利之徒遁身无地。 不世之功而谦谦君子, 雨雪风霜仍心空明丽 ! 您是人杰中的人杰, 犹如高尚者的旌旗 ! 没有勋章的元勋, 是国人对您永恒的铭记 ! 在舞台剧这样一个很受限制的空间,该如何在短短的 2 小时之内,把这位百岁老人的人格、成就乃至整个人生给呈现出来?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惊奇地看到,编剧兼导演郁百杨教授,紧贴杨承宗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仅仅用五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就把杨承宗对国家和民族饱含深情、强大的人格感召力、顽强的意志、高超的公关和行政能力、为公义而忘我工作等等特征,给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图 1 杨承宗的真实照片(上)和《爱的辐射》中的演员剧照(宋怀强教授,下) 在本剧快结束时播放的视频中,晚年的杨承宗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非常简洁的总结: “ 我这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为原子弹做了一点贡献;二是办了科大的某个专业,以此而办了合肥联合大学。 ” 我觉得这个总结非常精到。活到百岁又如何?经历过万事又如何?阳光底下少新事,即使成就高到如杨承宗者,能在国史上留下记录的,也主要是这两件事。 如果我是编剧,我将如何展示这两件事?我再次惊喜地看到,郁百杨和我的倾向一致:对第一件事只是点到为止,重点展示的是第二件事。毕竟,原子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影响十分深远,既有好又有坏;造这么一个东西,其成败得失,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办新型高等教育就不同啦,开创新时代、启蒙万民、泽被苍生。 教育改革 的先行者 中国的高等教育始于晚清,兴于民国。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形成了包括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其他外资大学(如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退还庚款资助的清华大学)、国立大学(如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省立大学(如广西大学)、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杨承宗的母校大同大学)在内的多种办学主体并存的体制,而教育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不同的高校,各有所重、各有所长,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质量提升很快。起初只能培养一点专科生、大学预科生; 1928 年(此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前后,部分能培养出一些基本合格、可到欧美名校高年级插班的本科生;抗战时期,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一些科系的本科教育,已达到西方 高 校的 及格 水平。这些学校的大学学历,也因此得到西方 高 校的承认。 1949 年后,实行院系调整,只留公立学校,新建很多高校,将科研和教学分开,将理科和工科分开,改通才教育为专才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些措施虽然为国家的初步工业化打下了一定的人才基础,但也导致了学校活力不够、学生后劲不足的严重问题。 “ 大跃进 ” 、 “ 文革 ” 期间搞所谓的 “ 教育大革命 ” ,将正规教育变为非正规教育 , 强调 “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动员学生来批斗老师,对高等教育实施大折腾,更令其质量大幅度退化 ——“ 文革 ” 前期,高等学校居然停止招生; “ 文革 ” 后期,作为高校翘首的清华大学,所录取的新生许多只是小学水平,令邓小平在 1977 年的科教座谈会上生气地说: “ 那就干脆叫 ‘ 清华中学 ’ 、 ‘ 清华小学 ’ ,还叫什么大学! ” 1977 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得以逐步向正常轨道回归。但积重难返,高等教育之规模和质量,距离满足时代的需求,仍然十分遥远。适龄青年中, “ 只有百分之一的幸运儿能进大学,高考升学率小于百分之四,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仅十四人 ” 。在高校很少的安徽省等地,确实大量出现了本剧所说的那种差 0.2 分、 0.5 分、几分而不能上大学的情况。 怎么办?等中央统一出台政策,还是自己想办法走出陈规 、 越过雷池?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 “ 科大 ” )副校长、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 的杨承宗决定走第二条路。他设法说服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的领导人,决心以科大为主要依托 , 联合以文科见长的安徽大学、以工科见长的合肥工业大学,以及安徽医学院 、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工学院 等其他几所位于合肥的高校,办一所 “ 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 ” 的新型大学 —— 合肥联合大学(以下简称 “ 合肥联大 ” )。 本剧几次唱到 “ 新型大学 ” 一词。 “ 新 ” 确实是其特点。在对计划已强调了三十年,一切都要求统一,所有高校学生都要求住校,由学校包食宿、包分配的年代,提出自费、走读、 自主招生、 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联办公助 (公私合营)、 所有管理人员都要兼教学工作等新理念,不但需要眼光,还 非常 需要勇气。 除了杨承宗,大概当时也没有别的人能有此经验、能力和资源来办成此事。 作为科大的创办人之一,杨承宗想到办另一所新型大学的主意,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 1958 年创办的科大,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的产物 —— 它是一所系与所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接近美国式教育而非苏联式教育的新型大学。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塑造了科大人 “ 敢为天下先 ” 的精神。 不仅如此,他还有能力调动科大的很多资源。事实上,合肥联大前面三年完全是在科大校园内办学,所利用的教学、实验资源,主要来自于科大。而他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 的身份,又令他有接触和说服安徽省和合肥市各相关领导的途径。 虽然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很支持此事,合肥市委书记郑锐更是为此殚精竭虑 、并 亲自担任学校董事长,可要在“没有一寸土地、一分资金、一位教师、一间教室、一件教学器材” , 仅有五位兼职的科大同事 (分别为 贾志斌、陈德跃、赵立人、贾荣书、谢永和 ) 作为帮手的情况下创办一所大学,其难度可想而知。杨承宗 和 贾志斌等真是有能力,居然在三个月之内,就把此事给办成了 —— 从 1980 年 7 月杨承宗提出倡议、 8 月得到安徽省政府批准,到 10 月正式开学,期间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三年后,他们又成功地在合肥市政府批准的地块上盖成教学大楼,令合肥联大有了独立的校舍。 当时来 科大讲学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很多 , 只要有可能 , 杨承宗 都会请他们顺便也 来合肥联大讲学 。 图2 1980年,合肥联合大学校长杨承宗、董事长郑锐、教务长贾志斌、副教务长赵立人(右起)在研究工作 合肥联大实行的是 “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地方政府的补助和社会赞助。因为钱少,所以它不养行政人员,所有管理干部都是兼职的,且都还有给合肥联大学生授课的任务。它办的还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专业,而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不是包分配而是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 …… 诸多改革措施令合肥联大的办学方式在不少方面走到了时代前列。 它所招的学生高考成绩只是稍有不及,而他们享受的是与科大学生高度相似的师资和实验条件,所以最后的毕业生质量也相当高,前面几届学生更是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光。这些成绩令合肥联大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科技日报》等纷纷报道它,在杨承宗的努力争取下 , 世界银行也给它贷款 ,而德国更是给了它不少援助 。 图 3 合肥联大首届学生毕业了(剧照) 众所周知,安徽 “ 小岗村 ” 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原点。而杨承宗创办的合肥联大,则可以说是中国高等 院校 改革的 原点 。在它之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杭州 、 厦门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众多类似的自费走读大学,如海淀走读大学( 1984 )、北京联合大学( 1985 )等,还出现了汕头大学( 1981 )、宁波大学( 1986 )等私人捐资大学。甚至, 21 世纪兴起的宁波诺丁汉大学( 2004 )、西交利物浦大学( 2006 )、上海纽约大学( 2012 )等中外合作大学,去年由社会力量创办的西湖大学( 2018 ),所有这些非公立大学 , 都可以说是它的跟随者。 图4 2006年,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的题词 任重而道远 因为有多种办学主体、多种教育模式,民国时的一些高等院校,仅仅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就从基本合格,升级到了西方 高 校的 及格 水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若从合肥联大的创办算起,迄今已有 39 年的历史。其结果又如何呢?有几所高校敢称自己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已能和当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西南联合大学等比肩?更遑论 “ 世界一流 ” 了。 改革的波折也可从合肥联大后来的发展史中一见端倪。对于合肥联大,杨承宗倾注了极多的心血,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把学校取名为 “ 合肥联合大学 ” ,就有效法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奇迹 —— 西南联合大学之意。而合肥联大在创办初期,也确有蒸蒸日上的势头。可令人遗憾的是, 1988 年 12 月的某天,这位身体健康、备受尊敬的校长,居然被要求立即离职。被离职当然会有冠冕堂皇的原因,但真正的理由却不会被说出:杨承宗反对安插专职的 行 政人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军转干部进学校担任领导职务。 杨承宗先后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二机部第五研究所、科大等机构工作过,前后中外的比较让他明白,外行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当干部,所起的更多是负作用 —— 给做事的人添乱乃至捣乱。所以他和助手们宁愿自己多受累,也不愿让那种人进来。这大概是 1980 年代高校去官僚化的一种努力吧。但遗憾的是,杨承宗他们失败了。在杨承宗恋恋不舍离开合肥联大的同时,科大其他的兼职办学人员也基本被退了回去。而失去了科大的支撑、思想和教学资源的合肥联大,也就大大减缓了发展的速度。 2009 年,科大前校长朱清时出任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之所以接受这个聘书,是因为他赞同该校提出的去行政化、去官僚化的理念,而外界也迫切希望他主政的南方科技大学能趟出一条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之路来。可结果又如何呢? 中国的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 致谢: 感谢刘渝珍教授和杨家翔女士接受笔者访谈,郁百杨教授提供剧照和他访谈杨承宗先生的录像,审稿人提出改进意见。当然,若有错误,由笔者一人承担。 原题为:中国高等院校改革的原点 —— 从音乐剧《爱的辐射》说起 参考文献: 杨承宗发明的离子交换方法可以利用含铀矿物在稀硫酸溶液中形成络合铀酰离子得到浓集低含量的铀,因而在世界核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见:张志辉 , 刘培 . 杨承宗:期颐一笑淡此生 . 中国科学报 .2014-06-20. 转引自:傅振国 . 查全性与恢复高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10-10. 贾志斌 . 杨承宗先生与合肥联大 . 见:赵良庆主编 . 杨承宗教授九十五华诞纪念文集 . 2006 年,第 28-32 页 . 郑锐 . 力举高教改革大旗 开拓联合办学之路 . 见:赵良庆主编 . 杨承宗教授九十五华诞纪念文集 . 2006 年,第 25-27 页 . 1982 年 9 月,合肥联大获得世界银行贷款 156 万美元。见:合肥学院三十年大事记 .http://www.hfuu.edu.cn/yb/03/1a/c246a794/page.psp 从 1985 年起,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进行长期合作,共同建设合肥联大及更名后的合肥学院。下萨克森州的政府、企业、高校给予合肥联大( / 合肥学院)以大量设备和资金援助,还帮助其培训教师,接受其留学生。 2015 年 10 月 30 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共同考察了合肥学院。主要来自:合肥学院三十年大事记 .http://www.hfuu.edu.cn/yb/03/1a/c246a794/page.psp
个人分类: 科苑往事|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大646年级2019年4月10日上海聚会
kd652 2019-4-19 01:46
详情请见: https://mp.weixin.qq.com/s/TwYGfBH_PzOAeV8xwQL7BQ 片花: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1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中科大女生熬成了婆婆
kd652 2019-4-18 12:18
看详情请点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g5Fmf09MNggCOPWD5hKhw (上图中间那位是不是有些像科大机器人“佳佳”的样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大南迁合肥始末
kd652 2019-2-21 00:57
https://mp.weixin.qq.com/s/NDWKxw20vqCxKyv_b-gQ2g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5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扬自杀的几点疑问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9-2-19 09:06
我对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扬自杀的几点疑问 蒋继平 2019年2月19日 前几天从科学网上又获得一个令人非常悲伤和难以理解的消息, 中科大在读博士生刘春扬采用落水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读了一些有关方面的信息, 尤其是其家人对其的描述,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人会采用这种方式自杀。 我现在有几个疑问需要读者们帮我解答。 第一, 刘春扬同学不会游泳吗? 一个会游泳的人会淹死吗? 第二, 刘春扬生在安徽农村,安徽农村一般有河流, 小时候的孩子们都会到河流学游泳的。 所以,照理来说, 刘春扬应该懂得游泳的。 第三, 现在中国的学校没有游泳这个体育项目吗? 没有游泳课吗?要是有的话, 所有的学生应该都会游泳的。 第四, 据其家人的描述, 其生前没有任何不正常言行举止, 还说马上要回家一起过年的。 第五, 生在农村的他, 一定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已经经过许多考试, 都已经读到博士了, 会如此想不通, 会不顾还在农村的父母和亲戚们而离开世界? 第六, 即使采用自杀的方式, 像他这样聪明的博士生, 可以用N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比如说, 直接从高楼跳下就行了, 何苦要走很远的路, 死在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 第七,要是对导师或者社会不满而采用自杀来表示抗议, 那么, 就更应该在人多的地方自杀才说得过去。 这是因为在人多的地方自杀会引起更大的反响, 对不对? 第八, 现在公安机关总是用现场视频来作为破案的最重要依据。 可是, 犯罪分子懂得视频的科学道理, 他们可以利用视频不可能解决的盲点来从事犯罪行为。 比如说, 他们提前很多时间进入犯罪地点, 并且潜伏在那里, 把谋杀对象用某种方式引到作案现场加以谋害。 但是, 在现场视频录像中, 不可能将很早以前就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全部排查,会不会? 第九, 一般自杀的人都会有一份遗书来向家人说明自杀的原因的, 也会有请求家人原谅的言辞的。 我到现在好没有看到这样的信息, 是不是我疏忽了这个信息? 第十, 他是否处于三角恋爱的境地? 生前有没有情敌? 我希望我的疑问是自找烦恼, 没有任何谋杀的因子在内。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31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大学同学田杉林的高中生活散记
kd652 2019-1-16 00:41
http://88263735.blog.163.com/blog/static/23211895201581955818989?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1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中科大时的物理老师钱临照院士
kd652 2019-1-4 18:28
1965年当我们在中科大入学后,第一学期的普通物理课是由 著名的老一代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担任的,说实在的,刚入科大时见到传说中的华罗庚在校园里拄着拐棍往教学楼走去上课真的‘惊艳“(我自知用词不当,待改)了一番,而刚见钱临照没有那种感觉,钱先生个头不高面带微笑,讲课时驾轻就熟的样子,说话江浙一带口音,后来知道,他这是从科大建校以来第八次给新生开”普通物理“课了,钱先生讲课有”居高临下“的”透视感“,说话幽默,比如讲到流体力学里的“伯努立”方程时说:这方程有点费解,有些同学管它叫”白努力“方程,可这是航天航空”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你们一定要学习好呃。 著名的老一代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教过多年的普通物理课,他在课堂上讲授转动惯量时,亲自坐上旋转凳演示的情景,给我们58级技术物理系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3年他专程从中关村来到半导体所参加我们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情景,更令我们难忘。 爱校如家 钱老在世时,无论是我陪他出差外地,还是他本人出差外地而我到火车站、飞机场接他回校,每当跨进校门,钱老总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说:“到家了!”学校安排钱老到外地疗养,钱老总是坚持陪伴同行的亲属一切费用自理。钱老说:“学校经费有限,不要给学校增加负担。” 1999年初,钱老病重住院,当得知自己病情已不可逆转又不宜回住自己的居室时,他坚决表示:回到中科大校医院也是“回家!”流露出钱老对科大这个家的深深爱恋之情。 回到校医院后,钱老吩咐:“除必需的药品外,其它开支都自理。”结果病房中使用的冰箱、彩电、微波炉、轮椅、充气床垫,包括护理人员的酬金都由他个人出资,连病房门口的拖鞋亦自购。还交待,冰箱、轮椅、充气垫要无偿留给校医院,供其他患者使用。 钱老的93岁生日是在校医院病房中度过的,他一再叮嘱家属要给校医院职工每人送上一个小蛋糕,但不要搞活动,以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钱老临终前,在校医院度过一生的最后100天中折射出爱校如家,高风亮节的情操,令人难忘。 爱讲真话 “文革”中,上级指派我们去“逼供”“隔离审查”中的钱老,令他写交待承认自己是潜伏特务头子的材料。钱老始终坚定地说:“我只会写真实的经历,不会乱编。” 钱老随科大自北京下迁合肥时,多次伤感地说:科大损失太大了,国家的损失更大。面对科大天体物理研究涉及的“宇宙学”、“黑洞”等理论被无知的“四人帮”定性为“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伪科学,并受“四人帮”写作小组公开载文批判时,刚从“反动学术权威”、“特嫌头子”解放出来的钱老挺身而出,不仅大胆参加科大天体研究活动,还在各种场合提出解释与申辩,竭力保护科大天体物理研究人员在政治动荡中奋勇迈进。 粉碎“四人帮”后,在一次全校讨论教育革命的大会上,与会者纷纷提出科大学制应缩短为四年的见解。当大会主持人强调:国家领导人已说过科大的学制是五年了,大家就别再讨论了。钱老断然起立反驳:“领导人说过的话还可以让大家讨论嘛。”一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钱老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始终安放着周总理的画像。总理逝世后,钱老顶着“四人帮”禁止群众悼念的高压,直奔科大师生自发组织的追悼大会,毅然登台发表悼词,追思总理对知识分子的爱护与关怀,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期望,还以万分崇敬的心情追述周总理公而忘私的美德。言词恳切,听者动容。钱老还说过,我们要像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一样竭尽全力地办好科大。他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 钱老在病重的最后日子里,仍不断向来探望的师生询问科大有什么新进展,商讨如何办好科大。钱老认为,面对新形势,科大不仅要培养教授、科学家,还应培养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为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出切实的贡献。此刻,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钟爱年轻人 建校初期,钱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精益求精,几易讲稿,面壁试讲。授课力求直观具体,声音宏亮,思路清晰,引人入胜。钱老还亲切指导学生课外开展科研生产小组活动,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深受大家欢迎。工农兵上大学时,66岁的钱老重登讲台,授大课,大大激发了师生们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情。钱老力主开办科大回炉进修班,年近七旬的钱老热情地为他们传授基础物理知识,主动让出或寻找校外的各种学术活动的机会,手把手地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盼望他们早出成果。这给进修班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钱老积极支持创办科大少年班,亲任科大少年班研究组组长。他说,少年班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未来的国家栋梁。钱老与少年班学生同堂听课,促膝谈心,鼓励他们经受风浪锻炼。老少亲密无间。1985年,年近八旬的钱老代表学校接见一个外国教授代表团后感叹说:“他们都是三四十岁,是我的孙辈教授了。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培养出三四十岁的教授呢?”钱老把希望寄予少年班。十年后,果然有一位30岁的原科大少年班学生成为科大最年轻的教授,实现了钱老的愿望。 钱老一贯要求年轻人学好外语。“文革”前,他约请年轻教师定时到他家,开展外语学习。“文革”中,被“隔离审查”的钱老仍耐心地辅导身边看管他的青年人学外语。“文革”刚结束,钱老积极组织年轻人翻译国外最新文献,使参加者的外语及专业水平迅速提高。钱老热情地给年轻师生写出国推荐信,为他们争取出国进修和深造的机会。钱老与在国外的师生密切书信往来,及时向他们介绍祖国与科大的新貌,并加盖上“月是故乡明”的印章赠予他们,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来报效祖国。每当有师生回国,钱老总是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述出国的收获,共商办好科大。 钱老永远与年轻人同乐。晚年的钱老行动不便,学生们就每天轮流到钱老家看望交谈,亲热地叫钱老为“爷爷”,只要天晴,大家就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钱老在校园内转悠,仔细观察科大日新月异的变化,畅谈科大美好的未来。钱老走了,钱老带着年轻人深深的眷念走了。科大为了满足钱老永远“回家”的心愿,于2000年春,在美丽的校园里安放了钱老的塑像,塑像旁埋有钱老的骨灰。钱临照老师永远留在科大的土地上。(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58级学生 麦汝奇)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中科大)红专并进科教报国
kd652 2018-11-13 14:30
w https://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290673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母校中科大60年校庆,我捐一个梦
热度 2 kd652 2018-9-20 18: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9月20日,今天正好是60年校庆的日子,我是在1965年9月1日正式入学的,属于文革前最后一届中的一员,昨天看到母校举行的60年校庆的盛况,心中激动万分,为母校六十年来的成就感到自豪。国内外校友多有捐赠,个人不才无力捐资,在这里捐一个梦想: 这是关于龙的一个装饰品,在平面介质上常见龙的图形,有龙珠悬浮在龙头前上方,这象征着目标达到事业辉煌。 但是在立体雕塑就很难实现龙珠悬浮这种状况了: 二十年前,我经过多次试验,实现了龙珠悬浮在龙头前上方(并申请了专利:ZL98245779.0),在2000年1月8日大连电视台迎接龙年的专题综艺晚会九九合家欢上做了演示,下面是当时的电视荧屏截图: 后来又重新制做成样品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二楼展出: 照片中MM是大连现代博物馆的讲解员 并分析了龙吸宝珠的原理,从中还悟出了龙珠悬浮在龙头前上方的喻义:做事固然要有目标,而目标的实现还要符合客观规律. 我的梦想是,捐赠专利的使用权,母校可以在校内的任何地方(比如校博物馆或礼堂的风门厅内)自行设计建成利用此专利原理的雕塑,我唯一的要求是标明该专利(ZL98245779.0)的发明人是中科大毕业生学号652003.至于该专利的技术细节,对于母校学弟来讲一看即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个人分类: 思路|238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科大研究人员实现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
zhpd55 2018-8-25 16:27
中科大研究人员实现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18年8月24日转载来自 中国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的消息,中科大的研究人员实现了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网站发表。此项成果是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CAS Key Lab of Quantum Information)的李成峰(Li Chengfeng音译,似乎应该是 李传峰 )、周宗权(Zhou Zongquan)等人合作完成的。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多自由度(multi-degree-of-freedom,DOF)多路复用固态量子存储,并演示了光子脉冲操作函数随时间和频率DOFs的变化。 Credit: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Researchers achieve multifunctional solid-state quantum memory August 24, 2018,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e team of Li Chengfeng, Zhou Zongquan and others from the CAS Key Lab of Quantum Information developed a multi-degree-of-freedom (DOF) multiplexed solid-state quantum memory, and demonstrated photon pulse operation functions with time and frequency DOFs. The results were published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recently. The reliable storage and coherent manipulation of quantum states with matter-systems enable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quantum networks based on a quantum repeater. To achieve useful communication rates, highly multi-mode quantum memories will be required to construct a multiplexed quantum repeater. The team presented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the on-demand storage of orbital-angular-momentum states with weak coherent pulses at the single-photon-level in a rare-earth-ion doped crystal.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3-dimensional spatial DOF with 2-dimensional temporal and 2-dimensional spectral DOFs, the team created a multiple-DOF memory with high multi-mode capacity up to 3*2*2=12. This device can also serve as a quantum mode converter with high fide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plexed quantum repeater. The team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vice can perform arbitrary pulse operations within time and frequency DOF. Representative operations include pulse sequencer, multiplexer, selective spectral shifter and configurable beam splitt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ll these operat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carried by photons maintained a fidelity of about 89%. This memory device can achieve all operations required for Knill-Laflamme-Milburn type quantum computation, so it may be expected to find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linear optical quantum computing. Explore further: 18-qubit entanglement sets new record
个人分类: 新科技|2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录(70)----同学相识50年聚会(有古稀老人唱儿歌视频)
热度 1 kd652 2018-7-25 12:16
2015年阳春四月,春满大地。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中国科大6521班的同学成功举办了相识50年聚会,也是我们毕业后自2004年以来6521班的第五次聚会。聚会分两个阶段进行,20、21日在上海青浦聚会观光,22、23日到扬州进行观光旅游。 上海青浦区的枇杷园生态园是这次举行聚会的地点,这里树木葱茏、空气清新,真是老年朋友聚会休闲的好去处。 2012年大连聚会时商定今年在上海举办相遇50年聚会,此后筹备组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筹备,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这次先期有36人报名参会,临聚会前万天禄同学和夫人,以及龚瑞生的夫人因为身体不适不能成行,章小宝同学因为日期弄错,提前一个月到了青浦 ,成就了一段佳话。因此实际到会32人,创了聚会历史的新高。黎懋光老师虽然80高龄,毅然应邀参会。有老师和我们一起相聚,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除了本身就是同班同学的夫妇以外,有10位同学携老伴参加聚会,使聚会增色不少 ,姚连增也是科大652的同学,他热心为大家摄影留念,忙前忙后,令人钦佩! 我们班有四位同学,他们每次聚会都参加,一次不落,他们是张希文、肖建如、史永文、范士儒,其中范士儒每次都是夫妇二人参加,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聚会模范、模范夫妇! 范士儒夫妇 李铁同学因为另有采风活动,不能参加这次聚会,但是他仍然寄情于聚会、寄情于同学。他用自购的激光雕刻机为每位参会的同学和他们的老伴制作了一枚精美的挂件,邮寄到聚会地发给大家。小挂件上刻有科大的缩写字母、姓名和学号,送给老伴的刻有姓名和上海聚会字样,同时每一件上都有一个金色的福字。挂件的材料是玻璃,要经过粗磨、细磨、打眼、装配等工艺。因为是手工制作,要完成这些工序,需要千万次的单调动作,李铁把对同学的祝福、对同学的深情厚谊化进这千万次的单调动作之中,他送给同学们的是无价的、独一无二的心意和真情!李铁还寄来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对聚会的祝愿,一篇介绍他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他提倡老年人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圆自己的梦想。李铁的文章已经发到652博客上,大家看一看会有启发和教益。 李铁同学做的挂件 我们班留科大的三张以及他们的老伴合称为四张一吴一姚,为了这次聚会,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礼物--科大毕业戒指。近年来科大会给毕业生发毕业戒指,因此他们也想到我们这些老毕业生们,自费联系制作单位为每位参会同学和老伴制作了这样的戒指,上面刻有科大的字母缩写和班级代号。科大人应该说智商都不错,但是情商也不低,这种情就是同学之情、同窗之谊! 这次聚会的参加人员费用自理,但还是有几位同学给聚会捐赠了多少不等的资金,他们是徐力、金广湘、陈鹤平、杨月芬、柯静霓、杨通球。他们说现在大家虽然不缺钱,但是为了大家住的吃的更好一些,资金充足一些总是好事。陆士中同学作为上海青浦聚会的东道主21日中午他做东宴请同学们。他们想的这样周全、这样贴心,谁又能拒绝他们的好意呢? 20日晚餐以后同学们来到会议室,大家欢聚一堂,陈鹤平谈了聚会的安排,沈祖冀播放幻灯纪录片,有在校时期的老照片,以及历次聚会的照片,大家相互交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黎懋光老师赞扬我们班人气最旺,聚会次数最多,团结好,有凝聚力!是啊,为了今天这样的相聚,组织者们花了很大的心血,同学们也作了很多的准备,大家从国外、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能这样欢聚一堂,回忆过往,感叹曾经的心酸和辉煌,就是为了能一起旅游观光,享受同学之间真情与温暖!很多同学不能前来参加聚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对聚会的祝愿。万天禄、陈南竹、吴是云先后通过微信短信祝聚会圆满成功,王俊杰打来电话向黎老师和同学表示祝愿,杨希桂同学向大家问好,他因为要照顾老伴,不能到会。 大观园前合影 这次聚会的主要活动是观光游览,第二天的行程是游览青浦的两个景点,上午游览大观园,下午参观东方绿舟。 大观园是按照小说红楼梦里的描写而建造的古典园林,小说中的怡红院、潇湘馆、衡芜院、梨香院、大观楼等庭院建筑在这里一一呈现。游客们徜徉其间,仿佛置身在当年的贾府之中,听到主人公们的对话、吟唱、啼哭和诉说。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包罗万象,多少年来,人们评述不完,体味不尽。。。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参加聚会的部分女同学 大观园--参加聚会的黎老师和部分男同学 青浦淀山湖畔 青浦东方绿舟之淀山湖畔 东方绿舟是上海市打造的集拓展训练,国防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基地,这里应该是青少年活动游玩的天堂,同时这里紧邻淀山湖,烟波浩渺,植被苍翠,是一处天然大氧吧,也是老年人舒缓身心,休闲健身的好地方。同学们游览了航母等许多景点毫无倦意, 黎老师也是步履轻盈,兴致不减。徐力、姚连增用他们专业的目光随时捕捉着镜头,为大家留下美好的瞬间。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 东方绿舟 21日晚间安排了聚餐,同学们频频举杯,为大家的情谊和健康干杯!虽然没有年轻人感情深、一口闷那样的豪情,但是酒味更悠长、友情恒久远!席间大家谈到,希望将来毕业50周年的时候有机会再相聚,应该保有这样一个念想。陈南竹和杨月芬在北京交谈的时候,有意愿组织大家相聚一次,大家表示应该促成陈南竹这个愿望的实现,蒋方欣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配合和支持。 22日一早,开始了扬州的观光之旅。 杨州个园 个园 个园 个园 导游一路介绍沿途的风光,中午到达扬州,午餐以后稍事休息就参观个园。个园是清代盐商的私家园林,以竹石假山著称。大门前的对联:《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大概可以概括个园的园林特色。个园的住宅也是气派非凡,尽享舒适与豪华。整个个园尽显富商的豪气和任性,它的建筑品味、文化底蕴却让游人连连称道。 个园--黎老师与同学合影 22日晚同学们观赏杨州古运河和街道夜色。 杨州文昌阁夜色 23日上午游瘦西湖,下午观大明寺。瘦西湖是扬州的名片,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 “二十四桥 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美丽诗句引发了多少人的神往和遐想。我们从西门进入景区,依次游览望春楼、二十四桥、煦春台、白塔、五亭桥、钓鱼台、小金山……瘦西湖蜿蜒曲折,两岸绿意盎然,亭台楼阁,如诗如画,湖中波平如镜,画舫荡漾。每到一景大家纷纷留影,手机相机照个不停。 瘦西湖 瘦西湖白塔 这里每一处都是景,都是画,永远照不完。中午时分,我们分两组登上了游艇,游船由美女摇橹而行,人在画舫坐,船在画中行,真是太浪漫了!蒋方忻激动地带领大家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仿佛一下子 回到了少年时代,唱歌的兴致一发不可收,大家又唱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田野上》……我们的歌声唱得真不赖,岸上的游人给我们送来了赞许而友好的笑声。同学们开玩笑说,我们好像年轻了六十岁!请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1MjM1ODQ0.html 《==视频 游船上的歌声真不赖 五亭桥全体合影增加褚耀泉和朱杏芬夫妇 我们到五亭桥时,正巧遇见了原科大6522班的褚耀泉和朱杏芬夫妇,大家非常高兴,邀请他们 一同游玩。科大三张和他们俩在科大都难以见面,而能在这游人如织的异地相见,真是机会可遇不可求。 23日下午参观大明寺,大明寺景区实际由几个部分组成,有大明寺、平山堂、鉴真纪念馆和栖灵塔等景点。这些景点说明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栖灵塔是近年重建,塔高70米,巍峨雄伟,在瘦西湖游览时已远远地领略过它的身影。我们在塔旁休息的一会儿,肖建如已捷足先登,登上了塔顶,一览扬州全景! 大明寺 大明寺 栖灵塔 鉴真和尚 这次先期有36人报名参会,临聚会前万天禄同学和夫人,以及龚瑞生的夫人因为身体不适不能成行,章小宝同学因为日期弄错,提前一个月到了青浦 ,成就了一段佳话。因此实际到会32人,创了聚会历史的新高。黎懋光老师虽然80高龄,毅然应邀参会。有老师和我们一起相聚,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除了本身就是同班同学的夫妇以外,有10位同学携老伴参加聚会,使聚会增色不少 ,姚连增也是科大652的同学,他热心为大家摄影留念,忙前忙后,令人钦佩! 我们班有四位同学,他们每次聚会都参加,一次不落,他们是张希文、肖建如、史永文、范士儒,其中范士儒每次都是夫妇二人参加,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聚会模范、模范夫妇! 聚会活动已经结束,同学们即将分别。23日晚餐后,同学们一展才艺,蒋方忻、姚连增、张淑贞表演的节目有板有眼、功力非凡,赢得不断的掌声!最后 ,一曲《难忘今宵》在大厅响起,歌声依然嘹亮,歌者依然年轻! 24日早晨分别的时候到了,大家互道珍重、依依惜别,几天的相聚又成了美好的记忆! 青浦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和历次聚会一样,我们要感谢聚会的组织者们,是你们的热情和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功。陆士中、陈鹤平、张希文、沈祖冀在组织策划、通讯联系和财务管理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蒋方忻在国外也多次关心指导。这次聚会要特别感谢陆士中 同学,这次聚会从准备到实施,陆士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和辛勤的汗水,他的母亲98岁高龄,在医院康复治疗,但是他全身心用在了为同学服务上,使聚会非常顺利、非常舒适。总之,我们要对组织者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我们期待着下次的相聚! 许明成 同学 撰稿
个人分类: 回忆录|3679 次阅读|6 个评论
ESI解读|中国科学院院属大学科研产出
ontheways 2018-7-25 10:19
科学计量中心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重要的业务创新单元。自2000年组建以来,中心注重跟踪国内外重要科研评价活动,建设了灵活高效的数据分析平台, 积累了丰富的评价工作经验。 科学计量中心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服务,成为了我院、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赖的国家队。 科学计量中心基于科睿唯安2018年3月发布的ESI数据,深度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属大学突出表现的科研产出。主要内容摘要如下,报告全文获取见 链接 。 推荐链接: 问答|给每个问题合理的回答 微信也能查SCI期刊|小程序
个人分类: 学术报告|3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ESI机构排名数据深度解读
ontheways 2018-6-4 09:49
报告原文
个人分类: 学术报告|10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科学家遇上流氓怎么办?...."
lixyong 2017-10-7 17:25
有感于“科学家遇上流氓怎么办?我没有什么办法,但我可以说出来”。这样的事情
个人分类: 职业生活|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佩先生一路走好! ​
热度 9 kd652 2017-1-12 15:59
惊悉文革前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念书时的英语老师李佩先生于今天凌晨逝世,心中悲哀之至! 李佩先生   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次年,李佩与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结婚。1956年10月,郭永怀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1960年,李佩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教授英文。我是在1965年入中科大物理系学习的,恰逢李佩先生教我们英语,李佩先生教学认真,举止得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8--1970年在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技大学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参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的准备,12月5日,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郭永怀乘飞机返京,因飞机在北京上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   1970年,随中国科大南迁到合肥。1974年,中国科学院各所外派留学人员集中到中国科大培训英语,李佩在饱受造反派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最早两期出国人员培训班教授英文。 (1970年南迁到合肥后的中国科技大学现状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zNzc3NTA0.html )   1976年,李佩奉调回北京工作,1978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李佩先生长期关心学校的建设发展。2003年,中国科大45周年校庆时,李佩先生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给郭永怀先生的纯金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中国科大校史馆永久珍藏,同年,学校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奖学金”。   2007年,李佩先生将个人的全部积蓄分别赠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用于郭永怀奖学金。 李佩先生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是当之无愧的,李佩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愿李佩先生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127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10月21日中科大物理学院退休职工党员活动-南京雨花台及牛首山
热度 1 bhwangustc 2016-11-25 22:45
中科大物理学院 离退休教职工 党员活动 拜蔼南京雨花台及牛首山 时间:2016年10月21日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4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卫星是神马浮云还是永动机?
