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马克思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马克思

相关日志

生活与工作孰轻孰重!
热度 2 bestener 2011-3-11 23:45
我想问大家,生活与工作到底孰轻孰重? 也许有人会说,当然工作重要,因为没有工作我们就根本无法生活。没有工作,我们就没有票子,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妹子,似乎就没了一切,生活又从何谈起呢……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生活与工作当然同样重要啊。人为什么要工作啊?有了工作,搛到了钱,就有好东西吃,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宽敞的房子住,可以取漂亮的老婆,可以用法国的香水,喝德国的啤酒,开美国的车,吃中国的菜……这生活是何等的有滋有味啊!似乎工作与生活之间就差一个等号了。读书的时候忘我地学习,工作的时候拼命的加班,该跑步运动的时候站着,该站着的时候坐着,该坐着的时候蹲着,该蹲着的时候躺着。结果本该去领奖的却不得不去取药,本该去看奥巴马的却碰上了马克思……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什么都要以不要;老了吧,为了继续获得生活的时间,连钱都没用! 其实,工作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生活与工作永远也不可能矛盾!其实根本上就不存在工作与生活孰轻孰重这个命题。因为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工作和学习本身,甚至可以说生活是人生中一切活动的集合。 诚然,工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很长的跨度,工作强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相当于的分量。如果把工作从生活中割裂开来,我们生活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许真的只是一种无奈与无助,工作往往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因为这块石头太大太大了,它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有时候感觉和心爱的人出去兜兜风都是一种奢望啊!时间长了,也许这样的人们开始迷茫了,不知道工作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人们要是能够把工作回归到生活中来,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啦!几乎每一个上班族都期待下班的那一刻,更期待带薪的假期,因为不用上班的时候,他们可以尽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尽情地享受生活。殊不知,这种期待毕竟只是一种期待吧!相反,要是能够善待工作,笑待工作,期待工作,享受工作,因为工作而高兴,因为工作而快乐,因为工作而开心,因为工作而幸福,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个人分类: 余思吾悟|29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现实反思
xxxy2011 2011-3-10 09:09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现实反思 (感谢houyan25028017整理) 尤•康•巴班斯基(1927.1~1987.8)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前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授、教育科学院院士。他在全面总结顿河一罗斯托夫地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探讨预防学生学业不良问题入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为核心,结合系统论、控制论等原理,对教育教学中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最优的”这个术语,意思是说“根据一定的标准衡量对当时条件来说最佳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综合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这里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 “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理想的” , 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最好的” ”。“最优的是从一定标准来看, 对一定条件来说是最好的意思” 更具体地说 “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得到的最大成果,也就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发挥了全部可能性, 获得该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就可认为是实现了最优化。可见最优化不是一种抽象、僵化的模式,它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这充分显示出辨证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起源 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学科学实验是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起源。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来源于教育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科学实验。 纵观巴班斯基走过的教育科学化道路,经历了两个重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六十年代初,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创造了大面积客服留级现象的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二阶段,一九七二年以后巴班斯基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属的罗斯托夫实验室,在顿河—罗斯托夫市第一和第九十二中学进行了四年的教学实验。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和其他的教学学家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相比较高明之处在于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系统论和反映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的选择论,系统论是他构建教学最优化理论框架的基石,选择论则是他怎样实施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二者在其最优化理论中相互映照。 巴班斯基明确指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方法来控制教学教育过程,选择该具体情况下最优的教学教育方案,是教育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因此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教学论看做一个系统,教学论中的各个范畴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因素。 首先从纵向上来看,巴班斯基把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速度对教学结果的分析都看做教学过程这个整体中的成分,他们具有逻辑的、必然的联系,他们作为教学中的各个范畴,在最优化这一基本方法体系中运动,缺少了其中的某些环节都会影响教学过程的设施。这样巴班斯基以教学过程的活动为基础,从而构建其教学论大厦。其次从横向上看,教学过程中的组成成分分别与教师教授的最优化办法、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办法中的各自六个环节相对应,构成一个大的整体,这体现了教学的本质特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巴班斯基对教师活动时的学生活动的高度重视是以往教育学所欠缺的,他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弥补了对教学活动的片面性看法,或者教师权威,或者儿童“太阳”。巴班斯基强调“教与学的最有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道出了视教与学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实施最优化教学的关键。他进一步指出:“把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融合在一起,就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巴班斯基对教与学的整体性如此看重。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顺应了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自发地但却深刻地应用选择论作为自己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使其理论更具生命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施和应用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选择论具体思想的具体展现。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即在于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组织中,选择出最佳方案。教学不再是一种教学方法、原则和形式来决定,而是通过选择来决定。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渗透了选择论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把必须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效果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一)判断教学过程的效果,我们将首先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他们品德方面和发展方面的成果。 (二)判断教学质量,我们将依据教学成果同现代学校教学的全部目的和任务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依据教学成果同每个学生在一定发展时期的最大可能性相适应的程度。 (三)判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的最优值,我们将依据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跟现行的学校卫生标准相符合的程度。 据上所述,只有同时符合下列两条标准的教学过程是最优的:1、教学过程的内容、结构和发挥作用的逻辑,都要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每个学生最大的学习可能性的水平,保证有效的和高质量地解决学生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保证达到既定的目的,既要不超过现行教学计划用于课堂作业的时间,也要不超过学校和劳动卫生学规定家庭作业的最高时间标准,同时还应防止师生疲劳过度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八个基本方法,用以下概括的形式来表示: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六、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优点 (一)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或成分)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的实质可概括为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整体性,就是把对象始终放在完整的、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综合性就要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以及部分与部分的相互联系中去考察对象;最优化就是在完整综合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巴班斯基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而这些结构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完整系统。例如: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方法。因此,巴班斯基明确指出:“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辩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二)引入最优化思想,符合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最优化理论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数学,后来广泛运用于经济、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70年代,巴班斯基率先把最优化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建立起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开创了新的思路。效果标准、时间标准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两条主要评价标准。这两条标准完全符合高效、低耗的人类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克服了当时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正确地、全面地提出教学的职能是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养、教育和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同时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巴班斯基指出,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不对学生的特点和活动条件进行系统的研究,教师就不能将教学与教育任务以及教育影响的手段具体化,这将导致课堂教学计划的公式化、教师行动的盲目性”。所以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办法。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所谓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就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在各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其次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他认为这个大纲应包括的项目有: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主要兴趣和爱好、智力的发展、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文化素养、学习毅力、学习纪律等等。再次要有一整套研究学生的方法,例如谈话法、观察法、诊断性作业、教育会诊等等。在过去的教育著作中,像巴班斯基这样详细地论述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实属少见。 七、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内在矛盾 (一)历史:机遇与挑战并存 针对当时苏联基础教育出现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业难、效果差、厌学情绪严重等种种问题。通过对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克服了大面积留级现象之事件的总结和实验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及教育学(发展教学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运用现代系统方法。巴班斯基提出了旨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一历史背景使巴氏最优化理论具有了极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系统论与辩证法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实现学生教育、教养、发展等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化教学目标更是极大地冲击了当时苏联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然而,历史创造了新的理论,也规约和限制了新的理论。自赫尔巴特将教学论建立在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之上后,前苏联教学论选择了哲学取向,秉承了赫氏教学论理论中的理性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同时,由于美苏争霸的政治需要,精英教育在前苏联备受重视。