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开学第一课,丘成桐给大学生指出一条成材捷径
热度 7 qhliu 2020-9-22 09:57
9 月17日下午,丘成桐先生做客“岳麓讲坛”,以“我研究数学的经验”为题为湖南大学师生做了专场在线报告。 丘先生指出,数学和物理是应用科学的基础,没有数学和物理的充分发展,应用科学就不可能有重要突破。求真求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知道求知是达真达美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成材之路非常简单。念好大学里的每门课程的基础上, 集中精力把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学到通透的程度。 达到通透的必由之路是:认真做习题、特别是困难的习题。通 透的一个判据是:“当你在一门课里面把基本功夫搞扎实以后,你就发现书里面很多是错的”。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在打好基本功之后要能立体地俯瞰整个数学领域,然后发现一些重要问题。“有些研究生,…,教他做一个小题目,…,他一辈子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想法,不停地写小文章,…”。“可是你真要做一个好的题目,其实也不见得那么难,…,并不是想你想象得要花很多能多时间,问题是你的决心怎么样。” 完成一个好题目,也就是差不多完成三个小题目的时间和精力。 先生极言决心的重要性!欲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应该以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要求自己。相形之下,王国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意有未尽。 --- 主持人开场白 尊敬的丘成桐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是物电院刘全慧,有幸主持今天的岳麓讲坛。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本学期的岳麓讲坛改成了线上报告。今天的演讲嘉宾是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相信各位对丘先生的成就和经历,已经耳熟能详,海报上也有,不在这里重复。下面我讲一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丘先生的另外一面。2018年7月,先生接受中央电视一台采访的时候说:“我虽然现在不是中国的公民,我还是将中国看成我的国家,我希望中国能够有很大的进展、能够成为世界领导的国家。”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丘先生的学问,已经达到了“学达性天” 的境界,先生的作为,超出孟子的标准。他不是兼济天下,而是深入其中,亲历亲为,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讲两个事例。第一,在先生的倡导下,2009年清华大学成立数学科学中心,同年,清华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先生是清华学堂数学班首席教授。该班2017、2018届43名本科生中,有42名同学进入清华、北大、哈佛、MIT、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中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第二,先生致力于中学人才的培养。2008年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设立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已经举行12届,现在,奖项已经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和经济金融建模六大科目。超过1600所学校7300余支队伍参加,超过280个学生团队的480余人获得嘉奖,超过1/3的获奖中学生进入中外知名大学,其中不乏坚持学术研究的科研人才。因此,作为数学家,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教育家,先生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8874 次阅读|30 个评论
第一推动力之延请顶级专家给本科生开坛设讲
热度 4 qhliu 2018-4-23 22:52
开设“岳麓讲坛”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大学生找到成为栋梁之材的第一推动力! 2018年春季学期,“岳麓讲坛”邀请到如下六位专家来位我校本科生开坛设讲。 ----------- 李惕碚院士独门兵器: 直接解调方法,慧眼卫星 演讲题目: 黑洞探测与人工智能——慧眼卫星 赵峥教授独门兵器: 黑洞研究 演讲题目: 霍金的科学贡献与中国的黑洞研究 高原宁教授独门兵器: 五夸克粒子, 双粲重子 演讲题目: 新“元素周期表”、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合作 王鸿飞教授独门兵器: 表面非线性振动光谱学 演讲题目: 基础科学、大科学与产业创新——有用与无用的化学 戴希教授独门兵器: 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外尔半金属 演讲题目: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无耗散电输运现象 程代展教授独门兵器: 矩阵半张量积 演讲题目: 矩阵的半张量积:创立,应用及其启示 ----------- 2018年5月3日,最后一场,完美收官。 很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缘起于第一推动,举凡六祖慧能,彭桓武先生,还有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刘佳博士等。 慧能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根据记载,慧能因为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文而开悟了,也就是获得了第一推动力,从此走上了禅宗的神坛。 彭桓武先生终成为我国“两弹元勋”的第一推动 ,源自中学物理教材中对透镜组焦距公式的推导。 刘佳博士是一个传奇! 她 从中学到大学都与物理无缘的人,最后居然拿到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后的位置。 https://www.astro.princeton.edu/~jia/ 我生长在江西南昌的一个普通家庭。读幼儿园和小学时,和周围的小女孩们一样,我在课余时会去文化宫学跳舞和画画。初中时,我喜欢上了物理和化学课,但是成绩一般。 到了高中,我们面临高考分文理班。我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学理科时,孙老师的话说服了我放弃理科转文科。 后来上了大学,我去广州读了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我爸觉得这个专业适合女孩子。毕业后,我想出国看看,便申请了去美国读研究生。考托福,考 GMAT ,写申请信,最后终于申请到了明尼苏达大学的人力资源和劳工关系专业。 在明尼苏达大学,我有次随意走进商学院附近的物理学院,旁听了一节天体物理课。听完后我整个人就震惊了。 …… 毕业后,我搬去纽约开始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我仍没放弃自学天体物理。终于有一天觉得实在太懵受不了了,我给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的 Jacqueline van Gorkom 教授写邮件,问我能不能来学校问几个天文的问题。