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sublime text 3的界面汉化
dingsir 2017-9-9 15:25
Sublime text 3是非常好的文本编辑器,在试用过N款文本编辑器(Notepad、Notepad++、Notepad2、Programmer's notepad、EditPlus,Vim, Textpad、Emeditor、UltraEdit、WinHex、Hex Workshop、Winedt etc)之后,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这个.(其实Notepad2, UltraEdit, Emeditor,Editplus,programmer's notepad 这几个都各自用过不短时间) 以下简称ST3。 ST3的默认版本是英文界面的菜单,如果经常使用,我们当然希望使用中文的。怎么办呢? ST3自带了一个包,名为Default.sublime-package,通常放在目录C:Program Files (x86)Sublime Text 3Packages下面, 这个包的后缀特别,没有缺省注册的打开程序,但可以指定用WINRAR来打开(估计是ZIP之类的格式), 打开之后,可以看到里面包含了很多小文件,是定义快捷键,界面,色彩方案等的,其中与菜单定义有关的是 Main.sublime-menu ,这个是文本文件.如果你打开编辑这个文本文件,然后保存,就可以修改ST3的菜单项的文字了. 因此,如果你看到有人用汉化好的Default.sublime-package替换原来的Default.sublime-package,就是这个原理. 扯远一点点,其实插件也有用这种后缀为sublime-package的文件定义其菜单等界面的,如常用的BracketHighlighter的界面定义,我的电脑上这个文件就是 C:\\Users\\Dxh\\AppData\\Roaming\\Sublime Text 3\\Installed Packages\\BracketHighlighter.sublime-package. 与主程序的相比,只是文件名的不同.主程序为Default,插件通常为插件名称.后缀都是sublime-package.很多插件都会把这类文件放在Installed packages目录下面. 这个包同样可以用WINRAR打开,解压出之后main.sublime-menu, 并且文本编辑器修改这个文件,将Caption属性的值翻译成你需要的中文或其它文.保存之后再放回压缩包内保存,就可以将其菜单汉化了.(翻译操作的方法见后面内容) 但汉化ST3其实还有更方便的方式,而且已经有人做好了,以下讲讲怎么用. 首先,你的软件要安装一个package control的插件,以下假定你安装好了.不会的话百度一下,大把的文章.然后你的电脑是联上了网,因为以下操作需要联网下载插件. 1.启动Sublime text 3, 如果你用的界面是英文的,可以点击Preferences 下面的 Package Control, 然后在弹出的命令框中输入 install package,只要自动选中了这条,不输入完整也是可以直接回车的. 2.在稍后弹出的框中输入ChineseLocalizations,点击安装这个插件.成功之后,在HELP菜单下面有一个Language,点击其子菜单中的Simplified Chinse简体中文,界面就变成中文啦! 然而,还是有一些菜单项没有变成中文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菜单项不是ST3主程序带来的,而是另外安装的插件增加上去的。ChineseLocalizations插件帮你搞定了主菜单的汉化(或者是日文界面,繁体中文界面等),但不知道你会装什么样的插件,因此不会替你把这部分插件增加的菜单项也汉化了,所以你看到的还有一些英文菜单项没有汉化彻底,就是这个原因. 但ST3是规范得非常好的软件,它的菜单界面定义,包括插件的菜单界面,都在上面提到的名为Main.sublime-menu的文件中规定,只是各个文件所在的目录不同. ST3主菜单的定义,放在文件C:\\Users\\用户名\\AppData\\Roaming\\Sublime Text 3\\Packages\\DefaultMain.sublime-menu中. 这里的用户名与每个人的用户名设定有关.我的电脑上,这个地方是dxh. 这个文本文件有50多KB,打开一看里面正是各个菜单的名称,快捷键等的定义,ChineseLocalizations插件应该是修改了这个文件的内容以提供中文界面(或其它语言界面). 其它插件的菜单界面定义,往往就在它的安装目录下,比如我装的ConvertToUTF8插件,它的菜单界面文件是 C:\\Users\\Dxh\\AppData\\Roaming\\Sublime Text 3\\Packages\\ConvertToUTF8Main.sublime-menu 用ST3打开这个文件,找到 caption:XXX这样格式的文本,Caption表示的是菜单项上显示的文字,XXX是泛指不同的英文字串(或其它文),将它修改为中文内容即可.然后文件保存一下,这样ST3里的菜单项就自动加载生效,你马上可以看到刚才修改的文本出现在菜单项里,是不是很简单呢! 从main.sublime-menu的文本内容来看,采用的是JSON格式的文本描述: 属性名称用双引号括起来了,文本类型的属性值也是用双引号括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上面的Caption和菜单文本都要放在双引号内的原因.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将这个文件的内容,复制粘贴到 http://www.bejson.com/jsonviewernew/ 这个页面的文本框内,然后切换到视图 来来查看一下它的组织结构. 举个例子,文件 ConvertToUTF8的菜单定义文件.rar 它的JSON视图是这样的 实际的菜单效果是 搞定这几项,基本上菜单的汉化就很彻底了. 最后总结一下: 1. ST3的菜单定义,放在 main.sublime-menu 这个文件内.该文件用JSON格式组织,菜单的文本在caption属性中规定,可以修改.汉化菜单项,实际就是修改main.sublime-menu文件中的 caption属性的值 . 2. main.sublime-menu这个文件,有两种存放方式: 第1种,直接存放在目录,如插件的安装目录; 第2种,压缩在后缀为 sublime-package 的压缩文件内,这个压缩文件可以用WINRAR来处理.主程序的菜单定义就是这种方式,其对应的的压缩包文件名是default.sublime-package, 插件的压缩包文件名因插件而异,其名称可能是: 插件名.sublime-package. 3.主程序的汉化,已经有ChineseLocalizations这个插件可以用,它帮你把这个工作做好了. -----------------END--------------------- 顺便说下,用Everything这个软件查文件非常方便,一目了然:同名的文件在哪些目录中出现,尺寸是多少.使用起来远比资源管理器方便.推荐下. 2017-9-16 修订 文字细微调整
个人分类: 软件杂谈|6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谈汉化
szjsyj 2015-9-16 16:21
2008年课题组闲聊话题——杂谈汉化 文章转载自《昆山城堡》的博客 VIP 、 IT 、医院的 ICU 病房,还有道路两侧建筑物上的牌匾,经常夹带有 & 等许多非汉字的文字符号。开始还觉得是我们国家开放了,你瞧那么多人都会用外文写牌匾,很好,国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看,据说要与国际接轨,要让外国人能看懂。 慢慢地,我发现出问题了。我们绝大多数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在与黄皮肤黑眼睛的自己同袍交流,当语言中夹杂鸟语之后,交流的效率和理解力开始下降,已经影响我们国人的生活与工作。 例子 1 :买张卡,上面写 VIP ,服务员说“持 VIP 卡的贵宾打五折”。 你就不敢迈步,头脑中先划个魂:什么是 VIP ? 当有人告诉你说就是“贵宾”的时候,你并未感觉到自己享受了贵宾待遇,反而是受到侮辱。你个中国人,为中国人服务,说鸟语干什么,什么上档次?胡说八道!你是说汉语比鸟语档次低,还是中国人比外国人低贱。还“ vi — ai — pi ” ,汉语 “ 贵宾 ” 发双音、看俩字就能办妥的事,你发三个音,还要让人来个英译汉才能解决,烦不烦哪。怪不得我们中国的发展速度比国际快,简单,一样的事不论是看报告还是听汇报,我们比老外效率高,就算用机器翻译,汉语也比英语快,我们祖宗聪明嘛。 例子 2 :在医院,护士说去 ICU 病房。你蒙了,听不懂她说什么,不知往那边走。旁边穿病号服的人小声告诉你:“就是重症监护室”。噢,你在感谢那位病人的同时,是不也感觉又挨了一闷棍。 例子 3 、报纸电视上时不时的出现 LED (发光管)、大 V (微博头子)、 PK (决斗),这些网络语言。不利于宣扬我国的国标文字和语言。 本来写字说话是要让人懂的。你在讲汉语的时候嘴里加杂些鸟语算什么。我只能把哪东西理解为吹口哨,不,口哨也不如,至少口哨还有个调,还有协助排尿的功能。要是能吹出调子来更好,只要是稍微熟悉的曲子,还能让人大概听懂,至少口哨表达了你的心情。所以还是把嘴里的杂音理解为打呼噜或者放屁比较合适。因为那东西如果听不懂的话实在不如放个屁更能让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你个中国人,对中国人讲话,你用汉语丢人吗?,让听众听不懂代表你学问大,还是显摆就你知道国外对某个单词的发音?有本事你全文都用鸟语,能听懂的留下,否则闪人,你是这意思吗。讲话先要看对象,你是讲给外国人、懂外语专业词汇的中国人、还是给中国人听。不要说逼着中国人学外语,那是日本鬼子才干的事,是文化侵略,是种族歧视。也别扯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话题,说到底语言不过是工具而已。 说话让人能听懂是对听众起码的尊重。也是使交流的双方高效、正确、礼貌沟通的必要条件。 联想到有些南方人到北方工作后,在语言发音方面有两种典型变化:一类是向普通话发音转变至少与当地同化,几年后你根本听不出他是那的人。另一类人,乡音无改,讲起话来南腔北调的让人听着费劲。这前一类人,多半是与广大民众接触多,需要与黎民百姓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因此必须把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使人们接受自己;那后一类人,多数是大干部,开口就是做指示、发命令。作报告的时候他才不理会听众的感觉,听懂听不懂你都必须执行。领导嘛,别人要尊重他。 扯远了,再拉回来。当然,我决不是抵制在交流的语言中使用新的专业外语词句。当你第一次介绍外语词句给别人时,可以先用汉语讲全称,再告诉人们外语的写法和发音及简写字母,这不丢人,是对听者的尊重。也许你会说这样效率低,错!。汉语的优点就是用有限的常用字的巧妙组合来表示无限的词。简写缩写词句那时最简单的事情,你去问那些准备考试的人,用的灵活着呢。 例子 3 :去出版社,有人对你说:“飞临”“ , 见我没听懂,又解释说就是“排版”,他娘的,气人不。活字印刷是我们祖宗发明的,你说排版这词丢脸嘛!不要一张嘴就说外语。 例子 4 :打电话到高级饭店。你明明讲的是汉语,但是服务生先给你来段鸟语、再说上海话(广东话),看没什么回应最后再讲将普通话。说是与国际接轨,扯淡! 国际上并不像天堂一样,很多问题不可能接轨。美国要资源就说伊拉克惹着他了;英国要给美国当狗就说西藏是和平游行;美国要扼杀中国的民族企业就说我们要对环境污染负责,但是,他自己为什么不签署《京都意向书》。少来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有尊严、不要一提起国际接轨我们就成孙子了。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官员开会的场面 , 都是身穿黑色西服 , 像一群乌鸦。有人说那是传统。怪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穿西服的人,不穿西服的时候都光屁股嘛?,没见史料中记载那个民族有这个传统。大热的天,那些男士穿身黑西服,打着领带,道貌岸然的样子,硬装西方古代的绅士,还是算了吧,别捂出一身痱子来。我感觉那样子虚伪,不论天气冷热、混身上下总是包个严实,就差带个假面具了,你在别人面前要掩盖什么?反而要求女士的服装却最大限度的暴露。当然我们也有传统,与西方相反,没见开人大会议时那些少数民族女代表不也是全身披挂,头顶华冠。这趋势很对,要大力推广,只是要更加简约、实用才好。 奥运来了,很多人都在补习英语,很好嘛,但是别忘了也同时补点我们的历史、文化、哲学、生活、幸福感及先进的科学,有机会好教导一下老外,让他们也与国际接个轨,今天的中国早不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年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是国际嘛?中国号称世界制造中心,不是国际嘛?中国经济发展超过英国接近德国,是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现在与国际上经济贸易官司多、反动言论多、不是我们很差,而是中国人民很行。他们(敌人)感到有威胁了,不得不赶紧压制、打击,否则很快就要被赶上甚至超越。中国人抬起头,有点自尊,汉语不比鸟语低级,汉化的时代到了。
个人分类: 思维练习|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系统相关】【虚拟机的安装,加载beini,获取握手包,拷出握手
lcj2212916 2014-6-13 20:46
【名稱】:虚拟机的安装,加载beini,获取握手包,拷出握手包 【作者】:-- 【大小】:787K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一、下载虚拟机 VMware合集,Beini合集,建议用Vmware v7.1.1精简版,安装简单,最好一起下载汉化文件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6503977
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Englishes及英语英文的自我提高
热度 5 sinosophy 2014-3-25 03:39
Englishes 及英语英文的自我提高 Englishes and Self-Actuation in English 摘要 Abstract 英语的提高主要依靠自己,而 学 英语当中夹进了汉语就变成了汉化的掺了假的英语学习。本文通过针对广大中国的英语学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被引导来遵循的某些错误的方法同思考,提出了学好英语的若干条忠告。 关键词: 英语,学好,忠告,汉化。 The Onenes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an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in China can hardly be achieved, especially when true and genuine English is watered down by Chinese characters. In an effort to remedy some of the wrong-doings and wrong-thinkings regarding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China or for the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his article ventures a dozen pieces of applicable advice for those who are dying to want to learn English to a level comparable to that of a well-educated native English speaker. Keywords:English, to learn well, advice, sinologise. 引言 Introduction 先要让事实说话。有一套风靡全球的原来用英文出版的书,作者是 J. K. Rowling ,该书数版本曾全球同日发行,且其中的某些本已被翻译成希腊文及拉丁文 (Rowling, 2003, 2007) ,足见其影响之广。 读者应可猜到是什么了。其中一本的书名是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 Sorcerer’s Stone( 欧洲、美洲版本不同 ) 。 然而,就是这么短的一个书名,网上公布的一名‘外语讲座名师兼教授’的 ppt 居然给写成了 Harry Pa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 Potter 和 Patter 可不是一个东西,这错了的两个字母 a 同 o 在 QWERTY 键盘上可是‘相距甚远’,风马牛不相及,本不该出错,张冠李戴的,除非用 Dvorak 键盘。而这位出错的‘名师兼教授’居然是在大讲如何自学英语。不算其 ppt 中其他观念上的错误,此拼写错固然可以算作是‘手误’或者‘指误’,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门生便一定要说是‘脑误’了,虽然有可能是‘别人之误’,但是,要想学对了不容易,学错了那还不容易吗?况且是‘名师兼教授’的推荐的错误,跟着学的一定是大有人在! 还有一位也是‘外语讲座名师兼教授’的,在二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就在中央电视某频道上‘教导’过当时的广大电视观众如何学好英语,稳稳当当一板一眼地说出过错误的英文,诸如 sth. is important, useful, and everyday 一类的话,不知道伊当时通过电视骗到了多少人,或者说当时有多少人上了当,无从统计,到现在也没改过来的大概也少不了。 本文也会有错误,但是跟着本文犯错误的是凤毛麟角,在某些愿意‘跟’的文化圈子中,跟并且愿意跟着‘名师兼教授’们犯错误的可是多如牛毛,恒河沙数。 本文以上面的两个实例开头,首先提出要想学好英语的第一份忠告,‘不要相信名人,只能相信明人’,不是明人不做暗事的明人,而是真正明白的明人,能够兼不做暗事当然更好,而‘名人’则未必是‘明人’,即不见得明白,更不见得不做暗事。 有句话说得好 An expert is someone who knows some of the worst mistakes that can be made in his subject and how to avoid them. (Werner Heisenberg) 。然而,在某些只能谈‘过五关’而绝对不能 提 ‘走麦城’的亚文化中,一位‘名师兼教授’即使被尊称为 expert 也不会认真去谈自己的 worst mistakes 的,甚至连任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过的哪怕是别人的 worst mistakes 都不会去谈,隐恶扬善嘛!更不会同别人分享如何去 avoid worst mistakes ,甚至还有很多根本不是本人的 subjects 也要横插一杠子的,于是,借着‘名声’招摇撞骗、顺手牵羊的也大有人在,没看明白上当的也自然大有人在了,原因就是自己不明白,要想明白地看明白骗子,智力没超过骗子,就不见得很容易了。 还是当年发明等号 (=) 的英国教育家 Robert Recorde 实心实意,即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他说得好: authority often times deceiveth many men (Record, 1574). ,名人骗子骗起人来,上当者可不是一两个、三四个,而是 many 。当然也不能全怪 authority ,只可惜 many men 没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准,甚至智力开发不足,没有时间提高自身水平,‘名人’同‘明人’是‘非明人’同‘非名人’分辨不出来的,‘明人’摆在面前不但基本不认识,‘名人’八竿子打不着竟然也全都认识,愿意围着转只好顺便上‘名人’的当了。