热度 3 冯用军 2016-7-9 00:48
统一台湾、打倒美帝、踏平倭寇、横扫菲鸡、拳打阿三,指日可待,就靠潘建伟们了 中国要登月、去火星,也就拜托潘大师了,先把自己传上去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大天朝能突破这种隐形传输技术,瞬间传输一支军队到岛国、美帝去,还用得着天天研究怎么突破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么? 量子通信,是真NB还是吹NB? 今年关于量子通信的好消息真是多啊,一副战天斗地、赶美超英的景象…… 许多高僧大德拥有如意神通,即身体可在瞬间抵达遥远的地方,只是他们绝不会为了名闻利养而随意显露,因此,普通人极少有机会见到。可是,关于这点,许多唯物主义者将之视为神话虚构,因为,现今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更无法以实验来证实。然而,真正具有智慧的物理学家从不否定任何未知的可能,他们甚至认为一切皆有可能,而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去探索这些可能。如今,中国科学家首次以实验方法证实,超时空穿越完全可能,未来,物质在瞬间即可远距离传输到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是物理学再次向佛学解构的宇宙真相逼近的微小一步。 星际旅行将梦想成真,宇宙飞船丢垃圾桶,潘建伟们的量子时空穿梭机启动 《魔兽世界》召唤传送门 本文是新华社前天发布的新闻通稿,这两天在各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有广泛转载。标题五花八门,如《 我国取得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突破 超时空穿越或实现 》(新华社)、《“ 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现实 》(沈阳日报)、《 科学家实现隔空传物 》(新京报)、《 我国量子态隐形传输获突破,时空穿越或成真 》(北京日报)……百度搜索结果: http://news.baidu.com/ns?word=%C1%BF%D7%D3%CC%AC%D2%FE%D0%CE%B4%AB%CA%E4+cont:1179277566cl=1tn=newsrn=30 超时空穿越示意图 南京日报图片 新华社合肥6月4日电(记者熊润频) 存 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 ,被人方便地取出 。 潘建伟们耗费纳税人巨资、一拖再拖的所谓“量子卫星”即将“发射”( 环球网:大陆下月发射量子卫星 或将无惧黑客袭击 )... 现在是“ 广告时间 ”: 【环球网军事-航空7月8日报道】大陆下月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同时也将展示一系列先进科技,其中包括 无法被黑客破解的通信技术 ,以及 量子隐形传送技术 。文章称,这颗量子卫星已完成地面测试和检查,并在本月初转运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称,量子卫星能解决一些目前困扰世界的重大问题,因此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关注。近年,量子科技发展迅速,各界都相信量子计算机很快就能面世。这样的 计算机能力惊人,足以破解目前一切加密方法 。根据量子物理学基本定律, 当数据载于量子形态的粒子中,在不损毁数据本身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测量或复制数据 。只要应用这条定律,就有可能防止窃听。而以 量子纠缠技术传送信息,速度比光速还要快,而且无须通过任何 实质媒介 传送 。报道称,有了这项技术,星际乃至星系际通信,就会变得和在地球上拨个电话一般容易。大陆研究人员计划在地面铺设1000公里的量子通信网络,而这次发射量子卫星则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连接大陆与欧洲,以证明全球性的量子网络的可行性。 若这种科技真的有效 ,就能马上应用到政府部门及军事领域。通过量子卫星,北京就能在无惧资料被第三方破解的情况下,跟远在太平洋的核动力潜艇沟通。 量子卫星上的 量子纠缠源 ,这是卫星上最重要的单机之一,主要负责产生纠缠光。 新华社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今年将注定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地标——今年7月,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而科学实验中心(上海)即设在该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将建成并验收,京沪两地及沿线的金融、政务机构可利用这条线路,进行远程数据灾备和量子安全数据传输,从物理原理上确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窃听到有用信息。 去年1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量子保密通信上海总控及大数据服务中心、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 上海国盾量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亮点】 负责人介绍,总控中心是“京沪干线”“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陆家嘴金融网”等重大项目量子通信网络的管理、监控、控制和展示中心,负责全网监察和运维指挥。大数据服务中心将布局量子通信金融数据战略灾备设施和“量子金融云”应用的试点,同时将试点建设“量子政务云”,用量子技术保护每一个比特。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建成后,将与“京沪干线”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互联互通,为金融机构提供高安全等级的数据服务。 广告结束,进入正题: 2013年6月4日有武汉当地媒体报道:《武汉投资130亿告别“看海”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大意是武汉将花三年时间,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完成后将告别“看海模式”。现在3年已过,新系统运行第一年,在暴雨中转眼武汉又成汪洋。 ( 投 百亿 改造排水依旧“ 看海 ”? 武汉 官方给3个理由 ) ——嘴巴一张一闭,都你说了算 1、根据波粒二象性,“无实质媒介传送”,并未所谓“量子通信”的专利; 在量子力学里,两个粒子在经过短暂时间彼此耦合后,单独搅扰其中任意一个粒子,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的性质,就算他们远隔千山万水也能相爱相杀。 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像不像传说中的心电感应? 这种“纠缠现象让远距离的瞬间通信成为可能,这就是小黑羊理解的“量子通信”了(这是小黑羊为了便于理解做的通俗解释,科学的解释请查看原文链接,有炸药博士的雄文) 潘建伟院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从合肥带到北京一个保险箱,钥匙忘带了。于是我请合肥的同事测量一下钥匙,告诉我;我在北京复制它。” 2、量子卫星通信“无法被黑客破解”,破解了肿么办,潘建伟以死谢罪有毛用,数百亿老百姓血汗钱打了水漂谁负责?或者压根就是王林的“气功骗局”、侯希贵的“隔空治病”,神马玩意儿都木有,你叫黑客如何破解?破解毛线啊? 3、 量子通信是“隔空传物”+加密技术, 潘建伟教授曾在某论文中的解释就是“隔空传物”、“不可破解不可拦截” 。 潘建伟大师的这个解释让我想起了“用宇宙语拯救人类的智慧女神张香玉”。 “隔山打牛”我见过,但众所周知,“隔空传物”要么被定义为“西方巫术”,要么被定义为“中国气功”,如果谁觉得“巫术”和“气功”靠谱,那谁肯定是“脑子进水”或者“被驴踢了”...【 今天看到 公众号“知识分子”对潘建伟院士的采访,潘院士说的是“量子通讯”,关于通讯和通信 ,我觉得含义是不一样的,下面摘录一段定义,我是比较认同以下解释的: 通信:广义的通信是指用任何方式,通过任何媒介,将信息从一地传达到另一地。狭义则指:通过电子技术将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从一地传送给另一地。即通常所谓电信。按业务内容可分为电报、电话、传真、数据通信等。 通讯:比较详尽、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人物或经验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和通讯小故事等。 以上两个词要严格区分,不能混用。( 一个“通信”“通讯”不分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搞出保家卫国的高大上“神器”,我看悬 )量子通讯原词见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06249.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12000 】 4、量子通信的西方阴谋。 2012年10月,美国著名科技期刊《连线》杂志为量子通信写过一篇报道。在潘建伟团队工作的陈宇翱教授告诉《连线》,中国将发射卫星用于量子密钥传输、量子纠缠传输、量子隔空传输等试验。潘建伟的老师塞林格表示,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将投入 3.43亿英镑【这里人傻、钱多、好骗】 建造5颗科技卫星, 其中一颗就是用来做量子通信研究。 除了卫星,塞林格估计中国在量子通信项目上的投入大概在3000至6200万英镑左右。而这更是远远超出欧洲和加拿大。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物理学家理查德休斯透露,与之相反的是,2008年,美国国安局和国家标准技术局停止了对所有量子通信研究的资助,因为当时美国政府认为所有的这类研究处于一面混乱当中。 岛国量子通信设备 5、量子通信存在“先天致命缺陷”。 《连线》分析,量子通信有一定缺陷,比如量子隔空传输实验只能在晚上进行, 白天太阳光光线会稀释掉所有传输的量子信号 。另外,量子通讯领域的开创者Charles Bennett也表示出担忧,他说:“要想进行远距离量子通信必须要解决量子信息存储问题。 量子很容易被大部分材料吸收,现在的技术保存量子几分之一秒都很困难 。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要想通过量子通信实现“隔空传物”还很困难。 6、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说:“也许在某个世纪,真的能够传输人类本身,就像《星际旅行》中的科学幻想。”他的前博导泽林格估计“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远距离转移一只咖啡杯。”最乐观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 2016年,一位武汉网友梦想 :“比如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洪水,江防现场再也不会因运输困难,而缺乏紧急救灾物资。国务院的指挥中心,只要输入仓库和现场的电子地址,执行指令后,江边可以立刻出现成吨的水泥、沙袋等等。”有了潘建伟们, 那些矿难的矿工也不用担心了 ,发生矿难后,根本不用费老大力救援了,潘建伟一来,被困百米井下的矿工就可以瞬间传到地面上了;有了潘建伟们,飞行员王伟也不会再失联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不会被炸了,使馆和使馆工作人员可以瞬间转移到“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了;有了潘建伟们,中国再不用建航母了,直接把美帝的航母“隐形传态”来海南就可以啦,甚至白宫、奥巴马也可以传来,飞机、高铁、轮船等一切交通工具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马斯克的space X也可以破产了,因为在神秘的“量子巫师们”那里,你想去那里都可以,火星,小case啦,距离132亿光年的 Abell1835的星系群也可以“ 秒到 ” 。 7、 2010年4月2日,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量子通信加密不可破译的神话幻灭。这项研究由挪威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多位光电专家合著。研究称“所谓的量子加密技术声称永远无法被破解,但我们对两个商业性量子加密系统的实验显示,市面上可以购得的设备稍加改装就能远程控制该加密系统,我们可以在量子信息传递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密钥。” 还有研究者指出,因为现今量子密码传送技术仍需要连接光子密钥传送设备。所以黑客只需通过拒绝服务攻击,轰炸密钥传送设备服务器,就能导致量子密钥无法传送。量子通信可靠性有问题。 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也曾撰文指出,现有的普通加密技术如“公开金钥加密法”可靠性很好,风险很低,所以人们对量子通信加密技术没有多大兴趣。 8、不要以为人民日报、中科院、院士、权威、国级领导等的东西就靠谱,它们也有常犯错、常犯浑、常反科学的时候,我先给大家看点材料: “大师”们不变的铁杆粉丝——官员、演艺界人士、商人——“他们为什么信‘大师’?因为恐惧。 1986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理事长为国防科工委科委主任张震寰:“特异功能研究”的精神领袖钱学森“以党性保证”其真实性。几乎半个中国的省份成立“特异功能研究”机构 、 严新气功成为中国首批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注册的气功功法、 在“大师”张宏堡的报告会上,数十位老将军鱼贯而入,挤满最前几排,聆听台上人的教诲:“我就是你们的父亲,你们必须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我。”  在“大师”离席时:老将军们如赛跑,竞相冲到台上,抢坐“大师”的椅子,争喝杯里的剩茶。 1982年,后来“大师”中的领衔人物张宝胜被引荐到一位“中央同志”面前表演特异功能,这段经历成为张宝胜行走江湖的重要资本。 王林,正是在当时被各方邀请治病,时为“人体科学工作组”发起人的伍绍祖,还为王林题字——“超于常理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发展人体科学,造福中国人民”。 一场张宏堡发功会,到场副部长近20人,厅局级干部约200人,处级以下干部甚至被拒绝参与。 1981年5月,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标志着政界、科学界“绵羊”的结盟。在杨超主持开幕式并作报告后,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聂春荣作了《推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演讲;钱学森更是提交了万字长文《关于开展人体科学基础研究》。 后来“气功热”的主要推动者、国防科工委科委会主任张震寰致信胡绩伟及人民日报党组,直斥后者干“糊涂事”,事情再次闹到了胡耀邦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守住两条线”:“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然而,在4月20日中宣部向全国宣传系统发出的通知中,这一意见发生了微妙变化,在“不宣传、不介绍”外加了“不批判”。钱学森的介入使“三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生变化。他征得张震寰赞同,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这封信又转到了胡耀邦手里。面对这位大科学家,胡耀邦似乎也不得不作出让步,他批示说,“三不”政策稳妥公正,“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不久后,陈祖甲参加一次中国科协会议,会上传达了胡耀邦的批示。陈祖甲亲眼目睹了科协主席周培源因不同意由科协出面办“情况汇编”,与钱学森发生争执。钱情绪激动,称批示“对研究人员是性命交关的”,要求把批示“转给大家”。钱学森的意见没有得到科协的支持,但他很快主导了“情况汇编”类刊物的面世。1983年,《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出版创刊号,头条即钱学森的讲话:《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清华大学很多研究特异功能的人破格评上了教授, 钱学森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即507所)先后作了百余次报告、发言,谈论人体科学等话题,该所很快成为人体科学研究的重镇,张宝胜等“大师”被正式调入,其特异功能甚至被认为可用于军事目的。 1984年,《重庆工人报》发表长篇报道《神医·神话·现实》,正式推出“气功大师”严新。严新是“人体科学”领域以“气功”出山的第一人,对“气功大师”的宣传开始抬头。此后六年间,仅是关于严新“神迹”的著作就有十几种之多。 《光明日报》 多次报道清华大学针对严新的研究,称其证明了“ 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分子结构 ”【与潘建伟们的“巫术”多么相似】。1987年是这段荒诞岁月里重要的一年。 一位中央领导(当时的人大委员长谭震林明确表示支持气功、特异功能等人体科学的研究。叶剑英元帅、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自观摩张宝胜表演。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张震寰将军,出于用于军事国防的目的,明确支持特异功能研究) 在接见相关代表时表示,“气功不是迷信,而是科学,这不是什么既不要反对也不要宣传的问题,而是要大力宣传,以便促进这项科学研究的深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这一 年,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首次召开会议,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瞭望》杂志的记者一一出席 ;也在那一年,张香玉、张宏堡、田瑞生等气功大师纷纷“出山”,掀起了一股“气功热”;还是在那一年,江西省司法厅、公安厅和南昌市气功学会联合派人到监狱测试王林,王林随后出狱。 1987年,江西省司法厅、公安厅和南昌市气功学会联合派人到监狱测试王林。 一举成名后,王林出狱。 他先当上了南昌市公安局的顾问,当时南昌市公安局一名科长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王林。 在当时的10名顾问中,有80多岁的气功、医学专家,有南昌市地方领导,王林是最年轻的一个,时年35岁,没有工作单位。但王林此后辞去了公安局的顾问。 于是,王林又被安排进了江西省行政学院。 王林的第一幢别墅就在梅岭的方志敏烈士墓旁,独门独院。 1992年3月31日,王林进京,在江西省体委一名办公室主任的陪同下,接受中央人体科学工作六人小组的测试。 “当时测试的房间内,四个角都设置了高速摄像机,以每秒400幅的速度录制,再以每秒20幅的速度放映。还安排了两名魔术团团长,并没有向王林透露身份,如果测试中王林需要助手,则由两名魔术师给予配合”,一名在当时很快得知测试情况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有领导告诉王林,这次是给中央领导表演,不能作假。你如果现在承认自己的手艺是魔术,不是特异功能还来得及,不算欺骗国家。但王林坚持要接受测试”,这位知情者说。 表演获得了成功,王林为中央六人小组表演了“空杯取酒”,但没有表演“空盆取蛇”。 王林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接受中央六人小组测试的气功师。那个时候,作为《人民日报》分管科技的记者,陈祖甲参加了很多次测试,“但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包括气功大师张宝胜。很多气功师拒绝接受测试,或者测试不成功后说自己受到了干扰没法发功”。 王林唯一一次不成功的表演,是给一位中央高层领导。“警卫员要搜他的身,让他很不高兴。表演的时候,他不小心把屁股对准了领导,又被警卫员呵斥。等变出蛇来,警卫员说是从他裤筒里出来的。结果领导批评了警卫员,但也没让他表演完。” 在80年代,有两姐妹在国务院科技办公室一个人的带领下,到处表演腋下认字,当时就能拿出200万买房子。 1988 年,“气功”节目登上了春晚。气功师张加陵表现了气球站人、意念推板和纸吊灯管等节目。后来有专业人士指出节目是剪接而成,主持人姜昆后来也承认,踩爆了好几只气球。“绵羊”已经疯狂, “山羊”们的身影越发黯淡——在主流媒体上失声,在出版界也步履艰难——领军人物于光远此时已调任社科院,其身份已不适宜再反对“人体科学”研究;当伪气功引发了民众的狂热后,反对者甚至要担心自己的安全。曾有两位《健康报》的新闻工作者与杜继文并肩作战,写作多份报告揭露严新骗局,无人理睬,最终放弃;由于受到威胁,一位著书反伪的医生晚上出门甚至要带菜刀。1988年,随着国际组织“对于声称异常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来华访问,并通过测试令所有“超人”折戟,《科技日报》、《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系列怀疑论者的文章,但这种声浪终究被年底出版的钱学森等著的《论人体科学》盖过了。那一年,在507所所长陈信主持的向中央多个部门领导作的汇报表演上,张宝胜一败涂地,但目击者、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写作的《“奇人”张宝胜败走麦城实录》却直到1995年才刊登出来。 严新的气功能改变2000公里外的物质分子结构,张宝胜能用意念把药片从玻璃瓶内抖出来,张香玉能使用“宇宙语”与天外信息交流,沈昌能用意念把癌症“抓”掉,张小平能治百病,有的气功甚至能使农作物增产【与潘建伟们何其相似】 。严新首创的“带功学术报告”被实用的“大师”们广为效仿,大小“报告会”一时间遍地开花。 “医家秘传气功”的学员们聚坐在北京妙峰山,人人头顶一口铝锅;山西气功师宣称改造了90%以上的蚊子; 严新甚至接手了两弹元勋、晚期癌症患者、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邓稼先的治疗 ,邓被折腾了一个月后逝世。 在张宏堡要求弟子在家中悬挂他的头像、顶礼膜拜后,北京、四川两位反对他的干部于1995年2月的同一天被袭击受伤。陈祖甲曾采访的一位科学杂志主编透露,当他拒绝一篇有关特异功能的论文时,连手下编辑都跑来施加压力,抱怨“你别弄死我们啊”。于光远似乎并不惧怕这种压力,他把战火烧到了境外。1989年1月9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于光远谈话:《我坚决反对反科学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宣传》;2月,聂春荣针锋相对地写了篇《我坚决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1994年3月,还没等到设想中的“ 气功大厦 ”成真,著名的“人体科学”支持者张震寰去世,仿佛预示着风潮落幕。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这位戎马一生、曾亲自参加 气功辟谷 的老人还在关心同志的病情,“托人寻找有擅长的气功师帮助调理,可是唯独不考虑他自己”。在悼文中,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原解放军总参通信部政委管谦评价他“不唯书,不唯上,勇于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人体特异现象的存在”。 198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普研究所模仿“大师”,搞了多场揭露伪气功的报告会,常由郭正谊院士出面,与“大师”针锋相对。 张香玉、张小平先后因涉嫌诈骗落案【 潘建伟获取巨额国家科研经费是否有问题? 】。1994年末,在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后,《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中央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下达,为攻击吹响号角。 1995年2月,中国科学院112名院士联名签发“科普倡议书”,呼吁通过科普反对伪科学。主流媒体上终于又集中出现了对特异功能宣传的批判,雪藏7年的对张宝胜“走麦城”的揭露终获刊发,《工人日报》更是用头版消息加整个第五版的规模刊登了六位专家揭露严新骗局的文章。 以1999年取缔“法轮功”为分水岭,盛极一时的“大师”们坠入低谷。严新、张宏堡等先后前往美国,后者在2006年的一场车祸中丧生;沈昌和此前的张香玉一样,因经济犯罪入狱;张宝胜等则销声匿迹,再无声息。 反对“特异功能”的精神领袖、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叶圣陶因撰文反对而被责难;科协主席周培源因不同意出面而陷入争执。“清醒的文化人不能说话了。” 胡耀邦曾对“特异功能”批示“荒谬绝伦”,又要求“不要介绍和宣传”,但面对支持力量,也不得不作出让步。 有良知、懂科学、富正义的我们今天站出来揭露潘建伟们的“量子巫术”【 好听点叫“量子魔术” 】,就跟当年的于光远、叶圣陶、周培源、胡耀邦们一样,就跟当年揭发严新、李洪志等邪教头目一样。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潘建伟们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反伪科学的司马南、 何祚庥、郭正谊、杜继文、陈祖甲们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古终究是邪不胜正... 【 参考资料:《1979-1949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互动影响》,孙颖通;《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刘华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钱学森鼓捣“人体科学”始末》,陈祖甲 】 纸包不住火,美丽的谎言终究会被吹破,量子通信就是21世纪的“特异功能”,潘建伟们就是21世纪的“李洪志们”,反科学分子就是21世纪的“柯云路 廖文伟 ”。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真理终究不会被“乌云”遮盖,大家一起,将“量子通信”这种类似巫术的东西丢进太平洋吧,除四害,除恶务尽。 ... n.“量子通信”可以“隔空传物”,“星际旅行”可以“变成现实”,物理学再这么乱搞下去,我看离佛学、离神学、吹牛逼学倒是越来越近了,而离科学却越来越远了,此所谓“南辕北辙”... 面对“特异功能”派的大肆进攻疯狂鼓吹,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胡耀邦于1979年4月24日批示“荒谬绝伦”,认为罪不在孩子,而在于地委、党报,胡耀邦在批示中用了两个感叹号:“我们该要怎样警惕啊!该要怎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啊!” 中共当人最讲究“实事求是”,耀邦同志批示“言犹在眼”。潘建伟们只是普通人,不是马列气功师张宏堡、救火先锋严新、盖世华佗胡万林、藏密传人张海、养生达人李一、神仙干妈赵群学、天外来客张宝胜、人体科技沈昌、法轮邪教李洪志...早日脱下你们的“袈裟”、卸下你们的“法帽”、关掉你们的“光环”、戳破你们的“神话”,过点正常人的生活、说点正常人的话语、干点正常人的事吧,会死啊。 “大师”远去,孕育他们的土壤却远未消失 。上世纪末的“决战”并未伴随意识上的刷新,新世纪的十多年来,伪科学的浪潮依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生的“大师”玩的还是老一套—— 权贵的支持、学界的背书、老板的追捧、信众的愚昧 ——只是更有钱了。 1987年4月7日,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利用“气功外气”麻醉患者 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新一轮伪科学“神秘主义运动”的支配下,疯狂的“量子通信”,谁在为“量子巫术”保驾护航,谁是“潘大师”后面的大人物和五毛党推手? 美帝【 没钱、傻、不好骗? 】、欧鬼、俄熊都木有这耗费数百亿的玩意儿,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真面目”: 拳打美帝,脚踢日本,口吐菲律宾,让我们拭目以待... 伟哥 ,加油哦,偶看好你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王国文:一揭潘建伟等“巫师”的皮(王国文系列揭露文章,可登陆中科院中工院主办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2815 ) 隔空传物,似巫术,据说是凭借一种非定域的神奇力量。定域或非定域一词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涉及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形时,非定域作用是指那种无论距离多远的、无滞后瞬间的、无需媒介的、无可阻拦的超时空作用,常称超光速作用或类空作用。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远距离作用,把它比作传心术式的影响。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所谓的非定域作用。假如在北京有许多龙风双胞胎,把第一对中的G1留在北京,把M1送到上海,把第二对中的M2留在北京,G2送到上海,等等。如果把双胞胎比作纠缠的量子对(量子双胞胎),假如对北京的任意一个婴儿做性别手术,比如把G1做成女孩,由于“存在”非定域作用,那么上海的同胞M1就会瞬间变成男孩。专家们认为这并非荒谬,因为手术前“量子双胞胎”各自的性别均依赖于对方而处于不确定状态。一本名家所著教材中是这样写的:“一旦对其中一个粒子做自旋取向测量,使其产生坍缩,比如向上,则另一粒子虽然处于遥远而未知的地方,也将瞬间同时发生自旋态朝下的坍缩。” 他们认定有非定域作用,但并不讳言那是一种尚不清楚的神奇力量。 现在许多专家认为,量子纠缠意味着非定域作用,相信这已为量子力学实验违反贝尔不等式所“证明”。1993年,贝内特等6人根据非定域作用提出一个隔空传物(teleportation)理论和通信应用方案。teleportation 也被译作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离物传态或量子态超空间转移。惊人的是,奥地利泽林格领导的研究组和意大利马提尼的研究组各于1997和1998年报告量子隐形传态已经实验实现。后者比前者投稿早了三个月,争要优先权。贝内特自己把隔空传物比作伏都(巫术),伏都教(voodoo)的巫师擅长通灵术,替人除祸消灾。 隔空传物理论和所谓“实验实现”产生的反响耐人寻味。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约瑟夫森2001年在一篇短文中写道:“量子理论与信息和计算理论现在已被富有成效地结合起来。这些发展可以导致对像传心术等过程的解释,传心术是不列颠的研究前沿领域,这些过程在传统科学中还是不能理解的。”一位博士在试论“气”的物质属性一文中谈到:“许多高功夫[气功]师都能感觉到意念的瞬间性可能是超光速的(不同于电磁波),量子力学长期以来也坚持量子作用是超光速的(称为非定域性),...这一点对于揭示气功外气的量子属性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说:“也许在某个世纪,真的能够传输人类本身,就像《星际旅行》中的科学幻想。”他的前博导泽林格估计“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远距离转移一只咖啡杯。”最乐观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一位网友梦想:“比如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洪水,江防现场再也不会因运输困难,而缺乏紧急救灾物资。国务院的指挥中心,只要输入仓库和现场的电子地址,执行指令后,江边可以立刻出现成吨的水泥、沙袋等等。”此类梦想,不一而足。 让笔者杜撰一个幽默故事。北京要派孙悟空立刻去深圳任动物园园长,巧遇特大台风和洪水,一切交通中断。幸好两地都有隔空传物专家以及有双胞胎猴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这对猴子,一只在北京,另一只在深圳,都持有同胞的全息像,好比是互相纠缠的。现在北京的隔空传物专家按程序首先要做的是,把老孙-猴子联合体按特定方式拆分,用数学语言,即把描述老孙的态矢量与这对猴子的纠缠态张量的“张量乘积”投影到描述四只八卦炉的各个态张量上。四只炉子是四对双胞胎猴子的化身,代表老孙与猴子的四种不同基本纠缠方式,专干对老孙进行脱胎换骨的勾当。贝内特等人的理论表明,在2号炉上的投影正好是同胞的全息像,而在1号上的变了,右侧各器官都扭转了180度,在4号上左右反了,而在3号上的,不仅左右反了,右侧各器官还都扭转了180度。这时深圳的猴子当园长要等老孙在北京被销毁,因为拷贝是被禁止的。按理论,他进哪一只炉子是随机的,几率各占四分之一。这回老孙随机闯进的是2号炉,专家笃信他包含的全部信息刚好原样转移到深圳那只猴子身上。一当用手机告知是2号,深圳猴子就被“核实”是地道的孙悟空了。如果不是2号,也很简单,只要按告知的炉号,用相应的“线性变换”做一下修复就行。听起来像煞有介事,然而悟空窃喜,专家们混淆虚实,认虚为实,把俺老孙的信息就地替换深圳猴子全息像中的信息,当作信息在量子信道上的远距离隔空传送。隔空传物是巫术,悟空熟知,对付巫术要靠独门绝技。 言归正传。我们早就知道,假如在理论上能够做出一个不发散的线性波包,其中只与粒子的能量和动量相关的傅立叶分量(特征分量)就是粒子的波函数,那么它就是一个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统一体。这样的波包可以做出来,而用波包的含峰片和不含峰片的干涉可以解释杨氏双缝实验。有意义的是,它也能解释最不可思议的量子纠缠。例如考虑由非线性晶体产生的一对纠缠光子(A,B),可以设想,当光子A波包的含峰片向甲某方向运动时,B的一个不含峰片跟着A的含峰片走,如影随形,合成新的体系S1,同时,A的一个不含峰片跟着B的含峰片走,合成新的体系S2。并且,如果甲某对A的含峰片进行测量,它的伴随者也必然受到同样的测量,甚至若B的含峰片连同其伴随者在乙某处被毁了,在甲某处A的含峰片的伴随者也还总是“阴魂不散”,真所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伴随成分的永不分离性是量子纠缠的根本特征。这可能就是量子理论中二光子的四波函数纠缠数学表示式所反映的真实情景,这四个波函数是上述四片的特征傅立叶分量。显然,这种方式的纠缠决定着甲某和乙某双方实验测量结果的统计性关联,这种关联无关于无端的非定域作用。爱因斯坦在1946年文章“自述”中表示“坚持认为”:“体系S2的实在状况与我们对那个在空间上同它分开的体系S1所采取的行动无关。”总之,量子纠缠并不意味着存在鬼魅远距离作用,也不意味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性因果律相抵触。元朝管道升写给夫君赵孟頫的词“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是量子纠缠极好的写照。”顺便指出,鉴于如此的量子纠缠情景,显然半透半反镜加上符合计数测量不会有纠缠光子的功能,即通过他们不会产生真的光子纠缠或纠缠交换。 我们还注意到,贝尔对量子波包峰外部分的存在和效应毫无意识,他想当然地引进经典型的潜变量和其经典式的分布函数推出一个不等式,推论非定域性(鬼魅远距离作用)必定存在。他的不等式和类似的不等式是用“潜变量”把经典实体装扮成量子实体推导出来的,因此这类不等式根本不可以作为鉴别量子纠缠是否具有定域性的试金石,也不能用来鉴别子体系间是否存在纠缠,更不能用来鉴别量子隐形传态是否实验实现。由此看来,依据量子纠缠非定域性解释的隐形传态理论纯属数学游戏。美国康奈尔大学穆尔明教授说:“在我看来,似乎非定域性为某些深深的困惑太廉价的提供一条出路。”西班牙量子物理教授散托斯认为贝尔的结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上最大的忽悠(delusion)之一。非定域作用既不存在,何来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何来传送的好保真度?恐怕连一条量子态编码的短信“您好”也不能隔空传送成功。 对神话和巫术,不妨一笑了之,但是,我们不能不冷静地、认真地思考一下目前一种流行的说法:“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这个魅力无限的梦想前景吸引了不少量子世界的拓荒者和投资者。近十年来,它在媒体上已闹得沸沸扬扬,实际上,真的业绩乏善可陈。不无担心,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有迷失方向的危险。以笔者拙见,不仅量子隐形传态(隔空传物),一切取决于非定域作用的信息技术开发方案都不能指望成功,更不能指望通过这类研究来否定爱因斯坦一生坚持的定域实在论思想。 (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国文) 附件二、 王国文:谁在推动潘建伟等的惊天骗局?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完备,因而该理论含有鬼魅隔空作用的意味。关于他与玻尔的争论,郭光灿院士说:“这场争论的本质在于:真实世界是遵从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还是 玻尔的非局域性理论。”事实是,玻尔虽然坚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但从未表示过相信有鬼魅隔空作用,也从未有过什么非局域性理论。有意思的是,现时世上居然传播着一条某些物理学家编造的特大、特时髦的谎言: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这种隔空影响称非定域关联,常称非定域性。谁知竟不断有圆谎实验——量子隐形传输——震惊世界。被跟进的势头曾一度高涨,不过近年明显减弱,并渐趋孤立。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基础是这个非定域性,好在最著名的大学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对量子隐形传输都无动于衷,美国《科学》杂志也不青睐量子隐形传输的文章。虽然宣扬这个非定域性的文献汗牛充栋,相关的通俗作品也不计其数,但否定或怀疑隔空影响的专家和作品也不胜枚举。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格里菲斯在他的书《一致的量子理论》中写道:“非定域的影响源于逻辑错误,当后者被纠正,那些非定域性鬼东西消失。”科学屈从逻辑!与麦克斯韦齐名的赫维赛德有一句著名的遗言:“逻辑万古不朽,坚忍不屈。”还有,一个好兆头是,开始在教科书中出现反非定域性的声音。诺奖得主温伯格的新书《量子力学讲义》(2013年首版)中写道:“量子力学中纠缠的存在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在纠缠体系的一个部分上的测量是否可用于将消息发送到另一部分上,而不受有限光速设定的限制。不,不能被利用。”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师徒一对,维也纳大学的泽林格组和中科大的潘建伟组还在大搞量子隐形传输。青篮相竞,于2012年八月九月在《自然》杂志上先后刊出文章“百公里自由空间通道上的量子隐形传输与纠缠分发”(下称文1)和“143公里上用主动前馈的量子隐形传输”(下称文2)。文1受到好评:“为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远距离的量子力学基础检验铺平了道路”,“来自于潘建伟小组的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文2主持人泽林格称:“我们的实验表明,量子技术如今是如何地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地有用。”他们给人的印象是,量子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该是准备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了。潘建伟透露,我国计划在2016年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泽林格得知这个情况后,专程来了两次,希望能参与这项工作。与此相关,潘建伟团队的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个人获2012年度国际量子通信奖,还有做过同类工作的陈宇翱获欧洲物理学会2013年度菲涅尔奖。“汤森路透”组织发布的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预测中,首列了贝内特,布拉萨德和沃特斯,因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量子传输协议,称该协议已经通过实验验证。这种传输很神奇,贝内特把它比作伏都教的通灵术。文1和文2似乎都是该协议的实施范例和验证。 对文1,《物理世界》网上有人评论:“我们渴望宇宙的奇迹,但像这样的文章让我们失望。...我发誓可以用6个字母的单字voodoo(通灵术)解释量子隐形传输。”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斯·吉辛是欧洲搞量子信息第二大团队的领军人,隔空鬼魅作用的铁杆支持者和最疯狂的鼓吹者,不知怎么滴,这回倒认为,潘建伟组在青海湖上的隔空传输有点欺骗,是一桩隐性诈骗。他说:“这隐性诈骗在于,同一个紫外激光器似乎在同时产生纠缠光子和隔空传送的光子,这不会发生在一个实际的系统中。还有一个关于隔空传送在什么时候实际发生的问题。当贝尔态测量——触发隔空传送过程——被爱丽丝做的时候,驶向鲍勃的光子还几乎没有离开多远。充其量几米。因此,所称隔空传送97公里是有点过分了。”难道潘建伟对贝内特等人的隔空传输理论,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吗?吉辛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因此那97公里是欺骗。细查,量子力学并没有告诉我们有量子隐形传输的可能性,文1连隐性诈骗都不是。专门研究量子力学基础的中科大教授沈惠川称潘建伟懂量子力学“了了”。还有,该校一位专长光学和物理学史的资深教授认为潘搞的量子隔空传输是荒谬的。北京有一位在思考贝尔态测量问题的教授说,在这个问题上,觉得潘不诚实。福州学者梅晓春说:“量子隐形态传输”的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文章写的不明不白,实验结果不明不白。许多专门搞量子力学的人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其他不是量子力学专业的。连他们自己课题组的人都弄不懂,我曾在学术会议上问过他们研究组的人,也问其他单位搞这个东西的人,都是一问三不知。” 对此,曾有研究者说:“想要给大家都讲明白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 对于潘建伟和泽林格密锣紧鼓合谋把隐形传输上“神州”的事,有人气愤地说:“联合起来骗中国的钱?”“咱中国钱多、人傻,洋鬼子快来啊。”至今只有十分精通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同行尼古拉斯·吉辛指出他们有故意欺骗行为。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大搞巫术科技,总是祸国殃民。 国内网上对隔空传送此类胡作非为有过猛烈的痛斥:“这也敢拿出来,你真以为人都傻了吗?”“假的,不可能”,“伪科学”,“忽悠,接着忽悠”,“刘谦的魔术”,“中国又开始出新的气功大师了”,“见鬼了吧”,“愚人节吗?”。他们像一群嚷嚷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恐怕科学史上没有一篇论文有过如此的遭遇。据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克特勒非常反感这种不触及真正物理问题的所谓时髦工作,说泽林格不懂物理,最会的就是用分束器把一束光分成两束 ,又挺会搞钱,招了一大批学生给他干活。另一位得主康奈尔也表示类似的看法,绝对不支持他的学生用BEC 做量子信息。关于文2,量子光学大师、诺奖得主格鲁伯说:“起初,我试图谨慎地跟踪其发展,但开始就连在幻想什么和究竟领悟了什么都难以区分,更不用说对于居然已经实现的什么了。”据知,美国国防部早就否定量子隐形传输项目。政府在新一轮科技规划中对光量子信息项目不再支持,并从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量子计算组撤回资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所也失去对量子加密研究的资助。显然的原因是花了大钱,实事一项无成,很可能在怀疑那是一个大骗局。 对于隐形传输,以往有记者去过这种工作的实验室,想看看光子到底是如何隐形传输的,好像很失望,除了看到在符合计数器上得到的一些曲线之外,没有别的。那么要问,不用符合计数器,远离的双方能否独立观察光子的态的隐形传输?当然最好是不用,但是1997年以来的历次实验表明,离开符合计数器就什么戏也没有了,它们像是魔术师的必备道具。看来,文1和文2的作者们不免有按愿望分析数据和做出想要结论的嫌疑。一般实验结果本身就是提供证据,很少需要做其它验证,而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常常还需要做某种验证,否则缺少说服力。这种传输多般用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的违反来验证。文1在5月发布的预印本中,未报道这种验证,在8月的论文中补充说:“CHSH不等式的违反经无定域性漏洞观察。”后面将指出CHSH不等式本身没有科学意义。做科学实验要准备失败,甚至是必由之路,但一再编造不反映事实真相的成果就有问题了,演示量子隐形传输的实验似乎属于这种情况。 再细看实验路线,量子隐形传输理论要求贝尔态测量作为其实现的关键步骤。这种测量需要一个被传输的态与纠缠态相乘的乘法器,还需要一个贝尔态分析器。在文1和文2中,他们用半透半反镜做乘法操作,用一些偏振分束器、光子探测器和符合计数器的联合做贝尔态分析。但是,对半透半反镜的物质结构及它与光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是非常清楚的,它是线性光学器件,顾名思义它不能用来做非线性的乘法操作,而所用的贝尔态分析也是糊弄。其乘法操作的目的是产生纠缠交换,他们是依靠非物理的(子虚乌有的)波函数坍缩产生想要的纠缠交换,如一本量子信息物理教材中讲的:“尽管两个光子之间(以及分束器中)并不存在可以令光子极化状态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但“全同性原理的交换作用+符合测量坍缩”还是使两个光子极化状态发生了改变——纠缠起来。”我们知道,由两个体系的态通过线性光学器件混合成的态原则上是可以分解成各子体系的态,即不可能有这种纠缠交换发生。还有,文1中报道测得光子态隔空传输的平均保真度为0.804,文2报道其平均保真度为0.863,后面要论述,光子的态根本无隔空传输的可能性,哪来的保真度,这种所谓的保真度是接收方在光束上按愿望分析实验资料得出到的结果。对贝尔态测量和隐形传输,泽林格(2000年)杜撰传输一个大活人来说事:“对辅助物和 这个人进行联合 测量把他们变成一个随机的量子态,以及产生了大量随机的(但有意义的)资料——每个基元态2比特。因鬼魅隔空作用,这一测量也瞬间改变了遥远对应物的量子态 。”常听说,隔空传输的科学幻想于1997年终于实现,那是一个弥天大谎。隔空传输是幻想,但不是属于科学幻想,是巫术。如果量子巫术获诺贝尔物理奖,那我们可有好戏看了:“鬼科学看好降价的诺贝尔奖鬼”(此话见于路透网)。 就数学表述的完美性和成效而言,量子力学好到无与伦比,但就物理思想而论,这个理论竟烂到不明物理实在,诠释无奇不有,纷争不已。费曼认为“无人懂量子力学”,不懂例如指不知道一个粒子到底是如何同时通过双缝发生干涉的。还有,不知道一对全同粒子到底是如何发生纠缠的。拉比在玻尔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讲:“我觉得,我们还未得要领,下一代人,他们一旦找到那个要领,就会拍拍脑袋说,他们过去怎么会想不到的呢?”量子干涉的玻尔互补原理解释和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解释导致他们否定微观粒子的实在性,而量子纠缠的爱因斯坦的隔空作用解释导致他本人不虔诚相信量子力学。他因坚持定域实在论而被人称为老顽固。的确,用贝尔型潜变量——粒子的位置、动量、自旋等——肯定无望建立起量子理论,这好像不仅说明实在论荒谬,而且说明量子力学意味着分离的物体间存在隔空作用,因此一个极端尖锐的问题摆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面前。随着进入信息时代,因渴求新的信息理论和技术,反对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达到了高峰。特别是,出现了根据非定域关联的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和其“实验实现”。爱因斯坦不相信存在像传心术那样的鬼魅隔空作用,薛定谔称之为巫术。科学地看,绝不可能有无需载体、无需时间、无论多远、无任何东西能够阻挡的信息传输通道。量子力学哪里告诉我们传递信息可以不用物理载体?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递是不可思议的。事实表明,即使不懂量子力学,只要不失科学精神,照样能取得辉煌成就。然而,如果不懂装懂,基于对量子力学的错误认识编造虚假实验事实,那就要引起警惕了。 几乎没有人会相信神出鬼没、超距感应的事情,这类玩意儿只见于幻想小说或电影,像《西游记》、《星舰奇航记》。惊人的是,1997年以来,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论文中及相关的通俗读物中,都声称这样的事已经真的实现,以致期望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以量子隐形传输为基础的量子信息技术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骗局?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革命”或“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1)波函数坍缩假设的谬误 波函数坍缩假设是1927年海森伯提出来的。坍缩是指,一个体系的某个观察量在被观测时,体系的波函数即刻坍缩到该观察量的本征态。如果观察量是粒子的位置,则坍缩到一个点状波包,认为它代表一个实在粒子。爱因斯坦不接受这个假设,认为不能想象一个无限扩展的平面波会在探测屏上瞬间坍缩成一个很小的波包。薛定谔杜撰一个猫思想实验用来暴露和嘲笑波函数坍缩假设的荒谬性,因这个假设意味着人眼的最后一瞥决定猫的死活。海森伯后来(在1960年)明白表示波函数坍缩不是实在的物理过程,是一种数学过程。这里存在着波函数是实体还是实体的某个方面的问题,或者,实体原本不存在,而是为观测所创造。如果实体原本存在,则不可能发生如此般的坍缩。在剑桥的一次会议上,90位物理学家有一次非正式投票,只有8位宣称它们的见解与波函数坍缩有关。加之因波函数坍缩无任何可信的实验证据,有人称之声名狼藉。我们总是相信,测量到的一定是测量前存在的,至多加上测量所引起的某种变化。科学解释因果关系,所有科学分支都服从因果律,而波函数坍缩假设违反因果律,因此许多人欢迎不含波函数坍缩的量子力学诠释,这类诠释有,玻姆的潜变量诠释,多世界诠释,一致性历史诠释和系综诠释等。泽林格等认为符合计数测量引起的波函数坍缩——“后选择”,能使前置的半透半反镜成为量子纠缠器,这是他们制备多光子纠缠态的唯一办法,因为靠晶体的非线性连产生三光子纠缠态也还希望渺茫。非物理过程怎么能产生物理过程量子纠缠呢?不论量子纠缠的真相如何,仅凭这个情况看,用半透半反镜结合符合计数测量制备多光子纠缠态是魔术,所称的各种应用都是画饼充饥。泽林格认为:“最基本的思想是,信息是量子力学的中心概念。所以,量子力学并不是关于实在的,而是关于信息的,关于知识的。”“信息在做判断时是量子化的,所以世界就表现为量子化的。”用这种唯信息论解释波函数坍缩也无意义。 为了协调量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冲突,乃至解决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和测量问题,我们不得不去猜想潜在的实体和潜在的变量。可以想象,潜波作为变量天生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相容。已经发现,用潜波等权叠加的初包能描述一个微观粒子,以及用它的含峰片(实体)与不含峰片(准实体)的联合能解释一切量子干涉现象,这证明波函数坍缩是臆想,是多余的假设,也说明以表观坍缩代替名副其实坍缩的退相干纲领没有意义。关于退相干,阿德勒(S. L. Adler)在文章“退相干为什么解决不了测量问题”中称:“我不相信,详细的理论计算或近期的实验结果表明退相干已经解决了与量子测量理论相关的困难。”卫贝(N. Wiebe)和巴冷廷 (L. E. Ballentine)说:“我们的结论是,对解释宏观物理经典行为的出现,退相干不是必需的”。霍兰德(P. R. Holland)指出:“试图纯用波函数和密度矩阵说明量子体系的经典行为未抓住这个要点:态的经典概念,即每一瞬间的粒子位置,在逻辑上是有别于态的量子概念,前者不作为特殊情形包含在后者之中。书籍中忽视了这一点。它意味着仅根据波函数的处理,从量子力学不能获得在观念上和数学上一致的经典力学导出。”波函数坍缩假设是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要素之一,在文1中称瞬间投影。 (2)贝尔不等式理论的谬误 亨利·斯塔普称贝尔不等式理论是“最深刻的科学发现”。贝尔不等式的建立有三个假设:1.量子力学是正确的,2.爱因斯坦的实在论或(和)定域性成立,3.观察量是潜变量(如坐标、动量、自旋角动量等)的统计平均。第3条因想当然而常被省略,这条是关键,不等式的推导完全按这一条的思路完成。量子力学公认是正确的,没有问题,而又默认“观察量是潜变量的统计平均”,因此,贝尔型不等式的实验检验违反,就被认为无疑证明了实在论和定域性至少有一个不成立。这个结论的合理性似乎无可怀疑,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物理学界和哲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同。然而我们很清楚,微观粒子的行为与经典质点的行为大不相同,“观察量是潜变量的统计平均”这个假设未摆脱经典质点行为的意味,这至少说明这个假设是值得怀疑的,因而贝尔不等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常听说阿斯佩克特等的实验证明了非定域性,这个说法也有问题。现在,我们在这里列出一部分量子物理专家对贝尔不等式的批评: (1)洛察克(G. Lochak):“依我之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违反无关于所谓的“非定域性”或“非分离性”。这违反只不过表明量子几率不是经典几率!” (2)德拜锐(W. De Baere)等:“首先,必须认为量子数学体系本身是完全定域的,意即在一个地方的测量结果统计不依赖于远处另外的同时作用。并且,在所有现时有趣的量子场论中,对类空间隔(x-y的平方),观察量的对易子 等于零,这保证定域性。” (3)佩雷斯(A. Peres)等:“贝尔定理并不意味着量子力学本身存在任何非定域性。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场论明显是定域的。简单而显然的事实是,信息必须被量子化或不量子化的物质携带。因此量子测量不允许任何信息传送快于实验中发射的粒子格林函数中出现的特征速度。” (4)阿德尼尔(G. Adenier):“虽然证明贝尔不等式违反的实验愈来愈准确和无漏洞,必须强调,不管如何地准确和接近理想,它们能证明的不外乎量子力学的有效性,而不是那定理的有效性。” (5)贝尼(G. Bene):“然而,我们坚持认为这样的结论 在物理上不能被接受。定域性原理(或爱因斯坦分离性)在所有物理学分支中,甚至在量子物理中,包括最深奥的量子场论,我们已经用得很好。颇难相信它只在测量情形中失效。毕竟,测量只是两个物理体系间的作用,其一是原子组成的宏观测量器件,对它的结构和作用我们从量子力学有相当好的了解。无留给神秘非定域影响的余地。” (6)阿卡笛(L. Accardi)等:“我们证明定域条件与贝尔不等式不相关。我们检查认为贝尔不等式的实际起源是经典(柯尔莫戈洛夫)几率理论可应用于量子力学的假设。” (7)散托斯(E. Santos):“实际上至今被实验上违反的所有不等式都不是单独从实在论和定域性条件推导出的真正贝尔不等式,而是要求辅助假设推导出的不等式。颇为显然,这种不等式的违反不能驳倒整个定域潜变量理论家族,而只是有限的家族,即满足辅助条件的那一些。”“依我之见,错误信仰 影响的扩大是二十世纪物理史上最大的忽悠(delusions)之一。” (8)格里菲思(R. B. Griffiths):“非定域的影响源于逻辑错误,当后者被纠正,那些非定域性鬼东西消失。” (9)温伯格(S. Weinberg):“量子力学中纠缠的存在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在纠缠体系的一个部分上的测量是否可用于将消息发送到另一部分上,而不受有限光速设置的限制。不,不能被利用。” 批评贝尔不等式者远不止这些。文1和文2的作者好像对这些批评不闻不问。 非定域性观点已成时尚,量子物理专家都在谈论非定域性,多数称贝尔不等式理论和阿斯佩克特等的实验已证明量子非定域性的存在。殊不知这是以讹传讹。实情是这样的,阿斯佩克特等把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用在光子上,对一种特定的实验安排,由不等式预言的结果为小于等于2。另一方面,对同样的安排,量子力学预言结果为严格等于2乘根号2(=2.828)。他们的实验结果为2.697(误差0.015),与量子力学的预言相符,而比CHSH不等式的预言结果大得多。他们于是做出结论: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是错误的,非定域性(鬼魅隔空作用)确实存在。至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实验结果符合量子力学,而又有充分理由相信量子力学本身是正确的,那么从这实验结果,可以直接了当断定贝尔的理论是错误的。一个物理不等式扯上哲学的定域实在论是节外生枝。值得注意的是,阿斯佩克特在2007年《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量子力学:是定域的,还是非定域的”中承认,否定定域性不是他们的实验的逻辑结论,不过他还是“倾向”认为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宣告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的丧钟已敲响。好一个“倾向”! 理不直,气还壮。冯诺依曼在他1932年的书中给出了潜变量不可能性的首个“证明”,并声称:“应当指出,我们无需进一步去研究“潜参数”的机制,因为我们现在知道量子力学确立的结果从未能借助它推导出来。”贝尔反对他的证明说:“然而冯诺依曼的证明,如果真的去抓住它,会在你手中瓦解!一无所有,不但搞错了,而且很愚蠢!”鉴于已经发现以潜波为变量的量子理论能重复量子力学的一切预言,现在我们是否能用同样的话去批评贝尔的定域潜变量不可能性的证明?阿斯佩克特号召借非定域性这种神秘力量掀起“第二次量子革命”,不幸,至今实事一无所成。贝尔的理论被捧成教条和否定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实为科学史上最愚蠢之举。 (3)对量子纠缠认识的谬误 量子纠缠被认为是物理学中的最大奥秘。量子纠缠态在数学上定义为:“如果一个粒子复合体系的量子态无法分解为各子体系量子态之张量积,这个态称为纠缠态。”量子纠缠在物理上通常理解和描述为隔空瞬时影响,认为它的存在已被贝尔型不等式的检验所证明。最早发现量子纠缠的是狄拉克(1926年),不是爱因斯坦(1935年)。量子纠缠是确实存在的现象,最好的纠缠态例子是氦原子中的单态2sS_0和三重态2sS_1。氦中的两个电子(1和2)有四个状态((A1),A(2),B(1),B(2)),它们形成两个轨道纠缠态(A(1)B(2)+A(2)B(1),A(1)B(2)-A(2)B(1)),态交换引起的附加能量称交换能。近年已经能用激光把氦原子中的两个2s电子的交换能测得非常精确,而且与精确的理论计算结果很好符合。无论在这理论还是实验中都无隔空影响的意味。在氘分子中有类似的情形,当两个氘核远离时,保持着曾作用时留下的纠缠印记,而无隔空影响可言。对量子纠缠找不到可类比的事实,只有一些能表达逻辑关系的隐喻。元朝管道升写给夫君的词——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可以隐喻量子纠缠中的交换真相。还可以打个比方,两位干部担任了四个职务:东乡的书记兼了西乡的乡长,西乡的书记兼了东乡的乡长,那末,东乡的书记感冒,西乡的乡长不免要咳嗽了,无论两个乡相距多远。这个情况可以隐喻量子纠缠中二者联动的真相,联动完全发生在同时同地。事实上,已经发现不仅用初包的含峰片(实体)与不含峰片(准实体)的联合能解释一切量子干涉现象,还进而发现,两个初包的不含峰片的交换并融合能解释一切量子纠缠现象,因此,无需再担心量子纠缠中有幽灵作怪,也不用再担心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冲突。把量子纠缠理解为隔空瞬时影响已造就那条科学谎言:“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对量子纠缠的此种理解已导致一系列错误,以量子隐形传输理论最为荒唐。谁知竟不断有圆谎实验震惊世界,而且越来越疯狂,文1和文2即是典型。对这种子虚乌有的隔空瞬时影响(非定域性),著名瑞士物理学家尼古拉·吉辛夸口:“未来的科学史家将把我们的时代描绘为非定域性伟大发现的新纪元。” (4)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谬误 1982年沃特斯和祖瑞克发表了题为“单量子不能被克隆”的论文,他们证明这种克隆与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不一致。既然单量子无法被克隆,所以量子密码原则上可以提供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保密通信系统。然而我们知道,激光器的类型何其多,因为光是容易被放大,即光子容易被克隆。光学专家都很清楚,激光器发射出处于一种或一些特定模式的光子,但是媒质的光放大作用,原则上无模式限制,只受能级匹配等物理条件影响。沃特斯和祖瑞克说:“因为没有预先的知识,我们不可能选择正好合适的拷贝体来做这件事。”其实,无需去特意选择,只要条件准备充分,可让其自动选择。做过气体激光器的(包括笔者)都知道,在气体媒质中,光子的增益不依赖偏振方向,故只要准备充分条件,对任意方向偏振的光子原则上都能克隆。再说,量子力学是线性理论,然而实际量子过程(像制备或测量过程)都不是线性的,即不能原则上从量子态的线性推论某个非线性过程一定不可能发生。他们做出的结论——除水平和垂直偏振的之外,对任意偏振的单光子的克隆是不可能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例如对各向同性的光放大媒质,从旋转对称性考虑,如果能克隆水平偏振的光子,那么偏振旋转任意角度的光子照样能克隆,反之,如果任意态不能克隆,转到水平方向也不例外。祖瑞克强调只是“未知的”量子态克隆被禁止,因为对已知的量子态,能够简单地一模一样制备(拷贝)。然而,能否克隆取决于客观法则,它不依赖于我们对被克隆态的未知还是已知,一般科学家都不能容忍主观意识左右物理规律。因此,未知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出自对量子态叠加原理的误解和误用,是一个伪定理。这种克隆并不违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事实上连羊都可以被克隆,因而由这伪定理做出的结论“量子加密能保证万无一失”是一句假大空话。在量子密码派与现代密码派的博弈中,这句话是前者对付后者的利剑。这个伪定理还有更严重的后果,没有它就不会有量子隐形传输理论。 (5)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谬误 1993年贝内特等6人发表一篇论文,题目为“经过经典的和EPR的双重通道隐形传输一个未知量子态”。他们根据纠缠量子的所谓非定域关联、波函数的坍缩假设和未知量子态的不可克隆定理提出了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即集上述系列谬误之大成。打个比喻,北京要派孙悟空(比作一个光子)立刻去深圳任动物园园长,巧遇特大台风和洪水,一切交通中断。幸好两地都有隔空传物专家以及有双胞胎猴子(比作一对纠缠光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这对猴子,一只在北京,另一只在深圳,都持有同胞的全息像(比作与对方交换的部分)。现在北京的隔空传物专家按程序首先要做的是,把悟空-猴子联合体按特定方式拆分,用数学语言,即把描述悟空的态矢量与这对猴子的纠缠态张量的“张量乘积”投影到描述四只八卦炉的各个态张量上。四只炉子是四对双胞胎猴子的化身,代表悟空与猴子的四种不同基本纠缠方式,专干对悟空进行脱胎换骨的勾当。贝内特等人的理论表明,在2号炉上的投影正好是同胞的全息像,而在1号上的变了,右侧各器官都扭转了180度,在4号上左右反了,而在3号上的,不仅左右反了,右侧各器官还都扭转了180度。这时深圳的猴子当园长要等悟空在北京被销毁,因为克隆是“被禁止”的。按理论,他进哪一只炉子(坍缩到那个态张量上)是随机的,几率各占四分之一。这回悟空如果随机闯进的是2号炉,专家笃信,他包含的全部信息刚好原样转移到深圳那只猴子身上。一当用手机告知是2号,深圳猴子就被“核实”是地道的孙悟空了。如果不是2号,也很简单,只要按告知的炉号,依照相应的“线性变换”做一下外科修复就行。听起来像煞有介事,然而悟空窃喜,专家们把俺的信息就地替换深圳猴子全息像中的信息,当作信息在量子信道上的远距离隔空传送了。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理论在数学上是严格的,无可挑剔,但是,我们要严防被数学形式所迷惑,重要的是看数学所表达的物理实质。不难发现,这个理论在物理上混淆了虚实、颠倒了远近,纯属数学游戏。科学史上没有一个理论比这更荒唐。量子物理学家可能都知道,要用量子态编码隐形传输“您好”这样一个简单信息也无望成功,那不是因为“您好”不是一个“未知”的信息,而是根本不存在隐形传输的可能性。事实上,凭借量子隐形传输至今实事一项无成,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原则上无可能性。隐形传输信息无异于传心术,这个理论已导致科学与巫术的联姻,不折不扣属于伪科学。一般而言,巫术科学起自愚蠢,恐怕很有可能因利益诱惑走向欺诈。 (6)一个惊天骗局形成 一般而言,理论探讨中发生谬误是科学发展必由之路,是宝贵的经历。而基础研究的实验不仅是为了证明理论的预言,更重要的意义是去纠正理论中的错误。不过,实验工作者多般热心于前者,期望获得正面结论,在特重功利的当代,更是如此。1997年泽林格的研究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实验的量子隐形传输”,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实现隐形传输无疑是破天荒的,如果是真的话。此后,出现了一种说法:“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这个魅力无限的梦想前景吸引了不少量子世界的拓荒者和投资者。大容量通信,量子加密和量子计算的各种“突破性成果”随之接踵而来。更耐人寻味的是,泽林格预言:“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隔空传送一只咖啡杯。”潘建伟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一些,不可以想象:由各种各样分子组成的人,也可以在瞬间,带着他所有的记忆,带着他的品质,带着他的痛苦和欢乐,甚至包括感冒,传输到遥远的地方?”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约瑟夫森2001年在一篇短文中写道:“量子理论与信息和计算理论现在已被富有成效地结合起来。这些发展可以导致对像传心术等过程的解释,传心术是不列颠的研究前沿领域,这些过程在传统科学中还是不能理解的。” 最乐观的是,2006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我们已经看到一副科学与巫术联姻的景象,包括最近震撼世界的文1和文2,一个惊天骗局已经形成,它不仅愚弄了无数的外行人,还迷倒了无数的内行人。 现在根据以上的讨论,对文1和文2以及以往的同类论文要给予负面的评论,意见是,此类工作依据的理论、实验路线和做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宣称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和为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是一个弥天大谎。荒唐的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巫术性实验演示危害极大,至少有四: (1)浪费国家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已经浪费巨大,还有扩大之势,阻止这种浪费是当务之急。建议对我国863计划中、973计划中以及十二五规划中有关量子隐形传输的项目和课题重新进行审议,该停的就停。特别是,不要投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去搞量子隐形传输通信工程(包括上飞船),那绝对是祸国殃民的事。办这类蠢事可能比腐败的危害更大。 (2)在学校里误人子弟,在社会上误导公众。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实验演示已见于教科书和许多通俗读物,贻害不浅。呼吁教科书的作者和科普作家严肃、谨慎从事,不要把太不可靠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和公众。 (3)危害科学和文化。科学与巫术联姻会把科学发展引向歧途,乃至侵害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事实上已把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引向错误方向,也已有被邪教利用的情况,其危害不可小觑。 (4)骗局影响的扩大要靠炒作和忽悠,其竭力的炒作和天花乱坠的忽悠不仅污染学术环境,还败坏了学术风气。 看来,现在是揭穿这个惊天骗局的时候了!望受其影响者,及早走出迷途,加入反“巫术科学”的行列。 附件三、 气功大师今何在 2006年10月28日09:42 人民网 中国特异功能始于1978年四川日报唐宇耳朵识字,后1983年钱学森认定“新时代有新科学,生命科学奇妙无穷”(大意),从此,中国隐居山林的强者开始一步步走出,大气功师纷纷出山,其中四川尤其钟天地之灵秀,特异功能者全国最多。话说此后不久,废柴美苏研究了数十年的超功能者就被中国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全面赶超,我中华原是东方文化发源地,那神灵就自然要比基督邪教的要多些,也要灵验些,所以,直到95年美国停止特异功能研究,我国的特异功能者仍旧层出不穷,直到特异功能者非要救中国为止…… 张香玉,女,1987年起授自然中心功,信徒上十万人,1992年被捕,判7年,后不明。 严新,男,1984年7月被杂志宣传后发迹,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气功师,自称阻止过原子弹和兴安岭大火。现旅居美国或加拿大,行踪不明,但是有以其为名的“生命科学研究会”,并被人民网以“学者”身份报道。 张宝胜,男,被称为中国特异功能第一强者,1983年被调入国防科工委员507所,并被认为其功能可被用于军事目的。 参与过叶剑英元帅的救治活动,在此期间叶帅被折磨逝世 。连续8次出现在春节晚会前排并被镜头拍摄,原因是央视认为不让他来他会搞坏春晚的灯泡。此人不授弟子不赚钱,只要吃喝。现行踪不明。 张志祥,男,1988年自称是“元极功法第X代传人”,母亲是“元极功法第X-1代传人”,开始在湖北一带传授元极功。1993年脱离气功学会创建“元极学会”,在湖北鄂州莲花山处盖起了元极学校,并养殖研究绿毛龟。据其弟子说该基地不用征税。此人目前是湖北省鄂州市政协委员。 庞明,又名庞鹤鸣,男,90年代初创建“智能功”,信徒数量一般,00年发表声明说有小团体借其身份不法活动,主动撤消康复中心,并退出气功学会,解散信徒。其余不明。 田瑞生,男,90年代中期开始传授“香功”,该功与一般气功不同,以近似广播体操的修炼手段获得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此人在95年4月1日和2日在北京做报告,发“信息水”。6个月之后,于9月30日肝癌死亡。其子隐瞒不报,并冒领其父原单位退休金42个月。 张宏堡,男,1987年8月“出山”,传授中华养生益智功。传授期间,传说在云南一带治好过一个丧失生命特征的车祸受害者。1995年逃往泰国,98年又辗转美国,却在关岛入狱400余日。其间自修MBA和管理书籍,认定自己有管理博士水准,到美国后,三次推脱,终于成为“中国影子政府”大总统。2006年7月31日所乘轿车与大型集装箱卡车(俗称十八轮)相撞,车祸身亡。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677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陆学子何江首登哈佛毕业礼演讲台(系列)
