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8世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8世纪步履维艰的生物学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热度 3 lvnaiji 2017-10-5 08:42
吕乃基 虽然对动植物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在科学上对生物的研究18世纪刚刚起步;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较物理学、化学复杂得多,生物学内部多条线索纠缠不清,再加上生物学涉及人自身,历来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相关;因而与当时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缠绕在一起。 具体说,在生物学内部有自然分类和人为分类、生生说与自然发生说以及预成论和渐成论这三条线索,在各种意识形态中有宗教、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机械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和浪漫主义,所有这些都极为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以下分别由上述三条线索来说明“步履维艰”。 1.预成,还是渐成 亚里士多德提出两种可能的发育模式,一种是预成论,认为微形个体在卵子或精子阶段即已存在,经适当刺激发育为成体;另一种是渐成论,主张有机体在形成时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物质。经由若干阶段才长出新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后者。通常被认为是机械论者的哈维试图为此寻找观察依据,通过对鸡受精卵发育的研究确信发育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显微镜的使用不仅未支持渐成论,相反推进了预成论的流传。 由于早期显微镜有较大误差,以为被观察物本身有结构组织。马尔比基宣称,他在未经孵育的蛋中看到了预成的小鸡。 1688 年,施旺麦丹从昆虫的变态过程中得出同样的认识。 马勒伯朗士是法国哲学家、神父、笛卡尔的信徒,他 将这种模糊的预成论概括成具有哲学和神学意义的理论,推广到所有生物,并使之成为神学教义的支柱。 亚当和夏娃确是所有人的祖先,上帝在最初六天内的创造物即决定了至今所有的一切。 这后一点显然与当时流行的机械论相默契。机械论认为,胚胎是一个无穷系列。犹如在大盒子里套着小盒子,小盒子里还有更小的盒子,等等,这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以及决定论的,而渐成论则难以理喻。在整个 17 世纪和大半个 18 世纪,预成论占了压倒优势。“为了具有数量上的精确性” ,有一位哈特索克还计算了上帝创世时第一代兔子要达到多大体积,才能容纳以后所有的兔子。有些人甚至连通过显微镜的那一端进行观察都不知道。 1759 年,沃尔弗发表题为《发生理论》的论文,一方面指出,科学家唯一追求的是真理,应以科学而不是神学为依据;另一方面,他又信奉当时在德国逐步流行开来的自然哲学,认为万物由于自身内部的动力而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应用到生物学,便“可得出结论说,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并不始终都是像现在这样存在着,而是逐步形成的”。 18 世纪后期,渐成说随着自然哲学的复苏而地位日盛,这还由于生命科学“是一门年轻而渗有人类自我意识的科学” ,因而比其他学科更厌恶机械论。 到 19 世纪,显微镜得到改进,渐成论得到观察证实。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先由观察误差导致科学上的错误认识,后者又被纳入到神学体系中,然后由于观念的改变形成新的认识,最后才由改进后的显微镜观察证实。这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自然分类,还是人为分类 预成论与渐成论之争也关系到生物学的其他领域。沃尔弗认为,各种生物在未分化时本质上是相同的。他根据自然哲学的传统,要为各种生物寻找原始的未经分化的状态或“原始模式”,这就隐含地通往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同时也意味着各种生物都有亲缘关系,从而倾向自然分类法。 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分类做了大量工作,提出“自然的等级”和“生物的巨大链条”这两个概念,为以后的分类提供了较为正确的框架。时至近代,一方面新发现的动植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又构思出形形色色奇特的上帝创造物,如独角兽等。生物学家迫切要求区分事实与虚构,并对生物作系统的分类,使之有序化,以此领悟上帝之伟大。 17 世纪末,雷 迪 提出某种自然分类体系,根据种子来定义物种。他认为由于上帝已把自然界中生物的所有等级填满了,因而物种间有中间类型,不会有巨大空缺。同时,因为上帝在第七天就休息了,因而物种数目从此不变。这里既有亚里士多德的“链条”概念,也有圣经和宗教 的 宿命论。 林耐在 1735 年出版了他的影响久远的《自然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人为分类法。他的双命 名法较自然分类法 远为简便可行,得到广泛接受,成为标准的命名法。林耐认为“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 布丰反对人为分类法,认为自然界没有栅栏。人为分类的“错误在于不了解自然的过程,这种过程总是循序渐进的” 。为了不致招来反对,这位博物学家不得不一再添加上这样的字样:如果我们不是因为神的启示而悟到这种联系是不可能的话,我们就会以为……人为分类法强调物种间的差异,或曰“非此即彼”。只要不涉及物种可变,上帝并不介意自然分类或人为分类。 自然分类法由于认为物种紧密相连, 而 易于接受物种可变的观念,人为分类法则因强调物种间的差别而与物种不变的观念相通。 两种分类法本身并无机械与辩证之分,但相应地易于导致或认同辩证或机械的观点 。顺便指出,林奈在《自然体系》的第十版中删去了造物主创造的物种始终不变及不能产生新种的断言。他认识到,他的体系只有在自然系统发现 前 才有用。前者只告诉我们如何 辨认 植物,后者却告诉我们植物的 本性 。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 接受牛顿机械力学的启蒙运动者却对被认为属机械论体系的人为分类法十分厌恶,因为这意味着 社会中等级 之间的鸿沟同样是不变的。 3.生生说,还是自然发生 生生说与自然发生说之争也与生物学内外各种线索纠缠在一起。古代流行自然发生说,大地乃万物之母,泥土能生跳蚤、虱子。教会也试图把自然发生说纳入 教义中 。诺亚方舟中只有少数几种生物,何以现在有那么多生物呢?教士们解释说,没有必要把许多动物都藏在方舟里。因为许多其他动物的产生不需要父母,而是由腐败物自生的 。曾做过柳树实验的范海尔蒙曾 作 过用一箱脏东西“产生”老鼠的表演,甚至牛顿也对此类新神话 作 了贡献,认为植物由逐渐变弱的彗星尾巴所形成。 17 世纪,雷迪等人以一系列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一直到 19 世纪,巴斯德以其无可争辩的实验彻底否定了当时的自然发生说。他说,“受到这样一个简单实验的致命打击后,自然发生说将永远不得翻身”。同时他也明智地看到,“就目前科学的状况来说……生物的自然发生只能是个幻想” 。 刚才述及,宗教本已对自然发生说作了解释,并攻击雷迪的实验,谴责他为无神论者;而一旦生生说——即生物不能来自自然,生物只能来自生物——站住脚,宗教即转而以此论证上帝创造万物,至今不变,并反对自然发生说。 在自然发生说中还可见从古代传说、神话、原始宗教一直到自然哲学的印记。 17 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特别是其中的生命单子即可成为自然发生说的哲学论据。