用英文说就是: Sorting out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is skilled business, which demands great ruthlessness and objectivity. ,特别是分辨出 those who see advanages in disguising themselves as the real people or celebrities or authority. ,能够做到这点的普通人士确实还真不多。 人固然莨莠不齐在所难免, Human nature hasn’t changed that much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Crystal, 2004, p. 14). ,整明白人已经很费劲了,最好不要连‘物’也学不明白,或者干脆被教坏了。 为了真正希望学好英语的人士,本文提出第二份忠告,‘人语合一’,‘你既英语’,‘英语既你’,这是在学习英语的全部过程中要做到的,而且是从正面考虑的。在学习汉语时的‘人语合一’当然只能是‘你既汉语’,‘汉语既你’了,自不待言。对于英语来说,所有的‘英语国家一般人’都能做到‘人语合一’这一点,因此,这并非过分的要求,确是忠告,并且是最高境界。 第三份忠告是你同英语中间要‘毫无障碍’,这同‘人语合一’很接近,但是主要是从负面考虑的,要做到没有任何障碍,更为具体。要想学好英语,任何不是英语的东西都是障碍,汉语绝对是障碍之一,且问题最大,只好后面单独谈。也不要翻译,翻译也是障碍,因为学翻译比学语言还要难很多倍。几倍?八倍! 上面两点是‘教育’同‘监狱’有区别的基本目标,即教育的第一目标是要教会‘学什么’,比如‘学会英语英文’达到‘人语合一’,而第二目标就是要教会‘不学什么’,比如‘不学非英语非英文’达到‘消除障碍’。或者说教育的第一目标是要教会‘做什么’,而第二目标就是要教会‘不做什么’。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监狱的基本目标同教育的基本目标只不过顺序不同,监狱的第一目标正好是教育的第二目标,而其第二目标正好是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负面的太多,当然就像监狱而不像教育了。 第四份忠告是坚决不要学所谓‘系统语法’,只有英语本身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考虑直接用 English 来学习 English grammars 。对待语法要采取‘现用现学’的方式,需要一点就学一点,累计多年逐渐学习,需要将英语学成接近‘英语国家一般人’的水平,不是学成‘只能用汉语讲解甚至白话 English grammar 的语法专家’。远在三十年代林语堂用英文写的语法不过是为了教 Chinese students 用来学习 English 的 (Lin 林语堂 , 1982 重印本 ) ,不是为了造就‘用汉语白话英语语法的人才’的。然而,后来有人‘画蛇添足’地将其翻译成了中文 (Lin 林语堂 , 1941) ,居然是为了‘替一层读者添加学习的兴趣和增进了解的程度’,看来这‘一层读者’,而且是很厚的一层,从四十年代起就只能用只会用‘中文’达到这个目的了,用英文来‘添加兴趣’同‘增进了解’要是不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来读那是没戏的。林语堂有生之年也许想过:既然是我自己写的,还不如当初我直接用中文写了,这是瞎折腾什么?就像称作 Sir Winston Churchill 的丘吉尔先生当年听说演他的演员赚了大钱后说:‘要是知道演我能赚钱,还不如我亲自演。’ 有关‘系统语法’后面还有详述。 在此举个语法中‘名师兼教授’们用来骗过很多人的例子,当然,他们也不全是故意的,他们也是被他们前面的‘名师兼教授’们骗出来的,骗习惯了,笔者自然也在被骗之列,所以在此说点不骗人的大实话。英文当中有 3 个词,可以算两个半词,其词类的名称叫做 article ,不管是 definite, indefinite, 还是 zero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起,这个 article 被翻译成了‘冠词’,而‘冠词’这么个东西在‘中文’当中是根本没有地方可‘冠’的,翻译成中文除了骗人学个没用的东西还能干什么呢?再说,知道了‘冠词’还是没有学会 article ,字都不会更很难谈如何在 English 中学习使用这两个半 articles 了!不如直接学会 article ,当个 English 字来学,而没有必要去记那么个中文、英文里全没办法用的两个汉字‘冠词’,至少也算学了一个英语字,学一个算一个!这便引出了下面的第五份忠告。 叫做 William Shakespeare 的英文大文豪莎士比亚当年有句名言,说那么个玩意儿不叫 roses 而叫别的,还不是一样 sweet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学习英语时最好保持这种态度。对于 articles 直接叫它们 articles 不就会了个 English 字吗!非叫它们‘冠词’想‘冠’在汉语哪儿呢?另外, article 这个字语法里用,生活中用,法律文件中也用,用 English 来记是一个东西,用中文来记至少变成三个东西,把一个当成三个来学来记,累不累?难不难? 第五份忠告是,不论任何学习英语的环境,‘重金’也好,‘免费’也好,只要是谈有关英语的任何概念,比如什么‘完成时’,‘进行时’,‘基数词’,‘十四行诗’,等等,如果不用英语而用汉语,就一定要离开那个环境,少受点儿骗,一定要找个纯用英语的环境,哪怕陈述用汉语,关键术语用 English 的环境也勉强可以,当然汉语越少越好了,最好根本没有,根本不用,事实上,汉语对学好英语也没用。道理很简单,会说会写 sonnet 至少叫做会那个 English word ,尽管不一定会写一首 sonnet ,可是会说会写‘十四行诗’只能叫会四个中文字,不但一点 English 也没学会,四个‘原来早就会’的汉字却又复习了一遍! 另外,读者诸君不妨认真想一想,所有的关键的‘专业术语’都给您老人家翻译成中文了,连中文当中原本没有的东西都给翻译出来了,又用汉语白话给了您老人家,原文的英文却不见得‘白话给您老人家’,您老人家想用‘英文’来读‘英文专业书’,您老人家能吗?就算您老人家读过了‘英文专业书’,是不是您老人家用汉语总结比用英语好得多了,那能叫学英语吗?用这种方法给您老人家白话的,希望您老人家读懂英文吗?希望您老人家学会英文吗?无怪乎英文当中 teach 变来变去都成了 cheat !上当而不自知者,多如牛毛,恒河沙数,有什么办法? 具体举个例子,教 IELTS 的有很多家,有些还是‘名师兼教授’,如果把 IELTS 读成‘雅思’就离那家远一点,不然很可能就被‘哑死’了而不自知;要是读成‘爱尔词’还差不多可以考虑,因为后者更接近原文的真实发音,接触更接近原文的发音才有可能将英语学得更好一点儿,甚至才有可能学会,至少说出来更好听一点儿,更准一点儿。这份忠告可以叫做‘屏蔽汉语’,完全是针对汉语的,最好彻底屏蔽汉语。只要是专业术语,只要是英文当中有的,绝对不用汉语。既然目标是学习英语你却复习‘原来早就会’甚至‘生来就会’的汉语中文汉字干什么?折腾什么呢? 说穿了,所有的中国人或者汉语中文为母语的人士来学习英语英文只有唯一的两种结果,根本没有第三种可能,或者说二者间的无数种可能。一种是把英语英文学成英语英文,另一种是把英语英文学成汉语中文。读者诸君不妨自己分析分析自己到底想达到哪种结果?或者已经达到了哪种结果?甚至现在想改正都难了!甚至已经来不及改正了! 下面本文详细陈述这样几个方面的忠告:英语环境,先说后听,少学语法,先写后读,两种阅读,工具为‘用’,学有所用,晚谈翻译。 英语环境 很多人认为‘英语环境’是外在的,要重金去找,实际上‘英语环境’首先是内在的,要亲自来造,其次才是外在的;所谓内在的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英语环境’,不是别人,除非你想让你周围的人都同你讲英语。在中国一则可能性很小,就目前而论 (2009 年 ) ,周围的人不叫你全疯起码也叫你半疯,二百五,背后还叫你‘假洋鬼子’,你不顾面子别人还顾。在外国要是自己把自己当‘外人’,可能性也不大,顾起面子可能性就更不大。再则多年养成的被‘名师兼教授’们教成的甚至是骗成的习惯是‘听见英语想汉语’及‘读到英文想中文’。这种方法顶多修练成‘原装英翻译成蹩脚汉’的水平,想要玩儿明白英语,费劲着呢! 首先要而且必须达到‘听见英语想英语’及‘读到英文想英文’并保持一贯始终,直到英语英文接近同等级别的‘英语国家一般人’的水平,即中国的高中毕业生达到英语国家 G12 毕业的英语水平,中国的学士达到英语国家‘白吃了’的英语水平,硕士对等‘骂死它’,博士对等‘打狗头’,嬉皮士对等嬉皮士,等等,才可以叫做在自己的‘英语环境’中学习了英语。这种心态可是任何‘别人’帮不上忙的,只有自己亲自养成。关心英语学习的人士当然会从旁提醒,也只能提醒,比如家长、教师、亲朋、好友等等一些真正希望你学好英语英文的人士。有了这种心态之后才能够,要是自己愿意努力的话,主动寻找一切外在的‘英语环境’,甚至渐渐达到‘英语国家一般人’在学习一切知识时的态度,即‘听见任何语想英语’及‘读到任何文想英文’的境界,也即不论听到什么语,读到什么文都一概想英语英文的境界。因为只有用正确的英语想才可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写出正确的英文!用汉语想,有门儿吗? 正像目前绝大多数‘汉语国家一般人’将不论什么语通通学成汉语一样,能做到将不论什么语都学成无懈可击的英语就算学在‘自创的’英语环境中了,当然既要 accuracy 又要 fluency ,进而才能玩儿 flexibility ,而且只能慢慢来, 不可操之过急的。最终玩出来 creativity 。英美人说了写了二十几年 English ,不过如此,也有错误,想‘疯狂两年就超过’本族语使用者,不是做梦,大概就是吃错药了,而且吃了很多! 先说后听 这个道理很简单,会说一定会听,会听可不一定会说,要是把 English 听成了汉语,会说的 English 就更少了!再者,自己会说的自己一定能听懂,不论是标准的伦敦音,还是标准的南腔北调,自己都应该听懂。因此,自己会说的越多,自己能听懂的越多,自然自己能听懂别人的也越多了。不过,练过了南腔北调后一定要认真练练标准的伦敦音,美音一般公认难学,除非有机会活在那个美音的环境里,至于音到底‘美不美’又另当别论。练成标准的伦敦音主要是为了照顾别人的耳朵,有些人不愿意照顾别人的耳朵,甚至连自己的耳朵都照顾不过来,因为自己的嘴巴已经照顾不过来了,当然也无可奈何。打个比方,把 mouse 说成 louse 是口腔有问题,把 louse 听成 mouse 是耳朵有问题,但是自己说出 louse 却亲自听成 mouse 不但是耳朵甚至脑子都可能有问题!所以,一定要说对,才有机会听对!说对的多,听对的机会才会大。 口语不是背诵出来的,那叫背书,不叫口语。 请随便哪位,中国的‘名作家’,任何一位,得奖的也可以,请来从头到尾背一背其自己的不少于五万字的作品,一次背出,一字不差,没有一位能背出来!但是要是请这位‘名作家’演讲的话,参加什么“千家论坛”,那真是口若悬河,河泻千里,唾液横飞,飞流直下,四个小时不停,八个小时不断! 因此,口语应该是自然说出来的,张嘴‘白话’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请记住下面这两条‘外语学习公理’:用正确的英语思维一定能说出正确的英语,用正确的汉语思维绝对说不出任何英语!用汉语思维就是把脑袋‘撕’破了也思维不出英语来!要想自然说出正确的英语来,必须练成养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或者说绝对不能用‘正确的汉语思维’,汉语思维不管多么正确,哪怕是汉语大师加国宝外带‘名师兼教授’级别的汉语思维,对英语来说可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在想要说出正确的英语时更是绝对如此,绝对没用!要是用汉语思维就能思维出英语来,所有的中国人还需要学习英语吗?这道理应该很明显,不用找大理论、大权威、大名人来证明的。 所谓口语教材不是什么以‘适用’为标准选出来的,而且也没有任何适用于各种学员的口语教材,张三要谈计算机,李四要谈物理,王五要谈化学。口语是看有什么需要,要用,不是适用。有一位中国的教计算机的教授,为了用英语开计算机的课程,将英文的计算机教材朗读了 10 遍,用英语开课后反应非常好。那种英语计算机教材绝对不‘适用’于口语,但是有这种需要,要用它,就要把它变成口语! 如果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到各种各样的用英语的国际会议上去大放‘绝’词,需要的‘口语’就是该会议的论文宣读了,也应该朗读 10 遍的。听众就你放出来的‘绝’词用他们熟悉的南腔北调提出几个英语的问题,你也得听懂吧?同时,你也得用人家听得懂的无懈可击的英语回答吧?会说七、八种不同的南腔北调的英语,甚至走板晃腔没调说不定更好! 连北京的某些什么‘大街’ ( 这里读‘大该’ ) 上的‘贩子英语’都是自然说出来的!他们会自然说的他们一定听得懂!他们能听懂的却不一定会说。 少学语法 除非想当‘用汉语白话英语语法的名师兼教授’,否则,需要一点语法就学一点语法,多一点都不学,学无所用,等于白学。碰到一个问题只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而且,应该用英语解决,没有必要浪费精力时间用中文‘通读’英语语法,甚至用中文‘读通’英语语法,成为用汉语白话英语语法的‘专家’!不过,所有的‘语法术语’一定要用英文的,一则是学了英文,二则可备未来之需。这就同某些证书考试一样,本来 80 分就可以拿到证书了,结果你考了个满分 100 分,尽管非常值得祝贺,实际上却等于浪费了 20 分,这 20 分的时间精力都白费劲了,而且取得这 80 分之上的 20 分经常比拿那 80 分还费劲,干点什么别的不好,说不定再拿个什么证书都够用了。 再者,英语语法是‘英语国家一般人’所实际使用的语言所总结出来的,不是 ‘从汉语’总结出来的,更不是‘用汉语’总结出来的!如果自己真对英语语法感兴趣,等水平达到了‘英语国家一般人’同等级别,何妨直接用 English 来学习学习 English grammars ?有时间学几本几十本都成,目前值得通读的大概只有两本,至少又是一次学习真正‘英语’的机会,而不是‘掺了假’的夹杂着中文的《英语语法》,除非是读一本用 English 来讲解中文语法的语法书,还可以顺便学习学习英文,复习复习中文。 笔者在 2007 年曾经有幸访谈过几位在中国拿到了大学英语本科毕业证的学生,都是 B.A.s( 很光棍的 ) ,正在攻读 M.A.s, M.Ed.s ,等等。而其母校新校也绝非野鸡大学,都是很有点名气的。笔者提了个问题,问他们是否‘通读’过任何英文原本原文的专业书,‘不翻译成汉语式地’读过,当然包括 English grammars 了,得到的回答很干脆:‘没读过’。 首先要学好英语英文,直接用英语思、说、写、听、读、梦;进一步才是学成英语专家,而且是直接用英语读、说、听、写的专家,然后才是直接用英语讲解,分析英语的英语语法专家,而不是只会用汉语来张嘴白话英语语法的半吊子‘英语语法专家’! 先写后读 同‘先说后听’的道理一样,会写一定会读,会读可不一定会写,要是把 English 读成了中文,会写的 English 就更少了!另外,自己会写的自己一定能读懂,不论是标准的莎士比亚级别的英文,还是标准的沙土比娅级别的不知所云,自己都应该读懂。因此,自己会写的越多,自己能读懂的越多,自然自己能读懂别人的也越多了。不过,练过了写不知所云后一定要认真练练标准的当代英文,莎士比亚级别的英文连‘英语国家一般人’都要依靠注解才能读懂。练成标准的当代英文主要是为了照顾别人的眼睛,有些人不愿意照顾别人的眼睛,甚至连自己的眼睛都照顾不过来,当然也无可奈何。也打个比方,把 mouse 写成 louse 是手有问题,把 louse 读成 mouse 是眼睛有问题,但是自己写出 louse 却亲自读成 mouse 不但是眼睛甚至脑子都可能有问题!所以,一定要写对,才有机会读对! 英文是字母文字,声形关系要远远优于中文,尽管不一定优于法文、德文,但是绝对优于中文,会说当然就会写,除非立志作文盲。因此前面提到的‘先说后听’也可以改为‘先说后写’,会说就会听,会说的越多,能听懂的越多,会说就会写,会说的越多,会写的也越多,不是文盲自然会说就会写,而会写的越多,能读懂的也一定越多。 实际上,很少有人写,不论是母语还是非母语。道理很简单: 张嘴侃山多省事, 疾书奋笔太劳神。 吹牛练个白话蛋, 汉语腾飞烂英文。 不过,一定有需要写的时候。 I have nothing tosay. I have to say something. I have something to say. I have everything tosay. 如果抱着 I have nothing to say. 的心态就什么语什么文都不用学了,倒不如: 语盲文盲皆可做, 舒舒服服混一生, 无事闲来吹天地, 管它南北与西东! 多省事,费那个劲干什么? 学习英文写作的目的是,至少,应该是,在全英的课堂上学了全英的课程后,全英地用英文写作业;为了参加几乎全英的国际会议而写出全英的会议论文;全英地写出硕士论文,全英地写出博士论文,全英地写出本专业英文杂志能够刊载的专业论文;对于有些有志于英文写作的人士,则可能是全英地写出英文的小说,英文的诗集,英文的随笔,英文的杂感等等。对于希望在英语英文环境中工作的人士,还不得不全英地写出工作报告,备忘录,日常工作记录,求职申请,电子邮件,也许还包括情书,还有对于任何不满的现象,向各个部门写出 letters of complaints ,等等,等等。 对于写出全英的作业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模仿的,而模仿同学可能成为剽窃。尽管目前可以从网上购买别人的作业,甚至可以花钱请别人代写作业,蒙混过关有可能,提高自己则不易,总归是要露馅的,在‘明人’面前就更容易露馅。 而且,很多模仿的人士所走的错路是去模仿文学大家的作品,那是很难的。非要去模仿英文小说家怎么写小说,而自己的英文还没有到英文小说家那个水平,容易吗?自己应该清楚自己还不是莎士比亚,不过是沙土比娅,英文要学到莎士比亚的水平才能写出莎士比亚级别的英文,沙土比娅只能写出沙土比娅级别的英文。应该先去模仿自己正在学习的熟悉的东西,最好是每天都用的东西,同自己的现有水平比较接近,又稍稍高一点的东西,太高了是根本模仿不了的。翻译成中文再模仿当然简单了,可是那又只能叫‘模仿中文’,不叫‘模仿英文’。 比如说自己正在学习物理学,就应该模仿国际通行的有关物理专业的出版物的写法,格式,篇章,段落,用句,用字等等,然后自己亲自写它几十篇出来。 两种阅读 中国学习字母语言文字的阅读不同于其他母语本身也是字母语言文字的学员学习另一种字母语言文字的阅读,因为中文不是字母文字,‘汉语国家一般人’对字母文字不敏感,读不带任何汉字或调号的汉语拼音 Hanyu Pinyin 都比读汉字费劲, ruguo ni shizai buxin, qing ni duyiduzhejuhua shiyishi 。于是,在阅读字母文字时不得不实现多重目标,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变成声音,不是变成汉语,不是变成中文,而是变成声音,英语的声音,克服中文的‘见字知义’的习惯并养成一种全新的‘听音知形’及‘听音知义’的符合字母语言输入的习惯,当然是‘听英语音知英语义’了,不是‘听英语想汉译’。从字母文字的阅读理论中脱胎出来的主要适用于母语本身也是字母语言文字的学员学习另一种字母语言文字的所谓‘精读’同‘泛读’之分别在中国并非实用。 ‘泛读’,‘贩毒’,这叫什么翻译词儿!不过要是没学好,一定没学对,或者没教对,同后者也差不多!中毒了,毒反了,毒错了,不是读错了。 ‘汉语国家一般人’阅读字母文字要变成声音才能做到会说,会写,会听,会读。前面说过,会说就会听,会说就会写,会写就会读。既然到了‘读’,正好完成一个循环,一切字母文字要尽量变成声音。因此,对于‘汉语国家一般人’来说读英文只有两种读法,一种是 sounded reading ,或者叫 oral reading ,本文偏重前者,另一种是 silent reading 。需要变成声音的以便养成英语语感的一定要朗读,就像前面提到朗读计算机教本 10 遍那样。不需要变成声音的才用另一种读法 silent reading ,当然可快可慢,可跳可断,什么 skimming, scanning, 甚至 skipping 都可以,只要不读成中文,随便点也没关系。 