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科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科大

相关日志

10月21日中科大物理学院退休职工党员活动-南京雨花台及牛首山
热度 1 bhwangustc 2016-11-25 22:45
中科大物理学院 离退休教职工 党员活动 拜蔼南京雨花台及牛首山 时间:2016年10月21日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4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卫星是神马浮云还是永动机?
热度 3 冯用军 2016-7-9 00:48
统一台湾、打倒美帝、踏平倭寇、横扫菲鸡、拳打阿三,指日可待,就靠潘建伟们了 中国要登月、去火星,也就拜托潘大师了,先把自己传上去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大天朝能突破这种隐形传输技术,瞬间传输一支军队到岛国、美帝去,还用得着天天研究怎么突破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么? 量子通信,是真NB还是吹NB? 今年关于量子通信的好消息真是多啊,一副战天斗地、赶美超英的景象…… 许多高僧大德拥有如意神通,即身体可在瞬间抵达遥远的地方,只是他们绝不会为了名闻利养而随意显露,因此,普通人极少有机会见到。可是,关于这点,许多唯物主义者将之视为神话虚构,因为,现今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更无法以实验来证实。然而,真正具有智慧的物理学家从不否定任何未知的可能,他们甚至认为一切皆有可能,而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去探索这些可能。如今,中国科学家首次以实验方法证实,超时空穿越完全可能,未来,物质在瞬间即可远距离传输到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是物理学再次向佛学解构的宇宙真相逼近的微小一步。 星际旅行将梦想成真,宇宙飞船丢垃圾桶,潘建伟们的量子时空穿梭机启动 《魔兽世界》召唤传送门 本文是新华社前天发布的新闻通稿,这两天在各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有广泛转载。标题五花八门,如《 我国取得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突破 超时空穿越或实现 》(新华社)、《“ 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现实 》(沈阳日报)、《 科学家实现隔空传物 》(新京报)、《 我国量子态隐形传输获突破,时空穿越或成真 》(北京日报)……百度搜索结果: http://news.baidu.com/ns?word=%C1%BF%D7%D3%CC%AC%D2%FE%D0%CE%B4%AB%CA%E4+cont:1179277566cl=1tn=newsrn=30 超时空穿越示意图 南京日报图片 新华社合肥6月4日电(记者熊润频) 存 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 ,被人方便地取出 。 潘建伟们耗费纳税人巨资、一拖再拖的所谓“量子卫星”即将“发射”( 环球网:大陆下月发射量子卫星 或将无惧黑客袭击 )... 现在是“ 广告时间 ”: 【环球网军事-航空7月8日报道】大陆下月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同时也将展示一系列先进科技,其中包括 无法被黑客破解的通信技术 ,以及 量子隐形传送技术 。文章称,这颗量子卫星已完成地面测试和检查,并在本月初转运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报道称,量子卫星能解决一些目前困扰世界的重大问题,因此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关注。近年,量子科技发展迅速,各界都相信量子计算机很快就能面世。这样的 计算机能力惊人,足以破解目前一切加密方法 。根据量子物理学基本定律, 当数据载于量子形态的粒子中,在不损毁数据本身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测量或复制数据 。只要应用这条定律,就有可能防止窃听。而以 量子纠缠技术传送信息,速度比光速还要快,而且无须通过任何 实质媒介 传送 。报道称,有了这项技术,星际乃至星系际通信,就会变得和在地球上拨个电话一般容易。大陆研究人员计划在地面铺设1000公里的量子通信网络,而这次发射量子卫星则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连接大陆与欧洲,以证明全球性的量子网络的可行性。 若这种科技真的有效 ,就能马上应用到政府部门及军事领域。通过量子卫星,北京就能在无惧资料被第三方破解的情况下,跟远在太平洋的核动力潜艇沟通。 量子卫星上的 量子纠缠源 ,这是卫星上最重要的单机之一,主要负责产生纠缠光。 新华社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今年将注定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地标——今年7月,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而科学实验中心(上海)即设在该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将建成并验收,京沪两地及沿线的金融、政务机构可利用这条线路,进行远程数据灾备和量子安全数据传输,从物理原理上确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窃听到有用信息。 去年1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量子保密通信上海总控及大数据服务中心、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 上海国盾量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亮点】 负责人介绍,总控中心是“京沪干线”“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陆家嘴金融网”等重大项目量子通信网络的管理、监控、控制和展示中心,负责全网监察和运维指挥。大数据服务中心将布局量子通信金融数据战略灾备设施和“量子金融云”应用的试点,同时将试点建设“量子政务云”,用量子技术保护每一个比特。陆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应用示范网建成后,将与“京沪干线”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互联互通,为金融机构提供高安全等级的数据服务。 广告结束,进入正题: 2013年6月4日有武汉当地媒体报道:《武汉投资130亿告别“看海”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大意是武汉将花三年时间,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完成后将告别“看海模式”。现在3年已过,新系统运行第一年,在暴雨中转眼武汉又成汪洋。 ( 投 百亿 改造排水依旧“ 看海 ”? 武汉 官方给3个理由 ) ——嘴巴一张一闭,都你说了算 1、根据波粒二象性,“无实质媒介传送”,并未所谓“量子通信”的专利; 在量子力学里,两个粒子在经过短暂时间彼此耦合后,单独搅扰其中任意一个粒子,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的性质,就算他们远隔千山万水也能相爱相杀。 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像不像传说中的心电感应? 这种“纠缠现象让远距离的瞬间通信成为可能,这就是小黑羊理解的“量子通信”了(这是小黑羊为了便于理解做的通俗解释,科学的解释请查看原文链接,有炸药博士的雄文) 潘建伟院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从合肥带到北京一个保险箱,钥匙忘带了。于是我请合肥的同事测量一下钥匙,告诉我;我在北京复制它。” 2、量子卫星通信“无法被黑客破解”,破解了肿么办,潘建伟以死谢罪有毛用,数百亿老百姓血汗钱打了水漂谁负责?或者压根就是王林的“气功骗局”、侯希贵的“隔空治病”,神马玩意儿都木有,你叫黑客如何破解?破解毛线啊? 3、 量子通信是“隔空传物”+加密技术, 潘建伟教授曾在某论文中的解释就是“隔空传物”、“不可破解不可拦截” 。 潘建伟大师的这个解释让我想起了“用宇宙语拯救人类的智慧女神张香玉”。 “隔山打牛”我见过,但众所周知,“隔空传物”要么被定义为“西方巫术”,要么被定义为“中国气功”,如果谁觉得“巫术”和“气功”靠谱,那谁肯定是“脑子进水”或者“被驴踢了”...【 今天看到 公众号“知识分子”对潘建伟院士的采访,潘院士说的是“量子通讯”,关于通讯和通信 ,我觉得含义是不一样的,下面摘录一段定义,我是比较认同以下解释的: 通信:广义的通信是指用任何方式,通过任何媒介,将信息从一地传达到另一地。狭义则指:通过电子技术将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从一地传送给另一地。即通常所谓电信。按业务内容可分为电报、电话、传真、数据通信等。 通讯:比较详尽、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人物或经验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和通讯小故事等。 以上两个词要严格区分,不能混用。( 一个“通信”“通讯”不分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搞出保家卫国的高大上“神器”,我看悬 )量子通讯原词见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06249.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12000 】 4、量子通信的西方阴谋。 2012年10月,美国著名科技期刊《连线》杂志为量子通信写过一篇报道。在潘建伟团队工作的陈宇翱教授告诉《连线》,中国将发射卫星用于量子密钥传输、量子纠缠传输、量子隔空传输等试验。潘建伟的老师塞林格表示,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将投入 3.43亿英镑【这里人傻、钱多、好骗】 建造5颗科技卫星, 其中一颗就是用来做量子通信研究。 除了卫星,塞林格估计中国在量子通信项目上的投入大概在3000至6200万英镑左右。而这更是远远超出欧洲和加拿大。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物理学家理查德休斯透露,与之相反的是,2008年,美国国安局和国家标准技术局停止了对所有量子通信研究的资助,因为当时美国政府认为所有的这类研究处于一面混乱当中。 岛国量子通信设备 5、量子通信存在“先天致命缺陷”。 《连线》分析,量子通信有一定缺陷,比如量子隔空传输实验只能在晚上进行, 白天太阳光光线会稀释掉所有传输的量子信号 。另外,量子通讯领域的开创者Charles Bennett也表示出担忧,他说:“要想进行远距离量子通信必须要解决量子信息存储问题。 量子很容易被大部分材料吸收,现在的技术保存量子几分之一秒都很困难 。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要想通过量子通信实现“隔空传物”还很困难。 6、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说:“也许在某个世纪,真的能够传输人类本身,就像《星际旅行》中的科学幻想。”他的前博导泽林格估计“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远距离转移一只咖啡杯。”最乐观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 2016年,一位武汉网友梦想 :“比如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洪水,江防现场再也不会因运输困难,而缺乏紧急救灾物资。国务院的指挥中心,只要输入仓库和现场的电子地址,执行指令后,江边可以立刻出现成吨的水泥、沙袋等等。”有了潘建伟们, 那些矿难的矿工也不用担心了 ,发生矿难后,根本不用费老大力救援了,潘建伟一来,被困百米井下的矿工就可以瞬间传到地面上了;有了潘建伟们,飞行员王伟也不会再失联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不会被炸了,使馆和使馆工作人员可以瞬间转移到“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了;有了潘建伟们,中国再不用建航母了,直接把美帝的航母“隐形传态”来海南就可以啦,甚至白宫、奥巴马也可以传来,飞机、高铁、轮船等一切交通工具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马斯克的space X也可以破产了,因为在神秘的“量子巫师们”那里,你想去那里都可以,火星,小case啦,距离132亿光年的 Abell1835的星系群也可以“ 秒到 ” 。 7、 2010年4月2日,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量子通信加密不可破译的神话幻灭。这项研究由挪威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多位光电专家合著。研究称“所谓的量子加密技术声称永远无法被破解,但我们对两个商业性量子加密系统的实验显示,市面上可以购得的设备稍加改装就能远程控制该加密系统,我们可以在量子信息传递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密钥。” 还有研究者指出,因为现今量子密码传送技术仍需要连接光子密钥传送设备。所以黑客只需通过拒绝服务攻击,轰炸密钥传送设备服务器,就能导致量子密钥无法传送。量子通信可靠性有问题。 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也曾撰文指出,现有的普通加密技术如“公开金钥加密法”可靠性很好,风险很低,所以人们对量子通信加密技术没有多大兴趣。 8、不要以为人民日报、中科院、院士、权威、国级领导等的东西就靠谱,它们也有常犯错、常犯浑、常反科学的时候,我先给大家看点材料: “大师”们不变的铁杆粉丝——官员、演艺界人士、商人——“他们为什么信‘大师’?因为恐惧。 1986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理事长为国防科工委科委主任张震寰:“特异功能研究”的精神领袖钱学森“以党性保证”其真实性。几乎半个中国的省份成立“特异功能研究”机构 、 严新气功成为中国首批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注册的气功功法、 在“大师”张宏堡的报告会上,数十位老将军鱼贯而入,挤满最前几排,聆听台上人的教诲:“我就是你们的父亲,你们必须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我。”  在“大师”离席时:老将军们如赛跑,竞相冲到台上,抢坐“大师”的椅子,争喝杯里的剩茶。 1982年,后来“大师”中的领衔人物张宝胜被引荐到一位“中央同志”面前表演特异功能,这段经历成为张宝胜行走江湖的重要资本。 王林,正是在当时被各方邀请治病,时为“人体科学工作组”发起人的伍绍祖,还为王林题字——“超于常理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发展人体科学,造福中国人民”。 一场张宏堡发功会,到场副部长近20人,厅局级干部约200人,处级以下干部甚至被拒绝参与。 1981年5月,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标志着政界、科学界“绵羊”的结盟。在杨超主持开幕式并作报告后,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聂春荣作了《推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演讲;钱学森更是提交了万字长文《关于开展人体科学基础研究》。 后来“气功热”的主要推动者、国防科工委科委会主任张震寰致信胡绩伟及人民日报党组,直斥后者干“糊涂事”,事情再次闹到了胡耀邦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守住两条线”:“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然而,在4月20日中宣部向全国宣传系统发出的通知中,这一意见发生了微妙变化,在“不宣传、不介绍”外加了“不批判”。钱学森的介入使“三不”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发生变化。他征得张震寰赞同,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这封信又转到了胡耀邦手里。面对这位大科学家,胡耀邦似乎也不得不作出让步,他批示说,“三不”政策稳妥公正,“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不久后,陈祖甲参加一次中国科协会议,会上传达了胡耀邦的批示。陈祖甲亲眼目睹了科协主席周培源因不同意由科协出面办“情况汇编”,与钱学森发生争执。钱情绪激动,称批示“对研究人员是性命交关的”,要求把批示“转给大家”。钱学森的意见没有得到科协的支持,但他很快主导了“情况汇编”类刊物的面世。1983年,《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出版创刊号,头条即钱学森的讲话:《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清华大学很多研究特异功能的人破格评上了教授, 钱学森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即507所)先后作了百余次报告、发言,谈论人体科学等话题,该所很快成为人体科学研究的重镇,张宝胜等“大师”被正式调入,其特异功能甚至被认为可用于军事目的。 1984年,《重庆工人报》发表长篇报道《神医·神话·现实》,正式推出“气功大师”严新。严新是“人体科学”领域以“气功”出山的第一人,对“气功大师”的宣传开始抬头。此后六年间,仅是关于严新“神迹”的著作就有十几种之多。 《光明日报》 多次报道清华大学针对严新的研究,称其证明了“ 人体可以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分子结构 ”【与潘建伟们的“巫术”多么相似】。1987年是这段荒诞岁月里重要的一年。 一位中央领导(当时的人大委员长谭震林明确表示支持气功、特异功能等人体科学的研究。叶剑英元帅、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自观摩张宝胜表演。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张震寰将军,出于用于军事国防的目的,明确支持特异功能研究) 在接见相关代表时表示,“气功不是迷信,而是科学,这不是什么既不要反对也不要宣传的问题,而是要大力宣传,以便促进这项科学研究的深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这一 年,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首次召开会议,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瞭望》杂志的记者一一出席 ;也在那一年,张香玉、张宏堡、田瑞生等气功大师纷纷“出山”,掀起了一股“气功热”;还是在那一年,江西省司法厅、公安厅和南昌市气功学会联合派人到监狱测试王林,王林随后出狱。 1987年,江西省司法厅、公安厅和南昌市气功学会联合派人到监狱测试王林。 一举成名后,王林出狱。 他先当上了南昌市公安局的顾问,当时南昌市公安局一名科长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王林。 在当时的10名顾问中,有80多岁的气功、医学专家,有南昌市地方领导,王林是最年轻的一个,时年35岁,没有工作单位。但王林此后辞去了公安局的顾问。 于是,王林又被安排进了江西省行政学院。 王林的第一幢别墅就在梅岭的方志敏烈士墓旁,独门独院。 1992年3月31日,王林进京,在江西省体委一名办公室主任的陪同下,接受中央人体科学工作六人小组的测试。 “当时测试的房间内,四个角都设置了高速摄像机,以每秒400幅的速度录制,再以每秒20幅的速度放映。还安排了两名魔术团团长,并没有向王林透露身份,如果测试中王林需要助手,则由两名魔术师给予配合”,一名在当时很快得知测试情况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有领导告诉王林,这次是给中央领导表演,不能作假。你如果现在承认自己的手艺是魔术,不是特异功能还来得及,不算欺骗国家。但王林坚持要接受测试”,这位知情者说。 表演获得了成功,王林为中央六人小组表演了“空杯取酒”,但没有表演“空盆取蛇”。 王林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接受中央六人小组测试的气功师。那个时候,作为《人民日报》分管科技的记者,陈祖甲参加了很多次测试,“但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包括气功大师张宝胜。