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师大

相关日志

北师大学位论文Latex模板
热度 2 dabing 2017-3-1 17:03
分享北师大学位论文Latex模板在Mac系统下的使用经验. 1. 模板下载 http://gerry.lamost.org/blog/?p=811 注意: 如果系统语言原来为英文,下载的时候打开Latex模板可能会出现乱码。 我的做法: 切换为中文系统重启电脑后,再下载打开(如果再不行安装模板网页提供的字体)。 2.打开main.tex编译排版。 注意: 新版本的MacTex与现在的模板兼容还有些问题 我的做法: 安装mactex-20140525.pkg。这个版本可以在6维空间快速下到。 然后打开main.tex, 选择XeLaTeX模式排版编译。 3.一切顺利,输出PDF版论文。 4.开始往模板里面加你自己的内容吧... 感谢模板的制作人! 2017-03-01@BNU 参考: http://gerry.lamost.org/blog/?p=811
个人分类: Mac_soft|7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传道 授业 解惑” ——忆我在北师大学习工作30年
yushp1935 2015-10-15 18:17
到政教系做研究生,头三个学期学习的情况,如《记我研究生导师石盘教授》一文所述。1957年春夏,石盘老师被错划“右派”之后,我们五个研究生没有导师了。系主任张刚同志和校 研究生部主任方铭同志征求我们意见,是否转到1956年秋举办的哲学研究班(两年制)学习?大家只好表示同意。这样,我们正式转到研究班,继续听苏联专家康-叶-莫洛佐夫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并参加其它各种教学活动。 莫洛佐夫老师是列宁格勒师范学院比较年轻的教授,他是哲学博士又是化学博士,思想非常活泼,与研究班同学关系很好。常让我们去西郊苏联宾馆家中作客,还喜欢在周末约我班同学去郊游。在听他系统讲授的哲学课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善于作逻辑分析,对哲学基本范畴分析非常清晰。他重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用现代自然科学许多新成果作为哲学原理的例证。这就使我们学习到苏联新一代哲学家的优长之处。1958年春夏之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校师生要轮流去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莫洛佐夫老师硬是不同意!要求哲学研究班同学留校撰写毕业论文。我们的论文虽经过了“答辩”,可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并没有授予学位。毕业时,30几位同学分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在高等学校任教。我则留在本系任教。 其时,政教系领导作了调整,由浦安修同志(延安老革命干部、原纺织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司长。她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夫人)出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事后我才知道,是由研究班辅导教师齐振海同志推荐,经浦安修同志“拍板”,我被选中留校的。她找我谈话时指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正确政治方问和较高理论素养,年青教师尤其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实际锻炼。1958年下半年,全国处在“大跃进”、“公社化”的高潮,系里响应中央号召,安排我们年青教师去天津市、河北省徐水县等地参观学习。她又派我和另一位年青教师詹君仲同志,带领十几位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市宣武区椿树胡同作社会调查。其时,城市街道党委发动居民参加劳动生产,办工业或各种服务业,热火朝天搞“合作化”、“公社化”。后来,由我和君仲兄牵头,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在北师大学报发表。 同年秋天,北京市委组织十几所著名大学党委负责宣传和政治课的领导同志,组成参观访问团赴河北、河南等地考察。浦主任和姚森同志(副系主任)代表北师大参加。浦 主任让我与杨年高两个年青教师随行。大约二个多月,“大跃进”和“公社化”最红火地方,如河南信阳地区查 岈 山人民公社、商城大炼钢铁等“先进”典型,都去访问了。浦主任看得十分仔细,不但听当地干部介绍,而且搜集各种材料,回到学校后要我编辑、打印出版,供有关同志研究。 跟随 浦 主任外出二个多月,她言传身教,使我获益匪浅。我是潮汕人,广东沿海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民文化水平较高。当我看到内地老百姓生活仍然很苦,交通、住所和食、穿、用都十分落后,然而,当地干部却说他们很快要进入“共产主义天堂”,内心充满疑惑,经常坦率向浦主任这位“老八路”、党的高级干部,谈自己看法。比如,参观查岈山公社的“工厂”时,我偷偷对浦 主任说,这几台陈旧车床怎么能叫做“工业化”?凭这台小发电机,使公社机关(相当于乡政府)有了电灯,也能叫做“电气化”?......有一天傍晚,浦主任找我单独谈话。除了讲对我的印象和鼓励的话,就严肃批评我。她说,有同志反映你脑子灵、小聪明,但不够谦虚谨慎!你缺乏政治经验,再不要乱发议论了。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实质,好好向实际、向群众学习,多听、多看、多记,各种问题好好思考,好好消化。 回到北京以后,对“三面红旗”的宣传,吹得更高了,干部都要检查跟不上形势的“右倾思想”。1959年夏,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彭德怀同志发表许多正确意见和建议,却遭到毛主席对他进行错误的“批判”。接着,全党掀起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当时已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浦安修同志,自然受到牵连。这时,我才领悟到,浦主任在党内生活多年,富有政治经验,她是爱护我、教育我,否则,我“少年气盛”,乱发议论,就要遭殃了。 从河南参观结束返程时,浦 主任准备带我们北师大同志,专程去河南登封市三官庙——全国学哲学样板参观。由于突然大雨滂沱,未能到目的地,改在密县参观。那里水利工程修得好,有一位中央党校同志挂职县委副书记,是浦 主任老朋友。可能他透露了浦主任的“特殊身份”,我们所到之处,均受到特殊接待。因下雨道路泥泞,当地领导派民兵护送,还准备一匹毛驴给 浦 主任做坐骑。但她坚决不肯,说我们是普通干部、人民教师,是来向你们学习的,不要对我搞“特殊化”。其言之真、其情之切,令人感动。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回北京火车上,浦主任对我说,她与艾思奇同志很熟悉。艾思奇同志当时下放到登封地区任地委副书记,如果能到达那里,征得他同意,就要把我留下,好好在农村锻炼,做艾思奇同志的“学生”!真是大水把我的好运气给冲走了。 浦 主任对我一个普通青年教师的培养,真是无微不至。1959年全校恢复公共政治理论课,她派我到中文系、俄语系和化学系任课,还分配三位教师到这些系做辅导。除了主持制定全校教学计划,设定教学任务和目的要求,她还亲自指导我备课。浦主任说,小余同志,讲好一堂哲学课不容易,你要写好“教案”。讲课时要把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清楚,要用具体事例作论证;还要突出重点,恰当联系学生实际。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摸索正确教学方法,用心积累教学经验。还应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课堂讨论,听取辅导教师意见,虚心向学生和其他教师学习。浦主任 听我的试讲之后,具体分析了这堂课的优缺点,从内容到方法、从教态到言语,一一加以指点。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教师无私的爱护和关怀。浦安修同志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用,永志不忘。经过这一年教学实践,让我慢慢懂得什么叫做“传道、授业、解惑”,从而,使我日后能顺利担负起政教系一门本科基础课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教学任务。从 1960年下学期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连续给政教系60届至69届(共十届)学生讲课。 在“大跃进”之后,国家经济生活连续三年遭遇了严重困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党中央负责同志,在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公社化”期间过左的政策,对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问题进行整顿。1961年全国经济生活开始逐步好转。党中央对文化和教育方面问题也着手解决。纠正“教育革命”中,否定“教学为主”、否定“教师主导作用”,参加劳动生产过多,随意搞“政治运动”、 进行 “政治批判”等“左”的错误。与制定“工业七十条”、“农业六十条”差不多同时,在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下,制定了“高教六十条”。1961年,还责成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同志,主持召开“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制定大学文科各种教材编写计划,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编写。北师大党委在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积极贯彻执行整顿教学秩序工作。 党委常委、教务处长方铭同志负责文科方面工作,另一位常委、教务处长张刚同志负责理科方面工作。我们政教系由副主任 纵瑞堂 同志负责我系落实事宜。他们多次召开会议,传达“高教六十条”和“文科教材会议”的精神。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要坚决以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纵瑞堂老师长期在大学任教,教学经验很丰富。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各门理论课,是政治教育系立得住的根基。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使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政治教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各门理论课 一定要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性”(即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生动性)。他特别关照我说,你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还要选好方向做科学研究,把自己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这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教导,十分中肯,一直指引着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政教系领导有意给我“压担子”,1961年下半年,就首先让 我 贯彻五年制政教专业新计划,给61级学生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课,采用艾思奇主编新教科书。同时,还让58级、59 级学生一起听课(因教 育 革命下厂、下乡未系统上过这门课),共有300多学生,配了五位辅导教师。我自 知 还是一名“新手”,但领导信任和培养,只能“硬着头皮上”。我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上尽可能讲清基本原理、基本范畴;突出重点、解释难点;重视逻辑分析、努力结合实际。我编写一个简要教学提纲,开列阅读书目和思考题。要求同学除了认真读教科书,还要认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费尔巴哈论纲》,《费尔巴哈论》第二、四章,《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要素》,《矛盾论》,《实践论》和《关于正确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等。我还要求辅导教师组织好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写的讨论提纲。这样严格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很有收获。61级新生反映,这样学习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调动了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58级、59级学生表示,改变原来不重视读书,不重视听讲的情况,学到了理论和方法。当然,现在看来,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未完全摆脱苏联教科书框架;自己理论水平不高,有不少教条主义习气等等。 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每个学期我都有课,60级、62级、63级和64级都是我主讲;还给系里举办哲学研究班开过“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给几届毕业班补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春节毛主席发表关于教育革命谈话和1965年学校搞“四清”之后,师大党委为了贯彻文科实行“半农半读”的改革,决定到山西临汾果树场创办分校。派政教系64级学生在1965年9月先行,而全校65级文科学生在翌年2月也到达。我随刘文翰、谢忠民同志(原系负责人)和三位教师作“先头部队”,64级三个班在果树场分为三处,边参加果树场和分校建校劳动,边上课。我负责教学工作,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由我和陈仲华、马润清分别作“启发报告”,强调自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差不多经过一 学年,学生虽有点收获,但实际上又是否定了“教学为主”。由于此时受林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毛泽东思想吹捧为“马列主义发展顶峰”,和“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的影响,使我们教学工作走了严重弯路。回想起来,抵挡不住“左”的路线,我是负有责任的。不可理解的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受冲击,被当作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分子”!真是历史进入了“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 本文已载《我的北师大年华》北师大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作者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现借《科学网》发表, 再次表示对毌校老师、领导、校友培养帮助感谢之情。
个人分类: 时政小议论|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刘嘉教授留学心理讲座——发展(转载)
gaoersanjin 2015-6-17 16:35
转自神州学人网 http://www.chisa.edu.cn/news/syyw/201505/t20150528_502820_9.html 发展 当我们解决了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我们怎么样规划自己的留学生涯?在特殊的一年或者三年里,留学究竟给我带来什么?不仅让我的英语变得更好,让我学到了新的技术,同时还有更重要的,它一定在我职业发展阶段里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现在大家都在 25 到 40 岁之间,这块时间相对是职业发展的建立期,就是三十而立,在三十而立里有四大任务,就是明确职业定位、不断提升能力、构建人际关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这里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明确职业的定位。我们怎么定位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职业呢?有三点,能力、供给、价值观,这三点综合平衡。 我给大家列一下,我们假设作为教学科研人员的情况,我们的职业定位究竟是什么?首先是一个技术职能性,再一个就是所谓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是想着专业上的突破,如果你想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话,你需要在国外尽可能多的开拓视野,尽可能多的了解技术,尽可能多的结交学术圈的朋友,为你下一步的发展拓宽思路,特别是一些先进的技术一定要去学,国外的会议一定要多参加,多和人沟通交流。 第二是管理性,管理性是追求并致力于晋升,喜欢影响他人并乐于承担责任,这些通常是领导型的人物,比如说他的目标是当校长,或者到教育部去从事各方面的工作,这些基础工作通常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能力。首先技术要过硬,你的文章都发不出来,话都说不出来,肯定没法做管理。如果你的目标是这个,就要多看一下国外大的实验室,他们是怎么运行、怎么管理的,他们关心哪些事情?他们挑一个老师要经过什么样的评审?也就是说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规章制度。美国的学术制度比我们成熟很多。 还有第三种人是独立自主型,我喜欢自由自在,谁也不要管我。我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生活方式我自己搞定,我不愿意去提升,我宁肯放弃提升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这种人的发展有点像自由职业者的走法,比如说科普作家,那你在国外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去接触他们的文化,开拓你文化方面的视野,而且各方面的发展是什么样子,除了心理学这块,文学有什么样的发展,哲学什么样的发展,还有音乐、艺术,尽可能宽的拓展领域,这为下一步自由作家打下基础。 第四种人是创业型。李克强总理提出来我们要全民创业,这时候你去了之后是技术这一类,你要创建自己的公司,完成自己的产品,我知道在美国硅谷他们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他们的创业模型、创业思路等等你可以多花时间了解,他们的模型是怎么走的,而且你可以运用在海外这段时间找到合作者,甚至在国外拿下风投和天使投资,这块的目标导向是另外一块。 再一个是服务型和助人型,以帮助他人和改善他人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这块我推荐做一些 NGO 和更多社会服务的工作,了解国外是怎么运行的和一些规则。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五种不同的职业定位,你在国外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做的各种实践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在渡过蜜月期和调整期之后,在适应期里开始想我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出国在我人生中的规划究竟是什么样的。以上五点并不意味着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更坏,就像服装一样,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这个事情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做一个练习,回想过去你在工作中,这五种职业定位的成绩,体会你当时的成就感、意义感、愉悦感,判断你的职业定位是哪一支?是学术这一支还是管理这一支还是创业这一支,自己想一想究竟哪一个让你的成就感特别好,能够让你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你感觉愉悦,要把我们的快乐和工作紧密地绑定在一块。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基于这样的职业定位,你要为自己的留学生涯确定什么目标?你出去一年或者三年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最后是回国,当你结束留学生涯之后准备回到祖国,有另外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我们叫重返本文化休克。出去的时候是文化休克,好不容易把国外的环境适应了,现在又回到中国了,也会出现另外一种重返本文化休克。重新回到祖国之后开始有点不适应了,原来习惯寂寞、习惯孤单了,回来觉得热热闹闹的,这又是一个过程。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重返文化休克之外,还有一点我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导致我当年很快回国的原因。 这是一本小说《江城》,是彼德海斯写的,他写的是一个在长江工作的小城镇叫涪陵,他到这支教, 96 年去的,到 98 年走了。当时去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到哪都要坐船,在这支教了一年。 2001 年这本纪实性的小说写完之后,他重新回去发现高速公路修好了,高铁修好了,现在再也没有人坐船了,长江上已经看不见船了,我小时候交通只有船,现在长江空落落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他说了一句很好的话,在过去的 20 年里面,这样一种转型变化接二连三的扩大,这正是中国的本质,很难相信这个国家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是十九世纪的西方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变化太快了,以一种高速的变化,你出国一年或者三年回国之后会发现完全不认识了。我是在 1997 年出国的, 2000 年第一次回国,我本科在北大读的,北大邀请我去作一个报告,指定在二教,我提前半小时到北大,后来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二教在哪。因为整个北大已经重新修了一遍,当时也没有手机,觉得自己在北大待了这么多年,觉得不好意思回去,问别人二教在那里。当时觉得自己记忆肯定不会出问题,后来报告迟到了,就问为什么变化这么大?说没有什么,老的楼被拆掉,新的楼被建起来,新的马路在重新修建,这是 2000 年的时候我想的问题,中国发展这么好,我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时机,所以我在 2002 年博士毕业第二天就赶紧回国了。 我想对在座的各位出国留学的老师和同学而言,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国内高速发展记在心里面,可能回来的时候中国已经是另外一番新的面目展现在你面前,所以要加强对国内的了解,把你所学的、所用到的快速融入其中,找到你出国的目的,以及找到你回国的目的。
个人分类: 论坛讲座|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小文院士留美履历考证之二
热度 43 Majorite 2015-1-22 06:33
李小文院士留美履历考证之二 1. 李小文的硕士论文的作者英文名字用 Hsiao-wen Li还 是 Xiao-wen Li? 在 Google 上查到这本论文,题目《 An Invertible Coniferous Forest Canopy Reflectance Model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981, 216 页。但是作者是 Hsiao-wen Li, 而不是用 Xiao-wen Li 。1979年李小文出国时所用中国护照上面的名字是 Hsiao-wen Li 吗?否则不可能在大学注册的名字不同于护照上的名字, 论文作者的名字不同于于护照上名字。这是为什么?我在加拿大见过个别中国女孩,在非正式场合下把Li姓故意写成Lee,以示有别于大陆中国人。但是, 李小文明显不是这样的人。 http://books.google.ca/books/about/An_Invertible_Coniferous_Forest_Canopy_R.html?id=f2PzHAAACAAJredir_esc=y 有人说,【改革开放之初,公派出国的人名并不一定用拼音字母,很多人用的是台湾人的韦氏拼写,后来政府才对护照的人名做了统一规定。只要拼写不规范,就是出国比较早的。】 但是,从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大学网站查到李小文硕士论文的信息却有是“Xiaowen Li (见下图), 这 Hsiao-wen Li的乌龙究竟出在哪里?难道当初用的 “ Hsiao-wen Li”, 后来按照国家规定改了过来? 我请教了早期出国美国留学、1983获得博士学位的卢焕章教授,他说他们当年护照上使用的是汉语拼音名字,而不是 台湾人的韦氏拼写。 所以 , Hsiao-wen Li可是搞图书编录的人误写的。 图中所说的108 leaves正好等于前面那张图说的216页。 2. 1982–1985 期间李小文在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吗? 许多资料这样写李小文的年谱:【 1981 年获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 1985 年获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同时获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 1985 年至 1986 年底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人印象是李小文1982-1985年期间也在加州。 但是, 1982–1985 期间李小文可能并不在西海岸的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而在美东的 纽约州 。 1979 年李小文到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开始他的硕士学位学习时,他的导师 Alan Strahler 还是助理教授。第二年 , 即 1980 年 Alan Strahler 升副教授 , 但是待到 1982 年 , Alan Strahler 突然 跳槽去了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University of New York ),做了那里地质与地理系的 教授与系 主任。 此时, 小文硕士论文已经答辩, 并且在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开始注册读博。 李小文的生活费是由 Strahler 研究经费资助的,于是也随导师一同来到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 但是继续注册于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1985 年的论文答辩也是到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进行的。这在 Alan Strahler今天给我信中说得很清楚。 下面是 Alan Strahler 的简历: 1988–Present Professor, Dept. of Geography andEnvironment; Researcher,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MA 1982-1988 fessor and Chairman, Dep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Hunter College, NewYork, NY 1980–1982 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1974–1980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3. 李小文导师今天给我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 Dear Prof. Ji : I would have to check the records for exact details, but my recollection is that Dr. Li was appointe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n arrival at Boston University, and was soon promoted to Associate Research Professor and then Research Professor during his period of affiliation with BU. His appointment was through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ather than through the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and extended beyond 1998. He was, indeed, supported by NASA research funds.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his appointment period, he alternated between working at BU and working in China in 3 month cycles. I am unsure of the date at which he decided to work full-time in China. I hope this helps. Best regards, Alan Strahler 第二封信 Dear Prof. Ji : Here is a short CV I found for Dr.Li from 2011. It doesn't give much detail. Dr. Li moved to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at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ong with me during the period 1982-1988.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l work there in 1985 while still enrolled at UC Santa Barbara. From 1985 to 1988, while at Hunter, I think he would have been appointed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rather than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Best regards, Alan Strahler Prof. Strahler and his wife Krist 由此可见, 小文在 1985-1988 期间,在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随原硕导、博导继续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8 年之后 , Alan Strahler 教授又跳槽去了波士顿大学, 小文也跟着过去,先后做助理研究教授、副研究教授、研究教授,工资由 Alan Strahler 教授从 NASA 拿的研究项目中出。 再后来,小文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好,经费也越来越多, 每次回国工作三个月, 再会美国工作三个月, 轮流着两边跑。 在北美任何一个大学,正常编制的全职大学教授是不可能这样每三月轮流跑的,有教学、有行政、有研究生,有会议,怎能这样一跑多年? 4. 斯瑞勒教授说李小文是“目前国际遥感领域最顶尖的三大科学家之一”, 那么另两位是谁? 居里夫人的老情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说 , 全世界只有 12 个人能懂相对论。爱丁顿说: “ 不对,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 一个是我,一个是爱因斯坦,其余的都是一知半解,加起来算半个 ” 。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斯瑞勒( Strahler) 教授说“李小文是目前国际遥感领域最顶尖的三大科学家之一”( http://www.xzbu.com/5/view-6245093.htm ) 那么, 另两个是谁?我猜一定包括 Strahler 自己。截止 2014 初, Strahler 已经发表论文 259 篇,与李小文合作的论文只占其中相当小一部分。可是这样一个国际遥感领域的大家尚不是任何国家的院士, 他实在错生了地方?要是在中国,他也早就副部级了。中国杰出科学家少,所以非常重视人才,而美国的人才实在太多了,普通一个大学教授的真实水平可能比中国很多院士的水平还高。 5. 李小文动过 留在美国的念头吗? 记者吕东伟与夏敏在《仁者乐山,先难而后获 —— 记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中写道:【 1979 年,李小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师从美国著名遥感专家 Strahler 教授,并于 1981 年获得地理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为人父的李小文不得不边看小孩边看书,同时还要当夫人的 “ 陪读 ” ,就在 “ 陪读 ” 中,李小文在不经意中又拿了一个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的学位。】这个 “ 陪读 ”两字用的很奇怪, 好像此时小文夫人吴老师拿着学生签证在大学注册读研究生,而小文却没有, 所以是陪着夫人读书。 从网上查,李小文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也是从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拿的, 完成时间是1985, 同年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可见,小文的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是和他地理遥感专业博士一起读的, 皆注册 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a 分校。 他留学刚开始时候,中国政策还没有开放,夫人还不允许赴美陪读。1981年之后中国才逐渐开放了自费留学与出国陪读政策,小文夫人可能是1981年之后才去美国陪读的,待到过语言关再去读硕士,可能就是1982年了。 李小文为什么要去拿这个 电子与 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 说实话,上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上半部分, 许多在北美学地学的博士生很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是那时候计算机很热门,只要拿个计算机文凭,立马就可以在公司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我自己的学生与我们系里的许多中国学生都是这么干的。或许小文当时也受此风影响, 毕竟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与北美的相差很大,况且两个女儿都在美国上学, 需要父母照顾、也需要钱。经济观察报记者曾经问过李小文: “ 当时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 “ 李小文回答: ” 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 1979 年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小文是个坦诚实在的人。 总之, 小文的选择是对的,他若彻底留在美国, 就没有后面的发展, 毕竟他为祖国做了实质性贡献,培养了人才。我认为,即使他当年也曾像其他人那样徘徊过, 动过永久居留美国的念头,也是人之常情,更不是丢脸的事情,因为那时代 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与北美的实在反差很大。 其实, 现在许多做了中国院士的人, 当年在国外留学也都动过永久居留的念头,也曾付诸实施过,只是结果强差人意,但是回国后他们发展很好,而且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一路狂奔,成为中国的科教精英。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1788 次阅读|68 个评论
写《李小文评传》陈安更合适
热度 4 bioxncai 2015-1-17 13:36
这几天大家谈起为李小文院士写一部传记的事情,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为什么要写一部李小文传记? 这里贴上我在另一篇博文里写的一段话: “李小文院士不幸英年早逝,因其平民院士、布鞋院士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李小文院士从不计较网友的出身,不论你是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家,还是名不见传的小人物,都能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平等地交流,让网友对院士这个群体不再感觉陌生和神秘,让大家觉得院士可以如此的亲近;他将学者的严谨科学精神带到了科学网,经常看到他用各种委婉的词汇引导网友理性争论问题,试图平息一些网友一时的偏执、冲动,与其说李小文院士亲民,不如说他在进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所以说李小文院士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值得为他写一部传记。” 二是写这个《李小文评传》谁更合适? 个人觉得写这个传记的作者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对李小文院士了解较多;文笔好;看问题比较客观;愿意花时间。当然其他人也可以写,但是同时达到这几个条件很难。刚才看了陈安老师的一篇博文(李小文先生的童心与恐惧:希望在追思会上的谈话(详细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860230.html ),更加坚定了信心,没有谁比陈安更了解李小文,陈安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了骨髓。谁更合适?答案很明显,陈安更合适! 另外,在此呼吁大家对此事给予支持,包括费用上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能否支持一些费用以及为写作提供一些方便?
2040 次阅读|8 个评论
悼念李小文院士
guozhou2017 2015-1-11 21:23
从昨天开始,2015年1月10号,空间以及朋友圈里全都被李小文院士病逝的消息刷屏。遥感界的一代巨星陨落,无数的后继者为之哀痛不已。 我对小文院士的了解并不太多,第一,小文院士主要从事的是定量遥感方面的内容,我的研究方向与之稍有不同,因此对他的具体研究并不熟悉,只能从媒体新闻以及同学的赞誉中,感到强烈敬佩之情。第二,小文院士并不出身于武测系统,国内的工作单位主要在北师大和中科院,我没有机会亲耳聆听教诲,对此深表遗憾。 然而,庆幸的是,我曾经与小文院士有过一面之缘,虽然那只是远远地一瞥。说起来,并不久远,2014年的11月22号,距今不到两个月,我去中科院遥感所找同学,就在遥感所大厅的沙发上和同学聊天。突然同学惊喜地向我指着,快看,李小文!我回过头,一个瘦瘦的老人,正向门外走去,一个年轻的女秘书为他打开汽车门,他钻进车里便离开了。对于那天的记忆,我最大的印象便是他的瘦,好像留着短的黑胡子,穿着黑色的衣服,脚下穿的是布鞋还是皮鞋记不得了。由于他单薄的身体,确实给人一种身体不好的感觉,不过从他的脚步上来看,步履还算轻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传奇一样存在的小文院士,却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了。 面对生命的突然离去,总是容易勾起人对生命脆弱人生无常的无限感叹。我也十分不愿意相信,就在前不久还步伐稳健,奔走在科研一线的小文院士,怎么突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更何况他还是那么地年轻,才只有67岁。他本应该值得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利用他聪慧的头脑为科学和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来享受世人对他的无以复加的尊敬和崇拜。可见,上天何曾因为人的留恋,而改变他的残忍的意志? 现在我能够了解的小文院士,只能从新闻媒体的零星采访报道,从同学口中的点滴诉说,从遥感同仁的碎片回忆里得到。 2014 年,小文院士在中科院开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尤为惹人注意的是他在桌子底下翘起来的二郎腿,黑色而又宽松的裤管,脚上套着一双布鞋。这张照片几乎让小文院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时间街坊市井,学校课堂,人人都在传颂着这位布衣院士的故事和风采。作为一个学遥感的后生,那段时间,我也为此得意了一把,逢人就说,“知道吗?最近网上特别火的那个布衣院士就是我们遥感领域的。”网友更是给他封了一个头衔,扫地僧。看起来再低调平凡不过,而实则,内力雄厚,绝世武功深不可测。然后又听说,小文院士一天至少喝下一斤白酒,更加觉得神奇。武功又高,酒量又好,为人低调,那不正是武侠里面的拯民济世,侠骨柔情的盖世英雄么?越加让人神往。 有一则记者对小文院士的采访,我读过之后触动很大。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到大没有过璀璨得如一颗夜明珠,盖住周围所有的光芒这样的经历。按照他的说法,他一直是一个相当平凡和不起眼的人物,小时候读书没有过一直名列前茅过,也没有过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牢记心中的梦想,克服千辛万苦,忍受非人磨难,最终取得一番成就这样的励志故事。从他的描述来说,他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一切都像是顺时而为。他被下放到艰苦的农场了,想着人必须得掌握一点生存吃饭的本事,便学了修理拖拉机的活。到后来考研,本来没有打算,倒是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便不得不考,也正因此走上了学术的道路。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没有奋发图强,呕心沥血钻研学术的经历,而是边读小说,边学遥感,想的只是以后回去还是得工作的,多少得学点东西。待到回国时,他想的也并没有报效祖国或者大展宏图,实现个人抱负这些,只是觉得花了老百姓不少钱,不回去有点对不起,良心不安。 他做事情,全凭着一个标准,那就是心安,做课题项目也是,对得起课题资助给的经费,能够交得了差便是。说起他取得的科学上的成就以及院士的评选,他也表现得十分谦虚。也不过就发了几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多了些,运气也很好。这就是小文院士,他是如此的谦逊,却又让人觉得如此的真实。那些想要听励志故事的人们,对不起了。我走到今天,经过就是这样,只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罢了。既然如此,对上天,对社会多怀一份感激好了。 小文院士说起他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留学期间,特别爱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常去图书馆拎回一袋袋的这样的书来看。他说他最喜爱的便是《笑傲江湖》,他觉得自己和令狐冲很相近。我受父亲感染,从小便读武侠,看武侠,甚巧的是,我们父子最喜欢的也是《笑傲江湖》。令狐冲的性格,不知道说得对不对,重情义,爱自由,嬉笑怒骂,玩世不恭,因缘际会,练得一身绝世武功,完成了这一身武功的使命后,毅然放下一切,潇潇洒洒,远走天涯。 愿小文院士安息九泉!
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中的李小文老师
热度 2 realbaryon 2015-1-11 06:25
得知李小文老师的消息,非常难过。李老师聪明、简单、直率、真性情、不修边幅,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我本人也是如此,最不如李老师的地方就是没有他探索科学问题的头脑以及成就,但我会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事情,为他老人家开创的遥感局面尽些本分。 为了纪念李小文老师,刚才科学网上申请了账户,除了打算写些纪念的文字,也希望能和他老人家一样为知识、真性情的传播尽绵薄之力,能为公众做些除了抱怨以外的实事更好。 李老师,走好。 2004年我在北师大遥感和GIS中心做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李小文老师,但因为我主要参与另外一位老师电力巡线的863项目,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做三维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偏几何测量的研究,与李老师偏光谱遥感的方向差异较大(在那个时候几何与光谱还很少结合起来,但近些年二者关联越来越紧密),再加上我本人不喜欢与“大人物”打交道(因为我眼中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可能容易给别人目无尊长和领导的印象,所以索性就尽量少打交道),结果是到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李老师正式交流过。大概在2005年我第一次尝试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一天晚上初稿差不多完成,看到李老师在他的办公室,想请他给些建议,于是鼓起勇气敲门进去说了我的意图。李老师问谁是我的合作导师,我说就是你,他愣了一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说对不起。后来具体的谈话内容很多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李老师问我申请书中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我反问李老师什么是科学问题,李老师没有生气也没有不耐烦,而是很耐心的启发和解释。这次交流让我感受到李老师的平易近人,而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院士。 感受到李老师的学术影响则是2007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一次中欧遥感研讨会,当天做完报告大家陆续坐上巴士离开会场的时候,我听到两个外国人在低声交谈,说到that's Li还是he's Li的时候颇有敬意,感觉像见到了一直以来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那一次才知道李老师对二锅头的感情,以及不循规蹈矩小孩子似的个性,为了能在去意大利的途中喝到白酒,他把白酒倒进矿泉水瓶子里装。。。。。。坊间也一直流传着李老师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小二锅头,不时拿出来喝几口。 去年不经意的“布鞋院士”走红已经让很多人知道了李老师的不修边幅,还有一个更生动的笑话(没有考证过),还是李老师在遥感所当所长的时候,据说有一天班车都坐满了,最后上来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坐在车门口的台阶上,然后拿出一本书看。车上有人说“你看,这个民工还挺爱学习”,旁边有人告诉他“小点声,这是所长”,这能看出李老师的随性和低调。李老师本人也时常有些“冷幽默”,一次他生病比较严重,很消瘦,我为了安慰他,说“我太胖了,最羡慕的就是像你这么瘦”,李老师不动声色说了句“互相羡慕”。 李老师从来不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文质彬彬出口成章的“文化人”,他率真,怎么想怎么说,像大家熟知的“换做自己一定认真清洗马桶,舀一碗水喝下去。但还要再舀一碗,让面试官也喝下去”。虽然骂人不好不对,但我每当看到大话西游结尾时孙悟空因为紫霞仙子的死而痛打牛魔王的场景时,都会被那句“我靠”所震撼和打动,那是发自心底的感情宣泄。这也是相比于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文化人,我更喜欢李老师这个“布鞋院士”的原因,他真实、善良、正义。 我发现李老师的简单、真性情则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5.12我和很多人一样被深深震撼,在想为什么会死那么多人,能不能做些什么。当时把一些想法在邮件里和李老师进行了交流,也就是李老师科学网博客里两篇与地震预测相关的博文,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一封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5312.html )和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通信(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5804.html )。有一天李老师找我和遥感所另外一位老师去他家里讨论相关想法,中午一起吃饭时李老师讲到地震中有个被废墟埋在下面的妇女,靠砸破自己的腿喝自己血活下来的时候,他哭得很伤心,像个孩子。所以我百分之百相信李老师写“遥感道歉”那篇博文时也一定是怀着这样的感情,他长期以来都在为遥感真正服务于民生而思考和努力。 李老师也一直很关心普通教师的生存问题,像他在“敬答好友”的博文中放了河南贫困县舞阳县的贴吧链接,让大家关注“舞阳县中小学数千名教师停课罢工,抗议政府克扣工资,一直没得到回应”的问题。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也是一样,在科研方面他把自己的研究生指标让给需要发展的青年教师,在生活方面也时常关心,见面时往往会问一下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帮助的地方。比较欣慰的是,最近一次我的回答是请李老师不用再操心,变成“流氓无赖”以后轻松多了。 知道李老师喜欢金庸小说里的一些人物,而我在很多年前在一个bbs发过一篇题为“男人”的帖子,写了我所欣赏的几个金庸笔下的男人,本想用那个帖子作为对李老师的怀念,可惜在那个bbs里已经找不到了。再重新概括一次吧,男人就要像乔峰那样重情重义、有胸襟、率真、公私分明,他不因自己是帮主就高高在上,而是随着自己豪爽的性子与低袋弟子豪饮,此外他虽然私下不喜欢与谨慎寡言的副帮主马大元交往,但却在重要公事上倚重他。男人也要像令狐冲那样不拘小节、率性而为,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管对方是所谓的正派邪派,谈得来就痛快喝酒,在他眼里人人平等,不管对方身份是尊是卑,交往时不卑不亢。这也是我记忆中的李小文老师所拥有的品格,真性情、不受束缚,待人平等、坦荡、热心,无论在哪个世界他都是那个不起眼但却又与众不同的“老邪”。
51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后会无期 -怀念李小文兄与科学网的美好时光
热度 10 hongfei 2015-1-11 05:06
后会无期 -怀念李小文兄与科学网的美好时光 01/10/2015 和李小文兄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是2008年7月20日在北师大的御马墩餐厅,记得当时是科学网前博主杨玲兄张罗的科学网博主聚会。之所以选在七月二十号,是因为北师大门口的御马墩餐厅第二天要关门迎贵客。 我在这里称李小文兄,着实是因为他自己在博文中经常以“兄弟我”称呼自己。这种称兄道弟的民国遗风,在很多台湾来的朋友那里常常可以见到,而大陆市面上现在流行的则是称“老师”。 那次见面和小文兄及其它众位科学网的博主兄弟们究竟聊聊啥,我已经不大记得清楚。我只在当时太太的照片夹中找到一些无拘无束的画面。那一年小文兄正好六十,在我心目中他还相当年轻,所以过去几年路过北京也没有抽时间去看看他。 自己总觉得后会有期,殊不知却只是后会无期。 我和小文兄是四川老乡,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也有不少相近的看法。他在他的博文中不少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我常常是会心地笑看。他在博文中对很多历史和现实问题看法很深刻,但他从来又是古道热肠,天真好义,这也正是不少科学网网友从心底里热爱他的原因。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王海辉《纪念如友如父如兄的李小文院士》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1-858210.html 我今天早些时候在李虎军的微博和赵彦的微信上看到小文兄去世的消息,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很可惜,他老先生走得太早了。 科学网《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一路走好!》新闻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858132.html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人都会死的。 斯人已逝,生者常思。 这是我对小文先生以及科学网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个人分类: 自言自语|249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研经费管理逼出的“贪污”教授,惋惜
热度 65 liuliangyun 2014-12-24 13:13
前段时间“北师大一教授涉嫌骗取科研经费被以贪污罪判刑11年”事件给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老师应该带来极大冲击。 张立新教授从事微波遥感研究,是定量遥感同行,不算太熟悉,但也有很多接触和了解。从我的了解,张立新教授就是一个普通教授,待人周全、亲和,教书、科研、养家糊口,与贪污犯似乎一丁点不粘。 十分惋惜的是,张立新教授却因为“贪污数额巨大”被重判11年。 一位普通教授,被揪出来重判,有自身因素、更多是国家和学校科研经费管理落后逼出来的。 1、部分高校(如北师大)无条件地支持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科研人员智力贡献完全是无偿的,从自己科研经费中支取超过3000元的报酬就是犯罪,这是极为荒唐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事实上,高校科研人员从承担科研项目中通过灰色、黑色途径获取部分报酬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大部分人都违法,法就有问题! 2、教授从劳务费用中“贪污”部分费用,补贴生活,是教授们低工资的辛酸,尽管是“贪污犯”。前些年北师大教授的工资非常低,讲师们的工资也就是在周边一居室的房租、教授们的工资也就是三居室的房租。据说北师大工资这两年提高了不少,个人揣测与张立新案件多少有点关系。 3、科研经费预算要求极不合理,很多科研业务需要支出的科目,在预算中严格控制。以张立新教授案件通报中的越野车辆购置,他们学院在河北设立了遥感实验站,可能业务真需要一台越野车,用倒腾设立的小金库购买车量,并登记个人名下,若国家、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许可,事情很可能避免。 4、科研经费中绩效津贴、劳务费用比例非常低,倒逼科研人员倒腾和挪用经费。科学院工资模式相对较好,允许自有经费中列支部分绩效工资,允许将科研经费绩效补贴或横向经费发工资。但国家基金项目没有绩效科目、科技部项目绩效比例非常低。课题劳务费用比例也都低于10%,远不够学生科研补助。为了维持正常科研运转,人员费用中的研究生补助、绩效工资必须依赖横向课题,对于我和大部分科研人员,这是痛苦的挑战。 5、科研经费科目的结构性矛盾,困扰了绝大部分科研人员。一方面,部分科目的科研经费花不掉,另一方面,人员费用严重缺钱。科研支出中,智力支出是第一位的,却是廉价(学生)和免费(职工)的,悲哀! 就张立新教师事件,很多人的看法是:被法律绊倒的,只是倒霉蛋,而不一定是罪犯。 作为普通科研人员,我是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单位严管严控科研经费。自己收入低些、学生补贴低些都可以承受,但法律的风险和后果是个人和家庭无法承受。 强烈希望国家尽快启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32062 次阅读|107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北师大谈教育: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系列报道)
redtree 2014-9-11 00:16
习近平北师大谈教育: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9/10 8:42:30 习近平论“好老师”: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总书记9日上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在学校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他在“教师世家”、“特岗计划”、优秀教师代表先进事迹等图片图表前驻足停留,听取介绍,不时插话询问。 习近平: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 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教师第一位是“传道” 展厅内,摆放着一张北师大早年一位毕业生公共课考试的成绩单,听学校负责人介绍说排在第一的公共课就是“人伦道德”,总书记转过身来,笑着对随行人员说,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 习近平: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北师大心理学院,总书记走进团队行为、学习困难评估、学习能力提升等实验室,仔细观看科学仪器上的数据,详细了解团队领导者神经特征、语言等学习困难诊断方法以及通过脑刺激技术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演示。总书记说,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习近平观摩北师大“国培”计划课堂教学 教九楼一间教室内,来自贵州的50位小学骨干语文教师分成几个小组,正在就西部地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习近平走进教室,坐到大家中间,认真观看授课教师和学员们的讨论和答疑,同大家亲切交流。 贵州教师:“叫您‘习大大’可以吗?” 见到总书记,教师们十分激动。来自遵义的刘轶说:“总书记,我叫您‘习大大’可以吗?”“YES。”听到总书记的回答,全场都笑了起来。教师陈燕说:“来到北师大,实现了大学梦、北京梦,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和您合个影。”“这个可以满足。”习近平说。 习近平:中西部强则中国强 习近平说,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在老少边穷岛地区,你们坚守岗位,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国家发展,一定是共同发展,不能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孩子落伍掉队。你们要始终把握这个宗旨,安心教师岗位,把孩子们培养出来。少年强则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 习近平论“好老师” 习近平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 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家高质量教师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文理基础学科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北师大是中国心理学发源地 北师大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现已成为全国心理学教学和科研重要基地。在探索人脑发育与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后心理重建,航天员选拔、南极科考、公务员选拔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培计划 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规模培训教师,4年来共培训教师493万人次。 ***************************************************************** 习近平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讲话全文 作者:习近平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9/10 9:42:15 各位老师,同学们: 明天是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很高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大家共度教师们的节日。首先,我祝在座各位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节日好!借此机会,我向全国所有教师,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大家辛苦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112年来,北师大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老师和各类人才,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这是北师大的光荣和骄傲。 刚才,我听了有关教师节和你们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参观了庆祝教师节30周年展览,考察了心理学院的心理学实验室,观摩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学现场,同老教授们见了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希望全国2.6亿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老师、同学们!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同大家做个交流。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国人口多、国土广、地区差异大,有2.6亿学生和1400万教师,搞好教育事业任务艰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原标题: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 ***************************************************** 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和看望教师 作者:牛伟坤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4/9/9 11:14:40 图片来源:微博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明天是第30个教师节。今天上午,习近平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老师和同学们。 早上7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还没有完全从假期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然而在这一片静谧中穿梭的保安身影和拉起的一道道警戒线,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校园里今日要来贵客。 “我们早上六点就到了。”一位从其他学校临时调过来的保安告诉记者。早上8时左右,北师大南北主道上,每个岔口都严密把守。上午有课的学生,需在路口刷卡后才能通过;自习室暂时关闭,上午没课的同学,即使带着校园卡也不能通过。 “每年教师节都有大领导来看我们学校老师,但没想到今年会是习总书记。”学生们挤在警戒线后面,热烈地讨论着,“同学们都是相约来见习大大的。” 9时15分左右,一列车队缓缓驶入校园,驶向主楼方向。没有明显的标识,也没有警车打前站,十分低调,记者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习总书记的车队。 “来了,来了。”“听说要去参观主楼,还要去教室听课。”翘首以待的人们热烈地互相传递着消息。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她的导师从昨天就开始忐忑,因为今天上午有她的课,一直紧张着会不会“中签”。 上午11时左右,记者发现几乎每道警戒线前都挤满了前来围观的学生,有的学生还在烈日下跑来跑去,只为在外围区域里找到一个最佳视点。“机会太难得了,我们不仅希望习大大来听听课,还希望他来吃吃我们的食堂,看看我们的宿舍。” (原标题:上午习近平看望北师大师生 机会难得学生们希望 习大大来吃吃食堂看看宿舍) ******************************************************* 北师大原校长王梓坤透露教师节设立内幕 作者:许路阳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4/9/10 15:18:22 1985年9月10日,首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举行,学生自发打出“教师万岁”的标语。 提议设立教师节的第一人、北师大原校长王梓坤。 今天是第三十个教师节。30年前,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呼吁将“九月的一天定为全国教师节”,他因此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提议设立教师节的第一人。如今,85岁的王梓坤仍保留着教师节设立前后的珍贵文稿复印件。王梓坤是为何想起呼吁设立教师节?教师节为何选在9月10日?王梓坤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还原教师节设立前后的内幕。 ■ 谈教师节 9月开学最适合设教师节 邓小平讲话受宠若惊 1984年12月9日,王梓坤将设立教师节的想法告知媒体。第二天,某报纸头版刊发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 新京报:当时社会对教师尊重程度如何? 王梓坤:1984年至1985年,邓小平、陈云已经就尊师重教发表过讲话,要求尊重教师、尊重人才,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新京报:当时看到那些话是什么感觉? 王梓坤:非常高兴,简直是受宠若惊,谁也没想到领导会这样高度评价教师的地位。 新京报:后来是什么事让你想到提倡尊师重教? 王梓坤:当时我在北师大当校长,搞教育搞了一辈子。所以就老想,尽管这些领导同志讲过要尊重教师,但要让尊师重教变成全国人民的想法,不能光靠领导说。既然有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一天早晨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就想要是有个教师节就好了。想好后,就给媒体打电话,第二天就见报了,没想到见报这么快。 联名写信提议设教师节 1984年12月,王梓坤在座谈会上倡议,由国家确定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将该月的一天定为教师节。他起草《关于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的建议》,和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人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 新京报:当时有没有想过给中央领导写信? 王梓坤:写了建立教师节的建议,递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希望他们能够转达中央领导同志。我觉得一人力量单薄,隔了两三天,就请启功、黄济等人开了座谈会,然后写建议信,大家一块联名签字。 新京报:为什么要提议把教师节设立在9月? 王梓坤:学校一般在9月开学,开学时搞尊师重教活动有气氛。如果太早,学生还没来,太晚会影响上课。当时考虑过在2月、3月和9月设立,但感觉9月更好,因为2月只是一个学期开始,9月是一个学年的开始。 首次教师节最难忘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新京报:想过会那么快设立教师节吗? 王梓坤:确实没想到会这么快。 新京报:每年的教师节感觉一样吗? 王梓坤:记忆最深的是1985年第一次教师节,就在北师大操场开庆祝大会。差不多全校师生都去操场,场面很壮观,我自己还写了讲话稿。后来再过教师节就不觉得稀奇。 新京报:第一次庆祝教师节有什么插曲? 王梓坤:有4个学生在庆祝大会上打出“教师万岁”的标语,他们是自发的。当时我非常高兴,觉得他们怎么能想到这个创意。北师大百年校庆时,当年打出标语的4个学生中回来了3个,其中有一个出国了就没回来。 ■ 谈师德 “教师要把传道放在首位” 新京报:现在你认为尊师重教应该包括哪些方式? 王梓坤:要实现全社会尊重教师,地方政府特别重要。有些地方政府整天忙于搞经济,关于教育的事情很难提上讨论日程。此外,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包括工资、住房。当然,教师待遇也不能要求过高。 新京报:在提倡尊师重教时,是否应该注重教师队伍本身建设? 王梓坤:这个很重要,教师本身也应该提高自己,包括德育、品质提高。韩愈在《师说》中写到,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放在第一位,就是说要教育学生的话,教师自己也要有良好的品德,需要德育。 新京报:怎样提高师德呢? 王梓坤: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了。过去,一些措施比较有力。比如,到了一定时间,教师要到乡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搞一个月两个月,时间不要太长。我也去过几次。教师和农民一块劳动,才能知道农民的辛苦。 新京报:这种经验现在有可复制性吗? 王梓坤:我认为现在老师、同学们到农村去锻炼一两个月还是可以的,这样一来思想不仅会变化,也更能够了解农民工人的生活和需要。现在国家推行城里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我觉得这个政策非常好。城市老师到农村,体验下农村老师的工作情况,农村老师也可以到城市学校适当进修,可以实现双赢。 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 揭秘 习仲勋曾为设立教师节献策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也是“教师节”,但实际上并未如愿。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阶级斗争对象,社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一些“白卷英雄”反而受到追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但尊师重教仍未很快形成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 1981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与时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方明和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交流设立教师节之事,他听取两人建议,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党中央。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建议以马克思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4年4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另一份“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这一议案。1985年9月10日,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至今已经30年。(许路阳) 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原标题:教师节提议第一人、北师大原校长王梓坤接受新京报专访,揭秘教师节设立内幕 中央设教师节速度令我惊讶)
个人分类: 教育|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闻考霸,典型学渣
热度 23 wenbaolian 2014-9-2 10:41
看见一条新闻:昨天,来自广西的32岁“考霸”吴善柳抵达清华报到。吴善柳曾参加过多次高考,7次复读考中北师大、中山大学、同济、北大等名校,却放弃入学,今年以680分成绩被清华电机系录取。他表示,上清华是迫不得已,“我最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个,以后工作轻松点,挣得多一点”。 看了这条新闻,我的第一感觉,这家伙真是病的不轻,甚至属于学渣一类——虽然考分很高!只是为多挣一点,浪费7年光阴,让父母多受7年罪,这样的人能有出息?32岁了,而立之年——儿子应立起两年了,还有滋有味,建议清华别录取了,这样的人毕业有何用?就这点出息而已,不值一提 中国教育的悲哀!!! 不过一反面典型而已!!!
个人分类: 感悟|5136 次阅读|29 个评论
[冯言冯语]北师大私人定制博士帽给沈培平
热度 1 冯用军 2014-3-22 22:11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贪腐省长沈培平博士学位揭秘? 唐山市著名教育学者、河北省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 冯用军博士 落马副省长沈培平学位存疑 从博士到教授仅5个月 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相比其他落马官员,沈培平受人关注的一点在于他的学历。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神奇的是,他竟然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位。(3月13日新华网) 刘学敏与沈培平的“基情”关系? 对于沈培平的情形是否符合北师大自身的学位授予规范,资源学院代院长、分党委书记刘学敏两次拒绝向 人民网 记者置评。据悉,沈培平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导师之一就是刘学敏。 有趣的是,沈培平与刘学敏开始是师生关系。不过,他们的师生关系有别于一般的师生关系:他们共同担任了多个课题组组长:《中国普洱茶的生产与市场研究》、《拓展茶叶相关产业,提升普洱茶竞争力》、《思茅市茶产业结构与产业化提升研究》等等。 后来,他们又成了“同事”关系。2007年7月,沈培平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2010年,北师大与云南省普洱市政府共同组建“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沈培平与刘学敏分别担任正副院长。这时候的沈培平似乎又成了刘学敏的“领导”。 笔者之所以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勾勒“沈培平与刘学敏关系图”,主要是想说明二人关系之“微妙”。沈培平需要一顶博士帽,北师大资源学院不惜“跨界”为其“私人定制”,显然是因为背靠云南省政府副省长这棵大树,资源学院好乘凉。事实也是如此,一个“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截至2012年6月,已到位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并为资源学院筹集了160万元的奖教教学金。没有沈培平这个副省长学生,刘学敏能收到如此大礼? 能够挖掘学生中的“潜力股”,看到学生背后的潜在资源,北师大资源学院可谓名副其实。只是,北师大资源学院向沈培平“投怀送抱”、“频送秋波”,高等学府的风骨已经变成了媚骨,这和那些靠出卖肉体换取嫖客银子的“妓女”有什么区别?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理应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地。然而,近年来高校负面新闻不断,学术不端、科研造假、招生舞弊,大学越来越功利,一些教授成了“叫兽”,大学早已不再是人们心目的象牙塔。北大钱理群教授尖锐批评:“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的功利化倾向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使然。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校的问题根源在自身。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所说的那样:一所大学只有拒绝诱惑、固守品格、坚守阵地,才能秉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而只有秉持独立精神的大学,方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写”的人。如此说来,北师大资源学院为沈培平“私人定制”的博士帽,不仅让博士学位变得一文不值,也让大学蒙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师大你这么做,让大学蒙羞,你“妈”知道吗? 党校是官僚镀金学术腐败的温床,MBAEMBA沦为花钱买文凭的基地!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1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师大也不怎么样嘛
热度 43 lin602 2014-3-14 23:35
赫赫有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将‘大老虎’原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在职培养成了一位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五个月,又将其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现在又被双规。见: http://www.mszz.cn/2014/0314/122360.html 沈培平的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成为了副省长的博士导师。 从网上看,史培军的项目真多呀,从云南省也拿了二个项目。见: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yzjARM_Vug851peIK5DAuohVEp-A_v5egEvp9Uv-HCC1ukkv5aC_JInHr51vhNyPUu_QJHbst0_rfO2cEwOD_ 让我见识了既当官又轻易拿博士学位的实例,见识了既当校长又拿如此多项目的学校官员,见识了拿到博士学位后五个月就可以做教授的天才,又见识了象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名校在权力面前的‘低三下四’光辉形象。 我不相信中国的高校能够世界一流,因为这个例子只是中国高校的冰山一角。 北京师范大学,也不怎么样嘛。我原以为只有三流学校才干这样的事呢。
19065 次阅读|80 个评论
追求权钱的大学值得尊敬吗?
热度 39 pukin 2014-3-13 22:46
最近,因严重违纪而落马的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的学位和职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刚才看到科学网首页转载了人民网一篇文章: 云南落马副省长沈培平从博士到教授仅花 5 个月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3/289942.shtm ) 文章透露,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沈培平, 2004 年至 2007 年在北师大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 2007 年 7 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5 个月以后,沈培平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 记者对沈培平获得博士 5 个月以后就被北师大聘为资源学院兼职教授感到神奇惊叹。实际上这在高校很正常。政府官员被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的多了去了,和他有没有博士学位基本没有一毛关系。 北师大资源学院给了沈培民博士学位和兼职教授的名誉,沈培平投桃报李。他任书记的云南普洱市和北师大资源学院成立了一个“北京普洱茶研究院”,沈培平任院长,副院长来自北师大。 这家研究院主要进行普洱茶高端顶层设计,截至 2012 年 6 月,已到位研究经费近 1000 万元。 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拿出近千万的资金资助普洱茶的研究,这笔钱是都花在该花的地方了吗? 教育是有尊严的!追求权钱的大学值得尊敬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191 次阅读|41 个评论
2014年春季学期北师大数科院研一下所修课程及参考书
热度 1 zhangweimaths 2014-2-28 22:34
课程 教材 作者 出版社 1.复分析 复分析 邓冠铁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随机过程 随机过程引论 李增沪 讲稿可见 http://math.bnu.edu.cn/~lizh/teaching/14stochpr.htm 3.分支过程 Branching Processes K.B.Athreya P.E.Ney Springer-Verlag 4.随机微分方程 SDE 第六版 Oksendal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33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师大数学物理楼间宁静的周末清晨
黄安年 2013-11-16 17:47
北师大数学物理楼间宁静的周末清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1 月 16 日 发布 北师大新校作为总校部是 1955 年的事 , 其中总校最早的教学楼是数学楼和物理楼 , 陈垣老校长曾在这两座教学楼间的空地举行的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演 , 而今陈老校长的全身塑像肃立在两楼之间。 今天上午我来京师大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参加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诞生 110 周年纪念会,会议九点开始 , 我 8 : 20 就抵达学校,于是在当年陈老校长讲演的地方回忆当年的情景。 照片7 张是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
热度 5 lix 2013-11-9 20:40
在博友 谢力 的博文 《南渡北归》一部沽名钓誉之作 中,提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令老邪十分意外。就老邪所知,鲁迅文学院并非北京师范大学的下属文学院,而是莎菲女士到北京后首倡创办的“院”,拟与科学院并立,原属文化部,称“所”,正局级。后撤销。改革开放后,复“所”、更名为鲁迅文学院,中国文联下属正局级。 与北师大的关系老邪所知的,是:鲁迅可算北师大校友; 1988 年中国文联委托北师大办研究生班代培文艺学硕士(因鲁迅文学院无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届同学中莫言同学最近得了炸药奖,才出来一个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的说法,有点误导。非谢力博友之过也。 顺便提及,近日, 贾平凹任 北师大 国际写作中心 驻校作 家 莫言捧场 - 搜狐教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463 次阅读|5 个评论
来北师大注射预防流感疫苗遇齐振海先生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1-6 21:00
来北师大注射预防流感疫苗遇齐振海先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1 月 6 日 发布 一年一度的预防流感疫苗可以在住地的天通苑进行 , 也可以在我工作所在单位的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历史学院十几天通知我 ,6 月下午 2 点在学校医院二楼进行。我本以为来注射的老人会不少 , 其实不是这样。我担心 2 点开始时注射的人太多,于是先到积水潭医院为老伴取药 , 等到我 14 : 30 赶到北师大注射室时发现来注射的寥寥无几,只有五六人 , 在我前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哲学系的老教师齐振老先生 , 我和他很熟悉,文革后期还和他在一个学习班工作过 , 他是现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导师。我问他 , 今年高寿,他说 1924 年生,刚刚过了 90 岁生日( 11 月 4 日 生日),我说你身体很健康,你来这里注射恐怕是年龄最大的,他说 , 每次注射我都来。 有意思的是 , 在齐振海先生注射后轮到我注射时,注射剂仅剩四支了,下面是刘彦江同志注射,接着许耕琬、王翠风夫妇两人只能一个人注射,另一人要等到 20 日来注射。工作人员告诉我 , 这次是北京制的,而 20 日的是河南制的,相比之下,北京的要优于河南制的 ( 指厂家 ) ,这使我想起如果在天通苑注射,那是那里制造的呢。注射时是必须凭身份证,因为规定年龄在 65 岁以上的才可以免费注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因为有人冒充 65 岁以上来注射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30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天到北师大讲两节课的故事去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10-25 18:31
  朋友让帮忙去讲次课,说实话,我目前真的没啥讲课的兴致,就说道:我要讲管理科学里面的故事可以吗?都是陈式风格的故事,经过我咀嚼过N次的,绝对不灌心灵鸡汤。   以下写个概要:   1,人类第一应急需求:厕所的故事。   这个故事科学网上的“老人”都知道。   如厕问题乃人类第一应急问题——》管理机制中的客体与约束设计——》目标(六类之一)确定与达成——》(陈 氏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限价房/廉租房/经适房要不要“不完整”——》欧洲“穷人房”的外立面   2,以招投标的创新模式为例讲述经济学里的机制设计理论(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内容)   3,“本质安全”指向的管理机制设计     3.1)从切纸机到核武器发射(同时间的空间规制设计)     3.2)排队的七个问题:隔离式(火车)、运动式(冬日)、拉长式(地铁)、顺序式(银行)、优先级与过号问题,地震时领取必需品,美国公路的优先排序     3.3)京藏高速公路之拥堵难题及双方博弈的几个例子   4,景区吃饭困境/景点功能区布局争执(兵马俑)   5,多单元协作的管理机制设计     5.1) 刘邓挺进大别山     5.2)中国内战前期陈粟山东战场的抉择(孟良崮战役)     5.3)飞夺泸定桥后面的故事     5.4) 高山流水,管鲍之谊,郢人 运斧, 焦不离孟,房谋杜断    6,中国应急管理为什么本质性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6.1)突发事件分类模式之误:传统应急转为现代应急。       6.2)集成协作还是分散协作?多士争功变成各安其功。       6.3)自上而下还是从下至上:强势总攻或者需求引导?    7,神秘的地方,神奇的方法(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8,效率为先的管理机制案例(听到那电话铃声,心儿跳个不停.......)   9,创新为先的管理机制设计(日本、中国、诺贝尔奖.....)    10,秩序为先 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泽塔-琼斯和汤姆-汉克斯的the terminal)    11,效益为先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北京驾校,那一饭的风情)    12,公平为先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父母的偏心)    13,公正 为先的 管理机制设计案例(娘舅与二大爷)    14,正点,太正点的:(陈氏)评价策略与案例    15,动力与激励,抑或成本与花费    16,(陈 氏 )机理分析方法(论)       16.1)以物为本,以通为本与以人为本      16.2)孕育、发生、发展到演化       16.3)最优、较优,不最次到华山一条路       16.4)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你离去......    ————————    以上的故事已经够讲两节课的了,如果还不够,那就继续——    17,落幕后把悲伤留给我自己......    18,偶尔飘来一阵雨,点点洒落了满地.......    19,飞向异乡的747:于是我悠悠地回首,向永恒的誓言嘲笑    20,My heart will go on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4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开学典礼 校长批学生混日子抄论文现象
毛宁波 2013-9-16 11:13
昨天,北师大迎来了2531名本科新生和3894名研究生新生。 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北师大校长董奇透露,今年6月,该校应届博士研究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未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并表示要坚决改变在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混日子”、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每年120名左右本科生不能按期毕业 在典礼上,董奇表示,今年开始,北师大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把博士生毕业论文全部送校外进行盲审。今年6月,应届博士研究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未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现已进入第四年学习。硕士研究生基本全部按期毕业,从明年开始,对未达到毕业标准的同学,学校将实行延期毕业制度。学校为延期毕业的本科生提供免费重修课程支持。 “一年过不了可以两年过,两年过不了可以三年过,但是我不希望你们中的任何一个同学到了60岁还未从北师大本科毕业。”董奇称。 董奇透露,学校本科生每年有5%左右不能按期毕业。据北师大2500人左右招生规模,意味着有120名左右本科生不能按期毕业。 校长要求必须改变“混日子”等现象 董奇对这些新入校的学生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学生的学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北师大的学风总体是好的,但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同学存在“混日子”的心理,得过且过;也有的同学缺乏创新的精神,攀登学术高峰的毅力不够。有的同学整天挂着QQ、看着微信,上课就犯困,上网就精神;平时不抓紧,期末就拼命;个别同学缺乏科学精神,无视学术道德,违反校规校纪,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这些现象必须坚决改变”。( 新京报 记者郭少峰)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狠批北师大董藩:治学不严谨,只会被公众笑话!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3-9-13 18:25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受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铁腕 最近,一位房地产领域的专家语出惊人:“过去10年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方米房价超过80万元非常容易。你要做的是什么?买。” 专家言之凿凿,着实吓人,仿佛不赶紧买房就错过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转身仔细一琢磨,这论断不太禁得起推敲。 某种商品,尤其是价格基数这么大的民生类商品,如何能保证连续25年、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涨价?一个一线城市出现三五个天价楼盘并不罕见,但一个城市平均房价涨至每平方米80万元,这要多大的货币量?按此标准,北京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户型就要卖到3000多万元,相应的房租就要涨到五六万元,如此强悍的购买力又从何而来?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又受到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变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甚至导致房价下跌的铁腕。历史上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楼市沉浮,就是前车之鉴。 鼓吹楼市暴涨不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过快上涨,会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对经济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专门从事房地产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可能不了解左右房价的复杂条件。一名12岁的少年宣称“过去10年,我平均每年长5厘米,所以按这个速度,25年后我超过2米7非常容易”,是无知;如果专家也遵从如此逻辑,信誓旦旦地将房价描绘成能刺破天空的大树,那恐怕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治学的严谨。 类似的学术专家“雷人雷语”,近年来不是个案。有些专家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现代社会容忍度越来越高,鼓励观点多元,人人都有发言权。但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甚至成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其言论的社会影响深远,理应担当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中的知识脊梁,凭一副不屈不移的风骨、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以更深入的研究、更充分的信息、更专业全面的观点,解疑释惑,激浊扬清。 声望与责任的天平总是守恒的,声望越高,责任越重。一个总喊“狼来了”、缺少严谨判断和公正评论支撑的专家,往往只会被公众笑话,最后落得毫无权威可言。古人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愿专家们珍惜声誉,莫再吓人,更不要因为个别人不靠谱的言行连累大多数潜心治学、严谨公正的专家。 附:北京师范大学蕫藩:“ 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惊人之语 25年之后,北京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今天下午在搜狐焦点主办的“城市发展与地产创新高峰论坛上”又发惊人之语。   尽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接近顶点。但董藩认为,土地这种元素是不可以“空间流转”的,因此不能与国际上其他城市比较。 董藩分析说,25年前中国人的收入最高不过1~200元人民币,以当时的情境,说25年后北京房价能够涨到每平方米2万元,“别人一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事实是,北京5环内的房价早就超过了这个价格。   “过去10年里,中国的房价按照11.6%的平均增速增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非常容易。” 董藩认为,这还是保守估计,因为在二手房买卖中,为了节省税金,不少买卖双方用阴阳合同虚报了成交价。   今年来,北京的房价增速飞快。其中豪宅市场增长最快,以合生·霄云路8号 (论坛)为例,今年8月,该项目在15万元每平方米的成交均价基础上再创新高,一买家出手8268万购入3#楼王520平方米平层大宅,折合成交单价16.05万/平方米,创下了全北京地产成交单价、成交总价的最高记录,正式标志着北京豪宅已经开始迈入亿元大关。   董藩用自己的案例举例说,自己在北京的一套大户型房产半年内价格上涨500万元有余。“未来中国的经济将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有一套房子相当于自己拥有一家小型公司,拥有5~6套房子相当于拥有连锁企业。”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言让北师大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前进了100名
热度 31 pukin 2013-8-17 20:17
最近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捣鼓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又公布了,今年内地入围世界 500 强的大学共有 28 所,总数与 2012 年持平,但是上榜大学的名次相比去年整体上有所上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 5 所学校位列世界前 200 名。俺在三年前就点评过这个排行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353999.html ),当时的博文是拿莫斯科大学和巴黎高师为例子进行点评。这次就拿国内高校为例对这个排行榜再喷几句吧 交大这个排行榜一共 6 个指标,具体包括: 1、 Alumni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对不同年代的获奖校友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 10% (权重 10% ) 2、 Award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权重 20% ) 3、 HiCi :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权重 20% ) 4、 NS :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权重 20% ) 5、 PUB :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E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论文数(权重 20% ) 6、 PCP :师均学术表现,由前五项指标得分之和除以全时教师数量而得。 我选择了国内十几所大学的 6 项指标得分情况,列表如下: 2013 年中国 13 所大学得分对比 Alumni Award HiCi NS PUB PCP 总分 清华 10.7 0 0 21.6 58.1 17 107.4 上海交大 0 0 7.9 10.4 61.3 19.2 98.8 北大 0 0 0 17.2 60.1 17.2 94.5 复旦 0 0 7.1 13.6 52.5 19.1 92.3 浙大 0 0 0 10.1 62.9 17.2 90.2 科大 0 0 7.2 14.5 45.4 21.2 88.3 南大 0 0 1.4 8.9 48.7 16.7 75.7 北师大 16 0 0 7.5 33.7 13.8 71 川大 0 0 0 3.3 49.1 13.6 66 华科大 0 0 0 5.8 46.3 13.7 65.8 山大 0 0 0 4.9 47.6 13.2 65.7 农大 0 0 0 9.5 39.7 16.1 65.3 哈工大 0 0 0 2.4 45.3 13.2 60.9 北航 0 0 7.2 3.7 34.9 13.6 59.4 从这个得分表中,有以下 3 个看点: ( 1 )对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来说, Alumni 和 Award 这两项指标基本是 0 分。但有两所大学在 Alumni (校友得奖)这个指标上得分了。一个是清华大学,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占了杨振宁老先生的光,没想到老先生 50 多年前的诺贝尔奖,今年仍然值 10 分。 最偷着乐的学校是北师大,真是天上掉馅饼,八竿子算是打着一点关系的莫言给北师大赢得了及其宝贵的 16 分。依靠这多出来的 16 分,北师大从去年 400-500 名的排名一下子跃升到今年 300-400 名位置,跨过了一个百名的门槛。莫言一个人的得分相当于全校一半老师发 SCI 和 SSCI 论文数量的的得分,莫老师居功至伟,以后师大在交大这个排行榜上的名次就指望莫言了 ^_^ ( 2 ) HiCi (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这个指标也是少数大学得分。比如复旦、科大和北航。 ( 3 )对国内大学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学校在上海交大这个排行榜上排出靠前的位置,得诺奖和菲尔茨奖太难,但有两个捷径可以走:一个是引进或培养能写 Nature 、 Science 的学者,多多益善;再一个就是鼓励老师和研究生往 SCI 杂志上灌水,使劲灌。 还有神马看点,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拍砖,目的是让中国的大学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尽快挺近前 100 名,早日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梦,欧也。
23585 次阅读|73 个评论
国内孤本,北师大553卷《美国国会档案(1842-1867)》目录
黄安年 2013-5-21 07:18
国内孤本 , 北师 大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21 日 发布 国内孤本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所藏 , 但起利用率很低,尽管新世纪以来这些档案已经可以在网上查到 , 但是核实有无错漏和公开撰文依据依然主要靠纸质的美国国会档案。现在发布这 553 卷的档案卷本目录 PDF 版 , 收录 于《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编,责任编辑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1988 年 12 月内部出版,第 182-206 页,共 25 页。国会档案目录工作是 由 李红梅负责的。她现在是黑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国内孤本 , 美国罕见 档案不加利用极其可惜! ---- 从十年前的一封信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9 日 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拥有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为国内孤本 , 美国罕见。但长期以来既没有好好利用 , 也没有妥为保管 , 令人感到极其可惜,也十分难以理解。搞学术研究一靠人材,而靠资料。不认真研究资料 , 尤其是一手资料 , 这叫什么研究 ? 有珍贵资料在手又不加利用 , 这能办好一流大学 , 我是不相信的。 我要说明的是,首先,这批 80 年代初由我一手经办并经学校社会科学处特批经费购买的美国国会档案,是由教研室和系资料室委托资料员周海林同志专门管理的,虽然利用率不高但还是管理有序,南开大学冯承柏教授等十分重视,还专门借用了其中若干卷。 第二,当时的系领导强调按照前苏联模式的古代、近代、现代教研室系统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课题研究,反对美国史打破近代和现代史界限进行跨教研室整体合作研究 , 这不仅妨碍了北师大近代世界史和现代世界史联合研究,而且使得世界近代现代史领域优势互补的博士点申请可能性等于零,我所培养的世界现代史研究生也失去了利用这 553 卷国会档案的可能性。 第三,北师大号称重点学科的中国近代史领域的导师们并不以美中关系为研究重点,在看来近代文化史研究根本无需了解美国国会档案内容,自然也根本不关心这批极其宝贵的美国国会档案 , 他们中许多教师和博士生甚至不知道其中不仅有大量的中美关系档案 , 而且还涉及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档案资料。仅举一列 , 其中包含大量华工移民北美的资料 , 笔者撰写的《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6 年,五洲传播出版社)的材料基础恰恰源自美国国会档案。 第四, 1998 年我从在职岗位退休。世纪初,从事美国近代研究的杨玉圣老师又被挤出北师大 , 我系美国史研究后继无人,多年不设专门从事美国问题研究的教职,且也不再招收美国史研究生,本系中外近代史师生利用这批国会档案者的机率更少了。 第五 , 随着系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用房调整,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被堆入了系封存的文物资料储藏库里,于是出现了我在下面所附信中提及的“ 当时史革新老师、李东明老师还帮助我从文物室一堆档案中逐一找出了我所需要的档案。”(史革新老师时为系党总支书记、李东明老师时任系教学秘书) 第六 , 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档案资料 , 我在 2000 年 8 月 30 日 给当时的系主任写了信 ( 见下附件 ) , 朱汉国主任表示要好好研究解决 , 其后杨共乐接任系主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后来主楼建成 , 历史系进驻主搂六层东侧 , 而文物移到科技大楼的博物馆内,这批美国国会档案被移到由学校图书馆主管的房间里 , 系里失去了主管权 ( 目前状况未经核实 ) ,系里师生知道并利用这批档案资料的恐怕是微乎其微了。 第七 , 随着网络数据库的兴起,这批国会档案在美国已经可以上网查询,与此同时一些公司将这些数据库通过市场营销推向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费用不菲。下面所附的一家公司开出的价码可见一斑。 现在说说,这批珍贵档案资料的学术用途依然很广,并不因为网络数据库上已经可以查到,毕竟纸质国会档案为当年原始依据,而且在这里查阅是免费的。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涵盖1842-1867年间美国和中国的许多重大研究课题,美国国内问题研究暂且不论(目前北师大在职教师中未见有人重点研究),和中国有关的略举几例: 19 世纪40-60年代的移民潮研究; 中国华工建设北美研究; 美国和太平天国运动关系研究; 美国和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研究; 清史研究中的美国因素研究; 美国国会档案中的中国版图研究(含琉球群岛,钓鱼岛等); 美国心目中的中国清王朝和明治理唯新前的日本; 美国19世纪40-60年代的中国观; 请问,仅仅列举的这些课题哪一些和中国近代史研究没有关系,和清史工程没有关系,你们利用了吗?我们的博士生注意到利用美国国会档案来从事课题研究了吗? ****************** 朱汉国主任,并历史系领导: 在你们百忙之中打搅了,不好意思。这封信的中心是呼吁系领导采取切实措施保存并有效利用我系的宝贵资料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 一、 这些档案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国内独家拥有,即使在美国拥有这个时期的国会档案也只屈指可数的几家 , 而且目前尚无相关光盘 (CD-ROM) 问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内孤本 , 美国罕见。 2. 这些国会档案的内容不仅对于研究 1842-1867 年间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极其重要,而且也是研究近代中美关系史、中国近代史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他对于我系建设全国重点教学基地和建设全国重点科研基地来说无疑也是重要的硬件优势之一。对于研究美国史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十分有利的资料条件。 3. 80 年代当初我从北京中国旧书店买回来时共花费人民币 7000 元。而今天平均每卷以 200 美元的价值计算,估计有 110000 美元,约 90 万人民币。如果利用这些资料发挥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或者对档案资料进行“深层开发”则也是前景可观的。 二、 目前这些档案被束之高阁,无法利用 1. 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这些档案资料未被有效的开发性保存 , 几经周折目前这些资料杂乱无章地堆放在文物室内,存在着损害和丢失的巨大隐患。 2. 在目前情况下这些档案根本无法利用。记得 1998 年初我为撰写《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一文时就得益于利用了我系保存的国会档案,当时史革新老师、李东明老师还帮助我从文物室一堆档案中逐一找出了我所需要的档案。我的这篇文章在上海国际会议上发表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文章全文 2 万多字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现在如果还要利用这些档案怎么好意思再麻烦这么多老师呢?再说想利用这些资料的岂止一人? 以上呼吁敬请系领导及早研究解决。 顺祝 研安 退休教师 黄安年 2000 年 8 月 30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68023.html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提要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20日 ( 按:《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提要2006年10月18日首发在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栏目中。)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 编辑: 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 责任编辑:黄安年 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版时间: 1988年12月 字数: 500000字 页码: 244页 大16开本 印刷:北京师大印刷厂 订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 印数: 1000册 工本费:9.80元 内部交流 提要: 本书目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收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4200多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中美关系缩微胶卷、期刊等15类。其中552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著录项目含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代、页、卷数、国际书号、版校索引号等。本书由北师大历史系、北师大图书馆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编辑,由系内外及校图书馆多人参加合力完成,黄安年负责编撰。 序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写的《序言》说:“大凡要研究一门学问,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一是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包括它产生的实际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谁,学科的现状如何,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等等。这是纵向的了解。另一是横向的,既要涉猎本学科的一些重要文献,特别是近期的文献,以便了解每个领域的基本文章,每篇文章中有什么新结果、新观点和新方法,还有那些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这样,我们便可从中吸取经验,以最新成就为基点,开始新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其中关于美国问题的英文书相当多,校内研究美国史的专家也造诣很深。为了方便读者,黄安年等同志编印了这本书目。它分门别类,锐意穷搜, 举凡图书、档案、胶卷、杂志, 无不具备极易检索, 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 我们深信, 这部书目的出版, 对美国问题的研究和学习, 必定会有较大的贡献”。 编者的话: * 本书目收录了北京师大图书馆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所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与部分涉及美国问题的非专书目,并附有关期刊和中美关系缩微胶卷目录等共4200多种。收录时间始于建校止于19'88年11月,其中1988年9—11月间收录的编入补遗部分。 * 本书目大体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北京图书馆西文有关美国书目》的分类法划分类目,但依照我校所藏图书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计分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论美国、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含体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缩微胶卷,期刊十五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各按编目索引顺序号排列:一般先排建国以来(按《中图法》分类),后排建国前(按《杜威法》分类),图书馆以外单位的藏书列在每项末尾.在索书号下注明各单位代号的,表示该书目前也在该单位存放。 * 本书目所收图书著录项目包括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代、页、卷数、国际书号及本校索书号。索书号下各单位的代号是:历史系为His,外语系为FLD,外教所为FEI,经济系为Eco.D,教育系为ED. * 本书目的大都分是由北师大图书馆藏书目录卡片抄录整理而成,未及查对原书。对在收录、编排和印刷中出现韵不当之处,恳请图书馆和学术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1981 年北师大历史系美国史组曾编印出版过《北京师大图书馆藏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目》(英文部分)收录书目约1500种。本书目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为整个美国问题的研究,增加了80年代以来的新藏书目,而且对我校收藏的有关美国问题书目进行了重新采收和调整。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有关自然科学分类学科本书目没有收录。 * 本书目的编纂工作是由图书馆和历史系的联合小组进行的,由黄安年,董乃强负责。参加工作的有图书馆的闻沛芝(负责期刊和缩微胶卷部分及全部卡片的校订),历史系美国史研究生孙平(负责缩微胶卷部分)、李红梅(负责国会档案部分阎荣素、邵雁、李秋发、赵梅、战葆红、黄椿、以及历史系资料室的周海林。负责书目最后编纂整理和审定的是黄安年。负责书目编纂组织协调和出版发行的董乃强。 * 本书目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北师大图书馆领导及有关业务部门,师大历史系、以及外语系、教育系、外教所和经济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图书馆和历史系还提供了财力资助。 *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数学家、教育家王梓坤教授为本书目写了序言。历史学家、书法家刘乃和教授为本书目封面题字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序言 编者的话 一,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论美国 二,哲学 1 ,哲学 2 ,宗教 三,社会科学纵论、社会生活 1 ,社会科学理论和历史 2 ,人口、家庭 3 ,移民 4 ,劳工 5 ,黑人 6 ,其他少数民族 7 ,妇女 8 ,青年 9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 10 ,公民、民权运动 11 ,城市 12 ,其他社会问题 四,参考工具书 1 ,哲学 2 ,总论 3 ,政治 4 ,军事 5 ,经济 6 ,历史、地理 7 ,教育 8 ,文化、艺术 9 ,科学技术 五,政治 1 ,政治学、政治思想 2 ,政治史、政治学说史、政治思想史 3 ,政治制度、国家国家机构 A . 总论 B .立法、议会 C .行政、总统 D .司法、法院 4 ,国家行政管理 5 ,阶级结构、社会结构、政党、团体 A .阶级结构 B .社会结构 C .政党 D .团体 6 .外交 A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 B .外交政策 C .美中关系 D .美国与亚洲 E .美国与欧洲 F .美国与非洲、美洲、大洋洲 G .外交史 H .条约、协定及其他文献 7 .法律 六,军事 七,经济 1 ,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2 ,经济制度 3 ,经济政策、概况 4 ,经济史、文献 5 ,经济地理 6 ,世界经济、对外经济关系 7 ,经济计划与管理 8 .农业 9 .工业 10 .贸易 11 .财政 12 .货币、金融 13 .经济问题 八,历史 1 .史论、史学论 2 .通史、专史 A .通史 B .专史 3. 殖民地时期 4. 从独立到19世纪末 5.20 世纪初以来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7. 地方史 8. 传记、回忆录、文献、资料 9 .历史人物、时间评论 10 .美洲史 九,教育(含体育) 1. 教育理论、政策和管理 2. 教育史、教育家 3. 高等教育 4. 普通教育 5. 其他教育 十,文学与艺术 1. 报刊、杂志、出版物 2. 图书 3. 文学、小说 4. 诗歌、戏剧等艺术 5. 语言 十一,地理 1. 概况、区域地理、自然地理 2 .历史地理、地图 十二,科学技术 1. 政策、概况 2 .科技史 3 .各类学科、科技活动 十三,国会档案(历史系藏书) 1 .国会执行文件 2 .参院文献 3 .众院文献 4 .杂录文献 5 .参院报告 6 .众院报告 7 .国会报告 8 .法院报告 9 .其他问题报告 10 .参院杂录 11 .众院杂录 12 .参院日志 13 .众院日志 十四,缩微胶卷(中美外交关系档案) 1 .国务院外交指令(1801-1906) 2 .美国外交使节致中国代表的信件(1843-1906) 3 .中国驻美国使馆致国务院的备忘录(1868-1906) 4 .国务院致中国驻美使馆备忘录(1834-1909) 5 .美国驻厦门、广州、烟台、镇江、重庆领事的信件 6 .美国驻福州、杭州、汉口、香港、澳门、南京领事的信件 7 .美国驻宁波、上海、汕头领事的信件 8 .美国驻天津、牛庄、淡水领事的信件 十五,杂志 1 .政治 2 .经济 3 .历史 4 .教育、心理 5 .文学、艺术 6 .地理 7 .科学 8 .综合 十六,补遗(1988年9-11月间收录的书目) 说明: *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工具书, 由10余位教职员和研究生协同奋力数月完成的。参加编写的人员未取分毫报酬, 做出了奉献。它是由师大图书馆和历史系双方领导支持的联合项目。 *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的编辑并非一种辑录现成图书目录卡片的简单劳动, 而是一项繁复、严谨、细致的科研基础工作。由于师大图书馆解放前后历次进书编目不一, 又由于此类书籍在图书馆及师大各系各单位相当分散, 此外还有需要登录的缩微胶卷及美国国会档案, 数量很大。因此, 整个编目工作既十分浩繁, 费力、费时,又需要相当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 *1990 年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相当于全国社科联)主席斯坦莱·卡茨来我校时对该书目给于高度评价。他在回国后向美有关方面提出的咨询报告中就谈到美方帮助提供有效资料的建议。 * 书目关于缩微胶卷的检索方便研究,对这一时期美国国务院指令, 美国外交使节致中国代表的信件, 中国驻美使馆致国务院的备忘录, 美国驻华17个地区领事的信件等方面的档案目录一目了然。 * 书目对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美国外交政策史研究的学者尤为有用。1801-1909年间的中美外交关系缩微胶卷档案自不待言, 1830-1860年代的美国国会档案中也涉及许多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极为重要国内并未完全了解或译出的美方文献。前者是国内第一次将目录编印出版, 后者则为国内孤本。 * 由于该书系北师大图书馆和历史系的编辑组联合出版, 校内外舆论已经嘉惠图书馆和历史系。 写于2006年12月17日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论著研究/2004年10月18日首发 附图: 1.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封面页 2. 《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版权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34.html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者的话 黄安年文 发表 :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 /1988 年 12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16 日 首发 一 , 为了满足有关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需要,便于广大读者充分利用我校有关美国问题的图书资料,和响应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关于编纂美国问题书目的倡议,我们编印了这本《北京师大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本书目对于欲了解美国的读者,特别是对于从事美国文学、艺术、历史、教育、经济、政治、外交、法学、地理、哲学、军事、科学技术和体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都是很有用的检索工具书。 二,本书目收录了北京师大图书馆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所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与部分涉及美国问题的非专书目,并附有关期刊和中美关系缩微胶卷目录等共 4200 多种。收录时间始于建校止于 19'88 年 11 月,其中 1988 年 9—11 月间收录的编入补遗部分。 三,本书目大体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北京图书馆西文有关美国书目》的分类法划分类目,但依照我校所藏图书的具体情况稍作调整.计分马克思主义古典作家论美国、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 ( 含体育 ) ,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缩微胶卷,期刊十五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各按编目索引顺序号排列:一般先排建国以来 ( 按《中图法》分类 ) ,后排建国前 ( 按《杜威法》分类 ) ,图书馆以外单位的藏书列在每项末尾.在索书号下注明各单位代号的,表示该书目前也在该单位存放。 四 , 本书目所收图书著录项目包括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代、 页、卷数、国际书号及本校索书号。索书号下各单位的代号是:历史系为 His ,外语系 为 FLD ,外教所为 FEI ,经济系为 Eco . D ,教育系为 ED . 五,本书目的大都分是由北师大图书馆藏书目录卡片抄录整理而成,未及查对原书。 对在收录、编排和印刷中出现韵不当之处,恳请图书馆和学术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六, 1981 年北师大历史系美国史组曾编印出版过《北京师大图书馆藏有关美国历史 的书目》 ( 英文部分 ) 收录书目约 1500 种。本书目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为整个美国问题的研究,增加了 80 年代以来的新藏书目,而且对我校收藏的有关美国问题书目进行了重新采收和调整。对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有关自然科学分类学科本书目没有收录。 七,本书目的编纂工作是由图书馆和历史系的联合小组进行的,由黄安年,董乃强同 志负责。参加工作的有图书馆的闻沛芝同志 ( 负责期刊和缩微胶卷部分及全部卡片的校订 ) ,历史系美国史研究生孙平 ( 负责缩微胶卷部分 ) 、李红梅 ( 负责国会档案部分阎荣素、邵雁、李秋发、赵梅、战葆红、黄椿同志、以及历史系资料室的周海林同志。负责书目最后编纂整理和审定的是黄安年同志。负责书目编纂组织协调和出版发行的董乃强同志。 八、本书目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北师大图书馆领导及有关业务部门,师大历史系、以及外语系、教育系、外教所和经济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图书馆和历史系还提供了财力资助。在此一并致以深切谢意。 九 , 本书目问世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成,谨以此书作为我们的献礼。 十 ,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数学家、教育家王梓坤教授为本书目写了序言。历史学家、书法家刘乃和教授为本书目封面题字在此一并致谢。 北师大图书馆、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 1988 年 11 月 说明:本文为黄安年执笔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16 日 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0544cid=21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4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究竟有多少研究院和中心?