尼达姆认为“在物质的每个微点 中,以及在组成动植物结构的每个可见的丝状体中,都有一种能生长的力量”,生物死亡后即缓慢分解出一种相同的要素,即“一种宇宙的种子”,从这“生命的源泉中”,“微 粒可能又回复到原样,然后上升为新的生命” 。 最后,在自然发生说与生生说的争论中还可瞥见朴素唯物论者立场的变化。 17 世纪,坚持唯物立场的雷迪主张生生说,同时机械论者也偏爱生生说。这不仅由于自然发生说既有神学辩护,又有神秘色彩,而且难以捉摸,显得无序,没有规律。到 了 19 世纪 , 生生说占上风,宗教也作了新的诠释,福格特 和海克尔等唯物主义者转而反对生生说,维护自然发生说,认为这是对生命来源最自然的解释。 由以上对于这一时期生物学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的回顾大致可得出两点认识。 首先,判断某学说正确与否的最终依据是实践,而不是按照其是否符合唯物主义或辩证法,也不因其为 宗教支持 与否衡量其错误与正确。持唯物主义立场的科学家先支持生生说,反对自然发生说,后又拥护自然发生说。宗教先反对生生说,转而又为之叫好。因而,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一定时期实践本身的局限,实践的检验又是相对的。一开始粗陋显微镜的使用支持预成论,还有巴斯德的实验,前者到 18 、 19 世纪已得到纠正,后者在 20 世纪也有了突破。 其次,必须认识到理性思维指导的重要性。在 18 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中,渐成论即是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得到发展的。理性思维能引导科学家提出假说,指导实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固然不能作为最后判断的依据,但在科学发展中能起到其他意识形态如宗教、唯心主义、机械论等所不能起到的 正确引导 作用。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抵制错误思想,对错误思想保持警觉,并对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有悖于已有理论的新事实新现象有所准备,不 致 措手不及,甚至拒不承认或作错误解释。 人类来到21世纪。18世纪生物学内部及其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争议似乎已经成为往事。然而21世纪依然有科学前沿,有在以往的科学看来说不清道不明之事,或纠缠、或塌缩,存在或新或旧的社会意识形态,或唯物或唯心,倾向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如“早已恭候多时”云云。反过来说,“早已恭候多时”又有何不可? 抚今追昔。面对当今科技前沿,人们又该如何厘清科学自身的诸多线索,冷静看待科学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如何看待难以重复的事实,以及众说纷纭的理性思维? 毕竟,21世纪已经与18世纪大为不同。 如果把科学理解为一片星云,那么“科学星云”正在松弛在膨胀,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星云”也在松弛、在膨胀,彼此间界限正消融。虽然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仍会有自己的规范(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已经很严格地说什么是科学的规范、经济的规范,或政治的规范。它们已经彼此相通,成为后现代人类的共同规范。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李难等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 1985 . 255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 265 ~ 269 玛格纳. 生命科学史 . 武汉:华中工学院, 1985 . 466 陈昌曙 、远德玉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4 . 147 林德宏 . 科学思想史 .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5 . 300 玛格纳 . 生命科学史 . 武汉:华中工学院, 1985 . 330 , 333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 326
个人分类: 科技|5490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六章 分离的世纪(下) 启蒙运动与机械力学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热度 1 lvnaiji 2017-2-22 09:24
第三节 启蒙运动与机械力学 英国 1688 年光荣革命后,罗伯特 · 菲尔默爵士等对于推翻合法王权感到恐惧,宣扬君权神授。洛克( 1632 ~ 1704 年 )为英国的“光荣革命”辩护。最初,所有的人在理论上都处于“自然状态”,存在着绝对的自由和平等,“人民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生俱来”;也没有任何类型的政府,唯一的法律就是自然法。然而,当人人这么做时,必然带来混乱和动荡。因而,人民同意设立政府,但他们交给政府的唯一权力是实施自然法。政府的权威“不能比人民在进入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所享有的、后来交给公共社会的权力更多” ; 否则,人民有权解散或推翻它 。这就是“主权在民”。普遍权利归结为生存、自由和财产。后者基于这样的推理:当一个人把他的劳动同某些物质的东西“结合起来”时,所得的产品就无条件地属于他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白板说”,贵族并非生而优秀,人生而“白板”,个体间生而平等。人因后天的教化而改善。洛克的思想对启蒙运动产生 了 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是发生于 18 世纪的欧洲,尤以法国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思想运动。其背景是牛顿力学的广泛传播和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政体先进,蓬勃向上,而法国政局渐趋腐败,以市民为主体的第三等级兴起。启蒙运动波及哲学、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在哲学上将大陆唯理主义、英国经验主义,以及机械论结合起来,也渗透有德国的自然哲学,在政治上探讨不平等的起源、追究到人的“自然状态”,以此来设计现在与将来的社会,提出相应的经济和教育的政策与功能。尖锐抨击宗教。在文学艺术上要扫除柔媚、不自然的洛可可风格。 启蒙运动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继续与发展。如果说 17 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类似于文艺复兴的第一阶段,同样在 17 世纪末也发生“古今之争”,那么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就相当于文艺复兴的第二阶段,是唤起民众的运动。自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间具有诸多不同之处,如文艺复兴运动导致科学革命,而启蒙运动则触发了 18 世纪的法国大革命。 一、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 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启蒙运动者或者本人就是科学家,如达朗贝尔是数学家,霍尔巴赫是矿物学家,拉美特利是医生,孟德斯鸠写过多篇科学论文;或者积极宣传,普及科学,如伏尔泰在英国逗留期间学习牛顿的科学成果,自称“我们都是牛顿的学生”,写过面向妇女的科普读物。