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吃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私房菜(四):腌笃鲜
热度 15 mdzhao 2014-8-12 10:43
腌笃鲜在江南地区算是一道家常菜,因为它制作简单,味道鲜美,在上海、江苏等地很常见,但到杭州以后却发现杭州人家里不大做这个菜,要到饭店才能见到,不过只要是竹笋的季节,有朋友来家聚会偶是必定要做一个腌笃鲜的,而做这个菜的时候也根据自己的口味作了些改良,勉强算个私房菜吧。 腌笃鲜其实就是鲜肉加咸肉加春笋炖的汤,不过在制作中还是有些许区别,从材料看,最多的是用五花肉作为鲜肉的材料,也有用腿肉、排骨、蹄髈代替的,咸肉也有用火腿、咸脚圈代替的, 记得以前母亲做这个菜的时候用的材料是五花肉切块,咸肉却是一大块一起放汤里煮,吃的时候再把咸肉切成片。也有把肉先用油炒一下再炖汤的,有把肉先开水过一下再炖的。但其实这个菜怎么烧都味道很鲜,主要还是个人的喜欢和口味问题。以笋为例,有些人喜欢吃有点嚼头的笋,有的人则喜欢嫩的笋,就应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材料。 偶自己做这个菜主要的心得是,选自己喜欢的材料,五花肉太肥了点,用来炖汤不是太喜欢,所以改用仔排,仔排的肉炖汤吃起来更美味,有骨头的肉炖汤也更浓一点。咸肉就用新鲜的咸肉,(不喜欢火腿,感觉火腿有点hao味) 。竹笋则喜欢嫩一点的。制作过程:咸肉切略厚的片与仔排一起大火烧开,撇去血沫后加一点酒、几片姜用小火炖,到肉熟了还未烂之时加入滚刀切好的竹笋和百叶结(如果嫌百叶结有豆腥味的话可以先在开水里过一下再放汤里),由于咸肉加的量和它本身的咸度会影响汤的味道,所以要尝一下,够咸就不用加盐了,若不够则加盐适量。继续炖到肉烂便大功告成了,可以加点味精,不过这个汤已经很鲜,完全可以不加。 特点:仔排和笋、百叶结为主要材料,咸肉少放吊点鲜味就行了。仔排比五花肉更好吃,春笋则爽脆鲜美,加的百叶结可以吸去汤的油,使汤吃起来不那么油腻,而百叶结则吸收了汤的鲜味和油,很好吃,也丰富了汤的材料。
个人分类: 吃货经验|5007 次阅读|32 个评论
私房菜(三):凉拌萝卜丝
热度 11 mdzhao 2014-7-31 15:52
天气热了,饭桌上少不了各种凉拌菜。凉拌菜简单方便又营养,冬天吃太冰了点,夏天吃却是清凉爽口刚好。我发现南方和北方的凉拌菜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北方比较喜欢在菜里放蒜泥之类的东西,四川等地喜欢放辣,南方喜欢放糖。我自己基本属于南方口味,从小对生的蒜就不习惯,也吃不了辣,所以凉拌菜大多以糖醋为主,但这款凉拌萝卜丝却是另避蹊径,好像与一般的凉拌萝卜丝做法也不同,可以算得一道私房菜了。 萝卜在民间有“小人参”的美称,可见其营养丰富,所含的多种营养成分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生吃萝卜还有特别的好处,不仅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且还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病作用。因为生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其含量比梨高8~10倍,而维生素C是防癌、抗癌的能手。生萝卜还含有一种抗肿瘤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对食道癌、胃癌、鼻咽癌、子宫颈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萝卜中的木质素可使巨噬细胞的活力提高2~3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凉拌萝卜应该是一道很好的菜。 以前偶对做这道菜是有顾忌的,因为偶的刀工不好,特别怕切丝,切出来的丝也都粗得像棍子。母亲却有很好的刀工,而且切得很快,看她切萝卜丝真像看表演似的,嚓嚓嚓嚓,菜刀飞舞,很有节奏,一下就切好了,而且切出来的萝卜丝又细又匀。我则不但切得很慢,还切得不细,直接影响口感。好在后来有了专门擦丝的工具,可以把萝卜擦成细细的萝卜丝,才能把这个菜做得比较正宗。 材料:常见的萝卜品种有红萝卜、青萝卜、白萝 卜、水萝卜和心里美等,做凉拌萝卜丝最好是用含水分多的萝卜,白的长萝卜最好,白的小圆萝卜也凑合,其他萝卜偶没试过,但绝对不能用胡萝卜。萝卜刨去外面的表皮,擦成细丝,放盐腌半小时,挤去部分水分。小葱4-5棵,剁成细细的葱泥放婉里。油适量烧热,温度至少150度以上,把热油浇在葱泥上,要能发出吱吱的声音,喷香的葱油便制作完成了。随后把挤去一半水分的萝卜丝放入葱油婉里拌匀即可,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加入适量味精和绵白糖。我自己喜欢的味道是不加味精,但要加3勺绵白糖,拌好的萝卜丝有一点点汤汁,咸里带甜,葱香扑鼻,非常美味爽口。 延展: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处理莴苣,材料换成莴苣,其他流程都一样。莴苣也是营养丰富的一种蔬菜,而且是夏天的当令蔬菜。此外做这个菜也可以加入一点切成细丝的海蜇皮,就更上档次了。
个人分类: 吃货经验|7118 次阅读|26 个评论
闲扯“吃货”
热度 1 czy2010 2014-7-21 16:41
“吃货”,度娘说 ,多指爱吃的人。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是大家最认可的解释是指特别会吃、特别爱吃的人。据称 “吃货” 最早出现在 1991 年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第七集《水淹七军》戈玲号召大家去吃丰收的萝卜时采用了“吃货”一词。吃货并不算网络文化的创造,但受益于网络时代的传播和共享。吃货更多特指对美食的爱好家,高于一般的吃客。但是大家使用是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并作为一个好吃的借口。 记得小时候,物资紧张,家里又穷,各种食物都要计划着吃,那时是以“肯吃”为耻的,要是哪个小孩被人说是“肯吃”的,那就说明这是个坏小孩,家长没教育好,整个家庭都蒙羞。在自己家里大人一般都尽量紧着孩子吃,但是这样养成习惯后,到外面吃饭时,小孩子就会有吃独食的表现,被人诟病。所以家长们在平时和出门前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吃独食,不要大吃大揽,不要“赖的死不吃,好的吃个死”,要谦让,要分享,别人给的东西不要随便就接受,要经过大人的同意,跟别人一起出去不要嚷着买东西吃,等等,唯恐“肯吃”的名号落到自己孩子身上,给自己丢面儿。 但是,为什么现在“吃货”们能够大行其道了呢?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呵呵,这是个值得分析的现象。首先,根本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学在这里显露了一把。现在生产力发达,各种物质资料丰余,人们再也不用为一个蛋糕怎么分配而纠结不已了,而是更讲究均衡、健康。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出健康,吃出档次,边吃边晒,吃出幸福感。其次,就是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其实这也属于上层建筑,也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现在的社会是以贫为耻,“笑贫不笑娼”,只要你有钱,不论来路,就是成功的代表。穷代表的是没本事。而成为一个“吃货”,说明这个人不仅成功,而且懂得生活,懂得享受。最后就是社交的需要。如今人们的爱好形形色色,但是吃是永恒的,人类一路进化而来,“好吃”是写在基因里的,是一种本能体现。“一群吃货”是多么会有共同语言啊,大家交流吃的经验,吃的心得,传播美食地点,这是最广谱的沟通方式,大家看看自己的微信圈有多少是关于美食的就知道了。而且人们总是想把更多的成功人士拉进自己的朋友圈,“吃货”作为成功的标签之一,毫无疑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我是个“吃货”吗?坦白讲我小时候觉得自己很是“肯吃”,什么好吃的都喜欢,不挑食,但是家教好,伪装的很好,每次叔叔阿姨要给我东西吃,一开始我都会“断然”地拒绝,如果他们坚持,我就会无辜地看着大人,请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说“ #* ,拿着吧,谢谢叔叔 / 阿姨。”我才会很“不情愿”地接受,否则,我一定表现得那食物像个拉开了引线的手榴弹一样,唯恐它最终留在我的手里。长大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肯吃,还是不挑食,难吃(高中食堂)的吃得下,好吃的也不会边拍照边吃个死。也许这才是人类自然伸张的饮食欲望吧 。 结尾说个笑话,说,每个人的一生能吃掉的食物是定量的,只不过有的人吃的快,有的人吃的慢。呵呵,不过说真的,经常吃太饱会折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私房菜(二):美容猪蹄独家烹饪法
热度 17 mdzhao 2014-7-3 11:24