黄安年 2013-5-17 15:23
北师大究竟有多少研究院和中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17日发布 如果你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网公布的院系设置、管理机构、科学研究的栏目内容 , 你会发现其中新增许多中心 ( 国际中心 ) 和研究院 , 里面并没有 , 可是又不断高调报道挂牌成立了因人、因钱设置的所谓研究院和中心。也许这些研究院和中心 , 单纯从开展学术活动的角度来看 , 有其一定的必要 , 问题在于: 第一 , 如果换了一位普通人 , 如果没有提供赞助,如果没有相当过硬的关系网,这样的研究院和中心能够成立吗? 第二 , 如果不增设这样的机构 , 原有的学术机构就不能担负起这些职能来吗? 第三,研究院越设越多 , 院里套院 , 让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其间关联,现在提倡精简机构,反对形式主义,好像有些单位头头我行我素。 第四,在高等院校设立一个学术机构如研究院和中心是件极其严肃的事 , 这程序是否公正、公平、公开可是个大问题 , 现在做到了吗? 三天前我的《小议高校各类挂牌国际中心》现在一个人可以搞个中心 , 不信你看某知名高校,一个下野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可以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高级宗教研究院,一个下野的校长可以成立一个高师研究院,一个诺奖获得者可以挂牌成立国际中心 , 一个资深教授可以搞个国际文化中心等等。这么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太多时间,一所高校就会出现几十个上百个中心 , 成为世界之最了。话说回来,如果徒有虚名,能够实干兴教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89738.html 再举个例子来说 , 看到北师大校报刊登最近成里个什么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那么是否还得成立初中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孔子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中心、城市教育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考试教育研究中心等等呢 ? 这和北师大原有的教育学布极其相关机构和部门是什么关系 ? 其实 , 多中心的结果必然是无中心 , 院里院外都是院 , 名目繁多,恐怕只是外强中干懵人。 ***************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3-03-25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高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京师高中教育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2年7月,北师大与有关协同相关单位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据悉,作为该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将在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高中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发展;二是创新测量与评价手段,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研究;三是探索基于评价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改进模型,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和科学示范基地;四是搭建广泛的协作平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同时,还将举办年度高中教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2013年3月25日 http://news.bnu.edu.cn/mtsd/52092.htm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 日前成立。该中心将针对当前高中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高中与大学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开展高中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将为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发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10883.htm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2012-06-11 6月6日 上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京市副市长鲁炜,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北京市文资办党组书记张慧光,北京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谭维克,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北京市编办、市教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社科规划办等有关单位领导,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副校长葛剑平、陈光巨、郝芳华,党委副书记田辉,校长助理曹卫东、张凯,以及我校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 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主持。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京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师大建设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川生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中华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伟大征程中责无旁贷。今年是北师大建校110周年。110年来,北师大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人文学科,一直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一直都是研究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心,一直都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窗口。共建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是贯彻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深化市校合作的重大举措。北师大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将通过创新体制,整合学校资源,为研究院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http://news.bnu.edu.cn/sdyw/46099.htm IDG 千万美元捐建北师大 —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2011-11-22 11 月 18 日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IDG )与我校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 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IMI-BR-BNU )。 IDG 创始人兼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 MIT )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创始人麦戈文( Patrick5McGovern )与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共同签署捐建协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签约仪式,与会嘉宾共同为研究院揭牌。签约仪式由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 http://news.bnu.edu.cn/sdyw/41219.htm 科学研究 重点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重点高校, 2002 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六所重点高校之一。现设有本科专业 57 个,有 16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11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8 个博士后流动站, 36 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24 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现有 5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1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5 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见下表),这些学科无论在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学 心理学 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地理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民俗学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理论物理 物理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态学 系统理论 环境科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北京市重点学科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自然资源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中国史 生物学 公共管理 艺术学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外国哲学 世界经济 凝聚态物理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环境工程 英语语言文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天体物理 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我校已建设了 8 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经过几年的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有效地带动了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为学校学术创新的 “ 标杆 ” 、提升质量的 “ 旗舰 ” 。根据学校 “ 十一五 ” 发展规划,学校将继续推进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启动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发展心理研究所 文艺学研究中心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重点实验室 截止 2009 年 12 月,我校已建成国家级、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24 个,其中包括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8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4 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1 个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 1 个教育部研究院, 2 个北京市工程中心。此外,学校还建有校级重点实验室 74 个。根据学校 “ 十一五 ” 发展规划,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建立国家、省部、学校和院系四级实验室体系,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实验室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射性药物实验室 数学与复杂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天然药物工程中心 防沙治沙 虚拟现实应用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实验室 应用光学实验室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中心 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 生态服务产业规划与设计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组学研究院 进入详细列表 其它链接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MPA 教育中心 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 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辐射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 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 http://www.bnu.edu.cn/kxyj/index.htm 管理机构 机关部处 党委办公室 / 校长办公室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孔子学院管理处 (督察督办办公室) (共建办公室) 保卫部(处) 党委组织部 (党校) 教务处 资产管理处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办公室) 研究生院 基建处 (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人事处 后勤管理处 党委统战部 财经处 离退休工作处 纪检监察办公室 审计处 产业管理处 学生工作部: 科学技术处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本科生工作处 (武装部) 社会科学处 国内合作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学生国际教育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国留学教育管理分会) 公共服务平台及教辅中心 群众组织 馆社、产业、校医院 信息网络中心 校工会 图书馆 公共资源服务中心 校团委 档案馆 教师发展中心 校学生会 文科学报 对外联络办公室 校研究生会 理科学报 (教育基金会) 出版集团 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会)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校医院 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 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核算中心 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 直属附校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珠海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http://www.bnu.edu.cn/gljg/index.htm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文革前的珍贵照片
热度 1 黄安年 2013-5-9 06:14
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文革前的珍贵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9 日 发布 下面这张珍贵照片,拍摄于60年代文革前,具体日期待考,是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为欢送王乾生老师的合影。 前排自左起:钟敬文(已故,今年110周岁)、黄曼君(时在武汉大学中文系,2010年逝世)、王乾生、李文保(时任教研室主任,已故) 中排自左起:陈子艾(女)、沈茂勳、许钰(已故)、黄会林(女)、吕启祥(女) 后排自左起: 郭志刚、张恩和、蔡清富(已故)、杨占升(已故)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3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师大文革受难者名录 (待补齐)
热度 18 jiangxun 2013-4-5 00:58
作者:蒋迅 “文革”最残酷的时期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到底有多少北京师大的师生在这次浩劫中死于非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在北师大的网站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对“反右”和“文革”的回忆,也找不到在“反右”和“文革”中北师大被迫害致死或者自杀的师生的资料。在这一点上,堂堂名校还不如我一个普通校友。关于文革,请读笔者的“ 从文革藏品博物馆到国家文革博物馆 ”和转帖“ 文革有多少位留美归国的科学家不堪受辱而自杀 ”,关于反右,请读笔者的“ 右派万自勉 ”和转帖“ 北大周校长,你慢些跑!” 王友琴,195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任中文专业主任。出版有《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化震动》、《文革受难者》等书和若干中英文论文。近30年来一直坚持从事文革研究,致力于真实记录文革场景和普通人的苦难,开辟有网上“ 中国文革受难者纪念园 ”。 下面是王友琴老师写的 北京师大文革受难者的名录 。一共记录了只有五位师生。正如王老师所说的,在文革迫害高峰的1966年和1968年,有很多人从 北师大主楼 的高层跳下来。但是她所能找到的只有马特教授夫妇和学生张瑞棣,还无法确定具体日期。我记得还有一对物理系的教授在家里(工三楼)用触电的方式自杀。难道就没有一个北师大的人能帮助她回忆一下吗?我希望借这篇文章来呼唤北师大的校友以找到更多的这方面的史实。 已调查到的死亡: 1966年8月下旬,教授 刘盼遂 自杀身亡。 1966年12月,中文系学生 张瑞棣 ,从北师大主楼跳楼,自杀身亡。 文革中,教育系教授 马特 夫妇,一起从学校的主楼的八层楼上跳下来,自杀身亡。 文革中,北京师范大学山西临汾分校中文系政治辅导员 卢治恒 投河自杀。 文革中,青年教师 王德一 在“揪五一六”运动中自杀身亡。 刘盼遂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到他家抄家,并且殴打他。当时也正是北京红卫兵满城抄家打人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刘盼遂出身于地主家庭,红卫兵说他自己也是地主。被抄家和毒打之后,刘盼遂头朝下死于一个小水缸中。红卫兵声称他是这样自杀的。因为那样一个小水缸不可能自杀,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被访者人认为他其实是被强压在水缸中窒息而死的,或者是被打死之后又被头朝下放进水缸之中,以此伪称他是自杀的。1966年8月下旬在北京抄家打人的主力是中学生红卫兵,但是也有小学生红卫兵参加打人致死。据说参与打死刘盼遂的红卫兵中,有的是小学学生。刘盼遂不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工宿舍,住在普通居民区。在抄家殴打的过程中,刘的儿子曾经到北京师范大学试图请求帮助,但是没有人出面制止红卫兵的暴力行为。刘盼遂就这样死去。刘盼遂教授被打死于1966年8月下旬。他死亡的时候年龄在60岁左右。 刘盼遂教授作有《论衡集解》等书。他学识渊博,外号是“活字典”。他死亡的准确日期,虽然多方打听,但是还没有找到。他死亡的准确日期,虽然多方打听,但是还没有找到。1996年,笔者访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先生的妻子夏蔚云女士的时候,她难过地说到,刘盼遂先生早年是王力先生的同学,他被说成是自杀的,但是那个水缸只有脸盆大,怎么可能在那样的浅水里自杀身死呢。当时,所有的教授都在遭“批判”和“斗争”,王力先生住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宿舍中,也被抄家,在北大“劳改队”中“劳改”,没有能力帮助老同学。这种残酷的暴力迫害,不是刘盼遂一个人的遭遇。只是他们中很少人记录和报告了他们的不幸遭遇。而刘盼遂当时就身死,自然不可能说出他遭到的酷刑和虐杀。 希望网页读者中有人能帮助找到刘盼遂教授的家人、同事或者学生,从而了解关于他的更多的细节。 卢治恒 ,男,东北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政治辅导员。他是政治辅导员,在专业方面也不错,因此有外号叫“八斗”,是从“才高八斗”一词来的,意思是很有才华。1966年文革开始时,他在山西临汾分校工作。这个分校是北师大在1964年为“革命化”以及“备战”的目的建立的,1964年入校的新生,大学第一年是在临汾上的课。卢治恒对当时文革的一些做法有疑问。他被“斗争”几次后,跳河自杀。他在遗书里指责了文革。 马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他被说成是“特务”,他和他的妻子一起手携手从北京师范大学的主楼高层跳下,自杀身亡。 北京师范大学的主楼高八层,这座楼建造于1950年代。文革时期,这个楼是这个地区最高的楼,大学又是文革的重点,于是,在文革中,不但大学六年没有上课,而且,这座高楼可悲地变成了受迫害者跳楼自杀的地方。在文革迫害高峰的1966年和1968年,有很多人从这座楼的高层 跳下来。北师大的被访者说,在1966年夏天,这座楼上几乎每天有人跳楼。这座主楼1976年地震时受到损害。现在这座楼已经被拆毁,代之以新的漂亮的建筑。 在访问了多位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和教师之后,现在我们依然不知道马特教授的准确死亡日期,也不知道他妻子的名字。希望读者中的知情者能给予帮助。 马特教授不是一般的大学教师,他是教育学方面的知名教授,级别也很高,但是,即使如此,在文革后,关于他的死,也没有被报告。笔者曾经在《1966:学生打老师的革命》中指出,在文革后,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媒体谨慎地开始批评文革并且报导了一些文革受难者的死亡,但是提到的人名,只限于极高级干部和少数社会名流,而且一般都不说明他们是怎么死亡的。这种对文革描述方法,使得文革的整体图景有所歪曲。马特教授的故事,又一次向我们说明,即使是他这样一个知名教授,他的死亡也会被忽略,更不要说普通的教师或者别的人了。 张瑞棣 ,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1964年入学,北京人。1966年12月,北师大有两个学生,以“向东彪”的笔名写大字报对林彪有批评。林彪在当时成为第二号权力人物不久,除了被称为“林副主席”“林副统帅”之外,还特别被称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批评毛泽东或者林彪,属于文革时代最严重的“反革命罪行”。从这两个学生所用的笔名,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向”著毛泽东和林彪的,而且,他们是学生,不属当时设定的打击对象圈子。但是,他们因为对林的批评而遭到“斗争”。“斗争会”的场面非常恐怖。这两个被“斗争”的人也被殴打。在1966年的所谓“红八月”的血腥恐怖之后,一般不至于把人活活打死的殴打,常常发生。张瑞棣参加了“斗争会”。在参加了非常恐怖的“斗争”笔名“向东彪”的同学之后,张瑞棣从北师大主楼上,跳楼身亡。他的同学记得他是从六层或者七层上跳下来的,不是从楼的外边坠落,而是在楼的里面,从楼梯之间的天井里坠落身亡。当时对他的死作了调查。在当时,张瑞棣属于“家庭出身好”的学生,也没有查出他本人的“问题”。公安局最后作了“结论”说:张瑞棣是因为看到别人被斗争,被吓死的。 张瑞棣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从北师大主楼跳楼身亡的第三人。希望当年北师大的学生或者工作人员提供其他受难者的名字和故事。 第一次补充: 下面是我收到的一封邮件提供的信息,作者是北京师大的一位教授。因为没有征求他本人的同意,这里不公布他的名字。 蒋迅教授:我看了你的博客中关于北师大师生在文革中被迫害的情况.作一点补充:(1)夫妇触电自杀的是物理系 赵亮坚 与夫人王某(名字忘了).(2)物理系主任 祁开智 教授是空气动力学家.据说(当时我在山西省临汾干校劳动.是回校后听说的)是周总理要调他去研究导弹.但祁开智教授在文革中被怀疑是希特勒的特务(似乎只因他在留美时认识了一位德国教授)而被审查.那晚军宣队要他'一定要交代问题!'他因无问题可交代.又觉得已无路可走,就在当天夜晚从物理楼顶跳楼自杀了.(多年后虽然被领导开大会'平反诏雪',但人已死了).(3)教育系名教授 邱椿 在文革中被批斗后拉在校内游行示众.老人因年高体弱.走了不远就倒地去世了.(4)再就是:还有几位老教授从自己的楼上家中跳楼自尽.(5)还有:彭德怀元帅,彭真,陆定一,罗荣环,李立三都被拉来批斗过. 再说一件往事:北师大物理系有一位 张宗燧 教授,后来去到中国科学院被评为院士.他的一位研究生于敏因为研究氢弹的理论有成果被评为功勋院士.在反右派时,张院士因受到不应有的批判而服用大量安眠药而自杀了.
个人分类: 天下|737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北师大利用膜气液接触器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取得进展
热度 3 zhqjia 2013-4-2 13:21
据 《膜科学与技术》杂志 2011 年第 11 期报道, 气液反应广泛用于纳米材料制备中。传统的气液反应器通常将一相分散于另一相中,气液界面面积有限且随操作条件而变化,容易出现泡沫、气体逸散等问题,放大困难。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贾志谦课题组 利用气液非分散式膜接触器制备纳米材料,气液两相在微孔膜两侧,互不分散,膜提供了稳定而巨大的气液界面面积,易于实现线性放大,气体可被完全吸收,过程能耗低,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气液反应器形式。以 CO 2 膜吸收制备纳米材料为模型体系,成功制备了粒度均匀的 CaCO 3 , SrCO 3 , Al 2 O 3 ,介孔 SnO 2 等纳米材料。根据气液反应理论,建立了连续操作和半间歇操作的数学模型,理论预测了液相浓度、 CO2 分压、液相流速等对吸收速率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研究了操作条件对粒子形貌和膜污染的影响规律。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在 J. Membr. Sci. 2009, 342:1-5 和 J. Membr. Sci. 2010,352: 50-54 。
个人分类: 课题组进展|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利用氢气膜吸收制备金属纳米材料取得进展
zhqjia 2013-4-2 13:18
据《膜科学与技术》杂志 2011 年第 5 期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贾志谦课题组首次利用氢气膜吸收制备了 Pd 纳米粒子,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提供了稳定而巨大的界面面积,过程能耗低,易于放大, H 2 可被完全吸收,属于绿色高效的气液反应过程。该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20676016 )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在《 J. Membr. Sci. 》杂志上( J. Membr. Sci. 2011, 380:63-67 )。 金属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光化学、光电子学、信息存储、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金属纳米材料一般采用金属化合物可控还原的方法制得。采用醇类、醛类等有机还原剂时,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时间长,反应机理复杂,反应后还原剂不易从体系中完全去除,导致产物污染和催化性能下降,还原剂中的微量杂质还使粒子形貌控制的可重复性差,有机还原剂也容易带来环境污染;采用 Na 2 SO 3 、 NaBH 4 等无机还原剂时,产物中易残留 Na + 、 K + 等杂质离子,影响材料纯度和催化性能,还容易导致硬团聚; H 2 作为最洁净的还原剂,具有反应温度低、无杂质离子引入、产物纯度高、材料性能优异等优点,因此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倍受关注。但是,在传统的 H 2 鼓泡还原过程中,界面面积随操作条件而变化,放大困难,而且 H 2 不易完全吸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原料气体浪费问题,还容易出现泡沫、乳化等现象,使 H 2 还原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贾志谦课题组的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能有效抑制 Pd 粒子的聚集和生长,粒径随稳定剂 /PdCl 2 摩尔比增加而降低,平均粒径约为 5nm 。所得 Pd 纳米粒子对苯乙烯的氢化和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具有良好催化性能。
个人分类: 课题组进展|1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碳纳米管的物性与应用--北师大学生整理
chnfirst 2013-3-29 17:17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physics/09/zhuanti/tnmgdwxhyy.htm 碳纳米管的物性与应用 1. 碳纳米管的发现 碳纳米管的发现是人类研究纳米科技的重大成果。仅仅在十几年前 , 人们一般认为晶态碳的同素异形体只有两种 : 石墨和金刚石。 1985 年 , 英国 Sussex 大学的 Kroto 教授和 Rice 大学的 Smalley 教授进行合作研究 , 用激光轰击石墨靶以尝试用人工方法合成一些宇宙中的长碳链分子。在所得产物中他们意外发现了碳原子的一种新颖的排列方式。 60 个碳原子排列于一个截角二十面体的 60 个顶点 , 构成一个与现代足球形状完全相同的中空球 , 这种直径仅为 0. 7nm 的球状分子即被称为碳 60 分子。此即为碳晶体的第三种形式。 1991 年 , 碳晶体家族的又一新成员出现了 , 这就是碳纳米管。日本 NEC 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 Iijima 教授在给 Nature 杂志的信中宣布合成了一种新的碳结构。它由一些柱形的碳管同轴套构而成 , 直径大约在 1 到 30nm 之间 , 长度可达到 1 μ m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 这种管完全由碳原子构成 , 并可看成是由单层石墨六角网面以其上某一方向为轴 , 卷曲 360 °而形成的无缝中空管。相邻管子之间的距离约为 0. 34nm , 与石墨中碳原子层与层之间的距离 0. 335nm 相近 , 所以这种结构一般被称为碳纳米管。这是继 C60 之后发现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 , 是碳团簇领域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1992 年, Ebbsen 等提出了实验室规模合成破纳米管的方法为研究碳纳米管的性质迈进了一大步碳纳米管以其良好的电子学、力学、化学等性能吸引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领域专家的极大关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碳纳米管的热潮。 碳纳米管 (CNTS) 又称巴基管,是一种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新型材料。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奇特的物理性能 , 因此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的材料。目前关于碳纳米管自身的特性和生产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重点正转向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领域。 2  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的径向尺寸较小,管的外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管的内径更小,有的只有 1 纳米左右。而碳纳米管的长度一般在微米量级,长度和直径的比非常大,可达 10 3 ~ 10 6 ,因此,碳纳米管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管壁由类石墨微晶的碳原子 S P 2 杂化与周围三个碳原子完全键合而成的六边形碳环构成。 碳纳米管的弯曲部位是由五边形和七边形的碳环组成的。 当六边形逐渐延伸出现五边形时碳纳米管就会凸出,七边形出现则会使其凹进。 如果五边形出现在碳纳米管的顶端则成为碳纳米管的封口。 碳纳米管分单壁和多壁两类: 1) 单壁碳纳米管 ( Single-walled nanotubes, SWNTs ):由一层石墨烯片组成。单壁管典型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0.75 ~ 3nm 和 1 ~ 50 μ m 。又称富勒管 (Fullerenes tubes) 。 图 1 单层碳纳米管原子排列结构示意图 2) 多壁碳纳米管 ( Multi-walled nanotubes, MWNTs ):含有多层石墨烯片。形状象个同轴电缆。其层数从 2 ~ 50 不等,层间距为 0.34 ± 0.01nm ,与石墨层间距 (0.34nm) 相当。多壁管的典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2 ~ 30nm 和 0.1 ~ 50 μ m 。 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布满小洞样的缺陷。与多壁管相比,单壁管是由单层圆柱型石墨层构成,其直径大小的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更高的均匀一致性。 多壁碳纳米管是由几个到几十个单壁碳纳米管同轴而成, 管间距为 0. 34 nm 左右,稍大于单晶石墨的层间距 0. 335 nm ,且层与层之间的排列是无序的。碳原子的六边形排列和碳间距的出现反映了碳纳米管具有类石墨单晶的结构。但单壁碳纳米管其结构接近于理想的富勒烯,两端之间是有单层的同柱面封闭。 1991 年合成的碳纳米管就是单壁的碳纳米管。 目前单壁碳纳米管存在三种类型的结构,分为扶手式碳纳米管,锯齿形碳纳米管和手性碳纳米管, 分别如图 2 ( a) ( b) ( c) 。 这些类型的碳纳米管的形成取决于碳原子的六角点阵二维石墨片是如何“卷曲起来”形成圆筒形的。 图 2  单壁碳纳米管的三种结构 在石墨平面中, 碳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六角网状结构的碳原子平面,如图 3 所示: 和 为石墨平面的单胞基矢。 选石墨平面中任一碳原子 O 做原点 , 再选另一个碳原子 A , 从 O 到 A 的矢量为 = n + m ( 1 ) 式中 n 、 m 为整数 . 将石墨平面卷曲成一个圆柱 , 在卷曲过程中使矢量 末端的碳原子 A 与原点上的碳原子 O 重合 , 然后在石墨圆柱的两端罩上碳原子半球面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碳纳米管 . 这样形成的碳纳米管可用 ( n , m) 这对整数来描写 . 因为这对整数一经确定 , 碳纳米管的结构就完全确定 . 所以 , 把这对整数称为碳纳米管的指数 . l 当 m = n 时即手性角θ = 30 °时,成为扶手型碳纳米管 (Armchair) ; l 当 m = 0 或 n = 0 时即手性角θ = 0 °时,成为锯齿型碳纳米管 (Zigzag) ; l 当 0 ° θ 30 °时,则成为手性型碳纳米管(或螺旋型碳纳米管)。 图 3  石墨碳原子的六角网状平面结构 3. 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 1) 力学性质 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达到 50 ~ 200GPa, 是钢的 100 倍 , 密度却只有钢的 1/6 ,至少比常规石墨纤维高一个数量级。它是最强的纤维,在强度与重量之比方面,这种纤维是最理想的。如果用碳纳米管做成绳索,是迄今唯一可从月球挂到地球表面而不会被自身重量拉折的绳索,如果用它做成地球——月球载人电梯,人们来往月球和地球献方便了。用这种轻而柔软、结实的材料做防弹背心那就更加理想了。 除此以外,它的高弹性和弯曲刚性估计可以由超过兆兆帕的杨氏模量的热振幅测量证实。对于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层壁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约 800GPa ;对于多层壁,理论计算太复杂,难于给出一确定的值。碳纳米管的结构虽然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相似,但其结构却比高分子材料稳定得多。在大气氧化条件下,碳纳米管在 973K 的温度下失重很少,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碳纳米管在酸、碱的长时间浸泡下,结构基本不发生破坏。 人们还预言,碳纳米管只会在非常高的应变( 15 %— 20 %)状况才会破坏。在动力学模拟中,它们的行为象“超级细绳”。纳米管能抗扭转力引起的畸变,在许多情况下,纳米管可以在卸载时恢复原来的截面,不象石墨纤维,压缩时易破坏。压缩的纳米管形成波峰状的纽结,卸载后,能弹性地松弛。纳米管的这种特性使其在诸如高强度复合材科的制造中和纺织原料的纺织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碳纳米管是目前可制备出的具有最高比强度的材料。若将碳纳米管与其他工程材料制成复合材料 , 可对基体起到强化作用。 2) 热学性质 一维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大量热是沿着长度方向传递的,通过合适的取向,这种管子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材料。虽然在管轴平行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纳米管的横向尺寸比多数在室温至 150 o C 电介质的品格振动波长大一个量级,这使得弥散的纳米管在散布声子界面的形成中是有效的,同时降低了导热性能。适当排列碳纳米管可得到非常高的各向异性热传导材料。 3) 光学性质 碳纳米管喇曼散射谱的结果表明 : 主要由 (9 ,9) 和 (10 ,10) 单壁碳纳米管构成的束具有许多喇曼活性模 , 其中频率在 39500px - 1 附近的大量振动模与碳纳米管的直径无关 , 而频率在 4200px - 1 左右的强振动模与直径密切相关 。在喇曼散射光谱中 , 对于径向呼吸振动峰 , 峰位与单壁碳纳米管半径的关系为 ω = A / r ( 2 ) 式中 , ω 为径向呼吸振动峰的峰位 (cm - 1 ) , r 为单壁碳纳米管的半径 (nm) , A 为比例参数 (cm - 1 · nm) 。对于 Armchair 型单壁碳纳米管 A = 118 , 对于 Zigzag 型单壁碳纳米管 A = 116 。上式表明 , 径向呼吸振动峰的频率反比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半径。类似的数学关系式也有报道 。 4) 电学性质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理论预测其导电性能取决于其管径和管壁的螺旋角。当 CNTS 的管径大于 6mm 时,导电性能就下降;当管径小于 6mm 时, CNTS 可以被看成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一维量子导线。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 , 这是由于电子的量子限域所致 , 电子有效的运动只能在单层石墨片中沿碳纳米管的轴向方向 , 径向运动受到限制 , 因此它们的波矢是沿轴向的。计算表明 : 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质与其手性矢量 有关 , 当式 (1) 中的 m 和 n 满足 | m - n | = 3 k ( k = 0 ,1 ,2 · · ·) ( 3 ) 时 , 碳纳米管是金属性的 , 其它类型的单壁碳纳米管是半导体性的 。由于碳纳米管的尖端具有纳米尺度的曲率 , 是极佳的发射电极。碳纳米管在代替钼针作发射电极时 , 只有较低的发射电压和较高的发射电流密度。因为碳纳米管在物理性质上具有明显的量子特点 , 故可能成为下一代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基本单元。 由公式 ( 3 ) 就其导电性而言,碳纳米管可以是金属性的,也可以是半导体性的,甚至在同一根碳纳米管上的不同部位,由于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导电性。此外,电子在碳纳米管的径向运动受到限制,表现出典型的量子限域效应;而电子在轴向的运动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可以认为碳纳米管是一维量子导线。   作为典型的一维量子输运材料,金属性的碳纳米管在低温下表现出典型的库仑阻塞效应。当外电子注入碳纳米管这一微小的电容器(其电压变化为ΔV=Q/C,其中Q为注入的电量,C为碳纳米管的电容)时,如果电容足够小,只要注入1个电子就会产生足够高的反向电压使电路阻断。当被注入的电子穿过碳纳米管后,反向阻断电压随之消失,又可以继续注入电子了。 4. 碳纳米管的应用 经过各国科学家十几年的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导电性能、热学性能、电子学等方面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碳纳米管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 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其高强度的特性使它可作为超细高强度纤维 , 也可作为其它纤维、金属、陶瓷等的增强材料。碳纳米管被认为是复合材料强化项的终极形式,在复合材料的制造领域中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独特的导电性 ( 约 1/ 3 数量的单层碳纳米管可看成这种一维金属;另一类为半导体 2/ 3 数量的碳管则可看成一维半导体 ) 使碳纳米管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导线材。也可用于电池电极和半导体器件。此外,碳纳米管是很好的储氢材料,可用作氢燃料汽车的燃料“储存箱”。 1)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1 ) 导电塑料 ( 聚脂 ) 。将碳纳米管均匀地扩散到塑料中 , 可获得强度更高并具有导电性能的塑料。可用于静电喷涂和静电消除材料 , 目前高档汽车的塑料零件由于采用了这种材料 , 可用普通塑料取代原用的工程塑料 , 简化制造工艺 , 降低了成本 , 并获得形状更复杂、强度更高、表面更美观的塑料零部件。是静电喷涂塑料 ( 聚脂 ) 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 不会象绝缘塑料产生静电堆积 , 因此是用于静电消除、晶片加工、磁盘制造及洁净空间等领域的理想材料。碳纳米管还有静电屏蔽功能 , 由于电子设备外壳可消除外部静电对设备的干扰 , 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 2 ) 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及隐形材料。由于特殊的结构和介电性质 , 碳纳米管表现出较强的宽带微波吸收性能 , 它同时还具有重量轻、导电性可调变、高温抗氧化性能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 , 是一种有前途的理想的微波吸收剂 , 可用于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或暗室吸波材料。碳纳米管将用于制造具有电磁干扰屏蔽功能及吸收电磁波功能的隐形材料。碳纳米管对红外和电磁波有隐身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 一方面纳米微粒尺寸远小于红外及雷达波波长 , 因此纳米微粒材料对这种波的透过率比常规材料要强得多 , 这就大大减少波的反射率 , 使得红外探测器和雷达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变得很微弱 , 从而达到隐身的作用 ; 另一方面 , 纳米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积比常规粗粉大 3 ~ 4 个数量级 , 对红外光和电磁波的吸收率也比常规材料大得多 , 这就使得红外探测器及雷达得到的反射信号强度大大降低 , 因此很难发现被探测目标 , 起到了隐身作用。由于发射到该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被吸收 , 不产生反射 , 因此而达到隐形效果。 2) 储氢材料 碳纳米管的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具有的孔隙结构可吸附大量的氢气, 因此碳纳米管作为储氢材料已作为了研究的焦点。 顾冲等 经过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氢气的计算机模拟论证了碳纳米管储氢的可能性。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碳纳米管用作燃料电池储氢材料 。 沈阳金属研究所曾报道 单壁碳纳米管能在室温中等压力下贮藏 4. 2 %( 质量分数 ) 的氢气, 在常温常压下能释放出 80 % ;要释放出其余的 H2 需要加热。朱宏伟等 指出使用浓硝酸和 NaOH 溶液处理碳纳米管表面可提高储氢率。 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高储氢性能的最优化结构和最佳的工艺条件。 碳纳米管经过处理后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 , 理论上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能力在 10 % 以上 , 目前中国科学家制备的碳纳米管储氢材料的储氢能力达到 4 % 以上 , 至少是稀土的两倍。根据实验结果推测 , 室温常压下 , 约 2/ 3 的氢能从这些可被多次利用的纳米材料中释放。储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可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 Dillon A. C. 等 的实验表明用 SWNT 作储氢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氢吸收量每 kg 纳米碳管可吸收 1515kg 氢气。清华大学碳纳米材料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一种经处理后表现出显著储氢性能的碳纳米管,它有望成为新的清洁能源 -- 氢能电池的制造材料。 研究小组的科技人员对定向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储氢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种碳纳米管具有许多全新的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尤其是将它混以铜粉后表现出的显著的储氢性能。课题小组将碳纳米管制成电极,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 , 混铜粉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电极的储氢量是石墨电极的 10 倍 , 是非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电极的 13 倍 , 比电容量高达 1625mAh/g, 对应储氢量为 5.7wt % ( 质量分数 ), 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氢性能。根据美国能源部 (DOE) 对车用储氢技术制订的标准,该研究小组这次发表的实验结果,已经接近其对储氢材料的重量和储氢密度的要求。 该项技术可以应用在燃料电池的制造中,起到持续稳定的氢源的作用。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学反应连续把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EMFC) 以纯氢为燃料,具有工作温度低、输出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零排放”的优点,特别适合交通运输工具使用。 3) 超级电容器 碳纳米管用作电双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电双层电容器即可用作电容器也可作为一种能量存储装置。超级电容器可大电流充放电,几乎没有充放电过电压,循环寿命可达上万次,工作温度范围很宽。电双层电容在声频 - 视频设备、调谐器、电话机和传真机等通讯设备及各种家用电器中可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要求材料结晶度高、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微孔大小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目前一般用多孔炭作电极材料,不但微孔分布宽 ( 对存储能量有贡献的孔不到 30%) ,而且结晶度低、导电性差、导致容量小。没有合适的材料是限制电双层电容在更广阔范围内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导电性好,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电双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并能在与电解质的交界面形成双电层,从而聚集大量电荷,功率密度可达 8000W/kg 。其在不同频率下测得的电容容量分别为 102F/g(1 Hz ) 和 49F/g(100Hz) 。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是已知的最大容量的电容器,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4) 锂离子电池 碳纳米管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纳米管的层间距为 0. 34nm , 略大于石墨的层间 距 0. 335nm , 这有利于 Li + 的嵌入与迁出 , 它特殊的圆筒状构型不仅可使 Li + 从外壁和内壁两方面嵌入 , 又可防止因溶剂化 Li + 嵌入引起的石墨层剥离而造成负极材料的损坏。碳纳米管掺杂石墨时可提高石墨负极的导电性 , 消除极化。实验表明 , 用碳纳米管作为添加剂或单独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均可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嵌 Li + 容量和稳定性。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 , 结晶度高 , 导电性好 , 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 , 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加入碳纳米管 , 也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储氢能力 , 从而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根据实验 , 多壁碳纳米管锂电池放电能力达到 385mAh/ g , 单壁管则高达 640mAh/ g , 而石墨的理论放电极限为 372mAh/ g 。 浙江大学物理系 Wang C. S. 等人用纳米碳管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其电池容量超过石墨嵌锂化合物理论容量一倍以上。另外还可作在污水处理时的高效吸附净化剂、分离不同离子的吸附剂等。由于纳米碳管特别是 SWNT 具有极小的直径 , 可用作气体凝固吸附材料。 5) 场发射管 ( 平板显示器 ) 在硅片上镀上催化剂 , 在特定条件下使碳纳米管在硅片上垂直生长 , 形成阵列式结构 , 用于制造超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 , 清晰度可达数万线。同时也可使碳纳米管在镍、玻璃、钛、铬、石墨、钨等材料上形成阵列式结构 , 制造各种用途的场发射管。 6) 传感器 用碳纳米管去修饰电极,可以提高对 H +等的选择性,从而制成电化学传感器。利用碳纳米管对气体吸附的选择性和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可以做成气体传感器。不同温度下吸附微量氧气可以改变碳纳米管的导电性,甚至在金属和半导体之间转换。在碳纳米管内局部填充碱金属可以形成 p - n 结。在碳纳米管内填充光敏、湿敏、压敏等材料,可以制成纳米级的各种功能传感器。纳米管传感器将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7 )信息存储 由于碳纳米管作为信息写入及读出探头 , 其信息写入及读出点可达 1. 3nm( 当存储信号的斑点为 10nm 时 , 其存储密度为 1012bits/ cm2 , 称其为超高密度 , 比目前市场上的商品高 4 个量级 ) , 从而实现信息的超高密度存储 , 该技术将会给信息存储技术带来革命性变革。 此外 , 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制造催化剂和吸附剂、纳米装置 ( 纳米机器人 ) 、原子探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散热衬托材料、计算机芯片导热板、一维导线、纳米同轴电缆、分子晶体管、电子开关、美容材料、防弹背心、抗震建筑等。 5. 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 1) 石墨电弧法 是最早的、最典型的碳纳米管合成方法。 基本原理: 电弧室充惰性气体保护,两石墨棒电极靠近,拉起电弧,再拉开,以保持电弧稳定。放电过程中阳极温度相对阴极较高,所以阳极石墨棒不断被消耗,同时在石墨阴极上沉积出含有碳纳米管的产物。 影响因素: 载气类型、气压、电弧的电压、电流、电极间距等。 理想的工艺条件: 氦气为载气,气压 60 — 50Pa ,电流 60A ~ 100A ,电压 19V ~ 25 V ,电极间距 1 mm ~ 4mm ,产率 50 %。在石墨棒中掺杂金属 Fe 、 Co 、 Ni 催化剂,改善碳纳米管产量和质量。 Iijima 等生产出了半径约 1 nm 的单层碳管。 优 点: 4 000K 的高温碳纳米管最大程度地石墨化,管缺陷少,比较能反映碳纳米管的真正性能。 缺 点: 电弧放电剧烈,难以控制进程和产物,合成物中有碳纳米颗粒、无定形炭或石墨碎片等杂质,碳管和杂质融合在一起,很难分离。 2) 浮动催化法(即碳氢化合物催化分解法,又称 CVD 法) 是目前使用最多和最有希望实现批量生产的工艺之一。 基本原理: 将有机气体 ( 如乙炔、乙烯等 ) 混以一定比例的氮气作为压制气体,通入事先除去氧的石英管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在催化剂表面裂解形成碳源,碳源通过催化剂扩散,在催化剂后表面长出碳纳米管,同时推着小的催化剂颗粒前移。直到催化剂颗粒全部被石墨层包覆,碳纳米管生长结束。 影响因素: 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温度、时间,气流量等。碳纳米管的直径的大小依赖于催化剂颗粒的直径。 实验理想参数: 温度为 650 ℃~ 700 ℃,气体流量= 10ml / min 、 N2 = 600ml / min ,反应时间 60min ~ 70min ,产率高达 90 % 以上。 优点: 有反应过程易于控制,设备简单,原料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产率高等优点。 缺点: 反应温度低,碳纳米管层数多,石墨化程度较差,存在较多的结晶缺陷,对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会有不良的影响。 3) 激光蒸汽法 在氩气气流中,用双脉冲激光蒸发含有 Fe / Ni( 或 Co / Ni) 的碳靶方法制备出直径分布 范围在 0.81 — 1.51nm 的单壁碳纳米管。该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达 70~90 %,基本不需要 纯化,但其设备复杂、能耗大、投资成本高。 6. 展望 碳纳米管是纳米材料中开发价值最高的纳米材料之一 , 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优于铜 , 仅次于超导体 , 导热性能优于金刚石 , 并是已知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最高的材料。自从 1991 年发现以来 , 经过各国科学家近 10 年的研究 ,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预见随着研究领域新的发现 , 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 , 其酝藏的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将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充分体现出来。 用碳纳米管制成的薄膜材料将会对充电电池及燃料电池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由于用碳纳米管制造的分子晶体管的出现 , 在未来数 10 年内 , 现在的以硅基材料为基础的微电子产品 , 有可能被以碳基材料为基础的具有功能更大、能耗更少的微电子产品所取代。碳纳米管读写探头和纳米信息存储薄膜一起 , 可将信息存储密度提高到十的十三次方~十的十四次方 Bits/ 平方厘米 , 从而为个人信息系统的出现奠定基础。 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 可以相信在未来十年内 , 随着碳纳米管应用技术及产品的 开发 , 碳纳米管将会对众多领域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 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7 . 参考文献 1Kroto H. W. et al. , Nature, 1985; 318: 162 2Iijima S. N ature. 1991; 354: 56 3 韩峰等,新型材料——碳纳米管,江苏化工, 2001, Vol.29, No.4, 35-37. 4 朴玲钰 , 李永丹 . 纳米碳管的研究进展 . 化工进展 ,2001 ,20(11) :18 - 22. 5 张立德 , 牟季美 .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1. 2. 6 Salvetat J P ,Andrew G,Driggs D ,et al . Elastic and Shear Moduli of Single2walled Carbon Nanotube Ropes. Phys . Rev. Lett . ,1999 ,82 :944 7 Wang Z L ,Poncharal P ,De Heer WA.Measuring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Carbon Nanotubes by In Situ TEM. J . Phys . Chem. Solids ,2000 ,61 :1025 8 Xie S ,Li W,Pen Z ,Cheng B ,Sun L.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n Carbon Nanotube. J . Phys . Chem. Solids ,2000 ,61 :1153 9 Dresselhaus M , Dresselhaus G , Eklund P , et al 。 Carbon Nanotubes. Phys . World ,1998 ,33 10 Kurti J ,Kresse G,Kuzmany H. First2principles Calculation of the Radial BreathingMode of Single2wall Carbon Nanotubes. Phys . Rev. B ,1998 ,58(14) : 8869 11 Rao A M,Richter E ,Bandow S ,et al . Diameter2selective Raman Scattering from Vibrational Models in Carbon Nanotubes. Science ,1997 ,275 :187 12 Mintmire J W,Dunlap B I ,White C T. Are Fullerene Tubules Metallic Phys . Rev. Lett . ,1992 ,68 :631 13 Hamada N ,Sawada S ,Oshiyama A. New One2dimensional Conductor Graphitic Microtubules. Phys . Rev. Lett . ,1992 ,68 :1579 14 Rinzler A G. Science , 1995 ;269 :1550 15 Pilip Ball 著 . 徐俊培译 . 世界科学 , 1997 ; (3) :17 16 顾冲, 高光华, 于养信, 毛宗强。 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氢气的计算机模拟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 22(6) : 958 – 961 。 17 张鸿斌,林国栋,蔡启瑞。 碳纳米管的催化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 。 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1(2) : 387-397 。 18 沈阳金属所发现可在室温下贮藏 H2 的碳纳米管 。 现代化工, 2000 20(3) : 56 。 19 朱宏伟,徐才录,陈桉等。碳纳米管表面处理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碳素技术, 2000 , 109(4) : 12 – 13 , 20 。 20 Dillon A. C. , Jones K. M. , Bekedahl T. A. , Klang C. H. , Bethune D. S. HebenM. J. , Nature 1997; 386: 377 21 吴国涛 , 王春生 , 齐仲甫 , 李文铸 , 第九届全国电化学会议 以上材料由物理系 01 级黄勇收集,整理成文。
个人分类: 材料、专业|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新规:申请毕业博士论文须经专家匿名评审
jysjkx 2013-3-17 18: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714.shtm 北京师范大学日前发布新规定:今年申请毕业的博士论文都须经过“网上盲审平台”进行专家匿名评审。这一规定旨在进一步提升博士培养质量。 所谓“盲审”即匿名评审,也就是评审专家和论文作者及导师双方之间相互隐匿姓名。评审专家将对论文进行评估,决定其是否符合博士学位要求。 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学位处处长张志斌说:“北师大的博士论文‘抽检’制度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覆盖全部论文的匿名评审是第一次。” 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据南开大学培养办公室主任王成辉介绍,目前南开大学也在和教育部就网上盲审平台进行协商,今年或者明年将可能使用该平台并扩大检查范围。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说:“以前都是学校自己找校外专家抽检论文,被抽到的概率相对较低。今年突然都要网上评审,挺担心自己的论文被否定。” “北师大今年上半年应毕业博士有800多人,但听到全部论文都要网上盲审之后,实际申请毕业的只有600多人,而这其中还有300多人是往届延迟毕业的学生。”张志斌,网上全面盲审使近一半的应届毕业生主动承认自己的论文水平不够而选择延期毕业。 据了解,答辩前的“匿名评审”旨在防止导师因同情、照顾等原因降低标准,让学术水平不足的学生参加毕业答辩。“网上盲审平台”的使用有助减少博士学位掺水的现象,提升博士论文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通过这种全面的匿名评审制度,使导师和博士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工作,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张志斌说。
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的傻丫头们
dongzg101 2013-2-22 05:08
妈的,到了遗传所,啥也没干,在玉泉路天天踢足球,到了遗传所,假装不认识,宿舍放本金庸小说。就广东的小矮个聪明,不知道哪个所的,退学太快了吧,开个公司帮研究生提纯,卖试剂给那些偷懒的学生,直接帮他们测序了,找个好几个导师去面试申请打工!都是搞隧道的。有打错紫了。玉泉路 追家杨老师的学生是有好处了,在她们宿舍打牌。不过也是个傻丫头!都有用她的生日做银行密码!2500块定期,哎,还没把师兄踢掉!最后被人家做掉。一定要放火防盗防师兄,哟噢噢噢噢偶偶被,又被师兄偷袭得手。没有去老师家吃饭介绍的对象都不算!进去后啥也没干,去家杨老师实验室直接拿走三本Science 往和我合作的同学实验室抽屉一仍,谁也找不到!都不会在玉泉路去看杂志!早就看过了,一般我只看 物理和建筑,生物根本不看!。。。。。。 电脑他们白天用,我是夜猫子,买吃的都是大家一起去买......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2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师大教师开学周冷清清
热度 1 黄安年 2013-2-21 15:37
北师大教师开学周冷清清
北师大教师开学周冷清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2 月 21 日 发布 今天到学校办事 , 看到还是一片冷清景象 , 好像还在放长假期间。 到了院里要了一份北京师范大学 2012-1013 学年第二学期校历,上面说 2 月 18 日 是全体教师开学日, 2 月 18 日 至 24 日为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周, 2 月 24 日 为全体学生注册日。看来学校开始热闹的日子在 23-24 日,照片 8 张是空荡的校园一景色,另一张是校历。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4) ── 杂七杂八
热度 3 jiangxun 2013-1-18 09:27
作者:蒋迅 印象北师大2012写完了。最后还有一些零碎想法要说说。都是我在校园里看到的和有话要说的。 中国的单位喜欢挂牌子,瞧这座楼里有多少单位。 北师大的生命科学学院在我上学那会儿就是一个生物系,就在数学楼里占了一个角落。那时数学楼 一楼大厅里摆满了标本,象个动物园。后来建了生物楼,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五年前我会母校时还去看过一些标本。不知道现在怎么能分出这么多机构来。前两 行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国家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国家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人事部生物 学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即使有这么多的机构,有必要都展览出来吗? 收发室 找这个收发室让我费了一番波折。那天有人给我寄了包裹。收发室的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取,并告诉 我在学2楼。师大的学生宿舍楼早就排了号的,但我没有想到又重新排了号,而且把系面新建的三座楼称为了学1楼、学2楼和学2楼。而且我到处在路上问路,竟 然没有问到一个知道的。难道这些人都不是师大的人?更奇怪的是,师大到处是学校的平面图,但上面并不标明哪座楼是学2楼。这样的图有什么用?最后只好打电 话给一位老师才问出了明确地址。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我在学校那会儿,学校还是实行分配制。所以没有这样一个就业指导中心。触景生情,想起很多同 学毕业分配的事情。记得那年上海的名额比要回上海的人少一个,也就是说有一位上海人不能回去。大老实人小许就成了那个“倒酶”的人。结果,人家上海人就是 棒,在杭州也闯出一片大好天地来。有一位安徽的同学小高自从离校后就跟全班同学失去了联系。不过在前不久的毕业30年团聚时,大家居然把他找到了。还有分 配到浙江一个化工厂的小贾,他本来是可以出国去日本的,但在临走前名额被人顶掉了,一气之下也不联系了。这次大家也把他找到了。小袁是分配到江苏的,但这 个永远不能安静的人能量十足,早就自己跑到上海做股票去了。我去上海时,他还带我去了大世界。这样的故事很多,回忆起来也很有意思。就业指导很重要,但我 感觉更重要的是在学校上学期间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老师在安排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就不展开了。 教7楼北的假山池塘里有鱼了。 这个水池在文革后的风景点里也算是老资格了。自从有了教七楼和电子楼后,就有了这个环抱假山 的水池。但印象中里面从来没有过鱼。希望以后再回去能看到那里的鱼儿都长大了。其实说起北师大的校园,最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水。无水则无灵气。就没有北大清 华的那种气派。这一点即使年来都没有改变过。现在地皮越来越不够用。这个遗憾也只能继续下去。 化石的遭遇 原来的北师大地理系也是分成了好几个独立的体系。这里是“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大楼。我们 以前就把它叫“地理楼”。从楼前看感觉还是挺好的。没想到一进大门竟然是这样一种景色。倾斜的学生工作展示栏与一门之隔的那些闪亮发光的牌子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如果有人冲着楼外的牌子而步入大楼,会是多么失望啊。我就不明白,这里的主人不懂这个道理吗?还有地上的化石。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科研用品。运送到 这里一定很不容易。都到了目的地了,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境地? 还是“地理楼”,不知是否是暂时的。 还是“地理楼”,不知是否是暂时的。我看了一下,纸盒子里都是标本。我猜这些东西或者不值钱,或者是校友赠送的。我喜欢收集标本,有很多矿石的标本。在美国,买一小块矿石标本至少要50美分。这样大的标本肯定是无价之宝了。以前我念书时与地理系的 邱维理 教授住对门。他还送给我一个化石呢。如果他现在看到我的这篇文字,我想对他说:“小邱,谢谢你!”我还再多问一句,看到这些随地乱放的石头,是否会想还不如当初该送我一个更大的呢? 这样的晾衣架会有人用吗? 这是在一座家属楼前的晾衣架。我相信这是北师大工会做的一件好事。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能源。但难的是把好事坚持下去。这个晾衣架上油漆都已经剥落,露出的是一个生锈的铁棍。试想一下,有谁会用它来凉衣服呢? 原来在教三楼的鲁迅被孔子赶走了。 据 北师大新闻网 : “师大的鲁迅像是与别处不同的。这座位于西西楼东南侧,由77级78级同学重修的塑像,淡化了根根直立的头发,也淡化了浓墨写就般隶体‘一’字式胡须,洁 白浑厚的大理石,带凿痕的边缘,如波浪翻滚,衬托出先生慈祥的面容,一种别样的醇朴温和。”不过,它原来在教三楼前的。现在它已经被挪到了男生宿舍楼中间 的空地上。在原来的地方换成了孔子的塑像。所以我说“鲁迅被孔子赶走”实不为过。“教三楼”现在是北师大出版集团所在地。北边一座是“教四楼”(又叫“文 史楼”),南边一座是“接邺楼”。 出版社已经升级为出版集团了。 “北师大出版社”是文革后才建立起来的。上面说了,这里是原来的“教三楼”。后来“北师大出版社”改为“北师大出版集团”。 校报免费阅读 我听说党报都是免费的,或者公费订阅的。校报当然也是免费的。其实美国的校报也都是免费的。 有些学生喜欢干这个,只要学校提供一些经费就能办起来。但美国的校报是学生们独立办的,校方不能干涉。而北师大的校报则是校党委的宣传报。我不知道会有多 少人去读。现在大家都上网了,又有免费报纸。不如拆掉读报栏。 限速15公里/小时,教学区不许鸣喇叭 学校里有了交通管制牌。这是一大进步。北师大在文革前曾经计划把新街口那边的电车引进来,没 能实现。不然的话,这个校园就会象国外的大学了,公交车一直开到学校内。好像在国内还没有。估计这个想法是不会实现了,道路宽度也不够。但能把交通法规引 入进来,依法办事(至少愿望如此)也是好的。 荟园 “荟园”是工会所在地,所以这个名字起得很好。事实上,这个建筑在文革前就是工会所在地。文革期间倒是一直空着。“荟园”的西边是绿园,东边是审计部门。这里原来是一片玫瑰园。也是武斗期间的一个战场之一。 日晷 这个太阳表(日晷)是北师大物理系56届毕业生建的。那个时候北师大还没有天文系。文革期间 被毁。文革后天文系83届毕业生重建。原来建在数学楼和物理楼正中间的位置上。不知道为什么象东移动了一个位置,而且上面竟然写着:“母校百年纪念”和 “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好像是百年校庆时送的礼物似的。 校医院 校医院看上去变化不大,但多了一座楼。直到我生了一场大病后才知道,原来值班室已经不看头疼 脑热这类的病了。我上学那会儿,值班室都有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如果同学发烧了或受了外伤,都是到校医院去。但是现在不管发烧这类的病了,说是可以自己去 对面的262医院或北医三院。我估计他们还能做个上个红药水之类的事情。那天很不舒服,也没多问。原来的护士中有一位叫冯迅的,跟我同名。所以她刚一分配 到校医院时我们就认识了。五年前我还专门去看她。记得当时谈到了中东的战事。她不客气地打断了我的话,说她是一位穆斯林,穆斯林多数是好的。其实我很同 意。这次发现她已经退休了。 黄安年先生些了一篇“ 北师大半日行 ”,其中也谈到了这个校医院。从本文得知,赵树荇曾经担任过50年代党委书记刘墉如的秘书。黄先生还提到:“童庆炳近来因莫言获诺奖一事,使他分心不少”,但我记得陈安说过:“ 莫言讲演里没提他的导师童庆炳先生,我好像理解童教授为何低调了 ”。这些是题外话。 下面是两张老师锻炼身体的照片。我感觉,学校给老师的生活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退休教师真的 是老有所养,可以安度晚年了。这些年教师福利一直比较好,逢年过节的,各个学院都会给老师发东西,还组织出去旅游。这些老师毕竟是受了多年的苦了。有的人 在文革中家破人亡。平时可能会有人有些牢骚。现在给他们都提高了待遇。该知足了吧? 在家属区晨练的老师们。 在主楼前晨练的老师们。 最后上两张垃圾的照片。其实我看到的还要多,但不好意思都放上来。这些垃圾都是装修时的废 物。都堆在那里没人管,清扫垃圾的工人也不管。我倒是觉得不能怨工人,因为一夜之间就可以冒出一座小山似的垃圾堆来,让人家怎么清理?可是学校不该不管 呀?其中有一堆垃圾更是岂有此理:它就在一个“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公示牌”的下面。那牌子上还有垃圾负责人的名字。好像是故意宣战似的。而学校则是高挂避战 牌。只当没看见。 美国也有装修和大体积垃圾的问题。如果是公寓,人们往往是送到公寓的垃圾箱里,尽管这样做严 格说是不允许的,但公寓的负责人抓不住,而且清洁公司很快就拉走了。但如果是自己有房子,就需要自己想办法处理了。加州是一年允许里申请仍两次东西,要申 请,而且要严格按政府的规定的尺寸。在规定的那一天放到路边。如果太多了,你就要自行处理。开个小卡车拉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去,交40美元才能倒掉。 永久的垃圾一角 永久的垃圾与垃圾共存 我觉得中国评先进集体,要把环境评分加进去。象这种垃圾,不能给先进。 我的文章写完了。总的看起来好像是意识流。好像以前还没有这样写过什么。可能有些校友会问,那学术方面呢?怎么一点没写。是的,我故意省略了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因为我这次没有进行任何学术交流。肖陆江老师有一个系列“ 2012 回国散记 ”,我想更适合这些同学们的口味。 下次回去还不知道会是哪一年。希望北师大能再让我写出一个系列来。 附:北师大的乌鸦真厉害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杂谈|3644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3) ── 心中永远的数学楼
热度 3 jiangxun 2013-1-17 07:18
作者:蒋迅 本来早就写过 北师大数学楼 了,而且它已经不再跟数学有认何关联。但多年的感情并没有被时间冲淡。这次回去,我自然而然地也拍了一些数学楼的照片。 数学楼不再是数学楼 数学楼是谢宇老师安息的地方 (关于谢宇老师,请阅读:“ 介绍两个由数学家建立的教育基金会(上:谢宇教育基金) ”) 古色古香的窗子 气派的楼梯 数学楼前面 陈垣老校长来此陪伴数学楼 原数学楼侧门之一 原数学楼后门 数学楼后门外的一片树林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4) ── 杂七杂八
个人分类: 杂谈|5059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2) ── 商业服务
热度 1 jiangxun 2013-1-16 09:00
作者:蒋迅 老的北师大其实没有太多的商业服务。有一个服务楼。北师大以前的商业服务都集中在服务楼里。 一楼有一个小百货商店、一个理发店和一个新华书店。二楼以上是招待所。另外还有一个洗澡堂,在女生宿舍的北边,服务楼的西南边。后来洗澡堂拆了重建,但往 南移动了一点,变成了一个小二楼。条件好多了。 还有一个“学联社”,在校园的东边。“学联社”是老北师大的老师们集资建的,在校园门外,所以专门有一个小门。从实验小学北门向东就是这个门的“遗址”。“学联社”盈利后把老师们的投资都还给老师了。 其实北师大东边一片土地在新街口外大街以西部分都是北师大的。但那里原来被种了庄稼,在“农 业学大寨”的口号中,北师大输掉了这片土地。有人说,北师大的地盘上南到太平湖,北到北太平庄。也就是说是从新街口外豁口到三环路。但当时学校北移时没有 及时圈地,所以都丢了。这就跟国土一样,你不上心,别人拿去了,就丢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 北师大以前的学生食堂就是三个:北饭厅、东饭厅和西饭厅。开始时还是发餐票。每顿饭拿上一张 餐票,到学校打饭。如果哪天不去打饭,那天的餐票就过期作废了。食堂的饭菜很普通。印象最好的是回锅肉,见的最多的是炒大白菜。主食有馒头、米饭和窝头。 窝头不限量。有些同学吃餐票里的饭不够,就只好吃窝头。有一个玩笑说,那包子是你第一口见不着肉,第二口又吃过头了。到我上研的时候,学校说要让同学们加 强伙食,开了一个乐群。那时乐群一下子火了。不过,能买到的也就是馄饨之类。食堂也不再发餐票了,而是饭票。饭票和餐票的区别是,饭票是钱,同学们可以自 己决定花多少钱,吃什么样的饭菜。反正伙食是在好转。 现在的北师大里餐馆有好多。我在前一篇里已经说过了。北师大的商业服务点比以前多了一些,但环境条件没有任何改进。想到这里,我觉得牛登科老师说的把员工食堂平掉盖个二层商业楼的想法还不错。 洗衣部 励耘超市 复印打字 励耘主食小吃 物业 绿色蔬菜产地直销店 创意美发 天久养生馆 这是一个小百货,不知名字怎么没有了。 杰艺图片社 打印复印 水房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3) ── 心中永远的数学楼
个人分类: 杂谈|3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1) ── 食在校园
热度 7 jiangxun 2013-1-15 05:01
作者:蒋迅 我这次在北师大没有做什么报告,也真的没有可讲的题目。所以也就没有跟老师们在一起吃饭。当年教过我的老师都退休了,新来的老师我都不认识。虽然认识数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但去了两次他都在开会,也就罢了。唯一请我吃了一次饭的是我的导师王昆扬和张英伯两位教授。王老师虽然一再问我是否想讲点什么,但他知道我是没的可讲的。 我比较多的是在员工食堂和实习餐厅这两处吃便餐。所以观察的相对仔细一些。牛登科老师发过一篇牢骚话:“ 北师大员工食堂:站著吃饭快 ”。他说员工食堂的拥挤是北师大多年来老大难的问题了。其实我的感觉比五年前还是好多了。 在员工食堂最大的体会是插队 (加塞儿) 的现象少了。五年前我看到很多人加塞儿,他们穿得都很得体,年轻的姑娘长得也很漂亮,恐怕也是大学老师了,怎么就不知道排队呢?这次我好像没有看到加塞儿的人。 牛老师最大的感触是不得不“站著吃饭”。这一点我没有体会到,因为我是一个闲人,可以回避入餐的高峰期。看了他的博文后才知道,有消息说,学校要拆掉仅有一层的员工食堂,改盖多层的食堂。结束遭到一些退休老教师的反对,理由是:员工食堂(又名教工之家)是老北师大唯一的记忆了。 在牛老师那里的留言也很有意思。 翟远征 老 师说:“北师大地处黄金地段,更重要的是校园早已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校园里面,尤其是北面,大量的烂楼、破楼、荒地,这简直是暴殄天物!教工食堂、实习餐厅、专家餐厅、财务处、后勤处、财经处,居然都还是平房,简直令人发指!我曾经还说,谁要承诺把北面成片的“贫民窟”给好好改造了,我就选ta当校长。可惜我没这个选举权。”对翟的看法我深有同感。我马上会发照片,印证翟老师所说。 校友 廖晓琳 说:“就方便学生而言,是应该拆。以前北科大有好多平房食堂,都拆了建了四层的高楼食堂,的确方便了些。不过师大可以考虑把学五(两层)和风味食堂(一层)改建成高楼食堂。。。这样应该两全其美了。” 校友“xxhong”写到:“师大最有特色的食堂,就是专家餐厅!只允许副教授级或副处级以上的去吃饭,讲师、学生一律拦在门外!等级好森严!中级和中级以下职称的(多是青年老师)就这么低下?一个师范类院校,自己对教师都不尊重,何谈获得社会的尊重?”原来还有这样一处餐厅?也许这样可以激发青年教师们当官当正教授的欲望吧。反正我是没戏了。 校友“zgcc99”建议牛老师给董校长写个报告。我觉得可取。记得五年前我还见过董老师一面,我也应该把我的这个系列提供给他,希望他能有些关注。 原来的三个学生食堂及乐群餐厅都为“邱季瑞体育馆”而牺牲了。校友 lbxg 在 前面一篇 里 留言说“对这个体育馆一点感情都没有,因为没有交集,相反倒是异常怀念这个体育馆身底下的学三、学四食堂,那个打饭的小师傅腼腆的脸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还 有学三学四中间的小商店,我们都叫它小黑店,还有小邮局,最怀念的是科文厅和科文厅前的一小块儿空地儿,曾经在那里打羽毛球,每次回去都是感慨万千。”, 代表了一批人的想法。一起牺牲的还有服务楼。学生食堂和乐群都南移了,倒是也都方便。这次回国没有进那些餐厅,所以没有过多的印象。看到有那么多的快餐、 小吃店,我觉得现在学生的饮食应该比我们上学那会儿好多了。 北师大周围的餐馆及小摊位也很多。我这里只上传了一个麦当劳和一个御马墩的照片。它们都在北师大东大门的南边一点的地方。御马墩里的条件很不错,五年前我们在这里吃过几次。据说现在对公费报销管的严了,不知对它有没有影响。这家麦当劳我没有去过。五年前的麦当劳、必胜客这类美国快餐店都算比较高档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记得有人告诉我,如果承包一个麦当劳店,一年就可以把投资全部收回。中国的饮食业很有利可图。 出北小门有一个东北餐馆,还挺好的。我五年前去吃过。在三环路上有一家火锅店很不错,我是这次去的。 员工食堂内景 员工食堂里的校园卡充值机 空调和洗手池 员工食堂外景 新乐群 穆斯林餐厅 师逸苑西饼屋 快餐 快餐 实习餐厅 御马墩餐厅 麦当劳 励耘主食小吃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2) ── 商业服务
个人分类: 杂谈|5502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三一八·刘和珍·段祺瑞
热度 5 jiangxun 2013-1-14 01:56