近代科学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这表现在两方面 : 一是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或精神,即经验加理性以及由近代科学所提炼的机械观的影响 ; 二是普及科学知识,以此为武器扫除宗教,扫除愚昧和迷信。科学促进进步,这形成一种进化的观念。以下先考察第一类影响。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科学方法”可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基督教和《圣经》从人际关系和人己关系退出,空白之处由新观念取而代之。这就是“启蒙”的含义。学者研究宗教,分类整理它们的共同属性,以了解摆脱迷信的途径;历史学家试图研究支配民 族兴衰的规律;政治学者比较各种政体,探索理想和普遍适用的政治制度。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 1733 年出版的《人论》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 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 。 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的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 。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教会的什一税和贵族的狩猎权等封建制度的残余都以不合“天赋平等的原则”而被取消 。 在《百科全书》中关于“政府”的条目是:政府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伟大目标。根据自然的法则,根据理智,行政长官被赋予实现这个目标的权力。人民最大的利益是自由。它之于国家如同健康之于个人一样重要 。在“圣餐”条目,狄德罗只写了“参阅食人俗” 。狄德罗认为,所有的信仰都应“毫无例外”地重新审查。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 18 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 17 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 18 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 18 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 17 世纪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 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肇端的卢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现在却戴着锁链”。通常的推理必然是“砸断锁 链”,而卢梭接下来说的话却没有被引用:“现在我要努力说明它们(锁链)为什么合理” 。启蒙运动者也谙熟机械论的分析方法和还原思想。在霍尔巴赫看来,社会是由一个无社会性的游离的个人“集合而成”,因而是由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机器,这部分可由理性拆卸或安装在一起 。于是,不仅人是机器,社会也成了机器。爱尔维修走得更远,他应用自然科学中的分析方法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的最后根源,个人利益最终归结于身体感觉,身体感觉则是出于自然感情。对“自然状态”的追溯集中体现了分析方法。由文艺复兴运动到启蒙运动,前者多止于感性的宣泄,从感情上赞美人性,而后者则有冷静的理性的分析。 启蒙运动者还直接对当时的科学成果发表见解,基本上站在机械论立场,但是不利于启蒙理念的观点会受到批判,前文关于生物学的部分已可见这一点。狄德罗批判预成论,认为“那是反经验和理性的。违反经验,是因为人们想在卵和大多数一定年龄以前的动物里面寻找这类种子是徒劳的。违反理性,是因为理性告诉我们,物质在理智中虽然可以无限分割,在自然中却有一个最后的分割限度;是因为理性不能设想,有一头完全成形的 象 在一个原子里”,在这头象中又有原子,“而在这个原子里又有一头完全成形的象,这样下去,永无止境” 。 科学对启蒙运动的另一类影响是扫除宗教迷信,以及促使形成进步的观念。百科全书在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关事例十分丰富,这里仅从宗教对此的恐慌和仇视由反面来说明这一点。 1759 年,教士们因一度成功地禁止百科全书继续出版而狂喜,专门铸造了纪念奖牌,上面刻着十字架蹂躏地球仪和科学书籍的图样,题词是“被蹂躏的无神论者的虚伪和智慧” 。 启蒙运动者坚信,科学技术将推动社会前进。孟德斯鸠认为,要是摒弃科学技术和工业,只靠小土地有限生息度日,那么“民生必日渐凋敝,国家也将削弱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小邦都可以征服它” 。爱尔维修主张,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有知识,自然科学即是知识的一部分。霍尔巴赫则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地表白他对知识价值的见解:几何学可区分人们占有的土地,否则将陷于混乱,物理学可引导人们在自然中研究那有助于增进人类幸福的东西,而教授科学的人理应受到尊重、爱戴、得到报偿 。 启蒙运动者要求科学家参与启蒙运动,投身于社会进步之中。作为一位矿物学家,霍尔巴赫本人是这么做的。“我们理所当然地希望那些从逻辑学中清除了‘共相’和‘本质’的特性,在物理学中以实验和几何学取代轻率的假说的开明的教授,不要拒绝在伦理学上下工夫,致力于公益。” 百科全书派,还有生物学家布丰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这一时期包括启蒙运动在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了同期科学的发展,本章第一节中即可见这样的事例。社会给予科学更多的支持,如仅仅因为对地球和生物的兴趣就引发了多次考察旅行 。从 200 多年前为了香料而地理探险,到现在只是为了知识,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在经济上,从上流社会贵妇人主持的沙龙,到街头来者不拒的咖啡馆,科学知识和启蒙思想到处传播。 1831 年,雨果感慨,书与大教堂较量, 前者 会战胜 后者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 ,法国科学家居维叶的激变论与英国的赖尔和达尔文在地质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所持的渐变论,分别与当时法国激烈的社会动荡及英国温和的政治改良有某种联系,居维叶一本著作的标题就是《地球表面的革命》。 18 世纪文学艺术与科学和启蒙运 动也有密切联系。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同样提出“回到自然去”的口号,反对洛可可 — — 被称为 “戏耍中的启蒙运动,理性中的一种解脱” —— 矫揉造作 的风格,认为这不符合理性的要求,重视科学与文化的教化作用。作曲家格鲁克认为,剧情、音乐等等,“如果不是出于情势的必要,同表现因素毫无关系,我便认为它毫无价值。……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善的伟大原则” 。质朴即自然,而真实,即符合理性。法国著名的芭雷舞编导让 · 乔治、诺维尔认为,与情节无关的独舞和舞蹈片断都应取消,以求自然。情节、音乐、布景等都要保持统一,合乎逻辑 ,以符合理性。在出版于 1713 年的《论管弦乐队》中,作者写道,“使用新发现的管弦乐队法,或者说普遍的和根本上的教学法,一位时髦的人可以完全了解高尚音乐的崇高价值,形成他的音乐品位,理解技术用语,并就这门杰出的科学进行娴熟的推理”。 巴尔赞确切地把现代管弦乐器称为工业机器的“嫡表亲” 。 在巴赫( 1695 ~ 1750 年 )为键盘乐器所作的精妙多变的赋格曲中,人类对抽象的理解能力达到了顶点 。 