redtree 2016-5-27 21:22
中国大陆学子何江首登哈佛毕业礼演讲台 来源:中科大新创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6/5/27 13:34:39 名师高徒:哈佛大学庄小威与何江合影。 5月26日10点(美东时间),中国科大毕业生何江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大陆学子。27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何江接受了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会与新创基金会的祝贺与视频采访。刚刚结束毕业典礼的何江气色不错,略有疲惫。何江承认“确实有些累,昨晚只睡了四个小时”。 回顾今日的成功演讲,何江表示:开口第一句话前有些紧张,发现大家笑了我就放松下来了。 何江感恩父母的帮助,提到父母未能赶来,但也已看到自己演讲的照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江的哈佛导师庄小威(中国科大87少校友)特地赶到毕业典礼现场,见证何江的演讲。何江介绍说“她很高兴”。 何江即将在哈佛大学演讲的消息传开之后,科大校友通过波士顿校友会和新创基金会转达两个建议:1)希望何江在演讲稿中提及中国科大;2)快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大的威望。当27日提出这两个问题时,何江笑说“其实在消息宣布时,稿件已经过多轮修改定稿了。(芒果台找你了么?)芒果台没找,但确实有真人秀节目找过来,我感觉自己不太适合”。 我们刻意在演讲之前压下这两个建议,原因是希望尊重何江。无论演讲内容如何,何江已为母校中国科大的宣传做出巨大贡献。 何江保持着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介绍未来规划说,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MIT工程方向非常强。“我还是希望在学术界能站稳,当然也希望成果能有实际的应用和转化”。 保持好奇心,勤于探索:寄语青年学子 何江在美国的经历无疑对中国科大初到美国的青年学子是巨大激励。当被问及:对于那些即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科大学子,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可分享时。何江非常诚恳:出国留学对于任何人是非常棒的人生经历。身处异国他乡,会逼迫我们独立自主。能在求学过程中,发现自我的潜力(Knowing Yourself)很重要。我的留学经历也是不断发现自我,寻找、追求心中最喜欢的。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面对新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我在哈佛大学,发现了很多文科、非学术的资源学习着去充分利用。要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探索那些过去未曾意识到的潜力,正如这次演讲,我起初未曾想到能被选上。 美东时间5月26日10点前后,何江(中国科大0508郭沫若奖获得者)在众人瞩目中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哈佛大学将他的演讲与斯皮尔伯格大导演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10:19,何江博士向曾资助他的新创校友基金会发来了中英文演讲稿(附后)。 新闻来源与摄影致谢: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会与新创校友基金会联合发布,图片均为波士顿校友会邹思睿(0303,哈佛大学博士)提供,谨此致谢。 何江演讲全文实录(中英文) 蜘蛛咬伤轶事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处理---我妈妈并没有带我去看医生,她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我的伤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几层棉花,棉花上喷撒了白酒,在我的嘴里放了一双筷子,然后打火点燃了棉花。热量逐渐渗透过棉花,开始炙烤我的右手。灼烧的疼痛让我忍不住想喊叫,可嘴里的筷子却让我发不出声来。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一分钟,两分钟,直到妈妈熄灭了火苗。 你看,我在中国的农村长大,在那个时候,我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甚至也没有自来水。我们自然不能轻易的获得先进的现代医疗资源。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来帮我处理蜘蛛咬伤的伤口。 在座的如果有生物背景的人,你们或许已经理解到了我妈妈使用的这个简单的治疗手段的基本原理:高热可以让蛋白质变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种蛋白质。这样一种传统的土方法实际上有它一定的理论依据,想来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作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我现在知道在我初中那个时候,已经有更好的,没有那么痛苦的,也没有那么有风险的治疗方法了。于是我便忍不住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在当时没有能够享用到这些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呢? 蜘蛛咬伤的事故已经过去大概十五年了。我非常高兴的向在座的各位报告一下,我的手还是完好的。但是,我刚刚提到的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停在我的脑海中,而我也时不时会因为先进科技知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扰。现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学会怎么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来控制我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每年生物医学的研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突破和进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奋,也极具革命颠覆性的成果。然而,尽管我们人类已经在科研上有了无数的建树,在怎样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最需要该技术的地区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时做的差强人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于2美元。营养不良每年导致三百万儿童死亡。将近3亿人口仍然受到疟疾的干扰。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于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人们只能依赖于用火疗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理蜘蛛咬伤事故。 在哈佛读书期间,我有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本世纪初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多个国家肆虐。那个时候,村庄里的农民听到禽流感就像听到恶魔施咒一样,对其特别的恐惧。乡村的土医疗方法对这样一个疾病也是束手无策。农民对于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并不懂得流感比普通感冒可能更加致命。而且,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家所发现的流感病毒能够跨不同物种传播这一事实并不清楚。 于是,在我意识到这些知识背景,及简单的将受感染的不同物种隔离开来以减缓疾病传播,并决定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时,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它也是我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自我理解的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哈佛的教育教会我们学生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勇于立志改变世界。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座的毕业生都会畅想我们未来的伟大征程和冒险。对我而言,我在此刻不可避免的还会想到我的家乡。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的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努力吗?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的社会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社会同样需要注意的一个重心是分配知识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它可以简单得变成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或农民这样的群体。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知识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或许不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得到更为先进的医疗护理。 The Spider’s Bite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 I ran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fire. After wrapping my hand with 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 and ignited the cotton. Heat quickly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 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 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about my spider bite. Fo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protein. It’s cool how that folk remedy 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biochemistry, isn’t it?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now know that better, less painful and less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 So I can’t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 at the time? Fifteen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at incident. I am happy to report thatmy hand is fine. But this question lingers, and I continue to be troubled by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world. We havelearned to edit the human genome and unlock many secrets of how cancerprogresses. We can manipulate neuronal activity literally with the switch of alight. Each year brings more adv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exciting,transformative accomplishments. Yet, despite the knowledge we have amassed, wehaven’t been so successful in deploying it to where it’s needed most. Accordingto the World Bank, twelve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on less than$2 a day. Malnutrition kills more than 3 million children annually. Threehundred million people are afflicted by malaria globally. All over the world,we constantly see these problems of poverty, illness, and lack of resourcesimpeding the flow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fesaving knowledge we take forgranted in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unavailable in thes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nd in far too many places, people are stillessentially trying to cure a spider bite with fire.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 The bird flu pandemic in the 2000s looked to myvillage like a spell cast by demons. Our folk medicine didn’t even havehalf-measures to offer. What’s more, farmers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common cold and flu;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at the flu was much more lethalthan the common cold. Most people were also unaware that the virus couldtransmit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simple hygiene practices like separating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could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hat Icould help make this knowledge available to my village, that was my first “Aha”moment as a budding scientist. 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t was also a vitalinflection point in my own ethical development, my own self-understanding as a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Harvard dares us to dreambig, t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on this Commencement Day, we areprobably thinking of grand destinations and big adventures that await us. Asfor me, I am also thinking of the farmers in my village. My experience herereminds m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searchers to communicate our knowledge to thosewho need it. Because by using the science we already have, we could probablybring my village and thousands like it into the world you and I take forgranted every day. And that’s an impact every one of us can make! But the question is, will we make the effort or not? More than ever before, oursociety emphasize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But an equally important emphasisshould be on distributing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where it’s needed. Changing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 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 It can be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pass on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local community.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bring this into reality. And if we do that, then perhaps a teenager in rural China who is bittenby a spider will not have to burn his hand, but will know to seek a doctorinstead. 何江博士简介 何江2005年从湖南省宁乡县一中进入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学习,2009年荣获新中国第一奖学金、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资助)。 何江进入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在导师庄小威教授实验室进行生物光学和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在病毒学和神经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现于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组织工程,3D打印人体肝脏的应用,癌症早期检测。生物技术行业在今年来拥有非常迅猛的发展,其广大的发展空间让他决定留在该领域。哈佛博士期间,他在eLife, PNAS, Plos Pathogens, Nature Methods等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文章引用数量超过500次。同时担任Nano Letters,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10多个杂志审稿人。另外,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引荐下,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传记体性质英文书,书稿目前已被欧洲最大publishing agency接收,计划于欧洲美国中国发表。 何江在哈佛大学接受的博士生教育本质上是中国科大教育的延伸——他的导师庄小威是中国科大87级少年班校友。 5月26日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在毕业典礼上,以优秀毕业生身分代表演讲。这是哈佛学生在校内的最高荣誉,何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留学生。 哈佛毕业演讲首位大陆学生:教育能改变人生 作者:王烨捷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16/5/11 11:36:39 何江在美国实验室。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特地用短信方式再次补充自己的观点,“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就在那时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老人照顾几个年幼在家的孩子。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毕业典礼的历届演讲代表多为文科生,何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原标题:教育仍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何江:哈佛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大陆学生) 哈佛毕业生何江:博士后结束打算申请大学教书 作者:温薷 戴轩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5/29 10:06:26 哈佛历史上首个在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何江。受访者供图 中国大陆学生首登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何江希望演讲能影响他人,逐渐消弭区域间科技不平等现象 每年毕业典礼上,哈佛都会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选出几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而这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美国时间2016年5月26日,何江走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舞台。随后媒体报道,他是哈佛首个在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 昨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何江。 对于演讲主题定为科技传播中区域间的不平等,何江说,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有些地方却无法享受到。他认为科技传播要借助各行业的力量,而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们,很多将来是各行业顶尖人物,这时候把这个话题抛出来,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 对话人物 何江 198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停钟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生物专业,2009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系硕博连读。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上午10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演讲主题 谈科技传播希望区域不平等慢慢消弭 新京报:毕业演讲时心里紧张吗? 何江:紧张,视频里可能看不出来。其实演讲时说“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时,我的手一直在抖。 新京报:参与演讲选拔的学生是不是很多? 何江:竞争很激烈。3月初,一位教授鼓励我去参加选拔,我心里没什么底,就想着纯当试试,之后经过了首轮选拔、初赛和复赛。 复赛只剩4名学生,除了我,其他三人母语都是英语。有两人来自肯尼迪学院,很擅长公开演讲,其中一人还有多年的外交经验;还有一人来自教育学院,当过多年导游。 新京报:为什么最后你脱颖而出? 何江:可能是我的主题比较新颖吧。哈佛毕业演讲的主题大多是人文类,而我的主题是科技传播。我是农村孩子,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疗环境,被毒蜘蛛咬伤后,妈妈只能用火烧的土方子来治疗我的手,而像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这些地方却无法享受到,这种不平等给我很深的印象。 新京报:何时意识到科技传播不平等这个问题? 何江: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也会聊到,自己明明在接受最前沿的知识,但是对父母说起来他们根本不懂,这样的话意义在哪里,这种想法进了哈佛之后更加强烈,所以我就将科技传播定为了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很大,容易说得太空泛,后来我回忆起小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把它放在了演讲的开头。 新京报:你有想过为弥补这种差距做些什么吗? 何江:我觉得这次演讲就是一种尝试。因为科技传播是一个大工程,一个人能做的非常有限,而参加毕业典礼的这些同学,很多是将来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如果他们愿意参与其中,带动更多人与行业进行改变,这种差异就会慢慢消弭。在这个时候把这个主题抛出来,我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 学习经历 刚到美国不适应哈佛课堂氛围 新京报:你出生在湖南农村,然后到大城市、国外求学,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会有自卑的时候吗? 何江:我们家在农村,爸妈平时靠种稻和养猪维持全家生计,条件并不好。不光是经济上比较困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刚上大一时,学校安排了C++编程的必修课,每次都会用到电脑,但在那之前我连电脑都没摸过。 我是一路从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地方走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地方,眼界开阔后会比较平和。因为环境不断在变,会有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必须学会调整心态。 新京报:你是如何进入哈佛的? 何江:2009年我从中科大毕业,因为平时成绩基本每年都是全院第一,再加上学校导师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推荐信,最后申请到了哈佛生物系的硕博连读,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读博时,我联系了之前从中科大毕业的庄小威老师,在她的实验室里做了5年的博士研究,主要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 新京报:刚去留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何江:除了语言障碍,就是不适应美国的课堂氛围。像哈佛的讲台上站着的都是行业大咖,但台下的学生会随便发问甚至质疑,而且发言之前可能不会经过一个比较缜密的思考,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难以接受。 后来习惯了才发现,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对于那些教授来说,只要能听到学生有所表达就会很高兴,不管这些观点是不是很幼稚,他们都会尊重你的声音。 中美差异 国内对学生评价标准多元点会更好 新京报:你在演讲里说哈佛教会你们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哈佛是怎样做的? 何江:哈佛教给学生的东西都会站在很高的高度,学生会很习惯宏大的视野与观点。像平时授课的老师,很多也是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上的“神级”人物,你可以很容易地与他们进行对话。 从师资到设备到机会,哈佛为学生提供的一切资源都非常丰富,接触了这么多的资源,学生会觉得实现梦想一点也不遥远,而且会有很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想去改变整个世界。 新京报:哈佛能提供很多资源,但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足够的资源,你觉得这种缺陷该怎么弥补? 何江:对,其实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不少,但农村的确没有那么好的教育环境能支持他们,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能力,努力去争取资源。 比如说在学校就要重视自己的社交圈子,搭建自己的平台,去弄明白这个平台能教会自己什么、能提供给自己什么样的资源,对于行业中优秀的人物也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去交流。 而且我发现,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也非常努力,但很容易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潜力,更不敢有什么梦想。像做学术很辛苦,如果不相信自己就很难走下去。 新京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你都接受过,你对两种教育体制怎么看? 何江:有人可能觉得中式教育太重视灌输知识、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西方教育更加先进。但是就我接触到的来说,其实两者各有好坏。像美国这边是很尊重个性,但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问题其实很多,而国内的中等教育就很扎实,比如我从中科大进到哈佛,扎实的基本功就让我很受益。 所以这两者如果有一个互补和折中会更好。就中国国内来说,不光是学校,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比较单一,如果今后标准能多元一点,我觉得会打开不一样的路。 毕业规划 将去麻省做博士后 以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 新京报:很多人觉得你是非常成功的,你自己怎么看? 何江:我不觉得自己很成功,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就知道,所谓成功要有实在的研究成果,我现在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 新京报:从哈佛毕业后,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何江:接下来会去麻省进行博士后研究,做人体肝脏3D打印和癌症前期检测之类的课题,这些课题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会更偏应用一点。像现在波士顿已经有很多生物公司,所以我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很看好。就像演讲里说的,将这些科技传播到偏远贫穷的地区会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行业发展起来,它们最后也一定会享受到这些先进的科技。 新京报:有想过回国吗? 何江:我想在科研行业继续做下去,麻省理工博士后之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美国和中国都会考虑申请。(原标题:对话丨何江:博士后结束打算申请大学教书)
个人分类: 人物|2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物理学院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活动日留影
热度 2 bhwangustc 2016-4-27 12: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院 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 活动日 留影 时间:2016年4月26日 地点:安徽桐城 文庙、六尺巷等景点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4月18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离退休教授座谈会 合影
热度 3 bhwangustc 2016-4-25 09:59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离退休教授座谈会 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86级校友窦剑文 ( 哈佛大学商学院 第37期企业家总裁管理班(OPM372006-2008)毕业 兰州海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 海默美国 股份有限公司 和海默 石油天然气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作东邀请晚宴 时间:2016年4月18日 合 影 第一排(左起): 杨保忠夫人,杨保忠,韩荣典,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离座),许咨宗,虞孝麒,徐克尊,汪秉宏 第二排(左起): 窦剑文,朱栋培,闻一之,唐安渝,张子平,陈银华,汪晓莲,杜江峰 第一排(左起): 杨保忠夫人,杨保忠,韩荣典,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离座),许咨宗,虞孝麒,徐克尊,汪秉宏 第二排(左起): 窦剑文,朱栋培,闻一之,唐安渝,张子平,陈银华,汪晓莲,杜江峰 杜江峰, 韩荣典, 陈银华, 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 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 汪晓莲, 虞孝麒 汪晓莲, 虞孝麒, 许咨宗, 窦剑文, 徐克尊 杨保忠, 闻一之,张子平 唐安渝,杨保忠 闻一之, 张子平,杜江峰, 韩荣典 杜江峰, 韩荣典, 陈银华, 闫沐霖, 陈宏芳,王砚方 陈银华, 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 汪晓莲,虞孝麒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110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博寄语 - 初到科大
热度 1 taoliDNA 2015-7-31 19:39
作为首篇博文,总觉得应该写点特别值得怀念的东西。 既然开通博客是作为自己来科大独立工作的一种纪念形式,那么就写一些初到科大的经历和感受吧! 从美国直接飞抵合肥,到科大时已是周四, 学院在江南春给全家预订了一个三人房间,人事处和学院各支付一周的住宿费,作为拿到周转房之前的过渡,相当省心。周五去校医院 做入职体检,由于几个体检项目耽搁,过了一个周末,周一 才拿到体检结果,然后就是和学院签合同,去人事处办理报到手续,一周下来,入职手续就办得差不多了,拿到了过渡房、实验室、办公室等房间钥匙, 之后提交了科研启动经费申请表,差不多三个工作日后,就拿到了经费卡,可见科大行政办事效率之高。 然后实验室建设、办公室布置等前期准备工作就迅速运作起来,估计几个月后实验室就能完全建好正常使用,这比预期中半年到一年的实验室建设时间着实快了许多。上次也是第一次来科大, 正值隆冬,对科大校园没有多大印象,而现在正好是盛夏,科大东区校园绿树成荫,绿化搞得真不错,颇有公园的味道,这和坦佩那光秃秃的街道对比很鲜明,不知其他几个校区景色如何,还没逛过。关于工资方面,算是一点小惊喜, 我之前对科大工资的期望并不高 。 在科大近一个月的工作生活经历,自己尚未有过失落感,反倒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很庆幸当初明智地选择科大,也希望日后能用事实证明,科大选我也是正确的。预祝自己! 2015 年 7 月31日于科大
1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大六二四同学在上海史文龙同学家聚会
热度 1 bhwangustc 2015-5-1 10: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二四 同学 (1962级,近代物理系) 在上海史文龙同学家聚会 时间:2015年4月16日 左起: 何丰来,汪秉宏,陈锡浩,史文龙,陶圻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5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皖中对
热度 1 qianyeqingfeng 2014-7-5 21:35
新皖中对 ——记“三分中科院” 今年的科教领域,毫无疑问会在历史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自千禧以来,夫华夏已历一生肖轮回,其间随世界大势所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置万万人于纵浪大化中,大浪淘沙而天地变,海龟疾回,土鳖跃起,蛟龙弄潮,若为沙砾,子归何处,纵粉身碎骨,岂可浊汪洋? ”这是我在2012年发表在人人网日志的《皖中对》中的第一段,两年过去了,已然本科毕业即将进入中科大和智能所求学,但是,形势依然跟两年前预见的一样,到处都充满着变革,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逃不了不断前进的大环境。 中科院系统也不例外。 以前中科院系统只有一所大学,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中科大”,这所沉淀着深厚底蕴的大学,在滚滚车轮中一直与清华北大并驾齐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使命。但是,关注一点时事的同仁都知道,从今年起,中科院系统将新增两所本科招生的大学,即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分别简称“国科大”和“上科大”。国科大主要依托中科院北京分院的科教资源,上科大主要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教资源,有人比喻国科大是二胎,以前的中科大是长子,而上科大则是养子。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中科大自从去了合肥,就不再只是为了中科院培养后备研究生博士生,有点能够独立成家的感觉。而国科大的成立,就是处在北京的中科院领导层们,面对中科院改革的浪潮,特别是想自己亲自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而不得不走的探索性的一步。上科大则是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建,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担任上科大校长,研究生教育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同实施。从今年国科大300人和上科大200人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以及两所大学校区所拥有的科教资源来看,小而精,起点高。未来的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也不过一届800人的本科生规模,上科大一届500人的本科生规模,以及高水平的平台,无疑将对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等学校的招生有所冲击,即便初期办学还有很多问题,但中科院绝对不会自己砸自己的脚,一定会大力支持。 实际上,最不能置身事外的,其实还是中科院的长子。在这次的中科院系统“分家”中,中科大仅仅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整合到了一起,然后中科院的领导层的意思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资源和中科大优势互补相互结合。这次中科院系统大调整,甚至可以称之为“三分中科院”,国科大为“魏”,上科大为“吴”,中科大为“蜀”。从目前的阶段来说,已经过了内部资源争夺的阶段,三所中科院的大学由于定位不一样,各具特色,未来大一统几乎就是不现实的。所以科学网中有人提出大一统论,有失偏颇。 未来的上科大,后劲十足,且不论财大气粗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仅仅是加盟上科大的学者,就足以使上科大在国际产生极大反响,比如物质学院院长杨培东 (Yang Peidong) , 国际顶尖的 纳米材料 学家,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中科大应用化学系出身,哈佛大学博士,全世界“ 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 ,以后上科大将发力本科教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与国际接轨,然后放手让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大牛们帮忙培养研究生。如果这样的发展态势能够持续十年,一所比肩上交复旦的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屹立上海是很有可能的。而国科大,今年的招生就直接让院士与考生面对面,可谓让清华北大汗颜。虽然不可能会秒杀两所大学,但重现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玉泉路校区的科教氛围,是很有可能的,国科大的定位是从本科阶段为中科院培养后备人才,以造就一批有志于科研事业的青年才俊。每位本科生都能有一年的免费去世界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全免学费,学业导师都是院士杰青,两人间空调,这些就不是随便一所名校所能承诺的。 虽然现在中科院在全力支持国科大和上科大,但中科院彻底分家也是不会出现的,只是现在这种情形的出现,可以说,让中科大第一次感到心脏为之一颤。以前说好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如今实质上仅剩下“所系结合”了。虽然有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合作加盟,但无疑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行动,重新确定自身的定位了。中科院三所大学内斗自然是不会的,中科院应该继续支持中科大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并且让三所大学实施类似于联盟的协定,共享中科院资源,例如在教育部执掌的高等教育界出现所谓的“中科院三小龙”也是有可能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某些领域做得一流,项目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所在的科学岛并未得到较好开发,中科大在科学岛上与合肥物质院联合共建新的学院,其实也是有可能的。并且在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所系结合,校地结合,人才交流等,中科大其实还有发展空间,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三分中科院”并不是真的三分中科院了,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科大更应该有忧患意识,要能守得住大局,既能稳扎稳打,又能灵活应对。 一切让历史来明断! 何钦业 2014年6月27日
12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六二四校友在京同学与美国罗亦孝合肥汪秉宏聚会
热度 2 bhwangustc 2014-4-14 22:09
中国科技大学六二四(1962级四系)校友 在京同学 与美国罗亦孝合肥汪秉宏聚会 时间:2014年4月11日晚上7:00-9:00 地点:北京理工大学延园餐厅洛川包厢 东道主:李国俊夫妇伉俪 前排左起: 李国俊夫人,边贺泉,汪秉宏,李国俊 二排左起:蔡祖平,卢大海,严泰来,陈华中,张锦天,锦天夫人 三排左起:张泽华,罗亦孝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52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大老五届几位老同学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小聚
热度 3 kd652 2014-4-9 09:23
中科大原6521班金广湘、徐力、张秉才、张淑贞四位老同学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小聚,老同学在异国相见格外高兴。大家一起包饺子,交流健康生活经验以及增重减重方法,张秉才计算出每个人的体重指数。一同回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畅想老年养老问题,相谈甚欢。健康快乐每一天!盼望明年6521全体同学在上海再相聚。 附: 当年上学时所在的玉泉路十九号 前年班里杨通球和蒋方忻两家人在美国: 更早些时候班里陈鹤平杨月芬和蒋方忻等同学在美国相聚: 中科大,国科大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4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中外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离子筛选效应
redtree 2014-3-17 11:18
中外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离子筛选效应 作者:杨保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17 9:15:49 本报讯(记者杨保国)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吴恒安与诺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精密快速筛选离子的性能。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杂志。 据介绍,石墨烯表面本来是排斥水的,但浸入到水中后,石墨烯薄膜里的毛细通道却允许水的快速渗透。此次研究人员发现,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相互作用后,形成约0.9纳米宽的毛细通道,允许直径小于0.9纳米的离子或分子快速通过,而直径大于0.9纳米的离子被完全阻隔。该筛选效应不仅对离子尺寸要求非常精准,而且要比传统的浓度扩散快上千倍。 吴恒安课题组用理论分析和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石墨烯纳米通道快速过滤离子的机理。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石墨烯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离子在纳米通道中聚集,从而促进了离子的快速扩散。这一发现为实验结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被称为“离子海绵效应”。 相关专家表示,如果通过机械手段进一步压缩薄膜中的毛细通道尺寸,将能高效率地过滤海水中的盐分。这意味着制造一个在几分钟内即可将一杯海水淡化成饮用水的过滤装置,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场景。 据悉,同期《科学》杂志专门对该研究进行了展望评述,认为该发现使氧化石墨烯薄膜在众多分离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海水淡化与净化、传感技术以及能源转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4-03-17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震撼:中科大研究人员用地震波定位马航失联飞机坠海
热度 54 cgh 2014-3-14 11:39
震撼:中科大研究人员用地震波定位马航失联飞机 中国科技大学温联星研究组利用地震波数据检测到可能是马航失联飞机坠海事件。令人震撼,也很振奋!地球物理地震探测手段也有非常规的用处。当然,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有震动波并能获得记录,理论上就能定位产生震动的位置。就像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来监测核爆一样。 这个研究结果,令人一震,但可能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资料比较少,只有两个台站,一种解释是地震信号很弱。所以需要确认现在定位结果周边是不是还有监测台站(比如,越南一侧),如果有台站,这些台站是不是有信号。二是两个可能解,一个在公布的可能坠机点,另一个在西部,西部是不是有台站排除?三是坠机产生的地震波性质上应该与天然地震不一样,个人猜想应该和现在正在研究的水枪激发地震波比较接近,建议做水枪激发探测的人员分析一下。 如果真的是坠海地震波,有几点值得分析。首先是证实了失联时间和坠毁时间不一致,这中间就有很多需要追究的。二是否定了空中解体,为什么会整机坠毁,而不是迫降?三是搜寻为何没有任何线索?…… 以下为科大报道全文: ――――――――― http://seis.ustc.edu.cn/News/201403/t20140314_191123.html 中科大检测到可能与马航飞机坠海相关的海底事件 ( 2014-03-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温联星研究组在马来西亚与越南交界海域检 测到一次海底事件。事件发生于当地时间 2014 年 3 月 8 日 2 点 55 分 6 秒,其中可能的两个地点之一位于北纬 7 度 25 分、东经 104 度 30 分,距离当日马来 西亚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最后失联时间( 1 点 30 分)后约一个半小时,最后失联地点的东北方向约 116 公里( 72 英里)。该海域是无地震区,因此根据 两件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判断,所检测到的海底事件有可能是马航 MH370 航班坠海失事所造成。   温联星研究组在马来西亚境内的两个地震仪记录中检测到海底事件,并利用地震信号进行定 位。研究组利用两台站的直达压缩波走时差和各台站的剪切波与压缩波走时差来定位事件位置。 2014 年 3 月 8 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失联至今, 尽管各国家利用军舰、飞机、卫星等各种手段一直在搜索,至今仍然毫无音信。如果中科大研究组检测到的海底事件确是飞机坠海事件,其激发的地震波强度表明飞 机最后坠海过程是灾难性的。 黑 色五角星为 2014 年 3 月 8 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失联位置;红色五角星为检测到的海底事件位置;蓝色三角形为地震台站(因信号微弱,只有这 两个距离事件最近的台可识别清晰的地震波震相)。黑色波形为观测的地震记录,剪切波与压缩波用 S 和 P 分别标记。粉红色圆圈为根据各台站的剪切波与压缩波走 时差确定的事件的可能位置,而紫色曲线为根据两台站的直达压缩波走时差确定的事件的可能位置;粉红色圆圈与紫色曲线交界处为确定的海底事件发生地点(蓝色 圆圈为地点误差范围)。 Malasyia_large_size.jpg ―――――――――― 温联星,1968年出生,中国科技大学大师讲席教授。1988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博士学位。 1998年任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助理科学家(Assistant Scientist);1998-2000年任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博士后研究员 (Research Fellow);2000年9月起,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正教授;2010年起,受聘于中国科技大学大师讲席教授。2003年获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James B. Macelwane奖。该奖授予作出杰出贡献的具有卓著才能的青年地球科学家。同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10年,组织为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了《我国地震减灾中地震学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咨询研究报告。现任J. Geophys. Res. 副主编;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Lehmann Medal评审委员会会员。曾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James B. Macelwane Medal评审委员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地球物理学顾问组成员,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复审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地球科学25年展望委员会,以及全球性地震台网科学家常务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矿物学和行星科学方面的研究。 -------------
个人分类: 杂谈|20301 次阅读|105 个评论
国科大要招本科生,我的心里有点酸
热度 50 fdc1947 2014-3-3 09:02
国科大成立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点酸,如今国科大要招本科生,我的心里又一次酸酸的。人家招本科生与我没有半分钱的关系,我为什么心里发酸? 人就是那样一种动物,有的时候感情莫名其妙。如果国科大换个地方,那可能我会漠然,它却偏偏在玉泉路19号那个地方。近半个世纪前,我曾经在那里学习、生活了五年多。我的十七岁到二十三岁的岁月(那是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在那里度过。那里,是我的母校。我看到过她的辉煌,看到她被赶出那片地方,与她一起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如今“物是人非”,地还是那块地,礼堂还是那个礼堂,名义上的母校却跑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回来了。回想当年的岁月,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如今国科大的教师阵容,可谓堂堂皇皇,可是,当年中科大开列出的阵容,可能更加豪华,大家可以在附录中看到,这个系主任的阵容,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可是,再强大的阵容,真正要做事情,还要看国家的大环境。 中科大刚建校才两年,就遇到了中国当代最悲惨的“三年困难时期”。不说鲁豫皖农村的饿殍,就是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市中心的大街上,笔者也亲眼见到过三次抢劫食品,饥饿的抢劫者把别人的食品抢到手,并不逃遁,任人打骂,只是把弄脏的食物往自己嘴里塞。中科大的学子也不得不自己种菜果腹。虽然吃不饱饭,学生们还是拼命地用功学习,为做红色的科学家而努力。当然,这是听前几届的学长所说,并非我亲眼所见。 当我进这所学校时,“国民经济”已经好转了。一切都似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年轻学生更是被鼓动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就是要像郭沫若校长所作的校歌《永恒的东风》所说的那样:“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我们真的认为“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吕骥先生( 当时是音协主席,抗大校歌的曲作者 )那高亢激昂的进行曲旋律让我们热血沸腾。那时候全国就一所有名的“科大”,那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然,上海还有一个上海科技大学,但是它的名声只在上海,因此,在中国说科大或者科技大就是我们中国科大。全中国的所有大学,似乎都不在我们的眼中。我们不与他们比规模、比校园、比大楼、比历史、比穿戴得漂亮。北京高校体育比赛,我们得零蛋,大家并不以为耻辱。因为我们是科大,我们是我们。我们想的是科学和技术,想的是国家的兴亡,想的是原子弹和火箭。现在时兴讲家风, 如果时兴讲校风,那么,我看科大最主要的校风之一,就是“特立独行” 。 我们不但重视科学理论,也重视科学实验,还注重应用工艺。学校非常注意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科大的学生几乎什么事情都会做。后来在科大搬到安庆的最困难的岁月里,我们几十个化学系学生住到一家海军的机械加工厂里,白天参加劳动,车钳铆电焊各工种,才干了不到两个星期,老工人便夸我们比学了两年多的学徒工干得好。 都说科大的学生学习用功,不要命,其实也是什么人都有。有喜欢开夜车的,也有开早车的,说开夜车的还没有离开教室,开早车的便来了。但是,更多的是遵守作息制度,不贪黑不起早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同,大家都认真学习倒是事实。 好日子没有过很长时间,国家就乱套了。文化大革命,那里都逃脱不了。科大也是两大派,似乎势不两立。像烙大饼似的,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又翻过去。不过,学生们对于他们的教师基本上没有多少出格的举动。据说,华罗庚先生在数学所被责令扫楼梯(这是很恶毒的做法,因为华先生的腿有残疾),后来,华先生到科大,就一直很自由,学生们很尊重他。科大的两大派虽然斗来斗去,有一个人却是他们共同尊敬的,那就是郭校长。科大的学生反对谁的都有,有敢于把炮打中央文革小组(这是凌驾在中央政治局之上的东西)的大字报贴到西单去的,就是没有反对郭校长的。我不知道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的学校校长,大学、中学、小学校长,有没有一个像郭校长那样,受到全体学生和教工的拥护和爱戴的。外面骂郭校长的人直到现在都很多,但是,科大人没有,骂郭校长的一定不是科大的。大概是“困难时期”大家都饿着肚子的时候,郭校长拿自己的钱请全校学生吃过饭,吃过肉,还有数以千计的贫困学生穿过郭校长赠送的棉衣。郭校长待学生如子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每到科大有大的好事情,郭校长总是填上一阙好词,有时请人送来,有空时甚至自己亲自来朗诵。1967年3月,科大两派忽然想起来要响应“最高指示”,要复课闹革命了,郭校长很高兴,写了一阙《西江月》,让人送到学校里。学校开大会要念,可是,临开会时发现郭校长的草书有几个字连写在一起,科大都是学理工的,谁也不认识。正着急时,有人想起来,学校的党委书记刘达是早年辅仁大学中文系的,书法十分了得。但是,刘达是“黑帮分子”呀,还在“牛棚”。华罗庚先生说,还是我去找他吧。华先生去请教刘达书记,认定这连在一起的是“以志庆”三个字。1967年9月,科大两派据说要大联合了,郭校长非常高兴,到学校贺喜,在大操场的台子上,亲自朗诵他连夜所作的《满江红·科大大联合》,边朗诵边解释,把两派组织的名称巧妙的嵌入一联之中,全校欢声雷动。他的音容笑貌,朗诵的样子,我们如今记得清清楚楚,大家甚至还能学上两段。 那时候,郭校长也是可怜得很,他是校长,可是学校的事情他管不了。管科学院的人物,对于学生们总是头痛的,最好不要这所大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好林副统帅一声号令,科大被扫地出门,赶出了北京。到哪里去呢?去河南吧,人家不要(现在抱怨没有重点大学了),去江西吧,也不受欢迎。我们是学生,而且过了应当毕业的时间,天天想到的是什么时候离开学校去拿每月的46元工资,学校到哪里与我们无关,搬到哪里我们都做一次免费旅游。后来到了安庆,全校挤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座小三层楼房里。挤不下,就自己找工厂,帮人家义务劳动,只是有一个住的地方。也有人住在中学,所有的人都是大冬天的睡地铺,水泥地上铺点儿稻草罢了。这时,所有的学生、教师才真正为学校而担忧。一天深夜,我们的地铺上唱起了那首久违了的《永恒的东风》,一唱百和,在安庆北郊幽静的海军工厂,激昂的进行曲久久回荡。过了两天,当我们休息,跑到市中心的中学,才得知,那天晚上,那里也竟然也唱起了我们的校歌。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巧事。 那年,安庆的冬天很冷,水管子冻裂了,食堂无法做饭。大家把领队去的“军宣队”“咋呼(赵副)指挥”从被窝里叫起来,那个可怜的军人披着军大衣,冻得鼻涕滴答。让他一起去北京反映情况,他又不去。大家认识到,与他多讲也无用。那时候,学校里看上去“势不两立”的两派在学校的命运问题上完全站在了一起。于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四个常委(2位干部,2位青年教师,两大派各二人),一起去北京找科学院主管者反映情况。而十八个学生则借学校的汽车进行上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科学院的主管者不见四常委,学生被半道截回。接着,科学院派军代表尚可到安庆,宣布四常委停职检查,要学生揭发批判他们。宣布时,安庆市委礼堂里一片嘘声和抗议音,学生们高声大骂尚可“放屁”。敢于公开这样对待“钦差大臣”的,恐怕不多。 科大终于移交给了安徽。我们被安置到马鞍山、铜陵、淮南、 合肥四地厂矿以及白湖农场各地,我们近代化学系直接到了马鞍山,每一个专业又分到一个大的厂矿,我们这些学生和教师完全被淹没在工人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教师中凡有门路的大多离开了科大,并没有到安庆,跟去的多半是被工宣队认定的“牛鬼蛇神”)。安徽省派来了“强大的”工宣队,宣布四常委回京为反革命事件,各派群众组织背靠背各自揭发自己派别中的问题,而且宣布“ 谁不办就办谁 ”。他们到处抓516分子、反革命分子,一片恐怖。所有的学生都在惶惶不安中度日,谁也不知道会被谁所揭发。开大会时,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工宣队突然公开“揪出来”,被迫害致死的学生达到两位数。我这才有点理解鲁迅写的那首“ 大家切莫耶耶乎 ”的《公民科歌》( 耶耶乎,吴方言,马马虎虎、不当回事、满不在乎之意。见 《集外集拾遗》 )。 至此,我们这些当初自以为是“中国的好儿女”的天之骄子已经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落了水的丧家之犬。幸而在那年7月中央发出了让学生毕业的文件,刹住了学生被迫害致死的势头。我们这些丧家之犬又 急急如漏网之鱼,匆匆赶往被发配到的天涯海角,一天、一小时都不想呆在那恐怖的地方。人们往往说毕业离校,但是科大的那两届学生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他们的学校在哪里,他们离开的是半天劳动半天挨批或全天挨批的场所。如果一定要说离校,那么他们在半年多之前就最后离开了他们的母校——北京玉泉路19号。 搞好教育,培养人才,对于国家的兴盛有长期的影响,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国家悖乱,对于教育的破坏,真个是“立竿见影”。 玉泉路19号真是一块宝地,在科大刚建校的短短的几年中,就为国家的科技大厦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我只在那里学习了两年还欠几天,却在那里跟着“最高指示”瞎闹腾了三年半之多。以后的多年磨难,用一句古老的俗语,也是难逃劫数。虽然我们浪迹天涯,但是也有了在科研机构、在实验室里不可能得到的人生经历,谁说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时间很快,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 一所新的牛气冲天的学校又要在玉泉路19号招生了,我祝愿将在那里学习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好运。 附录:中国科大建校时的系主任名单: 1. 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主任: 赵忠尧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 2. 技术物理系主任 : 施汝为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3. 化学物理系主任: 郭永怀 ( 中科院 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4. 物理热工系主任: 吴仲华 (中科院动力研究室研究员) 5. 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 顾德欢 (中科院电子研究所所长) 6. 自动化系主任: 武汝扬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7. 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 钱学森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8. 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 杨承宗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二机部五所副所长) 9. 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主任: 侯德封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0.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主任: 华寿俊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后改 王葆仁 ) 11. 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主任: 华罗庚 (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12. 生物物理系主任: 贝时璋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13. 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 赵九章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附录 2 鲁迅:公民科歌 (1931年) 何键将军捏刀管教育,说道学校里边应该添什么。首先叫作“公民科”,不知这科教得是什么。但愿诸公莫性急,让我来编教科书,做个公民实在弗容易,大家切莫邪邪乎。第一着,要能受,蛮如猪罗力如牛,杀了能吃活就做,瘟死还好熬熬油。第二着,要磕头,先拜何大人,再拜孔阿丘,拜得不好就砍头,砍头之际莫讨命,要命便是反革命,大人有刀你有头,这点天职应该尽。第三着,莫讲爱,自由结婚放洋屁,最好是做第十第廿姨太太,如果爹娘要钱花,几百几千可以卖,正了风化又赚钱,这样好事还有吗?第四着,要听话,大人怎讲你怎做。公民义务多得很,只有大人心理自己懂,但愿诸公切勿死守我的教科书,免得大人一不高兴就说阿拉是反动。
个人分类: 教育|43000 次阅读|99 个评论
回忆的香味
热度 3 freyapan 2013-5-17 22:37
(雨天,中午刚下课,接到陌生电话。甜厚的学生声音,说希望我为文集写篇卷首语……懦弱惯了,也害怕别人施加压力,就说,希望对方再找另一个人写,到时看谁的好就用谁的……也许,她会觉得我很奇怪,很多此一举,或者很麻烦吧……雨中的校园,你们可嗅到什么味道?雨中的树木,可知空气中也有它们弥散的芳香酯?还有,雨后。人们喜欢在阴雨天多愁善感,抒发平时不曾思考的感怀,嗅着雨味,我想到在科大一年的经历,或恼或喜。张爱玲说,记忆若有气味的话,应该是樟脑的味道,甜而稳妥。以前不明白,现在也不明白,但却让我想到科大东西南北四个校区的花草树木,还有绽放在四季的迥异花朵……我爬文总是很慢的,果不其然,人家等不及了,还在上课就被人催着交稿了,匆匆写就初稿。虽然当即得到回复与肯定,还是觉得文后两段写的不好,回复邮件,请求宽容一天,容作修改。记得曾看过林肯的一段话,大意是:若让我演讲四个小时,马上就可以开始;若让讲两个小时,我需要准备三天;如果只给我30分钟,那请给我一周的时间。卷首语,短小精炼,主旨明确又要意境深远,堪得回味。处女作卷首语,谨献给中科大代培生文集,为纪念,为感恩……) 卷首语 回忆的香味 谁把回忆飘散在空气里,风一吹,拂动着衣阙,撩拨着呼吸,挑逗着神经,变成意识里可感可嗅的袅袅香气?这香,是暖春的合欢、樱花、玉兰,是盛夏的石榴花、荷花,是爽秋的桂花,是隆冬的腊梅——从科大西区飘到北区,和着丝丝生活气息来到东区又飞往南区。四季更迭,花香馥郁,萌发在脑海,绽放于心间,倾洒至天涯。于是,这独特的回忆之香就如碧波涟漪般,一圈一圈弥散开来,刻录成生命里美好时光的记忆年轮。 科大的日子啊, 最小,又最大;最浅,又最深;最轻,又最重。小,属于生命的比例;大,赋予青春的意义;浅,渗透时光的刻度;深,镌刻脑海的印痕;轻,品味生活的恬淡;重,埋植心田的感恩。在科大的日子啊,浩浩荡荡的像是交响曲,因着丰富的活动和充实的体验;慢慢咂摸,又像是最不动声色的精神旅程,因着博大宽宥校风和专精创新的学风。 看!盛夏石榴花正含着盈盈笑意,是要借着香氛护送我们归于科院,剪断心中无法释怀的离愁别绪吗?听!教学楼后湖边的起伏蛙声和清脆鸟鸣,是送给我们的离歌吧?最后一次深嗅,连同恩师教诲、同侪勉励,连同情非得你、美丽邂逅,连同爱在天际、科技讲堂…… 回忆,是心香,不会醉人,不致沉湎。心香满怀,归之四海:不忘珍惜生命的灵动之美,不忘求索学问的精深之塔。 天涯处处,闻花便忆,识香则感。
个人分类: 最美的时光|3804 次阅读|3 个评论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中科大少年班?
