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低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因为我们是学者----多流汗少低头!
热度 9 lin602 2013-8-14 10:47
做大学老师近32年,再干几年就跟单位说88了,完成了我们这代人工作的任务,也尝到了在大学工作及人生生活的‘酸甜苦乐’。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与自然、命运进行抗争,对人生中遇到的无数事情进行选择。 在大学做教师,不但社会上同行在看着你,本校的同事及学生也在看着。每个教师是什么风格,什么人生观,学术水平如何,是不是虚的,大家都有评价。学生们可能不能彻底清楚,但对于一种风格还是知道的。 在大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内心还是尊重有点学术水平,头抬着有着自己风格的教师。有些‘牛’人尽管经费多,职务高,但大家未必从内心看得起他! 人生,得到这个往往会失去那个,经常不可兼得。 作为学人,选择‘多流汗,少低头’。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看资料、做实验、与外联系,以多付出少得到的心态来做科研,让自己的科研实力强一点来支撑自己的科研条件。 在大学,能够让大家说‘这个老师还可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其中不但是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 ‘象个教授’是对教师一个最高的赞赏! 学者,只要你的头在权贵面前低下了,你在同事、同仁及学生们面前就矮了半截!
374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有货,有点货和没货
热度 26 cwufp 2011-8-21 11:11
有货,有点货和没货
俺一直喜欢年轻人,对年轻人更多的关注,甚至读博文也是喜欢看年轻人写点什么,看他们怎么想现在的科研,怎么看世界,却不是很关心大牛和老牛。牛人们已经很牛,之所以牛是因为很多人关注,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与其找上门去让人藐视,不如跟更容易平等相处的年轻人玩闹。我很尊敬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过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的人,譬如,袁隆平,邓稼先等,当然也尊敬华罗庚、陈景润这样为科学做出贡献的人,更是尊敬叶企孙这样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栋梁的大家,却从没有崇拜过任何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崇拜两个字。仅仅在几个比较牛的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就想让我崇拜,那是门也没有。俺办公室楼上的王老师也上了Nature的封面了,批判的就是这种把科研搞成名利场的行为。俺天天和一些科研成就很辉煌的院士或者大牛在一起工作,也和一些和我不同研究所、不同专业的院士大牛在一起生活,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表露出希望我崇拜他们的态度。有的大牛和我住在一个门洞,经常一起谈工作,聊天,有时进出门口还是他们给我开门,大家都觉得很自然,从没有感到“崇拜”的存在。 昨天,一个年轻博友柳东阳发了一篇博文,叫 银杏果 ,紧接着刘洋也发表了一篇叫 银杏果密度大PK ,刚好,俺楼下也有几颗银杏树,俺今天回家专门看了一下,发现和他们照片上拍到的银杏很是不同,主要区别不是果实,而是树枝的形状。 柳东阳老师的照片,树枝上的果实的确少了,因此不能算丰收;刘洋老师的照片看上去密度很大,却是太局部了,看不出来整体是多还是少。而俺楼下的那几颗银杏树,却清楚的告诉哪颗是丰收的,哪颗是没有果实的,哪个枝头是多的,哪个枝头是少的,办法是很简单的,那就是“低头”。 前几天听到一个小段子,男人应该向自己的小DD学习做人:从不对外炫耀;该挺的时候能挺起来;能培养接班人;能制造摩擦,制造摩擦不是让别人痛苦而是感到愉悦;最重要的是在成功之后能够缩小自己,低头,服软。。 给自己放的一个星期暑假也结束了,这几天回归科学网也写了不少篇,又该工作了。我希望科学网的博友之间的关系就像第二张的狗尾巴草一样。 长着很多果实的银杏和不长果实的(背景哪颗) 相敬如宾的狗尾巴草
5473 次阅读|60 个评论
“低头看星星”与“仰头过水坑”
zhumengjin 2010-12-9 12:07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科教政策和舆论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错误导向问题,其中产学研一体化的提法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谬论。 科技研究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研究(上游)、应用基础研究(中游)与应用研究(下游),这三个层次大致分别对应着牛顿、钱学森与普通工程师(这种对应或许不严谨)。 真正在上游从事源头创新研究的是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抬头能够让人看到满天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雄伟、宇宙的博大。抬头可以使你胸襟更宽阔、视野更远大。只有习惯于抬头用更高视角看问题的人才能解决真正原创的基础科学问题,习惯低头看脚下的人成不了牛顿第二。经典力学理论的创建者牛顿,他一生都在关注星空,即使是晚年对上帝存在性的探索那也是头顶天空的事儿。如果牛顿习惯于低头看问题,那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伟大的牛顿。 在国家层面,产、学、研无疑都是需要的,而且都很重要 。 产学研一体化的提法是变三元化结构为产学研一元化的组织结构。什么是一元化结构?就是要求您在科研活动中要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统筹和对接起来,不同性质的科研都要统一向产业化看齐。产学研一体化是要在政策和舆论上让每个研究按上游、中游、下游无缝对接起来,要从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最好到应用为止。 事实上,这可能么?对 于某个具体的单位(比如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农科院),提产学研一体化或许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在国家层面这样提则大为不妥。 产学研一体化这样的政策舆论导向可以解读为让人做无所不能的万金油式的全才。可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细分的大势下,一个人有可能成为上游、中游、下游均样样精通的全才么?即使是一个人上游、中游、下游均样样皆能,但能做到样样精通么?实际上,对于一项尚处于进行状态、尚无定论的基础研究,也根本不可能按预期与中游、下游对接。 那些处于源头的基础研究是无法预期的,能与中游、下游对接的基础研究也绝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 其实,科学研究没必要那么势利,一个民族需要那些长期抬头仰望星空的人,我们应鼓励那些仰望星空的人去做那些尚无具体应用前景的纯研究,中国迫切需要牛顿那样的伟大科学家。也许有人对鼓励没有应用前景的纯基础研究不同意,会拿小日本说事。小日本是很功利,是很注重科技的实际应用。但是,我们同时又选择性地忽视了小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事实上,小日本国家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和美国在同一个数量级,小日本不仅重视应用研究,同样也重视基础研究。 从近年来拿到的诺贝尔奖数目足以说明小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 能拿应用来衡量其是否重大的研究决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像973这种由重大实际问题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本不该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称为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才名符其实。 真正从 源头开展创新研究工作的人不应被脚下的水沟所羁绊。对于真正的基础研究,我们不应拿应用前景或应用预期来衡量它、评价它、限制它。 牛顿们不应盯着钱学森们、普通工程师们该盯的脚下水坑。 我们要引导牛顿去做牛顿该做的事,要引导钱学森去做钱学森该做的事,也要引导普通工程师们去做工程师该做的事 。 产、学、研本该是三元兼局部二元结构的 , 但产学研一体化则大谬,其本质是逼着本该仰望星空的牛顿们去干普通工程师们该干的事儿,同时也是逼正在跨水坑的人不得不仰头去看头顶的星星。 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事儿。一个合理的科技政策,不应逼着人去低头看星星,也不应逼着人去仰头过水坑。该搞基础研究的,您就按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搞您的基础研究,该搞应用(基础)研究的,您就按生产实践需求搞您的应用(基础)研究,别什么都去搞,结果什么都搞不好。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史上就没出现过真正的通才!专家只是某一方面专才能成为专家,什么都会的只能成为社会上人人唾骂的砖家。 可是,什么时候不再低头看星星与仰头过水坑呢? 【图片源自公开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99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