英国诗人蒲柏以诗体说明机械论,既然自然为不可改变的规律所支配,那么要使人类事物也像自然那样有序,就要研究和遵循自然 。文学作品中大力宣传“知识就是力量”的典型,可以说是英国作家笛福出版于 1719 年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是新兴资产阶级蓬勃向上战胜自然的故事。作者借鲁滨逊之口宣称:“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与亚历山大的征战导致所到之处的希腊化类似,拿破仑的征战也给欧洲各国带去了启蒙运动的理念:自由和平等,带去了一整套体制和拿破仑法典。潘恩的《人权论》成为美国建国的基础。此处有必要提及一支“被遗忘的大军”。按法国政府的命令,波拿巴在 1798 年率军前往埃及。大军中有包括蒙日、傅立叶等在内的 167 位著名学者,携带了印刷机器和绘图材料,还有 500 部参考书。督政府但愿摆脱得人心的波拿巴,波拿巴看到光荣在向他招手,一心成为第二个亚历山大大帝,学者们想要得到新知识。结果是,波拿巴在马耳他废除奴隶制,彻底改革行政、财政和教育制度,在埃及建立模仿国内各种学院的研究所,蒙日任所长,自己为副所长,尽力传播启蒙运动的思想和习惯。学者们了解风土人情,填补物种空白,发明各种设施以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甚至为苏伊士运河 作 了勘察。贝托莱研究现成的碳酸钠和碳酸镁,纠正当时化学中亲和性概念的错误 。 将《命运交响曲》献给拿破仑,在其称帝后又收回的贝多芬,在 1820 年间写道,拿破仑理解时代的精神,我一直是他的最大敌人,但是实际情况已使我同他重归于好。他懂得艺术和科学,鄙视无知 。 二、经济启蒙 重农学派被认为是经济启蒙。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后者是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与当时的潮流一样,重农学派主张“自然”的生产方式,要求经济事务与政治和宗教分开,“自由放任,各行其是”。有本书的标题可以说明这一点:《重农主义或最适合人性的政府的自然构造》。重农学派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就像物理学和天文学那样受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自由经济法则必胜”,他们宣称,因而被恰如其分地称作“自然法则论者”。受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由流动的货物和资金会给政体的每一部分带来生机 。为此,土地、劳动和资本就必须从原有的束缚中释放出来进入流通之中。仅此一点就激起巨大的利益纷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的变化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这一步。 社会的发展终于抹掉了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让资源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以及自由组合。这应该是吉登斯所谓“脱域”的更广泛的含义。 一旦与政治和宗教分开,经济活动就如同太阳系或自由落体那样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济学家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 1723 ~ 1790 年 )深受启蒙运动有关自然和人类本性理想化的影响,进一步超越重农学派。正如行星在自己轨道上和谐运转、受看不见的引力作用而不相互碰撞一样,即使人们都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只要存在竞争和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实行“明显、简单的完全自由的制度”,就能公正地分配财富,人类也可以和谐活动。亚当·斯密在看来平淡无奇和混乱的世界中揭示秩序和意义 :趋利避害——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认识到“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而不是土地,同样被认为是亚当·斯密最伟大的见识。劳动虽然早就发生,但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说科学革命表明人类从认识上超越了自然界,那么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则意味着人类在实际上超越自然界,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建立于自己的行动之上。 亚当·斯密的第三项贡献是,他在“漫不经心”之际,开启了一个由社会内部产生的由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海尔布罗纳写道,“一个漫不经心的个人与别的一个人保持行动一致的机制,会影响到社会自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将发生变化的机制”。个人经济自由的巅峰,同时也是最严厉的监工,“没有什么人从中指导”。追求自我利益的人被“看不见的手”牵着走,最终促进了全社会的利益。要做的只是搬开一切障碍,扫除束缚。这些贡献表明,亚当·斯密确是如他自称的“伟大的自然设计师” 。 亚当·斯密之后,马尔萨斯( 1766 ~ 1834 年 )和李嘉图( 1772 ~ 1823 年 )沿经济启蒙之路前行,提出经济个人主义、自由放任、契约自由、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在要求一系列“自由”之后,唯一服从的依然是、以及只剩下“自然法”,例如供求律和收益递减规律等。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进一步剥夺地主的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然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及李嘉图在此基础上的工资理论,使工人“维持其自身和种群的生存,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被证明是过于简单的抽象。 三、反科学思潮滥觞 近代科学兴起之日,也就是反科学思潮出现之时。近代科学以机械力学解释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所有现象引起人们不满。前面已提及,笛卡尔的二元论和帕斯卡尔的两种精神既可认为是由经院哲学向机械论的过渡环节,也可理解为在机械论初露端倪之际觉察到问题之所在。尔后莱布尼兹的灵魂单子也出于同样考虑。 17 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里一方面肯定科学,另一方面又指出科学并不等于进步,夏娃之所以受诱惑就是盲目求知之故。随着近代科学羽翼日丰,反科学思潮也渐次从其背景中悄然登台。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建议造火药枪炮以巩固国防,国王大为反感,认为发明此类杀人武器的人是“人类的公敌”,“他宁愿抛弃半壁江山也不想与闻这种秘密”。相反,“谁要能使本来只生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上长出两串谷穗、两片叶草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斯威夫持向往古希腊与古代英国,认为当时风俗纯朴,衣服饮食简单。狄德罗认为冲动和本能的力量大于理智。当爱尔维修把人的各种经验都归于物质时,狄德罗的反对是,“我是人,我想要适合于人的原因”。他坦言不知从物质转变到思想的过程 。亚当·斯密也指出大规模生产的弊病。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者大多数积极肯定科学的社会功能,而卢梭则持有不同见解。卢梭 20 岁后曾在乡间度过 10 年,终身向往“有一块田野,一片树林的生活”。