她后来不仅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还把我介绍给了其他一些教授。其中有一位 Jules Halpern 教授听说我通过网络文章来学物理后特别为我担心。于是他决定借一本正经的物理书给我。我本来以为他会给一本类似霍金的「时间简史」的科普读物。 我拿过来一看,妈呀居然是一本「量子力学」本科教材。我慌乱地和 Halpern 教授解释说, 不要说量子力学了,平常力学我都还没学呢。“你不要被这些名字吓着了,”他回答说,“没谁规定你该怎么学物理”。他认为现代物理是最有意思的,所以我应该先学这些。 …… 我后来决定从公司辞职,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天体物理博士项目。 ...... 我有一段时间总担心自己太烂了早晚要被学校开除,结果去年顺利毕业了。我开始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继续研究天体物理,学习宇宙的诞生和演化。 https://www.toutiao.com/i6460332178206097933/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0873 次阅读|5 个评论
记一位极不情愿共同署名发表论文的本科生
热度 94 qhliu 2014-5-26 09:47
湖南大学 2002 级应用物理专业的本科生中, 有一位自觉 不能适应生活学习环境,希望转到 一所 外省 高校 。 他另有一些 行为异常,常常惹个小祸。 辅导员觉得他是一位“麻烦生”,需要专人指点和约束。希望有老师能帮帮忙。之所以找到我,是因为他曾经表示说喜欢我的物理课。时间大概是他二下前后。 人皆多面,我也如此。一面是,我是物理至上主义者。任何一个在物理系而不能好好学物理的学生,甚至对打着物理的旗号而不做物理学研究的人,都觉得面目可憎。另一面是,我几乎不鼓励学生选择物理作为终身职业。每有学生来作职业咨询,我几乎建议他们选择信息、材料、电子、通讯甚至金融、风投之类的行当。我的大弟子,已经是一家风投公司的老总;最近毕业的一位学生,就在一家商业银行就职。 简单接触之后,发现他不但禀赋不凡,而且天性善良。他在这个世界中时常碰到障碍而制造“麻烦”,仅仅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复杂程度的无知,并非处心积虑。 我和他讨论了一些数学和物理,发现他基础不错。为了使他能达到我的课题要求,我建议他到数学系去修一门《微分几何》。一学期后,他不仅仅修了这门课,还自学了 matlab ,掌握得都还不错。 当时,我用代数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我觉得结果不深刻,应该用几何方法去作。希望他能做一点简单的工作:把我的一个结果改写成几何形式。他听完之后,很干脆地说, “你的问题没有意思。我要做一项研究,弄清楚耳朵辨别声音的机制。” 我觉得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自由成长比我们的经验更重要。何况他本来就是自由人,也不需要论文,我当然更加鼓励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过每周要来参加组会,我可以完成辅导员交代的“监视”的任务。 经常碰见 这种当面“羞辱”我的学生,从来一笑了之。 大概过了一年,要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了,他选择我作为导师。对我说,他没有弄清楚耳朵辨别声音的机制,甚至没有找到门径,希望回来跟我做研究。我就详细介绍了我的结果,他当时就听懂了。要知道,让一位博士生听懂导师想要做什么,常常非常不容易。更加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一周不见,他给出了基本完善的结果。 接下来我就开始编故事炮制文章。写好之后署名成了问题。他坚决不愿意署名,理由很简单: “这是给老师帮忙,不能算我的工作。我今后写论文的话,基本想法必须是自己的 。 ” 听上去的潜台更象是:这种工作价值不大,我希望能做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伟大的工作。我进一步劝他:“你别太天真,估计你这一辈子也不见得了能碰到这么好的课题、能出这么好的结果。”他当然不以为然。 • • • • 插播一 ••••••• • • 两位审稿人同时认为我们的工作 nice : 审稿人一: 审稿人二: • • • •••••• • • • 我投稿后, 在致谢中写清楚了论文的主要计算是一位本科生完成的,但是该学生不愿意署名。 审稿人注意到了这一句话,在审稿意见中特别加一条说,对他这位同学没有署名表示惊奇和不解。我于是把那位审稿人的意见给他看,说署名是国际惯例,也不影响他今后找到更好玩的课题后独自发表文章。 最后,他勉强答应署名为共同作者之一。 • • • • 插播二 ••••••• • • 审稿人这部分的意见如下: • • • •••••• • • • 本科毕业后,他要去最好的地方去攻读博士学位。接下来的六年间,他时常写邮件来征求我的意见。他和我打交道的方式直来直去,外人看来可能无不突唐,我觉得他心灵纯净透明。总是及时给予建议和帮助。对我来说都是一些举手之劳,不足挂齿,而对他来说,在关键时刻产生过一点作用。 他拿到博士学位后,离开了物理学界。 拿到博士学位证时,曾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如下: 刘老师: 你好! 早上我拿到毕业证书了,请你过目。 我现在的准备在一家刚运营的公司做经理,涉及通讯。 今后,除了一件事,我应该不会让你再失望。如果在5年之后,没什么严重的事情发生,并且我事业有点成就,我会去看你,到时我们再聊。 此致敬礼! Albert 不记得何时曾有求于他, 也不记得他何 事曾让我失望。 综观他物理学士 —— 物理博士 —— 通讯公司经理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是他踏上的是实现理想的短程线。人生,终究不过生老病死,不要把什么成就当成生活目标。诗意生活最重要。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27481 次阅读|218 个评论
名师帮学生圆梦的故事及其启示
热度 27 qhliu 2014-2-12 16:56
一,突然想写点东西 今天早晨,一大四学生转来一封电邮,告知我他收到了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份录取通知。这位学生,进校后的所有事情就是安安静静读书,附带做个踏踏实实的驴友。他最辉煌的旅游记录是,带了2千元和一个睡袋在香港旅游一周。下雨就住青年酒店,不下雨就睡在海边。我的遗憾是:他一直在课题组旁听,我却一直找不到合适他的研究课题让他完成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科研训练。 春节期间,一位学生和他的父亲驱车半日过来叙旧。他说,在我的课题组,他渡过了最快乐的时光。他现在一所名校物理系任副教授,教学和研究都有点拉风。更早一点,他自费出国,获得过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和他当年在这里读本时一样,我们各自倒上一杯醇酒,然后海阔天空起来,顺便也讲一点自己对物理的理解以及各自的研究进展。 打扫记忆的角落,想起一些老师不遗余力为学生铺路的故事。 二,1975年-1978年,何祚庥发现曹南薇,以及后来曹南薇点滴 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不好,曹南薇不能上山下乡,窝在上海的斗室之中,在饥寒交迫里埋头自学高能物理。文革期间后期学完了高中和大学课程,1975年她写了一篇关于高能物理的研究论文寄送给何祚庥先生,何先生惊为天人。何先生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你现在需要的不是高能的物理,而是低能的食品。她于1978年直接录取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在当时,是一个极度轰动的新闻,余波震荡了接近10年。 