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血液循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血液循环

相关日志

[转载]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的故事
热度 4 zhgatcl 2020-8-29 14:37
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的故事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717330100elmh.html 血液循环理论来之不易。 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的观点: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这种错误观点延续了几百年。 1800 年前, 古罗马神医 盖仑 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这一观点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盖伦曾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也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究,但是却从未想到血液会循环流动;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于是人们1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不许怀疑。 16 世纪, 比利时医生维萨里 认为盖仑的理论是错误的。不久, 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 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巴黎大学里的同学,相继向权威盖仑进行挑战。但是他们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触犯了西班牙教会,与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这两位医生为了研究人的血液循环,向权威挑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半个世纪之后, 哈维医生 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他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况: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的创始人 赫罗非拉斯 ,最早把静脉与动脉区分开来;公元前2世纪, 盖仑 提出了血液流动的理论;15世纪,著名画家、医生 达·芬奇 ,通过解剖,发现并提出了心脏有四个腔的理论,以及 维萨里 与 塞尔维特 研究的成果。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开拓了哈维的视野。然而,他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并不迷信权威的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怀疑权威的理论,他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问自己“血液真的流到人体四周就消失了吗?怎么会消失的呢?”等等。 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他首先拿动物开刀。他认为动物的血液与人有着相似之处,据他的笔记记载,他一生共解剖过动物的种类多达40多种。他解剖过许多大动物,通过解剖,终于发现心脏像一个水泵,把血液压出来,血液便流向全身。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开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 哈维在不同的动物解剖中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 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为了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一样,他还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他请了一些比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血管)。他把那些人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结果发现靠近心脏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来。他又扎住了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不再跳动,而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证明完全与动物的血液循环是一样的。他在书上告诫人们: “无论是教解剖学或学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为老师。” 哈维还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整个体重,甚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因此哈维似乎明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提出这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 哈维他一生中写过大量的科学论著,但是只发表了 《心血运动论》 和 《论动物的生殖》 两书以及几封为 《心血运动论》辩护 的公开信。其中 1628年 ,发表的划时代著作 《Heart and movement of blood》(中译名《心血运动论》) ,这是第一本基于实验的生理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同时也奠定了哈维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把血液输入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发现了毛细血管)。 直到哈维1657年逝世以后的第四年,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被意大利马尔比基教授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才真正证实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被确认,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属于发端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维因为他的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以及他的动物生殖的研究),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力、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 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也像《天体运行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革命时期以及整个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51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的故事
fqng1008 2020-8-27 20:33
血液循环理论来之不易。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这种错误观点延续了几百年。 1800 年前,古罗马神医盖仑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这一观点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盖伦曾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也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究,但是却从未想到血液会循环流动;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于是人们1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不许怀疑。 16 世纪,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认为盖仑的理论是错误的。不久,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巴黎大学里的同学,相继向权威盖仑进行挑战。但是他们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触犯了西班牙教会,与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这两位医生为了研究人的血液循环,向权威挑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半个世纪之后,哈维医生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他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况: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的创始人赫罗非拉斯,最早把静脉与动脉区分开来;公元前2世纪,盖仑提出了血液流动的理论;15世纪,著名画家、医生达·芬奇,通过解剖,发现并提出了心脏有四个腔的理论,以及维萨里与塞尔维特研究的成果。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开拓了哈维的视野。然而,他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并不迷信权威的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怀疑权威的理论,他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问自己“血液真的流到人体四周就消失了吗?怎么会消失的呢?”等等。 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他首先拿动物开刀。他认为动物的血液与人有着相似之处,据他的笔记记载,他一生共解剖过动物的种类多达40多种。他解剖过许多大动物,通过解剖,终于发现心脏像一个水泵,把血液压出来,血液便流向全身。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开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 哈维在不同的动物解剖中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为了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一样,他还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他请了一些比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血管)。他把那些人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结果发现靠近心脏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来。他又扎住了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不再跳动,而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证明完全与动物的血液循环是一样的。他在书上告诫人们:“无论是教解剖学或学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为老师。” 哈维还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整个体重,甚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因此哈维似乎明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提出这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 哈维他一生中写过大量的科学论著,但是只发表了《心血运动论》和《论动物的生殖》两书以及几封为《心血运动论》辩护的公开信。其中1628年,发表的划时代著作《Heart and movement of blood》(中译名《心血运动论》),这是第一本基于实验的生理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同时也奠定了哈维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把血液输入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发现了毛细血管)。 直到哈维1657年逝世以后的第四年,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被意大利马尔比基教授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才真正证实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被确认,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属于发端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维因为他的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以及他的动物生殖的研究),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力、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也像《天体运行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革命时期以及整个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6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大年:生理学简史
fqng1008 2019-4-28 17:42
以实验为 特征 的 近代 生理学始于17 世纪。1628 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 William Harvey, 1578 ~ 1657 )发表了有关 血液循环 的 名著 《心与血的 运动 》一书,这是 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以实验的方法证实了人和高级 动物 的血液是从 左心室 射出,通过 体循环 的 动脉血管 流向全身组织,然后汇集于 静脉 血管回到 右心房 ,再经过 肺循环 进入 左心房 。因此, 心脏 被认为血液循环的中心(见另篇)。 但在哈维 时代 ,由于受 研究工具 的限制,关于 动脉 与静脉之间的连接只能依靠臆测,当时他认为动脉血 是穿过组织的孔隙通往静脉 的。直至 1661 年,即 在 哈维 逝世后第四年,意大利 解剖学 家马尔比基 ( 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将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 ~ 1642)发明的望远镜改制成 显微镜 ,并用它发现了毛细血管,这才真正将 血液循环的全部 路径 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 生理 的基本规律。 以后,随着 生物学 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应用于生理学实验研究,使生理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理学的知识和 理论 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在生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 的分化,生理学产生了很多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生理学科分离出来,例如 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学、 营养学 、 药理学 、 免疫学 、 病理生理学 等。 在 17世纪,法国 哲学家 和科学家笛卡儿( RenéDescartes, 1596 ~ 1650)最早将反射的 概念 应用于生理学,他认为动物的每一活动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必要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 神经 联系,他称这一连串的活动为反射。反射概念直至 19 世纪初由于 脊髓 背根司感觉和腹根司运动的发现,才获得 结构 与功能的 依据 。这一概念为后来神经系统活动 规律 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在 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 ~ 1794)首先发现氧气和燃烧原理,指出 呼吸过程 同燃烧一样,都要消耗 O 2 和产生 CO 2 ,从而为 机体 新陈代谢的研究奠定了 基础 。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 Luigi Galvani, 1737 ~ 1798)在用青蛙的腿做实验时,他以铜丝拴着蛙腿悬挂在一根铁制的杠杆上,当风吹动蛙腿使之偶然碰到铁杠杆时,蛙腿 肌肉 就发生抽缩,这一现象起先被认为是 生物 组织的 生物电 刺激了肌肉而引起肌收缩,而实际上是两种不同金属相接触可产生电流,蛙腿肌肉收缩正是由这种电流刺激所致。