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困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江城记事:革命的困惑》
liwei999 2010-4-22 19:49
文革期间,革命思想的灌输是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 作为中小学生的我成了虔诚的革命信徒。 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无限忠诚,对此起彼伏的革命运动充满热情, 对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的性质坚信不疑, 对党塑造的各类各色英雄人物极度崇拜, 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更是疯狂热爱和执着迷信。文革十年间, 我从几岁的儿童成长上为一个成年人, 但那段时间的思想教育给我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待人处世的方式都留下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 。它严重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思维,限制 了应具有的宽阔视野。怀旧和偏执、颓废和贪婪, 美化过去的苦难生活,与现存制度格格不入, 我们很难走出这无形设定的怪圈, 思想或多或少被过去那个时代所绑架,思维无法跟上现今的时代步伐。 很多人不可避免成为时代落伍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剧。 遥想当年,我特革命,特左倾,特正统,特偏执。 在列宁同志倡导的灌输式洗脑下, 宗教式的盲目信仰、服从和捍卫一切以革命名义的行动和理论。 谁反对毛主席,谁反对共产党,谁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为世界革命,为人类解放, 为真理为理想,愿抛头洒血牺牲生命。狂热遮没了冷静, 激情丢弃了思考,我们那一代人充满了神圣使命感,天降大任于己, 舍我其谁也。只是我特爱读书,因为读书就免不了会思考, 因为思考自然产生困惑,而这困惑那十年让我常夜不能寐, 在自责与批判中,在迷惘与无助中熬过那漫长的夜晚。 虽然常常念叨: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 但这些仍无法让我从困惑中解脱,因为年轻,因为童贞,因为单纯, 因为忠诚,反而陷入更深更深的困惑迷思。 当年的困惑之一是叛徒问题。 当年我们脑海中叛徒的定型就是蒲志高和王连举。可恶可恨, 对革命不忠。一个出卖江姐一个出卖李玉和。 由于长期宣传的巨大影响,我们从小就对叛徒深恶痛绝。不坚定, 没骨气,缺乏为个革命理想的献身精神,助纣为虐, 用同志鲜血铺就自己生活之路,苟且偷生,千夫所指。 况且中国传统也是赞美坚贞不屈的,正所谓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但是到高中,在年龄的增长中我开始怀疑了: 人的意志真的有那么坚强吗?人在酷刑面前真的能挺住吗? 当叛徒的人难到就一定会改变他自己的信仰吗? 违背自己意志的叛变难到真的不可原谅吗? 看到文革中大量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在牢中不堪压力, 大肆交待揭发检举自己的战友和领导的反革命行为, 我就更相信:绝大部分叛徒是行刑逼供所致, 是人性固有的弱点所致,不是信念信仰的改变。 再回头读起我高中喜欢并经常阅读的小说《水浒传》, 我的这种念头更强烈了。小说中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那就是梁山泊好汉白胜经不起拷打,叛变招出生辰冈案主谋, 但梁山泊的英雄并没怪罪他,他后来仍是大家庭中一员。 我佩服梁山泊英雄的胸襟,而我们现在还不如当年农民起义领袖, 这是进步吗?后来又听说, 给人打迷晕针也能认人产生幻觉而自觉招供,那算不算叛徒呢? 我确信,酷刑一定会让人开口,而且叫他怎么说就会怎么说。 人可能不怕死,但人的精神承受肉体伤害能力不是无限的。 有了这一想法,我开始有点同情起叛徒了,这让我心中十分害怕, 这在当年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学雷锋运动从我小学到中学贯彻始终,雷锋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雷锋爱憎分明,对敌人严冬般残酷,对同志春天般热情; 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姓名,干工作兢兢业业。做一颗螺丝钉, 一切听从党安排,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雷锋就这样走进了我们心中。当年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 雷锋日记被我们当成圣经反复阅读。我们刻意模仿,写雷锋式日记, 做好人好事,成为雷锋式战士是我们向往的目标。 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也不见有多好转,整人,走后门, 打砸抢仍很猖獗,不文明现象时常可见。 我相信任何朝代的当权者以及它的善良百姓们, 都不会反感普通人的做好事行为,这对各方都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是人为塑造出来的, 目的是净化社会环境,巩固统治的基础。 我在想如果雷锋他搀扶的大娘是个地主婆,他是残酷还是热情呢? 他的日记不记载每天个人的生活情况,却大量抒发革命情怀, 那日记不是失去它本来效用吗?做好事不留名, 怎么后来都知道了呢,他成了做好事的代名词,这是怎么回事? 做一颗螺丝钉,那党强调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怎么发挥,社会能进步吗? 现在看来,雷锋就是党的一个工具,一个培养听话顺民的标杆, 可当时我就是怎么也想不通。 中学期间有一门课,叫《社会发展史》,是属于政治课一类。 讲社会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也就是说制度更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旧的制度就不适应了,只能被新制度取代。 即所谓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对这门课当时我有三点不能理解: 一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在经济不发达的俄国和尚未经过资本主义的中国产 生?