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马克思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马克思

相关日志

[转载]聂大富:《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因何流行
whyhoo 2012-3-18 19:05
马克思这位无产阶级的导师,曾有多少人宣称信奉他的学说,有多少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涌现!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学者和政客将其指责为疯狂的幻想和谬误。20世纪以苏东地区为代表的现实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挫折,为那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提供了口实,马克思甚至为集权主义的罪行背上了黑锅。很多曾经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党派,为了选票或是变革,或公开或隐蔽地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过时了!”这句话经常出于一些学者、政客甚至是普通人的口中,而今马克思似乎成了我们时代最熟悉的陌生人,毋庸讳言这也是马克思在当今的尴尬处境。共产主义的幽灵曾在欧洲上空徘徊,如今它的创始人自己也变成了幽灵,很多人先入为主地对他避而远之。随着岁月流逝与时代变迁,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面对着各种质疑和否定, 但有人依然坚信马克思 是对的,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T.伊格尔顿 就是其中之一。为此,T.伊格尔顿最近写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2011) 一书,其中归纳了当前西方十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一一加以批驳。该书文风简洁明快,在反驳对立观点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了阐发,在一些问题上可谓独有创见。 一、资本主义的存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切题性 典型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的确充满了丑恶,但资本主义随后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扩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一点用武之地。T.伊格尔顿对此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也不会过时。资本主义的捍卫者们在批评马克思主义陈旧过时的时候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程度甚至可以与古老的维多利亚时代相提并论。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这些新变化并不表明资本主义高枕无忧,这种调适正表明其深层次的焦虑。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只是对长时间经济危机的应激反应,而不是除旧布新的完美跨越。最具决定意义的,并非是新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各种美好幻景,而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破灭,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抛弃了自己的原有主张。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是这样的事实,即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没有任何改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其原因在于它所对抗的资本主义秩序不仅没有丝毫软化,反而变本加厉地愈发无情和极端。一批曾经的社会主义者转而宣称根本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体制,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以求为自己背弃马克思主义寻找借口。他们最终下定决心,还是因为看不到除了资本主义之外还有别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普遍的政治无力感是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失去大众信任的主要原因。的确,当变革已经成为空谈,就很难说服人们维持对变革的信念,但这时最需要的恰恰就是追求变革的坚定信心。 T.伊格尔顿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贫富差距仍在扩大,资本集中度和侵略性有增无减,在这样的情况下,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如同说纵火的手段比以往更狡猾、更多样,因而救火已然无用一样不可理解。传统左翼党派的“进入社会主义,还是退回野蛮状态”这一口号,如今看起来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表面文章,而是振聋发聩的警世箴言。巨大的贫富差距、帝国主义战争、得寸进尺的剥削、压迫性越来越强的国家,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概括当今世界现状的重大问题,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以来不断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为傲,它都充满了奇异的幻景和拜物教的狂热以及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般的神话和盲目的崇拜。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自身,因为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资本主义这个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制中,其实包括着一些静态的和不断反复的因素,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 二、斯大林主义的失败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最佳证明 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但将其付诸实践的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实践就是明证。在反驳这种观点之前,T.伊格尔顿先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健忘症。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剥削的产物,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只是资本主义存续的时间相对较长,使人们得以忘记它过去的黑暗和恐怖。 苏联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成功地改变了本国经济落后的局面,建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国家。而苏联付出的代价如此巨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敌对。当然,T.伊格尔顿也承认,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代替自由、民主,或是商店里的蔬菜,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成绩就不该被我们铭记。即便如此,苏联社会主义的功绩还是不能盖过它所造成的损失。或许我们可以说在苏联成立之初所面临的那种恶劣的内外环境下,一个独裁式的政府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后来转向斯大林主义也是合情合理的。大体而言,如今人们观念中的斯大林主义已经定格为充满血腥的拙劣实验,它们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让那些能从社会主义体制中获得最多益处的人们也对社会主义不屑一顾。 T.伊格尔顿强调,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设想过会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斯大林之前也从来没有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无论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等人。在社会总财富本不多的时候,根本没法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所有人都受益。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不可能消除社会阶级的分化,因为物质结余太少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对财富的争夺终将造成社会阶级分化的复苏。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在物质条件不具备的环境下进行的革命,只能让“龌龊的老一套”再次出现,其结果无非是物质匮乏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者从没想过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国际性,这是冷静的唯物主义认识,而不是虔诚的理想主义。在这样一个国家间生产专业分工明确的世界里,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就无法利用它想要消除物质匮乏而必须依赖的全球性资源。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仅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不够的,在低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本来就是一件令人沮丧的艰巨任务,普通百姓恐怕也不会甘心忍受创业过程中的各种艰难困苦。 因此,除非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民选机构的控制下依照社会主义价值逐渐展开,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集权政府强迫人民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通过集权强迫来奠定经济基础的努力,反而破坏了以大众民主和自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理想状态下,社会主义的实现要求有掌握高水平技能、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明的自由主义传统以及民主的习惯。如果一个国家连屈指可数的几条高速公路都无钱维修,如果一个国家连保障人民抵御疾病或者饥饿的措施都没有,那么上述这些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都无从谈起。社会主义还要求缩短每天的工作时数,部分原因是为了让人民有时间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成为可能。T.伊格尔顿形象地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得让人民有鞋穿,还得让人民穿上好鞋。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并非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资源,社会主义就会扭曲变形,容易变成斯大林主义式的集权社会主义。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出现一些与社会主义内涵背道而驰的残酷政策,最终导致经济土崩瓦解,社会建构支离破碎。在最需要社会主义的地方,反而最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这真是整个20世纪最大的悲剧。当然,T.伊格尔顿还考虑到,那些格外顽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者们可能会说:“其实苏联面临的内外困难并不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集权主义的教条。”对此,他指出,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对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马克思相信政治代表要对选民负责,并坚定地拥护言论自由和公民自由。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斯大林主义不仅不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名声,反而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最佳证明。如果我们想为斯大林主义的出现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根据,那只能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 三、马克思主义并非宿命论或决定论 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将人视为历史的工具,否定人的自由和个性。马克思主义将一切都归结于经济因素,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把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简单地视为经济或阶级斗争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 T.伊格尔顿认为,两条重要的原理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另一条就是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的不断交替,但这两点都不是马克思的原创,阶级斗争也并非马克思主义的特色所在。即便如此,阶级斗争的观点仍处于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位置。实际上,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那些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T.伊格尔顿何出此言呢?他指出,许多社会思想家都认为人类社会就是有机的统一,但在马克思看来,构成人类社会的恰恰是各种各样的分化。人类社会充满互不相容的利益,它的逻辑不是凝聚,而是冲突。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的思想视作无所不包的万物理论,这样显然是不对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也并不是说世界上发生的每件事都是阶级斗争。它的真实含义是,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中最基本的东西。那么阶级斗争的概念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理论的最大特征呢?也不尽然。马克思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马克思相信,生产力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但这并非意味着生产力会直线式地向前发展,因为马克思似乎认为生产力有时也会陷入停滞。无论哪个社会阶级,只要掌握了物质生产,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生产力似乎一直在“挑选”那个能最大限度促进其发展的社会阶级。但在这一过程中的某一点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已经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开始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阻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之时,政治革命的条件也就成熟了。随着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有能力推动生产力前进的那个社会阶级将最终接管此前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手中的权力。马克思还宣称,只有在前一个阶级已经将生产力发展得足够充分的情况下,新的社会阶级才可能当家作主。 很显然,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会腐蚀我们的道德。即便如此,他并不像一些理想主义思想家那样,认为应该将道德和物质割裂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绝非一部直线进步的史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历史看作是持续不断的向上运动,因为毕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有了越来越复杂的需求和欲望,开辟出越来越精细而卓有成效的合作方式,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不断用新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马克思诅咒阶级社会的道德沦丧,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谴责,他还认识到,人类精神上的充实需要物质的基础。我们不应盲目地为现代性欢呼,但也不能轻蔑地将现代性说得一无是处。 社会关系的改变并不能单纯地以生产力的发展来解释。生产力方面的开创性变革并不一定会带来新的社会关系。事实上,在生产力发展的每个阶段,存在着许多生产关系的可能性,而哪种可能性将会最终实现往往是无法预知的。即便当历史真的到达转折点时,也无法确定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个革命的阶级,可以挑起历史的重担。即便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仍然能给我们很大启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两者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即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出现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而且只要人类社会的剩余价值还不足以让全人类共享,这样的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马克思并非是一位一味兜售进步的无知者,他很清楚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付出的可怕代价。 对于那些指责马克思主义为宿命论的人,T.伊格尔顿反问道,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马克思为什么还要为政治斗争而大声疾呼呢?如果社会主义真的是无论如何都会到来的,我们只需坐等社会主义到来就好了。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定会实现的,但他肯定不会认为“工厂法案”或者“巴黎公社”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果他真的是一个骨子里的宿命论者,他就会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实现。可是他毕竟不是一个从水晶球中窥探天机的占卜术士,而是一个谴责世间非正义的先知。马克思并不认为存在产生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他相信资本主义制度一旦衰亡,工人阶级必须挺身而出,接过社会的领导权。 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始终是由现实的、活生生的、有着自由意志的人创造的。