因而,强调知识教学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前苏联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特征。正是受这种理性主义传统与时代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巴氏最优化理论虽然提出了实现学生教养、教育、发展三方面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但其直接目的仍指向知识授受与习得,以解决学生学业不良的问题,虽然受人本主义和发展心理学等最新成果的影响,强调具体教学环境、学生个性与认知特点、水平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要实现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但其具体策略与方法又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控制。仍以僵死的“既定标准”来评判教学效果的优劣。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 巴氏最优化理论充斥着与现实相矛盾的理想主义情节。这首先体现在其质性目标与量化手段的矛盾关系上。巴氏最优化理论虽然被冠以“最优化”的头衔,提出要以最少的时间、最省的精力与成本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效果”,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佳,更不是以某种参照为标准的可量化的最佳水平。“最优化”只不过是巴氏对理想教学观的表达与设想,是巴氏向人们表明了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目标与状态,以及这种理想状态对理论及实践的目标指向性与旗帜引领性意义。因此,“最优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质的追求,是一种意义、状态和境界的追求,而不是一种量的追求。然而这种质性研究与意义追求虽然反映了教育及其研究的本质特性,但教育实践又不得不面对何种程度的教学是最优的、多少时间是最少的、多少精力与成本是最省的等一系列复杂而具体化的问题。特别是在科学世界观的规训下,教育实践又不得不求助于科学主义与实证逻辑,走向标准参照的量化,走向测量的精确化,走向对数字的依赖。所以巴氏不得不“自相矛盾”地为各年级学生规定了家庭作业的具体时间。在这里质性目标与量化手段之间的悖论产生了,最终量化手段依靠实践这一真理标准左右,改变了质性目标的性质与意义。这种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的冲突与背离正根源于其脱离现实的理想与完美主义情结。 其次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背离上。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如果说不能被运用于教学实践。即使理论逻辑再严密、再完美,都只不过是一种美梦而亦!这种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矛盾,在巴氏理论中有着明显表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对教师的要求大大高于多数教师的实际水平与可能水平。为此他要求教师们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要有辩证和系统思维,能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课堂教学任务”,“最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见,较高的理论水平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巴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今天的教师也还没有达到这一“研究型教师”水平。事实上在制度化教育的现当代社会,作为普通职业者的教师,除个别特别优秀者外,绝大多数根本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这种要求,只是巴氏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视角,出于理论研究与理想追求的需要。对教师形象与素质做出的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化与应然性构想。这种构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与裂痕,正是其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改革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实现教育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和谐,是将美好的教育理想转化为真实的教育生活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一种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理论基础的模糊性及逻辑的矛盾性 什么是最优化?巴氏认为,第一个标准是“在现代条件下……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显然,“现有条件与环境”、“最少的时间”、“可能达到的水平”构成了教学最优化的条件、过程、结果三要素。那么“现代条件”如何界定?何为“可能达到的水平”?多少时间是最省的?更何况这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复杂的动态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究竟在何种条件与环境下多少时间与精力是最省的、怎样的教学效果是最优的?这都是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沿着上面这些“是什么”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那么,这两条标准又何以成立?为什么是两条而且偏偏是这两条?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对这些核心问题,巴氏一直没有给出令人比较满意与信服的回答。事实上,他提出这样的标准,主要是源于对相关教学原则的考察。但这些“考察”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依据教学原则推论教学标准的研究方法本身就值得商榷。究竟是“原则”规定“标准”还是“标准”决定“原则”,或者两者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都需要仔细推敲更何况,其“考察”多以经验描述为主,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 其次,他基于经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否是最优化的,本身就需要进一步论证。显然,标准及其逻辑基础的模糊化、经验化使巴氏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性及其价值大打折扣。我们再看看巴氏是如何具体规定这两条标准的,巴氏认为,效果标准是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三方面都不低于国家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基础上的可能性发展,时间和精力标准是国家卫生标准所规定的课业时间和精力消耗状态。可见这种标准是整体化的、统一化的,而非个体的。这种企图用统一的标准实现个体教育、教养、发展最优化的思想,显然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事实相矛盾,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现实反思 (一)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1、全面系统地研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育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规律,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不足就在于没有全面而系统考察整个教学过程,而是片面、孤立地研究教学的某一方面,忽视了教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造成了许多形而上学的弊病。特别是把复杂的综合的培养人的教学过程,看成是个简单的知识授受过程,这显然是片面的。而巴班斯基是以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引进了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系统论和控制论,把教学过程看成个系统,强调综合研究,发挥整体功能,反对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巴班斯基明确指出:“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辩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巴班斯基的这一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长期以来,我们深受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在研究教学时总是孤立而片面地研究某—个方面,最后是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以辩证的系统方法全面看待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综观全局,高瞻远瞩,既考虑当前的实际,又要考虑长远发展,不断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的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从今天有效教学的研究来看,巴班斯基教学的最优化理论是具有前瞻性的。巴班斯基在这里要求把效率与效果同时加以考虑,实际上也是给教学过程最优化赋予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的教育效果。而且他还提出不但在教学方面,还要在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要考虑从实际出发符合教学规律,既争取尽可能的高质量高效果,又要在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上有所控制,决不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所蕴含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有效教学的一些理念是相吻合的,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改变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有现实意义。 3、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教学论是以教为主体的理论,它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其结果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致使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僵死的满堂灌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而巴班斯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同时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教与学的关系。在他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以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发展的主体性, 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对于改变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把学生看作被动的盛装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状况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深刻地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 4、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学论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秉承了赫尔巴特教学论中的理性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把完成智育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巴班斯基在吸收了传统教学论合理思想以及人本主义和发展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后,提出了教学的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三方面的综合发展,并且进一步把这三项任务具体化。巴班斯基认为这三项任务要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实现,不能只抓一项任务而忽略其他任务,在评价教学效果时也要从这三方入手。 由此可知,巴班斯基对教学职能的认识比传统教学论更全面。这对我国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应该完成学校教育所完成的任务,学校教育所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其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都很重视教学对智育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学的其他任务,其结果是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中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引我们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全面看待教学职能的观点 。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现代科学方法为指导,在教育实践与实验基础上系统地、最优化地解决教学问题的大胆尝试。该理论具有应用价值,因而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但由于废理论的产生具有一定时代和地域背景,所以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是理性的结合我国教学的实际,科学合理的吸收和利用。 (二)最优化教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电子白板 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首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面、扇面、五角星的实物图,让学生找找这些图上有没有角?在哪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了,对角也有了一些认识,学生很快找到了图上的角。教师顺势说:“我们在这些图上找到了角,如果我们把这些角画下来会是怎样的呢?”这角的图形是比较抽象的,我就借助电子白板,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说明这些都是角,并在电子白板上利用绘图功能画角,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使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角,通过实物演示,变的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小学数学中主要有“数”与“形”两方面的知识,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概念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往往不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对于一些容易错的概念更难辨析清楚。如果根据教材内容,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那么学生透过白板演示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中,可以这样设计:先利用白板的绘画功能画出一个点,然后从点一端画出一条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画出一个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条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在白板上画出两个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绘图的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功能,来进行有效的知识回顾。 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罗明东 等.教育技术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9). 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周贵礼.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启示.教育学术月刊,2008(3). 吴文侃.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标准和方法体系.教育评论期刊,1986年第二期.
15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科学证明马克思主义很前卫!
