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里士多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方法
热度 1 xuleiatp 2011-9-21 12:17
最近读了施一公同志谈科学方法的一篇文章。 他主要讲到了两个关键词:Follow logic和critical analysis。 好像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可能会失去一些包含其中的意思,所以这两个词就用英语表示。 突 破常规,探索真理,当然要critical analysis,只有这样,敢于批判怀疑,敢于打破常规才可能出现新鲜的事物。而这种突破不是一味追求刺激,一味的标新立异,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我认 为就是施一公所说的,“Follow logic”。有没有Follow logic是判断运用一个方法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地方。这里我想用哈佛大学的校训来解释:“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唯一要追 求的就是真理,不是任何权威,儿真理来自于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就是追寻着自然界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logic”。只要你是追随着logic去 做的,就不必害怕权威们,因为所有的权威的话语都可能成为过时的理论,甚至很多都将被历史后来的学者完全推翻的。唯有追随真理这件事情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的追随自然就不会有固有的模式,更不可能用过时的模式方法来指导未来的探索之路。 将这种道理引申到生活中,我觉得就是我一直所追崇的“真诚”了。 任 何时间,任何地点,面对任何事情,面对任何人,只要你是真诚的,你就不用有过多的顾虑和恐惧,你就可以完全大胆的执行这件的判断。完全放松的去享受生活。 如果说有什么永恒的真理,那么真诚应当是一个,真诚永远都是人类的明灯。真诚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真实,二是诚恳。做事情需要认真,一个人可以没有天赋可以 不成功,但不可以不认真,她是所有成功的前提,最重要的前提。而人又是感情的动物,诚恳相待是最美丽的行为艺术,是最华丽精彩的演讲辞。 真实是大美,诚恳是大爱!
2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遴选作者是一门学问
热度 1 cuilanzi 2011-6-16 00:03
我爱以前的出版业,讨厌现在的出版业。 余杰在《遥远的掌声》一文中说道:“如果没有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的渴求,对教授的尊重,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哈佛和今天的美国。”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每一位拿起笔写作的人,能够真正是出于对真理和学术的尊重,而不是藏有其他令人难以启齿的背后故事。 有多少次大家总是把最好的资源、最美的赞语、最多的机会给了大家眼中的所谓名学者名专家。任何一个选题或项目,最先考虑的是那些大学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系主任等等,滑稽的是,有人策划的一个出版项目,一本教材由十几所大学的该专业的院长或副院长来领衔编写工作,而最后来参加编写工作会议时,都是一批工作在一线的青年教师。名,领导饮誉了;做,下属担当了。不正常的现象,很正常地进行着、发展着…… 当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在已经成名的学者身上时,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其实是一种浪费。当这位作者头上环绕着无数光环,名片上缀着无数各种各样的头衔时,这位当事人是否是编辑眼中的最佳作者人选呢?在经历了一次次与所谓的著名学者的交流和互动后,我突然明白自己早已落入了光环的谎言之中。也许有些学者早已到了功成名就的阶段了,署名自己来署,工作就由学生或者徒弟来做吧;也许有些领导学者每天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哪有闲功夫搞案头工作,那就让下属来做吧;也许有些学者只是沽名钓誉之徒,到哪都把自己的身份抬得高高的,要求接待方用什么档次来接待自己,到交稿期限时,又推三阻四,说出版方策划的选题不到位,编写体例太复杂,等等,同样的任务,别人早已写就,而他要么隔三差五打电话质问你这个体例什么意思,怎么看不懂,要么发邮件要求你修改体例,让大家都按照他删掉了出版方一大半栏目的模板来写……这就是那位领着国务院津贴,拥有某个城市各种荣誉称号的名人的样子。也许这只是个案,但愿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不管作者有名无名,能够写出读者需求的著作来的,就是好作者。在一次次的工作中,我常会碰到所谓的名学者名专家打着名家的旗号,一副官僚气十足的模样,与编辑交流时也是一种藐视一切的神态,似乎小编永远是门外汉,他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写到此,突然想起哈佛校训所言的“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三次提及“友”字,与谁交流,与谁为友,注定了你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人进行学术交流,重要的不是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其有这样观点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看似退,实为进。 我相信每位努力上进的年轻高校教师们,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理想中的专家学者身份,但这样的机会,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你们自己争取的。我不崇拜光环,只看重作者的实力和潜在实力。真正的作者,会是编辑永远的朋友!我也期待着这样的作者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成长……
个人分类: 出版无限|16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和亚里士多德——以西施为邻
hillside 2011-6-14 23:50
西施据说有位邻居叫东施,喜欢模仿西施,落下东施效颦的传说。我喜与亚里士多德为邻,也想模仿一下哲人的风采。 我还想得寸进尺,效仿“我的朋友胡适之”,把“亚里士多德”称做“我的朋友阿里多”(“亚”是英文发音,据我的意语发音知识,“阿”更准确。希腊语发音我不知道,但我感觉可能接近于意语吧。简称“阿里多”也是为了顺口)。 为什么呢?我感觉我的兴趣与亚里士多德相仿,热爱博览群书,尽管功力明显不足,但又执迷不误。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与乃师明显不同,据说柏拉图不爱看别人的著作,喜欢自立新见(可能他的眼中只有老师苏格拉底与他自己)。 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先秦的诸子百家是自话自说为主呢还是经常交流。我倾向于认为各执己见。“先秦诸子百家交流情形考证”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因为交流的成本很高。一是旅费、时间支出,二是思想可能被别人说服。柏拉图拒看别人书籍的原因,除了自信外,不排除有思想受制于人的担心。一旦交流,往往会形成所谓的共识,此时已识就消失了。 亚里士多德由于喜爱博览群书,同时受制于老师柏拉图,在柏拉图生前他只能沿着老师的脚印前进。柏拉图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才逐步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见到有一种说法:真风雅与附庸风雅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我举一个例子,被称为中国植物“活词典”的吴征镒先生因植物分类成就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初闻未觉奇怪,后来听说吴先生是扬州人,遂有了好奇。因为我老家靠近扬州,并且我也在扬州工作过三年。作为苏北平原、农耕发达的区域,扬州可见的植物种类似乎并不多,也无植物园存在,个园只不过是一些竹子而已。 依我的理解,大学前很少见到各类植物的人在植物分类上做出成就是很难的,自幼生活在山区的学生有天然的优势。 吴先生的另类成就是如何造就的? 后来见到采访吴先生的视频访谈,才恍然大悟。吴先生介绍,他童年时家中有个很大的后花园,里面植物丰富,但几乎无人问津。吴先生幼时,常常一个人寂寞地呆在花园中观察、思考。 问题来了,我觉得吴先生的长辈近于附庸风雅(恕我不敬了,只是一个比方),他们建花园、养植物,主要是一种气派,而不是孟德尔式的热衷于植物。但正是这种做派,在不佳的植物大环境、但优越的植物小环境下诞生了一代植物分类大师。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哲学(9):哲人科学家
热度 11 xcfcn 2011-6-12 12:41
