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概念辨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咬文嚼字说概念:一组常常被叫错名字的算符
热度 2 instanton 2018-4-15 12:33
85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所谓定义
热度 1 instanton 2018-4-12 19:11
2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概念考古:什么是能量?
热度 2 instanton 2018-4-10 08:10
2488 次阅读|4 个评论
区分几种电—热转换效应
热度 1 instanton 2018-4-6 12:13
2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续1】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陈龙珠 2014-7-2 15:55
本博日前编发: 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2014-06-29) 后记: 【续2】隔震建筑动力特性辨析:中日教材有误吗? (2014-07-13)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2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地震烈度相关两个概念的点评
热度 2 陈龙珠 2013-5-22 08:18
魏东平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692194.html ) 陈龙珠 2013-5-22 08:14 ( 本文楷体字处为增加或修改 ) 值得推荐的一篇博文。地震烈度分布、地震区划,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不清楚为啥科学网上会如此的复杂化? 地震烈度分布与已发生的 一次 地震相关 , 地震区划与预测或长期概率型预报 未来的一次或多次“强”震 的烈度分布相关 。地震烈度分布的震感及地震加速度或速度峰值是以地面为观察对象的,涉及地面以上结构破坏程度,但与楼上人的震感关系不大。(4.20 地震,芦山县医院大楼仅是墙上装饰性面砖局部掉落,结构完好,得益于基底隔震了 ) 说到2010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四川相关区域的设防地震烈度调整,与土木工程科技人员无关,按现行法规,土木工程抗震标准只是执行国家地震主管部门颁布的设防烈度文件。 至于芦山设防烈度7度,也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烈度为整数,没有半度的提法,但建筑设计对“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的地震动加速度对 同是 7 度区的会有区别 。在2010版抗震规范中,采用的就是国家地震部门公布的修正设防标准:芦山地区的7度对应的地震动加速度提高到0.15g的,而不是一般7度的0.10g;而宝兴和汶川是8度0.20g。 李小文:黄老邪谨受教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92130.html ) 陈龙珠 2013-5-21 19:54 历史强震烈度分布图、潜在强震预测地震烈度分布图,是编制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依据之一、二,但不是全部。可见,潜在强震震源预测失误,预测其地震烈度分布图乃至设防地震区划,就容易出错 陈龙珠 2013-5-21 19:21 地震烈度分布图,反映一次地震造成各地地震强烈程度的分布状况,按理说是可以由分布密度适宜的地震动监测台网的地表监测信号进行处理而快速地绘制的。但是,在中国,农村住房远不如城市,同样的地震动地面加速度或速度造成的破坏程度目前有显著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由房屋破坏程度与由实测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分别评定的地震烈度有别,前者烈度一般更高。若按后者确定,则震害评定会低估,地方政府对震灾损失数量的估计就与央府产生严重的分歧,因为这涉及灾后重建的投入问题。汶川地震后,陕甘两省因总损失相对较小,印象中一个月左右央地两方面就达成一致,但 震中 的那个省,损失估计央地两方面据说相差很大,这就需要磨合。因此,一次地震灾害后公布烈度分布图,看似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其他因素影响不小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国情吧。个人认识,有误就当成没说。 更多的概念辨析,可查阅: 由楼上震感能评估所在地地震烈度和远处地震震级吗?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楼上震感能评估所在地地震烈度和远处地震震级吗?
热度 1 陈龙珠 2013-4-29 20:57
讨论专业问题,最终得回到基本概念,这也是科学网学科交叉的一个特色。尽管很是遗憾,但能暴露出问题,能有得以澄清的场合,还是一件幸事。 曾听说有一位地质地震学科的学者,出差到成都时,在楼上感受到了一次地震,能由其在楼上的感受断言出是某处发生了一次几级余震。本博听到后很是惊讶和佩服,因为,由楼上震感推算出远处地震的震级,需要具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 (1)建筑结构由基础向上至那个楼层的振动传递特性(与结构类型和楼层数等相关),分析的专业基础是工程结构动力学;其中楼层数越高、平面形式越不规则,参与地震响应的振型类型及其阶数会越多,不但有平动分量还有转动分量; (2)由建筑所在场地地基向基础的振动传递特性(与基础类型相关),分析的专业基础是土动力学中的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在这个环节,基底直接受地基土支撑的浅基础、深入地基土深处甚至底部嵌入下卧基岩的桩基础、隔震基础,其振动传递特性彼此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对同类型场地(地震烈度相同)的上部结构相同的建筑,它们也会使得各楼层的震感彼此不同; (3)由震源向建筑所在地地基的振动传递特性(与地层构造及每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地貌、震中距等相关,粗略地可由地震动衰减函数来反映),分析的专业基础是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其中由实测的建筑场地加速度和速度峰值大小,可根据法定的地震烈度表评定这次地震在该处的实际地震烈度。 读到这里,我想读者应该能明白我为何有上述的敬佩和惊讶了吧?那是一位怎样的地质地震学者啊?! 要么很牛,已精通了那么多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要么吹牛,在不熟系所在建筑的基础形式和结构动力学的情况下,竟然能由在楼上的震感能准确地推算出哪里发生了几级地震! 作为土木工程地震防护的常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反映传播到各地的地震动强烈程度的地震烈度会有不同。