这一发现一方面促使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 Alessandro Volta, 1745 ~ 1827)发明了电池,另一方面促使 生物电学 这一新的生理研究领域的开始。 19 世纪,生理学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首先应提到法国的著名生理学家克劳德 · 伯尔纳( Claude Bernard, 1813~1878 ),他在生理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见另篇),并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 ,特别重要的是他提出的 内环境 概念已成为生理学中的一个指导性理论。他指出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乃是动物机体的内环境,是全身 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 酸碱度 和渗透压等的恒定是保持 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1847 年,德国生理学家路德维希(Carl Friedrich Wilhelm Ludwig, 1816 ~ 1895)发明了记纹器(Kymograph),这是生物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的重大事件。利用这套装置,配合当时已经创造的水银检压计以及电计时信号器,便可把血压及 心肌 等肌肉收缩 曲线 完整地记录在贴于转动的记纹鼓上的烟熏 纸上 。这等于让心、肺、胃、肠等 器官 用各自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活动。因此,在随后的一个多 世纪 里,记纹鼓便成为生理学实验室的必备仪器,对 生命科学 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路德维希还对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做出了重要贡献,对 肾脏 的泌尿生理也提出了有 价值 的设想。与路德维希 同时代 的德国生理学家海登海因( Rudolf Peter Heidenhain, 1834 ~ 1897)除了对肾脏泌尿生理提出不同的设想外,还首次运用慢性的小胃制备法来研究胃液分泌的机制,他设计制备的小胃被称为海登海因小胃(Heidenhain pouch);这一小胃制备法后来经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 ~ 1936)改进为巴甫洛夫小胃(Pavlov pouch),分别证实了胃液分泌的调节既有 体液 机制又有神经机制,因而他们都对消化生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德国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 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 1821~1894)除运用他丰厚的物理学知识对视觉和听觉生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外,还创造了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简易而相当精确的方法,为后人所称道。 20世纪前半叶,生理学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06年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 1857~1952)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他对脊髓反射的规律进行了长期而精细的研究,为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与此同时,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消化液分泌机制的研究转到以唾液分泌为客观指标对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著名的条件反射概念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Walter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在长期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生理的基础上,于1929年提出了著名的稳态概念,进一步发展了伯尔纳的内环境恒定的理论,认为内环境理化因素之所以可以在狭小范围内波动而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依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和某些有关的内分泌激素的经常性调节。 坎农的稳态概念在 20世纪40年代由于和控制论的结合,使人们认识到机体各个部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活动,都依靠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机制都具有负反馈作用。此后,控制论、系统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的引进,使得生理学在定量研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出现数学生理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 中国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自 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发展。1926年在生理学家林可胜的倡导下,于1926年成立中国生理学会,翌年创刊《中国生理学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生理学报》。中国生理学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苦丁山:哈维和血液循环
fqng1008 2019-4-4 22:23
维萨里埋葬盖伦解剖学,为现代解剖学开辟了道路,却被教廷强迫航海千里去朝圣,结果遭遇海难,孤身死在荒岛。这场变故的由头是,有人举报他解剖过一个贵族的尸体,说他解剖的时候,尸体里的心脏还在跳动。 其实,如果维萨里真的干过这样的事,说不定他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原理。 维萨里解剖技术在当时无人能敌,但他只解剖尸体,没解剖过活体动物。所以,他纠正了盖伦解剖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但是对心脏结构,他没能完全推翻盖伦。盖伦说心脏左右心室之间有孔洞,能让血通过。维萨里没看到这种孔洞。可因为他没解剖活体动物,没见到正在跳动的心脏是怎么输送血液的,就没法解释血液为什么能既出现在左心室也出现在右心室。所以他没去否定盖伦的那个孔洞。 为什么他需要这种孔洞?要明白他为啥费劲做这种能让脑筋骨折的大转弯,咱得从盖伦的一套血液理论说起。 古人因为研究技术简陋,对人体生理的了解有很多谬误。古埃及人以为神经和血管都是传输气体的。古代中医以为心脏是管思维的。卓越如盖伦也不能幸免。盖伦的血流理论是这样的: 人体里面有动脉和静脉,区别在于,动脉壁厚,静脉壁薄,里面的血液颜色也不一样(这个没错)。 动脉和静脉分别管不同的业务,两个系统互不相干(这里开始出错)。 静脉所属的系统叫物脉( natural system)。动脉所属的系统叫元脉(vital system)。 物脉管输送营养。物脉里的血,是从肝脏里面不断分泌出来,就好像泉水不断涌出一样。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从肠子进入肝脏,肝脏把食物变成血液,通过静脉输送到身体各个角落,然后被吸收。有的血液变成新的肌肉,剩下的就从毛孔蒸发了。 元脉管输送元阳( vital spirit)和气(pneuma)。“气”从肺脏流到心脏,然后被心脏产生的“热”转化成元阳,然后元脉里的血液带着这种元阳,通过动脉传输到全身各处。 这些说法有不少地方听起来似曾相识。这不奇怪。那个年代,世界各地的医学理论大多都是这样的。因为不了解精确的人体解剖,很多生理功能都是靠猜想。 “说得通”就行。不需要证明。那时也没法证明,因为那时的知识储备还没到这个水平。 盖伦的这套理论听起来像模像样的,但是有个技术问题要解决:物脉的血液是肝脏分泌的。元脉没有类似的产血器官。那么,元脉的血液是哪儿来的呢? 盖伦认为是肝脏的血从物脉(静脉)跑到了元脉(动脉)。 问题是,盖伦自己说了,这俩系统是分开的,互不相干。那物脉的血它怎么能跑到元脉的? 盖伦经过思考,认定左右心室之间必定要有某种孔洞,能让物脉的血穿越到元脉。 盖伦没能有机会解剖人体心脏。他只解剖过动物的心脏。虽然在动物心脏里没有看到他期待的孔洞,他还是坚决相信心脏有这种孔洞,只不过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已。因为,只有这样,他的这套精致的血脉系统才能说的通。 盖伦的血液理论错得离谱。但是咱也不能太苛责他。他是 1800年前的人,当时医学知识积累有限,何况当时罗马帝国不允许解剖人体。在当时的条件下,盖伦其他方面的医学知识和治病能力确实远远超出同代人,所以他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如同灯塔,即使后来有一些人注意到盖伦的一些说法似乎不对,但也没人敢公开质疑盖伦的理论。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试图质疑盖伦,就类似在60年代的中国试图质疑马克思。 因为盖伦的这种耀眼光芒, 1300年之后,维萨里纠正了盖伦的大多数错误,却没能挑战盖伦的血液理论。维萨里在解剖学上的功力登峰造极,对生理学的观察分析却不是这么在行。他解剖了人类心脏,没有看到盖伦说的孔洞,但是,关于血液在心脏里是怎么走动的,他没能形成自己的理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没去否定盖伦。 彻底推翻盖伦的血液模式的,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哈维。不过,跟各种 “史上第一”一样,“哈维是史上第一个描述血液循环的人”这种说法,其实也不能太较真。科学发现绝大多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知识的获得,其实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哈维之前,已经有过至少两个人,提出一套说法,虽然不完善,却在不同程度上窥见了血液循环的侧影。 第一个人,说起来您可能有点意外,是个阿拉伯人。我说这话不是打算歧视谁。实话实说,历史上,要数重大科学发现,阿拉伯人能进入名单的,的确不是太多,这就容易让人产生一个成见,觉得那地方不可能出现科学思维。其实不尽然。古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不少精英流落到拜占庭,于是古罗马文明的一支遗脉在那里繁衍,颇带动了当地的一些学术研究。大约 1250年前后,那儿有个叫纳菲斯(Ibn al-Nafis)的,有这么一段描述: “心脏的两个腔室之间绝对没有孔洞。所以,右心室的血液必定是流入肺脏,在肺脏里跟空气混合,然后返回心脏,再从心脏流到身体各处”。 这段话很准确。不过纳菲斯似乎不是根据解剖所见得出的这个发现,而是根据情理做的推测。因为他说的是 “必定是”。曾经有热心人试图证明纳菲斯亲手做解剖,但是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另一个描述过肺循环的人是塞尔维图( Michael Servetus),西班牙人。这人有五个不同的名字,另外还有十几个“XX家”的头衔,其中一个是解剖学家,而且他确实当得起这个头衔,因为他在一篇文章里对肺循环有相当准确的描述。他说血液从心脏流到肺脏,然后返回心脏。塞尔维图跟维萨里是同时代的人,比纳菲斯晚300年。300年过去,塞尔维图自然能比纳菲斯更上一层楼。他的这个结论不是从情理做的推测,而是有解剖学观察根据的。他观察到两个心室的血液颜色明显不同,观察到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关系,观察到肺静脉非常粗大。这么粗大的静脉,不会是像盖伦说的,仅仅是为了让肺脏里面的“气”走到心脏。这肯定是血液流动的一个主干道。 塞尔维图的见解相当准确,如果他能推广他这个见解, “发现血液循环的人”这个桂冠说不定就落在他头上而不是哈维头上了。 可惜他还没来得及推广就被烧死了。原因是他太博学了。 他除了研究解剖学,还研究十几种不同的学。不过,他的本行是神学。然后,大概知识过于渊博,所以不爱因循,就提出了一些违背主旋律的宗教见解,比如他反对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说法。 16世纪是基督教教廷权势开始动摇的时候。通常越是根基摇晃的权势集团就越怕有人反对自己。所以当时教廷对“异端”的打击非常严厉。塞尔维图的新颖见解被教廷定性为异端,然后给他判了火刑,所有著作全部焚毁。幸亏有个别粉丝悄悄收藏了三本他的书,于是多年之后大家知道,居然曾经有个神学家塞尔维图提出过这么准确的肺循环解说。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血液向身体各处输送养分)和肺循环(血液到肺脏重新加氧)。纳菲斯和塞尔位图只是描述了肺循环,对体循环没有清晰的认识。即使是肺循环这一部分,他们的呼声也还是太弱,没能对流传千年的盖伦理论形成任何威胁。 于是,纠正盖伦血液理论的活儿就留给了威廉 -哈维(William Harvey)来完成了。 哈维是一位 16世纪的英国医生,1578年出生。那一年李时珍刚好写完《本草纲目》。 哈维天资不凡, 15岁进入剑桥大学一个分校,19岁毕业。21岁到意大利帕杜瓦大学学医,当时伽利略正在那里教天文学。24岁那年,哈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各位导师对哈维的评价极高:“虽然我们因为他的出色才华而大大提高了对他的要求,他的表现仍然远超我们的期望”。如此美誉太有说服力,以至于哈维回到家乡之后,剑桥大学直接就白送他一个医学博士学位。 在家乡,哈维成为诸多专业学会的成员,行医成绩斐然,医德有口皆碑,还参加伦穆里讲坛( Lumleian Lectures,一个医学知识系列讲座,致力于推广新医学知识,从1582年开始,至今仍然在进行),而且给两个国王当过御医。 我不是写传记,哈维的这些生活经历我不打算多谈,但是有一个小节我想提一下:哈维到伦穆里讲坛第一次开课的时候,开场白列举 11个原则,比如“你们自己能从教科书里读到的内容我就不再重复”之类的话。其中有一条,我想引用一下: 我不会赞美或是贬低别的解剖学家。每个人的工作都很出色。即使有谁曾经有过失误,也都有可以谅解的原因。( Not to praise or dispraise other anatomists, for all did well, and there was some excuse even for those who are in error.) 这话跟本文主题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只是觉得哈维这气度让我景仰,所以摘引出来,算是个临时插播。本文重点想说的是哈维怎么发现的血液循环。 我们已经说过盖伦在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具有神一样的地位。要挑战这种巨擘,面对的压力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看一个小轶事:哈维发表他的血液循环理论之后,有一个骨灰级盖伦派教授,公开发表过一句著名的宣言: “我宁愿跟着盖伦错也不能跟着哈维对”(rather err with Galen than proclaim the truth with Harvey)。 哈维阐述血液循环的著作《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是他 50岁的时候发表的。那时他从医学院毕业已经26年。但是并不是说他那时候才弄清楚血液循环现象。从后来能找到的文稿推测,他早就已经有这个观点,只不过,面对捍卫传统的各种压力,他搜集了十多年的证据,才正式挑战盖伦的血液理论。 哈维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做动物活体解剖,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血液循环的结论。但他知道质疑盖伦不是小事一桩。为了能出手就有说服力,他要找一个最有效的切入点。 当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所谓 “文艺复兴”,复兴的不仅是文艺,而是古希腊时代的各种文明结晶,包括文化和科学知识,以及理性思考和质疑精神。所以,那个年代的欧洲,人们不再依靠古人的典籍来获得知识,而是自己开始研究自然,理解自然。 做研究,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至关紧要的。古代圣贤,比如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提倡严谨的观察,这个确实很重要。但是单纯肉眼观察,缺点是不够精密,不够客观。要得到客观的观察结果,就应该有精密的测定,比如,只说一种物质是 “凉”的或是“热”的还不够,必须准确测定出各种具体物质的温度。然后对测定出来的数据做计算,从中找出规律。而且,找出的规律,还应该用实验进一步证实,以保证它们不是巧合,不是观察错误。 当时,文艺复兴的先驱大师,比如哥白尼和开普勒,用精确测量和严谨检验的研究方法做出很多新发现。然后,哈维在帕多瓦大学学医的时候,伽利略就在帕多瓦大学里用这些方法做天文学研究。 这些大师研究的是其他的学科,不是医学。好在科研的方法学,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哈维这样的人,对先进的研究方法有天然的亲和力。他认定测量和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法,于是他决定从这里找突破口。 哈维知道人的心跳频率,心室的容积,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根据这些,他做了一些简单计算,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人的心脏每天会泵出 245升的血液。盖伦理论如果正确,人的肝脏每天就必须分泌出这么多血液(实际上必须比这要多很多。因为,根据盖伦说的,心脏泵出的血只是肝脏分泌血的一小部分)。而这显然是天方夜谭。就算肝脏真的能分泌这么多血液,一天245升血液,大致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体重。这么多血,怎么可能被肌肉吸收,或者从毛孔挥发?成年人体内只能容纳5升血液。如果肝脏真的能一天产生245升血液,也就是一小时10升。假设肝脏从半夜12点开始干活,那么还没到1点这人的身体就要被血液撑爆了。 何况,为了让自己的计算有说服力,哈维的计算已经是非常的保守,比如,他是假设心脏每次泵血量只有 4.7毫升(实际上是50-100毫升)。 只要对盖伦不是迷信到 “宁愿跟着盖伦错”的地步,看到这样的数字,应该都明白,在这个问题上,盖伦的说法不可能成立。 