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饮食偏好,比如偶就特别喜欢啃骨头,其实小时候没多少机会吃大鱼大肉的,大多数小孩都喜欢吃大块肉,但偶却对那些骨头骨脑情有独钟,所以各种爪子成了我的最爱,包括鸡爪、鸭爪和猪爪,小时候不像现在可以买专门的爪子吃,不过只要家里吃鸡或鸭,这些爪子都由我包干了,好在没人和我抢。鸡爪鸭爪还偶然有机会能吃到,但猪爪却基本是吃不到的,那时候吃肉要凭票,那点肉票父母是舍不得去买猪爪来吃的。我印象特别深的唯一的一次吃到猪蹄是父亲单位一退休工人从乡下给父亲带来杀猪留下的四个猪蹄,母亲煮了一大砂锅红烧猪蹄,那个美味让我在多少年后都忘不了。上大学后,在学校食堂看到有猪蹄,那时菜都便宜,2毛五可以买一块大排加个菜底,而半片猪蹄加菜底却要三毛五,自己很奢侈地买了一份,没想却吃得狼狈万分,那猪蹄煮得不太烂,啃起来特别费力。当时自己还很注重形象,不好意思用手拿了啃,谁想越注重形象还越是毁了形象,手忙脚乱吃得脸上都是汤汁,猪蹄又胶质很重,擦都擦不掉,最后还把有三分之一没啃完的猪蹄给掉地上了,那个心疼啊!从此再也没敢在学校食堂吃猪蹄。 后来吃肉不再需要凭票了,婚后自己做菜,便有机会过些时候就弄点猪蹄来吃。特别是有一阵到处宣传胶原蛋白的功效,据说猪蹄便是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饭店的猪蹄都被称为美容猪蹄或美容猪手,这让自己给喜欢吃猪蹄的偏好找到了最好的理由,而且在偶的影响下,女儿也好这一口,便隔三差五地会弄了吃。不过猪蹄的胶质太多了,总是在吃的时候感觉把嘴巴都粘住了,红烧的话稍微把汤水收干一点便容易粘锅,汤水多则剩下的汤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一次在饭店吃一道猪蹄的菜,那猪蹄是用走油蹄髈的做法处理,应该是煮烂后又在油里炸了一下,它的好处是汤水没那么粘稠,吃起来就没那么狼狈,不觉大赞。不过自己家里做菜不可能起那么大油锅,但灵机一动想到当年父亲做白斩鸡用凉水冲鸡皮的方法,便如法炮制,经不断改良,摸索出做猪蹄的独家方法,做出来的猪蹄同样大受赞扬,成为又一道赵氏私房菜。 具体方法:猪蹄切块洗净,入锅用大火烧开,随后倒掉水把猪蹄洗去血沫,重新入锅加水,水中加少量料酒和姜片,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炖,到猪蹄烂熟。捞出猪蹄用凉水把猪蹄冲凉后,用酱油、糖等调好的汁水腌制数小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八角、五香粉等调味品。等猪蹄入味了加入料酒用中火煮约半小时,再用大火收干汁水即成。偶一般只用酱油、酒、白糖三种调料,别的都不加,这样的猪蹄更原汁原味。 小窍门:要等猪蹄凉透后腌制,否则胶质会和腌制的汁水混合后凝结起来便不容易入味了,料酒等烧的时候再加入,否则腌制的汁水太淡入味便不够。因最后凉水冲过猪蹄后减少了表面的胶质,最后一道加了调料煮的时候汤汁不会太稠,与那油炸过的走油猪蹄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前面炖猪蹄的汤已经很浓了,是很好的高汤,可加入其他蔬菜和材料做各种汤菜,如笋干冬瓜汤、菠菜汤、菌菇汤、白菜粉丝汤等,不过猪蹄的汤虽多胶质但口感不太好,可在汤中再加几片咸肉或火腿,便成为既鲜美又富含胶原蛋白的美容汤了。
个人分类: 吃货经验|5321 次阅读|45 个评论
私房菜(一):营养汤和它的改良版
热度 27 mdzhao 2014-6-29 15:23
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喜欢的人不少,不过我却没有全部看,只看了有限的几集,以偶这个吃货的眼光看,这个节目其实算不得一个美食的节目,而是加入了许多文化的、情感的甚至猎奇的元素,那种舌尖上的感觉便不那么纯粹了。看这个节目的确可以长不少见识,但里面介绍的那些吃的,要么食材的获取特别难,要么做起来特别麻烦,大多数都不是普通人家里便可以做出来的。自己的博文分类中,有一个 “吃货经验”,却并没有多少博文,大概是所有博文中占比最少的一类了,其实一直想好好补充一下这个系列的博文,毕竟自己也可算得一个吃货。快到暑假了,便准备写一个私房菜系列,把自己做吃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而最主要的一点,要反《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而行,绝不故弄玄虚,所介绍的都是那些自己经常做经常吃,但又有一定特点或小窍门的东西,那才能称得上“私房菜”。因为偶是个怕麻烦的人,所以这些私房菜都是做起来不复杂,人人能上手的东西。 开篇该介绍什么菜偶还是颇费了一点思量滴,似乎应该弄个特别点有档次的东西,但后来想想或许还是普通的东西如果烧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更能体现出偶那“私房菜”的价值,所以决定先介绍以卷心菜为主要食材的菜。材料:卷心菜、西红柿、土豆。 卷心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在杭州一般被称作“包菜”,最多的有蓝包和圆包,现在还有紫包,在饭店最常见的做法是“手撕包菜”,或凉拌。但我经常做的却是在炒包菜的时候加进煮熟的一个土豆和一个西红柿,包菜可以先用适量的油炒一下,然后加入一个煮熟切片的土豆和去皮的西红柿,一起煮,等土豆有点起沙,与西红柿煮出的水混合,整个菜都基本不见汤水时便可加入盐(可根据自己喜好加适量味精或糖)后起锅了。 这个菜至少在我周边的朋友中是独创的,而他们吃了都说好。不过偶不敢贪天之功,其实做这个菜的灵感来自母亲小时候给我们做得最多的一个菜——营养汤。卷心菜大概是一年中能吃到的时间最长的一种菜了,而且价格便宜,营养丰富,所以母亲经常用它做汤。那时不太可能经常炖肉汤,我们家的习惯却是每顿饭都要有个汤,这大概是母亲的习惯,哪怕是纯素的东西也要做个汤,像笋干冬瓜汤、荠菜豆腐汤,榨菜蛋汤、雪菜豆瓣汤、榨菜鸡毛菜汤等等,哪怕没什么东西也要弄点酱油、盐、麻油再撕几片紫菜开水一冲撒上葱花弄个简单的紫菜汤。而卷心菜土豆西红柿煮的汤属于料最足的,母亲往往都是煮一大锅,还会打两个鸡蛋,便算主菜了,吃饭的时候会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母亲说,卷心菜、西红柿、土豆都营养很好,搭配在一起营养更好,加上了鸡蛋,那就是营养汤了。所以这个菜在我们家便被称为营养汤,卷心菜要先用少许油煸炒一下,与西红柿的汁水混在一起便会在汤上漂着一层红色的油花,西红柿酸酸的带点甜,土豆和卷心菜都煮得烂烂的,在素菜的汤里是味道最好的一个。后来我查了一下,卷心菜富含维生素、维生素B6、叶酸和钾,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食物中排名第三,它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保障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它与西红柿、土豆的搭配还真的是最佳搭配,母亲称这个菜为营养汤是名符其实滴。 结婚后,老公家没有喝汤的习惯,自己一直吃食堂,也早就改变了每餐都要有个汤的习惯,所以做汤都是肉汤、鸡汤、鱼汤之类的,最不济也是西红柿蛋汤,从来不做纯素菜的汤了,这个营养汤在自己的食谱里便没了踪影。某天刚好家里有煮熟的土豆,炒卷心菜的时候突然想到母亲的营养汤,便在卷心菜里加了土豆和西红柿,结果那盘菜竟出奇的好吃,连女儿都非常喜欢,于是以后便经常会烧这个菜,有朋友来吃了也都说好吃,很独特,而且回去也能自己做,并趣称这是偶滴“私房菜”。 小窍门:土豆要煮熟后切片,西红柿用开水烫后去皮切片和块都可以,卷心菜用蓝包、圆包都可以,但要去茎,那些粗粗的茎煮不烂,和都很烂熟的土豆、西红柿、卷心菜叶子混在一起便影响口感。(如果煮汤,煮的时间够久能把卷心菜的茎煮烂可以忽略这一点。) 延展:如果做卤牛肉的话,可以用煮牛肉的汤加营养汤同样的食材(增加西红柿和土豆的比例,三种素菜的比例大致为1:1:1)做出别有风味的罗宋汤。略有不同的是要加上几个拍碎的蒜头,加几片牛肉则更佳。那个罗宋汤的味道比西餐馆里的更好,都是真材实料。
个人分类: 吃货经验|6787 次阅读|57 个评论
觊觎与潜伏
热度 21 xinyumri 2014-5-31 11:22
儿童节到了,特请出后院的几位吃货小盆友们,祝大家节日快乐! 1 2 3 4 5 6 7 8 9
个人分类: 生活|5205 次阅读|51 个评论
成为吃货不是我的错,那是宿命
热度 14 xiazhi397288 2014-5-5 20:58
当吃货遇上美食,那是一份惊喜;可当吃货遇上夏天,那可是一份惊吓了。满身肉肉遮不住,只恨当初吃太多,啊多么痛的领悟 ...... 还有一个 “ 坏 ” 消息,《舌尖上的中国 2 》已于 4 月 18 日开播了,又到了看着电视咽口水,看完电视睡不着的季节,吃 or 不吃,这是个问题。作为一个同样管不住嘴的人,在下来给你支个招:要么自摸小肚看看下面吃啥像啥的图然后面壁思过去 —— 不管用的话,那就看看这篇,与你分享的 “ 吃货是天生的 ”N 大借口(有科学依据的哦),来说服自己在吃货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吧。 借口一 我的爸爸的爸爸的 ...... 爸爸就爱吃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 在很久以前,食物还不多,原始人们为了生存,他们的身体逐渐懂得了囤积能量,就像许多动物冬眠做的那样,在夏秋把自己吃胖,冬天食物稀少的时候能抵御严寒与饥饿。因为高热量、高油脂食物能带来更多的能量和脂肪,更有利于生存,故而成为咱们祖先的首选。久而久之,这一饮食习惯就在我们的基因中烙上了印记,长久的一代代遗传下来了。因此,是你的祖先在告诉你多吃点肉哦。到了现代,虽然食物过剩,但高热量高油脂的饮食习惯还在某些人体内保留着,在满足口腹之欲之后,如果你没能迅速燃烧热量,自然就造成营养过剩的肥胖了。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你的确有理由把贪吃的责任推到祖先的头上,因为他们的需要,让你 “ 不由自主 ” 的有这种让体重飙升的喜好。而现代食物的加工处理方式,也对人的健康产生了影响。 在一篇对世界肥胖大会的报道中,路透社援引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口健康学高级讲师安妮 · 西娅 · 麦吉尔的话说,高能量的西式食品经过种种加工、处理,失去了其原有的诸多能量和微量元素,为弥补这一损失,人们想到了人工补加淀粉、脂肪和糖等,以让食物变得美味,且易于下咽。可这种添加 “ 美味 ” 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勾起欲望,让人更易过度饮食,更易造成人体能量过剩、微量元素失恒的 “ 营养不良 ” 状态。而这种不稳的 “ 非正常 ” 状态,又会使人体遭受出 “ 饥饿压力 ” ,而作出在身上储存更多脂肪的反应。 吃亦有道,我们还是要多吃天然食品,既健康也美味。 