恰恰是资产阶级而不是马克思,喜欢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进化论来解释这个世界。马克思反对那些指责他试图将整个人类历史归于一种规律之下的观点。他发自内心地厌恶这种冷酷无情的抽象总结,并坚持认为,如果不是将唯物主义方法作为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而是将其用作一种为满足自身而扭曲历史事实的模板,那唯物主义就变成了它的对立面。马克思也曾警告说,他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看法不应变成忽略各国不同的环境,用命运确定的一般性道路来解释各国情况的历史哲学理论。 因此,T.伊格尔顿认为,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认为合理的观点。只有那些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者才会将马克思的作品视为不可改变的圣典箴言。总体来说,没有证据可以表明马克思是一个否定人类自由的宿命论者。恰恰相反,马克思是个人自由的明确拥护者,并且一直热衷于讨论人如何超越历史的局限,选择不同的道路。而恩格斯一生都对军事战略的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可不像是那种相信听天由命的人做出来的事。马克思认为历史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规律性,但持这种观点的绝不是他自己。将历史看作全无章法的随机事件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社会生活中不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或者大体上可以预判的趋势,所谓“有的放矢”就根本无从谈起。 T.伊格尔顿强调,人类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美好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只能植根于资本主义的罪恶中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实现并不能为资本主义犯下的罪恶辩解。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哪个阶段是为了其他阶段而存在的。社会主义是否有能力彻底补偿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T.伊格尔顿引用霍克海默的话说道:“历史的轨迹穿过无数个人的悲伤与痛苦。你可以对这两者之间的事实作出解释,但却无法为这些悲伤和痛苦作出辩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篇章——共产主义——也足以令人欢欣鼓舞。但不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气质,也就不能理解其复杂的深意。即便世间男女最终都皆大欢喜,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祖辈为他们的幸福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有太多的人倒在通往社会主义的路上,壮志未酬,被人遗忘。除非我们可以起死回生,不然我们无以补偿这成百上千万的冤魂。这正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悲剧所在。悲剧不一定就是毫无希望,只是悲剧中的希望到来时往往伴随着恐惧和颤抖,而迎接它的往往是一张张惊慌失措的面孔。T.伊格尔顿发出这样的疑问:资本主义果真是实现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条件吗?没有资本主义,难道人类就无法发展马克思眼中那些最宝贵的人类财富,就无法创造物质繁荣,开发人的创造性,实行政治自决,保护个人自由和发展文化了吗?而在T.伊格尔顿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已超出学术讨论的范畴。 四、参与型市场社会主义和民主政治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方案 如果只是概而统之地说马克思是对的,而没有从马克思的学说中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并提出中微观的建设性方案,那么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驳难免陷于老调重弹。T.伊格尔顿在该书中为此作出了努力,他指出,自由派社会主义者与西方自由主义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他们对苏联共产主义社会的批判比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更为深刻,他们不满足于可怜巴巴地呼吁民主和公民权利。他们要求的是推翻整个压迫制度,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然而,假设推翻了现存的压迫制度,接下来该怎么办? T.伊格尔顿认为,20世纪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道路是没法建成社会主义的。那些反马克思主义者至少提出了一个值得马克思主义者深思的观点,那就是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必须以市场作为基础。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市场仍将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是全社会共有的,但很多自治的合作社在市场中相互竞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企业的个体层面上,合作可以确保提高生产效率。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市场竞争可以避免传统的斯大林经济模式中出现的信息滞后、分配不均和缺少激励机制等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市场既有剥削性,也具有解放性,能把人从传统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市场社会主义者也认为,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独有。T.伊格尔顿指出,就连托洛茨基也支持市场机制,这可能会令他的追随者大吃一惊。虽然托洛茨基只认为应该在向社会主义转型的过程中,结合对经济的集中计划发挥市场的作用。托洛茨基认为,市场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弥补计划的不足,增加经济计划的合理性,因为没有市场关系的经济结算是无法想象的。 市场社会主义废除了私人财产、社会阶级分化和剥削,并让产品的实际生产者掌握国家的经济力量。从这些方面看,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比是一种进步。然而对于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市场社会主义他们无法接受,因为它保留了太多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在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下,仍将存在商品生产、不平等和失业,超越人力控制的市场力量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政府蜕化为总资本家,避免工人蜕化为集体资本家?避免市场带来的不良风气? T.伊格尔顿认为,要避免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实行广泛的民主,这与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应当落脚于本地化、大众化,应当贯穿整个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民主不应仅仅存在于政治生活中,还应当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去。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真正的自治政府,而不是仅仅将政府事务托付给政治精英。马克思设想的是一个公民自己统治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马克思试图拉近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日常生活间的距离,方法就是将前者融入到后者之中,而这就是“民主”。民主的结果是“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都取决于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受制于私利。在传媒和公共舆论领域,也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避免让一群权欲熏心、贪得无厌的商人政客利用他们掌握的媒体资源和话语权给人民洗脑,或者更直白点说,向人民灌输他们自私自利的观念,让人民支持他们所支持的体制。现代信息技术也为民主政治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和可能。不仅如此,事实已向我们表明,目前资本主义的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方式同样耗时费力,社会主义的组织和管理消耗的时间未必比资本主义更多。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者仍将就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细节问题一直争论下去,毕竟还不存在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主义方案。但目前社会主义最大的问题或许还在于,人们总是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讨论上,而很少去付诸实践。 T.伊格尔顿的这本书,再次雄辩地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注释: 许多学者指出,需要对“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区分,这样的区分是有道理的。但考虑到T.伊格尔顿在这本书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上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因此在本文中也不再作区分。 作者在本书“英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当他在书中提到马克思的时候,他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T.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英国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 该书英文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中文版由李杨、任文科和郑义翻译,新星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 本节内容详见《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5—15页,第16—33页,第34—67、68—131、132—162页,第26—33、195—205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1页。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171/c4
个人分类: 思想|1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whyhoo 2012-3-16 22:58
(一) 一个德国人说过,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他那名著“资本论”三卷,合计二千一百三十五页,其中第一卷是马氏生存时刊行的,第二第三两卷是马氏死后他的朋友昂格思替他刊行的。这第一卷和二三两卷中间,难免有些冲突矛盾的地方,马氏的书本来难解,添上这一层越发难解了。加以他的遗著未曾刊行的还有很多,拚上半生的工夫来研究马克思,也不过仅能就他已刊的著书中,把他反复陈述的主张得个要领,究不能算是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但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误解。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万一因为作者的知能浅陋,有误解马氏学说的地方,亲爱的读者肯赐以指正,那是作者所最希望的。 (二) 我于评述“马克思主义”以前,先把“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占若何的地位,略说一说。 由经济思想史上观察经济学的派别,可分为三大系,就是个人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与人道主义经济学。 个人主义经济学,也可以叫作资本主义经济学。三系中以此为最古。著“原富”的亚丹斯密(Adam Smith)是这一系的鼻祖。亚丹斯密以下,若马查士(Malthus)、李嘉图(Ricardo)、杰慕士·穆勒(James Mill)等,都属于这一系。把这一系的经济学发挥光大,就成了正系的经济学,普通称为正统学派。因为这个学派是在模范的资本家国的英国成立的,所以英国以外的学者也称他为英国学派。这个学派的根本思想是承认现在的经济组织为是,并且承认在此经济组织内,各个人利己的活动为是。他们以为现在的经济组织,就是个人营利主义的组织,是最巧最妙,最经济不过的组织。从生产一面讲,各人为自己的利益,自由以营经济的活动,自然努力以致自己的利益于最大的程度。其结果:社会全体的利益不期增而自增。譬如各人所有的资本,自然都知道把他由利益较少的事业,移到利益较多的事业上去。社会全体的资本,自然也都舍了那利益较少的事业,投到利益较多的事业上去。所以用不着什么政治家的干涉,自由竞争的结果,社会上资本的全量自然都利用到社会全体最有利的方面去。而事业家为使他自己的利益达于最大的程度,自然努力以使他自己制品全体的价增大,努力以求其商品全体的卖出额换回很多的价来。社会全体的富是积个人的富而成的。个人不断的为增加自己的富去努力,你这样作,他也这样作,那社会全体的富也不期增而日增了。再从消费一面讲,我们日用的一切物品,都不是在自己家内生产的,都是人家各自为营利、为商卖而生产的。自己要得一种物品:米、盐、酱、醋,乃至布匹、伞、屐、新闻、杂志之属,都不是空手向人家讨得来的。依今日的经济组织,都是各人把物卖钱,各人拿钱买货。各人按着自己最方便的法子去活动,比较着旁人为自己代谋代办,亲切的多,方便的多,经济的多。总而言之,他们对于今日以各人自由求各自利益为原则的经济组织,很满足,很以为妥当。他们主张维持他,不主张改造他。这是个人主义经济学。也就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的经济学。 以上所述个人主义经济学,有二个要点:其一是承认现在的经济组织为是;其二是承认在这经济组织内,各个人利己的活动为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正反对他那第一点。人道主义经济学正反对他那第二点。人道主义经济学者以为无论经济组织改造到怎么好的地步,人心不改造仍是现在这样的贪私无厌,社会仍是没有改善的希望,于是否认经济上个人利己的活动,欲以爱他的动机代那利己的动机;不置重于经济组织改造的一方面,而置重于改造在那组织下活动的各个人的动机。社会主义经济学者以为现代经济上社会上发生了种种弊害,都是现在经济组织不良的缘故,经济组织一经改造,一切精神上的现象都跟着改造,于是否认现在的经济组织,而主张根本改造。人道主义经济学者持人心改造论,故其目的在道德的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学者持组织改造论,故其目的在社会的革命。这两系都是反对个人主义经济学的,但人道主义者同时为社会主义者的也有。 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从前经济学的正统,是在个人主义。现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经济学,将要取此正统的位系,而代个人主义以起了。从前的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以后的经济学,要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了。这正是个人主义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过渡的时代。 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现在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改造世界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重要,也就可以知道了。 本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并非自马氏始的,马氏以前也很有些有名的社会主义者,不过他们的主张,不是偏于感情,就是涉于空想,未能造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与系统。至于马氏才用科学的论式,把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证明与从来的个人主义经济学截然分立,而别树一帜,社会主义经济学才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故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不能不推马克思。 (三) “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价值,既如上述,我当更进而就他的学说的体系略为大体的分析,以便研究。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的是不可能。因为他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豫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然的命运;然后更根据这个豫见,断定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所以他的唯物史观说:“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他的资本论也是首尾一贯的根据那“在今日社会组织下的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的思想立论。关于实际运动的手段,他也是主张除了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没有第二个再好的方法。为研究上便利起见,就他的学说各方面分别观察,大概如此。其实他的学说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都有不能分离不容割裂的关系。 (四) 请先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也称历史的唯物主义。他在社会学上曾经,并且正在表现一种理想的运动,与前世纪初在生物学上发现过的运动,有些相类。在那个时候是用以说明各种形态学上的特征、关系的重要,志在得一个种的自然分类,与关于生物学上有机体生活现象更广的知识。这种运动既经指出那内部最深的构造,比外部明显的建造,若何重要,唯物史观就站起来反抗那些历史家与历史哲学家,把他们多年所推崇为非常重要的外部的社会构造,都列于第二的次序;而那久经历史家辈蔑视,认为卑微暧昧的现象的,历史的唯物论者却认为于研究这很复杂的社会生活全部的构造与进化,有莫大的价值。 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变化发达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故经济的要件是历史上唯一的物质的要件。自己不能变化的,也不能使别的现象变化。其他一切非经济的物质的要件,如人种的要件、地理的要件等等,本来变化很少,因之及于社会现象的影响也很小,但于他那最少的变化范围内,多少也能与人类社会的行程以影响。在原始未开时代的社会,人类所用的劳作工具,极其粗笨,几乎完全受制于自然。而在新发见的地方,向来没有什么意味的地理特征,也成了非常重大的条件。所以历史的唯物论者,于那些经济以外的一切物质的条件,也认他于人类社会有意义,有影响。不过因为他的影响甚微,而且随着人类的进化日益减退,结局只把他们看作经济的要件的支流罢了。因为这个缘故,有许多人主张改称唯物史观为经济史观。 唯物史观,也不是由马氏创的。自孔道西(Condorcet)依着器械论的典型,想把历史作成一科学,而期发见出一普遍的力,把那变幻无极的历史现象,一以贯之,已经开了唯物史观的端绪。故孔道西算是唯物史观的开创者。至桑西门(Saint-Simon)把经济的要素,比精神的要素看得更重。十八世纪时有一种想象说,说法兰西历史的内容不过是佛兰坎人与加利亚人间的人种竞争。