盖伦理论错了,那么正确理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需要用更准确的解剖发现来阐明。 哈维把《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其他章节用来讲解他的证据,其中大部分证据来自活体解剖。他前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大量解剖各种活体动物的心脏,观察血液流动的情况,这让他收集到足够的解剖学依据,来支持他的血液循环理论。我们列举一下其中的一些关键观察结果。 血管和心脏的关系:动脉和静脉以心脏为中心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心脏不是附加在血管上的 “化气为精”的配件,而是动静脉系统的枢纽。 两个心室同步搏动,而不是像盖伦说的,各干各的。 心脏搏动不是因为 “气”(来自肺脏)的冲击,而是自己在搏动。搏动的目的是推动血液流动。 左心室收缩的时候,会把血液泵入动脉系统,这个时候动脉会出现膨胀(搏动)。显然动脉的膨胀是因为心脏泵血的冲击力,而不是如盖伦所说,动脉膨胀是在从皮肤吸收空气。 如果把动脉切开一个口子,血液会以脉冲的节奏喷出来,喷射的时间正好是动脉膨胀的时候,也就是心室收缩的时候。这就更说明盖伦的 “动脉膨胀是在吸收空气”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喷射节奏恰恰说明心脏以极高的压力把血液泵入动脉,造成动脉的搏动。 右心室收缩的时候,会通过肺动脉把血液泵入肺脏,于是会看到肺脏血液充盈。 我们能观察到血液被右心室泵入肺动脉。然后,我们能看到血液从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然后进入左心室。肺动脉去往肺脏。肺静脉来自肺脏。对于这样的血液出没,最自然的解释就是:肺动脉的血液进入肺脏之后,经过无数微孔,渗透到了肺静脉,然后返回左心室。 把活体动物剖开胸腔,暴露心脏和大血管,这时候如果结扎大静脉,心脏就变得空虚;而结扎大动脉,心脏就出现膨胀。这说明血液是从心脏被泵入大动脉,从大静脉返回心脏。 静脉血流动方向以心脏为中心。这是在人身上随时可以做的实验。找一段明显的浅表静脉,比如胳膊弯内侧的一段静脉,用两个手指头压住静脉之后,手指头向两边分开,这段静脉就会是瘪的,因为里面的血液被挤空了。这时候如果松开靠近心脏这边的手指头,静脉仍然是瘪的。但是如果松开远端的手指头,这段静脉立刻恢复充盈状态。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判断静脉血液的流动方向。按照盖伦的理论,血液从肝脏产生,然后通过静脉流向全身。就是说,肝脏是血液流动的中心。肝脏以上的静脉(比如胸腹部),血都是向上流动;肝脏以下的静脉(比如腿),血都是向下流动。哈维用上面说的方法检查静脉血流方向,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肝脏不是中心,心脏才是:心脏以下的静脉,血液往上流动。心脏以上的静脉,比如头、肩膀和脖子,血液往下流动。就是说,静脉血液不是以肝脏为起点向肢体排出,而是身体血液向心脏这个中心集中。结合前面一条观察结果,就可以知道,盖伦说的静脉把血液送往身体各处是说法是错误的。静脉不是把血送出去,而是从身体各处把血收回来。 人类手臂血管结扎实验:如果用胶带在上臂轻度结扎,结扎的力度足以阻断静脉血流,但不会阻断动脉血流(静脉处于皮下,容易被阻断;动脉在肌肉深层,需要很大压力才能阻断)。这样的结扎导致静脉血流受阻,而动脉血仍然持续流入前臂(手腕仍可以摸到脉搏),于是结扎点之下的前臂会出现肿胀,静脉明显膨胀,皮肤温热。而如果在同样的地方结扎,但是结扎非常紧,以至于动静脉血流都被阻断(手腕部位不再能摸到脉搏),那么结扎点之下的前臂变得缺血苍白,皮肤变凉,而结扎点之上却出现肿胀。这说明动脉把血液送入肢体末端,而静脉则把血液送回心脏。这就进一步支持前面一条观察结果,就是说动脉的作用是向身体各处输送血液,而静脉的工作是从身体各处回收血液。这是个循环过程。 哈维对于心脏泵血量的计算,无可辩驳的证明盖伦的血液理论不能成立。这么大量的血液不断的流经心脏,只能有一个解释: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重复使用。这样的推理很有力度,但毕竟还属于逻辑推理。而哈维把他的解剖发现综合分析之后,就用实际证据完整勾画出了血液循环过程。 不过,哈维没能发现毛细血管,因为他在世的时候显微技术还没普及(那时列文虎克发明了独特的玻璃珠显微镜,但是他毕生对自己的显微镜制作技术秘而不宣)。所以,哈维没有明确的观察结果来说明血液是怎么从动脉进入静脉的。他只是猜想,血液经动脉来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之后,会被静脉 “吸取”,就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入静脉系统里。至于血液被吸入静脉之后,依靠什么动力来流向心脏,哈维猜想是肌肉收缩挤压的结果。这个错误,用哈维自己早年的话来说,属于可以谅解的错误。毕竟他不知道动脉和静脉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连通,于是心脏对动脉施加的推力,是可以延伸到静脉,然后继续推动血液流动的。 哈维去世不久, 1661年,33岁的年轻生物学家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用自己研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蛙的肺脏,发现了动脉血返回静脉的真正通道,也就是毛细血管。这就给哈维的血液循环通路补上了那个关键的缺环。 哈维虽然根据解剖观察,确定了血液是处于循环状态,但是那时人们不知道氧气,更不知道人体细胞需要靠氧气生存。所以哈维并不知道循环的生理意义,尤其是肺循环吸收氧气的意义。因为当时现代科学仍处于起步状态,哈维试图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的时候,没能完全摆脱古代的那种浪漫解读,比如,他曾经说,血液循环就像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在自然界,雨落地变成地面的水,地面的水被太阳加热,蒸发变成云,云酿造了雨,如此循环。这是宏宇宙( macrocosm)。而血液在我们身体这个微宇宙(microcosm)里也经历类似的过程:动脉血营养组织,就像雨水滋润大地。静脉吸收血液带回心脏,就像地上的水蒸发,返回天空。哈维认为这是造物主的设计。 跟任何新科学新发现一样,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也招来无数攻击。捍卫传统理论的学者们纷纷质疑:盖伦说了,血液是从吸收的食物转换过来的营养。谁都知道营养必须新鲜。循环使用陈旧的血液,简直是荒诞不经的想法。如果血液循环流动,岂不是意味着发烧的时候,血液里的脓毒就没法排出,而是不断重新毒害身体?你解剖的动物都还活着,肯定是动物在痛苦之中生理过程发生了扭曲,才会出现你说的那些现象。那根本不能说明血液在循环。再说,你怎么肯定动物身上发现的事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身体功能。你说动脉血到了末端组织时候能穿过微孔回到静脉,我们怎么看不到这样的微孔?(最后这个质疑一直到马尔皮基发现毛细血管之后才销声匿迹。) 那些 “宁愿跟着盖伦错”的铁杆盖伦信徒当然更不会接受哈维的新发现。不过哈维没花费太多时间跟他们争辩。哈维知道,这些情怀人士崇拜盖伦,不是因为盖伦的科学成就。他们只是把盖伦当作一尊神来膜拜。对这样的人来说,神像是不能倒的,不然他们就失去了心理拐杖,自己就不知道怎么走路了。所以跟他们摆事实不会有什么作用。 血液循环现象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吗? 有的。 21世纪,至少在工业化国家里,最常见的两大死亡原因就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而这两者,癌症只占12.49%,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就高得多,占29.34%。按百分比算,心血管疾病是当代最大杀手,比感染性疾病还凶猛(感染性疾病占23.04%,而且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流行)。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先天和后天的心脏结构损坏,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动脉硬化和各种血管栓塞。所有这些疾病,都是血液循环状态发生改变。如果不知道血液循环的原理,就根本不可能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原理,更不可能找到有效治疗办法。 至于心脏外科手术那就更不用说了。说个比方,没了解锅炉管道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前,就贸然尝试修理正在运转的锅炉,那肯定要闯祸。 不过,血液循环原理的这些临床意义,其实是多年之后才被大家透彻理解。在当时,哈维的发现有点超前,可以说哈维是提前阐述了 20世纪的知识。而医学的其他领域,大部分还停留在17世纪。所以,血液循环理论当时并没有马上对医学临床实践产生革命性的指导作用。它的指导作用是很多年之后才充分展现出来。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没能在当时立即跟上,这个可以说是时代的限制,不算太丢人。不过,那个臭名昭著的放血疗法,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原理之后,居然还能继续忽悠两百多年。真是医学界的大糗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完全就是盖伦那套说法。就是说,疾病都是因为四大体液平衡失调。四大体液以血为主。肝脏忙着产血,不舍昼夜,所以最常见的体液失调就是血液过多。于是从盖伦开始,欧洲一千多年了,有啥病都是放血。这么放了一千多年。到 1628年,到底让哈维发现,血液不是从肝脏源源不断的涌出来。血液总共就这么5升,循环使用。这个道理明白了,盖伦的体液平衡学说到这儿就该寿终正寝了。 有趣的是,血液循环理论大家都知道了,盖伦理论给推翻了,可是放血疗法依然盛行,一直到 1860年,照相机都出现了,都还有人玩放血,然后有摄影师给拍下了操作经过,放血郎中和摄影师合作,谱写了一曲古代巫术跟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赞歌。 也不能怪那时的人愚昧。那主要是因为当时别的医学研究还没跟上,别说冠心病高血压的病理没研究出来,那时连微生物的致病原理都没人知道。不知道这些病理学,就不可能发现有效的治疗办法。疾病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办法,各种江湖秘技自然就有了市场。这种现象不是那时才有。就算到了今天,如果有什么病是现代医学不能立即解决的,那么病人肯定就去找各种另类医学。原理类似。所谓病笃乱投医。人病了就着急,啥都愿意试试。何况这放血疗法是个上千年的老传统,从小听人说这是古代智慧结晶,连老教授都有不少相信的。那病人没药可吃的时候去放个血,也算是情有可原。别说老百姓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都是个放血迷。那是 1799年,血液循环理论出来都171年了。华盛顿着凉之后喉咙肿痛,就让医生给自己放血,几个小时里放掉了两升多血,身体里的血给放掉了一半。结果当晚10点人就没了。这也就是因为那时磺胺和抗生素都还没出现,华盛顿的肺部感染,不管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染,都缺乏有效药。没有有效药的情况下,别说是华盛顿,即使是他身边的医生,也难免屈从于习俗,同意使用这种“历史悠久”的做法。其实,这种陈旧愚昧的做法,很可能加速了华盛顿的死亡。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采取的是印侯阗的原则:没有有效药,就不要盲目用药。充分休养,等待病人自身恢复能力其作用。 哈维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全面准确的阐述了血液循环原理。这个原理虽然当时没能马上指导临床实践,但是它毫无疑问是现代医学研究最重大的支柱理论之一。当然,哈维的业绩不仅仅是发现血液循环。他还研究过动物胚胎发育现象,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研究过昆虫解剖。但他能名垂青史,主要还是因为他廓清了血液循环现象。 哈维行医一直到 68岁。本来他或许还能继续干下去,但是那一年国王查理倒台,举国动乱让他产生一些厌世心理。动乱中暴民入室劫掠让他丢失了很多研究资料,这更让心冷。从那以后他逐渐停止工作和研究。那时他太太去世,膝下无子,哈维就到伦敦跟弟弟住在一起。曾经有医院同事试图说服他出山,继续行医。他拒绝了。他说,我发表血液循环理论之后,经受了这么多攻击。现在能有这样宁静的生活,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您还是让我在这样静谧的地方打发我所剩不多的日子吧。 哈维没有子女。他的遗嘱是把不动产分给亲属,而现金都捐献给了伦敦医学院。实际上他 73岁的时候就曾经捐款给伦敦医学院,修了一个图书馆。 1657年6月3日死于中风。享年79岁。他葬礼很简朴,没用正式的棺材,只用了一个铅皮棺材内胆,里面没有额外装饰(欧洲传统,木质棺材内部另有铅质内胆,以及纺织品衬垫装饰)。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液循环:从塞尔维特到哈维(一)
fqng1008 2019-4-1 23:24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血液循环,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图1)。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 组织液 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 营养物质 ,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 静脉血 ; 再经各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 心房 ,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即大循环) 。血液由 右心室 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 气体交换 ,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 然后经 肺静脉 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即小循环) 。 图1 现代血液循环示意图 医学史里,这两个循环不是一个人同时发现的,而是相距半个多世纪由两个科学家所发现。肺循环由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 ˙塞尔维特(M ˙ Servetus,1511-1553)发现,后者是哈维·威廉姆 ( William Harvey,1578-1657) 于 1628年发现的。围绕血液循环的发现史,有一系列曲折感人的故事。 一、旧血液运行说 实证科学家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观察与实验。 在科学发现之前,古人已经开始观察到人体内的血液运行的现象。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医学在 形成过程中往往借助粗糙的解剖学认识,加上自然哲学的思辨,来推测其内在的生理机制。正如 恩格斯所说,“自然哲学只能这样来描绘: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2页 ) 公元前 4世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就清楚心脏的位置与血管以及脉搏的关系,他认为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而且血管连通心脏。因为观察的是尸体,在尸体里的血液都被驱入静脉,而动脉中则是空的。因此他们猜测,人体动脉内充满着来自肺里的空气。不过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红色)、粘液、黄胆和黑胆(储存于脾)4种体液组成,这4种体液的不同配合,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和形成不同的体质。 随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322 )描述了心脏和心包的轮廓、大血管在心脏的出入口,以及血液经由心脏流至其他部分而营养全身。亚里士多德的认为: 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这种观点来自于当时的一种理念:天体运行是永无休止的匀速圆周运动,大地上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始至终的直线运动。 希腊 解剖学家 赫罗菲拉斯 (约公元前 320年-?)是第一个当众进行解剖表演的人,他刻苦钻研了人体结构和动物结构的比较。他注意到动脉不同于静脉是跳动的,并用水钟来测定脉搏的时间,但他未能弄清动脉搏动和心跳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动脉是运输血液的,还以为放血具有治疗价值。 另一 希腊医生埃拉锡斯特拉特(约公元前 304年 - 250年 ) 第一个精确地描述了包括半月瓣、三尖瓣、二尖瓣在内的心脏构造;并把心脏看作是一个水泵, “瓣”即“膜”被看作是单向活动的阀门。 他认为每种器官都有三种脉管:静脉、动脉和神经。他研究了这三种脉管分枝再分枝地在全身的分布,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他认为这种分枝还会继续下去。并且认为神经是中空的,神经输送 “神经元气”,动脉输送动物的元气(否定了动脉输送血液),静脉输送血液。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空气通过肺脏输入心脏,并将它变为输入动脉的“生命元气”。三尖瓣能阻止“生命元气”离开心脏,并使它只通过主动脉离开心脏(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血液输送的正是氧,如果我们把氧化的血红蛋白与“动物元气”联系起来,把普通的血红蛋白与血液联系起来,那么他的观点并没有很大错误)。事实上,埃拉锡斯特拉特已接近掌握血液循环的概念,但他错误地认为血液是从静脉通过极细的脉管进入动脉的,即把血液流动的方向弄反了。此概念不得不再等待1000多年,才由哈维来确立。 到了公元 2世纪,古罗马医学家盖仑(Claudius Galen, 129-199 )提出了新的血液运动的理论。他曾经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主要是动物),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究,认识到心脏有左右两个心室,并否定了血管内充满气的说法。他的理论可以用 “三灵气说”表述:人的静脉血带着从食物营养中来的“自然灵气”,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带有“生命灵气”的动脉血,再流经大脑变成“动物灵气”,动物灵气通过神经系统支配全身的感觉和运动。