博主按:胡星铭老师叫我找出几个爱好哲学的大科学家,我上网一搜,发现李醒民早就提出了“哲人科学家”的专用名词,他也是靠这个出名,而且后来编了一套“哲人科学家丛书”。我个人觉得最早的哲人科学家应该非亚里士多德莫属。而且近代科学家应该都是哲学家,毕竟科学是从哲学脱胎过来的。还有些是有名的科学家,但后来转去搞哲学的,如 Michael Polanyi ,还有就是 MIT 的欧阳莹之。哲人科学家的详情我以后有空慢慢补充。读者还发现其他的哲人科学家也请告知。先谢了。 哲人科学家( philosoper-scientist ) 1 、亚里士多德 2 、哥白尼、 3 、牛顿、 4 、达尔文、 5、笛卡尔 6、帕斯卡 7 、玻尔兹曼、 8 、马赫( Eenst Mach , 1838-1916 )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他否认气体动理论和原子、分子的真实牲,列宁批过他,李醒民硕士论文为之辩护。老爱在科学和哲学上都受其影响。 9 、彭加勒( Henri Poincare , 1854-1912 ) 10 、奥斯特瓦尔德( Wilhelm Ostwald , 1853 - 1932 ) 11 、迪昂( Piierre Duhen , 1861-1916 ) 11 、卡尔 . 皮尔逊( Karl Pearson , 1857 - 1936 ) 12 、布里奇曼( Percy Williams Bridgman , 1882-1961 )高压物理学, 1946 年炸药奖获得者,操作主义创始人。 13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 14 、玻尔 15 、海森堡 16 、普利高津( Ilya.Progogine , 1917 - 2003 )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7 、波兰尼(Michael.Polanyi, 1891-1976) 犹太人, 物理化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提出“个人知识” / 默会知识等概念,其子因化学发光研究反应动力学获得 1986 年诺贝尔奖。其兄是 karl.polanyi ,经济史家,有巨著:《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 》。 18 、汤川秀树 ( Hideki Yukawa,1907-1981)日本土鳖,1936年提出“介子理论”,1949年炸药奖获得者,也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极大的鼓舞了日本因二战失败而低落的士气, 声称老庄哲学对他有影响。 19 、欧阳莹之 (Sunny Y. Auyang)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科学学家,先后在上海、香港、美国等地就读小学、中学、大学, 1972 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惠普公司供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20 余年, 1992 年以来,她的研究兴趣转向对科学技术本质的哲学考察。除了《工程学(无尽的前言)》外,还著有《量子场论如何可能 ? 》 (1995) 、《复杂系统理论基础》 (1998) 、《日常生活和认知科学中的心智》 (2000) 等。据她自己说她弟弟的横祸让她转行。大陆有纪念她弟弟的“曦之奖学金”。 20、John Eccles 21、P. B. Medawar 22、 贝塔朗菲 23、维纳 24、李约瑟 25、贝尔纳 26、莫诺 27、 开普勒 28、希尔伯特 29、薛定谔 30、康托尔 31、维纳 32、弗洛伊德 33、玻恩 34、莱布尼兹 35、亥姆霍兹 36、Roger Penrose 37、John C. Avise 38、James W. Valentine 39、Richard Fortey 40、Stanley Shostak 41、克里克(crick) 42、威尔逊(wilson) 李醒民主编:《哲人科学家丛书》 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共出 18 本。责任编辑任争健,还有黄荔国、孙汉英、周少英。 第一辑 1994 年 1 月第 1 版, 1996 年 5 月第 2 次印刷,出版 7 本。 张来举:《寻求和谐的世界——玻尔》, 车桂:《倾听天上的音乐——开普勒》, 俞晓群、孙宏安:《通才的绝唱——彭加勒》, 王前:《探索数学的生命——希尔伯特》, 李醒民:《理性的光华——奥斯特瓦尔德》, 胡新和:《倘佯在量子王国——薛定谔》, 胡作玄:《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康托尔》。 台北业强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 5 本: 《寻求和谐的世界——玻尔》( 1995 年 11 月)、 《通才的绝唱——彭加勒》( 1995 年 11 月)、 《倾听天上的音乐——开普勒》( 1995 年 11 月)、 《理性的光华——奥斯特瓦尔德》 1996 年 3 月)、 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康托尔》( 1997 年 1 月)。 第二辑 1995 年 12 月第 1 版,出版 6 本。 李醒民:《伟大心智的漫游——马赫》, 胡作玄:《维纳:通向信息世界的异端之路》, 江畅:《开拓心域大陆——弗洛伊德》、 张来举:《走向永恒——迪昂》, 董光璧:《伟大孤独者的遐想——爱因斯坦》, 张德兴、桂起权:《通向人类思想的深层——玻恩》。 第三辑 1997 年 12 月至 1999 年 8 月第 1 版,出版 5 本。 袁江洋:《思想之网——牛顿》, 孙小礼、张祖贵:《超越时代——莱布尼兹》, 许良:《为统一性而生——亥姆霍兹》, 成素梅:《跨越界限——海森堡》, 朱水林:《哲理的沉思——哥德尔》。 普利高津:诺贝尔奖级的“科学文化人” 潘涛 (这位蟠桃有意思,把“四条汉子”一网打尽啊。) 难道科学不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不是一种人与自然间的对话吗? ——普利高津 “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离我们远去了。 5 月 28 日 ,耗散结构理论创立者、 197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86 岁的普利高津( Ilya Prigogine ),“合上了科学史上的一个篇章”( 2003 年 7 月 3 日 英国《自然》杂志讣告)。有人认为,作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思想家之一”(英国《卫报》语),“混沌理论之祖父”普利高津的逝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亦有人认为,作为反潮流的科学文化人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离世也是国际科学文化界的一大损失,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科学革命,这个动人的字眼、这个摧枯拉朽的大词,不知道让古今中外多少正宗科学家( real scientist )、民间科学家( folk scientist )、准科学家( quasi - scientist )、好科学家( good scientist )、坏科学家( bad scientist )、怪科学家( bogus scientist )、病态科学家( pathological scientist )、反科学家( anti scientist )、伪科学家( pseudo scientist )魂牵梦萦、辗转反侧。不错,普利高津喜欢谈论科学革命。 1977 年,普利高津“得手”诺贝尔奖,化学这个老本行已经做到了巅峰。一方面,他仍然继续主编《化学物理学进展》这个系列学术文集,从 1958 年到 2003 年已出至 121 卷,守住了他的“老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普利高津,这位昔日的“热力学诗人”摇身一变,用现在时髦的话语,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到处顽强兜售科学观念乃至信念的“科学文化人”。 瞧瞧普利高津的豪言壮语吧:我们正经历一个涉及到重新估价科学方法的地位和意义的科学革命时期,普利高津直言不讳地向读者传达这个信念(《从混沌到演化》)。我们一定要在导致疏远的科学与反科学的形而上学自然观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吗?我们必须为科学与社会间的沟通打开新渠道(《从混沌到有序》)。时间和决定论难题形成了科学与哲学之间即 C. P. 斯诺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分界线(《确定性的终结》)。难怪“第三次浪潮”的预言家托夫勒大声疾呼,普利高津及其“布鲁塞尔学派”的工作可能代表“下一次科学革命”,原因在于,他们不仅与自然,而且甚至与社会本身,开始了新的对话。 在《确定性的终结》里,普利高津干脆把第七章的标题取为“我们与自然的对话”,他开篇即言:“科学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的结果不可预知。在 20 世纪初,谁能想象到不稳定粒子、膨胀宇宙、自组织和耗散结构?但是,是什么使得这种对话成为可能?时间可逆的世界也会是一个不可知的世界。”他进而指出:科学的经典理念,一个没有时间、记忆和历史的世界,使人想起赫胥黎、昆德拉和奥威尔所描绘的极权主义梦魇。我们对我们的宇宙了解得愈多,就愈难相信决定论。我们需要一个更加辩证的自然观。 有趣的是,科学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这三界近年活跃于京城的科学文化人“ 四条汉子 ”皆对普利高津的思想有所感悟。“一段时间以来,在出版物中,以‘终结’作为标题的书籍似乎总是受到特殊的关注。”(刘兵)“普利高津的著作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把新的科学思想与西方哲学、西方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叙述,颇有开风气之先的大哲风范。”(吴国盛)“‘从混沌到有序’的叫法容易产生误解,使人觉得混沌与有序是截然对立的,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后者。”(刘华杰)“普利高津把从前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一些在根本问题上与其他当代大科学家如霍金等人相左的观点。这些观点的革命性是无疑的。”(田松)既然普利高津的“三部曲”《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确定性的终结》乃是上述三门学科的交融之作,对大众的影响也许超过科学界,普利高津被视为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理念的思想家就不奇怪了。 有一次,普利高津在莫斯科的罗蒙诺索夫大学参加物理学会议。会后,他被请到一面特殊的墙壁跟前。墙壁上有大物理学家狄拉克、玻尔等人的题词。普利高津略一踌躇,写下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时间先于存在 。”