作者:蒋迅 北京师大的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在北京师大的校园里有一个三·一八殉难烈士纪念碑,它安静地坐落于西南楼和西北楼之间的绿树丛中。在这个校园经历了建筑物的极度扩展后的今天,烈士们能有这样一块安息之地真的是很幸运了。我们后人也可以到这里来平静地思索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纪念碑1985年3月建成,碑座正面镌刻著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写的“碧血丹心”四个字,还刻有三位烈士的生平。碑文叙述了建碑缘起。纪念碑呈古埃及常见的方尖碑 (Obelisk) 的形状,形状狭长,碑体四方,顶部呈金字塔状。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也是采用了这种形状。在现代世界上,这种纪念碑得到了许多建筑师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大陆似乎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对这个设计非常欣赏。 这个纪念碑上刻有三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刘和珍、女师大预科学生 杨德群 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 范士融 。还有一位校友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张静淑。她冒死救助刘和珍中了四弹。 2012年我回到北京师大校园时,意外发现又多了一个“刘和珍烈士纪念碑”。这是一个汉白玉浮雕,已经中枪的刘和珍静静地躺在那里,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三一八事件就发生在今天,而刘和珍是我们的同学。这块汉白玉纪念碑由一个绛红色的石块托起,上面有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中的两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个纪念碑的四周还散落著三块小的汉白玉,上面继续著鲁迅的声音:“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我注意到一段“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是重复的,可能是雕塑者出于某种考虑。 北京师大的刘和珍烈士纪念碑 关于刘和珍,有专门一块汉白玉记述:“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1923年至1926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沽口和反对列强的‘最后通牒’,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参与情愿示威活动。段祺瑞执政府公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制造‘三一八惨案’,刘和珍遇害。鲁迅先生为其撰文《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烈士纪念碑被一片绿树竹林包围,那里的绿草特别茂盛,郁郁葱葱。只是有些过于隐蔽。我不知道同学们每天路过是否能看到它。我Google了一下,居然没有找到一点信息。有点遗憾,因为如果同学们都来去匆匆,那就失去了教育意义。我认为,北师大的同学们,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北师大的 校史 里有一段介绍。我感觉还有些欠缺。那么是谁发动了这次学生爱国运动?惨案为什么会发生?刘和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中了枪的? 据维基百科的介绍,“ 三一八惨案 ”( March 18 Massacre ) 是发生在1926年北洋政府以武力镇压群众运动的一场惨案,是国共两党最早联合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军阀斗争。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七国公使,于16日以公使团名义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段祺瑞北洋政府。1926年年3月16日,北洋政府外务部接到列强外交团之“最后通牒”后,经紧急磋商即于当日午夜答复,称“最后通牒”的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 因为按《辛丑条约》,只有大沽口至北京一线的炮台应予以一律削平,却并没有相关条文对水道进行规定。公使团对此并未作答辩。 本来北洋政府的处理是明智的,外国公使团也没有激化事态。似乎这个事件到此也该结束了。 但国共两党看到这是一次机会。据维基百科的 介绍 ,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以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领导的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组织者随即率领群众冲击国务院,作为守门的卫兵,冯玉祥的国民军没有开门。愤怒的群众遂有团围、翻墙抓人等举动,受到卫兵阻拦,因此双方发生了口角,相持了五、六小时,人群直到很晚方才散去。当夜,总指挥向李大钊汇报群众情况,李“即表示同国民军的士兵不要搞得太僵,我们还是要争取国民军的”。上午10时,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即是“318”抗议大会,号称十万人抗议大会。广场北面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著先生的遗像和他撰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台前横幅上写著“北京各界坚决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 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李大钊、 赵世炎 、 陈乔年 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校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会决议:“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最后大会一共通过了八条决议。组织者又一次要求与会者去国务院示威。群众不愿意去,害怕被镇压。李大钊登台高呼:“大家不要害怕,他们不敢把我们怎么样!”但与会者中仅有数百众跟随前往。作为参与者的(李大钊儿子)回忆说:“由于前一天曾发生过流血事件,我们特意做了准备。每人做游行示威的小旗时,都挑选了较粗的棍子当‘旗杆’,用以自卫。”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 东长安街 、 东单 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 张自忠路 )东口,在 段祺瑞执政府 (今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出来见面。在执政府内开会的总理 贾德耀 等人知难而退,从侧门离开。而事件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墙里头最先打响了三枪。有记者披露,示威者有人执带铁钉的棍子并抢士兵的枪,《临时执政令》则称游行者“闯袭国务院,拨灌大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包括两名便衣警察、一名卫兵在内。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刘和珍 ,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北京的防卫是由冯玉祥手下五虎将之一的鹿钟麟的军队主要负责。 当年的北洋政府是军阀政权,段其瑞本人也是著名军阀,其执政时期的政治混乱颇受诟病。然而,执政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到晚期,他病痛不断,医生建议开荤以增强体质,他则以“人可死,荤绝不能开”回答,食素如故,乃至不治而死。 3月18日当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鼓动所致,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五人。朱家骅、蒋梦麟、鲁迅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 各地舆论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屠杀。3月20日,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 中国知识阶层和媒体反应强烈。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分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鲁迅先生更是激愤不已,为此而终止正常创作,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名垂青史的悼文《纪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之一。《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媒体也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三一八惨案”真相,在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103篇。 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鹿钟麟。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1926年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学生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万人公祭大会。 强大的民意压力也启动了半死的国会和司法机构。曾被讥为“花瓶”的国会破天荒地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迫使段祺瑞颁布“抚恤令”。 尽管如此,也没有最终保住民心尽失的军阀政权。1926年4月9日,鹿钟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瑞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执政府的国务院总辞职。4月17日奉军占领北京。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邵飘萍于4月26日清晨被秘密处决。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郭隆真,然后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禁书刊,搜捕反对人士。 三一八惨案究竟是谁下令开的抢,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段祺瑞,但无实据。傅斯年说是鹿钟麟,傅斯年在昆明对鹿钟麟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这段历史可能永远不能清楚了。但这里提供的也许比北师大的同学们知道的要详细一些吧。 下面的两张图片是本系列里唯一出现的转贴。 刘和珍 Source: 合肥晚报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食在校园
个人分类: 杂谈|67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王梓坤院士对可拓学的评价
anley 2013-1-13 08:50
北师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的评价,说可拓学是“前无古人, 也 无洋人,体现了作者很强的创新能力.” 摘自“庆祝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吴文俊:科学道路上没有便宜可捡’” http://www.cas60.cn/gjzgkxjsj/2000n/wwj/mtbd/200909/t20090919_2512026.html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9) ── 大门
热度 4 jiangxun 2013-1-13 04:10
作者:蒋迅 北师大有多少校门?可能住在校园里的人都不一定知道。我抽时间围着校园走了一圈,把所有的门,包括过去存在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和过去不存在现在出现的,都看了一边。 先说老的北师大校门。原来北师大有六个门:北边一个 (图7),南边两个 (图2,图5),东边三个 (图1,图3,图9)。除了东边学联社的一个小门 (图9) 以外,其它这五个门都还在,而且只有南边的一个门 (图2) 关闭了,其它四个都还开着。 东大门 (图1) 是目前最壮观的门。这个门原来是家属区的大门,俗称“老牛门”,因为一家看门的人姓牛,平时就住在门口。老牛一家早已不知去向,换上的都是穿城管制服的 人。我出入校门从来没有遇到过他们找麻烦。似乎他们只对出入的车辆感兴趣。不过我也相信他们阻挡住了小商贩到校园里,使人多少能感受到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的 气氛。这个门的公交车车站叫“铁狮子坟”,这是因为当年北师大迁到这里时,这里是一片坟地。文革期间挖防空洞,还挖出不少骷髅和坟墓。 南大门 (图2) 是以前的正门。这个大门与师大主楼遥相呼应,由草坪和青松过渡成景,可以让到校来的客人一种舒心的感觉。这在过去老主楼时现在的新主楼时都是一样。但这个 大门似乎太大了,不太好管理。所以这门关闭的念头特别多。新主楼建成后,这个大门又重新装修,但仍然没有逃脱关闭的命运,而且可能是永远关闭了。 南大门关闭之后,北师大就把东南门 (图3) 当作了正门。以前欢迎新生都是从这个门进入,彩旗一直飘到物理楼。不知道它是不是仍然作为迎新生的大门。至少公共汽车站仍是“北京师大”。不过它比“东大门”逊色多了。 原来的“南小门”(图5) 现在已经升级为南门了。旧的南小门其实只能通过一个人,是为去低能所上班的人开的。有时候上了锁,人们就只好正走南门了,幸亏那时还开那个门。 原来的“北小门”(图7) 现在基本没变,连门外的小路都没有变。北小门里侧的两边原来是两片平房:西边是老平房,东边是新平房。新平房一片比较小,所以在北小门和新平房之间还有一 个果园。据说老平房是北师大刚迁到这里时为施工工人盖的。这似乎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当我听说现在政府还必须规定要为外来打工的工人盖宿舍时很惊 讶。后来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就把两片平房都拆了,盖了楼房。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两片平房。 再来说说“学联社小门”(图9)。从这个门出去是一个商业区。我在后面还要说到它。现在这里已经完全变了,商店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住宅楼。虽然一楼是一些商业门脸,但是北师大的人已经不到这里买东西了。门都堵死了,而且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 说完了原有的门后再来说新开的门。 印象最深的是新开的西门。原来北师大的西墙与邮电学院的东墙之间是一片荒地,没有马路,没有 住家,也没有农田。现在北师大开了一个西门,邮电学院(现在叫“北京邮电大学”)开了一个东门。所以去邮电学院方便多了。而且两面墙之间开出了一条大马 路。有了这个大门,北师大在四个方向上都可以通行。感觉非常好。 在东南角新盖了一个高楼“京师大厦”。所以这里多了一个门 (图6)。严格地说,这个门不是北师大的一个门,但从这里确实可以进入到校园内。 “北师大出版集团”在装修原“教三楼”时也开出了一个门 (图8)。不过,我几次去北师大都没有看到它打开过。 可能有人奇怪我怎么把御马墩的照片也放到这里了 (图10)。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后门是进到校园里的。御马墩的选址用心良苦。既不在校园里,又与校园紧密相连。我上次回去时有老同学在这里请客,然后就是从后门回学校的。但今年没有人在这里请我吃饭。 一共写了10个门。不知道是否都包括进去了。 图1:北师大东大门 图2:原北师大南大门 图3:北师大东南门 图4:北师大“京师大厦”门 图5:原北师大南小门 图6:北师大西门 图7:北师大北小门 图8:北师大出版集团门 图9:原学联社小门 图10:御马墩餐厅 准确地说,还有两个门没有包括进来:一个是校园南边的“低能所”园区。我不知道这里现在叫什 么,但知道里面有一个加速器,给原低能核物理所使用的。另一个是在城里的“北校”。其实“北校”是在本校的南边,以所以叫“北校”是相对原来在和平门的 “南校”而言的。当然“南校”就更是在南边了。关于南校,我写过一篇有关的文章“ 1947年的一个反饥饿运动 ”。 顺便问一句,你能想象我在美国上的大学有多少大门吗?零个。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三一八·刘和珍·段祺瑞
个人分类: 杂谈|7099 次阅读|8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8) ── 附中、附小、幼儿园
热度 2 jiangxun 2013-1-12 01:20
作者:蒋迅 北师大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一个附小“ 实验小学 ”。北师大的附中比较多,分别为“ 一附中 ”、“ 二附中 ”、“ 实验中学 ”。原来的“北京46中”变成了“ 三帆中学 ”,是二附中的初中部。原“北京123中”变成了北师大 三附中 。 我这次只看到了幼儿园、附小、二附中和三附中。整个感觉就是,这些学校更象贵族学校了。由于想进入这几个贵族学校的人太多了,现在第三代家属除非在校园里 有户口,都进不去,赞助都不行。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去找一个当了其中某学校 (附属学校) 校长的老同学,却发现老同学一脸官腔;还有一位老师见到了曾经的学生、某学校 (也是附属学校) 校长,还没开口,人家校长说:“有事请到办公室谈”。第二个感觉是,校园都是森严壁垒,院墙高筑。我当然是不能迈进半步的。所以能呈献的就是这几张照片。 我突然想到这次没有去一附中和实验中学。只好下次补上。 北师大幼儿园原来有两个。文革中被合并,另一处是在科技楼北面的平房那里,但显然房子都被推 平重建了。现在这个幼儿园里只有中间的两层楼是老建筑,其它都是新盖的。由此可见人口密度的大幅度增加。幼儿园里有许多小小的游乐场,似乎整体条件很好。 实验小学能保留下那个小操场,真不错。再多的印象就是多了几座楼。还是人口压力啊。二附中原来有一个三百米跑道的操场,可惜建了大楼。先是在南边建了老师 宿舍楼,后来西边也建了楼。不知道那个跑道还剩下多少?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师大二附中 师大二附中 师大三附中 (原123中)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9) ── 大门
个人分类: 杂谈|5059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7) ── 自行车、小汽车
热度 4 jiangxun 2013-1-11 09:34
作者:蒋迅 北京市已经变成了汽车的城市,原来的自行车大国形像在北京市已经不复存在。北师大也不例外。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小汽车。不过显然学校领导在停车位置上采取了不少措施,有了地下停车场,有了不许停车的标志,路面拓宽,家属区留出了私人车的停车位。 整体感觉不象以前那么拥挤。北师大原来有一个汽车房,在研究生宿舍 (原学13楼) 的对面。是为学校领导服务的。这个汽车房消失了,估计汽车队也解散了吧。 家属区里的私家小汽车明显增多了。我无法判断是本校老师的车还是他们的儿女的车,不过我猜测 可能多半是家属的车吧。自行车被小汽车代替,似乎该走进历史的舞台。但中国人的恋旧心里仍然存在,很多旧的自行车就在停车蓬里睡起了大觉,一睡就是几十 年。倒是学生宿舍区的自行车命运好一些,比较新,摆放得也算整齐。 学生宿舍的自行车 家属区的自行车车棚 惊讶地发现校园里有了“校园巡逻车”,这跟美国的校警很像。美国的校警是警察,可以执法,不知道中国的校警算不算是警察呢?想想在中国连城管都有执法权力,校警是不是警察也就无所谓了。 教学区的一个停车场 校园巡逻车 违法停车 上面的“违法停车”很损。不干胶被贴在了车窗玻璃上,很难撕下来。我估计这里早就三令五申强 调不准停车,但总有胆大的人非要以身“试法”。于是“执法”人员就想出这个下三流的对策来。以后有车的人会越来越多,找不到停车位置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不知道校领导是否能未雨先稠。 机动车地下停车 自行车地下停车 黄安年先生在“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 ── 绿地 ”里评论说:“如果解决地下停车场的问题,才能还原先的至少是改革开放前的绿地!”,“事实上已经车满为患了。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上学和放学高峰期。”这是来自校园里的声音。我放在这里。 楼道里的自行车,应该说是地震安全的隐患。 孤独的自行车 家属楼下的私家车 最后上一张主楼前的照片。几年前我回母校就是在这里接邬子学骑自行车。我扶着他的车,跟在他 的后面来回跑了很多趟。他自己都要放弃了,说自己学不会。我鼓励他说,“其实你已经学会了,你知道吗,我已经松手了。”这是真的。我松了手,他也终于学会 了骑车。母校真是一个好地方。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8) ── 附中、附小、幼儿园
个人分类: 杂谈|4130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6) ── 宣传和广告
热度 2 jiangxun 2013-1-10 08:45
作者:蒋迅 北师大的宣传栏还是那么多,要说变化就是广告多了,大街上流行的小纸条广告也遗憾地出现了。 向雷锋同志学习 最雷人的应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个宣传栏了。 雷锋 是我年轻时的偶像。我很喜欢他那样做好事。他的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曾经深深地打动我。我也曾经发誓长大后要像他一样。但是,现在互联网上逐渐出现的争议还原了一个 真正的雷锋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的题词。当时在全国影响极大。但现在还用这种手法来搞宣传教育显得太过时了。 读报栏 员工食堂前的读报栏还在那里,而且没有什么变化。以前会有人在那里看报纸,但这次我没有看到 一个人留步。想想也是,大家都有了多种渠道获得新闻了,而且又有免费报纸 (不信的话我后面有图片为证),谁会花时间在这里看报?除非是有太多的时间要去消磨。我想,要是这里都是墙外的消息,管保会站成里三层外三层。北师大搞宣 传的人还用这种陈旧的宣传手段 (包括学雷锋),真的让人感觉是技穷了。 和谐社区有我份 文明养犬是大事 校园里的狗明显增多了。想必因为狗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文明养犬”就成了大事。我发 现,第一,北师大校园里有一些流浪狗;第二,校园里的狗大多没有系绳子;第三,所有的狗都喜欢把大便拉在人行道上,而且一些狗主人不收拾狗粪。我在美国没 有见过流浪狗。偶尔有人丢失的狗,但都有人送到宠物庇护所。美国对遛狗有一条法律,那就是必须系绳子。第三,美国的狗都喜欢把大便排泄在草丛里,而且美国 人都会随身带塑料口袋收拾狗粪。我知道有很多的家属也能做到这些,可能政府也有要求吧。我的一位朋友有两条狗,每次出去都会系上绳子,而且那两条狗曾经被 人抛弃过。它们怕了,如果不给它们系绳子,它们就紧紧地跟着主人,生怕再被抛弃。不过,这些养狗人确实还需要再努力改进吧。 “家庭拒绝邪教倡议书”,“教你八招识别邪教”,“邪教的特征是什么?” 这个我不便多写,不然会被失踪的。不过人家在海外的宣传真的是有声有色,24小时电视,大型舞蹈,各种比赛,免费报纸和网站新闻。 这是校园中心部位正在盖的一座大楼。原来这里是北师大最绿色的地方,一座下山顶着一座小亭 子,山上山下全是树。山下的大树须三人联手才能环抱,另有一个长满爬藤的藤架。可惜在文革中被毁。一句“深挖洞,广集粮”,全校师生变成了施工队、战斗 队。这里被深挖成了一个硕大的地下建筑。全是大学老师和学生们用手用小平板车一点一点挖成的。文革后曾经被改建成一个招待所。我曾经到里面去看望过进京出 差的老同学。现在看来那个地下建筑是要消失了。我不知道这里在建什么东西,倒是对围墙上的标语有些认同。 巍巍师大培育多少优秀学子 款款深情凝聚无数殷切期望 为中国而教 ( www.21tfc.org ),我在这里也为他们做个广告吧。 “我们期待着你的加入” 志愿者教师正在招募中 下面是学生们的广告,有学生社团的,也有各人的。对学生贴的东西,我不能要求过高。随便贴几张照片吧。唯一想说的是,贴广告应该有褂讪的广告板。其他地方不应该随便贴。 师兄帮帮忙!( sxbbm.com ) 西南楼外的广告牌 中南楼外的宣传画 晚会广告 竞赛广告 “非法”广告? “合法”广告? “非法”广告还不少呢 “学以载道 城信为本” 最后贴一张“校园平面图”。我觉得这个校园平面图需要改进,要有具体内容,否则基本没用。我后面会说一个我找学2楼的事,这个图上就没有。如果有人想看看美国人做的平面图的话,我以后可以提供一些。 校园平面图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7) ── 自行车、小汽车
个人分类: 杂谈|3431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5) ── 启功书法园
热度 8 jiangxun 2013-1-9 08:56
作者:蒋迅 启功先生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生留下的书法作品无数。 据说 他在文革后被平反,把自己珍藏的字画卖掉,将所得的200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北师大。还听说,有一次他要到日本访问,行前写了一些书法条幅准备送友人。结果在海关被扣下:他的字是文物,禁止出境。这是文化部的规定。 北京师大的校园里有很多 启功 先生的题字。可以说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启功书法园,好像不找他题字就上不了大雅之堂了。而启功先生又毫无架子,有求必应,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如此多的启功题字的原因吧。早就有启功爱好者发过“ 在北师大的启功题字 ”。而我则是在无意中拍下了许多照片,然后有了这个发现。所以我拍摄的角度不好,也不全。有几处题字没有他的落款,我不能确定就是他的题字。本来还看到零星的他人题字,由于这篇包含的图片太多,所以略去。虽说不能和黄老先生看到的“ 《启功遗墨展》 ”相提并论,总还算是一种眼福吧。还有一篇“ 黄金律 模糊数学 与启功书法 ”,居然把启功书法与数学联系起来了,也结绍一下。 北师大星 据 报导 ,值百年校庆之际,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批准,由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8050号的小行星日前被命名为“北师大星”,以迎接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据 百度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 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班题写的六言诗。从“入学”与“毕业”两词看,前两句更强调“学”,而“涉世”与“立身”则更强调“行”。其中心思想在强调学与行的终身实践,这从“入学”、“毕业”、“今日”、“生平”几词的连用上即可看出。 启功馔文,但可能不是他本人书写 这是启功馔文:“百年钟 日日鸣 贤才倍出振英声”。其怪的是,网上找不到任何信息。图片上有些字被挡住了。所以我不能保证这段文字是他的原话。 师垂典则 范示群伦 据 赵仁硅 , 学校曾邀请校内很多专家学者共提方案,启功先生自己也拟出不同训词,如最初为“师垂典则,范示群伦”(1993年冬),但一来稍嫌艰深,二来稍感平板,过 於静态训释,故最后敲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这显然比原来更平易通畅,也更深刻含蕴。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作 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 和做 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师终究是大师,仅八个字就生动地、带有诗意地道出师范院校办学的深刻理念,使这一校训亦具备了大师级的品格气度和人文精神。所以 此训一出,全校师生莫不首肯心应,欣然奉命,并敦请启先生赐墨勒碑。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继续 赵仁硅 文, 先生亦欣然奉命,但曰:“校训之撰,当属学校。校训碑正面右首当署‘北京师范大学校训',落款径书‘启功敬书'”。一个“敬”字足以说明,在校训面前,他 只把自己当成学校的普通一员。之后学校有关部门又多次请先生阐释他所题校训的意义,先生每次都以“学习校训,理解如此”的口吻来写,从不把校训当成自己的 创造而专有,其高风亮节真令人感佩。 启先生对校训的两次阐释都很简单,第一次只写了两句话:“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第二次也只写了几百字的短文,提出了一些所学与所行应达 到的具体要求。窃以为先生之所以不愿多言,一来是希望大家自己去领悟,二来是因为落实这一校训的根本乃在於实践。它虽是从学与行两方面入手,但不仅“行” 需要终身的实践,而且“学”也要长期的实践方可。试看这两个“为”字,它的重复使用,足以说明它不但是句法上的谓词,更强调的是积极的作为。 新松公寓 实验幼儿园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团结活泼 勤奋向上 丽泽8楼 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 北国剧场 环境科学研究所 新乐群 实习餐厅 女生公寓 (不能确定) 乐育7楼 英东教育楼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京师大厦 曦园 英东学术会堂 木铎金声一百年 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 教育管理学院 校长培训学院 丽泽11楼 科技楼 励耘超市 荟园 曾宪锌教学楼 励耘学苑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6) ── 宣传和广告
个人分类: 杂谈|8567 次阅读|33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4) ── 体育馆和体育场
热度 6 jiangxun 2013-1-8 08:46
作者:蒋迅 第三个看点是北师大的体育设施。2008年北京奥运,让北师大又多了一个“邱季瑞体育馆”。 这个体育馆是在原来的三个学生食堂和服务楼的地方盖起来的。里面的设施很全,比我在美国看到的任何大学体育馆都齐全。我们在那里的时候到邱季瑞体育馆的地 下一层的室内游泳馆去过多次。这个游泳馆有点奇怪,买票在一楼,然后到地下一层换一个牌子才能进更衣室;必须带泳帽才能入水,我们没有从美国带泳帽回国, 只好再买一个;我们让孩子进去游泳,却发现没有大人的观众席,甚至不让我们到池边观看;泳池很大,但只有一半泳池开放,另一半只让几个找私人教练的人进 去,结果是玩耍的孩子和游蝶泳自由泳的大人都混在一起,人多的时候,谁都游不好,同时另一半空无一人;游完后去冲洗,这才发现水龙头没水,原来必须再交一 笔钱才能使用这里的淋浴,怎么就没人提醒一句?有好心人让我的孩子借用,才避免了干尬,在这里谢谢了。这些跟国外太不一样了。我在美国的健身房里,从来是 只交一次门票 (或月费) 就可以随意做什么运动,包扩更衣淋浴。这个游泳池算是这个体育馆的一个缩影吧。 对于普通的老师、学生和家属,还是原来的老体育设施更实用。晨练的人群还是一如既往地多。北师大有两个体育场。本来一直使用东边的一个。有一年大运会得到扩建,改善了北边的看台,时任体育部长的 庄则栋 还到场祝贺。后来北师大又成为过亚运会的一个赛场,场地又一次得到改善。在原来的场地的北边原来有一个大戏台。当年批斗 彭德怀 就是在那个戏台上。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批斗造反派 谭厚兰 也 是在那同一个戏台上。大戏台早就拆了。现在这个场地对外关闭,大概只有开运动会的时候才能使用了。以前周围的中小学都在这里租场地开运动会,不知现在是否 还是这样。我特别注意到,篮球场、排球场的地板很别致。原来的水泥地弹性不好,还容易伤人。现在整个铺了一层我叫不出名的人工材料。似乎很不错。可惜我没 有机会到场地上试一试感觉。看台下面有乒乓球室和功夫馆,原来的举重室似乎没有了,大概搬到邱季瑞体育馆去了吧。对那个小小的健身房我还是很有感情的。记 得我去那里健身,不敢举太重的杠铃。值班的同学说,“一看你就是练过的,尽管放开了练,我来保护你。”我回美国时给他留了电邮地址,告诉他如果想出国留学 的话,可以跟我联系。但是他没有给我写过邮件。记得他还告诉我,很多人到这里健身,想方设法不交门票钱。不知这样的现象是否还存在。 晨练的人群 室外建身器 体育场 蓝球场的地板 排球场 平时关闭的体育场 邱季瑞体育馆的地下一层 邱季瑞体育馆 看台下的室内兵乓球台。“邱季瑞体育馆”里的场地要好得多。 学生宿舍区的室外兵乓球台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5) ── 启功书法园
个人分类: 杂谈|58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3) ── 主楼的成就展
热度 1 jiangxun 2013-1-7 05:15
作者:蒋迅 我在北京师大新主楼大厅里看到了一个叫“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成就展”的展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仔细看了这个展览,反正我是认真地看了一遍。母校的成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成就展 太多了。就看一看数学方面的吧。我看到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北京市特 色专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2007);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含国家网络精品课程)的《数学分析》王昆扬(2004);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 秀教学团队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2009);北京师范大学主持教育部工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大学数学”,郇中丹、张秀平住持(2010);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育名师奖”的王昆扬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的郇中丹教授、李仲来教授李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第六届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高等 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建设一流的数学人才培养基地”保继光、李仲来、张余辉、王昆扬、高红铸。 我在国外也算是去过一些学校的。从来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展览,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多的团队,更没有如此多的奖项。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 特色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多的奖,这么多的项目。高兴的是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王昆扬老师是我的指导教师。他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我真为他高兴。 展览板 主楼大厅里还有一个展览:“未来教育家成长之路 ── 免费师范生培养”。我个人认为北师大应该坚持这个方向。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招师范生都是免费的。现在产业化教育过头了。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的两次文化转型 一转身还发现有这样一个招牌。这才知道原来母校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可能就是以前的政教系的华丽转身吧。这个问题可能黄安年先生最有发言权。他曾经谈过“ 北大、北师大争当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啥意思? ” 我突然想到,母校更应该办一个“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建设成就展”。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北师大培养了一位有思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知道,那个时候母校的校长只能是心里乐,我是2012年6-7月份去的。但几个月后,北师大就又有了一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莫言。所以母校真的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有报导说, 莫言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席 了。我个人认为,拿这么大奖的人的照片都应该摆在主楼大厅最显眼的地方。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4) ── 体育馆和体育场
个人分类: 杂谈|5162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2) ── 新图书馆和新主楼
热度 8 jiangxun 2013-1-6 06:15
作者:蒋迅 除了整个校园变得绿色之外,第二大变化就是新图书馆落成。 北师大图书馆 真可以说是让几代校领导操心了。早在南校北迁时,学校就计划在同一个地方盖一个图书馆。第一座图书馆只盖了一半,见我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 (第一组) 。后来大跃进大困难时期,后半个图书馆停工,只剩下一个地基,留在那里几十年。文革之后,邵逸夫捐款重建,但指定必须建在毛泽东塑像之处的风水宝地上。于是毛像让位,建成了新馆。目前的更新的图书馆是2008年建成的,是把最早的老图书馆及其后面的地基一起推平后建成的。 我进过师大的“新”图书馆,因为当时的馆长曹才翰先生与我相识。但我没有机会进入这个“新+”图书馆,因为我既不是学生又不是老师。只能在外面拍摄一些外景。读到赵美娣老师的博文:“ 女孩被斥“蝗虫”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障碍 ”, 觉得是应该呼吁图书馆对外开放。在美国,我可以随意走进任何高校图书馆,大方地在那里读书。后面的高楼我倒是进去了,因为这里是包括数学学院等多个学院的 教师楼。我到这里才知道当初数学系的老师全部搬出数学楼是到了这里。当时系里的老师除了老教师,大家都喜气洋洋地搬家了。我当时还觉得有点不能理解。原来 这个新的办公楼条件很好,老师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办公室。窗明几净,何乐不为? 新图书馆也作为教学办公楼 新图书馆正门 几个毕业生在拍照 机动车地下停车 相比图书馆,北师大主楼的历史要简单得多。新主楼也是在老主楼的地方重盖的。老主楼也是北师大从南校北迁时的一个重点建设,八层楼,具有俄式风格,当时是这个地区的最高建筑。见我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二组) ”。所以当时的防空警报器就安在主楼的楼顶上。警报器很大,可以装进一个小孩。林彪搞备战的时候还曾经试过一次。以前的门是不锁的,什么人都可以上去。文革中,教育系教授马特夫妇, 一起从学校的主楼的八层楼上跳下来 ,自杀身亡。不知道是不是从楼顶上跳下去的。老主楼有电梯,直通八楼,上面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厅,南北两边都是窗子,很明亮。文革中这个会议厅里摆了几个乒乓球台,但谁有闲情去打球呢? 老主楼在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出现了裂缝,后来又发现了倾斜现象,所以一直说是必须重建。现 在终于建成了。有点遗憾的是,一块最好的绿地从此消失。当时这里是毛像广场,被果树和松柏环绕。是校园里最绿色的地方。不过,这也许是发展中所必须付出的 代价吧?新主楼设计得很气派。房顶最有特色,按照现在时髦的环保概念,房顶吸收的阳光充分,但不知有没有真正的节能项目,比如太阳能板。大厅里有一些很漂 亮的摆设,都是百年校庆时校友送的,我也拍摄了一些照片。值班的门卫看见我在拍照,还特意把他的椅子挪开给我提供方便。我在此感谢。希望他能看到我的这篇 文字。 主楼正门大厅 主楼房顶 百年校庆的礼物:鼎 孔子、孟子和荀子 还是主楼楼顶 “百龙戏海”桃(甘肃,三点水旁) 砚 百年校庆的礼物 校长告示 不通之路 主楼侧景 主楼正面 从教三楼看主楼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3) ── 主楼的成就展
个人分类: 杂谈|8694 次阅读|20 个评论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 ── 绿地
热度 9 jiangxun 2013-1-5 09:31
作者:蒋迅 2012年6月,我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母校北京师大。在2007年上次我回母校后,我曾经写过几篇博文谈 我对北师大的印象 。五年后再一次回到母校,我发现她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利用散步的时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照了相。现在就把这些照片贴出来,同时谈我对校园的新印象。照片比较多。我将分多分贴出。 首先,北师大比五年前变绿了。上次回母校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2007年,校园里到处是施工工地,就像整个北京似乎都在翻修,绿地破坏得比较严重。校领导显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奥运场所建成之后,在绿地上下了一番功夫。环境大为改观。 沙盘 校医院后的小路 校医院前的假山和庭子 古树保护 一条马路 教三楼前 前“数学楼”前 原绿园小山坡上 科技楼前 主楼前 家属区一角 家属区又一角 绿树丛中小红楼 家属楼    请继续阅读: 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2) ── 新图书馆和新主楼
个人分类: 杂谈|3840 次阅读|22 个评论
现在的教材越编越差
chemistryche 2012-12-24 10:46
研究生毕业了,到高中教书。我发现新版的本科教材还不如当年的那么好。比方说北师大等主编的《无机化学》第四版就不如第三版。主要的体会如下: 第四版上册普化原理部分废话太多,像是老太婆拉家常,不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个性有余,但科学的严谨性不足。 在这里我想引用潘祖仁在其《高分子化学》一书的序言中的观点做个正面阐述:“教材就应该是教材,有别于专著、手册、大全、科普读物。教材应该阐明成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点出最新成就和发展方向;既要考虑科学系统性,又要遵循教学规律性;既要与前后课程相衔接,又要与相邻学科相联系。在分量上,应该根据学时多少,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控制;在方法上,应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文字上,应该文理通顺,精炼流畅。” 无独有偶,张洪渊在其《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序言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删繁就简。将那些内容比较陈旧、叙述繁杂或图文内容重复的部分删掉了,便于更加突出重点,突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另外,对于那些在基础课中可用可不用的内容一律省去。据我所知,有些内容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很少用到,在深入学习或工作实践中又不够用,仍需查阅专业课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也作省略与修正。” 联系以上观点,我建议主编吴国庆还是要继承我国优良的治学传统,用 “ 奥康的剃刀 ” 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剃掉,须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另一方面,现在编的教材太多太烂,编书人的资质可谓参差不齐,本人建议相关部门要建立必要的制度,真正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
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北师大争当中国最早传播和研
黄安年 2012-12-17 15:34
北大、北师大争当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啥意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17 日 发布 现在的学术和研究机构争相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很多很多 , 例如高等学校历数本校光荣传统尤其革命传统 , 而根本回避了“白色”的事例,谁也不会说本校当年培养了多少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等等。 北师大本和北大同源, 1902 年算是北京师范大学诞生的标志,这才有 2002 年诞辰 110 周年纪念,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和研究者陈独秀、李大钊,一般认同是北大的教授,怎么又成了主要在北师大的呢,而且“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党委书记刘川生语)这大话、空话、假话说的也太过分了 , 十八大代表带这个头 ? 再往下说 , 难道北师大也是五四运动发源地了 ? 什么时候才能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呢? ********************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导共商学科发展 2012-12-11 15:50:27 作者:未知    11 月 30 日 至 12 月 1 日 , 2012 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论坛以 “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 为主题,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党委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川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司长冯刚,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副校长曹卫东等出席论坛,来自 70 余所高校的近 150 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刘川生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整合学科资源,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以价值观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为优势特色的学科布局。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持力度,把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地。刘川生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论坛设三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围绕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 ” 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强理论学科建设,一要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引作用;二要尊重学科建设的特殊要求,把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三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http://www.cunews.edu.cn/baowangxinwen/jiaoyuxinwen/201212/57133.html ***********************************8 与时俱进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早在 20 世纪初,李大钊等北京大学的师生就在北大开始了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从那时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火一直在北大师生中延续相传。 成立于 1992 年 4 月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秉承北大师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又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5 个研究机构。跨学科的关联研究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谐社会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公民教育研究所、环境政治研究中心等。现有在岗教职员 52 人,其中教员 46 人,管理人员 6 人。教员中有教授 2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9 人),副教授 2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讲师 4 人。 50 岁以下的教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 6 个二级学科;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3 个二级学科,分别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现有博士生 57 名,硕士生 53 名,有博士后研究人员 4 名。学院每年接受国内外 20 多位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其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其他课程在校内外也有重要影响。学院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 由学院教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中,完成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校“ 985 ”和“ 211 ”工程教学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2005 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出版著作(含教材)近 200 部;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 120 多人次。学院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享有盛誉,有 10 多位教师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用。学院经常举办各种理论研讨会,发挥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参加学术研究实践的机会。 近年来,学院与韩国瑞江大学、台湾元智大学、波兰罗兹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相继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展了学院师生对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并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新世纪新阶段,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以更高的标准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 ,努力增强学院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能够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院。   历 史 概 况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 1918 年,李大钊、高一涵等在北大组织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名为“马客士主义研究会”。 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又秘密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 1921 年 11 月 17 日 在《北京大学日刊 》上刊发《启示》:“本会叫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正式公开宣布研究会的成立,由邓中夏、黄日葵、 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等 19 人列名发起。研究会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起过重要的作用。从 1921 年起到 1926 年,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都能看到研究会发布的各种《通告》和《启示》。 在中国大学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公开讲授,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也是在北京大学从李大钊开始的。自 1920 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开设了“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 30 、 40 年代,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也曾在经济系、政治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新民主主义论教学委员会”,由许德珩、冯至、胡世华、许宝禄、楼邦彦、杨晦、金克木、王铁崖等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张友仁、汪子嵩、李由义、赵宝煦、许世华等任助教。何干之教授等也被聘请来校授课。此后,又成立了“政治课教学委员会”,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从校外又邀请了艾思奇、胡绳、何思敬等著名学者来校授课。 1952 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负责全校“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的教学。 1959 年,北京大学成立“ 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统管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由校长陆平兼任教研室主任。 1964 年又集中成立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研究室”。 1978 年 4 月 ,学校重建“马列主义教研室”。 1980 年,学校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所”,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研机构。 1985 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这些机构,曾经为组织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92 年 3 月 17 日 ,学校作出《关于建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定》,指出 :“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德育首位的一个重要措施。该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负责统一组织全校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承担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的理论培训任务,并接受学校委托,组织校内各方面的理论力量开展理论研讨活动,逐步把学院建设成我校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研究和培训基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1992 年 4 月 2 日 ,学校召开大会,宣布学院的正式成立。 http://web5.pku.edu.cn/mlxy/xueyuan.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潜心治学 低调莫言获诺奖 北师大高调为啥!
热度 2 黄安年 2012-12-17 06:53
潜心治学 低调莫言获诺奖 北师大高调为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17 日 发布 最近北师大真热闹,又成立新机构 : 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担任主席一职,并设立“莫言工作室”来,还说这是什么 是 “ 一项制度创新 ” ,看来只要一人诺奖到手 , 不管这诺奖的获得和北师大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 只要成立一个机构 , 哪怕放个马后炮 , 也是“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是否也太容易。真不知道这样的机构成立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 , 还是只有领导脑门一热 , 一拍板 , 就万事具备 , 只欠宣布正式挂牌。 我寻思 , 如果没有莫言多年来的潜心治学和低调寡言,恐怕这诺奖是难以获得的,现在高调成立 国际写作中心,意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作家”,为再夺诺奖提供“制度”保障,问题是这诺奖是书斋里培养出来的吗?北师大当真要成为培养诺奖的摇篮? 莫言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席 2012-12-01    本报讯 北京师范大学昨天宣布成立国际写作中心,由莫言担任主席一职,并设立“莫言工作室”,为莫言在北师大工作、创作、讲学及交流提供便利。校方透露,莫言从瑞典领取诺奖回国后将出席 12 月中旬举行的中心揭牌仪式。   据校方介绍,莫言于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是北师大的校友作家。目前,北师大已确定由莫言担任中心主席,校方表示,下月中旬举行的中心揭牌仪式,也将成为莫言从瑞典领取诺奖回国之后的首个重要活动。中心除设立“莫言工作室”外,还将设立“莫言作品展室”,收集和展出国内外所有莫言作品版本的出版物,以供研究者查阅。北师大表示将与校文学院充分利用莫言获奖这一契机,进一步推进文学教育,以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作家。   对于中心今后的职能,记者昨天从北师大了解到,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后,将定期邀请世界级的作家或诗人来中心进行交流、创作和讲学,定期邀请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前来中心进行交流、翻译和讲学,邀请国内的重要作家或诗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来中心开展写作、研究、讲学与交流工作。中心还将组织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学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翻译家与学者开展主题对话与研讨。 http://news.bnu.edu.cn/mtsd/49651.htm * ********************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 莫言任主席 2012-12-11 15:55:19 作者:未知 【 大 中 小 】温馨提示:请点击下面的播放按钮开始朗读本文 文章简介:   在 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宣告成立。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师大校友作家莫言将担任该中心主席。莫言将出席于 12 月中旬举行的中心揭牌仪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职能包括:定期邀请世界级的作家或诗人来中心进行交流、创作和讲学;定期邀请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前来中心进行交流、翻译和讲学;定期邀请国内的重要作家或诗人作为 “ 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 ” 来中心开展写作、研究、讲学与交流工作;组织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举办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学论坛 ” ,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翻译家与学者开展主题对话与研讨;设立 “ 莫言工作室 ” ,为莫言在北师大工作、创作、讲学及交流提供便利;设立 “ 莫言作品展室 ” 等。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是一项制度创新,是对原有 “ 驻校作家 ” 制度的提升与完善。当前不少高校实行的 “ 驻校作家 ” 、 “ 驻校诗人 ” 制度相对而言随意松散,缺乏具体的体制机制保证。国际写作中心将给予 “ 驻校作家 ” 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更有利于保障作家与学生交流的常态化、持续化,从体制机制上保持作家获得旺盛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激情。    12 月 10 日 ,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联手启动了 “ 莫言及北师大校友作家文学周 ” 系列活动。苏童、伊沙等作家诗人 * http://www.cunews.edu.cn/baowangxinwen/tedianzhiji/201212/57135.html
36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言与师大的缘分(《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0/18)
jiangfei2010 2012-10-28 23:14
莫言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便迅速占据着几乎所有传媒的风头浪尖。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庆贺的好事。其实,早在获诺奖之前,莫言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文学院兼职教授,就已频频出现在北师大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讲演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各种交流活动中,比如 2010 年 1 月 13 日,莫言参加由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京师文学论坛”启动仪式,并发表了关于长篇新作《 蛙》的专题演讲。可以说,莫言对北师大有着一种真挚的、由衷的敬意和亲切感,正如他在北师大的一次讲座中所言:“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这里,必须要说到拉近莫言与北师大之间距离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莫言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首届创作研究生班,并在童庆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毕业论文《超越故乡》,而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4 )。这个研究生班是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是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家班,而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正是时任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童庆炳教授。童庆炳教授与当时分管鲁院教学行政工作的何镇邦教授作为这个班的总导师,一起起草给国家教委的报批报告,负责招生、课程设计以及延聘授课教师和辅导创作的导师等事宜,并亲自授课。 十余年后,莫言仍记得童老师给他们上“创作美学”时候的情景。他回忆起课堂下“蔼然长者、端重慈祥”、课堂上“青春生动、神采飞扬”的童老师,他认识到了解一点创作心理美学对作家的创作实践是很有帮助的,他尤其对童老师所讲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童老师当时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来说明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地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序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6-7页)可以说,当时就已成名的莫言,敏锐地感知到形式对题材、内容的控制、转化、改造和征服的巨大作用,正如《轻轻地呼吸》这篇小说,它的题材是沉重的,但小说家却通过自己的叙述而引出了与题材相反的另一种意义指向和审美效应。所谓“轻轻地说”,不仅指一种叙述伦理,更是指作家在面对文学、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审美立场。莫言所领悟到的这个“小说秘诀”,让我们想起昆德拉的小说《生活中不可忍受之轻》,想起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在谈到“轻盈”时说到,“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盈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我们在莫言此后的小说(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也正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在莫言看来,“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形式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可以说,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追求,对汉语语言极致的追求,正是莫言先锋精神、理想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其作品得到诺奖认可的重要原因。 另一件事是笔者与莫言学长交往的一件小事。 2011 年 4 月 28 日,北师大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作为北师大文艺学《脉动》文学杂志的副主编,想请莫言老师为刚诞生的杂志题词,虽然此前在北大举办的“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研讨会上与他有过短暂接触,但还是有些惶恐。我记得莫言那天是第一个到场的嘉宾,在我说明请求之后,他很热情地就写了题词,他写的是:“感受生活的脉动”。现在想来,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坛长盛不衰、保持非常高的质量,用这七个字来回答恐怕也是非常恰切的。这“生活”不是魔幻的生活,不是个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是民间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现实与历史、苦难与荣耀交融互渗的生活。莫言一直是以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创作体验,来感受这生活的脉动的,由此,也传达出中国新时期以来广场与庙堂、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与脉动,我想,这是莫言作品得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北师大文学院刚刚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奖的座谈会上,莫言致信坦言:“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虽然我在学识上愧对师大硕士的名号,但情感上一直认为自己是师大的学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为师大争光。”可见,莫言是格外睿智且朴实真诚的,他深深懂得:只有经典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标记,正如一个学生回报给老师和学校的是他的作业和答卷。 让我们衷心祝愿并期待,在风平浪静之后,莫言能够为世界、为中国、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约 2000 字 /2012-10-16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5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威武,两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
热度 3 wind 2012-10-12 15:28
国内高校无一能出其右。。。
59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一个另类的妈妈(转载)
学数学的苹果 2012-9-28 14:52
我的话:越看越觉得写的就是我,当然不是,但是里面有太多的共性,不妨转载过来。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小孩子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班一个接一个。国庆节,我相信很多家长还奔波在路上,奥数,英语,钢琴。。。一个接一个。“被课外班”已经是时髦,是大的趋势,像我这样不报任何学习班的家长已经不多了。 女儿最近两次单元测试都是98分,没有一个100分,但是我很满意。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考100分的,当然一次就那么一个两个,大都上奥数什么的。昨天与她班主任谈了一个半小时,很庆幸这个北师大毕业的研究生班主任跟我太多的相似观点。女儿的98分,我是没有任何辅导的,所以我觉得2分的差距几乎是0的。 ————————————————————————————————————————————————————————————————————————————————————————————————————————————————————————————————————————————————————————————————————- 一个不关注成绩的另类妈妈 作者:王小艾 不过问成绩、不报一个课外班、业余时间带着孩子四处玩、凡事以孩子的意见为主,这似乎和一般妈妈的做法不太一样。“另类”背后,是一种更智慧更包容的母爱。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入围世界最大儿童文学奖“林格伦纪念奖”第一人,著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会跳舞的向日葵》、《你好,小读者》等。近期又与女儿戴萦袅合著《宝贝书女》、《亲爱的书橱》。 戴萦袅是一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女孩。钢琴十级,曾获“白雪杯”全国儿童简笔画大赛二等奖、上海儿童博物馆“现代儿童想象画大展”一等奖,长篇小说《被磕疼的心》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目前在美国某知名大学读数学硕士。 戴萦袅曾由衷地称赞道:“秦文君是我崇拜的好作家,也是一个我很爱的好妈妈。”秦文君为何能得到女儿如此盛誉,她又是如何培养出优秀女儿的呢? 多活动多体验,保持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虽然戴萦袅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但秦文君没有给她报过一个课外班,唯一从小就开始学的钢琴,也只是抱着“陶冶女孩情操”的目的。秦文君还经常拖女儿后腿,跟钢琴老师说:“老师,我们每天只学一点,不着急,不学太多的技巧和方法。”她在家不规定固定的练琴时间,对女儿的成绩也很少过问。 对学业和技能没有要求,秦文君注重的是女儿的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让她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课外时间和周末,夫妇俩就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看电影看话剧看画展,参加朋友聚会,出去郊游,到广场上和小朋友一起画画、骑车等。 看电影时,年幼的戴萦袅对舞台上的灯具感兴趣,秦文君会鼓励她自己上前观察。戴萦袅对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产生兴趣时,秦文君都会敏锐捕捉到,并且支持她去探究。 有一回,秦文君带女儿去饭店和朋友吃饭。饭菜都上桌了,戴萦袅却不在座位上,而是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搬家。朋友准备叫戴萦袅过来吃饭,秦文君却笑着制止了。秦文君没有打扰女儿和蚂蚁的交流,更没有强硬地拉她来吃饭,而是在一旁悄悄为女儿打包一些食物,保证戴萦袅探究完毕后,不至于饿肚子。 “其实,每个孩子最初都是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只不过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家长压制了。有很多家长太注重成绩、学业,扼杀了孩子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一个孩子只有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时,才会如海绵般吸纳到各种营养,滋养他的心灵。”采访之中,秦文君感叹道。 而她的做法确实和一般妈妈不一样。戴萦袅对生物课十分感兴趣,课外作业经常是解剖和观察小动物。很多孩子会参照书本直接填上答案,但秦文君会让孩子亲自实践。比如买来蜥蜴,让戴萦袅观察它腿上的绒毛,根据观察的结果来填写答案。有一次,生物作业是观察牛腰的横截面。家里不吃牛腰,但秦文君专门买回来一块。结果戴萦袅解剖得不到位,位置有一些偏离。虽然答案写上了,但戴萦袅不太满意。于是,第二天秦文君又买回一块,让女儿重新解剖。 保持一颗好奇心,需要体验和实践,也需要广泛地阅读。为了培养戴萦袅对阅读的兴趣,秦文君十分用心,方法也比较独特。 戴萦袅小时候特别不爱看书。秦文君为了勾起女儿对书籍的兴趣,特意将书从书橱抽出,搁在地上,结果戴萦袅却将玩具放到书上玩。秦文君绘声绘色地读书给戴萦袅听,她也只是偶尔从玩具里抬起头,根本不能完整地听下去。几番思索,秦文君根据女儿爱探索爱体验的特点,决定让书籍“动”起来。全家人一起和戴萦袅扮演书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女儿爱上读书。果然,戴萦袅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兴冲冲地为自己选角色。而爸爸妈妈会全力配合她,为了表演得更逼真,还会专门买来面具等道具。扮演“彼得·潘”时,4岁多的戴萦袅幽幽地说:“妈妈,彼得·潘被长大的文蒂忘记了,真可怜。”通过将书里的内容演出来,孩子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和当时的情境,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适合孩子的方法,为戴萦袅开通了一条爱上阅读的路。之后,她沉迷书中,成了秦文君的“宝贝书女”。每晚,戴萦袅都会要求妈妈讲一个故事,“枕着”故事酣然入眠。等戴萦袅能自主阅读时,她就会自己选择书籍阅读,幽默或优美的文学作品、植物昆虫、历史百科。广博的知识面,使戴萦袅得到一个美誉:会走动的百科全书。在美国参加面试时,戴萦袅出众的口才和广泛的知识面,令她脱颖而出。 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 尊重孩子是家长都懂的道理,但在执行中,有很多家长却总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比如,漫长的暑假,大多家长会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会让孩子做大量的作业,很少有家长会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自主安排。 但戴萦袅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自己制定暑期计划了,计划精确到几点起床,几点看电视。而且她的计划琳琅满目:暑假里睡几次懒觉;要去看大海,在沙滩上晚餐,等待夜幕中的星星出现;要逛逛书店和百货商场;去同学家玩;按烹调书学做日式甜点;到电影院看大片…… 没有提到作业,也没有说到练琴,孩子渴望自由的心可见一斑。秦文君也不强求,只要戴萦袅能完成学校的暑期作业即可。 当然,作为母亲也不能完全置身其外。秦文君和戴萦袅协商好,暑假中,平时按她的计划执行,双休日是“家庭日”,全家一起活动。比如,一起游泳、看画展等,还邀请戴萦袅的同学到家里做客,由戴萦袅和爸爸采购,妈妈掌勺。邀请的人有戴萦袅的好友,也有曾闹过别扭的“冤家”,在放松的氛围之中,女孩子之间特别容易和解。每年的暑假都是如此,既给了戴萦袅自我空间,又制造了她与父母、同学之间的交流机会。 暑期的时间由戴萦袅自主支配,平日的学习也由她自己负责。秦文君很少要求她考多少分,占第几名。妈妈的放手,反而让戴萦袅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学得更好,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但小学四年级期中考试,戴萦袅的数学和英语考得很差。当她哭哭啼啼回到家中,迎接她的不是父母的呵斥,而是温柔的劝慰,之后妈妈还帮她分析失利的原因。经过一番了解,发现一些同学在外面上过补习班,提前学过,所以他们上课时不太注意听讲。而戴萦袅是第一次听,她也分心了,结果就一知半解。在父母的引导下,找到原因的戴萦袅上课更专注,最后数学和英语学得很好。秦文君让女儿准备一个错题集,将易错的题型都记下来。父母的放手和信任,还有出现问题后的及时帮助和补救,都让戴萦袅特别感动,也让她对自己更负责,从那以后成绩再没有出现过波动。高三时,她主动向父母提出补习物理,秦文君全力支持。 当然,秦文君偶尔也有纠结的时候。比如,戴萦袅在高三时狂热地写作。有时,已经深夜,她还在灯下奋笔疾书。眼看高考临近,作为母亲,秦文君内心也有小小的担忧。但她没有阻止戴萦袅,因为她知道阻止不了。孩子即使当着你的面写作业,可等你离开,肯定会继续她的爱好。身为儿童文学作家,她也能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女儿这样的举动可能是高考重压下,一种放松和发泄的方式。所以秦文君为女儿煮好夜宵,除了提醒她早点休息外,不多说一句话。结果,戴萦袅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她高三时挤时间写的小说《被磕疼的心》也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 在美国期间,戴萦袅的业余时间,也常常是在图书馆看书至深夜。有时间她会独自去艺术馆看展览、去听乐团的演出,身边的同学都在忙着未来的职业,只有她相对自由散淡。但秦文君对女儿这样的状态十分放心。“我也是那样的人,在最忙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去看电影,但什么重要的事也没有耽误过,因为心里有谱。” 这个有谱的女儿难道就没有让妈妈烦心的时候吗?难道她没有过青春叛逆期吗?面对记者的逼问,秦文君笑着回答:“青春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但我们之间没有大的冲突。即使有矛盾冲突,也都是我自己慢慢消化掉情绪,绝对不会对孩子发脾气。” 多年前,秦文君应邀去大连参加一个笔会,想到女儿尚未去过大连,便跟主办方协商好,准备带女儿过去,机票也已订好。但她出发前告诉女儿时,戴萦袅却拒绝了妈妈的美意,因为她约好了同学,有自己的安排。秦文君很沮丧,很多妈妈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强迫孩子去,而不管他去后是否开心。但秦文君很快平息心情,尊重了孩子的选择。通过这件事,秦文君也会自我反思,懂得以后有安排要提前和女儿沟通,而不是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流畅沟通,做女儿最亲密的好友 秦文君一直觉得“女儿是上天赐予我的厚礼”。秦文君有两个弟弟,没有姐妹,所以特别渴望能生一个女儿,陪伴女儿一起成长。戴萦袅降临的那一刻,秦文君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决定做女儿无话不说的好友。 她们经常一起看电影,手牵着手,一桶爆米花,两个冰激凌,如同两个长不大的孩子。从电影院回家的路上,秦文君时常会弯下腰来,听女儿窃窃私语,两人的笑声常常会感染路人。母女牵手,一路走到女儿亭亭玉立时,依然无话不说。 记得上初中时,和妈妈在月光下散步,戴萦袅还会聊自己的择偶标准。今天她喜欢又高又瘦的男孩,隔天她又喜欢长得壮有学识的。秦文君总是在旁边颔首微笑,从不发表评论。但她会以身边好友为例,以家常闲聊的方式告诉女儿:这个阿姨是怎样的人,她的丈夫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在聊别人的同时,慢慢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女儿心中:“只有价值观一致,两个合拍的人在一起才能幸福。”因为戴萦袅也认识这些阿姨,所以相处之时会留心观察,领悟她们的幸与不幸,修订自己的择偶标准。 秦文君家中有一个固定的沟通时间,一直延续至今。丰盛的晚餐之后,在身体能量最充足、精神状态最放松的时候,一家三口不急着离开饭桌,而是畅谈各自当天遇到的人和事。明亮的灯光下,常常说着说着,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身处异乡,想家之时,戴萦袅心中总会浮现出这幅场景,谈话的内容早已经忘记,但那种温馨的感觉却记忆犹新。 做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就一定要了解孩子,想她所想,做她所做。戴萦袅10岁时,还不太会跳橡皮筋。因为这是女孩最常玩的游戏之一,所以戴萦袅在无意中被女同学孤立,心里很难受。秦文君借着带女儿去南京旅游之机,邀请女儿一个好友同行。这个女孩跳橡皮筋跳得特别好,在旅游之余,她教会了戴萦袅跳橡皮筋。因为跳得好,戴萦袅的自信和快乐又回归了。 跳皮筋这样的小事,很多妈妈也许都不会关注到,即使了解到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问题,秦文君却知晓这样的小事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会全力帮孩子去解决。 秦文君还有一种和女儿沟通的独特方式,就是“妈妈的亲笔信”。在女儿10岁生日、14岁成长为少年时、去参加学农活动和夏令营时,她都会饱含深情地写一封信,装在信封里从隔壁的书房直接“快递”到戴萦袅的房间。 唠叨似乎是母亲的天性,但文字有时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因为写信比谈话要郑重,读信比交谈记忆更为深刻。 戴萦袅也学会了这样的情感交流方式。她会在秦文君出远门之时,给妈妈的包里装一点零食,写一张小便笺。有一天深夜,秦文君乘坐的大巴车坏在半山腰,一群人冻得饥寒交迫。当她翻包时,意外地发现了女儿装进去的巧克力,还有一张画着笑脸的字条:“妈妈,我怕你饿时找不到吃的,给你装了一点儿零食。”那一刻,秦文君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女儿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秦文君很感谢女儿让她体验到了做母亲的满足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也让她的心变得更柔软,更关注其他的孩子。而戴萦袅一直觉得妈妈是自己崇拜的人,是身边最亲密的好朋友。 从事儿童文学创作30年来,秦文君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多封小读者来信。20多年前就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是孩子们向她倾诉的主题。比如“爸爸总想让我考第一、妈妈不让我看课外书、和爸爸妈妈无话可说……”苦恼的孩子们总在信中感叹:“我真想有一个像您这样的妈妈!” “现在,很多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很深的代沟,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太心急,在孩子的根基还没有长好之时,就恨不得它能长出叶子来。”采访结束,秦文君不无担忧地说。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时,妈妈都是满怀欣喜,也自认为将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妈妈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忽视他们的内心需求,越来越多的妈妈因为焦躁不安而缺乏耐心,导致苦闷的孩子越来越多。 愿多一些像秦文君这样的智慧妈妈,淡定、平静、包容,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这样的爱才是孩子想要的。
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骂人的英国现任内阁成员被强烈要求辞职
zjcui 2012-9-22 11:37
英国保守党现任内阁成员,安德鲁.米契尔(Andrew Mitchell)因为在离开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时,警察不让他从正门出去,而大骂警察。此事在英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党成员以及警察系统一致要求安德鲁.米契尔马上辞职。 据最新消息,Mitchel近日已经离职。 相对来说,国内对类似事件认为无伤大雅。相反,骂人没有关系,只是不能微笑。微笑会导致下台的。 据 genju 说有北师大某个分党委副书记骂人后,尽管学校当局对此事非常了解,仍然不影响此人继续留任多年。 The Conservative chief whip, Andrew Mitchell , who allegedly swore and ranted at a Downing Street police officer, faced calls for his resignation as the row over what exactly he said escalated. http://www.guardian.co.uk/politics/2012/sep/21/tory-chief-whip-andrew-mitchell-police
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青的老男人的感动
热度 3 azye 2012-9-15 02:29
无意间从网上听到几首老歌:龙的传人、我是一只小小鸟...。那是一首首20多年前的老歌,大学时听过。毕业十多年了,再次听起,一种莫名的感动。看来心态在变老。于是乎找出来那些老歌,再听听。十多年来,不敢碌碌无为。相比完成的那些垃圾论文和对社会基本没啥贡献的课题,我更在乎我那些学生们的成长及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不敢说桃李天下,希望已经散布全国甚至全球的学生们能将爱心传递给他们的学生们。学生们的成长中我的微薄帮助能够有用,成了我人生的最大乐趣。好比我女儿遇到问题时总是相信老爸能帮她搞定一样。或许这就是博士毕业工作5年来在高校及学术江湖中对社会唯一的贡献。我也终于明白, 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 是件最容易做到的事。 找了个机会短期离开了国内的琐事,置身于国外,才让我有了闲心停下来总结走过的路,也了解了解爱因斯坦、Nash当年生活的环境及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如何做科研的,也为明天积蓄一点能量。记录一点感悟,此文没任何逻辑,仅用于自勉。 龙的传人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过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 .... 我是一只小小鸟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 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  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我飞上了青天  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     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未来会怎样  究竟有谁会知道     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  ... ...