热度 15 wsyokemos 2013-5-6 03:58
近日在中科大主页上看到一个标题为“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少年班学院 ”的新闻, Science 专题报道我国大学的事情,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专题报道一所大学一个特别学院更是闻所未闻,所以很感兴趣,就想自己看看英文原文报道。根据中科大以往的新闻报道习惯或者模式来看,对于像发表在 Science 这么牛的杂志报道,一般都会在文后给出英文原文报道的链接。但是这次很反常,中文报道很短,并且没有任何链接。无奈,只好自己查了,前两天没有查到,越是查不到,反而越是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个周末闲来无事,就再次用谷歌查。中科大的上述报道的开头说, “4 月 19 日出版的第 340 卷 Science (《科学》)杂志以 “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 为题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 ” 于是就用 “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 这个标题来搜,结果,用谷歌搜后,不但没有任何相关英文报道,连上述的中文报道也没有。后又在 Scienc 杂志的主页上查找还是没有查到,就越发感到蹊跷,于是用百度搜了一下,结果虽然没有英文相关报道,但是相关中文报道却不少(这也说明谷歌搜中文内容不给力),除了上述的中科大自己网站的报道外,还有包括凤凰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转载,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这是一个广告,而非正式报道,于是重新到 Scienc 杂志的主页上查找,终于查到,真是费劲啊,这篇 “ 专题报道 ” ,可在如下网址免费下载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0/local/advertising.pdf ,( 文中 第 3-4 页 ) 。我们知道, Scienc 杂志一般报道或者论文是要付费阅读的,但是广告除外。 从这个网址也可以大致判断出 , 这篇报道是广告性质,下载读后发现,果然在文章的首页左上角,明确标注了 “ADVERTISEMENT” (广告,参见上面的文章首页截图) , 所以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广告。并且从这篇英文文章的写作来看,应该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中文介绍的英译本,不像英语是母语的英美人士写的,更不是 Science 自己的记者写的。所以,这篇文章似乎真的是 “ 专题报道 ” :自己 “ 专 ” 门花钱让 Science 刊登自己写的报道。但是我相信没有哪位读者在未看本文之前,看了上述报道后会如此理解 “ 专题 报道 ” 。我个人觉得,自己花钱在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媒体介绍自己当然是好事(也说明我们一些大学越来越不差钱了),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是没有必要刻意隐瞒真相,拔高自己。上述中科大的报道,实在是有违该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传统本色,不应该花了钱,反而起了负面作用,最终给少年班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这篇报道(或者说是付费报道),尽管已经正式刊登,我还是有自己的两点马后炮式的粗浅看法: 一:该英文报道应该是一位英语高手写的,但是其翻译中文版的痕迹明显,尤其是有关历史介绍部分,对于并不了解中国和少年班历史的外国读者而言,简短背景介绍恐怕是必要的。所以我觉得在文章刊登之前,如果能让一位母语是英语的学术界英美人士来润色,使之英文更地道、更符合外国尤其是欧美读者的阅读习惯,效果会更好。毕竟,花大钱在 Science 上买两个整版的版面做广告是做给外国读者看的,主要目标读者不应该是中国读者,不然直接上中文就是了。 二:该报道确实如中科大网站的报道所言: “ 从专门的学生选拔方式、独特的课程体系、学生培养成果、 “ 为未来创造领导者 ” 的办学目标等四个方面,对少年班学院的历史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 。我个人觉得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报道?!现在中科大的少年班学院已经包括 “00” 班(即教改班),少年班的学生除了年龄和录取方式与 “00” 班有所不同外,录取后,选课、上课以及管理方式并无不同。另外,整个少年班的管理运作方式和美国许多大学(至少上百所)都有的 Honor School/College 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不妨大致比较一下中科大少年班和这些 Honor School/College 的异同,并明确提出自己的特色之处,并说明为何这些特色可助早慧 / 精英学生成功。如此,也许读者更有兴趣阅读。一点浅见,不当之处,欢迎拍砖。 最后,本文无意给中科大 / 少年班上眼药,我也不是第一个爆料的,网上已经有人看出端倪,只是善意提醒上述中文报道要严谨和实事求是,比如中文报道说 “ 杂志从 …….. ,并且称赞少年班学院的办学是一项对中国优秀学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 ” 如上所述,这个 “ 称赞 ” 显然不代表 Science 杂志的态度和观点,而是纯属自己称赞自己。中科大少年班 30 余年办学成就有目共睹,没有必要非要 Science 杂志肯定、称赞一把。 后记:本文在科学网贴出后,为了慎重起见,又在网上搜了一把, 觉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的相关报道更靠谱,用的标题是 “ Science 杂志介绍中国科大少年班 ” ,是 “ 介绍 ” ,而非 “ 专题报道 “ ,而有关涉嫌付费广告的问题,是这样报道的: “ 从《科学》杂志关于少年班报道的内容判断,上方均用小字体标注 Advertisement 。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在 2 月曾致电一位熟悉美国科技期刊运作的校友教授。他也是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科学促进会会士( AAAS Fellow )。该教授介绍,这可能是中国科大与《科学》杂志的合作。即使付费,他也高度肯定, “ 这也是对中国科大的重大宣传利好 ” 。 ” 所以,根据这个报道看,中科大也未必就付费给了 Science 杂志,进行自我宣传,但是中科大主页上的报道还不如独立的 校友基金会的报道专业、靠谱,确实有自我拔高之嫌。
个人分类: 乱弹杂谈|17595 次阅读|29 个评论
我在中科大唱歌的日子(旧事重提)
热度 4 aeinstein 2013-4-21 03:40
“歌星不一定识谱,大腕不一定会说相声。”---郭德刚 从2002年到2006年,合肥市金寨路96号222楼第四层的男同学们是在我的歌声中度过的。他们或许没有人会愿意回想那痛苦的记忆;或许有人会偶尔想起只穿裤衩,身材姣好,站在窗口发痴的人,总是在水房,厕所和楼道里唱一些老歌的人,疯一样的男人,老薛。 和这些不幸的同学们一样,我的大学四年也是在我的歌声中度过的。而且回想起来,很巧,我几次重要的演出,就把四年串在了一起。 刚到科大。我不远万里的把一把破吉他背了过来,和我的衣服被子。弹着吉他坐在斜阳暖暖的草地上和美丽的女生打闹嬉戏,悠闲自得。这是当时我对大学男生的定义的一部分。两年以后这把吉他落满了灰尘,我把它卖给了一个女同学的师弟。因为我发现,原来想象的那幅图景缺少很多要素。如果硬要实践的话,那就只能是这样的:我弹着吉他坐在斜阳暖暖的草地上,担心着明天要交的经典力学作业还不会做。有背着书包拿着水瓶匆匆去往自习室的女生,间或有美丽的几个,从身边经过瞟我一眼。“这男的太能装了!一看就不是科大的!” 刚住进宿舍的时候,我就天天在楼道里唱歌,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是不认识什么人,聊以排遣寂寞。记得当时唱的最多的是姜育恒的《再回首》。唱得很动感情,对高中的怀念全在歌中。于是,洗衣服刷饭盒上厕所,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问别人怎么评价?我也没管。后来和同学们混熟了,付文告诉我说,“当时恨不得出去打你一顿。这家伙哪里来的,这么嚣张!吵死人了!”熟悉的人都知道,付文温文尔雅,大学四年我只见发过两次火,还是文火。他要忍受不了,那也真是到了极限。可能初来乍到,同学们都很客气,没有人用武力镇压我。三年后,当我在楼道里倾情演绎《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时,就会听到乓乓的关门声。我就会不唱了。但是这真是一首好歌,不信你去听李琼唱。 很快我就获得了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和其他四五十个人在一块。我们像壮丁一样地被拉进了临时合唱团。不久教育部有领导来视察,学校有个晚会,我们负责最后给领导唱个小曲儿。唱《同一首歌》。这次表演最具纪念意义的是,我第一次穿上了黑西装,学校发的,还有黑皮鞋,借同学的。真是人靠衣裳马靠鞍。西服领带包装以后的我,风度翩翩直逼梁朝伟,气死刘德华。可惜借的东西总是要还,我的翩翩风度也只能留在相片里了。 勤奋学习的一年级结束了。对这种比高中还要勤奋的大学生活我也渐渐从惊讶,迷茫和苦恼到妥协,接受和习惯。 系里有个通告,说下个学期迎新晚会,需要找演员。我奋不顾身地报名参加了。当时已经和四楼的不少人混了脸熟。其中有一个吉他弹得不错足球踢得很好的小帅哥,孙不二。我们都喜欢Beyond,于是约定唱Beyond少有的一首伤感抒情歌《遥望》。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胆大。根本就没有排练几次,我还找不准节奏和音高,我们就要演出了。孙不二穿得很Hip-Hop,我素面朝天,就是最土的体恤衫,穿着拖鞋,我实在不愿穿着我的回力牌解放鞋去唱歌。后来在台下观看的youling贤妹居然注意到了我的拖鞋,看来可能是我身上唯一出彩的地方,或者是最可笑的地方也未可知。 主持人在台上开始念一段抒情的文字,来烘托抒情伤感的气氛。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点紧张了,腿软,心跳加速。 “下面有请薛加民,孙不二!” 哗啦啦,掌声。新同学鼓掌特别卖力。 我们出场了!奇怪的是,当我走上台,我就一点也不紧张了!后来还有几次上台演唱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可能是舞台灯光太强,台下只是黑压压一片,看不清人。所以我只觉得和夜里在水房唱歌没有什么区别,音效也是一样的好。 我鞠了个躬,慢慢地说:“感谢大家,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赶到合肥,来听我唱歌。”全场掌声笑声雷动。我也挺得意,有说相声的潜质啊。不过把主持人费力渲染好的伤感全笑没了。 孙不二开始弹琴了。我开始唱了。刚唱两句,大伙又鼓掌。我晕晕乎乎,啊!难道真的这么好?!好不好唱的人是听不出来的。我注意到前排几个漂亮女生,闭上了眼睛。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唱得真好,可是长得磕衬;一种是唱得不好,长得还磕衬,她们就闭着眼睛在心中数一只羊两只羊。。。 人们都羡慕舞台上绚烂灯光下站着的人,而我有机会体会了一次。很酷!! 不久以后,我们美丽温柔的英语老师仁蓉决定开一次英语party。仁蓉老师是个年轻的漂亮妈妈,会给我们讲自己恋爱时的故事。她挺喜欢我的,当然是从老师对学生的角度。因为我总会在很少人听她讲课的时候还认真听课,还能够积极参加一些课堂表演活跃气氛。我的英语也因为她而好了很多。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毫无疑问,我报名参加了这个party。并且生拉硬拽,强迫我们宿舍的另外三个入伙。小间间,猩猩和vicent 桂。要演唱英文的《雪绒花》,我用吉他伴奏。在我的强迫下,我们乡村版F4进行了短短的几次合练。最后给这个临时乐队取了个名字,叫做呕吐乐队。写在一张大纸上,作为乐队海报。 我们是第一个节目!!美丽的系花(这个称谓的归属在我和付文中还有争议)王同学是主持人。我把呕吐乐队的海报一帖,举座捧腹。很好!效果达到了。我弹琴的时候不小心还偷看了王同学几眼,笑得真是人比花娇啊!亏得我定力很好,心乱和弦没有乱。呕吐乐队的成员们表现得太棒了!这第一个节目打响了,也不愧对美丽的仁蓉老师。 看接下来的节目发现,我的同学们都是那么有创造力和激情!虽然英语不一定很好,但是他们排演了很多好玩的节目,包括很长的情景剧。老保,杨涛et al的《西游记》,流星宇et al的《阿拉丁神灯》,还有you ling贤妹,小间间et al的《乡村女教师》片断。和他们比起来呕吐乐队的表演并不出众。最后我们也没有拿到奖。但真是很开心!大伙的笑容,尤其是美丽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奖励。 大二上我遇到了到目前为止我有过的最头疼的两门功课,经典力学和概率论。这两门课让我深深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足够念物理。打开那本经典力学,看到满纸的公式,我就像带着救生圈浮在水面上一样,怎么都沉不下去。看过一遍一点印象都没有。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就特别想家或者想找个支持。那一年寒假还没到我就特别想早点考完回家。幸好有张宙同学,如弥勒佛般的张宙同学。我看到他端坐在那里看书,或者听他神采飞扬地讲一段故事,就感到安定一些。 大二就这么过去了。 大三?功课很忙,在出国保研的选择上踌躇,定下来出国了,又忙着准备托福GRE。这一年,我淡出了娱乐圈。楼道里也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人唱歌了。每晚熄灯以后,一位长得象周润发人送外号地瓜的兄弟就开始串门唱歌了。据说地瓜曾经就222楼第四层歌神究竟是谁发表过看法。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出道时间比他长,影响比他深远,所以歌神自然是我,喜欢唱歌的神经病,简称歌神。 玉兰花瓣,轻轻飘散。似水的故事,只讲了一半。很快就要毕业了。我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在楼道和水房里唱老歌。开始喜欢低声唱这首充满毕业的淡淡的离愁的新歌。 毕业聚餐时,有人提议说,老薛唱首歌吧!我很激动。“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我唱这首歌从来没有这么动情过。感动得餐厅的服务员小姐跑过来说,快别唱了,那边的客人说太吵了!!歌没有唱完,但是我相信同学们都很被我的歌声感染了。因为我看到杨涛同学马上就醉醺醺地深情热吻了他的女朋友。大伙一阵叫好。 全校的毕业晚会,我怎么能错过!最后一次在这个舞台上唱歌吧?可能。这次演出,与往日不同,我有了自己专业的造型师,付文。他借给我一件低胸白t恤,还有花儿的,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并且告诉我,上身浅色,下身深色打扮很好。晚会主办方给每个歌手印制了一张巨幅头像,让自己的亲友团在下面举着。付文和小李子小两口担此重任。 晚会开始了!!非常热闹,主持人说话下面都不一定听得清楚。那么多的荧光棒啊,星星点点。还有彩带喷出来。该我上场了。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台下的人脸还是看不清楚,整个大礼堂对于我还是一个水房。忽然间我看到了自己的巨幅头像在空中摇摆。哇!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天王巨星的感觉。我动情地唱啊,唱无印良品的《朋友》。台下的观众居然跟我一起唱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感觉好极了!我不敢像那些媚俗的歌星一样把话筒递过去给观众唱,因为舞台离观众实在太远了。什么叫做共鸣,我第一次有了最深切的体会。一会儿,有热情的歌迷上来献花。当然我知道这花是晚会组委会的,下了台得好好的送回去,下两首歌还得用。后来小李子埋怨我,怎么让个男的送花?还不让我去,我们还可以拥抱一下。我很惊讶,说那是个男的啊?我太专心唱歌了,来不及看ta是男是女。对不起了,我热情的歌迷们! 然后我们就要离开了。系主任老刘在给毕业生致词时就说了一句话:“希望各位同学好自为之啊!”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我不期望我的歌声能余音绕梁一年不绝,除非闹鬼。但是我相信,肯定还会有一个或许多个莽撞少年,现在正在222楼的楼道里,水房里,厕所里唱着我曾经唱过的歌。 后记:这篇写于六年前的旧文,现在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过去的六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巨大的变化,大学的时光也已模糊不清。幸好当年还留下了这张生动的剪影,让我偶尔怀念
3864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3年中科大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考研真题
zhangweimaths 2013-4-14 09:08
2013年科大高代几何回忆版.pdf
个人分类: 考研真题|4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交流---在中科大与Jose C. Principe教授面对面
热度 4 wqhtxdk 2013-3-18 21:44
学术交流---在中科大与Jose C. Principe教授面对面
课题组博士生丁国如近期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聆听了美国弗罗里达大学著名教授 Jose C. Principe 的题为“ Informaion Theoretic Signal Processing” 的学术报告,回来后他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交流讨论,反响较好,交流汇报PPT供大家参考。 在中科大与Prof. Jose C. Principe面对面.pdf Prof. Jose C. Principe (left) and Ph.D. student Guoru Ding (right) Biographical Sketch of Prof. Jose C Principe : Jose C. Principe 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where he teaches 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He is BellSouth Professor and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Computational Neuro-Engineering Laboratory (CNEL).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centered in 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Brain Machine Interfaces and the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ystems. He has authored 5 books and more than 200 publications in refereed journals and book chapters, and 450 conference papers. He has directed 72 Ph.D. dissertations and 67 Master’s theses. Dr. Principe is an IEEE, AIMBE and IAMBE Fellows a recipient of the INNS Gabor Award, the IEEE Neural Network Pioner Award, th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the 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Neural Network Pioneer Award, and Honorary doctor degrees from Universita Mediterranea, Italy, University of Maranhao Brasil, and Aalto University, Finland. He is Editor in Chief of the IEEE Review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ast Editor-in-Chief of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urrent ADCOM member of the IEEE CIS society, IEEE Biometrics Council, and IEEE BME society,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Machine Learning for Signal Processing of the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member of the Colllege of Fellows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al Network Society, and Past President of the INNS. He is also a former member of the Scientific Board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911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科大624部分同学蛇岁年初八上海聚会
热度 2 bhwangustc 2013-2-21 11:14
中科大624部分同学蛇岁年初八上海聚会
中科大 六二四部分同学 蛇岁年初八上海聚会 地点:史文龙同学寓所 左起: 叶峰, 陶圻,何丰来,史文龙,王兆康,陈锡浩,严泰来 左起: 陈锡浩,何丰来,王兆康,严泰来,叶峰,陶圻,史文龙 左起: 严泰来, 叶峰,史文龙,陈锡浩,陶圻,何丰来,王兆康 左起:何丰来,王兆康,叶峰,陈锡浩,严泰来, 陶圻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63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大624上海同学2013-2-2聚会photos
bhwangustc 2013-2-6 21:51
中科大624上海同学2013-2-2聚会photo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六二四上海同学 2013-2-2聚会 photos (地点:陈锡浩同学寓舍 上海中虹花园, 满福阁酒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2013的边上
smileham 2013-1-11 05:47
好像很久都没有心情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了。时光静好,亦或单调,感觉都没有书写的必要。 仿佛还在初冬的奥斯汀终于下起了一场稀疏的雨,湿冷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重庆的某个清晨。只是回想起来,已经有5,6年没有在家中度过一个新年了。 前些日子和一群大学的死党纵情于佛罗里达,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地方度过了所谓的2012世界末日。几个人脚踏白沙,任海浪拍打,聊着,笑着,在身后留下一连串的脚印。。。躺在沙滩椅上,眼前约莫150度全是湛蓝,一半是天空,一半是海水。面朝大海,果然是会春暖花开的。 一转眼我们踏上这片新大陆已经一年有余。一年有多少变化,在你们的面容上我看不出端倪,但我能感觉到每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的成长。上次还和momo感慨起两年前的今天,我们几个好友在KTV里拼酒,聊天,欢唱到天亮。零点时分,我们干杯,拥抱,许下对新年的祝愿…… 仿佛一切都还在昨日。不过已是两年后的今天,我身处在美国的南方,身旁放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打下这一行行文字。 2012,能记忆下的东西不多。也许是因为phd生活本来的简单和重复。每一个能够回忆起的节点都是和不同的朋友在一起。很多新认识的,亦或是送别离开的,深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自己曾经是一个念旧的人,喜欢收集一些特别的东西,包括自己大学四年用的水瓶;去餐馆点菜,也总是那么几道从小开始就钟情的。不过慢慢的,变得不会再去翻看那些老照片,以及自己留下的文字。如此一般,时光好似脱缰的野马,飞奔向前,带走一年又一年。 这也许是一种处事态度的转变吧,只关注于今天和明天。如果我想起你们,我不会打开存满回忆的文件夹,而是拿起电话告诉你们,或者企划着下一次的见面。 2012,世界没有结束;2013,让我们的生活从新的原点开始。 2012新年,从UCLA开始。。。 2012年春,于texas。我们算吃货团么。。。可惜你们都回国啦。这张照片里已经出了三个教授了啊,哈哈。 多么好的一个日子哇,5.20,于科大新图书馆。 2012年5月,重庆的各位老湿。。。爪机不给力。。。 2012年5月,和家人朋友录一个电视节目,于嘉陵江畔。 2012年6月,重回一年级一班。。。 2012年9月,科大奥斯汀大家庭。。。 2012平安夜,于Fort Lauderdale, FL。为今年画上完美句点。 P.S.再附上一段视频。这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呀,哈哈。为了小蔡的婚礼~~~
个人分类: 路上的心情|5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2012中科大粒子天体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
wctttty 2012-8-23 23:49
即将要结束了在中科大的名为粒子天体物理暑期学校的日子 略有不舍 ~ 但是终将要离开 开启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 为期 12 天的上午课程讲座、下午讨论答疑 ~ 主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微子的课题分别从宇宙学、天文学、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等角度来讲解分析的 ~ 说实话 虽然自己完整的听了下来 但是绝大多数理论内容自己其实根本没听懂 ~ 但是我仍然认为还是非常有收获的!就像 袁业飞 老师说的 本科生水平的学生来这里听讲座 重点就是听研究思路 理解其中的物理图像 了解在前沿工作研究者们的研究经历 并且还有可能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题 ~ 在这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 每天下午的学习讨论事实上是相当有收获的!虽然自己对当天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 但是自己很喜欢听别的研究生讨论问题 偶尔会插句嘴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和疑问 ~ 一起坦诚平等的讨论 真的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最后贴上 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心得 以提醒自己铭记 ~ 不能仅仅知道了、了解了书本的知识理论、会算书本上交代的物理情景(书后应用题),应活学活用,可以灵活计算任何基于理论框架上的物理情景问题 —— 感叹于钱老师的情景灵活计算能力 大师风范 对于物理中的数学要非常熟悉,反复推敲,对其中的变量关系、变化要很了解 —— 感叹于钱老师在一个数学式子中的变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大约成 3 倍的半定量理解 虚心潜学 —— 钱 老师聆听戴老师的讲座 科大的录像负责人有些不负责任 ···· 导师的后知后觉是学生的先知先觉! 发表是硬道理! —— 刑铺头有感于 fermi 经历总结 要是相信自己研究成果 就不怕没发到顶级期刊!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多参加国际会议,参加讨论,自己会从中获得灵感 —— 刑铺头在跑题的过程中有感而发 科研不要有偏见 —— 刑铺头对大部分搞理论的人的总结 科学家需要心理学 —— 刑铺头表示科学家的基本情商要高的看法(其实我个人觉得科研创新过程中需要心理学 是因为该过程是一个对自己不断发掘的过程 亦要非常客观的了解自己) 一个人的优点,从另一种角度,是一个人的缺点 —— 又是一个来自刑铺头的高见(让我想到了那本叫《左边天才右边疯子》的书 读完后 很震撼 应该推荐给刑老大) 最好的报告演讲: 1/3 的内容要所有的人听懂, 1/3 的内容要让专家听懂, 1/3 的内容要让人听不懂 —— 刑铺头的演讲经验谈 = 。 =# 实验物理学家真的很辛苦! 20% 的时间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 80% 的时间为了证明结果是可靠的,然后得到误差(置信度) —— 曹俊 老师亲谈 真的辛苦了!致敬 ~ http://wctttty.blog.163.com/blog/static/375349022012723115914203/
个人分类: 随感|5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科大看中国科学院大学
热度 92 cwufp 2012-7-17 08:53
从大家的议论和博文中得知,中科院研究生院大学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这种更名,以本人的推测是为了获得招收本科生的资格,解决教育部所属现有大学在政绩主义驱使下造成的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狭隘,不让优秀学生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的问题,以便实现中科院办院目标中“培养高级人才”的目标。 中科院招收研究生本身就是一个政绩主义驱使的产物,是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以及科研考核制度的怪胎。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不能说没有,至少不是一种普通或者常识性的行为。日本没有,美国没有,南朝鲜没有,欧洲大多数研究机构的招生必须与大学联合。历史的沿革使中科院拥有一所大学和一所研究生院,而其中研究生院是国内最大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较高,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遮掩其明显的缺陷和短处,那就是这些学生在毕业时就业认定中缺少一个指标主义的认定,既不是985,也不是211。这种效应的直接结果就是生源越来越差,很多专业的招生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把研究生院大学改成科学院大学招收本科生,就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吗?现有的中科大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不能!因为中科大自身也是一个利益主体,它也需要政绩,大多数的毕业生不是经过推免留在学校继续念研究生,就是出国,能到研究所念研究生的人数屈指可数。将来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大学估计不会有多大的差别。 在政绩主义驱使下条块分割严重的教育体制中,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国家的人才培养问题,这种你争我夺的状态下不会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机制和理念,无法按照人才成长机制培养出杰出人才。一碗水,你争我夺的结果就是谁也没有。 除非科学院有实力把教育部变成义务教育局,只负责高等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科院负责所有的高等教育,统筹研究生招生,否则事情无解;而这样的事情发生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站得高一点,把教育的事情都让教育部去搞,而科学院集中精力把研究所办好,办出特色,就像马普一样,相信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是会趋之若鹜的,人才培养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或许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国外众多研究结构的长期考量后的行为示范。 中科院之所以不甘于放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争夺,根源在于一个理念:研究就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做写文章的活研究生来干最合适,因此就有一个如让青年团或者儿童团冲锋陷阵的口号,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 如果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专心于从事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研究,估计就不会那么热衷于研究领域的初级人才,会更在意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培养和造就真正的研究者和科学家。
34516 次阅读|194 个评论
中科大学生可自选专业:欢迎这样的教改!
热度 25 张显峰 2012-7-3 13:39
中国科技大学最近出台教改新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三次自选专业的机会: 进校一年后可根据兴趣在全校自选学院或学科;大二结束后可在学院或学科内自选专业;三年级后还可调整专业或个性化设计修课计划。 这样一个很富人性化的改革,并未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在媒体和主流舆论高调呼唤高等教育改革的语境下,这样的“冷静”或许只能说明,在很多人眼里,中科大的“小动作”还不够给力,不够解渴。 什么样的改革解渴?可能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最完美的想象,却不一定有实现完美的最好方法。当下高等教育改革最主流的声音是去行政化,几乎圈内圈外的人都能义愤填膺地说上一堆“必要性”,可是勇敢如南方科大者,最终也甘愿“不求完美”,成为体制内一朵万众瞩目的盆栽。仅此而已。它的经验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是不可复制的。 相比之下,中科大的这一小改革,因为务实而显得难能可贵。在高考制度和大学招生录取模式一时难以有更为科学的改革前提下,让学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这是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它既能有效弥补现有大学招录模式的不足,也为僵化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网开了温情的一面,而且实现起来并不难。我相信,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都能意会这一改革的价值。有多少人,为了上大学稀里糊涂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在痛苦中煎熬完四年,最后走上一个“专业对口”却依然不感兴趣的岗位。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对一个期待创造的社会意味着什么。 教育改革也好,社会改革也罢,多一些这样务实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时下有很多人,对改革抱有一种误解,总以为改革就要轰轰烈烈推翻旧有的围墙,这才算有勇气,有价值。这样的改革固然壮烈,但也往往会因为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而最终一事无成。 一味对改革“贪大求洋”,实际上是给改革的懒汉提供了借口。我们常常听到一种抱怨:现有的体制下,改革不可能成功。于是放弃改革。这样的人,即使对现有的问题批判多么激烈,改革的调门儿多高,也不过是伪改革者,甚至成为改革的阻碍力量。改革不是喊口号,改革需要研究问题,有时候更需要和现有的体制周旋,寻找突破口。只有如中科大这样务实的改革多一些,我们才会离真正的成功近一些。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8076 次阅读|28 个评论
武书连最新语录
majian 2012-5-9 23:22
武书连最新语录
我说的当然是对的。毋庸置疑呀。 ——武书连 这句话看的我是真欢乐。 今天早上科学网发表了科大批评武书连排名体系的文章,我就在想不知道武书连做何反应,晚上就看到他的博客上简直是经典语录频出,前后逻辑混乱,太欢乐了,摘录两个供大家娱乐: 首先污蔑别人论文造假,然后说自己没看过别人的论文,这个也太霸气了 其次说自己看不到数据是因为别人没公开、不敢公开。不知道武教授在制作排行榜的时候公开了多少数据,这些数据既然不是公开的数据是从何而来?是否也存在公开数据就等于自杀呢? 最后再列一个亮点,惊艳啊,我当然是对的,无容置疑呀,很有底气,很霸气! 刚又看到一个,底气更足的,摆着一副我早就设好了套等你来跳的姿态,我不得不佩服,武教授可真是人才啊,这个套不知道苦心经营了多久,迷惑了多少中学生呢? 总体感觉,虽然目前来说是应该有一场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讨论,回过头总结一下以数量至上的评价体系,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高校的发展辩明方向, 但是,为啥总感觉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 所以 我还是打酱油去吧…
个人分类: 百家|4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Nature出版指数top100,科学院,中科大,北大入围
热度 3 yanhongustc 2012-3-30 10:58
2011Nature出版指数top100 http://www.natureasia.com/en/publishing-index/global/ 哈弗大学名列第一,国内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入围 其中中国科学院排名23,中科大76,北大94 1 Harvard University, USA 2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3 Max Planck Institutes, Germany 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USA 5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6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8 Yale University, USA 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USA 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USA 1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SA 12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13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14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15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USA 16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17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SA 18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USA 19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20 Kyoto University, Japan 21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UK 22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23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24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25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26 University of Lond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 27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USA 28 Cornell University, USA 2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30 RIKEN, Japan 31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USA 32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3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3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USA 35 Osaka University, Japan 36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 37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38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39 Duke University, USA 40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SA 41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42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43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srael 44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USA 45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PFL), Switzerland 46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47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48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49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50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ERM), France 51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SIC), Spain 52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53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54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UK 55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LMU), Germany 56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USA 57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58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USA 59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60 Yeshiva University, USA 61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USA 62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USA 6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USA 64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65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USA 66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67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Worcester, USA 68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SA 69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USA 70 Brown University, USA 71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 Japan 72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73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res, Germany 74 Rice University, USA 75 Cancer Research UK, UK 76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77 Emory University, USA 78 University of Geneva, Switzerland 79 University of Zurich (UZH), Switzerland 80 Boston University, USA 81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ANL), USA 82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USA 8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CI), USA 84 Utrecht University, Netherlands 85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Netherlands 86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8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88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TUM), Germany 89 Genentech, Inc., USA 90 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Germany 91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92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93 Oregon Health Science University (OHSU), USA 94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95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96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 9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98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99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USA 100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556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
热度 1 ustcp 2012-3-22 09:3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
该套教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教学成就的重要结晶,内容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地空、计算机等办学门类,既有科大传统优势学科,又有今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作者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教学名师。许多教材从讲义到教材,经过了数十年、几代人的反复打磨,半数以上的教材都经历了三轮以上的再版修订。 该套丛书已出版 55 种,均在各高校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仅作为学生教材,有些图书还成为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参考书。该套丛书列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唯一整体入选的高校教材。每一部书稿都经过反复精心的编校加工,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高水平教材。
39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少年班三十年》
ustcp 2012-3-22 08:52
《少年班三十年》
历三十年风雨,学校首次回应社会对少年班的高度关注 敞博大胸怀,解密对超常儿童成才机制、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 看桃李满天下, 90% 以上少年班毕业生考取硕、博研究生,多少少年成英才 忆前辈提携,大量披露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海内外科学家关切少年班的题词和照片等珍贵史料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亲自题写书名并作序,拳拳之心感人肺腑
3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复杂系统研究组 发表论文编年目录(2007-2011)
热度 1 bhwangustc 2012-3-16 22:14
中科大 复杂系统研究组 发表论文 编年目录 ( 2007-2011 ) 2007 1, Baosheng Yuan , Bing-Hong Wang , Growing directed networks: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9 (2007) 282 , Online at http://www.njp.org/ 2 Qin Ou, Ying-Di JIn, Tao Zhou, Bing-Hong Wang, Bao-Qun Yin: Power-law strength-degree correlation from resource-allocation dynamics on weighted network Phys Rev E_75(2007)021102 3, Tang CL, Lin BY, Wang WX, Hu MB, Wang BH Role of Connectivity-Induced Weighted Words in Language Games Phys Rev E_75 (2007) 027101 4 , Yan-Bo Xie, Wen-Xu Wang, Bing-Hong Wang Modeling the coevolution of topology and traffic on weighted technological networks Phys Rev E_75_(2007) 026111 5, Yan-Bo Xie, Tao Zhou, Wen-Jie Bai, Guanrong Chen, Wei-Ke Xiao, Bing-Hong Wang Geographical networks evolving with an optimal policy Phys Rev E 75 (2007) 036106 6, Kun Gao, Rui Jiang, Shou-Xin Hu, Bing-Hong Wang, and Qing-Song Wu Cellular-automaton model with velocity adap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Kerner’s three-phase traffic theory Phys Rev E_76 (2007) 026105 7, Shi-Min Cai, Zhao-Hui Jiang, Tao Zhou, Pei-Ling Zhou, Hui-Jie Yang, and Bing-Hong Wang Scale invariance of human electroencephalogram signals in sleep Phys Rev E_76(2007) 061903 8, Yu-Feng Lu, Ming Zhao, Tao Zhou, and Bing-Hong Wang Enhanced synchronizability via age-based coupling PHYSICAL REVIEW E 76 ( 2007 ) 057103 9 W-K Xiao , J Ren, F Qi, Z-W Song, M-X Zhu, H-F Yang, H-Y Jin, B-H Wang, and T Zhou Empirical study on clique-degree distribution of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76 ( 2007 ) 037102 1 0 Huijie Yang , Fangcui Zhao, Binghong Wang Synchronizabilities of networks: A new index CHAOS, 16 (4): Art. No. 043112 DEC 2006 11 Zhao FC, Yang HJ, Wang BH Complexities of human promoter sequenc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47 (2007) 645 1 2 , Du Qu Wei, Xiao Shu Luo, Bing Hong Wang, Jin Qing Fang, Robust adaptiv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of chaos i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hysics Letters A 363 (2007) 71–77 13, Zhi-Ming Gu, Ming Zhao, Tao Zhou, Chen-Ping Zhu, Bing-Hong Wang Phase syncuronization of non-Abelian oscillators on small-world networks Physics Letters A 362 (2007) 115-119 14, Rui Yang, Bing-Hong Wang, Jie Ren, Wen-Jie Bai, Zhi-Wen Shi, Wen-Xu Wang, Epidemic spreading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ith identical infectivity Physics Letters A 364 (2007) 189-193 15 , Shi-Min Cai, Gang Yan, Tao Zhou, Pei-Ling Zhou, Zhong-Qian Fu, Bing-Hong Wang Scaling behavior of an artificial traffic model on scale-free networks Physics Letters A 366 (2007) 14–19 16 Zhou T , Zhao M, Chen GR, Yan G, Wang BH Phase synchronization o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community structure Physics Letters A 368 (2007) 431-434 17 Bu SL, Wang BH and Zhou T Gaiming scale-free and high clustering complex networks Physica A374(2007)864-868 18, Ping Li , B-H Wang Extracting hidden fluctuation patterns of Hang Seng stock index from network topologies Physica A378 (2007) 519 -526 19, Wu-JieYuan, Xiao-Shu Luo, Pin-Qun Jiang, Bing-Hong Wang, Jin-Qing Fang Stability of a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 model Physica A 374(2007)478-482 20 , Kun Gao, Wen-Xu Wang, Bing-Hong Wang, Self-questioning games and ping-pong effect in the BA network Physica A 380: 528-538 (2007) 21. Cai, SM; Zhou, PL; Yang, HJ; Zhou T, Wang BH, Zhao FC Diffusion entropy analysis on the stride interval fluctuation of human gait PHYSICA A, 375 (2): 687-692 MAR 1 2007 22 Bai WJ, Zhou T, Wang BH Immunization of susceptible-infected model on scale-free networks Physica A384 (2007) 656 23 Shou-Xin Hu, Kun Gao, Bing-Hong Wang, Yu-Feng Lu, Chuan-Ji Fu Abnormal hysteresis effect and phase transitions in a velocity-difference dependent randomization CA model, Physica A 386 (2007) 397–406 24 Chuan-Ji Fu, Bing-Hong Wang, C-Y Yin, T. Zhou, B. Hu, and K. Gao: Analytical studies on a modified Nagel-Schreckenberg model with the Fukui-Ishibashi acceleration rule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vol.31 (2007) 772-776 25, Bing-Hong Wang , and Tao Zhou , Traffic Flow and Efficient Routing on Scale-Free Networks: A Survey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Vol50, No.1, (2007) 134-141 26 Bing-Hong Wang 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time series? AAPPS Bulletin Vol.17 No.2 (Apr 2007) 3-8 27 Tao Zhou, Bing-Hong Wang, Ying-Di Jin, Da-Ren He, Pei-Pei Zhang, Yue He, Bei-Bei Su; Kan Chen, Zhong-Zhi Zhang, ian-Guo Liu Modellin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Based On Nonlinear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18, No. 2 (2007) 297–314 28 Wen-Jie Bai, Tao Zhou , Bing-Hong Wang Interplay Between Hiv/Aids Epidemics and Demographic Structures Base d O n Sexua l Contac t Network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18, No. 6 (2007) 1025–1045 29, Bing-Hong Wang, Evolutionary Dynamicas of Competing Boolean Network Ag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 Vol.21, Nos. 23 24 (2007) 4041 - 4047 30 , Cai Shi-Min 1 , Peng Hu 1 , Yang Hui-Jie 2 , Zhou Tao 3,4 , Zhou Pei-Ling 1 and Wang Bing-Hong 2,3 Scaling Behaviour and Memory in Heart Rate of Healthy Huma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4-10(2007) 3002 31 Gao Kun , Wang Bing-Hong , Fu Chuan-Ji, and Lu Yu-Feng Cluster-siz e dependen t randomizatio n traffic flo w model Chinese Physics 16-11 (2007) 1-11 32, ZHAO Ming, ZHOU Tao, CHEN Guan-rong, WANG Bing-hong Enhancing the network synchronizability Front. Phys. China, 2007, 2(4): 460―468 Review Article 33 T. Zhou , J. Ren, M. Medo, and Y. –C. Zhang, Bipartite network projection and personal recommendation Phys. Rev. E 76, 046115 (2007) 34 周涛、肖伟科、任捷、汪秉宏: 网络集团度的幂律分布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4 卷 2 期( 2007 年 6 月) 10-17 35. 韩 筱璞,周 涛 ,汪秉宏, 基于自 适应调节 的人 类动 力 学 模型, 复杂 系 统与复杂 性科 学 , 4(4) (2007) 1-5. 2008 1 , Xiao-Pu Han, Tao Zhou and Bing-Hong Wang ,韩筱璞,周涛,汪秉宏 Modeling human dynamics with adaptive interest , 以适应性兴趣模拟人类行为动力学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0 (2008) 073010 2 , Zhu CP, Zhou T, Yang HJ, Xiong SJ, Gu ZM, Shi DN, He DR, Wang BH The process of co-evolutionary competitive exclusion: speciation, multifractality and power-laws in correlations , 共演化竞争排斥过程: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0 (2008) 023006 3 , Chuan-Yang Yin (殷传洋)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Wen-Xu Wang (王文旭) , and Guan-Rong Chen. Geographical effect on small-world network synchronization. 地理对于小世界网络同步的影响 Phys Rev E.77(2008) 027102 4 Han-Xin Yang, Wen-XuWang, and Bing-Hong Wang Asymmetric negotiation in structured language games PHYSICAL REVIEW E 77,027103 (2008) 5 Rui Yang, Tao Zhou, Yan-Bo Xie, Ying-Cheng Lai, and Bing-Hong Wang Optimal contact process on complex networks 复杂网络上的最佳接触过程 Phys.Rev.E_78 ( 2008 ) 066109 6 Shuguang Guan, Xingang Wang, Kun Li, Bing-Hong Wang, and C.-H. Lai Synchronizability of network ensembles with prescribed statistical properties 具有预定统计性质的网络系综的同步性 Chaos_18_013120(2008) 7 T. Zhou, H.A.T.Kiet, B.J.Kim, B.-H. Wang and P. Holme Role of activity in human dynamics 活动性在人类行为动力学中的作用 Europhys. Lett. ,, 82-2 (2008) 28002 8 Xiao-Pu Han (韩筱璞) , Chun-Dong Hu,Zhi-Min Liu and Bing-Hong Wang ( 汪秉宏 ) Parameter-tuning networks: Experiments and active-walk model , 参量调节网络:实验与活跃行走模型 Europhys. Lett. , 83-2 (2008) 28003 9 T. Zhou , L.-L. Jiang, R.-Q. Su and Y.-C. Zhang Effect of initial configuration on network-based recommendation Europhys. Lett.,81(2008)58004 10 P. Li, B.-H.Wang, H. Sun, P. Gao, and T.Zhou A limited resource model of fault-tolerant capability against cascading failure of complex network 复杂网络抗级联毁损容错能力之有限资源模型 Eur.Phys.J.B 62 (2008)101-104 11 L.-L. Jiang, D.-Y. Hua,J.-F.Zhu,B.-H.Wang,and T.Zhou Opinion dynamics on directed small-world networks 有向小世界网络上的舆情动力学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65 ( 2008 ) 251-255 12 , Wu-Jie Yuan, Xiao-Shu Luo, Pin-Qun Jiang, Bing-Hong Wang, Jin-Qing Fang Transition to chaos in small-world dynamical network 小世界动态网络中向混沌之转变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37 (2008) 799-806 1 3 , Yan-Bo Xie, Tao Zhou , Bing-Hong Wang, Scale-free networks without growth, 无生长的无尺度网络 Physica A 387 (2008) 1683–1688 14 Huaxin Gong , Hongchao Liu, Bing-Hong Wang: An asymmetric 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car-following model 非对称完全速度差跟车模型 Physica A: 387 (2008) 2595-2602 15 Tao Zhou : Mixing navigation on networks 网络的混合导航 Physica A 387(2008)3025–3032 16 Chun-Xiao Jia, Run-Ran Liu, Duo Sun, Bing-Hong Wang A new weighting method in network-based recommendation Physica A387(2008)5887-5891 17 Nan-Nan Li, Ning Zhang, Tao Zhou, Empirical analysis on temporal statistics of human correspondence patterns 人类通讯模式时间统计的经验分析 PHYSA387 ( 2008 ) 6391-6394 18 YangHX WangWX WuZX WangBH Traffic dynamics i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limited packet-delivering capacity 具有有限递送信息包能力的无尺度网络中的交通动力学 Physica A387(2008)6857-6862 19 Yuan WJ , Luo XS , Zhou JF , Wang BH Acceleratingly growing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tunable degree exponents Physica A 387 (2008) 5311-5316 20 BING-HONG WANG, and WEN-XU WANG 汪秉宏, 王文旭 Routing strategies in traffic network and phase transition in network traffic flow 交通网络中的路由策略与网络交通流中的相变 Pramana-journal of physics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 71,2(2008)353-358 21 Wu-Jie Yuan, Xiao-Shu Luo, Pin-Qun Jiang , Bing-Hong Wang and Jin-Qing Fang Stability of Two Typical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Vol. 22, No.5 (2008) 553–560 2 2 Jian-Guo Liu , Tao Zhou , Qiang Guo , Bing-Hong Wang Structural Effects On Synchronizability Of Scale-Free Networks 无尺度网络结构对于同步性的影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19, No. 9 (2008) 1359–1366 23 Guo Q, Liu JG, Wang BH, Zhou T 郭强 , 刘建国 , 汪秉宏 , 周涛 : Opinion spreading with mobility on scale-free networks 无尺度网络上具有活动性的舆论扩散 Chin.Phys.Lett 25-2 (2008)773 - 775 24 , ZHANG Ming-Feng, WANG Bing-Hong, WANG Wen-Xu, TANG Chuan-Long, YANG Rui 张明锋 , 汪秉宏 , 王文旭 , 唐传龙 , 杨锐 : Randomness Effect on Cooperation in Memory-Based Snowdrift Game 有记忆铲雪堆博弈中随机性对于合作的影响 Chin.Phys.Lett 25-4 (2008)1494-1497 25 , HU Dong-Sheng, ZHU Chen-Ping, ZHANG Long-Qiang, HE Da-Ren, WANG Bing-Hong 胡冬生 , 朱陈平 , 张龙强 , 何大韧 , 汪秉宏 Gap Caused by Strong Pairing in the Ladder Model of DNA Molecules , DNA 分子阶梯模型中强配对引起的空隙 CHIN.PHYS.LETT. Vol. 25, No. 5 (2008) 1822 26 , WU Gang( 吴刚 ), GAO Kun( 高坤 ), YANG Han-Xin( 杨涵新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Role of Clustering Coe ffi cient on Cooperation Dynamics in Homogeneous Networks Chin.Phys.Lett 25-6 (2008) 2307-2310 27 , YANG Han-Xin( 杨涵新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LIU Jian-Guo( 刘建国 ) , HAN Xiao-Pu( 韩筱璞 ) , ZHOU Tao( 周涛 ) Step-by-Step Random Walk Network with Power-Law Clique-Degree Distribution 具有幂函数律集团度分布的逐步随机行走网络 Chin Phys. Lett. 25-7(2008)2718-2720 28 Han-Xin Yang, Bing-Hong Wang, Wen-Xu Wang, and Zhi-Hai Rong, Spatial games based on pursuing the highest average payoff,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5, 3504-3506 (2008). 