虽然御用理论家们用尽口舌,解释这一特例情况发生的原因, 但我还是疑惑,这逆规律而动的制度是否是早产儿, 有违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他所阐述的规律呢? 规律可改变那还叫规律吗?二是不能理解, 既然社会发展是永恒不停的,那共产主义以后的社会是什么呢? 一个如此完美的社会制度也要死亡吗?也会被取代吗? 人类真会达到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极大提高按需分配的境地吗? 那人与人有什么区别呢,这些想得我头疼。三是我十分明显地感到, 欧州的奴隶社会和中国的奴隶社会,在体制上很不一样,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 尤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它们能统划为那几类形态吗? 是否为了证明理论正确性,硬是骡驴马不分呢?我不解, 因而对这一门课产生思想上抵制,又不敢与别人辩解,闷在心里, 压抑得很。 中小学时,我们一直受这样的教育,那就是说工人阶级是 最有觉悟的 阶级, 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而农民是小生产者,毛主席也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可是后来为了大力宣传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毛主席创造了中国农民的一个类式无产阶级的先进群体 -- -- 贫下中农,并号召广大学生和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让我很是矛盾,一方面我全身投入下乡学农活动, 并积极报名去农村去最艰苦的地方接受思想改造。另一方面我很疑惑, 为什么我们不去接受最伟大的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呢?农村是苦, 但经过近二十年集体化生活的贫下中农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贫下中农吗, 和其他家庭出生的农民有何区别?如果说苦难,奴隶最让人辛酸, 是不是更应接受奴隶阶级的再教育,这不是倒退吗?弄不明白, 理更乱。上山下乡运动让多少家庭受尽苦难, 虽然不少城市青少年因此感受到当年中国最底层最本质的生活, 但理论上讲这是很荒谬的,也是毛主席时代最大的失政。 虽然现今明白这是毛主席为缓解城市青年失业压力的美丽说词, 但这理论上的矛盾困惑了我近十年之久。 有成份论不唯成分论,重在个人表现, 这是当年党的一个政策。但有成分论怎么可能不唯成份呢? 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而文革十年也确实如此, 家庭成份成为个人上学、农村上调、提干、 参军甚至恋爱婚姻的一条重要参考值。在讲成份最严重的文革前期, 我有一位朋友W某和一个邻居G某,都是才子,绝顶聪明, 但因成份不好(一个是黄浦军校子弟,一个是伪军医官子弟) 小学毕业竟不让升初中念书,毁了他们一生。另一邻居P某, 一个演大春的英俊男生,因成份问题,被深爱他的女友的父母( 当地主要领导)活活拆散。 这种以成份论英雄的血统论在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 是主流社会形态。年轻的我时终弄不明白的是, 当年党的领袖大多家庭出身不好,为什么他们要推行成分论? 在旧社会,他们都能起来革命,为什么解放后, 这些反动阶级子弟反而被打入另类,不让他们革命呢? 难到反动阶级能培养他们子弟作为革命者,而无产阶级掌权后, 反而无法培养这群出身反动阶级的子弟吗?当年的中国社会, 尤其是中底层,排斥反动阶级子弟成为一种时尚, 真正实现了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只能是贼的这一奇特逻辑。 后来我还知道,当年划分成份,在农村以解放前三年为基准, 有土地且雇佣农民者为地主,即使大地主如果三年前破产了, 他也可以划为贫农。而一直贫穷苦干, 想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存血汗钱在三年前购置土地的勤劳农民, 大都被划为地主富农,我外公外婆就是如此。解放后十几年了, 失去土地也远超过三年,已经是无产的公社社员了, 但他们却仍是地主富农,其子女受到社会极不公正的对待, 这不是在制造敌人吗?这个推理逻辑也困扰我好多年,无法释疑。 历史反革命,是文革和文革前的新中国特有的一个名词。 特指中国的某一群人,他们在解放前当过敌军连长以上干部, 地方上保长村长以上干部的人,这些人均可纳入历史反革命范畴。 属于四类分子,是受打击的对象。至于解放前如果是三青团员、 国民党员以及在敌军当兵、 在反动机关工作的人甚至包括被敌人俘虏的我军官兵 ,虽不算历史反革命,但归属于历史上有疑点的问题人物, 不论其人品如何,都是被控制被监视被批斗被羞辱的对象, 重用不可能,有时连基本生活权力都被剥夺。 不过当时我似乎对这种无情清算失败者的行为反感并不大, 不理解的也只是一些形式上的问题,对本质问题当时尚未深入思考。 当时主要考虑的是那些在敌伪工厂工作的工人, 为什么还是工人阶级,还是最先进分子?他们为敌人生产枪弹, 生产被衣,直接间接帮助敌人,为何不是历史反革命? 为何不受追究?同样是为了生存,当伪警察伪职员, 就大逆不道了呢,就要遭到历史清算,这不是标准不一致吗? 只要阶级好,帮助敌人也可忽略,阶级不好,为了生存也不可原谅。 对标准的因人而异而产生疑问,对于我后来对人、爱、仁、 人性和人文的思考有着启蒙的意义。 文革中后期,有两个英雄人物很特出,一个叫黄帅,一个叫张铁生, 都是我初中期间推出的所谓 敢于反潮流的革命闯将。 一个反师道尊严的小学生,一个是交白卷的下放知青, 都发生在教育战线上。至此中国教育界迅速掀起了 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 把当年好不容易恢复的近两年的学习氛围彻底摧毁了。 仅此这点就让我特别不满,因为回潮时期我在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常被表扬,上光荣榜,很是骄傲,自己的成就感大大地满足了。 而他们让我这些光环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当年我特别崇拜共产党塑造的英雄,不论是董存端、黄继光, 还是雷锋、王杰、欧阳海,都是我心目中大英雄。 而现在这两位英雄,我毫无敬仰之意,黄帅是个小孩,未成年人, 能懂什么?我一个初中生对妹妹级的黄帅崇拜不起来。 而对张铁生我不但不太喜欢,甚至有点厌恶。 七五年邓小平在台上时还写过反张铁生的大字报,以泄心头不满。 当年我己经可以用路线斗争的观点分析问题了, 认为这个典型是党内一小撮坏人乱国乱党的工具而己, 这样分析心理也平衡不少。