最关键的,不论是 sounded 还是 silent ,都必须用英文来理解英文,要是把英文读成了中文,那就白读了,白折腾了,还不如等着别人把英文翻译出中文来,或者用什么网上软件翻译出来,直接去读中文好了,费劲学英文又全部变成中文那才是典型的‘瞎折腾’。不过,对于真正想学好英语英文者,本文建议,‘说’字母语言既然是第一位的,会说,会听,会写,会读,何妨加大朗读量? 工具为‘用’ 工具本为人所用,绝非造物骗人钱。目前流行的所有《汉英词典》,《英汉词典》,所有的,错误没有百出,至少也有千出,至多那就没边没沿没法儿说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汉英词典》里一个中文词对应三个英文词,请问到底哪个英文词对?实际上哪个英文词都不对,只有那个中文词对!《英汉词典》里一个英文词对应三个中文词,请问到底哪个中文词对?实际上哪个中文词都不对,只有那个英文词对!本文读者难道还没有发现‘把一个变成三个’更难吗?不是多多益善,不要贪心不足,一个就是一个 ,而且只应该是原文的那一个! 如果对此难于理解,没有关系,再换一种说法,每个中文词本身都对,用在中文的语境中更对;每个英文词本身也都对,用在英文的语境中更对,只有‘中英配对儿’不对,‘英中配对儿’也不对,中文用在英文中不对,英文用在中文中也不对,把中文学成了英文不对,把英文学成了中文也不对,盖因为不同语言绝对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等值’或‘对等’!配到了一起成不了‘绝对儿’,却让大多数学员‘绝了对儿’,自己同英语‘对’不上了,被套在‘汉英对应’或者‘英汉对应’中出不来了。当然出不来了,因为根本就没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对应’! 如果用‘概率’及‘极限’的观点,高中水平的数学,来思考一下,用这种‘英中配对儿学习法’仅仅考虑‘一英对一中’的方式学习英语英文,则‘英中配对儿’对了的概率永远是一,而‘配错’的概率则成倍增长。比如学到第5,000 个英文词、短语、句子等的时候,‘英中错配’的概率是学第一个英文概念的4,999 倍!很容易整个‘绝了对’儿! 不仅仅‘中英配对儿’不对,有时候‘英英配对儿’都不对。英文本身的 television 在词汇学中也是被当作 hybrid word 来看的,前半截是 Greek ,后半截是 Latin ,不是 hybrid 是什么?《汉语外来词词典》 ( 刘正埮 , 高明凯 , 麦永乾 , 史有为 , 1984) 的英文书名是 A Dictionary of Loan Words and Hybrid Wordsin Chinese ,外来词就被该词典分成了两部分,连中文本身都有很多 Hybrid Words ,不过就是对学好英语英文毫无帮助而已。而且,用‘英中配对儿法’最容易学成的是 hybrids ,也就是专业学术文章尊称做 interlanguage 的,不过叫起来好听一点儿,而已,而已。 如果在学中文,自然用《汉汉词典》,如果在学英文,也应该用《英英词典》,这本来没有什么需要辩解的,而且保证没有‘中英配对儿’的高‘配错概率’,不用去找大理论、大权威、大名人来证实,倒是可以看看下面的大问题。 在《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 (Steel, 2005) 中, adhesive 这一个英文词本来只有八个字母,却被翻译成了三个中文词,一共变成了九个汉字,除了原来的‘黏合剂’,竟然又增加了‘黏着剂’,‘接合剂’两个,这还不算中文的笔画!一英对三中,双向便是二三得六,看似不错,多多益善!如果参考一下更早的《化学名词合订本》 ( 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研究委员会 , 1953) ,还可能再增加一个,‘胶黏剂’,变成八对组合!本文请问一下:到底是记住 adhesive 一共只有 8 个字母的一个英文词容易,还是记住至少 6 对英汉/汉英组合容易,即‘ adhesive =黏合剂’,‘ adhesive =黏着剂’,‘ adhesive =接合剂’,‘黏合剂= adhesive ’,‘黏着剂= adhesive ’,‘接合剂= adhesive ’?既然用双解,谈翻译,就应该是至少两种语言的双向的翻译,而不应该是单向的英译汉,对不对?本文再请问:到底是写八个英文字母容易,还是再加写九个汉字容易;到底是在键盘上打出八个英文字母容易,还是再接着打出九个汉字容易;到底是说出八个英文字母的三个音节容易,还是说出六对组合英文中文加在一起三十六个音节容易?本文再强调问一遍,到底是一个词容易,还是六对组合容易? 这六对甚至八对组合还不算中文本身的同义词同英文本身的同义词,再加上由翻译产生的同义词,记错了可就不知道翻译到哪里去了!张冠给李戴,马嘴配驴头。该词典序言居然认为一个英文词被新增了两个中文译词是好事,真是咄咄怪哉! 而且,以这种‘一英配三中’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英文的话,‘配错’的概率猛增三倍!当然,‘配错概率’的含义不是‘一定配错’,而是‘极有可能配错’。 哪位学过英语的不是一个英语词查过好几遍《英汉词典》,等于复习了好几遍汉字了!那个英语词一定会当作英语用吗,用在无懈可击的英语里面吗?非常不见得!复习了好几遍汉字还是没学会一个英语词,对不对? 问题解答 :对本文前次的几份《草稿》有读者提问说有的成人学员用《英英词典》不懂怎么办?对此,简单来说只能找更简单的《英英词典》来用,就是说《英英高词典》太难了,用《英英中词典》,不行用《英英低词典》。英文有句话说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必须有一定的英文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当然很难。而且问题更具体些则更好回答,本文只能提出一个大概的解决方案。首先,阅读难度一般不要超过 5% ,即平均连续 20 个词中只能出现一个生词,如果达到 10% 就最好放弃,容易产生 frustration, 或者叫 feel frustrated ,既然难受就别读!其次,难度控制在 5% 至 10% 时就要用英文‘义在句中’的特点,根据以往学过的英文句型先猜字义,不是‘见字找汉译’,而是猜英文字义,而且绝对不要猜成‘汉译’。同时还要克服中文的‘见字知义’的中文习惯。再其次,觉得想要学会一个生词,经过了猜字的阶段后再用《英英词典》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正确。《英英词典》不是用来查词义的,而是用来证明自己猜测正确的,不是证明自己错误,而是证明自己正确,如果 80% 都是证明自己错误就不要学了。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要把一个英文字当作一个单位,而一定要当作半个单位,四分之一个,甚至更小的单位,‘义在句中’是说至少一个句子才是一个意义单位,一个英文的由两个 spaces 隔开的词经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堆字母,不能在一堆字母中找意思,找错了,读任何 text 要看 context 才能猜意思。如果说中文‘见字知义’则英文是‘见字无义’,见句才有义。有时候句子都不够用,还要看段落! 学有所用 不要学什么‘英语日常用语’,每日不用的‘英语’是不可能成为‘日常用语’的,因为很多人的‘日常用语’在中国铁定是汉语,甚至是本地方言!这还用找大理论、大权威、大名人证明吗?每日说英语的地方才需要练习‘英语日常用语’,而且不想练也得练,不练不容易存活!当然,每日说英语的地方也有很多‘使劲长’但是‘不长进’的语盲、文盲,全世界都有,也莫可如何。 况且,‘日常用语’的含义是很宽的,养狗的‘日常用语’是几乎八小时‘狗语’,对人讲听者一般不但不会高兴,甚至有可能老拳相向;工作中用的‘工语’ (workplace speech) ,不能回家同老伴孩子用,他们不但不屑一听,还当面说你神经病。 在中国应该而且最容易学习的莫过于专业英语了,基本上一词一义,是专业词义,不是日常词义,也根本不必知道日常词义,是英语的词义,不是汉语的词义;句型简单、单一、固定,读他几十篇专业文章就可以模仿着写了,如果全能用 English ‘白话’出来更好,可以直接用英语参加‘千家论坛’了。实在不行也可以真正用英文,不翻译成中文式地,不理解成中文式地,再读他几百篇,将自己的深思熟虑的研究成果,要是碰巧有的话,不是剽窃别人的成果,用英文写下来同全世界分享分享,才可以叫做学有所用。 说不定能顺便‘中’个 Nobel Prize 或其他什么奖的,直接用英文写作中的,不是别人翻译后中的,就更是学有所用,简直都可以拿英文来‘光’汉语的‘宗’‘耀’中文的‘祖’了! 晚谈翻译 只有在两种或多种语言水平接近时才有资格谈翻译,就像一个笑话讲的,高科技将猪从一头放进去,那一头可以吃的熟透了的肠子就出来了;可是如果再将可以吃的熟透了的肠子从另一头放进去,猪却从另一头出不来,就没有资格谈翻译了。单向翻译根本就不够翻译,顶多叫‘蹩脚胡翻瞎译’,如果英文不过是英语国家小学毕业水平,却要翻译英文哲学家的作品,大概不可能。中文哲学家的水平不等于英文哲学家的水平,两回事。 最好是多门语言都用得恰到好处,而翻译作为至少两门语言同文化的艺术实际上要更难一些,难八倍。‘晚谈翻译’,甚至在学习英语的全部过程中要‘免谈翻译’。因此,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汉语国家一般人’根本不需要翻译,也不会翻译,甚至根本不到练翻译的程度。在学习英语的全部过程中,为了不浪费时间精力,既不要练习‘英译汉’也不要练习‘汉译英’,非要翻译则只练习一种翻译,即‘英译英’! 而且,翻译永远没有‘对’的,只有不同程度的‘错’,只有原文对!除非原文不是人话!再请用前面提到的‘配错概率’思考一下,到底是‘配错’容易,还是‘配对’容易! 英国人美国人难道不翻译吗?他们也是时时刻刻在翻译的。我们来看看他们实际上在翻译什么: 他们所谓的翻译,主要在英语英文中进行,听的时候,将别人的英语口语翻译成自己懂得的英语口语;读的时候,将英文文字翻译成自己懂得的英文文字,如果还想讲给另外的人听的话,还得翻译成自己会用的英语口语;说的时候,将自己听过的英语,读过的英文,翻译成对方能够懂得的英语口语;写的时候,将自己听过的英语,读过的英文,翻译成读者能够懂得的英文文字。 即使是这样在英语英文中读、说、听、写地翻译来翻译去,折腾来折腾去,英国人美国人说、写的时候也有错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又把根本同英语英文毫无关系的汉语中文掺杂了进来,扯了进来,希望通过正确的汉语口语变幻出正确的英语口语,通过正确的中文文字变幻出正确的英文文字,甚至认为‘突破’一下子,‘疯狂’一阵子就行了,那可能吗?就算是可能的话,加上‘配错概率’,又有多大的可能性? 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出国,在完全没有汉语中文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英文课程的学生,以及绝大多数的‘用英语英文’学习各种课程的学生,不论是为了‘深造’、‘浅造’还是‘使劲造’顺便‘胡造’,不论是‘学习先进技术’还是‘弘扬伟大文化’,在中国用中文背了两万个英文词,有什么用吗?大概只有英文部分的两万有用,中文部分那两万几乎没用,背了十万中文词就更没用了,白费时间。在模仿他人写出来的英文文章时,翻译成中文再模仿也没有什么用。即使要模仿,应该模仿的是英文,应该对照的是英文同英文对照,应该比较的还是英文同英文比较。不是对照比较中文,更不是用中文写了再胡乱翻译成英文,网上很多的中国硕士、博士的中文论文的英文摘要就是这个胡乱翻译的水平的英文。 做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如果比较两篇英文文章,双向比较只需要比较两次 ,单向比较只需要比较一次 ,挑出一个好的,要是能挑出来的话,跟着学就是了。要是其中的一篇翻译成了中文,三篇文章双向比较要比较六次 ,单向比较也要比较三次 ;如果两篇都翻译成中文的话,四篇文章双向比较要比较十二次 ,单向比较也要比较六次 ,累不累呀!要是学习 40 篇英文文章,光比较英文,而且是单向比较,都不一定比较得过来(780 次),再加上中文比较,最后,中文记得多,英文剩得少!白费劲!英文白学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Hornby Wehmeier, 2004) 里面有句话:‘原文中的搭配,一经翻译,又往往会改弦易辙,面目全非’。这说明了什么?这恰恰说明了经由翻译产生的严重问题,英文原文中的搭配本来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弦也不曾改,辙也没有易。而中文呢?中文本来也没有问题,面也很全,目也不非。但是,有些人偏偏鼓吹翻译来翻译去的方法,由英文翻译成中文,才一定可能将英文中的原装的正确的无懈可击的搭配‘改弦易辙,面目全非’,以至于再将中文翻过去译成英文时,更是‘改弦易辙’两次,‘面目全非’翻番,问题是由翻译产生的,不是英文本身产生的,也不是中文本身产生的。英文没错,中文没错,‘配对儿’俩全错! 这些鼓吹翻译来翻译去的人士难道是故意想翻译出些问题来,还是处心积虑准备好了让学习者在其翻译过程中生出些问题?甚至于根本就不想让学英文的学会英文? 在计算机行业有个概念,叫做 GIGO ,就是 Garbage in, garbage out. ,这个概念用在‘掺合着汉语’的英语学习上最合适。就算原装的 English 不是 garbage ,无懈可击,搭配没错,而在 in 的过程中,大概 English 连 in 都还没有达到,就被学员习惯性地把原装的 English 变成了汉语中文,连 English 本身都有‘对’、‘错’之分,而汉语中文对于 English 来说连‘对错’都谈不上, The problem is, it is not even wrong. 。汉语对于 English 来讲根本就毫无用处,毫无帮助!那么,到了应该有无懈可击的东西 out 的时候会是什么东西 out 就非常明显了,不是 garbage ,才怪! 说了这么多,道理很简单,你的母语是汉语中文,简直会得不得了,熟得不得了,没有不会的,四会全才,八级全通,比汉语大师还大师,比中文博导还博导,就饭吃的都是汉语中文,输入输出都非常通顺,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或者叫‘键盘一动万言生,哪管他似懂非懂?’。《四库全书》正背如水,倒背如流,《中国大百科全书》正背,倒背更是不在话下。既然为了学习英语英文,别说,甚至有些还真想学好,不是学坏,而是学好英语英文,学成英语英文,你再把英语英文又翻译成 ( 原来早就会的! ) 汉语中文,甚至还有些还翻译成了古汉语,折腾什么呢?大概是《四库全书》背完了,实在是没有什么中文可背的了,背过了中文的东西还嫌不够,所以要倒背由各种外文翻译出来的中文!这种学习外文的方法,结果是 : 外文学了三十门, 中文练了八十遍! 中文练得顶呱呱, 外文全都靠边站! 结论 Conclusion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此‘师父’不是彼‘师傅’。千万不要看很多的师傅明明自己都找不着门,学生们、家长们还要居然心甘情愿地出重金给师傅买一扇门,甚至买几扇门,现在购买方便,网购,还可以‘预定门’,‘邮购门’,外带送门上门,那可就太惨了!当然了,愿意给‘师傅’买门的也不知道原来‘师傅’根本就找不着门!能够认识到师傅根本就找不着门的也是凤毛麟角。要给‘师傅’买来了而且还要送到眼前‘师傅’才刚刚睁开双眼,单眼,看见门! There are no stronger links than those between sufferers from the same illness, even when that illness is ignorance. 。 学好英语的主要工作不是在科班,不是在教室,更不是花大价钱,完全可以‘免费’学成,‘无门自通’,特别是“重金之门”,主要还是在自己,只要不把自己当外人,而把自己真正当作‘英语’,甚至把自己当作真正的英语,相信自己就是英语,英语就是自己,才有可能学好英语。 本文提出的几项真正想要学好英语英文的忠告不过是‘打油歪词’一首: 名人不信做明人,汉语尽快屏蔽; 障碍消除殆尽,系统文法晚习; 多说注定多听懂,多写读来更易; 阅读一定多出声,只用英文工具; 又说又写方为用,务必免谈翻译; 师傅无门师傅找!省点银子给自己; 环境并非外在,踏破金鞋又何必? 英文境界几重天,最高人语合一。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Crystal, D. (2004). The Stories ofEnglish . London, UK: Allen Lane. Hornby, A. S., Wehmeier, S. (200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石孝殊 , 赵翠莲 , 向小林 , 邹晓玲 , 马红旗 , 王升印 王玉章 , Trans. 6th ed.).Beijing, China 中国北京 ; Oxford: 商务印书馆 The Commercial Press; Oxford UniversityPress 牛津大学出版社 . Lin 林语堂 ,Y. (1941). 汉译开明英文文法 TheKaiming English Grammar ( 张沛霖 , Trans.): 开明书店 . Lin 林语堂 ,Y. (1982). Kaiming English Grammar 开明英语文法 .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Record, R. (1574). The Pathewaie toKnowledge: containyng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geometrie, as thei maie mosteaptly bee applied vnto practise, bothe for vse of instrumentes geometricall,and astronomicall: and also for proiection of plattes in euery kinde, andtherefore muche necessarie for all sortes of mennepp. 184). Available from http://gateway.proquest.com.login.ezproxy.library.ualberta.ca/openurl?ctx_ver=Z39.88-2003res_id=xri:eeborft_id=xri:eebo:citation:99854993 Rowling, J. K. (2003). Harrius Potter et Philosophi Lapis (P. Needham, Trans.). London:Bloomsbury. Rowling, J. K. (2007). Harrius Potter et Camera Secretorum (P. Needham, Trans. 1st U.S.ed.). New York: Bloomsbury Children's Books: Distributed to the trade byHoltzbrinck Publishers. Steel, M. (2005). 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Intermediate Learner's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严维明 , 陈文浩 , 朱伟光 洪涛 , Trans. 3rd ed.). 中国 Beijing,China 中国北京 ; Oxford: 商务印书馆 The Commercial Press; Oxford UniversityPress 牛津大学出版社 . 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研究委员会 . (1953). 化学名词合订本 . 中国北京 Beijing,China: 中国化学会 . 刘正埮 , 高明凯 , 麦永乾 , 史有为 . (1984). 汉语外来词词典 ADictionary of Loan Words and Hybrid Words in Chinese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5984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的英语大师为什么只有18位?