29 Ma Pei-Jie , Wang Bing-Hong 马佩杰 , 汪秉宏 Order Parameter Hysteresis on the Complex Network, 复杂网络上的序参数滞后 Chin.Phys.Lett 25-9 (2008) 3507 30 , LI Ji( 李季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WANG Wen-Xu( 王文旭 ), ZHOU Tao( 周涛 ) Network Entropy Based on Topology Configuration and Its Computation to Random Networks, 基于拓扑位形的网络熵及其在随机网络上的计算 CHIN.PHYS.LETT. Vol. 25, No. 11 (2008) 4177 31 , Shou-Xin Hu (胡守信) Kun Gao (高坤) , Bing-Hong Wang ( 汪秉宏 ) , Yu - FengLu (陆玉凤)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considering headway-distance effect 考虑车头距效应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Chinese Physics B Vol.17,No.5 (2008) 1863-1868 3 2, Yang Han-Xin, Gao Kun, Han Xiao-Pu, Wang Bing-Hong, Evolutionary snowdrift game on heterogeneous Newman-Watts Small-World network, Chin. Phys. B , 17 (2008) 2759-2763 . 33 , 赵明,周涛,陈关荣,汪秉宏 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 Ⅱ 《物理学进展》 28 卷 (2008 年 ) 第 1 期 pp.22-34 34. 何大韧 刘宗华 汪秉宏 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些统计物理学方法及其背景 力学进展 38-6 ( 2008 ) 35 , 陈关荣,许晓鸣(主编), 汪秉宏,汪小帆,车宏安,王恒山,张宁(副主编) 《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第三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文集 Complex Network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香港) 2008 年 6 月第 1 版, 268 千字 ISBN: 978-988-17255-1-6 36 , T.Zhou, X.-P. Han and B.-H. Wang; Toward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Dynamics Science Matters -Humanities as Complex Systems , ( Maria Burguete, Lui Lam eds. ) Part III Raising Scientific Level , Chapter 12, p.207-233 World Scientific, Imperial College Press ( 2008 ) 2009 1 Luo-Luo Jiang, Tao Zhou, Matjaz Perc, Xin Huang and Bing-Hong Wang Emergence of target waves in paced populations of cyclically competing species , 加以节律的循环竞争物种种群中的靶波涌现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1 (2009) 103001 2 , Tao Zhou, Ri-Qi Su, Run-Ran Liu, Luo-Luo Jiang , Bing-Hong Wang and Yi-Cheng Zhang Accurate and diverse recommendations via eliminating redundant correlation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1 (2009) 123008 3 , Liqian Peng,Yang Zhao,Bao-mei Tian,Jue Zhang , WangBH ZhangHT ZhouT Consensus of self-driven agents with avoidance of collisions 自驱动个体在避免碰撞下的趋同 Phys Rev E_79 ( 2009 ) _026113 4 , Bao-mei Tian , HanxinYang, Wei Li, Tao Zhou, Wen-Xu Wang, and Bing-Hong Wang Opitimal view angle in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elf-propelled Agents Phys.Rev.E_79_(2009) 052102 5 , Han-Xin Yang, Wen-Xu Wang, Zhi-Xi Wu, Ying-Cheng Lai, and Bing-Hong Wang , Diversity-optimized cooperation on complex networks , 复杂网络上的多样性优化合作 PHYSICAL REVIEW E 79, 056107 (2009) 6 , Duo Sun, Tao Zhou, Jian-Guo Liu, Run-Ran Liu, Chun-Xiao Jia, and Bing-Hong Wang Information filtering based on transferring similarity 基于相似性转移的信息过滤 PHYSICAL REVIEW E 80, ( 2009 ) 017101 7 , Luo-Luo Jiang ( 姜罗罗 ) Ming Zhao ( 赵明 ), Han-Xin Yang ( 杨涵新 ), Joseph Wakeling, Bing-Hong Wang ( 汪秉宏 ), and Tao Zhou ( 周涛 ) Reduc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payoff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PHYSICAL REVIEW E 80, 031144 ( 2009 ) 8 , Han-Xin Yang, Zhi-Xi Wu, Changsong Zhou, Tao Zhou,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social diversity on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onsensus in opinion dynamics PhysRevE. 80 (2009) 046108 9 , Run-Ran Liu, Chun-Xiao Jia, Tao Zhou, Duo Sun, Bing-Hong Wang Personal recommendation via modifi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Physica A 388 (2009) 462-468 10 Jue Zhang, Yang Zhao, Baomei Tian, Liqian Peng, Hai-Tao Zhang, Bing-Hong Wang, Tao Zhou Accelerating consensus of self-driven swarm via adaptive speed 自驱动集群一致化通过适应性速率加速 Physica A 388 (2009) 1237–1242 11 Kun Gao,Rui Jiang, Bing-Hong Wang, Qing-Song Wu , Discontinuous transition from free flow to synchronized flow induced by short-r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vehicles in a three- phase traffic flow model , 自由流到同步流之非连续转变 Physica A 388 (2009) 3233-3243 12 RRLiu CXJia HXYang BHWang Naming game on small-world networks with geographical effects 具有地理效应之小世界网络上的命名博弈 PhysA 388(09)3615-3620 13 , QM Wang R Jiang XY Sun BH Wang Assigning on-ramps' flows to maximize highway capacity 分配上匝道流量使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最大化 PHYSA388(2009)3931-3938 1 4 , Dong-Mei Shi, Han-Xin Yang, Mao-Bin Hu, Wen-Bo Du, Bing-Hong Wang, Xian-Bin Cao , Preferential selection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a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 , 空间公共商品博弈中优先选择促进合作 Physica A 388 (2009) 4646-4650 1 5 , Dong Chuan-Fei, Ma Xu, Wang Guan-Wen, Sun Xiao-Yan, Wang Bing-Hong , Prediction feedback in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s , Physica A 388 (2009) 4651-4657 16 , Jian-Guo Liu, Bing-Hong Wang, Qiang Guo Improv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 Via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20, No 2 (2009) 1-9 17 , JIAN-GUO LIU , BING-HONG WANGy , QIANG GUO , Improv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 via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20, No. 2 (2009) 285-293 18 , Duo Sun, Rui Jiang, Bing-Hong Wang Timing of traffic lights and phase separation in two-dimensional traffic flow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2009) d oi:10.1016/j.cpc.2009.10.003 19 , Haifeng Zhang, Kezan Li, Xinchu Fu On pinning control of some typical discrete-time dynamical networks 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 15 (2010) 182–188 20 , Ying Fan, Shang-Jun Ying, Bing-Hong Wang, Yi-Ming Wei The effect of investor psychology on the complexity of stock market: An analysi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投资者心理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分析 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56(2009)63-69 21 , LI Yu-Jian , WANG Bing-Hong, YANG Han-Xin, LING Xiang , CHEN Xiao-Jie, JINANG Rui Evolutionar y Prisoner’ s Dilemm a Gam e Base d o n Pursuin g Highe r Averag e Payoff 基于寻求较高平均报酬的演化囚徒困境博弈 CHIN.PHYS.LETT. Vol. 26, No. 1 (2009) 018701 22 , HONG Wei( 洪伟 ), HAN Xiao-Pu( 韩筱璞 ) ZHOU Tao( 周涛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 Heavy-Tailed Statistics in Short-Message Communication , CHIN. PHYS. LETT. Vol. 26, No. 2 (2009) 028902 23 , ZHANG Hai-Feng( 张海峰 ), LI Ke-Zan( 李科赞 ), FU Xin-Chu( 傅新楚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 An Efficient Control Strategy of Epidemic Spreading on Scale-Free Networks 无尺度网络上流行病扩散的有效控制策略 CHIN. PHYS. LETT. Vol. 26, No. 6 (2009) 068901 24 , LI Zhi-Hua (李志华) , WANG Bing-Hon 给(汪秉宏) , LIU Run-Ran (刘润然) , YANG Han-Xin (杨涵新) , Evolutionary Prisoner's Dilemma Game Based on Division of Work 基于工作划分之进化囚徒困境博弈 CHIN. PHYS. LETT. Vol. 26, No. 10 (2009) 108701 25 , Zhang Hai-Feng( 张海峰 ),Small Michaelc,Fu Xin-Chu( 傅新楚 ) and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Dynamical behavior of epidemic on complex networks with population mobility 在具有人群迁移性复杂网络上的流行病动力学行为 Chinese Physics B vol.18,No.9(2009)3633-3640 26 , ZHANG Hai-Feng, Michael Small, and FU Xin-Chu Different Epidemic Models on Complex Networks Commun Theor Phys 52,1,(2009)180-204 27 , SUN XiaoYan, WANG BingHong, YANG HanXin, WANG QiaoMing & JIANG Rui, Effects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on an asymmetrical two-route scenari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 ( 2009 ) 3211-3214 28-32, Proceedings Complex Science 2009 Jie Zhou (Ed.) 《 Complex Sciences 》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plex 2009 Shanghai, China, February 23-25, 2009 , ISSN 1867- 8211 ISBN-10 3-642-02465-3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ISBN-13 978-3-642-02465-8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ICST Institute for Computer Science, Social Informat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2009 Printed in Germany Luo-Luo Jiang,Wen-Xu Wang,Xin Huang, and Bing-Hong Wang Spiral Waves Emergence in a Cyclic Predator-Prey Model ................................................................. 894 MingZhao,Tao Zhou, Hui-Jie Yang, Gang Yan, and Bing-Hong Wang Synchroniza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with Di ff erent Sort of Communities .................................................. .................................................................924 Yu-jian Li, Bing-hong Wang, Zheng-dong Xi, Chuan-yang Yin, Han-xin Yang, and Duo Sun : An Effective Local Routing Strategy on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1118 Haifeng Zhang and Binghong Wang : Exponential Synchronization of General Complex Delayed Dynamical Networks via Adaptive Feedback Control ….......................................................................................... 1540 Xiao-PuHan, Luo-Luo Jiang, Tao Zhou, and Bing-Hong Wang Internal-Evolution Driven Growth in Creation-Annihilation Cyclic Games .....................................................................................................................2377 33 刘建国 , 周涛 ,汪秉宏,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19(1)(2009)1-15. 3 4 Duo Sun,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traffic lights period and application of mean-field theory in two dimension traffic flow,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吉林大学学报) 39, (2009). 35 何大韧,刘宗华,汪秉宏 ( 编著 ) : 专著: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1 月第一版 36, Guanrong Chen, Ming Zhao, Tao Zhou and Bing-Hong Wang: Synchronization Phenomena on Networks Book 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s Science , Robert A. Meyers ( Ed. ) Publisher Springer New York Copyright 2009 ISBN 978-0-387-75888-6 (Print) 978-0-387-30440-3 (Online) Part 19 DOI 10.1007/978-0-387-30440-3_532 Pages 8910-8926 Subject Collection: Physics and Astronomy Springer Link Date Tuesday, ( July 21, 2009 ) 2010 1 , Haifeng Zhang, Jie Zhang, Changsong Zhou, Michael Small and Binghong Wang Hub nodes inhibit the outbreak of epidemic under voluntary vaccination 在自愿接种疫苗条件下中心节点阻止流行病爆发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2 (2010) 023015 2 , Jun-Fang Zhu, Ming Zhao, Wenwu Yu, Changsong Zhou, Bing-Hong Wang Better synchronizability in generalized adaptive networks 广义适应性网络中的更佳同步性 Phys.Rev.E.81(2010)026201 3 , Luo-Luo Jiang, Wen-Xu Wang, Ying-Cheng Lai, and Bing-Hong Wang Role of adaptive migration in promoting cooperation in spatial games 空间博弈中适应性迁移对于增强合作的作用 Phys.Rev.E.81(2010)036108 4 , Han-Xin Yang, Zhi-Xi Wu, and Bing-Hong Wang, (杨涵新,吴枝喜,汪秉宏) Role of aspiration-induced migration in cooperation, 期望驱使的迁移在合作中的作用 Phys. Rev. E 81, 065101(R) (2010). 5 , Yu-Han Chen ( 陈育涵) , Bing-Hong Wang ( 汪秉宏) , Li-Chao Zhao , Changsong Zhou ( 周昌松) , and Tao Zhou ( 周涛) Optimal transport on supply-demand networks , 供需网络上的最佳输运 PHYSICAL REVIEW E 81 , 066105 ( 2010 ) 6 , Chun-Xiao Jia, Run-Ran Liu, Han-Xin Yang and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fluctua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涨落对于囚徒困境博弈中的合作演化之影响 EPL90 (2010) 30001 7 , Dong-Mei Shi, Yong Zhuang and Bing-Hong Wang Group diversity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the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 群体多样性促进空间公共货品博弈中的合作 EPL, 90 (2010) 58003 8 , Run-Ran Liu, Zhihai Rong, Chun-Xiao Jia and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diverse inertia on scale-free–networked prisoner’s dilemma games 多样化惯性对于无尺度网络上囚徒困境博弈之影响 EPL, 91 (2010) 20002 9 Dan Peng, Han-Xin Yang, Wen-Xu Wang, Guanrong Chen, and Bing-Hong Wang,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induced by nonuniform payoff allocation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 , 空间公共货物博弈中非均匀报酬配置可引进合作之提升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73, 455-459 (2010). 10 , Dong Chuan-Fei, Ma Xu, Wang Bing-Hong Weighted congestion coefficient feedback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加权拥挤系数反馈策略 Physics Letters A 374 (2010) 1326–1331 11 , Liang Bai , Wen-Yuan Du , Shu-Min Li , and Bing-Hong Wang ,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the presence of a bichromatic laser field J.Phys.B 43, 2010) 225203 12 , Jian-Guo Liu, Tao Zhou, Hong-An Che, Bing-Hong Wang, Yi-Cheng Zhang Effects of high-order correlations on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for bipartite networks 高阶关联对于双粒子网络上个性化推荐之影响 Physica A 389 (2010) 881-886 13 , Haifeng Zhang_, Hanxin Yang, Wenbo Du, Binghong Wang, Xianbin Cao Evolutionary public goods games o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unequal payoff allocation mechanism 无尺度网络上具有非均等报酬分配机制的进化公共货物博弈 PHYSA 389 (2010) 1099 -1104 14 , Da-Hai Tang, _ , Xiao-Pu Han, Bing-Hong Wang Stretched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of recurrent time of wars in China 中国战争反复爆发时间之拉伸指数分布 Physica A 389 (2010) 2637-2641 15 , Chuanfei Dong, Xu Ma, Binghong Wang, Xiaoyan Sun 多通道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预测反馈效果 Phys A 389 ( 2010 ) 3274-3281 16 , Run-Ran Liu, Jian-Guo Liu, Chun-Xiao Jia, Bing-Hong Wang 通过双粒子网络上非平等资源分配的个性化推荐 Personal recommendation via unequal resource allocation on bipartite networks PhysA389 ( 2010 ) 3282-3289 17 , Haifeng Zhang, Michael Small, Hanxin Yang, and Bing-Hong Wang, Adjus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to promote cooperation, Physica A, 389, 4734-4739 (2010). 18 , Run-Ran Liu, Chun-Xiao Jia, and Bing-Hong Wang, “Heritability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s”, Physica A 389, (2010) 5719. 19 , Jian-Guo Liu, Tao Zhou, Bing-Hong Wang, Yi-Cheng Zhang, Qiang Guo Degree Correlation of Bipartite Network on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个性化推荐双粒子网络之度关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1 (2010) 137 20 , Zhong-Jun Ding_, Xiao-Yan Sun, Run-Ran Liu, Qiao-Ming Wang and Bing-Hong Wang , 丁中俊,孙晓燕,刘润然,王巧鸣,汪秉宏: Traffic Flow At A Signal Controlled T-Shaped Intersection 信号控制 T 形交叉路口处的交通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21, No. 3 (2010) 443-455 21 , Xiao-Yan Sun , Rui Jiang , Qiao-Ming Wang , Bing-Hong Wang Influence Of Traffic Bottleneck On Two-Route Scenario with Mean Velocity Information Feedback 交通瓶颈对于具有平均速度信息反馈的双通道方式之影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1-5 ( 2010 ) 695 22 , Haifeng Zhang , Ming Zhao , Binghong Wang Directly Adjusting Node's Impacts To Realiz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直接调节节点之影响因子来实现复杂网络之同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21, No. 6 (2010) 785-793 23 , Ying-Ting Lin, Han-Xin Yang, Zhi-Hai Rong, and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heterogeneous influence of individuals on the global consens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1 1011-1019 (2010). 24, Sheng-Jun Xue, Ruan Feng, Yin-Chuan Yang, Hai-Feng Zhang, Bing-Hong Wang, Spread of epidemic on complex networks under voluntary vaccination mecha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9, 1197, 2010. 25 , Ma Peijie and Wang Binghong The Optimum of Synchronizability in Complex Netwoks Int. J. Mod. Phys. C Vol 21, No.10 (2010) 1255-1261 26 , Duo Sun, Rui Jiang, and Bing-Hong Wang. Timing of traffic lights and phase separation in two-dimensional traffic flow,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81, 2010, 301-304. 27 , Chuanfei Dong, Xu Ma and Bing-Hong Wang Advanced Information Feedback Strategy in Intelligent Two-Route Traffic Flow Systems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53-10(2010)p.1-7 28 , ShangMS , 陈冠雄 , 戴双星 , WangBH , ZhouT Interest-Driven Model for Human Dynamic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7-4 ( 2010 ) 048701 29 , SUN Xiao-Yan( 孙 晓 燕 ), JIANG Rui( 姜 锐 ), WANG Bing-Hong( 汪 秉 宏 ) 双通道系统中不遵循所示信息反而可以增加交通流量 Increase of Traffic Flux in Two-Route Systems by Disobeying the Provided Information CPL27-5(2010)058 902 30 , ZHU Jun-Fang, HAN Xiao-Pu, WANG Bing-Hong Statistic Property and Model for Inter-Event Time of Terrorism Attacks 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之时间间隔统计性质与模型 CHIN. PHYS. LETT. Vol. 27, No. 6 (2010) 068902 31 HAO Jia-Bo( 郝加波 ), YANG Han-Xin( 杨涵新 ), LIU Run-Ran( 刘润然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ZHANG Zhi-Yuan( 张志远 ) Effect of Geometric Distance on Agreement Dynamics of Naming Game 几何距离对于命名博弈之约定动力学的影响 CHIN. PHYS. LETT. Vol. 27, No. 9 (2010) 090202 32, Yong Zhuang, Run-Ran Liu, Han-Xin Yang, Dong-Mei Shi, and Bing-Hong Wang, Accelerating Consensus by Preferential Words in the Naming Gam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7, 108901 (2010). 33 , CHEN Bo-Kui , MING Song-Qiang , and WANG Bing-Hong Exact Solutions of Generalized Burgers-Fisher Equation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s 具有可变系数的广义伯格斯 - 费秀方程 Commun. Theor. Phys. 53-3 ( 2010 ) 443-449 34 , Bing-Hong Wang, Yi-Cheng Zhang, Tao Zhou, Wei-Xing Zhou and Claudio Castellano ( Editorial Office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it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and The 3rd China-Europe Summer School on Complexity Sciences ( 2009 China-EU Summer School ) Physics Procedia Volume 3, Issue 5, Pages 1621-1966 (August 2010) 35 , Haifeng Zhang, Binghong Wang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threshold of epidemic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Physics Procedia 3(2010)1831 -1837 36 , Run-Ran Liua, Chun-Xiao Jiaa,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heritability on evolutionary cooperation in spatial prisoner’s dilemma games Physics Procedia 3 (2010) 1853-1858 37 , Han-Xin Yang and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social diversity on the evolutionary game and opinion dynamics Physics Procedia 3 (2010) 1859-1865 38 , Guanxiong Chen, Xiaopu Han, Binghong Wang Multi-Level Scaling Properties of Instant-Message Communications Physics Procedia 3 (2010) 1897-1905 39 , Xiao-Pu Han, Bing-Hong Wang Impacts of Distance and Memory in the Emergence of Scaling Mobility Pattern of Human PhysicsProcedia 3 (2010) 1907 -1911 40 , Luo-Luo Jiang, Wen-Xu Wang , and Bing-Hong Wang Pattern formation in spatial games Physics Procedia 3 (2010) 1933-1939 41 , Hai-Tao Zhang (张海涛) , Ning Wang, Michael Z Q Chen, Ri-Qi Su (苏日启) , Tao Zhou (周涛) , Changsong Zhou, (周昌松) Spatially quantifying th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in collective behavior, 集体行为中的领导者效果之空间量化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2 (2010) 123025 42 , 董川飞 , 马旭 , 汪秉宏:智能双通道交通流系统中的先进信息反馈策略 中国科学 F 辑 2010 年 40 卷 11 期 : 1∼7 页 43 , 李启朗,孙晓燕,汪秉宏,刘慕仁 低速十字路口交通流模型相图 物理学报 59-9 ( 2010 ) 5988-5994 44 , 汪秉宏,韩筱璞 人类行为的动力学与统计力学研究 Study of 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 for Human Behavior 物理 39-1 ( 2010 ) 28-37 45 , 李翔,刘宗华,汪秉宏: 网络传播动力学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7 卷 2-3 期( 2010 ) 33-37 46 , 汪秉宏,周涛,刘建国: 推荐系统、信息挖掘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物理研究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7 卷 2-3 期( 2010 ) 46-49 47 , 韩筱璞,汪秉宏,周涛: 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7 卷 2-3 期( 2010 ) 132-144 48 , 汪秉宏:交通流最近研究进展概述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7 卷 4 期( 2010 ) 65-73 49, 许晓鸣、陈关荣, 副主编:高岩、汪秉宏、张宁(主编): 专著:《系统科学与复杂网络》 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 2010-10 ) 50, 汪秉宏,周涛,韩筱璞: 复杂系统、人类行为动力学及恐慌人群行为分析, 《系统科学与复杂网络》主编:许晓鸣、陈关荣, 副主编:高岩、汪秉宏、张宁 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 2010-10 ) 72-86 51, 刘建国,郭强,张翼成,汪秉宏,车宏安 复杂网络的信息自动过滤问题研究, 《系统科学与复杂网络》 主编:许晓鸣、陈关荣, 副主编:高岩、汪秉宏、张宁 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 2010-10 ) 98-147 52 , Bai, Liang( 白亮 ), Du, Wen-Yuan (杜文园) , Li, Shu-Min (李书民)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the presence of a bichromatic laser field 双色激光场中的光电效应。 Journal of Physics B-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43(22), 225203, (2010) 2011 1, Wang Y, Wu C( 吴春国 ), Ji Z, Wang B (汪秉宏) , Liang Y. Non-Parametric Change-Point Method for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Detection, PLoS ONE 6(5): e20060. doi:10.1371/journal.pone.0020060 (2011) 2, Han-Xin Yang (杨涵新) , Wen-Xu Wang (王文旭) , Yan-Bo Xie (谢彦波) , Ying-Cheng Lai (来颖成) , and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Transportation dynamics on networks of mobile agents 移动个体网络上的运输动力学 Phys. Rev. E 83, 016102 (2011). 3 , Yan-Bo Xie (谢彦波) , Yu-Jian Li (李玉剑)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Generalized Edenmodel with the screening effect 具有屏蔽效应的广义 Eden 模型 PhysRevE.83.(2011) 052105 4 , DingZJ (丁中俊) JiangR (姜锐), WangBH (汪秉宏) Traffic flow in the Biham-Middleton-Levine model with random update rule 具有随机更新规则的 BML 模型之交通流 PhysRevE.83.(2011)047101 5, YangHX (杨涵新) WangWX (王文旭) Lai YC (来颖诚), XieYB (谢彦波), WangBH (汪秉宏) Control of epidemic spreading on complex networks by local traffic dynamics 通过局域交通动力学控制复杂网络上的流行病扩散 PhysRevE.84 (2011) 045101 (Rapid Communication) 6 , Han Xiao-Pu (韩筱璞) ,Hao Qiang (郝强) , Zhou Tao (周涛) , and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Origin of the Scaling Law in Human Mobility: Hierarchy of Traffic Systems, 人类迁移性中标度律之起源:交通系统 Phys. Rev. E 83 (2011) 036117 7 , Han Xiao-Pu (韩筱璞) , Zhou Tao (周涛) , and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Scaling Mobility Patterns and Collective Movements: Deterministic Walks in Lattices, 标度化的迁移性斑图与集体运动:格子上的决定论性行走 Phys. Rev. E 83 (2011) 056108. 8 , Yu-Jian Li (李玉剑) , Su Wang, Zhong-Lin Han (韩钟霖) , Bao-Mei Tian (田宝美) , Zhen-Dong Xi (席振东) and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Optimal view angl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elf-propelled particle models 三维自排斥粒子模型中的最佳视角 Europhysics Letters, . 93, 68003 (2011). 9, P.Wang (王澎) , Lei.Ting (雷霆) , C.H.Yeung and B.H.Wang (汪秉宏) , Heterogenous human dynamic in intra and inter-day time scale , 一天内和数天之间时间尺度的异质人类动力学 Europhysics Letters, 94 , (2011) 18005. 10 , Hai-Feng Zhang (张海峰) , Run-Ran Liu (刘润然) , Zhen Wang, Han-Xin Yang (杨涵新)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Aspiration-induced reconnection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 空间公共货品博弈中个人愿望引进的重连 Europhysics Letters, 94, (2011).18006, 11 , Luo-Luo Jiang (姜罗罗) , Matjaˇz Perc, Wen-Xu Wang (王文旭) , Ying-Cheng Lai (来颖成)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Impact of link deletions on public cooperation in scale-free networks 无尺度网络中连接取消对于公共合作的影响 Europhysics Letters, 9 3 (2011)40001 12, Zhong-Jun Ding (丁中俊) , Rui Jiang (姜锐) , Wei Huang and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Effect of randomization in the Biham–Middleton–Levine traffic flow model BML 交通流模型中的随机化效应 J. Stat. Mech. (2011) P06017 13, Dong-Mei Shi (史冬梅) , Yong Zhuang (庄勇) , Yu-Jian Li (李玉剑) and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Depreciation of public goods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s (空间公共货品博弈中的货品跌价) J. Stat. Mech. (2011) P10007 14, Ming Li (李明) , Zhong-Jun Ding (丁中俊) , Rui Jiang (姜锐) , Mao-Bin Hu (胡茂斌) and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Traffic flow in a Manhattan-like urban system , 曼哈顿型都市系统中的交通流 J. Stat. Mech. (2011) P12001 15 , Run-Ran Liu (刘润然) , Wen-Xu Wang (王文旭) , Ying-Cheng Lai (来颖成) , Guanrong Chen (陈关荣)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Optimal convergence in naming game with geography-based negotiation on small-world networks 小世界网络上具有基于地理位置之谈判的命名博弈中的最佳收敛性 Physics Letters A 375 (2011) 363–367 16, Haifeng Zhang (张海峰), Jie Zhang , Ping Li, Michael Small,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Risk estim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strategy. 传染病风险估计决定控制策略之有效性 Physica D 240 (2011) 943–948. 17, Peng Wang (王澎) , Xiao-Yi Xie (谢晓宜) , Chi Ho Yeung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Heterogenous scaling in interevent time of on-line bookmarking 在线书签之事件间隔时间之非均匀标度 Physica A, 390 , (2011)2395-2400. 18 , Ying-Ting Lin (林颖婷) , Han-Xin Yang (杨涵新) , Zhi-Xi Wu (吴枝喜)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by aspiration-induced migration, 以个人愿望诱导的迁徙增强合作 Physica A 390, 77-82 (2011). 19, Yong Zhuang (庄勇) , Dong-Mei Shi (史冬梅) , Wen-Bo Du (杜文博) , Hai-Feng Zhang (张海峰)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Integrating local dynamic and global static information for routing traffic on networks 网络上路由交通的局域动态信息与全局静态信息之合成 IJMPC Volume 22 , Issue 6 ( 2011 ) 649-659 20 , Bo-Kui CHEN (陈博奎) , Meng-Su CHEN, Zi-Ling ZHANG, Yan-Bo XIE (谢彦波)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SPEED OF LAST VEHICLE FEEDBACK STRATEGY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末尾车速度信息反馈策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Vol. 22, No. 7 (2011) 745-753 21, Bokui Chen (陈博奎) , Xiaoyan Sun (孙晓燕) ; Hua Wei ; Chuanfei Dong (董川飞)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Piecewise Function Feed Back Strategy In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s With A Speed Limit Bottleneck 具有速度限制瓶颈的智能交通系统之逐段函数反馈策略 IJMPC Vol.22,No.8 (2011) 849-860 22 , YANG HanXin (杨涵新)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Universal role of migr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迁徙在合作演化中的普适作用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Brief Communication ), Special Issue of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f or Complex System Vol.56, No.34(2011) 3693-3696 23 , 周涛 , 汪秉宏 , 韩筱璞 , 尚明生: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ropag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and the epidemic 系统工程学报 2011 复杂网络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专辑 24 , Qi-Lang Li (李启浪)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M-R Liu (刘慕仁): An improved cellular automaton traffic model considering gap-dependent delay probability 车辆启动延迟概率依赖于车距的改进元胞自动机模型 Physica A 390 (2011) 1356–1362 25 , Yan Xiao-Yong (阎小勇) , Han Xiao-Pu (韩筱璞) , Zhou Tao (周涛)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 Exact Solution of Gyration Radius of Individual's Trajectory for a Simplified Human Regular Mobility Model, Chin. Phys. Lett., 28 (2011) 120506. 26 汤雷翰,赵鸿,刘宗华,周涛,汪秉宏: 复杂系统结构及动力学现象的统计物理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33 卷 5 期( 2011 ) 409-417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专辑) 27 , Lui Lam (林磊) , David C Bellavia, Xiao-Pu Han (韩筱璞) , Chih-Hui Alston Liu, Chang-Qing Shu, Zhengjin Wei, Tao Zhou (周涛) and Jichen Zhu : Bilinear effect in complex systems 复杂系统中的双线性效应 Europhysics Letters: 0295-5075_91_6_68004 28 周涛 , 汪秉宏 , 韩筱璞 , 尚明生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学报 2011 复杂网络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专辑 29 , 张海峰,张文耀,孙桂全,汪秉宏,周涛, 信息的滞后性诱导传染病的周期爆发,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2 1 Han-Xin Yang, Wen-Xu Wang, Ying-Cheng Lai, Bing-Hong Wang : Convergence to global consensus in opinion dynamics under a nonlinear voter model , 基于一个非线性选举模型的舆情动力学之向全局趋同的收敛性 Physics Letters A 376 (2012) 282–285 2 Dong-Mei Shi, Yong Zhuang, Bing-Hong Wang , Effect of the depreciation of public goods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s , 空间公共货品博弈中的公共货品跌价效应 Physica A 391 (2012) 1636–1641 3 Yu Peng (彭煜)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Qing-Ke Zeng, Qian Lu (卢谦) , Hong Wang( 汪红) The use of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fficient rule to produce a steady and high cooperation frequency in a spatial evolvement game 数据包络分析有效性规则用以在空间演化博弈中产生稳定的高合作频率 Physica A 391 (2012) 2000–2006 4 Bo-Kui Chen (陈博奎) ,Wei Tong (童蔚) , Wen-Yao Zhang (张文耀) , Xiao-Yan Sun (孙晓燕)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Flux information feedback strategy in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s Europhysics Letters 95 ( 2012 ) -14119 5 Qiao-Hong Sui (隋巧虹) , Zhong-Jun Ding (丁中俊) , Rui Jiang (姜锐) , Wei Huang, Duo Sun (孙舵) , Bing-Hong Wang , Slow-to-start effect in two-dimensional traffic flow 二维交通流中的慢启动效应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83 ( 2012 ) 547-551 6 Qi-Lang Li (李启浪) , Bing-Hong Wang (汪秉宏) , Mu-Ren Liu (刘慕仁): Phase diagrams on an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 for the cases of different maximum velocities of vehicles 在不同最大车速情况下无信号交叉路口的相图 Physica A 391 (2012) 328–336 7 , Bai, Liang (白亮) , Zheng, Ming-Yang (郑明杨) , Wang, Bing-Hong (汪秉宏) Multiphoton processes in laser-assisted scattering of a muon neutrino by an electron , 激光辅助的 μ 中微子与电子的散射。 Physical Review A, 85(1), 013402, ( 2012 ) 8 , Ren XZ (任学藻), Yang ZM (杨紫陌), Wang BH (汪秉宏), Zhou T (周涛) Mandelbrot Law of Evolving Networks 演化网络之曼德勃罗律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9-3(2012)038904 9, Run-Ran Liu, Wen-Xu Wang, Ying-Cheng Lai, and Bing-Hong Wang Cascading dynamics on random networks: Crossover in phase transition 随机网络上的级联动力学:相变中的交换 PHYSICAL REVIEW E 85 , 026110 (2012) 10, Bokui Chen, Yanbo Xie, Wei Tong, Chuanfei Dong, Dongmei Shi, Binghong W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feedbacks in real-time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s 实时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先进信息反馈之研究 Physica A 391 (2012) 2730–2739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7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大复杂系统研究组发表论文期刊分布(2005-2011)
bhwangustc 2012-3-16 21:14
中科大复杂系统研究组 发表论文 期刊分布 ( 2005-2011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 篇 ) 94,18 (2005) 188702 PLoS ONE (1 篇 ) vol.6(5) (2011) 0020060 New Journal of Physics (7 篇 ) 9 (2007) 282 10 (2008) 023006 10 (2008) 073010 11 (2009) 103001 11 (2009) 123008 12 (2010) 023015 12 (2010) 123025 Physical Review A, (1 篇 ) 85(1), 013402, ( 2012 ) Physical Review E (46 篇 ) 71, 1 (2005) 046135 71, 1 (2005) 046141 72, 1 (2005) 016702 72, 2 (2005) 029905 72, 4 (2005) 046119 72, 4 (2005) 046139 72, 4 (2005) 046140 72, 5 (2005) 057102 72, 6 (2005) 066702 73, 1 (2006) 016133 73, 2 (2006) 026111 73, 3 (2006) 037101 73, 4 (2006) 046108 73, 5 (2006) 058102 74, 4 (2006) 047102 74, 5 (2006) 056109 74, 5 (2006) 056113 75, 2 (2007) 021102 75, 2 (2007) 027101 75, 2 (2007) 026111 75, 3 (2007) 036106 76, 2 (2007) 026105 76, 3 (2007) 037102 76, 4 (2007) 046115 76, 5 (2007) 057103 76, 6 (2007) 061903 77, 2 (2008) 027102 77, 2 (2008) 027103 78, 6 (2008) 066109 79, 2 (2009) 026113 79_(2009) 052102 79, (2009)056107 80, ( 2009 ) 017101 80,(2009) 031144 80 (2009) 046108 81(2010)026201 81(2010)036108 81 (2010) 065101(R) 81( 2010 ) 066105 83(2011) 016102 83 (2011) 036117 83.(2011)047101 83.(2011) 052105 83 (2011) 056108. 84 (2011) 045101 (R) 85 , 026110 (2012) Europhys. Lett.( 11 篇 ) 81(2008)58004 82 (2008) 28002 83-2 (2008) 28003 90 (2010) 30001 90 (2010) 58003 91 (2010) 20002 _ 9 3 (2011)40001 93 (2011) 68003 94 (2011) 18005. 94 (2011).18006 95 (2012 ) 14119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 3 篇 ) 62 (2008) 101-104 65 (2008) 251 73 (2010). 455-459 Chaos ( 2 篇 ) 16,4(2006) 043112 18 (2008) 013120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 篇 ) 241 (2006) 765 247 (2007) 645 Journal of Physics B-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1 篇 ) 43(22), 225203, (2010) J. Stat. Mech. (3 篇 ) (2011) P06017 (2011) P10007 (2011) P12001 Physics Letters A( 9 篇 ) 351 (2006) 220-224 362 (2007) 115-119 363 (2007) 71–77 364 (2007) 189-193 366 (2007) 14–19 368 (2007) 431-434 374 (2010) 1326–1331 375 (2011) 363–367 376 (2012) 282–285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1 篇 ) 31 (2007) 772-776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1 篇 ) 50 (2007) 134-141 AAPPS Bulletin( 1 篇 ) 17 (Apr 2007) 3-8 Physica A( 42 篇 ) 353 (2005) 576-594 354 (2005) 505-517 359 (2006) 835-852 363 (2006) 492–500 364 (2006) 544–556 367 (2006) 337–344 367 (2006) 613–618 371 (2006) 773-780 371 (2006) 814–822 374 (2007) 478-482 374 (2007) 864-868 375 (2007) 687-692 378 (2007) 519-526 384 (2007) 656 380 (2007) 528-538 386 (2007) 397–406 387 (2008) 1683–1688 387 (2008) 2595-2602 387 (2008) 3025–3032 387 (2008) 5887-5891 387 (2008) 6391-6394 387 (2008) 6857-6862 388 (2009) 462-468 388 (2009) 1237–1242 388 (2009) 3233-3243 388(09)3615-3620 388(2009)3931-3938 388 (2009) 4646-4650 388 (2009) 4651-4657 389 (2010) 881-886 389 (2010) 1099 -1104 389 (2010) 2637-2641 389 ( 2010 ) 3274-3281 389 ( 2010 ) 3282-3289 389 (2010) 4734-4739 389 (2010) 5719. 390 , (2011)2395-2400. 390 (2011). 77-82 390 (2011) 1356–1362 391 (2012) 1636–1641 391 (2012) 2000–2006 391 (2012) 328–336 391 (2012) 2730–2739 Physica D (1 篇 ) 240 (2011) 943–94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 篇 ) 21 (2007) 4041 - 4047 22(5) (2008) 553–56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15 篇 ) 18( 2 )(2007) 297–314 18( 6) (2007) 1025–1045 19(9) (2008) 1359–1366 20 (2) (2009) 1-9 . 20, No. 2 (2009) 285-293 21 (2010) 137 21, No. 3 (2010) 443-455 21No.5 ( 2010 ) 695 21 No. 6 (2010) 785-793 21 No.9, (2010). 1011-1019 21, No.9, (2010) 1197, 21, No.10 (2010) 1255-1261 22 , Issue 6 ( 2011 ) 649-659 22, No. 7 (2011) 745-753 22,No.8 (2011) 849-860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3 篇 ) d oi:10.1016/j.cpc.2009.10.003 181,(2010), 301-304. 183 ( 2012 ) 547-551 Pramana-journal of physics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1 篇 ) 71(2) (2008)353-358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 1 篇 ) 50(1) (2007) 134-141 New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Computation( 1 篇 ) 1(2) (2005) 275-283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Series B -Applications Algorithms ( 3 篇 ) 13 (3-4)(2006)463-469 13 (3-4) (2006)481-488 13 (3-4) (2006)505-510 Physics Procedia Volume 3, Issue 5, Pages 1621-1966 (August 2010) ( Editor ) Physics Procedia ( 6 篇 ) 3(2010)1831 -1837 3 (2010) 1853-1858 3 (2010) 1859-1865 3 (2010) 1897-1905 3 (2010) 1907 -1911 3 (2010) 1933-1939 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 ( 1 篇 ) 15 (2010) 182–188 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1 篇 ) 56(2009)63-69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 1 篇 ) 53-10(2010) p.1-7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 篇 ) 50(19 )(2005) 2140-2144 51(5) (2006) 624-629 54 ( 2009 ) 3211-3214 56, No.34(2011) 3693-3696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 30 篇 ) 22( 2) (2005) 510 22(5) (2005) 1072 22(5 )(2005) 1285 23(3) (2006) 754 23(4) (2006) 1046 23(8 )(2006) 1961 23(8) (2006) 2327 23(11) (2006) 2909 23(11) (2006) 3115 23(12) (2006) 3384 24(10) (2007) 3002 25(2) (2008) 773 25( 4) (2008) 1494 25(5) (2008) 1822 25(6 )(2008) 2303 25(7)(2008) 2718 25 (2008)3504 25(9)(2008) 3507 25(11) (2008) 4177 26(1)(2009) 018701 26(2) (2009) 028902 26-6 (2009) 068901 26-10 (2009) 108701 2 7-5(2010)058 902 27-6 (2010) 068902 27-9 (2010)090202 27-10 (2010)108901 27-4 ( 2010 ) 048701 28-12 (2011) 120506. 29-3(2012)038904 Chinese Physics B ( 4 篇 ) 16 (2007) 1-11 17 (2008) 1863 17 (2008) 2759 18,No.9(2009)3633-3640 Commun. Theor. Phys. ( 3 篇 ) 43(4)(2005) 671 52,1,(2009)180-204 53-3 ( 2010 ) 443-449 Front. Phys. China( 1 篇 ) 2(4) (2007) 460 Progress of Natural Science ( 1 篇 )1 6(5) (2006) 452 中国科学 F 辑 ( 1 篇 ) 2010 年 40 卷 11 期 : 1 ∼ 7 页 科学通报 ( 1 篇 ) 51(2)(2006)235-240 自然科学进展 ( 3 篇 ) 15(5)(2005)513-518 18(6)(2008)601-608 19 (1)(2009) 1-15 物理学报 ( 6 篇 ) 54(11)(2005) 5022 55(1)(2006) 54-59 55(1)(2006)60-67 55(8)(2006)4032 55(8)(2006)40351-07 59-9 ( 2010 ) 5988-5994 物理学进展 ( 1 篇 ) 25(3) (2005) 273-295 力学进展 ( 1 篇 ) 38(6)(2008) 中国基础科学 ( 1 篇 ) 7 卷总第 45 期 (2005 年第 3 期 ) 37-43 物理 ( 3 篇 ) 34(1) (2005) 31-36 35(2)(2006)227-233 39-1 ( 2010 ) 28-37 复杂系统及复杂性科学 ( 10 篇 ) 1(4) ( 2005 ) 74-78 2 (1) ( 2005 ) 18-23 2 (3) ( 2005 ) 29-37 2(4) ( 2005 ) 10-15 4(2) ( 2007 ) 10-17 4 (4) (2007) 1-5 7 卷 2-3 期( 2010 ) 33-37 7 卷 2-3 期( 2010 ) 46-49 7 卷 2-3 期( 2010 ) 132-144 7 卷 4 期( 2010 ) 65-73 系统工程学报 ( 1 篇 ) 2011 复杂网络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进展专辑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 1 篇 ) 33 卷 5 期( 2011 ) 409-417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专辑)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吉林大学学报) ( 1 篇 ) 39, (2009). 编撰专著 : 《复杂网络》(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从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 第 6 章 pp.113-140 ;第 12 章 pp.247-260 《 Meyers: 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s Science 》 — Entry 244 《 Science Matters -Humanities as Complex Systems 》 Maria Burguete, Lui Lam ( eds. ) Part III Raising Scientific Level , Chapter12, p.207-233, World Scientific, Imperial College Press. 《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第三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文集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香港) 2008 年 6 月第 1 版 《系统科学与复杂网络》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 2010-10 ) 主编:许晓鸣、陈关荣, 副主编:高岩、汪秉宏、张宁 《系统科学与复杂网络》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 2010-10 ) pp.72-86 ; pp.98-147 Proceedings Complex Science 《 Complex Sciences 》 2009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plex 2009 Shanghai, China, February 23-25, 2009 , ISSN 1867- 8211 ISBN-10 3-642-02465-3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ISBN-13 978-3-642-02465-8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ICST Institute for Computer Science, Social Informat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2009 Printed in Germany Page 894, Page 924. Page 1118 Page. 1540, Page 2377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3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开设中科大理论物理基本问题研究论坛 磋商会纪要
