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科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科大

相关日志

1969:河南错过中科大(续)
huailu49 2020-6-28 07:19
当年,中科大派出的选址调查组先后去了4个省,最终放弃的3个省除了河南,还有湖北和江西。那么这两个省接收疏散的情况又如何呢? 五、当时湖北接收疏散概况 武汉 这两所京校下迁武汉,并非一步到位,而是辗转落户: 1、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迁来湖北,起初落脚荆州江陵县,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至武汉,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后发展为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的中国地质大学。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70年迁往湖南常德,1971年再迁来湖北武汉,后与其他学校合并,现名为武汉理工大学。 荆门 沙洋五七干校群:当时,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的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委有:全国人大、政协、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工教育社、统战部、外交部、财政部、二机部、三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林部、石油部、铁道部、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024部队(总参)、274部队(总后)等,共安置干部及家属2万余人。其中包括费孝通、经叔平、乔冠华、章含之、黄火星、江文、项怀诚等人。 咸宁 咸宁向阳湖干校:位于咸宁市向阳湖镇,总部设在甘棠。此校1969年4月12日草创,1969年9月26日人员进驻,到1974年底人员全部撤出,共接纳了文化部机关、中国文联和作协、故宫博物院和荣宝斋等北京文化单位的干部及家属6000多人,共编有5个大队26个连。当时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冰心、沈从文、臧克家、陈白尘、冯雪峰、张光年、楼适夷、张天翼、郭小川、冯牧、韦君宜、严文井、李季等人。 襄樊 国家计委襄北五七干校:位于襄阳县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安置了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全国物价委员会等单位的下放干部。干校原为湖北劳改系统的襄北农场,1969年,湖北省军管会为了安置中央部、委、军队及襄阳地区等单位干部劳动,把襄北农场腾出来供各单位五七干校使用。目前境内驻有湖北省襄北监狱、解放军总后二基地教导大队、解放军装甲兵后方基地、武警四支队二大队、610研究所撬滑轨试验基地等7家县团级单位。 六、当时江西接收疏散概况 南昌 1、中办五七干校,其全称为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位于进贤县民和镇北面的现五里垦殖场内,始建于1968年冬,下放干部约有1600多人,设有办公厅秘书局、警卫局、中央档案馆等10多个连队。干校由汪东兴(中办主任)亲自督办,曹全夫(中央军委朱德秘书,毛泽东堂女婿)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李树槐(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曾任刘少奇卫士长)、宇光(中办后楼研究室、中办学习班党委书记)任副校长。下放到这里的学员级别都很高,他们来自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老干局、机关工委、中央编译局、国家保密局、机要局、信访局、中央档案馆等部门。毛泽东江青的女儿李纳曾在此锻炼并结婚,邓小平也曾特意从南昌到此看望其老秘书王瑞林。 2、中侨委五七干校,位于进贤县钟陵石灰岭,由王震兼督办(当时王震下放在邻近进贤的东乡县红星农场),曾驻多国外交官的陈端任干校生产组长。下放到该校的1000多名学员主要来自国家外事部门,共设4个连。 3、清华北大鲤鱼洲干校:1969年5月7日,清华大学派出12人先遣队,到江西南昌市东郊、鄱阳湖畔鲤鱼洲创办试验农场(又称清华大学江西分校)。1969年6月,北京大学也派出先遣队到该地,并于同年9月派2000余名北大教职员工及家属来到南昌县鲤鱼洲的“江西北大试验农场”(1970年5月改称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至1971年,两校人员全部返京。 宜春 1、外交部五七干校,位于上高县茅家坪,先后有2000多名干部来此劳动锻炼。 2、一机部五七干校,位于奉新县会埠镇。1969年3月,先遣队员抵达,9月,干部、知青、家属共2000多人分批陆续进驻。 3、第二轻工业部五七干校,位于分宜县。 上饶 中国人民大学干校,位于余江县,有1583名教职工、938名家属整体疏散至此。 吉安 地质部五七干校,位于峡江县水边公社坑西生产队。 七、河南当年的态度和想法 1、只同意在南阳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恐有困难。若实在要建校,只提供建校用地,人员食宿以及经费一概无力支持。 2、河南来的单位太多了,再来一个中科大,怕养不活。换言之,怕科大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对于第一点,临时战备疏散可能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咬咬牙就过去了。场地、房舍都是大问题,办五七干校还好说,但要在河南另起炉灶,建一个新科大,即便中央财政拨付专款,河南的配套支持也不会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新建一个大学对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少在短期内还看不到什么效益。 对于第二点,与其他省区相比,下放河南的机构人员确实较多,即便户口不转自带粮票,副食供应总要当地解决吧。关键在于当时我国还实行按计划票证供应制度,从粮、油、菜、肉、蛋、煤炭,到烟、酒、糖、茶等,都按期、按人、按工种类别发票,凭票供应。在穿的方面,除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在用的方面,有毛巾、手帕、肥皂、洗衣粉、火柴票,此外还有工业券、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如果只是办五七干校,还可以自己解决一部分副食供应,可惜不是。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统筹解决。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眼光和魄力都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那段狠批“臭老九”,“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时期。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7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1969:河南错过中科大