他受了此说的影响,谓最近数世纪间的法国历史不外封建制度与产业的竞争,其争以大革命期达于绝顶。而产业初与君国制联合,以固专制的基础,基础既成又扑灭王国制。产业的进步是历史的决定条件,科学的进步又为补助他的条件。Thierry、Mignet及Guizot辈继起,袭桑西门氏的见解,谓一时代的理想、教义、宪法等,毕竟不外当时经济情形的反映。关于所有权的法制,是尤其重要的。蒲鲁东亦以国民经济为解释历史的钥匙,信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至于马氏用他特有的理论,把从前历史的唯物论者不能解释的地方,与以创见的说明,遂以造成马氏特有的唯物史观,而于从前的唯物史观有伟大的功绩。 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经济现象虽用他自己的模型,制定形成全社会的表面构造(如法律、政治、伦理,及种种理想上、精神上的现象都是),但这些构造中的那一个也不能影响他一点。受人类意思的影响,在他是永远不能的。就是人类的综合意思,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是法律他是人类的综合意思中最直接的表示,也只能受经济现象的影响,不能与丝毫的影响于经济现象。换言之,就是经济现象只能由他一面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影响,而不能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相互的影响,或单受别的社会现象的影响。 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但这经济构造的本身,又按他每个进化的程级,为他那最高动因的连续体式所决定。这最高动因,依其性质,必须不断的变迁,必然的与社会的经济的进化以诱导。 这最高动因究为何物,却又因人而异。Loria所认为最高动因的,是人口的稠庶。人口不断的增加,曾经决定过去四个联续的根本状态,就是集合、奴隶所有、奴仆(Servile)、佣工。以后将次发生的现象,也该由此决定。马克思则以“物质的生产力”为最高动因:由家庭经济变为资本家的经济,由小产业制变为工场组织制,就是由生产力的变动而决定的。其他学者所认为最高动因的,又为他物。但他们有一个根本相同的论点,就是:经济的构造,依他内部的势力自己进化,渐于适应的状态中,变更全社会的表面构造,此等表面构造,无论用何方法,不能影响到他这一方面,就是这表面构造中最重要的法律,也不能与他以丝毫的影响。 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合理的。我们晓得有许多法律,在经济现象的面前,暴露出来他的无能。十七、八世纪间那些维持商业平准,奖励金块输入的商法,与那最近英国禁遏脱拉斯(Trust)的法律都归无效,就是法律的力量不能加影响于经济趋势的明证。也有些法律,当初即没有力量与经济现象竞争,而后来他所适用的范围,却自一点一点的减缩,至于乌有。这全是经济现象所自致的迁移,无与于法律的影响。例如欧洲中世纪时禁抑暴利的法律。最初就无力与那高利率的经济现象竞争,后来到了利润自然低落,钱利也跟着自然低落的时候,他还继续存在,但他始终没有一点效果。他虽然形式上在些时候维持他的存在,实际上久已无用,久已成为废物。他的存在全是法律上的惰性,只足以证明法律现象远追不上他所欲限制的经济现象,却只在他的脚后一步一步的走,结局惟有服从而已。潜深的社会变动,惟依他自身可以产生,法律是无从与知的。当罗马帝国衰颓时代,一方面呈出奴隶缺乏,奴价腾贵的现象;一方面那一大部分很多而且必要的寄生阶级造成一个自由民,与新自由民的无产阶级。他们的贫困日益加甚,自然渐由农业上的奴仆劳动、工业上的佣工劳动,生出来奴隶制度的代替,因为这两种劳动全于经济上有很多的便利。若是把废奴的事业全委之于当时的基督教、人类同胞主义的理想,那是绝无效果的。十八世纪间英人曾标榜过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的宗教。到了资本家经济上需要奴隶的时候,他们却把奴隶输入到美洲殖民地,并且设法维持他。这类的事例不胜枚举,要皆足以证明法律现象只能随着经济现象走,不能越过他,不能加他以限制,不能与他以影响。而欲以法律现象奖励或禁遏一种经济现象的,都有没一点效果。那社会的表面构造中最重要的法律,尚且如此,其他如综合的理想等等,更不能与经济现象抗衡。 (五) 迄兹所陈是历史的唯物论者共同一致的论旨。今当更进而述马氏独特的唯物史观。 马氏的经济论,因有他的名著《资本论》详为阐发,所以人都知道他的社会主义系根据于一定的经济论的。至于他的唯物史观,因为没有专书论这个问题,所以人都不甚注意。他的《资本论》,虽然彻头彻尾以他那特有的历史观作基础,而却不见有理论的揭出他的历史观的地方。他那历史观的纲要,稍见于一八四七年公刊的《哲学的贫困》,及一八四八年公布的《共产者宣言》。而以一定的公式表出他的历史观,还在那一八五九年他作的那《经济学批评》的序文中。现在把这几样著作里包含他那历史观的主要部分,节译于下,以供研究的资料。 ㈠ 见于《哲学的贫困》中的: “经济学者蒲鲁东氏,把人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制造罗纱、麻布、绢布的事情,理解的极其明了。可是这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和罗纱、麻布等一样,是人类的生产物,他还没有理解。社会关系与生产力有密切的连络。人类随着获得新生产力,变化其生产方法;又随着变化生产方法,——随着变化他们得生活资料的方法——他们全变化他们的社会关系。手臼造出有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汽制粉机造出有产业的资本家的社会。而这样顺应他们的物质的生产方法,以建设其社会关系的人类,同时又顺应他们的社会关系,以作出其主义、思想、范畴。” ㈡ 见于《共产者宣言》中的: “凡以前存在的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希腊的自由民与奴隶,罗马的贵族与平民,中世的领主与农奴,同业组合的主人与职工,简单的说,就是压制者与被压制者,自古以来,常相反目,而续行或隐然,或公然,不断的争斗总是以全社会革命的变革,或以相争两阶级的共倒结局的一切争斗。试翻昔时的历史,社会全被区别为种种身分者,社会的地位有多样的等差,这类现象我们殆到处可以发见。在古代罗马则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则有封建诸侯、家臣、同业组合的主人、职工、农奴,且于此等阶级内更各分很多的等级。由封建的社会的崩坏,产出来的近世的社会,仍没把阶级的对立废止。他不过带来了新阶级、新压制手段、新争斗的形式,以代旧的罢了。 “可是到了我们的时代,就是有产者本位的时代,却把阶级的对立简单了。全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互相敌视的二大阵营,为相逼对峙的二大阶级: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 “……依以上所述考之,资本家阶级所拿他作基础以至勃兴的生产手段及交通手段,是已经在封建社会作出来的。此等生产手段及交通手段的发展达于一定阶段的时候,封建的社会所依以营生产及交换的关系,就是关于农业及工业封建的组织,简单一句话就是封建的所有关系,对于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久已不能适应了。此等关系,现在不但不能奖励生产,却妨阻生产,变成了许多的障碍物。所以此等关系不能不被破坏,果然又被破坏了。 “那自由竞争就随着于他适合的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随着有产者阶级的经济的及政治的支配,代之而起了。 “有产者阶级,于其不满百年的阶级支配之下,就造出比合起所有过去时代曾造的还厚且巨的生产力。自然力的征服,机械、工业及农业上的化学应用,轮船、火车、电报,全大陆的开垦,河川的开通,如同用魔法唤起的这些人类——在前世纪谁能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能包容在社会的劳动里呢? “把这样伟大的生产手段及交通手段,像用魔法一般唤起来的资本家的生产关系及交通关系,——资本家的所有关系——现代的资本家的社会,如今恰与那魔术师自念咒语唤起诸下界的力量,而自己却无制御他们的力量了的情事相等。数十年的工商史,只是现代的生产力,对于现代的生产关系,对于那不外有产者的生活条件及其支配力的所有关系,试行谋叛的历史。我们但举那商业上的恐慌——因隔一定期间便反复来袭,常常胁迫有产社会的全存在的商业恐慌——即足以作个证明。……有产者阶级颠覆封建制度的武器,今乃转而向有产者阶级自身。 “有产者阶级不但锻炼致自己于死的武器,并且产出去挥使那些武器的人——现代的劳动阶级、无产者就是。 “人人的观念、意见及概念,简单一句话,就是凡是属于人间意识的东西,都随着人人的生活关系,随着其社会的关系,随着其社会的存在,一齐变化。这是不用深究就可以知道的。那思想的历史所证明的,非精神上的生产随着物质上的生产一齐变化而何?” ㈢ 见于《经济学批评》序文中的: “人类必须加入那于他们生活上必要的社会的生产,一定的、必然的、离于他们的意志而独立的关系,就是那适应他们物质的生产力一定的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此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的构造——法制上及政治上所依以成立的、一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所适应的真实基础——物质的生活的生产方法,一般给社会的、政治的及精神的生活过程,加上条件。不是人类的意识决定其存在,他们的社会的存在反是决定其意识的东西。 “社会的物质的生产力,于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与他从来所在那里面活动当时的生产关系,与那不过是法制上的表现的所有关系冲突。这个关系,这样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而为束缚。于是乎社会革命的时代来。巨大的表面构造的全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或徐,或激,都变革了。 “当那样变革的观察,吾人非常把那在得以自然科学的论证的经济的生产条件之上所起的物质的变革,与那人类意识此冲突且至决战的,法制上、政治上、宗教上、艺术上、哲学上的形态,简单说就是观念上的形态,区别不可。想把那样变革时代,由其时代的意识判断,恰如照着一个人怎样想他自己的事,以判断其人一样,不但没有所得,意识这个东西宁是由物质生活的矛盾,就是存在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冲突,才能说明的。 “一社会组织,非到他的全生产力,在其组织内发展的一点余地也没有了以后,决不能颠覆去了。这新的,比从前还高的生产关系,在这个东西的物质的生存条件于旧社会的母胎内孵化完了以前,决不能产生出来。人类是常只以自能解决的问题为问题的。因为拿极正确的眼光去看,凡为问题的,惟于其解决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也在成立过程中的时会,才能发生。 “综其大体而论,吾人得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及现代资本家的生产方法,为社会经济的组织进步的阶段。而在此中,资本家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生产方法之采敌对形态的最后。——此处所谓敌对,非个人的敌对之意,是由各个人生活的社会的条件而生的敌对之意,——可是在资本家社会的母胎内发展的生产力,同时作成于此敌对的解决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的前史,就以此社会组织终。” 据以上所引,我们可以略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领了。现在更把这个要领简单写出,以期易于了解。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基础构造为转移,而基础构造的变动,乃以其内部促他自己进化的最高动因,就是生产力,为主动,属于人类意识的东西,丝毫不能加他以影响,他却可以决定人类的精神、意识、主义、思想,使他们必须适应他的行程。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社会组织即社会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手臼产出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汽制粉机产出产业的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在那里发展的社会组织,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发展的力量到那社会组织不能适应的程度,那社会组织不但不能助他,反倒束缚他妨碍他了。而这生产力虽在那束缚他、妨碍他的社会组织中,仍是向前发展不已。发展的力量愈大,与那不能适应他的社会组织间的冲突愈迫,结局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新的继起,将来到了不能与生产力相应的时候,他的崩坏亦复如是。可是这个生产力,非到在他所活动的社会组织里发展到无可再容的程度,那社会组织是万万不能打破。而这在旧社会组织内,长成他那生存条件的新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有了独立生存的运命,也是万万不能发生。恰如孵卵的情形一样,人为的助长,打破卵壳的行动,是万万无效的,是万万不可能的。 以上是马克思独特的唯物史观。 (六) 与他的唯物史观很有密切关系的,还有那阶级竞争说。 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由历史的唯物论者的眼光去看,十字军之役也含着经济的意味。当时繁盛的义大利共和国中,特如Venice的统治阶级,实欲自保其东方的繁富市场。宗教革新的运动,虽然戴着路德的名义,其时的民众中,也似乎有一大部分是意在免去罗马用种种方法征课的重税(那最后有道理的赎罪符也包在内)。基督教的传布,也是应无产阶级的要求作一种实际的运动。把首都由罗马迁至Byzantium(就是现在的康士坦丁堡),与那定基督教为官教,也是经济的关系。这两件事都是为取罗马帝国从来的重心而代之。因为当时的中产阶级,实为东方富有财势的商贾阶级,势力很厚。他们和那基督教的无产阶级相合,以与罗马寄生的贵族政治分持平衡的势力,而破坏之。法国大革命也全是因为资本家的中级势力,渐渐可以压迫拥有土地的贵族,其间的平衡久已不固,偶然破裂,遂有这个结果。就是法国历史上迭起层兴的政治危机,单由观念学去研究终于神秘难解。像那拿破仑派咧,布尔康家正统派咧,欧尔林家派咧,共和党咧,平民直接执政党咧,他们背后都藏着很复杂的经济意味。不过打着这些旗帜互相争战,以图压服他的反对阶级,而保自己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就是了。这类的政治变动,由马克思解释,其根本原因都在殊异经济阶级间的竞争。我们看那马克思与昂格思的《共产者宣言》中“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的话,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批评》序文中,也说“从来的历史尽是在阶级对立——固然在种种时代呈种种形式——中进行的”,就可以证明他的阶级竞争说,与他的唯物史观有密切关系了。 就这阶级竞争的现象,我们可以晓得,这经济上有共同利害自觉的社会团体,都有毁损别的社会团体以增加自己团体利益的倾向。这个倾向,斯宾塞谓是本于个人的利己心。他在《社会学研究》中说:“个人的利己心引出由他们作成的阶级的利己心,于分别的努力以外,还要发生一种协同的努力,去从那社会活动的总收入中,取些过度的领分。这种综合的倾向,在每阶级中这样发展,必须由其他诸阶级类似的综合的倾向来维持其平衡。”由此以观,这阶级竞争在社会的有机体中恰与Wilhelm Roux所发见的“各不同的部分官能组织细胞间的竞争,在各有机体中进行不已”的原则相当。宇宙间一切生命都向“自己发展”(Self-expansion)活动不已。“自己发展”是生物学上、社会学上一切有机的进化全体根本的动机,是生物界普遍无敌的倾向。阶级竞争是这种倾向的无量表现与结果中的一个。而在马克思则谓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全因为土地共有制崩坏以后,经济的构造都建在阶级对立之上。马氏所说的阶级,就是经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就是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有产阶级,与没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无产阶级的区别:一方是压服他人掠夺他人的,一方是受人压服,被人掠夺的。这两种阶级,在种种时代,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本家的,这些生产方法出现的次第,可作经济组织进化的阶段,而这资本家的生产方法,是社会的生产方法中采敌对形式的最后。阶级竞争也将与这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同时告终。至于社会为什么呈出阶级对立的现象呢?马氏的意见是以为全是因为一个社会团体,依生产手段的独占,掠夺他人的余工余值(余工余值说详后)的原故。但这两种阶级,最初不过对于他一阶级,可称一个阶级,实则阶级的本身还没有成个阶级,还没有阶级的自觉。后来属于一阶级的,知道他们对于别的阶级,到底是立于不相容的地位,阶级竞争是他们不能避的运命,就是有了阶级的自觉,阶级间就起了竞争。当初只是经济的竞争,争经济上的利益,后来更进而为政治的竞争,争政治上的权力,直至那建在阶级对立上的经济的构造自己进化,发生了一种新变化为止。这样看来,马氏并非承认这阶级竞争是与人类历史相终始的,他只把他的阶级竞争说应用于人类历史的前史,不是通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与其说他的阶级竞争说是他的唯物史观的要素,不如说是对于过去历史的一个应用。 (七) 马氏的唯物史观及其阶级竞争说,既已略具梗概,现在更把对于其说的评论,举出几点,并述我的意见。 马氏学说受人非难的地方很多,这唯物史观与阶级竞争说的矛盾冲突,算是一个最重要的点。盖马氏一方既确认历史——马氏主张无变化即无历史——的原动为生产力;一方又说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就是说阶级竞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竞争。一方否认阶级的活动,无论是直接在经济现象本身上的活动,是间接由财产法或一般法制上的限制,常可以有些决定经济行程的效力;一方又说阶级竞争的活动,可以产出历史上根本的事实,决定社会进化全体的方向。Eugenio Rignano驳他道:“既认各阶级间有为保其最大经济利益的竞争存在,因之经济现象亦自可以随这个或那个阶级的优越,在一方面或他一方面受些限制,又说经济的行程象那天体中行星的轨道一样的不变,从着他那不能免的进路前进,人类的什么影响都不能相加。那么那主要目的在变更经济行程的阶级竞争,因为没有什么可争,好久就不能存在了。在太阳常行的轨道上,有了一定的变更,一定可以贡献很大的经济利益于北方民族,而大不利于南方民族。但我想在历史纪录中,寻找一种族或一阶级的竞争,把改变太阳使他离了常轨作目的的,是一件无益的事。”这一段话可谓中了要扼。不过这个明显的矛盾,在马氏学说中,也有自圆的说法。他说自从土地共有制崩坏以来,经济的构造都建立在阶级对立之上。生产力一有变动,这社会关系也跟着变动。可是社会关系的变动,就有赖于当时在经济上占不利地位的阶级的活动。这样看来,马氏实把阶级的活动归在经济行程自然的变化以内。但虽是如此说法,终觉有些牵强矛盾的地方。 这全因为一个学说最初成立的时候,每每陷于夸张过大的原故。但是他那唯物史观,纵有这个夸张过大的地方,于社会学上的进步,究有很大很重要的贡献。他能造出一种有一定排列的组织,能把那从前各自发展不相为谋的三个学科,就是经济、法律、历史,联为一体,使他现在真值得起那社会学的名称。因为他发见那阶级竞争的根本法则;因为他指出那从前全被误解或蔑视的经济现象,在社会学的现象中是顶重要的;因为他把于决定法律现象有力的部分归于经济现象,因而知道用法律现象去决定经济现象是逆势的行为;因为他借助于这些根本的原则,努力以图说明过去现在全体社会学上的现象。就是这个,已足以认他在人类思想有效果的概念中,占优尚的位置,于学术界思想界有相当的影响。小小的瑕疵,不能掩了他那莫大的功绩。 有人说,历史的唯物论者以经济行程的进路为必然的、不能免的,给他加上了一种定命的采色,后来马克思派的社会党,因为信了这个定命说,除去等着集产制自然成熟以外,什么提议也没有,什么活动也没有,以致现代各国社会党都遇见很大的危机。这固然可以说是马氏唯物史观的流弊,然自马氏与昂格思合布《共产者宣言》,大声疾呼,檄告举世的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无论赞否马氏别的学说的人,对于此点,都该首肯。而在《社会主义者评论》(Socialist Review)第一号揭载的昂格思函牍中,昂氏自己说,他很喜欢看见美国的工人,在于政治信条之下,作出一种组织,可见他们也并不是坐待集产制自然成熟,一点不去活动的。而在别一方面,也可以拿这社会主义有必然性的说,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信他必然发生,于宣传社会主义上,的确有如耶教福音经典的效力。 历史的唯物论者说经济现象可以变更法律现象,法律现象不能变更经济现象,也有些人起了疑问。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承认一阶级的团体活动,可以改造经济组织,那么一阶级的团体活动,虽未至能改造经济组织的程度,而有时亦未尝没有变更经济行程趋势的力量。于此有个显例,就是现代劳工阶级的联合活动,屡见成功,居然能够屈服经济行程的趋势。这种劳工结合,首推英国的工联(Trade unions)为最有效果,他们所争在增加劳银,当时经济现象的趋势是导工人于益困益卑的地位,而工联的活动竟能反害为利。大战起来以后,工联一时虽停止活动,战事既息,他们又重张旗鼓。听说铁路人员总会、交通劳动者(专指海上劳动者)联合会,和矿夫联合会三种工联,联合起来,向政府及资本家要求种种条件,声势甚猛,(参照《每周评论》第三十三号欧游记者明生君通信)将来的效果必可更大。