普利高津对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描绘的所谓“虚时间”多次表示不以为然,他在《确定性的终结》里用专门一章来论证,尽管我们的宇宙有年龄,产生我们宇宙的介质却没有年龄;时间没有开端,也许亦无终点;我们确实是时间之矢之子、演化之子,而不是其祖先。 除了时间( time )、混沌( chaos ),普利高津关注的还有众说纷纭的复杂性( complexity )——一个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引发种种伪科学议论的概念(郝柏林语)。由于混沌往往与复杂性纠缠不清,《科学的终结》的作者竟然杜撰了一个怪词“混杂性”( chaoplexity )来称呼搞混沌与复杂性研究的科学家,于是,有些熟悉普利高津著作的自然科学家,其中不乏背诵过普利高津语录的青年一代“混杂学家”,对普利高津不大恭敬,指责他自高自大,对自然科学没有作出什么具体贡献,不过是重复了别人的实验并夸大了其哲学意义,同其他诺贝尔奖得主相比,普利高津应该是最不够格的一个。普利高津可是诺贝尔奖级的科学文化人,对这种话听得多了,根本无动于衷。 在霍根看来,普利高津之所以受到科学家们的敌视,很可能是因为他揭示了 20 世纪末自然科学的阴暗面,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掘就了科学的坟墓。而 80 高龄的普利高津本人,也豁出去了,直言霍金《时间简史》的谬误,我们并未到了接近了解“上帝意志”的终结时刻,相反他宣称,我们确实处于一个新科学时代的开端,我们必须参与明天社会的建设。 汪丁丁觉得,普利高津对以往科学的批判落实为他对“时间”的理解。由于耗散结构与“复杂”在世界秩序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奠基作用,由于在可逆的数学的“时间”模式中不可能出现耗散结构与“复杂”,所以,由量子理论与古典力学统治着的“时间可逆”的世界不可能出现创生过程。新的科学必须重新理解“时间”本身。 曾国屏 称他为“ 20 世纪科学中的赫拉克利特”,吴国盛则写道:“我相信,普利高津这位当代最伟大的自然哲学家,以及他的新生代的科学同行们,将会被历史地认定为这场科学革命的先驱,尽管他们像一切先驱者那样总会遭到传统科学共同体的敌视,也无法真正摆脱自己的出身(比如人们总要强调普利高津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个人分类: 科学与哲学|3499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学与哲学(8):约瑟夫:统一场论
热度 2 xcfcn 2011-6-11 11:20
约瑟夫:统一场论 约瑟夫 (Tim Joseph)/ 作 陈之藩 / 译 Unified Field Theory by Tim Joseph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Aristotle, And objects at rest tended to remain at rest, And objects in motion tended to come to rest, And soon everything was at rest,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boring. 当其始也,亚里士多德出来, 静者恒静, 动者终归于静, 不久,万物俱静, 上帝看了一下:这多无聊。 Then God created Newton, And objects at rest tended to remain at rest, But objects in motion tended to remain in motion, And energy was conserved and momentum was conserved and matter was conserved,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conservative. 于是上帝创造了牛顿, 静者恒静 而动者恒动 能量不灭 动量不灭 物质不灭 上帝看了一下:这多保守。 Then God created Einstein, And everything was relative, And fast things became short, and straight things became curved, And the universe was filled with inertial frames,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relatively general, but some of it was especially relative. 于是上帝创造了爱因斯坦 一切都是相对 快者变短 直者变弯 宇宙中充满了种种惰性架位 上帝看了一下,这很相对, 可是其中有些特别的相对。 Then God created Bohr, And there was the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was Quantum, And all things were quantified, But some things were still relative,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confusing. 于是上帝创造了波尔 原理在此, 原理就是量子, 一切化为量子 可是有些东西仍是相对 上帝看了一下:这太乱了。 Then God was going to create Ferguson, And Ferguson would have unified, And he would have fielded a theory, And all would have been one, But it was the seventh day, And God rested, And objects at rest tend to remain at rest. 于是上帝将造—弗之孙, 弗之孙就要统一起来: 他将培出一种理论, 把所有一切归于统一, 但已是第七天了, 上帝休息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与哲学|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笔记之《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ak650 2011-3-30 00:40
2009.02.24 原文表于 http://user.qzone.qq.com/59228520/blog/1235444597 题记: 这是一本关于 宇宙学的科学普及的书籍,但从所提及的物理学高度来说又可谓一本‘科幻’书。其实,科幻小说家的想象和科学家的对完美理论模型的想象又何其相似,只是后者建立在对应的现代观测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上。 正如霍金书中所说,我们的宇宙观不断被更新,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亚已经被抛弃了,伽利略和牛顿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最贴近我们身边的生活,至少从肉眼的角度来看,牛顿的定律是没有问题的。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开始了他一个个伟大的设想以及一个个伟大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以及在量子力学的贡献,于是我们的世界有了原子弹,有了微电子计算机,他的理论我们在大学里略知一二,从广义相对论可以直接推出很多结论,比如时光机器。而在21世纪初,以霍金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又要把我们本来已经很不清楚的宇宙观进一步提升,他开始研究黑洞,虫洞,时间和宇宙的开端和发展以及尽头!他甚至问出是谁又创造了造物主?!这种凡人难以想象的问题。 科学家们已经把哲学家们远远甩在身后,开始进入神学领域那最不可撼动的理念。 以下是我,不连续的思维整理的零碎笔记。 1.我们的问题 现在一般人基本的宇宙观是,地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中等大小的行星,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大约位于银河系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而宇宙何其大银河系只是众多星系之一。在大约这样一个图像形成后,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有一大堆问题,常见比如: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和地球相似的行星,等等。 但科学是怎么来的呢,基于观测,假想理论模型(里面含有很多数学物理内容,且越来越复杂),然后再用新的观测来验证,不断修正,甚至重大改变,就像由地心说过渡到日心说那样的千年一变! 这里有几个基本问题,是被我们人类称为物理学家去考虑的: 宇宙有多大?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宇宙,有没有边界?宇宙从何开始,怎样开始?(这是上帝的事务)时间又从哪里开始?会不会有结束?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历史上几个重要的伟大的理论 牛顿,经典 万有引力理论 ,针对宏观物体,虽然其理论已经在大的宇宙尺度和微观尺度下失效,但还是近似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活动中。 爱因斯坦,经典 广义相对论 ,理论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从几公里到1亿亿亿英里, 如果忽略引力效应,就是狭义相对论。但广义相对论由于没有考虑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不确定原理,由其自身得到的预言而预示着自身的缺陷,比如在宇宙的奇点处失效。 普朗克、爱因斯坦、威纳.海森堡等, 量子力学及其不确定原理 ,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如万亿分之一英寸,它制约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电子设备的基本元件。 不确定原理 。