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曹廷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曹廷炳:为了忘却的纪念及其它
热度 53 hongfei 2012-4-2 05:33
曹廷炳:为了忘却的纪念及其它 2012.04.02 在3月21日早上看到科学网上有关中国人民大学曹廷炳教授自杀身亡的新闻和博客文章后,我就立即给北京的朋友打电话了解一些情况。但因为几天之后就要忙着去开美国化学会的年会,尽管当时有一些感慨和思考,也没有能够坐下来写点什么。 科学网牛怀北《人民大学39岁化学系主任自杀身亡》博文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5031do=blogid=550285 我跟曹廷炳教授并不十分熟悉,只是在2009年6月到美国之前和他在开会和一些学术界的朋友的小型聚餐时见过两次。初次见面的时候他还是人民大学的副教授,所以在我的眼目中他大概还算是学术界需要帮助和关心的junior。因为他的研究领域和我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我并没有主动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大概是他刚升正教授不久,我当时还随口祝贺了他两句。他后来成为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的事,在看到他自杀的新闻之前我是一无所知。不管如何,我对他个人的印象是话不多,比较认真,但性格还算随和。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成立于2004年,其首任化学系主任和好几位创系教授都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同事,还有一位以前的博士生在那里做讲师(现在有没有升副教授我也不是确切知道),因为同在中关村,所以过去些年我也偶尔到人大化学系走动走动。以前我的确是一直听说那里的有些教授和系主任之间有不少的矛盾。不过国内的学术界哪里都免不了矛盾重重,作为外人也总是难以分清具体的是非。因此,尽管我从来不会想到他们会闹出现任系主任自杀这样令人震惊的事情来,但在震惊之余也并不觉得这个结果是完全不能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是个文科学校,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决定创建理学院,是非常正确和有眼光的抉择。尽管人们都知道在一张白纸上有可能做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是其创建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最重要一方面应该是对于究竟要把这个理学院建设成什么样以及需要面临的困难没有充足认识的估计,二是在资源投入和支持上没有事先充分地进行预算和评估,三是在领军人物和创系的系主任的选择这些关键问题上不够专业。在这些大前提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内部自然会出现很多矛盾。在这些矛盾出现之后,学校领导层无法帮助充分解决问题,却在乱糟糟的情况下放个学术资历、经验和地位都很不够,做事情还比较认真的人去做维持会长,不整出点事儿来,到还真是不容易。 尽管我自己很年轻就做过化学所的实验室主任,但我觉得廷炳老弟的确不应该去做那个系主任。我在2000年底做实验室主任的时候,是因为自己回国时间比较早,是当时实验室主任换届时唯一一个年龄和级别够格的人。我自己理解,上级领导和实验室的老先生们当时并不是不希望我专注于开展自己的研究,但在很大程度上的确也是因为找不到别的人,所以才让我勉强黄袍加身。谢天谢地,等到后来实验室有了其他年龄和级别够格的人选之后,组织就迫不及待地把我给换下来了。因为有过做实验室主任的切身经验,所以我非常了解一个人要是没有点做事的手腕和坚强的神经是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的,而且尤其是在一个制度不够健全,人事之间的矛盾有难以协调的环境下。对此类事情,我的继任对此应该比我有更深的体会。事实从来都证明,矛盾客观存在,不因谁做主任谁不做主任而转移。 不过话说回来,我当年所在的实验室,尽管有很多矛盾,在外人看来斗争也不能不算激烈,但大家在斗争的时候应该还是掌握了分寸的。所以尽管我在任四年的后两年虽然有些时候也非常难受,但还不至于彻底地想不开。当然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跟我自己的脸皮比较厚、常常能够让唾面自干有些关系。今天回想起来,可能还应该归功于两点:一是化学所是中国科学界很有传统的老研究所,二是实验室还有经验非常丰富的经历过文革的老科学家。这样大家斗争起来还有起码的规则和分寸,这些大概都是人民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所缺乏的。所以,以前有知道内情的人透露说在同事们对我的斗争中,化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还算是仁至义尽的。对于这个说法,尽管我自己在一段时间心理上接受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从理性的角度还是基本认可。听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系主任或者实验室主任不堪其辱自杀的不少,想想自己生活在这样幸运的年代,三十年里面才有个把自杀的,难道不应该感到幸福和表示感激么? 《孟子·尽心上》中教导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己才刚当上教授不久,学术上还需要专心发展,系里又不是没有其他可能的人选,如果是个明白人,打死也不能把自己放到火上去烤啊。为此,我也更觉得曹廷炳的不应该去做那个系主任,尽管这很可能并不是导致他最终选择自杀的唯一因素。 我到人民大学化学系的网页上去看他们的师资力量的情况,其基本特点是尽管有一些教授的研究还不错,但总的来讲整个系缺乏学术资历深厚和学术地位与影响较高的人。大家的学术层次和地位都差不多,矛盾也就比较集中,不像别的地方那样容易调和与置身事外。这样的一个系,又处于人民大学这样学校高层领导对理科建设和运行几乎完全是外行的环境中,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景的确堪忧。 人民大学化学系师资力量信息链接: http://chem.ruc.edu.cn/shizilili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 国外学术界有经验的同行曾经告诉我,如果一个系的普遍水平还不够高,就需要请一个有资历和威望的,能够获得资源支持的人来做department head。