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齐桓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沧州于是归属了燕国
zhoumeng 2019-4-21 15:12
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 送 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个人分类: 文史哲|3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子、晏子和孔子
热度 3 fdc1947 2018-8-20 09:10
管子、晏子和孔子 管仲和晏婴是齐国文化的前后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而孔子则是鲁国文化毫无疑义的代表。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评论言语,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管仲 ( 约公元前 723年-公元前645年 ) ,要比孔子( 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 )大一百多岁,当然无法知道身后会有一个孔丘,因而只有孔子评论管仲的份。 ( 1)孔子怎样评价管仲? 在《论语》中,孔子四次评论管仲。 1.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八佾》) “ 管仲之器小哉 ”,这是一个很重的批评。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而管仲不但是“器”,而且“小哉”。 《史记 ·孔子世家》称:孔子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什么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非常赞同,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在节财”。 我看, 用《史记》的这条记载,来理解《论语 ·八佾》中孔子对管仲的批评就很好理解 。在《论语 ·八佾》的那段话中,孔子说管仲不俭,说了两条论据,一条是管仲有三归(指齐桓公把“三归”即本应是国家权力的收取市场租金赐予了管仲,而管仲并不推辞),第二条是“官事不摄”即管仲手下的人不兼差(只干很少一点工作),这就不俭而奢。而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不俭即过于奢侈是不知礼的表现。接着孔子直接指出管仲不知礼。国君设置塞门(类似照壁),他也设置塞门;国君为了招待外国君主,设置 反坫 (喝完酒后放置酒杯的土台),他也设置 反坫 。这就是不是 “君君臣臣”了。所以,孔子说管仲不知礼。 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礼,而治理国家“政在节财”而不俭也是不知礼。《八佾》中对管仲的指控正是这两条。 然而,在《论语》的其他三处,孔子却高度评价了管仲。 2.有人问管仲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真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是一辈子也没有怨言(意思是处理得公平合理。”)( 问管仲。曰: “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 ”《宪问》) 3. 子路问孔子:“齐桓公把公子纠杀了,辅佐公子纠的召忽跟着自杀了,而一起辅佐的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是不是不仁?”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盟约却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4.子贡把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老百姓至今受到他的这个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早就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成为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小老百姓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跑到河沟边去上吊自杀,还不让人知道吗?”(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这三段话对于管仲的高度评价,是不是与上面《八佾》中所说的相互矛盾?不是。孔子高度评价的是管仲的功劳。管仲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主要意义在于二:尊崇天子和明华夷之辨。尊崇天子,是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最核心内容。明华夷之辨,不能 “ 被发左衽 ”,是坚持中华礼制。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管仲有这样的功劳,所以“如其仁”。 孔子批评的是管仲的德,赞誉的是管仲的功。所以,后来朱熹在《论语集注》说 “管仲之德,不胜其才”。这是后世儒家对此的总的看法。 实际上,即使是对所谓 “德”的评价,这也还是两个人治国方略的不同所致。管仲是主张发展经济,《管子》一书中很有些类似现代的“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这部书虽然是后人所撰并不是管仲本人所著,但还是反映了他的基本主张。而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虽然得到了齐景公的赞赏,但是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齐国既得利益的各贵族势力的反对。其“政在节财”的政策也显然是与齐国一贯的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国策背道而驰的。 ( 2)晏婴如何评价孔子 管仲在先,孔子在后。所以,只有孔子批评管仲的份。