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哈军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陈赓校长诞辰115周年、哈军工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品概念图展览
热度 2 anlitong 2018-2-27 02:33
首先是logo系列,灵感来自于校歌歌词。 【军工圣殿】为哈军工大楼上的东北虎的抽象; 【精英摇篮】上画一个出水的船舵,内有哈工程校徽; 【青檐碧瓦】为哈军工屋檐上的骑马将军造型; 【成长求知】为一个吹号的官兵和一朵浪花,脱胎自校歌歌词“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 【铸舰为剑】为剑和航空母舰的融合,寓意哈工程人丹心铸剑,固我海疆; 【三海一核】为三朵浪花与一团原子图,象征着哈工程的办学特色。 然后是学校校徽,由于没有找到哈军工的原版校徽,笔者设计了一个。内环为旧式军徽,外环有校名的中英文,下书1953。 最后是卡贴,分为十张,每张右上角为哈军工纪念馆logo。 第一张为笔者设计的校徽,下书红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立65周年纪念”; 第二张【授命哈军工】为哈军工纪念馆前雕塑群,右下角是哈军工大楼屋檐上的骑马将军造型; 第三张【空军工程系】为哈军工11#,右下角是11#前刘居英院长提的空军工程系遗址碑; 第四张【杏花长廊】为哈军工11#背面,右下角是一株杏花树; 第五张【炮兵工程系】为哈军工21#,右下角为21#前南京理工大学溯源石碑; 第六张【奥列霍夫广场】为哈工程21B,右下角为奥列霍夫雕像; 第七张【海军工程系】为哈军工31#,右下角为31#前陈赓校长雕像; 第八张【装甲兵工程系】为哈军工41#,右下角为41#前装甲兵工程学院溯源石碑; 第九张【工程兵工程系】为哈军工51#,右下角为51#前解放军理工大学溯源石碑; 第十张【军工操场】为哈军工体育馆,右下角为军工操场中“军工操场”铁牌。 陈赓校长诞辰115周年快乐! 哈军工65周年生日快乐! 哈尔滨工程大学安立桐
个人分类: 哈军工|73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古建筑屋顶为切入点看懂哈尔滨工程大学(HEU)建筑群
热度 1 anlitong 2017-11-5 16:22
我国古建筑常见的屋顶构造方式有五种,即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屋檐则有单层、双层和多层之分。屋顶样式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下来,出现的顺序据考证推断依次为庑殿顶、悬山顶和歇山顶,至于硬山顶,则在最后才出现。屋檐也是同样的道理,单层檐先出现,双层、多层出现时间则较晚。 本文将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群的例子,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屋顶和屋檐,并根据这些介绍,重新解读一下哈工程建筑群的各个建筑。 一、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 不厦两头造 ”,清朝称“ 悬山 ”、“ 挑山 ”,又名“ 出山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 切妻造 (きりづまづくり)。 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顶,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悬山顶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橱、神库、配殿等,而较重要的建筑一般不会采用此顶。 哈工程校园内没有典型的悬山顶建筑,但是主楼门前的牌楼上的屋檐可以看做是 卷棚悬山顶 的一种。 哈工程主楼门前牌楼上的卷棚悬山顶 再配一张哈工程建筑群内的文庙中比较标准的悬山顶。 哈尔滨文庙 金声门 为卷棚悬山顶 二、硬山顶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汉族传统建筑设计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中国汉族民间居住建筑中。 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属于双面坡的一种。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从外形看,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哈工程同样没有典型的硬山顶建筑,大学生美食广场(大美)入口处的屋檐和大学生美食城(小美)房顶上的装饰勉强可以算作是硬山顶的元素。 大学生美食广场(大美)入口处的硬山顶元素 大学生美食城(小美)房顶上的硬山顶元素 同样也是配一张哈尔滨文庙内比较标准的硬山顶。 哈尔滨文庙 耳房 硬山顶建筑 三、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 山花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哈工程校区内建筑物上的歇山顶极多并广泛分布,典型的有11#两侧、31#两侧、41#、51#正面、61#两侧、主楼及N楼S楼,哈尔滨文庙中也有分布,如崇圣祠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两侧均为单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31# 两侧为单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41# 整体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哈军工51# 与41#在正面一致 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目前哈工程暂未收回 哈尔滨工程大学61# 两侧为单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主楼 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哈尔滨文庙 崇圣祠 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四、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仿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哈工程校园内没有明显的庑殿顶建筑,但是11号楼后杏花长廊广义上来说是庑殿顶建筑(实际上可能只是攒尖顶的变形)。 哈尔滨工程大学杏花长廊 单檐庑殿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杏花长廊 单檐庑殿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杏花长廊 单檐庑殿顶 五、重檐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是单檐歇山顶的变种。 重檐,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哈工程内的建筑,重檐歇山顶是除单檐歇山顶之外最常见的屋顶样式,其中11#正面、21a、21b、31#正面、61#正反两面都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正面 重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21a 重檐歇山顶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21b 重檐歇山顶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31# 正面 重檐歇山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61# 反面一侧 重檐歇山顶(正面亦为重檐歇山顶) 六、重檐庑殿顶 重檐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中国古建筑中,如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哈工程校园内没有标准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带有其元素的建筑亦没有见到。 不过一旁哈尔滨文庙内的大成殿,则是标准的重檐庑殿顶建筑。 哈尔滨文庙 大成殿 重檐庑殿顶建筑 七、攒尖顶 除了以上四种共六样常见的屋顶样式之外,另有一种常见的屋顶样式——攒尖顶。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 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内凹,则为盔顶。 在宫殿、坛庙中有着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哈工程校园内也有一些攒尖顶建筑,如几座凉亭上的单檐攒尖顶和材化楼、十公寓一侧上方的重檐攒尖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东南角处的六角攒尖顶凉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31#西南侧四角攒尖顶凉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11#楼内花园中的四角攒尖顶凉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楼上的四角重檐攒尖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第十公寓上的重檐攒尖顶 八、盝顶 除以上各种屋顶样式,还有一种比较不常见的屋顶样式——盝顶。 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 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哈工程的盝顶建筑主要就是材化楼和十公寓,如果全都算上的话,位于青岛的船舶科技园大楼应该也是盝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楼 盝顶建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第十公寓 盝顶建筑 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效果图 可看出主要建筑全部都是盝顶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实景图 可看出其是盝顶建筑 九、十字脊顶 十字脊顶是古代中国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十字脊顶是由两个屋顶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成,可以是悬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民居采用十字脊顶,其山面多采用悬山顶。