热度 3 sinosophy 2012-10-19 09:15
摘要Abstract 中国的英语大师有几位,在互联网上有约六十处给出18这个数字,原因何在?运用数学分析,概率以及熵规律,本文分析了中国的英语学习方法及18这个数字产生的原因,即英语学习方法的失败的模式($F^3$ ),指出了为何中国的英语学习法很难产生真正掌握语言的学员的根据。 Over sixty hits on the Internet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eighteen great master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China. By seeking the reason behind the number 18, 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prevalent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China, coded Formula for Failure ($F^3$), based on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probability, and entropy law, and discovered why in a country with the mo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very few language learners have been provided the opportunities to become masters of any other languages. Keywords: Great Masters; Formula for Failure; harmonic number; sinologise. 关键词:大师;失败的模式;调和数;汉化。 引言Introduction 本文并非意在讨论中国是否只有这18位英语大师,这18位到底是不是英语大师,为什么这18位被称作中国的英语大师,而是讨论为什么中国的英语大师竟然是18这样一个数字。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是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数字是否是一种巧合?这个数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或者其理论依据可能是什么?这个数字的含义又说明了什么?这个数字暗合过去,揭示现在,还是预测未来?等等。 如果在google上面用引号查一下“位英语大师”,找到最多的就是“18位英语大师为你归纳英语学习方法” ,其他的数字虽然也有,但是不但出现频率小,如7,而且基本是从“18位英语大师”中变换出来的,既不曾脱胎,也未能换骨,不足为凭。甚至还有几篇的题目明明是“50位英语大师为你归纳英语学习方法”的doc文件,然而,下载后打开文件仍然赫赫是“18位”!就是说,在下载的过程中,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50位英语大师”还是被缩减成了18位英语大师,也许是在下载的过程中被挤扁了,减员了,有些被除名了,结果仍然是18这个数字。而且,在本文查找“18位英语大师为你归纳英语学习方法”时,找到了62个,翌日(一零年三月十日)找到65个,似乎有增长的趋势。但是,仍然是“18位英语大师”者最多,18这个数字却没有什么变化,尽管很多都是“转载”出来的。 再从汉语中看看什么是大师?查“大师”有三个词典定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某些棋类运动的等级称号;对和尚的尊称 。在汉英双解版本中,英文的词典定义分别是:great master; virtuoso; master (of knowledge or art). (of some board games) Great Master. honorific term to address a Buddhist monk. 。很显然,英语大师尽管有可能是和尚,但也有可能不是和尚,而是道士,甚至或者是尼姑。不过,如果英语大师都是和尚的话,则18这个数字可能同佛教里面的罗汉有关,18位或者500位。事实并非如此,这18位英语大师并非都是罗汉,更不像尼姑,拖家带口,封妻荫子,也绝非金身罗汉,只好作罢。 而且,尽管这18位英语大师可能都参加了某类棋类运动,达到了棋类大师的等级,但却不一定是通过英语达到的,更可能是通过汉语达到的,也只好作罢。 于是,最后剩下的就只能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这唯一的可能了,即这18位英语大师“在英语学问或英语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不太懂英语的还没有‘获得’大师称号的大家所尊崇”,而且是在中国受到尊崇的,虽然有可能是在外国也受到尊崇的。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既然是“在英语学问或英语艺术上”,那么,“在汉语学问或汉语艺术上”这些所谓的大师又如何呢?也能同时被称作“18位汉语大师”吗?提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其本身在中国,用汉语。另一个问题是,在英语国家有没有“在英语学问或英语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如果有的话,会不会连“18位英语大师”在英语国家居然都找不到甚至找不全呢? 这两个问题,只能留待以后慢慢研究了。下面本文谈18这个数字的可能理论来源,而且,这个数字竟然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绝对不像是巧合! 中国的英语学习法 中国的英语学习法,也可以叫做中国英语学习法,去掉那个“的”字。在理论上这种方法应该是分成两个阶段的,只是第二个阶段在中国几乎永远达到不了。第一个阶段就是通过汉语外加搭配汉字来学英语,尽管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起步通过汉语拼音来学习英语,至少借助汉语拼音。如若不行,至少这个“用汉语配汉字”的阶段应该是越短越好,尽快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就是直接用英语来学英语的阶段,‘全英语无汉字’的阶段,一个在中国的各种力量多方阻止英语学员达到的阶段。这种阻止的例子很多,在此举几个作为佐证。英文行文中夹杂汉字,这不是学英文,而是复习汉字,除非英文能同时记住且达到会用。英文读物翻译成中文,这不是学英文,是复习中文,除非读完了英文达到英文水平比中文的更高。英文读物用中文注释,这不是用英文,而是用中文,除非达到能用英文直接讲解英文。讲解英语用汉语,而不用英语,这不是输入英语,而是输入汉语,没有英语输入一定没有英语输出,输入汉语一定不能输出英语,这是不可推翻的铁律。出版大量的英中双文读物,懂英文的不需要中文,懂中文的读不懂英文,浪费纸张又浪费金钱,而且,问题最大的是读者并没有读懂英文,而是读懂了中文,因为在没读懂英文时却一定去读中文。这些都是阻止英语学员达到‘全英语无汉字’的真正学会英文的阶段的方法同手段,可以说居心叵测。因此本文的结论是这“第二个阶段在中国几乎永远达到不了”,并不为过。但是,通过汉字也并非不能达到,只是根本就不让大多数人达到而已,而是通过人为控制的手段,仅仅让少数人达到而已。那么,难于或者阻止达到‘全英语无汉字’接近英国人美国人英语水平的中国的英语学习法到底有几种呢?实际上,只不过有两种而已。 学英成汉法 学习英语,无庸讳言,自然绝对不应该是学习汉语,甚至也不应该复习汉语,也就是同英语有任何联系地复习汉语。如果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自然也难于胜任。也许,用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反而会更有效果,因为英语字母更像汉语拼音。但是,实际上这种汉语拼音英语学习法几乎没有任何人使用,等于实际不存在。绝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员使用的是一种学习汉语的方法,甚至是学习汉字的方法,来学习英语。于是,既然方法是学习汉语的,结果就把英语也顺便学成了汉语。 在中国的英语学习法中,一般常见的是用大量的汉语信息将英语同学员尽量隔离开来,使得原本应该处于英语同汉语之间的学员( 英语 学员 汉语 ),学员才是连接英语同汉语的桥梁,却变成了汉语处于学员同英语之间( 英语 汉语 学员 ),汉语变成了中心,变成了核心,把英语同学员推倒两边去,甚至越推越远。比如,接触到了一个英语的单位,不论是字母、词、短语、句子、段落等等,任何英语的概念,然后至少是国际音标,就是如何发音的工具;然后是词类,八大词类或者十大词类全面铺开,而且是汉字的;然后就是汉语的意义,最后才勉强达到学员( 英语→音标→词类→汉语→学员 )。在多数情况下,一个英语的单位有不止一个汉语的意义,而且英汉搭配或英中搭配两者之间绝对是死记硬背的关系。这就要求中国的英语学员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但是,由于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汉语的方法,所有的英语又都全部翻译成了汉语,结果就把英语学成了汉语,也记成了汉语。达到几乎不论学过多少英语,用汉语输出(即写同说)的能力远远高于用英语输出的能力,剩下的英语根本就没有多少,这就是 学英成汉法 。这种方法不是不能学会,而是非常费劲地学会,成英又少又慢,成汉既多且快,复习的汉语远远多于该学会的英语,接触的汉字大大多于该学会的英文。这是一种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方法。 记中忘英法 不仅英语被学成了汉语,就连英语本身都没有记住多少,反而巩固记住了汉语。只需要做两个调查,就可以看出中国的记中忘英法的结果。 一个是到目前在中国召开的很多使用英语的讲座或者国际会议上去,随机选出来若干名听众,只有一个要求,这些听众的英语是在中国国内学会的。在他们听完了一场全英的演讲、讲座后,请他们用英语讲解一下他们所听来的全英内容,随后再请他们用汉语讲解一下他们所听来的全英内容。结果将是,他们用汉语讲解得要比用英语讲解得好得多,而且多得多! 第二个调查更简单,请那些在中国国内受过英语教育而且用英文通读了《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中某本或某几本专著的读者写个书评,用英文写一篇,用中文也写一篇。然后请他们回答:到底用中文写书评容易,还是用英文写书评费劲?到底是英文记住的少还是中文记住的多? 通过这两个调查,甚至根本就不用实际去做这种结论可知甚至已知的调查,结果将是本文提出的结果:用汉语讲解得更加口若悬河,绝对可以做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 唾液横行二百斤; 用中文写作得更加得心应手,绝对可以做到: 字句翻成麒麟掌, 文章分得凤凰毛。 这就是 记中忘英法 的终极结果。听了英语基本白听,也不对,不能算白听,不是会用汉语白话吗?因此,不过是把英语听成了汉语而已;读了英文基本白读,也不对,也不能算白读,不是会用汉字写出来吗?因此,还是把英文读成了中文而已!该记的英文没记住多少,不会忘记的中文却不断巩固。这是第二种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就是中国,甚至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主体外语学习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之上! 既然把英语学成了汉语,既然忘记了英文而记住了中文,怎么还会在中国出现18位英语大师呢?难道都是假冒的?难道都是山寨版?徒有其名?其实不然,学英成汉法也好,记中忘英法也好,还真有可能出大师!而且很可能是18位!也许还能碰巧多出几位来,尽管也多不了两、三位,但确实会增多,确实还有点难得少见的伸缩余地,至少再找出几位,甚至“分封”几位,还是很可能的。对此,本文将进一步继续分析。 中国的英语学习法的特点 中国的英语学习法,当然不应该叫做中国英语学习法,这里的“的”字是最好是不省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全世界任何一种语言学习方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法。其特点是完全符合自然配对规律,原因可能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使然,“合一而不分”,这当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在短短的本文中无法展开。本文先来看看这种中国的英语学习法的自然配对规律到底是什么。 根据经济学家Jing Chen的研究 人们的心灵活动,语言学习,经济效益等等,很多都符合熵的规律。用通俗的语言,就是一个省心省事,顺其自然,因为,想要不顺都不行!这里面暗合两个规律,一个是熵自然增大,就是事物自然向高概率方向发展,另一个就是不得不人为降低熵,俗话,很老的老百姓话,叫做省事菠萝蜜,才能生存,虽然降低熵也要费事费时费能量。可能会有反对意见,认为熵自然增大并不能说明问题,人们难道不是在主动降低熵吗?牛津大学的学者Andrew Hodges写到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is the principle governing the asymmetry. It says that disorder increases with time: that on the large scale, the dissipation of heat is never seen in reverse. Strickly speaking, the Second Law speaks of probabilities, but the larger the system, the closer to certainty it is.。就是说,当一个system足够large的时候,偶然就变成了必然certainty。中国的英语学习大环境恰恰是一个巨large的system,而且,能够主动人为降低熵者人数又非常之少,这也很符合中国特色。那么,中国的英语学习法有些什么特点,才能够造就出这18位英语大师呢? 失败的模式 中国的英语学习法,学英成汉法或者是记中忘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失败的模式,英文叫做Formula for Failure ($F^3$)。当然,不能理解成彻底失败,而是符合中国文化的败中有险胜,总体虽失败,局部亦成功,阴在阳之内,胜在败之中,多数失败,少数成功,屡败屡学,屡学屡败。否则,就连18位英语大师都不见得能出得来了! 那么这个$F^3$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些什么“成功”的因素能造就18位英语大师?有些什么“失败”的因素使得仅仅能够造就18位英语大师呢? 本文先来看一下中国的英语学习是怎么从零开始的。学了第一个英语单位,不论是单词还是句子,一定要找所谓的“汉语对等语”,不是翻译,而是配对,搭配上,英语的需要搭配汉语的,英文的需要搭配中文的。并且,英语同其汉语对等语绝对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关系!然而,第一个英语单位,$n=1$ ,配对的机会只有一次,虽然应该相信人们的记忆力,则第一个英语单位几乎没有配错的可能,否则就几乎等于没有记忆力,也就不用学了!但是,学了第二个英语单位时,$n=2$,配对的机会增加到两次,同时,配错的机会也增加到两次。还是记忆力好的有优势。这似乎形成了一种表面的模式,其实大谬不然。本文用$M$来表示配对的可能,用$m$来表示配错的可能,因为既然是英语搭配汉语,英文搭配中文,就只有这两种可能,或者配对,或者配错,至于什么都记不住,自然也就什么都不用学,根本就不会有配对或者配错的问题了! 下面再来看看哪一种可能,配对还是配错,增长的速度有什么区别: $n=1, M=1, m=0$ $n=2, M=2, m=2$ $n=3, M=3, m=6$ $n=4, M=4, m=12$ 非常明显,学了一个英语单位一定要找“汉语对等语”配对的学习方法$F^3$随着所学习的英语单位的增多,配对的机会$M$尽管呈直线增长,配错的机会$m$增长更迅猛。如果本文用排列组合来计算一下,这里的符号因使用地区的不同有所不同,则有: $M=C_{n}^{1}$ $m=P_{n}^{2}$ 的图像为一条直线(Figure 1),而 的图像则为一条二次曲线(Figure 2)。可以看出来 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 ,也就是配错的机会增长迅速,不但迅速,而且迅猛。 1 的图像,第一象限为一次直线。 2 的图像,第一象限为二次曲线。 当中国的一名学习英语的学员,不断在学习英语的长短单位时,使用这种方法,学到了第一万个英语的单位,即,这时候,就算都能配对“汉语对等语”,而且配对的次数为,但是,就是说,这位学员找不到英语的单位的“汉语对等语”配对的次数为能找到配对的次数的倍!或者说,根本就想不起来“汉语对等语”是什么了!这样学下去,难道会有希望吗? 由此可见,这种方法一定有它的问题。为了认清方法的问题在哪里,本文有必要引入概率的基本公式,用来表示‘配对概率’,用来表示‘配错概率’,就得到了如下的两个公式: 的图像为递减双曲线(Figure 3),其正支的极值为0,而 的图像则为递增双曲线(Figure 4),其正支的极值为1。可以明显看出来 为下降曲线而 为上升曲线。 3 的图像,第一象限为递减双曲线。 4 的图像,第一象限为递增双曲线。 很明显,‘配对概率’随着所学习的英语的单位的增多,越来越小,极值为0就是根本就记不住了;而‘配错概率’则随着所学习的英语的单位的增多,越来越大,且永远是的倍,极值为1就是根本就全都是错了。英语的单位学的越多,的增长速度越快,二者的倍数关系表示为: 如此这般地用这种方法学下去,等于在同自己的记忆力竞争,同记忆力在较劲,最终一定无法“配对”,败给自己的记忆力,只好“配错”的。因此,这种方法才被叫做“失败的模式”方法。前文说过这种方法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即事物自然向高概率方向发展,也就是熵不断自然增长,高的‘配错’概率远远大于‘配对’概率,人们自然而然容易错配,虽然习惯于死记硬背的人士能多记住一些,或者说记忆力好的能多记一些,但是,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错配的多寡而已,记忆的好坏而已。 那么“18位英语大师”又是怎么出来的,难道他们就不错配吗?这个数字“18”同“失败的模式”方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师的数目 如果本文将‘配对概率’按照自开始学习的第一个英语单位的自然增加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如下的被称作‘调和数’harmonic number的递减级数: 这组级数的特点是发散级数,其极限为无穷大,但是其发散的速度却极为缓慢。这一特点既然应用在中国的英语学习中,甚至在任何符合这种规律的方法中,这组级数表示中国的英语学员使用了“失败的模式”方法,学了一个英语的单位,就找“汉语对等语”来配对,而且每个英语的单位都必须找到“汉语对等语”配对,否则就自认为没学会英语,没学懂英语。这时候英语学习是进步的,因为全都“配对”了“汉语对等语”。那么,‘调和数’又说明什么呢?本文不妨将一个调和数,,计算出来看一看。 也就是说,大约是。此时的有其非常特殊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学了10个英语的单位而全都能找到“汉语对等语”配对,而是,如果使用“失败的模式”方法学习英语的话,名英语学员中仅仅可能有不到名学员学好英语,达到英语接近母语的水平,或者叫做英语同母语对等的水平,或者叫做双语同级水平,双文同级水平,甚至就可以说是英语大师水平。如此看来,全中国有近十五亿人口,如果人人都学习英语的话,达到双语同级水平还是非常乐观的,应该是30%嘛!将近十五亿人口的三分之一,怎么说也应该有450,000,000位英语大师!四亿五千万英语大师呐! 事实却远非如此,且绝对胜过雄辩,连雌辩都照样胜过。再看几个‘调和数’增长的实例,以及其增长的慢速:,,,,。这就是说,如果使用“失败的模式”方法学习英语的话,一百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仅仅有十四到十五名有可能达到双语双文同级水平,而不是一百万的30%,不是30万! 本文不禁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中国的十亿人都在学英语,达到双语双文同级水平者会有多少呢?也就是说,达到所谓的大师水平的到底会有多少人呢! 事出有因,绝非偶然,无独有偶,福无双至,配对配不上,配错很容易!请看十亿人都在学英语的最佳结果: 就是说,即使全中国十亿人都在学英语,只要是使用了“失败的模式”方法学习英语的话,只要用了学英成汉法,记中忘英法,每个英语的单位都要找一个“汉语对等语”配成对,则达到双语双文同级水平的人数不过二十一、二名!难道二十亿人才能出二十二名大师?接着请看,果不其然。 至此,本文已经完全回答了“中国的英语大师为什么只有18位?”这样一个命题,一个绝非偶然的数字,一个绝非巧合的数字,一个既符合熵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用数学的旧式语言来结尾,就是QED ( quod erat demonstrandum ),此证,证毕,诚如所证,或者用一个方框表示,□。况且,全中国并非十亿人都在学英语,能够造出或者找出18位中国的英语大师,已经非常值得乐观了!最后,反方向计算一下,如果使用“失败的模式”方法在中国继续如此这般地学习英语的话,假如需要诞生18位中国的英语大师,总计至少需要多少英语学员来学习英语呢?或者不如说做陪衬学员以便烘托出18位中国的英语大师呢?如果假定一个取值范围,即之间的话: , 两千一百一十六万至五千七百四十九万之间!