很多气功师拒绝接受测试,或者测试不成功后说自己受到了干扰没法发功”。 王林唯一一次不成功的表演,是给一位中央高层领导。“警卫员要搜他的身,让他很不高兴。表演的时候,他不小心把屁股对准了领导,又被警卫员呵斥。等变出蛇来,警卫员说是从他裤筒里出来的。结果领导批评了警卫员,但也没让他表演完。” 在80年代,有两姐妹在国务院科技办公室一个人的带领下,到处表演腋下认字,当时就能拿出200万买房子。 1988 年,“气功”节目登上了春晚。气功师张加陵表现了气球站人、意念推板和纸吊灯管等节目。后来有专业人士指出节目是剪接而成,主持人姜昆后来也承认,踩爆了好几只气球。“绵羊”已经疯狂, “山羊”们的身影越发黯淡——在主流媒体上失声,在出版界也步履艰难——领军人物于光远此时已调任社科院,其身份已不适宜再反对“人体科学”研究;当伪气功引发了民众的狂热后,反对者甚至要担心自己的安全。曾有两位《健康报》的新闻工作者与杜继文并肩作战,写作多份报告揭露严新骗局,无人理睬,最终放弃;由于受到威胁,一位著书反伪的医生晚上出门甚至要带菜刀。1988年,随着国际组织“对于声称异常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来华访问,并通过测试令所有“超人”折戟,《科技日报》、《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系列怀疑论者的文章,但这种声浪终究被年底出版的钱学森等著的《论人体科学》盖过了。那一年,在507所所长陈信主持的向中央多个部门领导作的汇报表演上,张宝胜一败涂地,但目击者、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写作的《“奇人”张宝胜败走麦城实录》却直到1995年才刊登出来。 严新的气功能改变2000公里外的物质分子结构,张宝胜能用意念把药片从玻璃瓶内抖出来,张香玉能使用“宇宙语”与天外信息交流,沈昌能用意念把癌症“抓”掉,张小平能治百病,有的气功甚至能使农作物增产【与潘建伟们何其相似】 。严新首创的“带功学术报告”被实用的“大师”们广为效仿,大小“报告会”一时间遍地开花。 “医家秘传气功”的学员们聚坐在北京妙峰山,人人头顶一口铝锅;山西气功师宣称改造了90%以上的蚊子; 严新甚至接手了两弹元勋、晚期癌症患者、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邓稼先的治疗 ,邓被折腾了一个月后逝世。 在张宏堡要求弟子在家中悬挂他的头像、顶礼膜拜后,北京、四川两位反对他的干部于1995年2月的同一天被袭击受伤。陈祖甲曾采访的一位科学杂志主编透露,当他拒绝一篇有关特异功能的论文时,连手下编辑都跑来施加压力,抱怨“你别弄死我们啊”。于光远似乎并不惧怕这种压力,他把战火烧到了境外。1989年1月9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于光远谈话:《我坚决反对反科学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宣传》;2月,聂春荣针锋相对地写了篇《我坚决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1994年3月,还没等到设想中的“ 气功大厦 ”成真,著名的“人体科学”支持者张震寰去世,仿佛预示着风潮落幕。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这位戎马一生、曾亲自参加 气功辟谷 的老人还在关心同志的病情,“托人寻找有擅长的气功师帮助调理,可是唯独不考虑他自己”。在悼文中,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原解放军总参通信部政委管谦评价他“不唯书,不唯上,勇于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人体特异现象的存在”。 198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普研究所模仿“大师”,搞了多场揭露伪气功的报告会,常由郭正谊院士出面,与“大师”针锋相对。 张香玉、张小平先后因涉嫌诈骗落案【 潘建伟获取巨额国家科研经费是否有问题? 】。1994年末,在院士联名上书中央后,《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中央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下达,为攻击吹响号角。 1995年2月,中国科学院112名院士联名签发“科普倡议书”,呼吁通过科普反对伪科学。主流媒体上终于又集中出现了对特异功能宣传的批判,雪藏7年的对张宝胜“走麦城”的揭露终获刊发,《工人日报》更是用头版消息加整个第五版的规模刊登了六位专家揭露严新骗局的文章。 以1999年取缔“法轮功”为分水岭,盛极一时的“大师”们坠入低谷。严新、张宏堡等先后前往美国,后者在2006年的一场车祸中丧生;沈昌和此前的张香玉一样,因经济犯罪入狱;张宝胜等则销声匿迹,再无声息。 反对“特异功能”的精神领袖、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叶圣陶因撰文反对而被责难;科协主席周培源因不同意出面而陷入争执。“清醒的文化人不能说话了。” 胡耀邦曾对“特异功能”批示“荒谬绝伦”,又要求“不要介绍和宣传”,但面对支持力量,也不得不作出让步。 有良知、懂科学、富正义的我们今天站出来揭露潘建伟们的“量子巫术”【 好听点叫“量子魔术” 】,就跟当年的于光远、叶圣陶、周培源、胡耀邦们一样,就跟当年揭发严新、李洪志等邪教头目一样。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潘建伟们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反伪科学的司马南、 何祚庥、郭正谊、杜继文、陈祖甲们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古终究是邪不胜正... 【 参考资料:《1979-1949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互动影响》,孙颖通;《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刘华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钱学森鼓捣“人体科学”始末》,陈祖甲 】 纸包不住火,美丽的谎言终究会被吹破,量子通信就是21世纪的“特异功能”,潘建伟们就是21世纪的“李洪志们”,反科学分子就是21世纪的“柯云路 廖文伟 ”。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真理终究不会被“乌云”遮盖,大家一起,将“量子通信”这种类似巫术的东西丢进太平洋吧,除四害,除恶务尽。 ... n.“量子通信”可以“隔空传物”,“星际旅行”可以“变成现实”,物理学再这么乱搞下去,我看离佛学、离神学、吹牛逼学倒是越来越近了,而离科学却越来越远了,此所谓“南辕北辙”... 面对“特异功能”派的大肆进攻疯狂鼓吹,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胡耀邦于1979年4月24日批示“荒谬绝伦”,认为罪不在孩子,而在于地委、党报,胡耀邦在批示中用了两个感叹号:“我们该要怎样警惕啊!该要怎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啊!” 中共当人最讲究“实事求是”,耀邦同志批示“言犹在眼”。潘建伟们只是普通人,不是马列气功师张宏堡、救火先锋严新、盖世华佗胡万林、藏密传人张海、养生达人李一、神仙干妈赵群学、天外来客张宝胜、人体科技沈昌、法轮邪教李洪志...早日脱下你们的“袈裟”、卸下你们的“法帽”、关掉你们的“光环”、戳破你们的“神话”,过点正常人的生活、说点正常人的话语、干点正常人的事吧,会死啊。 “大师”远去,孕育他们的土壤却远未消失 。上世纪末的“决战”并未伴随意识上的刷新,新世纪的十多年来,伪科学的浪潮依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生的“大师”玩的还是老一套—— 权贵的支持、学界的背书、老板的追捧、信众的愚昧 ——只是更有钱了。 1987年4月7日,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利用“气功外气”麻醉患者 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新一轮伪科学“神秘主义运动”的支配下,疯狂的“量子通信”,谁在为“量子巫术”保驾护航,谁是“潘大师”后面的大人物和五毛党推手? 美帝【 没钱、傻、不好骗? 】、欧鬼、俄熊都木有这耗费数百亿的玩意儿,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真面目”: 拳打美帝,脚踢日本,口吐菲律宾,让我们拭目以待... 伟哥 ,加油哦,偶看好你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王国文:一揭潘建伟等“巫师”的皮(王国文系列揭露文章,可登陆中科院中工院主办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2815 ) 隔空传物,似巫术,据说是凭借一种非定域的神奇力量。定域或非定域一词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涉及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形时,非定域作用是指那种无论距离多远的、无滞后瞬间的、无需媒介的、无可阻拦的超时空作用,常称超光速作用或类空作用。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远距离作用,把它比作传心术式的影响。 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所谓的非定域作用。假如在北京有许多龙风双胞胎,把第一对中的G1留在北京,把M1送到上海,把第二对中的M2留在北京,G2送到上海,等等。如果把双胞胎比作纠缠的量子对(量子双胞胎),假如对北京的任意一个婴儿做性别手术,比如把G1做成女孩,由于“存在”非定域作用,那么上海的同胞M1就会瞬间变成男孩。专家们认为这并非荒谬,因为手术前“量子双胞胎”各自的性别均依赖于对方而处于不确定状态。一本名家所著教材中是这样写的:“一旦对其中一个粒子做自旋取向测量,使其产生坍缩,比如向上,则另一粒子虽然处于遥远而未知的地方,也将瞬间同时发生自旋态朝下的坍缩。” 他们认定有非定域作用,但并不讳言那是一种尚不清楚的神奇力量。 现在许多专家认为,量子纠缠意味着非定域作用,相信这已为量子力学实验违反贝尔不等式所“证明”。1993年,贝内特等6人根据非定域作用提出一个隔空传物(teleportation)理论和通信应用方案。teleportation 也被译作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离物传态或量子态超空间转移。惊人的是,奥地利泽林格领导的研究组和意大利马提尼的研究组各于1997和1998年报告量子隐形传态已经实验实现。后者比前者投稿早了三个月,争要优先权。贝内特自己把隔空传物比作伏都(巫术),伏都教(voodoo)的巫师擅长通灵术,替人除祸消灾。 隔空传物理论和所谓“实验实现”产生的反响耐人寻味。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约瑟夫森2001年在一篇短文中写道:“量子理论与信息和计算理论现在已被富有成效地结合起来。这些发展可以导致对像传心术等过程的解释,传心术是不列颠的研究前沿领域,这些过程在传统科学中还是不能理解的。”一位博士在试论“气”的物质属性一文中谈到:“许多高功夫[气功]师都能感觉到意念的瞬间性可能是超光速的(不同于电磁波),量子力学长期以来也坚持量子作用是超光速的(称为非定域性),...这一点对于揭示气功外气的量子属性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说:“也许在某个世纪,真的能够传输人类本身,就像《星际旅行》中的科学幻想。”他的前博导泽林格估计“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远距离转移一只咖啡杯。”最乐观的是,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一位网友梦想:“比如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洪水,江防现场再也不会因运输困难,而缺乏紧急救灾物资。国务院的指挥中心,只要输入仓库和现场的电子地址,执行指令后,江边可以立刻出现成吨的水泥、沙袋等等。”此类梦想,不一而足。 让笔者杜撰一个幽默故事。北京要派孙悟空立刻去深圳任动物园园长,巧遇特大台风和洪水,一切交通中断。幸好两地都有隔空传物专家以及有双胞胎猴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这对猴子,一只在北京,另一只在深圳,都持有同胞的全息像,好比是互相纠缠的。现在北京的隔空传物专家按程序首先要做的是,把老孙-猴子联合体按特定方式拆分,用数学语言,即把描述老孙的态矢量与这对猴子的纠缠态张量的“张量乘积”投影到描述四只八卦炉的各个态张量上。四只炉子是四对双胞胎猴子的化身,代表老孙与猴子的四种不同基本纠缠方式,专干对老孙进行脱胎换骨的勾当。贝内特等人的理论表明,在2号炉上的投影正好是同胞的全息像,而在1号上的变了,右侧各器官都扭转了180度,在4号上左右反了,而在3号上的,不仅左右反了,右侧各器官还都扭转了180度。这时深圳的猴子当园长要等老孙在北京被销毁,因为拷贝是被禁止的。按理论,他进哪一只炉子是随机的,几率各占四分之一。这回老孙随机闯进的是2号炉,专家笃信他包含的全部信息刚好原样转移到深圳那只猴子身上。一当用手机告知是2号,深圳猴子就被“核实”是地道的孙悟空了。如果不是2号,也很简单,只要按告知的炉号,用相应的“线性变换”做一下修复就行。听起来像煞有介事,然而悟空窃喜,专家们混淆虚实,认虚为实,把俺老孙的信息就地替换深圳猴子全息像中的信息,当作信息在量子信道上的远距离隔空传送。隔空传物是巫术,悟空熟知,对付巫术要靠独门绝技。 言归正传。我们早就知道,假如在理论上能够做出一个不发散的线性波包,其中只与粒子的能量和动量相关的傅立叶分量(特征分量)就是粒子的波函数,那么它就是一个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统一体。这样的波包可以做出来,而用波包的含峰片和不含峰片的干涉可以解释杨氏双缝实验。有意义的是,它也能解释最不可思议的量子纠缠。例如考虑由非线性晶体产生的一对纠缠光子(A,B),可以设想,当光子A波包的含峰片向甲某方向运动时,B的一个不含峰片跟着A的含峰片走,如影随形,合成新的体系S1,同时,A的一个不含峰片跟着B的含峰片走,合成新的体系S2。并且,如果甲某对A的含峰片进行测量,它的伴随者也必然受到同样的测量,甚至若B的含峰片连同其伴随者在乙某处被毁了,在甲某处A的含峰片的伴随者也还总是“阴魂不散”,真所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伴随成分的永不分离性是量子纠缠的根本特征。这可能就是量子理论中二光子的四波函数纠缠数学表示式所反映的真实情景,这四个波函数是上述四片的特征傅立叶分量。显然,这种方式的纠缠决定着甲某和乙某双方实验测量结果的统计性关联,这种关联无关于无端的非定域作用。爱因斯坦在1946年文章“自述”中表示“坚持认为”:“体系S2的实在状况与我们对那个在空间上同它分开的体系S1所采取的行动无关。”总之,量子纠缠并不意味着存在鬼魅远距离作用,也不意味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性因果律相抵触。元朝管道升写给夫君赵孟頫的词“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是量子纠缠极好的写照。”顺便指出,鉴于如此的量子纠缠情景,显然半透半反镜加上符合计数测量不会有纠缠光子的功能,即通过他们不会产生真的光子纠缠或纠缠交换。 我们还注意到,贝尔对量子波包峰外部分的存在和效应毫无意识,他想当然地引进经典型的潜变量和其经典式的分布函数推出一个不等式,推论非定域性(鬼魅远距离作用)必定存在。他的不等式和类似的不等式是用“潜变量”把经典实体装扮成量子实体推导出来的,因此这类不等式根本不可以作为鉴别量子纠缠是否具有定域性的试金石,也不能用来鉴别子体系间是否存在纠缠,更不能用来鉴别量子隐形传态是否实验实现。由此看来,依据量子纠缠非定域性解释的隐形传态理论纯属数学游戏。美国康奈尔大学穆尔明教授说:“在我看来,似乎非定域性为某些深深的困惑太廉价的提供一条出路。”西班牙量子物理教授散托斯认为贝尔的结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上最大的忽悠(delusion)之一。非定域作用既不存在,何来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何来传送的好保真度?恐怕连一条量子态编码的短信“您好”也不能隔空传送成功。 对神话和巫术,不妨一笑了之,但是,我们不能不冷静地、认真地思考一下目前一种流行的说法:“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这个魅力无限的梦想前景吸引了不少量子世界的拓荒者和投资者。近十年来,它在媒体上已闹得沸沸扬扬,实际上,真的业绩乏善可陈。不无担心,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有迷失方向的危险。以笔者拙见,不仅量子隐形传态(隔空传物),一切取决于非定域作用的信息技术开发方案都不能指望成功,更不能指望通过这类研究来否定爱因斯坦一生坚持的定域实在论思想。 (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国文) 附件二、 王国文:谁在推动潘建伟等的惊天骗局?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完备,因而该理论含有鬼魅隔空作用的意味。关于他与玻尔的争论,郭光灿院士说:“这场争论的本质在于:真实世界是遵从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还是 玻尔的非局域性理论。”事实是,玻尔虽然坚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但从未表示过相信有鬼魅隔空作用,也从未有过什么非局域性理论。有意思的是,现时世上居然传播着一条某些物理学家编造的特大、特时髦的谎言: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这种隔空影响称非定域关联,常称非定域性。谁知竟不断有圆谎实验——量子隐形传输——震惊世界。被跟进的势头曾一度高涨,不过近年明显减弱,并渐趋孤立。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基础是这个非定域性,好在最著名的大学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对量子隐形传输都无动于衷,美国《科学》杂志也不青睐量子隐形传输的文章。虽然宣扬这个非定域性的文献汗牛充栋,相关的通俗作品也不计其数,但否定或怀疑隔空影响的专家和作品也不胜枚举。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格里菲斯在他的书《一致的量子理论》中写道:“非定域的影响源于逻辑错误,当后者被纠正,那些非定域性鬼东西消失。”科学屈从逻辑!与麦克斯韦齐名的赫维赛德有一句著名的遗言:“逻辑万古不朽,坚忍不屈。”还有,一个好兆头是,开始在教科书中出现反非定域性的声音。诺奖得主温伯格的新书《量子力学讲义》(2013年首版)中写道:“量子力学中纠缠的存在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在纠缠体系的一个部分上的测量是否可用于将消息发送到另一部分上,而不受有限光速设定的限制。不,不能被利用。” 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师徒一对,维也纳大学的泽林格组和中科大的潘建伟组还在大搞量子隐形传输。青篮相竞,于2012年八月九月在《自然》杂志上先后刊出文章“百公里自由空间通道上的量子隐形传输与纠缠分发”(下称文1)和“143公里上用主动前馈的量子隐形传输”(下称文2)。文1受到好评:“为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远距离的量子力学基础检验铺平了道路”,“来自于潘建伟小组的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文2主持人泽林格称:“我们的实验表明,量子技术如今是如何地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地有用。”他们给人的印象是,量子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该是准备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了。潘建伟透露,我国计划在2016年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泽林格得知这个情况后,专程来了两次,希望能参与这项工作。与此相关,潘建伟团队的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个人获2012年度国际量子通信奖,还有做过同类工作的陈宇翱获欧洲物理学会2013年度菲涅尔奖。“汤森路透”组织发布的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预测中,首列了贝内特,布拉萨德和沃特斯,因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量子传输协议,称该协议已经通过实验验证。这种传输很神奇,贝内特把它比作伏都教的通灵术。文1和文2似乎都是该协议的实施范例和验证。 