一般为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而需要作测量,海森堡提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以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朗克常数。并且,这个极限不依赖于测量的方法和粒子种类。 3.从牛顿理论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对水星的非常精确的观测揭露了它的运动和牛顿理论预言之间的很小的差异,而正是这个微小的差异成就了能包含更多观测现象,而更加完善的广义相对论。然而我们在大部分实际情况下仍然用牛顿理论,一方面因为通常处理的情形二者差别非常小,另一方面牛顿理论的巨大优点在于它比爱因斯坦的理论容易的多。(三大定律我们在高中就学会了。) 4.科学理论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 科学理论只不过是我们用以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 5.关于一些粒子 (重点理解) 我至今无法想象没有质量的粒子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 只有光和其他没有 内禀质量 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 夸克 。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粒子了,夸克分6种,上下奇魅底顶。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一个质子包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个中子包含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 粒子的 自旋 :0,1/2,1,2. 所有粒子分成两类: 组成宇宙中物质的自旋为1/2的粒子。(需要旋转两整圈,它们才一样???) 在物质粒子之间引起力 的自旋为0,1,2的粒子。(例如,引力子,光子。也就是它们属于没有质量的粒子!!就是它们组成所谓的引力场,电磁场!!也解决了从高中以来我和zyp的疑问, 场 究竟是怎样一种物质呢?) 在物质粒子间交换携带力的粒子成为 虚粒子 。它们无法直接探测到,但它们确实存在,因为具有可测量的效应。例如,两个电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是由于交换虚光子所致。 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 反粒子 ,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 6.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 (重点理解) 空间弯曲 。爱因斯坦认为,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而只不过是时空是不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引用一个例子,来比较牛顿和爱因斯坦心中不同的模型,也是我们该更新的时候了。 就拿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来说,牛顿认为这是一个近似圆周运动,而引力则是提供了向心力,这真的很简单,只要在高中学过这一章的都能理解。 而爱因斯坦和他更为精确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由于它中间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而变弯曲或翘曲。如果把空间比作一个海绵垫子,那么当在其中放入一个保龄球(太阳),是空间就发生了翘曲,而围绕其外的乒乓球(地球)只能按照被弯曲后空间的轨道运动! 时间弯曲 。广义相对论预言,在像地球这样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的更慢一些。 这是因为光的能量越大,频率就越高。而当光从地球的引力场往上走,它失去能量,因而频率下降。古人常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真是太牛了!利用一对安装在一个水塔的顶上和底下的非常准确的钟,底下那只更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些,这在1962年被验证。 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钟的速度不同,这一发现目前有很重要的应用,因为人们要用卫星发出的信号来作非常精确的导航,如果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语言无知,所计算的位置将会错几英里。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则摆脱了绝对时间。 前者,我们很容易理解,只要选择不同的参考系,一个物体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这样也就不存在在绝对的位置,而是相对的位置关系。而后者可以参考第6点中的例子。 7.暗物质 在我们以及其他的星系应该有大量的 暗物质 ,那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但由于它的引力对星系中恒星的影响,我们知道它必定存在。 8.宇宙在膨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埃德温.哈勃同学在观察其他星系的恒星光谱时,发现特征线族都向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相对的量,根据多普类效应,这说明远处的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速度越快,即宇宙处于膨胀状态! 9.关于四种力 万有引力 。这种力是万有的,引力是最弱的,但容易累积且是长程的,所以我们能看见地球绕着太阳转。由自旋为2的引力子携带。 电磁力 。它只作用于带电荷粒子。由自旋为1的光子携带。 弱核力 。它制约放射性现象,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 强核力 。它将质子和中子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只作用于胶子和夸克。 10.C、P、T对称。 1956年前,人们都认为物理定律分别服从C,P,T对称。 C对称,电荷对称。即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 P对称,宇称。即对于任何情景和它的镜像(右手方向自旋变成左手方向自旋)定律不变。 T对称,时间对称。即对于前进或者后退的时间方向定律一致。 本来不想提这个我不懂的对称,但我们华人的骄傲,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同学就是在1956年研究发现 宇称不守衡 ,并因此而荣获诺贝尔奖的!! 11.黑洞 天地初开,宇宙大爆炸,混混沌沌,大量气体(绝大部分是氢)受自身引力吸引,开始向自身坍缩而形成恒星,在不断的 引力坍缩 过程中,形成白矮星,中子星,这样表面的引力场越来越强,光线不断向内偏折,知道无法逃逸,这也就是 黑洞! 12.人择原理 即使是霍金这样的宇宙学研究者,到最后也很难理解,那样混沌的初始条件,如何导致今天我们这个在大尺度上如此光滑和规则的宇宙呢?或者是否出于纯粹偶然的因素,我们可能刚好生活在一个光滑和均匀的区域里呢? 人择原理 简单的说,只有在这样光滑的区域里星系、恒星才能形成,才能有合适的条件,让我们这样复杂,能自然复制的机体得以存在,而这种机体还有能力质疑宇宙为什么如此光滑。 ‘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13.关于物质和能量 (重点理解) 宇宙为何? 宇宙由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个 粒子 组成。 粒子何来? 粒子可以由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由 能量 中创生出来。 能量何来? 宇宙中的总能量为零。零即无,就是没有。 宇宙中总能量何以为零? 物质 由 正能量 构成。而所有物质都因引力而互相吸引。 引力场 为 负能量 。因此总和为零。 引力场何以为负能量? 两块互相靠近的物质比两块分得更开的物质具有更少的能量,因为你需要消耗一定能量克服它们之间的引力而将其分得更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引力场具有负能量。 14.宇宙的统一 (伟大理论) 牛顿理论是有局限的,是部分理论。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是。量子力学也是,修正后也会是。 如果你不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完整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 ‘ 然而,这里却又一个基本的 自相矛盾 。 假定,我们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的错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中合理的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 那么,如果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因为我们也属于这宇宙中的一份子。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而这结论还有对错之分么?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 ‘ 即使只存在一个可能的统一理论,那也只不过是一组规则或方程。是什么赋予这些方程以生命去制造一个为它们所描述的宇宙?通常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并不能回答,为何必须存在一个为此模型所描述的宇宙这样的问题。为何宇宙要克服这么多麻烦以获取存在?是否统一理论如此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之实现成为不可避免?或者它需要一个造物主?若是这样,它还有其他的宇宙效应么?又是谁创造了造物主? ’(牛B的问题,我是从未想过的。) 这是霍金永远的疑问,他也有着自己的回答和希望。 ‘ 当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可能更能存活、繁殖,因此他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 自然选择 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效。 ’ ‘ 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 上帝的精神 ! ’ u
