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节能减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我们实质审查的专利1------柔性结构录音棚、消音室建造方法
fmjzzh 2010-8-8 11:56
个人分类: 无人机|1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旅游和节能货运:解决淡水危机的“极冰漂流舰队”
杨学祥 2010-8-7 10:13
节能旅游和节能货运:解决淡水危机的极冰漂流舰队 杨学祥,杨冬红 鸭子舰队行程示意图 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困扰着世界各国,低碳减排风靡全球。海运和空运是消耗石化燃料的大户,这不禁令人怀念靠风帆出海的环球旅行:为什么不能利用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降低空运和海运的能源消耗? 鸭子舰队的启示 鸭子舰队是一群色彩鲜艳的塑胶玩具,原本是小孩子在浴缸中洗澡时玩的,但由于 15 年前的一起海上遇险事故,它们告别了运载货船,开始免费的海上漂流。这为节能的旅游业和海运业带来创新的启迪。 这些玩具是美国著名的婴幼儿用品供应商 The FirstYears 公司在中国订做的。 1992 年 1 月,在前往美国的途中,装载这些玩具的货船在太平洋东部遭遇暴风雨。当时,装满玩具的包装箱跌入了大海。后来,海水的侵蚀最终导致包装箱破损,里面的玩具则被彻底解放,从此开始了奇妙的海上漂流生活。这些玩具数目高达 2.9 万只,包括黄色的小鸭子、蓝色的小乌龟和绿色的青蛙等等。由于其中小鸭子玩具居多,因此这些玩具后来被研究者和媒体称为鸭子舰队。 对这些入海的玩具来说,尽管它们已不能给浴缸中的孩子们带来乐趣,但它们在海上的长途漂流却为科学家观测洋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相比起科学家通常使用的漂流实验品,人们发现这些可爱的鸭子玩具之后更愿意向地方政府报告,海洋学家也可以迅速了解情况并进行分析。另外,这些玩具都是用塑胶制成的,不易损坏、没有污染、还能防水,能够承受多年的海上漂流,便于科学家展开长期跟踪研究【 1 】。 鸭子舰队漂流历程一览    1992 年 1 月 10 日 ,货船在太平洋东部海域遭遇暴风雨,装着 2.9 万只玩具的箱子坠入海中。    1992 年 11 月 16 日 ,玩具们赶上洋极环流,结果一度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经过苦苦挣扎和等待才开始慢慢漂向阿拉斯加海岸。    1995 年早些时候,经过 3 年的海上漂流,玩具们途径阿拉斯加、日本、北美等地,一些鸭子玩具在夏威夷海域被发现。科学家分析,这些玩具的漂流速度比洋流中水流速度快。    1995 年至 2000 年,部分玩具脱离洋极环流,开始向北漂流,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冰冷的水域。    2000 年,部分玩具进入北大西洋海域,开始向南漂流。之后,一些玩具抵达美国东北部海岸。    2001 年,在泰坦尼克号沉船地点发现玩具的踪影。 2003 年 7 月至 12 月,玩具开始抵达美国、加拿大和冰岛等地海岸。科学家预测,鸭子舰队开始朝着英国海岸漂来,将于 2007 年夏天入侵英国海岸【 1 】。当它们抵达英国时,总漂流行程将是 3. 5 万公里 。 鸭子舰队行程示意图 节能的漂流货运:漂流集装箱 海上漂流的优点是不用能源,缺点是漂流时间太长,因此,对于非急用货物,可采用海上漂流的方法来运输,这样还可以节省仓储设备、低温保存、运输周转等费用。例如,对于酿酒业,酒类的漂流集装箱在完成 3-15 年漂流旅程后,就可以将醇香迷人的美酒送到千里之外,大海既是仓库和冷藏室,又是传送带。低廉的成本不仅增加竞争力,而且节能和低碳。 石油、天然气、汽油、柴油、粮食、淡水等物质都可以装入特制的漂流集装箱,漂流运往世界各地,或为客轮或货轮做海上中继补给站。我们可以把两极的冰盖变成可用的淡水资源,装入漂流集装箱,运往世界缺水地区。冰和淡水的密度都比海水小,塑料集装箱的成本不会太高,运送两极淡水资源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淡水漂流舰队可以为世界的淡水危机开辟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 如果漂流集装箱上增设风帆、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漂流的速度就可以大大增加。如果增设 GPS 定位系统,就可以远距离监控漂流集装箱的位置。当然,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公司,监管全球的漂流集装箱。 漂流货运把大海当成仓库、冷藏室和传送带。 节能的漂流旅游:漂流气艇 茫茫无际的大海只能给旅游增加风险,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最好还是在高空漂流。大气层中的对流层有赤道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两极东风带,乘坐特制的漂流气艇做环球旅行,整个世界就会一览无余。 对流层的天气变化无常,漂流要面对暴雨、大风、雷电、低温等不利的天气条件,要实现节能漂流,还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做后盾,希望这一天能尽快到来。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中国玩具鸭子舰队漂流 15 年将抵达英国。 2007-6-30   中国日报网站。 http://www.taihainet.com/news/gjnews/gjss/2007-06-30/142640.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5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黄伟夫文章
杨学祥 2010-6-5 12:49
碳减排的本质四驳美国 255 位院士的公开信 黄伟夫 255 位美国科学院的大院士们在讲了许多没有任何依据的恐怖前景后,呼吁决策者和公众立即着手解决引起气候变化的问题,包括不受约束地燃烧化石燃料。并咒骂对他们这种没有依据的结论的质疑是麦卡锡式威胁。 在前面三篇反驳他们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证明,这些大科学家们的所谓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从而造成全球灾难性地变暖理论纯属无稽之谈。那么他们大肆宣扬这种谬论的居心安在?我们在第三篇反驳文章中已经初步指出这问题的一方面,即:企图以此来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现在,本文将指出他们险恶居心的另一方面。 答案也极其简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 且让我们从他们所设计的碳交易讲起。 什么是碳交易 IPCC 为代表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派对遏制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出的药方是碳交易。所谓 碳交易就是指工厂和企业通过技术节能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联合国 CDM (清洁发展机制)核准后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进行买卖交易(碳排放量的具体买卖交易规则正在制定中)。 简单而言,碳交易就是碳排放额超出国际会议分配配额的国家或地区向碳排放额没有超出配额的国家或地区购买碳排放额。如:日本和巴基斯坦(为方便计算我们假设巴基斯坦和日本人口相等,同为一亿 ) ,日本的碳排放配额为一年 3 亿吨,巴基斯坦为 0.6 亿吨。当巴基斯坦一年的实际碳排放额超过 0.6 亿吨而日本的实际碳排放配额不到 3 亿吨时,则巴基斯坦需要向日本购买碳排放额。相反,当日本一年的碳排放配额超过 3 亿而巴基斯坦的实际碳排放配额不到 0.6 亿吨时,则日本需要向巴基斯坦购买碳排放额。 事实上围绕碳减排的交易已经催生了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尽管交易的对象不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只是抽象的减排数字。 2007 年碳交易量从 2006 年的 16 亿吨跃升到 27 亿吨,上升 68.75 %。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 2007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 400 亿欧元,比 2006 年的 220 亿欧元上升了 81.8 %, 2008 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已经与 2007 年全年持平。 在谈及碳交易市场前景时,瑞银集团欧洲交易所交易能源衍生品部负责人保罗 古德林说: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可能达到原油市场的交易规模。为什么不能呢? 2009 年 9 月,世界银行碳基金和日本碳基金等 5 家外企与我国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签订了碳减排购买协议(国家可对这些 碳排放权 进行地域或行业分割,从而最终将其分配给每一个企业,由此出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他们购进晋城煤业集团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 1075 万吨,涉及资金上亿美元。据测算, 2012 年以前,我国通过碳交易可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这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请看我们下面的分析。 碳减排中的阴谋 或许有人说,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指标小,现在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买碳税,并且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对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都有好处的。 是的,但是那只是表象,只是陷阱。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最终会成为最大的碳排放额度净买方。 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并已经把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将要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化时期,这个时候再来进行没有任何真正科学依据的碳减排,就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IPCC 在哥本哈根规定了一个 450ppm 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目标。按照这个浓度目标,全世界到 2050 年只能排放 8000 亿吨二氧化碳。相比于过去的排放量,这个数字非常小。也就是说排放权变成了稀有资源。 IPCC 方案和 UNDP 方案把 1990 年设为基准年,要求发达国家到 2020 年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排 25%--40% ,发展中国家则放慢排放速度。这个看似合理的方案包含着这样一个事实: 1990 年 27 个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为 3.23 tC (吨碳),而同年发展中国家只有 0.67 tC ,相差 4.8 倍。即使发达国家到 2020 年减排 40% ,发展中国家增加排放 40% ,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依然为 1.938 tC ,而同年发展中国家只有 0.938 tC ,相差 2.07 倍。 并且,如果按照人均累计排放量来计算,问题就更严重。因为只占全球总人口 15% 的 27 个发达国家 1900 年到 2005 年期间的人均累计排放却十分惊人,为 251.17 tC ,而发展中国家仅为 33.33 tC ,相差 7.54 倍。这 27 个国家在 1900 年到 2005 年期间排放了全球 60% 以上的二氧化碳。(参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等人的论文: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 2009 , 2050 年大气 CO 2 浓度控制 : 各国排放权计算,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学, 39 ( 8 ), 1009--1027 )。很明显,如果排放二氧化碳真的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发达国家应该对这一灾难负主要责任。 而按照 IPCC 的减排方案(所谓的所有方案中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最公平的方案)计算,发达国家在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在总的 800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中,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 15% 的发达国家将占用其中的 40% 以上,它们的人均排放量居然是发展中国家的 2.3 倍!而 1900 年到 2005 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更是发展中国家的 7.54 倍(丁仲礼, 2010 应基于未来排放配额来分配各国碳排放权,群言, 2010 ( 4 ), 20--23 )! 