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评审

相关日志

从评审意见看青年项目创新思想的保护
lxchencn 2012-10-1 11:26
有一个项目项目得到的评审意见是缺乏直接相关预实验结果,不予资助。 申报青年项目往往是青年才俊,前期经费往往不足,提出一个科研假说已经不易,形成一个创新思想更是难得,但要完全证实假说恐怕不是申请前要做的事,应该是申请后要完成的事情,正是因为有好的思想才来申请项目,有一些证据来佐证假说就已经不错了,但还要直接相关预实验结果恐怕对于青年项目来说过于苛刻了,这种要求可能让那些看似幼稚但也许就是原创的思路胎死腹中,失去一个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发现,审课题实在是有别于审论文,严格但不拘泥于苛刻也许是科研百花齐放的条件!给青年一个原创的机会吧!
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对付不靠谱的基金评审
热度 6 book 2012-9-20 19:53
这样对付不靠谱的基金评审
看到许宗祥贴出的 NSFC 评审意见 :“申请书没有认真书写,研究背景、内容等过于简单”。跟大家的反应一样,觉得气愤。很明显这是不负责任的评审意见。基金评审绝不单单是让评审者给出资助或不资助的答案,更应该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好让申请者更好地思考计划的课题并改进申请书。对于上面这个意见,这位评审者起码要说明哪些地方体现了申请书没有认真书写,有哪些研究背景没有介绍到,应该如何改进研究内容。类似的评审意见在科学网上已被晒了很多次,没有具体意见的评审看来带有某种普遍性。 基金委应该可以通过细化评审要求来应对不负责任的评审。所谓的细化,就是要求审者就不同的方面分别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而非泛泛的评论。其实申请书本身已经有了内容上的划分,评审者完全可以就立项依据(评审科学问题提出的是否恰当及是否重要)、研究内容(评审内容是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是否体量合适)、研究方法(评审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相关问题)、研究基础和团队(评审研究团队是否需要做调整等)等方面给出具体的评审意见。获得资助的申请书尚且往往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予资助的项目更应该可以提出具体的意见。所以, 问题可能在于操作方式的细化上。比如,可以给出细致的项目评审指南供评审者参考,同时要求评审者使用细化的评审表。 前些天为法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基金会( French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评审项目,觉得他们的评审表(如下)做的挺好。一方面评审者必须要就几个关键方面分别给出评价,另一方面评审表也没有划分过细而让你觉得烦。类似于期刊评审,他们让审者可以给出不让申请人看到的意见。 也可以 采用某种甄别机制,对于过于简单的评审意见,拒绝接受 。比如,如果都用网上表格式提交评审意见,那么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字数,少于某个字数的意见拒绝接受;如果采用上传 word 文件的方式提交评审意见,可以要求评审者填写意见书的总字数,少于某个字数的同样可以决绝接受。 在没有细化评审要求的情况下,可以 列出不负责任的评审者名单,并且规定名单上的评审者在某个时期内不能参与基金评审 (如三年内)。一种方式是基金委工作人员通过浏览评审意见来判定,前提是他们会浏览每份项目申请书的评审意见,在我的理解里他们应该会看。另一种方式是申请人投诉。对于过于简单、不负责任的评审意见,申请人可以投诉,基金委工作人员将对应的评审者列入不负责任名单。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5432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评委们给我的
热度 2 Zhanglincn 2012-9-8 09:48
今年的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意见已经看到了,虽然我的自然科学基金今年没有被批准,但从评审专家的意见来看,字里行间还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让我非常感动。很明显这几年的工作积累在本课题的方向上显得薄弱(对自己来说是个较新的方向),但评委们是抱着对自然科学基金的负责任的态度,给予了我暂不资助的评审结果,我虽然并不认识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但他们丝毫没有因不资助的决定对我的本子吝啬于他们的赞扬和肯定,我觉得他们所做出的决定没有带任何的科学之外的好恶与偏见,从我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基本是公正的,而不像很多人说的:这里的水很深。 我明白评委们所看到的自己积累的不足,但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怕的不是不足和失败,而是自己丧失了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念和热情! 无论如何,基金评委们的意见是合理和中肯的,无论资助与否,他们的评价都是科学的,尤其是评审们在评语中对于我从事的该方面研究的那种期望和鞭策,让我内心充满感激。基金就是要给喜欢做事而且能做事的人以最大程度的支持。而我就只是展示了‘喜欢做事’而缺乏让他们信服的‘能做事’,呵呵,直接了当就是以当前的积累拿不下来这个本子。 虽然科学研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基金和获得资助,但谢谢评委们,我会继续努力。我希望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够坚持走到我理想中的地方而不悔此生的选择,并能够享受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人生的喜悦和力量! 祝福所有有梦想而显得幼稚的人们,失败有时候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不强求但也不放弃就是面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态度。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5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鼓励基金申请者公布评审意见
热度 4 jsnjjlj 2012-9-3 21:33
众所周知,基金评审向申请者回复评审专家意见本身就是一大社会进步。 但是 也同样是众所周知,囿于文化、心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这一本该促进科研体制健康发展的成果仅仅变成了评审者和基金委的 小圈子互动。 使得这种“公开和透明”变成了最低限度的 “公开与透明” 如今越来越多的申请者公布自己的评审意见 无疑 将扩大这种 “公开和透明” 通过,科学网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千千万万受过专业训练的博主们的慧眼 评审的公平与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再评审 长此以往,那些 不学无术、草菅人命 的“评审专家”就会不同程度的浮出水面 最终,科学网可以成为学术 不公平 不透明 的反制力量 所以 ,强烈呼吁科学网 大力 支持、鼓励申请者公布评审意见
个人分类: 组织理论|3448 次阅读|8 个评论
记一次当‘专家’
热度 20 lin602 2012-8-30 09:21
2002年10月份,接学校科技处通知,到河南郑州出差,参加某部委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会,当验收专家。那次共有十多位来自不同单位的教授或研究员参加,验收二十多项结题项目,那批项目经费在一百多万元到三百多万元之间(当时可不是小数字)。 其中一个被验收项目是另外的一名教授主审,因为他感觉这材料不太好,将这结题材料给我看(与我从事的研究非常吻合),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产品用的是什么原料、工艺,甚至产品大类都看不出来,只有这个产品有什么性能,在那个厂中试了。当时我们二个人的意见是,这个项目不能给好的验收成绩。在会议期间,看出那个项目主持人与某司长关系非常好,在饭厅都是互相拍肩膀的,有点称兄道弟的味道。 但我与那主审教授交流的过程中,知道如果我们给评价不好,领导们肯定不高兴,但当时我们就做好即使领导不高兴也提出意见的准备。 会议进入到‘议’的阶段,其实这个项目不是我主审的,不应该我先发言,但我没有忍住,首先对这个项目提出了批评与意见(真傻),那个教授给予了‘配合’。那司长非常不高兴,当时就提出他的不满,不少其他学科的教授们也就附和与默认了。所有验收的项目中给出二个‘优’,这个项目是其中一个‘优’。 会议最后进入了全体人员(专家、项目负责人、工作人员)都参加的大会总结,那领导不点名暗示地对我进行了批评。 当时我就与那位主审教授开玩笑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这部门的项目评审了,他说不会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十年过去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参加一次这部的项目评审(我准确知道某些参加许多次的教授科研做得比我差不少)。也没有得到这部门的一分钱项目经费,当然项目经费的事情要更复杂,还有其他因素。 事实证明我们对这项目的评价是对的,十年来,那个项目根本就没有有效地进行技术推广(当时这个指标是得优的条件),目前已经默默无闻了,前几年我出差到那项目主持单位,专门问了那个项目主持人的同事,他们说那项目基本上‘废’了。那个项目主持人也退休了,那个司领导也退休了,我也年长了十岁。所以我对当‘专家’感觉不是太好,也带来了当‘专家’综合症。 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我几个项目(硬碰硬申请),加上企业挣了点横向,否则我的科研就被‘饿死’了。 同时也感谢他们(这个部门的经费对我们这单位来说很重要),当时我才得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因为没有其他项目经费,所以有更多时间看更多资料,后面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那时候我的横向研究刚好改‘胶粘剂’方向(三个月),没有得到企业认可,经过这么多年,没有其他项目来‘搅和’,更有时间也更专注与企业合作,走出了一条挣饭吃的路。坏事有时候也会变成好事(苦笑)。 与领导们不配合,后果较严重,哈哈。 现在我也很少参加评审了(主动推辞与被动都有),从内心里排斥它。加上也离退休不远了,手里的费用还能够温饱,静静地再做点科研上的事吧。 见我昨天博文:‘ 渐渐退出‘专家’行列 ’,这是我渐渐退出专家行列的一个补充例子。