6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上帝、爱情
热度 10 techne 2011-3-4 17:42
哲学、上帝、爱情 王 键   上帝在天堂里召开了哲学大会,古今的著名哲学家都列席参加。   但让上帝没想到的是,在会上哲学家们居然很热烈地讨论起了关于爱情的话题。   其实说来也难怪: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毕竟也都只能是肉身凡胎的凡人,当然也都会关心、渴望爱情。   当然,在上帝的领导下,这显然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以下是这次会议的记录,请看各位哲人的高论:   苏格拉底:“爱情是两个心灵的对话,通常会发生于男女之间(不过男人和男人之间也是有可能滴)。当然必须还要小心的是——打雷是经常的,而打雷之后肯定要下雨……”   柏拉图:“爱情是个完美的理念,爱情是灵魂的回忆,爱情是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我的爱情四因说:爱情是目的,其质料是生活,形式是婚姻,动力则是异性相吸……”   奥古斯丁:“爱情就是靠近上帝,离上帝越近,就爱得越深”   洛克:“爱情,就是在一块洁白的石头上慢慢刻下‘I Love You’ 三个字……”   休谟:“在爱情中时刻充满着怀疑和不确定——永远相爱究竟是如何可能的?我发现了这个著名的爱情归纳问题,其实根本没有永远的爱情……”   笛卡尔:“我已经为世界找到了一个基础,它就是爱情!我爱故我在……”   莱布尼兹:“爱情会让人失去理智,它只能是精神单子世界发生紊乱时的产物……”   康德:“爱情是一种信仰,它超越了纯粹理性划定的界限,当我们试图用理性去理解爱情的时候,就注定会陷入悖论和幻象之中。”   黑格尔:“爱情是辩证的,它的真谛在于你要像变戏法一样,很熟练地运用辩证法去说明你身边的那个爱人的所作所为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我的婚姻生活很幸福……”   叔本华:“爱情是一场悲剧,爱情是失望,是无助,是折磨,你从爱情中所享受到的只有痛苦……”   马克思:“我和恩格斯合作,发表了著名的《爱情党宣言》。‘一个幽灵在心中徘徊,它就是爱情……恋爱党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赢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你们别不相信,看看我是怎么把美丽的燕妮骗到手的?嘿嘿!”   尼采:“我的爱情,要如同一个熟透的苹果落下,呈现于我的手中。这是一个不洁的世界,真正的爱情只属于那些超人——可是,到处都是戏弄伟大思想家的女人,我找不到女超人,所以只好独善其身……”   胡塞尔:“爱情应该是严格的。可是经过反复还原,我发现它似乎活动在意向性之外。爱情总是不知不觉,当我们仔细端详它时,爱情却因此而消失了。看来现象学和爱情无缘……还是让我们回到爱情本身吧!”   罗素:“我发现了著名的爱情悖论:如果一个男人只能爱那些不被自己的男朋友所爱的女人,那么他到底应不应该爱自己的女朋友呢?”   维特根斯坦:“爱情是发生在两个同构的人之间的事态,爱情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关于爱情,我们最好保持沉默。”他沉默许久,又补充说到:“爱情是一种游戏,而这种游戏不存在某个本质或最终目的……”   卡尔纳普:“爱情需要证实,每次恋爱都是对你的爱情的确证,次数越多,爱情越多……”   海德格尔:“我发现了爱情最深处的秘密:为什么恋爱者恋爱,爱情却反倒不存在?爱情的本性——本性的情爱?无论如何,恋爱、坠入爱河或拥有爱情,都无法改变你那有限的、终有一死的命运……”   歌德尔:“是我证明了著名的爱情不完全性定理:它充分说明爱情要么会让你感到意犹未尽,要么就会让你体验至少一次错误……”   波普:“爱情得能被证伪才成,不曾失恋的人不会懂得爱情,而失恋有一次就够了……”   萨特:“爱情的存在先于其本质,爱情永远都是其所不是,而不是其所是——所以我和波伏瓦永远都爱不完,一辈子只恋爱不结婚……”   哈耶克:“爱情必须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充斥着目标和计划的爱情只能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   库恩:“爱情是一场革命,它通常会实现你的人生范式的转换,由此你将结束浪漫派时代,开始步入常规生活……”   费耶阿本德:“想知道爱情的方法论原则吗?想知道赢得自己爱人的诀窍吗?对此我的回答只能是:怎么都行,一切皆有可能……”   拉卡托斯:“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个可选择的更优的新爱情伴侣出现之前,那个旧的爱情伴侣是绝不会被自动淘汰的,尽管从理论上讲她完全可能已缺乏吸引力了……”   罗尔斯:“如果有利于这个社会中最不幸者的最大利益,爱情就应该成为一种福利……”   福柯:“爱情是破碎的、非连续的,爱情可能处处都有高潮,而同时处处皆是低谷。爱情是权力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德里达:“爱情是我的延异,她的踪迹,可能的不可能性,不可能的可能性……”   随着各方高见迭出,会场吵吵闹闹,开始争执不休。   这时,上帝终于再也忍不住了,他从无形中跳出来现身,大声宣布:   “你们不要再费口舌了,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要知道,只有我上帝才能真正创造、理解、维持爱情的真谛!”   上帝一张口,这,就只能是关于爱情话题的终结喽。^_^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250 次阅读|9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纽曼的偶像
jddyxcn63 2011-1-24 18:00
亚里士多德——纽曼的偶像
纽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是现代重要的高等教育思想家。 他在其最著名的《大学的理想》中,引用了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 “在你拥有的东西中,有用的东西带来收益,自由的东西用以享受。 所谓收益, 我指的是能获得收入;所谓享受,则指除了使用之外,不会带来任何结果。” 由此,纽曼大师感叹道: “只要世界永存,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些事情的论述也会永存,因为他是自然和真理的代言人。 只要我们是人,我们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不由自主地信奉亚里士多德哲学, 因为这位大师分析人类的思想、情感、观点、观念等实在是鞭辟入里。 甚至远在我们出生之前,他就已告诉我们,我们所说的话及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意思。 对很多事情,要正确思考,我们就得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去思考。 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是他的门徒,尽管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这段话充分显示了纽曼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 这种崇拜甚至把亚里士多德奉为神的化身。
个人分类: 阅读札记|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和老子
周可真 2010-9-10 13:47
亚里士多德是最自愧愚蠢的爱智者,老子是最自愧虚伪的求真者。 亚里士多德以其自愧愚蠢而求非实用的理论之知,老子因其自愧虚伪而务法自然的纯朴之事。 求理论之知者唯求逻辑形式的完美无缺,而不管知识有无实功实效;务纯朴之事者但求言行内容的真诚无欺,而不顾言论行为是否中规中矩。 故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理智上唯美的形式主义理论家;老子是一个心理上唯真的自然主义道德家。
个人分类: 中西之间|66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热度 1 sqdai 2010-9-9 05:31