等到我慢慢进入物理行当,传来的不仅仅都是正面消息。 1986年我入郑州大学物理系学习粒子物理。导师对我这位自学者的物理基础很怀疑,有一次闲聊,他突然问我如下问题:“一个电子打到均匀磁场后,运动轨迹如何?”我回答之后反问导师,“这是一个中学物理问题,为何问我?”导师说:你知道曹南薇吗? 她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就有答辩委员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没有回答上来! 我不相信。后来追寻原委,有一个版本如下: 当时,高能所有些老师对何先生不满,她答辩时来了几位院士,整个答辩过程长达两个小时,估计曹南薇被问晕乎了。 1990年我进入湖南大学工作,所在的理论物理学科的带头人是张庆营教授。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等地方访问过。张教授告诉我,曹南薇在美国念得很辛苦,曾经在一所大学两次博士资格考试未过,只好转到别的学校再读。曹南薇获得了博士学位应该是纽约城市大学。毕业后离开了物理学研究行当,转行做管理,在Phys. Today等地方工作过。 现在,曹南薇已经远离人们的视线。但是当时附带报道过的她几位哥哥姐姐,至今还是中外学术界的活跃人物。 三,1980年,徐光宪鼓励汪康懋及后来 当时,在北京大学新办的学生刊物《大学生》上,读到当时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汪康懋撰写的一篇文章。他估算了一个分子的某个物理量,发现得到的结果和徐光宪先生的利用量子化学获得的结果差别很大。《大学生》同期上,有徐光宪先生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赞赏了汪的计算认为有必要检查他自己的计算。 后来汪康懋出国,转行成为经济学家。不知道他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如何? 2012年,汪康懋因病去世。 特别说明, 当年《大学生》上,徐先生 赞赏学生计算一事是确切的。 我在1980年注意过汪康懋的文章也是确切的。 记忆可能错位,早年的 《大学生》已经很难找到,论文的作者是否汪康懋? 没有100%的把握。 四,1985年,郑州大学老师一致鼓励一位学生及他的后来 当时,郑州大学物理学出了一位天才。大学三年就念完了全部物理学的课程了。由于英文不太好,第四年专门学英文去了,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戴元本先生的研究生。 系里的老师告诉我,他在大学期间,独立发现了级数收敛的高阶判据。也就是,如果一个级数的收敛半径为1时,通常教科书都认为这个时候级数的收敛性要单独拿出来讨论,大学课堂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一般都不会深入进行。这位同学发现,收敛半径的表达式可以对一些参量进行泰勒展开,然后看高级项的性质,就可以探讨一些收敛半径为1时,级数的收敛性质。 这不是什么重大发现,高斯等人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并有相当成熟的结果。后来,这位同学跟戴元本先生之后,竟然希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把戴先生气得够呛,他在郑州大学的老师都觉得很可惜。 这位同学现在南京,应该还在物理或者天文行当之内。 五,1994年,倪光炯和卢昌海 作为华人物理学网络名笔和中文物理科普作家,卢昌海的物理功底少有匹敌。 我很晚才知道这个卢昌海,就是1994年《复旦大学学报》一篇论文《电磁场量子化的新方案》的作者。1994读过这篇文章,主要是由于它标注了是倪光炯先生推荐。这篇文章比较数学,文章的内容在1940年代的Phys. Rev.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个统一而高明的解决方案,就是根据场本身满足的对称性,直接构造出任意自旋粒子相对论性量子场。不过我后来知道,这是一篇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还是大为惊奇! 这太难了! 论文作者独立发现了如下一件事:电磁场强满足的经典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经过变形,就是一个的明显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波动方程,粒子的质量为零,自旋量子数为1. 换句话, 麦克斯韦不但发现了量子力学,而且还是 相对论性的! 我和倪光炯先生的第一次交道,源于我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时候。在 硕士论文课题之外,我 写了一篇文章,郑州大学物理系主任吴又麟教授推荐给倪光炯先生审读,倪先生写了一篇很长的意见。 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 我参考了倪光炯先生的意见修改了论文,把这些计算结果都发表在《物理学报》、《Chin. Phys. Lett.》等国内刊物上。凭借这些不很成熟的结果,居然混上了副教授。当时,还是湖南大学物理系最年青的副教授呢。再后来,我参与编辑过一本论文集《量子力学朝花夕拾》,倪光炯先生贡献了大作《学习量子力学五十年——“i”与“I”之谜》。这些都是后话。 六,点滴启示 总有一些学生,来到大学怀揣着莫大的梦想,而且为了梦想付出了努力。老师总是要为实现这些学生的梦想而铺路。 大学应该是自由的,学生选课自由,学生选专业自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当下,就是把当下学生的能力放到最大。 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更多的是学生个人的选择问题。社会应该为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场所。 延展阅读 1 , 刘全慧 , 本科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2 , 薛宇 , 有些本科生可以带博士硕士研究生 3 , 陈焕阳 , 也谈本科生做科研 4 , …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8913 次阅读|55 个评论
我姐夫的小五兄弟是如何成材的?
热度 1 hzluan 2012-10-25 11:49
  我这次回山东见到了我60岁的姐夫。我姐夫说到“小五”的事,让我很有些感慨。我在这里简单地写出来。   我姐夫有“4+1”个兄弟,我姐夫是老大,那“4”个是亲兄弟,最小的一个名叫“小五”。那“1”个,是本家族内一个兄弟,名也叫“小五”。我要说的就是后面这个小五。   这个小五在3、4岁的时候,其母病重,而其父常年不在家。其病母知道别人靠不住,要给小五一条活路只能靠我姐夫的父母及我姐夫。小五的娘临终托“孤”,小五在娘去世后即成为我姐夫家的一员,当时还没有自家的那个亲小五,所以按排行即称为小五。我姐夫即是这小五的事实上的监护人。   我在20多年前,也多次见过这个小五,记得当年我姐夫的娘(大约在6年前去世了)跟我说过,这小五脑袋瓜聪明,算账快。不过这小五更顽皮,不怕别人,只怕我姐夫。在捣蛋的时候,一听说我姐夫来了,即变得乖乖的或乖乖地跑掉。   小五长大后参军,并考入了军校。   小五今年仲秋节从山东招远(青岛市辖的一个县级市)带着老婆孩子(媳妇是护士,儿子上初中了)回到潍坊老家探家。他们在闲谈时,小五对我姐夫说:“我以前一直怕你,现在才不怕你了。”我姐夫对我说这事的时候,一脸的“自豪感”。   现在的小五是山东招远市公安局的副局长。   我感慨的是:我们这些“正牌”的教育工作者太累,而被我们教育的“正宗”的受教育者也太累,效果却不怎么样。根据我的了解,我姐夫当年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层次”和“水平”,原则只有一个——“做人要正”,仅此而已。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3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四年还不如中学学的东西多呢!”