虽不敢怀疑徽宗,但可以咒骂秦桧, 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用武之地了,困惑缓解不少。 谈情说爱在当时是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不健康情调的, 当年的小说电影戏剧把它视为禁区,自然我也深受其影响, 常常义愤填膺地批判这一资产阶级思潮。不过外在行动是一回事, 内心渴望是另一回事。批判归批判,憧憬仍会憧憬, 只是内心十分矛盾十分苦恼。当年虽然封闭,虽然禁欲, 苦行僧的教育仍无法抑制人性的本能, 冲动仍冲击这个封闭社会甚至学校。初三时, 我们班己有六对同学半公开谈恋爱,人数不可谓不多。 虽然谈恋爱的男方都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打架、奇装异服、 抽烟喝酒的所谓坏学生,但女方却都是漂亮活泼、学习认真、 能歌善舞、活动积极、可爱善良的优质女孩。这让我们这些进步、 积极、上进的先进男生很是愤怒,愤怒中含有嫉妒, 不满中隐着羡慕。我班班委会所有女学生干部都在谈恋爱, 而我们这些男学生干部去不敢面对。心中十分不平, 更不服那些胜利者的男生。只能以 恶毒的攻击猛烈的批判来掩失那一颗失落的心。 其实当时我很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正统的教育使我不敢 。内心渴望爱情,心想异性,但却拚命掩饰, 强迫自已非礼勿视,去做一个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这方面我活得十分疲累,这种扭曲了人的本性的矛盾和困惑害人害己。 忆苦思甜是当年推行的一种政治思想教育方法之一, 刚开始行之有效,但物极必反,后来效果越来越差。听忆苦报告, 吃忆苦饭成了一个形式一种负担。当年忆苦饭之难吃,不如 猪狗食。这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自我摧残。 这种自残式的教育方法流行了一年多,害苦了许多虔诚的革命青年, 我也不例外。虽然我当时很革命,但就是咽不下那个忆苦饭, 即使反复自我批评,也不能让我大口大口吞下这玩意儿。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但榜样的力量不是无穷的,我仍是厌恶那红军都吃不到的饭, 这让我心里产生严重的负担,分裂的人格让我苦恼。 至于贫下中农忆苦报告,常常忆苦忆走了形, 不是忆解放前地主欺压农民的苦难, 而是回忆起解放后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生活, 让主持人十分尴尬,让我们很难接受。 但贫农老大爷老大娘们十分坚持,不停说他们一生中最苦的就是在六 0 年至六二年,还常与主持人对扛上了,很坚定, 弄得主持人下不了台。我就多次见过这样的场面, 安徽省那三年是重灾区,饿死人最多,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现象。 虽然当时我心理能平衡,以为是严重自然灾害所致,但仍留有阴影, 对党与政府的领导责任,对人定胜天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存有疑问, 也使我逐逐学会了独立思考,当然也曾带给我内心无尽的烦恼。 忠于党忠于毛主席,是当年一项基本政治素质,是不容质疑的, 我是一个最忠的革命青年。 我们热爱党热爱毛主席,天经地义,顺理成章。至于万岁、 万寿无疆是否与唯物主义理论相冲突,一点也没去考虑。 我们喊着共产党万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那是发自内心的,十分虔诚 。即使文革后期,我对许多政策产生怀疑,但对共产党, 对毛主席仍是十分忠诚。毛主席仍是我心中的神, 神圣不可侵犯。当然当时我也有一个小困惑,那就是, 全中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毛主席是自觉自愿的,是真心的, 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即使这样,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总不能要求别人热爱自己赞美自己吧, 那成什么呢?当年党的文件毛主席讲话都要求人民热爱他们, 不热爱就是反革命,这不是对觉悟了的无产阶级战士不信任吗? 这不是不相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吗? 这样行为不是给我们的敌人提供话题,让他们有打击我们的口舌吗? 想想怎么有这么蠢的幕僚,制定出这些傻政策,害党害毛主席, 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该揭发谁,只有闷在肚里,让它发酵残害自己了。 今天看来,这些困惑都不是问题,可是在当年, 却困扰我整个中小学学生生活,给我留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不停的思索,不停的否定。苦读马列原著和毛泽东的书, 以寻找答案,解开我长久的心结。可是书读的越多, 心中困惑越重,越是难以解脱。这种痛苦今天的新生代难以理解的。 那是一个革命青年者对现实对信仰对制度的一种朦胧的怀疑, 是心灵深处的一场战争,是否定自我否定过去,是不可承受之重。 每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独有的困惑, 当年的我们应可归属于革命的困惑了。 革命的困惑摧残了一代革命青年人。
个人分类: 江城记事|2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加索的困惑
sheep021 2010-4-19 16:33
张大千巴黎拜访毕加索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走进毕加索的画室,200多幅仿齐白石的绘画作品立刻吸引了他。张大千非常惊讶:没想到毕加索对中国画悟得这么深!毕加索请他指正,他直率地说:你不会使用中国毛笔,黑色浓淡难分。中国画是用毛笔醮墨,依靠含水多少来控制深浅,从而形成焦、浓、重、淡、清五色 应毕加索的请求,张大千当场写下张大千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墨色深浅有致, 令毕加索叹为观止: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以为翻译有出入,请毕加索再说一遍: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张大千只好谦答:你太客气了!毕加索更加激动了: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   毕加索缓了一口气又说:如果把东西方绘画比作一块精美的大面包,那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碎屑罢了!说到这里, 毕加索笑了: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这天,毕加索破例和张大千夫妇一起进餐,逛花园,合影留念,并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赠给张大千。两位绘画大师会面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刻传遍巴黎。新闻界纷纷发表评论,认为它暗示着近代美术界东西方相互影响、调和的可能。 . . 本博评论: 困惑的应该不止毕加索和艺术界,中国人出国学习中医,西医,难到西方医家就不困惑?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751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博士生选导的困惑