热度 7 huailu49 2020-6-25 10:23
中科大南迁落户合肥,转眼已50周年了。 其实,在当年不得不疏散的大环境下,中科大最属意的落脚地不是安徽,而是河南。 上世纪文革期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行劳动锻炼,应运而生的“五七干校”在全国遍地开花。1969年3月开始,中苏边境接连爆发冲突事件,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紧张战备和疏散在京机构和人员的工作,一些原准备将五七干校建在东北的中直机关,也出于安全考虑改向南迁。下放锻炼和战备疏散这两项任务叠加,在全国造成的震动也相当大,其中就包括了首都13所高校整体离京外迁的大动作。最近重温了几篇当年河南错过中科大的文章,内中有两段话虽不长,但信息点还不少: “1969年10月17日,由于中苏边境冲突,中央要求加强战备,首都人员开始向外地紧急疏散。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前往河南和湖北沙市联系疏散下迁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五七干校,表示不再有合适的地方安排科大。河南组带着刘西尧给河南省领导人(刘建勋为河南省革委会主任,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革委会副主任纪登奎)的亲笔信,受到了河南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在南阳山区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汉路以西的南阳专区的唐河、新野一带山区、丘陵地带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们表示有困难。两组选址人员回京后,认为这两个地方没有条件,不能去。” “1969年11月8日,刘西尧在两科(中科院、中科大)联合办公会议上说,……河南去的单位太多,较集中,科大不一定往那里去挤。是否考虑到安徽去,李德生同志(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也较感兴趣。后来经科大、科学院领导讨论研究,觉得河南困难太大,省里又不大欢迎,安徽各方面条件也不错,大家都同意去安徽去选点。”“后来据刘说,中央到河南去的单位太多,压力太大,登奎同志(纪登奎)不欢迎。刘西尧见了李德生同志,李欢迎科大下放到安徽去,并介绍了近几年来安徽省的形势及发展前途,说科大下去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上述两段文字中涉及的几个信息点略加说明: 一、当时刘西尧的身份 刘西尧(1916-2013),湖南长沙人,少将军衔。此前历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第一副书记,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主任兼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66年8月,周恩来特派刘西尧以总理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中国科学院。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刘西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有文章说中科大下迁选址时刘西尧是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其实不准确。国务院科教组是1970年6月获批成立(接管原教育部和国家科委的工作)、7月开始办公的,首任组长是李四光,刘西尧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刘西尧担任科教组组长是李四光1971年4月29日病逝后的事情,任期为1971年7月至1975年1月。此外,在1970年至1975年期间,刘西尧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总之,在1969年决定中科大去向的那个时间段,刘西尧的身份是国务院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 二、当时纪登奎的身份 纪登奎(1923-1988),山西武乡人。此前历任中共河南省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洛阳军分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商丘地委第一书记,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副组长。1968年1月27日,河南省革委会成立。刘建勋任主任,王新、纪登奎、耿起昌、杨力勇任副主任。196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由刘建勋、王新、纪登奎、耿起昌等12人组成,刘建勋任组长,王新、纪登奎、耿起昌任副组长。从当时河南的党政领导排名来看,纪登奎都是第三把手,但1969年4月党的九大以后,纪登奎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而第一把手刘建勋只是中央委员,王新(少将军衔)是候补中央委员。1969年6月纪登奎奉调进京,但河南的职务还兼着。对此,毛泽东有一段原话是这样说的:“纪登奎要调到北京工作,两头跑,一半北京,一半地方。北京的事也难办。在北京机关工作,不可过长,不可过短,就去打个短工吧!”纪登奎在河南的兼职一直持续到1976年10月。 三、当时李德生的身份 李德生(1916-2011),河南新县人,开国少将。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陆军第12军军长。1968年4月后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4月九大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7月起参加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业务组、中央军委办事组工作,但安徽的职务仍然兼着。