而且,这个数字可不是成比例变化的增长的!如果计算的精确一点,达到,需要多少人来学英语英文呢?尽管仍然使用“失败的模式”方法在中国学习英语英文: , 三千六百九十八万人!事实上,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远远不只这些,至少有三亿人在学英语英文 ,,应该出现19到20位中国的英语大师的,同18相比,还差一两位!即使中国十亿人都在学英语,中国也顶多出现二十一位英语大师。如果仍然用“失败的模式”方法在中国学习英语的话,翻一番还是出不来另一位,只有人口增长到2,012,800,000,二十亿一千三百万,超过20亿,还需要全都来认真学英语,中国的英语大师才不过二十二位,而已。 结论Conclusion 自然规律是很不容易更改的,否则就不能叫做自然规律了。甚至可以说不能改变,特别是熵规律,高概率的“错配”比低概率的“配对”更容易发生,不论是天人合一靠天更改还是人人努力拚命更改都很困难,“配错”一定比“配对”多。如果一定要更改,就必须要降低熵,则所花的力量往往得不偿失。中国的英语学习法之所以被称作“失败的模式”方法从“配对”越来越难到这种方法所能产生的“英语大师”的数量非常之少,十五亿人当中也就不过18位而已,最多不超过二十一位,而且还必须是十五亿人每一位都在认真学习英语。如果仍然坚持在中国用这种“失败的模式”方法来学习英语甚至任何外语,其结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甚至不用去猜想结果,看看目前的局面如何,就已经知道了! 参考书目References GOOGLE. 18 位英语大师为你归纳英语学习方法 . 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DICTIONARY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现代汉语词典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 5th; 试用本 ed. 中国北京Beijing, China: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2005-197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DICTIONARY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现代汉语词典: 汉英双解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Chinese-English Edition . 2002年增补本 ed. 中国北京Beijing, Chin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HEN J.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 Economic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 2003. CHEN J.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s: An Analytical Thermodynamic Theory . Hackensack, NJ: World Scientific Pub. Co., 2005. CHEN J. The Value of Judgment: A Mathematical Theory 2008,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85417 . HODGES A. One to Nine: the Inner Life of Numbers . 1st American ed. Toronto, ON; New York, NY; London, UK: Anchor Canada; W.W. Norton Company; Short; Doubleday Canada, 2009-07. ABLEY M. The Prodigal Tongue: Dispatches from the Future of English . Toronto, ON: Vintage Canada; Random House Canada, 2009-08. var vglnk = { api_url: '//api.viglink.com/api', key: 'a187ca0f52aa99eb8b5c172d5d93c05b' };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6656 次阅读|7 个评论
Englishes为何容易为何难?—怎样才能在中国学好?
热度 2 sinosophy 2011-12-11 03:17
Englishes Gladly Learned but Sadly Burned—How to Learn Them? Englishes 为何容易为何难?—怎样才能在中国学好? 摘要 Abstract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na can be made either easy or difficult.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as English, but easy to turn everything English into Chinese, i.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when English i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either by somebody else or by the learner. However, one has to remember and be able to use English in spoken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if on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 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reason for well-learned English and suggested some remedial methods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China. Keywords : difficult; easy; turn English into Chinese; turn English into English; sinologise. 在中国学习英语有难易之分。难就难在将英语只学成英语,易就易在将英语全部学成汉语,一学成汉语就全懂了。然而,没有学会英语的多数为求易,学得好些的多数已去难。本文分析了在中国学习英语的难同易,提出了难易两种方法学会同学不会英语的异同,并建议了学好英语的方法。 关键词: 难 ;易;学英成汉;学英成英;汉化。 引言 Introduction 英语学习在中国在过去的 四 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至于很多早期的所谓 77 届英语专业的在 82 年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同声赞贺如今的年轻人的英语比之于 四 十年前他们那个时代的英语好多了,因为经常比较为汉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特别是同过去比较,好表现如今的伟大。在英语学习方面固然可以说 四 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单单从现代汉语同现代英语这两种语言同文字的对照上来看,则有很多语言内在的不同,对于学习英语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士,造成了由‘难’到‘易’的整个连续统的不同结果。分析了这种结果,有可能会对英语学习者认识到如何变难为易,怎样越学越易,甚至了解只难不易的原因,都会有些帮助。对于母语为英语者了解如何学习汉语,也会大有裨益。 首先,英语可以叫做现代英语 Modern English ,所谓自十五世纪至今的发音同拼写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且仍在变化的英语;而汉语则虽然被叫做现代汉语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实际上却古今混杂,很多汉字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词可以是现代的,字却多数是古代的。另外,所谓现代汉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拼音 Pinyin ,不仅仅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在对非汉语以外的语境中发行的出版物等等还要用拼音来拼写应该用汉字写出来的人名、地名或者某些汉语的特殊概念,用汉字则没有多少人能懂。然而,使用汉语拼音就连汉语为母语的人士也不能全部将拼音转换为正确的汉字,于是拼音几乎等于一种新的文字,而且汉语拼音既不是中文也不是任何其他文字,完全是一种人造文字,用来标音。在英语中,则没有必要对英语的某些特殊概念专门用比如国际音标 IPA 等等的标音符号系统来另搞一套,或者造一种 IPA 文字,这是因为英语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拼音系统。比如,英语中有 Articles ,而汉语中没有这个语法范畴,于是就不得不在汉语中创造一个在汉语中没有任何用处的‘冠词’来翻译 articles ,虽然增加了一个汉语词,可是还是不一定学会英语的 article ,不但作为一个英语词没有学会,连如何用也很难掌握,因为汉语里面根本没有这种词。严格的说,‘冠词’不过是汉字,不是中文,更不是英文,不三不四。好在汉语中还没有用拼音来表示“冠词”,已经网开一面了。 全世界最大的语系是印欧 Indo-European ,大约有五分之二到二分之一的地球人使用这一语系的语言。 Karl Marx 同其名著 Das Kapital 对于这一语系的大多数使用者很容易,人名的拼写同发音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不必翻译成其母语,作为名著的德文书名也几乎不用翻译成印欧语系的各种母语,‘外译母’或‘母译外’不费吹灰之力。德语的 Karl Marx 怎么说怎么写?自然就是 Karl Marx ,法语的 Karl Marx 怎么说怎么写?还是 Karl Marx ,英文的自然也是 Karl Marx 。而排在第二位的语系汉藏 Sino-Tibetan 中的汉语有大约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地球人使用,大多数却对 Karl Marx 同其名著 Das Kapital 这种字母语言没有任何办法,只好翻译成汉字的‘卡尔 . 马克思’同‘资本论’才能懂,否则便不认识,而且经常还翻译回不去了。看到 Karl Marx 同 Das Kapital 脑子里出现的却是‘卡尔 . 马克思’同‘资本论’,而看到‘卡尔 . 马克思’同‘资本论’却根本想不出 Karl Marx 同 Das Kapital ,只能单向‘英译汉’,双向翻译基本达不到,双语也达不到。就是说,‘卡尔 . 马克思’是汉字却不是中文,而是音译德文,用汉字写出来的德文,汉字德文 ,而且那个“ . ” centred period 也不是中文中的符号 。也许是巧合,英语是线性的,是一维的,字母拼写写起来容易学容易写,但是写起来比较长,细长;汉语却是平面的,是二维的,每个汉字有多种组成成分,笔划变化多端,总数多少不定,方向不一,组合起来写起来难学难写,但是写出来比较短,短粗。 这些汉语同英语的种种不同便决定了汉语为母语的人士在学习英语时难易有别,而且别之大焉。 英语学习之易 最容易的英语学习自然便是不学英语,盖不学也是一法。如果有别人将所有的英语都翻译成汉语,管他翻译得对错,只要自己省事就行。汉语为母语的人士直接去用汉语就最容易了。其次便是在没有人给自己翻译时,自己来把所有的自己学来的英语全部翻译成汉语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英语全部学成汉语,尽管也同样不知道对错,这种汉化法是容易的。 用汉语学英语 初学英语时,如果不是幼年伊始,多数是在用汉语来学英语,这样自然是非常容易的。汉语本来是母语,几乎生来就会,比其他语言容易得多,在听到英语、读到英文时不用考虑英语,全力以赴地考虑汉语是什么、中文是什么,然后理解了这种‘转换’出来的汉语、中文,尽管不知道对错,同时自然也自认为理解了英文了,尽管实际上理解的是不知好赖的汉语,这便是用汉语学英语。 用这种方法学英语,一般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汉语多于英语,牢记的部分汉语多于英语,会说的部分自然是汉语多于英语,会写的部分还是中文多于英文。 当这种习惯养成后,阅读英文时基本上刚刚读完英文,其中文的不知对错的意思就出来了,而这样的读者不论读多少英文,半人高的英文书也好,一人高的英文书也好,读完了之后英文没剩下多少。在本文作过的调查中,准备一份单词表,只有英文的,给这种读者看,他们会看到一个英文词就说出汉语的意思来,如果时间足够,有些甚至能说出一万,两万,三万等等英文词的汉语意思来。如果给他们中文的两万词表,则他们能说出来的英语就很有限了,能写出来的英文就更少了。如果就他们阅读过的英文的总量,比如阅读过 32,000 页英文,相当于一名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十三年的平均阅读量,但是,这种读英成中的读者的英文能力,读、听、写、说的能力,却同一名美国高中毕业生的英文能力相距甚远。这是用汉语学英语的汉化结果。 将英语学成汉语 这种用汉语学英语的结果主要就是将英语学成了汉语,最后汉语顶呱呱,英语剩不下,因为这种方法等于用英语提高、巩固、复习了汉语。原来就会的汉语,通过大量的‘英译汉’又复习了一遍汉语,英语没记住多少,顶多记住些单词,完整的无懈可击的英文句子更是没有记住多少,说出来的长度平均 14 到 17 个词的英文句子也大部分支离破碎。 然而,这种方法是母语为汉语的人士所主要使用的方法。远自 50 年代,上海复旦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居然将 A. S. Hornby 的姓翻译成‘红皮’ ,可见这种将英语学成汉语的去难就易的方法自 50 年代起便不断有人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延展至今,仍然有很多人接班,很多的接班人。 并且,这种方法是仅仅次于直接用被别人翻译出来汉语、中文的最好方法,最容易的方法。因此,经久不衰,也有其存在的道理。 然而,这种‘省事波罗蜜’的容易方法却同时是学不好英语、英文的方法,而要想学好英语、英文,则不得不用难一些的不将英语学成汉语的方法,或者叫将英语绝对不学成其他任何语的方法。 英语学习之难 有关英语最难于回答的问题往往不是字典中找不到的英语字,因为对于这种问题只有一种回答,就是‘接着找’。最难回答的问题是,用中文打个比方,就是‘星期一是礼拜几?’如果问汉英混合式的‘ Monday 是星期几?’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比较容易回答,而按照现代英语的标准则很难回答了。这类问题最难回答,因为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观点,它反映的是基本思维的混乱。 会现代汉语的人士往往将 Monday 不当 Monday 理解及记忆,而当‘星期一’或者‘礼拜一’来理解及记忆,而这种理解及记忆并不是英语学习的理解及记忆,而是汉语学习的理解及记忆!很多用这种方法背诵过‘一万英文词表’、‘两万英文词汇’、‘ GRE 大全’等的学习英语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士最后达到的结果经常是碰到一个英语词汇,不过会说‘这个是 GRE 词汇’,‘那个是 TOEFL 词汇’,再进一步能说出其所谓的汉语对应词。如果请他们给出英文的词义,兼之给出一句无懈可击的英文,就落入了‘难’的境界。 前文的 Monday 翻译成汉语的‘星期一’对还是不对,大概很多人会说‘对’,如果根据是大量的《汉英辞典》,似乎应该如此翻译,把英语学成汉语,或翻译成汉语来学习。然而,如果参考一下《全英辞典》,或者《英汉双解词典》的英文部分,会找到 Monday=the day between Sunday and Tuesday ,而早些的字典才会有 In the UK, Monday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and in the US, it is considered the second day of the week. 。如果为了学好英语,则不能用汉语来理解英语,否则, Monday 变成了 = 星期一 = 英国每周第一天 = 美国每周第二天。这种记忆方法对某些人来说非常容易,因为是汉语,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造成麻烦,因为混乱。准确的同时也是无懈可击的英语的方法是应该记住 Monday=the day between Sunday and Tuesday=the day after Sunday=the day before Tuesday ,这种方法记住了英语的某些用法,记住了 Monday 同 Sunday 及 Tuesday 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英语的顺序,同时也复习了 Sunday 同 Tuesday ,唯一没有必要复习的就是几乎生来就会的汉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 Monday 本身无所谓‘第一天’或‘第二天’而是相对于 Sunday 及 Tuesday 而言的,这种相对关系的观点才是这种英文词意的精华,甚至可以说隐含着英语文化乃至于整个印欧语系文化的精华。如果读者此时还在想 Monday= 星期一,本文就白费劲了。 Monday 就是 Monday ,是 the day between Sunday and Tuesday ,而不是星期一,除非 Monday 被学成了汉语!而英语学习之难就在于一定要把英语学成英语,而决不要学成任何不是英语的东西!只学成英语。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所有用汉字写出来的不但不一定是中文,而且绝对不是英文,因此在学英语的时候就绝对不要用任何汉字,一个都不要用。 用英语学英语 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自然英语普遍好得多,而他们的英语之所以好,是因为他们读、听、说、写、乃至做梦都用英语,其英语自然好得多。母语为汉语的人士即使非常聪明智慧,也不可能‘疯狂’几年,‘突破’几次,就能够将英语学到其同等级别的英语母语使用者水平的,即中国高中毕业的英语达到于英国高中毕业的英语水平。这就要求那些想要学好英语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士也要下英美同等级别的人士下过的同样的功夫,最好读、听、说、写、乃至做梦都用英语,当然,这里有个限制,就是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当然没有办法做到用英语,而且也做不了,因为根据外语学习公理,用无懈可击的英语思维才能思维出基本无懈可击的英语,用无懈可击的汉语思维才能思维出基本无懈可击的汉语。但是,用无懈可击的汉语思维是 绝对思维不出任何 无懈可击的英语的!连有懈可击的英语都思维不出来!所以,学习英语一定要练成用英语,学英语,用英语来学英语,用英语来思维英语的能力。 将英语学成英语 如果说用英语来学英语是正确的方向的话,能够将英语学成英语则是最难得的了。这就要求至少绝对不将英语学成汉语,而只学成英语。学汉语只学成汉语,学英语也只学成英语,不到两种语言均达到同等水平,至少是接近的水平,决不费力练习费力不讨好的翻译!学汉语只练习‘汉译汉’,学英语只练习‘英译英’,因为翻译本是两种或多种语言及其相应的文化的艺术结合,要比单单掌握一门或者几门语言要更难,而且难得多,不要在还没有学好英语时就练习英汉或者汉英互译,浪费时间同精力。语言好自然容易翻译好,而所谓某些对应词汇的翻译好,一般足以证明‘语言糟’。 更重要的一点是翻译永远错,永远没有对,只有原文对!不论是翻译大师,还是翻译匠,只要翻译出来发表,一定有人能够挑出毛病来。当年严复的‘学我者病’可以理解为‘如我这般翻译没有不出毛病的’,甚至可以理解为‘翻译到如我这般没有不出毛病的’。到了如今只要是翻译出来的,就一定‘有人挑病’,而且‘一定有病’,不过是个病轻病重的区别而已。直接用正确的 English 来想,说出、写出正确的 English ,要比用正确的 Chinese 来想,编出、蒙出不知道对错的 English 还是容易得多的,而且,一定没病! 至少绝对没有受到汉语影响的病! 为什么不如此办理呢? 况且,比如要翻译哲学著作,真正够水平的翻译应该是用中文几乎通读过所有中国哲学家的作品,不是那些剽窃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哲学著作,还必须要记住中文;同时用英文几乎通读过所有外国哲学家的作品,不是那些剽窃外文翻译成英文的哲学著作,还必须要记住英文;最后,本人也应该至少是一种哲学家,汉语哲学家亦可,英语哲学家亦可,双语哲学家更可,可直接用双文撰写哲学文章,而不是剽窃来的。这时候才够资格双向翻译哲学著作。否则,多数不过是胡译,而根本达不到中英、英中互译。 汉语的句子一般平均长度比英语要短,要将英语学成英语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经常练习牢记比较长的英文句子,不是牢记几个英语单词,英语短语,而是整个的句子,甚至越长的英语句子越好,最好记整个段落。最好的练习是‘一口气’练习,即口一张开,一口气说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的正确的甚至无懈可击的英语句子或段落,没有任何停顿的,同时还要用英语想明白下面的几句要说什么,不能断了思路了!不是背出来的,而是一边用英语想一边张口就说出来的,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练习,才能在英语的《千家讲坛》上侃侃而谈,飞流直下三千尺, 唾液横行四百斤 。如果用两首杂诗作结,但不是翻译,则有: Chinese you use and study and learn, But English you watch and read and burn. Ask yourself which speech you really want, If it’s English you need, why to Chinese you turn? No minds, no mouths, it’s always true, If you know Chinese, should English too? If an English mind you can hardly use, Chinese from your mouth? English you abuse. Only when Chinese you stop and forget, Will you be able to good English beget. 英、汉无缘亦无关, 岂能混作一谈? 所有英文变汉语, 英文铁定玩儿完! 欲把英文牢记, 何妨汉语靠边? 待到英文成高手, 双文双语,何难? 结论 Conclusion 汉语为母语的人士的英语学习自然有难易之分,而易者便是用汉语学英语并将英语学成汉语,一经学成母语就全都容易了,英语也同时差不多忘光了。而难者便是用英语学英语并将英语学成英语,决不学成任何其他东西,只学成英语,逼近乃至超过母语水平。而任何非英语的东西,在学英语时,绝对不学,才有可能学好英语。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Hornby A S, Wehmeier S.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6th ed. Beijing, China 中国北京 ; Oxford: 商务印书馆 The Commercial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大学出版社 , 2004.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29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汉化”不是汉字的字库的问题,而是“字体”的问题