4535 次阅读|7 个评论
北师大员工食堂:站着吃饭快
热度 7 DNAgene 2012-9-13 17:43
晚上6点-9点有课。到员工食堂吃晚饭。一如既往,和预期的一样,人山人海。 买完饭之后,面对拥挤的人群,来了new idea,不找座位了,找个空地站着吃吧。员工食堂虽然拥挤,立锥之地还是可以找到的。站着吃,比坐着还快。这不,还空出来时间写个短博文。 行为人师,学为示范。我这个当老师的带了头,估计今后着急上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站着吃饭。 员工食堂的拥挤是北师大多年来老大难的问题了。听说学校要拆掉仅有一层员工食堂,改盖多层的食堂。结束遭到一些退休老教师的反对,理由是:员工食堂(又名教工之家)是老北师大唯一的记忆了。(不知消息真假,如系谣言,切勿当真,权当笑料) 保护文物和记忆 -- 师生站着吃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带学生的心得
yinlifeng 2012-9-10 09:54
其一,永远鼓励表扬学生。我的学生按照传统思想,出生并不是很高贵。来自非211也非985高校。但是拼的是刻苦,能够以我们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北师大,确实不容易。可能本科阶段的锻炼不够,汇报的时候漏洞百出,让人看上去很马虎,比如错别字很多。成果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她也看不出来,如,某个1km的网格里面人口有几十万。说实话很多时候真想批评她,但我确实无法把批评的话说出来。因为她太努力了,所有的工作都非常及时很快的完成。也许就是这种从来没批评过,没有打击她的自信,才能够坚持下来,坚持到在一年级上学期一边上课,同时完成了第一篇SCI文章。 其二,及时沟通。作为学生,是来学习的,所有的专业常识都在学习积累阶段。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她那里就是很难的了。我自己也经常抱怨,我一天能完成的事,为啥她辛苦的折腾了一周还没搞定。其实这非常的正常。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和她进行沟通,很小的问题也要积极的帮她解决。很多技术工作,只要她熟练了,以后就会很快了。但是熟练的过程需要一个老师作为拐杖,而不是简单说教。 其三,放低身价和学生做朋友。我和我的学生从来就是什么都聊。从来没把自己当作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在我这里都可以放下。包括我带了4年的一个本科班,我都能够和90后的孩子聊到一起。那个本科班也拿到了“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诸多荣誉,已经顺利毕业。其实只有和学生做朋友,才能保证及时、积极地沟通。 其四,研究方向明确。对于一个刚入门的新生,入门时一大忌就是给一个宏伟的庞大的研究方向。好比把一个人丢到大海中央,让他学游泳,90%的概率会被淹死。还不如让他在游泳池里面先学会怎么游泳,然后让他自己去大海里面。所以我的安排是先给一个具体的,非常小的方向,让她很快能够入门,了解科研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并且这个方向要很快能够找到解。让她入门的时候找到乐趣。现在我正在想第二个研究生的入门研究方向及具体问题。 其五,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非常的优秀,他们需要的是伯乐。
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年级硕士一篇SCI一篇核心被接受
热度 182 azye 2012-9-8 22:17
今天心情挺好。我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去年投的两篇文章均被接受。作为一个刚入门一年的硕士生,一年时间内完成两篇论文,在我们行业内已经很不容易了。趁着现在心情好,及时总结一点教学心得。 其一,永远鼓励表扬学生。我的学生按照传统思想,出生并不是很高贵。来自非211也非985高校。但是拼的是刻苦,能够以我们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北师大,确实不容易。可能本科阶段的锻炼不够,汇报的时候漏洞百出,让人看上去很马虎,比如错别字很多。成果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她也看不出来,如,某个1km的网格里面人口有几十万。说实话很多时候真想批评她,但我确实无法把批评的话说出来。因为她太努力了,所有的工作都非常及时很快的完成。也许就是这种从来没批评过,没有打击她的自信,才能够坚持下来,坚持到在一年级上学期一边上课,同时完成了第一篇SCI文章。 其二,及时沟通。作为学生,是来学习的,所有的专业常识都在学习积累阶段。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她那里就是很难的了。我自己也经常抱怨,我一天能完成的事,为啥她辛苦的折腾了一周还没搞定。其实这非常的正常。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和她进行沟通,很小的问题也要积极的帮她解决。很多技术工作,只要她熟练了,以后就会很快了。但是熟练的过程需要一个老师作为拐杖,而不是简单说教。 其三,放低身价和学生做朋友。我和我的学生从来就是什么都聊。从来没把自己当作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在我这里都可以放下。包括我带了4年的一个本科班,我都能够和90后的孩子聊到一起。那个本科班也拿到了“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诸多荣誉,已经顺利毕业。其实只有和学生做朋友,才能保证及时、积极地沟通。 其四,研究方向明确。对于一个刚入门的新生,入门时一大忌就是给一个宏伟的庞大的研究方向。好比把一个人丢到大海中央,让他学游泳,90%的概率会被淹死。还不如让他在游泳池里面先学会怎么游泳,然后让他自己去大海里面。所以我的安排是先给一个具体的,非常小的方向,让她很快能够入门,了解科研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并且这个方向要很快能够找到解。让她入门的时候找到乐趣。现在我正在想第二个研究生的入门研究方向及具体问题。 其五,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非常的优秀,他们需要的是伯乐。
32920 次阅读|284 个评论
回忆“十七年”的北师大校领导作风
热度 1 黄安年 2012-9-8 15:13
回忆“十七年 ” 的北师大校领导作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9 月8 日 新中国成立初 “ 十七年 ” 的北师大校领导作风值得回忆 , 他们是“文革”前时期的学校领导群体 , “文革”中被无一例外地打倒 , 他们中不少人是知识份子出身,来自延安时期的干部,领导作风比较能和一般干部及师生打成一片。比较注意调查研究,比较虚心向专家和群众学习 , 至于在运动中执行上级路线问题也有他们有难言之处和自身的局限性。 我 1958 年毕业后留校,任历史系世界现代史教研室教员, 1960 年奉调到学校科研部工作,当时科研部和教务处(后改为科学工作处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有机会更多地接触校领导成员,我在那里工作一直到“文革”十年成“黑帮爪牙”靠边站 , 其后一段在学报工作 ,1978 年返回历史系任教,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历史的教学和研究。 在学校工作期间,我和许多领导同志 , 都有直接的工作接触。例如与何锡麟同志(主管学校工作党委第二书记)、王正之同志(主管学校思想工作的专职副书记)、高沂同志(党委书记、原高教部副部长)、程今吾同志(原中宣部教育处长、党委书记兼校长)、马建民同志(主管文科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青春之歌》作者的丈夫)、蒲安修同志 ( 党委副书记 , 彭德怀同志夫人 ) 、方铭同志(主管文科副教务长、党委常委,胡乔木同志亲妹妹)、张刚同志(主管理科副教务长、地质部长孙大光的夫人),张斧同志 ( 教务长 , 党委常务 ) 等 , 我和方铭、蒲安修、张刚同志还在同一个支部过组织生活。延安时期老干部的好作风、传帮带对我这个年轻人有着很大影响。 联想到今天的学校领导作风,实在有点不敢恭维,因为反差太大,别的不说,现任党委书记(据说还是 18 大代表)很少和普通师生照面,至于像我这样退休多年边缘化的教师更是连一次面都没有见过了。什么事情,比较是重要的 ,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年学校党委规定每学期要有三份之一工作时间去课堂去听课或参加教研室活动 , 而且基本上做到了,而今的调研整个变了样 , 成了变相指示,现在问问书记、校长们,你们上学期究竟听了几堂课,参加了几次最基层的教学活动。 有人说:“走资派还在走”,说当年的老干部是“走资派”冤枉,现在的领导是什么派,则见仁见智了。 ************************** 值得回味的往事 黄安年文 发表: 2007 年 10 月 25 日 老于的《再次同黄安年教授聊往事》的长篇留言再次引起我对四五十年前往事的回味,正如少波兄所言: “ 文革 ” 前 50 年代下半期 -60 年代上半期,我们这批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能留在母校一一北师大搞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都觉得十分幸运、十分光荣!大家都勤勤恳恳、专心致志的工作。 我想对老余的叙述补充一些细节。 撇开我们难以左右的路线不谈,在我印象中,当时的学校几届党委领导干部的深入群众的作风令人钦佩。我接触过主管学校工作党委第二书记何锡麟同志,他是学者型的专家兼党务工作者,参与过列宁全集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因工作关系几次到他家里,他能手把手地帮你修改报告和文章。主管学校思想工作的专职副书记王正之同志,来师大前他是广州军分区的大校,我和他有多年的接触,陪同他在京郊组织学生从事为期一个月的五结合劳动,我是当时的联络员。在北师大校园里他几乎每天早晨在操场遛弯和师生亲切交谈,迄今许多师大老校友谈起他还是印象极深,人们常用 “ 正之时代过去了 ” 来说明现在的领导干部作风不深入,他调到高教部任高教司负责人齐间,我还随他一起到南开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础课教学质量的蹲点调查。党委书记高沂同志(原高教部副部长)带林碧君、马樟根和我三人共同起草学校党代会报告,他亲自动手和我们一起改了四五遍。党委书记兼校长程今吾同志(原中宣部教育处长)亲自抓 “ 三基 ” ,抓写作课,抓读书,指导文科各系开列必读和参考的阅读书目,因而我和他也有更多的联系。主管文科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老干部马建民同志《青春之歌》作者的丈夫)也经常找我们了解第一线情况。像文科教务长方铭更是和我们朝夕相处,每天必开碰头会,研究学校教学和研究大事(她兼任党委研究部主任,而我们是从系里调来学校教务处的年轻教师又是党委研究部成员),她常亲自下系听课顿点,张刚是理科教务长也是延安老干部(她是地质部长孙大光的夫人),和蒲安修同志都在一个党支部,他们是否深入教学第一线往往是我们在支部会上监督她们的工作作风的一个衡量尺度。想到这些,你能不怀念吗?文革前的 1965 年主管文科的老干部谢芳春书记亲自带我们去山西临汾基地进行文科教改试点,他是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直到文革开始时因执行所谓资反路线而被 “ 押回 ” 北京批斗。说到这些,当时的那些领导干部作风确实值得现任书记校长们好好想想的。 余兄说: “ 三年困难 ” 时期,尽管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但是在中央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鼓舞下,在中央召开 “ 全国文科教材会议 ” 精神号召下,大家又艰难地开展科研工作,认真地搞好教学。 确实如此, 1960 年初我由历史系调到教务处工作,同时调来教务处的还有现任文学院知名教授、教育部文艺理论专业首席专家童庆炳,当时他是中文系年轻的文艺理论教师。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现在的三层四合院南楼的二楼是行政办公楼,我们几人的办公室和方铭办公室一样大小,办公室前放了一些土当作 “ 自留地 ” 将白菜根栽在里面等待长出二茬菜。每人每月 25-29 斤粮票是不够吃的,学校派优秀行政干部到食堂任管理员,食堂供应又小又黑的窝窝头,叫做 “ 小二黑 ” ,我舍不得一口吃完它,带回办公室,在属于自己的第四单元(我们当时办公一天实际是三个单元,有时晚上有会,九点后到凌晨下一点为自己学习的第四单元,那时肚子饿了,就将 “ 小二黑 ” 切成片一片一片放在暖气片上烤干后,吃起来真是香得很。那时候的生活我们并没有怨言,深信困难时期很快后挺过去的,要利用这个难得机遇充实自己。说实在的,我的通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是在困难时期完成的。在那个时候自己的一天也是按照四个单元来安排的,回想起来是没有白白浪费时间。 余兄提到的 “ 全国文科教材会议 ” 、贯彻 “ 三基 ” 、 “ 四性 ” 工作都是我亲身经历和在教务处第一线组织的。那时我们向会议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包括翻阅了学校的教学档案,比较了各系历年的教学计划等,所有这些全部是通过手工、复写情况下完成的,至于前面提到的程今吾亲自组织的开列阅读书目和组织全校写作比赛,评选优秀作品,提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举,这些工作迄今还记忆犹新。后来文革中都成了贯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罪状了。当时注重文科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几乎年年有新变化,从 1960 年到 1965 年没有停止过,下乡劳动,社会调查、参加四清、建立分校实行教改试点。我印象中有一次是随中文系年级师生到顺义县龙湾屯公社焦庄户大队五结合劳动,那里距离北师大有百里之遥,我一清早骑自行车自学校赶到焦庄户了解情况已经是中午时分,下午 5 点左右骑车赶回学校,在有几十公里是沙土路很难骑,到了牛栏山自行车的右脚墩坏了,找不到地方修,硬着头皮慢慢骑回来,已经深夜 11 点半了,现在想起来可谓年轻气盛,只要努力拼搏,没有不可攻克的困难。 我们现在的大好形势的确是用无数教师和干部以他们的青春为忠诚教育事业的拼搏换来的。就我个人来说,从 1960-1978 年初整整 18 年献身于北师大的教育行政岗位,比我早日归队的同行他们很早功成名就。我是最后离开的,对我来说,现在也不言悔,因为总是有人要干这样的工作的,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当时说一不二,这样的想法今天来看依然没有错。我们的年轻时代是和这个事业共命运的,为事业奋斗是要付出代价的,对于我来说,正因为有了文革前 17 年的一段时间、文革 10 年、近 30 年教学实践的比较,我也对时下高校战线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利弊有了更深的体验,毕竟在北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已经半个世纪以上,余兄说得好:年青的学子,你们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局面,珍惜建设 “ 和谐社会 ” 与 “ 和谐文化 ” 的正确理念啊! 下面是余少波学长的 10 月 23 日的留言: ********************************* 留言人: 猫头鹰 标题:再次同黄安年教授聊往事  时间: 2007-10-23 23:17:57 个人主页: http://i.cn.yahoo.com/yushp3519 留言内容: 看了老黄今日的博客,作为老校友、老同事我还要说两句: “ 文革 ” 前 50 年代下半期 -60 年代上半期,我们这批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能留在母校一一北师大搞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都觉得十分幸运、十分光荣!大家都勤勤恳恳、专心致志的工作。虽然 57 年反右派与 59 年反右倾, “ 左 ” 的路线与政策己抬头,但党中央 “ 向科学进军 ” 的伟大号召、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始终深得青年知识分子之心。它支撑着大家要攀登科学高峰,要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信念理想。特别是 “ 三年困难 ” 时期,尽管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但是在中央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八字方针鼓舞下,在中央召开 “ 全国文科教材会议 ” 精神号召下,大家又艰难地开展科研工作,认真地搞好教学。校系领导强调,科研要成 “ 生命线 ” ,教学要讲 “ 三基 ”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 四性 ” 〔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生动性〕。后来毛泽东同志批评文科 “ 理论脱离实际 ” ,提出要进行 “ 教学改革 ” 、 “ 教育革命 ” ,我们这些年轻人也都从正面来领会,愿意作新教育制度的 “ 铺路石。 ” 当然,对于频繁的 “ 政治运动 ” 、对于 “ 政治挂帅 ” ,是有看法的;对于老批评我们 “ 白专道路 ” 、批评个人名利思想,内心是不接受的。说个例子,老黄提到理的浦安修同志〔彭德怀元帅夫人〕, 1958 年夏来加强北师大领导,首先是当我们政教系的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我能留下工作,是她 “ 拍板 ” 的。她不但带我去河北、河南等地学习考察 “ 大跃进 ” ,还亲自指导我备课、听我试讲〔 59 年下半年文科公共政治理课与 60 年政教系专业课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么一位党的老干部,对我这一个 24--5 岁的年青教师,关怀备至,我能不 “ 拼命 ” 吗?当时想的就是要 “ 对得起党的培养 ” 、要 “ 在讲坛上站得住 ” !说句笑话,当时我未结婚,周末去看爱人,都是带着几本书、几袋卡片与讲稿去的。怎么是 “ 搞个人名利 ” 呢!随着毛泽东同志提出 “ 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 要警惕出修正主义 ” 等错误决策,正常的教学秩序被迫中断,科研项目纷纷下马!回忆 “ 文革 ” 前二三年的景况,真令人痛心啊!年青的学子,你们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局面,珍惜建设 “ 和谐社会 ” 与 “ 和谐文化 ” 的正确理念啊!以上的回忆与浅见,请安年兄教正是盼!余少波〔博客笔名:猫头鹰,网页: http://i.cn.yahoo.com/yushp3519 〕 2007/10/23 晚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663.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6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北师大迎接校庆110周年
热度 14 黄安年 2012-9-7 17:17
有感于北师大迎接校庆 110 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9 月 7 日 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今年 9 月,迎来了校庆 110 周年,明天是校友返校日 , 学校将举行盛大的庆祝建校 110 周年大会活动 , 本周又是迎接 2012 年新生入学周 , 9 月 10 日 教师节那天 , 据说全校车辆控制通行,届时将看不到一个到处都是停车场的师大 , 贵人来校,自然与平日不同。今天来到学校看到家属区面貌依旧,而教学区旧貌换新颜,新盖楼层主体结构已经显露 , 这里原来是块绿地 , 老校友肯定还能回忆起来 , 现在看北师大不是楼房就是水泥地了,而绿地几近荡然无存。几年前呼吁向地下要地,迄今未见动工。 我在北师大学习教学和生活已经 58 年了, 1954 年入学于定阜大街原恭王府旧址, 1955 年迁到现在的新街口外大街新址,不过当时的北师大地盘相当于现在的一倍 , 由于主管校长嫌学校太大而让出了几乎一半的地盘,现在可是吃亏太大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学校翻天覆地,换了几任党委书记和校长,各有个的点子,学校培养目标变来变去 , 可有一点真的发生了重要变化 , 北师大的影响力好像越来越小了,既不是解放前和北大、清华齐名的学校,也不是 17 年时期的四大院校。 这两天校园里人很多,新生、家长、校友陆续云集师大,据说旅馆和招待所已经客满。校庆活动学校目标锁定的显然是有权的校友和有钱的校友,像我们这些早已边缘化无权无钱的校友并非接待重点。最多是个陪衬,校友聚会主要是同年级校友发兴凑在一起 , 如果校友年级中没有这类积极活动分子,要组织聚会很困难,我们 54-58 年级并没有这类规模的活动,所以我对返校日也没有什么兴趣。当年的老师许多已经谢世,如直接教我们的白寿彝、赵光贤、何兹全、刘鼐禾、张鸿翔、刘启戈、罗志甫、朱庆永、张守常、王桧林、龚书铎、张文淳等。今天历史学院的许多教学和研究骨干我已经不认识了,今天在院里遇到 1977 届毕业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的一位老师,她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了,这个变化想起来也真的很快。 师大的校训 : 学为人师 , 行为世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我们 1958 年这一届毕业生的口号是 :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觉得这个口号很有现实意义,但是学校当局是否想提倡和发扬当年这个精神 , 就不可得知了,至少现在我们这一届校友里有钱有权的恐怕很少、很少,但扎根边疆和农村的却大有人在,究竟有多少校友来参加校庆活动也不可得知。在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向校友们问个好 ! \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55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新校长承诺“四不”,背地里却悄悄拿下600万大项目
热度 1 jove985 2012-9-6 20:57
[转载]北师大新校长承诺“四不”,背地里却悄悄拿下600万大项目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马海燕)北京师范大学( 主页 )9日换帅,原常务副校长董奇接替钟秉林成为新任校长。 董奇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并接受全校师生监督。 董奇在当日就职演讲中表示,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高校管理改革,要从校长自身改起。校长要首先改革自己,然后才能改革学校。他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在就职演讲中,董奇没有回避近来颇热的建设“一流大学”话题。他说,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需要一流的学生,更需要一流的管理。大学管理要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的科学型管理,从较封闭性的管理转向师生积极投入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式管理。   51岁的董奇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主页 ),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99年任副校长,2008年任常务副校长,先后在该校学习、工作34年。他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组双组长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脑功能与心理发展等。(完) 这就叫 明着一套 背着一套 天朝官员都这样 见怪不怪!
2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走近邹恒甫
热度 2 tangminqian 2012-8-26 16:12
博主按:刚才看完北师大黄安年老先生写的讨论哈尔滨垮塌的桥的情况的博客,说有好多人在还没有弄清楚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情况下,就按照自己认定或者想象事实、自己掌握的或者理解的标准展开了对事件的讨论。我想,这大概是网络力量或者微薄力量之所以在现实中得以减弱的原因所在。想到自己,也可能还有别的一些人,想了解但是无从了解近日又成为科学网热点人物的邹恒甫先生(因为邹恒甫先生曾经一度甚至几度当过国内各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恰好看到这么一篇对话录,似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自己的疑问(我还没有读,所以只能说“似乎”),增加我们对邹恒甫先生的了解,所以,就把它拿到这里存起来(对转载来的文章,本博主没有进行文字数量、内容的增减),只起了一个说明自己以及同好的人读此博目的,还有也想引来若干博友以增加一点点本博点击率的私心的文章名称,供自己和有兴趣的人有时间的时候读下去。 邹恒甫为什么要爆料,看了你就明白 也尔 于 2012-8-25 12:33:3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 凯迪社区 首页 猫论天下 猫眼看人 网址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573140 ) 余 jie :寻求大学的尊严 寻求经济学的尊严 ——与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博士对话(转载) 邹恒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研究部研究员 余 jie :中国大陆独立作家 缘起 :我在华府访学期间,一天忽然接到丁学良教授的电话,相约一聚。丁是华人世界里数一数二的社会学家,是丹尼尔·贝尔的高足,亦是我认识多年的亦师亦友。当我次日乘坐地铁赶到丁学良所在的宾馆时,突然发现房间里还有一个老朋友:经济学家邹恒甫。这位文革之后第一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又在世界银行服务将近二十年的学者,却没有一点优雅的学者风度,一头乱蓬蓬的卷发,有些贝多芬的味道。 北大与邹恒甫博士一别,转眼已经七年了。虽然这几年间没有聚会的机会,但我一直很关心他 在中国大陆几所高校里创办的研究机构 的命运。我深知,要将西方的学术规范和制度移植到中国来,可谓难于上青天。邹的性格相当直率,甚至有些偏执,臧否人物,嘻笑怒骂, 不成文章 ,圈内外的人对他的 评价也趋于两极化 。虽然在西方生活多年,他的血液里仍然有湖南人的执拗和蛮劲。我不懂经济学,无法判断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如何,他却 将自己定义为“三流经济学家” ,看他的表情不像是在故作谦虚。我一直对他 从海外筹措资金回中国大陆办教育 的事业颇有敬意。所以,虽然隔行如隔山,当年我们仍然一见如故。当然,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不尽相同,甚至差异颇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作坦诚的交流。 寒暄之后,邹恒甫博士驱车半个小时,带着我们到马里兰的一家海鲜餐厅吃饭。丁学良照例要在路上先买一瓶好酒,不醉不归。这家餐厅并非高级餐厅,却极有特点,据说鱼虾在附近的餐厅中是最新鲜的。鱼、虾、蟹等等全都上桌之后,邹丁二人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起来。两人说话速度都极快,且邹之湖南口音、丁之安徽口音,均让我的耳朵应接不暇。邹戏言曰:此处不是高级餐厅,不必遵守洋人的规矩,可以放声长啸。 隔了几天,邹恒甫博士再次来电,约我去他在世界银行的办公室聊天。正值周末,我感到纳闷,他也似乎太敬业了吧,周末也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世界银行大楼,是华府新盖的最气派的大楼之一,比起白宫、国务院来要宏伟得多。其内部设施也相当奢华。我笑言,世界银行名为扶贫机构,自身却如此腐败!邹并没有捍卫自己所在的“单位”,顺着我的话题便痛骂起世界银行来,甚至将现任行长、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也骂在其中。他骂人的样子很像是金庸笔下的老顽童。 邹的办公室里一片狼藉,原来他刚刚搬了地方,十多个大纸箱的书籍还没有来得及整理。他说一生别无所爱,就是爱书。他说还自己有恐高症,才特意换到这看不到风景的一边,同时也离上司更远一些,不必在上司的视线之内。别人千方百计要搬得离上司近一些, 他偏偏要搬得离上司远一些 ,颇有些魏晋文人的性情。他的桌上摆着一大堆书。原来,他周末在办公室,不是忙工作、写报告,而是读闲书,如吉本的《罗马敌国衰亡史》等等,这是一般的经济学家不会读的书。他亦随手送了我好几本转头一样的书。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约在维州费郡的一家墨西哥餐厅长谈。这次,我是有备而来,准备了一连串的问题;邹也是有备而来,带来了一大叠文稿。我们从北大解聘事件开始,谈到大学的学术独立、海归的学术水平以及中国经济学的现状。邹虽然是对我一人说话,却宛然是在面对数百人的课堂侃侃而谈。于是,我们的三次长谈,便整理成了这篇对话录。 北大之殇、中国大学的衙门化与高等教育的未来 余 jie :前段时间,突然传出你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解聘的消息。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了你写给教育部部长周济公开信。在信中,你一捅到底地揭露了张维迎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种种作为,并对北大以及整个高等教育制度提出直率而严厉的批评。我一直是这场争论的饶有兴趣的观察者,也是你潜在的支持者。 近年来,北大越来越成为媒体的“风暴眼”,有关北大的负面新闻一个接一个。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批评北大虚假引进“特聘教授”套取国家经费,北大校方采取鸵鸟战略,始终不予正面回应。前段时间,北大使用教育专用土地兴建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也引发了公众对拜金主义和高校腐败的愤怒。我也撰文指出,这是最明白不过的常识:星级酒店与一流大学乃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日前,北大医学部的学生举行“扔鸡蛋大赛”,要求从五米高的看台上将一枚生鸡蛋扔下,鸡蛋落地不碎的人获胜。此事也遭到网友们的炮轰——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这些天之骄子居然喜欢玩这种糟踏食物的无聊游戏!他们究竟是婴儿还是大学生?或者用龙应台的话来说,是“大学生的婴儿化”?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北大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个人认为,这次你 被北大粗暴解聘 事件,是北大进一步丧失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的又一证明。作为热爱北大的北大人,我对此深感羞辱。我还记得当年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你刚刚应邀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出任应用经济学系的系主任,当时你有不少宏大的设想,希望在北大大干一场。我却对厉以宁和张维迎能否给你那么大的空间表示怀疑。北大是一栋老房子,按照鲁迅的说法,你想在其中开一扇窗户、移一下桌子,都难以上青天。北大已形成一个“吃北大”的庞大的利益集团,要撼动它,靠你一个外来者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当时我就感到,作为一个本该比较理性的经济学家,你比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我更具理想主义的激情。 网上和媒体上对“邹张之争”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这是你们两人的个人恩怨。我并不同意此类看法。我个人认为,你批判的最终目标不是张,而是大学制度和教育制度。 邹恒甫 :我和张维迎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在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地位, 他比我不知差到哪里去了 。我每年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花十年时间都写不出来。我也从未想过跟他争官当,我对当官毫无兴趣,要当官我九十年代初就回国当副司长了。这件事情的实质是大学的官僚化、衙门化。我和张的分歧是基本价值理念的分歧。张维迎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呢?在美国,总统就职时说的是“ serve people ”,校长或院长更是“ serve ”(服务于)教授和学生,而不是“ manage ”(管理)。但在中国的学校里,领导对教授都非常不客气,将教授当作奴仆对待。现在中国就是官僚治校,不是教授治校。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你我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学同行政脱轨,建立董事会制度,把官僚治校变成教授治校。 其实,张维迎本人也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这十多年来,我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老老实实的学者蜕变成飞扬跋扈的“学官”、“学阀”的。当年, 张维迎被林毅夫从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排挤 到光华管理学院,百废待兴之际,热情招揽我到光华任教,甚至说我答应到光华让他高兴得几天都睡不着觉。我到光华之后,引进了美国一流大学的、英文原文的经济学教材,让原来那些东拼西凑的教材黯然失色。我在光华推行外人形容的“激进课程改革”,使光华的课程风格面貌一新。比如 开设“国学课程” ,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广阔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学术旨趣的人才。许多教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知识结构,就承担不了这样的课程,自然不赞同这样的改革措施。他们把个人的得失看得比学生的前途更重要,而我看法恰恰相反, 为了让学生成材,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我希望学生都有比我水平更高的老师。 我经常直言不讳地说,包括张维迎在内的“明星经济学家”们在国际上根本不入流。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囊括了华人世界里十几个有些名气的经济学家,“三纲五常,林海张杨,李白杜甫,国富国强”,对经济学领域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辨认出这些人是谁,并发出会心的微笑。我自己也包括在内。只有“杜”还有找到对应的人。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要学会自嘲和调侃。我批评过的人都不敢反驳我,因为我说得对啊。张维迎不舒服了,我去旁听他的课, 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他的错误 ,不能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就误人子弟啊,我也欢迎他来听我的课,指出我的错误,这样才能把课上得越来越好。张以光华的掌门人自居,哪里受得了这个,便渐渐疏远我了。后来他谋求院长职位的时候,跑来 游说我支持,遭到我的拒绝 。于是,张维迎决心将我赶出光华,先去掉我的系主任的职务,然后没有任何事先的沟通,便把我解雇,还用一份联邦快递将解雇信送到我在世界银行的办公室,这就非常过分了,开除一个学生也不能如此随心所欲啊。 我在中国办教育近二十年了,我知道校长、院长有多大的权力。这件事本身有标本意义,我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和讨论,早日实现教授治校,让教授挺起腰杆来。 余杰 :你形容张维迎变成了“老板”、“学官”,大学变成了“官府”、“衙门”,这几个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对于当下中国大学的状况,我的导师陈平原教授最近在广东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大学行政主导倾向太突出,使得大学越来越像官场。他指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一千所大学办成一所大学。……现在很多教育部、行政部门的退休官员,都去高校做院长、做领导,尽管这带来了资源和人脉, '' 办事’方便多了,但是大学里行政力量越来越强,这就干预了大学的发展,造成大学关系带的扭曲。”他认为,许多校长都希望在几年任期内,使大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几年下来,惟一发生变化的只有建筑 。为此,陈平原教授提出,办大学需要给教授、学生自由表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我盼望更多的教授都有勇气打破“潜规则”,都站出来说真话。这几年我到过很多国内的大学,发现楼堂馆所倒是越来越堂皇气派,但教授和学生学术自由、表达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大学领导热衷于大兴土木,不仅是像陈老师所说的那样要出政绩,更重要的还是基本建设一多,贪污的机会就多了。从校园里的一栋大楼到一棵树, 背后全都隐藏着黑金 。既然大学的行政领导可以一夜暴富,大学的教授们也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当官和赚钱。教授无心教学, “学而不优则官” 和 “学而不优则富” ,成为时尚。那么,我想请你介绍一下,在美国的大学中,有没有严格的制度来制约教授们当官赚钱的欲望? 邹恒甫: 大学必须从政治中脱离,大学必须与金钱分开。这在西方是常识,在中国却很难做到。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里都没有打破过。我在哈佛的学友丁学良博士就抨击说:“我们就是一直把这些高校当作政府的百分之百的附属品、行政部门和行政官僚们的百分之百的附属品来操纵的。”看看那些掌握教育和学术界大权的高官,教育部部长周济、中科院院长路涌祥,他们究竟有什么水平,究竟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学术著作?中国的“两院院士”有多少可以拉到国际社会去亮相的?美国的学术和教育资金的来源非常多元化,许多大基金会独立于政府之外,申请人必须靠真才实学,从来没有听说过“权大学问大”;在中国,政府是惟一的金主,政府垄断所有的研究项目,一切都看政府的脸色。于是, 谁都想成为那个分配资源的人、那个颐指气使的官僚 。 如何制约教授去当官和赚钱,美国其实早有一套很好的办法,中国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可是中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人偏偏就不这样做。第一点,在美国,如果一个大学教授要到政府里去当官,大学可以允许其保留两年的教授资格,两年一过,就必须回到学校来报到,否则就只好请你开路了,不管你当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权。美国第一流的学者都十分看重他们在大学中的教席,远远胜过在政府中的官职。我举一个例子,一九八三年,我刚刚到哈佛,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从白宫回到哈佛,他只干了两年的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主席便回来了。他为何要放弃这个部长级的高官而回到哈佛呢?因为哈佛刚好有一个民主党倾向的经济学教授逝世了,空下了一个专门给一年级本科生上课的大牌经济学家的教席。于是,费氏宁愿放弃与里根总统朝夕相处、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向的机会,回到哈佛争取这个教席,争取给本科生上课。今天中国稍稍有点名气的教授都不愿给本科生上课,有的大学甚至还专门制定规章,强制教授每年必须给本科生上多少课时。忽视本科生教育的大学必定不是好大学。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们都牢牢记得萨缪尔森的名言:“你们只管写或改写美国宪章,我只要能写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就可以了!” 第二点,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 绝对不允许在职的政府官员兼任大学教授 ,必须等到他们正式离职之后才可以。比如,六十年代权势熏天的国务卿基辛格,既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卿,又想保留哈佛的教授席位。他去找哈佛的校长商量,校长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没门!”与基辛格同班的国际战略大师、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是如此。熊掌与鱼只能取一样而不能兼得。他们的官再大也不能兼任教授,就是总统也办不到。这就是美国大学的体制,体制制约权力,权力服从体制。 余杰 :可是,如今中国的大小官员都喜欢去大学兼职。这些官员什么都有了,就缺教授的招牌了。 朱鎔基一边当总理,一边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长,在这方面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朱有能力,可以是随意破坏制度,其 危害甚于庸才 。随后,各级官僚也争先恐后地在大学里谋求教授的名号。为了得到官员的支持,大学慷慨地送出了一顶顶教授帽子。这究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是对大学教授的职业伦理的羞辱? 邹恒甫: 官僚一个个都挤进大学来,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却被排挤出去了。我开过一个玩笑说:如果诺贝尔奖由 中国人评选,那么诺贝尔奖得主一定都是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 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学 。要是我们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办一个大学,那该有多好! 余杰: 我知道一些你在国内办学的经历,比如你在武大、北大、中央财经大学等许多大学任教、创办研究所,推荐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甚至 自己掏钱为学生订阅国际学术刊物 。许多学生称赞你是 “当代武训” ,我看到许多学生写你的文章,深受感动。只有在学生眼中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九十年代以来,学生很少用这种口气来描述一名教授,因为实在没有几个教授让他们肃然起敬。你有一个突出的性格,就是喜欢臧否人物。我也喜欢臧否人物,不过我是体制外的独立知识分子,这样做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付出的代价至多就是少几个朋友罢了。不能批评的人,不做朋友也罢。而你在大学任教,尽管每年是利用休假时间回国来任教,毕竟也算一半在体制之中,在体制内便“身不由己”,坚持说真话更不容易。 如今你因说了几句真话而被北大解聘,表明北大已经失去了兼容并包的传统。学者尤小立在《科学时报》上撰文指出,对邹恒甫被解聘事件,北大至今不敢公布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国内经济学界差不多集体失语。蔡元培时代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成为北大最宝贵的传统。章太炎的大弟子黄侃喜欢骂人,上课骂人是家常便饭。黄氏是反对白话文的文化保守派,作为新派人物的蔡元培完全可以以“骂人”或上课“不规范”的理由辞退之。但蔡元培在引进陈独秀、胡适等新派教授的同时,仍保留着黄侃、刘师培等文化保守派教席。尤小立强调说,从领导一方来说,应该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谁不喜欢听好话呢?但作为一级领导,仅只喜欢表扬,并不符合其职业要求。这一点对大学和学术领导更为重要。学者的个性往往与才华互为表里,如果采用“刮骨疗法”,去学者之锋芒,其才华必然大打折扣。我赞同尤先生的看法,当我读到诸多“老北大的故事”,再与今天的一系列事件对照的时候,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今天的北大,早已没有蔡元培了,所以邹恒甫只好走路了。 邹恒甫: 北大负我,我却不负北大 。我在北大的工资福利全部存在北大燕园中国工商银行支行,我会用此款继续办学。我最不忍告别的是北大的学生,我在昌平还当过一年级本科生的联合班主任。当时一年级的学生在昌平校区上课,许多名教授都不愿鞍马劳顿去郊外给本科生上课,昌平的学生感叹他们生活在文化荒漠中。于是,我自告奋勇去昌平上课。有一次我还邀请你和我一起去过。如果有一天北大需要我,我 愿意回到北大,无偿为学生授课 。很多北大学生都喜欢我,有人都说我虽然不是北大本科毕业的,却最符合北大精神。 余杰: 一所大学,如果失去了学术独立、失去了思想自由,教育质量必将直线下降。这不是北大这一所大学面临的问题,而是今天所有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日前,学者王鸿飞在其博客中指出,甚至以美国三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 中国大陆百分之九十九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都是不合格的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夏明教授也认为:“美国培养博士,有一套系统、规范和的方法。尤其是对理论的熟练和对方法的运用、对实际材料的收集、以实证的角度去证明科学结论,全都训练有素。从这种角度比较,中国培养出的博士以及带博士的博士导师,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九都不合格。”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莫拉曼,日前在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大学教育的一大障碍,是缺乏足够的学术自由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她批评中国校园对网络的严格限制,她强调创造力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大学教授和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这些批评意见在大陆媒体上却被屏蔽了。你认为以上几位学者的这些看法真实吗?中国高级人才的教育是否糟糕到了如此程度? 邹恒甫 :根据这几年给北大的学生上课的经验,我认为这几位学者的看法并没有丝毫的夸张之处。以目前最时髦的 EMBA 课程而论,北大的 EMBA ,一个班最少也有六十个人;而 斯坦福大学的 EMBA ,一个班只有六个人 !教育的水准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中国的 EMBA 已经成了所谓的“富人俱乐部”。 美国的学生每天只睡六个小时 ,写几十份报告,才能顺利拿到学位。而中国恰恰相反,那些混不到一个正式的本科文凭的,就先去发财,在回来念 EMBA 和博士学位,一个人交几十万学费啊。这种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今后五十年他们将成为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就像当年的工农兵学员一样。 余杰: 这几年我也遇到过好些老板跟我套近乎,热情地说:“我们是北大校友啊!”我以前心里一直犯嘀咕。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不脱产的“大款班”、“富豪班”的毕业生。我不禁想起《史记》中的一句话:“不图老子与韩非同传。”光华管理学院抱着赚钱和拉关系的目的,胡乱发布北大的文凭,给北大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邹恒甫: 这些学生中究竟有几个是真心来学习、来求知的?我可以给你举一个例子:我在光华上博士课程的时候,有一个博士生递上一张名片,说:“邹老师,我是某某单位的,平时工作比较忙,学习这些课程有难度,能否照顾一些。”从名片上可以看出,这个博士生在一个来头不小的部门中有相当的行政职务。于是,我便问他:“你是在职的?”对方回答说:“是的。”于是,我便拿好麦克风,对着全体同学说:“在美国读个经济学博士学位至少需要四年,多的读六年,你们是在职读的,还只读三年,怎么能保证质量。你又想要学位,还想要工作,这怎么可能?如果你想要博士学位,我劝你脱产好好读书。你学得不好,要我照顾你,给你及格,不可能,我不管你是哪个单位的,还是哪个级别的,在我面前人人平等。”我的原则是:好好读书的、有上进心的穷孩子,我自己掏钱也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我对这些混文凭的家伙从不客气。 余杰: 难怪张维迎要不客气地赶你走了,你断了人家的财路嘛!但是,张维迎这次弄巧成拙,本来以为你会忍气吞声,没有想到你在互联网上发布公开信,让此事件成为一个倍受瞩目的公共事件。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好处,没有人能够垄断信息,没有人能够欺骗所有的人。但你本人作为一名公共人物,公共人物向来爱惜羽毛,一般不会轻易将争议公布出去。而且你的信写得有些张牙舞爪的, 一点退路都不留,不给张留,也不给自己留 。你为何会选择这种在中国人眼中比较绝决的方式呢? 邹恒甫: 我给教育部部长周济写公开信,并不是因为他跟我见过面、有来往,而是要把官僚治校这个问题提到桌面上来。虽然这个问题不是周所能解决的,但我就是要让他警醒,让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关心中国大学、关心北大的人警醒。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经受到院长的打压,他在博客上公布了相关的“内幕”。张鸣教授认为,既然是公立大学,所有事都应该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因为公立大学是用纳税人的钱办的,不是个人或财团办的。所以,我这样做于公于私都没有任何错误。 余杰: 我也同意这样的看法。公立大学的事情,就是要公开和透明,就是要给媒体和公众评头论足。不久前,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利用暑期到北大校园里来参观,北大成了北京的一景,北大校方便酝酿向进北大校园的“外人”收取门票。对此,我感到莫名惊诧:这些人简直想发财想疯了!北大本身就是全国纳税人的钱办起来的,凭什么向大家第二次收取费用?北大还有法学院,为何北大的法学家们不去否决这种法盲构想? 只要透明就有力量。圣经中说,日光之下无新事。他们偷偷摸摸在幕后搞的一些小动作,一旦被披露在日光之下,便丑态百出了。虽然我并没有乐观到认为你能扳倒张的地步,因为在他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一点我们下面接着再讨论,但你的做法给这些年来饱受屈辱的大学教授们出了一口气。古人说,人活一口气,但 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实在是太窝囊了 ,在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甚至后勤科长的面前,都唯唯诺诺的,斯文扫地,诚可悲也! 邹恒甫: 张维迎自以为是北大的代表,是北大的面子,宣扬说让他难堪就是让整个北大难堪,企图将对我的反批评转化为对北大的“捍卫”,甚至向搜狐的老总张朝阳施加压力, 要张朝阳封掉我的博客 。其实,我才是北大名誉的捍卫者,我看到北大这艘船快要撞到冰川上了,我难道能忍住不喊出声来吗?我希望中国高等教育方面的许多事情都能拿到公共领域中、拿到阳光下来讨论。这一次我不是要个人的名誉和利益。说句实话,我个人好办,我在全世界都能找到饭碗。我今年四十五岁,我的年龄加工龄(十八年)已六十三岁。按世界银行六十岁法则,我可以拥有所有福利和保障在世界银行退休。但想想处于跟我不一样地位的全中国的大部分教授,当他们受到领导打压时,他们到哪儿去找公道啊?所以,我一定要出来发表此公开信。我就不相信中国教育界会一直让这种现象存在。 多少“海龟”有真才实学,多少海归真心爱国? 余杰 :不久前,我看到关于丘成桐教授的一篇访谈,记者问他在美国当教授当得好好的,为何要回国来放炮批评中国的大学,丘先生回答说:“我看到最近这几年中国的大学、中国的学术风气,比以前差很多,虽然待遇比从前好得多,但对年轻人的培养却越来越糟糕,发展到一定地步,我怕对国家有很大的害处。中国是我的祖国,所以我要帮她的忙。这是我唯一的想法。我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还要做研究啊!但是看到很多年轻人因为被打压而上不来,我愿意帮助这些无辜的年轻人。假如不指出这些问题,我觉得于心不忍。”这几句话让我十分感动。他的想法和做法都与你相似。你们都有一种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精神气质。 据我所知,这些年来,你一直致力于将许多大师级的西方学者邀请到中国来讲学,以此提升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准。国内许多中生代的经济学家常常以“我是某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弟子”的身份而招摇过市,而你干脆就把若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请到中国来,让中国人见识什么是一流的学术。这冲击力自然是地震般的,也让那些假冒伪劣者露出了原形。他们自然就很痛恨你了,你不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说皇帝什么都没有穿的孩子吗?生活在谎言中的人个个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讨论了中国大学面临的重重危机,那么在你看来,有没有可能对这个病人开出一张能够迅速见效的药方来? 邹恒甫 :大学需要真正的大师,今天中国社会中的那些趾高气扬的海归们,几个人有真才实学?因此,他们最害怕世界级的大师到中国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余杰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被公认为大师的卢卡斯被你、阮志华和朱晓冬请到武汉大学来讲国际贸易的新模型。讲完三天的课,卢卡斯被北京方面邀请讲座,作一简短发言。作为对话人之一,林毅夫宣称,“独特的国情给中国经济学带来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而“这个机会将在三十年间为中国创造出一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卢卡斯对他的学生辈的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的夸夸其谈并不感冒,毫不留情面地对林说,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仍然有效。经济学中那些最基本的观点,如供求原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无论到哪儿都是一致的,约束和激励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实际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中国的大环境中去,而这才是中国经济学面临的难题。林遂无言以对。 邹恒甫 :谈到诺贝尔奖,在经济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当然都很了不起,但诺贝尔奖大部分都属于“终身成就奖”。通常他们得奖的时候已经进入晚年了,他们的学术成就也已经成了历史,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与当下最新的经济学状况脱节了。聪明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诺贝尔奖得主当老师,这样的老师太老了,也太有名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从他们哪里能学到些多少东西呢?想学真东西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年富力强的、处于颠峰状态的老师;选诺贝尔奖得主当老师的学生,好多都是爱慕虚荣的人。因此,那些在中国号称“诺贝尔奖得主的学生”的人,大都是草包和水货! 要想迅速提升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必须不惜重金请“外来的和尚”。我请到中国来讲学的大师,大部分都不是诺贝尔奖得主,而是第一流的、尚有潜力的中年学者,他们名声也许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大,但他们都是未来一二十年间的诺贝尔奖得主。真正的经济学是一项非常专门的学科,老百姓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来访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新闻效应。而中国的那些非常有名的所谓经济学家,那些整天在电视上露面的人,其实都是“经济新闻工作者”而已。他们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哪里有什么排名! 余杰 :请钟馗来赶小鬼,丘成桐教授的思路也是一样的。他说:“现在就要邀请大一流的有学问而又有诚意的人回国做全职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国内找,还要到全世界去找,甚至找非华裔的学者。只要找到一些真真正正做学问的教授,给他们提供做研究和教学的条件,就可以做成功。成功的因素取决于学校的诚意和决断力,有学问的人知道政府真要重用他们,让他们发挥所长,他们会考虑来帮忙的。”这样做在金钱上并不困难,中国大学的教育经费早已是今非昔比,有的大学书记和校长手中的钱多得用不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撼动了大学原有的平衡,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他们能不拼命抵抗吗?丘教授也意识到了症结所在:“但是这样的话,很多人就要放弃权力。很多著名大学里面的名教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拿出各种阻碍的方法。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我猜想,这也是你此次“失败”的根本原因。你们的想法,当然是对中国大学有好处,对学生有好处,却得罪了掌握着大学命脉的那批当权派,焉能不“失道寡助”? 邹恒甫 :这些伪劣产品打不倒我。我在北大的事业并没有失败。我还有很多学生在北大当教授,继续以我的思路来教授真正的学问。这件事情也没有影响我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大学的工作。张维迎这样对我,其实还有一层私心,他认为我在武大等学校的工作威胁到了光华的地位,他也太小家子气了。他要维持光华的牌子,将光华当作一个每年四个亿收入的大企业来运作。他向北大校长说,只要让我当院长,我每年给学校上缴多少钱。这不成了买官卖官?所以,他容不得别的学校也发展起来。他连“有竞争才有进步”这样的常识都不懂,还算什么经济学家。别的大学都落后,北大就牛了?如果我是光华的院长,我也要打破北大、清华的垄断地位和江湖神话。 关于请学术大师来中国来的事情,不仅请他们走马观花作一通演讲,而且请他们在大学里任教,要把他们留下来。上次我同张维迎说,其实你在光华搞的那些改革没有用,你只要请四个人就可以了:宏观经济学方面请一个世界级大师,微观经济学方面请一个,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再各请一个。只要有这四位大师级人物坐镇北大,给本科生上课,北大的学术水准还不一日千里?而且不能要求国籍和种族,只请中国人或华裔的话,没有一个人合格,包括我自己。每人给他们一年五十万美元的高薪,让他们住在燕南园的小楼里,这钱比养一百个草包划算,现在光华九十个教授中有几个是称职的?当然,这样一来,中国所有的教授都会如履薄冰,我们两个和林毅夫都只能当服务员了!当时,张维迎回答说:“恒甫,你怎么一干事便让我们趴在地上呀?”我说:“我们不趴在地上,北京大学怎么办成世界一流啊!” 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以前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芝加哥大学刚创办的时候,投资人洛克菲勒问:“有没有可能在二十年之内赶上哈佛?”校长说,怎么不能,你掏钱啊!于是,重金请来一批大师,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很快便赶上了哈佛。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也是如此,一开始班伯兄妹捐了五百万美元,先后请来五个学者——爱因斯坦、诺依曼、戈德尔、亚历山大、沃尔布伦。这五个学者很快就作出了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几乎每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和理论物理的科学大师都与普林斯顿这座小城里的高等研究院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是缺少这样的财力,而是缺少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我已经说了二十年了。二零零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我在人民大会堂对好多部长,校长,书记和长江学者也大喊了十分钟! 余杰 :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每一个海归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国内也需要一批中等水平的海归,他们自然也有他们的价值。但是,中等水平的海归,不能一回来就打肿脸充胖子啊!仿佛个个都是在欧美风风光光的高级人才,谢绝了多么高薪水的职位才回来的,仿佛他们回来了就要享受高等华人的待遇,仿佛他们回来了中国人民就欠了他们的债一样。这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了。你也算半个海归,你与许多著名的海归人士都很熟悉,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了教育、学术界以及财经领域担任要职的高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策。你如何看待他们这批人这些年来在中国的工作?这十多年来,以十万计的海归们究竟对中国造成了何种影响?正面影响在那些方面,负面影响又在那些方面?现在是到了停下来盘点盘点的时候了。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海龟祸国论》的文章,点名批评从当年的“老海龟”杨振宁到今天的高级海龟们,如教育部部长周济、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以及张维迎、潘维、丁健等人。他们的若干作为真的是祸国殃民,他们与那些洋垃圾没有什么区别。国人对偷运到中国来的洋垃圾口诛笔伐,却对这些海归垃圾顶礼膜拜,岂不怪哉! 最近我读到画家、前清华大学工艺美院教授陈丹青的一篇文章《海归派的羞耻与责任》。陈可比你聪明多了,不等人家赶他走,他便提前辞职了,他深感与这套制度无法融合;他不像你这么单纯,非要等到别人将解聘文书寄到你的办公室不可。陈在文章中反思了海归们回国后的作为,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制度滞后,以及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机会主义,人文艺术领域的海归派几乎没有影响,而据我所知,大部分非人文类专业的海归认同这种高级工具角色,并对现状非常满意,属于利益分享的群体。由于这类身份优越者的加入,当下畸形的文化现实更显得合理合法,文化跋涉的前景相当渺茫。每想及此,我身为海归,感到羞耻。” 陈丹青是海归艺术家中稍有的能够思考深层问题的人。他认为,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但是,他哀叹说,实际情况并不是他预想的那样:“我看不出海归派在整体上意识到这一点。反倒是本土的部分自由知识分子相当清醒。现在许多人都有短暂的出国经历,切身感受我们与外间深刻的冲突和反差,他们反而对国外的先进思想更敏感,并尽可能在改革现状中发出声音。我以为,清醒的本土人士比海归更值得尊重。胡适七十年前就写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变?……容我说句重话:我在不少海归那里看见的是取利之勇,而不是羞耻之心。”这些话刀刀见血。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在《海龟祸国论》中的基本观点和陈丹青的这些反思? 邹恒甫:我当然同意这些意见。我虽然是一名经济学家,但我从不认为经济学是最了不起的学问,我考大学的时候报考的是历史,后来被调配到经济学。我认为最了不起的学问是基础学科,是人文学科,是形而上的学问。可是,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多半选择实用的学科,海归们多半也是学这些实用学科的。我多次建议说,我们的政府和富豪们,不要像李嘉诚那样只喜欢办长江商学院,要有远见办一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我们的留学生们,要敢于学习那些看上去没有用的学问。我记得一九一九,吴宓先生便在日记中批评说,中国只出工程师、商人,是没有希望的。今天依然如此。其实,永恒的、无用的学问,才有大用。中国人长期信奉实用主义,希望立竿见影,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美国,最受尊敬的不是商学院和工学院,而是文理研究院。 余杰:形而上的学问不能赚钱啊,不能回国骗钱啊。海归们有几个真心要提升中国的教育和学术水准?我怀疑,当初他们出国只是想镀金而已,他们并没有当年胡适、鲁迅他们的志向,出国不仅要求学问,还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当年的那批知识分子才是真爱国,陈天华爱国爱到跳海而死,连温文尔雅的蔡元培都回国来组织光复会,岂是今日那些伪爱国主义者所能比拟的。今天的这些海归们在中国过的生活,比在美国更加自由和优越,在美国他们可能出门有警车开道吗?在美国他们能包养二奶吗?既然中国这么好,他们能不回来吗? 邹恒甫:我经常批评同学辈的海归们。有的青云直上当大官,快要步入部长级了;有的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天天在报纸电视上露面。现在,他们喜欢拿爱国、拿“毅然回国”来标榜,但他们从来不敢在我面前标榜。因为我最知道他们的底细。他们中有多少人是当年拿了“六•四血卡”(“六•四”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特别法案给中国留学生颁发绿卡)的?一转眼间又回国去升官发财了。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毕业后在外国找不到教职才回中国的,张维迎到香港科技大学应聘不就失败了吗?这才灰溜溜地回到亲爱的祖国。在这群炙手可热的海归中,有几个人是有了美国名校的终身教授之后辞职回来的? 不要到爱国牌,不要粉饰自己爱钱的本性。我一个一个地点名说:李稻葵,我的好学弟,你再不要在媒体上讲你二零零四年回清华是爱国、爱校、爱家,就说是摸钱好了;钱颖一,你已经当了三个独立董事了,你可不能学张维迎啊,你现在就已经给清华的所有学生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田国强,你万万不要说你是中国经济学改革的先锋,我在武汉大学用自己和朋友的钱办学时,你还在搞那个自淫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你们哪里是爱国啊,明明就是爱钱嘛!你厉害,就把美国挣的钱带回国来办学啊,为什么跑到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捞钱,再把钱带到发达国家的美国去呢? 我在世界银行,每年自己选择两三个月不拿工资,被扣掉六到八万美元,然后再加上一个半月的假期,我便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到中国来办学和授课。我在中国办学是得到世界银行支持的,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人力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在外面拿的每一分钱都是要向世界银行汇报的,不像光华的领导和教授,不仅在北大领取工资,还到政府去拿钱、到企业去拿钱、到媒体去拿钱,真是太无耻了!他们敢公布他们的收入吗? 二零零五年三月,我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长江学者大会上,面对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陈至立、十一位部长、各大学的校长和书记,以及三百多位长江学者作了一个长篇发言。我直言不讳地说:“就我所知,我们中国所谓有点名气的经济学家就只知道到处捞钱。那里是在做学问啊!在国外念了经济学博士,便去投行做出卖中国的勾当!”我强烈建议:所有长江学者都把李嘉诚的这点钱捐出来办义务教育。当时鼓掌的人多,但后来真正接受我建议的人少。 对于这批趾高气扬的海归经济学家,我在网上直截了当地指出:你们到处当独立董事 , 到全中国搞收费惊人的巡回讲座!周末还上 EMBA 的课程 , 每一个长周末是另加一万美元。想把我拖下水,给我安排过有高收入的 EMBA 课程,我没有上一次!我跟光华前任 EMBA 办公室主任杨小燕和现任主任周春生与武常岐说了千万次,不要学张维迎,要搞学问。钱有什么用?无非是多养二奶。用你们的话来说:恒甫,全部时间都回来吧,中国是太好骗钱了,张维迎和项兵比我们骗得多多了!我却要反问:为什么要在学校里骗中国人民的血汗呀?我还提出,请公布每年所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和海龟教授在北京之外的巡回“展览”、讲课、搞课题、搞欺世盗名的学位班等等五花八门的,却没有在海淀区税务局交税的收入吧。张维迎利用工商研究所和网络研究所的洗钱方式和洗钱量也一定要公布,这是用北京大学的名义来洗钱的啊!这些海归教授,简直就是“海鬼”教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道德败坏,根本不能为人师表。我多次提醒他们说:不要在中国对钱和女性太感兴趣了。我从一九八七年来对所有我认识的中国朋友和外国朋友都是这样讲的。 余杰:这些海归人品低劣、贪财好色,危害固然很大,但我认为危害更大的地方还在于:他们从西方获得炫目的学位回来,以“知西派”的名义,在中国人民面前歪曲西方、丑化西方,反复说西方如何不好,连民主制度也不好,自由也太多了,只有我们中国最好,我们回来当狼,你们不要出去,好好当羊,由我们来保护你们。这样的话,中国官方当然最愿意听了,他们根本就是有意说给官方听的。说这样的话的海归,怎么会不受重用呢?他们还把持诸多要害部门,在这些领域实行武大郎开店的那一套,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学术、教育的进步。因此,以前有人乐观地评估说,如果八十年代后出国留学的海归,回国之后渐渐掌权了,中国的面貌必然就会焕然一新,民主化的步伐也会更快。我完全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这些海归虽然在西方学习和生活过,但并未进入西方的主流社会,并未深味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所以根本不会将西方好的东西引进中国来。非洲和拉美的好些独裁者、贪官污吏,不都到西方留过学吗?可是他们回国之后照样干尽坏事。在张维迎这个昔日的放牛娃的身上,不也是如此吗?如今他对弱势群体之残忍冷酷,比之太子党有过之而无不及。 邹恒甫:这正是他们的可怕之处。我本来可以对把握学术权力的张维迎之流置之不理。但我越来越发现:张维迎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现象。他们用招摇撞骗的学术和穷凶极恶的权力,在中国纠结成了政治、学术和金钱的统一体。原来,我设想,我们这些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欧洲发达国家受到了教育而且知道国际学术前沿的人物,当我们回到中国任教或访问讲学时,至少不应该同流合污、过于自私。我不能理解我的哈佛、斯坦福、耶鲁的同学,你们在如此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怎么变得如此世俗?你们应该正视腐败、反对腐败,应该维护教授的尊严和自由,不能让中国的学术和校园继续腐败下去。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些背叛自己当初的理想的朋友,原来都是要拼命地加入这个利益共同体之中啊。 我亲自经历了一九七七年以来三十年的中国学术风气的演变。我看到的现状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我们这一代搞学术的根基先天不足。我们现在掌握学术权力之后为什么又开始想过当地主和土豪的瘾?我经常点到的许多人还有当土皇帝的瘾。只要看一下国际学术期刊,我们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统统是多么地落后啊!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看得最清楚?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最愿意说给全中国人听? 我还想反问,为什么要垄断讲台呢?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最喜欢请全是比自己厉害的学者到中国来上课?我的课堂上永远可以放开地请高手讲课,而且他们的水平必须大大地超过我。怎么我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友和同学,却要拼命维持自己封建庄主的地位?当了封建庄园领主之后,我们难道没有良知和良心大开学术的国门,全方位地请世界一流的人讲课,而让我们自己真正退到后台当好服务员?我们有什么资格一直骂慈禧?我们现在都是慈禧,都在妨碍学术的进步。我们能欺骗自己,但我们不可能欺骗时代和历史。 经济学是流氓无赖的学问吗? 余杰:我听说,在经济学界,好些海归经济学家们都口口声声地说,中国很快就要产生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了,因为中国的经济是如此的繁荣昌盛,是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既然全世界都无法回避中国的经济崛起,那么全世界都不得不重视中国的经济学家。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几分真实性可言? 邹恒甫:且不说中国的经济是否真的很好,其中有多少致命的问题,即便中国的经济真的很好,与这群经济学家又有多大的关系?他们根本就没有作出过多少贡献嘛。这些家伙个个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中国人要想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是杨振宁所说的几年、十几年,也不是林毅夫说的三十年。经济学大师斯蒂格勒兹说过,邹恒甫、钱颖一、林毅夫等等都是三流!我常常说,斯老太客气了,我们其实都是垃圾经济学家,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吧,不要自欺欺人和欺骗中国人民了。 余杰:坦率地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学家是一个不受老百姓尊重的群体。与法学领域相比,法学界有许多法学家愿意为弱势群体说话,愿意去充当维权律师,推动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正义。但是,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却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是当权者和有钱人的辩护士。以张维迎为例,他害怕反腐败影响私有制进程,便特别强调说:“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在当前工会有名无实、劳动部门相当不力的情况下,张维迎竟认为:“工会的权力大了,劳动部门的权力大了,动不动就仲裁,动不动查你的帐,打的幌子是保护工人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实际上是在寻租。”今天,工人失业,农民失地,惟有公务员的薪水猛涨,灰色收入更是天文数字,张却声称:“中国改革利益受损最大的是干部。”高等教育迅速市场化、公司化,学费让工薪阶层难以承受,张却说:“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人类历史上,还从来还没有什么人如此毫不掩饰地以当权贵的走狗为荣。 邹恒甫:我曾这样批当前的经济学家:“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喜欢当资本家和暴发户的走狗,记住一句英国谚语──每笔财富后面都隐藏着罪恶( Behindeveryfortune , thereisacrime )。在中国赚钱致富的人都应该有良心。”我不是宣扬仇富心理,我只是想提醒那些富人和他们的走狗,不要把自己想象得那么圣洁,要让穷人有尊严地活下去。 余杰:中国经济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经济学是一门纯粹理性的学问,是可以不讲道德的。据你的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否真的是一门可以不讲道德的学问? 邹恒甫:公平选择和价值判断问题是社会学、伦理学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主题。有人认为经济学可以回避价值判断和公正问题,这是对现代经济学的极大误解。经济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效用和福利,怎么可能对这些重大问题置之不理呢?纵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始终热切地关注着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大师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领域的经济分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学绝对不是流氓无赖的学问,我们不能因为有几个害群之马便否定经济学这个学科。经济学决不可以回避价值判断和公正问题。经济学家不是冷血动物,经济学更需要人文关怀。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就曾说过经济家学家应该有“热情的心灵,冷静的大脑”。面对孩子们渴望求学的眼睛,我们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面对无助地呻吟在街头的病人、面对寒夜里无家可归的老人,谁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经济学家应该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不!我们看到太多的悲惨,却发现太少的眼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麻木不仁?经济学家有责任呼唤社会良知,有义务为社会公正呐喊。 余杰: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可以做些哪些事情?作为一名长期在世界银行从事扶贫的研究和实践的经济学家,你的足迹遍布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既有过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与若干名总统、总理、财政部长、央行行长有过对话和探讨。当然,你最关注的还是中国,这片生养你的土地。你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始终拿着中国护照,说明你还是有强烈的中国情结。可以说,在华人经济学家当中,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的经济情况了。你的经济学家的身份以及在世界银行工作的地位,使你比起像我这样一名“持自我政见”的人文知识分子来,对政府的公共政策更有影响力。那么,你认为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什么,政府的公共政策该做那些必要的调整,你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建议? 邹恒甫:经济学决不可以回避价值判断和公正问题。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长期面临的重要话题。在中国,贫困和不平等日渐凸现,政府如何更好地给公民提供教育、医疗卫生、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最起码的公共服务,十分重要。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应该向机会最少的那部分人倾斜,以增加他们的发展机会。依据国际上中等偏下的水平,目前中国政府的教育支出至少应该占到总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三十计算,教育公共支出至少应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应该占到总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政府用于最低生活补助和养老金等基本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也应该占到总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我多次呼吁,应该有良好健全的民主保障机制,保证政府福利能够顺利地进入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的手中。 在世界银行,我们这些研究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言献策,帮助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和极度的不平等,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日常工作在于深入研究、比较各国家(地区)在宏观、微观、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期深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摆脱贫困和极度的不平等为目标的政策和制度改革。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将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国近年来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比利时著名公共经济学家帕斯蒂尔和以研究经济增长而闻名的经济学家霍伊特来中国时,对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如此悬殊的不平等感到惊讶。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虽然正进入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然而社会的不平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持续拉大;财富分配上的差距更大,拉开的速度更快,一些人确实富有得让你难以想象,而更多的人处于赤贫状态;“三农”问题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生存状态之困顿、农业之薄弱、农村之萧条,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生活日益困苦;教育领域的不平等十分悬殊;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不平等越来越难以接受,多数人看不起病;社会保障领域的不平等也十分明显,农民完全缺乏养老保险。经济学家不是权贵的奴仆,经济学家能不研究这些问题吗? 余杰:我完全同意你对弱势群体的医疗和教育问题的关注。 ** 一直都在作“亲民秀”,打“和谐牌”。但卫生部门不得不宣布医疗改革基本失败,近年来教育系统的“产业化”,使得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迫关闭,越来越多农村孩子不能完成所谓的“义务教育”。我听说,有些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状况比中国差远了,但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却比中国做得好,是否真的如此?不能让穷人维持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的国家,不配说什么“大国崛起”。 邹恒甫:社会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证每个公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起码的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公民发展机会的关键因素,从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政府的公共支出必须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又是人们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从避免绝对贫困的角度看,政府的公共支出也必须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证每个公民的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非发展中国家力所不能及,一些低收入国家,例如哥斯达黎加和古巴,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哥斯达黎加一直实施积极的公共医疗计划,人们健康状况的逐步改善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步进行。在古巴,公平的医疗保健是政府最高目标之一,政府把全体公民的健康状况视为自己的关键性业绩指标,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政府甚至要求所有医科院校的新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一年。 余杰:前两年,讲话说,要向古巴学习,但学习的并不是你提到的医疗保健制度,而是古巴的新闻控制。 ** 该学的不学,不该学的偏要学,昏聩之至,堪称“学”。最近有一份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两亿农民和城市贫民,根本没有条件到医院看病买药。对此,经济学家们难道能假装看不见吗? 邹恒甫:对于中国而言,保证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失业、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并不会超过政府的承受能力。我们可以在一些建设项目上动辄投入数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公共资金,我们可以搞出那么多锦上添花的盛大活动和形象工程,为什么就不可以为孩子上学、百姓看病问题多花点钱?如果大部分人民生活的基本状况都得不到改善,经济增长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建议,中国中央财政应该保证每个公民,包括农村居民,得到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央财政应该保证每个公民,包括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中央财政也应该保证每个公民,包括农村居包括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补助和养老金等基本的社会保障。 余杰:今天中国政府不是没有钱,政府手上的钱很多,可就是不愿做这些事情。这些计划不实现,中国社会根本不可能稳定,也不可能和谐。我们在讨论中国的社会问题的时候,不能回避腐败问题。我相信你在若干第三世界国家也观察到了各种各样的腐败,有哪个国家的腐败达到了中国这样的程度?你如何看待中国的腐败现象?腐败是否真的如张维迎所说的那样,是改革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且是最小的代价?学者苏中杰在《伪自由主义》一文中引用了这群经济学家的诸多妙论(谬论)。张曙光说:“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以便减少权力转移和再分配的障碍。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这批“精英”们支持权贵抢劫公产的理论相当多,如“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吐唾沫论”、“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改革成本论”……其中,张维迎“吐唾沫论”独具流氓特色:公产是块馍,谁先抓到手就在上面吐上一口唾沫,没人吃了,这块馍就是他的了。(这是有“张维迎特色”的语言,他是西北人,西北人喜欢吃馍)这二十多年来,数以万亿元计的国有资产流失,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至少被剥削七千多元,更有三千万工人下岗。厉以宁却大言不惭地说:“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三千万老工人。八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他们甚至还标榜自己如何捍卫“学术独立”,不从众,不怕得罪人。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呢? 邹恒甫:像你提及的这些言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完全没有市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严肃的学术观点看待。根本不值得批驳,根本就是笑话。我曾批评厉以宁不入流,把他气得脚直跳,给我的老师董礽打电话,说邹恒甫怎么这么缺德,挖苦我。董先生说,你本来就没有水平嘛。这些人是策士,哪是什么经济学家!腐败就是腐败,打扮得再漂亮也是腐败。 关于腐败的危害,世行的研究表明,腐败与社会、经济严重不平等之间确实存在着因果联系。特权阶层掌握着基础资源的配置权,他们凭此可以在瞬间积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财富,这在完善的市场制度下是无法做到的。如果他们的权力没有受到制度或者道德的约束,而任由私欲泛滥,整个社会将陷入极度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极少数人掌握社会极大部分财富,绝大多数人处于赤贫状态。这种现象在非洲国家并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世行的研究还表明,收入分配的格局主要是由一些制度因素决定的,在正常环境下,收入分配格局相当稳定。比如在一九五一至一九九二这四十年间,印度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几乎未变。一些国家收入分配的格局,在短期内大幅度变化,主要是制度急剧变迁造成的。一旦制度框架稳定下来,腐败与经济严重不平等的局面很难改变。这就是说,制度存在惯性。一旦腐败制度化,它就会侵入社会的骨髓,由此产生的极度社会、经济不平等将成为社会的痼疾。 余杰:张维迎之流的经济学家,明明是当局的策士、富豪的师爷,却偏偏以自由主义者自居。他们哪里是什么自由主义者。在今天的中国,自由主义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混乱,在中国的“泛自由主义者”群体中,既有西方经典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也有西方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还有社会民主主义者等。但我认为,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下,自由主义者还应当有一个通用的、入门的标准,那便是:必须批判现存体制,呼吁民主和人权。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争论便持续至今。新左派的策略之一,便是故意将对张维迎等人的批评强加在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身上。学者徐友渔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一文中指出:“经济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区分,两种牌号的自由主义既分享某些重要的理念和价值(比如个人自由、法治、政府权力的制衡、市场经济),又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有区别(比如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重视)。而以前新左派在论争中的做法是,以经济自由主义中那些遭到诟病的主张为靶子,攻击政治自由主义。可以说,这种混同基本上是有意的。”另一方面,张维迎等人也以一种“受之无愧”的态度,拿过自由主义者的帽子来(在官家的面前的时候,他们则巧妙地隐藏起这顶帽子来),企图在民间也博取部分的喝彩,他们希望两边通吃。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对张等人的批评,本来是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对权贵经济学家(或用你的话来说,是“流氓经济学家”)的批评,却又容易被歪曲成左派反对改革。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你要小心别人给你贴上左派的标签。 邹恒甫:这场争论一定要突破左右之分。汪丁丁说过,虽然他支持我,但没有办法公开发言,一发言,左右两边都会批他。我不在乎左右,只在乎真理。我说我是“穷人的走狗”,并不是说我完全肯定穷人、美化穷人,我也不是民粹主义者,但为弱势群体说话是我的立场。 余杰:我很欣赏你的立场。前段时间茅于轼有一篇《为穷人做事,为富人说话》的文章,引发了很大争议。我同意他的前半句话,不同意他的后半句话。我个人像你一样,更愿意选择既为穷人办事,也为穷人说话,因为富人已经有很多人为他们说话了,看看那些时尚的报刊杂志,看看那些房地产广告中传递的信息,就可以知道中国的“羡富情结”远远大于“仇富情结”。真正沉默的大多数,不是富人,而是穷人。你把今天中国的经济学界批了个底朝天,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你认为比较好的经济学家,你认为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 邹恒甫:中国的经济学家中,李实我就很欣赏,搞收入分配的,还有朱玲,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他们在扎扎实实搞学问。当然,他们离世界一流还有距离。而我最佩服的经济学家是阿马蒂亚•森。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阿马蒂亚•森综合经济学和哲学的分析工具,在诸如不平等、贫困等重大经济领域的分析中回归了伦理的要素。他在社会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研究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最优的关系,深入考察了饥荒、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设计了诸如人类发展指数等度量社会福利、贫困的影响深远的指标,彻底改变了现代政府抗击饥荒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方式。 森对于道德、伦理的关怀始终贯穿其学术生涯。森指出,伦理与经济学并不矛盾,道德在每个人的行为里都起了很大作用,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约束来进行自己的选择。森对社会底层人民以及道德的关切,使他获得了“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的美誉。他还帮助设计了联合国自一九九零年以来每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以及用于其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涵盖了期望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标准以及其他指标,以全面反映人们的生活福利状况。 余杰:我记得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这样评价森:“全世界贫穷的、被剥夺的人们在经济学家中找不到任何人比阿马蒂亚•森更加言理明晰地、富有远见地捍卫他们的利益。通过阐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根据我们的财富、而是根据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造成革命性的变化。”森认为,发展就是要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一直苦心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饥荒、导致底层人民的不幸,他在最重要的著作《贫穷和饥荒》找到了答案:原因不在于总量的不足,而是因为分配的不公、一部分人被剥夺了基本的权利。将森的理论对照着阅读作家杨显惠描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大饥荒的《定西孤儿院》一书,真是触目惊心。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学比文学更堕落,中国的文学家中毕竟还有一位杨显惠,中国的经济学家中却没有一名像森这样的人物。森是一位知性和德性集于一身经济学家,他展现给我们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生命价值和至纯品行。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浮躁和混乱,照出了某些中国经济学家的失语、失范、失态及人格缺失。森不仅是经济学家的榜样,也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所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像森那样做,才能恢复经济学的尊严,恢复学术的尊严,恢复大学的尊严,恢复知识分子的尊严。 相关阅读: 杨玲 学术-生活 (厦大中文系教师,体制内的挣扎者): 膜拜一下学界的“犀利哥”(网络连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88127-606143.html )
个人分类: 社会思想文化|618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发BNU88的美文
热度 4 lix 2012-8-4 04:32
致北师大,我的母校 -- 毕业20周年纪念 许多时候不全是骄傲,但一定是痛快淋漓的一烙;许多时候不全是美好,但一定是骨根上最深最沉的一痕。    20年。回望,很长;展望,不短。20年前,我们像挣脱大山的溪水,奔流到海,或入江,或成湖水一滴。 我们的源头,我们的母校,像一位慈祥而开阔的母亲,或含情目送,或淡然放手,让她的孩子,在世界各处撒野,繁衍,沉浮,欢笑,或者流泪。    20年,我们正壮年。温热的胳膊,一边挽着妻儿,一边指点山河;我们的双腿,在江河湖海交替迈动,书写速度,书写深广,或者宽厚。    我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轨迹,一头连着母校,一头导向未来。    我们的声音,在或大或小的角落,在或美或烈的舞台,在缠绵的音符中,在嘹亮的沉默中,光芒闪烁。    我们振动翅膀,引承天上洒落的甘露;我们少许驻足,引爆地下奔涌的岩浆。 我们有力量。含蓄是力量,无言是力量,奔跑是力量。当然,大多数时候,希望,憧憬,屈服,折叠,挤压,更是力量。这样的力量,更持久,更炙热,如同20年前与百年师大挥别那刻。 我们依然是孩子。一段时间后,我们想家,想回家。西北楼前的枣树,依然虬劲,直指天空的枝丫,总发出金属般的鸣响。夕阳下那座碑前,总有脚步,总能听到灵魂中空旷的回声。 我们来过,仿佛回到前生,寻觅初孕的原始,咂摸曾有的躁动,或者茫然,无助,或者感动,低吟。 我们来过。我们低首俯身,接受母校悠长的爱抚,恭听母校无声的灌顶。空寂中,身心舒展,百毒不侵。 我们依然是孩子。我们依恋,我们不舍。为什么老师的眼,依然清澈?为什么猛然转身,我泪眼朦胧? 孩子眼中,母亲最善。孩子心中,母亲最亲。我们还想在师大校园草地上打个滚儿,还想在混杂了鱼香肉丝味儿的师大食堂懵懵懂懂往喉咙灌酒,还想在师大商场遮阳蓬下倚门吮吸一罐余味悠悠的北京酸奶,还想在热气腾腾的师大公共澡堂发出光溜溜的高声嚎叫…… 我们长大,而母校从未老去。他们听不懂我们当年的呐喊,他们看不惯我们当年的土气,他们不相信我们连手都不敢牵的爱情。 可是,他们年轻,他们激情,他们让母校不老。或许更年轻的,我们的下一代,也会施施然来到“学为师表行为世范”碑前,代我们继续沐浴母校的温暖阳光? 我们来了,虔诚,果敢,带一丝怯意,挑一肩平和。 注:老邪不认识作者,但他贴到丑文 到位哥vs捐你妹 评论上,我猜是要我转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评北师大校长履新:“四不”承诺背后的制度缺陷
热度 2 zguangbin 2012-7-16 08:51
履新不过几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已是媒体热议的对象,热议的焦点则是他在就职演说中的几项承诺: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有评论称,“四不”承诺厘清了校长的权力边界。 的确如此。放眼我国高校,校长行政、学术一肩挑是屡遭诟病的顽疾。在大学过度行政化的当下,大学校长游走在学术、管理两端,其结果必然是扮演着学者、管理者双重身份的大学校长分身乏术,是行政权力对学术自由的干涉。而以行政权力为筹码,给自己谋求“学术福利”的大学校长也并不少见。分身乏术的大学校长在学术、管理领域双丰收,只能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对行政权力的“羡慕嫉妒恨”,使大学行政化积重难返。董奇的“四不”承诺排他性地界定了大学校长的行政管理者身份,通过杜绝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重叠,使大学校长能真正作为管理者来促进大学在包括学术的各方面的发展。 “四不”承诺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虽然大学校长行政、学术一肩挑屡遭诟病,但董奇校长受热议的“四不”承诺却仅仅是一种个人承诺。也就是说,虽然人们对一位纯粹的管理者满怀期待,但在制度层面对此却没有任何安排。在大学内部,没有任何约定能对校长的学术、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在教育系统以及国家行政层面,也没有任何制度能够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大学校长如何做,只能由其个人的责任感决定。 也许有人会说,校长应专心管理是一种常识。可实际情况呢?对“四不”承诺的热议赞叹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明确定位的稀缺。而去年9月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履新时,对于他“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的承诺,不少人连称可惜了。大学校长的职能到底应如何定位,还并未达成共识,更不要说成为无需制度安排的常识。 “四不”承诺无疑是着眼于大学长远发展、厘清校长权力边界的一项重要尝试。我们愿意见到更多有着同样胸怀的大学校长。我们更希望,能将这种出自个人责任感的承诺固化为制度,在制度的推动下造就更多纯粹的大学管理者。 更多阅读 人民日报:大学校长正从“职务”转向“职业” 中国科学报:“四不”校长值得期待 董奇任北师大新校长 承诺“四不”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6941.shtm
个人分类: 新闻|1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不”条件有必要成为大学校长的硬杠杠吗?
热度 26 pukin 2012-7-11 14:52
昨天从科学网首页新闻得知北京师范大学换帅,原北师大常务副校长之一的董奇接任钟秉林担任校长(副部长级),钟秉林因年龄原因卸任校长一职。 十几年前,在北师大住的时候,钟秉林就从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任上空降到师大做校长,而师大校长袁贵仁就任教育部副部长,后任部长。 新闻中说钟秉林担任北师大校长达11年3个月,成为继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之后担任该校校长时间最长的人士。 百度了一下董奇校长,他从1999年就开始担任北师大副校长,在成为校长之前,干了13年的副校长。 北师大的换帅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各大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其中的亮点就是董校长在就职演说中明确向北师大师生郑重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做到“ 四不 ”: 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 第二,不招新的研究生; 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 第四,个人不申报院士,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 今天在搜狐上看到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的一条微博评论董奇的“ 四不 ”,建议有关部门应把 四不 列入硬杠杠作为选大学校长必需条件! 如果把这4条列入硬杠杠作为大学校长的必需条件,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要求是不是太低了? 咱们老百姓也说不出一个大学校长有什么必需条件,但感觉一个大学优秀的大学校长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向权贵折腰,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要有教育家的战略高度和国际化视野等等。 至于是否带研究生,朱镕基、徐匡迪在当国家领导人和上海市市长的时候也都带过研究生,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是否申报科研项目,实际上现在很多校长都不亲自申报科研项目,但他们有代理人啊!至于是否申报院士,如果真达到了院士的学术水平,参评一下又有何妨呢? 但不管怎么说,董奇校长向师大师生承诺“ 四不 ”,也是做好校长的一个良好开端。 另外,去年九月份科学网也报道过一个“ 两不 ”校长——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 赵校长在就职演说中向湖南大学师生承诺,在任校长期间,不带研究生,不申报课题。 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 五不 ”、“ 六不 ”校长
4566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董奇任北师大新校长 承诺“四不”
wind 2012-7-10 12:10
董奇任北师大新校长 承诺“四不” 昨天(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换帅,原北师大常务副校长之一的董奇接任钟秉林担任校长(副部长级),钟秉林因年龄原因卸任校长一职。 当天,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在北师大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 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在就职演说中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招新的研究生;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第四,个人不申报院士。 他说,自己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要首先改革自己,然后才能改革学校,高校管理改革,要从校长自身改起。 董奇承诺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他说,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 他承诺,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 原校长61岁的钟秉林已于5月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担任北师大校长达11年3个月,他也成为继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之后担任该校校长时间最长的人士。 ■ 解读 60后校长书记群体出现 自去年11月1日张尧学接任黄伯云任中南大学校长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更换了10名校长和7名党委书记,另外还有长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4所高校更换新一届行政领导,而长安大学校长马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东北林大校长杨传平得以留任,共涉及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地处北京的高校自2011年11月以来,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均更换了校长职务,北京语言大学更换了党委书记。这4名新任校长都是60后。 在这7个月来更换的17名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和党委书记里,共有9名60后,超过了变更人数的一半。 在这轮人事变更中,体现为四种形式:其一,高校内部提拔或岗位调整。其二,全国范围内公开选。其三,校际交流。其四,则为教育部的官员到高校。 【董奇·简历】 51岁的董奇1961年9月出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正局级),200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工作34年。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测评、儿童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基因-环境-脑-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研究。承担十余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北师大新校长董奇致敬!