热度 25 qhliu 2012-1-10 17:37
大学四年,是身体和心理疯长成熟的时期。这个时候,必须辅之以知识和能力的疯涨,才能不负青春二字。 理想丰满,而现实总是来得如此骨感。 一, “我 大学四年还不如中学学的东西多呢! ” 本学期,物理系研一《量子统计》,碰到一群活跃的 90 后。课堂内外,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的时有夹叙夹议,有位学生终于忍无可忍: “ 老师,你不要批评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好不好 ? 我大学四年还不如中学学的东西多呢! ” 见寡不敌众,我立即见风使舵,赶紧说 “ 所言极是,极是! ” 并打油诗一首附和之 : “ 教授少骂应试化,高等教育质量差。中学语数理化外,无处芳草不天涯。大学迷茫荒度时,大乔小乔都嫁了。老师滥芋可充数,学生花样无年华。 ” 呜呼哀哉! 2012 年 1 月 7 日, 《 中国青年报》刊载江西农大一位大三学生来信: 《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 。这个题目听上去有点耳熟,似乎 1980 年 5 月的那封历史性 “ 读者来信 ”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回响 。当时,一代中国青少年在历史巨变中集体找寻出口,激荡中,开始了 “ 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 ” 。史称 “ 潘晓讨论 ” 。 30 多年后,青少年阶层已经彻底分化。这次回响,已经不可能激不起任何波纹了。 尽管如此,这位学生已经梦醒,而且有自觉。所以,相信他最终能成材。 在大学里有两类终不济世的学生。一类是初入校门,终进旁门;另一类是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找到进入大学的 “ 门径 ” 。 前一类,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大学知识的积累不成问题,但是思想和行为的总呈现另类化。后一类,就是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奴隶,只有被动的知识积累而没有主动的消化吸收。 对前一类,举三个例子。 1, 我校曾引进的一位 UIUC 凝聚态物理博士 。 此君来校后从不潜心于教学和研究, 4 年只发了一篇《物理学报》。谈论父母视同小儿,所谓 “ 伦常乖舛 , 立见消亡 ” ,聘期未满,学校就急于解聘他。我一边给他推荐新家,一边和他在科大物理系的大学同学联系。他有位在商场上的同学,说他沦落到今天这幅摸样完全出乎意料。当年他们在一个宿舍,一致认为,如果今后有华人能得诺贝尔奖,非他莫属。 2, 1985 年前后郑州大学物理系的一位学生。 他依靠自学大三时已学完所有四年的课程而且成绩优异,然后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期间无心物理,痴迷于 “ 哥德巴赫猜想 ” 。导师为中国物理学界的院士,仁爱有加,但多次劝诫无效。不听老人言,结局徒伤悲。 3, 湖大应用物理系专业的一位学生。 在校期间总是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有一次居然从床上摔下来,伤了胳膊,休学半年。他几乎不上课,稍微自学就通过了所有考试。毕业后,进入一所部队院校念硕士,然后再进入博士阶段。军队里的很多博士论文题目,往往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问题,小聪明是不够用的。他不仅不勤奋,还不遵守考勤制度。在部队绝不是闹着玩的,终于导师发话了,把他请出校门吧。他和我一直交好,导师是我的师伯,求我为他言饶他一回。但军令一出,绝无儿戏。他只有重新考博,进入中国科学院修成正果,获博士学位。后进一高校,倍受重用。但他小聪明又开始作祟,悄悄生了个第二胎。事发,被开除公职。 这类人才,智力超群,常常自负,师长教育以及其它外力难使其发生达到 “ 相变 ” 必须要求的飞跃,除非顿悟,除非棒喝。 二,知识啊,最好来的有点 “ 色 ” 我更关心的是那些急于寻找大学 “ 门径 ” 的大学生们,也就是那些在校时觉悟到 《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 的学生。 我希望应该尽力避免他们毕业后才发现 “ 大学四年还不如我中学学的东西多呢! ” 现今中国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因此 “ 中国正处于五千年来最大盛世 ” 之说是有点夸张。但是,经济急剧膨胀、社会极速发展、思想最为自由,却是有目共睹。可是,为什么大学生成材之路还是如此艰难 ? 外部原因当然复杂。但是, “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 ,个人原因还是矛盾的主动方。 任何知识,都带着品味、兴致、色彩,厚薄和深浅,传承和张力,等等,也就是知识具有 “ 色 ” 性!从幼儿开始,接受知识时,就要注意它的 “ 色 ” 性。 本来,知识是可以把人教成傻子,也就是为 “ 色 ” 所迷而不能自拔。但是现今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很多人学习知识,忽视了它的 “ 色 ” 性。如何正确对待知识 ? 按杨振宁先生说法是: “ 你不但要懂一个东西,你要对于那个东西有一定欣赏。 ” 也就是一定要被 “ 色 ” 所迷。 作为大学教师,希望能提醒大学生们注意到杨先生他 90 高龄时的谆谆告诫。 作为 “ 杨学 ” 的创立者, 我知道他曾经在很多场合,讲述过很多他个人和其他人的类似故事如下。 2009 在 4 月在 复旦大学 , 7 月 年对传记作者 , 他两次讲述同一亲身经历如下。 “ 我在小学的时候, 我父亲是研究代数的,他就跟我说,代数里有个第一定律,就是任何一个 polynomial , n 次 polynomial ,一定有 n 个 roots ,你可以把它写成 product of n factors 。我还记得我在小学时,他就 impressed 我 with 两个他认为非常 beautiful 的,一个就是刚才这个定理。 ” “ 统计力学一直都在用这些多项式,没有人去研究它们的根, … 。 ” “ 我小时候知道的这件事就发挥了作用,我告诉李政道说,我们把所有的多项式的根找一下,这一找奇怪的事就发生了,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多项式, … ,结果发现这些解都在单位圆上。 ” “ 证明所有的多项式的根都在单位圆上,这是很重要的定理。 ” 这篇文章还吸引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专门请杨振宁和李政道去面谈。 我相信,就佛教所谓人皆具有佛性,而每个人成佛的道路各有不同一样,任何个人对世界上的知识,至少存在一个 知识点会和你发生共振,使你甘之如饴 。更加通俗一点,这个道理 像男人会爱女人,而女人会爱男人一样。 