这自觉的团体活动,还没有取得法律的性质,已经证明他可以改变经济现象的趋势,假使把这种活动的效力,用普通法律,或用那可以塞住经济现象全进路的财产法,保障起来,巩固起来,延长他那效力的期间,他那改变经济现象趋势的效力,不且更大么?试把英、法二国的土地所有制比较来看:在英国则诺曼的侵略者及其子孙,依战胜余威,获据此全土,而与其余人口相较,为数甚少,故利在制定限嗣财产制与脱拉斯制,以保其独占权,结果由此维持住大地产制。在法国则经数世纪的时间,贵族及僧侣阶级的财产为革命的中产阶级所剥夺,这剥夺他们的中级人民人口的数,又占全体的大部,故利在分割而不在独占,适与英国的诺曼侵略者及其子孙相反,于是中级人民催着通过特别遗书遗产法,以防大财产制的再见。他们二国的财产法和防遏或辅助田间经济现象趋势的法制,这样不同,所以导他们经济的表现与进化于不同的境界。一则发生很大的领地财产、隐居主义、为害田禾的牧业、全国的人口减少、农村人口的放逐与财富的分配极不平均种种现象。一则发生土地过于割裂、所有者自治其田畴、强盛的农业、节俭之风盛行、分配平均种种现象。这样看来,经济现象和法律现象,都是社会的原动力,他们可以互相影响,都于我们所求的那正当决定的情状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历史的唯物论者所说经济现象有不屈不挠的性质,就是团体的意思、团体的活动,在他面前都得低头的话,也不能认为正确了。但是此等团体的活动,乃至法律,仍是在那可以容他发生的经济构造以上的现象,仍是随着经济的趋势走的,不是反着经济的趋势走的。例如现代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劳工阶级的生活境遇日趋于困难;一方面益以促其阶级的自觉,益增其阶级活动的必要,益使其活动的效果足以自卫。这都是现在资本主义制下自然的趋势,应有的现象,不能作足以证明法律现象可以屈抑经济趋势的理据;与其说是团体行动,或法律遏抑经济趋势的结果,毋宁说是经济本身变化的行程。英、法二国财产制之著效,也是在他们依政治的势力,在经济上得占优势,得为权力阶级以后的事,也全是阶级竞争的结果。假使在英国当时定要施行一种防遏大地产制的法律,在法国当时定要施行一种禁抑小财产制的法律,恐怕没有什么效果。在经济构造上建立的一切表面构造,如法律等,不是绝对的不能加些影响于各个的经济现象,但是他们都是随着经济全进路的大势走的,都是辅助着经济内部变化的,就是有时可以抑制各个的经济现象,也不能反抗经济全进路的大势。我们可以拿团体行动、法律、财产法三个联续的法制,补足阶级竞争的法则,不能拿他们推翻马氏唯物史观的全体。 有许多人所以深病“马克思主义”的原故,都因为他的学说全把伦理的观念抹煞一切,他那阶级竞争说尤足以使人头痛。但他并不排斥这个人高尚的愿望,他不过认定单是全体分子最普通的伦理特质的平均所反映的道德态度,不能加影响于那经济上利害相同自觉的团体行动。我们看在这建立于阶级对立的经济构造的社会,那社会主义伦理的观念,就是互助、博爱的理想,实在一天也没有消灭,只因有阶级竞争的经济现象,天天在那里破坏,所以总不能实现。但这一段历史,马氏已把他划入人类历史的前史,断定他将与这最后的敌对形式的生产方法,并那最后的阶级竞争一齐告终。而马氏所理想的人类真正历史,也就从此开始。马氏所谓真正历史,就是互助的历史,没有阶级竞争的历史。近来哲学上有一种新理想主义出现,可以修正马氏的唯物论,而救其偏蔽。各国社会主义者,也都有注重于伦理的运动,人道的运动的倾向,这也未必不是社会改造的曙光,人类真正历史的前兆。我们于此可以断定,在这经济构造建立于阶级对立的时期,这互助的理想,伦理的观念,也未曾有过一日消灭,不过因他常为经济构造所毁灭,终至不能实现。这是马氏学说中所含的真理。到了经济构造建立于人类互助的时期,这伦理的观念可以不至如从前为经济构造所毁灭。可是当这过渡时代,伦理的感化,人道的运动,应该倍加努力,以图划除人类在前史中所受的恶习染,所养的恶性质,不可单靠物质的变更。这是马氏学说应加救正的地方。 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总之,一个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马氏的唯物史观,何以不产生于十八世纪以前,也不产生于今日,而独产生于马氏时代呢?因为当时他的环境,有使他创立这种学说的必要和机会。十八世纪以前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势力,比经济的势力强,所谓社会势力从经济上袭来的很少。因为原始社会的经济组织是仅求自足的靠着自然的地方居多,靠着人力的地方还少,所以宗教和政治的势力较大。譬如南美土人,只伸出一张口,只等面包树,咖啡树给他吃喝,所以他们只有宗教的感谢,没有经济的竞争。到了英国产业革命后的机械生产时代,人类脱离自然而独立,达到自营自给的经济生活,社会情形为之一变,宗教政治的势力全然扫地,经济势力异军苍头特起支配当时的社会了。有了这种环境,才造成了马氏的唯物史观。有了这种经济现象,才反映以成马氏的学说主义。而马氏自己却忘了此点。平心而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马氏时代,实在是一个最大的发见。我们现在固然不可拿这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也却不可抹煞他那时代的价值,和那特别的发见。十字军之役,固然不必全拿那历史的唯物论者所说,全是经济的意味去解释,但当那僧侣彼得煽动群众营救圣墓的时候,彼得与其群众虽然没有经济的意味参杂其间,或者纯是驱于宗教的狂信,而那自觉的经济阶级,实在晓得利用这无意识的反动,达他们有意识的经济上的目的。从前的历史家,完全把经济的意味蔑视了,也实未当。我们批评或采用一个人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就是了。 下篇 (一) 我于上篇,既将马氏的“唯物史观”和“阶级竞争说”略为评述,现在要述他的“经济论”了。马氏的“经济论”有二要点:一“余工余值说”,二“资本集中说”。前说的基础,在交易价值的特别概念。后说的基础,在经济进化的特别学理。用孔德的术语说,就是一属于经济静学,一属于经济动学。 今先述“余工余值说”。 马氏的目的,在指出有产阶级的生活,全系靠着无产阶级的劳工。这并不是马氏新发明的理论,从前Sismondi,Saint-Simon,Proudhon,Rodbertus诸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曾有过这种议论。不过他们的批评,与其说是经济的,毋宁说是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及其不公,是他们攻击的标的。马氏则不然,他郑重的归咎于经济科学的本身,特别归咎于交易观念。他所极力证明这私营事业必须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这是交易不能免的结果。——一个经济上的必要,贵族与平民都须服从的。 马氏的“余工余值说”,是从他那“劳工价值论”演出来的。 马氏说劳工不只是价值的标准与理由,并且是价值的本体。从前Ricardo也曾有过类似的观念,但他未能决然采用。马氏于此,毅然采取其说,不象Ricardo的踌躇。 马氏也决不否认“效用是价值的必要条件”。由效用的价值而论,这的确是唯一的理由,但他以为单拿效用这一点说明交易的价值,理据尚不充足。每在一个交易的行为,两个物品间必含着共同的原素,一致的等级。此种一致,决不是效用的结果,因为效用的等级,在每个物品中均不相同。而所以构成交易这件事存在的理由的,就是这个不同。在那些性质各异的物品中所含的共同原素,不是效用,乃是那些物品中所含劳工分量的大小。每个物品的价值,应该纯是物品中所含人类劳工结晶的全量。物品价值的分别,全依劳工的分量而异。此等劳工,是于生产这些物品有社会的必要的东西。 例如有一工人在一种产业里作工,一日工作十小时,什么是他的生产物的交易价值呢?这交易价值,应该是他那十小时劳工的等量。他所生产的,是布,是煤,或是他物,都不必问。按工银交易的条件,资本家把处分物品的权保留在自己手中,而按实在的价值出售。这实在的价值,就是十小时劳工的等量。 工人的工力(Labour force)为工银所买,与其本人断绝关系。工银专以代表资本家偿他工力的物价,而资本家即保持自由处分这个物品(指工力)的权利于自己手中。工力价值的决定,与别的可以交易的物品相同。工力恰是一种物品,他的价值也是由那于他的生产所必需的劳工时间数目决定。 生产工力所必需的工量(Labour quantity),是一种稍觉奇异的话,初究马氏学说的人,最难领会其旨趣。但是必须领会,才得了解马氏的经济学说。实在稍加研究,觉得这种见解也并没有什么稀奇。设若拿一个机械的活动代替一个工人的劳工,执一个工程师,问他这架机械要多少维持费?他决不以为奇,并且立答以每时每日需多少吨煤炭,而煤炭的价值,又纯是代表那采掘煤炭的一定人工的总积。我们把煤炭换成劳工去说明他,又有什么难懂呢? 工银制下的工人,纯是一种机械。所不同的地方,维持机械的财物是在他处由他人的劳工生产出来的,维持工人的财物是由他自己的劳工生产的一小部分。一时间的劳作,或一日的辛苦,其价值均可以在那个时间保持那个工人使他能够完全维持他的生产力所必需的需要为标准。无论资本家以物品以金钱偿他的工值,都是代表那必要费的价值。 维持工力所必要的物品的价值,永不能与那工力的生产的价值相等。例如一日维持工力所必要的物品的价值,决不能与十小时工力的价值相等,或且不抵五小时。在模范状态下的人类工力,常足以生产比他所单纯消费的物品的价值多。 工人所生产的价值,全部移入资本家的手中,完全归他处分。而以其一小部分用工银的名目还给工人,其量仅足以支应他在生产此项物品的期间所消用的食品,余则尽数归入资本家的囊中。生产物的售出,其价与十小时的工力相等,而工人所得,则止抵五小时工力的价值。其余五小时工力的价值,马氏叫作“余值”(Surplus value)。 这样办法,资本家获得工人十小时的工力,而仅以五小时的代价还给工人。其余五小时的工力,在工人毫不值钱。前五小时间工人所生产的,等于他的工值。第五时以后他所做的工,于他什么也不值了。这生产“余值”的额外时间,于工人本身一文不值的工力,马氏叫作“余工”(Surplus labour)。 余值既全为资本家的掠夺品,那工人分外的工作,就是余工,便一点报偿也没有。刚是对工人的能力课额外的汗血税,而为资本家增加幸运,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这是资本主义下资本家掠夺劳工生产的方式。 因为这个原故,资本家的利益,就在增大余值。他们想了种种方法,达这个目的。解析这些方法,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就是马氏学说特色之一。依马氏的解析,资本家增大余值的方法有二要着: 一、尽力延长工作时间,以求增加余工时间的数目。假使工作时间的数目,可以由十小时增至十二小时,这余工时间,自然可以由五小时增至七小时。企业家常谋为此。虽有工场立法,强制些产业限制工作时间,于阻止余值的增长多少有点效果,但推行的范围,究竟限于少数产业,所以“八时间工作”的运动,仍不能不纷纷四起。 二、尽力缩短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费的时间。假令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费的工作时间,由五小时缩短至三小时,那余工时间自然由五小时增至七小时了。此种缩短,是可以由产业组织的完全或由生活费的减少作得到的。生活费减少,常为由协力(Cooperation)的影响所生的结果。资本家每依建立慈善院或雇用比成人生活费较少的妇幼劳工以图此利益。妇幼离开家庭,那一切家事乃至煮饭洗衣等等,都留给男子去做。但若有维持女工工银与男工相等的方法或限制妇幼劳工的法律,此种战略,也就完全失败了。 马氏的论旨,不在诉说资本家的贪婪,而在揭破资本主义的不公。因为掠夺工人的,并不是资本家,乃是资本主义,工银交易的条件,资本家已经全然履行。你得一份钱,他买一份货,也算是公平交易。既然许资本主义与自由竞争行于经济界,这种结果是必不能免的。资本家于此,固极愿购此便宜物品,因为他能生产比他自身所含价值还多的东西。惟有这一班可怜的工人,自己把自己的工力象机械一般贱价给人家,所得的价格,仅抵自己生产价值之半,或且不及其半,在法律上经济上全没有自卫之道,而自己却视若固然。这不是资本家的无情,全是资本主义的罪恶! (二) 前节所述,是马氏“价值论”的要旨。而与其“价值论”最有关系的“平均利润率论”;也不可不略为说明。 今于说明“平均利润率论”以前,须先说一说那余值怎么变成利润的道理。余值本是由劳工生产的价值中除去他的必要生活费所余的价值。这必要生活费就是可变资本。是资本的一部分,不是资本的全部。余值的发生,是单由于可变资本,不是由于资本全部。但因生产物品时支出的费用都出自资本(这些费用,马氏叫作费用价格),而于费用价格的表形,不能认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间有何等区别,就把那仅与可变资本有关系的余值作成与全资本都有关系的样子。工力的价格就变成工银,工力生产的余值就变成利润了。我们可用下列的论式表明这个道理: 1. 全资本(C)由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而成, 2. 可变资本生出余值(m), 3. 余值对于可变资本的比例(m/v)叫作余值率,用m′代他, 4. 因而得m/v=m′的公式, 5. 又生m=m′v的公式, 6. 今不令余值仅关系于可变资本,而使关系于全资本,把他叫作利润(P), 7. 余值对于全资本(C)的关系(m/C)为利润率,用P′代他, 8. 从而得P′=m/C=m/c+v的公式, 9. 若把m换成m′v又得P′=m′v/C=m′v/c+v的新公式, 10.再把他换成比例式,断得P′∶m′=v∶C的公式, 依此我们可以证明利润率之于余值率的关系,与可变资本之于全资本的关系相等。我们又可断定利润率(P′)常比余值率(m′)小,因为可变资本(v)常比全资本(C)小(C=c+v)。 资本主义把那仅与可变资本有关系的余值,变成与全资本有关系的利润,把那对于可变资本的比例的余值率,变成对于全资本的比例的利润率。在这神秘的形态中,把余值用利润的名义尽行掠去的真象,就是如此。 依以上所述的原理,余值随可变资本而增减,全与不变资本的多少无关。但实际上无论可变不变二种资本的比例如何变动,利润率常为同一。这是一个显然的矛盾。为使理论愈益明显,分析解说如下: 1。余值准可变资本的多少而增减,可变资本多则余值多,可变资本少则余值少。 2。利润率是把余值以对于全资本(合不变与可变二种)的比例表明的东西,故可变资本多则利润率高,少则利润率低。 3。然于实际,不拘可变资本分的多少,同一的全资本额有同一的平均利润率。 依马氏可变资本分多则利润率高,少则低的定理,应如下表: C(全资本)c(不变)v(可变)m′余值率 m 余值 P′利润率 100 = 80 + 20    100%   20   20% 100 = 70 + 30    100%   30   30% 100 = 60 + 40    100%   40   40% 100 = 85 + 15    100%   15   15% 100 = 95 + 5    100%    5    5% 而于实际,这五种产业的利润率都为同一,与价值原则绝不相容。这就是“平均利润率的谜”。 昂格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文中曾说,这个矛盾,Ricardo已经看出而未能解释,Rodbertus也曾注意而未能解决,至于马氏,在他的“经济学批评”里,已经解决过这个问题,而在“资本论”第三卷始完全与以解答。故解释“平均利润率的谜”,在马氏书中是一个最著名的点,而因为解释此谜的原故,把他的“劳工价值论”几乎根本推翻。他的学说本身,发生一绝大矛盾,故又是一个最大弱点。 马氏解谜的键,并没有什么稀奇的道理,不过是: 一、商品若能按其价值被买卖,利润率必生种种差别。 二、然于实际,商品不能按其价值被买卖。 三、即于实际,以按不变可变两资本平均结合比例以上的比例结合的资本生产的商品,于其价值以上被买卖。以平均以下的比例的资本生产的商品,于其价值以下被买卖。 马氏以下表说明这个道理: 已经消费的   商品的   商品     价值与卖 资本结合比例 余值 资 本   价值 费用价格 卖价 利润率 价的差 I  80c+20v  20   50    90  70    92   22%   +2 II  70c+30v  30   51    111  81   103   22%   -8 III 60c+40v  40   51    131  91    113  22%   -18 IV  85c+15v  15   40    70  55    77   22%   +7 V  95c+5v   5   10 20 15 37 22% +17 我们再把此表细加说明如下: 一、I例 不变资本80 可变资本20 合计100 II例 不变资本70 可变资本30 合计100 III例 不变资本60 可变资本40 合计100 IV例 不变资本85 可变资本15 合计100 V例 不变资本95 可变资本5 合计100 二、余值率(m/v即m′)依马氏的定理皆为同一。兹假定余值率为100%, 三、那么 I例,对于可变资本20其100%的余值为20, II例,对于可变资本30其100%的余值为30, III例,对于可变资本40其100%的余值为40, IV例,对于可变资本15其100%的余值为15, V例,对于可变资本 5其100%的余值为5, 四、费用价格,即生产费,应该与恰足收回(1)可变资本的全部及(2)不变资本中被消费的部分二者的数相当。那不变资本中被消费的部分,假定I例为50,II例为51,III例为51,IV例为40,V例为10, 五、那么费用价格的额,应如下表: 可变资本 消费资本额 费用价格 I  20  +  50  =  70 II 30  +  51  =  81 III 40  +  51  =  91 IV 15  +  40  =  55 V  5  +  10  =  15 六、商品的价值,等于把余值与上表所举的费用价格合算起来的数。就是 I 70+20=90 II 81+30=111 III 91+40=131 IV 55+15=70 V 15+5=20 七、商品若能按其价值买卖,其卖价应如下表: I  II III IV V 90 111 131 70 20 八、而于实际,商品不能按其价值买卖,而以对于平均结合比例所生的余值与费用价格的合计为卖价。用不变资本在平均结合比例以上时,其卖价在上表所列的价值以上。用不变资本在平均结合比例以下时,其卖价在上表所列的价值以下。 九、今为看出这个平均结合比例,应该把第一至第五的资本总括起来,算出不变可变两种资本的百分比例。就是 资本总额 100+100+100+100+100=500 不变资本总额 80+70+60+85+95=390 可变资本总额 20+30+40+15+5=110 把这二种资本总额变成百分比例,得式如下: 390/500=78% 110/500=22% 而余值总额为 20+30+40+15+5=110 110/500=22% 十、这22%就是对于平均结合比例78c+22v=100,所生的余值就是对于全资本额的平均利润率。 十一、那么实在的卖价,应是: I 70+22=92 II 81+22=103 III 91+22=113 IV 55+22=77 V 15+22=37 十二、随着资本结合的比例不同,有的得其价值以上的卖价,有的得其以下的卖价。现在把这五个例的卖价与其价值的差额算出如下: 第一例,卖价比价值多二, 第二例,卖价比价值少八, 第三例,卖价比价值少十八, 第四例,卖价比价值多七, 第五例,卖价比价值多十七, 十三、再把这五个例的差额合算起来2-8-18+7+17=0各个的差异正负相消,由全体上看,卖价与价值仍无二致。 这就是马氏的平均利润率论。 由马氏的平均利润率论看起来,他所说的生产价格——就是实际卖价——和他所说的价值全非同物。但于价值以外,又有一种实际卖价,为供求竞争的关系所支配,与生产物品所使用的工量全不相干。结果又与一般经济学者所主张的竞争价格论有什么区别?物品的实际价格既为竞争所支配,那劳工价值论就有根本动摇的危险。劳工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基础一有动摇,学说全体为之震撼。这究不能不算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遗憾。 (三) 马氏的余值说与他的资本说很有关系。他的名著就是以“资本”这个名辞被其全编,也可以看出他的资本说在他的全学说中占如何重要的位置。我所以把他略为介绍于此。 马氏分资本为不变与可变两种。原来资本有二个作用:一是自存,一是增殖。资本用于生产并消失,而能于生产物中为再生产,足以维持他当初的价值,这叫资本的自存。而资本又不止于自存,生产的结果,更于他本来价值以上生出新价值,这叫资本的增殖。马氏称自存的资本为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称增殖的资本为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能生增殖的,惟有劳力。故惟资本家对于劳工所给的劳银或生活必要品,是可变资本,其余生产工具,都是不变资本。 马氏所说的不变资本,也不是说形态的不变,是说价值的不变。在一生产经过中变其形态的资本,为流通资本,不变其形态的资本,为固定资本。然几经生产以后,就是固定资本,也不能不变其形态。没有永久不变形态的资本。永久不变的,只是他的价值。一万元的资本,千百年前是一万元,千百年后还是一万元。这项资本中永久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一万元的价值。 不变资本不能产出余值,只能产出他的价值的等值,他的价值,就是生产他的时候所吸入的价值的总额。 不变资本也是由劳力结晶而成的生产物。他的价值也是依劳工时间而决定,与别的生产物全是一样。 马氏为什么分资本为不变与可变二种呢?就是因为以利息普遍率说为前提。利息普遍率说是由来经济学的通说。其说谓凡资本都能自存,不能自存的,不是资本,是消费财。这个自存,不因事业的性质使用者的能力而异,全离开人格超越环围而行。这就是利息所以有普遍率的原故。一万元的资本,用到农业上商业上均是一万元。这一万元因把他用于生产上生出利息。这个利息为资本自存的价值,随时随地有一定普遍的率,决没有甲的一万元生一分利息,乙的一万元生二分利息的道理。有之就是把别的所得,在利息名义之下混合来的。然在实际上,同是值一万元的资本,他的生产效程决不一样。房屋与机器同是值一万元的东西,而房屋与机器的生产效程不同。同是用一万元买的机器,而甲机器与乙机器的生产效程各异。可是生产分配分的利息普遍均等。有的学者说这个差异不是资本的作用,全是企业能力的关系,富于企业能力的去经营,所得的生产效果多,否则少,故主张以此项差额归入企业的利润。马氏以为不然,他说所以有这个差额的原故,全是因为自存的资本以外有增殖的资本。自存的资本,当然受一定普遍的利率,以外的剩余,都是增殖的资本所生的。增殖的资本,就是资本中有生这个剩余的力量的。有这个力量的资本,只是那用作劳工生活维持料的资本。资本的所有者应该以自存就算满足,应该作不变资本的所得承受利息。