后来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李德生在安徽地方的任职经历为:1968年4月-1973年2月期间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969年11月-1971年1月期间任安徽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1月-1973年12月期间任安徽省委书记。当中科大的安庆选项被淘汰之后,果断拍板,将地处省会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腾空接纳中科大的,正是李德生。当年河南主政者如果能有这样的决断,安徽也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四、当时河南接收疏散概况 刘西尧说“河南去的单位太多”,的确也是实情。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疏散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尤其是面对那些“连锅端”的下迁单位,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许多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地方干部的畏难情绪在所难免。据当时的河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不完全统计,中央各部委在河南省信阳、驻马店、南阳、许昌、新乡等地区40个县开办“五七”干校61所,干部6万余人。从外省迁入厂矿及企事业单位37个,职工2.8万余人。部队办的农场和“五七”干校29个,人数2.2万余人。地域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信阳 据说当年中央各部门设在信阳专区的五七干校有37个,约5万人。 1、息县五七干校群:1969年前后,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等中央机关单位先后在息县举办“五七干校”,学员人数达数千人,分布在息县的项店、杨店、张陶、东岳、路口、孙庙等公社。 2、学部五七干校:起初驻息县东岳公社,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下属哲学所、外文所、考古所、世界文学所、民族所、历史所、经济所、文学所等8个所的干部职工包括家属在内共2000多人,依次从一连到八连分成8个连队。其中有不少文化名人如钱钟书、杨绛夫妇、俞平伯、何其芳、吴世昌、余冠英、何西来、吕叔湘、丁声树、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1971年4月由息县迁至明港镇。 3、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位于潢川县黄湖农场。1969年4月,中央团校、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出版社、中国青年报社等团中央机关直属单位的全体干部和工勤人员共计1970人下放来此,共划分为11个连队。当时团中央九届书记处的九位书记全部在内。 4、罗山五七干校群:当年在罗山县设有一机部、物资部、燃化部、外经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旅游局等十来个“五七干校”。主要分在五一农场、高店乡、尤店乡、龙山乡、庙仙乡等处。后来部分五七干校迁往息县。 5、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外贸学院整体迁至固始县和息县,其中外贸系、外语二系和校直、教辅、后勤部门共1050人安置在固始,外语一系师生172人安置在息县。 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史记载,1969年有1000多名师生员工下放到河南信阳明港办五七干校。 7、北京经济学院。创建于1958年,1969年停办,人员下放河南省息县。 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此期间由沈阳迁驻河南信阳。 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的五七干校也设在信阳。 周口 1、国家计(经)委西华五七干校:位于西华县城西2公里,十多个部局的干部学员最多时近2000人,按部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分为五个生产连,一个后勤连,一个校直机关。1969年9月初办时名为国家经委五七干校。1970年6月,国家经委撤销并入国家计委,干校改名为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1975年,国家计委襄樊五七干校合并到此,与国务院办公厅、物资部、工交政治部、地矿部等十多个单位合办干校。1979年后,根据中央精神,停办干校。1987年5月整体移交给西华县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华县园艺场至今。从这里走出了四十多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括朱镕基、李岚清等。 2、中央党校五七干校:位于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校舍的前身为河南农业劳动大学。 3、化工部五七干校:位于太康县常营镇。 漯河 1、中国科协的五七干校设于此。 2、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此期间迁至河南省漯河市。 驻马店 1、国家科委五七干校一开始就设在河南确山。后来三科(科委、科协、科学院)合一,其他两校也合并过来。 2、国防科委机关在遂平县设有莲环湖干校。 洛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此期间由河北迁驻河南洛阳(现已更名为学院)。 郑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校(汤山炮校)此期间由南京汤山迁驻郑州(现已更名为学院/郑州校区)。 许昌 黑龙江省阿城继电器厂此期间迁至许昌,建立许昌继电器厂(今许继集团)。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1538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大绿樱弥足珍贵
kd652 2020-3-30 14:14
本来今天是早先筹划的中科大6521班毕业五十年聚会,不料因情况未能聚首合肥,我班留校的三位同学和家人(也是科大教师)特意发来校园里盛开的樱花,其中绿樱据说在合肥是唯一的: 好花共欣赏,寓意相与析!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1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