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早已完善,现在的碳排放以消费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公路、铁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现在的碳排放以投资为主。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网上数据库的数据, 2006 年,美国的工业 ( 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 ) 能源消费只占其全部消费的 17.85%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则高达 57.51% 。而 2006 年工业能源消费却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 43.80%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只占 38.87% 。而当年从人均能源消费量看 ( 以吨标准油 / 人计算 ) , 2006 年美国为 5.19 ,德国 3.07 ,法国 2.84 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只有 0.91 和 0.33 ,美国仅人均交通能源消费就达 2.13 吨标准油,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的 2.34 倍。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仅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差很远,而且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同。还是以日本和巴基斯坦为例,日本的碳排放配额从一年 3 亿吨减少到 2 亿吨要相对容易、轻松,而巴基斯坦从现在一年排放 0.6 亿吨到 2020 年总排放额控制在 1 亿吨以内都很困难。从数据上来说,日本减排 33% ,而巴基斯坦的碳排放额则增加了 67% 。发达国家进行减排难度更小,而发展中国家则难度非常大。 丁仲礼院士进一步通过计算得出, IPCC 分配给中国的碳排放额只够中国使用到 2020 年左右,此后中国每年需要花费一万亿人民币来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预计 2030 年以后中国每年将花费 1 万亿美元以上购买碳排放权!这不是掠夺而且是赤裸裸的掠夺又是什么?!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是真实的,并且这个后果是灾难性的,而造成这一后果的发达国家不但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自身发展来承担原本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继续排放远比发展中国家人们多得多的二氧化碳。发达国家不但不会偿还他们历史上过度享受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剥削旧账,而且还理所当然地继续享受这种待遇,并规定发展中国家不得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不得享受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或者花巨资购买所谓的碳排放额之后再发展)。 公平合理的减排方案 第一种,按照 1900 年以来各国的人均累计排放额进行减排。自 1900 年以来各国的人均累计排放标准统一,然后按照人口分配给各个国家。高于全球人均累计排放的国家向低于全球人均累计排放的国家购买碳排放额。 主要国家或集团的人均累计排放变化(丁仲礼等, 2009 ) 第二种,按碳消费额征收碳税。假如二氧化碳真的造成全球变暖从而导致导致地球毁灭,我们需要迫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是什么遏制发展中国家的阴谋的话,那么,按照碳消费额征收碳税最为合理和有效。一个富人住的是联体别墅,手上戴的是劳力士,喝的是 XO ,他每天倒是个人排放不了多少二氧化碳;而另一个穷人每天炼钢工作,或是烧锅炉,他确实是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穷人是造出东西供那个富人享受消费的,购买碳排放权的应该是那个消费了大量碳的富人而不是排放了大量碳的穷人。现在所有的碳排放交易就是要那个炼钢排放二氧化碳的穷人向那个消费了大量的碳而排放较少的富人买碳排放权,荒谬之至,罪恶之极!这就是典型的强盗规则!而我们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位穷人,而发达国家则是这个富人。 按碳消费额征收碳税,先计算出全球人均的碳消费额,然后按照人口分配给各个国家,碳消费额超出本国配额的国家向碳消费额有盈余的国家购买消费额。这才是真正公平合理的碳交易模式。 碳减排阴谋的构成 丁仲礼院士对碳减排阴谋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 第一步是论证全球温度对大气 CO 2 浓度的高敏感性; 第二步是强调升温可能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第三步是做出价值判断 , 即要在本世纪内将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增温控制在 2 ℃ 以内; 第四步是计算出不超过 2 ℃ 增温的大气 CO 2 浓度 , 即 CO 2 当量浓度不超过 450 ppm ; 第五步提出发达国家率先减排 , 并确定具体的比例; 第六步是确定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减排中的任务。 这里面最为关键的一点是 , 在 450 ppm 的目标浓度确定后 ,2006--2050 年间 , 人类可通过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产生的排放量就随之确定 , 即使海洋和陆地今后对排放的碳继续以 54% 的比例吸收 , 人类可排放的总量亦只能在 255.11 GtC (十亿吨碳)左右。在这个总量中 , 发达国家确定率先减排比例后 , 余下的即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 , 并且所剩不多 . 以 IPCC 方案为例 , 附件Ⅰ国家(发达国家)需确定中期、长期定量减排目标 , 而非附件Ⅰ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必确定 , 表面看很公正 , 实际上为附件Ⅰ国家安排了比非附件Ⅰ国家人均大于 2--3 倍的人均排放权 , 只不过没有在文字上表达出来而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陷阱。对这个陷阱 ,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谈判的人士未必已经充分认识到 , 比如 , 他们中的部分人一再强调发达国家到 2020 年 , 只比 1990 年减排 25% 是不够的 , 应该减排 40% 。姑且不论发达国家能否做到如此大幅度的减排 , 即使它们接受这个要求 , 那么 , 它们 2006--2050 年的人均排放权将从 77.28tC 减到 61.23 tC, 而非附件Ⅰ国家只能从 23.15 tC 增加到 26.22 tC, 二者的差别还在 2.3 倍。概言之 , 如果接受发达国家自己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 (25%),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 到 2019 年即用完排放权 , 即使发达国家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设定中期减排 40% 的目标 , 也仅仅将这个时间推到 2021 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在 450 ppm 目标下 , 发达国家率先为本国设立减排目标 , 最终的效果是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 2009,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学, 39 ( 12 ), 1659--1671 )。 简单地说,就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们开着汽车坐着飞机,每天住在开满空调的大房子里吃肉喝酒,却要求只能骑自行车挤火车,刚刚解决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发展中国家向他们进贡来换取允许发展交通、建筑、电力、农业的权利,这是劫贫济富,这是赤裸裸的掠夺。 可怕的是,现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了。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 26% 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 21% 。这一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税种,将起到两大作用: 第一,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第二,发达国家不需耗费一枪一弹不需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并且还是在包括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一片叫好声中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财富。 通过以上对于从碳交易一直到碳关税的分析看,我们已可清楚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一说的阴险目的,那就是要遏制并掠夺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IPCC 主席帕乔里 2007 年曾说过以下一段话:国际社会今后两三年内在气候变化上的作为,将决定我们的未来。请看他们要掠夺我们的狼子野心是多么的紧迫啊!显然,这些先生们是迫切地想在广大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弄明白事情真相以前,赶快把他们这一整套遏制和掠夺我国广大人民的阴险计划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他们设计出的那一整套碳交易计划的目的。因此,揭穿他们的阴谋,剥掉他们的伪装,把他们妄想遏制和掠夺我国的阴谋,彻底地暴露在我国人民面前,就同样也成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的战斗任务。 致谢:恩 师温景嵩 教授给予了作者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帮助,深表谢意!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2010-5-18 09:53
节能减排首先要从节约型经济做起 杨学祥 2009 年 9 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节能减排导致减碳经济的出现。减碳经济就是首先要考虑最省钱的减排办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事实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在节能减排中可发挥巨大作用,环境优势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一文最早于 2005 年 3 月 9 日 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的记录在知识产品采购中心网和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 。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 新华网北京 2005 年 3 月 8 日 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 144 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 133 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 年 3 月 6 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0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 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 《中国日报》 2010 年 4 月 6 日 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 30 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 100 年 。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 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 40% 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 25-30 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 30% ~ 40%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 500 ~ 600 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 7000 ~ 12000 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 40% 。 