对文1,《物理世界》网上有人评论:“我们渴望宇宙的奇迹,但像这样的文章让我们失望。...我发誓可以用6个字母的单字voodoo(通灵术)解释量子隐形传输。”日内瓦大学的尼古拉斯·吉辛是欧洲搞量子信息第二大团队的领军人,隔空鬼魅作用的铁杆支持者和最疯狂的鼓吹者,不知怎么滴,这回倒认为,潘建伟组在青海湖上的隔空传输有点欺骗,是一桩隐性诈骗。他说:“这隐性诈骗在于,同一个紫外激光器似乎在同时产生纠缠光子和隔空传送的光子,这不会发生在一个实际的系统中。还有一个关于隔空传送在什么时候实际发生的问题。当贝尔态测量——触发隔空传送过程——被爱丽丝做的时候,驶向鲍勃的光子还几乎没有离开多远。充其量几米。因此,所称隔空传送97公里是有点过分了。”难道潘建伟对贝内特等人的隔空传输理论,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吗?吉辛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因此那97公里是欺骗。细查,量子力学并没有告诉我们有量子隐形传输的可能性,文1连隐性诈骗都不是。专门研究量子力学基础的中科大教授沈惠川称潘建伟懂量子力学“了了”。还有,该校一位专长光学和物理学史的资深教授认为潘搞的量子隔空传输是荒谬的。北京有一位在思考贝尔态测量问题的教授说,在这个问题上,觉得潘不诚实。福州学者梅晓春说:“量子隐形态传输”的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文章写的不明不白,实验结果不明不白。许多专门搞量子力学的人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其他不是量子力学专业的。连他们自己课题组的人都弄不懂,我曾在学术会议上问过他们研究组的人,也问其他单位搞这个东西的人,都是一问三不知。” 对此,曾有研究者说:“想要给大家都讲明白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 对于潘建伟和泽林格密锣紧鼓合谋把隐形传输上“神州”的事,有人气愤地说:“联合起来骗中国的钱?”“咱中国钱多、人傻,洋鬼子快来啊。”至今只有十分精通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同行尼古拉斯·吉辛指出他们有故意欺骗行为。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大搞巫术科技,总是祸国殃民。 国内网上对隔空传送此类胡作非为有过猛烈的痛斥:“这也敢拿出来,你真以为人都傻了吗?”“假的,不可能”,“伪科学”,“忽悠,接着忽悠”,“刘谦的魔术”,“中国又开始出新的气功大师了”,“见鬼了吧”,“愚人节吗?”。他们像一群嚷嚷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恐怕科学史上没有一篇论文有过如此的遭遇。据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克特勒非常反感这种不触及真正物理问题的所谓时髦工作,说泽林格不懂物理,最会的就是用分束器把一束光分成两束 ,又挺会搞钱,招了一大批学生给他干活。另一位得主康奈尔也表示类似的看法,绝对不支持他的学生用BEC 做量子信息。关于文2,量子光学大师、诺奖得主格鲁伯说:“起初,我试图谨慎地跟踪其发展,但开始就连在幻想什么和究竟领悟了什么都难以区分,更不用说对于居然已经实现的什么了。”据知,美国国防部早就否定量子隐形传输项目。政府在新一轮科技规划中对光量子信息项目不再支持,并从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量子计算组撤回资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所也失去对量子加密研究的资助。显然的原因是花了大钱,实事一项无成,很可能在怀疑那是一个大骗局。 对于隐形传输,以往有记者去过这种工作的实验室,想看看光子到底是如何隐形传输的,好像很失望,除了看到在符合计数器上得到的一些曲线之外,没有别的。那么要问,不用符合计数器,远离的双方能否独立观察光子的态的隐形传输?当然最好是不用,但是1997年以来的历次实验表明,离开符合计数器就什么戏也没有了,它们像是魔术师的必备道具。看来,文1和文2的作者们不免有按愿望分析数据和做出想要结论的嫌疑。一般实验结果本身就是提供证据,很少需要做其它验证,而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常常还需要做某种验证,否则缺少说服力。这种传输多般用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的违反来验证。文1在5月发布的预印本中,未报道这种验证,在8月的论文中补充说:“CHSH不等式的违反经无定域性漏洞观察。”后面将指出CHSH不等式本身没有科学意义。做科学实验要准备失败,甚至是必由之路,但一再编造不反映事实真相的成果就有问题了,演示量子隐形传输的实验似乎属于这种情况。 再细看实验路线,量子隐形传输理论要求贝尔态测量作为其实现的关键步骤。这种测量需要一个被传输的态与纠缠态相乘的乘法器,还需要一个贝尔态分析器。在文1和文2中,他们用半透半反镜做乘法操作,用一些偏振分束器、光子探测器和符合计数器的联合做贝尔态分析。但是,对半透半反镜的物质结构及它与光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是非常清楚的,它是线性光学器件,顾名思义它不能用来做非线性的乘法操作,而所用的贝尔态分析也是糊弄。其乘法操作的目的是产生纠缠交换,他们是依靠非物理的(子虚乌有的)波函数坍缩产生想要的纠缠交换,如一本量子信息物理教材中讲的:“尽管两个光子之间(以及分束器中)并不存在可以令光子极化状态发生改变的相互作用,但“全同性原理的交换作用+符合测量坍缩”还是使两个光子极化状态发生了改变——纠缠起来。”我们知道,由两个体系的态通过线性光学器件混合成的态原则上是可以分解成各子体系的态,即不可能有这种纠缠交换发生。还有,文1中报道测得光子态隔空传输的平均保真度为0.804,文2报道其平均保真度为0.863,后面要论述,光子的态根本无隔空传输的可能性,哪来的保真度,这种所谓的保真度是接收方在光束上按愿望分析实验资料得出到的结果。对贝尔态测量和隐形传输,泽林格(2000年)杜撰传输一个大活人来说事:“对辅助物和 这个人进行联合 测量把他们变成一个随机的量子态,以及产生了大量随机的(但有意义的)资料——每个基元态2比特。因鬼魅隔空作用,这一测量也瞬间改变了遥远对应物的量子态 。”常听说,隔空传输的科学幻想于1997年终于实现,那是一个弥天大谎。隔空传输是幻想,但不是属于科学幻想,是巫术。如果量子巫术获诺贝尔物理奖,那我们可有好戏看了:“鬼科学看好降价的诺贝尔奖鬼”(此话见于路透网)。 就数学表述的完美性和成效而言,量子力学好到无与伦比,但就物理思想而论,这个理论竟烂到不明物理实在,诠释无奇不有,纷争不已。费曼认为“无人懂量子力学”,不懂例如指不知道一个粒子到底是如何同时通过双缝发生干涉的。还有,不知道一对全同粒子到底是如何发生纠缠的。拉比在玻尔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讲:“我觉得,我们还未得要领,下一代人,他们一旦找到那个要领,就会拍拍脑袋说,他们过去怎么会想不到的呢?”量子干涉的玻尔互补原理解释和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解释导致他们否定微观粒子的实在性,而量子纠缠的爱因斯坦的隔空作用解释导致他本人不虔诚相信量子力学。他因坚持定域实在论而被人称为老顽固。的确,用贝尔型潜变量——粒子的位置、动量、自旋等——肯定无望建立起量子理论,这好像不仅说明实在论荒谬,而且说明量子力学意味着分离的物体间存在隔空作用,因此一个极端尖锐的问题摆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面前。随着进入信息时代,因渴求新的信息理论和技术,反对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达到了高峰。特别是,出现了根据非定域关联的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和其“实验实现”。爱因斯坦不相信存在像传心术那样的鬼魅隔空作用,薛定谔称之为巫术。科学地看,绝不可能有无需载体、无需时间、无论多远、无任何东西能够阻挡的信息传输通道。量子力学哪里告诉我们传递信息可以不用物理载体?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递是不可思议的。事实表明,即使不懂量子力学,只要不失科学精神,照样能取得辉煌成就。然而,如果不懂装懂,基于对量子力学的错误认识编造虚假实验事实,那就要引起警惕了。 几乎没有人会相信神出鬼没、超距感应的事情,这类玩意儿只见于幻想小说或电影,像《西游记》、《星舰奇航记》。惊人的是,1997年以来,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论文中及相关的通俗读物中,都声称这样的事已经真的实现,以致期望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以量子隐形传输为基础的量子信息技术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骗局?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革命”或“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1)波函数坍缩假设的谬误 波函数坍缩假设是1927年海森伯提出来的。坍缩是指,一个体系的某个观察量在被观测时,体系的波函数即刻坍缩到该观察量的本征态。如果观察量是粒子的位置,则坍缩到一个点状波包,认为它代表一个实在粒子。爱因斯坦不接受这个假设,认为不能想象一个无限扩展的平面波会在探测屏上瞬间坍缩成一个很小的波包。薛定谔杜撰一个猫思想实验用来暴露和嘲笑波函数坍缩假设的荒谬性,因这个假设意味着人眼的最后一瞥决定猫的死活。海森伯后来(在1960年)明白表示波函数坍缩不是实在的物理过程,是一种数学过程。这里存在着波函数是实体还是实体的某个方面的问题,或者,实体原本不存在,而是为观测所创造。如果实体原本存在,则不可能发生如此般的坍缩。在剑桥的一次会议上,90位物理学家有一次非正式投票,只有8位宣称它们的见解与波函数坍缩有关。加之因波函数坍缩无任何可信的实验证据,有人称之声名狼藉。我们总是相信,测量到的一定是测量前存在的,至多加上测量所引起的某种变化。科学解释因果关系,所有科学分支都服从因果律,而波函数坍缩假设违反因果律,因此许多人欢迎不含波函数坍缩的量子力学诠释,这类诠释有,玻姆的潜变量诠释,多世界诠释,一致性历史诠释和系综诠释等。泽林格等认为符合计数测量引起的波函数坍缩——“后选择”,能使前置的半透半反镜成为量子纠缠器,这是他们制备多光子纠缠态的唯一办法,因为靠晶体的非线性连产生三光子纠缠态也还希望渺茫。非物理过程怎么能产生物理过程量子纠缠呢?不论量子纠缠的真相如何,仅凭这个情况看,用半透半反镜结合符合计数测量制备多光子纠缠态是魔术,所称的各种应用都是画饼充饥。泽林格认为:“最基本的思想是,信息是量子力学的中心概念。所以,量子力学并不是关于实在的,而是关于信息的,关于知识的。”“信息在做判断时是量子化的,所以世界就表现为量子化的。”用这种唯信息论解释波函数坍缩也无意义。 为了协调量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冲突,乃至解决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和测量问题,我们不得不去猜想潜在的实体和潜在的变量。可以想象,潜波作为变量天生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相容。已经发现,用潜波等权叠加的初包能描述一个微观粒子,以及用它的含峰片(实体)与不含峰片(准实体)的联合能解释一切量子干涉现象,这证明波函数坍缩是臆想,是多余的假设,也说明以表观坍缩代替名副其实坍缩的退相干纲领没有意义。关于退相干,阿德勒(S. L. Adler)在文章“退相干为什么解决不了测量问题”中称:“我不相信,详细的理论计算或近期的实验结果表明退相干已经解决了与量子测量理论相关的困难。”卫贝(N. Wiebe)和巴冷廷 (L. E. Ballentine)说:“我们的结论是,对解释宏观物理经典行为的出现,退相干不是必需的”。霍兰德(P. R. Holland)指出:“试图纯用波函数和密度矩阵说明量子体系的经典行为未抓住这个要点:态的经典概念,即每一瞬间的粒子位置,在逻辑上是有别于态的量子概念,前者不作为特殊情形包含在后者之中。书籍中忽视了这一点。它意味着仅根据波函数的处理,从量子力学不能获得在观念上和数学上一致的经典力学导出。”波函数坍缩假设是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要素之一,在文1中称瞬间投影。 (2)贝尔不等式理论的谬误 亨利·斯塔普称贝尔不等式理论是“最深刻的科学发现”。贝尔不等式的建立有三个假设:1.量子力学是正确的,2.爱因斯坦的实在论或(和)定域性成立,3.观察量是潜变量(如坐标、动量、自旋角动量等)的统计平均。第3条因想当然而常被省略,这条是关键,不等式的推导完全按这一条的思路完成。量子力学公认是正确的,没有问题,而又默认“观察量是潜变量的统计平均”,因此,贝尔型不等式的实验检验违反,就被认为无疑证明了实在论和定域性至少有一个不成立。这个结论的合理性似乎无可怀疑,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物理学界和哲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同。然而我们很清楚,微观粒子的行为与经典质点的行为大不相同,“观察量是潜变量的统计平均”这个假设未摆脱经典质点行为的意味,这至少说明这个假设是值得怀疑的,因而贝尔不等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常听说阿斯佩克特等的实验证明了非定域性,这个说法也有问题。现在,我们在这里列出一部分量子物理专家对贝尔不等式的批评: (1)洛察克(G. Lochak):“依我之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违反无关于所谓的“非定域性”或“非分离性”。这违反只不过表明量子几率不是经典几率!” (2)德拜锐(W. De Baere)等:“首先,必须认为量子数学体系本身是完全定域的,意即在一个地方的测量结果统计不依赖于远处另外的同时作用。并且,在所有现时有趣的量子场论中,对类空间隔(x-y的平方),观察量的对易子 等于零,这保证定域性。” (3)佩雷斯(A. Peres)等:“贝尔定理并不意味着量子力学本身存在任何非定域性。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场论明显是定域的。简单而显然的事实是,信息必须被量子化或不量子化的物质携带。因此量子测量不允许任何信息传送快于实验中发射的粒子格林函数中出现的特征速度。” (4)阿德尼尔(G. Adenier):“虽然证明贝尔不等式违反的实验愈来愈准确和无漏洞,必须强调,不管如何地准确和接近理想,它们能证明的不外乎量子力学的有效性,而不是那定理的有效性。” (5)贝尼(G. Bene):“然而,我们坚持认为这样的结论 在物理上不能被接受。定域性原理(或爱因斯坦分离性)在所有物理学分支中,甚至在量子物理中,包括最深奥的量子场论,我们已经用得很好。颇难相信它只在测量情形中失效。毕竟,测量只是两个物理体系间的作用,其一是原子组成的宏观测量器件,对它的结构和作用我们从量子力学有相当好的了解。无留给神秘非定域影响的余地。” (6)阿卡笛(L. Accardi)等:“我们证明定域条件与贝尔不等式不相关。我们检查认为贝尔不等式的实际起源是经典(柯尔莫戈洛夫)几率理论可应用于量子力学的假设。” (7)散托斯(E. Santos):“实际上至今被实验上违反的所有不等式都不是单独从实在论和定域性条件推导出的真正贝尔不等式,而是要求辅助假设推导出的不等式。颇为显然,这种不等式的违反不能驳倒整个定域潜变量理论家族,而只是有限的家族,即满足辅助条件的那一些。”“依我之见,错误信仰 影响的扩大是二十世纪物理史上最大的忽悠(delusions)之一。” (8)格里菲思(R. B. Griffiths):“非定域的影响源于逻辑错误,当后者被纠正,那些非定域性鬼东西消失。” (9)温伯格(S. Weinberg):“量子力学中纠缠的存在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在纠缠体系的一个部分上的测量是否可用于将消息发送到另一部分上,而不受有限光速设置的限制。不,不能被利用。” 批评贝尔不等式者远不止这些。文1和文2的作者好像对这些批评不闻不问。 非定域性观点已成时尚,量子物理专家都在谈论非定域性,多数称贝尔不等式理论和阿斯佩克特等的实验已证明量子非定域性的存在。殊不知这是以讹传讹。实情是这样的,阿斯佩克特等把贝尔型不等式(CHSH不等式)用在光子上,对一种特定的实验安排,由不等式预言的结果为小于等于2。另一方面,对同样的安排,量子力学预言结果为严格等于2乘根号2(=2.828)。他们的实验结果为2.697(误差0.015),与量子力学的预言相符,而比CHSH不等式的预言结果大得多。他们于是做出结论: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是错误的,非定域性(鬼魅隔空作用)确实存在。至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实验结果符合量子力学,而又有充分理由相信量子力学本身是正确的,那么从这实验结果,可以直接了当断定贝尔的理论是错误的。一个物理不等式扯上哲学的定域实在论是节外生枝。值得注意的是,阿斯佩克特在2007年《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量子力学:是定域的,还是非定域的”中承认,否定定域性不是他们的实验的逻辑结论,不过他还是“倾向”认为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宣告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的丧钟已敲响。好一个“倾向”! 理不直,气还壮。冯诺依曼在他1932年的书中给出了潜变量不可能性的首个“证明”,并声称:“应当指出,我们无需进一步去研究“潜参数”的机制,因为我们现在知道量子力学确立的结果从未能借助它推导出来。”贝尔反对他的证明说:“然而冯诺依曼的证明,如果真的去抓住它,会在你手中瓦解!一无所有,不但搞错了,而且很愚蠢!”鉴于已经发现以潜波为变量的量子理论能重复量子力学的一切预言,现在我们是否能用同样的话去批评贝尔的定域潜变量不可能性的证明?阿斯佩克特号召借非定域性这种神秘力量掀起“第二次量子革命”,不幸,至今实事一无所成。贝尔的理论被捧成教条和否定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思想实为科学史上最愚蠢之举。 (3)对量子纠缠认识的谬误 量子纠缠被认为是物理学中的最大奥秘。量子纠缠态在数学上定义为:“如果一个粒子复合体系的量子态无法分解为各子体系量子态之张量积,这个态称为纠缠态。”量子纠缠在物理上通常理解和描述为隔空瞬时影响,认为它的存在已被贝尔型不等式的检验所证明。最早发现量子纠缠的是狄拉克(1926年),不是爱因斯坦(1935年)。量子纠缠是确实存在的现象,最好的纠缠态例子是氦原子中的单态2sS_0和三重态2sS_1。氦中的两个电子(1和2)有四个状态((A1),A(2),B(1),B(2)),它们形成两个轨道纠缠态(A(1)B(2)+A(2)B(1),A(1)B(2)-A(2)B(1)),态交换引起的附加能量称交换能。近年已经能用激光把氦原子中的两个2s电子的交换能测得非常精确,而且与精确的理论计算结果很好符合。无论在这理论还是实验中都无隔空影响的意味。在氘分子中有类似的情形,当两个氘核远离时,保持着曾作用时留下的纠缠印记,而无隔空影响可言。对量子纠缠找不到可类比的事实,只有一些能表达逻辑关系的隐喻。元朝管道升写给夫君的词——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可以隐喻量子纠缠中的交换真相。还可以打个比方,两位干部担任了四个职务:东乡的书记兼了西乡的乡长,西乡的书记兼了东乡的乡长,那末,东乡的书记感冒,西乡的乡长不免要咳嗽了,无论两个乡相距多远。这个情况可以隐喻量子纠缠中二者联动的真相,联动完全发生在同时同地。事实上,已经发现不仅用初包的含峰片(实体)与不含峰片(准实体)的联合能解释一切量子干涉现象,还进而发现,两个初包的不含峰片的交换并融合能解释一切量子纠缠现象,因此,无需再担心量子纠缠中有幽灵作怪,也不用再担心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冲突。把量子纠缠理解为隔空瞬时影响已造就那条科学谎言:“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对量子纠缠的此种理解已导致一系列错误,以量子隐形传输理论最为荒唐。谁知竟不断有圆谎实验震惊世界,而且越来越疯狂,文1和文2即是典型。对这种子虚乌有的隔空瞬时影响(非定域性),著名瑞士物理学家尼古拉·吉辛夸口:“未来的科学史家将把我们的时代描绘为非定域性伟大发现的新纪元。” (4)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谬误 1982年沃特斯和祖瑞克发表了题为“单量子不能被克隆”的论文,他们证明这种克隆与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不一致。既然单量子无法被克隆,所以量子密码原则上可以提供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保密通信系统。然而我们知道,激光器的类型何其多,因为光是容易被放大,即光子容易被克隆。光学专家都很清楚,激光器发射出处于一种或一些特定模式的光子,但是媒质的光放大作用,原则上无模式限制,只受能级匹配等物理条件影响。沃特斯和祖瑞克说:“因为没有预先的知识,我们不可能选择正好合适的拷贝体来做这件事。”其实,无需去特意选择,只要条件准备充分,可让其自动选择。做过气体激光器的(包括笔者)都知道,在气体媒质中,光子的增益不依赖偏振方向,故只要准备充分条件,对任意方向偏振的光子原则上都能克隆。