而齐文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晏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而且比孔子年长,他对于孔子的批评真是毫不留情。 上面说过,孔子见齐景公,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很得齐景公的欣赏,准备重用孔子,可是作为宰相的晏婴却对孔子的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晏婴对齐景公说: “这些儒者能言善辩 , 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 无法 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贤相继去世,周王室衰落,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规定尊卑上下的繁琐 的 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几代 人都 不能穷尽其中的 讲究 , 一辈子也 学不完他的礼乐。 您 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 ” ( “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史记·孔子世家》) 当初西周王室分封诸侯的时候,齐鲁两国都是东方的大国。可是,齐国注意发展经济,终于越来越强大。而鲁国较为保守,其国力与齐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治国方略,靠孔夫子的那一套恐怕也确实不行。晏婴对孔子的批评,对当时的齐国来说,还是实事求是的。 上面已经说过,宣扬 “君君臣臣”那一套侵犯到齐国的各贵族势力,这就注定了孔子在齐国必定吃不开。齐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君君臣臣”,但由于当权的贵族们一起反对孔子,于是只好对孔子说,“我老啦,不管事了”。孔子也就只有灰溜溜地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齐文化与鲁文化代表人物之间的评论,实际上就是两种治国理念的相互批评。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比较成功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杂取两家之长来治理国家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645 次阅读|6 个评论
闲说山东(2)齐和鲁(上)
热度 3 fdc1947 2012-2-16 08:49
2. 齐国和鲁国 如今山东人说到山东这块地方,总是说“齐鲁大地”,山东最有名的晚报是《齐鲁晚报》。之所以称山东为齐鲁,是因为周代分封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的两个诸侯大国,齐和鲁。 鲁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封地。周公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称王而被称为圣人的第一人,周王朝的制度建设者。由于忙于周王室事务,他并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而让他的儿子去了那里。鲁传承了周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礼制。当礼崩乐坏,别的诸侯国要想重新学习礼乐时,就得到鲁国去观摩。 齐是周的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地,建都营丘。与鲁地曲阜相比,营丘是一片边远而荒凉得多的地方,而且与附近的原住民东夷族的莱人还有土地纠纷。可是,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后来 改都临淄。 鲁重礼乐,重政治,而齐“简其礼”,重经济。 到了二百多年以后的春秋时期,山东这片土地上,主要就剩了齐、鲁两个大国,其余的小国大多成了齐鲁两国的附庸。而齐鲁两国之中,齐又比鲁强大许多。齐鲁兼并了小国,国境靠得近了,交往就多,有亲善,也就会有摩擦。现在的济南市,那时是齐国的西部边境。齐鲁摩擦的故事,不少就发生在那里。 现在济南最有名的旅游地点毫无疑问是趵突泉,趵突泉是泺水之源。大家去那里,总要以“观澜亭”、书有“趵突泉”字样石碑以及三个大泉眼为背景摄影留念。可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观澜亭”后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大字:“十有八年春,王三月,公会齐侯于泺”。这行字,出自《春秋》。说的是鲁桓公十八年(西元前 694 年)三月,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此会见。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在家时就与齐襄公不清不楚,鲁桓公与齐襄公入齐会见,文姜与齐襄公“复通”。鲁桓公知道后,责备文姜,文姜就告诉了她“哥哥”。四月,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鲁桓公酒醉,齐襄公让“力士”公子彭生把鲁桓公“抱”上马车, “因命彭生折其胁,公死于车”(胁,肋下)。齐强鲁弱,弱国无外交,鲁人无可奈何,只得立文姜之子为君,拉回鲁桓公的尸体埋葬,要求齐国杀彭生了事(当然,文姜是不回鲁国了)。这件事,《春秋》三传(《左传》《公羊》《谷梁》)以及《史记》(《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都有记载。趵突泉东面石碑边上有巨幅铜画描述了这个事件,一般游人不知道这幅黑乎乎的铜画上画了些什么,倒把铜的马头摸蹭得铮亮,似乎摸摸马头也能讨个吉利。 这位恶名昭著的齐襄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的长兄。当哥哥的闹得太不像话了,弟弟们知道早晚要出事情,就在各自师傅的陪伴下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去了莒国,管仲陪着公子纠,去了鲁国。他们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啰嗦了。反正为这件事鲁国又吃了亏。齐国益强,鲁国益弱。 被彭生夹死的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君位,是为鲁庄公,二儿子仲庆父,三儿子叔牙,四儿子季友。