热度 6 lipingren 2012-7-10 10:08
向北师大新校长董奇致敬!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6737.shtm 这是继去年湖南大学校长发出宣言以来,又一个致力于改革的教育家!
157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设彩票研究院将招彩票硕士生
热度 1 flly 2012-6-3 10:32
本报讯(记者袁国礼) 昨天,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彩票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一家集彩票事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和服务于一身的科研机构。据介绍,该研究院将招收彩票硕士生。   据了解,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出任院长,研究院今后将招收彩票硕士生。整合有关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及学校其他专业的师资力量,用案例教学,探索跟美国大学联合进行彩票发展国际学位教育,培养适合于各类彩票行业组织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徐瑞新表示,研究院还将为国内彩票管理系统,以及彩票实际操作主管人员提供与彩票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培训。   有专家表示,近两年来中国彩票以超过25%的速度增长,从业者超百万人,但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从业者素质偏低,势必成为彩票业未来长远发展的制约。而目前培养此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几乎为零。北师大国家彩票发展研究院,应在彩票研究、培养彩票发展和管理人才方面下工夫。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3/015924525561.shtml 娱乐无底线吧。
个人分类: 杂感|15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博感言
fishlx 2012-5-11 17:27
首次开博,主要是受刺激于我们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牛登科老师在此发表文章相当活跃。昨日从本校bbs蛋蛋网上看到有牛老师的文章推荐,遂发现了科学网。牛老师的文章风趣幽默,基本上是基于生命科学的新发现有感而发,从而讨论中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或者发发现实生活中的牢骚,我觉得其生活态度非常值得我学习。 本人虽然也来自于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但是是一小硕,研一还听过牛老师的课,感觉牛老师总是能紧跟生命科学的前沿,且对基因组的领域有很深厚的造诣,且其推荐我们当时看得NASA发表的“细菌利用砷代替磷”的文章我阅读后很受启发,感觉生命科学真是其乐无穷。 其实本人不善言辞,而且平时也没有写日记或者博客的习惯,因此这次感觉写起来比较吃力,可能言不达意,也可能话不对题,总是万事开头难,希望以后能有所提高。 本人的专业是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主要的工作是生物大分子的工程构建和下游的发酵和纯化,对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也有所涉猎,因此欢迎大家与我多多交流,多多讨论,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另外除了专业外本人爱好管乐,可以演奏一手还算不赖的双簧管(Oboe),也算是半个文艺青年。 开博就写这么多吧,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坚持写下去,性情中人一般不太好把握。总之,这篇就这样了。
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博士研究生课程班第十三期招生
热度 1 dongzg101 2012-4-19 06:08
北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博士研究生课程班第十三期招生 北师大在职博士网 2012-02-20来源: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 第十三期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面向全国,限额招生,资格审查,择优录取。 颁发《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博士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是中国四大名校之一。她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她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师荟萃,大师辈出,师资精良。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钱穆、白寿彝、钟敬文、启功、陶大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双聘院士11人)。北京师范大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学术底蕴,铸就了以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使命感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逐渐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现有1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学科总体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高级专业人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决定举办教育经济与管理在职博士研究生班。 一、培养目标 : 系统掌握并精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担负决策咨询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启迪发展思路,优化管理模式,激发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经济与教育管理水平,培养从事教育与经济领域前沿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专业课程讲授 : 各门课程均采用专题授课形式,由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博导和知名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专家主讲。 三、招生对象及条件 : 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或硕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学历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以及从事教育推广、咨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教育类龙头企业家以及有志从事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对有突出贡献或获得重大奖励的特殊人才,经审核批准可适当放宽入学条件。 面向全国,资格审查,控制名额,免试入学,择优录取。 四、学制、授课地点、开学时间 : 学制:1.5-2年。第一学年集中授课,每两个月连续四天讲授两门课程。第二学年调研与专题讨论并撰写论文。 授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主楼经管学院多媒体教室。 第一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二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三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四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五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六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七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八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九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十期在职博士班同学录 第十一期在职博士同学录 第十二期在职博士同学录 第十三期在职博士班定于2012年4月21日开学,总额60名,目前还有少量名额,额满截止。 附 《2012年4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期在职博士班开学通知》 五、颁发证书 : 学员修完博士生主要课程并成绩合格,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颁发《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 符合在职申请博士学位条件者可申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在职申请博士学位的主要条件和要求请见《 北师大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暂行办法 》。 凡本班学员均可优惠对接 菲律宾著名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 (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费用另计)。对接博士学位由北京学大博研教育科技中心全程负责。 六、课程设置 : (1)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2)教育学原理 (3)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财政 (4)教育体制改革 (5)高等教育学 (6)微观经济学 (7)课程与教学论 (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9)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10)公司治理 (11)管理心理学 (12)领导科学与艺术 (13)教育史 (14)教育心理学 (15)高等教育战略研究 (16)职业技术教育学 (17)战略管理研究 (18)论文写作研究 每个专业从上述课程中选取11门讲授。北师大经管学院有开设课程的最终决定权。 七、收费标准: 全部学费4.86万元(含报名费600元)。开学半个月以后不接受任何理由的退款。 学费汇款方式 http://www.zaizhiboshi.com/html/567047.html 八、教务管理: 由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指派班主任管理教学活动。统一安排学员的食宿、学习、联谊等活动。食宿费用由学员自理。 九、报名录取程序 : 1、请在网上真实、准确、详细 填写报名表 (请点击填写并提交),招生办将在24小时内对您的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并邮件回复确认您是否符合报读条件; 2、如果报读资格初审合格,请提交(或特快专递)您本人最高学历或学位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近期免冠照片一寸4张、两寸4张到招生办,同时缴纳学费、报名费 总计48600元; 3、本院在收到您的上述报名材料和费用以后,将与您电话确认并正式进行学籍注册,同时特快专递为您寄出《录取通知书》,并开通网上同学录,通知授课时间、地点、课程安排等具体事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本校地址:(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16层 招生简章: http://www.seba.bnu.edu.cn/xw/36444.html 北师大经管学院在职博士班招生办 报名地址:(100085)北京市上地三街9号嘉华大厦C座607 直拨电话:010-6296 6863(张老师) 6297 8448(杨老师) 手机:1336677 6856(方教授) 186 1010 6835(肖老师) 传 真:010-6296 6863 电子信箱:zaizhiboshi@vip.163.com 网址: http://www.zaizhiboshi.com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个人分类: 家庭教育|1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董藩:“信志强住洋房 信董藩得金山 信牛刀住牛棚”。哈哈!
limingyang 2012-4-9 19:26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 【《财经》综合报道】 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董藩在其新浪认证微博上表示, 北京房价 每平几千元时,就劝大家买,但有观点说房价会下跌百分之五十甚至八十。董藩以房价现状为由称,信志强,住洋房;信董藩,得金山;信 牛刀 ,住牛棚。 董藩称,“北京房价每平几千元时,我和 任志强 就劝大家买;那时就有一小撮人,说房价会下跌百分之五十甚至八十。我们说了八、九年,他们也说了八、九年,结果呢?——信志强,住洋房;信董藩,得金山;信牛刀,住牛棚。“董藩”名字的解释就是:“听董(懂)一席话,胜藩(翻)十年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澜语)” 牛刀:中国房价只能一跌到底 这是经济规律 毛主席万岁和房价万年涨 每年清明祭祖,我都会仔细想想我的父亲。 记忆当中,父亲给我的第一个耳光,是在公社开展 毛泽东 接见红卫兵的庆祝大会上。台上的红卫兵的头正在带头呼喊口号:毛主席万岁! 我当时很小,不满6岁。我就没有举手呼喊,我父亲拉着我的手,让我跟他一起喊,我依然没有呼喊。我小声的嘀咕了一声:人都会死的,不会活一万岁。这时会场上口号已经呼喊过了,一个人在念稿子发言。我记得当时我的父亲听见我的话后,猛地给了我一个耳光,半边脸都被打红了。边打我边喊:毛主席万岁! 声声叫着毛主席万岁的我的父亲,很快灾难来临。因为我祖父当年在街上卖豆腐,家境不错,得以让我父亲读了几年私塾,毛笔字写得不错。红卫兵们时常请我父亲写标语。灾难突然来临,因为我父亲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那就是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写成“敬祝毛主席万寿无寿”。最后,被红卫兵斗过半死。 在我长大后,是中国思想最解放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社会上一本畅销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我们当时反思中国文化时,很多学者就有过反思毛泽东现象。说实话,我们当时不是很悲观,但是一致的意见是:中国本来没有神,但是,中国老百姓会造出一个神来。这种国民性格,在本世纪改不了,所以,在中国搞全盘西化注定会失败,因为缺少人民的觉醒。最后,到了1989年,印证了这些学者的观点。 到了 现代 中国,中国老百姓又造出一个神来,那就是:房价万年涨。老百姓纷纷跟着呼喊。这和当年红卫兵高喊毛主席万岁其实是一码事。我又回我的孩提时代,只是说了一句:房价不可能涨。又被现实打了一个耳光。最后呢?毛主席是死了,这是人类的规律。房价也一样,这次肯定会一跌到底,让这些高呼房价万年涨的学者们彻底闭嘴。因为这是经济规律。 正是在“房价万年涨”驱使下,中国的房价泡沫到处衍生,成为自人类经济发展史以来最大的泡沫,远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拉美和90年初的日本。中华民族要想取得长期强盛,不仅仅是文化复兴的问题,首先必须有百姓的觉醒,要象尼采一样说:上帝死啦,我们必须重估一切价值。 牛刀:房价里全是泡沫 “风一吹就灰飞烟灭”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上撰文称,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要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周小川还表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 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基础。现在的买房人在银行的贷款是根据央行统一制订的基准利率来发放贷款,也就是说,是央行在垄断利率,这种利率是非常高的。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由市场来调节利率,也就是说贷款可以选择哪家利率低的金融机构去进行贷款,这样民间资本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贷款人也有选择的自由。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专为这些金融机构所设,一旦这些金融机构出现破产,保险制度就会发挥作用,就不会出现美国的次贷危机。 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将迎来历史性的变革,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是最近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和周小川等等一而再再而三讲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现在是双向浮动,最后将会实现可自由兑换随市场自由浮动。这是符合全球化大趋势的举措,早晚一定要走的路,而且,越快越好。 这样我们的很多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将发生天大的变化。比方说,一辆 宝马3 系车,在欧美和其他国家都是3万美元,而我们国内买这种车要花38万人民币,相当于6万美元。我们的93号汽油现在涨到8元钱,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只要4.7元人民币,中石油还说原本应该加700元一吨现在考虑通胀问题所以本次只加600元一吨,意思是未来还要涨。 如果利率随市场自由浮动,这一切就将改变。道理很简单,这与我们国家当年为了更好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而在税制上制定的政策相关。我们进口时加税,出口时退税。这种缘于汇率断层的价格关系导致了中国国内在人民币升值的通道上一直处在通胀之中。人民币汇率实现市场化后,这种断层的价格体系将会逐渐抹平。也就是说,我们以后买 宝马 车3系的,不管人民币汇率如何变化,我们都只需要付出3万美元就够了。 当然,除了人民币汇率的原因,还有税收制度。出口退税、进口加税适用所有商品的状态应该认真反思。当年我们制定这种税收体制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那是因为我们当时非常落后,现在我们不应该保护落后,而应该保护资源。所谓资源,比方说稀土,是我们的资源;同样,劳动力更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这种保护落后的税收体制,这两种资源必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对劳动力来说,所造成的危机不仅仅只是经济层面的事,还将造成社会上的巨大的两极分化。 这样一来,人民币的一切资产价格都得重估。将来人民币的不再是升值,而是贬值。反映在货币市场上,中国不再是通胀而是走进通缩。相反,欧美等国不再是通缩而是通胀。一切都颠倒过来了,这样反映在商品价格上,原来的人民币资产将会走近谷底。住宅价格受到通缩影响,会导致购买力枯竭,泡沫破灭。当然,导致房价泡沫破灭的原因很多,不在此赘述。 目前来看,在一线城市的楼市炒家,大的炒家在2010年11月份就开始出逃,现在已经逃得光光,包括一些外资机构已经抛完了在中国投机的物业,导致我们的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深圳上上周,3月5日-11日,中原地产跟踪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网上成交数据所做的统计周报以此为题,报告显示上周全市新房、 二手房 分别成交744、706套,环比基本持平;一、二手房成交均价分别为16112、17155元/平方米,环比均显下跌,分别跌了约7%、21%。看看二手房一周跌去21%,就知道炒家是如何出逃的。 现在房价根本没跌到底,未来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后,投资的渠道就向全球打开,人民币资产尤其是不动产的价值面临重估。 在房价里面的各种不合理税费、灰色支出、被炒高的地价和开发商的暴利加起来占房价的40%至50%,有的甚至达到60%,这些全都是泡沫,风一吹就灰飞烟灭。 网民声音: 发表日期:2012-04-06 15:12:20 凤凰网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LIN0818 关键是炸弹找到了,有些人不给你拆 推荐 | 回复 | 复制 发表日期:2012-04-06 15:00:34 凤凰网陕西省网友: 志强他爹 房事作为一个问题经常被争论的时候,肯定就是个问题,现在问题的焦点就是价格,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价,有啥墨迹的?其他都是浮云都是避重就轻的敷衍,直接先降下来再说,看看还会有什么问题?志强和潘石屹,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你们安装了炸弹,叶檀就像你们的助理,现在跳出来“拯救世界了”?滑稽并且哗众取宠。 推荐 | 回复 | 复制 发表日期:2012-04-06 14:25:18 凤凰网北京市网友: shanlinzhi 很无聊。你们房地产商想出的拆弹方案也只是对自己做有利的,对民众并不一定。 这个所谓的小电影很无聊。以后不再关注了。 推荐 | 回复 | 复制 发表日期:2012-04-05 05:54:56 凤凰网辽宁省阜新市网友: 独舞凤凰 看似有道理,其实是狗屁,不要忘了,这里是中国,你们是既得利益者,扯我们这些没钱没势的屁民,草尼玛 推荐 | 回复 | 复制
个人分类: 其它|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终于闪亮出场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2-3-29 17:11
  之前,我提过两个建议:   1,清华大学给出一个“五道口学者”的名头,争取和长江黄河学者一样响亮。北航则应该给出“四道口学者”的光荣称号,并依此类推。   2,北师大给出“新街口豁口”学者的光荣称号。   于是,我们看到,清华大学终于成立了五道口金融学院(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949.shtm ),如此,“五道口学者”的出现还需要等很久吗?“豁口学者”也有希望了。
个人分类: 趣论|4625 次阅读|26 个评论
北师大学术沙龙:谁能阻止“活熊取胆”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2-29 21:57
【思想国·文化讲坛】 学术沙龙 之 “谁能阻止【活熊取胆】” 嘉宾: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 刘慧莉(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研究员)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活动形式:沙龙(活动免票) 活动时间:3月5日(周一)晚8点20 活动地点:教九502 主办单位:哲社学院学生会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51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记刘绪贻先生来北师大做学术报告(1999年9月24日)
黄安年 2012-2-7 08:43
记刘绪贻先生来北师大做学术报告(1999年9月24日)
记刘绪贻先生来北师大做学术报告 ( 1999 年 9 月 24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最近翻阅老照片 , 看到一张刘刘绪贻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史楼 305 教室为历史系学生作学术报告的照片 , 时间是临时安排的 , 记得是利用杨玉圣老师开设的美国问题课程的时间向听课学生讲座《美国的社会、社会结构与阶级斗争》,听课学生既惊喜又略显拘束。 110 分钟的时间里 , 刘先生用约 75 分钟时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观点,并在提问阶段 , 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在主持讲座开始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刘绪贻先生的学术成就,这位中国美国史学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美国史、社会学专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时已 86 岁高龄,在三尺讲坛上依然精神抖擞,谈笑风生,思维敏捷,见解独到。 这是刘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唯一的一次讲座。讲座的具体时间我一时记不起来了,照片后面也没有注明时间。从和时任系主任的晁福林教授合影的照片来判断是在 1999 年前后。昨天在翻阅刘先生给我的信件时 , 我欣喜地看到了刘先生 1999 年 9 月 16 日 写给我的一封短信。信中写道 : “学校通知我到北京领《战后美国史》的奖,本来 , 如仅因此故 , 我不想来京。但是,我现已编好一本《美国史论文集 ----30 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共收文章 38 篇),正好乘此机会带交中华美国学会,同时多年来未来京 , 很想看看在京的一些亲友,决定于 21 日 ( 下星期二 ) 乘车来京 , 得便请用电话通知一下黄柯可同志和杨玉圣夫妇。”信是 9 月 21 日 收到的。我随即翻阅 1999 年记事本。里面清楚记叙: 9 月 22 日晚 与刘绪贻通话,约请 24 日上午刘先生来北师大。 9 月 23 日晚 , “准备明早接待刘绪贻”。 9 月 24 日 (星期五),上午在系接待刘绪贻,并主持刘绪贻为学生的讲座《美国的社会、社会结构与阶级斗争》,会后刘、杨(玉圣)在我家吃饭,刘在我家休息。下午 4 : 30 陪刘去杨玉圣家 ( 时住西三旗育新小区 ) 。晚在玉圣家吃饭,聊天。 11 时回到家。 附照片四张。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福2012年
热度 2 BihongFu2010 2012-1-1 18:12
祝福2012年
昨天--2011年的最后一天给朋友门发短信祝贺新年时,我写下了以下一段祝福新年的话语: 有预言家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的末日,或者说是人类的末日,但我相信明天清晨当您醒来时一定会发现:一个更加美好的2012年已经向您走来,生活会更加美好!健康万岁!友谊万岁! 充满魅力高原高大沙山(2011年9月的清晨拍摄于阿尔金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宿营地) 今天--2012年的第一天,早晨起来时发现有个北师大的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师)发来短信说:我认为碧宏是真正的预言家,别人的预言都是假的!祝你们全家元旦快乐、健康平安! 大理洱海美丽的日出(2011年11月拍摄于大理古城西侧的苍山) 但愿我们科学网的朋友们在美丽的2012年都有一个好的心情、健康的身体去迎接新的工作、学习!拥抱生活、拥抱美好的每一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获捐赠千万美元建立脑科学研究院
dongzg101 2011-11-18 23:26
北师大获捐赠千万美元建立脑科学研究院 2011年11月18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IMIBR-BNU)。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创始人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共同签署捐建协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了签约仪式,并为研究院揭牌。 根据协议,IDG将捐赠1000万美元用于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建设。同时IDG及IDG资本管理团队还将分别设立“IDG中国基金会”和“和谐基金会”,为该研究院提供长期支持与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依托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儿童青少年学习与教育方面的优势,将研究院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儿童发展、教育及儿童脑功能障碍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揭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脑发育规律,为开发脑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康复与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原理支持,促进亿万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于新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中的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介绍说,研究院院长和所有的主要研究者将在全世界范围的科研人才中遴选,经由国际同行专家评议,通过平等竞争的选报程序产生。 创建于1964年的IDG集团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麦戈文夫妇一直致力于对教育与科研事业特别是脑科学研究领域的支持,2000年,麦戈文夫妇向MIT捐款3.5亿美元,成立了麦戈文人脑研究院,专门研究人脑的工作机理及相关疾病。今年来,麦戈文夫妇通过多次对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实地考察和与中国研究者的交流,对中国脑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潜力高度认可,决定同时资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三个脑科学研究院。三个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将密切合作又各有侧重,与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形成了一个国内外高校之间强强合作的研究联盟。 更多阅读 北大获赠千万美元设立脑研究院 IDG捐赠1000万美元建设清华大学人脑研究院
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铁流:往事微痕《“阳谋”下的北师大之难》读感
热度 1 Helmholtz 2011-10-13 12:36
往事微痕《“阳谋”下的北师大之难》读感 铁流 当今中国号称世界“经济大国”,但在学术与科研领域却一片苍白,无一人称得上大师级的人物。虽然一些国家部门推出、评出不少“大师”,可是这些“大师”不是紧跟政治态势的尤物,便是拾人牙慧或抄袭的“劳种”,少有真才实学让人佩服。故“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共治下的大陆,六十多年来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虽有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博士登堂入室,可他们是美籍华人与中共无关。去年出了个刘晓波,至今关在监狱里留下一把 “空椅子”,传为国际笑料。 十三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之际,中共在北京隆重表彰并授予功勋奖章研制“两弹一星”的23位元勋,皆师出西南联大叶企荪教授门下。而这位元勋之父、之祖的物理奠基人,竟然在“十年文革”中被毛泽东定罪为“汉奸”,受尽“红卫兵”的凌辱迫害,后来变成一个瘋子。没住房,没工作,衣食无着,瞎眼跋脚,成日拖着病残之躯,乞讨于清华、北大之门。凄凄惨惨饿毙街头。试问:这样践踏人才的国家,能出大师吗?這样卑视知识精的政党,能有世界级的奖主?天地一张网,自无凤凰飞。 一位资深学者说:“当代中国自陈寅恪、傅斯年之后再无大师。”我赞同此语。翻阅历史残章,方知三四十年“旧中国”,堪称群星灿烂,人才荟萃,大师如云,巨匠溢朝。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言有理。新政前的大学没有党委,是校长、院长说了算,用不着向谁请示汇报,治学无婆,敢作敢当。叶企荪教授任清华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时,毫无门户之见,从1928年起,他先后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霍秉权、孟昭英、王竹溪等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师到清华和西南联大任教。吴有训来清华任教时,院长将吴的工资订得比自己的高。在教学中,他发现吴的工作能力很强,便于1937年主动辞去理学院院长职务,推荐吴有训担任,直到后来吴有训调任中央大学当校长,他再继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现在中共治下的大学有这样高风亮节的校长、院长吗?多是争名于朝,抢利于市,庸俗不堪的奴才与工具,哪是办好院校的师表。我认为体制是当前中国教育不出人才、不出大师的根子,而一元化的党委领导负责制,又是扼杀人才的屠刀,一把血淋淋的屠刀。 “一切听从党安排”。教授没有新观念,学生自然没有新思想。没有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大学,只能出蠢才、庸才、奴才,自无人才可言。如果说1952年的院校整调,是彻底摧毁了清至民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那么1957年的“反右斗争”就是把成就大师的的胎胚、芽子,全部连根拔除,斩尽杀绝了。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宋林先生深有体会的说:“1950年新政伊始,国家百废待兴,极需知识分子领军和参与各个领域的建设,毛泽东却把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活跃最具创造能力的那部分人打成了右派分子,而且人数超过了知识分子总数的十分之一,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1950年代前期,每年都多有海外学人归国参加建设,1957年“反右斗争”后一个也不回来了,不愿回来送死了。反右结束,周天寒彻,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自此赤县寒蝉,神州噤声,再无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的学人。全中国十亿多个脑袋都集中到了毛泽东“英明领袖”的脖子上,纵是中共高官也只能服务。而今国民党治下的台湾已有多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连香港也拥有了一位出生于河南省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国大陆呢?作伪造假,谎言连篇,鷹品盈市,贪官满朝,能不悲乎! “反右斗争”后的中国学人,众皆萎靡不振,人性失缺,相互仇视,相互厮杀,爱心荡然无存。传统的人类精神文明,维系社会生活公认的道德准则,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泱决华夏,巍巍庙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暴力把谎言和伪造当真理来推行。自此举国上下再没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没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国家,自然没有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怎么能有创新?社会是个整体,人的人生观也是个整体。很难设想,政治上那么禁锢、思想上那么压抑,能在科学上思考出超越全世界所有人的创新。这就是1957年后的中国! 我认为,这场反人性、反民主、反进步、反法治,倒行逆施残害精英的运动,受害最深的不是民主党派、国家机关干部,而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学时代本应是人生最为美好、最为珍贵、最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年代,根本不懂政治,更不懂阶级斗争的残酷与血腥。他们以为人生道路是铺满鲜花的自由之路,哪知是毒箭林立和无底的陷阱,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在“革命”的名义下,莘莘学子沦落成人间最为低贱的“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成为政治祭坛上无辜的羔羊。正如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还没有开花就枯萎,在一个阴天的早晨——使人不能不黯然神伤。 在那场民族巨大的灾难中,中国名校北京大学抓了八百多名学生右派;“庚子赔款”开办的清华大学,抓出五百多个有才华的学生右派;北工、北地、北航也为数不少。笔者所在地的川大、川医、川师、川农四校多达数千人。本书集稿者、发起者、推动者的雷一宁难友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就划了385个右派,其中学生312人。中文系219名本届毕业生中,有49个是右派分子,该届六个班中的中四(一)班,33人有13人是右派,其中8名是极右,占全班人数的39.39%。北师是培养全国优秀中学教师最有名的园地,想不到遭受到如此重大的灭顶之灾! “北师大的著名教授曾经比北大、清华还多,一级教授6人,二级教授16人,三级教授43人;6位一级教授有4人被打成“右派分子”,计有傅种孙、钟敬文、黄药眠、武兆发。黄药眠当时是中文系系主任,为毛泽东钦定。而抱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美国回来的细胞学专家武兆发,是反右中第一个被迫害致死的教授,甚至死后还遭到“鞭尸”。 当时全国有近百万大学生,按各校比例推算,沦为“贱民”的不少于20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记得,为抗击日寇,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贵州独山,中华民族面临存亡之时,蒋经国先生号召学生参加远征军,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寸寸山河铁铸成”!而毛泽东却在和平年代把数十余万大学生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剥夺了他们学习深造的权利,为祖国工作的权利,全成为“专政”对象,失去尊严,失去人格,有的还屈死狱中,飘首刑场……怎不叫人涕泪纵横,怒问苍天: 十万学生十万冤,花季少年哭轩辕; 焉知发奋终身罪,无良宵小庆弹冠。 没有想到,直到今天,这些受害者、两鬓斑白的学子,仍希望中共改过自新摈弃毛泽东治国理念,回到当年所承诺的民主宪政建国之路的构想。可是中共里面的一些顽固派、毛左派、权贵派,至今仍坚持一党专政、一党独裁,仍然尊毛崇毛锁喉禁言,破坏宪法不断制造恐怖,這样搞下去永远是个乱党,不会得到人民心悦诚服的拥护。一个国家真要达到长治久安,昌盛繁荣,人才汇聚,大师云集,首要的是尊重人,尊重知识,舍此无其它路可走。这条路就是世界普世价值——民主宪政之路! 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如果你去德国,看到城市中心最豪华的建筑,不用问,那是大学而不是政府大楼;如果你看到最漂亮的图书馆,也不用问,那是大学图书馆。如果你想听免费的高端讲座,不用请示任何人,直接进去就是,没有人有权阻拦你。如果你想上大学,不管年龄多大,申请就行,不需要参加任何高考。又有朋友告诉我说,1957年各大学的各科学习尖子,你不用问绝大多数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现今凡是坐豪华轿车和高级别墅的,你不用问,准是大官和拥有权势的豪商巨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德国共有一百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获奖人数将突破200人大关。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来自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其中哥廷根大学44人、洪堡大学29人、维尔茨堡大学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学者)、海德堡大学10人、弗莱堡大学9人、图宾根大学7人、莱比锡大学6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未列入统计。从以上数据来看,德国大学的确是不折不扣的诺贝尔奖摇篮,其获奖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专家们做了一番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原来,德国是个傻得到家的政府。何以说傻?德国与其他国家体制不同,多数大学是公立性质。大学支出的每一分钱都来自政府,包括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校舍的建筑和维护、大学日常行政开支、学生补贴、免费的上网、图书馆大量的书籍等。遗憾的是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大学里一点地位都没有,它不能决定或者影响大学内部的任何事情,包括校长和其他高级管理者的任免。校长和各学院院长由教授自己选拔,政府无权干涉,更不可能阻止自己不喜欢的人当选。因此,校长和教授根本不买政府的账,他们想做什么课题研究,不需要事先报批,也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在这里,大学是真正的“教授学生联合体”。 大学,在英文University里的本意就是“教授和学生联合体”,这个词的原始意义表明,大学是一个由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组织。也就是说,德国大学从传统上就是一个只管伸手要钱而不理睬政府的机构。那么,政府为何只出钱而没法管事呢? 道理很简单:德国大学得到的钱并不是政府给的,而是老百姓所缴纳的税款,政府只是一个中转的角色。老百姓花钱来培养自己的子弟,而政府只是帮老百姓把钱转交大学而已。因此,大学根本不看政府的脸色,更不可能对政府感恩戴德。其次,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德国的政党不能在大学委派自己的党务官员(纳粹时期除外)。现在的联邦德国有几个主要政党: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社民党、自民党、绿党和左翼党。无论是大党还是小党,他们在大学没有任何常设组织,也没有校长兼书记或校长、书记各管一摊的现象。校长就是堂堂正正的校长,党派休想把黑手伸进大学。教授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支持或反对某个党派,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要求。信仰在大学里面只是个人的事情,党派根本不可能决定人事任免,更不可能左右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科研课题。 如果你一定要问党派能起什么作用的话,德国学生会告诉你:党派可以花钱资助某个研究课题,但不能直接资助,只能通过具有倾向性的党派基金会来运作,所以才有了阿登纳基金会、艾伯塔基金会和瑙曼基金会等机构。至于为数不多的私立大学,政府和党派更无法插手。他们要进入大学进行宣传,想都别想。在这里,政府和党派如果不算是过街老鼠,起码也是不受欢迎的机构和组织。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如果政府和党派在大学不起任何作用的话,大学不乱套了吗?大学不成了独立王国了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有兴趣者可以到德国大学考察一下,看人家是否乱了套了。 至于独立王国的说法就有点夸张,在那里,教授、学生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非常密切。他们虽然不欢迎政府和党派,倒是非常欢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进入大学。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随便来大学开设讲座,也可与之建立某种形式的合作。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组织非但没有任何反感,还持非常欢迎的态度,许多科研成果就是在企业的资助下完成的。虽然德国严禁纳粹组织,但却没有办法阻止具有纳粹思想的人进入大学学习;也没有权力开除任何学生,除非他在规定的年限不能完成学业。至于“思想激进”的学生,只有在政治上才被称为激进,在其他方面反而认为具有创新精神,被大学和教授加以鼓励。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年思想就比较“激进”,没有人会觉得他是一个怪人,所以也不可能被“会商”。因此,德国大学不断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们看来,如果大学出不了诺奖,反而是一件怪事。 大学是大师的摇篮,培养诺贝尔奨项的温床。“反右斗争”既毁 “摇篮”也捣了“温床”,凡是尖端教授和品学兼优的学人,无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这场伤天害理,残花摧英的政治运动,灭了大师的“种”,砍了大师的“苗”,“种”和“苗”都没有了,哪还有大师? 为了国家的昌盛,民族的繁荣,值“反右斗争”五十四周年之际,我们《往事微痕》在雷一宁难友的支持下,特编推出《“阳谋”下的北师大之难》,目的是希望历史不要重演,灾难不要再来。希望执政的中共改弦更张,把大学交给教授和学生自已管理。回到西南联大时代!让中国再次群星灿烂出现大师级人物。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7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週一晚上去中國最牛大學——北師大講: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9-4 10:09
蒋劲松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讲座(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讲座第一讲) 科學網博友大鬍子田松博士主持 歡迎博友前往捧場并拍磚,謝謝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410 次阅读|9 个评论
健身日记(十七)
热度 1 gl6866 2011-7-19 10:52
连续三天没去健身房了,有一定的原因。从16日到17日到北师大开会,18日有看牙医的约诊。开会很累的,还真没想到。这时我才真有点佩服起老外来,他们都是准点到会,认真听每一个presentation。提出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来。可是我们学者似乎有些不那么守时,有他的报告时就来一下,然后就走了。这一点我认为还是应该向外国专家学习的。 我家距离北师大比较远,因此16日便住在会上了。也幸亏住下,否则不光晚上的讲座错过,一场滂沱大雨也会让我赶上。即便如此,晚上的讲座完了之后,大雨还在下。后来停了,和学生一起去兰蕙公寓。到了公寓都近11点钟了,路上有积水,七小心八小心,还是把鞋子弄湿了。回到公寓赶快把鞋垫拿出来,估计第二天清晨能干。 洗澡吧,公寓的设施虽然够不上多少个星。但设施还是比较齐全,尤其是沐浴的设施,基本按照正规星级宾馆的要求,配备齐全。有热水的淋浴,有大镜子等。让我没想到,照镜子发现我的腹部真的下去了,而且相当明显。这是我第一次全面看到了减肥的效果。14日是我进健身房的最后一日,那天是锻炼的腿部,到17日还有点疼,证明肌肉没有完全恢复,乳酸还在作祟,休息二天估计就会好了。果然加之18日去看牙,19日腿部的酸痛便彻底消失了。今天下午还去健身房。
27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大衍之数、莱布尼茨的普遍逻辑和通用图灵机
热度 2 gl6866 2011-7-15 14:41
16日我应邀参加北师大举办的《2011国际莱布尼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给每人35分钟的时间,其中25分钟为报告,10分钟为讨论。二者不可混用。我今天刚刚将参会的PPT文件赶制出来,明天就要报告了。现在将我的PPT文件的pdf版本传到网上,供大家批评指正。我的发言题目是:On Universal Number of Heaven and Earth, Leibniz's Universal Character and Universal Turing Machine (论大衍之数、莱布尼茨的普遍逻辑和通用图灵机)。但愿能对人有所启迪。 On UNHE, UC UTM.pdf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33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Hans Poser在北师大都讲了些什么?
热度 1 gl6866 2011-7-14 12:50
此前 发了若干张关于Poser教授在北师大报告的照片 ,但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他的《从莱布尼茨到康德的德国启蒙运动》的内容。Poser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的报告学生们大多能够听懂。报告共分四个部分:1、什么是启蒙?2、莱布尼茨(Leibniz)、3、托马修斯(Thomasius)、沃尔夫(Wolff)和康德(康德)。Poser教授以这四位代表人物讲述了从1680~1790年这一百年间启蒙运动的历程。 那么什么是启蒙?根据康德1784年的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从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人类的不成熟就是没有他人的帮助无法运用自身的理解力。也就是说,人类并非没有理解力,而是由于缺乏在没有他人的帮助的情况运用它的决心和勇气。敢于认识(敢于思考、认识)“勇敢运用你自己的理解力!”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座右铭。 莱布尼茨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贡献包括三个基本原理,一、不可辨识者的统一性或矛盾原则;二、充足理由率;三、最佳原则或最好原则。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给出了有关实体的新概念,即所有的(个体)并且只有个体才是实体。另外,莱布尼茨根据希腊-罗马自然权利原则(不伤害他人、各得其所、正直的生活),又增加了一条原则,那就是正义是智慧之爱。从理性主义出发,莱布尼茨给出了行动的概念:给定的情形——意义(手段)——目的。 托马修斯对我国的学术界是为不大熟悉的人物,他与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不同,他持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另外他不是理性主义道上的学者,而走的是经验主义的路线。由于从现实经验而来,见到的社会阴暗面也就相对多些,所以有悲观主义色彩也就难免。他于1691到1696年分别出版了《理性的教义》(Doctrine of Reaseon I)和《道德的教义I、II》。前者主要主张运用简单和可理解的方式而非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方式向各性别和阶级的理性人展现何以区别真和假以及找到新的真理的道路。后者则认为这理性或道德方式中的爱的艺术,同时还要反对所谓非理性的爱。他所指的“爱”是个广义的,包括爱权力、爱金钱、爱女人等等。 托马修斯从经验主义出发来追问:如何克服作为主宰情感的非理性之爱?理性在这方面为何失效呢?于是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意志依赖于情感!因而靠推理或迫使情感不作为是不可能的。他给出的公式是:理性的爱——好的意志——意义——目标; 理性的爱——好的意志——积极的手段——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非理性的爱——恶的意志——恶的手段——不公正。 那么托马修斯给出的解放方案是,如果非理性的爱将被惩罚所威胁,那么意志就必须受到义务的约束。由于托马修斯的努力,把作为司法手段的酷刑废除掉以及烧死女巫的恶习。 接下来Poser教授讲到了沃尔夫,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学生。他们共同的遗产被称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沃尔夫也是当年在德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有言必称沃尔夫之美誉。并且著述颇丰,他把莱布尼茨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同时又从伦理的方面对理性科学系统的实践哲学进行了重整化与系统化。他给出的基本道德律是,要想增加你和他人生活状态的完美,就意味着我们被我们自己的理性所确认。道德律假定理性人不再需要更深层次的法律,他的理性就是他自己的立法者。 基于这一点,沃尔夫提出“由于人的本性,所有人都是自由的”而且对于“权利和义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与此同时,如果某人不得不相信某事正确,是由于其他人说该事正确,……那么他只不过是个奴隶而已。哲学的自由存在在于没有压制使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判断。 最后Poser讲到了康德。上面说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都是持一种乐观主义态度,而托马修斯则比较悲观。而康德则把这二种传统引入其三大批判中。在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在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的先验条件的范畴、直觉和形式等;在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中,体提出伦理学的纯粹形式基础就是绝对律令,即“绝对律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之所以高于一切,不仅高于个体存在,也高于任何群体、民族、阶级、社会、时代的功绩和利益,高出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所代表的是人类总体的生存。在1789年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则以美学和目的论的条件进行了论述。总之,在康德那里,只有一个依赖于绝对律令的理性决定才是自由的。因此,我们要敢于思考!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430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天两上北师大
热度 4 黄安年 2011-6-29 09:44
一天两上北师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6 月 29 日发布 自 2002 年以来我住在天通苑 , 在比较顺利情况下 , 到达北师大也得 75 分钟时间的路程 , 一次往返就得 150 分钟 , 遇到塞车、等车 , 就得 200 分钟以上。一般两周一次去学校集中办些紧要的事 , 如取药、开会。如果学校医院开恩允许可以在天通苑就近医院看病取药 , 那么我也许只要一个月来一次学校就行了 , 这也省却了许多应酬和上门找我的事,同时也减轻交通压力。 昨天,我不得已两上北师大 , 原因是上午 9 : 00-11 : 00 ,退休支部开会谈建党 90 周年,晚上 6 : 30-20 : 30 要在小西天北影电影院看《建党伟业》,这是一次学校组织观看接受教育的活动。时间是自己选的 , 我只有这一天是合适的,上午的一些事办不完 , 只能下午再来一回,好在时间有空余。 我 6 : 50 分离开家 ,8 : 10 分抵达学校,到校医院取药,同时将两周前在北苑航空中心医院看牙的公费医疗费来学校医院财务报销。如果我在学校医院就诊,我是无需先付费再报销的 , 但是指望在学院看牙根本不可能 , 因为无法排上队。经过半年多的抗争,终于获得“特批”,同意我在 102 本上增加一个航空医院的公费医疗合同单位(算是离天通苑最近的公费医疗三级医院),我得在航空医院先付费,然后到学校医院报销垫付的钱。以前我从来没有在这里办过这样的手续。谁知这里办公时间规定离退休人员在每星期二下午 2 : 30-4 : 30 间 , 我来报销是星期二上午,办不了 , 怎么办?下月再来行不行?回答说必须当月报销,除非假期时间推迟,这样我下午必须再来一次了。本来我是可以在我师大的家中休息的 , 但是打扰已经借住的朋友并不方便 , 干脆回天通苑家中休息。 9 : 00-11 : 00 支部会开得很热烈,畅所欲言,毕竟这里 50 年党龄以上老党员足以组成一个加强班 , 不少同志的党龄超过现在的中央常委,已经离退休说话能够放开 , 会上危机感重于歌德调。在会上我获悉,每人可以报销 100 元的书本费,但必须持有效的发票和小票在本周内来报,这也是我必须下午再来一次北师大的原因。问题倒不在于 100 元 , 而是合法权益。 12 : 30 分 , 我回到了天通苑家中, 13 ; 30 杜春耕先生告诉我孙伟科研究员(中国红学会秘书长)也搭乘 G35 次 7 月 1 日 11 : 05 离开北京 ,17 : 24 分抵达杭州 , 去参加定于 7 月 2 日举行的杭州与红楼梦的学术研讨会,吕启祥则 25 日去庐山参加北京曹学会举行的一个评刊会 , 会后转赴杭州与会 ,29 日抵达。正好我们的大孙子回美国来北京度假, 30 日抵京,我和他也买好乘坐 G35 去杭州 , 让他体验三个第一:世界第一快 ; 七一首次开通京杭高铁 ; 在西湖获世界遗产后第一次来航。这次和孙伟科正好同行。 稍事休息后 ,14 : 20 我离开天通苑, 15 : 35 到了北师大 , 办好了医疗报销手续 , 时间倒是用不了两三分钟 , 只是这星期二下午时间需要专程安排。 接着我到学校到资产管理处 311A 室询问办理住房公积金联名卡事宜,月内我收资产管理处到电子邮件说: “ 住房公积金联名卡的教职工公积金对账单今后将由北京住房公积金中心统一寄发,单位不再打印发放(尚未办理公积金联名卡的教职工,请尽快提交一份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印同一张 A4 纸上,到资产管理处 311A 室申请办理)。看后我一头雾水 , 不得已复印了身份证备用 , 来资产管理处问个究竟,我问 : 退休人员还要办吗?工作告诉我 : 退休人员就不用了。我说通知上怎么没有写清楚,她看后说 : 噢,抱歉、抱歉,让您跑了一趟。好在我不是专程而来。 接着,我去学院办理 100 元书本费申报手续 , 经办的刘淑英老师告诉我 , 当当网购书凭证也是可以报的 , 但是同时有小票和发票,只有一种不行 , 说现在控制很严。我有当当网小票 , 平时没有要发票,所以报不了。不得已,我到学校附近一家书店购买了《世界文明史》上下卷 (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定价 56.3+62 元 , 打折为 95 多元 ) 。这样的书 , 如果我有科研经费早就买了 , 而现在靠退休金是很难买的。这时已经 17 : 00 分。 随后我来到马家骏老师家 , 送 11 日那天庆贺韩文娟先生八十寿辰的光盘 , 这是我将照片及录像合成的 VCD 盘 , 同时我们还聊老年保健话题。 5 : 25 分离开他家准备去伍铁平先生家看望,他最近身体一直欠佳。路上长期伺候百岁老人何兹全先生 ( 今年一月去世 ) 的老岳和我聊了许多有关何先生后事处理的鲜为人知的信息 , 她是虔诚的极富爱心的基督徒,如果不是她的精心照料,何先生恐怕也不至于延续百年生存。我感受到她的爱心和充满委屈之情。 5 : 45 来到伍铁平先生家敲门无人应对,于是到了王宁先生家 , 在她那里才知悉伍铁平先生最近小中风 , 他们夫妇已经到昌平一家老年疗养院短暂疗养去了。 6 : 15 分 , 我起身告别,因为《建党伟业》电影 18 : 30 开始 , 走到那里需要 15 分钟时间。 18 : 30 当坐在我的电影院座位上时 , 上演开始了 ,20 : 30 结束。我改乘地铁返回天通苑,到家 21 : 30 分。这时,我才准备简单的晚餐,一天北师大之行告结束。
372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高校近亲繁殖的结果:北师大的案例
热度 3 xuecw 2011-6-27 07:43
正在感叹这几年一些省属高校本校留校生掌控各主要行政岗位兼学术岗位,导致外来的博士生发展机会减少。 然而连北师大这样的重点大学也存在近亲繁殖干扰学术的问题,出身于此的袁部长该着手解决此问题了。 以下转自新语丝: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粗暴干预博导评审   作者:马列人   2011年6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增补研究生导师事项,当时几位教授对于年仅42岁的北师大学生处长梁家峰申报“博士生导师”的条件提出了异议:第一,虽然梁的职称是“研究员”,但这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列”的“研究员”,根本就不是一个学术职称;第二,梁的科研成果太差,不仅远未达到一个教授的水平,即使与同时申报“硕士生导师”的二位副教授相比也差许多。为此,委员们在表决时对梁投了“弃权”票。   尽管这一结果已给梁留足了面子,但却招致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炳林(也是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的勃然大怒。正在外地率众游山玩水的王炳林得知消息后,立即用电话对学位分委员会的各位委员逐一训斥:“你们知道梁家风的背景吗? 人家是袁贵仁(现任教育部长)的学生,你们也敢惹?” 并恶狠狠地要求各位委员重新表明态度:要么同意,要么反对,不得弃权。在王炳林的威胁下,可怜的委员们只好表示“不再反对(=赞成)”。接着,王指令学院党委书记(他的亲学生)将对梁的投票表决结果修改为:“全票同意”。   这是一起肆意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民主的严重事件!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它竟然发生在正挥霍巨款建设“世界一流”的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的卑劣行径,不仅是对北师大教授们的污辱,也是对全中国“大学人”污辱!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学人都不能容忍!因此,我们希望方先生和新语丝能尽快将这一典型事件曝光!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其他渠道向国家有关部门和高层领导反映! (XYS20110626) http://xys.cnhub.net/xindao/read.php?id=41498 相 关链接: 地方高校:行政化背景下的本土势力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0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2011年复杂系统暑期学校招生
热度 3 yhu 2011-5-7 14:06
飞鸟如何聚集成群?蚂蚁如何形成王国?为什么冷战结束,世界反而硝烟四起?你曾经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吗?你曾经不知道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吗?那么就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吧。你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复杂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可以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的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型科研题目,体验到复杂系统研究的乐趣。   本次暑期学校的培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系统理论重点学科,在国内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中一直名列前茅,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基本理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生命与生态复杂系统、多主体系统与演化算法等。热烈欢迎有志于系统科学深造研究的青年学子们报名参加。 计划招收 50 名正式学生,并欢迎有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旁听。    时间: 2011 年 7 月18 日~22 日, 7 月17 日为报道时间    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    学员条件:   1 、全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在校生(即 2012 年应届毕业生,物理、数学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2 、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或者科研能力出色(如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有科研项目经历),有意保送、报考我系的学生;   3 、对复杂系统科学充满兴趣,并有志于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报名方法: 将以下材料发送给我们:   1 、申请表(个人基本情况);   2 、个人简历;   3 、已有成绩单(需加盖学校公章,提交扫描件);   4 、1 封推荐信(提交扫描件);   5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如无此项材料可以不提交)。   请于 2011 年6 月12 日前将上述文件打包发送至: sysbnu@gmail.com 。   我们将从优挑选 50 个人,并于 6 月26 日前予以回复。    关于费用:   1 、暑期学校的课程全部免费   2 、为正式学员提供免费食宿   3 、为部分学员提供往返路费支持,请有意者向我们提出申请   课程内容包括:   1 、专题讲座:复杂系统、多主体演化、复杂网络、经济复杂系统、生物复杂系统、建模软件工具介绍。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进行小型项目的研究。   更多详情请参看暑期学校网站: http://ccr.bnu.edu.cn/summerschool   解释权归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所有。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孔迷”谈孔子学说的不足
热度 8 王铮 2011-4-26 11:58
对孔夫子的东西,我知之不多。过去也就是知道他搞教育“有教无类”等,知道他是个学者。批林批孔,我带着学生画漫画批判孔子,我们生产队长说:“小王,没有孔夫子叫读书,我们送小孩来干什么?不如在家挣工分。狗日的台上跳的那几个山猴子,吃饱了没有事,还不想让我们贫下中农子女识字。”我的热情消退了。 最近有人说我是“孔迷”,我感到有些惭愧,还真不怎么知道孔子,不像可真先生,考证起来,知识滚滚而来。惭愧之余,也找本孔子的《论语》读一读,一读,还真“孔迷”了,有些感悟,与北师大于丹的认识有所不同,更感到江青主义者“批林批孔”,根本就不知孔子的问题在哪里。不觉技痒,写了出来。 我读孔子,感到孔子的学说,不包括孟子,主要是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学。孔子讲人伦,孔子学说都是伦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礼就是伦理,仁是人道。孔子把人道主义也伦理化。这种伦理第一的社会思想,有利于组织一个有序的国家,用荀子的话说“分明使群”。当然荀子想用法来分明,孔子用礼。“礼之用,和为贵”。目的是和,和的基础是有序。这样社会就变得安定,至少稳定了。在春秋时代,“春秋无义战”,普通老百姓当然害怕战争,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了人民性,所以“克己复礼为仁”。然而在孔子的时代,社会阶级正在重组,“克己”就意味着放弃阶级上升的可能性,他的“礼”的确是一种复辟,所以他的理论在当时得不到统治者认可,他只能自叹“惶惶如丧家之犬”。那时候犬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这话不过是有些自嘲。 在社会变革时期,孔子的学说不能被接受,但是变革完成后,社会需要伦理了,于是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事实证明,这种选择带来了汉帝国的强大。然而人们从孔子学说引出了“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也就在秩序下带来了社会创新的窒息。没有“君为臣纲”,不知道中国有“几人称王,几人称霸”。“君为臣纲”保障了中国几千年的国家稳定,但是“君为臣纲”也导致了思想进步的停滞,制度的创新变得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君为臣纲”具有两面性,也因此,孔子学说为没落阶级也为新生阶级利用。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很难给定政治倾向。特别要说的是,“君为臣纲”的伦理后来被“仁”的政治求约束。这种约束在孟子的思想加入后更加强烈。所以残暴政权,一般也是反孔的,当然他们不反“君为臣纲”,而是反“由仁义行”。典型的如朱元璋,废除了孟子的圣人地位。 孔子以伦理为核心的伦理体系的民粹化,就是他的“不患寡,患不均”。均财富成为他的思想核心。作为一种伦理它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可是儒学的这种价值选择,进一步窒息了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博友宋敦江指出,“财富均等”而不是“机会均等”是没有创新力的,孔子的学说因此在政治经济学上变得保守。机会均等需要法律保障,不要机会均等,就不要了法治,这就造成了中国社会经常性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毛泽东问的为什么中国农民起义很频繁。可是每次农民起义,追求“财富均等”而不是“机会均等”,或者说人权平等,所以中国社会没有因为阶级斗争而进步。没有制度创新的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是一种生产力的破坏力。 今天我们要对孔子思想古为今用,需要抛弃的是“君为臣纲”,而树立“民贵君轻”、“由仁义行”的概念,不仅如此,要建立“机会均等”的法治。 随便说一句,某人说他1978年投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而不是人民大学的,谢韬教授是人大的,说明他没有报复谢韬教授的理由。其实谢韬教授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他当然知道“人大”学生在文革的情况。一个人靠否认事实活着,实际上很可悲,再到处挥舞江青主义的大棒,就有一点可恶了。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31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如果40岁前挣到4000万还有必要见您吗?