5 月 16 日 ,住建部对副部长仇保兴日前作出的中国住房寿命 25 年至 30 年言论作出了回复,否认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并否认仇保兴演讲中曾出现上诉表述。此前,北京律师秦富亭致函住建部,申请公开我国住房质量的全面调查结论。前天,他收到了住建部答复的《告知书》,其中表示,有些城市建筑 ( 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 ) 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 。 记者在住建部给秦富亭律师的《告知书》上看到了下述内容的回复: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 ) 从现在的平均 35 年也应该提到 100 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由此可见,有些城市建筑 ( 相对非城市建筑而言 ) 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因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缩短了合理的使用年限,并不是因房屋质量造成了建筑寿命缩短;演讲中并无我国住房寿命 25 年至 30 年的表述 。 无论如何,仇保兴副部长在大会演讲时提到的下述观点对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有些城市建筑寿命 ( 因为短时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 ) 从现在的平均 35 年也应该提到 100 年甚至更长久,延长建筑的寿命就等于节能减排 。 事实上,我在 2005 年提出的以下观点值得关注: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和仪器检查、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 由于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灾害频发的大趋势,网络经济和灾害经济同样值得关注。 网络经济是指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经济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使得经济信息成本得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经济资源的全球化经济形态。 Internet 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 , 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 , 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这显然有利于减排经济。网络经济的高科技型和个性化,可以使家庭办公、异地就业、代理采购、网络会议、异地聚会等成为现实,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交通拥挤,从而达到减排目的。 伴随全球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强震、海啸、强台风、强飓风、严重低温冻害、流感世界大流行、强沙尘暴、罕见干旱和洪涝连续发生,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只有认清灾害的发生规律 ,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才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社会财产损失,达到减排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 全文 ) 。 2009 年 09 月 23 日 01:25:20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2.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http://www.tt91.com 2005-8-27 15:50:00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3.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 。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4. 杨学祥。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发表于 2008-11-30 14:44: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5. 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 2005-03-08 17:05:07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6. 贺劲松、常爱玲 .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7. 杨学祥 .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 科学新闻周刊 . 2000, ( 46 ): 18 8. 杨学祥 .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6 ( 8 ): 1003~1005 9.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3 10. 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 2001 年,第 32 期 15 页 . 11. 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 BUSINESS.SOHU.COM   2004 年 5 月 17 日 08:57 。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 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 30 年 年产数亿垃圾。 2010-04-06 中国日报网。 http://house.ifeng.com/special/loushipaomo/allnews/detail_2010_04/06/510248_0.shtml 13. 住建部否认中国房屋质量造成建筑短命。 2010 年 05 月 18 日 05:48 钱江晚报。据北京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5-18/054817525444s.shtml 14. 不当大拆大建造成房屋短命。 2010 年 05 月 18 日 07:33 华商报。据《北京晚报》 http://sx.house.sina.com.cn/news/2010-05-18/07334669.html 15.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式迷你冷热杯
mcuwork 2010-5-6 21:42
作品设计的目的: 对现有常见不锈钢饮水杯进行改造,配上单片机系统和检测控制回路,使其能检测、显示杯中饮品温度值,并能对杯中饮品加热和制冷。在一个小小杯中就可以温水、温奶、做冰水,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作品设计的基本思路: 以单片机系统为温控杯核心,制冷采用电子制冷芯片,制热采用电热片。在杯子内壁放置数字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外壁放置小型液晶显示屏,直观显示具体温度值。并配备LED指示灯和按键,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温度调节。 作品的科学、先进性: 该杯既可对杯中饮品加热、制冷,且设计注重节能环保。同时可直观显示饮品温度值,目前市场尚无该类产品。 a、融入嵌入式单片机控制和数字式温度检测系统。 b、节能加热模块:该杯子加热部分缠绕在杯子外壁,市场上存在的加热杯则采用电阻丝在杯底加热,与该杯相比受热面积较小,加热过程中热量流失过多。家庭温奶多采用热水中浸泡,浪费水源且导热过程中热量流失过大。该杯可直接对杯中牛奶加热,与传统温奶方式相比节约能源。 c、温度值显示:该温控杯配备了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屏,可以检测和直观显示饮料温度值。系统配以多色LED指示灯(温度过高时红色led警示,适宜人饮用时亮绿灯,且适宜温度可自己设定),指示饮品温度是否适宜饮用,帮助人们作出判断,防止烫伤。 d、环保制冷模块:该杯制冷采用制冷芯片,无污染,且无冰箱压缩机的噪声和笨重。家用制冷冰箱释放的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对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不利。而该杯则无气体和噪声污染。 e、多电源供电模式:采用USB接口、12V直流或220V交流供电模式,适宜于办公室、汽车和家庭等多种场合使用。 注: 该作品参加挑战杯和节能减排大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虽然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感觉做的不够好,因我们是在校本科生学生,条件限制和时间的问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处理好。欢迎感兴趣的驻足观看,留下建议,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以下附几张作品图片:
个人分类: 课外科技制作|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树造林兑换节能减排
yyli 2010-3-5 08:50
植树造林兑换节能减排 李荫远 距今 4000 到 8000 年间,我国大地上除少数地方为草原和沼泽江河外,尽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农耕文明兴盛后始毁林造田伐木用材;此后随着历史的进程,森林在加快地消失。以太行山脉为例,自辽金元在北京建都以来不断遭到无情地砍伐,竟至成为一大片濯濯童山,明清两代宫殿建筑需用的巨木有远道取自四川凉山地区,由水路北运者。其时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已无成片森林可资采伐。 1949 年建国之初,我国的原始森林仅有北边的兴安岭和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两处。不多几年后兴安岭的便已采完,后者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存。全民炼钢期间,散布全国各城乡的老树均砍伐无馀。 辛亥革命后不久,民国政府即号召植树造福社会,并以每年清明日为植树节,但实际上长期流于形式。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府实施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造林面积达到 5400 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收到了显著地减弱沙尘暴的实效。在未来的若干年中,森林的碳汇作用将成为一国的软实力,人工造林一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国家大计。 近一些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两极冰层溶入大海而在陆上则冰川退缩; IPCC 断言气候灾害来自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年累积所形成温室效应。这一论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009 年十二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前夕,国务院就公布了到 2020 年中国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 作为我国对应节能减排的指标。有识之士通过详尽的分析指出,这是一个极其宏伟而艰巨的承诺(见何祚庥发表在科学时报 2010 年 2 月 24 日 A2 、 A3 版上的长篇评论)。 为了针对这一困难,我国应该大规模地在荒山造林和在低产的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以增加碳的蓄积量(即所谓碳汇),作为节能减排的替换。这就对于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系列的任务: 1 、如何测估量化林地的碳汇,即测出全国各地当时实有森林年碳汇强度( CO 2 吨 / 年),是否可用遥感技术? 2 、哪些山体应该或者适于造林;如作为银川平原西边屏障的贺兰山脉除现存的 211 平方公里的深山森林外,其余庞大的山体是否可能人工造林?又如祁连山脉的水源涵护林亟待补植,如何估计其投入? 3 、某些低产地区是否应退耕还林?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的七个贫困县; 4 、科学地选定各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高度最适合的树种。 人工造林需要国家投入财力,同时也可以安排劳动力就业,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5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碳并不是全部,要发展低碳循环型经济
fuyuncas 2010-2-22 15:49