借口二 我的情绪出问题了,我要吃东西 “ 吃上瘾 ” 也是对抗压力的一种体现,全美四届最佳医生得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学研究中心主任大卫 · 赫伯博士表示,从遗传上来看,人类生存面对的最大压力是食物不足。对原始人类来说,一旦吃饱了,也就再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进入现代,压力来源于各个方面,但我们的基因无法快速地辨别压力种类,而依旧把它划为 “ 缺乏食物 ” 的范畴。于是人回到最原始的位置,让吃解决这些压力。 借口三 是 FTO 基因让我停不下来 好吧,基因永远是一切行为的最好借口。 “ 贪吃基因 ”FTO 基因就是我们这个 “ 借口 ” 的主角之一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基因,你减肥的决心高一尺,它让美食的诱惑力高一丈,最终你会按捺不住多吃一些。 FTO 基因最早发现于 2007 年,并发表在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杂志上。科研人员认为它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最普遍的基因。它定位在人体第 16 号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如果这两个基因副本都变异且呈显性,那么病态性肥胖的风险就会增加 70% 。 FTO 基因变异还会导致体内胃饥饿素水平增高,让人忍不住嘴馋多吃。 借口四 胃口特好?或许是 Bdnf 基因出问题了 贪吃基因不止一个,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发现名为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的 Bdnf 基因,在正常情况下, Bdnf 基因会通过脑细胞向下丘脑发送化学信号,像瘦素与胰岛素等,尔后大脑受到信号后向身体发出不再进食的指令,而一旦 Bdnf 基因发生突变,它发送的信号就不能被下丘脑所接收,实验中的老鼠就不知道什么是饱了。 简言之, Bdnf 基因突变会阻断身体与大脑的交流,让大脑并未和到身体已经处于吃饱状态的事实,从而让身体吃个不停。目前只是在老鼠身上发现这个现象,这个基因突变是否适用于人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借口五 吃东西让我更快乐 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研究表明,包括五羟色胺、多巴胺等在内的控制人类以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激素,有 95% 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因此,先愉悦肠胃,我们才能感到快乐,这是有可能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研究小组曾进行研究,发现人体中的 Taq1 基因的 A1 型等位基因与贪吃有关,而 A2 型等位基因则会使人感到饱足感,即,如果你有一个 A1 ,那就是一般的吃货了,如果同 拥有两个 A1 基因?那么,恭喜,你已经可以被归类为,超级吃货! 看到这儿,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慨叹上天的 “ 不公 ” 啊,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吃也不胖,自己却喝水都胖呢? 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 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发现名为 “ARIA” 的基因具有妨碍脂肪燃烧的功能, ARIA 基因表达被抑制的实验鼠不容易变胖。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而另一篇发表在《 Science 》上的,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联合研究的结果则显示, MRAP2 基因是让人喝水都长胖的罪魁祸首。一旦此基因缺失或受损,将会导致遏制食欲的神经细胞灵敏度降低,难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少掉了此 “ 刹车 ” 基因,吃货,都没法停下来了。 为什么我会胖啊? 普通人非疾病性的肥胖,当然与吃有关系。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除上文提到的进化及遗传因素外,肥胖还与表观遗传和肠道微生物有关。 我们知道,猪是与人亲缘性很接近的模式动物之一(不过,由于体型宠大且周期性长,利用的广度远不如小鼠和斑马鱼等)。 2012 年,通过对猪 DNA 甲基化图谱的描绘,中、美、英、加四国共同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肥胖与 DNA 甲基化的关系,以及许多与肥胖表型变异有关的新基因。 当然,也有很多研究业已证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对人群肠道菌群的构成,及种类数量的研究,也已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并显示出了其极大的潜力,为肥胖问题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 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 如果你想将吃货精神发扬光大,推荐一本自学成才的书《肠子,脑子,厨子》,作者是美国神经人类学家 John S. Allen ,这本书被称为吃货研究所。在舌尖上的中国 2 播出之前,可以翻翻了解人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这些问题,只是不知道你是否能 hold 住书里的重口味食谱 —— 油炸蚱蜢之类的 “ 美食 ” 呢?
911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年终帖:老设备的新用途
热度 22 xinyumri 2013-12-21 03:59
又到了岁末年初,看到大家都在做年终小结,我也来凑个热闹。 我今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实验室里一台半旧不新的老设备,开发出了新用途。 两年前,国内有两位医生来本市一家大名鼎鼎的医疗中心访问一个月。小地方,人生地不熟,旅馆里不方便开火,没车出行也极不方便,领导于是担负起了司机兼三陪的光荣任务。周日里把为数不多的几家中餐馆吃了个遍,到了周末,奥特莱特陪购物,大瀑布唔的陪观景。我则在实验室里锅碗瓢盆儿,把洋插队攒下的功夫全使了出来,还把那年从杭州背回来的天目山笋干也给用上了,总算是不辱使命。竹笋焖肉和素烧鹅,经钱塘名医鉴定,都很正宗。嘿嘿,俺老外婆手把手教出来滴。 然而几个周末下来,黔驴技穷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新花样来了。郁闷之中去了沃尔玛,在货架上看见了这台设备,当时灵光一闪,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有了这台设备,省事多了。无论荤素,往里一扔,开涮就是了,于是宾主尽欢。其实火锅特别适合双职工家庭,因此我们家冬天经常涮,四口之家,土法上马,一只电饭锅就够用了。添了这台广口大锅后,电饭锅便只用来履行其原来的功能了。这只锅不但又快又方便,而且每次涮完都会剩下不少的汤汤水水,正好可以用来煮面条。因为惦记老外婆的手擀面,又进了一台 pasta maker , 是善炊的农友三番五次向我推荐的。要说这达芬奇的吃货老乡就是聪明,发明了这么实用的全手动仪器,绿色节能就不提了,轧出来的面条可厚、可薄、可宽、可细。有了它,神马炸酱面、阳春面、打卤面、豆角焖面,统统都已经不在话下了。 不知北京的童鞋们,还记不记得东四的那家“加州牛肉面”,小愚当年每次路过时,都会咽一下口水。来了美国以后还念念不忘,总惦记着要去加州尝一尝正宗的加州牛肉面。许多年后,网络发达了,老愚成了文学城私房小菜的资深潜水员。有天看到一个帖子,才知道人家加州人民根本不吃牛肉面。明明是原创,却偏要去假冒山寨,把专利让给人家,这叫什么国际主义精神?想吃原产地加州牛肉面的美梦破灭了,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好在有了高端的设备,研发已经不是问题。 加州牛肉面,正宗的 咦,好像扯得有些远了,还是接着说高端设备吧。火锅只适合冬天涮,夏天正能量太多了点儿,设备就只好被闲置着。去年岁末年初回国,有一周是在武汉度过的。早就听说武汉的早点有名,果然是名不虚传。我和领导天天起大早,去同济医院旁边的“小梅园”排队等生煎包子,一边等一边欣赏人家做包子,瞧着瞧着,就想起了我实验室的那台老设备,回来以后一试,居然一次性地就成功了。 生煎包子,香菇猪肉馅的 受了成功的鼓舞,灵感源源不断。凡是需要煎的东西,韭菜盒子、锅贴唔的,一股脑儿地往里放。小朋友学校过教师节,指定要带锅贴去犒劳老师们,以前得花上一个晚上,一小锅一小锅地攒,现在两大锅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用大数据时代的时髦术语来说, high throughput !更加惊艳的是,还能做超大的千层馅饼,够一个村儿的人吃了。有了这神器,政府要是再砍科研基金,俺就辞职回家支面摊儿去了。 发面馅儿饼,公社食堂量级的 老庄曰:舞锅颠勺、烹鲜调味可以是一种艺术,也可以是一种享受,当可与诗书琴棋画并列。对此高论俺昕有戚戚,把这么文学的语言翻译成理工科版的,那就是: 对待做饭,要像做实验一样认真;搞科研,如烹小鲜。 不羡山高,也不慕海深,只需两间实验室,一间用来谋稻粮,一间用来加工稻粮,土豪虽然当不上,做个小富农还是可以滴。 没有泡菜解腻,粗茶代替成不? 粗茶,小富农风格的 奉上一堆主粮,意在给老庄和小和尚下一轮 pk 补充能量。那啥,您二位接着上大餐,荤素不限。 祝科学网的朋友们圣诞新年快乐!事事顺心如意!