这一臆测性学说,直到16世纪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建立起来以后才被人们抛弃。 盖伦 的 这套血管理论 思辨地 非常完整,为当时人们看到的各种生理现象提供了全套解释。 只 是有一个问题: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有室间隔 , 在盖伦的理论体系里,血液是怎么从右心室进入左心室的? 盖伦 认为,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血液由腔静脉进入右心,一部分通过室间隔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实际上, 动物解剖可以看到,室间隔是一块很厚实的隔膜,上面没有孔洞 )由右心室进入左心室。心脏舒张时,通过肺静脉将空气从肺吸入左心室 (左心室是 自然灵气 的储蓄池) ,与血液混合,再经过心脏由上帝赐给的热的作用,使左心室的血液充满着生命灵气( vital spirit )。这种血液沿着动脉涌向身体各部分,使各部分执行生命机能,然后又退回左心室,如同涨潮和退潮一样往复运动。右心室中的血液则经过静脉涌到身体各部分提供营养物质,再退回右心室,也像潮水一样运动。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逐渐被身体所吸收。他的这种称之为 “血液潮汐论”。 除了 自然灵气 和 生命灵气 ,盖伦体系还有第三种 灵气, 叫做 动物灵气 ( animal spirit)。 自然灵气 的来由是这样:携带 生命灵气 的血液,大部分去到身体各处,维持生命力。一小部分往上走,去到大脑。大脑底部有一片疏松的血管网,叫做迷网( retemirabile)。迷网以血液和 自然灵气 做原料,提炼出 动物灵气 。 动物灵气 主要负责人的感觉和运动。一部分物精会变成脑涎,通过颅底的筛骨小孔进入口鼻,就是鼻涕。 在后来的 1000多 年,大家 对盖伦的 “三灵气说” 深信不疑 ,尽管 从来没人看到 室间隔中的 微孔, 也找不到三种 “灵气”之间转化和营养身体各个部位的可靠证据,直到1628年哈维发表的划时代著作《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中译名称《心血运动论》) 。 以上可以看出,西方传统医学中自然哲学的猜测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不会带给医学研究任何积极正面的影响,甚至造就一代又一代膜拜者,从而抹煞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意愿。同时代的中医学也是这样,《灵枢 ·营卫生会》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认为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形成营卫之气,其“精专”部分即营气从中焦进入肺脉,通过心及其所主血脉的化赤作用,在脉中化为血液,循行流注于经脉之中,沿着十四经脉的分布路线,始而手太阴肺经,终而足厥阴肝经。其“慓悍”部分直至上焦(胃上口),并咽上膈,布胸中而走腋,沿手太阴肺经之分,在经脉之外,随着营气运行的同一路线、方向和速度,在经脉外与营气并行不已。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卫气在经脉外循行,当平旦阴气消尽时,卫气出行于六阳经,自目内眦上行至头,下入足太阳经之分,其中散行的部分,别出于目锐眦而下手太阳经,同时也入足少阳经和手少阳经;散行的另一部分,出行至耳前合于足阳明循行在颔部的经脉,而下入五趾间,并且从耳下下入手阳明经之分。行于六阳经的卫气,惟行于足阳明经的一支循阴跷脉上行入目。而再循手足太阳经脉之分,按上述规律,手足少阳、手足阳明,循环不息。计日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到夜间至阴跷脉,注于足少阴经,而至肾脏之分,由肾注入心、至肺、至肝、至脾、再至肾,如此循环,亦二十五周,至平旦,又行至阴跷,上出于目。 虽然 “流行不止”、“营周不休”、“如环无端”的说法,部分猜测到“血液循环”的特征,但缺乏实证精神的自然哲学思辨,永远不可能导致准确精细并允许修正的“血液循环”理论。 二、 塞尔维特《 基督教 的复兴》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0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甫荣:血液循环发现史
fqng1008 2019-3-25 23:04
生物学家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观察与实验。哈维首次把实验方法用于生物学,于 1628年发现了血液循环,成为现代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 那么血液循环是怎么发现的? 1.血管内是空气 古希腊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 “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这种错误观点延续了几百年。 2.血液运动理论 1800年前 ,古罗马神医盖仑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这一观点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 盖伦曾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也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究,但是却从未想到血液会循环流动。 盖仑创立了一种血液运动理论,他认为,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血液由腔静脉进入右心,一部分通过纵中隔的小孔由右心室进入左心室。心脏舒张时,通过肺静脉将空气从肺吸入左心室,与血液混合,再经过心脏中由上帝赐给的热的作用,使左心室的血液充满着生命精气。这种血液沿着动脉涌向身体各部分,使各部分执行生命机能,然后又退回左心室,如同涨潮和退潮一样往复运动。右心室中的血液则经过静脉涌到身体各部分提供营养物质,再退回右心室,也像潮水一样运动。 3.心肺循环理论 16世纪, 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认为盖仑的理论是错误的。不久,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巴黎大学里的同学,相继向权威盖仑进行挑战。 但是他们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触犯了西班牙教会,与 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这两位医生为了研究人的血液循环,向权威挑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4.血液循环理论 半个世纪之后, 哈维医生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 他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况, 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 哈维曾对 40余种动物进行了活体心脏解剖、结扎、灌注等实验,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人的尸体解剖。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发现心脏的左右两边各分为两个腔,上下腔之间有一个瓣膜相隔,它只允许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而不允许倒流。哈维接着研究静脉与动脉的区别,他发现动脉壁较厚,具有收缩和扩张的功能;而静脉壁较薄,里面的瓣膜使得血液只能单向流向心脏。结合心脏的结构,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血液是单向流动的。为了证实这一点,哈维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这表明静脉里的血确实是心脏血液的来源,而动脉则是心脏向外供血的通道。体内血液的单向流动实验,证明了盖仑学说的静脉系统双向潮汐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哈维的另一个定量实验更否定了盖仑的理论。他进行心脏解剖时,以每分钟心脏搏动 72次计算,每小时由左心室注人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这么大量的血不可能马上由摄人体内的食物供给,肝脏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也决不可能造出这么多的血液来。惟一的解释就是体内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哈维在不同的动物解剖中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 “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为了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一样,他还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他把那些人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结果发现靠近心脏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来。他又扎住了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不再跳动,而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证明完全与动物的血液循环是一样的。 他在书上告诫人们: “无论是教解剖学或学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为老师。” 他通过发现血液循环把实验方法引人生物学。所以,恩格斯评价说: “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 哈维他一生中写过大量的科学论著,但是只发表了《心血运动论》和《论动物的生殖》两书以及几封为《心血运动论》辩护的公开信。其中 1628年,发表的划时代著作《Heart and movement of blood》(中译名《心血运动论》),这是第一本基于实验的生理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同时也奠定了哈维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把血液输入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 ——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发现了毛细血管)。 直到哈维 1657年逝世以后的第四年,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被意大利马尔比基教授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才真正证实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被确认,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属于发端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维因为他的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以及他的动物生殖的研究),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也像《天体运行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革命时期以及整个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5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营与卫:中医学中的感知与运动调节——心解濒湖脉学(之十二)
罗非 2018-3-30 10:57
既然经络的凭依是 “ 营卫 ” ,而根据《素问》的记载,所谓 “ 荣卫 ” 和神经系统的传入感知与传出调控有密切关系;那么,经络显然就在神经心理过程的调节之下产生。 而且,作为一种 “ 无形中的有形 ” 过程,经络可以理解为心理过程中最接近生理和物理过程的现象。因此,可以把经络理解为心理过程与生理、物理过程之间的界面。 ************ 营者阴血, 【首先,这句话怎么断句?如果不从中间点断,那么就直读成了 “ 营就是阴血 ” 。于是 “ 营 ” 就被解读成了 “ 营养 ” 作用。但这却和《素问》对 “ 荣卫 ” 的解读有所出入。 如果中间作一个点断,读做 “ 营者阴,血 ” 。那就是说, “ 营 ” 或者 “ 荣 ” 的作用属阴,也就是更偏向有形的生理过程,并且更多地体现在 “ 血 ” 的作用上。 如我们前文所探讨的, “ 血 ” 并不是血液本身,而是某种循环作用。因此,本句说明 “ 营 ” 是一个有形的生理过程,它与称作 “ 血 ” 的循环现象有密切关系。】 卫者阳气, 【这句话也可以照例点断,读作 “ 卫者阳,气 ” 。也就是说, “ 卫 ” 这种作用属阳,也就是更偏向无形的功能过程。按照中医学的分类,它更多地体现在 “ 气 ” 的作用上。至于这无形的 “ 气 ” 究竟是什么,我们后文还会进一步讨论。】 营行脉中, 【本书认为, “ 营 ” 运行在 “ 脉 ” 中。但脉本身是 “ 阳中之阴 ” ,无形中的有形。如果这样, “ 营 ” 这种有形属阴、体现在 “ 血 ” 上的存在,如何能运行在 “ 阳中之阴 ” 的脉中呢?我们只熟悉无形的过程在有形的东西中运行,比如软件 app 在手机硬件中的运行;但让有形的现象在无形的东西中如何运行呢? 或许这一问让我们有点发懵。但只要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手机所播放的视频,就是这种 “ 有形现象在无形东西中 ” 的运行方式。视频是看得见的现象,是有形的;但它却是在软件中运行产生的,后者则是无形的。】 卫行脉外。 【 “ 卫 ” 这种属阳的纯无形过程,它的运行也超出了 “ 脉 ” 的范围。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更纯粹的心理现象, “ 卫 ” 所发挥的调节作用远远超出了作为 “ 血 ” 运行先导的 “ 脉 ” 。 另一方面,如《素问》所定义的, “ 荣 ” 更多的是保证感知过程,而 “ 卫 ” 则更多地参与调节和控制。结合上这个角度,那么经络的感知过程和那种称为 “ 血 ” 的循环现象之间的依存更为紧密,而经络的调节控制则发挥更大范围的作用。就好像,尽管播放视频的 app 或许只在手机上运行,但它所投放出来的视频则可以在巨大的屏幕上呈现,并让看到它的人都受到它的调节和影响。】
个人分类: 科普|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常按摩身体5个部位可防病健身
fumanlou 2014-4-6 16:39
推拿按摩在我国由来已久,在中医上通过按摩一些重要穴位可以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作用,日常生活中自己通过按摩身体的一些部位也可防病健身,益寿延年,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1、足部。人的足部分布着七十多个穴位和大量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与大脑和体内的各个脏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见脚部对人的重要性。经常刺激足底穴位可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脏器功能,防治各种疾病。全自动的足浴盆的底部一般都带有按摩功能,足浴时对足底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2、腋窝。人的腋窝处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淋巴和血管,刺激腋窝会使人大笑,笑的时候身体的多个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体内血液的循环,加快体内各脏器获取新鲜的养分及氧气。 3、前胸部。前胸部的胸腺能分泌免疫活性肢物质,能监控身体内那些发生变异的细胞并将其消灭,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经常用手掌按摩、摩擦前胸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4、脊柱。在养生领域里,脊柱是被关注最多的部位。脊柱是人体两大经脉之一督脉的行径之处,可滋养体内的各个器官。每天按摩脊柱部位,可疏通经络、血脉通畅,使全身的器官都得到保健。 5、肚脐。肚脐处于身体的中间部位,是人体的要塞。中医上把肚脐称为神团穴,现代中医的脐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心绞痛等疾病。每天按摩肚脐部位可以有效防治中风。 很多老年人手部不灵活,力量不足,可采用手拿的电动 按摩器 ,虽不及推拿师的手法按摩,但足可胜任日常的身体保健,效果也不错。(转自: http://www.bjsak.com/media/4797.html )
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袜口太紧怎么办?(负日录6)
热度 6 fdc1947 2014-1-10 16:24
冬天已到。近日,与一位朋友闲聊时,说起来袜口太紧的问题。 袜口太紧,脚腕处勒出红印,不但不舒服,而且影响血液循环,对于老人、孩子尤其不好。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事实上难以买到袜口较松的袜子。怎么办? 我的办法很简单,袜口太紧就剪松它!怎么剪 ? 拿剪刀在垂直袜口方向向下剪,剪到袜口结束处,一刀即可。 就这么简单?就这样简单。 袜子不坏了吗?是“坏”了,但是不要紧,袜口裂开了,并不影响穿着。老头、老太太或一般男士的袜口都在外裤裤腿里面,谁也看不见,袜口裂开无伤大雅。 会不会开线一直坏下去?不会。袜子的织法决定了它不会牵连到裂口以外的部分。这种办法我已经用了十多年还是二十来年了。一开始我还害怕继续裂开口子,用线把袜子的“伤口”锁边,后来发现这样做是多余的,不用锁边。 会不会影响袜子的寿命?不会。我的经验是所有的袜子都坏在脚尖或脚跟或脚底,还没有发现被剪了的袜口出问题。 如果您也嫌袜口太紧,不妨也试试我的办法。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1404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睡不着觉怎么办?