今天想馈赠给年青学子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已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这句话的英文说法是: 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 Plato (柏拉图)译成了师,因为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且听我说说背后的掌故。 亚里士多德从 17 岁开始就拜柏拉图为师,持续了 20 年,始终热爱崇拜柏拉图,以他为良师益友。亚里士多德这样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学术上他们有过激烈的争论。 原来,柏拉图倡导理念论,认为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基本和影子,具体的个别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它们的理念是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则力主实体论,认为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实体以外,还要假定比实体还真实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坚信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观点。这就在当时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而亚里士多德就回敬以这句载入史册的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历史已经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还不彻底)。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可与之比美的类似名言。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里写道: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段话也阐明了,学生应该也可以超 越 老师,师生的差别只不过是闻道先后、学科专长的不同罢了。 环顾我国目前的教育界,应试教育造成种种恶劣后果,其中的一个弊端是师道尊严之风盛行,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半个不字,这种局面令人担忧。 当然,实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通过师生两方面的努力。做老师的应雍容大度,闻过则喜;做学生应不畏权威,敢于超越。 这里举一个绝佳的例子。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美学 家蒋孔阳 教授于 1980 年出版了权威性专著《德国古典美学》,备受好评,有一位学生却发表文章提出了四点批评意见。正在日本讲学的 蒋孔阳 先生读到这些意见后,立即给这位学生写信,明确表示:你的文章对我的肯定超过我做到的,对我的批评则太客气,你所批评的几点还是有道理的,我以后有机会一定加以修改。他还在信中特意抄引了上述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用以夸奖自己的学生。 我想: 做学生,当如亚里士多德。 做老师,当如蒋孔阳。 写于 2010 年 2 月 21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7524.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02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雅典宪法中的民主:vote and lot
yue 2010-8-15 18:50
希腊民主涉及实质民主和形式民主。而形式民主又涉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又涉及表决方法,是抽签还是投票。 Part 3 The magistrates were elected according to qualifications of birth and wealth. At first they governed for life, but subsequently for terms of ten years.The first magistrates, both in date and in importance, were the King, the Polemarch, and the Archon. Part 4 The franchise was given to all who could furnish themselves with a military equipment. The nine Archons and the Treasurers were elected by this body from persons possessing an unencumbered property of not less than ten minas, the less important officials from those who could furnish themselves with a military equipment, and the generals and commanders of the cavalry from those who could show an unencumbered property of not less than a hundred minas, and had children born in lawful wedlock over ten years of age. There was also to be a Council, consisting of four hundred and one members, elected by lot from among those who possessed the franchise. Both for this and for the other magistracies the lot was cast among those who were over thirty years of age; and no one might hold office twice until every one else had had his turn, after which they were to cast the lot afresh. If any member of the Council failed to attend when there was a sitting of the Council or of the Assembly, he paid a fine. loans were secured upon the persons of the debtors, and the land was in the hands of a few. part 5 the many were in slavery to the few, the people rose against the upper class. The strife was keen, and for a long time the two parties were ranged in hostile camps against one another part 7 Solon ratified his laws for a hundred years He divided the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property into four classes giving offices to each class in proportion to the value of their rateable property. To who ranked among the Thetes he gave nothing but a place in the Assembly and in the juries. part 8 The elections to the various offices Solon enacted should be by lot, out of candidates selected by each of the tribes. Each tribe selected ten candidates for the nine archonships, and among these the lot was cast. Hence it is still the custom for each tribe to choose ten candidates by lot, and then the lot is again cast among these. part 22 in the archonship of Telesinus, they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tyranny elected, tribe by tribe, the nine Archons by lot out of the five hundred candidates selected by the demes, all the earlier ones having been elected by vote; part 30 The other offices were all to be filled by lot four Councils were to be created, of men of the age already mentioned, and one of these was to be chosen by lot to take office at once, while the others were to receive it in turn, in the order decided by the lot. purpose the hundred commissioners were to distribute themselves and all the rest as equally as possible into four parts, and cast lots for precedence, and the selected body should hold office for a year. The casting of the lot for the Council was to be held by the nine Archons; votes on divisions were to be counted by five tellers chosen by lot from the members of the Council, and of these one was to be selected by lot every day to act as president. part 33 At the same time they voted that pay should not be given for any public office. part 41 The democracy has made itself master of everything and administers everything by its votes in the Assembly and by the law-courts, in which it holds the supreme power.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1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图书为友
skymoon619 2010-6-24 17:27