后来宋代的《金明池夺标图》就出现了歇山式的十字脊顶,即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故又称“四面歇山顶”。 十字脊顶建筑典型代表有北京角楼、阅江楼、光岳楼、金陵大学钟楼(今南京大学北大楼)、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楼等。 哈工程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真正的十字脊顶建筑,但是11#的“日”字型结构让其内部和背面有十字脊顶的元素在。 哈尔滨工程大学11#内可看见其十字脊顶的特征 十、三川脊 三川脊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多流行于闽南地区。在完整的屋顶上,将正脊中间一段抬高,并在抬高的两侧增加垂脊。正脊分成三段,中间高,两侧低,并出现四个燕尾。使用三川脊的屋顶被称为“三川殿”。 三川殿,多用于住宅、祠堂、庙宇的大门。三川,即三穿,原指三门,庙宇祠堂的大门一般做三道门。其中左右两道门称为“龙虎门”,两侧都作出石雕龙虎壁,以左为大,香客进庙时皆有龙门进,由虎门出,取入龙喉祈好运、出虎口解厄运之意。 三川脊的形式,最早见于故宫博物院锁仓南宋佚名《宫苑图》中,在宋画《京畿瑞雪图》团扇中也可以见到,清初袁江、袁耀的楼阁界画中也常见这种屋顶。二袁的画中,许多建筑依据无名氏的古画稿,其中必保存了唐宋时的古法。但在宋以后的官式建筑中反而少用三川脊,它退而流行于闽南传统建筑之中。 三川殿的构造做法有三种,其一,将中间一间的脊檩套高一个檩径,使屋脊中间高而两边低,这种做法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其二,不抬高中间的脊檩,所有脊檩保持同一高度,在中间的脊檩两端用桷木做出三角形的假厝;其三,不太高脊檩,也不使用假厝,只是用砖砌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再加砌垂脊,这种做法比较简便。 硬山、悬山中间(一间或三间)屋顶抬高,使檐部断开,称为“ 断檐升箭口 ”。中间抬高的屋顶角端加戗脊,形成简化的歇山顶。民国初期,名匠王益顺将这种屋顶式样传于台湾,在台湾闽南系建筑中曾一度盛行。 闽南系建筑类型 哈工程建筑群中,11#、21#、31#、41#、51#、61#,都是广义上的三川脊形式,并且都在中间楼体处使屋顶抬高檐部断开,可以说都是一种“ 断檐升箭口 ”,11#两侧尤为典型。 哈尔滨工程大学11# 北侧 断檐升箭口 以上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群(含文庙)中主要出现的几种中式屋顶样式,中式屋顶样式另有的盔顶、三角攒尖、圆攒尖顶等则没有,这里也不多做介绍。(至于图书馆究竟算是什么屋顶,个人觉得可能是盝顶和福建土楼的一种结合,也不多做讨论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屋顶样式,在古代中国是体现建筑等级和主人地位的重要标志。建筑等级主要通过对财富(包括人力)的消耗来体现,建筑的尺度、材料的贵重程度、装饰的精细程度等成为表现建筑等级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些等级因素并不是财富消耗的体现,而另有其社会文化原因,比如屋顶形式的等级、建筑色彩等级等。比如歇山顶和庑殿顶一般用于皇宫、衙门官员住宅孔庙等重要建筑,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则多为平民所用。 如果说悬山的复杂程度明显低于庑殿及歇山,因此等级较低的话,庑殿和歇山的技术复杂程度则难以排出高下,不能将其等级差异归结于财富的消耗,在东亚范围内来看,庑殿等级也未必高于歇山,如韩国朝鲜时代的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即用歇山,而勤政门用庑殿。 中国古代庑殿等级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和二者的技术地域来源及北方的正统政治地位有关。歇山的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本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区形成的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区。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虽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区的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相应的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的规定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令:宫殿皆四阿)。 与这一问题类似,殿堂式和厅堂式构架的等级问题、铺作形式汉唐间的发展问题等都可以从南北方技术源流差别和北方正统地位方面来思考。 庑殿顶简易变落舍:东南沿海,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参照庑殿顶作成流线型,减小阻力以抗强风,并有利于屋顶雨水顺势流下,称之谓“落舍”,亦有朝风一面作成单落舍屋顶。 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一般将以上各种屋顶这样分类: 第一位: 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 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 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 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 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 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 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 攒尖顶 、 盔顶 、 盝顶 。 …………………………………………………………………………………………………… 我们以这样的等级观念重新审视一下哈工程的校园建筑(不包括文庙)后,会发现一些隐藏在这些建筑背后的信息。 一、哈军工时期 其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是拥有重檐歇山顶的#11、21#、31#三座哈军工时期的老楼与新建的61#。其中三座老楼分别代表了哈军工成立初期三个 主要的院系 ,即 空军工工程系 、 炮兵工程系 和 海军工程系 。而41#和51#则为单檐歇山顶,等级明显不如前三座大楼,实际情况也是如此,41#对应的是 装甲兵工程系 ,51#则对应 工程兵工程系 ,这两个系也在六十年代初因“尖端集中、常规分散”而分建外地,成为了最早离开哈军工大院的几个院系之一,发展到现在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和解放军理工大学(现陆军工程大学前身)的工程兵工程学院也规模不大。 哈军工大楼的设计师们基本遵循了中国古建筑屋顶制式等级来设计大楼。 二、船院与工程时代 哈军工原来的主楼并非中式建筑,不遵循中式大屋顶的规则,现在在军区手中。新主楼却采用单檐歇山顶,其规格是要低于11#(航建学院)、21#(21a计算机学院与信通学院、21b基础教学楼)、31#(核学院、经管学院)和61#(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的,仅和现为继续教育学院及外语系的41#相同。 但材化楼采用的是盝顶,怕是低其他院系一头。(实际上材化学院也一直不是哈工程的强势学院) 这样一来,主楼规格低于院系,也就难怪哈工程成为了一个双一流学科高校而不是双一流大学了。 顺便一提,最强的三海(船海动力水声三院)采用的大楼都是独栋的新式大楼,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等级最高。 食堂的设计元素为硬山顶,明显等级低于教学办公大楼,设计思路正确。 寝室楼(十公寓)为盝顶,不存在严格的等级区分,设计思路也不能说错。(但实际上屋顶是后加的,233) 三、理想状态 既然读懂了建筑语言,哈工程的校园建筑的规格其实应该进行统一。 那么理想状态应该是: 0、现代建筑:双一流学科大楼(船海楼、动力楼、水声楼)、活动中心、逸夫楼、理学楼 1、重檐庑殿顶:主楼( 需将现有的单檐歇山顶改为重檐庑殿顶 ) 主楼单檐歇山顶与重檐庑殿顶对比图 2、重檐歇山顶:优势学科、理工科大楼,基础教学楼(11#、21a、21b、31#、61#) 3、单檐庑殿顶:后发学科、文史科大楼( 需将材化楼的盝顶改为单檐庑殿顶 ) 4、单檐歇山顶:体育馆(没记错的话概念图为单檐歇山顶)、继续教育等院系大楼(41#以及将来也许大概可能会回收的51#) 5、盝顶:图书馆、寝室楼(十公寓、16、17公寓) 6、悬山顶:职工宿舍 7、硬山顶:食堂(大学生美食广场、大学生美食城) 8、攒尖顶:校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 除了主楼建筑群,其他建筑大都符合逻辑。 所以不得不说,五十周年校庆赶建出来的主楼建筑群(主楼、N楼S楼、材化楼、十公寓)是最破坏校园内整体建筑语言逻辑和规律的 失败之作 。 希望校友们回头谁有钱有权了能和校领导商量捐款把屋顶改了。 三、其他 船舶科技园大规模采用盝顶,不知道是不懂其中的含义还是故意为之另有用意?如果真的是无心为之,是否意味着哈工程青岛校区建筑风格的进一步崩坏呢? 杏花长廊为庑殿顶,论规格,仅仅低于重檐歇山顶。这说明在哈工程,头等重要的是学术,第二重要的就是赏花。 哈工程的杏花 参考文献: 古建筑设计悬山顶与硬山顶介绍-南方古建筑设计院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游记--蚂蜂窝 哈尔滨的大学建筑(二) - 哈尔滨 - 高楼迷论坛 亭台楼阁轩榭廊的区分_百度文库 日本古建筑的屋顶有几种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等级排序的根据是什么? 闽南传统建筑屋顶做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_百度百科 相关文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纪念品开发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 如何奔向双一流——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展之我见