个人分类: 生活|6688 次阅读|62 个评论
6000年前菜单上的辛辣食物
arthurw321 2013-8-23 15:26
即使是在史前的丹麦,一些人也喜欢吃辣。最近在波罗的海里发现了一个 6000 年的陶罐。从其中刮取的残留物显示,史前的人类会用辣味的调料来煮肉和鱼,这种调料有点像芥末。 英国约克大学的 奥利弗 · 克雷格 说,到底人类在哪个精确的时间点开始给他们的食物调味还是一个秘密。 “ 香料生长在野外,是当地植物群的一部分, ” 他说。 “ 所以,如果你发现某一地点有香料植物的遗存,你不会知道它们是真的用于食品里调味的还是来自附近生长的植物。 ” 因此,虽然已经在以色列一处 23,000 年前的遗址发现了香菜种子,我们还是不能确保它们真的是用来调味的。 纽约的克雷格和 海莉·索尔 现在已经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 6100 年前的北欧已经有人类主动向食品里添加调料——这是欧洲目前为止最早的已知证据,也许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最早的。 那是我的芥末! 他们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丹麦和德国的史前遗址里 74 个烹饪用具里面留下来的沉积物。其中含有肉和鱼的化学特征,还有古植物 - 矿物的食物痕迹 - 类似于药用蒜芥( Alliaria petiolata )的种子,当地出产,具有较强的辛辣味,但是营养价值不大。 很显然,在烹饪容器里的古植物比附近遗址沉积层里多的多。这表明,蒜芥是被从遗址外面带进来的,然后主动加到锅里。 “ 在欧洲,我们看到香料在几千年前就是进口商品了,但我们发现欧洲人在那以前很久就把香料用于食物了, ” 克雷格说。 事实上,锅这种器皿早在农业进入该地区前就有了,克雷格说:在德国和丹麦,远古的大厨都是狩猎采集者。 “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农业的到来和第一次使用新的植物与香料联系起来, ” 他说。 “ 但是,在那之前人们就会把香料放入食物里了,它可能一直是我们烹饪方法的一部分。 ” 辣和健康 这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如此热衷于辛辣食物?有几个可能的解释。例如,我们知道, 即使是尼安德特人也会利用其环境中各种植物作为药用 。因此,蒜芥可能曾一度作为消毒剂入药。 另一个想法首先由康奈尔大学的 保罗 · 谢尔曼 在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 人们开始使用香料调味食品是因其抗菌 杀毒 可以防范食品腐败变质。换句话说,人类学会爱吃辣是由于进化的原因——因为这么吃更安全。 “ 海莉发现的事情之一是,先人们会把鱼和蒜芥放在一起, ” 说。 “ 这可能可以覆盖鱼的气味,甚至在保存鱼肉方面都有作用。 ” 不过,他更喜欢一个简单的解释。 “ 我觉得辛辣香料可能没有什么确切的功能, ” 他说。 “ 这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品味。我们只是喜欢这些香料而已。 ” Spicy food onthe menu 6000 years ago · 22:00 21 August 2013 by Colin Barras · For similar stories, visitthe Evolution Topic Guide Even in prehistoric Denmark,some liked it hot. Residues scraped from the inside of 6000-year-old pots foundin the Baltic show they were used to cook meat and fish that was seasoned witha peppery, mustard-like spice. Exactly when humans began to season their food is something of a mystery,says Oliver Craig at the University ofYork, UK. Spices grow in the wild as part of the background flora,he says. So if you find the botanical remains of spices at a site youdon't know whether they were actually used in food or whether they just camefrom plants growing nearby. So although coriander seeds have been found at a23,000-year-old site in Israel,we cannot be sure that they were used to flavour food. Craig and Hayley Saul , also at York, have nowfound clear evidence that spices were intentionally added to food used innorthern Europe by around 6100 years ago – the earliest known evidence ofspiced food in Europe, and perhaps anywhere in the world. Mustardme up Their team analysed deposits left inside 74 cooking pots from prehistoricsites in Denmark and Germany.They contained chemical signature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ce of meat orfish, and phytoliths – mineral traces of food – similar to those associatedwith seeds of garlic mustard ( Alliaria petiolata ), a local plant with a strong peppery flavour but little nutritionalvalue.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hytoliths in the pot residues than in thesediment at the site. This suggests the garlic mustard had been brought in fromoutside the site and deliberately added to the pots. In Europe we see spices coming inas imports a few thousand years ago, but what we've found is that Europeanswere putting spice in food long before that, says Craig. In fact, the pots predate the arrival of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saysCraig: the chefs at work in Germanyand Denmarkwere hunter-gatherers. Quite often we associate the arrival of farmingwith the first use of new plants and spices, he says. But peoplewere putting spice in foods before then. It's probably always been part of ourcuisine. Hotand healthy That raises an obvious question: why are humans so keen on spicy food?There are a few possible explanations. We know, for instance, that even the Neanderthals exploited a variety of plants intheir environments for their medicinal properties . So it might be significant that garlic mustard was once used medicinallyas a disinfectant. Another idea, first suggested by Paul Sherman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1990s,is that people began seasoning their food because some spices areantimicrobial and guard againstfood spoilage. In other words, humans may have learned to love spicy food forevolutionary reasons – because it was safer to eat. One of the things Hayley found is that there seems to have been apreference to put the garlic mustard in pots that contained fish, saysCraig. That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covering the smell, or even have hada role in preserving the fish. Still, he prefers a simpler explanation. I think there may not havenecessarily been a functional role here, he says. It might simplybe down to the aesthetic of taste. We just like these spices. Journal reference: PLoS One ,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0583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4086-spicy-food-on-the-menu-6000-years-ago.html#.UhcNuTvigrc