热度 2 bhwangustc 2012-2-10 16:28
建议开设 中科大理论物理基本问题研究论坛 磋商会纪要 在 2012 年 2 月 9 日,汪克林、顾雁、闫沐霖、程耕、朱栋培、汪秉宏等六位教授在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所会议室(国家实验室大楼 17 层)召开了关于建议举办中科大理论物理学基本问题研究论坛的磋商会。 这次会议是汪克林教授提议并组织进行的。 会议一致认为,为了推动中科大对于理论物理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了提升和保持中科大对于物理学基础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视程度和学术影响,在当前若干物理学重要基本问题面临科学界特别关注和广大学者质疑争论之时,很有必要开设理论物理基本问题研究论坛。 这一论坛应该敢于探讨当前物理学前沿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疑难问题。例如:最近中微子超光速的实验是否有漏洞?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应该誓死捍卫还是可以修正发展? 广义相对论在所有尺度上都是正确的吗? 是否存在一个 决定各种不同的粒子和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如何完善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理论?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可否结合成一个自然界的终极完整理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以及他们的起源是什么?引力本质是什么?如何 理解宇宙之起源?大爆炸时期的基本物理是什么?时空是什么?超弦理论最终会放弃时间和空间概念并成为统一自然相互作用的理论吗?物理理论是否与环境相关?如何运用计算手段来分析复杂大系统之行为并鉴别其内在混沌特性及系统之不可预测性?如何描述生物体这样呈现出多时间尺度动力学的体系?理论物理学有助于生物学研究吗?意识如何研究?记忆和意识后面的自组织原则是什么?计算机能代替解析计算吗?计算物理是否应该成为将来物理学家所首选接受的基本训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物理学自身发展日益分化的状态?还原论这一物理学的根本逻辑是否应该被怀疑还是可以对它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 理论 ” 究竟应该仅仅靠实验来判断正误,还是应该由基本物理原理发展出来的对自然 “ 更高 ” 层次的理解?对复杂系统的描述,可否以及如何坚持物理学家所推崇的 “ 简洁性 ” 和数学 “ 优美性 ” 原则? 等等。 这一论坛应该面向全校对于物理学基本问题感兴趣的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特别是应该能够让物理学院的广大学生听得懂,并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物理学基础问题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希望这一论坛能够引起我校广大从事物理教学的老师的兴趣和参与,能够在帮助提高中科大物理课程教学水平方面起一点有益作用。 这一理论物理学论坛应该由物理学院来组织和安排。每一次论坛的通知应该发给全校对于物理学研究和教学感兴趣的所有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包括近代物理系、物理系、天文系、数学系、材料物理学、生物系、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通讯国家实验室。 本论坛可以分成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每隔两或三周进行一次的系列性的学术报告。每一次学术报告会可以从校内或者校外邀请一位主讲专家。报告时间为 1-2 小时,然后安排半到 1 小时的讨论。本学期的第 1 和 2 次报告会拟邀请汪克林和闫沐霖老师两位开讲。 第二种形式是理论物理 专题研讨会,一般每一学年举办 1 或者 2 次,地点可以放到金孔雀或者巢湖的某一温泉酒店,参加人员限于理论物理专业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博士生。每次会议一般安排 1 天或者 1 天半,每个半天的学术报告只安排 4-5 个。 本论坛已经得到本校理论物理学科点的授权给以经费的支持。也希望物理学院和校一级领导给予组织安排的支持和进一步的经费资助。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57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科大”與“合肥中科大”
LEOLAND 2011-11-9 10:20
“中科大”與“合肥中科大” 曲津華 日前寫過一篇小文《 “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 》,說的是向媒體建議用語的準確性問題。這裡另有一個類似的實例,因涉事二者都冠之以“中國”,應該不算小事了,故也分享之。 援大學界之“清華”例,我們對“中科大”一詞及類似詞也該慎用之。原因同“清華”一樣——大陸有一個,台灣也有一個。 其實,大陸地區(安徽合肥)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台灣地區的是“中國科技大學”。 此例中,使用二者的全稱時應該不會搞錯(校名的字數不同),而用簡稱如“科大”、“中科大”、“中國科大”時,“必然”會發生混淆。 特此寫出,敬請關注,媒體尤其是。 2011-11-09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号处理领域的牛人(1)-有史以来最年轻的IEEE Fellow--张亚勤
JRoy 2011-10-30 05:14
张亚勤,12岁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届少年班,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1998年3月,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迎来了一位传奇人士,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来到清华大学。在发表完演讲之后,一个个的问题接踵而至。会议结束后,盖茨惊奇地发现,这与在美国大学与学生的交流完全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他感觉到这些满脸稚气的学生更加才华横溢、后生可畏。在飞回美国的飞机上,盖茨作出了一个新决定,就是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投资8000万美金,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同年8月,著名学者李开复博士接受盖茨的重托,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他要完成盖茨的重托,在北京建立一个世界一流、亚洲最高水准的研究院。在出发之前,他向同事们发出了一个电子邮件,请他们列出在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领域国际最著名的学者的名单。   几天之后,开复携妻带子,来到中国。到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看同事们发给他的电子邮件。令他吃惊的是,在众多的推荐者中,有一个名字被许多人反复提到---张亚勤,一个三十二岁的中国学者。在与西雅图总部十分密切的磋商之后,微软决定,请人力资源部经理尽快与张亚勤博士接触。   在北京10月的一个黄昏,开复接通了美国的越洋电话,这时正是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城的清晨,张亚勤博士刚刚起床不久。两位世界著名的华人学者第一次通过电话进行了交流。在上班的途中,亚勤感觉到今天的阳光似乎与昨天有些不太一样,他怀疑自己已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几天之后,张亚勤博士飞到了北京。   少年大学生十二岁走进大学校园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知名度的高等学府。除了与北大、清华一样出色的学生、老师和校风之外,科大开设了一个少年班。一时间,有关科大少年神童的报道,成为报刊杂志最吸引人的新闻。就在那一年,12岁的张亚勤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少年大学生。   张亚勤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读完大学后曾分别在大、中学任教。孩提时代的张亚勤饱受读书世家的文化熏陶。5岁时,一场灾难降临到小亚勤的家庭,父亲在历经生活的磨难后,离开了人世。从此,巨大的生存压力便降临到他们一家人的头上。   在母亲和外祖母的教育下,小亚勤开始学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他对数字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当同年的伙伴还在为即将面临的考试发愁时,他的读书范围,早已超过了他的年龄。于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跳级后,中学已经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凭着天资和努力,在经过严格的考试后,张亚勤从全国12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在科大少年班的日子,是张亚勤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与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同学交往,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校园的所见所学所闻,充分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中国科技大学,张亚勤就象一只穿过云层的海燕,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中自由地遨翔。   大学毕业后,张亚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17岁,当其它的少年正准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时,张亚勤已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享誉国际科学界   在念研究生时,张亚勤选择了从事高速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工作,从此,他与计算机通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读文献做论文时,张亚勤与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皮克霍兹教授开始通信,请教和探讨一些学术问题。这位在波谱、卫星通讯、无线电通讯等研究领域蜚声世界的大学者惊奇地发现,这个不足20岁的中国年轻人,已表现出他特有的科学天分和勤奋踏实的品质,于是,他鼓励张亚勤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20岁的张亚勤带着梦想和信心,带着母亲的希望和伙伴的祝福,来到了美国首府华盛顿,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   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皮克霍兹教授给了他8本书,让他在两周内尽快读完。为了让亚勤能够尽快开工作,教授认为他除了就读许多必修的课程及准备博士资格考试之外,应直接开展工作。这时间,教授正领导一个研究班子与国际卫星组织合作,解决通讯卫星上的加密问题。亚勤也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来,并且独立地在几个关键技术方面,从理论到应用技术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后,他还在与美国军方的合作方面,在解决第一个大型医学信息系统的图像压缩和增强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成绩。这时间,初出茅庐的张亚勤写出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在电子工程学科中奠定了雄厚、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高深的产业知识。1989年,张亚勤以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随后,老师推荐他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去作研究工作,作为GTE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在这之后的5年,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干扰、十分稳定的5年,也是亚勤事业起飞的5年,他全力投入到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在此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00余篇有关视频。在这之后的5年,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干扰、十分稳定的5年,也是亚勤事业起飞的5年,他全力投入到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在此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00余篇有关视频压缩、数字电视,数字电话等电子工程方面的论文,成为了在这一领域出类拔萃的学者。当时他在视频压缩及超低速率压缩编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果,一些技术和专利已经被国际标准(MPEG1,MPEG2及H.261/H.263)所采用。他在1991年所做的小波全图像动态视频编码和视频无线通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挑战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技术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传统彩电产业已基本上被日本人所控制。彩电技术的创造发明者美国希望在这一工业领域找到一种高清晰度的电视,而日本人似乎在这一研究方面也不甘落后,他们开发出模拟制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并形成了标准,SONY和松下公司期望以此进一步控制全球市场。而美国学者一开始就直接瞄准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展开研究。为了达到制订全球标准、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取胜的目的,1993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通用仪器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麻省理工、汤姆逊公司、桑纳福实验室等欧美这一领域的领先研究机构和企业形成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大联盟,工业标准也正在制订之中。接下来就是要有人在标准下开发出技术,做出新产品,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解决图象视频信号的压缩处理和高速传输,其中有很大部分工作属于压缩、编码、处理及传输。就在这段时间,张亚勤被聘请到位于新泽西洲普林斯顿的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首先担任项目经理,后任部门主管,97年被提升为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这是中国人在这个研究领域所担任的最高职位,在这个工作中,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创造了数百项新技术,申请了数百项专利,而其中五项最重要的技术和专利,就是由张亚勤直接创造的。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张亚勤充分发挥了他在速率控制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视频通信技术方面的深厚功底,作出了一系列的新研究。在多媒体研究包括声音、图像、计算机等多种数据处理中,需要研究一个多媒体压缩编辑标准MPEG4,这个标准的制定,建立了未来信息社会多媒体工业的一个支柱,而张亚勤及他的同事们就是制定这个标准的重要成员。   在这个领域,张亚勤一共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0篇论文在世界最权威的《IEEE Transactions》杂志上发表,他还先后出版了11本专著,在视频压缩、交互式电视、多媒体通讯、桌上可视电话等方面取得了几十项专利,其中有些专利已形成产品。他的关于"小波图像及纹理编码"和"全球动态判断和补偿计划"等50多项技术对国际标准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这是在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他也因此成为IEEE 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创造研究自立的全新模式   1988年,世界工业巨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了RCA公司,由于产品方向及经营市场的异见,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公司。在通用电气公司给予3亿美金之后,RCA的中央研究院(桑纳福研究院)宣布与斯坦福研究院(SRI)合并。这时桑纳福一共有1200多人,70%以上的人拥有博士学位。一个单纯的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实验室桑纳福,作为世界电子发明的摇篮,曾发明过彩电、LCD(液晶显示)、磁州技术、及广播电视、MOS/CMOS等改变人类的辉煌成就,突然一夜之间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需要自己找饭吃,自己解决科研经费。这所在电气和电子技术方面全球最高水准的实验室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桑纳福实验室开创了研究自立的先例,采取三种商业模式,其一,接受委托从事研究工作;其二,自己研究,开发出技术,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授权获得商业收益;其三,对于一些看中的技术,单独投资或与风险投资公司一道投资,直接创办企业获利。   作为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的主任,张亚勤很快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商业运作之中。   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张亚勤开始与世界一流的大企业打交道,讨论商业合作。先后一共有包括休斯在内的20多家大公司与张亚勤合作并转让技术。同时,张亚勤还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创办了两家公司,只待产品成熟,上市运作。   从1988年自通用电气公司独立的10年中,桑纳福公司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它拥有900名科学家,其中有600位博士,还设立了12个实验室。199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四大杰出研究中心之一。在桑纳福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张亚勤一直扮演着建设性的角色。   祖国情结   张亚勤把他的成功,归就于运气好。在选择学校和研究方向时,尽管他先后得到了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但他碰到了人品正直、才华横溢的皮克·霍兹教授。导师丰富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让亚勤终身受益。然而,在亚勤的心中,自始自终有着十分浓郁的祖国情结。   在桑纳福工作时,张亚勤接待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于他们的要求,他总是尽力满足,并且给予热情的关照。在他的实验室,他接待最多的也是华人学者。当微软找到他,希望他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时,张亚勤没有谈任何条件。到中国去工作一段时间,成为他加盟微软的最主要的理由。   1998年新年前夕,亚勤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回美国探亲。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让许多杰出的中国海外学者十分感兴趣。亚勤向他们详细地讲述了到中国以后的情况及自己的感受。有相当一大批杰出的中国海外学者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聘请,回国工作。他们包括:张宏江博士、李劲博士、李世鹏博士及朱文武博士等。   亚勤说,他希望与同事共同努力,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院,特别是在视频的压缩、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及计算机图形学、自然语言等方面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中心。   世界的财富   从1999年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张亚勤就开始全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多媒体研究队伍。他所领导的多媒体队伍中,包括沈向洋-全球最杰出的图象处理学家之一、张宏江-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领域的先驱、李世鹏-多功能图像/视频处理和压缩领域年轻有为的学者、朱文武-来自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网络及通信领域的专家,以及当年清华大学的"神奇小子"李劲等。在微软公司内部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比尔·盖茨曾十分得意地向大家讲到,"我敢打赌,你们谁也不知道,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全世界最高水准的多媒体研究机构。"比尔·盖茨之后指出,要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的工作,与微软产品的开发战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0年6月底,张亚勤率领他阵容豪华的多媒体研究队伍前往微软公司雷特蒙总部向比尔·盖茨作汇报。   在微软,向比尔·盖茨汇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汇报的结果将直接对某项产品开发、研究方向以及公司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张亚勤自豪地告诉比尔,在一年的时间内,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多媒体小组已经在全球最优秀的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80余篇论文;在网络协议领域,申请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做出了60项新发明;并已有8项成熟技术转让给Netdoc, DMD和MSTV等相关产品部门。   张亚勤及其所领导的多媒体队伍为比尔·盖茨做汇报,实际上更像是一次科技精英间的对话,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比尔·盖茨为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的出色成果所信服,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评价。   事实上,张亚勤在多媒体领域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1999年1月,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授予张亚勤博士1998年度唯一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一奖项的前任获得者们,今天基本上都是美国电子工程领域的巨匠人物。为此,美国总统克林顿专门为张亚勤发来了贺信,祝贺他获得这个崇高的荣誉。在信中,克林顿总统写到:"祝贺您获得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您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工作,我对您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成就无疑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巨大鼓舞。"   张亚勤的博士导师每每提到自己的学生,则感慨不已,那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实在是好极了,讲到激动之处,他脱口而出,"他实在是世界的财富。"   2000年7月中旬,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接到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的指令,要他尽快将北京的工作交给张亚勤,回微软总部接受一项新的任命。张亚勤走马上任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如果说李开复单枪匹马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创造了一个新的传奇,而张亚勤面对的则是如何将这个传奇进一步发扬光大。李开复院长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建设成为计算机领域世界一流的、亚洲最高水准的基础性研究机构,而张亚勤无疑是能够继续带领大家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适当人选。"   张亚勤,这位中国山西的少年,曾因进入中国一流大学的少年班而名噪一时,也曾因成为美国华人中最杰出的学者而名传四海。今天,他更加坚信,在他的领导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定会成为全球一流、最具中华民族智慧的计算机研究机构。
个人分类: About me|4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大原书记:三因素扼杀中国大学 官本位严重
mathsxdg 2011-10-4 10:21
中科大卸任书记:过分“关心”害了中国大学    官本位文化、商界文化与创新无法兼容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圈中,特色应该是任何学校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个时期以来,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教授在8月28日由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的“大学文化与思想解放高层论坛”上,就这一高校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以西南联大为例,中国的大学曾经很有自己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大学文化变得如此单调、如此缺乏个性特征呢?是当今中国的大学自身不需要、不重视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吗?   郭传杰不同意这种观点。就他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而言,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社会上,经常能看到听到许多专家教授在为大学的文化建设而奔走疾呼,也有一些大学领导为文化问题而殚精竭虑。   “有三大因素扼杀中国大学的特色发展。”郭传杰说。    “有形的手”让千百大学变成清一色的面孔   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使学校这个办学主体缺乏实际办学的自主权。体制因素是大学特色的第一“杀手”。   所有水平上乘、特色鲜明的大学,无一不是办学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当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还存在着扭曲现象,在办学资源的配置还主要是靠各级政府‘有形的手’操控的情况下,高校的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缺失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然产物’了。”郭传杰说。   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高校办学有自主权。对此,郭传杰认为:那只是纸上的、大而化之的原则规定,很不具可操作性。相反,上级行政部门的管控却是十分有力而周至的。 10年前,全国大学掀起了整合扩招的浪潮。是因为有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的强力支持,中国科大才能成为坚守精品办学特色的极少高校之一。前两年,中国科大凭借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科学教育资源,在“校所结合”中推出了“本硕博”贯通的培育模式进行试点,为某些优势前沿学科选育优秀人才提供了有益途径,很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反响很好。但就是这点小小的自我试点性改革,因为未经报批,曾遭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特别关切,几次质询。“大学拥有自主权,这本是一个既合宪法又合高教法的事情,可在某些同志那里,常常被视为一个敏感的话题。正是这些过分的‘关心’,扼杀着大学应有的自主权,让千百大学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面孔。”他说。   郭传杰建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起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那就是还权于校。“‘放权’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应该叫‘还权’。办学的自主权本来就属于基层的办学者的,只是长期以来,被‘上面的’管理者错用了。应该还给办学主体。” 评审检查过多过滥造成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模式   管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特色发展的第二“杀手”。 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评审检查过多过滥,扼杀大学特色,误导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在一些大学校园里,经常可见挂有“欢迎××检查团”的巨大横幅。今天是检查本科的,明天是研究生的,后天又是重点实验室的,等等,一个个来头不小,不是某部的就是某局的,或者是某局下属机构的。此外,现在社会上给大学列排行榜的官、民机构也多了起来。其中,严谨评价者有之,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也不少。   郭传杰认为,对大学这类的公共机构,进行科学的检查评议是必要的,本无可厚非。但糟糕的是,多而滥的评估检查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评价标准又反过来影响大学主体的定位和定向。整齐划一的考评指标体系造成的是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模式。与评价指标不合拍的办学特色,就在这些标准型的评审中被扼杀掉了。“在目前的某些情况下,上级要求的‘迎评’、‘预评’等等,实际是对造假者的鼓励与促进。”他说。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在于,政府、社会与学校各归其位。评价权应该交给社会,管理权交给政府,办学权则交给学校。”郭传杰说:“像现在这样,政府既管又办还评,既失效率,更欠公平。社会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估体系,由政府授权,以社会专业人士组成,随机性对大学进行评估。这种评价必须是公正的、科学的,以第三方的中立立场进行,且体系是科学的,过程是透明的,结果是公开的,而且必须非功利、不‘迎评’。” 大学不能搞科层制的官本位文化   办学者自身不懂、不按或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是使大学失去应有特色的第三原因。 “如果一个学校定位是模糊的,追求是功利的,管理是行政化的,这样的学校自然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地位。办好的教育,需要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学。如果办学者不够教育家资格,社会条件再好,也办不好学。”郭传杰说。   当前,我国高教界的情况是,深谙教育规律的专家不能说没有,但像蔡元培先生这样的教育家少之又少。郭传杰认为,总体上,一般合格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创新的人才都是缺乏的。另一方面,即便有合格的教育家来治学,也因环境制约而难以发挥。   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郭传杰建议,一要培养并支持一批真正的教育家治学,二要让办学者能自主地根据国家的需求、自身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确定学校的使命、愿景,制定学校的方针规划,安排从招生、上课到师资、科研等各个教学环节。办学者则要把构建自身特色作为大学发展的文化战略予以长期坚持。   西方的著名大学一般都没有围墙,而中国的大学曾经都有个实体的围墙,这些年有所改观,有的变成了透绿的栅栏。但是,厚大的围墙起不了阻隔作用,社会上有的风气,学校里也都有反应。西方的大学则不同,他们没有围墙,甚至还允许公交车穿越其中,但却似有一圈围墙,发挥着对社会文化的“过滤”作用。这个“墙”是无形的,它就是大学文化,在无形中发挥了透析过滤的功能。   在郭传杰工作过的中国科大多年来就一直致力于培育这种科大的精神文化“围墙”:校内开会,不设主席台;彼此称呼,讨厌称官衔。“大学就不能搞‘科层制’的官本位文化,不能追求浮华时髦的商界文化,不能追逐庸俗低俗,不能搞整齐划一的‘模式’,因为,这些与创新都是不能兼容的。”郭传杰说。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1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城岁月4 ---冯大诚
热度 1 kd652 2011-9-29 09:51
到了 1971 年春天开学,学校让我去教 8 年级的那一个班。当时也不知道是哪一位领导出的主意,把 17 中学的一个班拨到了 36 中学( 17 中的那个年级大概有八、九个班吧)。这样,我们不得不两个教师包下了这个班的除了体育课外的全部课程。另一位教师教语文、政治和农业基础知识,我教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好像还有英语。所谓工业基础知识就相当于物理和化学,农业基础知识相当于生物。不过,这两门课程主要只是讲一些应用性的知识,涉及基础知识甚少。由于只有一个班,这样,我们备一次课就只能讲一次,就像大学里一样,这在中学是十分少见的。好得这些课程都不深,也容易备课。如果只照着书本上的去教,学生当然说不出什么,但是,如果教师能有发挥,学生就高兴去听,听得高兴,认为有理,他就佩服你。 讲课并不算难,事情多的是学生工作。这个班 60 个学生, 40 个女生, 20 个男生。东北的学生上学一般较晚,班上的学生年龄大的只比我小两三岁,小的也不过小七八岁。我们两个教师都是年轻男子,我们的办法是充分让学生自治。让学生自己选干部,事实上,学生们选出的干部都是各方面比较好的,有工作能力而且办事公正。但是,要管好这些学生干部也不容易,要费比较大的力气。由于我们两个教师包下了所有的课程,几乎成天与学生在一起,学生也只与两个教师接触,所以彼此十分了解。 学生们给了我许多帮助,特别是在生活方面。 矿上的房子是非常紧缺的。但是 36 中学边上的宿舍区(称为刘山 10 委)是矿上最边远的地方,凡是有点门道的人,都想办法离开那里。 36 中学新分来的大学生中有三对夫妻,矿里给他们在刘山 10 委分了房子,乘着这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沈祖冀也在那里申请到一户住房。我们主要是嫌矿里的工人宿舍离学校太远,而且太闹。不久,那间房子就归我自己了。 自己有了房子,总算是自己的家,就要经营它。我在学校门口有了房子,我的学生也很高兴,他们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帮我做事。 有房子就应该有院,于是,他们教我脱坯。在附近可以取土的地方取土,从他们家里找来坯模子,找空地和泥,实际上是他们在脱坯。等土坯干了,就帮我垒墙。由于两边都已经有了院墙,我这里就比较好办,就垒一道墙就够了。 他们帮我去矿里买板坯,好的板坯可以做架子,差的就作引火柴。又帮我去矿里拉煤泥、脱煤坯。 这些,都不是我去找他们干活,而是他们告诉我,要做什么。 屋子里是睡火炕的,北方的火炕上,过去都是铺炕席。但是,好些人家已经不用炕席,而是在炕上糊上牛皮纸,然后刷上清漆,平整而干净。实际上,他们用的牛皮纸都是“洋灰袋”,那是非常结实的牛皮纸。我现在忘记哪里去弄来的洋灰袋,反正擦干净了,糊在炕上。我想到,光是牛皮纸,颜色太单调,有人在糊上花纸,又过于艳气。于是就在炕上画上一幅画,画一些山,画大海,日出海上,写上几个字: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管它画的好不好,反正是我自己的房间。 一个人讲话这样“侉”,没有老婆,却单独住,是一件新鲜事。炕上画画,这又是新鲜事。一个青年工人,终于来访问了。“你是大学生?”“是的。”“在那里上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太好了。你学什么的?”“化学。”“化学?就是做 肥皂盒 的?”我愣了一小会,依稀记得曾经在 6433 班一位河北籍的同学那里得知,北方老百姓把肥皂盒、木梳等塑料制品称为“化学的”。塑料是高分子,如此说来,说化学是做肥皂盒的,虽不中,亦不远。于是,我回答:“唔,差不多吧”。“你这口音,是那里人啊?”“苏州。”“啊呀,那可是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们南方人是不是什么都吃?”这使我为难,但既然问了,又不是讲课,顺便说说也无妨。“能吃的都吃。”“吃长虫不?”干脆吹一把。“吃!”“后面山上就有长虫,什么时候我给你抓来?”“行!”还说了些别的,才满意地告辞了。 过了几天,一个大孩子给我拎来一条蛇,不大,一尺多长,绿色的。“冯老师,听说你吃长虫,给你拿来了。”我没有弄过这东西,不过,前几天说过的话,总要算数。“是,来来来,欢迎欢迎。”凭着感觉,不管什么蛇,去掉脑袋,就没有事情了。于是,剁去头,剥去皮,拿水洗洗,切成段,放油锅一拨,煮一会,放点盐,就吃上了。跟青蛙的味道差不多。“你也来点?”“不不!”看我吃完,才走了。 又过了几天,是个星期天。那位青年工人来了,“山上逮长虫去?那边山上有长虫。”“去!”嘴上不得不说去,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因为从来没有抓过蛇。于是,穿上靴子(脚的防卫)、戴上手套(手的防卫)、拿上铁锹(万无一失了)。跟着那小子上得山去,“这里可能有。”我们就翻开石头,挖了起来。挖了几个地方,果真挖到一窝蛇,十几条,盘在一起,于是一顿铁锹,全部拍死。我发现我防卫过严了,因为当时季节较早,这蛇尚不大肯动。后来,又挖出一窝。拿了十几条大一点的回家,煮了煮,这次,那位小伙子也一起吃了。此后,周围的小孩子对我倒是更加尊重,可是再也没有人来找我挖蛇,更没有人请我吃蛇肉了 (本博主注:《煤城岁月1--4》是由老同学沈祖冀通过EMAIL传过来的,当时尚不知冯大诚同志在科学网已经开有博客,象以前转贴 蒸包子的学问一样,顺手就转发了,为了避免误解,标题后紧连着作者名字,后来 老同学沈祖冀打来电话说冯大诚同志在科学网已经开有博客,这样《煤城岁月5》由冯大诚发表,请看冯大诚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2874do=blogid=491984 )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3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煤城岁月3 ---冯大诚
kd652 2011-9-29 09:48
一开始,我们分到胜利煤矿的科大同学大多住在煤矿的第三单身宿舍。实际上这并不是专门为单身职工所建的,而是家属宿舍。只是因为单身职工太多,临时充作单身宿舍而已。我们住的好像是三个小间,每间几个人。食堂在第一宿舍那里,一宿舍距离三宿舍步行约十分钟,那才是真正的单身宿舍。 转眼就到了来到抚顺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住在一起的科大同学决定要会一次餐。当时的抚顺,最缺的恐怕就是吃的。每人每月大概二斤面、或有一斤大米,其余都是玉米面。每人每月三两食用油(陈锡联先生由此 得绰号“陈三两 ”,本人当时孤陋寡闻,不知道这是一出传统戏剧名)、一斤肉(有时是“咸腊肉”)。在有大量煤矿工人的抚顺,酒更是奇缺。不管是白酒、果酒(抚顺人称为色(音 sai )酒),商店没有瓶装的,饭店里有散的,但是要“带菜”。我们七凑八凑,凑了一些菜,但是酒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在胜利煤矿所在的刘山地区,饭店也没有酒了。只能到“市里”去买,所谓市里就是抚顺火车站前地区,那里是抚顺的中心商业区。从刘山到市里,要乘坐“电车”。这可不是一般城市的无轨电车或有轨电车,而是轨距与火车一样、车厢如同现在要淘汰的绿皮车厢、只是其中木制座位与地铁相似,横在车厢两侧。按时刻表运行,间隔一小时左右,上下班时间隔短,平时间隔长些。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在饭店打来的散酒装回来,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刚参加工作,没有家什,有的只是饭盒,一路上岂不洒光?沈祖冀说,我有一个热水袋,放热水袋里就不怕洒了。于是,到市里的饭店买酒用热水瓶、热水袋等物装了回来。是夜,七八个原来互不认识的“同学”,就如同同窗五六年一般。 段玉才的家离 36 中学步行就十分钟,是他父亲自己的房子。他经常让我们去他家犒劳我们。段玉才父亲是山东嘉祥人,从小闯关东来到抚顺。过去,下煤矿是一个卖命的活,因此,报酬相对比较高。下煤窑的年轻人,手头挣了几个钱。有些人就看上了他们口袋里的钱,千方百计诱惑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化掉。抚顺有个地方,名“欢乐园”,那是吃喝嫖赌都有的地方,大多数年轻矿工把钱都投到了那里,到头来两手空空。有些人则把辛辛苦苦挣来的卖命钱攒了起来,这是不容易的。段玉才的父亲就是后者,他在当地娶了媳妇,盖了房子。我们很少见他讲话,我们去他家时也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他下班后还小开荒种地,以使他的七个孩子生活得略好一点(段玉才是家里的老大)。段玉才的母亲则是热情开朗而能干的家庭主妇,她把我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段玉才家里,段玉才母亲给我们摊煎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摊煎饼。我也见到了“生个孩子吊起来”的“悠车”,即挂在梁上的摇篮。 开始经常去段玉才家的还有 653 的郑远谓和蔡志清。郑远谓,北京人,一口京腔,在学校是经常戴着袖套围着围裙在食堂帮厨,说话声音很大。在抚顺,他不修边幅,趿拉着鞋,同学们戏称他济公。蔡志清,上海人,讲话细声细气。他们两人分到抚顺化工二厂中学。一次,郑远谓求段玉才的母亲做裤子,段玉才母亲说用缝纫机扎裤子可以,就是不会裁剪。郑远谓说没有关系,随便怎么剪剪就行,段玉才母亲就是说不行。我不知天高地厚,说我给你剪,比着我的裤子就剪。剪完,让段玉才母亲一看,把老太太笑得前仰后合,她说,你剪的是口袋吧。原来,我光怕剪瘦了,留的太多,肥得不像样子。最后,还是老太太重新再剪了一遍。原来老人家是客气,比我强得多,而我却真的大大咧咧动了手。后来,蔡志清和郑远谓被化工二厂的领导看中了,化工二厂是抚顺市属的不很大的工厂(所谓不大是与那些部属大厂相比),大概有一千多人吧,调到厂里,负责制造炭黑。工作非常辛苦,他们却干劲十足,去段玉才家的机会就少了。最后,郑远谓调到中原油田,而蔡志清则成为抚顺化工二厂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技术上的一把手。 在抚顺,科大同学比较多的另一个地方是抚顺石油二厂附近。石油二厂是一个部属的大厂,它附近两所中学,有 6435 班的郭玉民、 646 的 朱大新、杨淑敏夫妇 以及杨宪清。那里离开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大伙房水库的大坝不远,我们在石油二厂那里集合然后一起去大伙房水库。朱大新夫妇都是极聪明而且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后来去了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1 年的国庆节,段玉才、沈祖冀和我一起去元帅陵,所谓元帅陵是张作霖为自己修造的陵墓,位于大伙房水库的东面。我们在抚顺坐火车向东走,到铁背岭下车,再走五六里地,就到了。那里非常清静,人少,山清水秀。拱形的陵墓是空的,可以进去看。由于修了水库,大伙房水库的水一直淹到陵墓的山下的台阶。我们带着收音机,在北京呆了几年,传染上北京人的热心政治,要收听天安门广场的国庆集会实况,可是,到底没有集会,我们很是纳闷。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了 913 。 在抚顺,食品中最缺的是肉,大家都说“胃亏肉”。从今天的营养学来说,就是缺少动物蛋白。于是,我们三人,段玉才、沈祖冀和我有时就去“市里”的饭店改善一次。段玉才毕竟家在抚顺,星期天经常有事。沈祖冀和我则经常两个人去市里百货大楼边上的一个饭店,每人一杯啤酒、一个拼盘。拼盘中有些粉肠和香肠、一点黄瓜或其他蔬菜。星期天早晨从宿舍里,走到刘山车站,乘车到市里接近中午了,一杯啤酒一个拼盘化一元钱,为的就是几块香肠,吃完回到家,一个星期天就差不多过去了。后来沈祖冀去了天津师范大学,他在电工领域很有造诣。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4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城岁月2 ---冯大诚
热度 1 kd652 2011-9-29 09:42
1970 年,我做了教师。一开始,我是很有些顾虑的,最主要的是我在大学上学时讲话口吃,这使我很自卑。分配当教师,我最怕的就是口吃。逼上梁山做教师之后,很奇怪,一上讲台,口吃基本上就好了。只是讲话比较慢,而讲话慢倒不影响讲课,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是讲课的优点。当然,偶然还有一些音有一点吃吃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蹦,但是,我自己已经不再自卑,在任何场合讲话都不再胆怯。 第一个“学期”,也就两三个月,我教六年级的英语。学字母,然后“ 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而已,当时的课本就是这样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学校里,一开始,教学并不是最令人瞩目的。我们先还是要建校。那时候,所谓劳动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首先,我们需要在学校北面的山坡上开辟出一个操场。也就是说,要挖去一部分山体,填高另一部分。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只是十几个煤矿工人,二十几个教师,以及五、六百个十四、五岁的学生。没有任何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有的只是铁锹、镐头、筐和扁担。凭着几个老矿工的经验,目测了一下可能挖出的土方和需要填埋的土方,指定了开挖的中点。真正的“愚公移山”,每天挖山不止,就开始了。 这些煤矿工人的子弟是从小就经历过劳动锻炼的,干起活了像模像样。当然,如果教师不带头干,学生们也不会卖力气的。一开始,挖出的是表土,比较好挖。后来就挖到了岩石。上层的岩石有些风化,还可以用镐头刨,愈往下,石头愈硬,镐头都很难刨动。由于边上就是学校和家属宿舍,也不敢用炸药炸。许多学生们手上起了泡,慢慢的,家长们也不满意了。最后,开出了三十来米宽,七十来米长的一片操场,勉强能画出 200m 长的跑道。学生也有地方做课间操了,总算完成任务。 一个中学,总要教物理、化学知识,因而要有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室,至少教师要做一点演示实验。我们科大的三个毕业生, 6521 的沈祖冀、 6531 的段玉才和我,开始筹划这件事。 我们要建立一个至少能够做演示实验的理化实验室。 我们得知抚顺师范学校要淘汰一些实验仪器,就立刻去联系,并组织学生去拿。人家要淘汰的当然是一些破烂,但是有破烂也比一无所有强。俗话说得好,要饭就不能嫌饭酸。人家给什么我们就拿什么,管它好的、坏的,有用、没用,拿回去再说。我们要来的大概有静电发生仪、静电球、调压器、可变电阻、电阻箱、马德堡球、抽气机、烧杯试管等玻璃器皿等等,还有一台小型“天文望远镜”,以及一些坏了的电子仪器。 我们的学校除了空的破房子以及刚够学生使用的课桌、板凳以外,一无所有。连放置拿回来的这些破烂仪器的架子都没有。好在煤矿井下需要做支架的方形枕木,因而有许多板坯,都是作劈柴烧的。我们就拿一些板坯,自己动手做了一些放置仪器的架子。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有地方放置这些仪器即可,并不要求多么精巧。做成一看,别有一种风格,与如今人家好好的房间,非得漆成石头、红砖墙的样子相比,还真是自然得多! 在原来的家属宿舍区,各家并没有上下水。只是在十几栋房子之间,有一个室外的自来水龙头(东北人称为水管子),大家随便用水。因此,我们的学校里也只有一个水管子。作为理化实验室,房间里总不能没有一点水。于是我们就在实验室里砌了一个小的水泥池子,可以放两三挑水。池子下方开一个口,夹子一松,随时有水流出。抚顺的冬天来得早,学校的办公室都是点炉子取暖,人一走,屋子就冷了。为了防冻也为了防火、防尘,我们就在实验室砌了一道火墙。 段玉才是抚顺人,矿工子弟,做木工、泥瓦工方面是沈祖冀和我的老师。像做打贮物架、砌水池、砌火墙等工作时,都是他带着我们两个。 沈祖冀是上海人,对于电工、电子仪器有研究。拿来的破仪器,被他修好了不少。 我们又去化工厂“化缘”,要来一些玻璃仪器。学校领导又从矿里要来一千元钱,买了若干化学药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是三个“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受过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训练的年轻人。经过我们的努力,在学校的破烂房子里,也有了一个理化实验室,不但能应付学校教学中需要的一般物理和化学演示实验,而且经常可以在课外做科学技术常识的普及工作。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煤城岁月1 ---冯大诚
热度 1 kd652 2011-9-29 09:38
1970 年 8 月,大约 10 日左右,我到达抚顺。在火车上,遇到 6533 的张宝苏,他是抚顺人,这回是“打回老家去”。他说,他家就在车站附近,火车到抚顺较晚,报到肯定不行了,建议我到他家住一夜,第二天我们一起去报到。初到一个陌生之地,就有朋友相助,当然求之不得。张宝苏说的车站是望花车站,从沈阳到抚顺的倒数第二个小站。那里是抚顺的一个区,望花区的所在地,抚顺铝厂、石油三厂等大厂就在那里,那里也是雷锋生前工作的地方。 我们在望花车站下了车,没有看见车站的大门,也没有检票出站,只看见一排排铁轨,许许多多,我数不过来。这对于我很新鲜,因为我过去上下火车,都是像苏州、北京、上海那样的,正规的检票,进出站,过天桥或地下道,等等。我们在望花车站,横跨了一排又一排铁轨,就到了街上,接着到了张宝苏的家。 第二天,我们就去抚顺市革命委员会招待所报到,在那里,我遇到许多科大的同学,我知道了,科大分到抚顺的毕业生共计 30 人,这三十个人中间,化学系的还有 6531 的刘莹、段玉才, 6533 的郑远谓、蔡志清 , 6435 的郭玉民、赵芳等。当局要求我们全部做中小学教师,我们大多数人都拒绝报到,想与当局谈判,可是当局不答应。辽宁省内各学校的毕业生倒是比较听话,由于他们的学校大多是师范类的,报到后立刻分到了各学校。在招待所呆到第三天,没有出路了,除了两位二系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因自称与地震有关,分到市地震局。赵芳和她的男朋友 655 的王健生找到两位被分到贵州的抚顺人,交换去了贵州。其他人都去了中小学,而且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学校。 我被分到了第 36 中学,当时属于抚顺胜利煤矿代管。当时胜利煤矿管三所中学,每所学校各分到十名大学毕业生。一所是它的子弟中学,称为胜利一中,那是煤矿的“亲生儿子”,教师属于煤矿职工,当时待遇也好于市属中学,刘莹(文革中学校唱样板戏演小常宝)以及 644 的邵如星、陈荣贵到了那里;另一所是市属的第 17 中学,原是当地较老牌的一所初级中学,称为胜利二中,有四位科大同学分到那里,包括 655 的王维琮、王成秀夫妇、 652 的赵德显以及 6532 的?黎振华(瘦高个子,岭南人,很早就调走了);最后一所就是第 36 中学,称为胜利三中,刚刚开始筹建,校址距离煤矿约八里之遥,尚未有教室,分到该校的还有 652 的沈祖冀和 6531 的段玉才。 在进行了下井参观等政治教育之后,就到学校上班。学校在一个山坡下,在一个矿工家属宿舍区的边上。从南到北,三行平房,每行约四五栋,每栋约八间。原来都是矿工家属宿舍,每间房住一家,南北两个屋,都有火炕。学校东南西三面都是同样的宿舍或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私有住房。由于煤矿新建了宿舍楼,位置最差最边远的这个地区就可以腾出这些房子,建学校。学校就准备把这些平房住宅改造成教室、办公室等。 当我们十个大学毕业生来此上班时,学校已经有十来个矿里的工人作为工人宣传队在那里工作。学校并无校长一类的人物,工宣队的队长和书记就是领导。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与工宣队的师傅们一起,扒掉这些宿舍的火炕和间壁墙,使原来的四户宿舍成为一个窄长的教室。扒墙和扒炕是一个非常“爆腾”的工作,间壁墙一倒,尘土漫天。炕里面更是充满了细细的煤炱,一会儿满脸满身都是黑的,鼻孔、眼窝都是黑的,还呛得要命。 房子还没有完全扒完,学生就来了。当时,辽宁省的学制是九年制,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就算高中毕业。因此,新进的学生是在附近小学“上”了五年的学生,到学校称为六年级,那年似乎来了八个班新生。另外,还从第 17 中学调来 7 年级一个班、 8 年级两个班。 学生们也一起干活,煤矿的子弟大多是干活的能手。 扒好了房子,只是简单的修理、粉刷,放进去课桌,就作为教室使用了,连窗户都是原来住户的。教室是这样,办公室也是这样。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9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全新改版-欢迎关注
热度 3 smilesun 2011-8-9 22:27
该论坛专注与学术交流、教学等,力求打造最纯净的交流平台。 保证不会有花花绿绿的广告,当然也没有火辣的美女…… 比较热门的版块是:文献管理版,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课程版等 访问地址: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forum.php
112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感谢中科大的开源软件镜像
热度 1 outcrop 2011-8-4 17:59
访问速度很快,感谢并欣赏中科大对开源的无私支持! 网址 : http://mirrors.ustc.edu.cn/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56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科大科研人员在APL发表的最新文章列表
AIPBeijing2010 2011-7-28 08:08
点此查看中科大科研人员在APL发表的最新文章列表 SELECTED: Download Citation | Show/Hide Summaries | Add to MyArticles | Email 1. Improve growth rate of Smith–Purcell free-electron laser by Bragg reflector D. Li ( 李大治 ), Z. Yang , Y. Tsunawaki , M. R. Asakawa , M. Hangyo , S. Miyamoto , and K. Imasaki Appl. Phys. Lett. 98 , 211503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2.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anatase TiO2 through N and S codoping Lichao Jia , Congcong Wu , Yuanyuan Li , Song Han , Zongbao Li , Bo Chi , Jian Pu , and Li Jian Appl. Phys. Lett. 98 , 211903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3. Giant 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 in bilayered La1.2Sr1.8Mn2O7 single crystals Wei Ning , Zhe Qu , You-Ming Zou , Lang-Sheng Ling , Lei Zhang , Chuan-Ying Xi , Hai-Feng Du , Run-Wei Li , and Yu-Heng Zhang Appl. Phys. Lett. 98 , 212503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4. Interference 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from a “point” source Xifeng Ren , Aiping Liu , Changling Zou , Lulu Wang , Yongjing Cai , Fangwen Sun , Guangcan Guo , and Guoping Guo Appl. Phys. Lett. 98 , 201113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5. Highly efficient blue phosphorescent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using interfacial modification Lu Li , Jun Liu , Zhibin Yu , and Qibing Pei Appl. Phys. Lett. 98 , 201110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6. Electronic states and light absorption in quantum dot molecule K. G. Dvoyan , E. M. Kazaryan , A. A. Tshantshapanyan , Zh. M. Wang , and G. J. Salamo Appl. Phys. Lett. 98 , 203109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7. Giant magnetic flux jumps in single crystals of Ba0.6K0.4Fe2As2 Ki-Young Choi , Gun Sang Jeon , X. F. Wang , X. H. Chen , Xiao-Lin Wang , Myung-Hwa Jung , Sung-Ik Lee , and Gangseo Park Appl. Phys. Lett. 98 , 182505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8. Improved interface properties of G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apacitor with TaTiO gate dielectric by using in situ TaON passivation interlayer F. Ji , J. P. Xu , J. G. Liu , C. X. Li , and P. T. Lai Appl. Phys. Lett. 98 , 182901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9. Electric-field control of phase separation and memory effect in Pr0.6Ca0.4MnO3/Pb(Mg1/3Nb2/3)0.7Ti0.3O3 heterostructures Q. P. Chen , J. J. Yang , Y. G. Zhao , S. Zhang , J. W. Wang , M. H. Zhu , Y. Yu , X. Z. Zhang , Zhu Wang , Bin Yang , D. Xie , and T. L. Ren Appl. Phys. Lett. 98 , 172507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0. Rectifying behavior in La2/3Sr1/3MnO3/MgO/SrRuO3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 Hongguang Cheng , Zuli Liu , and Kailun Yao Appl. Phys. Lett. 98 , 172107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1. Resistance switching and white-light photovoltaic effects in BiFeO3/Nb–SrTiO3 heterojunctions T. L. Qu , Y. G. Zhao , D. Xie , J. P. Shi , Q. P. Chen , and T. L. Ren Appl. Phys. Lett. 98 , 173507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2. In situ and noncontact measurement of silicon membr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Xi Liu , Xiaoming Wu , and Tianling Ren Appl. Phys. Lett. 98 , 174104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3. Li-doped B2C graphene as potential hydrogen storage medium Hui An , Chun-sheng Liu , Zhi Zeng , Chao Fan , and Xin Ju Appl. Phys. Lett. 98 , 173101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4. The cold and atmospheric-pressure air surface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for large-area sterilization applications Dacheng Wang , Di Zhao , Kecheng Feng , Xianhui Zhang , Dongping Liu , and Size Yang Appl. Phys. Lett. 98 , 161501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5. Plasma plum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lsed radio frequency plasma jet J. H. Liu , X. Y. Liu , K. Hu , D. W. Liu , X. P. Lu , F. Iza , and M. G. Kong Appl. Phys. Lett. 98 , 151502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6. Electron field emission enhanced by geometric and quantum effects from nanostructured AlGaN/GaN quantum wells Wei Zhao , Ru-Zhi Wang , Xue-Mei Song , Hao Wang , Bo Wang , Hui Yan , and Paul K. Chu Appl. Phys. Lett. 98 , 152110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7. Plasmonic effects for light concentration in organic photovoltaic thin films induced by hexagonal periodic metallic nanospheres Jinfeng Zhu , Mei Xue , Huajun Shen , Zhe Wu , Seongku Kim , Jyh-Jier Ho , Aram Hassani-Afshar , Baoqing Zeng , and Kang L. Wang Appl. Phys. Lett. 98 , 151110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8. Critical composition of reduced pure-LiNbO3 crystals: A sudden change in optical properties W. Yan , P. Minzioni , G. Nava , P. Galinetto , L. Shi , and V. Degiorgio Appl. Phys. Lett. 98 , 151112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19. Electric-field-control of resistance and magnetization switching in multiferroic Zn0.4Fe2.6O4/0.7Pb(Mg2/3Nb1/3)O3–0.3PbTiO3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 Yuanjun Yang , Z. L. Luo , Haoliang Huang , Yachun Gao , J. Bao , X. G. Li , Sen Zhang , Y. G. Zhao , Xiangcun Chen , Guoqiang Pan , and C. Gao Appl. Phys. Lett. 98 , 153509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20.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states and plasticity in bulk metallic glass J. Tan ( 谭军 ), Y. Zhang ( 张岳 ), B. A. Sun ( 孙保安 ), M. Stoica , C. J. Li ( 李才巨 ), K. K. Song ( 宋凯凯 ), U. Kühn , F. S. Pan ( 潘复生 ), and J. Eckert Appl. Phys. Lett. 98 , 151906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21. Thermal-vacancy-assisted phase transition in FePt thin films X. H. Li , F. Q. Wang , B. T. Liu , D. F. Guo , and X. Y. Zhang Appl. Phys. Lett. 98 , 141912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FREE 22. Response to “Comment on ‘Fourfold symmetric 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 based on magnetocrystalline anisotropy and antiphase boundaries in reactive sputtered epitaxial Fe3O4 films’ ” P. Li , E. Y. Jiang , and H. L. Bai Appl. Phys. Lett. 98 , 146102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ummary not available. Show PACS 23.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highly regular superlattice structure in InGaN epilayers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Z. H. Wu , Y. Kawai , Y.-Y. Fang , C. Q. Chen , H. Kondo , M. Hori , Y. Honda , M. Yamaguchi , and H. Amano Appl. Phys. Lett. 98 , 141905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24. Heteromaterial gate tu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with lateral energy band profile modulation Ning Cui , Renrong Liang , and Jun Xu Appl. Phys. Lett. 98 , 142105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25. Large magnetoelectric effect in mechanically mediated structure of TbFe2, Pb(Zr,Ti)O3, and nonmagnetic flakes K. Bi , Y. G. Wang , D. A. Pan , and W. Wu Appl. Phys. Lett. 98 , 133504 (2011) Full Text: Read Online (HTML) | Download PDF Show Summary Show PACS Next Displaying records 1 to 25 of about 1202 found, out of 92315. 