因此,我非常同意杨先生所说: “ 就是说,你在念书的时候,你不只是要把一个东西念了里头,它那个 somehow 有的东西呢,密切地跟你脑子里头有些接触的地方,这个如果你能够把它留在那儿,保养起来,甚至于稍微发展一下的话,这个将来可能就有开花结果的可能。 ” 我也有个中学时偶尔学到的 Monge 定理,在头脑中渐渐发酵,有所发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超过百万元支持的故事。参见博文: 让知识触动心灵 。 三,推荐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 能否看到知识的 “ 色 ” 性,因人天赋不同、际遇各异而差别巨大。如果天赋不具或者时机未到,又当如何 ? 我有位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办法值得推荐。 毕业后能推免去北大清华科学院上研究生,是很多二三流大学学生的梦想。湖南大学物理等院系,每年差不多仅一人有此机会。 我校材料学院就有一位这样的幸运儿,他 2012年夏天将去 清华。他有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法。总结起来就两条。 1, 学习某课程时,除了教材外,另外找一本欧美大学或者国内名家的教材对比学习。 例如,本学期跟我修林宗涵《热力学统计物理》一课,他就参照修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中的相关内容。 2, 凡苦思不得解者,立即找任课老师穷追不舍,绝不放过! 这个学期,我发现他对《热力学统计物理》初学者可能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有过思考。除了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外,他通过 email ,提出了十批次的各种问题。 他提出过哪些有点深度的问题?试举两例。 1, 配分函数中的两个拉氏乘子 α 和 β 是否可以写成 - βμ 和 1/kT ? 或者何时可以这样写?( 在这一点上,我和林宗涵、汪志诚等先生的意见稍有不同。 ) 2, 林宗涵认为,超导态的吉布斯函数与磁场无关;黄昆等认为,正常态的吉布斯函数与磁场无关。这二者有无矛盾 ? (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黄先生不如 林先生准确。 ) 碰到如此优秀学生怎么办 ? 我唯有及时解答他的问题,绝不怠慢。对于较为困难的问题,及时指导他参看文献,写出一篇小论文。期终 免予 考试,并给予课程总评 85 分的待遇。 免予期终考试并给予总评 85 分,是我给学生的最高奖赏。之前,还只有 侯吉旋 博士 拿到过,现在他也是科学网的 风云博主 之一。 —————— 相关阅读 曹广福 大学四年完全可能没有中学学的东西多 吕喆 上大学,并不是对十年苦读的“奖赏”! Mirror 学东西的多少和深浅的量度 王修慧 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不可能不如中学多 ! 杨卫华 中学生优秀,大学生以后落后的原因 --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吕喆 为何 “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 ? 王修慧 知 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徐坚 孩子们在 大学里没学到 东西呀 !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0336 次阅读|89 个评论
想成为物理学家? 请从统计物理入行!
热度 49 qhliu 2011-12-2 20:46
——— 插播一:湘女、湖南烟酒茶及其他 湖南出美女、湖南人好客,和湖南出好烟酒茶是否有因果关系 ? 湖南属丘陵省份,降雨量大,云蒸雾罩的日子多,尤以湘西为最。由于 地利之便,遍 产烟酒茶。湖南烟酒,以“鬼”酒 ( 即“酒鬼”酒 ) “王”烟 ( 即“芙蓉王”烟 ) 为代表。湖南茶,绿、黑、红三色都有上好者。湖南人好茶,别看正经茶文化发展不良,边缘茶文化,例如擂茶,可谓源远流长。湖南的烟酒文化,算的上有点规模。 土著对烟敬而远之,酒可以浅酌,茶则牛饮。 土著每次见师长朋友,从来都是自带酒水。 不怕伤身,实怕 败兴 。 下面谈点最近“酒鬼”酒的一点变化,请饮者指教。 2007 年开始,“酒鬼”酒从主打“兼香型”渐渐变化到主打“馥郁香型”。主流产品包装不变:54度540ML,俗称“大酒鬼”。终于被市场认可。我也认为“馥郁香型”不同凡响,前途可期。可惜, 2011 年起,“大酒鬼” 换装,价格几乎翻倍。 “大酒鬼” ( 特别是 2010 年“出口专用”版 ) 甚至比新版 ( 价格高很多 ) 口感还要醇和一点。 知道老版已经绝版的行家里手,早就动手收集了一些。土著感到年关渐近,无酒难渡时,市场上已经陈量不多,价格也上去了。还是赶紧谋得几瓶。 最近我关注了一下,长沙个别街道上的大小商店、酒楼、饭店,几乎无酒不假。 各位,圣诞、元旦、春节临近,谨防假酒! ——— 一,物理学式微 ? 哄骗一帮应用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学一点物理的干货,真是不易!本学期主要为本科生开设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 72 课时)和为研究生开设 “ 量子统计 ” ( 32 课时)这两门课。另外,给自己研究小组中的成员讲授 “ 电动力学梗概 ” (约 18 课时)。教材分别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林宗涵,北大, 2010 ),《 Statistical Mechanics 》 (2nd ed.) (Pathria, 2001), 《电动力学》(第二版)(郭硕鸿,高教, 2002 )。课程都已接近尾声。一学期下来,又和一群懵懵懂懂的小朋友斗智斗勇一番。 有位美女研究生,言辞恳切告诫我,他们其中顶多也就 20% 喜欢物理。其余 80%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想学但是学不好,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一种是根本不想学,其中还有一些是由于拿到了保研指标,又不想浪费,甚至还徘徊在学与退学之间。 物理和鸡肋无异啊老师。 老师要想办法如何放这80%的学生一马! 物理学真的式微 ? 不见得! 二,一条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捷径 本学期,又一次大强度地暴露在“熵”、“相变”、“系综”等统计物理名词中,逼得我不得不思考一些关于统计物理教、研和成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突然发现一个规律: 从统计物理入行,有一条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短程线。 