个人分类: 小楼一夜听春雨——翻译|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货的秘密
热度 4 xiazhi397288 2013-4-19 04:29
文/夏志 前言:最近H7N9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谈吃色变。各种报端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过于讳’鸡‘忌医的极端案例,搞得专家们看的呆若木鸡。其实好多源只是鸡毛蒜皮的小案,弄得鸡飞狗跳什么的或许真就有点过于激(鸡)烈了。你让其它动物怎么看鸡?丢不丢鸡?ANYWAY,~~是吃货的,你们懂滴! 端午节,有人为“粽子该是甜的还是咸的”争论不休;中秋节,大家纷纷为各种馅儿的月饼投票;春节必然是吃货最期待的节日,年货、零食足可以让你不停嘴地嚼上一个假期。近年来,“吃货”这个群体数量增长十分可观,其势头宛如入侵物种、遍地发芽。 科学界也不能免俗。真的有科学家在研究“吃货”哦!确切地说,他们研究的并非“吃货”这一分类不明确、且不靠谱的“物种”,而是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热爱美食,且口味偏好如此多样。研究“吃”的科学论文的数量很说明问题——显然,那些实验室里的超级聪明人,对吃的兴趣也不小! 1 、“吃货”的基本素养 我们对食物的感受过程有点复杂。 味蕾埋藏在舌头的表面之下,只有顶端和外界相接触。味蕾顶端覆盖着特殊的蛋白质, 这就是负责味觉的受体。它们能够感觉到溶于水中、一些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我们能察觉的味道有五种:酸、甜、苦、咸和鲜。 当我们的舌头所感受到的味道由各种受体接收并引发兴奋之后,大脑会将这些信号与鼻腔里数百种气味受体传递来的食物相关信号进行整合,得到一种整体感觉。 当然,我们人类除了依靠味觉和嗅觉来感知食物外,还会通过触觉来感受食物爽滑鲜嫩的质地,通过听觉感受咀嚼食物时发出的悦耳声音,通过视觉感受食物令人垂延的外形……所有诸如此类的辅助感官会一齐对食物判断起重要作用,进而对我们的食物偏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感知对大脑进行的多重刺激,令它作出进食或不进食的决定,最后引起思维上的评判——“佳肴啊!”或“呸!” “真正的‘吃货’,敢于直面肉肉的四肢,敢于挑战胖胖的肚腩!”好吧,担心自己变胖,阻止了一大票人进入“吃货”的行列。不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食欲旺盛,身材却依旧苗条匀称,而有些人东西吃得很少,却仍然十分丰盈;有些人吃下的食物里,三分之二被用来养活医生——过度肥胖、心脏病或糖尿病等诸多健康疾病因吃而起,另一些人吃相同的食物却安然无恙(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前英国首相丘吉尔了,他日理万机,还爱喝酒抽烟,却竟然活到了 91 岁)。是不是会心里不平衡?唉,不得不承认,做“吃货”也是有天赋的。 2 、同为“吃货”,为啥不一样? 没有动物不爱吃!不过,有些动物就没那么丰富的味觉体验了——包括喵星人在内的一些食肉动 物,Tas1r2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甜味感受器失效,因为糖分多半来源于植物,这些“荤君”也就没福气享受甜点了。色、香、味,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独独我们会对食物有这么多要求? 这个,也许可以这么来解释吧:人类由于长期面临着食物短缺和有毒食物的威胁,所以会也必须应该要根据生存环境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进化适应动作。效应长久累积,所以才逐渐培养出了我们对食物颜色和味道的挑剔习惯。 对食物颜色的偏好,其实缘自于我们的灵长类杂食祖先。 至于对味道的挑剔,它(可能)来自于身体对食物质量的记忆。 人类进化出丰富的味觉,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用来鉴别食物。我们喜欢甜、咸和鲜味,讨厌酸味和苦味,这是舌头在帮助我们的祖先给食物快速分类:甜意味着富含能量的糖;咸是人体必须的盐;鲜意味富含营养的鱼类、肉类;酸意味着馊腐的食物和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一般有毒 ,人类往往很少挑选那些味苦的动植物为食——绿色花椰菜等吃起来有点苦味的食物,哪怕富含营养物质,也很难被人们接受。 这一点很好理解,包括家庭条件、成长经历、地域性饮食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会使不同个体对茶、咖啡、小麦、辣椒等有不同程度饮食偏好的现象。当然,不同的地方伴随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这都是跟个体成长史紧密相关。 身体不好,味道不美 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身体状况的不同,对着食物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倾向性,比如:当处于感冒、发烧等疾病状态时,人的食欲下降,对食物的选择往往偏向于易消化的软性类;而孕妇在怀胎期间,往往口中无味,想吃酸辣等有刺激感的食物,会对油炸类等的刺激性食物会有着强烈的反感。当然,这些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像孕妇怀孕期间的口感选择差异主要就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的孕育初期对毒素的免疫力极低,女性在此种特殊生理状态时有这种对食物的特殊筛选机制,对提升胎儿的存活率。 而当人生病时吃到一种食物之后,往往从此就讨厌这种食物——那是身体表示,不想再吃那东西了。关于这个现象也有一个演化上的解释:吃了反胃的东西,说明这种食物对自身不利,有潜在的毒素和危险,身体留有记忆并尽可能远离这些食物。 3 、基因,又见基因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普遍都喜欢甜食?为什么孩子们会钟爱碳酸饮料和油炸等垃圾食品?为什么有的人喜爱肉食、却有人钟情素物? 如果我说人类中也分食肉系和食草系,大家也许会感到诧异?没错!不过可千万别以为有的人是从老虎狮子进化来的,有的人来自斑马牦牛,那可真的不科学,只是大家的基因难免会有 1 、 2 个点的差别,导致了这种无伤大雅的偏好。许多研究都指出,偏食,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 喜欢高脂肪、多盐、多糖的食品是人类进化中带来的“通病”。为了吸收到足量以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所需的能量,人类对富含卡路里的脂肪类食物的喜好在进化中被选择并保留下来,成为极受欢迎、且很难抵御其诱惑的美食。这种选择食物的偏好性有利于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环境中选择恰当的食物来源。可到了如今食物供应如此丰富的年代,这种遗传“优势”可就害苦我们了:天生的偏爱摄入脂肪等习惯使得肥胖症以及相关的健康问题愈发严重。 不过,虽然偏爱垃圾食品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但人群中总有一些人比别仍更热爱它们,这也得怪基因。 英国的研究者科林•帕尔默等人发现 携带 FTO 基因变异的人往往喜欢高能量的食物,然而有这些基因片段和没有这些基因片段的人在新陈代谢率、运动量、摄食量等方面都没有差异——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影响人的行为、而不只是靠影响代谢来导致肥胖。这对有“肥胖基因”的人来说是幸运的,或许我们还可以依靠行为控制来减低肥胖的概率,而不是只能任由基因的摆布。 食物味道,因人而异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讨厌还是喜欢猪肉做成的菜可能与个人体内的 OR7D4 基因有关。我们知道, 人的鼻子和口腔内的嗅觉接受器,通过这些器官捕捉到气味分子并把信息传输给大脑、后者再将其转换成嗅觉和味觉。然而人类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嗅觉,有些人可以闻到的气味其他人可能闻不到——例如猪肉中雄烯酮散发的气味就是其中之一。研究指出: 体内含有‘双份’ OR7D4 基因的受试者不喜欢闻到培根和猪肉做出来菜肴的味道,而拥有 1 份或者没有这种基因的受试者可以忍受、有的甚至喜欢猪肉的味道。 研究人员还探究了另一个基因 --TAS2R38 ,它是苦味化合物的受体。大约 70% 的美国成年人和儿童能够品尝这些化合物,然而剩下的 30% 则不能品尝。研究结果表明不能品尝这些化合物的人们往往在分辨食物中的脂肪方面表现得较差,因此不能检测脂肪存在的个人可能摄取更多脂肪食物来作为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不能够品尝脂肪味道的人们要比能够品尝的人拥有更少的味蕾。 总的说来,人们对美食的倾向性选择是由天生(基因)、后天(环境经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进化因素”给出了人类食物偏好的“跨文化大范围”,“个体成长史因素”在这个大范围内进行相对小幅度的选择,“个体生理状态”更具体地影响人们在当下对食物的偏好。这是一个范围不断由大到小,由笼统到特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基因对美食选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维持生物生存,繁衍以及生物界的平衡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5794 次阅读|5 个评论
吃好才是硬道理
热度 7 gl6866 2013-3-4 23:06
吃好才是硬道理
食色性也,一点儿都不错。我这个人喜欢美食,而且爱到外面吃。我的一个宗旨就是花银子到外面享口福,就一定要吃家里吃不到的东西。否则,到外面吃干什么?我宁愿自己多花点钱,就是保证首先要吃好,吃得有点儿特色。另外,环境要好,吃得有点儿情趣。今天外出办事,到三里屯 阿迪达斯 大厦后面的餐饮一条街吃了一顿云南饭,很有特色。顺手照了几张照片,请大家欣赏。 云南餐厅的招牌景 餐厅宜人的大厅 二杯云南的巴拉果鲜榨汁凉爽可口 竹叶烤菌、牛肉蘑菇铁板烧、云腿沙拉、醪糟和特色煎饼,味道棒极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3599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饭桶帮”成立了!!“饭桶帮”又名“翻腾帮”!
热度 14 zlyang 2012-8-7 13:21
科学网“饭桶帮”成立了!!“饭桶帮”又名“翻腾帮”!