那可变资本所得的增殖,全该归生出这个的工人领受,要是把这个归于资本家或企业家,就是掠夺劳工的正当权利,企业的利润,就是赃物的别名。 只有价值决不能生产,必有劳工运用他才能有生产的结果,因为劳工是资本的渊源。可是只有劳工没有维持他们生活的可变资本,还是不能生产。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劳工与资本也应该有些结合。 于此我们应加特别注意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学鼻祖的马克思与那为个人主义经济学鼻祖的亚丹斯密氏两人的资本论颇有一致的点,且不是偶然一致,他们实在有系统的立于共同思想上的地方。 马克思分资本为不变与可变二种,亚丹斯密则分资本为固定与流通二种。亚丹斯密的固定资本,适当马克思的不变资本,流通资本适当可变资本。其相同的点一。 他们都认随着产业的种类这二种资本配合的比例也不一样。其相同的点二。 马克思主张惟可变资本才能于收回自己的本来价值以外生产余值,余值率常依可变资本的多少为正比例。亚丹斯密主张固定资本不能自己生出收益,必赖流通资本的助力始生收益的剩余。其相同的点三。 马克思说惟有用作维持劳工生活料的资本是可变资本。亚丹斯密列举流通资本的内容,也以维持劳工生活的资料为主。其相同的点四。 可是马克思的可变资本与亚丹斯密的流通资本,其内容也并非相同。亚丹斯密的流通资本中,实含有1. 止于收回自己本来价值的,2. 以外还生出剩余的二部分。就是把马克思的1. 被消费的不变资本的部分,2. 可变资本的全部,二者合称为流通资本。那么亚丹斯密的所谓收益(Revenue),其实也把自己收回分包含在内,就是于马克思的所谓余值以外,并括有生产费在内。 马克思主张劳工价值说,亚丹斯密主张生产费价值说,二人的出发点不同。可是马克思终于依了生产费价值说才能维持他的平均利润率说,又有殊途同归的势子。 总之,不变可变资本说是支撑马氏余值论的柱子,余值论又是他的全经济学说的根本观念,这资本说被人攻破,马氏经济学说必受非常的打击。然而他的不变可变资本说与亚丹斯密的固定流通资本说大致相同。而在亚丹斯密的固定流通资本说,则人人祖述奉为典型,以为是不能动摇的定理。而在马克思的不变可变资本说,则很多人攻击,甚或加以痛诋,我们殊为马氏不平! (四) 宗马氏的说,入十六世纪初期,才有了资本。因为他所谓资本,含有一种新意义,就是指那些能够生出使用费的东西。这个使用费,却不是资本家自己劳力的结果,乃是他人辛苦的结果。由此意义以释“资本”,十六世纪以前,可以说并没有资本与资本家。若本着经济上的旧意义说资本单是生产的工具,那么就是十六世纪以前,也何尝没有他存在!不过在那个时代,基尔特制(Guild system)下的工人,多半自己有自己的工具,与马氏用一种新意义解释的资本不同。 马氏根据他那“社会组织进化论”,发见这种含有新意义的资本,渐有集中的趋势,就构成了他的“资本集中论”。 请述他的“资本集中论”的要旨。近代科学勃兴,发明了许多重要机械,致人类的生产力逐渐增加,从前的社会组织,不能供他回翔,封建制度的遗迹,遂全被废灭。代他而起的,乃为近代的国家。于是添了许多新的交通手段,辟了许多新的市场。这种增大的生产力,得了适应他的社会组织,得了适应他的新市场,随着公债的成立,又发生了好多的银行和商业公司,更足助进产业界的发展。从前的些小工业都渐渐的被大产业压倒,也就渐渐的被大产业吸收了。譬如Trusts与Cartels这些组织,在马氏当时,虽未发生,到了现在,却足作马氏学说的佐证。这Trusts与Cartels的组织,不止吸收小独立产主,并且把中级产主都吸收来,把资本都集中于一处,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于是产业界的权威,遂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 上节所说,是资本家一方面的情形。工人这一方面呢,因受这种新经济势力的压迫,不能不和他们从前的财产断绝关系,不能不出卖他自己的劳力,不能不敲资本家的大门卖他自己的人身。因为他们从前卖自己手造的货品的日子过去了,封建制度和基尔特制度的遗迹都消失了,他们不卖自己的筋力别无东西可卖了!这些工人出卖的劳力,可以产出很多的余值,一班资本家又能在公开市场里自由购买,这真是资本家们创造新样财产的好机会。但是这种新样财产的造成,全是基于别人的汗血,别人的辛苦。他们新式财产之成功,就是从前基于自己劳力而成的旧式财产之破灭。少数资本家的工厂,就是多数无产阶级的大营。从前的有产阶级,为了这个事业,不知费了多少心力,奔走呼号了三世纪之久,他们所标榜的“人权”、“工人自由”的要求,正是他们胜利的凯歌。因为他们要想在市场里收买这种便宜货品,必须使这些工人脱离以前的关系,能够自由有权以出售他自己。他们的事业成功了,工人的运命也就沉落在地底了! 资本主义是这样发长的,也是这样灭亡的。他的脚下伏下了很多的敌兵,有加无已,就是那无产阶级。这无产阶级本来是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到后来灭资本主义的也就是他。现今各国经济的形势,大概都向这一方面走。大规模的产业组织的扩张,就是大规模的无产阶级的制造。过度生产又足以缩小市场,市场缩小,就是工人超过需要,渐渐成了产业上的预备军,惟资本家之命是听,呼之来便来,挥之去便去。因为小产主的消灭与牧业代替农业的结果,农村的人口也渐集中于都市,这也是助长无产阶级增长的一个原因。无产阶级愈增愈多,资本愈集中,资本家的人数愈少。从前资本家夺取小手工小产业的生产工具,现在工人要夺取资本家的生产工具了。从前的资本家收用手工和小产业的生产工具,是以少数吸收多数压倒多数,现在工人收用资本家的生产工具,是以多数驱逐少数,比从前更容易了。因为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家在资本主义下已失救济的能力,阶级的竞争因而益烈。竞争的结果,把这集中的资本收归公有,又是很简单的事情。“善泅者死于水,善战者死于兵。”凡物发达之极,他的发展的境界,就是他的灭亡的途径。资本主义趋于自灭,也是自然之势,也是不可免之数了。从前个人自有生产工具,所以个人生产的货品当归私有,现在生产的形式已经变为社会的,这分配的方法,也该随着改变应归公有了。资本主义的破坏,就是私有财产制的破坏。因为这种财产,不是由自己的劳工得来的,是用资本主义神秘的方法掠夺他人的辛苦得来的,应该令他消灭于集产制度之下,在资本主义未行以前,个人所有的财产,的确是依个人的劳工而得的。现在只能以社会的形式令这种制度的精神复活,不能返于古昔个人的形式了。因为在这大规模的分工的生产之下,再复古制是绝对不可能。只能把生产工具由资本家的手中夺来,仍以还给工人,但是集合的,不是个人的,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得和他劳工相等的份就是了。到了那时,余工余值都随着资本主义自然消灭了。 以上系马氏“经济论”的概要,本篇暂结于此。 (原载1919年5月、11月《新青年》第六卷五、六号) 原文见 http://book.ifeng.com/special/wusiwenrenpu/list/200905/0501_6351_1135153.shtml
个人分类: 哲学|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学科和科学的零碎话语
rbhuang5907 2012-3-7 18: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对 “ 科学 ” 有以下简要定义: “ 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 。 这个定义并没有反映出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对科学泛化的定义,包括所有学科了。试问哪门学问不是这样子的呢?不用那个“科”字,也无妨啊,还省了点笔墨,只是写稿人少了点稿费而已。中国有一个中医科学院,中医是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文学是科学,佛学是科学,哲学是科学,数学是科学,都是科学,这怎么成。 “ 科学 ” 这个词语在中国也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吧,五四运动的时候叫 “ 赛先生 ” ,当然,还有德先生,现在叫民主。其实,中国人不仅需要这两位先生,还需要一位先生,叫逻先生,逻辑的逻。 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科学,应该是共识。这一点不用争论。要争论的是如何把学科划分为科学和非科学(二分法,其他划分方法慢议),非科学是非贬义的。 那么,要把学科分为科学和非科学,普通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划分的知识就得用上。二分法是普通逻辑学中概念的划分的一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属概念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互为矛盾的两个种概念,一个为正概念,一个为负概念,负概念的外延并不明确。例如把人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按照二分法把学科分为科学和非科学,科学作为正概念,就必须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才能进行划分。 所以,焦点在科学的本质特征上。 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牛顿的经典著作名字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书名可见,数学不是哲学。牛顿是自然哲学家,我们现在可以称他为科学家,但他那个时代是没有科学家的,科学还未诞生。对自然的看法的学问是自然哲学,哲学的一门分支,具有哲学的一般特征,起码是合乎逻辑的,自洽的。以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为标志的实证方法,是科学诞生的标志。当然,不会有人宣布从此刻科学诞生。但是,合乎逻辑,再加上可重复实证,应该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有了这个本质特征,人们就可以认识科学与非科学的差别,把科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自然哲学以科学的形式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哲学并列的大学科门类,是很自然的事了。 上图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542521 上图作者提出“哲学是从各种具体科学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对客观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总认识。所以它是有关人类如何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可以称为哲理科学或认知科学。并且是指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一切分类科学研究的科学,因此我们把哲学放在科学体系结构图的最高、最外层。”作者提升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并列为哲学的两大支柱科学。据此,作者设计了这个科学体系结构图试图从总体上反映现代科学体系的发展。那么,依据此结构,哲学也是科学,叫做哲理科学,而且哲理科学包含的所有学科都是科学,那么,哪些学科是非科学的?既然所有的学科都是科学,这科字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含义,是多余了,它不表示什么,用不用这个科字也没有差别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标准号是“ GB/T 13745 -92 ” 。该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国家科委与技术监督局共同提出,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负责起草 ,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司、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干部管理培训中心等单位参加起草。 该标准对学科进行了分类,这学那学的分着分着,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 --- 科学,如农业科学,医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体育科学,等等,但没有对“科学”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概念进行定义,科学是一门学科吗?如果它是学科,该把“科学”分在哪个学科? 如果不给“科学”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人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例如,化学可以说成化学科学,物理学可以说成物理科学,但是,文学能说成是文学科学吗?哲学能说成哲学科学吗? 学科是学科,科学是科学。不是科学的学科的学者不是科学家。哲学家能称为科学家吗?经济学家能称为科学家吗? 呼吁科学网的学者们写作时更严谨一点,严格区分“学科”和“科学”两个概念。不过,中国人历来有概念模糊的传统,这不,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都不区分科学和学科的。 所有的学问应该都是要合乎逻辑的。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不应该出现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循环论证、逻辑谬误。中医学就做不到这些。元气理论的元气是什么?五脏六腑是什么?经络在哪里?概念模糊;中医一方面说中药无毒无副作用,西药(严格说是化学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就说是化学药。)有毒有副作用,但是,一方面又用化学的方法提取有效成分,成为化学药,青蒿素是一例,自相矛盾。所以,中医学算不上一门学问。
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3-5 22:04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过去说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上,有很多原因。有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大环境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种思潮纷纷涌来,其中就有不少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不少根本就是蔑视马克思主义的。而且,在人们纷纷都只认钱的环境里,对着完全不谙世事的学生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感受到上这门课的必要。他们将来要面临着是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就业。如果分得再细一点,是自己考研,还是争取保研,那其中的奥妙就多了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拿思想政治理论当回事,这是太普通的事了。如果是就业,那就更复杂了。找什么样的工作,在哪儿找工作,是拼自己的实力,还是拼爹,拼爹要是拼不过又将如何。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困扰着学生,他要考研、保研、就业,都是要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靠边、靠边、再靠边。 其实,如果这门课和讲课的老师能够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能受到学生关注的,只是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了。现在的课程设置历经反复调整,但是关键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究竟要给学生什么东西?是课程里的观点和原理吗?是过去经常说的立场、观点、方法吗?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吗?似乎都有,但似乎又都做不到。或者我们想把更多的东西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果负担太大,反而一事无成了。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给学生灌输基本概念和原理,所以考试以背功为主。但是实际上,学生背了以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过之后,不能说都忘光了,但至少也忘了百分之七八十。基本概念要他能永远记得那么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那位院士在面试考生的时候,要求他们把这些概念都解释出来,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甚合理的一面。考研的考生能进入复试阶段了,自然都在准备专业课的内容,谁能想到还会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当然,从理论上说,既然上过这门课,那么基本的东西你就该知道。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上大一的时候都学过高等数学,可是让非数学专业的考生要一点不错地把极限的概念准确描述出来,估计也得有一多半的考生写不出来,至少都会出错。这种基本概念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者现在上网查找,都能找到,是不是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这也得两说着。据说,苏联解体后,我们国家有些部门请了一些俄罗斯的专家来中国工作,他们在给中国的科技人员上专业课时,能把当年他们学过的高等数学的积分公式一字不差地都能写出来,可见功夫之深。这肯定是要下背功的。而且这些熟悉的公式给他们的基础打得特别硬实,这在中国的大学中基本是见不到了,欧美可能也不多见。所以到底需要不需要背功,这似乎也没有一致的定论。 再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和闭卷考试逼得学生考前不睡觉,拼命地背,背得脸都绿了。再一条就是冒险作弊。这两条都不好。于是考试方式改变,改成开卷考试。但是学生一听开卷,就更不听了,以为一到考试,只拿书去抄,就可以过了。虽然有的老师想方设法,不想让学生就这么轻松过关。可是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么抄,你能都不让过关吗?你能让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及格?虽然他们确实值得不及格,因为在这门课上,好多学生就根本不学。你没有认真地学,凭什么就应该让你过?可是,教师不让过,学生还没说什么呢,校领导就急眼了。说,我们的学生进校时都是好学生,为什么他们学了四年,还有那么多课的成绩不及格?这不利于他们的就业。校领导都为了就业率,完全不顾教育教学规律,让老师在分数上放水,你让教师又能如何? 说实话,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有很多是很好的老师。他们为了这门课的教学有好的效果,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们的表现,在学生中是得到承认的。很多讲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往往超过讲专业课的老师。虽然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全部,但是其中肯定有很大比例的老师是配得上的。但是我们这些老师下的工夫和努力,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这里的原因的确很值得研究。不容否认,有些学校的领导在骨子里是看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是歧视这门课和讲授这门课的老师的。这也是对这些老师很大的不公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百多年的实践证明,确是非常有用,也是非常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是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几乎不了解。他们所了解的,往往是一些皮毛和片面。再加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歪曲和诬蔑,马克思主义往往被一些人搞得灰头土脸。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同这些错误的东西进行斗争中成长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老师,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品性和素质。愿意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老师,决不应该仅仅是把这个工作当作糊口的职业。它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3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克思剽窃康德?