5808 次阅读|37 个评论
‘基金’及‘项目经费’作为职称指标是‘不科学’的。
热度 6 lin602 2012-8-26 18:58
看了这篇博文‘ 基金当作职称评审重要依据是比较靠谱的 ’,唱个反调。 本人认为,在职称评审中,项目及经费作为重要条件是非常不科学的。 一个人对科学的贡献,不是看他得到多少项目与经费,而是他实际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 得到的经费与项目,只是说,他得到了科研的条件,但不等于说他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君不见,许多牛人得到了数百万、数千万的经费,项目数一摞一摞的,但看看他们的成果,发表的论文中实质性的创新点与发现,对工业生产中技术的进步,贡献非常小。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他创办一个企业,得到了款项数千万甚至亿,厂办起来了,但由于技术不行,败了,或者性价比不行,产品卖不出去,或者管理不善办不下去了,你能说这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吗,能够评优秀企业家吗? 如果国家投许多许多钱,做一个大的研究,最后他的研究或项目没有成功,你能说用经费数及项目数来说这个人非常厉害吗? 本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正确评价学者实际做出来的科学上贡献,这是唯一的指标。 我见过:拿到千万元钱的项目,产品最后也得奖了,但转让给企业办厂,这个厂亏得一塌胡涂,血本无归(其实亏了几个厂),但这个项目成为这个学者评国家奖的重要依据。 我见过,数百万数千万的项目,发表了可怜的一点论文,特别是最后结题中的创新点或学术或工业价值非常非常低。甚至是‘炒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好点,973、863、许多重点项目数与经费,都给许多能人拿了,不但糟蹋了国家的钱,还因为这些项目数多,经费多,成为这些牛人们的重要学术资本,成为各个学校引进的优秀人才。 许多坐办公室的‘长’们,他们有不少经费,他们做科研真厉害吗?不过,事实上他们的职称还真比普通人优先。 当然,如果得到基金与经费,加上这个学者真的厉害,会利用这些钱做出重大发现,对科技做出重大贡献。这些发现与贡献完全可以说明他的水平。 还有个现象,许多项目是‘虎头蛇尾’,写得非常好,拿到钱了,最后不了了之。
6258 次阅读|6 个评论
说说基金的评审
热度 83 张海霞 2012-8-25 18:00
说说基金的评审 昨晚发了博客《别了,杰青》,写我今年申请杰青折戟的心情,没想到被精选置顶,今天早上打开电脑就看到了第一个评论:“我知道,你自己都不相信问题出在你说的几个方面。”这个评论很刺激我,于是回复说:“您说错了,我还真是相信是这些因素,我下午会写一篇关于基金评审的博文,因为我曾经在基金委帮过忙,了解一些评审的细节和规则,希望您下午来看看。” 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最近很想写的一个话题,每年基金发榜总会看到很多的博文,特别是不中的,总是有很多的“想象空间”而且各位网友不断地把它放大,其实很多的“编外因素”都是各位想象和放大出来的,不是基金评审和工作的事实,甚至是严重歪曲了事实,这样的议论和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我曾经在基金委借调过半年,亲身经历了基金评审的过程也了解其中的规则,也实际看到过很多基金评审专家的反馈,我想我是有必要要说几句话的,还原下真相的,希望对想申请基金的各位年轻朋友有些帮助。 基金评审是一个非常谨慎和严格的过程,从基金开始集中受理,基金委基本就谢客了,所以每年 2-6 月,很紧张的评审工作时间,每个处室都是高度紧张, 基金委对借调人员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上岗前的培训和平时的密码分级管理都是十分到位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权限,基本上只能看到你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应该看到的都看不到(当然黑客除外,但是到目前还没发生过)。平心而论,基金委的网站是做的比较好的、各项功能比较齐全而且较容易维护。 不说别的,就说面上 / 青年基金的本子来了以后给专家送审吧,每个学部和处室的情况可能稍有差别,但是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即最少送 4 个专家,按照你选择的专业代码和内容去相应的专家库里找合适的专家,所以,希望专家的专业写的越细越好,也希望申请书的专业选的越准越好,这时候的工作量很大,这里面有十分重要的回避原则:同单位的不能送、有师承关系的不送、回避的不送等等,先选好了专家,再让项目主任和主管的负责人认可,然后统一发邮件给评审专家,专家需要确认接受才算是送成了。当然有很多本子送给专家后会被退回去,退回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几种: 最多的一种理由:专业或者内容不合适。多数本子都是可以顺利找到 4 个专家的,可是有些写的很新奇或者很偏门本子确实很难送出去,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找不到学科投递或者选择代码很笼统的本子,被多个专家退回的也屡见不鲜,也是很影响评审结果的一个因素。所以,大家申请时选对专业领域代码非常重要,因为只有选对专业代码,才能找到真正的可能认识你工作价值的专家,这样才能给你比较公平合理的评价。 其次,是专家工作量太大,不愿意承担过多自己不是很熟悉的专业领域的评审任务,这也不在少数,很多评审信誉比较好的专家都是热门,一般涉及的几个学科都会找他,他也有评审限项,你找晚了就送不出去了,这个时间大家都很紧张也很累,选到合适的专家并且被接受也不容易,往往有些项目要反复好几次才能搞定。大家也要理解大多数专家,都是很努力很负责人的,他们尽了最大努力去评审自己认为能够评审的项目,也很不容易。 还有一种被退回的现象:评审专家退回项目因为被评审的本子申请人去联系他,这样的情况是有的,我在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位老师打电话来:我不能审了,因为 XXX 打电话来!这是很坏的影响,换专家是必须的!但是另外一个你想不到的真相就是:选专家时认为他们可能认识,会比较了解申请人的工作情况,应该能够较好地评价对方工作,回来的结果6 0% 以上的评审结果都是大大出乎意料的!所以,大家不要胡思乱想,你知道是谁在评审你的项目,一定不是好事,因为你打电话去找对方,可能对方会退回你的本子,也很可能给你打不好的印象分,总之,都不是加分的!双方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评审更加公平合理。所以,后来我申请基金的时候从来都不会问项目的送审情况,因为确实很没有必要,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是谁审的时候,我们都活着,都是兄弟,知道谁在评审你,大家都死了。” 在基金评审的过程中,可以说,目前基金委采取这种盲审是最合理的也是经得起推敲的一种方法,可操作的内幕是最少的,评审结果回来后是谁都不能修改的,按照函评专家的评审意见决定上会也是雷打不动的,例外很少,除非你的项目争议很大(多数人给优先,有人给恶意差评)。 后来,我自己做函评专家,每年都会接到不少项目的评审任务,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退项目的,也是考虑到以上因素,评审每个项目都认真对待,无论是谁的本子,都会从项目的创新性、方案、基础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优中选优,最终给出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结果。这些年下来,发现自己的评审结果和最终的资助结果吻合度还是比较好,那就说明,其实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大多数专家都是这样凭着良心去认真评审项目的,不会轻易对谁“下手”也不会随便“放水”,而且在多人盲审的机制下,一个人的“错判”不能左右全局。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这些年我没有接到过要求照顾的电话,也没有被“通知”过要照顾谁。 写这篇博文,是想给大多数基金申请未中的朋友,基金的评审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偏差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抱怨上,不如花时间多看看自己的本子和评审意见(尽管不是所有评审意见都要采纳,但是很多还是很中肯的),找有经验的(最好是申请基金中标的)同事或者朋友多给看看(我今年给三位毕业的博士学生修改的基金中了两个),这是真的解决问题的,而且,申请基金、撰写基金申请书,利用这个机会多锻炼自己、凝练方向、寻找创新点都是很好的事情,也是很有进步的事情(我今年写杰青的申请书自己也有很大提高,最起码这一年的工作更加有序和有效),都是让人很欣慰的。至于那些在网上说各种乱七八糟的门路的博文和建议,你还是不要轻信,因为事实真相不是那样的,一个真正有思想创新、方案可行和研究基础较好的本子是不会总折戟沉沙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相信这才是真理! 注:我不是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基金委也不需要我唱赞歌,我也不想讨好基金委,我申请杰青的学科和我帮忙的学科也没有关系,所以,如果你有跟这几条有关系的评论,请不要在这里发表!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请你撰写博文探讨商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5194 次阅读|124 个评论