liwei999 2011-10-12 18:38
“字库”是说王选的那套东西。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6/2011 18:49:40 “汉化”不是 汉字的字库的问题,而是“字体”的问题。 这个误解来自是否体验过用软盘装OS的时代。那时候,自然知道什么叫字体, 占了多大的资源部分。而从CD时代装OS的人,自然不知道这个事情了。在往后,就没有装OS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少,错——中国的英文学习丛谈
热度 7 sinosophy 2011-10-10 22:52
多,少,错——中国的英文学习丛谈 To Err, More or Less—on Learning Englishes in China 摘要 Abstract An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in China may learn more English to become an exper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or les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only, but he or she ought not to learn wrong English, or to be taught wrong English, since wrong English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remedy. Many an English language student in China spends almost a lifetime correcting wrong English he or she has learned or has been taught, but only to have failed. If one learns or is taught so much wrong English one is definitely doomed. This article cites some of the popular and prevalent thinkings behind wrong English learned and taught in China, analyses the roots within and provides some possible remedies. Keywords : err, original, sinologise. 关键词: 错,原装,汉化。 引言 Introduction 在一本几乎人手一册的中文的《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中有这样一句“英文”的标题,而且是放在中文标题上面的主要标题, Study English Easy Way ,其‘对应’的中文标题为‘轻松学英语’。中文标题五个汉字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轻松学英语’,听起来读起来也都很象汉语,也非常吸引人。然而,这个英文标题就麻烦些了,正看反看都不像英文,不过是四个英文词堆砌而已。就这样一个所谓的英文标题请教几位真正懂英文的人士,他们都将这一标题改为 Study English the Easy Way ,一字可为师,看来这一字之差,正误可判。写出这种错误英文标题的人士则是推崇一种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所谓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单就这样一个英文标题来看,里面每个词都可以算是英文词,但是堆砌到了一起却还要再加上另一个词才构成一句正确的英文,就是说每个词都对,堆砌到一起却不对,不过等于用英文词在说中文而已。可见学习错了乃至用错了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英文不是大多数中国的英文学习者与生俱来的,总是要从头认真学会,要是想学会的话。而学习英语英文总有个对错好坏的问题,要么是学对学好了,要么是学错学坏了,当然也可能被教错了教坏了,或者教对了教好了。对于绝大多数英文学习者来说,很少会有人一开始就决心往错了学,就故意往坏了学!至少也应该尽量少学错点,多学对点!但是,有没有故意往错了教,决心往坏了教呢?还真不好说。 于是,学习英文自然有个学错的问题,也有一个错学的问题。进一步自然还有一个教错的问题,同一个错教的问题。 英语可以学得少些,只会几千个词族 (word families) ,配上正确的语法,正确的发音,等等,没问题。还可以学得多些,多到《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impson, Wein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dwyck-Healey Inc., 1993) 或者《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 (Gove Merriam-Webster Inc., 1986) 中的 40 、 50 、 60 万英文字全都会,更好些。学多了也好,学少了也好,难就难在绝不能学错,也不能错学,并且,更要注意不要被教错,被错教,要知道,教错一定学错,错教一定错学,教对也可能错学。知错能改,功莫大焉。 有一种理论认为学生们如果在 10 年级之前不能改正某些错误的习惯的话,一过了 10 年级便很难改正了 (Hirsch, Kett, Trefil, 1987) 。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一下,如果学习错误的知识同学习正确的知识要花掉同样的时间的话,已经学习错了的知识要想改变成正确的知识,至少要再花掉同样的时间重新学习一次。而事实上,改正错误所要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一次学对了学好了学正确了的时间。就是说,学反了之后,再想把它学正过来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得不偿失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学习对了呢,就往对了学呢?究其原因,大概只能有两种解答,一种是自己没有学对,另一种是别人没有教对。 首先要做到了自己有一定的水平能认识什么是‘对’,‘学对’,不管是‘多’还是‘少’,才有进一步的‘好坏’问题。没学对就很难学好,没教对更是很难学好,不对的英文一定不是好英文,而对的英文还可能是坏英文,因为坏的英文可以激怒真正懂英文的人士,可以破坏人际间的交流,令人难堪,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英语界出版了不少的类似于《话要这样说》或者《话要好好说》的书籍,比如这样的几本 (Coleman, 2000; Heyman, 2001; Maggio, 2001) 。这些书是为了改善英语的使用而编写的,并且是为英文已经说得不错的人士而编写的。本文不妨借用几个例子看看,怎样才是差些的英文,怎样才是好些的英文,获得点感性认识。比如说对同事 (colleagues) 讲话时,最好不要用的有: Are you out of your mind? Bad idea. Don’t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Don’t know your job. No good. Won’t work. You wouldn’t understand. You’re crazy. 。 那么有没有‘好’的英语呢?也有的。建议使用的‘好’的词语有: Constructive criticism. Get your opinion. Get your take on. Great idea. How would you like me to proceed? Let’s talk about it. Let’s work it out together. Pick your brain. Seek your advice. Team effort. Value your opinion. Value your thoughts. What do you need? What would you like me to do? Work together. Work this out. (Griffin, 1998) 。 可以看出来,同样是英语,正面负面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连对的英语都说不出来,写不出来,怎样才能改得更好大概根本就谈不到了。而使用这种《学员手册》的学员学会英语的机会到底有多大就更难说了。 本文首先以目前流行的某些英文学习的观点为题,特别是该《学员手册》中的观点,探讨一下学习英文学习错了的现象,英文教错了的现象,而且是如此众多的现象;探讨一下学习英文学习错了的原因,英文教错了的原因,而且是非常明显却又被汉化隐藏起来的原因;以及改正学习英文学习错了或者教错了的某些行之有效方法同思考。 中英互译 Cross-Translation? 不在少数的观点认为学习英语就应该中英互译,正像该《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推崇的那样,否则就不叫学英文。本文在此提出一个有点极端的思考,如果一定要翻译成中文才算学会了英文,那么英国人美国人怎么办呢?难道一定要求英国人美国人也必须将他们的英文全部翻译成中文才叫学英文?否则他们就不能算学会了英文?恐怕不能这样说。 有很多人可能会反驳,甚至会上纲上线: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定要英译中,中译英的。其实也很不见得,至少对于没有达到比较好的双语双向翻译的水平的人士来说,更是不见得。本文不妨先引这样一个《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中的例子:‘上星期我去看戏。’用英文到底要怎么表达?有人说‘不能算错’又‘不是标准的英文’的英文句子是 Last week I went to see a play. ,而所谓‘英文中常用的表达法’则是 I went to the theatre last week. 。不管《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怎么如何‘抄’来这句英文的,本文至少可以下结论说,会‘上星期我去看戏’叫做会中文,而会 I went to the theatre last week. 才能叫做会英文。该《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也应该同意这种结论,就是说会中文同会英文不是一回事。 本文提出这种考虑,先不要管英文是错,还是‘不能算错’,抑或‘不是标准的英文’,仅仅从中文本身来看一下,‘上星期我去看戏’这句中文对吗?大概很多人会说:‘对。’少数人会说:‘对,但是不好,应该说“上星期我去看了场戏。”’如果仅仅用‘对 — 错’的标准衡量的话,本文可以说‘上星期我去看戏。’对,或者,‘上星期我去看戏。’没错。问题是:用汉语思考出来的‘上星期我去看戏’能保证翻译出来的英文,只要不是抄来的,也一定对吗?特别对于中文知道的非常多,英文相对来说仅仅知道一点点的人士,用大量的中文来想,再翻译成本来就不知道多少的英文,恐怕就更难保证对了。 换一种说法就是,用汉语思考出来的句子不但只能是中文,即使百分之百的对,还是没有绝对的把握一定会翻译成正确的英文的。就是说,正确的中文对正确的英文,毫无任何作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牢牢记住认真学来的本来就正确的英文的原装句子,而一定要用中文“走一遍”甚至很多遍,最终变幻出错误的英文呢? 中文有很多对的句子,无限的,而对于一位母语为汉语的人士来说,他或她所能亲自造出来的绝大多数中文句子都是对的。英文也有很多对的句子,也是无限的,而对于一位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来说,他或她所能亲自造出来的绝大多数英文句子也都是对的。 用正确的汉语思维能思维出什么?当然应该造出正确的中文句子,而用正确的英语思维才能保证造出正确的英文句子了。错就错在很多人希望用正确的中文思维,却偏偏希望根据正确的中文思维硬要造出正确的英文句子!不用去寻找什么大理论,仅仅凭借常识想一想,这种用正确的中文思维却偏偏要造出正确的英文句子的想法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在很多情况下,用中文思维后所造出来的英文句子,除非事先早就学会了那些正确的英文句子,否则多数情况下都在造出些错的英文句子!彻头彻尾‘汉化’了的错! 前面提到的《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写出中文‘轻松学英语’的人士,母语是中文,‘轻松学英语’也是正确的中文,用中文思维出‘轻松学英语’又想变成英文, Study English Easy Way ,一变就变错了,应该是 Study English the Easy Way ,况且‘轻松’也不见得就只能是 easy ,可以找出更多的接近‘轻松’的英文词来。总之, Study English Easy Way 是《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中推崇翻译的人士自觉自愿用中文思维造出来的错误英文。 本文的结论是,用正确的中文思维应该且只应该思维出正确的中文,但是根本不能思维出正确的英文。用正确的英文思维则一定绝对能够思维出正确的英文。这一点应该不必找理论证明,也没有任何借口否认。 这还只是其一。 如果比较一下一位母语为英语的 30 岁的人士,且不会其他语言,同一位母语为汉语的 30 岁的人士,且也不会其他语言,本文应该、能够比较出什么呢?那就是,那位母语为英语的 30 岁的人士一共用了 30 年的时间来用英语思维,才不过达到了母语为英语的 30 岁的人士应该达到的水平,甚至是平均水平。如果那位母语为汉语的 30 岁的人士,也一共用了 30 年的时间来学用汉语思维,不过是仅仅能够达到了母语为汉语的 30 岁的人士应该达到的水平,其英文水平应该是零, zero 。在其 30 年的日子里,汉语中文的水平可能不断提高,英语英文的水平则永远是零,永远没有任何提高,对不对!如果对这样母语为汉语的的人士,哪怕能活到一百岁,还坚持说‘用若干年中文的思维就一定能思维出英文来’,是绝对不可能的。 本文的结论是,要想真正学好英文,不但必须全面接触正确的英语英文,牢记正确的英语英文,而绝不能全面接触正确的汉语中文,牢记正确的汉语中文,而竟然希望利用正确的汉语中文就能思维“编造”出正确的英语英文来! 这是其二。 因此本文说,用中文思维后翻译成英文是将正确的中文翻译成错误的英文的主要原因。而牢记正确的英语英文,说出写出牢牢记住的正确的英语英文才是学好用好英语英文的不二法门,并且只有正确说出英语,正确写出英文,才可以叫做‘会英文’。 熟练口语 Fluent Speech 很多的英语学生都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熟练口语是熟练自己的口语,自己熟练说出来的自己会说的口语。不要以为这是一句废话,其实很多的英语学生并没有在那里熟练自己的口语,却是在那里不断地熟练别人的口语!本文来看看非常实际又非常现实的例子。 在早期的英语教材中,有一套叫做 The Linguaphone English Course ,配有塑胶唱片的那种。不妨来看看这套唱片上的需要学生来模仿的 speakers 都是些什么级别的人物。 A. C. Gimson ,当时是 Reader in Phonetics ,语音专家, Daniel Jones ,当时是 Professor Emeritus of Phonetics ,语音学名誉教授,语音专家,并且是 A. C. Gimson 的老师, Peter A. D. MacCarthy ,当时是 Head of Department of Phonetics ,语音学系主任,语音专家, Miss Audrey M. Bullard ,当时是 Lecturer in Speech ,语音专家, Miss O. M. Tooley ,当时是 Lecturer in Phonetics ,还是语音专家;另外还有几位是 BBC 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是土生土长的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并且是语音高手,发音高手。如果借用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 (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编写组 , 2001) 的普通话的发音高手仅为百分之三的标准,上述的几位人士在语音方面是全英国前百分之三中的百分之三,高手中的高手。 在此本文请问,有多少土生土长的汉语为母语的人士,即使能够‘跟着磁带’反复练习的话,像该《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所建议的,又能够“轻松”模仿出 BBC 级别的英语?不要说听了几十遍模仿不出来,就是听了几百遍还是模仿不出来的有很多人。这到底是熟练自己的口语呢?还是熟练别人的口语,让那些 speakers 自己在那里反复练习,或者借机会磨损复读机?况且这些别人,这些 speakers ,这些语音高手,发音高手,根本就不需要再熟练他们的口语,他们的英语口语都已经是超高手级别的口语了。 熟练口语,只有自己能够熟练说出来了,才叫熟练口语,才叫熟练自己的口语,听别人能够熟练说出来,即使听了几百遍,上千遍,上万遍,还是不能叫熟练口语! 即使是为了熟练听力 ( 后面要谈到听力 ) ,也是没有时间听了英语,马上翻译成汉语,然后才能再来借助汉语理解英语的。这种翻译来翻译去的方法是浪费时间,耽误生命的方法,可惜有很多人还在提倡。 很多人难道不是听了英语想汉语吗?听了英语想英语叫作熟练英语听力,听了英语想汉语叫什么?大概顶多叫作“熟练汉语听力”,不能叫熟练英语听力,除非该听者能够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重复出听到的正确英语,甚至时隔三、四十年还能‘亲自’熟练说出英语来,才叫作会英语。否则,只能叫‘听英成汉’,那是温习汉语,不是学习英语。 况且,拼命去听几乎听不懂的英语,等于自愿听‘天书’,甚至在对话时也要对方重复几遍,难道不是叫对方在那里熟练对方的口语吗? 真正的熟练口语,要自己亲自熟练‘张口’说出来才行。牢记英语,英语思维,说出英语,并且要熟练,才叫熟练口语。听到英语想汉语叫做‘温习汉语’,先想汉语再说英语叫做‘浪费时间’,这样来回转换,绝对‘熟练’不了。除非有些人的‘思维速度’加上说话速度是另一些人的两、三倍,全世界这样的有几位? 英国人每时每刻用英语来理解英语,加上用英语的神侃,包括做梦都用英语,就是思、说、写、听、读、梦全用英语,才不过理解到了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士的基本平均水平。如果中国人全用汉语就彻底理解英语了,不但能够做到英国人用英语来理解英语的水平,还能流利地熟练地说、写到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水平,那才真是凤毛麟角了!