热度 6 xcfcn 2012-3-4 18:00
马克思剽窃康德? “运用数学的多少是一门科学成熟的程度的标志”经常被大肆鼓噪,据说是马克思马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不过,如果你检索马恩全集,你是万万找不到这句话的,为什么?因为这句话是马老的女婿在《忆马克思》中的一句话,前后文是这么说的: 除了读诗歌和小说,马克思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休息方法,那就是演算他十分喜爱的数学。代数甚至是他精神上的安慰;在他那惊涛骇浪的生活中最痛苦的时刻,他总是借此自慰;在他夫人病危的那些日子里,他不能再继续照常从事科学工作,在这种沉痛的心情下,他只有把自已沉浸在数学里才勉强得到微的安宁。在这个精神痛苦的期间,他写了一篇关于微积分的论文,据看过这篇论文的专家们说 , 这篇论文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最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他还认为,一种科学只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保尔·拉法格:《忆马克思》,《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72 - 73 页) 从中可以看出马老对数学情有独钟,但是就是连他的女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不是在 引用 马老原话,而是自己对老丈人意思的 归纳 而已。所以,马老说没说过这句话是存疑的。 但是,伟大的康德同学是说过类似的话。以下是这句话的三个版本。 德文: …….Ich behaupte nur, da in jeder besonderen Naturlehre nur so viel eigentliche Wissenschaft angetroffen werden knnte, als darin Mathematik anzutreffen ist. …… ( Immanuel Kant. 1786.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 ) 英文 :… I maintain only that in every special doctrine of nature only so much science proper can be found as there is mathematics in it. …( Immanuel Kant. 1786.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Science ) 中文:但我认为,在任何特殊的自然学说里所能找到的本义上的科学,恰好和其中所能找到的数学一样多。(邓小芒译《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三联出版社, 1988 ) 这句话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 所以,我们应该把这句话的 credit 给回康德。说实话,这也是一个先验论才有的信念!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有这样的信念是很奇怪的! 我很纳闷,这么重要的问题,我们全国吃康德和马克思饭的都跑到哪里去了?或许人家不屑一顾,或许是人家早已经讨论过了,我这个算是闭门造车。不过能闭门造车也不容易啊?:)
个人分类: 杂论|470 次阅读|16 个评论
马克思的“数学式治疗”
热度 7 xcfcn 2012-3-4 16:47
马克思的“数学式治疗” 马老对数学情有独钟。这个不仅在他的大作《资本论》等有所体现,而且他老人家还留下了大量的数学手稿,甚至生前还准备整理发表几篇 SCI 论文呢!更重要的他老人家的名言:“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广为流传。这个还不算啥!马老休息 / 疗伤的几乎唯一的手段就是“玩数学”。下面请看马老、恩老以及马老女婿拉法格的爆料。 1 、恩老的爆料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数学知识极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据我所知,对数学和哲学了解到足以胜任这一工作的唯一的人,就是马克思。” 恩老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甚至他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恩老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马恩通信中 N 次讨论数学问题,而且在马老的言传身教下,恩老也对数学感兴趣起来了,学起了微积分。马克思在 1863 年 7 月 6 日 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有空时我研究微积分。顺便说说,我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如果你愿意研究,我准备寄给你一本。我认为这对于你的军事研究几乎是必不可缺的。况且,这个数学部门 ( 仅就技术方面而言 ) ,例如同高等代数比起来,要容易得多。除了普通代数和三角以外,并不需要先具备什么知识,但是必须对圆锥曲线有一个一般的了解。” 估计恩老被马老折磨得有苦难言,毕竟恩老仅仅是个辍学的中学生嘛! 2 、马老自己的爆料: 马克思曾对恩格斯说:“在工作之余——当然不能老是写作——我就搞搞微分学。我没有耐心再去读别的东西。任何其他读物总是把我赶回写字台来。” 当马克思的夫人燕妮身患重病——肝癌的时候,他给恩格斯写信说:“写文章现在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了。我能用来使心灵保持必要平静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数学。” 3 、拉法格的爆料 拉法格写道:“除了读诗歌和小说,马克思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休息方法,那就是演算他十分喜爱的数学。代数甚至是他精神上的安慰;在他那惊涛骇浪的生活中最痛苦的时刻,他总是借此自慰;在他夫人病危的那些日子里,他不能再继续照常从事科学工作,在这种沉痛的心情下,他只有把自已沉浸在数学里才勉强得到微的安宁。在这个精神痛苦的期间,他写了一篇关于微积分的论文,据看过这篇论文的专家们说 , 这篇论文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最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他还认为,一种科学只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牛人啊,有人休闲去酒吧;有人休闲去大使馆;有人休闲玩摄影(科学网吴老、李老);有人休闲去搞科研(朱经武);有人休闲坐飞机去伦敦放鸽子(梁朝伟),马老休闲玩数学! 进一步阅读: 孙小礼:马克思数学手稿:宝贵的历史文献,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3 , 40 ( 2 ): 18-23 。
个人分类: 杂论|555 次阅读|7 个评论
“哲学”状态
热度 4 dahaidehaohan 2012-2-26 16:10
很小的时候,傍晚和爸爸在小路散步,问及星星怎么这么多、天为什么那么蓝……七岁的露西问山姆,为什么会飘雪、芥末是什么做的、瓢虫只有女生还是也有男生、男生的瓢虫叫什么、天空的尽头在哪里、月亮怎么会跟我回家、太阳为什么是橘色?追问是人的一种本真本能。 哲学的本性是问题。日常生活中自明的问题,对于哲学家却大有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和自己有没有统一性……可见,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产生出来的。 记得一年半之前,马哲 院长第一节课上又提到政治、哲学,指出我们原来学到的哲学思想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言两语把我们曾以为真理的东西给批个七零八散。同时,洋洋洒洒的话语中,老师传递着一个讯息: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对待现实。后来随着对西方哲学、后现代、课程、思维等内容的扩大与深化,深刻感到其中蕴含的批判性和建设性。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不由去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去和他人辩论商讨,似乎一发不可收。后来平静,也许很多时候,结果的得出并不那么重要,反而思考的过程更具意义。哲学究竟是什么不很看重,反而处于哲学的状态更让人富足。为此,不妨将体会记述如下。 记得首次正式接触哲学是在大学,老师给出的概念:哲学是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这没有错,但是过于笼统、大而化之,等于没说。按此说法,哲学就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缺乏确定性内容。即使我们把哲学定义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仍对哲学一无所知。 其实,关于哲学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定论。曾有许多哲学家提出他们的理解或主张,但甚至在他们离世之前,就有新型哲学家提出批判,否定他们的学说。哲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一致。 如果真要说明哲学,或许可概括:哲学就是一种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对那些永无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的一种执着追问。 人和动物都关注事物的现象,但人总喜欢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人们总是禁不住要问:活生生的感性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潜藏在感性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又是什么?正是这种追问习惯使我们有了哲学。人们一直在追求深藏事物背后的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总以为找到这个所谓“不变的东西”就把握了世界,争取了自由。而恰恰如此,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当他有了这种自觉反思意识时,他也就进入了一种哲学的状态。 哲学就是这样,它总是执着地要去言说一些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或问题。而这些东西或问题就其本身而言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追求和询问,力图要说出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 即便如此,我们取纳的恰恰为哲学的这种精神,不断探究和追求。当人深处此状时,他的求知欲、好奇心油然而生,尤其用于教育课堂中,则出奇有益。不知有没体验,我们记忆深刻的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自己和教师的问题处于一个共生的统一体中,更甚者,会出现亢奋、激动情绪。这便是一种参与的投入,最后结果则为记忆深刻、乐于探究、喜欢上课。 上周三去听导师给本科生的课,老师就此门课程涉及的关键词列出,教师解释其中一个,给出示范,然后询问学生的想法。当问及什么是物理、什么是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抓耳挠腮,有学生说:物理就是物的理;课程就是有一伙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怎么怎么样;课程就是课的程序;课程就是课程表…… 其实,这些专业术语的措辞也是千姿百态,无法统一。但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必不可少。一来锻炼他们思考、发问的技能,二来,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他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查找问题,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自学反思能力。 总之,学以致知,哲学的自由属性在于它不服务于任何外在目的,而是为了自身存在。在追寻历程中,我们尝试各种方法,寻求不同渠道去理解去解决。正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在思考的习惯中,在哲和思的变化中,我们改善了生活、重塑了精神,改变了行为,提升了境界。
423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共产党宣言——博客版
热度 3 qyu111 2012-2-18 09:40
最近在科学网上讨论文化和社会,翻了一些老书来看。看完后觉得我们不需要再发什么新议论和创造新理论。和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翻拍”古典名著一样,把老书简化一下,用现在的语言再说一遍就完了。 于是翻到了马克思 164 年前写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 对于“共产党宣言”我可没有胆子把它“戏说”和“大话”,但为了让今天只有时间看“微博”的现代人有机会能扫一眼经典名著,于是就斗胆把“共产党宣言”简化了一下,内容减半,删去了一些理论论述部分。但还没减成“微博”版,只是把总结性的部分汇总成博客版。希望没有断章取义。 共产党宣言 卡尔 • 亨利希 • 马克思( 1818 — 1883 ) ( 1848 年 2 月) 引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 ---- 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 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或者,你们说的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吧? 但是,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加起来的财产。 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可见,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有人反驳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 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所有这些顾虑,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同义反复: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    消灭家庭!连极端的激进派也对共产党人的这种可耻的意图表示愤慨。 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 资产者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的消失而消失,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 你们是责备我们要消灭父母对子女的剥削吗?我们承认这种罪状。 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 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 ---- 整个资产阶级异口同声地向我们这样叫喊。 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他们想也没有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其实,我们的资产者装得道貌岸然,对所谓的共产党人的正式公妻制表示惊讶,那是再可笑不过了。公妻制无需共产党人来实行,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 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 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 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从宗教的、哲学的和一般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主义提出的种种责难,都不值得详细讨论了。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 但是,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 .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 .征收高额累进税。 3 .废除继承权。 4 .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 .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 .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 .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1 .反动的社会主义  ( 甲 ) 封建的社会主义  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封建贵族并不是被资产阶级所推翻的、其生活条件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日益恶化和消失的唯一阶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工商业不很发达的国家里,这个阶级还在新兴的资产阶级身旁勉强生存着。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当时的发展程度怎样。 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同的眼睛
zchvictory 2012-2-17 23:39
最近看了一本书《你是哪一种人》,觉得很有意思。它把茫茫苍天下的芸芸众生分成了各色人等,以期每个人能够对号入座。不管它的内容怎么样,它的这一种想法是很有趣味的。从古至今,可以说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或者豪侠壮气,或者温文素雅;或者淡清名利,或者斤斤计较;或者一心为公,或者贪赃枉法;或者大义凛然,或者贪生怕死;或者光明正大,或者阴险奸诈;或者一诺千金,或者说话如屁;或者度入空门,或者追腥逐色……。只不过随着时代区域的不同,各色人的多寡不同、轻重不同、结果不同而已。不管怎么样分,总是可以分为两类: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当然这样绝对地定性一个人未免太过极端,或太不“科学”。根据马克思的矛盾说,任何事物都有正的方面和反的方面,如果他(她)正的方面是主要方面,哪么可定性其为“正面人物”,反之为“反正角色”。一般盛世者多正面人物,但不能消灭反面角色;道德沦丧的乱世时,反面人物会占一时之利,大显身手,但其终究逃不过“轮回”,而此时突显出来的正面人物会廖若晨星,但非常光艳。 既然人有不同,哪么对事情的看法肯定就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孟尝君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他有一个门客,叫冯援。冯援在孟尝君门下,整天吃吃喝喝,不出主意不干正事。吃饱喝足也就吧了,但还要锦衣玉食,车马行囊。孟尝君就是孟尝君,虽然心中不快,却也满足了“欲壑难填”的冯援。孟尝君的封地在偏远的荒蛮之地,年年税收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财政因难,孟尝君问:“谁愿代我去收地租?”。冯援自告奋勇。孟尝君一看大喜过望,一则无人敢领此任,另则他也不白吃白住,终于可干点事了。冯援到了封地之后,收了所有的租契,然后当众付之一炬,空手而归。孟尝君见后心中极其不快,问曰:“奈何未收寸金?”,冯援说:“我虽然没有为您收得寸金,但我为你收到了民心。”后来孟尝君为国王所猜忌,只得逃奔他所,有人建议去魏,有人说应去韩,冯援说:“应该去您的封地。”孟尝君尚未到达封地,老百姓就“箪食豆浆”迎之于外。后来孟尝君得以重入政坛,拜相三十余年,实赖冯援之谋。孟尝君在收租金这件事上,只看到了钱财,而冯援却看到了人心。人之不同,看事的角度不同,因此看到了东西也不同,正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则野史:有人对大汉奸汪精卫的夫人沈璧君说:“为什么不拉蒋介石一块来南京政府?”。汪夫人却说:“难道当汉奸也只能做二把手吗?”。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很吃惊,旋即有所会意,也明白了只有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得起汉奸,做得起汉奸。反过来想一想,那人最初的提议未必是一件坏事。也许人家只是不想让汪主席做中国最大的汉奸,遭受千古骂名。而拉一个蒋大头,以次居之,顶多只是一个助纣为虐为虎作倡的爪牙吧了,未必后世人想得起他或向之大吐恶气。那人的良苦用心却当了驴肝肺。事实上,蒋介石在对日的立场上还是有顾虑的,虽然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是大大的不妥,但蒋中正却没有投过一天日本,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即便他汪主席真请蒋先生到南京,老蒋未必愿意去。 “得”与“失”,于不同的人,看法肯定不同。因此不同的人所看到的“得”的东西不同,“失”的东西也不同。比如,那人所看到的是汪主席的历史名声,而汪夫人看到的却是眼前权利。“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被收入了教材,因此我想多数人都应该知道。即使不知道,也应该听说过这个成语。他正是以一个寓言的方式论证了“得”与“失”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双眼睛,都在以自已的方式方法观看和评价世间的物和事情。但应该注意的是,你所看到的未必是另一个人所看到的;你所在意的可能是另一个人所抛弃的;你所坚持的未必是另一个人所认可的。所有结果是因为人有不同,眼睛自然也有不同。 作于 2007-08-25
3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知者不详
metanb 2012-2-10 11:49
列宁创造性地篡改了马克思设计的路线和蓝图,使得国家民族走弯路,最终又回到了马克思的框架之内:社会主义要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才可能实现。李大钊等知识分子散布社会主义,最终落得不好的下场;后来的文革也算是违反自然规律招致的报应吧。如果没有马克思的先知,就不会有现在的弯路,既然人类能必然而自然地走向社会主义,你发明那理论岂不是多余?为了不多余,结果带来灾难。我很纳闷,列宁咋能鼓动那么多人听他的呢?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别平行补充”传统剩余价值学说的双螺旋的剩余价值学说
万金华 2012-2-4 11:19
“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学说” 一、历史变革的现实出现的未回答的问题 解放以后,在土改划阶级成分过程中,有相当一些曾有雇工曾有 地租 收入的被划分为富农或地主成分的人不服,称自已的致富是来自自身的勤劳而未剥削农民,反而经常行善……,同样,解放以后,在城市有相当一些被划分为小业主或资本家的成分的人不服,称自已的致富是来自自身的靠做小生意一分一分勤劳积累起来的,而根本未剥削工人,反而经常行善…… 对于上述在变革中出现过的现实问题,至今没有一个象样的理论上的解释,相反,在实际中,在当时变革的过程中,凡是提出过上述类似问题的被划分成富农或地主或小业主或资本家的当事者,得到的往往是被批判甚至是被批斗结局! 二、传统基本概念介绍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使之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阶级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 ,因在各剥削阶级集团间瓜分,表现为 利润、地租、利息 等形式。 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是“必要产品”的对称。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产品。有了剩余产品,才能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并使一部分人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它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基础,同时又为人剥削人的制度创造前提条件。在有剥削关系的社会制度下为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如 封建制度下以 地租 形式为封建主所有 ; 资本主义制度下以 剩余价值 形式为资本家占有 。 在社会主义公有条件下,则为 社会 占有, 用来为社会谋福利 。 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是“必要劳动”的对称。在一定的 ( 如八小时 ) 劳动时间里超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原始社会瓦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在有剥削关系的社会制度下,以不同的形式为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如在封建制度下以封建地租形式被封建主占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剩余价值形式被资本家占有。一切剥削者总是力图压缩必要劳动、增加剩余劳动。在社会主文公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归社会支配,用以扩大再牛产和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剩余价值本率: 剩余价值 (m) 和可变资本 ( υ ) 的比率 (m/ υ ) ,或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如 m 为 5 元,υ为 5 元,则剩余价值率 (m') = 5 元 /5 元,即 100 %。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剥削的加强而不断提高。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 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改进技术等方法 加强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方面又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因而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这个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真正的革命。参见“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起源和本质、生产和分配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科学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在马克思以前,英国配弟和法国魁奈虽已看到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形态 -- 地租 ,英国亚当 . 斯密和李嘉图虽又指出它的另一特殊形态— 利润 ,但由于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真正认识它们的剥削实质。马克思在完备的彻底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依据历史事实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发现并阐明 利润、利息和地租 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他论证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明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指出资本宝义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旧译《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打算把这一部分作为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第四卷发表。