国家基金申请立项评审讨论中的两个问题
热度 5 陈龙珠 2012-8-21 08:49
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立项结果已经揭晓,科学网相关话题已成为近日的一个热点,可谓一家欢喜多家愁。本博算是其中感到欣慰的,因为根据初步统计,在自己的科教团队里,今年有多位同事的项目申请获得了同行专家支持而被NSFC资助(涉及土动力学、高速滑坡、钢筋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等多个相关学科),是本博从浙大移师上海交大组建团队以来获资助最多的一年。 在科学网博客平台,今年一个引人瞩目甚至 黄老邪 也发表了看法的话题,就是已发表多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的学者多年申请基金项目败北。对此,我赞成老先生的观点,并且补充一点看法: 若一位学者连续很多年在同一个不宽的专题领域甚至针对同一个题目提出基金项目申请,我觉得被评审专家否决,难说没有道理 。因为NSFC一个立项课题的研究时间以前多为3年,去年起增资改为4年,若一个申请课题自首次到现在已历时4-5年还在申请-即使每年都有一点更新,则这个课题当初立项申请依据的时效和必要性,就是一个问题;而且这位学者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纠结这么一个课题,其研究视野和效率状况也会引起疑惑的。更何况,4-5年下来,累积对该项目申请进行通讯评审的专家可能会超过10人,而随着评审专家人数的增加,他们都会对该项目申请产生偏见的可能性,一般是会逐渐甚至大幅降低的。 还有一个现象: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科学网博主对NSFC评审是否公平、公正的质疑基本都是针对自己或熟人申请失败而言的, 暂未读到具体剖析已被资助的课题是如何地不应该被立项的博文 。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博文的观点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愤青”和发泄而不被重视。目前资助项目数只有总申请项目数的20%左右,僧多粥少,在没资助的申请中不乏许多良好构思、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相关管理部门估计只会遗憾,不会内疚:因为对已资助的项目,没人细说它们的不好啊。 本博旧文 : 建议一个“成功概率”的估算方法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5031 次阅读|8 个评论
论文发了不少而什么像样课题也拿不到,甚至包括省级!
热度 1 hailang0 2012-8-20 10:28
申请书我当然不敢打保票,说它写得足以拿到项目。 自科的课题申请内幕,在下无法获悉(从科网看,情况好一点),但是文科我绝对敢说: 前期成果不错,论证(申请)多少也过得去,但是项目拿不到手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现象。而对我则是100%!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我被作为“人才”引进的近十年的冲刺国家、教育部、省内、教育厅的大大小小项目,无数次的希望,无数次的落寞经历来看,我已经不对中国的社科、人文等等项目的公正、科学 报以任何希望甚至痴心妄想了。 何哉? 申报上去,其实什么都是“透明”的,什么“盲审”?无论什么都是“专家”说了算! 可是我觉得真正的专家,在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外合起来可能到目前还没有几位! 那些真正拿到我的课题、项目申请的“专家”,最大可能是对我要研究的选题嗤之以鼻,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过去已经形成的学术权威,虽然他(们)的陈腐滥调早就失去市场,却还幻想统治着他(们)还把持的“学界”、“学”坛! 同样的项目申请,我相信如果国家社科办公室、教育部、省里的科研管理者把它交到世界上一流的本学科最高权威那里,窃以为最终一定能够百分之六十以上通过! 但是放在大陆早已僵化、守旧的评审体制之中,我敢肯定在进入终审之前就已经被拿(杀)掉!
个人分类: 科学|5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国家自然基金评审的公平性?
热度 4 雷作胜 2012-8-17 10:02
(按小木虫上汹涌澎湃的消息,基金委这两天将要公布今年基金中标的结果。在这个时候说这个题目,自己都觉得大到有些哗众取宠的地步,其实都是些琐碎而不成熟的想法,就当是在胡说。好在民主社会的本意,就在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言说”的权利,哈耶克所谓“渐进次序”,就是在这种不断言说的过程中达到的。) 几年前,我曾经在博客中吐槽,说“课题是科研人员的精神伟哥”(被很多同仁嘲笑)。在诸多我们有资格追逐的课题中,被简称为“基金”或者“国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其相对公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科研人心中永远的希望,被一年又一年、矢志不渝地苦苦追求。。。 今年,当会评大牛们在北京聚集的那几天,我和好多“两眼一抹黑”的青年老师一样,频繁地在电脑上刷新小木虫网站上“ 2012 国基交流”的页面( http://emuch.net/bbs/forumdisplay.php?fid=234type=2050qid=0 ),希望能获得哪怕是一点点蛛丝马迹的信息。在那几天忐忑不安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无心干别的事情,一个一个网页看过来,羡慕着部分有“小道消息”的人,同时感同身受着更多人的心酸。感慨良多。 眼睛在页面上随便一扫,就能看到下面的一些标题或帖子: 1. “会评开始了,为老公祈福! ” 2. “如果我范进中举,则一个月不过性生活。” 3. “老公若中基金,我就开始酝酿宝宝 ” 4. “如果她的青基不中,今年就不想要小孩了!有青基,则有小孩” 5. “发现生小孩和即将生小孩的父母亲们容易中国家青年基金”; 6. “有没有基金中不了就打算辞职的?” 7. “ 全军覆没,在家检讨,取消全部活动。。。 ”; 8. “ 第二次申请青基,没中,送来审稿的几篇国内的文章全给它毙了 ” ; 9. “ 基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个帖子的观点非常中肯,推荐阅读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756271fpage=1 ) 10. “马上要放榜了,忐忑不安,今天炒菜减压,这才发现,,,” 11. “我很相信第六感觉,并且历来是准确的。 去年提笔写基金时,突然灯灭了,当时心里很难受,知道基金中不了。今天,希望获取一些最新的基金消息,突然头上的灯自动亮了,奇怪,莫非是基金中了 ? ” 12. “ 7 月听到王府井的乌鸦叫,我的国鸡被叫没了。” 13. “不瞒大家说,前几天甚至在街上找了个算命的算了一卦” 14. “昨晚梦见一条小蛇,缠住我的时候突然变成巨蟒,灰白相间的纹路,后来不记得了,好像被我收服做成了米糕之类的、、、、、,自己卜卦本次青基将中, 17 号后无论结果如何,第一时间告诉虫友们,以作见证!” 15. “强烈要求基金委向高考查分那样准时放榜!” 。。。 对上面的这些话语,我一边漫无目的地翻看着帖子(乍一看真是各种欢乐),一边忍不住地想:这群可能是目前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们,何以对一个基金的得失,期待、迷茫、纠结、郁闷,毫无理性,甚至到了迷信可笑的程度? 这些我统称为“基金综合症”的表现,又何尝不一件件表现在自己的身上?否则,如何解释那些失眠的夜晚?“以为长啸扰君心。天未晓,独坐对胡琴。”刘俊明老师在其博客词作《基金申请》中的描述,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15do=blogid=347280 )。 记得有一年,一个大牌教授(杰青!)申请基金重点,上会但答辩落选,在科学网上发了点小牢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838 似乎链接打不开了 )。看了许多荒唐的回复,但下面的一条是我崇尚的、正确的科研观。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对科研的追求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延伸,那么基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路边风景。中与不中,是某些人的认识,但追求的步伐不会因为他们的认识偏差而丝毫懈怠。” 说得多好! 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从每一个科研人个体的角度来说,固然没错。但如何让那些“真正坚守”的人们,能够有更高的概率,看到更好的 “路边风景”?如何尽量减少某些人的“认识偏差”,来激励那些坚守的人,让他们少一点对自己坚守的怀疑?说到底,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基金评审的公平? 这一问题,一直被讨论,从未被统一。小木虫上一位网友在一个帖子里曾戏谑《是否中基金的假设命题,看了就会淡定,写在公布之间,以此为证》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721161fpage=11 ) 1 、如果您中了基金,您认为国基评审公平吗? 答案 A :非常公平,很好的平台,给许多学者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2 、如果您这次没有中,您认为是评审不公还是个人水平的原因? 答案 B :非常不公平,有好的研究基础,好的本本和想法,结果没有通过,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罗素老人家说了,参差多态,乃人生幸福的本源。对基金评审是否公平的看法,理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年前,写完那个最终被毙的基金申请书,我有预感地写了《我的基金写作及评阅原则》那篇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748do=blogid=301018 ),主要是从评审人自身的角度,说应该如何评审才对得起自己的“道德良心”。 