他留恋人的自然状态,认为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 1750 年的应征论文中,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所带来的文明进步是社会和个人一切罪恶堕落的根源。一切科学都起源于卑鄙:天文学来自占星术的迷信,雄辩术出于野心,几何学是由于贪婪,物理学源于无聊的好奇心,即使伦理学也来自于人类的自尊,教育和印刷术则可悲可叹(试比较前述霍尔巴赫的观点)。在第二篇论文中他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寄给伏尔泰。后者答道:“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尊著,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因为我已把那种习惯丢了 60 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拣回来了。” 对于从科学革命开始一直到这一时期的反科学思潮需作具体分析。首先,这一时期科学的典型特征是机械论,那么从这个角度对科学的批判,包括抒发人的情感,赞颂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自然哲学的很多思想,如果说是反动,不如说是对这一时期科学的补充或平衡,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引向唯心主义和主观臆测。第二类是怀旧、留恋过去平静不变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批判科学。这实际上是农业社会的回声。在工业化兴起之时,这种抗议更为强烈。反科学思潮因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文化背景各异而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对反科学思潮的研究有助于对科学本身的认识。 分离与重建 ( 一 ) 一、 本章标题为“分离的世纪”。分离,也就是超越。 分离,在科学领域进一步清除自然哲学的影响。仅仅没法在天平上“秤出来”,热质和燃素便退出舞台。即使在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生物学——这是其 发展步履维艰的原因 之 一——中也进一步强化了实证的权重。“分离”实际上是人类的成熟和完善,在思维方式上超越儿童。分离即超越 , 同时也显示出正确思维对知识源泉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分离意味着依靠科学的超越之路,在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中摆脱神学和君权,超越经验。由分析和“反其道而行之”,启蒙运动者不约而同得出人的“自然状态”。与现状分离,推至有社会之前;与现实分离,对“自然状态”只能进行“思维实验”;因而也是与真实的历史分离,“自然状态”对各国、各民族普遍适用。洛克希望他的理论能超越时空。 洛克由自然状态推出政府权力的来源,卢梭推出“锁链”的理由,同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政府越权,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孟德斯鸠抽象出对应于共和制、贵族制度、君主制和专制体系中的人的四种精神:美德、节制、荣誉和恐惧;抽象出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洛克的“白板说”则在心理学上还原到人的出生之时。 在重农学派看来,“自然”的生产方式就是不受政治和宗教干预,也就是经济和政治、宗教相分离。当重农学派认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就像物理学和天文学那样受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之时,物理学和天文学充当了辩护的角色。曾几何时,科学还要从宗教获得许可,而今已经在为人文社会科学颁布“许可证”。科学的具体内容如血液循环和万有引力也被借鉴或成为类比的出发点。在“自由经济法则必胜”的口号下,土地、劳动和资本纷纷与原有的束缚者——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相分离。亚当·斯密对经济活动中人的本性的抽象是:利己与竞争。亚当·斯密还发现了“看不见的手”,发现了任何契约和政府都不能违背的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在此基础上自组织。至此,科学方法,新的超越之路终于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结出硕果。如同科学要由机械论出发和为基础构建自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要由自然状态及相应的理念,以及由经济人和市场经济出发和为基础构建人类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由回溯和还原完成超越,而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的超越之路则是抽象。虽然被称为“经济启蒙”,但亚当·斯密并没有如人文主义者那样,在思维中追溯到在实际生活不存在的“自然状态”。市场经济理论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还原,而是对 现实 经济活动的抽象。换言之,当时的经济活动 本身 就是“自然状态”。这正是人文主义者的贡献:清除来自宗教和君权束缚经济活动的障碍,因而才有市场经济可言。 博朗尼认为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变。通常将工业化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然而有充分事例表明,在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的状况与后果,由此并不能通往现代化。正是市场经济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把文化区分为前后两段,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直至启蒙运动时期,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关系中“脱域”( disembedded ) ,于是才有亚当·斯密的研究。如果真有什么可以作为始基的“自然状态”,那就是市场经济,由此必然推出如人文主义者所推出的启蒙运动的理念。 二、 “当先进的思想为研究自然的结果所深深吸引的时候,似乎把自然作为推理的基础比信仰更为坚实。但两者的起点都同样不可靠:一群习惯于互相抢夺食物、住处和女人的野人自发地聚在一起制 订 契约,这样的情景同权威按神的旨意从亚当一直传到詹姆斯二世的说法一样匪夷所思。”巴尔赞有理由感到“匪夷所思”。自然状态是抽象和理想化。白板说同样是还原的产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和“白板”。三权分立是一种理想化的“制衡”。孟德斯鸠也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他无意查问英国人 目前是否享有 这样的自由,只要宣布他们的法律确立了这些自由就已足够 。 在经历了 1789 年革命后,柏克在其出版于 1790 年的《法国革命感想录》中指责,一个国家的男男女女并非如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所说那样,是被赋予一些客观天赋权利的宪法上的抽象物。权利和义务是 每个国家独特历史 的产物。正是这样的历史把人民与过去相联系并赋予他们现今和未来的任务 。卢梭也很清楚,他的《契约论》只是理论。在应波兰和科西嘉的要求为之推荐宪法时,卢梭坚持要适应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和现实的需要 。