 
 ADVERTISEMENT
个人分类: AIP期刊|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看到这篇文章我震惊了
热度 2 majian 2011-7-13 19:29
有人戏称:   上了大学才知道不是自己上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 现在上大学就是看黄片谈恋爱玩游戏,四年后大呼什么也没有学到的当代大学生之外,还 有这样一群脊梁! 他们用汗水告诉我们什么叫青春,什么叫奋斗,什么叫上"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所大学的南墙刻着这样的文字: 永远不要让祖国失望! 永远不要让父母失望! 永远不要让自己失望! 真是到了中科大,我才惊异的发现,人的努力可以到达何种程度。在这个学校里,最被歧 视的就是谈恋爱上网游戏的,最受尊敬的就是学习与奋斗的同学,使得中科大成为中国校 风最好的大学! 用“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或来形容中国的大学,没有比中国科技大学更合适的了。       合肥在内地城市中不算有名,可谓偏于己于一隅,但中国科技大学的存在令这个城市有 了更多被提及的借口。 中科大几代人保持的刻苦学习的校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醒目的风景线之一。它的学生是 一流的,学风是最单纯的,空气中也有一股竟争的味道。这种校风就像熔炉,并使校友 们因此而团结。 中科大保持在招一批批平均来说是全国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时进了校,迟早都会被这 个最单纯的大学所同化,拼命学,拼命占学习条件,鄙视玩电子游戏机和吃饭馆的。   以学为乐,以学为傲,以学为传统,陶醉其中幸福地大炼钢铁,这就是中科大作为 大学的单纯。这是一所最会读书的大学。爱惜羽毛的科大人没有炒作的习惯,他们默默 地做给世人看——一流大学不一定要大操大办大兼并,不一定要在中心城市使劲煽情, 不一定要多么多的经费和多么奢华的校舍 一个科大学生说: 我们班学习最刻苦的同学的努力程度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在中科大这样的重点 大学,学校和同学都非常重视学术,老师教得深,学生自己看得更多,很多人甚至大一都 已经把原版美国大学的教材自学过了。要做到这点,光靠聪明是不行的。大学书本里大 量的全新的知识,生硬的英语,只有靠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 我可以说,学习学得最好的人,就是最刻苦的人。我班有两个每人都拿了4个国际 大学生竞赛一等奖的同学,他们几乎每天是比着谁学习的时间多,白天不算,半夜到了 2、3点还在宿舍照着应急灯学习是常事,有时甚至是4、5点。早上他们仍然是6:30起来 正常上课,从不迟到。由于和他们关系好,我更了解到他们即使在假期里也一点不会放 松,在家里仍旧过着学校的生活。在准备竞赛的冲刺阶段,他们甚至连觉也不睡了,困 了偶尔打个盹,还只是在课间休息时间。 最后他们都成功了,一个考入哈佛,一个在斯坦佛,一个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 等奖,发表SCI2篇.........我提到他们,并不是提倡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去做,毕竟要有 那样充沛的精力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科大96级毕业生,现在是神州飞船的功臣的张浩校友有句名言:在中科大,四 年不是为祖国和父母奋斗与学习的,而是拿着父母血汗钱谈恋爱的,就是人渣!  就是靠着这样的一种"一天当20年"的奋斗精神,科大人在短短的50年校史培养 了中国最多的两院院士  就是靠这这样一种不让祖国与母亲失望的刻苦,中科大培养了479位国家级功臣   就是靠着这种中国最纯洁的校风,中科大在中国大学质量集体滑坡,大学女生成为 贬义词的今天,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评为亚洲最受尊敬的大学 就是这样一种的刻苦精神,这个中华民族永远不会过时的时尚,使得中科大度过四年的每 一个学生都可以骄傲的说::我对得起四年的青春,我对得起父母的四年的血汗钱!
个人分类: 百家|3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在离开中科大之际
热度 12 yanxiaoyong 2011-7-5 15:24
就要离开中科大了,有些伤感,有些不舍。 今天下午4点按汪老师的安排为组里的同学做一个结业报告,这已是我在科大的最后一项任务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收拾行装、告别老师和朋友…… 一年的时间过得真快,虽然实际上在合肥待的时间远没有在成都长,但却和这里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相信这定会成为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感谢你们给我的诸多美好回忆,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能够重逢! 感谢汪老师给我提供学习机会(包括让我去电子科大交流访问),并在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给我的关心和帮助。学生衷心祝福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感谢电子科大互联网中心的兄弟姐妹们,走得匆忙,没来得及说更多……不过,我会经常回去的,至少10月份,我们又要相约蓉城…… BTW: 很久没写博了,一来太忙(借口),二来,也的确没什么好写的……科研生活是很单调啊,还得继续学着耐住寂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439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与罗昭锋博友讨论信息分析问题
热度 1 xupeiyang 2011-6-16 19:37
smilesun 1小时前 许老师,您好! 我是中科大生命学院的罗昭锋,冒昧打扰。想请教两个问题: 1、我注意到您的研究很多是为群体服务,关注面比较宏观一些。我自己一直希望把信息分析方面的工具和手段介绍给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帮助他们更高效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histcite是个不错的工具,除此之外,您有什么推荐么?要求针对普通科研工作者,而不是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的。 2、我看到您5月18日转发的“医学信息分析理论与应用实践研讨班”,您会去讲课么?您是否知道还有哪些老师会做报告,我希望由此决定是否参加此次会议。 祝好 罗昭锋 xupeiyang 1秒前 罗老师,你好。 我用的最多的是医学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10O00h00100090000 histcite等信息分析工具,我不会用呢。我们单位有十多位专业信息分析人员。 我也认为,科研人员需要掌握信息分析方法,我们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了一门《医学信息分析评价》,是研究生的选修课。 “医学信息分析理论与应用实践研讨班”(8月14日 北戴河)是中华医学会的继续教育项目,由我负责,讲课的老师主要是医学信息分析人员。我觉得对你们不一定合适。 今后多交流。 smilesun 1小时前 谢谢许老师的及时回复!我在学校也开设了一门研究生的选修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介绍文献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分享协作创新四部分内容,第四部分目前还有点虚。 关于histcite,我觉得实用是因为学习成本较低,功能比较强大。除了可以做年代、作者、杂志、国别、h指数等分析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引文信息发现关键词检索遗漏的文献,最为重要的功能可以找出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论文,并给出文献间的相互引用关系图,大大提高我们了解某个领域重要进展的效率。 目前我了解的工具,都有很大的局限性,histcite目前只能使用WOS数据,gopubmed依赖于pubmed,我今天做了一个aptamer(我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由于没有来自WOS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国际上的实际情况有不小的出入。 我28-30在北京,不知道是否有可能和相关教学老师交流一下。 xupeiyang 1秒前 谢谢罗老师。你们的信息分析教学和研究工作做的很好,我们这里的研究课题比较多,有机会多多合作交流。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6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科大【终极版】 生院欢迎你 歌词
daishx08 2011-6-14 22:24
中科大【终极版】 生院欢迎你 歌词 生院大门常打开想进你得注意 进门时候表情心虚保安就会拦你 前排座位并不富裕占座要早起 前三排是女生滴男生要注意 生院养着小白兔解剖心肝肺脾 耳缘静脉注射空气考验动手能力 机房电脑全校无敌总是特别挤 想用多久没问题只要先登记 生院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 拼搏中的生命充满着朝气 生院欢迎你在系楼里一起自习 在G托中刷新成绩 生院大门常打开欢迎你来转系 只要你们不怕课多3.7就可以 东区西区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 实验数量排第一只为累坏你 生院欢迎你像空调吸引你 到了夏天大家都会来自习 生院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不要怕GPA太低 生院欢迎你带你四处游历 升金湖的鸟儿诠释着美丽 生院欢迎你版纳的日子很甜蜜 菠萝芒果都很便宜 生院欢迎你像空调吸引你 到了夏天大家都会来自习 生院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不要怕GPA太低 生院欢迎你呀~~~~ 生院课程很丰富数理化生全齐 学期结束宿舍里面堆满课本笔记 院里院外都有杀手从来不客气 考试挂了留一级师妹欢迎你 生院欢迎你带你四处游历 升金湖的鸟儿诠释着美丽 生院欢迎你版纳的日子很甜蜜 菠萝芒果都很便宜 教室大门常打开欢迎你来自习 师兄师姐捧着红宝背得昏天暗地 后面几排常有情侣请保持距离 拥抱接吻别在意就当是空气 生院欢迎你男生要多努力 咱院男女比例可是2:1 生院欢迎你单了身也没有关系 到明年还有09级 生院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 拼搏中的生命充满着朝气 生院欢迎你在系楼里一起自习 在G托中刷新成绩 生院欢迎你像空调吸引你 到了夏天大家都会来自习 生院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不要怕GPA太低 生院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生院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来源:·瀚海星云bbs.ustc.edu.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EndnoteX5新功能视频及EnX5beta4软件下载
热度 9 smilesun 2011-6-5 11:09
Endnote X5预计将于近期发布,新增功能包括 1、可以与Endnote Web交互附件;2、查重时,对比重复文献时高亮显示差异部分;3、预览窗口可直接预览pdf并标注,和使用quick edit;4、增加文献记录更新功能;5、引文格式的一点改进。 该视频有日飞(DayFly)团队制作。 为便于大家学习和理解,我录制了一个8分钟的视频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视频和EndnoteX5beta4的链接地址。我相信你在一些网站下载资料是一定被郁闷过,要么要注册,有些还要积分等等。确实,这也是鼓励共享的一种方式。我们一直倡导完全共享,你可以无需注册我们的论坛即可下载绝大部分的资料。所以,我也希望,如果你觉得资料有参考价值的话,不妨抽空共享一下有用的资料。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关注的人越多,我们才会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一些课程。我们并非为了名利来做这件事,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也被郁闷过,因为学习某个软件花费很多时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能够降低你的学习成本,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共享传播才能使我们的价值最大化。感谢您的支持者! 中科大论坛 (与优酷相比,内容相同音质好一些)Endnote X5新功能: http://biotech.ustc.edu.cn/upload/dayfly/enx5new.avi 优酷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zMjEwODUy.html EndnoteX5beta4 下载 http://biotech.ustc.edu.cn/upload/dayfly/ENX5b4.zip 我们近期组建了一个团队,叫 日飞(DayFly)团队,致力于公益性的科研相关的培训。希望通过介绍一些科研资源、科研工具以及分享研究经验,来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效率,实现助力科研,推动创新的目标。目前主要集中在文献信息获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分析、分享协作创新工具,以及选题、投稿经验等方面。欢迎所有志同道合者加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团队培训资源将通过以下途径发布: http://u.youku.com/dayflysci 日飞团队 http://weibo.com/dayflysci 日飞团队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science20 罗昭锋新浪微博 http://blog.sciencenet.cn/?304685 罗昭锋科学网博客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 中科大生命科学论坛(目前这里资料仍是最丰富的) 有用记得分享哦!
10623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看到这些,都会莞尔~~~~~~今天是邹恒甫四十九岁生日
ipmwxj 2011-6-4 08:04
今天是邹恒甫四十九岁生日!邹恒甫从一九八七年起就独立办学,武大中大北大浙大复旦中财石河子深圳中科大。。。都留下邹恒甫最最独立的精神最最自由的思想。邹恒甫从不加入任何党派团体。邹恒甫天马行空,笑傲江湖,最仇富,最恨官,最瞧不起当独立董事的经济学王八,最瞧不起当花瓶的经济学妓女,最瞧不起媒体经济学丫挺,最瞧不起钱权色学四位一体的北大清华海龟的裸体体操。 看到这些,都会莞尔~~~~~~跟他老人家比,我的遭遇算个啥?
个人分类: 心态平和|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复杂系统研究方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热度 6 bhwangustc 2011-5-30 11:5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方向 十位博士生及一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决议 (时间: 2011 年 5 月 28 日) 论文评审委员会及答辩委员会组成: 何大韧、刘宗华、周炜星、邓友金、王文阁 完绍龙、王安民、吴清松、王晓宏、汪秉宏 凌翔 : 凌翔的博士论文围绕复杂网络上交通过程的若干关键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路由策略设计、交通迟滞形成机理分析、有限资源优化分配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主要的工作及创新有: 1.研究了基于局部信息的网络交通路由策略,提出了非常有效的信息素路由新策略,使网络达到更大的临界信息产生率,有益于缓解较大规模网络的交通堵塞。 2.研究了基于全局信息的网络交通路由策略,分别提出了全局动态路由策略、全局信息素路由策略及联合路由策略。使用全局动态路由可使网络获得很高的临界信息包产生率,全局信息素路由策略可以节约计算资源,偏好性的联合路由策略可以得到更大的临界信息包产生率。 3.分别使用局部路由和全局路由策略,探讨了不同结构网络上产生的交通迟滞现象与节点处理能力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类型网络下交通迟滞的形成机理分析,对网络上信息交通堵塞的控制和缓解有重要价值。 4.探讨了网络交通的有限资源优化问题,发现并提出了节点处理能力资源优化分配、连边带宽资源优化分配和节点容量资源优化分配的最优方法,提高了网络的临界信息包产生率及信息包流量。 上述研究成果已整理成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相关的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博士 论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述清楚,写作规范。 表明作者已在本研究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 的 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答辩过程中叙述清楚,回答问题正确。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生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要求,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一致通过该生论文答辩,建议授予该生博士学位。 杨涵新: 杨涵新同学在攻读博士期间对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信息流传输、意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研究了社会差异性和期望移动在博弈中的作用,发现适当的社会差异性和适中的期望水平能促进合作。在复杂网络信息流研究方面,设计了一种节点信息包投递能力的最优分配策略,使得网络的信息处理能力达到极大;同时首次研究了移动网络上的信息流传输。在意见动力学研究方面,考察社会差异性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适当的社会差异性有助于舆论尽快达成一致。杨涵新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9 篇( Physics Review E 5 篇, Physica A 1 篇 ,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 篇, Chinese Physics B 1 篇)。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当前复杂网络动力学研究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杨涵新的博士论文叙述清楚,条理明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计算翔实可靠。在答辩过程中,杨涵新思路清晰,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显示出他基础知识扎实,在科研中勤于思考。杨涵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硕,具备相当强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通过,一致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建议以优秀成绩授予杨涵新同学博士学位。 张海峰 : 张海峰同学在攻读博士期间对复杂网络上的传染病动力学和演化博弈动力学方面进行了相当有特色的系列研究。主要研究了个体的不同行为,比如自愿接种机制、断边重连机制、记忆机制以及基于期望的学习动机和重连等,对复杂网络上这两种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发现了多项有趣且有意义的结果。张海峰同学在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 12 篇(包括 NJP , EPL 等著名杂志),表明作者已具有相当强的创新研究能力。他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方向做出了贡献。张海峰同学的博士论文结构紧凑,安排得当,逻辑分明,语言流畅。在答辩过程中,张海峰思路敏捷,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张海峰取得的成果丰硕,表明他已经进入该方向的科学前沿,且具备了相当好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经投票一致通过,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建议以优秀成绩授予张海峰同学博士学位。 刘润然: 刘润然同学在攻读博士期间研究了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命名博弈及推荐算法。在研究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方面,通过对费米更新规则的修改,引入了个体的惰性,使合作频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个体惰性的适度多样性最能促进合作;并且,他讨论了个体的遗传性,发现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合作频率。在复杂网络上的命名博弈方面,研究了地理效应对语言的演化和形成的影响。 在推荐算法方面,给每个节点都赋予了一个“吸引力”,发现适当条件下,推荐的个性化程度和推荐的多样性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刘润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7 篇( EPL 1 篇、 PLA 1 篇、 Physica A 4 篇、 Physics Procedia 1 篇)。刘润然的博士论文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结论充实可靠。在答辩过程中,刘润然思路清晰,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能过抓住提问的要点,显示出他基础知识扎实,在科研中勤于思考,具备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通过,一致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建议以优秀成绩授予刘润然同学博士学位。 李玉剑: 李玉剑同学在攻读博士期间对复杂系统中集体行为和临界现象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涉及网络中的交通输运、复杂系统中的合作涌现和自驱动粒子运动模型,得到了不少新的关于临界现象和集体行为的现象和结果。作者对前人提出的基于局域信息的通讯网络上的交通流模型做了有创意的改造,对现代通讯网络的协议设计有参考意义。作者在城市道路交通流研究中建议改变原胞自动机模型中网格的拓扑结构,研究道路结构对于交通拥堵的关系,对改善拥堵具有参考价值。作者把著名的群集运动 Vicsek 模型扩展到三维,引入粒子的视野角概念,发现了最佳视野角,并利用序参量对系统从集体无序到集体有序的临界现象进行了分析,这是一个有分量的工作。作者还把著名的团簇生长 Eden 模型推广为具有屏蔽效应的广义 Eden 模型。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李玉剑的博士论文叙述清楚,条理明晰,严谨认真,分析正确。在答辩过程中,李玉剑思路清晰,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能抓住提问的要点,显示出他基础知识扎实。李玉剑在很宽的研究面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备相当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通过,一致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建议授予李玉剑同学博士学位 贾春晓: 贾春晓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基于复杂网络的推荐算法与合作行为作了研究。基于用户 - 产品二部分图,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相似性的方法并发现适当地加强对度大节点(即流行产品)的推荐,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算法的精度,而且还可以大幅提高算法的个性化程度。此外,作者研究了个体适应性涨落对合作演化的影响,并以囚徒困境博弈为例,分别在规则格子和 NW 小世界网络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适度的不稳定因素不仅不会降低合作者的数量,反而有利于合作的涌现和维持。贾春晓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 EPL 和 Physica A 各1篇)。贾春晓的博士论文工作细致扎实,分析严谨,结论正确,书写规范,表述流畅,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答辩过程中,贾春晓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表明她已经具有扎实的统计物理和非线性动力学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经投票一致通过,建议授予贾春晓同学博士学位。 史冬梅: 史冬梅同学在攻读博士期间对复杂网络中公共物品博弈的合作与涌现行为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了异质性对合作演化的影响,包括个体异质性(个体偏好性选择机制)、群体异质性(公共品价值的空间多样性)以及公共品价值的贬值等三个方面。作者发现偏好性越强,合作性越好;均匀分布的效果要比指数分布与幂率分布的效果好。这是一些有趣的尝试。史冬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或接受第一作者论文 2 篇( Physica A 1 篇、 EPL1 篇)。 史冬梅的博士论文分析严谨,工作扎实;概念清楚,结论正确。在答辩过程中,史冬梅思路清晰,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显示出她基础扎实,在科研中勤于思考。具备了较好的独立科研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通过,一致建议授予史冬梅同学博士学位。 马佩杰: 马佩杰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复杂网络上的同步现象及其在行人流中的应用作了研究。作者引入权重矩阵的方法提高同步能力,首先在数学上给出了证明,计算出权重矩阵的具体形式,然后考察了小世界网络上的同步和退同步问题,并发现了序参量和耦合强度的函数关系之间的磁滞回线。这是一个有新意的结果。马佩杰创造性地把人和人的相互作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网络来描述行人流。引入了视野半径,研究了逃生时间与视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建议了缩短逃生时间的方法。此外他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探讨了在出口处放置障碍物对行人逃生的影响。本博士论文选题前沿,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马佩杰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1篇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1篇)。马佩杰的博士论文逻辑结构合理,概念清楚,表述清晰,分析严谨,推导正确。在答辩过程中,马佩杰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显示出他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充实的专门知识,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经投票一致通过,建议授予马佩杰同学博士学位。 王澎: 王澎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针对人类在线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论文主要研究了三套包含不同行为的数据:博客发文,维基修改,书签收藏,证实了时间间隔分布的幂律性,重点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分布,并特别注重地讨论了不同的幂指数及其原因。在博客发文行为中发现了相当强的短程相关性,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完全不同。在维基网站修改行为中也发现了强的相关性系数。对在线书签收藏行为的研究发现幂指数和活跃性的新特征依赖关系。为了解释以上的观察现象,建立了一个基于个人偏好的模型,再现了所有观测到的关键特征:幂律分布,强的短程相关性,分布指数与活跃性的依赖关系。王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2 篇( Physica A 1篇、 Europhysics Letters 1篇)。这些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创新性,比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比较容易与实际结合。王澎同学的博士论文工作细致扎实,分析严谨;数据真实可信、结论正确;书写规范、表述清楚。在答辩过程中,王澎的叙述具有自己的见解,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王澎是从原始的、基础的实证研究开始,做了艰苦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特色模型。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经投票一致通过,建议授予王澎同学博士学位。 孙舵: 孙舵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针对交通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作者考虑交通灯周期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给出了平均场近似下的解析解,除了发现以往模型中已有的平衡态,还发现了以前文献所没有报道过的一种新的中间态。此外,作者引入了驾驶员的博弈行为,发现系统中如果加入一部分背叛者,反而可能提高临界车辆密度,使交通总体更有效率,进一步如果鼓励驾驶员相互合作,则可以更好地促进车辆运行通畅。最后,作者设计了一种借助智能系统来优化车辆速度的方法,以期最大化地保证道路车流量,此工作有助于理解增加带有智能系统的车辆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可行性。孙舵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3 篇( Physical Review E 1 篇、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篇、吉林大学学报1篇)。孙舵同学的博士论文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论据充分、分析正确,体现了很好的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理论解析和编程能力。在答辩过程中,孙舵思路敏捷,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独立科研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一致通过,建议授予孙舵同学博士学位。 庄勇: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庄勇同学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针对无标度网络上的信息包传输,试图综合利用网络拓扑结构这种准静态信息和邻居节点排队长度这个动态信息,来寻找一种更加高效,但又现实可行的路由策略。庄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2 篇(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1篇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1篇)。庄勇同学的硕士论文叙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论据充分,逻辑清楚,表述清晰。在答辩过程中,庄勇思路敏捷,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可以看出他阅读专著和文献数量饱满,理解透彻,具有较好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经投票一致通过,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建议授予庄勇同学硕士学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67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科大重点项目工作会议 2011-4-19 photos -part B
热度 5 bhwangustc 2011-5-8 17:04
中科大重点项目工作会议 2011-4-19 photos -part B
重点项目会议photo-09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0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1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2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3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4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5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6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99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科大重点项目工作会议 2011-4-19 photos A
热度 3 bhwangustc 2011-5-8 16:30
中科大重点项目工作会议 2011-4-19  photos A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重点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下恐慌群体行为分析与疏导研究” 2011年4月19日工作会议 留影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区近代物理系大楼二层报告厅 重点项目会议photo-5 重点项目会议photo-1 重点项目会议photo-2 重点项目会议photo-6 重点项目会议photo-3 重点项目会议photo-4 重点项目会议photo-7 重点项目会议photo-8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858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说高校排名
热度 9 majian 2011-4-5 16:12
时间真快,又到了要高考,又到了学生填报志愿,不知不觉间这些事已经离我很远了。不过每年这个时候都有武书连跳出来给大家排排中国高校的位次,指导广大的高考学生报志愿。即便是曾经被爆料出来说是向高校收取所谓赞助费,赞助多了排名就可以靠前些,他还每年照样排出个高校次序。 记得今年初,人家清华大学校长刚刚讲完清华要在百年校庆之际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武书连接着就发布了一个大学学术影响力排名,浙江大学第一,北大第二,清华第三。这下可好,这么不给面子,然后这个排名就慢慢不提了。这个所谓的学术影响力排名是怎么算的呢,其实普通人跟不在乎,也许他正坐车,瞟了一眼新闻,浙大第一,这个信息对他来说就足够了。我来八卦一下,他的计算方法是依照近5年(实际是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的5年零6个月的时间)该单位发表的论文被同行他引(即删除作者自引后的引用,以下同)次数总和的递减序列。浙大为79045次,列全国大学第1名(其中国外论文他引第1名,国内论文他引第2名),北京大学76358次居第2名,清华大学73325次居第3名。这里实际上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个规模效应问题,我建一个大学,招1w个人干活,每人每年1篇文章的话也比招100个人每年每年发10篇文章强很多。引用的总次数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武说自己在公布之前就知道要被骂,唉,那还有胆公布,也不得不佩服。我斗胆问一句,难道你不知道H-index么? 话说这个排名被骂的也许有点惨,武是出于修正的目的还是别的啥压力我也不清楚,他最近又公布了一个排名,我就是看了这个排名之后才不淡定的。这次呢,统计时间是2004-2010年,清华一下跳到第一了,排的是科技奖。所以我说 所谓的排名,其实就是个统计游戏 , 我有各种指标,你给我钱我就把你的优势指标权重搞高一些,所以排名自然就上去了。 虽然这各种名目的排名并不准确,也不可信,但看到科大的排名还是比较感慨。前一个排名中,科大排第13;后一个排名中,科大排30.可能因为科大一贯奉行低调原则,踏实做事,对排名之类的一概不报道、不宣传,所以这几年来科大的排名也有些让人堪忧。虽然去年泰晤士报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科大排全球第49,大陆地区第2,可是科大官方却没有在自己的媒体上对此事公开宣传。国内主流媒体对此宣传也不多。同样的例子是,近几年科大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可知道的人有几个?长久的不宣传是否合适?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我有次去北京出差,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他问我那个学校的,我说科大,他说那你怎么从清华门口上车呢,到科大很远啊,我说是啊,是挺远,你敢开到合肥我还不敢打车回去呢。他说合肥也有科大啊?每次回老家,因为农村,别人问我读什么学校,自报家门之后往往是“没听过”、“在北京么?很好啊”之类的。跟一些高中生聊天,发现虽然已经很多年过去了,他们对高校的了解和我高考报考没什么差别,除了对传统的名校有所了解,其他就靠上网搜排名,听家里安排,亲戚朋友介绍,这也许才是报考的原生态。所以说, 尽管这些排名不合理,但确实指导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志愿选择 。传统名校有其优势,通过各种接触到的信息,人们印象里的名校被一遍遍重复,所以改变这些印象比较难。那么,媒体泛滥的今天,如果一直默不作声,偶尔取得了一些成果之后再一个报纸的某个角落里报道一下,试问,就算是名校,被普通高考学生了解的机会有多少?且不说外界是否知晓,特别搞笑的是,我记得毕业的时候,学校学位办有个老师问我,你们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不是比国家实验室要好啊 ,我很无语。确实,学校里只有我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可是却有可以算做2个半的国家实验室,乍一看,我们很牛。前几天还有一个研究生以此为据,说清华里走到哪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才2个国家实验室,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啊,先把这两个搞成重点再说吧。我着实受了好好一番教育。 总归来说,虽然排名神马的都是浮云,即便是1千个毕业生里出1个院士,即使当今全球顶尖百名化学家有6名科大校友,是不是能经得住今年往后挪三位、明年再往后挪五位这样的雪藏?二十年之后甚至五十年之后,还有多少校友值得母校引以为傲?
个人分类: 百家|505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转帖】刘志军的高铁遗产——来自 中科大BBS瀚海星云
热度 2 jiameng 2011-2-24 11:51
标 题: 【转帖】刘志军的高铁遗产——来自 中科大BBS瀚海星云 刘志军的高铁遗产 转自FT中文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078?page=1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我初到中国的时候,刘志军刚刚当上中国铁道部长。八年来,我无数次乘坐中国火车到 各地旅行,既坐过又脏又乱的普通列车,也坐过现代化的"和谐号",将来肯定还会坐世 界领先的京沪高铁。不过,中国高铁之父刘志军却没有机会以铁道部长的身份看到京沪高铁的开通了。 根据报道,他因在铁路建设中的"严重违纪行为"而落马下台,有永远出不来的可能。一 直对中国高铁寄予高度关注,也确实没少加以表扬的世界媒体,在这个爆炸性的消息面 前多少有些震惊。不过,作为新干线旁边长大的日本人,我倒觉得此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它只是把日本的某段历史重演了一下而已。正如《国际歌》的第四段歌词,"矿井和铁 路的帝王,在神坛上奇丑无比",中国和日本都一样。 1955年,曾参加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十河信二被任命为日本国有铁道总裁,相当于铁道 部长。当时日本的铁路和火车全是战前留下来的旧货,其水平连印度的都远远不如。国 际上,铁路界因为受到汽车和飞机的竞争而越来越边缘化,成为典型的夕阳产业。但是 71岁的十河信二从一上台就决定建造一条新的高速铁路,把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路程从8小 时减少到3小时。这条铁路将采用电力作为动力,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也与之前的标准完 全不同,因此被称为"新干线"。此前日本不但没有建设过这样的铁路,连试验都没搞过 。再加上根本没有人投资,从总工程师以下的日本国铁所有职员都不相信新干线的可行 性。 但十河还是决定一意孤行,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跑了铁路总工程师,任命自己的亲 信岛秀雄接任。面对国会议员的质疑,十河一面辩护说"只是在进行原有铁路的改造工作 ",一面利用媒体大作广告,最终争取到了新干线项目。后面的事情更为惊人,根据岛秀 雄的设计方案,会计师计算出新干线需要3800亿当时的日元才能建成,远远超过日本的 承受力,国会不可能通过预算。 十河则命令会计师做一份假账交上去,欺骗国会说只需要1900亿,而且有办法借到世界 银行的贷款。世界银行本来明确禁止投资新干线这种试验性项目,但十河把国铁在其他 项目上的开支挪用过来秘密用于新干线项目,让世行相信新干线的修建异常顺利,于是 贷款顺利到手。新线于1959年开工建设,建到一半时资金就用完了。正好此时十河信二 的任期已满,他对首相池田勇人说:好了,世界银行的钱都借了,你看着办吧。 十河的行为有严重违法嫌疑,池田当然知道。不过由于借了世行的巨款,日本的面子问 题让他别无选择,于是只好从国库中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新干线。在进行了3800亿日元的 投资后,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线"于1964年10月1日通车。已经 79岁的十河没有出席通车仪式,因为他已于此前被赶下了台。他的新干线和特有的"光" 号列车却从此成了与富士山并提的国家象征,70年代从日本寄往欧洲的圣诞贺卡上,有 一半都印着新干线的照片。 1978年,邓小平坐上了"光"号列车,他评论说:"速度很快,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 需要跑。"但他并没有在中国引进这种技术,因为日本铁路正在亏本运营。1987年日本国 铁民营化改革时,国铁负债已经高达2270亿美元,负责铁路建设的国企"日本铁道建设公 团"也欠了410亿美元,两个公司的总负债超过全国GDP的7%。不过,政府未必为此感到后 悔,因为便捷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日本正在推动建设一条采用更先进的磁 悬浮技术的"新新干线",它将把东京到大阪的时间缩短到仅一个小时多一点。当然,5年 建成新干线的奇迹是不会再有了,新新干线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建成。 刘志军堪称中国的十河信二。2003年我第一次坐中国火车的时候,感到火车又脏又乱, 十分落后,而且真正要坐车的时候总是买不到票,与新干线有几十年的差距。2006年青 藏铁路通车,媒体上不断展开宣传,我才开始注意到铁路的变化。2007年发生了中日关 系中的大事,日本川崎重工的E2高速列车克服中国"愤青"施加的强大压力,落户中国铁 道,成为"和谐号"动车组CRH2型。按照媒体的宣传,"和谐号"都是由中国自行生产的, 日方合作伙伴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我登上CRH2列车一看,发现洗脸盆上贴着塑胶纸,纸 上写着"水"和"洗手液"。偷偷揭开,洗脸盆上原来的日文说明漏了出来,让我感到十分 亲切。洗脸盆毕竟是一个简单的部件,从这个细节可以猜测,这列火车的国产化率不会 很高。这个情况显然不是我一个人发现的,左派也把刘志军当做"汉奸""买办",把CRH叫 做"耻辱号",指责刘不买中国研制的"中华之星"等高速列车而买日本货。现在刘倒台了 ,"乌有之乡"的左派们非常高兴。 川崎和西门子的股东们也有理由感到高兴。2004年中国引进第一批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 之前,刘志军把全国铁路装备制造商召集到北京--铁道部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些人 全是他的下属--并告诉他们,这次的谈判由我领导,你们谁敢跟外国人接触就不要干了 。在谈判中,刘志军成功使供应商相信,自己手里将掌握全世界一半的铁路建设资金, 能决定每一个的前途。 为了取得更多的订单,日本人、法国人、德国人和加拿大人在夏天的北京互相批斗,把 几十年来互相搜集的情报提供给了铁道部,价格越降越低。最后,西门子公司的代表成 了唯一不能与中方达成共识的人,而最终结果是--日法加三国各得一部分订单,德国人 一点没有,于是西门子的代表回国后就遭到了解雇。三年后铁道部招标购买时速350公里 的真正高速列车,西门子报出的价格竟比三年前的250公里列车还便宜,还承诺以8000万 欧元的价格出售全车制造技术,这样刘志军就可以向媒体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了。 刘志军还按西门子出的价格买了川崎的车,也买了全套制造技术。 2010年7月,铁道部下属的工厂推出了中国第三代动车组CRH380,世界上最快的有轮子的 火车。这种车又分ABCD四种型号,其中A型来自川崎,B型和C型出自西门子的技术。与前 面两代,这种车理论上是中国自行研制出来的,川崎和西门子除了出售中国还不能自制 的一些零件之外,不能获取任何收入。高铁的技术转让世界上有很多先例,但出现这样 的结果却是从来没有过的。 出人意料的是,川崎和西门子不但放弃了在中国起诉铁道部的努力,甚至当中国向国外 销售CRH380的时候他们也不准备这样做。这不仅是因为双方已经签署过了技术转让协议 ,还因为中国对许多关键的技术进行了改造,比如说日本列车的车头是用许多块钢板拼 起来的,中国则依靠上海郊区的一台世界最大的水压机直接压出来;中国还利用秦岭的 风洞测试了车头受到的空气阻力,并对其形状进行了修改。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修改 后的设计允许山寨的列车比原型车运行的更快,因此即使告到美国、英国的法庭去,法 庭也未必判中国侵权。 光是列车速度提高这一点还不足以使中国高铁受到太多关注,高铁的精髓还在路本身。 其实中国早就决定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修建高铁,只是在是否采用磁悬浮技术的问题上争 论了二十年而已。刘志军绕开了问题,他既不建"高铁"也不提京沪线,而是利用每年春 运人们抱怨买票难的时机,在其他地方开工修建所谓"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第二双 线",建造完了之后再宣布其为高铁。北京到广州的"客专"几乎建在一座从北京延伸到广 州的没有弯曲的大桥上,CRH列车可以用380公里的速度跑完全程而无需减速,石家庄和 太原之间的客专更是用一个隧道穿过了整座太行山。 相比之下,日本的"东海线"有许多转弯,列车必须减速才能通过,它的真实速度只有刘 氏"客专"的一半多一点。刘的手法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为数众多的反高铁派很少注意 到客专和城际铁路的开工,只有在"高铁"二字出来的时候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时高 铁已经接近通车,说什么都晚了。 "客专"本身才是中国优于日本和欧洲的地方,但它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刘氏客专在最 便宜的地方也要7000万元才能造1公里,到了山区和地价高的地方,造价达到每公里1.3 亿元以上。为了建设规划的1.8万公里客专,刘至少要两三万亿元的投资,而2004年的铁 路投资仅有可怜的516亿。刘可能不太擅长作假帐,所以他把手头的所有项目集中起来, 用老办法威胁银行--要么多借给我点,要么我就从别处借。2007年,刘在银行的支持下 把投资增加到2000亿元,但好戏还没开始。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 救市计划,刘的高铁蓝图获得中央认可,得到了1.5万亿额外支持。于是从2009年开始, 铁路投资超过了7000亿元,超过了军费,超过了刘上台前十五年的总和,刘终于实现了 自己"控制世界上一半铁路投资"的预言。此时刘志军的谈判艺术又有了进步,他把钢铁 公司和水泥公司的代表叫来投标,失败者不仅一份钱拿不到,还将无法再用火车运输自 己的产品。 刘在8年里一共修建了1.8万公里铁路,相当于原有线路的四分之一,其中客专有7000公 里。现在正在建设的铁路长度为3万公里,其中客专1.3万公里,大部分将在2011年通车 。以后,从北京出发,8小时就能到除了海口、拉萨和乌鲁木齐之外的任何一个省会。由 于已经开工,这些铁路没办法停下来,今年的铁路投资仍将达到历史最高的8500亿元。 刘志军唯一没能开工建设的高铁是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兰新第二双线"。但就在昨天, 哈萨克斯塔总统在北京签署了协议,由中方负责修建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的高铁。据说 这条铁路将采用中国的标准,可以连新疆却不能连俄罗斯,这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很 大,可能促使中方再花钱把兰新第二双线也修起来。未来,越南、蒙古和巴基斯坦也都 有可能通过改造自己的铁路来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中国肯定会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铁道部还将得到更多的投资。 可惜的是,铁道部并没有像石油企业一样,把巨额投资用在改善员工的收入上。我做了 这么多年火车,没见一个列车员说过领导的好话,大家都对低水平的工资非常不满。一 位列车长对我说,他原来是首钢的职工,首钢搬走时为了离家近而调到了北京铁路局, 现在的工资只有原来同事的四分之一。他认为,刘"跨越"--刘志军因为经常说铁路要实 现"跨越式发展"而得的外号--眼里只有铁路,从不考虑职工的感受。在刘的领导下,铁 路职工的生活水平降到了1923年二七大罢工以来的最低点,经常连续一两个月在列车上 度过,连饭都吃不好。更糟糕的是,刘志军在人事上也是雄心壮志,说撤铁路分局就撤 铁路分局,谁要是对领导不满意,就会马上失去体制内的铁饭碗。 "刘跨越"的政治生命结束了,铁路的难题却刚刚开始。铁道部和铁路网如何处理?在日 本,新干线修建完成之后一直亏损,直到日本经济起飞后的八十年代才开始盈利,于是 政府就在1987年对国有铁道实施了民营化改革。按经济规律说,中国铁路迟早也应该民 营化。但刘志军造成的局面比十河信二要复杂得多,因为他的高铁网太超前,对经济规 律缺乏尊重,难以实现盈利。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的铁道部改制的话,改造出来的新铁道公司可以破产吗? 如果它被禁止破产,那它就还是铁道部;如果可以破产,这个负债率为70%的公司离破产 就没多远了;如果把"坏的"资产拿走,只让"好的"资产上市,那中央政府通过银行借给 铁道部的2万亿元资金就收不回来了。此外,铁道部还凭借着自己的"永远不会破产"的形 象获得了大量商业银行投资,如果这个条件消失,投资的资金链也将断裂,政府可能需 要花更多的钱来救市。在中国,欠人家两万元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欠两个亿就要轻松得 多,欠两万亿根本就等于绑架了债主。接替刘志军的新部长,其实一点压力都不用有。 撤销铁道部还将面临政治上的挑战。日本国铁民营化运动的裁员人数是44万人,而且国 铁本来就是企业,中国的铁道部则是政企合一的"铁道省",拥有自己的警察、法庭和检 察院,其职员们普遍认为自己不但不应该被裁员,反而应该为八年来的辛苦获得补偿。 民营化,这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将带来社会的动荡,甚至可能发生那位列车长所想象的 "全路大罢工",或局部的混乱。中国准备好了走过这个痛苦的过程吗? 或许,解除铁道部对中国的"绑架",要比铁道部"绑架"中国困难十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kyoshikazu@gmail.com。
个人分类: 新闻焦点|284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天到中科大报到了
热度 1 yanxiaoyong 2010-9-6 21:53
今天正式开始学生生活——到中科大当新生:) 昨天坐了一晚上火车,早上4点半就到了合肥,在火车站对面的麦当劳点了一份早餐,打开电脑磨蹭到7点(去早了也是干等),乘10路车来到科大东区报道。 手续办的很顺利,人事师资处的朱老师态度很好,各方面为我们考虑的很周到,还意外的得到了200元的教师节购物券:) 宿舍分在了南区二号公寓,距离东区有点远,不过还好有免费校车可以坐,好像是15分钟一班,非常方便。 放下了行李,上午11点去理化楼拜访了久仰的汪老师。一开始我有点紧张,不过汪老师人很和蔼,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后,汪老师在17006给我安排了一个座位。听说是以前杨涵新坐的位置,不错,我也可以沾沾牛人仙气了:) 中午承蒙“南韩北胡”之筱璞弟宴请,在教工餐厅吃了顿自助餐,科大的饭很好吃啊,呵呵。下午主要任务是睡觉和购置生活用品,再到处溜达溜达熟悉一下地形。 明天正式去实验室工作,希望能有个好的开端。 over,睡觉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9 次阅读|6 个评论
祝李佩老师健康长寿!