个人分类: 哈军工|17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纪念品开发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
热度 2 anlitong 2017-10-17 14:40
从八月份在校徽中获得了这个灵感之后,我开发哈工程的纪念品周边已经一个多月了。 一个月来,差不多把需要的素材都收集到了,尤其是去主楼和哈军工纪念馆研究了模型,收获很多。 现在做一下集中汇报展览,作为十一献礼。 首先致敬一下灵感来源,哈工程的校徽。 1.logo 想做一个品牌,不能没有logo,哈工程的主题纪念品需要什么样的logo呢? 我从校歌中汲取了一些灵感。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歌-网络歌手-单曲-酷我音乐-好音质用酷我 第一句就是,“当年军工圣殿”,我要做的主题就是哈工程校园内的景点和建筑,这一句正好是对纪念品的概括,于是我将logo定名为【军工圣殿】。 一款logo我制作了五稿,第一稿就是中规中矩的名字,加了一个小™;第二稿拆开四个字然后重组了一个比较“活泼”的形状,加入了代表军队的五角星;第三稿在第二稿的基础上,让四个字变得更加紧凑一些,并将五角星涂成红色,然后用它来代替“殿”字的一个点;第四稿加入了哈工程大楼屋脊上的啸天虎,让logo不只是文字;第五稿用抽相化的啸天虎剪影替换了真实的啸天虎剪影,让后面的图案可以显得更加有张力并没有失去啸天虎的形态,依旧可以被辨认。(p.s.此稿的啸天虎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的院徽logo) 军工圣殿的logo做好后,我于近期制作了一些其他logo,名字都是来自哈工程的校歌,如【精英摇篮】、【青檐碧瓦】等,采用的图案都是代表哈工程校园的文化符号,比如船舵来自于主楼背后建校周年纪念时校友赠送的船舵,骑马将军则是哈工程大楼屋檐上的骑马将军原形象剪影。 未来预计我还将选取一些和哈工程校园相符的文化符号,并尽量贴合校歌中的内容,制作出诸如【栋梁参天】、【白山黑土】、【万里海天】、【丹心铸剑】、【热血熔金】、【何惧大洋】、【固我海疆】等logo。 更新一发,【青岩碧瓦】被我加上了屋檐,另外做了一个【成长·求知】logo,取材于“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中间的logo是哈工程的王牌学科【三海一核】 2、纪念碑刻 哈工程校园文化另一处亮点就是校园之内多如牛毛的石刻石碑。 哈军工五栋大楼前除31#外均有溯源石碑,讲述哈军工的分建历史,31#前则是院长陈赓的铜像;此外,奥列霍夫广场有奥列霍夫中将的塑像,军工纪念馆前有五位元首讨论筹建哈军工的雕像,学校四处还散落着诸如郑和、郑成功、邓世昌等中国古代近代航海领域的名人和英烈塑像;另有一些题字诸如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牌匾,刘居英院长题写的校友林石碑、哈军工纪念馆牌匾、军工操场铁牌,刘华清上将题写的图书馆石刻等等。 3、大楼 大楼的部分大致分为两类,按年代分类的话第一类是哈军工老楼,第二类是哈工程的新楼。如果按使用功能分类的话则第一类是办公教学楼(11#、21a#、21b#、31#、41#、51#(军区未归还)、61#,主楼、N楼S楼、材化楼、图书馆、理学楼、逸夫馆等),第二类则是生活服务楼(启航活动中心、体育馆、公寓楼、大小美食堂、幼儿园等) 不过由于大楼的制作难度和石碑不是一个量级,目前制作成型的不多。 【11#】 【21A】 【31#】 【41#】 【51#】(军区未归还) 【21B】 【图书馆】 【老体育馆】(已拆除,新体育馆正在建设中) 4、大楼PLUS 只做大楼难免有些太单调了,于是我加上了一些符合大楼使用功能的背景元素,做成类似图腾一样的剪影。 5、周边进展 目前已经成型的周边有三种。 其一是【冰箱贴】,但只有五款,军工圣殿logo、31#、41#、51#、体育馆。 成本是一套五十块左右,目前还有一些存货。 其二是【公交卡】,这一款纪念品是我为自己定制的特别款,印有我自己的院系和名字,并将我的实验室灯光点亮了。 成本是一个五十块左右,目前只有我做的这一个。 其三是【卡贴】,目前还没有到货。 成本比较低。 效果图如下: 另外,未成形的还有一种。 我准备制作一种横梁图案的胶带,可是在淘宝找了一圈,图太精致了,他们表示做不出来。。。 所以直接上图吧。 6、其他 其他的嘛,我还做了一些没什么卵用的东西,比如简笔画一般的主楼以及青岛校区的校徽等等。 另外,来一个隔壁哈工大的彩蛋。 顺便再调侃一下总被弄混的事,做一个伪哈工大的校徽——哈程大校徽 再来一个哈医大的大门 好了,没了。 本次汇报到此结束。
个人分类: 哈军工|600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最旱的航天圣火何处点燃?
yangxintie1 2014-7-28 18:13
中国最早搞火箭的是名官员,品位是万户侯,估计已经是地方首长了。此人用火药筒绑在椅子上把自己向高空发射,不幸被摔死了。后来纪念他,外国人搞不清楚万户诸侯的名字到底是啥,于是在月球上一个地方以万户做他的名子命名,这地方在月球的背面。 近代火箭的设计者是原杨虎城部的贾小侯,德国留学归来。抗战中改进过格鲁门公司的大炮,提高许多射程。在曰军轰炸西安的曰子,他设计了火箭,腾空而起,使得曰军飞机吓了一跳,从此不敢低飞。贾小侯在抗战胜利后潜心研究原子弹,解放后通过管道劝他留下,刚解放时任汉中某军械厂总工,后来李四光向毛泽东推荐他参加原子弹研制,北京派人陕西找人。才知到他已经刚刚在肃反中不幸被杀。 新中国最早讨论火箭的是?南京的华东军区研究室,他们提出新中国必须自己搞远程导弹,任新民还在火箭登陆艇项目研制中,在南京的湖边做了火箭发动机试验,后来岳季毅,任新民等这批人都被陈赓收进哈军工成为教学科研骨干。钱学森回国,访问哈军工,关于搞导弹的问题和任新民等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 58年苏联一批专家到中国讲课,地点在车道沟,北航选拔十多人,西工大七人,南航2人,北工2人,后来苏联又派来保密专家对听课学员进行保密审查,北航,西工大多人被退回,西工大退回有4人,剩三人。 但是真正新中国制造火箭是大跃进中开始腾空的。 第一枚火箭是北航58年设计,59年白城发射。 这是按苏联专家讲的内容设计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 火箭, 北航 没有成立党委时航空系总支书记 潘良 总负责,第一级是液体燃料发动机,第二级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过氧 化氢燃料是北航校长找上海陈培显解决的,发动机陶瓷喷管由南京生产,在59年在白城发射,这样设计了苐一个火箭,白城发射成功,彭德怀现场参观发射,北航还去了女学生献花。 当时还有哈军工和沈阳也在搞火箭,有的爆炸了,都没有成功。 第二枚火箭是西北工业大学 59年设计制造的, 59年甘肃永登发射。 西工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王维琪 总负责,总体设计 曹大卫 ,第二枚火箭是二级固体火箭,59年下半年,这个二级固体火箭在甘肃永登发射成功,中共中央还特别发电祝贺。 搞一个火箭要举国之力,西工大的副校长,副党委书记王维祺负责总的领导,他向陕西省科委要经费,陕西省副省长李启明负责科委,拿出了十万元人民币,李省长说,今年陕西收成好,明年在多打些粮食,这些钱就出来了。于是靠这些经费,西工大联合庆安公司一起制造了这个中国最大的火箭。这个火箭是中国当时最大的火箭,他的第二级火箭直径和长度和北航的第一级一样大,下面还增加了更大的第一级火箭。但是火箭试射是绝密的,连西北工业大学的绝多数教师也不知道。 59年钱学森到西工大参现,看到了这颗支在十二号楼顶层的火箭,很赞赏。说火箭的研究你们解决了一大半问题,现在没有控制,加上控制,就完全是导弹了。 第三枚火箭系五院(航天研究院)在59年开始搞设计,60年上海发射 ,杨南生设计,设计的火箭上海发射,没打成功。发射不久就坠落下来,但是钱学森在美国进行研究时就是冒失败风险出了名的,人们把他们叫敢死队,这些人都不怕失败,在钱学森的主持下,后来先是仿制了一个类似德国V2的导弹,试射成功,后面又在此基础上加长,发射又失败了,导弹很不稳定,最后找到原因是燃料液体晃动,航天队伍不折不挠,经历多次失败,练出一支钢军,也拿出了全世界导弹研制发射失败次数最少的记录...........。
个人分类: 胆剑篇|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贺哈军工-国防科大建校60周年
热度 2 nipy 2013-9-2 22:17
庆贺哈军工-国防科大建校60周年 哈军工-国防科大的60年是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不平凡的60年。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还在朝鲜激烈进行时,党中央、毛主席已清醒地预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在现代化战争中保卫祖国、战胜帝国主义侵略,必须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培养自己的高科技军事人才。因此中央于1952年调当时还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志愿军付司令员 陈赓 回京,由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任命 陈赓 全权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 以它特有的大将风范与才能,从选址、设计、修建到全国调集师资与招收学员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哈尔滨南岗的乱坟堆上修建起了当时至少在亚洲是最大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于1953年9月1号开学。毛主席还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亲笔写了训词。1970年,中央根据三线建设与战备的战略考虑,决定哈军工从哈尔滨南迁长沙成为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 哈军工-国防科大这60年,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军事科技人才,包括大批优秀的将军和两院院士,而且还创建了许多前沿科技的科研成果,包括导弹、核武器、航天、巨型计算机、卫星导航、和激光等,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1953 年9月1日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学典礼, 陈赓 院长讲话 今年9月1日是哈军工-国防科大60周年校庆纪念日,我们长纱国防科大在校俱乐部礼堂举行了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迟万春等全国许多校友前来参加大会,各军兵种、院校和各届校友发来许多贺信,会上宣读了俞振声、徐才厚等校友发来的贺信以及老院长刘居英发来视频录音讲话。庆祝大会与2013年国防科大新生开学典礼同时进行,开得很简短,体现了中央反对形式主义,节俭办一切纪念活动的精神!