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现在想来,我那个评审的比例原则,还是一个太主观的做法。如何保证或者约束每个人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黄金规则”(金克木语)呢? 两年前,我在那个帖子的后面,也曾经问:“那么,如何约束评审专家审慎地给出自己的评阅意见呢?这真是目前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难点。我能想到的药方是: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不知道洋鬼子们都是怎么设计的?” 时隔两年,我仍然认为,除了每一个评审专家的“自我道德约束”外,为了保证基金评审的公平性,在客观上, 制度性地“约束评审专家” 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比如,我们现在评审基金,在五月份评完,将评审意见上传之后,作为评审专家的工作就结束了。有几个人会在基金资助结果公布之后,去追踪一下自己评审的那几个项目,看看自己当初给出的决定是否“公平”,进而对自己评审的尺度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并在今后的评审中做出适当的修正? 我相信不多。 无疑,对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给一个反馈和评价,是有利于未来评审专家更好把握基金评审标准的。评审专家不做这个工作,是因为费力不讨好,自然少有人去浪费这个时间。但从基金委的角度,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假设要有一个这样的反馈,从可操作的角度该如何做?我个人的一个初步想法是这样的: 1、 对于每一位项目函评专家,反馈一个表格,列出当年他所评审的所有项目的所有其他函评专家(包括他自己)评审打分情况,以及最后是否资助的结果; 2、 给每一个函评专家,定义一个“评审公正性指数”(比如用他评审的每一个项目得分和该项目所有函评人给的平均得分的差值(标准差)来衡量,大致这个意思,具体算法和定义可商榷);反馈给该函评专家他的评审公正性指数以及他在该学部专家中的“公正性”排名情况; 3、 对于评审公正性指数排名在后面的 10% 的专家(民间所称的“杀手”),给出提醒。如果多年连续蝉联杀手榜,可以考虑终止其评审专家资格,或在其自身申报项目上给予限制; 4、 对于评审公正性指数排名在前的专家,可以考虑给予奖励; 5、 对于被评审的每一个项目,其最终得分和所有评审专家的公正性指数(可以是往年的数据)均有关。即按照评审公正性指数赋予每个专家的打分以权重。越公正的专家,其权重越高。 6、 等等。。。 话说有个优秀的鞋匠,看了一幅画,发现画上人物的鞋子有问题。于是告诉了那个画家,画家很感激他。但鞋匠有时候也会热心到去批评其他与鞋子无关的地方。 对于基金项目的管理,我们这些申请基金的“被管理”的人,偶尔发发牢骚,本质上都是“鞋匠的议论”吧。其实,有时候,我们确实也不知道,“鞋子”在哪里。 不知道,其他的“鞋匠”,是否也有些不同的议论?管他是不是鞋子呢,先说说看。
641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们的基金为什么上不了会?
热度 58 yuncai 2012-7-19 11:16
个人分类: 基金|19114 次阅读|95 个评论
老年人的科学网与年轻人的小木虫
热度 16 yuncai 2012-7-16 00:11
老年人的科学网与年轻人的小木虫
十二年前,在国外时,我每天要浏览的是“新语丝”网站。回国后,多次 告诉告诉我的学生 “要看新语丝网站”。 后来我的学生告诉我,对他们更有用的是“小木虫”网站。我当时不太在意。 三年前,科学网发邮件邀请开博,当初在德国,不像现在这样忙碌,就偶尔写点感受。 现在,“新语丝”网站已几乎不更新,我也很少去看了。 这几年,我们希望多进些博士,但效果不好。科学网也来信建议在其网站上挂个招聘广告。我与同事讨论是否应该付费广而告之时,一位年轻同事建议在小木虫网站的论坛上发个招聘帖子,他做了,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许多年轻博士都是在看到这个帖子后与我们联系的。后来我经常关注小木虫网站。 这两天是国家基金会评的密集时刻,牵动了不少老师、学生的心。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民心”,甚至“民生”(因为已经有拿不到基金,明年工资怎么办的文章)。在小木虫的“基金申请”讨论上,有众多帖子。但在科学网上,大家依旧是在谈风月、抨时政、聊趣事、传经验。 我感觉科学网与小木虫有着极不同的风格:一个务虚,一个务实;一个高谈阔论,一个非常实际;一个总在讲授,一个总在求教;一个像老师,一个像学生;甚至一个暮气,一个朝气;或者一个城府很深,一个天真直白。但以上都是感觉,把握的并不准。 前几天,我曾在科学网写了一个博文,表达了对提前知道国家基金会评结果的观点,本想抛砖引玉,没想到引起转头一片,甚至还有人身攻击。8个小时后,我删了该文,是发现别人早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但在小木虫上,大家“务实”地求教着,或者互通消息。下面附上小木虫论坛上的两个截图,说明一下现在有多少人提前知道国家基金的会评结果。 我想知道对同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同的网站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个人分类: 基金|11273 次阅读|21 个评论
提前知道。。。
热度 4 等离子体科学 2012-7-12 02:44
王老师写了博文《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体现了国家基金评审的公正性》, 惹起议论纷纷。 想起每年高考,公布分数的那天热线会打爆、网站上不去。今年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位学生高考后手机关机,在QQ的highlight上留一句话:别问我,问也是那么多分。先出去玩几天! 这位学生很潇洒。但是多数人大概没这么潇洒——其实等几个小时打电话、上网查都很容易,但是他们连一秒钟都不想等! 人同此心,所以即使做到教授、研究员也还是想早知道。 国外也不能免俗。比如每年APS/DPP的奖项,正式结果要9月APS Council开会投票通过才算数、11月底年会上才公布,但是6月分会通过以后大家就都“先知道”了。 So,。。。 但是,早知道的喜悦和失望其实是fifty-fifty。 想开了就很简单:给你,就拿着;没给,再努力! 人生往往是这样:因为简单,所以幸福。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4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启动中国合作战略
热度 2 Helmholtz 2012-6-30 00:31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启动中国合作战略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启动中国合作战略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由18个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科研中心共同构成,有人员3.3万人,每年科研经费34亿欧元。它实行的是科学家自我管理的理事决策制:每个国家实验室都当仁不让地有两位负责科技和行政的主任出任亥姆霍兹联合会的理事,并在开展重大讨论与实施决策时拥有两票决策权。联合会的主席团则由一位全职的主席、6位来自重大领域方向的实验室代表以及两位实验室行政主任构成的8位副主席构成,副主任全是享有理事地位的中心负责人兼职。主席的任期为一期5年,可以连任一届;而副主席的任期则为2年,两年期满之后,必须根据专业方向而在中心主任之间轮换。 该联合会主要从事大科学研究、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任务为导向的长期性研究。它是西方国家之中唯一制订5年科研规划、同时审定科研规划执行情况并进行相应调整的科研机构。在联合会的18个成员单位之中,最资深的几家如FZJ、KIT、HZG(前GKSS)以及DESY等也才跨过50年的时间没有多久,而象GFZ、UFZ、MDC则是在两德统一之后,才在前东德地区新成立的新单位,算起来只有22年左右。而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成立则是2001年,至今只有11年的历史,所以联合会不及联合会下属中心在中国的知名度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这18家国家实验室之中,只有DZNE是个新单位,其成立的时间是在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成立之后,而HZDR、GEOMAR虽然分别是在2011和2012年的1月1号才从莱布尼茨联合会脱离开来并入亥姆霍兹联合会,但其历史也都要比亥姆霍兹这个大法人自身长得多。 亥姆霍兹联合会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科研伙伴的沟通以及为己方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共在海外设有三个海外办公室,分别是2002年开设的布鲁塞尔办公室、2004年开设的北京代表处以及莫斯科办公室。之的以选择这三个城市,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以及所在国对于亥姆霍兹联合会而言在国际合作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战略意义。 今年,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对三个海外办公室进行评估,以检验各部门运行情况包括未来的发展空间。6月12-14号,专程来访的亥姆霍兹专家评审团对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审,并与中方科研人员、科技部、科学院的代表、来自DAAD、DFG、FhG以及德国使馆科技处等驻华学术机构的代表进行了沟通与交流。评审团最后高度评价了北京代表处的工作,决定将向亥姆霍兹主席团以及理事大会正式提出建议:保持代表处的基本定位不变、但将研究制订对中国合作的新战略、扩大对中国合作的规模和显示度。 亥姆霍兹专家评审团一行七人,其团长为:Prof. E. Huettl,亥姆霍兹联合会地学与环境副主席、德国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主席、德国地学中心GFZ主任;副团长为Dr. Wolke, 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行政主任。 