RonghuiLiu 2013-2-26 14:59
睡不着觉怎么办?(作者:中科院心理所 尹文刚) 睡不好觉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过去曾被称做神经衰弱,现在这个词已经不用了,因为,神经并没有衰弱,但是它却也的确会让人在主观上感到身心疲惫,很多经理人都有或有过这种问题。这也是我们遇到的最明显的由于工作紧张或压力大而出现的适应不良的症状之一。虽然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却会明显地影响人的精神状态,降低工作效率,而且特别容易使人心烦。那么,如果你有了睡不着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有效的处方: 温水浴   洗个温水浴对于缓解紧张的情绪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知道,水的温度对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低于身体温度的冷水可以提高人的清醒水平,高于体温的热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的速率,而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则会让人镇定,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的神经需要缓解一下,那就不妨在睡前洗个温水浴。 足疗   足疗,也就是足底保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简便易行,又有明显的缓解压力松弛神经的功效,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对于睡眠不良,足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和感觉,睡不着觉时,做个足疗,有时做着做着就睡着了。从中医学理论上讲,足底按摩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定作用,可以产生明确的安神效果。建议大家不妨试一试。 食疗   还有一个饮食方面的办法,我们可以通过食物来调节大脑的功能。在这里,首选是枣,枣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这已经得到大量医疗实践的证实,睡眠本身就是一种抑制活动,睡不好的时候,不妨定个计划,每天吃些枣,也许效果会很不错呢。然后是核桃仁,核桃仁营养丰富,特别是有大量的磷脂,对人的大脑有很好的滋养作用,经常食用,不仅可以促进睡眠,还能够提高人的记忆能力,一举两得。最后,还有一个柏子仁,就是松树的果实中的一种成分,这可以从中药店里买到,它和枣一样,对于提高大脑的抑制能力有明显的作用。此外,猪心和羊脑,也具有提高睡眠质量的功效。 随遇而安无为而治   有许多时候,在自然规律面前,你没有什么人为的办法可用,这时候,你的努力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这时候你也不必再做什么努力,随它而去好了。而这样一来,事情还往往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另外,有的时候,人为的努力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反而会让事情更不好办。其实,失眠这件事就是这样,你越是想睡着就越是睡不着。因为睡觉是一种不自觉中发生的事情,如果你有意地去做,则适得其反。在这里,人为的努力有时非但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使你的警觉水平更高,也就更加睡不着了。 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   睡眠不好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因是兴奋抑制失调。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基本的活动过程,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当人过度兴奋之后,往往会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紊乱。结果就是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精神却又提不起来。所以,从根本上讲,要想让睡眠得到彻底的改善,就要从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来进行。怎么做呢?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增大身体的运动量,人在睡不好的时候多不愿运动,以为可以通过减少运动来补充休息,其实这是错误的,运动本身对大脑的活动来说,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同时身体运动时会增强大脑负责运动的区域的兴奋程度,兴奋过后就是抑制,白天有了足够量的躯体运动,晚上就会自然地诱发睡意,让你比较容易地进入梦境。运动有多种形式,有健身房里的器械运动,有操场上的长跑运动,还有娱乐健身兼备的比赛性的竞技运动。不论哪类运动,都有效果,但如果你想要在短期内作用明显,从临床经验看,可以多进行一些需要至少两个人参加的竞技性的运动,比如说找个人一起来打打乒乓球什么的。在进行这类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这种快速的运动还可以让你转移注意,让你没有时间想那些不顺心的事,再加上运动过程中脑干受到良好的刺激,会分泌一些让人愉悦的内啡肽,运动后你的心情会明显地愉快起来,因而可以更有效地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最后是提高白天的兴奋度。也就是白天不能睡,要多兴奋兴奋,让白天兴奋够了,晚上累了,也就自然会诱发出抑制活动,让人睡着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强调,也是很多睡不着觉的人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晚上睡不着时,会在白天补,结果,白天睡着了,但睡得不好,到了晚上,该正常地睡了,却由于白天已经睡了,这会儿又睡不着了。如此就加重了失眠的程度,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是很多人长期睡眠状态不易改善的根本性原因。所以,应该努力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白天不要睡太多,晚上再睡,白天兴奋够了,晚上自然就会诱导出抑制,睡眠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步行的功效
xianlaoguo 2012-12-2 04:39
由于住所与上班的研究中心相距不到3公里,一路上风景也不错。房东告我是一条“nice walk way”。近一个月来,我坚持早上走路上班,下午视情况决定坐车还是走。效果不错,感觉小肚子是见了一些。网上看到下边关于“步行好处”的帖子,转载推荐“步行”。 1. 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 2. 步行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 步行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4. 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5. 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据有关专家测试,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时,连续坚持4个月者与不喜欢运动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锐,视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 6. 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据专家测定,当烦躁、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7. 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 8. 步行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 9. 步行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 10. 步行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 步行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12 . 步行可以保护环境,消除废气污染,对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结:步行好处多多。科学网的各位大多都是和我类似的三多一少“多坐,多思,多写,少运动”。 如果,你还想有所作为,那就每天就坚持步行半个小时,或三公里吧。
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泡脚
pingcn 2012-9-6 21:03
盐泡: 温水中加两大勺盐巴,消炎杀菌,通便。 但是,如果泡脚水里经常加盐,会伤害肾脏。 姜泡:温水中加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散寒,除湿。 酒泡:温水中加入酒类,能促进血液循环。 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顺气提神,预防感冒。 醋泡:温水中加入三大勺白醋,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液循环在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时序控制作用整理
XIEQIN 2012-6-28 17:37
血液循环在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时序控制作用整理.pdf 【摘要】 本文针对《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存储与重组模型》和《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过程中的时序控制作用》发表 后,一些同行反馈较难理解的问题,对已发表的文献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同行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总结前面提出血液循环在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有时序控制作用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 ① 因为毛细血管供血半径可以精确到和锥体细胞体积一致,所以血液循环有可能在精确到细胞的空间精度上造成所带来物质的浓度差,从而对不同信息处理组织起不同的子网络;② 血管在秒的时间尺度内相对定型的和微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这保证了一定的子网络结构稳定性和子网络组织灵活性;③ 浓度差异可以随血液灌注到达而发生,这涉及到物质的运输速度问题,一些物质的运输速度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例如O2和CO2;④ 已经发生的浓度差异需要有能够影响信息处理的分子机制基础:这是存在的,例如PH值波动对NMDA受体活性的影响;O2的不同造成糖不同方式代谢量比例的不同,进而影响ATP产量;⑤ 血液循环对信息处理在秒或者更小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可以观察到,大脑血行停止5-10秒后可以引起意识的消失,这个时间同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自律周期时间尺度相近;⑥ 所运输到达的物质是化学反应网络中的瓶颈物质,例如O2;⑦ 综合分析各种情况下的脑电图现象。(二)简要介绍所建立的脑电波模型;(三)总结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规律,用结构风险最小化等工具分析了血液循环的时序控制作用在大脑高效率处理信息方面的意义,说明语言机制,海马结构等因为相同的原因有利于大脑高效率处理信息;(四)介绍过程存储与重组模型的一些观点和作用。 【关键词】过程存储与重组模型 脑电波 血液循环 时序控制 结构风险最小化 时间认知 微循环 A Review of Timer Role of Blood Circulation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stract】 After publish of Storing and Re-engineering of Models of Cerebral Information Process and Timer Role of Blood Circulation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some peers fed back that those papers are hard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make the theory easier to be understood,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 including four parts. Part 1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evidences that support blood circulation has timing control function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1) Because the diameters of capillaries can be smaller than a pyramid cell, artery blood can engender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s of matters brought by itself in a spatial precision of a single cell. (2)Because blood vessels can relatively maintain their modal stability in a time scale of second, the sub networks that formed by microcirculation mechanism when processing different information have relative stability and changeability. (3)Transport speeds of some matters (e.g. O2, CO2) from capillaries to tissue (or from tissue to capillaries) are quick enough, so that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s of these matters can be engendered as soon as artery blood arrives. (4)Concentration differences that have been engendered are able to effec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xample, H+ can depress NMDA receptors; O2 effects the production of ATP. (5) One will lost conscious 5-10 seconds after stop of blood supply, this time scale is same with active periods of micro arteries and capillaries.(6)Some matters brought by artery blood are ‘bottle neck matters’ of biochemical reactions, e.g. O2.(7)EEG phenomena that are mentioned in the EEG model we have built. Part 2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EEG model that we have built. With the help of some math tools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e.g. Structure risk minimization etc.), Part 3 explains why timing control func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is important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and explains why physiology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that are able to organize respective sub networks (e.g. language mechanism, hippocampus formation etc.) when brain processing different information are important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Part 4 introduces some viewpoints of “model of process storing and recalling”. 【Key words】model of process storing and recalling EEG blood circulation timing control Structure risk minimization time cognition information process CNS micro circulation
4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快新陈代谢会延缓衰老吗?-----不要盲目轻信保健品宣称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5-8 02:33
加快新陈代谢会延缓衰老吗?-----不要盲目轻信保健品宣称
某些营养品宣称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循环,扩增血管,增加血流量。。。。。。难道增加新陈代谢真的能够延缓衰老? 新陈代谢,新-新鲜,刚进入的物质;陈-旧的,废弃的,无用的;代谢-变化,转变。新陈代谢--旧去新来,更新换代。具体说来就是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人体好比是一台机器,只有不停的正常的运转才能保障人体健康,一旦某个零件,哪怕是最微小的零件出了问题立马就会影响健康。那加速这台机器的运转会使人更健康吗?我认为不可能! 首先,机器加速,必将加速零件磨损老化,虽然机体有其自身精确的调控但是机体为了调控零件的正常,对零件进行维护和维修都是需要调动其他零件来为之服务的,因此不管如何调控,对于个体来说都是有更多的零件在活动,因此必将增加消耗。 其次,机器加速并不是自身主动加速,是在外界物质刺激的条件下被动加速的。被动加速过程只是加速其中一部分零件,带动其他零件跟着加速。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功能的增强在整体上未必是增强的,也就是说不一定整体会受到影响,可能只是其中某个部分受到影响。整体和长远影响未曾知晓。 最后,即使真的有作用,那对机器的副作用还不好说,必将很多研究结果都是基于老鼠的,对人体可能不适用。 记得有研究表明,线虫饲喂七八成饱时其寿命最长。按照这个结果,可能适当降低新陈代谢会延缓衰老。佛教等的打坐是一种降低新陈代谢的方式,据练过的朋友说的确能够精神气爽,延年益寿。 对于这些保健品宣称,我认为不必轻信。可能对于某些病人,如血流不畅者使用可能有效果,的确能够解除病痛,间接延年益寿,但是对于健康人来说,盲目的补充营养品,保健品可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不是病人,又没有病症,仅是为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请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乐观,积极,向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适当的锻炼身体,保持饮食均衡。
6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桑叶乃圣叶
热度 1 liujiping 2012-4-10 17:32
[转载]桑叶乃圣叶