作为head,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对学院院长和校长负责,提高该系的水平和声望,所以他常常会被赋予对教授会投票结果的否决权,以及主导引进新教授的权力和掌握专门用于发展的经费和资源,任期也不能太短。 那些水平较高的系,较多数教授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发挥较大的影响和从外部获得较多的研究经费,系里面一般不太需要很有权力的系主任来添乱,这种情况下的系主任一般才是所谓的department chairman。学术民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式,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客观分析人民大学化学系的情况,原则上是需要一个好的head,而不是个谁也对付不了的chairman,等到学术水平和影响上去了,再做调整和改变不迟。如果中国人民大学在创建理学院的时候就明白这些道理,大概也不会出现曹廷炳这样的悲剧。 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能够从曹廷炳的悲剧中吸取教训,更不要在建设理学院的这件好事情上始乱终弃。最好是能够好生想点办法,在经费、资源和人才的多个角度去切实解决理学院发展中客观问题。最简单的一个建议,既然人大要办理学院,在若干个副校长中能不能有一个是科学家出身的人呢? 不然的话,曹廷炳恐怕就真是白死了。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34640 次阅读|52 个评论
享受生活,认真工作;关爱他人,共同受益
chemicalbond 2012-3-22 23:16
人民大学化学系曹廷炳教授,无法忍受生命之痛,从楼上跳了下去,匆匆地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他是解脱了,可是我们这些围观者怎么办? 人生苦短,享受生活至关重要。否则,人生没有什么意思,无论做了多大贡献得到多少名利信了神马教。 如何才算享受,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无论如何,自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享受生活才能算是靠谱,那样的生命才会有价值。即使没有财富和虚名相伴,也不太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现代社会,温饱没有问题。要生活得有尊严,就必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否则,赶紧放弃那份工作,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要是真的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就会认真地去做,也往往会做得很好,更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否则,他需要做的事有两种,一是赶紧换个工作,另一种便是找个心理医生。 可惜,在我们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换个满意的工作谈何容易,而合格的心理医生又在哪里? 关心你身边的人,让这个社会多一些温暖。如果能够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我们自己都定能从中受益。相反,冷漠就象是不合格的汽车尾气,大家都使劲地排放,遭受污染的终究会是每一个人。 曹廷炳先生,选择化学不是你的错,但是选择自杀却是你的不对,因为那个过程已经无法实现逆变换了。 愿你在天堂里安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水还流,人却已逝,记儿时的大哥哥曹廷炳
热度 65 seesky 2012-3-22 20:01
84 年到 94 年之间的那些夏天注定是我童年中最美丽的时光。有很多美丽的东西值得我回味。而此刻,我只能想起一个人物,他的乳名叫小军,姓曹,辈分廷,名炳。 姥姥家门前的河流清澈见底,屋后的山郁郁葱葱。一到了夏天,我总会牵着牛去姥姥家的村庄放牛。其实我不是喜欢放牛,而是以放牛的名义和表哥们一起玩耍,水里游泳,抓河虾,掏鸟窝,打扑克。小军要比我大很多,显然在我眼里他已经是大孩子了,因为他放牛的时候,总是要带着书,他看的书对那时的我而言是天书。我不在乎这些,我最关心的是他能不能和我们一起打扑克。 把牛散放在山上或者河滩前,我们几个小伙伴随便找个树荫地方就可以打牌了。玩得最常见的一个游戏就是“快打 24 ”,也就是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从出现的四张扑克上算出数值为 24 的即为赢家。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是根据数字一板一眼的计算。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组数字是: 7, 8, 9 , 10 。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都没有算出来。小军说他有办法,他说 8 乘以 9 等于 72, 然后 72 除以“ 10 减去 7 ”即为 24 。我那时惊呆了,大概 8 , 9 岁的样子,被这样的算法彻底征服了。因为通常都是从小逐渐累积到 24 ,比如 9 除以“ 10 减去 7 ”再乘以 8 就为 24 ,可是他却采用了一种从大到小的计算程序。在那么多次的游戏中,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算法。之后,为了确认这是不是正确的,我特意拿出那几张牌在地上演算一番。对于现在的小孩儿而言,计算这个也许是太小儿科了,可是对于那时的我绝对是一次重击,至少是思维上的重击,以至于我至今不忘。 再后来,小军从我们的放牛伙伴中彻底退出了,我已经不记得他是什么时候不再放牛了。唯一的最后一次见面是我在去姥姥家的路上碰到过他一次,他正骑着自行车去县城高中。再后来,听舅说他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再后来,说是他去了美国哈佛大学,为这事还经常被表哥们调侃:有本事你去上哈佛大学啊,只怕你只能上“哈呼”大学(哈呼或者呼哈在我们哪儿有打瞌睡的意思)。 我只能说没关系,上啥大学都行,只要是大学。 再后来,舅说他已经回到人大当老师了,同时也对我说过两年也回来,在大学任教该多好啊,学校比社会上好。我还曾经想请教他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因各种原因,再也没有联系过他。 小军永远不知道他的逆向思维在一直影响着一个小弟弟。我宁愿他在腾空前的瞬间,哪怕一秒钟,他再次使用一次逆向算法,他或许会赢回整个世界。如今他却彻底的躺在了人多路窄的帝都。他打败了自己,却其哀无穷。 也许春回大地,或者家乡依然料峭春寒,儿时的青山大多已经不在,唯有清澈的河水还在流淌,但愿小军可以魂归故里,因为故里还有可以放牛的地方。