热度 1 wangxh 2011-4-9 13:39
北师大教授 X X 在一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他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 不要来见我 ”。 许多人真的很听话,马上开始讨论如何挣到这4000万。使出浑身解数来探究如何在40岁前挣到或挣不到的各种可能性。 俺可不愿意这样想问题。而是想: (1)如果我碰上这样的导师,首先觉得是自己的耻辱和运气霉到极点; (2)无论40岁之前能否挣到4000万,我有必要再见“导师”吗?我干吗要见“导师”呢? (3)如果我挣到4000万元,这样的导师估计会要求见俺的,哈哈哈! 其实很多学生在40岁前挣到了4000万元,只是人家的导师没有炒作自己而已! 【附网上一段分析】 不管这种赤裸的成功学教育是否符合“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也不论是否挑战了人类主流价值观,结合当前贫富分化严重,权力寻租盛行,阶层日益固化的现实,俺突然对董老师的学生产生了同情,决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替他们寻觅几条40岁挣4000万的有效途径——假定他们都是需要勤劳致富的平民子弟。 1、男学生学周立波娶了富婆,女学生学大S嫁入豪门。 2、意外成为央企上市公司高管,不仅年薪不菲,还能带着董老师天天喝拉菲。 3、利用董老师的人脉,动用全体亲友的户口并借光他们的银子,买了北京多套商品房。 4、天天买彩票并意外中了头彩。 5、认了实权官员为干爹,为其打理生意,还不被纪委查处。 6、在澳门赌场赢得何鸿燊求您赶紧带着4000万离开。 7、代表中国首获诺奖,国家及社会奖励刚好4000万。 8、最后一种可能:每个学生40岁都挣到4000万,不过,那时馒头1万一个。 正常情况下,没有学生有脸再见董老师。
个人分类: 社会|3347 次阅读|1 个评论
阅读现代快报社评:“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志还是拜金?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1-4-8 09:47
昨天,《现代快报》专门发表了由该报首席评论员西风先生撰写的评论:《“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走还是拜金?》,下面,我们就和“首席”一道边看边议论。原文保留宋体字,我们的议论用揩体,重点部分以着色区别。我们顺便也对“首席”的写作悄悄地议论一下。报纸标题上方是这样一行字: 身为教授一口一个“发财”,而学生却高扬“社会责任”的旗帜。我们也不由得要质问一声:教书育人,这位教授要育的是什么样的人? 接着就是大写的宋体标题: “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这是励志还是拜金?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董藩,一个在中国房地产界赫赫有名的经济学者,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一个自诩被誉为“国策高参”的学术狂人 ,(评论员用“自诩”、“学术狂人”谈论董藩,还是让我吃惊不少,流露了主流媒体对个别学者的不屑,一个学者被骂到这样的份上,够掉价了。有尊严的学者可能都要去打名誉权官司。) 自然离大师的称谓不远。能成为他的学生,应该是年轻人的荣幸。因为经过大师的教诲,从象牙塔走出来的莘莘学子肯定不会碌碌无为。   但是自从董教授昨天在 微博 上说出那段著名的“身价论”后,他的所有学生都会倍感不安,唯恐身负一生的耻辱。   我们先来看看教授是怎么告诫他的学生的: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注:应为身家)( 这是报纸的编辑、记者和北京师范大学牛人在文字上较真,谦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字之师,狂妄的人可能会觉得写个错别字算个屁事。更何况董未必认为自己错了,“身价”可能是董教授的学术术语,他可能还要争知识产权,注册发明专利呢。) 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40岁4000万,对大多数将要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尽管后来教授反复解释15年后4000万要缩水到1000万,但也并非每个走出北师大校门的孩子都可企及的。当然,不排除中间有这样的佼佼者。那么,剩下的弟子就要面临不堪的羞愧:别厚着脸皮去见导师;别恬不知耻说我是董藩的学生 。(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稳定的,虽然通货膨胀是种客观存在,但政府正在努力让通胀率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15年,4000万缩水到实际的1000万,平均每五年,就挥发掉1000万,这那里还是什么经济学家,纯粹是胡扯!如果老百姓相信董教授的话,如果中国银行出现存款大量挤兑现象,董教授可要吃不了兜着走。同时,董在狡辩中,故意把时间拉长,说成18年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一般最早是25岁,若是博士研究生最早要到28岁才开始工作。明明到40岁只有12年到15年的工作期限,怎么又冒出个18年之说?同时,他还犯了个错误,明明钱是可以生钱,还需要有投资理财的概念啊。老百姓都知道的知识,怎么经济学家反倒不懂了。到底是懂不懂?还是“董”不懂!“北大北师大——多一师(事)不如少一师(事)”,幸亏董教授只在北师大,否则,影响更大的经济学家岂不相当于金融业来了个金融大地震!一个经济学家犯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继续狡辩。为什么他说的4000万15年甚至12年后只相当于1000万,这一个问题请董教授说个明白。并请他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清楚。如果他说得正确,那我们国家通货膨胀已经非常可怕了。他敢说吗?他不敢!错了就错了,千万别狡辩。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恰恰应该是把话反过来说的: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得好,肯定有国家政策因素,有个人奋斗因素,有社会机遇因素,有产业兴盛机遇因素,甚至有贵人相助的因素,不完全是老师的因素。同样,假若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得不好,老师首先要检点自己是否有误人子弟之嫌,甚至主动召回学生,义务指导,教书育人。谁让我们曾经是你的老师呢——这才我们理想老师应有的态度、气量和胸怀。老师难道不需要宽容学生的失败?难道需要逼的学生为富不仁?逼得学生见利忘义?逼得学生投机取巧?休休!经济学家董教授。事实上,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赚钱的多寡,而是就业问题。怎么保证学生就业,好好安身立命,非常重要。还有研究生就业有个方向选择问题,行业问题。如果一个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大家挤破头皮也获得不到机会。就算进入了,收入是国家定的,如何让一个公务员挣到4000万?如何让一个老师挣到4000万?难道非得逼先生去抢银行?去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千万不要违法犯罪,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至于学生将来任何发展,需要量力而行。幸福靠什么?尽力而为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董教授无论动机如何善良,事实上,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会危害学生。不要把学生逼成疯子,不要教学生成为狂人。全面发展的人,不应该成为一部全力开动的赚钱机器。成为社会精英,需要自己奋斗,需要老师鼓励,需要社会关心、支持,但决不可自封,毕竟社会的大海是可以大浪淘沙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的选择与认可。取决于历史的认同与选择。这应该是老师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我其实很关心这条微博会对董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估计无名无利的生意他不会干的。他绝对不会像我这样傻得只顾耽误自己。)   其实董教授不会不知道,仅凭房地产这个专业背景,在未来的国情环境下,单靠知识获得4000万身家并非易事。教授的苛刻有对学生“励志”而非“嘱托”的玩笑性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激励学生培养“有创意”和“善创业”的潜质,在知识经济、自主创业中既创造个人财富,又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价值,也属于传道授业的好意,我们本不该为教授的宏论惴惴不安,也不至于落得千夫所指。但是, 当我们从董藩的过往言行和当天对跟帖的回应中,读出一股“变味”的学术功利和扭曲的财富观,不能不为弥漫在“大师”周围的价值导向而警觉。我们以为,浮躁的、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伪科学的方法论在学术界蔓延和扩散,正是董藩教授这样有名望的大师“势利教育”有关 ——( 事实上,房地产被社会强烈关注,它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行业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策。国家让你穷,你肯定富不了。房地产的朝阳期基本过去,它可能很快就会日薄西山。)   网友:大叔啊,我觉得哇,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方可。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网友:还好不是我的父亲跟我这么说。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网友:有些老师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以此满足桃李满天下的私欲。有为学生人生生涯负责的吗?我最恨的就是这些老师。董藩:你恨的人成就了你,不要说你从小自学成才。   网友: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董藩:很复杂,一两句说不清。但我们的教育总是耻于谈钱,但每个人都想发财。   网友:财富的多少不是用数字来表现,而是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因自己的能力影响了多少人!董藩:你很理想,是好人……   不用再列举了。上述质疑,基本上来自学生网友。如果不进教授的微博,我们都以为谁把学生和导师的言论给颠倒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身为教授一口一个“发财”,而学生却高扬“社会责任”的旗帜。我们也不由得要质问一声:教书育人,这位教授要育的是什么样的人?( 从写作的角度,过多引用网民言论,显得累赘,不是太好。直接引上相关两句就足够了。这个部位的脂肪有点多,需要“美体美容”。写得太多也是网络时代的通病——肥胖症。)    大学是密集生产科技知识和集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国之栋梁。可是我们从董教授的宏论中,看不到这样清醒的使命意识,看不到现代教育的价值标杆,有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崇拜,财富至上。 创业和创富本来是大学的培养方向之一,但是到了董藩这里,身价倍增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没能成为富豪就是奇耻大辱。在这样的理论诱惑面前,年轻的学者们如何愿意忍受寂寞,潜心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唯有进入商界仕途,或者充当起资本的掮客,才有望不负导师栽培。 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悲哀。   董藩说,“经济学教授是教别人致富的”。那我们来看看人家的经济学教授是怎么说的 。“我是一个传道者,传播经济学是我的责任。你们年轻的学者必须要忍受寂寞和孤独,潜心研究经济学,并且要抵挡各种诱惑, 切忌急功近利,要知道,研究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是英年早逝的法国经济学大师让-雅克·拉丰来中国讲学时的告诫。“我们始终以造福社会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培养足以担负起国家和未来的新时代人才。”这是成就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校长的话。我们从中没有看见那个晃眼的“财”字。    培养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这既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对国家的责任。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把“造富能力”天天挂在嘴上,甚至将“被斥为开发商走狗”引为标签,这种轻学术重功利,媚上、媚钱和媚俗的教师文化,有可能使指引国家未来的学术人才培养日渐式微。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不就也和大家一样是个老师吗,牛什么牛!有本事,离开大学。教房地产的老师也是老师,同样需要教书育人,不能与商人联系密切就充满商人的不良习气,这个社会不能什么都是金钱,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都是马克思当年严厉批判过的。不能死灰复燃,不能借尸还魂。其实,许多商人生意做大了,要么做学问,要么搞慈善。不知道董教授教育信条到底是什么?就算房地产依然是赚钱的行当,别忘了马克思还有一句话:各个行业的资本家要追求社会的平均利润。换句话,房地产资本家未必比教育资本家赚钱更多。一个新东方就是明证。) 附一:相关链接 : 《人民日报》评论“财富成功论”:有了“四千万” ,丢了什么? 2011 年 04 月 08 日《 人民日报》    在财富膜拜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   日前,北师大房地产专业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 40 岁时,没有 4000 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经过网络发酵,这位教授因此言论一夜成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或顺耳的话来,本不算稀奇。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这样的言论何以能如此触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以财富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这位教授的发明。现在,媒体每年要排富豪榜,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肥皂剧则直白地以拥有豪宅、名车与美女描摹“成功人士”……国人对财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在逐渐攀升,让国人对有关“财富”的话题格外敏感。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   关于财富的崇拜,所掩饰的是对什么的轻慢?   且看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此人事后承认,只是想唬住对方,令其误认为自己有背景。   从“车不如我爸”到“ 40 岁赚 4000 万才能认师”, 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是年轻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深具社会责任感。从前的士大夫阶层自许“士不可以不弘毅”;“五四”之后,现代知识分子阶层更以救亡和启蒙为己任,推崇“德先生”与“赛先生”;而以饱学之身投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洪流中的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慨当以慷,不惜抛头洒血…… 人民当家作主、知识阶层与劳动阶层一律平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花了一个世纪才使之深入人心的现代观念,如今在有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却有渐渐式微之嫌。    当膜拜与轻慢的对象发生了错位,仅仅指责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严重缺位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08/c_121278827.htm 附二: 江苏名嘴孟非的评论: 这两天国内最热最热的新闻话题毫无疑问是4月4日北师大的董藩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此番言论一出,董教授彻底红了,红得让所有人暂时遗忘了前两天的新闻焦点人物药家鑫。网上和纸媒上关于董藩很他4000万的高论引发的评论实在太多,批评的很多,赞同的也不少,直到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评论文章《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说,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时不时放出个把类似的刺耳的话本不算稀奇,但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一位年轻人在一次车辆碰擦事故后叫板对方的雷人之语:“一看你的车,就不如我爸!”。从“车不如我爸”到“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而一贯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 在我看到的评论文章里思想深刻、言语犀利的很多,我的评论从深度上恐怕没有能力超越《人民日报》和其他文章了,但是我还想对这件事情说点什么,比如在我的感受里董教授的话为什么让人们如此反感,除了道德角度,似乎还有点什么。深刻的东西别人都说完了,我就补充点浅层次的东西吧。我觉得是董教授那种言语的态度 。“没有4000万就别来见我,就别跟人说是董藩的学生”,对这句话所有的文章都在集中批判那个“4000万”,其实我同样反感的是那个“别来见我”。听一听什么口气吧。那个董教授的自我感觉是不是也太好了一点吧?是不是也太自恋了吧?在他的自我评估体系里,学生日后来见他,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做董教授的学生”是多么荣耀和骄傲的事情啊?我们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我以为,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去见不见老师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感情因素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并不取决于学生是否出人头地,老师是否名震江湖。 董教授的“别来见我”,完全不像一个大学教授的语言,更像是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黑帮老大和江湖人士。今天我们的社会和过去相比已经宽容了很多,即便说点狂悖之语,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恐怕也要讲点斯文吧,这就像文人打笔墨官司的水平也不该混同于泼妇骂街。董教授对他的那一番话自己解释说,是为了激励学生。我愿意相信,但遗憾的是这种激励的语气也实在不像一个教授,而更像是声名狼藉的传销公司的上线们的语气。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彻底闭嘴委屈死下属?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4-8 00:40
  前几年,出身于北师大的王晓东先生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虽然美国科学家里出来的院士并非如中国这样都弄个副部级待遇呀啥的,可是,学术地位总还是应该为全球科学家认可的。   当然,当了美科院院士不见得能当中科院院士,比如,中科院上海某所的一位研究员,老是被几位院士先生推荐而申请中科院院士却多次落选,结果却成了美科院院士,然后再携这一优势地位出击,然后又落选了。   舆论一片哗然!从这个事情上看,中科院的院士比美科院好像高似的。实际情况如何,大家都知道,我也不必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   王晓东先生好像是全职回国,也没做爱国报告,一回国就做爱国报告是如今的傻子才会干的事情,还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报纸一说匍匐者遍地的五十年代啊?不过,说实在的,在报纸上出风头是真幼稚的一种表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一起进行多轮轰炸式出击都没用。   不过,在科学界(如果有这么一个界的话)内部,王晓东先生的事情却很轰动,眼看着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特区就被建立起来了,那就是位于北京的这个简称为NIBS的研究机构。   好像,这个NIBS给大家的印象是,不差钱,不差人。想要钱,要多少国家给多少,而国家的代表则是那些能够批出科研经费的机构。   一个美科院院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容易吗!所以,一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可是,最近出来的一个说法咋让人觉得连中国这个最不差钱的机构也为筹款而费尽心机呢?   传言说:NIBS没有经过正常途径,直接聘请魏丽萍为国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而魏本人则是NIBS头领王晓东院士希望能够投钱来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张帆的夫人。   传言真假不论。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1,NIBS还真差钱。这么大力度的支持都不够花的,还得找钱去。   或者——   2,NIBS特别有出息,不想让国家老投钱,实在是不好意思,中国穷人太多,就自己踅摸渠道去。   3,NIBS要多条腿走路,今天的科技部给钱,明天换个科技部部长,不尿王院士这一壶怎么办?所以,还得指望自己。   4,NIBS虽然不差钱,但是,谁和钱有仇呀,每月工资大家普遍再多上几万元也无妨呀,所以,能拿钱的机会绝不放过。   不知道是哪个原因造成了那个结果。也不知道NIBS的正常途径有没有例外,怎么样的情况才可以例外?为什么王院士愿意对魏女士如此例外呢?莫非通过正常渠道魏确实没资格进NIBS?   咱就觉得魏丽萍资深研究员这次是冤死了,老公这么有钱,直接给她建个研究机构好了,玩完这套倒腾,还得给NIBS钱,但是自己老婆却要受天大委屈了。   看到王院士已经说不回应这个质疑,这下,估计NIBS应该叫“你Ni不B爽S”了。
个人分类: 事论|20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钱不是唯一的“战利品”
热度 7 qpzeng 2011-4-7 22:58
据《天府早报》4月6日报道,北师大教授 董藩 于4月4日发表微博:“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言下之意是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尽管有人把它理解为老师期望学生成才而采取的“激将法”,但它还是多少折射出社会上不断泛起和涌动的“金钱万能”思潮! 表面上看,董教授的说法似乎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陈腐思想,但细细品味,它却深深地打上了“读书无用论”的烙印!因为不当官发不了财,而发财不必读书!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容易将青年学子引入歧途!难道没有那4000万,学生就不能体面地回访母校?连师生缘都可以就此了断?这样的话由“恨铁不成钢”的父母说出来,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把高等教育完全等同于功利教育的言论竟然出自北师大一位教授之口,实在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悲哀! 做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高风亮节”,培养教师的教师更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以金钱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未免太狭隘了!道理非常简单,金钱只是个人成就的一种,而且很明显是 物质财富 ,而另一种更重要的个人成就是积累 精神财富 !一个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的人,只是一尊没有灵魂的“金躯壳”,跟庙里镀金的罗汉有啥区别?!古人云:“钱财如粪土”!照董教授的逻辑,你的终极理想只不过是要求学生成为造“粪土”的机器罢了! 中国人的 拜金主义 如今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董教授之类所言更是为这种畸形的人生观添加了一个更重的砝码!过去这种社会流行风潮还是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大学生们的心灵,但如今 金钱挂帅 恐怕会“摇身一变”成为学生们追求的主流,扭曲的人生观及其翻版将有恃无恐地招摇过市!说实话,我极力反对学习与金钱挂钩,也不赞成学生把金钱看得那么重,更不苛求他毕业后一定要以赚钱为唯一的奋斗目标! 科学研究的成果的确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但也可以转变成社会价值。 做科研的人依靠科研成果发家致富本没有可以指责的,但把高校毕业生狭义地定义为“赚钱高手”,不是董教授吃没钱的亏太多了,就是自己的人生观太庸俗化了! 还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董教授拿着高校的俸禄还能赚到4000万,那么他的学生专门搞科研开发却还赚不到这个数,当然无颜见这位富得流油的昔日老师了!请问, 全国如此众多的高校教师,有多少人赚足了这个数的零头?那4000万的巨款究竟羞辱了谁? 做科研,固然有赚钱的,如从事产品开发的,多拿横向经费,也有赔钱的,如从事基础研究的,多拿纵向经费。也有既拿横向也拿纵向但仍能赚钱的人,不过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例如,一个做药物研究的,幸运的话,在有生之年能将药做到临床试验阶段,甚至成功拿到新药证书,转让后获得4000万应该是可能的。可是,更多做基础研究的人,包括文科学者,一辈子也许就只能靠国家发的那点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了。尽管如此, 为社会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如金钱)和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如知识)都是学者们对社会的贡献! 当这句“出格”的话曝光后,董教授匆匆发表声明称,此言乃为学生“励志”而发!试问,如果你的学生40岁拿不到4000万,他一定要来见你吗?而且他一定要以曾经是你的学生而自豪吗?你因发此言而一夜爆红,不知学生是希望离你近点还是远点?再说, 你给他们那么大压力,结果还不是等于零?毫无励志效果! 希望我们的广大学生不要被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论所迷惑! 做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做科研,就要甘愿清贫! 从事科研是致富的手段之一,但致富不是必然的结局!更多的情况是,学者通常不是有钱人!想赚大钱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做学者!你想好了吗?年轻的朋友!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2813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发微博要求学生40岁有4000万身家
JYH64J98Y99H 2011-4-6 22:1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6日 07:45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北 师大教授董藩这条微博引发巨大争议,双方激烈辩论   教授要求 学生40岁有4000万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网民热议 能用钱衡量学生吗?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   “一分之一百七”问董藩:“道德意识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吗?”“bricezhang”则认为,“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也有网民很认同董藩,“等待爱情的死人”评论说:“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而“chaney”更是反问大家:“激励人们创造财富有什么过错?”    微博激辩 地产名人表示理解   面对网民的大量意见,董藩昨日在微博上共发表了47条回复,进一步表达了观点。   面对“胡吹乱弹”写来的讽刺打油诗,董藩还用打油诗回复,称“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   任志强等地产界知名人士多表示理解。任志强认为董藩的话是老师的“一种希望”。   而北京大学的黄益平、中国传媒大学的初广志等教授则表示反对。黄益平说:“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曾任华东师大教授的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恩迪则说:“当看到董先生这段微博,方知不同的导师有如此不同的价值观。”   从昨日中午起,董藩暂未更新微博。下午,记者通过微博联系董藩,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早报记者肖莹佩    微博交锋   董藩舌战网民: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不是我父亲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钱,不需要读书。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   师道本无价一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却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反面教材。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张宇) 教授回应要求学生40岁时赚4千万称系励志说法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
心有余而力阙兮 2011-4-6 14:24
转帖: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 http://news.163.com/11/0406/08/70UN0GMA00011229.html 教授要求 学生40岁有4000万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 初看这个要求吓一跳,细看董老师是 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房地产,这个要求不高啊。
个人分类: 社会|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师大教授如是说
热度 2 lysyxcs 2011-4-6 11:02
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
11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议议董藩教授的标准“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
热度 31 pb00011127 2011-4-6 08:05
值此清明佳节,北师大董藩教授给自己的研究生下目标了:“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别来见我”。 我毫不怀疑,董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否则不会写这样的博客——心里是有学生未来的;只是我恐怕当不好董老师的学生,否则若干年后,又到了清明佳节,想见老师一面也不好意思,只能遥寄相思。 董老师说如果学生挣不了那么多钱,双方都是耻辱,这再次说明了董老师的确是一位好老师。不过,钱是成功的必要标准吗,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每个老师都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下虽然不才,也希望遇到顶尖的学生,我培养他/她,他/她也培养我,教学相长,不亦乐乎。要谈为师之道,要谈什么是培养“成功”研究生的标准,我是远远不够资格的。我只希望,和我一起学习、工作、生活过的研究生,会觉得那段时光很美好,就像汪峰《春天里》唱的那样——如果在40岁的时候,没有4000万,没有400万,甚至没有40万,那么,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常来,还有一段时光,可以回忆。 ------ 新闻原文转载 ------ 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   教授要求 学生40岁有4000万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 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网民热议 能用钱衡量学生吗?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  “一分之一百七”问董藩:“道德意识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吗?”“bricezhang”则认为,“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也有网民很认同董藩,“等待爱情的死人”评论说:“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而“chaney”更是反问大家:“激励人们创造财富有什么过错?”   微博激辩 地产名人表示理解 面对网民的大量意见,董藩昨日在微博上共发表了47条回复,进一步表达了观点。 面对“胡吹乱弹”写来的讽刺打油诗,董藩还用打油诗回复,称“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 任志强等地产界知名人士多表示理解。任志强认为董藩的话是老师的“一种希望”。 而北京大学的黄益平、中国传媒大学的初广志等教授则表示反对。黄益平说:“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曾任华东师大教授的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恩迪则说:“当看到董先生这段微博,方知不同的导师有如此不同的价值观。” 从昨日中午起,董藩暂未更新微博。下午,记者通过微博联系董藩,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 早报记者肖莹佩   微博交锋   董藩舌战网民: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不是我父亲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钱,不需要读书。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   师道本无价一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授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却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反面教材。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46 次阅读|61 个评论
2011辛卯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 2011-4-3 13:12
2011辛卯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3日发布 今年4月5日是清明节,为缅怀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特在网上祭奠。下面是笔者在博客上发布的相关博文和照片: 1,悼念陈遇春先生 *深切悼念优秀语文教学和研究专家陈遇春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7月1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13) *转发吕启祥文:敬业·博雅·高贵——怀念陈遇春老师,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7月18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47) 2,悼念郭预衡先生 *读采访郭预衡先生报道有感,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2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122) *教师节前看望郭预衡、聂石樵、邓魁英老师,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302) *沉痛悼念著名学者郭预衡先生 图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5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248 *有感于“很多人对郭预衡先生并不熟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7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078 *缘何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郭预衡先生既非“博导”也非“资深”教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8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174 *郭预衡先生的几幅照片 图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9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237 *弘扬郭预衡先生的严谨治学、潜心治学精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9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342 *建议开辟思念郭预衡先生的网站专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52137 *郭预衡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图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25 *转发: 陈鸿彝教授悼念郭预衡先生的挽联和在学术交流网的留言 黄安年转发陈鸿彝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3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779 *推荐学术交流网上悼念郭预衡先生文章和挽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7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918 *受权发布:启蒙发昧念师恩-------敬悼郭预衡先生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9月23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045 *怀念恩师二三事 黄安年推荐熊宪光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9月7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0277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提要 图17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70 *《中国历代散文选》提要 图32 黄安年辑 刘盼遂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87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一)图26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57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二)图25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63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三)图20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1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73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提要 图30 黄安年辑 郭预衡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2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362 *启蒙发昧念师恩------敬悼郭预衡先生 图9 受权发布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2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9787 3, 怀念何兹全先生 *巧遇98岁高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7月8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3) *教师节看望98岁何兹全老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9月1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57) *再次看望98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7月15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693) *为即将99岁寿辰的何兹全先生照相,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8月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79) *贺何兹全先生九九白寿,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186) *再次看望百岁资深教授何兹全老人 图4,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月28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936 *忆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二三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694 *何兹全先生部分生活照片选 (2008-2009) 图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745 *怀念何兹全老师 黄安年受权发布李沣文 图3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894 *沉痛悼念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1911-2011)(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18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989 *在悼念灵堂向何兹全先生三鞠躬 图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152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230 *旧文重发 : 再次看望百岁资深教授何兹全老人 图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9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345 *深切悼念恩师何兹全先生(照片) 图6 黄安年受权转发李沣图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0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750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一) 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1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二) 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6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三) 图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8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四) 图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81 *他寻亲人去了 图9 黄安年文 晶报 2011 年 2 月 22 日首发,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2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413 4,怀念李雅书先生 *沉痛悼念李雅书(1921-2007)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7月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240) 5,怀念刘宗绪先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6) *悼刘宗绪先生逝世一周年记,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6) *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一),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8) *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4) *悼刘宗绪先生逝世七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4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938 *毕生求索进取,实践学术创新——读《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6月4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6) *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2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6082) *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提要 图3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09日发布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提要 图24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6月11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260 6,怀念陶大镛先生 *怀念资深教授陶大镛先生 图1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4月26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06 *推荐余少波文 沉痛悼念陶大镛教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5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9987 7,悼念王炳照先生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0月3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234)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纪念集版) 黄安年文 王炳照纪念文集/2010年9月;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12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359 *《王炳照口述史》提要 黄安年辑,王炳照口述,周慧梅整理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3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240 *《王炳照纪念文集》提要 图13 顾明远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4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480 *王炳照著《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提要 图16 黄安年辑王炳照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4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628 8,怀念万心蕙先生 *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纪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 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1月25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600) *开小康会议,除华宴之风----一位爱国华裔老教授的临终前呈词(2000年1月18日),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031) *记住爱国华裔万心蕙老人的话 ,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48) *深切怀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9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87) *有感于万心蕙奖学金设立20年的管好、用好 ,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月1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96) *黄安年博客中关于万心蕙及其奖学金的博文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11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3195 9, 悼念王桧林先生 *忆王桧林先生,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27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198) *由宣传报道王桧林先生谈起,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28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677 ) 10,怀念 杨占升先生 *倾力栽树 甘为人梯——怀念杨占升先生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3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360 11,怀念曾恬先生 *送别曾恬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月23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334) * 忆曾恬 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169 ) 12,怀念张至善先生 *深切缅怀张至善先生, 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11月10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593) 还要提到的是怀念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师友白寿彝、赵光贤、刘乃禾、王绍岳、张文淳、郭澎、荣国汉、方攸翰、彭琼熙、顾诚、梁义群、唐赞功、鲁振祥、段炳麟、李慎兆、钟敬文、匡兴、蔡清富、齐大卫、郭静媛等。
2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失的北师大
热度 7 jiangxun 2011-3-29 08:08
作者:蒋迅 1980年以前的北京师大校园 (作者:蒋迅) 有一年的暑假里回母校参观,发现过去的校园已经不存在了。我特地仿照 北京师大平面图 绘制了一幅老北师大的平面图。以前师大校园里有大片的农田和生物系的实验田及果园;数学楼后面、图书馆前面和幼儿园边上有松树林;还有一个玫瑰园和一个带有 四个亭子的绿园。绿园里有一个小山,现在是一个小土坡;粗大的槐树已经被地下防空工事代替。东边的农田一直连到校园外,当初“农业学大寨”,连校园里的空地也都种了地。工五楼的西边是一大片玫瑰园。文革期间,工五楼是王颂平领头的“造反兵团”的阵地。谭厚兰领头的“井冈山公社”的人就从玫瑰园攻打“兵团”。这里有一组老照片: 1968年8月撤离北师大工五楼留影 , 作者应该就是当时兵团的人。大操场的北边有一个大戏台,当年批斗彭德怀元帅就是在这个戏台上。后来批斗覃厚兰也是在这个戏台上。学生食堂中最重要的是北饭厅,因为里面有一个舞台。当年姜昆还是生产建设兵团的文艺兵时,曾经到这里表演过相声。每星期五的政治学习也是在这里进行。生物系的农田都是为种子改良的,果树上的大扁桃粉白粉白的。师大的临汾基地撤了的时候,老师们带回一只狼狗叫“虎子”(据说是退役的军犬,还有两匹洋马)。虎子就把守着这个园地。已经被推倒了的老图书馆前是毛泽东的雕塑,雕塑以松林为背景,两边有果树陪衬。这是师大最亮丽的地方。文革期间的早请示晚回报的都在这里。老图书馆的西边 (数学楼的北边) 也是松林。现在已经被教七楼给压在地下。教七楼开始了师大群楼冒立的新局面。数学楼西边的四个楼,俗称“四合院”,是青年教师的宿舍楼。老主楼也被推倒 了。这座楼建造于1950年代。那个时候这个八层的建筑是这一地区最高的建筑,所以楼顶上有一个防空警报器。文革期间,有些老教授,比如教育系心理学教授马特和妻子以及中文系学生张瑞棣,就是从主楼顶跳下去的。现在恐怕是个楼就比它高。难怪要推倒呢,丢不起人啊。后来马特的一个女儿马兰被落实政策从青海转学到数学系读书。奇怪的是, 我们依然不知道马特教授的准确死亡日期,也不知道他妻子的名字 。北师大的领导失职啊! Source: 北京师大平面图 回母校的时候受到了老同学冯世平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对母校的变化颇为自豪:这边是新主楼、新图书馆、新科技楼,那边是新食堂、新宿舍、新教学大楼;学校每多盖一座楼就可以多招收学生多少多少,就可以多增加营收多少多少。可是绿地呢?我知道,绿地是顾不上了。但那是我最为怀念的。我怀念那几片松林、粗大的槐树、挂满枝条的果树和四个亭子。全没有了。一次看到一首情诗,“走进密林深处,激起男女无数,呕吐呕吐”,当时还想会不会是我们学校呢?现在看来肯定不是我的母校的学生写的了。想当年,我和同学在草坪边的椅子上读书,在毛主席像后面的松林里小舔,有时候爬上小山看球场上人头攒动,还有时在柳树成荫的小路上聊天散步。那时候最为遗憾的是校园里没有一条小河或者一个小湖。 有一篇王开岭的文章“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 ”, 觉得写的特别好,我决得现在的北师大就是一个“因整容而毁容的校园”。新校园给我的印象是:除了人多,就是楼多,而以前的绿地和树林都不存在了。母校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然而现在那些美好的回忆被这些新的高楼完全破坏了。现在我有了一个彩色相机,却少有值得我去照相的镜头。 去年(2010年),老同学聚会,他们又重返母校。旅居澳洲的何新程编辑了 班级聚会优酷高清视频 ,让我看到了数学楼,看到了西西楼。还在,我心里有些安慰。但是数学楼已经不再属於数学系 (数学学院),它现在只有一个代号:教八楼。 2012年,老同学相约再聚会。我争取能够回去参加。能否克服困难全看我自己。但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比如我的一位同学,一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的双博士杨博士 (建利) 就曾经为了回去的权利而面壁五年。他至今还在对我说,“北师大是最优秀的。”我不知道他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回过北师大的校园了。我想在他的心目中之所以把北师大看作是最优秀的,是因为它容纳的大师们。科学网有一篇参观加州理工大学的文章写的特别好:“ 加州理工掠影:有大师,无大楼 ”。是啊,从北师大毕业的有诺奖获得者,还有像他那样优秀的名校双博士。可是他们回不去。数学系里在文革结束时有 张禾瑞 教授 (1911年12月23日--1995年4月5日) 和 蒋硕民 教授 (1913年3月11日--1992年5月11日),当时的四大金刚:王世强教授、孙永生教授、刘绍学教授和严士健教授,和后来加入的王梓坤教授。他们都已经退出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有些则已经作古。 北师大人文社会科学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 已经结束:陶大镛先生(1918年3月--2010年4月18日)、启功先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赵光贤先生(1910年2 月24日--2003年8月22日)、钟敬文先生(1903年3月20日--2002年1月10日)、白寿彝先生(1909年2月19日--2000年3 月21日)、何兹全先生(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种形式的“消失的北师大”。我知道北师大还有很多新老名人。我还有一位同学,数学系培养的肖杰博士当上了清华数学学院的院长。北师大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能一起唱一首“ 青春之歌 ”吗? 我发过一组“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请有兴趣的老师同学们去忆旧: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一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二组) 1980年代的北京师大校园照片(第三组) 北京师大数学楼 黄安年老师以“ 北师大校园静悄悄 ”为题发了一组新校园的照片,我们看到的都是楼。我的母校 成了越来越模糊的老照片 。下面我再凑几张北师大的老照片,都是文革结束前的。这些照片的质量不高,但你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老照片了。仔细看你能发现文革时流行的革命口号。 从老主楼遥望老图书馆和主席像。 老图书馆前门。 老图书馆侧影。 老主楼前门。 老主楼前门。 毛主席像和老图书馆。 数学楼侧影。 数学楼背影和麦田。
个人分类: 天下|665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求助!大家都帮帮看怎么办才好。
热度 4 songyanru243 2011-3-16 09:28
我同学,性别:女。本科:同济大学材料专业。今年考研。报考专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方向。 成绩:总分358 经济学:109; 政治:53; 英语58; 数学138; 想调剂到经管类专业; 现在有北师大的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一共两年,一年学费2万五,不知道该不该去,或者各位老师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让她去选择一下。个人认为专业硕士不是太好。 我同学非常聪明,有灵气,有潜力,各方面都很好,绝对是精英级别的人,但是考研失利让她有点低落,望大侠们能给点不错的建议。 还有:应用统计是否是经济学类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858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近情况小结
热度 3 mutingcunyu 2011-2-24 22:35
实验室又混了一天,找到了两篇很好的文献。北师大和大气物理所的博士论文,可惜下不了,看了一下摘要,还行。 她来了,坐在对面。我低着头做自己的事,不说话,大家来了,一起说笑,她沉默的坐在那里,偶尔插一两句。恩。 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来过渡,缓解需要时间。 学术论文,野外试验设计,基金本子,三个整到一起了。 还有英语! 有点麻烦,不过心倒是很静,这几天下雪,刮风,心里莫名的喜欢这种天气,也许比较适合心情吧。前几天洗澡完就觉得好多了。 我就是有点迷信,觉得洗澡能洗掉很多晦气的东西,呵呵。 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是我的一个问题,而且之前说过的消化知识问题,也是个事儿。 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消化文献所看的东西,尤其现阶段实验设计尤其注重采纳别人的实验的长处,尽量做到仪器和实验的在时间上的优化组合。 看博士论文对我个人而言,确实比学术论文好一些。 毕竟相对详细一些,思路,写法我看一下比较好。尤其对于初入门的人(像我),看学位论文比较合适,在看了大约50篇学位论文后就大概能摸着点东西了。 失恋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花钱,最近请客吃饭加买书和吃饭乱七八糟的开销快1K了。算了算,倒也没乱花,下个月紧一点就是。昨晚三点多才睡着,想着这么大还花着父母的钱,上学自己在这里混着日子,学也学着,可怎么说呢? 考博,一直在动摇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关北师大资深教授的博文(黄安年的博客目录)
热度 1 黄安年 2011-2-19 11:47
有关北师大资深教授的博文 ( 黄安年的博客目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9 日发布 在昨天的博文中我写道 :1992 年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90 周年时认定的了文社会科学各系所的资深老教授。从 1992 年以后,有十七八年没有再评定新一批的资深教授,去年学校正式宣布了新一批两轮选拔评定的资深教授共刘家和、顾明远、童庆炳、王宁、王炳照、林崇德、瞿林东、黄会林八人,他们都是按照资格量化标准认定的,年龄最大的刘家和( 1928 年 12 月 20 日生),今年 83 岁,依此是顾明远( 1929 年 10 月 14 日生)、黄会林( 1934 年 2 月生)、童庆炳( 1936 年 12 月 27 日生)、王宁( 1936 年 7 月生)、瞿林东( 1937 年 12 月 4 日生),林崇德 年龄最小 1941 年 2 月 27 日出生,今年刚 70 岁。王炳照已经英年早逝( 1934 年 12 月 15 日 --2010 年 9 月 28 日)。这八位的出生年龄段有 20 世纪的 20 后的后期 2 人 ,30 后 4 人 ,40 后的前期 1 人。但是 20 后的早期如著名教授郭预衡( 1920 年 11 月生)在 1992 年那批年龄太小没有资格,而在这两批中却因年龄太大而没有资格参评。这等于说出现了老一批和新一批之间的资深教授的年龄真空,引发了有关是否公平的争议 ,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新的资深教授评定有着严格的量化指标,人们质疑这种唯量化指标的弊端有可能排除真正够格的资深教授。(《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230 ) 下面是笔者有关北师大资深教授评定的博文目录 * 缘何被北师大“资深教授”的评定拒之门外?——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49 ) * 何谓资深教授?——再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7 日;学术交流网 / 高等教育改革 /2007 年 8 月 2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523 ) * 资深教授是评出来的吗?——三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 黄安年的博客 , : 2007 年 8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555 ) * “资浅”教授评“资深”教授的闹剧——四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601 ) * 谁为资深教授买单?——五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30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657 ) * 漫谈教授职称评定和资深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59 ) * 再谈评定资深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845 ) * 浅议北师大资深教授评聘落幕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211 * 资深教授怎么成了“荣誉教授” 图 5,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588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热度 7 黄安年 2011-2-18 20:23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随着百岁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 1911 年 9 月 7 日 -2011 年 2 月 15 日)的离去,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来说 , 在学术发展史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 1992 年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 0 周年时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各系所的资深老教授的历史时代结束了。 在这一批老一代资深教授中已经先期离开我们的有陶大镛先生( 1918 年 3 月 --2010 年 4 月 18 日)、启功先生( 1912 年 7 月 26 日 --2005 年 6 月 30 日)、赵光贤先生( 1910 年 2 月 24 日 --2003 年 8 月 22 日)、钟敬文先生( 1903 年 3 月 20 日 --2002 年 1 月 10 日)、白寿彝先生( 1909 年 2 月 19 日 --2000 年 3 月 21 日)在这六位老资深教授中均为上个世纪的 00 后和 10 后出生的;均为长寿,其中何兹全先生享年 100 岁 , 钟敬文先生享年 99 岁,白寿彝先生享年 92 岁,陶大镛先生享年 93 岁,启功先生享年 93 岁 , 赵光贤先生享年 94 岁。陶大镛先生被认定为资深教授时 74 岁、而钟敬文先生已经 89 岁,白寿彝先生已经 83 岁 , 赵光贤先生 82 岁 , 何兹全先生已经 81 岁 , 启功先生已经 80 岁 , 在六位资深教授中有 5 位年龄在 80 岁以上。 那时认定资深教授并无量化的硬指标,不存在公认的资深教授因为不“达标”而被否定为资深教授的 , 对于这六位教授被认定为资深教授并未引起很大非议。 这六位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批著名学者专家的杰出代表,像 黄药眠 先生 (1903.1.14-1987.9.3) 这样的著名学者,虽然年龄和钟先生相同 , 但已在 1987 年去世,等不上资深教授的认定。著名学者 朱智贤 先生( 1908 年 12 月 31 日 --1991 年 3 月 5 日),也属于这种情况 , 如果他晚一年病故,也许资深教授榜上有名。 从 1992 年以后,有十七八年没有再评定新一批的资深教授,去年学校正式宣布了新一批两轮选拔评定的资深教授共刘家和、顾明远、童庆炳、王宁、王炳照、林崇德、瞿林东、黄会林八人,他们都是按照资格量化标准认定的,年龄最大的刘家和( 1928 年 12 月 20 日生),今年 83 岁,依此是顾明远( 1929 年 10 月 14 日生)、黄会林( 1934 年 2 月生)、童庆炳( 1936 年 12 月 27 日生)、王宁( 1936 年 7 月生)、瞿林东( 1937 年 12 月 4 日生),林崇德 年龄最小 1941 年 2 月 27 日出生,今年刚 70 岁。王炳照已经英年早逝( 1934 年 12 月 15 日 --2010 年 9 月 28 日)。这八位的出生年龄段有 20 世纪的 20 后的后期 2 人 ,30 后 4 人 ,40 后的前期 1 人。但是 20 后的早期如著名教授郭预衡( 1920 年 11 月生)在 1992 年那批年龄太小没有资格, 而在这两批中却因年龄太大而没有资格参评。这等于说出现了老一批和新一批之间的资深教授的年龄真空,引发了有关是否公平的争议 ,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新的资深教授评定有着严格的量化指标,人们质疑这种唯量化指标的弊端有可能排除真正够格的资深教授。 不管怎么说, 何兹全先生的去世结束了老一代资深教授深深影响学术的时代。 对于北师大老一代的资深教授和新一代的资深教授,我全部认识,就此发表一管之见也有一些感性接触和了解。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616 次阅读|8 个评论
北师大在星岛环球网的牛广告标题:书记、校长免试读在职博士
wangql 2011-2-4 11:05
北师大星岛环球网新闻页做的广告标题真牛:“书记、校长免试读在职博士” 事情没什么错,可以心里问题很与意思。 进入星岛环球网 http://www.stnn.cc/ 点击新闻 http://finance.stnn.cc/Industry/201102/t20110204_1507306.html 在其下部有道搜索条的下面广告栏可以看到“书记、校长免试读在职博士” 点击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网 http://www.zaizhiboshi.com/
3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给毕业生推荐一个挺靠谱的工作岗位:北师大全球院计算机工程师
allan211 2011-1-18 11:13
http://www.gcess.cn/news/list_tzgg.jsp?id=391space=read 我院因工作需要,现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 一、招聘岗位 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工程师1名(工程实验技术岗位,事业编制,解决北京户口) 二、应聘条件 1.取得计算机、物理学、电子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应届毕业生; 2.软件方面:熟悉Linux/Unix系统环境及其系统管理,精通Linux系统文件结构,文件属性及其配置;熟悉Linux/Unix命令行环境,并至少掌握以下一种脚本语言 Bash/C Shell、Python、Perl脚本语言;熟悉Linux环境下FTP等网络服务;有和Linux/Unix技术论坛版主经验优先; 硬件方面:了解Linux Cluster集群概念,有刀片服务器使用经验优先;了解InfiniBand网络、RAID技术及盘阵等概念;了解专业机房动力环境优先; 3. 有一定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 4.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及服务意识,爱岗敬业;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 三、应聘办法 应聘者在2011年2月20日前,将个人简历E-mail给我们。研究院招聘工作小组将按照“公 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应聘者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筛选后通知面试,择优录用。 四、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人:杨志鹏 联系电话:58802963 电子邮箱:yangzp@bnu.edu.cn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1-1-18
个人分类: 转载|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立场!
antiscience 2010-12-22 23:08
今天在北师大田松的报告会上再次见到严春友先生,春友是诗人哲学家,现在我们的许多看法是一样的。十多年前,我曾点名批评过他搞伪科学。2005年从敬畏自然讨论时开始,我们又成了朋友。春友的文章敬畏自然曾入选中学课本。 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立场:科学主义!现在我们俩都明白过来,当年我们两个死对头竟然都持有科学主义的立场,真是有趣。当年我想纯化科学,他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说成是科学,回想起来,只有感慨,如今仍然有无数人做着我们当年做的事情。 我用了近20年才转变了立场,我相信春友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 科学不是一个东西,但科学是一个神话,当代最大的神话,是取代基督教上帝的新上帝。 今天杨学功也到场,并表达了自己的科学主义观念。但学功持一种宽容的科学主义,同情但不同意田松等人的看法。有同情两字就足够了,甚至一开始要求同情都有些过分。非科学主义是个复数,不要求独断,而要求多元并存、共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1 次阅读|6 个评论
京师科学与人文论坛生态农业讲座侧记
蒋高明 2010-12-19 07:52
陈佳 2010年12月6日晚7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以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为题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B809为师大同学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哲学系田松副教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田老师介绍到,蒋高明教授最早在内蒙古做过草原的恢复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写过一部很有名的书叫做《用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本书对他本人启发很大。蒋高明教授现在又有了一个生态农场,暑假他曾经参观过。 蒋教授讲座包括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农村环保问题、有机农业概念、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国内生态农业案例、弘毅生态农场的运行模式等内容。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办法才能够生产健康的食品,遗憾的是农药、化肥、重金属污染,使得我们耕地变得不干净起来,从而影响了粮食、蔬菜、水果树的健康生长。雪上加霜的是,有人在动物饲养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继续添加各类物质,一些陌生的化工名词一遍又一遍地敲响了国人食品安全警钟。之所以会发生众多毒食品,概因为连续十几年来大量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造成了食品不安全。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是破解上述难题的重要途径,而这次讲座以山东弘毅生态农场具体实践为例,说明这一做法取得的成果及其产生的影响与社会意义。 蒋高明教授尖锐地指出,现代农业有六大害: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生产前五类物质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煤炭,而这些导致了污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现代农业的突出问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利用依然在这条路上加大对化石资源开采,不能从根本上减少耕地污染。耕地污染造成生产力下降。甚至出现了守着太湖没水喝的城市、癌症村等。 中国农业具有生态农业的传统优势,中国是传统的有机农业大国,我们的耕地已持续利用了5000多年。第一次绿色革命帮助19个发展中国家摆脱了粮食危机,然而,大量化学农药和肥料应用造成环境污染、产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加剧了上述危机。目前全球许多国家指出以生物技术突破解决粮食危机,孟山都等企业已在全球许多地方开展了试验,并迅速占领市场。生态学家Tilman(1998)指出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方向,但在大规律成功的例子很少。中国可持续农业呼唤生态学原理的广泛应用。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农民们正在转而回归有机农业。尽管这一产业规模还是很小,但是,从事有机农业的美国农民数量正在以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而现在全美国已有超过12,000人从事有机农业。尽管国际上有学者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十大理由,但由于现实中我国存在着造假成本远低于造真成本等几大问题,发展有机农业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蒋高明教授用他们的科研数据说明生态农业与产量维持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生物技术专家对生态农业上的指责是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这些指责有些事缺乏科学依据的。影响粮食产量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如水利设施、土壤污染等,但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民积极性。我国现在面临着种粮积极性低的难题,而国家为了增加1000亿斤粮食,投资1000亿元用来发展农业科技尤其转基因技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的关系。粮食恐慌论给农学家带来了经费增加的大好机遇,但是科学家要解决的增产技术与限制中国粮食产量关键问题南辕北辙。因粮食价格严重偏低,农民进城打工,耕地撂荒;农民用地不养地,这两条才是限制中国粮食产量的瓶颈问题。 在国内已有很多生态农业的成功案例,如北京绿牛农庄、河南兰考南马庄等,他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案例山东弘毅农场。2005年以来,蒋高明教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用生态循环而不是简单地增加技术的办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可食热量。现在人们对于农业产量仅考虑了粮食,另外一半的光合产物没有很好利用。与现代农业比较,生态学为主导的绿色革命即可解决粮食问题,又可解决环境问题,还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其出路是从50%的巨大废弃的光合产物综合应用入手,秸秆变肉、变能源、变肥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中国年产粮食5.03亿吨,1.2亿吨作为饲料应用。年产秸秆6.3亿吨,但没有很好地利用。目前中国秸秆利用格局: 饲料23%; 田间地头焚烧35%;损失15%; 20.5%废弃。秸秆焚烧带来环境污染并排放CO2,使固定的碳很快释放。 弘毅生态农场位于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农场数据显示每1.14公斤粮食配合1公斤精料,可产生1公斤活牛,粮食占比例20%,其余为秸秆,并产生大量的牛粪。80%的秸秆被转化,每头饲喂面包草+花生糠的肉牛可带来1679元经济效益(7个月)。大量牛粪进入沼气池产生能源,有机肥还田减少化肥污染,替代化肥。杂草和害虫资源化利用。 生态农业模式下的粮食产量是显著的,利用0%的化肥,种植出来的有机玉米产量如下:小区试验实际测产(100平方米),用腐熟牛粪获得的产量为746.4公斤/亩;蚯蚓粪的为731.5公斤/亩。中区试验实际测产(524平方米)为 547.9公斤/亩。在17亩实验地段内,他们停止化肥、有机肥养地3年后,获得了上述产量。有机肥养地3年后,完全不用化肥的玉米实际产量,比起常规化肥农业模式(478.7公斤/亩)来,不仅产量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14.5%。当年的玉米产量,在有机模式下,大田玉米产量也可达455.8 kg/亩,小麦407.9 公斤/亩。这个结果是在另外10亩农田中,通过测产得到的。而用常规化肥产量的50%,另外50%缺乏的氮素以有机肥来补充,玉米大田试验537.7公斤/亩,比常规化肥农业高12.3%;小麦仅利用25%的化肥,产量也增加 13.5%。 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减少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量农药进入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脉冲式诱虫灯利用昆虫趋光性原理,在无农药前提下控制虫害。不打农药,用幼虫灯取代喷雾器,一可节省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其次,农田里没有了农药和除草剂,诱捕的昆虫和人工除的草,可以作为重要生物质资源,发展柴鸡、鹅、蝗虫、淡水鱼等,既增加了收入,又美化了环境。在健康环境下养殖的动物抗病、节约饲料、肉质安全。再次,农药和近一半化肥工厂关闭,还可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循环型耕地可捕获巨量温室气体,全国18亿亩如有机质提高1%,可固定301亿吨二氧化碳。最后,土壤有机质提高可提高产量,0.1%的有机质提高可增产40-53公斤/亩,杜绝化肥农药使用才可生产真正意义的有机食物。 蒋高明教授最后总结指出,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过程只有30多年的时间。农村环保是中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生态学为主的农业革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贡献。有机食物生产必须借助生态学途径,秸秆、杂草、害虫必须通过合理利用而解决,而不是粗暴地焚烧或利用化学物质灭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药、化肥、农膜生产国,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如果山东平邑的实验模式得到大范围应用,那么中国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大下降,农田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在讨论环节,蒋高明教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卢峰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积极互动,他们围绕着生态技术与现代社会问题、工业文明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 田松教授在点评时着重指出,该讲座不仅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是给工业文明与生态技术的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了佐证。 此系列讲座由北京市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哲社学院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所主办,获得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管理部胡学习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首尔大学客座研究员杨学功博士也莅临了本次讲座。 (陈佳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7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纪念集版)
黄安年 2010-10-12 07:41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 17 年想到的 ( 纪念集版 ) 黄安年文 王炳照纪念文集 /2010 年 9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12 日发布 王炳照先生今年 10 月 5 日离我们而走了 , 这使我感到很突然。 1975-1978 年间 , 我和他在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科)编辑部共事两年 , 在我印象中 , 他一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 , 早来晚走 , 对本职工作极端负责。他负责教育版栏目,我则在历史版栏目,平时业务上虽没有什么联系 , 编辑部人员总共才四五人 , 所以接触也是多的。 1978 年春,我回历史系任教,和他的联系也就少了 , 不过凡是我去学报编辑部时,无论白天黑夜几乎都能见到他在伏案工作 , 编辑工作是默默无闻的 , 有时还不署名,但是他认真负责的态度依然一丝不苟,不为名利。北师大教育系的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实力雄厚,邱椿、瞿菊农、邵鹤亭、毛礼锐、陈景磐等教授都是国内享有盛誉的老一辈学者, 60 年代初我在校部文科工作时和这些老先生有工作上的接触。 60 年代初我校中国教育史专业率先招收研究生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教育史专家学者,其中就包括王炳照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在我印象中 , 在学报工作期间,王炳照先生不仅出色地做好了作为学报编辑的本职工作,而且作为老先生们的助手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和组织工作 , 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了个人的突出研究成果。 王炳照在师大和我同住丽泽 11 楼 , 只是不在同一单元内内 , 平日经常照面聊聊天 ,2002 年后我住到了天通苑和他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 但我回师大时总会在二个月内见面一次。今年 8 月底友人托我了解关于古代教育史情况 , 我想最合适的就是王炳照了 , 于是和他家通电话 , 没有人接 , 再打电话问教育学院,那位接电话的是代值班的 , 不知道王炳照的电话 , 更没有说他已经重病在医院,我以为他又外出开会了 , 根本没有想到他早已住院。 10 月 8 日 , 和老友通电话时说他走了 , 我简直难以想象这是真的。 炳照在北师大编辑部长达 17 年 , 就他的编辑水平、工作效率、敬业精神 , 就他的专业水平,以及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地位来说 , 别说由他来担任编辑部主任 , 就是由他来担任学报主编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是称职的 , 然而他一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 , 对他来说 , 从不计较,是他的崇高品质,但在是从我们的组织工作角度来说 , 实在令人感到不公。 学报在 50 年代初 , 主编是钟敬文先生 , 七、八十年代是白寿彝先生 , 他们是学术型的主编,可是在这以后就变成了行政领导 , 这一改使得学报主编的学术型变成了官僚型了,实事求是地说 , 由王炳照先生来担任学报主编也许更加符合学术型需要。现在官阶高于学术 , 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 , 有人说学术行政化、官僚化不无道理,一个大学的学报都不能让真正有学术水平的学者来担任,我们的学术究竟是什么 ! 2009 年 10 月 30 日发布 ****************************** ( 按 : 收录于《王炳照纪念文集》 2010 年 9 月,华苑音像出版社,第 43 页。原载《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 17 年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234 原文中副校兼党委副书记郑师渠几个字 , 在《王炳照纪念文集》中由编辑改为行政领导了 , 这是需要说明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許“北京師範大學”會變成敏感詞?
jiangjinsong 2010-10-10 17:07
蔣科學的大作 中國最牛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據說被網監處給刪了 爲什麽說據說 因為我不知道網監處在哪兒 沒法投訴網監處 草民永遠不知道究竟是網監處大開殺戒 連北京師範大學都不能提 還是編輯部濫權 因為看不慣李小文、吳飛鵬、田松、楊玲等博主 拿北京師範大學開刀來報復 哈哈哈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594 次阅读|8 个评论
請問懂法律的老師們:我該如何向叢遠新索賠?
jiangjinsong 2010-10-10 16:04
可恨小叢多事, 非要在我的博文後面留言, 讓我的大作 中國最牛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一文被刪, 可恨! 請問各位精通法律的老師高手 我想到法院去控告叢遠新 讓他賠償我的損失 該如何起訴? 謝謝 小叢你等著 此仇必報!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师大、哈佛师生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0-8-13 08:40
吴光磊 8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著名学者田松副教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周盈前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调研。正在农场开展实验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山东农 业大学的研究生们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研究生们向田松副教授、周盈博士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经营理念,即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彻底停止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 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而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严格科学实验探索低投入、高产出、零排放农业模式。 2日上午,田教授、周博士现场参观了农场内微储鲜秸草、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及禽粮互作模式,详细了解了研究生的科研情况。在有机农田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 研究生博文静介绍了她的试验,即将频振式杀虫灯诱捕到的金龟甲等害虫放在罩有作物的网室内,研究其对作物的危害;在OTC实验区,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战丽杰讲解了臭氧逆境 胁迫对作物的影响;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郭立月、曾祥伟介绍了利用牛粪养殖蚯蚓、黄粉虫,然后养鸡的效果。在彻底停用添加剂的弘毅生态农场,蚯蚓 和黄粉虫均是家禽、水产等动物的天然添加剂。 2日下午,田教授、周博士专门到弘毅生态农场林下养殖实验区参观,看到自由觅食的1000多只雪白的鹅,颇为兴奋。大家向田教授、周博士介绍,林下养殖实验区是按照 充分 利用林下空间,延长食物链,使闲置空间再升值理念进行的科学实验。因杜绝农药,林下杂草和昆虫是家禽安全的食物来源,而家禽在林下散养,又给各种树木进行流动施肥、 锄草除虫等。林下养殖这一食物链也同时带动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蚯蚓、黄粉虫养殖)这一食物链,可为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傍晚,凉风习习、虫鸣蛙唱、弘毅生态农场甚是热闹,师生们在一起品尝有机大餐。开怀畅饮后,田教授和周博士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研究生宿舍、工作室、实验室 、会议室及图书馆等。在图书馆,田教授随手找到了自己发表在《绿叶》杂志上面的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便从哲学视角和大家讨论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农业的关系,提 醒大家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正在农场实习的清华大学学生赵靖龙(拟保送为蒋高明教授的研究生)和山东大学学生蒋大龙(已考中为蒋高明教授的2010级研究 生)分别就人在自然界应起的作用和定位谈了自己的看法。周博士就美国的生态循环农业及在哈佛大学的科研内容向大家做了一一交流。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持续到深夜。 3日上午,田教授、周博士来到农场外面的研究生实验农田区参观。正在农田开展实验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李霄(清华毕业生)、李静分别从在增施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 变化和固碳减排方面谈了自己的实验。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吴光磊也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谈了自己的实验。现场参观后,田教授决定将自己的一名研究生也安排在弘毅生态农场从 事硕士论文研究,从哲学视角探讨第一次绿色革命对农业带来的影响。 离开生态农场前,周博士留言簿上写到:去过很多生态农场,弘毅生态农场确为真正的生态农场,但愿这种模式能在更多的地方出现。最后,田教授深有感触的说,弘毅生态农 场研究团队(由蒋高明研究员发起)的新农村实践,已被媒体誉为国内与袁隆平、温铁军从事的三农实践齐名的模式,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在如此优美 、和谐的生态农场开展与生态循环农业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是一幸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同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再上水平,学有所用, 为新农村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吴光磊为弘毅生态农场执行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图1 北师大田教授(左四)和中外研究生们 图2 参观有机种植园 图3 在阅览室,田教授找到了自己的文章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6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样的暑期班能有吸引力么?
ygwang2304 2010-6-9 22:39