会后还进行了参观校史、座谈会、书法摄影展等活动。 2013 年9月1日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召开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学校组织我们离退休老同志参观校庆书画摄影展 哈尔滨原哈军工大院内由原留驻海军工程系改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原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也为纪念60周年校庆建立了哈军工纪念馆、邀请各地校友举行纪念会、座谈会和文艺演出。两地校友共庆、共贺,也彰显了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这学校成长的特殊历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哈军工原址开设哈军工纪念馆庆贺建校60周年 我是1957年从沈阳空军第八航校调干插班三年级考入哈军工的,196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并随校南迁长沙到国防科技大学,也有56个年头了,可以说基本上亲历了哈军工-国防科大的成长、变迁历程,值此60周年校庆之际也是颇有些感慨的。 仅以此文与科学网上可能的校友共贺60年校庆! 有关链接: 大跃进期间我亲历哈军工军用歼击机的研制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2499-638401.html 从研制银河巨型机体会的精神力量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2499-258235.htm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2499-44985.html 怀念哈军工老院长陈赓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2499-434870.html
个人分类: 历史回忆|3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五十年前哈军工新生数学课的一段往事
热度 2 Talky 2012-8-8 17:57
五十年前哈军工新生数学课的一段往事 前几日参加了哈军工二系六二级同学入学五十周年聚会,读到了汪浩教授 2003 年撰文“啊,六二级”,感概之余,何能释怀? 哈军工历史短暂,六二级被注以厚望。 虽然是“半瓶醋晃荡”,实难忘“一对戆头鸟”! 抄录汪浩教授短文: 啊,六二级 一九六二年,哈军工刘居英院长亲自出马坐镇,从全国高考优秀生中,以高分优先录取新生,并在数学教研室蹲点抓教学质量。 开学前,戴君遗山精选解析几何 135 道难题,汪浩特编 n 阶行列式讲义,以应对高水平新生。 戴遗山提出高等数学课教学“四会”的总体要求:定义要会背、定理要会证、公式要会推、习题要会做。倡导批改作业要做到“见卷如见人、改题如改文”,教学质量把关要严格要求,考试评分实行“吹毛求疵,不论功行赏”的原则。 新生入学后第一次阶段性测验,大批优秀生不及格。当时院首长琢磨不透,戴汪水平是否已经高得很了?再好的学生只可能到国外去招了!数学教研室卢庆骏教授说:“还差得远呢!半瓶醋晃荡!” 六二级高等数学课教学,实施“高标准,严要求”的规范措施,教师和学员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劳动,罄竹难书。 在一次重要谈话之后,其合理内核随着“多重死”的帽子一起被抛弃了!教研室协理员裴宗唐还受到不公正处理。 这次创举,在中国工科院校中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四十多年前,我与戴君遗山闯新哈军工六二级高等数学课的一段历史,在校正史已遗失,但其影响是深远的。这篇短文,留下一些文字记载,供有心人参考研究。 有诗为凭曰: 初生不畏虎,晃荡半瓶醋。 四会严要求,一对戆头鸟。 二〇〇三年九月一日 (校庆 50 周年)撰 二〇〇六年四月三日 撰书汪浩
个人分类: 杂记|455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提出长程火箭研制的先驱——岳劼毅教授 (科学出版社约稿)
yangxintie 2011-5-17 12:23
中国提出长程火箭研制的先驱——岳劼毅教授  (科学出版社约稿)
(本文系科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约稿草稿,目的通过此文得到更多了解此情况的同仁补充和指教) 岳劼毅教授 1915 年 11 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1936 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1936 年 10 月至 1938 年 6 月,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 1938 年 9 月至 1939 年 8 月,赴德国阿亨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由于中国抗战军兴便提前回国。在抗战时期, 1940 年和吕凤章,杨彭基,卞学鐄、徐华舫、屠守谔等清华大学毕业学者联合西南联大毕业生共同发起“中国航空促进会”,探讨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路子,筹办工厂,制造滑翔机和小型飞机等。 1940 年 9 月至 1941 年 7 月,任西北工学院教授。 1942 年 9 月至 1943 年 7 月,任武汉大学机械系教授。 1943 年 9 月至 1945 年 2 月任交通大学教授。 1945 年 3 月至 1946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教授。 1946 年 9 月至 1949 年 7 月,任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 1949 年 9 月至 1952 年 7 月,在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在此期间提出并推行我国最早的长程火箭研究计划。 1952 年 8 月至 1970 年 6 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会主任。 为了培养新中国的飞机和导弹气动设计以及原子弹研制人才,岳劼毅教授在哈军工任教期间,先后为空军工程系撰写了,空气动力学基础、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教材、为导弹工程系撰写了爆破空气体力学等教材,并主讲这些课程。 为了开展我国的飞行器空气动力试验,他作为教授会主任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完整风洞群工程的建设。 1970 年 7 月至 1986 年 12 月任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教授。 一、严父管教下的童年 岳劼毅先生原籍西安市未央区庙张村,生于 1915 年 11 月。其父名云韬,字少农,係清末秀才,母亲姓张,祖父系荒年从山西逃到陕西经营小本生意,在其父亲不到十岁时死在乡间,其父亲在其教私塾的舅父监督下长大,后来在北京和西安教书,当选为民国初期的国会议员,但是不善辞令和世故,亦不许孩子参加政治活动。 岳劼毅从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学习,喜爱语文、算术、理化等课程。由于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加之优越的环境条件,使他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和力求上进的志向,为以后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岳劼毅十岁进入北京中学,在 1926 年又进入北师大附中,岳劼毅的哥哥岳劼恒在五四时期在北大学习,受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杨晓初等进步同学的影响,参加了陕西旅京学生组织的政治性团体 —— 共进社,并遭到缉捕,尽管他们的父亲管制很严,不允许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但是哥哥给弟弟的影响还是落在心中,九一八事变时,正是高三,虽然在准备考试和升大学,但是他也参加抗日集会和游行,甚至还准备投笔从军。 由于哥哥在北大读物理,所以岳劼毅也选了物理,北大清华均考取,最后选了清华。 二、不平静的清华园 进入清华,岳劼毅获得 150 元的奖学金,再加上他自己家贴补 60-70 元,基本够用,据他本人回忆:那时大多清华学生都一样简朴,黄昏时分二分之一学生在操场锻炼,晚间三分之二学生在图书馆读书,这个情景是北平任何大学所做不到的。在清华岳劼毅刻苦学习,三年级就已经有非常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经常对一些课程中间教授的错误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 , 日军加紧侵华使得清华园不再平静。爆发了 12.9 , 12.16 学生运动,岳劼毅也勇敢参加游行示威。 9.18 日军占领东北,接着发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淞沪战役,看到日军参战的飞机在祖国领空肆虐,给岳劼毅很大触动,从此立志学习航空, 1936 年夏岳劼毅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即准备到当时航空工业最发达的英国深造。 三、在英国和德国学习 由于哥哥的帮助,岳劼毅于 1936 年月赴英国留学, 1936 年 10 月至 1938 年 6 月,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他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航空工程系读了一年就拿到毕业文凭。 考虑到航空工程更重要在于工程实践,岳劼毅接受了一个叫李登科的学友的意见,通过大使馆介绍到飞机工厂实习,并后来通过这所工厂介绍进入另外两家更大更出名的工厂,虽然这里的设计和实验都保密,但是所见都很新奇,还是学得些东西。 六个月后,为了掌握更多的航空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奥秘,在德国朋友的劝告和帮助下, 1938 年到德国工科最高学府—阿亨工业大学(亚琛高工)航空工程系学习。尽管这时在德国有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到 39 年中国抗战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岳劼毅觉得 : " 祖国情况比较严重,要是过许多年,才能回去,也许没有为她服务的机会了,经过长久的考虑,最后决定到英国候船回国 ..." 1939 年 8 月,岳劼毅提前结束学业,回国参加抗战。 