热度 2 罗帆 2010-3-7 11:24
我所在的管理学院全日制博士生名额较少,近年来每位博导平均招收的名额不到 1 个。今年,博士生名额数明显少于博导人数,因此领导宣布,如果报考某个导师的考生未过线,这个博导今年的招生就自然空缺。 2008 年,根据考生的报考意愿、所学专业和科研潜力,我答应了 3 位考生报考。结果 1 位考生过线,被顺利录取。 2009 年,与我联系的考生较多。依然根据报考意愿、所学专业和科研潜力,我答应 5 位考生报考,但事先说明名额只有 1 个,强调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报名前,另外两位急切地找来,一定要我给一个报考的机会,我的心一软,就给他们签了导师接收函。分数线下来,报考我的考生有 5 位过线,这下可就难办了。我感谢每位考生对我的信任,也深知他们备考不易,不录哪一位都于心不忍。最后,按照院长的建议,从高分到低分排列,选择了考分最高、发表论文较多的一位考生。当时,落选的考生心里很难受,我也感到抱歉和不安。 今年,我比较谨慎,考察原则不变,但谢绝了不少考生,只答应 4 位考生报考。前两天,来校现场确认报名的考生只有两位。后来得知,一位错过了网报时间,无法补报;另一位单位有出国访问的机会,临时放弃报考。因此,如果报名的两位考生发挥不佳,我就有可能面临招生空缺。如果今年招不到博士生,最近开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延续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会尽心尽力地专注于科研和人才培养。我希望不断有志同道合的研究生加入这个团队,但他们必须面临应考这个门槛。作为导师,很难预测考生能否坚持应考或上线。因此,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博士生的选导,有时真感到困惑了。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77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纳米合成化学的困惑
热度 1 lbl604 2010-1-21 09:53
看了一篇Xiaogang Peng老师在Nano Research (Nano Res (2009) 2: 425 447)上的综述,关于纳米晶合成的,文章写的非常好,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conclusion里的一张图,很形象的道出了很多纳米人的困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希望尽快走出困惑
JuliaSung 2009-12-16 19:03
最近在使用Fluent的dpm模型计算一个问题,遇到的问题折腾了我将近一周了,还没有起色,仍然在困惑中。 虽然还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找寻解决途径期间,与多人交流,获得了不少启发,然后逐一试新的想法,虽然一一未果,但是鼓舞了我面对问题的信心,相信一定能解决。 我想说的是科研过程中,当然不光是科研,与别人交流真的真的是特别重要,包括和不同学科的人。大家肯定深有体会:也许对方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但是在和他人交流时,当你在整理思维,向对方表述问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突发灵感,或者别人的一句话就能激发你的一个新的想法。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一直不能解决的时候,走出去,获得灵感吧。 好吧,我接着面对问题了,bless m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中创造困惑情境,学生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famingkuang 2009-10-13 11:51
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算不算好?当然算好,但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其本质还是填鸭式教学,只不过是填得高明些罢了。 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在行云流水中制造一些障碍,让学生产生瞬间的情感困惑,然后在困惑之后的顿悟中得到质的升华。 大学生、研究生我没教过,我只喜欢教连小学都只上过一个学期的小发发。但我想,不管是教小学还是大学,其原理应该是相通的。 我对小发发的教育没有大纲,也没有计划,想到哪就教到哪,而且可以任意的引伸。先看看昨天小发发做的题吧: (1) 328 9= (2) 32 4= (3)439 9= (4)36 3=(5)98 2=(6)408 4= 这些题最有趣的是第(6)题,因为我没有告诉他,碰到被除数中间这个0该怎么处理。于是他前五道题都做对了。而第(6)题他是这样做的: 这时我并不急着告诉他这是错误的,接着出下一道题给他做: (7)48 4= 马上他自己就知道出问题了,感到非常的困惑。 我问他是哪道题做错了,他说:肯定是第(6)题,但为什么会错呢?您不是告诉我前面的0不用写吗? 我就告诉他:被除数中的每个数字都要移动它一次,不是被我们移到下面去,就得被我们移上去,但都必须保持在它自己所在的那条线上,比如第(6)题中的的0,我们不需要把它放下去,所以就必需把它放到上面去。通过这样的讲解,他就牢固的掌握了带0的除法运算了。就在刚才他就在我不提醒的情况下正确的做出了: (6)408 4= (8)40800 4=
个人分类: 育儿圈|12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选择多了,反而困惑了!