再说,量子力学是线性理论,然而实际量子过程(像制备或测量过程)都不是线性的,即不能原则上从量子态的线性推论某个非线性过程一定不可能发生。他们做出的结论——除水平和垂直偏振的之外,对任意偏振的单光子的克隆是不可能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例如对各向同性的光放大媒质,从旋转对称性考虑,如果能克隆水平偏振的光子,那么偏振旋转任意角度的光子照样能克隆,反之,如果任意态不能克隆,转到水平方向也不例外。祖瑞克强调只是“未知的”量子态克隆被禁止,因为对已知的量子态,能够简单地一模一样制备(拷贝)。然而,能否克隆取决于客观法则,它不依赖于我们对被克隆态的未知还是已知,一般科学家都不能容忍主观意识左右物理规律。因此,未知量子态不可克隆定理出自对量子态叠加原理的误解和误用,是一个伪定理。这种克隆并不违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事实上连羊都可以被克隆,因而由这伪定理做出的结论“量子加密能保证万无一失”是一句假大空话。在量子密码派与现代密码派的博弈中,这句话是前者对付后者的利剑。这个伪定理还有更严重的后果,没有它就不会有量子隐形传输理论。 (5)量子隐形传输理论的谬误 1993年贝内特等6人发表一篇论文,题目为“经过经典的和EPR的双重通道隐形传输一个未知量子态”。他们根据纠缠量子的所谓非定域关联、波函数的坍缩假设和未知量子态的不可克隆定理提出了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即集上述系列谬误之大成。打个比喻,北京要派孙悟空(比作一个光子)立刻去深圳任动物园园长,巧遇特大台风和洪水,一切交通中断。幸好两地都有隔空传物专家以及有双胞胎猴子(比作一对纠缠光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这对猴子,一只在北京,另一只在深圳,都持有同胞的全息像(比作与对方交换的部分)。现在北京的隔空传物专家按程序首先要做的是,把悟空-猴子联合体按特定方式拆分,用数学语言,即把描述悟空的态矢量与这对猴子的纠缠态张量的“张量乘积”投影到描述四只八卦炉的各个态张量上。四只炉子是四对双胞胎猴子的化身,代表悟空与猴子的四种不同基本纠缠方式,专干对悟空进行脱胎换骨的勾当。贝内特等人的理论表明,在2号炉上的投影正好是同胞的全息像,而在1号上的变了,右侧各器官都扭转了180度,在4号上左右反了,而在3号上的,不仅左右反了,右侧各器官还都扭转了180度。这时深圳的猴子当园长要等悟空在北京被销毁,因为克隆是“被禁止”的。按理论,他进哪一只炉子(坍缩到那个态张量上)是随机的,几率各占四分之一。这回悟空如果随机闯进的是2号炉,专家笃信,他包含的全部信息刚好原样转移到深圳那只猴子身上。一当用手机告知是2号,深圳猴子就被“核实”是地道的孙悟空了。如果不是2号,也很简单,只要按告知的炉号,依照相应的“线性变换”做一下外科修复就行。听起来像煞有介事,然而悟空窃喜,专家们把俺的信息就地替换深圳猴子全息像中的信息,当作信息在量子信道上的远距离隔空传送了。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理论在数学上是严格的,无可挑剔,但是,我们要严防被数学形式所迷惑,重要的是看数学所表达的物理实质。不难发现,这个理论在物理上混淆了虚实、颠倒了远近,纯属数学游戏。科学史上没有一个理论比这更荒唐。量子物理学家可能都知道,要用量子态编码隐形传输“您好”这样一个简单信息也无望成功,那不是因为“您好”不是一个“未知”的信息,而是根本不存在隐形传输的可能性。事实上,凭借量子隐形传输至今实事一项无成,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原则上无可能性。隐形传输信息无异于传心术,这个理论已导致科学与巫术的联姻,不折不扣属于伪科学。一般而言,巫术科学起自愚蠢,恐怕很有可能因利益诱惑走向欺诈。 (6)一个惊天骗局形成 一般而言,理论探讨中发生谬误是科学发展必由之路,是宝贵的经历。而基础研究的实验不仅是为了证明理论的预言,更重要的意义是去纠正理论中的错误。不过,实验工作者多般热心于前者,期望获得正面结论,在特重功利的当代,更是如此。1997年泽林格的研究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实验的量子隐形传输”,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实现隐形传输无疑是破天荒的,如果是真的话。此后,出现了一种说法:“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这个魅力无限的梦想前景吸引了不少量子世界的拓荒者和投资者。大容量通信,量子加密和量子计算的各种“突破性成果”随之接踵而来。更耐人寻味的是,泽林格预言:“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隔空传送一只咖啡杯。”潘建伟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一些,不可以想象:由各种各样分子组成的人,也可以在瞬间,带着他所有的记忆,带着他的品质,带着他的痛苦和欢乐,甚至包括感冒,传输到遥远的地方?”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约瑟夫森2001年在一篇短文中写道:“量子理论与信息和计算理论现在已被富有成效地结合起来。这些发展可以导致对像传心术等过程的解释,传心术是不列颠的研究前沿领域,这些过程在传统科学中还是不能理解的。” 最乐观的是,2006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我们已经看到一副科学与巫术联姻的景象,包括最近震撼世界的文1和文2,一个惊天骗局已经形成,它不仅愚弄了无数的外行人,还迷倒了无数的内行人。 现在根据以上的讨论,对文1和文2以及以往的同类论文要给予负面的评论,意见是,此类工作依据的理论、实验路线和做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宣称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和为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是一个弥天大谎。荒唐的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巫术性实验演示危害极大,至少有四: (1)浪费国家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已经浪费巨大,还有扩大之势,阻止这种浪费是当务之急。建议对我国863计划中、973计划中以及十二五规划中有关量子隐形传输的项目和课题重新进行审议,该停的就停。特别是,不要投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去搞量子隐形传输通信工程(包括上飞船),那绝对是祸国殃民的事。办这类蠢事可能比腐败的危害更大。 (2)在学校里误人子弟,在社会上误导公众。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实验演示已见于教科书和许多通俗读物,贻害不浅。呼吁教科书的作者和科普作家严肃、谨慎从事,不要把太不可靠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和公众。 (3)危害科学和文化。科学与巫术联姻会把科学发展引向歧途,乃至侵害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事实上已把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引向错误方向,也已有被邪教利用的情况,其危害不可小觑。 (4)骗局影响的扩大要靠炒作和忽悠,其竭力的炒作和天花乱坠的忽悠不仅污染学术环境,还败坏了学术风气。 看来,现在是揭穿这个惊天骗局的时候了!望受其影响者,及早走出迷途,加入反“巫术科学”的行列。 附件三、 气功大师今何在 2006年10月28日09:42 人民网 中国特异功能始于1978年四川日报唐宇耳朵识字,后1983年钱学森认定“新时代有新科学,生命科学奇妙无穷”(大意),从此,中国隐居山林的强者开始一步步走出,大气功师纷纷出山,其中四川尤其钟天地之灵秀,特异功能者全国最多。话说此后不久,废柴美苏研究了数十年的超功能者就被中国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全面赶超,我中华原是东方文化发源地,那神灵就自然要比基督邪教的要多些,也要灵验些,所以,直到95年美国停止特异功能研究,我国的特异功能者仍旧层出不穷,直到特异功能者非要救中国为止…… 张香玉,女,1987年起授自然中心功,信徒上十万人,1992年被捕,判7年,后不明。 严新,男,1984年7月被杂志宣传后发迹,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气功师,自称阻止过原子弹和兴安岭大火。现旅居美国或加拿大,行踪不明,但是有以其为名的“生命科学研究会”,并被人民网以“学者”身份报道。 张宝胜,男,被称为中国特异功能第一强者,1983年被调入国防科工委员507所,并被认为其功能可被用于军事目的。 参与过叶剑英元帅的救治活动,在此期间叶帅被折磨逝世 。连续8次出现在春节晚会前排并被镜头拍摄,原因是央视认为不让他来他会搞坏春晚的灯泡。此人不授弟子不赚钱,只要吃喝。现行踪不明。 张志祥,男,1988年自称是“元极功法第X代传人”,母亲是“元极功法第X-1代传人”,开始在湖北一带传授元极功。1993年脱离气功学会创建“元极学会”,在湖北鄂州莲花山处盖起了元极学校,并养殖研究绿毛龟。据其弟子说该基地不用征税。此人目前是湖北省鄂州市政协委员。 庞明,又名庞鹤鸣,男,90年代初创建“智能功”,信徒数量一般,00年发表声明说有小团体借其身份不法活动,主动撤消康复中心,并退出气功学会,解散信徒。其余不明。 田瑞生,男,90年代中期开始传授“香功”,该功与一般气功不同,以近似广播体操的修炼手段获得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此人在95年4月1日和2日在北京做报告,发“信息水”。6个月之后,于9月30日肝癌死亡。其子隐瞒不报,并冒领其父原单位退休金42个月。 张宏堡,男,1987年8月“出山”,传授中华养生益智功。传授期间,传说在云南一带治好过一个丧失生命特征的车祸受害者。1995年逃往泰国,98年又辗转美国,却在关岛入狱400余日。其间自修MBA和管理书籍,认定自己有管理博士水准,到美国后,三次推脱,终于成为“中国影子政府”大总统。2006年7月31日所乘轿车与大型集装箱卡车(俗称十八轮)相撞,车祸身亡。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677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陆学子何江首登哈佛毕业礼演讲台(系列)
redtree 2016-5-27 21:22
中国大陆学子何江首登哈佛毕业礼演讲台 来源:中科大新创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6/5/27 13:34:39 名师高徒:哈佛大学庄小威与何江合影。 5月26日10点(美东时间),中国科大毕业生何江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大陆学子。27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何江接受了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会与新创基金会的祝贺与视频采访。刚刚结束毕业典礼的何江气色不错,略有疲惫。何江承认“确实有些累,昨晚只睡了四个小时”。 回顾今日的成功演讲,何江表示:开口第一句话前有些紧张,发现大家笑了我就放松下来了。 何江感恩父母的帮助,提到父母未能赶来,但也已看到自己演讲的照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江的哈佛导师庄小威(中国科大87少校友)特地赶到毕业典礼现场,见证何江的演讲。何江介绍说“她很高兴”。 何江即将在哈佛大学演讲的消息传开之后,科大校友通过波士顿校友会和新创基金会转达两个建议:1)希望何江在演讲稿中提及中国科大;2)快去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大的威望。当27日提出这两个问题时,何江笑说“其实在消息宣布时,稿件已经过多轮修改定稿了。(芒果台找你了么?)芒果台没找,但确实有真人秀节目找过来,我感觉自己不太适合”。 我们刻意在演讲之前压下这两个建议,原因是希望尊重何江。无论演讲内容如何,何江已为母校中国科大的宣传做出巨大贡献。 何江保持着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介绍未来规划说,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MIT工程方向非常强。“我还是希望在学术界能站稳,当然也希望成果能有实际的应用和转化”。 保持好奇心,勤于探索:寄语青年学子 何江在美国的经历无疑对中国科大初到美国的青年学子是巨大激励。当被问及:对于那些即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科大学子,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可分享时。何江非常诚恳:出国留学对于任何人是非常棒的人生经历。身处异国他乡,会逼迫我们独立自主。能在求学过程中,发现自我的潜力(Knowing Yourself)很重要。我的留学经历也是不断发现自我,寻找、追求心中最喜欢的。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面对新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我在哈佛大学,发现了很多文科、非学术的资源学习着去充分利用。要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探索那些过去未曾意识到的潜力,正如这次演讲,我起初未曾想到能被选上。 美东时间5月26日10点前后,何江(中国科大0508郭沫若奖获得者)在众人瞩目中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哈佛大学将他的演讲与斯皮尔伯格大导演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10:19,何江博士向曾资助他的新创校友基金会发来了中英文演讲稿(附后)。 新闻来源与摄影致谢: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会与新创校友基金会联合发布,图片均为波士顿校友会邹思睿(0303,哈佛大学博士)提供,谨此致谢。 何江演讲全文实录(中英文) 蜘蛛咬伤轶事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处理---我妈妈并没有带我去看医生,她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我的伤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几层棉花,棉花上喷撒了白酒,在我的嘴里放了一双筷子,然后打火点燃了棉花。热量逐渐渗透过棉花,开始炙烤我的右手。灼烧的疼痛让我忍不住想喊叫,可嘴里的筷子却让我发不出声来。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一分钟,两分钟,直到妈妈熄灭了火苗。 你看,我在中国的农村长大,在那个时候,我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甚至也没有自来水。我们自然不能轻易的获得先进的现代医疗资源。那个时候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医生可以来帮我处理蜘蛛咬伤的伤口。 在座的如果有生物背景的人,你们或许已经理解到了我妈妈使用的这个简单的治疗手段的基本原理:高热可以让蛋白质变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种蛋白质。这样一种传统的土方法实际上有它一定的理论依据,想来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作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我现在知道在我初中那个时候,已经有更好的,没有那么痛苦的,也没有那么有风险的治疗方法了。于是我便忍不住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在当时没有能够享用到这些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呢? 蜘蛛咬伤的事故已经过去大概十五年了。我非常高兴的向在座的各位报告一下,我的手还是完好的。但是,我刚刚提到的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停在我的脑海中,而我也时不时会因为先进科技知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扰。现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学会怎么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个癌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来控制我们大脑内神经元的活动。每年生物医学的研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突破和进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奋,也极具革命颠覆性的成果。然而,尽管我们人类已经在科研上有了无数的建树,在怎样把这些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带到世界最需要该技术的地区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时做的差强人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于2美元。营养不良每年导致三百万儿童死亡。将近3亿人口仍然受到疟疾的干扰。在世界各地,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由贫穷,疾病和自然匮乏导致的科学知识传播的受阻。现代社会里习以为常的那些救生常识经常在这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未能普及。于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人们只能依赖于用火疗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理蜘蛛咬伤事故。 在哈佛读书期间,我有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的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本世纪初的时候,禽流感在亚洲多个国家肆虐。那个时候,村庄里的农民听到禽流感就像听到恶魔施咒一样,对其特别的恐惧。乡村的土医疗方法对这样一个疾病也是束手无策。农民对于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并不懂得流感比普通感冒可能更加致命。而且,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家所发现的流感病毒能够跨不同物种传播这一事实并不清楚。 于是,在我意识到这些知识背景,及简单的将受感染的不同物种隔离开来以减缓疾病传播,并决定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时,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但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它也是我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自我理解的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哈佛的教育教会我们学生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勇于立志改变世界。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座的毕业生都会畅想我们未来的伟大征程和冒险。对我而言,我在此刻不可避免的还会想到我的家乡。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的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努力吗?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的社会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社会同样需要注意的一个重心是分配知识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它可以简单得变成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或农民这样的群体。