那么,如何看待启蒙运动的超越和超越的结果“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社会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然而“最简单的规定”不等于对象本身,“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这就是所谓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 。 “自然状态”“就像无摩擦状态下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能“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此提供参照系” 。启蒙运动的理念成为观察和理解社会的参照系。同样,“人是无法衡量的”,巴尔赞 写道,“因此平等是一个与事实无关的社会假想。它的成立是为了维护民众和平,尽量接近实现正义”。确切地说,平等源于事实,但不等于事实,是对事实的抽象和理想化。 然而,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自然界,以科学方法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存在局限。在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经济学领域,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工作已经显示了这种局限,在经济学之上的其他领域,纯粹的科学方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 “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超越的终点就是重建的起点。启蒙运动、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是传统的终点,同时也是现代的起点。 马克思的“两条道路”是认识过程的抽象和提炼,对象对于认识者来说 已经 存在,因而其价值主要在于指导“认识”而不在于实践。但启蒙运动所揭示的“自然状态”,其作用不仅限于在认识过程中作为“最简单的规定”,而且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直接参与构建现代社会。不仅作为“参照系”以发现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且直截了当地作为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基础。康德认为,这表明“理性在公共事务中登上王位” 。美国正是始于,以及建立于潘恩《人权论》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必须看到,殖民者欺骗并与印第安人作战,南方人寄生于 20 万非洲奴隶的苦工之上,这些行为显然与“人权”无关。 在重建之路上,人文主义者要从“自然状态”或“白板”推出理论,推出社会和教化;亚当·斯密则以“看不见的手”开启了一个自组织进程,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化正在生成之中。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第一个提出“人都是追求自利的经济人”,但也正是斯密,看到经济中的交换与分工必然培育合作精神,以及培育我们现在所缺乏的——诚信。他在《国富论》中写道:“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里兴盛起来”,由于市场交易的自愿性和重复性——某个交易者在某一时刻可能会有欺诈行为,但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最后自然而然“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在未开化的国家里,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这种差异并不是像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出于国民性方面的原因”,而是由经济交往内在地产生出来 。 人类的三大关系在远古时期浑然一体,由希腊到中世纪始于天人关系,终于人己关系,之后又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在扫除了种种障碍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摆脱束缚,脱域,取得了本应有的位置:历史上的出发点和逻辑上的基础。从此,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现代社会开始其进程,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发展出人际关系和人己关系。市场经济的意义不仅是在制度上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 而且正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触发并推进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提供的机器在人与自然之间 架起了 实实在在的屏障——机器,人类今后的发展不再直接基于自然,而是建立于自己的创造物的基础之上。机器,是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开辟的年代中达到高潮,从而使人在其实际的存在中——衣食住行,与自然分离,超越自然。在 18 世纪,这一进程刚刚开始,这确是“分离”的世纪,也是超越的世纪。 人性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人对自己的认识由现实的人出发,沿着人性生成过程回溯,一直达到其关节点机械运动,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达到这一点。达到机械,达到“自然状态”,以及达到“经济人”。然后认识再回过头来,由人性的起点出发追踪并构建其生成的过程。黑格尔宣称:“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此言倒过来就是:“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这是科学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必然趋势。转折已然发生,重建由此开始。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过程本身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发展过程或人性的生成过程。于是,在这里认识过程就等同于对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原意成立。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3 . 588 ~ 589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60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3 . 617 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 33 ~ 34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60 ~ 362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王觉非等译.第 2 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3 . 658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67 转引自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3 . 621 雅克·巴尔赞 . 从黎明到衰落 . 