科学网“饭桶帮”成立了!! 根据海外著名华人、科学网名博 张天翼 先生提议: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599510.html 现成立科学网“ 饭桶帮 ”! 根据 逄焕东 名博主提议: 不如叫“翻腾帮” 不折腾 翻腾 。 科学创造需要“翻腾”-----思维充分碰撞 交流 对接。 故“ 饭桶帮 ”又名“ 翻腾帮 ”! 凡真心认为自己是饭桶的科学网用户,均可入帮。 饭桶,能吃的意思 :能吃才能干。光干不吃,就会成为五丈原的诸葛亮。 饭桶,无能的意思 :能发现自己无能,Σωκράτης Socrates ? Arthur Henderson Smith (July 18, 1845 – August 31, 1932): The ******* people lack most is not wisdom, but the courage and integrity of the pure character? 饭桶帮 创帮帮主 张天翼 名博认为 饭桶 还有以下几层深刻的含义: 快乐 (不快乐就吃不下了), 豪爽 (不直肠直肚就要被堵住了), 英俊/美丽 (这个。。。自由发挥)。 美国自发形成的民间团体“科学丐帮”能升级为美国国家科学院, 科学网“饭桶帮”将来一定能升级为 太阳系系家科学院 ,以及 银河系系家科学院 , 宇宙最高科学院 ! 欢迎您的加入! 怎么没有人报名? 都害怕了? 不能太谦虚!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David_-_The_Death_of_Socrates.jpg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Ancient Greek : ἓν οἶδα ὅτι οὐδὲν οἶδα hèn oda hóti oudèn oda . Latin : scio me nihil scire or scio me nescire . http://en.wikipedia.org/wiki/I_know_that_I_know_nothing Plato : οὖτος μὲν οἴεταί τι εἰδέναι οὐκ εἰδώς, ἐγὼ δέ, ὥσπερ οὖν οὐκ οἶδα, οὐδὲ οἴμαι – This man, on one hand, believes that he knows something, while not knowing . 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 相关链接 : 科学网新闻《揭秘美国国家科学院:影响美国的强大力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7779.shtm 《Foun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7.nationalacademies.org/archives/nasfounding.html 《Scientific Lazzaroni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tific_Lazzaroni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nasonline.org/ 《建议科学网成立“丐帮”(或类似的**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599510 《史海钩沉:《科学网》傻帮简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81400.html 张志东,2012-10-31,《重组傻帮,快乐科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628011.html 张志东,2012-11-04,《傻帮的理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629127.html 张志东,2009-10-05,《傻帮章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44do=blogid=259800 科学网“ 饭桶帮 ”成员兼发起人列表(排名不分前后): Socrate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rates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 Plato ,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o 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 孔子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被 饭桶帮 取消成员资格! 犹太人 Albert Einstein :“ 我所追求的只是 用我绵薄的力量 ,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冒着触犯每一个人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 Sir Isaac Newton : I do not know what I may appear to the world, but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 科学网“ 饭桶帮 ”成员列表(排名不分前后): 帮主: 王海辉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81 秘书: 真傻 ,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目前,我们人类永远是渺小和无知的! 友情帮主, 吕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 特邀帮主(待同意) , 天才帮良心帮 无帮无派 帮帮我吧主啊帮(帮主派) 帮主: 王春艳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659 创始帮主: 张天翼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6720 翻腾帮帮主: 逄 焕东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790 志愿帮主: 苏建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7280 果断帮主: 陈露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06362 真谦虚帮主: 戴世强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 决心大帮主: 马剑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22 备注: 科学丐帮(Scientific Lazzaroni)只有10名成员,3名朋友,4名反对者。 预期科学网饭桶帮不会接受很多成员。请您尽快加入!名额有限。
8731 次阅读|48 个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统计
热度 8 taol 2012-5-30 19:31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统计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1,香格里拉 松茸 2,江浙地区 冬笋 油焖冬笋 3,广西柳州 酸笋 黄豆酸笋小黄鱼 4,云南大理 诺邓山区 诺邓盐 血肠 火腿 莴笋炒火腿 火腿炒饭( 这些都吃过, 不过血肠不敢吃了。不解释 ) 5,湖北嘉鱼 藕 莲藕炖排骨 (这个必须吃过,不过我更喜欢吃清炖之后占着调料吃) 6,吉林查干湖 湖水大鱼 鱼头泡饼(北京) 7,海南 香煎马鲛鱼 酸菜鱼汤 水煮红螺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1,山西襄汾县 花馍 花卷 油卷 (只吃过花卷,与馒头相比我更喜欢吃花卷) 2,陕西绥德 黄馍馍(糜子面) 3,新疆库车 馕饼 (貌似吃过类似的东西,感觉还行吧) 4,中原地区 馒头(馍馍,古时又叫炊饼,现在想通武大郎为啥喊“炊饼”了) (这个应该都吃过吧) 长期发展形成南稻北麦,2000年前五谷排行顺序:稻,黍shu,稗bai,麦,菽shu;现在以稻,麦,玉米为主。 5,贵州黎平 米粉 汤粉 ( 吃过,吃不惯 ) 6,广州沙河 河粉 干炒牛河( 吃过,吃不惯 ) 7,陕西 西安凉皮 汉中米皮 8,陕西 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粉蒸肉夹馍 7、8两个都吃过。因为大师兄和二师兄都是是陕西人,和他们一起吃饭的次数又很多,所以吃过的陕西面食还是挺多的。我第一次吃泡馍和肉夹馍都是和师兄一起去的。 7、8貌似是原帖中说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 9,兰州 拉面 (隔三差五就吃一碗,有时连续两三天中午都在吃这个 ) 10,广州 竹升面 云吞捞面 11,中原地区 手擀面( 吃过,最初觉得比较新鲜,吃多了就木有感觉了 ) 12,陕西 岐山臊子面( 这个不错 ) 13,嘉兴 粽肉子 蛋黄棕(关于粽子南方有肉粽,蛋黄粽等,北方一般都是蜜枣棕,北方人吃不惯肉粽,咸棕)( 端午节要意思意思的。之前确实不吃肉粽的,不过来北京的这些年经常可以吃到各种馅的粽子 ) 14,宁波 年糕(粳米),梭子蟹炒年糕 15,北方 饺子 焖面(陕西河南)( 不知道为什么饺子标注为“陕西河南”,我家里经常吃饺子,而饺子貌似也是家乡那边的最重要的主食之一 )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本集介绍三大部分1豆腐,2,酒,3醋(第六集时会讲一下醋所以这集就说了一下),4酱油,5酱油,6大酱 豆腐篇 1,云南红河建木县 碳烤豆腐球 石屏县 老豆腐 2,中原地区 石膏豆腐(各种豆制品,相信大家都是很喜欢吃豆腐的吧,尤其是嫩的。) 3,内蒙古 锡林郭勒旗 奶茶 奶豆腐 奶制品 ( 现在对对奶制品不怎么感冒,在老酸奶出事之前有时还会喝 ) 4,云南白族 豆腐皮 ( 这个不错 ) 5,北京 蒙古餐厅 烤羊背 6,浙江 天台山 僧人的素食中豆制品很重要 7,安徽 毛豆腐 酒篇 8,绍兴 黄酒 9,安徽休林 糯米酒 10 ,安昌镇 腊肠 ( 偶尔会吃,不敢多吃 ) 11,东北 大豆酱 酸菜 ( 酸菜各种做法基本都吃过,酸菜馅的蒸饺子那是我的最爱之一,不过酸菜也不能老吃 )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这一集是介绍腌制品,脱水,酱菜 1,黑龙江 绥化市 朝鲜族泡菜 ( 吃过,家里那边朝鲜烧烤店很多,基本都会有这些东西 ) 2,广粤地区 腊肠各种腊制品 煲仔饭 荔芋腊鸭煲 南安腊鸭 3,湖南 靖州县 腌鱼 腊鸭 4,徽州 臭鳜鱼 5,安徽 黔县 腊八豆腐 刀板鱼 黄山 火腿 咸肉 ( 吃过 ) 6,浙江 金华 火腿 蜜汁上方 7,上海的三阳南货店经营各种腌制品腊肉等: 杭州 酱鸭 上海 腌笃鲜 温州 黄鱼鲞xiang 宁波 笋干 绍兴 梅干菜 梅干菜烧肉 ( 这个东西不错,挺好吃的。不过也不敢多吃太咸了 ) 8,上海 醉虾 醉蟹 9,福建 霞浦 紫菜 ( 这个东西是好东西 ) 10,台湾云朴县 乌鱼子 11,香港大奥 海盐产地 咸鱼 虾膏 虾酱 ( 虾酱吃过两回,不太和口味 ) 12,中原地区 各种酱菜(腌萝卜,鬼子姜,辣椒,黄瓜各种蔬菜)( 这个不错,挺好的 )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这一集最后一句“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很是狗血啊。 1,香格里拉 咸肉(藏族叫枇杷肉)尼西黑陶是他们的传统炊具。 2,云南昆明 汽锅鸡(土陶锅做的美食) 3,广东顺德均安镇 蒸猪(这个讲的是村镇的黑白喜事等村宴,南北方都有,村里长大的各位都知道这个饭是很有意思的) 4,扬州 淮扬菜系:蟹黄汤包,大烫干丝 酒酿火方 紫炝虎尾 素汤 葵花大斩肉(狮子头) 雪花鲥鱼( 狮子头吃过,原以为这个菜是鲁菜 ) 5,杭州 西湖醋鱼 第六集 五位的调和 这一集讲了甜,苦,咸,酸,辣,和鲜,鲜讲到广粤地区吃的讲究原汁原味,鲜味十足。 先讲甜的部分: 1,潮州 糖葱薄饼 熏鸭脯 2,无锡 酱排骨 ( 这个不错,和清蒸排骨有一拼 ) 再讲苦的部分 3,澳门 陈皮鸭 又讲咸味 咸为百味之首,不可少啊, 4,广东惠州 盐田 盐焗鸡, 说到酸了: 说到酸当然是醋了,各地都有产醋,那当然是以山西陈醋和镇江醋最为出名啦。 吃饺子少不了的美味啊。( 额,我们吃饺子不放陈醋,放透明的那种醋,来了北京才见过,这边吃饺子放陈醋 ) 辣,那大家应该都喜欢多多少少吃一点,四川的辣爽翻翻, 5,四川 鱼香肉丝 辣肉 糖椒鱼 ( 这些都吃过,鱼香肉丝在成都小吃盛行的今天,江湖地位不可小觑 ) 最后说道鲜: 6,汕头 紫菜 鱼丸紫菜煲, 7,广州 清蒸鱼 ( 吃过,口味不错,不过我不是很喜欢吃鱼。小时候我妈为了让我吃鱼,只弄一个菜就是那么一条鱼 ) 8,广州西关 白切鸡 ( 吃过,印象不深刻 ) 第七集 我们的自然 1,贵州 水稻梯田糯稻 混养鱼鸭 长街宴(非物质文化遗产) ,2,山东 獐子岛 海参 鲍鱼 海胆 葱爆海参( 吃过的次数比较少,海参一类的东西总觉得没什么味道 ) ,3,江浙 太湖 大闸蟹 河蟹 靖江蟹黄汤包(美味啊) ( 螃蟹不错,吃起来费劲,不太会吃 ) ,4,江苏兴化垛田 芋头 蟹黄汪豆腐 ,5,西藏日喀则 青稞 糌粑 酥油茶 望果节 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个线索串起来的,貌似很多地方的引以为豪的美食都没有提到。而且很有名的一些菜系也都如蜻蜓点水般。 参考: http://blog.renren.com/blog/229806416/848451058