热度 3 feixiang09 2011-3-9 20:54
最近两个星期听了系里请的一些数学教授给做的学术报告,从他们的报告中我深深体会到数学研究是个discover的过程,而非create的过程,那些数学定理,数学式子或者更一般的马克思说的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只不过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有个杰青在做报告时介绍了他最近的research works。他基于几何背景推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方程,如kdv,schrodinger。尽管他得到的这些方程没有物理意义,但是这些方程在形式上却和基于物理意义背景下推出的方程一致。他还说,曾今看过一篇paper,上面预测:在几何上得到的方程必将在以后的物理学中出现!可见,自然中的一些东西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数学一些领域发展超前这些东西的形式可能我们已经在数学中discover,只不过在现实中还没有发现其具体的内容,背景或意义,也可能由于我们现在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我们还不能discover它们,但是它们客观存在确实事实!当然,这位paper的author没有马克思那么超前或有胆量,因为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了并且宣称一切自然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等待我们的是discover而不是create!
3551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年马克思之幸福观
yushp1935 2011-3-7 10:32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标志是什么? 下面 , 我想引述青年马克思一些看法,请主张把“幸福”作为某省 , 某市 ,某县 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主要 目标的同志们 , 看看有无帮助! 1835 年马克思在特利尔“弗里德里希 - 威廉中学”写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明,“人有什么价值?”“追求什么目标?” “生命的意义何在?”是他中学时期不断地思考着的问题。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一开始就指出 , 和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活条件的动物不同,人总是力图借助于自由的 , 有意识的 , 有目标的活动来驾驭这些条件,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他写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其他什么范围存在。” 青年马克思的作文,把人与动物不同,人有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标的活动,因而能够“选择”自己的活动范围,“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显然,这是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可是,作为一个基督教徒,马克思这时只能用“神”的名义指出,人的活动有他们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为达到这个目标,人自己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手段;每个人可以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正因为人有这种自由活动,人就有了选择职业、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马克思认为,青年应“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 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还分析、论证, “人为的天性”和谋求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是一致的,他强调: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这时,马克思已经懂得,人并 不是总能够选择到自己合意的职业,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不过,青年马克思这篇作文的主调是,青年人不应该局限在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框子里,而要寻找为人类服务的道路和手段。他满怀激情地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兴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在这里, 青年 马克思对于他选择 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主要指针”作了动人的陈述 ,把“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 。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从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有指导意义的。 马克思在特利尔所就读的学校,原先是耶稣会学校,他在另一篇论宗教问题的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 15 章第 1 至 14 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中曾指出 , 在探讨是否一致的原因和实质之前,要弄清楚“人的天性”。他把人的本性的一个方面归结为 : “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 。 当然,他也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欲望的火焰”、“罪恶的引诱”、“贪图富贵功名的卑鄙企图”、“虚伪的甜言蜜语” 。马克思认为这后一方面, 把前面提到美好的神性与人性 , “吞没了”、“熄灭了”。因此,上帝才派出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来拯救人类,才要求信徒必须和基督一致。 在另一篇拉丁文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比较幸福的时代?》中,马克思还写道:“ 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损害或者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幸福时代 。” 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关注个人的本性、人的天性,这些有关人的基本问题;并对人性的内涵有初步的判断。 他又把“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看作一个时代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 青年马克思把启蒙学者关于“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的思想,当作评判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标准! 显然,年仅 十七岁的马克思对“人的本性”、对人道主义的认识,还是 比较 初步的。但是,这些作文表明,十八世纪启蒙学者关于人是自由的,人是有理性的,人的使命是寻求普遍幸福和达到自身完美,人虽然依赖于周围环境,但“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和评判时代的标准……等等观点已经在这位中学生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青年马克思所继承并吸取传统人道主义和十世纪启蒙学者这些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把 “ 幸福 ”作为 一个地区 (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 “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的一个 目标 ,显然是符合“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的。然而 ,时代变化了,国情不同了,主观与客观条件也有重大差别。幸福的 内涵 ,实现幸福的 条件,应该比青年马克思当时所理解的幸福及实现幸福的条件更高,更现实吧?这正是有识之士和有关领导机关应该认真研究的!
个人分类: 介绍名人观点|3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发展观国际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热度 4 hucs 2011-3-6 22:18
博士研究之人文 科学发展观国际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中。“十二五”规划成为热门议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 可谓是新时期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诞生于中国 ,非常适用于指导中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也是属于世界的,同样适用于指导世界各国的发展。 因此,将科学发展观国际化(全球化)将成为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国际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提出美国经济也需要科学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科学发展,对于从危机中走向复苏并企向稳步发展的世界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注:“≈”即“相当于”) 相关链接: 胡春松,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考新认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do=blogid=323967 -- 您好! 欢迎介绍您在南昌的朋友来看看心血管。 欢迎访问我的科学网博客。 胡春松 大夫 在职博士生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 就诊预约电话(短信优先): 1897081680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view=hucs
3025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对文革及儒家思想的现代形态的认识
热度 12 周可真 2011-3-6 14:32
文革不是形式逻辑问题,而是历史逻辑问题。 我始终认为文革不是毛一个人的思想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文革的社会基础是全国亿万小农和来源于小农的工、兵、知四大阶层,当时他们普遍生活在封闭而落后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耕生产和手工生产)条件下,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世代相传的传统封建主义文化教育和来源于苏联的以斯大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主义”本质上都是专制思想,但这又是两种不同历史形式的专制思想,前者以古代儒教形式表现出来,后者以现代马教形式表现出来,它们相互融合即形成了堪称“新马学”的思想体系。 文革的实质是儒教与马教的整合过程。这个过程类似始于宋代的新儒学运动。当年新儒学运动中的理学家是语言形式上以儒反佛、道,思想内容上则援佛、道入儒,由此形成了溶儒、佛、道为一炉的新儒学——宋明理学。与之相似,“新马学”的形成则是语言形式上以马反儒,思想内容上则援儒入马。“新马学”实即具有中国儒教思想内容和马教语言形式的“形马实儒”的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的 要点是: ——以名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实为“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为最高目标; ——以名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而实为“不患贫,患不均”的平均主义为经济原则; ——以名为“四个伟大”和“读主席的书,听主席的话,照主席的指示办事”而实为“君主圣明”和“君为臣纲”的皇权主义为政治原则; ——以名为“三忠于”而实为“忠君”的封建道德为伦理准则; ——以名为“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和“活学活用”而实为“破心中贼”、“明心见性”和“知行合一”的心学为道德修持方法 。 这种“新马学”是与当时中国的封闭而落后的生产方式互相应合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说文革不是形式逻辑问题,而是历史逻辑问题。 我曾说“毛泽东是一座雄伟大楼”,正是指被万众呼为“万岁”的毛泽东和他所发动的文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这种基础就是上述四大阶层及世代相传的传统封建主义文化教育所形成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没有生活在封闭而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的他们和他们的这种文化心理,文革是不可能发生的,毛泽东也不可能成为万众崇拜的“万岁”。 王鸿飞看了我的那篇文章,曾以为我说“毛泽东是一座雄伟大楼”是我崇拜毛泽东的表现,这是绝大的误解,但当时我只是作了简单的回复,不想把问题说穿了。但事到如今,我觉得再不说穿,真要被人误解成我是一个头脑中充斥了封建思想的人了,何况最近网上再起有关文革、儒家的争议,我也有必要表达我对文革和儒家思想的现代形态的认识。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4308 次阅读|33 个评论
信马克思,信神明,还是信娇妻?