林华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84 葛力 .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297 葛力. 18 世纪法国哲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365 , 620 李风呜等 . 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2 . 6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183 葛力 .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366 葛力 .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351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74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62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5 . 200 , 282 雅克·巴尔赞 . 从黎明到衰落 . 林华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90 张宏岛.欧洲音乐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 111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88 , 389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637 E · M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罗经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320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442 ~ 447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487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80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 9 同上. 46 ~ 64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732 ~ 733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69 ~ 37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 228 , 229 .有学者认为,卢梭“不是后退到自然,而是向前走进自然”.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中对他自己在林中溪边漫步的描述,则通往现今带薪休假的法律.见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85 黄洋.现代性与欧洲古代经济史研究.文汇报, 2007-4-15 .文中指出,古代社会同样存在“经济人”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60 罗伯特· E ·勒纳等.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661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3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103 钱颖一.在改革过程中理解现代经济学.文汇报, 2002-3-31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436 转引自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430 卢周来.“信任”的危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2-4-15
个人分类: 科技史|1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宋轶文博士: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与物理
kexuechuanbo 2016-5-26 22:35
节点文献 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与物理科学 分页下载 分章下载 整本下载 在线阅读 CAJViewer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免费订阅 【作者】 宋轶文 ; 【导师】 姚远;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大学 , 科学技术史, 2014, 博士 【摘要】 旨在运用科学史的研究方法,基于对1665年——1800年136年间《哲学汇刊》合计90卷580期共4166篇文章的统计分析,重点对其中的1613篇物理科学文章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世界上第一份科技期刊的形态以及传播概况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第一份科技学术期刊《哲学汇刊》1665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创刊于伦敦,除因主编逝世与时局动荡而短暂停刊外,一直连续出版350年延续至今。1752年之前共经历了10位主编,1752年开始不再设主编,而由皇家学会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负责期刊的出版事务。1665年一1800年中《哲学汇刊》的4166篇文章中,物理科学1613篇,占38.7%;形式科学208篇,占5.0%;生物科学523篇,占12.6%;生理科学441篇,占10.6%;地学714篇,占17.1%:医药科学478篇,占11.5%。可以看出,17、18世纪《哲学汇刊》中物理科学文章数量为最多。同时,《哲学汇刊》历史上最重要的5篇“精华文章”中有4篇是物理科学文章,这表明物理科学也是《哲学汇刊》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牛顿和哈雷是17、18世纪物理科学的代表人物。《哲学汇刊》第6卷刊登了牛顿寄给奥尔登伯格的信,他用13个命题和1个判决性实验解释了他的光的颜色理论。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长达5年的论战,共发表了26篇讨论光学的文章。面对质疑和批评,牛顿在《哲学汇刊》中一一予以回答,在回答质疑的过程中,也将他的光学理论进一步完善。此后,牛顿感到由于论战使自己受到了打扰,不再热衷于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哈雷是17、18世纪在《哲学汇刊》上发表文章最多的物理科学家,共发表75篇论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领域,占49.3%,其次是地理学,占28.0%,此外还广泛涉及数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哈雷发表文章的第一个高峰是1684年—1698年,这一时期他进行了多次探险航行,发表了35篇涉及物理科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文章。1702年—1726年,哈雷迎来了天文学方面的研究高峰,共发表了29篇文章。他首先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周期,随后还在欧洲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关于日全食的观测,收集了20余组观测数据,同时也第一次观测并描述了“贝利珠”现象。