物理学中,基本运动方程就那么几个,最终状态常常取决于初始状态。 一般认为,理论物理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和分子运动论为标志。 麦克斯韦 的分子运动论及其速率分布律,无疑是统计物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 ,博士论文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 普朗克 ,本行就是热力学。 玻尔 ,硕、博士论文都是关于金属电子论。 狄拉克 ,统计物理大家 Fowler 的博士生。入得门来,首先是写了两篇统计物理的文章,然后才由 Fowler 的怂恿 (aroused) 转而对量子力学展开研究。 杨振宁和李政道 ,自不待言。 身边人物,国内理论物理最年轻的院士 孙昌璞 教授。他也是从统计物理入行。何以见得 ? 我是《大学物理》的编委,浏览过这个杂志全部文章。记得在 1984 年前后有他独立完成的一篇论文,谈的是在如何称量大气的重量。这篇文章,当是孙教授本科学习时的习作。 2010 年,他还在《物理》杂志上写过论文讨论量子 adiabatic 过程和热力学绝热过程之间的有关问题。 更近一点,博主之一, 陈焕阳 教授 , 新科 “ 百 优 ” 。 尽管他现在的领域在超颖材料和“隐身术”, “ 话说我也是从统计物理入行 ” ! 陈老师是博主 马红 孺 老师的学生,而马老师是蔡建华先生的学生。二位都算是统计物理入行! 想近距离成为理论物理学家 ? 无论你最终的研究领域何在,请从学通统计物理开始。而想学通,首先要培养出taste. 从统计物理的taste到最终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从统计意义上说,弯路最少。 三,为什么不怕理论物理学式微 ? 大学不是市场,不拼人气。 大学拼杀气!凭的是专业能力!专业冷僻一点,不是问题。 在我看来,面向 “ 小众 ” 才是大学教授的生存常态。 美国社会,那么资本主义化,物理学也长盛不衰。我就不信中国物理会死亡。实际上,在湖南大学,总有个别本科生喜欢物理甚至理论物理,这里有个统计平均问题,总会有人来。而且,这些人几乎都会投到我的门下来。 20 年多来,我一个人坚持理论物理这半亩方潭,看天光云影,有酒也有茶。 ——— 插播二:段一士,郭硕鸿,葛墨林和《电动力学》 郭硕鸿先生《电动力学》(第二版)修订前, 1993 年,在西北工大,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有一个专门的议程,就是研讨如何修订这本教材,主持人为兰州大学段一士先生。段先生当时的身份有半官方背景:教育部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 。参加成员有郭硕鸿,葛墨林等一代鸿儒。记得北师大田晓岑老师就一些基本问题发表了一些较激烈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应该加进一些新近的进展,把书变厚一点。但这种观点最终被段、郭等先生否定。他们认为只要加一点已经有定论且具有基本影响的内容。例如 A-B 效应,超导中的磁通量子化等内容,不能把书变厚。 郭硕鸿《电动力学》(第二版序)里的第一段简要记述了这一次会议。 1986 年以前,葛墨林先生在兰州大学,主讲《电动力学》。有一本《大学物理中前沿问题》著作,190页、印数一千。但是,的确是部好书。 我个人喜欢应用性和现代化有特色的教材。但在 教学角度上,尽管教师可以是应用性和现代化方面的专家,但教材只要两点就够了:简要,深刻 。也就是: 本科理论物理教材内容只需要具有基本性和经典性这两性 其余当留给授课教师。 ——— 四,教书需要有心人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和 “ 量子统计 ” 讲了十来遍,还是有新问题。 一位本科生问起,一维谐振子的每个量子态占据一个普朗克常数的相空间体 ( 面 ) 积元。那么基态占据多大的相空间 ? 没有理由说只有一半普朗克常数那么大吧 ?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个问题即使有,也成不了一个物理问题。一个甚至几个量子态,在全部微观状态中,微不足道,就不要去追究了。 不过如下相关问题很是麻烦。一般而言,证明一个三维体系中每个量子态占据一个普朗克常数三次方的相空间体积元,依赖的不是量子力学、而是准经典理论。参见 Landau Lifshitz 《 Statistical Physics 》 Part I, P.24.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准经典理论这么准 ? 我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不知道答案。 Pathria 一定曾经为这个问题而烦恼过。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这个问题的一段历史, P.39 ;还有一道习题, Ex. 2.5. Pathria 的书给我们一个暗示:量子态占据多大的相空间体积元,其实是个假设或者拟合。 有人 ( 文 ) 认为,这个问题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的必然结果。但是,没有看到定量的推导。不算数。 最后,指出林宗涵先生和 Pathria 的书有个共同的小毛病:涉及磁场和自旋相互作用时,国际单位制和高斯单位制混用。照本宣科一定出错。 照本宣科养不出杀气,教书呼唤有心人。 ———— 延展阅读: 1, 文双春: 想成为物理学家? 请先认识爱因斯坦! 2, 郑波尽 : 大杀气 3, … ———— 近独立粒子统计物理部分小考题一份 湖南大学考试卷附答案 2011fall.doc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30599 次阅读|170 个评论
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寒门子弟
热度 69 qhliu 2011-7-2 08:30