其他专家成员包括:来自德国FZJ中的外办主任Dr. G.Lincks;技术转移部部长 Dr. R. Raue; DLR航空航天医学所的副所长Dr. Koch. 此外陪同评审团来访的还有亥姆霍兹联合会总部的干事长 Dr. R.Zettl和国际合作部负责人 E. Chelioti. 亥姆霍兹联合会近些年在内部改革与国际化领域的步伐很快,仅最近五、六年,联合会体系的中国籍科研人员的数量就翻了一番,达到500多人,而且其中已经出现多名优秀的获得Tenure职位的青年科学小组长以及拥有自己团队的科研组长。目前,亥姆霍兹联合会除了在接收中国科研人员、博士后、博士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之外(曾经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每年50个名额的青年科研人员培养计划已于2010年告一段落),新启动的资助项目包括: 1,亥姆霍兹-中科院联合科研团队项目:德方每年资助10-12万欧元,中科院资助30万人民币,项目为期三年;本项目每年资助5个小组(酌情可以放大一两个小组),但每个亥姆霍兹联合会被限制仅能推荐1-2个申请(第2个申请需要包括亥姆霍兹主申请方之外包括来自高校的第二家伙伴。) 2,亥姆霍兹联合科研小组项目:在外方伙伴可以自筹或者承诺同等比例投入的情况下,亥姆霍兹联合会将评审并以5万欧元左右的额度资助亥姆霍兹联合会小组。 3,亥姆霍兹国际合作个人奖:亥姆霍兹联合会每年评审并颁发15个对外籍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奖,每人获赠两万欧元,用于资助获奖人与亥姆霍兹联合会的联系以及短期到德国参加交流与合作的费用。 4,亥姆霍兹也在讨论如何支持并资助优秀的前留德人员的导师如何继续保持跨国学术联系,帮助这些人员在学术上扎根并建立自己的团队。 5,亥姆霍兹将在理事大会以及主席团层面重点研究,如何在能源、环境、大型科研装备等学术领域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提出一套符合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符合双边利益、切合技术市场的需要并为双边科研人员所乐见的“中国战略”。 不到长城非好汉,虽然这天乌云压顶,但却是北京难得空气清澈的一天,众人游兴昂然。 朴实的中国游客把几位外国人当成了合影的“摆设”。 在华美的鸟巢前面 水立方不知从何时变得色彩丰富而并不仅是兰色基调了。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2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热度 21 fdc1947 2012-6-28 07:51
请先看一看两个材料。第一个是一位大学青年教师(我曾经的学生)前些天给我的来信,说的是他工作中事情: …… (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学习的气氛是很浓的,如果哪次课低于 80 分,根本抬不起头来,而且全体同学都以不及格为最大的耻辱,现在反了,如果一个同学到毕业时还没挂过科,那简直就是另类。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看,我觉得 他们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 (许多) 都是学校包括老师一步一步 “ 培养 ” 的结果 。我这学期带物化实验,实验报告根本没法看,例如 ….. (中间说具体的数据处理的错误情况,删去) …… 打回去让他们改,交上来还是那样,我一次一次让他们改(我想让他们不及格,可 领导说及格率低是我们的事故 ),而其他平行班的实验,老师都让他们一次性通过了,所以学生不但不理解我,还背后骂我,自己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不说,还导致天怒人怨,难呀! ….. 我的物化分别在今天上午、下午就结课了,一周之后考试,学生让划重点,这也难怪, 他们的高数、物理等就是给多少道题让你背,考试一个字不改的从里面出 ,这也是理科生的考试?更好笑的是,我教的这个专业 上学期有机考试时老师竟然把试卷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成绩出来后形势一片大好, …… 第二个材料是山东大学新聘的一级教授温儒敏先生的一篇短文《“评审文化”让制度虚设》的选段: 前天参加一所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 6 篇申请的论文,写的较好的 2 篇,勉强可以过关的 2 篇,不合规范、水平差 的 2 篇。这属于正态分布,答辩委员的结论也大致趋同。但是投票时 7 位委员全都投了赞成票,只有我 “ 思想斗争 ” 了一会,觉得其中一篇实在太差,就投下反对票。当时我还特意声明:这篇论文不合格,我投反对票也许只有象征意义。答辩委员们也都理解。结果所有论文全都通过了,连同那篇很差的。我无意批评这所大学的评审制度,制度是严肃的 , 学科点也是有实力的。可是评审专家都似乎受到某种风气制约, 即使面对很差的论文,对其批评很严厉,最终也还是不能不让它通过。专家不一定从中得到什么 “ 好处 ” ,但又似乎只能这样随大流。如果太认真,在学问上较劲,那就显得不合时宜 。这就是所谓 “ 评审文化 ” 吧。…… 在这种充满调和折中的 “ 评审文化 ” 氛围中,再好的制度,也是虚设的 。有没有办法从制度上抑制一下这种不良空气呢?你好我好大家好,过日子是不错的,可是做学问就会觉得没有意思了。……这些年许多读书人都很推崇陈寅恪式的 “ 独立精神 ” ,可是独立性在哪里?只在反叛现实权势话语的想象中吗?或者只在 “ 愤青式 ” 的痛快文章里? 在本来自己完全可以 “ 独立 ” 的空间里,我们是否又都放弃了必须的 “ 独立 ” ? 我以为温先生的这句话“ 在本来自己完全可以 “ 独立 ” 的空间里,我们是否又都放弃了必须的 “ 独立 ” ? ”说得特别好。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有许多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例如,高考的出题范围只考那么区区一点被限定的内容,在中学文理又要分科,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如此等等。但是,有些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的教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那里许多人是可以有说了算的权力的。例如,我们的课程教学,考试;研究生的考核,论文质量等等,就是教师说了算。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指责政治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毋庸讳言,现在的政治和教育体制中是存在许多问题,存在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体制的问题,也有人们该怎样去做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埋怨体制,而在自己可以做主的问题上又随便胡来。就像有些学校负责人总是指责别人请客送礼,贿赂官员,而自己做这些事情一点儿也不少。这些人拿着公款在大吃大喝之中还抨击着“不正之风”。 现在学校的许多大学生不认真读书。许多大学不认真搞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有那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责任。 我想,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教育|7279 次阅读|55 个评论
从为Science审稿说开去
热度 10 LLM 2012-6-8 15:49
刘亮明 日前接收到 Science 一位副主编的邮件,邀我为其 Review 一篇有关斑岩成矿系统流体动力学计算模拟方面的稿件。颇感意外,因为我从来没有向 Science 投过稿,更不要说在 Science 上发表论文了,自认还达不到那个层次。当然,也甚为高兴,这篇文稿的内容就是近年来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我也在 Tectonophysics 、 Ore Geology Review 和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等期刊以及 SGA 、 WCCM 和 Geofluids 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浅成岩体成矿动力学计算模拟方面的成果,算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为 Science 审稿,要求在两周内完成,其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还是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其主要原因还是 Science 在学术人中的崇高地位和信誉。 我曾推辞过为国内某期刊的审稿,其理由是太忙和研究领域不熟悉。这其实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还是:我曾经为该期刊多次审稿,有一次发现我审稿后,我的意见一点都没有被采纳,稿件原封不动地登了出来,一篇典型的 Rubbish ,编辑部也没给我任何答复。原来是权力和关系在起作用。类似情况在为国际期刊的审稿时从来没有发生过。 年初曾接到多份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的函审材料,我都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所有附件材料,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非常奇怪的是,有人竟然在我还没有收到材料之前就托人将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尽管我并不认识他。有点可怕。   现在大家都在说中国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恐怕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管理部门!