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知识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或许,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或许不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得到更为先进的医疗护理。 The Spider’s Bite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 I ran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fire. After wrapping my hand with 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 and ignited the cotton. Heat quickly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 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 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about my spider bite. Fo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protein. It’s cool how that folk remedy 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biochemistry, isn’t it?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now know that better, less painful and less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 So I can’t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 at the time? Fifteen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at incident. I am happy to report thatmy hand is fine. But this question lingers, and I continue to be troubled by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world. We havelearned to edit the human genome and unlock many secrets of how cancerprogresses. We can manipulate neuronal activity literally with the switch of alight. Each year brings more adv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exciting,transformative accomplishments. Yet, despite the knowledge we have amassed, wehaven’t been so successful in deploying it to where it’s needed most. Accordingto the World Bank, twelve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on less than$2 a day. Malnutrition kills more than 3 million children annually. Threehundred million people are afflicted by malaria globally. All over the world,we constantly see these problems of poverty, illness, and lack of resourcesimpeding the flow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fesaving knowledge we take forgranted in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unavailable in thes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nd in far too many places, people are stillessentially trying to cure a spider bite with fire.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 The bird flu pandemic in the 2000s looked to myvillage like a spell cast by demons. Our folk medicine didn’t even havehalf-measures to offer. What’s more, farmers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common cold and flu;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at the flu was much more lethalthan the common cold. Most people were also unaware that the virus couldtransmit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simple hygiene practices like separating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could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hat Icould help make this knowledge available to my village, that was my first “Aha”moment as a budding scientist. 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t was also a vitalinflection point in my own ethical development, my own self-understanding as a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Harvard dares us to dreambig, t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on this Commencement Day, we areprobably thinking of grand destinations and big adventures that await us. Asfor me, I am also thinking of the farmers in my village. My experience herereminds m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searchers to communicate our knowledge to thosewho need it. Because by using the science we already have, we could probablybring my village and thousands like it into the world you and I take forgranted every day. And that’s an impact every one of us can make! But the question is, will we make the effort or not? More than ever before, oursociety emphasize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But an equally important emphasisshould be on distributing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where it’s needed. Changing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 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 It can be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pass on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local community.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bring this into reality. And if we do that, then perhaps a teenager in rural China who is bittenby a spider will not have to burn his hand, but will know to seek a doctorinstead. 何江博士简介 何江2005年从湖南省宁乡县一中进入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学习,2009年荣获新中国第一奖学金、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资助)。 何江进入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在导师庄小威教授实验室进行生物光学和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在病毒学和神经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现于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组织工程,3D打印人体肝脏的应用,癌症早期检测。生物技术行业在今年来拥有非常迅猛的发展,其广大的发展空间让他决定留在该领域。哈佛博士期间,他在eLife, PNAS, Plos Pathogens, Nature Methods等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文章引用数量超过500次。同时担任Nano Letters,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10多个杂志审稿人。另外,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引荐下,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传记体性质英文书,书稿目前已被欧洲最大publishing agency接收,计划于欧洲美国中国发表。 何江在哈佛大学接受的博士生教育本质上是中国科大教育的延伸——他的导师庄小威是中国科大87级少年班校友。 5月26日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在毕业典礼上,以优秀毕业生身分代表演讲。这是哈佛学生在校内的最高荣誉,何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留学生。 哈佛毕业演讲首位大陆学生:教育能改变人生 作者:王烨捷 周凯 来源: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16/5/11 11:36:39 何江在美国实验室。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特地用短信方式再次补充自己的观点,“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再苦再穷也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就在那时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老人照顾几个年幼在家的孩子。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则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今年下半年就去上海工作了。 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懂得鼓励孩子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他此前并不敢报名,“教授告诉我,你只要觉得可以,就去试试,没什么好丢脸的”。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毕业典礼的历届演讲代表多为文科生,何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理科生代表。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原标题:教育仍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何江:哈佛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大陆学生) 哈佛毕业生何江:博士后结束打算申请大学教书 作者:温薷 戴轩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5/29 10:06:26 哈佛历史上首个在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何江。受访者供图 中国大陆学生首登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何江希望演讲能影响他人,逐渐消弭区域间科技不平等现象 每年毕业典礼上,哈佛都会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选出几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而这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美国时间2016年5月26日,何江走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舞台。随后媒体报道,他是哈佛首个在毕业典礼中演讲的中国大陆学生。 昨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何江。 对于演讲主题定为科技传播中区域间的不平等,何江说,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有些地方却无法享受到。他认为科技传播要借助各行业的力量,而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们,很多将来是各行业顶尖人物,这时候把这个话题抛出来,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 对话人物 何江 198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停钟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生物专业,2009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系硕博连读。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上午10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演讲主题 谈科技传播希望区域不平等慢慢消弭 新京报:毕业演讲时心里紧张吗? 何江:紧张,视频里可能看不出来。其实演讲时说“我只能看着我的手被火烧着”时,我的手一直在抖。 新京报:参与演讲选拔的学生是不是很多? 何江:竞争很激烈。3月初,一位教授鼓励我去参加选拔,我心里没什么底,就想着纯当试试,之后经过了首轮选拔、初赛和复赛。 复赛只剩4名学生,除了我,其他三人母语都是英语。有两人来自肯尼迪学院,很擅长公开演讲,其中一人还有多年的外交经验;还有一人来自教育学院,当过多年导游。 新京报:为什么最后你脱颖而出? 何江:可能是我的主题比较新颖吧。哈佛毕业演讲的主题大多是人文类,而我的主题是科技传播。我是农村孩子,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疗环境,被毒蜘蛛咬伤后,妈妈只能用火烧的土方子来治疗我的手,而像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这些地方却无法享受到,这种不平等给我很深的印象。 新京报:何时意识到科技传播不平等这个问题? 何江: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也会聊到,自己明明在接受最前沿的知识,但是对父母说起来他们根本不懂,这样的话意义在哪里,这种想法进了哈佛之后更加强烈,所以我就将科技传播定为了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很大,容易说得太空泛,后来我回忆起小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把它放在了演讲的开头。 新京报:你有想过为弥补这种差距做些什么吗? 何江:我觉得这次演讲就是一种尝试。因为科技传播是一个大工程,一个人能做的非常有限,而参加毕业典礼的这些同学,很多是将来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如果他们愿意参与其中,带动更多人与行业进行改变,这种差异就会慢慢消弭。在这个时候把这个主题抛出来,我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 学习经历 刚到美国不适应哈佛课堂氛围 新京报:你出生在湖南农村,然后到大城市、国外求学,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会有自卑的时候吗? 何江:我们家在农村,爸妈平时靠种稻和养猪维持全家生计,条件并不好。不光是经济上比较困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刚上大一时,学校安排了C++编程的必修课,每次都会用到电脑,但在那之前我连电脑都没摸过。 我是一路从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地方走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地方,眼界开阔后会比较平和。因为环境不断在变,会有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必须学会调整心态。 新京报:你是如何进入哈佛的? 何江:2009年我从中科大毕业,因为平时成绩基本每年都是全院第一,再加上学校导师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推荐信,最后申请到了哈佛生物系的硕博连读,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读博时,我联系了之前从中科大毕业的庄小威老师,在她的实验室里做了5年的博士研究,主要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 新京报:刚去留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何江:除了语言障碍,就是不适应美国的课堂氛围。像哈佛的讲台上站着的都是行业大咖,但台下的学生会随便发问甚至质疑,而且发言之前可能不会经过一个比较缜密的思考,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难以接受。 后来习惯了才发现,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对于那些教授来说,只要能听到学生有所表达就会很高兴,不管这些观点是不是很幼稚,他们都会尊重你的声音。 中美差异 国内对学生评价标准多元点会更好 新京报:你在演讲里说哈佛教会你们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哈佛是怎样做的? 何江:哈佛教给学生的东西都会站在很高的高度,学生会很习惯宏大的视野与观点。像平时授课的老师,很多也是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上的“神级”人物,你可以很容易地与他们进行对话。 从师资到设备到机会,哈佛为学生提供的一切资源都非常丰富,接触了这么多的资源,学生会觉得实现梦想一点也不遥远,而且会有很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想去改变整个世界。 