全中国这样的有几位?要是全国都能做到,还用学英语干什么? 换一个角度说,英国人穷其一生掌握的英语,达到的程度,不能希望中国人都简直聪明绝顶,不但双语思维,不但双文思维,而且思维速度也比非中国人快两、三倍,仅仅用‘一年,两年’来‘疯狂’一下子,就‘突破英语’了?那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 背单词还是背句子 Words or Sentences Recalled? 应该承认,每个汉字都有汉语的意思,都有中文的意思。也应该承认,每个英语词都有英语的意思,都有英文的意思。另外,也不得不认识到,作为英语非母语的学习者,应该是必须认识到,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等等,汉字也好,中文词也好,同英语词是绝对没有正正好好一一对应的等意关系,所有的翻译只有不同程度的错,永远没有对。那么,本文要问一声,学习英语到底是了解英语本身的意义重要,还是了解并不一一对应的汉语词义重要?说英语写英文时却要借助原本就不一一对应的汉语中文,一定出错! 本文可以下结论说,学习英语,应该认真学习英语本身的含义,含意,涵义等等,而不见得是必须学习英语的汉译。因为汉译一则没有百分之百的对等,二则又经常是错的。从较新版本的《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双解版本 (Hornby Wehmeier, 2004) 来看看这种学习英语不管英语本身的含义,含意,涵义,而却必须汉译的错误的观念会产生什么效果。 这版词典据称或自称是‘世所公认的权威英语学习词典’,也承认‘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了。不妨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应该看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里有中文什么事吗?没有的。权威词典也好,国际语言也罢,同汉语中文都没有什么关系。这版词典不是世所公认的权威汉语学习词典,也还不能说‘汉语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了,而这一权威词典,国际语言,仅仅同英语英文有关系,这应该很明显。 再接下去看, 50 年代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某同学,居然称该词典当年的主编 A. S. Hornby 为‘红皮’,本文请问这‘红皮’是英文吗?会了这‘红皮’便一定等同于会了英文的 A. S. Hornby 吗?当然不见得。这种翻译成汉字的方法能保证学会英文吗?恐怕更不见得,只能说绝对保证可以学会汉字!而这种方法却自 50 年代延续至今,不断有人发扬光大。而且还是名声显赫的复旦大学。 进而,还有‘一词多译’现象,即一个英文词被翻译成了数个中文词。本文请问一下,一一对应都难于做到百分之百,那么这‘一对多’难道就能做到百分之百了?即使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为了学会某一个英文单词的词义,居然要用四、五个中文词才学明白,是不是太麻烦了一点?而且,这么学也太笨点了!这时候要求的可不是‘两倍的思维速度’,而是五倍!多少人能达到? 再看看几个引自该词典的实例。 There are no winners in a divorce. 初被译成‘在离婚中没有胜者。’后又被译成‘离婚的人都是两败俱伤。’并被认为比前者好。 会说英语,会写英文,应该会 There are no winners in a divorce. ,而对于后面的两句中文,则毫无关系。也就是说,会说英语,会写英文,同会说汉语,会写中文,毫无关系,英语同样可以说得很好,英文同样可以写得很好。再看看上面这三句话,不论英文中文,本身都对,哪一句单独都没错,只有英中比较时,就是以英文作标准来比较中文时,才能说某句中文更好些。事实上,有这种比较的必要吗?就是说,中文句子一定要同英文句子来比较而分高下吗?如果所有的正确的中文句子都要同某些正确的英文句子、正确的法文句子、正确的德文句子等等来比较的话,岂不是所有的原本正确的中文句子都要分出高下吗?用逻辑推理一下,有些同英文比较产生的‘高’的中文句子,同德文比较后很可能又变成了‘下’,用其他文字比来比去,大概很多原本正确的中文句子都可能变成‘下’了。学过了几种外语后,这样比较下去中文还有希望吗?不是被比较成了上等语言,就是被比较成了下等语言! 本文可以下结论说,学习英语英文,应该学的,或者叫‘背’的,或者叫‘记’的,应该是完整的,完美的,绝不断章取义的,正确的英文篇章,段落,句子,最后才是单个的单词,根本不能用英文 ( 或其他任何语言 ) 作标准来比较中文的高下,当然也不能拿中文作标准来评估其他语言的高下。英文的句子是不需要同中文的句子比较就有其本身的英文含义的,而英文的单词只有在英文的句子中才体现其含义,完全不像中文的汉字,其字形决定字义。任何一个汉字,不必用到句子里,便可看出其大概字义,义在形中;而英文则不然,一个单词,比如即便简单如 book 者,一共四个字母,两个还重复,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本不好说,不能‘望字生义’,要看用在哪里,用在什么英语语境中,决不是汉语语境中。 I took a book with me to read on the tr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是一个词义,而 My grandmother was booked for speeding last wee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则又是一个词义。应该怎样记忆 book ?仅仅就上面的两个英文例子来说,应该记 a book to read, to take a book with me, to take a book with me to read, she was booked for speeding ,等等,这样才叫会英文。 就是举一个中文的例子,也可以说明问题:‘您贵姓?’‘我姓章’‘弓长张还是立早章?’‘立早章。’只能在中文的语境中来解释、理解中文。 英文也是一样,不能动不动就问:‘这个英文词是什么意思?’而应该给出英文的语境,问:‘在 My grandmother was booked for speeding last week.( 说这句英文时不要照着念,不要照着读,而是要自然说出来,为了真正学会英文,每每遇到英文,一并照此办理 ) 中的 book ‘用英文解释’是什么意思?’学英文不是温习中文,学习英文的定义,学习英文的词义,里外里是学习英文,而不是复习中文! 背英文单词加上背中文词义,混杂到一起是最终用不好甚至不会用那个英文单词的主要原因,中文当然会了。道理很简单,会背中文容易用好中文,而用好英文不可能;要想用好英文,得会背英文,背中文绝对没用。两者思路相反,中文由小的单位堆积成大的单位,而学习英文则要由大的单位浓缩到小的单位。就是说,中文组字成词,集词成句,连句成段,合段成篇;而学习英文应该反过来,有些像 Gestalt 心理学的原理,不是单词不懂马上看英译汉,而是应该看整个英文句子,而某个句子不懂则应该看其前后的句子,乃至整个段落。况且,哪个阅读的是瞪眼盯着一个生词不动的?阅读的时候按顺序读,基本就明白意思了! 比如这样一句话 Our headmistress was a real old battleax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如果有两个生词, headmistress 及 battleaxe ,没有关系,单单从这一个句子来看看, headmistress 应该是个 head ,应该是个 mistress ,就是女性,而 battleaxe 同 battle 有关,又同 axe 有关,结合 a real old battleaxe ,意思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Our 的这位 headmistress 肯定 was a real 够老 old battleaxe ,连砍带杀,冲风陷阵,经验老到,年龄不轻,得理不让人等等。这种方法没有翻译成中文,但是‘不得不’借助了中文来理解了整个句子,其最终目的是牢记这句英文以便一有机会谈到这样的女性,便自然熟练说出英语来,写出英文来,不是说出汉语来,写出中文来,才叫会英文。当然,更好的方法是用英文来理解乃至解释英文 ( 这意味着口语笔语都能用英文直接理解,直接解释,力争接近英国人的水平,乃至超过,对于准备出国学习的学生,最有帮助,因为出国学习时大概是根本不用中文的,除非外国教授用中文授课 ) ,用中文的过渡最好尽早结束。在此提出个问题给读者考虑:这个 battleaxe 能用在男性上吗? 如果稍微扩展一下,在 Our headmistress was a real old battleaxe. 这句话出现前面一定应该谈起过 headmistress ,很可能是在比较好几个 headmistress(es) ,一定早就提到了某一位 headmistress 的某些特点,才会冒出这么一句话,绝非空穴来风。因此,要从比句子更大的语境中来理解句子。如果要用英文来解释,可能是: Headmistress, well, a headmistress is the head of a school, since a mistress is a woman mister, a woman ministor, a woman. A battle is like a fight, and an axe is a tool you chop or cut something with. ‘Our headmistress was a real old battleaxe’ means she is a little bit old and unpleasant to talk with, to deal with. She may not agree with a lot of things you do or say. She is difficult to work with. ( 六年级水平的英文,应该不难吧? ) 本文的结论应该是,不能背英文单词配上背中文词意,而应该背,如果一定要背的话,背句子,段落,篇章,而且必须是英文的,全英,这样才能学会英文的使用。可以借助中文过渡,但是要尽早扔掉这个拐棍,越早越好,特别是想用英文同讲英文的教授学习各门课程的学生,学习直接全面使用英文,同中文无关,才有可能接近英国人美国人的水平,而达到了英国人美国人的水平,才叫做学会了英文。超过了英国人美国人的水平,才叫做学好了英文。 词汇的正确形象 Visualisation of Words 英文不是中文,英文的词也不是中文的字,这也不是说废话。如果以汉字为例子来说明问题的话,可以说汉字可以拆开到偏,到旁,到组字成分,但是不能拆开到笔画,因为笔画是组成汉字的‘没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 英文字母是组成英文的‘没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 。当向别人解释某个汉字怎样写的时候,一般说:‘某某字的左边加个某某字的右边’,或者‘某某字的头加个某某字的底’,而不能说:‘点,横,撇,折,勾,竖’等等,因为这样是写不出来汉字的,连中文的博导都写不出来!使用偏、旁、组字成分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那么学习英文是否也应该符合英文的造字规律呢? 必须如此。 英文的构词,特别是所谓国际通用词汇,科技方面的,主要来源于希腊拉丁二文,如果要拆字的话,也应该遵循其中本身的规律,拆成词缀 (affix) 同词根 (base, root, stem) ,拆成字母的办法是初级阶段不得不用的拼写方法,初级的拐棍,应该尽早放弃。比如 television=tele+vision, suspend=sub+pend 等等,而不能‘胡拆’。 该《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将 great 拆成了 gr+eat ,这种‘胡拆法’混淆英文本身的结构,发音,词义等等,对于将来英文学习的正确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不妨问问: great 怎么发音? eat 怎么发音?同韵吗?不同。研究英文诗歌的人士可能会说:‘押视觉韵’,但是初学英文者还不到那个水平。 Great 同 eat 有什么关系,词源上有吗?没有。难道同 eat 长得一样就有关系吗?不一定。当然可以造出这样的英文句子来学习这两个字, He is a great eater. 而清楚的一句应该是 He is a big eater. 甚至更漂亮的是 She is a great man-eater. ,但是却绝对不能将 great 胡拆成 gr+eat 的。 英文 chaos 的也不能像该《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那样拆成汉语拼音的 chao( 吵 )+s ,混淆发音。英文的 chaos 同汉语拼音的 chao+s 没有任何关系。英文是自然语言,汉语拼音是人为规定的。学习 chaos 至少应该知道 chaos theory, chaotic, chaotically 这组字。建成不符合英文本身的关系后,不但错误,将来改正起来都没有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汉字形象的方法来理解英文词,比如这样一组 dad, pop, 两头高两头低, cut, cup, 右高右低, put, tug, 左低右高左高右低。尽管这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一般只有在英文学习到较深的程度,才有能力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诗歌等等的文学体裁,但是不能让大多数初学者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英文。 英文词汇的正确形象应该是看到英文后联想到的,接近英国人美国人联想到的,英文的形象,而不应该是汉语汉字的形象。如果听到英语,读到英文不但没有产生英文的形象,反而引发出了汉字的形象,中文的形象,甚至汉语拼音的形象,那就变成用英文来学习中文了,甚至学习汉语拼音了。 打个比方,如果看到一只中文叫兔子的动物,马上想到中文的‘兔子’,这叫复习中文,巩固中文;马上想到汉语拼音的‘ tùzi ’,这叫复习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如果不是想到中文或是汉语拼音,而是马上想到 a rabbit/hare ,才可以叫做复习英文,巩固英文。如果能够联想到有关的英文句子或短语则更好了,比如 as mad as a March hare, she twitched her nose like a rabbit 。 用一个逻辑方法 reductio ad absurdum 来说明一下这种联想方法可能产生的严重错误:如果看到了中国的英文名称, China ,却非要用汉语拼音来形象一下,就变成了 chi-na ,中华民族于是变成了连‘吃’带‘拿’的民族!如果看到了中国的法文名称, Chine ,也非要用汉语拼音来形象一下,就变成了 chi-ne ,‘中国’被说成了‘吃呢?’!“吃的文化”总不能说是这样来的吧? 先听自己 Listen to Oneself 除了要克服听了英语想汉语的错误外,在听力训练中绝大多数人所犯的最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是在拼命地去听自己本来基本听不懂的东西。当然会有人反驳说:‘正因为听不懂所以才要听嘛!’道理是不错,但是听力的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并且,听不懂的,重复听一千次还是照用听不懂!因此,人们首先应该从最容易听懂的开始,而不是从最难听懂的开始,而最容易听懂的,非自己莫属。 大概很少有人会说:‘怎么别人说的英语我全能听懂,而我自己说的英语我却听不懂?’没有几位这样的,所以应该先从自己开始听起。自己说的是一定能听懂的,不管是从小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还是半路出家后学英语的人士,自己能听懂自己是公理。当然,这里说的自己能听得懂的应该是自己自然说出来的正确的英语 ( 即使是错误的英语自己也应该听懂! ) ,而不是朗读出来的别人写出来的英文,也不是别人说出来后,自己照葫芦画瓢模仿出来的英语。并且还可以推论:自己能够自然说出来的越多,自己能够听得懂的也就越多。 因此,本文的结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必须努力提高自己自然说英语的能力,说力,能说的越多,能听懂的越多。 美国有一位人士,叫做 A. J. Jacobs ,用了十年的时间通读了全英文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三万两千页,四千四百万字,然后写了一本书, 2004 年出版,叫做 The Know-It-All: One Man's Humble Quest to Becom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World 。如果对这么大的阅读量究竟有多少没有感性体会的话,不妨借用另一个数字,即一位在美国受过从幼儿园至十二年级毕业一共十三年教育的学生的平均阅读量也是三万两千页,当然从课本上每页文字的密度看还达不到《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四千四百万字,不过一千三百万到一千六百万字。 本文借用这个现象是为了说明,假如一位中国的学习英文的人士,能够自然说出相当于四千四百万字的英语,接近或等同于《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的,不是中文的,也应该能够听懂同等量的英语,难道不是吗? 如果这位英语学习者很有天赋,能够自然说出英国调的,美国调的,澳大利亚调的,新西兰调的,德国调的,法国调的,上海调的,山东调的,广州调的等等各式各样调的英语,自然也应该能够听懂这么多不同调调的英语,难道不是吗? 有必要再重复一遍本文的结论,要想练好听力,不是去盲目重复多遍地听自己基本听不懂的各种语调的英语,更不应该去查阅文字,而应该首先是提高自己能够自然说正确英语的能力,自己能说的越多,自己能听懂的一定越多。 反过来说则不成立,自己能听懂的越多,自己能说的可绝对不见得越多,特别是对众多的一听到英语就马上飞快加疯狂地想成汉语的人士,更是如此。 与其说练听力,毋宁说练‘说力’,自己能说的越多,能听懂的才越多。反复听自己既不会说、又听不懂的英语,听了几千遍还不一定听懂;把英语全都听成了汉语,英语还是不一定会说。自己不会说的就不一定听得懂。这叫做‘恶性循环’。自己会说一定听懂,会说的多则能听懂的多,增加说力一定提高听力,这叫做‘良性循环’。 大约是上个世纪初,有人编写了一本通过声音反查英文拼写的字典 (Michaelis Jones, 1913) ,编者有前面提到的英语语音学名誉教授, Daniel Jones ,大概只出了一版。就是说这种听声查字的方法在英语界几乎没有市场,中国人学英语难道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才能学会吗? 写你自己会的 Write What You Will and Can 有多少人能够坐在那里写出来些自己根本不会写的文字,文章,不论是母语还是非母语?大概没有任何一位能写出来。然而有一点却几乎是绝对的,肯定的,即,如果不是文盲的话,不是一辈子没有接触过英文文字的话,那么,能够说出来的英语越多,则能够写出来的英文就越多。 借用前面的例子,如果有一位学英语的中国人,能够自然说出《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四千四百万字,全部是英语的,也就应该能够写出三万两千页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全部是英文的! 英国人美国人难道不翻译吗?不对,他们也是时时刻刻在翻译的。来看看他们实际上在翻译什么。 他们所谓的翻译,主要在英语英文中进行,听的时候,将别人的英语口语翻译成自己懂得的英语口语;读的时候,将英文文字翻译成自己懂得的英文文字,如果还想讲给另外的人听的话,还得翻译成自己会用的英语口语;说的时候,将自己听过的英语,读过的英文,翻译成对方能够懂得的英语口语;写的时候,将自己听过的英语,读过的英文,翻译成读者能够懂得的英文文字。前文提到过,即思、说、写、听、读、梦都用 English 。 即使是这样在英语英文中翻译来翻译去,英国人美国人说、写的时候也有错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又把根本同英语英文毫无关系的汉语中文掺杂了进来,希望通过正确的汉语口语变幻出正确的英语口语,通过正确的中文文字变幻出正确的英文文字,那可能吗?就算是可能的话,又有多大的可能性? 学习英文写作的目的是,至少,应该是,在全英的课堂上学了全英的课程后,全英地用英文写作业;为了参加几乎全英的国际会议而准备全英的会议论文;全英地写出硕士论文,全英地写出博士论文,全英地写出本专业英文杂志能够刊载的专业论文;对于有些有志于英文写作的人士,则可能是全英地写出英文的小说,英文的诗集,英文的随笔,英文的杂感等等等等。对于希望在英语英文环境中工作的人士,还不得不全英地写出工作报告,备忘录,日常工作记录,求职申请,电子邮件,也许还包括情书,等等等等。 比方说对于写出全英的作业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模仿的,模仿同学可能算剽窃。尽管目前可以从网上购买别人的作业,甚至可以花钱请别人代写作业,蒙混过关有可能,提高自己则不易,总归是要露馅的。 而且,很多模仿的人士所走的错路是去模仿文学大家的作品,那是很难的。非要去模仿英文小说家怎么写小说,英文还没有到英文小说家那个水平,容易吗?应该去模仿自己正在学习的熟悉的东西,同自己的现有水平比较接近,又稍稍高一点的东西,太高了是根本模仿不了的。比如说自己正在学习物理学,就应该模仿国际通行的有关物理专业的出版物的写法,格式,篇章,段落,用句,用字等等。 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出国,在完全没有汉语中文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英文课程的学生,在中国用中文背了两万个英文词,有什么用吗?