个人分类: 书生意气|1132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有感于今年的国家自然基金评审
热度 1 xiaofengh 2012-6-5 15:47
有感于今年的国家自然基金评审 2012 年,我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 面上项目 的评审。感触良多: 1. 标书的水平大部分较高,出乎我的预料。申请者的背景也比较好,出乎我的意料。 2. 标书所研究的内容相似度很高,也出乎我的意料。大家似乎都凑到某一个小领域去研究比较相同的问题,自然中标率不可能高。 3. 有几个标书明显是凑数的,但是也有一定的水平。好好写写真的不差。 4. 积累很重要,我在很大程度上看中标书以往的科研积累,这是能够完成项目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往在技术,科研管理,论文完成质量的积累对我是有吸引力的。因为是面上项目的评阅,我看中项目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完成能力。 评审完之后,我自己一下子压力大了很多。可怕的压力!一晚上我把已经做完的 Data 看了好几遍。看来以后的 Lab meeting 还要更频繁一些。压力要尽量温柔地传递下去。
个人分类: 普通科学|83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职称评审——定量还是定性?
热度 4 yuliping 2012-6-3 18:58
这几年,职称评审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无论是教授还是副教授评审,由于名额有限,竞争相当惨烈。学校程序是首先通过学院推荐和排序,再报到学校学术委员会投票。然后是后续工作,有的要上报省里评审。 评职称看什么?看教学和学术水平,一般教学工作难以很好定量,而且不同学院老师的教学水平似乎也不可比,其中有不合理的因素,所以主要还是看科研。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将教学型为主岗位和科研为主岗位分开评审。 科研水平如何衡量?最好的方法是看学术论文、专著的综合水平,至于课题和奖励,我认为主要看看级别,作为评审时的一项参考,不能看得过重,因为课题和奖励一般难以界定教师的学术水平。 如何看论文与专著的综合水平?当然要看内容和学术创新,本质上是学术质量。问题是,评审专家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看材料,更多时间是看论文发表的杂志级别,所谓“以刊定文”,被广泛诟病,因为就单篇论文而言,是不能用发表的杂志级别代表学术质量的。 问题是,如果不“以刊定文”,就有可能给评审不公大开方便之门。所以,“以刊定文”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成为一种事实上办法。或者说,能够做到“以刊定文”已经是非常公平的一种做法了。 论文的学术质量完全是定性的,而“以刊定文”是定量的,在我国目前的职称评审体制下,适当“以刊定文”是一种较优的解决方案。 2012.6.3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297 次阅读|7 个评论
也说说基金申请和评审那点事儿
热度 71 llei66 2012-6-3 16:35
内容提要: 自 2003 年起,本人每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被拒。甚感悲催。一直想写些什么,但诸事纷繁,难以下笔。眼见得今年基金申请即将开盘,又看到已有人先我一步,心想时不我待。我想知道,今年我还悲催乎?被我推荐或拒绝的他人悲催乎? 本文附件: 本人2010年申请书: NSFCproposal2010雷立旭.doc (本来想把2011的申请书也附上,供大家批评,但是因为文件较大,试了几次都不成功。只好放弃。反正也不重要。 我的论文: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G-1211-2010 正文: 先说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句话,又爱又恨。爱是因为那是可以资助我感兴趣研究的钱,狠是因为从 2003 年到现在,前前后后也写了 10 份了,现在还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是我的水平不够? 本人 1995 年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所博士毕业,之后到东南大学工作。 1999 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 FCO Chevening Fellowship 的资助到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据我申请时英国皇家学会网站说,该项资助是当年英女王访华时与中国政府签订协议的一部分,每年 5 个名额。之后,在牛津大学以博士后的身份又工作了 2 年, 2002 年回到东南大学,被聘为教授至今。因为从读博士起就从事固体化学研究,经过多年的磨练,我决意继续从事有关研究。为了使研究得到更多的支持,我决定从事基于层状氢氧化物(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的固体化学合成和应用研究,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总之,研究围绕着固体,特别是无机固体。到现在为止,我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基于层状氢氧化物的功能材料的合成(包括光转换材料、阻燃剂、磁性材料),镍氢电池正极材料(实际上也是层状氢氧化物),废旧电池的资源化研究。 因为已找不到以前的基金申请书,我只从 2007 年的申请书评审意见开始。我得到的评审意见如下: “ 1 申请人具有层状氢氧化物的合成和表征的经验,但对碱性二次电池的理解却有些欠缺。此项申请可能合成出新的层状结构氢氧化物 , 但未必能用作碱性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即使是以层状化合物研究的角度,创新性也不明显。既看不出“设计“思路,也没有材料“设计“的方法,主要还是尝试。 因此,建议暂不资助。 2 层状氢氧化物电机材料具有良好的的电化学可逆性,也可以进行快速的多点子电极反应,其典型代表即为掺杂 Al 金属的 a -Ni ( OH ) 2 的制备,最终形成申请者所说的层状物,如 Ni4Al ( OH ) 10]OH#8226;H2O 等,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相关报道。另外,申请者关于电极材放电量等概念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3 一、创新点与研究价值 本申请书拟采用常规的制备层状过渡族金属氢氧化物的方法,通过改变过渡族金属元素的种类,得到系列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电极材料。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总体上看课题的创新点不够,研究水平一般。 二、研究内容及方案 作者只是简单地改变金属离子的类型来筛选材料,没有从本质上探索决定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另外,作者打算研究的内容已有许多文献报道,特别是有关 Mn 、 Ni 等层状化合物的合成与电极性能方面,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因此,申请者应该在申请书中明确指出他们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当前研究的不同之处。 研究内容太多,没有深入研究并抓住一两个关键问题来解决。比如,层状结构的演变过程对电极性能(充放电能力)的影响就足够作为一个项目来研究。本项目研究内容过多,难以保证高质量完成所设想内容。建议集中研究内容中关键的一两个问题。 三、经费预算 经费申请不合理,第一项所占比例太大,外出测试费用太高。根据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来看,所需要的几乎都是常规测试手段,无需数额很大的外单位测试费用,建议重新合理预算。 四、问题与建议 问题:培养人员数量过多。 建议:本项目偏重电极材料的制备,而性能又偏重充放电能力,故请明年向材料科学二部申请。总之,如果本申请能够重新考虑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突出研究重点,合理预算,可以考虑资助。 4 立项依据中未阐述国内外进展,创新性不强,人员梯队极不合理,预期成果言过其实,如在培养学生人数方面。经费预算过高,远非国家基金所能资助,说明申请人对国家基金申请的相关内容不清楚。 鉴于此,建议不予资助。 5 电极材料对二次电池的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层状结构的氢氧化物是很好的备选材料。项目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层状氢氧化物,研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高性能的电池开发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验支持。项目提出的创新点是新颖的,研究基础好。值得支持。申请人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同意予以资助。注意:通过一个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 3 名以上,硕士研究生 6 名,恐难! ” 现在看来,如上评议意见中,有 2 点是有多位专家指出的:一是创新性不强,二是培养的学生太多。关于创新性,我不知如何评判,因为当今大多数人做的事都有很多人在做。例如关于纳米材料的研究,所有的人都在做各种各样形貌的纳微米尺度的颗粒,都号称有这样那样的性能,使用的元素似乎都是周期表中那么几个元素。我实在不清楚,他们是怎样创新的?至于培养的人数,我当时想每年招 1 个博士, 2 个硕士, 3 年大致就是那样。可是专家说多了,就多了吧! 2008 年,我仍然以镍氢电池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继续申请。当然,申请书根据专家的建议重写了一遍。不过,结果仍是被拒。我觉着一些评审意见并不能说明专家清楚有关研究的实际情况,因此曾向基金委抱怨。下面我把评审意见和我的申诉一起放在下面: “ 一、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在目前研究开发的动力电池中,镍氢电池在安全性和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开展高比容量和具有高倍率放电性能的 Ni(OH)2 电极材料研究非常重要。相对于商业化的 beta-Ni(OH)2 , alpha-Ni(OH)2 具有高比容量的优势,但其振实密度太低,同时在强碱环境下容易导致 alpha-Ni(OH)2 向 beta-Ni(OH)2 的结构转化。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是 alpha-Ni(OH)2 面向应用的研究重点。