新京报:哈佛能提供很多资源,但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足够的资源,你觉得这种缺陷该怎么弥补? 何江:对,其实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不少,但农村的确没有那么好的教育环境能支持他们,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能力,努力去争取资源。 比如说在学校就要重视自己的社交圈子,搭建自己的平台,去弄明白这个平台能教会自己什么、能提供给自己什么样的资源,对于行业中优秀的人物也要对他们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去交流。 而且我发现,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也非常努力,但很容易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潜力,更不敢有什么梦想。像做学术很辛苦,如果不相信自己就很难走下去。 新京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你都接受过,你对两种教育体制怎么看? 何江:有人可能觉得中式教育太重视灌输知识、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西方教育更加先进。但是就我接触到的来说,其实两者各有好坏。像美国这边是很尊重个性,但是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问题其实很多,而国内的中等教育就很扎实,比如我从中科大进到哈佛,扎实的基本功就让我很受益。 所以这两者如果有一个互补和折中会更好。就中国国内来说,不光是学校,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比较单一,如果今后标准能多元一点,我觉得会打开不一样的路。 毕业规划 将去麻省做博士后 以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 新京报:很多人觉得你是非常成功的,你自己怎么看? 何江:我不觉得自己很成功,真正了解这个行业就知道,所谓成功要有实在的研究成果,我现在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 新京报:从哈佛毕业后,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何江:接下来会去麻省进行博士后研究,做人体肝脏3D打印和癌症前期检测之类的课题,这些课题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会更偏应用一点。像现在波士顿已经有很多生物公司,所以我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很看好。就像演讲里说的,将这些科技传播到偏远贫穷的地区会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行业发展起来,它们最后也一定会享受到这些先进的科技。 新京报:有想过回国吗? 何江:我想在科研行业继续做下去,麻省理工博士后之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美国和中国都会考虑申请。(原标题:对话丨何江:博士后结束打算申请大学教书)
个人分类: 人物|2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物理学院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活动日留影
热度 2 bhwangustc 2016-4-27 12: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院 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 活动日 留影 时间:2016年4月26日 地点:安徽桐城 文庙、六尺巷等景点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3412 次阅读|1 个评论
4月18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离退休教授座谈会 合影
热度 3 bhwangustc 2016-4-25 09:59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离退休教授座谈会 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86级校友窦剑文 ( 哈佛大学商学院 第37期企业家总裁管理班(OPM372006-2008)毕业 兰州海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 海默美国 股份有限公司 和海默 石油天然气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作东邀请晚宴 时间:2016年4月18日 合 影 第一排(左起): 杨保忠夫人,杨保忠,韩荣典,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离座),许咨宗,虞孝麒,徐克尊,汪秉宏 第二排(左起): 窦剑文,朱栋培,闻一之,唐安渝,张子平,陈银华,汪晓莲,杜江峰 第一排(左起): 杨保忠夫人,杨保忠,韩荣典,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离座),许咨宗,虞孝麒,徐克尊,汪秉宏 第二排(左起): 窦剑文,朱栋培,闻一之,唐安渝,张子平,陈银华,汪晓莲,杜江峰 杜江峰, 韩荣典, 陈银华, 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 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 汪晓莲, 虞孝麒 汪晓莲, 虞孝麒, 许咨宗, 窦剑文, 徐克尊 杨保忠, 闻一之,张子平 唐安渝,杨保忠 闻一之, 张子平,杜江峰, 韩荣典 杜江峰, 韩荣典, 陈银华, 闫沐霖, 陈宏芳,王砚方 陈银华, 闫沐霖, 陈宏芳, 王砚方, 汪晓莲,虞孝麒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11098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博寄语 - 初到科大
热度 1 taoliDNA 2015-7-31 19:39
作为首篇博文,总觉得应该写点特别值得怀念的东西。 既然开通博客是作为自己来科大独立工作的一种纪念形式,那么就写一些初到科大的经历和感受吧! 从美国直接飞抵合肥,到科大时已是周四, 学院在江南春给全家预订了一个三人房间,人事处和学院各支付一周的住宿费,作为拿到周转房之前的过渡,相当省心。周五去校医院 做入职体检,由于几个体检项目耽搁,过了一个周末,周一 才拿到体检结果,然后就是和学院签合同,去人事处办理报到手续,一周下来,入职手续就办得差不多了,拿到了过渡房、实验室、办公室等房间钥匙, 之后提交了科研启动经费申请表,差不多三个工作日后,就拿到了经费卡,可见科大行政办事效率之高。 然后实验室建设、办公室布置等前期准备工作就迅速运作起来,估计几个月后实验室就能完全建好正常使用,这比预期中半年到一年的实验室建设时间着实快了许多。上次也是第一次来科大, 正值隆冬,对科大校园没有多大印象,而现在正好是盛夏,科大东区校园绿树成荫,绿化搞得真不错,颇有公园的味道,这和坦佩那光秃秃的街道对比很鲜明,不知其他几个校区景色如何,还没逛过。关于工资方面,算是一点小惊喜, 我之前对科大工资的期望并不高 。 在科大近一个月的工作生活经历,自己尚未有过失落感,反倒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很庆幸当初明智地选择科大,也希望日后能用事实证明,科大选我也是正确的。预祝自己! 2015 年 7 月31日于科大
15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大六二四同学在上海史文龙同学家聚会
热度 1 bhwangustc 2015-5-1 10: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二四 同学 (1962级,近代物理系) 在上海史文龙同学家聚会 时间:2015年4月16日 左起: 何丰来,汪秉宏,陈锡浩,史文龙,陶圻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5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皖中对
热度 1 qianyeqingfeng 2014-7-5 21:35
新皖中对 ——记“三分中科院” 今年的科教领域,毫无疑问会在历史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自千禧以来,夫华夏已历一生肖轮回,其间随世界大势所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置万万人于纵浪大化中,大浪淘沙而天地变,海龟疾回,土鳖跃起,蛟龙弄潮,若为沙砾,子归何处,纵粉身碎骨,岂可浊汪洋? ”这是我在2012年发表在人人网日志的《皖中对》中的第一段,两年过去了,已然本科毕业即将进入中科大和智能所求学,但是,形势依然跟两年前预见的一样,到处都充满着变革,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逃不了不断前进的大环境。 中科院系统也不例外。 以前中科院系统只有一所大学,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中科大”,这所沉淀着深厚底蕴的大学,在滚滚车轮中一直与清华北大并驾齐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使命。但是,关注一点时事的同仁都知道,从今年起,中科院系统将新增两所本科招生的大学,即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分别简称“国科大”和“上科大”。国科大主要依托中科院北京分院的科教资源,上科大主要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教资源,有人比喻国科大是二胎,以前的中科大是长子,而上科大则是养子。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中科大自从去了合肥,就不再只是为了中科院培养后备研究生博士生,有点能够独立成家的感觉。而国科大的成立,就是处在北京的中科院领导层们,面对中科院改革的浪潮,特别是想自己亲自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而不得不走的探索性的一步。上科大则是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建,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担任上科大校长,研究生教育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同实施。从今年国科大300人和上科大200人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以及两所大学校区所拥有的科教资源来看,小而精,起点高。未来的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也不过一届800人的本科生规模,上科大一届500人的本科生规模,以及高水平的平台,无疑将对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等学校的招生有所冲击,即便初期办学还有很多问题,但中科院绝对不会自己砸自己的脚,一定会大力支持。 实际上,最不能置身事外的,其实还是中科院的长子。在这次的中科院系统“分家”中,中科大仅仅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整合到了一起,然后中科院的领导层的意思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资源和中科大优势互补相互结合。这次中科院系统大调整,甚至可以称之为“三分中科院”,国科大为“魏”,上科大为“吴”,中科大为“蜀”。从目前的阶段来说,已经过了内部资源争夺的阶段,三所中科院的大学由于定位不一样,各具特色,未来大一统几乎就是不现实的。所以科学网中有人提出大一统论,有失偏颇。 未来的上科大,后劲十足,且不论财大气粗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仅仅是加盟上科大的学者,就足以使上科大在国际产生极大反响,比如物质学院院长杨培东 (Yang Peidong) , 国际顶尖的 纳米材料 学家,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中科大应用化学系出身,哈佛大学博士,全世界“ 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的首位 ,以后上科大将发力本科教育,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与国际接轨,然后放手让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大牛们帮忙培养研究生。如果这样的发展态势能够持续十年,一所比肩上交复旦的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屹立上海是很有可能的。而国科大,今年的招生就直接让院士与考生面对面,可谓让清华北大汗颜。虽然不可能会秒杀两所大学,但重现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玉泉路校区的科教氛围,是很有可能的,国科大的定位是从本科阶段为中科院培养后备人才,以造就一批有志于科研事业的青年才俊。每位本科生都能有一年的免费去世界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全免学费,学业导师都是院士杰青,两人间空调,这些就不是随便一所名校所能承诺的。 虽然现在中科院在全力支持国科大和上科大,但中科院彻底分家也是不会出现的,只是现在这种情形的出现,可以说,让中科大第一次感到心脏为之一颤。以前说好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如今实质上仅剩下“所系结合”了。虽然有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合作加盟,但无疑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行动,重新确定自身的定位了。中科院三所大学内斗自然是不会的,中科院应该继续支持中科大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并且让三所大学实施类似于联盟的协定,共享中科院资源,例如在教育部执掌的高等教育界出现所谓的“中科院三小龙”也是有可能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某些领域做得一流,项目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所在的科学岛并未得到较好开发,中科大在科学岛上与合肥物质院联合共建新的学院,其实也是有可能的。并且在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所系结合,校地结合,人才交流等,中科大其实还有发展空间,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三分中科院”并不是真的三分中科院了,只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科大更应该有忧患意识,要能守得住大局,既能稳扎稳打,又能灵活应对。 一切让历史来明断! 何钦业 2014年6月27日
12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六二四校友在京同学与美国罗亦孝合肥汪秉宏聚会
热度 2 bhwangustc 2014-4-14 22:09
中国科技大学六二四(1962级四系)校友 在京同学 与美国罗亦孝合肥汪秉宏聚会 时间:2014年4月11日晚上7:00-9:00 地点:北京理工大学延园餐厅洛川包厢 东道主:李国俊夫妇伉俪 前排左起: 李国俊夫人,边贺泉,汪秉宏,李国俊 二排左起:蔡祖平,卢大海,严泰来,陈华中,张锦天,锦天夫人 三排左起:张泽华,罗亦孝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5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大老五届几位老同学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小聚
热度 3 kd652 2014-4-9 09:23
中科大原6521班金广湘、徐力、张秉才、张淑贞四位老同学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小聚,老同学在异国相见格外高兴。大家一起包饺子,交流健康生活经验以及增重减重方法,张秉才计算出每个人的体重指数。一同回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畅想老年养老问题,相谈甚欢。健康快乐每一天!盼望明年6521全体同学在上海再相聚。 附: 当年上学时所在的玉泉路十九号 前年班里杨通球和蒋方忻两家人在美国: 更早些时候班里陈鹤平杨月芬和蒋方忻等同学在美国相聚: 中科大,国科大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343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中外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离子筛选效应
redtree 2014-3-17 11:18
中外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离子筛选效应 作者:杨保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17 9:15:49 本报讯(记者杨保国)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吴恒安与诺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精密快速筛选离子的性能。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杂志。 据介绍,石墨烯表面本来是排斥水的,但浸入到水中后,石墨烯薄膜里的毛细通道却允许水的快速渗透。此次研究人员发现,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相互作用后,形成约0.9纳米宽的毛细通道,允许直径小于0.9纳米的离子或分子快速通过,而直径大于0.9纳米的离子被完全阻隔。该筛选效应不仅对离子尺寸要求非常精准,而且要比传统的浓度扩散快上千倍。 吴恒安课题组用理论分析和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石墨烯纳米通道快速过滤离子的机理。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石墨烯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离子在纳米通道中聚集,从而促进了离子的快速扩散。这一发现为实验结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被称为“离子海绵效应”。 相关专家表示,如果通过机械手段进一步压缩薄膜中的毛细通道尺寸,将能高效率地过滤海水中的盐分。这意味着制造一个在几分钟内即可将一杯海水淡化成饮用水的过滤装置,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场景。 据悉,同期《科学》杂志专门对该研究进行了展望评述,认为该发现使氧化石墨烯薄膜在众多分离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海水淡化与净化、传感技术以及能源转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4-03-17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震撼:中科大研究人员用地震波定位马航失联飞机坠海
热度 54 cgh 2014-3-14 11:39