桑叶又称神仙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状的辅助治疗。桑叶轻清发散,甘寒清润,既能疏解肺卫风热,宣散燥气,又能清泻肝胆气分之火,以利头目,除用于风热及燥热咳嗽外,对外感风热或肝热、肝阳上亢所致头痛、头晕、头汗、目赤等症皆可应用。桑叶还有凉血作用,可治血热吐血。是集清、润两种功效于一身的药物。 世界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记载:“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开宝本草》记载:“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桑叶捣烂敷于痤疮、色斑处,可消炎及淡化色斑;桑叶泡茶可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同时可降压、降脂;桑叶泡足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很好的助眠作用。 From: http://www.gene-nic.com/swh_2.htm 南方的桑园
个人分类: 桑叶|2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冥想
mrzhangli 2012-4-7 20:52
冥想( meditation )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然而,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可使得新皮质熟睡,藉由旧皮质的功能,提高我们潜在意识的力量。为了进入冥想状态,我们必须使全身的肌肉、细胞、以及血液循环等作用都缓慢下来,只要是任何能使身心感觉舒适的方法都可以。 有些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安静下来,我开始学着冥想了。
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饭时,不妨好色点
pingcn 2012-1-27 16:33
据说—— 绿色食物含有大量的一种抗癌物质,可以有效起到抗病毒作用。 绿色食物主要包括有绿色叶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绿茶等。 如:芹菜、青椒、猕猴桃、西兰花、黄瓜、芦笋等。 紫色食物含有花青素,可以有效预防血管硬化,心脏病发作和血液凝结而导致的脑中风。 紫色食物主要包括洋葱、茄子、紫菜、甘蓝、花椒、芋头等。 红色食物可以有效对抗体内自由基,并且有助于减轻疲劳,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红色食物主要包括火龙果、苹果、石榴、辣椒、花生、鸡肉、枸杞等 橙黄色食物含有胡萝卜素,有助于保护人的眼睛和皮肤,有效预防癌症。 橙黄色食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柠檬、南瓜、香蕉、橙子、土豆等。 白色白色食物里含有多种营养素及蛋白质,起到调节视觉,安定情绪的作用,对心脏病和高血压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疗效。 主要包括有白果、杏仁、茭白、牛奶、山药、银耳、冬瓜、豆腐等 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的饮食方法是彩虹饮食。 他们建议人均每日需摄取5至13份色彩丰富的蔬果(1份约等于100克); 彩虹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把蔬果分成5个种类的颜色,红色、橙黄色、绿色,紫黑色和白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的植物营养素,故每种颜色的蔬果保健作用不尽相同。 彩虹原则所倡导的就是在进食足量蔬果的同时,还需尽量搭配5种颜色,确保一日当中每一种颜色都能食用到。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水洗脸,温水刷牙
zhangzuocug 2011-12-31 12:51
早晨起床和午休之后,用冷水洗脸好处很多。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又可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结构,增强皮肤的弹性,减弱或消除面部皱纹。冷水洗脸,对脑神经还有兴奋作用,可使人头脑清醒,精神振奋,视力增强,这对老年人更有好处。冷水洗脸,不仅可锻炼人的意志和耐寒能力,而且可预防感冒、鼻炎和冻疮。同时,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头晕脑胀者也很有益。 刷牙用水最合适的是温水,特别是患有牙齿过敏、龋齿、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的患者,冷热刺激,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温水是一种良好性保护剂,不论口腔、牙齿、咽喉,有病无病都很适用。且用温水含濑,会感到清爽、舒服,使口腔内的细菌、食物残渣更易清除。
个人分类: Its just life|2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热点
热度 2 孙学军 2011-11-21 12:04
ischemia reperfusion 2011 nmq.2507.pdf 机体组织器官正常代谢、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常常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是指机体或器官血流中断或下降一段时间后恢复血流供应对机体或器官造成的损伤。当血液供应停止或下降时,由于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无法满足需要,导致组织缺氧。奇怪的是,当血流恢复后,随着营养和氧气供应的改善,反而导致更加严重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这种因血流恢复供应引起的组织损伤被称为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上普遍存在,例如各种重要器官心、脑、肝脏等的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或血液系统异常导致的多器官再灌注损伤,以及因心脏功能障碍导致的全身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即使是局部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到一定程度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等途径引起其他器官甚至全身多器官损伤。例如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导致肺损伤,甚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尽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类似的病理特征,但不同器官,不同程度,不同状况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仅全身性缺血再灌注与局部组织缺血再灌注存在不同特点,而且同一类器官,温缺血再灌注于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供体器官的体外保护过程)的病理生理过程明显不同。 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人们发现缺血再关注损伤涉及的病理过程非常复杂。例如在缺血阶段的组织缺氧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 1 。主要的因为缺氧导致腺甘酸环化酶( AC )功能失活,细胞内 cAMP 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功能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造成细胞凋亡、自噬和坏死等细胞死亡方式 2 。缺血过程中,由于氧气浓度下降,导致细胞内需要氧气为底物的脯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而脯氨酸羟化酶可分别控制低氧和炎症反应调节的关键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和 NFkB 3 。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能是组织存在无恢复血流现象。所谓无复流现象 (no-reflow phenomenon) ,是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 ( 一般缺血 40—60 分钟 ) ,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的叠加。 自身免疫反应是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征。 包括自然抗体对新抗原的识别和固有免疫的激活。尽管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属于无菌性炎症,但获得性和固有免疫系统都可以被激活,例如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和炎症细胞的侵润 4 。关于固有免疫与缺血再关注损伤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的是 TLR4 。 TLR4 最主要的配体是细菌的 LPS ,身体内也存在内源性配体,例如细胞核成分 HMGB1 、 ATP 、腺苷和纤维蛋白元源 b 肽( 15-42 )等,这些物质又被称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DAMPs ) 5 , 6 。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类型包括坏死、凋亡和自噬,其中坏死会引起炎症反应,而自噬可能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凋亡过去认为不会引起炎症,现在的观点已经有改变。关于细胞死亡类型,许多人认为既然凋亡和自噬是一种保护性主动性死亡,应该是好的死亡方式。因此最好是好死。但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确实任何死亡都是死亡,都有不好的一面。因为正常组织没有那么多好的死亡方式,因此阻断好的死亡方式仍有治疗价值。涉及细胞死亡的分子包括 ATP 、血小板反应素 1 、血小板生长因子(阻断)、 NFkB 。关于 NFkB ,有明显的双面性,一方面该系统能促进炎症,另一方面有阻断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阻断该系统可能存在不利的后果。最近关于 HIF 促进自噬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微血管功能障碍。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和收缩平衡紊乱、凝血和补体系统激活等。 缺血耐受。 这个方面包括缺血预适应、后适应和远适应。这个方面已经有一些进行临床试验,证明对心脏缺血有一定的治疗价值。药物预适应最近的一个热点是用 PHD 抑制剂,能促进 HIF 的稳定性,增加组织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由于这些药物的安全性比较好,可能有一定前景。 治疗性气体分子。 特别是氢气的研究,最近在这一领域成为一个热点,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关于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和硫化氢的研究也取得许多进展。 腺苷类分子包括 ATP 和腺苷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热点。最近关于 miRNA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热点。有前景的分子包括 miR-92a 的血管再生调节作用和 miR-24 的缺血保护作用等。当然阻断这类分子也有研究价值,例如阻断 miR-122 可以保护肝脏损伤。 1. Ogawa S, Gerlach H, Esposito C, Pasagian-Macaulay A, Brett J, Stern D. Hypoxia modulates the barrier and coagulant function of cultured bovine endothelium. Increased monolayer permeability and induction of procoagulant propertie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 1990;85:1090-1098 2. Hotchkiss RS, Strasser A, McDunn JE, Swanson PE. Cell death.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2009;361:1570-1583 3. Eltzschig HK, Carmeliet P. Hypoxia and inflamm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2011;364:656-665 4. Carroll MC, Holers VM. Innate autoimmunity. Advances in immunology . 2005;86:137-157 5. Powers KA, Szaszi K, Khadaroo RG, Tawadros PS, Marshall JC, Kapus A, Rotstein OD. Oxidative stress generated by hemorrhagic shock recruits toll-like receptor 4 to the plasma membrane in macrophage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 2006;203:1951-1961 6. Kruger B, Krick S, Dhillon N, Lerner SM, Ames S, Bromberg JS, Lin M, Walsh L, Vella J, Fischereder M, Kramer BK, Colvin RB, Heeger PS, Murphy BT, Schroppel B. Donor toll-like receptor 4 contributes to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following huma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2009;106:3390-3395 Nat Med. 2011 Nov 7;17(11):1391-401. doi: 10.1038/nm.2507.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from mechanism to translation. Eltzschig HK , Eckle T . Sourc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Mucosal Inflammation Program,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urora, Colorado, USA. Abstract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elicited tissue injury contributes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wide range of pathologies, includ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chemic stroke, acute kidney injury, trauma, circulatory arrest, sickle cell disease and sleep apnea.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s also a major challenge during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cardiothoracic, vascular and general surgery. An imbalance in metabolic supply and demand within the ischemic organ results in profound tissue hypoxia and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Subsequent reperfusion further enhances the activa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and cell death programs.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and immun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may lead to innovativ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associated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organ dysfunction.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13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社会经济负担逾400亿元
xuxiaxx 2011-10-31 08:57
目前中国内地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已超过40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显示,全国公立综合医院脑梗塞住院患者直接医疗费用已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年平均增长117%,6年间增长了7倍。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今天提供的数据。 他在此间举行的“关注卒中——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称,随着慢性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中国脑卒中防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由此带来的社会负担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卒中是指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症,又被称为“脑中风”、 “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等。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脑卒中高发最主要的原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可让人远离卒中危害。 王陇德指出,只要改正错误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坚持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就能有效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就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为此,国家卫生部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今天宣告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走进医院、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系列活动,并发布《中国卒中宣言》,由全国各省、市、区180余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陆续发送至社区、乡村。同时在上海、广州、天津、西安等10个城市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开展防治知识宣教,高危人群筛查、义诊和专业培训。 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以及高润霖、胡大一等40余名专家和社区群众共15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记者曾利明) 来源: http://health.gmw.cn/2011-10/30/content_2875560.htm
1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系统论看人的生老病死!