该项目在此方面似乎尚未考虑,建议该项目进一步凝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明确研究内容(电子显微技术在此方面发挥的空间较小)。 我的异议:我认为本专家并不完全了解有关研究,犯了严重的以偏盖全的错误,因此他的判断有误。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虽然该专家指出的 a -(NiOH) 2 的确在强碱性环境下容易转化成 b -Ni(OH) 2 ,但是我们提出的项目并不研究 a -(NiOH) 2 。我们研究的是一种层状氢氧化物(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 OH × 5H 2 O ,文献中也有称为稳定化的 a -Ni(OH) 2 ,它在强碱溶液中极其稳定 (我们近年开展的研究表明,在室温下该材料很稳定,但在高温、大电流充放电时不稳定。已有相应的论文发表) 。因此不存在专家所说的关键问题。 (2) 正如该专家指出的我们研究的材料具有振实密度低(振实密度低主要是因为材料的理论密度低)的特点,因此会影响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换句话说,也是我们已经制作的样品电池表现出来的,同样体积的镍氢电池用 b -Ni(OH) 2 做其能量密度可以是用 a -Ni(OH) 2 的两倍以上。但是,我们的模型电池即使在未优化的条件下也表现了优良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必须指出,该材料具有比 b -Ni(OH) 2 高的重量比能量密度。换句话说,其大电流充放电能力(或称功率密度)、高的重量比能量密度,特别是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循环寿命长的优势完全可以弥补其体积能量密度方面的劣势。 (3) 由于电极活性材料已经确定,也就是说其结构已完全确定,自然没有办法过分关注其振实密度,因此我们不把它作为重点进行研究。 (4) 关于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是明确的,除非该项目没有任何研究的必要。但是,该专家似乎没有说该研究没有意义。 (5) 至于该专家认为电子显微技术在本研究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更是大缪!原因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电极材料的形貌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现有商业化电池材料中,使用球形氢氧化镍,如果不是用电子显微技术,谁能知道它是球形的?在我们的研究中,电子显微技术更是观察电极活性成分与导电剂、粘结剂相互作用的必有手段,怎么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呢? 2 本项目申请者提出对发明的一种镍氢电池电极材料 OH5H2O 进行基础研究,根据已有的工作可以看出,这种材料在镍氢电池中体现了良好的性能,但申请者所提出的研究内容更接近于对该材料应用开发所进行的必要工作,其基础性和创新性较一般。建议申请者从该材料的结构方面入手进行更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分析相关的机理,以利于该材料的应用和进一步拓展。 对于本专家意见,我认为本专家虽看到了项目研究的材料具有优良性能,但是认为项目“更接近于对该材料应用开发所进行的必要工作,其基础性和创新性较一般”,并因此建议“从该材料的结构方面入手进行更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分析相关的机理,以利于该材料的应用和进一步拓展”,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理由如下: (1) 我们承认所提出的研究是比较接近应用开发,但是其基础性仍然充足。难道 各种添加剂对所研究材料 OH × 5H 2 O 电子导电和离子导电性的影响 不是基础研究吗?其次, 充放电过程中电极电子导电网络和离子传导网络的演变以及对电极循环寿命的影响 不是基础研究吗?我希望知道该专家关于基础研究的定义! (2) 关于本项目的的创新性,更应该是不容质疑的。就凭所研究材料获国家专利授权这一点。 (3) 专家的建议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对于一个结构已相当清楚的材料,还要研究什么结构?关于我们提出的研究内容,哪个不是在“分析相关机理,以利于该材料应用和进一步拓展”? 3 提高动力型 Ni/MH 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的循环寿命对于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影响动力型 Ni/MH 电池大电流工作寿命的因素较多,电池正极性能的恶化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该项目申请者未经论证而将电池失效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大电流工作时正极上产生的离子和电子流对电极的强烈冲刷作用所致。同时,申请者所述的其发明的 “ 新正极材料( 2006 年申请专利和 2007 年论文,参考文献 4 、 5 )得到学术界的普遍确认(参考文献 6 - 10 ,有 4 篇是 2006 年以前的) “ 说法明显缺乏依据考证。因此,该项目的立论依据不充分,有关正极材料的添加剂掺杂及配方研究内容缺乏明显的特色和创新。不同意资助。 在 5 份评审意见中,该专家是唯一一个明确提出不同意资助的。我们认为,该专家的判断基于“ 该项目申请者未经论证而将电池失效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大电流工作时正极上产生的离子和电子流对电极的强烈冲刷作用所致。 ”以及“ 申请者所述的其发明的 “ 新正极材料( 2006 年申请专利和 2007 年论文,参考文献 4 、 5 )得到学术界的普遍确认(参考文献 6 - 10 ,有 4 篇是 2006 年以前的)说法明显缺乏依据考证 。 ”并作出“立论依据不充分”,是有问题的。理由如下: (1) 我们的项目申请书并没有 “ 将电池失效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大电流工作时正极上产生的离子和电子流对电极的强烈冲刷作用所致 ”,我们只是说“电极的松散脱落是影响电极寿命的重要因素”(见申请书 1.3.1 )。不知专家是从哪里看到那句话的? (2) 关于专家所说“新正极材料得到学术界普遍确认的说法”我们也没有说过。我们只是说,新正极材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新型动力型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这一点事实上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学术界普遍地确认。”我们认为,我们研究的材料是一大类材料中的一种,相关研究对该类材料的优良性能已获确认。 因此,我们认为,该专家缺乏阅读理解能力,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区分, 实在没有资格在这样一个重要场合出现。 4 1. 本申请预在车用动力型镍氢电池中使用的是一种 alpha 体氢氧化镍,与目前商品化镍氢电池使用的 beta 体氢氧化镍相比,确实质量比容量更高,大电流充放电性能更好,申请者开发的该种材料与大多数研究者制备的同类材料性能相当,并不表现出特别的优势; 2 . alpha 体氢氧化镍比 beta 体电化学活性更好,但为什么至今没有实用化?本申请提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优化电极配方和工艺,以使多年没有实用化的 alpha 体氢氧化镍实用化。申请者未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alpha 氢氧化镍没能实用化的关键在于它的密度低下(电极的实际填充密度只有 beta 氢氧化镍电极的一半左右),致使电池的能量密度(体积比能量)很低。本申请没有提及此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案,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该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该专家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如果仅从电极材料放电容量来看,我们研究的材料确实与同类材料相当,但是 该专家忽视了一点,就是现有研究中对该类材料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特别是在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电池的寿命影响研究甚少 。在这一点上,必须指出, 国际国内只有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 其次,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本类材料的体积比能量上的确具有缺点。但是其重量比能量、比功率上的优点,以及大电流充放电条件下的长循环寿命足以弥补该不足。同时,该不足在电动汽车这个领域可能也算不上缺点,因为电池体积大不是问题,质量大了反而因为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变成了缺点。我们没有指出该缺点,是因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与该缺点关系不大。 5 镍氢电池在混合动力车领域有重要应用,进一步提高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的比容量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项目拟制备动力型镍氢电池正极材料 OH5H2O, 该材料 5C 时放电容量大于 280mAh/g , 2C 循环寿命超过 600 次,申请者拥有该材料的相关发明专利,这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建议予以资助。 需要指出的是,申请书缺乏该材料的相关物理化学数据及对其物理化学性能的描述,如材料的密度、导电性、稳定性、理论容量如何计算等,希望申请者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认为,该专家的意见在技术上很正确。这绝不是因为他同意资助我们的研究。关于材料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数据,其实在我们的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已有描述,当然有些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也是我们的申请要做的。 2009 到 2010 年,因为我们与江苏省一家电池企业共同申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获得成功,因此,有关研究得到了资助,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结果。我认真地修改了基金申请书,把我们的一些研究心得揉了进去,仍然将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申报。