震撼:中科大研究人员用地震波定位马航失联飞机 中国科技大学温联星研究组利用地震波数据检测到可能是马航失联飞机坠海事件。令人震撼,也很振奋!地球物理地震探测手段也有非常规的用处。当然,原理是一样的,只要有震动波并能获得记录,理论上就能定位产生震动的位置。就像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来监测核爆一样。 这个研究结果,令人一震,但可能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资料比较少,只有两个台站,一种解释是地震信号很弱。所以需要确认现在定位结果周边是不是还有监测台站(比如,越南一侧),如果有台站,这些台站是不是有信号。二是两个可能解,一个在公布的可能坠机点,另一个在西部,西部是不是有台站排除?三是坠机产生的地震波性质上应该与天然地震不一样,个人猜想应该和现在正在研究的水枪激发地震波比较接近,建议做水枪激发探测的人员分析一下。 如果真的是坠海地震波,有几点值得分析。首先是证实了失联时间和坠毁时间不一致,这中间就有很多需要追究的。二是否定了空中解体,为什么会整机坠毁,而不是迫降?三是搜寻为何没有任何线索?…… 以下为科大报道全文: ――――――――― http://seis.ustc.edu.cn/News/201403/t20140314_191123.html 中科大检测到可能与马航飞机坠海相关的海底事件 ( 2014-03-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温联星研究组在马来西亚与越南交界海域检 测到一次海底事件。事件发生于当地时间 2014 年 3 月 8 日 2 点 55 分 6 秒,其中可能的两个地点之一位于北纬 7 度 25 分、东经 104 度 30 分,距离当日马来 西亚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最后失联时间( 1 点 30 分)后约一个半小时,最后失联地点的东北方向约 116 公里( 72 英里)。该海域是无地震区,因此根据 两件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判断,所检测到的海底事件有可能是马航 MH370 航班坠海失事所造成。   温联星研究组在马来西亚境内的两个地震仪记录中检测到海底事件,并利用地震信号进行定 位。研究组利用两台站的直达压缩波走时差和各台站的剪切波与压缩波走时差来定位事件位置。 2014 年 3 月 8 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失联至今, 尽管各国家利用军舰、飞机、卫星等各种手段一直在搜索,至今仍然毫无音信。如果中科大研究组检测到的海底事件确是飞机坠海事件,其激发的地震波强度表明飞 机最后坠海过程是灾难性的。 黑 色五角星为 2014 年 3 月 8 日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 MH370 航班失联位置;红色五角星为检测到的海底事件位置;蓝色三角形为地震台站(因信号微弱,只有这 两个距离事件最近的台可识别清晰的地震波震相)。黑色波形为观测的地震记录,剪切波与压缩波用 S 和 P 分别标记。粉红色圆圈为根据各台站的剪切波与压缩波走 时差确定的事件的可能位置,而紫色曲线为根据两台站的直达压缩波走时差确定的事件的可能位置;粉红色圆圈与紫色曲线交界处为确定的海底事件发生地点(蓝色 圆圈为地点误差范围)。 Malasyia_large_size.jpg ―――――――――― 温联星,1968年出生,中国科技大学大师讲席教授。1988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博士学位。 1998年任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助理科学家(Assistant Scientist);1998-2000年任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博士后研究员 (Research Fellow);2000年9月起,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正教授;2010年起,受聘于中国科技大学大师讲席教授。2003年获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James B. Macelwane奖。该奖授予作出杰出贡献的具有卓著才能的青年地球科学家。同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10年,组织为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了《我国地震减灾中地震学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咨询研究报告。现任J. Geophys. Res. 副主编;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Lehmann Medal评审委员会会员。曾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James B. Macelwane Medal评审委员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地球物理学顾问组成员,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复审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地球科学25年展望委员会,以及全球性地震台网科学家常务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矿物学和行星科学方面的研究。 -------------
个人分类: 杂谈|20316 次阅读|105 个评论
国科大要招本科生,我的心里有点酸
热度 50 fdc1947 2014-3-3 09:02
国科大成立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点酸,如今国科大要招本科生,我的心里又一次酸酸的。人家招本科生与我没有半分钱的关系,我为什么心里发酸? 人就是那样一种动物,有的时候感情莫名其妙。如果国科大换个地方,那可能我会漠然,它却偏偏在玉泉路19号那个地方。近半个世纪前,我曾经在那里学习、生活了五年多。我的十七岁到二十三岁的岁月(那是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在那里度过。那里,是我的母校。我看到过她的辉煌,看到她被赶出那片地方,与她一起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如今“物是人非”,地还是那块地,礼堂还是那个礼堂,名义上的母校却跑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回来了。回想当年的岁月,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如今国科大的教师阵容,可谓堂堂皇皇,可是,当年中科大开列出的阵容,可能更加豪华,大家可以在附录中看到,这个系主任的阵容,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可是,再强大的阵容,真正要做事情,还要看国家的大环境。 中科大刚建校才两年,就遇到了中国当代最悲惨的“三年困难时期”。不说鲁豫皖农村的饿殍,就是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市中心的大街上,笔者也亲眼见到过三次抢劫食品,饥饿的抢劫者把别人的食品抢到手,并不逃遁,任人打骂,只是把弄脏的食物往自己嘴里塞。中科大的学子也不得不自己种菜果腹。虽然吃不饱饭,学生们还是拼命地用功学习,为做红色的科学家而努力。当然,这是听前几届的学长所说,并非我亲眼所见。 当我进这所学校时,“国民经济”已经好转了。一切都似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年轻学生更是被鼓动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就是要像郭沫若校长所作的校歌《永恒的东风》所说的那样:“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我们真的认为“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吕骥先生( 当时是音协主席,抗大校歌的曲作者 )那高亢激昂的进行曲旋律让我们热血沸腾。那时候全国就一所有名的“科大”,那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然,上海还有一个上海科技大学,但是它的名声只在上海,因此,在中国说科大或者科技大就是我们中国科大。全中国的所有大学,似乎都不在我们的眼中。我们不与他们比规模、比校园、比大楼、比历史、比穿戴得漂亮。北京高校体育比赛,我们得零蛋,大家并不以为耻辱。因为我们是科大,我们是我们。我们想的是科学和技术,想的是国家的兴亡,想的是原子弹和火箭。现在时兴讲家风, 如果时兴讲校风,那么,我看科大最主要的校风之一,就是“特立独行” 。 我们不但重视科学理论,也重视科学实验,还注重应用工艺。学校非常注意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科大的学生几乎什么事情都会做。后来在科大搬到安庆的最困难的岁月里,我们几十个化学系学生住到一家海军的机械加工厂里,白天参加劳动,车钳铆电焊各工种,才干了不到两个星期,老工人便夸我们比学了两年多的学徒工干得好。 都说科大的学生学习用功,不要命,其实也是什么人都有。有喜欢开夜车的,也有开早车的,说开夜车的还没有离开教室,开早车的便来了。但是,更多的是遵守作息制度,不贪黑不起早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同,大家都认真学习倒是事实。 好日子没有过很长时间,国家就乱套了。文化大革命,那里都逃脱不了。科大也是两大派,似乎势不两立。像烙大饼似的,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又翻过去。不过,学生们对于他们的教师基本上没有多少出格的举动。据说,华罗庚先生在数学所被责令扫楼梯(这是很恶毒的做法,因为华先生的腿有残疾),后来,华先生到科大,就一直很自由,学生们很尊重他。科大的两大派虽然斗来斗去,有一个人却是他们共同尊敬的,那就是郭校长。科大的学生反对谁的都有,有敢于把炮打中央文革小组(这是凌驾在中央政治局之上的东西)的大字报贴到西单去的,就是没有反对郭校长的。我不知道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的学校校长,大学、中学、小学校长,有没有一个像郭校长那样,受到全体学生和教工的拥护和爱戴的。外面骂郭校长的人直到现在都很多,但是,科大人没有,骂郭校长的一定不是科大的。大概是“困难时期”大家都饿着肚子的时候,郭校长拿自己的钱请全校学生吃过饭,吃过肉,还有数以千计的贫困学生穿过郭校长赠送的棉衣。郭校长待学生如子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每到科大有大的好事情,郭校长总是填上一阙好词,有时请人送来,有空时甚至自己亲自来朗诵。1967年3月,科大两派忽然想起来要响应“最高指示”,要复课闹革命了,郭校长很高兴,写了一阙《西江月》,让人送到学校里。学校开大会要念,可是,临开会时发现郭校长的草书有几个字连写在一起,科大都是学理工的,谁也不认识。正着急时,有人想起来,学校的党委书记刘达是早年辅仁大学中文系的,书法十分了得。但是,刘达是“黑帮分子”呀,还在“牛棚”。华罗庚先生说,还是我去找他吧。华先生去请教刘达书记,认定这连在一起的是“以志庆”三个字。1967年9月,科大两派据说要大联合了,郭校长非常高兴,到学校贺喜,在大操场的台子上,亲自朗诵他连夜所作的《满江红·科大大联合》,边朗诵边解释,把两派组织的名称巧妙的嵌入一联之中,全校欢声雷动。他的音容笑貌,朗诵的样子,我们如今记得清清楚楚,大家甚至还能学上两段。 那时候,郭校长也是可怜得很,他是校长,可是学校的事情他管不了。管科学院的人物,对于学生们总是头痛的,最好不要这所大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好林副统帅一声号令,科大被扫地出门,赶出了北京。到哪里去呢?去河南吧,人家不要(现在抱怨没有重点大学了),去江西吧,也不受欢迎。我们是学生,而且过了应当毕业的时间,天天想到的是什么时候离开学校去拿每月的46元工资,学校到哪里与我们无关,搬到哪里我们都做一次免费旅游。后来到了安庆,全校挤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座小三层楼房里。挤不下,就自己找工厂,帮人家义务劳动,只是有一个住的地方。也有人住在中学,所有的人都是大冬天的睡地铺,水泥地上铺点儿稻草罢了。这时,所有的学生、教师才真正为学校而担忧。一天深夜,我们的地铺上唱起了那首久违了的《永恒的东风》,一唱百和,在安庆北郊幽静的海军工厂,激昂的进行曲久久回荡。过了两天,当我们休息,跑到市中心的中学,才得知,那天晚上,那里也竟然也唱起了我们的校歌。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巧事。 那年,安庆的冬天很冷,水管子冻裂了,食堂无法做饭。大家把领队去的“军宣队”“咋呼(赵副)指挥”从被窝里叫起来,那个可怜的军人披着军大衣,冻得鼻涕滴答。让他一起去北京反映情况,他又不去。大家认识到,与他多讲也无用。那时候,学校里看上去“势不两立”的两派在学校的命运问题上完全站在了一起。于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四个常委(2位干部,2位青年教师,两大派各二人),一起去北京找科学院主管者反映情况。而十八个学生则借学校的汽车进行上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科学院的主管者不见四常委,学生被半道截回。接着,科学院派军代表尚可到安庆,宣布四常委停职检查,要学生揭发批判他们。宣布时,安庆市委礼堂里一片嘘声和抗议音,学生们高声大骂尚可“放屁”。敢于公开这样对待“钦差大臣”的,恐怕不多。 科大终于移交给了安徽。我们被安置到马鞍山、铜陵、淮南、 合肥四地厂矿以及白湖农场各地,我们近代化学系直接到了马鞍山,每一个专业又分到一个大的厂矿,我们这些学生和教师完全被淹没在工人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教师中凡有门路的大多离开了科大,并没有到安庆,跟去的多半是被工宣队认定的“牛鬼蛇神”)。安徽省派来了“强大的”工宣队,宣布四常委回京为反革命事件,各派群众组织背靠背各自揭发自己派别中的问题,而且宣布“ 谁不办就办谁 ”。他们到处抓516分子、反革命分子,一片恐怖。所有的学生都在惶惶不安中度日,谁也不知道会被谁所揭发。开大会时,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工宣队突然公开“揪出来”,被迫害致死的学生达到两位数。我这才有点理解鲁迅写的那首“ 大家切莫耶耶乎 ”的《公民科歌》( 耶耶乎,吴方言,马马虎虎、不当回事、满不在乎之意。见 《集外集拾遗》 )。 至此,我们这些当初自以为是“中国的好儿女”的天之骄子已经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落了水的丧家之犬。幸而在那年7月中央发出了让学生毕业的文件,刹住了学生被迫害致死的势头。我们这些丧家之犬又 急急如漏网之鱼,匆匆赶往被发配到的天涯海角,一天、一小时都不想呆在那恐怖的地方。人们往往说毕业离校,但是科大的那两届学生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他们的学校在哪里,他们离开的是半天劳动半天挨批或全天挨批的场所。如果一定要说离校,那么他们在半年多之前就最后离开了他们的母校——北京玉泉路19号。 搞好教育,培养人才,对于国家的兴盛有长期的影响,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国家悖乱,对于教育的破坏,真个是“立竿见影”。 玉泉路19号真是一块宝地,在科大刚建校的短短的几年中,就为国家的科技大厦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我只在那里学习了两年还欠几天,却在那里跟着“最高指示”瞎闹腾了三年半之多。以后的多年磨难,用一句古老的俗语,也是难逃劫数。虽然我们浪迹天涯,但是也有了在科研机构、在实验室里不可能得到的人生经历,谁说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时间很快,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 一所新的牛气冲天的学校又要在玉泉路19号招生了,我祝愿将在那里学习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好运。 附录:中国科大建校时的系主任名单: 1. 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主任: 赵忠尧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 2. 技术物理系主任 : 施汝为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3. 化学物理系主任: 郭永怀 ( 中科院 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4. 物理热工系主任: 吴仲华 (中科院动力研究室研究员) 5. 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 顾德欢 (中科院电子研究所所长) 6. 自动化系主任: 武汝扬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7. 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 钱学森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8. 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 杨承宗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二机部五所副所长) 9. 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主任: 侯德封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0.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主任: 华寿俊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后改 王葆仁 ) 11. 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主任: 华罗庚 (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12. 生物物理系主任: 贝时璋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13. 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 赵九章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附录 2 鲁迅:公民科歌 (1931年) 何键将军捏刀管教育,说道学校里边应该添什么。首先叫作“公民科”,不知这科教得是什么。但愿诸公莫性急,让我来编教科书,做个公民实在弗容易,大家切莫邪邪乎。第一着,要能受,蛮如猪罗力如牛,杀了能吃活就做,瘟死还好熬熬油。第二着,要磕头,先拜何大人,再拜孔阿丘,拜得不好就砍头,砍头之际莫讨命,要命便是反革命,大人有刀你有头,这点天职应该尽。第三着,莫讲爱,自由结婚放洋屁,最好是做第十第廿姨太太,如果爹娘要钱花,几百几千可以卖,正了风化又赚钱,这样好事还有吗?第四着,要听话,大人怎讲你怎做。公民义务多得很,只有大人心理自己懂,但愿诸公切勿死守我的教科书,免得大人一不高兴就说阿拉是反动。
个人分类: 教育|43000 次阅读|99 个评论
回忆的香味
热度 3 freyapan 2013-5-17 22:37
(雨天,中午刚下课,接到陌生电话。甜厚的学生声音,说希望我为文集写篇卷首语……懦弱惯了,也害怕别人施加压力,就说,希望对方再找另一个人写,到时看谁的好就用谁的……也许,她会觉得我很奇怪,很多此一举,或者很麻烦吧……雨中的校园,你们可嗅到什么味道?雨中的树木,可知空气中也有它们弥散的芳香酯?还有,雨后。人们喜欢在阴雨天多愁善感,抒发平时不曾思考的感怀,嗅着雨味,我想到在科大一年的经历,或恼或喜。张爱玲说,记忆若有气味的话,应该是樟脑的味道,甜而稳妥。以前不明白,现在也不明白,但却让我想到科大东西南北四个校区的花草树木,还有绽放在四季的迥异花朵……我爬文总是很慢的,果不其然,人家等不及了,还在上课就被人催着交稿了,匆匆写就初稿。虽然当即得到回复与肯定,还是觉得文后两段写的不好,回复邮件,请求宽容一天,容作修改。记得曾看过林肯的一段话,大意是:若让我演讲四个小时,马上就可以开始;若让讲两个小时,我需要准备三天;如果只给我30分钟,那请给我一周的时间。卷首语,短小精炼,主旨明确又要意境深远,堪得回味。处女作卷首语,谨献给中科大代培生文集,为纪念,为感恩……) 卷首语 回忆的香味 谁把回忆飘散在空气里,风一吹,拂动着衣阙,撩拨着呼吸,挑逗着神经,变成意识里可感可嗅的袅袅香气?这香,是暖春的合欢、樱花、玉兰,是盛夏的石榴花、荷花,是爽秋的桂花,是隆冬的腊梅——从科大西区飘到北区,和着丝丝生活气息来到东区又飞往南区。四季更迭,花香馥郁,萌发在脑海,绽放于心间,倾洒至天涯。于是,这独特的回忆之香就如碧波涟漪般,一圈一圈弥散开来,刻录成生命里美好时光的记忆年轮。 科大的日子啊, 最小,又最大;最浅,又最深;最轻,又最重。小,属于生命的比例;大,赋予青春的意义;浅,渗透时光的刻度;深,镌刻脑海的印痕;轻,品味生活的恬淡;重,埋植心田的感恩。在科大的日子啊,浩浩荡荡的像是交响曲,因着丰富的活动和充实的体验;慢慢咂摸,又像是最不动声色的精神旅程,因着博大宽宥校风和专精创新的学风。 看!盛夏石榴花正含着盈盈笑意,是要借着香氛护送我们归于科院,剪断心中无法释怀的离愁别绪吗?听!教学楼后湖边的起伏蛙声和清脆鸟鸣,是送给我们的离歌吧?最后一次深嗅,连同恩师教诲、同侪勉励,连同情非得你、美丽邂逅,连同爱在天际、科技讲堂…… 回忆,是心香,不会醉人,不致沉湎。心香满怀,归之四海:不忘珍惜生命的灵动之美,不忘求索学问的精深之塔。 天涯处处,闻花便忆,识香则感。
个人分类: 最美的时光|3829 次阅读|3 个评论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中科大少年班?