热度 9 seoal 2011-2-27 11:39
最近真是奇怪,老是遇到N选1的问题,甚是让人觉得无聊之极,这不,前日和好友闲聊,又遇到了这个问题,是信马克思,信神明,还是信娇妻? 事情的起源是,聊天时候,我冒出的一句:我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友问我:你是党员不? 我说:不是老党员,但我觉得我算是一个很忠诚的共产党员,也许称不上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但至少也是一个社会主义行者。 友问:那你怎么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你们党员不是无神论者? 我哑然:为何我是党员,就不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友问:党章没规定? 我惑然:我一直铭记在心头的,是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相信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就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友答:那也不一定。但是马克思是无神论者。 我扯道: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第二,我们不是一直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么?第三:马克思不是更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么? 友怒:如此说来,马克思,神明,娇妻,你选择相信谁? 我楞:这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 主席曾说,我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其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等若干。也许,如果是一个单选题,我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因为我会信我的娇妻,也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信娇妻,因为她是我的爱,是我生活存在的意义,再没有什么比我的娇妻更让我看得见摸得着,更让我如此刻骨在心底;我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算不算是一种内心的道德约束,难道就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你又如何区分何为信仰、何为敬畏?那些腐败了的,或者即将腐败的,在高台上却很忠诚的所谓党员,他们又信什么?我与他们在一个组织,却不屑与他们为伍。 加入组织,只是一种政治信仰,是由于对组织理念的认同,是为了践行组织的宗旨,是为了共同的目标,那里应该是一个志同道合的集体。 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是一种内心道德遵循,是一种对未知的敬畏,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检视自己; 相信爱妻,是生活的必须,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然力量。 这三者,一定要单选么? …… 何为信仰,何为敬畏? 为何信仰,为何敬畏? 友答:懒得和你鬼扯,你还是先努力工作赚钱,能取回你的“娇妻”再说吧; 众大笑…… ---------------------- 回想起伯虎兄的那句话:我将我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明月喻何?沟渠喻何?我是谁?
3459 次阅读|9 个评论
“It’s economy, stupid!”
等离子体科学 2011-2-26 11:08
这要有 quotation mark ,必须的!因为这是当年 Bill Clinton 的竞选口号,引用须注明。 翻译过来,是:“(关键)是经济,傻瓜!”(翻译成“蠢货”也可以,看你的心情以及你同对手的关系。) 一切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其背后推手其实是经济的动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说过的。或者为大家过上好日子,或者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或者自己过好日子的时候还想着大家——如此而已。十月革命,都说是共产主义革命。但知道历史的人都晓得,号召民众的口号其实是“和平!土地!面包!”——要生存、要吃饭!中国革命,教科书上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实际上即不“资产阶级”,也不“民主”——就是“农民翻身”的一部“中国土地法”而已!——还只不过是“大纲”!当年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Clinton 击败挟海湾战争胜利之余威、老谋深算的老 Bush ,靠的也就是“ It’s economy, stupid! ”这么一句。 环地中海的火,有人说是 Jasmine Revolution ,有人说是 Arabian Uprising ,还有人说是 Islamic Revolution ,——可是现在已经烧到欧、美、南亚次大陆—— Greece , Wisconsin , Louisiana , India , 且有 进一步 蔓延之势 ,以至于 Wisconsin 州政府 block internet sites , 并 可能会 出动军队 ! —— Conservatives 说 Wisconsin unrest 的推手们是 a coalition of socialists and unionists ——社会主义者和工会活动者的联盟——听起来像一场 Proletarian Socialist Revolution ! 真是众说纷纭!怀着各种心思的都有——连 Jon Meade Huntsman, Jr. 先生都“和家人碰巧路过”王府井“打酱油”了 :p 其实还是马克思对: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两年多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触发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 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该学点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才是平息 unrest 的根本途径!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3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化论的问题和危害
热度 7 iwesun 2011-2-24 00:15
进化论的问题和危害       姜永进 先生的文章,是耐看的。至少我还是喜欢看的。   两个犹太大胡子,马克思和弗洛伊的,一个搞崇高理想,一个搞低级趣味,一个头像满世界飘,一个处处受人批判。   当年佛洛依德搞低级趣味,可以说是严重打击了神的子民们的尊严,就算是伟人,只要你是诚实的,佛洛依德也会把你脱得干干净净。   但历史终将证明,科学领域佛洛依德将远远高于马克思,不为别的,就有一条,佛洛依德是足够严肃。   仙术尽管是伟大的,可以创世。    但人类终将认识到,其实不需要创世,因为我们已经存在。   以前和姜先生讨论过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难题,姜先生是坚持进化论的,反对神创论的。   当时我就和姜先生说,科学有个难题,就是基因的串行信息的空间特性表现的正确表达的问题,尽管,这个事实我们是天天都能看到,受精卵发育成个体,成功率之高,简直难以想象。   他可能把我当成神创论者了,其实我的本意 是 , 科学自身是有死穴的,你不要一味的点人家的死穴,要认清各自的边界。    姜永进 同学倒也干脆,科学没死穴,你随便点。    我的意思 说白点, 就是划江而治。   划江而治的目的,是随便,人人都可以随便。 1.我的基本态度   昨天,五色教主发疯,和“打骂过天河”的咪咪狗,对我发起车轮大战,到凌晨6:00。   其中有个核心,是关于鬼神的。    陈辉 : 博主相信【上帝】存在?   Me: 科学范畴,我用真随机表达。   真随机的背后到底是啥?我不说。   大家可以随便,我也可以随便(但这时候不是科学)。   上帝是随便的结果。   可以说信,反正有一个不知道叫啥的东西。   也可以说不信,因为你不知道是个啥东西。   科学遇到这个界面,就终结了。    陈辉 : 博主相信【鬼】吗?   Me: 鬼,我归于不稳定的奇迹,也就是仙术。   此类现象大量存在,但科学无法把握,我放弃(也就是不说)。   听天由命,仅此而已。   其实我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时在一个真随机的信息系统之上被重构的,我们置身其中(粗糙的类比,就是你我就是软件人,石头也是软件石头,但这仅仅是粗糙的类比,技术细节还是大不相同的),是无法探知根本的真相的。   真随机就有无限的穿透能力,可以在各个系统层面都重构最底层。   也就是说,我们有两个最基本的认知障碍,一个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底层,超越这个界面,大家都是胡说。   另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也就是其不确定性, 你说一只鸡突然变成了一只鸭,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是你无法把握的,你不能学会这个法术,稳定地把一只鸡变成一只鸭。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仙术是存在,但人是无法认知和把握的,除非你和老鲍一样,天生就是仙,那谁也没招儿。 2.进化论是唯物思想的延续   进化论和唯物论的问题其实我谈了很多,其实和唯物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不够严肃,建立在 过度假设 基础上的。   变化是我们常见的,父亲生儿子,儿子再生儿子,都是不一样的, 你哪 天生下一只狗,其实也没啥大惊小怪的,万事皆有可能。   你为什么可能哪天会突然生下一只狗?    其实也很简单,其实你根本也不是你儿子的父亲,你儿子的真正父亲是整个宇宙。   真正的系统观, 只有系统的整体的状态的变化,你是不能将局部的继承关系的,这个关系被人虚拟出来的。    也就是说,本质上讲,整个宇宙都对你儿子有贡献,包括一只没名字的狗。    任何事物都是新的,因果的继承关系仅仅是一种说辞,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科学。    个体识别是依靠信息的,没有绝对的个体识别方法。    你身体内的物质是流动的,稳定的是一个相对的信息集合,仅此而已 。    其实物质本身也是这样一个流动的XX(这个无名的东东,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物质)下的,相对稳定的信息集团。    既然,你都可以生下一只狗,其实,猴子生下个人来,一点也不奇怪。    进化论本身就是唯物思想的延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3.进化论的核心内容并无科学基础    进化论是建立在考察发现之上的,其本身就是结果的陈诉,而非真正的原因。   逻辑本身就是在编制一个因果链,这个因果链是在系统观下的一种取舍,是不严格的。   因为其不严格,是不能推向终极的,也就是不能作为一种世界观的。    世界观是人类对生世界的一种根本态度,你差一点,就会酿成大祸。    进化论并无人类认知的根本——数学的支持,数学支持的仅仅是退化论,热寂的死亡说和耗散的回光返照说。   尽管,我们看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因为这不是知的根本,因此是不可靠的。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一个经过筛选后的事实,也就是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    任何知的核心都是——自我,自我一旦认知,就只能和有限的近似的同类交流,一切【Other】,在自我眼里都是物,是不可交流的(二傻提出修正,是交流很少)。    所以,任何自我都是觉得自己是最高级的,回头看全部都是低级的。   这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个假象的根本原因。    热寂的死亡说和耗散的回光返照说,本质上是可以进一步深化的,也就是真正的起源学说——唯信息论。   但这个起源,是否定进化的,信息系统的层次是无限多样的,是同时存在的,我们的世界是局部化的结果,而不是进化的结果。    这个区别是很大的,也就是说,起源的最根本依据不是真正的虚无,而是噪音(真随机),噪音是具有无限复杂性的,我们是通过局部化,来缩减这个复杂性,达成我们现实的有序的世界。    