kd652 2010-8-7 12:31
今天从 郭永怀夫人李佩追忆钱伟长 的文章中,看到我们在大学时的英语老师李佩教授依然是那样的和蔼端庄,回想当年李佩教授严谨的英语教学,使我受益终生。关于郭永怀和夫人李佩的爱情,可参见: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9764.html 祝李佩老师健康长寿! 相关链接: 郭永怀夫人李佩追忆钱伟长 《 我对钱先生的记忆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401-1.shtm 《郭永怀学术思想初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414 《郭永怀小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46016 关于郭永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2195.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43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忆录(65)----中科大6521班毕业四十周年聚会
kd652 2010-7-1 21:14
重温同学友谊 共勉美好未来 科大6521班离校后的第三次聚会已经圆满结束。这次以旅游为主来庆祝毕业四十周年的聚会历时6天。厦门鹭岛的旖旎风光人文情怀令人陶醉。 武夷山的秀美山川 竹筏漂流令人流连,老同学间的那份热情 那份真挚,对未来的那份执着更令人难以忘怀! 丁一鸣同学无疑是这次聚会的亮点,因为曾经小中风,他的右手脚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行走不太方便,但为了同学的相聚和友谊,在夫人的陪同下,不辞辛苦毅然参加聚会,使人惊叹的是,凭着他的毅力,凭着他的坚强,他登上了鼓浪屿的日光岩,征服了武夷山的天游峰,许多人望而怯步的虎啸岩也让他踩在了脚下!这就是一种精神,这就是这种精神迸发的巨大能量,可以预期,这种精神和能量会助推他的康复和健康。 离校后聚会的新面孔万天禄更是给大家带来不少欢乐,还是那样开朗乐观,还是那样不拘小节,疑似大肚佛转世投胎。 聚会的成功要有热心的组织者,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一个稳定的组织者群体,陈鹤平为策划和组织聚会付出很多心血,蒋方忻始终关心和关注着聚会,沈祖冀发挥着独特的联络和纽带作用,张希文为了大家的生活和出行始终忙碌着。肖建如是这次聚会的主要负责者,他虽是厦门人,但离开厦门已多年,为了同学的聚会,两赴厦门,联系旅行社,踏勘线路,选择酒店,争取亲友的帮助,这中间的奔波和辛劳是可以想见的。聚会期间,为了安排得周到方便,他忙里忙外。在观光的山路上,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照顾掉队者,他来往穿梭,付出双倍的汗水,嫂子们心疼地劝他稍微歇会儿。老肖行事低调,从不张扬,同学们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这次聚会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大家的参与性更强,共有29人与会,超过了第二次聚会,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包含有9位同学的夫人参加,超过了前两次。正是她们的参与,我们的聚会活动更温馨,更和谐,也更能持久。 看到老伴间相互搀扶,相互照应,金广湘同学为我们6521有如此 ldquo; 稳固的婚姻''而赞叹不已。我们期盼在下次聚会中有更多6521同学携老伴出现。 同学们在活动中个个都有主人翁的精神,戎永胜每次都主动断后, 防止有同学迷路掉队。 王俊杰总是把方便让给他人,困难留给自己,李铁和徐力扛着那么重的摄影器材,为了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瞬间,他们奔前赶后,不知疲倦middot;middot;middot; 大部分老同学已经退休,如何安排好退休生活,自然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聚会之前,王俊杰已在网上发了文章,谈了自己的体会,推荐了健身方法,为大家开了好头。这次聚会以旅游为主,安排交流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大家对此话题都有兴趣和高见,张道元他们把预先刻录好的介绍健身方法的光盘发给大家,张淑贞利用休息时间教颈椎锻炼法,浓浓的同学情,令人感动。有的同学在交流中介绍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经验,强调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乐于助人,乐于奉献,要使我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充实,充满生气和活力。总之,在我们同学的言谈间,看不出有半点对岁月的忧伤,有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热情和期盼。 蒋方忻在和王俊杰会前的交谈中,提到要使我们的聚会层次不断提高,让聚会成为今后生活的亮点。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提议。我们看到,我们的聚会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聚会正在成为老同学间的一种寄托,一种动力! 我们相约,三或四年以后再相会!最后以一首 lsquo; 小诗'来结束这篇短文,愿意看到同学们的更多文章和大作。 六月重逢闽南北, 武夷鹭岛天作情。 二度春风闲暇日, 一洗尘面还童心。 文 652027 照片 李铁,SYW 2010年 6月5--10日
个人分类: 回忆录|4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湍流随想(一)
iterboy 2010-6-18 12:28
小记:应博政课要求写一篇讲座听后感。因外出实验,学校安排的讲座自是听不得了,这里只简单谈及近期关于湍流的一 些感想吧。 对湍流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湍流是 流体 的一种流动 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 层流 ,也称为稳流或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 摆动 ,摆动的 频率 及 振幅 随流速的增 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 过渡流 ;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不但有滑动,还有 混合。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有垂直于流管轴线方向的分速度产生,这种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 紊流 。(摘自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9944.htm) 而等离子体专业对湍流的研究源于对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中出现的反常输运的研究。最开始人们利用牛顿力学方程和麦克斯韦方程对等离子边界输运研究得出经典 输运理论,后来人们考虑了托卡马克的环形效应又发展出了新经典输运理论。但是实验中所测到的输运系数(衡量输运大小的物理量)要远比新经典理论推导得到的 输运系数要大将近一个数量级。这是目前现有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人们回过头来 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简化和求解一个理论模型的过程中,为了求得这一模型的解析表达式,很多理论学者的一个习惯思维是对其作线性化处 理。这样作的前提人们得假设二阶项或者高阶项远小于一阶项(高数里面的Taylor展开)。而这些二阶项和高阶项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非线性项。 Taylor的理论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即任何一种运动我都可以将其运动形式展开为一些特征量的线性叠加;换言之,只要我们取的阶数无限的高,所得理论计算 值将无限的接近于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但是现有的绝大多数物理模型只是取其一阶而已,并且认为一阶项描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物质本来运动状态,这显然是很荒 谬的。 可能说道这里很多人会问,既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后面的那些高阶项考虑进去不就行了。确实目前主流的非线性物理学家所采用的也确实是这种办法。但这样作也 引入更多的问题,比如人们无法解出自己所设计模型的解析表达式,或者说我们无法预言其今后的变化趋势,更深一点说,人们对这个世界所总结出来的概念,以及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得到现有语言无法描述现有的非线性物理现象。举个例子,在托卡马克非线性等离子体的研究中,人们常用Navier- Stokes方程作为描述流体运动方程。方程的右边有一对流项v1*v2,经过推演这一项可以变成等离子体物理中所熟知的一个物理量,叫 雷诺协强(Reynolds Stress)。人们发现很多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中形成的湍流结构如带状流,K-H不稳定性甚至触发L-H transition的径向电场Er的产生均是由这么一项产生的,或许这些结构间存在很多的联系,但是其模特征的不同已经为人所知。而人们只能将这些现象 笼统的归结为是由雷诺协强项产生的。类似的无法解释的非线性现象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也正是随着对这一领域的了解逐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正好应了老祖宗的格物致知那句话。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高中学得马克思主义有这样 一句话叫:数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这句话似乎应该改为数的积累产生质的突变。因为这些数与数之间的也是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数的变化很有可能 带动其他数也跟着变化。这就是非线性的魅力,也是这个世界的自然本源! 最后畅想一下,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天纵英才,他将人们建立在欧几里得空间中的自然科学体系彻底的推翻,然后画笔凌动,用精妙绝伦的语言重新描绘了这个世界 的本源!其意义远比爱因斯坦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重构力学体系要深渊得多。
个人分类: 湍流湍流|5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湍流随想(一)
iterboy 2010-6-18 12:27
小记:应博政课要求写一篇讲座听后感。因外出实验,学校安排的讲座自是听不得了,这里只简单谈及近期关于湍流的一 些感想吧。 对湍流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湍流是 流体 的一种流动 状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 层流 ,也称为稳流或片流;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浪状的 摆动 ,摆动的 频率 及 振幅 随流速的增 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 过渡流 ;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不但有滑动,还有 混合。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有垂直于流管轴线方向的分速度产生,这种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 紊流 。(摘自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9944.htm) 而等离子体专业对湍流的研究源于对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中出现的反常输运的研究。最开始人们利用牛顿力学方程和麦克斯韦方程对等离子边界输运研究得出经典 输运理论,后来人们考虑了托卡马克的环形效应又发展出了新经典输运理论。但是实验中所测到的输运系数(衡量输运大小的物理量)要远比新经典理论推导得到的 输运系数要大将近一个数量级。这是目前现有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人们回过头来 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简化和求解一个理论模型的过程中,为了求得这一模型的解析表达式,很多理论学者的一个习惯思维是对其作线性化处 理。这样作的前提人们得假设二阶项或者高阶项远小于一阶项(高数里面的Taylor展开)。而这些二阶项和高阶项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非线性项。 Taylor的理论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即任何一种运动我都可以将其运动形式展开为一些特征量的线性叠加;换言之,只要我们取的阶数无限的高,所得理论计算 值将无限的接近于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但是现有的绝大多数物理模型只是取其一阶而已,并且认为一阶项描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物质本来运动状态,这显然是很荒 谬的。 可能说道这里很多人会问,既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后面的那些高阶项考虑进去不就行了。确实目前主流的非线性物理学家所采用的也确实是这种办法。但这样作也 引入更多的问题,比如人们无法解出自己所设计模型的解析表达式,或者说我们无法预言其今后的变化趋势,更深一点说,人们对这个世界所总结出来的概念,以及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得到现有语言无法描述现有的非线性物理现象。举个例子,在托卡马克非线性等离子体的研究中,人们常用Navier- Stokes方程作为描述流体运动方程。方程的右边有一对流项v1*v2,经过推演这一项可以变成等离子体物理中所熟知的一个物理量,叫 雷诺协强(Reynolds Stress)。人们发现很多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中形成的湍流结构如带状流,K-H不稳定性甚至触发L-H transition的径向电场Er的产生均是由这么一项产生的,或许这些结构间存在很多的联系,但是其模特征的不同已经为人所知。而人们只能将这些现象 笼统的归结为是由雷诺协强项产生的。类似的无法解释的非线性现象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也正是随着对这一领域的了解逐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正好应了老祖宗的格物致知那句话。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高中学得马克思主义有这样 一句话叫:数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这句话似乎应该改为数的积累产生质的突变。因为这些数与数之间的也是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数的变化很有可能 带动其他数也跟着变化。这就是非线性的魅力,也是这个世界的自然本源! 最后畅想一下,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天纵英才,他将人们建立在欧几里得空间中的自然科学体系彻底的推翻,然后画笔凌动,用精妙绝伦的语言重新描绘了这个世界 的本源!其意义远比爱因斯坦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重构力学体系要深渊得多。
个人分类: 湍流湍流|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赋权导师:让导师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
pikeliu 2010-5-5 09:22
作者: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4 中科大赋权导师:让导师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 科大传统历来如此 自2009年以来,硕士生王永明和博士生李锋感觉学校里有了一些变化,这一年,他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专业进入各自的二年级学习。 首先是生活补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几乎比过去增长了一倍,王永明现在每月能拿到近700元的生活补助,而李锋每月可拿到近2000元,在消费水平并不高的安徽合肥,这些钱已经足够他们每月的日常开销了。 国家和学校每月的补助大约有1000多元,导师也会根据我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再给一部分,每个人数额不等,但也有几百元吧。李锋说。 除了钱比以前多了,王永明和李锋在学业上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导师的严格要求,让他们感觉有了一些压力,两个人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基本结束,必须要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深入学习。 一年级刚刚结束时,导师就不断和我谈话,了解我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帮我确定研究方向。回忆起去年的一些场景,王永明仍然感觉历历在目,现在,每周除了定期的小组例会以外,导师还经常和我们见面,考察我们的工作进展,指出我们在具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在研究方向上给予建议和掌控。 导师应该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并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承担主要责任,这是导师分内的工作,科大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如此。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四道说。 不仅是倪四道,天文系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袁业飞也这样认为,他说:最近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而且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坚持不懈的。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仙辉的严厉,他的学生深有体会。博士生刘荣华从2008年开始研究一种铁砷超导新材料,整整作了一年的实验,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超导体积含量比较低,陈仙辉不让他急于写论文,要求做到超导体积含量很高时再写。有同样经历的还有2007级硕士生谢雅丽,为了研究一种铁基新材料,将近两年时间她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对于实验数据,陈仙辉的要求几乎苛刻。实验结果出来后,他要求多次重复,做到确定无疑。他经常对我们说,你的解释可以不对,但实验结果不能有丝毫错误,这是作实验科学的必备素质。刘荣华说。对于实验结果,陈仙辉经常问的问题是:你能确定吗?你能拍着胸脯说是正确的吗? 对低年级研究生写论文,陈仙辉把关极严,从指导搭建论文框架,到最后成文,至少反复修改六七遍。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陈仙辉的硕士生一般在二年级时就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扩大自主权 激发主动性 倪四道和袁业飞同研究生们一样,也感觉到学校的这些变化,只是角度有所不同,不仅学院里要求导师们从科研经费中拿出更多的钱来给学生们发放补贴外,还要求他们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培养计划。对于导师们来讲,学校再次强调他们的责任并没有加重他们的工作任务,反而觉得工作积极性提高了。 对于一位教师来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他们永恒的课题,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因材施教,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都能在学习和科研中尽力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也不轻松,导师们很自然地希望学生们能给自己的课题作出更多的贡献,成为自己的科研伙伴,但是,这似乎又和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科研方向相悖。 导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任务,这是毫无疑问的,培养人才要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本,而不是以导师的需求为本。袁业飞说,而且两者也不矛盾,我们当然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但是在这个阶段,这样优秀的学生并不多,更多的还是要在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学习和提高。 责任的增大不只是意味着压力的增加,也意味着自主权的扩大。现在,中国科大的导师们不仅能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更加全面和细致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参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为研究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导师们最原始的工作动力,而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就在于此不仅在技术上为导师提供便利,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更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原来,研究生院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执行,但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统一的培养方案不一定适合所有院系和所有专业,甚至有时候会为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设置障碍。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华中生说,现在,每个学院都设有研究生部,在招生宣传、复试面试、导师遴选、业务经费等方面拥有了实际的权力,学院研究生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生教育。 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据华中生介绍,2009年经过充分的研讨,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完成,各个专业的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使得该培养方案极具学院特色,为持续推进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管理学院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师大会,讨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各个教研室也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进行研讨,这样的研讨每学期也有10~20次之多。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来也会针对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导师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华中生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表明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了真正的自主权。 继续领跑中国研究生教育 中国科大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淑林介绍说,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层次、种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形成了学术型、应用型培养领域齐头并进,硕士生、博士生、直博生、硕博连读生、代培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多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格局。 研究生教育不仅呈现多样性,更是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中国科大作为国内重要的研究型大学,目前研究生在校人数达8700多人,已超过本科生的培养规模,研究生院以前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中国科大历来坚持以导师为主,以学生为本,如何进一步激发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承担起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是中国科大此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 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规模化、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决定改革研究生院的管理模式,凸显其服务职能,将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和权力下放到院系乃至导师,在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同时,扩大导师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淑林说。 据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介绍,根据学校的改革理念,研究生院推行了以下具体改革措施。 首先,就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研究生院只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并对研究生培养提出基本原则和要求,具体培养方案由各学院研究生部根据学院和学科特色分别制定,同时要求导师按照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打造个性化培养计划。 其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科研和生活费用由国家、学校、导师三方承担,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情况确定助研费用的档次。 第三,坚持以科研为导向培养学生,鼓励导师的科研与教学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成为导师重要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伙伴。 第四,导师有权对研究生的培养周期进行调整,可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 第五,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作为第一把关者和责任人,导师与研究生学生共同承担论文公布后产生的后果。 第六,鼓励导师参与学校的招生宣传,通过开放实验室、到目标生源地进行招生宣传、举办学术报告、建设实验室网站等多种渠道招徕优秀生源。 研究生教育在中国科大可谓历史悠久,自1978年率先成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之日起,中国科大就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中国研究生教育领跑者的角色。张淑林说。 据张淑林介绍,中国科大多年探索的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研究生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部之间打造了畅通的沟通平台,构建了研究生院、导师、研究生之间的和谐框架,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日上升,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目前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飞跃之路上的新起点,打造规范、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构建与时俱进、创新为本的动态体系将是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持久发展的原动力。张淑林说。 《科学时报》 (2010-5-4 B2 校园)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友才是最大的财富
cwhm 2010-5-1 15:29
最近中科大的校友在影响因子为8.的《 Adcanced Material 》出了科大专刊,其实这个结果也不意外,毕竟在材料领域有太多 中科大的杰出校友,即使很多非材料专业都熟悉的如杨培东,夏幼南。更不要说科大校友在其他领域的影响力了。 中科大的校友通过《先进材料》这个杂志让世界了解了中科大,就如同中国通过奥运会,通过 世博会,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一样。 这期杂志会让世界材料学者更加了解到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每年有1000名top5%的学生进入中科 大,700名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每年都有1名校友当选院士,这样的学校对美国没有吸引力么? 中科大校友的海外良好声誉也铺就了中科大学生的海外留学之路,一封好的推荐信远比大学四年的GPA更重要,一个好的学校背景远比 GRE托福更重要 ,所以海外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中科大身影。 中科大的成功在于校友,中科大的海外地位在于校友。 中科大或许是全国高校师 生比例最高的高校,背后又有中科院几十个研究所的科研支持,地处合肥又让学生远离了世欲的诱惑。这或许就是科大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杰出校友的原因 吧。 或许这也是中国只有一所科大这样的学校,再难找到第二所这样特质的学校。 《先进材料》这么高的影响力的杂志把目光投到了中国,说明中国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国际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那些海外的华人学者就成了这第一道窗口。相信会 有越来越多的杂志出这样的专刊,毕竟中国学生的聪明与勤奋成就了中国海外学者的非凡的学术成就。 等《 Nature 》《 Science 》这样的综合期刊出中国学者专刊的时候,相信就是中国学术总体实力瞩目的那一天。 链接: (1)《先进材料》出版中国科大专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5/231637.shtm (2)《先进材料》2010年五月刊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3393835/issue (3):科大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北美校友 摘自《先进材料》科大专刊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3月24日中科大报告PPT(Citespace分析研究前沿)
热度 2 halcon 2010-3-23 09:35
明天就要去科大作报告了,昨天才将PPT做好。由于这学期课太多,耽误了很多读文献的时间,所以作ppt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前沿太不敏感了,关于复杂网络自己所知道的大都是几年前的文献。另一方面,由于最近两年专心做个性化推荐的工作,所以对网络演化,动力学方面的进展的确落后了许多。不过还好对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比较关注,于是用Citespace分析了一下近些年世界上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分析数据时从web of science收集的近十年来以complex networks为主题的所有论文,以科学家合作,论文引用,作者被引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几个有趣的结论,罗列如下(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PPT中的图谱分析): 第一,近些年,尤其是近两年全世界复杂网络研究最活跃的地方在有五个国家:中国,美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其中中国在近两年尤其活跃,无论是发表论文篇数还是论文被引用次数都非常高。在中国的研究小组中以中科大研究小组的成果最为丰富,以汪老师为例,全世界的复杂网络研究人员的合作网络中,汪老师的全局中心性排名第二(第一名是Newman),Changsong Zhou和周涛的排名也在中心性排名中非常靠前。 第二,从工作受关注的角度看,进入2009年后复杂网络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关注与game,community和spreading的研究。中国这方面的研究人员中比较受关注的有吴枝喜,王文旭等。 第三,目前比较受关注的human dynamic则没有在最终结果中展现出来,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关注,还处在发展成长过程中。 最后,我用Citespace分析了个性化推荐的研究进展。发现国际上从2007年以后就基本是瑞士弗里堡小组的天下了,几个重要的工作都出自这个小组。这个在ppt中也有展示。 由于自己对Citespace软件用的不是很熟悉,对图谱中展示不出来的当前研究热点等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发现这个软件的功能的确强大,认真学习学习对研究工作的确大有帮助。 说一句题外话,我们有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不同于Citespace只关注于论文引用。我们希望从科学家合作,keyword演化等角度识别引文中非学术性的虚假引用,达到提高分析准确性的目的。这个工作刚刚开展,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有兴趣的老师,同学可以一同参与。 report at USTC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46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汪秉宏转自《科学时报》报道:中科大2008年学术论文消息
Fangjinqin 2009-12-1 03:51
转载来自中科大的一则关于 2008 年学术论文 消息 首页 新闻博览 我校 2008 年学术论文 表现不俗 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2009-11-30 据《科学时报》 11 月 30 日 报道,在 11 月 27 日 举行的 2008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次发布了表现不俗的我国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年 表现不俗 的论文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表现不俗 指的是,若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画一条线,则高于均线的论文为表现不俗的论文,即其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 以 SCI 统计, 2008 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 92337 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 10587 篇,占论文总数的 11.5% 。按文献类型分, 97% 是原创论文, 2% 是评述类文章。其中,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而化工、食品科学、力学、农学和能源科学等五个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较高。 2008 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 80% 有高等学校贡献,近 19% 产自研究院所。其中 2008 年表现不俗的论文研究机构前 20 名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科院化学所、物理所和金属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为 263 篇,占全部论文总数 1544 篇的 17% ,这一比例位居 20 所 2008 年表现不俗的论文高校的第一位。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合肥奇趣记(5)——走马观花中科大
jlxt33 2009-11-22 14:52
(五)走马观花中科大 中国科技大学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很特别的, 尽管有北大清华,还是觉得科大的感觉更深刻, 源于小时候的榜样,那时的少儿读物和报刊中, 屡屡有科大少年班的大学生的故事, 宁铂、谢彦波一串串天才少年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事迹, 激励着我们,是真正的榜样, 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唯有勤奋努力才行。 不论后来的结果、不管现在的说法, 当时的少年班确实是很多少年的梦想, 那些少年大学生也是很多少年的偶像。 北大清华去过多次了,这次终于有机会到科大来看看了, 也许是有的老师要赶时间,也许是司机大佬不解风情, 一路上,车行速度很快,又在雨中, 因此,没下车没踏上科大的土地,也没仔细欣赏和体会, 只是走马观花般地看了一眼,留下的照片也大多有动感, 无论如何,也算是圆了个梦吧,跟想象中的差不多,整体很朴实、幽静。 1.西区新校区 新区的正门 学生宿舍 学生活动中心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好像是物理楼 校园景观,这个湖边有钱学森先生的塑像,我们没看到 色彩斑斓的校园美景,尤其是金黄的银杏树,美得炫目,只是没能欣赏 2.东区老校区 科大的正门 掩映在雪松中的化学楼 学生宿舍 快到校门口了
个人分类: 瞅瞅生活|7224 次阅读|8 个评论
钱学森谈中科大基础教学[转载]
chile 2009-11-14 11:4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我国培养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因此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什么是作研究工作的基础呢?那自然是多方面的,政治觉悟、专业知识、体质、阅读外文的能力等,都是基础。我们在这里要谈的不是这些,而是专业以外的基础课;这在科技大学分两类:一类是基础理论,也就是物理、化学和数学;一类是基础技术如机械设计。这些基础课在科技大学教学计划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基础理论学时在各个专业里略有不同,但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技术基础的学时也占总学时的百分之十几。所以基础理论的比重在科技大学比一般工科学院要高,而基础技术的比重又比在一般理科专业要高。 我们重视基础理论的缘故,是因为科技大学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于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既然是新科学、新技术,要研究它就是要在尚未完全开辟的领域里去走前人还没有走过的道路,也就是去摸索,摸索当然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经验。可是在新科学、新技术领域里,前人的工作经验不会太多,因此我们只有更多地依靠一般的知识、也就是人类几千年以来和自然界作斗争的经验,通过总结所得出来的自然界一般规律。对我们来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关于物质结构、性质和运动的规律,这就是物理、化学。它们也就是我们在摸索过程中的指南针,在许多条看来可以走的道路中,帮助我们判断那一条、或那几条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而其余是走不通的。也就是说利用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去分辨出,哪一个想法肯定是对的,哪一个想法可能是对的,而哪一个想法肯定是错的。 自然,我们作研究,不必在已肯定是错的路子上去花工夫,而应该集中精力于肯定是或可能是对的路子上。举个例子:运动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说,永动机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包含永动机构的机器是不可能的,不必去想它。再如量子力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说,一切共轭量是不可能在同一瞬间绝对精确地测定的,质点的位置和动量就是一对共轭量,因此如果在微观世界里一个理论要求同时知道质点的位置和运动速度,那么那个理论就是错的,不必去考虑它。再举个例:化学键的能量是知道了的,特别是各种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键,它们的能量我们知道得清楚,我们也知道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的结合能,因此如果有人说他发明了一种比汽油能量大一倍的碳氢化合物燃料,我们也可以断定这位同志搞错了,那样的高能碳氢化合物燃料是不可能的,不必去相信他。 这些例子说明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要作这种原则性的判断,要求的还不是光知道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要求的是充分掌握这些规律,把规律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看得清清楚楚,摸得透。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锐利的眼光,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分析出核心问题,不被形形色色的假象所蒙蔽,从而辨别真伪。 所以科技大学里的物理、化学课除了教知识、注意和各个专业相结合,更注重这两门基础理论的系统性,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全面概念和图象,要他们成为这两门学科的主人。为此,在辅导课里,我们也注意到养成学生分析事物现象的观点和方法;在独立思考方面,有所锻炼。自然,与物理和化学讲授课相辅的实验课,是有助于巩固规律的学习的;而且这些实验课,也使学生初步学到将来作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工具、精密严谨的实验技术。 我们也要提一下,科技大学对化学这门基础理论,即使在各个非化学专业里,也是被重视的。我们知道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和新材料分不开的,而要对不断出现的新材料,能了解和掌握它们的性质,或是要合理地提出还不存在的新材料要求,那就要比较系统的和全面的化学理论知识。 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必需研究各个因素和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量的关系的计算。当然计算与分析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在农业合作化初期,有些社的会计不是用黄豆粒的办法来记账吗?所以就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高深的数学,用些简陋的方法也并不是不可以;这里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用简陋的方法,虽然也能进行复杂的计算,但是太花时间,容易出差错;用高效能的方法就能节省时间,少出差错。 那么什么是高效能的计算方法呢?那自然是要充分利用了数学的成果才能得到的。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过高地估计数学方法,它不过是我们计算中的工具,它不能把本来没有道理的理论变成有道理,也不能把本来有道理的变成没有道理;我们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数学方法,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 因此在科技大学里,我们的数学课是比较全面的,它的内容不比解放前大学数学专业所学的整个数学课少。但是我们的教法却与解放前的数学专业所用的教法大不相同,我们的教法,首先是唯物主义的,我们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从它来源讲起,说明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在这里我们都引用实际科学问题的例子来解说。一个概念引入了之后,我们就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论证和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基础,即使他们在将来遇到了以前没有学过的数学工具,也能靠自己来掌握它。 自然,我们在注重数学概念的同时,也没有忘了我们不是为数学而数学,我们学数学是为了作具体计算;所以在每讲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和系统论证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说使用这个理论的方法。我们认为这样能把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充分掌握理论,也能灵活地使用理论,进行计算和分析。 在科技大学里的另一类基础课是基础技术,这有包括工程画、机械原理、材料力学和机件设计的机械设计课,也有包括电工和电子技术的电工电子学课等。我们重视这些课的缘故是:在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常常要设计比较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研究高速空气动力问题就得有超声速的风洞,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就得有高能加速器;要设计这些设备就不能用敲敲打打的办法,必需进行比较正规的技术设计。因此基础技术的训练就非常必要了。 我们重视基础课,不但可以从学时所占的比例上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科技大学基础课的教师名单上看出来:在我们基础课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学家吴有训,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数学家华罗庚,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学家严济慈,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化学家王葆仁。其他基础课教师也都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这些教师们在学术方面都是有成就的,知识面也广,因此他们对学科都有比较成熟和特有的看法;学生能和他们经常接触会得到深刻的启发。当然,这些高级研究人员的任务是很重的,再要抽出时间来讲课并不容易;但是为祖国迅速地培养一批尖端科学的青年干部,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 《人民日报》1959年5月26日第6版
3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彭子成 浅议传承与发展
chile 2009-6-18 22:00
★一、观看科学的春天的感受   最近香港凤凰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科学的春天纪录片,专门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下简称中科大)成立50周年的发展历程。看过这长达80多分钟的激情画面,使我 们感受到这是一部记载中科大历史沿革最精彩的回忆。其一是视觉的起点高,抓住了当 时国家的发展目标(二弹一星)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的结合,把科学的春天(科学的 大解放)与自办特色大学结合起来;其二是中央最高领导和中国最高学者群体结合起 来,联手创办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科与工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中科大。继 后,这两个最高群体一直支持和推动中科大的成长,渡过中科大到近乎夭折的境况,成 为当今我国一所著名的学校;其三是中科大50年来经历届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遵从了 学校的创办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按胡锦涛总书记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 年的贺信(以下简称贺信,2008年9月25日)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中科大依 托中国科学院,按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学的春天应成为传承教育的一个模块   我曾受学校领导之托,连续两次在全校的新生入学大会上(约1800人左右)做中科 大传统教育讲座。我也讲了两弹一星,以及邓小平、聂荣臻、郭沫若、钱学森等老 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对中科大创立的期望和贡献。尽管我采用了台上、台下呼应的讲授 方式,场面气氛热烈,但与观看科学的春天记录电影,反映中科大历史沿革的场景 相比,效果就差很多。我的一位现任博士生刘羿同学告诉我,他看了这部电影,留下了 激动的眼泪。为此,我们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的培训课上应该进行科学的春 天播放,把这部纪实片作为我校传承教育的一个模块!说实在话,在一些校院领导和 学科带头人中不一定有如科学的春天描述中科大50年的感受,显然,这些朋友很难 成为真正的、传承的中科大人。     ★三、小平老人的告示牌   我们去过深圳,都看到邓小平同志一幅面带微笑、伸出手臂指向前方的告示画。那 是象征着中央领导支持深圳改革,走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在短短的 30年间把深圳从小渔村,改造成大都市。在深圳面临政治打压的危机当头,小 平同志明确地肯定深圳姓社、不是姓资,才使得深圳有了现代化的今天。这个 告示牌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成为后人瞻望的风景热点。   那么中科大从成立-衰退-壮大-发展,这个历程是否也可以竖一个告示牌,告诉后人 不能忘记这些扶持过中科大发展的老人?我们觉得,小平同志从1958年6月在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亲笔签上同意创办中科大的文件后,还在我们下迁遇到危难时多次的发话,展示 了他一贯支持中科大的决心。1975年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后,表达了要把科技 大学办好的意见;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报的《中国科技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上亲 自签阅表示同意,继而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的社论;1983年小 平同志在一份材料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以扶 持!。这几次的批示,都是在中科大面临着危机时作出的,所以我在迎新生的大会上 多次地强调:小平同志也是我们中科大发展的舵手和领路人(学生一片掌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校园内竖起一面告示牌,让中科大的后人怀念这一位代表性的老 人!     ★四、21世纪中科大的特色定位与发展方向   20世纪50年代中科大以两弹一星为学校创办的目标而为之奋斗!那么在21世纪 中科大又以什么为办校的新特色?人们可能很容易回答:把中科大办成世界一流大 学!但是,就目前国内而言就已经有9+?所学校得到国家公认和支持下创办世界一流大 学(985工程),那么中科大创办的一流有什么特色?能够像20世纪那样叫得响铛铛!   是信息(IT)?是航天?是生物?是材料?是资源?是能源?是微尺度?是地球 (保护)与发展(经济)?还是我们喜欢强调的、是Nature,Science,SCI 论文?我们觉得这是中科大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课题!过去我们靠中国最高的政治家 和科学家群体的理念来给中科大定位,是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给中科大定位。而今天 谁来帮助我们定位?又根据什么来定位?   我们注意到中科大在50周年校庆(2008年9月20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是在延后几 天(9月25日)发布给中科大的贺信,是在与中国神七上天的同时发布的信息。为什么? 是总书记忘记了吗?显然不是。我们浅析他是想激励中科大要像神七那样、在国家 急需的大工程项目中发挥作用,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   胡总在贺信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 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任务,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 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贺信希望中科大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 学,希望培养出一批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的创新人才。其中特 别提出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一线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国家战略大工程(如神 七上天)的指挥人才。目前,中科大还没有明确特色定位的发展目标,很难培养出科技 领军人才、尤其是一线的创新人才。我们认为这应该成为全校当前考虑的重大问题:在 21世纪中科大的特色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纵观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成果丰硕。当看到科学的春天中科大校友在龙 芯、CPU、量子通信政务网对国家的原创性贡献,内心引起了震撼。但是这 类的成果太少!相比于基础科学、我校的技术-工程科学发展迟缓,反映了我校掌门人的 思维布局,也主要是学校没有明确的、类似于两弹一星那样的目标和定位。我们曾 说过:中科大这样久而久之地下去,校名可以改为中国科学大学(见参考文献 ,第二段),而不是创校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应与中科院和国家发展规划的专家们一起,以胡总书记的贺信为引导,制定出 中科大21世纪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制定出类似于中科大创校时提倡的以两弹一 星为目标,努力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 骤地培养出包含科学家、科技和一线的创新人才,做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一 所定位明确、发展有序、响铛铛的、21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大五十年:楼台与江湖之间
sciencenews 2008-10-28 14:14
特约撰稿 周哲桥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科大创办初始,除了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外,就连部队也将自己的地盘拱手相让,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少将一句话,保证一周内搬家,绝不会耽误开学,成就了中科大当时的玉泉路校区。 不过,诞生之初被视为宠儿的中科大,后来却经历了流落江湖的沧桑。 近水楼台先得月 作为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刚刚创立的中科大得到了特殊照顾郭沫若亲自兼校长,13个系主任有11个是中科院各研究所所长;而在教学组中,普通物理教学组组长由应用物理研究所施汝为所长担任,化学教学组组长由化学所柳大纲副所长担任,数学教学组由华罗庚所长召集。 此外,据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回忆,在北京办学时,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用最好的设备、最新的成果来装备学校,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最新的科学实验。首批1600多名学子也非弱者,他们是中科大通过关系,从各省市当年的考生中优先录取的政治表现好、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 任课的教师们更是兢兢业业。据中科大老校友回忆,技术物理系首任主任钱临照先生最初给同学上普通物理学的一个月里,大部分同学反映听不懂。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了主要原因,原来很多同学没有学过高等数学,而他上课所涉及的物理运算必须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才能理解。从此,他每天面壁试讲,同时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述高等数学,力求深入浅出,直观明了。 而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在教学时更是严字当头,有一次考试,他题目出得太难,许多同学都不及格。他对大家说:我把题目改一下,也许你们都可以得五分,但那没意思。我教你们,不在于看你们现在得几分,而是要看10年、20年后,在座的出了多少科学家。 反右运动中的方舟 这些大牌教授不仅讲授专业课,还能提携后进,即便后者遭受政治挫折亦然。 据一位曾经长期任职中科大的物理学家回忆,1958年反右,中科院四大青年右派先后来到了中科大。首任中科大党委书记的郁文,曾不无得意地说,搜罗到这批反右政治处理品,是他发的一笔洋财。当时,在严肃的单位如北大,凡在反右运动中被划入另册者,是不准上讲台授课的,而这些青年右派科学家到中科大不久就独立开了课。 讲课或能自主,在外发表论文则会受累于右派帽子。这位当时也是右派的物理学家面临同样的困境。他回忆说,钱临照先生特地来找他,让他用化名发表论文。 中科大领导也能海纳百川。1964年,中科大某教研室通过人事部门提出了一个要调出学校的教师名单,说这几个人表现不好。当时,刚刚担任中科大第二任党委书记的刘达问怎么不好,回答说是有走白专道路的倾向。刘达没表态。恰在此时,严济慈来找刘达,说有几个年轻教员要调出去,据了解这几个人学术底子都不错,是有发展前途的,调出去太可惜了。刘达听从了严济慈的意见,把这几个年轻教员留下来。 江湖僻远 1969年,中科大遭遇文革而被迫南迁,辗转定址合肥。这次南迁,几乎使得中科大半途夭折人散、网断、天下乱。 中科大在北京时,教师队伍的主体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南迁合肥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随中科大下迁,有些老师是因为长辈和家属在北京不能下迁,还有些老师因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也没有跟随到合肥。 因此学校迁入合肥时,师资力量损失巨大,流失教师约50%以上,实验仪器、固定资产损失2/3。那时的教师队伍,除了一批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教员之外,就剩下中科大留校的一批毕业生了。正教授寥寥无几,讲师也屈指可数。到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人数竟不足百人。到1977年底,情况才勉强好转,正教授增至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 在合肥,尽管有当时的省革委会的照顾,但与在北京受到的优厚待遇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科大在校园东南角新建了体育馆,高10余米,长60多米,宽40多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仅相当于现在一个标准体育场的1/4。但就是这样规模的体育馆,当时竟然是安徽省最大的体育馆。 而谈到师资,不得不提到1946年就担任过哈尔滨市长的中科大第二任党委书记刘达,是他培养和造就了南迁后的三代教师。首先,他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调进一批高才生、经验丰富的科学工作者,形成了中科大南迁后的第一代教师队伍。同时,他置所谓近亲繁殖的争议于不顾,在中科大第一、第二、第三届的毕业生中留下了一大批人,形成了中科大第二代教师队伍。在文革期间,他又顶住压力,回炉了100名69、70届的学生,形成了第三代教师队伍。 不过,流落江湖似乎也不全是坏事。1982年丁肇中访问中科大后说:也许由于中科大远离北京,各方面干扰少,老师和学生都能专心学习和工作。 被政治边缘, 还是把政治边缘? 1985年和1986年,平均每年有近千人报考中科大研究生,达到历史高峰,此后报考连续出现滑坡。从1987年开始,报考人数明显减少,比上一年减少14.7%,1988年比1987年减少19.8%,1989年比1988年减少18.7%。 对于1987年中科大实施教育改革时的大环境,时任副校长的辛厚文曾分析,中科大更确切地说不能称之为理工科大学,而是科学技术大学,我们的立足点在科学研究上。现在,一些大学蜂拥搞技术研究,这是好事,但如果不注重基础科学研究,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是要吃大亏的。中科大为国家贡献的是未来的精英,他们带来的效益20年后才能看得到。 但是精英们未必能给中科大带来实惠。一位中科大校友私下里说,由于中科大学生人数本来就少,加上大部分出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派系,这让中科大显得朝中无人。而由于中科大属于中科院,又难以得到教育部的支持。 中科大的校庆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和清华北大校庆动辄请来若干高官相比,这里仅仅是迎来了数千名海内外的校友,当然校友中不乏院士。在天涯社区,一位网友将没有政府高官光临称为科大被迫低调,而马上就有另一个网友反驳说,大学就是搞研究和教育的,怎么老是跟政治联系在一起。我们支持中科大的做法。 也许,这就是中科大的50年写照,学术的楼台,政治的草莽江湖! 来源: 《科学新闻》双周刊样刊1
个人分类: 访客茶馆|5712 次阅读|5 个评论
回忆录(59+)----科大652“人生之旅”同学聚会
kd652 2008-10-14 07:47
加深友谊 珍重人生 共创健康未来 2004,5,2--5,4 五月的北京,阳光灿烂,鲜花盛开。人们盼望已久的科大 652 同学聚会在北京玉泉路科大老校园举办。聚会从 开始,历时三天,有 63 位同学, 1 位老师(年级指导员老师), 2 位 642 特邀嘉宾,还有 8 位同学的夫人,共计 74 人参加了聚会。这次聚会是科大校友聚会史上人数多,历时长,开得最圆满的一次聚会。 位于科大老校园的高能所专家招待所是这次聚会的住宿和活动场所,虽然没有进行过多的布置,但感觉得出来,这里充满了一种节日的气氛。按照日程, 是报到时间,但 就有同学们陆续到来。老同学见面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握手、拥抱、欢呼、感叹!一份真情、一份享受!同学们从海外、从香港、从祖国各地、从不同的岗位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份情,这份爱!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之旅,一次生命的聚会! 科大老校园对同学们来说,充满着特殊的感情。同学们纷纷在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宿舍、教学大楼,图书馆前拍照留影。这里一草一木曾经给人们带来希望,科大的传统、科大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大人勇敢前行、自强不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也见证过世事的变迁,它使科大人在生活的征程上更为理性、更为坚强。 聚会的活动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和晚上是年级大会和联欢, 3 日是分班级活动交流, 4 日分班级旅游、观光。 ,科大 652 ldquo;人生之旅rdquo;聚会开幕式开始,当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时,全场高唱科大校歌:ldquo;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hellip;hellip;rdquo;时隔三十四年,科大校歌在老校园重新响起,歌声格外嘹亮、深沉,不少同学的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hellip;hellip; 接下来的 2 个多小时是自由发言。同学们各自介绍了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大家的发言各有侧重,生动活泼。有的讲述奋斗的历程、事业的成功,有的发表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劝勉;有的介绍事业的现状,还做起了ldquo;广告rdquo;。总之,作为科大人,我们对得起ldquo;科大人rdquo;这份荣誉,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我们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日的安排是分班级活动,从 6521 班的情况来说,同学们的发言就更加自由和随意,谈得更多的是家庭和健康话题。人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更多地关注我们自身的健康,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和家庭,淡泊而致远。有的同学以亲身的体会谈到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夫妇关系,相伴相随,关爱永远,肺腑之言,感人至深。 这次聚会, 6521 班的同学热情最高,参会人数最多,共有 27 位同学到会,除本来就是同学的两对夫妇以外,还有 8 位同学携夫人参加了聚会。她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优待,大家一齐称她们为 652 的媳妇, 652 的嫂子,聚会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大家庭!ldquo;嫂子们rdquo;深受感动,盛赞科大同学之间的友情。 年级大会和发言全部进行了录像,会后制作了光盘,人手一份,大家还一起在教学大楼前留影,先是整个年级、然后按班级进行,作为这次聚会的纪念。 大会第三天,分班级旅游观光,一班的同学们集体游览了植物园、颐和园,三班的同学们去了香山八大处。到 4 日晚, 652 聚会活动全部结束,同学们依依惜别,互道珍重,相约 06 年合肥再相逢! 短短三天,同学们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之中,美好的回忆,感人的劝勉,真诚的祝愿。大家有说不完的话语,往往聊天叙谈到深夜hellip;hellip;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快乐、轻松、年轻!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次聚会一直围绕ldquo;加深友谊、珍重人生,共创健康未来rdquo;的主题进行。 652 的聚会能够取得成功,首先要感谢聚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们不但赞助了聚会的大部分经费,还自始至终为策划和组织大会倾注了热情和心血。大会期间,他们更是忙里忙外,把方便留给别人,辛苦留给自己,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和高素质。 聚会的成功还应归功于许多为聚会而忙碌的同学们,几个月来,他们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把这么多老同学找到,建立了联系是件多么不易的事啊,及时更新和发送通讯录,申请网页,建立留言簿,同学们发挥了聪明才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各班的召集人,北京的筹备组更是不辞劳苦,为大家的食宿、往返车票操心,奔波,使大家感到由衷的敬佩。 聚会结束了,愿同学们带着友谊和希望,迎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明天 ! 期盼 06 年合肥再相见! 文 许明成 图 SYW
个人分类: 回忆录|5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