结果仍被拒。我相信,专家们和基金委或者不愿意支持有关镍氢电池的研究,因为当时人们都纷涌到锂离子电池上创新去了。说实在的,我很不愿意放弃这项工作,至今仍默默地坚持着。我相信终究有人会发现我的研究的意义。我把 2010 的申请书附在后面,供有兴趣的人观看。 2011 年,基于我们的另一项研究,即废旧二次电池资源化,我们申请了关于“废旧二次电池电极活性材料活化过程中的形貌与结构控制”。结果仍是大败而归。评审意见是: 1 资源循环与污染控制的课题,有研究必要。 但是从标书来看,涉及的回收材料范围太过宽泛,性质各异,导致研究内容庞杂,难以实现。 有些目标似与现实不符,如标书中提及的磷酸铁锂材料,目前国内的制备工艺技术仍总体尚不令人满意,导致国内厂家在低端市场苦苦竞争,而简单的二次处理就恢复性能从而返回应用似乎尚遥远。 内容虽涉及理论, 但总体上属于工艺研究,不属于基金资助范围。 2 申请人在相关领域有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电池再生利用也是环境保护、资源再生等所迫切要求的。选题比较切合实际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市场潜力。然而,铅酸电池、镍镉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性质没有什么共性,合在一起研究没有什么相关性。应该集中精力研究一种电池的再生。电池电极材料的再生关键是分离,如果分离的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都是空话。课题在分离方面的措施几乎没有深入研究,应该现在这方面把工作做扎实。 3 课题《废旧二次电池电极混合物中电极活性材料活化过程中的结构与形貌控制》主要以废旧锂离子、镍氢、铅酸和镍镉电池等的资源化为研究目标,提出二次电池循环生产电极材料的新工艺。首先通过物理手段得到废旧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混合物,然后不采用冶金的方法直接得到电化学活性被恢复的正极和负极活性材料。该思路比传统的电极材料的处理方法环境友好,且附加值更大,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但是,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比较分散。申请者提出了在电极材料活化过程中的结构和形貌是提高电极材料性能的关键。但是,没有很好地阐述在电极材料活化过程中如何达到结构和形貌的控制,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是课题的关键,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无法体现出创新性。 课题书写的逻辑性不是很好,发散比较严重。 建议认真修改申请书,明年再报。 4 1 )项目提出以废旧二次电池电极混合物为原料,不经过冶金分离过程,直接生产电极材料,对于废旧电池的循环利用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同时提出对电极混合物的化学转化过程、混合物和固体产物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于废旧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2 )项目研究内容基本合理,但研究内容过于宽泛,理论研究的深度可能会有所削弱,建议选择铅酸和镍氢废旧电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关键科学问题提出较合理,建议加强固体混合物化学特性、产物结构、形貌与性能之间作用机理的研究。 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较合理可行,研究队伍合理,学历从层次高,前期研究基础好。 综上所述,建议立项资助。 5 废旧电池回收与经济有效的综合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将产生数量庞大的废旧电池。本项目提出二次电池循环生产概念有一定的新颖性。将废旧电池分离出的正极和负极材料混合物直接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高性能电极活性材料加以再次利用这一技术路线构思具有创新性,应用背景明显。其研究成果对固体化学理论将有一定的贡献。 研究对象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镍镉电池等四大类别,材料类别跨度太大,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建议以前两种电池为主要研究对象。 拟解决的两个科学问题凝练的较好,特别是如何解决电极混合物中原有各类添加剂对主体材料再生为电极活性材料时的负面影响,将是本项目的最大挑战。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基本可行。经费预算基本合理。 项目组前期研究工作与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相关性好。 不足之处是:设备费 23 万元,占总经费的 32% ,比例过高。研究队伍主要靠研究生,显得力量单薄。 我在没有获得评审意见之前,但得知被拒时写了一封信给基金委。内容如下: ( 1 )本项目是 2005 年起辛勤研究的成果。到现在为止,相关研究已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7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9 项(已获授权 4 项),项目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和其它奖项。我认为,项目具有明确的创新性,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有可能解决二次电池的循环生产问题,也解决废旧电池的污染问题,推进我国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我们已有的工作可以说明我们具有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具有比较好的研究积累。项目也已得到了电池行业人士的赞同和投资。 ( 2 )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指出,我们的具有创新性的二次电池循环生产路线必须基于具有特定结构、特定形貌的电极活性材料的获得,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所得电池的循环性能。该材料必须在限定工艺条件下完成(因为我们的工艺路线决定了我们的反应物不是通常科学研究使用的纯净物,而是混合物,而且可能是中高温度下的固相化学反应)。所有这些,决定了本项目富有挑战性,也具有科学性,是基金委应该支持的原创性研究。 ( 3 )我们已为项目研究制定了可行的研究方案。我们知道,所研究的项目虽然涉及铅酸、镍氢、锂离子和镍镉等四种电池,表面上看内容较多,但是我们认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比较单一,就是在杂质存在条件下的具有特定形貌和特定结构(包括相组成)材料的合成问题。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所有电池循环生产面临的问题。电池的不同只是提供了顶多 8 个应用场合而已。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在 4 年内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 4 )这次项目没有被批准,估计又有人说可行性不好、科学性不好或者项目过于庞大等等。从 2003 年起,我一直遇到这样的非议,也因为这类非议从来没有得到基金委的支持。我认为,一些评议人不负责是我以前申请失败的原因。这一次,因为我还没有得到评议意见,我不知道是不是又发生了这种情况。但是我想,任何类似的笼统意见我都不能接受。因此,我希望利用基金委提供的这样一个机制,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拿到评议意见后,我也觉着研究内容过多或者是个问题(因为专家说了)。因此 2012 年只研究废旧铅酸电池的问题。值得告慰自己的是,也向各位读者报告:我们在铅酸电池活性物质的处理过程中,发现根据我们的方法得到的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对正极材料比现在工业上使用的技术得到的高 26% ,负极材料则更高。目前正在解决一些工业技术问题。如果运气的话, 不久会完成中试生产线的建设,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铅酸电池工业解决 2 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即废旧铅酸电池的资源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以及铅酸电池的可持续生产问题 。敬请期待。 当然,我也期待今年的专家网开一面,让我的申请通过 。 完成多年的夙愿。 再说基金评审。虽然我的基金申请屡屡败北,我仍然作为基金委的评审专家每年评十来份申请。今年,无机化学处分了我 13 项青年基金, 1 项面上基金,大多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像一些人说的,我并没有过分在意基金委的那个比例,而是将一些我认为有意义而且可行性好的研究给予建议优先资助,有意义但可行性难以判断的给予建议可以资助,而一些司空见惯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如纳米材料合成和形貌控制而无具体应用背景或应用背景不明的建议不予资助,不管它是否可行。创新性,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限于专门知识,仅根据申请书所述难以判断。因为,申请人肯定把对评审结果有负面影响的知识全部过滤掉,要求评议人再查一遍文献可能做不到。 我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以打靶做个比喻,大多数基础研究是大致瞄准一个方向(有一定的应用背景,但很模糊),开枪,然后在有枪眼的地方画靶。因此,它每次都正中靶心;应用研究呢,靶子就在那里,你必须苦练本领,解决一切可能影响正中靶心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绝非只有一个,它们可能已有人研究过,并有答案,或者也可能根本就没有人研究过),然后打靶正中靶心。其中涉及的难度和综合性一目了然。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具有确定的新颖目标的基础研究如同应用研究,会具有比一般的应用研究更高的难度,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我认为,应该支持具有确定的新颖目标的基础研究,不支持一般的只是改换门面式(有人做了什么,什么没做,我因此要做)的基础研究。 我赞成许三多(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的一句话,要做有意义的事! 以上是我的看法,请各位批评!
18590 次阅读|1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