cynankai 2009-9-24 16:13
小硕的时候,是导师给的课题,至于怎么做,是要自己去找答案的。 现在小博,连选题都要自己下手了,有点激动,也有点困惑。 激动的是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的空间多么广泛啊! 困惑的是选择一个怎样的题,值得自己投入全部精力,它应该具有足够的魅力,隐约感觉它就在那里,离我很近,等待我的发现。 我是一个在职的博士,意思就是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学习,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将不利化为有利,选题是关键。题选好了,可以解决我们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成为创新性课题,理论和实践两边借力。 选题就要有选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我正在学习中。
个人分类: 流水的生活|34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的选择
zuozw 2009-8-11 13:17
大家都知道当自己有多种选择时,很容易困惑,不知该选择哪一个。其实在科研中也是如此。当我们进行某个课题研究时,很多时候有很多研究方向可以做,此时问题就来了:这么多方向不知选择哪一个,想做这个却又不肯放弃那个,做这个的时候心里却想着另外几个等,结果在盲目中迷失了自己,哪个方向都没有做好,浪费了大好时光和机遇啊。 再比如,整天忙着申请基金、863、973等等,凭教授、专家、学者等等,我们还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做研究啊?为什么现在项目和资金这么多了,科研实力并没有那么强啊? 我想还是很多人心术不正、出发点不正确,做了错误的选择。当我们做科研时,面对众多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 降低甚至放弃功利心理 。很多人看到那些好发文章、能申报项目支持的方向就一窝蜂而上,能捞到一笔是一笔,捞不到继续努力或找其他方向课题。 2) 学会取舍 。很多人确定了一个方向后,还想从其他课题方向再赚些,捡了西瓜还想要芝麻。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该放弃还是放弃为好啊。 3) 耐得住寂寞和韧性 。很多人研究了一段时间,累了乏了烦了,看到别人没自己出的汗少却硕果累累,心里不舒服啊慢慢地动摇了自己做学问的决心和毅力。 4)不知如何选择并不可怕,多份烦恼也没什么。 磨难是一所最好的老师 ,多学习多经历多思考,你应该能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的。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于Encke轨道设计的困惑
丁dot 2009-7-27 21:33
本来已不想再做这方面的事情了,因为曾经做过,效果还不错,而且电脑崩盘之后所有设计的数据和程序统统灰飞烟灭了,因此觉得一没有太多新意,二是自己正在进行其他方面和领域的工作,可是问题还是来了,我不得不放下手头正在工作,转而搞这个很耗人的工作。上周开始接手重新独立进行相应的设计,经历了几天的重复体力劳动(子程序的编写),终于将航天器在不同阶段的力学模型完成,进而通过STK进行自己编写程序的验证,结果发现在特定时间进行轨道机动减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决定用距离作为轨道机动的判据,而用距离进行判据这块任务我此前未设计过,对我而言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挑战,看到这样的挑战,血液流动加速,精神为之一震,开始实现这一部分内容。不料,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过程中,并未发现能解决我遇到这样问题的方法,原因很简单,通过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可以确定轨道根数,反之亦然,我遇到的问题是我知道机动减速前位置(以距离作为判据)和速度,同时最多能确定倾角,因为在这个时刻,该轨道是双曲线轨道,必须减速达到近圆轨道才能满足要求,可是该如何减?减多少?在笛卡尔坐标系下,速度的三个分量应该是多大?原以为这个问题不难,想在上周五就可以轻松搞定,在编完子程序之后运行,发现结果大相径庭,不停的调试和推导,一直折腾到凌晨3点多方离开办公室。因周日要客串一个朋友婚礼的山寨主持,周六早晨9点多被电话呼之商谈事宜,下午方归,在屋里昏睡了三个小时,晚饭过后,因为始终心不甘,又来到办公室继续折腾,又是很晚才回去,周日下午山寨司仪完毕之后便继续设计算法,终于OK,至少在这一小块,我是自己满足了一下,因为我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只知道机动减速前的位置和速度,可以计算出机动的速度以达到预设轨道指标。当然这只是我要做的工作的一小部分,目的是为了设计一条参考轨道,通过这个参考轨道选择SAO星表,选星程序已经完成,比较让人崩溃的是运行完几万个数据和十几万个星的数据,居然要消耗我十几个小时的计算时间,不过通过选择的星作为观测量要比纯粹仿真更具有说服性。因此选星的前提是需要一条完整的轨道数据。我的困惑就出在了这里,因为我利用Encke方法进行的轨道设计,密切轨道加上摄动量作为实际轨道,在轨道机动前各阶段运行的都很好,即使在期间进行过动力学模型的转换,但是进入轨道机动后的新轨道阶段,程序运行了一段时间便发生数据跃变,离谱的是这段程序在相同轨道机动后的初始数据下,若单独进行计算,问题一点没有,如果一调入大程序,那就出现跃变。一直在找原因,思考和分析,动力学模型没错,积分方法没错,摄动量没错,结论是什么都没错,那为什么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发生跃变,而且跃变的时间点都一样,也调出过跃变前的各参数,是没有任何理由发生跃变的,没有办法情况下,把源代码拷走,在另外机器上运行,奇迹发生了:相同时间点相同跃变相同的发生,快崩溃了!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挖掘一下自己吧,光困惑是解决不料问题的,就趁着程序还在跑的过程来整理整理我这有段时间没打扫的窝了。 先列上让我郁闷的图吧,轨道机动后初始速度和位置确定,分别贴上单独运行子程序的结果和将该子程序融入大程序的结果, 图1a 单独运行时的数据图 图1b 单独运行时的摄动量 图2a加入大程序的数据跃变 图2b加入大程序后的摄动量 其中图1是单独运行轨道机动后的数据(部分),也是我需要得到的,图2则是将该程序调入大程序后的结果,比较崩溃,图中绿线对应了数据跃变量,相当雷人。至少在目前,我找了所有我认为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可是,跃变依然,呵呵!搞不定的问题才有意思哈,今天看来还要和这东西卯一阵子,先分析去喽~~~