daodezhenjing 2011-10-7 08:42
系统论告诉我们,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并在一生中保持不变,如果变化了,系统就变成另外一个系统了。如原子的衰变,中心要素变了,就成了另一种性质的原子。可系统的性质取决于什么呢?确切地说,它就取决于最初的产生环境。这是因为哪一个要素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主宰整体,取决于哪一个要素能够得到大环境力量的优先支持,因此,系统的产生都是最初环境意志的一种缩影。 每一个人一生下来都有一个独特的体质,对外表现就是个性。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对人而言,主要体现在血液循环上,在出生之前,血液系统是从属于母体的,而到出生以后,在自然的作用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系统的性质往往就决定于这一刻。 自然是变化的,可人却是相对不变的,这就象一块铁,到什么温度下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固定的。人也是一样,自然就是的上帝,人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人为什么会活着,是因为自然的变化,没有自然的变化,人就会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死寂,正是自然的不对称变化,人才可以在反抗自然变化中获得持续运动的动力。虽然科学观察不到自然变化的具体参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作用于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引力或电磁力作用于人体的组织液,激发自由氢质子出来,自由氢质子多了,这里的电位就高,组织液就会从电位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动。不信的人可以到医院实地研究一下,人体也有和大海类似的潮汐效应,在这种潮汐的高点或低点,往往是疾病突变的临界点。 不要以为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基因不可能变来变去,可每一种基因都是有特定的适应范围的,我们都知道基因是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而生物大分子是由氢键结合起来的,如果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达到一定程度,这些氢键就会断裂,基因就会受到破坏,人也就难以持续了。所以,人从一出生就注定着它的未来,人的衰老就是这样,随着自然的不对称变化,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密度也在不对称变化,而基因也随着自由氢质子密度的变化在不断老化,但它适应不了这种环境的时候,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人嘛,其实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坚强,其实都是非常脆弱的,人的一生就是同自然变化作斗争的一生,可自然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你只有顺应它才能够长生,违背它就只有速死,这就是天理。需要指出的是,人天生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机制,它就处于人的潜意识状态下,不管人主观上想不想顺应自然,人体都会自动地顺应它,否则人也不会生存。不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的社会生活,人顺应自然的同时还要去顺应社会,后天的显意识就是人顺应社会的一种选择。现代人的悲哀,最根本的就是忽视了大自然对人生死的决定性作用,只注重社会生活,绑架了人的意识状态,使人无法在潜意识状态下顺应自然,你不顺应自然,大自然就要惩罚你生病,如果屡教不改,大自然就判你重刑,再继续下去,人也就完蛋了。
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研制出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
gniyiahiq 2011-8-22 00:45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带领下,历经10年研制出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解决了人体组织工程骨植入区血液循环障碍的国际难题,有望应用于临床对人体大块骨缺损进行修复。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组织工程》( Tissue Engineering )杂志上。 利用生物组织工程技术,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形成与自体骨结构功能相似的人体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骨头,是目前大规模骨缺损修复的主流方向。但如何让人体组织工程骨与自体骨进行充足的血液循环,使种子细胞迅速成长,是临床面对的最大瓶颈。 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采用水蛭抗血凝原理研发出的第二代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具有理想的组织相容性、无免疫源性、可降解性以及增强血液灌注和促血管化的作用。课题组模拟水蛭吸盘研发的封闭负压吸引装置,使骨缺损受区与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产生理想的血液流动,实现了血液在组织工程骨内部的持续灌注及排泄代谢产物,为种子细胞提供了即时、持续的氧和营养物质。实验中,课题组将牛骨制成的仿生骨基质材料,用于猪尺骨缺损修复,3个月内猪尺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 新一代骨组织工程仿生支架材料,解决了植入材料被血凝块包围以及移植物氧及营养物质灌注障碍等瓶颈,为临床大块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在断指再植、皮瓣移植及肢体循环障碍等领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微循环血液流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该研究已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来源:科技日报)
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氏血脉学八综槽
songshuhui 2011-8-16 22:48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7-07 10:50 作者:秋水仙素 最近在“当代健康教母”马悦凌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 生命的核心是血液、血液循环》 。为了强调血脉对于健康的重要,马教母“摆事实”“讲道理”地对“生命的核心是血液”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论证。然而,这篇文章中至少有八个与目前常识严重相悖的地方,以下就让我将八个槽点一一道来。 吐槽一:自食其力受精卵 马悦凌原文:“当一个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安家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人所有的生命信息,但从外形上看还只是一个细胞,没有心脏、没有血管、没有脏器,是母血的滋养让这个受精卵开始了发育,开始了茁壮成长。” 胎儿的大部分发育在子宫中进行,这没错。但是卵子并非一受精就已进入子宫,而是要先在输卵管中呆上几天(对人类来说是一周左右),在这几天当中,这个新生命并不会从“母血”得到滋养,而是完全靠卵细胞中储存的能量来过活。与此同时,这个受精卵也在进行卵裂,形成桑椹胚,继而形成囊胚。等到小生命进入子宫时,他/她早已是一大团细胞而非单个细胞了。“是母血的滋养让这个受精卵开始了发育”完全无从谈起。 吐槽二:母胎血液不互通 马悦凌原文:“母亲的血液通过脐带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流入胎儿体内,帮助胎儿建立起血液循环,所有的器官都逐渐发育成熟、完善,包括一套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 脐带是沟通胎儿和母体的纽带,是胎儿营养和氧气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体的血液直接流入胎儿的体内。胎儿的血管通过脐带到达胎盘,而在胎盘中,胎儿的血管是浸泡在母体血液中的,并借助这一构造从母体血液中吸收营养物质、排放代谢废物,这个过程和血液透析很类似。虽然母体的营养可以进入胎儿的血液,两者的血液可是“井水不犯河水”。连互通都没有,又何来“帮助胎儿建立起血液循环”? 那么如果母体的血液和胎儿的血液互通了会怎样呢?结果很严重。由于人类的血型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在胎儿中这些基因来自父母双方,所以胎儿和母亲的血型常有不同。如果两个不同血型的人血液互通,身体会把外来的血细胞认作异物,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胎儿溶血症、胎母输血综合征都是这种“互通”的结果。临床上一旦出现这些状况而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则胎儿和孕妇都会受到严重的健康威胁。 吐槽三:心脏其实很强力 马悦凌原文:“是心脏吗?没有血液,心脏怎会跳动?……只有血液流入了心脏,心脏发挥出功能了,才产生了血液循环,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生命就有了状态。” 马教母在这里试图用心脏举例子,说明血液是推动器脏运行的原动力,说心脏没有血液就不会跳动,只可惜这个例子又举错了。没有血液,心脏还真能跳动。心脏是一个比较自治的器官,它有自己的“指挥部”,可以相对独立于中枢神经发放冲动。某些心肌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再通过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引起心脏和所有心肌细胞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兴奋和收缩。即使心脏离体,甚至切成两半,它依然能锲而不舍地搏动。并且,只要使用一定成分的溶液处理心脏,它就能持续搏动甚至是数日之久。 吐槽四:流体力学很无语 马悦凌原文:“有温度的液体易于向前流动,也有利于血液循环;而温度低的液体,循环的速度肯定慢。”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主要的阻力是血浆与血管之间的粘滞力和血浆内部的粘滞阻力。粘滞力主要受血管口径、长度、红细胞数目和成分因素影响,温度的影响微乎其微,说温度低导致血液难以流动,就好像说刘翔头上顶了个苍蝇所以没拿第一一样可笑。 更何况,人是恒温动物,人体内温度是相当稳定、波动极小的,这一点后面会提到。 吐槽五:输氧不是输能量 马悦凌原文:“氧气也是为身体输送能量的。” 身体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氧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整个反应放出的能量并不来源于氧气。所以不能说氧气是输送能量的。你能说氧气是为汽车输送能量的吗? 吐槽六:百岁岂因食单一 马悦凌原文“当食物单调而充足时,血液的质量和数量就能得到保证,人们的身体也比较健康,就如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山区,会有很多百岁老人出现。” 马教母在这里强调饮食单一的“好处”,提倡大家不要吃没吃过的东西,于是就搬出了传说中的“山区百岁老人”。 首先,山区百岁老人的比例到底是否高于城区百岁老人的比例,这个问题尚需存疑。退一万步讲,就算果真如此,这个例子也很难证明长寿是饮食单一的功劳。 科学的实验讲究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证明饮食单调有益于长寿,就要先找来两群人,保证他们的遗传背景、年龄区间、性别比例、健康状态、锻炼习惯……各种因素都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堆人天天吃相同的食物,另一堆人天天换着花样吃。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再观察两组人的死亡率与平均寿命。这样排除了饮食习惯之外的一切干扰因素,就能单独研究“进食单调性会不会影响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马教母的例子中干扰因素太多了,生活习惯的不同、环境污染、生活压力、运动量,这些都可以影响到平均寿命。譬如,“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其交通事故死亡率就必定大大低于繁忙的都市。即便山区老人的确长寿,要用这例子来证明“饮食单调有益健康”也是纯属扯淡。 吐槽七:血浓于水含杂质 马悦凌原文“如果血液本身清纯、干净、无杂质、温度适宜,血液就是轻快的,心脏泵这样的血液就是轻松的。” 血液是人体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物质。它的功能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清纯、干净、无杂质。要运送氧气,就要有红细胞。各类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也是直接溶入血浆的。如果要“没有杂质”,那么这些都要扫地出局,那就只剩下水了……只要是个代谢旺盛的大活人,他的心脏就不可能“轻松”。 吐槽八:人类恒温不畏“寒” 马悦凌原文“血液自身的温度与食物是直接挂钩的,不可能长期吃着冰镇的食物而让体内“热血沸腾”,冰镇的食物、寒凉属性的食物,吃进肚里,只能给血液降温,只能让血液变得粘稠起来,它们就是把心脏累坏的罪魁祸首。……而不吃冰镇、寒凉的食物,身体内的血液不就不会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了吗?血液不就能在身体内轻快地流动了吗?心脏不就不会有累坏的那一天了吗?” 在马教母的著作中, “西瓜、香蕉、柿子、柚子、猕猴桃”都是“大寒的水果” ,如果真有证据证明“只要不吃冰镇,寒冷的食物,身体内的血液不就不会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了吗?”,或者证明这些果类能让血液“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则不啻救全世界血粘血稠高血脂人群于水火之中,医学期刊必须万国来朝。 然而请仔细分析这句话的逻辑——人吃冷的东西,血液就凉了。要是青蛙之类的变温动物身上发生了这种情况似乎还可能,发生在人身上那是不可思议啊。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是恒温动物。所谓恒温动物,就是说这个动物体内有一套机制,使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我体内的各项理化指标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你在桑拿房里大汗淋漓时体温是三十七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体温也是三十七度。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系统,比如在桑拿房里时,你的下丘脑检测出体温向着过高的方向发展,便令你增加排汗以带走身体中过多的热量。在风雪中时,你的下丘脑发现你体温快过低了,便令你的汗腺不活跃以减少热量损失,让你的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总之,你的调节不会让你“忽冷忽热”。 当然这种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是环境变化过大,身体调节跟不上,就可能有性命之忧了。但是一根冰棍抑或一顿“寒凉”的蔬果,绝对不是“过大的变化”,也绝不可能令血液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靠谱的结论是要建立在靠谱的理论体系上的。马教母这个血脉理论体系所依赖的“证据”,错漏多如牛毛,诸多论调完全是一知半解加上主观臆断,所谓“自学成才”着实令人怀疑。“理论”本身就难以服众,更不要说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开出的种种“诊断”了。 人没有血液循环固然会死,但是人生病乃至去世,却并不一定是祸起“血液循环”。马教母却轻轻巧巧地把逻辑关系一颠倒,于是——套用原文评论中一个网友的话——在她的理论中,“一切病的起因都是气血不调、一切病的医治方案就是吃固元膏”。是悬壶济世?是沽名贩药?众口悠悠,自有公论。
个人分类: 专题|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7.23--不可忘却的灾难(转
热度 2 zhixuan 2011-7-27 21:03
看完铁道部关于7.23事故的新闻发布会,心情不能平静!王勇平用外交部发言人的手段来搪塞和愚弄公众,简直是无耻!下面有几个问题质问王勇平,如果你回答不了就换个可以回答的人!    质问一:为什么会在事故发生后仅仅6个小时(24日凌晨2点左右)就停止搜救?事故发生后,官方有组织的救援是在几点开始的?谁是救援总指挥?又是谁愚蠢的下达了停止搜救的命令?在这道愚蠢的命令下达14个小时后,又发现了在残骸中待援近20个小时的年仅两岁零八个月的小女孩项炜伊!现在项炜伊的生命体征良好,但肺部、肝部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左下肢两个脚趾供血不足,院方将在观察其下肢血液循环的恢复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截肢!这痛心的结果是这道愚蠢无知的命令直接造成的!谁来为此负责?       质问二:对事故动车黑匣子的解读工作何时完成?事故原因何时公布?解读工作由什么部门、哪位“专家”主持?黑匣子原始记录会不会公开?如不能公开有何理由(借口)?       质问三:为什么在事故原因尚未查清的情况下,不对所有动车施行停捡,而是急于疏通事故路段恢复通车?为什么不对事故路段铁轨、桥梁进行评估?难道铁道部早就知道事故原因,故尔有信心此类事故不会再次发生?或是险恶到继续拿公民生命当儿戏???       质问四:既然事故原因尚未查清,责任无可问责对象,那么何以对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的副局长何胜利予以免职,并进行调查?处理他们的理由和依据何在?是否又在上演苦肉计以保全真正该对事故负责的幕后大鳄?    请大家记住这三位不大不小的官员的名字吧,因为他们是有史以来唯一的被雷劈下官位的人!       质问五:为何匆匆捣毁并掩埋事故残骸?从技术角度讲,事故残骸是非常宝贵的!它可以非常直观的反映车体结构强度、安全系数等等是否存在设计缺陷,可以进而加以改进;同时又是分析事故原因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另外,就算你们有自己的理由要处理掉残骸,那也至少要彻底清理出里面属于乘客的物品吧?那些物品有些是遇难者的遗物,谁给了你们私自处理他人遗物和公民财产的胆量和权力?!    匪夷所思的是,铁道部说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抢险!而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居然无耻地说别人信不信他不管,反正-----他信!典型的无知者无畏!!!    希望铁道部对此给一个另外的解释!       质问六:为何迟迟没有公布伤亡者名单?不要从技术上找理由!实名制了,搞个乘客名单也就是动下鼠标而已!遇难者中的两名外籍人士的信息应该有了吧!为什么不公布?对这两名外籍遇难者的赔偿采用什么标准?与中国遇难者的赔偿有差别吗?是否同命同价?何时定出赔偿标准?       质问七:中央及省调查组的吃住行由哪个部门买单?人均标准是多少?有没有茅台?有没有超标?接待部门的费用如何列支?接待任务结束后明细能否公开?有没有住在离火车站或事故现场最近的酒店?是否每天在车站职工食堂、事故现场或二十三中就餐?因为那里才是他们应该出现的地方!       带着太多的质疑,关注这次事故(天灾?人祸?)。    灾难无可避免,在它下一次无情地来临时,但愿它不要再带来太多的疑问!       为逝者默哀    为生者祈福
18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三金脑脉泰医学资料 桂林三金药业
热度 1 dongzg101 2011-7-26 10:58