四、抗战军兴 1940 年 1 月,岳劼毅从马赛出发经越南回国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 1940 年和吕凤章,杨彭基,卞学鐄、徐华舫、屠守谔等清华大学毕业学者联合西南联大毕业生共同发起“中国航空促进会”, 探讨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路子。筹办工厂,制造滑翔机和小型飞机等,并出版刊物。 1940 年 9 月至 1941 年 7 月,任西北工学院教授。 41 年 7 月后陕西省蔡家坡西北机器厂工作, 1942 年 9 月至 1943 年 7 月,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任教授。 1943 年 9 月至 1945 年 2 月任交通大学教授。 1945 年 3 月至 1946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教授。 1946 年 9 月至 1949 年 7 月,任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在杭州西子湖畔岳劼毅迎接了解放。 1949 年 5 月 , 上海一解放,陈毅就指示三野司令部派出干部,在地下党的配合下,广泛收罗上海的专家、教授,请他们出山,于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的两位兵工专家祝榆生和许哨子登门拜访在德国留学回国的弹道学专家张述祖。由张述祖出面组织十多位兵工专家在海门路他家中聚会,并商讨通过了事先起草的给陈市长、粟司令员的报告,表达大家愿以平生所学,奉献给我军建设的愿望,同时希望兴办类似兵工大学这样的军事技术学校,为部队培养技术人才。陈毅十分重视教授们的意见,他批示道,教授们的意见很好,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兵工学校,但这不仅是一个地区或三野的事,可以先建一座“庙”,把这一批专家先养起来,组织起来,不能让这一批宝贵的技术专家再走散。陈毅把张述祖的报告转给华东军政大学。 8 月底,许哨子陪着华东军政大学的两位干部来到张述祖的家中,以军大首长的名义诚恳地邀请兵工大学留沪教师们去军大,军大拟筹备军事科学研究机构,经费可尽量供给。 六、参加人民军队,岳劼毅促使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率先提出中国要发展远程火箭   1949 年 9 月下旬,岳劼毅、马明德、任新民、赵子立、沈正功、张禄康、鲍廷玉、钟以文、张宇建、何乃民、岳劼毅、周祖同、金家骏等 13 人等随着张述祖来到南京,华东军大为这些研究人员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不久,研究室又归属华东军区司令部领导,称为华东军事研究所。岳劼毅教授在南京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 10 月初,陈毅司令员参加完国庆大典后,接见了科学研究室的全体专家,鼓励大家搞一些新试验,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1950 年 2 月,粟裕司令员专门给研究室全体人员分析敌我态势,要求专家们下力气研究登陆抢滩的器材设备。在陈、粟首长的关怀和指示下,科研课题集中到研究攻台登陆作战前破坏敌海岸防御设施的系列武器上。成立了火箭飞轮、无线电控制和小舟三个研究组。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结束后,根据实战需要,研究室又将三个研究组调整为火箭、车辆、化学及无线电控制四个组。 1950 年春天,研究室的八个课题同时铺开, 岳劼毅教授的任务是,研制水陆两用坦克指挥车,岳劼毅教授担任了变速箱的改装、设计、制造和试验一系列工作,该水陆两用坦克指挥车实际是一种遥控的惯性驱动的潜水爆破装置。设计和制造都是岳劼毅和马明德两人负责的,试验证明效果十分好,研究室最成功的两次试验项目是在长江下关草鞋峡做的,即无线电操纵的炸药船爆破敌工事试验和无人驾驶坦克冲滩爆破敌工事试验。实验非常成功,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长高度赞扬了参加设计制造和实验的专家,但是作为一种绝密武器,从没有公布和报道过。 后来,因为空军航空的需要司令部科学研究室提出搞空气动力学试验风洞,岳劼毅仔细的分析了当时的需要和条件以后,觉得上风洞条件不具备,耗资较大而且在当时条件下运用方向仅在教学方面,作为教育培养使用并不需要耗费极为大量的资金进行此工程,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向华东军区司令部科学研究室提出:“在临时任务之外,专重研究长程火箭,对本室人力均较适宜,而此项研究,中国迟早必须进行,且必须从头摸索。 ” 在岳劼毅的坚持下,他们这一小群从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在玄武湖畔钻研火箭发动机和远程火箭空气动力学原理;在中华门外的金陵兵工厂里,自己动手装配火箭发动机,今天来看,他们的工作或许相当简单和粗糙。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张述祖、岳劼毅、任新民、马明德,周祖同等二十余位专家是新中国的军事高科技,特别是火箭工程的开路先锋,在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南京的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是鲜为人知的点燃圣火的地方。他们积累下来的知识和人材却为以后军委正式提出远程火箭研究开创了先河。 尽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国内第一个提出了中国要搞远程火箭计划的群体,并且进行了预研,但是这项绝密的军事科研项目留下的公开资料很少,我们仅仅是从岳劼毅教授档案里面存留的他为坚持远程火箭研制做了检查和解释里面知道这个情况。 五、创办哈军工,成为哈军工空气动力学教授会主任并领导大型风洞群工程 1952年深秋,党中央决定在哈尔滨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任命陈赓大将为院长,以第二高级步校的机关和华东军事研究室的全体人员为筹建学院的基础。1952年冬,哈军工的苏联总顾问奥立霍夫同志到京,商定了学院的任务和规模。为了办好学院,决定请上级调入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有经验的教授。华东军事研究室的张述祖、岳劼毅、马明德等应召赴京,草拟出从各大学和研究所请调知名科学家和教授的名单;还草拟了从部队内部抽调一批已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干部的名单,调他们来学院当助教。 1952 年 8 月至 1970 年 6 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会主任。从助教训练开始,在所有的环节上,例如准备教材和实验准备的工作,教学工作,组织工作,岳劼毅教授花费大量精力。 在哈军工任教期间,为了培养新中国的飞机和导弹气动设计以及原子弹研制人才,岳劼毅教授先后为空军工程系撰写了,空气动力学基础、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教材、为导弹工程系撰写了爆破空气体力学等教材,并主讲这些课程。 50 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为了开展我国的飞行器空气动力试验的需要,岳劼毅教授作为哈军工空气动力学教授委员会主任积极领受了建设风洞的任务并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完整风洞群工程的建设。 1953年上半年,在岳劼毅教授主持下的哈军工空气动力教授会拟定了先建两台直径为1.5米的回流式低速风洞和一座80毫米×80毫米的吸入式超音速风洞的规划。这两台1.5米低速风洞从绘图、加工、安装到试车,总共花费了一年零四个月。其中一座的实验段是开口的,称为1号风洞;另一座是闭口的,称为2号风洞。这是哈军工建成的第一座大型实验室。其后,在苏联专家和空气动力教授会指导下,1号风洞及时给第一期学员开设八个空气动力教学实验课。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超过音速,但是直到1956年初苏联仍然对中国发展飞行器的设计能力仍有所保留,苏联仍然不同意帮助我国建设任何空气动力研究机构。我国的飞行器空气动力学设计能力因为钱学森、郭永怀、庄逢干、罗时均等人的回国而大大提高,然而空气动力学试验手段还仍然缺乏,急需以实验方法开展跨音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而当时跨音速风洞技术尚未公开,在这种情况下,955年秋,教研室苏联顾问建议向民主德国订购一座近音速风洞。岳劼毅教授积极响应并主动和德方联系,1956年6月学院获准派人 ( 纪士坪 ?) 去民主德国直接商谈近音速风洞的技术条件和订货合同。考虑到大型超音速风洞的建设问题,酝酿派人到苏联学习。因而,1957年春安排纪士坪在再次去民主德国的途中重点访问莫斯科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空气动力实验室,具体了解超音速风洞情况。因为岳劼毅教授早年在德国留学,所以不仅领导这一项目,而且翻译文件,接待德国来的学者,事无巨细,做了很多工作。 在设计建造80毫米×80毫米超音速风洞(简称为3号风洞)时,根据苏联顾问的意见,直接从大气中吸入空气,所需65米3的真空箱由马明德亲自绘图设计。风洞设计M数为2.0,装有我国自制的第一台纹影仪。该风洞于1956年初安装试车成功。此外又根据教研室苏联顾问的建议,制作了两台直径为0.75米、截面为八角形的闭口、开路式木结构低速风洞。这两台风洞(简称4号和5号风洞),先后开设九个不同内容的教学实验课。    虽然在岳劼毅、马明德操办下向民主德国订购了风洞,但是到货以后,由于三院701所的导弹实验更为急需,所以该设备实际的于1959年3月安装在 701 所,成为中国第一座跨音速风洞之前身。而哈军工仍然没有跨音速风洞。1956年底,陈赓代总参谋长考虑到学校研究跨音速空气动力之需要,同意哈军工再向民主德国定购一座近音速风洞,并于1960年5月安装在哈军工(简称7号风洞)。在岳劼毅、马明德的指导下,该风洞在1963年9月被改造成跨音速风洞,M数达到1.2。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第一座大型跨音速风洞。 1958年初,哈军工在科学实践中提出了马赫数M=2.5超音速飞机的空气动力课题,岳劼毅、马明德立即提出兴建600毫米×600毫米大型超音速风洞(简称6号风洞)和3.5米×2.5米回流式的大型低速风洞(简称8号风洞)的计划。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该计划同年8月获中央军委批准。先开始建6号风洞,从定方案画图纸开始工作。由于人手不够,除吸收高年级学员以勤工俭学方式参加设计工作外,又请教研室其他同志负责解决马赫数为1.5至5.0的八对喷管设计问题,而整个工程则交由实验室副主任纪士坪具体负责。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参考资料少,大家都边学边干,夜以继日地工作。