我国对一场地震中各地的地震烈度进行评定的依据是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其中描述了每个地震烈度下评定区域的地表和地面建(构)筑物的损坏状况,并给出地面水平地震动加速度、速度峰值参考数值。由于我国城乡建筑实际抗震能力有较大差别,农村建筑在中、强震时的损伤和破坏程度整体要比城区的严重,所以目前我国在一场破坏性地震后的烈度分布图(不是作为各地抗震设防水平依据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大多是基于震后立即启动的震害抽样调查的结果,而不能震后很快利用地震动监测网实测的地震动加速度和速度峰值数据来绘制。 最后说一下我国地震动区划的概念,它包括地震动烈度区划和地震动参数区划(最大加速度、场地特征周期等),这是根据地震学、地质学、历史地震、所在地人口密度和财富集中程度等资料经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由中国地震局主持编制,是我国各地开展地震设防各项工作的技术法律依据。原以为新版本能于2012年面世,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却至今不见下落。若科学网有海外华人地震地质学者在我国地震动区划方面指责土木工程界的从业人员,则不是真地已经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对住宅包括在内的民用与工业建筑抗震设计,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抗震措施设计。前者要用到设防地震烈度下的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甚至进行时程分析所需的地震波形、场地特征周期等;后者则是不用计算的,主要是技术标准根据以往震害调查和科研后规定的相关技术性措施,如对应用广泛的多层砌体建筑须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和在一些部位砌体中配置钢筋等,以提高建筑在遭受地震时的整体性而不倒塌。 注:本文是本博在沪外手头无参考资料情况下的即兴之作,对其中不够严密之处,欢迎点评指正!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502 次阅读|5 个评论
辨析几个土的模量概念
热度 1 陈龙珠 2012-9-29 11:09
在阅读和修改研究生文稿中,会经常遇到相关专业术语及其基本定义的规范问题。 近日翻阅几位同事合编并已出版的一本纳入本科规划教材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工版,2011),仔细查阅了几个土的模量定义及其关系的描述,感觉仍没有更好地解决以往其他教材存在的是是而非的问题。 现有各种土力学教材中涉及的土的模量包括: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杨氏模量)、无侧限模量等。 为了理清基本概念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里只针对理想线性弹性土来讨论,且在此条件下可以认为: (1)在固体材料力学中,作为专业术语的弹性模量,一般即指杨氏模量,用轴向压缩试验测试时,其侧面无约束条件,与目前土的无侧限压缩试验相同; (2)在土力学中,土的压缩模量是由压缩试验测定的,试验时不容许土样发生侧向变形的,而且在施加竖向压应力前,一般应根据土样原位深度施加固结压力,而目前常规的土的无侧限试验,在事前是不施加这种固结应力状态的。可见,两种试验土样的应力状态不同,而应力状态也会影响土的线弹性特性,它们所得结果的相互转换便缺乏合理性; (3)利用载荷板竖向受压和沉降数据和理论公式求出的变形模量,对均质线弹性地基和绝对光滑的载荷板底面来说,从理论公式的溯源便可得知,它其实就是土的杨氏模量(见附录文献1)。目前土力学中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之间的理论换算关系,实际上就是杨氏模量与压缩模量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试验条件下,虽然板下及周围土体具有一定的初始固结应力,但它所反映的影响深度是相当有限的。在试验过程中,板底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会同时发生竖向和有一定约束的侧向位移,与上述侧限和无侧限边界条件有所不同,这或许就是当初将其取名为土的变形模量的主因; (4)土的压缩模量,也有的称为侧限模量,其本质是体变模量。根据线弹性力学理论,材料变形可分解为体积变形(变形前后圆球还是圆球但体积有变,对应于体变模量)与形状变形(变形前后圆球不是圆球但体积不变,对应于剪切模量)。在忽视压缩试验中土样侧面受到摩擦力作用的条件下,从理论上容易证明(见附录文献2的附录),目前土的压缩模量,与物理或材料力学中的体变模量概念一致。而土的剪切模量的测试,宜用对土样的扭转试验(如土动力学是用扭转共振柱试验测定剪应变低于10 -4 条件下土的剪切模量)。 目前土的压缩模量大多是在室内对土样进行试验测得的,而变形模量是在现场地表和坑底表面用载荷板试验测得的,两者不但土的应力状态不同,试验是土的细观结构性也会存在差别,再加上可能包含的塑性变形因素,两者数据之比,经常会严重偏离上述理论换算关系,便不足为奇。 要在相同初始应力状态条件下对同一批土样分别测试压缩模量和杨氏模量,可对常规三轴试验仪器进行改造升级:能同时测量土样受到的轴向和侧向压力(后者为压力室水压)、土样发生的轴向和侧向变形,并具有轴压和室压自动反馈功能以分别满足土样侧向变形为零、侧压不变而容易产生变形。在这类试验条件下获得土的压缩模量和杨氏模量,按理说才会符合上述两者之间的理论换算关系。体变模量也可按本文附录文献3,由实测三向应力和体积变化数据按定义进行计算确定。 附录 : 1. 地基竖向刚度计算公式的误差分析 .pdf 2. 海底沉积物结构影响声速的理论探讨 .pdf 3. 小麦堆体变模量的测定与实验研究 .pdf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38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和热概念辨析—中和热是定值
yaoronggui 2010-12-7 10:35
中和热的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若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中和生成一摩尔水时,放出57.3kJ 的热,所以这个反应的反应热为-57.3kJ/mol,中和热也为57.3kJ/mol。 若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醋酸中和生成一摩尔水时,放出56kJ 的热,,所以这个反应的反应热为-56kJ/mol,因为是中和放出的热扣除了醋酸电离时吸收的热,所以反应放出的热少了,但中和热仍为57.3kJ/mol。 因此,中和热是定值,等于57.3kJ/mol,即表示的是H + (aq) + OH - (aq) = H 2 O(l) ;△H =-57.3kJ/mol,换句话说中和热就是 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 mol水时的反应热。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16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