一,大学为谁开 ? 一位前辈,副教授,曾任我院副院长,退休已逾十年。仅有一女,已三十开外,湖大毕业,现在深圳工作。不久前,偶遇此前辈,寒暄几句,当问及是否升级为外公时,他一脸愁云。 “ 月薪四、五千,买不起房子,还住在出租屋里。也没有男朋友。 ”“ 年前长沙剃头只要八块,现在涨到十五块了,为什么不先涨到十块呢 ?”“ 那边一个盒饭都要三十块,日子不好过 ! ” 其实,高校教师子女毕业后陷入清贫者不在少数。 如果你是石油,电力,电信等部门的子弟,又是湖大相关专业毕业,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相关行业,这是 “ 行规 ” 。如果你是农家子弟,当然也可以进入这些行当,你必须准备好比你的同学强大许多倍。 那么,需要强大到什么程度 ? 一侄女,家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由于无钱购置电脑,大二时将我实验室废旧电脑元件 DIY 为整机一台,成功撑到毕业。自修国际贸易及办公室文秘方面的课程卓有成效;毕业时顺便过了英文专业八级。 “ 考研不 ?”“ 暂时不想,见识一下社会先。 ” 于是到广州找工作,换了两三次,最后进一外资企业,立即成为一名成熟的国际贸易人才。接待外商和洽谈项目任务繁重,连周末都难得闲暇。一年后月入万余。现在准备自己开一家国际贸易公司。 大学为谁开 ? 从养家糊口的角度,在目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只对两类人员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类是主动求知的学子,他们会利用学校的环境吸收具有张力的知识,努力充实自己。第二类是“官二代”,“富二代”或者“行二代” ( 此“行”当为关键或者垄断行业 ) ,上大学只不过是领取一个 “ 登机证 ” 而已。 二,“毁”人不倦的中国大学 湖南大学是长沙城里一所“ 211 ”“ 985 ”大学,对湖湘学子吸引力极强。高考录取的投档线逐年升高, 2010 年:理科生需要一本线上浮 37 分;2011年一下子跃迁到了47分。 能够上入湖大的少年们,个个天赋异秉,身怀绝技。不过经过几年的“调教”,大部分成了庸常之辈。 不仅如此,智力上也急剧降格。等到三年级时,象我这样智力不佳的老师已经理会不到他们在智力上的优越感了。个别同学甚至目光空洞、表情呆滞、似睡非睡、亦梦亦幻,……。 另一侄女,藐视一切自主招生考试和竞赛加分,认为有真本事者高考考场见。为了证明了自己,不惜在考场上花费巨量的时间解数学压轴题。出考场,对答案,得意洋洋对我说:“这种题目我没有遇见过,成功解答证明我能挑战并超越自我 ! ” 那气势,只待金戈铁马在大学。她将去一所比湖大好很多的名校,结局如何? 希望能比她姐姐更有出息。刚进湖南大学的少年,个个都是这样气势如牛的少年,不过到了大三的时候,可能就熊得不行了。请看几天前一位大三的学生给我的邮件。 --- 尊敬的刘老师:您好 ! 很感谢您提供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样卷。第一方面,它对我们的考试也许真的有些帮助,不过最重要的是,它可能会改变每一位认真准备考试的学生的心态。…。 大学三年了,我其实一直在混“相”中。 …。尽管我内心很赞同大学的课程考试就应该考这样的卷子,同时也很担心。 我没有认真学物理课程,包括您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门课, 课后习题除了第一章认真做过外其余都是找本习题解答一抄了之,即使如此,也没有完成全部作业。...。大多数同学处理作业的方式也都是和我一样。 看了您的样卷我傻眼了,说实话题目或许本来并不难,但是对与我这样的学生(不管您信不信,可能也是绝大部分的学生)整张卷子无法下手,我觉得我连 20 分都考不到 ! 我估计如果最终的考卷难度真的和这份样卷相当的话,至少一半的同学考不到 30 分(前提是不通过作弊)。 我很焦灼,…。 您出的题比较新颖,只有少数陈旧题,每道考题都需要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经过一定的习题练习后才能应付。 很羞愧地说我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 ...。 中国大学对课程的要求一降再降 ! 我们已经习惯考题中的陈旧题、例题、考前老师划定重点时的“放水题”等。就如本次期末三门考试另两门都是如此,大家也没什么压力。这些考试本质上都是“伪考试”,可是一旦习惯了,一时怎么能通过您这样真正的考试? 我们很矛盾,一方面大学需要您这样的考试来改革惯见的“放水考试”,另一方面我们更加需要通过考试从而最终拿到大学毕业证。 …。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此致 敬礼 ! 您的学生 08 级应用物理二班 日月星辰 --- 大部分学生在课程论文或者作业时“自我放水”,考试时如果老师不能“考题放水”就只有舞弊了。即使北京大学也不能免俗, 请看《 耶鲁教授称北大学生剽窃 》。这一种毒害,正在改变我们教育文化的基因,参见《 评论:对孩子抄作业说 “ 不 ” 》。 三,体制之病? 一位加国教授,也是科学网一位知名博主,利用暑假在湖南大学短期访问和工作。 我们一起聊天,分析他“海归”与否的利弊;还请他到李达学院讲学。没有想到,还未及餐叙,他已归去。回到加国后,写了若干文字,摘录一段如下: “ 这回在国内呆了不长也不短的两个月,体会到了教育国内好学生的激情,也感觉到了国内各项建设事业表面的浮华与背后的无奈。举家回迁仍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困惑的我也只能把它交给时间去完成。 ” ---- 附件一:热力学统计物理样题(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考试样题.pdf )(需要word版本者,请和我联系) 附件二:光子气体中光子数涨落( Photon-number fluctuations.pdf )(需要PPT版本者,请和我联系)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20493 次阅读|154 个评论
“男一组”走出的大地测量学家(改写)
jlpemail 2011-6-14 15:36
“男一组”走出的大地测量学家 他的博士导师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周江文先生。周先生八十多岁时,还在《测绘学报》发表论文。若干年后他,他弘扬了导师的学术和治学理念,也成为了大地测量学家。他就是 2007 年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元喜教授。 1957 年,杨元喜出生在江苏北部的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为残废军人,家里劳动力不足; 1973 年, 16 岁的杨元喜高中毕业,回村劳动。当时还有生产队,生产队把男劳力分为一组和二组,一组负责更繁重的体力劳动。南一组挣的工分高,工分就意味着口粮。没有工分,就没有口粮。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吧!一个十六岁的小个子青年,肩挑一百四五十斤重的化肥,走四五里地,往田间运送。每半天来回三四趟,一天就是六到八趟。他显然力不从心,肩膀早已经肿了,脚底板上也起了血泡。这让他的步履更加蹒跚起来。有人看不下去了,劝他到二组去干,那里的伙计要轻一些。他咬牙坚持着,艰苦的农村生活,造就了他坚强的毅力,锻造了他顽强的性格。 村干部没有办法了,只好找到他父亲。父亲发话了,他才从一组换到二组。 放鸭子、养蚕、种蘑菇,他作什么都那样的勤恳,不怕出力气,不怕流汗。 这种素质在他刚入伍的第一年就重新显现出来,因为吃苦不落后,技术也出色,当年就得到两次嘉奖。 杨元喜的成功不仅和他的坚毅有关,也和他的天赋有关。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杨元喜集天赋和勤奋为一体,想不进步都难! 二十岁时他参加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招生考试,数学成绩得了满分。这是一个好的起点,求学期间他把一本高等数学习题集的习题全部做了。 “盯着难题搞研究,瞄着问题做学问”,是杨元喜的治学理念;他的成功与早年的磨练和坚韧的性格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徐天河、王新元、吴富梅《杨元喜》,见 孙鸿烈主编《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球物理分册》(科学出版社, 2010 , P429-431 ) ************************** 注: 退学辞职与降级(改写) 和 作业被抄之后的冤屈 (改写)以及本文为原定标题 院士们的人性光辉的征文的三个片段。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成材,就得“下油锅”