热度 15 wsyokemos 2013-5-6 03:58
近日在中科大主页上看到一个标题为“ Science 杂志专题报道少年班学院 ”的新闻, Science 专题报道我国大学的事情,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专题报道一所大学一个特别学院更是闻所未闻,所以很感兴趣,就想自己看看英文原文报道。根据中科大以往的新闻报道习惯或者模式来看,对于像发表在 Science 这么牛的杂志报道,一般都会在文后给出英文原文报道的链接。但是这次很反常,中文报道很短,并且没有任何链接。无奈,只好自己查了,前两天没有查到,越是查不到,反而越是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个周末闲来无事,就再次用谷歌查。中科大的上述报道的开头说, “4 月 19 日出版的第 340 卷 Science (《科学》)杂志以 “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 为题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 ” 于是就用 “The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of the Gifted Young” 这个标题来搜,结果,用谷歌搜后,不但没有任何相关英文报道,连上述的中文报道也没有。后又在 Scienc 杂志的主页上查找还是没有查到,就越发感到蹊跷,于是用百度搜了一下,结果虽然没有英文相关报道,但是相关中文报道却不少(这也说明谷歌搜中文内容不给力),除了上述的中科大自己网站的报道外,还有包括凤凰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转载,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这是一个广告,而非正式报道,于是重新到 Scienc 杂志的主页上查找,终于查到,真是费劲啊,这篇 “ 专题报道 ” ,可在如下网址免费下载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0/local/advertising.pdf ,( 文中 第 3-4 页 ) 。我们知道, Scienc 杂志一般报道或者论文是要付费阅读的,但是广告除外。 从这个网址也可以大致判断出 , 这篇报道是广告性质,下载读后发现,果然在文章的首页左上角,明确标注了 “ADVERTISEMENT” (广告,参见上面的文章首页截图) , 所以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广告。并且从这篇英文文章的写作来看,应该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中文介绍的英译本,不像英语是母语的英美人士写的,更不是 Science 自己的记者写的。所以,这篇文章似乎真的是 “ 专题报道 ” :自己 “ 专 ” 门花钱让 Science 刊登自己写的报道。但是我相信没有哪位读者在未看本文之前,看了上述报道后会如此理解 “ 专题 报道 ” 。我个人觉得,自己花钱在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媒体介绍自己当然是好事(也说明我们一些大学越来越不差钱了),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是没有必要刻意隐瞒真相,拔高自己。上述中科大的报道,实在是有违该校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传统本色,不应该花了钱,反而起了负面作用,最终给少年班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这篇报道(或者说是付费报道),尽管已经正式刊登,我还是有自己的两点马后炮式的粗浅看法: 一:该英文报道应该是一位英语高手写的,但是其翻译中文版的痕迹明显,尤其是有关历史介绍部分,对于并不了解中国和少年班历史的外国读者而言,简短背景介绍恐怕是必要的。所以我觉得在文章刊登之前,如果能让一位母语是英语的学术界英美人士来润色,使之英文更地道、更符合外国尤其是欧美读者的阅读习惯,效果会更好。毕竟,花大钱在 Science 上买两个整版的版面做广告是做给外国读者看的,主要目标读者不应该是中国读者,不然直接上中文就是了。 二:该报道确实如中科大网站的报道所言: “ 从专门的学生选拔方式、独特的课程体系、学生培养成果、 “ 为未来创造领导者 ” 的办学目标等四个方面,对少年班学院的历史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 。我个人觉得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报道?!现在中科大的少年班学院已经包括 “00” 班(即教改班),少年班的学生除了年龄和录取方式与 “00” 班有所不同外,录取后,选课、上课以及管理方式并无不同。另外,整个少年班的管理运作方式和美国许多大学(至少上百所)都有的 Honor School/College 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不妨大致比较一下中科大少年班和这些 Honor School/College 的异同,并明确提出自己的特色之处,并说明为何这些特色可助早慧 / 精英学生成功。如此,也许读者更有兴趣阅读。一点浅见,不当之处,欢迎拍砖。 最后,本文无意给中科大 / 少年班上眼药,我也不是第一个爆料的,网上已经有人看出端倪,只是善意提醒上述中文报道要严谨和实事求是,比如中文报道说 “ 杂志从 …….. ,并且称赞少年班学院的办学是一项对中国优秀学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 ” 如上所述,这个 “ 称赞 ” 显然不代表 Science 杂志的态度和观点,而是纯属自己称赞自己。中科大少年班 30 余年办学成就有目共睹,没有必要非要 Science 杂志肯定、称赞一把。 后记:本文在科学网贴出后,为了慎重起见,又在网上搜了一把, 觉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的相关报道更靠谱,用的标题是 “ Science 杂志介绍中国科大少年班 ” ,是 “ 介绍 ” ,而非 “ 专题报道 “ ,而有关涉嫌付费广告的问题,是这样报道的: “ 从《科学》杂志关于少年班报道的内容判断,上方均用小字体标注 Advertisement 。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在 2 月曾致电一位熟悉美国科技期刊运作的校友教授。他也是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科学促进会会士( AAAS Fellow )。该教授介绍,这可能是中国科大与《科学》杂志的合作。即使付费,他也高度肯定, “ 这也是对中国科大的重大宣传利好 ” 。 ” 所以,根据这个报道看,中科大也未必就付费给了 Science 杂志,进行自我宣传,但是中科大主页上的报道还不如独立的 校友基金会的报道专业、靠谱,确实有自我拔高之嫌。
个人分类: 乱弹杂谈|17621 次阅读|29 个评论
我在中科大唱歌的日子(旧事重提)
热度 4 aeinstein 2013-4-21 03:40
“歌星不一定识谱,大腕不一定会说相声。”---郭德刚 从2002年到2006年,合肥市金寨路96号222楼第四层的男同学们是在我的歌声中度过的。他们或许没有人会愿意回想那痛苦的记忆;或许有人会偶尔想起只穿裤衩,身材姣好,站在窗口发痴的人,总是在水房,厕所和楼道里唱一些老歌的人,疯一样的男人,老薛。 和这些不幸的同学们一样,我的大学四年也是在我的歌声中度过的。而且回想起来,很巧,我几次重要的演出,就把四年串在了一起。 刚到科大。我不远万里的把一把破吉他背了过来,和我的衣服被子。弹着吉他坐在斜阳暖暖的草地上和美丽的女生打闹嬉戏,悠闲自得。这是当时我对大学男生的定义的一部分。两年以后这把吉他落满了灰尘,我把它卖给了一个女同学的师弟。因为我发现,原来想象的那幅图景缺少很多要素。如果硬要实践的话,那就只能是这样的:我弹着吉他坐在斜阳暖暖的草地上,担心着明天要交的经典力学作业还不会做。有背着书包拿着水瓶匆匆去往自习室的女生,间或有美丽的几个,从身边经过瞟我一眼。“这男的太能装了!一看就不是科大的!” 刚住进宿舍的时候,我就天天在楼道里唱歌,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是不认识什么人,聊以排遣寂寞。记得当时唱的最多的是姜育恒的《再回首》。唱得很动感情,对高中的怀念全在歌中。于是,洗衣服刷饭盒上厕所,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问别人怎么评价?我也没管。后来和同学们混熟了,付文告诉我说,“当时恨不得出去打你一顿。这家伙哪里来的,这么嚣张!吵死人了!”熟悉的人都知道,付文温文尔雅,大学四年我只见发过两次火,还是文火。他要忍受不了,那也真是到了极限。可能初来乍到,同学们都很客气,没有人用武力镇压我。三年后,当我在楼道里倾情演绎《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时,就会听到乓乓的关门声。我就会不唱了。但是这真是一首好歌,不信你去听李琼唱。 很快我就获得了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和其他四五十个人在一块。我们像壮丁一样地被拉进了临时合唱团。不久教育部有领导来视察,学校有个晚会,我们负责最后给领导唱个小曲儿。唱《同一首歌》。这次表演最具纪念意义的是,我第一次穿上了黑西装,学校发的,还有黑皮鞋,借同学的。真是人靠衣裳马靠鞍。西服领带包装以后的我,风度翩翩直逼梁朝伟,气死刘德华。可惜借的东西总是要还,我的翩翩风度也只能留在相片里了。 勤奋学习的一年级结束了。对这种比高中还要勤奋的大学生活我也渐渐从惊讶,迷茫和苦恼到妥协,接受和习惯。 系里有个通告,说下个学期迎新晚会,需要找演员。我奋不顾身地报名参加了。当时已经和四楼的不少人混了脸熟。其中有一个吉他弹得不错足球踢得很好的小帅哥,孙不二。我们都喜欢Beyond,于是约定唱Beyond少有的一首伤感抒情歌《遥望》。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胆大。根本就没有排练几次,我还找不准节奏和音高,我们就要演出了。孙不二穿得很Hip-Hop,我素面朝天,就是最土的体恤衫,穿着拖鞋,我实在不愿穿着我的回力牌解放鞋去唱歌。后来在台下观看的youling贤妹居然注意到了我的拖鞋,看来可能是我身上唯一出彩的地方,或者是最可笑的地方也未可知。 主持人在台上开始念一段抒情的文字,来烘托抒情伤感的气氛。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点紧张了,腿软,心跳加速。 “下面有请薛加民,孙不二!” 哗啦啦,掌声。新同学鼓掌特别卖力。 我们出场了!奇怪的是,当我走上台,我就一点也不紧张了!后来还有几次上台演唱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可能是舞台灯光太强,台下只是黑压压一片,看不清人。所以我只觉得和夜里在水房唱歌没有什么区别,音效也是一样的好。 我鞠了个躬,慢慢地说:“感谢大家,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赶到合肥,来听我唱歌。”全场掌声笑声雷动。我也挺得意,有说相声的潜质啊。不过把主持人费力渲染好的伤感全笑没了。 孙不二开始弹琴了。我开始唱了。刚唱两句,大伙又鼓掌。我晕晕乎乎,啊!难道真的这么好?!好不好唱的人是听不出来的。我注意到前排几个漂亮女生,闭上了眼睛。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唱得真好,可是长得磕衬;一种是唱得不好,长得还磕衬,她们就闭着眼睛在心中数一只羊两只羊。。。 人们都羡慕舞台上绚烂灯光下站着的人,而我有机会体会了一次。很酷!! 不久以后,我们美丽温柔的英语老师仁蓉决定开一次英语party。仁蓉老师是个年轻的漂亮妈妈,会给我们讲自己恋爱时的故事。她挺喜欢我的,当然是从老师对学生的角度。因为我总会在很少人听她讲课的时候还认真听课,还能够积极参加一些课堂表演活跃气氛。我的英语也因为她而好了很多。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毫无疑问,我报名参加了这个party。并且生拉硬拽,强迫我们宿舍的另外三个入伙。小间间,猩猩和vicent 桂。要演唱英文的《雪绒花》,我用吉他伴奏。在我的强迫下,我们乡村版F4进行了短短的几次合练。最后给这个临时乐队取了个名字,叫做呕吐乐队。写在一张大纸上,作为乐队海报。 我们是第一个节目!!美丽的系花(这个称谓的归属在我和付文中还有争议)王同学是主持人。我把呕吐乐队的海报一帖,举座捧腹。很好!效果达到了。我弹琴的时候不小心还偷看了王同学几眼,笑得真是人比花娇啊!亏得我定力很好,心乱和弦没有乱。呕吐乐队的成员们表现得太棒了!这第一个节目打响了,也不愧对美丽的仁蓉老师。 看接下来的节目发现,我的同学们都是那么有创造力和激情!虽然英语不一定很好,但是他们排演了很多好玩的节目,包括很长的情景剧。老保,杨涛et al的《西游记》,流星宇et al的《阿拉丁神灯》,还有you ling贤妹,小间间et al的《乡村女教师》片断。和他们比起来呕吐乐队的表演并不出众。最后我们也没有拿到奖。但真是很开心!大伙的笑容,尤其是美丽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奖励。 大二上我遇到了到目前为止我有过的最头疼的两门功课,经典力学和概率论。这两门课让我深深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足够念物理。打开那本经典力学,看到满纸的公式,我就像带着救生圈浮在水面上一样,怎么都沉不下去。看过一遍一点印象都没有。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就特别想家或者想找个支持。那一年寒假还没到我就特别想早点考完回家。幸好有张宙同学,如弥勒佛般的张宙同学。我看到他端坐在那里看书,或者听他神采飞扬地讲一段故事,就感到安定一些。 大二就这么过去了。 大三?功课很忙,在出国保研的选择上踌躇,定下来出国了,又忙着准备托福GRE。这一年,我淡出了娱乐圈。楼道里也不仅仅只有我一个人唱歌了。每晚熄灯以后,一位长得象周润发人送外号地瓜的兄弟就开始串门唱歌了。据说地瓜曾经就222楼第四层歌神究竟是谁发表过看法。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出道时间比他长,影响比他深远,所以歌神自然是我,喜欢唱歌的神经病,简称歌神。 玉兰花瓣,轻轻飘散。似水的故事,只讲了一半。很快就要毕业了。我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在楼道和水房里唱老歌。开始喜欢低声唱这首充满毕业的淡淡的离愁的新歌。 毕业聚餐时,有人提议说,老薛唱首歌吧!我很激动。“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我唱这首歌从来没有这么动情过。感动得餐厅的服务员小姐跑过来说,快别唱了,那边的客人说太吵了!!歌没有唱完,但是我相信同学们都很被我的歌声感染了。因为我看到杨涛同学马上就醉醺醺地深情热吻了他的女朋友。大伙一阵叫好。 全校的毕业晚会,我怎么能错过!最后一次在这个舞台上唱歌吧?可能。这次演出,与往日不同,我有了自己专业的造型师,付文。他借给我一件低胸白t恤,还有花儿的,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并且告诉我,上身浅色,下身深色打扮很好。晚会主办方给每个歌手印制了一张巨幅头像,让自己的亲友团在下面举着。付文和小李子小两口担此重任。 晚会开始了!!非常热闹,主持人说话下面都不一定听得清楚。那么多的荧光棒啊,星星点点。还有彩带喷出来。该我上场了。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台下的人脸还是看不清楚,整个大礼堂对于我还是一个水房。忽然间我看到了自己的巨幅头像在空中摇摆。哇!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天王巨星的感觉。我动情地唱啊,唱无印良品的《朋友》。台下的观众居然跟我一起唱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感觉好极了!我不敢像那些媚俗的歌星一样把话筒递过去给观众唱,因为舞台离观众实在太远了。什么叫做共鸣,我第一次有了最深切的体会。一会儿,有热情的歌迷上来献花。当然我知道这花是晚会组委会的,下了台得好好的送回去,下两首歌还得用。后来小李子埋怨我,怎么让个男的送花?还不让我去,我们还可以拥抱一下。我很惊讶,说那是个男的啊?我太专心唱歌了,来不及看ta是男是女。对不起了,我热情的歌迷们! 然后我们就要离开了。系主任老刘在给毕业生致词时就说了一句话:“希望各位同学好自为之啊!”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我不期望我的歌声能余音绕梁一年不绝,除非闹鬼。但是我相信,肯定还会有一个或许多个莽撞少年,现在正在222楼的楼道里,水房里,厕所里唱着我曾经唱过的歌。 后记:这篇写于六年前的旧文,现在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过去的六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巨大的变化,大学的时光也已模糊不清。幸好当年还留下了这张生动的剪影,让我偶尔怀念
386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