我本人是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的,当时国内的文献少之又少,甚至到2008年也没有几篇。但到了2009年,借着媒体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炒作以及国家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低碳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一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我在街头闲逛时,发现广告栏里的广告词不乏低碳之词,有些公司甚至将自己的产品标榜为低碳产品。如果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低碳经济、低碳产品,那倒无可厚非,反而会促使老百姓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什么产品都称自己是低碳产品(就像滥用纳米概念一样),就会让消费者感到迷惑,甚至会对低碳之词产生厌倦情绪。当然,这些只是媒体在宣传上的过度,企业在利用上的失度而已。 我个人认为,低碳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并非全部。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如果一味地强调低碳,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实,不发展,不消耗能源,最低碳,但这样的发展模式也被证明是失败的,也不是老百姓和政府所期待的。我已经说过,低碳并非方式,它只是目标。我们绝不能把低碳经济捧的太高,过犹不及谁都知道。 另外,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的重要方式,低碳(节能)是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循环经济不仅能解决低碳问题,同时它还关注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问题。当然,低碳的范畴要大于节能,节约能源能实现低碳,改变能源结构、增加低碳能源比例也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所以,本人建议将低碳和循环经济统筹起来对待,将低碳循环型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低碳的重要模式。对于什么是低碳循环型经济,它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间的关系是什么,本人将另文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蒙草:节水抗旱绿化城市
bnx 2010-1-5 16:54
在居民小区里、街道上、公园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营造了优美整洁的景观环境。但是,也许您不了解,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化90%用的是进口草种,这种进口草坪是耗水大户,每平方米年消耗12吨水。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这种耗水草坪进行绿化,不仅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还造成了花草与人抢水喝的局面。   近日,在北京由当代经理人杂志、新领军者俱乐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上,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一种新型节水抗旱城市景观绿化产品蒙草。   蒙草是该公司凭借内蒙古大草原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培养、转基因、选种、配种等技术培养的节水抗旱新型草种,具有高性价比、高生命力、低维护费用、低耗水量、低成本特点,目前产品达数百种。数据显示,若同样面积小区全部使用蒙草做景观绿化,比进口草坪节水90%,一些抗旱植物每年只需浇水13次,即可保证正常生长;进口草坪生命周期35年,而这种节水抗旱型植被存活时间可达10年以上;进口草坪需要勤修剪、勤浇灌、管理费用高,而抗旱植物基本不用修剪,养护费用只是进口草坪的1/81/10。此外,蒙草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充分吸收利用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摘自《科技日报》2010年1月5日,第四版)
个人分类: 国内农业科技|4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端利用节能
niweidou 2009-12-29 20:14
目前我国的单位产品能耗较高,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30%,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耗仍有一定的空间,而节能最有效的措施是从需求侧减少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 任何可用能都是从能源开采、运输、转化(主要是发电)、输配至终端用户。以发电为例(图1),到达终端用户的有效输出只有原开采能源的1/4-1/5,终端设备(风机、泵、压缩机等)提高1%的相对效率就相当于能源源头提高4%的相对效率,终端设备节能具有倍数很大的放大效应。因此,除了提高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外,更应把终端节能放在首位。 图1发电终端节能的放大效应 量大面广的压缩机、风机、泵等通用机械是我国工业领域最主要的耗能设备,泵、风机、压缩机三类产品年耗能总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40%以上,其中泵类占 20%、风机10%、压缩机10%。但这类产品的设计效率、系统运行效率和实际运行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30%,若通过提高效率,节约的电能为目前发电总量 的12%。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汽车能效。从石油开采到车轮的推进力只剩下小于1/5的能量,再考虑推动有效载荷(乘客),只有近1/50 的能量可资利用(图2)。所以,对车辆来说,减少各种摩擦、阻力、车身自重(用超轻材料),提高有效载荷比例是节能的关键,其放大效应是几倍到几十 倍。 图2 汽车终端节能的放大效应 同理,对建筑能耗不能单从运行过程中的照明、采暖、空调计算,而必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把建房的耗能折算进来。通过建筑能耗的全生命周期分析可知(图 3),设计规范化、产品质量提高和房屋使用寿命延长,可以大大减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建筑的设计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建筑的选 址、门窗、屋顶、围护结构、采暖系统、空调系统、管道布置、照明等一旦设计建成,对节能的技术路线就基本锁定。因此,要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建筑节能,在意 识、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采取节能的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 图3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总之,节能最有效的措施应重点从需求端入手,充分利用终端设备和人的消费行为的放大效应,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风机、水泵、电器、建筑等)、重新修订机械和土木设计标准、减少材料用量,定位合理的消费水平,引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终端能源需求。 节选自倪维斗等《关于广义节能的思考》, 全文发表于《中外能源》 2009年第2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
niweidou 2009-12-28 12:13
近几年来,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国内外能源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家一直在贯彻单位GDP能耗5年降低20%的方针,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个指标没有完成,即使完成也根本无法控制全国总消耗的增长。 在21世纪初,鼓舞人心的国家规划是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需求翻一番,即从2000年我国总能耗15亿tce增长到2020年30亿 tce。言犹在耳,然而8年不到,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到2007年总能耗已达26.5亿tce,2008年至少为28.5亿tce,因为前两年的每年净增量都大于2.0亿tce。按此估计,2009年将超过30亿tce,2010年不会小于32.5亿tce。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这就是说,原来 2000~2020年的总能耗指标在2009年将被突破,提前11年。 目前只有关于能源强度每5年下降20%的指标要求(事实上,由于体制、政策、税收和其它经济杠杆不到位,这个指标也很难完成),而没有硬性的每年总能耗量的严格指标和相应的措施;同时在中央和各级地方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事实上,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这扇大门一直是敞开的。 如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延续下去,在2015年总能耗量可能达50亿tce,2020年达70亿tce,将超过原来规划30亿tce的一倍多!这远远超过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所能承载的极限。美国是世界第一耗能大国,2006年的能耗总量为33.3亿tce,而我国将在2010年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且增势不减。从而,且不说温室气体排放在世界上的巨大压力,从资源供应、环境容量、生态退化、能源安全来说,这个总量是我国这块土地无法承受的。 我们在本世纪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时规划的能耗总量是30亿tce,但现在能耗总量为60~70亿tce,且不得不以煤为主,这样从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说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因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全体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 2008年奥运会,北京的环境已如此艰难地满足要求,在将来能耗成倍增加情况下,全国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因此,除了原有的节能要求外,我国必须按照本国资源供应、环境容量、能源安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2020年和更长一些时间内,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每年可以消费的能源总量,把它作为天花板。然后,按年限定出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硬性指标,并在仔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进而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在分配到的总能耗量框架下,进行逆向思维,发展各自的特色,做各自的文章。 有人会说,总能耗量控制是否会妨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看,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具有很大的减少空间,我国能源强度比先进国家大 3~5倍。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耗能工业增长极其迅速,远比全国GDP增长快得多。2007年前3个季度,全国六大能耗行业的增长速度为22.6%,比全国GDP增长速度大一倍多。我国目前GDP总量约占全世界GDP总量的5%,却消耗全世界30%的钢铁,47%的水泥,40%左右的铝。对比其它发展迅速且人口相对众多的国家,难道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国家一再采取措施限制耗能产业,但这些产业这几年来仍涨势不减。其根源是有巨大的需求,加上银行、证券出自本身的利益,对这种需求不断进行助推。 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7平米,世界平均为33平米,房屋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其居住的功能而成为投资的东西),规模极为巨大的城市建设(都以所谓的与国际接轨、50年不落伍等来要求,很多城市盲目地模仿CBD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港口,桥梁,8~10车道的世纪大道等),这些项目推动对电力、钢铁、水泥、铝、玻璃等耗能工业产品的需求,又成为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2006~2007年我国电解铝增量为24%以上)等耗能工业新上大项目的巨大动力(因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进而又成为地方政府收入、GDP增长、官员业绩、向上升迁的推力。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可抑制的全国总能耗快速增长的恶性循环,或是一个循环促进的正反馈机制。 GDP增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问题是GDP增长的内涵。若是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开发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惜的是,这几年的现实不是如此,而主流却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种正反馈机制,因为这样来取得 GDP增长相对比较容易。不管国家如何号召、指导,最终还是无法贯彻,下面实施是另一回事。 坚决执行总量控制,严防死守,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就有可能把目前这种增长模式加以抑制,迫使各级领导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规划发展(在开始时候可能对GDP有影响),制定政策,改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首先垂范,进而要求地方政府层层带头。 节选自倪维斗《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全文发表于《科技日报》 2007年1月25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能耗行业危机暗涌