但生前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曾计划加以发表,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这部分手稿由考茨基于 1905-1910 年编成 3 册,首次刊行。 1954-1961 年出版了俄文新版本 ;1956--1962 年出版了德文新版本。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26 卷 ( 共 3 册 ) 。这一卷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对各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系统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在批判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价问题,同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一切科学成就和合理成分,给予肯定的评价。 价值 : 这里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二因素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不是物的自然属性。商品要用来交换,各种商品之间必然有一个可以比较的共同基础。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创造它们的其体劳动性质不同,无法比较。只有撇开劳动的具体持点,化为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才能相比。未经劳动加工的东西 ( 如空气》和用以满足自己需要、不当作商品出卖的产品都不具有价值。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价值论: ① 论证商品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以说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性的理论。各种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体系不同,因而它们的价值论亦不相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 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但包含有庸俗成分。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了古典学派的科学成分,宣扬价值由各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庸俗生产费说,歪曲价值的实质,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在尖锐地批判各种庸俗价值论的同时,科学地全面地完成了 劳动价值论 ,从而阐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进而揭露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19 世纪 70 年代,奥国学派等提出 边际效用价值说 ,抵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剑桥学派倡导所谓 均衡价值论 ,混同了价格和价值。现代的庸俗经济学家大都撇开价值而空谈价格,力图抹煞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真理,掩盖垄断利润的真正来源。 ② 亦译“ 价值学 ’。 1902,1903 年分别由法国拉皮埃和筵 德国尼古拉 . 哈特曼所采用。之后,德国的弗赖堡学派,奥地利的迈农与埃伦费尔斯 (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1932), 美国的杜威、厄本厄生 (Wilbur MarshallUrban,1873-1952) 、培里、刘易斯以及人格主义者和新托马斯主义者都致力于价值论的建立与研究。他们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试图将经济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与神学结合起来,认为价值是“任何有益的事物”,并将人文科学称为“价值科学”,把价值当作人文科学的基本范畴,还进一步建构出一套价值的等级体系。认为经济的价值 ( “功利’ ) 是极低级的价值,宗教的价值 ( “圣洁’ ) 是最高级的价值,介乎二者之间的则是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价值 ( 真、美、善 ) 。 价值量: 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社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愈低 ; 劳动生产率愈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愈高。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格机制: 市场上商品价格涨跌调节生产和流通的内在功能体系。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格涨跌对该商品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作用,可用下图表示 : 生产扩大 → 供过于求 → 价格下跌 → 利润减少 ↓ ↑ 利润增加 → 价格上涨 → 供不应求 → 生产缩小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总是诱导人力、物力、财力从供过于求的部门退出,流向供不应求的部门,不断地调节商品生产去满足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 价格体系: 价格的种类和各种差价、比价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总和。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形成不同种类的价格,以及不同种商品的各种比价,同一商品的各种差价。不同种类的价格、差价、比价形成相互制约的价格关系,构成有机联系的价格体系。故价格体系又可划分为 : 计划价格体系和非计划价格体系 ; 差价体系和比价体系。 价格构成: 亦称“价格结构”。形成价格的各个要素在价格中的组成情况。一般包括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等因素。 价格歧视: 即“差别定价”。 价格标准: 亦称“价格标度”。指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部分。与货币的社会职能—价值尺度不同,是货币的技术职能,用来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如旧中国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 ;1 元分成 10 角, 1 角分成 10 分。可以使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划一的货币单位上,便于进行衡量和相互比较。最初,这种单位常和重量单位一致 ( 如 1 英镑曾相当于 1 磅白银 ) ,以后脱离其重量单位,由国家规定货币的含金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陆续放弃金本位制,不再有法定含金量的各国纸币,以其本位币及其等分部分的辅币,继续执行价格标准的职能。 价格效应: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指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 ( 或上涨 ) 之所以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 ( 或减少 ) 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价格调节: 价格机制对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调节。价值规律调节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来,价格上涨导致商品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导致商品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的涨跌导致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的重新配置,从而调节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价格调节是市场机制调节功能的主要形式。 价值工程: ① 一般指价值分析。 ② 指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对象 ( 如产品、工程项目等 ) 的功能以及设计、用料、加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改进办法,提供必要功能,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最优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技术。是价值分析的发展。价值工程对象的价值 (V) 、功能 (F) 、成本 (C) 三者的关系为 : V=F/C 。 价值分析: 有组织、有步骤地分析研究一件产品、一个系统或一种劳务的价值与其所能提供的功能,谋求以最少耗以最少耗费,提供必要的功能,从而获得最优价值的经营管理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原材料短缺,为寻求适当代用品而逐步形成。它的核心是功能分析。主要方法包括 : (1) 明确一件产品 ( 及其组件、部件、零件等 ) 、一个系统 ( 及其分系统、子系统等 ) 或一种劳务所发挥的必要功能 ; (2) 找出为提供这种必要功能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以产品为例,明确产品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必要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从而节省材料、零部件和操作工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分析,在不影响产品性能、外貌或耐用程度的条件下,改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 ; 或修改设计,简化操作,等等。价值分析用于设计阶段,最能发挥作用。后逐渐发展为价值工程。 价值尺度: 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指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现和衡量。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货币本是劳动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起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作用。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如对商品标价。 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如五丈麻布交换一件上衣,一件上衣就成为五丈麻布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四种形式 : (1) 简单价值形式 ; (2) 扩大价值形式 ; (3) 一般价值形式 ; (4) 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规律: 亦称“价值法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交换。同一商品,不同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个别价值也不同,但它们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相交换。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者,能获得额外利益 ; 反之,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者其超出的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在交换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影响再生产。因而,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自己的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律性。还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要求把社会总劳动时间按比例使用于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如果某一产品的劳动量大于它在社会总产品中应占的社会需要的那部分劳动量,也不会为社会承认,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则会上涨,从而,促使前者的投资向后者转移,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同时,虽然商品供求关系经常变化,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或者高于价值,或者低于,但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仍然相等。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的涨落,自发调节生产和流通,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和资本的集中。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具有调节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但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宏观调控人们有可能自觉利用价值规律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企企业管理,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经济效益。 价值指标: 用货币单位表示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额、基本建设投资额等。在统计中,利用价值指标对不同的实物进行综合计算。 三、传统指: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关键 在 1857-1858 年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一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关健。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现。 资本的唯一冲动是获得剩余价值。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自己的企业中把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劳动力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二重性 : 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因而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并且 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假定一个工人的劳动力维持一天所必要的生活资料需要半个工作日来生产,或者说,这些生活资料所包含的劳动,相当于半个工作日的劳动量。再假定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就是说,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正好等于半个工作日的劳动量,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每天只要给资本家劳动半个工作日,就可以补偿资本家在劳动力上的支出。这样,资本就一无所获。但是工人不能只劳动半个工作日,而必须劳动一个工作日。因为和其他商品的卖者一样,劳动力商品的卖者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时,必须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一天的使用价值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这样,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相反的地,工人的工作日也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在生产出由资本家用工资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 ; 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剩余价值。在上例中,劳动力价值等于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等于一个工作日。后者比前者大一倍。二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刹余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资本家的资本也分为两个部分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来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价值量,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为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在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是价值增值的手段,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力图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示这种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 一是延长工作日以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 一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用前一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用后一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前者是资本主义初期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后者是机器大工业以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工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不是全部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剩余价值必须在 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货币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之间进行分配。 工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的分割表明,雇佣工人不仅受到企业的剥削,而且受到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剥削者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就必须反对全部剥削阶级,推翻剥削制度。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时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应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收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融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恩格斯指出 : 剩余价值“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是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探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 摘自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第 36-40 页 ) 。 四、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是否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使之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阶级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 “能量守恒”,为什么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能量从何转化而来? ( 对这点,马克思未给出明确的来源 ) 对产生出的任何结果而言,从来的产生的原因均不是单打一的原因,均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互相抵触的因素的集合体才成为真正的原因的! 对产生出的任何结果而言,从来的产生的原因,在时间链条发展史过程中,均有“始源性”的原因跟“继发性”的原因! 对产生出的任何结果而言,从来的产生的原因,在相对静态的横截面空间中,均有“主要”的原因跟“次要”的原因! 我们从不否定创造出“剩余价值”有“工人的劳动”的因素! 我这里强调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单一地全部归结为“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1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有固定资产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的因素影响吗? ( “土地是财富的母‘是始源性的’、劳动是财富的父‘是继发性的’”; “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是剩余价值的母‘是始源性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2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有固定资产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的“资本家体”的策划果断要成立工厂的智力魄力及对工厂运营中的“产、供、销”的“管理”这种“脑力劳动”的因素贡献吗? ( 工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 这里还涉及:“经济资本论、知识资本论、政治资本”;及相应的“经济资本生产力、知识资本生产力、政治资本生产力”,以及还涉及:除了马克思的“物质性的价值规律:社会价格总和跟社会价值总和守恒”、还有 1970 年万金华写的在北京永定路邮局挂号寄给毛泽东主席的《政治资本论和知识资本论》中指出的“当把技术知识作为商品”时有“技术知识是生产力”且遵循着“技术性的价值规律: 社会技术价格总和跟社会技术价值总和守恒 ”、“当把政治与管理及良心等作为商品”时有“政治与管理及良心是生产力”且遵循着“政治性的价值规律: 社会政治价格总和跟社会政治价值总和守恒 ” ) 3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被工人掌握的先进技术参与了劳动过程的因素贡献吗? ( 简单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傻瓜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精致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 劳动者本身不需要花多少年月去掌握高精尖的理论与技术,只要对生产工具设备学会操作几个按键即可,这种劳动就是“傻瓜型”的劳动!资本家一当得到这种“傻瓜型”的劳动就可以创造出价值,又何必要购买大量的“简单劳动”具有者的“劳动力”呢?又何必要购买大量的“精致型”的“复杂劳动”具有者的“劳动力”呢? ) 4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引进这种先进技术的资本家在智力上的正确决策的因素贡献吗? ( 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有新科学技术含量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5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大自然本身一定程度的或报复人类或造福人类的因素贡献吗? ( 动植物的进化繁殖,就得益于宇宙、得益于太阳、得益于大地、得益水土、得益万有引力的向重性、得益于自然规律、得益于自然资源、得益于生物链的需求等; 人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大自然环境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保障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尽管未全部使“大自然环境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保障”进入商品交换领域,但毕竟其中有相当一些不可避免地 被人为的单向的隐性的 ( 不是显性的 ) 进入到商品交换领域中去了! ) 五、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局部真理 从公理化系统和形式逻辑三段论的大小前提角度知, 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是 局部真理 ! 把“ 剩余价值 ”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作为“公理” 这个理论,必然导致: 1 、“私有制”与“公有制”极端对立! 2 、“资本家”与“工人”极端对立! 3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极端对立! 4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极端对立! 5 、“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极端对立! 6 、“有偿付出”与“无偿奉献”极端对立! 7 、“生存斗争”与“阶级斗争”极端对立! 8 、“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发挥”与“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抑制”极端对立! 9 、“效率”与“平均”极端对立! 10 、“极端两极分化”与“集体共同富裕”极端对立!