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误入图林,大概也是可以说: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图书为友了,呵呵 图书馆的工作大部分时间紧张,小部分时间悠闲,阅读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个人分类: 休闲文化生活|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
xifzou 2009-12-16 22:28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英译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 “ 文雅 ” 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2.htm?fr=ala0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 ,前 384 年-前 322 年 3 月 7 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A%9A%E9%87%8C%E6%96%AF%E5%A4%9A%E5%BE%B7#.E9.82.8F.E8.BC.AF.E8.91.97.E4.BD.9C
个人分类: 宗教哲学科学|4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福名言
brbaba 2009-12-13 21:34
让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太多了,但是幸福的人们往往有些通性。这意味着向快乐的人们学习他们的通性是变得快乐的一种方法。 所以我研究了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们是怎么评说获得幸福这个问题的。我看了很多关于幸福的名言汲取了其中的深意。这些意义不仅是对生活有帮助的,而且他们是永恒的真理。 现在我愿意和你分享一下我所学习到的东西。闲话少说,一下我列出十七个关于幸福的真理。 1,忘记过去 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 丽塔梅布朗 如果你总是不肯忘掉过去你就无法变得幸福快乐。你犯过错误吗?你有过很糟糕的经历吗?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都忽略掉。你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你最好忽略他们,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处理当前。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修西得底斯 只有自由了才获得幸福。自由的最根本一点就是有选择的权利。不过情况有多么坏,你还是有权利选择怎样面对。人们可以惹恼你,但是是否对别人发怒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 但是,上面的名言说到:自由需要勇气。自由选择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为选择负责。当情况变得糟糕是不要埋怨别人,承担责任并且记住你有选择的权利。 3,建立关系网络 生活中最幸福之所在是我们一直以来搭建的情感网络。 佚名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网络来活得幸福。原因很简单: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我们才能体验爱与被爱。把这些感情当作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寻找真正幸福的必经之路。 4,寻找各种个样的激情 一个人的激情与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 夏洛特凯瑟琳 激情带你找到幸福。所以你不仅需要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激情,更要寻找找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多的激情。这样你又为幸福创造了可能。 寻找激情的方法是好奇心。如果你好奇,你就能发现世界上令人兴奋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 5,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源于自我约束。 乔治桑塔耶那 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是幸福的基础。当你对待你自己和你的朋友的时候能够自律时,你就获得了宁静。 (磨练意志力的方法是做出承诺并且履行承诺。例如:你承诺再也不抽烟。当你真的开始履行的时候,你就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再或者你像别人允诺要准时,当你真的开始变得准时了,那就是在磨练你自己的意志力。) 6,成为你自己 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德西得乌伊拉斯谟 只有当你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幸福。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的需要而为他人活着。大家可能期望你能做什么工作或者是某种确定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要被他们吓到,你要成为你自己。 7,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 威廉考伯 只有你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然后充满信念去追求,你就能够活得很满足。看看你最在乎什么,然后充满勇气的去追逐。拓展阅读:《怎样设定目标》。 8,记得你获得的祝福 幸福永远是不会光顾那些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佚名 如果我们能保持感恩,我们就能获得快乐幸福。很不幸的是,发现我们没有的东西比发现我们拥有的东西容易的多。有时候我们需要体会失败才能懂得珍惜我们的拥有。所以不要把获得什么当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看看你拥有的东西,你会有很多感到幸福的理由。 9,有积极的思想 不是因为身处何处何种情境,而是因为精神世界,让人或高兴或悲伤。 罗杰莱斯特兰奇 幸福的人懂得怎样控制自己的思想。他们不会让消极的情绪控制自己。当一个情况看起来可能对某人不利的时候,幸福的人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他们坚信再糟糕的情况里也有积极可取的地方。你的精神世界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灭你,所以要好好保护它。 10,有创意的工作 幸福来自成就感,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富兰克林D罗斯福 当你开始有创造力的做某项工作时,你就会找到快乐。关于这个有一种著名的现象叫做涨潮(译者注:一种全神贯注的最佳心灵状态,也就是意识高度集中),当你处于涨潮状态时,你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工作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涨潮体验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同时获得快乐。 11,从你所拥有的开始 笨人寻找远处的幸福,聪明人在脚下播种幸福。 詹姆斯奥本汉 幸福的人不会为了幸福去追求那些他们没有的东西。他们不需要特定的工作或者是特定的薪水。恰恰相反,他们学着从自己的拥有获得幸福。他们学会了满足的艺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你就能变得快乐。 12,改变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幸福需要你不停的耕耘。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就是幸福的过程。你曾经因为什么事情高兴过吗? 13,运用你的智慧 真正的幸福包含了一个人能力与天资的完全运用。 道格拉斯斐杰斯 从这句话里可以学到两点。一,你必须发现自己的天资。二,你必须完全的使用天资。运用天资工作,肯定能让你享受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你才能完成这个工作。运用天资可以让你更快乐因为你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14,在意身边的小事 幸福不是被巨大的灾难或者是致命的错误扼杀的,而是被不断重复出现的小错一点点分解掉的。 欧内斯特蒂姆尼特 这一点非常正确。通常不是那些大事毁了你的幸福,反而是一些小事。也许你不喜欢某个人或者是小小的失信,但是这些不起眼的事情真的可以毁掉你幸福,所以要在意它们。 15,放弃野心 野心终止了,幸福就开始了。 佚名 在生活中不断的想要更多不是错误,但是被这些想法缠住可就不好了。尽全力摆脱这些想法的纠缠。 16,让别人开心 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条秘诀。让自己幸福的第一秘方是让别人幸福。越是助人为乐就越快乐。幸福不是来自于自私而是无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7,学会同情 如果你希望别人快乐,那么请你学会同情。如果你希望自己快乐,那么也请你学会同情。 达赖喇嘛 同情是最高级的无私。像这句话里讲述的一样,同情心可以让你和别人都幸福。但是这需要练习。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并且想办法满足他们。即使你没有表现出你的同情心,时间一长也会自己显现出来的。 总的说来,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总结一下: 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 是你决定了你自己是否幸福。我选择幸福,你呢?