个人分类: 唾面|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为”与“目的”的相悖——我的困惑
jwwu 2009-7-21 11:37
佛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种的时候,我们怎样从一粒种子分辨出即将萌发出的是瓜豆,而不是毒草、仙药呢? 结合人的行为来说,我们很难分辨出来。而且,看到的和做到的却总是相互矛盾。 人是要吃饭才能活着,可是我们的饭从哪里来呢?我们要从自然界去抢夺。我们吃了粮食,别人可能就没有了,如果完全是我们自给自足的方式,可能别的动物就没有食品了。可是我们吃饭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争取自己的所需要的以外,就只能为别人了。可是,从总体来看,却是无力的行动总和为零。 如果上面的分析没有说明问题,那么看看从孩子时代的学习,到年老的学习。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衣食住行,然后就是所谓的改造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我们看看自己,看看周围,学习的时候不苦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思考,不能一直在思考
liudongyang 2009-6-21 12:11
夜深,与哥们骑车回宿舍。闲聊,他对前途郁闷。 http://pic.nipic.com/2008-01-08/200818104519486_2.jpg (图片来源) 我能理解,我也从那个混沌的日子走过来,现在还是有些小不清醒。上研究生为了啥,为了脸上长些光彩,没有必要吧,理工科的研究生很累,在这里找不到光彩,有的是满脸的疲惫和黑眼圈。为了以后挣大钱,此路不通,挣大钱没有必要上研,甚至大学也没有必要上。我那表弟二十四五岁,在广东打工,找到了门路,身价百万,今春把黑轿车也买上了。为了中国的学术事业奉献青春,这个由头太意识形态了,人吃饱饭第一位,不要找这样的崇高的托辞。到底上研要做啥,我也不知道。 新东方的徐小平老师提出了一个考研集体无意识,别人考研我也考,别人直博我也博,别人考G我也考,别人出国我也要飘洋过海。自己迷失在社会既有的评价体系和参照标准中,哪里才是我真正的归宿?作为成年人,身体成熟,我们的大脑成熟吗?上研究生是自己下的决定,没有人逼迫我们去做。上研更不是大五大六,要思索自己:有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没有深刻的反省过自己可以干什么?自己的资源有多少? 思考,要思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好像会思考。思考上研究生的三年怎麽过,该选哪些课,该看哪些书,该干哪些事,该会哪些人,培养什么技能等等?一旦决定下来,就坚持干下去,坚持三年必有收获。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如果一直游移于今日该干什么,明天是否换个东西做,那样自己很累,貌似很忧心重重,其实却是没有效率。 迷陷于思索之中,百害无益;谢顶,抑郁,更严重的还有从高楼自由落体之虞。思考的事情留给思想家们去做吧,我们要行动,吃好睡好,做好试验,健身强体。 认准了,就去干吧,哥们!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124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理解便误解:由女学生母亲的短信说开去
余孟孟的博客 2009-6-2 14:12
余孟孟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4294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习的"实"与考核的"形"
jyx123321 2009-5-21 08:09
最近遇到了一件颇感困惑的事,如何平衡学习的实与考核的形? 总以为,学习本身是不含功利因素的,就是为了探索未知,为了满足求知欲。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要求对学习效果按照社会价值进行考核。普通人不得不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符合考核形的要求,又要达到学习本身实的目的。总想尽量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难免有所偏颇!从长远来看,今日的形的成功,未必能有好的未来,如高分低能者;但是又要兼顾形的现实意义,否则获得不了顺利起航的一张船票啊,毕竟陈寅恪入职清华的幸运是当前难以企及的啊! 有时真的困惑!事事要学习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圈主的困惑
famingkuang 2009-4-25 07:51
科学网上圈地运动如火如荼,发发也积极的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并糊里糊涂的将育儿圈做成了帽似的江湖第一大帮(网友语),困惑于是也就随之而来。 育儿走的是一条单行线,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只有两种不是选择的选择:成功或失败。决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也不象做游戏可以从头到来。在育儿这种单行道上,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弱小,我们需要依靠社会来做支柱,可是在当今社会严重畸形、教育严重变态的情况下,谁能挽救我们呢?育儿圈成立的目的就是想集科学网上众人的智慧,给困惑中的父母们带来一丝光明。 可是随着圈子的不断壮大,发发的困惑也随之而来,我们真的能给困惑的父母们带来光明吗?发发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能量是如此的不足信任越多,担子越重。发发清楚得很,就现在而言,育儿圈只是徒有江湖第一大帮的虚表,并没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而这虚假的繁荣正是一个人(或市场)的致命弱点。虚假的繁荣必须靠更大的虚假来维持,可是总有一天虚假就象肥皂泡一样砰的一声灰飞烟灭。可喜的是育儿圈有众多热心肠的管理员们的无私奉献,以及每天都有育儿的高手精华圈友不断的加入,心才略有所安,这也是发发能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可是问题又来了,本来是以游戏的心态成立的育儿圈,现在却变成了自己的儿女一般。一个科学网博客就够累人的了,如今又多了一个育儿圈,它们仿佛就象我的一对儿女,真的难以用游戏的心态对待它们,既然生下了他们就尽心尽力扶养吧。 既然选择了生孩子,那就尽心尽力扶养吧与天下父母共勉。 转昌凤兄的《 贺新郎 辞学人亭圈主并谢诸友 》如下: 亭事当新也。 愧无能、开枝舒叶,筑田隆舍。 欲效采薪刍荛力,不见林边桑柘。 底处有、楚王台榭。 他日相逢休再问,沐春晖、寸草思东野。 予困矣,俟贤者。 忽然网海垒诗社。 惜吾侪、养家糊口,碍难凭借。 纵使有诗如美玉,莫抵三斤甜蔗。 更勿说、驴疲磨卸。 一梦醒来成大觉,笑先前、壮志痴痴写。 辞圈主,趁今夜。 昌凤兄的困惑也是每一位圈主的困惑。 发发曾在此文后评论道:昌凤兄,辛苦了,不过很是要坚持住哟!发发支持您! 昌凤兄回复发发:呵呵,发兄现在兴致勃勃哦,我怎么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在这里,发发想对众圈主说:各圈主们,辛苦了,如果觉得累了,休息一会,睡个大觉养足精神再来。圈主是服务生,劳碌是您的命,享受没您的份。哈哈,挺住!挺住!!