大概只有英文的部分有用,中文的部分是几乎没有用的。在模仿他人写出来的英文文章时,翻译成中文再模仿也没有什么用。试想想,写出来的英文作业中国人是不读的,写出来的学士,硕士,博士英文论文中国人也几乎是不读的。模仿写作的时候,应该模仿的是英文,应该对照的是英文,应该比较的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再模仿很容易,不过那不是模仿 English 。 再来看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Hornby Wehmeier, 2004) 里面说什么:‘原文中的搭配,一经翻译,又往往会改弦易辙,面目全非’。这说明了什么? 这恰恰说明了经由翻译产生的严重问题,英文原文中的搭配本来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弦也不曾改,辙也没有易,而中文呢?中文本来也没有问题,面也很全,目也不非。但是,有些人偏偏推崇翻译来翻译去的方法,由英文翻译成中文,才一定可能将英文中的原装的正确的无懈可击的搭配‘改弦易辙,面目全非’,以至于再将中文翻过去译成英文时,更是‘改弦易辙’两次,‘面目全非’翻番,问题是由翻译产生的,不是英文本身产生的,也不是中文本身产生的。这些推崇翻译来翻译去的人士难道是故意想翻译出些问题来,还是处心积虑准备好了让学习者在其翻译过程中生出些问题? 结论 Conclusion 应该承认,只有英语同英语学生,英文同英文学生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你既英语’,‘英语既你’,才算是学了英语,才算是学了英文,才能慢慢学好英语英文。英国人根据英语的意思来寻找最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那是他们的母语的最准确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尚且不时出错,如果中国人根据汉语的意思寻找最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又有多大的可能寻找出最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呢?用汉语思维是绝对思维不出任何英语的,能说流利的汉语不等于能说流利的英语,用中文写作也是绝对写不出英文的,用自己熟悉的英语的 my, father, ‘s (apostrophe s) 却可以思维出自己不熟悉的英文的 grandfather, greatgrandfather 的含义来,而且是正确的英文。 熟练口语,应该首先是熟练最容易的自己的口语,由易到难。即使有机会,也不能昨天听了澳大利亚英语,今天模仿英国英语,明天准备模仿美国英语。先要给自己定个调子,就是连续说话 4 个小时到 8 个小时不累的调子,然后用自己的调子熟练自己的口语,因为任何一个语言学生是不可能一会儿英式,一会儿美式的,必须是自己的式,自式。另外, 坚决不能翻译 ,不但由早就会的中文翻译不成还不会的英文,更不能再把应该记住的英文翻译成早就会的中文,又折腾回去了。学习英文,要牢记英文,而不是学习英文,译成中文,牢记中文,忘记英文。 记住这一点,自己能说的越多,能听懂的也越多,能读懂的越多,能写出来的也越多。 单词也不是背的,更不是用中文背的,而应该是在大量阅读英文的基础上,超过中文两倍的阅读量,通过英文的语境逐渐学会的。就是背则不但要背英文,也要背英文的词义,绝对不是去背早就会的中文,更不是去背早就会的中文的词义。英文的单词只有在英文中才有意义,才能分辨出意义,在中文中是绝对不能分辨出英文的意义的,只能分辨出中文的意义!北美学生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毕业的十三年中每天平均读十三页英文,中国的英语学生要想学到同样好的程度,至少要每天读二十六页英文,连续读十三年!对于想要达到甚至超过北美十二年级毕业的英语水平就要作出双倍的努力!这样才能克服读了英文翻译成中文,接着忘了英文牢记中文的毛病。况且,北美学生下了十三年的功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也是不可能如此聪明,用‘一点三’年的时间,‘疯狂’一下子,就‘突破英语’的。 记忆单词有很多的方法,词缀词根法可以,整句联想法可以,就是不能用《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中的汉化了的“胡拆”法,这种方法将来没有办法改正,进一步提高英语英文就更困难了。美国的孩子从两岁到十七岁,每天平均学习十五个新词。读者可以算算,在高中毕业时 18 岁,美国学生应该有多大的词汇量!一万、五万,根本不叫多!只有用正确的符合英文本身规律的方法才能最简便最容易地扩大词汇量。汉化了的方法只能更多的扩大中文的词汇量,甚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中文词汇量,就是听到看见英文想起的中文词汇量,同听到看见英文想起并应该牢牢记住英文的词汇量毫无关系,而且经常记错了位置,配不上对。话又说回来,那些中文的词汇,即使不借助英文,中国人也都全会,全都会,为什么还要借助英文来复习巩固一遍甚至多遍中文呢? 听力首先是听自己,听自己说的,不是听自己朗读别人的,尽管朗读别人的可以作为一种练习,更不是听南腔北调的其他人的话语,胡侃,演讲,吹牛,等等那些基本听不懂的东西。如果自己能用六万到八万的词汇量自由自然地谈论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历史,考古,文化,语言,法律,经济,政治,等等,同时自己又能听懂自己,也应该能够听懂别人!除非自己养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调,只有自己能听懂,别人全都听不懂! 重复一遍,请记住这一点,能说的越多,能听懂的越多,能读懂的越多,能写出来的也越多。 写作是不能完全模仿别人的,别人的用词,句式,风格,幽默很多是模仿不了的。更不能去模仿英文作家,莎士比亚等。你只能写出来自己会写的东西,不应该是抄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不用你已经牢牢记住的那一部分正确的英文,哪怕只有五十个词,写出你能够写出的感情,思想,感想,随笔,等等呢?莎士比亚用了多大的功夫才成为莎士比亚?初学写作的你还只能是你,不是莎士比亚,不是小说家,不是教授,不是诗人,是你。将来成为沙土比娅或者洗土比亚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要一步一步‘正确地’来,不能一步一步“错误地”来。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英语,你的英文,不是去相信‘汉英交错’的英文,不是去学习一堂课上‘汉语白话 40 分钟,英语不过 5 分钟’的英语。你不是模仿出来的 ( 不过,非要说自己是模仿出来的也可以,但是首先是模仿自己,正确的自己 ) ,是你自己培养出来的,用正确的英语、英文正确地培养出来的。 下面一段用简单的英文来写,绝对不要翻译成中文,可能并认为有用的话,务请牢记英文的意思,觉得好就顺便变成自己的英文。 You are what you are, and you can be what you can be. You are not what others want you to be, and you cannot be what they want you to be. You can only become what you yourself want to become. You learn to speak English for you, for yourself, not for me, nor for others, especially not for those who can only speak Chinese. 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 to those who understand you. You can only speak the English you know. You may not speak the English I can.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speak English by speaking English. You cannot speak English well by speaking Chinese. The more you speak English, the more you learn to speak English. You may not speak Australian English, not British English, or American English. But, you speak your English. You learn English words in English, not in Chinese. Chinese does not help, at all. You need to remember English, not Chinese, at all. An American student reads 13 pages in English every day. You need to read 26 pages of English every day, for 13 years, to beat the American students. You can only learn English by reading, working in, and thinking in, English. You cannot learn English by working in Chinese, nor can you learn English well by working in Chinese. An American student learns 15 (fifteen) words every day, starting at age 2 (two), ending at age 17 (seventeen). How many words does this student know? 17-2=15. (Seventeen minus two is fifteen) 15x365x15=82125. (Fifteen times 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times fifteen, or fifteen squared times 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is eighty-two thousand one hundred and twenty-five) An American student knows about 80,000 (eighty thousand) words at age 17 (seventeen)! They are American students. Can you beat them? You can! You need to listen to yourself often. You cannot learn to listen to English by listening to many people speaking English with their own accents. Everybody speaks English with an accent. You need to understand your own accent. But, you have to make your accent better every day. Learn a British or an American accent. Learn to speak English like an Englishman, or an American. You listen to yourself. You speak your good English and you listen to your good English. The more you can speak, the more you can understand yourself, and the more you can understand others when they speak English to you. You learn to write in English by writing, using your own words. You cannot write English with the words I know. You can only write with the words you know. If you only know 50 (fifty) words, use those 50 words to write. You cannot use more than 50 words because you only know 50 words. If you know ‘my’, ‘father’, and ’s (apostrophe s), you can write about your grandfather or greatgrandfather. You grandfather is your father’s father, and your greatgrandfather is your father’s father’s father. You can start your writing by “I am going to talk/write about my father’s father. My father’s father is my good friend.” That is how you start to write about your grandfather. Isn’t that English? Yes, it is. You understant it, I understand it, and English speakers understand it. But, you did not use the word ‘grandfather’, which you may not know. Can you see that writing in English is very easy and simple? Write in your own words, only the words you know. Remember this, please. The more you can speak English, the more you understand yourself when you listen to yourself, the more you will understand others, and the more you will 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in English, if you know how to read and write. ( 这几段英文不过是五年级多一点的水平,不难吧?同前面的一段比较一下,本文作者在写本文的两周之内,从六年级水平降低了一点! ) 最后,那本前面提到的《学员手册》 (Student Manual) 里如果只有上面提到的一处错误,一时之失,排版疏忽,就不稀奇了。再从中引几例,看看读者能否挑出正误好坏在哪里? 书名 the Sun Also Rise 杂志名 National Geography 学位名 Doctloraal (这个不是英文!) 学位名 PHD 电影名 X-File 哪个好 e-mail, email 哪个好 situational comedy, situation comedy 哪个错 The 70 Most Beautiful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这些可都是出自署名的名门大户的手笔啊!你或您真的愿意这样将英语英文学下去吗?也许,你或您更愿意你或您的子弟们这个样子将英语英文学下去,或者根本不需要知道怎样将英语英文好好地学下去,往好了学。学了英文,好了中文,学者众多,精者几何,那就没有办法了。 ( 答案: the Sun Also Rises, National Geographic, Doctoraal, PhD, X-Files, The 70 Most Beautiful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另外两个读者可以自己查,自己分析。 )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编写组 . (2001).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 . 广州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1.0. e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P. W. (2000). How to Say It to Your Kids; the Right Words to Solve Problems, Soothe Feelings Teach Values . Paramus, NJ: Prentice Hall. Gove, P. B., Merriam-Webster Inc. (1986).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Griffin, J. (1998). How to Say It at Work : Putting Yourself across with Power Words, Phrases, Body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ecrets . Paramus, NJ: Prentice Hall. Heyman, R. (2001). How to Say It to Teens: Talking About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Their Lives . Paramus, NJ: Prentice Hall. Hirsch, E. D., Jr., Kett, J. F., Trefil, J. S. (1987). Cultural Literacy: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 .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ornby, A. S., Wehmeier, S. (200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石孝殊 , 赵翠莲 , 向小林 , 邹晓玲 , 马红旗 , 王升印 王玉章 , Trans. 6th ed.). 中国北京 ; Oxford: 商务印书馆 =The Commercial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大学出版社 . Maggio, R. (2001). How to Say It: Choice Words, Phrases, Sentences Paragraphs for Every Situation (Rev. and expanded. ed.). Paramus, NJ: Prentice Hall Press. Michaelis, H., Jones, D. (1913). A Phonetic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Hannover; New York: C. Meyer (G. Prior); G.E. Stechert Co.; [etc. Simpson, J. A., Weiner, E. S. 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dwyck-Healey Inc. (1993).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from http://dictionary.oed.com.login.ezproxy.library.ualberta.ca/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9459 次阅读|9 个评论
DSSAT模型简体中文版
热度 5 agri521 2011-5-4 08:22
个人分类: 农业建模|158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第三者
songshuhui 2011-3-28 21:53
Ent 发表于 2011-03-20 05:20 原作:Josh Frankel - Survival of the Sneakiest 汉化:Ent 引子: “适者生存”意味着强者胜利弱者失败,是吗?很多人都会这么描绘,但现实却要更复杂一些。让我们看一下蟋蟀的情况如何吧。 课后作业: 对于蟋蟀而言,怎样才算“更适应”?如何衡量适应的程度? 鸣叫对于蟋蟀的适应程度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 在蟋蟀的故事里,你能举出自然选择或性选择发挥作用的例子吗? 选择是如何偏好鸣叫的?又是如何偏好不鸣叫的? 您也可能喜欢: 让公众来直接投资科研吧 一花一世界 侧身看见自然的拱门 另一种自然选择 之人与自然(上) 无觅
个人分类: 科学漫画|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ENVI4.8汉化包
热度 3 dongyanqing 2010-12-7 17:52
最新出炉的ENVI4.8汉化包。 汉化包安装界面 汉化后ENVI界面 ENVI4.8汉化包 下载
个人分类: ENVI|1264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