个人分类: 杂谈|1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亞里斯多德談發現與創造
jiangjinsong 2009-5-3 10:01
從老祖與老修兩位大佬的交流,引發了關於發明與發現,科學與技術關係的思考。 俺想起,曾在自然辯證法課上講過的亞里斯多德同志的有趣觀點: 亞里斯多德認為,對於一位僅僅為了其自身的緣故而存在的自由民而言,唯一有價值的職業是為了科學本身的緣故而修習科學。只有當那些必須的技術發明被創造出來之後,真正的科學才有可能在人們擁有閒暇去修習科學的那些地方興盛起來。 俺們今天發展科學,大多數人是沖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去的,大多是爲了推動技術發展而推動科學的。 可是,亞里斯多德同志那才是爲了真理而研究科學,所以他老人家才說,那個地方把該有的發明都搞定之後,大家才能踏踏實實研究科學。 我想,實用功利的中國人說,不為了技術發展,誰會願意研究科學? 這就是古希臘人與俺們的差別,不可不察。 將亞老與海老的觀點相比較,也可以發現古代科學與近代科學的深刻差別。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penrose 2008-11-1 00:08
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能不能做物理?还得看能不能吃饱饭!) 既然物理起源于哲学,那么我们就从哲学入手,看看物理是什么人才能做的研究。本节要讨论的,正是两位驰名世界几千年的哲学家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比之下,孔子要比亚里士多德老近200年,似乎相提并论不大恰当。不过年龄不是问题,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科研课题。 孔夫子一辈子搞得是人文社科类,属于社会科学家。因此他专注的是关于现实社会的问题:礼仪道德。孔子毕生游走于上流社会之间宣扬德政仁政,也游走于平民百姓之间宣扬三纲五常等等。 (孔子中国社会科学家始祖) 亚里士多德玩的是玄乎的哲学,实际上属于自然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更多的是物理学基础研究。他的名著《物理学》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比如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又如把万物看成是由四种元素土、水、空气及火组成,四种元素 各有其自然位置,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运动的性质。运动分成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而要让物体作强迫运动,必需有推动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运动即停止。(这些论点后来被伽利略和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中国的《易经》以及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有诸多雷同之处(金木水火土五行、声光热等现象),当然他的理论更为系统化,也更具有说服力。 (亚里士多德西方自然科学家的始祖) 以上是两人的不同之处。当然两人也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如:两人都善于总结归纳并加以发挥,所谓的理论或者哲学大都是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来的,孔子复周礼,亚里士多德就总结前人观察经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师,但未必就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谁若做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还得让位给真理。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孔子的社会哲学统领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更是统领了西方社会近两千年。想想看,两千年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小白蛇都练成白素贞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却还在流传可以说,他们哥俩都相当地niubility。 其实,回过去看看他们的科研课题你就会发现,其实哥俩研究的内容还有点联系,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阶段。这个问题,叫做有关吃饭的问题。诸位切莫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孔子的研究课题本质上是:如何吃饱饭?包括如何让统治者吃饱饭、如何让广大贫民们吃饱饭以及如何让自己吃饱饭。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课题本质上是:吃饱饭后干什么?包括吃饱饭后看什么、吃饱饭后想什么以及吃饱饭后做什么。 这么一说读者您该明白了吧?孔子处在饥寒交迫、战乱频繁的乱世,所做的无非是让统治者想个好的招治理国家,让老百姓顺服统治者的管理,让自己能混口饭吃。而亚里士多德处在和平盛世又是贵族阶级,吃饭不是问题,所以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吃饱饭之后。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写写文章、思考人生之类的。比如他喜欢没事就摸摸荷马的脑袋,想象这位古老的诗人脑子里是怎么个想法。正是这一点差异,让我们中国百姓千百年来大多数只为了混口饭吃,而西方民众则热衷于复兴文艺、崇尚科学、搞点业余活动之类。也难怪孔子比亚里士多德年长几百岁,不解决吃饭的问题,怎么做科研啊? ( 亚里士多德对荷马的脑袋作冥想 )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孕育了伟大的物理学,也正是如此,物理学在起初只是贵族的业余消遣。试想:一个人要吃不饱穿不暖,何以思物理?很遗憾的是,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人口大国,碗里只有这么多,要人人都吃饱,还真挺困难。本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经够呛了,其实咱们大部分情况都是既患寡还患不均,所以贫穷点落后点,您就甭见笑了。 ( 既患寡还患不均,吃饱饭也难啊! ) 也正是如此,在19世纪物理学热火朝天的年代,中国只是一片死寂。在大家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时候,也把费先生(Physics)给忽略了。即便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全国人命大解放,物理学的研究还是举步维艰,因为那时全国人民,还在大跃进完成吃饭问题先。不过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人民,即使在如此困难的年代,也能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终于在罗布泊里放了一个大炮仗(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全世界。 ( 中国人民吃饭难啊!) 有一张最令人感动的照片,那就是周总理吃饭照,那个年代里,总理吃饭也不过如此简单朴素,全国上下不齐心才怪!吃不饱吃不好也要不能穷了科研,这正是让新中国的科学没有走向落后的边缘的关键因素。如今中国富强起来了,吃饭当然不是问题,只是科研占GDP的比重增加的还远远不够。好在的是我们终于也能欣喜地看到总理吃饭照了。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在首都的某个大学的食堂,您或许就能发现总理用学生的饭卡打了一份最为普通的大学菜。当然,也有人把这看成是总理吃饭秀,因为都吃了这么多年了,也没看见过食堂饭菜质量上升价格下降啊?(希望总理哪年五四也有空来咱所食堂坐坐)不过毕竟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之后,中国的物理定有腾飞的未来! (总理吃饭照这才是民族的希望) 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感谢袁隆平先生,正是他让饥寒交迫的中国人民挺起了肚子,我们才能解放双手做科研,才有了中国现在的繁荣和稳定、强盛和坚韧。中国自从独立自主解决吃饭问题后,孔子的哲学也渐渐没落,或者变成了新哲学。崇尚科学的风气终于在中国悄然兴起,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正是如此,中国有了几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在本节的最后,忍不住想说说研究生的吃饭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见曹广福老师的最新数字分析: 如何看待研究生的待遇 。对于广大中国研究生而言,吃饭问题仍然是个大问题。所以,作为中国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队伍实际上缺乏活力也缺乏动力,要做出好的科研成就,恐怕有点为难咱们了。对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研究生们(如CAS的研究生),吃饭不是大问题,所以干活特别卖力,工作质量自然就比别人要好一点点。然而,面临不断上涨的物价,面临巨大的毕业压力,面临更大的家庭重担,研究僧的处境也每况益下。但愿,不要落魄到让我们出去化缘才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愿,中国的科学早日振兴! (袁隆平解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之大功臣)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6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