个人分类: 育儿圈|10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现阶段的困惑
dongkell 2009-3-8 11:28
现阶段的困惑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 现在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而我们这一代却被它冲昏了头脑,遗失了把握自己航船的方向。是的,诚然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我们同样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随波逐流是一种最愚昧的做法,而这恰好导致了今天跳不出追求学历的怪圈。纵然研究生比本科生的薪水要高,等到读了研究生,才逐渐意识到它的就业竞争程度不亚于本科生。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有思想的人应该看出这背后的原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失去了理智。几年持续的考研热降温又给我们发出什么样的暗示呢?其实,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少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终极原因。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更谈不上发展了!这就是说,不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矛盾始终贯穿其中。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存在一帆风顺,从而解释了研究生就业的矛盾心理。它同样可以来解释博士生的困境,但这还需要更深一层次的论证。那就是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现阶段,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博士生留在高校变得越来越难,我以为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全球化和发展的压力。所以博士生不仅要紧跟专业前沿,更要与时代同行,用更远大的眼光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规划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读完博士,我们已过而立之年,回头看仍一无所有。这种现实的窘境,我同样深有感触,尽管我刚是个硕士生。想到衰老的父母,想到没有经济独立,想到自己寄生虫般的生活,我内心就感到可耻。即使不考虑外界物质的诱惑,就目前的状况,我的心又怎能平静呢!由于家庭的贫困,国家培养了我的成长;但想到我并未获得多少经济资助,想起为凑学费父母那衰老的背影,留母情节油然而生。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述,使我想起为了生计而每日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人生价值和雄心壮志呢?对这个现实问题的思考,无法使我激起培根那把人类的能力和伟大气魄的界限推到更远的地方的伟大抱负。读圣贤书太多了,以至思想过于简单,使我不禁问我这个党的高级知识分子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我不认为我的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也鉴于上述原因,我规划了比伟人低的多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即: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奋斗无止境!仅此而已。 dongkell(写于07年10月底)
个人分类: 记忆思绪|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方向在哪里?一个博士毕业生的困惑
hi79hu 2009-1-13 09:57
刚刚在JCB上看到Vivek Malhotra的介绍,有些感触。 当有人问Malhotra他为什么选择做科研时,他说他并不是象其它科学家那样从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作一个科学家。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慢慢发现他不喜欢一些东西如数字等。由此可见,喜欢和不喜欢都可能成为一个决定的理由。 我刚刚博士毕业,学习生物已经10年了,10年其实不是很短,并且这是人生中的黄金10年。我是有点喜欢做科研的,但是,很遗憾的是,10年之后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回顾我做过的工作,无论是苔藓萌发实验还是筛选抗有机污染基因,或者是围绕一个已知蛋白进行研究,都没有引起我的强烈兴趣,我感觉自己在找事情做,而不是对一个现象或者科学问题感兴趣后想探索其中的奥秘。或许从这里可以看出,对科研,我还是很理想化,虽然我已经是一个30岁的人了。但是如果没有理想和激情,怎样做科研?没有理想和激情,其实没有必要做科研了,因为那只是一些繁琐的工作(当然,没办法要糊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正如Malhotra所说的,如果科研成为职业,我将离开。我很有共鸣。但是,我还算年轻,以前的一切不如意难道就说明我不适合呆在科研领域吗?我不甘心,因为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内心里对科研的向往,我要继续努力!但是接下来,我的方向在哪里?难道真的象很多人指点的一样,随遇而安吗?但是,如果不随遇而安,我的方向在那里?