niweidou 2009-12-27 11:38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占全世界不到5%,但耗费了全世界30%以上的钢铁、42%的铝、47%的水泥,而且增长趋势不减。钢铁、建筑、交通等高能耗行业都在疯狂地自我扩张,却看不见有力的统筹。 前一个时期,铝价约20000元/吨,利润达8000元/吨,建一个大型电解铝厂,投资两年就能收回,银行非常愿意贷款。铝生产上升这么猛,是由多种力量推起来的,银行是主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高耗能行业,有几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GDP(仅占全世界不到5%)增长(10%)必须消耗全世界30%的钢材、42%的铝、47%的水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 其他国家的GDP增量也不低,如印度人口也不少,但他们的物资、能源消耗却低得多?这种疯狂式的增长方式谁是主要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分到多少羹? 多个行业都在自我扩张,都在唱自己的戏,却看不见有力的统筹! 1 建筑能耗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占全世界不到5%,但耗费了全世界30%以上的钢铁,47%的水泥,而且增长趋势不减。随着城市建设(老城市现代化再加以每年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化)和房地产建设的持续高涨,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到27平方米,这种高涨应到什么程度?现在炸房越来越多,我国房子的平均寿命是22年,而国外是60~70年。建房时花费了大量钢筋、水泥、砖、木材、塑料,却寿命不长,一炸了之,使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化为乌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温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冬天高于20摄氏度,夏天低于25摄氏度,单位面积耗能越来越大。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如果黄河、长江以南普遍推广采暖,北方普遍推广空调,这将大幅度增加对能源的消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是否能承受这个巨大的需求? 因此,对建筑总面积、建筑和建材总耗能的增量应分阶段加以严格控制。在此条件下,对人均面积、生活模式、冬天和夏天的室内温度都要有明确的限制。放开胃口,走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道路(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指导下,是很有节制的)是绝对不行的。另外,建筑能耗不能单从运行过程中的照明、采暖、空调计算,而必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把建房的耗能折算进来。在建筑能耗方面任何一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有不少例子证明,有些建筑中似乎是应用了新技术,但提供了不符合国情的过度服务,最终结果耗能更大!当前必须对最终所追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水平有正确定位:从符合我国国情可允许的服务水平出发,应定于符合国情的适中舒适程度和低耗能模式,而不能盲目追求西方过度强调舒适性的高耗能模式! 2 交通能耗比例越来越大 笼统地提出给人民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服务是很片面的。要整体研究一下,我国13亿人口的出行问题,2008年春节雪灾所引发的事故和情景应是一个很好的教训。13亿人口大流动,将来交通用能在总能耗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私人轿车越来越多,每年每辆轿车的里程数大大高于日本、意大利;航空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旅客,一般中等距离可以坐火车的改乘飞机了。用飞机出行能耗是很大的,火车:汽车:飞机能耗之比为1:8:11。从北京清华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包括坐汽车到机场,来回一趟,至少耗费宝贵的液体燃料(汽油、航空煤油)80升以上。国家提出2030年民航要发展4000架大飞机,折算成航空煤油的消耗约1亿吨,在我国石油供应条件下国内能否满足1亿吨的供应量?如若我国有更大比例的人群以航空为主要出行手段,是不可持续的,不应是我国的发展方向。 我国公路事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有3.5 万公里高速公路;桥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跨度1000米以上的斜拉桥如雨后春笋,一个比一个跨度大。按规划,到2020 年高速公路总里程数要达到8.5 万公里,粗算一下这需要500~800万亩土地。同时,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需要1000吨钢铁、9000吨水泥、1000吨沥青。将来这些高速公路都运行起来要耗多少油?我国目前基本上是按美国的模式发展,公路发展相对较快,铁路发展较滞后,两者不匹配。 因此,对交通能耗必须要有一个总量控制,在这个总量的前提下,怎么分配到各种交通工具,鼓励什么、限制什么要十分明确。要从城市建设、工作与住所的安排、人们的习惯、技术等各方面加以系统的规划而不能只由需求驱动,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例如,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在市政、城市布局上尽可能地将居住与生活设施靠近,尽量减少出行。同时认真考虑如何减少每次出行的能耗,尽量采用公共轨道交通。 3 钢铁、铝和多晶硅产业暗藏危机 我国钢铁产量占全世界47.2%,约5亿吨,需成品矿石7.28 亿吨,约占全世界成品矿石的50%;其中进口3.83 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2.4%。中国带动全世界铁矿石生产,供需矛盾突出,造成铁矿石价格上涨,2005年由66.78 美元/吨上涨到2007年底125.28 美元/吨。然而,在2008年9月份以来的经济危机中,钢铁泡沫已经出现。 中国铝产量高速增长,连续6年名列世界第一。2003~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08%,是全世界增速的2.67倍,亚洲增速的1.9倍;原铝产量占全球比例由21.4%上升到33.6%。尤其是2006~2007年,年增量达34.3%。2008年若按前一年的增长势头,产量将达1686万吨(世界铝总量按6%的增长速度将达3960万吨),是全世界的42.6%。生产1吨铝要耗电1.5万千瓦时左右的电,这样一来,电解铝的电耗量将从全国耗电量的6%,增长到7%以上。我国铝产量的30%~40%用于建筑。 多晶硅产业戴着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的光环,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各省市快速发展,并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生产1吨多晶硅需耗电25 万千瓦时,而1兆瓦的装机需耗多晶硅约10 吨。而实际上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98%以上用于出口,且生产多晶硅的相关技术均从国外引进。挂着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的羊头,卖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狗肉,实质上是世界发达国家利用中国企业追求高利润,政府追求政绩和GDP而设的局,是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留给中国,进而达到自身国家的节能环保。一旦各国市场降低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国内市场又没有消化能力,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将难以为继。 (本文发表于《能源评论》 2009年第3期,作者:倪维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倪维斗: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
niweidou 2009-12-27 11:35
近几年来,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已引起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国内外能源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家一直在贯彻单位GDP能耗5年降低20%的方针,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个指标没有完成,即使完成也根本无法控制全国总消耗的增长。 在21世纪初,国家规划是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需求翻一番,即从2000年我国总能耗15亿tce增长到2020年30亿tce。言犹在耳,然而8年不到,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到2007年总能耗已达26.5亿tce,2008年至少为28.5亿tce,2009年将超过30亿tce。这就是说,原来2000-2020年的总能耗指标在2009年将被突破,提前11年。 目前只有关于能源强度每5年下降20%的指标要求,(事实上,由于体制、政策、税收和其它经济杠杆不到位,这个指标也很难完成),而没有硬性的每年总能耗量的严格指标和相应的措施;同时在中央和各级地方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事实上,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这扇大门一直是敞开的。 如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延续下去,2020年达70亿tce,将超过原来规划30亿tce的一倍多!这远远超过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所能承载的极限。美国是世界第一号耗能大国,2006年的能耗总量为33.3亿tce,而我国将在2010年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且增势不减。从而,且不说温室气体排放在世界上的巨大压力,从资源供应、环境容量、生态退化、能源安全来说,这个总量是我国这块土地无法承受的。 我们在本世纪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时规划的总量是30亿tce,但现在总能耗量将为60~70亿tce,且不得不以煤为主。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全体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如果这些得不到保证,何谈以人为本?2008年奥运会,北京的环境已如此艰难地满足要求,在将来能耗成倍增加情况下,全国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因此,除了原有的节能要求外,我国必须按照本国资源供应、环境容量、能源安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2020年和更长一些时间内,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每年可以消费的能源总量,把它作为天花板。然后,按年限定出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硬性指标,并在仔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进而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在分配到的总能耗量框架下,进行逆向思维,发展各自的特色,做各自的文章。 