跟他爸爸一样,鲁庄公也是一位宝货,也娶了一位齐国的“公主”哀姜(司马迁说是齐桓公的妹妹,有人说是齐襄公的女儿,也有人说是齐桓公的女儿)。哀姜与仲庆父私通,为了继承人问题,把鲁国搅得一塌糊涂。最后,齐桓公出面,杀了哀姜。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写文章骂国民党蒋介石,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战犯不除,国无宁日。 ”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文化革命中,要想打倒 X 单位的人物 Y ,大字报上必有“ Y 不死, X 难未已”,庆父也几乎弄得家喻户晓。由于人物众多,关系又乱,那时老百姓未必都弄得清楚,但知庆父是个大坏蛋就是了。仲庆父,叔牙,季友都是鲁桓公的儿子,他们的子孙分别被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总称三桓,长期掌握着鲁国的大权,把国君都架空了,甚至驱逐到外国去。用天子的规格在家里看乐舞表演,把孔夫子气得连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就是季孙氏。至于是季友的哪一代子孙,人们已经说不清楚了。从季友的年代到孔子的年代,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 管仲可以说是齐国文化的一位代表人物,而孔子则是鲁国文化毫无疑义的代表。但是,由于地位不同,处境相异,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也不同。举一个例子。 齐桓公五年(西元前 681 年),齐伐鲁,鲁将曹沫连败三阵。鲁庄公只好求和,愿意献出遂邑。齐桓公答应了,双方准备在“柯”这个地方会盟签约,在即将会盟签约时,曹沫突然掏出匕首,逼着齐桓公返还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只得答应。当事情过去,双方重新就坐时,齐桓公企图反悔,还想杀了曹沫。管仲对齐桓公说:你刚才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现在又想反悔而杀了曹沫,痛快了一时,“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把曹沫三败所失之地都返还了鲁国。“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愿附矣”,齐国遂霸。 孔子过蒲,“蒲人止孔子”。蒲是一个小附庸国,那里的人用武力拦住了孔子,不让走了。孔子有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十分勇猛,带领他的私人卫队,有五乘(五“辆”兵车,大约 375 人),与蒲人恶战。蒲人也有一点害怕,与孔子谈判,说如果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苟无适卫,吾出子),孔子答应了。谈判成功,双方盟誓。蒲人放孔子出东门,孔子出东门后就去了卫国。子贡问孔子:“盟可负耶?” 孔子说:“要盟(要挟所订的盟约)也,神不听” 。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6076 次阅读|6 个评论
最后的疯狂
songshuhui 2010-12-21 20:07
liunianlong 发表于 2010-12-14 11:13 饱受了一个夏天的蚊虫滋扰,原本指望秋风能像扫落叶一样,把万恶的蚊子赶尽杀绝。可惜事与愿违,就在这天下无蚊的黎明之前,却迎来了蚊子的疯狂反扑。 29℃左右是蚊子们最中意的温度。毫无疑问,夏天的蚊子最兴奋。但经验告诉我们,却是10月底的蚊子最恼人。这个季节夜晚气温较低,而暖洋洋的室内,就是最舒服的所在。在体温和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雌蚊子们扯着母爱的大旗,肆无忌惮地把我们的呼噜撕成碎片,用嗡嗡的婚礼进行曲,给我们的美梦送葬。 没错,雌蚊的振翅频率较低,正是雄蚊心中的琴瑟之声。雌蚊必须从人血中吸收了充分的蛋白质,蚊子卵才能成熟,成为吸血这一崇高事业的接班人。 准妈妈们准备了吸血利器。利嘴尖端的一列锯齿,可以轻易地割开皮肤,而且刺激最小,力争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公子哥们缺少这一圈锯齿,空有一张唬人利嘴,也只能在花丛中吸点植物汁液,嘴巴都能淡出鸟来。就像多数雄性动物一样,花枝招展的外貌,都是些吸引娘们的花招。不过,这些哥们充其量只是只贷不存的精子银行,供雌性储户们随时取用,被挤兑一空时,就只能呜呼哀哉了。可真是一帮吃斋的料。 雌蚊子倒也没有辜负银行的一片苦心,这一辈子只交配一次,把的精子都留在体内备用。一旦卵子在人血的滋润下瓜熟蒂落,就分出一小撮精子,用来受精。想来也是,当她们冲破纱窗蚊帐的层层设防,屏声静气等待除虫菊酯(杀虫喷雾的主要成分)的毒气散尽,捏着鼻子绕开涂了避蚊胺(驱蚊水的主要成分)的美味地带,好不容易从肥得流油的五花肉处啃得一口,谁敢担保软弱无能的精子银行就在附近开有提款机呢?所以,随身备一大钱包装满现钞是最保险的做法。 随着气温骤降,雌蚊也得为自己准备后路了。她们得趁着身子骨还能动弹,捞上最后一票,为漫长冬天储备能量。来年开春时,再从蛰伏中苏醒,制造新一批害人机器。 一旦寒冬来临,她们只能躲在尽可能温暖的处所,哆哆嗦嗦地过冬。她们从来不做寒号鸟,因为她们根本就没有垒窝的意识,砖缝、门背、衣橱就是过冬的好场所。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地方挨冬,会是多么辛苦的工作。而且死亡率极高,绝大多数的雌蚊都会葬身于此。 别太悲天悯人,这只是自然界的自然调节方法,没有这么一个淘汰率极高的冻死过程,来年的春天将会有超出承受力的巨大种群,对于整个蚊子家族来说并不是好事。要知道,理想情况下,每10天蚊子就能繁育约100只后代,一个夏天下来,一只雌蚊子就能摇身变出上亿只后代! 想到这一点,对于她们这最后一顿年夜饭,我已经深表同情。但仅仅只是同情而已,齐桓公却已经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再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吃不饱穿不暖的可怜人了。我只是对有一件事非常忧心。现在蚊子到处飞舞,肯定是没有吃饱啊。老子真不安心哪。于是打开翠纱帐篷,引蚊入帐。 得瑟到这个份上,齐桓公的脸皮之厚,就算谈不上后无来者,也绝对算得上旷古未有。 本文发表于11月6日?《信息时报》生物圈专栏
个人分类: 生物|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