三金脑脉泰医学资料 (医生参考手册)三金脑脉泰胶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神经恢复 产 品 概 述 三金脑脉泰胶是由中国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邹节明教授,多年潜心研制出的国药准字号三类新药,于1998年10月30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国药准字Z19980094),生产上市至今,在全国销售,被国家收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国家医保目录,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产品,其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131558.7)。 三金脑脉泰胶囊处方由三七、红参、银杏叶、当归、红花、丹参、鸡血藤、何首乌、葛根、菊花、石决明、石菖蒲、山楂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熄风豁痰的功效。用于缺血性中风(脑梗塞)恢复期属于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者。症见:头晕目眩、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面色 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等;也可用于急性期以上病证的轻症。 三金脑脉泰胶囊是在综合了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药学对小中风、中风病认识及治疗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而总结出的的处方。从中医上看,主要针对小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病常因气虚血瘀和风痰瘀血闭阻脉络的病因病机,根据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以及"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中医理论, “通、补、清、散四法并用,风、痰、瘀、虚兼顾,平和中显神奇”的组方特点。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金脑脉泰胶囊能抑制与消除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和血脂、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凝聚、并能抗血栓形成,改善脑血管代谢功能,抗脑血管硬化,增强脑血管血流量。由于具有脑循环及脑神经功能双重改善的功效,但凡因脑血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引起的各种疾病,尤其对小中风(卒中先兆症、早期卒中病)、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血管性脑痴呆等,在医生指导下均可用三金脑脉泰胶囊进行预防及治疗,会有良好效果。 组方的中医药学分析 1、组方特点:脑脉泰胶囊处方是针对小中风、缺血性中风常因本虚标实的本质病机,结合临床上往往风、痰、瘀、虚四证并见的特点而设。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而前者又是最根本的;本虚标实,风、痰、瘀、虚四证并见是本方证的特点。故以益气活血、熄风豁痰、化瘀通络为治则,补、通、清、散四法并用。 小中风(中风先兆症)与缺血性中风的中医学病机与病理基础类似。中医认为,中风先兆源于气虚,发于血瘀。明《医学纲目·中风》曰:“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气虚致脉道无力,血行缓慢、涩滞不畅,日久成瘀。《医林改错》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气血瘀阻于脑窍,清窍不通,发为小中风、中风。脾气虚则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聚液生痰,痰瘀互结,阻于经络;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挟痰浊瘀血,壅阻经络,上行巅顶,蒙蔽清窍,导致小中风、中风发生。 2、组方药物配伍应用:三七、银杏叶、当归、红花、丹参、山楂、鸡血藤、石菖蒲活血散瘀,祛痰通经,行散、通之法,酌配红参、补元气,促血行,并以当归、鸡血藤、何首乌益精血,行补法;菊花、丹参、石决明、葛根清热、清肝,凉血,行清法。虽红参、三七、当归、红花、山楂、鸡血藤、石菖蒲、何首乌为辛温或偏温之品,但菊花善清上焦及血分之邪热,丹参凉血,葛根解肌退热生津,再配以石决明寒而敛阳,使阴不为辛温所耗而得以生息,使得整个处方温而不燥。 3、组方重视脾胃功能的保护,因为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易成瘫痪。因此处方用红参、葛根、山楂、石菖蒲,补气健脾升阳、行气开胃。 4、组方重视脑腑(病根之所在),重视补五脏。因为“五脏之阳汇于脑”,无论何种证型之小中风、中风,其最后发展结果均会导致五脏功能受损,气虚血瘀。小中风、中风既中之后,脑腑功能衰减,可累及五脏功能受损,而五脏受损又反过来影响脑腑恢复。因而组方应用人参、石菖蒲、何首乌等补五脏,健脑益智,益精髓之品。 5、方解:方中三七散瘀通脉,活血止瘀;红参补元气,助血行,益气通脉;二药合用,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治疗气虚血瘀、脉络闭阻之主要病证,共为君药。银杏叶活血化瘀、祛痰浊,通脉道;当归活血补血;丹参活血养血、散瘀通络、清心除烦;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经通络;红花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山楂行气散瘀;六药合用,辅助主药活血化瘀、通脉活络、养血安神,共为臣药。菊花清肝火、平肝熄风;石决明清肝益阴、平肝潜阳而熄风;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石菖蒲温通走窜、豁痰开窍、健脑醒神;葛根甘辛凉,升发清阳,与石决明咸寒潜降之品配伍,发挥升清降浊之用;五药合用,滋阴潜阳、平肝潜阳、豁痰开窍,共为佐使药。方中红参与丹参、菊花、石决明、葛根等清心凉血、潜阳熄风药配伍,既可益气行滞、凉肝熄风,又可使红参温而不燥,使丹参、菊花等药凉而无寒凝之虑。诸药合用,经脉可通,气虚血虚可补,瘀血可散,风痰可除,肝风可清,共奏益气活血,熄风豁痰,化瘀通脉之功。对气虚血瘀证或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的小中风、缺血性中风早期与恢复期症状,可标本同治,会取得预防与治疗的良好临床效果。 6、组方所用药材均为无毒之品,药性平和而作用点明确,联合用药协同性、兼容性好,易于与西药联合应用。 组方的现代医药学分析 1、中风和小中风主要病因病理基础简介。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或颈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的急性脑功能损伤症状。中风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是中风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中风发病的80%),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其中,以前者为多见(约占中风发病的50-60%)。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使管腔变窄,以及血流缓慢、血粘增高、血液凝聚性改变、血栓等导致脑局部血管阻塞,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而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发病的20%)主要病因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临床高血压脑出血为多见。 小中风,相当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人们往往将它列为缺血性中风的范畴,它是中风的先兆症或早期症状,是发生中风的危险信号和警钟。小中风主要病因病理基础也是由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或者是硬化的血管壁上附着的脂质脱落下来而形成微栓子或附着的胆固醇结晶散落到血流中,进入脑内微小动脉中,造成微小栓塞与短暂性脑缺血。 根据脑中风和小中风的发病原因与病理基础,现代医学常用抗血栓、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降血脂、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供血和脑神经功能等治疗方法与药物。 2、处方药物的现代医药学研究。 三七散瘀通脉作用,活性成分三七素、三七总皂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急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红参含有人参皂苷类物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银杏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及二萜内酯类,具有较强的降血脂作用,并可减少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和耗能;又能显著扩张实验犬的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当归含挥发油,主要为正丁烯内酯几水溶性成分阿魏酸等,实验研究证明,对脑缺血、缺血后再灌注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又可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均可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和脑组织损伤;丹参的“活血化瘀”功能已经得到证实:一方面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元-纤溶酶系统,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性和抑制血栓形成来实现。鸡血藤含鸡血藤素,多用于缺血性中锋的治疗。红花含有红花苷、红花醌苷等成分,具有防止血栓形成或者促进血栓溶解,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保护作用。山楂含有山楂酸和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压和降血酯的作用。菊花含有菊花内酯和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何首乌含蒽醌类物质,具有较明显的降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葛根含葛根素等黄酮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的作用。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表现为兴奋与镇静的双重作用,挥发油部分可镇静抗惊,非挥发油部分有醒脑开窍作用。 综上所述,处方药的有效成分在处方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抗血栓:三七、当归、丹参、红花 抗血小板凝聚、抗血凝:当归、丹参、红参 降血脂:银杏叶、当归、山楂、红参、何首乌 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银杏叶、葛根、菊花 减少脑组织损伤,保护脑组织:三七、银杏叶、当归、丹参、红花、红参 抗动脉粥样硬化:当归、红花、何首乌 降压:山楂、菊花 提高耐氧能力:丹参、红参 健脑益智:红参、石菖蒲 产品特点
1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热度 3 孙学军 2011-2-23 08:30
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结合本人的研究积累和最近的思考,我认为人们对气体的生物学意义忽视了许多重要内容,这里写一个初步感想,以引起大家关注。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水这种液体与生命的关系比较重视,例如生命的起源是来自原始海洋,生物体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液体环境中实现的,例如呼吸运动摄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营养物质的消化,消化道废物的排泄,血液循环,尿液的生成,脑脊髓液的循环,物质和能量代谢,激素与信号物质的作用和调节,等等这些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液体环境。 虽然都知道气体与生命的关系同样密切,但人们对气体与生命的关系是建立在液体体系前提下的,也就是说是从属地位的。例如氧气进入体内是先溶解在血液,结合在血红蛋白上,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细胞,通过氧结合蛋白例如肌红蛋白和细胞红蛋白运输到线粒体被利用。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经过呼吸运动释放到体外。现在的三个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发挥信号调节作用也是用经典的溶质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重要的生物学气体在体内无论多么重要,它们都被认为是一类化学溶质,与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等小型有机分子没有太大区别,至少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把液体或水看成生命活动的分子舞台,在这个舞台中绝对不能忽视气体的作用,特别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气体的作用,就是氮气。首先这个气体分子在我们体内的分压非常高。众所周知,空气中氮气分压是 79kPa ,生物体如人体内的氮气分压同样是 79kPa ,与之对应的,氧气在肺内的分压接近 21 kPa ,动脉血氧气分压大概是 13 kPa ,静脉血氧气分压大概是 5.32kPa ,细胞由于是最终使用氧气的部位,细胞内的氧气分压血远低于静脉氧气分压,在氧气利用的线粒体部位 0.5-3 kPa 。也就是说氧气真正发挥作用的氧分压 0.5-3 kPa ,这个分压与氮气分压 79kPa 相比是天壤之别。另外一种重要气体二氧化碳的分压是 5 kPa ,也远远低于氮气分压。三种重要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它们属于功能调节,浓度更低,而且大多数属于一过性升高。 生物体内存在大量液体,例如人体内水的比例可达到 70% 以上,但是不同的组织含水量区别很大,例如脂肪组织内水含量就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女性或肥胖个体在水中浮力比较大的原因,也就是说水在生物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微观尺度上,也有类似情况,而且可能更关键更重要,例如细胞膜是一种脂质双分子层,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内外两层属于亲水层,而中间属于疏水层,这类似于加心饼干,中间是脂肪结构,水含量比较少。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功能分子如蛋白、脂肪和核酸都是类似细胞膜的情况,最有名的分子血红蛋白,基本上就是一个由周围一些亲水基团的外壳和大量内部疏水结构,蛋白的规则性排列如 a 螺旋和 b 折叠都是疏水结构,而大部分(是否全部?)蛋白的功能或活性结构都是由疏水结构构建的,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就是被镶嵌在一个疏水口袋内。大部分生物化学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的区别是在酶的催化下实现的,但大部分的酶催化反应都是在酶蛋白分子的表面进行的。酶常有不同的活性状态,不同活性状态经常是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另外有许多功能分子,例如细胞膜上的各类受体、通道蛋白、结构蛋白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特别是受到信号调节发生功能改变时,往往有空间结构的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变构。许多变构调节的物质也是通过与蛋白分子的表面调节。为什么蛋白功能的发挥和调节大部分都是通过表面接触实现?有没有什么物质可以进入蛋白分子内部对蛋白功能产生影响。 一些小分子气体可能具有进入细胞内大分子疏水结构内部的可能,一方面,这些气体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具有脂溶性,有这些功能的气体分子可能有:氮气、氢气、氦气和其他稀有气体。这些分子对生物功能的调节方式与经典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作用相对比较弱,但可能是维持机体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或许比我们想像的更重要。这些气体对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调节主要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分子发生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影响三维结构,少数化学活性叫强的气体分子甚至能影响酶活性中心。
个人分类: 氦气生物学|6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暖脚运动六法:原地踏步有助缓解双脚冰凉
shawnshen 2011-2-20 11:07
踏步法 做原地踏步动作,脚落地时稍用力,只需5~10分钟,双脚就会暖和。    顿足法 同时抬起双脚跟,脚尖着地,再迅速顿下脚跟,反复50~60次。此法对便秘也有一定作用,但老年人不宜。    按摩法 脱去鞋袜,蜷坐在床上,两足掌相对,用双手摩擦足背,以及小腿。然后再搓足心,到温热为止。睡前按摩足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环,起到安神镇静、促进睡眠的作用。    浴足法 用温热水泡双脚,边浴足边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热水中加少许食盐,有消炎作用。    姜汤法 脚凉,全身又觉得有寒气的,可以熬一碗姜汤,趁热喝下,再覆被取暖。特别是涉水淋浴后,脚部受寒的,更适合用本法。     举腿法 仰卧床上,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将两条腿缓缓举起,垂直于身体,稍作停留后,再缓缓放下,如此重复数次 。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1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促进血液循环的几种方法
xupeiyang 2010-12-14 13:15
早晨泡脚可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 中医学认为,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集处,分布着60多个穴位和与人体内脏、器官相连接的反射区,分别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泡脚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   视频:普洱养胃益气促进血液循环    睡前梳头30下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秋季脱发    男性睡前按摩足底穴位可改善血液循环治疗肾虚    睡前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腿抽筋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4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