有人会说,总能耗量控制是否会妨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看,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具有很大的降低空间,我国能源强度比先进国家大3~5倍。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耗能工业增长极其迅速,远比全国GDP增长快得多。2007年前3个季度,全国六大能耗行业的增长速度为22.6%,比全国GDP增长速度大一倍多。我国目前GDP总量约占全世界GDP总量的5%,却消费全世界30%的钢铁,47%的水泥,40%左右的铝,难道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国家一再采取措施限制耗能产业,但这些产业这几年来仍涨势不减。其根源是有巨大的需求,加上银行、证券出自本身的利益,对这种需求不断进行助推。 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规模极为巨大的城市建设(都以所谓的与国际接轨、50年不落伍等来要求,很多城市盲目地模仿CBD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港口,桥梁,8~10车道的世纪大道等),这些项目推动对电力、钢铁、水泥、铝、玻璃等耗能工业产品的需求,又成为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2006~2007年我国电解铝增量为24%以上)等耗能工业新上大项目的巨大动力(因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进而又成为地方政府收入、GDP增长、官员业绩的推力。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可抑制的全国总能耗快速增长的恶性正反馈循环。 GDP增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问题是GDP增长的内涵。若是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开发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提升核心竞争力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惜的是,这几年的现实不是如此,而主流却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种正反馈机制,因为这样来取得GDP增长相对比较容易。不管国家如何号召、指导,最终还是无法贯彻,下面实施是另一回事。 坚决执行总量控制,严防死守,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就有可能把目前这种增长模式加以抑制,迫使各级领导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规划发展(在开始时候可能对GDP有影响),制定政策,改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率先垂范,进而要求地方政府层层带头。 当然,总能耗量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目前已形成的这种旧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各种强大的利益集团与此模式紧密相关,盘根错节。但是,这是一件为了国家长远利益非做不可的大事,这是考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在新形势下行政执行能力的试金石。 (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 2008年第24期 卷首语 作者:倪维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路很重要:怎样用油、怎样用煤、怎样用能源
niweidou 2009-12-27 11:20
中国应朝着节约型社会方向发展,正确定位生活质量,控制、降低生产和消费总能耗 专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2009年,早春,清华大学一间古朴庄重的中式小会议室里,76岁的倪维斗院士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与本刊记者谈起当前的能源问题,我总觉得能源的战略和思路很重要。但是我感觉,目前,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方法。到底怎样用油、怎样用煤、怎样用能源的思路还没有很好建立,这涉及到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的采访就从拉家常开始了。 中国能源面临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记者:当今中国能源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 倪院士:中国能源正面临:总量需求的巨大压力;液体燃料短缺;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及8亿农民和城镇化所需的能源供应。 从2000~2020年,国家规划中国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耗翻一番,即能源弹性系数应为0.5。但是最近3年,这个系数超过1.3,即能源需求远远大于规划。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工业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按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似不可逾越。问题是这么大的一次能源需求我们是否能够承担,其所引起的污染是否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怎么解决?2007年中国进口石油约为1.63亿吨,今后将继续增加,能源安全如何考虑?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质主要是SO2、NOx、PM2.5-10、Hg和CO2,这些污染物的80%是由于化石能源的应用,尤其是煤的直接燃烧所引起。目前中国有30%~40%的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出现酸雨现象,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增加。需要认真研究的是中国对这些污染物可容忍的环境容量究竟是多少?目前全球每年排放250多亿tCO2,空气中的CO2浓度,自工业化150多年以来,已从280ppm增至380ppm,目前以3ppm/a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减排CO2,中国已于2002年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第37个签约国。因而,从战略高度、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认真考虑中国CO2如何分阶段减排的有关战略技术和政策问题,否则的话,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将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到目前为止,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他们仍依赖当地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柴草等)作为主要能源,有些地方甚至仍在砍伐森林和破坏生态。此外,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在增长,每年有将近1000万人口进入新的城镇。据统计,城镇居民的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均能耗的3.5倍。这部分份额巨大的能源应来自何处? 中国应朝着节约型社会方向发展 记者:您能否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严峻的能源需求供应? 倪院士:从世界上人均GDP增长与一次能源的一般规律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各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将在4tce以上。人均能耗水平和变化与地理、消费模式、工业结构等多方面相关,中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10000美元区间,在当前能耗水平较低时,应当科学决策和引导人们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节能减排,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好基、塑好型。 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当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阶段,均有一个较长的能源强度高速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均呈现重化工业特征。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新技术,可以削减能源强度的峰值并缩短能源强度上升的持续时间,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难以逾越。 发达国家,如英、德、法、日等,均经历过不可逾越的坡峰时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坡峰越来越低,尤其是日本。全世界在经历300多年工业化的发展后,如今已没有足够的空间按常规走下去。目前全世界人口60亿,将来90亿或更多。人均能耗的不断增长,以及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均耗能会越来越大,破坏地球也越来越快。从发展规律来说,中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坡峰时期,但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坡峰应当多高、延续多长需要仔细研究。 中国人口多,起步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13亿~16亿),按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道路走已经挤不上去了地球已没有这种常规发展的空间。全世界大的政治格局已形成,资源瓜分几近结束,难以重新洗牌。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家,在全世界举足轻重(人均能源、资源、污染都乘以13亿)。其次,从中国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平衡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角度来说,也没有空间。如图3中所示,GDP的强大驱动力,推动着中国总能耗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传统的发展道路,这个倾向是不可持续的、十分令人担忧的。人们在高能耗的生活模式下养成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由于惯性难以降低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可能走向更高能耗的发展道路。针对中国的国情,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条件下,中国应争取朝着节约型社会的方向发展,正确定位生活质量,控制并降低生产和消费总能耗的高峰值。 记者:近年来,中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则急剧增加,中国应当如何从节能方面来减少对能源需求的增长? 倪院士:中国一方面人均资源短缺,供应压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很大,大约是日本的5~6倍,其原因是多层次的: (1)工业结构的原因。如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处于低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2)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我国发电、水泥、炼钢、电解铝等的单位能耗都比先进技术高20%~30%; (3)政策方面的原因。节能往往是软指标,政策相互不配套,贯彻不力,统计混乱,一般号召多,落实少。用能企业、机关、个人没有真正节能的驱动力和意识; (4)传统习惯、文化、观念、道德层面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没有把节能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消费模式方面不加选择地模仿西方,更有甚者以奢侈、豪华为荣。中央提倡的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其扎扎实实的实效工作需要增强。 从科学技术层次考虑,节能有非常大的覆盖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一直到节能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例如,强化传热、传质,两相、多相流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由这些能源应用组成的复合系统)的高效、合理利用,新型蓄能(热、电)装置,新型的热力系统,复杂工业系统的集成、优化 其实,节能本身就是一种能源,而且是最清洁的能源,在这方面我国的潜力是极大的,这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 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记者: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将如何应对各种挑战,例如环保、资金、技术、政策等等。