局部和整体,是同时存在,共生的,没有任何理由区分先后。    这个过程是无休止的,热寂已经在整体发生,但是局部仍然可以无限演化。   但是,这个演化并不存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切都是随机事件的综合效应,有上山也有下山,不过是下山之前,你就失忆了(下山本身就是失忆,是一个东西),更严重的是你和地球的本体是共用的,地球也失忆了,你找到你可以理解的化石,还是你是最高级的。   但这是假象。   终极的起源学说,是需要否认进化,才得以可能的。   4.身边的不可知不是知   我们生活的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不可知的事件,其科学本质就是随机(文化本质是啥,大家随便)   受精卵发育成个体,是个常见的事件,谁也不会认为其中有啥神的力量。   但是,这是不严肃的。    真正严肃的态度,不是找出一个人形的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要面对一切不可知。    不能因为一个常见的不可知,就认为你已知了。    我和姜先生就讨论过这个问题,进化论的一个缩影,受精卵的发育,其实科学都说不清,现实的科学模型,连受精卵是如何识别空间信息,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都是回答不了的。   你还谈什么亿万年的生物进化?    神创论者是完全有理由相信,受精卵的发育过程需要神的力量才能完成,否则,只能长成一个肉坨。   神不一定要大,人家说了,神是万能的,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啥,但离开他就不行了。    终极的大统一的科学,可以完成受精卵的发育的解说,但和3描述的一样,任然需要利用一个真随机来构造空间本身,也就是相当于基因的信息,本身是无效的,必须由真随机解码,才可能完成空间表达。   但是,就算是终极的科学,也面临真随机背后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神创论还是有理由说,这个动力来自于神。 5.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我并不像咪咪狗那样,指责西方科学是邪恶的根源。   外星人眼里无善恶。   刘锋和大多数的唯物论者皆如此,因为只要是不存在一个人形的上帝,唯物论就胜利了。   其实恰恰相反,人形的上帝还真有可能存在,和人长得一摸一样的外星人,某些方面具有你出超乎想象能力的外星人,就是有可能存在的。   其实,宗教的本质也并非讨论人形的上帝,神也是抽象的。   宗教讲故事,是为了讲道理。   故事本身是不重要的。   你否认故事的情节,对于否认宗教的本质——抽象意义的神,是毫无伤害的,再说,就算是故事,其实你也不可能是完全否定的。   科学无论如何是无法突破因为知的根本要求——确定性,而导致的障碍。   科学的知,其实是主客观统一下确定性的知,和真实的客观表现,是两码事儿,也就是说,其本身是被构造出来的知。    科学的世界观,到了终极就只能是真随机。    文化的世界观,可以在随机背后,任意说,只要你能说出。   这就是我说的划江而治,井水不犯河水。 6唯物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的危害    唯物和进化论,都设置了一条人类无限发展,无限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光大道。   今天的问题,可以明天解决。   老实告诉你,这是幻觉。   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这是以你的毁灭为前提的。   你说这个世界观有没有危害?    7划江而治下的人权   科学经常侵犯文化的领地,把本质上都无法认知的东西,当做可认知,已经认知来信仰。   唯物和进化论就是如此,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你不觉得可笑么?   牛顿的微积分是提供了一条知无限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没把牛顿自己包含进去,如果真的实现了,牛顿不过是个木偶罢了,在完成上帝写的一段程序。   还是要回到程序员上帝那里去。   科学只能知其过程的真,不能知其本质内容的真。    科学会是无法提供好坏善恶的标准的。   这些文化标准,都是现实斗争中稳定性的表达,毫无真理性可言。    科学加入进来,就是为了争取霸权罢了。   很多科学家和文化结合,本质目的就在于此。   科学网有个水博,就是如此,天天嚷嚷,就自己有发言权,别人没有,因为他觉得就他最懂。    科学如果不和骗术相结合,其根本毫无发言权。   一个核心的问题,不懂有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我党的科学观下的世界观,核心目的就是剥夺不懂的人的发言权和表决权的。    更可怕的是我党的这种科学世界观,其本质还与真懂不懂无关。   这是根本错误的。   我党奉行的是科学霸权主义。    自由是绝对的,存在即自由,不因为懂不懂就丧失了的。    科学是不能越界的,只能提供一个望远镜,至于通过这个望远镜看到了什么,是个人喜好。   本质上就是和性选择是一样的,不需要懂,就有权利选择,自我的喜好。    唯物论和进化论,有很强的越界意图和行为,以此为世界观,其本身是假借了科学的名言,推行一种霸权主义。   你自己就根本是一个稀里糊涂的信仰罢了,核心是啥,自己都搞不清楚,只知道自己在某些领域比别人知道的多些,就要求全部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这是何等的无耻。    再重复一遍,懂不懂都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因为存在已经存在。   这是绝对真理。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3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引起的回忆
热度 1 liwei999 2011-2-21 15:10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引起的回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20/2011 20:36:41 题目是来自武老师年轻时代的“作文”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那个时候镜某在作些什么呢?记忆很是有些模糊了。但还记得那个时期也读过一些有关马克思的“负面”文章。因为“正统”的传记,让人们对于“贫困”的老马和比较“富有”的老恩的朋友关系的说法有些不能理解:老马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对于金钱的消费,老马是否有些“病态”呢? 那些“负面”文章正是从这样的视点考证的。结论就是老马在金钱和性方面的做法相当的“与众不同”。无独有偶,列宁在性方面的做法也是很“奔放”的,已经远远超越了“开放”的境界。有个电视剧的题目叫做《梦从这里开始》,看过这些“负面材料”之后的,镜某的感觉是“幻觉”从这里结束。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热度 6 Wuyishan 2011-2-21 06:49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武夷山 ( 1983 年 3 月 6 日) 若没有“博士俱乐部”那样一种环境,即使马克思的思想本来已很犀利,恐怕也不会有后来发展得那么丰富。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命运是被决定了的,被广义的社会所决定。如果他父亲供不起他大买特买其书,如果他本人的“独立性”足够地强,也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 建设世界与破坏世界毕竟不同。马克思恐怕不能成为很好的建设者。但批判的精神比建设的志向更加难能可贵,所以,应当保护有批判精神的人。在任何时代,总是(也只能负担得起)少数人批判,少数人“寄生”,多数人建设,或曰劳作。 马克思对女性的要求确实是老式的,正如燕妮已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的父亲确实了不起,不是他的安排,马克思就不会到柏林大学就读,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他终于同意了马克思和燕妮的私约更加可钦可敬。 (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 苏 ) Г . 谢列布里雅柯娃 ( Г . Серебрякова ) 著 . 刘辽逸等译 .. 页数 700..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59 )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1258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数学与数学模型
libing 2011-2-19 12:23
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 马克思。 在数量遗传学和数量生态学带动下,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生物现象已成一种浪潮。利用数学模型描述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规律,通过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到一些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来解释、预测生物学现象和发现新的规律。在动物遗传育种、繁殖、饲料与营养、动物生理生化、动物饲养与管理、疾病防治等动物科学研究领域都在兴起使用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标志着动物科学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 §1 20 世纪中期,随着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解析和 DNA 双螺旋的发现,形成了以遗传信息载体核酸和生命功能执行者蛋白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使传统生物学研究转变为现代实验科学。但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科学与其它实验科学如实验物理学相比,更多是注重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或概念。此外,生物学家大多关注定性研究,以发现新基因或新蛋白质为目标,对定量研究没给予足够重视。 §1.1 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 — 质和量 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通常体现在两方面:构成世间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认识和探寻这种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方面,质与量相互作用促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生命现象是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 , 生物系统是关乎人类自身的重要物质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某种生物的存在方式和生存规律依然可分解为质和量两个方面,所以,生命的运动和发展也一定遵照某种数学方式进行,生命的本质最终也一定是体现在数学规律的构成上。可以断言,数学不仅能提升生命科学研究,使生命科学成为理论和定量科学,而且是揭示生命奥秘的必由之路 , 没有数学就不能彻底揭示生命本质。 对于一个复杂事物,其量的表现常可用一个系统来描述,而这个系统的运动规律常是在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把这些影响系统变化规律的因素表示为不同因子或变量(常量可看作是只取一个数值的变量),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各变量间及各变量与整个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由此研究客观事物或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核心技术。 生物数学是生物学与数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并对与生物学有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数学的介入把生物学研究从定性、描述性的水平提高到定量、精确、探索规律的高水平。 §1.2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 过去的生命科学研究,没有数学也 数学模型可按不同方式分类,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 1 )按应用领域 ( 或所属学科 ) 分。 如遗传模型、营养模型、生态模型、数学生理学模型、人口模型、环境模型等。范畴更大些则形成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数学、医学数学、地质数学、数量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 ( 2 )按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 ( 或所属数学分支 ) 分。 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马氏链模型、规划论模型等。 按第一种方法分类的数学模型教科书中,侧重某一专门领域中用不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而按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书里,是用属于不同领域的现成数学模型来解释某种数学技巧的应用。本书重点是应用读者已备基本数学知识在动物科学领域建立模型。 ( 3 )按建模目的分。 有描述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 ( 4 )按照对模型结构的了解程度分。 有所谓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这是把研究对象比喻成一只箱子里的机关,要通过建模来揭示它的奥妙。 白箱主要包括一些机理相当清楚的学科描述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这方面的模型多已基本确定,还需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优化设计和控制等问题。灰箱主要指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现象,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黑箱主要指一些机理 ( 数量关系方面 ) 很不清楚的现象。有些工程技术问题虽然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原理,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和观测困难等原因也常作为灰箱或黑箱模型处理。当然,白、灰、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箱子的“颜色”必然是逐渐由暗变亮的。 ( 5 )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又有几种分法: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取决于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有所谓突变性模型和模糊性模型。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取决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 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指模型中的变量 ( 主要是时间变量 ) 取为离散还是连续的。 虽然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实际问题是随机、动态、非线性的,但由于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容易处理,并且常可作为初步近似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建模时常先考虑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而且实际上,很多非线性问题在小范围内可用线性模型来逼近。连续模型便于利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作理论分析,而离散模型便于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计算,所以用哪种模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建模过程中将连续模型离散化,或将离散变量视作连续,也是常用方法。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按变量间的关系可分为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按变量的形式可分为实变量模型和虚变量模型,实变量模型是指模型中的变量为连续变量,可取任意实数值,虚变量模型是指模型中的变量为离散型变量,有些变量只取值 0 或 1 。 在虚变量模型中,按模型中变量的性质,又可把模型分为固定模型、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根据研究对象的观测值来源(资料获取方式)可把模型分为单向分类模型、双向分类模型、多向分类模型和系统分类模型。 ( 6 )按模型对实际问题的配合程度看有三种类型的模型: 真模型 (Real Model) 。只有对研究对象十分了解的白箱系统才可写出真模型。这类模型可精确描述数据,不留下不可解释的变异。真模型多数不能精确知道,也不一定是线性模型。 理想模型 (Ideal Model) 对研究对象作出科学抽象,是一种简化或理想化。 这类模型尽可能接近真模型。该用理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但实践中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使用理想模型。 可操作模型 (Apply model) 是一类简化版的理想模型,能用于数据分析。要写出一个良好的可操作模型,需要掌握最贴近真模型的理想模型。可操作模型也不能做太多简化,不能简化到没有分析价值。所以应该知道自理想模型转化到可操作模型的过程所做的假定 , 这样才能判断可操作模型的质量。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抽象,简化了的理想模型作为科学抽象的结果,在各门科学中比比皆是。例如数学中的点、线、面;物理学和化学中的质点、点电荷、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溶液;生物学中的模式细胞等。由于这些理想模型反映了原型的本质属性,因而它们常常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创造科学理论,可进行科学推断、解释和预测、得到观测范围以外的结果。缺点是,如果过于简化,为了在概念上可以控制,把原型简化成概念的骨架,那么,由此得到的结论在回用于原型时,符合程度就很差。原型越复杂,过分简化的缺点就越大。 ( 7 )按数学模型的性质可分为微分方程模型、概率统计模型、逻辑模型等;按求解方法可分为最优化模型、数字模拟模型、启发式模型等;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分派模型、网络模型、存储模型、排队模型、投入产出模型、预测模型、对策模型等。 ( 8 )在应用领域,一般从三个方面对线性模型进行分类:一是按因子数目,分为单因子、二因子、三因子和多因子模型等,二是按因子性质分为固定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等,三是按模型功能分为回归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协方差分析模型、方差分量模型、混合模型等。上述分类方法只是考虑到模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实践中的模型常要考虑各种特征。 总结上述讨论,从应用角度把数学模型的种类分为: 非线性模型 固定模型 数学模型 实变量模型 混合模型 随机模型 线性模型 单向分类模型 虚变量模型 双向分类模型 多向分类模型 系统分类模型 数学模型有广泛适应性,可根据生物学原理把某些生物现象模型化,按数学方法的基本假设,把现实中存在的杂乱无章的资料按符合逻辑的方法推导展开,并力求在数学模型所约束的范围内,尽量减少推导结果所带来的误差。 §2.3 线性数学模型 线性模型是 C.R.Rao(1973) 提出的一种统计模型,它概括或统一了许多常规线性统计问题,例如平均数估计,线性回归,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数量化分析方I , 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线性模型是各种数学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大多数参数方法都可归为一个被称为“线性模型”的统一框架,其中线性的意思为“可加的”。其基本思想在于观测指标的变异可由许多影响因子的效应的相加来进行解释。例如:表型值是由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和基因型 X 环境互作效应相加而来。 由线性模型发展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可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到非线性模型。实际问题多可用线性模型描述,或作为初级近似描述。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有多种,例如用实验数据直接估计,矩法,回归估计等。这些方法多数可用线性模型理论来解决。一般统计书上介绍的经典判断问题,多可用线性模型表述。 统计建模有两个基本思想。统计建模一般基于某些假设,所以建模前验证这些假设非常重要。建好模型后,还要从两方面对模型好坏进行评价。第一是评价模型的拟合度。由模型拟合的数据是否接近样本数据?拟合数据与样本数据间的差是否呈随机分布?第二是评价把模型用于预测更广范围的数据时的可靠性。 §2.4 数学模型的应用 今天,在诸多方面,数学模型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 ( 1 )整合与创造。数学模型,尤其是基于过程分析的数学模型,为整合知识和提出假设提供了有用方法 。以数学模型形式表达的科学假设是现代研究方法的核心。深入研究数学模型,可提供极有价值的知识。数学建模可提高动物试验的作用和效率,促进更深入地理解和控制动物的营养和遗传过程。随着科技进步,数据量巨增,不仅增加了处理数据的难度,也降低了研究者对每个数据的关注程度。通过数学建模来掌控数据,可增加科学发现的机会。要保持生物学研究的逼真,就要理解几个大的水平层次,例如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个动物机体,乃至动物群体,所以生物学研究比分子生物学要求掌握更多知识。 ( 2 )分析与设计。例如描述药物浓度在动物体内的变化规律以分析药物的疗效;建立描述动物营养需要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模拟设计新的营养模型等。 ( 3 )预报与决策。动物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动物生长状态的预报等,都要有预报模型。使饲料厂经济效益最大的价格策略、使费用最少的饲料配方,是决策模型的例子。 ( 4 )控制与优化。动物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育种方案设计中的参数优化,要以数学模型为前提。建立大系统控制与优化的数学模型,是迫切需要和十分棘手的课题。 ( 5 )规划与管理。动物生产计划、资源配置、物资管理等,都可用运筹学模型解决。 §2.5 数学模型技术是现代研究方法的核心 在科学研究中,模型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中介。一方面,模型是研究者创建的、用来研究原型的工具或手段;另一方面,模型又是原型的代表或替身,是研究的直接对象。所以,科学模型具有工具性与对象性双重性质。 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能对模型的研究结果有效地外推到原型,因此,必须要求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而且是本质上相似。同时,模型作为研究手段,是为便于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伸展研究者的各种才能,因此要求模型与原型相比,具有明显的简单性。要使相似性与简单性统一,并不容易,模型需要不断经受检验和改进,需要研究者善于综合、灵巧运用多种方法。 由于数学本身的普遍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现代科学研究常是借助数学模型技术来认识和处理研究对象,结果是,现代高新技术常以高度数学化、模型化为最典型的特征,所以我们说,数学模型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研究的核心方法和技术,高新技术的出现已经把现代社会推进到数学模型技术的时代。 §3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3.1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还可以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数学的思考方式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了方法,以至于当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生产出系统的、能复制的,并且可以传播的知识。 由于计算机发展,近三十年来数学模型研究蓬勃发展,已成为数学科学向一切领域渗透的主要媒介。 数学已成为一种关键的、普遍的、能够实行的技术。所以, 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科技人员必备的素质。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线性模型素质,包括模型建立、统计处理与分析、模型应用等,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一个有竞争力的科技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模型知识和能力,所以开设数学模型课程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数学模型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教学改革特别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生长点。要求学会基本的线性模型分析方法,从建立数学模型到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性能分析和模型应用,这是动物科学后续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 §3.2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何用数学模型处理实际问题?这是现代科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一元线性模型是所有线性模型的基础。本课程重点介绍线性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一些经典问题,例如回归、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通过一元线性模型的理论来解决,以加深对线性模型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部分,我们还把一元线性模型推广到多元线性模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做一简介。 本课重点是混合线性模型。预测随机效应的取值、估计随机效应的方差,是混合线性模型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也是现代家畜育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常见的遗传模型都是混合模型,分析常见遗传模型的相互关系,介绍其数学处理方法,尤其是多性状、多种血统关系时的通用计算方法,是本课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系统介绍方差分量知识,包括估计方差分量的 Henderson 法、 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尤其是最大似然法和约束最大似然法,后者本身也是处理混合模型的基本方法,所以是本课的又一核心内容 。 本课程的基础是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读者应具备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但有些知识在目前的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学教科书上没有论及或介绍不够,我们将在有关章节适当介绍。 本课程首先是为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 , 所以列举实例尽量选择动物科学方面的问题,例如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动物生理生化和繁殖、和动物疾病防治等。不过为拓宽学生视野,也列举一些医学和农学等专业的例子。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模型假设。这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实际问题总是很复杂,要抓住其重要,本质的特征。 ( 2 )模型分析和检验。将所得数学模型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看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 3 )数学建摸需要严密的逻辑性。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常要引入适当假设以简化问题,特别要注意假设的严密性,否则就会导致错误。 ( 4 )线性模型分析常是数学建模课程的一章。 来源: http://hi.baidu.com/%D6%DC%B1%F3%BD%AD%CB%D5/blog/item/0b37c063fe95826b0c33fa98.html
个人分类: 科学问题|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文)孔子诞辰2557周年随想:中华民族该信仰什么
热度 4 mingmingde 2011-1-22 16:05
【注:本文写于2006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未加修改和注释,欢迎批评!祝福各位喜迎兔年春节,都把欢快的耳朵竖起来,发财的腿儿跑起来,幸福的小尾巴摇起来!】 很凑巧,这两天,余秋雨先生发表一篇书序,称《论语》是美德的最高文本,于是引来网友的一片喊声,有些名博提出质疑,我则跟贴表示理解余先生的提法,但同样引来一片质疑之声。不管怎样,在这9月28日,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目前公认的孔子诞辰日(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尚未得到公认,暂且采取这一说法),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纪念,比如孔子标准像的塑成发布、要求教师节改为今天的呼声愈益强烈,关于孔子和儒学的东西在此之前也越来越引起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对此肯定有很多人心里不高兴、不愉快,以为怎么又复古了,怪不得中国人拿不了诺贝尔奖,祭着个2500多年前的偶像,不仅停步不前,而且简直是倒退、反动!咳,不说这些了,提起来不爽! 我这几天写了一连串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东西,还没有写完,但已经感到,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觉得不爽,但我去附和说孔子、纪念孔子、传承其思想也有人不爽,不知道我们究竟搞些什么才令所有人满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这多元化的时代)!我在想,这实际涉及到当今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没有信仰可以(实际上在我看来没有信仰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信仰而已),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信仰,就像黑格尔说的,一个神庙里没有神像,呵呵,一个空壳儿,风一吹就到,而且啥也留不下。但究竟信仰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自从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信仰逐渐发生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为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等等现代的极为时髦的东西所代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的东西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已经成了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群的共识,学好数理化、学好外语到国外去享受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妙生活,已经成了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群的志向和抱负,或者说已经成了信仰!在这个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奔走呼号、振臂呐喊——中国人,还是要传承自己的传统,将自己的文明继承下来然后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使之在当今拜物主义的世界里不断得到弘扬,以扭转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人类生存危机。我以为,正如毛泽东的诗词里一句话讲的那样: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我们怀念毛泽东,是因为现实的干部腐败太严重,现实的分配体制太不公,现实的弱势群体太困难,现实的强势群体太霸道……;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我们的现实人性之恶太猖狂,现实的人文精神太失落,现实的道德修养太卑劣,现实的为官之道太缺德,现实的学者为学太功利,现实的人际关系太不仁……。我们呼唤毛泽东,我们呼唤孔子,我们呼唤丢失的一切优秀的东西,我们希望我们的现实和未来更美好。我们唤醒对一位民族英雄和一代思想宗师和道德圣人的集体记忆,不是要人们丢弃现实的一切积极的东西,而是想让人们比现实更加幸福、更加完美。 我在想,我们的共产党员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一个个国家公民没有自己传统、标志自己特殊民族身份的民族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也不行!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相通性,我坚信在人民群众中强化中国优秀传统(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价值的东西),在中国共产党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中国共产党员不仅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身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怀抱人类大同之志,应该是可以行得通的。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做,做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不要因为出现问题就轻易否定这种探索,如同我们面对改革的辩证态度一样。 暂且说到这儿吧。今晚和孩子一起到外边转了转,顺便到书店,看到了一套十卷本的《南怀瑾选集》,过去只是零碎看到,今天见到全套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希望有时间好好看看。随手翻到第一卷《论语别裁》,看到了他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解说。纳闷儿,我们到底是“为己”而学呢,还是“为人”而学呢?是为了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而学呢,还是为了使自己享尽人间功名利禄而学呢?是为了充实发展完善自己而学呢,还是学给别人看呢——你看我可有学问啦!呵呵,想起周恩来少年时代即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后来亦成为一代伟人——不仅内圣而且“外王”,其结合之妙,简直是超越孔子的!孔子的治学精神和毛泽东、周恩来的治学精神,岂非表明:真正的儒者和共产党人在某种意义上和某个层次上是相通的?你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就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和不算很远的毛泽东联系了起来,岂不妙哉!中国共产党人不应该是“内圣外王”、“仁政德治”的实践者吗?!我的博客取名“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而又在此名下大谈马克思主义,别无它意,盖因于此! 谢谢列位!欢迎批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政府的责任