个人分类: 生活有感|4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9年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抉择
yaoronggui 2009-1-1 12:18
今天2009年1月1日,只剩下半年就硕士毕业了。现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令我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选择?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吗? 下面先说说我的情况: 第一条路:7月份毕业就参加工作,像我们有机合成专业的大部分都是去医药中间体外包企业,当然我也不例外,现在已经拿到一个公司的Offer。 第二条路:7月份毕业去日本的一所大学读博士,不过是私费(现在的导师推荐过去的)。对方答应可以至少给8万日元/月的奖学金,如果学费减免的话要自己申请(博士三年总共自己要出约8万人民币)。对方导师对我很感兴趣,这个月中旬邀请我过去参观他的实验室1-2周(费用由我老师和对方老师出)。 我已经成家,也有小孩了,家境不好,想赚钱养家,但我非常非常喜欢搞科研。每天7点起床,吃完早饭就来实验室,中午和晚上吃完饭就回实验室,一直到晚上10点回宿舍。节假日也待在实验室做做实验,看看文献。一个月出校门一次买生活用品,其他时间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在图书馆。我从不感觉到自己累,因为我对科研很感兴趣。如果说先工作,以后再考博的话,估计没有这个计划了,毕竟我现在已经29周岁了。如果工作了的话,就只能一直工作下去了。 我目前的导师极力鼓励我一定要读博士,说我是搞研究的料,如果不读博士的话就太可惜了。而我老婆是极力反对,说没有钱养家。 其实,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这个时候想想要是手头上有10万元积蓄就好了,那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的本科毕业设计导师(当时他是院长)就向学校给我特别申请让我留校,唯一要求是我读硕士的话必须读本校的硕士,然后可以到别的学校读博士(当年我报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这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奋斗的目标,不过最后因为英语差了几分没有被录取)。我打算来年再考上海有机所,所以就放弃了这个留校机会,现在如果想去那个大学都进不去了。现在想想,真后悔没有听当时那个老师的话。 正因为2002年这一次的错误选择,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走哪条路?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17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感 言
metalglass 2008-10-29 12:59
人生苦旅,需要不断给自己动力,给自己勇气,这样才能够永不懈怠不断向前。现在真是能够感觉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真谛。 人生苦旅,需要适时放松自己,每天把自己的人生之弦绷得紧紧地,迟早会达到极限,不妨听听音乐,不妨爬山,不妨出游。 人生苦旅,应该天马行空,志存高远,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山还比那山高,总要不断往上爬,不断前进。 有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让自己有所成就,不虚度年华。 有时候,我也很困惑,不知道怎么能够有所突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终于 博士毕业了,古人有人生几大喜事:金榜题名、他乡遇故、洞房花烛,不知道博士毕业算不算人生一大喜事,但是,现在我的心里面喜从何来,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感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 刚才师弟在身边说,时间转瞬即逝,是啊,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否则必然落伍,必然会跟不上形势。 非晶合金发展到现在,做玻璃形成能力,需要大量的实验积累,作力学,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做应用,需要找到市场。必须求新,必须求与众不同,才能有突破,有大的发展,才能有好的产出。那么,我的方向在哪里呢?我该如何选择? 本文部分引用自己的博客 http://yjhuanghit.blog.sohu.com/77186572.html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680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言
metalglass 2008-10-29 12:48
人生苦旅,需要不断给自己动力,给自己勇气,这样才能够永不懈怠不断向前。现在真是能够感觉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真谛。 人生苦旅,需要适时放松自己,每天把自己的人生之弦绷得紧紧地,迟早会达到极限,不妨听听音乐,不妨爬山,不妨出游。 人生苦旅,应该天马行空,志存高远,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山还比那山高,总要不断往上爬,不断前进。 有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让自己有所成就,不虚度年华。 有时候,我也很困惑,不知道怎么能够有所突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终于博士毕业了,需要给自己新的动力,新的方向,新的思路。 人生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他乡遇故。也不知道博士毕业算不算人生一大喜事,但是,毕业了,我的心态却达不到喜的程度,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滋味,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毕业了,意味着新的起点,意味着责任。 需要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告诉自己:需要不断求索!告诉自己:需要不断上进! 刚才身边的师弟说,时间转瞬即逝,需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国内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近些年发表了很多好文章,而且,文章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必须要迎头赶上。 非晶这个领域接下来究竟应该再从那里入手寻求突破,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做玻璃形成能力,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经验,做力学,需要理论基础,做应用,需要找到市场,作结构,需要好的设备和好的模拟方法,做性能,需要新的思维。非晶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停留在原有的情况小打小闹不可能有什么突破,不可能发表好的文章,必须求新,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站稳脚跟。 本文部分采用了自己搜狐博客的感言 http://yjhuanghit.blog.sohu.com/77186572.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