中国可再生能源应遵循何种路径进行良性发展? 倪院士: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2020年以前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分量的比例,这个情况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在国情上有很大区别。一些欧洲国家,他们总能耗已经不再增长(或增长很少),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目前在役的化石能源。而中国却处于总能耗急剧增长之中,单是发电设备(其中主要是燃煤的发电),每年增长的装机容量是60G~80GW,超过三个长江三峡。在这个高速增长量中,可再生能源所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更不用说去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消耗。对可再生能源一定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探索这些能源在中国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最佳位置,发挥它们的长处,使它们各得其所。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不是这些可再生能源能做什么,而是它们在我们能源系统中应该做什么。可再生能源利用应该集中力量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商业化多个方面全面推进。 我国风能资源是相对比较丰富的,据最新风能资源研究结果,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7-12亿kW,其中陆地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6-10亿kW,海上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1-2亿kW。目前,国家正在着手详细的风力资源调查。到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kW左右,位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风电以每年超过100%的发展速度增长。中国原有的风电发展规划是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3000万kW,但按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准备重新修改的规划是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kW,是原规划的3倍以上。国家对于风电的发展在政策和财政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力度。目前运作的机组约75%是引进的国外机组,25%是国产的。自主产权的机组有600kW、750kW、1.2MW和1.5MW,后两种还有一个成熟期。目前,我认为要利用大家关注可再生能源的时机,集中有关力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1.5M~3.0MW)。在风机整体优化、气动设计、强度疲劳、振动、长期可靠运行、控制、材料制造等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在3~5年后给市场提供和国外机组相当水平的大型风电机组。 太阳能光伏(PV)利用肯定是一个有十分广阔前景的方向。可惜的是近年来PV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常规发电,单位容量价格仍高几十倍,要真正变成有份额的发电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国在PV材料与工艺方面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方面开展深入的材料制备、先进工艺和提高转化效率方面的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国家也应加大投入力度。太阳能热利用是一种最现实、最有前途、最能够有份额地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中国在真空集热管的高吸收率涂层和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应用方面也居世界首位,已有9000万m2的太阳能集热管在全国各地应用。目前主要是用于生活热水供应,其实在建筑节能方面有很大的、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尤其是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迅速增长,用于空调、采暖的能耗必随之增加,建筑用能已达总能耗的30%。因而,更应利用太阳能集热管,研究中温与高温集热管和地源热泵相结合,组成新的采暖,空调系统,大大降低建筑中的化石能源(包括电能)的消耗。 中国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大约相当于3亿tce,可利用的森林废弃物大约也是相当于3亿tce。因此总量相当有限、人均则更少。这和美国(大农场)、巴西(大量、高产甘蔗)和一些北欧国家(如瑞典,人口800万,面积40万km2,森林覆盖率80%)有本质的差别。我国人均耕地少(一亩多一些),从而人均生物质保有量也很少,且高度分散。所以,绝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必须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生物质是高度分散的资源,顺其自然,应该是分布式利用,应发展各种生物质就地加工、就地使用的新工艺、新方法。要总结多年来小规模气化、做液体燃料难以为继的经验教训。目前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新的力学原理(挤、切、捻),把秸秆和其他各种纤维质、木质素做成颗粒,不需要加热和粘接剂,制造颗粒的能耗尽量小然后用作燃料。这样,可以把农村居民相当普遍使用的炊事、采暖用煤替换出来,用于高效低污染的大电厂。 人类应更科学、更聪明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记者:倪院士,听说您不愿意与人争论,只是说实话而已。请您就能源问题畅谈您的一些看法? 倪院士:目前自然环境是地球内、外动力在万亿年动态变化过程中的阶段表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有生命,整个生态系统也有生命。自然与人在生态道德上是平等的。以敬重和呵护之心对待自然,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过去,人们做了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蠢事,自然给了我们应有的惩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每一个人的重要考验,也是对是否真正理解和谐社会的试金石。由于现在科学在物质、技术进步方面的巨大成就,一些科学家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科学技术和相关的方针政策,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否则的话,科学技术会走向其为人类造福这个根本目的的反面,人类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人类使用能源大致经过几个阶段: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气,各国由于资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这些阶段有重叠和交叉。煤、石油、天然气是地球几千万、几亿年太阳能的沉淀。在用量较小时问题不大,而现在由于人口的增长,现代化条件下人均用能的大幅度增加,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所产生的问题逐渐扩大,从能源、环境、生态延伸到经济、政治、军事,越来越显得不可持续。但是,即使如此,人类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几千万、几亿年太阳能积累下来的化石燃料,从地层深处较集中地开采出来,和大自然的交互相对较少,主要是大量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问题。目前,大规模、有份额地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用的是当年的太阳能(表现形式为: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直接辐射能和热能等)。采集面积和大自然已存在循环的交互就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的交互,相互影响,比利用化石能源交互的范围,交互的深度,交互的频度将会起很大变化,甚至于会从量变到质变。因而,在这种形势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弄不好的话,大自然的惩罚会来的更快、更早、更严峻。从本质上讲,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人类为了解决大量利用化石燃料而转向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要对上述问题做十分深入、谨慎的全面分析,扎扎实实地前进。否则的话,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制造出另几个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问题。大自然的惩罚已经教训了人类,人类应该更科学、更聪明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在相处中实事求是、相互尊重、不断前进。 (本文发表于《世界石油工业》 2009年4月30日第2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
黄安年 2009-12-8 21:53
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8 日发布 正在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对于节能减排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根本不是发达地区,要求中国像发达地区那样来承担减排要求显然是不公正的。 自 1975 年以来,西方工业国家举行峰会 , 从 G6 , G7 到 G8 并不包括中国在内。其后 G8 扩大到 G20 表明西方发达国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话,也意味着中国成了发达国家。 在 2009 年 11 月 17 日中美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 关于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双方同意,依据巴厘行动计划积极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有效和可持续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决心根据各自国情采取重要减缓行动,并认识到两国在促成加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可持续成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双方决心支持这些承诺。 在此背景下,双方致力于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同时相信,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达成的成果应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适当减缓行动。该项成果也应实质性地增加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帮助,促进技术开发、推广和转让,尤其应该注意最贫穷国家和最脆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促进保护和增强森林作用的措施,并在执行减缓措施以及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方面保持充分的透明度。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的气候恶化主要应由发达国家来负担 , 而不能以牺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来为发达国家减负。世界银行历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从来没有把中国列为发达国家。