为了让国内更多的学子们了解我们的专业,今年暑期我们系首次举办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的暑期班。希望借此机会扩大复杂性研究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新兴交叉的学科方向。 暑期班的网页链接: http://ccr.bnu.edu.cn/summerschool 除了网站上已经说明的,我想在这里强调和补充几点: 1、享受相当优厚的待遇。我们不收学费,还负责全部当地吃住费用; 2、聆听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除了我们自己系内的教授面授机宜之外,我们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做主题演讲,其中作为特聘外国专家来我们这里工作半年的法国经济物理学家Bertrand Rohner一定会提供一场有价值的演讲,国内最年轻的教授周涛也会前来献上精彩报告。 3、留下学员参与的历史记录。我们已经约定由超星学术视频对暑期班进行全程录象,在他们的网站上传播。 4、亲历重要的现场实验。我们把一些已经设计好但未曾公开的重要人机互动实验在暑期班上进行,学员可以全程参与并领会实验的精妙。 5、品尝科学研究的乐趣。由学员自主设计项目并开展研究,在短时间内体验科研的全部过程。 有了这些特色,我们这个暑期班应该有足够的魅力了吧? 其实如果你不是理工专业的也没有关系,只要是对这个方向抱有足够的兴趣,我们依然欢迎你来加入这个快乐而充实的一周生活。据说暑期班结束时还有一个欢娱的出游活动,期望给学员留下美好的记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42 次阅读|19 个评论
美国史课程北师大75年前国内领先, 新世纪以来一直不开
黄安年 2010-3-28 22:10
美国史课程北师大 75 年前国内领先, 新世纪以来一直不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8 日发布 这是一件发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真事。 齐思和先生是我国第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美国史并于 1935 年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 1935 年在北平师范大学 ( 今北京师范大学 ) 开设美国史课程。这在全国是迄今所知最早在大学开设的美国史课程。 然而创国内一流、世界前列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却自新世纪以来就没有再安排教师开设美国史了 , 这种状况有点不可思议,却实实在在发生在北师大历史学院。我曾在 1998-1999 年间多次提出课程设置中防止以确保重点学科为名 , 扼杀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世界国别史课程的弊端,谨防偏瘫症,现在不幸被言中 , 而且这种情况居然延续了十年之久 , 实在令人痛心。 上周有历史学院大二学生打来电话 , 希望笔者指导他们研究有关美国社会保障话题,我说 , 你们还是找在职老师为好 , 我已经退休十年 , 不宜参与这类活动,当然为不扫他们的兴致 , 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着手思路的建议。我以为,历史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不能因人设课,需要有全球和全局眼光才行。怎么 75 年前的全国领先 , 现在连美国史课程也不安排了呢?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蒋高明周五讲座: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若干討論
jiangjinsong 2010-3-9 12:42
蒋高明周五讲座: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若干讨论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题目: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若干问题的讨论 主粮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子孙后代,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主讲人: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家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作者 评论人:吴彤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2009年3月12日(星期五)下午3点-5点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新主楼B809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1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师大丽泽教工楼房顶变脸受欢迎
黄安年 2009-8-26 17:05
北师大丽泽教工楼房顶变脸受欢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6 日发布 北师大丽泽教工楼区近两个月里成了一个大工地 , 到处搭起施工架 , 走路需十分小心 , 原因是这些 80 年代兴建的平顶楼房年久失修 , 不仅顶层夏日温度很高 , 而且遇到大雨还常漏水,使顶层住户深受其害 , 现在学校当局决定改平顶为斜坡 , 使整个楼房变脸。两周前这里还在紧张施工 , 今天到校园一看焕然一新。这一修缮行动受到居民普遍欢迎 , 像这样的实事,多多益善。我还看到新的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经拔地而起,只待内部精装修了。 附即时拍摄的照片 10 幅。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慈禧对世界各国宣战诏
lix 2009-7-12 19:16
迟菲网友在《科研人员茶余饭后谈历史》中说,慈禧对于中国历史有功有过。功劳在于她主张对外宣战,跟我主张为北师大首任校长许景澄被慈禧斩首的忌日举办追思活动对着干。不过谅解小姑娘不懂历史,干脆捧捧场,把慈禧的宣战诏晒一晒,文章不错的: 。。。。。。朕临御垂三十年,待百姓如赤子;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寰宇,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祗感格;人人忠奋,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灭此凶焰,张我国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第一作者,光绪;通讯作者,慈禧;拟稿作者,军机章京 连文冲。单讲文章,是写得不错,文革中曾广为流传,作为空话大话文章的范本。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7427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师大首任校长:许景澄还是张百熙
lix 2009-7-12 17:16
黄安年老师在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有联系又有区别 里介绍了有关北师大的一些历史事实: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对此,我没有异议。但是,黄安年老师说: 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于1902年并非如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前身)的1898年, 这里,严格地讲,就包含了后人的认定,不完全是史实了。因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是京师大学堂演变出来的大学。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前身)纯粹是后人的一种认定。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于1902年同样也只是一种认定,就是说,北京师范大学只敢认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为前身,不敢认京师大学堂师范斋为前身,更不敢认京师大学堂为前身。这有什么道理吗?仕学馆就比师范馆niubious?在清末可以这么想,现在科教兴国,我们当老师的没有任何必要自己贬低自己,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的前身,理直气壮的事。 可能由于只敢认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为前身,所以也就只敢认京师大学堂的第二任总教习,管学大臣张百熙为北师大首任校长,所以才有了黄老师所说的: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网提供的历任校长名单,最早的校长是张百熙。搞成张百熙大臣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认定。 所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史沿革应该根据历史事实,如实改写为: 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斋、师范馆),首任校长(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许景澄;第二任校长张百熙。 北师大首任校长许景澄先生忌日将届 ,我强烈建议我们北师大应该有追思活动。许校长为国尽忠,解放后又长期被当作历史反革命,该是平反昭雪悼念的时候了。 (这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个人体会,不代表任何他人、单位、或群体)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4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首任校长许景澄先生忌日将届
lix 2009-7-7 08:37
许 景澄校长字竹筼,亦作竹筠。浙江嘉兴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1885年任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大臣。出使期间,主持勘验接收定远等舰,并曾在德国等处亲赴造船厂调查,撰成《外国师船表》,供建设海军参考。许景澄深研西北边疆史地,著《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名考证》。1898年九月,任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大臣兼礼部左侍郎,改吏部,兼北 京师大学堂 总教习,管学大臣。法O功兴起时,竹筠先生与太长寺卿袁昶连连上书,力图阻止法O功驻京。 八国联军 攻陷大沽炮台后,朝议和战,许景澄等坚决反对依靠法O功向全世界宣战,1900年七月二十八日,以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等罪名,与徐用义,袁昶同时问斩于菜市口。临刑前,犹以北京师大学堂存于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银子的办学经费为念,嘱咐防止俄国人赖帐。世事难料,许校长念兹在兹的四十万两办学经费不知何去,靠庚子赔款办起来的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反而各方面都跑到北师大前边去了。 不管怎么说,杀头前还能想到我们学校,就是我们的好校长。 许 校长忌日将届,其实咱们北师大也该纪念纪念。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6973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师大vs巴黎高师
lix 2009-5-3 22:22
经常有年轻美国朋友问老邪,为什么你们北师大英语叫Beijing Normal U?这就是代沟,老一辈的学者应该都知道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是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所以这个Normal是法源英语。北师大最初取名的时候,大概也是志在建设跟巴黎高师齐名的学校吧。百年校庆的时候,记得巴黎高师校长也是贵宾之一,致了贺词的。 北师大规模倒是已经比巴黎高师更大了,但很多指标还比不上:比如,培养的诺贝尔得主?11:0。菲尔茨奖得主?7:0。国家总统?1:0。国家总理?2:1.5。这个1.5,指的是培养了一个总理的父亲,按1.5算是不是合适,还有待研究,反正大于0。 为什么我们就差那么多呢?客观上比较触目惊心的反差是学生待遇:巴黎高师的大学生,入学就按实习公务员待遇,月薪2000euro(大致RMB两万),毕业按公务员待遇保证为国家工作6年不跳槽。北师大的大学生什么待遇?这一比,我们当老师的就松了一口气,这个11:0,7:0,看来还是不能全怪我们。 别的不敢说,我们也有西部生,毕业后也是要保证为国效劳不跳槽的。能不能国家支持一把,在校西部生按实习公务员待遇;毕业后按公务员待遇?让我们与巴黎高师有点基本的可比性? (声明:这是黄老邪个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不代表任何单位,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06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医疗改革中北师大校医院向何处去
黄安年 2009-1-14 18:01
医疗改革中北师大校医院向何处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4 日发布 医疗改革要越改越方便普通老百姓、越改越减轻老百姓负担、越改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越改越充实基层第一线 , 如果老百姓感到越来越不方便了,负担越来越重了 , 服务质量越来越差了 , 学校社区等基层的医疗单位越来越削弱了 , 这样的医疗改革算成功吗? 北师大校医院是以为全体师生员工和教职工家属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单位医院,办好这样的医院不仅涉及数以万计的医患和保健对象,关系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命健康 , 而且尽可能地就地满足医患和保健需求 ,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医疗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正因为这样,加强北师大校医院并创造条件争取将医院升级,实在是全体北师大人的企盼,然而据说某些领导和主管和老百姓并没有想到一块,如果他们没有想老百姓所想 , 那么以人为本等于落空,因为以人为本首先是通过单位领导和主管所想的人为本的,他们是怎么想的谁也无法证实,但是 100 句表态不如一个行动 , 学校领导人有几位是全部在学校医院看病取药或报销的 , 他们知道看病难、取药难、住院难、报销难吗? 我和校医院联系很少 , 因为自己现在还算健康 , 但是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 , 老人总是要越来越多地和医院首先是学校医院联系的。学校医院的死规定很多 , 虽然上级有规定但是并不合理 , 于老百姓太不方便。例如某些常规药规定只能每两周取一次 , 这就使我必须两周来一次学校医院取药,如果改成这类常规药可以一个月 或者两个月一次集中取药 , 在取药总量上并没有任何变化 , 但是却大大减少了就诊次数 , 这样的简单问题在二三级市级医院可以做到的 , 为何北师大不行 ? 这样的规定改一改 , 于医院于患者都有利 , 需要不需要改一改 ? 如果学校主要领导人也和北师大人一样体会到学校医院中的改革难题,也许他们发现北师大校医院的改革难 , 生级难 , 能否取得进展,原来关键还在领导自己。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5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 to do with our life?
wind 2008-12-8 10:14
漂亮师妹的这个决定正在使很多人头疼。可这也是理性人经过利弊权衡做出的选择,认为是自己适合的,喜欢的生活方式,真正关心、爱她的人应该尊重她的选择。留下的人痛苦是因为失去了她,或女儿,或朋友,但没有理由认为她没有权利这样做。 行动是由思想控制的,目前看来社会是不鼓励这种行为的,说明这种思想是不适合当前生存策略的。所谓她遇到的压力、痛苦,不过就是某方面不如了别人。诚然,没有成功(多数就是超越别人)获得的资源,就没有人会努力,竞争机制无可厚非,但这仅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一个游戏规则,上学、工作也就是一场场游戏,整个人生本质上也是一场内容丰富的生命游戏,当生命收回,游戏结束,每个人都没什么差别,有人成功,是因为有人失败了,可能会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记录,但记录不是目的,终究也会被刷新而消亡,重要的是不要坏了玩游戏的心情。 当然,人生是辛苦的,或者说其他生命也是,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不管在世界的哪个位置,还是什么社会制度下。人都要一生操劳,去生产物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目的是为了延续自己和后代,去生产更多的物品,人就是生产物品的工具。所以西方的宗教和东方的宗教都不约而同教导同一个道理, “你生来就是有罪的”或“你生来就是度苦海的”,不过就是为了给大众一个心理安慰,心安理得地做工具,这么多年了,很管用。可人的智慧使生产物品的能力极大提高,逐渐有能力将自己从工具中解放出来,开始为自己着想,这就是以人为本。因为生产的物品足够多,再不需要你死我活的竞争,人与人有了和谐的可能,生产物品的能力足够高,没有必要完全依靠压榨大自然,人与自然才有基础和谐。 可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非常复杂,我们只能试图去认识,谁都没法控制。现在的世界就离和谐还很远,不仅没有被解放的感觉,甚至相反,被一个金融危机也搞得昏天黑地的。这都是钱(货币)这东西惹的祸,钱是人类的独创,几乎可以代表一切生存资源,人们在赚钱的一生中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彼此做出贡献。财富和货币在类似跷跷板上寻求平衡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增长,现在的问题是平衡被打破在了可调节的范围之外。并且,任何一个仅有正反馈的调节系统终有崩溃的一天,财富不可能永远这样无限增长上去,难道这将是个关于发展观念的 Turning point ? 我党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前讲发展就是硬道理,平时也说个人发展,公司发展,究竟什么是发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349生活咖啡——讲述349自己的故事
luohuiqian 2008-12-2 22:57
物理系毕业晚会349节目剧本 349生活咖啡讲述349自己的故事 原文地址: http://www.blogcn.com//user60/penrose/blog/24746056.html 节目开始: ACTION ! 开场 【主持人】:(《忘忧草》音乐起)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349大学咖啡讲述349自己的故事。 349大学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主持人】:首先热烈欢迎我们的巴蜀四大才子小川、开飞、西西和海龟!(鼓掌!) 【主持人】:哦,对不起!开飞同志作为349党代表在哥本哈根作关于349的量子化的学术研讨,他现在正在回舍途中,请大家见谅。下面大家欢迎东北活雷锋,蒙古十大杰出青年,来自吉林的永邦!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俺们嘎瘩都是东北人) 【永邦】:(左指)这边的朋友你们好么?(右指)那边的朋友你们好吗?(指物理楼)物理楼下的朋友你们好吗? 物理楼上的朋友,你们好吗? 【首富】:永邦,永邦,我爱你! 【主持人】:最后,隆重出场的是福建TWINS。(小P出场,靠前话筒) 【小P】: 哦!(闽南语)我,小P!(Cool的样子) 【主持人】:TWINS怎么只剩下一个了呢,小P你下铺呢?(小P指旁边)原来我们优秀的博得林正在为大家配乐呢! (博得向大家招手) 【博得林】:Hi !大家(闽南语)晚上好! 【主持人】:喔!人都到齐啦!差点忘了,顺便介绍一下,我们的荣誉舍员,本期节目的全程赞助叶胖,叶首富!还有,还有,我们的可爱宠物一只姓彭的小猫!!!大家鼓掌!!! 上幕 【主持人】:全体起立!唱舍歌!(《猪之歌》音乐起,一遍后结束) 【主持人】:请坐!下面我们首先对英雄与侠义的化身的小川采访。 【小川】:大家好! 【主持人】:那就首先谈谈作为巴蜀四大才子之首,你是否感觉压力很大呢? 【小川】:这个问题问得是相当地好,压力嘛!的确是相当的大!,所以我一有空就出去旅游,解解闷啦。 【主持人】:那你有什么爱好呢,比如喜欢什么颜色呢? 【小川】:很多颜色啊,辟如黄色啦! 【主持人】:哦,原来你喜欢黄色! 【主持人】:听说你的格言是: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可否略微加以解释呢? 【小川】:那只不过是个对外的宣传口号罢了,风流倜傥,更要向海龟看齐! 【海龟】:对对对!看看,俺就是成功男士的榜样! 【主持人】:哦,是吗?那你的名言是什么? 【海龟】:我的名言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有了钱,就在太平洋上买个小岛,上面养一群美女。以后各位兄弟想去玩就去,免费航母接送!各位观众嘛,可以考虑打个八八折!女士免费哦!(《colorful day》 音乐起) 【主持人】:恩,这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不过关键是要MONEY多多啊!现在大家都还是穷酸的人呀!象上次小P,哎,还是由我们北太平庄扛扫把的小P同志自己老实交代吧! 【小P】:喔,事情是这样的。哦?你是说那件事啊? 【小川】:那天晚上?你不是突然打个电话来么!你说你在派出所!叫我来接你。 【小P】:是是是!我进派出所了。哎(叹气!)!就是因为我穷啊! 【主持人】:怎么回事? 【小P】:我回校路上撞倒一个person,让他在地上滚了1080度,还弄脏了他西服。他叫我赔钱,并用五个指头向我show了一下! 【主持人】:后来怎样了? 【小P】:我毫不犹豫地从兜里搜出10元钱,扔给他说,找我5块!那人当即又倒了下去! 【主持人】:是吗? 【小P】:他恶狠狠的说:5块!洗衣服都不够。其实他要我赔500 ! 【主持人】:那结果呢? 【小P】:小川在宿舍凑了500元,才把我从派出所救了出来。郁闷! 【主持人】:可怜的孩子! (《笨小孩》,大家齐唱:哎哟!望着天空拍一拍) 【主持人】:不过咱们最可怜的孩子还是要数西西啦,西西,你来说说你可怜的经历吧! 【西西】:哎这个!其实,真的,好难!(《最近比较烦》音乐起) 【主持人】:好!既然这样,那么咱们先休息休息!349大学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广告更精彩!(背景配音:嗨!I'll be back !) 广告 1、 『永邦』:小朋友们,你们谁会唱歌啊? 『西西』:我家的盘子会唱歌! 『海龟』:这算什么!我家冰箱还会唱歌呢! 『小猫』:这算什么!我爸还会唱歌呢! 『永邦』:好!算你爸狠!不过,你们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多少种写法呢? 『开飞』:一种! 『老仟』:不不,应该有两种,简体和繁体嘛! 『小p』:不对不对,可能是三种啊! 【永邦】:哈哈!你们都错了!有四种写法:用毛笔写、用钢笔写、用圆珠笔写、用铅笔写! 『首富』:老师老师!我还知道另外一种写法!(站立)那就是用棍子醮上狗屎在墙上写! 【永邦】:好!好!就算第五种写法吧!那你们平时用哪一种呢? (齐声):第五种!!! 【永邦】:你们的目标是? (齐声):没有蛀牙! 2、『西西』:冰块、冰块!卖冰块啦!吃了保证你不中暑!不吃保证你中暑!中暑死了活该! 下幕 【主持人】:欢迎大家回来!同时热烈欢迎从海外飞回来的开飞!(鼓掌)349大学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西西继续 【西西】:其实我最大的痛苦是有很多好朋友? 【主持人】:啊?别人有朋友都是很高兴的,为何你觉得这是你最大的痛苦呢? 『开飞』:还是我代西西说吧!西西在高中有一个彼此爱慕的女生,刚进入大学,西西give her a call,据说西西企图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还准备加什么期限,可是,哪个女孩只是对西西说: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大家注意:是永远哦! 『永邦』:是啊,而且西西还在大学重复着高中时的故事,于是西西又多了两个好朋友!(music:一辈子的孤单: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孤单一辈子) 音乐毕,西西掩面而泣! 【主持人】:哎,大家沉静一下心情,我们来谈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永邦,据说你大二回去结婚了,回来大家还 吃了喜糖,此时还传到了材料系哦! 『西西』:是啊,而且永邦回来精神萎靡的样子,在床上象BODY一样地躺了几天。 『开飞』:此事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因为据说,北师大有两个人要跳楼! 【主持人】:是吗?跳了吗? 『开飞』:跳了,不过是两个男性!!!(music:hahahahahaha) 『永邦』:对于此事我不作任何评论,我相信大家的智商。另外,我要强烈鄙视某人,一个谣言的散播者,具体是谁我就不指名道姓了! 【主持人】:who? 让我们大家一起鄙视他! 『永邦』:不要嘛!这样会破坏349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 『西西』:是不是东北人嘛?wasei!快说! 『永邦』:就是彭一猫! 【主持人】:猫,come here!我们大家一起鄙视你!(海滨过来后,大家做鄙视动作) 『永邦』:小猫!对不起,我最大的缺点就是爱说实话! 【主持人】:小猫,你可以 go back 了! (music:男人哭吧不是罪!) 【主持人】:西西,别伤心,虽说xx349的全是伤心的男孩,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妒英才吧。 『开飞』:是啊!某年某月某日,卖电话卡的某人,站在我们宿舍门口,发呆长达数分钟!我大叫:发什么呆,小子? 【主持人】:他怎么回答? 『永邦』:他喃喃而道:此屋坐南朝北,左梧桐,右兰惠,住此屋者定乃英雄!(music:屠洪刚 霸王别姬:问天下谁是英雄?) 『西西』:是的,349有12345678 【主持人】:何谓12345678? 『永邦』:一名党员 『开飞』:两次四星级宿舍荣誉 『西西』:三人位列年级前十 『永邦』:四位优秀毕业生 『开飞』:五人保送研究生 『西西』:六个人还是单身贵族 『永邦』:四年来共吃团圆饭七七四十九次,创北师大百年记录! 『开飞』:政治局会有我们8个位子! 【主持人】:349这么出人才,除了风水好,还有其他原因吗? 『开飞』:我想是有的!首先我们有党中央的英名领导, 『永邦』:其次有物理系一群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同胞的支持, 【主持人】:再次还有周边宿舍的理解和帮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相亲相爱》音乐起)(大家齐唱) 【主持人】:不久之后我们即将离开, 但是请记住,我们物理系2000级永远都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音乐起)(大家齐唱) 谢幕 【主持人】:349大学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感谢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希望会有下期再见的机会! (主持人介绍,人员依次谢幕) 主 持南埜罗老仟; 编 剧巴蜀四大才子之三:kaifei 场 务东北活雷锋警察叔叔刘永邦; 音乐合成武夷TWINS之博得林; 武术指导武夷TWINS之扛坝子P; 技术指导巴蜀四大才子:小川、开飞、海龟、西西; 经济赞助巴蜀叶首富; 友情客串庐陵彭小猫。 (大家一起鞠躬谢幕,鼓掌!!!)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9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咖啡】(14)三代机房故事
luohuiqian 2008-11-24 21:41
:第二章 迷途寻路(14)三代机房故事 继续说说电脑的有关话题,除了宿舍的电脑之外,剩下的有电脑的地方,当然是机房了。在我们就读的四年期间,师大物理的机房更新了三代,每一代的故事,都印刻着我们成长的痕迹。 第一代机房:那是最落魄的一代,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时候。系里把以前整修不用的废旧机器整合在一个房间,号称机房。管理机房是个勤工助学的岗位,那可是一个肥差,好像看一晚上就收 50 块钱,而任务就是给同学登记一下,然后打扫卫生就可以。机器对所有系内同学都是免费开放的,只要你愿意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机器。当然,你不能奢望它有多好,因为最好的不过是 586 或者奔腾一代。要知道,那时我们宿舍买的机器属于奔腾二代改良版,算是非常不错的配置了!因此,机房这些破机器最多就是个 Windows3.0 之类的操作系统,更多的是一片漆黑 DOS 系统,那对我们学理科的同学来说是陌生的,哪怕是号称高中学过 DOS 常用命令的我,对一片漆黑的屏幕更是加倍的恐惧。不过还好,你不用担心电脑被用坏,反正它放在这里,就是准备给我们用坏的这个第一代机房,最有用的功能就是扫雷和纸牌游戏、还有打字练习,许多同学的打字就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而扫雷的记录,也是一而再再而三被翻新。好景不长,这批机器最终还是变成了废铁,和灰尘永远作伴去了。于是第一代机房就此终结。 第二代机房:这个新开的机房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里面机器的配置都很好,是目前最好的那种。而且,里面机器有几十台,够咱们使唤了。我们这年级的学生是最先占领这个机房的,因为上一届师兄师姐早已适应到学校机房上机,而学校机房卡和系机房卡不通用,所以新来的我们就成了新机房的主人。新机房的第一个用途,是 QQ ,那个时候还叫 OICQ 吧,好像还分那个公司开发的版本之类。总之,那放眼望去全是 QQ 头像在一闪一闪的屏幕,很是壮观!还有就是疯狂加好友,在线的和不在线的,见认识的同学最流行的问题就是:你 oicq 号码是什么?申请 QQ 号也是疯狂的很,我的 QQ 号就和班里一个女生的号码只差一个数字,很是神奇!后来 QQ 里面好友多的连自己也不认识了,每次聊天就问你是谁呀,然后说我又是谁呀,我都不知道我 QQ 里是怎么有了师姐的表妹的同学的号码的。日子久了,这种虚拟的聊天就变得无聊起来, QQ 也就渐渐被更快捷方便的手机短信替代了。新机房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成了我们联网打星际的理想场所。系了原本是想开机房让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结果它彻底被我们改造成了一个游戏厅。一到大家都不上课时候,就在机房摆开阵势。一个小队对另一个小队,一轮又一轮的星际大战,还有旁观者的大呼小叫,很是热闹。然后精彩的战斗还被保存为战报,留给未看到的人一饱眼福。至于战斗的细枝末节就成了茶余饭后最有共同语言的话题,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下一次反攻或者希望自己能在星际争霸里崭露头角,甚至像老谭这样的高手开始梦想以后是否能成为职业选手。事情的结局往往不是完美的,因为毕竟生活是现实的。在大三下学期,系里不少同学因为沉迷游戏而挂了不少科目,系教导主任只好痛下决心,劝退了一批人。略带讽刺的是,其中一个被劝退的同学立马回去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结果轻松考入北大,这证明师大的同学都是异常聪明的。而老谭等人也因挂科事情留级的留级,走人的走人,最后也纷纷投奔考研大军,告别了游戏人生。 第三代机房:在我们这届因所谓游戏问题重创之后,第二代机房就冷清了许多。而电脑这玩意更新换代又快,第二代机房的配置也就跟不上时代被淘汰了,另外加上它每个机器都充满各种病毒,再也没人敢用了。(不像我们宿舍的电脑,百毒俱全,但是却运行正常!)后来有了第三代机房,配置是高级了许多,而且每个机器都有独立的耳机。不过那时,我们这届已经大三,很快就面临毕业的压力,考研也罢,工作也罢,最终都把机房遗忘了。新一代机房成了下届小师弟的乐园,他们可谓继往开来。只是他们不再玩星际,而是暗黑破坏神、 CS 和魔兽争霸之类,当然还有仙剑奇侠传、三国群英传这种耗时间的游戏,也有魔兽世界、传奇这种网游既耗时间也耗金钱的。小师弟们不像我们,他们玩游戏玩的特别精,也不再像我们这样喜欢热闹,而更多的是到网络上和别人联机对战。他们的个性张扬的一代,在我们背影消失在机房的时候,他们让机房有了存在下去的理由。 三代机房,演变了一群大学生的电脑生活世界,象牙塔里的故事,就这样多了几箩筐。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13)电脑传奇
luohuiqian 2008-11-24 21:39
:第二章 迷途寻路(13)电脑传奇 说来令人笑话,我与电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大学年代。中学时代我们的教学条件都贫寒的很, 97 年初中毕业后,我们那个初中才有了第一台电脑,是教委主任建议买的。而在高中,从来没有见过电脑长啥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高中课程居然还有 QBasic 编程一科,更搞笑的是,老师还煞有介事地上课并且让所有人考试都通过了,因为那是新课改试验时的一个重要选修课。也就这样,我这么一个彻头彻尾的电脑盲,来到了大学。 我所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 Windows97 操作和 Office 基本操作,确实难倒了我。听课是听不懂 PPT 里面讲的任何一句话的,想着上机应该很快学会吧。可是,第一次上机,傻眼了。我发现我居然连开机都不会,更不用说关机了。真正的难题在后头,我一直没搞明白其他同学是如何让鼠标跑到指定的位置又如何点击的,于是两个机时里我都在寻找这个难题的答案。后来才发现,人家的鼠标都是放在桌上蹭来蹭去的,而我居然是把鼠标握在手里,悬空挪来挪去,偶尔动一下也是得靠手抖一抖 更汗的是操作了,说实话,讲义里那些名词一个都没搞明白是啥意思。每次上机我都花大量时间在以前积累的问题上面,还没弄明白所以然,又有了新的问题。于是最后作业绝大部分都是抄别人或者干脆请别人代劳的。大一计算机课让我染上了电脑恐惧症,以致于后来学 C 语言之类,学的奇烂无比,编个简单的程序都要调试半天还通不过。当然计算机课很多的选修的,我是宁愿选修广义相对论这么深奥的课程,也不愿意碰那些计算机语言的。至今我的电脑知识,还处于相当低级的阶段,心里那个惭愧啊,甭提了。 私人电脑我是买不起的,而我们宿舍都是穷人,估计大家每个月的平均生活费都不到 300 块,何况是买个几千块钱的电脑了那是富人的奢侈品。到了大一下学期,大家已经觉得天天去机房令人厌烦了,于是决定凑钱买电脑。我想那是我们 349 宿舍第一件光辉的事,因为这次集资并不是平均每个人出多少钱,而是生活略微宽裕的同学多出,紧张的则少出。最多的是两位熙公子和林公子各出 800 ,最少的是我和小 P ,好像只有 300 块还是 400 块。这些钱都大致是我们一个月所有的生活费,难免心疼的很。不过在搬回来电脑那一刻,所有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毕竟咱 349 也有自己的电脑了! 自从有了电脑,晚上大家就不一定都去上自习了,有时就坐在电脑前完成自己的计算机作业,累了就让别的同学用而自己看会儿电视。使电脑最厉害的,是林范,唯一看《电脑爱好者》杂志的他,对电脑是情有独钟,电脑是他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很快林范有了他第一台电脑,又很快被换成了笔记本,再换成更高级的笔记本,总之,他是 349 的电脑先锋。而如开飞和小 P ,就是超级擅长编程,常常自己琢磨一些编程的技巧并付诸实验。熙熙是富家公子,电脑他是早就熟悉已久的,所以大学的电脑课程对他没有任何障碍。这四个人也成了 349 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的四个人,虽然不知道到毕业时候他们到底去取了那个证书回来没有。剩下的就是我了,艾,继续惭愧,尽管有了宿舍公用电脑,还是啥进步都没有。原因很简单电脑恐惧症啊! 宿舍这台电脑陪伴了我们整整三年有余,大二大三陆续有室友自己买了个人专用的电脑。于是这台公用电脑就成了我们几个穷孩子专用的了。当然,很快买它的初衷也消失了,它成了我们的另一个娱乐工具。打游戏、看电影、放音乐是最常用的功能。很怀念大学四年里和同学们一起联机打星际、 CS 的日子。记得楼道里都是我们的声音,你建了没有啊?、什么名字啊?、靠,又被菜了当然,我们宿舍里都是菜鸟居多,偶尔要挑战隔壁的时候,还得联合作战。记得斜对门有个高手老谭。任何游戏在他手里都玩的出神入化,打星际的时候每个兵种的攻击力射程出兵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 CS 则对每种武器的性能了如指掌,而侍魂更是招招出奇花样百出。有一天我们终于 2V1 胜了老谭,于是成了我们星际水平整体提高的最有力的证据。记得那时我们还在宿舍里分队,六人分三队循环赛,谁问鼎谁可以免费吃饭,当时还不会打星际的我和另一个不喜欢打游戏的同学作裁判,搞得像 WCG 一样轰轰烈烈。还有一次是遇到了一位全国冠军光临,那时简直把老谭都激动了好几天。也怀念大学里大家一起看电影的岁月,那时下个电影也不容易,常常到学校 ftp 上找或者只有到外面去租碟看。然后一群人摆好板凳围拢在电脑前,关灯、放片。那个时候我们把灌篮高手、蜡笔小新、流星花园、寻秦记等等都扫了一遍,当然美女众多的新版倚天屠龙记是看了不下十遍的。偶尔也看些禁片,那感觉就是紧张刺激,有点像做坏事至于音乐,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于是电脑里各种音乐都有。最令人愉快的事情就是,一边在音箱里开着大声的音乐,一边打扫宿舍,完工后在光鲜的宿舍里坐着,美美喝上一杯茶。 349 的这台电脑记录了许多我们的故事,可惜的是,电脑这玩意总是不大争气,三年过后它就彻底不行了。比如黑屏、无故重启之类的事情就常发生,甚至光驱一动把碟给烧爆了最后,我们决定拆了买零件,买了 400 块,一起吃顿饭,算是悼念它。很遗憾,电脑里许多东西都没保存下来,记得有一份 ppt 是我们自己做的,每个人做一两张个性介绍的 ppt ,写上自己的名言,很是有纪念价值。依稀记得那一张张 ppt 里的内容,却再也想不全里面说的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电脑成了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工具,再也不陌生再也不感到新奇了。如今电脑和网络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但我仍然最最怀念的,还是那台集资的公用电脑,它是我们大学四年生活最真实的见证。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12)色影北京
luohuiqian 2008-11-24 21:36
:第二章 迷途寻路(12)色影北京 红色: 红色的国旗,红色的天安门, 红色的北京,红色的中国.红色是牺牲、是激情、是希望。先烈们的鲜血是一片红,换来的是红色的江山。先驱者的热情是一片红,创造出红色的现代中国。年青人的八九点钟太阳,是一片红,照亮着未来的希望。这就是北京给我的第一个颜色印象。北京是红色的,她是中国的心脏。 灰色: 在这么一个大都市,有那么多纵横交错的街道,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在数千万人口里,学生占据了最大的一部分,另外一大部分是民工,他们一起承载着这个城市低层,也一起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尽心竭力。高楼背后会有阴影,霓虹灯下也有血泪。辉煌灿烂的雄伟背后,是每个人都卸不去的生活重负。这种暗灰色的天,常常在秋冬出现,仿佛一种阴霾,让每个本已心力交瘁的漂泊者更加压抑和绝望。在这里生存并不容易,北京的天,毕竟不是每天都是艳阳天! 黄色: 蓝色的天很常见,而黄色的天,却是第一次在北京才看到。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遮天蔽日、暗无天日、飞沙走石第一次体会能见度小于一米的世界;第一次天天和无数灰尘打交道,尽管从小都是在泥巴里摸爬滚打长大的。沙尘暴来临的那天,我以为传说的世界末日来了,因为下午一点钟已经漆黑一片,然后无论你如何关紧窗户,屋内任何一个角落都要飘落一层灰。天空下着沙,空气里飘着土。你的全身上下都是一种味,他也一样,都是一种味,土味。原来以为自己很土气,现在才知道,原来真的土的气味,是这样的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11)大一糗事
luohuiqian 2008-11-24 21:35
:第二章 迷途寻路(11)大一糗事 一群纯真无邪的大一小 P 孩,惹出了一堆让人忍俊不禁的糗事。 1 、到大学的第一天,很热,想洗澡。于是在陌生的校园里四处转悠,寻找澡堂所在。瞧一处排队许多人,端着盆子、拿着衣服。猜想可能是澡堂,向前一看,发现旁边竖牌曰:师大洗衣店,抬头一看又曰:师大纯净水。哦,原来是洗衣服的地方!于是第一日未洗澡。次日问同学,答之,那便是澡堂。于是乎过去仔细一看,暗处四个大字:师大浴池。天!浴池?!难道就是一群人泡在一个池子里的那种么?羞上心来,次日亦未洗成澡。 2 、和同学去缸瓦市买黑车,搞得紧张兮兮。问小卖部的大爷,他说你别问我这个,我也不知道。发现墙上有个电话号码,附上二手车。于是回到小卖部,打电话。我胆小,让那个同学问。他说听不大清楚对方说啥,好像是问什么号之类。我说,你就回答:要两辆!他这么说了,也重复了几遍,大概是我们口音太重吧,人家没听明白,挂了。车没买成,只好回学校了。后来才知道,那个号码,其实是寻呼台的号。哎,怪不得,还以为后面四位是分机号呢,难怪拨也没用 3 、宿舍一哥们刚到学校,遇到我们这群陌生人,好像挺紧张的。好几天了,也没跟我们说话。有一天跑他床上看电视(电视在他床正前方,在地上仰头看不方便),突然发现他水杯倒在了床上,都给弄湿了床单。于是好心提醒他,他脸一红,拿走了水杯,也忘了说谢谢。后来,到了大四快毕业了,他悄悄告诉我们,其实那天,他尿床了 4 、读大学前我是不会骑自行车的,可在大学同学面前不能丢了面子吧?在宿舍同学纷纷搞来一些组装自行车之后,也顺便弄了一个,虽然不会骑。后来我们出去做兼职,要骑车。我就这么战战兢兢上路了,去的时候还好,就是每每遇到红灯,我就要停下来,推着车子慢慢走过斑马线,别的同学只好走走停停等等。回来的时候大家骑的飞快,我就落下了。为了躲避一个行人,摔了一跤;为了躲开一个土坑,又摔了一跤;为了躲开一辆小车,再摔了一跤。就这样,我学会了骑车。 5 、同样是骑车在路上,宿舍一哥们突然发问,他说每次到红绿灯的时候,那个灯柱怎么总是嘟嘟地响,是不是坏了?我们没有答案。到了下一个红绿灯,它又响了。于是那个同学下来踹了它几脚,它还在响。看来是坏了,他说。路人都以惊诧的目光看着我们,而我们扬长而去。后来知道,那个是给盲人提示红绿灯的声音信号 6 、到食堂吃饭,开始觉得这边口味确实和家乡不一样,很难找到合口味的菜。加上这些菜价都有点贵,一顿饭居然要三块钱以上,太贵了!于是就挑两块钱的菜,一个一个地吃。有次发现宫保鸡丁还不错,于是连续两个星期的午饭,都是宫保鸡丁,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了。然后又发现青椒肉片很好吃,于是连续三周的午饭,成了青椒肉片,也吃腻了。再后来,每次到食堂,看到这两个菜,就反胃。有时不得已打了,就专挑宫保鸡丁里的花生米或者青椒肉片里的小肉丁吃。 7 、大一的学生是要做早操的,做完操要绕学校跑一圈,这是常规锻炼,要点名的。开始的时候,有许多人去,点名很热闹。慢慢地,开始一个人接连应几个人的名字,后来干脆直接在纸上打勾,再后来,打勾都懒了,直接跟体育委员说今天你就帮我打了这个勾吧,改天哥们请你吃鸡腿。唯有我,总是傻乎乎跑过去做操跑步,因为高中形成习惯了,不去白不去。跑步的时候,看看学校里的美女也挺不错的,经常发现幼教系那个唯一的男生在一堆女生后面做操,挺羡慕的。冬天来了,起来的时候发现下了大雪,一个人在操场上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体育委员来点名。悻悻回去了,一问,体育委员今天也没起来。 8 、还是体育课,老师教什么长拳,我手脚笨,加之平衡协调能力差,学了许久,啥都不会。其实那个老师也挺烂的,就那么瞎比划一遍,就要我们会,怎么可能?于是第一次考试,他没让我过,他说你再练一周再考吧。然后我就请宿舍一位武侠迷教我,两个傻子在图书馆前比划来比划去,煞有介事。第二次考试,老师说勉强可以,不过还是建议再练练,好给个像样的分数。于是又练了一周,这下老师说可以了,给了我 70 分。第二年体育课,是另一个老师,我选了网球。其实我连拍子都买不起,后来痛心在金五星买了个 150 的拍子,球是买不起的。于是每次上课,就等着拿老师的球。可这个老师更不负责,每次上课只有集合和解散,从来没有教我们如何打球,他自己一边凉快去了。我舍友就是拉我一起选网球的那位,几乎每次都翘课,我找不到球伴,就自己瞎对着墙打,更多时候是在捡球。两学期过去了,我其实连握拍都没学会,当然考试还行,不就接老师的球么,好不容易啊,第一遍全失败了,我说我练练再来,于是第二遍接了三个球,虽然打飞了,可老师还是仁慈的。他给了我及格, 60 分。这个分数是我大学里所有成绩里最最低的一个,真不知道那一堆 90 多分还有这么一个扎眼的数字。当然,幸运的是,大三体育课学的是太极拳,那个老师据说还有点名气,不仅教技术也教生态还跟你谈心啥的,这次体育课,终于拿了 80 分。艾,不容易呀! 9 、上课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打盹。也难怪,那么小的一个教室,要坐 130 多号人。据说我们这届招生是按照这个教室座位定的,这个教室有 140 个座位,于是招生时候就招了 140 个本科生。后来主任发现有个位置必须被投影仪占领,于是少了一个,也于是有个同学尚未谋面就在体检时候被退了 上课睡觉的时候,笔记还是要记的,不过真的有时那种状态下,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还有懒得记笔记得主,考试到了,得复习呀。他们就拿我笔记去复印。每个期末,我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同学们拿着复印后的笔记问我,这个是啥符号阿?后来我学聪明了,每次考试来临,比同学们提前一周复习,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把笔记整理井井有条,甚至把书上所有习题都做成解答册,力求条理清晰字迹清楚,这下方便了许多人了。至今,师大物理系还流传我的笔记,不信,你可以去考证考证。 10 、上自习。看到学二食堂上面写着晚间 自习字样,于是肯定认为,这就是自习教室了。晚上背着书包,就在餐桌上摆开了架势,一个人在算数学题。总觉得周围菜香扑鼻,一看,原来大家都在吃夜宵。就我一个人在傻呼呼的看书。咦,难道这不是自习室么?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10)大师
luohuiqian 2008-11-21 18:42
: 第一章 初识门庭(10)大师 【图释】 黄祖洽 ( 1924.10.2- )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湖南长沙人。194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0年该校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 先后从事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以及输运理论的基础研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的错误。近年来开展了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作者之一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弛豫过程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与人合著有《输运理论》等;撰有《关于重水反应堆的若干物理问题》等论文80余篇;出版有《黄祖洽文集》。 初到师大,第一次体会到大学之大,乃大师之谓也是在遇到黄祖洽先生的时候。师大物理系唯一的院士,是黄祖洽先生,如前面介绍所言,他对中国物理的贡献在于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属于两弹元勋之一。他拥有辉煌的过去,但却选择到北师大来任教,因为他说他认识到教育才是根本,只有不断培养国家科研的新生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才能不断向前进步,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 第一次见到黄先生是在入学教育大会上,他给我们讲大学里该如何学习。而后,我们有幸上了他的课《物理学前沿进展》。对一个刚刚从偏远落后地区来到大学的孩子来讲,能看到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心情是异常激动的。而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我们更是油然起敬。黄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那个时候他从我们江西的九江一中走路到了昆明参加西南联大的考试,并顺利录取,成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等那一代令中国骄傲的物理学者之一。他也是第一批到苏联留学的中国学者,学成归来投身于国家的两弹理论设计,尤其是氢弹的理论设计,是由黄先生及前任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还有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三个人主要完成的。这让我想起美国的Tyler,就是杨振宁的导师,同样是美国氢弹理论设计者。在原子弹的光环下,氢弹的研究看起来并不重要,实际上不尽然,因为氢弹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原子弹,而且氢弹的研究可以应用于生产生活。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就来源于核聚变反应,如果我们能人工控制核聚变,那么世界的能源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受控核聚变也称人造小太阳这正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原子弹的研究更多的是战争因素,而氢弹的研究更多的是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一个是灭亡,一个是新生。由此可见,氢弹的研究意义更加重大。就是作出这样贡献的一个人,选择了退下科研一线,到了教育一线,而且是为大一新生讲授物理学的前沿问题。而对一个大一新生而言,能和大师面对面交谈,是一种荣幸和激励,或许他的一句话就成就了中国的一个物理学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记得第一次上课,我们纷纷找他签名、合影、题诗。很佩服那老一辈的学者们,学识非常渊博。黄先生精通五门外语,他说他学俄语不过花了一个月时间,这让我们这些学英语学的死去活来的人感慨万千。黄先生还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经常写点诗词,所以在九江一中校友的笔记本上,他就挥笔现场题了一首词,文采飞扬。记得他还说起和杨叔子先生对诗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敬佩。如今的所谓科研工作者,能博古通今、文理兼通的,实在罕见。 黄先生还特别平易近人,让我们这些学生感到他非常和蔼可亲。记得大三上他的《粒子物理学》课程,课间时候他总是走下来和我们聊天。聊他在苏联的那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车祸,聊他在西南联大艰苦的学习生活,聊他和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趣事。我们总是聚精会神地听,陷入沉思。在如今一个浮躁的年代,能发现大师内心的沉静,就是一种学习。他还常跟我们开玩笑,记得一次有个同学剃了光头,他就过来摸摸他的头说:我以前也剃过一次光头,很有意思。然后讲起了他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个故事,让我们耳濡目染了学物理的乐趣,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是不会为名利世俗羁绊的,他们是真正的潜心做学问,他们是真正在培养下一代科学家。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常看到,下课后下雨,黄先生的夫人擎着一把伞,颤巍巍走到化学楼前,然后黄先生接过伞来,扶着夫人一起又蹒跚走回家,他们穿的都是布鞋和最朴素的衣服。他们住的房子也是简朴的,师大一再说要给他们更好的待遇,他们的婉言谢绝了。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除了对科学的追求,对生活不会充满贪欲。 离开师大已经有三年了,而在师大认识的大师,黄祖洽先生是其一。师大还有更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人格和品质直接影响了我。我能选择坚持物理这条道路,或许跟他们的教诲分不开。只是希望,中国的科学界,能多一些这样的人,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学的品质,看到中国科学的希望之光!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9)又见天安门
luohuiqian 2008-11-21 18:40
: 第一章 初识门庭(9)又见天安门 【题记】 天安门,太阳升到北京,去天安门,看升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可是梦想走向现实后是什么呢?本文将用事实告诉你。 到大学的第一个十*一,天气格外的冷。记得10.3早上起来发现外面浇水的水管挂满了冰凌,让我们这些南方孩子第一次见识到了零下10度以上是一个什么概念。不过再寒冷的夜晚也驱赶不了我们新生这份满腔爱国热情和那份中国人扎堆看热闹的心情。于是在51周年国庆来临的前夜,我们决定前往天安门。 我们的装备:秋衣秋裤加一件毛衣、报纸若干、几双不怕辛劳的脚和热血澎湃的心若干。 出行:22路车,这是我提供的信息。理由依旧是:它的终点站是前门,前门就是天安门。 不幸的是,这次坐到一个区间车,坐到西四就不走了,结果我们从西四走路到天安门,花了整整一个小时!首次感受到北京公交的复杂程度,后来才知道除了区间,还有支线、快车、慢车、加车等等一系列,初来乍到的人只能晕呼呼上车然后晕乎乎下车,大大郁闷一场。 抵达:中国人多,是众所皆知的事情。可若不亲见,你可能不会相信。若不到天安门,你不会感受到原来中国人,真的是,很多,很多 等待:十月的北京确实清冷,晚上冻得你战栗不已。千万别认为这些人是因为要看到升旗而激动万分,他们实在是冻得不行了。 我们一行人也是如此,在地上铺了报纸,几个人偎依在一起取暖,还是不行。只能一会儿就到旁边跳一跳跑一跑热热身。等待的滋味是很难受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也在一分一秒地煎熬你的耐性。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全国人民大解放 黎明的曙光在等待中慢慢地、慢慢地浮现,清晰。希望的光芒从黑暗中一点、一点地长大。 上厕所:我们尽量把占领的位置靠近国旗,可是到了最后关头,还是有几个兄弟忍受不住了,要上厕所。可是,厕所在哪儿呢? 问了警卫,才知道在长安街对面。那,走吧?呼哧呼哧,几个人跑去上厕所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次分别竟然导致了我们在人群中失散。 戒严:这个是在北京常听到的词汇,如果是在天安门,那会习以为常的。在升旗将要开始的时候,戒严开始了。无数的兵哥哥还有警察叔叔不知道从何方冒了出来,用人墙阻隔了人流。很快广场被分为几个块,中间升旗的场地被清理出来。我们上厕所的兄弟,很不幸,被隔离到了马路那边。我们坚守岗位的兄弟,很郁闷,被人群挤到了外围。我们到处游走取暖的兄弟,独乐呵,因为走向的金水桥,靠近了国旗班。 升旗:国歌其实很短,铛当当几下就结束了。整个过程,我所看到的只是国旗班大兵的帽沿还有将要升到竿顶的国旗,当然,还有无数个陌生的人头 广场:升旗仪式结束了,我们苦熬一夜的成果就是看到了人头,和亲身体会到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个基本国情,从那次开始,我对计划生育这项伟大工程充满了敬意。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人民的素质充满了失望。 满广场的垃圾,报纸、果皮、饭盒应有尽有,打扫的清洁工已经很辛苦了,可是随地丢弃垃圾的人却手耕不辍。后来我才知道,十一前一天晚上天安门广场的垃圾能达到20000公斤,而整个黄金周能达到204000公斤!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也是最大的城市中心垃圾场,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这就是我们的素质? 【尾声】哦,天安门。 后来,不少同学初次来北京,我都带他们去过天安门,去那里看热闹看人头看风景。大学时代做家教,常常需要在天安门倒车,当我一个月之内能看20次天安门的时候,我彻底对它失去了兴趣和向往。大四开始那一年,那次我们宿舍全体从北戴河回来,要到天安门转车,我们在前门外的麦当劳做一件极其ws的事情,就是一进门,就问厕所在哪里,然后九个人呼呼冲进去,了事,出来坐车,回学校了。如今想起,和那次看升旗时候找不到厕所相比,确实聪明多了,或许这就是大学四年教育的结果吧。汗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8)自习故事
luohuiqian 2008-11-21 18:39
我感到非常非常纳闷,明明大门上写了晚间自习四个大字,可整个食堂大厅,都是吃夜宵的男男女女,只有真正上自习的我成了另类。 每个大学生记忆里最深刻的事情,上自习肯定是其中之一。而我的大学自习经历,而今想来,历历在目。 上自习要抢座、占座还要守座,煞是辛苦。抢座是一定要赶在教室开门的时候抢入,而且得保证这个教室不用上课,要不然一个小时后你看到黑板上晚间有课几个字会郁闷得很的。占座的艺术,我一只认为大学生很需要上这么一门选修课。占座的招法可谓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用几本书摞在桌子上,有时怕被人拿走,就扔几个破本子之类的,最为强悍的是,贴张纸条上书:某某宿舍某人占,请勿使用!如果你到了一个教室里面没人,但是每个座位都被占了,那会欲哭无泪了。对付占座的方法很简单,把书和本子给收拾到后面窗台上就可以,借口说是清洁工收拾的,量你也没招,呵呵。创业难守业更难,守座不是艺术是一场战争。你一定要让别人认为你不是占座而是已经入座,那就得把书全部打开,放一支笔好像是有人刚去上了厕所而已。或者就干脆一直坐着,直到不得不回去 这两件事情我都干过,而且后者多一些。大二的时候上自习,从六点到十一点一整晚都在挥笔奋算数学题目,连上厕所都顾不得,连续这么坐了三星期,屁股上坐出了两块疤。后来那次数学考了 98 分,一雪前耻。也成了我大学学习生涯的转折点。至今犹为那时的毅力和心境感到惊讶,人专注的时候就是如此厉害! 高中的年代,是习惯了晚上上自习,来到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知道晚上在哪里上自习。开学的第一周,我第一次去上自习,去的不是教室,而是学二食堂。然而,等我坐下之后,开始环顾四周。我感到非常非常纳闷,明明大门上写了晚间自习四个大字,可整个食堂大厅,都是吃夜宵的男男女女,只有真正上自习的我成了另类。后来才知道,原来学二食堂的晚间自习不过是为了应付开始时候自习教室不够设立的,后来很少人在里面自习的。学二食堂晚上就是夜宵店和舞厅,哪是啥学习的地方啊!汗 上自习多了,慢慢经验就多了。我们的大本营物理楼教室少,晚上常要上课,所以自习室更少,但是有个好处就是有空调,实在是夏天避暑胜地;数学楼教室多,而且都是小教室,上自习的人比较清静认真,没有吧唧磕瓜子的也没有叽喳聊天的更少炫耀本子看电影的。我一向喜欢数学楼,在那里认识了许多数学系的朋友,也在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自习心性锻炼。不过我一直纳闷的是,那个又瘦又小的女生为啥总喜欢和哪个白头发大个子在一起?教七楼,是个纯粹的教学楼,人多眼杂美女多。在那里总是可以找到座位,不过经常要被赶走,比较不爽,也就当看看美女养眼了。不过那里也有女同志出没,让你看到和电影上一样的场景,呵呵!化学楼和生地楼,那里自习位置一贯比较多,不是因为教室多,而是因为楼在恐怖。外面恐怖,因为都是工地还常常丢车甚至出现犯罪案例,里面恐怖因为楼道里常可以轻易看到人骨和婴儿的标本。还是少去为妙!教二楼和教四楼,是乌鸦的天堂,也是自习的乐园。教二前的梧桐树招不来凤凰,乌鸦倒是蛮多,车子停在教二前不用半小时肯定有白色鸟粪落下。不过教二自习的人很少,而且空教室很多,大概是因为外语系的同学都没兴趣上自习的缘故吧。我曾在教二搂一个晚上一个教室就我一个人写了一封信给一个人,后来那些信终被我付之一炬成为往事。教九楼是新楼,设施可谓最先进,冬暖夏凉,自从有了教九,大家就一窝蜂去那儿占座了,这才是自习的天堂! 大学里的自习故事很多,我们西西 349 八大山人也因自习引发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过应待在后文一一奉上。诸位敬请期待! Ps : 大学自习歌 歌词 啊 啦啦啦 今天天气不错 挺风和日丽的 我们下午没有课 这天儿也挺爽的 一大中午我就早早的跑去上自习 心里琢磨着大学生活是多美好啊 一眨眼的功夫我就进了主楼 要说俺们这疙瘩自习室其实也挺多的 可是你桌上没有书包占座那就难找了 我是爬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 好不容易来到一个桃源深处 我这一推门 我 * 真是豁然开朗 这 xxxx 教室真就没多少人 说时迟那时快 我就扔下书包 找了一个位置就坐了下去 我这一坐不要紧哪 差点 回头一愁凳子根本没有板 我心说得回哥们原来我还练过 要不然还不给你整成肛裂啊 上自习还得抓点紧不是 于是乎我就换了个 * 门的座儿 这门外走廊号啕大哭歌手还挺多 他们唱着那个爱来爱去我就忍啊 但是推门进屋的同学咋就不知道关门呢 你们来来回回的这是走城门呢? 不一会儿我周围就坐满了邻居啊 这屋里的气氛可就有点不对劲儿了 ( 咋就不对劲儿了? ) 咋就不对劲儿了呢? 坐在我前面的那是一对情侣 真是有说有笑啊有打有闹啊 根本没把我这电灯泡放在眼里 我心说算了 ( 唉呀 ) 还是少说两句 毕竟人家是纯洁男女关系 后面的那个兄弟他多少有点离谱 朗读发声训练做的的确刻苦 莫非他是传说中的说唱歌手 要不然嘴里怎么就唠唠叨叨没完 可是自言自语得有时有晌啊 你这叨咕叨咕的中国英语能不能改成默念? 左面的那个妹子她就十分乖巧 只是嘴里的零食象灶坑一样没完没了 这嘎嘎嘣嘣的花样儿还真不少 我心想 大妹子啊 几天没吃了 ?( 真地儿 ) 右面那个姑娘手机四十和弦 ( 不错儿呀 ) 我说姐姐你的电话不能接起没完哪 一会儿的功夫 你都跑出去五趟了! 有啥话你不能一气儿说完哪 你看你旁边的那个大哥他就挺 diao 业务也挺忙 短信十多条 可是他的妈 的就不说给调成振动地 ... 他的妈 的就不说给调成振动地 ...( 我 cao 他妈 ) 我说唉唉唉唉唉吆我去! 你说这个屋里地我的兄弟姐妹们哪 你们真的真的真的是来上自习的吧 不是我的冤家派来故意玩我的吧 ( 玩我的吧 ) 不是我的冤家派来故意玩我的吧 这时候走进一个美丽的女孩 她盯着我 我的位置走了过来 我这心里扑通扑通的开始乱跳 她停在我面前说 这个座我已经占了 真是莫名其妙 是不是她在搞笑? 可是她竟从桌膛里掂出一本书 书名没看清 可是看清占座俩字儿 再看这位大小姐正得意的看着我得意的笑她得意的笑 那种感觉就像 小样儿 你新来的吧新新新新来的吧 我是新新新新来的吧 我说妹子啊 我眼瞅就毕业的人了 对于你们这占座一族 还是无可奈何 最后一声 得儿 还是发扬风格 打不起 我我还躲不起么我 我躲 ( 我躲躲躲 ) 我躲躲躲 ... 躲躲躲 .. 躲躲躲我躲哪疙瘩去啊 只要功夫深 ( 就是 ) 铁杵磨成针 ( 就是 ) 黄天还不负我这样的自习有心人 ( 就是 ) 最终我找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 心想终于 终于可以看书了! 忽然间一个黑影窜上了讲台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黑板上写着 下午三点有会 谢谢合作 下午三点有会 谢谢合作 唉 .... 我一瞅表 我 * 这不两点六十了吗?! 你们这帮家伙简直 tmd 强盗 我背起书包骂了一句 very well! 这就是俺们自习室 ( 俺们的学校 ) 这就是俺们自习室 ( 俺们的学校 ) 走 ... 走 ... 走 ... 走 ... 走着瞧 .. 走就走 ... 这个自习室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真的是来上自习的吗? 这不 tmd 扯的吗 ?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7)孔桥相逢
luohuiqian 2008-11-21 18:37
: 第一章 初识门庭(7)孔桥相逢 在冲下桥的一瞬间,我的左肩离她的右肩只有0.01公分。三秒钟之后,我认出了她。我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回头凝望,刹那的眼神交错牵动了两颗扑腾的心。一个月后,她失踪在八达岭长城。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如一条飞虹横跨昆明湖碧波,有修蝀凌波、灵鼍偃月之境,诗云: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到颐和园一游,必为之惊叹。而我在此要讲的是我在孔桥上的一次巧遇,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是为回味。 到京第一周,系里组织新生去颐和园游览,资费为每人五元(门票5元半价外加两块五的车费),我欣然报名。第二次游览的京城景点,成了我对北京最好的印象之一。我喜欢颐和园的山水,因为有家乡的味道。 北京的大景点旅游,最闹心的就是看不到风景尽看人头,颐和园当然不例外。我们到了颐和园后很快就被无数人头挤散了,只剩下我们宿舍八个人还在一起。大家都说,我们初次来一定要在一起不要分散。正是如此,我们西西349一直都是团结如一家人,这是后话。颐和园的壮丽和秀美是并存的,昆明湖的碧波荡漾、万寿山的巍峨耸峙、西山的连绵不绝,所谓人在画中游,大抵如是。我们痴迷在美丽的景色中,留连忘返。 我们四人一组在昆明湖来划船比赛,往湖心岛冲去,再折回,很是过瘾。后来又步行绕着颐和园走了一圈,眼看天色将暮,我们打算穿回十七孔桥找到回去的路,以便和大部队会合。于是,一路人杀奔十七孔桥。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一件令人无比惊讶的事我在十七孔桥上遇到了她。在冲下桥的一瞬间,我的左肩离她的右肩只有0.01公分。三秒钟之后,我认出了她。我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回头凝望,刹那的眼神交错牵动了两颗扑腾的心。我问道:你是,她答道:你是?!然后两人同时噢一声,顿时激动万分!原来,她是我高中隔壁班的同学!!!我甚至在此刻还不知道她名字,但是我从此知道了她,就是我在高中一直关注的那位总是穿黑衬衣独自晨跑的女生,一个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怪人,如今就站在我面前,这里不是我的高中,而是北京颐和园!世界上再也比这更巧的事情了,高考让我们大家分赴五湖四海,而缘分却让我们在异地他乡重逢了,重逢在大学的第一个周末。和她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高中同学,让我很是高兴。我一直不确定除了我考到北京之外,我们高中还有谁到了北京,如今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旧同学,真是兴奋不已。遗憾的是,因为赶着去会合其他同学,我们只能在留下宿舍电话后就匆匆话别。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我们的再相逢是在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国庆节。在10.1看完升旗之后,我们班组织去八达岭长城,而我则发挥我的交际神通召集了所有我们这届到北京的同学一行九人组成了小分队。她和那两位同学都在。这次游览,同样是看人头、挤景点,累的要命。然而走过来走过去,她总是一个人看看停停,渐渐拉开了距离,等我发觉的时候,她已经不见踪影。我以为她和我班上的同学还在一起,于是没有在意,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联系到一个人很是困难。我们决定在出口处等待,我和另外几位同学等了又等,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回来了,她还没回。我们终于着急了,我和另外一位同学飞奔回去,在半个八达岭长城又跑了几个来回,还是没有找到她。因为买的火车票是往返票,我们担心赶不上车,就让其余六人跟我们宿舍同学回去,而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在八达岭下面再次寻人,几次的广播找人还是没有任何结果,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我们两个都快崩溃了。好像只剩下了末班火车,我们只要上车回城,把希望留给了已经回去的同学。回到学校,他们给我的答复是没有找到!而我问在我们学校当老师的她表哥,回答也是没有回来。我吓坏了,宿舍的兄弟赶紧出谋划策,最后决定赶紧报警同时分头出去找,哪怕是漫无目的。在我们穿好衣服准备出门的时候,电话响了,是她。下长城的时候去了下面几个博物馆看,出来已经找不到你们了,只能坐了最后一班加班火车回来,她平静地说。我控制自己没有发火,我知道她也很郁闷,在电话里安慰了她一番,第二天送她回去便不再提此事。只是,通过这次,她真的认识了我。 在整个大学,她是贯穿在我生活中的一个人,然而令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我和她始终没有产生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感,而只是一种微妙的好朋友关系。这在我《人生第一次》系列文章里已经有了叙述,在此不再详述。依稀记得:寒冷的冬天她半夜打电话来要我去看狮子座流星雨;孤单的中秋节我送月饼和她一起在草地上吃;炎炎夏日我们一起逛798艺术工厂;徐徐春风我们在北师大的校园走了一圈又一圈;在我失意和痛苦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在她感到孤寂和冷漠的时候,我鼓励她和周围同学交往;终于大四来临,分别在即,我却忍住心里的泪水,转过头挥手话别;在家乡又一次重逢,我们还是能相互说上一大堆,然而彼此心已远离。她是我生活历程中一个奇怪的经历,奇怪的和她人本身一样怪。就如那次孔桥巧遇,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是不相信命运的人,我一直信誓旦旦说我相信的是量子力学而不是任何一个某种形式的god。然而这次,缘分让我迷惑了。缘起缘落,就是如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又如光子的纠缠态,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刻的到来,会是什么?你又或许可以单纯从你的状态,去预知她的状态。 在大四将要离开的日子里,我又一次去了颐和园,站在昆明湖畔。碧波依旧荡漾,青山依旧翠绿,人面却不知何处而去,故事永远成为了往事,我陷入了沉思 人生何处不相逢 随浪随风飘荡\随著一生里的浪 缘份随风飘荡\缘尽此生也守望 你我在重望那一刹\心中有泪飘降 纵是告别也交出真心意\默默承受际遇 某月某日也许可再跟你\共聚重拾往事 无奈重遇那天存在永远\他方的晚空更是遥远 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 你我在回望那一刹\彼此慰问境况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6)二十岁的单车
luohuiqian 2008-11-21 18:36
请问您要传呼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电话那头问道。 我要两辆!我大声回答道,心里紧张的发抖。 【设计对白】 路人甲:喂!站住。 路人乙:您说我么? 路人甲:嘿!就是你!偷我车的小偷! 路人乙:这车是我刚买的阿,100大洋呢 王小帅有个电影,叫做《十七岁的单车》,想必很多人看过,虽然它算是中国的十大禁片之一。禁止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人家嫉恨小帅哥不打招呼就悄悄在柏林电影节搞了个银熊奖,事实上,应该是该片涉及了北京一个最大的风景黑市二手自行车,简称黑车。 要问北京每天的车流量里面什么车最多,答案很简单是自行车。自行车是北京最流行的代步方式。买小汽车买不起或者买了也养不起,房子都还没有,车子就再缓缓吧!坐公交车嘛,天天挤在沙丁鱼罐头里面还要忍受数小时的堵车,太痛苦;打的?别想了,咱们广大贫苦大众那能这么奢侈啊?走路?!要死人的!有本事你走路绕三环试试?所以两轮自行车是最经济实惠聪明的选择!!!那自行车里什么样的车最多呢? 不是崭新锃亮的新车,而是灰土锈迹斑驳的旧车,而且是二手车,更多的是黑车。北京的贫苦大众有多少,黑车就有多少,黑车市场的庞大和富庶,可见一斑! 来北京第一件经历的事情就是如此有趣:我和隔壁的湖南兄弟去买二手自行车。北京的黑车窝点很多,缸瓦市、三里屯、朝阳公园、五道口,处处皆有,甚至于有修车的地方就有黑车卖。我们听说传言后,觉得买新车一是买不起二是买了容易被偷,所以在师兄师姐建议下,决定闯一闯缸瓦市。我的湖南兄弟管朝同学,是一个比我还要胆小的农村孩子。我们两个坐了22路到缸瓦市,东张西望了半天也没发现有人上来搭讪卖车,心里一直犯嘀咕。就在这条街上,走过来走过去好几遍,还是没有遇到卖车的人。于是我们鼓起勇气,捏了一身汗,低声问了一生路旁小卖部的大爷,答案是因为严打黑车市场消失了。失望之余,突然发现路旁土墙上有一行龙飞凤舞的数字,抬头名曰:出售二手自行车,云云。于是乎,心头暗喜。我鼓动管朝在到旁边小卖部打这个号码,那是一个古怪的号码,也许北京的电话就这样吧,我觉得。电话拨了几次,终于拨通了。 请问您要传呼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电话那头问道。 我要两辆!我大声回答道,心里紧张的发抖。 请问您要传呼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电话那头再问道。 两辆!我重复了一遍,手心都是汗。后来,电话就无情地挂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话原来是一个传呼台的号码而已(ps:我之前从来没有打过传呼。)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的空手而归教训,我们就有新的认识了。在这里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各位一个秘密:我其实是大一时候才学会骑车。我上大学之前给我外公写的一封信里说道大学里的计划和打算,学会骑车,是其中之一。真是汗~!也属无奈,本人小脑不够发达,协调能力偏差,啥溜冰啊、跳舞啊、打球啊、打拳啊都是一塌糊涂,此为后话叙之。言归正传,也就是说我和管朝去买车的时候,我根本还不大会骑车。幸亏我们没买到车,要不我简直难以想象我从缸瓦市推车走回到师大,OMG!可是自行车毕竟是最佳代步工具,车还是需要一个的。有些人天天上课都骑车去,虽然只不过百米距离而已,那为抢座可立了大功!强烈的买车欲望支配着每一位新生,连我这个不会骑车的也在其中。 渐渐等我们熟悉了新马太和狮子坟小西天,也知道了金五星和牡丹园,我们也知道如何弄到自行车了。宿舍的八位兄弟各显神通拥有了自己的车,光荣跨入有车一族。有钱的林范和熙熙各自买了两辆三百大洋的新车外加几把大铜锁,胆子大又善于交往陌生人的开飞自己跑过去朝阳公园也骑回了自己的二手车,而聪明的永丰和滑润的海军则从师兄那得到一个门道拣拼车。其实二手车可以买,也可以拣。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经验。每年大四的同学毕业离校,总是有人懒得带走自己的车,所以只能任其锈掉。看到每年清理车棚出来的一大堆没人要的旧车,有的同学就突发奇想,何不把废弃的旧车拣来,自己修理一下,组合一下各个部件,也是一辆不错的旧车啊!这就是拣拼车的由来。于是,得此之道,新生群里很快出现了拣拼车一族。 拣拼车的要决,是望等拣拼。首先是要观察,发现出一部呢认为还可以用但又可能是废弃的车,看它的灰尘厚度和锈迹程度,还有损坏情况。然后是等待,每天都看一眼那个车,如果连续一个月以上都没挪过位置,那应该可以确信是没主的车。然后就是拣,把车擦洗干净,堂而皇之拣出来。最后是拼,找到一些其他废弃车的零件,把车拼装好,再送到修车处仔细修理一番,就焕然一新了。一辆属于你的拣拼车就此诞生。 通过拣拼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我们新生们终于达到了人手一车的生活标准。我也拥有了我第一辆拣拼车,那也是我最后的一辆拣拼车。那时我们在龙门书局(就是出三点一测那个系列的出版社)打零工校对各种高中物理辅导书和高中老师的论文,每次来回都是骑车,我也就在摔爬滚打中颤巍巍骑车上路了。只是好景不长,大概过了几个月,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如文中那副漫画的图景:我在修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体育系的彪汉,口口声声说车是他的,我很无奈,体育系的人是谁都不敢惹的。更让我郁闷的是,陪同他的还有一个我认识的体育系家伙(这guy是个怪人,后文再叙)。他们冲的很得话,让我百口莫辩,只能说是从校外黑车市场买的。最后达成协议,我必须再出60块钱给他,算是买了他的二手车。那个郁闷啊!回去宿舍我都不好意思提这事,后来大家知道了,此事也成为了宿舍经典故事之一。不过从此,我再也没弄过拣拼车,如果真的拣了有主的车,那就实在太对不起人家啦!这辆唯一的拣拼车,伴随了我两年终于坏了。后来我决心再次踏上缸瓦市的地盘,这次我顺利买了个二手车,50块,便宜实惠。这辆车确实破,坐垫皮破了,挡泥板坏了,油漆也脱落了许多,可是我通过不断修理和保护,这车竟然一直伴随到现在!我与北京二手车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 说到这里,也顺便说说关于我所知道的一些自行车趣闻故事。北京黑车市场猖獗,偷车贼更是猖狂,据说偷车是里外合应的,校园里有潜在的偷车大队。某位教授一天上课说他丢了车,于是他学生问了问车的模样,第二天车很神奇地找回来了;某位大学生很气愤偷车贼,在自己车上加了十把锁,贴了个纸条:看你怎么偷?第二天车子还在,只是上面有了二十把锁和另外一张纸条,书曰:看你怎么骑?同样是某位大学生,给自己的车加了十几把锁锁在铁护栏上,留条曰:有本事就偷吧!,第二天,车子还是没了,锁全部在,一纸条曰:别以为X大没有能人!诸如此类故事是一箩筐一箩筐,当然难免有些编造的成分。我想讲的是我们西西349人所经历的自行车故事。比如林范和熙熙,我们宿舍的两位公子,花巨款买了两辆一样的自行车,用三把锁,各自锁一把再加一把锁在一起。某日上完课后回来,熙熙发现自己的车没了,那三把锁全锁在了林范的车上 又比如小川,辛苦做兼职赚来了500大洋,决心买一个好车,于是我们宿舍最豪华的车诞生了。没想到的是到了第十天整,车消失在化学楼下。就算租车骑了,一天50,真tm够黑的,怪不得叫黑车!小川悠悠叹道。还说林范,大三时又买了个新车,过年回家特意加了把锁,放在了车最密集的地方以不惹人注目。结果放完假回来,很郁闷地发现,车座没了这不是想让人被戳py么?CaO~!最为经典的故事是小P。话说某日晚上,在众人都出去上自习而永丰和小P去了龙门书局的时候,小川回来取点东西,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小P的声音:喂?是小川么?我在公安局,快拿学生证过来!!!这可把小川吓坏了,心想小P是不是干了坏事被抓了?翻箱倒柜找到了学生证二话不说就开赴事发地点,在一个所谓的派出所找到了永丰还有可怜的小P。一问,才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原来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小P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路人,只见那人忽的一声,在地上咕碌转了1080度,然后一个漂亮的前滚翻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你要陪我的西服!小P很紧张,问陪多少。那人伸出五个指头,小P掏了掏口袋,那人伸长了脑袋看。小P毫不犹豫地从口袋中找出十块钱说:给你,找我五块钱!那人恨不得当场运倒。这点钱?洗衣服都不够 其实,他是要陪500块的,鬼晓得小P为啥认为是五块钱。可问题是,这并不是他进派出所的原因。小P后来赔了那路人50块算了事,可惜辛苦一天挣来的钱。之后的路上他们只好慢慢骑,穿越一个小巷的时候,发现前方闪现一人,一紧张马上刹住了车。没撞到那人,但是那人竟然前行而来,大声问:你这车有牌照么?牌照?小P立马蒙了,没有,阿!那扣下了!哦,还有你的~!他指了指永丰的车。都跟我来一趟吧,谁让你们买黑车的!他带了他们和他们的自行车进了这个派出所。小川赶到的时候,他们两个已经没了任何主意了。后来出示证件、登记、罚款,一项项做完了,三个终于回到了学校。那个时候,已经是深夜12点多,我们其余五个人一直很紧张,不知道他们三个消失到哪里去了。见到他们并问了原委,众人皆大笑,遂为349另一经典故事。 关于二十岁的单车故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只是由此引出许多更为有意思的人和事,欲知他们的何等趣事,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5)天安门和金五星
luohuiqian 2008-11-15 23:33
: 第一章 初识门庭(5)天安门和金五星 要问北京最出名的地方是哪儿?一个是天安门,另一个,是金五星!我们如此教育大一新来的小孩们。 北师大是个好地方,单看它周围的地名,就很是有趣。北处是北太平庄,东门是铁狮子坟,再往前就是小西天,西天过去就是新街口了。若来北师大参观,还可以顺便免费享受新马太一日游。这就是新街口、马甸和北太平庄,骑车或者走路一日肯定逛完。 可事实上,这些都还不是北师大附近最著名的地方。这个最著名的地方,叫做金五星( Five Golden Stars Market )。刚来到北师大的时候,除了晓得天安门可以坐 22 路车直达,所谓金五星是一无所知。等过了一年,金五星的光辉形象就深深植根每个师大人心目中了。 要问北京最出名的地方是哪儿?一个是天安门,另一个,是金五星!我们如此教育大一新来的小孩们。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个天安门,天安门前飘扬着五星红旗。北师大的附近,就有这么一个金五星,它和天安门齐名于世。人常说国计民生,天安门是代表国计的地方,而金五星正是代表民生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废话,到底金五星何许也? 前文其实已经暗示了,所谓金五星不过是一个杂货批发零售市场。因为邻近北师、北交、北邮、财经、政法等各大高校,加上价格便宜实惠,遂成为众学子的常光顾之地。 金五星的特点是大而杂,杂而全,全而廉,廉而假。在这个百货城里应有尽有,从一针一线到大宗电器家具皆俱全,杂货很多,各种东西,家庭用品、五金工具、办公文具、服装箱包、电器厨具,加上旁边的大钟寺水果批发市场,真的是要什么有什么。而且绝对的便宜,当然便宜未必有好货,得看你的本事。 记得大一去买双鞋子,开价 120 ,我最终花了 20 就买下来了。这给我们留下一个宝贵经验,就是在金五星买东西,砍价是砍掉前面的整数而不是后面的零头。那次我们宿舍的海军就霉透了,他看上一件衣服,开价 340 ,他说太贵。商家说那你还个价吧,嗯。 180 卖不?海军犹豫着说出了口。行!归你了!掏钱吧!商家居然一点都不迟疑。这事后来被我们知道都笑话海军,号称 349 最精明世故的他居然被一小商贩逗得如此郁闷。呵呵,这就是金五星的诡异之处。 实际上,我来到师大的第一天就见到了一位同乡师兄,他到物理系读研一。而他给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明天记得去金五星,买好生活用品。这叮嘱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师大校园里的百货店是超市发,整天一群大妈在里面扎堆叽叽喳喳。我们给它按了个并不过分的绰号黑店。超市发里面的东西卖的甚至比宿舍楼下楼梯间小卖部的东西还要贵,不是黑店是什么?去年师大大面积整修,不少留下记忆的建筑都化为瓦砾,据说唯一也是最为大块人心的事情,就是黑店被拆了。师大的百货店被师大教工服务店一统天下,皆大欢喜! 在师大的日子,我们几乎每个月至少逛一次金五星,许多超市里找不到的东西,都是那里寻着的。离开北师大的日子,还偶尔想起去金五星。只是现在,连逛街的时间和心情都消失殆尽了,金五星也只能拜拜啦! 当然,如果还有 DDMM 考到师大来,我还是会对他们说:你知道吗?北京最出名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天安门,另一个,叫金五星。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4)初识师大
luohuiqian 2008-11-15 23:31
第一章 初识门庭(4)初识师大 大学之大 , 非大楼之大 , 乃大师之大。 ―― 梅贻琦 (1931) 这句话是我在入大学许久之后才听到的,这句话一语中的,把大学办学之方针概括为大师二字。的确,大学就是拥有大师、培养大师的地方,而不是圈地占田、高楼大厦的虚伪炫耀。 初到师大的我,是失望的。斑驳不堪的校门,就是两个裸水泥柱子,连我们初中的气派都比不上。教学楼也是陈旧的,到处都在修缮加固,座椅已经锈迹斑斑。宿舍是最糟糕的,五十年代的楼房,阴暗不透气,窗户玻璃破破烂烂,窗外是一个大煤堆,睡一觉醒来,头发、耳朵、鼻子都是黑黑的煤灰。尚且值得欣慰的是校园里绿树成荫、道路比较洁净,可是这又那能和南方大学的碧水环绕、莺啼燕舞相比?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糟糕的环境在我就读的四年时间内,逐渐改善了许多,如今的师大已经旧貌换新颜,漂亮了许多。只是,遗憾的是,我们没这个机会去享受这新的一切了。 当我们都带着低落和失望的情绪漫步在陌生的校园时候,师大开始慢慢用她独到的魅力吸引了我们。 校园里到处是浓郁的人文气氛,从五四纪念碑到三 . 一八纪念碑,我们看到了北师大优秀的进步传统。德先生和赛先生正是由新时代的年青人带进了中国,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了现在的中国。鲁迅先生的雕像,是那么精神,这位誉为民族魂的革命斗士,用文字警醒了中国人。孔子塑像是高大而庄严的,孔子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维模式和传统习惯。而日晷则代表了时空的交汇和文化的融合。 陈垣校长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容,当辅仁大学和北京师大合并的时候,他站出来担任了校长,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者。爱新觉罗 . 启功先生就是他的得意弟子,启功书法名扬天下甚至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字体 启体了。我的堂兄是位画家和书法家,当他闻知我被北师大录取时,第一句话就是:北师大,那里有全国最好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不仅是位书法家还是著名画家、民俗文化家、文物鉴赏家等等。启功先生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人钦佩不已,所谓大家风范大概就是如此了。令人痛惜的是,先生于 2005 年 6 月 30 日仙逝,令师大举校痛哀! 师大的大师,还有很多。历史系的白寿彝先生,一部《中国通史》光照千秋;中文系的钟敬文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著名散文家之一,只是遗憾的是他在 2002 年百年校庆的前两个月去世了,在他的百岁这年却没有看到师大的百年校庆,带撼而去;数学系的王梓坤先生,是我们江西吉水人,王安石、文天祥的故乡就是人才济济;物理系的黄祖洽先生,是当年和周光召、何祚庥一起做氢弹理论设计的两弹元勋之一;资环系的秦大河先生,是第一位踏上南极的中国人;环境学院的李小文先生,年级轻轻就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心理系、天文系、教育系等等,几乎每个系都拥有自己的大师。这就是北师大,贵为大师之大的大学。 在入学短短的一周内,我们就走马观花似的和这些大师照面,令我们个个激动不已。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北师大就是适合于我的地方。 在这里要讲几个小插曲,那是我们初到师大时候不认识路,闹的几个笑话。 一次是报名的那天,当听到我也住在西西楼的时候,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帅小伙热情说道:西西楼,我也住那里,我带你去吧?我欣然应允。走到路上,他却迷路了。后来一问,才知道他和我一样,也是新生。最后我们问了好几次路,才找到宿舍,这位小伙子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这位住在我隔壁的帅小伙叫晓毅,来自重庆,成了我的大学好友,而他也是号称物理系的第一帅哥,十分荣幸,第一个认识的同学是他。 另一次是第一天找澡堂,由于习惯了中学时代的叫浴室,翻了校园地图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后来想起,某条路上看到过师大浴池四个字,可回去走走回回硬是找不到。我那时很怕生,更不敢问人,而且想一想所谓浴池就是一堆人光着身子在一个水池里泡澡,从小习惯独自洗澡或者至少也在一人一个隔间的公共浴室洗澡的我,顿然感到一阵窘迫。于是,第一天我竟然跑到父亲住的小旅馆简单洗了洗了事。如今想来这事,着实有点可爱。 还有一次是找教室的故事。开始的一个星期是新生教育时期,而大学是没有固定座位的,上课要跑这边跑那边,对课表上的教八、教四之类的更是难以知道楼在何处。常常课开始上了,人还在外面找教室。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全宿舍人出去开会,说是到四百座。结果在路上问人,都说只听说过五百座,哪有四百座啊?我们晕乎了半天,看到一个看似会场的,据说是五百座,心想也差不多吧,就推门进去了。结果,那里正是我们开会的会场。原来五百座在经过暑假的一个改造后只剩下了 400 个座位,所以改叫四百座了。这就是所有老生都只知道五百座而不知道四百座的缘故,对新生,就只能更迷糊了。至今我仍然对其他同学是如何找到那个四百座的过程迷惑不解。在钟敬文先生逝世后,四百座便改叫敬文讲堂了,恐怕再也不会造成这样的误会啦。四百座见证了我们在师大的许多集体活动,很是怀念。 关于这样的插曲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师大于我,就像一位深有内涵的普通长相的女孩,虽然其貌不扬,但和她认识、接触和了解越多,便越喜欢她,等离开的时候,发现已经不知不觉深爱上了她。 感谢师大!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咖啡】(3)西西349
luohuiqian 2008-11-15 23:30
: 第一章 初识门庭(3)西西349 我的大学生活可以用一个数字来概括,那就是 349 。我们西西 349 可以用八个数字来概括,那就是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在记忆的刻痕中,有一个数字永不褪色,那就是 349 。 在我们的西西 349 。有那么八个人,他们用真诚和信任演绎出北师大四年的传奇。 成熟稳重的开飞,总是独具领导才能,把我们宿舍我们班团结成一个凝聚的集体。来自四川恐龙之乡的他,勤奋刻苦、善于交际,不仅学习牢居年级前茅,生活上更是左右逢源。 最为年长的海军,看似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整天喊着要金钱和美女来腐蚀他。可实际上却能言善辩、洞察世事,大大咧咧是其外表,金玉其内才是他的本质。 来自重庆名校的小川自称是美貌与智慧的代表、英雄与侠义的化身,身手不凡的他对事情总是有独到新颖且又入木三分的看法。他的名言是: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喜欢足球这类充满竞争的运动。和熙熙有着共同的爱好。 熙熙同样来自重庆,全系唯一和我同姓的人。实际上我们宿舍是按照姓名拼音分配的,所以我们 349 都是 L 开头的姓,熙熙就依次为创意为 349 设计了舍徽。宽厚忠实、真诚恳切、出生官宦之家却不显纨绔之风,这就是熙熙,一个让你感到非常亲切的好朋友。 真正的贵族公子是林范,父亲姓林母亲姓范。一口浓重的闽南语,每天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总是充斥着吼的、吼的,没有人能听明白,除了小 P 之外。林范的特点是玩具与时俱进,常换常新,他的名言是:男人和男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玩具不同。 小 P ,来自闽南鱼米之乡。复杂的家庭经历、坎坷的人生道路、桀骜的理性思想共同构成了他的性格。看似孤癖不爱说话,心思却异常慎密、敏捷过人。喜欢古龙,纵酒探花、潇洒人生,写着一手好诗,英文造诣更是深厚! 永丰,我上铺的兄弟, 349 唯一的北方人。没有东北大汉的膘肥和强悍,却有东北人刚毅的性格,是条汉子!无论生活遇到多大的痛苦,他都能忍住泪水忍住悲伤。爽快和利落让他在小姑娘们面前落得一个称号:警察叔叔。 在入北师大的第一天,八个朝气蓬勃的面孔凝聚成了一张珍藏的照片。在离开北师大的那一天,我们彼此展开笑颜。 我的大学生活可以用一个数字来概括,那就是 349 。 我们西西 349 可以用八个数字来概括,那就是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且看我在毕业晚会上编写的话剧《大学咖啡》总结语: 一名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两次四星级宿舍荣誉,在西西楼创造了男生宿舍的神话; 三人位列年级前十,在全年级 140 号人中,我们都是优秀者; 四大巴蜀才子,开飞、小川、熙熙、海军四人傲视群雄; 五人保送研究生,实际上是八人全部读研,五人保送; 六个人还是单身贵族,单身光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四年来共吃团圆饭七七四十九次,创北师大百年记录; 政治局会留有我们八个位子,豪言壮语还是需要的!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2)京城异客
luohuiqian 2008-11-15 23:28
: 第一章 初识门庭(2)京城异客 要问北京是什么样的,我尚知道天安门、毛主席、太阳升 若 问大学是什么样的,我的大脑就只有一片空白了。 轰隆隆的列车里,父亲和我挤着坐在我那个行李箱上。这是我第二次坐火车,第一次坐是京九铁路通车后尝试坐火车回家,从市区到村里附近的小火车站,全程 24 分钟,而这次,是整整二十四小时!拥挤的列车上,父子俩相对寥言,困顿和饥饿更添几分疲惫。父亲见我呆看着推车走过的列车员,于是掏出十块钱买了盒饭,我狼吞虎咽一通,父亲只是剥了母亲煮好的鸡蛋吃两个,这便是我们这一天一夜的唯一食物。 对面座位上,坐的是一对小情侣,大学生,北京的。亲昵的动作和言语让我大开眼界。从小眼里只有学习的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开放的情景,而里面的主人公身份,正是我马上要迎来的大学生。(实际上,不过是一些 Kiss 或者亲密抚摸而已,但这些像看电影一样的情景足以刺激一个乡下来的懵懂小孩了。)我的大学会像他们两个一样吗? 我没有概念。 北京西站的结构很是复杂,父亲和我绕了半天都没找到出口,最终看到了高校接待站,上了大巴才顺利抵达北师大。师大校园是简朴而陈旧的风格,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漂亮和秀气,多少让我感到了沮丧和失望。未来的四年,我将要在这里度过,这个大学和这个城市。 第一个晚上,我和父亲挤在我的单人床应付了一晚。第二天,学校说家长不能留宿,于是父亲安顿在了学校旁边的一个地下旅馆,只因为它每天 20 元的费用便宜。房间阴暗潮湿,带着一股浓重呛鼻的烟味,公用的卫生间脏兮兮让人难受。父亲安慰我说没关系,这比家里好多了呢。终于来到了北京,应该好好高兴才是。我皱了皱眉嗯了一声。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到北京想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天安门。父亲说他知道门口的 22 路车可以到天安门,我在忙着办理报名手续的时间,他已经察看完学校周围了。 22 路车上,写着牡丹园前门的字样,记得小时候有个纸烟就是大前门,我一直认为那就是天安门,这个前门当然应该就是天安门了,父亲说。我点头,我相信父亲所说的,因为父亲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渊博的。如今回想起来,真是歪打正着,前门其实是天安门前的正阳门,离天安门不过百米,要是前门是其他门的代名词(如朝阳门、建国门等),那我们估计是要迷路了。 都说天安门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也说天安门是中国的政治形象,是庄严肃穆而又至高无上的代表。等真正到了天安门,我无论如何努力联想,都难以油然出那种敬意来。偌大的一个广场,我和父亲走的两脚生疼,相片也照的一塌糊涂。走进天安门里头,看到了端门和午门,故宫便呈现出来。于是我们接着囫囵游览了故宫,尽管门票那么贵,一辈子也许就来这么一次呢,父亲说。故宫里的游人很多,包括许多老外,我当时非常紧张,毕竟我这个乡巴佬从来没见过世面,非常怕生更怕老外。不过也不是害怕他们如何,而是害怕自己出丑,害怕别人说自己没见过世面。父亲到过上海、南京、杭州、海南等地方,所以相对更自然放松。在御花园里,我们的相机罢工了,这租来的傻瓜式胶卷相机还没等我们弄明白如何使用就不听使唤了,我们很无奈。看着别人用的高级光学相机,我更是羡慕不已,我甚至为我们的贫穷和短见识而感到羞愧,父亲没有注意到。他继续利用剩余的时间带我进了人民大会堂参观。他试图照相,却怎么也摆弄不好那个破相机,我有些生气地抢过父亲手上的相机要收起来,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地上。父亲爱惜地捡起来,说这个相机再破可也是借来的呀!我顿时感到更加的愧疚。是的,我们是贫穷,我们是乡巴佬,我们是没见识,可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为此感到羞愧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别人一样挺起胸膛在自己祖国的首都里自信地游览呢?父亲脸上的微笑让我顿时释然。之后,我们终于摆弄好了相机,当然,不幸的是我们把胶卷退了回去却没有换掉,于是所有的底片都照了两次,有了重影。父亲的首都之行,就此潦草结束。 到京的第三天,父亲要离开了,他说家里小学要开学了,必须赶回去。我知道他是舍不得在北京花太多的钱。我没有送他到火车站,只是送到校门外,那个我们一起坐 22 路车的车站。父亲说他知道如何去西站。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又独自一人去了天安门,他想照些照片弥补昨日的遗憾,而后不知道如何坐车去西站,只好狠心花钱打的。在那个相机的最后几张胶卷上,印着天安门和从的士玻璃窗里照的北京西站外景。这都是我一年后回家才知道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送别父亲后,我在北京便举目无亲,成了异客。客落他乡,乡关何处?我愈发对故乡和家人思念了。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咖啡】(1)我的高考
luohuiqian 2008-11-15 23:26
: 第一章 初识门庭(1)我的高考 望着父亲帮着挂起蚊帐时略显佝偻的背影,我仿佛明白了,高考是为了什么,高考就是让沉甸甸的希望走向可以触及的现实。 我的人生中经历过的第一次大考,是高考。 我的人生中最后经历的一次大考,还是高考。 我很幸运,在初中一直是学校的佼佼者,因此在初三尚未读完的时候便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保送生录取通知书,而在其他同学中考的最后一天里,我来到了我的高中江西省南康中学,开始了孤苦的高中生涯。我同样庆幸,没有去经历那种煎熬身心的考研生活,保送上了研究生直到联读成博士生,在这保福寺里安然诵经敲鱼撞钟。 唯一保送失败的是我的高三,命运注定高考要成为我生命历程里唯一的一次大考,也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可在我的印象里,高考的回忆是那么的淡,淡的难以拾起一星半点惊心动魄的画面。 我是幸运的小卒,我一直这样认为。高中的生活是孤苦的,宦海浮沉、学友离间、学业起落、生活艰苦、几度病恙,然而这一切我都凭借我的意志克服了,在我的高考来临之前。我辞退所有班务,撇开所有流言和诽谤,紧衣缩食,潜心学习,在高三的最后几次大考中甚至又重新体会到了那种独占鳌头的感觉。尽管高考前一个月一场大病来临,可意志的力量让我在高考前两周神奇恢复了健康。在高考前夜,我坚信我调整到了最佳状态,我满怀信心去准备迎接我的高考。 高考三天的情景,如今已经忘的一干二净。脑海里剩下的一幕,是高考前夜的两个背影,一个是我的班主任,一个是我的父亲。 高考前夜,所有同学仍然如往常在教室里自习,只是很多人心已经开始飘忽不定了。班主任喊了我出去,原以为他要叮嘱明天考试的注意事项,令我惊讶的是,他问的是我晚上休息的好不好。我说没什么问题,他则一脸严肃地追问我,我只好说大概是蚊子太多了而已。我知道作为班里希望的苗苗不能让他失望更不能让他忧心。事实上,前一天早上醒来,我数了数右手上被蚊子咬出的小红点,一共有三十二个,左手上是十八个。然而班主任非常认真地问我到底有没有蚊帐,我只好如实说没有,于是他带我到了校长办公室,用那里的电话拨通了我邻居家的电话,亲口对我父亲说:马上给您儿子送蚊帐过来!然后才放心地让我回去住处。(那时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在学校外面和同学们合租房间。)我看着他放心离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 父亲很快就来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在夜里骑着那辆破旧的摩托车远行 50 多里地到达市区的,村里泥泞的小道、路上拦车的交警还有漆黑的夜色都不曾阻挡他把蚊帐及时送来。我看到父亲已经花白的华发,不禁酸楚涌上心头。父亲从来没有在学业上强迫我或者催促我,他总是用那期许的目光看我一眼,就能让我明白:我是家里的希望,我承载着全家的梦想,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哥哥选择了上中师提前出来工作,高考和大学的机会,统统让给我。母亲辛勤劳动,用她的双手托起了我们这个四口之家。父亲用他教小学的微薄工资维持着这个家庭的运转。我,则默然享受着这一切。望着父亲帮着挂起蚊帐时略显佝偻的背影,我仿佛明白了,高考是为了什么,高考就是让沉甸甸的希望走向可以触及的现实。 揣着全家人的希望和梦想,揣着所有人对我的关怀,就这样,我轻轻走进了高考考场,又轻松走过了那看似艰险的独木桥。估分的结果我虽然不是特别满意,但已经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了,毕竟我知道我不是清华北大的料。 报考志愿,是在父亲的协商下填的。父亲说第一栏提前批不能空着,于是填了两个全国最好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至于专业就填最热门的专业计算机和我喜欢的专业物理学,这也是因为,班主任是教物理的,而我其实一直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是重点大学的选择,我填了浙江大学。当时我和一个从读书之日起就是同班的好友约定争取一起读大学,于是我们的志愿表上从提前批到重点大学都是一样的学校,而当时我们两个也正一直是班里的前两名。 等待分数的日子很痛苦,那个夏天也彷佛很漫长,知了的叫声让人心烦意乱。终于,分数下来了, 625 分,那么必然是被北师大录取无疑。我沉稳心态去了学校,拿到那张并不起眼的北师大录取通知书,与希望中的浙江大学擦肩而过。那位同窗好友却仍在等待,等待的结果是他差三分落榜浙江大学。尽管一年后他补习发誓考到北京来,却仍然因为三分之差落榜清华大学,而大学四年之后的他又曾试图考研到中科院,同样,他再次绝望了 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一个没想过要到北京来的人如此顺利地在北京求学,一个想来北京就读的人却无论如何努力都要喟叹门外。我们从此各奔天涯。 就这样,我走过了中学,走过了高考。 就这样,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大学。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咖啡】题记