个人分类: 生活|615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是吃货我怕谁
热度 16 taol 2012-5-6 20:34
我是吃货我怕谁
看到杨晓虹和孟津两位老师的“吃货系列”博文《 把吃进行到底之会飞的的饺子和烧乳鸽篇 》和《 吃鸡腿还是素鸡腿? 》,自己忍不住暴露吃货身份了 前些日子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的五道口某餐厅聚餐(按惯例隐去商家,不然有广告嫌疑 :D )顺手拍下来了几道菜。味道着实不错,拍得不好(时间尤其紧迫拍慢一点就没有了 ),不过应该不会影响食欲 本是大爱红烧肉的,一般食堂有的时候多数会打一份,尽管老妈老爸多次“劝告”少吃红烧肉 但是看完吕喆老师的《 红烧肉,你还敢吃不? 》一文之后再吃心里总有些打鼓啊 这个藕片不腻,很好吃。 这个貌似叫 榴莲酥 ,我本来非常受不了榴莲那个味道,不过这个菜仅是借着榴莲味但是又不那么“重口味”,确实不错。 这个 生鱼片 (全名忘了)是最所有菜中最为“重口味”的了,我吃了一片,半天没有缓过来,后悔好几天啊
个人分类: 摄影|4326 次阅读|40 个评论
原来是你吃了我的佛手叶子~
热度 2 wangproject 2012-5-6 17:21
原来是你吃了我的佛手叶子~
文 / 王钰洋 事件背景: 九教、十教相接处,有一洼水塘,塘中游鱼戏耍,塘边两株垂柳映着夏阳,柳旁有一株低矮的佛手 ~ 虽不起眼,却散发着独特的幽香 ~ 今送友归,回时想起我那魂牵梦绕的佛手(其实就想再去摘片叶子,虽知辣手摧叶甚为不好,可还是忍禁不住啊。。当然,有时候过去,也就只是若探望好友般,去看看他,而不摧他的叶子) 事件发生的过程(看图说话): 气死我也,我说我喜欢的佛手叶子怎么越来越少,原来都被他吃光了(也就只能在我这一亩三分田里发发这劳什子的哀怨)。事实上,我挺害怕虫子的,但因他没有翅膀,故不担心会飞到我身上,于是乎,毅然一口气爬到四楼取手机给他老人家拍摄写真) 瞧,他真够能吃的 ~ 是啊,还咔哧咔哧的,吃的很happy ~ 井水不犯河水嘛,不要羡慕嫉妒恨 你拍你的,我吃我的~ 总结与展望: 想必这可怜的佛手是等不到瓜熟蒂落了,那家伙那么能吃,加上我这三天两头的摘叶闻香外加收藏。。。 微博有云: chihuo 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总结起来就是,逛 ------ 吃,逛 ---- 吃,逛 --- 吃,逛吃逛吃逛吃逛吃逛吃…… Dinggai ? 微博又云: 当一个 chihuo 对另一个 chihuo 说:“我们一起去吃啥啥”的时候,一种天然的默契就会像烟花一样在他们的头顶绽放,两双满含“口水”的眼睛闪闪发亮。对视只等另一个 chihuo 兴奋地说道:“听起来就很好吃呢”时,默契达到高潮,然后两人手拉手出门,场面的感人程度堪比婚礼。 马上就该 jiabeng 了,另外一个 chihuo 于几秒前信息发了通告给我。还剩几分钟,不然,先卜一卦?今晚, JGS 什么菜色?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66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4-24 09:54
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26: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蒋劲松 2007-06-07 博览群书   老实说,我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愤青时,也同样沉浸在弥漫本书的全盘性反传统情绪之中,今天看来则未免失之片面、肤浅。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今天经济繁荣,市场发达,更是在继承、发掘古老饮食文化传统之 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全方位引进外国饮食文化,并且加强自主创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饮食业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是,所谓美食家和 “ 写食主义 ” 的异常兴盛。一时间,所谓 “ 酒文化 ” 、 “ 饮食文化 ” 歌舞升平,俨然一副太平盛世再现辉煌的意思。   然而,李波先生这位自称 “ 没有执照的历史学家 ” ,却能独具只眼,在觥筹交错、喧嚣浮华中,洞见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以批判的眼光冷静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中丑陋的种种表现。更有意义的是,在李波先生笔下,饮食文化批判还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价值。在他笔下,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 “ 坐标系 ” 、 “ 显微镜 ” 和 “ 解剖刀 ” ,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 …… 他振聋发聩地提出了: “ 中国人主要靠味觉在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 ” 。这一命题是一个能够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个人认为倘若能够深入下去,甚至像福柯的 “ 性史 ” 、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成果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2003年SARS流行的悲剧所触动,并进而从对中国饮食文化丑陋积习的反思和批判不断深入到对国人口腔文化的全面批判。出版之后,作者并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本书从2004年的《吃垮中国 ―― 中国食文化反思》,到2005年修订扩展为《吃垮中国 ―― 口腔文化的宿命》,书名的变迁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的不断推进。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对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本书作序。按照他的观点,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超越性, “ 身体化 ” 、 “ 口腔化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和标志。精神世界的过度身体化和感性化,往往使得中国文化中缺乏形上追求,常常显得那么的 “ 唯物 ” 和 “ 现实 ” 。好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少见西方历史上压抑人性的狂迷。那种为了宗教教义分歧而互相残杀的悲剧在中国历史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为了某种形而上的理论分歧而将思想家烧死的惨剧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想象的。套一句常说的话,那些理论 “ 能当饭吃吗? ” 这句犀利的反问体现了中国文化务实稳健的特征。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之过度的身体化,使得中国人常常回避死亡的问题,自我欺骗道:好死不如赖活着。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于道家。道家中高明者固然可以领会老子 “ 身为大患 ” 的道理,体悟庄子 “ 死生一如 ” 的境界,但大多数国人念兹在兹的还是庸俗化和歪曲了的道家理念,不是看似虚无缥缈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而是实实在在的能活一天算一天。所以,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那是要把平时饮食男女的生活全盘搬上天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   总体来说,在西方人看来,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科学和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文化因素则吸引和消耗了西人更多的热情。相比之下,中国人在饮食上就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了。作者犀利地指出, “ 吃是中国的国教。 ” 正因如此,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调和鼎鼐既是大厨的烹饪手段,又是良相的治国功夫。清明政治源于公平分肉,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   由于中国文化过度感性化,在某种程度上能不能 “ 当饭吃 ” 变成了事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意义的最高标准。于是,为了口腹之欲,活生生的生灵就完全沦为 “ 物化 ” 为 “ 人间一道菜 ” 了。书中不厌其烦,一一对比了 “ 十大名菜 ” 与 “ 十大酷刑 ” ,两者的惊人相似,反映出国人在美食诱惑之下的残忍和麻木。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这可说是 “ 身体化 ” 倾向推到极致后产生的自我否定。作者对国人过分沉溺于口腔快感的恶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味觉的囚禁。 ”   中国传统口腔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过度身体化、感性化的弱点,绝非仅仅局限于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还体现在沉溺于其他方面的感官享受上。如鸦片传入中国后,近乎 “ 全民皆烟 ” 的盛况,催生了极其精致的烟灯、烟枪艺术。又如,传统文人对情色文化的迷恋,也同样成为古代诗词歌赋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土壤。如明代中国的色情小说性描写细节之丰富多彩、肉欲刺激,较之人欲横流的当代西方也不遑多让。