岳劼毅和马明德和虽都有教学任务,但天天都来现场讨论方案,指导设计,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当6号风洞全面铺开后,空军工程系批准大型低速风洞可以利用发动机实验室的500千瓦直流电源设备,于是马明德和岳劼毅三天就绘出8号风洞的气动轮廓图。由于钢材紧张,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洞体结构。为了节省用料,在设计中他大胆采用较大的扩散角和较短的收缩段。方案一定,立即请工程兵工程系杨江满讲师完成风洞壳体和支架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图纸。除实验段和动力段之外,整个风洞的壳体和支架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浇灌工程在当年11月即投入冬季施工。次年,终因实验室人手实在太少,不得不暂停建设8号风洞,而先全力完成6号风洞。   在6号风洞建设中,急需的紧缺材料与设备的供应和加工,都得到陈赓院长和黑龙江省委的大力支持。在建设中又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坚持强度计算和实验,所以工程进展较快。1959年9月6日,6号风洞进行首次通气实验。经改进风洞喷管段和实验段的密封系统后,同年11月风洞实验M数达到设计值2.5。至此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600毫米×600毫米吹气式超音速风洞正式基本建成。在此之前,哈军工完全不知道航空工业部1958年从苏联引进图纸,并在沈阳开工建造一座AT—1型的跨、超音速风洞。在困难条件下自行设计的6号风洞和全盘引进苏联成熟技术的AT—1风洞相比,显然缺点不少,但无论如何,自力更生建造的6号风洞是一座可进行实验的、有特点的超音速风洞。其主要特点是:该风洞前室可承受35个大气压,可进行增压试验。   在1960年至1961年间,6号风洞为112厂设计室进行了大量的超音速飞机进气道特性实验,这是中国超音速飞机的首次型号试验。一张历史的照片说明了国家对当时的在哈军工进行的空气动力学风洞试验的重视,这是在6号风洞建成吹风之后,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和彭真同志曾亲临参观视察,岳劼毅教授在现场向他们介绍风洞建设情况。     在经验不足、人手不足、资料不足、财力有限的困难条件下,岳劼毅、马明德在教学之外,从1953—1965年,经过12年的努力,在哈军工共建成大小风洞8座,从而构成了一个拥有从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整个速度范围的兼顾教学和科研的风洞群。这是我国风洞发展史上第一个以研制飞行器为主的配套风洞群,是我国风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也突出了哈军工当时在空气动力科学研究工作上的作用。6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的飞机、导弹纷纷上马,大家争用大型低速风洞 这些风洞群真成了大气候,除了 1958 年为了东风 -113 任务,纪士玶跑民主德国引进的那座高音速风洞(第七号)外,两位教授又先后研制了大型超音速风洞和当时国内最大的 2?5 米 ×3?5 米 低速风洞(第八号)。八座傲然挺立、互相配套的强大风洞群不 仅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需要,而且承担了雅克-18 、歼教 -1 、初教 -6 、轰 -5 、歼 -6 、东风 -113 、东风 -107 等飞机模型的测力测压实验,吹风数万次,取得大量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为中国新型飞机和导弹的研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64 年 5 月,国防科委决定将哈军工的第七、第八号风洞编入 “ 国家队 ” ,以承担国家重大的型号试验任务。。1965年4月,决定把哈军工风洞群中的6号、7号和8号风洞组成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室,主要进行生产实验,由六院和哈军工共同领导。现在还在服役 六、西北工业大学的最后岁月 1970 年 7 月,岳劼毅教授随哈军工航空系转入西北工业大学,至 1986 年 12 月任西工大飞机系空气动力教研室教授,改革开放以后,他一直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空气动力学教学,岳劼毅教授兢兢业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空气动力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岳吉毅教授给叶剑英元帅等汇报风洞设计制造和运行情况
个人分类: 中国的脊梁|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哈军工老院长陈赓
热度 3 nipy 2011-4-19 10:33
怀念哈军工老院长陈赓
怀念哈军工老院长陈赓 —纪念陈赓大将逝世 50 周年 陈赓大将 1903 年出生于湖南 湘乡市 龙洞乡泉湖村, 1916 年入 湘军 当兵 , 。 1922 年加入 中国共 产党 , 1924 年 5 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1 年参加 抗美援朝 ,任中国人民 志愿军 副司令员。 1952 年 6 月回国,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任命陈赓筹办并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直至 1961 年 3 月 16 日 在上海病逝。 陈赓对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典基作用。 今年是陈赓逝世 50 周年,湘乡市对陈赓故居进行了修饰,并于 3 月 16 日 承接陈赓夫妇骨灰迁回湘乡故居安葬。湖南省市领导、陈赓的亲属子女、长沙国防科大领导以及许多从哈军工毕业的学生和校友从全国各地到湘乡参加陈赓回故里的纪念仪式。我们国防科大军休站 600 多名科大离、退休干部大部分是从哈军工南迁过来的老人,都曾是陈赓院长的学生,对陈赓老院长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怀念。因此,军休站特派了三名代表专程去湘乡参加这一活动,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带回来并举办了 纪念陈赓逝世五十周年 图片展以让更多哈军工人来参观和怀念我们的老院长。 军休站举办“纪念陈赓院长逝世五十周年图片展”是作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开展的,上图是 4 月 18 日 开展仪式上军休站站长讲话 哈军工人参观图片展 湖南 湘乡市 龙洞乡泉湖村隆重举行纪念陈赓逝世 50 周年、承接骨灰回故里安葬活动,这里人杰地灵,也是曾国番的故乡,毛泽东走出韶山第一站也曾到湘乡的东山小学上过学。 发扬革命传统,传承大将风范,建设和谐湘乡 新建的陈赓墓,左侧是王根英烈士墓,右侧是傅涯墓 新装修的陈赓故居,内有 陈赓 生平事迹展。该故居已被湖南省有关部门任命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哈军工校友包括毛远新、林小林、叶选平、李慧芬等与陈赓亲属陈知建、陈知进等从全国各地来到湘乡在陈赓老院长故居前合影,难得的留念! 1953 年 9 月 1 日 陈赓院长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典礼上检阅 哈军工初建时全貌。 从 1952 年 9 月 1 日 以陈赓为主任的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成立,仅用一年时间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个乱坟场上修建成了亚州最大的军事学院。后被誉为共产党的黄埔,中国的西典!
个人分类: 历史回忆|54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感于天河一号运算速度跃上世界之巅
nipy 2010-10-30 11:14
有感于天河一号运算速度跃上世界之巅 看到新闻报导: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白瑞雪)经过技术升级之后,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性能实现飞跃,运算速度达到当前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组织28日公布的消息。 同日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前100强排行榜上,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二期系统以每秒4700万亿次的峰值性能和每秒2507万亿次的实测性能位居榜首。 与目前已知的全球最快计算机美国美洲虎超级计算机相比,天河一号的实测性能是它的1.425倍。与诞生于一年前的天河一号一期系统相比,二期系统的峰值性能和持续性能分别提高了2.89倍和3.45倍。 最新的全球排名将于11月中旬发布。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天河一号可望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性能之首。 我作为参加过银河一号巨型机研制的第一代银河人,看到这一新闻,感到非常高兴和亲切,也自然有些感言: (1 )可以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成就 超级计算机技术是一项对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技术,它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推动能源、航天、气象、军事等一切重要科技领域的更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的经济、科技基础都很薄弱,计算机等前沿科学技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可以说,我们一直是跟在人家后面跑,还处处受人制约和冷眼。