…… 六、“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 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公理化系统”与“形式逻辑三段论”的“大小前题”知道,改变马克思作为“公理”的所指的“ 剩余价值 ”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这点,即把“ 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换掉,就成为,谁也推翻不了谁,谁也代替不了谁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万氏所指的“剩余价值”的创造是含有下述多种多级多重的双螺旋的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是 “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1 “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是剩余价值的母‘是始源性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2 、工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3 、简单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4 、“傻瓜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精致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5 、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有新科学技术含量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6 、人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大自然环境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保障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七、“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的效果是 1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私有制”与“公有制”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私有制”与“继发性”的“公有制”的双螺旋的“私公制”! 2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资本家”与“工人”可以不极端对立! 3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市场经济”与“继发性”的“计划经济”的双螺旋的“ 市场计划经济 ”! 4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资本主义”与“继发性”的“社会主义”的双螺旋的“ 资本社会主义 ”! 5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按资分配”与“继发性”的“按劳分配”的双螺旋的“ 按资分配为基础按劳分配为领导 ”! 6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有偿付出”与“无偿奉献”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有偿付出”与“继发性”的“无偿奉献”的双螺旋的“ 为私有偿为基础为公无偿为领导 ”! 7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生存斗争”与“阶级斗争”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生存斗争”与“继发性”的“阶层斗争”的双螺旋的“ 生存为基础阶层共融为领导 ”! 8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发挥”与“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抑制”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个人私性”与“继发性”的“人类公性”的双螺旋的“ 保护私性为基础提倡公性为领导 ”! 9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效率”与“公平”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效率”与“继发性”的“公平”的双螺旋的“ 效率为基础公平为领导 ”! 10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极端两极分化”与“集体共同富裕”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两极分化”与“继发性”的“共同富裕”的双螺旋的“ 同性相斥分化为基础同类相聚富裕为领导 ”!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也是局部真理,从公理化系统来讲,“由于公理不同”,故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是谁也推翻不了谁的,是一种“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也是局部真理,从形式逻辑三段论大小前提来讲,“由于大小前提不同”,故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是谁也推翻不了谁的,是一种“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八、附件:简介用到了一些万氏新创新理论 ㈠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时间链条发展史中展开在空间中均是动态的立体的双螺旋结构! ㈡“始源性”与“继发性”矛盾 时间链条发展史中的存在着区别于空间截面延展中的“主要与次要”矛盾的“始源性与继发性”的“两性矛盾”: 一切哲学范畴及“具体的、现实的” ( 即非抽象式的、非神话式的、非童话式的、非寓言式的、非幻想式的、非梦幻式的、非无生命力的如不着边际的无参照对象的莫名其妙的所谓“上与下”或“左和右”之类的 ) 事物 ( 含矛盾在内 ) 于“絶对流逝”的“时间链条”的发展史过程中,“按事物生命发展”的“始源与继发、或始源与死亡、或前因与后果、或基础与上层”的角度,均存在着“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的方面和“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的方面在交互地动态的双螺旋式地起作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均是受到“时间”范畴上的“始源性与继发性”的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与“空间”范畴上的“主要与次要”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这“时间与空间”范畴上的一对双螺旋矛盾影响而发展的。 ★时间范畴的“始源性与继发性”是双螺旋! 空间范畴的“主要与次要”是双螺旋! 时间范畴的“始源性与继发性”与空间范畴的“主要与次要”是双螺旋! ★影响事物在绝对动态时间链条发展史过程中的发展是时间范畴的“始源性与继发性”的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其是区别于影响事物在相对静态空间延展截断面中的变化是空间范畴的“主要与次要”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的一类新类型矛盾。 ★“始源”的含义为“开始的源头与源泉”之义; “继发”的含义为“继续的展开与发展”之义。 “始源”不是“原始”,可以为“源始”。 ★“始源性”在长期与短期的特征与属性是相反的! ★“继发性”在长期与短期的特征与属性是相反的! ★“始源性”与“继发性”同在长期时的特征与属性亦是相反的! ★“始源性”与“继发性”同在短期时的特征与属性亦是相反的! “始源性”长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长期是起决定作用性、长期善蓄养性可赋予包容属寄主之地位性、长期具有质的稳定性、长期具有文静性、长期无活跃性、长期具守势性、长期具清晰性、长期少逝难变性、长期生命力强具长寿性; “始源性”短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短期不起决定作用性、短期是不能赋予包容蓄养不属寄主地位性、短期不具质的稳定性、短期无文静性、短期具活跃性、短期无守势性、短期具模糊性、短期具多逝易变性。 “继发性”可称为“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 “继发性”长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长期不起决定作用性、长期多消耗性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具腐朽依附寄生性、长期不具质的稳定性、长期无文静性、长期具活跃性、长期具进攻性、长期无清晰性、长期多逝易变性、长期生命力弱具短寿性; △“继发性”短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短期起决定作用性、短期不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不具腐朽依附寄生性、短期具质稳性、短期具文静性、短期不具活跃性、短期不具进攻性、短期清晰性、短期少逝难变性。 ●“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的矛盾或矛盾方面的属性与特征: ▲“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事物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的“时间”链条中,是起基础作用,或始源作用,或前因作用,是长远起决定性作用,长期善蓄养可赋予包容属寄主之地位、表现出长期生命力最强具长寿性;其在事物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的“时间”链条中,对“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言,“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显得“长期具有相对质的稳定性、长期具有文静性、长期无活跃性、长期具守势性、长期具清晰性、长期少逝难变性”。 ▲可这“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于具体的历史发展史过程中的短时间内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特别是在事物发展的断面层中,其对“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言,“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又变得“短期不起决定作用性、短期是不能赋予包容蓄养不属寄主地位性、短期不具质的稳定性、短期无文静性、短期具活跃性、短期无守势性、短期具模糊性、短期具多逝易变性。”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的矛盾或矛盾方面的属性与特征: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整个事物发展的全部历史长河时间中,只是寓于和附属于与寄生于“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故而“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整个事物发展的全部历史长河时间中,本身是“长期不起决定作用性、长期多消耗性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具腐朽依附寄生性、长期不具质的稳定性、长期无文静性、长期具活跃性、长期具进攻性、长期无清晰性、长期多逝易变性、长期生命力弱具短寿性”,只是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起反作的!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某个具体的断面层或点中,于短时间内,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其往往倒可以起“主要矛盾”亦即“第一位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亦即“矛盾的第一位方面”的作用。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所起的“短期起决定性作用的积极反作用”是,在短时间内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对事物的变化起着“主导、或领导、或统帅、或保证、或保护、或进攻、或排泄”等的作用,此期这些作用往往又表现为具有“短期具有质的稳性、短期具有清晰性、短期具有少逝难变性、短期不活跃具有相对文静性、短期不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不具有腐朽依附寄生性。” ( 是人们往往会头脚颠倒地把这“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当成永远是“主要”的原因即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因所在。其也是计划经济的哲学依据之一,其也是纯政治挂帅的哲学依据之一,其也是纯阶级斗争汜滥的哲学依据之一。 )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所起的“消极的反作用”是,其在长时间内于“绝对运动的时间”中,对事物的变化长远起着“受限制、受约束、受统制、好依赖、进攻地腐朽地依附与寄生及攫取”于“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长期不起决定作用性、长期生命力弱具短寿性! ★“原因与结果”这对范畴, ▲产生出结果的原因,从来是多种原因,且是互相矛盾的甚至是互相水火不容多重双螺旋对立的原因造成的。在这多种多重双螺旋原因中,在整个发展史于时间链条上考虑,均有“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与“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之分。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考虑,均存在“主要原因 ( 即第一位原因 ) 与次要原因 ( 即第二位原因 ) ”之分。 ▲具体的,其中“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长远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是起基础和起源性决定性作用的,“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短期来讲则是多逝易变的不具有稳定性; ▲而“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在短期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其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短期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往往起统率、主导、保证等“主要作用,即第一位作用”的积极反作用; ▲长远来讲“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其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往往起“寄生、依附”等消极反作用的,“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短期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长期来讲是多逝易变的是不具有质的稳定性的。 ▲“结果”反过来成为的“原因”因其是后产生的原因所以其也只能是产生“结果”的“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 ㈢ “既是技术,又是方法,也是思维规律,更是自然规律”的“万氏各矛盾方均按整体内全部矛盾方的共同体计数制式双螺旋地展开,其所有诸方的游戏规则全统一了的规律技术 ( 不怕对抗,可以遵循同一游戏规则进行共处共存 ) ” 例如,氨基酸分子结构中同时存在完全对抗的“碱性的氨基‘ -NH 3 ’”和“酸性的羧基‘ -COOH ’”使氨基酸据外环境自节调成起带“碱性”的“阳离子 NH 3 + ”作用或起带“酸性”的“阴离子 COO - ”作用或两者均带有成“中性”而可起到使体液酸碱平衡的缓冲剂氨基酸是一种有机酸,氨基酸的通式为 R (侧链) | (氨基) N H 2 - C - -C-COOH (羧基) | H 其中 R 为氨基的侧链基团,不同的 R 构成各种氨基酸。 但是氨基和羧基是互为矛盾对立的,氨基( -NH3 )是碱性的,而羧基( -COOH )是酸性的。氨基酸是把这互为矛盾的统一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根据外环境酸碱度,氨基酸可以起酸性(阴离子)或碱性(阳离子)的作用: N H 2 N H 3 + N H 3 + | | | R - C - H R - C - H R - C - H | | | COO - COO - COOH 阴离子 两性离子 阳离子 因此,氨基酸是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缓冲剂,在维持正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可见“万氏矛盾共同体计数制展开法技术”是属带哲理性的、规律性的一种技术,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于实物发展的客体中的。 任何男人任何女人体内毫无例外地均具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事实上,若“狗”是由“猪和蛇”杂交产生的,则这只“狗”的所有“细胞、组织、器官、基因”均有“猪和蛇”的杂交基因!
个人分类: 基础经济理论|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结构牵制论与管理边界论
benlion 2012-2-4 06:57
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活的灵魂,哲学是概念分析与澄清、原理论述与建构、方法探索与拓展,构成信仰、科学、工程和管理的思想基础。欧洲经历文艺复兴的建立大学、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民主法制,然后是工业革命而进入现代文明。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基础与应用的结合和耦合,使人类文化与体制、信息与产品的转化和传递链条结构形成而各自具有自身系统的边界,系统的结构优化和系统之间的互动和输入与输出流动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城市群的功能衔接和地理结构布局,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区域的功能分化与协调。在教育、研究、产业与金融、贸易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上联络一体化,体现在管理学、组织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日益重要,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科学革命也许将成为 21 世纪最重要的人类文明进步,这为具有传统社会思维强项文化、历史资源的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西方社会的宗教传统,大一统管理以文化和思想为特征,反映在科学上凡事要用希腊语言造新词汇或者在希腊文字找相类似的词汇和比较接近的句子等,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管理,更多是体现在文武官员的行政管理模式。人类文化整体体系的部分或局部之间的协调与牵制,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机制,这种机制应该起到促进文化部件的优化和优势发挥而制约或限制文化部件的劣势或负面,如同性格组合论所论述的人心人性的双面特征和事物的正负双面,这种机制的设计与建立将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化机制。 管理学上的组织结构优化和系统管理的高效率,已经在运筹学、决策学等领域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方法,也可以在局部地区或领域建立试验基地而使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可以成为一种实证科学规范。建立创新型特区,在当前推进中国的文化、教育、研究、产业和金融创新将具备建立经济特区那样的可行。组织系统的特定功能和社会关系具有开放性而又具有边界效应。比如,教育的功能培育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和传播伦理和职业道德、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精神等,边界是让教师能够专职和安心于教育和学生潜心于学习等,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行为,大学管理应该在获得优秀师资和教育资金上发挥特长和竞争实力。 在科学、技术与产业领域, 思想创新、技术发明和管理规范是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关键。 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在计算机科学、转化医学、系统工程等领域已经明显体现出链接的紧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规范,提出和建立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集成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体系等,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偶联,形成科学与工程彼此促进的发展模式。尽快发展中国自主创新的教育、研究、产业衔接模式和建立创业、孵化、加速与产业化的创业园、产业园、融资和商贸平台的社会经济结构,将可能带来前沿科学、新兴技术和产业结构转型,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取得科技与经济发展和竞争人才的优势。 ( 2012 年 2 月 4 日 )
19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反马克思主义者必读的最新著作
热度 1 wyc 2012-2-1 08:49
反马克思主义者必读的最新著作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 牛冿大学 剑桥大学教授特里。伊格尔顿最新著作, 这是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引起广泛争议!!! 该书列出所有国际学术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 展开深刻而幽默地论战。 这也是大连市关工委赠给我们每一个 老教授报告团成员 的一份年节礼物和一份嘱咐。 特与朋友们分享。 标题可能不确切,尚请海涵!
3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要笔试我们大陆人?
热度 1 duke01361 2012-1-30 13:07
为什么不少的地方的人米喜欢笔试我们大陆人?特别是港澳台新加坡等地的华人,一见或一提起我们大陆人就有笔试的冲动?想了半天觉得这些人其实是嫉妒我们大陆人!他们心里是羡慕我们大陆人的不拘小节和大爷风度! 龙年初时,香江岸边,隐隐传来普通话和粤语骂战的战讯了...呵呵... 为什么要笔试我们大陆人? 一、我们不是暴发户! 我们有钱了,靠着我们人口低廉,我们给你们提供鞋子、袜子、廉价电器...你们却错误地理解我们低调了你们的制造业... 这里面的问题是,我们的人口红利你们的老板很喜欢...我们的工钱很低,我们只要能维持温饱就可以干,而你们平时优越的生活过惯了,你们索薪太高,而你们的资本家老板不愿意付出...其实我们都是平民阶级,我们是马克思所说的“全世界无产者”,我们应该“联合起来”,我们不要内讧! 二、我们不拘小节? 我们经历过革命锻炼,我们战天斗地!我们敢于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所以我们不需要敬畏什么偶像!你们看不上我们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那是因为你们还没有经受革命的洗礼,你们需要觉悟和觉醒!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觉醒! 三、我们不遵守原则?规矩? 我们打倒了五千年封建桎窟!我们不相信尊卑!除了我们习惯了“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们不相信你们那些繁文缛节,我们活得有时很潇洒!我们可以随地吐痰,可以随地大小便,可以不遵守交通法规,我们的汽车从来就不理让行人,也没见撞死更多的行人!!! 四、我们更传统! 我们保留了五千年优良的传统,我们雪儿优则仕,我们尊重领导,愿意照顾好任何领导和公务员的日常生活,我们愿意凸现领导的崇高地位,我们愿意给领导特权!你们习惯了法鲁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不对的!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事没事的时候,我们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情愿为领导和公务员送些慰劳品,我们乐见领导和公务员过的比我好! 五、我们具有高超的二元分裂术 我们可以积极加入小、任何先进的组织和团体,我们愿意代表先进性,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却能高能低!我们都是顶天立地大丈夫,所以我们可以做到谈论理想和过现实生活时使用两个标准,我们可以很崇高,我们可可以很猥琐! 我们更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达尔文教导我们说:适者更生存,只有生存才能生存的更好!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30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华民族的悲哀--20年内见分晓!
热度 2 wangxh 2012-1-29 21:45
【按】:标题是俺自拟的。正文是节选的: 郁达夫说过,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以100多年屈辱、悲怆的历史总结和检验出的真理,而且还在不断得到检验。 100多年来牺牲的代价那就更不堪想象,所以如果淡化了毛泽东思想,让国内外敌对势力、汉奸势力里应外合,让西方的糖衣炮弹击垮了中国( 现在汉奸、卖国贼很猖獗,也许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在干着汉奸和卖国的勾当 ),那是中华民族的极大悲哀。 西方的经济学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给翻个底朝天。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它甚至更是一种浪费资源、给环境带来灾难的手段。 【 俺被打成傻子也不相信外国领导人都是傻子,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不遗余力地奋斗 !】 节选于【中华论坛】 2012年正月初四天安门广场的震撼场面
个人分类: 社会|2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张文革初期的老照片
热度 5 byk0104 2012-1-27 13:26
一张文革初期的老照片
一张文革初期的老照片:中央音乐学院我的四位同学在广场教唱所谓“毛主席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实际上,在文革中,这四个同学(陆眉、王守洁、杜建纲、郑小提)都不是积极分子,更不是什么造反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该是科学网的精英们出场的时候了......
热度 3 qiongfeng 2012-1-14 14:30
原来我相信群众智慧,后来我更倾向精英主义的研究和一般的体系,现在我觉得精英主义研究远远不够,得再加上精英主义的体系了。 我强烈建议精英当政。当然,还是得按专业来。生物学的领导当然要由生物界的精英来,当然,在学习一些技巧后。 胡适立志做“国民导师”,鄙视从政。却不知,柏拉图说过,"Those who are too smart to engage in politics are punished by being governed by those who are dumber." (那么太聪明以致不去从政的人们会被一群2B所统治)。 这种后果也导致精英主义的思想不能广泛的传播,无辜群众被一群2B所引导。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现在咱们是上层建筑已定,只能由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不过,偶觉得TG大的领导班子是绝对精英,不过具体到各行各业: 该是科学网的精英们出场的时候了,你懂的...... 伪的就别凑热闹了
33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