luohuiqian 2008-11-15 23:24
题记(原序) 有人说:大学就象一个象牙塔,她是你追求理想的天堂,也是禁锢你灵魂的地狱; 有人说:大学就象一个小社会,里面要什么就有什么,随心所欲,随欲所求; 有人说:大学就象一片森林,有参天的大树,也有低矮的小草,有娇艳的鲜花,也有无名的野花,有庞硕的大象,也有恐怖的恐龙,当然,林子大了,啥鸟都可能会有的 我说:大学就象一杯咖啡,散发着浓郁的清香,轻轻咂一口,总是让你回味无穷 大学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请看正文 序 系列文章源于大学时代我们宿舍朋友们的一个约定,那就是,若干年后用我们自己的笔触把大学生活的林林总总记录下来,构成那份美丽的回忆,而我,正是那个执笔人。十分惭愧,大学毕业已然满满三年,而我的 依然只有初始的那么几个小节,散乱零碎、行文罗索。其实并不是因为自己太忙不能写,而是因为大学的回忆太纯洁太美好,以至于我不曾敢用那些粗糙的文字去玷污她,在小心翼翼罗里八索写了几个开始的小节后,就开始苦于没有能力像写长篇小说一样有逻辑有章节地继续下去,再勉强继续了几篇,便不知该何处落笔而就此搁浅。 我亦曾计划过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用文字写下来,包括大学生活也包括今天的生活,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文体和写作方式。我也曾和朋友约定,看谁能在大学毕业之后最快完成这个回忆文学的创作,可真正大学毕业了,却久久面对一片白纸,记忆的碎片在脑海里翻腾,就难以串联成文。2005年夏,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见我的两个博客 http://penrose.blogcn.com/ 及 http://www.penrose.cn/ ),在博客的世界里,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表达方式。那就是用网络日志的方式,一篇一篇写,一星一点回忆,既然记忆是零碎的片段,那何不就用片段来连缀记忆?这正是我一直寻求的文字表述方式。于是,我写了 ,把故乡的人和自己的亲友们对自己构成的印象用淡淡的笔迹描绘了下来;我也写 ,故地故苑最是难忘,空盼望;哪日哪朝鸟倦还巢,春柳岸;我也写 ,捡拾起那份天真无邪的快乐和自由;我也写 ,把人生经历中刻骨铭心的故事记录下来;最近开始了 ,是为调侃一下如今的研究生生活。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写下来,我唯独落下了 系列,那是我最为期待的却也是最难延续下去的,因为我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要写就一定要写的最精彩!我要感谢我的大学朋友们,你们一直关注着我的博客并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可我却难以回馈你们的满怀期许。我也要感谢我博客的读者们,是你们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只要你们对我有信心,我就会更有信心奉献上更加精彩的文章,如今,应该是时候了。 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呈上这杯 ,正如题记所言,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希望读者您在细细品位咖啡的同时,别忘了送上您的评价。 谨以致谢! 冷秋鸿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象牙塔记事】师大的美丽回忆
luohuiqian 2008-11-11 23:06
【象牙塔记事】师大的美丽回忆 以下图片为网络搜罗来的以及自己曾经拍下的一些北师大照片。蓦然回首,离开师大已近五年,五年之间,师大变了一个样。如今的环境已有些许陌生,但往日里的师大回忆,依然那么美丽。特此怀念我的大学生涯! 附上若水阁主在科苑星空BNU(北师大)版写的欢迎辞, 同时欢迎大家常到我们的版块做客! 曾经有那么四年,我们流连在师大的校园。 曾经有那段岁月,我们徜徉在京师的蓝天。 依稀记得,那教七楼的彻夜灯火,闪耀着我们的辛劳汗水; 依稀记得,那图书馆的沙沙书声,编织着我们前行的梦想; 依稀记得,那东操场的缕缕晨雾,飘荡着我们矫健的身影。 又是否还记得,科文厅里的喧嚣、四百座的电影和讲座、学二和学五食堂的美味、红楼里的大师、教二楼里的幽静、主楼的雄伟、艺术楼的北国剧场、物理楼里的空调 也许这一切都已然在记忆的印痕里淡去,也许师大已经成为往昔的空气,也许你已经踏上征途而远离。 但请不要忘记,天涯的这边,有一片星空,载满科苑的光芒,期待你的相聚! 相聚是重逢的开始,相聚是明天的继续。让我们从相聚开始走向远方的瑰丽。 或许我们会再度回忆,回忆师大的往事。 让我们一起欣赏启功先生的优美字体,让我一起分享大师给我们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回忆师大的美女,还有那西西的煮面西施,和南门的保安MM。 让我们共同聆听老一百的教诲,体味那北校大楼的沧桑,笑看那主楼黑压压的乌鸦。 让我们相聚到这片星空,让我们一起感受作为师大人的自豪。 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师大也为我们感到骄傲。 来吧!科苑星空BNU版欢迎你,我们大家的校友!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大学咖啡|2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求上帝的秘密——忆北师大赵峥老师
penrose 2008-11-11 22:50
上帝是什么?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物理问题。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上帝其实就是Nature,也就是中文里所说的自然。从老子的《道德经》来看,上帝和所谓的道也颇有相似之处。 那么上帝是谁,姓嘛叫嘛,打哪来到哪去,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地里几头牛? 这都是问题!!! 爱因斯坦说:我不相信上帝掷骰子! 可是上帝偏偏就是个偏爱机会主义的大赌徒! 泡利说:我不相信上帝是个左撇子! 可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理论还有吴健雄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上帝还真的是个左撇子。 看来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都认识了错误的上帝。上帝依然神秘莫测。 上帝还有哪些秘密?你知道吗? 中国的广义相对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授赵峥先生将在《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中向你揭示上帝的秘密。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生态环境,正待保护;认识空气,饮水思源,万能石油,多彩塑料;南极北极,人迹罕至,皑皑冰原,臭氧空洞;宇宙飞船,飞上蓝天,空中楼阁,并非虚谈;地外文明,尚待探寻,追星逐日,翘首长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生不息,生殖奥秘;小小电脑,能力非凡;信息管理,高速公路;原子电子,各种射线,保鲜治病,造福人类;探求自然,永不停息,弯曲时空,无毛黑洞。(科学漫游丛书序言摘要)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宋. 陈与义 赵峥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授。作为国内广义相对论先驱刘辽(亦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先生的得意弟子,赵峥先生在理论物理众多领域造诣颇深,在广义相对论及其相关方向(主要是黑洞热物理方面)更是国内首屈一指。 赵峥先生不仅仅是学问做的好,而且课上的及其生动有趣,听他的课绝对让你精神百倍,甚至无论你是否是物理学专业出生。北师大物理系教学人才辈出,在广义相对论方面还有和赵峥老师是同门师兄弟的梁灿彬先生,我在梁灿彬先生的课堂上走过了近两年的历程,从不知相对论为何物到对广义相对论略知一二,并且数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长足的提高,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教授们生动而深刻的教学对年轻一代是何等地推动。 关于广义相对论的难度,我想提一点,就是当年我们有个说法叫:杀进世界500强!就是说只要你懂了广义相对论,那么你肯定是世界500强了。我很遗憾没有勇气和力量闯入这个需要高深数学知识和理论修养的领域,只在门边徘徊了一阵,便因有了新的选择而离开。至今我对广义相对论,不能说懂了,大概只能说知道。而梁先生和赵先生等人能在如此深奥的物理学科里面游刃有余,实在让人佩服万分。 梁先生的课讲究严谨,而赵先生的课讲究有趣。如果你来北师大听到一位满头华发的老教授在物理课上讲起了科学家的轶闻故事,讲起了唐诗宋词,那肯定是赵先生了。 和赵先生有缘,虽然他对我这个无名小卒不曾听闻,但在赵先生的课上,那种愉快的交流,我至今难忘。知道赵先生有这么一本书《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于是赶紧买来拜读。里面酣畅淋漓的物理,生动有趣的典故,娓娓道来的唐诗宋词,读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幸能找到赵先生为这本书亲笔签名,虽然说这样做有点俗气了,但毕竟每每看到赵先生的笔迹,那种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而自己亦更加坚定在物理世界里前行下去。 感谢赵先生! 附:赵峥简历 赵峥,男,1943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硕士学位(导师刘辽教授),1987年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普利高津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物理学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 赵峥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学进展、物理史、广义相对论、黑洞物理学和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等课程。参加和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相对论、黑洞物理等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在黑洞热性质、时空奇点、钟速同步和热力学的关系等方面有创新性的工作。1986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著作有《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黑洞与弯曲的时空》,科普著作有《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其中《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和《探求上帝的秘密》分获第11届和第12届中国图书奖。 赵峥教授长期为学科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学生、教育硕士讲授近代物理概论、爱因斯坦与霍金的宇宙等课程。2000年开始担任国家教育部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2001年开始主持编写初中《科学》试验教材,该教材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下面是我师兄博客上的一篇文章。 《我所认识的赵峥先生》 (From Hongbao Zhang's World Line ) http://www.blog.edu.cn/user1/3890/archives/2005/303388.shtml 赵峥先生的大名在我来物理系以后就是知晓了的,但由于当时见识太为浅薄,这种知晓也仅仅只是知晓而已。第一次身临其境的感受赵先生的魅力是聆听赵先生的科普报告,题目大约是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赵先生在报告中用极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关乎相对论的幽默诙谐的历史。我清楚的记得在报告过程中,掌声与笑声是滔滔不绝,连绵不断。赵先生本人在报告中所展现的精神气质以及报告中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我个人以后的人生与生活态度以及学习与工作方向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二次与赵先生的接触归因于我们当时的电动力学老师不小心摔伤了,而由赵先生给我们代上了一段电动力学中关乎狭义相对论的那一块。显然,赵先生给我们讲的那一段,我感觉很是过瘾。 第三次的接触,是赵先生托别人送给我一本他的最新科普著作《探求上帝的秘密》。我现在不是很清楚赵先生送给我这本书的缘由了,因为那时,我想赵先生应该不认识我,至少也是对我很不熟悉。但我现在想,这大约算是赵先生一贯对不相识的后生的慷慨与厚爱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表现吧。 无论如何,我认为此前与赵先生的接触,更多的是停留在学术方面的接触,而且基本上是赵先生不太知道我是谁。但当后来我来到相对论研究组之后,赵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而赵先生对我也算有所了解。赵先生对同事以及后生的评价,总是真诚友好而又褒扬有佳的,对自己的评价则总是虚怀若谷。此外,赵先生对历史地理,以及唐诗宋词等都有着颇深的兴趣。我每每有机会和先生交谈,总是厚着脸皮问先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再者,赵先生对我这个特殊人物也是照顾有佳,让我感动不已。在此,我祝愿先生一切都好。
个人分类: 物理学家小传|10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求上帝的秘密——忆北师大赵峥老师
热度 2 luohuiqian 2008-11-11 22:47
上帝是什么?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物理问题。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上帝其实就是Nature,也就是中文里所说的自然。从老子的《道德经》来看,上帝和所谓的道也颇有相似之处。 那么上帝是谁,姓嘛叫嘛,打哪来到哪去,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地里几头牛? 这都是问题!!! 爱因斯坦说:我不相信上帝掷骰子! 可是上帝偏偏就是个偏爱机会主义的大赌徒! 泡利说:我不相信上帝是个左撇子! 可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理论还有吴健雄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上帝还真的是个左撇子。 看来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都认识了错误的上帝。上帝依然神秘莫测。 上帝还有哪些秘密?你知道吗? 中国的广义相对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授赵峥先生将在《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中向你揭示上帝的秘密。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生态环境,正待保护;认识空气,饮水思源,万能石油,多彩塑料;南极北极,人迹罕至,皑皑冰原,臭氧空洞;宇宙飞船,飞上蓝天,空中楼阁,并非虚谈;地外文明,尚待探寻,追星逐日,翘首长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生不息,生殖奥秘;小小电脑,能力非凡;信息管理,高速公路;原子电子,各种射线,保鲜治病,造福人类;探求自然,永不停息,弯曲时空,无毛黑洞。(科学漫游丛书序言摘要)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宋. 陈与义 赵峥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授。作为国内广义相对论先驱刘辽(亦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先生的得意弟子,赵峥先生在理论物理众多领域造诣颇深,在广义相对论及其相关方向(主要是黑洞热物理方面)更是国内首屈一指。 赵峥先生不仅仅是学问做的好,而且课上的及其生动有趣,听他的课绝对让你精神百倍,甚至无论你是否是物理学专业出生。北师大物理系教学人才辈出,在广义相对论方面还有和赵峥老师是同门师兄弟的梁灿彬先生,我在梁灿彬先生的课堂上走过了近两年的历程,从不知相对论为何物到对广义相对论略知一二,并且数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长足的提高,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教授们生动而深刻的教学对年轻一代是何等地推动。 关于广义相对论的难度,我想提一点,就是当年我们有个说法叫:杀进世界500强!就是说只要你懂了广义相对论,那么你肯定是世界500强了。我很遗憾没有勇气和力量闯入这个需要高深数学知识和理论修养的领域,只在门边徘徊了一阵,便因有了新的选择而离开。至今我对广义相对论,不能说懂了,大概只能说知道。而梁先生和赵先生等人能在如此深奥的物理学科里面游刃有余,实在让人佩服万分。 梁先生的课讲究严谨,而赵先生的课讲究有趣。如果你来北师大听到一位满头华发的老教授在物理课上讲起了科学家的轶闻故事,讲起了唐诗宋词,那肯定是赵先生了。 和赵先生有缘,虽然他对我这个无名小卒不曾听闻,但在赵先生的课上,那种愉快的交流,我至今难忘。知道赵先生有这么一本书《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于是赶紧买来拜读。里面酣畅淋漓的物理,生动有趣的典故,娓娓道来的唐诗宋词,读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幸能找到赵先生为这本书亲笔签名,虽然说这样做有点俗气了,但毕竟每每看到赵先生的笔迹,那种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而自己亦更加坚定在物理世界里前行下去。 感谢赵先生! 附:赵峥简历 赵峥,男,1943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硕士学位(导师刘辽教授),1987年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普利高津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物理学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 赵峥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学进展、物理史、广义相对论、黑洞物理学和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等课程。参加和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相对论、黑洞物理等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在黑洞热性质、时空奇点、钟速同步和热力学的关系等方面有创新性的工作。1986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著作有《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黑洞与弯曲的时空》,科普著作有《探求上帝的秘密-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其中《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奇异性》和《探求上帝的秘密》分获第11届和第12届中国图书奖。 赵峥教授长期为学科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学生、教育硕士讲授近代物理概论、爱因斯坦与霍金的宇宙等课程。2000年开始担任国家教育部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2001年开始主持编写初中《科学》试验教材,该教材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下面是我师兄博客上的一篇文章。 《我所认识的赵峥先生》 (From Hongbao Zhang's World Line ) http://www.blog.edu.cn/user1/3890/archives/2005/303388.shtml 赵峥先生的大名在我来物理系以后就是知晓了的,但由于当时见识太为浅薄,这种知晓也仅仅只是知晓而已。第一次身临其境的感受赵先生的魅力是聆听赵先生的科普报告,题目大约是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赵先生在报告中用极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关乎相对论的幽默诙谐的历史。我清楚的记得在报告过程中,掌声与笑声是滔滔不绝,连绵不断。赵先生本人在报告中所展现的精神气质以及报告中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我个人以后的人生与生活态度以及学习与工作方向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二次与赵先生的接触归因于我们当时的电动力学老师不小心摔伤了,而由赵先生给我们代上了一段电动力学中关乎狭义相对论的那一块。显然,赵先生给我们讲的那一段,我感觉很是过瘾。 第三次的接触,是赵先生托别人送给我一本他的最新科普著作《探求上帝的秘密》。我现在不是很清楚赵先生送给我这本书的缘由了,因为那时,我想赵先生应该不认识我,至少也是对我很不熟悉。但我现在想,这大约算是赵先生一贯对不相识的后生的慷慨与厚爱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表现吧。 无论如何,我认为此前与赵先生的接触,更多的是停留在学术方面的接触,而且基本上是赵先生不太知道我是谁。但当后来我来到相对论研究组之后,赵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而赵先生对我也算有所了解。赵先生对同事以及后生的评价,总是真诚友好而又褒扬有佳的,对自己的评价则总是虚怀若谷。此外,赵先生对历史地理,以及唐诗宋词等都有着颇深的兴趣。我每每有机会和先生交谈,总是厚着脸皮问先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再者,赵先生对我这个特殊人物也是照顾有佳,让我感动不已。在此,我祝愿先生一切都好。
个人分类: 人物传记|1783 次阅读|3 个评论
震撼百年的演讲:王财贵教授北师大讲座 (转)
entropy 2008-10-31 15:06
震撼百年的演讲:王财贵教授北师大讲座 ——录音校对稿 网上有更好的版本. 主讲人:台中师大 王财贵教授 时 间 :公元2001年7月24日 地 点 :北京师范大学 今天,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请各位老师这一辈子务必要记住一件事: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所谓的老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这些三心两意是不需要这么强调的,我们只要了解教 育的本质。 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那样的纯真纯洁,他的品德我们只要不破坏他就很好了。本来一个孩子生下来潜能无穷,我们只要不障碍他就不错了。所以,有许多老师,有许多家长一直在残害,一直在障碍我们的孩子,所以使我们国家没有人才。从今以后不要再那么努力了,不要努力去障碍我们的孩子,千万千万,拜托拜托。 要知道怎么样做到这么样的愉快轻松,跟小朋友一起成长,我们今天有大概两个小时的讲座。在这两个小时之前我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影带,这是六年前的带子。(录像片) “前几个礼拜我们播送一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专题,对牟先生一生为中国文化的贡献深感佩服。牟先生有感于中国文化对现在社会转向该是一贴良方,但是如何落实呢?现在他的嫡传弟子王财贵就正在推动一项文化运动,从根救起我们未来的主人翁,这个方法不但可以使小朋友成绩进步,还可以开发增进儿童的智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请看记者胡春玉和肖瑞华的报道。这里是台北市中正国小四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他们每天在早自习也都是在读诵四书。而这里是复兴街的一个社区妈妈家里,小朋友下课后聚在一起也是在读老子、庄子、论语、唐诗,这些一般人认为深奥难懂的中国经典,小朋友不但朗朗上口,有的甚至能背整本老子,半本论语了。全省目前初步估计大概有五千个小朋友正在接受读经训练,这些小朋友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读经教育,不但国语能长期进步,有的竟然也从经典中学到做人处事的道理,令许多家长及老师又惊又喜……” 依照国际礼节看完了要鼓掌。这个片子是六年前拍的,所以刚才说现在全台湾省有五千个小朋友读经。那是我推广读经以后的两年。 从多少人开始推广读经呢?就是从一个开始的。一个到十个,十个到一百个,到一千个,到五千个。两年就到五千个。后来三年就到五万个,四年五年以后就是五十万个,现在已经推广了七年多了。现在只有台湾一个这么撮儿小岛,就有一百多万个小朋友在接受这种教育。东南亚,从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乃至于越南、泰国、缅甸,凡是有华侨的地方就有人在读经,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澳洲、纽西兰,乃至于英国、卢森堡等等或许我没有听过的地方,只要有中国人都有人开始在接受这种教育。 我们大陆祖国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是我们的文化根本所在,我们这里不做谁来做呢?我们这里不做得更好,谁来观瞻谁来效彷呢?所以在大陆也有超过三百万个小朋友分散在各个地方在读经。 如果现在还不知道这种教育的人,你一定要开始知道。各位来自四面八方,我也希望从今天以后,大家能够回到各位的家乡,回到各位的省份,去告诉大家有这样子的教育,而让大家接受这种教育。 刚才说过,不是要老师更辛苦,不是要小朋友更多的功课负担,不是要家长更加认真指导孩子,不是的。我前两年,要到大陆来,经过香港,去见南怀瑾先生,南怀瑾先生就说了那样一句话,他说:“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我想:“到底做什么事呢?”他说:“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 当然这一句话,在一个作为老师的人听起来是不很愉快的,其实大家不要不愉快,因为我也是老师。我教过小学,我教过初中,我教过高中,现在在教大学,我也是老师,我也要对这句话作痛切的反省,乃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子而让我们没有更好的成就,在大陆这个地方我不知道,至少在台湾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台湾的教育是学美国,而且完全学美国,几十年来的学美国,我们中国的东西统统忘记了,忘记中国东西并不见得、并不直接的就是不对的。我不是一个民族感情主义者,所以我不是说,我是中国人,所以我要复兴中国文化。我们复兴中国文化不只因为我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 我重新再检讨我们中国的教育的理论,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非把中国教育理论再拿出来不可,不是的,而是因为这种教育理论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所以如果我们的文化是有意义的,纵使我是美国人我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国文化。我们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凭知识分子的诚意,我们凭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说这一件事情,所以今天所讲的话超出任何的宗教,超出任何的民族意识,超出任何的政治立场,所以我们今天大家都是学这一行的,我们好好来检讨一下,我们一辈子费了这么多心血,我们家长是这么样的期待孩子,我们老师是这么样的热心用心来教孩子,尤其各位能够到这来参加这个研习会,都是一时之选,我们付出这么大,难道孩子是这么难教吗?难道人才是这么难培养吗?我们为什么不停下脚步想一想? 我今天要贡献给各位的,就是重新来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的理论。 我刚才说过,大陆的情况我不很了解,所以以下所说,都是我在台湾的经验,如果有批评到我们教育界的地方,我是在批评台湾教育界,不干大陆的事,但是如果大陆也类似有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反省反省,反正我们是以一个真诚的心来讨论这件事情。 我们有哪些地方要反省呢?首先从最大最深的最高远的一方面来讲,就是有关于文化的心态。 我且讲一个故事,讲一件事情来做比喻。你看过侏儒吗?侏儒是长不大的孩子,长不大的这个人大部分都是天生的,就是天生侏儒症,有了天生侏儒症的这个孩子,不管生在皇宫贵族之家,给他多少营养他总是长不大,本来一个人按照正常的营养的供应,一个人都有长大的潜能,所以只要好好的养他,很轻松的养他,这个孩子就自然会长高,但是患了天生侏儒症就养不大了,所以这种天生的侏儒症,我们看到我们会觉得很同情,他的父母亲也是很可怜的。不过我后来看到一个报道说,这个侏儒不一定是天生的,所以有人造的侏儒。为什么要人造侏儒呢,因为有些像沿街卖艺的这些人,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东西,譬如说有带猴子的,有带大莽蛇的,有人说这些大家都看过了,我来带侏儒来给大家看,而人呢,就会围观过来,然后没有这么多侏儒怎么办呢?他们有个办法,造侏儒。怎么造?去偷一个婴儿,然后把他装在罐子里面,只露出他的头养他,本来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只要稍微地好好照顾,他就能够长大,现在故意不让他长大,但是你知道包小脚的女人就很痛苦了,现在全身都包着当然痛苦更加几倍,所以这个孩子天天就啊啊叫,因为他要长大不让他长大,啊啊叫,不管他,让他哀叫了十六年,再把罐子打开,他就比天生侏儒还要矮,这叫做人造侏儒。我们如果看到这种侏儒,我们不是只有同情而已,我们简直觉得他们,养他的人是可恨可恶。 我讲这个做什么呢?就是我们人除了身体的长大之外,我们还有内在的精神的心灵的文化层次的成长。 但是有些人不幸,他就患了文化的天生侏儒症,比如说他生长在丛林民族,在一个非常偏僻野蛮的地方,那么他所面对的他的环境,没有文化没有精神的陶冶,那么他一辈子就跟野人差不多,跟动物差不多,他的心灵得不到成长,长得身体很好,心灵没有成长,这种人叫天生的文化侏儒症,这种人也值得我们同情。 但是如果生长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高度文化的地方,而居然我们的国民或是我们的孩子居然没有文化的成长,请问这是不是叫作人造的文化侏儒症?!近一百年来中国就患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症,至少在台湾我的感觉是如此。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忘了中国文化了,在台湾已经是全盘西化了,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 什么叫中国人中国书都不能读?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还要靠翻译,就代表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别人的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眼光短浅,心胸狭隘。 所以现在的台湾学的西方,他学美国不是学美国的冒险开发的精神,不是学美国的那种大气魄民族的精神,乃是学美国的什么呢?学美国的好莱坞,学美国的迈克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我们不是学到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他们的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有学到,我们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 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你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的信仰,一个丧失中国文化的中国人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西方的人假如要跟你中国人学一些所谓的中国文化,我们也不可能有贡献。 所以忘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不只是自己的损失,乃是一种对其他民族的罪过。 为什么西方文化可以传到我们中国来,为什么我们中国文化不能传到西方去? 现在假如派你或是我,有西方人,他的西方的教养很高,他希望他也学学中国的高度的文化,请问我能吗?你能吗? 我们的留学生不是都是社会的佼佼者吗?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因为我去美国也讲这样的演讲,有个留学生他给我说,你讲得对,因为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也受到很大的困扰,一辈子都很遗憾。因为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美国的同学非常的好学,他看到中国人就很高兴:“啊,你从中国来,我听说中国有一本书叫《易经》,《易经》是很有名,《易经》讲些什么?你是中国人,最好是告诉我了!”我们这个留学生说些什么? “I am sorry,我没有读过……”。“那你们中国有一本《老子》……?” “I am sorry,我也没有读过……”,“你们是礼仪之帮,你们《礼记》讲些什么?”“I am sorry,我没有读过……”,“你们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美在哪里?”, “I am sorry, 我不知道……”,“你们是历史的民族,你们第一本书叫《春秋》,有《左传》,再有《史记》也很有名,什么叫《春秋》、《左传》,关公为什么要看《春秋》?”“我不知道。”“《离骚》文学价值很高,那个作者还去跳河,请问他为什么去跳河?”“我不知道……”,“《世说新语》?”“不知道”“宋明礼学家为什么要辨论?”“不知道……”“那么你们有一本书叫作《唐诗三百首》……”“噢,我读过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样子的留学生,他自己是感觉到惭愧的,这叫作文化的侏儒,没有长大的心灵。 你只学别人,够吗?现在整个世界兴起了所谓的中国热,大家也都知道,不仅是中国人知道,外国人也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假如中国人只是政治经济军事强大,那就应了西方人的一种看法,就是中国的可怕,中国将是又是一个可怕的民族,我们以后要想一想了,我们除了各方面强大之外,我们的心灵也要成长,我们的文化也要再度地放光芒,我们除了让人畏惧之外,我们要让人尊敬,我们要让人喜爱,我们的下一代要有宽阔的心胸,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从哪里做起?从文化的教养做起。 那我们的教育不是从上到下大家都非常的努力吗?难道我们没有考虑到所谓的文化教养吗?其实不是没有考虑,我们上从教育部下到所有的老师家长,大家都是非常尽心尽力的,只是如果这个尽心尽力没有对准焦点,那就非常可惜,费力多而收功少啊。 我们且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对于教育的本质了解不够透彻,我们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认识不够清楚,那么我们所做的教育可能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反效果。近几十年来台湾的教育思想我刚才说过从美国来,是美国的二十世纪初年的教育思想,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所谓的边需教学,所谓的行为科学主义,所谓的儿童中心本位,这些术语其实合起来用一句很简单的白话说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什么叫“懂了才教”?就是我们要考虑一个儿童他的心智学习智能的发展,我们要考虑他到底能不能吸收我们所教他的东西,什么叫吸收?就是我要讲得很清楚,他要听得很明白,听完以后我要做测验,他居然能够回答我的问题,甚至最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来,我才知道我达到教育效果了。各位你是不是这样想的,你现在在做教育是不是用这一种的方法来实施。这叫做儿童中心本位,它的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不要讲术语那么多,就是“懂了才教”。 我们要知道这个认知心理学只不过是认知的心理学。西方的心理学家他都知道,他所研究的是人类认知的心理发展,认知的心理发展所应用到的科目应该是认知的科目,认知的科目在我们这边,大概是放在所谓的数学自然和物理化学,这些是认知的科目,凡是认知的科目最好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来安排。什么意思?就是懂了才教,而且教的时候要教得很清楚,而且让他自己学得非常地明白,这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这叫边需教学按步就班。我们要这样教的时候,必须要了解一个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到底它的程序是什么呢?有认知心理学的书可以看。那么像美国他就是一个科学的国度,他对于科学教育正应该按照认知心理学来教,所以他们科学的教育是安排得比较合理的,如果我们没有照这样的合理的安排,恐怕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一定能够教得成功,在台湾科学教育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明明显显地违反儿童心理,所以台湾的孩子害怕数学,恐惧数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面对数学的压力,一二三年级考试考得不错,假如我们各位是如此,你教的孩子或你的学生,小学一二三年级数学考得不错,你不要高兴太早,四年级再说,四五六年级有许多的学生就有压力了,那么到了初中有二分之一的人数学考不及格,到了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数学物理化学统统考不及格。在台湾,大学联考数学总平均只有30分,一个国家办教育办得让青少年数学只有30分,请问你的科学教育在哪里?但是,难道不认真吗?不是。 所以我刚才说,事情不是认真就可以的,假如你要去哈尔滨,你往南边走,你走得越快,可能离目标越远。所以先要确立目标,先要有智慧,然后才加上努力,要不然努力是白费的。 如果我们小朋友学习数学有压力,我们应该学学美国人。 我们的孩子是那么样的聪明,那么样的认真,这一点点数学为什么学得那么痛苦,我们看我们怎么让我们小孩子学数学学得简单,所以各位老师你如果有教数学教得很辛苦的经验,以后你可以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这有一份美国的数学教育的内容,它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他们学什么呢?第一:让我们孩子学会四舍五入的技巧;第二:让我们孩子会约分二十分之十约成二分之一;第三:让我们孩子知道二又三分之一等于三分之七,让我们小孩子学会分数加减乘除,小数加减乘除,让我们小孩子会算正方形、长方形跟三角形的面积。 初中一二年级,我们什么时候学的?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就会了,所以半开玩笑地说,假如我们的孩子三四年级,不要说三四年级了,太浅了。五六年级数学算不好,你怎么样来引导他,一旦算不好了,就没兴趣了,就害怕了。 我们怎么引导一个人,让他喜欢数学?喜欢数学其实不只是数学,就是喜欢思考,他会思考他敢思考,遇到问题一个问题他想出三种办法来解决,这才是科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我们科学教育最主要目的,是让一般的国民都能够思考,能够面对问题,其次才培养一些科技工作者,最高一层才培养科学家。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民众,都是学这个数学不是要做科学工作,但是我们的数学教育让我们的国民不会思想,不敢思考,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从小学四年级就害怕思考,因为他认为思考是那么困难。所以四五六年级数学不好,你就应该安慰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骂孩子笨哪,因为他不是故意笨的,那是他的父母亲生给他那么笨,所以骂孩子笨的等于骂到了人家父母亲。 我们应该安慰孩子说,孩子啊!没关系你这样算不会对不对,我们初中再来算你就会了。到了初中他自己看这个题目,啊呀,我以前怎么会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居然不会。现在他就会了,所以我大胆的说一句话数学科学是不用教的,谁教数学谁教科学谁就是笨老师。人类心灵当中本来就有逻辑,本来就有数学,我们只要稍微的引导他,怎么引导?按照他心灵发展的秩序,他心灵怎么发展?老天爷生我们人自然就给我们人从小到大,每一年他都有所增长,每一年他的理解能力就更高一点,所以初中生当然比小学生理解能力高一点,在小学不能理解的数学物理化学,到初中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那么初中怎么办呢?他初中只算小学的数学,他初中的数学怎么办呢?很简单,孩子啊,高中再来学就会了,老师不是就轻松了嘛,我们孩子不就愉快了嘛!好,那你说这个不行,这个是降低我们的程度,这不可靠这不行,降低我们的程度,我们怎么可以科学程度降低呢? 请问,我们费了那么多的努力你科学程度有提升吗?现在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们去市场上买菜用sin,cos买菜吗?我们初中高中学了六年的数学那么认真,那么辛苦,请问你的数学在哪里,你的物理化学在哪里?而这个数学物理化学,这些正面的这些知识,这些方法技巧,还不用说,我们有没有因为学数学物理化学,而培养到我们内心的一种面对问题的兴趣跟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让初中生高中生学了那么多东西,天天非常痛苦,结果发誓一辈子不再算数学,对科学没有兴趣,像这样的国民是不能培养出科学的气氛的。台湾就如此,还好大陆可能不是如此。 但是谁能够,谁敢这样做呢?大家不敢的。其实一个人如果这样,初中学算初中所应该了解的东西,高中去学高中所应该了解的东西,到了高中毕业十八岁,他自己认为数学这么简单,物理化学这么简单,我要学数学、我要学物理、化学,于是他考大学就考这些科系,到了大学十八岁人的头脑成熟了,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成熟,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他就成熟了,我们只要稍微的引导他,按照他的程序稍微的教导他,到了大学他只有现在我们初中的数学程度,但是他考上数学系,这时候数学教授就可以训练他,因为你成熟了,而且以前没有补习,所以身体长得很好,也可以去训练,在一二年之内,就可以把以前辛辛苦苦的五六年的学习全部学回来,所以台湾的学生跟美国的学生,同样是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系,台湾的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老早就把人家大学一二年级的东西学完了,所以美国的学生一二年级的程度是很差的,但是经过两年他就平起平坐乃至于超越而上,而他是自愿要学的,所以他到了研究所更加深入地学习,所以我们赢他六年,他赢我们一辈子!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初中高中六年的事,更不是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事,我们要为孩子一辈子着想,所以一个科学工作者,大学训练四年,从初中程度开始训练到大学毕业,跟我们大学毕业一样高,甚至更高,因为他自己会思考,科学要养成自己喜欢思考,自己愿意思考,而不是让他逼迫他算很多我们的题目,算很深很难的题目,这是没有意义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属于认知的科目都要认知得非常清楚,假如他一知半解,你就要教下一个科目,下一个单元,那你就在残害我们的孩子了。怎样办?告诉各位目前没有办法。不过我等一下可以提供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我们如果能够提升他的学习的能力,能够增进他学习的智慧,那么虽然只在国小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他照常算我们现在这么深、学我们现在这么深的数学,自然他都能够轻而易举。所以我们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降低我们的科学教材程度,适合儿童,让他学得很高兴,以至于培养思考的兴趣;第二个办法是,从小就是提升他学习的能力,让他也能够应付高度的数学教材。 我们只有这两个办法,如果不采取这两个办法之中的任一个办法,像现在我们的教育,那是残害儿童的。 好了,我今天不再讲科学教育了。我要讲的问题,是要比对另外一边,另外一边才是我们的主题。 一句话说,科学教育,应该按照科学办法来教,就是科学教育既然要学得懂,所以我们要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 而人生有很多的学习我们有很多科目不属于科学,凡是科学之外的统统不属于科学,所以科学的科目其实只占我们所有科目的十分之一,或是不到十分之一,其它十分之八九,统统不是科学。 我们人生不只是科学,所以西方人他们科学先进国家,对于他们孩子的科学学不好并不紧张,没事,为什么?人生的大部分不属于科学;那么这些大部分的学科既然不属于科学,要不要按照科学办法,要不要懂了才教?要不要教懂了才有用?我们不是要想一想吗? 所以科学办法,科学按照科学办法教,非科学就不一定要按照科学办法了,你若把非科学的科目都按照科学办法,你就在残害我们的孩子了,因为我们弄错了方向了,我们犯了错误,固执。 我们举一个例子,什么叫非科学,什么叫非科学的办法。 譬如说音乐,音乐总不是科学吧,离科学很远对不对?美感教育,音乐美术,这种教育不是科学,我们大家都知道。 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这种的科目也按照科学办法,什么意思?认为懂了才能教,因此,在台湾就没有音乐教育,没有美术教育,有课程,老师家长认真教,但是没有成果。 什么叫作音乐没有成果?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听流行歌,都在迷香港四大天王,就知道我们国民没有音乐程度。 学过音乐的人,他当然也可以听,但是他不是只听这类东西。那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完全失败。 为什么音乐教育会失败?因为不按照音乐的办法来教。 什么叫按照音乐的办法来教?有一句话说: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为什么?因为音乐是属于耳濡目染,而不是属于一点一滴的传授,不是属于思考分析,它乃是一种环境的陶冶。 怎么陶冶?不是用流行歌来陶冶,不是用靡靡之音来陶冶,用靡靡之音来让他一直听的话,将来他的心性就败坏了,什么时候开始败坏?非常早的时期开始败坏,只要他有耳朵,就开始在败坏,所以好的东西耳濡目染,不好的东西也耳濡目染。 一个人从胎儿当中三个月到五个月就有听觉,那个时候就可以有音乐教育,用什么音乐来教育呢?用具有音乐内涵的音乐,真正的音乐。 假如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真正音乐,很简单,古典音乐,中国有古典音乐,西方有古典音乐,为什么它叫作古典呢?因为它是经典之作,所以流传千古,叫作古典,并不是因为它时代很古,时代很古只有古董,而不是古典。所以不会选音乐的人就选古典音乐,父母亲帮这个胎儿听音乐。 假如你来不及,零岁到三岁人的听觉神经发展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所以三岁之内要听尽世界有名的音乐,只要听一遍两遍终生不忘,深入到他心灵的深处。 所以幼儿所学的东西,都影响他一辈子,好像深入到骨髓一样,一辈子洗刷不掉,好的东西,就有好的背景,你如果让他去学这些靡靡之音暴力之气,到十八岁就发作给你看。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让他充满爱心,要让我们的国民悲天悯人,温柔敦厚,教育的时期就在三岁之内。 你不要花钱,不要花时间,不要花精神,你不要把孩子,硬跟小孩说,你乖乖给我坐在这里听贝多芬,不需要,他在跑在跳在哭在闹在吃饭在睡觉,统统可以听。 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现在你当然看不到,种子我们怎么能看得到它的成效呢?但是你不播下这个好种子,他就播下坏种子。 “三岁定一生” 中国人的老话,西方人现在也这样讲。 那一个丹尼尔高曼,写作EQ的人,他为什么要写EQ这本书?因为他看到美国青少年的这个人欲横流是不可挽回,所以他就考虑怎么来教育,让一个青少年有这种优雅的性情,他终于用脑神经的发展发现要在三岁之内教育。 音乐是最简单的。我们中国的老话,中国的老书《孝经》就说“移风易俗莫良于乐”,如果我们国家要让我们将来的社会有礼貌、有秩序、有教养、有爱心,三岁就要教完他。 放古典音乐不要花你时间,任何时刻都可以,这个古典音乐可以小小声,不要妨碍大人的工作,因为大人听这些音乐,他听不习惯,因为大人已经没救了。 但是一个婴儿,他的耳朵是非常灵敏的,而且世界上有多少种声音,他的心灵他的脑神经就产生多少种应对的方法,所以越丰富的声音刺激他的头脑的发展,这叫作耳聪,耳朵是聪的,如果你孩子超过三岁,我们头脑神经还有百分之二十的机会,所以幼儿园三岁到六岁是一个阶段,幼儿园的老师一定要天天在校园里面放优美的音乐,不要每次都放“哥哥爸爸真伟大,妈妈姐姐多欢喜”,放了三年就完了,他的心灵就受到永远的污染,所以六岁之内很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超过了六岁,六岁到十三岁剩下百分之十的机会,小学阶段务必务必,你下课时间就可以放好的音乐,放古筝、古琴,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放流行歌呢? 我们建议在这七年之内,我们让所有的北京城的计程车上面的音乐都放古典音乐,将来外国人来大陆就有不同的观感。 孩子十三岁之内很重要。 你的孩子如果超过十三岁的呢?我看就算了。 依照人类心理学的发展,依照人类脑神经的发展,十三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 我们那种深度的学习的这样子的习惯就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样子的强大的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 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这样伟大的心灵的呼唤,你还跟它起共鸣,但是这种人是很少的。 我们为什么不在任何一个人统统是天才的时候,给他天才的教育,你为什么要把我们孩子放在垃圾堆里面?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另外,美术教育也是这样,让一个孩子三岁之内看尽世界名画,世界有名的风景,世界有名的建筑,只要图片就可以了,只要一幅名画看过三次终生不忘,这叫作眼睛明亮,耳聪加上目明就叫作聪明。 这个孩子一辈子的学习就比别人轻松愉快,不费吹灰之力。 我们人才的基础就奠定了,三岁。这不关我们老师的事,但是老师要去宣导,这是关乎家庭教育,我们的家庭几乎没有教育啊!我们的家庭就认为,小孩子懂什么! 小孩当然不懂,但是人生只有懂才行吗?你现在不学将来一辈子不懂啊,现在学了每一年都有他的懂乃至于懂一辈子啊,千万不要再迷失了,不要再问他懂不懂。 数学要懂不懂,音乐不要懂不懂,美术不要懂不懂。 那你说,我如果一边教他音乐,一边告诉他音乐的知识不是很好嘛,我告诉诸位,他有鉴赏音乐的能力,他听过几百首世界的名曲了,他要知道音乐的这些理论,等到他十八岁,二个礼拜统统学完,你怕什么?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是很难的事。 你怕什么?为什么现在就要告诉他这个人叫作贝多芬,这个人是十八世纪的人,他的写作的技巧是什么,它分几个乐章,第一个乐章代表什么,第二个乐章代表什么,这不是音乐,是音乐的扼杀! 我也不是来讲艺术教育,我要说的是更重要的一种教育。 因为人类的文化成就,人类的智慧都靠语文传下来,所以以下要讲语文的教育,而且语文的学习是比其他的学习还要更加的困难更加的深刻的。 但是语文的学习老天爷老早就安排好了,语文是几乎不要教就会的,谁那么认真教语文谁就是笨老师,谁就在害人。 我们把语文拆开来分语跟文两面。语就是说话,文就是读文章写文章。 北京的孩子都学会一口北京腔,台湾孩子都学会一口标准的台湾普通话。北京的人学不到的,要不相信你去看看,我们台湾有标准的台湾北京话,你知道吗?这是何等的耳朵的力量、何等的听力,你知道吗?这是何等的学习力量,你知道吗?是你父母亲教的吗?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你根本不要教,只要这个地方有这样的语言,三个月学完,乃至于有两种、三种、四种、五种语言,三岁之内全部学完。 你要知道,一种语言是多么的复杂,电脑学不会的,电脑学起来还是没有像我们这么灵活呀,我们讲话是不要思考的。 一种语言就这么复杂,发音复杂,词语复杂,文法复杂,两种语言两倍复杂,有两倍复杂的学习就造成了两倍的聪明程度,所以让你的孩子多学几种语言,是造就他一辈子反应非常的灵活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是不费吹灰之力,根本不要教。 但是你要懂!不懂就浪费他的天才了。 学英语太简单了,还要教吗?还要教得那么辛苦吗? 你去看美国婴儿好了,他三岁就学完了。说个半开玩笑的话,我在台湾劝导那些来听演讲的人,因为他们都有孩子,我就跟他们说,假如你有孩子的时候你要注意了,父亲讲家乡话,母亲讲北京普通话,再请他的阿姨来讲英语,请他的爷爷来讲日语,请一个德国的司机,再请一个西班牙女佣。三岁之后这个孩子会讲五种语言,但是他不会跟你讲英语,因为他知道你不懂英语,他只跟他的小阿姨讲英语。 语言是不要教的,但是假如我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我们就白白浪费掉了。 等到错过时机,你就要用九牛二虎之力,焦头烂额,还是学不好,假如用九牛二虎之力可以学好,我也甘愿,但是时机一去不复返,叫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呢?没有百年身,连百年身都没有了,下辈子再说!错过时机永不再来。 各位,你是老师,你是家长,要好好注意这件事情! 不是你认真教学就好了,你要教得时机恰当。 要教得时机恰当非常简单,要懂得人性。要懂人性很简单,每一个人都懂。 今天我来这里没有讲一句新的道理,是你自己老早就懂的事,你自己就知道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不做?而且当一个老师,你还用相反的方式来做。 可怜可怜我们的孩子! 我们被牺牲了,不要再牺牲我们下一代! 要痛哭流涕的啊! 现在我所说的不是圣语,你不要教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学校里面教语文的时候,如果所教的是白话文,就等于浪费你的老师的青春,浪费儿童的生命。 为什么?白话文是不要教的。为什么不用教?只要认得字,就会读白话文,只要认得字,就会写白话文,因为按照胡适之先生的说法,白话文叫作我手写我口,我口就是讲话,我的手会写字,我就会写白话文,白话文是不需要学的。 不过我们语文教员,还是有工作做,学什么呢?学作文,什么叫作文?记载我们语言的工具,而这种记载,从古以来,他为了要记载我们的语言,要记载语言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我们讲话比较不慎重,随便说说,随便算了。 但是我既然有思想,我要记载下来,要传诸久远,我就要慎重,怎么样慎重呢? 第一点;我们的思想都要精确,不是随便说说,要精确化,要考量、要整理、整理才能精确; 第二点;你不要太哆嗦,要很简明来表达;第三点;你既然要让很多人来看,你要非常的优美地表达。所以,这种表达是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语言经过整理后精确化、简捷化、优美化,而才把它记载下来。这样的语言不是普通语言,这样的语言叫作文章的语言,写文章的时候特别用的语言,是人造的语言,是升华的语言、是高度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它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这种文章的语言简称文言,所以人类之伟大,一个文化可以传下去,我们可以欣赏到非常优美的文学,就是靠文言文。 自然环境可以学语言,自然环境不能学文言,学文言是使我们人类这个学习的角度更加的开放,使我们人类能够进入到历史当中。如果只学会讲话,他就进不到历史,进不到文化里面去。 因此,要传承所谓的人类智慧,你要能够继承所谓的传统,你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你必定要学会读你自己民族的文言文,包括西洋人也是这样,不能读文言文,就代表他们不能了解自己的祖先。不能了解自己的祖先,只好当作一个从零未开发的原始民族来看。他们如果接受到外在的文化,他只有全盘的吸收,所以台湾就变成叫作全盘西化。 可怜的台湾人!希望我们大陆赶快去拯救,水深火热。(掌声)但是,你能拯救吗?(众笑)我看兄弟之邦,差不多。我来这里,大家说我是台湾来的。其实我所读的书,孔子山东人、孟子山东人、老子河南人。我到四川去,游杜甫的草堂,无限的这个思古之悠情就产生了。所以这里没有任何的瓜葛,只有一种东西就是人性,就是你跟我的诚恳。 我们要注意了,我们怎么把这个已经断了的这个断层,我们怎么把它接起来?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努力,但是,我们已经来不及了。虽然来不及,大家也不要太伤心,因为中国有一句老话,说“死马当活马医”,我们自己也可以稍微努力。但是你不要太努力,因为你的努力不会有大成就了,补救补救可以,不要想要成为大人才了。 我们的大人才在我们的下一代那边,不要浪费了他,因为这种高度的文化教养,必定要在十三岁之前完全的完成。 怎么做?你首先这个工具上要养成他能够读经史子集的能力,就是要文言文的教育。 你说它里面有糟粕,中国的传统有糟粕。有糟粕是一回事,如果你说有糟粕,也要一个有功力的人才知道哪里有糟粕,不可以随便乱讲。 所以你要发扬它,你要有能力;你要批判它,你也要有能力;你要咒骂他,你也要有能力。 所以,首先我们培养这种能力,然后我们从阅读当中,我们渐渐的融入其中,也可以说古人的智慧渐渐开发我们的智慧。 尤其是我们现在所推广的这种教育,他所读的内容都是永垂不朽的智慧之作,叫作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让他耳濡目染之后,他不会变成一个三家村的小里小气的一个顽固分子。这些经典著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 你要涵养你的性情,你要增长你的智慧,你要提升你的眼界,你要增进你的道德勇气,都必须靠这些永恒的著作来启发你。 我们不是跟着孔子走,乃是我们读孔子的书来启发我自己内在的心灵。 如果孔子讲的话不是我内在心灵要的东西,我可以不要孔子。 我们是凭这样的精神来读书的。 但是孔子讲的话如果是千秋不朽呢?他还是新的,所以未曾老去;他还是有活力的,未曾死去。只要有人类,你就必须这样做! 不是孔子教我们这样做,而是你自己本身就希望这么做。只是这些书再来唤醒你。 所以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不是来压迫你,不是来宰制你,不是来奴役你,千万千万要认识这一点,要不然我们就不能读那些书了。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巧言令色的人,他的心灵一定是不干净的,一定是不诚恳的,这种人你一定要小心啦! 当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在二千五百年前他是在山东讲的。 但是二千五百年之后,我们在北京的人就可以巧言令色吗?你巧言令色就是有仁德的吗?你就可以去交巧言令色的朋友吗?不是的,我们还是鲜矣仁。 如果一个美国人,他巧言令色就好吗?不是的,他巧言令色照常鲜矣仁。 这叫做“经典”。这种话为什么我们不去读? 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假如你真的是在一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这种环境之中,一个人如果不会感时花溅泪,不会恨别鸟惊心,这种人没良心。所以杜甫不是他自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乃是普遍的人性都是如此,这样子叫作“千古之作”,这样子叫作“永垂不朽”。没有任何的政治势力,没有任何的经济势力,可以使那些东西永垂不朽。只有人性,人性不在杜甫那里,不在孔子那里,在我们自己这里,这叫作“经典”;而“经典”不只是有了这样的性情的涵养,不只是对我们人性的光辉的启发,它又是最好的文学著作。 所有文学家只不过学到经典的一个面向,他就足以成家了,唐宋八大家是不需要读的,因为他们是中等层次。他们从哪里学来这些文学技巧?经典之作。 所以你要有好的文学的素养,你直接读经典可以节省你很多时间。 有人曾经说读经这样一种教育,就是教育的经济学。因为它太经济了,只要学一点点,它就有很大的收获。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个老师,希望你记住一句话: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一定要教他有用的东西,而且这个有用一定是高度有用,而这个高度有用是一辈子有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只要教五分钟就影响他一辈子,你只要教几句话就让他一辈子受用。假如不是这种教材你不要教。因为什么?因为学的刚才说的那种教材,自己就会了,你教他做什么? 台湾的语文教育失败了,严重地失败了!我们费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学国语国文,但是语文程度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专门在浪费孩子。我们举几个例子。我们的小学,他认为小学生懂什么,小学生懂什么呢?小学生只懂得他身边的生活,于是我们要生活寓教育,教育寓生活,所以我们要教他身边的语言。所以他懂得什么呢?小猫小狗,所以我们教材里“小猫叫小狗跳,老师早小朋友早,我的书包里,有书又有笔;天这么黑,风这么大,爸爸不回去。” 小华、小明、小英的故事讲了六年,这三个人在六年之内阴魂不散。学了这三个人的故事之后,一个人到了十三岁升上初中了,他的心灵里面除了认识两千多个中国字以外,他的心灵当中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一无所有”,完全浪费! 现在我举一个另外的例子,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唐德刚先生,他反省胡适之,他的所谓白话文运动。 胡适之先生是鼎鼎有名的名人,他自己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在他晚年的时候,用英文讲自己的一生的经历,叫作自传,不是口述自传。 因为是英文,但是这个很有历史价值。所以,他就叫他的学生唐德刚,现在在美国纽约大学当教授,唐德刚,他把它翻译成中文。在翻译的时候,唐德刚一面翻译一面就下注解,就对胡适之先生的功业,有一些评论。 在讨论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民国九年“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唐德刚先生这样说,我来念给大家听,书上说:“这一场的白话文运动,尤其是以白话文作为中小学教育工具这一点,其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究竟孰轻孰重,最好还是让在这个运动影响最重的时期,受中小学教育的过来人来现身说法。因为民国九年的时候胡适之建议国民政府,把我们小学的国文教育完全改成国语就是完全改成白话文,小孩子只学白话文就好了,不要再学那些极其拗牙的古文了,这叫白话文运动。” 唐德刚先生就是那时候正好是小学生要入学的人,于是他亲身经历到了这种变化。他说,要由我来说才能够知道这种教育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对国家有利的,还是在残害国家的。 “笔者本人就是胡先生所称许的,当年新学制所受教育的小学生之一。不幸,我是个乡下孩子,距离我家最近的国民小学叫作‘公立小学’,‘公立小学’一概都照政府的办法教白话文,这个小学也在十里之外。我们上不了公立小学,只好在家里祖父开一个私塾来教我们几个亲戚的孩子。我祖父是革命党,他的头脑是很新的,所以他有许多的改良,不是按照一般的私塾教育。但是,在国文这一课他却规定我们要背诵古文,作文也要用文言文,不许用白话文。我在这个私塾之内读了七八年之久,我的国文就‘从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诵到‘若稽古帝尧’。” “若稽古帝尧”是尚书,尚书号称极其拗牙,所以把尚书都背完了,大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背完了。 “所以最后连《左传选萃》和《史记精华录》也能整本的背。 在我们这些同学当中,除了二三个实在念不下去之外,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以为是辛苦,最后在家长的鼓励之下,竟然也主动去读《资治通鉴》和《昭明文选》这些大部头书。那时候才几岁?十一岁。 在我们十二岁那年春天,家长送我们上初中,必须有一张小学文凭,所以就把我们插班到公立小学去。我还很清楚记得,我们在公立小学所上的第一堂国语课,就是有关早晨那个公鸡的白话诗,他的诗是这样子的: 喔喔喔,白月照黑屋; 喔喔喔,只听富人笑,哪闻穷人哭; 喔喔喔,喔喔喔。 那时,表兄和我三个人都已经会背诵全篇‘项羽本纪’”就是《史记》的一篇文章“项羽本纪”,项羽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去数一数总共九千二百个字,他们全都会背。“但是上国语课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和其他六年级同学一起大喔而特喔。在我们楼下就是小学一年级,他们国语课我记得几句:‘叮当叮,上午八点钟,我们上学去。叮当叮,下午三点钟,我们放学回’。那时小学生们念国语还有朗读的习惯,所以早上早自习,晚上晚自习,只听得全校的孩子一边喔喔喔一边叮当叮,好不热闹。” 各位,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同样上学,同样教书,他同样做功课,你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胡适之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警惕。胡适之四岁就开始读古诗,六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九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说了。所以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嘛,能够看古典小说,这个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的作文,基础就奠定了,九岁!十一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因为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以前读书是背,现在是自己读,已经有能力自己读了。老师教给他第一本书叫作《资治通鉴》,十一岁就读完了。到十三岁就把《左传》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 任何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十三岁之前把所应该读的书全部读完。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要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就没有了,大人才就跟这个人分家了。 胡适之接受这种教育,他也没有变成书呆子,以后他的记忆也很好,学英语学得很快,所以十九岁考公费留学,二十岁出国去,到了二十七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先秦名家研究“。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了,名家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易就写出来了,因为十三岁前就读完了,而且他写出来以后美国教授看不懂,所以糊里糊涂地让他通过毕业了。二十八岁回来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十三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作《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三十岁全国闻名,凭什么?十三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他的书不用说了。 在他成名之后,建议我们的教育部,不要再让儿童读古文! 从此以后中国人没有胡适之。出不来了,出不来了!可怜的中国! 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你不是要写白话文,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读古书长大的。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 什么叫白话文?不好好思考这点,万世不得超生! 他为什么能,我们不能?我的孩子比他笨,全国的孩子比他笨吗?!思想的问题,教育思想的问题! 一个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一个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吸收的能力。是海绵式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放在肚子里面。 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没有用吗?你看看胡适之就好啦!长大就有用,一个人是会长大的,学的这些不懂的东西,他有七十年去懂,你怕什么! 但是现在不学,一辈子就来不及了! 什么叫作“生涯规划”,这叫作读书教育的“生涯规划”! 你要知道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懂,但是一辈子有用,而现在不懂的学习是不是很痛苦?我们来检讨这件事情。假如学得很痛苦,不要学了,我们的孩子太痛苦了。假如不是呢?你怎么说呢?所以,以下介绍这样子的教育。 我们不要再讲理论了。我们就很实在的,你应当怎么做,这样教育在台湾称为“读经教育”,就很简单,就是去读经典著作,其中教材是“经典”,教法是“读”。在我们大陆,一般人对“经”这个字有忌讳。其实你不要忌讳,我说就是:经常之道嘛!永垂不朽的著作嘛!你任何时代都可以有嘛!现在也可以有呀,但是现在如果没有这种经典人物出现,就没有啊! 所以不是古代才叫“经典”,不是这样讲的,我们完全是开放的心胸。只要你是够格,你是够高、够深、够远,你可以感动千秋万世,你就是经,就这样。 所以不拘经,还是史,还是子,还是集。杜甫的我们当作经来读,李白我们把他当作经来读。但是,《红楼梦》,就不大够,对不对。但是它在小说是经典之作,不过它比起杜甫、李白还差一点。我们就这样来选,这样来选经典著作,所以要选择教材是很简单的。 我介绍大家选择的方法,我们没有固定的,一定要规定什么教材。 我们又不是教育部,所以不规定,但是你自己可以选一选。 与其教语文课本,不如教三字经。三字经读会了,语文课本就会了。教语文课本是没有用的,语文课本它是幼儿园他就学会了。 所以,各位老师!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如果有以下的情况,你要小心。什么情况?就是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发下语文课本,他当天就看完,而且看完三遍,他能够跟他的母亲讲语文课本里面的故事。我告诉各位,你这本课本就不要教了。怎么办?明天再发一本新的语文课本,要不然你在浪费孩子。 我们下课的时候,听小孩子在他的朋友之间讲话,他所讲的话这么流利,所用的词语这么丰富,如果它比我们的语文课本还要更高深,我们语文课本是在浪费他,他如果在家里看电视,他看自己的课外读物,如果那些的知识更加丰富词语更加的优美,我们还在教语文课本,我告诉各位你在浪费我们的孩子,你是有罪过的。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学了高度的表达,低度的表达自己就会,不要学。 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所以教三字经。当然还有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所谓的童蒙书啦。 但是要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不如读唐诗,唐诗读好了,那些都不要学就会了,而且可以提升他的语文程度。但是与其教唐诗,不如教古文,古文会了,唐诗自己就会,所以学唐诗浪费时间。你若要学古文不如学诸子百家。因为古文作家都是学诸子百家来的,学古文作家是浪费时间,古文作家你跟他平起平坐就好了,你拿来欣赏一下就好了,不要那么努力去学了,因为他不值得你努力。你要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学会了,诸子百家没有不会的。 四书五经里边以四书为标准,四书又以《论语》为开头,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这一本书不读,枉废你是中国人! 第二本书是《老子》;第三本书随便选,经、史、子、集随便选。 我们在台湾,我介绍第一本书读《论语》,第二本读《老子》,第三本书读《唐诗》。 《唐诗》不是非常重要,但是给他好玩,所以附带读《唐诗》,千万不要那么认真教《唐诗》,那太小儿科了。 好,教材就这么选。 你说那怎么办,我怎么教? 假如今天我只讲到这里,吊味口,那简直是空中楼阁。我又不是专科出身,我又不是读中文系,我自己以前也没有很深的素养,我怎么可以教呢? 所以现在,各位,今天我们来这里最主要的是学到教学法。 这个教学法呢,只要两分钟就可以学完,而且保证每个人都会。 所以,等一下我们这个演讲结束以后我们这个大门关起来,我们要测验,谁不会教就不准谁回家。我们要保证每个人都会教,要不然我们何必来这里坐两个小时呢。但是大家不要担心,只要你听两分钟,我保证你会,不会算我的,不会算我不会教。所谓名师出高徒! 为什么这样子困难的书,这样子高明的书,而教法会那么简单呢?我刚才不是讲过了吗?凡事合乎人性,凡事顺乎自然,天地之间本来就是很简单的。 所以我们教学法,就是顺应着儿童的心理,然后依照教育的本质,应该这样教,所以我们这样教。并不是说,因为我们的老师都很差,所以我们这样做。不是,是本来就要这样教,你的程度很好,也要这样教,何况你程度不好,所以这种教育本来就如此,本来如此。 好,我现在讲我们怎么样去教学生呢?我们只要会讲一句话,就可以当读经的老师了,就可以指导他文化的进度,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家长。你可以把这句话教给你的同事,教给你们的家长们。同样,讲这句话就可以教读经,而且教一辈子都这样教,效果深远,儿童一辈子都会记得你,都会感激你。 这句话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很简单。 请各位注意,就是:“小朋友,跟我念”,我称为读经教学六字真言。 大家可能都觉得听这个老师演讲很“愉快”,这种“愉快”有一种嘲笑的味道。“哼!这样子还让你讲,哼,我们老早就这样子教了”。但是我现在要分析一下,我们大部分的人,对这六个字并不了解。首先,你为什么说“小朋友”这三个字?很简单,不要说“小朋友”,可以说声“喂”,也可以,引起注意。引起注意才能学习。而一个老师、一个家长是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而且愈注意的学生,注意力越集中的学生,他学得就愈好。所以我们要时常引起他注意,所以常叫“小朋友”,“小朋友”这样叫他,一个善于教导的老师一定时常呼唤,叫作“耳提面命”,所以要常这样叫“小朋友”,隔一段时间他们已经不注意了。再叫“小朋友”,一定要掌握尺度。 一个新的老师去到一个新的班级,他不知道哪一个人可以当班长。我告诉你,很简单,站上讲台忽然喊一声“小朋友”,那个抬头最快的、眼睛最亮的孩子可以当班长。老师讲了“小朋友”,还在那里东摸西摸,还在流口水的那种不要当班长。因为他一定学不好,所以“小朋友”只是提醒他,而一个小朋友是善于集中精神的,虽然他集中精神的时间不能维持很久,但是他善于被引导。我们大人就不一定了,像我在这里讲的口味横飞,我说:“各位老师”,大家还是这样(做昏睡状)。为什么呢?没救了。你不再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了。儿童不是这样,所以你一叫“小朋友”,他就转过头来,一定的,这叫“合乎人情”。第二句话“跟我念”,更是正中下怀。因为儿童就是这样学习的,就是跟着学的。儿童的天性很像猴子。每一种动物一生下来都要跟他的父母亲、他的长辈学习。越低等的动物它跟的时间越短,它的幼儿期越短;越高等的动物,因为它要学到非常丰富的生活的内容,所以它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都是幼儿期,都是跟着父母的。人类的幼儿期最长,基本上是十三年,而人类不只是跟父母学习,人类还安排了很多的办法,让他跟老师学习,所以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老天爷就给你十三年的幼儿期。如果老天只给你三年的幼儿期,一个三岁的孩子就说:我翅膀长硬了,我要飞走了,我告诉你人类就灭亡了。千万不要随便引发儿童的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小时了了,是大未必佳。我们要让一个儿童十三岁之前,完全在我们的老师家长优良的带领之下,但你一定要优良,你不要带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你如果带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你不会教,他老早离开,老早翅膀长硬最好,但是现在我们有好的东西要给他,他必须用十三年的时间来学到这些五千年的文化,乃至于西方重要的文化都在十三岁之前,要灌注在他的肚子里边,肚子里面要满腹的经论。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培养人才。而要做这个事情是这么简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他一定跟你念,如果一个小朋友居然不跟你念了,我告诉你,你这个老师已经失败了,这个小朋友已经不再长进了。我们叫他跟我们念,并不是叫作控制他,并不是叫作不民主,不是的。民主,或者说我们要让他活泼,让他自由,不在这里说。如果你带你的孩子上街要买冰淇淋,你一定要问他你要吃什么口味。因为他自己有自己的口味,这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现在你要教育他,你不该问他你要不要读经。你是与虎谋皮呀!而且你等于放弃你老师的责任了。他哪里知道他要不要读经?这是他不能知道的,是你要负责的。家长跟老师要负起他一辈子的责任。这叫作真的民主,这叫作真的多元化。观念不一样,场合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观点来面对,心灵不可以太狭隘。 好了。教他读经就是“小朋友,跟我念”,现在很多老师都说,我们天天都在“小朋友,跟我念”啊,所以这句话有没有学问呢?“小朋友,跟我念”这六个字没有学问,但是说了这句话以后你念什么给他听就有学问了。 现在我们的老师尤其台湾的老师,怎么说呢?他也是上讲台小朋友跟我念:“小老鼠上灯台”,小朋友念什么?当然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六年,四个字可以形容,你们都知道,一无所有。他跟你念这个做什么?他在三岁的时候老早就念完了。他跟你念这个做什么?我们要提升一个人的心灵的程度啊,我们要加深他心灵的分量啊!你还要教他学小老鼠做什么?这是他在日常生活中他跟小朋友在一起就学完的事情。为什么要放在课堂上来教,小华、小明、小英的故事?他自己看课外书就已经看得比我们多了,为什么要到学校里面教?你不是在浪费吗?我们只教高度的,那些低度的自己就会。 所以从今以后不要再浪费孩子。 “小朋友,跟我念”,念什么呢?你说,小朋友跟我念,你就开始念“学而时习之”,他一定跟你念“学而时习之”,他不会跟你念成“少小离家老大回”,不可能。所以,请各位老师今天回去就开始实验。假如你实验失败,不要听我的话。假如你实验成功,你要好好的反省了。而且要告诉其他人我们不要再浪费孩子了。 你今天回去找到一个小孩子就说,小朋友跟我念“道可道非常道”,他忽然念成“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孩子不能教,没有前途。 但是你要说小朋友跟我念“道可道非常道”,不管这是什么只要他是你教的,保证跟你念“道可道非常道”。他不会来问你,“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只要他这样念,他就天天学。 好!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起见,现在我们来实习,教学要实习。实习了,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往前走。 现在每一个人来实习,太耽误时间。我做老师,大家做小朋友,你不要跟我做对。你要当小朋友,学小朋友这样做。 小朋友,跟我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众念)。 念得没有精神,怎么会,再来一次。 对小朋友说他,再来一次,他也无所谓。你说他没有精神,他也无所谓,我们大人心里面就有反应了。你怎么说我没有精神,我跟你念一下就不错了,告诉你就给你面子了。这个大人当然很难教,所以我不喜欢教大人。没救了! 小朋友不会这个样子的,保证不会这样。 好!重新来。我们再一次。小朋友跟我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众念)好,念得很好,老师很高兴,再来一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众念)好,大家看着书。一年级以上都可以看书,大家看着书一起念,念错了也没关系。“子曰:诗三百”,预备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男生念一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女生念一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女生念得比较好,男生比较差,我们男生再来一遍。“预备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好,男生念得很有进步,大家应该鼓掌(鼓掌)。好,大家再一起念一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第一排念一遍……;第二排念一遍……;第三排念一遍……;第五排念一遍……;第六排念一遍……;大家在一起念一遍……;张三念一遍……;李四念一遍……;站起来念一遍……;坐下来念一遍……。 会背的举手。 只要一分钟到二分钟,他就会背了。 经过两三天的复习,终身不忘,成为一辈子文学以及文化教养的基础。 我们全国的国民只要大家思无邪,天下太平!鼓掌啊(众鼓掌)! 你烦恼什么呢?这种书读一章不够,二章、三章、五章、十章、二十章、一百章乃至于五百章一千章,你还要教我们的国语吗?你还要教白话文吗?尤其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乃至于二三岁的小孩子,你要教他认字,用这种方法最快。那些小孩子什么字也不认识,拼音也不认识。但是最好他有书,他书拿颠倒了没关系。因为我们人类认字,不是认那个意义。不是用意义来认字,乃是用图案来认字。汉字具备有非常的明显的图案的性格。这一种的图案的认识,可以增进他脑力的发展。这是日本人说的。日本人,日本有个教授用汉字来训练儿童的聪明,因为汉字就是每一个方块,每一个方块不同的变化。你看这有多少的变化。所以让小朋友常看这类图案他就会认字,会背书以后更会认字,你想像一个孩子如果让我们教他《论语》,教他一个礼拜他至少认两个字:“子曰”,至少认这两个字。后来一个字一个字会认,所以,不需要教认字,只要教他背书。而一个儿童的记忆力是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时候,黄金时代。从出生开始就成长他的记忆力,这个时候如果训练他的记忆力,可以成长五倍到十倍以上,乃至于有的人能够过目不忘。现在我所看到的读经孩子,具备有过目不忘,读二遍三遍就把一篇文章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凭什么?凭有训练。十三岁之后就不能训练了。所以我们利用他强大的记忆力,他还不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自然地教他,只是记忆不必了解。怎么记忆?就是反复练习。反复几遍呢?要看孩子的资质,但是我建议反复一百遍。聪明的孩子反复到十遍,他就会背了,反复到一百遍,终生不忘;一般的孩子五十遍会背,反复到一百遍,终生不忘;资质比较差的孩子,反复到一百遍,他会背,但是他还是会忘记,没有关系,乃至于他一个字都不记得,没有关系,他至少比一般的人程度还要高。所以我们的最好的要求是他会背诵,但是要求背诵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我们有个别差异,有些孩子很快就背完,有些孩子背得比较慢,所以我们就不要求背诵,只要求他反复的读,最好读一百遍。假如能够读到五十遍也不错。 你这样教了以后,他的注意力渐渐地能够集中,他的记忆力渐渐地能够提升,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升,他的语文程度渐渐地增长,语文程度一增长,理解力就跟着增长。所以刚才说我们有另外一种让数学、科学学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就是增长他的内在的学习能力,要增长内在学习能力,必须按照人类自然发展,人类首先发展的是语文,然后才发展思考,所以不要在这么小的时候,训练他的思考,是没有用的,违背天理。现在你训练他的语文,正是他的时期,大好时期。语文的训练,刚才说过,记忆力提升对他一辈子的学习都有莫大的好处。考上北大北师大的人不只是他理解力好,记忆力他是高人一等,要不然考不上这种大学。记忆力什么时候培养?十三岁之前,用什么培养,用语文来培养,不是叫他背数学公式,叫他背这些经典著作。语文能力好了,理解力好了,阅读能力也好了,他就喜欢读书,所以到时候老师只供给他课外读物看就好了。我们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是不够的,我们除这本语文课本之外,我们要让他一个学期最少能够看三百本到五百本的课外读物,所以如果开始教读经的老师,你会渐渐发现孩子的程度,比你越来越好,你是不够资格指导他的。我们不可以以为我们在指导孩子,我们不可以让孩子都在我们脚下。我讲给你听,我们不可以只准备一桶水然后舀一杯给他,我们不可以这样。我们自己只有一桶水,我们要指点给孩子一条河!老师是不够资格的,老师的作用在哪里?那么老师是不是没作用?不是,老师的作用最大,在指点他的迷津,指出一条他的方向,所以叫作仙人指路。一个人迷路了,遇到一个,遇到一个人问路,这个人是神仙,他当然知道路在哪里,他用手一指,他就救了你的一命,不费吹灰之力。 时间有限,听说到十一点要结束,对不对?还有几分钟,我就讲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印证一下,这个各位回去做也能如此。 首先我讲的是我家里的孩子,因为这个大家比较亲切,因为刚刚看过电视了,而我不是来这里宣扬,这里也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就是因为是亲身的体验,所以比较深刻。我有四个孩子,在大陆是犯法的,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不聪明。我大女儿比较聪明。我开始教这些功课的时候又太慢了,千万不要太慢,越早越好,所以五六年级才教她,她就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太聪明了,“我们学校又不教,我们老师又不考试,我们同学又不读,我干吗要读?”啊!没办法,所以她只学了一点点,但是学这一点点到了初中高中啊,就不得了了,她的作文不必指导,下笔千言,就只学那么几句哦。 我的第二个孩子是男孩,是比较笨,所谓比较笨,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学校里都可以表现,一二三年级都是二三十名,都是后边的,老师以为他有自闭症,或老师以为他怎么样,反正到了六岁还不大会讲话,到了七八岁还流口水这种人,我第二个孩子。第二个是男孩子,我唯一的这个男孩啊,所望者终生呀!所仰望者终生,结果这个男孩是这样,但是我不紧张,因为我知道,我懂心理,所以我不紧张。到了他三年级的时候,他姐姐是五年级,差两岁。我教他姐姐的时候也教他,我怎么教他呢?我就拿一本书给他说:“孩子啊,你这么大了,你应该读读这本书了。”拿去给他翻,第一页读给我听。他就翻开了,第一页,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把第一章五十几个字都读了,都没有读错,我翻第二页,第二页就读了:“第二章,天下皆知……”又是六十个几个字,总共一百十几个字,统统没有读错,一个三年级,成绩这么差,而且是小子,一个小子就在读《老子》这本书,是小子读《老子》,而居然没有读错,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有注音,所以他没有读错啦,所以太简单了嘛!老师何必那么浪费精神呢?就像我一样就好了,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你要知道,等一下你就知道我是一个最负责任的父亲,我就这样教他。好了,说:“你会读了嘛!现在你去读,你们三年级小朋友下午没有上课,他整个下午都可以,功课也做完了,我说你去读,把它多读几遍读不完别来找我”。他读了一个小时才来找我,还是不会,还是结结巴巴的,我说:“不行”,待会晚上还来背。所以,晚上我就要给他读,给他问,而他就很流利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都背完了。于是,我说了一句这辈子最重要的话,这句话你要知道,我说这句话,引为这辈子最重要的话,我说:“孩子呀!从今以后每天背两章。” 《老子》八十一章,多少天背完?四十天。刚才不是美国的学生在问我们留学生吗,你们的《老子》讲些什么吗?四十天就全部会背了。我们的孩子有多少四十天浪费掉了!四十天背完!我从来没有指导过一次,只有说了那一句话。另外呢?背完了就算了吗?不是。我知道人类会遗忘,咱们学教育的知道有遗忘率,越早复习越好,所以赶快复习,一天复习十章,十章大概五六百字,他以前都会背,现在把十章连起来背,轻松自在,所以每天都背十章,八天复习一次,总共四十八天。还要再复习,复习第二次,二十章连起来背,大概一千个字连起来背。你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在头脑里面存放一千个字,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他的整个生命力就开拓出来了,一辈子的聪明就奠定了,一千个字就好了。现在我们教小朋友们背书,只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没了。我告诉你,浪费生命啊! 一天到晚连起来背,四天背完总共五十二天。第三次复习,四十章连起来背两千五百字,连起来背,两天背完,五十四天。最后一天,从第一章背到八十一章,《老子》五千言一口气背完。从那一天开始,《老子》跟着他一辈子(鼓掌)。读完《老子》我马上后悔了,我弄错了,要先读《论语》。赶快开始读《论语》。《论语》不是八十一章,《论语》四百九十八章,号称《五百章》。三年级读《老子》,然后四年级读《论语》,然后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叫作脱胎换骨。他的聪明是父母亲生给他的,他的天生的秉赋啊,但是他这种是秉赋很差的孩子啊,只是读了不过半年,他就整个变了,连气质都变,里面变,气质变,他的头脑变。老师都非常惊讶说:“这个孩子怎么现在变聪明起来了”,五六年级名列前茅,初中全班第一名。初二老师叫他去跳级考高中,他到高中全校第一名。高中本来读两年要去考大学,我们教育部不准他考大学,所以第三年就浪费掉了,考上台大。考上台大以后读了三年大学,考研究所。台北两家最有名的研究所,政大,政治大学研究所,他考第一名,台湾大学研究所他又考第一名,考两个第一名。大家都说:“你的孩子是天才。”我说:“最笨的。”大家问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会读书,你从哪里学到读书的方法?没有,我是很笨的,我唯一知道我为什么会聪明起来的,就是三年级的时候我读过《老子》,会背《老子》,大家可能都会想,我也要去背《老子》。来不及了!这是第一个故事。下面的人说,我这个孩子将来成就比我高十倍,凭什么你知道吗?凭我那一句话:“孩子呀!从今以后你每天背两章”。他就可以高我十倍。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啦,我有什么力量啊?没有,我又没有给他讲《老子》,我若讲一句《老子》给他听天打雷劈。但是他不了解《老子》吗?从初中开始,这个智慧渐渐产生。高中的时候能够引用,到大学的时候,他就能够用《老子》的思想去比对世界上的哲学家。凭什么?三年级的时候,九岁的时候,五十五天的教育。有没有让他在家专门读《老子》?没有,课余时间,就这么简单。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这个没有是一辈子都没有,这才是我们最大的痛心所在! 所以,我为什么要讲得口沫横飞,为什么要讲得这么激昂慷慨,我们要救你的孩子啊,我们要救我们的国家啊(鼓掌)。 那我这个孩子是不是了不起呢?不是,我这个孩子都说:“现在读经的孩子啊,他比我强一百倍。”为什么?因为现在有人在推广读经嘛!以前没有人推广的时候只有我家在教嘛,现在我这样推广了五六年,现在全台湾有一百万的孩子,一百万的孩子一万人如果有一个认真就好了嘛!其实一万人,哪有是一万个人才有一个呢?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很认真的。 他们只要读二三年、四五年,就不得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加的捶胸顿足,回家好好反省,好好把握。 有一个人,在八年前我刚推广的时候就听我演讲。这个人是学西洋东西,学牙医,一辈子都只读西洋的东西。但他听了之后,他自己觉得,哦,小孩子要读我也要读,我要有一套大人读书的方法,大人也可以读经。凭什么大人可以读经?把你的心理年龄降低跟儿童一样,就是当你要读这些书的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你就这样念,这样念,千万不要想要了解,一想要了解,你心烦气燥,你就读不下去了,所以你就一遍一遍的读,再一遍一遍的读。 所以他从那时就开始读《论语》。后来他结婚了,他叫他太太也来听我演讲,他们两个夫妻每天早晨起来先做功课,读半个小时《论语》,你一句我一句,感情好得很。 然后他们这样读,他的太太,就是爱人哪,爱人同志,他的爱人同志怀孕了照常这样读,这个胎儿就在肚子里面听十个月的《论语》,出生以后相貌不凡!(众笑)而且非常好带,几乎不费父母的任何的烦恼,晚上从来不会哭,不是笨到不会哭,聪明到不需要哭。十个月的《论语》嘛,教育嘛! 出生以后父母亲照常读《论语》,这个婴儿就在旁边,我刚才讲过,醒着可以,睡着也没关系,反正在听《论语》,等到这个孩子一岁的时候,一周岁会讲话的时候,他就会背《论语》了。一岁半就认得很多字,二岁就开始读书,读自己的课外书,读那些幼儿园的书。 我都不知道这件事情,因为我反正这样讲,我这样讲过了以后,我什么时候跟你见面呢?你什么时候告诉我呢?所以那个人也是一样,我都不知道。 等到经过七年多,这个小孩子五岁半了,他又见到我了,他说:“我的小孩子现在,我很烦恼,因为他读书,太喜欢读书了,读太多了。”他现在读什么呢?读世界名著!五岁半。世界名著字太小,父亲不让他读,他就偷偷读书,所以这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很紧张,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把书藏在床下。“我在这里玩”,他爸爸说:“玩,好,你赶快玩,好,不要读书。” 各位,如果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我告诉你呀,天下太平了! 现在我们台湾的教育部长曾志朗先生,他在烦恼我们的国民不喜欢读书,烦恼我们的孩子不读书,烦恼我们的青少年只喜欢玩,他知道阅读习惯要从小学开始,所以他拼命地在提倡儿童的阅读教育。我就告诉人,看谁能够去传话,你不要再提倡了,你用我的方法,你连禁止都禁止不了。有很多老师教了读经以后,小朋友的语文能力一提升,接着他们看书,越看越喜欢看,理解能力越来越高,他的这个知识量超过老师,他还是喜欢看。下课的时候老师看到全班怎么都不动,老师非常生气,因为他们都在看书,下课都在看书,老师很生气,就说:“我数到三,不出去的我就处罚。”“一!二!三!”大家往外面跑,拿书去外面读。这一种孩子,老师不窝心吗?老师在烦恼什么?这种孩子还要教他数学吗?还要教他自然吗?还要教他社会吗?还要教他语文吗?老师根本不要教书了!那你老师做什么?老师只说孩子啊,往前走,孩子啊,你的前途比我好,孩子啊,你赶快读经,所以,老师只做一件事:读经。然后再做一件事,鼓励他多读课外书。老师不费吹灰之力,人才从此培养成功。不要再写生字,跟我写:一笔、一划、一钩,你给我造词,你给我造句,你给我作文。教造句跟作文是最笨的老师,造句不用教,作文不用教,只要他看一千本书,他就作文给你看。假如他没有看过一千本书,你作文是白费力气的。要把握教育的重点,不要再浪费老师的青春了。尤其是老师教读经,老师进步最多。以前你没有读过《论语》,乘机会读《论语》,以前你没有读过唐诗,乘机会背唐诗,所以老师进步最快。现在我们老师天天到晚,只教儿童的东西,老师大学毕业的时候本来很有学问,教了三年,跟他不懂差不多(众笑)。可怜的老师!你为什么不陪他长大。你教他读《论语》,他读《论语》,你也读了《论语》。他会背一本,你会背半本,因为你的记忆力比较差了。这种孩子一辈子感激老师,一辈子啊!他越长大,越感激老师,这个《论语》哪里读来的,我小学老师,某某老师教的。各位呀,这叫作千秋万世之业呀。你教他国语做什么,他自己读就好了。然后你教他看书,越看越多,一年看一千本书,这是正常的。六年之内看完六千本书。什么叫六千本书?中国没有书给他读了,这叫六千本书啊。 现在我们台湾有读经的孩子,让家长烦恼的是,不知道到哪里拿书给他读,因为没有书了,图书馆的书统统读完了,小学还没毕业呀,你知道吗?为什么不做这种教育?!你还讲给他听,我来分析给你听,这叫什么文法、段意、大意,你分析做什么?他都比你厉害了,你教他作文做什么?有学问就会作文,没有学问,教他什么看、听、感、想、做起、承、转,没有意义的,不要做没有意义的事了! 各位老师!英文也很重要,我们读英文怎么读,你知道吗?从第一天读英文开始,就读美国大学所读的书。他们幼儿园怎么读大学的书?现在台湾幼儿园的孩子读什么呢?莎士比亚。怎么读?我告诉各位,不要老师,只有六个字的教学法,只要你知道六个字,你就可以做最好的英文老师,每个人都可以哦。这六个字就是:“小朋友……”(下面接话“跟我念”)跟你念就完了! “小朋友,跟它念” 录音机(鼓掌)。 听一遍,鸭子听雷公,不懂。二遍不懂,三遍不懂,十遍有印象,二十遍跟着念,三十遍,五十遍很熟,一百遍会背。 让他这一课或者这一段,这五句好了,让他听两百遍,一辈子都忘不了,终身受用! 只要这种句子背上一千句,你就不用烦恼他一辈子的英文了。 然后,我们还有英文的经典著作。几千年来,用英文写的最好的、最有思想内容的著作,像林肯的演说,美国的独立宣言,刚才说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像这些东西,只要十篇二十篇放在肚子里面,我告诉各位,将来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是中国人。 我们既了解自己的祖先的文化,我们又可以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 你假如只是读那些非常简单的所谓儿童英语啊,你这一辈子就浪费掉了,你将来遇到外国人只会跟他谈天气啊,你跟他做生意的时候,只会想要钱哪。你就不会说出一句很伟大的话,你说,你就不会这样讲,你说,读经的孩子才会这样讲,讲什么,“你们耶稣说,你要跟我做生意”,他就会“对对对对”,他就会跟你做生意了嘛! 就是你要引用他们深度的有意义的,你要跟他们讲有道理的东西,你才能做大生意。 民族文化的融合,要有高度的心灵来融合。高度的心灵是开放的,是对所有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吸收的。 但是,一定要在十三岁之前打定基础,打基础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不重要的东西不要教,他自己会。 相信呢?就做。不相信,十年以后你再后悔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不为任何的,不为任何的目的,知识分子的良心! (鼓掌)。 阿波罗网友留言: 王教授当是解时下做父母者于倒悬之一人。 朱子曾言,读书为求道,至于学业乃身外之物。三千年来,只有圣贤之书长在,余者不见其踪,何敢不读也。 其实只是按三字经所言的老规距学下去,知行并举,即立有善果,并不计年龄大小。人若诚心一片,无谓早晚,俱有就道之途。共勉。 打印版 阿波罗新闻网2008-09-01讯,我从这里转引的,请大家自己看那里的图.
4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