所以,今天我们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运算速度第一次超过美国跃上世界之巅,这确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它将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在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2 )学习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我们注意到,天河一号不仅是在整体运算速度超过美国进入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互联芯片、CPU芯片等已大量使用国防科大自主研制的芯片来代替原来进口的芯片,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高速互联通信、高性能虚拟计算域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性的突破。当然,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我们在CPU芯片技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许多方面,仍有不少差距,我们仍然要继续努力学习国外一切可以学到的科学技术,但更要发扬自主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的学习和引进,是很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3 )可贵的银河团队与银河精神 天河一号运算速度能够跃上世界之巅,是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银河团队几十年艰苦奋斗、竞竞业业、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他们从1958年大跃进时期哈军工电子工程系成立的计算机小组开始,以后成立计算机室、计算机研究所到计算机学院;从电子管计算机、半导体计算机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百万次小型机到亿次银河一号巨型机,然后十亿次、百亿次、千亿次、万亿次、十万亿次直到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一直跟踪世界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十年来,这个团队不仅在计算机研制取得巨大科研成果,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计算机科技人才,在传承毛泽东给哈军工训词基础上创立了宝贵的银河精神。几十年来建所初期和参加银河一号研制的成员,大部分都已年老退休或离去,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银河人一代一代不断把银河事业推向世界之巅,令人欣慰!。 相关链接 * 天河一号 超级计算机2 期系统性能世界领先 http://tech.qq.com/a/20101028/000510.htm * 天河一号运算性能跃上世界之巅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3/13077081.html * 天河一号 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缔造 算盘王国 新传奇 http://news.163.com/10/1017/10/6J6JSGL400014JB5_4.html * 从研制银河巨型机体会的精神力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235 *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985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55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回忆毛主席对哈军工的训词
nipy 2009-9-30 14:12
回忆毛主席对哈军工的训词 武夷山老师对我博文: 从研制银河巨型机体会的精神力量 发表评论: 我有一个感觉:为什么那个时代,军口产生的像样科研成果似乎较多些?除了精神因素外,部队的单位相对说来比较稳定,不折腾,可以干长期性的项目,民口的科研院所老是 改革 ,折腾个没完。不知这一分析是否有道理? 我回复: 武老师分析得有一定道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着保卫祖国不受侵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职责,部队内部的学校、科研所、工厂、基地必需保证相对稳定的环境,两弹一星和银河巨型机的研制成功,确实与此有关。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下海潮、出国潮也曾冲击过我们学校,一些同志要求脱军装离开部队下海经商,一些毕业学生不愿与被分配到部队单位。但军队的纪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军队科技人员的基本稳定。绝大部分军人都明白,一旦你穿上这套绿军装,你这一百多斤就得交给部队,不能再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到哪儿就去哪的自由了。当然,部队的稳定和战斗力,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战斗、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军民一家、团结协作等革命精神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体现与传承。 对于我们学校, 1953 年哈军工建校时,毛主席还亲笔给哈军工写了训词: 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 ,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我们学院,与全军一样,必需充分领会和一刻不能忘记的 一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指导着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 56 年的成长,铭刻在每一个哈军工人的心上! 为什么在新中国刚建国不久就迅速创建我军自已的军事工程学院?为什么毛主席对学院写下这样的训词?,不得不提到抗美援朝战争! 1950 年新中图刚成立不久,美国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直接烧到鸭绿江边,轰炸我东北领土,封锁我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新中国的生存和安全。当时国内百废侍兴,本想集中精力搞建设的,但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怎么办?毛主席以极大的革命英雄气概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打了这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硬战,把美国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并迫使美国人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了字,但当时我们的军事技术装备确实比美国美军事强国相差很大,因此在战争中我们也付出不小牺牲和代价,从而清楚看到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指派当时还是志愿军付司令的陈庚将军尽快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培养我军自己的高级军事科技人才,迅速提高我军的现代化水平。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在 1953 年 9 月哈军工正式开学之际发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的训词。哈军工的建立,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美帝国主义这些军事强国从反面欺压和激励我们的结果。 抗美援朝这一战,不仅保卫了新中国,激励我们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而且在国际上也打出的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威风,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地位,奠基了今天更大的改革开放局面。在欢庆新中国诞生周年之际,抗美援朝这一笔是应该浓笔书写而不应被忽略的 。 哈军工从 1953 到 1970 在哈尔滨 17 年, 1970 年南迁长沙改名国防科技大学至今 39 年在毛主席对学院训词的指引下,从哈军工到长沙科大年的历程,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科技工程人才,也直接和间接地产生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据 军工人脉网 统计,从哈军工到长沙科大走出的将军有 200 多位(包括现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两院院士 30 多位、中央、省部级领导干部数十位。所以有人称哈军工是中国的西点、共产党的黄埔,这虽然不一定很恰当,但也反映了哈军工在国内外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哈军工虽然没有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等国内和哈佛、牛津等国外名校上百年的悠久历史,但它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自己建立的第一所重点院校,而且是唯一一所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写训词的学校!也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军事院校吧!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为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摄影展专门制作的,用以缅怀在毛主席训词指引下从哈军工到长沙科大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历程。 照片中主图是我在 2004 年参加我们哈军工三期学生入学 50 周年的一次同学聚会回哈尔滨军工大院(现在是前船舶工程学院演变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拍的,大院全景是展室中的一个模型,不太清楚,因此配了一些现场照片,如果是从哈军工走出来的校友,看到这张照片应能勾起在哈军工学习生活的一些美好的回忆吧!如果没有去过哈军工而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同志,也可以从照片中看到你们原母校哈军工的概貌。右上图是现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大门,有人说它像小天安门,可能也有些夸张,但作为中国最大军事工程科技院校的门户,还是够气魄的吧!哈军工的老校友,如果没来过长沙,也不妨找机会来看看现代版的军事工程学院,它已经把原长沙工程兵学院、炮兵学院和政治学院都吞并了,占地比原哈军工要大得多。 照片左下角当然是我们敬爱的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庚大将! 让我们永远牢记毛主席的训词: 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 ,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我们学院,与全军一样,必需充分领会和一刻不能忘记的