15155 次阅读|95 个评论
沉痛悼念曹廷炳博主
热度 131 科学网编辑部 2012-3-21 23:58
沉痛悼念曹廷炳博主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廷炳,于2012年3月16日在北京不幸辞世,终年39岁。 曹廷炳教授于2007年2月1日加入科学网博客,是科学网的资深博主。2011年11月25日曹廷炳教授最后一次登陆科学网。 在此,科学网编辑部全体同仁向曹廷炳教授致以沉痛的哀悼!愿逝者安息! 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讣告 科学网博文:人民大学39岁化学系主任自杀身亡 曹廷炳教授的科学网博客 曹廷炳教授简介
29294 次阅读|136 个评论
人民大学39岁化学系主任自杀身亡
热度 300 yz2011 2012-3-21 20:26
人民大学39岁化学系主任自杀身亡
16日,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曹廷炳教授从高楼跳下后身亡。 曹教授是1973年生,属于青年才俊,北大博士毕业后去哈佛跟随某大牛做了3年博士后,2005年被人大引进。几年来,科研成就不错,2011年11月还在《德国应用化学》这样的牛刊上发表论文。 据说,曹自杀原因在于压力过大,而且化学系人际关系紧张。跳楼后留下了遗书,妻子无工作,孩子很小很小。 人间惨剧啊!看来,人大这样的文科学校,校级领导都是文科出身,确实没有孕育理科的环境,不适合建立理工科院系,或者说短期内人大校领导想出政绩很难!你看,都出了人命!!! 愿逝者安息!望生者引以为戒! ***经刘立博主提醒,曹教授是科学网资深老博主,2007年科学网上线两周后(2007-2-1 16:03)就注册了,可能因为太忙,没有写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 作为科学网博友,致以特别的哀悼! 后记: 曹是我朋友的朋友。曹的事情发生在16日,网上零星有些消息可惜很快被河蟹了。所以我才尝试借助科学网来发布,没想到科学网影响如此之大,据说很快报纸报道了,也上手机报了。 出了这种意外,人大自然也就蒙上了一种阴影,一个文科学校的扩容之路值得反思。 曹教授教授简介: http://chem.ruc.edu.cn/shizilili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 曹廷炳,教授,男,1973年7月出生,河南省光山县人。1996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99年北京服装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2005于哈佛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2008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 Email :tcao@chem.ruc.edu.cn 电话 : 010-62514332 教授课程: 目前讲授本科生《高分子化学》以及研究生《功能高分子》等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 i.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功能化 ii. 非传统微纳米图案化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化学传感及能源器件上的应用。 Iii. 基于驻极体(Electrets)材料的超分子组装 科研项目: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在驻极体上构筑有序分子组装体系”以及“非传统方法制备超精细纳米结构及其应用”,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超精细结构的集成微流芯片检测新方法”,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   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 1. Mianqi Xue, Xinlei Ma, Zhuang Xie, Liting Duan, Yuqian Jiang, Meining Zhang and Tingbing Cao *, Fabrication of Au-based Conducting Polymer Nano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Gas Sensor Applications, Chemistry,- An Asia Journal , 2010, 5, 2266. 2. Yiheng Zhang, Dan Zhao, Xinxin Tan, Tingbing Cao *, Xi Zhang*, AFM Force Mapping for Characterizing Patterns of Electrostatic Charges on SiO2 Electrets, Langmuir , 2010, 26, 11958. 3. Xinlei Ma, Dan Zhao, Mianqi Xue, Hai Wang, Tingbing Cao *, Selective discharge of electrostatics using a patterned hydrogel stamp, Angew. Chem. Int. Ed. , 2010, 49, 5537. Dan Zhao, Liting Duan, Mianqi Xue, Wei Ni, Tingbing Cao *, Patterning of Electrostatic Charge on Electrets Using Hot Microcontact Printing, Angew. Chem. Intl. Ed., 2009, 48, 6699. Zhuang Xie, Liting Duan, Yuqian Jiang, Mianqi Xue, Meining Zhang, Tingbing Cao * , Thinner is better: ultrathin conducting oligoaniline film for gas microsensors with ultralow detection limit, Macromol. Rapid Commun. 2009, 30, 1589. 