shuilinxi 2011-1-17 22:09
从香港澳门回来以后,有很多感触。有句话说:从香港回来才知道钱少,从澳门回来才知道身体不好,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不过还是记忆犹新。确实也在理。 回来以后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政府的责任在哪里? 我是很少去谈论政治的,我们这一代人对政治几乎麻木了,马克思主义从小学学到博士,既融会贯通也倒背如流了。所以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从小到大,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习惯了放弃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家长、老师和领导的想法,尊重最后变为失去思考。 在澳门,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公费,政府还会给予健身费,另外在澳门出身的人活到65岁时不要为养老而担心,因为这时政府会给你将近100万来养老。澳门的医疗也是免费的。 香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也做得相当好。即算你失去工作,你也不用担心生活问题。在香港治安很好,犯罪率很低。 所以我觉得政府首要的责任在于让人们少一点担心,这是安居乐业的前提。 这要首先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 衣目前还好,大家不像我读中小学的那个年代了,过年的时候等着家里买一套新衣服。也不用一直穿小鞋还舍不得买鞋了。 食。民以食为天,食是相当重要的。在香港觉得很放心的就是不用担心食品的安全问题,东西都很新鲜。而在这边,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是不令人放心的。什么时候让民众吃饭的时候不再悬着一颗心就是政府的伟大胜利了。 住。又是一个大问题,很担心以后80、90后如何买房的问题?在香港你是不用太担心住房的问题的,困难的、无房的人,政府都会提供廉租房。 行。行目前除了春运感觉还好。但是走在路上的空气就不敢恭维了。我不知道中国一年有多少人死于空气污染、水污染。只知道现在看电影特别喜欢看的就是那一片蓝天,什么时候蓝天能够重现呢?什么时候再现小时候的碧水青山呢?到广东的感觉就是感觉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了这样的发展,宁愿不要这种发展。真正的发展是以独创性和高附加值推动的。行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良好的治安。 健康。解决了吃的问题,呼吸的问题,人民的健康就有一部分保证了。如果解决了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座大山,人们的压力就会降低,政府如能提供完善的基本保障机制,人民的健康就更有保证了。 目前我们的注意力可能都在贪污腐化和征地拆迁问题,政府也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即算这两大问题都解决了又如何呢?如果我们衣食住行都要我们时刻担心,那么活着不是一种悲哀吗? 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政府的首要责任在于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在衣食住行方面少一点担心。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做的。 另外,我觉得很多时候面子没有里子重要,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还有很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很多时候该节俭的时候应该节俭,没有必要打着脸充胖子。 钱学森在去世前问了温总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 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局和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没有创造性人才就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多人去国外就会发现中国人很可怜,那些最廉价、最没有附加值的往往写着made in china.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悬着的心放下来;让那些浮躁的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能接近大道。 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思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有思想的人。如果所有大学培养的都是一个思想,那就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所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放弃了思考,这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身边在谈论很多教授的时候,往往说某某又赚了一大笔钱,某某又评上了这个学者那个院士,某某又当了什么官,而很少关注这个人为社会做的贡献,也就是他到底做了什么? 说起牛顿爱因斯坦,我们都会想到三大定律都会想到相对论,国外的科学家的名字往往是跟他的贡献连在一起,我们这边教授的名字往往是跟他的权、钱、名连在一起。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这句话本身目的性就太强了。 应该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那些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才? 我们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思想? 因为没文化,所以没信仰,因为没信仰,所以没思想,因为没思想,所以没创造,因为没创造。所以民众在卖苦力。比如最近看报道,说苹果的利润达到了给中国代工的血汗工厂的100倍。就是典型的明证。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政府不敢放开大学的思想。放开大学的思想,让大学生独立思考有这么可怕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要怕开窗,不开窗大家都会闷死,这时候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防苍蝇(乱),怎么办呢,装上窗帘。我们当年的改革开放和邓老的92南巡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历史上的政府很多都以法家在治国,但观美国,感觉是儒家在治国。儒家的特点就是公正、仁德。中国目前缺的就是儒家的天下为公和人性化思想。 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整体策略来说,与局部策略在开始的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整体策略的目标是整体的成功,局部策略试图达到每一个局部的成功来取得整体的成功,但往往只收获局部的成功而失去了全局。从整体策略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塑大学精神,重塑教育的文化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政府的责任重大,因为他肩负的是人民的希望。
1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克思反驳「共产共妻」,欲盖弥彰。
baijiab 2010-12-15 21:18
马克思 反驳 「 共产共妻 」, 欲盖弥彰。 张永和 美国惠林研究院 http://www.amhuilin.com/ 看了 陈 儒军《 共产共妻不是笑话,是真的》 深觉唐突,马克思竟会撤自己的台?查阅英译文(见下),再慎阅中译文,天衣无缝,无可厚非。显然, 陈 君误解了。马克思是在反驳人们责备共产共妻,文字上并未承认共产共妻。然而,他却逻辑上承认了。他不该将夫妻关系关联于生产关系。因为,即使共产社会实现,现代生产关系也不会彻底消灭。如此,马克思反驳共产共妻,欲盖弥彰。 ( from 《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 Editted by Frederic L. Bender ) Bourgeois marriage is in reality a system of wives in common and thus, at the most, what the Communists might possibly be reproached with, is that they desire to introduce , in substitution for a hypocritically concealed, an openly legalized community of women. For the rest, it is self-evident that the abolition of the present system of production must bring with it the aboli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women springing from that system, i.e., of prostitutio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829 共产共妻不是笑话,是真的  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共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选自《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这段话明确无误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社会的公妻制,是正式和公开的。它比资产阶级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要好。 资产阶级的公妻制,体现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卖淫。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不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卖淫。
个人分类: 惠林之谏|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共产共妻不是笑话,是真的
热度 3 chrujun 2010-12-15 14:18
 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共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选自《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这段话明确无误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社会的公妻制,是正式和公开的。它比资产阶级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要好。 资产阶级的公妻制,体现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卖淫。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不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卖淫。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27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