个人分类: 传承毛泽东思想|47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热度 1 nipy 2008-10-31 22:50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 昨天收到哈军工校友发来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的有关资料,我也是哈军工学员,看到这些资料,特别是我们 91 岁高龄的刘居英老院长的讲话,感到格外亲切。老院长在讲话中再次语重心长的提到了毛主席在 1953 年对哈军工训词中强调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我想,这不仅是对军事院校,而应是对任何院校,在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中都应该积极倡导的精神,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应丢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此,特将刘居英院长的讲话转贴于此与科学网上各位朋友共享: . 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刘居英 . 首先我个人向参加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的同志们、战友们问好! 哈军工已经完成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哈军工虽然不在了,但哈军工有宝贵的遗产,那就是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我们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国防建设优秀人才,包括从军工走出来的院士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许多事情是靠哈军工培养的人干出来的,他们能够合格的完成任务,而且完成的比较好,这是我们的功劳。是我们全体师生员工按照毛主席指示艰苦工作得来的。 哈军工培养尖端干部首先是 从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做起,要相信共产主义。要政治思想过硬。这是最重要的 。正如毛主席训词中说的:要 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 ,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死的精神。学院的教育给大家打下了深深的基础:他们要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奋斗终生。 现在培养人才,第一要务还是要从政治着眼,解决世界观问题。不能像三鹿奶粉那样,为了钱不要命,还坑害别人的命。第一要务是为人民服务,要把个人利益摆在人民利益之中,而不是摆在人民利益之上。要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第二点希望同志们时刻注意身体健康问题。要保持身体健康,只要没死,就要挣扎,就要想办法活好。现在,大部分人应把身体健康摆在重要位置。 第三,要注意教育自己的家人、子女,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注意和群众的关系,不要在群众头上拉屎拉尿。 这是我对大家的三点肺腑之言。 ( 2008 年 10 月 18 日 于中国剧院) . ************************************** 下面摘录校友会理事长李慧芬的一段讲话,帮助我们了解哈军工创建 55 年来的基本历程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 哈军工北京校友会 理事长 李慧芬 尊敬的刘院长、各位老首长、老教授,各位师长、学长,各位校友:大家好! 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庆祝我们的母校哈军工创建 55 周年。首先,我代表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向今天到会的我们德高望重 91 岁高龄的刘院长,向今天虽然没有到会,但给大家转达问候的 102 岁高龄的李懋之副院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我们的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以及已经离开我们的院、部系老领导、老教授、老学长表示深切的怀念。对我们这次纪念大会中央军委、总政领导非常重视,我们的校友总政原副主任唐天标等上百名将军到会;北京市市委统战部、社团办给予指导和支持并派员到会;军工六校领导、全国各地校友会闻讯专程赶来参加今天的大会。今天与会的在京哈军工新老校友约 2000 人。让我们大家热烈鼓掌,一并表示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哈军工全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是在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后,为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于 1953 年创建的。五十五年前,我们敬爱的第一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根据党中央的命令,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领导创建了我们的母校。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名字,就铭刻在中国的军事教育史上 ! 正如毛主席当年给学院的《训词》中所指出的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哈军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我军培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哈军工的创建和发展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 哈军工作为综合性国防理工科高等学府,在五六十年代曾与清华、北大齐名,是有志青年学生追求、向往的圣殿。哈军工曾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哈军工的学子都是满怀少年壮志和青春理想来到松花江畔的。从 1953 至 1965 年,哈军工招收了 13 期学员,毕业生 1.1 万余人,这些人大都成为国家和军队装备研究、设计、使用的骨干之材、领导之材。当年走出哈军工的这些学子,以母校给予的品格和才华,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国家和军队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 40 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博导、教授、研究员,历届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百名,还有 100 多名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遗憾的是, 1970 年文化大革命中,哈军工被解体南迁、分建,这是一个损失。但是,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哈军工已经演变和发展成为 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等六校 。现在,哈军工的实体虽然已经走进了历史,但是哈军工所开创的事业和铸就的精神是永存的。 我体会哈军工精神不是抽象的, 它以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的训词为主旨,它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是对我党、我军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和无止境进取的一种美德,它包含着尽忠报国的理想信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自我牺牲的英勇气概,以及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纪律严明,敢为人先,忘我工作的优良作风 。它体现在我们这些哈军工人的群体当中、而具体表现各有不同,它是哈军工人身上的一种共同而特有的精神风貌,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一个人来说几十年是很漫长的,但我们为什么还感到母校就在身边呢 ? 那就是母校铸就的哈军工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就我个人来说, 1958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60 年被选调入哈军工,毕业后留校任教,我亲身感受到哈军工和普通大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把贯彻毛主席给学院的训词 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勇气概 作为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形成了有哈军工特色的优良作风和学风。 .... . 相信科学网上也应有不少哈军工(含六校)校友,愿我们在哈军工创建 55 周念之际,共同 纪念哈军工,承传哈军工精神! 欢迎联系! 倪鹏云
个人分类: 历史回忆|480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