热度 44 sqdai 2011-4-4 06:37
我历来认为,好钢是炼出来的,宝剑是磨出来的,高才是摸爬滚打中造就的。想成材,必须有“把自己放到油锅里煎”的勇气和耐力。 试看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在连天炮火或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中历练出来的? 1929 年,邓小平才 25 岁就当了红七军的政委,比照一下此前几年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照片(我在“一大”会址陈列馆里见过),一副天真无邪的少年模样,谁能想到没过了多少年,他就成了一方将帅!没有残酷斗争的实际锻炼,哪里能这样? 举一个学术方面的例子。我认识一位流体力学家,是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他一生中培养了不少英才。我经过观察,发现了一个特点:凡是很早“放单飞”的,无不在自我锤炼中,成为学术界独当一面的好手,也有人一直呆在他身边的,他予以百般呵护,成材的速度反而较慢,其中有一位最后以副教授资格退休,当然他进步慢有种种原因,而学术环境太优越,有老师细心照料,自己又没有高标准,就很容易变得没出息。 因此,我悟出一点道理:要做一个好老师,要尽早把学生放单飞,要“把他们放到油锅里去煎,放到烈火中去炼”。不是说带学生有几种风格吗?抱着走,搀着走,引着走,撵着走等等,我比较欣赏“先引着走,后撵着走”的做法,在研究方向和治学方略上需要引领,一旦上了路,就要把学生撵到“火坑”里去历练,把他们推到“油锅”里去煎炸,最好赶到“炼狱”里去过一遍,这样培养人才,效果最好。而做学生的,想要成材,就得有决心“跳下油锅,煎炸一番”。 2008年年初到2009 年初夏,我就把助手董博士和课题组的一群研究生推到“油锅”里去“煎炸”了一番。 2007 年,我们争来了系列性国际会议 TGF’09 的主办权,由我们课题组承办。会议开始筹办之时,我就想好了:自己快退休了,接班的年青教师还有点“嫩”,正好有这个机会,怎么也要把他们推到第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因此,我只就此出一些大主意,早早地“任命”董博士当会议的秘书长,让他挑头去干,直把他弄得焦头烂额,叫苦不迭。说真的,百来人的国际会议,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开头,他还不习惯,强调自己从来没组织过国际会议,缺乏经验,大事小事老来“请示”。我说,凡事都有头一回,一些小事你看着办吧,大事我帮你出主意,干着干着他就上了路,率领着一群“虾兵蟹将”,夙兴夜寐,从发通知到办网站,从找会场到编日程,从搞注册到开大会小会,干得井井有条,会议举办得很成功,与会者都大加赞赏,也没有耽误课题组的正常工作。看到董博士熬红了眼睛,有时还直跳脚,真有点动恻隐之心,但我依然硬着心肠,坚持不去“越俎代庖”。经过这番“油煎火烤”,他的科研组织能力大有提高,要知道,所里组织几届 ICNM 国际会议时“四大博士”(每届不同)干的活,他都干过了,当然会“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 实际上,我在重复着自己被钱伟长先生“煎炸”的过程。三十几年前,我的年龄与现在的董博士相仿,钱先生就把我放到“油锅”里了,让我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最年青的编委之一(我那时还是助研),帮助钱先生管理过研究所,协助钱先生组织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刚上阵时还真胆怯过,做着做着,也就学会了一点,不那么缩手缩脚的了。说来也许有人不信,我在青少年时代性格非常内向,待人接物腼腆有余,魄力不足,甚至见人脸红,嗫嚅少言,关于这一点,我的旧时同窗可以为我作证。尽管限于条件和努力不足,工作成绩平平,但至少这三十年的历练,使我改变了不少。 因此,我很想说,想要成材,得“把自己放到油锅里煎”,对自己不断提出挑战。冯 · 卡门的导师普朗特就主张:一门课自己不懂,就一边学,一边向学生讲这门课,冯 · 卡门听进去了,一直这样做。于是,我就模仿,例如,给研究生讲“计算机代数”、讲“交通工程学”,就是这么干的;我觉得自己英语口头表述不理想(现在还不怎么样),就多次给国内外学生用英语开课,这也是“自己往油锅里跳”,多多少少有些效果。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同意我的想法? 写于 2009 年 6 月 12 日晨 修改于 2011 年 4 月 4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265 次阅读|64 个评论
个人、导师、环境 三者缺一不可
xupeiyang 2010-12-21 14:36
最近科学网讨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的博文已经很多,这样的讨论和经验交流非常有意义,如何当好研究生导师?如何做好研究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等问题,更加明晰了。 前年,我们去新疆医科大学讲学,院长就提出一个要求,请我们讲讲如何做好研究生导师?我们当时觉得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我们的一位教授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我的体会和认识是:一个研究生的成材,三个条件是必须的:个人的知识背景、自己的不断努力;有一位很好的导师;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学习、政治环境。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339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