这篇观测报告也被评选为《哲学汇刊》历史上的5篇精华文章之一。研究结论认为:(一)《哲学汇刊》350年的出版历史可以划分为3个重要历史阶段:①1665年——1752年,这一时期由皇家学会“第二秘书”担任期刊主编,负责稿件评审与期刊出版;②1752年—1886年,皇家学会于1752年成立了论文评审委员会来负责《哲学汇刊》的出版事务,同时建立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同行评审制度;③1886年至今,由于科学发现范围的扩大,《哲学汇刊》分为A、B两辑,分别刊登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文章,一直延续至今。(二)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科技学术期刊的萌生与演化的基本形态及构成元素,认为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英国皇家学会注重实验探索与科学发现的传统,以及学会成立以后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产出,另一方面还因为当时科学界亟需一种能够及时、连续、公开、客观地评价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的价值评价体系,并且之前已经有了“通信交流”和不定期出版的“小册子”这2种科技期刊的潜在形式或萌芽形态。认为科学家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动机有以下3点:首先是科学家希望通过学术交流获得社会认同;其次是科学家对于研究成果优先权的意识;最后是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们自身的使命自觉和文化积累与传承的责任感。(三)确认了《哲学汇刊》的几个重要的创造:一是首创科技期刊依附于科学社团,作为其主办的皇家官方刊物,并共生共存的基本办刊模式,也向世界展示了有学必有会、有会必有刊的科学社团运作范型,形成了科学建制化的基本要素,也奠定了期刊作为科学交流与传播主媒介的社会地位;二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期刊同行评审机制,它主要包括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初审和审稿人选择、皇家学会会员为主的同行评审、论文评审委员会的终审,从而逐渐完善了早期的科技期刊编委会职能,也形成了科学圣殿的守门人或把关人制度;三是《哲学汇刊》依托于英国皇家学会,创刊伊始便以物理科学为其报道的重点,这不但反映自17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一直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也反映《哲学汇刊》始终与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共生共存,甚至通过选题、组稿、评审、报道重点和专辑报道导引领科学发展潮流的重要功能。因此,《哲学汇刊》不仅标志着世界第一份科技学术期刊的肇始,同时也是科学社会化与制度化的一个里程碑。 还原 【关键词】 英国皇家学会 ; 《哲学汇刊》 ; 物理科学 ; 科学传播 ;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18世纪步履维艰的生物学——社会意识形态干预科学的见证(一)
热度 1 lvnaiji 2010-12-5 11:05
吕乃基 生物学由于涉及生物,涉及人自身,因而历来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由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较物理学、化学复杂得多,再加上研究刚刚起步,因而 18 世纪的生物学内部多条线索纠缠不清,并与当时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缠绕在一起。具体说,在生物学内部有自然分类和人为分类、生生说与自然发生说以及预成论和渐成论这三条线索,在各种意识形态中有宗教、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机械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和浪漫主义,所有这些都极为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18 世纪的生物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步履维艰地前进,逐步从其背景中分离出来。 回顾这段生物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生物学)在其兴起之时的场景,有助于理解实践检验和理性思维的关系,以及有助于理解走向后现代的科学重新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和缘由。 以下由预成论和渐成论等三条线索来说明上述过程。 亚里士多德提出两种可能的发育模式,一种是预成论,认为微形个体在卵子或精子阶段即已存在,经适当刺激发育为成体;另一种是渐成论,主张有机体在形成时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物质。经由若干阶段才长出新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后者。通常被认为是机械论者的哈维试图为此寻找观察依据,通过对鸡受精卵发育的研究确信发育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显微镜的使用不仅未支持渐成论,相反推进了预成论的流传。由于早期显微镜有较大误差,以为被观察物本身有结构组织。马尔比基宣称,他在未经孵育的蛋中看到了预成的小鸡。 1688 年,施旺麦丹从昆虫的变态过程中得出同样的认识。马勒伯朗士是法国哲学家、神父、笛卡尔的信徒,他将这种模糊的预成论推广到所有生物,并使之成为神学教义的支柱。亚当和夏娃确是所有人的祖先,上帝在那最初六天内的创造物即决定了至今所有的一切。这后一点显然与当时流行的机械论相默契。机械论认为,胚胎是一个无穷系列。犹如在俄罗斯套娃,大盒子里套着小盒子,小盒子里还有更小的盒子,等等,这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以及决定论的,而渐成论则难以理喻。在整个 17 世纪和大半个 18 世纪,预成论占了压倒优势。为了具有数量上的精确性 ,有一位哈特索克还计算了上帝创世时第一代兔子要达到多大体积,才能容纳以后所有的兔子。有些人甚至连通过显微镜的那一端进行观察都不知道。 1759 年,沃尔弗发表题为《发生理论》的论文,一方面指出,科学家唯一追求的是真理,应以科学而不是神学为依据;另一方面,他又信奉当时在德国逐步流行开来的自然哲学,认为万物由于自身内部的动力而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应用到生物学,便可得出结论说,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并不始终都是像现在这样存在着,而是逐步形成的。 18 世纪后期,渐成说随着自然哲学的复苏而地位日盛,这还由于生命科学是一门年轻而渗有人类自我意识的科学 ,因而比其他学科更厌恶机械论。到 19 世纪,显微镜得到改进,渐成论得到观察证实。 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由观察误差导致科学上的错误认识,后者又被纳入到神学体系中,然后由于观念的改变形成新的认识,最后才由改进后的显微镜观察证实。这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李难等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 1985 . 255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 265 ~ 269
个人分类: 科技史|5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