6. Mianqi Xue, Zhen Zhang, Nan Zhu, Fangfang Wang, Xin Sheng Zhao, Tingbing Cao * , Transfer printing of metal nanoparticles with controllable dimensions, placement and reproducible SERS effects, Langmuir , 2009, 25, 4347. 7. Fangfang Wang, Mianqi Xue, Tingbing Cao *, Thermo-chemically patterning of polymer film with tunable size reductions using metal-coated PDMS stamps, Adv. Mater., 2009, 21, 2211. 8. Mianqi Xue, Yang Zhang, Yanlian Yang, Tingbing Cao *, processing matters: the in-situ fabrication of conducting-polymer microsensors enables ultra-low-limit gas detection, Adv. Mater. , 2008, 20, 2145. 9. Mianqi Xue, yanlian yang, Tingbing Cao *, Well positioned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fabricated by nanotransfer edge printing, Adv. Mater., 2008, 20, 596. 10. Tingbing Cao , Qiaobing Xu, Adam Winkleman, George M. Whitesides, Fabrication of thin, metallic films along the sidewalls of pattered stam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arge printing, Small, 2005, 1, 1191. 11. Byron D Gates, Qiaobing Xu, Venkat R Thalladi, Tingbing Cao , Knickerbocker Tanya, George M Whitesides, Shear patterning of microdominos: a new class of procedures for making micro- and nanostructur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04, 43, 2780. 12. Tingbing Cao , Fang Wei, Xiaoming Jiao, Jinyu Chen, Wei Liao, Xinsheng Zhao, Weixiao Cao, Micropatterns of protein and conducting polymer molecules fabricated by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and photolithography techniques. Langmuir , 19, 8127, 2003. 13. Tingbing Cao , Fang Wei, Yanlian Yang, Lan Huang, Xinsheng Zhao, Weixiao Cao, Microtribologic properties of a covalently attached nanostructured self-assembly film fabricated from fullerene carboxylic acid and diazoresin. Langmuir , 18, 5186, 2002. 14. Tingbing Cao , Shuming Yang, Jie Cao, Maofeng Zhang, Chunhui Huang, Weixiao Cao, Nanoassembly film of carboxylic polyaniline with photosensitive diazoresin and it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properti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 2001, 105, 11941. 曹廷炳课题组在非传统图案化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http://chem.ruc.edu.cn/shouy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3 近年来,大面积的有序金属纳米图案化由于其在光电、传感、等离子共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化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支持下,化学系曹廷炳教授领导的功能高分子器件课题组在非传统微纳米图案化加工研究领域取得的系列研究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一种新型制备有序金属图案化技术——有机蒸汽辅助制备金属微纳米结构。这种既简单又便宜的制备金属微纳米图案的方法,综合利用金属薄膜沉积,有机蒸汽溶胀硅橡胶模板,转移印刷这几种技术。基于硅胶模板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胀,使得在硅胶表面沉积的金属薄膜裂开,将裂开的金属薄膜转移到硅或者柔性基底上,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金属薄膜的可控断裂,并在室温下操作得到大面积、可控、高精度图案化的微纳米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等离子共振效应,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表面增强拉曼(SERS)。 这种方法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光电子器件,尤其是柔性电子器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106490)。 不同溶剂调控金属纳米图案的紫外吸收光谱 制备有序金属纳米图案的示意图以及金属纳米的 OLED 和 SERS 图 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106490/abstract
个人分类: 生活|125752 次阅读|29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