以 2009 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为例: 935 美元 ( 2007 )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 ; 936-11455 美元为中等收入经济体 ; 进一步划分 3705 美元为中低收入经济体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临界点; 11456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中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120.9 美元 , 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 , 美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46040 美元 , 日本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7670 美元 , 德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8860 美元 , 英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42740 美元 , 法国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8500 美元 , 意大利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3540 美元 , 加拿大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9420 美元 , 澳大利亚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35960 美元 , 巴西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5910 美元 , 印度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1069.4 美元 , 南非 2007 年的人均收入为 5760 美元 , 这个数字说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们某些媒体整天鼓吹所谓 G2 论 , 成为发达国家认定中国是发达国家的口实,这些媒体和时事评论员实际上在帮倒忙。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4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能减排 关爱健康-- 低碳时代“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大有作为
hucs 2009-11-20 18:08
节能减排 关爱健康 -- 低碳时代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大有作为 胡春松 胡大一 胡盛寿 1 南昌大学医学院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源必然耗能,截流才能减排
tian2009 2009-9-17 23:46
节能减排现在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一个大口号,节能是为了减排,减排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当下人类文明中,二氧化碳是人类行为产生的最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之一。这一点,连曾经对《京都议定书》态度强硬的美国总统布什都不得不予以承认。所以现在节能减排的政治正确乃是世界性的。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中国人凡事总是很容易全民动员,从我做起,我甚至在科技部的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全民节能减排手册》,里面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 36 项有助于节能减排的行为,诸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粮食消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使用太阳能烧水等等。然而,这里否定的很多行为,在多年以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被鼓励的行为,比如买不必要的衣服因为这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从现实的层面上,节能减排对于个人及政府的好处并不明显可见,即刻可见,而经济衰退则直接导致个人收入减少,政府 GDP 降低。权衡之下,节能减排就蜕变成个人的道德义务,而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发展经济。其实,不论公众还是地方政府,都常常处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下,同一件事,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说是好的,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说就是坏的。在公众政策层面,到底采用那个标准,则取决于谁拥有话语权。所以常常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大张旗鼓地号召公众节能减排,而真正耗费能源的大户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难以落实。这是试图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解决环境问题所必然发生的尴尬。 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对太阳能的推荐明确出现了两次。太阳能现在已经成为清洁能源的象征,所以成为未来能源和经济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只是一个幻觉。在我看来,虽然太阳能的使用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在当下工业文明的框架内部,太阳能的开发和使用,同样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新能源的开发短期内或者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从长久看,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道理很简单,因为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内在问题。整个工业文明盘根错节,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能源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其内在的观念依然是工业文明能源为主的观念,以为整个社会经济最重要的是能源,只要有了足够的能源,就有了一切。而正是这种观念,导致或者强化了人类当下面临的环境问题。 能源开发出来,必然是要用的。工业文明的经济体系就是像一个食物链,一端连着大自然本身矿藏、森林、天然水体,另一个就是垃圾固态的、气态的、液态的垃圾和纯粹的耗散热。经济越发达,这个食物链运转得越快,就把越多的大自然变成垃圾。所以,能源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当然废气越多,进而导致全球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开发新能源在本质上与节能减排有着不可和解的矛盾,这个方向大有疑问。 既然,在物质与能量转化链条的上半截下工夫是个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如果我们期望某些新技术能够为环境改善作出贡献,那么,最直接的技术则是垃圾处理。比如,电池处理。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器所包围,手机、 MP3 、笔记本电脑,也被其中的林林总总的锂电池、镍电池以及传统的铅锌点此所包围。有专家预测,不到十年,中国将迎来第一轮大规模的手机电池作废,而我们直到现在,连传统电池的回收都没能做到基本的处理。 从方向上说,与其把资金和心思上用在开发新能源上,不如把它们用在废弃物的处理上虽然,这种处理也仍然是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所以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8 年 7 月 13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发表于《新知客》 2008 年第 8 期。)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9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篇博文
xumysky 2009-6-15 14:48
第一篇博文,当然得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 本人目前从事湍流研究,着重关心湍流的混合特性,比如射流,尾流的混合行为,目的是研发高效的燃烧技术。除此之外,对于力学思想及其工程应用比较感兴趣。自本科以来,学习力学六年时间,越发觉得力学是数学与实际工程问题的桥梁。本人一直以为,唯有以扎实的数学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才是学好用好力学的关键。 目前,国家很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这里面也有大量的力学问题,比如湍流混合问题,就是提高燃烧效率的关键。所以本人目前致力于尾流和射流的混合行为研究,以实验为主,计算为辅。 本博客的开通,就是为了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心得,若能遇到几位同仁,交流合作,或者前辈的指点,那是本人的荣幸。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物理关注的几个方面
ZHULIN 2009-2-1 14:51
2007年年末,多位科学家提出物理学应向ET(环境和能源科技)方向发展。2008年年末,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新能源、新材料被认为有可能取代IT成为继续推动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2008年8月,美国MIT的科学家宣布将一种磷酸钴盐作为催化剂溶解在电解水中,能使得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效率达到几乎100%,这样就可以将电能以氢能的方式储存起来,甚至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这项研究成果可能会对太阳能、风能等大规模应用起重要推动作用。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以及它们的理论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明。今后几年,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以及超越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将是热点。(转摘)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是一只会骑车的鱼
ricefrog 2008-10-30 19:16
很早以前就想过要写这样一篇短文了,只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而已。每天,当我骑车穿行在马路上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一只鱼(似乎鱼该用条来说的,不过好似乎一只鱼比一条鱼更好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在早晨上班高峰期骑车在马路中穿行的经历,我感觉在那一刻,我就像是一只鱼,扭着身驱在道路,行人,车辆间穿行,那一刻我希望自己会些轻功可以来个凌波微步什么的,轻巧的从人群中,车堆里一飞冲天,可惜我不会那功夫,所以我仍然还只能像只鱼在车流,人流中穿梭. 在北京骑自行车,其实是件挺痛苦的事,你要随时注意各方面的人和事.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提倡骑车少开车,有些地方还有无车日,可是骑车人的环境实在是不怎么样. 比如有的路段,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你会觉得不知道该往哪骑. 比如机动车常常会侵占自行车道,虽然我们自己在坐车开车时不喜欢遇到交警,可是当你看到这些违章行驶的车辆时真希望自己就变成交警去罚它们,可惜没人管,所以这种行为司空见贯了.我们也只能气愤. 比如你常会遇见行人走在自行车道上.明明再靠边些就有人行道,而且上面还没有车,可是这些人就是喜欢在自行车道上走.而且更郁闷的是他们还喜欢三三两两并排走,让你想绕都绕不过去,很气很郁闷. 比如你常会遇见逆行骑车的人,他们不但逆行了而且还骑的飞快,而且还喜欢在道路中左右穿行,有时路其实挺窄的,单向走的骑车人早已把不宽的路占满了,可你还要时刻提防着这些逆行的骑车人,他们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给你炸一回. 比如你还常会遇到自行车道边停了一排排机动车,似乎自行车道就是一个天然的停车场,不需要收费也没人管.特别是到了周末,你就去看吧,几乎是个像样的路边就停满了车,无奈啊. 骑车,你还要随时注意身后驶来的出租车,没错,是身后驶来的,虽然你身后没法看到没长眼睛,可是这些出租车会随时突然出现在你的前方,然后紧接着就是从你左侧靠路中间的位置急速插到你的右前方路边停下.有时是上人有时是下人,这种事我也不止遇到一两回了,在这些出租司机眼中,似乎自行车根本就是可以忽略的,根本无视你的存在.就算你来不及停车撞它一下,它也无关痛痒的. 有时想想骑车会遇到这么多事,我真是累了,不想骑了.可是公交又能好到哪去呢?等趟车要二三十分钟,而且很多地方末班车很早就没了,难道让我们打的?又没这么多钱.所以我们就只能这样尴尬的每天骑车穿行在车流之中,所以我们就只能每天期望自己练就盖世神功,或者干脆变成一只鱼.
个人分类: 社会时事|392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