论者多以此归咎于宋明理学之压抑人性与虚伪教条,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从根本上说,这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   最后一章的题目是 “ 素食主义救中国 ” ,乍读起来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小题大做,但是联系我们当下严重的现实,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近些年来,国内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相关论争日趋激烈,而物种主义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居然是人们对于肉食的需求。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抑或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我们都有必要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建立和平、慈善有益于环境和健康的饮食文化。   当然,作为 “ 没有执照的 ” 年轻作家,相关学术功底难免有所不足,本书是在巨大生存压力下出于责任感的友情客串研究,所以书中也有一些武断的结论、情绪化的宣泄,作者自身固有痛快淋漓之爽,也有利于本书的市场销售,然而却不免多少影响了立论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也因此影响了本书的思考深度。例如,不应该为了控诉酗酒的危害,而贬低李白诗词的艺术成就;又例如,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在批判中国文化身体化、感性化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中国文化对超越性存在的消解,也避免了西方历史上类似宗教裁判所、女巫审判的丑恶与罪行。   这种批评与其说是仅仅针对作者李波的,还不如说更是对于体制内 “ 有执照的 ” 研究者的一种鞭策。毕竟, “ 皇上不急太监急 ” 的李波先生已经走出了拓荒的第一步,继续精细地开拓这个领域,应该是具有更好研究条件的专业人士了。当然,我们也期望李波先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通过 “ 路考 ” ,或者学界伯乐能赏识其才华和敏锐,帮助他尽早获得 “ 执照 ” ,提升学术功力,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努力深化相关研究。   相比之下,那些 “ 有执照的 ” 专业人士确实太懒惰,太不够专业了。而那些为丑陋的口腔文化唱赞歌的文人,难道真像作者李波先生所挖苦和痛骂的那样,变成了只会胡吃海塞的 “ 马桶 ” ?真的都让资本家们给收买了,只会唱赞歌了吗?难道真的是脑满肠肥,酒令智昏,在罪恶和丑恶面前完全丧失了批判能力,只会助纣为虐了吗?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吐故纳新的伟大潜力。李波先生的著作中虽然充满了激进的反传统话语,但是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道德关怀的入世传统。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一种形式。在此方面,李波先生并不完全是孤军奋战。实际上,我们知道以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为代表的相当一批 “ 知识青年 ” ,也正在通过倡导和实践素食来身体力行保护动物的崇高理念。他们当然仅仅是中国文化界很少的一小部分,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中国传统口腔文化弱点,努力向上探索的一种可贵追求。这种追求,与年轻一代努力建设科学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推广环境保护动物权利理念,探索心灵奥秘的种种尝试一样,都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垮中国:口腔文化的宿命》,李波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22.00元)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449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是一个“吃货”
热度 1 JackyJzhang 2011-10-15 11:24
转眼来美国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边我就不得不自己做饭然后中午和同事们一起吃饭聊聊天。一个同事总是抱怨每天都要准备第二天的午饭,可能因为她要准备两人份的。我觉得自己倒是挺享受做饭的,比做实验简单很多而且很快就能知道结果,就我这样一个新手来说通常都得到很满意的结果。 很久以前我就发现自己对于那些饮食的文章特别感兴趣。我到现在还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森林的主人,就是俩人在大森林里迷路了,其中有个猎人,他们在森林里过夜,很多篇幅描写那个猎人用枪打来松鸡,埋在火堆的泥土里,当时我简直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都能闻到那个香味了。再后来就反复读金庸的小说,印象最深的不是黄蓉给七公弄吃的让七公交郭靖降龙十八掌,而是七公在华山上和杨过一起整治蜈蚣那一段,太鲜美了,一口酒一口肉,一片白雪皑皑,英雄,美酒,美食,美景,真是棒极了。 说起来好笑,我最喜欢的书里包括一本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我已经看过好多遍了,写得太好了,我猜测梁先生肯定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我老婆经常以此书取笑我。我老婆非常会做饭,她热爱做饭,不过像她这样的大厨只会烹饪,而切菜配菜刷锅刷碗等由我这样的小工进行。难得的是,她是在创造性地做饭,不停地在尝试新的菜肴,而她又很有天分,通常都做得非常好吃,比如咖喱牛肉,萝卜排骨汤,石锅拌饭,各种小炒,比如我记得有个她叫三丁的菜,就是豌豆,胡萝卜粒还有肉粒炒在一起,特别鲜美,还有各种小吃,比如她创造性地将芹菜叶加到饼里面,非常有味道,后来再加入肉末,就更加好吃了,紫菜包饭也吃过几回。 在临行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我岳父母和我们一起住了一段时间,真是幸福,每天都有做好的美食等着我们,我老婆喜欢吃鸡蛋灌饼,我岳父每天早上给我们每人做一个鸡蛋灌饼,里面还有酱和生菜,比外面的又大又好吃。我最想念的是牛肉面,我可能前后吃了一个月的牛肉面做晚饭,真是太好吃了,我很喜欢吃面,各种面馆各种面条都喜欢尝试,但我岳父做得牛肉面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是他从市场买的,据他讲叫做仿手工面,特别劲道,是稍微粗一点那种,然后牛肉炖的烂烂的,料很足,我每次都吃像小盆那么大地一碗,一个字,爽。在这边我也试图自己来做牛肉面吃,牛肉尚可,但面条实在太差,味道也还凑合。 我老婆以前老问我她做得菜怎么样,我就说很好吃,然后我每顿饭都吃很多的菜,南方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吃那么多菜,后来我想可能因为我从小吃馒头,馒头噎人,所以要多吃菜,养成习惯,即使吃米饭的时候,也还是吃很多的菜,所以她就说我是一个吃货,哈哈。
个人分类: 生活|3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制酸奶
songshuhui 2011-5-4 13:26
云无心 发表于 2011-04-20 12:22 今天在网上闲逛,看到一个“酸奶机”的广告,很惊奇:酸奶这种东西还用的着一个专门的“机”来做么?无聊之下,古狗了一下“酸奶机”,居然得到了一大堆文 件, 好像还是一个挺流行的东西。不乏做的很忽悠的广告,上来就是一大堆吃酸奶的好处,比人参果也差不了多少(关于吃酸奶的好处,有科学论文支持的说法确实有不 少,不过没有那么神奇,此处按下不表),然后抨击一通当前工业生产的酸奶的种种弊病(那一通弊病可以放在任何一种工业化食品上),最后当然是:用我这酸奶 机,千好万好一切都好。再看那产品介绍,嘿,所谓“全自动”,不就是一个保温装置嘛。对于自己制作酸奶之类的东西,精确控制温度一点意义都没有。谁家炒 菜,还拿个温度计量油温的? 废 话少叙,先提供一个最简单的酸奶做法,然后再讨论。酸奶大概是自己在家里能做的东西中最简单的了,我当年这个做法更是跟“把大象关冰箱”差不多。第一步, 拿半桶喝剩的牛奶,打开瓶盖;第二步,加入几勺买来的酸奶作为菌种,摇匀;第三步,盖上盖子,放到房间里温度最高的地方,比如冬天的暖气片旁边之类,甚至 就放在灶台上也行,就是等的时间长点儿;第四步?没了,等到牛奶变粘,倒出来,就是酸奶了。倒出来之后,桶内壁还沾有不少,直接往里加牛奶,这次连菌种都 不用加了,摇一摇接着发酵。如此往复,至少可以作上三四次,等到菌种活性不行了,再从头来过。 现 在来作专业分析,没兴趣的可以直接飘过。酸奶就是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而得到的东西。与牛奶相比,产生了大量有活性的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乳酸等。在这个复 杂的体系里,牛奶中的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交联等等变化,粘度急剧增减,如果牛奶中固含物足够多的话,就变成半固体状。固含物不够多,就呈现粘稠的液体状,称 为“可喝酸奶”(drinkable yogurt)。上面所说的,是最简单的酸奶,借用一个时髦的词,大概可以称为“原生态”的酸奶。纯正的酸奶味,其实不怎么好喝,不过也不是没有人喜欢。 印度人拌饭的酸奶,大概就是“原生态”的。 自 制酸奶的妙处当然是你想吃怎么样的就做成什么样的。首先,牛奶要烧开灭菌(市场上卖的许多许多牛奶已经高温处理过,就可以直接用了);其次,如果要做成半 固体状的,牛奶中本来的固含物一般不够,可以加入一些奶粉,不过这个奶粉最好先溶在水里煮开一下;第三,发酵的菌种用一盒买来的酸奶就行(要真正的酸奶, 不是所谓的“酸性乳”),有推荐菌种对牛奶按1比10加的,不过我觉得少点也无所谓,发酵时间长一点罢了;第四,密闭容器,最佳发酵温度是40度左右,不 过乳酸菌基本上很能吃苦耐劳,从30甚至20多度到50度 也没什么问题,只是发酵时间不一样,那种所谓的“全自动酸奶机”其实也就是比较精确地把温度控制在设定值附近而已,象乳酸菌这样吃苦耐劳的贫民细菌,用不 着那么精确。夏天的话,放在室外(比如阳台),就是很好的“酸奶机”。当年,有个朋友(猴妈狗妈)说如果放在车里,车在露天停车场,几个小时就够了。 为 了改善口味,可以加入糖(或者糖替代品)以及各种天然的或者合成的食用香精。配合口味,还可以加入相应的食品色,比如草莓味加点红色,香蕉味加点黄色等 等。再分别装到一个个小的专用容器里的话,没准也可以算“小资”一下了。发酵时间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酸奶的酸度以及质地口感。不过这种东西本来每个 人的喜好就不一样,即使是受过训练的作“品尝评估”(sensory evaluation,不知道该怎么翻译)的那些人,做出的评估也经常相去甚远,所以大可以“我的酸奶我做主”。 另 外重要的一点,用全脂奶还是脱脂奶的问题。许多科研成果已经表明,不止酸奶,许多奶制品(比如牛奶、冰淇淋)中的脂肪对于产品的质地有很大影响。一般来 说,脂肪含量高的产品质地口感要好一些。由于绝大多数人倾向于低脂或者无脂产品,寻找脂肪替代品来实现相近的质地口感是食品科学家们现在很热衷的事情。不 过,每个人对于脂肪的接受量不一样(有的人不在乎从这里摄取一些脂肪);另一方面,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吃出质地的差别来。所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牛奶, 也是自制酸奶的好处之一吧。
个人分类: 健康|1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